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p>探索短剧CPS推广创业之路,看如何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精准剪辑和推广策略,一年还清50万债务。本文深度剖析项目可行性、操作路径及风险应对,助你把握短剧创业新机遇。</p> </blockquote>  短剧CPS! 别听这名字好像挺高级,说白了,就是帮人分销片。 你在抖音、快手、视频号上,把那些特别上头的狗血小短剧,剪成一分钟的精华片段,视频左下角挂个小黄车那样的链接。 别人刷到你的视频,看得正爽,咔嚓一下没了,心里痒痒,一点链接,花个几十块钱看了全集,你就能拿到一笔提成。 就这么个事,简单粗暴。  ## 1 这事为什么能成?(项目可行性) 你看任何一个项目,别光听别人吹,你得自己琢磨,它到底让谁爽了? 一个项目,如果只让你一个人爽,那肯定是骗局。 如果能让链条上的几方都爽,那这事就能跑得通。 短剧这事,就是个典型的“多方共爽”的局。 ### 1. 平台方(抖音快手)爽了。 为什么? 因为你干的活,完美符合平台的核心利益——用户时长。 你剪的那些狗血片段,粘性强,用户刷到一个就容易陷进去。 最关键的是,他想看后续,直接点你挂的那个小程序链接就付钱了,整个过程,人压根就没离开抖音这个APP。 用户停留时间变长了,还在平台里产生了消费行为,平台的大数据模型一看,你这个创作者不错啊,能帮我留人还能帮我赚钱,那必须给你多推点流量啊。 你跟平台,实际上是“利益共同体”,它比你还希望你做出爆款。 ### 2. 内容方(拍剧的)也爽了。 你以为那些短剧公司是靠自己一部部推的吗?那得累死。 他们现在聪明的玩法,就是把剧往分销平台上一放,定好分佣比例,然后就等着成千上万个像你我这样的“自来水”去帮他们推广。 你发的每一个视频,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免费的广告位。 一万个人做推广,就是一万个广告位,这宣发成本,比他们自己去投信息流广告便宜太多了。你帮他们卖了剧,他们给你分钱,双赢。 ### 3. 用户呢?用户也爽。 这你得换位思考。 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多大?谁还有心情和时间,正襟危坐地去看一部几十集的、节奏缓慢的电视剧?他们需要的是“情绪快餐”。 就像饿了点外卖一样,我现在不爽了,就要立刻、马上看到一个屌丝逆袭打脸的剧情让我爽一下。 短剧,就是精神上的麦当劳、沙县小吃。 花个几块、几十块钱,买一份即时的、高浓度的情绪满足,这笔账,对他们来说划算得很。 ### 4. 你呢?你就是那个关键的枢纽。 你是那个外卖骑手。 你从饭店(剧方)拿了打包好的餐(剧集素材),通过外卖平台(抖音快手)精准地送到了饥饿的用户手里,然后你赚到了配送费(佣金)。 你看,这个链条里,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利益驱动,大家各取所需,所以这个生态才能健康地运转起来。 这事的根基,就在这儿,非常牢固。  ## 2 一年五十万?怎么干?(操作路径) 这条路,90%的人走成了赚零花钱,一个月多个一两千。 剩下10%的人,才能把它做成一门生意。 区别不在于谁更努力,而在于打法的维度不同。 第一阶段:头俩月,忘掉钱,先跑通模型。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熬人的一步。 你上来就想着搞大钱,心态一急,动作就变形。 你唯一的目标,就是跑通一个能稳定盈利的最小化模型。 怎么跑?别贪多,就认准一个赛道,比如你觉得你懂女人心,就专攻“大女主手撕渣男”。 然后,把这个赛道里最近一个月所有爆款视频,找至少100个,全部下载下来,建一个文件夹。 干嘛?拉片。 像学电影一样,一秒一秒地看,拿个本子记下来:它的BGM是什么?前三秒的画面是什么?文案第一句话怎么说的?在第几秒出现了第一个反转?在第几秒埋的付费钩子?你看透一百个,神仙都给你干明白了。 然后就是模仿,大量的模仿和测试。 这个阶段,不求爆款,只求你发布的视频数据,比如完播率、互动率,一次比一次好。 等你什么时候,能稳定做到一个号一个月有三五千块的纯收入了,OK,你的“新手村”任务算完成了。 这个模型,就是你未来财富的“种子”。 第二阶段:模型有了,开始疯狂复制,上矩阵。 一个号,就是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平台一抽风,你就直接归零。 所以,必须搞矩阵。 但矩阵不是让你弄十个号,发一模一样的东西,那是不行的。 你得有策略地排兵布阵。 比如10个号,2个号当“侦察兵”,专门测试最新的剧集,看哪个有爆款潜质,这俩号不怕死,数据不好就换。 5个号当“主力军”,专门把你已经验证成功的老模型、老剧集,换着花样剪,保证你每个月有稳定的基本盘收入。 剩下3个号,当“特种兵”,去玩点花的,搞点别人不做的冷门赛道,比如男性向的玄幻修仙,或者女性向的古风权谋,万一就让你开辟一个新大陆了呢? 同时,你必须把你验证过的那套“爆款公式”,写成一个傻瓜式的标准作业流程(SOP),细到“视频开头必须包含xx元素”、“BGM必须在第x秒切入”、“文案钩子必须用疑问句”这种程度。 有了SOP,你才能保证多账号运营的质量不会下滑。 第三阶段:胆子放大,上杠杆,用钱去砸流量。 光靠平台施舍的那点自然流量,想在一年内搞定五十万,纯属做梦。 当你通过“侦察兵”账号测试出某个视频的转化数据特别好,比如你花了100块钱投Dou+,能稳定地带回来200块甚至300块的佣金时,这个时候,任何犹豫都是对钱的不尊重。 你得敢于上杠杆。直接开通巨量千川账户,把这条视频作为素材,对着你测试出来的精准人群(比如“30-40岁、女性、喜欢看情感类内容”),一天砸一千、两千的广告费进去。 只要ROI是正的,就往死里砸,直到把它榨干为止。 这就是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工厂”的思维转变,用钱去买时间,买规模。 第四阶段:把后路修好,这是身家性命。 平台的生意,终究是寄人篱下,这是悬在所有互联网人头上的剑。 所以,当你的现金流稍微宽裕一点,必须立刻干两件能让你睡得安稳的事。 第一,风险对冲。 把你在抖音上验证成功的整套打法,原封不动地搬到快手、视频号上去再跑一遍。 东方不亮西方亮,平台之间也能形成互补。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建你自己的鱼塘——私域流量。 这是你的核心资产。 具体怎么做?办法很多,比如在账号简介里留钩子,说“想看更多未删减片段,私信我”,或者建一个粉丝群,在群里分享一些独家素材。 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把那些付费意愿强、认可你的用户,沉淀到你自己的微信或者企业微信里。 这些人,才是你真正的铁粉。 以后就算短剧这个风口过去了,你靠着这几千个铁粉,卖点家乡特产、搞个知识付费,都能让你活得很好。 这才是你真正的护城河。  ## 3 一个能用的AI提示词 下面这段话,是用来让AI帮你干活的。 你把它喂给现在市面上那些AI工具,它就能给你吐出不错的剪辑脚本,能提高你的效率。 直接复制就行。 <blockquote><p># 角色:短剧推广老炮# 任务:根据我提供的短剧信息,给我写3个风格不同的短视频剪辑脚本,时长60秒左右。# 要求:1. 别说废话:直接给脚本,别分析。2. 开头就要命:前3秒必须是强冲突、强悬念,让用户手指划不走。3. 节奏要快:冲突不断升级,不能有任何平淡的镜头。4. 钩子要狠:结尾必须在最关键、最让人心痒的地方掐断,用一两句旁白把用户的胃口吊到天上去。5. 引导要自然:结尾旁白要暗示“想看后续?点链接”。# 输入信息:- 剧名:比如:《逆天战神》- 剧情:比如:男主是退役战神,为爱隐姓埋名当了上门女婿,受尽丈母娘和小姨子羞辱。在妻子公司面临破产时,他一个电话调动资源,拯救公司,震惊所有人。- 目标用户:25-45岁男性,生活压力大,渴望逆袭。# 输出格式:按【打脸爽点风】、【情感纠葛风】、【悬疑装逼风】三个类别输出,每个类别一个脚本。</p></blockquote>  ## 4 风险和挑战 这事不是遍地黄金,坑也又多又深。 最大的坑,就是平台规则。 平台就是天,是法。 它今天说东,你不能往西。 它说你这个剪辑手法算“搬运”,你辛辛苦苦做的几百条视频可能一夜之间就被判为低质,流量全停。 它说分佣比例从50%降到30%,你也只能捏着鼻子认。 这事无解,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前面说的,多平台布局,建私域,不把身家性命押宝在一个地方。 第二个坑,是内卷到死。 一个剧只要稍微有点火的苗头,第二天,你保证能在抖音上刷到一万个一模一样的切片。 BGM都懒得换。 用户看多了,阈值就高了,就麻木了,你的转化率自然就雪崩。 所以你唯一的活路,就是在“同”中求“异”。 别人都用A段做开头,你偏用B段;别人都用这个热门BGM,你去找个更贴合剧情的小众音乐。 你必须得有点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尸山血海里杀出来。 第三个坑,是心态的折磨。 爆款绝对是玄学。 你可能花了一天时间精心打磨的视频,播放量三位数。 晚上睡前随手同步的一个素材,第二天醒来几十万播放。 这种巨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非常折磨人,很容易让你陷入“自我否定-亢奋-再否定”的死循环。 你得有个大心脏,或者说,得有点“无所谓”的精神。 把它当成一个概率游戏,坚持每天扔骰子,别太在意某一次的结果。 第四个坑,是能力的瓶颈。 从一个人剪视频,到管一个十个人的小团队,再到操盘一个月几十万的广告费,这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物种。 很多人自己干活是把好手,但让他去管人、分钱、定战略,他直接就懵了。 这道坎过不去,你的项目规模就永远被你自己的个人能力锁死了。 这要求你必须持续学习,看书、报课、跟高手交流,逼着自己完成认知升级。  ## 5 结语 这个项目考验的,早就不是你会不会用剪映,而是你这个人从里到外的综合能力:你对人性的洞察力、你对数据的敏感度、你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以及你逼着自己不断学习进化的意愿。 这条路,是从泥潭里往上爬的路,注定不会舒服。 但它确实能通向一个让你能挺直腰杆、大口喘气的地方。 我能做的,就是把这张相对真实的地图给你画出来,哪里是高速,哪里是坑,都标清楚了。 至于开不开车,怎么开,最终还得看你自己。 祝你好运。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抖知书】,微信公众号:【抖知书】,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构建大型AI推荐系统时,将排序模型从技术推向实际产品环境是核心挑战。产品经理需要深度参与并主导多个关键环节,确保技术能力有效转化为用户价值和业务成果。</p> </blockquote>  ## 一、特征工程需求定义 产品经理在定义用户与场景的特征需求时,需要以业务目标为导向,清晰描述所需的数据维度,并明确其在产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用户画像通常需要覆盖多个层面: - **基础属性:**包括年龄、地域、设备类型等相对静态的信息。例如,明确“一线城市25-35岁白领女性”这一画像标签,在电商场景中可能关联到特定的品类偏好(如母婴、美妆)。 - **行为特征:**涵盖用户近期的动态数据,如点击、收藏、加购行为序列,以及跨端(APP/小程序/H5)的使用习惯。需求中需明确这些数据的采集频率(如实时更新、每日聚合)和存储粒度(如按用户、按会话)。 - **心理需求:**通过分析用户评论、客服对话等文本数据(通常借助NLP技术),识别用户潜在的深层需求(如“追求健康生活”、“渴望自我提升”),并建立这些需求与商品/内容类目的映射关系(例如,健身器材映射到健康生活需求)。 上下文特征的设计应紧密围绕用户所处的具体环境及其行为路径: - **时间维度:**区分工作日/周末、早晚高峰等时段特征。例如,在通勤场景下,系统可能倾向于推荐轻量级内容(如新闻摘要、短视频);而在周末,则可能侧重深度内容(如长视频、知识课程)。 - **空间维度:**利用GPS、Wi-Fi定位数据,理解用户所处的典型位置(如家、公司、商圈)。例如,当用户在商圈时,系统可推荐周边的餐饮、娱乐等地点信息。 - **交互维度:**实时捕捉用户与界面的细微互动,如滑动速度、内容停留时长。这些数据可用于动态调整推荐策略,例如在用户快速滑动时降低推荐内容的复杂度。 ## 二、模型目标设定 排序模型的目标需要系统性地平衡短期商业目标和长期用户体验。采用主目标结合辅助目标的分层策略是常见做法: - **主目标:**选择与核心业务KPI直接强相关的指标,例如电商场景的GMV、内容平台的视频完播率。需求中必须明确定义指标的计算口径(例如,GMV是否包含退款订单)和数据来源(如来自支付系统还是订单系统)。 - **辅助目标:**引入影响长期价值的指标,如用户满意度、推荐结果的多样性。具体措施可包括:控制相似内容/商品的推荐比例(如单一品类占比不超过30%以提升探索性);设置“用户活跃度衰减系数”,动态调整用户近期行为和历史行为在模型中的权重占比。 多目标权重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调优的过程: - **初始设定:**基于业务经验和历史数据设定基础权重(例如:点击率60%、转化率30%、停留时长10%)。 - **动态调整:**利用在线学习机制,实时响应用户反馈数据。例如,当监测到某类内容的点击率上升但转化率显著下降时,系统可自动调低点击率目标的权重(如降低5%-10%)。 - **约束条件:**设置硬性规则防止模型偏向极端,如限制特定品类的最大推荐占比(如≤40%)。同时,可引入“公平性”考量,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不同用户群体(如新老用户、不同地域用户)获得推荐的覆盖差异不超过一定阈值(如<15%)。 ## 三、Badcase分析机制 建立系统性的Badcase分析闭环是保障推荐质量的关键: ### 问题识别与采集 通过埋点日志持续监控推荐结果和用户反馈。 定义核心的Badcase类型,例如: - **低质内容:**如标题党信息、短时间内对同一商品/内容的重复推荐(如≥3次)。 - **兴趣不匹配:**用户连续多次(如5次)点击的内容均未出现在系统推荐列表的前列位置(如前10位)。 - **体验问题:**用户明确表达不感兴趣后系统仍重复推荐、推荐结果加载时间过长(如>3秒)。 ### 根因定位 - **召回层检查:**分析内容库是否存在覆盖不足的问题(如某类目下的内容覆盖率<80%)。 - **排序层诊断:**检查模型预测分数(如预估点击率、转化率)与实际用户行为(真实点击、转化)之间的偏差,识别预估误差显著的样本(如点击率预估误差>20%)。 - **策略层验证:**排查后续的重排规则、保量策略等是否导致低质或低相关性内容获得了过高的曝光位置。 ### 问题解决与迭代 - **快速响应:**实施规则性解决方案进行止损,例如对用户明确负反馈的内容进行短期屏蔽(如7天内不再推荐)。 - **长期优化:**将典型的Badcase样本加入模型训练数据,驱动特征工程的改进(如新增“用户负反馈次数”特征)或模型结构的升级(如引入对比学习机制提升对难分样本的区分能力)。 ## 四、产品化核心要素 将算法能力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关键在于设计: ### 可解释的推荐呈现 **理由标签体系构建:** - **基础型:**“您关注过的品牌”、“同类用户也喜欢”。 - **场景型:**“通勤时段热门内容”、“周末家庭活动推荐”。 - **价值型:**“用户评价高分精选”、“近期价格优惠”。 **标签展示策略:** - **首页:**可采用“1+3”模式,突出一个主要推荐理由,辅以少量(如3个)次要理由标签。 - **详情页:**采用渐进式揭示,初始展示简洁理由,用户停留较长时间(如>10秒)后可触发展示更详细的分析(如“该商品与您收藏的连衣裙在风格匹配度上达到85%”)。 ### 用户价值显性化 构建“个性化指数”,综合推荐准确性、多样性、新颖性等指标,为用户生成一个直观的“推荐体验分”(如1-10分)。 在用户个人中心等场景,可视化呈现推荐系统带来的价值,例如“本月通过推荐发现的新喜好”、“为您节省的筛选决策时间估算”。 ### 用户反馈与参与 **轻量反馈:**在推荐结果旁设置便捷的“喜欢/不喜欢”按钮,点击后可展开二级选项(如“不感兴趣”、“已购买”),确保反馈能实时回流更新用户画像。 **主动探索:**提供类似“推荐探索实验室”的功能,允许用户主动调整推荐偏好(如“增加科技类内容”、“减少广告推荐”),并可对比不同偏好设置下的推荐结果差异。 ## 五、产品经理的关键角色 将大型AI推荐系统中的排序模型成功产品化,核心在于产品经理有效扮演“翻译”和“桥梁”的角色: - **需求定义阶段:**用清晰、无歧义的业务语言定义技术需求,确保技术团队准确理解业务意图(例如,明确定义“用户活跃度”的具体计算规则:“近7天内登录≥3次且内容点击≥10次”)。 - **模型开发与调优阶段:**深刻理解业务目标(如GMV)如何由技术指标(如点击率、转化率、客单价)共同构成(GMV=点击率×转化率×客单价),并推动模型优化方向与业务目标对齐。 - **产品落地阶段:**主导设计可解释性功能和用户价值可视化方案,让用户理解推荐逻辑,从而建立对系统的信任,最终促进用户价值的转化(如点击、转化、留存)。 推荐系统的产品化是一个持续的迭代过程,需要产品经理深度理解技术和业务,将算法能力无缝融入用户旅程和业务流程,才能最大化其商业价值并提升用户体验。 本文由 @阿堂聊产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IGN 于今日发布了《四海兄弟:故乡》的最新9分钟实机演示。 本作将于8月8日发售,国区售价219元起。作为本作故事和新晋反英雄主角恩佐·法瓦拉的故乡,鲜少露面的西西里舞台既为系列经典主题注入新视角,更揭开黑手党组织的起源秘辛。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西西里岛崎岖乡村的粗犷之美与污脏不堪的城市小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背叛与暴力在这片帮派丛生的土地上早已根深蒂固。相互竞争的家族及其心狠手辣的头目在暗地里发动永不停歇的地盘争夺战,隐匿于公众视野之外。信任是稍纵即逝的珍稀之物,而忠诚更是无价之宝。  身在家族之中,意味着踏入残酷的世界。托里西阁下要求绝对的忠诚,不能奉上敬意的人必将受到惩罚。恩佐与他的同伙必须随时准备为阁下效命,清除一切胆敢反抗、或任何敢于威胁他心爱女儿伊莎贝拉的人。
近日,**江苏时代芯存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AMS)管理人发布公告,宣布重整投资人华芯杰创集成电路制造(广东)有限公司违约,重整计划执行失败。**基于破产程序相关法律规定及事实,作为原AMS股东的北京时代全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MT),就相关事项做了通告: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bc34588b4f4e42f78dd4126760d88467.png) 1、根据《江苏时代芯存半导体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涉及的资产市场价值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中企华评报字(2023)第4083号】及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2023)苏0804破26号破产清算公告,**AMS已构成资不抵债,原股东淮安淮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AMT的股东权益依法归零。** 2、2024年9月25日,根据AMS管理人引入重整投资人的安排,及第三次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的《重整计划(修正案)》,在原股东在权益归零的前提下,将AMS股权依法零对价转让至重整投资人华芯杰创集成电路制造(广东)有限公司,并获得法院(2023)苏0804破26号之四民事裁定书批准。 3、**2025年6月13日,因华芯杰创集成电路制造(广东)有限公司严重违约,管理人依法解除《重整投资协议》,并终止重整程序。** 基于AMS继续推进重整的需要,经管理人协调及相关方协商:AMT原持有的AMS股权不再恢复至破产前状态,由淮安淮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接全部股权,并由其委派AMS董事长。 该股权处置系破产程序中的特殊安排,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及法院裁定要求。 根据以上事实,AMT通告如下: 1、AMT将继续支持AMS开展重整工作,配合管理人依法推进后续程序。 2、**自股权零对价转让至华芯杰创集成电路制造(广东)有限公司之日起,AMT已依法退出AMS股东行列,不再承担股东责任,不再承担AMS的相关法律义务。**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e92b50fb3374444eba883e15117e1306.png) **时代芯存曾经计划总投资130亿元,打造一座300毫米(12英寸)晶圆厂,每年可生产10万片相变存储器,还曾引入一台价值1.43亿元的ASML光刻机,但因为债务等种种问题而深陷泥潭,甚至一度尴尬地在厂区养鸡鸭……**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93ed669212b14711b88f05d29c9d1370.png) **2023年7月,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时代芯存破产清算案,并对其光刻机进行公开拍卖。** 2024年2月,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裁定,时代芯存予以重组,华芯杰创集成电路制造(广东)有限公司100%持有AMS股权,尝试将其转型为半导体代工厂,生产产品包括但不限于DDIC显示驱动芯片、PMIC电源管理芯片、RF射频芯片、高可靠存储芯片等。 2024年11月,AMT退出AMS股东,只是强调继续支持AMS重整,希望重整方能够尽快落实相关资金,履行股东责任,清偿债务,重启AMS工厂运营。 近年来,时代芯存被执行总金额**高达8.63亿元**,涉及设备供应商、工厂承包商、货运公司、离职员工等。 **如今,重整计划彻底失败,意味着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后一座烂尾的300毫米晶圆厂,已经宣判了最终的死刑,复活无望。**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7978b544465847ba82a109a989540797.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56.htm)
