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p>拼多多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商平台之一,吸引了众多商家入驻。然而,对于许多新手商家来说,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成功起店并实现销量增长是一个难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拼多多店铺代运营经验,分享了一套完整的拼多多起店实操方案。</p> </blockquote>  拼多多的财报出来了,净利接近30%,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大家如果想起量,投产比3左右是最合适的,你细品这句话,对你起店绝对有帮助。 话说我做拼多多店铺代运营这段时间,接了很多店,各种类目的都有,百货、零食、3C、童装、菜板、洗发水等等。 有厂家的,有一件代发的,各种甲方都有。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起店方案,只是做的店多了,也便有了起店实操方案,鲁迅真没有说过这句话。 我接的店多了,里面有成功的,但瑕不掩疵,也确实有一些店铺死活做不起来。做不起来的店铺,大体总结如下:白牌+高价,确实难做。而资源稍微有些优势的,起店会轻松很多。那么我做起来的店铺,又有怎样的共性呢? 本篇以我代运营的店铺里面,成功做起来的店铺为参照,总结一下拼多多成功起店的实操方案,大家按此实操,只要品没有大问题,大概率都能拿到满意的结果。 ## 01 起店步骤一:先准备链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咱们干电商运营的,如果没有链接,即使你的品是全球最低价,它也不可能有单的。所以,当我接到一个客户的店铺时,第一步就是准备链接。准备链接说白了,就是定价+整理素材。 我对电商运营的理解是这样的,好品做起来的运营是及格的运营,垃圾品做不起来的运营是及格的运营,好品做不起来的运营是渣渣运营,垃圾品做起来的运营是优秀的运营。 而之所以好品在大家手里做不起来的核心原因,往往问题是出在定价这块。定价如何定呢?此处省去2万字。 重点说下整理素材,不管我接的店铺是厂家的还是代理商的,当我准备上链接时,一定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主图咋整,详情哪里来。其来源无非要么扒竞品的,要么自己做。 而我接的那些店铺中,品牌方较少,大部分是厂家,素材是能通用(借鉴竞品)的。这就为我整理素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我直接淘宝按关键词筛出好的链接,批量借鉴主图SKU和详情,然后拼多多上有好的素材也会借鉴一些。这里面有个技巧,淘宝下载的图清晰度比拼多多的高,如果有同款,大家尽量去淘宝咯。 单品我一般下载3~5套完整的素材,然后主图选几张,SKU混合一下,详情挑一套,这一个链接的全部素材就搞定了。 ## 02 起店步骤二:测链接 这是很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了,起新店时我会根据品的特性选择性的上架链接数量,有的店铺可能一次性先铺个10~20条链接来测,有的店铺可能就只上1~2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待。比如铺多链接的,以非标品居多。铺少链接的,大多是标品。 咱们知道店铺有层级吧,层级意味着流量天花板。标品单链接起量权重最高,如果分散到十条上面,就很难推起来一条主推链接了。 这里面有个风险就是标品上架的这1~2条链接可能基础数据(点击和转化)并不怎么样。于是,就得继续再上1~2条链接,前期起店慢,很多时间是浪费在这个环节了。 对于那种非标品测链接就是放在全店托管里去测了,日限额设置个200块就可以去跑了。咱重点来说说标品,因为非标品入池看缘分,标品更多的是看技术。 我接到标品的店铺后,前期我会精做2条链接,只要测出来点击和转化不低,想各种办法也要给它弄入池了。 测标品的链接可以在稳定成本也可以在托管,实际跑下来的情况是,同款不同链接,有的能在托管跑的动,有的能在稳定跑的动,而一旦切换,就跑不动了。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托管和稳定两个推广入口的人群是不一样的。 为了快速跑出数据,我一般是一天调一次投产比出价,像托管起手式2的投产比,如果跑了一天还是没有任何曝光,我就直接降到1.8或者1.5去跑了。在继续跑一天,如果还是没曝光,就切到稳定去跑了,大多情况下,切到稳定就能跑的起来了。 ## 03 起店步骤三:二阶段能出单就是阶段胜利 新链接在稳定或者托管往往都能跑过一阶段,但大部分链接进入二阶段就会断流。这是一个严峻且常见的问题。我是如何解决的呢?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是有的店我只跑阶段一,其一是阶段一不亏钱,其二是甲方有安排美工对接,素材这块管够。 我一个链接出了20单就去上新链接,跑新链接了,就这样持续的跑,没价格优势的品,一个月也能跑出3~5万销售额。 另外一个解决方式是强拉二阶段,进入二阶段的计划,我会让他继续跑2~3天,不着急去做什么动作,十分之一的链接在进入二阶段后,会慢慢的自己拉起来。 我等的就是这样的链接,我接的有个标品店铺,前期上了10条链接,就1条二阶段没有断流,目前稳定出单,其他的链接我按照方式一去做的,这样既有稳定出单的链接,又有快速出单的链接,店铺销量快速的拉起来了。 ## 04 起店步骤四:放大单量 经过步骤三,单店大概能跑出稳定出单的2~3条链接了,这个时候就进入放大单量环节了。说句各位老板不太理解的话,放大单量如何放大呢?等就可以了。 一个链接单量从每天10单到每天100或者1000单,最快一周最慢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期间运营可以进行人为干预,也可以放任不管,只要二阶段能稳定跑的链接,就有30%的概率自动放大单量。 人为干预是怎样的干预呢?无非是上活动、降投产,本质上是降低利润,缩短链接入池的时间。而一提起亏钱,我想在座的各位老板都不会开心。 所以,我跟甲方沟通说的往往是咱们以结果为导向,不要有工厂思维,链接起量跟做多做少关系不大,不是做的多赚的多,电商起量偏技术活,一个链接做对了,可能一个月就能稳赚10万+,而做这个链接需要多久时间呢?可能半天时间都用不到,而这半天时间的成果却是长年累月经验的结晶。 ## 05 最后 实话说,拼多多并不难做,有手就行。但是你真的去做了,发现又很难起量。上面几个步骤大家看一遍估计都能记住,但是做出来的效果就因人而异了。 你做的主图点击率高吗?你选的品是不是买家所认可的?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时间来沉淀的,才是咱们电商运营真正的价值所在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老虎讲运营】,微信公众号:【老虎讲运营】,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Trump said he may give a lot of countries breaks on reciprocal tariffs, while stating his administration will be announcing tariffs on cars and lumber and semiconductor industries very shortly.
想象一下,在世界厨艺锦标赛上,你和一批有梦想的年轻人在一个破旧的毛坯灶台上,炒出来了惊艳全球的爆款创新菜。而你的对手,在五星级酒店里带领数十人的豪华团队,用着全球最贵的厨具和最多的食材,却在比赛中惜败于你,引发全球轰动。这不是爽文短剧,这是正在发生的热点。而你,就是低调积累许久的“一代食神”——DeepSeek。年初 DeepSeek横空出世,其创新性的架构设计和工程化落地使得模型性能在极低的成本下也能达到全球顶尖水平,加上用户体验良好的思维链展示和模型开源的方式,在春节期间用户量迅速增长。在引发全球关注的同时,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资产的重新评估与 AI 投资的底层逻辑也悄然发生转变。尤其是在大模型领域,过去巨额投入却屡次推迟的ChatGPT5和本就步入下半场的国内六小龙,将直面 DeepSeek这匹黑马的强劲冲击。中国AI企业在DeepSeek突破了“算力禁运”之后,正面临高质量数据稀缺的挑战,尤其是高质量、低成本、多种类、多模态的数据,将成为未来 AI 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本文将从以下纬度来进行阐述:1、DeepSeek 之前的中国 AI 发展概况、2、高质量数据为何是继算力、算法后,企业应用 AI 最大的挑战、3、DeepSeek 训练数据的思路与方法有哪些值得企业参考、4、获取高质量数据有哪些方式,哪些行业的高质量数据最为稀缺
 lashpoint 的最新情报报告清晰地揭示了持续升级的网络威胁态势,着重指出了泄露凭证和恶意软件感染数量惊人增长的情况。 在 2024 年,威胁行为者成功窃取了数量前所未有的 32 亿个登录凭证,相较于上一年增长了 33%。这一惊人数字突出表明,网络犯罪分子愈发依赖被盗数据来开展勒索软件攻击、数据泄露等恶意活动。 **信息窃取者的崛起** 在这些被盗凭证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约 21 亿)源自信息窃取恶意软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窃取者。  这些恶意工具已然成为勒索软件和数据泄露等高影响网络威胁的主要传播途径。它们操作简单、效果显著且运营成本低,这使得信息窃取者成为网络威胁的前沿力量,全球有超过 2300 万台设备受到感染。信息窃取者数量的急剧增长,凸显出组织机构必须强化安全措施,以抵御这些不断演变的威胁。 漏洞数量的持续增加,让威胁形势变得更为复杂。2024 年,Flashpoint 发现了 37,302 个漏洞,其中超过 39% 的漏洞存在公开的漏洞利用代码。  这使得威胁行为者能够利用这些弱点,获取对系统的未经授权访问。随着攻击面不断扩大,安全团队在进行漏洞管理时,必须依据漏洞的可利用性,而非仅仅依据其严重性来确定优先级。 **勒索软件和数据泄露不断增加** 这些被泄露的凭证以及漏洞所产生的后果,在勒索软件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的激增中清晰显现。2024 年,所有行业的勒索软件攻击数量又增长了 10%,而上一年的增长率为 84%。值得关注的是,五个最为活跃的勒索软件即服务(RaaS)组织,占已报告攻击总数的 47% 以上。  此外,数据泄露事件较上一年增长了约 6%。这些趋势都强调了构建强大的防御和事件响应策略,以降低这些威胁影响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威胁形势持续发展,组织必须采用主动且全面的安全防护方法。《Flashpoint 2025 全球威胁情报报告》对这些新兴威胁提供了关键见解,为领导者和网络安全从业者提供了必要的情报,助力他们强化安全态势,保护关键资产。截至 2025 年,已有超过 2 亿个凭证遭到泄露,加强安全措施的紧迫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微软已从 Visual Studio 市场中移除了两个热门的 VSCode 扩展程序“Material Theme - Free”和“Material Theme Icons - Free”,原因是发现它们包含恶意代码。 这两个扩展程序非常受欢迎,总共被下载了近 900 万次,现在 VSCode 用户会收到安全提醒,提示这两个扩展程序已被自动禁用。 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研究人员称他们在这些扩展程序中发现了可疑代码,并将他们的发现报告给了微软。 微软员工在 YCombinator 的 Hacker News 上发帖称:“微软已将这两个扩展从 VS Code 市场移除,并封禁了开发者。” 社区中的一名成员对该扩展程序进行了深入的安全分析,发现了多个表明存在恶意意图的危险信号,微软的安全研究人员确认了这些说法,并发现了更多可疑代码。  VSCode自动删除材料主题扩展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认为恶意代码是在扩展的更新中引入的,这表明要么是通过依赖项进行的供应链攻击,要么是开发者的账户遭到了破坏。  扫描仪对材料主题的风险评估 此外,他们解释说,主题应该是静态JSON文件,不执行任何代码,所以这种行为在他们的评估中被标记为可疑。此说法也得到了证实,主题中的“release-notes.js”文件包含严重混淆的JavaScript,这在开源软件中是一个危险信号。  在release-notes.js文件中严重混淆了JavaScript 代码的部分解混淆显示了大量对用户名和密码的引用。微软表示,他们将很快在VSMarketplace GitHub存储库中发布有关该扩展和任何检测到的恶意活动的更多细节。 扩展的开发人员回应了关于扩展是恶意的担忧,指出这些问题是由过时的Sanity引起的。IO依赖项“看起来受到了损害”。 在情况清除并确定扩展是否恶意之前,建议从所有项目中删除以下扩展: **·**equinusocio.moxer-theme **·**equinusocio.vsc-material-theme **·**equinusocio.vsc-material-theme-icons **·**equinusocio.vsc-community-material-theme **·**equinusocio.moxer-icons 开发人员后来发布了一个他们声称是“完全重写的扩展”,没有任何名为“Fanny Themes”的VSCode市场依赖,微软随后将其删除。
<blockquote><p>运营工作越做越忙,建了几十个群、用上多个账号,效率还是提不上去,问题到底出在哪?很多人以为,运营就是多做事、多执行,结果却陷入「打杂」的困境。其实,真正能让运营脱胎换骨的,是数据化思维和产品化能力。</p> </blockquote>  ## 01 数据化与产品化思维 ### 1. 数据化思维的核心 **(1)用数据提炼规律和验证需求** **数据化思维的核心在于通过数据挖掘并提炼出规律,进一步验证需求,找到解决方案。** 在某电商平台的运营中,选品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初期,运营团队通过 Excel 列出筛选指标,例如日均 UV 需大于某值、购买转化率需符合预期、30 天支付宝成交额需达到一定标准,同时退款率不可过高。通过这些基础数据组合,筛选出了符合要求的商品。**随着活动规模扩大,单一维度的标准逐渐暴露出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 此时,增加数据维度并组合更多指标,能够进一步优化选品规则,更精准地找到优质商品。这种基于数据的规则提炼,不仅提升了选品效率,还为后续优化奠定了基础。 **(2)通过实验推动产品优化** **数据化思维的另一个重点在于,通过实验验证规则的有效性,从而推动产品优化。** 在某电商活动中,团队决定测试新的选品策略,将用户分为两组,分别访问 A 页面和 B 页面。A 页面使用传统选品规则,B 页面则采用新的规则,并通过灰度发布逐步扩大流量覆盖范围。活动结束后,对比了两组页面的浏览转化率与购买转化率,发现 B 页面的表现更优。 这种通过实验验证并优化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数据驱动增长的效率,也为团队提供了可靠的优化依据。 ### 2. 产品化思维的应用 **(1)将重复性工作产品化** **运营中,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常常成为效率提升的瓶颈。** 例如,选品工作需要人工筛选多个指标,耗时耗力,且极易因人为疏忽导致错误或不公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某电商平台开发了一款选品工具,将原本需要人工处理的流程产品化。工具集成了几十项选品指标,包括用户行为、转化率、退款率等,通过系统自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商品。 这一工具的引入,不仅显著提升了选品效率,还避免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 **(2)解放人力,提升运营效率** **产品化思维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工具解放人力,使团队专注于更高价值的工作。** 例如,在活动运营中,选品工具的引入使团队从繁琐的筛选工作中解脱,将更多时间投入到用户增长策略和数据分析中。这种工具化的工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运营效率,同时为团队探索更复杂的用户运营策略创造了条件。 ## 02 实践与工具结合 ### 1. 数据与工具在活动中的应用 **(1)通过数据改进选品效率** **在活动运营中,数据与工具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效率。** 在某次活动中,团队起初依赖 Excel 进行选品,但随着活动规模扩大,这种方式逐渐变得低效。为应对这一问题,团队开发了一款选品工具,将日均 UV、购买转化率和退款率等几十项指标整合到工具中,自动完成筛选过程。 这一工具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数据处理的时间,还通过数据驱动优化了整个选品流程。 **(2)灰度测试优化运营效果 <strong>灰度测试是运营优化的重要方法。</strong>** 在某电商活动中,团队测试了两种不同的选品规则,将用户分为两组,分别访问不同页面。通过灰度发布的方式,逐步扩大新规则的流量范围,最终验证了新规则的效果。 这种方式不仅在活动运营中提升了数据验证需求的效率,同时为日后的活动优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 2. 第三方工具的灵活组合 **(1)利用工具支持业务运转** **对于资源有限的小公司,利用第三方工具解决运营问题是一种高效选择。** 例如,某团队在微信生态工具的支持下,使用工具组合实现了从内容制作到传播的全流程管理。新媒体管家和 135 编辑器用于内容排版与分发,小鱼管家用于社群管理,裂变宝则用于用户增长活动。 这些工具的组合,不仅在成本上更为可控,还显著提升了团队的执行效率。 **(2)小公司高效管理的实践** **小公司在缺乏开发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善用第三方运营工具,也能够实现高效管理。** **某创业团队使用裂变工具应用开展用户增长活动,利用稿定设计制作活动素材,再通过有赞微店搭建销售平台。** 这些工具形成了完整的运营工具组合,使团队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完成复杂的业务流程,并实现产品化运营的目标。 **用数据提炼规律,用产品解放人力,高阶运营要跨界掌握主动权。** ## 03 思维模式的培养 ### 1. 大公司实战锻炼经验 **大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实战机会,是培养数据化思维和产品化思维的重要场所。** **在大型互联网公司中,运营团队通过参与数据驱动优化的真实项目,快速掌握规则提炼和数据验证需求的能力。** 这些经验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也为个人的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基础。 ### 2. 创业团队与大平台合作吸收 对于无法进入大公司的创业团队,与大平台合作是另一种高效吸收经验的方式。例如,某知识付费平台在与头部平台合作开发课程时,通过学习对方在活动运营工具和用户运营上的经验,快速提升了自身能力。 