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为酿,让思想绵长,灵感在此碰撞,文化永续传扬。日前,第三届KIC知识艺术节在上海KIC创智天地正式启幕,本届KIC知识艺术节以“为知识干杯”为主题,“无界的大学”为核心理念,旨在发掘多元灵感与文化内容,以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对话、分享、演出,创造城市里求知与交流的场域,激活有意思的文化创新与灵感碰撞。 KIC知识艺术节在4月22日至5月5日持续进行,联合共创合作伙伴bilibili、Meetu Lab、悦悦图书、是光诗歌、上海学生戏剧联盟、御成印象·富士大学路体验店,通过“知识阶梯”、“艺术在场”两大主题板块,在14天内推出了40余场文化知识活动,覆盖阅读、可持续、艺术、AI科技等多元领域,将KIC创智天地打造为一座“无界的大学”——没有壁垒、不限身份,知识在这里平等地流动、碰撞、发酵,最终实现知识、艺术和生活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  KIC知识艺术节 ## **大学路美好书店节:重构阅读的N种可能** 书店,是城市里安静的一角,也是思想最活跃的空间,书店是人们眺望世界的窗口,也是滋养心灵的“精神桃花源”。今年,KIC知识艺术节迈入了第三个年头,首次落地 “大学路美好书店节”,汇聚了100+国内头部出版社、上海世纪初版集团、沪上特色书店、艺术衍生品、生活方式类等品牌,打造了以书会友的特色人文街区体验。 在这14天中,KIC创智天地联合大学路片区的多家特色书店,策划了一系列活动:联动悦悦书店,邀请来自沪上各大名师,举办了“伟大的人物”系列线下分享会;在复旦旧书店举办“旧书觅新知——‘伟大的时间’旧书展”;在谜芸馆举办“旧书觅新知——‘伟大的推理’民国推理珍本展”;联动中信书店推出“灯塔·播客书单展”,在大学路街区开启声音漫谈。  复旦旧书店 此外,KIC知识艺术节还与共创伙伴四叶草堂、InnoSpace等,陆续在大学路上的咖啡馆及酒吧内举办 “知酩会谈”线下分享活动、众多学术大咖现身参与灵感讨论。联动书店及咖啡店、小酒馆推出“限定特调+推荐好书”,推出“书店漫游地图”,带领市民畅游大学路片区书店,以书香地图、特色书单、一系列的灵感特调,串联起大学路片区8家特色书店与10余家艺文宝藏小店,让人们在知识寻宝的过程中,重新体会生活中的灵感与美妙。  知酩会谈 另一板块“艺术在场”旨在为在地新生的文化创意组织提供展示平台,让艺术走进生活,让市民们近距离体验“一秒入戏”的艺演内容。KIC创智天地联合周边高校资源,打破高校的“围墙”,将大学路社区的街头巷尾变为美好的城市舞台。五一期间,联动上海财经大学话剧团、华东政法大学沃原剧社等社团在大学路上进行环境戏剧演绎等特色文化活动,拓展“书香上海”地标图景,助推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 此外,KIC创智天地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发起的公共创新实验室Meetu Lab,在此次活动中发起了“大学路可阅读”的诗歌艺术展,通过点缀在大学路街区及大学路限时步行街上的诗歌天幕,展示在地居民及学生共创的诗歌。其中,联动云南昆明的“是光诗歌”,精选了10首来自大山里的孩子的诗歌进行展览,不同年龄的孩子们自由创作,用纯粹的文字呈现出美好的想象,换个角度看世界,从而发现生活的另一种读法。  KIC知识艺术节 x 是光诗歌 儿童诗歌特别展 本届KIC知识艺术节还与1862时尚艺术中心联动,推出Silent Disco City Tour江湾体育场、大学路街区定制路线,开启城市漫舞。在社区的另一角,KIC知识艺术节与富士大学路体验店联合推出“可再生创意肖像·镜子下的重生之美”主题展览,以影像语言重塑废弃塑料的艺术生命,感受消费主义背后的生态代价。 在五一佳节期间,大学路美好书店节上还推出了限时售卖的“大学路人文长街宴”,让人们在街头开启只此一次的限定“美食+诗歌”体验。这是一场“共食共读”的沉浸式餐桌体验,邀请了复旦、同济教授,书店主理人和泛文化生态圈伙伴,精选当季特色菜,以书为纽带,书写味蕾叙事,让人们在知识与美食香气四溢的交融中找到社区的归属感。 归根结底,大学路美好书店节不仅是一场书香盛宴,更是KIC创智天地对“复合型创新知识社区”理想的实践。当知识真正融入社区的烟火气,“无界的大学”便是正在生长的现实。 ## **人文知识社区:无界的大学,有为的城市** 在大学路的香樟树荫下,KIC知识艺术节勾勒出一幅“知识即社区,社区即课堂”的生动画卷。KIC创智天地始终扎根社区,用持续创新证明:真正的人文知识社区,是让知识从书本走向升华,在街角咖啡馆的对谈中、在马路快闪的戏剧中自然生长。 当碎片化阅读冲击深度思考,当城市空间被商业逻辑主导,KIC知识艺术节发生的每一次翻书声、每一场对话、每一次灵感碰撞,都在为“书香社会”的蓝图添砖加瓦。在大学路社区,每个街角都是课堂,知识将重归河流般的自由,每个人都是源头,亦为大海。  KIC知识艺术节 这14天的时光,知识重新连接了人与人的温度,同时传承了城市文化基因。改变一条街,就是改变一座城。打造无界的大学,便是在建设有为的城市。未来,KIC创智天地社区致力于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人文知识共同体。
   采访 / 共鸣 排版 / 伯劳 <blockquote> “我们的画面内容是否有诚意,不是看我们说什么,而是看玩家说了什么。” </blockquote> “好伟大的脸”“没想到质量这么高”“太优雅了……”4月25日,《明日方舟》国际服发布了特别动画短片“拉普兰德独家放映会”,一上线便在海内外玩家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胶片/黑白/漫画风的复古影调,加之悠扬的音乐和欢脱的舞台剧氛围,淡淡地衬托出主角随性游曳的“疯感”,拉普兰德流畅的舞姿与精致的神态导向盛大华丽的演出,为即将上演的故事「揭幕」——    本片不仅收获了来自人气角色“拉普兰德”粉丝的好评,还因其对游戏内容的细致考据,将版本特色巧妙融入视听语言而受到了认可。实际上,当下长线运营的二次元游戏,本身也像番剧一样陪伴着玩家,而对于其衍生动画,玩家的阈值也越发提高,在塑造角色魅力、还原游戏设定、建立情感链接等方面都有了更高要求。      (短片评论区) 而这支惊艳PV背后,是一支蓄力五年的低调团队——来自悠星网络旗下的国内动画工作室: ARCUS Anime  他们为《明日方舟》国际服制作过多支高规格动画短片,从创意、剧本、建模到中后期全流程,均为团队独立自主制作完成。团队还为《蔚蓝档案》《碧蓝航线》等知名游戏制作衍生内容,迄今已发布了数十条风格化三维动画短片和小剧场作品,并涉及二维制作、直播支持、手书包装等领域。    那么,这支《明日方舟》短片背后,有怎样的创作巧思和制作难点?ARCUS Anime动画团队又是如何搭建起来的,一路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学术趴有幸专访ARCUS Anime。话不多说,来看看他们坦诚、实在的分享吧——  # 01 团队定位:面向全球玩家,全流程自主制作 学术趴:ARCUS Anime的各位好,感谢接受采访!请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制片人可儿:ARCUS Anime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目前团队规模在50人左右,主要业务方向包含三渲二CG、小剧场以及虚实结合的直播、Live2D等。代表作品有《明日方舟》国际服3周年MV、“叙拉古人”概念动画短片、四周年PV、“怀黍离”PV,以及《蔚蓝档案》国服小剧场、《碧蓝航线》6周年PV等等。  (B站ID:ARCUS_Anime 官网:https://arcusanime.com/) 我算是团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吧,这次接受采访的其他小伙伴,分别是负责把控前期内容的真奥编导,技术制作担当的阿汤导演和统筹项目管理的肉肉制片。  学术趴:本次新发布的PV中,风格化切换和舞台剧质感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请问本片也是由ARCUS全流程制作完成的吗?先向我们介绍一下这部短片的制作背景和核心创意吧。编导真奥:是的,这次也是进行了全流程的制作。我们也一直在《明日方舟》国际服三渲二PV中探索新的风格和创意。恰逢《明日方舟》国际服「揭幕者们」版本上线,我们选择聚焦于“荒芜拉普兰德”的塑造,从游戏剧情中的四幕汇演等方面提取出“舞台剧”的意象,将新沃尔西尼的暗流涌动浓缩至真正意义的舞台上,来刻画拉普兰德游走于多重对立立场中,面具下展现出的一角真实。我们聚焦于戏剧化的表现,将更多角色也通过类似舞台置景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希望能够通过游戏外的一些创意扩展,给到玩家们更丰富的内容体验!   学术趴:对于《明日方舟》这一人气游戏,ARCUS在面向全球玩家制作动画时,会有哪些不同的目标和侧重呢?编导真奥:我们会去思考如何实现在保留新鲜感的同时,通过单条PV,传达更丰富的内容呈现效果。比如,国服与国际服存在一些版本时间差,这也使得在国际服PV上线时,部分玩家对剧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开始将更多的剧情隐喻融入概念化意象创作中。不知晓剧情的玩家在观看时能够被丰富的画面效果吸引,提升兴趣;而观赏过剧情的玩家则能发掘画面表现中的暗喻,引发讨论欲。这也是一种制作团队与观众跨越屏幕的交流与沟通。   # 02 爆肝打磨视听,只为还原玩家心中的角色 学术趴:本片中的“双狼组”是游戏里人气颇高、性格鲜明的一对角色,为了更好地传递角色特质,可以谈谈你们是怎么设计镜头的吗。导演阿汤:两位角色本身在设定与剧情层面上都极富有张力和吸引力。尤其是拉普兰德,看似游离“戏”外,实则俯瞰全局,享受着这一场狂欢。镜头设计本身服务于叙事,比如开头的飙车戏,在刻画拉普兰德张扬一面的同时,晕车的扎罗也是小亮点。  再比如舞台上,拉普兰德对不同立牌的反应,也是她内心情感的展现。就像她对父亲的感情是复杂的,在这段所使用的镜头会更激烈些。  在玻璃镜段落中,我们会大量使用和德克萨斯保持“平行”的视角,让观众更容易代入其中。拉普兰德通过镜面舞台穿梭,以俏皮桀骜的神态逗弄镜外,分镜节奏随着追逐开始紧凑起来。对于不断寻找拉普兰德踪迹的德克萨斯,惊讶疑惑的表情把握就很关键。我们还在背景的镜面中,设计了拉普兰德四种形象的阵列切换,展示出角色一路走来的蜕变。两人的画面光影明暗也形成鲜明对比。  编导真奥:我们本身是立足于荒芜拉普兰德极其复杂的个性之上的,在剧情中她游走于几方势力之间,在背后将所有事物串联在一起。影片中类似胶片等复古的风格,正是来源于我们对这一点的挖掘——将她比作一部影片的导演。学术趴:短片发布后,团队埋下的许多画面细节都得到了玩家的认可。好奇在制作过程中,你们认为本片最大的难点、亮点是什么呢?导演阿汤:可以说都集中在人物塑造和角色表演上吧。想要通过动画的演出,还原塑造出拉普兰德神秘、优雅、张扬的多重魅力,必须做大量工作去了解角色,理解角色在玩家心目中的样子,进行反复推敲。尤其是跳舞的桥段,为了让拉普兰德跳得好看又不出戏,把我们的动画同学做得相当“崩溃”。根据她的人物背景,我们找了许多意大利舞蹈相关的资料去学习和测试。希望能通过演出传达拉普兰德此时的心情。跳舞段落的镜头景别如何切换,镜头运动怎么配合音乐节奏,色彩影调是否需要更鲜艳,以呼应狂欢节气氛等等,制作人员经历过多次推敲,也曾经推翻重做,这背后的工作量十分庞大。  学术趴:本片中不同的风格和场景频繁切换,对镜头信息量的控制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吧。导演阿汤:是的,在多风格的镜头制作与衔接上,如何做到流畅不突兀的融合,并叠加光影处理效果,对于后期合成来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像我们重点刻画了拉普兰德和德克萨斯会面的镜头,其中丰富的光影效果与细节,是我们动画和后期同学互相配合的成果,合成时涉及到相当多的层级调整。   再比如拉普兰德谢幕摘下面具的镜头,虽然只是一个特写,看起来信息量不多,但我们在色指、卡通线、高光、柔光渐变、质感、灯光效果的细节上,反复进行了优化。  (拉普兰德摘下面具谢幕)  (“反复做了很多尝试,最后发现这个动作最迷人) 学术趴:有没有制作过程中最最印象深刻、最最“肝”的一个镜头?导演阿汤:那应该是拉普兰德从门框走出的镜头。为了达成满意的效果,设计了荆棘通道划分画面,代表不同角色的狼眼四处窥视,心中各有盘算。而拉普兰德从门里潇洒走出贯穿全局的故事内容,画面配色氛围整体都会显得神秘和张扬。从前期概念到建模、动画、后期特效,全流程的同学都在努力打磨。围绕在荒芜拉普兰德身边的狼头,我们考据了很多官方的资料,研究它的设定,基于《明日方舟》“源石”的设定制作了模型资产,特效从按照烟的效果制作转换思路做成灰紫色火焰,才有了现在的效果。  # 03 不止方舟,如何服务全球IP多元题材? 学术趴:了解完最新的短片之后,聊聊工作室本身吧。不止于《明日方舟》国际服,ARCUS服务过的IP还有《碧蓝航线》《蔚蓝档案》《深空之眼》等。好奇作为悠星网络旗下的团队,ARCUS Anime成立的初衷是?制片人可儿:悠星的创办理念里,有一句话是 “创造不止于游戏的体验” ,作为一家服务全球玩家的游戏公司,想在内容和品质上做一些突破,生产出更有深度、差异化、多元化的作品,为玩家提供更全面的游戏乐趣。换句话说,我们想在发行层面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于是除了在日本有二维动画团队,还在国内成立了主打“三渲二”的三维动画制作团队,聚集了一群有二次元属性的动画人,慢慢形成了一个工作室,也就是我们ARCUS Anime。  