菲林格尔回应股权转让价格差异称,实际控制人丁福如和公司5%以上股东菲林格尔控股转让价格有差距,是筹划控制权变更时两者共同商议的结果。菲林格尔控股是公司德国籍董事长控制的公司,目前董事长正常履职,后续董事会将计划改选,以公司公告为准。(中证报)
昨日晚间,前魅族高管、Angry Miao创始人李楠下场点评了小米和华为的“极端粉丝”素质。原文如下:小米和华为的粉丝,谁的素质高,其实很难比较……我就仅仅说那些会人身攻击的极端粉丝,从我长期的观察来看……我非常明确的说,华为的极端粉丝教养更差。 因为他们虽然审美和教养不行,但是搞钱看起来还是比小米的极端粉丝更有办法。 所以,这些人是类似当年的山西煤老板的低配版本,骂起人来更肆无忌惮。但是他们攻击你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小粉红那一套,并没有小米的粉丝有创造力。  值得一提的是,评论区有网友回复称:综合来看极端粉丝呈现聪明穷,和愚蠢富两种类型。如果只能二选一,大家会选择成为什么人? 李楠还回复称:肯定选愚蠢的穷啊。这样给读者的幸福感最高。 上述网友还回复到“米粉捍卫的是自己的判断能力,花粉捍卫的是自己的优越感”。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4302.htm)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新泽西州收费公路管理局(NJTA)正在更换沿线的60多个特斯拉超级充电桩,原因是该州未与特斯拉续签合同。2020年,特斯拉与新泽西收费公路管理局签署协议,在收费公路沿线的8个充电站建设了64个超级充电桩。  新泽西州官员上周五发表声明称,该州将转用另一家公司提供的通用型充电站。目前更换工作已启动,此举将使的收费公路沿线和花园州收费公路(第二条主要收费公路)的充电站数量增加近两倍。这是花园州收费公路首次增设充电设施。  马斯克的回应 这一决定明显让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感到不满。上周五晚间,他在其社交平台X上写道:“听起来像是腐败。”不过他并未提供任何证据。马斯克本人在周二尚未回应置评请求。 新泽西收费公路管理局发言人托马斯·费尼(Thomas Feeney)表示,这一决定既是为了增加充电站数量,也是为了提供兼容特斯拉以外汽车的充电桩。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在所有服务区为尽可能多的电动车车主提供服务。” 特斯拉上周五对此回应称,公司将继续在新泽西州提供超级充电桩服务。“我们过去三年一直在为这一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准备,在新泽西收费公路沿线以外建设了116个充电桩,确保我们的客户不会中断充电。”特斯拉在X上称,该帖文还附上了一张充电站分布地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4300.htm)
研究机构New AutoMotive周三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今年5月,特斯拉(TSLA.US)在英国的新车销量同比下降了45%以上。数据显示,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部分原因是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支持欧洲极右翼政客。上个月,特斯拉在英国的销量为1758辆,低于上年同期的3244辆。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305/d48efd5cb87bba6.jpg) 不过,今年到目前为止,特斯拉仍然是英国最畅销的电池电动汽车。 根据New AutoMotive的数据,5月份英国新车注册量增长4.3%,达到144,098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8%。 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5月在英国的新车销量增加了一倍多,达到1388辆。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欧洲市场遭遇“滑铁卢”。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特斯拉4月在欧洲仅售出7261辆汽车,同比骤降49%。这一下滑发生在同期欧洲纯电动车整体销量同比增长34.1%的背景下。 法国汽车行业协会PlateformeAutomobile的数据显示,特斯拉5月仅售出721辆汽车,同比减少67%。尽管特斯拉推出了最畅销车型ModelY的重新设计版本,但其注册量仍降至2022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4298.htm)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旗下社交平台Truth Social距离为普通投资者推出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更近了一步。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旗下负责大部分ETF交易的全电子平台NYSE Arca于周二提交的一份文件披露,一只与特朗普媒体公司相关联的比特币基金正申请挂牌。 