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天堂香港于日前宣布,将于8月16日及8月17日举办《马力欧卡丁车世界》“车友同乐会”。无论是已经体验过本作的玩家,或是尚未游玩的玩家,都可以参加本次友谊赛 。与家人朋友一起参加,享受祭典的气氛吧。比赛地点为:东港城一楼中庭(将军澳重华路8号)。  其中,8月16日举办「一般组别」的友谊赛 ,8月17日举行「亲子组别」的友谊赛 。一般组别会首先进行一连串的比赛,排名较高的参赛者后续将进行生存赛。在首轮比赛中,120名参赛者将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共20人在数个赛道上进行比赛。各个小组中最终得分排名前3位的参赛者,将晋级共18人参赛的生存赛。 而在生存赛中胜出的3名选手将获得10月在东京举行的 Nintendo Live TOKYO中「玛利欧赛车世界 Invitation」的参赛权。 亲子组别会首先进行一连串的比赛,而排名较高的参赛者后续将进行生存赛。两人作为亲子1组参赛,一起争取更高的最终得分吧!在首轮比赛中,60组的亲子组别(1位12岁以下的儿童及1位监护人)将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将由10组亲子组别一同进行首轮比赛,各小组中得分排名前3组的亲子组别将晋级生存赛。18组亲子组别将分为2个小组,在小组中得分最高的亲子组别为优胜。  于8月16日至17日期间参赛的选手可获得以《玛利欧赛车世界》为主题的「文档夹」在8月16日至17日的比赛中获胜的一般组别3人以及亲子组别2组可获得「特制奖状」。所有优胜者会被邀请参加2025年10月4日至5日在东京举行的「Nintendo Live 2025 TOKYO」。 并可参加在同一活动中举办的「玛利欧赛车世界:Invitational 2025」,与世界各地的选手互相较量。   同时,在8月14日至21日活动期间参加试玩活动的玩家可以获得以《玛利欧赛车世界》为主题的贴纸和纸扇。
<blockquote><p>电子病历系统不仅是医疗数据的载体,更是连接医患、驱动诊疗流程的关键枢纽。从功能组合到产品架构,再到使用者体验与场景适配,EMR的设计充满了权衡与抉择。本文将从产品视角出发,剖析EMR系统核心功能的构建路径与设计逻辑,为医疗信息化产品经理提供一份可参考的实战指南。</p> </blockquote>  设计电子病历系统(EMR)系统,需要深入理解医生从接诊到治疗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门诊医生在问诊时如何快速记录主诉,手术医生在术后如何高效整理手术记录,住院医生如何在查房后快速汇总多患者的病情变化……本文将聚焦电子病历录入、检索查询与质量控制三大核心功能,结合临床实际场景拆解设计逻辑,探讨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诊疗效率提升。 ## 一、电子病历录入 临床工作中,医生的时间永远是最珍贵的资源。但现实却往往是重文书、轻诊疗:有调研显示,住院医生日均花在病历书写上的时间普遍超过4小时,部分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甚至要在手术结束后加班3-4小时补写病历。这种现状倒逼EMR系统必须在录入功能上做减法——减少操作步骤、压缩录入时间,让医生能把精力放回患者身上。 ### 1.1 智能模板 病历书写有极强的规范性,同一科室、同病种的病历结构往往高度相似。智能模板的核心价值,就是把医生从重复书写固定内容中解放出来,并且既要框架稳定,也要个性灵活。 **1.1.1 科室专属模板** 设计模板的第一步是科室深耕,精准匹配临床场景。不同科室的诊疗重点差异极大,模板必须量体裁衣: - 内科的高血压门诊病历,模板需默认包含血压测量值(收缩压/舒张压)、既往用药史(钙通道阻滞剂/ACEI类等具体药物)、家族史(父母是否患高血压)、生活方式评估(吸烟/饮酒频率、运动习惯)等核心板块; - 儿科的肺炎病历,需突出体温变化(每日最高体温及波动)、呼吸频率(静息/活动时)、肺部听诊结果(是否闻及湿啰音/哮鸣音)、喂养情况(奶量是否减少)等儿童特有的观察项; - 妇产科的孕晚期产检病历,则需包含宫高/腹围测量值、胎心监护结果(基线心率/胎动后加速)、胎位(头位/臀位)、水肿程度等专属字段。 **1.1.2 个性化定制** 临床场景千变万化,固定模板无法覆盖所有情况。因此,系统需支持医生对模板进行轻量调整,适应复杂病情与个人习惯: - 面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模板需预留多病症关联记录区,允许医生拖拽糖尿病用药血压监测等模块至当前页面; - 急诊患者病情紧急,模板应自动隐藏职业/婚姻状况等非关键项,突出主诉(发病时间/症状)+体征(体温/血压)+紧急处理(用药/检查)核心板块; - 支持医生保存个人常用模板,比如某心内科主任习惯在心梗病历中优先记录发病时是否有胸痛放射至左肩,系统可记住这一偏好并固定字段顺序。 ### 1.2 自动填充 医生最烦的,莫过于反复录入患者姓名、过敏史、既往手术史等重复性信息。自动填充功能的设计,本质是让系统成为医生的记忆助手——但前提是填得对、不添乱。 **1.2.1 全周期数据链** 自动填充的核心是数据互通。系统需打通HIS(医院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系统)、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等多系统数据,构建患者全周期数据链,打通信息孤岛: - 患者复诊时,自动从历史病历中抓取姓名、性别、年龄、过敏史等基础信息; - 开检查单时,自动关联最近一次的检验结果(如糖化血红蛋白8%(2023-10-05,检验科LIS系统)); - 写处方时,自动提示患者青霉素过敏(2022-03-12首次记录,历次复诊确认无变更)。 腾讯搜狗输入法医疗版的实践给了很好的启示:它不仅能通过首字母联想硝苯地平阿司匹林等药物名,还能识别房颤自动带出华法林等常用药物,甚至标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等提示,这背后是对诊断-用药关联逻辑的深度拆解。 **1.2.2 填充边界** 曾有医院反馈,系统过度填充导致错误信息被默认保留,比如患者体重已从65kg更新为60kg,但系统仍填充半年前的数据。因此,设计时需明确填充边界: - 核心信息(如过敏史、血型):强制填充并标红提醒请确认是否与最新记录一致,未确认则无法进入下一步; - 非核心信息(如职业、住址):默认填充但允许一键清空,方便患者信息变更时快速修改; - 动态数据(如体重、血压):提示是否使用最新记录(2023-11-01,60kg),并显示历史数据供对比(如上次记录:2023-05-01,65kg)。 ### 1.3 语音录入 对于手术记录、查房小结等长文本,语音录入是效率提升的利器。但医疗场景的特殊性,让它的设计远比普通语音输入复杂——既要抗噪,又要精准,还要适配临床场景的多任务并行。 **1.3.1 抗噪技术** 门诊诊室常有患者家属说话、器械碰撞的噪音,急诊更是人声鼎沸。北京协和医院与云知声合作的系统,采用双麦克风阵列+自适应降噪算法: - 双麦克风阵列:一个捕捉医生语音,一个专门采集环境噪音,通过声波对比过滤杂音; - 自适应降噪:根据环境自动调整灵敏度——门诊相对安静时,保留5米内的语音;急诊嘈杂时,仅捕捉0.8米内的清晰发音,过滤90%以上的环境杂音。 **1.3.2 专业词库** 医疗术语的复杂性远超日常词汇:房室传导阻滞骶髂关节炎等术语,普通语音系统识别准确率不足60%。解决方案是专科词库+个性化训练: - 按科室构建专属词库:心内科5000+术语(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射频消融术),骨科3000+术语(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 记录医生发音习惯:针对吴茱萸白术等易读错的中药名,允许医生录制标准发音,系统通过10-20次学习后,识别准确率可提升至95%以上。 **1.3.3 场景适配** 同样的语音,在不同场景下含义不同。系统需具备场景感知能力,让语音懂上下文: - 查房时,医生说右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啰音,系统自动定位到体格检查模块的肺部听诊字段; - 手术中,主刀医生对助手说止血钳,剥离皮下组织,系统识别为手术步骤记录,而对麻醉师说血压120/80,心率75,则自动填入术中生命体征; - 门诊问诊时,患者说我最近总头晕,系统自动标记为患者主诉,并提示医生是否需要补充头晕发作时间/诱因。 ## 二、病历检索与查询 临床决策的准确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生能否快速获取患者的全病程信息。试想:会诊时翻半天找不到患者半年前的CT报告,复诊时记不清上次开具的降压药剂量——这样的检索体验,只会拖慢诊疗节奏。因此,检索功能的设计核心是:让医生想查就能找到,找到就能用,让历史数据成为诊疗依据。 ### 2.1 多维度索引 病历数据的复杂性,决定了索引不能只依赖姓名+住院号。一个完整的索引体系,应覆盖患者全诊疗路径的关键节点,从单一条件到组合筛选。 **2.1.1 索引维度** 基础维度需包含诊疗全流程: - 患者信息:姓名、身份证号、住院号、医保卡号(方便跨系统关联); - 时间维度:就诊日期、手术日期、检查报告出具时间; - 诊疗维度:诊断结果(含ICD-10编码)、手术名称、用药记录(通用名+商品名); - 检查维度:CT、MRI等检查项目,白细胞、肌酐等检验指标(支持数值范围检索)。 **2.1.2 技术实现** 倒排索引是多维度检索的高效选择:将糖尿病2型2023年等关键词拆解,与对应的病历ID关联,实现关键词-文档的快速映射。但医疗数据的时效性要求更高——比如查询近3个月血糖波动,需要按时间戳快速排序。因此,系统可采用分库存储,兼顾速度与容量: - 热数据(近1年的病历、高频查询的检验结果):存于Redis等内存数据库,支持毫秒级响应; - 冷数据(1年以上的病历):存于磁盘,但通过访问频率监测自动迁移——若某份5年前的病历被连续3次检索,系统自动将其转为热数据,提升后续查询速度。 ### 2.2 模糊查询与智能联想 医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记得患者姓王,大概50岁,去年因心梗住过院。这时,模糊查询与智能联想就成了救星。 **2.2.1 模糊查询** 模糊查询的设计要懂医生的表达习惯,贴合医生的记忆碎片: - 姓名检索:支持首字准确+后字模糊(如王*明能找到王晓明王黎明),也支持拼音首字母联想(如输入WXM关联王晓明); - 疾病名称:支持俗称+规范名关联(如输入心梗能匹配急性心肌梗死,输入中风关联缺血性脑卒中); - 症状联想:输入多饮多尿,系统自动提示是否查询糖尿病相关病历;输入胸痛伴出汗,提示是否关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2.2.2 智能联想** 智能联想的核心是个性化学习。通过记录医生的检索习惯,系统能调整联想优先级,越用越懂医生偏好: - 心内科医生检索胸痛,优先联想主动脉夹层心绞痛心包炎(心内科常见病); - 呼吸科医生检索胸痛,则优先联想胸膜炎肺栓塞气胸(呼吸科高发关联疾病)。 ### 2.3 结果展示 检索的终点不是找到病历,而是快速获取关键信息。传统的文字列表展示方式,常让医生在海量信息中找重点——优化方向是结构化展示+交互适配。 **2.3.1 时间轴展示** 检索结果以患者时间轴为核心,左侧是就诊时间点(精确到小时),右侧按诊断-检查-治疗分类展示关键信息,清晰呈现病程脉络: - 点击2023-06-10住院,能直接看到主要诊断:糖尿病肾病(ICD-10:2)关键检查:尿微量白蛋白300mg/L(参考值<30mg/L)治疗方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10U/晚)+ACEI类药物(依那普利,10mg/日); - 时间轴支持缩放:缩小可看近1年就诊概览,放大可查看某次住院的每日病程记录。 **2.3.2 趋势可视化** 对于慢性病患者,系统可生成指标趋势图,直观呈现病情变化: - 糖尿病患者:近1年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曲线,标注用药调整时间点(如2023-08-05胰岛素剂量增加至12U/晚); - 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的周平均值曲线,关联生活方式干预记录(如2023-09-01开始低盐饮食)。 **2.3.3 权限适配** 不同角色的医生,对病历信息的查看权限应差异化,兼顾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 - 实习医生:只能看到脱敏后的病历摘要(隐藏患者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 - 主治医师:可查看完整记录,但系统自动隐藏与当前诊疗无关的既往史(如骨科医生查看骨折患者时,默认隐藏5年前胃炎病史); - 跨科室会诊:系统会自动筛选与会诊主题相关的信息(如心内科医生会诊呼吸科患者时,仅展示心脏相关检查结果,隐藏肺部手术细节)。 ## 三、病历质量控制 病历不仅是诊疗记录,更是医疗纠纷中的法律依据。但生硬的质控规则,常让医生觉得被束缚——比如未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的警告,可能只是因为医生刚结束一台紧急手术。因此,质量控制功能的设计,要在合规与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让规范融入日常书写。 ### 3.1 自动校验规则 规则的制定要源于临床,高于临床——既要符合国家规范,又要适配医院实际。 **3.1.1 规则体系** 国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是底线,在此基础上需结合医院特色细化: - 三甲医院:手术记录必须包含术中出血量、标本送检情况、麻醉方式;疑难病例讨论记录需标注参与人员职称、讨论意见汇总; - 社区医院:侧重慢病随访记录的完整性(如高血压患者的每月血压测量次数、用药依从性)、家庭医生签约信息; - 专科医院(如儿科医院):需强化儿童年龄相关的特殊记录(如新生儿病历必须包含出生体重、Apgar评分)。 **3.1.2 场景化触发** 校验逻辑要分场景触发,减少对医生的干扰: - 录入时:实时校验格式(如日期是否为YYYY-MM-DD,签名是否为姓名+职称); - 保存时:校验完整性(如首次病程记录是否遗漏初步诊断、诊疗计划,出院记录是否包含出院医嘱、随访计划); - 提交时:校验逻辑性(如诊断为肺炎但未记录胸片结果开具抗凝药物但未记录凝血功能指标)。 例如发现医嘱开具‘头孢类药物’但过敏史标注‘头孢过敏’时,直接弹窗阻止保存并提示冲突原因;若诊断为糖尿病但未记录血糖值,则提示是否遗漏空腹/餐后血糖数据。 **3.1.3 特殊场景适配** 对于抢救记录等紧急场景,系统应允许先保存初稿,2小时内补全,并自动标记抢救中记录以区别常规病历,给紧急情况开绿灯。 ### 3.2 提醒机制 医生对弹窗轰炸的反感,可能让质控功能形同虚设。因此,提醒机制的设计要分级、分时、分人,让警告变得有用且不烦人。 **3.2.1 分级提醒(按严重程度差异化展示)** - 致命错误(如过敏史冲突、剂量超说明书范围):用红色弹窗+工作手机震动提示,必须处理才能继续操作; - 重要错误(如缺少签名、病程记录超时):用黄色悬浮窗,保留3秒后缩小为页面角落的图标,不阻断当前录入; - 轻微问题(如字体不规范、标点错误):在页面右侧问题列表中展示,医生可在空闲时统一修改。 **3.2.2 分时提醒(避开诊疗高峰)** - 查房高峰时段(8-10点):减少非紧急提醒,自动汇总问题在11点(查房结束后)推送; - 夜间值班(22点-次日6点):对超时未完成记录的提醒间隔延长至30分钟(而非默认的10分钟),避免频繁打扰休息; - 手术日:主刀医生的非紧急提醒(如昨日病程未完善)自动延迟至当日手术结束后推送。 **3.2.3 分人提醒(适配医生经验水平)** - 高年资医生(副主任及以上):减少基础格式提醒(如日期格式错误),重点提示逻辑性问题; - 规培医生:加强鉴别诊断、治疗依据等核心内容的提示(如诊断为‘脑梗死’,是否需补充‘与脑出血的鉴别要点’),帮助其成长; - 进修医生:额外提示本院特殊规范(如我院要求手术记录需附手术器械清点单)。 ### 3.3 持续优化 医疗规范在更新(如新版《病历书写规范》增加AI辅助诊疗记录要求),临床需求在变化(如新冠疫情后需强化流行病学史记录),质控规则必须动态迭代,让质控跟着临床走。 **3.3.1 协同机制** 某医院建立了质控-临床协同机制,让医生参与规则制定: - 每月召开科室座谈会:收集医生对规则的反馈(如某条校验过于严苛某类记录无需强制填写); - 每季度联合医务科更新规则库:将抗生素使用记录完整性DRG付费相关诊断编码准确性等新要求纳入校验; - 每年基于病历缺陷数据分析:优化提醒优先级(如发现术后记录遗漏引流管情况是高频错误,就提高该条规则的校验权重)。 **3.3.2 AI自适应优化** 更进阶的是AI自适应优化——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常见错误模式,从被动调整到主动学习: - 科室偏好:发现心内科医生常遗漏‘心功能分级’,就针对性强化该字段的提醒; - 时间规律:发现周末的病历缺陷率高于工作日,就在周五自动推送周末记录注意事项(如出院记录需提前1天完成,避免周日审核延迟); - 个体习惯:若某医生多次出现忘记填写‘过敏史确认’,系统会为其定制保存前必弹提醒,而对从未出错的医生则减少提示。 附件:EMR系统架构图  本文由 @阿堂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微软就政府机构和企业用于在组织内部共享文件的服务器软件受到“主动攻击”发出警告,并建议客户立即应用安全更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周日表示,已知道这些攻击,并正在与联邦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密切合作,但没有提供其他细节。  在周六发布的警报中,微软表示,这些漏洞仅适用于组织内部使用的SharePoint服务器。微软表示,位于云端的Microsoft 365中的SharePoint Online没有受到攻击。 据报道,过去几天,身份不明的黑客利用一个漏洞发动了针对美国和国际机构和企业的攻击。 这次黑客攻击被称为“零日”攻击,因为它针对的是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漏洞。数以万计的服务器处于危险之中。 微软在其警告中表示,一个漏洞“允许授权的攻击者在网络上执行欺骗”,并发布了如何阻止攻击者利用该漏洞的建议。 在欺骗攻击中,攻击者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假装成受信任的人、组织或网站,从而操纵金融市场或机构。 微软周日表示,已发布SharePoint订阅版的安全更新,用户应立即申请。 该公司表示,正在对2016年和2019年版本的SharePoint进行更新。如果客户不能启用推荐的恶意软件保护,他们应该断开服务器与互联网的连接,直到安全更新可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48.htm)
7月21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X平台发布重要消息,宣布将奥斯汀Robotaxi项目的技术升级成果全面整合至FSD(全自动驾驶)通用版本中。马斯克直言随着奥斯汀Robotaxi升级版的公众发布,全自动驾驶技术将迎来“改进层面的重大变革”。  此次技术整合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基于奥斯汀Robotaxi封闭测试阶段积累的大量实战经验,在测试过程中形成的三大核心技术模块将全面迁移至FSD通用版本:针对城市复杂路口设计的智能通行逻辑,可有效应对多方向车流交织场景;极端天气应对策略能在暴雨、大雾等特殊气象条件下保障行车安全;高精度地图实时校验技术则进一步提升了定位精度与路径规划可靠性。这些技术的融入将显著强化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协同能力。  马斯克特别强调,技术团队会通过验证机制确保奥斯汀的技术改进不会对其他地区的FSD系统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FSD升级版技术在欧洲、中国等主要市场的落地,仍需等待当地监管部门的审批许可,具体推出时间有待进一步公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46.htm)
7月21日,彭博社知名苹果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周日发文称,虽然苹果公司很少率先进入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别,但往往能够凭借技术创新做到最好。但是对于明年推出的首款折叠屏iPhone,苹果难有以往那种惊艳的创新突破。  折叠屏iPhone效果图 不抢第一只做最好 从技术层面讲,苹果确实不是一些产品的首创者。不过,苹果实际上是多个主要产品类别现代版本的真正开创者,包括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和无线耳机。 例如,看看iPhone出现之前的情况。市场上当时确实已经有了智能手机,但没有哪款手机配备大尺寸多点触控屏、虚拟键盘,采用纤薄简约设计。智能手表也已存在,但没有哪款能达到Apple Watch那样的整体协调性和吸引力。平板电脑一直是整个行业的一个长期梦想,而iPad则是第一款真正实现这一愿景的产品。 即便是按大多数标准来看算是商业失败的Vision Pro,也在一个新兴品类上做到了独树一帜。它并不是首款混合现实头显,但带来了以眼球和手势追踪为核心的独特交互界面,并配备了超高分辨率(也超昂贵)的显示屏。  三星Galaxy Z Fold 7 所有这些产品都存在一个共同点:苹果在进入这些市场时都相对较早,当时这些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该公司确立了每种产品未来的主流形态。iPod、iPhone、iPad、Apple Watch和AirPods不仅仅进入这些品类参与竞争,还重塑了它们。这正是让苹果下一次重大发布显得如此不同寻常的原因。 折叠屏iPhone难有突破 但是,当苹果在明年年底推出首款可折叠iPhone时,它进入的是一个已经存在7年的产品品类,这个领域是由其最大硬件对手三星电子率先开创并长期主导。这一次,苹果不会带来彻底颠覆性的全新交互界面或变革性硬件。 相反,这款设备的设计将与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相似,并使用许多相同的核心组件,包括来自三星显示公司的可折叠OLED屏幕。 与此同时,三星还在不断进步。就在上周,彭博社评测了三星最新Z Fold 7,将其称为首款真正具有大众化潜力的折叠手机。这款设备堪称工程设计杰作,拥有更宽的外屏和更精致的外观设计,必须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其魅力。它的销量已经远远超过上一代产品。 这意味着,苹果的首款可折叠手机既不会打破任何技术壁垒,也不会重新定义这一类别。三星已经完成了这一品牌的大部分艰巨开发工作。 靠品牌、营销取胜? 不过,这可能根本无关紧要。除了相对失败的Vision Pro,苹果在向消费者销售高端硬件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能力,这足以让折叠屏iPhone发布后的数月内成为市场主导者。 有一大批忠实的iPhone用户早就想要一部折叠屏手机,但不愿为了这个需求转用Android。这种被长期压抑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苹果非常清楚这一点。  三星的产品已经为苹果铺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星这七年来一直在为苹果的成功铺路。折叠屏的形态如今终于成熟,而此时iPhone恰好入场。但这对三星来说未必是坏消息。它的零部件部门将从iPhone销量的激增中获益,而市场的热度也可能吸引更多Android用户尝试折叠屏Galaxy。 公平地说,苹果的折叠屏手机不会是简单的复制照搬。苹果正专注于解决折叠屏这一品类长期存在的几个弱点。该公司计划让内屏的折痕更不明显,并大幅改进铰链机制。作为iOS 27系统开发(即将正式启动)的一部分,苹果还将优先打造专门针对这种新形态的软件功能。 苹果现在拥抱折叠屏手机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一形态在中国尤其受欢迎,而中国市场正是苹果急需扭转局面的地方。小米、荣耀、华为和vivo等本土品牌都已推出折叠屏手机,当地消费者更喜欢“书本式”折叠屏(也是苹果所追求的设计),而不是新兴的翻盖式设计。 新的折叠屏iPhone预计售价至少在2000美元,这为苹果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的手段来提升iPhone的收入,即使它的销量不会特别高。 归根结底,苹果的折叠机不会彻底颠覆这个品类,至少一开始不会,但这依然是整个行业的一个重要时刻。凭借品牌影响力、强大的营销能力和工程上的打磨,苹果有望再次将一个小众产品打造成全球热门产品。只是,这次不会是外界习惯的那种创新突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44.htm)
