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南斋游戏开发,Gamirror Games发行的悬疑叙事游戏《乌合之众》现已在Steam平台上线试玩版,全新宣传视频同步公开。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乌合之众》是一款融合了悬疑犯罪、黑色幽默和民俗信仰等元素的叙事向游戏。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闽南陶瓷县城——乌山县。自古以来,乌山上存在着一尊名为“弥陀”的大佛。香火绵延,历久不息。然而在2009年的夏天,这尊大佛凭空消失了。  玩家将陆续扮演6名不同身份、性格迥异的角色,回到大佛消失前的一个月里,探寻弥陀消失之谜。在弥陀慈悲低眉的注视下,他们的人生互相交织,似乎早已注定,却又寓于无限可能之中。  本次的试玩版包含游戏的首个章节,提供约1~1.5小时的沉浸流程内容。落魄制陶匠人秦小南在求佛之际得到弥陀的“神谕”,看到了改变人生的可能性。但看似偶然的契机,背后却是一场横跨半世纪的惊天迷局。   生死无常,因果汹涌难逃。弥陀的“神谕”是否真的注定会实现?感兴趣的玩家不妨现在就去Steam下载试玩版,在一片光怪陆离中,亲身见证这段乌山大佛的消亡史。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日本的Mizuki公司最近又出新招,推出了一款仿CRT显示器,专为其复古迷你电脑设计,旨在重现当年CRT显示器的独特氛围。**这款显示器搭配该公司推出的X68000 Z Super和X68000 Z XVI迷你复古电脑,完美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的复古风格。 X68000系列电脑是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非常流行的家用电脑,为了进一步完善复古体验,Mizuki公司设计了这款8英寸的迷你显示器,与迷你电脑的尺寸完美匹配。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2f1cc9ff-4024-47ae-9645-6c332d87a05a.png) **这款显示器采用了1024×768分辨率的4:3比例LCD面板,刷新率为60Hz,配备了旋转底座,外观为经典的黑色机身,重量仅1.5千克。** 它通过USB Type-C接口供电(5V/3A),并通过HDMI接口与迷你电脑连接,显示器内置立体声扬声器,还配备了3.5毫米耳机插孔以及用于调节音量、亮度和对比度的物理按键。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f7db99e6-b50d-4b61-9196-243d49c58fc1.png) 这款显示器最引人注目的设计是其“弯曲的亚克力结构”,旨在重现经典CRT显示器的氛围,虽然这种设计在视觉上确实能营造出复古的感觉,但它本质上仍然是一个LCD显示器。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25962d42-e169-4095-887e-e463d8ed1bc0.png) **对于追求极致复古体验的用户来说,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失望,因为真正的CRT显示器具有低输入延迟、无运动模糊和CRT抖动等独特特性,而这些是LCD显示器难以完全模拟的。** 这款显示器的众筹价格为35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700元),显然主要卖点在于其复古的外观和氛围,而非显示性能。 在Indiegogo上,该项目仅用几天时间就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众筹目标,预计将在未来几天内顺利完成,如果一切顺利,这款显示器可能会通过Indiegogo平台推向全球市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118.htm)
**据媒体报道,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此次来华之前,曾现身白宫,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让外界感到颇为微妙的是,仅相隔一天的时间点,黄仁勋便马不停蹄地开启了访问中国的旅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与黄仁勋会面当天,有知情人士透露了双方会面消息,黄仁勋与特朗普却均未置评。 而今天,黄仁勋宣布英伟达将恢复H20在中国的销售这一消息,直接印证了他与特朗普见面会谈的结果。 媒体报道,黄仁勋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国市场如此庞大、充满活力。人工智能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非常高兴看到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这里有全球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因此,美国企业扎根中国市场的确至关重要。” 他透露“**我去见了特朗普总统,他知道我这次要来中国,也知道我将在链博会上发言,他祝我在中国旅途愉快。**” 回顾此前,在今年4月份,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针对英伟达人工智能(AI)芯片实施出口管制。 **当时,英伟达被告知其先前获批的H20芯片需要出口许可证。** 不仅如此,特朗普政府还取消了前总统拜登计划出台的“人工智能扩散规则”(将全球国家分为三级,对不同层级国家实施不同程度的芯片出口限制) ,此举或将导致英伟达的AI芯片出口面临其他限制。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be5a6bc985d941fbb56251429a1dc83d.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116.htm)
近日,山姆会员商店的选品问题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发文吐槽,山姆下架了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等回购率高、性价比高的商品。**同时,对其新上架的低糖好丽友派商品表示不满意,质疑山姆选品质量下滑。** 有网友还写信直言:**“我花钱办卡进会员超市,你卖我家门口就能买到的东西,把我们消费者当韭菜是吧?”**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bcd9d88a-b8a8-4431-be74-50781954d676.png) **据悉,山姆会员年费为260元,只有办了会员才能进去购物,消费者本质上是在为“严选服务”买单。** 而除了好丽友,卫龙、徐福记、溜溜梅等大众品牌产品陆续进驻山姆货架, 曾经引发抢购热潮的蛋黄酥、杨枝甘露、焦糖饼干千层等特色商品却悄然下架。 对此,山姆会员商店客服人员表示,商品下架信息以山姆会员商店App提示的信息为准,对于选品的问题,后续会尽力改善商品品质。 据悉,在社交媒体上被质疑的“低糖好丽友派”于今年6月在山姆上新。 新品在原有配方上进行了创新,减少了80%的糖分,同时增加了30%的可可含量,售价为49.9元一盒,内含48枚。 但在商品评论区,这款好丽友派有300多人打出了差评,有消费者称:“看到低糖才买的,但实际吃起来太甜。”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48728d01-d6eb-4cd9-9f46-f5baf99fac04.jpg) 不过,此次争议点在于,**好丽友品牌在2022年时深陷“配料表双标”风波**,此后其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一直大打折扣。 **尽管好丽友官方后续澄清称全球产品配方一致,所谓“双标”系误读,但这一解释并未能完全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在社交媒体上,类似的声音也并不少见,甚至还有会员给山姆总部写信,反馈选品质量问题,这条帖子已经有近千条评论。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dc79e002-c14c-4084-b8e9-9bae56a9df1f.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114.htm)
长久以来,ThinkPad笔记本一直都以低调沉稳的黑色风格出现在世人面前,不过在联想麾下,ThinkPad的风格逐渐多样化,现在史上白色风格的ThinkPad问世了,它就是**14寸的ThinkPad X9-14 Aura、15寸的ThinkPad X9-15 Aura!** ThinkPad X9 Aura系列其实提供了两种配色,**一是比较传统的雷霆灰,二就是耳目一新的月光白。**   除了通体洁白无瑕,它还采用了**AED环保工艺,历经30多道工序打造,能源消耗减少55%,酸用量减少85%,碳排放减少15%。** 它包括**环保介质着色技术、85%减酸工艺、阳极电泳工艺等等**,使得白色浸入材质本身,带来细腻柔和的触感,同时保护纯白配色永不褪色。 C面经典的小红点,也变成了呼吸灯形式……   **14寸款轻至1.27kg,薄至6.7mm;15寸款则轻至1.4kg,薄至6.8mm。** B面是OLED触控屏,90.9%屏占比,2880x1800分辨率,30-120Hz可变刷新率,1100nits HDR峰值亮度,500nits亮度,DisplayHDR True Black 600认证,100% P3色域,覆盖AR防反射涂层、AS防污渍涂层。 可惜边框是黑色的,或许是为了容纳800万像素摄像头和IR红外摄像头。   配置方面,处理器可选**酷睿Ultra 9 288V、酷睿Ultra 7 258V**,自带锐炫核显,内存标配32GB LPDDR5X-8533,硬盘可选1/2TB PCIe 4.0 x4。 电池容量15寸80Whr,14寸55Whr。接口提供两个雷电4/USB-C、一个HDMI 2.1、一个3.5mm音频孔,15寸的还多一个USB-A。 价格方面,14/15寸258V+32GB+1TB 12999元,国补到手10999元。 14寸288V+32GB+2TB 15999元,国补到手13999元。 15寸288V+32GB+2TB 16999元,国补到手14999元。 **购买链接:**京东(12999元) **购买链接:**京东(12999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112.htm)
近日,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北京与NVIDIA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举行会谈,这是黄仁勋时隔3个月再次到访北京,也是今年第三次来到中国大陆。不同于上次的西装革履,**黄仁勋这次重新穿上了他最爱的皮衣,神态轻松自若,还公开与雷军合影,显然心情是心情大好。**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16c737faa5d144949894e1bffc90f194.png) 按照NVIDIA官方的说法,NVIDIA正在提交在中国市场上重新销售H20 GPU的申请,而美国政府已向NVIDIA保证,将授予许可证,NVIDIA也希望尽快启动交付。 黄仁勋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也表示:**“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我们的出口许可,我们可以开始发货了,所以我们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20。我非常期待能很快发货H20,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这真是个非常、非常好的消息。”** 黄仁勋还宣布,**将在中国市场上推出一款全新且完全兼容的RTX PRO GPU专业显卡**,“是为智能工厂和物流打造数字孪生AI的理想选择”。 事实上,除了高端AI GPU芯片,NVIDIA高端的RTX PRO专业显卡同样也已被禁止销售给中国市场,显然这次NVIDIA同步设计了中国特供版,并拿到了销售许可,可谓双喜临门。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3d436b816b6a40e68282ddc4a5090a9c.png) NVIDIA在新闻稿中,特别强调了黄仁勋在美国和中国为推广AI而做的努力,直言AI将为全球商业和社会带来的诸多益处。 **在美国华盛顿,黄仁勋会见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政策制定者们,重申了NVIDIA在支持政府创造就业机会、加强美国AI基础设施和本土制造业、保持美国在AI领域领先地位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在中国,黄仁勋与政府和业界官员会面,探讨AI将如何提高生产力和扩大机遇,强调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如何推进安全可靠的AI,进而造福全人类。** 在访问期间,黄仁勋还特别指出,世界已经到达一个拐点—— AI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资源,就像能源、水和互联网一样。 黄仁勋强调,NVIDIA致力于支持开源研究、基础模型和应用开发,从而实现AI的普及,并将为拉丁美洲、欧洲、亚洲以及所有其他地区的新兴经济体提供支持。 黄仁勋此前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表示:“通用、开源的研究和基础模型是AI创新的支柱。我们相信,每种民用模型都能够在美国的技术堆栈上实现理想运行,这将帮助世界各国选择我们的解决方案。”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24eeb692-bbb7-4f07-bbea-275c1c436127.png) NVIDIA刚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黄仁勋个人的净资产也达到144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九。 **今年1月,黄仁勋先后现身深圳、中国台湾、北京、上海,出席公司年会及相关活动。** **4月中旬,黄仁勋再度来华,并与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北京举行会谈。** 他在答谢迎春会上的致辞中特别指出,NVIDIA在北京、上海、深圳拥有近4000名员工,在过去数年间成长了将近60%,而且中国员工的流失率是全球最低的,每年只有0.9%,而全球员工为2%,一些科技公司甚至可能高达20%。 黄仁勋在会谈中表示,中国是NVIDIA非常重要的市场,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而美国政府加强芯片出口管制已对NVIDIA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5月中旬,NVIDIA还披露,正在为上海的现有公司员工租用新的办公空间,这是NVIDIA在中国持续深耕的努力。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73849a38da6844aebf08b0f69d6751e3.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e4f7dec779af488cab16927dc6aeb9cb.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110.htm)
今日,**HMD 101 4G手机发布,售价149元,新机号称是诺基亚手机制造工艺与测试标准。****HMD 101 4G支持Deepseek大模型,内置语音助手+语音播报,**比如语音唤醒打开通讯录、添加闹钟、打开收音机等。 可通过AI助手询问“血糖高可以吃什么水果”“明天什么天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背一首《静夜思》”等问题,起居管家、健康顾问、生活帮手、学习助手,一句话搞定。   产品详情页显示,AI助手激活后,享100天免费试用。  HMD 101 4G采用大面积孤岛式键盘,搭配大字体印刷,方便老年人使用。  同时内置FM收音机支持扬声器外放和使用3.5mm有线耳机收听。 该机内置双Nano SIM小卡卡槽,**支持移动、联通、电信、广电4G,以及VoLTE高清语音通话。** 其他方面,HMD 101 4G采用2.0英寸LCD屏,配备双LED手电筒、支持32GB内存卡,Type-C充电接口,支持日历、计算器、浏览器等功能,保留了功能机经典的贪吃蛇游戏。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108.htm)
希捷刚刚发布了**业内首款30TB大容量的机械硬盘“酷狼Pro 30TB”(ST30000NT011)**,,还有28TB版本“**酷狼Pro 28TB**”(ST28000NT000)主要面向商用和企业级NAS、RAID应用场景。 它基于希捷魔彩盒3(Mozaic 3+)存储平台,也是**首款采用HAMR热辅助磁记录技术的消费级硬盘,并采用CMR传统磁记录而非SMR叠瓦存储**,可以支撑高性能、高负载的大规模AI部署和企业级应用。  **酷狼Pro 30TB单碟容量高达3TB,存储密度每平方英寸1.74Tb,因此只需10张碟片就达成了30TB的总容量**,厚度控制在26.11毫米,当然还是充氦设计。 缓存容量512MB,转速7200PRM,**最大持续数据传输率275MB/s**,平均闲置功耗6.8W,平均运行功耗8.3W。 它针对支持AgileArray的NAS进行了特别优化,支持双面平衡、限时故障恢复,并内置旋转振动(RV)传感器,以保证多盘位系统中的抗振性、性能一致性。 额定工作负载**550TB/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250万小时,支持酷狼健康管理(IHM),可以24x7全天候使用,提供5年质保,包含3年免费数据恢复服务,恢复率高达95%。    根据快科技实测,**酷狼Pro 30TB单盘顺序读写速度超过290MB/s,四盘组成RAID 0阵列,顺序读取、写入速度都超过了1.1GB/s,4K随机读写性能也都超过了44MB/s。**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106.htm)