特朗普是Truth Social母公司特朗普媒体与科技集团(DJT.US)的控股股东。近几个月来,该集团发出一系列动作,频频向加密货币领域靠拢:从为数字资产产品申请商标,到上周在拉斯维加斯公布25亿美元比特币储备计划。若此次ETF申请获批,它将成为加密货币基金市场中与政治关联最紧密的产品之一,而加密市场目前正在蓬勃发展。 这是特朗普向加密货币领域扩张的最新动作,而此类名为19b-4的文件是监管机构决定是否批准该基金在美国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必要前置程序。 这只名为"Truth Social比特币ETF"的基金旨在追踪比特币价格,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无需直接持有加密资产即可参与的简易渠道。此次申请的背景是,特朗普媒体集团(Trump Media)与加密货币平台Crypto.com今年3月宣布达成合作,计划在获得监管批准后于年内推出一系列数字资产产品。 这其中包括由比特币、Crypto.com原生代币Cronos等加密货币与传统证券组合而成的产品。这些产品将以特朗普媒体品牌冠名,并通过主要经纪平台及覆盖全球1.4亿用户的Crypto.com应用程序向投资者开放。 自2024年1月现货比特币ETF推出以来,相关市场规模已激增至超1300亿美元。贝莱德旗下iShares比特币信托(IBIT.US)以近690亿美元资产占据最大份额,成为全球最大数字资产管理产品。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4296.htm)
据媒体报道,越南议会通过了一项修正案,决定废除该国长期实行的“两孩”计划生育政策,以应对不断下降的出生率。越南卫生部数据显示,过去三年该国的生育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去年的总和生育率降至1.91,明显低于世代更替所需的2.1。其南部经济中心胡志明市的生育率更是在2023年低至1.32,凸显出形势之严峻。  而这一趋势预计还将保持下去,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越南人口的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仅需20年,越南就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担忧也引发了越南会否陷入“未富先老”的讨论。 越南卫生部副部长Nguyen Thi Lien Huong曾指出,引发越南人口问题的一个原因是,越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资源不足以达成人口目标。 一名22岁的越南女职员对媒体表示,她没有生育打算,也不关心越南政府的生育政策。虽然亚洲的传统是希望女性结婚生子,但养育孩子的成本实在太高。 优势变成短板 越南的人口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多名专家表示,如果越南希望继续吸引投资,那么政府就必须重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咨询公司Dezan Shira & Associates的国际商业咨询高级助理Dan Martin表示,人口统计数据是越南招商引资的一部分,其它影响招商的因素还包括越南经济的发展潜力,其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协定,以及其在区域供应链中的位置。 但人口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越南一直以年轻劳动力丰富而在国际上收获青睐。如今,越南已经是全球第32大经济体,然而当地儿童占比下降至五分之一左右,这对越南未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限制。 专家进一步警告,劳动力不足可能会降低越南的经济生产率,减缓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纳税劳动力的数量也将减少,这会不可避免地加重国家资源负担。 另一方面,越南还有着更加现实的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2017年预测,越南将在2034年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人均GDP远低于其他处于类似阶段的国家。 作为参考,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在20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时人均GDP为7000美元;新加坡在2017年进入老龄化,而人均GDP为6.1万美元;然而,越南在2023年的人均GDP还只有4300美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4294.htm)
