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AI芯片禁令进一步升级。美国商务部宣布,NVIDIA H20、AMD MI308和同等AI芯片出口至中国,需要经过政府许可。高德顾问公司(J. Gold Associates)分析师高德(Jack Gold)表示:**“实际情况是,美国正在把重大的胜利拱手让给中国,因为中国正试着自行发展芯片业务。”** “一旦他们有了竞争力,就会开始在世界各地销售,人们就会购买他们的芯片。”高德说,当这种情况发生,美国芯片制造商将难以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独立分析师恩德勒(Rob Enderle)预测,**以华为为首的中国芯片制造商,或将加紧抢占市场领先地位。** “这对中国来说将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因为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自己的微处理器业务。”“这将是美国快速交出微处理器和GPU领导地位的一种方式”。 另据Tom′s Hardware报道,N**VIDIA H20禁运中国后,仅一天的时间,华为在合作伙伴大会发表下代昇腾920(Ascend 920) AI 芯片。** 市场消息指出,**昇腾920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进行量产,来取代H20芯片。** 据悉,目前华为昇腾910C大约能达到NVIDIA H100约60%的推理性能。昇腾920进一步升级,将采用6nm制程,预计每个运算卡将超过900 TFLOP,并使用HBM3模组,拥有4TB/s的高内存带宽。 有报道认为,中国大型科企或用华为芯片取代NVIDIA。目前,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都是H20芯片的最大买家。 今年3月20日,NVIDIA CEO黄仁勋接受采访时点赞了华为,并直言“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征服了他们涉足的每一个市场。” 黄仁勋表示,美国主导限制中国科技巨头的努力“搞得很糟糕”。**据悉,英伟达已连续两年将华为列入竞争对手名单。**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21/fbf9599650b14c8ab7ec1ad9db79ffb2.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306.htm)
今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发布“WinRAR安全漏洞可绕过Windows安全警告,执行恶意软件”的通报。通报提到,近日,日本安全团队CSIRT揭露了WinRAR中的一项安全漏洞。 该漏洞能够绕过微软Windows的Mark of the Web(MoTW)安全机制,**使得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有可能执行来自网络的恶意程序,造成严重安全风险,该漏洞被编号CVE-2025-31334。** WinRAR官方已在7.11版本中针对该漏洞进行了修复,除了7.11版本外,所有其它的旧版本均存在此安全漏洞。 **攻击者可以利用该漏洞绕过Windows的安全警告,进而在用户不注意的情况下执行恶意软件。** 7.11版本的更新说明指出,如果从WinRAR Shell启动指向可执行文件的符号链接,则该文件的MoTW数据将被忽略。 但只要用户将WinRAR更新至最新版本,这一安全漏洞将不再构成威胁。 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表示,为积极应对WinRAR安全漏洞对我关键基础设施带来的网络安全挑战,建议从技术层面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全面排查WinRAR用户中涉该漏洞计算机网络设备,及时安装最新版本;** **二是进行WinRAR客户端配置重置;** **三是建议WinRAR用户在处理敏感数据时避免连接到不受信任的网络。**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304.htm)
<blockquote><p>Adyen作为全球跨境支付领域的巨头,凭借其创新的一站式支付平台和强大的技术实力,从欧洲起步,迅速崛起为年处理交易额达万亿欧元的支付帝国。本文深入剖析了Adyen的全球扩张路径、业务模式、技术架构以及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对比,探讨了其如何在跨境支付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同时,文章还分析了Adyen在不同区域市场的战略打法、关键财务数据以及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支付行业的从业者和关注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见解。</p> </blockquote>  前段时间拆解过**蚂蚁国际、Airwallex(空中云汇)、XTransfer、Stripe**等公司,有兴趣可在历史文章中找找。今天一起来看看另一个发源于欧洲的跨境支付巨头Adyen(2024年处理金额达到1.286 万亿欧元,约合 1.4 万亿美元)。 之所以选择Adyen,一方面Adyen作为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的重要玩家,在跨境支付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是蚂蚁的antom(安通全球)、Stripe等收单业务和Adyen很像,有一定的互相参考意义。(声明:纯个人爱好而做数据收集和分析,不代表官方立场,未收钱,非广告,非软文,仅为跨境支付、外贸等领域从业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深入分析Adyen的全球扩张路径、业务布局和技术优势,并与Stripe、PayPal、蚂蚁国际等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对比,探讨Adyen如何重塑跨境支付市场格局。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Adyen全球扩张概览:回顾Adyen从欧洲起步发展为全球支付巨头的历程与战略路径。 - 业务模式与竞争对比:对比Adyen与Stripe、PayPal、蚂蚁国际在业务模式、技术架构、客户定位、市场策略等方面的差异。 - 产品架构与技术优势:分析Adyen一站式支付平台的产品体系、端到端支付能力以及技术中台优势。 - 核心客户与场景:梳理Adyen服务的主要客户(如Spotify、eBay、Meta、微软等)及其业务关联,探讨Adyen如何扩展高端客户市场。 - 区域市场拓展:分区域解析Adyen在欧洲、北美、亚太(重点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的市场拓展现状与策略。 - 关键财务数据:提炼Adyen历年财报中的收入结构、增长速度、利润率、地域分布等关键数据,分析其增长引擎所在。 - 全球合规与效率:探讨Adyen通过自建技术中台和清结算网络提升全球支付效率与合规性的举措。 - 未来展望与挑战:结合行业趋势,分析Adyen在跨境支付领域未来的竞争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 1. Adyen全球扩张概览:从欧洲独角兽到支付巨头 Adyen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凭借创新的一体化支付平台,Adyen从欧洲起步,迅速崛起为全球支付领域的领军企业。 Adyen对技术非常重视,自创立之初即选择完全自主搭建现代化的支付基础架构,提供端到端的支付处理能力,所以他们经常宣称自己纯自研,无外购/外包系统。这种“从零开始”的技术路线为Adyen提供了足够的技术储备,使Adyen能够快速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全渠道的一站式支付解决方案(这里的一站式,通常是相对多年前传统的收单服务、支付服务、网关服务等分开采购服务而言)。 在发展历程上,Adyen抓住了全球电商和数字支付崛起的浪潮,通过服务跨国互联网和零售巨头实现了业务的飞跃式增长。早在2009年,Adyen就签下了首个全球性大客户Groupon。此后,Adyen不断拓展产品功能:2010年增加风控工具,2012年获得欧洲收单牌照并将业务扩展到POS线下终端。2016年推出针对平台型企业的支付解决方案“Adyen for Platforms”,2018年上线终端API,2019年推出发卡业务Adyen Issuing。 这些里程碑显示Adyen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支付产品体系,为其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 全球化布局方面,Adyen在创立十多年间陆续进入多个区域市场并取得本地支付资质。 2012年在欧美开设办事处后,Adyen加速国际化:2017年取得新加坡、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收单牌照;2020年前后进入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开设迪拜办公室并获得马来西亚等地牌照;2021年进一步拿下日本和阿联酋的收单牌照,同时获得美国联邦分行银行牌照。 通过在主要市场获取牌照,Adyen构建了覆盖欧洲、北美、亚太、拉美和中东的全球收单网络。截至当前,Adyen在全球设有28个办事处,员工超过4000人,服务范围遍及世界各地。这种深入本地的布局使Adyen能够帮助商户“本地化”开展跨境业务,提高支付成功率并降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Adyen成功上市(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代码:ADYEN),标志其从高速增长的金融科技独角兽迈入成熟阶段。上市后Adyen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并将大量利润投入新市场拓展和产品研发。 正是凭借长期主义和全球视野的战略定力,Adyen从欧洲一家创业公司成长为横跨五大洲的支付巨头,其统一的平台和全球化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 2. 业务模式与竞争对比:Adyen与Stripe、PayPal、蚂蚁国际 作为跨境支付领域的领先者,Adyen在业务模式和市场定位上与Stripe、PayPal、蚂蚁国际等主要竞争对手存在显著差异。 ### 2.1. 业务模式与定位 Adyen主要面向大型跨国企业和平台型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一站式支付解决方案。其收费采用“Interchange++”的费率模式(达到一定规模后,费率有浮动),更适合交易量大的大型商户。 与之相比,Stripe起步于服务中小型线上商家,以开发者友好的API著称,提供固定费率,更受创业公司和中小企业欢迎。 PayPal则兼具C端钱包和B端收单业务,它通过收购Braintree等进入综合支付领域,但其核心仍是庞大的消费者账户网络和中小卖家生态(比如eBay开始选择PayPal,后来觉得PayPal需要用户注册,Adyen这种不需要终端用户注册的方式更好,放弃PayPal转向Adyen)。 蚂蚁国际依托支付宝,侧重亚洲市场,通过Alipay+连接各国本地钱包,并推出Antom作为跨境收单平台,收购的WorldFirst主打跨境收款业务。蚂蚁的模式同时兼顾生态体系、本地钱包连通和B类收款业务,与Adyen专注服务商户的收单模式有所不同。 ### 2.2. 技术架构 Adyen走的是全栈自研路线,打造统一的平台覆盖网关、风控、处理、收单、结算等全流程。这使其能直接连接Visa、Mastercard等卡组织以及本地支付方式,实现更高授权率和更快结算。 Stripe在技术上也非常强大,以API易用性和快速迭代闻名,但在全球牌照和本地连接上投入相对较晚,一些国家需借助合作伙伴。 PayPal的技术架构则受到历史包袱影响,其核心支付网关曾基于Braintree和自身钱包体系,虽然覆盖范围广但系统耦合较高。 蚂蚁国际拥有支付宝强大的技术底座,在AI风控、分布式架构等方面领先,但其国际收单产品Antom起步较晚。 总体而言,各巨头在技术上都自己的独到之处,Adyen选择的全栈自研路线,无需依赖第三方即可在全球提供服务,这一点被认为能带来更有竞争力的定价和更快速的资金结算。 ### 2.3. 客户类型 Adyen的客户多为大型跨境业务商户,包括互联网巨头、在线平台、知名零售与旅行品牌等。例如Facebook(Meta)、微软、Spotify、Uber、eBay、H&M、L’Oréal等都是Adyen的客户。这些客户往往业务遍及多国,交易量巨大,要求支付方案在全球范围一致可靠。 Stripe最初主要服务创业公司、电商独立站和开发者群体,客户数量庞大但单体规模较小,近年也开始争取像Amazon、Zoom此类大客户。 PayPal凭借其消费端品牌,服务大量小微商家和个人卖家,同时也为部分大型平台(如eBay早期、Airbnb等)提供支付处理,但大型客户多样性不及Adyen。 蚂蚁国际则服务于跨境场景下的双边生态:一方面连接各国消费端钱包用户,另一方面服务希望吸引亚洲消费者的商户,以及出海的中国商家。例如蚂蚁通过Alipay+让海外商户接入亚洲数十个电子钱包,而通过Antom开始为跨境电商卖家提供收单服务,同时也为Amazon上的中国专家收款回中国。 ### 2.4. 市场策略 Adyen采取“大客户深耕”策略,通过赢得行业龙头客户来带动业务增长。其营销和销售更有针对性,注重为客户提供高授权率、数据洞察和定制服务,从而逐步增加客户支付业务中Adyen所占比例。 Stripe倾向于“长尾获取”,凭借自助式产品吸引海量中小用户,占领开发者市场,从底层逐步向上渗透大客户。 PayPal借助其C端知名度获取商家用户,相当一部分小商户是因为消费者偏好PayPal支付而被动接入。 蚂蚁国际则依托支付宝的品牌和国内外合作,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通过投资、本地合作方式拓展,旗下的Antom(安通环球)业务模式本质上类似于Stripe、Adyen等国际收单服务商,为商户提供API接入和定制化方案。可以预见,随着蚂蚁加速全球化,未来Adyen在亚洲新兴市场也将面临更直接的竞争。 综上,Adyen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异可以概括为:Adyen定位高端企业市场,靠自研全栈技术和全球牌照取胜;Stripe侧重开发者生态,擅长产品创新和中小客户获取;PayPal依仗消费者网络,覆盖广但技术架构相对老旧;蚂蚁国际背靠支付宝生态,在亚洲具有独特资源。 这种格局下,Adyen凭借专注性、先发优势、统一平台和全球直连能力,在跨境支付尤其是大型商户跨区域收单这一细分领域占据了领先位置。 ## 3. 产品架构与技术优势:一站式的端到端支付平台 Adyen之所以能够在跨境支付市场脱颖而出,其产品架构和技术能力是重要基石。 ### 3.1. 统一的支付平台 Adyen的平台集成了支付网关、风险管理、支付处理、 acquiring收单、结算清算等功能于一身。商户通过单一的Adyen接口即可完成从前端支付到后端资金结算的所有流程。这种一站式架构避免了多段对接,大幅降低了复杂性和故障点。例如,在Adyen上商户不需要分别对接网关提供商、收单行和防欺诈系统,Adyen内部已打通全部流程。同时,Adyen作为收单机构持有资金结算资质,可以直接为商户清算资金到其银行账户,无需经由第三方中转。这一端到端掌控能力使Adyen能够优化每个环节以提高整体支付成功率和效率。 此外,因为Adyen的全球布局,达到一点接入服务全球的能力,对一些全球化布局的跨国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 3.2. 多元支付方式支持 作为全球支付平台,Adyen支持各国主流的本地支付方式和国际卡组织。 除了Visa、Mastercard等信用卡,Adyen还支持数字钱包(如Apple Pay、Google Pay)、先买后付(如Klarna、Afterpay)以及银行转账、直连借记等多种方式。 根据Adyen官方资料,其平台覆盖全球超过250种支付方式,满足消费者偏好的同时帮助商户提高转化。例如,在中国和东南亚,Adyen帮助海外商户接受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在欧洲支持本地借记卡网络;在拉美支持Boleto等现金票据支付。 这种广泛的支付方式支持对于跨境商户非常关键,因为能够提供“本地化支付体验”往往决定了异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时也能提高支付成功率。 ### 3.3. 全渠道(线上线下)融合 Adyen的产品架构天然支持线上支付和线下POS支付的融合。 早在2012年Adyen就扩展了POS终端解决方案。目前Adyen提供云端驱动的POS终端设备和Terminal API,使商户在线上商城、移动App以及线下门店使用同一个支付系统。 举例来说,全球服饰品牌H&M使用Adyen,实现了消费者线上下单、门店取货时无缝支付,会员积分等数据也可打通。这种全渠道能力是Adyen的一大卖点——商户能够在一个平台上统一管理电商和门店的支付,同时获得合并的销售数据和消费者行为洞察。 相比之下,Stripe直到近年才开始提供POS方案,PayPal则通过收购iZettle等才补齐线下短板。Adyen的先发优势使其赢得不少寻求全渠道解决方案的零售与餐饮客户。 ### 3.4. 高度可定制和平台化 Adyen为大型客户提供灵活的API和定制化工具。开发者可以通过Adyen丰富的API Explorer定制支付体验,包括自定义结账界面、定制风控规则等。 此外,Adyen的平台还支持子商户账户功能,方便平台型企业为其入驻商家开立独立的资金账户。这意味着像Marketplace电商、SaaS平台可以用Adyen来管理旗下众多商户的收款和结算(对应产品即“Adyen for Platforms”)。例如eBay作为平台,通过Adyen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其卖家处理支付并及时结算资金到卖家账户。 Adyen这种支持多商户、多账户的架构极大满足了平台企业的合规需求,让其充当“二级支付平台”成为可能。 ### 3.5. AI驱动的风控和优化 在技术优势方面,Adyen充分运用数据和算法提升支付成功率和风控水平。其RevenueProtect风控系统实时监测交易,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拦截欺诈交易,同时避免误拦正常交易,从而兼顾风险控制与转化率。Adyen还提供智能路由和支付优化工具,根据发卡行反馈和历史数据调整交易路由,提高授权成功率 。例如,Adyen的AI优化套件可以在支付流程的各环节(如银行卡授权、3D Secure验证等)动态调整策略,以平衡风控和用户体验 。大量事实证明,Adyen的直连网络和优化算法帮助商户显著提升了支付转化率。例如微软公司自2015年起与Adyen合作,见证了Adyen如何通过支付创新让交易“更快、更简单、更安全”,现已将Adyen用于几乎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支付处理。这说明Adyen的技术方案经受了超大规模场景的考验。 综合来看,Adyen的平台以“一体化+模块化”设计见长:一体化是指端到端贯通,模块化则体现为功能丰富且可按需组合。对于跨境商户而言,这意味着既能享受全球一致的支付体验,又能根据本地需求做出定制优化。 Adyen自研的平台具备高扩展性和稳定性,加上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其客户提供了更高的支付成功率、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全面的经营洞察。这正是Adyen技术护城河的体现。 ## 4. 核心客户与场景:服务全球领先企业的支付需求 Adyen的客户群涵盖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和新兴独角兽,覆盖数字订阅、电子商务、出行、游戏、旅游、平台经济等众多领域。通过梳理其主要客户及合作场景,可以更直观地理解Adyen的业务价值。 ### 4.1. 数字内容与订阅服务 流媒体和数字内容平台是Adyen的重要客户群。 Spotify作为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服务,需要在全球收取订阅费用并支持多种支付方式。Adyen帮助Spotify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用户的信用卡、借记卡以及本地钱包支付,实现订阅费的自动周期扣款,其高效的支付成功率保障了Spotify稳定的收入流。 ### 4.2. 跨境电商与平台 eBay是Adyen合作的标志性案例。2018年eBay宣布终止与PayPal长达15年的独家合作,改由Adyen作为主要支付合作伙伴。作为全球最大的拍卖电商平台之一,eBay通过Adyen为其平台上的买卖双方提供支付处理。Adyen支持eBay在多国本地收单,降低了支付手续费,并将结算周期缩短,使卖家更快收到货款。同时,Adyen提供的强大风控使eBay平台交易更安全。这一转变不仅令PayPal股价应声大跌,也让Adyen声名大噪。 除了eBay,Etsy、Shopify等电商平台也与Adyen有不同程度合作,Adyen为它们的众多入驻商户提供支付支持。此外,中国出海零售巨头如Shein、速卖通(AliExpress)等也利用Adyen的全球收单网络触达海外消费者。Adyen通过为平台型客户提供分账/结算功能,扮演了跨境电商生态中的关键基础设施角色。 ### 4.3. 出行与共享经济 Adyen深受出行和旅行类企业青睐。例如全球网约车领军企业Uber采用了Adyen处理其各国行程支付。网约车涉及频繁的小额支付和跨国信用卡扣款,Adyen的高可用性和多元支付支持保证了用户打车付款的流畅体验。 共享民宿平台Airbnb据报道也曾将Adyen纳入支付方案之一,以提升不同市场用户支付成功率。传统旅行巨头Booking.com、航空公司如Singapore Airlines(新航)也是Adyen客户。新航通过Adyen受理机票款和辅助服务费,包括其在各国官网、手机App、电话订票中心等渠道的支付,确保全球旅客能方便地用熟悉的支付方式购票。 这些案例说明,Adyen的强项在于满足跨境、高频次、场景复杂的支付需求。 ### 4.4. 数字娱乐与游戏 大型游戏和娱乐公司也依赖Adyen来提供玩家付费服务。 比如动视暴雪、Epic Games等游戏厂商需要处理来自全球玩家的游戏购买、订阅和虚拟道具交易,Adyen支持信用卡和各国本地支付,让玩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顺利付费。 此外,在线博彩、数字娱乐票务等高交易量行业,也需要Adyen这种稳健的支付平台以避免宕机和支付失败对业务造成冲击。 ### 4.5. 企业软件与云服务 B2B软件和云服务提供商同样在支付环节选择与Adyen合作。 以微软(Microsoft)为例,作为全球科技巨头,微软在近200个国家销售各种软件订阅(如Office 365)、云服务(Azure)、游戏内容(Xbox)等,需要可靠的支付合作伙伴。微软自2015年开始与Adyen合作,目前Adyen已经处理微软几乎所有产品线在各区域的支付。Adyen能够满足微软对支付安全性、成功率和覆盖面的苛刻要求,并随微软一起在新市场上线服务。 类似地,Adobe、GitHub等数字产品公司在扩展国际用户时也依赖Adyen提供顺畅的付款体验。 ### 4.6. 线下零售与连锁 随着Adyen的统一支付延伸到线下,不少跨国连锁零售品牌将其门店收银切换到Adyen平台。 例如H&M、Forever 21等时尚零售商在全球门店使用Adyen的POS终端,配合线上商城实现库存和订单融合。餐饮业中,星巴克在墨西哥市场与Adyen合作,将其门店消费纳入统一的支付系统。 