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迪(Sandisk)正式对外公布了其采用像素风格设计的全新商标,并宣布该商标计划于2025年初正式启用。**新商标以“Mindset of Motion”作为创意方向,象征着一种面向未来的理念,即通过为人们创造无拘无束的道路和可能性,将当下与人们的愿望结合起来。  闪迪新商标采用极简主义设计,整体以简洁的线条勾勒,象征了闪存技术的速度和效率,新商标延续了上版商标的开放式"D"字母设计,并搭配以清新的像素风格"S"。 颜色方面,新商标的红色调比老商标更暖一些,整体设计更加现代和动感。 闪迪创意总监Joel Davis表示,新标志使用了大胆的视觉语言,同时根植于"进步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存在方式"的理念。  新(下)老(上)Logo对比 西部数据在2015年以价值约19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闪迪;2023年10月,西部数据宣布将把其机械硬盘和闪存业务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目标在2024年下半年进行。 **今年10月份,SanDisk.com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官网,提供所有基于NAND闪存的产品的产品信息、支持和部分地区的在线零售。** 与此同时,西部数据的主网站WesternDigital.com现在只列出非闪存产品。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50.htm)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称,一些在线工作进行诈骗的现象(称为“任务诈骗”)大幅增加,这些诈骗吸引人们通过重复性任务赚取现金,并承诺如果他们存入自己的钱,就能赚更多钱。 尽管这种类型的诈骗在 2020 年前几乎不存在,但自去年起 FTC 已经记录了 5000 起案件。到了 2024 年,涉及任务诈骗的举报数量激增,仅上半年 FTC 就收到了 20000 份来自被诈骗个人的举报。 因此,从 2020 年到 2023 年,报告的工作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了两倍,从 1 月到 2024 年 6 月,损失超过 2.2 亿美元。 FTC 表示,其中大约 40% 的损失是由“任务诈骗”增加造成的,报告的损失为 4100 万美元。  工作任务诈骗增多 **类似“赌博”式工作** FTC 解释说,诈骗者通过 WhatsApp 和其他通信或社交媒体平台上未经请求的消息来接近受害者。诈骗者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赚钱方法,告诉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每天执行一组任务来赚钱,例如在在线平台或通过特殊应用程序上点赞视频或对产品进行评分。这些骗局冒充合法公司,例如德勤、亚马逊、麦肯锡公司和 Airbnb,并为受害者提供成组的任务,通常有 40 项。用户承诺每次完成一套并升级到下一个级别时都会收到升级佣金。  冒充德勤的任务诈骗 乍一看,这个骗局看起来很合法,因为求职者赚取了 50 至 60 美元的 USDT 或以太坊加密货币小额存款。然而,在某些时候,当受害者在应用程序上积累了可观的“佣金”时,他们会被要求进行存款,声称为了解锁提款选项和下一个任务集。许多受害人存钱,都是希望能连同佣金一起拿回押金,但钱却被骗子盗走。 在众多 Reddit 帖子中,任务诈骗受害者分享了他们的经历,其中一些人称已经存入了8500 美元,并期望收到更多的回报。 “我每完成 40 个任务,他们就会支付佣金。实际上,我最初几天就收到了加密货币 USDT 的报酬,每天大约 40 USDT。”一位任务诈骗受害者解释道。 一些不愿存钱来获取虚假收入的人会被邀请加入群聊,在那里他们会听到所谓捏造的“成功故事”。但是,由于这些骗局的游戏化性质,许多输钱的人将其视为赌博,并愿意冒些风险。 联邦贸易委员会表示,这些诈骗中通常使用加密货币,这使得追踪肇事者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在受邀参与时,需要慎重考虑。 其他欺诈迹象包括“产品提升”和“应用程序优化”等流行语。联邦贸易委员会建议人们应忽略所有主动邀请的工作,尤其是那些被宣传为简单的在线任务型工作,因为没有合法雇主会有如此做法。此外,任何涉及在线点赞或评分以换取金钱的工作都是非法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予以拒绝。