Meta(最近更名为 Meta AI)悄然宣布,WhatsApp 将在 Windows 11 上放弃 UWP(WinUI),退回采用基于 Chromium 的容器。这意味着 WhatsApp 又回到了几年前的样子。由于 web.whatsapp.com 一直领先于 Windows 应用开发,它确实拥有一些新功能,但速度更慢,占用更多内存。  如果独立开发者因为无力维护所有平台的代码库而选择 Web 应用程序,那是一回事,但当像 Meta 这样价值万亿美元的公司不愿意为每月拥有 14 亿台活跃 PC的 Windows 11 提供和维护原生应用程序时,这才是真正令人难过的。  WhatsApp Beta 版即将推出一项更新。它将原生应用替换为基于 WebView 的 WhatsApp。其体验与你在 web.whatsapp.com 上看到的体验相同。用户界面几乎完全相同,但也存在一些显著差异,其中最主要(也是我最讨厌的)的就是性能缓慢。 您如何知道 Windows 11 版 WhatsApp 是一个 WebView?  新的 WebView2 WhatsApp 当你使用任务管理器或其他工具(例如 Process Hacker)时,你会注意到 WhatsApp 下正在运行几个子进程。该进程名为 WebView2,这是由微软开发的,它是基于 Chromium 的 Edge 浏览器的底层引擎。 WhatsApp 的新版本只是一个桌面容器,可以调用 Web 代码(HTML、JavaScript、CSS),然后由 WebView2 进行渲染,就像 Edge 中的页面一样。如果您有几分钟的空闲时间,只需打开 Microsoft Edge 的内置任务管理器即可。您会找到 GPU 进程、管理器和实用程序等辅助工具。 这些助手现在也为 Windows 11 版 WhatsApp 提供支持。所有这些助手处理不同的工作,例如图形、网络或存储。  原生/旧版 WhatsApp 应用 为了进行比较,请参见上面的屏幕截图。旧版 Windows 10 版 WhatsApp 是一个纯粹的 UWP/WinUI 应用,只有一个子进程,也就是它自己的运行时。这类应用使用系统自带的 UI 工具包,并且主要运行在一个轻量级进程中。 在我们的测试中,Windows 最新发现 WhatsApp 的新版本比现有的原生应用程序多使用大约 30% 的内存。 讽刺的是,WhatsApp 的[支持文档](https://faq.whatsapp.com/451924530376167/)竟然与我们对此举的看法一致。正如 Meta 所说,原生应用“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并且带来了诸多好处,包括更好的通知用户体验、通话、屏幕共享、更好的用户体验以及其他诸多方面。 为什么 Meta 的 WhatsApp 要放弃 UWP/WinUI(原生代码)而选择 WebView Chromium?因为迁移到 WebView2 让 Meta 的一切都变得更容易,因为他们现在只需维护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行的代码库。这也意味着 WhatsApp 现在将像 Chrome 一样成为资源消耗大户。 WhatsApp UWP 曾是 Windows 11 上最好的应用程序之一,现在却被 web.whatsapp.com 和 WebView 取代。 包括现任亚马逊员工的帕诺斯·帕奈 (Panos Panay) 在内的微软高层领导也对 WhatsApp 的 WinUI 应用表示了赞赏。与大多数使用 WebView 实现某个功能的原生“现代”Windows 应用不同,Windows 11 版 WhatsApp 完全是原生的。 WhatsApp 的 Windows 版本功能与 Android和 iOS 版本基本一致。几乎所有功能都集成到了原生桌面应用中,而且也曾出现过少数 Windows 版本先于 Android 版本添加功能的罕见情况。 一切都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原点。一个令人沮丧、资源匮乏、无聊的 Web 包装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38.htm)
 《暗区突围》手游、《暗区突围无限》端游即将开启 《赛博朋克2077》联动,具体详情将在晚些时候公开。官方表示:” 嘿V, 卡莫纳有个活儿。要不要去干票大的》”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blockquote><p>关于APP手机号一键授权登录,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产品人可以庖丁解牛一般,深度剖析背后的产品设计原理和逻辑,进而延展到账号账户体系思考和架构。</p> </blockquote>  互联网产品发展至今,很多功能虽然很成熟,但是产品的知识依然难成体系,间接导致现在的产品经理岗位青黄不接,新入不知如何入门,入门要求也极高,老人又逐渐离转行开此岗位。产品经理这个工种很吃经验,几乎都是实战项目喂养出来的,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上岗的。 以前的大环境还分什么前后端产品,前端还分APP端/H5端/PC端产品,后台又分业务/中台/数据/财务等不同产品线,现在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产品经理,什么端都要干,跨行业干是家常便饭。 因此,系统的总结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将变得尤为重要,否则,三五几年后,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提升,除了画图就开会,不在开会的路上就是画图的路上,总觉得自己要被AI干掉,行业级的产品经理或深度某一个领域板块的产品人是很难以被AI干掉的,AI反而会成为这类产品人的提效工具。 最近抒写的账号账户体系以及登录注册流程梳理,是为了总结自己,顺便启发新人,为老人的知识体系进行盲点补充。有不足之处,欢迎点评,帮我完善自我。 ## N年前,我以为的注册流程 注册流与登录流彻底分开,产品画出流程,做到核心判断即可,如下图所示:  画出这样的流程图,在当时,可以入职干产品助理或者初级产品经理。但是现在这个大环境,这种水平就很难以生存了。 ## 5年前,我以为的登录注册流程 注册流是注册流,登录流融合注册流,登录时发现用户未注册,系统自动注册即可。还面向用户做了多种登录注册方式。  画出这样的流程图,个人认为,在当时已经是中级产品,可以主做某个模块的产品设计,能把功能点和核心判断逻辑梳理出来。 但是现在这个大环境,初级产品人都需要能独立搞定这些(但是,笔者最近几年招到的部分产品,都不爱绘制,甚至不会画,画也画不好流程图、时序图、用例图、功能架构图,流程不闭环、用例不完整、时序断层,拿到需求一顿操作猛如虎,直接画原型,外面搜索一些资料或者照着竞品做就完事)和一些其他公司的朋友聊,都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产品人没时间总结和学习,只管画出来完成任务;要么就是新进行业没几年的,基本功不扎实。 ## 现在我认为的登录注册流程 基于个人目前的水平,鄙人认为现在的系统完善度、复杂度,就上述的“手机号一键登录”流程都足够单独绘制几个流程(主线流、分支流、异常流)。分享其中部分来示例。 首先是,新研发的APP,针对用户端,第一步就要做系统授权合规流程,其中,一键授权登录必须基于系统授权合规流程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即需先完成合规流程后,才能走“一键授权登录”。不合规的APP都无法上架到应用市场中进行分发。 ### 第一步:系统授权合规流程  **1、隐私政策/用户协议** 1、App首次安装后,本地存储空间(如iOS的NSUserDefaults/Android的SharedPreferences)中不存在“已同意协议”的标志位。此时App判定用户未授权,触发协议弹窗 2、用户点击“同意”后,App会在本地存储一个状态值(如agreement_accepted=true);若用户拒绝或跳过,该状态值不会被设置,后续每次启动时App均需重复检测并弹出协议; 3、未同意协议前,App禁止获取IMEI、ANDROID_ID等设备ID。否则违反“告知-同意”原则(如GDPR、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2、用户决策路径** 1、用户同意路径:设置持久化标志位;解锁设备ID获取权限;允许触发系统级权限请求; 2、拒绝路径:保持标准未设置状态;禁用所有需要个人数据的API;每次启动重复检测; **3、合规要求:** 1. 禁止在用户阅读协议前获取设备ID/IMEI/Android_ID等标识符 ; 2. 禁止在同意协议前申请非基础权限(网络权限除外) ; 3. 禁止将同意协议与基础功能绑定(如不同意就不能使用浏览功能,即需支持游客模式) ; 合规的底层逻辑是:协议同意是权限申请的前置条件,技术实现上通过`本地标志位+系统API约束`共同保障,任何绕过行为都将面临法律与技术双重制裁。 (在这里,我们产品就知道要让APP合规,需要做哪些产品功能:隐私协议,要支持用户同意或拒绝,拒绝后还能支持游客模式) **4、系统级权限(如存储权限/定位/相机/通讯录/麦克风)** 1、若App需调用敏感权限,必须在系统层面声明; 2、但系统权限弹窗仅在用户同意隐私协议后才会触发,避免未告知即收集数据(主流程简述:整个流程是本地状态检测 → 协议弹窗触发 → 用户操作持久化 → 权限按需申请的闭环) (在这里,我们产品就知道要让APP合规,隐私协议和向用户所要系统级权限必须得分开,且还需知道,系统权限不是一次性索要完毕,必须按需索要) 写到这里你会发现,**为什么做一键登录注册前,必须要做合规流程规划和相关功能设计,因为你不能一来就让用户点击登录索要SIM的手机号。** ### 第二步:手机号一键授权登录流程  注明:很多人在绘制登录注册流程图中,忽略了风控系统这个重要的角色,APP手机号一键登录功能中的风控检测机制,其实是一个分阶段、多层级的过程,风控检测贯穿了整个流程,而非一次性完成。 登录流程中不同阶段的风控目标和技术手段各有侧重,因此相当重要!甚至还会忽略三方合作方的SDK,只要涉及系统对接,都可能出现各种异常,这些异常产品都要知晓并出具相应的解决方案。 **1、客户端预取号阶段(获取掩码前)** 这个阶段发生在用户正式授权之前,属于系统预检测环节,主要进行设备与环境的风险初筛: - **设备环境风控检测:**在调用运营商SDK的预取号接口(如getPhoneInfo)时,客户端SDK(尤其整合了第三方风控能力的如网易易盾、个推等)会主动检查设备环境是否异常。检测项包括:是否root或越狱、是否安装Xposed框架、是否处于模拟器环境、是否检测到改机工具等作弊行为。 - **网络与行为风险预判:**SDK会分析当前网络IP是否属于黑名单、是否高频切换,并基于设备行为(如密集调用接口)生成初步风险评分(如火山引擎中的设备风险码、IP风险码等)。 - **输出结果:**此阶段不会返回手机号(即使是掩码),但若检测到高风险设备(如模拟器或改机工具),可能直接阻止进入下一步授权流程,或向服务端上报风险标签; <blockquote><p><strong>号码掩码(科普)</strong></p> <p>1、掩码定义:号码掩码≠完整电话号码,掩码会部分隐藏,通常保留前3位后4位,如188****4357;</p> <p>2、掩码用途:单独的掩码无法关联到特点的人,但组合其他数据可识别是特定的人,如掩码+设备ID+定位;</p> <p>3、掩码异常:APP非100%能获得掩码,如:</p> <p>1)运营商能力不可用(运营商故障);</p> <p>2)用户手机检测到无SIM卡/未开启数据网络等;</p> <p>3)掩码异常,需降级处理,如走短线验证码或者三方登录;</p></blockquote> 登录方式,降级处理 降级原因:用户触发登录时,若设备绑定ID关系不对应、SIM卡检测不到或变更了、网络环境发生异常等,为保证用户账号安全,均不允许走“一键登录流程”,需要走手机号+短信验证码,高风险甚至还需走增强认证(如生物认证)。 当前阶段的风控检测如下: - **设备ID绑定关系:**服务端储存用户的历史登录的设备ID与手机号的绑定关系,新登录时对比当前设备ID是否与账号库中绑定的历史设备ID一致性; - **SIM卡变更检测:**通过SDK获取当前流量卡号码,对比当前SIM卡号与账号绑定号码是否一致(需处理双卡场景),以及无法获取掩码的场景; - **网络环境异常**(检测VPN代理、跨境IP、高风险基站); **2、用户授权阶段,风控检测** 用户点击授权后,此时风控进一步聚焦身份与操作可信度: - **授权行为分析:**记录用户操作链路(如授权弹窗响应时间、点击位置),结合设备传感器数据(陀螺仪、触摸轨迹)判断是否为真人操作,防范脚本自动授权。 - **风险关联增强检测:**在此阶段激活“四维反欺诈模型”,综合设备、网络、账号历史、当前行为生成动态令牌(token),并植入风险标签(例如风险等级评分0~900)。 - **掩码与token绑定:**掩码手机号与token一同返回客户端,但掩码仅用于界面展示,token则隐含了风控中间结果,供服务端进一步核验 **3、业务验证阶段** 用户服务端进行业务规则校验,同时触发多维度风控策略联动进行判定。 - **服务端需验证token有效性:**服务端调用运营商接口凭token换取完整手机号时,是风控的核心决策点:服务端需验证token是否被篡改、是否过期,同时解析其中携带的风险标签(如设备风险评分、IP聚集异常标记) - **多维度风控策略联动:** 1)**服务端结合自身风控系统(如规则引擎、机器学习模型)对手机号进行深度校验:**检查号码是否在薅羊毛黑名单或二次号库(运营商二次放号风险);分析号码近期行为(如频繁注册/登录多账号/历史行为记录);结合业务场景强化策略(例如支付环节需额外校验本机号码一致性)。 2)**若风控判定高风险(如评分≥600),可拒绝登录并触发二次验证(如动画验证码);低风险则放行并返回完整号码** **4、分支流程** **登录降级流程:用户切换登录方式** 一旦主流程因三方合作方出现异常,或者用户本身不支持走此登录方式,则需支持切换登录方式,支持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第三方登录; **5、异常流程** **1)权限拒绝处理:**用户拒绝授予手机号权限 → 继续引导授权手机号或者选择其他登录注册方式。 **2)运营商能力不可用(运营商故障):**检测到无SIM卡/未开启数据网络 → 自动切换为短信验证码为临时主推登录方式。 **3)Token验证失败:**服务端校验Token无效(过期或被篡改) → 客户端重新获取Token或降级为短信登录。 **4)网络异常:**请求超时/断网 → 提示“网络异常,请重试”并提供重试按钮。 **5)频率限制:**同一手机号连续失败N次 → 临时锁定并提示“稍后重试”。 **6)多端登录限制:**产品设计时,看业务规则是否允许,同一手机号同时在多个端多设备同时登录,若不允许,则最新登录,则需将其他端/设备的踢下线。 **7)向运营商请求超时与重试机制超时机制:**运营商Token接口调用需设置超时(建议≤3秒); **重试机制限制:**单设备每分钟最多重试3次,防止暴力破解。 **安全锁与解锁:**当日连续失败X次,触发安全锁,24h后解锁; **6、关于本机号码获取规则** 回答上一篇文章关于账号账户体系介绍中,提出的问题。 **1)获取原理:**本机号码一键登录主要依赖于运营商的网关认证能力,通过数据流量获取当前SIM卡的号码。 **2)双卡场景:**当用户手机中拥有双卡的取号规则 - **核心规则:**流量主卡优先。因一键登录依赖运营商网关通过数据网络取号。因此,系统会自动选择当前正在使用移动数据流量的SIM卡(即当前的“流量主卡”作为取号对象).eg:若卡1开启数据流量,卡2关闭,则优先读取卡1的号码。 - **双卡均开启流量时:**多数手机系统默认选中用户设置的“默认数据卡”(需用户在手机设置中手动指定);但部分机型(如OPPO),若WIFI和数据网络同时开启,首次打开应用可能默认走WiFi通道,导致取号失败,需用户授权数据权限或切换至纯流量环境。 - **WiFi与流量并存时的处理方式:**1)支持流量切换的终端:SDK会强制将认证请求切换到数据网络,取号后恢复WiFi链接,过程用户无感知。2)仅开启WiFi无法取号,需降级为短信验证码等备用方案。4、特殊场景与兼容性问题:1)携号转网用户:不影响使用,当前流量卡所属运营商为转网后的运营商。2)虚拟运营商:如阿里宝卡、京东通信等不支持。因虚拟号码不归属三大运营商网关管理。3)缓存机制:取号成功后会缓存临时凭证,允许短时间内无蜂窝网络时复用,但换卡或重启后失效。 本文由 @PMSPIR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欧雪 编辑:彭孝秋 硬氪获悉,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量旋科技」)近日完成数亿元B系列融资,投资方包括建信股权、梁溪科技城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以及星空投资、华强资本、九颂基金等多家机构。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升级迭代、场景应用深化和加速全球化布局。 「量旋科技」成立于2018年,核心团队成员来自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其创始人兼CEO项金根为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和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和副研究员。 以技术研发和商业落地双轮驱动为核心,「量旋科技」依托教育级核磁量子计算机、产业级超导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云平台和应用软件进行产业布局,赋能科研教学、药物研发、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AIoT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Web3、元宇宙的热潮推动,算力需求远无止境。但是,传统计算机的摩尔定律濒临极限,量子计算成为突破极限,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科技。 项金根向硬氪表示,当前量子计算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如何平衡市场拓展与技术研发的进度对公司来说极具挑战。目前,「量旋科技」作为国内少数具备超导量子芯片自主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能力的企业,已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客户基础。 在产品应用市场上,「量旋科技」的教育级核磁量子计算机具有性价比优势。2020年,「量旋科技」发布全球首款桌面型核磁量子计算机“量旋双子座”,拥有小型化、免维护、稳定性高等特点。 此后,「量旋科技」又陆续推出“量旋双子座Mini、量旋双子座Lab、量旋三角座Ⅱ”等系列产品,形成从教学设备到基础科研仪器的完整布局,从中小学科普实验到高校科研教学的全阶段需求的覆盖,已为全球超200所高校和中学提供量子教育产品及服务。2025年,公司预计在硬件产品持续迭代的基础上,打造AI量子教学助手等产品服务。  量旋科技教育级核磁量子计算机系列产品(图源/企业) 而在超导技术路线上,「量旋科技」2023年发布纯自研、可标准化量产的超导芯片“少微”,具有高Qi值、长比特寿命、高稳定性等特点,同期发布的测控系统实现更便捷可靠的量子比特操控体验、更高的测控精度、更快速的比特标定和产品交付。产品推出当年即实现首枚中国超导芯片出口中东,并于次年完成中国首台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海外交付。 今年,「量旋科技」将在材料工艺、芯片设计、操控精度、读取效率、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环节实现迭代和突破,同步提升全产业链工程能力。同时,推进百比特级芯片设计和加工,第二代量子测控系统产品研发,向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NISQ)和实用化量子计算机迈进。  量旋科技产业级超导量子计算机系列产品(图源/企业) 项金根向硬氪透露,「量旋科技」近年订单和交付客户数量显著增长,今年营收预计较去年翻倍,有望突破5000万元。 “从量子计算的整体发展来看,未来主要方向是朝着通用量子计算迈进。”项金根表示,其中量子纠错和容错量计算技术越来越重要。他透露,「量旋科技」此前主要聚焦于相关理论研究,未来将逐步开展量子纠错和容错计算的实验验证工作。 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量快速增长,传统计算模式逐渐接近物理性能极限,算力不足成为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量子计算作为新的技术方向,能显著提升计算能力,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解决算力瓶颈的重要探索方向。 “人工智能跟量子计算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项金根告诉硬氪,一方面,人工智能以教育与研发两条主线加速量子计算落地;另一方面,量子计算将成为人工智能的算力引擎。项金根透露,目前「量旋科技」正在做一些算法类的研究,考虑利用量子计算来解决人工智能中某个模块的算力。 未来,「量旋科技」将重点聚焦三方面工作:在技术上,持续推进超导量子计算机、桌面型量子计算硬件及量子计算云平台等软件的升级,提升算力水平;在应用场景上,深入金融、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推动量子计算技术与实际需求的结合;在全球化布局上,系统拓展国际市场,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投资方观点:** **建信股权管理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基金表示:**“量旋科技在超导量子芯片领域实现全流程自主研发,且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梁溪科技城发展基金表示:**量旋科技“技术研发+商业落地”的模式为区域科技企业提供了示范意义,为区域科技产业发展注入了创新动。 **星空投资管理合伙人王剑飞认为:**量旋科技在超导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算法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展现了扎实的工程化能力和产业化潜力。公司核心团队源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顶尖高校,兼具前沿科研积淀与商业化落地经验,其全产业链自主研发能力将为中国量子科技竞争构建核心优势。此次投资量旋科技,是星空投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布局。 **华强资本高级投资总监潘学诗认为:**量旋科技在中国量子计算领域构建起从硬件、软件到解决方案一体化的全栈能力,是硬科技产业化的典型案例,其全产业链自主研发能力将为中国量子科技竞争构建核心优势。 **新晋投资方九颂基金表示:**“量旋科技在量子计算领域展现出的创新技术实力、市场竞争力与成长潜力值得期待。其致力量子计算产业化的愿景,与九颂基金通过投资推动高科技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的理念高度契合。未来,九颂基金将依托自身资源,助力量旋科技加速量子计算在多行业的产业化落地与价值释放。”
据名记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最新分析,**苹果iOS 26公测版有望在7月23日前后发布。****届时,所有支持的iPhone都能升级,仅需在[Apple Beta](https://beta.apple.com/)官方网站申请资格就能直接在设置界面升级。**  iOS 26采用全新Liquid Glass(液态玻璃)设计语言,这是自iOS 7以来最大的设计更新。 **Liquid Glass能折射光线并通过镜面高光动态响应用户的动作,可配合用户调用选项或切换界面等操作,与设备的圆角巧妙呼应。** 新设计涵盖主屏和锁屏,比以往更个性、更生动,Liquid Glass还为App图标和小组件带来新的自定义选项,包括精美简约外观。  在锁屏上,时间会根据墙纸图片的可用空间进行调整,空间场景功能会在用户移动手中的iPhone时,通过3D效果让墙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相比于最初发布的版本,**目前iOS 26 Beta 3中很多的液态玻璃效果已经被削弱,在部分场景下用普通的磨砂效果替代,卡顿和混乱的显示效果已经大大改善。**  根据苹果此前的公告,iPhone XS、iPhone XS Max和iPhone XR三款机型将无法继续支持,只能永远的停留在iOS 18了。 而iPhone 11系列、iPhone SE二代及后续机型,均可升级到iOS 26。  **具体支持机型如下:** iPhone 16e iPhone 16/16 Plus iPhone 16 Pro/16 Pro Max iPhone 15/15 Plus iPhone 15 Pro/15 Pro Max iPhone 14/14 Plus iPhone 14 Pro/14 Pro Max iPhone 13/13 mini iPhone 13 Pro/13 Pro Max iPhone 12/12 mini iPhone 12 Pro/12 Pro Max iPhone 11 iPhone 11 Pro/11 Pro Max iPhone SE(第二代及后续机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30.htm)
近日,**国内最大的民航信息服务平台航旅纵横的APP首页上,悄然出现了“民航官方直销平台”的字样。**有网友认为,航旅纵横开始发力机票销售业务,这代表着民航版的12306出现了。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5fa944d17f5e46d198d1385658de61d9.jpg) 之所以航旅纵横会被旅客定义为“民航版的12306”,是因为航旅纵横是民航旅客用得最多的出行信息服务平台,目前激活用户已破1亿,央企中航信,东航和南航都是其股东。 报道称,与携程,去哪儿等OTA不同的是,航旅纵横上销售的机票,并不是来源于众多机票代理,而是国内航空公司的直销机票资源。**所有机票产品都由各家航空公司直接发布和运营,航旅纵横平台负责展示,并且不收取航司的代理费。** 目前,平台已整合了37家国内航空公司的直销机票资源,用户可以在单一界面完成多家航司直销机票的比价和购买,不用再去不同航司官网之间切换比较。 且航旅纵横强调订购机票,“0差价、0捆绑、0套路”,这样的订票需求简直是对一些第三方平台的降维打击,肯定有不少网友体验过,第三方平台机票页面刷新一下涨价几十到上百元的无语经历。 此外,第三方平台还有大量机票代理出票,旅客订购的机票,由一些违规票代通过销售用积分兑换来的机票,再加价卖给消费者,这类票虽然便宜,但后续的退改签却更加麻烦。 **而航旅纵横通过由多家航司在同一平台自行运营各家的机票资源,解决了用户比价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客票的安全和监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26.htm)
“您的快递已由‘消火栓’签收”——这一看似荒诞的场景正悄然出现在多地小区。近日,北京、江苏等地接连曝出快递被塞进消火栓箱的现象,不仅堵塞消防通道,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99aed61424bb488c91da41551fefa895.png) **有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小区消火栓已成“临时快递柜”**:北京海淀区某社区消防水带上随意堆放包裹,大兴区部分消火栓被快递塞满,江苏盐城快递员甚至拍下快递与消火栓的合影作为投递凭证。 网友上传的视频显示,消防水带因长期受压已明显变形,消火栓门常年敞开,严重影响器材取用。 消防实验直观揭示了潜在风险:**无遮挡时,消防员取用设备灭火仅需43秒;而清理堵塞快递后完成操作耗时达1分15秒,延误近半分钟。**在火灾救援中,每一秒都关乎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延误可能造成火势失控的严重后果。 从法律层面看,此类行为已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条明确规定,埋压、圈占消火栓的个人将面临警告或500元以下罚款,单位违规将被处以5000元至5万元罚款。 责任认定清晰:消费者要求放置、快递员违规执行、快递公司监管失职,均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42107b766a764de9beae7f57818e3446.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24.htm)
