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倩 编辑|乔芊 当“扫码支付”贴遍大街小巷,支付宝要靠什么撼动由一张张二维码构筑而成的支付高墙? 商家最早嗅到支付宝的野心。2024年中,不少线下连锁品牌商和服务商们发现,支付宝正在推广一个名为“碰一下”的新支付方式,这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商机。 “每个入驻的实体商户每月最高6000元补贴;推广员也能获得奖励,办理一台,入驻一个商户,推手获得560元佣金,日入可达千元;针对服务商,开户奖励100-150元/台,动销奖40元/60元/80元/台/月X6个月。” 自7月8日正式上线上海、长沙、武汉、青岛、成都和杭州等第一批城市后,不过4个多月的时间,支付宝“碰一下”已经覆盖了50多个城市,数百万家大店小店。“支付宝看来是想干掉扫码支付,动作很快。”一位服务商向36氪评价。 在支付宝内部,“碰一下”算得上这两年的头号项目。据36氪了解,**2023年初,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内部提出要调研比扫码支付更方便的支付方式,比如叠加使用NFC技术;2023年7月,原型设计启动;一年后,“碰一下”正式推出。** 第三方数据显示,虽然仍是最大的第三方支付APP,但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已从2014年的接近80%下跌至2023年底的55%;其用户数据也遭遇增长瓶颈,逐渐落后于微信支付,支付宝官方自2019年公布用户数达到10亿后不再更新数据。 “支付宝早就想推广NFC,一开始推扫码支付是被动应战微信支付,那时NFC技术也不够普及,支付宝如今肯定希望能够继续做市场的引领者,在支付方式上有新突破。”一位支付员工告诉36氪。 2023年起,支付宝提出“双飞轮”,要同时做好互联网平台和支付APP,近期还再次调整了组织,新成立支付宝事业群和数字支付事业群两大事业群,一边加码内容、开放商业化寻找增量,一边则尝试在支付领域有所创新,巩固支付工具的定位。  支付宝碰一下设备,图片来自支付宝官方 ### 随处可见的“碰一下” 用户很快感受到“碰一下”的存在。 居住在长沙的小敏发现,走进小区附近的仟吉饼店、零食很忙、钱大妈、名创优品等连锁店甚至餐饮店,“碰一下”的设备随处可见。 一直使用安卓手机的小敏觉得这个新玩意比扫码支付更快:最初设置好权限后,不需要再打开支付宝,手机解锁后碰一下蓝色环形识别区,几乎在同一时间,支付设备上传来一声清脆的“叮”,随即屏幕上便显示出支付成功的信息,整个过程不到3秒。 一位移动支付业内人士告诉36氪,“碰一下”基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所以使用体验上和NFC很类似,但实际上也和扫码支付同源。 支付宝重拾之前,NFC曾是个没讲好的“老故事”。十多年前,苹果就曾尝试推广NFC支付,但并不成功,主因是POS机费率高达2-3%,商家意愿不高,再加上NFC在当时并不普及,许多品牌智能机没有搭配这个技术。“碰一下”的费率只有3‰,且该技术如今也已普及。 第一批城市目前“碰一下”的覆盖密度很高。 上海是支付宝首个试点的城市,“碰一下”已经从静安大悦城的第一家店铺到了青浦郊区的华新菜市场。在长沙,无论是国金街、海信广场等21个商业街和综合体,还是黑色经典臭豆腐、绝味鸭脖、零食很忙、戴永红等零食连锁店,或是美宜佳、711等连锁便利店、餐饮品牌店等上万家店铺都已装机。 “碰一下”的使用场景也更丰富,不仅可以支付,还能点餐。小敏曾在国金街的一家火锅店“碰一下”点餐,过程很丝滑,不需要分别打开微信和美团点评,支付宝内就能完成从下单到支付的闭环。  碰一下可以直接点餐,图片由作者拍摄 扫码支付诞生后统一支付生态至今,已许久没出现能与之一战的支付方式,即便7年前因智能机均推出人脸识别得以大规模商用的刷脸支付,离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仍有不小的距离。两年前微信主推的刷掌支付,除了校园等特定场景有小范围普及,实际没有激起多大水花。 企业如今纷纷缩减预算的大环境下,支付宝推广“碰一下”的决心因此显得颇为瞩目。 据36氪了解,仅4个月推广补贴加装机超过百亿元,支付宝内部也不断抽调人员为项目组补充人力。一个内部说法是,支付宝计划投入至少300亿元做首批推广。 “碰一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支付宝拉新引流的作用。 Joe定居北京,他平常只用京东和拼多多购物,生活服务则使用微信和美团,此前没有下载过支付宝,但最近小区楼下的钱大妈店员几乎每次在他付款时都会拿起“碰一下”的机子和他推销一番。  支付宝还沿用了类似集五福的游戏化玩法 “刚开始很不习惯,现在也会时不时用一下,架不住有优惠,有时候能优惠好几块钱。”不过Joe坦言,一般没有店员推荐或者没有抢到大额优惠,还是习惯用微信扫码。 36氪采访一圈上海、杭州和长沙的用户后还发现,“碰一下”更利好安卓用户,因为这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个全新的功能,使用步骤也比扫码明显减少。 iOS用户对“碰一下”则抱怨颇多。囿于苹果iOS对生态之外NFC使用的限制,不少iOS用户称“碰一下”不如苹果自带的NFC支付方便:“不是简单碰一下,每次要唤起支付宝,特别麻烦,安卓就跟刷门禁卡似的,滴一下就行”。对于许多iOS用户而言,碰了仍要设置权限、打开支付宝APP,和扫码几乎没有区别,iOS用户的共识是,除非支付宝和Apple Pay合作推虚拟卡,否则还是不方便。 ### 占领线下 对支付宝而言,颇具战略意义的是,那些从前只在淘宝下单时使用支付宝,在线下更喜欢用微信支付的用户,因为“碰一下”,更愿意用支付宝在线下付款了。 **借助淘系电商,支付宝在线上的转化颇佳,但在线下却一直缺乏更有力、有差异化的抓手。**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支付宝曾早微信一年(2011年)推出了条码支付,还抢先推广了二维码(2012年),但当时阿里体系内缺乏成熟的移动端产品,手淘2013年10月才上线,all in移动化则是2014年,支付宝也只是单纯的收支工具,扫码支付没能在支付宝手里立刻普及开来。 这给了微信支付机会。它很快凭借微信的社交能力,结合“扫一扫”功能,以扫码点餐、识别验票等场景在线下渗透地更快更深,吃尽移动化的红利,支付宝由此也被迫从开拓者变成了追随者。 上线半年后,许多用户已经开始频繁使用“碰一下”这个新鲜的功能,但处在早期的“碰一下”仍有不少仍待解决的问题,现在谈能否取代扫码支付也尚早。 首当其冲的是安全和信任问题。在一些用户眼里,“碰一下”太方便反而弄巧成拙:扫码支付要输入密码,人脸和指纹也都需要生物识别,但是碰一下连验证步骤都省去了。“扫码付款是把钱递出去,给多少,给不给,我有变更的余地,碰一下是让人没有掌控感,没有安全感。”一位用户对36氪说。还有人担心自己如果忘记锁屏手机保持常亮,放口袋或包里,在大街上就能被随意“碰一下”。 一位“碰一下”代理商则认为,碰一下的场景其实受到一定限制。二维码可以贴得到处都是,允许的距离更远,部分商场停车场还可以提前扫小票code并行处理,碰一下仍需要贴上机器,商家得排队处理订单,高峰时期根本忙不过来。“对商家而言其实还是扫码更高效,可以多个人同时扫码付款,按照目前的硬件模式,没有补贴商家配合意愿会比较低。” 目前,愿意积极推广“碰一下”的商家仍主要是各类连锁零食糕点店和购物中心品牌店,因为“碰一下”能让用户直接加入会员体系,有利于商家私域运营。而拥有自助结算系统的大品牌如MUJI和优衣库,至今都未接入“碰一下”。 更微小的商业体,如夫妻店和各类个体户则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运营和推广碰一下的设备,店主往往是拿了补贴后就把机子搁置在收银台,为了省事,不会向用户主动推荐。由于“碰一下”需要商户和用户网络环境都保持良好状态(NFC只需要商户POS联网),这类小店常常网络不稳定以至于耽误用户付款。 一位知乎用户曾感慨:“没有任何App像支付宝一样,用户多、里面又有钱,但打开APP的目的是给你展示一堆广告、小游戏、视频,唯独不想让你线下支付。”App越做越重是互联网行业难以扭转的趋势,支付宝只有增添“碰一下”这样的创新场景,才有机会重塑消费者支付心智,稳固国民支付App的地位。
TikTok CEO Chew said the company "will do everything in our power to ensure our platform thrives" for the years to come.