学术趴:团队的创作内容以风格化3D动画为主,并有不少混合2D/3D表现的画面。对你们来说,在游戏引擎动画质量越发提升的当下,传统3D动画制作流程的优势是?导演阿汤:一些夸张的表情或身形表现用3D实现起来效果相对欠佳,我们会考虑在少数镜头中使用手绘,增强表现力。在引擎动画愈发成熟的同时,我们的传统3D离线流程也在不断成长。就“赛璐璐三渲二”风格来说,离线流程的技术自由度会更高,画面表现也更细腻。可以说两者的技术不分伯仲,我们只是选择最合适的一种。制片人可儿:这也跟我们团队初创的初衷有关,ARCUS Anime目标是制作细致的、高品质的内容。而且在我们团队,内部的离线流程其实跑得很顺畅(下文会展开介绍我们的团队成长),以短视频或小剧场为例,离线制作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相较于引擎制作,其实差不了太多。   (《蔚蓝档案》国服小剧场) 学术趴:你们在制作中手K和动捕的占比是?导演阿汤:并不固定,根据效果和需求来决定。如果是文戏为主的小剧场,就会倾向于动捕,现场直接指导反馈也方便准确抓住角色性格特点和提升制作效率;如果是打斗则肯定是手K,相较而言会更能展示二次元打斗的张力感。制片肉肉:如果只聊版本PV,那都是手K为主。动捕虽然能够在小剧场类的项目上提升一定的产量,但是我们基本上只是拿动捕当作“底子”,毕竟更多的表演刻画还是要靠动画师们来表现。   (《明日方舟》国际服五周年MV) 学术趴:ARCUS涉猎多款游戏、多种形式的动画内容,包括小剧场、纪念PV、MV等等。那么针对不同的游戏题材和动画形式,团队的制作思路和制作流程会有哪些差异呢?制片人可儿:不同的题材和形式,其实都是为了服务游戏发行,充盈游戏内容,拉近与玩家的距离。对于版本PV、MV,我们着力抓取该版本下的核心标签,例如冲突、角色成长、矛盾、牵绊或武力展示等等,制作的表现形式会更多元化,画面也会更绚丽;小剧场、短视频类的内容,我们更聚焦在角色、剧情、内容本身,目的是想通过鲜活的角色、轻松的剧情,向玩家展示该游戏的另一面;针对不同的IP项目,不一样的风格,在资源分配上会有不一样的侧重。例如,在方舟项目中,我们侧重于展现灵活的镜头和多元的风格,挖掘宏大的世界观;而在《蔚蓝档案》的制作中,我们会把更多力气放在角色表演的细致打磨,以及展现日式动画影调的清新、通透上。  (《明日方舟》国际服五周年MV)  (《蔚蓝档案》一周年动画小剧场) # 04 五年成长:内容、制作、管理的全方位磨合 学术趴:低调爆肝5年,为了制作出高水准的“三渲二”动画,不断提升精度和表现力,团队经历了怎样的技术探索和磨合,团队的成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制片人可儿:这个问题我先起个头吧。我们的第一条短片是《明日方舟》国际服夏日嘉年华MV,那时团队从最初搭建、踩坑、磨合,到现在逐渐成熟、稳定,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 内容创作层面,对创意核心的挖掘越来越深入,从世界观、主线剧情,到逐一剖析角色起源、内心、矛盾,甚至所用的道具等等,这些都赋予了短片更丰富的层次感。- 制作流程层面,我们进行了几次流程优化和制作方式迭代,打通制作卡点,将流程规范化、文件交接一体化,显著提升各环节的品质和协作效率。- 项目管理层面,专业且细致管理方式,助力团队健康运营,高效产出,第二年年末,我们便能较为精准地预判和调配项目的人力、成本与周期了。当前,我们能同期并行2-4支S级短片,还有余力兼顾短视频或小剧场。成长1)内容创作的深入编导真奥:在前期的角度上,主要是拓展了创作思路,不再局限于单纯动画化剧情内容。比如说“叙拉古人”概念PV,是意识流与强风格化画面表达的初次尝试。  在《明日方舟》四周年PV中,则选取了三维、毛绒定格、漫画、二维、Q版比例等多种风格拼接的创意,意在体现游戏之外,明日方舟也会以各种衍生形式陪伴着玩家们。  “怀黍离”PV更是切近版本特色,加入了中国风的水墨、剪纸意象  成长2)制作能力的标准化导演阿汤:制作技术经历了几年的沉淀,从最初的尝试到成熟,各环节在成长中不断总结,梳理流程。首先是角色模型这一环,市面上优秀“三渲二”角色模型制作方式,大多是PBR+NPR,或者是NPR+手绘厚涂风格的游戏做法。为做出差异化,我们从一开始,便坚持要做全NPR赛璐璐风格的角色模型;   角色模型是我们每一次都着重强化的环节,以方舟国际服举例,从二周年夏日嘉年华开始到这次拉普兰德独家放映会,我们分别在面部、头发、AOV分层,进行了多次技术迭代;  制作中不断转面修型,特写刻画,通过视觉差控制轮廓。  为了确保后续环节有足够的细节信息可以提取,头发我们是分析梳理后一缕一缕制作的。除了模型,贴图也并不是简单填色便能满足的,因此会根据效果需求提供对应的AOV分层。  此外,角色动画往往更能体现作品的细节与诚意,我们从不吝啬制作一些有冲击力、有张力的动作戏,也愿意静下心来细细打磨角色的文戏。对于动作戏,POSE剪影是提升效果的重要表现手段。  文戏制作方面,每位动画师不仅要熟知游戏、角色的背景,寻找大量相关人设参考,更会关注玩家在网上的讨论,去理解角色在玩家心目中的样子,尽可能准确地塑造每一个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二次元角色的头发不同于写实,布料也常会有特殊节奏与形态要求,靠真实模拟方式解算并不能满足,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我们都会单独刻画   对于三渲二的场景特效,我们想在发挥3D优势的同时还原二维风格,这也是我们仍在努力攻克的难题。在过往的作品中,烟火和海浪的效果初见成效,但我们依然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   场景模型的刻画上,为与角色NPR赛璐璐风格统一,我们的制作方式也做了相应的匹配;我们的模型不使用Normal(法线贴图),轮廓变化细节直接体现在模型上,需要用手绘绘制贴图,呈现笔触感,并提供合成所需通道,为最终呈现效果打好基础。(早期我们用Substance Painter混合一些材质球制作,但通道提取比较局限)  植物的二维化表现同样是我们一直在优化的重要课题。  在最终三渲二的合成制作中,我们更强调“艺术化加工”。通过类似数字绘画的手法,融入二维笔触效果,精细刻画每一卡镜头的影调风格与画面细节;与写实风格不同,我们通过将手绘纹理资产提供的ID信息在NUKE中进行光影重构、明暗切割和次级阴影过渡,进行通道混合,在保持手绘质感的同时实现最佳视觉效果。  我们在制作《明日方舟》和《蔚蓝档案》的角色时,会有不同的考量。前者细节量大,后者清新简约,区别于PBR的制作方式,我们采用二分方式来表现阴影和高光,柔光渐变会为色块增添细节。刚刚前游环节提到的AOV分层,在这时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成长3)项目管理的优化制片肉肉:团队从最初13人用9个月做一条二周年短片,到现在50人团队每4个月就能产出两条S级短片,还能同时制作二维短片/Live2D直播等其他内容,如何提升效率和产能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课题。在项目开始前我们会尽可能全面地和项目干系人对齐项目风格、制作方案、参考对标等硬性标准,杜绝因需求模糊或未对齐产生的“盲做”现象;推进过程中,会根据过往数据评估人力与任务分配,遇到问题及时干预、协调,减少返工;项目完成后,进行问题汇总与数据复盘,更新项目数据库,为后续项目做基础。在项目并行的情况下,我们会分环节交错推进,这很考验我们的统筹、协调与交接的能力。另外,我们会优先将内部人力放在难度镜头的制作与新风格的开拓上,将已成型的量产类工作,交由外部供应商制作,所以在供应商管理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筛选流程与规范。好的项目管理包含:需求梳理、任务拆分、流程规范、档期制定、预算划分……等等,只有将这些很好的串联起来,才能让项目如虎添翼。 # 05 做一个“乐于尝试,不走捷径”的动画团队 学术趴:感谢详尽的分享!那么五年过去,回顾团队发展,是否有哪几部作品是节点一般的存在,对团队磨合、品质提升起到了尤其关键的意义?制片人可儿:ARCUS的成长,贯穿了方舟国际服的历年作品;《明日方舟》国际服夏日嘉年华MV:是团队成立后做的第一条片,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团队一边招人一边踩坑一边制作,这条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起点”;  (www.bilibili.com/video/BV1Eq4y1c7N3) 《明日方舟》国际服三周年长夏狂欢季MV正片:做这条的时候,团队在规模和技术上,初步成型,仿佛是刚长好手脚,一边适应一边想要大干一场,这条虽然上线后反响没有特别好,但对我们制作来说,在技术沉淀上,是一个里程碑;  (www.bilibili.com/video/BV1Fd4y1L7cA) 《明日方舟》国际服叙拉古人概念动画短片《Lo Scontro》:是我们初步尝试融入不同的风格,有点“跳出舒适圈”的意思,成片上线后,玩家的反馈,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让后来的我们有信心做更多的尝试;  (www.bilibili.com/video/BV1Pu411x7Uu) 《明日方舟》国际服4.5周年 - 官方PV《谓我何求》:制作过程中,其实并不顺畅,我们在内容传递、画面表达方式、实际制作能力之间,不断地挑战、磨合、坚持、妥协……还好最后呈现的画面,没有让玩家失望,因此,这条对我们的意义也格外的不同,我们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坚持是有回报的,玩家不仅肯定作品,还肯定ARCUS。  (www.bilibili.com/video/BV1pH4y1c75F) 学术趴:那么在积累了许多优质作品、搭建了成熟的制作体系后,对于游戏衍生动画,团队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积累了哪些经验和心得,抑或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吗?制片人可儿:经验和心得谈不上,可以分享下我们内部比较注重的两个方面吧:首先要尊重玩家,多倾听玩家的声音。不管制作形式怎么变,说到底,都是在做内容。在玩家的反馈里,你会观察到他们会跟什么内容产生共鸣,也会告诉你,在片子里,他认可什么。所以我们的画面内容是否有诚意,不是看我们说什么,而是看玩家说了什么。很庆幸,我们画面里的诚意,玩家有看到,十分感激。然后就是“乐于尝试,不走捷径”吧。看我们编导真奥和导演阿汤的分享,也能感受到,我们其实在制作上有很多不怕绕路的坚持,有些坚持属于:花了10分的力气,最后在画面里,也就提升了1分,有的甚至都看不出来。但我们依然愿意这么做,可能有点“愚公精神”吧。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厚积薄发,行稳致远”的过程;当然,这对业内的同行、新人来说,也是种正面的影响。学术趴:那么在未来规划方面,在深耕游戏动画领域的过程中,ARCUS还有哪些阶段性的目标或规划能够透露?是否有机会看到团队涉足番剧、原创等领域? 制片人可儿:目前我们有动画短番以及自制原创的项目在规划和制作中。后续ARCUS还会进一步沉淀,看看有没有机会制作中篇或者中长篇,回归到“讲好一个故事”的初心~学术趴:感谢分享,期待你们未来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制片人可儿:也欢迎各位小伙伴加入ARCUS Anime,一起制作高品质动画!我们正在招聘执行导演、角色动画、制片等岗位,欢迎投递简历至HR[@yo-star](https://weibo.com/n/yo-star).com  (▲扫码直达招聘官网) *商务合作:arcus[@yo-star](https://weibo.com/n/yo-star).com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据《商业内幕》报道,网上出现了一篇疑似特斯拉员工写的公开信,他们在信中认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政府效率部(DOGE)的疯狂行为严重损害了特斯拉品牌,呼吁他辞去CEO一职,不要再继续拖累特斯拉。  特斯拉需要库克式CEO? 虽然目前还无法确认这封信的真假,但是它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CEO会在电动汽车大战进入一个全新关键阶段时,离开本职工作数月之久,插手政治呢? 答案或许很简单:马斯克已经厌倦了造车。 过去十年,他拼尽全力把特斯拉从濒临破产边缘拉回来,使其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主导性电动汽车公司。这其中不乏创新,也伴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 但如今,有人可能会说,电动汽车制造是一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特斯拉在全球拥有超级工厂和其他大型设施,每年能生产数以十万计的汽车。特斯拉下一个阶段主要是:优化流程、扩大高效率生产的规模,以及说服消费者购买汽车。  马斯克似乎厌倦了造车 这并非马斯克所擅长的事情。他喜欢发明新东西,而不是打磨现有产品。