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深耕国内检验检测市场外,凭借其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和在低碳赋能业务上的沉淀,目前建科股份打造的综合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雏形已现。
平板电脑的屏幕通常更大因此加载网页的手机版体验不佳,所以很多用户会在加载网页后通过浏览器菜单切换成加载桌面模式,这种情况加载 PC 版网页体验相对来说会好些。既然用户有这个需求那浏览器为什么不直接默认加载桌面模式呢?原因也很简单,毕竟平板电脑不是 PC,有时候加载 PC 网页版可能会出现呈现问题。  如果网站以 HTML 5 技术开发其实这都不是问题,因为这会根据屏幕进行自适应,但仍然有不少网站采用分离式的桌面版和手机版,所以加载时出现不同的体验。 现在Firefox浏览器已经决定调整默认加载模式,在Android平板电脑上 Firefox 将默认采用加载桌面模式而非手机版,这样用户也不需要再手动进行切换。 **在发布日志中Mozilla提到:** _大型设备现在默认启用桌面模式浏览,这可以通过站点设置进行偏好设置 (例如用户可以选择特定网页以何种模式进行加载)。_ 在 2023 年Google已经为 Chrome 浏览器在Android平板电脑上默认启用加载桌面模式,Firefox 的策略比 Chrome 还要更进一步,因为不止平板电脑,在可折叠设备上也会默认启用加载桌面模式,毕竟可折叠设备打开后屏幕也是非常大的,加载网页的 PC 版体验也还可以。 所以如果你在Android平板电脑上使用Firefox浏览器时更新到最新版就可以注意到这个变化,如果有需要你可以转到Firefox浏览器设置,自己对不同的站点进行调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214.htm)
通常情况下 Windows 系统具有比较好的硬件兼容性,因为即便推出新版本微软也不太会增加太多硬件要求,但在 Windows 11 中这种情况发生变化。Windows 11 要求设备必须附带 TPM 2.0 可信平台模块、使用受支持的 CPU 并启用安全启动功能,尤其是 TPM 模块属于硬件并非所有 PC 都附带该模块 (现在也确实有了 fTPM 这类软模块)。  Windows 10 将在 2025 年 10 月结束支持,仍然现在全球仍然有数以百万计的 PC 运行的是 Windows 10,但即便如此微软也不会降低 Windows 11 硬件要求。 在面向企业 IT 管理员的 Windows IT Pro 官方博客中,微软发布名为 TPM 2.0 – 安全且面向未来的 Windows 11 必需品 博客,微软详细介绍了 TPM 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Windows 11 必须要求 TPM 2.0。 **什么是 TPM:** TPM 是指为设备提供硬件级安全服务的专用芯片或固件,它可以安全地保存加密密钥、证书、密码和敏感数据,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此外 TPM 还负责执行加密操作,例如生成随机数、加密和解密数据以及确认数字签名等。其中 TPM 2.0 比其前身也就是 TPM 1.2 提供更通用和更关键的密钥管理。 **微软在博客结尾强调:** _通过将 TPM 2.0 制定为 Windows 未来的不可协商标准,我们提升了安全基准,它让您和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数字领域对强大数据保护日益增长的需求。_ 简单来说就是微软不会放弃 TPM 2.0 这个要求,即便在 2025 年 10 月后数以百万计的 PC 缺乏安全更新也是如此,至于没有 TPM 2.0 怎么办?那就需要你花钱购买新 PC 了。 目前 PC 销量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企业有升级 Windows 11 的要求,尽管一些 PC 仍然可以流畅使用,但因为无法升级 Windows 11 导致企业被迫购买新 PC。 至于普通消费者,如果不愿意购买新 PC 的话,那通过绕过 TPM 2.0 的方式升级到 Windows 11 也不是大问题,相信有很多网友已经这么做了。 博客原文:https://techcommunity.microsoft.com/blog/windows-itpro-blog/tpm-2-0-%E2%80%93-a-necessity-for-a-secure-and-future-proof-windows-11/4339066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212.htm)
许多小伙伴对复兴号列车座椅靠背上的小“犄角”感到好奇,有人猜测它是用来挂垃圾袋或奶茶杯的。然而,中国铁路官方给出了权威解释:**这个设计其实是为了方便乘务员在列车到达终点站并准备返程时,能够轻松调转座椅方向。因此,“犄角”实际上是一个用于旋转座椅的手柄。**  此外,**当乘客在过道行走时遇到不稳的情况,“犄角”还可以临时充当扶手**,提供额外的支持和安全保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的无障碍车厢中,**座椅靠背上的“犄角”还增加了盲文标识。** 这一贴心的设计使得视障旅客可以通过触摸来识别座位信息,从而更加便捷地找到自己的座位。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04/75d57a5d777a4fd292089530b864ddfe.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206.htm)
昨日,腾讯混元大模型正式上线视频生成能力,这是继文生文、文生图、3D生成之后,混元大模型的最新业务进展。与此同时,腾讯开源该视频生成大模型,参数量130亿,是当前最大的视频开源模型。 “用户只需要输入一段描述,即可生成视频,”腾讯混元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的生成视频支持中英文双语输入、多种视频尺寸以及多种视频清晰度。目前该模型已上线腾讯元宝APP,用户可在AI应用中的“AI视频”板块申请试用。企业用户通过腾讯云提供服务接入,目前API同步开放内测申请。  自从OpenAI 的Sora 基于 DiT(Diffusion Transformer)架构,把长视频生成的效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全球AI厂商加速赶来,掀起视频生成热潮。 2024年接近尾声,今年以来大模型领域最热闹的细分赛道要数视频生成。字节豆包正在推出文生视频内测,Minmax,快手,商汤等也先后推出了文生视频。由清华大学联合生数科技共同研发Vidu 则宣称是中国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视频大模型。 不过,做好文生视频这件事并不简单,这一点从OpenAI在今年初发布了Sora之后,仍未正式对外开放便可见一斑。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视频生成技术产出的结果与用户期望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些模型在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则方面表现不足,并且在生成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可控性。 按照腾讯的说法,混元文生视频大模型主要的优势能力在于,可以实现超写实画质、生成高度符合提示词的视频画面,画面流畅不易变形。 “比如,在冲浪、跳舞等大幅度运动画面的生成中,腾讯混元可以生成非常流畅、合理的运动镜头,物体不易出现变形;光影反射基本符合物理规律,在镜面或者照镜子场景中,可以做到镜面内外动作一致。同时,模型还可以实现在画面主角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自动切镜头,这是业界大部分模型所不具备的能力。” 从技术角度来看,据腾讯混元相关负责人介绍,混元大模型基于跟Sora类似的DiT架构,在架构设计上进行了多处升级。 混元视频生成模型适配了新一代文本编码器提升语义遵循,其具备强大的语义跟随能力,更好地应对多个主体描绘,实现更加细致的指令和画面呈现;采用统一的全注意力机制,使得每帧视频的衔接更为流畅,并能实现主体一致的多视角镜头切换;通过先进的图像视频混合VAE(3D 变分编码器),让模型在细节表现有明显提升,特别是小人脸、高速镜头等场景。 比如写下这么一段提示词,一位中国美女穿着汉服,头发飘扬,背景是伦敦,然后镜头切换到特写镜头:  不过在视频生成领域,快手、抖音、智谱科技、生数科技等国内厂商均已推出相应的产品,甚至开启了商业化,腾讯混元此番的节奏并不算快。 对此,腾讯混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当下的视频生成技术,从可用度而言,还未到大规模商用的阶段,还有很多技术难点需要克服,混元大模型文生视频功能也并不急于一时,当下阶段更重要的是开源让更多人用起来,使模型的飞轮能快速转动带动优化模型本身。** 在落地应用上,上述负责人表示,**混元大模型生成的视频可用于工业级商业场景,例如广告宣传、动画制作、创意视频生成等场景。对于未来的商业化,腾讯暂时还没有详细的规划出来。** 目前,腾讯宣布开源该视频生成大模型已在 Hugging Face平台及Github上发布,包含模型权重、推理代码、模型算法等完整模型,可供企业与个人开发者免费使用和开发生态插件。基于腾讯混元的开源模型,开发者及企业无需从头训练,即可直接用于推理,并可基于腾讯混元系列打造专属应用及服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90.htm)
 36氪WISE2024“与你常在”未来消费大会圆满落幕。  身处2024年,我们都在期待着2025年。 消费市场的这一年,最不缺的可能是对经营挑战的共识:投融资降温、低价竞争无处不在、行业增长陷入瓶颈,在持续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身在其中的创业者,都有着相似的体感。 走过2023年的快速反弹,过去一年的复杂国际形势,加深了消费者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也比以往更加显著体现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上。 但乐观的一面是,我们仍处在经济复苏的周期当中。今年前10个月,社零数据同比增长3.5%,尤其下半年以来,增长持续走强,化妆品、家电等愉悦型消费,近期反弹尤其强劲,实体零售业也在转型升级大潮当中。其中,既有政策的推动力,也是消费者信心回暖的局部体现。 消费做的始终是人的生意,伴随90后成为消费新主力,00后陆续登上社会舞台,“她”经济、健康消费、亲子生活、情绪满足等一系列新的消费需求,呈现新的发展活力。在 AI 技术与发达供应链基础加持下,消费品市场酝酿着新的变革可能。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人群,但并非只有所谓“大众消费”才有十亿甚至百亿的机会。恰恰相反,在品牌竞争激烈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从细分场景切入,并且朝着产业链纵深持续扎根,在多数人看不见的地方,品牌的根系发达生长。 消费品的关键创新,往往是反共识的,这并非意味着要反其道行之,有时只需微小的改变,便足以搅动甚至改变行业的格局。但总要有人先迈出那第一步。 2024年的当下,行业洗牌仍在继续,但“小而美”的需求仍在旺盛增长,供需关系面临重构可能,尤其适合给出自己对未来消费市场走向的判断。也有些人,已经早一步整理好行囊,重新扬帆启航。 11月29日,36氪WISE2024“与你常在”未来消费大会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圆满落幕。20多家平台方、品牌方、知名消费投资机构和服务商高管齐聚于此。围绕“消费投资机遇”、“细分品类创新方向”、“经营战略与品牌力塑造”、“品牌出海”等话题,深入探讨了相关赛道的现状与趋势。 以下是本次大会嘉宾的金句总结: 
 身处2024年,我们都在期待着2025年。 消费市场的这一年,最不缺的可能是对经营挑战的共识:投融资降温、低价竞争无处不在、行业增长陷入瓶颈,在持续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身在其中的创业者,都有着相似的体感。 走过2023年的快速反弹,过去一年的复杂国际形势,加深了消费者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也比以往更加显著体现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上。 但乐观的一面是,我们仍处在经济复苏的周期当中。今年前10个月,社零数据同比增长3.5%,尤其下半年以来,增长持续走强,化妆品、家电等愉悦型消费,近期反弹尤其强劲,实体零售业也在转型升级大潮当中。其中,既有政策的推动力,也是消费者信心回暖的局部体现。 消费做的始终是人的生意,伴随90后成为消费新主力,00后陆续登上社会舞台,“她”经济、健康消费、亲子生活、情绪满足等一系列新的消费需求,呈现新的发展活力。在 AI 技术与发达供应链基础加持下,消费品市场酝酿着新的变革可能。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人群,但并非只有所谓“大众消费”才有十亿甚至百亿的机会。恰恰相反,在品牌竞争激烈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从细分场景切入,并且朝着产业链纵深持续扎根,在多数人看不见的地方,品牌的根系发达生长。 消费品的关键创新,往往是反共识的,这并非意味着要反其道行之,有时只需微小的改变,便足以搅动甚至改变行业的格局。但总要有人先迈出那第一步。 2024年的当下,行业洗牌仍在继续,但“小而美”的需求仍在旺盛增长,供需关系面临重构可能,尤其适合给出自己对未来消费市场走向的判断。也有些人,已经早一步整理好行囊,重新扬帆启航。 11月29日,36氪WISE2024「与你常在」未来消费大会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圆满落幕。20多家平台方、品牌方、知名消费投资机构和服务商高管齐聚于此。围绕“消费投资机遇”、“细分品类创新方向”、“经营战略与品牌力塑造”、“品牌出海”等话题,深入探讨了相关赛道的现状与趋势。 以下是本次大会嘉宾的金句总结: 
12月2日,美国拜登政府公布了对中国大陆获取芯片和人工智能(AI)关键部件的新限制,业界关注对台积电的影响。台积电12月3日回应指出,台积公司作为一家守法的公司,一向致力于遵循所有可适用的法令与法规,包括可适用的出口管制法规。我们目前预期,相关事件对台积公司的可能财务影响仍在可控范围。  据悉,美国商务部对高带宽存储器(HBM)和芯片制造设备的销售实施额外限制,新规则影响27种芯片设计和制造工具,包括美国公司在外国工厂生产的设备。它还将另外140家中国大陆实体列入实体清单,指控这些实体代表中国行事。 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将限制中国大陆生产对其军事现代化等至关重要的技术的能力”。它扩大了实体名单,包括“半导体工厂、设备公司和投资公司,这些公司正在按照中国大陆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先进芯片目标。”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88.htm)
