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p>私域变现成功关键在于超级转化率思维,优化每个环节转化率,实现整体转化率提升,持续精细化运营。</p> </blockquote>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马斯克做火箭的一个故事 马斯克发射火箭时,会给每一个零件都编上号 对应都按具体的人负责 最后火箭爆炸了,回收所有零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是哪个零件除了问题 然后直接定位到应该由谁负责 所以马斯克不怕错误,怕的是过程不清晰 只要过程清晰,就可以优化 当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想要鼓掌了 这和我接下来要说的简直不要太有共鸣 做私域8年,作为持续拿到到结果的一个私域实战派 网易有钱君,私域变现从百万提升到千万 同花顺基金,私域转化率提升了近1倍 智谷趋势,私域1-1980的转化率从5%提高到15%,直接拉升了几倍的营收 博商张琦,私域365-3980的转化率提升了1倍 短视频IP田不慌,1000出头粉丝,私域变现近20W 自学力头部朱丹,6000多好友,私域变现大几十万 刘老师家庭教育,300多人的群,私域变现5W+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做好私域的小秘密:超级转化率 首先你得了解什么是转化率  举个例子你有1000个流量到了私域,如果你卖出了100个3000元的产品那么你的转化率=100/1000=10%其次你要了解什么是超级转化率还是那个例子你1000个流量到了私域,如何让100个人最终买你的3000元产品会经历下面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对应一个转化率 当哪一天,你发现,你1000个流量进来,只有50个购买你3000元产品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转化率的思路,你可能会想是不是我最后卖课的话术不对; 或者根本不知道优化点,凭自我感觉优化,效果堪忧私域最吊诡的真相:你以为的终点(成交),其实是连环车祸现场(全流程摆烂)如果你是超级转化率的思路,你会知道,之所以可以做到之前的10%这个转化率,是因为你做好了其中的各个环节的转化率那么你会像马斯克一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以,什么是超级转化率的思路影响你在私域做变现的结果,是由当中很多因素产生的要想做到高变现,你去提高每个环节的转化率,把每个转化转化率都提高到最佳,是不是可以提高整体的转化率我给你算个数超级转化率=转化率1* 转化率2 * 转化率3 * 转化率4 * 转化率51000个用户加到私域,成交了100个,你的最终转化率是10%你的超级转化率是加好友率60%*入群率60%*到课率60%*到课转化率*50%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提高当中的某一个转化率到极致,假设你提高了到课率到90%你的过程指标是加好友率60%*入群率60%*到课率90%*到课转化率*50%那么你最终转化率是16%,你会比之前提高了6%第二种:提高当中每个环节的转化率你的过程指标是加好友率70%*入群率70%*到课率70%*到课转化率*60%那么你最终转化率是20%,你会比之前提高了1倍如果你再努力,提高到极致你的过程指标是加好友率70%*入群率70%*到课率70%*到课转化率*60%那么你最终转化率是? 你可以自己去算下这个数纵观我做过的所有案例,我发现,后一种办法,让我的案例几乎都可以拿到大结果就是因为我超级转化率这个思路,通过这个思路去做变现所以我才可以做出比其他人更高的转化率 说点得罪人的大实话 我知道很多人在吹“一套话术躺赚百万”,但做私域8年,我越来越觉得: 这行早就没有一招鲜了 就像马斯克造火箭,今天炸推进器,明天修燃料阀 真正持续赚钱的人,都在默默做三件事: 1. 把每个环节当独立零件检修 2. 允许试错但绝不允许模糊 3. 相信100个1%的优化>1次100%的颠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JJ说私域】,微信公众号:【J姐说私域】,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回归做咱们的游戏词汇通讲节目了哈哈! 你猜,还有哪个老登工装也回归了?
受GPU硬件性能的限制,市场上满血版推理一体机存在单机、双机甚至四机等多种部署方案,但是双机方案相对单机方案的硬件成本和功耗会都会翻倍,四机则更高,并增加额外的组网和运维成本。
下周,Meta 公司将开始对其平台上的信息进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全面核查。3 月 18 日,Meta 将开始向美国的 Facebook、Instagram 和 Threads 用户发布其版本的"社区笔记"。 该项目复制了 Twitter 于 2021 年推出的众包事实核查系统,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将该平台变成 X 平台后,该系统成为纠正误导性信息的唯一手段。 Meta 的高管们表示,在向其他国家推广社区笔记功能之前,他们的重点是在美国做好社区笔记。 鉴于美国是 Meta 利润最丰厚的市场,在美国测试一项重要的新功能将面临很大的风险,但 Meta 可能对在欧盟等其他地区推出社区笔记功能犹豫不决,因为欧盟委员会目前正在调查 X 公司社区笔记功能的有效性。 此举也可能表明 Meta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急于安抚特朗普政府,特朗普政府此前曾批评 Meta 审查保守派观点。  美国的 Facebook 用户将很快看到社区笔记(图片来源:Meta)  扎克伯格于今年 1 月首次宣布了这些变化,作为在其平台上为更多观点提供氧气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 自 2016 年以来,Meta 一直依赖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来验证其平台上的信息,但 Meta 公共政策副总裁尼尔-波茨(Neil Potts)在周三的一次简报会上告诉记者,这些系统过于偏颇,扩展性不够,而且错误太多。 例如,Potts 表示,Meta 对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观点文章应用了错误的事实核查标签,这篇文章出现在《福克斯新闻》和《华尔街日报》上。 在另一个案例中,扎克伯格最近在乔-罗根(Joe Rogan)的播客节目中表示,Meta 不应该将人们对 COVID-19 疫苗的担忧视为错误信息。 Meta 希望"社区笔记"能够消除公众对其存在偏见的看法,减少错误,并提供一个更具可扩展性的事实核查系统,最终解决更多的错误信息。 不过,Meta 指出该系统并不能取代社区标准,即公司规定帖子是否被视为仇恨言论、诈骗或其他被禁内容的规则。 Meta内容审核的全面改革正值许多科技公司试图解决历史上对保守派的偏见之际。 X 领导了整个行业的努力,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声称他的社交平台要以"言论自由"为中心。 OpenAI 最近宣布将改变其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方式,以拥抱"知识自由",并表示将努力不审查某些观点。 Meta 产品管理总监雷切尔-兰伯特(Rachel Lambert)在周三的发布会上表示,Meta 的新事实检查系统基于 X 围绕社区笔记的开源算法。 Meta 于今年 2 月开放了社区笔记网络的贡献者申请。 Meta 的撰稿人将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或 Threads 上的帖子中建议直接对事实进行核查的注释。 然后,其他贡献者将对注释进行有用或无用评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区注释是否会出现在其他用户面前。  撰稿人可以对笔记的有用性进行评分(图片来源:Meta)  (来源:Meta) 与 X 的系统类似,Meta 的社区注释系统也会评估哪些贡献者通常会对帖子持不同意见。 根据这些信息,Meta 只有在通常对立的双方都认为注释有帮助时,才会显示注释。 即使 Meta 的大多数贡献者认为需要社区注释,也并不意味着会显示社区注释。 此外,Meta 还表示,即使帖子上显示了社区注释,它也不会在算法中降低帖子或账户的排名。 多年来,像社区笔记这样的众包系统一直被视为解决社交媒体上错误信息的一种有前途的解决方案,但它们也有缺点。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研究人员发现,根据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人们倾向于认为社区笔记比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的标志更值得信赖。 卢森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另一项关于 X 的事实核查系统的大规模研究中发现,附有社区注释的帖子平均将误导性帖子的传播率降低了 61%。 但是很多帖子都没有附加注释,或者附加注释的时间太长。 由于X(以及很快的Meta)要求社区注释在观点对立的撰稿人之间达成共识,这往往意味着只有在帖子达到数千或数百万人之后才会添加事实核查。 卢森堡大学的同一项研究还发现,"社区笔记"在帖子生命周期的早期和病毒传播最频繁的阶段进行干预可能过于缓慢。 [Center for Counseling Digital Hate](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2024/10/30/elon-musk-x-fact-check-community-notes-misinformation/) 最近的一项研究突出了这一难题。 研究人员对 X 上包含选举误导信息的帖子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在这些帖子中,有 81% 的贡献者建议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 然而,在这些收到建议的帖子中,只有 9% 获得了贡献者的一致认可,这意味着这些帖子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任何事实核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66.htm)