《The Information》的一篇报道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该报道称,马斯克拒绝了手下高管提出的开发廉价电动汽车的建议,转而全力研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机器人。 在《The Information》报道中,知情人士的这句评论非常值得关注:“我觉得马斯克对造一辆大众高尔夫那样的车毫无兴趣。这种车型在他早上醒来时根本提不起他的兴趣。他会说,‘让别人去做吧’。” 2011年的苹果 特斯拉目前面对的情况有些像2011年的苹果。2011年,苹果传奇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去世,给苹果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虽然马斯克并没有去世,但他对电动汽车制造的热情可能已经减退。 就像当时的苹果一样,许多特斯拉投资者可能无法想象没有马斯克担任CEO的局面。然而,从理论上讲,他完全可以卸下日常领导职责,在幕后继续从事更前沿的创新项目,例如Optimus机器人等。 特斯拉需要什么样的新CEO? 那么,谁能担任特斯拉新任CEO,这又会对该公司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如果马斯克交出CEO一职,特斯拉需要一位像Tim Cook(Tim Cook)那样的高管来接任。 库克是一位供应链天才,在2011年乔布斯去世后接任苹果CEO。当时,许多专家都曾预测苹果将会走向衰败。 然而,库克把苹果带到了新高度,这在14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而他做到这一点的方式,就是反复打磨智能手机这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不断完善。 自2011年以来,库克专注于iPhone产品的细微改进,推出了自研芯片,与数百家供应商谈判,精心打造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供应链之一。 在乔布斯去世那年的年底,苹果的市值还只有大约3500亿美元,而如今苹果的市值已经达到3.2万亿美元。 一位“库克式”的高管可以接任特斯拉的CEO,专注打磨那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特斯拉的核心电动汽车业务。这还有可能减轻马斯克涉足政治所带来的品牌损害。 截至发稿,苹果尚未就此置评。《商业内幕》记者向马斯克发送了邮件,询问他是否愿意在未来10年多时间里专注于改进特斯拉的电动汽车业务,但他没有回复。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6526.htm)
有点贵,但,买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22695)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22695#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清零计划2:天启派对》开发商“破荒者游戏”(Breaker Games)研发的新作《天启派对:恶魔牌》正式公开Steam页面。游戏把掼蛋(以及斗地主)和Roguelike设计进行融合,在传统牌类玩法规则下加入了更多自构筑系统与角色技能等玩法。同时游戏还融合了类似《背包乱斗》的异步PVP机制,每一把牌局与你对抗的都是来自全球各地的玩家数据。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目前, 《恶魔牌》正式公布了Steam商店页,同步开启了全球限量1000人的Playtest试玩。 • Steam商店页:[点击此处](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3481020/_/)了解详情 • 限量Playtest申请: • 第一阶段:超级玩家内测已启动。官方邀请部分核心玩家提前参与,以测试异步对战系统在真实环境下的稳定性并收集初期数据。 • 第二阶段:全球Playtest(五一假期内正式开放)。限量发放1000个测试名额。玩家可前往Steam商店页点击“请求访问权限”申请参与,资格将逐步发放,先到先得。   
 由RuneHeads开发,Another Indie发行的奇幻卡牌Roguelike游戏《虚空奇旅(Jorney To The Void)》今日公开了Demo供玩家下载试玩。游戏预计在2025年发售,支持简体中文。 Steam页面:[点此前往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3210490/_/?curator_clanid=45573489)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这是虚空奇旅第二次公开Demo,本次Demo加入了简体中文,并且能够让玩家体验到50多种卡牌和道具,还有40多个随机事件,以及5个竞技场。玩家将面临40种以上的敌人,和2位强力Boss的挑战。 同时新手教程也有适当优化,对卡牌肉鸽有兴趣的玩家千万别错过!    
上海车展接近尾声,而上海车展的故事正值高潮。 “生而全球,开放互联”的领克汽车一直在瞄准新能源时代全球高端豪华品牌的宝座,这个由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控股集团合资成立的新时代高端品牌挺过传统车企的发展瓶颈,从2016年崭露头角的造车新势力到如今在车企混战中独当一面的优质品牌,在与极氪战略整合之后更是找准方向,向宽拓展,切入家用大六座SUV30万-40万的细分市场,在今年新款SUV扎堆的“修罗场”下,推出领克900旗舰大六座SUV,直击中国车主的出行痛点,用技术定义高端,用场景重构亲情,把“生活的方向盘”交回每一个车主手中。  一、领克向宽,极氪向上 "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其他行业,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品牌。"安聪慧如是说。 想要在一众品牌中脱颖而出,就不能再别人身后亦步亦趋,清晰明确的定位和鲜明的品牌特色才是制胜未来的法宝。 领克和极氪两个品牌合并之后,总的产品的数量预计会减少20%。面对热火朝天的市场,吉利控股对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比起眼前的销量和产品的竞争,吉利更希望极氪与领克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形成各自的品牌特色。 领克向宽,极氪向上。在本次上海车展前,极氪009光辉就是40万加价位纯电动车的销量冠军,而在上海车展首秀的预计在三季度上市的极氪9X也成为新能源旗舰SUV的标杆,领克也在积极调整产品规划,进入更多的细分市场,去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领克家用,极氪商务。极氪定位于更加豪华、商务的市场,面向成功人士和精品化的高端消费者,而领克900则更适合家庭使用,在大型家用SUV这一重要细分市场中具有很大潜力,在细分领域各自为王,协同构建品牌护城河,在形成品牌差异化的同时,通过规模化效应提升品牌整体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领克和极氪自11月份宣布整合,到今年2月份完成交割,再到今天领克900发布会,1.5T的版本是上市即交付,2.0T搭载Thor芯片的版本5月上旬开启交付,2.0T探索版5月底开启交付,半年时间可以看到极氪科技在智能化方面对领克的支持,半年时间将千里浩瀚H7方案的技术方案搭载到领克上,实现“1+1>2”,在未来全面平台化的过程中,加快迭代开发速度,让自研更加聚焦。 二、既有国际范,又有中国风 领克的设计依然在欧洲进行,其实从一开始,领克的设计就由位于哥德堡的设计中心负责。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我们的欧洲团队与中国市场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过去,海外设计师可能对中国市场特有的需求,如对第二排、第三排的重视程度理解不够深入,但现在他们已经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多年的合作与交流,设计团队对中国用户的需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使得领克在设计上在保持了全球化和国际化风格的同时,也能越来越贴近中国用户的期望。 本次上海车展许多来自海外的经销商也对领克900表现出浓厚兴趣,领克的设计能够兼容更多审美,国际范和中国风的融合确保了领克900能在全球市场上都能获得良好的反响。 这种对于产品的自信背后源自于整个极氪科技,包括整个吉利汽车体系化的能力。一个好的汽车造型设计不单单取决于市场的产品定义和需求,也不是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沉淀的技术,也不是完全取决于设计师的能力,而是取决于设计、研发、市场等各个环节的紧密合作。在这个产品定义的过程中,有很多故事的,领克的团队们亲自露营,一起去探讨汽车的实际使用场景,思考产品价值。 家用大六座的SUV市场发展是非常迅猛的,可能相对于整个市场来看规模不是特别大,但却是增速是最大的一个细分市场。得益于整个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道路越来越宽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中国大六座的市场还在持续增长。领克不仅要做简单的大六座,而且要做具有高价值的大六座。在部分功能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把鱼和熊掌都做到极致,把最好的体验带给客户,让客户根据自己的偏好自行选择。 林杰表示,从预售情况来看,领克900发布后置换率特别高,置换率达到80%以上,BBA的用户占了三成。“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要你开过领克900,你就知道什么才叫好开的车。”领克在架控等各方面正在征服BBA车主的心。  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进入大六座SUV的前三是领克的目标。 今年领克销量目标是39万辆,1-3月份的领克品牌的销量是7.2万多辆,同比于去年增长了18.9%,3月销量同比增长28.6%。随着领克900的加入,领克销量很快将有望突破3万台以上。 极氪09虽然给领克900开了个好头,但在六座空间上并未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领克注意到一些友商在被忽视的需求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提供了冰箱、彩电和大沙发等舒适配置,而过去专注于性能和安全的领克则没有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因此领克900的研发就围绕着哪些被忽略的需求而展开,在性能好、好开和安全之外,在舒适的座舱和智能化配置上做文章,打造一些人无我有的产品亮点和人有我优的产品爽点。 此外,过去领克智能化的短板也随着领克与极氪的整合被补齐。极氪的智能驾驶技术全面赋能领克品牌,领克900车型不仅搭载了SPA Evo架构,还配备了全球首发的Thor芯片,领克与极氪的资源整合为领克900提供了强大的智能化支持,确保其在智能化方面也有出色表现。 在智驾方面,领克希望做的要比说的好。整个吉利系对于智驾方面的传播一直是比较严谨的,也坚定支持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在目前的L2的阶段,再好的智驾也还是要消费者自己负责,但是领克希望在智驾上的传播是保守的,体验是超越用户期待的。 在传统汽车时代,中国的车企很难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豪华品牌。因为汽车一百多年历史的发展,从以奔驰为代表的欧洲的豪华车企,以福特为代表的美国车企,再到石油危机阶段以丰田为代表的日韩企业崛起,中国一直都只能扮演跟随者的角色,而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对中国车企来说则是一个机会。雷峰网