韩国新当选总统李在明宣誓就职,他承诺重振受到关税冲击的国家经济。“我们将从恢复民生和振兴经济开始,”他周三在韩国国会举行的就职典礼上说道,“我们将利用国家预算作为催化剂,重振经济的良性循环。”他在几个小时之前赢得韩国总统选举。 周二的投票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对其前任总统试图实施戒严的失败尝试进行的判决。李在明以49.4%的得票率较为轻松地击败保守派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金文洙,尽管没有像今年早些时候调查预示的那样取得压倒性胜利。 他在竞选期间曾表示,如果当选,将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动用高达35万亿韩元(254亿美元),为家庭和企业提供援助。这已经比他竞选之初提出的30万亿韩元有所增加。 人们对李在明政府的财政政策将比尹锡悦更为宽松的预期,似乎正波及债券市场,导致10年期国债期货价格下跌逾100个基点。尽管如此,股市投资者仍对恢复政治稳定和公司治理改革的前景感到振奋。 随着投资者纷纷追捧他改革和增长计划的潜在受益者,韩国股市KOSPI指数周三一度上涨2.5%,较4月的低点已上涨逾20%。 他在讲话中大力强调团结整个国家,并誓言在与美国建立牢固联盟和采取务实外交方针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加强与美国和日本的三边合作。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4292.htm)
日本的生育率在2024年连续第9年下降,再创历史新低,突显出日本政府在试图扭转这一趋势时面临的巨大挑战。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日本厚生劳动省周三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总生育率(一名妇女在育龄期可能生育的平均子女数)从去年的1.2降至1.15,这是自1947年以来的最低记录。这一趋势在东京尤为明显,该比率连续第二年低于1。 出生人口总数降至约68.6万,这是该数字首次降至70万以下。死亡总数约为161万人,导致人口净减少约91.9万人,并将该国人口每年减少的时间延长至18年。该数据不包括移民。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4290.htm)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今天,网络安全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基石。随着威胁态势的日益复杂,网络安全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新技术、新场景、新需求不断涌现,推动着行业向更精细化的方向演进。为了解这一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嘶吼安全产业研究院深入调研了400余家网络安全企业,结合市场营收规模、企业产品覆盖广度及技术趋势等多维数据,甄选出15个关键细分领域,精心编制本产品名录。 这份名录旨在为行业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指南。通过梳理各细分领域的代表厂商和主流产品,希望帮助甲方用户更高效地了解市场格局,辅助企业在产品选型、技术对标和生态合作时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安全大模型应用**  **端点防护**  **物联网安全**  **Web应用防护(WAF)**  **工控系统安全防护**  **态势感知**  **外部攻击面管理(EASM)**  **零信任**  **软件供应链安全**  **数据分级分类**  **数据防泄露(DLP)**  **网络靶场**  **社会工程学与反钓鱼**  **云平台安全管理**  **威胁情报** 
6月4日,日前奢侈品品牌卡地亚向部分客户发出邮件称,其系统遭入侵后发生数据泄露事件,导致客户个人信息外泄。邮件内容显示,“未经授权者曾短暂进入我方系统并获取了少量客户信息。我们已控制事态,并进一步强化了系统及数据的防护措施。”  卡地亚透露,泄露信息包括客户姓名、电子邮箱地址、所在国家/地区及出生日期。 但卡地亚强调,此次泄露不涉及密码、信用卡号或其他银行账户详情等敏感数据,但鉴于数据性质,建议客户警惕任何未经请求的通信及其他可疑信函。 就上述消息,卡地亚官方客服回应称:“情况属实,的确出现了部分客户信息泄露,但目前已得到妥善控制。同时,卡地亚方面也与监管部门报备,后续有新结果将及时公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4288.htm)
印度便利店应用 KiranaPro 的 CEO Deepak Ravindran 声称,一位攻击者蓄意删除了该公司在 GitHub 的代码库以及亚马逊 AWS 上的资源。日志信息显示是攻击者是内部人士。删库事件发生在上周,此后该应用一直无法运行。KiranaPro 允许消费者通过印度各地的便利店 Kirana 购买商品,用户下单之后,KiranaPro 将单子发送给用户附近的便利店竞标,获胜者将负责发货,从下单到发货的时间通常不超过 20 分钟。该应用每天处理逾 2000 份订单。
36氪获悉,爱企查App显示,近日,漯河卫龙美味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6606万美元增至8106万美元,增幅约23%。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法定代表人为陈林,经营范围包括食品销售、食品进出口、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代理、食品添加剂销售等。