这些传统零售客户选择Adyen,看重的是其线上线下一体化方案和快速拓展新市场的能力。过去拓展一个新国家市场可能要重新对接当地支付服务,有了Adyen后总部IT一次接入即可复制到新店。 总体而言,Adyen的客户结构反映了其战略重心:**大部分客户都是行业领导者或高速成长的平台,并且业务跨越多个国家地区。**Adyen帮助这些客户解决了跨境支付的痛点,诸如多币种、多支付方式支持,合规和资金跨境汇兑,以及提升转化和风控。 值得注意的是,Adyen也逐步渗透到中国出海企业中,例如为阿里巴巴、Shein、Banggood等提供全球收单服务。这表明Adyen不仅服务欧美客户,也在协助中国企业链接海外消费者。 凭借覆盖广泛的客户基础,Adyen从现有客户的业务增长中持续受益。据其年报披露,**Adyen现有客户贡献了绝大部分交易量增长,分享了客户全球扩张的红利。**这种与顶级客户共同成长的模式,是Adyen业绩长期稳健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 5. 区域市场拓展:欧洲、北美、亚洲的战略打法 Adyen的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区域市场的发展侧重各有差异。下面按照欧洲、北美、亚太(含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分别分析Adyen的市场地位和策略。 ### 5.1. 欧洲:大本营巩固与持续创新 欧洲是Adyen的发源地和核心根据地。 得益于欧盟统一的监管框架和高度成熟的电子支付市场,Adyen在欧洲建立了稳固的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仍是Adyen最大的收入来源,占比约57%。 在欧洲本土市场,Adyen服务了众多知名企业,包括欧盟各国的大型零售商、航空公司和电商平台等。例如荷兰的Booking.com、德国的Zalando、英国的Spotify、法国的LVMH集团旗下品牌等都与Adyen有合作。Adyen还积极参与欧洲支付行业创新,如支持PSD2指令下的强客户认证(SCA)、投入实时支付网络等,保持技术的前沿性。 欧洲市场的特点是多语言、多币种且支付习惯多元(如德国盛行直扣和发票,北欧偏爱移动支付等)。Adyen通过本地化团队和统一平台很好地满足了这些差异。例如,其支持荷兰iDEAL、比利时Bancontact、北欧MobilePay等各国特有方式。这帮助跨国商户在欧盟内部不同国家都能提供熟悉的支付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同时存在一些本土竞争对手如Worldline、Nexi等大型支付公司。但Adyen凭借更高的增长率和技术优势,股价表现远超这些竞争者——2020年至2025年期间Adyen股价累计上涨逾140%,而Worldline等同期下跌超过60%。这反映出投资者对Adyen在欧洲乃至全球前景的信心。  面对本土竞争,Adyen仍持续巩固其在欧洲高端客户市场的份额,同时利用欧洲的成功经验去开拓其他区域。 ### 5.2. 北美:重点投入与快速追赶 北美尤其是美国,被视为Adyen最重要的增量市场之一。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在线和线下消费市场,也是Stripe、PayPal等公司的根据地。Adyen早在2012年就在美国旧金山设立办事处,但真正大举拓展是在近几年。目前北美收入占Adyen总净收入的约27%,并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速。 为了深耕北美,Adyen在当地积极扩张团队规模。2024年其全球新增员工中很大一部分在北美市场。此外,Adyen于2021年取得美国联邦银行分行牌照,这使其能够直接接入美国金融网络(如ACH清算等),提供本地化服务。2023年,Adyen更成为首批通过美联储FedNow实时支付服务认证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这意味着Adyen可以率先为美国商户提供7×24即时到账的支付服务,领先于不少竞争对手。 在客户拓展上,Adyen成功赢得了多个北美重量级客户。如前文提及的eBay、Microsoft等美国巨头也与Adyen建立合作。 此外,Adyen还将统一商务理念推广到美国的连锁品牌,星巴克墨西哥以及美国本土的新兴零售商都采用了Adyen的全渠道方案。北美市场竞争激烈,但Adyen以高可靠性和全球经验为卖点,逐渐被更多企业所接受。根据Stifel等机构分析,Adyen在北美正在加速获取市场份额。 对于Adyen而言,北美的战略意义不仅在收入占比提升,更在于拿下全球最大市场将显著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和品牌背书。 ### 5.3. 亚太:深耕东南亚,开拓中国大陆 亚太地区包括成熟市场(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兴市场(东南亚、南亚等),文化和监管多样性高。 Adyen早在2016-2017年就将触角伸向亚太,于新加坡设立亚洲总部,并在澳洲、日本、香港等地取得支付牌照。截至2024年,亚太地区净收入占比约10%,近年增长放缓至低两位数。面对增速相对放缓的情况,Adyen正调整策略,在亚太不同子区域各个击破。 在东南亚,Adyen视其为关键增长市场之一。 东南亚电商和数字支付蓬勃发展,区域内支付方式高度本地化(钱包、转账等占比高)。Adyen通过收单本地化来提升竞争力:例如在马来西亚推出本地收单服务,直接处理马币交易,提高成功率并节约跨境成本。新加坡、香港作为区域金融中心,Adyen亦有深耕,为当地大型线上业务(如旅行业、电商)提供服务。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市场,由于监管限制,Adyen主要通过跨境方式支持国际商户销售到这些国家,并与当地支付渠道(如电子钱包OVO、Gcash等)对接。 Adyen还积极布局东南亚人才和团队,例如任命东南亚及香港区总经理,加强本地业务拓展。 整体而言,Adyen在东南亚采取“扎根本地合作”策略,与区域内的钱包、银行和商户协同,提供贴近本地消费者偏好的支付选择,逐步树立口碑。 在日本和韩国等东北亚市场,Adyen也有所突破。 日本市场相对封闭且偏好现金,但近年线上支付增长迅速。Adyen于2021年在日本取得收单牌照,开始提供日元本地收单服务。微软成为首批在日本上线Adyen的跨国客户之一,使日本消费者购买微软产品时有了更顺畅的支付体验。Adyen还能处理JCB、银联等日本常用卡组织的交易。这使其在日本的服务能力几乎与本地支付公司无异。 韩国市场Adyen则通过支持本地卡和支付方式切入,服务了部分跨境电商和游戏客户。 对于中国大陆市场,Adyen采取了与其他海外支付服务商类似的策略:一方面服务中国出海商户,帮助阿里巴巴、Shein等卖家收取海外款项;另一方面逐步融入中国支付生态,如支持国际商户接受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中国主流支付方式。由于中国境内支付牌照对外资严格限制,Adyen尚未能直接参与人民币境内收单。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监管近年开放了一些跨境支付领域的准入,PayPal曾通过收购国付宝拿下支付牌照。Adyen目前尚未获得中国本地牌照,但已在上海等地设立办公室,加强与国内企业和监管的联系。 此外,Adyen通过香港持牌机构和跨境渠道,为中国跨境电商提供合规收款方案。例如将中国卖家的跨境销售款结算到其海外或香港账户,满足外汇合规要求。 中国市场巨大且独特,Adyen短期内策略是“赋能出海”而非直接to C竞争。随着中国品牌出海浪潮,Adyen看重为这部分企业提供全球支付支持的机会,同时也为未来有机会进入中国C端市场做准备。 总的来看,各区域市场的发展反映了Adyen的全球扩张逻辑:**先在监管和需求相对开放的市场取得突破(欧洲→北美→部分亚太),再逐步进入更复杂的新兴市场。** 在每个区域,**Adyen都坚持其统一平台+本地运营的模式,即以全球统一技术提供服务,同时建立本地团队和资质确保合规与适配性。**这让Adyen能够在不同经济体间快速复制成功经验,并根据区域差异调整打法。例如欧洲市场偏成熟注重深度服务,北美市场拼抢大客户增量,亚洲市场讲究本地支付合作与生态融入。 凭借这样的灵活策略,Adyen实现了各主要地区业务的全面开花,为持续的全球增长奠定了基础。 通过公开数据,可以看到2024年Adyen各地区净收入占比中,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贡献了超过一半收入,其次是北美约27%,亚太约10%,拉美约6% 。 区域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显示Adyen全球业务布局较为均衡。 ## 6. 关键财务数据:增长引擎与业绩解读 透过Adyen历年财报数据,可以清晰看到其高速成长和盈利能力,以及驱动增长的主要因素。以下摘取几个关键指标进行分析: - **交易量(Processed Volume):交易处理量直接反映了平台业务规模。** Adyen的处理交易规模近年来呈指数级攀升。2024年全年交易额达1.29万亿欧元,同比增长33%。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仅约2,840亿欧元,短短四年增长数倍。 值得注意的是,线下POS交易增长更为迅猛,随着统一商业模式推广,2022年实体店交易量同比增长62%。交易量的激增得益于现有大客户业务扩张以及不断赢得新客户。尤其是在疫情后全球消费逐步转向线上,Adyen捕捉到了大量新增支付流量。交易量的高速增长为收入打下基础,同时也体现了Adyen在同行中的规模优势。 - **净收入(Net Revenue):Adyen采用“净收入”作为营收口径,剔除了需转付给收单行/卡组织的费用。** 2024年Adyen净收入首次突破20亿欧元大关,达到约20.0亿欧元,同比增长23%。此前几年的增长率更高:2021和2022年均保持在+35%以上,2023年有所放缓。净收入增速略低于交易量增速,反映每笔交易的平均费率(Take Rate)有下降趋势(这与大客户规模效应和价格调整有关)。 但整体来看,Adyen过去5年收入实现了数倍增长——例如2017年净收入约2.18亿欧元,2022年已增至13.0亿欧元左右,年均复合增速超过40%。 收入高速增长的引擎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深挖现有客户,随着像Spotify、Microsoft等客户业务扩大、更多地区上线,Adyen从中获得“同店增长”;二是拓展新客户,如赢得eBay、Airbnb等重量级客户带来新增收入。区域来看,2024年收入增长最强劲的是EMEA(+27%),这表明即便在成熟市场Adyen仍在提升市占;北美次之(+21%);APAC略低(+12%)。 可见欧洲和北美是当前主要增长引擎,而亚太有待进一步开发。 - **利润率与盈利:与许多仍在烧钱扩张的金融科技不同,Adyen自成立起即保持盈利。** 其盈利能力之强在业内少有:长期EBITDA利润率保持在50%左右。2024年Adyen EBITDA为9.92亿欧元,增长34%,利润率接近50%;净利润则约6.4亿欧元,净利率在30%以上。Adyen在2022年主动加大人员和基础设施投入,EBITDA Margin一度从2021年的64%回落至59%,但仍远高于行业平均。2023年上半年随着收入放缓,利润率也短暂下滑,引发市场担忧股价大跌。然而下半年起Adyen重申将费用增速控制在收入增速以内,利润率迅速回升到53%(2024年下半年)。公司预计2026年EBITDA利润率将再次提升到50%以上。 高利润率一方面来自规模效应(固定成本摊薄),另一方面也由于Adyen直连模式减少中间成本。相比之下,Stripe直到2023年才首次全年盈利,PayPal的运营利润率约20%出头。 显然,Adyen在保持增长同时兼顾了盈利,这为其提供了可持续投入发展的“弹药”。 - **收入结构与地域分布:Adyen收入按区域分布相对均衡(EMEA占57%、NA 27%、APAC 10%、LATAM 5%)。** 此外,从行业分布看,Adyen客户横跨数字、零售、旅游、平台等,避免了对单一行业过度依赖。这在疫情期间体现出韧性:当时旅游业下滑,但电商和数字服务增长,Adyen整体仍保持增长。又如2022年宏观环境不佳,许多纯线上支付公司受冲击,而Adyen由于有线下POS业务的增长(疫情后反弹),加上客户多元化,依然实现稳健增长。可以说,客户与地域的广谱性是Adyen增长引擎的稳定器。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Adyen单一大客户依赖度较低,最大的10个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并不算突出(官方未披露具体占比但暗示均衡)。例如eBay虽是标志客户,但其带来的净收入<10%,且Adyen客户名单中没有一家占比超过15%。这种分散度令Adyen免受个别客户流失的重创风险。 - **现金流和再投资:Adyen业务自带强劲的现金流。** 在高盈利下,公司积累了大量现金,为支持未来扩张做好准备。截至2024年末,Adyen持有现金等价物约50亿欧元(包括客户托管资金),无债务状况健康。这也使Adyen可以在需要时投入并购或重大战略项目。 迄今Adyen扩张多靠内生增长,极少通过收购扩张版图(与Worldline、PayPal动辄并购不同)。这体现了管理层对有机发展的偏好。但随着竞争加剧和市场成熟,未来不排除Adyen利用其资金优势进行战略收购以完善产品或进入新市场。 总体来看,Adyen财务数据讲述了一个高增长+高盈利的难得故事。强劲的收入增长和优异的利润率并存,使其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对象。 增长的源泉在于:持续拓展优质客户和区域,使交易量节节攀升;而盈利的关键在于:保持运营纪律和技术优势,确保边际成本低于收入增速。Adyen管理层强调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也在数据中有所体现——即便短期波动,他们依然坚持中长期净收入年增20-30%的目标。这种稳健的财务表现为Adyen未来应对竞争和投入创新提供了底气。 ## 7. 全球合规与效率:技术中台和自建清结算网络 在跨境支付业务中,合规和效率是影响企业能否全球开展业务的关键要素。 Adyen通过自建技术中台和全球清结算网络,在提升支付处理效率的同时,确保了对各地监管要求的遵循,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 7.1. 全球牌照与合规架构 作为一家面向全球的支付公司,Adyen深知取得本地金融监管许可的重要性。它通过申请支付牌照和银行牌照,建立起覆盖主要市场的合规架构。 例如在欧洲,Adyen早在2010年就获得欧盟的支付机构牌照,后来又取得欧盟银行牌照,这使其可以在欧盟境内开展收单和金融服务。 在美国,Adyen于2021年获得联邦分行牌照,成为罕见的拿到美国银行牌照的外资支付公司。该牌照不仅是合规需要,更让Adyen可以直接参与美国的银行间清算网络(如ACH)并存放客户资金。 在英国,鉴于英国脱欧后的监管独立,Adyen于2023年获得了英国的银行牌照,由英国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批准。这确保了即使欧盟护照机制不再适用,Adyen仍能在英国本地合法运营,并继续为客户提供完整服务。 此外,Adyen还持有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巴西等地的支付或收单许可。 通过遍布全球的牌照矩阵,Adyen搭建了合规中台:一方面满足各国对资金处理、安全、消费者保护等法规要求,另一方面也向商户提供合规指引,使其在不同市场交易时符合法律。相比之下,一些竞争对手(如Stripe)在部分国家需借助合作银行持牌,这可能在合规响应速度和自主性上略逊于Adyen的直接持牌模式。 ### 7.2. 自建清算和资金流动网络 Adyen拥有自己的清结算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其可以自行完成从消费者付款到账户清算到商户结算的全流程资金移动。 传统上,跨境支付涉及层层中间机构(网关->收单行->国际卡网络->发卡行),每一层都会增加延迟和成本。Adyen通过直接连接卡组织和本地银行网络,大大缩短了清算路径。 例如,Adyen直接接入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JCB、Discover、银联等全球主要卡网络。当消费者用信用卡支付,交易由Adyen直接送达卡网络,无需通过第三方处理。资金从发卡行结算回来后,Adyen作为收单行可立即清分入商户的Adyen账户。 这套自有清算网络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显著的:资金T+1甚至当日即可结算到商户。而传统情况下,通过多中介可能需要T+2或更久。 同时,自建网络也降低了汇兑成本,Adyen可以以接近市场的汇率为商户结算多币种款项,并提供多种结算货币选择。 举例来说,中国卖家用Adyen收美元,可以选择结算到香港账户的港币或国内账户的人民币,Adyen会协助完成合规购汇并降低汇损。这样的能力是建立在其后台强大的资金流引擎之上的。 ### 7.3. 提高支付授权成功率和减少失败交易 通过合规直连和技术优化,Adyen有效提升了支付授权成功率、降低失败交易比例。 据Adyen披露,在采用本地收单后,商户的支付成功率往往提高几个百分点。比如,当外国游客在日本使用信用卡消费时,若交易通过Adyen在日本本地处理并提交JCB网络,比起跨境提交到欧美网络,成功率明显更高。这是因为本地化处理减少了发卡行风控拒付的概率,也消除了部分跨境费用(提高了发卡行收益动机)。 再如在马来西亚市场,Adyen开通马来西亚林吉特收单后,国际商户在当地的授权成功率获得提升,同时每笔交易节省了跨境手续费。对商户而言,哪怕几个百分点的转化率提升也意味着巨大的收入增长。Adyen还能利用其数据为发卡银行提供反馈,如因何拒绝等,以便优化规则。这种数据驱动的反馈闭环在多个市场帮助提高了整体支付成功率。 ### 7.4. 合规风控和安全 Adyen作为持牌机构,建立了完善的合规风控体系,包括KYC(了解你的客户)、反洗钱(AML)、数据安全等。 每一个开通Adyen服务的商户都经过严格尽职调查,确保业务合法。这保证了平台生态的健康,也降低了监管风险。在交易环节,Adyen遵循PCI DSS最高级别标准来处理敏感卡数据,确保信息安全。同时,针对不同国家的监管要求(如强身份验证、消费限额等),Adyen的平台均做了合规适配。例如在欧洲执行PSD2 SCA时,Adyen提供内置的3D Secure 2认证流程,帮助商户符合法规同时降低跳出率。 可以说,合规性已经深度嵌入Adyen的平台设计中,商户接入后便自然满足绝大多数市场的支付合规需求。这为跨境商户省去了大量适配各地法规的成本。 ### 7.5. 技术中台与弹性 Adyen的全球化运营背后,有一套强大的技术中台支撑着年交易万亿美元规模的处理。 这套中台采用分布式架构,部署在全球多个自有数据中心,保证高可用和低延迟。 例如,Adyen在北美、欧洲、亚洲均有数据中心,当本地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其它区域,实现容灾。其系统设计能够弹性扩展,在交易高峰(如黑色星期五、双十一)处理激增的交易量。2024年黑色星期五当天,Adyen成功处理了历史峰值的交易请求,确保无重大事故发生。 技术中台还赋予Adyen快速上线新功能的能力,如2023年推出的新一代POS终端SFO1,以及嵌入式金融产品等,都是基于统一中台开发,能迅速推广到各地区。这使Adyen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快响应市场趋势,将合规要求和创新方案集成到平台中,从而保持技术领先。 总而言之,Adyen通过多年的投入,构筑了一个全球一体但合规本地化的支付网络。这张网络让资金流转路径最短、信息最透明,同时又对各国监管要求“因地制宜”。对于跨境支付业务而言,这是非常独特且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这种自主可控的能力,不仅带来效率和成本优势,更使Adyen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金融环境时游刃有余,在合规风险和运营风险上都更可控。 ## 8. 未来展望与挑战:Adyen的竞争优势与潜在风险 展望未来,跨境支付市场依然充满机遇和挑战。作为行业领导者之一,Adyen有不少的竞争优势,同时也需应对潜在的挑战。 ### 8.1. 优势展望 - **全球一体化平台的先发优势:**Adyen已经构建的统一支付平台和全球牌照网络是其最大的护城河。 在更多企业寻求全球扩张、统一管理支付的背景下,Adyen的价值主张将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全渠道统一和数据整合能力,将帮助商户提供更一致的用户体验和深入的业务洞察,Adyen有望持续成为大中型跨国企业的首选支付合作伙伴。 随着时间推移,Adyen的平台规模效应会进一步体现,技术和数据壁垒越筑越高,使后来者难以企及。 - **产品线横向拓展:Adyen近年开始进军嵌入式金融(Embedded Finance)领域,为平台型客户提供代管商户资金的账户、发卡和融资(Adyen Capital)等增值服务。** 这些新产品让Adyen从纯支付处理扩展到金融服务供应,为平台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例如SaaS平台通过Adyen可以给其商户开设银行账户、发行联名卡、甚至提供营运资金借贷。这不仅开拓了Adyen的收入来源,也提高了客户黏性。一旦一个平台使用了Adyen的嵌入式金融服务,切换成本将大大增加。 可以预见未来Adyen会进一步丰富金融科技产品,实现“支付+金融”双引擎,强化自身作为金融科技平台的定位。 - **AI和数据驱动创新:人工智能在支付领域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Adyen拥有海量的交易数据和丰富的场景,将AI用于风险控制、转化率优化已经取得效果。未来,Adyen可进一步利用AI赋能商户经营决策。例如通过支付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帮助商户进行营销洞察;又如智能客服和争议处理,用AI提升响应效率。Adyen也在探索新的AI驱动产品,如提高授权率的智能优化、自动化财务对账等。其竞争对手Stripe也非常重视AI,双方在AI模型精度和数据智能上的竞赛会加剧。 Adyen有机会凭借广泛的数据样本和多年积累的风控模型,继续引领AI在支付中的深度应用,从而提供更卓越的产品性能。 - **深耕新兴市场:在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经济体,电子支付仍有巨大增长潜力。** Adyen已经铺垫了一定基础,接下来可以深耕这些高增长区域,获取“下一波红利”。例如印度近年来推进本地RuPay卡和UPI实时支付,如果Adyen能通过合作或牌照进入印度,将打开一个十亿人口市场。非洲的尼日利亚、肯尼亚等移动支付兴起地区也是未来机遇所在。 对于中国市场,前有PayPal、Airwallex,后有Payoneer拿到中国支付牌照,对Adyen来说,中国支付牌照或许也只是早晚的事。尤其是最近中美关税战,导致中国和欧盟越走越近,对Adyen的亚洲市场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利好。 虽然短期内这些市场收入占比不大,但长远来看,新兴市场可能孕育下一个像Alipay或MercadoPago这样的支付生态。Adyen提前布局将使其有机会参与并分享这些增长。 ### 8.2. 挑战与风险 - **激烈的竞争压力:跨境支付作为高增长领域,竞争者纷至沓来。** 除了Stripe、PayPal等老对手,近年冒出许多新锐玩家,如欧洲的Checkout.com、拉美的dLocal,以及各地区的本土支付服务商。他们有的融资充足,有的专攻特定区域或垂直市场,对Adyen形成围攻之势。例如Checkout.com在中东、欧洲抢占了一些市场份额;蚂蚁集团的Alipay+和Antom在东南亚影响力上升。Stripe也在欧洲、亚洲加强本地化投入。 价格战可能不可避免,新进入者可能以更低费率争夺客户,压缩行业利润空间。Adyen需要在保持高服务价值的同时,确保定价具有竞争力,防止客户被低价吸引流失。 此外,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如Apple、Google)也在支付领域扩张,虽然短期不直接与Adyen竞争收单业务,但其生态圈支付闭环对整体市场格局有影响,需要持续关注。 - **宏观经济波动:Adyen的业务与全球消费和贸易景气度息息相关。** 如果出现宏观经济下行、消费紧缩,跨境交易量增长可能放缓。近期中美关税战导致全球贸易出现巨幅波动和不确定性,影响跨境贸易极为深远。未来若主要市场经济陷入衰退,Adyen业绩增长将面临压力。 同时,汇率波动也会产生影响。强势美元周期下,非美地区交易折算欧元后收入减少,或跨境购物减少。这些宏观因素虽然Adyen难以左右,但需要通过开拓多元行业和地区来对冲——例如开发抗周期性的必需消费行业客户,或在全球不同经济周期的市场均有布局,加强亚洲投入,以降低依赖单一地区兴衰。 - **监管与合规风险:支付领域强监管特性意味着政策变化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比如欧洲可能推进更严格的费率上限或开放银行卡网络竞争,都会压缩收单利润。各国数据本地化要求趋严,也可能增加运营成本(需在当地设立数据中心等)。另外,Adyen作为跨境资金流转平台,还需警惕被卷入洗钱、制裁违规等风险事件。虽然Adyen自身风控严密,但不排除个别商户的不合规行为带来连带影响。一旦触发某国监管调查或处罚,可能影响Adyen该国业务。近期一些国家鼓励本土支付体系(如俄罗斯的Mir卡、印度的UPI国际化),也可能在政策层面对国际玩家设置壁垒。 Adyen需要持续投入合规资源,与监管机构保持良好沟通,迅速响应政策变化来降低合规风险。 - **技术和运营挑战:随着规模扩大,Adyen面临的技术运营挑战也上一个台阶。** 前面有说到,Adyen从一开始就选择全栈自研,且一套系统支撑全球市场,每秒上万笔交易的处理需要系统持续稳定。但任何技术系统都有出错可能,一旦发生大范围服务中断,将损害Adyen声誉。此外,网络安全威胁亦与日俱增,黑客若能攻破支付系统,会造成灾难性后果。Adyen必须不断升级安全防护,保持零信任架构来保障数据和资金安全。 在运营上,全球员工已超4300人并还将快速扩张。如何维持Adyen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执行效率,也是考验管理层的课题。如果内部管理跟不上人员扩张,可能影响客户服务质量和创新速度。 - **客户需求演变:商户的需求也在动态变化。** 近年来出现的Account-to-Account支付(银行账户直接支付)兴起、BNPL(先买后付)风靡、以及加密数字货币支付等新趋势,支付公司需要快速响应。 Adyen已经支持账户支付(SEPA即时转账等)和BNPL方案接入,但在开放银行、数字人民币等新兴领域是否行动及时,将影响其竞争地位。例如,若未来几年开放银行支付在欧洲电商普及,可能动摇卡支付的地位,Adyen需确保在这方面同样提供一流解决方案,否则就可能被后来者颠覆。 同理,Web3和加密支付的发展也值得关注,尽管目前主流商户采用不多,但不排除某些行业会需要集成这类支付。这方面Stripe已经走在行业的前面。 ## 9.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Adyen站在了跨境支付浪潮的前沿,凭借其全球化战略和技术实力塑造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Adyen有望继续引领行业创新:从更丰富的产品生态到更智能的支付体验,不断为商户和消费者创造价值。当然,前路并非没有荆棘,市场竞争和环境变化将持续考验其应变能力。然而,以Adyen过去的表现来看,其“长期主义”战略令人印象深刻——既保持高速增长,又严格控制节奏、夯实基础。这种稳健而进取的风格使其在应对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 可以预见,在全球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进程中,Adyen将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跨境支付市场的格局也将在包括Adyen在内的创新者推动下不断演进。 Adyen的故事远未结束,下一个十年,是通过持续的技术驱动和全球视野,巩固其作为“全球高端行业支付中枢”的地位,为行业继续树立标杆,还是因战略布局失误没有跟上最新的技术发展,走向类似worldline那样的衰落。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隐墨星辰】,微信公众号:【隐墨星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政策层面,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安排部署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美国能源部或将削减近百亿美元清洁能源资金;特朗普豁免近70家燃煤电厂环保限制;越南计划2050年脱煤;事件层面,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光储巨头闭门商讨反“内卷”;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启焕新版Model Y海外批量交付。
来自 PandaFiredoge 同学整理的 OpenAI 不同模型的发布时间图,我也是第一次见识到这个。 不过鉴于目前AI的时间速度比人类的快太多,也不知道这张图还能撑几天。 来源:https://
<blockquote><p>尽管市场上已有众多睡眠辅助应用,但它们往往无法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睡眠辅助应用——“月亮船”的概念,旨在通过社交互动、趣味性和责任感来激励用户早睡。</p> </blockquote>  最近身边的朋友很有趣大家总在说我的睡眠很好,其实不是我很多时候也会失眠睡不着,还有几个朋友跟我说要跟我打卡自己的睡眠时间的这让我突然有了一个有趣的想法,觉得这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玩且有用的应用并为很多人提供真实有用的睡眠帮助。 ## 大家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生物钟紊乱,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为什么市面上现有的APP都没有办法实现大家的需求,大家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只要把手机丢远一点就可以早早睡觉了,只要放下短视频就可以早早睡觉了,只要睡觉获得的利益比醒着大就可以早睡觉了,只要不睡觉的危害比睡觉大了就可以早睡觉了! 所以基于上述的原因和需求来讲,我们研究心率变异性也好,呼吸骤停综合症也好,还有很多的健康方式也好,本质上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是否有动力执行早睡这件事。 早期有游戏宝可梦 Sleep其实提供了一种解法,依托于强大的品牌IP特性,让大家睡觉的时候可以捕捉到宝可梦,但是依然存在另一个问题,为了拥有更高的经济价值,任务化了睡眠本身,且因为手机需要保持常亮才可以完成对宝可梦的抓获,从收益上设计了很多道具让睡眠本身变的更有压力,因为你会想我用了道具能不能抓到更稀有的宝可梦呢?在产品层面以经济收益来看是非常优秀的产品,但以用途来看无形中增加了用户不睡觉带来的焦虑感。 ## 如何让大家早睡? 关于强制大家到点睡觉这件事,其实很多大健康产品已经在做相关的工作了,配合软件硬件的更精进让产品变得更为复杂,我们究竟为什么不愿意早睡?回想我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后,我到家困的不行躺在床上,这是我每天为数不多的属于我自己的私人时间,我必定希望这个私人时间可以变得更长一些,然后在困的不行的情况下硬熬夜刷短视频,终于,我在我不懈的努力下不困了,时间已经过了2点,但是我9点要出现在公司里,现在不困了但却必须睡觉了。开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恶性循环中 因为上面的不想睡觉理论,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into,这是一个失眠小镇,小镇上面有一群失眠者,他们每天睡的很晚起的很晚没有精神,这一天小镇上面来了一个睡神,睡神每晚会给了大家每人一个拼图,这拼图是灰色的,需要夜晚的梦境将拼图点亮第二天准时送到广场上面跟大家的拼在一起,每天完成上一天任务的人都会拿到新的拼图,只有完成一整块拼图之后该拼图背后的奖励会才会分发给全部的镇民,这个奖励就是夜晚的星空将为你倾覆下来,大家乘坐月亮船在已解锁的星空中肆意的遨游,在拼图的过程中可以解锁更大的星图航行面积,可以分享梦境“梦核”,互相猜测梦境的归属者,大家可以相互监督自己的同组队友,提醒他按时睡觉,每天早起之后拼图碎片会自动前往广场的公告处拓展地图面积,每天都可以将自己的梦境记录下来,“梦核”会留在地图中,大家可以相互查看,建立自己的小队。 ## 产品设计 通过互相监督这件事情本身提供社交属性和趣味性,让早睡变成一件非单一性个体的事情是否会因为多了些许责任感而选择早睡呢?我们了解到21天养成习惯,但是如何开始这21天是很重要的事情,什么初衷和动力会让我们选择开始21天的坚持,在产品设计中通过组队、相互监督、通过拼图点亮的形式拓展地图领取奖励。 用户可以自行创建群组参与活动设定挑战,招募参与者共同验证实验数据和实验效果,参与活动的用户可获得“睡眠研究员”认证 可将梦境转化成匿名梦核, 在点亮的星际地图中间飘荡,大家可以在点亮的地图中查看到同组的小伙伴的梦境,可以投票猜测,猜对的用户可以获得奖励。 在数据可视化创新中采用睡眠星系图的画面效果,将用户睡眠数据转化为动态星云,深度睡眠时长=核心亮度,REM周期=星环波动频率,将日历改成时间折叠日历,将月度睡眠记录压缩为可交互的立方体模型,每个面展示不同维度的睡眠质量指标可手指滑动多维查看 ## 商业化路径 软件整体规划中其实我想了两种路径来实现盈利,第一种是收取APP本身的费用,但是这种方式本质上来说是阻断了社交属性的,成本很高,哪怕是1元也是一样的,另一种方式是为企业提供健康方案,然后同其他品牌进行合作,内部设置广告投放位,在APP中可以投放广告,将梦境作为梦境IP改编,投票决出最受欢迎的IP对该IP进行改编与参与者分成。 在使用多款睡眠软件之后,发现睡眠这件事本身需求并不是是否有检测心率变异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硬件产品搭配辅助,是如何放下手机放下思考,选择进入睡眠这件事本身。 希望这个想法本身可以为睡眠提供一个辅助的解法。 本文由 @来都来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s Tongcheng continues its deep expansion, the hotel industry is also undergoing a new round of value reassessment.
<blockquote><p>Open AI想做社交媒体,Kimi想做社区,微信公号终于要向张小龙当初设想那样,直接开放每个人都能发表短内容……AI狂飙的时候,古典互联网又在散发它该死的魅力。</p> </blockquote>  ## 01 还是先从朋友圈说起。 我发现,我们这一辈人先是把QQ空间当朋友圈,后来人人网、微博是朋友圈,后来有了真的朋友圈,现在彻底失去了朋友圈。说这一辈,好像也不太准确,年龄上未必差什么,或许十岁,或是两三岁。 有人在失去朋友圈后,还是找到了朋友圈,比如还是有人一直在豆瓣,有更多人小红书,也有人即刻。但我们当中,终归有一辈人失去了发朋友圈。 但是,这并不妨碍,微信仍然是数字操作系统般的存在,而且微信也在改变。 微信正在灰度测试一个重大更新:允许每个普通微信用户直接在手机端注册自己的公众号并发表内容。过去,注册运营公众号通常需要电脑端操作或借助“订阅号助手”App,有一定门槛。而这次改版后,用户只需在微信内进入“我的公众号”页面,一键注册,即可像发朋友圈一样随手发布公众号文章或短内容。 看似简单的改动,却被认为**颠覆了公众号的内容生产流程**,大幅降低了创作门槛,让“发表一篇公众号”变得像发一条朋友圈动态那般容易。 对于拥有13年历史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来说,这一举措并不稀奇。事实上,张小龙多年来一直心怀让“人人都能创作”**的愿景。他曾坦言微信公众号的发展走过一些弯路:最初公众号定位是连接品牌与用户的群发工具,并非纯粹的媒体内容载体,但阴差阳错却演变成了少数人撰写长文、多数人只能阅读的格局。** **这导致微信在“短内容”形态上长期空白,缺少一个让普通人也能便捷表达观点的平台 。张小龙说:“不能要求每个人天天写长文章”,微信需要一个载体承载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短内容。 早在2017年,他就设想过在朋友圈入口下增加一个“非朋友圈”的公开平台,让用户发短文或图片视频,与熟人圈分离。虽然由于工程复杂一度搁置,但微信团队随后在短视频领域发力,于2020年推出了视频号,部分满足了用户轻量创作的需求。不过视频号偏重影音内容,而对于纯文字或图文类的表达诉求,微信仍未完全满足。 此次公众号灰度新功能显然是对“人人可写”初心的再度拥抱。当手机端可以随时中,将有更多长尾用户变身内容生产者。这有望为微信庞大的生态注入海量的新鲜内容。 **如果说最初短内容的设想,更接近于微博,那么现在,公众号短内容更接近于小红书的形态,也就是小绿书。** 如果进展顺利,微信或将重塑自身为一个**适合人人创作的内容平台**,实现从最初“连接一切”到“激发每个人表达”的飞跃。 当然,挑战也不容忽视。让海量普通用户参与创作,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难以避免,如何通过算法和运营保障有价值内容的曝光? 大量UGC涌入是否会影响既有的内容生态和平衡?微信需要在鼓励创作和维护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 不过,从更长远看,此举一旦成功,将强化微信作为内容平台的生命力,并进一步巩固其在社交领域无可撼动的统治地位。 **更重要的是,语料库在AI时代变得尤为重要。人生产的内容,和AIGC,几乎是一个鸡和蛋的关系。**因为人类知识库和古典互联网已经沉淀了太多内容,AI才能学习。而人如果停止生产,AI的智慧还能否继续增长? ## 02 当然,AI圈也瞄上了古典互联网社区。 OpenAI 正在开发类似于 X(原 Twitter)的平台型社交媒体。内部已打造出一个原型,重点结合了 ChatGPT 的图像生成能力和社交信息流。据报道,OpenAI CEO Sam Altman 已私下向部分圈外人士征求这款产品的反馈。目前尚未确定该社交网络会作为独立应用推出,还是整合进 ChatGPT。 有爆料形容 OpenAI 的构想为“AI 版小红书” ——即通过 AI 生成内容与社交分享相融合,打造新型社区体验。 **OpenAI 此举可能意在挑战马斯克的 X 平台以及 Meta 等社交巨头,与之在社交媒体领域正面竞争。更深层的动机在于获取源源不断的实时用户数据,反哺其 AI 模型训练。** 马斯克将 X 平台与其创立的 xAI 模型相结合(如让 Grok 模型抓取 X 内容)正令业界侧目,OpenAI 显然也不愿错过这一数据金矿 。 如果拥有自家的社交网络,OpenAI 不仅可以让 AI 帮助用户创作更优质的内容,还能借此累积丰富的对话与互动数据用于模型优化。 当然,进军社交领域对 OpenAI 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如何从零培养起庞大的用户社群、如何平衡 AI 生成内容与真实用户内容的质量,以及如何避免充斥大量机器人和不实信息,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与马斯克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可能因此进一步加剧——据悉,当马斯克酝酿控制 OpenAI 时,Altman 曾在 X 上回击:“不如我们拿 974 亿美元收购推特” 。 可以预见,**OpenAI 若推出社交媒体,将面对技术和舆论上的双重考验。** 一直在功能和产品上跑在前面的 AI 助手 **Kimi**也在悄然迈出社区化的步伐。 **尽管被deepseek重创了,Kimi的版本更新却是飞速。** Kimi 内测了全新的“发现”社区功能,定位于构建真正 **AI Native**的内容平台,面向 AI 创业者、从业者、内容创作者及科技爱好者等用户。 早在去年业界就指出,各类 AI 工具要想提升用户留存,必须构建基于 AI 生成内容的互动社区,如今 Kimi 正在实践这一思路。 Kimi 社区“24h热点播报员”频道自动聚合了AI生成的科技资讯摘要。从实际体验看,Kimi 的社区目前更类似于一个**实时资讯聚合平台**。在其App顶部,“发现”栏汇集了最新的热点事件,内容以 AI 抓取全网新闻并生成摘要为主,集中在 AI、互联网、财经、科学等领域 。 Kimi 也在邀请一些**频道号**入驻,重点产出科技、财经等垂直内容。普通用户当前能发布的内容十分有限——主要是**转发自己与 Kimi 的对话记录**到社区,暂不支持上传原创的图文或视频。 信息流内容完全由 Kimi AI 个性化推荐,用户也无法主动搜索特定用户或主题频道。尽管形式上接近资讯平台,Kimi 社区的一大亮点在于深度融合了 **AI 互动功能**。 Kimi 正尝试将**AI 助手与社区论坛融为一体**:既利用 AI 实时生产、筛选内容,又让 AI 充当互动参与者,降低用户获取信息和讨论门槛。这种模式在国外也有类似探索。 **例如美国的 AI 搜索引擎 Perplexity 去年就上线了“Discover”页面,为用户提供科技、金融等兴趣领域的热点内容聚合,并内嵌 AI 问答互动。** 据报道,Perplexity 甚至在部分内容下尝试添加商品购买链接,并为付费会员提供电商配送优惠,以探索内容社区的变现路径 。相比之下,Kimi 目前尚未涉足电商,但不排除未来借鉴此类商业模式。 **此前主打 AI 内容社区的多为偏陪伴娱乐属性的产品,如 Character.AI 或国内 MiniMax 的“星野”。**后者允许用户与虚拟角色对话后,将有趣的故事情节分享到社区,与他人分享交流;其创始人闫俊杰直言星野“底层设计不是陪用户聊天,而是一个内容社区”,用户可以在其中创造故事和世界观,并进行互动,类似沉浸式的互动小说体验。 相较之下,Kimi 定位为严肃问答型的聊天机器人,更强调为用户解答问题、提供工具性帮助,用户在内容创作上的参与度有限 。因此 Kimi 社区当前呈现的形态更接近于**AI 驱动的知识社区**(类似 Perplexity 的做法),而非纯粹的社交网络或二次元内容分享圈子。 对于 Kimi 这类尝试,“社区是否有助于产品留存和商业化”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当然,前提是社区生态能健康成长,既要有足够的真实用户互动,也需要控制 AI 生成内容的质量,不让社区变成清一色的机器信息流。这仍有待时间和运营来检验。 ## 03 尽管社交社区的价值有目共睹,从商业角度审视,它却是一门历久弥新的难题。一方面,经营社区面临**用户增长和留存**的挑战:冷启动时如何吸引足够多的优质用户进入并持续产出内容,成熟后又要防范用户流失和社区内容衰退。许多社区类产品在初期凭借新鲜感聚拢用户,却由于后继内容乏力或缺乏粘性机制而迅速沉寂。 另一方面,**变现模式**的探索同样艰难:社区用户对商业化变现通常比较敏感,过度广告会侵蚀用户体验,而单纯依赖广告收入又很难支撑社区的长期运营。订阅会员、增值服务、虚拟道具等变现场景也需要建立在庞大而活跃的用户基础之上才能奏效,这对大多数社区来说并不容易。 当前,不少社区产品都在探索平衡点。它们意识到,只有当**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统一**时,社区才能长久生存。比如,小红书通过种草内容与电商交易结合,用户在分享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商品消费,实现内容与商业的闭环。 但小红书,目前还只有一个。 AI时代为社区的商业突围提供了一些新思路一方面,AI 技术可以降低社区运营成本、提高内容匹配效率。例如,智能推荐算法让每个用户都能更快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帖子,提升留存;自然语言处理可以辅助审核海量发言,过滤违规内容,维护社区氛围;生成式AI还能辅助用户创作,激发更多UGC产出。另一方面,AI 也创造了新的社区形态和商业机会。 **人机共生的社区**可能诞生全新的盈利模式:正如前述 Kimi 和 Perplexity 的探索,AI 可以根据用户讨论的话题嵌入相应的产品或服务链接,实现内容到消费的转化;又如 Character.AI 等虚拟角色社区,通过提供高级定制的AI形象陪伴,或为创作者打造虚拟IP形象并售卖相关版权,也可能催生付费业务。 再看 OpenAI,如果其社交平台上线,理论上还可与ChatGPT的付费订阅形成联动——用户为了在社区中享受更强大的AI辅助创作或个性化功能,愿意支付订阅费,从而变相为社区创造收入。 当然,即便有AI的加持,**社区商业化的基本面依然离不开“人”本身**。真正活跃且愿意投入时间金钱的,仍是社区里的一个个真实用户。因此,社区产品要赚钱,首先得把人留住、留好。这意味着既要有源源不断打动用户的内容和功能创新,也要建立健康正向的社区文化,让用户有归属感和参与感。 一些潜在突破口包括:**深耕垂直细分领域**,提供专业人士愿意付费交流的高价值社区(如投资、医疗等领域的付费社群);**培养超级用户和KOL**,通过打赏、分成等机制激励头部创作者留在平台生产内容,进而吸引粉丝群体并带来商业合作;以及**社区IP化和周边经济**,将一个成功社区的影响力延展到线下活动、品牌联名、衍生商品等更多元的变现渠道。 **社交社区并非一门快速盈利的生意,但其战略意义重大**——尤其在AI时代,它不仅是满足用户情感和社交需求的载体,也可能成为技术与人文结合、催生新商业模式的土壤。无论是 OpenAI 野心勃勃地想打造“AI社交”,还是 Kimi 这类新秀希望通过社区提高用户黏性,又或微信这样的巨头重塑创作生态,背后都反映出对**社区价值**的高度认同。 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的不可替代性,他们才投入资源让社交回归。这股潮流预示着:即便 AI 无所不在,**人与人之间在线上相聚互动的需求始终长存**,而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社区型产品,依旧大有可为。 当AI技术席卷各行各业,我们目睹信息生产和获取方式发生巨变。然而,**社交与社区的底色始终属于人性**。古典互联网时代孕育的论坛、博客、朋友圈等形态,在今天并未过时,反而因为稀缺的真实情感联系而愈发显得珍贵。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吴怼怼】,微信公众号:【吴怼怼】,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在数字化时代,工作效率的提升往往依赖于工具的创新。本文作者通过亲身体验,利用 Flowith 这一新兴的智能体工具,尝试解决工作中繁琐的问卷数据清洗问题。从简单的分享卡片到复杂的货币数据处理,作者详细记录了使用 Flowith 的过程,包括遇到的挑战、解决方法以及最终的成果。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 Flowith 的强大功能和潜力,也揭示了在使用生成式 AI 进行复杂任务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局限性,为想要尝试类似工具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p> </blockquote>  最近开始学 Agent,看到很多人推 Flowith,于是想起来捣鼓下。其实很早就知道这个产品,画布式,多线程,在当时都是 chatbot 类形态的产品中独树一帜,记得李楠中在《脑放电波》的一期节目中还提起过。但到底没有去用。Flowith 呢,似乎也不温不火,直到 Manus 爆火,因为邀请码的问题,Flowith 抓住了机会,而成为前者的平替,也是坐上了一程顺风车。 至于我呢,因为工作中,要做数字人的需求,得了解下智能体的原理,和公司算法部的工程师沟通,让我用 Coze 或者 Dify,自己体验下。Workflow 的方式我大抵是清楚的,但刚好 Flowith 的 Oracle 模式更省心,全程交由 AI 规划。