**日前,新款蔚来ES6的谍照曝光。<strong>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新款蔚来ES6在外观和内饰上都有所调整,还搭载了蔚来自研的辅助驾驶芯片。</strong>**从外观来看,新款蔚来ES6的前包围设计细节进行了微调,前大灯组造型也有了变化,LED日行灯内部采用了两段式结构,看起来更加有辨识度。  通风口的位置也从头灯外侧调整到了下方,前包围进气口的尺寸也比现款车型小了一些,整体看起来更加精致。  车侧整体造型和现款车型比较相似,依旧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不过新款蔚来ES6疑似采用了全新造型的前翼子板摄像头,**虽然官方还没公布具体参数,但这也让人挺期待的。  而且新款蔚来ES6有望采用全新造型的轮辋,谍照里也能看到车辆针对轮辋进行了伪装处理,估计到时候会给大家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  车尾部分,新款蔚来ES6预计会采用贯穿式尾灯组,充电口还是位于车辆左后翼子板上方,整体车尾造型和现款车型比较相似。 **新款蔚来ES6预计会在2025年5月到6月上市,现款蔚来ES6的指导价是33.8万到39.6万元,新款车型价格应该也差不多。** 从2025年3月的销量来看,蔚来品牌旗下车型销量排行前四位车型里,ES6的销量最高,达到了3260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6524.htm)
苹果公司准备在今年 9 月推出一款超薄的 iPhone,如果最近的泄密消息属实,那么所谓的 iPhone 17 Air 可能会拥有近年来最彻底的设计变化。  iPhone 17 Air 模型与 iPhone 16 Pro 对比(来源:AppleTrack) 6.6 英寸的 iPhone 17 Air厚度仅为5.5 毫米(不包括略微凸起的摄像头凸起),预计将成为该系列中最薄的 iPhone,并且领先其他机型。相比之下,目前的 iPhone 16 Pro 厚度为 8.25 毫米。 要达到如此纤薄的程度,恐怕难免会有一些妥协。AppleTrack 分享的模拟模型[表明](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7K73umk9k),苹果为了在更紧凑的机身中容纳内部组件,做出了一些细微的调整。最值得注意的是,底部边缘的 USB-C 端口不再前后居中,而是移到了更靠近设备后部的位置,这很可能是为了在机身内容纳显示组件。 苹果重塑机身的努力还有其他变化迹象。例如,扬声器格栅采用了精简的设计,端口两侧各只有两个孔,而之前通常有五个。这种减少反映了苹果为了在更纤薄的机身内容纳电池、处理器、显示屏组件和扬声器而采取的相同节省空间的措施。  为了节省更多空间,据说苹果将在 iPhone 17 Air 上配备单后置摄像头。此外,预计苹果还将彻底取消实体 SIM 卡槽,在全球范围内仅支持 eSIM 卡——这一转变最早出现在美国 iPhone 14 上。 最引人关注的内部变化之一是搭载了苹果全新定制设计的 C1 调制解调器,该调制解调器首次应用于 iPhone 16e。这款超高效芯片在如此纤薄的机身中,应该会在维持电池续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尺寸较小,但有消息称 iPhone 17 Air 的电池性能将与现有 iPhone 机型相当。 预计苹果将在其秋季发布会上发布 iPhone 17 系列,第三代 AirPods Pro也可能会首次亮相。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6522.htm)
现在大部分朋友应该都下班了,不少人即将开启五一旅途。**根据安排,劳动节假期5月1日0时至5日24时,所有收费公路(含机场高速、收费桥梁和隧道)免征小型客车通行费。** 虽然高速免费政策已经施行多年,但还是很多朋友不太清楚具体规则,这里再给大家提个醒——**普通收费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具体来说,这次五一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免费通行高速公路时间为5月1日0时至5日24时。** **不论什么时间上高速,只要在免费时间内下高速就能享受免费。** 在免费时段即将结束前仍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车辆,可以根据实际位置和时间,就近选择收费站驶离高速公路,避免因赶时间、超速行驶而引发安全事故,同时可最大限度地享受免费政策。 **比如今晚计划出发的朋友,可以提前出发上高速,只要在24点后下高速都享受免费通行。**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30/752bf1e9-dc58-4b8e-b33d-bcb02d75aa5c.jpg) 需要提醒的是,走人工通道上高速,不建议在ETC车道下高速。 **建议各位车主尽量选择同一类型车道(即在哪个通道上的就在哪个通道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ETC车辆。** 特别是在人工通道上的高速,下高速时不要选择ETC通道,否则将无法正常通行,因没有入口信息,出口栏杆机不会抬杆,只能折返至人工车道驶出。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30/37acea6e-410f-4087-9b17-df2676ea9c8e.jpg) 交通运输部预计,五一假期高速公路总体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景区周边交通压力大。 预计五一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约为6200万辆,峰值出现在假期第一天(5月1日),约为平日流量的2.1倍。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6520.htm)
**微信刷掌今日官宣开启首个海外点位:新加坡。**微信表示:5月1日起,到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就能刷掌支付,包含水上探险乐园(Adventure Cove Waterpark)及八大消费点位。  买饮料、吃小吃、买门票真正做到空手出门,“掌”控全场。 同时,在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开通刷掌并完成“PalmDa小程序”的开通后即可开启便捷消费并领取“惊喜汇率券”和“微信红包周边”。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十余年后,国内几乎实现了无现金社会,打开手机进行移动支付更是成为了当下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由于二维码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所以在过去几年间,微信、支付宝的支付一直在尝试迭代扫码支付技术。 **关于下一代移动支付,微信选择了“刷掌支付”;而支付宝则押注了“碰一下”。** 微信的刷掌支付最早上线于2022年10月,相比支付宝的“碰一下”早了一年有余,可如今“刷掌支付”的推广进度却不尽如人意。 支付宝的“碰一下”其实就是NFC支付,苹果的无触摸支付解决方案Apple Pay同样也是基于这一技术。NFC早在2003年就已亮相,目前早已被用户所习惯。 4月24日,支付宝方面宣布使用“碰一下”的用户量已经超过1亿,而此时距离第一笔“碰一下”支付才刚刚过去321天。 而作为非接触式、非侵入性的生物识别方式,刷掌支付虽然只需要挥一挥手掌就能完成,但它也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缺陷——需要用户提前录入掌纹数据。 而且根据微信支付方面的说法,用户的掌纹数据会存储在硬件终端,在隐私安全方面也存在疑虑。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6518.htm)
**NVIDIA RTX 5070显卡的价格在欧洲市场出现了明显调整,距离上市仅过去短短数月,其价格已经降了不少。**此前,德国市场部分零售商将RTX 5070的价格降至589欧元,相比于首发价649欧元低了约10%。 **根据最新消息,在法国一家零售商处,Palit同德RTX 5070价格已经来到569欧元,相比于649欧元低了12%。**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30/4ae43b09-be55-4739-946b-d558b5aed075.jpg) 即使按照NVIDIA法国官方调整后的629欧元MSRP计算,当前价格仍低了9%,而且该显卡还是有现货,可立即发货。 **但在国内市场,RTX 5070只有FE公版保持4599元的原价,不过该版本经常缺货,需要预约购买,价格最低的非公版显卡来自映众,售价为4749元,其他厂商普遍在4999元起。** 随着RTX 5060也要上市,以及AMD的RX 9060 XT系列,中高端显卡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价格调整。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30/a26f143c-9206-403c-adfc-3016303fac4e.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6516.htm)
今日下午,DeepSeek 在 AI 开源社区 Hugging Face 发布了一个名为**DeepSeek-Prover-V2-671B 的新模型**。据介绍,DeepSeek-Prover-V2-671B 其参数量达到**6710亿**,使用了更高效的 safetensors 文件格式,并支持 BF16、FP8、F32 等多种计算精度,方便模型更快、更省资源地训练和部署。 在模型架构上,该模型使用了DeepSeek-V3架构,采用MoE(混合专家)模式,具有61层Transformer层,7168维隐藏层。 同时支持超长上下文,**最大位置嵌入达163840**,使其能处理复杂的数学证明,并且采用了FP8量化,可通过量化技术减小模型大小,提高推理效率。 有网友分析,**该模型被视为 Prover-V1.5的升级版,专注于形式化定理证明,专门用于攻克数学难题,**擅长自动证明定理和复杂计算,类似于 AlphaGo 在围棋中的自我对弈方式。 接下来它的性能测试表现会如何,值得期待。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30/322c903333de44a19b41f6773470bfc7.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30/0739b51c6e4643e4b589e98324e85943.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30/f4788f9915284f5794b5d8a9b8c7334e.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6514.htm)
Canalys 发布了其最新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研究报告。报告称,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2.969 亿部,较去年同期仅增长 0.2%。中国大陆和美国等市场实现了稳健增长,但印度、欧洲和中东等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市场持谨慎态度,抵消了这一增长。  印度、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下滑表明换机需求已经饱和。尽管这些地区在上一季度有所增长,但现在用户购买智能手机的意愿有所减弱。 另一方面,欧洲在2024年即将出台的生态设计指令之前,经历了大量的出货量之后,面临着高库存的问题。欧盟要求所有手机制造商提供易于维修的设备以及多年的软件支持,但这也适用于2025年晚些时候进口的设备。  非洲市场各厂商均展现出“活跃的零售活动”和“积极的市场拓展”。vivo、荣耀等品牌的海外市场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荣耀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 美国的情况也令人好奇。制造商,尤其是苹果,在“解放日”关税生效前出货了大量手机,试图规避财务成本。然而,这一问题将对低成本机型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推高平均售价,但同时也给消费者和制造商带来困境。  从厂商来看,三星以20%的市场份额保持领先,紧随其后的是苹果,市场份额为19%,这主要得益于3月份的囤货。小米仍以1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vivo和Oppo位列第五。 <table><tbody><tr><td></td><td>**2025 年第一季度** **(出货量,单位:百万)** </td><td>**2025 年第一季度** **市场份额** </td><td>**2024 年第一季度** **(出货量,单位:百万)** </td><td>**2024 年第一季度** **市场份额** </td><td>**年度变化**</td></tr><tr><td>**三星**</td><td>60.5</td><td>20%</td><td>60.0</td><td>20%</td><td>1%</td></tr><tr><td>**苹果**</td><td>55.0</td><td>19%</td><td>48.7</td><td>16%</td><td>13%</td></tr><tr><td>**小米**</td><td>41.8</td><td>14%</td><td>40.7</td><td>14%</td><td>3%</td></tr><tr><td>**vivo**</td><td>22.9</td><td>8%</td><td>21.4</td><td>7%</td><td>7%</td></tr><tr><td>**OPPO**</td><td>22.7</td><td>8%</td><td>25.0</td><td>8%</td><td>-9%</td></tr><tr><td>**其它**</td><td>94.0</td><td>32%</td><td>100.5</td><td>34%</td><td>-6%</td></tr><tr><td>**全部**</td><td>**296.9**</td><td>**100%**</td><td>**296.2**</td><td>**100%**</td><td>**0%**</td></tr></tbody></table> Canalys指出,各大品牌对第二季度市场反弹仍持“乐观”态度。库存下降和新产品的推出应该会提振市场表现,但中端市场(200-400美元)的竞争正日趋激烈。 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升级也可能促使各国推行本地化智能手机制造,这需要额外的投资和成本压力。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6512.htm)