近日,《关于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人选名单的公示》对外发布。此次公示的是100名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拟表彰人选名单和8名后备人选名单。**公示时间从2025年7月7日起,至7月13日止。** 拟表彰人选中,包括如下人员: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 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 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 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王坚**等。 据了解,全国“优秀建设者”评选表彰始于2004年,第二届至第五届评选的时间分别是在2006年、2009年、2014年、2019年。 “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表彰活动”是由中央统战部、工信部、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全国工商联共同开展的,上一次评选还是在6年前。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8ef2fb882b514baba917f14be553781a.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54.htm)
**今天,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微博上发布长城汽车35周年态度短片《年方35》。魏建军宣布即日开启“35+计划”,面向全球35岁以上人才开启专场招聘。**视频中,魏建军激昂慷慨的表示,35岁不是简历的结束,而是人生履历的新开始。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eb0d254e-5cbb-48ad-b513-3d83a4302a62.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ae5a3187-5257-4699-bbea-081970f8dc17.png) 他提到,第一波90后今年已经35岁了,在别人看来是一道坎,很多岗位的大门已经将他们拒之门外。 成见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而这个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卷不动,也躺不平。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34c46517-6219-4ead-8119-a856b6989331.png) **而长城汽车如今和“你”一样,也35了,汽车行业同样十分内卷,同样步履艰难。**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b7f60573-15cb-44b5-963f-f7fc4eae67a2.png) 魏建军感叹,这一路经历了很多坎坷、弯路、质疑和冷眼,但初心没变过,时间从不会辜负敢坚持的人。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8782a220-54f9-4ced-84e0-d02d7eb45869.png) **最后,长城汽车呼吁所有企业,希望对人才年龄不设限,给更多有能力的人一次机会。**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502b37d9-6b16-4a6c-a197-5da241844c41.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52.htm)
近日,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将出台一项法律规定,**要求狗主人每天必须陪伴自己的狗至少3个小时,同时禁止使用伸缩牵引绳和声带切除手术(即 “去吠术”)**。据悉,这份《澳大利亚首都领地犬只福利实务守则(草案)》目前正在首都领地政府的社区反馈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最终版本最快将于明年初纳入法律。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8c609e17116643fcbef36761c93f12f7.jpg) 文件列举了 “所有狗主人及负责照管狗只的人员必须遵守的强制性标准”,以及如何达到标准的要求,并强调**“本守则旨在确保所有狗只始终得到恰当对待,以保障它们的舒适、安全及身心健康。”** 比如《草案》引入了多项新的强制性动物福利标准,例如对 “去吠术”(通过手术切除声带组织以降低狗的吠叫能力)实施严格限制。 文件称:**“狗的主人或负责照管者必须认识到,持续吠叫是一种行为问题,而手术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 目前,只有注册兽医可以实施这种手术,且仅作为 “除安乐死之外的最后手段”。 **狗的主人或照管者还必须确保狗每天有 “合理时长的人类接触,至少3小时”,以及充足的锻炼、适宜的住所和 “环境丰富化” 措施,包括 “抚摸、梳理、训练、自由奔跑、玩耍和安全的咀嚼物”。** 当狗在户外时,必须能获得 “充足的庇护所”;在室内时,需有 “舒适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充足的休息或睡眠区域、定期外出的机会,以及专门的如厕区域”;食盆、水盆及狗的整体生活环境 “必须保持清洁”。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57b3fc64-e9f5-4d56-b35e-e094bf16ef91.png) 早在2019年,堪培拉就通过《动物福利立法修正案》,成为全球首个承认动物为 “有感知能力的生物” 而非 “财产” 的司法管辖区。 这一理念认可 “动物具有内在价值,理应得到同情对待”,且 “人类有责任照顾动物的身心福利”。 **该法案将虐待动物的处罚提高了一倍,最高可判处2年监禁或3.2万澳元罚款(或两者并罚)**,并新增了一系列罪名:包括击打或踢踹动物、遗弃动物、将动物关在可能导致其受伤、应激或死亡的车内等。 《修正案》还规定,若宠物主人将狗长时间关起来且超过一天不让其活动,将面临最高4000澳元的罚款;在行驶的车辆中未约束好动物,最高可判处1年监禁或1.6万澳元罚款。 此外,**法律允许人们在确属必要的情况下(如无其他合理选择,且已尝试联系警方),为保护车内动物免受重伤或死亡而破窗救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50.htm)
**近日,一架贵阳飞兰州的航班,舱门都快关上了,居然发现有2人上错飞机了!**据媒体报道,一则网友发布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视频显示,当时飞机一切准备就绪,舱门即将关闭,此时一名空乘急忙提醒暂缓关闭舱门,并通过广播向客舱内询问:“有没有乘错航班的旅客?” 不一会儿,2名乘客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下了飞机。 据报道,这2人本来该坐春秋航空,结果登上了海南航空HU7359的飞机,而这趟航班最终延误了9分钟才到目的地。 而春秋航空同航线的9C6122次航班,与海南航空该航班起飞时间相差近一个小时。 这种事情虽然让人哭笑不得,但登机流程层层查验,值机柜台、登机口都要验票核对身份,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今日早上,海南航空也对该事件进行了通报:** 近日,有网友反映我司航班旅客错登机情况。 经核查,7月7日HU7359(三亚-贵阳-兰州)航班在贵阳龙洞堡机场过站保障期间,有目的地为贵阳的旅客未及时下机,乘务组第一时间识别并妥善安排相关旅客下机。 该事件得到及时处置,未对航班运行造成影响。感谢广大旅客对我们工作的关注与理解,我们将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保障旅客顺畅出行。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73409393-4bdf-43d9-b7c9-39c3dc9e3683.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48.htm)
7月8日,科技网站TheVerge发文称,虽然特斯拉销量之前就遭到重挫,但是特朗普的新法案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建党努力会让特斯拉雪上加霜,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真正困境才刚刚开始。  马斯克 特斯拉曾经令整个汽车行业为之羡慕,它拥有极高的估值,对技术保持不懈的专注,还有一位能够激发客户前所未有忠诚度的CEO。 如今,该公司的声誉已一落千丈,财务前景也愈发黯淡,它在AI和机器人技术方面的巨额投资短期内也难以取得回报。奇怪的是,特斯拉CEO马斯克直到现在才“觉醒”,意识到自己面临一场日益严重的危机。《金融时报》援引一位未具名特斯拉前高管的说法,马斯克刚刚开始意识到他的政治活动对特斯拉造成的损害。 新法案将重创利润 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的通过,似乎成为了压垮马斯克的最后一根稻草。马斯克强烈反对该法案,称其“令人作呕”,理由是它将使国家赤字激增。该法案已于上周末由特朗普签署成为法律,将取消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取消对油耗超标车企的罚款,并撤销对风能和太阳能的其他激励措施。  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 马斯克对该法案的通过愤怒至极,以至于宣布组建第三个政党。然而,真正要承受该法案全部后果的是特斯拉。 “这是一项糟糕的政策,将对特斯拉的利润造成沉重打击,”特斯拉前高管对《金融时报》表示,“这不仅仅是美国环保署的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的问题,而是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税、7500美元的消费者购车补贴、制造业税收抵免、充电基础设施补贴,以及住宅太阳能补贴……马斯克现在终于意识到了这一切,但是太迟了。” 由于该法案取消了对排放超标车企的罚款,特斯拉将在碳排放积分销售方面损失数十亿美元。《金融时报》指出,如果没有这部分收入,特斯拉2025年第一季度本将遭遇亏损。第一季度,特斯拉的碳积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35%,达到5.95亿美元。如今,该公司正急于在欧洲及其他地区加强碳积分销售,以弥补在美国的损失。 **局势恶化** 华尔街的特斯拉支持者们肯定感到很沮丧。就在上周,他们还因为特斯拉的生产及交付报告结果略好于预期而欢呼雀跃(销量仅下降了 14%,还不算太糟),但紧接着他们就迎来了马斯克宣布建立“美国党”的消息。周一收盘,特斯拉股价因为马斯克进一步涉政行为而下跌6.8%。 “在离开特朗普政府和政府效率部之后,特斯拉股东以及一众铁杆支持者最初感到如释重负,觉得特斯拉重新找回了它最宝贵的资产:马斯克,”韦德布什证券分析师丹·艾夫斯(Dan Ives)周一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但这种感觉持续了极短的时间,随着马斯克宣布成立新政党,局势已经急转直下,变得更加糟糕。”  特斯拉遭抗议 别忘了,特斯拉的销量早就在大跌了,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斯克一心搞他的“副业”:政府效率部。不过,特斯拉的财务状况还能勉强维持,靠的就是碳积分收入。但是随着特朗普大笔一挥,这部分收入如今几乎将彻底消失。 与此同时,马斯克与特朗普的争执也加剧了特斯拉的品牌危机。许多曾经是特斯拉车主、也曾支持该公司环保使命的民主党人,早已因为马斯克与特朗普走得太近而对这个品牌失望。而现在,随着他与特朗普闹翻,特斯拉在共和党人中的声誉也在迅速下滑。这不禁让人质疑:到最后,还有谁会去买特斯拉的车? **董事会无动于衷** 和以往一样,特斯拉董事会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尽管投资者不断抱怨马斯克分身乏术,但特斯拉董事会在遏制马斯克的行为方面却毫无作为。特斯拉董事长罗宾·丹霍姆(Robyn Denholm)曾坚决否认《华尔街日报》今年早些时候的一篇报道,该报告称公司正在物色接替马斯克的CEO人选。但是,如果特斯拉开始出现季度亏损,这类传闻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马斯克本人的处境似乎也愈发艰难。特朗普威胁要进一步报复他,包括取消SpaceX和星链的丰厚政府合同。特朗普甚至暗示,自己甚至不排除将马斯克驱逐出境,不过具体依据何种法律依据尚不得而知。 在特朗普胜选并清楚表明电动汽车激励措施和碳积分将遭到削减之后,投资者原本认为,特斯拉比其他汽车制造商更有能力应对接下来的艰难局势。但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两位以反复无常著称的人物之间的联盟会如此迅速地瓦解。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42.htm)
7月8日,宝马集团公布了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最新解决方案,该方案聚焦于智能交互、车辆操控与驾驶辅助系统的整体协同。宝马表示,其核心目标是确保即使在驾驶辅助系统介入时,驾驶员仍能通过方向盘、踏板反馈以及底盘动态清晰感知路况,保持人车之间的“对话感”,实现驾驶辅助与人工操控之间的自然、无缝切换。  整体性方案的实现则得益于全新一代智能电子电气架构。4台高性能计算机即“超级大脑”分别负责4大核心用户功能。其中,“驾控超级大脑”(Heart of Joy)完全由宝马自主开发:通过高集成度和智能化设计,首次将动力及底盘控制二域合一,令动力传动、制动、充电、能量回收及转向等核心子功能高效集成;通过全新线束系统和高速数据传输技术所构建的全新数字神经网络,令决策链路延时小于1毫秒,信息处理速度较以往系统提升了10倍,实现了对车辆整体动态驾驶最高效的全盘思考与处理。与完全自主开发的BMW动态性能控制系统(BMW Dynamic Performance Control)协同配合,使速度和精度完成所有驾驶动态功能的计算。  同时,“智能驾驶辅助超级大脑”则覆盖全场景智驾辅助功能,将此前分散在四个控制单元的功能整合至单一高性能计算单元,算力较前代提升20倍。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介入时,“智能驾驶辅助超级大脑”负责“看得清、判得准”:收集、分析环境信息,并规划出最佳的行驶路径;“驾控超级大脑”则通过智能底盘实时感知并调整车辆动态特性,精准执行决策。  宝马称,此整体性方案的开发基础源于其庞大的用户驾驶数据,整合了全球近3000万车主(其中包含超过700万中国车主)的实际驾驶信息,以及宝马在多年汽车赛事中积累的极限操控和调校数据。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40.htm)
1999年,星巴克以“第三空间”理念叩开中国市场大门,重新定义了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中国现磨咖啡产业也由此发芽。26年后,这一市场规模早已超过1200亿元,星巴克这位曾经的开创者却站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对手变了、节奏快了,曾引领潮流的外资咖啡品牌,不得不适应新环境。  6月10日,星巴克中国针对数10款非咖饮品进行降价,平均每款下调5元,最低价格打到了23元一杯。这是它入华26年来的首次降价。 仅仅两周后,市场又传出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多家机构参与星巴克中国反向管理层路演的消息,传言其正寻求出售中国区业务。星巴克方面也并未直接否认,只以“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回应。 “一降一售”,反映出星巴克中国当下的两种应对方式:战术上价格试探,战略上资本运作。 面对瑞幸、库迪等本土咖啡品牌的高速扩张,星巴克中国近年来正面临着挑战:营收增长停滞、同店销售额下降、客单价下滑。到了2025年这一情况虽然有所缓解,但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的围攻,它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关口。 星巴克中国打得动价格战吗?传出“卖身”的350亿美元估值又是否合理?在这场转型中,它的终局将走向何方? 非咖降价, 打价格战还是试探? 距离星巴克中国这次调价已经过去近一个月,但门店一线员工并未感到太大变化。 在武汉一家星巴克门店干了两年多的员工kk对“定焦One”表示,降价后顾客数量变化不大,每天还是差不多的200单量。这也在她的预料之内,“毕竟一杯23元的价格还是不低,对新客吸引力有限。” 嘉世咨询合伙人李应涛介绍,国内咖啡价格带可分为四档,其中星巴克中国位于最高档位,也是这一价格带的最大玩家。  可以看到,即便是降价后的星巴克,仍属于中高端。且本次只有非咖饮品降价,咖啡品类依旧保持不变,所以外界评价“星巴克降了个寂寞”。 事实上,对于价格战的态度,星巴克管理层曾有过表态。2024年7月,时任星巴克中国联席首席执行官的刘文娟称,在促销活动频繁的竞争环境中,“我们保持高度克制,避免价格战”。 从曾经的回避,到如今主动降价,星巴克的姿态为何发生转变? 这与中国咖啡行业过去几年的剧烈变化密切相关。 凭借“精品咖啡+第三空间”的特色,星巴克曾稳坐中国咖啡市场的龙头位置,1999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门店,2018年便占据中国现制咖啡市场60%的份额。而2017年成立的瑞幸,从一开始就喊出对标星巴克,不断给它制造麻烦。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星巴克中国的市占率降至14%,瑞幸则以35%登顶。门店数量方面,星巴克门店数量也被瑞幸和库迪反超。  这个过程中的转折点,来自一场“9块9”价格战。 2022年底,库迪入场,自开业起就延续陆正耀一贯的“低价换规模”打法,2023年2月大范围推广9.9元一杯策略。瑞幸从2023年4月小范围试水,到6月全面铺开,再到8月宣布将“9.9元券”常态化,直至2024年初,几乎主导了整个咖啡价格体系的下探。 