OpenAI 要求特朗普政府在人工智能公司自愿与联邦政府共享其模型的情况下,帮助这些公司免受越来越多的州法规提案的影响。在周四发布的一套长达 15 页的政策建议中,这家 ChatGPT 制造商认为,在美国面临来自中国的新一轮竞争之际,全美数以百计的人工智能相关法案目前正在待审,有可能削弱美国的技术进步。 OpenAI 表示,美国政府应考虑为大大小小的人工智能公司提供一些宽松措施,使其免受各州规定的限制(如果颁布的话),以换取自愿获取模型的权利。 在政府起草新政策以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之际,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于今年 2 月发布了一项[公众意见征询](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25/02/06/2025-02305/request-for-information-on-the-development-of-an-artificial-intelligence-ai-action-plan),OpenAI 在对这项<a uid="161" translated="true">征询</a>的回应中提出了多项建议,而这项建议正是其中之一。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此前废除了拜登政府关于人工智能的庞大行政命令,并责成科学办公室在 7 月前制定一项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迄今为止,管理人工智能领域的联邦立法明显缺失。 特朗普政府已普遍表明,它打算采取放手的方式来监管这项技术。 但许多州都在积极权衡从深度伪造到人工智能系统偏见等方面的新措施。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308/5904179fdd3bb7d.jpg) <form autocomplete="on"></form> OpenAI 全球事务副总裁克里斯-莱恩(Chris Lehane)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US AI Safety Institute)--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政府机构可以作为联邦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主要联络点。 根据该提案,如果企业自愿与该组织合作审查模型,政府可以为它们提供"责任保护,包括免除基于州的侧重于前沿模型安全性的法规"。 Lehane说:"这样做的部分激励因素应该是不必通过州一级的程序,因为州一级的程序远不如联邦一级的程序好。" 在其政策建议中,OpenAI 还再次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支持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并呼吁进行版权改革,认为美国的合理使用原则对于保持人工智能的领先地位至关重要。 OpenAI 和其他人工智能开发者曾因用于构建模型的数据而面临大量版权诉讼。 该公司表示,如果中国的"开发者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取数据,而美国公司却无法公平使用数据",那么"人工智能的竞争实际上就结束了"。 OpenAI 还建议人工智能公司获取政府持有的数据,其中可能包括医疗保健信息。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该公司表示,"如果版权规则的转变限制了美国公司对训练数据的访问,那么这些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64.htm)
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周四表示,其在印度销售的Android智能手机将预装印度金融科技公司 PhonePe 的应用商店。小米的Android智能手机通常预装Google的 Play 商店和中国公司自己的 GetApps。  小米表示,它已与 PhonePe 签订了一份多年协议,用后者的 Indus Appstore 取代 GetApps。 在这之后,小米设备仍将预装Google Play 应用商店。 两家公司没有说明 Indus Appstore 是否也会推广到已经售出或目前在零售商处可以买到的现有小米设备上。 他们也没有提及何时生效。 PhonePe 一直试图与Google等公司争夺印度应用市场的份额,并承诺对开发者的应用内购买零收费。 Indus Appstore 支持 12 种印度语言,具有以视频为主导的发现源,并拥有 50 多万个不同类别的应用程序。 然而,其他应用商店发现很难扩大规模,因为与用户建立信任和说服用户安装另一个应用商店都需要时间。 PhonePe 试图通过在新智能手机上预装其应用商店至少克服其中一个障碍。 到目前为止,这家金融科技公司还没有公布任何数据来说明其应用商店为开发者带来了多少下载量和收益。 "随着印度数字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对本地驱动的应用程序市场的需求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 "小米印度公司首席运营官 Sudhin Mathur 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小米印度公司,我们一直倡导'印度制造'的创新,与 Indus Appstore 的合作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战略性一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62.htm)
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周三发布了对该国移动浏览器市场现状的最终裁决,监管机构认为苹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竞争和创新。CMA独立调查小组的[调查](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final-report-into-mobile-browsers-and-cloud-gaming-published)发现,苹果要求所有iOS浏览器使用其WebKit引擎的做法扼杀了竞争,并有效阻止了竞争对手在iPhone和iPad上推出独特的功能或优化,而不管它们在其他平台上的功能如何。  [完整报告](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7d1abd1a005e6f9841a1d94/Final_decision_report.pdf)概述了除 WebKit 要求之外的几种有问题的苹果做法,包括让 Safari 优先使用 iOS 功能而非竞争对手的浏览器、对应用内浏览施加限制,以及在所有 iPhone 上将 Safari 作为预装的默认浏览器显著显示。 Google也因在Android设备上预装 Chrome 浏览器而受到审查,但调查发现,苹果的限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更为根本。 CMA还指出,Google每年向Apple Pay数十亿美元,使其继续作为iOS设备的默认搜索引擎,这种有利可图的安排"大大降低了他们参与竞争的经济动机"。 自 CMA 于去年 11 月发布初步调查结果以来,两家公司都做出了一些让步。 报告承认,这些改进"解决了与选择架构相关的一些问题,但并非全部",并特别提到了苹果 12 月份的软件更新,该更新修改了用户更改默认浏览器的方式。 然而,为了解决剩余的问题,监管机构提出了几项潜在的补救措施,包括强制苹果允许在 iOS 上使用替代浏览器引擎,在设备设置过程中实施浏览器选择屏幕(类似于欧盟的做法),以及限制苹果与Google之间的收入共享搜索协议。 这些建议并不能立即执行,因为 CMA 首先要进行单独调查,以确定苹果和Google是否应根据英国《数字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法案》被指定为"战略市场地位"(SMS)。 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将决定是否授予这两家公司"战略市场地位",这将赋予 CMA 对这两家公司实施更严格监管的权力。 如果获得短信指定,苹果和Google可能面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要求,并可能因违规行为而面临巨额处罚--最高可达其全球年营业额的 10%。 调查中的云游戏部分此前曾对苹果公司的 App Store 限制提出过担忧,但在调查过程中苹果公司对政策进行了调整,调查结论是"没有必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在英国发布报告之前,包括欧盟委员会和美国司法部在内的其他全球监管机构也对移动浏览器竞争进行了类似的审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60.htm)