距离大统领登基还有三天,大家熟知的美利坚第二巴图鲁、领德州牧兼华盛顿大都督、纽约王、火星公马老师,又开始刷火箭了。就在今天大清早,美国时间当地晚上 8 点, SpaceX 的第 7 发星舰成功起飞,然后在距离地面 145km 的高空,放了一个巨大的烟花,随即化为一次人造流星雨。 目睹这一切的马老师也不知道是啥心情,自嘲着发了条Twitter说,**成功这块不敢保证,但娱乐性这方面那是没得说。**  该说不说,在网友们的一顿运镜下,这场景看着还真挺梦幻的,感觉你的名字 bgm 已经响起来了。  还有网友在天上拍到了这波 “ 流星雨 ” ,细节更多。  不过,这次发射倒也不是啥也没干成。 整个发射流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步骤,首先,火箭要先成功起飞到预定高度,然后火箭第一级和第二级能成功分离。 其次分出来的下面这个大圆柱助推器( B14 ),要自己飞能回去,成功落在发射塔上; 同时,分出去的第二级也就是星舰飞船( S33 )要接着飞,跨越半个地球执行试验任务,最后像以前一样降落在印度洋。  而这次的星舰发射,前面都还算完成目标,就折在第三步上了, 就比如完成了第六发时没能重现的筷子夹火箭。虽然返回过程中有一个发动机熄火了,不过好在人家发动机多,推力冗余还算足够,这次最后也成功复刻了。  正在看直播的观众,还有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没少为它鼓掌,但坏消息才刚刚开始。 助推器在发射架上才停了一分钟,直播画面右下角就开始变得很不正常:第二级星舰飞船的发动机不知道为啥就开始熄火;燃料显示下方的甲烷燃料快速减少,但上面液氧那条居然没啥变化。 接下来的一分钟之内,三台海平面发动机都挂掉了,两台真空猛禽发动机也挂了,就剩一个在那撑着;几秒钟以后,所有的遥测数据都丢了,飞船开始爆炸,碎片全部坠落在大西洋。  事后马斯克赶忙出来回应,说这次是因为发动机隔热罩里的推进剂泄露了。 理论上,要是一般的泄露,飞船上还有排出系统可以顶一顶,结果这次燃料泄漏量远超排出系统的极限。于是飞船发动机舱里就起火了,然后导致了猛禽发动机熄火,最后发生爆炸。 **接下来, SpaceX 决定在后续飞船里要在隔热罩上面下点功夫,搞搞灭火装置,还可能增大排放口面积啥的,算是一波亡羊补牢了。**  虽然原因是找到了,但是提到他们这个发动机,估计有差友就会问了,上次不还说 SpaceX 的新发动机多牛多牛,怎么一上称就拉了? 但这其实真不怪他们发动机,因为上次说的是最新的猛禽 V3 ,但这个玩意还没实装呢,现在用的都是猛禽 V2.5 。 而 V2.5 也算是久经沙场了,甚至能重复使用。有网友发现,这次的助推器 B14 上就有一台代号 314 的发动机,跟之前第五次发射的是同一个。  **而这次爆炸的直接导火索虽说是管道的锅,但本质上嘛,还是得往飞船上找原**因。 因为这次的星舰飞船整个都翻新成了 V2 版本,相比前几次的 V1 版本改动的太大了。 就比如说,原来星舰飞船的前襟翼直插在两侧,结果这俩小翅膀就直接顶着大气,返回过程中承担了太多热量,有时候甚至能给烧穿了。 所以这次的 V2 飞船就把它俩安排在背风的那一侧,还有一个倾斜角度。 **之前几代版本星舰与这次的对比**  除此之外,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它的个头, S33 比之前的星舰会稍微大一点,比前代 S31 能高个一米八。 但相比 S31 , S33 能拉的容量却变小了,人家能装 857 立方米,它就只能装 591 ,缩水了 266 方。 这么一增一减,就让 S33 能用在燃料上的空间有了大量增长,前代推进剂加注量 1200 吨,这次成了 1500 吨,多出来 25% 。  虽然大家都喜欢大的多的,但对这次的星舰来说,推进剂太多看来真不是啥好事。 因为内部大部分结构都要为了这个升级重新安排,而这也就意味着风险。 换句话说,这波就是燃料太多了,发动机都还没享受上呢,管子就兜不住,拉裤兜里了。 本来接下来 S33 还要执行不少任务,像是把模拟卫星排布到太空、发动机关闭重启,还有再入大气层回收啥的,结果出了这事以后都得延后了。 另外,同样为火箭操心的大佬,还不止马斯克一个,还有同在美国的贝索斯…… 就在星舰起飞前一天,老早就对标 SpaceX 的蓝色起源也发了一个对标猎鹰 9 的火箭,名字叫新格伦。 该说不说这火箭长的是真俊  这玩意也跟猎鹰一样几经波折,不过飞船现在算是终于上了天了,火箭的二级部分成功入轨,但到了最后,火箭的一级部分给搞砸了,回收失败。 而更搞笑的是,就在发射之前,贝索斯还给马斯克加油打气,想着哥俩的火箭都能一次成功;最后跟星舰一比,这俩货一个炸了头,一个炸了屁股,倒也算是难兄难弟。  不过,在爆炸发生后的仅仅两个小时,马斯克就发了个推说改进版本已经等待发布了,不是哥们,你 tm 改得这么快?  **咱们也继续拭目以待,看看星舰的下一次发射,能给大家带来哪些更大的惊喜。**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32.htm)
据彭博社报道,在美国最高法院周五决定维持针对TikTok的“不卖就禁”法律后,TikTok长达九个月的法律战宣告结束。现在,TikTok的命运可以说掌握在了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手中。  根据拜登在去年4月签署的TikTok剥离法律,TikTok将在2025年1月19日面临被美国下架的命运,就在特朗普1月20日正式就职的前一天。但是据多家美媒报道,拜登政府将不会执行TikTok禁令,而是把执行权交给特朗普政府。 特朗普周五在其社交媒体“真相社交”上回应称:“最高法院的裁决在意料之中,每个人都必须尊重。我的TikTok决定将在不久的将来作出,但我需要时间来审视当前局势。敬请关注。”  特朗普的帖子 特朗普此前主张通过协商达成协议来解决TikTok问题。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特朗普可能会在正式上任后发布行政命令,将TikTok禁令暂停60天至90天。 TikTok发言人尚未回应最高法院裁决及公司未来几天的计划。但是在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几小时后,TikTok CEO周受资在TikTok上发布了一段视频 。“我要感谢特朗普总统承诺与我们合作,找到一个让TikTok在美国继续可用的解决方案,”他表示,“这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坚定支持,对任意审查的反对。”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30.htm)
美国东部时间1月17日10点,美国最高法院就 TikTok 相关法案是否违反第一修正案进行裁决,最终维持了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认定该法案未侵犯原告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以下为TikTok判决书翻译。 **** **01** **封面** 全体法官一致意见 注意:此意见在刊登于《the United States Reports》之前,需经正式修订。读者如发现任何打字或其他形式错误,请通知美国最高法院报告员,地址为华盛顿特区20543号,电邮地址:[[email protected]](/cdn-cgi/l/email-protection)。 **美国最高法院** 案号24–656和24–657 TikTok公司等,上诉人 诉 梅里克·B·加兰德,司法部长(24–656) 布莱恩·法伊巴赫等,上诉人 诉 梅里克·B·加兰德,司法部长(24–657) 关于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申请审查期间的禁令 [2025年1月17日] 全体法官一致意见。 自1月19日起,《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将使美国公司为社交媒体平台TikTok提供分发、维护或更新服务成为非法行为,除非该平台的美国运营与中国的控制彻底分离。上诉人包括两个TikTok运营实体和一群美国TikTok用户。我们考虑该法案是否违反了第一修正案。 在如此做时,我们意识到我们面前的案件涉及具有变革能力的新技术。这种具有挑战性的新环境告诫我们要谨慎行事。正如弗兰克福特大法官80年前在考虑将既定法律规则应用于飞机和无线电所引发的“全新问题”时所建议的,我们应小心不要“使未来尴尬”。鉴于我们考虑的时间被缩短,这种谨慎在这些案件中更为重要。我们的分析必须被理解为在这些情况下是狭窄聚焦的。 注:申请审查期间的禁令于2024年12月16日提交;我们将这些申请视为请求调卷令的请愿书,并于2024年12月18日批准了它们;口头辩论于2025年1月10日举行。 **第I部分-案件背景信息** **A(1.1-TikTok介绍)** TikTok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用户创建、发布、观看、分享和互动带有音频和文字的短视频。自2017年推出以来,该平台在美国积累了超过1.7亿用户,全球超过10亿用户。这些用户是内容创作和观看的积极分子。2023年,美国TikTok用户上传了超过55亿个视频,这些视频在全球范围内被观看超过13万亿次。 打开TikTok应用程序会将用户带到“为你推荐”页面——一个根据用户兴趣定制的个性化内容流。TikTok使用专有算法根据用户与平台的互动为用户推荐视频。用户在TikTok上的每次互动——观看视频、关注账号、留言——都使推荐系统能够进一步定制个性化内容流。 TikTok用户的内容流也受到内容审核和过滤决策的影响。TikTok使用自动化和人工流程来移除违反平台社区指南的内容。TikTok也会为了推进其商业目标和其他目标而推广或降低某些内容的排名。 TikTok在美国由TikTok Inc.运营,这是一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并设总部的美国公司。 TikTok Inc.的最终母公司是ByteDance Ltd.,这是一家在中国有业务运营的私人控股公司。ByteDance Ltd.拥有TikTok的专有算法,该算法在中国开发和维护。该公司还负责开发运行TikTok平台的部分源代码。ByteDance Ltd.受中国法律约束。 **B-1** **(1.2.1-特朗普前期封禁尝试)** 近年来,美国政府官员采取了多次行动,以解决有关中国与TikTok之间关系的国家安全问题。 2020年8月,特朗普总统发布了一项行政命令,认定“由中国公司开发和拥有的移动应用程序在美国的传播继续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外交政策和经济。”。特朗普总统判定TikTok特别令人关注,指出该平台“自动从其用户那里收集大量信息”,并且容易被用于推进中国政府的利益。总统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1701等后续条款,和《国家紧急状态法》§1601等后续条款的权力,禁止涉及ByteDance Ltd.或其子公司的某些“交易”,由商务部长识别。商务部长于2020年9月发布了禁止交易的清单。但在这些禁止措施生效之前,联邦法院发布了禁令,认定这些措施超出了行政分支根据IEEPA的权力。 在发布最初的行政命令几天后,特朗普总统命令ByteDance Ltd.剥离所有在任何财产中的利益和权利,这些财产“用于启用或支持ByteDance运营TikTok应用程序在美国的业务”,以及“从”美国TikTok用户“获得或衍生的”任何数据。 ByteDance Ltd.和TikTok Inc.在D.C.巡回法院提起诉讼,挑战该命令的合宪性。2021年2月,D.C.巡回法院将案件搁置,以便拜登政府审查此事,并使各方能够协商一项非剥离补救措施,以解决政府的国家安全关切。 在整个2021年和2022年期间,ByteDance Ltd.与行政分支官员进行了谈判,以制定一项国家安全协议,解决这些关切。然而,行政分支官员最终判定ByteDance Ltd.提出的协议未能充分“减轻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的风险”。谈判陷入僵局,各方从未最终确定一项协议。 **B-2** **(1.2.2 TikTok禁令立法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国会通过了《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该法案规定,任何实体在美国为“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提供“分发、维护或更新”某些服务均为非法行为。违反此禁令的实体将受到民事执法行动和巨额罚款。 该法案提供了两种方式,以指定应用程序为“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 首先,法案明确指定任何由“ByteDance Ltd.”或“TikTok”“直接或间接”运营的应用程序,或其任何子公司或继任者。 