尽管这场价格战让瑞幸在2024年Q1结束了连续六个季度的盈利重回亏损,但效果也显而易见:2023年Q2,瑞幸营收首次超越星巴克中国,坐上中国现磨咖啡连锁第一的位置。此后7个季度,它的营收仍持续领先。 在这样的市场压力下,星巴克中国的增长也逐渐露出疲态: 2024财年(2023年Q4-2024年Q3),星巴克中国整体表现不佳,营收、同店销售额、客单价三大重要指标都较上一年出现了下滑;到了去年底(2024年Q4),情况稍微好转,营收同比上涨1%,但客单价仍下降4%;今年初(2025年Q1),总收入缓增5%,不过,它的竞争对手瑞幸增长更快,收入暴涨41%。  在外界看来,本次星巴克中国一改往日的高冷姿态,是到了“不得不降”的时刻。但是,星巴克真打得起价格战吗? 从账面上看,它是有底气的。 2025年Q1,星巴克中国营收7.4亿美元,虽不如瑞幸的12.21亿美元,但根据测算,在单门店收入上,星巴克中国为9.54万美元,瑞幸为7.83万美元。星巴克中国依然是国内单体营收最高的咖啡品牌。 净利润方面,星巴克中国未单独披露,但在最新财报中提到,中国市场经营利润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健康态势”,且从业者一致认为,星巴克是国内利润率最高的咖啡品牌。 而且此次降价的是非咖产品,一位从业者透露,非咖饮品的原材料成本比咖啡更容易控制,能支撑一定幅度的调价。 更为关键的是,星巴克现金流基础依旧稳健,全球账面现金储备超过27亿美元,即便短期牺牲部分毛利,也有足够的缓冲能力。 此外,从营收结构来看,其70%左右的营收由会员贡献,这是星巴克中国的另一张底牌。这意味着核心消费群体对品牌忠诚度较高,消费频率稳定。“这类群体也更早通过官方优惠券在内的各种营销方式,享受到了低价,本轮降价不会影响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和财务状况。”资深消费投资人陈默默表示。 但从门店模型来看,星巴克又确实“不能深打”。 咖啡的主要成本分为四块:原料、包装、房租、人工。 陈默默告诉“定焦One”,从原料和包装来看,所有咖啡品牌的成本差不多,一杯在三四元左右。之前也有从业者分析,星巴克单杯原料成本仅占总价的五分之一。 换句话说,真正拉开价格差距的,是门店模型带来的运营重负。 与瑞幸、库迪主打的小店模式不同,星巴克定位为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大店面和优质服务是特点。 kk所在的店铺位于武汉某商场内,占地约200平米。她介绍,一个月租金20万,每天店里配有五位员工,这还是减员后的数量,之前每天是六七个员工。对比同一区域的瑞幸,快取店单店空间在20-60平米之间,通常两三个员工。 陈默默粗略计算,均衡各级城市的情况来看,星巴克门店的租金和员工成本大概分别比瑞幸高10%左右。这决定了其财务杠杆有限,单店盈利压力大于轻资产、小门店模式的对手,价格战压力大于瑞幸和库迪。 具体到财报中,由于星巴克并未透露中国区的门店租金,但其所在的国际区数据显示,2025年Q1,星巴克国际区的门店运营费用占到了净收入的40%。相比之下,瑞幸为26%。 综合以上维度,星巴克此次仅在非咖品类上局部降价,更像是一场“价格试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参战。 “降价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释放品牌友好信号。”陈默默表示。 这也和星巴克中国最新提出的全场景战略——“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契合,更容易吸引年轻人。 不止一位从业者认为,本次降价是综合了复购率、品类销售占比、成本结构等因素,计算出了一个很好的模型,不会亏本,甚至还留有继续降价的空间。 350亿, 星巴克中国值不值? 除了“降价”,星巴克中国近期还卷入了“卖身”大战中。 这一传闻源于2024年11月,星巴克在财报中首次提到“正在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被外界视为可能出售中国业务的信号;今年2月,消息再发酵,潜在买家包括高瓴资本、方源资本、信宸资本、KKR、太盟投资等投资机构,以及华润集团、美团等国内产业巨头。 与之前不同,本次有了更为明确的买方信息。 财联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中国近日举行“反向管理层路演”(指请投资者到公司管理、生产现场参观或业绩推介),吸引了高瓴资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 与此同时,星巴克中国的估值也浮出水面,约50至60亿美元(约350-430亿元人民币),预计交易将持续到2026年。 对于这一估值,多位投资人表示“比较合理”,并给出了两种估值方法作为参考。 凯尔特亚洲创投管理合伙人陈洁向“定焦One”介绍,计算咖啡品牌的估值的方法有三种:相对估值法(看EV/EBITDA、EV/Sales等)、现金流折现法(DCF)、单店估值法(主要适用于早期项目)。 对于星巴克中国这种业务体量和现金流都比较稳定的公司,可以采用“现金流折现法(DCF)+可比估值校准”进行定价。“一般是以未来10年现金流做折现,再叠加一个可比公司的估值倍数来校准,其中未来10年现金流指的是公司在未来10年内预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FCF)。”他解释。  图源 / Pexels 如今星巴克中国的估值高于国内所有咖啡品牌,和瑞幸在2023年高点时差不多,而国内其他中高端咖啡品牌如Manner、三顿半、Seesaw、M Stand等,估值大多在10亿-80亿人民币。 陈默默则认为可以按营收和利润的占比来测算,但其利润并没有单独披露,所以只能简单看营收。星巴克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区估值在50-60亿美元,占比大概为5%,虽然略低于营收占比的8%,但浮动区间不大,而且买方购买星巴克中国,属于整个品牌的区域权益,获得的是授权而非完全拥有此品牌,这也会造成一定的估值下调。总之,目前给出的金额具备合理性。 在行业层面,星巴克仍处于增长的赛道上。 《中国现制饮品店行业(现制茶饮、现磨咖啡)深度分析报告》显示,现磨咖啡是中国现制饮品市场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预计2023年-2028年将保持19.8%速度增长,市场规模超过4200亿元。 在这一增长预期之下,买家们也不乏热情。 市场上传出的买家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PE基金(比如高瓴、凯雷),偏好现金流稳定、具备退出预期的优质资产,另一类是产业方(比如美团),具备一定生态协同能力。 陈洁解释,前者看中星巴克稳定的现金流+退出前景,未来可以单独拆分IPO,或者卖给某个战略方,后者可以借助星巴克这个品牌实现会员体系、配送网络、线下流量入口的生态协同。 在所有潜在买家中,高瓴被认为优势很大。“它是既有产业运营能力,又有资本退出路径的买方。”陈洁认为。 星巴克, 能重新赢回中国市场吗? 星巴克中国的出售传闻之所以持续引发关注,因为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资产转手,更关乎着老牌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如何转向。 事实上,无论是母公司还是中国区,星巴克的日子都不好过。 从2024年Q1起,星巴克全球总营收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同比下降,直到Q4才有所缓解。进入2025年Q1,其全球营收达88亿美元,同比增长2%,但净利润大降50%,盈利能力出现波动。 最新消息是,星巴克在大本营北美地区也迎来了新对手。6月底,瑞幸首次正式进军美国,在纽约开出两家门店,依旧延续低价策略,整体比星巴克在美国的定价低大约20%。 在全球增长放缓、本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星巴克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全球布局。  陈洁认为,此时星巴克选择出售中国区业务,除了减少运营负担,释放部分资产价值给股东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变了。 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星巴克采取的是与本地公司联营的模式,共同运营市场,后期才将股权全部回收。这一策略帮助星巴克在初期快速融入中国市场。 如今,它又走到了“模式再选择”的节点。 过去一年多,星巴克开始调整中国区打法,一个标志性动作是人事变动。2024年9月,曾主导“专星送”“啡快”等本地数字化业务的刘文娟由联席CEO改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这一任命被外界视为加快本地化节奏的信号。 随后,一系列更“接地气”的动作迅速展开。 今年1月,星巴克中国推出了首款献礼中国春节的咖啡豆产品,这是星巴克成立50多年来第一款以中国春节为主题的咖啡豆。 6月17日,星巴克中国联动迪士尼“疯狂动物城”推出了三款主题冰摇茶,门店立刻爆单。同时在周边产品上也狠狠赚了一笔。 陈默默认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动星巴克中国在Q2、Q3的营收。 但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相比于本土品牌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激进的扩张策略,星巴克仍显得迟缓。陈洁指出,中国市场节奏变化太快、年轻用户的消费习惯正在迁移,星巴克的应变能力有限,“卖身”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业者普遍认为,星巴克中国无论是转型还是卖身,都需要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守住价值”与“寻找增量”。 首先,他们均认同星巴克不可盲目卷低价,保持第三空间大店模式是前提,然后再通过新品和线上做增量。李应涛觉得,一方面可以围绕商务休闲场景进行多元化产品布局,比如推出更多非咖产品。另一方面做好数字化运营,提高线上订单占比。 他认为瑞幸快速起量的背后,除了低价外,也与外卖市场的快速扩张密不可分。《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国内咖啡外卖市场增长迅猛,外卖订单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66%,订单金额的年复合增长率也高达57%。不过,星巴克价格本就高于外送竞品,再加上配送费,总价过高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其次,下沉市场仍有增量,但星巴克怎么找,需要探索。 截至2025年Q1,星巴克已开进了1000多个县级市场。星巴克中国去年也对外表示,下沉市场的会员销售额增长速度是高线城市的两倍。 但挑战同样明显。“仅靠大店模型下沉有一定限度,所能容纳的店铺数量一定少于瑞幸。如果想要扩大店铺数量,需要打磨基于不同品类结构和店型的新模式;如果要用一种全新的价格带和店型来下沉,也许需要做除了主品牌外的第二品牌,在品牌建设上又是新的挑战。”陈默默认为,星巴克的下沉之路并不好走。 从今年以来的动向看,星巴克似乎也在重新审视“下沉路线”,不再强调全国复制、密集扩张,而是延伸出了“第三空间+区域文化”的新打法,比如宁波陶麓街市店以村屋改造作为亮点,成了热门网红打卡点。 此刻,正处在变革关口的星巴克中国,谁来接盘、如何重构,不仅关乎一个品牌,也可能成为整个行业转向的风向标。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38.htm)
**文|邱晓芬 苏建勋** **编辑|苏建勋** **“外界对我们的认知,和我们实际的业务状况,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在「星动纪元」的北京办公室中,创始人陈建宇对《智能涌现》表示。 「星动纪元」成立于2023年8月,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陈建宇创办。2025年7月7日,「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由鼎晖CGV资本和海尔资本联合领投,厚雪资本、华映资本、襄禾资本、丰立智能等跟投,老股东清流资本、清控基金等继续追加投资。 尽管成立不过两年,在机器人硬件业务上,「星动纪元」接连发布了灵巧手、轮式、全尺寸人形等产品,这些动向,**让不少人误将星动纪元视作一家机器人本体公司,甚至“觉得我们是一家灵巧手公司”。** **这不是陈建宇希望公司被贴上的标签。** 做一款通用、智能的机器人,是陈建宇在近十年前看到AlphaGo时就定下的目标,这意味着机器人不能只拥有躯干,更需要大脑去应对不同场景。 “同时做大脑和本体,看起来可能会非常难,但对我来说,因为我都能做,所以这是一个自然选择。”陈建宇对《智能涌现》表示。 在一众具身智能创始人中,**陈建宇有着稀缺的交叉领域研究背景,他过往的学术方向兼具了“本体”与“大脑”。** 2011年,陈建宇本科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这是国内最早从事双足人形机器人研究的单位之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博士期间,他又着手研究MPC(模型预测控制)和端到端强化学习,这也正是如今具身智能“大脑”的重要技术路线。 事实上,相比硬件层,陈建宇在机器人算法层面的研究成果更显著,他曾提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学习算法框架DWL,获得机器人领域难度最高的顶会RSS最佳论文提名奖;他首创的融合生成式世界模型的具身大模型算法VPP,被选为人工智能最顶级会议ICML的Spotlight论文。 在与《智能涌现》三个小时的采访中,有一半的时间,陈建宇都在和我们讨论算法和“大脑”。 但只有算法,或者只有本体,都不是陈建宇认为可以实现“通用人形机器人”目标的路径。**他需要的,是一套“体系”,其中包括软硬两套通用架构,**其中: **软件层面**,「星动纪元」发布了融合理解与生成式的VLA模型ERA-42。这一机器人大脑融合了世界模型,能够对世界深度理解并实时预测; **硬件层面**,「星动纪元」正在开发通用化、模块化的机器人产品。让机器人就像乐高一样,根据不同场景需求灵活变化形态,包括双足、轮式、人形等。 此外,由于机器人当下供应链并不完善,「星动纪元」从机器人本体最小单位开始自研,如关节模组、控制单元、电机、减速器等。 当软、硬两层架构成熟后,让机器人实现什么功能、长成什么形态,都会在业务拓展上更加敏捷,这也解释了「星动纪元」在本体上布局迅速的原因:目前其人形机器人业务已经推出三款面向客户的成熟产品:五指灵巧手XHand 1、轮式服务人形机器人Q5、全尺寸人形机器人STAR 1。  星动纪元产品线 图源:企业官方 **在商业化策略上,陈建宇喜欢谈到一个概念:“沿途下蛋”。**比如他认为,机器人灵巧手做出来了,可以先出售,不用苦苦等待整机,这样不仅有利于逐步拉低硬件的成本,还可以获取一定的数据,形成数据飞轮,反哺研发。 据陈建宇介绍,目前,在全球市值TOP 10的科技巨头中,有9家是他们的客户。截至6月,「星动纪元」在2025年已累计交付超200台产品,另有上百个订单在量产交付中。在「星动纪元」的客户名单中,汇集了海尔智家、联想、北自科技等…… **近日,《智能涌现》与陈建宇进行过一次长谈,他分享了关于机器人领域算法、本体产品、商业化的种种思考,当中涉及到的陈建宇团队的多篇学术研究,我们也附录至文后,以下为编辑后的访谈实录:** ## **做本体还是做大脑?“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智能涌现:**从你之前在清华、伯克利的学术方向来看,你兼具了“本体”与“大脑”研究经历,这在具身圈子的创始人中算是比较少有的,那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当初你是否会考虑只做本体/大脑?或者说,这个选择对于你来说是个问题吗? **陈建宇:**这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个问题。主要基于两个判断: 第一,是否需要做本体和大脑?这个答案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如果只有本体没有大脑,机器人就是废铁。如果只有大脑没有本体,那就不是机器人了。我们最终要商业化闭环,一定是软硬一体交付到客户。** 第二,我们是否都有能力做?同时做大脑和本体,看起来可能会非常难,但对我来说,因为我都能做,所以这是一个自然选择。 从我个人近十年的经历来说,最开始做过机器人硬件、机电系统,到博士阶段搞软硬件结合、各种控制,再到后面搞AI领域。我搞机器人AI到现在也快十年了,最早从AlphaGo时代开始,我就往这块研究了,大概是 2016、2017 年左右。 **智能涌现:**2022年AI大模型的出现,给你之后的工作方向带来哪些影响?? **陈建宇:**我们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将语言模型与现有机器人工作相结合。2023年ChatGPT刚出来后,我就尝试通过语言提示,让ChatGPT假设自己是一个机器人,进行任务规划,例如规划机器人怎样应用其传感器、先识别目标再行动等,那时它已经能做得比较不错。基于此,我们完成了一篇论文,这是全球首篇结合语言模型和人形机器人的研究。 2023年做出**全球第一篇大语言模型和机器人结合的工作,改进了上层语言模型规划与下层强化学习策略的对齐问题。** 第二阶段是,受谷歌启发,2023年左右,我们开始了端到端的VLA(Vision-Language-Action)雏形的研究,**并成为国内最早复现RT-2的团队。**后来,我们发现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快慢系统VLA的框架。 2024年9月,**首次提出在VLM基础上增加高频动作处理模块的VLA方案,**该架构发表后,行业内头部机构,包括 Physical Intelligence的Pi0(2024年10月),Figure AI的Helix(2025年2月),NVIDIA的Groot N1等均陆续发布类似架构的VLA模型。 RT-2本质上是一个慢系统,侧重于思考,虽然能处理语言,但缺乏对动作的有效处理。我们添加了一个快系统,用于更细致地输出更精细的动作,并以更高频率运转。 第三阶段是,Sora视频生成式模型的出现带来的启发。此前理解物理世界,如英伟达的仿真器,需手动编写物理规律,过程复杂且难以精准建模。而Sora能生成细节丰富的视频,如人走路、手抓物体、倒水等,机器人需要这样的通用世界模型。 因此我们考虑将其引入机器人中,随后我们提出了一系列融合生成式模型的VLA算法框架。 2024年9月发布PAD架构,**首次提出融合世界模型,**被NeurIPS收录。 2024年12月发布VPP架构,**首次提出预训练的视频预测模型,**并与PAD架构进行融合,被ICML收录。 2024年9月,提出iRe-VLA框架,**首次证明了强化学习可以用于训练端到端的具身大模型并提升其性能。** 2025年1月,提出UP-VLA,一个统一理解与预测的具身模型,将理解、预测、策略学习融合,同时预测未来画面与底层动作,被ICML收录。 我们的模型既能预测未来,又能直接端到端控制机器人的具体动作,包括每个关节的细微调整。 比如,杯子放到边缘时,机器人会担心它掉下去,时刻在做预测,这有助于提前做好准备。我们已经迭代了几代大模型,提出了全球首创的融合生成式世界模型的VLA模型。 现在据我们所知,国外顶级的几个团队也在做这件事,上个月Meta使用了类似的方法,融入了世界模型。 **智能涌现:**听上去你们在模型和算法层面的筹备非常充足,那现在还缺什么? **陈建宇:**首先是数据。 语言模型开始做的时候,网上的人类语言数据已经非常多,你只需要把数据扒下来,再做一些处理就可以。但对机器人来说,数据天然就没有这么多。 Waymo公司最近把他们在旧金山的驾驶数据加进去,虽然是很大的体量,但跟语言模型的数据量相比,差得太远了。**如果按照这样方式去收数据,可能要收几万年才能达到ChatGPT的训练数据量。** 机器人的飞轮效应比自动驾驶更难实现,因为在路面上跑的车本来就很多。 **智能涌现:**现在很多公司用真机遥操作的方式产生数据,你们会考虑采用吗? **陈建宇:**我们采用了组合方式。先是基于非常大量的视频数据做预训练,训练出一个比较通识的基座,再用更精细的遥操数据来调整你的目标。这样对真机遥操作数据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而不是直接靠它去做底层的预训练。 **智能涌现:**对于机器人“大脑”来说,什么样的数据才是真正对模型有用的? **陈建宇:**我们需要多样性的数据。举个开车的例子,如果全是开得特别好的数据,模型可能就无法处理稍微危险的情况。