**在达拉斯举办的垂直起降飞行大会(VERTICON)上,空中客车公司正式推出了其最新款多用途直升机——H140。**这款3吨级旋翼机以其卓越的性能、成本效益和舒适性,重新定义了轻型双发直升机的行业标准,**并计划于2028年率先在紧急医疗救援领域投入使用。** H140直升机采用了多项创新设计,包括T形尾梁配备优化的涵道尾桨,有效降低了噪声;五桨叶无轴承主旋翼提升了飞行稳定性;新型高功率发动机则确保了强劲的动力输出。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飞行性能,还显著改善了乘客和机组人员的舒适度。 **H140直升机的客舱设计更加宽敞,配备大型舷窗和优化的客舱布局,可舒适容纳六名乘客。**其高尾梁和大型蛤壳式舱门设计,便于重症监护担架和婴儿保温箱等设备的装卸,而大型滑动门则进一步简化了乘客进出客舱的流程。这些设计使其在紧急医疗救援任务中表现出色。 H140直升机搭载了赛峰Arrius 2E发动机,单台功率高达700马力,在同级别产品中提供了更优的载荷能力和更远的航程。 **两台发动机由双通道全权数字发动机控制系统(FADEC)管理,确保在双发工况下实现卓越性能,并在单发失效时保持充足的动力储备。** 此外,H140直升机采用了Helionix航电系统,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空客H135、H145、H160和H175等机型。Helionix系统不仅配备四轴自动驾驶仪,还提供了创新的驾驶舱布局,增强了飞行员的态势感知能力,减轻了工作负荷,从而显著提升了操作安全性。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58.htm)
今日晚间,货拉拉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货拉拉关于推动算法公开透明、向上向善机制的公告》**。据公告内容,货拉拉公布**六项**具体措施,并在文末公开了其算法向善委员会名单。货拉拉称,分单原则为**“司机自主,就近优先”**,平台按照订单起点**“由近及远”**的顺序向附近司机推送订单信息,由司机决定是否抢单,并按照“距离订单起点最近者中单”的规则确定中单司机。 目前按照“就近优先”原则分配的订单占平台订单总量的**90%**以上。 **下附本公告**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d1dc3752ecc14308ac15dbf43c1cdd80.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e451fd85391444d08835d1b30b0bf085.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56.htm)
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下一代高尔夫(MK9)预计将于2029年亮相,并将基于大众与Rivian合作开发的全新电动架构打造。下一代高尔夫将仅推出纯电动版本,并与现有的Mk8高尔夫并行销售。**  大众集团已承诺向与Rivian的合作项目投入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0.08亿元),用于共同开发这一全新的电动架构。该架构将显著简化大众现有系统的复杂性,减少控制单元数量,并采用分区架构设计,从而提供更高的灵活性。 **首款搭载该架构的车型将是电动版ID.1,随后是MK9高尔夫,后者也有可能被命名为“ID.高尔夫”。**  大众技术负责人Kai Grünitz表示,ID.1作为一款入门级电动车,功能相对简单,为大众提供了在新架构上进行调试的机会,从而有效降低高尔夫开发的风险。 此外,该架构将支持OTA在线更新功能。 Grünitz解释说,分区架构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车型需求灵活集成不同数量的区块。 例如,低端车型可能只需要一个区块,而高端车型可能需要三个或更多区块,每款车型都可以配备专门的芯片系统(SoC)。  例如,ID.1可以使用成本较低、功能简单的SoC,而高尔夫则可以配备价格更高、功能更丰富的SoC,但两者仍将使用相同的软件架构。 **全新高尔夫将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生产,而目前的Mk8高尔夫生产则将迁移至墨西哥普埃布拉工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54.htm)
 3月12日,平安健康(1833.HK)公布了2024年全年业绩。 财报显示,平安健康在2024年实现收入48.08亿元,同比2.9%,收入水平略超彭博一致预期。在战略2.0、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等改革举措的驱动下,公司服务水平得以持续提升,**收入端重回增长轨道是本期财报的重要亮点之一。** **利润方面,公司在2024年实现净利润接近9000万,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录得1.58亿元,业绩表现延续了自2024中报以来的好趋势。**公司之所以能够在2024年实现全面的盈利上岸,其核心动能还是要归功于上述战略改革措施。  图:平安健康2024年主要财务数据;资料来源:公司财报,36氪 长期来看,平安健康在2024年实现全面盈利上岸,是战略改革最为重要的阶段性成就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兴未艾,平安健康则基于自身的业务特征与长期的技术储备,通过推动医疗AI来赋能自身业务,并积极探索AI在医疗领域中的新应用场景。 那么,平安健康2024年财报都有哪些重要看点?AI赋能核心业务的平安健康又该如何估值呢? ## **一、企康业务加速扩张,AI赋能是公司未来最核心看点** **经过长期的战略改革,从渠道维度来看平安健康的收入结构,F端及B端业务收入业已成为公司收入的支柱**。受益于集团禀赋,公司F端与B端业务均保持了强劲增长;其中,F端业务在2024年实现收入24.17亿元,同比增长9.6%,同期B端收入录得14.32亿元,同比增长32.7%。 **从业务收入增长的弹性来看,2024年公司在B端业务发力明显,尤其是企康业务的加速扩张亦是本期财报的亮点之一**。反映在财务上,B端收入同比增速超过30%,企康业务在B端业务的收入占比从1H24的55%提升至2H24的92%。反映在运营数据上,2024年B端付费用户数为580万人,同比增长13%;B端累计服务企业数2049家,同比增速高达36%,其中,86%的企业客户来自于集团渠道。 F端业务方面,主要受产险协同业务模式调整与逆周期的影响,F端付费用户数在2024年出现了小幅同比下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F端业务收入的增长。然而,正是得益于公司企康业务在2024年的爆发式增长,对冲了F端用户数小幅下滑的影响。  图:平安健康2024年主要运营数据;资料来源:公司财报,36氪 业务层面,自2024中报开始启用新的业务口径后,平安健康的业务模式已然非常清晰,其主要业务划分为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这三大业务板块。从各个细分业务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看,**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在2024年都保持了正增长,养老服务在行业高景气叠加低基数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24年的收入同比增速超过了400%。** 核心业务的收入增长本质上反映的是平安健康战略改革的方向,即在会员管理上以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为核心枢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家医服务和养老服务。**随着相关服务能力的提升与服务场景的不断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在2024年末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相关权益用户同比增长则高达143%。**  图:平安健康2024年分布收入及毛利表现;资料来源:公司财报,36氪 从公司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渗透率在2024年的明显提升,到公司同期收入重回正增长通道与全面的盈利上岸,科技赋能业务是平安健康展业乃至业绩增长的一大底层逻辑。**因此,从企业属性来看,平安健康是医疗企业,更是高科技企业,可以说科技是平安健康的底色之一,特别是AI的相关应用高度契合公司的现有业务。** **自2014年平安健康创立至今,一直重视对技术创新的探索并保持长期投入,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平安健康实现AI赋能业务的基础。**在2024年6月升级发布“平安医博通”医疗大模型和“平安医家人”医生工作台之前,公司就已经建成了疾病库、处方医疗库、医疗产品库、医疗资源库、个人健康库这五大医疗数据库,涵盖了3.7万种疾病、22万份药品说明书、200万经典病例、3000万医学文献、14.4亿次问诊等丰富的专业数据。 **在大模型建设方面,在上述海量数据的基础之上,公司的医疗大模型也经历了多次升级迭代。**初代的问诊辅助系统基于规则引擎数据CDSS,仅覆盖3000种常见病;升级到应用推理及神经网络技术的二代问诊辅助系统后,通过对大规模医疗知识图谱的深度推理学习,实现覆盖疾病病种、术语、文献、临床指南容量的大幅提升。 随着五大数据库内容的不断丰富,平安健康在2024年6月升级发布了“平安医博通”大模型,以采用自研的Dflow和LPO技术为特点,并拥有2000亿医疗领域token和500万医疗领域指令集,百万级医疗文本图片对齐数据。**在应用端,海量数据+先进算法使得“平安医博通”大模型具备精准完成不同场景下不同任务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医生的持续标注与反馈,从而更加适配医生需求,同时以较低训练和存储成本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2025年2月,平安健康接入DeepSeek后,利用其泛化模型的特征,现阶段的整合主要在改善交互体验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医疗本身的严肃性极高,与消费级的通用大模型相比,平安健康在AI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上。** 不仅拥有内容丰富的五大数据库,包含海量的疾病、药品、临床指南等专业医疗信息和数据,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信息与数据并非开源,而且平安健康医疗大模型的训练,主要是基于上述垂直数据库,医生的标注与反馈对于优化诊疗结果输出亦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垂直领域的专业能力是公司的护城河,这也是平安健康在医疗领域拥有非常突出AI能力的主要原因。** 反观消费级通用大模型,即便在算法和算力上有优势,但是鉴于大量的医疗相关垂直数据非开源的缘故,通用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相对缺乏针对性的训练,使其在专业性与“平安医博通”等专业医疗大模型之间有明显差距,而且互联网上的医疗信息与数据本身又存在大量冗余和谬误,在缺乏医生校对的情况下,进一步拉大了与“平安医博通”等专业医疗大模型的差距。 ## **二、投资策略** 进入今年以来,由DeepSeek引发了一轮AI热潮,从底层逻辑来看,算力已经不再是我国AI大模型的最大约束,投资者因此将关注的重点落在技术进展与业绩兑现上,市场对AI的投资逻辑逐步向基本面投资靠拢。**所以,现阶段投资者对AI概念相关标的的估值方法,主要是以技术进展和应用端的兑现为核心逻辑。** **平安健康在五大数据库的基础上,于2024年升级发布了“平安医博通”多模态大模型、“平安医家人”医生工作台,根据平安健康电话会披露的信息,近期接入DeepSeek在改善交互体验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从技术层面来看,平安健康的AI能力是以内生为主,由此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而与通用模型的整合则是未来的重要看点之一。** 从政策脉络来看,互联网+医疗健康是目前重要的政策方向,AI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组分亦是政策扶持的重点。**经过战略改革后的平安健康战略定位与战略方向清晰,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同时AI赋能公司业务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科技属性,无论是互联网+医疗健康还是AI赋能,都在政策面可以给出一定的估值溢价。** 基本面方面,平安健康作为平安集团养老生态圈的旗舰,持续挖掘集团禀赋,通过深化与集团商保、综合金融等业务的协同,公司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的业务形态已经成熟,并且运营高效。**展望未来,凭借政策支持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预计公司业绩将保持强劲增长,从而打开了公司估值的向上空间。** 估值方面,平安健康作为港股医疗与科技板块的代表,海外经济正处于降息周期中,根据历史经验,科技板块会在降息周期的前中期受益,医疗板块中的科技股更是其中的翘楚,从货币政策周期的维度来看,平安健康作为典型的科技股,自身基本面稳固,AI赋能业务的特性使其在资本市场中具备相当的稀缺性,因此估值修复+科技受益的投资机会至少会持续到中期。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淘汰赛」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几乎所有玩家的共识。 有人认为最终只能剩下 5 家车企,也有稍微乐观一点的觉得能剩下 8 家或者 10 家。但总之,当每个人掰起手指头开始数最终能拿到决赛阶段入场券的企业时,相比于比亚迪、华为、小米、蔚小理,「零跑」应该是很难被最先想到的名字。 但正是这样一家存在感不强的车企,成为了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大的黑马。全年,零跑共交付近 30 万辆新车,同期翻了整整一倍,总销量排在了所有造车新势力的第 3 名。而过去一年里,零跑的股价上涨了超过 80%,市值超过 600 亿港元。 同时,最新一期财报数据显示,零跑汽车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实现了单季度扭亏为盈,比集团原本提出的扭亏目标提早了一年,也成为了继理想、赛力斯之后,第 3 家成功扭亏的新势力车企。 即便如此,大部分人依然不了解零跑是一家怎样的企业。甚至提到零跑的产品,往往还要用一个和友商强关联的绰号「半价理想」才好贴上标签。 种种现象,都让人觉得这家企业非常「不新势力」——没有创始人的金句,没有和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有关的种种宏伟愿景,甚至没有和烧钱有关的新闻和故事——这家号称「全栈自研」的车企,2024 年只花了不到 30 亿元的研发经费,只有其他新势力的 1/3 或更少。 我们非常好奇,到底零跑是一家怎样的车企,以及它为什么可以跑在诸多明星对手们前面。 ## 「半价理想」?没那么简单 零跑目前的销售核心基本盘,是靠「增程 SUV」支撑起来的。 在 2024 全年近 30 万的交付总量里,C 系列占比达到 76.6%,其中又以 C10、C11、C16 三款提供增程动力选择的 SUV 车型贡献了核心的销量。 从结果来看,推动零跑销量翻倍增长的车型,符合目前中国新能源市场中「增程+SUV=爆款」的产品公式。在新势力销量上,排在零跑前面的第一、第二名理想和问界,也都是以这样的车型作为市场主力。 最大的不同在于,零跑的车要比他们便宜,而且还便宜不少。根据财报数据计算,2024 年零跑单车售价约为 10.8 万元,其中旗舰六座 SUV C16 的官方顶配售价,比同为六座 SUV 的理想 L9 入门款便宜了 23 万,比问界 M9 便宜了整整 29 万。 也正是如此,零跑才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半价理想」的调侃。  零跑主力车型之一 C10 | 来源:零跑 但实际上,布局增程的决定早在 2020 年 4 月就已经做出了。 那时的环境和此刻大不相同:理想还没有成为新势力的销冠,市场上并没有爆款作业可抄;增程被视作是「落后技术」;零跑第一款双门纯电轿跑 S01 上市一年只卖出了几千台,公司老板朱江明甚至要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 所以,朱江明认为零跑在 2024 年实现翻倍增长的关键,不在于押中了某道压轴题,而是在于能为消费者提供「好而不贵」的产品——这是他一直以来希望给零跑打上的价格亲民的品牌标签。财报显示,2024 年零跑毛利率为 8.4%。相比之下,理想在 2023 年的毛利达到了 22.2%,而其他新势力普遍也都在 10% 以上。 实际上,不光只有毛利率,其实零跑的经营思路和同期成立的大部分新势力车企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零跑成立于 2015 年 12 月,同期成立的新造车势力里,创始人大多来自互联网行业,而零跑创始人朱江明是一位技术背景出身的 60 后。创立零跑之前,他在 IT 产业里工作了超过 30 年,把大华股份做到了全球安防监控行业的第二,对研发和技术都非常了解。  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 朱江明 | 图片来源:零跑 如果说李想是一位超级产品经理,可以打造出「移动的家」这种互联网气息浓厚的概念和产品,那朱江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工程师。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电动车就是一个电子产品,其中 70% 是电子器件。」 对他而言,最大的机遇就是把在电子行业里三十多年的积累,复用到整车 70% 的零部件身上,从而以更少的花费造出相同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技术背景,还是平民化的产品路线,朱江明都更像是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只是在具体技术方向上,两人略有不同。毕业于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王传福,从电池开始突破,拿到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而来自 IT 硬件行业的朱江明,则打算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电子集成等方式,趟出一条属于零跑的技术道路。 ## 全域自研和降本狂魔 零跑成立之后,朱江明很快就明确了一条原则:和三电有关的核心部件,零跑要做到「全域自研」。 其实,「全域自研」是如今大部分新能源车企在对外传播时都会使用的一个话术,目的是突出各自的技术优势。一般情况下,硬件以及底层的驱动算法,车企会直接采购供应商成熟的方案,然后在上层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例如智能驾驶、主动悬架、智能座舱等新功能。 所以,通常情况下「全域自研」对应的技术和功能,都是前沿的,也是可以产生产品溢价的。 但零跑的「全域自研」却恰恰相反,它的重点并不在于追求那些最前沿的功能。就像零跑的产品一样,显得有些中庸甚至无趣。但通过自研实现的软硬一体集成和平台化优势,对降低售价又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更贵不是零跑自研的目标,更便宜才是。 大到电驱、电池包(和比亚迪不同的是,零跑不参与电芯的研发)等新能源车最关键的部件,小到车门甚至车灯,零跑都要自研,还要自造。 自研自造带来的最显著成果,就是平台化优势,也就是手机行业里戏称的「套娃」。套娃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加快不同车型的开发周期,另一个就是不同型号的产品可以复用相同的零部件。在采购过程中,主机厂就可以凭借更大的出货量,获得更高的议价权。 零跑去年最畅销的两款车型,C10 和 C16 就是典型的「套娃产品」。据说,朱江明在 22 年看到理想 L9(理想的三排六座 SUV 车型)大卖之后,临时决定加快零跑 C16 的上市进度——原本这款车要等 2026 年才会上市——比计划中提早了近两年。和两排五座版的 C10 相比,两款车有超过 80% 的零部件是通用的,而且两台车的研发费用只比单车贵了 1.2-1.3 倍。 自研的另一个方向,就是通过做集成降本,也就是用更少更经济的资源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是很典型的工程师思维。2024 年零跑发布的「四叶草」架构,就实现了智能汽车除底盘域外的四域融合,有点像拿着造芯片的方式造车了。 另一个比较极致的例子是:通过把控制电动门把手的控制器集成在域控制器上,零跑成功省下了一个通常电子车门都需要的独立控制器,价值约为 100 元。 据零跑官方透露,占整车成本 65% 的部件,零跑都是自研自造的。也正是靠这种自研自造的模式,零跑实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里一种另类的「垂直整合」——一家主机厂,几乎自己就能把 Tier 1(一级供应商)的活全都干了。  