<blockquote><p>流量红利见顶、价格战内卷,企业如何跳出红海?灰度认知社提出“新蓝海战略”:用一元聚焦、二元杂交、多元新物种三层创新,重新定义圈层、场景与痛点,让品牌在寒冬中找到增长突破口。</p> </blockquote>  经济下行周期,几乎所有单一市场,都是红海竞争。那现在还有蓝海市场么?我们的结论是蓝海市场很难找到,但是新蓝海战略依然存在。且听我们细细道来。 ## 一、新蓝海战略的基本概念 我们简单粗暴地把新蓝海战略分为: 一元创新、二元创新和多元创新三大类。 - 一元创新,通常指的是聚焦战略。 - 二元创新,通常指的是杂交战略。 - 多元创新,通常指的是新物种战略。 ## 二、新蓝海战略:一元创新 一元创新,我们说的是聚焦战略。不同于以往的产品聚焦、行业聚焦,现在更多的是圈层聚焦、场景聚焦、痛点聚焦。 (一)圈层聚焦 - 比如:B站,是核心圈层聚焦在Z世代年轻群体的ACG文化平台。 - 比如:始祖鸟,是核心圈层聚焦在专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运动奢侈品。 - 比如:小米,是核心圈层聚焦在年轻人第一部的高性价比产品。 通常我们会误以为,圈层聚焦就做不大。但是大家会惊奇地发现,上面3个品牌都破圈了。除了核心圈层,还泛化成了大众消费。 (二)场景聚焦 比如:Insta360,聚焦在全景拍照。 比如:Lululemon,聚焦在瑜伽场景。 比如:LIVALL,聚焦在骑行智能头盔。 大家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卖的不是产品,而是? 比如:消费者并不需要全景相机,他们需要的快速分享到社交平台的炫酷视频。 比如:消费者并不需要瑜伽裤,他们需要的是品质生活的身份认同。 比如:消费者并不需要骑行智能头盔,他们需要的是骑行中的智能安全和智能生活。 (三)聚焦痛点 比如:妙可蓝多的奶酪棒,用关联营销(放学回家,奶酪棒),抓住了家长接孩子放学,孩子肚子有点小饿,需要补充点能量,又不能多吃的痛点。 比如:戴森吹风机,用先进的数字马达技术,解决了传统吹风机伤头发、噪音大、干发慢的痛点。 比如:云南白药创可贴,“有药好的更快些”,就是抓住了小伤口管理上,除了止血,还有疼痛、炎症等痛点。 小结一下:一元创新,我们往往要对市场、赛道进行重新定义和切割,把品牌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发挥到极致,打造出一个小池塘的大领主,先做小做强,最终还能成功破圈,做多做大。 ## 三、新蓝海战略:二元创新 二元创新,就是杂交战略。这里我们来介绍10个小分类。 (一)两极决策 我们知道,以前内衣最大决策点是维密代表的性感,后来美国三爱内衣等众多品牌主打舒适感,并将舒适打成了最大决策点。这样,就形成了两极化的客户决策点,要么性感,要么舒适。 性感往往就是有型承托,就需要钢圈硬支撑,缺点就是不舒适;舒适往往就是无托的背心式文胸,没有承托力,长期对身体结构不好。 那么有没有中间地带呢?有的,叫软支撑。它就是介于舒适和性感之间的客户决策点。现在,包括软支撑在内的无托文胸,发展势头强劲。 (二)两个市场 我们知道女装市场,通常分为少淑、中淑、大淑三个分类。这个分类之间的结合部,还有没有蓝海机会呢?答案是有的。 比如:AW project轻奢设计师女装品牌,就切入了中淑和大淑之间的断层市场,在视觉上形成了品类高辨识度(区别于快时尚和传统轻奢女装)和独特的设计语言(有温度有艺术的设计感),最近势头正劲。 (三)两个场景 最近星巴克传出了要出售中国区业务,先不管它业绩如何。它成功的营销,莫过于“第三空间”的公关战役了。 所谓第三空间,就是把工作和家庭两个场景,既关联上,又区别开。同时,还暗示是白领阶层的非正式会客、临时办公场所。价值体感,一下子就拉上去了。 (四)两个嫁接 作为星巴克最强劲的对手,瑞幸咖啡在起盘的时候,除了价格低,其它方面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并不大。而且咖啡是外来产品,一个中国品牌天生就有价值缺陷。 可是,外来产品和中国人的口味,能不能进行嫁接呢?外国咖啡+中国人喜好牛奶,那就是聚焦奶咖赛道。从生椰拿铁、丝绒拿铁,到酱香拿铁、抓马西瓜拿铁,打出了 “基本盘+流量款+利润款” 的产品组合,把拿铁强化成了消费者的心智品类。 (五)两个定位 波司登作为冬季羽绒服的领先品牌,竟然也推出夏季的防晒衣了,这个就完全不符合传统定位理论了。 三只松鼠,不仅卖坚果,还卖沙琪玛、高蛋白肉脯、手撕面包、辣卤、千层吐司、蛋黄酥等,它究竟是品牌零售公司?还是供应链公司?这个也是完全不符合传统定位理论。 (六)两种价格 价格,就是战场,可守可攻。 比如:早年华为+荣耀,高低搭配;小米+红米,高低搭配。与其让别人来打我们,不如我们自己用两个价格带,来左右互搏,更重要的是不让竞争对手做大。 当年的青花郎,就是看到茅台把价格拉到过快过高,在1000元左右的次高端价格带,造成品牌沼泽地,成功地既借茅台价格力,又错位地杀入酱香市场。 (七)两种价值 法国奢侈品童装Bonpoint,既有0-14岁童装产品线,又生产疗愈经济的全年龄段美容香芬等产品。它是一个生活方式品牌,后者占到约30%收入。这就是典型的产品价值二维化,从功能价值覆盖到精神价值。 (八)两种业态 米其林,就非常有意思。它跨越了货架商业和内容商业(这个往往是互联网品牌的强项)。米其林在货架商业的产品,是轮胎;它在内容商业的产品,是米其林餐厅。 这是两个完全不搭的业态。实际效果就是米其林的曝光量是其它轮胎品牌的200%。在流量成本上,是暴打加碾压。 同理,我们看到韩束,在抖音里做定制短剧,结果成为抖音美妆TOP1。这也是两种业态。 (九)两个赛道 全球快剪品牌QB House,它说自己不是理发行业,而是时间管理行业。为什么?它说“我们给你节省的50分钟,要比节省的5000日元,还要值钱?” 一下子就把消费者从价格敏感型客户,拉升到价值认可型客户,击穿了日本这样的传统社会的传统认知(便宜无匠心无好货)。 这是两个赛道。换赛道,往往威力巨大。 (十)两个盘口 前面我们介绍了双定位,很多人不能理解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一部分原因,是两个盘口。一个是基本盘,另一个是增长盘。 基本盘,要价值锐利; 增长盘,要打法犀利。 这样的企业太多了,就不举例了。这也是经济下行周期,必会的基本生存技巧。 小结一下:关于二元创新,我们一口气写了10种,不能再写了。就是一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 ## 四、新蓝海战略:多元创新 到了多元创新,基本上100%都是商业新物种了。 比如:胖东来,按照它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不应该客户复购率这么高(都成线下大私域了),也不应该社会话题这么多(都成社会地标了)。它在零售商场中鹤立鸡群,是一个商业新物种,问题是新在哪呢?谁来说说? 比如:苹果手机,就不是一个产品,它是一个商业生态。在建立之初,非常脆弱,一旦建立起来,就太可怕了。它强大的商业主权,时时刻刻都在收商业税。竞争壁垒太高了。 比如:安踏,就是一个强大的多品牌矩阵。子品牌比主品牌的势能还大,多个子品牌火力交叉覆盖多个细分客群。对于竞争对手来说,这仗就没法打了。 还有很多商业新物种,就不展开介绍了。因为是商业新物种,长出了新的核心能力,一下子竞争烈度就降低了,这不一出手就是活在蓝海中了么? ## 五、总结 现在经济下行,流量红利消失,当年很多的打法现在都失效了,遍地都是红海,除了卷就是卷。 在卷价格之外,我们还能不能卷价值? 在功能价值之外,我们还能不能价值更锐利? 在产品渠道之外,我们还能不能打法更犀利? 在红海市场之外,我们还能不能找到新蓝海战略? 新蓝海战略,没那么简单。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灰度认知社】,微信公众号:【灰度认知社】,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需要几个别墨迹,不聊这些没用的。”“问这么多干嘛,要就快点说。”**上述话语出自闲鱼AI的智能回复。最近,有网友发帖称在闲鱼交易时开启了智能AI托管服务,但智能AI回复的内容十分“暴躁”。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fd556b63-b417-46e9-a53b-35a9b65bd4b0.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5/86a5d119-dc93-43aa-92b3-d3c6084553b3.jpg) 当买家提问时,AI就会回复开头的话。 **在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AI回复很像真人,当事人称与自己说话不耐烦时一样,甚至比人脾气还大。** 还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开通服务后,AI回复会作诗甚至还会给买家降价,回复风格迥异。 对此,闲鱼客服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商家不在线时,辅助商家回复买家问题的智能AI托管服务,是由AI自动生成的。 后续会向内部反映此问题,优化改进AI的智能回复语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104.htm)
 现如今,人工智能(AI)和大语言模型(LLM)越来越聪明,甚至接近了人类的智慧水平。但如果它们只能利用自身已有的数据,无法获取外界实时信息或者调用外部工具(在线词典、天气、地图等),那么它们的能力就会被大大的限制。比如用户问,今天哪家公司股票涨幅最大?由于缺少实时数据和工具支持,再强大的AI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 在没有MCP之前智能体都是如何做的呢? 这里引入两个概念: ### 大模型 大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模型,具有庞大的参数量和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理解、生成自然语言文本,并执行多种复杂任务。 大模型在MCP协议出现之前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基于****训练数据****相对封闭阶段** 最初大模型(GPT、Claude等)本质上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下一个词的预测器(Next token prediction)。用户输入一个问题,大模型通过一个词一个词最大概率出现的方式去给到用户输出。他们是基于概率的预测,也意味着大模型并不是真的理解用户的意思,而是基于概率预测。因此会经常会出现一些幻觉(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个时期的大模型是孤立存在的,没有接收任何的外部信息。 **第二阶段:LLM****+context 上下文输入给****大模型****阶段** 比如现在的deepseek、豆包、GPT、Kimi等,他们都有一个选项叫做联网搜索,这个就是网络的上下文。 - 短期记忆:模型的上下文对话记录 - 长期记忆:像RAG知识库。这些都是在给模型提供有力的上下文支撑。 现在以人造机器人举例,这个机器人姑且叫它张三。大模型就相当于张三的大脑,具备智力,可以和我们进行对话。 ### 智能体 张三具备人类的大脑,可惜只能跟我们聊天,手脚发育还不完全,别的事情做不了。为了让张三具备更多的能力,经过学习研究,大家终于为张三安上了假肢(FunctionCall)。张三可以借助假肢来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Function calling 没有统一的标准,每家大厂的API定义都不一样。调用工具时,每个工具都要单独的适配,每个链接都需要去定制代码、去写特定性的服务、去处理权限、去管理格式、来保证足够的兼容性。最后就会导致这整个系统非常的复杂。极难去维护、极难去规模化。 就像由于假肢是后面才做的,张三的大脑还不知道如何使用,因此,大家为张三量身打造了一些工具(函数、插件),可以理解为“笔”、“菜刀”,并且把工具的使用方法写成详细的说明书(提示词)存储到假肢的芯片中。 并且告诉张三,以后我让你干活的时候,你可以先读取一下假肢里的说明书,看看都需要调用哪些工具。 比如,让我们告诉张三:请帮我们切个菜,他首先会拿出使用说明书看一下,找找他现在已有的工具中可以使用来做这件事的工具。 像这样,**拥有了工具使用能力的机器人**(大模型)我们就称它为**智能体**了。所以说智能体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具备工具调用的能力。 后来,大家做出了更多的大模型,比如又来了个李四(豆包)、王五(DeepSeek)……为了更加高效的组织和管理这些人呢,有人就创建了公司A(Coze、Dify等),将张三、李四、王五都招了进来,并且专门制定了一套公司的工具使用制度(各自匹配的Function call),还专门给张三、李四、王五配上了许多干活的工具(插件)。 这样,这家公司A就就开始给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给大家干各种各样的任务了。 可是有一天,有人建立了公司B,想把张三、李四和王五等人挖进来,但是公司A的制度和工具肯定不会给B对吧?于是为了让张三、李四和王五工作,公司B也只能重新研发工具使用制度和配备相关的工具(插件)。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明明是同样的工具,公司A和公司B没法通用。 更夸张的是,有个人之前都是在公司A雇佣张三干活,还专门给他做了工具,但是现在这个人觉得公司A的费用太贵了,想找公司B,但是之前工具都在放在公司A那里根本拿不过来,更别说迁移使用了,只能重新再做。 后来这个人想,干脆不找公司A或者公司B了,我单独雇佣张三来帮我干活(自己部署大模型研发智能体),自己还是要专门给他配个工具。 就这样,重复做了好多事,浪费了很多资源。 如何让他们安全、高效地与外部资源和工具进行交互,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 一、MCP应运而生 因为前面遇到的问题,于是终于有人Claude母公司(Anthropic公司)制定了一个标准– MCP MCP(全称是Model Context Protocol, 即模型上下文协议) 从它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看出,MCP不是一个产品、不是一个应用,也不是一个API SDK,而是一个协议。它的目标是希望任何一个AI的模型(Chatgpt、Claude、deepseek等)都能够以一个统一的方式去访问资源和工具。 任何你希望模型能知道、能用、能调用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块 - **资源**(resources):数据库、API、第三方的saas等 - **工具**(tools):天气、地图、在线词典、日历、邮件、执行命令、远程控制等等; 这些资源和工具是让模型变得真的能干活的关键。 ## 二、MCP是如何工作的呢?  - **AI 客户端**:就像你手机里的 ChatGPT / 豆包 App,是和 AI 聊天、发指令的 “入口”,就是把一些含糊不清的自然语言转化成一个明确的意图。比如用户要发一封邮件,我要看日历。这种明确的意图。 - **STDIO**:理解成 “信息快递站”,负责把 AI 说的话、要干的事儿,打包发给后面的 “服务器” - **MCP Server**:用户意图就会这些请求就会发给MCP server(能力适配器)。MCP server 就负责和外部的系统通信,比如邮箱、日历、地图等等。并且会声明出它提供的工具或者资源。把它们当 “AI 管家团队”,A 管家对接高德地图、B 管家对接日历、C管家对接Github, 分工帮 AI 跑腿干活。 比如用户要发一封邮件,我要看日历,这些请求就会发给MCP server(能力适配器),MCP server 就负责和外部的系统通信,比如邮箱、日历、地图等等。并且会声明出它提供工具或者资源。 比如 Gmail的MCP server 它可以去发邮件、接收邮件,写邮件。 一个Calendar server,可以去设置日历、创建日历提醒等 一个Github Server 可能会执行代码的审查、代码编写等。 这些Server都实现了一个统一的协议,支持通过http、Json、或者通过本地输入输出的方式去跟MCP的Client进行通信。 **再举一个更加实际的例子:** 比如我发出请求说,帮我约小七老师这周日一起去健身,并发一个邮件给她提醒。 仔细拆解这个请求,其实包含着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去找到我和小七老师周日都有空闲的时间段。第二个任务是去创建一个日程提醒并发送邮件给小七老师。 那么AI应用作为一个MCP的Client,会先向系统中已经注册的MCP server去查询它的能力列表。比如是不是可以访问日历,是不是有权限去发邮件,是不是能获取到小七老师的联系人信息? 这些能力的声明和用户的请求一并去交给大语言模型去处理。 模型基于给定的上下文,去判断我应该怎么整合现有的工具去完成任务。 比如决策后发现: **第一步**:我先从Calendar server里面去找我和小七老师都空闲的时间段 **第二步**:决定最终的健身时间 **第三步**:调用Email server去发邮件 **第四步**:可能还会提问用户,是不是还要叫上其他好友? 整个流程非常的清晰标准化、逻辑也是闭环的,关键是你不需要为每个流程去写死一个逻辑,模型也不需要提前训练才知道每个API 只要MCP server有这个能力的声明,模型就能够动态的发现、调用、并且执行。 ## 三、MCP常用的几种传输机制有哪些呢? MCP 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沟通方式”(传输机制),最受关注的是以下三种:**Stdio、SSE、Streamable HTTP**,他们就像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路况”(应用场景)。理解他们的差异,正是为 AI 应用挑选最佳交互方式、充分释放其潜力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三种协议及其优缺点。 ### 1. Stdio 协议 **1)通信原理** Stdio(Standard Input/Output,标准输入 / 输出)协议,是基于操作系统提供的标准输入输出机制实现的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在很多编程环境和系统交互中,Stdio 作为基础的数据交互通道,承担着数据输入与输出的基础功能。 例如在常见的命令行程序中,用户通过标准输入向程序传递指令和数据,程序则通过标准输出返回处理结果。 **2)核心优势** - **通用性和易用性:**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都原生支持标准输入输出,开发者**无需额外配置复杂的网络环境**或**引入特定的库文件**,就能快速实现数据的传输与交互,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 - **低延迟****效率高:**进程间通过标准输入输出进行数据交换,直接通过内存或者内部管道传输,能够实现快速、高效的协作; - **高安全性**:数据只在你的电脑内部传输,不会流到外面去,隐私安全方面有保障。 **3)局限性** - **传输效率相对较低**,在处理大量数据时,频繁的输入输出操作容易成为性能瓶颈。无法同时处理多个请求,不适合大规模应用; - **限定于本地**只能在同一台电脑上使用,无法满足远程数据交互的需求(访问不了其他电脑或者云端资源) **4)适用场景** 本地小工具集成、处理个人隐私数据、快速做功能Demo看效果等。 ### 2. SSE 协议 **1)通信原理** SSE(Server-Sent Events,服务器发送事件)协议是一种基于 HTTP 协议的**单向数据传输协议**,由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 在 Web 应用中,SSE 常用于实现实时数据更新功能,如股票行情的实时展示、新闻动态的即时推送等。服务器端可以随时将新的数据变化推送给客户端,而不需要客户端频繁地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有效降低了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压力。 **2)核心优势** - **实时性:** 实现了服务器端的主动推送,能够快速将最新数据传递给客户端,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实时性,为用户带来更加流畅的实时交互体验; - **稳定性好:**SSE 基于 HTTP 协议,在网络兼容性方面表现良好,能够轻松穿越各种网络代理和防火墙,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 **支持远程访问:**可以连接不在同一台电脑上的服务器,适合分布式系统; - **实现简单**,开发成本较低,对于只需要服务器向客户端单向推送数据的场景,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 **3)局限性** - **单向传输协议**,客户端无法主动向服务器发送数据,这限制了其在双向交互场景中的应用。 - **服务器压力大:**需要一直建立连接,如果有多个客户端,服务器负担过重; - **兼容问题:**对浏览器的兼容性存在一定差异,在一些老旧浏览器中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 **即将“淘汰”**:官方觉得有更好的替换方案,准备用下面要讲的第三种 Streamable HTTP来代替。 **4)适用场景** 适用于需要服务器实时推送通知到客户端的远程服务器。 ### 3. Streamable HTTP 协议 **1)通信原理** Streamable HTTP 协议是一种基于 HTTP 协议的**流式传输协议**,它允许数据以流的形式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而不需要一次性将所有数据加载完成。在视频流播放、音频在线收听等场景中,Streamable HTTP 协议发挥着核心作用。用户无需等待整个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开始播放内容,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2)核心优势** - **流式传输灵活性高:**能够显著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用户体验,对于大文件或持续产生的数据,采用流式传输可以避免因等待数据全部传输完成而造成的长时间延迟,实现数据的边传输边处理。 - **稳定性好**,基于广泛使用的 HTTP 协议,具备良好的网络适应性和跨平台性,无论是在 Web 应用还是移动应用中,都能稳定运行。 - **兼容性****好**:能很好地配合API网关、CDN(内容分发网络)、负载均衡器等现代网络设施一起工作。 **3)局限性** - **网络环境的****依赖性****较高**:在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卡顿、缓冲等问题,影响数据的连续性和流畅性。 - **稍复杂:**由于数据是按流传输,在数据完整性校验和错误恢复方面相对复杂,一旦出现数据丢失或错误,修复难度较大,可能需要开发者自己多做一些努力。 **4)适用场景** Streamable HTTP 协议凭借其灵活高效的数据传输特性,成为**云函数**(比如 AWS Lambda)、需要根据负载**自动伸缩**的**分布式****系统**以及**无状态服务架构**等场景中远程通信的理想选择。 ### 4. 对比总结 **选择建议** - **只在自己电脑上使用?**建议用Stdio,简单直接; - **需要连接远程服务器?**直接用Streamable HTTP,拥抱未来,避免以后还要改代码,维护起来更麻烦。 ### 5. 推荐几个MCP市场给大家 https://www.pulsemcp.com  https://smithery.ai  https://cursor.directory/mcp  https://bailian.console.aliyun.com/?tab=mcp#/mcp-market  https://tcb.cloud.tencent.com/mcp-server  ## 总结 最后,咱们来总结一下,MCP 从根本上重构了AI的整个应用架构。真正把AI从Chatbox阶段推进到了AI Agent阶段。它不仅仅是一个方便的工具接入接口,他是一个全新的协议标准,正在重构AI和世界的交互方式。它让我们真的做到了 从**人使用AI生成文字、图片、视频**到 **AI自主使工具和资源**的新范式。 本文由 @梧桐AI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2025年7月15日,截止收盘,沪指跌0.42%,报收3505.0点;深成指涨0.56%,报收10744.56点;创业板指涨1.73%,报收2235.05点,两市成交额较上一交易日增加1533.12亿元,合计成交16120.63亿元。
<blockquote><p>当“恋爱自由”遇上“信任危机”,一款专为女性设计的“渣男避雷”App Tea,凭背调查证、匿名群聊等功能迅速登顶美国生活榜TOP1。它究竟是女性安全的守护者,还是男性隐私的“审判庭”?一场关于性别、隐私与信任的争议正在发酵。</p> </blockquote>  在这个信息透明却信任稀缺的时代,层出不穷的社交App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结识他人的可能,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从线上走到线下,一段亲密关系中可能隐藏着身份伪装、婚姻隐瞒、家暴历史,甚至更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异性交往中,女性在生理层面存在天然劣势,也因此更容易陷入危险境地。在国内,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中,女性用户比例较高,平台上长期活跃着大量关于“女性互助”“女性情感分析”“恋爱避雷”等UGC内容。这些讨论背后,实际上反映出女性用户在恋爱中背调对象、积累经验、保护自身安全等方面的切实需求。 在这样的趋势下,一款专为女性提供“渣男避雷”“恋爱背调”的App——Tea Dating Advice(以下简称 Tea)由美国团队于2023年推出。 令人惊讶的是,Tea的创始人Sean Cook是一位男性,正是因为亲眼目睹母亲在网络交友中遭遇骗局,他决心为女性打造一款能够有效“避雷渣男”的安全工具。 为了更好地贴近女性用户群体与她们关心的话题,Sean Cook与Instagram上拥有超28万粉丝的女性话题博主Daniella合作,共同运营Tea。 App具备反向图像搜索、电话号码查询与背景调查等功能,帮助女性在约会前识别不忠诚或有犯罪记录的对象。同时,Tea还建立了美国最大的女性匿名群聊社区,用户可在其中分享经验、评价对象、互相支持,进一步形成情感共识与信息互助。  Tea 社交媒体总监 Daniella个人账号 点点数据显示,今年7月5日,Tea在美国市场的单日下载量达到2.3万,创下历史新高。近一年的时间里,Tea的全球下载量超159万,增长还在持续走高,6月全球下载量环比增长49.47%,应用内收入增长40.23%。  Tea上线至今美国地区下载变化趋势(图源:点点数据) 前有能够检测忠诚度的AI戒指,后有“查岗式”的地图社交应用,不难看出,在社交产品的演化中,“信任”正成为越来越核心的命题。如今,一款专为女性设计的应用接过名为“信任”的接力棒,又在社交赛道上开辟了怎样的新方向?无论是其产品机制,还是由此引发的广泛讨论,都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 女性、约会、信任:Tea抓住了怎样的需求? 根据点点数据,7月8日,Tea登上美国iOS应用总榜第6位,同时位列生活类应用榜第7。在过去一个月内,Tea在美国市场的下载量持续攀升,吸引了大量新用户的关注与尝试。  在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围绕Tea的UGC内容频繁出现,讨论多聚焦于“恋爱背调”“情感建议”“渣男识别”等特色功能。 随着这些功能引发的关注不断升温,一些关于性别立场的激烈话题也逐渐在社交平台上发酵:女性用户普遍对Tea产品持欢迎态度,而部分男性用户则开始表达不满与质疑。  TikTok平台话题相关作品 一位女性用户表示:“我在Tea上看到的男性内容中,超过80%是准确的。我很欣慰有人有勇气公开这些信息,这能帮助未来的女孩避免与这些人接触。 这也应该成为某些男性(并非所有人)的警示,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无论黑暗中发生什么,最终都会暴露在阳光下。”  TikTok平台女性博主对Tea的评价 笔者观察到,TikTok上#teaapp相关话题视频在24小时内增加了150多条。多名男性表达了对Tea的看法,有男性认为:“如果我们先开发了这个应用,使用它的男人都会感到羞愧,甚至被贴上厌女标签。”  TikTok平台男性博主发表Tea相关视频 由此,Tea引发的两性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视频的曝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应用下载激增。从实际情况来看,Tea能由超过4万名用户打出4.7的高分,确实收获了许多女性用户的支持与好评,那么它是如何通过机制切中“女性、约会、信任”之间的市场空缺的?  Tea iOS商店评分 首先从用户注册阶段,Tea就展现出与传统社区产品不同的使用门槛。App仅限女性用户使用,注册账号时需要上传自拍照并等待人工审核,才能顺利进入App。涉及数据安全及隐私问题,App内无法截图,截图即黑屏。 在内容互动层面,Tea支持用户匿名讨论,借助女性与女性之间天然的社交友好,构建起一个构建起一个低压、可信任的讨论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Tea除了提供情感建议外,还集成了多项“信息化调研”功能,包括男嘉宾的照片、身份背景、犯罪记录、电话号码等多类信息调查,帮助女性在交往前进行“背调”。 女性用户把男性的照片、过往经历等资料发布出来,其他用户可以对其进行“Judge”,类似于国内早期贴吧“扒皮吧”的功能,利用网络的传播力与社交关系网,其实锤力度不亚于“小作文”。  Instagram平台博主搬运内容 然而,随着平台内男性数据不断被搬运至其他社交平台,男性群体在TikTok等社交平台上表达了对Tea产品机制的质疑和担忧。他们认为,平台保护了女性用户的隐私,但背景调查功能会导致男性的信息被泄露,影响个人名誉和隐私权,尤其是在缺乏核实机制的前提下,容易引发对名誉和个人权益的伤害,甚至存在法律风险。 如何在“保护女性”与“保障所有人隐私”之间找到合理边界,Tea或许还需应对更多审视与批判。 ## 安全机制与社区边界:如何合法存活? 对“渣男”进行信息披露本身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Tea的出发点始终明确:为女性提供恋爱中的安全保障,帮助其规避“脚踏多条船”、家暴、滥交、犯罪分子等高风险交往对象。  在产品设计上,Tea强化了“约会安全工具”的定位。一方面,通过设置仅限女性发帖、匿名交流、禁止截屏等机制,构建起一个内容可控的社区环境; 另一方面,则以“避雷贴”的形式,鼓励用户分享与潜在交往对象相关的经验,帮助其他女性实现风险预判。 然而,正是这种“避雷贴”在外部平台传播后,引发了较大争议。未经当事人知情或同意即披露其个人信息,容易触及隐私权的灰色地带,在法律与伦理层面都面临复杂挑战。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功能也兼具“监督”“举报”的意义。尤其在面对欺骗、隐瞒等伤害性行为时,它为潜在受害者提供了预警,具备一定的公共价值。 为了保障平台信息的真实性与合规性,Tea还引入了自动审核与人工审查机制,平台承诺对举报内容及时处理,必要时删除违规内容、封禁账号,并在特定情况下向执法机构报备。 不过,这套机制也产生了矛盾。Tea仅对女性用户开放,男性无法直接访问平台,难以知晓其是否被“提名”或误指。这种“信息不对称”引起了广泛讨论,TikTok平台一条5秒的相关视频中,一位男性博主突然得知自己被“挂”在Tea上,表情错愕,引发超过3万点赞。  一位男性博主突然得知自己被“挂”在Tea上 从平台角度看,Tea希望通过机制鼓励用户对交往对象进行身份核查与背景验证,从源头减少女性受害的可能。但这也意味着对信息边界的把控需要精细化,一旦处理不当,便容易触碰隐私与合法性的红线。  TikTok上的Tea平台内容 在隐私政策方面,Tea承诺用户提交的照片、位置、身份等数据仅用于验证,事后即删除,未经匿名化处理的信息不会共享。即便是在背景核查中,平台也仅在授权范围内调用数据,避免跨平台信息流通。 总体来看,Tea努力在“表达自由”与“隐私保护”之间寻找平衡。它鼓励女性分享真实经历,构建互助社区,同时依靠规则与技术提供安全保障。但如何确保机制在保护初衷与合规风险之间精准落地,仍是平台未来能否长期可持续的关键挑战。 ## 写在最后 欺骗和隐瞒往往是犯罪的伪装,Tea构建了只有女性的社区,团结女性用户撕开了这道口子,让更多真实、有用的信息暴露在所有人的视野,为女性规避受伤的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高风险男性”起到了监督作用。这样的产品不仅弥补了市场空缺,并且真正为女性安全起到了助力。 然而,这样的产品机制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不排除有人出于私人恩怨发布仇恨或网暴内容。在产品发展中,平台该如何把握内容审核与交流自由之间的尺度,确保机制不被滥用,是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为用户解决交往信任的这一类产品,也将在越来越透明化的社交赛道中延伸多样的路径。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扬帆出海】,微信公众号:【扬帆出海】,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人类驯服足球的历史已经有177年了,如果再算上蹴鞠、哈巴斯托姆这样的早期形态,还可以再往前追溯大约两千多年。这项“世界第一运动”迄今已吸引了超过40亿人投身。在此之后,人类还希望驯化机器人踢足球。 在过去差不多30年时间里,一代又一代机器人为了这个目标而接力。足球也因此会成为机器人体坛史上最悠久的一项运动。 但是为什么是足球,而不是马拉松、格斗或者别的什么? 从技术栈来看,教会机器人踢足球究竟意味着什么? 毕竟,培养出一个“梅西”已是不易;而要在瞬息万变的球场上扑球、射门,甚至和队友打配合,对于今天走路尚且蹒跚的机器人而言,简直无法想象。而花大价钱培养出来机器人“梅西”之后,它又能用来做什么? ## 从“玩”开始认识世界 机器人到底应该怎么去学习同物理世界交互的技能? 这些年,深庭纪创始人王弢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得出的结论其实有一点反共识,就是像人一样,从玩开始。”他向雷峰网 AI科技评论解释,人类小孩同世界最早期的接触就是玩耍,而不是写作业、打螺丝,或者其他功能性的事务。在玩的过程中,人类会逐渐理解空间物理规则以及人之间的互动法则。 而踢足球恰好满足了王弢的期待——他本人也是足球迷——它集合了“玩耍”应当具备的各种元素,包括动态的物理环境、明确的目标、反馈、合作与对抗…… 于是,在去年4月创业后,踢好球成为深庭纪机器狗的一个重要目标。  也是出于差不多的目的,从1992年起,人类开始琢磨教机器人踢球这件事。 当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伦·马克沃斯(Alan Mackworth)在一篇题为《On Seeing Robots》的文章里提出,通过足球赛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科发展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这件事在仅仅一年之后,就在日本落为现实。东京的研究人员们进行过可行性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后,最终于1993年6月发起了“Robot J-League”机器人足球比赛,这个名字源于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League。 随后,Robot J-League在多方呼吁下被扩展为一个国际性项目,并更名为“Robot World Cup Initiative”,也就是日后耳熟能详的RoboCup。 但当时各方仍然在等待一个合适的节点,这个节点在1997年姗姗来迟——5月,IBM计算机“深蓝”在同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的对弈中大胜。于是,趁着“深蓝”的热度,8月,RoboCup首届比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 同年,首届FIRA世界杯也在在韩国大田科学技术研究院组织下举办。至此,机器人国际足球赛的两大系列赛均宣告就位。 在人类的世界杯足球赛诞生47年之后,机器人踢足球的时代也开启了。 彼时,机器人仍停留在“硬件定义”的年代,日本凭借机械制造高地的名号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而中国还只是机器人足球梦里渺不可察的一粒砂。1999年,首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举办,隶属中国自动化学会;而直到2006年,其才发展为RoboCup国际联合会认定的五大国际区域赛之一。 学界很快跟进,当时,清华大学算得上国内较早的机器人足球“青训基地”。2001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风神队首次参与RoboCup,即斩获仿真组冠军。 相比之下,教习硬件踢球的历程则稍显坎坷。 2003年,现任清华大学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的赵明国博士后出站,留教自动化系,期望能找到一个一个合适的活动,串联起教学与研究。赵明国的研究方向正是机器人的步态控制。正巧Robocup开始增设了标准平台组,一切都不谋而合。 次年,自动化系筹集了一笔经费,买了两批索尼机器狗,招兵买马正式组建了火神队——“火神是希腊神话里制造工具的神。”赵明国告诉雷峰网AI科技评论。 火神队在2004年的国内比赛首秀中拿下了冠军,这是个不错的开门红,但随后的国际赛中,团队却屡屡受挫。2005年,火神队艰难挺进了16强,却无缘8强;2006年,他们再次愈挫。情况直到转向人形之后才出现转机。当然,这是后话。 自21世纪初至今的30余年里,赵明国一直扎在这个领域里。 他看中“踢球”这项任务背后的能力迁移。“‘深蓝’击败卡斯帕罗夫,象棋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一致认为,机器人的下一个课题会是足球。”他解释,踢球是一项极为复合的技能,它们不仅得“知道”球在哪,还得踢得准,掌握各种脚法,并且随机应变,背后的诸多能力可以向其他行业应用迁移。  ## “像人”一样踢球 对具身智能而言,“像人”是一项贯穿始末的追求。在踢球这件事上也不例外。 最初的RoboCup仅设置了小型组、中型组和仿真组三个组别;同年,首届FIRA世界杯同样也确立了小型轮式机器人的赛制。1999年,RoboCup开始增设“四腿组”,统一使用索尼的Aibo机器狗参赛。2002年,日本福冈举行的RoboCup开始设立类人组(Humanoid League),“人形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开。 但“像人”不仅指下肢的数量,还包括如何“像人”一样预判球的滚动,灵活跑位,追上球,盘球国人,最后将其精准射进对手门里。 2002年的首次类人组比赛一片纷乱——机器人独立行走已是不易,遑论踢球。很多参赛机器人必须依靠外部供电,并借助遥控器移动。当年,定价15万美元的富士通HOAP由于机载处理能力不足,所有视觉处理等工作都必须在PC上完成。 鉴于这些不足,技术委员会定下规则:遥控机器人进球计分仅为自主机器人进球的一半,以鼓励探索提升机器人的自主性。 但机器人进化的速度显然超出人们的预估,仅仅两年后,所有机器人已经可以完全自主行走。上述规则也随之被从参赛手册中移除。 2008年,赵明国开发了一个专用于人形机器人走路的“虚拟斜坡法”,使机器人的行走速度提升到了与奥林匹克竞走运动员相当的水平。火神队因此取得了当年RoboCup类人组TeenSize的亚军——这也是中国在该组别的首枚奖牌。 在能够跑向球之后,更难的问题在于教会机器人踢球。 