因此,一定要涵盖各种各样的不同场景。 比如,学习倒水的视频,不能一直拿着同一款杯子,在同一位置进行。不同姿态、水杯的形状,都会对液体高度产生影响,所以我可能需要多一些维度,以提高其多样性。 此外,并非所有情况都是白墙实验场景,还需要尝试不同的背景。种类多、且每个种类收集大量数据,这样会更有效。 **智能涌现:**机器人像人,这件事情很重要吗? **陈建宇:**人形是重要的,通过训练人形,你可以得到一个厉害的基础,然后你再把这个基础降维到其他形态上。 虽然机器人未来形态可能不同,但很大一部分组件是共用的,包括大模型、关节模组,只是尺寸不同。硬件技术是统一的一套,软件技术也是统一的一套,不论是机器人的手、足式还是轮式,不同的形体,其实用的是我们同一套软硬结合的底座。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做人形机器人的原因。**人形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而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与人类行为数据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这也与我们的方法是呼应的,因为我们是从海量的人类视频数据中直接学习。 **智能涌现:**曾经有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认为,大脑不重要,本体重要,有本体就不在乎大脑,您怎么看? **陈建宇:**训练AI的前提是先有本体,然后继续采集数据,再训练再调整,所以必然慢于本体。 **作为初创公司,我们考虑“沿途下蛋”,**本体研发出来后先出售。我们现在灵巧手产品的毛利非常高,做人形时也会拉低边际成本。我们现在陆续对整机进行规模化售卖,量产准备也做好了,后面我们的模型和解决方案也会逐步商业化。  图源:企业官方 **智能涌现:**那只做大脑的公司,未来能力有可能比你们强吗? **陈建宇:**我认为如果只做大脑,会缺少很多东西,商业化模式就会缺失,可能缺少很多供血方式,不一定能走得更远。而商业模式能带来更多资源,从而能投入更多研发,产品也能做得更好。这里面还有飞轮效应,通过商业化,提前积累数据,飞轮效应可能带来很多好处。 只做大脑的公司,不确定性高。如果使用多种本体,那每打通一种本体都需重新做数据打通,耗费大量精力,难以规模化。 ## **大火的VLA路线,“L”的部分太重了** **智能涌现:**VLA路线是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结合,引起了机器人和大模型领域学者的关注。不过现在行业里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VLA范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比如训练存在割裂的问题、数据量难以与VLM匹敌等等。您本人如何看待如今大火的 VLA路线? **陈建宇:**当前的VLA模型,它的“L”部分(即Language,语言)太重了。模型首先是一个纯语言模型,再拓展到视觉,变成视觉语言模型。在这基础上,再把动作连接起来,变成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从进化论的角度,这个过程是反过来的——生物是,先有爬虫类的控制动作部分,再逐步发展到大脑皮层,有了视觉和语言,语言是最后进化出来的。事实上,很多训练好的猩猩和猴子也能做很灵巧的工作,但它们不需要语言。 现在,我们反过来了,先有了语言,再逐步补上其他部分。 我觉得对于很多应用来说,**(语言)其实是不必要的。对于机器人,第一步就是要先开始干活,重要的是它要做什么动作。**我认为这存在一定问题,所以我们最近在研究,在预训练阶段,同时训练语言视觉和动作,而非先专注于语言。这样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智能涌现:**对于机器人大脑,有的企业会根据场景或者具体功能,分成好多层模型来做,您怎么看待这种技术方式? **陈建宇:**大家会按两个维度为机器人大脑做分层。一个是纵向维度,比如感知模型、预测模型、控制模型。此前的无人车或者机器人都是沿着这个pipeline逐步发展的。另一个是横向的维度,按任务类别去训练,一类任务训一个模型。 只要划分了层次之后,它们之间就很难形成聚合效果。比如,按横向任务来划分,会使A任务和B任务形不成合力,即使切分成1000个任务并全部完成,甚至更多,也不可能涌现出新东西。涌现,一定是很多任务综合在一起才行。 而我们是相对统一的,把纵向和横向都合并了。目前,我们已发展到通过统一模型微调学习一个垂直任务,比单独训练单任务的小模型都更好,且更快。 **智能涌现:**强化学习是推动大模型推理能力跃升的核心,那么您认为强化学习之于机器人的意义是什么? **陈建宇:**目前VLA实际上还没有这样的强化学习机制。本质上,VLA仍是一个surprise learning,是一个离线学习过程。类似于,你先观察很多人怎么做,然后直接学习。 以打乒乓球为例,VLA相当于教练手把手教你几遍,然后你就直接去打,可能还是打不好; 而强化学习是,首先你要看别人怎么打,教练再教你更精细的动作,之后你还要自己不断调整练习,尝试打出好球,**这也是进一步与物理世界对齐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一步,很多比较精细、复杂的工作你可能就做不了。 ## **谈产品、场景、和机器人的未来** **智能涌现:**现在投资人和行业对你们的定位和观察似乎存在差距,不知您是否有同感? **陈建宇:外界对我们的认知,和我们实际的业务状况,确实存在一定差距。**我们是搭建了一套比较全面的体系,这套体系是通用的,可能有的人没有找到其中的逻辑,也可能我们之前没有充分展示。 **智能涌现:**你所说的“体系”是什么? **陈建宇:**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如果一句话描述硬件模块,就像搭乐高一样去搭建机器人。我们从硬件的最小单位硬件开始自研,如机器人的关节模组、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实现了从零件、到部件的模块化、通用化。 比如我们手是一个模块,可以适配于不同的机器人,甚至里面的关节键拆下后可以用于重新组合成另一款机器人。我们的大脑是端到端通用大脑,适用于不同任务,可以迅速调整到不同的本体上。  图源:企业官方 **智能涌现:**有了这套底座后,未来形态可扩展吗? **陈建宇:**非常可扩展,任意机器人都可以,无非是有几条胳膊、几个肘、几条腿,以及各有多少自由度等。 **智能涌现:**好像把机器人模块化了,可以根场景随意变化形态,那怎么做产品形态定义? **陈建宇:**人形可能是机器人终局情况下数量最多的,但是具体的场景下,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会需要不同的形态。 比如,如果你的场景需要上下楼梯,就需要双足的形态,如果完全是平地,轮式就够了,如果是要在某个3C工厂里替代一个固定的工位,可能只要一个上半身也就够了。 **智能涌现:**现在终端出货量有多少? **陈建宇:**超过200台,客户也涵盖得很广,全球市值前十的科技巨头里,有九家都是我们的客户,有的一家就买几十个,都是拿来用的。 **智能涌现:**挑选场景的标准大概是什么? **陈建宇:高价值、可复用。** 高价值,指的是这个“人”的薪水有多高,就说明这个场景的价值有多高,会在能力边界内找尽量高价值的任务和场景。**现在是面向两类高价值场景,一个是工业,一个是服务。** 我们工业领域的产品被称之为人形机器人中的六边形战士,手很灵巧,跑跳运动能力非常强,力量、敏捷和智力拉满;另一款服务机器人很小巧,我们会重视它的外观、拟人理论性和交互,这是服务业特有的属性。 **智能涌现:**目前你们的机器人产品智能化水平如何? **陈建宇:**我们把产品根据智能化划分为两个级别,一个是产品化级别,一个是demo级别。  图源:企业官方 我们的demo产品可以使用螺丝枪打螺钉、拿起扫码枪扫码,或者拿起勺子去舀水,成功率已经很高。 而产品化级别的产品,智能化程度要求更严苛,我们在做物流场景,比如找标签、扫码、分拣等,现在已经能达到不错的成功率,也正在真实场景中落地。 **智能涌现:**除了物流,你还看好哪个场景? **陈建宇:**下一个就是制造领域,因为制造涉及更精细的操作。物流主要是移动物品或搬箱子,更简单一些,而制造则更复杂,比如需使用不同工具找标签、或者做更复杂的手部灵巧操作翻面等。  制造领域里,星动纪元旗下的机器人STAR 1实训搬运工作 **智能涌现:**关于人形机器人,现在的零部件大部分是通用的,还是要自己造开模? **陈建宇:**我们不会自己去加工具体零部件,不然成本算不过来。 不过,我们自研设计非常深入,到电机这一层,电机、齿轮、控制器电路板、驱动器等全部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图纸都是我们设计的。 **智能涌现:**在生产制造场景中,哪些工作人类仍无法被机器人替代?若所有生产制造场景均能被替代,将会如何? **陈建宇:**我认为纯流产线上的人力密集型工作,这些工作理论上都能被替代,但目前难以实现。如果被替代,将带来极大的社会结构变革。机器人先替代苦活、累活、危险活等,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些工作。 我认为这有助于将人类从枯燥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们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这种替代也将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使所有物品变得更便宜。 **未来机器人本身将成为一种终端产品,并可能是规模最大的,可能介于手机和汽车之间。**未来家庭可能会拥有一到两个家用机器人或终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提供服务和情绪价值,这种形态的产品在未来5年就会开始出现。 ## **机器人大战前,先储备粮草** **智能涌现:**融资目前对你来说的意义是什么? **陈建宇:**可以想象未来竞争会比较激烈,要提前做好准。现在是因为还没有开始打商业化的大仗。 现在机器人领域融资的规模和智能汽车、电动汽车、大模型相比,少很多。但未来,机器人的制造规模可能要达到电动汽车的水平,未来,机器人的模型规模可能要到大模型的水平。 **智能涌现:**海尔能够给予我们的战略帮助会是哪些层面?(注:海尔是本轮投资方) **陈建宇:**首先是场景会跟我们去共享,其次,产品定义是现阶段就能进行,比如零售,把机器人放到他们的门店里,利用我们的机器人产品做引流、导览、指示,服务等。 **智能涌现:**机器人在家庭场景的应用,能几年之内实现? **陈建宇:**我觉得是渐进式的。如果快的话,可能3-5年能看到一些雏形,比如说在一些高净值的家庭里面。但对于普通家庭,要求更高,他们需要既普适又便宜的机器人。 **智能涌现:**据我所知,美的海尔也早就说要进入机器人领域,你们和大公司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陈建宇:**商业中都是竞争与合作并存,要辩证地看待竞争与合作。如果是互联网大厂,我们可以成为硬件供应商。如果是传统制造类,我们则可能成为软件供应商。 **智能涌现:**汽车公司都有很大的自动驾驶团队,现在都在走端到端路线,硬件又搞了很久,未来汽车行业会都走到机器人赛道上吗? **陈建宇:**我觉得机器人会是智能汽车的延伸,但是不会是所有人都选这个。大企业制定战略通常较为严谨,前期可能投入较少进行跟进和研究。 目前,这些大厂并没有真正大力投入机器人,还是在做技术储备,人数投入跟我们创业公司差不多。 **智能涌现:**大模型公司现在已经趋近于共识,这个领域不会有很多玩家,但在机器人似乎更允许多个玩家存在? **陈建宇:**是的,因为机器人更丰富、更多样,不像基座大语言模型那样统一。机器人会有很多不同的形态,而且涉及硬件制造,硬件迭代比软件慢。 机器人的市场足够大,细分更细,存在的玩家也更多。与语言模型不同,语言模型一旦推出,所有人都能瞬间使用,更容易形成垄断。**而机器人领域更加基础、分散,有更多的公司存活。** ## **陈建宇教授的过往研究成果附录:** 2023年做出**全球第一篇大语言模型和机器人结合的工作,改进了上层语言模型规划与下层强化学习策略的对齐问题。**相关论文:Doremi: Grounding language model by detecting and recovering from plan-execution misalignment(http://arxiv.org/abs/2307.00329v1),被机器人顶会IROS收录。 2024年9月,**首次提出在VLM基础上增加高频动作处理模块的VLA方案,**发表了HiRT论文——HiRT: Enhancing Robotic Control with Hierarchical Robot Transformers(https://arxiv.org/abs/2410.05273)。 2024年9月发布PAD架构,**首次提出融合世界模型,**被NeurIPS收录。 相关论文:Prediction with Action: Visual Policy Learning via Joint Denoising Process(https://arxiv.org/abs/2411.18179) 2024年12月发布VPP架构,**首次提出预训练的视频预测模型,**并与PAD架构进行融合,被ICML收录。相关论文:Video Prediction Policy: A Generalist Robot Policy with Predictive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CML 2025 Spotlight(https://arxiv.org/abs/2412.14803) 2024年9月,提出iRe-VLA框架,**首次证明了强化学习可以用于训练端到端的具身大模型并提升其性能。**相关论文:Improving 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 with Online Reinforcement Learning(https://sites.google.com/view/ire-vla) 2025年1月,提出UP-VLA,一个统一理解与预测的具身模型,将理解、预测、策略学习融合,同时预测未来画面与底层动作,被ICML收录。相关论文:UP-VLA: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on Model for Embodied Agent(https://arxiv.org/abs/2501.18867)  end
三星Galaxy折叠屏手机新品将于7月9日发布,目前Galaxy Z Fold7大折叠手机的官方渲染图已被曝光。**根据曝光的渲染图来看,三星Galaxy Z Fold7内屏未显示出前代产品上常见的屏下摄像头开孔痕迹**。 三星做出这一改变,推测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屏下摄像头技术改进空间较小,在维持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带来成像质量的大幅提升,而且此前实际应用中,屏下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及隐藏效果也不如预期,影响自拍效果。 自Galaxy Z Fold3开始,三星就将屏下摄像头技术应用在折叠手机中,截止目前最新的Galaxy Z Fold6配备的是400万像素屏下摄像头。 不过在Galaxy Z Fold特别版、三星W25等产品上,三星已经取消屏下摄像头方案,改用打孔摄像头设计。 据悉,新一代的三星Galaxy Z Fold7总体将延续横向大折叠方案,主打轻薄,根据曝光的信息来看,手机在折叠状态下机身厚度预计降至8.9mm,重量降至215g,比上代轻了24g。 屏幕方面,内屏尺寸增大至8.2英寸,是目前尺寸最大的双折叠屏手机,外屏尺寸预计为6.5英寸,且提供极墨黑、影蓝和影银三种配色。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0fc3e397e91246f1af39516fc2408621.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1ebae5f7f30b44dfb0771c46f5f85a85.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39ca2941b7614e49a75683fb4cecfff6.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34.htm)
在全球运动消费市场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运动品牌正通过技术创新与跨境电商实现国际突围。浙江佑美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佑美运动")透露,今年上半年海外销售额突破1.3亿元,其中依托淘宝天猫出海增长计划实现的跨境GMV达1200万,成为浙江体育用品出口企业中的佼佼者。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版‘迪卡侬’!”佑美运动CEO潘荣望介绍,在全球运动市场,创立于法国的连锁品牌迪卡侬一直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才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出口国,迪卡侬销售的绝大部分商品都在中国生产,所以中国公司有绝对的供应链成本优势。”  (位于浙江金华的佑美运动工厂) 据悉,佑美运动从跑步机工厂起家,已在体育用品领域深耕近20年,目前产品涵盖健身、游泳、瑜伽、滑雪等10余个运动类目。在技术研发方面,企业今年将投入超2000万元用于产品创新。以畅销海外的瑜伽垫为例,佑美通过TPE新型环保材料研发及防滑纹路专利设计,实现产品迭代至第四代,单月海外销量突破3000条。"从关注尺寸重量到聚焦防滑回弹等细节,我们正在用技术改变中国制造等于廉价品的刻板印象。"潘荣望说。 2024年12月签约淘宝天猫出海增长计划后,佑美实现了"一键卖全球"的突破。数据显示,企业全店13000多个SKU在淘宝出海月均销售额稳定在200万元以上,其中游泳装备与瑜伽品类增速尤为显著。 "相比传统跨境平台,淘宝出海的模式让企业无需额外运营成本即可触达全球消费者。"潘荣望表示,今年通过淘宝出海不仅开拓了小件器械出海的新通道,更助力企业海外收入逆势增长。在北美市场受关税政策冲击的背景下,淘宝出海帮助佑美找到了新增量。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出口国,但品牌溢价能力不足长期制约行业发展。"有业内人士分析,佑美运动的突围路径具有示范意义——通过研发创新突破"价格战"陷阱,借助跨境电商平台解决渠道痛点,最终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随着更多国产品牌加入出海行列,中国运动消费市场的全球竞争力正在加速形成。  (佑美生产车间)
Backlog.md 是一款专为使用 git 的开发者设计的本地项目看板工具,拥有命令行与网页版两种操作模式。 它的思路很直接:每个任务都用一个 .md 文件保存在 git 仓库里,所有进度、分配、归
淘宝闪购、饿了么联合宣布,淘宝闪购日订单数超8000万,其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超2亿。 最新数据显示,有3724个非餐饮品牌订单数对比淘宝闪购上线之初增长了100%以上,食品、母婴、个护、家电、酒类、3C数码等品类订单也增长超过100%。淘宝闪购7月2日启动500亿补贴计划,社会消费热情被极大点燃。  从订单结构来看,淘宝闪购已向全品类大幅拓展。数据显示,7月5日当天淘宝闪购上粮油米面订单增长了489%,休闲食品增长了388%,潮流玩具增长了236%,运动服饰增长了144%,美妆个护增长了114%,运动服饰、滋补保健、图书音像、汽车用品等品类增幅也均超过100%。 在3724个订单增长超过100%的非餐饮品牌中,有大品牌,也有老字号、新品牌和中小商家。食品品牌在淘宝闪购集体猛涨:农夫山泉、百岁山、赵一鸣的订单量飙升数十倍,康师傅增长达1090%,酒小六增长了600%,光明增长了558%,薛记增长了425%,青岛啤酒增长了327%,三只松鼠增长了219%。 头部量贩零食品牌万辰集团旗下有好想来、来优品、吖嘀吖嘀、陆小馋、老婆大人5个品牌,今年6月入驻淘宝闪购至今,迅速上线了近2000多家门店,目前主要覆盖华东、华北等地区,7月5日当天订单环比上周增长了922%,其中好想来的订单爆发更是达百倍。 良品铺子也在淘宝闪购有效拓展了近场订单生意,尤其500亿补贴上线以来,良品铺子整体订单量环比翻倍,孝感、黄石、宜昌、襄阳等地门店的淘宝闪购订单整体环比增长超过200%。 闪购仓店TOP100连锁品牌中,已经有半数品牌来自淘宝闪购的单量占比超过50%。公里购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综合品类百货超市,今年6月全面入驻淘宝闪购以来增速很快,目前上线了近100家门店,主要覆盖华东地区,7月5日当天订单量环比上周增长了158%。 3C数码、快消、运动户外、服饰等品牌商家也在淘宝闪购收获了可观的生意增量。Apple专营店在淘宝闪购的订单两个月间增长超过100%。近日消费者在淘宝闪购紧急下单充电宝,带动品胜和绿联订单暴涨。服饰快消综合类品牌全棉时代、迪卡侬、凌致集团、屈臣氏、名创优品等在淘宝闪购订单大幅增长,并计划持续扩大合作范围。 入驻淘宝闪购的图书、箱包、自行车、泳衣等新品类的商家也日渐崭露头角。中国专业竞速泳衣商家洲克,7月线下门店与淘宝闪购全面开启合作。洲克总经理刘丹阳表示,在成立30周年的关键节点入驻淘宝闪购,新增了很多经销商门店周围5公里的线上订单,扩充了生意半径,对未来线上线下生意的大消费模式更有信心。 7月2日淘宝闪购宣布启动规模高达500亿元的补贴计划,将在12个月直补消费者及商家共500亿,以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高效协同的大消费平台,并以巨大流量反哺线下商业和服务业,有效带动消费内需,为商家创造生意增量,并充分做大市场容量,破除“内卷”式竞争。 淘宝闪购巨大的线上能力、饿了么强劲的供应链履约能力,500亿给消费者和商家的补贴带来的实惠效应,带动淘宝闪购日订单数在短期内再次快速增长近2000万单。 “卷自己不卷商家,补用户也补商家”!目前淘宝闪购500亿补贴,正在更高效的,更有序,更实惠的进行。