这种合作不仅提高了团队效率,也帮助其在业务发展中找到更适合的方向。 **运营的核心,不在于多做事,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化思维,让运营工作有了清晰的方向;产品化思维,让重复劳动变得高效可控;跨界能力,让运营人掌握了更多主动权。通过数据提炼规律,用产品解放人力,才能真正摆脱「打杂」的困境,迈向更高阶的职业发展。 **增长黑哥划重点——** **要点1:**运用数据提炼规律并验证需求,结合实验测试推动产品优化与迭代。 **要点2:**利用产品化思维将重复工作工具化,解放人力以提升运营效率。 **要点3:**善用第三方工具组合,通过自动化实现高效管理与业务支持。 **<strong>今日金句:</strong>**用数据提炼规律,用产品解放人力,高阶运营要跨界掌握主动权。 作者:小黑哥 公众号:增长黑客之道 本文由 @小黑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MCP作为AI大模型的标准化工具箱,类似于“通用语言”或“万能插座”,能够帮助大模型访问和操作外部工具,完成具体任务。本文将详细介绍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的概念、技术原理、安装方法以及与Function call的区别。</p> </blockquote>  ## 一、MCP的概念 MCP 的全称是Model Context Protocol,也就是模型上下文协议,是由Claude的母公司Anthropic于24年低开源发布的,MCP就是AI大模型的标准化工具箱,可以把它想象成 AI 大模型和外部数据、工具之间沟通的 “通用语言” 或者 “万能插座”,大模型可以利用这些工具与外界互动,获取信息并且完成具体任务。 MCP可以代替人类访问并且操作外部工具,每个mcp服务或者叫做MCP Server都专精于一类的工作:比如有的负责读写浏览器、有的负责读写本地文件、有的操作git仓库等等,**MCP Server 通常就是运行在本地的一段 nodejs 或者 python 程序。** ## 二、技术原理 大模型通过操作系统的stdio,也就是标准输入通道调用某个MCP Server,他的消息格式是这种的  MCP Server 接到这些请求以后,通过自己的代码功能,或者使用API请求,访问外部工具,完成任务,MCP协议与Function call 非常相似:MCP 的最大优点在于整合了之前各家大模型不同的Function call 的标准,整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协议。而且不仅是Claude,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大模型都可以接入MCP ### 1、支持MCP协议的客户端 目前可以使用MCP功能的客户端不算多,主要有AI编程工具Cursor、Cline还有Claude的官方的客户端(windsurf claude app) ### 2、MCP的本质 MCP的本质就是客户端用命令行调用了电脑上的nodejs程序,然后程序执行了某些操作,在把结果返回回来,当然也不仅限于nodejs程序,也有可能是python的。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情况,就是这个node或者python程序运行在服务器上面,我们则是通过网络进行调用。 ## 三、案例 – MCP+Cursor 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如何在Cursor上配置MCP 1、首先我们点击Cursor的设置按钮,在Beta features中先把Cursor升级为最新版本  2、点击MCP配置,现在的MCP是通过文件的方式配置的。 我们需要在根目录创建一个文件夹 .cursor,文件夹里 在创建一个文件 .json  3、打开GitHub,注册并找到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Servers)页面,以配置GitHub为例  4、点击GitHub向下划动找到NPX,复制下面这段代码,并粘贴到我们刚才在Cursor中新建的 .json文件中   ## 四、MCP工具网站分享 smithery.ai 这是一个MCP工具的聚合网站,这里收录了 2,681 种MCP Server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这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MCP 服务。 安装方式还是更我们上述的案例一样,点击你想要配置的MCP  点击绿色小点后面的GitHub图标,就进入到了GitHub页面,后面安装的流程就和上述案例一样了,把NPX所展示的代码复制到.json文件中就可以了 ## 五、MCP与function call的区别 MCP与function call只是功能相似,他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依赖关系,function call简单来说就是AI调用外部工具的能力,是某些大模型(如 GPT-4)提供的专有接口特性。它允许模型直接生成结构化的函数调用请求(如查询天气、计算数值),由宿主应用执行并返回结果。本质是模型内部的功能扩展,依赖于特定厂商的实现,无强制标准协议。 MCP的最大优点是集合了之前各家大模型不同的function call的标准,整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协议,而且不仅仅是claude,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大模型,都可以接入MCP,类似于 AI 领域的 “USB-C 接口”。它通过统一的通信规范(如 JSON-RPC 2.0),解决大模型与外部工具、数据源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核心目标是让不同模型和工具能高效互操作,开发者只需按 MCP 标准开发一次接口,即可被多个模型调用。 简而言之,MCP 解决 “如何让 AI 连接万物” 的通用性问题,Function Calling 解决 “如何让 AI 快速执行特定操作” 的效率问题,二者互补协作,共同支撑 AI 从对话走向自动化任务执行。 本文由 @贝琳_beli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职场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增强。据最新发布的《2025年春季职场人跳槽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高达57.2%的职场人表示有较强的意愿从事AI领域的职业。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供大家参考。</p> </blockquote>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AI)已成为21世纪最具变革性的力量之一。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政策的积极引导,职场人对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兴趣日益浓厚。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年春季职场人跳槽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高达57.2%的职场人表示有较强的意愿从事人工智能工程师等AI领域的职业,这一数据无疑揭示了AI在职场中的巨大吸引力和潜力。然而,在AI领域迅速发展的同时,如何衡量和提升个人在AI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AI浪潮下的职场新趋势 ### 1. AI领域的吸引力与潜力 近年来,AI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AI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据报告数据,在新兴行业领域,有跳槽意愿或行动的职场人中,49.2%的人希望未来能投身到人工智能领域,排名第一。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AI领域对职场人的强大吸引力。AI不仅代表着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更蕴含着巨大的职业潜力和发展空间。 ### 2. 职场人跳槽的动因分析 报告还揭示了职场人跳槽的主要动因。其中,“不满意薪酬水平,福利待遇”是首要原因,占比达48.1%。此外,“企业发展前景不明,业务收缩”和“被领导压榨、PUA”也是重要原因,分别占比35.3%和27.7%。这些动因反映了职场人在选择职业时,不仅关注薪酬和福利,还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在AI领域,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性,职场人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 3. AI领域职业发展的多元化 AI领域的职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外,还涌现出了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等新兴职业。这些职业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对于职场人来说,要想在AI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 ##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GAI)认证:重构职业价值坐标系 ### 1. GAI认证的背景与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作为AI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逐渐成为职场人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GAI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如何衡量个体在GAI领域的技能水平成为了一个难题。GAI认证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为职场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GAI技能水平的平台,还为企业选拔和招聘GAI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 ### 2. GAI认证对职业价值的影响 GAI认证对职业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职业竞争力:在AI领域,拥有GAI认证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招聘具备GAI认证的人才,因为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拓宽职业发展道路:GAI认证不仅有助于求职,还能够为职场人拓宽职业发展道路。在AI领域,具备GAI技能的人才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更高的薪酬待遇。同时,他们还能够跨领域发展,将GAI技术应用于其他行业,实现职业价值的最大化。 增强职业认同感:对于职场人来说,获得GAI认证是一种荣誉和认可。它不仅能够增强职场人的职业认同感,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在AI领域,这种职业认同感对于保持职业稳定性和提升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 3. GAI认证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契合 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企业对于具备GAI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在招聘和选拔人才时,企业不仅看重个体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更看重他们是否具备GAI技能和相关认证。GAI认证正好契合了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筛选和招聘GAI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引入GAI认证作为用人标准之一,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选拔出具备GAI技能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 三、GAI认证如何助力职场人提升职业价值 ### 1. 填补技能空白,提升专业素养 在AI领域,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职场人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GAI认证涵盖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通过备考和参加认证考试,职场人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GAI技术,填补自己在技能方面的空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职场人的专业素养,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2. 增强跨学科融合能力,拓宽视野 GAI技术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备考GAI认证,职场人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增强自己的跨学科融合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未来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跨学科融合还能够拓宽职场人的视野,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出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 3.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AI领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应用的关键。GAI认证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还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备考和参加认证考试,职场人可以接触到最新的GAI技术和应用案例,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对于职场人在AI领域取得长足发展至关重要。 ### 4. 提升职业信誉和影响力 在职场中,信誉和影响力是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拥有GAI认证的职场人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职业信誉和影响力。这是因为GAI认证代表了职场人在GAI领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当职场人在工作中展现出这种专业水平和能力时,他们就能够赢得同事和客户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信誉和影响力。 ## 四、面对GAI认证,职场人应如何准备 ### 1. 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对于想要获得GAI认证的职场人来说,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包括了解GAI认证的内容和要求、掌握GAI技术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等。在明确学习目标后,职场人需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职场人可以更加有条理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GAI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职场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包括通过参加实验课程、实践项目等方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加深对GAI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职场人还需要关注GAI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应用案例,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 3. 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和合作 在AI领域,行业交流和合作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应用的重要途径。职场人可以通过参加行业会议、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和见解。这不仅有助于职场人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还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 4.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在AI领域,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职场人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这包括关注GAI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参与行业交流和合作等。通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职场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五、结语 在2025年的职场中,人工智能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高达57.2%的职场人考虑从事AI类职业,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AI领域的吸引力和潜力。