大模型推动的 AI 工具进入生活,最大的呼声可能不是写字楼的「牛马」白领,而是学校中的学生们,因为用 ChatGPT 生成一份作文或者短论文,实在是太轻松了。 正因如此,大模型诞生后, 很多老师最快的反应是「禁用 AI」,或者重新定义作弊规范 。 但有一些人很快意识到:真正的危险,可能不是作弊,而是学生们, 正在把大脑的「学习过程」本身,全面外包给 AI 。 看起来,写作业更容易了,成绩上去了。但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也同时出现:当学生越来越依赖 AI 写作、答题、总结、思考时,他们到底还在「学习」吗? 又或者,在 AI 时代,学生还需要「学习」吗? # 01 看上去学了,实际上没学 自 2022 年底推出 ChatGPT 以来,OpenAI 可能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最忠实的一批用户,是学生。 回顾过去两年,媒体一度爆出 OpenAI 用户增长陷入停滞,但一到 9 月份,用户数量又大幅增长,波动的原因很简单—— 学生开学了,暑假结束了 。 AI 改变教育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完成作业」这件事变得异常轻松,不会就问 AI。 一项调查显示,到 2024 年底,已约有七成美国青少年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超过一半青少年用 AI 来帮助完成家庭作业。 国内也有不少调查说明 AI 在校园使用的普遍性。DeepSeek 诞生之前,学生会直接使用文心一言、豆包等本土 AI 工具。 写论文、读书报告,做数学题,看起来学生作业完成得越来越漂亮,但问题来了——他们真的学会了吗?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 2024 年做了一个真实实验: 一群高中生在学数学时被分为三组,一组用自由使用基于 GPT-4 的 AI 聊天机器人,一组用「GPT Tutor」(不给答案只给引导),还有一组不使用 AI。 结果,在练习阶段,自由使用 AI 组表现最优秀,几乎完胜。 但当进入最终考试, 不准使用 AI 辅助,AI 组反而比完全不用 AI 的组平均分低了 17% 。 使用了「GPT Tutor」的学生,在练习环节的表现高出了 127%,但最终考试成绩与不用 AI 的那组大致相同。  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团队论文结果 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不受限制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拐杖」:学生们在练习期间依赖聊天机器人来完成繁重的工作,并且「没有足够深入地学习底层数学概念」,无法自己解决类似的问题。 他们认为, AI 在学生做作业时会给他们一些支持,让其产生一种掌握知识的假象 ,但最终在考试中却暴露出他们的不足。有 AI 这个「拐杖」,腿脚却越来越不灵。 这成了教育的「AI 悖论」: AI 让你看起来更聪明,实质却有可能学得更少。  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团队论文 # 02 AI 让认知能力下降? 不单单是做题的问题,AI 对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近两年开始多起来。 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微软的研究人员今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称,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本应保留的认知能力的下降」。 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称,可能降低学生和教师的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依赖技术而减少自主思考。这可能导致懒惰,并影响学习质量。 认知科学领域的学者一般会说, 学习的本质,就是大脑反复挣扎之后,产生的新连接 。教育工作者们担忧,AI 让学生把「挣扎」省略了,也就把学生的成长抹去了。 类似地,《社会》杂志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称,「频繁使用 AI 工具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种负相关是由认知卸载的增加所介导的。与年长的参与者相比,年轻的参与者对 AI 工具的依赖程度更高,批判性思维得分也更低。」 「认知卸载」是指人将认知任务委托给 AI。研究者提到,这种影响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无论是否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往往都能保持更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强调的是相关性而非直接因果关系。  