今年,汽车芯片在芯片现货市场的存在,越来越不受待见。有朋友处理芯片库存,感慨汽车芯片被嫌弃,对方直接来一句“汽车料暂时不收,过于多了”。 汽车芯片,堪称是缺芯时期芯片现货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产品,从中还诞生了不少财富故事,如今却价格跳水,变成“烫手山芋”。当年暴涨到千元的英飞凌、ST、TI的明星汽车芯片,如今市场报价跌到十几块、几块。部分老批次的汽车芯片出现在回收市场,过去几十万元价值的一批货现在只有几万。  来源:抖音 市场上交易汽车芯片的频率也变得非常低,老批次库存多,关键是没有多少车厂会买单,低价出也换不来订单,更何况都是前几年缺芯背景下高成本拿的货。虽然缺芯之前大家都不怎么做汽车业务,但现在货太多,直接成了大家的累赘,砸进去的钱也没看见回报。 汽车芯片从“明星产品”到直接被嫌弃,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汽车芯片这门生意? **01** **汽车芯片被贱卖** 从市面上活跃的芯片呆滞库存业务中,我们可以看到汽车芯片跌落神坛的残酷一面。 “某工厂2021年采购的**60多万元的车规芯片,最终几万块抛给我了**”,一位专做回收芯片的朋友小杨(化名)在社交媒体分享道。 伴随着汽车芯片行情的暴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小杨还遇到一个客户,他们想亏本处理掉一批TI 的车规级USB 电源开关TPS2557QDRBRQ1,批次为19+,之前的采购价单价为35元,现在想以25元的单价处理掉,小杨表示“决定把这位客户介绍给同行”。原来,某交易平台上TPS2557QDRBRQ1现在批次两年内的报价都跌到了5元以内。 小杨自己也做贸易,2023年初进货的英飞凌汽车芯片,当时170多元,今年接受价一度跌到70多元,为了出货亏掉了一部分芯片,如今靠做回收芯片的生意坚持下去。 其他在2021年炒到天价的汽车芯片,市场价格也是一降再降,价格倒挂,几乎无人问津。 英飞凌的 SAK-TC233LP-32F200N AC,现在市场报价60元左右,2022年、2023年还在上千、百元以上徘徊,今年跌回两位数,市场热度大幅缩水;TI的汽车LED驱动器 TPS92662AQPHPRQ1 报价从2022年3月的1800元降到2023年底的20-28元,今年上半年还在20元左右,目前骤降至8元;ST的L9369-TR,用于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ESC)的关键芯片,从巅峰期的1500元跌到了今年的13-20元左右。 多位分销商朋友表示,目前**汽车****芯片价格普遍很卷**,他们看到“TI可能最泛滥,一般TI的实单,我们都能在市场砍很多价,英飞凌一般批次老的都直接拿地板价”,“车规料卷死了,部分TI车规系列还有订货限制”。 细数背后的行情变化,近几年大家对汽车芯片生意的热情也在逐步降温,到达冰点。 2021年下半年开始,汽车芯片厂商供货陆续恢复正常,**到2022年,汽车芯片市场价格依然较高,还是有不少成交机会**,对比同样在跌价的通用料,汽车料的利润相对可观,能做的都想抓住这个生意。 **2023年开始,汽车芯片变得不好卖**。随着2021年多倍下单的汽车芯片陆续到货,2023年**下半年,市场上的汽车芯片开始过剩**,原先高价格进货的芯片价格,已经降到常态价附近,汽车芯片利润不断压缩,甚至亏本,变成**“烫手山芋”**,有的努力清库存亏本也出,有的不想亏钱减少出货,需求一路下滑,汽车芯片现货市场开始明显降温。 当然,即便是降温,相关交易也不少,此前我们了解到,有一些朋友靠缺芯时期积攒的资源,通过汽车芯片这类中高端芯片的出货,在整体低迷的行情中维持生存,毕竟通用料杀价已经相当内卷,汽车芯片虽然到了常态价,但还能维持一点点“体面”。 不过**到2024年气氛就有点转向了**,尤其到下半年,眼看21+、22+的库存到明年都可能要堆在仓库吃灰,出现了**汽车芯片“不受待见”**的情况。 目前还在做英飞凌汽车料生意的花生(化名)看到,这两年的汽车芯片市场,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虽然车厂基本都回归芯片原厂订货,但不排除项目变动等原因,不得不到现货市场买货,这时分销商还是有机会。然而,不缺货的时候,**批次是客户更关心的问题,他们会优先考虑“两年内”等新批次的产品。**目前现货市场上最不缺的却是老批次的芯片。 车厂最重视的便是质量和售后问题,花生表示“23+的芯片出问题了,那双方可以好好谈一下,解决问题,若是21+的芯片出问题了,都不用谈,车厂采购要先挨一顿骂。” 花生表示,他们的老批次汽车芯片也滞销了,比如仓库里就有客户需要的芯片,但是是21+且未税,根本不敢报过去。现在都是优先给客户提供批次两年内的汽车芯片,或是去订新货。 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市场上如此多汽车芯片被贱卖,"时间是把杀猪刀",加之汽车这类应用对批次等各方面要求都较为苛刻,过剩的汽车芯片,在市场上便失去了价值。 现货市场上,大家其实本就极少做汽车芯片的生意,因为一时缺芯,**汽车芯片带来的短期的生意,并不会永远停驻在这里。** 一位芯片代理商表示,今年有家汽车电子的客户黄了,原本他们一直按照贸易的形式在供汽车芯片,结果今年突然开始整合供应商,没有代理资质的后续将无法合作。花生也表示,虽然还在做汽车生意,但想一直给汽车客户供芯片是没啥可能,等稳定了客户还是选择原厂直供,他们只是充当一个“备胎”的作用。 狼多肉少,多数朋友表示目前无法接到汽车相关订单,但是,也有一些热门汽车料价格较为坚挺,或是一些接近停产的汽车料有需求。 分销商朋友们举了一些例子,“最近热门的一颗美信(ADI)芯片渠道有报需求过来,但我们没备货,现在轻易不备货,八成要亏”,或是如果有渠道,可以了解那些接近停产且没有新型号替代的汽车料。不过这些机会鲜少,做这类生意更像是碰运气。 **02** **汽车芯片大厂也撑不住了** 过去几年,现货市场对汽车芯片需求下滑的感知要比原厂来得更早,由于汽车缺芯,原厂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增长,到去年业绩依然不错。 不过,去年下半年行业也有了下滑的声音,芯片大厂、晶圆厂、研究机构纷纷发声,警告汽车芯片市场可能面临下行风险,车用MOS、IGBT、车用电源管理IC等需求的下滑尤为显著。 而到了**今年上半年,相比去年,我们可以看到厂商们业绩增速有明显的放缓。** 英飞凌称,2022年和2023年初增长强劲,但自2023年第二季度达到顶峰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恩智浦在财报中指出,2024年上半年汽车市场整体疲软,库存持续减少。意法半导体2022年和2023年每季度营收环比平均增长7%,但这一趋势也在2024年第一季度结束,汽车行业的销售额下降了 23%。 **到最近的第三季度,汽车芯片大厂纷纷公开业绩,除龙头英飞凌较为抗跌,其余均出现下滑:** 英飞凌主要收入来源汽车电子事业部(ATV)第四季度营收为21.49亿欧元,环比增长2%,ATV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公司在中国汽车MCU市场份额居首位; 恩智浦最大营收来源汽车业务三季度营收为18.29 亿美元,同比下降3%,但环比增长6%; 意法半导体(ST)三季度个人电子产品市场表现优于预期,但工业和汽车领域的营收下滑显著; 瑞萨电子三季度汽车业务销售额为1855亿日元,同比增长10.3%,但较上一季度下降了2.6%;安森美第三季度汽车终端市场营收同比下降 17.8%,预计第四季度营收和利润将低于华尔街预期。  2024年第三季度半导体企业收入,来源:WSTS 同时,厂商们无一例外都指出汽车相关需求面临挑战。 英飞凌CEO 指出,中国市场是增长的核心动力,欧洲和美国市场则面临疲软,产量持续下降;恩智浦表示,汽车行业的周期性以及供应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收的增长速度;安森美最新业绩主要受汽车行业半导体需求疲软影响,尽管营收和利润略高于预期,但投资者对汽车芯片需求放缓的担忧依然存在。 汽车市场对电动化和智能化需求的变动,直接影响了ST的业绩表现。在汽车领域,ST观察到第三季度客户积压和订单输入进一步恶化,这反映了客户计划的变化,一些从全电池电动车转向混合动力车,从高端车转向经济型车,以及汽车制造商缩小生产以控制库存。 **库存水位方面,反映出当前汽车芯片需求回暖态势严峻。** 瑞萨汽车业务领域的销售渠道库存金额有所增加,瑞萨计划第四季度减少向销售渠道的汽车产品供货以推动库存消化。ST 2022年和2023年使用不可取消和不可重新安排的销售合同导致客户微控制器(MCU)库存增加,在工业市场等低迷的市场中,库存调整很困难,更普遍的库存调整将至少持续到2025年上半年。英飞凌看到第四季度除人工智能,其他终端市场几乎没有明显的增长动力,库存调整仍在持续。 拉长时间来看,尽管当前汽车芯片需求面临一定下滑,厂商们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前几年营收都有高速增长,特别是汽车芯片需求带来的强劲增长,营收水平普遍在较高位置。 汽车芯片行情长期来看也较为乐观。根据标普全球的数据,汽车半导体市场在2021年和2022年的收入均增长了25%以上,2023年增长了18.1%,预计在2024年实现“软着陆”后,未来几年市场将强劲反弹,2025年及以后,汽车半导体行业的长期前景乐观。 **03** **结语** 或许在不久之后,汽车芯片的生意会慢慢被大家淡忘,只剩闲置在仓库的芯片成了那场非理性行情的注脚。 内卷的行情,大家都在降本增效,眼下汽车供应链上的大家本身就不好过,汽车芯片也是其中一环。最近比亚迪、上汽大通要求供应商降价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有供应商提出不满。在原本内卷的市场周围,火药味似乎更浓了。 在整个芯片分销行业,汽车芯片给贸易商的机会越来越少,代理商身处的位置也不见得稳固,汽车厂商越来越要求芯片原厂直供,把中间商砍掉,国产芯片直供的趋势更甚。尽管新能源汽车带来的芯片量不断增长,担忧或许更多,汽车厂商等大客户对价格和渠道的收缩,对芯片分销来说无疑都是更大的挑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86.htm)
豪掷80亿美元后,亚马逊“绑死”Anthropic,要建全球最大AI计算集群。全球最大云计算巨头,掏出硬核家底!在年度云计算产业盛会AWS re:Invent大会上,AWS(亚马逊云科技)一口气发布**6款大模型**、预告**2款大模型**,还推出**3nm第三代AI训练芯片Trainum3**及其**迄今最强AI服务器Trn2 UltraServer**。  这是Amazon Nova系列基础模型**首次**亮牌。 包括**Micro**、**Lite**、**Pro**、**Premier**四个版本的语言模型,还有图像生成模型**Canvas**、视频生成模型**Reel**。其中Reel现支持生成**6秒**视频,很快将会延长到**2分钟**。  亚马逊总裁兼CEO安迪·贾西现场剧透:明年,AWS不仅将发布**语音转语音模型**,还有更高能的**任意转任意(Any-to-Any)模型**——**能输入和输出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任何模态的内容**。 这些模型均在Bedrock中提供,可微调和蒸馏。 此外,AWS CEO马特·加曼宣布推出最新生成式AI实例**Amazon EC2 Trn2**,比当前基于GPU的EC2实例的性价比高出30%~40%。 苹果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高级总监Benoit Dupin来到现场,称苹果在iPad、Apple Music、Apple TV、新闻、App Store、Siri等产品和服务上广泛使用了亚马逊服务。 他特别分享道,与x86实例相比,苹果已用Amazon Graviton、Inferentia等AWS芯片在机器学习推理工作负载方面实现了40%以上的效率提升,并**预计在Trainium 2上预训练模型时,效率将提高50%**。  被亚马逊豪掷80亿美元投资的Anthropic,宣布与AWS共同构建面向机器学习训练的世界最大计算集群,其下一代Claude大模型将在拥有数十万颗Trainium2芯片的集群上进行训练。 总体来看,AWS的计算、存储、数据库、AI推理,四大板块都迎来一大波重要更新。 **01.全新自研大模型Amazon Nova系列登场!文本、图像、视频齐活了** 亚马逊总裁兼CEO安迪·贾西现场分享了生成式AI如何贯穿亚马逊不同业务,包括改善了电商客服、卖家详情页创建、库存管理、机器人、Alexa、Amazon Lens、线上购物衣服尺码匹配、Prime Video等的效率和体验。 然后,他公布全新大模型系列——**Amazon Nova**!  Nova语言模型有四款: (1)**Micro**:纯文本模型,128k上下文窗口,延迟最低,响应速度最快。 (2)**Lite**:成本很低的多模态模型,300k上下文窗口,可快速处理图像、视频和文本输入。 (3)**Pro**:多模态模型,300k上下文窗口,兼顾准确度、速度和成本,能进行视频理解、生成创意素材。 (4)**Premier**:亚马逊功能最强的多模态模型,可用于执行复杂的推理任务,并可用作蒸馏自定义模型的最佳老师(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 据介绍,Micro、Lite和Pro的价格至少比Amazon Bedrock中各自智能类别中性能最佳的模型便宜**75%**。它们也是Amazon Bedrock中各自智能类别中速度最快的模型。 AWS称到2025年初,某些Nova模型的上下文窗口将扩展以支持超过200万个token。 在基准测试中,Micro版整体性能超过Gemini 1.5 Flash 8B和Llama 3.1 8B。  Lite在处理轻量级任务时是最低成本的多模态模型。  新发布的另外两个Nova模型是图形生成模型**Canvas**和视频生成模型**Reel**,可用于提升宣传广告的创意。  Canvas支持**生成**和**编辑**图像,提供**配色方案**和**布局控件**,并内置有**安全控件**,用于可追溯性的水印和用于限制有害内容生成的内容审核。  Reel可根据关键词或可选的参考图像生成**6秒**视频,支持用户调整摄像机运动以生成具有平移、360度旋转和缩放的视频。可制作**2分钟**视频的版本即将推出。  用Amazon Nova Reel创作的视频示例 这些模型支持自定义微调和蒸馏。 还有**One More Thing**: AWS将在明年推出另外两款Nova模型,一款是“**语音转语音**”模型;另一款是“**任意转任意**”多模态模型,**其输入和输出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也就是能用同一个模型执行各种任务**。  除了发布自研模型,AWS也公布了跟Anthropic的合作新进展。 AWS与Anthropic合作推出了**Claude 3.5 Haiku延迟优化版**,将推理速度提高**60%**。 客户只需打开API的开关,请求就会被发到新的Trainium2服务器上。 Amazon Bedrock提供的延迟优化选项,支持客户访问其最新AI硬件和其他软件优化,以获得模型的最佳推理性能。除了Claude模型外,还包括**Llama 405B**和较小的**Llama 270B**模型,处理请求和生成相应的总耗时比其他产品低得多。  **02.AWS Trainium2实例全面推出,发布第三代AI训练芯片、最强AI服务器** AWS全面推出由Trainium2芯片驱动的**Amazon EC2 Trn2**实例,相比当前基于GPU的EC2实例,性价比高出**30%~40%**。  全新Amazon EC2 Trn2实例专为包括大语言模型和潜在扩散模型在内的生成式AI高性能深度学习训练而构建。 其AI硬件全家桶也哐哐上新,推出第三代自研AI训练芯片Trainium3,还发布了其史上最强AI服务器**Trn2 UltraServer**。 **1、第三代自研AI训练芯片** AWS发布了新一代AI训练芯片**Trainium3**。这是首款采用**3nm**工艺节点制造的AWS芯片,能效提高**40%**、性能**翻倍**提升。 搭载Trainium3的UltraServer性能预计将比Trn2 UltraServer高出**4倍**。首批基于Trainium3的实例预计将于**2025年底**上市。 **2、最强AI服务器,64颗Trainium2合体** AWS发布其史上最强AI服务器AWS Trn2 UltraServer,能支撑**万亿参数AI模型**的实时推理性能。  全新Trn2 UltraServer使用超高速NeuronLink互连,将4台Trn2服务器连接在一起,形成1台巨型服务器,实现更快的大模型训练和推理。 单个Trn2实例结合了**16颗**Trainium2芯片,可提供**20.8PFLOPS**,适合训练和部署有**数十亿个参数**的大语言模型。  全新EC2产品Trn2 UltraServer则将**64颗**Trainium2芯片互连,可提供相比当前EC2 AI服务器多达**5倍**的算力和**10倍**的内存,将FP8峰值算力扩展到**83.2PFLOPS**(单个实例的4倍)。  AWS已与Adobe、AI软件开发平台Poolside、数据分析平台Databricks、高通等几个早期客户进行了Beta测试培训。 **3、与Anthropic扩大合作,要建全球最大AI计算集群** 美国AI大模型独角兽Anthropic的联合创始人兼CTO Tom Brown现场分享说,就像俄罗斯方块游戏,机器内部构造越紧密,跑模型就越便宜越快。一年多来,Anthropic性能工程团队与亚马逊和Annapurna团队密切合作,应对这一挑战。 他宣布AWS与Anthropic正合作构建一个名为**Project Rainier**的**Trn2 UltraServers EC2 UltraCluster**,它将在**数十万颗Trainium2芯片**上扩展分布式模型训练。 这些芯片与第三代低延迟PB级EFA网络互连,是Anthropic用于训练其当前一代领先AI模型的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数量的**5倍**多。  建成后,预计它将成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AI计算集群**,可供Anthropic构建和部署其未来模型。 使用Project Rainer后,用户将能够以更低价格、更快速度获得更多智能、更聪明的Agent。 **4、新一代AI网络结构tnp10** 为Trainium2 UltraServer提供动力的是最新一代AI网络结构**tnp10**。AWS在基于Trainium和NVIDIA芯片的集群都使用了这个网络。它能在10微秒延迟下为数千台服务器提供数十PB网络容量,实现了AWS迄今扩展速度最快的网络。  Tnp10网络的大规模并行、紧密互联和弹性的,可缩小到几个机架,也可以将其扩展到跨越多个物理数据中心园区的集群。 AI网络中的最大故障来源是光链路。多年来,AWS一直在设计和运行自家定制光学系统,以持续降低故障率。为了进一步优化网络,AWS在tnp10网络中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路由协议“可扩展意图驱动路由(CIDR)”,通过分散的速度和弹性提供了集中的计划、控制和优化。 **03.生成式AI平台Bedrock服务三大更新:自动推理检查、多Agent协同、模型蒸馏** AWS Bedrock服务可帮助企业构建和扩展生成式AI应用程序,今天公布关于**自动推理检查、多agent协作、模型蒸馏**的新功能。 AWS将Bedrock标榜为“构建生成式AI应用的最简单方式”。据加曼透露,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客户将Bedrock用于生产应用程序,这几乎是去年一年增长率的5倍。  **1、自动推理检查,可预防AI幻觉** AI幻觉是妨碍AI应用进入企业实际生产的关键。AWS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自动推理可以被应用于解决这个问题。自动推理通常用于证明系统是否按指定方式工作。这个工具可以自动检查方案和软件,验证在遇到意外事件时如何正确响应等。 基于此,AWS推出了**AWS Automated Reasoning checks**,可验证事实响应的准确性、生成可审计的输出,并向客户展示模型得出结果的确切原因。  同时,Amazon Bedrock会自动制定必要的规则,引导客户对其进行迭代测试,以确保模型调整到正确的响应。 **2、多Agent协作,1小时完成此前1周任务** Bedrock的新功能还有帮助企业轻松构建、部署、编排agent团队,使其写作解决复杂多步骤任务。  使用**Amazon Bedrockmulti-agent collaboration**,企业可通过为项目的特定步骤创建和分配专门Agent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并通过协调多个并行工作的Agent来加速任务。  比如企业可以在Bedrock上构建自己的专业Agent,然后创建主管Agent或协调Agent来帮助管理其他Agent。 AWS的客户称,这种多Agent协作使其此前需要大约1周时间的相同任务,现在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 **3、模型蒸馏,速度最高提升500%** 当下每周都有新版本的模型发布,企业需要基于自己的实际需求找到更适合的模型,需要适当的专业知识、适当延迟、适当成本以完成任务。 企业目前解决的方案之一是**模型蒸馏**,将性能强大的基础模型中的数据和答案拿出来训练更小的模型,这需要企业对训练数据进行管理,并同时考虑到模型参数和权重的问题。  借助**Amazon Bedrock Model Distillation**,客户只需针对给定用例选择最佳模型,并从同一模型系列中选择较小的模型,即可以合适的成本提供其应用程序所需的延迟。 与原始模型相比,蒸馏模型速度最高可提高**500%**,运行成本降低**75%**,对于检索增强生成(RAG)等用例,准确度损失不到**2%**。 **04.Amazon Q Developer超越代码,覆盖更广泛开发任务** Amazon Q Developer辅助编程平台此次升级的重点是**超越代码完成**,**帮助开发人员完成端到端软件生命周期中涉及的更广泛日常任务**。  Amazon Q Developer的新功能主要包括: **将Windows .NET应用程序现代化为Linux**,速度提高**4倍**,并将许可成本降低多达40%。 **将VMware工作负载转变为云原生架构**,agents自动规划、鉴别、决定和转换网络配置,在数小时内将本地网络配置转换为AWS等效配置。 通过简化代码分析、文档、规划和重构应用程序等劳动密集型工作来**加速大型机现代化**。 Q Developer现可自动生成单元测试,并帮助开发人员编写和维护代码文档。它可以生成第一个代码审查,供开发人员提交代码时使用。一旦代码投入生产,Q的新运营Agent就自动从公司的监控服务AWS CloudWatch中提取数据,并在警报响起时立即开始调查。  AWS还推出了一款用于现代化COBOL大型机应用程序的Agent。 此外,开发人员和安全平台GitLab和AWS宣布已联手将GitLab的Duo AI助手与亚马逊的Q自主Agent结合起来。GitLab用户可用Duo的聊天功能访问Amazon Q Developer中提供的许多Agent,以帮助进行代码审查、生成单元测试和现代化他们的Java应用程序,该功能现在已直接集成到GitLab聊天UI中。  **05.与英伟达合作14年,明年初发布Blackwell架构P6实例** AWS将核心服务通过**构建block**提供,企业可以更容易将这些服务进行组合,并建立真正有趣的应用。这个构建Block的概念一直是AWS构建服务、支持客户运行的基础,目前其已经提供了大量服务模块。 例如,在生物领域,AWS开发了ESM模型系列,帮助全球科学家理解和设计蛋白质。ESM3已经被训练了1万亿兆兆次,计算了超20亿个蛋白质序列,这意味着科学家可以像设计芯片一样设计蛋白质,朝着生物可编程迈出一步。 加曼谈到企业选择AWS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重视安全是AWS开展业务的基础,这关系到其如何设计数据中心、芯片、虚拟化堆栈以及服务体系结构。  在这之上,截至目前,AWS提供了比任何供应商都更多的计算资源。亚马逊EC2拥有更多选项、实例和功能,可以让企业找到适合其工作负载的应用程序的对应性能。 例如,企业正在运行一个用于分析工作流的大型数据库,AWS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行最大的存储系统;如果企业正在运行一个HPC集群、大模型以及所有集群,并需要快速的网络将这些东西进行连接,而AWS拥有订购速度最快的熟练网络。 AWS自研芯片为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当其单独移动Nitro系统中的虚拟化设计时,可以无需重做虚拟化堆栈。基于新的实例类型,快速、简单的进行开发。  AWS的Graviton系列处理器目前已经被几乎所有的AWS客户广泛使用,其性价比提高了40%。Graviton可以处理更广泛的工作负载,包括标量代码、数据库等。 目前,绝大多数的模型运行在英伟达的GPU之上,AWS和英伟达合作已经14年,加曼宣布其合作升级,发布**P6实例**。P6系列将采用新Blackwell芯片,明年初发布,P6实例将提供最多2个,**计算速度比当前一代GPU快5倍**。  **06.Amazon S3存储功能扩展,更快数据湖分析、自动元数据生成** AWS致力于推出简单可扩展的存储方式。它在2006年推出的Amazon S3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数据的想法,这一服务过去十几年来爆炸式增长。Amazon S3 Intelligent-Tiering智能分层已为客户节省40亿美元。  在此基础上,AWS推出**Amazon S3 Tables**功能,使S3成为首个完全托管支持Apache Iceberg的云对象存储,可实现更快分析,并以最简单的方式存储和管理任何规模的表(Table)数据。 许多客户将用于分析的数据组织为表数据,通常存储在Apache Parquet中。Parquet已是S3中增长最快的数据类型之一,Iceberg已成为管理Parquet文件的最流行的开放表格式(OTF)。 AWS将S3 Tables称作“对S3中的Apache Iceberg表执行分析的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它专为管理数据湖的Apache Iceberg表而构建,是第一个具有内置Apache Iceberg表支持的云对象存储并引入了一种新的存储桶类型,来优化以Iceberg表形式存储和查询表数据。 与通用S3存储桶相比,S3 Tables可提供**3倍**的查询性能、**10倍**的每秒事务数(TPS),并会自动管理表维护任务。  AWS还推出了**Amazon S3 Metadata**,可以近乎实时地自动生成可查询的目标元数据(metadata),并使其可通过新S3 Tables进行查询,让发现和管理S3中的海量数据变得更简单快捷。  S3 Tables(正式发布)、S3 Metadata(预览版)现已推出,与Apache Iceberg表兼容,支持用AWS分析服务和开源工具轻松查询数据。 **07.两大数据库上新:能跨区域运行,具备强一致性** AWS今日宣布推出**Amazon Aurora DSQL**和**Amazon DynamoDB global tables**新功能,以支持一些工作负载对跨区域运行、强一致性、低延迟、高可用性的严苛需求,两个数据库的跨区域强一致性功能现已推出预览版。  今年是Amazon Aurora发布的十周年。它是迄今发展最快的AWS服务。每天有数十万客户依赖的Amazon Aurora,提供了企业级商用数据库的性能以及开源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如今AWS再次重新构想关系数据库,让客户无需在低延迟或SQL之间做选择。 **Amazon Aurora DSQL**是一种新型无服务器分布式SQL数据库,既可以提供高端商用数据库的所有性能和功能,又具有开源数据库的灵活性和成本效益。  与其他流行的分布式SQL数据库相比,Aurora DSQL的读写速度快至**4倍**,多区域可用性高达**99.999%**,可扩展性几乎无限,而且无需管理基础设施,无需配置、修补或管理数据库实例。  Aurora DSQL克服了分布式数据库的两个历史挑战——**实现多区域低延迟强一致性**,以及**在全球范围内以微秒级精度同步服务器**。 该数据库通过**将事务处理与存储分离**来克服当前方法的局限性,仅在提交时检查每个事务,并在提交时并行化所有区域的所有写入,以提供具有强一致性和快速写入的多区域数据库,且所有更新和安全修补都无需停机,也不会对性能产生任何影响。 为了确保每个区域都能按照发生的确切顺序看到每个数据库操作,Aurora DSQL使用了**Amazon Time Sync Service**,该服务在每个 Amazon EC2实例上添加了硬件参考时钟,将它们同步到与卫星连接的原子钟,以提供世界任何地方的**微秒级精确时间**。  **Amazon DynamoDB**第一个完全托管的无服务器NoSQL数据库,通过重新定义性能和简化操作,在任何规模下都无需基础设施管理,并且始终保持个位数毫秒级的性能。 该数据库现支持多区域强一致性,确保客户的多区域应用程序始终读取最新数据,而无需更改任何应用程序代码。 **08.面向高密度AI工作负载,推出全新灵活数据中心组件** AWS宣布推出全新数据中心组件(电源、冷却、硬件设计),旨在支持高密度AI工作负载。 **(1)简化电气和机械设计:**使基础设施可用性达到99.9999%,还将可能受电气问题影响的机架数量减少了89%。 **(2)冷却、机架设计和控制系统的创新:**开发全新可配置液冷解决方案,通过优化数据中心机架的定位方式来最大限度利用电力,更新了标准化监控、报警和操作顺序的控制系统。 **(3)提高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与之前的设计相比,预计在峰值冷却条件下机械能消耗可降低多达46%;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数据中心建筑外壳混凝土中的隐含碳减少35%;备用发电机将能够使用可生物降解且无毒的可再生柴油燃料。 **09.结语:一场大型科技创新秀场** 历届AWS re:Invent大会,都是计算、安全、存储系统和AI基础设施等的大型创新秀场。 从2003年秋天启程开始,AWS不断降低云服务的门槛,将大公司级成本结构和规模的基础设施变成人人随处可得,让大中小型企业团队不必在计算、存储、数据库、分析等方面重复造轮子。 在全栈创新的深度和产品组合的广度,使得这家云大厂能够持续巩固高性能、节能、安全、合规、扩展性等方面的口碑,并跟上快速变化的AI需求,有更充足的经验和储备来帮助客户更好地专注于自身业务和适应创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84.htm)