而生成式人工智能(GAI)认证作为衡量个体在GAI领域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准,正逐渐重构着职业价值的坐标系。对于职场人来说,获得GAI认证不仅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意味着在AI领域取得了更高的职业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面对GAI认证的机遇和挑战,职场人应积极准备、勇于尝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也应重视GAI认证在用人标准中的作用,积极选拔和招聘具备GAI技能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由 @运营怪咖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复盘是个人和团队成长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本文将从复盘的目标、方法、输出、时间点和参与人员等关键要素出发,详细讲解如何在工作中做好复盘总结。</p> </blockquote>  这篇和大家分享下,工作中如何做好复盘总结。 复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最早系统化接触到复盘的理论是从一些资料中接触到联想的复盘文化。联想虽然近些年口碑不是很好,跟它的全球化定位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团队的文化建设上面,柳传志称得上是管理大师。 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叫《创业36条军规》,作者是孙陶然,从联想出来的,受联想的文化影响很深。联想对外输出的,除了给创业者的定方向、找资金、搭班子这9字真言之外,就以这个复盘文化最为突出了。在联想讲究打样板,所谓打样板就是一件新的事情,先给点资源或者某个地方先给点政策,先去做,做的过程中及时地复盘总结优化,等到样板打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就快速进行复制,有样学样。 这种方式呢,如果放到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可能未必合适,因为互联网公司讲究短平快,而且很多的场景都比较特殊,无法规模化复制,反而确实是更接近于实体产品,更接近制造业的更适合。 但是其中的精髓,也就是复盘,我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值得借鉴。在直播电商领域,我之前看过李佳琦的团队工作视频,不论播到多晚,直播完之后再累也要花1-2个小时进行复盘,哪些地方做得好需要保持,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失误了该怎么惩罚,有非常完善的机制。头部的带货大V,运气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非常重要),但是前提是他们做好了扎实的准备,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必定善于复盘总结。 我之前也带过团队,作为管理者,需要帮助团队成员成长,需要去想办法去提高效率,包括个人的工作效率以及团队的协同效率,就会经常去做复盘review。 关于复盘,有几个要点,包括复盘的目标、复盘的方法、复盘的输出、复盘的时间、参与复盘的人等要素,以下一个个来说明。 首先说下复盘的目标,可能是关于个人做事情方面的,也可能是关于业务策略方面的。当我们有了复盘的意识之后,就需要去想复盘的目标是为了啥?其实复盘的目标有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就是取得更好的结果,但是具体的复盘需要再往下Down一层,比如业务目标达成,做事情更高效等等,这样会让复盘的过程更加聚焦,如果是需要多人参与的复盘,大家也会更加容易达成共识。 复盘的方法,应该要侧重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是做得好,符合预期或者超出预期的方面,以及做得不好或者不如预期的方面。然后是人和事的方面,也就是说事情上做得好和不好的,人的协同方面做的好和不好的,一共可以分为4个象限。 好的和不好的,都需要总结出清晰明确的表述,比如如果是一次销售活动的复盘,销售情况不理想,就可以明确出来就是销售转化率没有达到预期,只有XX,差距XX,能有数字化的表述尽量数字化,是为了更好地评估到底是非常不好,还是差了一点点,也有助于后面去分析原因的时候,能不能挖到核心主要因素。 复盘的过程中是为了找到能复现或者能长期产生价值的东西,比如说准备一场户外的活动,因为天气不好参加的人很少,效果很差,天气不好这个是自然因素,无法控制,但是提前查天气,选择更安全可靠的场地,做好防雨措施等等,这些是可以控制和做好的,一定要落到这类可以执行的动作上来,否则就会变成纯吐槽不解决问题了。 另外,关于人的复盘一定一定要注意,不要太多的篇幅去互相指责,我经历过复盘会,一旦有人开始指责攻击另外的人,那么必然就会变成一场互撕大会,我们是要去解决掉下次还会再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去做人身攻击。 很多事情执行不好的确是人的问题,但是团队已然组成了,那么就变成了通过有机制去补这个人的短板,把这个人的风险给降低下来。比如发现问题了,过程中需要找对方的主管沟通,让主管有所准备,这样等出问题了,主管需要进行兜底等等。如果是这个人对一些什么流程的东西不太熟悉,那么就需要落实到加强新人的培训等等。 总之,复盘的方法,就是先定位问题或者需要表扬继承的地方,然后挖掘出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原因,针对这个原因再针对性地想到解决方案,最后这个解决方案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对于个人自己去复盘来说,流程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团队去复盘,尤其是缺少复盘流程规范的团队而言,还需要团队里面有专门的引导。因为理性的做法是这样的,但是群体往往是非理性的,观点之间会有冲突差异,其中就需要掌握怎样促成团队共识的技巧了,这篇不再展开,后面有机会再另外分享吧。 然后是复盘的输出,经过上面的流程,会得到一些解决方案的东西。这些解决方案需要能够落地执行,那怎么保障解决方案落地执行呢?一个是需要正式的书面记录,比如做完一次复盘之后,发送一个邮件出来,把前因后果讲清楚,复盘的目标是什么,问题的原因是啥,最后需要执行的Action是啥。 切记不需要长篇大论,把复盘过程中的信息全盘记录下来,我不建议这样做,我之前自己也曾经尝试过这种事无巨细地复盘,最后呢,一方面是整理复盘记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另外一方面篇幅太长也没有太多人看,而且记录谁说了啥谁的观点是啥,反而会抑制复盘相关人的主动性和客观性,因为一旦人的言行被记录,无形中就会增加行动的心理压力,有些话本来是要说的,也不愿意说了。很多的信息其实我们需要第一手的资料,需要复盘到根本层面,如果是一个文化好的团队,大家就会愿意畅所欲言,因为知道即使你说了什么尺度比较大的话,也是为了团队取得更好的结果,不是私心在搞政治斗争。 除了及时的记录和发出之外,还需要有定期的Review机制。还是拿前面的直播带货复盘来举例,下一次的直播带货场次结束之后就是Review前面复盘形成的机制的最佳时机。所以前面的流程中,需要加上一条,就是对于之前复盘沉淀的东西有没有遵循。 这一点很重要,复盘的质量高低除了会上说到的东西之外,复盘的东西能不能得到执行是最重要的,否则复盘会就成了扯淡会了。当然,可以不用追求每一次的复盘会总结的东西100%马上就被改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有40%-50%说的情况有所改善,我觉得就已经很好了。说明情况有改进,再通过新一次的复盘-执行循环迭代,慢慢地就能越做越好。 然后是复盘的时间点,最佳时间点是一个事情基本上Close的时间点,比如直播带货刚刚结束,这个时候呢大家的感受、记忆都是最全面、最深刻的,如果不影响事情推进,甚至可以当场复盘,比如你做错了一件什么事情,马上可以想想为啥做错,有个初步的复盘,后面有时间再进行深度的复盘分析(如何这个事儿对你影响很大或者很重要的话),如果不是那么大或者不是那么重要,那么也不需要太多的深入分析啥的,人还是要过生活的,复盘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家也不要太有压力。如果你的朋友每时每刻都在复盘,那么估计你也不会愿意和TA做朋友了。我们讲究有松有紧,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 但是如果没有抢到最佳时间点,也可以往后延一下,一周之内是比较好的,一定要在下一次事情发生之前进行。如果时间确实非常紧张,中间没有复盘时间了,那么也不要紧,先干再说,等到有时间做复盘再做。共产党军队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处于危险的情况,没有时间做复盘,但是一旦局势缓和下来,就会尽快召开复盘会,总结过去的经验,明确未来的方针政策,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最后说说关于参与复盘的人,如果只是你自己的事情,那么你自己做复盘就好,当然也可以拉上你的主管(如果你就是老板那么划掉这句)。如果是团队进行复盘,那么需要拉上团队内的各个角色,至少是关键角色,一般来说复盘会不宜超过10人,如果超过10人那么就需要有非常好的会议组织能力了,比如说按顺序发言,限定发言时间等等。 人之所以要全一点,是因为复盘出来的东西最终是要拿去执行的,如果相关的执行方面的人不在,复盘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会被执行得很好?高质量的复盘是需要大家都认同复盘的结论,并且下次按照约定的去做,如果只是少数人在那边拍脑袋,替别人总结,那就是为了复盘而复盘了,这个不是我们所推崇的。关于人的方面,如果你是会议组织者,需要提前通知到大家,复盘的过程中尽量让大家畅所欲言,即使再难听的话,也可以接受,如果大家是为了把事情做好的话,当然这里面还是要区分一下是不是在做人身攻击,如果有这种情况,需要有人站出来维护好秩序。 我自己建议,如果有可能,拉上高层一些的人参加会比较好,因为会为复盘会的质量做保障,特别是观点冲突很大,需要协调意见的时候,有共同的领导在,可以把很多东西拍下来,这样后面去执行就会有依据,当然,能自发形成有质量的结论是最好的,但是这个世界很多人和事不是理想的,各种情况都有,坦诚去沟通,但是也要有一些硬手段来保障不偏离正轨,这也是几千年前法家一派为什么既要有制度,也要有权术做保障的原因。我们不能把事情寄托在别人的自觉或是道德之上,这是不可靠的。孙子兵法有言:“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说的就是这个。 好了,本期关于工作中如何做好复盘总结的分享就到这里。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李明Bright】,微信公众号:【李明Bright】,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一、玩家(用户)类型分析 想象一下,你设计了一款产品,希望用户更活跃、更沉浸、更愿意掏钱。但问题是,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动机千差万别,有人喜欢挑战排名,有人喜欢社交互动,还有人只想安安静静探索内容。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激励方式,比如只发积分、徽章,可能一部分用户会兴奋,但另一部分人会毫无兴趣,甚至流失。由此可见,游戏化设计的核心就是:搞清楚用户是什么类型的玩家,再对症下药,让每个人都玩得开心,玩得上瘾。现在就利用两大经典玩家模型,带你分析互联网产品中的隐藏玩家。 ### 1.1 Bartle’s Player Types 英国游戏学者RichardBartle在1996年提出了一个经典的玩家分类理论,他认为所有游戏玩家根据行动、交互、人、世界搭建兴趣坐标轴,可以归为四大类:杀手(killer)、探险者(explorer)、社交者(socialiser)、成就者(achiever)。每个类型的特点是什么呢?  **a.杀手型玩家——我要赢,我要碾压别人!** 如果你的产品里有排行榜、PK赛、竞技模式,那这类用户绝对会冲在前面。他们的核心驱动力是胜利感,他们希望通过打败别人,证明自己的强大。 抖音直播里经常有主播进行PK,对战时粉丝可以送礼物助力。杀手型玩家很容易被这种机制吸引,他们不仅想赢,还想在对手面前碾压性胜利。 他们的特点是 - 喜欢 PVP(玩家对战)模式,比如《英雄联盟》《绝地求生》《王者荣耀》。 - 追求排行榜的第一名,愿意为此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 - 享受压制对手、让别人输掉游戏的快感。 对于这类玩家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设计排行榜、竞技模式,让他们有目标去冲刺(如拼多多砍价排名)。 - 提供荣誉勋章或特殊身份标识(如知乎盐选会员标识)。 - 给他们一个可以碾压别人的机会,比如VIP专属特权、独占道具。 **b.探险者型玩家——这里还有什么没解锁?** 他们不是来打架的,也不为社交,他们喜欢的是发现,比如探索隐藏内容、解锁新技能,或者研究产品里不为人知的细节。 B站有个神奇的文化——UP主喜欢考古老视频,比如10年前的鬼片、隐藏彩蛋、冷门神作,这其实是探险者心理的体现。他们热衷于寻找别人没发现的东西,哪怕只是某个UI角落的神秘按钮。 他们的特点是 - 喜欢探索地图、解密游戏中的隐藏内容。 - 研究游戏机制,找出隐藏的 BUG 或彩蛋。 - 享受发现别人不知道的秘密的乐趣。 对于这类玩家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设计隐藏任务、隐藏成就,给他们探索的动力(如Steam游戏成就系统)。 - 让他们可以考古,比如提供历史版本或者复盘模式(如微博超话)。 - 给他们高自由度,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规则,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 **c.社交者型玩家——我就想找人聊天** 社交者的动力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们可能不在乎排名、不关心成就,但他们希望产品能让他们认识新朋友,建立社交连接。 微信读书的一个社交玩法是共读计划,用户可以邀请好友一起阅读某本书,互相打卡、评论、互动。社交者并不一定热爱阅读,但他们喜欢和朋友一起完成一个目标。 他们的特点是: - 喜欢加入公会、团队,享受合作玩法。 - 在游戏里交朋友,甚至比玩游戏本身更重要。 - 享受组织、管理社群,比如做公会会长、群管理等。 对于这类玩家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设计用户互动机制,如评论区、群聊、匹配系统(如 Soul 的匹配聊天)。 - 让用户可以展示自己的社交关系,如好友列表、师徒系统(如 QQ 会员专属群)。 - 允许用户表达个性,如个性化头像、皮肤、个性签名(如微信状态)。 **d.成就者型玩家——我要全部完成!** 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解锁成就、完成目标、收集奖杯。如果你的产品里有一个任务系统,他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完成。 每年支付宝都会推出年度账单,把你的年度消费情况、获得的勋章、成长值做一个总结。成就者用户会非常期待这种回顾自己的努力,甚至会截图分享到朋友圈。 他们的特点是: - 追求解锁所有勋章、成就、收集道具。 - 喜欢高难度挑战,例如单人通关最高难度副本。 - 在游戏中不一定喜欢社交,但会用成就来展示自己的实力。 对于这类玩家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设计成就系统,让用户可以收集徽章(如 Keep 的训练勋章)。 提供渐进式目标,比如每日任务、等级成长体系(如小红书的达人等级)。 让用户可以展示成就,比如个人主页、成就榜(如知乎的贡献者勋章)。  ### 1.2 Hexad 用户模型:更细致的用户分类 Bartle模型主要针对游戏玩家,而Hexad将用户模型在此基础之上拆分成六种类型,相对更加适合互联网产品。 区别在于Hexad模型增加了慈善家(Philanthropist)、破坏者(Disruptor)两个角色。  **a.慈善家:大爱无疆,快乐助人** 慈善家型用户的核心驱动力是帮助他人,他们愿意无私地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甚至资源,只为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好。 这种用户在许多互联网产品中都扮演着免费劳动力的角色,但他们不是被逼的,而是出于 内心的满足感 和 社会责任感。他们享受那种我帮助了别人,我的贡献被认可的成就感。 知乎上有很多高质量的答主,他们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整理答案,甚至附上各种参考文献和详细推导,完全是当论文在写。B 站的字幕组也是如此,他们免费翻译各种海外内容,让更多人能够获取知识或娱乐。这些人并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因为他们的贡献让社区变得更有价值。 对于这类玩家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建立贡献奖励体系:比如知乎的优秀回答标识、B 站字幕组的特殊勋章,让他们的努力被看见。 - 设计任务驱动:例如 Wikipedia 让用户参与词条编辑挑战,吸引更多人自发维护平台内容。 - 提供荣誉感展示:如 GitHub 贡献者页面,显示用户对开源项目的贡献记录,让他们有成就感。 **b.破坏者:挑战规则,乐趣在于搞事** 破坏者类似Bartle的杀手角色。破坏者用户的核心驱动力并不是摧毁一切,而是挑战规则,打破常规,制造影响力。他们并不一定是恶意的黑客或者喷子,更多时候,他们是 创新者、挑衅者、试图让系统变得更有趣的人。 破坏者型用户分为两种: - 建设性破坏者—— 他们挑战系统的局限性,推动创新。例如开源社区的黑客,喜欢找 Bug、破解系统,并向官方反馈问题。 - 恶意破坏者—— 他们追求混乱,利用漏洞牟利、散布谣言、攻击他人。 微博上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带节奏的用户,他们并不一定关心事情本身,而是享受煽动情绪、制造冲突带来的快感。而在技术圈,很多白帽黑客会专门研究互联网产品的漏洞,并向企业举报,帮助改进安全性。 对于这类玩家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引导破坏者的能量到正向方向:比如 HackerOne 这样的漏洞赏金平台,鼓励黑客寻找 Bug 而不是利用它们牟利。 - 给他们一个合法搞事的场所:像 Reddit 这样的社区,会有专门的自由讨论区,让他们畅所欲言,而不是在普通用户区带节奏。 - 适当设定规则和处罚机制:例如禁言制度,既让讨论保持一定秩序,又不过分限制用户的自由表达。 **c.玩家:被奖励驱动的任务完成者** 玩家是 Hexad 模型中最典型的奖励驱动者,他们参与游戏化系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兴趣、挑战或者社交,而是能够获得实际的奖励。无论是折扣、积分、优惠券,还是返现、抽奖机会,他们都会为了奖励去完成任务,即便任务本身对他们来说毫无吸引力。 拼多多砍价:用户并不一定想邀请朋友帮砍价,但如果砍成功就能免费拿商品,他们愿意参与。 京东签到领红包:每日签到可以积累积分、换购优惠券,促使用户持续打开 APP。 