图片来源:Societies Journal 学界之外,AI 在教育中的问题近两年也常常见诸报端,除了老师控诉学生作弊问题,另外一个常见现象,就是一些教师发现,那些频繁使用 AI 的学生,成绩飙升,论文优秀——但当一离开 AI,一切打回原形。 比如,「一个平均水平的学生,用了 ChatGPT 或者 DeepSeek,交出一篇高分论文。但一到课堂讨论,有时连最基本的概念都答不上来。」 AI 自动摘要、自动写作文、自动翻译、自动生成思辨框架等等,直接替代了阅读、理解、思考、表达这四个重要的学习动作。 当有人庆幸 AI 是学习的福音,学习效率翻番,另一些人却担心过度依赖正在造成能力滑坡。《高等教育纪事报》援引部分部分本科生的话,「我变懒了,AI 让阅读变得更容易,但它却慢慢地让我的大脑失去了批判性思考和理解每个单词的能力。」 「我做作业的时候,真的连十秒钟都离不开 ChatGPT。我讨厌现在的自己,因为我知道自己什么都没学到,但现在已经落后太多,不使用它根本无法跟上进度……我的动力消失了。」 社交平台上也会出现一些吐槽。如 reddit 心理学社区的一名用户称,「情况越来越糟了。我是一所应用科学大学的老师,我注意到我的学生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急剧下降。」   图片来源:reddit # 03 「从没学过」 还有人提出一个问题——AI 可能让学生处于「从没学过」的境地,比「忘记怎么做」更危险。 技术作家 Nicholas Carr 今天 5 月写了一篇题为「自动化学习的神话」的长文,表达了一个观点: 当一项技能在你未学会之前就被机器接管,那你可能就永远学不会了 。 他描述了任务自动化时的三种可能场景 :第一,如果用户已经是专家,AI 工具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技能; 第二,如果这项技能需要不断练习,那么 AI 自动化可能会导致技能退步 ;第三,如果用户是新手,而 AI 从一开始就执行任务,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永远不会真正掌握这项技能。 教育恰好属于第三种情况。Nicholas Carr 声称,学生本身就处于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尚未掌握这些技能。如果在学生获得经验之前,AI 就「接管」了任务——无论是解决数学问题还是撰写论文,真正的技能增长就会受到阻碍。  图片来源:substack 更进一步,当一个人很少「自己动脑」,可能甚至难以在 AI 对话窗口写出一个好的 prompt。也不用说验证和改进 AI 的输出,这些元技能取决于用户对主题的潜在理解。 斯沃斯莫尔学院历史学教授 Timothy Burke 发文称,「要想让当前和近未来的 AI 生成工具在研究和表达中真正发挥作用,你本身必须懂得很多。」 「就像你如果不知道要找什么、也不知道卡片目录是什么,就没法用它查资料;也像以前用谷歌搜索最好用的时候,你要是不懂怎么改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或者从上一次查到的内容里挑出有用的来优化下一次搜索,你也用不好它。」 教育就是这样一个领域。小学生刚要阅读,AI 就可以代写读后感;中学生刚接触论证,AI 就能一键生成结构精妙的议论文;大学生刚开始做研究,AI 就可以自动给出提纲、分析、总结、引用。 这些技能还没来得及掌握,就已经被替代。于是,学生不仅「忘了怎么做」,而是「从未学过怎么做」,有时甚至没意识到,复制的内容其是 AI 吐出的「幻觉」。 又比如 AI Coding,如果学生跳过实际学习编程,总是让 AI 代写代码,那么当 AI 输出错误时,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编程知识来调试或改进 AI 的输出。 Nicholas Carr 称,好比一代只懂得使用自动驾驶仪的飞行员,他们可以驾驶常规航班,但在需要手动控制的紧急情况下,他们就束手无策了。 「我们一直在关注学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作弊。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如何背叛学生。」Nicholas Carr 称。 「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一个本来 B 水平的学生可以写出 A 级作品,同时变成 C 水平的学生。」 # 04 学习和教育悖论 传统教育有个基本假设:学生能交出一篇好作文,意味着会写作;能解出一道难题,说明理解了公式;分数高,代表掌握了知识。 目前 AI 似乎让这套逻辑发生了变化,非严格闭卷考试的情境里,学生写得好,好像也不等于会写,分数高,也不等于会做,结果不再等于过程。 现在,一份完美作业,可能是 ChatGPT 写的;一篇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 DeepSeek 提供的初稿;一个高分,可能只是熟练使用提示词的成果。有时候不需要真正理解,只需要会用工具,学习过程「外包」给 LLM 就行。 各国校园都曾应对这个问题,从课堂禁用,到使用 GPTZero、Turnitin 等 AI 检测系统,但也堵不住,有时候还会「误伤」认真的好学生。有些学生还学聪明了,会让 AI「降智」输出,只为让作业「看起来更像一个学生写的」,因为他们知道,很多老师信奉「学生不可能写得这么完美」。 