“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至此不复存在,但菲亚特和克莱斯勒至少还被赋予了十年的时间,来证明它们值得继续存在下去。”距今大约三年半以前,2021年5月中旬的时候,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在当时新生的STELLANTIS集团履新担任CEO之际,如此对媒体表态。当然对于这位CEO,国内更喜欢将其称为唐唯实。  图|大约三年半,“群星”之下意气风发的唐唯实 官方解释集团的名称STELLANTIS时,说明其源于表达夜空中闪烁星辰的拉丁语词汇stella,寓意为“to brighten with star”——以星辰(光辉)照亮。 也正如其名称含义,彼时这个合并自FCA以及标致雪铁龙集团(PSA)的超级车企,云集了多达十五个汽车品牌,其中不乏阿尔法·罗密欧、DS、玛莎拉蒂这些豪华品牌。  图|仅以FCA与PSA合并后新集团掌握的汽车品牌论,STELLANTIS确实群星璀璨 作为菲利普·瓦兰的继任者,PSA当时的CEO唐唯实,主导了这场曾经震动行业的大合并工作。仅仅以2021年上半年视角来说,这一切仿佛是在顺应2018年病故的前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CEO,汽车界传奇马尔乔内·塞尔吉奥曾经的预言——全球车企“未来仅存三五家”。 只不过超出所有人想象的是,当时间过去还不到四年,随着STELLANTIS集团CEO突然宣布辞去职务,不但那些汽车品牌并没有说好的用来证明自己的“十年时间”,甚至连唐唯实自己都没有信心维持集团和人设,停到10月13日才宣布的那个2026年退休计划为止。  图|FCA前任CEO,汽车界传奇人物塞尔吉奥·马尔乔内,2018年7月因病去世。没有机会去验证自己的预言,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甚至我们还能从中窥见,马尔乔内当年的预言,似乎正沿着一条此前未敢设想过的道路徐徐而去…… **甩锅达人,“嘴强王者”** 唐唯实最终会从其极力推动并成立的STELLANTIS黯然下课,其实迹象早在这个集团成立以前,就已经从中国市场中显现,时间甚至早至新集团诞生的两年以前。 在中国市场,曾经辉煌一时风光无二的合资浪潮,在2019时候出现了一线不谐之音。在当时,由于持续几年的亏损,长安标致雪铁龙的业务宣告终结,合资公司整个打包卖给了宝能集团。而菲亚特在历经两次国产均宣告失利后,一度靠着国产Jeep续命的广汽菲克,也在2019年销量面临大幅下滑,并且最终于2021年末宣布停产,并在次年11月正式走完破产流程。  图|广汽菲克的破产,实际堪称一地鸡毛,在唐唯实强力推进的快刀斩乱麻式降本措施中,这一次我们承受了代价 在经历上面这一阵风风雨雨之后,PSA与东风合股成立的合资企业神龙汽车,便成了STELLANTIS在中国唯一的火苗。以当时的情况,神龙汽车的处境实际上处于一种不能说好,但也谈不上大坏的状况。特别是2021年8月以后,随着C5 X“凡尔赛”这款车的上市以及走红,这个火苗隐隐还有着重新转为旺盛的迹象,显示出努力一下还能有所作为的迹象。 然而偌大一个中国市场区区几千台的销量,并不能入唐唯实的法眼。神龙汽车很快就要感受到了法国合资方CEO背刺的痛苦。 2022年10月,即当年的巴黎车展期间,唐唯实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转向采用“轻资产模式”,即从欧洲进口本地销售。此举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波澜,对于中方合资而言,此举俨然如同出卖。 并且在对外界解释理由时,唐唯实除了强调地缘政治的大环境已经改变,主要内容说辞也是各种甩锅。比如其在解释Jeep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崩盘原因时,将之归结于中国市场的政策干预过强,甚至是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的“不友好”。 实际上早在担任PSA集团CEO那会儿,类似的画面就已经上演过一次了。  图|2019年4月,唐唯实接受环球网采访时拍摄的照片(图自环球网) 在2019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专程赴会的唐唯实在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当被问及“去年PSA全球销量实现了30%左右的增长,但为何在中国市场下滑30%?”这个问题之后,其就当场长篇大论一通,但核心思想总结起来就是“我集团各品牌产品一流,问题出在营销和管理上”。 简而言之,在面对各种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特别是企业在其重要市场面临全面失利的困境时,唐唯实无论在面对舆论质疑还是对内陈述,基本策略就是毫不犹豫也不惜一切地甩锅处置。绝对突出一个“我(们)没有错”的嘴硬到底。 **优化成本“三板斧”** 与中国人面对问题,从上到下以自我批评开始的习惯相悖,基于欧美文化甩锅第一的“嘴强王者”姿态,倒也合乎逻辑。当然,唐唯实能够力推PSA以及FCA两大集团的统合,本事当然不只是“嘴强”。 自从集团成立以来,STELLANTIS在唐唯实的强硬态度下,一直以欧美企业中罕有的严厉态度,强行推动各种“优化”操作——人力优化、生产优化以及运维优化。按照国人熟悉的说法,这便是唐唯实的“三板斧”了。先说人力优化方面的手段。 仅仅2023年,集团就两次在美强推“买断工龄”,原属克莱斯勒工厂的数千名员工在领到一笔“买断”费用遭到优化,其中密歇根州沃伦工厂一次性就“毕业”了2450人。此外,在意大利以及英国的工厂,也有数以千计的员工被陆续“毕业”,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对于部分仅仅优化人员还不够降本问题的工厂,唐唯实也坚决迭代了全厂“毕业”的新打法。  图|沃克斯豪尔旗下位于英国卢顿工厂,拥有近120年的历史,目前主要生产面包车 沃克斯豪尔品牌旗下位于英国卢顿专门生产面包车的工厂,即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几乎成了工业史文物一般的存在,降本之下也是没二话。计划最迟到明年年初,连同1100名雇员一起“毕业”。 位于意大利都灵市的米拉菲奥里工厂,尽管其是玛莎拉蒂的Gran Turismo以及Gran Cabrio车型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菲亚特品牌下属唯一电动车型菲亚特500型的工厂,但鉴于这三款车目前的销路都很差,所以进入2024年以来也多次宣布停产。未来该工厂连同3245名雇员以及管理人员也存在相当大的“毕业”机会。  图|都灵的米拉菲奥里工厂,几乎可以看作意大利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尽管这里暂时只是减少排班并是不是停产,但后续也未必没有裁撤的可能…… 根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将时间前移到集团正式成立前的2019末,那么至2023年底,STELLANTIS集团总裁员比例达到了15.5%,总数约4.75万名。这在欧美企业中堪称大手笔了。 除了各种通过“毕业”方式来进行成本优化以外,唐唯实还推动了集团内部非必要开支的削减,如减少差旅费、会议费等。在上任以来的近四年间还主导了集团内各品牌供应链的拓展和迁徙。宣布与部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停止合作,主动将手往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自产部分零部件甚至总成,来实现成本可控。不知道这些措施,让大家想起了哪家国内车企。 尽管这势必导致很多供应商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但对于优化集团财报的成本部分,是有巨大好处的,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 **变脸达人,利字当头** 极其善于甩锅,在优化成本上也“心狠手黑”实现了其力所能及,但唐唯实实际并不是刻板印象中在超级企业里的“暴君”形象。实际上为了STELLANTIS集团的利益,他也身段柔软可以随时变脸,只要能攫取到实际的利益。 上面提到过的,唐唯实就PSA乃至STELLANTIS于中国市场失利时的那些言论,可以说是非常委婉含蓄了。实际站在欧洲汽车产业的视角,其甚至一度可以被视为车企高管中对华的“鹰派”之一。  图|唐唯实于2022年慕尼黑车展期间的照片,当时他正在对采访的记者谈未来电动汽车降价的可能,并以此强化其对电动化的“暂缓”主张 在2022年慕尼黑车展期间,唐唯实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就公然宣称“廉价的中国电车正入侵欧洲”。进入2023年以后,其立场变得更加鲜明,不但在多个场合公开呼吁欧洲各国对中国汽车进行“限制”,甚至参与了车企高管对政要的游说活动,期望以征收额外关税方式来“保护欧洲车企的利益”。同时,其也多次表态过,希望欧洲各国政府出台保护和补贴欧洲车企的方案等等。 但几乎就在唐唯实本人于多种场合大放厥词的同时,STELLANTIS却在中国物色新能源车企合作伙伴,并在2023年10月末,双方在杭州签订正式协议,确认结成深度联盟。而通过后续爆出的消息我们可以知道,双方最初的接触,可以追溯到2023年的2月。 这项合作的细节内容,包括STELLANTIS集团巨额注资以获取零跑约20%的股权,并且在后者董事会获得两个席位。同时,双方以51:49的持股比例成立一家名为零跑国际的合资公司。除大中华地区以外,该合资公司独家拥有向全球其他所有市场开展出口和销售业务,以及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产品的权利。  图|零跑汽车借由此举一举甩下了哪吒(合众汽车),成为了那个在被熊追击中跑过了同伴的人 有关双方合作的具体方向,官方话术称“STELLANTIS集团将利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商业实力和积淀,帮助零跑汽车加速推进高技术含量和极具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全球的销售”等等。翻译过来简单粗暴理解便是,STELLANTIS集团花了一大笔钱(15亿欧元),获得了零跑汽车的全球代理权以及相关技术。零跑国际的本质,在现阶段便是所谓“反向合资”,即引进零跑在国内生产的车辆去欧洲利用STELLANTIS的渠道和网络进行销售。 至于后续是否要直接拿技术授权在欧洲进行生产,则完全看实际需要。 有不少人批评唐唯实称,除了2021年7月那“2025年推出15款混动车型以及40款纯电动车型”的画饼,以及2022年3月1日大而泛之的“Dare Forward 2030”战略规划外,几乎完全不提STELLANTIS的新能源战略以及规划,看似是个反新能源的传统燃油主义者。但从现在的事实反推,这种看法完全流于表面。  图|Dare Forward 2030实际上非常“务虚”,更像是为了顺应当时流行的减排大环境舆论搞出来的 实际上,沉默以及顾左右而言他,乃至于游说政府给中国车企下绊子,乃至转天变脸拉拢零跑等等的操作,本质上都是在争取时间。 STELLANTIS集团实际上也有自己的纯电平台规划STLA,但首个平台STLA Medium一直到2023年7月才正式完成全球官宣。更加大型的STLA Large在拥有400伏和800伏两种架构、85~118kWh的底部中置电池组,甚至于兼容混动和燃油动力系统的同时,在进度上也更加落后,直至今年1月中旬方才正式推出。  图|STLA Medium(上)以及强大的STLA Large,这两个平台将成为STELLANTIS集团新能源产品的核心  根据计划,STLA系列平台中的另外两款拓展型号,STLA Small以及STLA Frame,最迟要到2025年下半年,才能全部推出。至于基于这些平台的新一代纯电汽车从设计到上市,期间至少要经历两年的时间。即首款基于最早推出的STLA Medium平台的首款车型,发布时间怎么着也得等到明年年末甚至后年年初…… 而早在一年以前,由中国友商们所打造的,最新这一代不但满是噱头,更具有极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换代产品,已经在密集叩响着欧洲市场的大门。 毫无疑问,汽车产业的这一轮发展和进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些在上一个时代光辉岁月里一路走来的,老一代汽车人们所能理解与想象的极限。2021年那会儿,唐唯实作出的10年展望之期,明显是过于乐观的尺度。 甚至于,在10月13日发表了“2026年退休”的表态之后,经过仅仅一个半月的观察,这个期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无论对于STELLANTIS集团还是唐唯实本人,世道正在日益败坏之中,业务也在逐渐步履维艰。  图|在北美,无论是汽车工人工会、汽车工人自己,以及广大经销商,STELLANTIS集团的梁子已经结下了 在北美,集团在与工人以及工会组织,历经一年有余的拉锯和交锋之后,坚定的裁员措施以及转移供应链以及工厂的强硬举措正在被切实推进下去。而代价,则是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已经与STELLANTIS集团乃至唐唯实本人结下了仇怨。甚至全美的经销商们,也在因为集团方面并未在这一季美元加息后延效应带来的车市衰退中,支持其强力促销计划措施保住市场份额的机会,而心怀强烈不满。 在欧洲,俄乌冲突之后,各国政府靠巨额补贴勉力维持的局面,正因为无以为继而开始快速垮塌。而随着美国总统换届之后,那个曾经令欧洲各国胆寒的熟悉身影,也已经宣告回归。 以大众汽车计划裁员3万人,同时关闭多座欧洲工厂为标志,新一轮的危机正以席卷之势冲击整个欧洲汽车制造业。更为惊悚的是,冲击甚至席卷上游产业:采埃孚裁员1.4万、大陆集团裁员1.3万、佛吉亚裁员1万、博世裁员5500、西门子裁员5000、舍弗勒裁员4700、伟博思裁员1600……  图|当然,推动大众如此规模裁员的,还有损失在北方伏特的那一大笔投资,推测有超过20亿欧元 甚至直达欧洲制造业的根基—— 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裁员1.1万、化工巨头赢创工业裁员1500、集群通讯巨头沃达丰裁员3000,甚至运输巨头德铁货运公司,以及与汽车行业重度关联的软件集团思爱普(SAP),也分别宣布裁员3万和5300人。 近四年以来,甚至追溯到PSA时期那几年里,所有那些唐唯实以及其同事们,无论经由精心算计还是断然决策所铸就的那些基石,几乎每一块都在迅速龟裂和瓦解。然而曾经堂皇的STELLANTIS这座大厦以及其所有的美好,却正是建立在那些基石之上的。 在辞职消息公开之际,董事长约翰·艾尔坎代表STELLANTIS集团,对唐唯实多年以来的忠诚服务表示感谢,同时高度评价其在创建Stellantis集团和此前将PSA集团与欧宝品牌扭亏为盈的过程中,所发挥过的作用。  图|群星能否继续璀璨?我不知道,恐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我不知道刚刚“下课”的唐唯实,彼时的内心真实想法。然而一旦站在他的角度,这一切所有这些,自那份辞职决定生效起就已经不再那么地重要。能够在所有的这一切发生之前抽身而去,还是在其一世英名并未实质受损之前,可喜可贺了。 毕竟当山崩地裂,整座山迎面坍塌下来的时候,又岂是什么优秀职业经理人能够承担的?马尔乔内的预言也许确实精准,只不过最后整合所有残存品牌的,也许将不再是欧洲自己的车企…… 但这一切……就随他洪水滔天吧!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82.htm)
The US arbitrary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China have caused disruptions in the supply chain and increased operating costs for American companies, affecting the stable supply of U.S. chips and making them no longer secure and reliable,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s said.