其次,法案建立了一个通用指定框架,适用于任何既(1)由“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覆盖公司”运营,且(2)“经总统确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应用程序,需经过公共通知和报告流程。 从广义上讲,法案定义“覆盖公司”包括运营应用程序的公司,该应用程序使用户能够生成、分享和查看内容,并且拥有超过1,000,000月活跃用户。法案从该定义中排除了运营应用程序的公司,“其主要目的是允许用户发布产品评论、商业评论或旅行信息和评论”。 法案的禁令在应用程序被指定为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后270天生效。因为法案本身指定“ByteDance, Ltd.”和“TikTok”运营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的禁令在法案通过后270天生效——即2025年1月19日。 如果应用程序进行“合格剥离”,该法案免除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的禁令。“合格剥离”是指总统判定将导致应用程序“不再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剥离。总统还必须进一步判定剥离“排除了应用程序的美国运营与任何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前关联实体之间建立或维持任何运营关系,包括任何关于内容推荐算法的运营合作或关于数据共享的协议”。如果总统向国会做出有关合格剥离进展的某些认证,法案允许总统对禁令的270天生效日期授予一次不超过90天的延期。 **C** **(1.3-初审情况)** ByteDance Ltd.和TikTok Inc.——连同两组TikTok用户和创作者(创作者上诉人)——在D.C.巡回法院提交了审查请愿书,挑战该法案的合宪性。在此相关的方面,上诉人主张该法案的禁令、针对TikTok的特定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指定以及剥离要求违反了第一修正案。 D.C.巡回法院合并审理并否决了这些请愿书,认定该法案并未侵犯上诉人的第一修正案权利。在首先认定该法案应受第一修正案下的严格审查后,法院未作决定即假设适用严格而非中间审查。法院认定该法案满足了该标准,发现政府的国家安全理由是紧迫的,并且该法案是为了进一步这些利益而精心设计的。 首席法官Srinivasan部分同意并支持判决。在他看来,该法案应受中间审查,并且在该标准下是合宪的。 我们批准调卷令,以决定该法案是否违反了第一修正案。 第II部分 **A** **(2.1-结论)** 法院最终裁定,法案的禁令和剥离要求在中等审查标准下是合宪的。这些条款直接有效地服务于政府的数据收集利益,并且并不比实现这一国家安全目标所必需的更广泛地限制言论。 法院认为,政府在设计监管解决方案以解决内容中立利益方面享有“自由度”,只要所选择的手段不是实现政府利益所必需的更广泛手段,监管就不会因为法院认为政府选择的监管路径最好或“最适当”而无效。 首先,我们考虑受挑战的条款是否受第一修正案审查。直接规范表达行为的法律可以,但不一定,触发此类审查。我们也曾在“涉及政府对具有表达元素的行为的规范”的案件中,以及对“一些虽然针对无表达成分的活动,但对从事受第一修正案保护活动的人施加不成比例负担的法规”适用第一修正案审查。 不清楚该法案本身是否直接规范受保护的表达活动,或具有表达成分的行为。实际上,该法案根本未规范创作者上诉人。它仅通过剥离要求直接规范ByteDance Ltd.和TikTok Inc.。上诉人方面,未能指出本院曾将对公司控制的规范视为对表达活动或半表达行为的直接规范的任何案例。我们犹豫是否要在这一独特案例中开拓新的领域。 无论如何,上诉人的论点更接近于声称该法案的禁令、针对TikTok的特定指定以及剥离要求“对他们的第一修正案活动施加不成比例的负担”。上诉人主张——政府未争议——由于在法案270天时间框架内对TikTok进行剥离在商业上不可行,该法案实际上在美国禁止了TikTok。上诉人认为,此类禁令将负担各种第一修正案活动,包括内容审核、内容生成、获取独特表达媒介、与其他演讲者或首选编辑的联合,以及接收信息和观点。 我们已承认这些声称的第一修正案利益中的若干项。Moody v. NetChoice, LLC案:一个‘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行使编辑自由裁量权’的实体是在‘从事演讲活动;City of Ladue v. Gilleo案:我们先前的判决特别关注那些封锁整个表达媒介的法律;Rumsfeld v. Forum for Academic and Institutional Rights, Inc.案:“我们已承认一种为了演讲目的而联合的第一修正案权利,我们称之为表达性联合权;Martin v. City of Struthers案: 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包括分发文献的权利,并必然保护接收它的权利。 而且,对拥有1.7亿美国用户的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的有效禁令肯定以非微不足道的方式负担了这些用户的表达活动。 同时,针对外国敌对势力对通信平台控制的法律在许多方面与我们曾受第一修正案审查的非表达活动规范本质上不同。这些差异——该法案关注外国政府、该外国政府与美国之间国会确定的敌对关系,以及规范与受保护言论所声称负担之间的因果步骤——可能影响是否适用第一修正案审查。 本院尚未阐述一个明确的框架,以确定对非表达活动的规范是否因对从事表达活动的人施加不成比例的负担而触发严格审查。我们在此无需这样做。我们未作决定即假设受挑战的条款属于此类,并受第一修正案审查。 **B-1** **(2.2.1-内容中立)** “第一修正案的核心原则是每个人都应自行决定哪些思想和信仰值得表达、考虑和遵循。” 因言论内容而压制言论的政府行为“违背了这一基本权利。” “基于内容的法律——那些针对言论的传达内容的法律——在宪法上被假定为无效,只有当政府证明它们是为了服务于紧迫的国家利益且被精心设计时,才能被合理化。” 相比之下,内容中立的法律“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会对公共对话中的某些思想或观点构成重大风险,所以受到中间层级的审查。” 根据该标准,如果一项内容中立的法律“推进了与压制自由言论无关的重要政府利益,并且不会对推进这些利益所必需的言论造成过度负担”,我们将维持该法律。 我们已识别出两种形式的基于内容的言论规范。 首先,如果一项法律“因讨论的话题或表达的思想或信息而适用于特定言论”,则该法律在表面上是基于内容的。 其次,如果一项表面上内容中立的法律“无法在不参考受规范言论的内容的情况下被合理化”,或者被政府“因不同意言论传达的信息而采纳”,则该法律仍被视为基于内容的言论规范。 适用于上诉人的受挑战条款在表面上是内容中立的,并且可以由一个内容中立的理由来合理化。 **B-1-a** **(2.2.1.1-表面上内容中立)** 受挑战的条款在表面上是内容中立的。它们因外国敌对势力对平台的控制而施加针对TikTok的特定禁令,并使剥离成为该平台在美国持续运营的前提条件。它们并不针对基于内容的特定言论,对比例如Carey v. Brown案:禁止所有住宅区示威,除了“和平的劳工示威”的法规,或者根据言论的功能或目的规范言论,对比例如Holder v. Humanitarian Law Project, 案:禁止向恐怖分子提供物质支持的法律。 它们也没有因内容而对TikTok施加“限制、处罚或负担”——这一结论得到了确认,因为上诉人“无法通过改变他们的言论来避免或减轻”法案的影响。对于上诉人来说,该法案因此并不在表面上规范“因讨论的话题或表达的思想或信息而针对特定言论”。 上诉人主张该法案在表面上是基于内容的,因为它从“覆盖公司”的定义中排除了运营应用程序的任何公司,“其主要目的是允许用户发布产品评论、商业评论或旅行信息和评论”。 我们无需决定该排除是否基于内容。摆在法院面前的问题是该法案是否违反了第一修正案,适用于上诉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查看该法案中导致上诉人所称负担他们第一修正案权利的实质TikTok禁令的条款。然而,对某些评论平台的豁免仅适用于由“覆盖公司”控制的应用程序的一般指定框架,而不适用于针对TikTok的特定指定。因此,该豁免不在上诉人所提出的适用性挑战的范围内。 **B-1-b** **(2.2.1.2-与内容言论无关)** 政府也以一个内容中立的理由支持受挑战的条款:1.7亿美国TikTok用大量敏感数据不当使用。这一理由明显与内容无关。它既不提及TikTok上言论的内容,也不反映对这类言论所传达信息的不同意。参见Ward v. Rock Against Racism案:认定城市音响放大指南背后的噪音控制和音质理由是内容中立的。 因为数据收集理由反映了一个“与表达内容无关的目的”,它是内容中立的。 **B-2** **(2.2.2-适用中等审查而非严格审查)** 此外,该法案针对TikTok的特定区别并不触发严格审查。确实,“基于说话者身份的言论限制往往只是控制内容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不同媒体之间,或在同一媒体内不同说话者之间进行歧视的法规,常常引发严重的第一修正案关切。” 但是,虽然“当立法机构的说话者偏好反映内容偏好时,偏袒某些说话者而歧视其他说话者的法律需要严格审查”,但当“这种差别待遇‘可由被规范的特定[说话者]的某些特殊特征来合理化’”时,这种审查“是没有必要的”。 基于我们所解释的原因,为了防止外国敌对势力获取1.7亿美国TikTok用户的敏感数据而要求剥离,并非“一种微妙的内容偏好行使方式。”禁令、针对TikTok的特定指定以及剥离要求是基于一个内容中立的数据收集利益来规范TikTok的。而且TikTok具有特殊特征——外国敌对势力能够利用其对平台的控制来从1.7亿美国用户那里收集大量个人数据——这合理化了这种差别待遇。“这种性质的说话者区别在第一修正案下并非被假定为无效。” 尽管我们认定此处的差别待遇是合理的,但我们强调我们判决的固有狭窄性。数据收集和分析是数字时代的常见做法。但TikTok的规模和易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特性,连同该平台收集的大量敏感数据,合理化了为解决政府国家安全关切而进行的差别待遇。针对任何其他说话者的法律必然需要进行不同的审查和单独的考量。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不能接受上诉人要求严格审查的呼吁。中等审查已是足够的。 **C** **(2.3-满足中等审查)** 适用于上诉人,该法案满足中等审查。受挑战的条款推进了一个与压制自由表达无关的重要政府利益,并且不会对推进该利益所必需的言论造成过度负担。 注:我们的判决和分析基于公开记录,不涉及政府在下级法院提交的机密证据。 **C-1** **(2.3.1 TikTok大量收集数据,政府关切合理)** 该法案的禁令和剥离要求旨在防止外国敌对势力利用其对ByteDance Ltd.的控制来获取美国TikTok用户的个人数据。这一目标符合中间审查下的重要政府利益。上诉人并未争议政府有重要且有根据的利益该平台从其用户那里收集广泛的个人信息。公共报道暗示TikTok的“数据收集做法扩展到年龄、电话号码、精确位置、互联网地址、使用的设备、电话联系人、社交网络连接、通过应用程序发送的私人消息的内容以及观看的视频。”国家安全协议草案指出TikTok收集用户数据、用户内容、行为数据(包括“键盘敲击模式和节奏”)以及设备和网络数据(包括设备联系人和日历)。例如,如果用户允许TikTok访问其电话联系人列表以在平台上与他人联系,TikTok可以访问“用户联系人列表中存储的任何数据”,包括姓名、联系信息、联系人照片、职位头衔和备注。政府担心,获取此类关于美国用户的详细信息可能使被用于间谍活动。 上诉人并未真正争议TikTok收集的数据范围或其可能被使用的最终目的,而是质疑可能性。然而,在审查该法案的合宪性时,我们“必须对国会的预测性判断给予相当的尊重。”“合理的政策制定常常要求立法者预测未来事件,并基于推断和推理来预期这些事件的可能影响,而这些推断和推理可能无法获得完整的实证支持。”同上。在此,政府对与TikTok相关的数据收集的关切并非孤立存在。记录显示,中国“进行了广泛且多年的努力,积累结构化数据集,特别是关于美国人的数据,以支持其情报和反情报行动。” 即使中国尚未利用其与ByteDance Ltd.的关系来获取美国TikTok用户的数据,上诉人也未提供任何依据来得出政府认定中国可能会这样做的结论不是至少是“基于相当证据的合理推断。” 我们意识到,此法律产生于一个“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关切与努力应对不断演变的威胁相关联的背景中,在这一领域信息难以获取,某些行为的影响难以评估。”因此,我们在此对政府的“明智判断”给予相当的尊重。 上诉人进一步主张,该法案在政府的数据保护关切方面过于狭窄,引发了对政府是否实际上在追求该利益的怀疑。特别是,上诉人主张该法案关注用户生成和用户共享内容的应用程序,以及对某些评论平台的豁免,使一些“与TikTok一样能够收集美国人数据”的应用程序免于规范。但是,“第一修正案并未强加任何独立的狭窄性限制”,政府“无需一次性解决一个问题的所有方面。” 