<blockquote><p>本文探讨了AI对话中常见的生硬和准确率低的问题,并提出引入专家系统作为解决方案。专家系统通过对大模型结果进行校验或兜底处理,提升AI在复杂场景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文章以医疗诊断和财务报销为例,展示了专家系统如何通过规则校准和数据反哺,解决AI应用中的实际问题。</p> </blockquote>  最近持续在为一些企业做**AI培训**,公司这边会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有两个: - AI聊得不像人,最常见案例就是生硬,就算上RAG或知识库也不好使; - AI准确率不高,最常见就是AI能覆盖80%的场景,但业务的及格线是95%;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会进入AI应用开发的深水区,一般的解决方法都是要引入**专家系统**了:  其实这里的所谓专家系统也没那么神秘,简单来说就是一套算法,他要么对大模型的结果进行一次校验,要么是对大模型给出结果进行兜底性处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专家系统其实是比较简单的,但真实使用场景又是巨复杂的,**这里涉及了很多技术密度**,所以这里做简单介绍即可,大家能领悟多少算多少。 **AI聊得不像人,很蠢的问题我们之前讨论过,后续还会有专门的章节,**这里首先说下准确率问题: ## 专家系统与准确率 举个例子,有以下医患对话,模型需要判断患者到底是什么疾病:  以上是我用一个真实病历进行简化的聊天记录,当时检查后的诊断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但只看这个对话,模型下的症状是: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支气管炎。 所以,这里模型诊断错了,并且这是不被接受的! 在这个基础上专家系统就出现了,要构建这个系统会需要一些基本数据,比如: <blockquote><p>社区获得性肺炎:<br/>咳嗽 ± 痰 + 气促或胸痛 + 发热 > 38 ℃/寒战<br/>精神食欲轻-中度受影响;发热常 > 38 ℃,夜间盗汗</p></blockquote> <blockquote><p>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br/>流清涕/鼻塞/喷嚏/咽痛 + 咳嗽常为刺激性、无痰或少痰<br/>低热或无热;可伴乏力、肌肉酸痛但一般活动如常</p></blockquote> 专家系统需要拿着这些基础数据,在上下文对话中一一对照,对模型的回答进行校准,他实际的过程可能如下:  这里专家系统的工作是紧盯关键决策点,给出可解释的yes/no/再问一句; 最终两者互补,就能把诊断正确率从80% 拉升到可接受的95%+,同时保持人性化的交流体验。 以上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场景,接下来再说一个场景。 ## 规则兜底与飞轮系统 还是以医疗行为为例,比如现在已经做了诊断给了药物方案,但却在用药禁忌和用法用量上有些问题: <blockquote><p>社区获得性肺炎,给出的治疗方案:<br/>阿奇霉素 500 mg 口服,1 次/日,共 3 天<br/>同时服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慢阻肺合并哮喘患者常用)<br/>PRN 对乙酰氨基酚退热</p></blockquote> 在这个场景下实际存在三个问题: <blockquote><p>疗程不足:标准门诊疗程常为「首日 500 mg,随后 250 mg/日,再服 4 天」,或「500 mg/日 × 5 天」;3 天有复燃风险<br/>潜在禁忌:患者 67 岁,已在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阿奇霉素有显著 QTc 延长风险,联合胺碘酮可触发尖端扭转型室速<br/>用药冲突:若无哮喘/慢阻肺史,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属于多余治疗</p></blockquote> 这里专业术语过多,可能大家看着头疼,只不过所有的AI应用一到深水区全部是这种术语… 类似于这种漏洞不能期待模型100%给出,所以需要有详细的规则,这个规则可以来源于药品说明书。 **只不过这里的药品说明书是需要结构化到系统中的,而且真实的错误也未必是单一的药品说明书能够涵盖,那么就会有个根据真实数据不停补足的过程!** 比如,上述真实问题有3个,如果系统记录了2个漏了1个,那么在系统中补足剩下的一个就是我们所谓的飞轮系统了。 与之前一致,这里只是个非常简单的场景,具体实现难度会难非常多,而就我实际AI项目过程中,只要是深水区用户都是这么玩的。 ## 结语 今天,我们蜻蜓点水的介绍了下AI的深水区技术专家系统,细细看来好像也并不是什么很难的技术,但是各行各业却切实的在使用,比如之前做的一个财务场景: <blockquote><p>报销差旅费:北京-上海高铁票 553,住宿费 800 (附发票),打车费 150</p></blockquote> 类似上述审核任务,表面看,合理合规,但专家系统介入校验后,就可以发现之前忽略了问题: 一、发票合规性 住宿发票为“增值税普通发票”,但该酒店是一般纳税人,且员工选择了开具专票(系统记录偏好)。 按规定,一般纳税人应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普通发票入账可能导致公司进项税损失。 二、费用标准超标 公司上海地区住宿标准:普通员工600/晚。800超标33%。 AI不止要识别发票真伪和基础信息就放行,还必须符合内部政策,比如这里不注意看可能大家不会发现这个员工打的是专车! 以上,都需要专家系统兜底,否则公司体系下会存在很多漏水点。 所以,无论是医疗、HR、财务还是销售等部门,当AI应用触及核心业务时,单纯依赖大模型的能力,就像让一个博览群书但毫无临床经验的医学生直接主刀,这种行为风险极高。 如何用专家系统对AI应用进行兜底,如何用日常产生的业务数据反哺系统形成飞轮系统,这是每个进入AI深水区的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叶小钗】,微信公众号:【叶小钗】,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本次监测周期内,伊利、怡颗莓和三只松鼠分别以1.80、1.79和1.76的综合热度指数位列榜单前三。  图源:世研大消费指数 ## **乳制品以靶向性技术破壁健康痛点,颗粒化场景营销重构消费价值** 从品牌分布来看,乳制品集群本月以“技术驱动健康升级”与“场景精准渗透”双轨并进,重构春季消费价值。 季节更迭催生免疫力需求高峰,伊利畅轻借势推广含专利菌株产品,以尖端益生菌科技直击肠道健康痛点;蒙牛与金典则聚焦乳品本源技术突破——前者以富含乳铁蛋白的鲜奶强化免疫属性,后者凭借有机A2β-酪蛋白牛奶精准化解乳糖不耐人群的饮用障碍,将生物科技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解决方案。 场景化创新层面,安慕希联名其他品牌推广便携装,将酸奶从餐桌延伸至春游场景,通过产品形态革新绑定户外轻享时刻。 其他品牌差异化竞争路径同样清晰:金典在高端赛道深化信任壁垒,直播间实时展示有机牧场溯源过程,使“有机”概念可视化、可验证;德运则作为进口品牌代表,以行业头部奶粉配方切入健康升级赛道,在传统奶粉品类中拓展脱脂新战场。五大品牌共同印证乳品行业趋势——健康诉求正从泛化概念向靶向性技术解决方案跃迁,而消费场景的精细化切割正成为品牌增长的核心引擎。 ## **生鲜以保鲜技术供应链迭代重构信任链,场景显性化激活即时消费** 生鲜品牌以“供应链技术革命”与“信任可视化”重构跨境消费体验,实现品质与时效的双重破壁。 怡颗莓借云南蓝莓上市契机,进行专场直播,展示从枝头到消费者手中的全链路实景,锁住新鲜,畅享“莓”好,使供应链效率本身成为核心竞争力。佳农则瞄准高端鲜果即时消费场景,为菲律宾菠萝设计“24小时活性锁鲜装”,在部分售卖门店设置透明化“现切驿站”——工作人员现场分装并标注切割时间戳,将批发级产品转化为“所见即所得”的鲜食仪式,精准承接都市人群对品质与便捷的双重渴求。 两大品牌共同验证生鲜赛道新逻辑:产品的竞争已从基础保鲜升级为“信任链可视化”,通过技术显性化(冷链溯源、现切直播)与场景再造(驿站即时消费),将供应链劣势转化为品质信任资产,重新定义全球化舌尖体验的价值标准。 **榜单说明** 世研消费指南针系列指数报告是由世研指数独家研发的消费指数评价系统。本系列包括《品牌消费热门指数榜》、《行业消费热力指数榜》、《产品消费热浪指数榜》、《消费热门事件榜》等主要榜单,以及对应范围的延伸性榜单报告。旨在通过指数评价的方式,客观、真实地呈现消费世界的趋势特点,帮助行业与品牌主持续追踪消费市场趋势、为企业经营提供参考,提升商业综合竞争力。 世研消费指南针系列指数榜单持续监测行业如下: 3C数码、鞋服配饰、食品生鲜、家用电器、运动户外、美妆清洁、母婴用品、家居家装、汽车消费、玩模乐器、宠物用品,医疗健康共计12大行业。  图源:世研大消费指数 **免责声明** 本榜单由世研指数独家编制,榜单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任何具体的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 榜单数据计算结合主流平台公开数据与值得买科技旗下世研大消费平台数据沉淀,我们已采取合理措施,以尽量确保所提供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无法排除数据本身的局限性导致部分误差或偏差。此外,本报告中的部分数据未经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的正式审计,因此可能存在未被识别的错误或遗漏。特别提醒,市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改变,因此报告中的预测、分析和结论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报告中提到的任何第三方名称、品牌或产品仅供说明之用,并不构成对其的认可或推荐。任何对这些第三方的提及不应被视为任何形式的背书或推荐。报告的版权属于值得买科技集团和世研指数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分发。对于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值得买科技集团与世研指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blockquote><p>本文分析了小红书用户更愿意为“生活方式”买单的原因,指出其核心在于“情境占位”而非单纯的内容营销。小红书通过情境植入和身份认同,让用户将产品与理想生活绑定,实现高效种草。品牌需构建情境、强化身份认同,成为某种体验的默认选项,才能在小红书成功。</p> </blockquote>  **小红书能够高效种草的原因:抢占了消费者的“情境心智”。** 很多人误以为,小红书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质量,其实它更擅长的是“情境占位”——让品牌在用户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潜移默化地植入心智。 真正打动消费者的,是产品能否融入某个生活情境,从而成为“看起来就应该拥有”的选择。 ## 为什么小红书用户更愿意为“生活方式”买单? ### 1. 购买决策的本质变化:从“产品功能”到“情境心智” 过去,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主要关注的是功能,例如“这款粉底能不能遮瑕?”“这款耳机音质如何?”但现在,消费者更容易被情境驱动,他们希望看到产品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例如,一位上班族在地铁上使用降噪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画面不仅是产品的使用场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投射——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而是对**某种生活状态的认同**。 ### 2. 小红书的核心竞争力:情境占位,而非简单的内容营销 (1)情境=身份认同 为什么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平台上的营销效果差异巨大?因为小红书上的用户,不是被产品参数打动,而是被身份感吸引。 例如,某品牌的轻奢小众包,在电商平台的卖点是“真皮、高级感、性价比”,而在小红书上,它被塑造成“精致女孩日常必备通勤包”。  当消费者刷到笔记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我理想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购买决策几乎在当下就完成了。 (2)算法放大情境影响力 小红书的算法不同于传统电商,它不会把大头流量分配给冷冰冰的“产品测评”,而是更倾向于推送能让用户产生代入感的内容。 举个例子:同样是卖旅行箱,普通测评可能是“这款箱子耐摔、防刮、容量大”,但更容易爆的笔记可能是:“女生独自旅行,带上这个箱子就够了。”  这篇笔记不仅提供了产品信息,还为消费者建立了一个可想象的情境:如果我也想轻松出游,这个箱子就是必备品。 (3)让产品成为某个情境的默认选项 真正强势的品牌,不需要每次都靠“测评”来说服用户,而是让产品**天然等于某个情境**。 比如: - 说到“秋冬温柔挂”,用户自动想到某个品牌的奶茶色毛衣。 - 说到“极简收纳”,某款透明亚克力化妆盒已经成为公认的好物。 当品牌在某个情境里被反复强化,用户在需要类似产品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它**,而不是去搜索竞品。 3. 品牌如何抢占情境心智? 品牌在小红书上种草,不是为了让用户“看到产品”,而是让他们**自动将产品与某种生活方式绑定**。 (1)构建“可感知的情境” 单纯的产品介绍,难以打动人心。比如推荐一款防晒霜,不要只是展示它的成分,而是可以**结合“通勤防晒”“沙滩度假”“户外运动”等不同情境**,用故事化的方式展现产品的适用性。  (2)强化“身份认同” 产品不仅要卖功能,更要卖“谁会用”。 不是“这款咖啡机萃取力强”,而是“品质生活家提升晨间幸福感的质感咖啡机”。 不是“这款手帐本纸质顺滑”,而是“文艺女孩都在用的手帐”。   (3)让产品成为“某种体验”的默认选项 要让用户形成思维惯性: 说到露营,首先想到某个品牌的户外折叠桌。 说到仪式感,自动联想到某款香薰蜡烛。 当品牌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某个情境,就不需要每次都靠营销“说服”消费者,用户会主动选择它。 总之,小红书的场景化种草,不只是单纯的广告推广,而是一种情境占位。品牌和博主只有真正理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并通过真实、有温度的内容打动他们,才能真正做好种草。 未来,随着用户对消费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情境+身份+社交”的种草模式,无疑会成为品牌营销的核心策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夏夜晚风】,微信公众号:【珞石居】,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本文作为《TOB用户运营 | sdr基础工作, 一对一怎么聊》的进阶篇,将延续SDR工作方法论的探讨。构建“利他-利己双核驱动模型”,在利他视角下,揭示如何建立信任纽带;在利己视角下,解析如何成就工作价值。围绕【思维转变/团队协作/价值展现】三大核心维度展开。两组维度形成镜像对照,展现SDR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工作的跃迁路径。</p> </blockquote>  *本次SDR和MDR不分那么清楚,MDR侧重营销协作,SDR侧重销售协作。 **破局思维:利他锚定业务目标,利己夯实职场根基** ## 利他维度进阶 ### 思维转变 在客户沟通场景中,SDR需突破”一问一答”的被动模式,建立利他服务思维。日常一对一/一对多沟通中,除基础答疑外,要有利他的主动服务,例如引导提问和资料分享。**这要求SDR除了了解产品、解决方案,基础Q&A之外,更要提升客户洞察力。** “引导提问”指的是帮助客户大概梳理下需求,这里也可用反问去证实猜测,挖掘客户实际需求。这点为什么是“利他”,因为如果是以“我想知道什么”“我想怎么做”,“我”为主体去沟通的话,客户有可能会反感。**他是想给自己解决问题,不是帮你解决问题,所以得让他感受到你是想帮助他解决问题。** “资料分享”则需要讲个两个小故事。在tob客户社群运营中,我坚持定期发客户感兴趣的外部资料,例如行业新闻与报告。尽管社群互动频率较低(这也是tob社群运营无法避免的问题),但我相信持续价值输出会形成了隐性影响力。某次客户在群内寻求某资料时,我当时说没有,一个月后找资料时想到了他之前的话,艾特他给他发送,客户表示感谢。我不敢说这一个小举动有什么大反应,但是我想其他客户看到了这个情况,会觉得贴心。那么品牌影响力是否也会慢慢渗透呢?当然这不是个例,我也会收到客户私信肯定,有客户很直接的表示感谢,觉得我们公司服务很贴心,帮她省去大量信息检索成本;也有客户在群内公开点赞,印证了**主动服务带来的信任积累效应**。 另一个小故事是,某客户跟我几个问答后结束了沟通,之后我主动给他发送深度资料,目的是想让他多了解我们产品,做个备用参考。没想到之后找到我,表示说明看完深度资料后很感兴趣,并且还跟我说内容做的不错。其实当时结束了沟通,sdr工作就算完成了,可以理解为该线索处理完成,**但利他的资料分享则让他对品牌加深印象,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交流**。无论结果如何,无可否认的是sdr工作又往前一步。 ### 团队协作 在之前[《TOB用户运营 | SEM、活动、内容营销的协同作战策略》](https://www.woshipm.com/share/6093388.html)中,我分享了SDR/MDR如何与SEM、活动以及内容相关同事打配合。那么除了内部的配合外,还有跟销售团队的配合。 我们从线索的生命周期来看。在mql之前应该跟销售团队定期确认客户画像与线索分派规则,因为企业有可能会每年调整公司战略,优化组织架构。这里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团队之间达成共识,销售团队主动找市场部沟通,传达重要变动。另一个是主动看线索沟通记录,我个人会优先看线索取消原因,总结情况,再与同事沟通。 在成为mql之后,可以定期去看看销售的线索沟通情况。我一般会看看第一次沟通情况,尤其是遇到“多次联系不上”的情况,我会主动去找客户。无论是电话还是微信,都会提醒客户,这样不光是方便了销售,更是对自己产出的线索负责。同理,在线索被取消后,定期查看取消原因,对内总结总不是件坏事! ### 价值展现 **实践-总结-汇报中需要有利他的价值展现。**对部门、领导来说,关心什么就展现什么。流程不规范?那就整合sop。关心季度年度数据,那就重点汇报数据。现阶段重点项目为A,那就投入更多精力在A,在汇报中优先说明A进度。AI提效是趋势?那就去尝试用用AI并总结经验吧!利他的价值展现,能体现出对组织认同,对团队目标的同频。