 2024年8月至10月,肯德基与日本热门游戏《赛马娘Pretty Derby》和《原神》合作。由于与两款游戏的合作,日本肯德基官方应用程序的下载量显着增加。接下来我们直接用数据说话,来看看“联动”这件事给品牌带来了什么。 第一部分是2024年8月24日至9月13日与“赛马娘Pretty Derby ”(Cygames)的合作,第二部分是2024年10月2日至10日与“原神”(miHoYo)的合作。两次合作都是仅限于线上APP下单,因此导致肯德基官方应用程序(Kentucky Fried Chicken Japan)的下载量大幅增加。 根据Sensor Tower数据,查看2024年7月15日至2024年10月14日“肯德基官方App”在日本的日下载量可以发现,《赛马娘Pretty Derby》上线当天与第二天可以看到大幅上涨。  此后,在2024年9月27日宣布与《原神》合作时,下载量再次上升,10月2日记录的下载量是该应用近三年(2021年10月16日至2024年10月15日)在日本的最高日下载量。  (《赛马娘》从2024年8月24日起在游戏内举办了3.5周年纪念活动,可见此次合作的协同效应非常好。) “肯德基官方APP”下载量的增加被认为主要归功于“仅限在线下单”政策。与《赛马娘Pretty Derby》合作也是采用特别设计包装,购买套装时将获得额外奖励一张“集换卡”(共18种)、随机抽选300人赢得亚克力立牌等俘获赛马娘粉丝芳心的内容。 # 凭借协作效应,肯德基在日本餐饮应用下载量增长方面表现突出 肯德基还于2024年10月2日至2024年10月31日与“原神”合作。与《赛马娘Pretty Derby》合作一样,提供特制包装的套餐,购买时还将赠送游戏内物品(6 种)然而这次,它不仅限于在线订单。 根据Sensor Tower数据显示, 2024年8月24日至10月15日期间, “肯德基官方APP”在日本食品和餐饮服务应用程序下载量中排名第一。  特别是与《原神》合作开始一周以来(2024年10月1日至10月7日),日本的Food&Dining Services应用程序的下载量排行“肯德基官方APP”期间登顶,足以看出这次合作的影响有多大。 这些数据足以让更多品牌行动起来,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品牌更积极地与游戏合作来增强他们的应用程序。 此次调研数据不包括第三方Android市场数据,仅汇总来自App Store或Google Play帐户的首次下载。同一帐户在其他设备或同一设备上进行的重复下载不包含在统计中。
“北欧瑞典、北欧瑞典,最大电池厂、北伏电池厂倒闭了!王八蛋老板卡尔森偷蒙拐骗、欠下58个亿,带着他的欧洲梦跑了……”就在几天前,温州皮革厂老板黄鹤终于后继有人——欧洲动力电池之光、超级独角兽Northvolt突发申请破产,创始人卡尔森光速宣布离职切割,只给投资人留下58亿美元债务,还有一家远在北极圈的空壳工厂。 这场耗时8年的创新大败局烧掉了1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6亿),不仅是科技行业迄今最惨重的投资失利,还狠狠粉碎了欧洲发展动力电池的美梦。 问题是,造动力电池不是请客吃饭。一家只靠创始人光环、没有过硬技术沉淀的初创公司,到底是怎么从欧洲投资银行、大众、高盛等一众资方手中,“骗”了上百亿美元的融资,并且只用了8年不到就在众目睽睽下悉数败光? 这背后,真的只是一场简单的投资骗局吗? 一、北伏大溃败 打开Northvolt官网,映入眼帘的是两条意境截然不同的讯息,一边是“让燃油成为历史”的雄心壮志,另一边则是“11号重组令”的残酷现实。  按照“11号重组令”程序,在明年一季度之前,**Northvolt可以继续向客户交付产品、支付员工薪资,最重要的是可以争取新的融资来缓解困境**,甚至重组一切顺利的话,Northvolt还能获得2.45亿美元的资金注入。  不过这也只是Northvolt的垂死挣扎罢了。 按照公司创始人卡尔森的说法,Northvolt要想恢复正常运转至少还需要10到12亿美元,但在贝莱德、大众、高盛等主力投资方纷纷宣布撤离之后,已经很难找到如此有实力的接盘侠。 换句话说,**Northvolt已经被资本彻底抛弃了。** 其实早在今年6月,Northvolt的早期股东兼VIP大客户宝马就已经撤销了一张20亿美元的订单,而在9月份Northvolt才官宣裁员1600人,可以说在这次正式的破产申请之前,Northvolt就已经进入了生命倒计时,而这时候距离这颗曾经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创立也才不过8年。 2016年,原特斯拉副总裁彼得·卡尔森(Peter Carlsson)拉着同为特斯拉高管的保罗·切瑞蒂(Paul Cerruti)一同在瑞典创立了Northvolt,两人在特斯拉任职期间都是分管全球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业务,并且还都是马斯克核心管理层成员,从履历来看是妥妥的行业老手了。 在两位明星创始人的带领下,Northvolt不仅连年拿到大笔融资,还打通了整个欧洲车企关系网,工厂还没修好,斯堪尼亚、大众、宝马们几十亿的大单子就纷至沓来,到了2022年,Northvolt已经累积了550亿美元的订单量等着消化。 虽说Northvolt明摆着就是要跟中日韩的动力电池大企业抢生意,但卡尔森本人跟中国也是挺有缘分的。 早在2013年雷军拜访特斯拉的时候,卡尔森就曾经接待过这位中国科技圈顶流,当时两人留下一张传世经典合照,那时候的雷总还不是如今千万粉丝博主,在形象管理上还带着点直男程序员审美,反倒是旁边的卡尔森轻松叉腰、自信微笑尽显北欧霸道总裁的风范。 谁能想到,11年过去,雷总的小米SU7已经是新能源汽车界的超级黑马,而卡尔森的Northvolt动力电池公司却成为了投资界的过街老鼠,难免让人唏嘘。 同样让人感到唏嘘的,还有Northvolt一直以来的伟大愿景:成为一家只用环保能源生产动力电池的环保公司,当中日韩电池大佬们还在为达标ESG努力的时候,Northvolt出手就是王炸,创立第一天就立志要做全世界最环保的动力电池公司。 为此,卡尔森干了一件“天才般”的壮举,他**把Northvolt的工厂建在了位于北极圈附近的港口小镇谢莱夫特奥**(Skellefteå),原本的设想要利用这里丰富的水电资源,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目的是要打造一个更加高冷、环保的北欧企业形象。 至于为什么说在谢莱夫特奥设厂是一个“天才般”的壮举呢? 谢莱夫特奥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小镇,环保创意文化这些概念玩得在行,但落实到制造业就不一样了,看看谢莱夫特奥的平均日照时间表,夏天白天时长最长超过21小时,到了冬天,从日出到日落只有2个小时,  人家小镇的原住民生于斯长于斯也就算了,Northvolt这么大的一个实业公司为了满足创始人的“理想主义”,非得把工厂建到这里来,夏天日不落、冬天天不亮,治疗抑郁症的医药费谁来付? 欧洲的熟手技工根本就不愿意过来应聘啊! 无奈之下,原本想着复兴“欧洲制造”的Northvolt只好把大量的工作岗位外包给中国和韩国供应商。 打工人心态大抵都是类似的,基层工人不来,行业里有能力的工程师或者是管理专家们,也不愿携家带口、长途跋涉来到这个偏远小镇工作。 这就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根据外媒对Northvolt的跟踪报道,这么一家外表看上去光鲜亮丽拥有近5000名员工的动力电池制造公司,从基层工人、工程师、部门管理者再到董事会成员**,居然找不出几个有一线生产经验的人才。** 显然当年卡尔森在接待雷总时没有好好偷师,不然他一定知道雷总当年为了把小米初创八大金刚组起来费了多少心力,也应该知道**一个好的创业公司,人才是最重要的**,不然雷总当年不会为了一个心仪工程师连续打了90个电话哄人加入、为了招到一个技术大牛亲自面试了100多个候选人…… 如果卡尔森意识到这一切,估计就不会把工厂建到谢莱夫特奥这个与世隔绝的小镇,而是会选一个区位优势更适合干制造业的地方,脚踏实地打好基础,组建好生产、管理团队。 可惜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如果。 一步错步步错,任性的工厂选址不仅暴露了Northvolt的草台班子属性,还为Northvolt接下来的一系列骚操作埋下了伏笔。 二、天生爱整活 Northvolt陨落速度之快看上去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大骗局,但事情没那么复杂,因为真相只有一个:**它只是单纯的菜。** Northvolt的一生,有点像内娱著名男艺人的外号“努力努力白努力”一样,它的努力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但并不妨碍大家还是抱着看乐子的心态围观它的崩盘。 在2021年从高盛、大众等投资者手中拿到一笔28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后,原本只是打算在谢莱夫特奥的超级工厂生产动力电池的Northvolt突然膨胀起来,玩起了一波“生态化反”的全产业链条扩张。 在谢莱夫特奥工厂还没投产的时候,就急着要把位于波兰和德国的第二、第三超工厂的规划提上日程,甚至还要把工厂开到大洋彼岸的加拿大,这让人迷惑的扩张节奏,只能让人感叹有钱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 不仅如此,为了帮助欧洲动力电池产业彻底摆脱中日韩供应链,Northvolt还收购了多家电池生产相关的企业,包括电池回收公司Revolt Ett、专门生产航空领域高性能电池的Cuberg等,要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产业链闭环! 看着Northvolt这副运筹帷幄的样子,要不是“11号重组令”现在还高挂官网,真让人以为这家企业在下一盘大棋,那么,更加贴近现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按照原定计划,Northvolt位于谢莱夫特奥的工厂在2023年要达到16GWh的设计产能,这个产能足够为3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电池,然而,一年下来实际的产能只有这个目标的0.05%左右,换算一下大概就是0.08GWh左右,随便找个国内小厂手搓电池可能都不止这个数字了。 外界喜欢把Northvolt称作欧洲版的“宁德时代”,那么大家猜一下宁王去年的产能如何? 2023年,宁德时代在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70.6GWh,同比增长13.2%,也就是说,**Northvolt搞动力电池搞了7年,出来的结果勉强够得着假想敌宁德时代零头的零头。** 要知道,高考作文得满分和得零分的难度其实是差不多的,因为你必须知道所有的正确答案才能全部答错,Northvolt到底干了啥,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交出这份逆天成绩单? 产能不行,负责生产产品的工人自然要背锅。 据外媒调查,一座小小的Northvolt工厂,里面居然塞满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工人,这些工人之间别说工作了,就连彼此间正常沟通都做不到,生产线根本就没办法正常开展工作,或许这就是欧洲人追求“多元、平等、包容”道路上的一些小代价吧。 更讽刺的是,有Northvolt前员工爆料,这公司看着高大上,真到了干活的时候,从机器的引进组装到厂房的搭建,**所有关键的环节几乎都是中国供应商团队完成的**,兜兜转转,欧洲制造的美梦还是由中国人帮忙圆了。 不过相比起花光百亿美元融资交不了货,Northvolt还有着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的生产安全状况。 根据瑞典电视台SVT的追踪报道,从2021年至今,**Northvolt工厂至少发生了47起特别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泄漏的化学品包括生产电池需要的电解液和NMP(N-甲基吡咯烷酮)、NMC(镍钴锰酸锂)等。这些化学品不仅具有致癌性和生殖破坏性,还会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  瑞典工作环境管理局专家表示,一旦过度暴露在这些化学品中,发病的潜伏期长达30~40年。 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性,SVT采访了多位Northvolt工厂的一线员工,从SVT获得的记录来看,**Northvolt的安全管理简直就是灾难**,由于没有按照严格的生产流程管理,工厂工人在工作时根本就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随时会吸入电解质蒸汽,手、手臂还会不时直接接触到电解液,此外NMP和NMC的混合物经常会发生喷洒和飞溅。 今年上半年,Northvolt有3名工人被先后发现在家中无故倒毙,尽管警方已经排除掉刑事犯罪的可能性,但仍然会沿着“可能暴露于某种物质”中的方向调查,丰田第一时间就从Northvolt的工厂撤回了自家技术支援人员,再结合SVT曝光的化学品泄漏情况来看,这事真不能多想,细思极恐。 除了化学品泄漏,Northvolt的工人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是状况百出,根据国内的技术供应商员工爆料,例如工厂里的工人会随意把杂物放到用来静置电池用的化成设备里,然后机器就会经常报错,需要国内供应商擦屁股。 更离谱的是,在清洁用于收集切割电池产生的金属灰尘的集尘盒时,Northvolt居然直接就用普通吸尘器处理,去年11月Northvolt曾经发生过一次爆炸事故,不排除就是吸尘过程中发生了粉尘爆炸。 上述案例只是Northvolt逆天操作的冰山一角,在Northvolt工作,“生产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不再是一句警示语,而是工人命运残酷的写照,接连不断的生产安全事故让Northvolt深陷舆论风波。 这对于靠“完美企业”人设拉融资的Northvolt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SVT对Northvolt安全生产问题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报道 对于资本来说,考虑到沉没成本,产能一时跟不上还能再追加投资熬到接盘侠出现,但是频繁的生产安全事故导致企业形象和估值受损,这显然不在它们容忍范围内。 如今看来,这些年下来每一场看似寻常的生产事故,其实都是Northvolt为自己敲响的丧钟。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同时开展太多业务、制定太多计划,是Northvolt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但是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在锐评欧美为什么造不出好电池所说的话,在此刻显得更加一针见血: “因为他们的设计是错误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流程是错误的。第三,他们的设备是错误的。” 简单直白的一句话,放之欧洲所有动力电池企业而皆准。 