那么就来尝试下吧。 科学上网后,打开 Flowith,使用邀请码创建账号,我用的是 Flowith 2025 全球智能体创作大赛发出的邀请码「Y8Q6WV」,有 100 次 Oracle 的免费使用次数。 注册完成后,进入首页,打开输入框右上角的 ORACLE MODE ,在输入框中输入对话即可。  最开始的时候,我牛刀小试了下,让它给我做个「 分享卡片 」,提示词如下: 生成一个可交互式的分享卡片网页: 网页提供输入框供用户输入,文案提示:请输入您想要分享的内容,不超过 100 字; 用户输入后,点击确认按钮,进行卡片生成; 生成卡片背景颜色使用渐变色,有毛玻璃特效; 生成效果如下:  可以看到,Oracle 模式下,AI 会自动帮我完善需求,比如我提到了渐变色,它便在页面中增加了 Card style 的选项,同时确认按钮的文案也变成凉更人性化的 Generate Card,还附带一个✨ 图标,交互和 UI 上更周到。 当然,它也有未实现的需求,比如我提到的毛玻璃特效。  Flowith 生成的内容支持重新润色,点击左下方的 Refine AI ,即可继续输入想要修改的内容。  我在其中输入了:未生成毛玻璃特效,请继续生成。AI 重新执行了我的指令,但生成后的内容仍然不具备毛玻璃效果。事实上,这是一个在使用 Flowith 中我所遭遇的最大问题,我需要去处理一些明显不符合预期的需求,但无论重试多少次,AI 都不会如我所愿。 既然 Refine 无法满足我的需求,索性重开一个分支。点击画布的起点,选择新建分支,修改提示词,这也是多线程的好处,可以比较修改后的差异。这一次,我把背景色去掉,只保留毛玻璃,并且强调毛玻璃就是高斯模糊。  这一次生成的页面风格相比上一次,就朴实很多,趋近于线框图。  但效果却不错,高斯模糊实现了,而且支持下载成 PNG 格式图片。  其实处理这些小工具,当下的大模型真的已经足够,以后读书笔记用这种小工具润色,会方便许多,而且样式随自己掌控。但不好的地方就在于抽卡,有时候要看天意。 接着继续来小试牛刀,搞一个「 名言生成器 」。提示词如下 帮我创建一个网站,该网站能够随机生成一些名人的金句,并以卡片形式展示: 用户可以选择:鲁迅、古龙、金庸三位作家; 选择作家后,点击【生成金句】,系统将从所选作家的作品中挑选出一句金句并展示; 这次生成过程比较顺遂,AI 先是分解了我的需求,先在网上找了三位作家的一些名言,存储下来。再生成了一个交互式的网页。一开始缺头像,后来我用了 Refine with AI,给我生成了三位作家的姓氏头像。  这里可以看到,AI 又主动帮我润色了下,提供了每个作家的在世时间。名言的展示 UI 我也润色了下,使用橙红渐变色,并且有粒子特效。因为是截图,所以粒子是静止的,实际上这些粒子是移动的。说起这个特效,也调了好久,如果只对 AI 说 “让粒子移动 ”—— 那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直到我把提示词改成具体的要求:让粒子每 0.1s 移动一次才奏效。有的时候,大模型也和人一样,明确的指令才能让 AI 行动。 其实这个网页还可以继续优化,最大问题在于目前的数据库是静态、有限的,应该实时获取到新的内容,每一次生成都是新的内容。但我不用继续往下了,这两个 Case 只是用来练手,熟悉 Flowith 的基本用法而已。 实际上,在 Oracle 模式下,只需要把握三点: - 提出需求; - 对于生成的结果,使用 Refine with AI 重新优化; - 建立多个分支比较输出结果; 而怎么提出需求,我自己摸索下来的感知是,越具体,执行的成功率就越高。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如果自己有拆解的能力,那么最好自己把任务规划好。虽然这一点和自主感知决策的超级智能体逻辑是相悖的。 牛刀小试后,可以进入正菜了,我需要使用 Oracle 来解决在工作场景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我的对象抛给我的,她的工作中需要对海外用户投放问卷,问用户对于某些服务的价格偏好,比如「你愿意为 xx 服务花多少钱?」。 由于海外用户来自不同国家,所以问卷的填写五花八门,货币单位也不尽相同,但最终这些答案要被转化为统一的货币——美元。  这是用户的原始回答,数据量在 1500 条以上。正常情况,这些数据得人工清洗一遍,然后手动计算: - 先把原始回答梳理成数值+货币单位的统一格式,比如 500 AUD; - 再逐行计算当前货币同美元的实时汇率; - 最后将当前货币的数值同实时汇率相乘,得到最终结果; 可想而知,这是一件十分琐碎且费时的工作,有时候光这一张表格就得处理一天。而经过上述两个用户 Case 后,我对 Flowith 充满了迷之自信,而欣然包揽了将这项工作自动化的任务。 天真的我一上来就上传了文件,然后把所有的问题抛出: 文档中每一列包含货币数字和单位,请将每一列换算成美元 计算换算成美元后,所有列加在一起的平均数 无任何数字可以无视 如果只含数字不含货币单位则视为美元 输出格式:原数值 原货币单位 换算后美元 这次的生成结果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AI 拆解任务的逻辑倒是很清晰: - 分析上传文本,提取货币数值及单位 - 在线搜索步骤 1 中所有出现的非美元货币当前的美元汇率 - 将数值换算成美元,计算平均值 可在实际操作中,压根不是那么回事。首先它根本没有解析文件,而是直接在线搜索进行了货币换算。然后,它又让我上传了一遍文件,又重复了一遍先前的操作,最后莫名其妙给我生成了一张表格:  这都哪跟哪儿呀,于是我又重新运行了一次节点,但结果还是一样。 是不是我的需求太过复杂?我在心里思考。于是我决定给 AI 减轻点工作量,把需求改下: 文档中 第一列包含货币数值和单位,请将数值和单位分开 这下,AI 总算动起来了… 不过我忽略了一件事:Flowith 是构建在画布基础上的产品。众不所周知,画布本来就吃渲染,而要在画布上处理 1500+ 条的数据,那么结果就是:卡卡西。 怎么说呢,真就有种尬住的感觉。那一瞬间我意识到,画布的形态不适合用来做数据处理,而实际上我也不应该直接在工作流里这么去定义,它做出来是要能交付给别人去使用的。 所以我再一次修改了自己的需求: 作为数据分析行业的程序员,创建一个网站,该网站需要: 支持用户上传 Excel 文件; 处理 Excel 文件,其中第一列包含混杂的货币数值、单位和无效数据; 在第二列中提取并显示第一列中的数值; 在第三列中提取并显示第一列中的货币单位。 这样,其实所有的数据逻辑处理就不在画布中了。  这一次,AI 如愿生成了一个能够上传 xlsx 文件的网站,并且主动增加了【处理文件】的按钮,文件上传后点击该按钮,就自动解析出来。不过第一次解析的结果有些问题,像澳大利亚货币有多种写法,如 $500 AUD 这种的都解析成了美元,所以我又通过 Refine With AI 补充了特殊货币的解析规则。  这是最后呈现的结果(实际上经过了多轮生成),也可以下载为 xlsx 文件,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我希望无货币单位的数值能够直接被处理为美元,但可惜我多次进行 Refine,都没有生效,我又害怕再重头来过,先前调整好的 refine 又得重来,就保留了这个缺陷,反正后面我可以通过 Excel 手动补全。 我把这个网站称为【 货币数据提取器 】,本来我想一鼓作气,基于这个网站,直接把汇率、平均数都一起怼上,但是,血泪的教训又来了,无论我怎样修改提示词,甚至重新运行节点,汇率和平均数都完全不生效。从晚上 10 点多,到夜里 1 点多,将近 3 个小时,我反复生成,都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结果,甚至毫无方向。 没辙了。 也许这任务实在太过复杂,如果说货币数据提取利用表格操作和正则表达就能搞定,那汇率计算就涉及到联网和实时换算,以及逐行写入,最后还要加总计算平均数,每一步看似都很无脑,但加总在一起就是一座山,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整个程序运行不起来。 既然这样,索性还是把任务进行拆分,做一个【 货币转换器 】: - 先做一个能实时获取汇率的网站; - 在此基础上,支持使用文件批量上传货币单位,逐行转换成对美元的当前汇率,并支持 xlsx 文件下载; - 如果这两步能行,我就得到了逐行的对美元汇率,那么剩下的就是: - 将【货币转换器】生成的表格数据黏贴至【货币数据提取器】生成的文件中; - 使用 Excel 自带的两列相乘函数,将数值列同汇率列相乘,新的数值存储在新一列中【转换成美元】; - 【转换成美元】列使用求和 + 平均数函数,得出结果; 这样,整个任务就被简化成三步: - 【货币数据提取器】,将数值同货币分离; - 【货币转换器】,计算货币同美元汇率; - Excel 人工计算平均数; 虽然没法一步到位,但通过任务的拆解,99% 的工作其实被【货币数据提取器】和【货币转换器】所承接,人的工作量大幅减少。 那么闲话少叙,正式开始【货币转换器】的生成: 设计一个网站,支持上传 Excel 文件,解析文件,并计算出第二列的数值按第一行的货币单位转换成美元后的值 一开始的提示词如上,但太过复杂,AI 生成的结果并不好,无法获取到实时汇率,最后尝试了五六次,提示词改成如下: 请设计一个网站,支持上传 Excel ,请列出 Excel 中第一列包含的货币代码,当前同美元的实时汇率 逻辑越是简单,越是具体,AI 生成的成功率越高。 这一次,它生成了令我满意的结果:  大功告成,到这里已经凌晨 1 点多了。这就是所谓的 Vibe Coding 么,像抽卡一样,不只是提示词要反复调整,每一次还得看运气,看模型生成的效果,有的效果好一次就可用,有的效果不好,还得反复调试或是重新生成。所有的逻辑和代码运行都是黑盒,一切都是天意。 但要说和传统手工编程相比,那 Vibe Coding 还是快的,整个任务算上调试的时间,其实最多 3-5 小时,这中间可能超过一半的时间是等待大模型在运行,如果运行的速度能加快,那时间还能被缩短。 当然,工具的使用也有一些毛病: - Oracle 的模式下除了初始节点能够创建分支,后续的任务只能修改任务提示词或者 Refine with AI;而我希望每个任务都能被并行多线程触发(同一提示词),这样抽卡的结果多,我能有更多的选择而不至于每次得重头再来; - 基于 1,我希望每个任务都可以被拆解新的分支,这样我可以并行尝试多个不同类型提示词; - 支持每个任务的结果保留,支持回退上一步而保持当时生成的结果还在,而不是大模型重新运行一遍节点; - 支持 Refine with AI 时查看自己的调试过程和调试词,结合 3 能够随时回退前进,但是每次运行的结果是被保留的; - 生成的网页希望有直接查看的入口,现在只能整个 Recipe 保留,但大模型每次运行的效果都不同; - 应该有一个 workflow ,能够自己调用自己制作的智能体,或者说能力,规定好彼此间的传递物就行; At last,总结下这次实践下来的经验: - 要多修改提示词、多运行,耐心; - 自己拆解任务,而把原子工作交给 AI;每个智能体应该被单独构建,专注于解决一件事; - 任务应该单一、具体; - 相信命运,享受随机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善宝橘】,微信公众号:【善宝橘】,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曾经备受瞩目的元宇宙似乎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元宇宙已死”的论调。本文将深入探讨元宇宙与AI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元宇宙并非走向终结,而是在AI的推动下悄然孕育着更深层次的变革。</p> </blockquote>  几年前,“元宇宙”还是人们口中最炙手可热的词汇,风险投资像潮水般涌入,创业公司和科技巨头争相描绘一个令人憧憬的数字新世界。虚拟化身、数字土地、沉浸式体验……仿佛人类的下一个栖息地就在眼前。 然而,潮水退去得如此迅速。如今,谈论元宇宙似乎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怀旧,公众的目光、资本的热情,几乎都聚焦在了人工智能(AI)的惊人进展上。于是,一个流行的叙事诞生了: **“元宇宙已死,AI当立”。**  但这是否就是故事的全貌?科技史告诉我们,重大的技术趋势往往并非线性发展和相互取代,而是复杂地交织、融合、相互塑造。 我们是否过早地为元宇宙盖棺定论,而忽略了正在悄然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变革? 当我们将目光从华尔街的喧嚣和媒体的头条移开,深入观察技术的底层脉络时,一幅不同的图景或许正在浮现:元宇宙并非死去,它只是褪去了泡沫,在AI这股强大力量的驱动下,正悄然孕育着真正改变人类存在的可能性。 正如在初代产品销量不佳的前提下,苹果公司依旧传出了将推出下一代Vision Pro的消息,这本身就是对“元宇宙已死”论调的挑战。  ## 从“创世泥板”到“无限宇宙”——为何AI是元宇宙的重要基石 几千年前,古代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楔形文字,记录收成与律法(这在当时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后来,古腾堡的印刷术让知识得以大规模复制,开启了启蒙时代。 现在,我们正迎来一个可能更为深刻的变革——生成式AI。对于元宇宙而言,AI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有用的工具”,它更像是创世引擎本身。 元宇宙的宇宙级宏大愿景,需要宇宙级的内容生产能力来匹配——无穷无尽的场景、物品、故事线,以及能够与用户进行智能交互的“居民”。如果依靠传统的人工方式,就像要求中世纪的僧侣手抄整个互联网一样不切实际。 况且,人类艺术家和程序员的数量是有限的,他们的创造力虽然宝贵,但面对构建一个甚至多个与现实世界复杂度相媲美、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虚拟宇宙的需求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这正是生成式AI登场的地方。以英伟达的Omniverse ACE平台为例,它可以让开发者用AI驱动数字人,赋予其逼真的外观和智能对话能力。Epic Games的Unreal Engine 5中的MetaHuman技术,结合AI工具,能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创造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虚拟角色。而在Roblox这样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平台上,AI工具正被集成进来,让普通玩家也能更容易地将想象变为虚拟现实。 AI不仅能大规模自动化地“生产”环境、纹理、3D模型,还能实时生成动态事件,塑造个性化的用户体验,甚至创造出我们前所未见的艺术形式。 AI之于元宇宙,正如DNA之于生命,它提供了构建无限复杂性和可能性的蓝图与机制。 因此,当前生成式AI的爆发式发展,并非宣告元宇宙的终结,而恰恰是在为其铺设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为那个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数字宇宙”注入了实现的可能。 ## 逃离引力,拥抱代码——数字天堂的终极诱惑 人类似乎总有一种冲动,想要超越物理局限。从神话传说中的飞行梦想,到借助技术实现的环球旅行,我们不断拓展着感官和行动的边界。 物理世界固然真实、厚重,但也充满了物理定律的刚性约束。我们无法逆转熵增,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摆脱匮乏,无法忽视重力,无法光速移动,无法凭空创造,无法像神话人物那样随心所欲地改变形态或环境。 相比之下,元宇宙所代表的虚拟数字世界提供了一种诱人的可能性——一个可以重新定义规则的世界。在这里,物理定律可以被改写,想象力成为塑造现实的主要力量。 短期来看,这种“超越”已经体现在具体的价值中: - 微软的Mesh平台让身处异地的同事如同共处一室般协作; - 借助Meta Quest外科医生可以在VR中反复进行高风险手术的模拟训练,而不必担心真实后果; - Travis Scott在《堡垒之夜》中举办的虚拟演唱会吸引了千万人同时在线,创造了物理世界无法复制的集体体验。 这些并非要“取代”现实,而是对现实能力的“增强”和“延伸”。 然而,一个更深远的问题是:当数字体验变得足够丰富、足够沉浸、足够有吸引力时,人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目前,我们或许还只是“访问”数字空间,但未来呢?长期来看,随着脑机接口(BCI)、意识上传等更激进技术的理论探索甚至初步实践,元宇宙的体验可能达到一个临界点。 如果元宇宙的数字世界能提供远超物理现实的自由、惊喜、快乐、创造力甚至“永生”的可能,人类是否会选择向元宇宙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迁徙”?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人类在数字世界中花费的时间正在急剧增加。有研究指出,2024年,全球用户平均每天消费数字内容的时长已突破6.8小时。 这意味着,许多人在清醒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注意力、社交、信息获取甚至情感寄托,都已深度嵌入由代码构建的虚拟数字空间。这难道不已经是一种初级的、精神层面的元宇宙“栖息”吗? 目前,我们被数字世界提供的“增量价值”所吸引,但在未来,当数字世界的体验优势变得无与伦比时,向元宇宙大规模“迁徙”后的“永久栖息”,或许就不再那么难以想象了。 因此,在虚拟幻想乡的终极诱惑下,元宇宙的漫长征程还远未走完,人的欲望和科技的发展将会引领我们走向数字天堂的最终幻想。 ## 元宇宙是“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在幻灭的泡沫上构建未来 承认元宇宙的潜力,并不意味着无视眼前的障碍。通往那个宏大愿景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 - 硬件设备(如VR/AR头显)的成本、舒适度、续航能力仍需大幅改进; - 网络带宽和延迟需要满足大规模实时互动的苛刻要求; - 不同平台间的互操作性标准尚未建立,导致数字世界仍是彼此隔离的“孤岛”; - 用户隐私、数据安全、数字身份、虚拟资产所有权等法律和伦理问题亟待解决; - 除了游戏和特定专业应用,能够吸引亿万用户的“杀手级”日常应用场景仍显模糊。 市场的冷静期、用户活跃度的起伏、部分早期平台面临的困境,都是这条“马拉松”赛道上的正常颠簸。 然而,在这层“幻灭的泡沫”之下,基础建设从未停止。技术的齿轮仍在转动:VR/AR硬件在光学、追踪、交互上持续迭代(Quest 3、Vision Pro等);5G、6G网络的发展为低延迟沉浸体验铺路;Metaverse Standards Forum等组织正尝试推动互联互通;而科技巨头们即便调整了策略,其在底层技术和关键应用上的长期投入并未消失。  历史一再证明,革命性的技术往往经历“期望膨胀期 -> 幻灭期 -> 稳步爬升期 -> 生产成熟期”的曲折路径。互联网早期也曾被质疑、被泡沫淹没,但最终它深刻地重塑了人类社会的一切。 元宇宙或许正处于类似的“幻灭期”与“稳步爬升期”之间。当前的“低谷”,恰恰是挤出泡沫、回归理性、聚焦真正价值创造的必要阶段。 ## 下一个“智人”?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重新定义存在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前夜。 一方面,AI的智慧之火被点燃,其能力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化;另一方面,构建沉浸式、社会化虚拟宇宙的梦想,在AI的加持下重新焕发生机。这两股力量的汇合,预示的可能不仅仅是下一代互联网,更可能是对人类经验、社会结构甚至“存在”本身定义的一次深刻撼动。 - 当虚拟世界变得足够逼真、足够丰富、足够智能、足够有吸引力时,我们将如何界定“真实”? - 当我们的工作、社交、学习、娱乐乃至情感生活越来越深地嵌入数字领域,物理现实还剩下多少分量? - 当AI不仅能生成内容,还能生成意识和情感,真实世界的人类独特性又在何处? - 我们是否会再次利用新的技术(这次是代码和算法)彻底改造我们的环境,甚至改造我们自身,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神人(Homo Deus)?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的发展从不等待人类做好哲学准备,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考与探索。 元宇宙的叙事远未结束,它与AI的融合才刚刚开始。 作者:赛先声;公众号:奇点漫游者 本文由 @赛先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在即时零售领域,提升店铺搜索流量是品牌增长的关键。本文通过实战案例,揭示了如何通过构建信任体系、优化搜索流量和利用社交裂变来实现流量的显著增长。</p> </blockquote>  我亲眼见证了一个规律:所有能在区域市场站稳脚跟的连锁品牌,都牢牢抓住了三个核心杠杆——**信任背书、搜索入口、分享裂变**。 比如我们去年运营的某连锁药房项目通过”美团买药24小时急送榜第一名”的权威背书,单月订单量增长220%;某3C数码即时配送品牌通过精准布局”游戏本1小时达””手机现货闪送”等搜索关键词,自然搜索流量提升280%;更值得一提的是某社区生鲜仓的”夏日冰饮拼单免运费”裂变活动,通过用户自发传播带来1500+新客,获客成本直降55%。 今天,我将结合实战案例,拆解这3个建议的底层逻辑和落地方法,帮助连锁品牌老板少走弯路,快速抢占用户心智。 ## 构建即时信任体系:从履约承诺到品牌权威 我理解的即时零售,它的特殊性就在于83%的用户会在3分钟内完成下单决策(餐饮行业用户下单决策只需要8秒);配送时效超过承诺时间10分钟,差评率增加35%;商品缺货一次,用户流失率高达40%(平台也会给予警告处罚)。 案例:某社区药房即时达项目,我们接手时面临三个问题,美团评分仅4.2,差评集中在”送药慢”这一点;夜间订单流失严重;区域排名第17,从而曝光量严重不足。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先建立”三重履约保障”体系,具体是保障时效:分时段承诺(白天30分钟,夜间45分钟);保障库存:搭建智能预警系统,常用药库存满足率提升至98%;保障售后:推出”超时免单”政策。 打造权威认证矩阵,申请美团”24小时急送药房”官方认证;门店页面突出”卫健委备案药房”标识。构建用户信任闭环。结果就是3个月内评分从4.2升至4.7,夜间订单占比从15%提升至30%,区域排名升至商圈前10,自然流量增长80%. ## 搜索流量精准截获:即时需求的场景化运营 即时零售搜索行为的三大特征,我认为依次是:强地域性(87%含区域关键词);强时效性(62%含”立即送””马上到”);强场景化(如”儿童退烧药””加班宵夜”)。 我们会围绕**加班应急、深夜急需**、突发情况等词场景化;时效词会用到立即配送、闪电送等;地域词则会添加附近直达、社区直送;官方授权、正品保障、药店直营等词增加用户信任。 搜索流量的提升,我认为需要三步。第一是针对基础的优化:门店标题规范:”**品牌+核心服务+区域+时效**“(如:XX大药房-24小时送药-朝阳区-30分钟达);商品标题突出场景(如:”美林退烧药-儿童紧急备用-夜间可送”)。 第二是关于**流量拓展,**编辑”即时需求”专题页(应急药品、深夜零食等);设置自动回复关键词(用户咨询”拉肚子”自动推荐相关药品) 最后就是流量的转化了。设计搜索转化漏斗(搜索词→商品页→加购→支付);优化商品主图(加入时效标识)。 ## 社交裂变新玩法:从被动分享到主动传播 在即时零售行业,社交裂变的本质是让配送过程本身成为传播素材。 我们设计的”**晒单有礼**“玩法就很简单:用户收货后拍摄带品牌logo的商品照片分享到朋友圈,就能获得5元无门槛券;如果朋友通过照片中的二维码下单,原用户还能获得订单金额3%的奖励。 某社区生鲜仓实施这个玩法后,30%的用户自发晒单,单月带来800+新客,获客成本降低40%。 关键要把握三点:给用户一个值得分享的理由(如精美包装)、简化分享动作(一键生成带二维码的晒单图)、提供即时可见的回报(立即可用的优惠券)。记住,最好的裂变是让用户在享受服务后,自然成为你的推广员。 即时零售的竞争已经进入”心智抢占”阶段。品牌想要突围,必须建立”**看到就信任-需要就搜索-用完愿分享**“的完整闭环。这需要系统化的运营策略,而非单点突破。 撰文:刘老实 排版:柯不楠 校对:十 三 公众号:即时刘说 本文由 @即时刘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TOP30 APP投放量近2万组,NetShort、DramaWave投放增量破纪录