Files 是一款适用于 Windows 10 和 11 的热门文件管理器,也是原版文件资源管理器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它功能丰富,在 Windows 11 上看起来非常漂亮,免费,并且定期更新功能。最新的预览更新版本 3.9.12 对地址栏、搜索和筛选功能进行了重大改进。  在文件预览 3.9.12 版本中,该应用将获得全新的 Omnibar 控件。它是一个与浏览器地址栏功能相同的新控件。它将“面包屑”路径和搜索框合并为一个 UI 元素。默认情况下,新的 Omnibar 会显示面包屑,即文件夹的当前路径,可快速访问路径中的各个目录及其嵌套文件夹。 [](https://cdn.neowin.com/news/images/uploaded/2025/07/1753033882_files_omnibar.webp) 除了视觉上的改进之外,新的 Omnibar 还引入了一个新的 Home 按钮,带有专用的弹出窗口,可让您导航到快速访问项目、驱动器和其他元素。 [](https://cdn.neowin.com/news/images/uploaded/2025/07/1753033862_files_omnibar_1.webp) 您可以点击新的多功能栏(或按 Ctrl + L)来编辑或复制当前路径、粘贴新地址,或通过输入文件夹位置导航到另一个文件夹。多功能栏现在还包含命令面板,您可以通过按 Ctrl + Shift + P 来触发它。 [](https://cdn.neowin.com/news/images/uploaded/2025/07/1753033869_files_omnibar_2.webp) 有了多功能栏,文件管理工具不再使用专用的搜索栏。您可以通过按 Ctrl + F 或点击多功能栏中的搜索按钮来搜索文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开发人员更改了筛选的工作方式。现在,文件管理工具拥有专用的筛选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搜索框中输入时默认筛选项目。它运行速度更快,也更直观。 [](https://cdn.neowin.com/news/images/uploaded/2025/07/1753033876_files_omnibar_3.webp) Files Preview 3.9.12 中的其他变化包括 OX Drive 集成和部分 RTL 支持。 您可以从 Files.community 官方网站[下载 Files Preview 3.9.12](https://files.community/download)。如果您想支持开发人员,可以[从 Microsoft Store](https://apps.microsoft.com/detail/9NSQD9PKV3SS)购买预览版。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22.htm)
可折叠智能手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种外形设计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三星作为这一理念的先驱,苹果公司已经推出了第七代可折叠手机。如今,随着这一概念和技术的成熟,苹果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推出了首款可折叠手机,据传将于2026年上市。  据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 (Mark Gurman) 报道,苹果的下一个 iOS 27 更新将优先考虑传闻中的可折叠 iPhone 的新功能。iOS 27 的开发即将启动,苹果希望将重点放在折叠体验上。 随着首款可折叠 iPhone 的推出,苹果正在进入一个发展成熟的市场。与初代 Apple Vision Pro 不同,预计该公司不会带来重大创新。据报道,苹果专注于类似Galaxy Z Fold7 的设计,采用内折式显示屏。不过,据传,首款 iPhone 将在内折式显示屏和铰链方面进行一些明显的改进。 可折叠手机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苹果再也无法忽视这个市场。推出一款价格不菲的可折叠iPhone将有助于该公司提升收入,并重新点燃人们对其主打产品的兴趣。许多用户对这款类似书本的可折叠手机感兴趣,但Android是唯一的平台选择,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随着苹果的加入,这种外形设计对许多用户来说将变得更加有趣。 不过,这些用户必须确保自己的口袋足够充裕。首款可折叠 iPhone 的售价预计不会低于 2000 美元,因此,2017 年推出的第一代 iPhone X 和 2023 年推出的 Apple Vision Pro 的标价冲击力将在明年到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20.htm)
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访华,**并出席了我国链博会,开幕式上的唐装中文演讲备受关注。**央视的《面对面》节目还对他进行了专访,谈到了一些关于中国、AI、供应链等各方面内容。 **黄仁勋表示,中国供应链体系全球数一数二,堪称世界级的奇迹。**  **“中国运营着全球数一数二的供应链体系,它的规模、复杂性、多样性,制造商的产品类型、技术含量,参与建设中国供应链的企业数量,都堪称世界级的奇迹。”** 他表示,中国还为全球其他供应链提供设备、控制系统和零部件,所以说中国不仅自己做供应链,**还研发技术和产品帮别人做供应链。**  因为全球供应链正日益多元化,甚至可以说正变得越来越冗余,这其实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机会,把自己的供应链制造技术推广到全球,因为世界各地都在新建供应链和生产线。 但有一点不会改变,无论发生什么,**全球供应链根本不存在彻底脱钩的可能性。** 整个体系太复杂了,永远都会相互关联,这种关联也是大家需要的,这正是供应链最妙的地方。  以当今各行业的复杂程度而言,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一个供应链体系不相互关联、不相互依存的世界,**这种相互依存不仅是必要条件,更是良性状态,它能增强我们的抗风险能力。** **虽然我们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不大,但我们服务的很多客户、技术合作伙伴,都是在中国的供应链中。**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14.htm)
7月19日,陕西省神木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取消道路(辅道)停车泊位收费的公告》。公告显示,为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方便广大市民停车,经研究,决定取消道路(辅道)停车泊位收费,取消范围为“神木市城投公共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道路(辅道)停车泊位”。 公告内容还称,“请广大市民朋友自觉将车辆停放在停车位线内,按‘齐头、顺向、入位’规定有序停车”。 “为避免恶意长期占用车位,交管部门将依规对停放超过72小时的车辆进行强制拖离;对不按规定乱停乱放的车辆,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d379418335904e6da153d35418611288.png) 神木市此举也收获网友力赞,而在其它地方,“取消路边停车收费”的呼声也由来已久。 有网友认为,“车主都有路边停车的需求,画条线就能收钱,但车被撞了却不管,只提供停车场收费服务,却没有停车场保障服务,路边停车收费本来就不合理”。 还有网友表示,“路边停车收费也算是创收的好项目,只有有实力的县市才愿意放弃这块蛋糕,陕西神木市算是西北地区最富的县级市,人均GDP在2023年就超过了40万元/人,是北京、上海的两倍,当地十五年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与之相比,路边停车不收费也算是正常操作了“。 备注:神木为“西部煤都”,每年煤炭产量占全国7%以上,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市(县),煤炭探明储量500多亿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12.htm)
7月1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引导合理消费,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新规自7月20日起执行。公告中提到,超豪华小汽车征收范围调整为“每辆零售价格90万元(不含增值税)及以上的各种动力类型(含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动力类型)的乘用车和中轻型商用客车”。 这也就相当于,**超豪华小汽车的消费税起征点由此前的130万元,下调至90万元,代表着更多的豪华车型被例如征税范围。** 豪车消费税新规,主要将影响进口豪华车品牌,包括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路虎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为此,各车企也纷纷推出了相应的兜底政策。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da990dceb3fa4755990842fea1d7519d.png) 捷豹路虎中国日前宣布,即日起到7月31日,**消费者在授权经销商处购买指定车型并开具发票后,即可享受豪车税全额补贴政策,新增的裸车相关的消费税将由厂家全额承担。** 奔驰方面则有经销商宣布,部分奔驰迈巴赫S级、GLS SUV等车型,在8月31日前下单,豪车税经销商全额承担,税改价不改。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0b08ead8590140fda9e11875d2424244.png) 除了推出兜底政策外,还有车企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例如,**例如特斯拉将Model X入门版指导价从92万元调至89.9万元,并将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拆分为6.4万元选装包,从价格上就规避掉了豪车消费税。** 整体来看,豪车消费税更多影响的是进口豪华品牌,至于国产品牌影响有限。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10.htm)
 ## 古尔曼重申: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 iPhone Fold 明年发布,起售价不低于 2000 美元 7 月 20 日,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在最新一期 Power On 通讯中重申苹果可折叠手机 iPhone Fold 将于 2026 年(明年)发布,预计起售价不低于 2000 美元(现汇率约合 14359 元人民币)。 古尔曼表示,在过去七年里,三星已经在折叠屏领域完成了艰苦的行军,为苹果 iPhone Fold 应用的各项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后续苹果将通过 iOS 27 充分发挥该机全新形态带来的种种特性,预计将引入全新多任务界面机制、同时还将调整系统 App,令相应 App 在内外屏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古尔曼同时指出,苹果公司决定推出 iPhone Fold 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市场对此类手机拥有强烈兴趣,公司希望借此进一步扩大旗下机型在华销量。 规格方面,目前外界普遍预测这款 iPhone Fold 折叠机将配备一块约 7.8 英寸的内屏,以及一块 5.5 英寸左右的外屏。该机在折叠状态下厚度预计为 9mm 至 9.5mm,展开后厚度预计为 4.5mm 至 4.8mm。(来源:IT之家)  ## 消息称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已招募 44 人:一半来自中国,40% 曾在 OpenAI 任职 7 月 20 日,据内部消息人士透露,Meta 旗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Superintelligence Labs)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专注于开发各类基础模型。目前,该实验室已汇聚了 44 名顶尖人才,其中有 50% 的员工来自中国,而 40% 的员工此前曾在 OpenAI 任职。 Meta 近期的招聘行动可谓是火力全开,不惜重金从 OpenAI、苹果等知名企业挖角。在成功招募苹果公司基础模型负责人时,Meta 更是开出了高达 2 亿美元的签约奖金。此前,Meta 已经从 OpenAI 挖走了 3 名员工,其中一名员工曾表示,他们并未获得 1 亿美元的签约奖金。  