亚洲国家,中国教育部今年 5 月发布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提到警惕对 AI 工具的过分依赖,小学生不得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但允许一些辅助教学使用,讲究不同学段的平衡。 大学方面,复旦大学发布规定,禁止 AI 参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六个涉及原创性和创新性的部分,允许用于文献检索、代码调试等辅助工作。其他高校也有类似规范,南京大学文学院一教授甚至因为学生用 AI 总结《红楼梦》,直接打了零分。 日本重点强调低龄慎用,要求「禁止使用 AI 代为完成作业」,并警惕对思维的压制,警告说如果过早引入或没有保障措施,人工智能的使用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动力」。 而在教育资源更紧张的非洲,AI 的进入本来被部分教育者视为「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担忧也存在。一份非洲教育期刊的标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ChatGPT——作弊工具还是提升学习的机会?」  图片来源:bizcommunity 至于北美,一开始的反应也很激烈。2023 年早期,由于担心 AI 滥用,美国部分地区直接在学校设备上屏蔽 ChatGPT。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 6% 的美国 K-12 教师认为 AI 对教育利大于弊,而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人工智能弊大于利,更多教师则处于观望状态,既焦虑,也困惑。 但这场浪潮抵挡不住,封禁开始转引导, 目前美国高校开始与 OpenAI、Anthropic 等科技公司合作,主动引入「教育版 AI」 。 欧洲方面也有类似趋势,爱沙尼亚通过名为「AI Leap」的国家计划,为学生和教师配发 AI 工具。一些英国大学制定了鼓励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的原则,英格兰的一些学校正在试行 AI 课堂助教。 今年,随着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颠覆性影响的证据越来越多,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曾宣布向北美学生提供其 ChatGPT Plus 一定时间的的免费服务。 Nicholas Carr 则称: 「 在人工智能公司眼里,学生不是学习者,而是客户 。」  图片来源:X 对于这场 AI VS 教育的考验,各地当然也有各种应对花样,比如重新设计作业,面对面答辩,课堂写作,恢复更多的纸笔考试,以确保他们测试的是学生,而不是「学生+AI」等等。 一些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危机不仅仅是作弊泛滥,还有「思维肌肉」在 AI 辅助下集体萎缩的可能性。而且,对变革持怀疑态度者,可能还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当 AI 可以替你完成的时候,学生到底还需要学习什么 ?
36氪获悉,国雄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尚坤对外表示,外资对中国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热情显著回升。团队数月内密集接待多批海外顶级LP高管,部分"多年未到中国"的投资者重启深度调研,重点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AI)等赛道。此轮外资回流折射出对中国市场长期价值的战略重估。
36氪获悉,据弘晖基金官微,近日,弘晖基金完成对“富兴电机”的战略投资。本轮其他投资方包括中国国新基金、广汽资本、基石资本、同歌创投等机构。老股东中信里昂、顺融资本等继续参与。本轮融资将协助富兴电机为具身智能、新能源汽车、医疗等领域提供更优秀的运动控制解决方案。
该简报强调在AI系统的开发、测试和运行过程中,保护数据对于确保AI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文|彭倩 编辑|乔芊 提到“老人头”,不少中国消费者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一个同名的国产品牌和各类“老头乐”穿搭,实在很难和专业高端的户外品牌联系在一起。 “老人头”是中国驴友和海外华人对一个名为 Norrøna 的挪威高端户外品牌的昵称,因其 logo 酷似老人头像而得名。 对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Norrøna 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品牌:品牌名本身是个挪威单词导致发音难以把握,甚至没有正式的中文名字可以称呼。线下还没有开出独立门店、线上没有官方店铺,难以形成品牌认知和复购。 Norrøna(挪威语,译为“北方的”) 成立于 1929 年,与 klattermusen(攀山鼠)、Haglöfs(火柴棍)被誉为北欧三大户外巨头,Norrøna 更是被冠上“北欧始祖鸟”、“户外无冕之王”的称呼。