由于机械结构的灵活性远低于人体脚踝,再加上缺乏触觉融合和力反馈,机器人们往往“脚法”粗糙,踢球部位随机且无法控制施力的大小和角度。 “难点在于机器人没办法踢中移动中的球,球一直在滚动,而且这种滚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赵明国表示,简单来说,现在的机器人还没有办法叠加计算球滚动的轨迹以及自己奔跑的速度,它们只是看到球在哪里,于是跟到哪里,“如果机器人正好拦截到了一个球,那一定是盲跑时恰巧碰到的”。 目前,机器人射门通用的方法仍然是做“连线题”,即先跑到球附近,站在球与球门连线的延长线上。从人类的观感上看,机器人常常在球附近犹豫,这是因为视觉上仍然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机器人在不断调整并对准球门。 为解决这一点,赵明国透露,他的团队正在开发视觉-行为的端到端算法,能在噪声下完成任务,使机器人无需反复调整即可快速踢球,预计会在今年8月的比赛中初用。 王弢也将市面上多数机器人踢球的过程形容为“球被脚捅着往前滚了一段”,而非机器人自主地控球,更不用说盘球、带球过人等动作。 为了教会机器人这些动作,强化学习是通用的方法。 例如,深庭纪通过强化学习与视觉结合,不仅聚焦本体控制,也考虑到同物理世界交互,使机器人能将球牢牢控制在脚下。从网络视频来看,其机器狗有时会用一只前脚先将球往回拨调,另一只前脚踢球,类似盘球的脚法已经被训练了出来。  但要让机器人真正“像人”一样踢球,仅盘球还远远不够。 赵明国指出了短期内的三个方向:首先,机器人要学会更复合的步法。以火神队的Omni-direction行走为例,能使机器人倒退、转弯,甚至螃蟹步; 其次,人类能灵活选择用足弓踢或者脚背踢,并把一切动作流畅衔接起来,机器人现阶段仍是盲走盲踢,接下来要在视觉引导下对涉及到的任务做分类和切换; 最后,机器人仍然会摔倒,这很正常,但关键在于爬起的动作。赵明国希望,未来,它要能够顺势倒、顺势起,而不是起身前先做上一套程式化的动作。 事实上,“更像人”也符合Robocup的终极目标。尽管成立最晚,但类人组的颁奖在整个仪式中是压轴的一环。冠军队会拿到一支LV杯——正如足球世界杯的大力神杯——这支奖杯是流转的,每年由上一年度冠军带回颁发给继任者,但每届冠军队都可以在上面刻下名字。而到目前为止,中国队还没能把名字留下。 ## 学会“里应外合” 团体配合是足球同其他运动的根本不同,但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里应外合吗? 配合能力在赛制考核中不断加重。Robocup起初只是玩点球,2005年,足球赛才开始成为KidSize组的正式项目;但体型较大的TeenSize还在点球,该项目在2007年发展为“运球射门”,2010年正式开始参与2v2球赛。 2008年,KidSize足球赛每队机器人数量从2个增加到了3个,并于2014年继续增至4个,场地面积也扩大了1倍多。 今年,一直作为RoboCup标准平台的NAO的母公司Aldebaran宣布破产,这也意味着,从今往后,比赛所使用的NAO将不再有公司供给、养护。再加上NAO的硬件愈发难以承载对AI的开发,已使许多参赛队抱怨连连。 机器人从硬件驱动走向软件定义,RoboCup组委会也在寻找新的替代品。 有火神队基因的加速进化开始走进他们的视野。赵明国给加速进化产品的定义就是NAO的替代品、Robocup的全新平台。但他们需要demo一场比赛证明自己。 这就是6月底RoBoLeague机器人足球联赛的由来。  RoBoLeague呈现出两点显著变化:赛制由2V2改成了3V3;取消了跟在机器人后面的保护员handler。赵明国还透露,组委会仍在研讨,今年国内Robocup比赛很可能会进一步升格为5v5,比赛场地也会换成标准人类5人制足球场。 球队成员越来越多,人的介入越来越少,赛场情况越来越复杂,这也意味着,机器人的交互能力越来越重要。 这种交互能力,首先是同环境的交互,特别是最基础的——怎么找到球? 挑战一方面源于不断扩大且日渐复杂的球场环境,因为球场开始刻意引入随机障碍物,2010年额外照明也被移除,光线问题也增加了困难。足球被阴影覆盖、被障碍物遮挡以及球场反光都可能导致丢球。RoBoLeague中,由于足球是白色的,为避免识别错误,“球员”被要求一律穿黑鞋。 足球快速滚动时,相机还会产生模糊,机器人也可能“看丢球”。对此,深庭纪调整了相机快门速度,但调整太多又会导致露光性变差,需要找到一个平衡。 另一方面源于对机器人感知能力的限制。机器人是否要采用纯视觉方案? 围绕这一点,Robocup技术委员会及参赛者进行了漫长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人形机器人应仅限于类人的传感器,因此,足球赛应禁用全景视觉(即背面不设置摄像头)和各种主动传感器(如激光雷达、超声波、红外测距传感器)。 呈现在赛场上,机器人往往频繁左右扭头搜寻,如果足球恰好不在其正面,它们便迷茫地站在球场上不知所措。 在王弢看来,如果面向泛化的户外场景,过于依赖高精地图或激光雷达不是可扩展的路径;只要数据够多,模型迭代跟得上,视觉就不是问题。为此,他们采集了泥土、草地等大量场景数据……以提升机器人对不同地形地貌的适应性。这位出身小鹏、有近十年自动驾驶经验的创业者,是纯视觉方案的坚实拥趸。 其次,是机器人如何同环境中的人交互的能力,比如裁判、教练。 由于机器人进场后是“零遥控”,但其又无法直接“听懂”裁判指令,因此,后者往往要经由Game Controller裁判机转换成机器语言、经无线网络传输给机器人。赵明国表示,未来,机器人还要能听懂场外教练的指挥,通过一些特殊的声音判别,明白教练哪句话是对它说的、哪句话是告诉队友的。 最后,机器人之间也需要交互配合,这包括辨明敌我和队内协作。 在RoBoLeague的第二场半决赛,多名机器人曾挤在一起抢球,最后全部跌倒。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比赛因此优化了判罚机制——“正面对抗,球在中间”不构成违规。缺少配合是另一表象,多数进球靠“单带射门”而非传球配合。 赵明国解释,实际上机器人还没有办法分辨敌我,它会把所有机器人统一判定为障碍物;做得较好的参赛队算法上会有任务分配机制,比如离球近的机器人去踢球,另一只配合跑位,但其他队伍几只机器人用得是一套策略。 “等升级到5V5后,如果还不做角色分工,可能会有8个机器人围着球扎堆、相互影响,场面会更难看。”他坦言,现在几乎还没有涉及群体决策的阶段,想要互相配合,对球的控制力得先达到一定程度,现在显然还不够。 将这些全部综合起来,感知全场人与物,就涉及一个更时髦的概念——空间智能。  ## 机器人球员怎么赚钱 在今天,机器人球赛越来越密集。除了RoboCup和FIRA世界杯两大国际赛,更多谱系衍生出来。足球赛要承载的除了极客的科技狂想,还有商业热望。机器人踢球要怎么变现?在堪称具身智能量产元年的2025,这个问题变得更重要了。 或者换句话说,在上肢能力普遍被认为更重要的今天,足球所代表的跑、踢、搜索、预判场上的人与物的轨迹并与之交互的能力,迁移出来能够什么? 深庭纪的机器狗给这种对踢球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具象的载体。 一只会踢球的狗,看起来并不是新鲜物种。2019年,麻省理工学院仿生机器人实验室的机械狗mini-Cheetah就已经具备了传球能力;后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为它部署了一个强化学习框架,使它的守门成功率达到了比人类还高的87.5%(人类足球运动员的平均守门成功率仅为69%)。 王弢将深庭纪的工作称之为“技术下山”,将实验室的技术放到真实环境中去进化。机器狗会在端侧算力下实时推理,应对不同光线条件、地形地貌、人类行为,从而更具备泛化能力,同时在产品工程化上也做了很多工作。 在他看来,技术演进一定需要在真实场景中得到真实世界的数据和用户反馈,赛场说到底还是一个相对可控的有限场景,机器人要实现万亿级别市场,一定是通过真正走到C端来实现的,“那不如我们一开始就瞄准这个目标,先切入家庭”。 踢球也只是其诸多技能点之一。除此之外,机器狗还可以玩祝迷藏,自主识别并跟随主人,建立“地理围栏”并监护未成年家庭成员是否走出安全区。 除了陪伴类产品,市场还有诸多答案:例如,需要实时感知全场、调整策略的巡检机器人,正如球场上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球员”。 除了产品,足球赛本身会否成为一个创收的来源? 随着机器人热度居高不下,不少体育赛事本身也会反向“蹭热度”,邀请机器人公司助阵、暖场。 人类爱看人踢足球,也爱看机器人踢球。 1997年的首届Robocup吸引了来自11个国家的40支参赛队伍,以及超过5000名观众;日前的RoBoLeague,截至比赛当晚九点半,全网累计114家平台直播观看量达到1.36亿,比赛还进行了公开售票,票价为99元/人。 关于机器人体育赛事的商业前景,早在70年前就已有探讨,由查德·麦瑟森发表的一部小说《铁甲》就描绘过对机器人格斗的想象:2020年,人类拳击已成往事,依靠映射功能,人机共融的机器人拳赛成为最流行的娱乐活动,在无数人头攒动的地下拳场中上演。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电影《铁甲钢拳》。 单从运动本身而言,足球的群众基础实际远胜于格斗,特别是在中国。无论火了多年的贵州村超、佛山西甲,还是今年意外走红的苏超,都是足球赛。这种浓郁的草根属性能够强化冰冷机器所欠缺的情感承载力,也因此赋予了其商业价值。 “这次把RoBoLeague做成售票制,也是想测试一下观众对这件事的接受度,整体来看结果是正向的,直播转播情况也都不错。”赵明国很看好这类“科技+体育”的产业,他认为,机器人足球赛的发展走势未来会同电竞差不多。RoBoLeague的赛场也选择了北京亦庄的智慧电竞赛事中心举行。 目前,全球大约40亿人参与或关注足球。去年,国际足联世界杯仅凭借其中的1亿粉丝便实现了63.1亿美元。机器人足球亦期望能在未来分一杯羹。 结语 时间回到1997年,Robocup最初的设想是,在2050年组建一支完全自主的仿人机器人足球队,并在符合国际足联官方规则的基础上打败人类足球世界杯冠军。 如今时间刚好过去一半,留给机器人的时间还有25年。 2019年7月的Robocup期间,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机器人代表队Tech United作为中型组足球比赛的冠军队伍,同人类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5个身量不足1米的机器人同5名人类球员对垒,最终以1:4败北。但在一次后场长传中,机器人球队曾突破了人类的防守,攻入了一球。 两百年前,1830年,同样是一场比赛中,“汤姆·拇指”号蒸汽机车也在一片哗然中输给一辆马车;而今天,时速可达501公里的上海磁悬浮已是拍马不及。 “战胜人可能有点难,但“像人”一样踢球肯定没问题。技术每五年都可能会有一次大的进展,在2050年之前,我们还有四五次这样的机会。”赵明国说。
<blockquote><p>在数字化浪潮下,企业都在寻求项目价值的最大化,但不同业态的指标设计却千差万别。互联网的 GMV、仓储配送的吨费比、便利店的报废率与售罄率…… 没有一套万能公式能适用于所有行业。本文将带你深入剖析如何根据不同业务特性量身定制指标,从实际案例中挖掘出最懂业务的指标设计思路,助力你在项目价值评估中精准出击。</p> </blockquote>  各位在软件研发和数字化领域的兄弟们,想必大家都曾面临客户的灵魂拷问:”这个项目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实际价值?” 项目投资回报率的测算逻辑已经行业的成为一道必选题了。 对于技术背景出身的从业者而言,在软件开发领域,实现功能需求、编写代码本是轻车熟路的日常工作,但当需要进行项目价值评估指标拆解时,就陷入了知识盲区,感觉无从下手。  经过多年实践,我总结出一套基础设计思路:想精准算清投入产出比,关键是先吃透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经验指标”。 毕竟每个行业的赚钱模式不一样,企业处于初创、成长还是成熟期的状态也不同,加上团队管理风格各有差异,根本没有一套“万能公式”能直接套用。所以,更靠谱的做法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先深入搞懂它所在行业的特性、业务领域的核心管理指标,以及日常运营的底层逻辑。 然后从项目能给组织架构带来的优化、业务流程的简化、关键工作的效率提升等具体角度入手,量身定制一套分析测算方案。 ## 一、互联网行业指标管理:并非万能公式 由于我们很多从事信息化行业的朋友都是互联网公司出身,在互联网行业,GMV(商品交易总额)的核心计算公式早已成为从业者的基本功。 GMV = 客单价 × 购买频次 × 月活跃用户数 通过拆解这一核心指标,能够衍生出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等二级指标,其中(ARPU = 客单价 × 购买频次)。 进一步拆解客单价,可得到三级指标:(客单价 = 单个用户消费商品数 × SKU数量 × 单个SKU成本)。 这套精细化的指标体系,在互联网业务场景中体现了线上业务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思想。但我们如果把这套逻辑套用在其他行业业态时,很难适配。  ## 二、仓储配送领域:GMV 指标失灵了 前段时间,跟美菜的一个老同事互动,他分享了一个心得,用 GMV 指标衡量在仓储加工和配送环节存在明显弊端。 以食用油业务为例,市场价格上涨时,工人搬运单桶油的固定费用占 GMV 的比例(费比)会降低;而价格下跌时,费比则随之升高。这种数据波动极易干扰管理者的决策判断,造成费比指标波动异常。  那么在美菜是如何解决的呢,在美菜的仓储生产加工场景下,用吨费比(按重量计算单位成本占比)的衡量方式。 以 20L 装食用油为例,约 55 桶为 1 吨,通过计算搬运 1 吨食用油的成本占比,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实际运营效率。 ## 三、便利店指标管理:精细化运营细节管理的体现 在服务某国际连锁便利店项目时,门店管理大概有十多项指标,比如销货收入、会员数、报废率、售罄率等。 我拿其中两个指标为例,报废率与售罄率与商品订购策略紧密相关,以鲜食门店订购场景,看似存在着机会利润和收入损失的逻辑矛盾: 订购量过多,会导致报废率升高; 订购量过少,则会造成售罄率上升。 而这一订购动作又直接反馈在具体的运营指标上。为了平衡报废率与售罄率,便利店会根据历史销售数据、节假日、天气等因素,动态调整订购策略。  对于鲜食品类而言,报废率并非越低越好,而是需要追求一个最佳报废率区间。因为过低的报废率,往往意味着商品订购量不足,从而造成机会损失。 订购数量与报废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如何科学制定订购数量,也就成为了精细化运营的重要课题。 ## 四、指标管理的核心:基于企业自身业务适配才是最适合的 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漏斗、仓储物流的履约时效、社区便利店的坪效周转 —— 每个业态都有独特的指标「公式」。  不管我们是在互联网企业内部做系统功能,还是为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一定要考虑基于需求场景的实际业务目标去做设计,不要为了做功能而做功能,最终我们所做的功能要能够落在业务场景的指标上面。 只有深入理解各行业的业务特性,避免盲目套用其他业态的指标管理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项目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先拆解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堵点,再定制化搭建指标体系,让每个数据都能精准反馈业务健康度,最终构建起可量化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闯爷】,微信公众号:【闯爷用户增长实战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再这么喝下去,我要喝出糖尿病了!”这个周末,“外卖大战”继续如火如荼。7月12日开始,淘宝闪购、美团、京东再度加码外卖补贴,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平台晒出新一轮的 “战绩”,低价甚至是免单的奶茶咖啡是其中的主流。 文 | 电商在线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领的鸡蛋,喝不完根本喝不完”“今年夏天减肥最大的阻力”,在消费者激烈的调侃声中,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激烈的即时零售对决,再度爆发出惊人的数据。  7月14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日订单量再次突破8000万创新高(不含自提及0元购),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数在突破2亿基础上,本周环比净增15%。7月13日凌晨,美团发布“战绩”称,截至7月12日23时36分,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已超过1.5亿。 在补贴“撒币”这种大开大合的比拼之外,外卖平台们也正在悄悄攻坚更细分、更垂类的市场。 近日,天猫校园推出了专注于高校场景的全新外卖品牌“天猫校园外卖”,并已上线同名微信小程序,覆盖海南、湖南、山东、江西、四川、陕西、新疆等多地的相关高校。  高校,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2023年开始,不少茶咖餐饮品牌都纷纷开出了各自的校园门店,据壹览商业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至少有35个茶咖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开出超9000家校园店,占门店总数的6.15%。 校园到寝外卖服务,也曾是火热一时的学生创业项目,校园内“楼上楼下”的“最后一百米”吸引着无数年轻创业者。如今,当外卖巨头选择进一步发力校园外卖市场,又能带来哪些新变化?对于校园市场的精耕细作,又能为平台带来哪些新机会? **“0元配送费”,天猫校园外卖上线** “10元起送,0元配送费”。 打开天猫校园外卖小程序,不难发现,天猫校园外卖的配送门槛,很明显比大众外卖配送低出一大截。其点餐流程和饿了么与美团无异,消费者只需选好心仪餐品,准确填写收货地址与期望送达时间,便能提交订单。 从入驻商家上来看,除了校内商家外,还有不少分布在学校周边的校外商家。品类上涵盖了餐食盲盒、烘焙甜点、校园超市、炸鸡汉堡、水饺面食、校园食堂、特色小吃、鲜果茶饮、烧烤夜宵等。除了常规品类外,天猫校园外卖小程序还设置了特价商品专区,用来吸引更多学生用户下单购买。  所有商品都是校园专送,配送时间在35分钟左右。配送方式除了一般的外卖配送和预约到店自提外,还增设了快递邮寄这一选项,可能适用于预制菜、特色包装食品等品类。 学生们除了能够享受到“足不出户就能拿到外卖”之外,也可以通过小程序内的外卖骑手招募链接,做骑手兼职,赚一些外快。  不难看出,在进军校园外卖市场这一布局上,天猫已然做好了初步的准备。 事实上,“外卖取餐不便、配送时间过长、拿错餐”是很多学生在大学校园点外卖时都曾遇到的烦恼,天猫校园外卖的入场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难题。对平台而言,校园市场相对集中,校园内的学生宿舍、教学楼位置固定,配送半径比城市商圈小得多,有利于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从而构建高效、优质的配送体系。 不过,区别于普通外卖场景点对点的服务模式,校园对外卖配送也有着更严格的安全管理规范。天猫校园外卖市场能否真正走出差异化道路,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大战之下,要找新的增长曲线** 2025年的外卖战场,可以说战火一波接着一波,从未停歇。 