此外,正如我们已经得出的结论,政府有充分的理由特别对待TikTok。对比Brown v. Entertainment Merchants Assn案中:在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情况下特别对待视频游戏供应商,“引发了严重怀疑政府是否实际上在追求其援引的利益,而不是不喜欢某个特定的说话者或观点”。根据此记录,国会特别解决其与TikTok相关的国家安全关切是合理的。 **C-2** **(2.3.2-法案精细裁量)** 适用于上诉人,该法案足够精细地针对政府阻止外国敌对势力收集关于使用TikTok的1.7亿美国人的大量敏感数据的利益。为了通过中间审查,“一项规范不必是最少限制言论的推进政府利益的手段。” 相反,该标准“只要规范‘以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促进一项重大政府利益,若无此规范该利益将无法同样有效地实现’”,并且不“对推进该利益所必需的言论造成过度负担”即为满足。 受挑战的条款满足这一标准。这些条款明显“以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服务于政府的数据收集利益。禁令考虑了这样一个事实:若无合格剥离,TikTok在美国的运营本身就涉及政府的数据收集关切,而使剥离“合格”的要求确保在TikTok恢复美国运营之前解决这些关切。此外,禁令和剥离要求均不“比实现”这一国家安全目标“所必需的更为广泛”。同上。该法案并非直接禁止TikTok,而是施加了一个有条件的禁令。禁令防止美国TikTok用户不当使用,除非并直到一项合格剥离切断中国的控制。 上诉人提出了一系列替代方案——披露要求、数据共享限制、提议的国家安全协议、一般指定条款——他们声称这些替代方案与有条件禁止TikTok在同等程度上解决政府的数据收集利益。这些替代方案并不改变我们的精细度分析。 上诉人提出的替代方案忽略了我们给予政府设计监管解决方案以解决内容中立利益的“自由度”。“只要所选择的手段不是比实现政府利益所必需的更为广泛……,规范就不会仅仅因为法院认定政府的利益可以通过某种较少限制言论的替代方案得到充分服务而无效。”尽管存在较不严格的“替代监管方法”,规范仍然有效。基于我们所解释的原因,受挑战的条款“不是比解决政府数据收集关切所必需的更为广泛”。 政府也未忽视已被证明有效的较不严格的措施。对比McCullen v. Coakley案中:在州未考虑其他司法管辖区成功采用的较不严格的措施的情况下,州法律对言论的负担超过了必要。受挑战条款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同意政府认定其选择的监管路径是最好的或“最适当”的“只要政府的政策基于合理的事实认定,并且有相当的立法决定证据支持,我们就不能用我们自己的判断来取代政府对内容中立规范的判断。”在此,这些要求得到了满足。 **D(2.4)** 除了上述的数据收集关切外,政府还主张有利益防止外国敌对势力控制运行一个广泛使用的美国通信平台的推荐算法,并利用这种控制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改变平台上的内容。在上诉人看来,这一理由是一个基于内容的合理化因素,它“玷污了”政府的数据收集利益并触发了严格审查。 上诉人未指出本院曾评估过一项既基于内容中立又基于内容的国会法案的适当第一修正案审查层级的任何案例。 然而,他们主张,受挑战的条款因国会若无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理由就不会通过这些条款而应受——且未通过——严格审查。我们无需确定混合合理化因素案件的适当标准,或决定政府的外国敌对势力控制合理化因素是否内容中立。即使假定该理由取决于内容,上诉人的论点在其提出的反事实分析下也失败了:我们面前的记录充分支持国会仅基于数据收集理由就会通过受挑战条款的结论。 首先,众议院报告压倒性地侧重于政府的数据收集关切,指出TikTok数据收集的“广泛性”、“难以精确评估该平台收集的数据类别”、“TikTok与中国政府的紧密联系”。 实际上,似乎没有任何立法者争议与TikTok数据收集做法相关的国家安全风险,立法记录中没有任何内容表明数据收集不是国会的一个压倒性关切。我们尤其谨慎地在此记录上剖析国会的动机,关于一项获得惊人两党支持通过的法案。 上诉人主张法案的文本本身削弱了这一结论。特别是,他们认为政府的数据收集理由无法合理化要求合格剥离排除允许“就内容推荐算法的运营进行合作或就数据共享达成协议”的“任何运营关系”。我们不同意。政府解释说,ByteDance Ltd.使用其收集的数据来训练在中国开发和维护的TikTok推荐算法。据政府称,ByteDance Ltd.此前曾拒绝同意停止收集美国用户数据或将这些数据发送到中国来训练算法。政府还指出监控ByteDance Ltd.和TikTok Inc.之间数据共享的困难。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发现政府的数据收集理由足以支持受挑战的条款。 *** 毫无疑问,对于超过1.7亿美国人来说,TikTok提供了一个独特且广泛的表达渠道、参与手段和社区来源。但国会已认定剥离是必要的,以解决其关于TikTok数据收集做法和与外国敌对势力关系的有充分支持的国家安全关切。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定受挑战的条款并未侵犯上诉人的第一修正案权利。 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得到确认。 本院如此裁定。 附议部分 **JUSTICE SOTOMAYOR** 索托马约尔大法官,部分协同意见及对判决的附议。 我同意法院全体法官一致意见的全部内容,除了第二部分A节。在我看来,没有理由在未作决定的情况下假设该法案涉及第一修正案,因为我们的判例毫无疑问地表明它确实涉及。 TikTok通过在其平台上“编纂和精选”材料从事表达活动。对从事表达活动的人“施加不成比例负担”的法律受到第一修正案下的**严格审查**。 挑战的法案明显施加了这样的负担:它禁止任何实体在美国分发TikTok的言论,除非TikTok进行合格的剥离。此外,该法案实际上禁止TikTok即使在合格剥离之后,也与某些实体就其“内容推荐算法”进行合作。而且,该法案涉及内容创作者与他们选择的出版者“为了演讲目的而联合”的“权利”。这也需要第一修正案审查。 关于全体法官一致意见的其余部分,我同意该法案经受住了上诉人的第一修正案挑战。 **JUSTICE GORSUCH** 戈萨奇大法官,对判决的附议。 我们有两周时间来最终且基于实质内容解决一个影响超过1.7亿美国人的重大第一修正案争议。简报于1月3日完成,辩论于1月10日举行,我们的意见于2025年1月17日发布。鉴于这些条件,我只能勾勒出一些,且必须承认是暂时性的,观察。 首先,法院正确地避免认可政府声称防止“内容的隐蔽操纵”作为我们面前法律的合理化因素。一个人的“隐蔽内容操纵”是另一个人的“编辑自由裁量权”。记者、出版商和各种演讲者经常对讲述哪些故事以及如何讲述做出不够透明的判断。毫无疑问,第一修正案对做出这些选择的权利有很多话要说。美国人(像TikTok Inc.及其许多用户一样)可能希望与外国敌对势力共同决定他们说什么,这并无不同。“赢得我们独立的那些人”深知“按你所想思考和按你所想说话”的重要性,以及压制思想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危险。 他们也知道,除了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邪恶建议的合适补救办法是好的建议”。近年来,政府常常试图审查网络上不受其待见的言论,仿佛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不受《第一修正案》全面条款的约束。但即使时代和技术在变化,“言论自由权的原则始终如一。” 其次,我很高兴法院拒绝考虑政府提交给我们的机密证据,但向请愿人及其律师隐瞒了这些证据。试图将秘密证据注入司法程序的努力提出了明显的宪法问题。通常,“用于证明政府案件的证据必须向个人披露,以便他有机会证明它是不真实的。” 也许有一种处理机密证据的方法可以在这些案件中提供类似的机会。也许,国会甚至规则实践和程序常设委员会也会从考虑这个问题中获益。但正如法院所承认的,我们在这里没有理由考虑政府的秘密证据。 第三,**我严重怀疑我们面前的法律是否“内容中立”,从而逃避“严格审查”。**不仅如此,虽然我不怀疑我们在案例法中讨论的各种“审查层级”——“合理基础、严格审查、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可以帮助聚焦我们的分析,但我担心对它们的争议有时会自行其是,更多地掩盖而不是澄清最终的宪法问题。 第四,无论适当的审查层级是什么,我说服了我们面前的法律旨在服务于一个紧迫的利益:防止一个被国会和总统指定为我国敌对势力的外国国家,从数千万美国人那里收集大量个人信息。我们面前的记录表明,TikTok既从TikTok用户那里挖掘数据,也关于数百万其他未同意分享他们信息的人。根据联邦调查局的说法,TikTok可以访问同意用户“联系人列表”中存储的“任何数据”——包括姓名、照片和其他未同意的第三方的个人信息。而且,因为记录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要求TikTok的母公司“配合其努力获取个人信息”,没有什么能阻止所有这些信息最终落入指定的外国敌对势力手中。评估一个外国敌对势力在未来可能做什么涉及“微妙”和“复杂”的对外事务判断,并且需要“大量的预言”。但政府在多年研究后在这些案件中积累的记录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担忧理由。 最后,我们面前的法律似乎也适当地针对它试图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国会和总统在这里选择的补救措施是戏剧性的。该法律可能要求TikTok的母公司剥离或(实际上)关闭其美国业务。但在寻求施加这一补救措施之前,协调分支与TikTok进行了多年的谈判,探索替代方案,并最终发现它们不足。而且,从我能从记录中推断出的,这一判断是合理的。 考虑一些替代方案。从我们在第一修正案下的通常和首选补救措施开始:更多的言论。尽管这可能有所帮助,但记录表明,警告用户将数据提供给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相关的风险,将无法保护非用户的数据。禁止TikTok的国内运营将敏感数据发送到国外似乎是另一个选项。但即使国会要对违反数据共享禁令的国内TikTok员工施加严重的刑事处罚。记录还表明,TikTok的“底层软件”的“规模”和“复杂性”可能使执法部门无法检测违规行为。即使将所有这些挑战放在一边,任何新的合规制度都可能引发单独的宪法问题——例如,要求政府监视美国人的数据以确保它没有非法地流向海外。 我不知道这项法律是否会成功实现其目标。一个坚定的外国敌对势力可能只是寻求用另一个监视应用程序替换一个丢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威胁的演变,可能还会出现不那么戏剧性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甚至TikTok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仍然不清楚。但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不是法律的智慧,只是其合宪性。在口头辩论后只有几天时间发布意见,我不能对我面前的论点和记录做出我所希望的确定性。我只能说,在此时和这些限制下,问题看起来是真实的,对它的回应并不违宪。正如我说服了Brandeis大法官在Whitney案和Holmes大法官在Abrams案中的智慧一样,他们的案件与此案件不同。 与外国敌对势力对是一回事。允许外国敌对势力监视美国人是另一回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28.htm)
海通国际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提出2025年五大猜想。其中,海通国际认为小米将收购蔚来,蔚来换电使用范围得以扩大,甚至在专利保护下开放给其他车企。理想、特斯拉、小米确立在中国智驾上的领先地位。 针对海通国际的报告,截止发稿前小米和蔚来方面暂无回应。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26.htm)