三、新造神运动 Northvolt的大溃败已成定局,但是在这场长达8年的新世纪造神运动中,除了那些去世的员工,真有无辜的人吗? Northvolt两位从特斯拉出走的明星创始人,咖位确实不低,并且都是玩概念的高手,从创立之初就坚定走环保路线、DEI(多元、平等、包容)口号常年挂嘴边,并且还多次打出保护欧洲制造不被“卡脖子”的感情牌。  为此,Northvolt不仅要求工厂要完全采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提出了“闭环制造”的概念,通过废旧电池回收获取生产动力电池的锂、镍、钴等关键材料,还不计成本在欧洲各地设厂,并拒绝借鉴中日韩国家的先进经验,非得自己从头摸索,生产招聘不看技术看肤色…… 一张张伟光正的道德大饼帮助Northvolt在欧洲动力电池市场中占领了舆论高地,迅速成长为各大资本和政策的宠儿。 遗憾的是,Northvolt的概念是一个不少,能打的技术和经验却基本没有,**宣传满分,实干零分。** 首先,电化学行业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经验迭代积累的行业,哪怕Northvolt能够设计标准化电池,但到了实际市场应用,电池的循环次数、充电速度、能量密度这些性能都要针对不同的客户逐一重新验证,再进行电池结构、配方的微调,宁德时代、松下这些行业头部厂商能够快速完成定制化设计,是因为它们实力过硬,并不是说这活就这么简单谁来干都一样。 到了制造工艺上,生产动力电池制造流程长、管控点多,几十道工序中间一旦出现缺陷,整个产品的良率都会受到影响,对于一个行业新手来说,能把一家工厂玩明白就已经值得庆祝了,Northvolt居然在第一家超级工厂还没投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起了第二、第三工厂,这勇气怕是梁静茹都给不了。 最后真来到生产环节,哪怕Northvolt有技术和工艺,要把电池造出来还是得靠制造设备,而这方面就到动力电池行业最严肃的部分,哪怕对于中日韩的大佬,在采购制造设备时都得刻意拆分工序找不同的供应商采购,在内部进行组装,为的就是防止独家工艺秘方泄露。 目前整个欧洲大陆本土的电池厂在这方面的整合能力是完全为零,一个最残酷的现实是,**当你意识到不能被卡脖子的时候,其实早就失去了上桌谈判的资格。** 因此,对于Northvolt来说,获取制造设备已经超出了玩概念画饼的范围,所以在整个欧洲制造的故事里才会突然违和地出现了中、韩外包团队的身影,Northvolt画的所有大饼,到最后都得靠东亚人帮忙烙熟。 可以这么说,Northvolt无论在技术积累和研发、规模化生产的经验以及设备储备上,都完全无法跟目前中日韩的动力电池老大哥们站到同一个赛场上,这么一个公司你相信他能从零开始搭建一套动力电池生产体系+欧洲自主的动力电池产业链,还不如信我是秦始皇。 原本Northvolt脚踏实地做一家小而美的北欧小厂,说不定还能接点小单子苟活下去,等到哪天意林或者读者把这个北欧创业故事搬运回来感动下一代中国青年。 无奈对于资本市场来说,Northvolt的故事真是太香了。 动力电池独角兽、环保主义、多元平等包容、复兴欧洲制造……方向正确、政治正确、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欧美风投机构最爱的独角兽类型。 2023年,当Northvolt还在饱受产能问题困扰时,这家超级独角兽的估值就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 这样的新概念企业根本不需要多厉害的技术,只要有稍微拿得出手的产品在市场上走一走,等到IPO那天风投机构就可以大肆收割了,世界此刻被确诊为一个巨大的大A。 花9个亿就能成为一家估值超过200亿明星企业的第二大股东,换作你是高盛,你投不投。 不少人都听过雷军的飞猪理论,他说创业就是要做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但鲜有人关注过马云对这句话也做过注释,他说风过去了,摔死的一定是那些猪,因为它们是不会长出翅膀来的。 “当一个公司讲几个故事就能融资几十亿的时候,你就没有想到灾难已经靠近了吗?” 在这场造神运动中,如果说资本是贪婪的一方,那么整一个欧美政界就突出一个无耻。 欧洲政界高度认可Northvolt,从贷款、批地到政策保护一路给它开绿灯的原因,并不是Northvolt在技术上有多出色,只是**政客们需要扶植一个对抗中日韩电动车的代言人**。 为此,欧盟早在2017年就成立了电池产业联盟工作组,旨在为欧洲电池制造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Northvolt就是其中的核心成员,在接下来几年,欧盟和各国政府相继掏出10多亿欧元的真金白银扶植Northvolt上位。 而欧洲各大车企眼见政府牵头搞本土动力电池自研,本来就被中日韩新能源车企毒打得最惨的大众、宝马,自然也不放过这样的好机会,纷纷入股、给订单——大众在Northvolt持股21%,是公司最大股东,至于宝马二话不说就给Northvolt下了一笔20亿美元的电池订单,诚意可见一斑。 对于这次欧洲巨头车企来说,Northvolt从来就不是答案,投资Northvolt只是一场简单的博弈,它们需要有人牵制中日韩的新能源车和动力电池产业,此时欧洲全民偶像Northvolt就这么恰如其分地出现了。 只能说啊,这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依附在欧洲政商界和美国资本的虚假梦境中,Northvolt在不自觉地成长为一家空有躯壳的超级独角兽,这种扭曲和违和感不断膨胀并最终破裂,一场21世纪的欧洲造神运动宣告失败。 四、至暗时刻 Northvolt的失败,百亿美元投资打了水漂不要紧,对于欧洲来说更残酷的事,莫过于要重新承认被中日韩弯道超车的事实。 作为现代汽车的发源地,欧洲大陆这片热土曾经创造了无数个汽车工业奇迹,但在新能源转型大潮中,它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研发体系等产业链优势,转眼间就被一股突然崛起的神秘东方力量无情碾压过去。 欧洲如今面临的种种困境,显然不是一个Northvolt就能解决的,只不过就跟绝望的人类习惯于将希望寄托于神明一样,无奈的欧洲最终选择了Northvolt,并且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 从汽车工业的产业规模、底蕴积累来看,欧洲毫无疑问还是世界第一梯队的存在,但是放眼即将围绕电动汽车发起的行业变革,自Northvolt倒下那一刻起,欧洲汽车工业的至暗时刻便已宣告到来。 就在10月31日,显然有些“气急败坏”的欧盟通过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政策,试图按照旧时代的玩法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 但与过往欧盟内部“同仇敌忾”枪口一致对外不同,包括德国、匈牙利在内的五个欧盟成员国始终反对这次开征关税行为,此外,欧洲车企更是一致表示抗议,表示开征关税不符合自身利益。 大人,时代变了,在绝对的技术优势面前,旧的那套已经行不通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80.htm)
北京时间12月2日晚间,美国《联邦公报》网站公布了由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修订的新的《出口管制条例》(EAR),正式将140家中国半导体相关企业列入了实体清单(详见《140家中国半导体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影响几何?(附完整名单)》)。与此同时,BIS还对多项技术、半导体设备和HBM(高带宽内存)新增了管控条款。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922/85deb36bce03f78.jpg) **新增内容具体如下:** **1、针对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新增管控** 半导体制造设备是此次规则更新的核心领域之一。美国商务部在此次规则中新增了多个ECCN(出口管控分类编号),同时对部分现有ECCN进行了技术参数修改。这些变化覆盖了关键设备类别及其技术门槛。 首先是离子注入设备(Ion Implantation Equipment)的新增管控。ECCN 3B993.b.1新增了“等离子掺杂设备”的管控条款,该设备主要用于3D结构(例如FinFET或GAAFET)侧壁掺杂,要求设备必须具备射频(RF)和脉冲直流电源,适用于多种类型的n型或p型掺杂。此外,ECCN 3B994.b.2专门针对低能量、高精度离子注入设备进行了管控,这类设备是先进节点芯片制造中超浅结形成的关键技术设备。 其次是高纵横比蚀刻设备(High Aspect Ratio Etch Equipment)的新增限制。ECCN 3B993.c.1和3B993.c.2明确规定,能够处理纵横比大于30:1且特征尺寸小于40纳米的蚀刻设备将受到管控。此类设备广泛应用于制造先进节点半导体器件(例如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 原子层沉积设备(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的新增管控同样是本次更新的重点之一。ECCN 3B001.d.18新增了对钼(Mo)和钌(Ru)等金属沉积设备的管控,这些设备被认为是制造低电阻金属互连的关键技术。此外,ECCN 3B993.d.4则主要针对用于支持高纵横比结构的介电材料沉积设备,特别是用于先进DRAM存储芯片生产的设备。 在光刻设备方面,ECCN 3B001.f.5新增了对叠层精度小于1.5纳米的纳米压印光刻设备的管控;ECCN 3B993.f.2则针对叠层精度在1.5至4纳米之间的低端纳米压印设备进行了限制。光刻设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其精度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和成本。 此外,单晶圆清洗设备(Single Wafer Cleaning Equipment)的管控也有所加强。ECCN 3B001.p.4新增了对超级临界二氧化碳清洗和升华干燥清洗设备的管控,这些设备对于先进节点集成电路生产中的精密清洗至关重要。 在本次规则中,ECCN 3B993和3B994被明确列入“脚注5”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N5 FDP)。即使这些设备在外国制造,但如果使用了受美国管控的核心技术或工具,也需要获得出口许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设备未直接出口到中国,但被用于支持“先进节点集成电路”(Advanced-Node IC)的生产活动时,也必须遵守EAR的许可要求。 **2、新增两项外国直接产品(FDP)规则及相应“最低含量”条款** 半导体制造设备(SME)FDP规则:此规则适用于特定外国制造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及其相关物项,当这些物项计划出口至澳门或EAR中的D:5组国家(包括中国)时,需要符合美国出口管控规定。规则要求管控对象包括通过使用美国技术、软件或工具直接生产的商品,以及包含由此类技术生产的关键部件的商品。 实体清单脚注5FDP规则:此规则针对实体清单中标注有“脚注5”(FN5)的实体,管控与这些实体有关的外国制造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及其相关物项。尤其是,这些规则涉及通过美国原产技术或工具直接生产的商品,以及包含此类部件的商品,确保其不能间接支持中国的先进节点集成电路生产。 最低含量条款明确了对上述规则的进一步补充。当外国制造的半导体设备及相关物项中包含任何比例的美国原产集成电路时,该物项将被纳入EAR管辖范围。 **3、先进计算芯片与相关技术的管控** 此次规则更新对ECCN 3A090.a和3A090.b的核心技术参数未作直接调整,但通过明确许可例外适用条件、新增“脚注5”规则的适用范围,以及新增与高带宽内存(HBM)相关的管控,进一步强化了对先进计算芯片的出口限制。 首先,在数据中心用途方面,规则对设计或市场化用于数据中心的芯片进一步明确了管控要求。对于未设计或市场化用于数据中心的芯片,即便其技术参数符合3A090.a或3A090.b(例如总处理性能≥4800或性能密度≥1.6),在部分情况下仍可享受NAC/ACA许可例外。然而,如果芯片被明确设计或市场化用于数据中心,则出口至中国或其他被列为D:5的国家和地区时,必须获得出口许可,不得适用NAC/ACA许可例外。 此次新增的“脚注5”规则(FN5 FDP)在先进计算芯片领域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特别是对ECCN 3A090.a和3A090.b芯片的间接管控得到了显著加强。根据新规则,凡符合3A090.a或3A090.b技术参数的芯片,如果涉及“脚注5”实体(即EAR附录4部分实体清单中标注Footnote 5的企业或机构),即使这些芯片是在外国生产,但如果使用了美国技术或软件进行直接生产,也必须获得出口许可。除了直接出口限制外,该规则还覆盖了间接出口的场景,例如外国制造的高性能芯片被用来开发或生产“脚注5”实体的产品时,相关交易行为也必须符合EAR的许可要求。 从技术分级的角度来看,规则进一步对3A090.a和3A090.b进行了细化。3A090.a主要管控总处理性能(TPP)≥4800的高性能计算芯片,这类芯片通常应用于AI训练、超级计算和数据中心。而3A090.b则管控总处理性能在2400至4800之间,且性能密度≥1.6的芯片,这些芯片主要覆盖中高端计算应用场景,例如边缘计算或嵌入式AI设备。 在定义上,新规则还对“先进节点集成电路”的技术标准进行了更新,特别是对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部分的判定标准进行了调整。此前,针对存储芯片的“18nm半节距或更小”的工艺节点限制标准已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具体的技术指标: 一是存储单元的面积小于0.0019μm; 二是存储密度大于0.288GB/mm²。  这些标准适用于所有DRAM制造工艺,且满足任一条件即被认定为先进节点集成电路。为了计算存储密度,规则提供了一套明确的计算方法,即以存储容量(以GB为单位)除以封装或堆叠的占地面积(以mm²为单位)。对于采用堆叠式封装的存储器,则使用整个封装的占地面积作为计算依据。 **4、将高带宽存储器(HBM)的纳入管控** 高带宽存储器(HBM)作为支持高性能计算(HPC)、AI训练和超级计算的重要部件,此次被单独列入ECCN 3A090.c进行管控。规则对HBM的出口施加了严格限制,其核心管控参数为“内存带宽密度”大于每平方毫米2GB/s。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标准覆盖了当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用于高性能计算的HBM产品。  为了便于企业理解和执行,规则新增了技术说明,明确如何计算HBM的“内存带宽密度”。计算公式为:内存带宽(Gb/秒)÷ 封装面积(mm²)。例如,对于一块封装面积为100mm²、内存带宽为300GB/s 的HBM,其“内存带宽密度”即为3GB/s/mm²,这将触发出口管控要求。如果HBM被封装在一个多芯片模块(MCM)中,则需要使用整个封装设备的总面积进行计算。 尽管HBM受到了严格管控,但规则也为某些特殊场景提供了例外。例如,如果HBM与逻辑芯片共同封装,且逻辑芯片的主要功能是计算而非存储,则HBM可能不单独受到出口限制。