当技术革命重塑日常,城市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力量。 4月18日,“未来城市大奖2024”终评结果正式揭晓。本届大奖以“信心与城市”为主题,于2024年7月31日启动项目征集,组委会累计收到了来自全国50多个城市的160余个申报项目。依据“智慧、可持续、友好、在地”的基础评价象限,最终有96个申报项目通过组委会初筛,进入初评,38个项目入围年度大奖,21个项目分获12个年度大奖。 38个入围年度大奖的项目分别来自于12个城市:北京、深圳、成都、上海、无锡、杭州、福州、台州、绍兴、大连、洛阳、镇江。其中,来自北京和深圳的入围项目最多,各有10个,其次是成都5个,无锡4个,上海2个,其余城市各有1个 21个获得年度大奖的项目分别来自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苏州、大连、镇江、绍兴、台州、洛阳等10个城市。其中,来自深圳的项目数量最多,为6个;其次是北京5个,上海、成都各2个,其余6城各1个项目获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主席、未来城市大奖2024评审委员会主席吴志强院士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给我们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城市不仅仅是技术的集成空间,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共生体。本届未来城市大奖入围和获奖项目覆盖了智慧城市、低碳可持续、数字消费、城市更新、新质生产力园区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中国城市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卓越实践,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项目每一个都凝聚了智慧和汗水,在技术方面做出了突破,代表着对城市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实践,他们可以充当灯塔作用,为更多城市提供未来解决方案的借鉴样本,让城市更加智慧,更有温度。  (活动现场) ## **01** ## **城市走向长期运营和多元共生** ## **大奖项目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重塑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而城市作为聚合技术力量、汇聚居民的主要场域,正面临从发展逻辑到空间形态的巨大转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认为:随着经济增长、生活方式变迁以及代际的更迭,人的需求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而城市的发展根本上是要回应人的需求,要同时为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提供服务。 回应人的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城市还要解决增长、发展、安居、消费等多方面的问题,提供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  活动现场 从整个城市的发展角度来看,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已经展开积极探索,城市发展已经从聚焦增量、快周转,走向注重发展质量和长期运营。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通过发布吸引人才、支持性产业政策为城市发展模式转向凝聚力量。 在项目层面,近年来大量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的项目应运而生,成为具体的“面向未来的实验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龙瀛表示:当下的中国城市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居民对城市空间品质改善的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对城市产生了深刻影响,未来城市空间的规划,已不再是计划下的“装人逻辑”,而是“抢人逻辑”。 为了面向未来寻找和发现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等领域的杰出项目和模式,并推动社会关注、激发公众参与,鼓励城市决策者采用创新技术和可持续方法,为城市提供更多元的可行性发展方案,未来城市大奖从2023年启动全国范围内的优秀项目征集。 本届未来城市大奖收到了来自全国50多个城市的160余个项目的申报,依据“智慧、可持续、友好、在地”四大基础评价象限、共39个维度的评审标准,经过21位年度评审的专业打分排名,以及AIWUS 2.0的AI技术支持,科学且客观地评选出解决方案单元、空间进化单元、未来消费单元、城市单元、特别单元5大单元的12个单项年度大奖奖项。  活动现场 基于智慧、可持续、友好、在地四大基础象限的评价标准,既综合了空间的新技术应用、前瞻性、功能性、创新性、实用性和经济社会效益,也充分考虑了公民参与、互动性、包容性、在地文化、多元共建等对“人”的多维度关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边兰春表示:2024年,未来已然到来,或许真正关键的并非仅仅是人工智能引领的技术革命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更在于社会进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重构未来城市生活的准则。 DLC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创始人、明日城市论坛创始人马晓威认为,今天的新兴科技正在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未来城市是我们对理想社会期望的承载和实践,对未来城市的描绘和探索,将让我们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中有机会找到确定感和存在的意义。 未来城市大奖旨在推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引导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关注城市智慧化变革中的热点与趋势,关注应用和赋能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策略与合作模式。 本届大奖入围的38个项目共同展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可能,为城市未来提供解决方案的具体参考。 北京社区研究中心主任茅明睿表示,未来城市大奖既是对城市创新者的褒奖,也是人类用智慧重塑家园的宣言。  获奖项目名单 ## **02** ## **38个项目入围未来城市大奖** ## **21个获奖项目分获12��年度单项大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现代化研究院城市更新中心主任、住建部科技委社区建设委员会委员徐磊青表示,对当前城市生活的批评和梦想是未来城市大奖中最迷人的部分,它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也使其成为最受关注的城市大奖。  活动现场 未来城市大奖2024共设解决方案单元、空间进化单元、未来消费单元、城市单元、特别单元五个单元,下设12个年度单项大奖。 此次入围“解决方案单元”的共有11个项目,5个项目获得单项奖。 “空间进化单元”的入围项目共有8个,8个项目全部获奖。 未来消费单元共计5个入围项目,2个项目获得单项奖。其中,数字驱动消费奖项,为首次设立,但也首次出现空缺。评审专家认为,该奖项致力于发现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哪些新出现的产品和技术对于消费能够产生正向、积极的驱动作用。此次申报的项目在定位以及对项目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城市单元的报名项目最多,近40个,最终入围12个项目,6个项目获得最终的年度单项大奖。 特别单元的“年度未来城市样本”共有2个项目入围,1个项目获得年度未来城市样本奖。  活动现场 ### **解决方案单元:** **城市智慧应用奖获奖项目:**LibCity-Market:数字城市AI模型超市;通州区智慧园林AI哨兵平台 城市智慧应用奖:旨在表彰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应用人工智能取得显著成效的解决方案。包括智慧交通、智能安防、城市大脑等直接作用于城市管理层面的技术及应用,推动城市通过智慧应用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侧重点:共11个维度,侧重于数字化创新、解决问题和受益范围。 **低碳可持续应用奖:**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碳中和“五侧一体”应用解决方案;助力低碳交通 地上铁新能源物流车综合性解决方案 低碳可持续应用奖:旨在表彰在推动低碳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有杰出表现的解决方案。评选范围涉及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使用、绿色建筑、生态保护等,鼓励城市通过人工智能等创新实践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侧重点:共9个维度,侧重数字化创新、低碳可持续发展和成本效益等方面。 **数字生活应用奖:**贝刻云视智慧工地解决方案 数字生活应用奖:旨在表彰在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创新应用和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服务、数字健康等直接作用于市民生活层面的技术及应用,激励城市通过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提升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侧重点:共6个维度,侧重用户体验和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  活动现场 ### **空间进化单元** **未来公共空间奖:**蛇口社区无车日—基于公共空间的社区自治探索;上海naive理想国;零一学院南山总部 未来公共空间奖:旨在表彰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应用方面的卓越实践,提升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美观性和体验感,让人成为空间的主体。侧重点:共7个维度,侧重功能性和前瞻性推动未来空间发展。 **未来住区奖:**绍兴上虞鸿雁未来社区;台州椒江心海未来社区 未来住区奖:旨在表彰在住区的传统功能之上,能够结合居民需求、空间特点、在地文化,以智慧化的手段,创新生活方式,提供更具前膽性和想象力的生活空间。侧重点:共7个维度,侧重通过创新思路和智慧化手段推动居住空间可持续发展。 **未来办公空间奖:**启迪设计大厦;万科成都高新创合中心 未来办公空间奖:旨在表彰通过创新设计、空间技术应用及可持续发展手段,重塑办公空间,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体验及幸福感的卓越实践。侧重点:共6个维度,侧重创新设计和技术应用。  活动现场 ### **未来消费单元** **商业场景创新奖:**洛阳大河荟文旅商业综合体;北京超极合生汇(HOPS★ON) 商业场景创新奖:旨在表彰通过内容对空间实现有机延展,以科技、艺术等方式提升消费者体验,激发场景想象力的创新行为。侧重点:共8个维度,侧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营建多元商业场景。 **数字驱动消费奖**(空缺) 数字驱动消费奖:旨在表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创新消费场景、完善消费体验,打通线上线下,提升生产效率和供应链水平,给产业发展带来全新想象空间的项目。侧重点:共7个维度,侧重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创新消费场景中的应用,促进产业发展。  活动现场 ### **城市单元** **年度城市更新模式:**龙城CC创意街区;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 年度城市更新模式奖:旨在表彰优化和促进城市街区、社区、公共空间等各类空间更新、业态创新、功能升级且可复制的行动方案及模式。侧重点:共8个维度,侧重通过创新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提升各类空间更新、功能提升。  活动现场 **年度城市活力中心:**深圳宝安欢乐港湾;大学路限时步行街 年度城市活力中心奖:旨在表彰在推动新消费模式方面表现卓越的城市区域。评选范围覆盖营商环境、商业创新、消费体验、数字化应用、文化艺术等,鼓励城市打造具有内生吸引力的消费中心。侧重点:共7个维度,侧重通过创新商业思路并结合数字技术,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活力。 **年度新质生产力园区:**产业蕾达:赋能产业与空间高质量协同发展;国际医疗器械城(东区) 年度新质生产力园区奖:旨在表彰聚焦新兴产业,完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以技术创新引领、场景应用支撑、产业政策支持的优质专业园区。侧重点:共7个维度,侧重通过新质生产力对工业园区的引领、带动和创新。  活动现场 ### **特别单元** **年度未来城市样本**: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公园城市绿色实践 年度未来城市样本:旨在表彰本年度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通过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生活方式塑造,提升城市活力和市民生活品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样本。  入围项目名单
**印度联合新闻社发布文章表示,印度顶尖研究机构印度科学研究所(IISc)的30名科学家团队联合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开发“埃级”芯片的议案,该芯片的尺寸远小于目前生产的最小芯片。**  该报社表示,目前,半导体制造业以硅基技术为主,由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引领;而最小的芯片已经发展到3nm的工艺水平,主要由三星、台积电、英特尔等公司生产,印度在半导体制造方面严重依赖外国企业。 据悉,在议案中,科学家团队旨在开发一种名为“2D Materials”的技术,该技术可使芯片尺寸缩小至目前全球生产的最小芯片尺寸的十分之一,相当于1nm以下,并巩固印度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2年4月,IISc的科学家团队曾提交过一份详细的项目报告(DPR),该报告经过修改后,于2024年10月再次提交。 **DPR建议利用石墨烯和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等超薄材料开发二维半导体,这些材料可以实现“埃级”芯片制造,比目前的纳米级技术小得多。** 目前,印度最大的半导体项目由塔塔电子与台湾力积电合作设立,投资额达9100亿卢比,该项目已获批印度半导体计划,并拥有政府50%的资金支持。**而IISc此次牵头的议案近要求印度政府在五年内拨款50亿卢比,金额相对较低。** “2D Materials”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该报社表示,目前欧洲已投资超过10亿美元(约合830亿卢比),韩国投资超过3亿卢比,中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对基于“2D Materials”的半导体研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但金额并未公开。 印度有关官员指出,随着传统硅芯片已经逼近极限,一些国家已经在为后硅时代做准备,全球科技企业也会将目光注意到“2D Materials”。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302.htm)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深入剖析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他指出,相比自动驾驶技术,机器人研发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周鸿祎表示,其实机器人技术比自动驾驶要难,自动驾驶的工作相对比较单纯,机器人在家里做养老、家政要求太复杂,而且机器人没数据,因为从来没用过。 周鸿祎认为,没有大脑的规划,智能体干不了活。**但是没有手和脚,大脑只能对话,只能思考,也干不了活。物理AI仍然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具身智能作为AI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核心在于构建能够感知环境并与之交互的智能实体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技术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包括各类工业自动化设备、服务型机器人等。**目前,该技术已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21/2fc04f44462a47168d2edb134b4bea79.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296.htm)
近日,在武汉市经开区一处电线杆上,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将一只**1:1等比例的“猫头鹰”挂在了塔杆横担**上,**这是该公司采用的新型仿生驱鸟器,驱鸟同时还可护鸟**。 据了解,武汉经开区随处可见水塘,农渔业发达,是鸟类繁衍理想家园,鸟巢成为影响供电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 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经开供电公司负责人介绍,鸟儿的粪便坠落在绝缘子和导线上,鸟儿筑巢时也会叼来铁栅栏,这会让线路形成导电回路,既威胁供电安全,也让鸟类容易触电致死。 近几年公司将鸟害工作转化为“驱鸟+护鸟”综合治理模式,摈弃以往常用的防鸟刺、防鸟网避免直接伤害鸟。 新型驱鸟器使用强磁可以牢牢吸附在电塔上,利用猫头鹰的外观,对鸟类起到驱逐作用。 **其内置距离传感器,在鸟类靠近筑巢时,会发出红外线和模拟猛兽的声波。同时后台可以记录驱逐频次,记录效果不断优化设备位置。** 使用该新型驱鸟器后,班组针对鸟巢的巡视周期,延长了一倍,**节省了50%的人力物力**。 目前,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经开供电公司已根据鸟类分布情况,**在重点区域装设了50余个新型驱鸟器,**下一步将根据鸟巢隐患情况加强覆盖。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21/00bdb1305a2e4610a53039f74219ccb5.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292.htm)
台积电一直积极赴美投资建厂,总额高达1650亿美元,计划建设六座晶圆厂、两座封装厂、一座研发中心,未来甚至落地2nm、1.6nm级别先进工艺,而因为种种原因,在内地只能部署一些成熟工艺。 根据台积电最新公布的股东会年报,**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建的工厂,2024年亏损近143亿元新台币,成为最烧钱的海外厂区。** 在此前三年,台积电美国工厂因为一直处于前期投资建设阶段,也是亏损连连,而且持续扩大,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达48.1亿元新台币、94.3亿元新台币、109.24亿元新台币,**四年合计亏损几乎达到400亿元新台币。** 今年将是台积电在美的第一个完整量产年度,预计亏损幅度会有所收窄,但盈利仍需时日。  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日前表示**,建设亚利桑那州工厂完全是基于客户的需求,未来全部完工后,将贡献台积电2nm及更先进工艺产能的大约30%**,并在美国形成独立的半导体制造集群。 同时,台积电在日本、欧洲的布局投资,也分别导致超过43亿元新台币、5亿元新台币的亏损。 **在大陆,台积电南京相关子公司去年获利259.54亿元新台币,相比2021年的122.83亿元新台币、2022年的204.86亿元新台币、2023年的217.55亿元新台币,一直在攀升。** **四年合计,台积电南京厂盈利超过800亿元新台币。**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288.htm)
FaradayFuture今天发文称,公司代表近期参与了在华盛顿特区白宫举行的商业领袖圆桌会议,就制造业及创新等核心议题建言献策。文中称,FF与FX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与白宫合作,共同推动以汽车产业及其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美国高端制造业长期繁荣。 **FaradayFuture表示,目前FF车辆均100%在美国本土生产,且现有产品供应链中近50%的供应商位于美国本土。** 虽然FX品牌在初期将采用国际化零部件采购策略,但公司已制定明确的供应商本土化转型路线图。 这一战略将**推动全球汽车供应链企业赴美设厂,加速美国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建设。** 还有助于实现三大核心目标:促进全球先进制造业和供应链体系提升、保障美国消费者数据安全并提升产业整体的产品力和技术力,以及强化全球汽车产业竞争力。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21/1f2e8db2-51c5-426d-9191-362ceb39513a.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21/f89b083fff2a4fcc8f6a560418ab7ade.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286.htm)