既是整车厂,又是 Tier 1 | 图片来源:零跑 专做汽车产品拆解对标的行业机构博奇数据,曾经给出过这样一组数据:零跑 C01 车型中,占 BOM 成本 80% 的高价值零部件,只有 7% 是直接采购的国际供应商成品;而大众 ID.6 占比为 66%,小鹏 P7+的占比是 47%。 对外,零跑自研自造的三电零部件,也得到了广泛认可。零跑官方表示,目前已经收到了全球 10 个客户的项目定点。既包括全球第四大车企 Stellantis,也包括国内的一汽集团。根据备忘录,零跑将和一汽共同开展新能源乘用车联合开发及零部件合作。 ## 新卷法 用技术创新控制 BOM 成本,加上「好而不贵」的低毛利定价理念,让零跑的产品在 10-20 万这个最卷同时又最大的市场里,分到了 30 万台市场份额。这是零跑扭亏为盈的销售基本盘。 赚钱的另一头,在于管理层对成本「该花花,该省省」的态度和选择。 众所周知,汽车是一个长周期且重投入的行业,过去一般都把百亿作为造车的基本门槛。而对于强调「全栈自研」的新势力们来说,研发上花的钱自然更不会少。数据显示,2023 年,理想和蔚来全年研发投入都超过了 100 亿,小鹏的研发支出也超过了 50 亿元。 但零跑又成了例外。即便把「全域自研」的技术标签贴在身上,但从 2015 年到 2024 年,它们累计的研发支出却只有大约 50 亿元!  零跑 2024 年年报,研发投入为 28.96 亿元 | 来源:财报 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相比互联网背景进入汽车行业的创始人来说,从 IT 电子行业里转型的朱江明可以少踩很多「硬件」的坑;第二则是他很清楚研发的边界在哪里,比起规模,他更在意研发的效率。 所以,比起三电方面的研发,零跑前些年在智能驾驶有关的前沿技术上,采取了一种跟随的打法。朱江明认为,智驾的算法还在快速迭代期间,即使早期靠堆人头取得了领先,也未必是一种长期且高效的优势,所以还不如在技术收敛时再快速跟进。 或者说,零跑在智能化有关的研发方向上,并不是要探寻某种新的范式,更多的努力依然是工程优化:用更小的资源获得同样的效果。3 月 10 日的零跑技术发布会上,零跑就宣布在将来的 LEAP 3.5 平台上,把所有的英伟达 Orin 芯片替换成高通 8650 芯片,并表示后续依然可以实现在 Orin 芯片上已经跑通的城区 NOA 等智驾功能。 2025 年,零跑给自己定下了 50 万的销售目标,并实现年度盈利。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目标,他们需要全新 B 系列所在的细分市场里,用全新的纯电产品参与竞争;同时,还要依托和 Stellantis 集团的合作,布局在欧洲的销售以及谋划本地化生产相关的事宜。 入局汽车行业之初,朱江明曾经用「车圈小米」来描述过零跑。后来雷军带队造车后,这个词就被换成了「车圈优衣库」。 最近,朱江明在谈到零跑未来的毛利目标时,强调零跑要做「好而不贵」的产品,毛利上限是 10%——雷军在小米初期也说过,小米手机的毛利不超过 5%。 现在,小米已经摆脱了性价比标签,成为了一个可以支撑起豪华性能车产品的高端科技品牌。而朱江明依然坚定地希望,用技术创新在越来越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为市场提供一个反内卷的零跑解法。
据报道,**特斯拉正与百度合作,以改善其近段时间在中国推送的FSD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表现。**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几周,百度从其地图团队派遣了一组工程师,来到特斯拉的北京办公室,致力于更好地将百度地图中的车道标记、交通信号灯信息,与特斯拉FSD V13版本集成。 报道称,特斯拉前段时间在中国推送辅助驾驶智能系统后,遭到一些车主的批评。原因是特斯拉FSD V13没有进行针对中国路况的训练,无法很好适应中国的道路。 这导致特斯拉在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不时出现闯红灯、走错车道、以及违规占用公交车道等交通违法情况。 而特斯拉方面也对此颇为苦难,由于中国的数据法律限制,**特斯拉一直无法使用其在中国市场200万辆电动车的数据训练FSD系统。美国方面也不允许特斯拉在中国训练其人工智能软件。** 为此,特斯拉选择采用互联网上公开的中国道路,来进行特斯拉FSD在中国的本地化训练。 但只靠网络片段,还无法满足特斯拉FSD在中国落地的全部数据需求,特斯拉如今选择百度地图等外力,来加速特斯拉FSD克服在中国出现的“水土不服”等情况。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1cea43044dc04fb6a670e6429d0ccac0.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52.htm)
**由著名企业家曹德旺捐建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正式获批,标志着这所备受瞩目的新型大学迈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曹德旺通过其创办的慈善基金会首期投入100亿元,并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前校长王树国担任福耀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福耀科技大学已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中包括15名海内外院士、80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以及56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值得一提的是,71.2%的教师具备国外教育背景或教科研经历。根据规划,到2026年,学校将吸引不少于300名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和150名全球顶尖学者。** **曹德旺透露,学校超过60%的教师为外籍人士,充分体现了其国际化办学的理念。** 王树国校长表示,福耀科技大学的目标之一是解决学生“内卷”问题,通过打通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打造“8年制大学”,力争让学生在26岁时获得博士学位。这一创新教育模式旨在缩短学制、提升效率,同时确保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学习路径。 **福耀科技大学以理工和科技为主要发展方向,首批设置了四个本科专业:智能制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车辆工程。**学校计划于2025年首次招生,预计在校生规模为8000人。这些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福耀集团年会上,王树国校长提到,曹德旺为福耀科技大学定下了“对标斯坦福大学”的目标。尽管外界对这一目标存在质疑,但王树国强调:“没有不可能之事,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需求,以及是否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这一表态展现了福耀科技大学的雄心与信心。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54d924822b4a46bf9657054dfa0dd762.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50.htm)
新加坡检察官周四向法庭表示,一间本地公司被控向马来西亚供应美国服务器的欺诈案涉及交易金额 3.9 亿美元。三名男子被指控对戴和Super Micro实施欺诈,虚假声明了服务器的最终目的地。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220/ba417bda9b1ef4b.webp) 新加坡媒体将此案与 NVIDIA 的人工智能芯片可能转让给中国人工智能公司 DeepSeek 联系在一起。 美国正在调查DeepSeek(其人工智能模型的性能在 1 月份震惊了科技界)是否一直在使用被禁的美国芯片。 新加坡当局表示,这些服务器可能含有 NVIDIA 芯片,但没有说明这些芯片是否是受美国出口管制的高端半导体。 在被问及与 DeepSeek 的潜在联系时,法律与内政部长尚穆根(K Shanmugam)上周表示,他不想妄加猜测。 三名嫌疑人分别是 41 岁的新加坡人Aaron Woon和 49 岁的Alan Wei,以及 51 岁的中国人李明(Li Ming)。 检察官周四表示,他们认为Wei得到红利高达数千万美元,而Woon则收到了数百万美元的红利。 Wei的律师沙希-内森(Shashi Nathan)在被问及这些指控时说,他希望看到检察官提供魏则西涉嫌欺诈交易价值的证据。 李的律师拒绝置评,Woon的律师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此案是新加坡警方对 22 名涉嫌虚假陈述的个人和公司进行的广泛调查的一部分。 另有六人被捕。 检察官周四还表示,警方正在调查其他供应商是否涉及类似案件。马来西亚也在调查其法律是否被违反。这两名男子将于 5 月 2 日再次出庭受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48.htm)