此外,如果HBM被集成在符合3A090.a或3A090.b许可例外条件的芯片中,则HBM的出口可能享受与该芯片相同的豁免。(相关企业可以参照3A090.a或3A090.b许可例外条件) 也就是说英伟达等厂商的对华特供的AI芯片上封装的HBM是不受限制的,即英伟达的H20之类的AI芯片上封装的HBM不受该规则影响,适用于之前的针对AI芯片的 3A090a 和 3A090b规则限制,即对于性能密度和带宽的限制。 为了进一步细化管控标准,规则还明确了许可审查政策的细节。在推定批准的情况下,出口的HBM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最终用户和最终母公司均不位于澳门或其他D:5国家和地区(主要针对中国);内存带宽密度小于3.3GB/s/mm²;具有明确的民用最终用途;并且直接出口至指定的封装设施。而在推定拒绝的情况下,如果最终用户或其母公司位于D:5国家或地区,或无法确认最终用途,或涉及实体清单中的企业,则相关出口请求将被拒绝。 **5、新增许可例外机制** 此次规则新增了两种重要的出口许可例外机制,分别是针对HBM许可例外(License Exception HBM, §740.25)和针对特定实体的受限制造设施许可例外(Restricted Fabrication Facility, §740.26)。 HBM许可例外允许企业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出口HBM。首先,HBM的内存带宽密度必须小于3.3GB/s/mm²;其次,HBM必须直接出口至特定的封装设施,且封装方需确认相关交易,并将设备返回给芯片设计公司。规则还对HBM许可例外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限制,例如禁止出口至分销商,以及禁止出口至与“先进节点IC生产”设施直接关联的封装工厂。此外,如果发现HBM交易中存在1%以上的数量差异,企业需在60天内向BIS报告。 受限制造设施许可例外(RFF)则针对实体清单中某些特定企业的出口活动。该例外机制适用于未列入ECCN 3B001、3B002、3B993、3B994及相关软件技术管控范围的设备。RFF许可例外明确禁止用于支持“先进节点集成电路”的生产,且不得用于管控设备的运营、安装、维护或维修。此外,企业在进行相关交易前需提前45天向BIS提交通知,并在设备安装后30天内提交报告。每年,企业还需向BIS递交确认报告,以证明相关设备未被用于先进节点IC的生产。 **6、新增EDA软件和技术管控** 此次规则明确规定,凡涉及设计先进节点集成电路的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ECAD)和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TCAD)软件,无论是否为美国原产,若其生产过程或技术包含了美国原产技术或工具,则需符合EAR的出口许可要求。尤其是在软件和技术计划出口至澳门或D:5组国家(包括中国)的情形下,其出口行为将受到严格监管。 这些新增管控特别针对设计先进节点集成电路(例如FinFET或GAAFET结构)的软件和技术。这些工具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及超级计算领域,能够显著提升芯片的设计能力。 **7、软件密钥的新管控要求** 此次规则新增了对软件密钥(Software Keys)的具体定义和管控要求。软件密钥包括允许使用特定软件的授权密钥,以及用于更新现有软件和硬件使用许可的密钥。根据新规,软件密钥的管控级别与其对应的软件或硬件相同。如果某项软件或硬件需要出口许可,则其对应的软件密钥也需要相同级别的许可。 新规还对软件密钥的特殊情况进行了说明。如果最初出口时不需要许可,但后续由于最终用户被列入实体清单或其他原因导致许可要求发生变化,则后续提供的软件密钥也需要符合新的许可要求。同时,规则明确指出,解锁设备潜在功能的密钥(例如用于提升设备性能的密钥)可能会影响设备的分类,从而触发额外的管控要求。 **8、新增红旗警示机制** 为了进一步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出口管控风险,此次规则新增了8个红旗警示场景。这些场景主要针对涉及“脚注5”实体和高风险交易的情形,对于企业出口合规审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非先进节点制造设施订购先进节点IC生产设备。 如果客户的制造设施技术水平较低,但订购了用于生产“先进节点集成电路”(Advanced-Node IC)的高端设备,例如先进光刻机或离子注入设备,这种技术需求的矛盾性可能表明客户计划升级其设施,或将设备转移用于支持先进节点IC的生产。对此,企业需特别留意这类订单,并对客户背景以及最终用途进行深入核查。 第二,订单中最终用途或最终用户信息模糊。 当收到客户订单时,若客户未能明确说明设备的最终用途或最终用户,尤其是涉及高度定制化或敏感设备的交易,则存在设备被转移至受管控目标的风险。例如,某些客户可能故意隐瞒设备的实际用途或最终用户背景,企业需对此进行进一步审查,并视情况向BIS提交相关信息。 第三,客户管理层或技术团队与实体清单上的企业存在人员重叠。 如果客户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团队成员与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公司(特别是标注“脚注5”的实体)有直接或间接关联,这可能表明客户正在从事或支持与被管控实体相关的敏感活动。企业在尽职调查过程中需仔细审查客户的人员背景,尤其是在技术研发或管理层级的交叉关联。 第四,设备或技术的最终用户位置存在风险。 如果企业发现设备或技术的最终用户设施与生产“先进节点IC”的设施通过物理方式直接相连,例如共享基础设施或通过桥梁、隧道等方式连接,则可能存在敏感技术或设备被共享的风险。此类情况需提交至BIS进行进一步审查。 第五,客户或中间商要求隐藏最终用户身份。 若客户或中间商在交易中刻意隐藏最终用户身份,或未提供完整的采购链信息,则可能表明设备或技术存在被转移至受管控目标的风险。企业需警惕这类订单,并通过补充文件或访谈确认最终用户背景。 第六,请求提供敏感设备的服务支持。 如果客户要求对已出口的敏感设备进行升级、维护或改造,尤其是这些设备可能被第三方修改以实现更高的技术性能,则可能违反出口管制规则。例如,某些客户可能通过设备升级绕过管控限制,从而提升其技术能力。 第七,客户设备采购量异常。 当客户的采购量明显超出其实际生产能力,或订单中包含多套相同类型的受控设备时,可能表明客户计划将设备转移至其他受控终端用户。例如,一个中小型企业订购大量先进蚀刻设备,明显超出其产能范围,企业需对此进行深入调查。 第八,新客户背景不明。 如果客户是新成立的公司或此前从未合作过的分销商,且无法提供明确的业务背景或详细用途说明,尤其是当客户订购高端设备时,企业需特别关注。此外,新客户的实际控制人或资金来源模糊也可能构成风险警示。 新增红旗机制的8个场景为企业提供了识别潜在出口管控风险的具体指导。这些场景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形,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评估订单的合规性。 **9、三家中国企业被移除VEU** VEU (Validated End-User) 是美国商务部设立的一项授权机制,允许经过认证的企业无需单独申请许可即可接收特定的受控商品、软件或技术。被列入 VEU 的企业需符合严格的条件,确保出口商品仅用于非军事和非敏感用途,并接受定期审查。 本次从 VEU 项目中移除的三家中国企业分别是: · Advanced Micro-Fabrication Equipment, Inc.;(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CSMC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10、30多个国家/地区获得豁****免:** 需要指出的是,荷兰、日本、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获得了美国商务部的豁免,不受周一发布的新规影响。 据一位美国商务部高级政府官员称,周一公布的管制措施限制向中国出售20多种制造设备和3种软件工具,但有能力自行实施此类管制的国家/地区可以豁免。这位官员说,此举是为了日本和荷兰这些国家制定类似的限制措施开辟道路,但韩国尚未获得豁免。日本和荷兰还没有公开表示他们会这样做。 **多家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回应** **华大九天**于12月3日早间发布公告称,公司关注到美国商务部于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日公布信息,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将140家实体列入“实体清单”,进行出口管制。公司及相关子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根据美国《出口管理条例》的规定,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采购该条例管制的物项,供应商需事先向美国商务部申请出口许可证。 针对被列入“实体清单”可能发生的风险,华大九天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应对。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EDA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和技术经验,并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客户口碑。公司EDA工具软件所涉及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公司自有专利及自研所形成的技术,公司拥有相关技术的完整权利,能够保证公司业务经营的独立性、完整性及其技术服务的安全可靠性。公司严格遵守国际商业惯例及法律法规,合规开展业务。本次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影响总体可控。目前公司经营及财务情况正常,各项业务稳步推进。公司将抓住发展契机,加速推动全流程EDA工具的国产化进程。 **北方华创**也于3日早间回应称,公司近几年主要围绕供应链可控,布局发展。“目前公司营收的90%在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还不到10%,预计本次影响较小。” **中科飞测**3日早间表示,公司在四五年前已经提前布局应对外部措施,主要就零部件生产制造和销售两方面。“一方面,我们的关键零部件已经实现全自产,销售区域也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这次外部管制预计不会对公司有较大影响。” **万业企业**于3日回应称**,**此次公司旗下子公司凯世通被列入实体清单对公司供应端的影响不大。凯世通自2020年起就已经启动了应对措施,开展离子注入机国产零部件的开发与验证工作,一方面,积极加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合作,提高零部件国产化率;另一方面,公司提前备货部分核心零部件保障供应链安全。此外,公司新控股股东先导科技集团在半导体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方面拥有深厚积累,不仅能为凯世通提供电子材料、关键零部件、离子源工艺测试的供应链支持,同时可以帮助凯世通实现机台的原位检测。 **南大光电**于3日上午回应称,美国新一轮实体清单对南大光电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无实质性影响。材料采购方面,公司完全采用国内供应链。自主研发销售方面,外销占比不超过10%。 **闻泰科技**于3日回应称,考虑发布时间较短,公司目前基于现有信息做了初步评估。经公司法务和第三方律师初步评估,依据相关管制规定,一般实体清单的限制物项相对有限,向客户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不会因清单受到直接限制。后续公司会持续关注与评估相关影响,与供应商和客户保持积极沟通。 **中国外交部: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12月2日,对于美方发布的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称,我们已多次就这个问题表明过立场。中方一贯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的措施,对中国进行恶意封锁和打压,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的原则,破坏国际经贸秩序,扰乱全球产供链的稳定,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国家的利益。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中国商务部: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12月2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美方将中国实体增列至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还拓展长臂管辖,对中国与第三国贸易横加干涉,是典型的经济胁迫行为和非市场做法。美方说一套做一套,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实施单边霸凌行径。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半导体产业高度全球化,美方滥用管制措施严重阻碍各国正常经贸往来,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半导体业界都受到严重影响。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商务部: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 12月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决定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 一、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 二、原则上不予许可镓、锗、锑、超硬材料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对石墨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实施更严格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违反上述规定,将原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两用物项转移或提供给美国的组织和个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该公告自公布之日起正式实施。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78.htm)