高盛在相关研报中称,预计外卖市场竞争将持续至下半年。淘宝闪购饿了么、京东外卖和美团各平台的补贴力度加大,共同刺激行业订单量增长显著,预计行业订单量同比将增长 30%。新用户增多及老用户购买频率上升,可能会在中期内(即便补贴回归正常后)推动潜在市场规模扩大,并交叉销售到其他即时零售场景。 在这场外卖大战中,谁赢、谁输,还远远未到下结论的时候,平台为什么还要花力气去拓展校园外卖市场? 事实上,当下通过补贴为主导的外卖大战,尽管依旧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无疑也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较量。野村控股估算,仅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美团和京东就为各类折扣投入约 40 亿美元。这样近乎“疯狂”的厮杀和赛道内卷,寻找新的市场切入口自然成为平台们的共识。 今年以来,美团和京东都开始着手探索外卖集合店模式,6月18日,京东在哈尔滨开了首家实体餐饮集合店七鲜美食 MALL,试图借助餐饮集合店模式,拓宽自身生态版图,达成线上线下的深度交融并形成合力。美团也于今年7月宣布要通过开出更多浣熊食堂门店来加深“外卖新基建”。 天猫入局校园外卖,看中的则是广阔的高校外卖消费市场。 《2024 - 2030年中国校园外卖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校园外卖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校园外卖市场的交易额从2018年的150亿人民币增长至2022年的约500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5%;2024年中国校园外卖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600亿元大关,至2027年更是有望达到1200亿元。 而之所以没有通过饿了么、淘宝闪购等超级流量入口,而是通过天猫校园,来探索校园外卖模式,或许也是为了开辟出一个新的独立战场。公开资料显示,天猫校园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校园数字化服务,通过“线上应用+线下门店”双模式运营,为学生提供零售购物、智能生活服务及文化体验等全场景服务生态。  另一方面,通过天猫校园来开展校园外卖业务,也能通过以餐饮外卖为支点,进一步拓宽天猫校园的服务场景,撬动更多的可能性。 **校园生意,还好做吗?** 在细分市场的吸引力背后,是远比大众标准化市场更为复杂的挑战。 尽管校园外卖市场潜力巨大,有望为外卖行业来新的增量,但其之所以会被外卖平台留到现在才去发掘,显然并不是没有理由。 在校园中,如何维持“规范有序的校园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是摆在外卖配送前更为重要的问题。在天猫校园外卖小程序上也可以发现,多数校园的配送时间并不是全天可配送,不少学校都锁定在上午10:00-13:00、下午16:00-19:00,午餐和晚餐两个饭点。  另外,不少校园目前都以公开招投标程序引入标准化校内配送团队,如何开拓出更多校园合作伙伴并满足校内配送标准,同样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除了配送标准问题外,越来越多入驻在校园内的餐饮门店,无疑也给了年轻的学生消费者更多选择的权利。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在校大学生的年度消费规模约为8500亿元。另外,据红参产业院调研,目前在高校就读的消费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25岁,月均餐饮消费支出达到了1075元。 在巨大的消费潜力之下,高校自然就成为了不少品牌们眼中的“香饽饽”,海底捞、老乡鸡、紫燕百味鸡、瑞幸咖啡、喜茶、古茗等众多知名品牌纷纷抢滩高校市场,在校内开设门店。据红餐大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全国高校商圈内的社会餐饮门店数量已增至62万家。 《2025-2031年中国高校餐饮市场全景调查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餐饮市场规模增长至483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1.6%;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提升至5440亿元,并有望在2025年突破6000亿元大关。 除了争抢大学生在校四年的“校园食堂”,校园店也是连锁品牌们培养品牌好感度的一步“长棋”,海底捞西安文理学院店负责人在接受公开采访时就曾提到,“我们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毕业后,他们更有经济实力的时候就会去吃海底捞。” 尽管学校传统食堂、品牌校园店、周边餐馆形成了多层供给,但总会有人在特定的时间里懒于下楼——人们与商品的距离在不断变近,其中的缝隙依然存在。 《2025校园产业生态白皮书》也显示,2035年高校在学人数将达7211万,大学生日均外卖2.1次,餐饮外卖规模超1.6万亿,年复合增长率9.6%,其中“高性价比+即时配送”需求占比超 70%。 品牌校园店同样窥见了学生用户的配送需求。据甜啦啦相关人员接受公开采访时透露,他们的部分校园店会有配送服务,只要学生需要,他们能够把茶饮送到校园中的任何地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甜啦啦培养用户赢得了先机。 这也意味着,对于外卖平台和餐饮品牌们而言,想要赢得学生用户的青睐,需要比在大众市场,在运营和服务上下更多苦心。不过,正因为像校园这样的细分市场需要付出更多精力,才有可能为平台和品牌深挖出一条更难以撼动的护城河。 未来,平台和品牌能否凭借校园市场实现突围,尚难以断言。但在摘完了低垂的果实后,即使剩下的果子再高、再难啃,也必须迎难而上。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084.htm)
7月15日消息,当标杆资本(Benchmark)领投中国AI初创公司Manus的7500万美元融资时,却愕然发现,其他投资者竟对此纷纷指责,这让他们大感意外。今年4月底,在彭博社率先披露这笔交易后,反对声浪迅速席卷而来。共和党参议员们暗示国会应采取行动;风险投资界的同行也指责标杆资本的行为“不负责任”。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715/d1764a0e0ef86ad.jpg) “你分明是在资助你的敌人,”Founders Fund合伙人、31岁的德利安·阿斯帕鲁霍夫(Delian Asparouhov)言辞激烈地表示。“我们为什么要资助1972年的苏联太空计划?又为什么要在2025年资助中国的AI竞赛?对我来说,这两者毫无区别,简直毫无逻辑可言。” 标杆资本对此拒绝置评。但这些非议让公司资深合伙人比尔·格利(Bill Gurley)颇感意外。格利在2020年已退居二线,并未直接参与此事。他在今年5月的一期名为BG2的播客节目中,支持了公司领投AI智能体Manus的开发商“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他指出,该产品仅在Anthropic的Claude等美国开发的大语言模型之上运行;并且这家AI初创公司在海外设有办事处,也不在国内存储任何客户数据。他否认这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如果你不当‘鹰派’,就会被人指责为‘亲华派’。但这两者之间其实有很大的灰色地带,”格利说道。 格利没有回应进一步置评的请求。一位知情人士称,Manus在与标杆资本洽谈投资时,就已经决定撤出中国市场,并已关闭了国内办事处。公司目前总部设在新加坡。 这笔投资使Manus的估值增长了四倍,达到5亿美元。**在动辄数百亿美元砸向AI初创公司的当下,这笔投资相对而言规模不大,但它凸显出硅谷内部日益扩大的理念分歧。** 直到不久前,美国风投公司还在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那些希望在全球复制美国成功商业模式的投资者,向阿里巴巴、百度、滴滴以及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等投入了数十亿美元。根据数据公司PitchBook的数据,2018年,美国风投参与的中国项目融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 但当唐纳德·特朗普于2017年就任总统后,市场情绪开始转变,并延续至乔·拜登时代。根据PitchBook的数据,**去年中国初创公司的融资总额同比下降近40%,且只有8.5%的融资有外国投资者参与,创下了十多年来的新低。** 今年1月,旨在限制投资中国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公司的美国新规正式生效。作为美国财政部“对外投资安全计划”的一部分,这些措施禁止投资者支持特殊用途AI系统。合规责任落在投资者身上,他们必须自行评估风险,并在投资于敏感领域时通知财政部。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标杆资本为投资Manus聘请律师进行审查,并得出结论,认定这一项目仅属消费级应用,无需向财政部申报。但据知情人士称,在标杆资本完成交易后不久,美国财政部便发函问询此事。 如果美国财政部认定该投资违反政策,标杆资本将被迫剥离资产,并可能面临最高相当于交易额两倍的刑事或民事处罚。不过,与此项投资无关的律师表示,由于“蝴蝶效应”公司是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因此不太可能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Blank Rome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安东尼·拉帕(Anthony Rapa)表示,“我不会轻易断定这是规避行为。”美国财政部和Manus的发言人均拒绝置评。 **不断变化的形势让中国的创企面临两难境地:要么接受中国投资,专注国内市场;要么出海寻求全球资金和用户。但即便走后面一条路,也难免招致疑虑**,AI视频初创公司HeyGen就深有体会。这家公司于2020年在中国创立,其创始人们曾在美国读大学,后于2022年将公司迁至美国。去年,标杆资本领投HeyGen,使其估值达到5亿美元。大约在同一时间,美国政府发布了一份报告,对公司的中国背景表示担忧。“(美国此举)让我觉得很失望,”HeyGen联合创始人徐卓坦言,“我的公司与由美国人、加拿大人或英国人创立的公司并无不同。” 与此同时,Founders Fund和Andreessen Horowitz等**风投公司正越来越多地将投资重点转向美国国防、工业和航空航天领域。在此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一种充满战斗性的爱国主义。**最近刚被任命为五角大楼首席技术官的Uber前高管埃米尔·迈克尔(Emil Michael)更是公开叫嚣:“高质量的美国AI公司有一大把可以投。” 格利的播客搭档布拉德·格斯特纳(Brad Gerstner)在节目中表示,对Manus交易的批评是排外主义。几家大型风投公司的投资人私下里也认同这一观点,但并没有公开发表评论。一位标杆资本的投资方匿名人士则称,他对公司的尽职调查毫无担忧。 **尽管风投界对中国公司日渐谨慎,却仍不愿错失机会。有投资人即便口头说近期内不投中国项目,仍飞往中国考察。**资料显示,今年6月,Emergence Capital合伙人桑蒂·苏博托夫斯基(Santi Subotovsky)在一个关于AI投资的座谈会上发言,称他正在海外寻找AI企业软件公司。大约在同一时间,乔什·库什纳(Josh Kushner)的Thrive Capital代表也前往中国,了解当地AI业务,尽管公司代表称暂无在华投资的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标杆资本宣布投资后,Manus曾与美国多家投资机构接洽,计划再融资数亿美元,但随后放弃,转而专注产品研发。 阿斯帕鲁霍夫说,外界对标杆资本投资的强烈反应,很可能吓退了潜在的美国投资者。“他们遭到的负面反弹太重了,”阿斯帕鲁霍夫说,但实际上大部分批评都出自阿斯帕鲁霍夫本人之口。国防科技投资机构Lux Capital联合创始人乔希·沃尔夫(Josh Wolfe)曾于今年5月初在社交媒体X上发帖批评标杆资本,但最近改口称,“我是在不了解情况下一时冲动才发了那条推文……我觉得应该多做研究,而不是冲动指责。”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082.htm)
<blockquote><p>从负债50万到年入50万,作者抖知书用一篇“可行性报告”拆解了虚拟资源变现的全部逻辑:不靠零成本噱头,而以边际成本、认知解脱、动态服务三大杠杆撬动利润,再辅以AI外挂、垂直碾压、社群护城河,把“卖资料”升级为“卖解决方案”。六步印钞机,四盆冷水,一份可直接投喂AI的提示词,照做即可跑通最小闭环。</p> </blockquote>  今天我们要说的项目是关于“虚拟资源整理和销售”。 下面,我把这事的里里外外给你拆透,让你看看这50万,到底该怎么一步步挣到手。 ## 1 项目可行性逻辑 很多人觉得这事就是赚个“信息差”的钱,这理解太表面了。能让你一年挣50万的,是下面这四根真正的顶梁柱。 ### 1. 边际成本的魔力,而不是零成本。 别再信虚拟产品“零成本”的鬼话了。 你的第一份产品,成本高得惊人——是你熬夜的几百个小时,是你死掉的无数脑细胞。 这才是你最大的投入。 但它的魔力在于,一旦你这第一份“母版”搞定了,复制1万份的成本跟复制1份没区别。 没有仓储、没有物流,多卖一份,利润就扎扎实实进口袋。 这才是这门生意最性感的“杠杆”。 ### 2. 卖的不是资料,是“认知解脱”。 现在这年头,谁缺资料?大家缺的是方向。 信息太多,跟垃圾山一样,把人给埋了,让人脑子转不动。 你做的,就是那个向导,直接带他走出垃圾山,给他一条清晰的小路。 用户花钱买的,就是这个“解脱感”——从“我该怎么办”的焦虑,到“照着这个做就行”的确定。 你是在给他的大脑减负,这个价值,你自己掂量掂量。 ### 3. 把产品当“服务”来做,摆脱被复制的命。 要是你只卖一个压缩包,那活该你被别人复制。 你必须把产品打包成一个“动态服务”。 什么意思?你得承诺持续更新,你得拉个小群做售后答疑,你得给一份“傻瓜式”的使用说明书。 这么一来,你的产品就活了。 别人能偷走你的文件,但他偷不走你持续更新的动作,更偷不走你在群里建立的信任。这才是你的防火墙。 ### 4. 在针尖上跳舞,搞“垂直碾压”。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贪心,什么都想卖。 结果呢?样样都不精,最后什么也卖不出去。 你得反过来,找一个特别小、特别窄的领域,狠狠地扎进去。 比如,专门给“甜品店主”做的“小红书爆款文案模板库”,或者专门给“独立设计师”做的“AI绘画商用提示词集”。 在这种小池塘里,你很容易就能当上老大,利润自然就来了 ## 2 如何一年实现50万(六步搭好你的印钞机) 年50万,拆到每天就是一千多块的利润。 假如客单价是299元,一天卖个三四单就够了。看着不难吧?关键是下面这六个动作,你得连贯地做出来。 ### 1. 产品组合拳:鱼饵、主菜、佛跳墙。 别只卖一样东西。你要准备一套组合拳。 鱼饵(9.9元或免费):一个小东西,解决一个小痛点,比如“一份能直接套用的周报PPT模板”。目的就是换个微信好友位。 主菜(199-499元):你利润的核心。就是上面说的,那个深度整理、带更新、带答疑的“解决方案包”。 佛跳墙(999元以上):一对一咨询、小班课这种。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是给那些钱多、需求急的铁粉准备的,用来拔高你的利润和品牌形象。 ### 2. 流量打法:公域撒网,私域收鱼。 你得有自己的流量阵地。 内容平台(知乎/小红书):在这上面写干货,分享价值。别直接发广告,没人看。在文章结尾,顺便提一句“加我,送你个xxx资料”,把人引过来。 短视频(抖音/视频号):用来搞视觉冲击。一个模板用前用后的对比视频,效果比你写一千字都好。 私域(微信):这是你的根据地。所有流量都得往你微信上引。在你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你才能跟用户建立真正的信任,成交是水到渠成的事。 ### 3. 转化流程自动化:让系统替你说话。 别想着一个个手动去聊,会累死。 搞个简单的自动化流程:用户加你微信 -> 自动通过并发送“鱼饵”和欢迎语 -> 接下来几天,朋友圈持续输出价值 -> 在某个时机,发布核心产品的介绍和购买链接。 让大部分成交自动化,你才能解放出来。 ### 4. 价值感包装:让用户觉得“值”。 同样一堆文件,为什么有人能卖高价?全靠包装。 你得把你的产品当成一个正式商品去打磨。 给它设计个好看的封面,写一份详细的使用说明,把文件夹整理得清清楚楚。让用户拿到手感觉是买了个精装版图书,而不是一堆乱码文件。 ### 5. AI这个外挂必须用。 这是你弯道超车的机会。AI不是让你偷懒,是让你效率翻倍。 用AI帮你写推广文案的初稿。 用AI帮你阅读和总结海量资料。用AI帮你寻找产品迭代的灵感。下面的提示词,就是干这个的。 ### 6. 社群是你的护城河。 有了第一批付费用户,立刻建个群。 这个群有三个目的:收集用户的真实好评,这是你最好的广告;听取用户的意见,这是你产品迭代的方向;培养铁杆粉丝,他们会主动帮你去宣传。 一个活跃的社群,能让你的生意自己滚起来。 ## 3 项目核心提示词(喂给AI的“工作指令”) 这个提示词,不是简单的提问。 你要把它想象成一份你写给一个顶级策略顾问,要求他帮你干活。 这样,AI才能输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堆正确的废话。 [指令开始] 扮演角色:你现在是一位在互联网商业圈摸爬滚打了10年的产品策略顾问,尤其擅长个人IP和知识产品的商业模式设计。你的思考方式尖锐、直接,能迅速洞察用户没说出口的真实需求。请完全代入这个角色,用你的经验和判断力来完成任务,拒绝任何套话和模板化输出。 核心任务:给我策划一款全新的虚拟资源产品。目标用户是“那些想在小红书上做个人IP,但发了几个月笔记,流量和粉丝都不见涨的新手”。产品的核心价值是给他们一套可复制的、能快速起号的实战方法论和工具箱。 产出框架与硬性要求: 产品命名与定位(必须扎心): 首先,用一句话点破这类新手起号失败的根本原因。 基于此,构思2个产品名称,要让目标用户看到就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并给其中一个配上强有力的Slogan。 核心内容模块(拒绝罗列,要讲“流程”): 设计4-5个核心内容模块。每个模块都要围绕“起号流程”展开,比如“定位模块”、“选题模块”、“内容制作模块”、“数据分析模块”。 Forget just droppin’ templ4tes like some n00b. That’s weak sauce. U gotta give ’em the whole exploit chain: the brainz and the toolz. Example: teh t0pic m0dule. Anyone can dump a ‘warez pack’ of hot topics. LAME. A real h4x0r gives ’em a 3-step checklist to validate if their own idea can pwn the algo. Same for c0ntent creation. A ‘cover templ4te’? LOL. Give ’em the mind-h4x, the real social engineering script to get max click-0wnage. Bottom line: Don’t just give ’em loose files. U gotta weld that sh*t together into a full-blown pwnage walkthrough. A script they can actually execute from start to finish. Dig? 