<blockquote><p>在投放中,有了产品曝光之后就是点击率的问题。但有时候点击率无法提升,如何解决?本文分享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到你。</p> </blockquote>  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的产品、好的活动等离不开banner广告投放 如何利用好banner广告这个跟用户在线上直接对话的窗口呢? 如何设计好的素材,更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提升点击欲呢? 本文总结了18个增长因子,告诉你全部经验。 ### 第一环:2个策略点 banner要想有点击感,关键2个策略点: 秘诀1:吸睛 在众多素材中,让人一眼看到 秘诀2:点击“冲动点” 比如利益点,行动引导按钮等 例如以下案例,优化后的素材对比优化前的素材,在形态上更具有吸睛效应,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行动按钮更突出,让人更有点击欲望。图案元素更加具有表意性,让人一眼看懂是什么意思。  ### 第二环:9个影响因素 想要创造“吸睛”效果,以及达到“冲动点”效果, 达到提升点击率的目的,可以从9个因素优化: 1)图片样式: 元素+结构+引导点击按钮+画面质感 2)文案样式: 主标题内容+副标+按钮文案 3)人群:人群精准度 4)时间:投放时间 ### 第三环:18个涨CTR招数 文字部分: ①主标题:突出确定性的结果 ②主副标题:文案突出数字 ③强调对话感: 例如可以用“您XXX”让用户感觉在跟他说话 ④明确行动点,明确表意,告诉用户是什么?做什么?可以得到什么? ⑤突出福利点,放大用户最关心的优势部分 ⑥放大你的字号 ⑦突出IP,突出品牌,内容重磅 ⑧突出“特定性””尊贵感” 例如“尊贵的会员”“新人专享”“回流礼包”等, 让用户直观感觉是跟他相关的信息 ⑨突出唾手可得感觉 例如“限时”“待领取”“已送达”“等您领”等, 让用户感觉不用付出较长的等待时间周期,当下即可获得。 ⑩突出紧迫感、稀缺感 例如,以下案例,同样文案放大数字和福利感,异形的形态、放大字号、加强画面色彩反差等,带来了更好的数据表现。  **图片部分:** 11.强调元素直观表意性,少用无效元素。 例如可以直接用箭头表示上涨,用红包表示福利等 12.结构上做突破创新,从左右结构,尝试居中结构,方角尝试圆角等 13.增加“促点击”的按钮元素 14.打磨你的素材,样式需要足够有创意:例如尝试信封、黑板元素等 15.减少无效表达,画面精简不冗余 16.提升画面清晰度 17.突出画面对比度 18.更新素材,降低用户疲劳度。 例如,以下案例,减少了无效元素,强化了福利感,以及样式上加强创新,整体更加简洁清晰明了,使得点击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本文由 @产品vivi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为一个资深开发及运维,用过很多款 SSH 工具,这款新的国产 SSH 终端工具采用原生开发,秒开、高性能、颜值高且免费,值得强烈安利! iShellPro 是 iShell 的 2.0 版本(由于商
<blockquote><p>前面的文章我们分享了交互设计思维,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用户目标与交互目标。交互设计的核心,就是帮用户拆解这些目标并找到最优路径,让他们觉得“这事儿没那么难”。</p> </blockquote>  ## 一、用户需要达成什么目标 在交互设计中,用户的目标可以理解为他们希望通过使用产品完成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用户打开你的产品时“心里想要达成的事”。这个目标可能是很直接的,比如在外卖App上订一份喜欢的午餐;也可能是抽象的,比如通过一款学习软件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无论目标是什么,用户都期望在操作的过程中**高效、顺畅且愉快地达成目标**。 交互设计的核心,就是帮用户拆解这些目标并找到最优路径,让他们觉得“这事儿没那么难”。比如,如果用户的目标是查找一条航班信息,设计师需要确保他们可以快速找到搜索入口,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查询,而不是在复杂的页面中迷路。 除了完成任务,用户还有情感上的目标,比如体验愉悦感、安全感或满足感。举个例子,当用户在付款时,他们的功能性目标是完成支付,而情感性目标可能是确认交易安全或者支付方式简单快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支付产品会在完成支付后弹出一个愉快的提示动画,比如一个小勾或一个成功的笑脸——它不仅告诉用户任务完成了,还让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正反馈。 因此,交互设计思维的本质是站在用户的视角去思考:他们想要完成什么,他们需要如何完成,以及我们如何让这个过程变得简单、高效和愉悦。满足用户目标,才是设计的成功所在。  ## 二、产品需要传递什么信息 在交互设计中,产品不仅是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的工具,更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媒介。那么,产品需要传递的信息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你现在在哪儿”“接下来该怎么做”**这几大核心信息。 首先,产品需要明确地告诉用户“我是什么”。比如,你打开一个外卖App,页面上醒目的美食图片和“搜索餐厅”的提示,就在告诉你,这个App的核心功能是帮助你找到食物并下单。如果用户对产品的功能感到困惑,那设计就失去了它的基础价值。 接着,产品要传递“我能做什么”的信息。也就是说,用户需要很清楚地知道,这个产品能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或者有哪些功能可以用。比如在拍照App中,用户可能会关心是否有滤镜或编辑功能。设计师要通过直观的界面布局和易识别的图标来传递这些功能信息,避免用户四处寻找。 再来是“你现在在哪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需要随时了解自己在操作流程中的位置,比如是刚开始填写订单信息,还是已经进入支付环节。这种清晰的路径感,可以通过导航栏、进度条等设计元素来实现,让用户有一种“掌控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产品需要告诉用户“接下来该怎么做”。交互设计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引导用户完成操作,避免他们卡在某一步不知所措。例如,当用户填写表单时,如果某项信息漏填了,产品需要用清晰的提示信息,比如红色边框或弹窗,告诉用户哪里需要修正。通过明确的反馈,用户会感到流程是流畅的,而不是无头绪的。 总结来说,产品传递的信息是为了让用户**明白自己的位置、了解操作步骤、感受到控制感和安全感**。一个设计得当的产品,会像一位贴心的向导,不断用合适的方式传递这些信息,让用户有条不紊地完成目标,同时享受使用的过程。  ## 三、如何链接用户目标与产品目标 在交互设计中,找到用户目标与产品目标之间的平衡点就像搭建一座桥——一边是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另一边是产品的商业目标和核心价值。设计的任务,就是让这座桥既稳固又通畅,让用户愿意通过产品实现他们的目标,同时产品也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 **理解双方的目标**。用户目标往往是具体的、个人化的,比如通过一个购物App快速买到需要的东西,而产品目标可能更关注商业利益,比如提高销量或用户粘性。要平衡二者,设计师需要深刻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行为,同时清楚产品的发展方向和核心价值。 - **用设计让双方目标对齐**。最理想的状态是用户的需求与产品的目标能在设计中自然地融合。比如,外卖平台的用户希望快速点餐,而平台的目标是提高订单量。设计师可以通过优化首页推荐系统,让用户快速找到喜欢的餐厅;同时引入组合优惠功能,既满足了用户省钱的需求,又推动了平台的销售增长。 - **关注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产品价值**。有时候,产品目标可能会和用户体验产生冲突,比如产品希望通过广告增加收入,但广告过多会让用户反感。此时,设计师需要通过策略性设计找到平衡点,比如在不打扰用户核心任务的地方投放广告,或者提供“去广告”的付费选项,让用户自己选择。 - **通过数据和用户反馈持续优化**。平衡用户目标和产品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际使用中不断调整。通过用户测试、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设计师可以发现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如果发现某功能让用户觉得复杂,那么优化后的设计既能提升用户满意度,也可能间接增加产品留存率。 **总结来说,设计师的职责是成为用户和产品目标之间的“调解员”,用设计语言找到两者的共赢点。一个成功的设计,不仅能让用户满意,还能帮助产品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这种平衡并不容易,但通过不断洞察、尝试和优化,就能让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起良性连接。** 本文由 @ DesignLink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美东时间周五(1月17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发布报告称,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引发了担忧,这家科技巨头可能会将其在云计算领域的主导地位延伸到新兴的人工智能(AI)领域。报告指出,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关系,以及亚马逊和谷歌与AI公司Anthropic的合作,都增加了AI开发公司未来可能被科技巨头 “完全收购”的风险。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3/0721/a65522ae0b9760a.png) 作为OpenAI的最大股东,微软去年10月首度公开了对OpenAI的投资情况。监管文件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微软对OpenAI投资了130亿美元。 需要说明的是,OpenAI在去年10月以1570亿美元的估值融资了66亿美元资金。据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报道,微软在这轮融资中跟投了约7.5亿美元。 FTC主席莉娜·可汗在声明中表示:“FTC的报告揭示了大型科技公司的合作关系会如何造成锁定、剥夺初创企业的关键AI资源,以及泄露可能破坏公平竞争的敏感信息。” 可汗提到的锁定(lock-in)是指大型科技公司与AI初创公司的合作,可能导致这些企业变得依赖巨头提供的关键资源(例如云计算能力或资金支持)。这种依赖可能阻碍这些初创企业与其他潜在合作伙伴合作,从而削弱市场竞争并强化科技巨头的主导地位。 FTC有权开展市场研究,收集更多有关行业趋势的信息,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未来的行动。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的FTC新任领导层将如何处理这份报告。 FTC去年启动了调查,重点关注全球云服务巨头对AI初创企业的数十亿美元投资,除了OpenAI之外,Anthropic也受到了关注。 由于交易结构的特殊性,这些公司在交易前未向美国反垄断机构通报。 自2023年以来,FTC一直在调查OpenAI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是否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 去年11月,FTC对微软展开了广泛的反垄断调查,涵盖云计算、网络安全、AI等多个议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24.htm)