对于这类玩家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提供即时奖励,如积分兑换、现金返现、优惠券等。 - 设计签到、连胜、抽奖等激励机制。 - 让用户觉得奖励可达成。 ### 1.3 Bartle与Hexad两个模型的区别 **Bartle适用场景** 主要用于多人在线游戏(MMO)或虚拟世界中的玩家分类。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基于游戏行为和社交互动,强调的是用户如何玩这个游戏。 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它主要适用于游戏场景,对于互联网产品、企业应用、教育平台等非游戏环境的用户分类,就有些局限。 **Hexad 用户模型** 它在 Bartle 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扩展到了 非游戏环境,更加适用于各种带有游戏化元素的互联网产品。适用场景:更广泛,适用于所有游戏化系统,如社交媒体、教育、健身、企业激励等。  **谁被取消了?谁被新增了?** 探险者被自由精神者取代:Hexad 认为探索并不是用户的主要行为动机,而是自主性、创造力驱动的,因此更偏向自由精神者。 杀手被破坏者扩展:不仅包含了竞争型玩家,还包括了喜欢挑战规则的创新者和捣乱者。 新增慈善家:这个角色在互联网产品中非常重要,比如维基百科的贡献者、B 站字幕组等。 新增玩家:这个角色弥补了 Bartle 模型的不足,专门描述那些受奖励驱动的用户。 ## 二、关键游戏化机制 前面也讲了很多关于游戏化的背后的心理学、用户模型。落实到产品里离不开一个话题——游戏机制。关乎到你的产品能被多少用户主动还是被动的去玩儿,怎么玩儿,玩儿多久。  ### 1.1 目标设定:明确用户驱动力 好的游戏,一定有清晰的目标,激励玩家不断参与进来。对于产品来说,目标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增长,更是用户的心理驱动力——他们为什么愿意使用这个产品?想通过产品实现什么目标? Keep不会强迫用户每天必须完成某项锻炼,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增肌、减脂、塑形等目标。当用户自己设定目标后,内心会产生更强的责任感,促使他们主动坚持完成。 **在这个环节中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允许用户设定个性化目标,增强自主感。 - 让目标足够清晰、有吸引力,并能量化进度。 - 结合阶段性目标拆解任务,降低用户的心理负担。 ### 1.2 规则与挑战:创造持续的参与动力 用户之所以沉迷于游戏,是因为游戏中总有新的挑战等待他们,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产品的游戏化设计也需要提供恰到好处的挑战,维持用户的兴趣和成就感。 B站的用户等级(LV0-LV6)规则明确,用户需要通过每日签到、观看视频、弹幕互动等方式积累经验值,才能升级。等级越高,能解锁的权限和功能就越多,这种递进式的挑战设计,让用户有持续探索的动力。 **在这个环节中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设定清晰的成长路径,让用户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 让挑战具备递进性,既不过难也不过易,始终保持挑战感。 - 提供丰富的任务类型,避免单调性导致用户流失。 ### 1.3 反馈机制:即时奖励和成就感 一个好的游戏,能通过即时反馈让玩家知道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互联网产品同样需要通过奖励、提醒、视觉反馈等方式,让用户感受到每一次操作都有意义。 当用户发布一篇笔记,哪怕是刚开始没人关注,小红书的系统会主动提示:你的笔记已经获得了50个赞,解锁了‘小达人’徽章!这种即时反馈能有效增强用户的成就感,让他们更愿意持续创作。 **在这个环节中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通过动画、音效、视觉强化正向反馈,让用户获得即时满足感。 - 结合等级、徽章、排行榜等机制,让用户清晰感知自己的成长。 - 给予阶段性奖励,如连续签到7天可获得专属勋章,增强用户粘性。 ### 1.4 互动与社交:激发群体效应 一个人玩游戏容易放弃,但如果身边的人都在玩,就会产生社交驱动力。游戏化的社交机制不仅能提升用户活跃度,还能形成强大的用户网络效应。 本来没人会特别关心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但自从有了微信运动的排行榜,情况完全不同了。看到朋友都在晒步数,甚至有人每天走2万步,你就会忍不住加入挑战,于是晚上本来想躺着,结果穿上鞋出门遛弯了。 **在这个环节中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利用排行榜、PK赛、组队任务,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和竞争。 - 通过好友邀请、社交分享,让用户更容易拉新并形成社群效应。 - 结合社交驱动力,让用户在群体氛围中保持高频使用。 ### 1.5 触发机制:在关键时刻推用户一把 哪怕用户有目标、有挑战、有奖励,现实中他们依然可能因为拖延、遗忘而放弃。这时候就需要巧妙的触发点,在合适的时机推用户一把,让他们迈出下一步。 用户本来可能没打车的打算,但滴滴在低谷时段会推送一条消息:你的6元优惠券即将过期,快来用掉吧!这个即将过期的触发点,会让用户下意识地去行动,以免错失机会。 **在这个环节中常见的设计策略是:** - 结合用户行为数据,设置时间触发(如优惠券即将到期提醒)。 - 通过环境触发(如用户刚好在某个地点)提供恰当的行动建议。 - 结合FOMO心理(害怕错过),提升用户的决策效率。 ### 结语:让用户玩起来,产品才能活起来 游戏化设计的核心,并不是让产品变得像游戏,而是让用户拥有目标感、成就感、社交感,并且愿意持续行动。 - 目标设定让用户知道为什么要做。 - 挑战机制让用户有动力坚持下去。 - 即时反馈让用户感受到成长和进步。 - 社交互动让用户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 - 触发机制让用户在关键时刻迈出下一步。 一个真正优秀的游戏化产品,不是让用户觉得被逼着做,而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甚至玩得不亦乐乎。毕竟,人类天生就喜欢好玩的东西,不是吗? ## 三、游戏化的层级设计(从浅层到深度体验) 你有没有在某个产品里看到积分、徽章、排行榜,然后默默想:啊,又是这一套? 是的,很多产品的游戏化设计只是表面功夫,给用户塞一堆数字和排名,希望他们因此上瘾。可惜,真正让人沉迷的游戏,绝不仅仅是靠积分就能搞定的。 其实,游戏化是一场层层递进的体验,从简单的加点游戏元素到产品本身就是游戏,像是一座逐步深入的迷宫,吸引用户从表面玩法进入更深层次的沉浸体验,最终完全融入其中,甚至让产品本身变成一种游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1.1 表层游戏化:最常见但也最容易失效的玩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化设计,就像在普通饭菜上撒点芝麻,看起来多了点风味,但本质饭还是那碗饭。它通常包括积分、徽章、排行榜——统称为PBL 机制(Points, Badges, Leaderboards)。很多产品在游戏化设计时,都会先从这一层入手,因为它的实现成本低,短期内能提升用户活跃度。 比如电商平台的成长值体系,你每买一单,就给你加点积分,积分越高,等级越高。升级后,可能会有个金光闪闪的超级会员标志,让你觉得自己好像很尊贵(但其实大家都有)。然后再来个消费排行榜,让你看看自己和别人比,顺便刺激你买更多东西。 为什么这个套路有用? - 简单易懂,用户无需学习成本 - 短期内能激发用户的行为(比如为了积分而多使用) - 适合大多数用户,容易上手 - 设计低成本,几乎所有产品都能加进去。 可是…. - 用户的新鲜感很快就会消失。 - 如果积分和奖励没什么实质意义,用户会觉得这玩意没啥用。 - 排行榜有时候反而劝退人,比如你看到消费榜第一名花了 10 万,瞬间放下了手里的购物车。 **所以…** **更多适合短期刺激,比如签到送积分、拉新送红包、电商大促销。反正就是让用户多来几次,不管他以后还来不来。** ### 1.2 深度游戏化:让用户真正沉浸其中 表层游戏化只是撒芝麻,而深度游戏化,已经开始在饭里加牛肉了。深度游戏化就是让用户真正玩进去,形成情感连接,甚至把产品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简单的积分、徽章。这里的关键在于叙事、身份认同、协作机制。 比如Nike的跑步任务 叙事感:不是单纯的跑 5 公里,而是加入耐克的训练计划,挑战成为更强的跑者 身份认同:用户不仅是跑步者,更是耐克俱乐部的一员 协作机制:可以加入线上跑团,和朋友比拼,甚至全球用户共同挑战目标 为什么这个玩法更有吸引力? - 用户更投入,形成长期习惯(比如跑步成了我的日常) - 提供沉浸式体验,让用户觉得有趣 - 社交驱动,让用户彼此影响 但问题是…… - 设计难度比单纯的积分系统高,需要打造完整的成长路径。 - 需要更深入的用户研究,不是所有用户都愿意深度投入,需要精准找对目标群体。 **适合社区型、学习型、运动健康类产品,比如 Keep、Duolingo 之类的。它们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让用户沉浸的环境。** ### 1.3 核心游戏化:游戏本身就是产品体验 到了这个层级,游戏化已经不是附加设计,而是产品本身的核心体验。换句话说,用户不是在用一个带有游戏化设计的产品,而是在玩一款产品化的游戏。 比如支付宝用户种下一棵树,然后必须保持时刻专注才能让它长大。然后通过浇水之类的玩法,绑定用户。让用户主动愿意付出更多时间。通过积累专注时间,可以解锁更多。 为什么这种游戏化最强? - 产品和游戏已经融为一体,用户不觉得自己在做任务,而是在玩。 - 驱动力极强,用户不是为了积分,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树活下去这种真实的情感连接。 - 可持续性高,用户不会因为没奖励就放弃,而是已经养成了习惯。 但问题是…… - 需要强大的游戏设计能力,开发成本高 - 适用范围有限,只有当产品目标和游戏玩法匹配时才有效。 - 适用于教育、健康、习惯培养等长期使用的产品。 ## 总结:游戏化是一场层层递进的设计 表层游戏化(PBL 机制)适合短期激励,比如积分、徽章、排行榜。 深度游戏化 让用户更沉浸,比如叙事、身份认同、社交驱动。 核心游戏化 让产品本身变成游戏,比如 Forest 专注 App。 - 如果你的产品只是想提高短期活跃度,可以用表层游戏化(积分、排行榜); - 如果你希望用户长期留存,要引入深度游戏化(叙事、社交); - 如果你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完全沉浸的产品,那就选择核心游戏化。 最终,游戏化设计的关键不是加一些游戏元素,而是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享受探索、挑战和成长的乐趣。让产品变成他们愿意一直玩下去的游戏,才是成功的游戏化设计! 本文由 @ DesignLink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用户拉新和裂变成为企业增长的关键策略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邀请有礼活动实现有效的用户拉新和裂变,供大家参考。</p> </blockquote>  在C端红利逐渐消散,产品增长进入到瓶颈期,各个企业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在此环境下,邀请有礼变成了一种相对成本较低、高可靠性的营销获客手段,逐渐成为拉新的重要工具之一。了解邀请有礼的活动机制,底层逻辑将会是每个运营都要熟知的事情 ## 活动适用性 活动适用性:较为适合有社交属性的产品,常见为电商类,本地生活类等、不适合涉及隐私的产品 ## 活动的不同形式及特点 邀请有礼活动普遍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如知乎早期启动时的邀请码。第二种是拼多多常用的“砍一刀”/链接。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运营目的。同样也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1、邀请码:** 特点:稀缺感强,用户质量可控,用户认可度较高,在可以提供价值的前提下用户会有一定归属感 适用场景:产品冷启动阶段需要严格把控用户质量。 实际应用:知乎、网易球星、产品内测/公测 **2、链接:** 特点:可在多渠道快速传播,获客速度快且有效,但会混入大量羊毛党,沉默用户 适用场景:产品在高速发展阶段,需要不断获客,积累用户体量 实际应用:每日拼拼上线后的拉线送50元红包、拼多多的砍一刀 ## 活动拆解及应用 上面内容简短的介绍了常见的邀请活动的方式,及其特点等内容,那接下来就要详细的拆解不同形式的邀请活动 ### 邀请码 邀请码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官方发放;第二种用户在应用内自行获取。不同产生方式的邀请码效果自然是不同的,下面来详细拆解下不同形式的邀请码之间的区别, **官方发放:** 官方发放的邀请码一般是由官方人员直接发放到被邀请人的短信/邮件中,甚至有的会制作成贺卡进行邮寄,此种形式一般用于产品还没大规模上线,但产品已有一定规模来接纳用户。如冷启动,内测等。较为适合内容类产品(知乎,网易球星)、产品内测等,电商类产品则不太适合这种方式。与产品的定位不符,对于电商类而言最能打动用户的只有折扣,而不是稀缺性。 稀缺性:这种形式的邀请码极为稀缺,但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它的稀缺属性并不是及时且完全触达用户的,只有产品在某个圈子传播开来时,才会完整的体现它的稀缺性。这时用户的心理将会得到极大满足,此时才是产品的第一高峰 在知道适用范围以后,作为活动组织方,我们要明确我们第一批发放给谁。发放给谁这件事通常由产品定位以及可以获取到的资源来决定,比如说,你做知乎,在有资源的情况下,你可以给你工作圈内的有一定行业知名度的发邀请码。邀请他来体验。当然发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人群分析。比如:来了以后会不会发文,会不会互动,**能不能获取到他需要的东西。** 在没有相应资源的情况下,那就要靠大量的内容来填充,完善整个应用,请务必相信。没有内容的平台是留不住用户的。内容数量充足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邀请码的发放了,注意这个时候不要海发。重点要放在转化上。例如:通过某些渠道知道某些人的联系方式。这个时候给他邮寄贺卡+礼品。体现重视并在贺卡附上真诚的转化文案,来进尝试性的转化,但是要留退路。如果没有意向也不要留下差的印象。最好能加到联系方式。 或者不借助名人/大佬的影响力,直接对标职场人。此类的运营方式相对来说就比较丰富了。 如:开课-内部知识分享平台-对外;朋友圈扩散-吸引用户关注-用户转化。等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事情,比如邀请码投放的数量,要实时关注转化、活跃、留存的情况。 **用户获取:** 这种方式的邀请码,不太适合冷启动,相对而言,会比较适合内测期间,换句话说,它比较适合产品在积累核心用户时/使用。 此时的邀请码大概率是在产品有一些用户了,但是用户量不多的情况下发放。**且业务重心一定不是用户量**。如果关注用户量,随便的一个裂变活动都要比这个有效。此时的邀请码是用户筛选的一个环节。可以有效的剔除当前阶段的非目标用户。 此时更需要注重用户的筛选与用户分享动机。高质量的用户分享出去的邀请码大概率也会拉来高质量用户。这是铁律。而动机方面则是针对用户为什么来分享,这个时候可以有两种方案: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动机或者一视同仁。你可以用物质激励,可以靠情怀。这些具体要看在此之前和用户的关系处理的如何。 ### 链接 链接作为主流的邀请方式,区别与邀请码,链接的可操作性较大,对于运营目标、运营方式、运营方案以及玩法来说更为友好,适配性也较强。举例来说,在用户的层面,邀请码因为自身的形式决定了邀请码要比链接的获取难度较大。因此邀请码就不适用于做大规模的拉新,否则会降低在用户心理的权重,而链接恰恰避免了此问题。比如拼多多的“砍一刀”;“好友助力”这是典型且非常有效的拉新方式。 ## 活动策划 整体的活动策划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如何组织一场活动)这里重点说一下关于策划活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1.0 满足基本需求 1.0版本主要是为了满足运营需求要快速上线,所以只实现了基础需求。 **功能:** 1. 老用户发起邀请,分享邀请链接或图文到朋友圈或者好友; 2. 新用户接受邀请 — 注册(手机号+验证码) — 下单(活动有效期内下单); 3. 新用户注册后可获得奖励(一般为优惠券 或 优惠券包); 4. 老用户获得奖励:被邀请新用户注册后可获得“奖励1”,被邀请新用户下单后可活动“奖励2”。奖励可以是优惠券、或者实物。 **问题:** 1. 老用户邀请积极性不高,因为邀请成功后老用户才可获得奖励,如果活动力度不够,邀请成功的概率较低; 2. 新用户接受邀请积极性 和 可获得的礼品力度成正向相关,如何保证活动费用和效果最佳; 3. 羊毛党出没,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 4. 如果老用户邀请了另一个老用户,被邀请的老用户没有任何奖励。首先,被邀请老用户的体验不好,其次,丢失了一个拉复购的机会。 ### 2.0 优化奖励规则 **针对1.0问题优化:** 1. 老用户奖励机制,老用户在发起邀请后即可获得一个小奖励,下单即可享受,有即时的满足感; 2. 将新用户的固定奖励改为随机奖励,类似支付宝最高99元红包。通过控制各个礼品和中奖比例来控制活动成本,因为有大奖的吸引同时提高邀请转化率; 随机奖励的不确定性会降低羊毛党的积极性; 3. 如果老用户邀请了另一个老用户,被邀请的老用户也可以获得一个奖励。(礼品的力度要小于新用户,且又能达到复购目的) **2.0问题:** 1. 老用户发起邀请时一直获得同一个奖励,邀请次数多的老用户会获得大量的同一个礼品。老用户持续邀请的动力会越来越低。 2. 没有裂变效果,被邀请的用户不发起新的邀请。 ### 3.0 加入社交属性 **2.0版老用户因为奖励单一导致邀请动力逐渐减弱的问题可以用两个办法解决:** 1. 把老用户奖励改为随机奖励,且要定时更换; 2. 老用户奖励根据邀请新用户数量不同可获得不同奖励,或者在原奖励的基础上 再增加邀请用户数奖励。  邀请人数越多,奖励越大 **加入社交属性提高新用户转化率:** 1.0和2.0版本中新用户只能被动接收邀请。首先无趣,其次这种方式只能通过提高奖励、或者抽奖等方式来提高转化。本来是给用户发放奖励,却发的这么辛苦…… 想一想微信红包,不管红包大小,群里大家抢了红包都很欢乐,为什么? 因为大家可以看到谁运气最好,谁运气最差。 用户还自行发明了红包接龙(运气最好的人需要继续发红包)。这就是微信红包有趣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每个人抢了多少,就会好玩。同时又制造一个话题,有了社交属性。 根据微信红包的启发,在老用户邀请新用户时也可以借鉴红包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老用户邀请了哪些用户,这些用户分别获得了什么礼品(礼品为随机获得)。 但是和微信红包不同,微信红包是在已有用户的基础上。我们的邀请活动最大的目的却是拉新,如果用户必须注册后才能抽奖,才能看到其他用户的获奖情况,很多用户会卡到这个门槛上。 