苹果即将推出的 iPhone 17 Pro 机型预计将在设计上进行重大革新,而一张是在未发布设备的装配线上拍摄的新图片似乎证实了传闻中最大的变化。  Jon Prosser 分享的 iPhone 17 Pro 模型渲染图 据传,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机身背面将引入水平相机栏,让人联想到Google的 Pixel 系列、 预计该横条将横跨设备背面的宽度,容纳三角形的三摄像头设置、闪光灯、麦克风和激光雷达传感器。 目前还不清楚苹果公司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设计,也不知道多余的空间将用于何处,但这种设计已经出现过好几次了。 这些堆叠在一起的部件看起来经过精密加工,具有明显的 CNC 工具痕迹,这表明它们是刚刚加工完成的结构部件,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 有报道称,苹果可能会在 iPhone 17 Pro 中重新使用铝制框架,而不再使用之前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6 Pro 机型中使用的钛金属。同时有传言称苹果计划采用<a uid="95" translated="true">半玻璃半铝结构</a>,这将提高耐用性。 玻璃材质将使无线充电功能得以继续使用,但部分铝制边框将更不易断裂。  据悉,苹果徽标周围的玻璃部分将与整体金属机身融为一体,因此图片中的圆形开口也可能与这一变化有关。 另外,这些开口也可能与新的无线反向充电功能有关。 苹果很可能已经<a uid="107" translated="true">测试了</a>iPhone 17 Pro 的 7.5W 反向无线充电功能,这将允许 iPhone 为 AirPods 和 Apple Watch 等其他苹果设备提供无线供电。 目前的 iPhone 能够通过 USB-C 接口为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提供 4.5W 功率,但没有反向无线充电选项。摄像头模块的重新设计<a uid="109" translated="true">延伸到新款 iPhone 17 Air</a>,该机型将取代苹果产品线中的 Plus 机型。 相比之下,基本款 iPhone 17 预计将保持 iPhone 16 系列的当前摄像头设计语言,从而进一步区分苹果的高端产品和标准产品。 苹果预计将于明年 9 月发布 iPhone 17 系列。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46.htm)
 图源:世研大消费指数 本次监测周期内,骆驼3514幻影黑冲锋衣、安踏毒刺5代专业跑步鞋和NikeCOURTSIDE23男鞋分别以1.70、1.64和1.58的综合热度指数位列榜单前三。 ## **高性能户外装备满足多场景需求,潮流运动鞋履以缓震科技出圈** 从细分维度看,骆驼3514幻影黑冲锋衣综合热度指数高达1.70,销售数据表现亮眼,源于现代消费者对多功能性和时尚设计的双重追求。 该款冲锋衣采用骆驼自主研发的TEX面料科技,具备持久防水和透气功能,并通过三合一设计,由防风防水的外层和轻便保暖的内胆组成,支持模块化拆卸,实现“一衣三穿”(单冲、内胆、组合)。不仅契合职场穿搭审美,还满足都市户外人群对“通勤+户外”场景无缝切换的需求。 此外,户外鞋袜产品呈现“运动+潮流”双重需求特点,其中安踏毒刺5代专业跑步鞋和Nike COURTSIDE 23男鞋的综合热度指数分别为1.64和1.58,销售数据和社交媒体表现双高。 安踏毒刺5代专业跑步鞋以“A-SHOCK缓震中底”和“特殊发泡EVA”为核心亮点,定位为缓震慢跑鞋;Nike COURTSIDE 23男鞋采用轻质材料,主打“出色缓震效果”。这两款鞋通过先进的缓震科技和时尚设计,不仅适合高强度运动,提升运动体验,更契合年轻消费者对潮流时尚的个性化追求。 ## **运动设备向健康数据专业管理进阶,AI生态互联重塑居家运动体验** 从细分品类看,户外装备产品正在不断升级,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数据支持及健康管理方案,助力其达到最佳运动效果。 其中,高驰PACE 3运动���能手表综合热度指数高达1.86,销售数据表现优异。该手表提供心率、血氧、睡眠等多种健康监测功能,全面监控用户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分析血氧和心率变异率数据,提供AI训练建议,满足严肃跑者对“精准数据+个性化指导”的需求。 此外,华为智选跑步机和麦瑞克动感单车以综合热度指数1.47和1.23上榜,其热销背后是用户对居家运动健身体验更为舒适高效的诉求。 华为智选跑步机提供多种跑步模式,满足不同运动人群的需求,并接入华为HI Link生态,可与手表、手机联动,支持多人共享并生成全家运动报告。 麦瑞克动感单车则通过“直播跟练课程”增强互动性,有效缓解居家健身用户的运动枯燥感。同时,单车采用静音设计,确保运动过程中噪音极低,为用户提供安静舒适的健身体验。 ### **榜单说明** 世研消费指南针系列指数报告是由世研指数独家研发的消费指数评价系统。本系列包括《品牌消费热门指数榜》、《行业消费热力指数榜》、《产品消费热浪指数榜》、《用户消费关注指数榜》等主要榜单,以及对应范围的延伸性榜单报告。旨在通过指数评价的方式,客观、真实地呈现消费世界的趋势特点,帮助行业与品牌主持续追踪消费市场趋势、为企业经营提供参考,提升商业综合竞争力。 世研消费指南针系列指数榜单持续监测行业如下: 3C数码、鞋服配饰、食品生鲜、家用电器、运动户外、美妆清洁、母婴用品、家居家装、汽车消费、玩模乐器、宠物用品,医疗健康共计12大行业。  图源:世研大消费指数 ### **免责声明** 本榜单由世研指数独家编制,榜单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任何具体的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 榜单数据计算结合主流平台公开数据与值得买科技旗下世研大消费平台数据沉淀,我们已采取合理措施,以尽量确保所提供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无法排除数据本身的局限性导致部分误差或偏差。此外,本报告中的部分数据未经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的正式审计,因此可能存在未被识别的错误或遗漏。特别提醒,市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改变,因此报告中的预测、分析和结论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报告中提到的任何第三方名称、品牌或产品仅供说明之用,并不构成对其的认可或推荐。任何对这些第三方的提及不应被视为任何形式的背书或推荐。报告的版权属于值得买科技集团和世研指数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分发。对于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值得买科技集团与世研指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专家建议:保险公司需要摒弃返购物卡等违规返利行为,通过合理的成本控制和优化运营模式,直接降低保费,将优惠让利给消费者。
2024年全年,广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87.96亿元,同比下降0.65%,连续两年缩水。实现归母净利润150.06亿元,同比下降4.98%,为近17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降”。
文|邓咏仪 编辑|苏建勋 如果说关于DeepSeek的讨论已经过于泛滥,开源也许是当下依然值得讨论的主题。 长期以来,在国内谈起“开源”,都会无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尴尬的语境。 它当然是理想主义的。“开源”背后的自由、开放特性,被普遍认为是互联网精神的外化——源代码向公众开放共享,且允许在遵循特定许可证条款的前提下,对软件进行自由使用、修改和二次分发。 最知名的开源项目“Linux”是操作系统的内核,催生了数以千万计的开源软件,这是互联网世界的根基。 但它的背后经常跟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开源?怎么考虑开源之后的商业化?哪怕到DeepSeek爆火的现在,也很难有人给出完美的答案。 开源中国董事长马越,是最有立场谈国内开源历史的人之一,他在这条路上走了18年。 2008年,马越从硅谷回国创业,先是成立了“恒拓开源”——用开源软件帮助企业摆脱数据库、ERP等大型软件的束缚。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种方案很难摆脱To B项目制的重投入,还很容易做成外包公司。 随后,马越选择收购“开源中国”这个社区,开始了一段曲折的创业路——“开源中国”经历过数度转型,从开源社区,拓展到代码托管、代码工具链,在探索商业化期间,经历了从母公司剥离独立发展,2019年被百度战略控股,最后,又在中美竞争、国产替代浪潮中决定重新独立发展,谋求上市。 做开源社区需要大量的资源、资金投入,在开源中国最艰难的时候,马越背负的个人债务最高达1.8亿元。 1972年出生的马越,有着一种老大哥式的坦率。他绝没有卖苦的意思,但你很容易从他的叙述中,体会到经历这些坎坷过后的幽默——他表示,在中国做To B就是“城市包围农村”,企业软件就是管理者智慧的固化。当中国的企业发展阶段还在初期,“你很难要求大家还没吃饱喝足的情况下,去做开源。” 但这些时刻都已经过去了。开源中国也已经摸索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中国式的开源道路。 现在,开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代码托管平台,汇聚了超过1800万开发者。其自主研发的DevOps工具链已在金融、军工等关键领域,达到80%的市场渗透率。2024年,开源中国的营收已超过2亿元。 《智能涌现》获悉,「开源中国」近期正式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信产基金)领投,深报一本股权投资基金(深报一本)及北京上河动量私募股权基金(上河动量)跟投。 至此,开源中国已累计获得超16亿元战略投资。  △开源中国董事长马越 图源:开源中国 马越认为,哪怕在全球范围内,开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以GitHub举例:从2008年成立开始直到被微软收购,在2022年ChatGPT爆发后推出Copilot,才算是正式证明了商业化潜力。 “开源是强者和富人的游戏。”他说,上一代人都成长在物质更短缺的年代——商业社会也是如此,企业要先赚够了钱,才有余裕考虑是否开源,做一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好事。“吃饱了饭,才能有力气谈开源。” 这就不难理解,即使DeepSeek的爆火为全中国都打了一记强心针,马越的观点依然是冷静的。他认为,DeepSeek很难根本性改变国内软件生态的问题,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 而想要在开源路线上有所成就,这要求新一代的开发者,从Day 1就开始出海,像DeepSeek一样去全球市场中竞争。 如果说DeepSeek改变了什么,更多的都是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事情。