目前Google已经在 Android 16 测试版中推出新的 Linux 终端,这个终端程序并非连接Android系统,而是从云端下载 Debian 并启动虚拟机,用户通过终端连接到虚拟机中的 Debian 系统执行操作。 此前用户可以将 Debian 系统空间配额设置为最大 16GB,这个空间足够 Debian 基本运行,但如果用户安装并部署大量软件的话显然就是不够了,所以现在Google在 Android 16 新测试版中进行了配额调整。  此次调整后的配额是保留 1GB,也就是 Linux 终端可以设置为大量系统存储空间,但需要保留 1GB 存储空间用于运行Android系统,避免剩余空间太小导致 Android 无法正常运行。 Android Authority 在 Google Pixel 9 Pro 上进行测试,成功将 Linux 磁盘大小调整为 42.3GB,调整过程只需要几秒钟,重新启动虚拟机后增加的存储空间立即就可以使用,当然对应的Android存储空间就会减少。 根据Android的存储设置,Linux 终端应用 + 配置的磁盘存储空间总大小增加到 45.52GB,因为 Debian 虚拟机本身也要占据不少空间,尤其是在安装较多软件的情况下。 未来Google会彻底删除 Linux 终端的磁盘调整选项转而采用动态调整功能,即 Debian VM 可以动态使用更高的磁盘空间,当作为宿主机的Android需要更多空间时再对 Debian VM 空间进行压缩,这样用户既可以在虚拟机里获得更多空间,又可以在Android系统需要时获得更多空间避免影响宿主机的运行。 当然无论如何存储空间是固定的,如果用户同时在 Android 和 Debian 上都安装大量软件,那最终塞满整个存储空间后还是会影响两个系统的运行,优先级更高的是Android,所以真塞满的时候Google会确保Android能够运行,Debian 可能就无法正常运行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284.htm)
NAS 附加网络存储设备制造商群晖将从 2025 年新发布的 Plus 机型开始限制用户使用非认证硬盘,用户仍然可以使用非认证硬盘但 NAS 功能会被限制,尤其是在数据存储方面将无法获得 DSM 系统的全面功能。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3/0602/6da2a9ad49a7069.jpg) **针对这个问题群晖官方目前也发布回应并且证实消息为真,群晖解释称:** <blockquote><p>新发布的 Plus 系列机型将需要使用群晖品牌的硬盘,我们计划更新产品兼容性列表,因为新推出的硬盘可以在群晖系统中进行全面审核。大量的内部测试数据表明,与群晖 DSM 系统搭配使用时,遵循严格验证流程的硬盘发生故障和持续兼容性问题的风险更低。</p></blockquote> **如果使用非认证硬盘会怎样:** 如果设备中没有群晖品牌的硬盘或经过群晖认证的硬盘,则 NAS 设备可能无法创建存储池,并且会丢失卷范围的重复数据删除和寿命分析功能。群晖此前已经在 XS Plus 和群晖机架式 NAS 服务器中采取了类似的硬盘限制,但存在某些变通方法可以继续在群晖 NAS 中使用未经认证的硬盘。 群晖还表示后续将为第三方硬盘添加精心设计的硬盘兼容性框架,用户可以提交硬盘进行测试和文档编制,符合群晖严格标准的硬盘将获得使用认证,在保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提供灵活性。 **那么有哪些变通方法可以继续使用非认证硬盘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仅 2025 年销售的 Plus 机型存在此类硬盘限制,如果用户是在之前购买的群晖 NAS 则不存在此类限制,可以继续使用第三方未经认证的硬盘并且继续获得群晖 DSM 系统的所有完整功能。 其次对于新购买的 NAS,如果用户使用未经认证的硬盘则会被限制功能,变通方法是用户可以在一台旧的群晖 NAS 上设置一个非认证硬盘,设置后再将这个硬盘挪到新 NAS 里,这样仍然可以使用非认证硬盘同时获得群晖 DSM 的完整功能。 当然大多数用户可能并没有额外的群晖 NAS,或许未来各位购买硬盘时经销商会提前帮助用户处理好硬盘,这样用户到手后就可以直接将其放到新 NAS 中并继续获得完整功能。 最后目前市场上的机械硬盘制造商也就希捷、西部数据和东芝等,这些制造商提供的多数硬盘都已经认证,例如常见的 HC550 等也都在群晖的兼容性认证列表中,所以应该不会给用户造成太严重的影响。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282.htm)
欧盟一直在推动科技公司对消费者更加透明——最新的要求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可喜一步。自2025年6月20日起,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将在包装盒内贴上新的标签,标明电池寿命和能效。这是对欧洲人已经熟悉的家用电器能效标签的更新,旨在满足消费者如今对电子设备信息类型的期望。  该法规适用于无绳电话(用于固定电话)、用于蜂窝或卫星网络的智能手机、不带互联网或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功能手机,以及屏幕尺寸在 7 至 17.4 英寸之间的平板电脑。该法规仅适用于 2025 年 6 月 20 日起投放市场的上述类别的设备。 具有可部分或全部展开的柔性主显示屏的设备不受此要求的限制。6月20日之前已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也不在此范围内。 具体要求是什么? 上述所有设备均须符合五项关键的生态设计标准: - **耐用性**:设备应能抵抗意外跌落并防尘防水。 - **电池寿命**:电池必须承受至少 800 次完全充电和放电循环,同时保留至少 80% 的原始容量。 - **可修复性**:制造商必须在 5 至 10 个工作日内提供关键备件,并在产品不再在欧盟销售后 7 年内继续提供这些备件。 - **软件支持**:设备必须在销售结束之日起至少 5 年内获得操作系统升级。 - **维修权限**:专业维修人员必须能够不受歧视地访问任何所需的软件或固件。 欧洲产品能源标签注册 (EPREL) 标签(通常称为“能源标签”)将显示七项关键信息。我们已经在一款面向欧洲市场的手机上看到了一个样品标签,这证实了该系统确实正在推广。 在欧盟/欧洲经济区市场运营的所有供应商(制造商、进口商或授权代表)都必须通过欧盟委员会管理的专用 EPREL 平台注册其产品型号。 虽然制造商有责任提供准确的数据,但委员会将验证与防护等级、可修复性和电池性能相关的信息。 生态设计标签是欧盟一项更广泛的运动的一部分,旨在到 2030 年提高能源效率。该计划预计将减少 460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为每个家庭平均节省 150 欧元,这还不包括通过现有生态设计措施已经实现的节省。  虽然这些规则仅在欧盟范围内正式适用,但其影响可能远远超出这27个成员国。我们已经看到智能手机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了软件更新支持,同时设备也变得更加耐用且易于维修,使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受益。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制造商简化生产并选择在全球范围内满足欧盟的要求,而不是为不同的市场开发不同的版本。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280.htm)
<blockquote><p>字节跳动近期推出了通用AI Agent平台“扣子空间(Coze Space)”,旨在让用户与AI Agent高效协作,完成复杂任务。这一平台的核心能力包括任务自动化、专家Agent生态以及MCP扩展集成,未来还将开放开发者平台。然而,这一新平台的实际表现如何?它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需求?本文将通过亲身体验,深入探讨扣子空间的功能优劣、MCP协议的创新与局限,以及这一平台在商业化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潜力与挑战。</p> </blockquote>  **昨天(4月19日),字节推出通用AI Agent平台扣子空间(Coze Space),目的让用户和AI Agent高效协作,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核心能力有三个:任务自动化、专家Agent生态、以及打通MCP扩展集成;据说,未来还将开放开发者平台,支持开发者将应用发布至扣子空间。 ## 01. 拿到邀请码,赶紧试了试。新建两个任务,一个整理内容,另一个生成一个研究报告。 **整理内容上,选择了探索模式。** 上传4个文件,全是Word文档,跟它说:帮我把这几个文件里的内容整理一下。它就开始干活了,这个任务它分成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它跟我说,把这几个文件的内容混在一起整,输出一个新文件;第二步,它说已经把文件格式转换好了,把Excel转成CSV,Word转成Markdown,再把Markdown转成TXT。 第三步,它说已经提取关键信息,总结出文件核心观点,现在要梳理下逻辑结构,输出成一个Markdown格式的文档就可以了。 整个过程大概花了不到30秒。 **说到优点,整理内容结构清晰,能清楚看到报告基本框架。**比如:概述、特点、市场定位、目标、未来规划都非常清晰。 **缺点也很明显,内容不够详细、大而全,重要东西根本没提到。**要是我想了解更多,再跟它发信息,它又重新开始一轮探索,这有点尴尬了。 相比之下,Kimi、Grok或者Qwen整理出来的内容更完整,还能接着提问、优化,效率好像更高。这是我对探索模式的感受。 **再来说说规划模式。** 我跟它说:现在要写一篇关于扣子空间的内容。然后请你帮我规划一下,告诉我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它第一步挺让我满意,把需求提炼出来,整理成提示词。 并说:第一步要先收集信息,第二步要规划文章逻辑,第三步梳理逻辑,最后一步结构化输出,这些提示词我可以改,也可以直接点开始。  **执行步骤也挺清楚,按照上面的提示词一步步来;不过整个过程时间比较长,因为规划步骤多,大概花了13分钟。** 13分钟里,我能清楚看到它每一步都在深度思考。我还能看到它是怎么思考的。比如:它会去浏览各种网站,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钛媒体、腾讯新闻等。 不过,搜索范围和深度比智谱GLM、Kimi的探索版、Grok3要差一些。我提一个问题,它匆匆调取三五个信息源,就结束总结了。 每一轮结束后,它会生成一个Markdown格式的文档存起来。**过程中可以点击右侧直接查看,它还提供代码模式,直接下载,挺透明。** 最终生成完,它会形成一个Markdown文档,还包含一个.gsx文件。前者我可以直接下载,后者能在网站里打开。 说说它的优势,一,内容很全面,文档大概有8000字,上下文记忆模型还不错;二,它能自主规划并生成网站,可视化能力也挺强。 **劣势也很明显,内容深度不够,抓取信息、生成文本都比较表面,纯理论、废话多,没加入具体的研究案例。** 还有一点,它目前支持多任务同时进行。新建一个任务,返回主页面再建一个,它依然可以同步运行。这就是我对规划模式的整体感受。 **一句话总结即:能跑通流程,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02. 体验完之后,我感觉MCP平台是不是卷错方向了。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平台的核心,是用一个标准化协议,重新定义AI应用和外部系统怎么合作。 以前,各种任务系统之间对接很麻烦。 钉钉审批流程要单独对接CRM、ERP系统,开发成本高,更新也很慢;百度千帆AppBuilder以前接入企业数据库,得为MySQL、MongoDB分别开发接口。用了MCP之后,直接调用一个预置的“MCP SQL Server”,就能搞定不同数据库的对接。 **字节扣子空间接入高德地图服务,用了MCP协议,本质也是为了缩短开发和工具调用的时间。** 再看看开发和维护成本方面,MCP是组件资产化和生态复用,把任务系统开发,从「手工作坊」升级成「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比如,支付功能集成,传统方式要5个人天,用了MCP可能只要0.5个人天;跨平台数据同步,传统方式要8个人天,用了MCP只要1个人天。 **开放协作生态这块,MCP属于「人在环路」机制。** 什么意思呢? 任务执行到关键节点时,系统会自动触发人工确认;比如合同审核,最后你要签字,这样一来,既利用了自动化的效率,又能在关键时刻控制风险,平衡两者。 这种机制让MCP通过协议中立性和工具可插拔性,打破了传统生态的割据,让任务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 所以,MCP平台的本质是什么? **表面看,它就是一个任务系统。但深层来看,它是通过协议层的抽象,把任务执行从“工具驱动”升级为「意图驱动」。** 什么是意图驱动? 我要查询订单状态、获取天气信息、处理投诉等,MCP通过智能路由,识别出我的意图,然后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某个服务不可用,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服务。鉴于此,这项革新的核心价值可以归结为三点: **一,降低依赖 **,系统之间不再紧紧绑在一起,改动起来更轻松; **二,灵活应对**:流程不是固定的,能随时根据需求和资源变化调整; **三,开放共享**,打破封闭,让更多工具和资源可以互通复用。 说白了,这种革新,是让任务系统,从「死板的执行工具」,变成「灵活的智能连接器」,能更好地对接AI能力和实际需求。 ## 03. **再看看现在的MCP平台,有没有“重复造轮子”的问题?** 目前,传统网络接口(比如RESTful API和OpenAPI)已经非常成熟,它们像不同软件之间的“通信桥梁”,用起来很方便。 现在,MCP要求把现有的接口重新封装成一个专用的“服务”。**这不仅增加了开发成本,还未能解决核心的交互问题。** 举个例子: 直接调用接口生成数据结构(相当于把数据打包成标准格式)其实更简单,而MCP的协议层抽象,可能显得有些“过度设计”。 **再看看函数调用机制。**MCP实现了不同模型之间的统一调用,但在一些高频轻量的任务中,大家还是更倾向于使用原厂接口。在简单的查询场景里,函数调用依然是最高效的。 另外,对开发者来说,学习MCP的协议语法、工具链和调试规范(比如:服务器发送事件SSE的传输配置)增加了不少复杂度;而传统的接口调用,只要掌握基本的网络通信技能就够了。 更重要的是,在多模态数据处理(比如:同时处理文字、图片、声音等复杂数据)这种场景下,MCP协议的扩展性目前还得打个问号;可以说,协议的复杂度可能已经超出了实际需求。 **再说说,标准化与碎片化的悖论。** 现在很多大厂都在推出自己的MCP市场,但这些服务互不兼容。阿里云只支持通义千问模型,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可能会形成类似Android的碎片化生态,和协议初衷背道而驰。 **开源社区的工具(比如魔塔社区)和企业级方案之间也有技术断层,中小开发者不得不面对「适配多套协议」的困境。** 另外,MCP的协议扩展性也存在局限。目前它的权限控制只能到会话级别,往深层次的就不支持了,这对于金融、医疗行业有很大制约性。 值得一提的是安全性。MCP的「人在环路」机制依赖人工干预,但现在很多MCP平台却希望实现自动化流程,这其实和技术创新的方向有点背道而驰。 **因为在多Agent协作时,规划有效性不足,会导致级联故障,一个小问题引发一连串的大麻烦,你还修改不了;反之,用户希望的是:哪个环节不满意,都能参与进去。** 至于,商业化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目前MCP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类工具上(天气查询、地图导航),但在制造业领域,像OT系统,这样的接入案例还很少,而且,复杂工业协议里的MCP也没有被突破。 虽然Serverless部署降低了运维负担,但像阿里云这样的平台,计费模式不够透明,长期使用下来的成本可能比自建API还高。 **所以,我个人认为,它的商业价值,还存在验证性,未来要推动协议标准化和行业深度适配。** ## 04. **既然这样,问题来了,什么样的MCP平台具备商业价值?或者说能被中小企**业用起来? 我没办法从宏观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但从具体使用场景出发,可以谈谈感受。 假设要用一个MCP平台来搭建一个高效工作流,比如做PPT或者搞用户研究,那我更喜欢一种叫「规划模式」的方式。 所谓规划模式,即把想法告诉系统,通过不断交互和补充内容,系统能够记住需求,并逐步帮我规划出一个可行性的报告或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让用户在使用MCP平台时,感觉像在Notion上完成一项任务一样自然;**虽然Notion本质是个协作笔记管理工具,但从底层逻辑来看,它和MCP平台的使用体验其实是相通的。** 比如: 我在Notion里输入一个问题,用斜杠(/)调用各种工具,基于问题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具,最终完成整个工作流;如果把这种体验搬到MCP平台上,其实是输入问题后,通过调用不同的AI模型或工具,一步步完成任务。 **从这个角度反推,开发者要做这几件重要的事:** 一,建立通用任务框架;开发者要先设计一个通用任务框架,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 二,支持灵活交互;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最好能支持暂停或调整任务流程,这样才能为未来的自动化打下基础。 三,提升任务的准确性;只有当任务的每个环节都能被精准规划和执行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动化。**换句话说,中间过程不用人工干预,则很难更聪明。** 从企业角度看也是一样。假设我在钉钉、飞书的生态中想用一个MCP平台,我会怎么用呢? 举个例子: 我是一名销售,定期拜访客户并形成资料,最后汇报给老板。整个过程可能会是这样的: 首先是信息沉淀。拜访完客户后,把信息整理出来,这一步涉及AI辅助撰写内容;撰写完成后,把内容整理成一份可视化报告,这一步要MCP平台调用可视化工具,最后,我要把这份报告发到领导的邮箱里,调用邮箱工具。 **所以,整个流程用MCP串联起来是:调用写作工具、调用可视化工具、调用外部邮箱、定时发送给工具进行分发。** 从这个角度看,MCP平台的作用是通过协议或API把这些工具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 因此,一个好的MCP平台应该能让用户像在Notion上完成任务一样轻松,同时为开发者提供足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再对比字节的扣子平台,它扣的紧用户需求吗?我觉得第一步做对了,但任务过程的干预还不够灵活,至于生态的补齐,这要时间。 **以上,是我的看法。** 文:王智远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王智远】,微信公众号:【王智远】,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人们往往认为,好的产品自然会有人买单。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再优质的资源如果包装方式不当,也可能无人问津。真正决定用户行为的,不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而是感知到的价值和获取这种价值的难度。</p> </blockquote>  ## 01 角色反转的营销原则 在互联网运营领域,经常会遇到一个普遍现象:精心策划的活动或新上线的产品,即使投入大量心血,但最终用户不买账,活动没效果,参与度低,转化率低。这是许多产品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常见困境。 **用户行为往往具有羊群效应**,一旦某个活动看起来很热闹,有大量人参加,就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反之,如果一个产品或活动一开始就冷清,缺乏用户互动,后续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冷清,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规避这种情况?如何在用户爱搭不理的情况下提高参与度?本文将分享一个非常实用且普适的运营方法,运用得当可以让用户对产品趋之若鹜,显著提高用户互动和参与热情。 **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实现”角色反转”**,通过精妙的设计让产品或活动从追求用户变成被用户追求。 ### 1.优质资源寻找与包装 **优质资源是吸引用户的基础**。在进行用户运营时,首先需要寻找或包装出优质资源作为吸引用户的核心。 以 2012 年一个技能学习平台的案例为例。该平台主要提供职业通用技能培训,如销售、沟通、谈判等。平台上线不久后面临用户增长问题,团队每天为此绞尽脑汁。 直到找到了一位特别的老师,立刻让人眼前一亮。 这位老师拥有三大闪光点:首先,他是某世界 500 强 IT 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身份非常权威;其次,他拥有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本身就是该 500 强公司内部的金牌讲师,经常为各 IT 公司提供销售培训; 第三,他的个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高中未毕业,没有拿到高中毕业证,但在 2003 年前后机缘巧合进入 IBM 成为销售人员。 <blockquote><p>他进入 IBM 的经历尤为传奇。据说在面试过程中,当 HR 准备拒绝他时,他一个箭步冲到面试室门口,挡住门不让 HR 离开,随后慷慨激昂地发表了十几分钟的”洗脑”演讲,彻底改变了 HR 对他的印象。借此经历,他获得了与 IBM 其他领导继续面谈的机会,最终成功入职。</p></blockquote> **这样一位老师无疑是典型的优质资源:身份权威、课程成熟、经历传奇,极具话题性**。对于早期的业务或产品而言,找到这样的优质资源来带动用户增长是理想选择。 平台团队认为邀请这位老师来开课,可能会成为很好的用户增长手段。经过两周的沟通,这位老师同意来平台讲授一天的课程,内容是销售领域的两个重要方法。 他希望课程至少有 30-40 名学生参加,因为人数太少会影响教学效果。由于他自身地位较高,对课程定价也有要求,每人至少 800 元。 所有条件谈妥后,团队上线了这门课程,取名为「500 强销售总监的独门秘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推广效果极差。 **尽管在豆瓣和微博上投入大量广告费用,但转化率低得惊人,不到 0.5%**。这让团队陷入尴尬境地——原本认为这位老师和他的课程是优质资源,能有效拉新,但实际效果却比其他课程还差。 这时需要重新思考:到底是选择策略出错,还是操作落地环节出了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确认这位老师和课程确实是优质资源,问题应该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于是花了两天时间思考如何调整和改进操作方法,使其产生不同效果。 