可不可以先让用户抽奖,查看其他用户获奖情况,然后通过礼品的方式来吸引用户注册?  加入社交属性 **技术问题:** 1. 用户未注册和登录如何让用户抽奖和获得礼品; 2. 给用户展示其他用户的获奖结果为了UI效果需要获得用户头像、昵称等信息。 得益于微信的开发接口,我们可以通过活动微信的UnionID 或 OpenID 来参与抽奖活动,同时通过用户授权获取用户头像和昵称 作为获奖列表展示。用户注册后再将微信账号获得的奖励发放给注册用户。 ### 4.0 二次裂变,好玩 最近大家应该都被家里爸妈、阿姨、婶婶的拼多多凑100元现金红包的邀请烦够了。 这种活动形式的目的显然就是为了裂变,大家可以根据这个活动的启发来设计你的邀请活动如何裂变。 拼多多助力 除了拼多多这种“烧钱”的方式,更多被试用的是“好玩”的方式,比如朋友圈经常利用热点传播的换头像、测性格等等本编不在展开。 本文由 @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曾经凭借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崛起的小杨哥悄然回归,却并未掀起太大波澜。本文将探讨小杨哥回归背后所反映的行业变化,以及AI技术崛起对直播带货行业乃至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影响。</p> </blockquote>  小杨哥的归来,并未引起太多的波澜。 毫不夸张地说,小杨哥的归来,淹没在了万千AI的狂欢之中,类似抖音的杀手级的AI应用,几乎掩盖了这一切。 当AI业已走入到临界点时刻,小杨哥的归来,或许更多地具备的是象征性的意义,曾经属于他的那个时代,或许正在渐行渐远。 的确,在小杨哥离开的这一段时间内,无论是直播带货行业,还是与直播带货相连的行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对于这样一种变化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以AI为主导的新技术浪潮的崛起,无疑是一个主要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deepseek的出现,彻底将曾经打造出小杨哥的直播带货的风头压了下去,纵然是曾经孵化出小杨哥的抖音,同样正在深度介入到这样一场以AI为主导的新变革之中。 当小杨哥再度归来,或许,小杨哥不再是以往那个疯狂的小杨哥,而小杨哥曾经面对着的那片江湖,同样早已不再是那片江湖。 尽管我们依然无法否认小杨哥归来之后,依然可以凭借着自身的影响力再续以往的荣耀,但是,如果小杨哥依然忽略了背后的AI大背景板,特别是忽略了由AI所引发的新的流量格局的改变,那么,小杨哥的归来,或许仅仅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它的辉煌与荣耀和抖音一起,留在了他们彼此流量的最高峰。 ## 01 众所周知的是,小杨哥的离开,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所带货的产品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 然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更多地投射出来的是,以短视频平台为主导的流量商业模式所存在着的痛点和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透过小杨哥,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建构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流量模式,本身存在着的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小杨哥是一个放大镜,他更多地让我们看到的是上一个世代的商业模式本身所存在着的问题和弊端。 对于小杨哥来讲,他的崛起背后,更多地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他找到了与那个世代的商业模式同频共振的方式和方法。 无论是他因短视频的兴起而起来起来的海量的流量,还是顺理成章地从短视频过度到直播带货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成长与壮大,其实与短视频、直播带货行业的成长壮大是有着同样的轨迹的。 如果我们将两者放置于更大的市场情境之下,不难看出,小杨哥的崛起之路,其实就是流量重心发生转移的直接体现。 正是由于流量的重心从以BAT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玩家们的身上,转移到了以TMD为代表的新生代的移动互联网玩家们的身上,才最终导致了小杨哥的崛起。 于是,当这样一场流量重心的转移开始完成,我们便看到了以小杨哥为代表的一系列的直播带货网红们开始出现问题。 欲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需要从更为深层次的底层商业模式上,找到解药。 对于小杨哥来讲,他的自我校正,更多地是他所在的那个行业需要进行的一场自我校正。 而,这样一场校正的平衡点,并不在于直播带货本身,而是在于像以往的移动互联网取代PC互联网一样,找到真正取代移动互联网的新物种。 ## 02 然而,在小杨哥思索自身究竟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并且开始寻找破局之法的这一段时间内,行业发展的车轮,丝毫都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更为确切地说,在小杨哥隐身的这一段时间内,行业的发展还有了加速的迹象。 如果我们要寻找这样一场加速背后的助推器的话,AI的大规模落地和应用以及由此所引发的TO C的AI应用产品开始抵达到一个临界点,无疑是一个主要方面。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模型所引发的AI市场的格局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自然是不必说的。 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场景接入到deepseek,特别是以腾讯、百度、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开始向着deepseek敞开怀抱,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TO C产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发生一次深刻而全面的改变。 无论是腾讯旗下的一系列的产品全面接入deepseek,还是百度提前宣布文心一言大模型的免费,我们都可以看出,当下AI市场的竞争,早已从以往的垒高墙,挖深沟的竞争,进入到现在的开放、包容、比拼落地和应用的发展阶段。 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在为一个目标蓄力,这样一个目标,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类似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抖音一样TO C的AI应用。 对于小杨哥来讲,他的确是短视频、直播带货领域的流量担当,他的确是短视频、直播带货应用的最为极致的表现。 然而,如果小杨哥的归来仅仅只是局限在那个曾经助推他走上流量宝座的传统的产品,传统的模式,那么,他的归来,或许仅仅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归来,却并不具备太多更加创新性的意义。 如果我们将deepseek的出现,看成是一个AI真正开始从布局到大规模应用的临界点的话,那么,小杨哥的归来,则是以抖音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杀手级产品,开始真正向AI新产品和新应用交班的分水岭。 当这一分水岭开始出现,新一轮的流量重心将会发生一次全新的转移。 对于小杨哥来讲,认识到这样一个转移的大背景,并且真正找到自身与此同频共振的新方式,或许远比仅仅只是标志性意义上的回归更加有意义。 ## 03 事实上,小杨哥回归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我们业已看到了这样一种态势的发生和发展。 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杀手级的AI底层基础设施的出现,自然是不必说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以AI为主导的新应用,开始深度而全面地改变互联网玩家们以及孪生于互联网玩家们的产品。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腾讯基于AI实现的「老树发新芽」上,看出一丝端倪;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阿里基于AI实现的市值的触底反弹以及其对于AI的较为激进的投资上,看出一丝端倪…… 可以说,未来的一段时间,是AI开始深度影响和改变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时间。 对于曾经孵化出小杨哥的抖音来讲,同样会无可幸免地进入到这样一场新战局之中。 对于抖音来讲,如何像腾讯、阿里一样通过全面而深入地接入AI,以AI来优化与调整自身的产品,并由此孵化出新的商业模式,或许才是真正可以保证它可以继续留在塑造新流量格局的牌桌上的关键。 除了腾讯、阿里、抖音之外,另外一个流量巨头——美团,同样正在进行相关的布局。 按照美团技术相关人士的说法,美团高层普遍认为,市场上在一两年之内有可能出现诸如「新抖音」、「新微信」一样影响力的AI TO C产品,在这个窗口里,美团存在将会。 早前,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同样正在将阿里巴巴现有业务全面实现AI化,并且阿里正在开发一系列的AI原生应用,其中一些可能会在今年推出。 该公司有关人士透露,「基于成熟AI技术的下一个杀手级应用,一个甚至比抖音更受欢迎的应用,可能很快就会出现。」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酝酿,酝酿着一个全新杀手级产品的出现。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杀手级产品出现的背后,其实正是新一轮的流量格局的重塑与再造的出现。 对于小杨哥来讲,他找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平台,并成就了自己,让自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流量担当。当AI的临界点迫近,特别是当AI TO C应用进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奇点时刻」,他如何像拥抱抖音一样,找到与这个世代同频共振的方式和方法,或许远比回归更加重要。 结语 小杨哥归来的消息,湮没在了波涛汹涌的AI新深海里。 相对于小杨哥的归来,市场更加呼唤的是,如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抖音一样的杀手级应用的AI TO C新应用。 早前,腾讯、阿里、百度、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对于AI的全面拥抱,更是将气氛烘托到了新的临界点。 一时间,杀手级的AI TO C应用,呼之欲出。 然而,当这一切开始出现,小杨哥的归来,更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它,更多地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是新旧流量格局再度发生深刻改变的现实; 它,更多地让我们看到的是基于AI所引发的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暗流涌动。 它,更像是一个分水岭。 当小杨哥归来,现在的小杨哥早已不再是以往的那个小杨哥,小杨哥所在的那片江湖,同样早已不再是那片江湖。 在那片江湖里,新的小杨哥,将会出现,正如新的杀手级应用,将会在那片江湖里出现一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孟永辉】,微信公众号:【孟栖笔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据《商业内幕》报道,根据TikTok广告业务负责人布雷克·钱德勒(Blake Chandlee)周一发给员工的一份备忘录,他将于下月辞去领导职务。钱德勒的离职属于TikTok内部重组的一部分。该公司将把TikTok的广告和营销部门全球商业解决方案团队,与其全球创收产品技术团队合并。目前负责创收产品团队的威尔·刘(Liu)将领导合并后的团队。  钱德勒 钱德勒在备忘录中称,他不会很快离开公司,会暂时以顾问身份继续在公司工作,但最终还会离开。 另外,TikTok发言人表示,卡特隆·韦斯(Khartoon Weiss)将负责北美地区的全球商业解决方案团队,并领导全球代理商和客户团队。 目前,TikTok处于关键时刻。该公司正在应对美国“不卖就禁”法律,需要在今年4月5日前与特朗普政府达成解决方案。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7958.htm)
据特斯拉总部所在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警方称,当地时间周一上午,在奥斯汀的一家特斯拉经销商处发现了多个燃烧装置。警方在一份声明中说,当地时间上午8点多,警方接到位于美国183号公路上的这家特斯拉经销商的电话后,发现了这些“可疑装置”,并致电奥斯汀警察局炸弹小组进行调查。  这些可以装置最终被确定为燃烧物,“被警方扣押,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周一表示,已经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来处理针对特斯拉的事件。 美国联邦调查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暴力行为、破坏行为和国内恐怖主义——比如最近的特斯拉袭击——将受到法律的全力追究。” 奥斯汀警方表示,调查仍在进行中,目前没有进一步的信息可以公布。 美国酒精、烟草、枪支和爆炸物管理局的一名发言人表示,该局正在协助调查,联邦调查局(FBI)负责牵头。 美国各地最近发生了一系列针对特斯拉的暴力袭击,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名执法人员表示,该局已经收到了48起特斯拉经销商、汽车和充电站成为袭击目标的报告。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7956.htm)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一名员工今年首次获得了该公司董事长兼CEO沃伦·巴菲特为公司内部“疯狂3月”赛事竞猜活动设置的100万美元大奖,了却了“股神”的一桩心愿。“疯狂3月”指的是美国大学男子篮球联赛(NCAA)的单败淘汰制锦标赛,绝大部分比赛会在3月进行。  巴菲特从2014年起开始设立赌局,最初的赌约是成功预测所有比赛结果的人能赢得10亿美元。后来这项赌局只面向伯克希尔员工(包括控股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例如保险公司Geico、喜诗糖果),变成成功预测前两轮比赛的人能获得百万美元奖金。去年伯克希尔近40万员工中,有6.5万人提交了自己的竞猜结果。 巴菲特今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已经94岁了,我想趁我还在担任董事长的时候,把100万美元亲手送给某人。” 今年的竞猜规则再次改变,任何在“疯狂三月”第一轮32场比赛中猜中至少30场比赛结果的人都有资格获得奖金。 现在,巴菲特终于能够了却这桩心愿了。据一份声明称,伯克希尔哈撒韦下属的航空培训公司FlightSafety International的一名匿名员工,在今年“疯狂三月”的第一轮32场比赛中,正确预测了31场比赛,从而赢得了这项百万美元的大奖。 事实上,在今年的首轮32场比赛中,有12名伯克希尔员工猜对了31场。100万美元的奖金颁给了连续猜中前29场比赛结果的人,另外11名员工每人将获得10万美元奖金。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7954.htm)
美国《大西洋》杂志的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周一撰文表示,在近期美国空袭也门胡塞武装前,美国最高级别的安全官员就把详细的袭击计划告知了他——确切讲是莫名把他拉进群聊,围观高级官员在投下第一颗炸弹前数小时的热烈讨论。 (来源:《大西洋》) 戈德堡透露,他是被特朗普的国家安全顾问沃尔茨拉进加密消息平台Signal的群聊,其他参与聊天的还有美国副总统万斯、国防部长海格塞斯,以及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拉特克利夫等十余人。 这位媒体人透露,他通过软件收到通知,被拉进了一个名为“胡塞PC小组”的群聊,这通常指的是包含内阁成员和其他高级安全官员的委员会会议。 根据他的回忆,副总统万斯在群聊中表示他认为“特朗普政府犯了一个错误”,也就是美国政府后续宣布对胡塞武装发起无限期行动。万斯强调了胡塞武装对红海商业航运的集中攻击,可能造成“油价飙升”,同时还“救了欧洲”。 随后群聊里的沃尔茨表示,应该找欧洲人来报销这次袭击也门的费用。他表示正在与有关部门合作,以确定“如何计算相关成本并将其加在欧洲人身上”。 随后海格塞斯回应称理解万斯的担忧,并支持他向特朗普提出这些问题。但海格塞斯是支持动武的那一派,强调这个计划存在公开泄露的风险,或者以色列可能先于美国发动打击,使得美国政府无法“以自己的条件开展行动”。 文章透露,海格塞斯后续在群聊里披露了部署在中东的美军和情报人员细节,以及打击胡塞目标的顺序,和具体使用的武器。 对于这一罕见的事态,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布莱恩·休斯周一回应称,戈德堡披露的消息链“似乎是真实的”,官员们正在审查一个“无意中添加进消息链”的群聊。 休斯还进一步表示:“高级官员在执行特朗普国家安全战略时,进行深入且深思熟虑的政策协调。胡塞行动的持续成功表明,美军士兵或国家安全没有受到任何威胁。” 当然,整件事情最荒唐的部分,是美国最高级别的政治和军事官员,竟然在非加密渠道讨论即将进行的军事行动。 据媒体报道,多名特朗普官员表示对这一事件感到震惊,同时也有人预测可能会有人要引咎辞职。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对此发表声明称,特朗普继续对他的国家安全团队抱有“最大的信心”,其中也包括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茨。 在周一的白宫发布会上,特朗普也没有给出明确意见,仅强调他对此一无所知。 面对这一罕见的事端,美国国会也“炸开了锅”。 除了齐声高呼问责的民主党议员外,共和党这一边也难以护短。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成员、前空军准将唐·培根表示:“我们都有把短信发错人的时候,不可原谅的行为是通过非安全网络发送这些信息。” 作为这件事情的彩蛋,2016年被爆出“邮件门”丑闻的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周一嘲讽地表示,“你们一定是在开玩笑吧”。当年对于她将敏感情报信息放在私人服务器上的行为,包括沃尔茨在内的现任特朗普团队成员都曾公开严厉批评。 (来源:X)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7952.htm)