创立初期,创始人 Jørgen Jørgensen 为了抵御挪威恶劣的气候和严苛的户外环境,开始动手制作耐用的户外装备,发展出了名为 Norrøna 的户外体育用品公司和皮革制品工厂,基于实用性、遵循功能极简主义,设计皮质背带,帆布背包和棉质服装等高端户外产品。1933年 Norrøna 曾短暂破产,第二年重启,1939 年赶上苏芬战争爆发,接到芬兰的军事订单,开始生产军需用品。 很少有人知道,Norrøna 其实是欧洲第一个使用 Gore-Tex 科技面料的户外品牌,虽然如今 Gore-Tex 早被各类高端户外品牌用成了常规材料。1976年,Norrøna 刚以商业品牌的模式运营,就向 Gore-Tex 母公司 Gore 下了订单,只比 Gore-Tex 正式接收商业订单晚了一年。第二年,Norrøna 开发出第一款使用 Gore-Tex 的硬壳冲锋衣产品,比始祖鸟早了 22 年。 也是从这年开始,Norrøna 从攀登装备技术背包、睡袋、服装入手,在和各类探险家的合作过程过程中,逐渐发展为技术型户外服装品牌,覆盖了徒步、攀登、越野跑、滑雪等场景,甚至还有打猎和极地冲浪,因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性能、经典的设计和鲜亮大胆的配色而受到追捧。 成立近百年的 Norrøna 在全球扩张的速度较慢,此前主要布局欧洲和北美市场,且多是入驻户外用品集合店,品牌独立门店在全球只有 39 家,是始祖鸟十分之一左右。这与 Norrøna 的家族企业式管理有关,该品牌如今已传承到第四代继承人。 这已经是 Norrøna 第二次进入中国,这次它不再以集合店的方式运营,将会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出独立的旗舰店。国内知名的运动零售商滔搏揽下了它的代理权,希望它能在炒得火热中国户外市场分一杯羹。 ### “老人头”离始祖鸟还差一个牛逼的名字 中国驴友圈一直对“谁是最顶级的户外品牌”争论不休。户外行业并没有一张官方的排行榜,但各种民间榜单层出不穷,不同品牌的排位也有差别。 但无论在哪个榜单里,Norrøna 都颇有地位,对于它和始祖鸟谁才是王,驴友们也都各有立场,Norrøna 也一直有着“北欧始祖鸟”、“户外无冕之王”的名头。  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流传较广的两种排位方式 户外圈“谁更顶级”的争论无非是围绕产品性能和价格的讨论。 Norrøna 创立之初就强调用最新的科技打造最高性能的产品理念:它比始祖鸟更早使用 Gore-Tex 科技面料、自研了 Dynatec 抗撕裂技术和 PrimaLoft 抗湿保暖黑科技,将前者其应用于 Trollveggen 这个极限攀登系列产品,能够承受海拔 8000 米级冰川的摩擦。此外,历史更悠久的 Norrøna 在装备创新方面也颇有成果:发明山地隧道帐篷、首创背包标准监控系统、率先应用雪崩救援系统。 价格带方面,二者的区间都较为宽泛,始祖鸟因名声大噪在中国的价格整体上更贵。查询官网可知,Norrøna 的男士冲锋衣在 219-1199 欧元之间(折合人民币约 1789-9794 元),最贵的系列是 Lofoten,进入中国后,售价基本会保持一致;始祖鸟整体在国外更便宜,售价在 99-999 美元之间,极少数限量款价格能超过 3600 美元,中国则是在 3000-15000 元左右,最贵的系列是 Alpha SV ,常年处于断货状态,驴友们往往要去二级市场高价购入,贵的时候一件 Alpha SV Jacket 能被炒至 20000 多元。  Norrøna 不同系列,图片来自官方 产品外观上,Norrøna 展现出明显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追求极简风格,又同时注重使用大胆鲜亮的配色和引人注目的设计,视觉上更加时尚活泼,也能提升在雪地里的辨识度和安全性。即使是常规的 Lofoton 系列产品,Norrøna 在配色上也更为大胆,譬如会用脂鲤蓝和风暴紫。 始祖鸟设计上注重符合人体工程学,以提高运动时的舒适性和灵活性,配色相对沉稳和山系,这也导致不少女性消费者一直认为它很“直男审美”。对比两个品牌的男款户外夹克,始祖鸟的风格反而更像是“老人头”。  Norrøna 登山系列 Jacket -men's,图片来自官网  始祖鸟 Jacket-men's,图片来自官网 定位高端、产品性能优秀、设计简洁时尚,但 Norrøna 可能是第一个有昵称却没有明确的中国名字的户外品牌,这导致它的品牌认知度迟迟没能真正建立起来。 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它的临时译名则是“挪威那”,和大部分户外品牌相比也没有辨识度。而无论是“老人头”还是“挪威那”,在辨识度和高端形象上,都与始祖鸟有不小的差距。 一位户外行业人士直言:“中国的户外消费者需要牛逼的 logo ”。“牛逼的 logo ”背后由一个完美的品牌故事支撑。始祖鸟的名字和商标图案来自于人类所知最早的鸟类生物 —— 始祖鸟化石,它作为生物史上最早演化成鸟类的动物,连接了鸟类和爬行动物的时代,代表着“进化”。 反观 Norrøna,虽然历史悠久,品牌名与北国冰天雪地的气候挂钩与户外有一定关联度,但在北欧户外圈里,这样的故事背景几乎是标配, Norrøna 的品牌故事并不突出。北欧也不缺优秀的户外品牌,除了前文提到的三巨头,66North、Helly Hansen 也都在中国小有名气。 ### “北欧始祖鸟”需要一个“安踏” 始祖鸟在中国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的功臣安踏集团。事实上,人生地不熟的国际户外运动品牌,进入中国的常规操作几乎都是找一家本地的公司进行代理和运营。 