“十年前大家普遍不理解开源,觉得开源是一群草根做的事,现在全社会都能认识到,开源等于创新。”马越说。 以下为《智能涌现》与开源中国董事长马越的对话,经编辑: ## **DeepSeek不是国运级产品,年轻人才是** **《智能涌现》:**开源中国现在是第二大代码托管平台,国内最大的开源社区。DeepSeek的热潮,对你们的直观影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马越:**就是他在App Store登顶那会儿。先是V3,然后是R1发布,一下子就火起来了。我们春节一直在加班,让DeepSeek首先能在中国生产的GPU上运行,这需要大量工作,我们是第一个在沐曦芯片上部署的。 我们都在调侃,春节就两件事:DeepSeek、哪吒。DeepSeek就是开源圈出了个哪吒。 **《智能涌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论调:DeepSeek是一个国运级的产品。但最近你的公开表达里,似乎对这一点不太认同。 **马越:**首先,大模型这个事情,你离不开英伟达吧?其次,你离不开Transformer架构;第三,你采用了蒸馏的思路,这些都不是国内原创的。 DeepSeek本质上是在现有路线上走得最好,实现了弯道超车,这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DeepSeek能够不依靠外部资金支持,也不做任何PR,靠技术就能做到全球顶尖——以梁文锋为代表的年轻人崛起,这才是国运级的现象。 **《智能涌现》:**那什么才算国运级的产品? **马越:**完全原创的技术创新。谁说Transformer就是算法的终局?如果有人用非Transformer方案做出比DeepSeek强十倍的成果,那才是真正的突破,那是人类级的进步。 **《智能涌现》:**DeepSeek给开源生态最大的启示会是什么? **马越:**让全社会认识到:开源等于创新。 DeepSeek最令人唏嘘的是,在国内两年都默默无闻,也不如打广告的很多大模型公司,直到2024年开始,才因为技术,因为开源,被美国人超级关注——虽然一部分人特别支持,一部分人极力贬低,这种关注反而倒逼着国内形成了一种爱国情怀。 **《智能涌现》:**以前大家不相信这个观点吗? **马越:**以前很多人认为开源就是一帮草根、乌合之众,很难和大厂这种正规军相比。 其实二十年前我就在说这些话:开源约等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和国力是映射关系。正是因为我们有钱了、富足了,才会有DeepSeek这样的企业出现。 以前没人听,现在有人听了。 第二点很重要,就是要对年轻人保持敬畏。不只是尊重,而是要怕年轻人,信任年轻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也有时代局限性。 **《智能涌现》:**这群年轻人,或者新一代开源贡献者,为什么能成长起来? **马越:**这种质变是建立在之前充分的量变基础上的。 这十年要感谢走在前面的互联网大厂,事实上国内的主要开源力量集中在这些有实力的企业上。包括百度、阿里、腾讯等组织的开源项目,还有华为的鸿蒙、欧拉等等。他们都是领着工资的员工,在搞这些开源工作,不是纯粹基于兴趣。 **《智能涌现》:**DeepSeek证明一件最关键的事:通过底层技术突破,就能吸引大量用户,以及赢得尊重。 **马越:**现在我们国家最应该做两件事:一是牵头一起开发中国的CUDA;二是让所有国产GPU都能快速支持这些模型。 说到生态,生态就是要有更多的人参与,而且大家都有高度共识。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芯片卡脖子,而是CUDA这个生态的制约。中国完全可以开发一套类似CUDA的系统,就像我们有自己的GPU一样。 ## **开源是富人和强者的游戏** **《智能涌现》:**DeepSeek爆火之后,找你讨论的人多吗?大家最关心什么话题? **马越:**有人问我,DeepSeek会不会给中国To B市场带来新生机?不可能那么快。 IT外包的人天价格,20年来的涨幅还不如按摩师。现在外包人天均价一千就算高的了,还有五六百的。你去按摩,现在一小时都要一两百块钱。十年前,IT的外包时薪就比不上按摩了,现在差距更大,那是因为按摩价格涨得快。 中国软件没人愿意花钱,这是行业发展还不行的核心原因。要等这一代年轻人变成决策者,好时代才会来。 **《智能涌现》:**本质还是因为国内企业发展阶段还比较早。 **马越:**开源本质上是强者和富人的游戏。正是因为我们吃饱喝足了,才会有DeepSeek这样的企业出现。上一代互联网用户普遍不愿意为软件和知识付费,腾讯会议掉线了就重连,也不愿意买会员。 但这一代年轻人生活富足,你们会改变这个局面。 **《智能涌现》:**DeepSeek会给上一代To B创业者带来什么启示吗? **马越:**我觉得他们给创业者带来两个重要的启示。第一是要对钱保持敬畏。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谈理想和情怀没意义。 DeepSeek不太需要考虑商业化的问题,是因为幻方已经解决了这个事情。 上一代的软件创业者有个致命问题,一心想着烧钱,通过标准化产品打市场,这不是中国市场的运行逻辑,中国最有钱的金主都是大型企业,在中国想要赚钱,不做定制化是不现实的。 中国软件行业是城市包围农村,而美国是农村包围城市,腰部企业数量很多。 **《智能涌现》:**DeepSeek会改变大家对商业化的看法吗?开源怎么考虑商业化,是这个领域的“天问”。 **马越:**如果要开源做创业项目,技术必须得硬邦邦。就是和DeepSeek一样,Day 1就出海,否则在中国太难赚钱了,时代还不够成熟。 大家总是会举例,比如红帽那套模式也能商业化,但是想用这种方式在中国做一个上市公司,还不是这个时代的事。 **《智能涌现》:**你们自己也经历了很长一段商业化探索的时期,是从什么时候想明白要怎么做的? **马越:**2020年是个重要转折点。我们那年决定从百度独立出来,重新谋求IPO。那段时间因为美国开始在很多尖端技术上断供,我们想抓住这个机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开源平台。 想要做真正的本土开源平台,必须要是彻底中立的第三方,这是选择重新独立发展的核心原因。 **《智能涌现》:**想明白之后,都做了什么? **马越:**我们现在从社区发展出了三大产品线。 开源中国社区(OSChina)现在已经完全进化成一个AI教育平台。我们是中国最大的开源社区,有1000多万用户。现在我们24人的团队能创造约5000万收入,还有净利润,这在社区团队中很少见。 第二块是代码托管和研发效能平台Gitee,现在平台有3600万个代码仓库,服务36万家企业。主要提供代码托管私有化仓库服务,确保很多中小团队的代码安全,客单每年3000块左右。 从2020年到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提供DevOps 全生命周期国产替代方案,在满足开发者需求的同时,也建立起一个自主创新、安全可信的本土开源软件工具与生态。 第三块是AI大模型平台“模力方舟”,模型体验、推理训练到应用部署等等服务,都会提供。 **《智能涌现》:**为什么会从社区拓展到后来的DevOps,以及AI大模型基座? **马越:**一个开源公司想要成功,靠社区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找一个闭环的商业模式,像GitHub那条路——社区、代码托管是没法达到这个目标的。GitHub也是在大模型浪潮来了之后,推出Copilot,才把营收做起来。 以后没有净利润的公司很难在国内上市,所以我一直强调看毛利率和人效,这两个指标高了,自然会有净利润。 **《智能涌现》:**你们现在的主要收入,来自哪里? **马越:**我们主要收入来自100家左右的银行、券商、军工、制造业客户,都走大型私有部署形式。中小客户主要靠SaaS服务。 2024年我们全国订单超过2亿,是一个突破。前年过1亿,2024年翻了一倍,还实现了盈亏平衡,这很不容易。 **《智能涌现》:**主要模式靠服务大型企业的话,怎么避免走到项目制的老路? **马越:**我们的产品做得很复杂,是因为中国的大型企业的场景复杂。我们的流程引擎、角色引擎、交互界面、流水线都是可定制的,还能做各种插件,就是为了保证灵活性。 我们会帮客户做定制化配置,但是不做二次开发。我们现在330多人,这块业务占200多人,但定制化去做开发和交付的不到10%。 第二是我们自己坚决不卖算力,只做第三方,比如给云厂商导流。 我们现在的路线很清晰:前端社区承载大流量,做开发者工具卖给企业,先To C,再To B,也算是一种产品驱动增长(Product-Driven Growth)的模式。 ## **一起发展,比单打独斗强** **《智能涌现》:**是否选择开源,企业的考量到底是什么? **马越:**现在大模型不开源很难。苹果为什么到今天iOS都不开源?因为硬件生态已经形成垄断。如果没有类似这样的护城河,你不开源,凭什么在市场立足? 就像我十几年来一直说的,开源是创新的最佳方法论,也是市场竞争的方法论,是反强权的方法论。你做得好,我们就开源来和你竞争。当年有Unix和Windows,就有Linux;有iOS,后来就有Android,都一样。 **《智能涌现》:**你做过很多并购,DeepSeek的成功会改变投资人对开源项目的看法吗?开源项目的出路会变得宽吗? **马越:**这也是我想问所有投资人和创业者的问题:投资的目的是啥?到底你希望怎么赚钱? 上市、被收购、分红都是一种退出方式。但现在在国内,要么IPO,要么死掉,这很残酷。 中国的开源生态很分散,现在很多创业者缺乏一种共识,就是一起发展比单打独斗强。很多人把创业当作获取情绪价值的方式,就想当老大,宁可公司死也不愿意卖给别人。觉得卖了就是投降,这坎儿过不去。 如果放不下自己的ego,最终就会害了自己,也害了客户和投资人。 **《智能涌现》:**DeepSeek大获成功之后,你怎么评估现在我们所处的AI发展阶段? **马越:**如果类比互联网那个时代,我们还是在大时代的开端状态,类似当年的拨号上网阶段。我从1997年开始上网,下载一张照片要四五天,网速只有28K。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觉得很神奇。 现在就像出海探索新大陆,所以创业者只要带着干粮上了船,不淹死,就一定有收获。 **《智能涌现》:**DeepSeek会怎么改变现在国内的创业格局?你觉得更利好大厂还是创业公司? **马越:**很难说,可能还是大厂比较有优势。 首先,DeepSeek不是一个创业公司,人家不用外部资金就能买一万张卡,某种程度上也算个小大厂了。 我觉得DeepSeek给创业者带来两个重要的启示。第一是要对钱保持敬畏。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谈理想和情怀没意义。 初创公司除非在算法、技术底层有突破,否则在工程层面,很难跟大厂拼数据,拼流量,这是最终商业化的两个要素。 **《智能涌现》:**现在的大模型初创的转向都很明显,方向聚焦,专心做底层技术。 **马越:**这就是开源的可怕之处。 我前年就说,预训练是大厂的游戏,创业公司应该做垂直领域的训练,把更多精力放在推理上,烧钱的事情本来就不该做。 历史上都有很多例子,当年开源领域有很多做容器的公司,比如Docker刚出来时只是各种容器运行时技术中的一种。结果K8s生态起来之后,任何容器技术只要实现K8s兼容性,就可以融入云原生技术栈,这种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最终使其它技术方案逐渐边缘化,相当于前边都白做了。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包括我们自己的策略,就是产品功能要紧跟随,但要轻投入,商业模式要做轻一点。 **《智能涌现》:**对开源中国来说,未来的目标会是什么? **马越:**开源中国这十几年,积累了用户流量护城河,客户品牌美誉度,现在是通过信创找到了快速增长的收入模式。 我们在这轮融资之后,也会开始寻求进一步上市,希望成为A股人工智能开源第一股。  欢迎关注  欢迎交流