据消息人士 @deedydas 获取的详细员工名单显示,超级智能实验室的员工构成相当多元化。除了 50% 来自中国外,75% 的员工拥有博士学位,70% 的员工为研究人员。从来源公司分布来看,40% 的员工来自 OpenAI,20% 来自谷歌的 DeepMind,还有 15% 来自 Scale 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入职的员工大多尚未在 Meta 工作满一个月。据悉,这些员工的年薪可能在 1000 万至 1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7179.6 万至 7.18 亿元人民币)之间,但这一数字尚未得到官方确认。(来源:IT之家) ## ## **黄仁勋谈中国 AI 市场:不会因英伟达而停止,正在与小米合作** 7 月 21 日,据央视新闻报道,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采访中提到,中国 AI 市场的发展不会因英伟达的存在与否而停滞,「如果英伟达不在这里,华为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他高度评价华为是「非凡的科技公司」,在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能力方面「强得令人难以置信」,并称华为已具备推动 AI 发展的所有必要能力。 谈及与华为的关系,黄仁勋坦言双方是竞争对手,但强调「对手不是敌人」。他表示:「世界很大,我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竞争很多年,但我对他们的感情是钦佩、尊重,并且充满竞争意识。」对于华为 AI 芯片能否取代英伟达的问题,他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并指出华为仅用几年时间就能与耕耘 30 年的英伟达相提并论,「这说明了一些问题」。 黄仁勋还透露此次访华期间与小米创始人雷军会面。他回忆道:「从认识雷军的第一天起,就知道他会取得非凡成功。」双方合作始于手机领域,现已扩展至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多个项目。黄仁勋盛赞中国市场「既有活力,又有创新能力卓越的优秀工程师」,认为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数量全球领先,消费者市场规模庞大。(来源:IT之家) ## ## 报道:英伟达 H20 库存有限,且没有复产计划 7 月 20 日,据科技媒体 The Information 报道,英伟达已告知中国客户,其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H20 人工智能芯片库存有限,并且目前没有计划重启生产。 央视新闻此前报道,黄仁勋透露,美国已批准 H20 芯片销往中国,英伟达还将推出一款名为 RTX Pro 的新显卡。因此,英伟达目前只会履行现有库存所能支持的订单。 生产中断的后果是,即便英伟达希望恢复供应,也将面临巨大的时间成本。据该报道引述黄仁勋本周在北京链博会上的说法,从零开始制造新芯片可能需要九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快速补充 H20 库存几乎不可能。 据媒体援引两位英伟达员工透露,最近几周,公司正在与一些最大型的中国客户沟通,了解他们具体的芯片需求——比如希望购买多少 H20 或未来的 Blackwell 芯片。英伟达还在收集客户对 H20 的反馈意见,以及对下一代产品的改进建议。这些交流将帮助英伟达决定,是否值得继续追加 H20 订单。(来源:华尔街见闻) ## 特朗普政府启动对 SpaceX 合同审查,结果发现与马斯克「脱钩」很难 7 月 20 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政府 6 月初因马斯克公开批评其政策,威胁终止其公司政府合同,随后启动对 SpaceX 数十亿美元合同的审查,以核查潜在浪费。 但审查发现,特朗普政府难以找到方法减少政府对 SpaceX 依赖,反而凸显了各机构对 SpaceX 先进技术的高度依赖。至少目前,美国政府在许多火箭发射和近地轨道卫星服务上可选择的替代方案有限,这种局面会继续让 SpaceX 以及马斯克本人在太空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审查由美国总务管理局牵头,要求多个机构提交合同评估表,但结论显示缺乏替代方案。SpaceX 总裁肖特维尔近期与白宫会面,而部分合同或继续受审查。此举反印证了政府对 SpaceX 技术的深度依赖,短期内其地位难以撼动。马斯克及 SpaceX 未予置评。(来源:凤凰科技) ## SpaceX 星舰基地工伤率达行业 6 倍 7 月 20 日,据媒体报道,马斯克旗下的 SpaceX 公司正以其星舰(Starship)项目的快速进展震惊世界,然而一份最新的员工安全记录却揭示了其背后高昂的人力成本。报告显示,位于德克萨斯州的星舰基地(Starbase)工伤事故率远超行业水平,员工受伤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制造工厂。 根据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5 月份发布的数据,作为 SpaceX 庞大发射和制造中心的星舰基地,其 2024 年的受伤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几乎是同类航天器制造机构平均水平的 6 倍,更是整个航空航天制造业平均值的近 3 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远高于平均值的工伤率并非新现象,自 2019 年以来便一直持续存在,SpaceX 也从那时起开始向联邦监管机构共享该基地的受伤数据。 OSHA 使用「总可记录事故率(TRIR)」这一标准化指标衡量安全记录。2024 年,SpaceX 公司整体 TRIR 飙升至每 100 名工人 4.27 次受伤(基于平均 2690 名员工计算)。仅星舰基地一处,受伤员工因伤无法完全履行正常职责的总天数就高达 3558 天,另有 656 天因伤完全无法工作。值得注意的是,TRIR 指标本身存在局限,无法区分缝针等轻伤与截肢等重伤。(来源:快科技) ## 中国战队包揽「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冠亚军 7 月 20 日,据媒体报道,被称为「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的 RoboCup 正在巴西萨尔瓦多举办。 清华大学火神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类人组成人尺寸组决赛中会师,提前锁定冠亚军,实现中国在该组别的首次夺冠。据悉,比赛要求机器人完全自主运行,具备运动控制、视觉识别和多机协作能力。  两支队伍使用的均是中国国产机器人加速进化 T1,采用力控关节技术和 200TOPS 算力的 AI 芯片,能实时调整动作。在类人组小型尺寸组别比赛中,清华大学 TH-MOS 队和德国 Boosted HTWK 队打入决赛,两支队伍使用的均是中国国产机器人加速进化 K1。 此前,从未有中国战队在 RoboCup 类人组夺冠。据介绍,清华团队自 2004 年参赛,历经硬件短缺、算法迭代,2008 年首创「虚拟斜坡法」提升行走稳定性,2014 年逆境夺季军。 ## 马斯克宣布将推出儿童版 AI 应用「Baby Grok」,暂未披露功能细节 7 月 20 日,马斯克通过社交平台 X 宣布,其人工智能公司 xAI 将开发一款专为儿童设计的应用「Baby Grok」。马斯克未透露「Baby Grok」的具体功能细节,仅表示该应用将为儿童提供「友好型内容」。 马斯克于当地时间周一宣布,Grok 付费订阅用户现可试用 AI 聊天机器人新版「虚拟伙伴」(Companions)功能,但也有部分免费用户表示可以访问该功能。Grok 首批上线的虚拟形象包括动漫角色 Ani 和卡通熊猫 Rudy,其中后者还支持「Bad Rudy」模式。  随后,马斯克又在 17 日宣布,Grok 平台上的「男性伙伴」将命名为瓦伦丁(Valentine),该名取自海因莱因的小说《异乡异客》主角,这本书同样也是「Grok」一名的来源——「To Grok something」意味着深刻而富有同理心地理解某事。 目前尚不清楚「Baby Grok」应用是否与刚刚上线 AI 伴侣有关。(来源:IT之家) ## NVIDIA 为消费者带来 15 亿至 320 亿个参数的推理模型 7 月 20 日,NVIDIA 发布 OpenReasoning-Nemotron,该系列包含四个轻量化推理模型,参数规模分别为 15 亿、70 亿、140 亿和 320 亿,均基于 671 亿参数的 DeepSeek R1 0528 压缩而来。这些模型基于 Qwen-2.5 架构优化,可在普通游戏设备上高效运行,降低了对高性能 GPU 和云端计算的依赖。  NVIDIA 利用 NeMo Skills 流水线生成了 500 万个数学、科学和代码解决方案数据,并通过监督学习微调模型。其中,320 亿参数版本在 AIME24 和 HMMT 竞赛中分别取得 89.2 分和 73.8 分,而 15 亿参数版本也表现稳定。用户可通过 Hugging Face 获取模型,支持强化学习优化和任务定制。 此外,采用 GenSelect 模式(多次迭代筛选最优答案)时,32B 模型在数学和编程基准测试中媲美 OpenAI 的 o3-high 性能。由于未使用强化学习训练,该系列模型为社区提供了清晰的优化起点,尤其适合游戏玩家和本地 AI 爱好者低成本体验先进推理技术。(来源:网易科技)  ## 在 ColdPlay 演唱会抓包「出轨」视频疯传后,美国 IT 公司 CEO 拜伦辞职 7 月 20 日,美国 IT 公司 Astronomer 发布声明称,CEO 安迪·拜伦(Andy Byron)已提交辞呈并经董事会批准。董事会将启动新 CEO 遴选程序,在此期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官皮特·德乔伊(Pete DeJoy)继续担任临时 CEO。声明称,「公司领导者被要求须在行为操守和问责方面树立标杆,但最近这一标准未能得到满足。」  此前安迪·拜伦与女同事在英国「酷玩乐队」的演唱会上疑似亲密搂抱的画面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并引发争议。(来源:界面)
3500网站遭劫持,隐蔽JS+WebSocket窃取算力挖矿。
据媒体报道,**在《面对面》专访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他表示,中国AI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黄仁勋指出,即使英伟达缺席,中国本土的创新者、芯片公司以及像华为这样的企业,也能满足市场需求。 许多云服务提供商也将自主研发芯片来支撑业务发展。“所以我认为中国AI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他明确表示,“**如果我们不在这里,华为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我对人类创新能力的信心,有志者事竟成。**” 他特别盛赞华为的技术实力,称其为一家“实力强劲的公司”。黄仁勋举例道:“若仔细观察华为手机,就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技术奇迹。”他进一步评价道:“如果你看现在的华为,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非常出色,AI技术也相当卓越。这是一家拥有强大芯片设计能力、系统设计和系统软件的公司。” 此前,**当被问及华为AI芯片在训练领域能否取代英伟达时,黄仁勋就曾表示“这只是时间问题”,并高度评价华为拥有顶尖的芯片设计能力。** 他特别指出华为在系统工程、网络工程等多个技术领域表现出色,且凭借自有云服务实现了市场独立开拓,展现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黄仁勋坦言将尽全力向华为及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学习。他警告称,任何轻视华为和中国制造能力的人都“极其天真”。**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8b888cb907ca499ab8e3c05c24aeaae9.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06.htm)
为了庆祝自己冠名的“苏超”徐州队进了2个球,**支付宝宣布为江苏全省送出200万碰一下立减补贴。**从比赛结束哨响,到明晚24点,只要在江苏省内支持支付宝碰一下的店里消费就能立减2元,每人一次,先到先得。 此外,**支付宝还表示已经跟东北街边烧烤”的老板娘说好了,来吃烧烤的球迷,每笔消费用碰一下结账,都能立减88.88元。** “支付宝碰一下” 是支付宝推出的创新支付服务,无需打开App,用户解锁手机后,轻轻碰一下商家收款设备的小蓝环或点餐小蓝环,就能快速完成支付,大大提升支付效率。 这一便捷支付方式,特别契合烧烤店这类高频小额消费场景,让顾客在大快朵颐后能迅速结账。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830262dc56f642fb9b62905b8fd16a3c.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7004fbdc1b604d33ad87fc4d72830c78.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02.htm)