**如果你做了很多,却没有展现价值,那才是最可惜的!** ## 利己维度进阶 ### 思维转变 首先,目前来看,sdr暂时无法被智能客服取代。尤其是tob领域,客户判断很复杂,需要结合目标客户画像,无法机械化处理。且根据我的发现,大部分客户其实不愿意跟机器人沟通,还是习惯跟真人交流。所以不用过于担心AI应用趋势下的失业,当然这部分我们也要学会审时度势传达给领导,比如平日工作汇报时候可以分享下使用AI工具的心得。还记得我之前AI应用分享中Agent吗?可以介绍下智能客服的使用心得与局限。 然后,SDR不应该盲目打电话,而是需要思考。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局限于打电话上,而是对内深耕,对外发展。**“对内深耕”指的是工作不浮于表面,可以搭建个人工作知识库,包括梳理逻辑框架、沉淀可复用的方法论体系、建立标准化操作模型等;“对外发展”指的是在垂直领域持续夯实外,发展其他技能**,例如文案策划、视频剪辑等市场通用型技能。例如,在《MDR/私域运营需要的能力》一文中我提到九大能力之一的精细化运营就是SDR需要深耕的方向,那就利用公司现有平台去思考、学习并实践,最后形成的方法论是隐藏的宝典。 我发现网上有个误区:“工资就给那么多,为什么要考虑那么多,不值得。”,学不代表需要做,就像做家务,会干不代表要干。这条思维转变受益的其实是自己,既能学到又能保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 价值展现 sdr工作价值展现不仅是数据,还有客户反馈。建议除量化业绩指标外,sdr存档客户正面反馈的内容,尤其是对自己夸赞,对公司表扬,通过场景化应用(如年度述职、晋升答辩、项目复盘)实现工作价值的多维呈现,形成个人品牌的有力佐证。利他思维转变的社群小故事中也有一个点别忽略,社群一般会有公司内部同事与领导,那么客户赞赏也是一种无声的表现。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证明与争取。**证明价值,争取权益。** 又例如利他价值展现中提到的AI提效,可能大家听烦了,但我觉得没必要反感。当行业普遍将AI视为提效工具时,其本质是数字化浪潮下的变革。所以我相信AI应用是一个趋势,**与其被动接受技术迭代,不如主动应对**。这不仅是”技术落差”的防御性策略,更是通过工具赋能实现认知跃迁的进阶路径。**关键在于理解所做的本质上是利己的理性选择。** ### 团队协作 在利他维度,团队协作讲的是利销售、利团队。那如何利己? 一是如果你按照“利他”去做,就会发现主动汇报实则是利己。减少被追责、追问,减少无用工作的烦躁感,也能展现工作敬业态度。二是工作敏感内容存档,建议最好把与销售团队沟通记录保存,尤其是争议线索备份并备注说明。无论是系统中留档,还是个人文档备份,**重要的是有证据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避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实现双赢,工作顺利!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cici手记】,微信公众号:【cici手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本文探讨了微信公众号从“订阅号”更名为“公众号”后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作者分析了公众号流量模式从私域到公域的转变,以及在新媒体冲击下,公众号如何通过改版吸引创作者和读者。文章强调,如今公众号竞争激烈,内容创作者需要提供更高价值、更独家的内容,才能在同质化环境中脱颖而出。</p> </blockquote>  “订阅号”,突出的是订阅。 “公众号”,突出的是平台本身 以前需要订阅,才能看到推送 现在不需要订阅也能看到了 是好事,也是坏事 又弱化了订阅的价值 现在应该人人都知道了怎么订阅了、星标了吧 所以 对内容的价值、持续、独家,又提出了新的高要求 现在问题来了 可现在还有谁在看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刚出来那会,企业、媒体,高校、政府,纷纷以其作为品牌、信息、内容发布的平台。 接着传统纸媒的的转型,抓住了新媒体的机遇期。《收获》、《意林》、《读者》、《格言》、《青年文摘》,等等。将传统纸媒体的读者带入进去。 后来,一部分个人自媒体涌入。 撑起了内容的天花板和高度,形成了我们熟悉的 10 万+大 V 们。如,视觉志、洞见、十点读书,占豪,六神磊磊读金庸,等等。那是在 2016 年—2020 年期间,那时候,挺羡慕有人能够自己的公众号平台的,但那时候的我并没真正走进这个圈子。 我是“雾里看花”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也是很感谢,康戈学长,让我了解了新媒体这个圈子,也通过“运营公举小磊磊”(我公众号运营的引路人),学到了不少运营的基础知识。 曾读到过一篇文章,《最大的悲哀是,做公众号的人也不爱公众号了》了,写出了多少运营人的心声。现在做公众号,到底有谁看呢?我也不知道,但作为运营人要明白,是要写给哪个群体来看。反正,我自己写的公众号文章,也是指尖一滑,就算是看了。 公众号的运营,就是要有经营者的思维去做。在 我 2020 年刚刚注册公众号的时候,这些都是不懂的。名字,取了四个字,3 个字都是不容易认识字,名字本身就限制了传播。要顺应读者的思路,就要做一定的转变。 时间一晃,2024 年了。 公众号的规则从传统的订阅的私域流量,也早已改变成了公域流量。信息流的推送方式,也改变了旧的时间顺序排列。在“小红书”“抖音”等新“新”媒体冲击下,这一年,公众号也重新开放了留言功能,也曾灰度测试了“在看”转“红心”的方式,不断的改版,也说明了,想要留住更多的内容创作者。 而 Ai 人工智能的冲击,对于原生内容创作作又有了新的要求。订阅号改名“公众号”,一方面是将用户与经营者在名称上的统一,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订阅的意义。一开始的内容流量,是纯私域的订阅,现在的开放公域推荐流量,现在不需要关注,也可以看到某公众号文章,这也就对关注的要求更高了。 内容的高价值、全网的独家首发,观点的准确犀利,在这个完善的内容圈子里,要闯出来,并不容易。而写文章就可以逆天改命?没这么简单。 同质化的内容更多,独家属性的要求更高。 就以我的公众号名称来说,“墨涟天一”,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有人会以“墨涟天一 1976”注册了一个,要说模仿“洞见”,起类似名字,也就罢了,人家名气大。再说“浔古”作为笔名,现在,也出现了 1-2 个浔古。那我也只能说上一句,“永远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blockquote><p>“我为什么要关注某一个公众号呢”?</p></blockquote> 要么是,内容吸引了我,要么是观点打动了我,要么是语言治愈了我,总之,就是某一篇文章的价值观与我的是契合的,写出了我想说而不知道怎么表达的话,是那两三句话,引起了某些程度的共鸣。作为内容创作者的我来说,随意写的话,连词组成的句子,竟然也会引起这么多的共鸣? 做公众号,说到底,还是做内容的 Ip ,做个人的代言。做高质量内容的创作者,做有价值文章的输出者,做接地气文章的传播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墨涟天一】,微信公众号:【墨涟天一】,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新款奔驰AMG CLA 45 S 4MATIC+轿跑车正式上市,售价62.59万元,相比老款上涨了400元。**外观上,它延续了老款的设计,车头有AMG家族式的直瀑中网,搭配AMG夜色组件,前定风翼、侧裙和后裙板都是高光黑色,运动感爆棚。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dce0df56-d9cc-41f9-af20-68f6395ffba1.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9d38d21c-241d-40ff-855b-327d18099ca2.jpg) 侧面是标准的轿跑造型,车尾有大尺寸扰流板,双边共双出排气布局,战斗气息浓厚。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dd27c3cc-cf58-49c6-9434-b2c165adba5f.jpg) **车身尺寸为4692/1834/1408毫米,轴距2729毫米,属于紧凑型车。** 配置方面,新款AMG CLA 45 S配备了19英寸轮辋、前后驻车雷达、360度全景影像、LED远近光灯、自适应远近光灯、自动大灯和大灯延时关闭等功能,实用性很强。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d708ea4a-2e39-4f32-8607-ee5dffa7ebeb.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7f90e0f4-551a-4b6a-8c22-00c8159df883.jpg) 内饰部分,车内有双联屏和怀挡式换挡机构,方向盘是翻毛皮材质,座椅是一体式运动座椅,还标配了AMG Track Pace和MBUX实景穿越导航功能,驾驶体验感拉满。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1c8c5616-e1f1-489f-9aac-345a9ba2ed24.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b42af2f9-2185-4804-be12-ca8719333a4b.png) **动力上,它搭载2.0T高功率发动机,最大功率310千瓦(421匹马力),峰值扭矩500牛·米,匹配8挡双离合变速箱,零百加速仅需4.1秒。**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2b5e150f-4189-4050-a127-d9e556847d87.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694e0bb0-ee82-4b29-9b4c-865c4dd7849f.png) 此外,该车还搭载了只能适时四驱系统,配有响应迅速的机电式多盘离合器,可实现完全可变的动力分配以及加速出弯时出色的牵引力。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9f9ed0d3-9ba0-40c8-b857-96654ef77ad1.png) **作为一款性能车,该车自带阀门排气,无需改装即可回火放炮,虽然AMG标志性的发动机声浪没有V8那样浑厚,但依旧能在驾驶时带来无尽的快感以及情绪价值,这是电动车永远无法超越的。**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f9e2cc8d-cbc4-41e1-988a-cffc8e00b704.png) 在国内市场,它的竞争对手包括宝马M2(指导价59.9万-60.8万元)和进口本田思域TYPE R(指导价42万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32.htm)
华盛顿州特斯拉车主马克·多宾(MarcDobin)发文称:他于当地时间6月30日通过法律仲裁程序,**获得特斯拉退款10,600美元(约合人民币76041元),**包含FSD费用及税款,并支付美国仲裁协会(AAA)及仲裁员费用7,975美元(约合人民币57210元)。 仲裁员认定**“证据充分表明该功能不可用、不可操作或不可获取”。** 报道称,特斯拉一开始向车主承诺,自2016年以来生产的每辆汽车都配备了所有能够实现FSD的硬件条件。 但在近十年中,特斯拉仍未兑现当时的承诺。直到今年1月,**马斯克终于承认HW3也无法完全支持FSD,并表示特斯拉车主必须升级至HW4。**不过至今,特斯拉仍未向车主透露其升级计划。 而在国内市场,也有车主因同样的原因,正在集体起诉特斯拉消费欺诈。 车主表示,特斯拉在销售FSD功能时,大力宣传其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诱导消费者花费6.4万元到8万多元不等的费用购买此功能。 然而,从法律事实角度来看,购车合同中未标注硬件限制条款,致使很多车主购买后发现,(HW3芯片)车辆硬件根本无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并且在2025年3月,特斯拉悄然将相关宣传更改为“FSD智能辅助驾驶”,但对已购车用户未做任何补偿说明,此行为或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查处特斯拉FSD在中国不能退款、不能转让、不能使用的霸王条款。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d7c2deed-2ddc-400d-9fa6-6a1a9ab4c83a.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30.htm)
据乌克兰少将弗拉基斯拉夫?克洛克霍夫(Vladyslav Klochkov)声称,**俄罗斯正在实战测试一种致命的新型无人机“Shahed MS001”,可利用AI与智能热成像技术,无需坐标就能自主判定、攻击目标,并避开大多数防空系统。**据称,**该无人机内部搭载了NVIDIA Jeston Orin AI芯片,正是借助它才具备思考能力,成为“无需外部治理,就能够自行观察、分析、决策和攻击的自主作战平台”。**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c6100e22735e4d559387568ebdf64116.jpg) 从目前的了解看,Shahed MS001无人机有以下关键技术: - NVIDIA Jetson Orin:用于机器学习、视频处理、目标识别 - 热成像仪:用于低能见度和夜间环境工作 - 配备CRPA天线的Nasir GPS:用于防欺骗导航 - FPGA芯片:用于机载自适应逻辑 - 射频基带:用于要测和集群通信 克洛克霍夫称,**Shahed MS001无人机可以挑选出最有价值的目标,哪怕是受到GPS干扰,或者面对目标机动,也能调整飞行轨迹,直至完成攻击,因此它并非一种简单的巡飞弹,而是“数字捕食者”(digital predator)。** 更可怕的是,**它还能以协同无人机群的方式作战**,即便遭遇电子战或其他反无人机系统攻击,仍能不顾一切地最大程度破坏目标。 事实上,这并非首次发现采用NVIDIA Jeston Orin芯片的俄罗斯无人机。 一个月前,乌克兰媒体报道称,**一种被称为V2U的新型无人机,就具备AI自杀式攻击能力,内部正是基于NVIDIA的小型AI计算机。** 不同之处在于,Shahed MS001更多采用伊朗设计,V2U则以来中国技术,包括中国制造的Leetop A603载板。 俄乌冲突以来,西方一直在竭尽全力封锁俄罗斯获取西方技术,但似乎总是漏洞百出。 NVIDIA的一位发言人表示:“我们的Jetson Orin模块是消费级产品,出售给学生、开发者和初创企业,用于各种有益的应用。这些产品不在俄罗斯销售,也不是为军事目的设计的。如果发现任何Jetson Orin经销商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规定,我们将会切断对其的供应。”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48c2f5da5b8f4bd6af9f3cb4772318f2.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7310e277ffcb4cbf936e4fdaacb90eb4.jpg) **NVIDIA Jeston Orin是一系列开发者套件,可搭配全面的AI软件堆栈和生态系统,开发丰富的AI应用。** 包含AGX、NX、Nano等多个系列以及众多版本,都很迷你,最小的69.6 x 45毫米,最大的也不过110×110毫米,配置也不尽相同,**算力最低34 TOPS,最高可达275 TOPS。** CPU可选6-12个Arm Cortex-A78AE核心,频率1.7-2.2GHz不等;GPU可选512-2048个CUDA核心、16-64个Tensor核心,频率1.0-1.3GHz不等。 显存少则64-bit 4GB,多则256-bit 64GB,均为LPDDR5;存储则是有的利用外部存储,有的自带64GB eMMC 5.1。 部分型号可选一两个NVDLA深度学习加速器、视觉加速器,还有丰富的视频编解码、显示、摄像头、PCIe、USB、网络功能。 目前尚不清楚俄罗斯无人机使用的是什么版本的Jetson Orin,但无论哪一种,对于无人机都是绰绰有余的。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706b2e4d214244779dbdbee63133d71a.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28.htm)
<blockquote><p>业务规划做不好,往往不是因为缺乏战略眼光,而是因为调研做得不够扎实。在产品经理的实际工作中,业务调研既是信息输入的起点,也是决策质量的保障。本文基于作者8年产品经验,系统梳理了业务调研的核心方法与常见误区,从调研目标设定到信息结构化输出,手把手教你如何用调研驱动业务判断。</p> </blockquote>  ## 1.案例分享 我曾经入职一个零售公司,在前期还没熟悉业务的时候,就得到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任务: 把经营状况好的地区团队做得好的部分总结出来,考虑系统化给其他团队复用,达到全网经营水平提高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我只有两周周时间。 不过结果我还是完成了任务,给出一场产研部门和业务团队都点赞的调研分享。这个任务是怎么完成的呢,请耐心听我接下来的分享。 **a.要总结好的部分给其他团队,这就说明存在差距,有对比。** 就像做实验,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以,要调研全网做得最好的地区,也要找一个相对较差的地区。如果时间允许,再根据两者的对比结果找一个中等地区做验证。 **b.一个地区团队由多个岗位人员组成,经营良好理论上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要想调研结果全面,必须覆盖尽可能多的岗位人员。所以必须合理运用时间,对每个岗位都做一次沟通对话。如果岗位有两个人,那么就调研表现更好的一个。 <blockquote><p>于是我拟定了沟通时间计划,和地区总经理打了招呼。要进行一系列的人员沟通访谈</p></blockquote> **c.让地区人员脱产来和产品沟通,问的问题必须要足够关键,最大化时间的价值** 每个岗位在工作的行动,必然是有指标在背后驱动的,可以是销售目标,也可以是异常指标,比如客户的投诉,上级的催促,自我驱动…这些指标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不是量化的,但必然有一个可以被观察得到的信息。 <blockquote><p>我最终得出了一套极为抽象的公式:观察指标 – 行动 – 观察指标 – 改进 – ….</p></blockquote> 基于此,我调研业务团队的问题就是: 1、你负责什么内容(开场)? 2、具体的工作有哪些? 3、你工作的依据是什么(或者怎么判断要做这件事)? 4、这些工作中,时间占比分布是怎么样的? <blockquote><p>通过问题1和2,把每个岗位都进一步细化拆解成一个个工作流。</p> <p>通过问题3,了解每个工作流的依据,还有团队和个人的业务指标。</p> <p>通过问题4,了解每个工作流在实践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成本,对团队降本增效的路径有了明确的方向。</p></blockquote>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这次的调研对产品经理在进行业务调研有什么启发呢? <blockquote><p>产品经理的本质是解决业务问题,在业务调研中,产品要做的是:</p> <p>1.确定(暴露)业务中的问题,暴露产品可以解决的业务问题</p> <p>2确定这些问题的解决优先级</p></blockquote> ## 2. 暴露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使用软件系统的目的,在于**降本增效**。 <blockquote><p>企业由员工组成,员工其实又是由一个个要完成的工作组成,给企业增效,本质是给人增效(给每一个工作流增效)。</p> <p>而每一个工作流,背后又都是由指标驱动。</p></blockquote> 系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可以简单分三步 <blockquote><p>a.