在互联网运营实践中,优质资源可以多种形式存在:可以是实体店的招牌菜,某人的珍藏小礼品,或者像这例子中的权威老师及其独门秘籍。 **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并合理包装这些资源,使其价值最大化**,从而有效促进用户增长。适当的资源包装是用户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显著提升产品或服务在用户心中的价值感知。 ### 2.突出稀缺感的设计 经过两天思考,灵光一现有了新想法并付诸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续操作中资源本身没有任何变化——老师、课程内容、价格都保持不变。 **仅仅是在玩法设计上做了细微调整,但效果却惊人地提升了近 100 倍**。最终成果是投入不到 7000 元,为网站带来了一万多新注册用户,且课程报名人数爆满。 这么大的转变源于什么?新的课程活动标题是「世界 500 强中国区销售总监限量招收 20 位门徒,海选开始」。与之前的「500 强销售总监的独门销售秘籍」相比,核心区别在哪里? 分析成功因素,首要元素仍然是强调资源的优质性——「世界 500 强中国区销售总监」,这一点与改版前相同。 **但第二个要素发生了明显变化:强调”限量招收 20 位门徒”,突出了稀缺营销的特点**。这种稀缺感的营造成为转化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互联网运营中,创造稀缺感通常有两种常见方法:限时和限量发售。许多网站和企业会推出类似「秒杀 10 分钟内商品 1 折」、「仅限若干人享受超级礼包」等活动,这些都是运用限时或限量思路的典型案例。 **这种设计触发用户的稀缺心理,产生紧迫感,促使其快速行动**。 **饥饿营销正是利用稀缺感刺激需求的经典策略**。当用户感知到某产品或服务数量有限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获取欲望,提高参与积极性。 在这个案例中,将无限量的课程名额转变为「限量 20 位门徒」,立即创造了强烈的稀缺感,显著提升了用户兴趣。 稀缺感营造是一种心理学营销技巧,它基于人类对稀缺物品的天然渴望。通过突出产品或服务的有限性,能有效激发兴趣,增强获取欲望。 在数据驱动增长的时代,这种基于用户心理的营销策略已成为增长黑客们的常用工具。 ### 3.竞争机制的构建 **第三个关键要素是强调竞争性——”海选开始”意味着用户需经过选拔才能入围**,且在选拔过程中需完成一系列任务。这种竞争机制的设置进一步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 设置门槛是创造竞争感的常见操作方法。这种门槛可能要求用户之间进行某种形式的 PK,例如在限定时间内获取特定数量的支持,如 10 分钟内找到 20 人为朋友圈点赞等。 完成这些任务并排名靠前的用户才能获得稀缺资源。这种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用户的参与意愿。 **竞争机制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触发了人类的基本心理——争胜心理和从众心理**。当看到他人积极参与竞争时,用户更容易加入其中;当感受到获得资格的难度时,反而会更加珍视最终的成功。 这种机制不仅能提高参与度,还能增强用户对最终获得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 这三个要素——优质资源、突出稀缺感、强调竞争性——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用户吸引方法。 **当用户感知到有价值的资源、有限的获取机会以及需要通过竞争才能获得时,参与热情会大幅提升**。 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各种情境:当上线新产品或开展活动时,若用户反应冷淡,可采用以下思路:首先寻找或包装优质资源;其次突出稀缺性;最后强调参与需要通过一定竞争才能获得。 通过这种心理学营销方式,能有效提升效果,显著提高转化率。 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限量发售创造稀缺感,通过设置门槛构建竞争机制,再加上对优质资源的合理包装,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促进用户活跃度的提升。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产品销售,也适用于活动策划、社群运营等多种场景。 ## 02 互动营销实战案例 ### 1.500 强总监招徒模式 回顾前面提到的 500 强销售总监课程案例,可以清晰看到营销策略转变带来的巨大效果差异。 最初,团队仅仅是平铺直叙地表达课程内容——「500 强销售总监的独门销售秘籍」,用户对此不感兴趣,不愿买单,转化率极低。 **然而,当将同样的课程包装成”世界 500 强中国区销售总监限量招收 20 位门徒,海选开始”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第一,继续强调优质资源的价值;第二,通过「限量招收 20 位门徒」突出稀缺性;第三,通过「海选」强调获取资格需要竞争。 正是这三个要素的结合,成功激发了用户的报名热情。 在改变之前,课程推广效果不佳,尽管投入了大量广告费用,转化率依然低于 0.5%。改变后,仅仅投入不到 7000 元,就为网站吸引了上万新用户,课程报名火爆。 **这种巨大的转变,完全源于对同一资源不同呈现方式的设计**。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角色反转」在互联网运营中的威力。原本是平台求着用户来参加课程,变成了用户争抢有限的学习名额。 **这种转变不需要增加预算,不需要改变产品本质,只需在呈现方式上做文章,就能将转化率从不足 1% 提升到爆满**。 这种营销套路可以总结为:优质资源 + 突出稀缺感 + 强调竞争性。这是一种典型的「角色反转」策略——从主动追求用户变成被用户追求。 在数据驱动增长的时代,这种巧妙的心理学营销手法能带来显著的用户增长效果。 在 500 强销售总监课程的例子中,仅通过调整呈现方式,没有改变课程本身、师资或价格,就实现了报名火爆的效果。 **这种成功归功于对用户心理的准确把握,通过稀缺感和竞争机制激发了用户的争抢心理**,让原本平淡无奇的课程变得备受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课程销售,也同样适用于各类产品推广和活动策划。只要合理应用这三个要素,就能有效提升用户参与度和产品吸引力。 ### 2.公益组织志愿者招募 再来看一个公益组织招募志愿者的案例。某公益组织需要招募一批志愿者,初期通过微博等渠道发布了一则简单的招募启事。 内容大致是介绍该组织的背景、历史、使命等信息,最后呼吁有意向者报名。 这则招募启事发布数天后几乎无人问津。后来该组织负责人与运营专家沟通,接受了「优质资源 + 突出稀缺 + 强调竞争」的原则建议,重新设计了招募信息。 新的招募信息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明确强调成为该组织志愿者是一种福利,可获得诸多好处**。例如可与特定明星或领导一起参加公益活动,获得专属纪念品和证书,定期收到电影票,以及终身参加该组织年会的权利等。 这一改变突出了志愿者身份的价值,将其包装成优质资源。 **第二,将招募人数限定为 30 人,创造了稀缺感**。虽然最终实际招募了 50 多名志愿者,但对外宣传时仍坚持「仅限 30 人」的说法,有效激发了潜在参与者的紧迫感。 **第三,设定了一系列申请要求,包括提交申请资料和完成三个特定任务**。这些要求构成了一定的门槛,形成了竞争机制。 这种改变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重新设计的招募信息发布一周内,该组织迅速收到了 100 多份申请,相比之前几乎无人问津的状况有了质的飞跃。 这个案例再次证明了「角色反转」策略的有效性。原本是公益组织「求」志愿者参与,转变为潜在志愿者「争」取有限名额的局面。 通过合理设计,组织从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变成了占据主动的一方。 这种角色反转的原理在于,通常情况下,销售产品或招募人员时,往往需要主动争取用户的注意力、时间或金钱,此时用户处于优势地位。 **但通过精心设计稀缺感和竞争机制,可以改变这种权力关系,让用户主动争取参与的机会**,从而实现营销地位的转变。 在公益组织招募志愿者的案例中,改变前的招募启事非常简单,只是介绍组织背景和呼吁报名,结果几天过去基本无人问津。 而采用三要素原则改造后的招募信息,一周内就收到了超过 100 份申请,效果对比鲜明。 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对志愿者角色的重新定位。原本志愿者被视为组织需要争取的对象,改变后变成了需要竞争才能获得的稀缺资源。 这种心理定位的转变,直接影响了潜在志愿者的行为决策。 无论是招募志愿者还是销售课程,这种基于「优质资源 + 稀缺感 + 竞争机制」的策略都能有效提升用户参与度和转化率。它不仅适用于互联网运营环境,也同样适用于线下活动策划和各类营销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对现有资源的重新包装和呈现,而非创造全新资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稀缺感设计和竞争机制构建,同样能取得显著的营销效果。 这对于创业初期或资源受限的项目尤为重要。 这种方法还能有效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因为通过竞争获得的资源往往会被用户更加珍视,用户会产生一种「幸运感」和「胜利感」,进而增强对产品或服务的认同。 同时,限量策略还可以降低运营风险,便于控制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优质资源、稀缺感营造、竞争机制设计,这三大要素构成了引发用户趋之若鹜的完整方法论**。优质资源可以是产品本身,也可以通过包装赋予价值;稀缺感可以通过限时限量创造,让用户产生紧迫感;竞争机制则激发用户争抢心理,实现角色反转。 ### 增长黑哥划重点 **知识点1 挖掘价值:**找到或包装对目标用户真正有吸引力的核心产品或机会。 **知识点2 制造稀缺:**运用限时或限量策略,制造紧迫感,提升用户对价值的感知。 **知识点3 设定门槛:**设计筛选或竞争规则,激发用户参与动力,实现供需角色反转。 **<strong>今日金句:</strong>**巧妙设计玩法,实现角色反转,让用户从被动变主动。 作者:小黑哥 公众号:增长黑客之道 本文由 @小黑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19日,北京举办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吸引了众多关注。这场比赛不仅是科技的一大飞跃,更是一场充满欢乐与思考的盛会。本文将带您回顾这场别开生面的马拉松,探讨人工智能的现状与未来,以及人类在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p> </blockquote>  4月19日7:30,北京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一共有20支机器人参赛,全赛程是21公里。最后当然还是外形健硕、经验老道的「天工Ultra」夺得冠军。但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在赛场上“各出奇招”的机器人,以及全程跟在旁边陪跑的工作人员。 赛场上有着最矮但对身高美好憧憬及执着的「小巨人」同学,别看他个头小,走起路来可够机灵利索,一点不含糊,还会跟观众挥手示意,收获满满人气。也有美女机器人「幻幻」,五官非常精致,正所谓哪个场合都不能缺少了美少女,在赛场上可谓足够吸睛,但她跑起来却略微有点「步履蹒跚」,可能是为了符合美少女矜持的人设,步子不能迈太大。还有累了直接摆烂在赛道上,歇歇起来再干的,像极了当牛马的我们,熬夜写不出方案了睡一觉再说,睡醒说不定灵感就来了。还有的跑着跑着「头」掉了,换「队友」上场继续接力完赛… …还有很多亮点画面,相信大家在各视频平台上刷到,也会被逗得略略笑。 这一场盛事是科技和产业史上的一大飞跃,让我们在了解科技新鲜事的同时又不失欢乐,也确实证明人工智能已经到达一个新台阶。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陪跑工作人员。从新闻上了解到,陪跑的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盯着」机器人,没电了要及时换电池,出故障了赶紧排查修复,甚至「召唤」机器人爬起来继续跑。 这么看来,这个社会依然需要人类「发光发热」,不然机器人连一个马拉松可能都完成不了。这些忍俊不禁的画面,让我不禁感叹,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人类,人工智能之道阻且长,人类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取代。 ## 01 人工智能,有所能亦有所不能 <blockquote><p>DS给出的「人工智能」官方定义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或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其核心目标是使机器人能够执行人类智能的任务,包括学习、推理、感知、规划、决策、问题解决和自然语言处理等能力。</p> <p>DeepSeek</p></blockquote> 这个定义大家发现没有,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人类」,模拟人类智慧、执行人类的任务,也就是人工智能能实现的范围,没有超脱人类截止目前能做到的范围。我非常认同这个定义,这也是客观事实,也让我重新审视职场内所听到诸如「需求文档让AI写就可以了」的口号背后目的是什么。 无可否认的是,AI能极大提升公司运营和工作效率,比如强大的文件搜索功能、便捷的信息查询,我们从过往一个个文件夹里翻资料,跃升为在Chatbox对话框输入想要的文件名,AI就能快速找到给我。AI甚至能清晰展示出他的思考过程,比如此刻我提问的是「人工智能的定义」,他是先确定我的需求——了解AI定义,然后思考我有没有更深层需求——可能想了解AI实际应用,最终回答我AI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应用领域,这不是像极了人类在完成一项任务时的思考过程? 又如在不久之前横空出世的DS,风头最盛大概是成为一个永远给你带来极高情绪价值的「好闺蜜或好男友」吧。他有问秒回,绝不像你那几小时不见人的「周末男友」,他陪你吐槽领导,亦不忘结合荣格、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帮你科学又详尽地分析领导的心理,给你应对方案。确实满腹经纶又人见人爱。 在到处洋溢着AI浪潮的工作环境当下,「All-in AI」、「系统化学习AI」、「全面拥抱AI」成了口头禅。在我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内,时常需要输出英文材料。自问我的英语水平也不赖,一般都是直接起手输出英文版。某日,我被吩咐将材料直接用AI翻译出来,我第一反应是「行不行」,第二反应是「试试吧」。果然,像公司独有的战略名词AI根本翻译不出来,皆因公司知识库并没有这个输入,假如全依赖AI翻译会有问题。最后我是在自己翻译的基础上,参考了AI用得比较灵动的单词,完成了这项任务。 又比如我们已有的活动配置后台,虽然不是十分完善,但覆盖百分之七八十的日常活动配置是不在话下的。工作中也曾有过探讨AI电商以及降本增效的话题,而我早有提出活动人力成本繁重的主因是流程设计里存在大量重复的工作,先优化运营流程并实现一定系统自动化,才能将大家在这繁琐的链条里释放出来。可惜资源重心全在AI,而非流程优化。至此,我只好抛出“合适的可能性”——是否能应用AI去完成活动配置这类多线程的任务?一来满足拥抱AI,二来降本增效,AI做了就不用人做了。但我却收到一个「退堂鼓」的回复:现在的AI你只能不停「喂」内容给他,无法确保他的输出,活动配置如果AI一不小心「开个小差」了,那就是P0级事故,所以不行。故事也就暂告一段落。 想起来今天打车,APP突然提醒偏航,我寻思路线也没走错,怎么就偏航了。原来是系统误以为我们上高架桥了。司机也打趣道:“听说明年要引入自动驾驶网约车了,新城区没什么人,道路也宽阔,估计也不出什么问题,你试试让他进老城区,这么多小电驴和单车来回穿行,路又窄,看他怎么开。”确实,萝卜快跑曾经风头一时无两,现在悄无声息了。最近小米的事故,让「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两个概念再次引发热议。其实,汽车所给予的从来都只是「辅助驾驶」,作为一名合格的驾驶者,方向盘在自己手中,亦只有自己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或许将来AI都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能实现的功能会更多更广泛,但现在的AI,确实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过分夸大AI之所能,无视人类所能及的劳动成果,大概是某些人害怕自己被又一个新概念浪潮抛下,而编织的「镜中花、水中月」罢了。 倘若我们对自己之所能足够自信,AI同样能高效为我们所用,我们自然也无需听信片面之词,惧怕被AI取代。 ## 02 感谢AI,让我的文字变得更生动 此外,我还要感谢AI。得益于AI作图,我也可以「零帧起手」让文字变得更生动。曾经我也寻思学插画,但从零基础到能学以致用,为自己的文字配图可能还有十万九千里远。但大家都知道,图片所呈现的画面感比文字直观很多,而原本就有画面感的文字如果附上合适的图片,可谓是相得益彰。 现在的AI作图已经涵盖很全面的风格了,比如最近很火的吉卜力风格,还有插画、梵高、莫奈等等艺术风格,可谓应有尽有,方便大家各取所需。但即使AI能帮你快速画图,也依赖你所输入的关键字是否足够清晰准确。大到你想要什么样的画风,需要怎样的背景,有怎样的人物,小到要怎样的颜色,为能精确找准颜色,甚至需要输入颜色编码。这就要求作者本身需要对画面有充分的想法,才能准确输入描述,AI出图才能符合你所想,否则AI给你的图就真是「天花龙凤」、「风花雪月」、「牛头不对马嘴」了。  *仅此献上一张AI牛马脸 其次,AI根据你输入的文字,大概猜测你的想法,再通过大模型技巧,快速生成一系列备选图片供你选择,确实打得是一个「好辅助」。但怎样的图片才最适合自己的文字,怎样的图片才能更好满足作者期望,呈现到读者面前,判断人亦只有作者本者,AI并不能帮你做选择。 因此,即使是AI图片,本质上呈现给读者的依然是作者的个人思想以及风格,这一点毋庸置疑。 ## 03 敬畏人类的智慧 最后,我想致敬人工智能,这确实是人类智慧的一大结晶,也实实在在帮助人类更好地发展。AI之所能,是巨量数据输入以及不断算法调优的结果,这也正正彰显了人类在科学的探寻上不断往前再迈进一步。无论是机器人跑马拉松,还是AI直接画出吉卜力风格的图画,如果没有人类的算法去设计能高精度控制各种关节的机器人,没有艺术大师创立独具一格的画派,难道AI还能凭空创造这些出来吗?答案当然是不能。 敬畏科学精神,敬畏人类智慧,敬畏艺术创造,我想这是我对人工智能的最好回应。机器人的马拉松还很长,机器人还有下一场马拉松比赛,期待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精彩的马拉松,也期待科学能带我们越走越远! 作者:产品妹吖维C 公众号:冷群青 本文由 @产品妹吖维C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微信是否会上线“已读”功能,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从网友的激烈反对到腾讯官方的明确回应,这一功能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交工具设计中对用户心理、社交关系和使用场景的深刻考量。本文将深入探讨微信拒绝上线“已读”功能的原因,分析其背后的用户需求洞察以及对产品经理的启示,揭示如何在功能设计中平衡效率与人性,以及如何以用户为中心打造更自然、轻松的社交体验。</p> </blockquote>  ## 01. 前几日,关于微信要开通已读功能的话题登上热搜了。 听到后的第一反应以为就是开玩笑,怎么可能呢? 而网友的“反对情绪”更激烈,比如: 网友A说:微信已读功能功能还是别出了,你出了叫社恐怎么活啊。像我这种经常喜欢已读不回的还怎么找借口,出了的话我会想连夜跑路的,你最好一辈子不许动它。 网友B“威胁”道:如果微信敢开微信已读功能,我就宣布从此彻底退出微信这个圈子。 网友C:该功能可能会暴露阅读状态,导致社交压力倍增。 … 等等发言,基本上都是反对的。 后来想想,不会真的要上吧? 那如果真的上了的话,那跟朋友微信闲聊也像上班一样,还是轻松社交的工具吗? 随后关注了一下官方的回复,腾讯公司公关总监-腾讯张军发文表示“已读”会增加信息接收者的心理负担和社交压力,所以从一开始微信就坚定不移地不提供这个功能,以后也不会。 听了他的话,总算放下心来了。 ## 02. 作为产品经理,总是会去想背后的原因。 微信为啥不做呢?具体有哪些原因呢? 了解这些原因之前,我们不妨先假设微信上线了“已读”功能会怎样?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场景: 1.老板深夜群发消息:“XX方案明天必须改完!”,你以为很重要的消息,点开瞟了一眼。由于对这个需求不太了解,导致不敢贸然回复。 因此陷入“继续追问方案详细细节显得自己能力不足” ,但是盲目开干又害怕做错的境地。 2.异地女朋友给你分享了晚上看到的晚霞,你当时在忙,看到了微信消息,但没及时回复。女朋友看到微信消息状态是已读,但是没人回复。试想下异地女朋友当时的表情,就问你慌不慌? 3.许多年不联系的亲戚突然给你发来消息,可能有急事。你好奇打开看看,结果是借钱。你又不想借,但是状态变为已读,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还有一些尬聊的,你打开了消息。显示已读,但不知道怎么接,到底该不该回呢,该怎么回呢? … 诸如此类的,听起来都压力山大吧。 ## 03. 有过上述类似经历的朋友可以代入下,想象下这个功能上线了会怎么样。 光看到这些场景,都挺让人头大吧。 接下来结合多年产品的经验,来谈下个人的一些看法吧。 ### 1.给用户足够的呼吸感 什么是“呼吸感”呢? **“呼吸感” 是这里是用来描述一种自然、轻松、无压力的交流体验。** 比如你去租房,看到房顶特别低,是不是感觉很压抑、不舒服呢,这种房子就没有“呼吸感”了,不太符合人的居住体验。 如果加了已读功能,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就像进入一个房顶特别低的房间里差不多,特别压抑、不自然。 那么,交流的时候容易出现社交权力失衡的现象,发送方通过“已读”状态获得对接收方的隐性控制权。 这样,接收方就不自觉的被迫陷入“必须即时回复”的焦虑中,就给接收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交负担。 这种主要出现在职位比你高、对方权利比你大、辈分比你高的情况下,比如上级领导或甲方客户,可能因为你的“已读不回”,从而质疑你的工作态度,进而影响你的绩效或业绩。 而微信“不显示已读状态”正是为了保护这种“呼吸感”,让用户在交流中拥有自主掌控权,避免因“已读”带来的焦虑或压迫。 从而让对话像自然呼吸一样:自然、轻松、无压力,也无需被迫快速回应。 这是一种更有温度的设计,能让用户的社交变得松弛起来,而不是陷入无边无际的、机械的“通知-接收-回应”的无限循环中。 也更加符合人们的社交需求,让线上交流愈加贴近人类本能的沟通方式。 这种体验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 2.避免让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如果有了已读功能以后,发送方就能看到接收方是否已读的状态。这样,接收方可能因“已读不回”被误解,发送方易容易陷入等待的焦虑中。 