<blockquote><p>想让AI员工24小时监控AI博主的动态?这篇文章教你用n8n打造自动化工作流,从工具介绍到具体操作步骤,再到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手把手教你实现高效监控,还附有免费工作流文件下载。</p> </blockquote>  如果你想让AI 员工24小时干活,不妨学习一下今天介绍的这个工具——n8n ## 什么是n8n 你知道Coze、Dify的话,那你就能理解n8n,是类似的通过拖拉拽组件就能完成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开发的平台。 在Github上已经狂砍87k stars  不同于前者,n8n的自由度更高,更适合开发自动化的工作流,内置python等代码的处理,同时集成了400多个外部应用API,几乎集成了全球所有常用的并且开放API的应用,例如谷歌、Reddit等出海常用的工具。而且社区很活跃,网上能搜到很多开箱即用的工作流,省事~ 最后:完全免费。  对于Dify,也是不错的自动化流程工具,但定位更多是AI应用,而不是复杂的自动化流程,在数据处理、同步之类的环节没有n8n强。 ## 快速上手一个n8n工作流 接触一个工具最开始应该做的,不是从0去学怎么造轮子 而是找个轮子跑通,先享受这个工具带来的效果,搞明白整个流程是怎么回事,自然就学会了。 这里我找了一个监控X平台(国外的微博,上面对AI的讨论很火热)上AI博主内容的工作流,作者是大佬袋鼠帝:   接下来的内容不是独立的,而是建立在这个工作流教程的基础上。虽然原作者已经写的很详细了,但对很多小白来说还是有很多卡点的,我都花了2个小时才完全跑通。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下载工作流-阅读原文,然后对照着原文和我这篇「补充说明」来部署工作流。 你也可以理解为我这篇文章是踩坑说明。 ## 开始 首先拿到后,打开n8n后台,点「Create Workflow」  进入编辑页面后,右上角点「Import from File」,把文件导进去。注意,总共有两个文件,一个文件是一个工作流。  ## 提前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始之前,你需要提前配置好n8n的域名和https,因为工作流用到了谷歌API接口,而谷歌是要求这两个才行的(文末我也更新了,改成了可以直接同步到飞书文档) 以我用宝塔面板为例: 1. 设置域名 直接去你买域名的服务商网站后台设置就好了,把域名指向你的服务器(没错你需要一个服务器,最好是国外的)  然后在宝塔面板里设置一个反向代理,让这个域名能跳转到你n8n的服务端口  直到你在浏览器输入你的地址能正常打开n8n,就说明配置正确了 2. 设置Https 这个也简单直接在宝塔面板里申请Let’s Encrypt就好了,免费一键搞定。  ## 配置谷歌API 跟着原文作者的流程,来到谷歌权限的配置。这里有3个坑 坑1:新建好client后需要到如下图的「Audience」里,把自己添加为Test users 否则登陆那里会进不去。   坑2:开通谷歌权限的时候,Google Drive的API也是要开的。 正常去把 Gmail、Google Sheets的权限打开。  包括Google Drive  坑3: 在配置谷歌账号credential的时候,如果看到下面OAuth Redirect URL是 localhost 这个是要直接复制到谷歌那个client,会导致回调失败。 原因是你的n8n没有部署到前面设置好的域名上  解决方案就是要回到docker部署的时候,如下图,修改环境变量:N8N_HOST = 你绑定的域名  ## 回到流程 其实前面的几个坑都是在解决连接谷歌API的问题。 能顺利登陆谷歌后,就要来改流程里的表格。 1. 新建自己的表格 注意这个流程里内置的是作者的表格。 这个坑我研究了好久,一开始以为是权限没设置好,结果我点开才发现表是别人的我没权限去改。 所以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先新建表格 2. 配置表格字段 新建好后不要着急让n8n连接,因为此时你的表是空的,连接后如图下面的配置都会消失 正确的做法是先根据作者的表,直接把表头复制过去,确保你的表格跟作者的是一样的 此时在DOCUMENT的地方FROM LIST查找新建的表就好了。 也可以像我这样BY URL  这里如果重新配置表格对应关系也很简单,可以直接从左边的项拖拽到右边对应位置即可。  流程2也是一样,表格相关的地方都要改成自己新建的表  然后点TEST STEP,此时正处于监控中。。我们回到流程1点运行,流程1就会插入数据,流程2监控到新增数据就会像我下面这样运行  别忘了发送邮件的节点也要改成自己的邮箱。  恭喜,成功了!!现在每天都能收到热点信息,不用去追了。  ## 存入飞书 虽然谷歌表格很好用,但由于网络问题,还是比较麻烦,最佳方案就是存入飞书。 所以我补充了一个如何给n8n配置飞书的文档。 方法很简单,不用从0造轮子,找现有的Community nodes即可 打开设置,进入Community nodes,在install里输入:n8n-nodes-feishu-lite  这个更新还挺频繁的,效果不错。  文档:https://www.npmjs.com/package/n8n-nodes-feishu-lite ## 新增飞书节点 在原先流程「分成多条推文」后面新增一个节点,输入飞书,就能看到Feishu Node了  这里大家可以自己去搜一下飞书后台新建应用的教程,配置好credential里的 appid 和 app secret 然后在飞书新建好一个多维表格,注意把多维表格的权限分配给新建好的应用 再把多维表格的token、id填入node,如下图。  关键是请求体JSON这里 如果按照原来的逻辑去写的话,会报错,问题在于text里有换行符,导致传给飞书api的请求是不完整的。 解决方案就是做一个替换,例如下面就是我的写法:{“fields”: {“x_id”: “{{ $json.id }}”,”url”:”{{ $json.url }}”,”content”:”{{ $json.text.replace(/n/g, “\n”) }}”}} 是能正确测试同步到我飞书文档里的。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一个n8n流程的部署,这个工具有非常多可挖掘的地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饼干哥哥】,微信公众号:【饼干哥哥AGI】,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想让AI员工24小时监控AI博主的动态?这篇文章教你用n8n打造自动化工作流,从工具介绍到具体操作步骤,再到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手把手教你实现高效监控,还附有免费工作流文件下载。</p> </blockquote>  如果你想让AI 员工24小时干活,不妨学习一下今天介绍的这个工具——n8n ## 什么是n8n 你知道Coze、Dify的话,那你就能理解n8n,是类似的通过拖拉拽组件就能完成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开发的平台。 在Github上已经狂砍87k stars  不同于前者,n8n的自由度更高,更适合开发自动化的工作流,内置python等代码的处理,同时集成了400多个外部应用API,几乎集成了全球所有常用的并且开放API的应用,例如谷歌、Reddit等出海常用的工具。而且社区很活跃,网上能搜到很多开箱即用的工作流,省事~ 最后:完全免费。  对于Dify,也是不错的自动化流程工具,但定位更多是AI应用,而不是复杂的自动化流程,在数据处理、同步之类的环节没有n8n强。 ## 快速上手一个n8n工作流 接触一个工具最开始应该做的,不是从0去学怎么造轮子 而是找个轮子跑通,先享受这个工具带来的效果,搞明白整个流程是怎么回事,自然就学会了。 这里我找了一个监控X平台(国外的微博,上面对AI的讨论很火热)上AI博主内容的工作流,作者是大佬袋鼠帝:   接下来的内容不是独立的,而是建立在这个工作流教程的基础上。虽然原作者已经写的很详细了,但对很多小白来说还是有很多卡点的,我都花了2个小时才完全跑通。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下载工作流-阅读原文,然后对照着原文和我这篇「补充说明」来部署工作流。 你也可以理解为我这篇文章是踩坑说明。 ## 开始 首先拿到后,打开n8n后台,点「Create Workflow」  进入编辑页面后,右上角点「Import from File」,把文件导进去。注意,总共有两个文件,一个文件是一个工作流。  ## 提前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始之前,你需要提前配置好n8n的域名和https,因为工作流用到了谷歌API接口,而谷歌是要求这两个才行的(文末我也更新了,改成了可以直接同步到飞书文档) 以我用宝塔面板为例: 1. 设置域名 直接去你买域名的服务商网站后台设置就好了,把域名指向你的服务器(没错你需要一个服务器,最好是国外的)  然后在宝塔面板里设置一个反向代理,让这个域名能跳转到你n8n的服务端口  直到你在浏览器输入你的地址能正常打开n8n,就说明配置正确了 2. 设置Https 这个也简单直接在宝塔面板里申请Let’s Encrypt就好了,免费一键搞定。  ## 配置谷歌API 跟着原文作者的流程,来到谷歌权限的配置。这里有3个坑 坑1:新建好client后需要到如下图的「Audience」里,把自己添加为Test users 否则登陆那里会进不去。   坑2:开通谷歌权限的时候,Google Drive的API也是要开的。 正常去把 Gmail、Google Sheets的权限打开。  包括Google Drive  坑3: 在配置谷歌账号credential的时候,如果看到下面OAuth Redirect URL是 localhost 这个是要直接复制到谷歌那个client,会导致回调失败。 原因是你的n8n没有部署到前面设置好的域名上  解决方案就是要回到docker部署的时候,如下图,修改环境变量:N8N_HOST = 你绑定的域名  ## 回到流程 其实前面的几个坑都是在解决连接谷歌API的问题。 能顺利登陆谷歌后,就要来改流程里的表格。 1. 新建自己的表格 注意这个流程里内置的是作者的表格。 这个坑我研究了好久,一开始以为是权限没设置好,结果我点开才发现表是别人的我没权限去改。 所以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先新建表格 2. 配置表格字段 新建好后不要着急让n8n连接,因为此时你的表是空的,连接后如图下面的配置都会消失 正确的做法是先根据作者的表,直接把表头复制过去,确保你的表格跟作者的是一样的 此时在DOCUMENT的地方FROM LIST查找新建的表就好了。 也可以像我这样BY URL  这里如果重新配置表格对应关系也很简单,可以直接从左边的项拖拽到右边对应位置即可。  流程2也是一样,表格相关的地方都要改成自己新建的表  然后点TEST STEP,此时正处于监控中。。我们回到流程1点运行,流程1就会插入数据,流程2监控到新增数据就会像我下面这样运行  别忘了发送邮件的节点也要改成自己的邮箱。  恭喜,成功了!!现在每天都能收到热点信息,不用去追了。  ## 存入飞书 虽然谷歌表格很好用,但由于网络问题,还是比较麻烦,最佳方案就是存入飞书。 所以我补充了一个如何给n8n配置飞书的文档。 方法很简单,不用从0造轮子,找现有的Community nodes即可 打开设置,进入Community nodes,在install里输入:n8n-nodes-feishu-lite  这个更新还挺频繁的,效果不错。  文档:https://www.npmjs.com/package/n8n-nodes-feishu-lite ## 新增飞书节点 在原先流程「分成多条推文」后面新增一个节点,输入飞书,就能看到Feishu Node了  这里大家可以自己去搜一下飞书后台新建应用的教程,配置好credential里的 appid 和 app secret 然后在飞书新建好一个多维表格,注意把多维表格的权限分配给新建好的应用 再把多维表格的token、id填入node,如下图。  