根据周一发布的声明,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DJT.US)与加密交易平台Crypto.com签署了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协议, 将在今年晚些时候通过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的金融科技品牌Truth.Fi推出多只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预计这些ETF将追踪数字资产以及“以美国制造为重点、涉及能源等不同行业的证券”。 Crypto.com将通过其经纪交易商Foris Capital US LLC支持后端技术、处理托管并为ETF提供加密货币,其中包括比特币、Cronos以及其他代币。 预计这些基金将在全球范围内发行,包括美国、欧洲和亚洲。 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计划通过自有现金储备投资ETF,作为其战略的一部分,该战略涉及由嘉信理财托管的高达2.5亿美元。 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Devin Nunes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创建创新型基金,纳入专注于快速增长、技术创新和加强美国经济的公司,不受无稽之谈和政治姿态的影响。” 周一美股盘后,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涨超9%。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7950.htm)
当地时间周一,韩国现代汽车宣布将在美国投资210亿美元。这是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美国迎来的又一笔企业层面的大额投资。这项投资包括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建一座58亿美元的现代钢铁厂,该厂每年将生产270多万吨钢材,创造1400多个就业岗位。该钢铁厂预计将为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汽车厂供应钢材。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022/86703e6c5aa99fb.webp) 现代汽车还计划在2028年前投资90亿美元,将在美国的汽车产能提高到120万辆,并投资60亿美元扩大与美国企业在自动驾驶、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先进空中交通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现代汽车计划于本周三在佐治亚州为其价值75.9亿美元的新汽车工厂和电池工厂举行开业典礼。现代在阿拉巴马州有一家工厂,其关联公司起亚在佐治亚州也有一家工厂。这两家老厂每年可生产70万辆汽车,而佐治亚州的新厂全面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30万辆。 现代汽车还表示,将购买价值3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 在现代宣布上述投资计划之际,特朗普威胁将于4月2日对许多国家征收对等关税,对美国有巨额贸易顺差的韩国是潜在的对象之一。 特朗普周一还表示,本周可能会宣布对汽车征收更多关税。 各家汽车制造商一直在大力游说白宫不要对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大规模征收新关税。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巴拉本月早些时候会见了特朗普,并告诉他通用汽车希望在美国投资600亿美元,但对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表示担忧。 **多家企业已宣布在美投资** 特朗普周一对现代汽车在美国的扩张表示祝贺,并称这是其政府利用关税向外国制造商施压以创造美国就业机会的证明。 “资金正在涌入。我们希望保持这种势头,”特朗普表示,并称这项投资“清楚地表明关税非常有效”。 特朗普政府一直在利用关税来鼓励企业加大美国投资或者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许多公司都宣布了美国投资计划。 其中,最大的投资来自OpenAI、英伟达、苹果、台积电等企业,投资规模都在千亿美元之上。 美国医疗保健巨头强生公司上周五宣布未来四年在美国的制造、研发和技术投资将超过550亿美元。 此外,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全球航运巨头达飞集团等企业也宣布将在美国投资数百亿美元。 有分析称,企业为了规避高额关税,降低生产成本,因而纷纷选择在美国投资建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7948.htm)
“一个好人”,是一直以来外界给李斌贴的标签。而现在,他希望换个标签,成为“努力的狠人”。近期蔚来的组织变革引发外界广泛关注,而在3月23日的闭门沟通会上,李斌与秦力洪直面媒体,讲述了蔚来自2023年底便开始的为实现盈利而采取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文 | 新浪科技 张俊 李斌用三小时拆解了蔚来2025年的核心目标——第四季度盈利,并详细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关键路径:提升销量、改善毛利率、严控费用。为了供应链降本,他死磕每一块钱,关注到每一个零件;为了控制费用,他也是砍砍砍,原先萤火虫品牌计划单独参展上海车展,最终被他提议直接在蔚来展台参展,就是为了更省钱。 “盈利”“ROI”,成为他的高频词。在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之后,亏损数据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李斌确实需要对外传递蔚来的信心,这家成立十年的新势力车企也更需要找到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的全新生存法则。 **军令状:四季度必须盈利** “如果说今年蔚来只做一件事或只有一个目标是什么?那就是今年四季度要盈利。”李斌开场直言,“盈利”也成了他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过往,蔚来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坚持“长期主义”路线的代表,无论是重金投入建设换电站,推出牛屋打造用户服务型企业,自研智驾芯片、整车操作系统,每一项无一不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需要长周期才能看到回报。 过往十年里,每一次蔚来发布财报,都会成为外界围观“亏损”的时刻,“蔚来还要再亏多少钱?”“蔚来还能坚持多久?”上至李斌、秦力洪,下至蔚来的每一个员工,可能都会面临着这些灵魂拷问。 日前,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后,相似的局面再次上演。这一次,蔚来的营收和交付量均创下新高,毛利率也持续改善,但绕不过去的依然是亏损。“十年亏损超千亿”的关键词频频见诸报端。 而这一次,李斌也给出了盈利的最后通牒:今年第四季度必须盈利。相比此前2026年盈利的目标,大大提前。这个盈利目标背后,一是李斌对蔚来自身发展阶段的清醒认知,蔚来已经成立十年,很多技术投入要在今年看到结果,三个品牌矩阵的布局也会在今年形成闭环,蔚来到了展示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时候;与此同时,很多造车新势力也迎来了盈利时刻,比如理想、零跑,小鹏也喊出了今年四季度有望实现盈利的目标。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四季度不能如期盈利,对整个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商业模式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所以我们必须实现四季度盈利,我们也能做到四季度盈利。”李斌坦言。 面对外界“李斌终于听劝了”的调侃,他透露,其实蔚来的组织变革在2023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2023年11月,李斌发布了一封内部信,信中表示将减少10%的岗位,还将合并重复建设的部门与岗位,取消低效岗位,推迟和削减3年内不能提升公司财务表现的项目投入;2024年,蔚来开始在部分部门先行试点CBU机制(基本经营单元),在取得成效之后计划今年开始全面实施,希望为今年四季度盈利打下基础。 **“如果能穿越,换电建设会更加积极”** 如何实现盈利?李斌给出了一个公式:销量x毛利率-费用。销量要上去,毛利率要在合理的水平,费用也要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其中,销量无疑是重中之重,对于2025年,李斌的预期是销量翻番,也就是44万辆左右。他给出了四个驱动因素:产品、技术、充换电网络、销售服务体系。 产品层面,蔚来今年将迎来产品大年,蔚来、乐道和萤火虫三个品牌会有9款新车交付。蔚来品牌上,蔚来ET9即将启动交付, 2025款蔚来“5566”车型二季度上市,今年下半年还有一款新产品上市;乐道品牌上,乐道L90二季度亮相、三季度交付,乐道第三款产品四季度上市;萤火虫品牌计划今年4月上市。 李斌也没有避讳乐道和萤火虫当前面临的争议。他提到,乐道L60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订单还在稳步增长,非常不容易。“现在众口铄金,我以前不太理解这件事,现在看来真的能把金铄掉。但我们还在顽强地从坑里面爬出来。”随着乐道三款车的布局完成,李斌认为其品牌势能会慢慢回来。 至于萤火虫的争议,李斌表示,萤火虫本身是为欧洲量身定做,设计很有特点,俄乌冲突以及关税政策之后,也改变计划在中国售卖。“虽然用户觉得三重奏灯的布局没见过,太独特,但总比没人知道好。”他认为,这款车在销量上会很有后劲,今年4月交付后,今年还有8个月的产品周期。 技术层面,李斌认为,即将交付的蔚来ET9在智能化上居于领先,投入也非常大。其中,芯片研发成本能够建1500座换电站,操作系统的研发成本也能建1000多座换电站;包括接入DeepSeek的NOMI助手,基于世界模型的端到端智驾,接下来都会对销量带来促进作用。 充换电网络层面,今年也是蔚来的换电站建设大年。他坦言蔚来过去在很多地方交了很多学费,但如果可以穿越回去两三年,自己在换电站的建设上会更加积极。“换电对销量的促进是网络效应,我们还是低估了换电站对于销量的作用。”他举例,目前蔚来三分之一的换电站,也就是1000座在江浙沪地区,而这三个省份的销量也占到蔚来销量的50%,换电站对销量的贡献是巨大的。 不过,当前外界对换电路线还是有一些质疑,比如近期有企业推出了兆瓦闪充,有观点认为这会对换电带来冲击。李斌则回应称,充电和换电不是对立的,换电的优势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远远超过充电的速度,兆瓦闪充充电速度这么快,怎么解决电力容量的问题也是挑战。相比之下,他认为蔚来的可充、可换、可升级才是终极解决方案;另外,近期蔚来与宁德时代进行了换电合作,李斌认为,这也意味着换电成为了一个主流的补能模式。 销售服务网络方面,李斌透露,今年3月底乐道会有450家门店,萤火虫则直接在蔚来门店售卖,今年销售服务网络成熟之后是很重要的销量支撑;国际化方面,蔚来今年会进入25个国家和地区。他坦言,蔚来此前在欧洲做得有点重,交了很多学费。 “我们这几年在欧洲投入很大,没想到欧洲这几个国家办事这么慢,建个换电站要10个月,有的甚至一年。它的销售服务网络的爬坡时间太慢,爬坡一慢,就意味着贵,所以我们在欧洲交了很多学费。”李斌表示,接下来蔚来三个品牌进入全球市场,会寻找当地的国家合作伙伴,利用它已有的资源,包括门店和服务设施,按照蔚来的直营模式在当地开展业务,这样海外业务对蔚来来说是纯粹的增量。 **降本:2024年挖掘到6000多条降本线索** 在降本方面,李斌透露,蔚来2024年借鉴果链企业立讯精密启动了Cost Mining(成本挖矿)项目。 在这个项目之下,蔚来在内部树立了百万倍成本思维,做任何决策1块钱等于100万。“1块钱没多少,但是乘以100万辆车就是100万。有的人觉得省1000块钱不多,但乘以100万就是10亿,就很多了。所以我们希望内部从意识、流程到管理规范,都开始做这件事。” 李斌透露,2024年蔚来内部收到了6000多条Cost Mining线索,今年会继续深化。 据李斌描述,蔚来内部的降本达到了原子级,覆盖了从研发到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他以座椅为例,以前蔚来是按照整车去定点,比如ES8选一家,ET7选一家,ET9选一家,对供应商进行比价,这是常规做法。但这个做法的问题是供应商只做单独一款车,量又不高,分摊下来它赚不到钱;现在蔚来对车上的零件和部件进行分层解耦,以研发为源头把供应链拉通,这样的好处是大家都能挣钱。 另外,蔚来还在推动“透明供应链”,目前已经有几十家供应商接入到透明供应链体系。这个体系之下,蔚来可以了解供应商所有跟蔚来相关的生产费用细节,包括人员、场地、能耗,所有的数据必须实时接入。“我们希望把供应链全部打开,把钱挣到明处,把浪费减少。” 除了供应链,李斌认为,研发降本也非常重要。以蔚来自研的智驾芯片为例,一颗至少抵同行4颗,成本至少下降1万元。按照百万倍成本思维,1万元按照100万辆思维就是100亿,50万辆就是50亿,2024年20万辆就是20亿,很多钱就挣回来了。 **控费:“每一辆车、每一块电池都要把账算清楚”** 在降低费用方面,李斌透露,蔚来今年将开始全面推行CBU机制(基本经营单元)的管理措施。 CBU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从以前的预算制转变为现在的经营制,要看ROI(投入产出比),提高全员经营意识,该省省,该花花。 他以门店的销售为例,以前的衡量标准是卖多少车拿多少钱,而现在的逻辑不同,也要把卖车的成本算进去。比如公司在线上买的线索,与销售在门店接待用户获得成交,还有销售主动找朋友拓展的成交,对于公司来说成本完全不一样。把这些因素计算进去之后,销售的激励体系就完全不一样了。销售自己就是一张经营报表,蔚来要算他为公司挣了多少钱。 比如萤火虫接下来的上市发布会,按照以前的做法,需要租一个影棚,搞个发布会,再省钱也要花几十万;现在换了玩法,上海中心的牛屋来拉活,租1天只要10万,这样就省了很多钱。 IT部门推行CBU机制后,比如有10个项目,算清楚每个项目有什么回报,当年有什么回报,长期有什么回报,全口径要花多少钱,人工花多少、测试花多少、部署花多少。然后进行排序,高ROI先做,优先级就高。“不赚钱的就别干了,不干也不会死。去年因为这个省了很多钱。” “我们把所有的账全部算清楚,一个区域公司、每一辆车、每一块电池、每一个市场活动、每一个研发项目、每一个电机,我们都要把账算清楚。每一个经营报表都要有人负责任,这就是全员经营意识。”李斌说。 上海车展将在今年4月举行,而李斌也开始对不必要的费用砍砍砍。原先萤火虫品牌计划单独参展,而他认为直接在蔚来展台参展效果会更好,还更省钱,最终萤火虫品牌不再单独参展。 “蔚来肯定不是一个铺张的公司。我们交了好多学费,有的学费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有的是客观规律,就是要交学费,有的是管理意识不到位。”他说,蔚来在管理提效上还有巨大的空间,今年一定要把这个课补上。“我们不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做得好的地方坚持,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改。” 虽然蔚来接下来会控制费用,但李斌强调,真正能给用户创造价值的地方,蔚来肯定会坚持。他以服务为例,很多蔚来用户说能否把牛屋关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关牛屋,因为牛屋是蔚来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但牛屋也在推行CBU机制。李斌举例,以前牛屋里有专门负责Club区域的同事,还不是向店长汇报。当蔚来把门店作为基本经营单元以后,店长觉得多花钱自己就减人了。“最近有些媒体说蔚来裁员,我们已经没这个概念了。我们内部优化、精简都是一线做的。” **从好人李斌,到努力的狠人** 以前,外界给李斌贴的标签是“一个好人”;而今年,李斌称希望自己新的标签是“最努力的人、最拼的人。” 蔚来总裁秦力洪坦言,“说李斌是个好人这个事,是一个被人设置的议题。好人背后他们想说什么呢?第一个潜台词是你不辨善恶,第二是你看见了没有决心,慈不掌兵。” 在小鹏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外界就赋予了不少“爽文”色彩,比如查了多少贪腐,开掉了多少位高管。而李斌提到,蔚来历史上10年时间,让主动走人的VP(副总裁),有20个以上。 李斌透露,蔚来曾把美国团队从700人减到200多人;“我们从来不去说把谁干掉这个事,当作优点来说,这个事我们不太认可。如果他道德败坏,违反法律,该抓就抓,我们也抓过很多人。”秦力洪补充道,2024年蔚来合规部处理了100多起调查案件,其中诉诸刑法的十几起,最长的人判了13年。 “我们公司的合规标准非常高,任何一起案件,我们一定会调查到底。大家在管理这件事上都希望看爽文,很不幸,我不是一个爽文的人设。我们觉得还是踏踏实实做好,其实蔚来做事情讲体系、讲底层的思考逻辑。”李斌坦言,蔚来作为初创公司,在能力方面肯定还需要进步。蔚来的解决方案是从机制、体系能力入手,结硬寨、打呆仗,日拱一卒、久久为功。 从“好人”到“努力的狠人”,李斌在转变,蔚来也正在一系列变革机制中瘦身增效。而这些变革之后,蔚来能否实现今年销量翻番和四季度盈利目标?我们拭目以待。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7946.htm)