据法新社等媒体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17日表示,美国亿万富翁马斯克对政治领导人的攻击,和对德国等欧洲国家极右翼政治力量的支持做法,“完全不可接受”。法新社称,朔尔茨发表上述言论的背景是,马斯克近期对朔尔茨、英国首相斯塔默等欧洲国家领导人发起言论攻击,在欧洲引发不满。 [](https://n.sinaimg.cn/sinakd20241221s/199/w640h359/20241221/7623-e80692f0f7272f5511effd8a0634838b.png) “他支持整个欧洲的极右翼(政治力量)——包括英国、德国和许多其他国家。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朔尔茨说。 朔尔茨还表示,自己不是在批评“一名来自另一个国家的亿万富翁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说出自己的想法”,但“他对极右翼的偏袒,无论是出于商业利益还是与其自己政治立场有关的原因,都是不可接受的”。 据英国《卫报》等媒体此前报道,马斯克近期在社交平台X上要求斯塔默辞职,称其在担任检察官期间未能妥善处理一起涉及未成年少女的大规模性剥削案件。此外,2024年12月马格德堡圣诞市场袭击事件发生后,马斯克称朔尔茨应“立即辞职”。与此同时,马斯克发文支持德国选择党,称该党是德国“最后的希望火花”。 斯塔默本月6日在记者会上批评马斯克散布“谎言和虚假信息”,其言论“已经越界”。德国政府发言人和政界人士认为马斯克公开干涉定于2025年2月举行的德国议会下院联邦议院选举。法国总统马克龙本月6日在出席一场活动时,不点名批评马斯克干涉欧洲多国内政。马克龙当时称,“十年前,谁能想象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媒体之一的所有者,会支持一场新的国际反动运动并直接干预其他国家的选举,包括德国的选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22.htm)
TikTok 首席执行官周受资(Shou Zi Chew)在周日发表了自最高法院维持可能禁止 TikTok 进入美国的法律后的首次声明,但他并没有对短短几天后该应用会发生什么变化发表任何见解。 相反,他借此机会向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发出呼吁。  "我想感谢特朗普总统承诺与我们一起寻找解决方案,让 TikTok 在美国继续可用,"Chew 在平台上的[视频](https://www.tiktok.com/@tiktok/video/7460937381265411370?is_from_webapp=1&sender_device=pc)中说道。"我们很感激也很高兴能得到一位真正理解我们平台的总统的支持,他曾使用 TikTok 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世界建立联系,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了 600 多亿次内容浏览量。" 在讨论特朗普对 TikTok 的看法时,周受资用的是特朗普的语言,这位即将上任的总统以[密切关注自己的电视收视率](https://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17/01/donald-trump-ratings?srsltid=AfmBOorVUmI5GcHXbOj515tRbLVvgzhtbHNcJOTTTwcCi3GUsk_KU0On)而闻名,最近,他在看到 TikTok 平台在自己的竞选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后,宣称自己对 TikTok"情有独钟"。 这是 TikTok 在特朗普周一就任椭圆形办公室(禁令生效后一天)之前最公开的一次讨好特朗普的尝试,周受资此前已经[在 Mar-a-Lago 拜访了特朗普](https://www.theverge.com/2024/12/16/24322852/tiktok-ceo-trump-meeting-ban),并计划与其他几位科技 CEO 一起出席特朗普的就职典礼。 特朗普此前曾宣布他打算拯救 TikTok,但并未说明他将如何拯救。 在周五最高法院做出裁决后,[他要求公众](https://truthsocial.com/@realDonaldTrump/posts/113844584193010573)"尊重这一裁决",并表示:"我将在不远的将来做出关于 TikTok 的决定,但我必须有时间来审时度势"。 周五早些时候,他说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 TikTok 等问题进行了交谈,称这是一次"非常好"的通话。 周受资的声明似乎表明,TikTok 认为向特朗普求助是其在美国继续生存的最有希望的途径。 即便如此,特朗普的选择仍然有限。 如果他能做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斡旋,让字节跳动(在中国允许的情况下)出售 TikTok,并遵守法律的资产剥离要求。 否则,他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指示司法部不要执行禁令,但这可能不足以让苹果、Google和甲骨文等公司放心,继续为 TikTok 提供服务不会面临严重处罚的风险。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不知道 TikTok 本身将如何处理即将到来的禁令,该禁令将在特朗普宣誓就职的前一天生效。 据报道,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已计划在美国关闭。周受资说:"请放心,我们将竭尽全力确保我们的平台蓬勃发展,成为您无限创意和发现的网上家园,并在未来数年内成为您灵感和快乐的源泉。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20.htm)
亚马逊去年快速购买可再生能源,新增了约 100 个项目,使其投资组合的发电能力超过 33 千兆瓦。 这比与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苹果多出 10 千兆瓦。根据[BloombergNEF](https://www.aboutamazon.com/news/sustainability/amazon-renewable-energy-solar-wind-nuclear-climate-change)的数据,亚马逊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最大企业买家。 该公司的总投资组合在公用事业规模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场与现场太阳能发电项目之间大致平分秋色。 亚马逊表示,这些项目总计足以为 830 万户家庭供电。 亚马逊的可再生能源和储能合同使其减少了外购电力(即所谓的范围 2 排放)的排放量,即使在其扩大数据中心的同时也是如此。  尽管如此,该公司在消除碳足迹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许多公司一样,亚马逊的绝大部分碳排放来自范围 3,即其控制力较弱的活动。 这包括航空旅行、租赁建筑和建筑施工等支出。 根据亚马逊的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总排放量在连续多年大幅上升后,于2021年达到峰值。 其碳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除以销售总额的指标)也一直在下降。 (碳强度是快速增长的组织所青睐的指标,因为这些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 如果它们投资于零碳能源,那么碳强度相对于总体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就会更慢或下降,从而反映出更积极的一面; 亚马逊尚未发布其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将更全面地反映公司在实现2040年净零排放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16.htm)
据《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报道,OpenAI 称它与 Retro Biosciences(一家长寿科学初创公司)[合作,训练了一种名为 GPT-4b micro 的新人工智能模型,Retro Biosciences 正试图将人类寿命延长 10 年](https://www.retro.bio/)。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117/56599996e643f38.jpg) 报道称,[山姆-奥特曼](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3/03/08/1069523/sam-altman-investment-180-million-retro-biosciences-longevity-death/)支持的Retro公司已经与OpenAI就这项研究合作了大约一年时间。 GPT-4b微型模型试图重新设计蛋白质--一组被称为山中因子的特定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将人类皮肤细胞转化为看似年轻的干细胞。 Retro公司认为,这些蛋白质是构建人体器官和提供替代细胞的一个有希望的步骤。 该模型与谷歌[获得诺贝尔奖的AlphaFold](https://techcrunch.com/2024/10/09/deepminds-demis-hassabis-and-john-jumper-scoop-nobel-prize-in-chemistry-for-alphafold/#:~:text=DeepMind's%20Demis%20Hassabis%20and%20John,in%20Chemistry%20for%20AlphaFold%20%7C%20TechCrunch)略有不同,后者可以预测蛋白质的形状,但它似乎是OpenAI首个为生物研究定制的模型。 OpenAI 和 Retro 表示,他们计划发布有关该模型及其输出结果的研究报告。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14.htm)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要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 SpaceX 公司和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对本周各自的大型火箭试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  监管机构[表示,两家公司](https://www.faa.gov/newsroom/statements/general-statements)必须进行所谓的"事故调查"。 这些调查涉及公司和 FAA 的合作,以了解出错的原因和原因所在,并采取纠正措施。 在这两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必须在这些公司签字后,火箭才能再次飞行。 目前还不清楚这需要多长时间。 就 SpaceX 而言,周四从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发射的星际飞船火箭系统在第七次试飞中发生了爆炸。 马斯克[在 X 上写道](https://x.com/elonmusk/status/1880060983734858130),"星际飞船"在升入太空的过程中由于气体过多而导致本身压力过大,最终发生爆炸。 而该公司网站上的官方[解释](https://www.spacex.com/launches/mission/?missionId=starship-flight-7)称,飞船内部起火。 星际飞船的毁坏造成了一个空中碎片场,照亮了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的天空,促使美国联邦航空局放慢甚至改变了附近空域的一些航班。 据美国联邦航空局称,目前没有人员伤亡报告,但该监管机构表示正在与 SpaceX 合作,以"确认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公共财产受损的报告"。 SpaceX 和 FAA 似乎已经在爆炸的一个细节上产生了分歧。 联邦航空局在技术上启动了所谓的"碎片反应区",但该局表示,只有当航天器碎片掉落在发射前划定的危险区域之外时,才会启动"碎片反应区"。 SpaceX 公司在其网站上坚称,"任何幸存的碎片都会落入指定的危险区域"。 在 SpaceX 火箭发射前几个小时,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起飞,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新格伦火箭的末级成功进入轨道,但助推器在返回途中爆炸,试图降落在海上的无人船上。 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表示,"意识到在蓝色起源公司执行任务期间出现了异常情况",目前尚未收到人员伤亡或公共财产损坏的报告。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12.htm)