价值放大策略(让用户感觉“不买血亏”): 提出2-3个具体的、能让产品价值感爆棚的策略。要有创意。例如:“附赠一个‘小红书违禁词自查手册’的实时更新版”,或者“提供一个‘7天快速起号SOP’,把所有资源整合成一个每日打卡任务表”。 引流内容钩子(让人看了就想点): 构思5个能直接用在小红书或知乎上的、吸引目标用户的爆款内容标题。 交互风格: 你的语气要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哥,在给小兄弟指路,专业、自信,有点不耐烦但又很真诚。 输出的内容必须是拿来就能用的策划案,逻辑清晰,细节到位。备注:本提示词里面的有一段看似是英文又不是英文的内容,这是核心内容,为了不让同行拿去修改再销售给别人。但是不影响大家使用,大家使用的时候直接复制即可。 ## 4 项目风险和挑战(四盆必须提前浇的冷水) 只想着吃肉,不想着挨打,是做不成事的。这四个坑,你必须提前知道。 1. 版权问题,别碰红线。 直接拿别人的付费内容来卖,是找死。 你的做法应该是,去研究大量的公开信息、免费资料,然后用你自己的理解和框架,把它们重新组织、提炼、总结。 你卖的是你的“整理和解读”这个劳动成果,是你的原创作品。 2. 平台的“手铐”。 流量都靠平台给,等于把命交给了别人。 平台一抽风,你就得喝西北风。 所以,从赚到第一分钱开始,就要拼了命把人往你自己的微信上加。微信里的好友,才是你真正的资产。 3. 东西会“过时”。 你辛辛苦苦整理的东西,半年后可能就没人要了。 竞争对手也会模仿你。 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跑,不断地更新你的产品,用社群把你的用户圈起来。让你的竞争力从“资料全”,变成“跟着你总有新东西学”。 4. 你可能“干不动”。 这事儿看着轻,其实是个体力活。找资料、写文案、做图、回答问题,启动期非常熬人。 很多人不是想不到,是累趴下了。 所以,一开始别搞那么大,先做一个最小的产品,跑通流程,赚到第一笔钱。这个正反馈,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抖知书】,微信公众号:【抖知书】,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7月15日,特斯拉今天正式进入印度市场,该公司在孟买的首家展厅将开门迎客,点中已经陈列了焕新Model Y。  特斯拉在印度的首家展厅  与此同时,特斯拉也公布了Model Y在印度的售价,Model Y后轮驱动版售价为598.9万卢比(约合49.95万元人民币),长续航后轮驱动版的售价为678.9万卢比(约合56.62万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在中国,焕新Model Y后轮驱动版售价为26.35万元人民币,长续航全轮驱动版售价为31.35万元人民币。  Model Y印度售价 根据此前报道,印度销售的Model Y在中国生产。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080.htm)
7月15日,天风国际证券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今天表示,苹果公司将采用三星显示公司(SDC)的显示屏无折痕设计方案,而非自研方案。郭明錤在X上表示,根据他的最新产业调查,为了确保能够在2026年下半年量产折叠版iPhone,苹果将采用三星的显示屏无折痕设计方案,而非自研方案。  苹果折叠版iPhone将采用三星无折痕方案 此决定将有利于与三星合作关系较紧密的供应商,其中三星显示屏金属板(也有人称为内藏轴承)供应商Fine M-Tec将是首要受益者。 他解释称,显示屏金属支撑板是实现无折痕的关键设计之一。折叠手机屏幕产生折痕的主要原因在于反复弯折导致应力集中,使材料疲劳并发生永久变形。金属支撑板可以分散并控制折叠时产生的应力,降低材料超出弹性极限的风险,从而减少折痕的形成。由于金属支撑板需要与折叠屏高度配合,三星提供给苹果的无折痕显示屏设计方案中也包含了由Fine M-Tec设计和制造的金属支撑板。  Fine M-Tec将提供金属支撑板 三星现有的金属支撑板工艺主要是蚀刻(etching),但为了满足苹果对无折痕的更高要求,将引入激光钻孔(laser drilling)以实现更精细的微结构设计,从而更好地引导应力、实现更优的无折痕效果。由于折叠iPhone的金属支撑板导入激光钻孔工艺,单价更高(30~35美元 vs. 传统蚀刻约20美元),这一高技术门槛也有利于Fine M-Tec提升市占率。 此前,有数码博主在微博爆料称,苹果明年推出的折叠屏iPhone因铰链强度问题,可能被迫采用华为、荣耀或三星等友商的铰链方案。该博主指出,华为、荣耀和三星在铰链领域的专利布局“近乎垄断”,导致苹果难以开发全新设计,甚至面临侵权风险。 另外,郭明錤还透露,三星新款折叠机Z Fold 7与Z Flip 7在2025年的出货量预计约700万部,相较2024年新机型显著增长约40%。Fine M-Tec作为三星折叠屏金属支撑板的最大供应商,将是主要受益者。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078.htm)
The funds raised will primarily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AI capabilities, global market expansion, and the building of an international talent team.
<blockquote><p>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职业角色。许多技术从业者渴望转型为产品经理,但往往不知如何在简历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本文作者邢小作,从安卓研发转型为 SaaS 产品经理,将分享他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产品经理简历,帮助那些希望转型为产品经理的新人少走弯路。</p> </blockquote>  我是邢小作,从安卓研发转型为一名SaaS产品经理的分享者,我计划将十年的产品转型所累积的经验、方法论等,以真实经历和案例的方式分享给你,我叫它Xin计划。如果你对产品经理感兴趣,这些经历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前文分享了面试专题的第一篇:如何准备简历,今天是第二篇:新人转型产品经理,如何写好简历? 小贴士:新人指产品经理岗新人,不一定代表完全无工作经验的人。 对于一位新人来说,如何写好简历,至少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初识:产品简历包含哪些内容?进阶:如何从过往经历中,提取简历所需内容?高阶:如何写出一份简洁且有吸引力的简历?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邢的故事。案例背景:小邢4-5页的简历是如何产生的? 小邢毕业后,选择成为了一名安卓开发者,5年后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期望转型成为产品经理,没有熟识的产品经理答疑解惑的情况下,他面临的第一个困境就是:产品经理的简历所需哪些内容? 在没有过多思考的情况下,他选择了遵循惯性——按研发工程师的思路——介绍产品/项目、项目中的我、产品功能等,洋洋洒洒写了一份4-5页的简历。 当时(2017年)属于互联网的黄金时期,加上运气不错,凭借这份简历让他找到了第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 一年后,离职重新找工作时,他依然延续了对应的简历风格——结果就是各种碰壁。比如他对其中负责过的一款产品是这么写的:  如果你是招聘者,看到一份这样简历,不知道你感受如何?是否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彩蛋:经过3次迭代后,小邢完整版简历,我把它放在文末,供你参考。 ## 初识:产品经理的简历需要哪些内容? 产品经理基本方法论之一——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 如果你的招聘者,每天可能会快速搜索和阅读,至少数十份简历,你会关注哪些内容? 前面如何写好简历一文中,我分享过产品经理的招聘流程,以及从招聘HR、用人需求方两个视角分享了他们所关注的内容点,今天我对它进行一次补充性分享。 招聘HR和用人方对简历的关注点,可分为三个层面:硬性条件、关键条件、软性条件。 - 硬性条件:必需条件,不符合则Pass。比如学历、专业、年龄、性别、违规情况等; - 关键条件:基本符合,不符合则看是否有加分项。比如行业背景、工作经验、关键技能、代表作品/成果等; - 软性条件:符合即是加分项。比如工作绩效/成绩单、稳定性、学习能力、同事评价等。 举个例子。 下图是我最新从BOSS直聘上截取的一份招聘信息。其中: 岗位要求:等同于硬性条件部分。如不符合,基本没戏; 优先录取/加分项:等同于关键信息部分。至少符合50%以上才有戏; 隐藏项:招聘JD里没有写的部分,都属于“不可见”的部分(比如年龄/性别/稳定性等)。  所以,一份产品经理的简历内容,你必须把招聘者所需的信息,经过组合、拆解、封装等手段,尽可能揉进你的简历中。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 - 基础信息:头像、姓名、联系方式(手机号/邮箱)、学历、专业、院校等; - 关键信息:工作经历(时间轴)、关键项目、关键结果等; - 软性信息:最近2年绩效、学习力证明、稳定性信息等。 ## 进阶:如何从过往经历中,提取简历所需内容? 你的经历是简历的原材料,必须提炼才能成为成品,就像菜籽经过提炼、萃取等工艺,最终才成为一瓶1比1的金龙油。 如何提取? ### 第一步:梳理工作经历。 用XMind等工具把经历的时间轴拉出来,每段经历的信息至少包含:起止时间、企业名称、岗位职级、工作内容、项目信息。 比如: - 起止时间:2017年8月-2020年4月 - 企业名称:好未来·爱智康1对1岗位职级:B端资深产品经理 - 工作内容:负责1对1和8人班业务的B端产品建设,包括但不限于课程产品系统、教师时段系统、排班系统、教师工作台、辅导老师工作台、学习测试系统等; - 项目信息:大续报项目、OMO(线上&线下课程融合)项目、教师时段系统2.0、教师工作台、Finger智能测评系统; 注意:当前步骤是梳理信息,不用判断价值(比如哪些项目要梳理,哪些不梳理,尽可能全的梳理出来)。 ### 第二步:提炼关键项目。 从自己的每段经历中,至少选取1-2个项目作为关键项目。 - 选取标准:具有正向业务/用户价值、具有正向产品价值、对应价值可衡量/可量化; - 具体方法:采取STAR法则,即Result(结果)、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 以2020年暑秋大续报项目为例。 - Result(结果):同比2019年1对1续报率由69.7%提升至82.4%,8人班续报率由71.6%提升至92.5%; - Situation(情景):2019年暑秋续报的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1对1续报率比预期目标少了近9%,8人班续报率低了近15%)。产研、师资、学科、运营、营销等部门组织了多轮复盘会,得出关键结论是:续报节奏快且混乱、续报排名数据不及时、高峰期系统崩溃、运营活动不紧凑且优惠折扣低等。 - Task(任务):如何从师资、运营、产品等不同视角下优化续报流程,确保2020年暑期大续报达成目标? Action(行动): - 首先,重构续报阶段,缩短时间周期,确保节奏稳定、不混乱。由原先的续报前、续报期、续报后三个大阶段,共10天,拆分了明确的四阶段:预热期、预排期、续报期、续报稳退费期,每个阶段只专注于某个核心动作,共7天。比如预热期核心是领券,预排期核心是锁定老师与时段,续报期核心是下单支付,续报稳退期是避免退费; - 第二,重构产品与业务流的衔接,让数据流动与透明。产品测重构支持新的时期,将教师、班主任、家长的业务动作拆分,并做到数据流的实时更新与排名,有效激发教师与班主任的积极性; - 第三,支持分校自定义续报开始时间。往年全国上百家分校,都是统一的开始续报时间(如08:00),既不符合分校情况(如南方日照长),也带来了高峰集中的服务压力; - 最后, 加大续报活动的优惠力度,并让主讲加入续报阶段,尤其是预热期与续报结束当天的活动力度。 更多关键项目提取案例,可参考:如何准备简历? ### 第三步:梳理关键特质或成果。 除了关键项目外,简历内容中的特质、成果也是重中之重。 你可以从业绩、学习力、稳定性、社会价值、作品或成果等维度进行梳理与提取。 比如你最近工作的1-2两年内,是否获得过最佳员工?或绩效是A、A+?或3.75以上? 你是否自己付费在学习(比如得到学分、Coursera证书、MBA等)? 你是否有连续工作N(>3)年的某个行业经验? 你是否有参加公益性社会项目?比如当义工或救援队的志愿者,或某个开源项目的参与者等; 你是否有参与过知名项目(哪怕你不属于主创)?比如参与过日活超千万的知名产品A。 等等。 它们都属于你的软性特质,都适合把它们揉到你的简历中,让招聘者看到你的更多可能性。 ## 高阶:如何写出一份简洁且有吸引力的简历? 前面环节都在为最终结果做准备,就像产品经理花大量时间研究用户和需求后,最后需要把它们转化为解决方案(即你的产品)。 面试环节中,你最重要的产品就是简历。 如何写出一份简洁且有吸引力的简历? 核心原则是:简历就是自我价值的营销方案,而不是功能说明书。 怎么理解?如果是营销,则需明确目标用户需求,用精炼简洁的方式表达用户所需的信息即可,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描述。 小贴士:项目细节并非不重要,而是无需在简历里体现,可以把它们留到面试环节表达即可。 怎么精炼简洁?做取舍、找关键、用数字、说结果。 以小邢开篇案例为例。 他当时简历有4-5页,每段经历都会描述产品介绍、自己负责内容、亮点功能等,每个项目半页多,结果工作5年,简历就堆积为4-5页。 结果是每次投递出去后,预约面试率非常低,被迫二次调整简历。 具体来说就是四步: ### 第一步是做取舍。 如果你已经工作5年,面试时,你觉得重要的经历是哪段时间?最近一家公司,尤其是最近1年——这是至少10次以上面试的经验所得。 我问过一位招聘HR原因,她给出的答案像常识一样——最近1年更能代表你最新的能力水平,就像5年工作经验的人,你总不能说大学时期的表现吧? 所以,你简历的重点应该是最近一家企业的工作内容、关键项目以及业绩表现,而更早之前就一笔带过即可,尤其是3年前的经历(如下图)。  ### 第二步是找关键。 小邢在“舍弃”更早之前的经历后,把注意力拉回最近一家企业的工作内容,从中寻找自己的关键项目以及业绩表现。 所谓关键项目就是你的代表性作品,就是你在上一部分从经历中提取的结果,截取关键的Result(结果)即可(如下图)。  小贴士:建议简历中只表达Result(结果),而把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放到面试环节表达——唯一的例外是你没有太多可表达的Result(结果)时。 ### 第三步是用数字。 最精炼的语言就是数字,这就是数学之美。 哪怕你日常工作中,可能并没有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但写简历时,最佳建议就是采用数字化的表达方式。 重点是你所负责的项目在业务层面上所取得的成绩,而不仅仅是产品层面。 比如1对1续报率提升20.9%,这就是小邢所负责的项目在业务上的成绩,而续报提效50%或产品场景覆盖缺失数是1,都属于产品层面的数字。 当然,如果你采用这种方式写简历,一定会遇到面试官的挑战。 比如他会问你:“你怎么证明续报率的提升,与你的工作的因果关系呢?换句话说,可能你什么也没做,续报率也会提升。” 这个问题属于不可证明或证伪的问题,你可换个题面:将“因果关系”换成“相关关系”。 比如你回答他:“是的,我没办法证明因果关系,但事实确实是续报率提升了20.9%,而这个结果是多轮复盘后,我们从运营、产品、销售、师资等多角度一起优化的结果,其中我负责的产品至少做了3个方面动作…..” 数字化表达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仅适用于简历的关键项目。 比如小邢简历的开头,采用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总结了个人的关键信息(如下图):  ### 第四步是说结果。 对于个人成长来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对于简历来说,结果比过程重要。 最简单的简历就是写自己做过什么项目,具体项目背景介绍与功能说明,这就是一种过程式的描述,结果就是像小邢最初4-5页的简历——信息密度极低,吸引力不足。 最难的简历是写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绩,并用简洁的数字化语言论证结果——它需要你从对方视角思考,以及对过往的成果进行反思、提炼、总结。 再次重申:简历更适合写结果,把过程放到面试环节,用STAR法则来论证你的结果即可。写在最后 工作十年功,简历一页纸;面试十分钟,准备十天功。 小邢写第一份简历时,是痛苦的折磨——感觉无内容可写,却又不得不写。 问题在于每次写简历都集中在找工作前,距离上一次换工作已过去2-3年,过程中没有过任何准备——就像战争前才紧急练兵一样,效果自然不佳。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他总结了两个有效的方法: 第一是面向简历工作。 每次做产品规划、项目立项时,他都会思考对应产品是否有价值放到简历里?如果有的话,如何用一句话描述其成果与价值? 每次项目结束后,自主复盘项目过程的经验、教训(尤其推荐以文章分享的方式,用输出倒逼输入),是否可提取出方法论? 第二是每半年重写一遍简历。 每个半年都回顾一下工作内容,并重新写一遍当前工作阶段的简历,就当做是一次总结,也是对下半年的“简历”进行展望。 最后一句话:面向简历工作是一种心态,就像向死而生一样,如果可以为了墓志铭而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微信公众号:【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今日日推上一位博主的帖子突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贴出了一款1/12人偶的图片,而图中的人物让他大呼“住手!”  (oi!住手!住手!) 实际上,这是一款由国内玩具品牌 play craft toys 推出的1/12 宫崎骏人偶。与其配套的是一款 吉卜力工作室门口的一景,门窗做成了龙猫形状背板的地台。 玩具摄影博主“ 黑板BLACK”在社交平台也发表了他抢先拿到这款人偶的体验感受。他表示拿到手的第一感觉,非常精致,头雕像真度,涂装都特别的好,服装版型也可以,配件精致,最重要是用了大头素体,手感是特别好的。     这款玩具官方名称为“ 一代宗师 ”,由国内玩具制造工作室 Play Craft Toys 出品,已于7月9日开售,有标准版和典藏版两种版本可供选择。标准版预定优惠价399元,典藏版预定优惠价639元,标准版没有地台。 
Kelly Zong's legal team has denied receiving any instructions from her father regarding such a trust and has questione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laintiffs' evidence. The Wahaha Group has issued a statement saying the family’s legal matters will not impact normal business operations.