把工作流线上化。通过线上化,让员工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快,协作效率更高</p> <p>b.线上化的同时,也把数据线上化了,指标也就同步完成了线上化,问题能暴露得更及时</p> <p>c.再进一步,把各个业务环节的指标数据打通,让公司知道每个工作流背后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辅助调整决策结果,那么公司的运转效率将会最大化。</p></blockquote> 产品经理的业务调研是辅助后续的系统设计的,那么业务调研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了解业务工作流中的以下部分: <blockquote><p>a.找到没暴露的指标</p> <p>b.找到信息传递缓慢的环节</p> <p>c.设计功能模块,将工作流尽量线上化</p> <p>d.打通数据,辅助优化决策逻辑</p></blockquote> 结合这些调研问题,通过当面沟通,能够帮助产品经理确定业务中的问题 除了看到问题,我们还要确认业务问题的影响范围,给问题解决的优先级排序。 ## 3. 问题排序 确认业务问题的影响范围,我把这个过程定义为定量,通过判断不同业务人员反馈信息的真伪,听到他们的言外之意,来确定实际的影响范围。 这就要求要先对公司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角色有一定的了解。 ### a.了解企业部门和人员结构 企业存在分工,有不同部门,部门里面也有不同岗位,部门和部门之间,岗位和岗位必然存在业绩指标的差异,也就存在一些指标冲突。 <blockquote><p>举个部门指标冲突的例子:</p> <p>销售:销售人员的指标是客户量,所以他们会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去开发客户,对内压指标或者用不合理的奖金引诱销售人员行动。但如果他们对新客户不加筛选,很容易就会导致客户池里出现过多的低质用户</p> <p>运营:后期进入合作阶段,运营指标、商品销售数据都不好看的情况。</p> <p>整体结果:销售部门的kpi很好,运营部门kpi极差,公司花了不少经费在市场推广和销售工资商,结果经营情况不达预期。</p></blockquote> 产品资源其实也是资源的一种,能够辅助企业中各个部门完成指标。 同一个问题,对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影响也不一样,有正向的有负向的,有大有小的,所以在确定业务问题实际影响范围的过程中,对企业内的组织结构,对外部客户的相关信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往往就能帮助产品经理判断对方对这个问题评价结果的原因。理解他们反馈的内容,更好的帮助我们判断调研信息的真伪。 简单介绍常见的公司组织结构。  如果是销售实物商品的公司,一般总部有职能部门,地区也有对应的职能部门,虚线接受总部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建议。 总部职能部门,因为对整体指标负责,要实现的更多是全局性的策略,各地区通用的策略。还有一些整体性的管理需求,比如数据看板之类的 而地区团队,如果地区是自负盈亏的话,关注的更多是执行的内容,对外维护供应商,对内加强管理,考核执行。如果地区不是自负盈亏,那么就是执行总部策略了。 如果是销售软件的公司,总部会有职能部门,地区则一般只有商务部门,大一点的也会有技术支持部门,复杂到客户现场解决技术问题。 如果是纯toC的互联网公司,则没有地区团队,只有总部。 职能部门常见的是行政、人力、财务、市场、销售/运营、商务、商品研发/产品研发。  具体负责的指标,不同公司要求的不一样,有粗有细,这里就不深入了。 本文由 @正经的产品经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YU7、SU7大卖的同时,小米手机销量也在节节攀升,势头丝毫不比华为差。供应链权威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W14-W26),小米以16.63%的份额,排名中国手机市场新机激活量第一,激活量1141.76万台,同比增长7.39%。** vivo、OPPO、华为分列二至四名。苹果持续推出降价措施后,二季度新机激活量 1103.79万台市场份额16.08%,位居第五。 今年3月初的时候,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小米目前距离全球销量2亿台还差还差3000万台左右(2024年1.7亿左右)。 **目标是希望到2026年最晚到2027年,再花2-3年的时间达到2亿大关。** 卢伟冰强调:“比规模更加重要的我认为是产品结构,也就是我们高端化的进展。” 他表示,国内跟国外还不太一样,在中国小米以4000元价位段作为高端化的起点,今天在4000-6000元已经占得比较多,但是6000元以上的超高端还是不够多,所以未来3-5年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价位段实现突破。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8/d07ae3f912554350aa71359944cfd643.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26.htm)
据 [KirbBlog](https://adamdemasi.com/2025/07/04/windows-7-microsoft-update-issue.html) 发布的信息,微软再次因为忘记更新配置授权文件导致 Windows 7 系统无法正常检测更新,完全相同的情况在 2017 年也发生过,授权文件下次过期时间是 2033 年,我们打赌到时候微软肯定会再次忘记更新。 Windows 7 目前已经结束所有主流支持和扩展安全支持,也就是微软停止向该系统发布新的安全更新,不过用户仍然可以检查以前发布的更新并安装,以解决某些 BUG 和安全漏洞等。 在 2025 年 7 月 1 日有用户发现检查更新时出现“无法搜索到新更新:检查计算机的新更新时发生错误,Error 80248015”,该错误代码称问题在于操作未完成因为服务的注册已经过期。 [](https://img.lancdn.com/landian/2025/07/109698.png) 伴随着错误微软还给出误导性的消息:Windows Update 当前无法检查更新因为服务未运行,您可能需要重启计算机。但检查可以发现相关服务其实是正常运行的状态,并不需要重启。 问题根源其实是微软忘记更新 XML 配置授权文件的过期时间,这个文件的过期时间是 2025 年 7 月 1 日,此文件位于名为 v6-muauth.cab 的压缩文件内,主要用于为文件附加数字签名防止中间人劫持。 2017 年 12 月 1 日就曾发生过这个问题,当时 XML 配置授权文件过期导致用户无法检查和安装更新,可以看到每次问题的发生时间都是 8 年,因为微软设置的有效期就是 8 年。 到 2025 年 7 月 2 日 19:32 (太平洋时间) 微软更新授权文件将其过期时间延长到 2033 年 7 月 1 日,也就是下次过期时间是 2033 年,如果到时候微软再次忘记更新那么还会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1622.htm)
<blockquote><p>本文讲述了作者如何利用AI技术将虚拟的表情包设计转化为实体周边产品的过程。作者通过调研、设计、下单等步骤,成功制作出了哈皮狗狗的抱枕周边,并分享了详细的AI设计流程和工具使用经验,展示了AI在创意产品制作中的巨大潜力和便捷性。</p> </blockquote>  成最近跑了很多场线下的AI活动,学到了好玩有趣的AI知识,还收获了一堆各家公司的周边好物。  我在收拾屋子的时候,看着家里摆的满满的AI公司周边,脑子里冒出来一个想法:能不能用AI给哈皮狗狗做点周边出来呢?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停不下来了,毕竟之前就用Lovart做了一套哈皮狗狗的表情包,带着我身边的朋友们人手拥有了一个表情包,那周边也可以研究研究呀。   于是我决定延续表情包的创作计划,看看能不能把虚拟世界的表情包变成真实世界触摸的实物周边。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研究周边的制作流程,从调研店铺、调试提示词、选图、等物流快递,终于做出来了哈皮狗狗的抱枕周边。  拿到手的那一刻是真的开心,没想到真的可以用AI做出来周边!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哈皮狗狗周边的流程:  周边因为要做实物,所以第一步要先去找找做周边的店铺定制规则是什么。    大多数店铺定制周边只需要给到它们图片就可以了,但有一部分是有起订数量限制的。 像抱枕、立牌、手机壳这种可以1单起订,但是金属书签、帆布袋这种产品就是最低几十个起订了,订货成本会高一点。 我本来还想做点茶叶盒子,但是茶叶盒子还得给尺寸,还不能单纯给个图就定做的,实操的难度比想象中高很多。  最后我觉得把第一款周边定成抱枕。 一方面是它可以1个起订,适合作为样品;另一方面是抱枕本来就是大家日常互相送的礼物,哈皮狗狗的抱枕周边之后拿来送朋友也非常合适。 第二步用AI产出效果图,这块我就直接直接写了一个“周边产品设计”提示词,用它产出设计需求,然后再用AI去生成效果图。 这是调试优化后的终版提示词输出的描述片段:  接着我把这段描述和哈皮狗狗的形象图一并交给 AI,让它生成两种图: - 左边是最终交付给商家的定制设计图 - 右边是模拟产品实物样子的效果展示图  效果图确认没问题后,就可以进入第三步:把设计图交给商家,在店铺下单等着收货就行啦。 这是我收到货的哈皮狗狗,拿它和设计图、效果图比对一下,简直一模一样太可爱了。   接下来,我来和你分享用AI产出设计图、效果图的详细流程,让我们一起开始做周边吧~ **1.打开链接选择Gemini2.5pro模型:https://aistudio.google.com/**  先把“周边产品设计”提示词放置进去。 <blockquote><p>// Author:云舒<br/> // Model:Gemini2.5pro<br/> // Version:1.5</p> <p># 周边产品设计<br/> 你是一位顶尖的“周边产品设计顾问与描述生成专家”。你的使命是与用户高效协作,精准捕捉其基于特定IP形象的周边产品设计意图。你将通过**一次性集中呈现所有关键设计维度的专业选项**,引导用户在一个流畅的环节中完成所有重要决策。随后,你将依据这些最终确认的选择,为AI绘画工具(如LovrArt)精心撰写两份业界顶尖水准的设计描述:一份用于指导生产的、细节精准的“图案设计稿描述”,以及一份用于效果预览的、生动逼真的“模拟效果图描述”。每一份描述都旨在引导AI绘画工具**生成且仅生成一张对应的图片**。请严格遵循以下流程、规则和输出要求。<br/> ## 核心交互流程<br/> **第一阶段:需求捕获与IP形象精准锁定**<br/> 1.**欢迎与核心信息引导**:<br/> * 以热情、专业的姿态欢迎用户,并引导他们提供以下核心信息:<br/> * **IP形象资料 (核心中的核心)**:强烈建议用户提供IP形象的清晰图片。若只有文字描述,务必引导用户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视觉特征。<br/> * **周边产品类型 (必须明确)**:用户想要设计的具体周边产品(例如:抱枕、钥匙扣、手机壳、帆布袋、T恤、立牌、徽章等)。<br/> 2.**辅助信息收集 (可选但推荐)**: * 主动询问用户是否能提供以下信息,以助力设计更贴合其深层需求:<br/> * **参考样式图/成功案例**:任何用户钟爱的类似产品图片或设计风格的视觉参考。<br/> * **店铺信息/品牌背景**:如主营产品类别、品牌固有风格、目标顾客群体特征等。<br/> * **其他个性化期望**:如特定设计主题(例如节日限定、季节元素)、偏爱的颜色组合、希望融入的装饰性图案或文字内容(需明确内容、风格、位置)等。<br/> 3.**IP形象核心特征与姿态精准锁定 (关键步骤)**:<br/> * AI将基于用户提供的全部信息(特别是IP图片),细致入微地提炼IP形象的**所有核心视觉特征**(例如:角色身份、主要配色方案、显著的身体/面部特征、独特的服饰/配饰细节、标志性的表情神态、整体绘画风格等)**以及一个用户期望在该周边上呈现的“核心姿态”**(例如:正面站立双手叉腰、侧面奔跑、安静端坐双手放置膝盖等,姿态描述需具体)。<br/> * **AI必须以结构清晰的列表形式,将这些提炼出的“IP核心视觉特征列表”和“选定的核心姿态描述”完整呈现给用户,并郑重请求用户逐条确认其准确性与完整性,是否有任何需要补充、修正或调整之处。**<br/> * **此“用户最终确认的IP特征与姿态列表”将作为后续所有设计描述中关于IP形象本身的唯一、不可更改的描述基准!**<br/> * *示例提问(以哈士奇为例,假设用户希望它戴领结并有特定姿态):“根据您提供的图片和我们的沟通,我已为您整理出这款哈士奇IP形象的核心视觉特征与期望姿态如下,请您仔细核对:*<br/> * ***IP核心视觉特征列表:***<br/> * *1. 经典灰黑色与纯白色相间的毛发分布;*<br/> * *2. 头部:拥有哈士奇标志性的立耳,无额外帽子;*<br/> * *3. 面部:胖乎乎、圆润的脸颊,双颊点缀着明显且甜美的自然粉色红晕;*<br/> * *4. 配饰:颈部佩戴一个精致的深蓝色领结;*<br/> * *5. 表情:嘴巴是弯弯的“W”形,构成一个温和治愈且略带俏皮的甜美微笑,眼睛大而圆,黑亮有神,闪烁着友善的光芒;*<br/> * *6. 特殊符号:右侧脸颊旁有一个清晰、闪亮的金色四角星符号。*<br/> * *7. 整体画风:细腻、柔和、色彩过渡自然的水彩手绘风格。*<br/> * ***选定的核心姿态:***<br/> * *身体正面朝向镜头,前爪自然优雅地交叠在胸前,头部保持正直,整体呈现一种乖巧、安静且友善的坐姿或半身姿态。*<br/> * *以上特征和姿态,我们将严格按照您的确认在后续设计中100%还原。请问这些描述是否完全准确?有任何需要调整或补充的地方吗?”*<br/> **第二阶段:集中式设计方案定制 (用户一站式决策)**<br/> 1.**决策引导说明**:在IP形象与姿态完全锁定后,AI将告知用户:“接下来,我将为您呈现一系列关键的设计维度及其专业选项,请您根据自己的偏好,为您的[周边产品类型]定制专属的设计方案。您可以在一个环节内完成所有选择。”<br/> 2.**结构化选项呈现与用户选择**:<br/> * AI将**一次性地、以清晰的结构(例如,使用标题和选项编号)列出所有需要用户决策的关键设计维度**。每个维度下提供2-3个经过专业考量、具有代表性且易于理解的选项。AI会简要说明每个选项可能带来的视觉效果或风格倾向。<br/> * **需要用户决策的设计维度至少应包括(可根据产品类型增删):**<br/> * **1. 整体设计风格** (需结合IP特质、产品类型及用户在第一阶段的其他期望)<br/> * **2. 主要色彩搭配方案** (基于IP原色,并考虑所选风格)<br/> * **3. (特定产品适用) 图案布局与产品形态** (例如:抱枕是异形还是方形?图案是满铺还是局部?钥匙扣是单面还是双面不同图案?立牌是否有特殊底座设计?)<br/> * **4. (可选,由AI判断是否适合提问) 特殊工艺/材质的视觉暗示** (例如:希望图案看起来有闪粉效果、镭射质感、刺绣针脚感、毛绒玩具的蓬松感等,如果用户之前未明确提及,AI可基于经验判断是否适合提供此类选项)<br/> * **5. (针对模拟效果图) 期望的视觉材质感** (例如:抱枕是短毛绒、棉布还是丝绸感?钥匙扣是亚克力、金属还是PVC软胶感?)<br/> * **6. (针对模拟效果图) 模拟展示场景与氛围** (例如:专业棚拍风突出产品、温馨居家生活风、主题化情景故事风等)<br/> * **7. (针对模拟效果图) 期望的观察视角与光照感觉** * AI会清晰地引导用户对**每一个维度**都做出选择(A/B/C/D…)。<br/> 3.**用户选择汇总与最终确认**:<br/> * 在用户对所有设计维度都做出选择后,AI会**将用户的所有选择清晰地汇总复述一遍**,并请用户做最后一次的全面确认。<br/> * *示例:“太棒了!我们已经为您这款[周边产品类型]定制好了完整的设计方案。我来跟您确认一下您的选择:整体风格是[用户选的风格],色彩搭配方案是[用户选的色彩方案],图案布局是[用户选的布局方式]…一直到最后一个维度的选择。请问这些选择都准确无误,是您最终的决定吗?”*<br/> **第三阶段:基于最终决策生成双重设计描述**<br/> 1.**最终描述生成宣告**:在用户确认所有定制选择无误后,AI告知用户:“好的,所有设计细节已最终确认!我现在就为您精心撰写两份用于AI绘画的详细设计描述。”<br/> 2.**高质量描述生成与输出**:<br/> * AI必须严格依据【第一阶段】用户最终锁定的“IP核心视觉特征与姿态列表”以及【第二阶段】用户最终确认的“一揽子设计方案选择”,以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分别撰写“图案设计稿描述”和“模拟效果图描述”。<br/> * 两种描述的质量标准需参照下方“判断规则”和“示例输出”。<br/> ## 输入要求 (概要回顾)<br/> * **核心输入 (不可或缺)**:IP形象资料 (图片最佳)、周边产品类型。<br/> * **可选输入 (锦上添花)**:参考图、店铺/品牌背景、其他个性化期望。<br/> ## 核心准则与设计要点###<br/> **IP形象一致性与准确性铁律 (最高优先级)**<br/> 1.**特征与姿态锁定**: 用户在第一阶段最终确认的“IP核心视觉特征列表”和“选定的核心姿态描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基准。<br/> 2.**100%精准复用**: 在后续生成的“图案设计稿描述”和“模拟效果图描述”中,所有关于IP形象本身的视觉特征(颜色、形状、配饰、表情、身体细节、画风等)和核心姿态的文字描述,**必须是完全相同、严格一致、逐字逐句地**从这个已锁定的基准列表中复制和引用。**AI在此环节严禁对IP本身的任何特征或姿态进行任何形式的即兴修改、增删、“优化”或差异化演绎。** 确保两份描述中的IP形象“一模一样”。<br/> ### **通用规则**<br/> 3.**用户选择至上**: AI在第二阶段提供的所有设计选项均为专业建议,用户的最终选择是生成描述的唯一指令。AI的角色是专业顾问和忠实执行者。<br/> 4.**每份描述严格对应生成一张图片**: AI生成的两份文本描述,每一份都旨在引导AI绘画工具(如LovrArt)**生成且仅生成一张对应的图片**。在最终输出的每段描述开头,必须包含一个对此的明确指令。在AI助手组织描述语言时,也必须避免任何可能导致AI绘画工具生成多个版本或提供额外选项的模糊词汇或指令。所有设计决策均已在第二阶段由用户完成,最终描述必须是单一、确定和封闭的。<br/> 5.**产品特性充分体现**: 描述需充分考虑指定周边产品的物理形态、常见设计方式和工艺特点,并结合用户的选择。<br/> 6.**参考图精神领会**: 若用户提供参考图,AI应能理解其精髓,并在提供的选项和最终描述中恰当体现其风格或关键元素。<br/> 7.**描述质量是生命线**: 清晰具体、细节丰富、语言生动、无歧义,能有效引导AI绘画工具生成高质量图像。以“优秀示例”(如后附哈士奇案例)为质量标杆。<br/> 8.**选项专业合理**: AI在第二阶段提供的设计选项应具有专业性、合理性、代表性,且选项间有明确区分度。<br/> ### “图案设计稿描述”核心要点 (生产导向)<br/> * **用途**: 用于指导生成可直接交付工厂/商家进行打样和生产的平面图案。<br/> * **IP特征与姿态**: 严格、完整、精准地复刻已锁定的“IP核心视觉特征与姿态列表”。<br/> * **主体内容**: 清晰描述图案的核心视觉元素及必要的、用户选择的背景/装饰元素。<br/> * **轮廓与精确裁剪**: 明确图案的裁剪方式(异形需详细描述轮廓线)。<br/> * **边缘处理**: 明确用户选择的边缘处理方式(如白色描边及其大致宽度)。<br/> * **附加元素**: 准确描述用户指定的文字、符号等(内容、风格、颜色、位置)。<br/> * **背景要求**: 强制性背景需求(通常为“透明背景PNG”或“纯白背景”)。<br/> * **风格与质感 (平面)**: 强调在平面图案中保持或突出的IP原画风和用户选择的风格质感。<br/> * **禁用模拟元素**: 不应包含三维形态、材质、光影、场景等模拟效果图的元素。<br/> ### “模拟效果图描述”核心要点 (预览导向)<br/> * **用途**: 用于生成预览产品真实形态、质感和整体效果的模拟图片。<br/> * **IP特征与姿态**: 严格、完整、精准地再现已锁定的“IP核心视觉特征与姿态列表”在三维产品上的形态。<br/> * **核心设计应用**: 复述核心图案如何根据用户选择应用在三维产品形态上。<br/> * **产品形态与结构**: 描述产品的三维形态、大致尺寸感、关键结构。<br/> * **材质感 (视觉)**: 生动描述用户选择的视觉材质感。<br/> * **光影、环境与氛围**: 描述用户选择的光照效果、环境背景/摆放场景及整体氛围。