关键是请求体JSON这里 如果按照原来的逻辑去写的话,会报错,问题在于text里有换行符,导致传给飞书api的请求是不完整的。 解决方案就是做一个替换,例如下面就是我的写法: <blockquote><p>{“fields”: {“x_id”: “{{ $json.id }}”,”url”:”{{ $json.url }}”,”content”:”{{ $json.text.replace(/n/g, “\n”) }}”}}</p></blockquote> 是能正确测试同步到我飞书文档里的。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一个n8n流程的部署,这个工具有非常多可挖掘的地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饼干哥哥】,微信公众号:【饼干哥哥AGI】,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美的几十年的技术积淀可不是白来的,每年砸在研发上的投入,也绝非养了一群闲人!”近日,面对记者关于新势力品牌竞争的提问,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家中产品开发总负责人雷俊杰这句自信又风趣的回应,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其轻松的口吻传递出企业深耕技术的底气,也让外界窥见了美的科技领先战略蕴含的雄心壮志。那么,美的近年来在空调与冰箱领域,创下了怎样一番技术飞跃、创新突破的景图? ### 智能与节能的双重突破 被问及美的在空调领域的技术创新,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家中产品开发总负责人雷俊杰从智能化与节能化两个层面进行了详述。 他介绍,在智能技术上,美的主要是“软硬兼施”: 软件方面,美的率先将DeepSeek大模型技术应用于空调控制系统,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传统的智能控制,像个‘死脑筋’,大多只停留在语音指令的简单执行层面,而我们的一键语音托管功能则基于大模型的深度推理能力,能够理解用户模糊的需求表达并转化为精准的环境调节方案。”雷俊杰表示,这种技术突破使得空调不再只是一个温度调节设备,而成为能够自主感知、决策和优化的室内环境管理系统,让它从“听话”变成“懂你”。  美的鲜净感空气机T6 硬件方面,美的则将毫米波雷达与红外传感技术相结合,构建了多维度的环境感知系统。毫米波技术能够精确检测室内人员的位置与移动轨迹,而红外传感则可获取人体表面温度分布数据。这些实时数据与DeepSeek的算法模型相结合,使空调系统能够自动调节送风方向、风速和温度,实现"风随人动"的智能送风体验。 在节能技术上,美的采取了"硬件革新+大数据优化"的复合策略。在硬件层面,通过压缩机宽频化技术,将最低运行频率做到8Hz,未来还将一步一步继续往下做,并保证压缩机在低负荷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在软件层面,美的推出IECO系统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模式、空调历史运行数据及天气预报信息,构建了基于云端大数据的节能控制算法。实测数据显示,这种结合个体使用习惯与环境变化的智能节能方式,较传统控制方法可提升近30%的能效表现。  美的酷杰能新风中央空调 ### 回归食材本质的保鲜技术 与空调领域的智能化突破相呼应,美的冰箱事业部以"回归食材本质"为核心理念。 冰箱事业部先行研究院保鲜技术负责人王喆表示,传统冰箱保鲜技术大多围绕设备自身性能参数展开竞争,而美的微晶一周鲜冰箱的技术突破在于将研发视角从设备转向食材,构建了以食材需求为中心的动态保鲜系统。 温度控制是冰箱保鲜的核心技术,美的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静态设定到动态调节的跃迁。“因为对于不同的食材,温度不是固定的,也不是随便定义的。”美的微晶一周鲜冰箱通过内置的多种传感器实时监测食材状态,并基于大量实验数据构建的动态算法模型,实现了对食材储存环境的精准调控。 "微晶技术不是一个固定的温度点,而是一个围绕食材需求变化的动态温控系统,"王喆解释道,"这种技术突破使得食材能够在最佳状态下保存更长时间,同时保持更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搭载脉冲杀菌保鲜技术的美的冰箱(BCD-526WFGPZMA) 在杀菌技术方面,美的同样展现了原创性技术研发的实力。当前市场上大多数冰箱的杀菌技术仅能对冰箱内部空间和空气进行处理,而无法穿透食材包装对其本体进行杀菌。美的则以脉冲杀菌保鲜技术直击用户痛点:通过在1秒内聚集高密度的能量,同步微秒级释放6000伏瞬时电压形成放电通路后,瞬时释放能量产生20000倍太阳光强的200~1100nm全波段脉冲强光,利用其多重杀菌效应实现3分钟穿透包装高效杀菌。也是行业唯一可以实现穿透食材包装实现食材杀菌的技术。除此之外,早在2018年时,针对冰箱异味问题,美的就推出了PST19分钟急速净味技术,刷新传统冰箱净味效果,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 研发与服务协同构建的竞争壁垒 技术创新若想转化为市场优势,离不开强大的研发体系和服务网络支撑。 据雷俊杰透露,过去三年,仅空调事业部研发投入就超过140亿元,且保持逐年增长态势。这种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不仅如此,美的建立并不断优化"三个一代"研发模式,即"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研究一代"的梯次布局,确保技术创新的连续性和前瞻性。 王喆对此表示赞同,她告诉与会媒体,美的的研发投入不仅聚焦于产品本身,还同等重视智能制造能力的提升,这种"产品+制造"的双重投入策略为技术快速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面对新晋品牌的竞争,美的在产品差异化、服务深度和安装专业性等方面,筑起了一道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我们分析过许多新晋品牌的产品,与美的相比,至少存在两代的差距。这意味着我们过去在市场中发现并解决的问题,新入局者仍需重新经历。”雷俊杰自信地表示,这种代际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性能上,更反映在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产品细节的打磨上。 服务网络建设是美的科技领先战略的另一根基。在中央空调等安装属性强的产品领域,美的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专业服务体系:36个实训中心、数以万计的认证工程师和100多名专职监理人员构成了强大的服务网络。更为创新的是,美的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服务质量管理,所有中央空调设备安装过程的关键数据都会被记录并上传至云端监管系统,只有全部指标达标后才能交付用户使用。这种将产品与服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做法,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构建了新的竞争壁垒。 ### 从技术创新到体验创新的转变 在小米等互联网品牌进入家电领域的背景下,美的在产品创新方法论上也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曾几何时,美的更看中产品本身的技术性能,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新的竞争环境促使美的更加重视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和创新成果的有效传播——如何将技术创新有效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价值,成为了美的的新课题。 雷俊杰坦言:"美的以往确实更多会把精力投在产品上面,认为只要产品好,消费者自然会知晓。"这种工程师文化虽然铸就了美的的技术实力,但在用户体验表达与传播上却略显不足。近年来,美的逐步调整创新策略,将用户体验融入产品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新的产品开发流程体现了这种思维转变:美的在需求洞察阶段便引入用户体验测试,提前锁定产品的核心体验点,再据此规划整体技术方案。产品上市前,通过预售和预热活动,验证创新概念能否真正达成预期体验,并根据反馈进行优化调整。同时,美的也开始携手流量达人,通过真实的用户体验,传递产品价值。这种"测试-反馈-优化"的迭代机制,确保了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同频共振。 ### 结语 在智能家居时代,科技领先的本质,乃是用户价值的领先。 无论是空调的智能托管还是冰箱的食材保鲜,美的用一系列技术突破诠释了科技领先的深层逻辑:不是炫技式的参数竞赛,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生活。 从更深层次看,美的的科技领先战略,也彰显了一种平衡的创新能力——既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又不脱离用户的基本需求;既加大研发投入,追求技术突破,又重视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体验落地;既发挥传统制造优势,又汲取互联网思维,优化用户体验表达。而这份平衡能力所沉淀出的每一克智慧,凝练成今日厚积薄发的底气,在这场科技与人文的交响中,领跑未来家居新生态。
<blockquote><p>行政工作迎来新助力!AI 自动整理会议纪要,精准提炼关键信息,为行政人员省时省力。文章详细介绍AI整理会议纪要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助你高效完成会议纪要整理工作。</p> </blockquote>  干行政的朋友,都知道会议纪要这东西有多麻烦。 开会时一堆人轮流发言,你一句我一句,话题还随时跳来跳去。 记录慢一点,回头就忘了谁说了什么。 打字速度得跟得上高铁,脑子还得像电脑,要不然根本搞不定。 常常是会开完了,你得花好几个小时再整理一遍,还得小心不能漏掉啥关键信息,要不后面扯皮的都是你。 不过,现在用AI,自动整理会议纪要,真叫一个省心。 ## 项目底层原理 你开会的时候,那些发言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转换成文字,再丢给AI。 AI这玩意,其实就像个大脑,会分析哪句话重要,哪句没用,还能按议题分开整理。重点是它能判断谁说了啥,不至于混成一锅粥。 简单的原理就是:你先将开会的内容(视频或者声音)完整录制下来,然后再将视频或者声音内容转化为文字,再将文字进行AI整理提炼。 视频或者声音转化成文字有很多方法,简单便捷还免费的就是通过剪映来自动识别文字,然后你再看看有没有错误(改改)导出文字即可。  通过剪映导出的文字,你可以通过进行人为的标注(标注哪些文字是谁说的,哪些文字又是其他谁说的) ## 完整提示词 标注好后,直接通过下面通用型提示词进行自动整理。(请你生成的会议文档内容和下面的提示词一并发给deepseek即可) 请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生成一份专业、结构清晰的会议纪要(不用备注解释)。 要求: 1.基础信息提取 -标题:标明会议主题(若无则概括核心内容) -时间/地点/参会人员(需从文本中识别) -主持人 & 记录人(如可识别) 2.内容结构化 一、会议目标 – 概括会议核心目的(若无则省略) 二、讨论要点 – 分议题列出讨论内容(按时间或逻辑顺序) – 每个要点包含: • 关键观点摘要 • 重要数据/案例(如存在) • 争议点(如有争论需标注各方立场) 三、决策事项 – 明确通过的决议 – 待定事项(标注责任人+截止时间) 四、行动计划 – 任务分配(负责人+交付物+时间节点) – 需要跟进的事项 3.风格要求 -使用简洁的商务书面语 -避免直接引用长段落,改用bullet point -技术术语需保留但可附加简短解释 -标注未明确事项为”[待确认]” 4.特别处理 -识别并高亮[重要]或[紧急]事项 -合并重复讨论点 -过滤无关闲聊(如”天气”等寒暄内容) 5.输出格式 -默认Word格式 -附时间戳(若基于录音整理)  ## 注意事项 用的时候,有几条心得我得和你们聊聊,免得到了关键时刻掉链子。 第一个:无论你是录制语音还是视频,通过剪映导出文字的时候经常会有错误,这个时候需要你自己手动改成正确的文字内容。 第二个:上面我给的提示词是通用型的,在使用的时候,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简单修改修改即可。 第三个:你用AI的时候要明确哪些东西牵涉机密,开关于敏感项目的会时候,请慎用AI。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抖知书】,微信公众号:【抖知书】,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Firefox 138 昨天发布,除了增强的配置文件管理和标签页组支持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兴奋的功能,是一个相当基础的版本。Firefox 139 则不同,它目前处于测试阶段,该版本确实带来了一些值得一提的功能,例如更快的 HTTP/3 上传性能。  Firefox 139 Beta 版在 HTTP/3 上的上传性能更快,甚至达到了“显著提升”的程度。尤其对于涉及 QUIC 0-RTT 断点续传连接以及高带宽和高延迟连接的 HTTP/3 连接,HTTP/3 在 Firefox 139 上的上传速度应该比之前的版本更快。 Firefox 139 Beta 版的其他一些改进包括:Firefox 扩展页面支持全页翻译;带有透明度的 PNG 图像现在在粘贴到 Firefox 时会被保留;以及支持“hidden=until-found”属性,该属性允许内容在通过“在页面中查找”功能找到,但默认情况下不会显示。 您可以[通过Mozilla.org](https://www.mozilla.org/en-US/firefox/139.0beta/releasenotes/)获取有关 Firefox 139 Beta 版本的更多详细信息。 下载地址: [https://ftp.mozilla.org/pub/firefox/releases/139.0b1/](https://ftp.mozilla.org/pub/firefox/releases/139.0b1/)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6510.htm)