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正在为董事长兼CEO伯纳德・阿尔诺留任至 85 岁“铺路”。最近,法国奢侈品巨头路威酩轩集团(LVMH)董事会的一项提议引发了全球瞩目:将其CEO伯纳德·阿尔诺的任职年龄上限提高至85岁。这一变动如果通过,意味着现年76岁的阿尔诺将在未来10年内继续掌舵。  作为奢侈品行业的传奇人物,阿尔诺自1989年执掌LVMH以来,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收购和品牌运营,将集团打造成为拥有LV、迪奥、蒂芙尼、宝格丽等75个奢侈品牌、市值超过4000亿欧元的全球奢侈品帝国。 在LVMH面临数字化转型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关键时期,千亿帝国的传承焦虑也浮出水面,特别是在阿尔诺的五个子女都已进入集团担任要职的背景下,谁将接过“权杖”成为LVMH的下一任掌门人,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此般景象,仿若中国电视剧中的《甄嬛传》,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子女们虽同为阿尔诺的血脉,却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出不同的能力和抱负,仿佛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宫斗”。 近日,LVMH集团也发布了2024年业绩数据,公司2024年营收为847亿欧元,同比下降2%;净利润为125.5亿欧元,同比下降17%。在集团面临业绩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场静水深流的继承大戏,正牵动着整个奢侈品行业的神经。 **5子女争宠,暗流涌动** 与古驰家族因内斗失去控制权的教训相比,LVMH非常注重提前谋划继承人培养。 环顾整个奢侈品行业,家族传承其实从未减弱。伦敦时尚媒体 LDN fashion 曾统计了至今依然是家族掌控或管理的奢侈品企业,包括Dolce & Gabbana、Chanel、Hermes、Prada、Missoni、Ferragamo、Armani、Ralph Lauren、LVMH 和开云集团在内的奢侈品公司都依然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家族企业属性。 阿尔诺共有五个子女,其中长女Delphine和长子Antoine为其前任妻子所生,三个较为年轻的儿子Alexandre、Frédéric和Jean则由第二任妻子所生。 尽管阿尔诺宣称“最好的候选人将接任”,但这位76岁的商业巨擘究竟会将权杖交予哪位继承人,依然笼罩在迷雾之中,一场静默却暗流涌动的继承大戏正在上演。  这些年,阿尔诺通过将子女们推上LVMH集团内部的权威地位,从而确保家族企业在未来几代人中仍掌握在阿尔诺家族手中,并代代相传。 大女儿德尔菲娜(Delphine)现年49岁,是Christian Dior(该集团仅次于路易威登的第二大品牌)的首席执行官,并担任LVMH执行委员会成员,可以说在继承之战中拥有绝对的竞争力。阿尔诺曾不止一次向外界表达了自己对女儿的认可,“她敏锐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经验将成为推动迪奥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产。” 大儿子安托万(Antoine) 现年47岁,现任LVMH 集团形象和传讯主管、LVMH集团董事会成员、Berluti董事会主席、Loro Piana董事会主席。很多人知道他,还因为他的妻子是俄罗斯超模“水果娜”Natalia Vodianova,夫妻两人的热度居高不下,而流量和知名度也是另一种“资本”。  二儿子亚历山大 (Alexandre)现年32岁,也是继安托万与德尔菲娜之后,另一位优质的接班人,现任酩悦轩尼诗副首席执行官、LVMH 集团董事会成员。早在大学期间,亚历山大就开始学习LVMH集团的业务,从事数字发展和投资策略的研究,并跟随父亲一起出差熟悉集团的海外业务。 三儿子弗雷德里克(Frédéric)现年30岁,刚刚宣布将于3月26日起加入 Loro Piana 担任首席执行官、LVMH 集团董事会成员。小儿子简(Jean)现年26岁,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手表业务的营销和产品开发总监. 截止2023年年底,阿尔诺家族共持有 LVMH集团48.6%的股权和 64.3%的投票权。根据阿尔诺于2022年在家族控股公司建立的加强长期控制和团结的结构,每个家族成员都有平等的投票权。 如今,阿尔诺的五个子女已全部在牌桌上,这个庞大的奢侈品帝国继承人之战已初见格局。有报道称,阿尔诺非常重视子女在集团中的运营经验,每个月都会召集他的5个孩子共进午餐,他们还需要在90分钟的午餐时间中对集团的各个业务进行讨论,回答父亲提出的问题。他的小儿子Jean曾提到:“父亲正在衡量我们每个人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继承之战”其实已经打响。3月12日,据路透社消息,LVMH集团宣布了一系列高层人事变动。LVMH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阿尔诺五个孩子之一的Frédéric(三公子)将接任集团高端意大利羊绒品牌Loro Piana的首席执行官,真正进入了“夺嫡”核心圈。 要知道,Loro Piana是LVMH集团内表现最强劲的品牌之一,也奢侈品行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品牌之一。更意味深长的是大公子Antoine是现任Loro Piana董事会主席,而阿尔诺曾公开提到Loro Piana品牌需要“刹刹车”。这次新人事任命也有时尚圈人士解读为,“三公子要从长兄手中拿过Loro Piana。” 有媒体分析,这则任命还促成了LVMH集团“继承之战”的新局面,加大了Delphine(大公主)、Alexandre(二公子)、Frédéric(三公子)三个孩子之前的竞争。 但随着伯纳德·阿尔诺的任职年龄上限提高至85岁,这也意味着,五位继承人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考察期,LVMH掌门人的位置究竟花落谁家依旧不明朗。 **从Dior到Fendi,屡次涉文化挪用** 近年来,LVMH集团旗下的品牌屡次因文化争议陷入舆论漩涡。 从Dior的“马面裙”事件到Fendi的“文化挪用”风波,LVMH屡次踩中文化红线。这些争议不仅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反应,也让人们开始质疑:奢侈品巨头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是否忽视了文化尊重与敏感性? 2022年,Dior因一款设计被指抄袭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而引发轩然大波。这款裙子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但品牌并未明确标注其文化来源,反而将其宣传为“Dior原创设计”。这一行为激怒了中国消费者,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和“文化挪用”。 在社交媒体上,#Dior抄袭马面裙#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许多网友呼吁抵制Dior。尽管Dior最后下架了相关产品,但这一事件已经对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而在近日,LVMH集团旗下品牌Fendi因一款联名包的设计再度引发争议。该包使用了类似中国结的编织工艺,但在品牌宣传中却称其为“韩国传统工艺”,并暗示源自韩国传统文化,此举迅速引发中国消费者的强烈不满,Fendi也被指“文化挪用”甚至“文化剽窃”。 舆论发酵后,Fendi中国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关注到了该情况,目前已反馈到相关部门去进行核实处理,暂没有接到处理结果的相关信息。随后,相关宣传内容已不可见,系统显示该内容可能已被其所有者删除或根据隐私设置隐藏了。 上海夏至良时咨询管理公司高级研究员、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谈到,“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符号的误读与商业化滥用,Fendi将中国结简化为装饰元素,未深入挖掘其团结、吉祥寓意,且未与中方机构合作,触犯文化敏感性。除此以外西方品牌长期将东方文化视为‘他者’进行猎奇式借用,如迪奥马面裙事件中未尊重苗族银饰的文化背景,暴露出跨文化沟通机制的缺失。” 在他看来,LVMH应该建立文化顾问委员会,聘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参与设计审核。同时推动“双向共创”模式:与本土艺术家、设计师联合开发,如LV曾与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合作烟火秀。还可以强化供应链透明度,确保文化元素来源合法合规,避免“无主采摘”式争议。 **中国市场疲软,消费者偏好变了** 不久前,LVMH集团发布了2024年财报,期内集团营业收入为847亿欧元,同比下跌2%。2024年LVMH集团经常性营业利润为196亿欧元,同比减少14%,营业利润率为23.1%,这也是自2020年以来该数据首次下降。 从品类来看,2024年LVMH的核心时尚与皮具业务录得410.6亿欧元收入,同比下降1%;珠宝与腕表板块收入下降2%至105.77亿欧元;葡萄酒与烈酒业务全年收入下降8%至58.62亿欧元,经常性业务利润更是大幅下滑36%。 2024年,全球奢侈品行业遭遇寒流,业绩增长显著放缓。这一趋势的背后,折射出行业面临的深层次挑战——曾经推动奢侈品市场高速增长的两大引擎正在失速。 首先,购买高端消费品的核心客群正在萎缩。麦肯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奢侈品核心消费人群规模缩减约15%,这对严重依赖“二八定律”的奢侈品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杨怀玉进一步分析,“一方面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导致高端消费承压,消费者更趋理性,捂紧钱包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 其次,作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的中国表现疲软。有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同比下降8%,创十年来最大跌幅。贝恩咨询指出,中国消费者对本土设计的认可度在过去三年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本土品牌崛起对国际奢侈品造成了分流效应。 LVMH业绩承压也与中国市场表现疲软密切相关。财报显示,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31%降低至28%,有机收入降低11%。 LVMH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伯纳德・阿尔诺预测,中国市场的复苏将较为缓慢。“高质量的商品在中国仍然受到欢迎,预计恢复到正常的状态需要两年的时间。” 杨怀玉持有不同看法。他表示,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正在重塑奢侈品市场格局,一方面本土国潮品牌正以高辨识度和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跨国企业的运营压力,贸易摩擦、欧盟市场准入限制和数据安全法规抬高了运营成本,促使部分消费者因供应链担忧转向本土品牌。 他还谈道,“更关键的是,占据奢侈品消费42%的Z世代消费者偏好已转向个性化、可持续性和社交属性,而LVMH等传统奢侈品牌仍过度依赖‘Logo崇拜’的营销策略,未能及时适应这一消费代际变迁,导致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竞争力持续减弱。”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7944.htm)
作者 | 吴若瑜 编辑 | 彭孝秋 硬氪获悉,广州市晶华精密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晶华光学)向北交所撤回了IPO申请,上市之路告终。 晶华光学创立于1997年,专注精密光电仪器、汽车智能感知系统和精密光学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与销售,产品应用于望远镜、夜视仪、相机和显微镜等各类光学仪器。2022年,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2020-2023年6月,晶华光学的营收分别为10.03亿元、12.21亿元和11.95亿元和4.56亿元;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19万元、5265万元、9196万元和1619万元,利润涨落波动较大;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2.64%、27.69%、31.48%和28.17%,整体毛利率不高,且有下滑的趋势,公司解释,毛利率较低同外部供应链紧张,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有关,这也体现了公司对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不强。  业绩 来源于招股书 晶华光学的核心产品为精密光电仪器,2020-2022年,精密光电仪器营收占比分别为79.44%、76.96%和66.78%,逐年下降。精密光学部件和汽车智能感知系统业务开始上升。 精密光电仪器是工农业生产、资源勘探、国防建设等领域必备的高精密工具。晶华光学是国内最早主营精密光电仪器产品的公司之一,主要产品为望远镜、光学显微镜、夜视仪以及测距仪,拥有Bresser、Explore Scientific等自主品牌,以及热成像和数字日夜视觉成像设备Pulsar等代理品牌,与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等品牌商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精密光电仪器销售涉及线上线下、直销经销,与奥乐齐、历德、沃尔玛、开市客等大型商超合作;子公司官网建立线上销售商城,在京东、天猫、亚马逊、Bol.com等第三方电商平台设有专营店,并通过境内外子公司与精密光电仪器零售商合作。 公司在2014年投入资源进行汽车智能感知系统的研发、设计与生产,主要客户有广汽集团、VinFast、麦格纳(MAGNA)、阿尔派(ALPINE)等汽车制造厂商或供应商。另一业务精密光学部件,产品为高精度光学镜片,主要客户有日本腾龙(TAMRON)、奥之心、京瓷(KYOCERA)、松下(Panasonic)等公司,其中TAMRON和HOYA入股子公司晶和光电建立长期合作。 晶华光学以境外业务为主,2020-2022年,境外收入比例分别为77.37%、75.79%、66.53%,整体占比较高。报告期内,晶华光学的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分别为27.27%、32.44%、33.72%,客户依赖度不高。其中,第一大客户由股东腾龙集团变为广汽集团,2022年营收占比为11.16%。汽车智能感知系统业务同新能源汽车行业同一时间发展,是公司有未来业务的有力竞争点。  股权结构 来源于招股书 股权结构上,赫建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直接持有55.22%股份,间接持有1.70%表决权。因此,赫建合计控制56.92%的股份。此外,侯军华直接持有公司2.49%的股份,与赫建为兄弟关系,构成一致行动人。 赫建,1963年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1984-1986年曾任职国营5628厂助理工程师,1986-1997年,先后任职于中国北方工业广州公司光电处业务员、副处长、处长。1997-2014年,担任晶华有限董事长兼总经理,2014年至今任晶华光学董事长兼总经理。  来源于招股书 此外,晶华光学研发投入并不高,2020-2022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68%、2.56%和3.21%,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这次公司拟募集资金7.47亿元,其中6.47亿元用于“清远晶华扩产项目”;仅有7221.41万元用于研发。并且2024年7月12日,晶华光学发布公告下调募资金额,降至3.8亿元,删除了补流项目及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减少其他项目金额。截至2023年6月30日,晶华光学及其子公司员工人数已超1000人。  来源于招股书 硬氪认为,晶华光学虽然业务新颖多元,具有创新性,但是产品的议价能力不强,即便销量攀升,带来的盈利空间依然有限。此次上市失败,更应重视技术壁垒的建立,确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有机会二战IPO。
<blockquote><p>本篇文章将从产品经理的定义、职责、工作内容和能力模型等维度全面解构产品经理。</p> </blockquote>  ## 一、定义 在《解构产品》中,提到**产品是满足特定人群在特定场景下实现特定目标的商品,因此,**简单来说,产品经理是负责构建产品的人。 但是,仅仅只是把产品生产出来,没有用户愿意为之付费,这样的产品是失败的产品。 而成功的产品是产品与市场需求匹配(PMF),有足够多的用户付费(金钱或时间),企业能够获得利润。 因此,**产品经理是能够构建与市场需求匹配(PMF)的产品,让用户为之付费,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 ## 二、职责 构建与市场需求匹配的产品,有两个关键点: ### (1)快速发现正确的问题 需要对于用户和业务有深入的了解,以及掌握需求管理、市场竞品分析、数据分析的方法等。 ### (2)定义正确的产品方案 需要掌握对应领域的产品设计范式。 ## 三、工作内容  ### (1)产品设计 **即**紫色块,占据80%时间,包括: **1)市场洞察:**分析市场容量、增长趋势和机会等。 **2)竞品分析:**分析竞争对手在团队、资源和产品方面的优劣势,制定应对策略。 **3)需求收集和管理:** - 需求收集:包括用户主动提、产品经理主动进行用户调研、竞品调研、市场趋势判断等渠道收集 - 需求管理:将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归类和分析,判断是否要做,什么时候做(优先级) **4)需求定义:**通过需求文档的形式,将用户的需求转为可供开发落地的产品方案 **5)原型设计:**通过产品原型的方式更清晰直观的展示产品方案 **6)数据分析:**复盘产品上线后的销售和运营效果和指标,诊断产品是否达到了预期,提出解决方案 **7)产品规划:**根据市场机会、竞品动态、用户需求及数据分析综合规划产品季度、半年度、年度的版本计划。 ### (2)沟通协调 **即**绿色块,占据20%时间,包括: 项目管理,对UI设计、开发和测试的阶段产出物进行验收,保证需求的准确执行和准时上线。 ## 四、能力模型 产品经理的能力可以分为三部分: - **底层能力** - **专业能力**:对应需求能力、设计能力、进阶能力和高阶能力 - **业务能力**:对应行业能力  以下是初级、中级、高级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对比,可作为能力体系构建的参考: - ★ 基础掌握 - ★★ 熟练掌握 - ★★★ 精通  作者:产品经理费德 公众号:费德漫谈产品 本文由 @产品经理费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微信小店、小程序和服务号作为微信生态中的三大重要工具,近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和更新。这些变化不仅为微信电商生态注入了新活力,也构建了一个以“微信小店、小程序、服务号”为核心的三角结构,旨在更好地连接用户、商家和服务。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三角结构的联动机制,分析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和市场影响,供大家参考。</p> </blockquote>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微信的三大重要工具 —— 微信小店、服务号和小程序都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调整。2024 年,微信服务号迎来了诸多重磅更新。9 月,图片消息推荐场景上线,同时支持在网页端和手机端添加微信小店商品、支持小店商品与店铺卡片回复、添加小店与商品快捷访问等。10 月,个人注册服务号开放,直播预约与留言功能升级。这些更新让服务号在内容展示和与小店的互动上更加便捷高效。 