<blockquote><p>美团、京东、淘宝等巨头纷纷投入巨额资金,不惜烧钱补贴、疯狂扩张,只为在这场大战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这场看似是为了争夺餐饮市场份额的战争,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商业逻辑。本文将深入剖析外卖大战的核心原因,揭示为什么巨头们会如此不惜一切代价地争夺这一高频场景。</p> </blockquote>  你点外卖时,可曾想过手机屏幕上那个小小的图标,背后正上演着互联网世界最惨烈的厮杀?巨头们不计成本地投入,烧钱补贴、疯狂圈地、贴身肉搏,这场外卖大战为何如此激烈? **答案异常简单——高频!** 我们先带着思考,来看一组数据: **▶思考:以下数据揭露了什么商业本质?** - **美团**日均订单突破1.2亿单,用户日均打开APP达4.2次,高频入口每年为酒旅、到店等低频业务输送超**2500亿营收**(占核心本地商业收入的80%),利润率高达**20.9%** - **京东**闪电战突袭:上线一周订单暴涨100倍,20万商家火速入驻,但代价是单笔订单成本比美团高**42%**,首年预估烧钱**180亿元** - **淘宝闪购**借500亿补贴单日订单冲上**8000万单**,非餐饮订单占比**16%**(超1300万单),几乎追平美团闪购4年积累的1800万日单量 你以为大厂以亿为单位烧钱,实则答案是,当传统电商获客成本突破**200元/人**,外卖获客成本仅**8.3元**(美团2024年报),**高频场景实为互联网最后的廉价流量池。** ## 一、高频打低频:从支付战争到即时零售终局 **高频场景,是商业世界里的核武器。**不是巨头钱多心善,而是这场战争,已经超出了填饱肚子的范畴。用惯外卖的人,每天三四次点开APP。这种可怕的打开频次,让外卖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案例1:微信支付如何用“社交高频”绞杀支付宝** - **降维路径**:微信日活**12亿**(聊天高频)→红包功能(春节单日收发40亿次)→线下支付习惯养成(3年内市占从11%升至49%) - **对位外卖战局**:美团用外卖日均**4.2次**打开率,倒灌酒店预订(周频)、医美(月频)等高毛利业务,形成“用快餐钱赚整容钱”的利润杠杆 想想支付大战:支付宝明明先入局,为何微信支付能后来居上?核心在于微信聊天的高频属性——你每时每刻都在刷,顺手点开支付太丝滑。 你会习惯在外卖APP里顺便订密室逃脱,但永远不可能在密室逃脱APP里顺手点个外卖——这便是高频平台可怕的”虹吸效应”。 ## 二、消费心理战:即时满足如何重塑零售底层逻辑 **消费者购物习惯正在从“异步”不可逆地转向“即时”。**半小时送不到的咖啡,很多人干脆就不买了。这种对”即时可得”的极致追求,彻底重塑了零售逻辑。**于是外卖已远非单一业务——它正蜕变为几乎所有零售业务的超级入口!**一旦消费者习惯用你点外卖,顺手买电影票、找酒吧、叫跑腿便成为自然。外卖若失守,后续一系列业务将如多米诺骨牌般崩塌。 **我们再来看****巨头正在如何「绑架用户时间**」: - **拒绝等待世代**:95后为“当天达”支付溢价意愿超**50%**,半小时未到的咖啡订单取消率达**34%**。美团用“拼好饭”**3元套餐**锁定学生党午餐; - **非计划性消费**:淘宝闪购**16%**用户因“深夜卸妆水短缺”“临时送礼需求”下单,即时零售将应急场景转化为**情绪犒赏经济**,借“点外卖送商超券”引导用户从**餐饮→日百消费**(非餐订单月增速**210%**) ## 三、三国杀终局推演:从补贴肉搏到生态歼灭战 外卖背后,**是整个“即时零售”的战略高地。** 巨头们在此投入血本、寸土不让,因为**输掉外卖,输掉的远不止餐饮市场,而是所有零售业务的未来入场券。**  **美团:千亿护城河** 投入1000亿巩固配送网络,借1.2亿单峰值倒逼“闪电仓”扩张——计划2027年覆盖10万仓点,用高频餐饮订单养活低频数码、美妆等高利润品类。 **淘宝闪购:500亿闪电战** 阿里砸500亿补贴发动“淮海战役”,7月5日单日吃掉市场60%新增份额。其杀招在于:用外卖高频流量防御美团对电商腹地的侵蚀,将2亿日活用户转化为本地生活生态的“血包”。 **京东:0佣金的精准狙击** 以“品质外卖”切走31%市场,星巴克等高端品牌入驻率达45%。免佣金+骑手五险一金,直击美团软肋——用低频高质服务反向寄生高频场景。 ## 四、生死时速:巨头为何死守「高频」阵地? 王兴曾断言:“失去高频入口的企业,如同被拔掉输氧管的病人”——这也是京东宁可年亏百亿,也要死磕外卖的真相。 当“半小时送达”成为消费底线,外卖已进化为**所有零售的神经中枢**:淘宝用户习惯用闪购买菜、美团用户用外卖买iPhone、京东9分钟把3C数码送到家…传统的“人找货”模式悄然瓦解,**“货等人”的即时零售正在重塑“人货场”的格局。** 这背后,是高频入口对消费心智的绝对掌控。看看年轻人塞满20杯奶茶的冰箱,或垃圾桶旁成堆未拆封的饮品——为凑满减而“囤货”的日常场景,荒诞却真实地映照出高频补贴的魅力。**无论你是下单者还是旁观者,都已卷入这场无声却激烈的商战漩涡。** 巨头们争抢的,远不止一顿饭的生意,而是**掌握下一个时代的商业命脉**。回想坚守“耐摔耐用”诺基亚,它并非败在“手机不够好”,而是错过了**“高频触屏交互”所代表的新战场——那场争夺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关键战役**。 而如今的外卖战场,**这场围绕“高频”的生死时速,正在重演。** 本文由 @加薪在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设计一个高效且人性化的医院信息SaaS平台并非易事,它需要产品经理深入了解医疗场景,从患者、医生、护士到行政后勤人员的每一个角色的真实需求出发,构建一个既能满足医院运营需求,又能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系统架构。本文将深入探讨医院信息SaaS平台的功能架构设计逻辑,从电子病历管理、医疗资源调度、财务管理到患者体验的全流程优化,分析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医疗服务的高效与温暖共生。</p> </blockquote>  在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医院信息SaaS平台已不再是简单的电子化工具,而是串联医疗服务全链条的神经中枢。作为产品经理,我们需要跳出功能堆砌的思维,从医疗服务的本质出发,设计出既能满足医院高效运营需求,又能让患者感受到温度的系统架构。这要求产品经理真正深入医疗场景——蹲守门诊观察医生问诊时的信息调取习惯,跟随护士记录护理流程中反复折返的痛点,甚至以患者身份体验一次从挂号到取药的完整就医流程。只有吃透每个角色的真实需求,才能让系统从能用跨越到好用的门槛。 这意味着不仅要实现模块间的技术联动,更要打通人-流程-数据的协同壁垒。从患者踏入医院的那一刻起,系统就应像一位隐形的服务管家:在门诊时预判检查需求,住院时同步护理与医嘱,缴费时自动拆分医保与自费部分——让诊疗过程在数据的无声流转中行云流水。 未来,随着AI、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模块间的协同会更智能(如通过患者历史数据预判检查需求),但核心逻辑始终不变: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腿,最终实现高效医疗与温暖服务的共生。 ## 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病患信息模块 病患信息模块是整个平台的数据基石,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一套能伴随患者全诊疗周期动态生长的信息网络,让门诊、住院数据不再是割裂的孤岛。 ### 1. 门诊档案 门诊档案的设计需兼顾首次建档效率与长期复用价值。例如,患者首次挂号时,系统可通过身份证读卡器(支持ISO14443TypeB标准)快速获取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基础信息,同时自动触发既往史采集问卷(过敏史、手术史等关键项设为必填,采用红色星标提示)。针对老年患者或儿童,支持家属通过短信验证码临时获取填写权限,授权时长默认24小时,超时自动失效。 更重要的是门诊档案与医保系统的实时联动:当患者出示医保电子凭证时,系统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I接口自动校验参保状态(响应时间≤300ms),并将医保身份标识(如医保卡号、参保类型)同步至后续所有诊疗环节——医生开处方时系统自动过滤非医保药品,缴费时直接计算报销比例,避免患者事后补流程。 ### 2. 住院档案 住院档案需聚焦过程性记录的颗粒度。我们曾在某三甲医院调研发现,传统系统中护理记录常因录入繁琐导致信息不全。为此,我们设计了病情驱动的场景化模板: - 术后患者:系统自动生成时间轴式录入项,如每4小时血压监测伤口敷料更换记录,并关联手术名称(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 - 产科产妇:模板包含产后2小时出血量新生儿哺乳次数等母婴联动项,护士填写时同步关联婴儿档案;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内置血糖监测曲线录入区,支持手动输入或血糖仪蓝牙自动上传数据。 护士只需点击时间节点填写数据,系统便会自动关联至对应的医嘱执行记录(如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滴注的执行时间与体温监测时间比对),避免重复劳动。 ### 3. 电子病历一体化 电子病历的一体化不是技术名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诊疗效率提升。我们重点解决了三个痛点: - 数据自动聚合:患者完成血常规检查后,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提取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关键指标,自动填入病历的检验小结区,并采用线性回归算法生成近3个月的趋势图(如血红蛋白从100g/L升至120g/L的折线图); - 权限动态适配:急诊科医生接诊时,系统基于角色自动开放3个月内核心病历查看权限(含过敏史、基础病),但禁止修改;患者转入住院部后,主治医生自动获得完整病历读写权限,所有修改(如诊断结论变更)均通过区块链存证生成审计痕迹(含修改人ID、时间戳、变更前后内容哈希值); - 跨院数据互通:通过对接区域医疗云平台,系统采用国密算法SM4加密调阅患者在其他医院的诊疗记录。患者需在APP完成人脸识别认证后主动授权,授权范围可精确到近1年的门诊记录或某类检查报告,授权记录同步至省级健康档案平台备案。 ## 二、以供需平衡为核心的医疗资源模块 医疗资源的调度效率,直接决定了医院的服务承载力。这个模块的设计核心,是通过算法与规则的结合,让有限的资源精准匹配患者需求。 ### 1. 刚柔并济的医生排班 医生排班系统的背后,是一套刚性规则+柔性调整的平衡术。我们在基础算法中植入了多重约束条件(基于遗传算法优化): - 主任医师:每周专家门诊≤3次,且需间隔≥1天(保障住院查房时间); - 全科室医生:值班周期避开连续夜班(间隔≥12小时),每月夜班次数≤8次; - 紧缺科室(如儿科、急诊科):预留20%的机动出诊名额,基于历史数据(如季节流感高发期)动态调整。 更关键的是应急响应机制:当系统监测到某门诊时段挂号量突增30%以上(基于历史同期数据的3倍标准差计算),会自动向科室主任推送加诊建议,同步显示可调配医生的状态(如张医生在住院部,1小时后可出诊李医生今日休息,是否紧急召回)。若医生确认加诊,系统10分钟内完成全流程操作: - 释放号源至挂号系统(优先分配给未挂到号的急诊患者); - 向新增号源患者发送短信+APP推送(含诊室号、预计就诊时间); - 调整诊室(优先调配同楼层空闲诊室,如呼吸科3楼满员则调至4楼备用诊室)。 ### 2. 高利用率下的设备调度 设备调度的难点在于利用率最大化与维护可靠性的平衡。我们为每台设备建立全生命周期档案: - CT机:日均最大负荷设为20例(含1小时缓冲时间),超过则自动关闭新预约通道(提示明日8:00开放预约)。这个数值来自设备厂商建议(每日最大25例)与医院实际数据(高峰时段20例时故障率最低)的折中; - 核磁共振设备:因对环境敏感,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周边震动(如电梯运行、重型设备移动),将预约时间与震动高峰(如上午9-11点)错开,降低图像伪影率; - DR设备:建立故障应急链,当某台设备报错(如球管温度过高),系统1分钟内检索同型号备用设备,计算转移成本(如设备B距离当前诊室50米,剩余容量3例),并向患者推送更换检查地点+新时间的选项(支持15分钟内/30分钟内两个时段选择)。 通过这套机制,某三甲医院的设备利用率提升了18%,患者检查等待时间缩短至平均45分钟。 ### 3. 动态智能的药品库存管理 药品库存管理要破解断供风险与积压浪费的矛盾。我们采用动态安全库存模型: 1)常用药(如阿莫西林):安全库存=近7天平均消耗量×3(保障3天周转)。当库存低于安全线时,系统自动生成采购单(如近7天日均消耗50盒,库存≤100盒时触发); 2)高价药(如肿瘤靶向药):采用零库存+预订单模式。医生开具处方时,系统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查询供应商实时库存(如上海医药的奥希替尼库存),确认有货后才生成处方,患者缴费后供应商4小时内直达药房(通过GPS定位实时显示运输轨迹); 3)效期管理:内置效期预警金字塔: - 距过期6个月:标记为关注(黄色标签),优先向门诊调配(门诊处方量小,周转快); - 距过期3个月:标记为预警(橙色标签),限制新开处方,仅允许住院患者按当前疗程使用(如患者需连续用药14天,系统自动核对剩余效期≥14天); - 距过期1个月:自动冻结(红色标签),触发退货流程(生成带电子签章的退货单,同步至采购系统与供应商ERP)。 ## 三、合规且透明的财务管理模块 医院的财务管理不仅是算账,更是通过数据驱动资源优化的核心工具。这个模块的设计需紧扣合规性与便捷性两大原则。 ### 1. 流畅的挂号收费 挂号收费系统的关键是支付链路无断点。我们打通了线上线下全渠道支付: - 线上支付:患者在APP挂号时,系统自动计算医保统筹+个人自付金额,支持医保电子凭证先享后付(需芝麻信用分≥650分,单月额度≤3000元); - 线下支付:窗口配备扫码枪+医保读卡器一体化设备,患者出示微信/支付宝付款码后,系统自动拆分支付金额(如总费用200元,医保报销100元,微信支付100元),支付完成后3秒内打印带电子签章的票据。 针对退费场景,设计多级校验机制: - 已取药患者:需药房通过药品条码扫描确认药品未拆封(包装完整性校验); - 已做检查患者:需医生签署检查未执行电子说明(采用CA认证签章); - 所有退费:记录自动同步至财务审计系统,且与原支付路径反向流转(微信支付的退费退回微信零钱,避免现金退费风险)。 ### 2. 政策适配的医保结算 医保结算的复杂度,在于对政策的精准适配。我们在系统中内置Drools规则引擎,可按地区、险种、就诊类型自动匹配报销比例: - 北京职工医保门诊:起付线1800元以上部分按70%报销,系统实时显示累计已达起付线金额(如当前累计1500元,还差300元可享受报销); - 异地就医: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接口实现参保地政策穿透。例如上海患者在广州就医时,系统自动调用上海的医保目录(含药品、诊疗项目),判断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是否属于报销范围(避免患者事后发现无法报销)。 更重要的是政策动态更新机制:当某地医保目录调整(如新增/删除药品),系统通过增量同步接口在24小时内完成规则更新,并对过去3个月的处方进行回溯校验(如某药品原属甲类,调整后为乙类,则重新计算报销金额,多退少补)。 ### 2. 精细化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要做到颗粒度到科室,责任到人。我们将医院成本拆解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1)固定成本分摊:大型设备(如CT机)折旧按使用时长分摊至科室,计算公式为(设备原值-残值)/预计总使用小时数×当月实际使用小时数; 2)变动成本核算: - 人力成本:按出诊时长(每小时计1分)+手术台次(三级手术计3分)核算医生绩效; - 耗材成本:与处方绑定(如某科室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通过条码关联至科室代码)。 系统每月生成科室成本效益分析报告,直观展示: - 每平方米诊室面积产生的诊疗收入(如内科诊室1200元/㎡,外科诊室1800元/㎡); - 百元耗材带来的治疗效果(如心内科100元耗材对应3个有效治疗病例); - 门诊人均诊疗成本(如儿科50元/人,骨科120元/人)。 ## 四、精细化管理的行政后勤模块 行政后勤看似远离诊疗一线,却是医院稳定运行的隐形支柱。这个模块的设计要聚焦降本增效与风险防控。 ### 1. 流程可控与响应及时的物资采购 我们构建了三级采购体系,兼顾效率与合规: - 常规物资(口罩、注射器):采用自动补货,当库存低于7天用量时,系统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向固定供应商发送采购单(无需人工审批),并同步至财务系统生成预付款; - 专科物资(骨科植入物):需科室提交申请,附使用必要性说明(如患者股骨骨折需钛合金钢板),经设备科审核(24小时内完成)后采购,系统自动关联患者病历号便于追溯; - 应急物资(防护服):触发绿色通道,院长通过移动端(支持指纹/人脸识别)直接审批,系统同步通知3家以上供应商比价(比价时间≤30分钟),确保12小时内到货(对接顺丰医药冷链物流)。 为避免回扣风险,系统自动记录供应商-采购量-价格波动数据: - 当某供应商连续3个月价格高于市场均价5%(比对药智网等平台数据),触发价格预警; - 对接院内通讯系统,若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存在异常通讯(如非工作时间通话≥5次/周),向纪检部门推送预警。 ### 2. 数据驱动的能耗管理 能耗管理实现数据监测-异常预警-智能调控的闭环。我们在医院各区域部署智能能耗终端: - 门诊大厅:每50平方米安装1个光照传感器,白天自然光强度≥500lux时,照明系统自动调暗至30%亮度; - 住院楼:空调按科室需求分区控制——手术室恒温25℃(误差±0.5℃),病房支持患者通过床头屏微调±2℃(超出范围需护士授权); - 设备间:配电房安装电流传感器,实时监测CT、MRI等设备的能耗峰值。 