苹果公司正在开发采用氧化物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LCD)的新版 MacBook Air。 这将是苹果公司首次在其广受欢迎的 MacBook Air 系列产品中采用这种先进的显示技术。 据传,新款 MacBook Air 将于 2027 年推出。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116/750105cf1e97b29.jpg) 目前的 MacBook Air 机型使用非晶硅(a-Si)TFT LCD。 使用氧化物 TFT LCD 可以加快电子移动速度,从而可能提高显示性能。 苹果公司的 MacBook 系列有高配的"Pro"和低配的"Air"。 自 2022 年以来,该公司在 MacBook Pro 14.2 英寸和 16.2 英寸机型中采用了氧化物 TFT LCD,而在 13.6 英寸和 15.4 英寸 MacBook Air 机型中继续使用非晶硅 TFT LCD。 在 MacBook Air 中使用氧化物 TFT LCD 将是 Air 系列产品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不过,苹果采用氧化物 TFT LCD MacBook Air 似乎是对其 OLED MacBook Air 延期的回应。 苹果原计划在 2026 年推出 OLED MacBook Pro,然后在 2027 年推出 OLED MacBook Air。 不过,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开发工作已经推迟,"从目前来看,我们可以预计 OLED MacBook Air 将于 2029 年左右发布"。 与此同时,有报道称 LG Display 可能成为 MacBook Air 氧化物 TFT LCD 的主要供应商。 据The Elec报道,OLED MacBook Air 的推迟是去年 OLED iPad Pro 销量不佳的结果。 尽管苹果希望 OLED iPad Pro 的销量至少达到 1000 万台,但最终仅售出约 600 万台。 从 LCD 到 OLED 的简单升级却要大幅提价,这对消费者来说有点难以消化。 为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苹果需要 MacBook Air 表现出色,而由于 OLED 机型在未来三到四年内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苹果很可能会推出氧化物 TFT 机型,作为一种实用且高性价比的替代产品。 MacBook Air 是苹果最畅销的 MacBook 机型,占其年出货量的大部分,总计约 2000 万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08.htm)
两名民主党参议员致信OpenAI CEO Altman,称Altman和多家科技巨头近几个月给特朗普的就职基金捐款数百万美元,“显然直接希望希望从新政府获得好处”,他们要“影响和左右新政府的行动和政策。”Altman说,他个人的捐款不是OpenAI的决定,“他们可从来没有对我给民主党捐款发过这些东西。” OpenAI CEO Sam Altman本周五在社交媒体X上公布了一封信函。信中,两名署名的民主党参议员——沃伦(Elizabeth Warren)和班尼特(Michael Bennet)担心,多家美国科技巨头在特朗普当选后为他的就职基金捐助了数百万美元,这些公司有讨好之嫌,要以此“影响和左右新政府的行动和政策。” 信中列出了大选后两个月多家科技公司和相关个人的捐款,包括微软、Google、亚马逊、Meta、Uber公司各捐款100美元,苹果CEO库克、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和Altman个人各捐款100美元。 同时信中指出,Altman捐款时,OpenAI正接受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有关其危害消费者的公开调查,另一监管方美国证监会(SEC)还在就误导投资者对OpenAI展开调查。 两名参议员在信中表示,Altman“显然直接希望从新政府获得好处:您的公司和其他许多大型科技公司捐助者已经成为联邦政府调查和监管行动的对象。” 他们认为,科技业的这些捐款行为暗示,他们试图讨好新政府,逃避联邦政府的监管,还称,这些捐款让人怀疑会不会滋生贪腐,特朗普政府、国会和公众都需要科技业作出回答。 因此,两名参议员要求Altman在本月31日以前回复他们:OpenAI何时、在何种情况下决定捐款;是何理由这么做;公司内哪些人选择作出这些捐款的决定;公司董事会是否知道这些捐款的计划,如果知道,是否予以确认表示同意,公司是否通知了股东相关捐款计划;公司管理者是否和特朗普过渡团队的成员或其他助理沟通过捐款的计划,如果有,列出沟通内容,包括对话的时间、参与者和所有沟通的性质。 对于以上参议员的担忧,Altman显得嗤之以鼻。他晒出信函内容的帖子这样写道: <blockquote><p>“搞笑,他们可从来没有对我给民主党捐款发过这些东西。”</p></blockquote> 紧接着这个帖子,Altman又发帖称,如信中所说,那是他个人的捐款,他对这些议员提出的问题感到困惑,因为那些捐款不是OpenAI这家公司的决定。  华尔街见闻上月文章提到,特朗普长期以来指责大型科技公司存在多种滥用行为,包括对保守派媒体的审查。在去年11月特朗普赢得选举后,大型科技公司高管又争相向特朗普表示祝贺,这与他们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时更谨慎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文章称,除了Altman,人工智能(AI)初创公司Perplexity也给特朗普的总统就职委员会捐赠100万美元,而且还为特朗普团队免费提供高级版本软件。这表明,AI公司正在努力巩固与未来特朗普政府的关系。分析认为,硅谷巨头们忙着向特朗普“献金”体现出,科技公司正寻求在反垄断、交易和AI等问题上减轻压力。 两名议员沃伦和班尼特的代表并未对Altman本周五公布的信函置评。 Altman当天向CNBC确认,他将出席下周一举行的特朗普宣誓就职仪式。此前一些报道称,多名科技业领袖也将参加,如库克、特斯拉CEO马斯克、Meta CEO扎克伯格、GoogleCEO Sundar Pichai、TikTok CEO周受资。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06.htm)
专注于技术新闻的网站SemiAccurate报道称,曾“阅读到一封关于某家公司试图整体收购英特尔的电子邮件”,并表示“这家神秘公司有能力完成这一收购。”然而,报道中并未透露可能有意收购英特尔的公司名称。 英特尔股价在周五早盘一度飙升9.5%,原因是一家技术新闻网站发布的报道称,目前陷入困境的英特尔正在成为收购目标。 由查理·德梅尔吉安(Charlie Demerjian)创办的专注于技术新闻的网站SemiAccurate报道称,曾“阅读到一封关于某家公司试图整体收购英特尔的电子邮件”,并表示“这家神秘公司有能力完成这一收购。”报道还称,SemiAccurate这封邮件的真实性完全有信心,确认相关信息却花了数月时间。 然而,报道中并未透露可能有意收购英特尔的公司名称。报道表示,尽管确信这封邮件是真实的,并且明确提到该公司有意收购英特尔,但无法确定这是一项实际计划,还是某位CEO的一时想法。 据报道援引的消息,这封邮件只在公司内部极小范围内流传,这让德梅尔吉安倾向于相信其真实性。他分析称,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家公司希望通过媒体、公众舆论或投资者的反应作为否定工具,它会高调公开相关信息。但如果一家公司真正想要收购某个目标,它会尽一切可能避免泄密,以免抬高收购价格。因此邮件的传播方式(或者说没有被广泛传播的方式)让他更倾向于认为这是真的。不过,距离完全确认仍有差距。 此外,德梅尔吉安表示,上周SemiAccurate直接从另一位高层消息来源那里得到了该消息的确认,这使得SemiAccurate对此计划的信心从约60%提升到超过90%。 <blockquote>因此,为何要这么多铺垫?因为这件事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但我们可以再一次百分百确信:最初的邮件是真实的,并且邮件中明确表示,这家神秘公司有意整体收购英特尔。而且,这家神秘公司确实有能力完成这一收购,特别是在英特尔当前估值的情况下。</blockquote> 受此消息推动,英特尔股价最高一度上涨9.5%,后收窄至7.5%左右,午盘时分报21.14美元。  英特尔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芯片制造商,但近年来在竞争激烈且快速变化的行业中逐渐失去优势。上个月,英特尔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因董事会对其扭转颓势的计划失去信心而被迫离职。去年,英特尔股价暴跌60%,近期才恢复到去年12月初的水平。目前,其市值约为900亿美元。 在Gelsinger离职之前,潜在买家就对英特尔表现出兴趣,而此后收购的猜测更是加速。根据去年媒体报道,高通公司(Qualcomm)曾接洽英特尔商讨潜在的收购,但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同样,Arm也曾询问过是否有可能收购英特尔的某个产品部门,但被告知该业务不对外出售。 目前,英特尔尚未对此消息作出回应。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04.htm)
"My decision on TikTok will be made in the not too distant future, but I must have time to review the situation," said Trump.
埃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和杰兹·贝佐斯等科技巨头将出席周一唐纳德·特朗普的总统就职典礼,但英伟达首席执行官不会参加。据路透社报道,当被问及是否出席时,黄仁勋表示,他将与员工及其家人“在路上”庆祝农历新年。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107/bfea6dd5a7b9411.png) 虽然黄仁勋不会出席当选总统的就职典礼,但他表示“期待在特朗普政府就职时向他们表示祝贺”。黄仁勋还在台北英伟达新年派对外告诉记者,他与英伟达主要供应商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讨论了增加英伟达先进 Blackwell 人工智能芯片产量的问题。 据估计,英伟达控制着 90% 的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份额。该公司批评了拜登政府上周宣布的一项新的人工智能框架,该框架将限制公司可以向不同国家发送多少人工智能芯片。 NVIDIA 在其博客文章中赞扬了特朗普第一届政府实施的更为宽松的监管环境,并表示期待“恢复加强美国领导地位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NVIDIA 也并不在为特朗普就职典礼捐款的公司名单之列,OpenAI、Meta、Google和微软均已承诺为该典礼提供 100 万美元的资金。黄仁勋也没有出现在海湖庄园与特朗普直接交谈,不像苹果的Tim Cook、Google的桑达尔·皮查伊和微软的萨蒂亚·纳德拉等其他公司的高管那样。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02.htm)
Google表示,它已开始要求用户启用 JavaScript(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可使网页具有交互性)才能使用Google搜索。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公司发言人声称,这一变化旨在“更好地保护”Google搜索免受恶意活动(如机器人和垃圾邮件)的侵害,并改善用户的整体Google搜索体验。 发言人指出,如果没有 JavaScript,许多Google搜索功能将无法正常工作,搜索结果的质量往往会下降。“启用 JavaScript 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服务和用户免受机器人和不断发展的滥用和垃圾邮件形式的侵害,并提供最相关和最新的信息。” 许多大型网站都依赖 JavaScript。根据 2020 年 GitHub 的一项调查,95% 的网站都以某种形式使用了这种语言。但正如社交媒体上的用户指出的那样,Google要求禁用 JavaScript 的决定可能会给那些依赖辅助功能工具的用户带来麻烦,因为这些工具可能会难以适应某些 JavaScript 实现。 JavaScript 本身也容易出现安全漏洞。科技公司 Datadog 在其 2024 年年度安全调查中发现,大约 70% 的 JavaScript 服务容易受到第三方软件库引入的一个或多个“严重”或“高严重性”漏洞的攻击。 Google发言人表示,平均而言,“不到 0.1%”的Google搜索是由禁用 JavaScript 的人完成的。以Google的规模来看,这不是一个小数字。Google每天处理大约 85 亿次搜索,因此可以假设数百万通过Google进行搜索的人并没有使用 JavaScript。 Google这样做的动机之一可能是抑制那些可以洞察Google搜索趋势和流量的第三方工具。根据搜索引擎圆桌会议周五的一篇文章,在Google的 JavaScript 要求生效前后,一些“排名检查”工具(用于指示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表现的工具)开始在Google搜索中遇到问题。 Google发言人拒绝对搜索引擎圆桌会议的报道发表评论。 [](https://n.sinaimg.cn/finance/transform/116/w550h366/20241223/7e86-efa37b806a28b64edc1d7ce1409918a0.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00.htm)