2016年,Norrøna 第一次来中国,引入方和运营商是三夫户外。三夫户外是老牌的运动户外代理公司,巅峰时期,它代理过400多个品牌,其中包括现在爆火的始祖鸟、北面以及亚玛芬旗下的多个品牌。此外,它还先后引入 Haglöfs(火柴棍)、Marmort(猛犸象)、Discovery Expedition、Norrøna(老人头)、klattermusen(攀山鼠)。 这导致它很难对在中国知名度不够的 Norrøna 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事实上,三夫户外甚至没能分出精力为其取一个正式的中国名字。此外,由于产品完全照搬欧美人的版型、设计剪裁也并未完全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不到 3 年时间,发展没有起色的 Norrøna 在诸多不利因素下退出了中国市场。 而次年 2 月,始祖鸟却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安踏集团宣布全资收购其母公司亚玛芬,首先挑中始祖鸟,对其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本土化的改造:定位为 “运动奢侈品”,瞄准中产阶级消费人群;强化品牌形象,只做直营,并为此打造特色旗舰店、进入全国的高端商圈;采用配额销售的饥饿营销策略,制造稀缺性。 几乎同时疫情发生,这也成为户外行业高速发展的催化剂。这几年,户外行业也从不缺热点,露营、溯溪、沙盘、滑雪服、冲锋衣等多个细分品类都获得了高速的增长,不少品牌借此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始祖鸟更是一举登上王座,2024 年收入已超过 2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45 亿元)。 中国消费者对户外行业的认知也在提升,开始从“只买贵的”向“要买对的、高性价比的”转变,伯希和、Montbell(日本品牌,被称为“户外优衣库”)等更为平价的品牌开始受到关注和青睐。始祖鸟 Q1 扩张放缓,净开店 0 家,或许就有对中国户外高端市场保持谨慎乐观的原因。 Norrøna 选择在此时重返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更靠谱的合作伙伴。这一次,它选中了国内运动经销商巨头滔搏。滔搏将全面负责 Norrøna 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宣传、市场推广、渠道销售、消费者运营等全链路运营工作。 疫情前后开启“去耐克化”进程的滔搏,对于 HOKA、凯乐石等运动户外品牌的运营尚算成功。对于二进宫的Norrøna 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参考文献: 《挪威老人头 Norrona 编年史,也是一部挪威攀登探险史》
36氪获悉,近日,光耀东方(河北)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完成460万天使轮融资。公司主营铜、铝基及电磁拉丝新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AI、光伏风电、电力传输等前沿领域。此次融资将助力公司进一步扩大研发投入,强化定制化服务体系。公司已设立检测中心,配备先进检测设备,还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技术人才,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支持。
 卡普空株式会社宣布,2022年6月30日发售的《怪物猎人 崛起 曙光》的全球销量已达1000万份。  《怪物猎人 崛起 曙光》是2021年3月发售的《怪物猎人:崛起》的超大型付费扩展包,即使在发售三年后的今天,它仍然与《怪物猎人:崛起》一样,吸引着众多玩家持续游玩。  此外,配合2025年2月发售的《怪物猎人 荒野》而采取的战略性定价措施也取得了成功,Capcom 始终致力于提供最佳的游戏开发能力,以创造出满足所有用户期望的高度原创的游戏。
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医药产品出口创下历史新高,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强劲需求。韩国健康产业发展研究院(Korea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Institute)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韩国医药出口达到25.6亿美元的季度新高,同比增长17.7%。(新浪财经)
36氪获悉,RoBoLeague世界机器人足球联赛将于6月28日在北京亦庄开赛。本届赛事为人工智能AI赛,全部参赛机器人通过AI策略,自主进行比赛。据了解,此次赛事以“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加速T1作为赛事标准平台,面向全国进行招募。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对所有报名参赛的队伍进行了系统的技术培训。后者依托组委会提供的基础开源代码,在完成代码编辑及测试工作之后,自行进行AI策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