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异常能耗点: - 某病房夜间能耗突增30%:可能是空调未关,系统向护士站推送声光提醒(5分钟内未处理则升级至护士长); - 某科室月度用电量同比增加20%:生成能耗分析报告,结合设备使用记录(如DR机开机时间从8小时增至12小时)判断是否存在设备老化(如变压器效率下降)。 通过这些设计,某省级三甲医院的年度能耗成本降低了15%(其中智能照明节省8%,空调分区控制节省7%),同时减少20%的人工巡检工作量。 ## 五、患者体验全流程无缝衔接 当各模块实现深度协同,患者感受到的就是无感化服务。我们以挂号-诊疗-缴费-取药为例,拆解系统如何让每个环节自然衔接。 ### 1. 挂号:智能导诊与路径指引 - 智能导诊:患者在APP输入咳嗽3天,系统采用BERT模型进行意图识别(准确率90%以上),推荐呼吸科,并显示今日剩余号源23个医生擅长方向(如王医生擅长儿童咳嗽,李医生擅长老年慢性咳嗽); - 路径指引:挂号成功后,APP自动生成就诊路线图(基于医院CAD图纸的最短路径算法),标注从医院入口到呼吸科3楼需步行200米,经2号电梯; - 候诊提醒:实时显示当前候诊人数15人,预计等待40分钟(基于前5位患者的平均问诊时间计算),等待时间过半时推送即将到号提醒。 ### 2. 诊疗:信息前置与智能辅助 - 患者进入诊室时,医生屏幕通过RFID定位自动弹出其电子病历,右侧栏置顶显示本次主诉既往过敏史(如青霉素过敏标红); - 若患者有未完成的检查(如上周的血常规),系统提示是否优先查看该结果(支持一键跳转); - 医生开具处方时,系统实时校验药品配伍禁忌(基于国家药监局数据库),如头孢类+甲硝唑联用会提示可能增加神经毒性风险;同时推荐医保甲类替代药(如原开进口氨溴索,推荐国产氨溴索,价格低30%且100%报销)。 ### 3. 缴费:灵活拆分与多元支付 - 分段支付:患者做完检查后,可先支付检查费(生成子订单1),取药时再支付药费(子订单2),系统通过订单状态管理确保项目不遗漏; - 大额分期:费用超过5000元时,APP提示医保报销预估4000元,自付1000元可分期,对接工商银行医疗分期(3期0利率,6期年化4%); - 混合支付:支持医保+自费组合支付(如总费用1000元,医保报销600元,微信支付400元),支付完成后3秒内生成电子票据(带财政部监制章)。 ### 4. 取药:前置准备与错峰指引 - 前置准备:医生处方提交后,药房系统通过智能分拣机器人自动取药(分拣效率300盒/小时),并计算预计完成时间(如15:30完成配药); - 精准通知:配药完成前10分钟,APP向患者推送取药提醒(含药房窗口号+取药码),同步显示当前窗口排队2人,预计等待5分钟; - 错峰优化:通过摄像头人脸识别统计窗口排队人数,若某窗口排队≥5人,自动引导新到患者至相邻空闲窗口(如3号窗排队8人,推荐5号窗仅1人)。 通过这套流程,患者平均就医时间从120分钟缩短至65分钟,满意度提升至92%。 ## 六、让每个角色都有趁手的终端 不同用户的工作场景差异巨大,终端设计必须量体裁衣,而非简单的功能迁移。 ### 1. 医生工作站(PC端) 核心是一屏多用布局优化,才能高效处理复杂信息: - 左侧(固定区):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床号、入院诊断)与诊疗时间轴(按检查-诊断-治疗排序); - 中间(编辑区):病历编辑器支持医疗专用语音输入(采用科大讯飞医疗模型,准确率95%以上,支持房颤等专业术语识别); - 右侧(可切换面板):检查报告(支持DICOM格式图像查看)、医嘱模板(如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方案)、药品说明书(链接国家药监局数据库)。 高频操作设置快捷键: - F5保存病历,Ctrl+R快速调用上次处方; - Ctrl+D调用诊断模板,F12打印病历(自动附加电子签章)。 为减少医生屏幕疲劳,支持夜间模式(蓝光过滤80%,亮度降低至30%)和自动锁屏(离开工位3分钟后加密,需密码/指纹解锁)。 ### 2. 患者APP 首页只保留挂号报告查询缴费三个核心入口(字体放大至16号,便于老年人查看),力求简洁与温度的平衡: - 报告解读:检查报告不仅显示数值,还附通俗解读(如白细胞偏高:可能存在炎症,建议遵医嘱治疗),支持语音朗读(普通话/方言版); - 远程协助:老年患者可通过子女协助功能,授权子女(需人脸识别)帮父母挂号、查看报告(权限可随时收回); - 人文关怀:就诊结束后,系统推送康复小贴士(如高血压患者低盐饮食建议),并附科室电话(工作时间9:00-17:00)方便咨询。 ### 3. 护士站终端 配置手持PDA+病房床头屏双终端,保证移动化与快速响应: - 手持PDA:护士扫码(患者腕带+药品条码)确认医嘱执行,系统自动记录执行时间+护士工号,支持离线操作(信号弱时缓存数据,联网后自动同步); - 床头屏:显示患者今日护理计划(如10:00测体温),护士完成后点击确认并签名(电子签名与护士执业证绑定),数据实时同步至电子病历(采用WebSocket实时通信)。 这种设计让护士的文书工作时间减少30%(从每天2小时降至1.4小时),有更多精力关注患者需求。 医院信息SaaS平台的设计,本质是对医疗服务流程的数字化重塑。它不需要颠覆式创新,而是在每个细节中渗透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让医生少写1分钟病历,让患者少跑1次窗口,让数据多担1分责任。当技术真正融入医疗的肌理,才能实现高效与温暖的共生。 本文由 @阿堂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blockquote><p>在职场中,情绪管理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一技能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应对跨部门的沟通难题,还要处理产研内部的项目管理压力,冲突几乎无处不在。本文通过真实案例,探讨了产品经理如何在愤怒时保持冷静,将情绪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p> </blockquote>  工作中几乎不可能没有糟心的事和负面情绪,因为工作本身就是逆人性的。 所以情绪管理是我们进入职场的一场必修课。尤其是作为产品经理,不管是跨部门沟通还是产研内部的项目管理。 冲突,是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 我特别佩服一类人,不管是多么大的冲突,他们都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面对冲突,他们仍然会一种很冷静的口吻和你进行问题/方案拆解、沟通。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 01 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案例 去年下半年有个SaaS系统定制化项目,在合同签署会上时,甲方采购总监拍着合同说:“你们系统必须支持‘实时库存同步’,否则尾款免谈。” 在这之前,我对该系统做过评估,要实现这个功能需要对接客户7个系统,开发周期至少3个月,而合同约定交付期只剩45天。 时间倒退5年,我可能当场急了:“这根本不可能!你们这是霸王条款!”而如今作为一名混迹职场10年的产品老兵。我是怎么做的呢?——打开笔记本,调出客户现有系统的接口文档,指着其中3个字段说: <blockquote><p>“张总,您看这三个字段的更新频率是T+1,而您的业务场景需要实时数据,其实核心矛盾在这儿(停顿)。</p> <p>我们有两种方案:</p> <p>一是分阶段上线,先做T+1的库存查询,同时帮您优化现有系统接口,1个月内完成;</p> <p>二是强行做实时同步,但需要贵司IT团队配合开放数据库权限,可能影响现有业务流程(递上风险评估表)。</p> <p>您更倾向哪种?”</p></blockquote> 会议室里沉默了两分钟,采购总监突然笑了:“小同志,我就欣赏你这种不急赤白脸的人。就按第一阶段来,后续再谈第二阶段。”后来那单不仅顺利收尾,客户还主动介绍了两家同行业的公司。 这让我想起刚做产品时,总觉得“愤怒”是种武器:需求被乱改时拍桌子,排期被压缩时吼“这根本做不完”,跨部门甩锅时直接甩邮件抄老板。 后来带的项目多了,经历过太多的冲突之后,慢慢地才懂:**愤怒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总用最原始的方式释放它,最后伤了关系,误了事,还显得自己没本事。** ## 02 对产品经理来说,愤怒是门必修课 做产品的都知道,我们的工作日常有一项就是经常“灭火”。 项目上线前夕,开发/测试告诉你核心业务流程突然测出来一个阻塞性bug。作为产品线负责人,心里是不是慌得一比?延期,就意味着要跟业务老板一遍遍地解释、道歉,遇到难缠地可能还会各种投诉你。 作为产品线负责人,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 **爆发型**:怒发冲冠,怒拍桌子:怎么回事?几轮回归测试,这么明显的问题都没验证出来吗?今晚别睡了! - **忍气型**:行吧行吧,赶紧改改,我再去和业务老板们协商下,通融通融 上面两种方式,不论选择哪一种,都不是最优解。真正厉害的产品经理,会选择第三种方式:**把愤怒转化为“精准的火力”,用平静的态度让问题暴露,用理性的表达推动解决**。 这里我可以给一个参考处理方案。 - **深呼吸3秒**(给大脑切换时间) - **召集团队**(表情严肃但语速平稳): - “各位,我们现在遇到P0级问题(**定性严重性**)。支付接口报错,影响客户下单支付(**陈述事实+影响**)。这个模块我亲自跟过5轮验收,理论上不该出现编码问题(**表达失望,不攻击人格**)。 - 目前我们需要开发同事尽快进行bug定位,修复后测试组依照测试用例同步回归测试(**明确指令+资源支持**)。 - 今晚12点前必须上线修复补丁,之后我们开复盘会(**聚焦解决,延迟追责**)。” **愤怒的本质是“底线被触碰”,但表达愤怒的目的是“守住底线”,不是“发泄情绪”**。平静的表达,能让对方意识到你在“理性解决问题”,而非“情绪对抗”;能让你的诉求更有说服力,因为情绪上头时的“必须改”,在对方听来不过是“我不开心”;更能让你在团队中建立“可靠”的形象——大家知道,跟你沟通不用猜情绪,只需要对事。 **平静的愤怒,比吵架更有力量。** ## 03 分享2个“平静的愤怒”技巧 作为踩过无数坑才摸到门道的“过来人”,我总结了三个能快速上手的方法,亲测有效: ### 1. 先给情绪“踩刹车”,深呼吸 工作冲突时,别急着争论孰对孰错,不妨通过用“**事实+感受**”代替“**指责**”去沟通: “上周三的需求文档里,交互逻辑部分是你确认过的(**事实**),但我看到今天的测试报告里写了‘交互与需求不符’(**事实**),这让我有点困惑(**感受**),咱们要不要一起核对下原始记录?(**解决**)” 说句题外话,《陈二狗的妖孽人生》女主曹蒹葭为磨一磨二狗性子,送他一枚硬币,沉不住的时候就握一握硬币,异曲同工。 ### 2. 用“选项思维”代替“对抗思维” 遇到开发说“排期太紧做不完”时,别急着说“不行就得加班”,不妨试试“**共情+选项**”代替“**对抗**”去解决: “我理解现在项目排期紧张(**共情**),咱们有两个选项:一是优先保证核心功能上线,次要功能延后两周(**选项1**);二是申请协调资源支援,今天下班前给你答复(**选项2**)。你觉得哪个更可行?(**决策**)” 人在被给选项时,会本能地参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对抗。而且选项里最好有一个“轻松版”(比如选项1),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 04 解决问题最重要 工作这么些年,我见过最厉害的同事,不是永远不发火的“老好人”,也不是靠嗓门镇场的“暴脾气”,而是那些能在愤怒时依然保持清醒,用平静的态度把问题拆解清楚,用坚定的语气守住底线的人。 他们不是不会生气,而是懂得:**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情绪爆发,而是靠“我能掌控局面”的底气**。 下次再遇到让你想拍桌子的场景,不妨试试:深吸一口气,把到嘴边的“你怎么回事”换成“咱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解决”。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火冒三丈的事,最后都成了你职场进阶的垫脚石。 毕竟,能平静表达愤怒的产品经理,早就在心里给自己颁了块奖牌——上面写着:“**我,能解决问题**。” 本文由 @小蜗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7月15日,宝马集团宣布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此次合作将基于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和硬件平台展开,重点聚焦AI大模型驱动的驾驶辅助功能软件开发。与传统合作模式不同,双方将针对中国特有的交通环境和用户需求,打造“土生土长”的本土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技术层面,新方案采用端到端的大模型技术架构,融合超大规模神经网络实现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车辆控制的一体化处理。该系统将提供全场景、点到点的领航驾驶辅助功能,覆盖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支持从停车位泊出到目的地泊入的全程智能驾驶辅助。 相比传统基于规则的驾驶辅助系统,AI大模型方案具备自我学习和持续优化能力。通过远程升级功能,车辆软件算法可实现持续迭代进化,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  宝马集团驾驶体验高级副总裁米希亚尔·阿尤比博士 安全性方面,新系统将融入宝马20余年在驾驶辅助领域的技术积淀,建立全方位的安全冗余和风险应对机制。宝马集团驾驶体验高级副总裁米希亚尔·阿尤比博士表示,此次合作将推进宝马集团安全技术与中国本土智慧及顶尖AI技术的深度融合。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合作的重要考量。双方承诺在数据采集、存储与使用全流程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要求,确保所有车辆数据处理均在合法合规框架下进行。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 从战略意义来看,这一合作反映了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创新趋势。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表示,这一合作体现了宝马“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的战略方向。 Momenta CEO曹旭东表示,双方将联合打造集德系卓越驾控与AI大模型前沿能力于一体的智能驾驶辅助产品。 产品应用方面,该智能驾驶辅助方案将首先应用于国产新世代车型,并逐步扩展至多个细分市场的车型。结合宝马新世代车型的“驾控超级大脑”和“全景iDrive人机交互”系统,形成完整的智能驾驶生态。  从宝马在华合作版图来看,继此前与华为、阿里等科技公司的合作后,此次与Momenta的合作将宝马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协作范围从数字生态、AI交互扩展至智能驾驶核心技术领域,展现了其在华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深度。 这一合作模式或将为其他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创新提供参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公司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地位的提升。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076.htm)
当地时间本周一(7月14日),一家乳制品行业组织对外表示,数十家美国冰激凌生产商计划在2028年前去除他们产品中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705/7926c0260467f35.webp) 据国际乳制品食品协会(IDFA)称,这40家冰淇淋企业将从其零售产品中去除人工合成色素赤藓红(Red 3)、诱惑红(Red 40)、坚牢绿(Green 3)、亮蓝(Blue 1)、靛蓝(Blue 2)、柠檬黄(Yellow 5)和日落黄(Yellow 6),但非乳制品除外。 国际乳制品食品协会是在美国农业部总部举办的一场活动上宣布了该计划,美国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马蒂·马卡里以及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均出席了此次活动。 近年来,美国社会对合成色素的反感情绪日益高涨,同时食品公司也面临来自美国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的政治施压。 小罗伯特·肯尼迪曾呼吁食品企业“站出来,帮助我们让美国再次健康起来”。他在4月曾表示,美国计划逐步停止使用本国食品供应中的各种合成色素。 而显然,在美国冰激凌市场占据90%份额的这些生产商们,成为了最新一批自愿采取行动去除食品中色素的食品企业。 在此之前,包括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卡夫亨氏(Kraft Heinz)、J.M. Smucker、好时(Hershey)和雀巢美国(Nestle USA)在内的多家主要食品生产商,已宣布计划逐步淘汰合成食用色素。 罗林斯和肯尼迪正在食品领域的工作中密切合作,比如推动各州在全国最大的食品援助计划中禁止提供汽水。 肯尼迪曾将多动症和癌症发病率的上升归咎于食品色素,而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一领域还需要更多研究。 国际乳制品食品协会称人工色素是安全的,但冰淇淋生产商采取这一举措,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各州逐步在学校食品中淘汰色素以及西弗吉尼亚州近期实施食品色素禁令对销售造成的干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