法拉第未来今日宣布,**公司已与纽约车行JC Auto 签订1000台FX Super One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大客户付费预订单合同,包括不可退的定金和非强制性预留订单。**这是FX品牌B2B业务的首个订单,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桥梁战略初战告捷。 法拉第未来介绍,**JC Auto已支付了该笔不可退定金,用于优先预订300台FX Super One车型。** JC Auto计划在纽约地区建立一支最多达300台的高端车队,同时预留其余车辆用于后续采购及其甄选的用户使用。 JC Auto在纽约拥有多年车辆租赁与销售历史,此次预订1000台FX SUPER ONE,将主要用于公司新业务拓展,计划成立Uber Black车队,纽约高端酒店、机场等VIP客户接送等。 法拉第未来表示,FX SUPER ONE作为真正意义上的AI MPV车型,在美国市场上完全是市场空白,是一片巨大蓝海。同时,FX SUPER ONE将提供两类动力:纯电和混增系统。 公司预计将在2025年6月召开FX车辆首次发布会,力争在年底实现首车下线。并且,FX第二款与第三款车型的项目也在快速推进中。 值得一提的是,法拉第未来首款车型FF自2023年5月21日上市至今,仅仅交付了15辆新车。但FF运营至今也没有倒下,**并且第二品牌又取得了上千台的订单。不得不说,贾跃亭的运营水平着实很强。**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30/0e86e04d18df461fadc5896c8c1fdd22.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6508.htm)
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今天,没有核心技术、缺乏用户思维、沉迷资本游戏的企业,终将被时代抛弃。
等一个纯电 CT5。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22675)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22675#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作者丨朱可轩 编辑丨陈彩娴 大模型浪潮来袭后,2023 年英伟达数据中心的 GPU 出货量总计约 376 万台,较之上一年的 264 万台增长 100 多万台,并成为历史上规模增长最快的硬件公司。据估计,2025 年英伟达销量将达到 650 万至 700 万块 GPU。 目前情况来看,英伟达在 GPU 上的垄断局面仍在持续,然而,其长期持久性(>6 年)的问题仍在被持续热议。 当前,以谷歌、微软、亚马逊和 Meta 为代表的海外巨头正在积极整合 AI 需求,力争成为 NPU 的主要消费者,与此同时,他们也正在自研具有竞争力且高度可靠的芯片。 此外,计算需求的规模之大也触及了资本支出、电力供应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极限,这正在推动行业转向分布式、垂直集成和协同优化的系统(芯片、机架、网络、冷却、基础设施软件、电源),而英伟达对此准备不足。 基于此,英伟达可能会失去有利地位,影响将波及 AI 堆栈的各个层面——从晶圆厂和半导体,到基础设施、云端、模型开发者和应用层。 **巨头加速芯片竞争** 据英伟达方面介绍,2025 财年第四季度,其共交付了 110 亿美元 Blackwell 芯片,Blackwell 主要卖给云巨头,这部分收入占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的半成左右。 不过,业内判断,云巨头的份额将缩小,此外,由于过度购入并被迫亏损出售的小/短期GPU租赁厂商的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也均较低。 同时,由于规模化的前沿模型成本更低、性能和泛化能力更佳,尤其是在有效的 RAG 和广泛可用的微调机制之下,大多数使用特定数据训练专有模型的公司价值点尚不明确,这些长尾买家的需求并不稳固。 此外,部分小型独立云厂商如 Coreweave、Lambda、Crusoe、Runpod 等的未来不够明晰,英伟达过往伟减少云巨头带来的冲击给予他们资金和 GPU 支持,但其仍旧缺乏产品多样性、基础设施和人才能力。 相比之下,云巨头的需求则增长迅速,外部开发者面临着长期资源短缺,交付周期长达数月,而内部需求也加剧了这一趋势,50-70% 的总计算量用于前沿训练和重大成果(例如 Copilot、Gemini 和 Meta AI)的推理。 尽管各大云服务提供商每年的资本支出都超过 200 亿美元,但所有主要云平台都已满负荷运转。凭借规模和基础设施经验,云巨头最有能力摊销折旧和停机成本,同时提供他们也提供了很强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由此带来高 AI 服务利润率和客户信任度。 当 GPU 支出数亿时,英伟达在主导驱动并行 AI/ML 工作负载方面的平衡是可控的,如今,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在一些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已超过毛利润的 25%,GPU 占基础设施支出的一半,并占数据中心 TCO 约 80%。此外,与软件不同,推理是边际成本结构的核心。  随着未来训练(50 亿美元以上)支出受限,定制化和资本效率对于最大限度地扩展计算能力、训练最佳模型和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 虽然替代英伟达并不容易,但巨头们均在寻找机会点: Meta 用 ASIC 取代了英伟达处理其一些最大的 DLRM 工作负载,谷歌也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了 YouTube 的关键视频编码工作负载。亚马逊早在 2012 年就用 Nitro 取代了虚拟机管理程序,并用 Graviton 取代了大量英特尔 CPU。 云巨头以及 Marvell、Broadcom、Astera、Arista 和 AIchip 等主要设计合作伙伴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工程人才,以削弱英伟达的垄断。  以谷歌为例,自 2013 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内部开发 TPU,虽然开发周期长达数年,但在预算、人才和架构都有限的情况下,TPU v1 从启动到部署仅用了 15 个月。 并且历届 TPU 论文中与对应的 GPU 相比都有性能和能耗上的优势。比如,TPU 第 4 代和英伟达的 A100 是同等制程的,在这一情况下,单看半导体利用率,TPU 的技术和架构及设计方案会比 GPU 有 3-5 倍的性能提升。 现阶段,也有许多头部厂商在采用 TPU,如 Anthropic 使用 TPU v5e 进行推理,苹果则曾选择在 TPU V4 和 V5p 的混合体上训练其 SOTA 3B 参数本地模型。 发展至第六代,TPU Trillium 已经将能效和 HBM 容量提高一倍,峰值性能提高三倍以上。而谷歌也在迭代其软件堆栈,由 TensorFlow 过渡到 JAX 用于处理编译和低级部署优化,TPU 和 JAX 的组合几乎完全取代了谷歌内部用于 AI 工作负载的英伟达 GPU。 本月初,谷歌又发布了第七代 TPU“Ironwood”,作为谷歌首款面向 AI 推理时代的 TPU,单芯片峰值算力可达4614 TFLOPs。据介绍,Ironwood 可扩展至 9216 片芯片集群,性能是第六代 TPU Trillium 的 2 倍,并且能效较之于第一款 Cloud TPU 高出近 30 倍。 此外,HBM 带宽也有所提升,单颗 Ironwood 芯片的内存带宽达 7.2Tbps,是 Trillium 的4.5倍,Ironwood 芯片间互联(ICI)带宽则为 1.2Tbps,是 Trillium 的1.5倍。 除谷歌外,亚马逊也正在加速芯片开发,自 2015 年收购 Annapurna Labs 后,他们推出了第二代 Inferentia 和新的 Trainium 芯片,预计到 2026 年,支出将达到 25 亿美金。第一代运行 Alexa 的后端,而第二代则专注于 LLM 价格和性能的优化。Anthropic 也已选择了亚马逊作为主要算力供应商,并与其一同研发下一代芯片。 微软则推出了自研 AI 芯片 Maia 100 芯片和相关的 Cobalt 100 CPU。在软件方面,微软推出了兼容 Pytorch 的编译器 Maia SDK,依靠 Open AI 的 Triton 框架来取代 CUDA。另外,还推出了一种新的数据格式(MX v1.0)以使跨提供商的量化标准化,这将使自研和第三方芯片无缝互操作,为开发者提供完整的可移植性。 Meta 也在布局 ASIC,早期,Meta 芯片主要为 Instagram 和 Reels 提供 DLRM,随着第二代 MTIA 芯片发布和支持定制软件堆栈,其已开始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新闻推送推荐系统中使用推理芯片。 Meta 还在合成数据生成方面扩大芯片使用,此前,Llama 3.1 就使用了这些芯片进行监督微调和数据提炼,以预训练较小的模型。上月,据外媒报道,Meta 已经在小规模部署测试其首款用于 AI 训练的自研芯片。 当前,AI 的工作负载偏向于训练,即使在微软,训练也约占算力需求的六成,理论上来讲,由于训练受限于内存且对空间限制较为敏感,会限制 ASIC 的可行性,但随着重心由训练转向推理,英伟达的压力也正在增大。 业内分析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对于中型模型),上一代 A100 的性价比都高于 H100,而 AMD 也正在成为更具竞争力的替代品,甚至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对于小模型而言,基于 CPU 的推理或为最佳选择。 **分布式带来的挑战** 当然,也有人会反驳称,就单芯片性能而言,英伟达 B100 的性能相当于 3 个 Trillium TPU,但有观点认为,单芯片性能并不重要:云巨头能够垂直整合并利用其规模和专业打造总体上更经济、性能更高的分布式系统,对于英伟达而言,这将会是难以竞争或适应的结构性趋势。 随着登纳德缩放定律(Dennard scaling)的失效和 SRAM 逻辑尺寸的缩小,晶体管小型化的回报下降,新节点成本却一路飙升,硬件增益(密度、性能和成本)将越来越多地来自系统技术的协同优化,以及互联、芯片、冷却、电源、机架和数据中心的智能设计。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进的封装技术(例如芯片、增加的封装内 HBM)和更大的基板。而更大的增益则来自于数据中心运营商、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有意识地根据超大规模需求定制设计的努力。 以微软的数据中心设计为例,他们规划了自己的电信光纤网络,并推出新的 ColorZ 可插拔光收发器 + DSP,以支持长距离(<80 公里)数据传输,通过连接数据中心有效提高峰值集群性能。**** 为了支持海量数据流,微软计划开发用于交换机和收发器的封装内、并最终实现芯片光学器件。目前搭载 Maia 芯片的机架拥有更高的垂直整合度,通过使用定制配电、高带宽以太网协议和专用的机架内“sidekicks”来实现闭环液体冷却,且在提高芯片密度的同时,降低了互连要求和成本。 