微信小店在 2024 年底也有重大动作,12 月,微信小店灰度测试送礼物功能,白名单用户迅速增长,截至12月20 日白名单用户已达 3 亿多,仅 12 月 19 日一日通过该功能下单的用户接近 200 万。而 微信小程序一直保持着优化升级的步伐,微信不仅优化了加载速度和用户体验。  这些调整动作,无疑为微信的电商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这背后,微信正逐步构建起一个以**“微信小店、小程序、服务号”为核心的三角结构**。这一结构不仅体现了微信在电商领域的深度布局,更展示了其在连接用户、商家和服务上的全面考量。  本文将围绕这一三角结构展开,首先详细梳理微信小店、服务号和小程序的近期调整动作,分析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和市场影响;再深入探讨微信官方展示的**“微信小店、小程序、服务号” 三角结构,**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协作、互补,形成一个更强大的生态系统,为用户和商家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机会,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生态结构。 ## 01 微信小店送礼物功能迭代灰度测试全面启动 ### 微信小店送礼功能简介 随着节日氛围的日益浓厚,微信小店悄然上线了“送礼物”功能的灰度测试(24年12月18日深夜)。此次测试已覆盖全类目商品(除珠宝首饰、教育培训等特定类别),但暂限原价1万元以下的商品参与。符合条件的商铺将自动解锁该功能,商品详情页醒目展示“支持送礼物”的便捷入口。 用户只需在微信小店中挑选心仪商品,点击“送给朋友”,即可轻松进入送礼流程。无需事先询问收货地址或喜好,微信小店贴心简化了这两大繁琐步骤。收礼者将收到礼物通知,并可自主填写收货地址、选择同价位的其他款式,最终点击“收下礼物”,即可完成这份心意的传递。微信小店以科技之名,让送礼变得更加简单、温馨。  ## 02 腾讯布局送礼物功能:深度挖掘社交电商 在电商领域,腾讯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其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随着微信小店的升级,送礼物功能的推出,腾讯的战略意图愈发清晰——**构建并深化微信电商生态系统,挖掘社交关系的商业价值。** ### 1. 补齐电商短板 微信和腾讯虽在社交关系方面占据优势,但在电商的“人货场”铁三角中,“货”的环节一直存在短板。 送礼物功能可驱动主流品牌和商家主动到微信开店和铺货上架商品,借助春节等特殊时期的送礼场景,品牌和商家能获得巨大的免费流量曝光,从而促使其在微信内迅速完成店铺开设和商品上架,补齐“货”的短板。  ### 2. 构建完整生态 腾讯希望基于“社交关系-视频号-微信小店”的模式组合和生态融合,打造一个全新的电商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将比抖音、淘天和京东更具备战斗力和生态位优势,使“货找人”和“人找货”两套逻辑全部融合在一个生态之中,实现内容丰富、体验丝滑、无缝衔接。  ### 3. 强化社交互动与用户粘性 马化腾在腾讯年会上提到,“送礼物”功能通过社交互动吸引用户,增加购物的乐趣,鼓励用户以礼物的形式进行消费,尤其在节假日、生日等场合更具市场潜力。 这种创新功能不仅丰富了微信电商的玩法,还能有效强化用户之间的连接与互动,使得用户不仅限于单纯的购物行为,还能够在赠送礼物的过程中加深社交关系,从而提升平台的使用频率和用户粘性。  ### 4. 吸引新用户 社交关系的“病毒式传播”效应可使送礼物功能带动更多从未使用过微信小店的新用户进入平台。 新用户可能会通过在“搜一搜”搜索热门礼品品牌名,或点击对方发来的礼物链接的方式进入微信小店,完成第一次消费,为微信电商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 5. 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近年来,电商巨头竞争激烈,微信电商必须找到差异化的发展方向。“送礼物”功能的推出,正是微信在社交电商领域力求突围的重要一步,利用自身社交优势,结合创新功能,在电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多次强调,腾讯正重新定位直播电商业务,使其更趋近于微信电商,旨在打造一个与整个微信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的电商生态系统。送礼物功能的推出,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  ## 03 微信服务号新变动:消息盒子与小绿书成焦点 微信服务号近期经历了一系列显著的调整与变动,其中**消息盒子和小绿书的更新**尤为引人注目。  ### 1. 消息盒子的变动 首先是微信服务号进入灰度测试,消息被折叠到服务号的消息栏中。用户需进入消息列表才能查看之前的推送内容,所有内容通知也都在该处展现。 消息盒子内的内容形态更加丰富,包括“通知”、“关注”和“看一看”三大板块。其中,“关注”板块成为服务号消息盒子内的C位展示区,变化尤为频繁。值得注意的是,长文章的封面在此板块中被显著放大,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展示空间,有助于用户更快地锁定有价值的内容和深入阅读。 其次是置顶功能优化。用户可以将常用的服务号进行置顶,置顶后的服务号消息和通知将不会被收入到 “服务号” 中的整体展示当中,避免了重要信息被折叠错过,给予了用户更多自主选择权,提升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 ### 2. 小绿书推荐 除了消息盒子,小绿书的推荐也成为服务号变动中的一大亮点。 随着服务号的折叠,小绿书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微信全域的融合度上快速迭代。 小绿书以图片为主,其美观度和信息价值成为吸引用户点开内容的关键因素。 服务号消息盒子中的 “看一看” 板块也有了新变化,出现了大量小绿书,即公众号图片消息的内容推荐。此前,小绿书并没有统一入口,且部分用户无法进入图片消息板块,而现在在服务号中就可以直接看到小绿书的推荐内容,这为小绿书提供了新的流量入口和曝光机会,也为公众号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容创作和推广方式,即使是粉丝量不多的创作者,只要内容优质,也有机会获得平台的流量推荐。 ## 04 微信小店、小程序、服务号的三角结构 我们刚刚深入了解了微信小店、服务号以及小程序各自做出的一系列变动,**从微信小店送礼物功能的灰度测试,到服务号在消息盒子、小绿书推荐等方面的调整,这些变化都在不断重塑微信生态。**相信大家心中也产生了不少疑问,微信为什么要做出这些变动?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而这三大工具之间,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作为用户和商家的我们,又该如何把握这些变化,顺势而为呢? 接下来,就是本文的重中之重。让我们聚焦**微信小店、服务号和小程序之间的联动机制**。  ### 1. 变动背后的逻辑与三角联动  **微信小店是核心的交易枢纽。**它就像一个强大的商业中转站,贯穿于视频号、公众号、服务号等众多社交场景,无论是商品的售卖、订单的处理,还是售后的保障,都由它统一承接,是微信电商闭环的关键部分。 **小程序则扮演着连接公域流量与提供多元服务的角色。**它面向广阔的公域,能够吸引大量外部流量。一方面,小程序可以开展会员运营工作,深入挖掘用户价值;另一方面,它也是外部营销的重要平台,商家能通过各种创意营销活动吸引潜在顾客。同时,小程序为整个微信生态提供诸如个性化功能服务等众多功能,并且在营销玩法上不断创新。 **服务号侧重于私域流量的运营与管理。**它是商家沉淀粉丝的重要阵地,商家可以通过持续推送优质内容与用户互动,提升用户的忠诚度。服务号还承担着通知用户的职能,像新品发布、促销活动等信息都可以及时传递给用户。 **通过这种三角结构,微信小店、小程序、服务号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为商家提供了从公域引流、私域沉淀到完成交易及售后的完整商业链路。** ### 2. 微信小店:新流量以及核心交易枢纽 在微信电商生态中,微信小店正以其独特的定位,成为新流量的核心汇聚点与交易的中枢纽带。通过一系列创新玩法,微信小店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购物体验,更为商家开辟了全新的增长路径。以下,我们将从**“微信小店送礼物”、“微信小店联盟(推客)”以及“搜一搜”**三个角度,分析下微信小店如何成为获取流量与促进交易的核心。  **1)微信小店送礼物** 线上场景 微信小店推出“送礼物”功能,在线上为商家开辟了新的营销途径。例如,在情人节期间,一些美妆类的微信小店商家利用这个功能吸引消费者。他们推出了“情侣套装”套餐,消费者购买后可以选择通过“送给朋友”按钮,将商品以礼物的形式送给朋友。这种送礼物功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转移,还带有浓厚的情感元素。消费者在送礼过程中会仔细挑选款式、浏览金额,这增加了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时长,商家则借此提高了商品的展示度和销售额。 对于一些具有特色商品的微信小店,如手工艺品店,消费者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品作为礼物送给朋友。比如一个手工陶瓷杯,朋友收到带有精美包装和定制祝福的陶瓷杯,会大大提升对商家的印象。据统计,采用这种送礼物营销方式的商家,其商品的转化率比普通直接售卖提高了约30%。 线下场景 微信小店的送礼物功能也能延伸到线下。例如一些线下实体店铺与微信小店合作推出了“线下体验,线上送礼”的活动。以花店为例,顾客在店内预订了一束鲜花后,可以同时选择在微信小店的线上商店购买一份配套的小礼品,如精美的花盒或香薰蜡烛,然后通过微信小店将整个套餐送给朋友。这种方式将线下实体店的体验优势和线上送礼的便捷性相结合,扩大了商家的营销范围。 **2)微信小店联盟(推客)** 微信小店联盟中的推客带货功能为小店带来了新的流量入口。例如,某时尚服装微信小店与一些时尚博主合作。这些博主作为推客,利用自己的粉丝群体进行商品推广。他们可以通过推客接口获取推荐商品,将小店中的新款服装分享到自己的公众号文章或者社群中。当粉丝通过推客的专属链接购买商品时,博主可以获得相应的佣金,同时为小店带来了精准的流量和销售订单。 对于一些小众但有特色的微信小店,推客的作用更加明显。比如一家专门销售复古风格手表的小店,虽然品牌知名度不高,但通过与钟表类的小众博主合作推客,能够快速将商品推广到目标受众中。根据数据统计,在推客模式开展后的一周内,该小店的订单量增长了50%。 **3)搜一搜:利用搜一搜获取流量** 微信小店在 “搜一搜” 中的出现,为其打开了公域流量的口子。用户在微信 “搜一搜” 中输入 “送礼物” 或 “送礼” 等关键词,便会出现一个 “商品” 入口,点击 “更多”,能浏览到更多送礼物的商品。商家可以通过优化店铺和商品名称中的关键词,提高在搜一搜中的曝光率。 例如,某家居用品店在商品名称和店铺简介中加入了 “送礼佳品”“家居礼品” 等关键词,当用户搜索相关关键词时,该店铺的商品更容易被展示出来,从而吸引了更多潜在客户。此外,商家还可以结合直播等活动,提升商品的品牌知名度与销量,进一步提高在送礼物中心化入口中的竞争力。 ### 3. 服务号:私域流量的运营与管理 **1)短图文(服务号小绿书)带货种草涨粉** 制作吸睛内容:服务号可以发布高质量、有吸引力的短图文,通过精美的图片、简洁生动的文字介绍商品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吸引用户的关注并激发购买欲望。例如,某时尚美妆服务号会定期发布新品试用的短图文,展示美妆产品的使用效果和上妆步骤,搭配精美的模特图片,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互动,粉丝数量在短时间内增长了20%。 利用热点话题: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和流行趋势,将产品或服务巧妙地融入其中,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如在某个热门电视剧播出期间,某服装服务号推出与剧中角色同款服装的短图文推荐,借助电视剧的热度吸引了大量剧迷的关注,不仅提高了文章的阅读量和分享率,还带动了相关服装的销售,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新粉丝关注。 设置互动环节:在短图文中设置互动环节,如提问、抽奖、投票等,鼓励用户参与评论和分享,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和粘性。比如,某美食服务号在介绍一道特色菜品的短图文结尾处,设置了“你最喜欢的美食是什么”的互动话题,并抽取幸运用户赠送餐厅优惠券,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留言和分享,有效提升了服务号的曝光度和粉丝量。  **2)服务号开播涨粉** 直播预告与推广:在服务号提前发布直播预告,包括直播时间、主题、亮点和福利等信息,吸引用户预约观看。同时,可以通过服务号的菜单栏、推送消息、文章插入等多种方式进行推广。例如,某知识付费服务号在每次直播前都会在服务号推送详细的直播预告,介绍本次直播邀请的知名专家和将分享的干货内容,并设置预约按钮,方便用户一键预约。通过这种方式,每次直播的预约人数都能达到数千人,直播期间的观看人数和互动量也非常可观,粉丝数量稳步增长。 直播内容优化:提供有价值、有趣、有互动性的直播内容,如专业知识讲解、产品使用演示、嘉宾访谈、互动游戏等,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兴趣,让用户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收获,从而提高用户的留存率和转化率。如某健身服务号的直播中,教练会进行健身动作的示范和讲解,还会邀请会员分享健身经验和成果,同时设置抽奖环节,赠送健身器材和课程优惠券等,吸引了大量用户观看和参与,粉丝活跃度和忠诚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直播后的跟进与转化:直播结束后,及时对直播内容进行总结和复盘,将直播中的精华部分整理成图文或视频,发布在服务号上,供未能观看直播的用户查看。同时,可以通过服务号向观看直播的用户发送感谢信息和福利引导,如专属优惠券、课程资料等,促进用户的进一步转化和留存。例如,某教育服务号在直播结束后,会将直播中的重点知识点整理成文章发布,并向观看直播的用户发送课程购买的优惠券,有效提高了课程的购买转化率,同时也吸引了部分用户关注服务号。 **3)服务号限时活动** 限时折扣与优惠:推出限时的商品折扣、满减优惠、买一送一等活动,刺激用户的购买欲望,提高商品的销量和服务号的销售额。如某电商服务号在双11期间推出全场商品8折优惠的限时活动,同时设置了满300减50、买二送一等叠加优惠,吸引了大量用户在活动期间下单购买,活动期间的销售额较平时增长了300%,新增粉丝数量也超过了5000人。 限时抽奖与赠品:举办限时抽奖活动,设置丰厚的奖品,如电子产品、旅游套餐、现金红包等,吸引用户参与。同时,可以要求用户关注服务号、分享活动到朋友圈等作为参与条件,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例如,某汽车服务号在新品发布期间举办了限时抽奖活动,奖品包括汽车使用权、车载导航仪、加油卡等,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服务号的粉丝量和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限时专属福利:为服务号的粉丝提供限时的专属福利,如专属优惠券、免费试用、会员特权等,增强粉丝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如某母婴服务号为会员推出了限时的免费亲子课程和育儿资料包,只有在活动期间内会员才能领取,有效提高了会员的活跃度和留存率,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新用户注册成为会员并关注服务号。 ## 05 小程序、服务号与微信小店的联动 在微信生态中,小程序、服务号与微信小店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三者之间的联动却能够创造出无限可能。 以下,我们将从常见的联动玩法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小程序、服务号与微信小店如何携手共创佳绩。  ### 1. 小程序与服务号的深度绑定 小程序与服务号的深度绑定,是实现无缝购物体验的基础。通过服务号菜单、模版消息等功能,品牌可以引导用户直达小程序,完成购买、支付等流程。同时,小程序内的数据也可以同步至服务号,实现用户信息的统一管理。 比如某服装品牌在其服务号中设置了“会员中心”菜单,点击后直接跳转至小程序会员页面。用户可以在小程序中查看会员等级、积分、优惠券等信息,并直接在小程序内完成购买。此外,该品牌还利用服务号的模版消息功能,向用户推送新品上市、限时优惠等信息,引导用户点击小程序链接进行购买。这种深度绑定的方式,不仅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还有效促进了销量增长。 ### 2. 微信小店与小程序的无缝衔接 微信小店作为品牌在微信生态中的线上商城,与小程序的无缝衔接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用户可以在小程序中浏览商品、加入购物车、支付购买,同时,小程序内的商品信息也可以同步至微信小店,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 品牌可以在微信小店中上架一系列新品,并通过小程序进行推广。用户在小程序中不仅可以浏览到这些新品,还可以直接点击购买链接进入微信小店完成购买。此外,还可以利用小程序的社交属性,鼓励用户将商品分享至朋友圈或微信群,以获取额外优惠。这种无缝衔接的方式,不仅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还有效扩大了品牌的曝光度和销量。 ### 3. 小程序、服务号与微信小店的联合营销 小程序、服务号与微信小店的联合营销,是实现品牌增长的重要策略。通过三者之间的联动,品牌可以打造出更加丰富的营销活动,如限时折扣、满减优惠、积分兑换等,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并提升转化率。 某家电品牌在其小程序、服务号与微信小店中共同推出了一项“积分兑换家电”活动。用户可以通过在小程序内购买商品、参与互动等方式积累积分,并在服务号中查看积分余额和兑换商品。同时,该品牌还在微信小店中设置了积分兑换专区,供用户选择心仪的商品进行兑换。这种联合营销的方式,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忠诚度,还有效促进了销量增长和品牌口碑的传播。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一句话概括:**“微信小店、小程序、服务号”的三角结构:**  微信小店负责“新流量增长”;小程序负责“新能力玩法”;而服务号负责“复购增长”,为“用户沉淀、客户管理、触达运营”的阵地,并强调了企微是其补充场景。 再给你额外的解释: 微信小店作为承接交易的载体,小程序扮演承接会员运营、外部营销和全域流量的角色。而服务号则用来沉淀粉丝、通知用户,作为私域连接之用。 作者:私域深度运营 公众号:私域深度运营 本文由 @私域深度运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