日前,2025款雷克萨斯RZ 550e F SPORT车型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全球首秀。作为雷克萨斯RZ系列的最新顶配车型,**该车不仅拥有F SPORT版本的运动化外观,还首次搭载了线控转向系统和模拟手动换挡功能,电池系统也经过改进,WLTP工况下的续航里程可达450公里。**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c4c2ad83e91c47f8bc3b28d841815628.png) 官方表示,2025款雷克萨斯RZ将于今年秋季在欧洲市场上市。 **作为参考,雷克萨斯RZ目前在国内市场已推出RZ 300e和RZ 450e车型,指导价区间为35.59万至45.99万元。**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0e4714c6a39f4350a38b922329cc0a27.png) 雷克萨斯RZ基于丰田e-TNGA纯电动架构打造,定位为纯电动中型SUV,自2022年首次亮相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2025款雷克萨斯RZ 550e F SPORT在外观上采用了全新中微子灰/黑双色涂装,车头换装了新造型的前铲,贯穿式尾灯上部新增额外的后扰流板,后保险杠也经过空气动力学优化,加入了扩散器装置。 此外,新车配备20英寸几何切割造型的黑色轮辋,前翼子板处的“F SPORT”标识进一步彰显其独特身份。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350cfe78e23b45e9b2a8823ebb6e100c.png) 内饰方面,2025款雷克萨斯RZ 550e F SPORT采用黑/深灰双色风格,细节处搭配蓝色缝线装饰。 车门饰板新增激光处理的几何图案,结合多色环境氛围照明系统,营造出多样化的乘坐空间感受。 车内还配备可调光全景天窗和流媒体内后视镜等配置。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df40d38ee20648b4b9edc85954039cc6.png) 中控台则更换为类似矩形的半辐式方向盘,首次引入线控转向系统和交互式手动驾驶系统。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d2d9300f81f44e8cb2412d3259ba715a.png) **驾驶者可通过换挡拨片模拟八速手动变速箱,搭配油门反馈、发动机声效以及仪表显示屏上的换挡提示,营造出类似手动挡车型的驾驶体验。**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da882fe80c0b4e328ce467f69e136333.png) **动力方面,2025款雷克萨斯RZ 550e F SPORT搭载升级后的DIRECT4全轮驱动系统,前后双电机最大功率为300千瓦,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4.4秒。** 新车配备77千瓦时三元锂电池组,装配20英寸轮辋车型的WLTP工况续航里程为450公里。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13/06ae27c612f2466286c4f0ca0e769231.png) 此外,2025款雷克萨斯RZ在欧洲市场还提供RZ 500e车型,其搭载前后双电机及77千瓦时电池组,最大功率为280千瓦,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4.6秒,配备18英寸轮辋车型的WLTP工况续航里程为500公里。 入门版本的RZ 350e则搭载前置单电机,最大功率为165千瓦,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7.5秒,同样匹配77千瓦时电池组,装配18英寸轮辋车型的WLTP工况续航里程为575公里。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44.htm)
腾讯公司正在加速大模型应用的推进。《财经》近日获悉,近期腾讯向英伟达采购一批新芯片,为向腾讯按时交付订单,英伟达H20芯片短期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一位接近英伟达人士表示,腾讯的这笔订单金额约合几十亿元量级。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710/265ad7058f558e1.jpg) 截至发稿,腾讯对此未有回应。 腾讯和字节跳动一直是英伟达在中国大陆市场最大的两个客户。据市场调查机构Omdia数据,2024年,字节和腾讯分别订购了大约23万颗英伟达芯片,购买量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全球排名第一的是微软,2024年预计购买48.5万块AI芯片。 H20是英伟达在2023年底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一款AI芯片,也是目前中国买家能在合法渠道上买到的用于大模型训练的最先进的英伟达芯片。由于美国政府针对中国市场的强硬出口限制,这款芯片性能上相对有限制,性价比较低。再加上鼓励支持国产芯片发展的政策,不少科技公司转向采购国产算力。一位腾讯人士告诉《财经》,2024年初,腾讯就曾考虑加大H20的采购量,但因为上述原因,采购一度暂停,直到今年又下了新订单。 DeepSeek的出现让英伟达的H20“翻红”。2025年2月15日,微信接入DeepSeek,随后,腾讯旗下的多个应用陆续接入DeepSeek,包括QQ音乐、QQ浏览器、腾讯元宝、腾讯文档、腾讯地图等。 业内人士分析,腾讯此时加大算力投资,是为了提升C端的使用体验,腾讯旗下应用的用户数量庞大,如果频繁出现卡顿或“服务器繁忙”,会直接导致用户流失。一位阿里云人士告诉《财经》,据他了解,腾讯短期内采购大量H20,主要是为了应对微信接入DeepSeek的需求。 2024年5月,腾讯发布大模型App腾讯元宝。当时,市场上已有多个同类型的大模型App,且字节旗下的豆包和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已经在烧钱抢市场,腾讯并未在元宝App上做大额投入。 一位接近腾讯人士告诉《财经》,DeepSeek爆火前,腾讯内部并未明确大模型的发展定位,腾讯多个业务部门均有自己的大模型研发团队,前期的重心是用AI技术赋能自身业务。DeepSeek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腾讯的决策,腾讯看到了“规模化”的可能。 “规模化”是腾讯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AI应用能否带来更大价值的核心衡量因素。但目前AI应用还没有出现明确的方向。前述人士提到,腾讯认为未来AI可能会接管所有的应用,但目前又看不清新应用方向,所以先让AI接管已有的应用,抢占用户,“这对于当下的腾讯来说是比做新AI应用更重要的事情。” 全球移动广告情报分析平台AppGrowing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腾讯元宝在27天内累计投放广告费用2.81亿元。2025年2月,豆包投放金额为0.28亿元;Kimi的投放金额分别为0.44亿元。 腾讯加大投放的效果明显,QuestMobile数据显示,2月9日,元宝日活用户仅有几十万,只是DeepSeek和豆包的零头。2月22日,腾讯元宝下载量首次超越豆包。据苹果APP Store数据,3月3日,元宝在中国区苹果免费App下载排行第一,超越DeepSeek。 但市场竞争激烈,不久后元宝又被豆包和DeepSeek反超,回落到下载排行榜第三。QuestMobile向《财经》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4日,DeepSeek、豆包、元宝、Kimi、文小言、通义的日活跃用户分别是4885万、2947万、797万、373万、162万、48万。 自今年2月以来,腾讯在大模型上动作不断。从2月15日到3月1日的两周时间里,腾讯陆续完成DeepSeek-R1接入 、新混元T1模型部署、微信搜索整合、图片解析、多应用协调部署等,是今年科技巨头中布局激进的一家。 从2022年OpenAI发起大模型竞争起,中国AI大模型行业在两年时间里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百度曾是大厂中第一个发布大模型应用的选手,之后,多家创业公司崭露头角,字节后来居上,大笔投入烧出豆包的过亿下载量,阿里则更强调大模型平台和生态建设。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浪潮席卷全球,让大模型竞争再次进入新阶段。 多轮竞争后,腾讯也找到了目前最适合自己的方向,以应用角度切入。 不过,大模型的竞争依然还在早期阶段。一位大厂AI人士提到,目前大模型的渗透率还很低,大家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剧情还将持续上演。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5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