NVID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接受了央视《面对面》的专访,其中大赞中国供应链、AI等领域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提到这次在北京见了雷军,并透露从小米创立之初双方就开始合作了。** **黄仁勋称:“我与雷军合作已经很久了。我们一起做过手机,现在正在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软件等等,还有很多项目正在合作。**中国市场既有活力,又有创新能力卓越的优秀工程师,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数量是全球最多的之一,唯一能与之比肩的只有美国,而且终端消费者群体规模极其庞大。”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9afa0afec9a54fc79d13594e8fddf96f.jpg) **他此前还提到,从认识雷军第一天起就看得出来,他将来一定会取得非凡的成功。** 据悉,这次两人会面,雷军还向其展示了小米SU7 Ultra,并且在车前合影。 他还表示:“雷军给我展示了他们的新车,技术令人难以置信,造型设计优美,车载科技堪称世界最佳。我非常想买一台小米车,可惜在美国买不到,这是我们的遗憾。”  据悉,黄仁勋和雷军早在十年之前就开始合作,当时NVIDIA还并不是这么知名,也远没有这么成功。 2013年底,小米公司发布了小米手机3,当时黄仁勋还亲自登上发布会现场,并且用中文演讲。  当年的小米3搭载了Tegra处理器,不过表现不如人意,NVIDIA在手机领域最终铩羽而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雷军年初在小米SU7 Ultra发布会上穿了一件皮衣,称比较容易搭配Ultra这种极致驾驶的风格,结果被认为抄袭黄仁勋。  雷军对此表示:“好像我在认识黄仁勋之前,每个人家里是不是都有两三件皮衣。难道我一穿皮夹克就是抄黄仁勋?我一穿西服就是抄马斯克?这太滑稽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300.htm)
在手机和平板的应用商店下载安装 App ,应该是差友们再熟悉不过的操作之一了,各大厂商都有官方的商店,Android党也可以自己四处搜刮 APK 安装包去折腾。相对来讲,iPhone和iPad用户就没那么自由了,不过好在那些常用的软件,基本上都能在果果的App Store找到。  除非你是个喜欢折腾和搞机的人,那么App Store已经可以满足很多人的需求了。 可是很多iPhone用户在下载 App 的时候却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不是哥们儿,凭啥我在官方商店下载软件的速度这么慢啊,只能对着那个圆圈干瞪眼……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小红书上面吐槽苹果App Store下载龟速的帖子并不少,大伙也慷慨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什么改DNS 、重启、开加速器等等。  作为一个苹果Android双持党用户,托尼自己也经常听到同事抱怨iPhone的App Store下载速度慢得离谱,明明是最基础的功能,为啥却这么拉胯? 于是乎,托尼决定和编辑部同事们一起研究一下这到底是咋回事儿,而在做了一大堆测试之后,我在这里可以省流告诉大家一个很反直觉的结论: App Store下载速度慢,还真不一定是苹果的问题,网上说的方法也完全不对,都是运气和心理作用。 这背后的原因有点复杂,但我们能肯定的是,至少跟苹果和联通没有配合好有关系。 至于为啥,大伙看完这篇文章和我们做的测试就知道了。 其实测试的方法并不难,简单来讲就是在App Store下载软件时进行抓包,看看下载过程中iPhone连接的是哪个省份的苹果App Store分流服务器,也就是CDN节点(相当于把网站的资源内容存放在距离你更近的服务器)。  如果在使用任一运营商的过程中,出现了服务器IP跑到十万八千里的程度,同时下载速度很慢,肯定是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当然,网上很流行的修改DNS的方式我们也试了,可以直接省流告诉大家:几乎没用。 接下来和大家聊一下我们的测试流程,我们会分别使用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的网络去下载国区App Store的微博和美团外卖,然后下载美区App Store的Google Gemini和Threads ,每个App均反复下载 5 次。  等三大运营商测试全都跑完后,如果其中有一个测试结果是异常的,会按照网上的教程把默认DNS更改成网友推荐的“8.8.8.8”或者“114.114.114.114”再进行一轮测试,来确认网上说的方法是否可行。 首先登场的是中国移动,讲真移动还是很稳,我们尝试下载了5次微博App,来来回回只访问了两台App Store服务器,分别位于江苏移动和浙江温州移动的机房,都在江浙沪这一块儿,也都是中国移动自己的资源。  而美团外卖下载5次的过程中分别选择了3个App Store服务器,从IP定位看依然是江浙沪地区的移动机房。  基础的没难倒中国移动,所以接下来我们上了点强度,退出了iPhone里的国区ID,切换到美区App Store ,看看这次连接的下载服务器走向如何。 嗯...结果还是没太大变化 —— 分别下载5次Google Gemini和Threads之后,除了江浙沪IP之外,也只是多了一个福建厦门的移动IP,确实远了点,但不多,就在浙江隔壁。而且下载速度也很快。  到这里,不仅是正在看文章的你们,就连托尼自己也觉得这个测试可能测不出啥结果的时候,轮到联通闪亮登场了... 当我们换成联通的网络环境下载微博的时候,App Store居然请求了足足32次...  不仅请求次数多到离谱,下载速度也和网友们说的一致,慢到让人等不下去了。 后来一看连接到的App Store分流服务器信息,好家伙,联通居然直接给我们干到湖南长沙的联通机房去了... 不仅是微博,美团外卖也同样在下载5次的情况下,只会连接到一个湖南长沙的IP,真的挺离谱的,有种江浙沪没通网的感觉。 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如果我切换到美区,那么能连接到苹果在浙江的分流服务器吗? 答案是不仅不会,甚至所有IP都会跑到山东 济南或者淄博...  好了,这下山东是宇宙中心的事情彻底说不清了。 不过抛开玩笑,托尼是真的有点搞不明白,为什么国区和美区下了这么多遍App,居然一个江浙沪的IP都没有... 当然,我们也尝试了修改DNS看看有没有改善,具体的测试数据我们放到后面,先给大家看看电信的测试结果。 结果电信居然比移动还稳,它是唯一一个能做到连续下5遍国区App,IP都能锁死在江浙沪的。  美区的测试结果甚至要更好,连浙江省都没出...  其实到这里,测试结果已经很明显了,在相同设备但是不同网络环境的情况下,并在App Store下载完全相同的App,只有联通的IP会到处乱跑。 而且别说浙江省内了,连江浙沪这一块儿都八竿子打不着关系... 所以在我们的测试环境下“iPhone加联通,约等于失踪”,这句话不仅对5G信号有效,也对App Store的下载有效。 当然,到这里还有一个大家在文章开头就已经知道的结局,修改DNS的实际作用并不大,托尼这里也把测试截图和数据整理给大家。 托尼这里修改了两次DNS,并且每修改一次都会重新下载5遍国区和美区的App,和前面的流程是一样的。  结果国区下载还是没有任何变化,照样给你跑到山东下载美团外卖。 美区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要么留在杭州本地,要么直接跑到天津津南区,这个IP分配的完全没有任何规律可言。 而为了让测试数据更多,除了8.8.8.8这个DNS,我们还修改了另一个相当经典的114.114.114.114,但是结果反而更乱了...  我在杭州下个美团外卖,可以给你干到湖南、天津和山东,但就是不给你浙江本地的IP... 所以事情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就像开头跟大家省流的说法那样: 苹果App Store下载速度很慢,是因为联通和苹果之间没有合作好,并且修改DNS也几乎不会改善这个问题。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联通和苹果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之前,在意App Store下载体验的iPhone用户,可以考虑绕开联通这个选项了... 那么伴随着这个白忙活之后令人失望的消息,本期节目也即将结束了。 不过至于山东的iPhone联通用户嘛,要么你们下载速度挺快,要么你们分配到的IP是浙江,咱们双向奔赴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296.htm)
7月20日,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第7轮,苏州队主场对阵镇江队。**苏州队开场秀由履带机器人wawa领头出场,还有20个割草机器人变换各种阵型表演。**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701cb1d5b1e2465bba41fc1d5be5b7c9.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b521e848277c4435b6f8f3584c56e900.png) 值得注意的是,场边还有高科技洒水机器人陆虎60,**集轨道运载车、大功率履带车与高压雪炮于一体,行驶最高时速达40公里。**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edd78b63aa6341bbbef987d7683a3337.png) 陆虎60不仅能进行加压喷水,还能发射出泡沫,有效地阻断火场的可燃物。最大雾化水流距离60米,液压风机最大送风距离60米。 此外,其配备的类似电风扇的装置,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能排出高达25万立方米的浓烟。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21/649a0d18ba724b338bd3b4520de4178a.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294.htm)
凭借LABUBU的全球爆火,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9992.HK)业绩也迎来惊人涨幅。2025年7月15日下午,泡泡玛特披露正面盈利预告,预期集团2025年上半年收入可能较去年同期增长不低于200%;集团溢利(不包括未完成统计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去年同期可能录得增长不低于350%。  公司董事会认为,泡泡玛特业绩暴增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一是泡泡玛特品牌及旗下IP在全球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多样化的产品品类促进集团收入增长;二是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收入结构的变化对毛利、溢利均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规模效应使溢利显著增加;三是持续优化产品成本,加强费用管控,提升盈利能力。 资料显示,泡泡玛特是中国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玛特2024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和CRYBABY四大IP营收过10亿元,13大IP营收破亿元。 2024年年报还显示,去年,LABUBU开始全球流行,LABUBU所在的系列产品销售量突破30亿。 今年,LABUBU更是一举成为全球最火爆的潮玩消费品之一。据蓝鲸财经报道,美银美林的研究报告指出,LABUBU系列今年4月在美国及欧洲市场销量同比暴涨8倍和5倍,多地门店出现排队抢购。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最新业务状况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整体收益(未经核实)较2024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65%-170%,其中中国收益同比增长95%-100%,海外收益同比增长475%-480%。 随着LABUBU的爆火,泡泡玛特股价暴涨,其创始人、董事长王宁财富随之飙升。 截至2025年7月18日收盘,泡泡玛特总市值3301亿港元,相较于2024年初上涨了1129.68%。 福布斯实时富豪榜显示,截至7月19日晚上,王宁家族目前身家为204亿美元,位列中国第十位,领先前河南首富秦英林夫妇的181亿美元身家。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292.htm)