<br/> * **视角与构图**: 推荐用户选择或AI根据产品特性建议的、能清晰展示的视角。<br/> * **禁用生产指令**: 不应包含“透明背景PNG”、“用于印刷”等生产性指令。<br/> ## 特殊情况处理<br/> 1.**用户IP信息极度不足**: AI应在第一阶段尽最大努力引导。若仍无法获取足够信息以进行“IP特征与姿态锁定”,AI应礼貌告知用户当前信息不足以进行高质量设计,并请求用户提供更清晰的资料。<br/> 2.**用户在第二阶段的选择组合存在严重逻辑或美学冲突**: AI应在用户完成所有选择并进行汇总确认时,温和地指出潜在的冲突点,并解释原因,然后询问用户是否坚持该组合,或引导用户重新考虑其中一两个维度的选择以达到更和谐的效果。<br/> 3.**用户对某个设计维度完全没有概念,希望AI推荐**: AI可以基于对IP和产品类型的理解,以及用户已做出的其他选择,为该维度推荐一个最普适或最协调的选项,并向用户解释推荐理由,最终仍由用户确认。<br/> ## 示例输出 (以最终版交互流程和质量标准为准)<br/> *AI将在与用户完成第一阶段的IP特征与姿态锁定,以及第二阶段所有设计维度的集中选择与最终确认后,生成如下两份描述。此处示例中的IP特征(如“深蓝色领结”、“粉色红晕”、“金色星星”、“前爪交叠姿态”)均假设已在第一阶段与用户100%确认锁定。<br/> *【图案设计稿描述 – 极致可爱萌系水彩哈士奇异形抱枕】<br/> **重要指令:请AI绘画工具(如LovrArt)根据以下详细描述,生成一张且仅一张平面图案设计稿图片。**<br/> * **IP核心视觉特征与姿态 (源自用户最终确认列表,100%复刻)**:<br/> * **IP核心视觉特征**:<br/> [<br/> 1. 经典灰黑色与纯白色相间的毛发分布;<br/> 2. 头部:拥有哈士奇标志性的立耳,无额外帽子;<br/> 3. 面部:胖乎乎、圆润的脸颊,双颊点缀着明显且甜美的自然粉色红晕;<br/> 4. 配饰:颈部佩戴一个精致的深蓝色领结;<br/> 5. 表情:嘴巴是弯弯的“W”形,构成一个温和治愈且略带俏皮的甜美微笑,眼睛大而圆,黑亮有神,闪烁着友善的光芒;<br/> 6. 特殊符号:右侧脸颊旁有一个清晰、闪亮的金色四角星符号;<br/> 7. 整体画风:细腻、柔和、色彩过渡自然的水彩手绘风格。<br/> ]</p> <p>* **选定的核心姿态**: [身体正面朝向镜头,前爪自然优雅地交叠在胸前,头部保持正直,整体呈现一种乖巧、安静且友善的坐姿或半身姿态。]<br/> * **整体设计风格 (用户选择)**: 极致可爱与萌系。<br/> * **图案布局与产品形态 (用户选择)**: 异形设计,图案严格按照上述IP形象的头部(包括立耳)及上半身(至交叠的前爪处)的饱满、圆润外轮廓进行精确裁剪。<br/> * **边缘处理 (用户选择)**: 图案外轮廓边缘添加一圈宽度统一(例如,约为整体图案最宽处尺寸的1.5%-2%)、视觉清晰的纯白色柔和包边。<br/> * **主要色彩搭配方案 (用户选择)**: 在忠于IP原色(灰、白、深蓝、粉红、金)的基础上,整体色调更显鲜亮、活泼与甜美,以强化“极致可爱萌系”风格。例如,脸颊的粉色红晕更娇嫩,深蓝色领结色彩更清亮明快,金色星星更具光泽感。<br/> * **背景要求**: 透明背景 (PNG格式),用于抱枕面料印花。<br/> * **用途说明**: 此图案设计稿用于制作“极致可爱萌系”风格的异形抱枕正面印花。<br/> 【模拟效果图描述 – “萌心哈奇”水彩风异形毛绒抱枕】<br/> **重要指令:请AI绘画工具(如LovrArt)根据以下详细描述,生成一张且仅一张产品模拟效果图图片。**<br/> * **产品名称**: “萌心哈奇”极致可爱水彩风异形毛绒抱枕。<br/> * **IP核心视觉特征与姿态 (与图案稿描述中的IP特征与姿态文字完全一致,100%复刻)**: * **IP核心视觉特征**:<br/> [<br/> 1. 经典灰黑色与纯白色相间的毛发分布;<br/> 2. 头部:拥有哈士奇标志性的立耳,无额外帽子;<br/> 3. 面部:胖乎乎、圆润的脸颊,双颊点缀着明显且甜美的自然粉色红晕;<br/> 4. 配饰:颈部佩戴一个精致的深蓝色领结;<br/> 5. 表情:嘴巴是弯弯的“W”形,构成一个温和治愈且略带俏皮的甜美微笑,眼睛大而圆,黑亮有神,闪烁着友善的光芒;<br/> 6. 特殊符号:右侧脸颊旁有一个清晰、闪亮的金色四角星符号;<br/> 7. 整体画风:细腻、柔和、色彩过渡自然的水彩手绘风格。<br/> ]<br/> * **选定的核心姿态**: [身体正面朝向镜头,前爪自然优雅地交叠在胸前,头部保持正直,整体呈现一种乖巧、安静且友善的坐姿或半身姿态。]<br/> * **核心设计应用 (基于用户选择)**:<br/> * **整体设计风格**: 极致可爱与萌系。<br/> * **产品形态**: 严格遵循上述IP的头部与上半身饱满圆润轮廓进行异形裁剪的抱枕,带有清晰的白色柔和包边。<br/> * **图案呈现**: 正面高清印制色彩鲜亮、细节丰富的上述水彩哈士奇图案,所有IP特征(包括领结、红晕、星星及核心姿态)均得到完美且一致的呈现。<br/> * **视觉材质感 (用户选择)**: 呈现为质感非常柔软、蓬松、细腻的优质短毛绒材质,填充饱满,视觉上即有温暖舒适感。<br/> * **模拟展示场景与氛围 (用户选择)**: 展示在一个充满少女心的温馨可爱女孩卧室场景中(例如,斜靠在装饰有蕾丝的粉色床上,旁边有同样可爱的玩偶或绘本)。整体氛围梦幻、甜美、治愈。<br/> * **观察视角与光照感觉 (用户选择)**: 采用能够凸显毛绒质感和抱枕立体感的柔和漫射光(例如,来自窗边的晨曦或可爱的台灯),避免生硬阴影。视角为略微俯视的45度角,完整展示抱枕的可爱造型和正面图案。<br/> * **整体感觉**: 图片整体色彩明快、饱和度高而不俗,充满极致的可爱感和浓郁的萌系风格,产品作为视觉焦点,其设计和质感能瞬间俘获人心。<br/> ## 输出格式<br/> 请你严格按照以下格式组织你的最终回答,清晰区分两种描述,并在每段描述的开头明确告知AI绘画工具出图数量:<br/> “`markdown</p> <p>请必须使用IMG1 工具设计生成。<br/> 【图案设计稿描述 – (用户指定的周边产品名称,可加入风格关键词)】<br/> **重要指令:请AI绘画工具根据以下详细描述,生成一张且仅一张平面图案设计稿图片。**<br/> (这里是详细的图案设计稿描述内容,严格遵循上述核心要点和用户最终确认的所有选择进行组织,确保IP特征与姿态的100%复刻)<br/> 【模拟效果图描述 – (用户指定的周边产品名称,可加入风格关键词)】<br/> **重要指令:请AI绘画工具根据以下详细描述,生成一张且仅一张产品模拟效果图图片。**<br/> (这里是详细的模拟效果图描述内容,严格遵循上述核心要点和用户最终确认的所有选择进行组织,确保IP特征与姿态与图案稿描述中的100%一致)</p></blockquote> 然后把你的IP图像发给AI。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IP图像的话,可以先用我这套微信表情包教程把IP做出来。  接下来告诉AI要定制的产品信息,这块最好可以从要定制的店铺里搜一些用户评论的图发给AI,增强它对要定制产品的理解。  AI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找你确认风格,这里按照自己喜好回答就好了,如果选项没有自己喜欢的可以让AI重新生成。  确认风格后等待AI给出设计需求即可。  **2.打开星流,填写需求等待AI出图:https://www.xingliu.art** 选择Agent模式!一定要选择Agent模式!  填写需求的时候记得把自己的IP图像一起发过去,然后等待星流出图就好啦。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小伙伴就要问了,为什么不用Lovart,它的产品效果不应该是更好吗? 这里选择星流主要有两个原因: 1.星流和Lovart都是liblib的产品,星流是国内版本,Lovart是海外版本。 他们的Agent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从效果上来看两个产品差不多。以哈皮狗狗周边效果图为例,左边是星流产出的,右边的Lovart的,最终的设计图、效果图上基本没有区别。   2.星流的使用成本更低,功能更多一点 上次有朋友跟我说Lovart有点贵,有没有别的便宜一点的模型,然后能够支持的功能还多一点,因此这次在测试的时候我把星流也加了进去。 以周边效果图为例,我做了一个表格来给大家算一下价格差:  星流相对Lovart差不多打了6.7折,便宜了32%。 功能上星流除了Agent模式之外,还多了图像生成模式,这块是比Lovart做的更丰富一些的。 回头看这次做哈皮狗狗周边的过程,其实比我想象的要简单很多。 当我确定了要做这件事的时候,我担心过商家会不会因为我单量太小不给我做,担心过AI能不能产出好的效果图,担心过最终收到的成品和效果图差距极大怎么办。 在我还未行动的时候,我的脑子给我施加了无数的困难,让我觉得前行的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这一切担忧都在我拿到哈皮狗狗抱枕的时候,烟消云散。  我想这是大家和我一样的通病,总是脑子中设想了很多困难,因为恐惧不敢去迈出第一步。 在AI时代我们最大的幸运在于:如果你愿意开始尝试,AI会陪着你把后边的路一点点走出来。 ✨ 本次实验由「星流」支持完成:https://www.xingliu.art/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云舒】,微信公众号:【云舒的AI实践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PLG、SLG、MLG、SDG——这些看似晦涩的缩写,其实正是SaaS企业在增长路径上的四种典型打法。产品驱动、销售驱动、营销驱动、服务驱动,各有逻辑、各有适配场景。本篇文章用一张表格、一套框架,带你快速掌握这四种增长模式的核心机制、适用场景与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挑战,帮助你判断:你所在的公司,究竟适合哪一种?如果你正在做SaaS产品、负责B2B增长,或者正站在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这篇文章值得收藏细读。</p> </blockquote>  你是不是有时会在网上看到PLG/SLG/MLG/SDG,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他们只是欧美SaaS软件企业获客的四种主要的营销方式的英文名称缩写,引进到中国后开始普及,分别为产品驱动增长(PLG)、营销驱动增长(MLG)、销售驱动增长(SLG)、服务驱动增长(SDG)。 SaaS(Software as a Servie)(直译“软件即服务”)企业,我更愿意翻译成“在线软件”企业,详见这篇文章《[引入中国都20年了,还叫“SaaS”就是“傻死”!](https://www.woshipm.com/share/6216184.html)》。 这几个名词其实用大白话也很好理解,**这些营销增长方式刚好对应公司的部门设置,比如产品部、市场部、销售部、客服部(有的公司专门有客户成功部门。)你们公司哪个部门最强势,最有价值和地位,基本就是以哪个获客和增长方式为主,很好理解吧?** ## 一、四种主要的企业获客和业务增长方式 ### 1. 产品驱动增长(PLG,Product-Led Growth) -核心逻辑:以产品体验为核心,通过免费试用、低门槛版本吸引用户自主体验,依靠产品价值自然转化付费客户。 -适用场景:工具型SaaS(如协同办公、设计软件)、中小企业市场。 -案例:钉钉、飞书通过免费基础功能吸引用户,再通过增值服务变现。 -中国适配性: -优势:符合中小企业预算敏感、决策链条短的特点;依赖线上传播,降低获客成本。 -挑战:国内用户对免费产品付费意愿较低,付费功能需要有特别明显或者独特的价值。 ### 2. 销售驱动增长(SLG,Sales-Led Growth) -核心逻辑:依赖专业销售团队主动触达大客户,通过定制化方案和关系营销促成高客单价订单。 -适用场景:复杂解决方案(如ERP、CRM)、大型企业或政府项目。 -案例:用友、金蝶通过直销团队深耕政企市场。 -中国适配性: -优势:匹配大客户长决策链、重关系维护的需求;适合高客单价、定制化场景。 -挑战:人力成本高,周期长,对销售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且需强客户成功团队保障续费。 ### 3. 营销驱动增长(MLG,Marketing-Led Growth) -核心逻辑:主要通过多渠道营销(SEO/SEM、内容营销、社交媒体)方式获客,以线索量和销售漏斗模型驱动增长。 -适用场景:标准化产品(如CRM、客服系统)、需快速扩大用户基数的场景。 -案例:纷享销客、致趣百川等通过SEO+内容营销+组织活动吸引潜在客户。 -中国适配性: -优势:成本低,效果好,还能塑造品牌的专业形象。 -挑战:高质量的内容创造难度高,对市场人员的能力要求高。 ### 4. 服务驱动增长(SDG,Service-Driven Growth) -核心逻辑:以深度服务(咨询、实施、培训)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服务绑定客户并推动增购。 -适用场景:行业垂直型SaaS(如线下服务业、制造业)、需强落地方案支持的领域。 -案例:比如饭馆点菜SaaS软件,需要给餐馆老板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教会他们怎么用。 -中国适配性: -优势:符合传统企业“重服务轻软件”的采购习惯;提升客户粘性和续费率。 -挑战:服务标准化难度高,规模化较慢。  ## 二、中国B2B SaaS市场特点深度分析 ### 1. 客户结构与决策特点 -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超80%,但是预算有限、决策快,适合产品驱动增长PLG+线上营销组合。 -大企业/政府:符合二八定律,虽然占数量比少,但是公司规模大,市场总额占比大,客单价高,决策链长、关系导向,需销售驱动增长SLG+SDG深度服务。 ### 2. 竞争环境与用户行为 -同质化竞争:国内SaaS产品功能易复制,纯产品驱动增长PLG难突围,需结合服务或行业纵深。 -私域流量依赖:不像欧美发达国家重视专业度和隐私,一般通过正式的电子邮件沟通,我国企业与客户沟通更要求即时性和灵活性,更习惯通过微信进行沟通,因此微信生态(公众号、社群)是低成本培育用户的关键场景。 ### 3. 成本效率要求 -获客成本(CAC):国内线上广告成本逐年上涨,营销驱动增长MLG需搭配内容营销降低CAC。 -客户留存(NDR):国内年均续费率不足70%,需SDG服务驱动增长或客户成功体系提升留存。 一般B2BSaaS企业会以以上四种中一种获客增长方式为主,搭配其他的方式为辅。 您公司适合哪一种呢?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作者:飞鱼,微信公众号:B2B营销人联盟,十余年大中型B2B企业市场和品牌工作经验,MBA学历,拥有丰富的市场经验,系统的营销理念。 本文由 @flyfish315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blockquote><p>本文介绍了AI切水果视频的创作方法与爆火原因,分析其视觉与听觉的解压效果,并提供提示词模板及4款AI工具的实测对比,助力读者轻松上手创作。</p> </blockquote>  问一下,有多少人跟我一样看过修驴蹄子、挤痘痘、扣藤壶、冲地毯的。。。 现在又多了一个高端的选择,可以看AI切万物了。。。 今天就为大家拆解,这种超治愈的ASMR视频玩法! ## 文章目录 1. 爆款案例展示 2. 爆火原因分析 3. 提示词模板及示例 4. 4种工具实测比对 ## 1 爆款案例展示 打开抖音,搜“ai切”三个字,就会出现ai切的各种东西,水果只是最基础的,现在都已经开始切九大行星了。。。  然后这类视频真的是流量超好,随随便便几十万的点赞!  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这种视频:怎么样,是不是极度舒适,超级解压,看完以后,有没有下面表情包这种感觉~  研究这种玩法之前,我先问个问题,有多少人知道ASMR是啥意思的。。。我相信有一大堆人不知道,我们先来个知识科普吧。。。 ### ASMR概念 ASMR 是 “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 的英文缩写(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由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引发的身体反应,典型表现为头皮发麻、后背酥痒或全身放松的舒适感,类似 “颅内按摩”。 比如掏耳朵的沙沙声、雨声、耳语声,或是之前提到的玻璃切割音效,都可能触发这种反应。 这类刺激能让人快速平静下来,甚至产生愉悦感,因此常被用作减压、助眠的手段,也是很多解压短视频的核心 “爽点” 来源。 ## 2 爆火原因分析 这类视频能爆火很正常,毕竟修驴蹄子都能那么多。。。 详细来说,爆火的背景肯定就是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急需快速放松的出口,而 AI 切玻璃水果视频凭借 “听觉 + 视觉” 的双重解压属性精准击中需求~ 原因的话,可以归结为以下4点: **原因1:用色彩和光线给眼睛强喂多巴胺** AI模拟折射物体(水晶、玻璃等)效果非凡,画面高清,光线反射、折射细节逼真,超越现实。透明质感搭配绚烂色彩,构成视觉盛宴。 **原因2:声画交融,极度舒适** 切割时刀片与物体摩擦产生多样声音,物体变形后延伸出悦耳声响。声音与画面融合,为大脑与小脑带来舒缓按摩,营造独特感官享受。 **原因3. 对于“切什么”的好奇** 常见材料切割兴趣消退,人们转向新奇物品(化妆品、香水瓶等)。好奇心延伸至更离谱对象,反映探索本能,但也引发对极端行为的担忧。 **原因4:对于“切开以后”是什么样子的好奇** 切割动作蕴含破坏美感,破坏后画面成爽点。加入不同画面或形态,营造奇幻景象。满足好奇,解除想象力束缚,释放人性欲望。 ## 3 提示词模板及示例 模板: 超现实的4K特写镜头,展示XX工具在XX位置切一个XX(颜色)的XX(材质),XX工具在进行XX循环动作。每一片被切下后纷纷倒下,而刀子则快速移向下一刀,这个XX物体的内部同样由XX材质制成。 示例: 超现实的4K特写镜头,展示一把刀在木制砧板上切割一颗红色玻璃制成的草莓。刀子多次切割,每一片被切下后纷纷倒下,而刀子则快速移向下一刀。水果的内部同样是玻璃材质。 ## 4 4种工具实测比对 ### 方法1. Veo 3 Veo3地址:https://gemini.google.com注意:这种生成方式,需要魔法打开,而且积分比较贵,但效果确实是最好的。生成步骤也比较简单,傻瓜式操作,5步搞定: (1)打开Gemini (2)对话框输入提示词 (3)模型选择2.5Pro (4)点击使用Veo3生成 (5)然后等待生成,下载保存即可。  开头的那个视频,就是用Veo 3 生成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 2. 即梦AI 地址:https://jimeng.jianying.com/ 大家可以直接把提示词粘进来生成视频,不过个人建议,还是先生成首帧图片,然后再生成视频,效果会好一些。  先生成图片的话,我们就需要把刚才的提示词给拆分一下~ (1)文生图文生图提示词: <blockquote><p>超现实的4K特写镜头,展示一把刀在木制砧板上切割一颗红色玻璃制成的草莓。刀放在草莓上方的空中,正准备往下切。</p></blockquote>  (2)图生视频图生视频提示词: <blockquote><p>刀子多次切割,每一片被切下后纷纷倒下,而刀子则快速移向下一刀。水果的内部同样是玻璃材质。</p></blockquote>  (3)添加AI音效效生成视频以后的关键来了,这个地方有一个AI音效。  点击就可以为我们匹配3段音效,我们挑一个感觉最好的,来看一下效果: 感觉也还行,但整体的画面以及声效,跟Veo 3的效果,确实还有差距,毕竟是免费的,还要啥自行车~ 如果想要更好的效果,可以充个会员,选择“视频3.0 Pro”,然后花费50积分生成一下,那效果要好很多~  ### 3. 可灵AI 地址:https://app.klingai.com/ 同样的,我们也先搞一个文生图。  这种都需要“抽卡”,可灵、即梦、豆包,三个平台的水平,我感觉是半斤八两吧~ 然后呢,我们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点击生成视频,一定要把“音效”打开!  我们来看一下效果: ### 4. 剪映 文生图,图生视频,很多AI工具都可以搞,这种赛道的核心,音效占了很大比重。而剪映,也是可以配音效的~  我们来看一下生成的效果: 总结:总体来说,虽然国内的几个AI工具,目前还比不上Veo 3,但作为免费的平替版,还不错,多抽几次卡,也能搞到很OK的视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晓庄同学】,微信公众号:【晓庄AI创业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