如果没有“已读”状态,发送方会想:“对方可能在忙,等他方便时再回复吧。” 这样就能避免制造紧张的人际关系,从而激增社交压力。 ### 3.给用户适当的“装死”空间 微信和其他社交软件不同,里面的好友群体,大多是亲人、好友、同学、客户、领导、同事等熟人。 这些熟人社交关系,都是不被允许或不好意思已读不回的,尤其是领导和客户。 没有“已读”状态,看到不想回复的消息,还能装没看到。哪怕事后解释,问题也不大。 但如果出了这个功能后,只要看了信息,就得回复。不回复双方就会很尴尬,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双方关系。 所以没有的话,能给用户适当的“装死”空间,大不了请对方吃顿饭,说手机没电了、太忙了,随便找个理由就蒙混过去了。 ### 4.微信本身的定位 微信团队强调微信是“轻社交工具”,遵循“无负担体验”的设计原则,与钉钉、飞书等”效率工具”不一样。 后者需要已读功能来提升沟通效率,而前者更关注人际关系的自然维系。 二者本身的功能定位不一样,功能自然会有一些差异。 这种差异化体现在功能的取舍上,根本上还是围绕核心定位做出的战略选择。 ## 04. 那对于咱们产品经理而言,有哪些启发呢? ### 1.时刻需要洞察“人性”需求 张小龙一直强调,产品设计需时刻围绕“人性”来展开,也就是说设计之前要先理解什么是“人性”,人性夫人基本需求是什么,想清楚这些,再去做产品设计。 按照马斯洛的五层需求层次理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社交需求处于金字塔的第三层级。 那微信拒绝开通“已读功能”正是基于对“社交需求”留白的深刻洞察,让用户拥有“自主掌控对话节奏”的自由,从而避免被紧张的人际关系绑架的风险。 但是在企业微信或钉钉中就不一样,双方都希望能高效的沟通,虽然社交压力较大,但是为了早点处理完工作,压力就是其次了。 所以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思考清楚人性需求以后,再去区分实际使用人群的不同场景,比如职场效率工具–企业微信、钉钉,私密社交工具–微信、QQ,避免将效率工具的属性强加到私密社交工具的场景中去。 ### 2.回到问题源头去思考 张小龙曾强调:“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那一定是问题错了。” 意思是说如果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用户而言太过于复杂,那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向出错了。 而真正的解决方案应该遵从“第一性原理”,也就是要回到问题本身,重新去审视和定义问题,才能找到更本质、更简单的解决方案。 ### 3.功能设计上要懂得克制 微信放弃“已读功能”,而通过“对方正在输入…”这种轻度提示,满足用户想看到对方是否在回复的沟通需求,正是对“克制”良好的诠释。 对我们而言,功能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将需求重心放到用户的核心需求上,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提供对用户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 4.以用户为中心 微信坚持不做“已读”功能更多的还是以用户为中心,时刻在维护用户的信任,真正的尊重用户,帮用户“当人”。 不管是出于对微信品牌形象的巩固,还是以用户为中心去做更好的体验设计,无疑是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 对我们而言,时刻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一天天坐在办公室臆想,要把自己代入到用户的角色中去,切实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 05.小结 ### 1.时刻需要洞察“人性”需求 ### 2.回到问题源头去思考 ### 3.功能设计上要懂得克制 ### 4.以用户为中心 微信对“已读功能”的拒绝,本质上是效率工具与人性需求最终的博弈结果。 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对用户真实需求场景的深刻洞察,更揭示了数字时代下真正的连接,应始于尊重,而非掌控。 今天的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成长日记】,微信公众号:【产品成长日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雷峰网获悉,微软云中国数字云原生事业部(简称DN)副总经理袁志明,已于近期离职。 DN部门主要服务泛互、游戏等客户,是微软云的主力营收部门,由田灼负责并向微软云中国一号位侯阳汇报。袁志明在DN部门期间,主要负责东区、南区业务,客户以肩腰部泛互公司为主,向田灼汇报。 关于袁志明离职原因,有业内人称主要是“东区难做”。尽管东区拥有Temu等客户,但与北区相比,业务规模仍显得较小。“北区这两年太猛了,不少叫得上名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微软AI云服务用量大户。” 关于袁志明接下来的去向,有多位接近人士表示,其接下来可能会加入阿里云。近两年,阿里云大力推进出海战略,正持续从AWS、谷歌云、微软云等处吸纳外资云人才。 据了解,袁志明在科技行业拥有20多年经验,曾任职于SAP、谷歌等公司,后加入微软并工作了8年多。其离职后,原职位有补位需求。眼下正值微软云中国新旧财年交替,组织调整相对频繁,雷峰网将持续关注,关于最新动态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xf123a **交流。雷峰网雷峰网
<blockquote><p>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小公司的营销往往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攻击性营销”策略,认为小公司要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带点“攻击性”。</p> </blockquote>  为什么要带攻击性 人畜无害,死得更快。 小公司的营销,本质上是一场四面楚歌的突围战,攻击性就是生命力。 想活下来,须带三分匪气,这不是道德判断,而是生存策略,先活下来,再谈体面。没有敌人,就没有朋友,而共同的敌人,比共同的朋友更使人团结。 欲要引起关注,必先引发好恶。攻击性营销的本质,就是放大受众的情绪,进而争夺定义权,定义产品和需求的匹配度。 ## 一、攻击谁? ### 攻击行业不足 显性的不足都会被商家以各种功能的名义来掩盖,最后都显得同质化,要攻击就攻击隐性的不足。 显性不足,就是能被用户清晰描述出来的问题,而隐性不足,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是需要你说出来来客户才清晰的暗伤。 当你能把暗伤说给客户,他们会觉得,你好专业,你懂我。 比如装修,你总说你的设计有用吗?设计这种事属于显性需求,客户一看就明白,他们担心的是看不到的地方,自己不懂的地方。所以你讲设计,不如讲怎么控制施工质量,比起不好看,更让人难受的是漏水掉皮三天两头坏。 ### 攻击直接对手 最常见的竞争方式,是跟对手搞价格战,搞来搞去弄个两败俱伤,但对于相似的产品,价格不是用户购买的唯一因素,还有稳定性和安全感。 不能提供安全感的产品,价格低也没用。 还说装修,我见过很多公司拿“XXX万一站式搞定全屋”来做宣传,价格是低了,但你不能给到安全感,就很难成交。 客户需要的是在安全感的基础上谈价格,而不是在价格线上找安全。 ### 攻击行业大牌 攻击大牌略带点碰瓷性质,从大户手里抢粮食。大户不但有流量,有话题,还能抬高身价,打赢了你光彩,打输了也不丢人。 你的段位,是由你的对手决定的,你的对手是高手,你就是高手,跟臭棋篓子下棋,别人也会认为你的棋臭。 打大牌有个注意事项:除非对方有负面的石锤,否则要以主观感受上去攻击他,不要在某些客观事物去攻击,这样才不会引火烧身。 比如你可以说他价格太高,噱头太多,服务不好,店大欺客,这些都是主观认识,想怎么说都可以,但不能说具体的事,比如不能污蔑他原材料是次品等等。 ### 攻击观点意识 攻击某个人群、观点、意识、态度、立场。 其实就是站队,得罪一批人,以获得另一批人的拥护。 看网上的帖子就知道,能在性别、地域、阶层、立场等方面引发骂战的,热度都很高。 我们要跟其中一队绑定起来,自然有人来递刀子。  ## 二、如何攻击 ### 打黑幕 这招最适合柠檬市场,柠檬市场是个经济学概念,大致意思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买家无法评估商品质量,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用人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很深”的行业,比如红木,二手车等等。 你揭开黑幕,你就是英雄,能坦诚的公开潜规则,在客户眼里你就是诚实的人。 具体的做法,就是做“揭秘”,掀开桌子给人看蟑螂。 比如,弦发泽曾经帮一家公司卖紫砂壶,对客户我们不讲制作过程,更不讲什么文化传承,只讲这行如何造假,如何贴个假大师的标滥竽充数,再讲讲怎么分辨机制壶和手工壶,化工壶和紫砂泥,好壶和差壶的差别,先让客户提起心吊起胆,再给他解决方案,信任就产生了。 如果这行水不深怎么办?那就假装它很深,毕竟在你的领域客户一定不如你专业。 ### 打噱头 为了吸眼球而搞出一堆噱头,是营销中的常见操作,如果我们能把对手的噱头打掉,搞成无厘头,那他的噱头就成了笑话,客户不但不上当,还会反感。 比如网约车刚兴起的时候,总搞些“偶遇”的噱头,后来某专车公司上位,主打一个“安全”定位,声称这里除了安全,什么都不会发生。 比如某厂喜欢玩爱国营销,把自己的电子产品跟国运联系起来,那就给他添油加醋,帮他猛踩油门,替他说不买他就不爱国,大肆宣扬,让客户反感。 ### 打规则 攻击传统的体验感差的规则,提出新规则。 比如二手车,提出不让中间商赚差价,比如某装修公司,提出工人是自有的,所以施工工艺更规范; 比如某红衣大佬,提出游戏不应该按照时间收费,而应该按照道具收费; 比如某衣库,不会找个导购跟着你碎碎念,像超市一样自挑自选就好了。 ### 打舆论 趁着对手风评不好的时候,迎头痛击,趁他病要他命。 比如某小泉菜刀,因为使用中刀断了,老总发表不当言论,声称菜刀不能拍蒜,引起客户反感,结果对手某麻子菜刀在直播间就一直拍蒜; 比如被315曝光的黄焖鸡,可以借着这个事件分析一下加盟和直营的区别,让大家觉得直营比加盟靠谱; 比如油罐车运输食用油事件,山东某花花生油就放出了自有的油罐车,只运输自己的油不做他用,搏了一波好感。 ### 打套路 最好的营销套路,都是反套路的。如果你能摸清对手的套路,再把套路分析给客户听,那对手再说什么客户都不信了。 比如弦发泽曾经带销售团队的时候,分析过对手的销售话术和套路,当客户在我们和对手之间摇摆的时候,就把对手的套路讲给客户听,客户就会有种被他们骗了的感觉,转而投向我们; 比如那些冒充医学生推荐护肤品的视频,当你看见他们的拍摄间,发现什么医学生,什么实验全是假的,你也就不会相信他们推荐的产品。 ### 打老板 现在的老板都喜欢出镜做个人IP,在大众认知里,老板什么样产品就什么样。 因为讨厌一个人,而讨厌一家公司的事情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可以拿着放大镜从对手老板身上找瑕疵。 比如那个卖水的钟老板,因为名字不像中国人,就被攻击成汉奸,产品销量也掉的厉害; 我们曾经有个同行,老板一直自称高学历,在本行业深耕多少年,结果被发现履历造假,让人抓住小辫子,跑了很多客户。 ### 打名牌 最好是那种名气大,体验又不太好的大牌,蹭他的流量,把自己塑造成行业里挑战者和搅局者。 比如,你可以说他的产品对不起价格,而你的产品跟他差不多,价格却低了很多,让大家知道,好的东西,不一定那么贵; 比如,你可以把他的精致说成是累赘,让大家不要为噱头买单,让产品回归到本质; 打大牌的典范,就是郭德纲打姜昆,姜名气大,资格老,但没粉丝,作为假想敌再好不过。 打大牌不一定是“打”,也可以是对标,如果你的客户画像跟某大牌一致,那就可以直接对标他,蹭他的客流,他从池塘钓鱼,你从他的鱼桶里捞鱼,类似抖音的达人相似。 比如在纸媒时代,商业类报纸卖得最好的是《中国经营报》,后来者《经济观察报》想出头,就派人在保亭蹲守,看见有人买《中经》,就送一份自己的《经观》,很快就撬走了一波客户。 但需要注意,打大牌不要模仿。模仿相当于在走他的老路,宁做平替,不做高仿。 ### 打匹配 从客户的需求于产品的匹配度上找缺口。核心思想是,并非对手的产品不好,只是不适合你。 比如你想学习营销: - 如果你要学逻辑理论,那你应该去学科特勒; - 如果你是传统行业想打品牌,并且已经有一定资金实力,可以去学华与华; - 如果你是新消费品的大老板,可以去学小马宋; - 如果你一年有几百万以上的营销预算去做媒体传播,可以去学刀姐; - 如果你是打工人想忽悠住老板,不管他公司生死和业绩,可以去学MKT的那一套; ### 打认知 把你知道而客户不知道的说出来,制造认知的反差,不一定是黑幕,更多是信息差,让客户产生“原来如此”的感觉,满足他们的窥探欲和好奇心。 比如提出一个标准,不满足你标准的产品,都不是好产品,比如不会唱太平歌词不算相声演员,1:1:1才是好油; 比如算成本账,把成本价和售价拿出来给客户看,客户自然知道怎么选,比如某椰子水,生成纯椰子提取,但卖的比整椰子还便宜,是不是真假客户一看便知; ### 打自己 打自己的目的有三个,一个是自我迭代,持续进化,不必多说; 二是自导自演,做事件营销搞关注度。 比如,先给自己泼脏水自污,然后再出来澄清,顺道说出自己更多的优点。 你自己夸自己,很少有人能注意到,但是如果有人骂,那关注度就能搞起来,然后再拿出证据证明清白,同时借热度把自己更多的好处讲出来,这样反倒更容易获取客户信任。 比如某方便面品牌,被人说是日资品牌,事件发酵后总部晒出台资背景证明,并发起寻根之旅活动邀请消费者参观工厂,还在包装上增加中国风元素,后又被人挖出此品牌一直在默默做公益,客户好感度大幅上升。 需要注意的是,自污的时间不能太长,力度不能太大,否则客户会信以为真,其次反转的力度一定够大,证据要充分,水军要多,才能不弄巧成拙。 三是投石问路,用小成本获取高价值的信息情报,常见做法是提高一下价格,或降低一下质量来看市场反馈。 比如某斯拉的赛博皮卡,在发布会上搞了个钢球砸玻璃的试探动作,结果失败了引发全网群嘲,但以此测试出了公众对产品缺陷的容忍阈值,及玻璃强度是不是核心需求的市场反馈,为后续“装甲玻璃”的噱头制造了记忆锚点,结果预定量反倒涨了三成。 ## 三、注意事项 攻击要注意尺度和方式,弄不好轻则让人觉得是疯狗,重则反噬自身。 **要让客户成为骂战的受益者** 比如新能源车和传统油车的争论不断,但客观上,新能源车的出现打击了传统油车的嚣张气焰,尤其是豪华品牌,让价格去掉了很多水分,对消费者就是好事; **只摆事实,不做论断** 首先我们攻击的点要有事实、理论或数据支撑,不能胡编乱造,其次,把事实摆出来即可,不要说出我们的结论,把结论留给客户去说,避免法律纠纷。 比如,化妆品中的某种成分对人体有害,而某个品牌产品中恰好有这种成分,我们说到这就到此为止,千万不要直接说XX品牌会损害身体,要说也不要用自己的嘴说,去撺掇其他人说。 **“假想敌”要容易被感知到** 你的敌人要客观存在,而且是被客户知道的,不能虚空打靶,如果打半天客户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你在说谁,那就白干了,如上文所说,假想敌像姜昆那样最好,有名气有流量没粉丝; **攻击对象模糊化** 如果你要攻击的是某个行业,比如柠檬市场,那就只说行业的弊端,产品服务的弊端,不要指名道姓地说具体某家公司不好,否则就把全行业得罪了;如果你要攻击某个直接竞争对手,那就只针对他,减少波及面。 **留下转化接口** 攻击性营销,与其说是攻击,更像是对比,只说别人坏话不行,还得说自己的好话,然后给客户个出路,让他们能简单直接地买到你。 **避免低级单纯的骂战** 无意义的骂战不要做,自己的角色是“从客户的视角,看XX不顺眼”的专家,而不是纯骂街的泼皮无赖。 说到最后,攻击型营销是场统战活动,攻击不是为了树敌,而是帮用户做选择,是团结一批人去打另一批人,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尤其是没钱没资源的小公司,想要活下来,必须具备斗争意识,当学草莽,不做秀才。 本文由 @ 弦发泽说营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企业如何通过高效工具实现品牌升级与创意突破?本文《真中!飞书多维表格 + 即梦分析河南不止“三头象”》将为你揭晓答案。作者阿真Irene结合飞书多维表格的强大功能与即梦AI的创意生成能力,对河南本土知名品牌进行了深度分析与创意探索。从品牌视觉元素的拆解到创意提示词的生成,再到AI生成图片的展示,本文不仅提供了实用的模板和操作方法,还激发了品牌创意的新思路。无论你是品牌运营者、设计师还是创意爱好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带来满满的干货和灵感,带你开启一场高效、有趣的创意之旅!</p> </blockquote>  刷到前几天的飞书先进生产力峰会活动,发现河南很多知名大品牌,胖东来、蜜雪冰城、双汇这些家喻户晓的品牌都在,不愧是先进团队先用飞书哈哈哈。 作为一个关注AI发展和落地的内容创作者,其中提到的数字化转型和AI应用的话题与方向都令人相当感兴趣。大到企业,小到企业中的每个个体,都可以使用高效便捷的工具进行提效,这样的出发点和方向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今天想尝试使用飞书多维表格来对峰会上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的河南本土品牌进行品牌分析,然后加入创意提示词,探索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今天的内容干货满满,期待大家和我一起开启这段探索之旅~ ## 本次多维表格的内容清单: ### 1.分析各个品牌的视觉元素和特点 - 输入品牌名称 - 行业分类 - LOGO特点 - 目标受众 - 品牌个性与风格 - 品牌故事与历史 - 品牌综合简介 ### 2.创意提示词生成器 - 品牌名称(单向关联第一页) - 创意方向 - 视觉风格 - 元素融合 - 提示词模板 - 图片参考 简单来说,我们将通过飞书多维表格,进行系统化的品牌识别与视觉元素解析,挖掘品牌核心价值,探索创意方向,转化为AI视觉进行呈现。 ## 1.表格模板分享 **表格模板链接已经在下方框内分享,复制链接即可打开模板,便于大家对于详细内容进行拆解:** https://a80cyp5nki.feishu.cn/base/CSLwbiBRTadyMvsv7SLcTUzln70?table=tblWQxk5TQP31tdj&view=vewOUWcYLW ## 2.表格预览 表格第一页是品牌分析页面,可以用于对我们填写进去的知名企业比如蜜雪冰城、郑煤机、巴奴毛肚火锅等这些品牌的视觉和品牌信息进行分析和了解:  表格第二页是创意提示词页面,可以用于激发创意,根据自己的选择,输出提示词,生成符合调性的图片: 飞书多维表格的快捷字段中本身有文生图的字段,但是为了效果呈现,这里我使用了**即梦AI**生成图片后复制到表格进行预览。 即梦AI网址:https://jimeng.jianying.com/ai-tool/home  ## 3.表格拆解方法 因为每列提示词实在太多,这里就不展示所有内容,大家可以打开表格查看。查看方式如下:  点击打开后,在对应列中按照下方操作可以查看我的提示词:  查看详细提示词,**所有的提示词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查看:**  或者只需要在【输入品牌名称】中,输入品牌名称,即可自动对其他你感兴趣的知名品牌进行品牌视觉、受众、历史等方面的分析:  ## 4.品牌分析结果展示 因为内容太多,我这里仅仅对如何预览表格内容做一个展示。点击单元格,右边打开【Markdown预览插件】即可预览。比如我点击【郑煤机】的品牌个性与风格,可以看到详细的分析文字。  这里展示峰会中【郑煤机】品牌的目标受众的表格详细内容:  **DeepSeek R1联网版植入飞书表格确实很好用。不过如果需要在具体工作场景使用,还是要注意核查信息。**  注意:**在第二个表格中,创意方向、视觉风格、输入文案、其他要求都是可以自行设置的**,经由我们自行设置后,可以获得调性和要求更符合的提示词以及输出图片。当然也可以在提示词中将其修改为全自动输出。 将第二个表格中的提示词复制到即梦APP或者网页https://jimeng.jianying.com/ai-tool/image/,即可生成更多高质量和文字精准的图片。下面是一些尝试和输出,【加入关键词】来自于多维表格中的标签: 备注:AI生成图片LOGO大部分都不够精确,有的我用即梦的消除笔去掉了,有的还有些神似的这里就保留了。 ## /蜜雪冰城 加入关键词:潮玩 潮流玩具与卡通形象融合的国潮传统风设计,现代简约美学,”蜜雪冰城甜蜜蜜”主题slogan,高清3D建模细节,专业等轴测视图展示,次表面散射材质渲染,结合祥云纹样与几何抽象元素,釉光陶瓷质感搭配哑光塑料组件,三点布光系统营造立体感,黄金分割构图平衡传统与现代元素,艺术微喷级色彩表现 “雪宝送福”动态吉祥物,8K超清雕刻细节,产品展示专用摄影棚布景,Arnold渲染器次世代质感,融入青铜器饕餮纹与像素艺术,渐变珐琅材质叠加磨砂金属镶边,柔光箱与轮廓光双重照明,对称式布局强化品牌识别度,Pantone年度色应用 ## /郑煤机 加入关键词:海报 “科技改变世界,智能引领未来”,郑煤机品牌,活动海报风格的未来科技风与工业机械风融合设计,金属拉丝材质文字结合碳纤维纹理背景,精密机械臂与全息数据流视觉元素,采用动态冷色调光效与聚光灯照射,对称式工业构图结合30度倾斜视角,突出荧光涂层管路与齿轮传动结构细节,8K级机械部件渲染搭配环境光遮蔽技术,强化机械装置的体积光穿透效果,艺术感强烈的工业科技美学表达 ## /巴奴毛肚火锅 加入关键词:文创、可爱 “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巴奴毛肚火锅品牌,文创产品风格的卡通可爱风设计,高清细节,专业产品展示,优质渲染,毛肚食材拟人化角色、火锅底料插画边框、云雾热气动态效果,哑光釉面工艺搭配柔和的渐变色彩,温暖柔光照明营造食欲氛围,对称平衡式布局突出品牌LOGO,艺术感强烈 ## /胖东来 加入关键词:3D,购物车产品特写 “以客为尊,努力到感动自己”,胖东来品牌,活动海报风格的现代简约风设计,3D,购物车产品特写,高清细节,专业产品展示,优质渲染,几何线条装饰与极简抽象背景,哑光金属框架与半透明玻璃材质,三点布光系统增强立体层次,低角度视角聚焦购物车主体,艺术感强烈 ## /致欧 加入关键词:创意家居、等轴侧视图 “品质生活,致欧创造”,致欧品牌,创意家居风格的暖色治愈风设计,主体是简约北欧式沙发,”沉浸自然怀抱的舒适美学”,全景等轴侧视图,高清4K细节,专业产品展示,优质Octane渲染,搭配手工编织地毯与绿植装饰,亚麻混纺布艺材质与橡木框架结合,柔光箱双光源营造温馨氛围,中心对称构图强化视觉平衡,哑光质感处理,环境光遮蔽增强层次,艺术感强烈 ## /双汇 加入关键词:可爱温馨 “双汇食品,健康万家”,双汇品牌,卡通形象风格的Q版萌系设计,可爱温馨,高清细节,专业产品展示,优质渲染,拟人化的肉制品角色、果蔬精灵环绕、爱心气泡飘动,柔和蜡笔渐变色+哑光塑胶质感,柔光双点光源+柔焦光晕效果,中心对称布局+动态环绕构图,艺术感强烈 ## /卫龙 加入关键词:产品展示 “五一出行,带上卫龙”,卫龙品牌,运营海报风格的现代简约风设计,暖橙色与琥珀色渐变背景,卫龙辣条特写镜头,高清塑料包装材质表现,专业等轴测产品展示,3D渲染精度8K,几何抽象色块分割画面,食品级塑料高光反光处理,柔光与点光源结合照明,黄金分割构图搭配负空间留白,包装袋动态飞溅红油粒子特效,艺术风格参考极简主义与苹果产品海报,现代扁平化设计语言结合微质感表现,主视觉立体投影增强层次感 大家也可以去探索更多品牌,并且尝试不同方向的创意结合。 今天的内容可能需要稍微有一点飞书多维表格的基础,不然会觉得有一点难度。这里我还是真心建议大家学一学飞书多维表格,无论是自动化、数据管理、或者是通过AI批量化流程都挺好用的。平时可以关注飞书视频号或者飞书的飞行社关于飞书多维表格的动态,或者在B站找相关的课程学习。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阿真Irene】,微信公众号:【阿真Irene】,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