知道大家喜欢看外国人评中国车,这不,兄弟们喜欢看的又来了。最近呢,德国的“汽车之家” ADAC(全德汽车俱乐部)汇总了一下近年来他们对中国新能源车的测评。看了一眼,发现他们对比亚迪啊蔚来啊这些车的评价都还不错,打分甚至比特斯拉还高。 你可别小瞧这个ADAC,他们不仅是“欧洲最大汽车俱乐部”,他们有自己的碰撞测试、出行服务、道路救援、保险金融等业务。相当于中保研+某车帝+救援机构... 德国不少留子应该见过他们家的直升机。  而他们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1903年,当时还叫德国摩托车驾驶者联盟,1911年改为全德汽车俱乐部,还获得了普鲁士皇室的支持,允许ADAC将普鲁士鹰作为标志。  如果有买过儿童座椅的兄弟们可能知道,有些产品会标榜有“ADAC认证”。为啥?就因为他们的测试标准比欧标还严格一些,就比如欧标测试是在50km/h下的正面碰撞,ADAC就是64km/h,还加了个侧面碰撞。  其实啊,十多年前ADAC就测过国产车,而当时中国车的表现是这样的...  A柱直接折断,安全气囊完美避开驾驶员头部,车门严重变形,工程师撬了老半天才打开车门...好在后面的“小朋友”坐在安全座椅里,成功存活...  眼尖的朋友已经认出来了,这就是华晨的中华尊驰...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拿着E-NCAP 5星成绩的中国车们又杀回来啦。看看这次,ADAC是如何评价的吧。注意哈,这里是数字越小评价越高。  大多数中国车,比如蔚来、比亚迪、名爵等都是“gut”(good)。  我们挨个看哈。 首先是比亚迪的Atto 3(元 Plus)。ADAC觉得这款车动力不错,设计好看,空间也还行,能耗19.7度每百公里。就是快充效率也不快和操控精细度有待提高,悬挂较软侧倾明显,转向精准度也一般,雨天加速容易打滑...  不儿,这对一款家用车也太苛刻了吧...等等,它在德国37990欧(约31万人民币)起售?那我觉得这个点评情有可原。该车最终得分2.1分。  而起售价32990欧(27万人民币)的海豚拿到了2.3分,ADAC对它的评价跟元基本一致,车内的实体按键他们挺喜欢的,就是希望能多加点。    接下来是两款重磅级产品,Seal和Seal U,对应的是国内的海豹和宋PLUS EV。 ADAC对海豹的评价很高,称其为Tesla-Jäger(特斯拉猎手)。悬架调校比特斯拉舒适,兼顾运动和家用,转向反馈适中。整车抓地力也很足,即使在雨天弹射起步也不会失控。内部空间宽敞,内饰用料好且工艺精良。隔音效果也很不错。  至于缺点,ADAC认为它的电耗有点高,每百公里21度电,再就是车机难用...最终得分2.0分。  (与此同时Model 3得分2.1)  跟上面的海豹不同,ADAC对宋PLUS EV评价中等,41900欧(34.8万人民币)起售,标配就有电动座椅、全景天窗等,内饰被夸有“高级感”,但操控方面转向不足、侧倾明显。  最终得分2.3分。不过ADAC认为其整车6年15万公里的质保值得考虑。  接下来是咱正米字旗血统的MG 4,售价42640欧(35万人民币)起。ADAC认为MG 4外观具有攻击性,再就是敏锐的底盘调校与精准的刹车系统提供了令人信赖的驾驶体验。  内部空间方面,ADAC认为前排空间也尚可,后排也可以让一米八的大汉舒适坐下...只能说,你们德国人真能忍啊。  缺点方面,舒适性方面略显不足,胎侧偏低、悬挂偏硬,对驾驶舒适性造成一定影响。再就是空调不太精准,要么过冷要么过热...最终得分2.2分  嘿嘿,接下来就是我的ET5T登场了,这车可是这一众中国车里评分最好的了。 ET5T在德国的买断价格为59500欧(49.5万人民币),ADAC对它外观非常满意,柔和流畅的圆润曲面配合狭长大灯和紧致尾部,说是有点像奥迪A7。   对于车内空间,ADAC的评价是“充满品味、采用高品质材料、工艺精湛且带有舒适氛围的休息室”。嘿嘿俺也这么认为的。  驾驶感受方面,也可算是对了ADAC的口味,加速平顺,踏板调校细腻,在避障表现中也稳定。就是舒适模式下方向轻盈但缺乏路感。  ADAC认为该车不足在于,没有前备箱,储物空间的不足,而内部后排空间也有点小。最后就是2024年,蔚来在德国仅有9座换电站,不太能满足需求...最终得分1.9分。  还有一款就是刚上市不久的萤火虫,虽然 ADAC 还没有打分,但是评价极高,没有不满,眼里全是老欧人对crossover的喜爱,大赞外形设计、内部空间和驾驶感受,颜值即正义。  比萤火虫稍大的Smart #1和Smart #3均获得了1.9分。外观流畅,底盘稳定操作体验好,之前ESP未能在紧急避让时精准介入,而导致转向过度的问题也得到了修复。   最后是刚登陆欧洲不久的小鹏G6,ADAC认为其虽然外形平淡,但舒适配置很好,47600欧的起售价就有电动座椅、高保真音响等。  后排空间极为宽敞,2米大汉也能舒适就坐。  其动态表现稳健但不出众,在避障测试里表现灵活稳定,但是悬架偏硬,ADAC还发现G6通过减速带和粗糙路面时车身震动感明显,内部伴有金属鸣响和振动。  其转向反馈比较轻巧,但是回力大,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是转向贼,但开车费劲。最终获得2.0分。  这圈看下来,觉得ADAC这些评价都挺中肯的,既有严谨的数据测量,也有实际的体验,比较贴近他们的使用场景。 只是德国人测出来的能耗都相当离谱啊,比如海豚能跑出19度,除了萤火虫外,其他车基本都是十七八度往上的...  他们测试标注是WLTP工况+跑高速,最后得出计入充电损耗的实际能耗。额,你的这个高速不会是“不限速高速”吧... 不过从上面这些评价大伙也能看出来,德国人对于一辆好车的评价跟国内还是有点差别,说白了都是常年开车攒出来的实用主义偏好。 一是特较真操控,变道、超车得指哪打哪,过弯侧倾得小才踏实,悬挂不能太硬但也不能太软。  二是对湿滑路面的 “突然加速” 特别敏感,毕竟德国多雨多雾,路面常年潮乎乎的,雨天一脚电门下去不打滑、不跑偏,在他们眼里比啥花里胡哨的配置都重要,这其实就是对 “安全” 最实在的要求。  三是高速能耗,跑起来能耗掉得快不快、续航扛不扛造、充电快不快,也是电车好坏的标准。害,谁让他们有不限速高速呢……  毕竟就连Model 3都被他们跑出了19.5的能耗...  最后就是对质保很关心。德国车自己的质保咱就不说了,主要是德国人怕中国车退市以后就没保障了。所以大多数中国车企还是跟本地经销商合作,以打消这方面顾虑... 好了,这次德国人看中国车就到这里吧,感觉现在自己都快会德语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290.htm)
在股市历来表现强劲、经济保持韧性的背景下,一轮又一轮的裁员仍在继续,但企业将裁员与 AI 替代技术直接挂钩的情况仍不常见。IBM 是个例外。其首席执行官在 5 月接受采访时表示,200 名人力资源员工被解雇,取而代之的是 AI 聊天机器人,同时他还称,由于公司在其他领域进行再投资,整体员工数量有所增加。  金融科技公司克拉纳在谈及 AI 如何改变甚至缩减其员工队伍方面,算是最为坦诚的企业之一。“事实是,公司的员工数量已从约 5000 人缩减至如今的近 3000 人,” 克拉纳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西米亚托夫斯基在 5 月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的 “午间动力” 节目采访时说道,“大家去领英上看看那些招聘岗位,就会发现我们在裁员。” 但就业专家怀疑,并非只有 IBM 和克拉纳在进行与 AI 相关的裁员。只是企业往往用 “改组”“重组”“优化” 等词汇来解释裁员,而这些说法背后可能就是 AI 在起作用。 “我们可能正目睹的是由 AI 驱动的员工队伍重塑,只是企业没有公开承认,” 哈佛大学专业与高管发展课程讲师克里斯汀・英奇表示,“极少有企业愿意坦言‘我们在用 AI 取代人类’,即便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许多企业都把这些委婉说法当作挡箭牌,”AtWork 集团的首席运营官兼总裁贾森・莱弗兰特说道。AtWork 集团是一家全国性的人力资源特许经营公司,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超过 4 万名员工。莱弗兰特表示,将裁员描述为更广泛运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比承认裁员与 AI 应用带来的效率提升直接相关容易得多。“企业一边裁员,一边大规模采用 AI,这绝非巧合,不容忽视。” 莱弗兰特说。 帕森斯公司网络安全与软件工程总监坎迪斯・斯卡伯勒表示,从近期企业强劲的收益来看,裁员显然不是为了应对财务困境。“裁员与大型 AI 系统的推出时间契合得令人怀疑。这表明,是在引入 AI 工具之后,而非之前,才开始削减岗位。” 斯卡伯勒说。 她还补充道,使用更模糊的词汇可能是一种更好的说法。“重组” 听起来积极主动;“业务优化” 听起来富有战略性;而强调 “成本结构” 则显得不偏不倚。“但结果往往是一样的:被软件取代。用平淡的语言掩盖这些裁员行为,有助于企业在推进自动化的同时,避免‘对 AI 的抵制情绪’。” 斯卡伯勒说。 许多企业正在削减内容、运营、客户服务和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岗位 —— 这些都是生成式 AI 和智能代理工具能力日益增强的领域,尽管资产负债表状况良好,但企业仍将这些决策称为 “提高效率” 的举措。 “这种沉默是有策略的,” 英奇说,“明确承认 AI 导致岗位流失,会引发员工、公众甚至监管机构的反对。保持模糊的说法,有助于在幕后进行转型期间维持士气和把控舆论。” **将与 AI 相关的劳动力变动公之于众存在风险** 英奇和其他专家表示,在裁员时淡化 AI 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风险管理。即便是那些急于利用 AI 来取代员工的企业,也常常会发现自己高估了这项技术的能力。 “如今许多所谓出于‘效率’考虑的裁员背后,都存在 AI 的暗流,尤其是在后台办公和客户服务岗位,”IT 外包公司 Connext Global 的销售与营销副总裁泰勒・古彻说道。古彻表示,企业正在大力投资自动化,但有时却不得不退缩。 “AI 或许能实现某个流程 70% 至 90% 的自动化,但最后的收尾工作仍需要人工参与,特别是在质量保证、判断决策和特殊情况处理方面。” 古彻说。 在 AI 应用初期,采用 “人类 + AI” 的混合模式可能更为合理,但一旦岗位被裁撤,企业更有可能转向第三方招聘公司或海外市场,而非重新招聘美国本土员工。“当 AI 无法胜任工作时,他们会悄悄外包或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招聘,以填补空缺。” 古彻说。 大多数企业都会对这些劳动力市场的战略转变守口如瓶。 “他们担心会遭到员工、客户以及对不成熟 AI 承诺持怀疑态度的投资者的反对,” 古彻说。他还表示,许多企业在公开场合大肆宣扬其 AI 战略,暗地里却在招聘经验丰富的海外团队来处理 AI 无法完成的工作。“这是一种策略,但并不总是周全的。企业领导者需要更坦诚地说明 AI 在哪些方面能创造价值,以及在哪些方面人类专业知识仍是不可替代的。” 英奇也认为,尽管 AI 能做很多事情,但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AI 在很多事情上能做到 90% 的效果。比如,AI 写出的广告文案更好,但仍需要人类的判断。在那需要人类判断的 10% 的工作上,短期内是不会被取代的。有些企业正在裁掉这 100% 的岗位,但这最终会反噬自身。” 英奇说。 旧金山软件公司 LucidWorks 的首席执行官迈克・西诺威表示,当前 AI 存在局限性,而且企业高管层对 AI 应用普遍缺乏确定性,因此,AI 尚未直接导致大量裁员。西诺威说,他们公司的研究显示,企业高层并非在回避 AI 已取代部分岗位这一问题,而是 “因为 AI 努力未见成效而感到恐慌”。 **最先被告知岗位被 AI 取代的人:1099 员工(自由职业者)** 大约两三年前,自由职业者是首批被企业明确告知 AI 将影响其工作岗位的员工群体之一。 “企业常常会告诉他们,他们将被 AI 工具取代,” 英奇说,“企业愿意对 1099 员工说这些。” 英奇表示,文案写作、平面设计和视频编辑等领域受到的冲击最大,如今这种劳动力变动已开始波及全职员工。英奇认为,坦诚相待是最佳策略,但这可能还不够。她提到,语言学习公司多邻国(Duolingo)的首席执行官路易斯・冯・安今年早些时候宣布计划逐步用 AI 取代合同工,引发了强烈反对,随后他不得不收回部分言论。 “在多邻国遭遇强烈反对后,企业都不敢承认自己在这么做了。人们会因为 AI 取代工作岗位而愤怒。” 英奇说。 目前,就业市场整体稳定,尽管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些疲软迹象。2025 年 6 月,美国失业率降至 4.1%,据 Trading Economics 数据显示,这表明劳动力市场总体稳定。但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 AI 相关的岗位变动速度将会加快。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5 年未来就业报告》,全球 41% 的雇主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因 AI 自动化而裁员。Anthropic 公司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迪最近预测,像其公司的 Claude 大型语言模型这样的生成式 AI,可能会淘汰多达一半的初级文职工作。 未来某个时刻,当企业普遍变得更加坦诚时,AI 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将显而易见。 “到那时,坦诚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英奇说,“岗位流失的规模将极为庞大,作为个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4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