Galaxy AI 去年与 Galaxy S24 系列一同隆重亮相,并迅速扩展到三星的其他产品组合。去年全年,它一直是营销材料的中心,而下周 Galaxy S25 系列 Unpacked 发布会似乎将继续保持同样的趋势。  在大型发布会之前,三星于 1 月 15 日在伦敦各地举办了全息图展示会,使用特殊投影仪。投影包括海洋生物、奇异植物、体育亮点和灯笼。 这些投影旨在展示 Galaxy AI 从您的图库中重现记忆的能力。您可以在下面查看完整视频: 三星的 Galaxy AI 预计将在 2025 年获得多项新功能,S25 系列将成为首批利用全新改进的 Bixby、与 Google Gemini 的更深入集成以及更新的 AI 草图等的设备。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998.htm)
众所周知,Google、微软、Meta 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担心新政府将如何看待所谓的“大型科技公司”。许多大型科技公司至少为特朗普的就职基金捐赠了 100 万美元,许多首席执行官和亿万富翁都将出席,这与以往的就职典礼不同。  据 The Verge 报道,美国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和迈克尔·贝内特意识到,本届总统任期内异常大额捐款的重要性。他们质疑捐款背后的动机,担心这是腐败的表现。 议员们写道:“你们有明确而直接的利益,希望从新政府那里获得好处:你们的公司和许多其他大型科技公司捐助者已经成为正在进行的联邦调查和监管行动的对象。这些捐款引发了人们对腐败和企业资金对特朗普政府影响的质疑,国会和公众应该得到答案。” 数据显示,四年前拜登就职典礼的捐款相比之下要少得多。当时 Meta 根本没有捐款,Google提供了 337500 美元,苹果只捐赠了 43200 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参议员的这种担忧可能是苹果首席执行官Tim Cook从他的基金中个人捐赠 100 万美元的几个原因之一,苹果没有直接将其任何资金捐给就职基金。 每一张大型科技捐款支票上都会出现 100 万美元的金额,这肯定会引发阴谋论。人们甚至可以回想起《王牌大贱谍》中的那个场景,邪恶博士因为向世界索要如此低得离谱的赎金而被嘲笑。 然而,大型科技公司似乎并没有支付赎金,而是在为新政府买单。众所周知,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立法者都在加大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审查和监管力度。 目前尚不清楚捐款和出席就职典礼是否会对特朗普产生影响。有些人甚至改变了公司政策,举办派对庆祝新政府的上任。 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奉承大有裨益。Tim Cook在参加晚宴和会议,或直接给特朗普打电话时都牢记这一点。 奉承和民众的强烈抗议也可能是导致 TikTok 禁令执行被推迟,并最终被推翻的原因。 目前尚不清楚参议员们打算对此采取什么措施。他们要求科技公司在 1 月 30 日之前作出回应。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996.htm)
美国政府宣布对与盐台风(Salt Typhoon)有关联的中国组织实施制裁,盐台风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电信黑客攻击事件的主体。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周五宣布,已对一家名为四川聚信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国网络安全公司实施制裁,称该公司与中国支持的盐台风黑客组织有直接联系。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413/2ca358368d9f6a5.jpg) 盐台风最近被认定实施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电信黑客攻击,入侵了至少 9 家美国电信和互联网提供商,包括 AT&T 和 Verizon,以获取美国高级政府官员和政治人物的私人通信。 黑客还入侵了执法机构用于法院授权收集客户数据的系统,可能访问敏感数据,例如美国监视的中国目标的身份。 OFAC 在周五的新闻稿中表示,四川聚信和“直接参与了针对这些美国电信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公司的攻击”。 此次黑客攻击发生在 12 月下旬,黑客使用从 BeyondTrust(一家为大型组织和政府部门提供身份访问技术的网络安全公司)窃取的私钥远程访问某些财政部员工工作站。 这次网络攻击让另一个黑客组织 Silk Typhoon——将目标锁定在美国财政部的各个部门,包括其制裁办公室。 美国财政部官员阿德瓦莱·阿德耶莫周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财政部将继续利用其权力追究那些针对美国人民、我们的公司和美国政府的恶意网络行为者的责任,包括那些专门针对财政部的人。”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政府对另一家总部位于中国的网络安全公司进行了制裁,原因是该公司涉嫌与政府支持的黑客组织 Flax Typhoon 有联系。财政部表示,这家名为北京永信至诚科技股份的公司曾参与“多起针对美国受害者的计算机入侵事件”,其中包括美国关键基础设施。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994.htm)
盗版成人视频网站 MISSAV 每年的访问量可能达到百亿次,在全球网站流量排名里该网站排在前 60 以内,在平稳运营多年后目前该网站的主域名被查封 (但已经通过新域名转世)。 在盗版和侵权内容领域域名被查封是个比较平常的事情,实际上以 MISSAV 这种规模到现在才遭到版权机构打击才让人意外,此次发起诉讼的版权机构是日本成人内容制作公司 Will Co., Ltd. 该公司选择的起诉地并非日本而是在美国法院,选择在美国起诉的原因有多种,包括 MISSAV 域名注册局是美国公司以及借助美国的司法能力打击侵权者。  最初 MISSAV 背后的团队确实提交了说明,该团队称美国法院对其没有管辖权,不过华盛顿地方法院不同意该观点所以案件得以继续审理。 上周华盛顿地方法院做出缺席审判 (显然 MISSAV 团队成员不会真去美国法院应诉),版权机构要求按照 300 件侵权作品 (视频) 每件 15 万美元进行赔偿合计是 4500 万美元,法院的最终判决是 1/10 的金额也就是赔偿 450 万美元。 Will Co., Ltd. 起诉的侵权人包括名为 Ka Yeung Lee 的人以及 Youhaha Marketing 和 Promotion Limited 公司,还有多名 John Does 被起诉 (这个名称代之找不到具体身份的人)。 而 MISSAV 的主域名则是通过法院救济令的形式得到支持,该救济令允许 Will Co., Ltd. 通过 COM 域名的注册局 VeriSign 直接控制其域名,现在 MISSAV 主域名已经被转移到版权机构手里所以访问时会出现版权提醒。 至于 MISSAV 已经转世的新域名目前也已经被版权机构知晓,在诉讼中协助 Will Co., Ltd. 的反盗版公司 Battleship Stance 称他们已经采取法律行动防止盗版内容继续传播。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992.htm)
美团“防疲劳”机制全国上线半个月,骑手已感受到变化。去年12月30日,美团宣布骑手“防疲劳”机制已在全国主要城市范围内启动上线工作。据美团骑手收到的通知显示,跑单超过8小时会收到提醒,此后每隔一小时提醒一次;跑单12小时将强制下线。  第一财经从骑手处了解到,这一机制对于老骑手的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新骑手的新人成长期收入影响较大。 已从事骑手工作2年的周琪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日常情况下他每天上线9个小时,日均完成订单在50单左右。如果是节假日等忙碌的时间段,会延长接单1到2小时。由于上线时间少于 “防疲劳”机制的规定,他表示该机制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影响。从工作熟练度看,周琪表示现在配送很少看导航,自己对路况十分熟悉。 另一方面,周琪认为该机制对愿意 “熬时长”的骑手影响更大,部分骑手迫于生活压力会从早晨6点半接单至凌晨12点,“确实有关注到身边有些骑手卷时长的情况。骑手有模仿效应,例如有些骑手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会对比一下,发现有人他通过长时间在线获得高收入,也会模仿开卷,这种卷会相互影响。这个机制上线后,对于行业的内卷风气带来了一些改变。” 新人骑手则受到较大影响。闫红锴对第一财经表示,他在2024年11月底开始跑单,属于新骑手。通常情况下,新骑手需要3个月时间了解路况,熟悉位置,“防疲劳”机制的上线影响了他的“新手成长期”,“这个变化对于新人来说不是特别友好,因为老骑手送一单比较快,我们新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配送,同样的时间我们新人跑不了多少单。” 闫红锴解释,外卖配送有高峰期和平峰期,中午和晚间两个高峰期的单量约占一天单量的60%。作为新骑手,他每单的平均配送时间达20多分钟,几乎是高效骑手的2倍时间,“我们站点比较厉害的骑手午高峰能跑30单,我的话就7、8单。” 闫红锴表示,新骑手和老骑手的差异体现在对道路和商家的了解程度上,“上海的路况复杂,我目前还依赖导航配送。导航有时显示的禁行路段其实是可以通过的,老骑手知道的路线我们不了解,往往会走弯路。老骑手基本上接到订单第一时间就能知道商家在哪里,但是我们要找半天,有时需要问师傅或者问站点才能顺利拿到餐品,这方面花的时间比较多。” 同样的时间下,老骑手完成的订单多于新骑手,这也导致了收入差距较大。闫红锴表示12月的收入为6000多元,站点老骑手的收入通常过万,更多的能达到1.5万元。作为新人,前期需要通过去拉长跑单的时长保证收入。在该机制上线之前, 闫红锴几乎每天从早上7点接单到晚上10点,每天跑14个小时左右。不过闫红锴表示考虑到平峰,中间不会一直接单,有休息时间。“防疲劳”机制上线后,闫红锴每天在线时间接近强制下线的边缘,而每日完成的单数和11月相比有所减少。 这也对新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站点和我一起入职的新人有4个,现在走了2个,他们觉得挣不了多少钱,选择去干其他行业。” 不过闫红锴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他认为熟悉路况后自己逐渐上手,“再过一段时间会有好转,因为对周围慢慢熟悉了,就差不多了。”闫红锴希望能继续改善这一机制,他表示“如果部分骑手为了提高跑单效率骑车比较快,也会带来安全隐患。” 新骑手考虑收入,站点也关注运力稳定的问题。临近春节,运力将迎来波动期。1月16日,北京望京某外卖站长在朋友圈称,元宵节后是求职高峰期,3月骑手运力将饱和,建议老骑手早点返岗、新骑手谨慎入行,“新骑手没有经验,跑单难度会比较大。”据上述站长介绍,新骑手集中在元宵后涌入,最多招到70多人,比平日多40%。新骑手“来得快去得快”,留到年底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 范俊杰是上海静安区某外卖站长,每到初四,他都会跟骑手一一确认返岗时间,“很多骑手会等到正月十五,小孩上学之后再返岗。为了保证年后运力,我们会给骑手返岗补贴,回来越早补贴越多。” 据范俊杰的经验,元宵节后老骑手到岗率会接近100%,骑手饱和的程度会逐渐加深。到了2月底,新骑手会蜂拥而至,运力陡然增多,“多的时候一天入职七八个,不到一个月就会招满,很多是原来在工地、饭店、工厂干活的。”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