北京时间12月4日,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讨薪”大戏进入了新的阶段。美国特拉华州法官周一裁定,特斯拉股东的重新投票不足以让其批准马斯克的560亿美元(约合4079亿元人民币)天价薪酬方案。**特斯拉称,该裁定是“错误的”,并表示将提出上诉。**“如果这一裁决不被推翻,这意味着法官和原告律师在经营特拉华州的公司,而不是它们的合法所有者——股东。”特斯拉在X上发文称。**马斯克也迅速在X上作出回应,称这一裁决“绝对腐败”。**  马斯克称裁决绝对腐败 那么,接下来事态会如何演化呢?马斯克能要回他的薪酬吗?以下是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上诉艰难** 如果特斯拉提出上诉,特拉华州最高法院将审查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法官凯瑟琳·圣·J·麦考密克(Kathaleen St. J. McCormick)的裁决。麦考密克维持了她此前的裁决,驳回了特斯拉的薪酬方案,理由是马斯克与特斯拉董事会成员关系密切,他可能在薪酬方案上影响了特斯拉董事会成员。 奥伯梅耶律师事务所(Obermayer)的管理合伙人、诉讼部门成员马修·夏皮罗(Mathieu Shapiro)告诉《商业内幕》,“上诉程序通常需要一年或更长时间”。 夏皮罗擅长商业和商务诉讼。他表示,该案件最终需要在特拉华州公司自治自由、企业为高管提供过高薪酬引发的担忧、以及马斯克作为顶尖商人的地位之间找到平衡。  麦考密克否决了马斯克的薪酬方案 虽然上诉通常很难胜诉,但是夏皮罗表示,马斯克的案件“新颖”,并包含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他提到,其中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马斯克是否像法官在最初的裁决中所暗示的那样,影响了特斯拉薪酬方案的谈判。 “几乎没有专门针对高管薪酬的法律,更不用说这似乎是美国上市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方案了。”夏皮罗称。 **鉴于马斯克的薪酬方案规模创下了史上CEO之最,没有多少案例可以作为直接参考的先例。**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商业法教授阿娜特·阿隆-贝克(Anat Alon-Beck)告诉《商业内幕》,一个值得注意的案例是2015年特拉华州衡平法院的一项裁决,该裁决反对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试图追认与Facebook2010年收购Instagram相关的董事会行动。 贝克此前曾是科技公司并购律师,并专攻特拉华州交易法。她表示,扎克伯格当时没有遵守州法律要求的适当程序性规定。她补充说,这一案例表明,即使是控股股东也需要遵循追认董事会决策的法律程序。 “熟悉特拉华州法律的人都知道,这种事情(绕过程序性规定)是行不通的。”贝克表示。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德罗西·伦德(Dorothy Lund)曾担任特拉华州最高法院法官和美国上诉法院法官的书记官。她告诉《商业内幕》,特拉华州目前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特斯拉在今年6月已将公司注册地从特拉华州迁至得州。马斯克曾多次公开批评特拉华州法院。 尽管这些裁决不应受公众看法的影响,但伦德表示,马斯克的行为在策略上也不是最明智。“特拉华州现在要担心的是,如果我们推翻裁决,我们会不会看起来像是被马斯克吓倒了?”伦德称。 **在得州重推薪酬方案** 在今年确认马斯克薪酬方案的股东投票之前,特斯拉董事长罗宾·丹霍尔姆(Robyn Denholm)曾在6月份表示,董事会曾考虑过在股东投票未通过的情况下,推出一项新的薪酬方案。但是她指出,此举将让股东付出代价。 如果特斯拉制定一项新的薪酬方案,给予马斯克同样的股票奖励,那么它现在的价值将达到数百亿美元,这是因为原方案中与薪酬挂钩的股票已经发放给了马斯克,这些股票当时的价值约为23亿美元,随着特斯拉股价的上涨,这些已发放股票的价值已大幅提升。彭博社称,按照周一的收盘价计算,特斯拉最初授予马斯克的薪酬方案现在价值1015亿美元。 **贝克对《商业内幕》表示,特斯拉在得州制定新的薪酬方案最为合适。**“我会根据得州的法律在得州重新进行投票,授予马斯克新的薪酬方案。”贝克表示。她补充说,由于特拉华州和得州的法律存在冲突,旧的薪酬方案无法被授权。 但是,夏皮罗表示,他认为在得州起草相同的薪酬方案会“非常困难”,原因是原薪酬方案还要追溯到2018年,是基于当时的业绩目标以及2018年的特斯拉股价。夏皮罗称,马斯克是决定上诉还是在得州重新推出薪酬方案,这取决于多种因素以及潜在的动机。 尽管这一切可能都与金钱有关,**但此案也可能更多地关乎美国上市公司,以及股东和法院可以干预管理层计划的方式。** “或者事关他的公众形象和声誉,以及这些因素在未来商业交易中如何被理解,”夏皮罗称,“如果他是我的客户,我会在决定最佳策略之前,与他讨论所有这些事情。”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76.htm)
据《金融时报》报道,脸书母公司Meta在向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示好,承认公司过去在某些内容审核上做得过于严厉,其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寻求在与即将上任的美国政府讨论科技政策时发挥“积极作用”。  克莱格承认审核做过火了 Meta全球事务总裁尼克·克莱格爵士(Sir Nick Clegg)表示,公司此前在审核某些内容时“做得有点过头”。他的这一表态似乎是为了安抚特朗普,后者曾多次指责该公司审查和压制保守派言论。眼下,硅谷科技领袖正在竞相讨好特朗普。特朗普过去曾多次与他认为左倾的群体发生冲突,这些人资助了他的对手,并审查了他。 克莱格在与记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扎克伯格渴望在任何政府就“维持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展开的讨论中发挥“积极作用”。他补充说,鉴于世界各地地缘战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人工智能将发挥的关键作用,这种领导力“非常重要”。 扎克伯格正在大举投资人工智能,希望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上周,他在特朗普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海湖庄园私人俱乐部中与特朗普共进晚餐。Meta表示,扎克伯格对于这次邀请表示“感谢”,并补充说:“这是美国创新未来的重要时刻。”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74.htm)
拜登政府一名前官员已同意保障数万名美国社保局员工的混合办公权益,这令当选总统特朗普重塑联邦劳动力的举措变得更为复杂。根据媒体获取的一份致工会会员的邮件,代表42,000名社保局工作人员的美国政府雇员联合会(AFGE)上周与该机构达成了一项协议,将在更新后的合同中保障在2029年之前的远程办公。 AFGE分会主席Rich Couture写道,由总统拜登刚卸任的社保局局长Martin O’Malley签署的这份新协议将允许员工“维持目前程度的远程办公”。 因新协议尚未公开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根据目前的安排,每周在办公室工作的要求时长从2天到5天不等,具体取决于工作岗位。 Martin O’Malley 联邦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的一位发言人不予置评。 将在特朗普政府班子中领导政府效率部的马斯克和Vivek Ramaswamy曾表示,他们将推动取消联邦工作人员的居家办公政策。 “要求联邦雇员每周五天到办公室工作将导致一波我们乐见的自愿离职潮,”他们此前称道。 特朗普过渡团队拒绝就工会合同直接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72.htm)
在卫星互联网之后,人类有关“卫星光伏”的畅想也将迈入实践测试阶段。根据当地媒体报道,日本宇宙系统开发利用推进机构(JSS)的一组研究人员将在周三测试从空中收集太阳能,并传输回地面的技术。如果这次的试验效果良好,将在明年开始进入“太空发电”的测试阶段。 据悉,试验团队将驾驶一架装备有太阳能电池板的飞机,飞行在海拔5-7公里的高度,通过将微波传输回地面实现发电。 试验将在日本中部的长野县诹访区域进行,工作人员在600平方米的区域内安装了13个接收器,用于接收从空中太阳能电池板发射的微波,并转化为电能。 **下一步进入太空** 如果周三的情况良好,项目将在明年中旬进入下一个阶段——测试卫星远距离发电传输的可行性。 基于太空的太阳能这一设想,最初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当时的设想是在距离地面3.6万公里的太空轨道上布置太阳能板,从而实现不受天气影响的“全天候发电”。科学家们预估,太空中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效率上能比地面太阳能农场高10倍,而且不会排放二氧化碳。 (来源:JSS) 然而几十年过去后,人类依然只测试过距离几十米的太阳能传输,所以周三的测试本身就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在下一阶段,研究人员将尝试把太阳能电池板和传输天线装在一颗150公斤重的卫星上,测试从数百公里的高度发射电力。 即便这些测试全都成功,这项技术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成本的门槛要跨过。 项目技术委员会主席、京都大学教授Naoki Shinohara介绍称,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化。 据悉,需要大概2平方公里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来生成100万千瓦的电力,相当于一个核反应堆的发电能力。 然而这么多材料的重量会达到1万吨。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在太空中建造这样的太阳能农场成本将超过1万亿日元(约合66.9亿美元),其中有不少的费用会花在把太阳能电池板发射到轨道上。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70.htm)
苹果公司(AAPL.US)周二股价收盘再创新高,即便市场整体涨势暂时放缓,该科技巨头的股价仍表现强劲。根据道琼斯市场数据,苹果股价周二上涨1.28%,收于242.65美元,当天盘中最高触及242.76美元的历史新高。这是过去七个交易日中第六次上涨,并成为当天标普500指数中第九大成交最活跃的股票。  尽管上周有报道称,2024年苹果iPhone的销量落后于竞争对手,且消费者对其新增的人工智能功能反响平平,但苹果的股价仍持续走高。 与此同时,Meta Platforms(META.US)的股价也在周二创下新高,上涨3.51%,收于613.65美元。 标普500指数周二收盘微涨不到0.1%,报6,049.88点,创下新的历史收盘纪录。今年以来,该指数累计上涨超过26.8%,而苹果股价今年累计上涨25%。科技股占比较高的纳斯达克指数周二收盘上涨0.4%,报19,480.91点,同样创下新高,今年迄今已上涨29.8%。 毫无疑问,苹果股价的强劲表现得益于其作为“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成员的地位。该集团由几大科技巨头组成,是今年市场涨势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苹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达3.64万亿美元。 Wedbush证券的高级股票分析师兼全球科技研究主管Dan Ives认为,尽管外界存在质疑,苹果的前景比许多人预期的更为乐观。 Ive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尔街开始意识到,iPhone 16将开启一个超级周期,中国市场的销售表现强劲,这让空头陷入了冬眠状态。” Ives给予苹果股票“跑赢大盘”评级,并将目标价定为300美元。他预计,iPhone 16的销售将推动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超级升级周期,打破iPhone年度销量纪录,吸引超过9000万用户升级设备,并帮助苹果在2025年达到4万亿美元的市值。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68.htm)
韩国总统尹锡悦周二晚宣布戒严仅数小时后便屈从于国会的反对撤销了这一决定。尹锡悦周三凌晨在总统府通过直播发表讲话,表示“将接受国会要求”,召开内阁会议解除戒严。他说自己已经召集了会议但阁员尚未到场。据韩联社报道,政府在当天4:30审议通过了关于解除戒严的决定。 现年63岁的尹锡悦周二突然宣布戒严,令全国、议员和投资者大为错愕。他指责反对派试图瘫痪政府,称要剿灭“从北”(亲朝鲜)势力,声称此举意在“维护自由宪政秩序”。这位韩国领导人的冒险举动让本党同仁乃至美国和其它盟友都蒙在鼓里,尹锡悦的政治前途也将面临严峻考验。戒严令解除后韩国反对党已要求他下野。 在亚洲工作了近10年的TS Lombard经济学家Rory Green说,尹锡悦“现在注定面临弹劾”。他说韩国随后将举行总统大选,时间可能在2025年第二季初,而在野的民主党将是获胜的大热门。 戒严令宣布后,韩元在纽约时段清淡的交投中兑美元一度下跌2.9%至1444.65韩元。当局承诺支持金融市场后韩元收复了部分失地。韩国在岸市场的开盘将考验市场对局势逆转的反应。 “我要求国会立即停止通过一再弹劾、操纵立法和预算案来瘫痪国家职能的不计后果行为,” 尹锡悦在此前宣布戒严的电视讲话中说。  12月4日士兵们试图进入首尔国会大厦。 韩国总统尹锡悦周二表示将解除戒严令。 据韩联社报道,在尹锡悦宣布将解除戒严令后,韩国联合参谋本部宣布截至凌晨4:22,投入紧急戒严的兵力已归队返回原驻地,戒严司令部也已解散。报道称,没有发现朝鲜方面有任何异常活动。 戒严也令白宫感到意外。美国副国务卿Kurt Campbell称拜登政府正“严重关切”事态发展。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0166.htm)
Amazon下一代AI训练芯片Trainium3 芯片同步推出,Trainium3 将成为第一款采用 3 纳米工艺节点制造的 AWS 芯片,基于Trainium3 的 UltraServer 的性能预计将比 Trn2 UltraServer 高 4 倍。第一批基于 Trainium3 的实例预计将于 2025 年底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