重要的是,这些服务器集成到现有的微软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后,可以在现有空间内实现动态功耗优化、更轻松的管理以及更大的计算能力,这是扩展训练运行的必要条件。 谷歌所见略同,他们放弃了大型芯片,转而采用体积更小、成本更低、且具有深度互连的 ASIC 集群。在机架层面,所有 TPU 都具有相同的配置,无需支持不同的环境。此外,它们在机架中集成的服务器主板也更少,这提高了机架密度,并进一步降低了硬件部署的复杂性。 并且谷歌使用 ICI 而非 NVLink,这让他们能通过无源铜缆,以非常低的成本连接 64 个 TPU 的切片。 与英伟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谷歌在数据中心及其他方面均进行了大量的定制化:TPU 设计为在 4096 个芯片的舱内运行,使用定制光学开关(Apollo)代替普通的电子分组交换机,与英伟达相比,大大降低了功耗和停机时间。 **** 在整个数据中心中,TPU 采用环形网络拓扑结构而非 CLOS 架构,改善了延迟和局部性,并结合专有的云网络硬件和软件 (Jupiter)实现跨数据中心组织大规模 TPU 集群,继而实现比竞争对手低近 30% 的性能/TCO(主要得益于芯片成本、停机时间和基础设施支出的降低)。 更重要的是,结合更小的批量大小、数据验证技巧和高级分区,这意味着谷歌可以在多个连接的数据中心训练像 Gemini Pro 1.5 这样的前沿模型。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未来训练基础设施的功耗和尺寸要求,并且在提高了硬件模块化的同时,延长了旧芯片/设备的使用寿命。 基础设施正在变得愈发分布式,以 Meta 为例,Llama 3 的训练就并非集中于单一数据中心。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需要去在包括 AWS、Oracle 等云上做训练,所以 Meta 也正在通过与 HammerSpace 合作将多云多数据中心的数据完全统一起来。**** 微软也正在为 OpenAI 连接遍布全国的集群。当前,海外巨头都在积极探索实现真正的异步分布式训练。 **** 分布式基础设施是继续扩展和计算新 OOM 的唯一途径。目前,算力仍旧是前沿模型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而多数据中心训练允许使用规模较小、互联互通的数据中心,这不仅降本而且提高了吞吐量。 同时,也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小型数据中心更容易进行设计、获得土地使用权/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估 (EIA) 审批、供应商/总承包商 (GC) 以及建设输电和电压变压器;互联集群则可以帮助克服电网满负荷运行的电力限制,单个数据中心很快就会达到规模极限(例如,10GW 集群约占美国电力的 1%)。  互联园区和跨区域联网集群能够摆脱单一端点,当前,海外还仅限于使用以太网(<40公里)区域内的数据中心,但也正在计划利用电信光纤,连接远至约 500 公里外的数据中心。 如微软已开始深入研究,并已与 Lumen 等光纤网络提供商斥资超过 100 亿美元。虽然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部署,但将提供 1-5Pbit 的带宽和 <1 秒的权重交换,足以实现多区域训练。 这些区域分布式训练系统将持续扩展并成为常态,从而实现更经济、更快速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动单次运行(x-xxGW)的峰值功率/计算能力。 不过,虽然分布式系统为非传统但资金雄厚的参与者创造了一些机会,但基础设施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巨头必须不断扩展以训练出更优秀的模型。长期来看,关键区别在于训练将在 x00MW-xGW 数据中心的“小型”联网园区中进行,而不是在 xxGW 级的单体数据中心中进行。 基于前述趋势,业内分析认为,英伟达将很难在性能或成本上竞争,其既无法与云深度集成,也无法定制硬件,除非他们发展出规模较小的客户,英伟达本身并不适合服务于跨集群或百亿亿次级的情况。 <font size="3"></font> 举例来看,英伟达的 Infiniband 网络基础设施并非旨在支持 10 万以上的 GPU 集群,根据设计,每个 GPU 仅连接到单个 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并且每个数据包都必须以相同的顺序传输。 由于模型规模庞大且权重分布不均,单个 NIC、GPU 或光模块故障就可能导致整台服务器瘫痪,迫使数据重新传输,而随着新机架的出现,节点规模也随之增大,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即使频繁设置检查点,也会将 MFU 拖累数个百分点。 此外,尽管英伟达正在推动向 800 Gbps 网络的过渡,但他们面对数据通信领域由超大规模引领的大规模转型表现出措手不及,未来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可插拔 ZR 光模块来支持连接数据中心所需的超高带宽光纤连接,还将获得新的 DSP 和支持电信硬件(放大器、多路复用器、转发器等)。 这会破坏英伟达的网络堆栈,并且使 Coherent、Lumentum、Inphi、Cisco 和 Nokia 等供应商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英伟达还面临着一个最紧迫的问题——容错,在训练过程中处理多个故障点时,容错能力是确保可靠性和高利用率的关键。规模较小的客户依赖于开源框架,但对于规模非常大的集群,英伟达的网络设计和硬件选择并未提供内置保护。 如今,许多巨头依赖于内部解决方案:谷歌的 Pathways 比其他解决方案在边缘情况和故障类型方面表现更优,同时能够灵活处理同步和异步数据流。Pathways 还擅长检测和修复几乎无法察觉的、绕过 ECC 的 GPU 内存问题,而英伟达的诊断工具 (DCGM) 可靠性要低得多。 英伟达也难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分区和集群管理软件,其 BaseCommand 系统(基于 Kubernetes 构建)旨在实现跨平台,并兼容异构系统。 然而,其他厂商拥有更完善的专有集成解决方案,如谷歌的 Borg和微软的 Singularity 能够更好地处理规模化的虚拟机/容器管理、透明迁移以及 GPU 工作负载的调度/管理。谷歌甚至还通过 MegaScaler 在单个园区内外的 TPU Pod 之间同步划分工作负载。 较之英伟达,云巨头在半导体、基础设施和模型层面的垂直整合,能够提升其系统级理解、可观察性、协同优化和故障分析能力。 当前英伟达也已在通过 Blackwell 和 GB200 解决结构性问题。在硬件层面,安装了机架宽的铜缆连接背板,并采用液冷技术来提高密度、能效和总体拥有成本 (TCO),并推出了基于以太网的数据中心级网络解决方案 Spectrum-X。 在软件方面,英伟达正在积极更新 DCGM 软件,并推出专用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RAS) 引擎,旨在通过传感器级芯片数据预先向运营商发出故障警报,从而帮助缓解持续存在的 NIC/Infiniband 故障。 然而,综合来看,这还不够。 如前文所述,几乎所有关键基础设施软件的内部都存在更好的版本,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也早已实现了规模化和垂直整合。 以冷却为例,早在英伟达强制使用液冷前,谷歌于 2018 年就通过 TPU v3 部署强制使用液冷,谷歌的 TPU v3 部署每千瓦时用水量比微软的英伟达数据中心少 2 倍,PUE(电源使用效率)为 1.1,而微软的 PUE 则>1.4。这意味着英伟达在每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损失了 30% 的有效电力和 50% 的占地面积。 英伟达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通过布局 DGX Cloud、NGC 等努力提升价值链,也前瞻性收购了 Mellanox,但未来正朝着大型园区和云的方向发展,而英伟达却主要在数据中心层面进行优化,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长期挑战。雷峰网雷峰网 参考链接: https://mohitdagarwal.substack.com/p/from-dominance-to-dilemma-nvidia
 浮世万象皆随风远去,唯有热爱仍心中燃烧。2025年的星战庆典在日本幕张展览馆举办,这是第16场庆典,也是时隔17年后再次回到亚洲的一场星战庆典。 从2007年开始,星战庆典就走出美洲,在世界各地举办,如果你去星球大战官网查看有关庆典的介绍,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和义军一样,星战庆典也没有固定的举办地,为躲避帝国军的侦察而在全球各地巡回举办**。”一句或许都无人在意的简单说明,折射出《星球大战》自诞生以来始终贯彻的童话感与神话感。 第二次参加庆典,我越发能体会到这种有心营造的浪漫感受。
作者|黄楠 编辑|袁斯来 硬氪获悉,国泰航空乌鲁木齐至香港的直飞航线于4月28日正式开通,往来香港与乌鲁木齐的航班由空客A330-300客机运营,目前每周营运四班航班,为新疆及西部旅客前往香港、或经香港中转前往国泰集团于全球的近100个目的地提供便捷出行选择。  国泰航空空客A330-300(图源/企业) 作为新疆的中心城市,乌鲁木齐是“一带一路”核心枢纽、连接中国西北部与中亚地区的重要节点,香港则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国泰集团中国内地董事郑家驹告诉36氪等,国泰航空计划以乌鲁木齐至香港航线为纽带,一方面吸引全球旅客经香港中转抵达新疆,另一方面将国际客流输送至乌鲁木齐,进而辐射中亚国家。同时,依托香港在东南亚、东亚地区成熟的航线网络布局,可实现东亚、东南亚、中亚区域间的航空联通,形成“以香港为中转枢纽,以乌鲁木齐为西北支点”的立体化航线网络。 同时,基于国泰在大湾区区域内成熟的多式联运体系,能够有效整合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旅客资源。通过衔接陆运与航空运输网络,将大湾区客源经香港输送至乌鲁木齐,强化区域交通网络的辐射能力。 在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郑家驹表示,这条新航线有望将吸引更多国际旅客以香港为门户,拓展新疆的旅游资源,加快西部地区旅游业提质升级。 新疆机场集团总经理吕辉斌向36氪等指出,国泰航空开通乌鲁木齐至香港的航线,可以满足新疆及周边地区旅客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有助于将进一步增强新疆的区位优势和影响力,使乌鲁木齐成为面向中西亚、连接亚欧的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 货运方面,国泰航空将充分利用腹舱空间,发挥其在冷链物流和高值货物运输领域的专业优势,依托乌鲁木齐作为门户国际航空枢纽的区位优势,打造连接中亚经新疆至香港,进而辐射东南亚及全球的高效、稳定的空运通道。这一运输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跨境物流时效与安全性,降低运输成本,继而推动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等进出口贸易,加速区域间商品流通与资源配置。 据此前国泰航空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营收高达1043.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66.5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则达到98.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1.57亿元),同比微增1%,创下自2011年以来盈利新高。客运量上,国泰航空2024年全年运送旅客2282.7万人次,同比增长26.9%,客座率83.2%。新增15个客运航点,航班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货运业务也实现逆势上扬。国泰2024年货运量达153.2万吨,同比增长10.9%,货运收入突破240亿港元。这一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电商行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旺盛需求,以及传统空运货物中电子产品运输量的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整体货运增长,也超过去年同期。 随着乌鲁木齐航线的加入,国泰预计在今夏出行高峰期将每周运营约300对航班往来香港与内地22个航点,成为运营香港和内地航班数量最多的航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