 <blockquote> 因为从这代开始,CAPCOM开始搞Special Edition,本着致敬原作的敬意,所以本期【重走SAG之路】我们只聊渣3的动作系统和2代的角色碎片风格系统,下一期SE版我们会聊渣3来自初代老大哥的角色碎片:箱庭式关卡设计和与玩家角色系统强绑定的敌人设计(武器系统部分)。</blockquote> 尽管《鬼泣》系列的大多数概念设定在2001年的初代时就已经被奠定下来,但直到2005年的《鬼泣3》,《鬼泣》系列才迎来了真正的标志性里程碑。这部作品完成了《鬼泣》系列在游戏类型方面的成功转型,确立了完全不同于1、2代那种脱胎于《生化危机》的“恐怖动作”风格,而是真正地诠释了“风格化动作游戏”的意义,为整个系列注入了新鲜又独特的基因。  无论是核心设计理念的全面革新,还是但丁从严肃冷峻的恶魔猎人形象转变为“骚气”个性的塑造,《鬼泣3》都堪称系列的中流砥柱,其纵向影响力至今深远。《鬼泣3》为后续的《鬼泣4》、《DmC》和《鬼泣5》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作品无不在3代规划好的蓝图上构筑起了更宏伟的“高楼”。游戏通过引入功能各异的风格系统和充满动作张力的CC技,将《鬼泣2》混乱不堪的设计彻底理顺,不仅成功解决了战斗模块化缺失的问题,还给在手柄上做组合键搓招的游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框架。而在剧情上,3则作为但丁小故事的前传进一步完善了《鬼泣》系列的世界观架构,还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时至今日难以忘记的动作游戏史诗级角色,甚至在MOD潮和AI潮的今天被网友玩出各种二次创作,而“大病区”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SAG。 这个SAG的英文全称叫Stylish Action Game,中文可以翻译成表演系动作游戏。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类以“华丽炫酷,极具观赏性的动作表现”为核心的游戏的称呼。这些游戏有个很明显的共性,就是往往都可以打出很多连招段子,也有很多玩家就以此为,因为它们完整丰富的动作系统使得他们的战斗过程都相当出彩,所以会让花里胡哨的战斗看起来好似赏心悦目的个人秀表演一般。但能不能连招能不能搓段子真的不仅仅是SAG的核心,这类游戏的卖点除了它的战斗过程观赏性以外,战斗思路多样性甚至更为重要。 大多数动作游戏(ACT)都强调怎么快速打败你的敌人,但SAG强调你是如何做到的,所以你的战斗工具(机制运用)往往是不同玩家不同风格,而不是明显比对方更好或更差。它可以看作是将 2D 动作游戏中看到的紧绷呼吸转移到 3D 中。 它强调各种动作的使用和深度,使用闪避、连击和反击等动作,而不是对一种情况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可以理解为,把钥匙的碎片都给你了,想要开什么锁自己拼装。大多数SAG都有一个排名系统,玩家记录他们的连击段子并在网上分享是该类型的特色社区文化。大量的连招派生使得这类游戏玩起来有种FTG既视感,只不过没有那么强的博弈感,反而是随性一点的“耍酷”。 至于《鬼泣3》为何能如此优秀,20年前的华丽战斗在20年后依旧时髦,独特的游戏美学哪怕放到现在也不过时,究其原因,我们或许需要将目光投向刚刚从“救火队长”角色中脱身的伊津野英昭身上。  (前段时间刚刚宣布离开C社,加入腾讯光子的伊津野) <blockquote>“我是在《DMC 2》开发中途加入的开发。在完成《CAPCOM VS. SNK 2》的开发之后,我一直在精心筹划一款原创 RPG 作品(指的是之后伊津野领衔开发的《龙之信条》)。正当我想是不是该去马丘比丘(位于南美洲秘鲁的印加遗址)取材旅行的时候,公司高层和我说「你这家伙看上去很闲啊,去做《DMC 2》的监督吧」(笑)。当时开发陷入了困境,我作为一名开发后期的辅助人员,以监督的身份空降项目。辅助人员居然成了监督,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笑)。不过《DMC 2》的开发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成品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感觉有些地方还没做完。所以《DMC 2》开发结束之后,我主动和领导说「请把《DMC 3》交给我来做」。”——伊津野,《鬼泣》系列20 周年纪念采访。</blockquote>  (伊津野英昭参与作品) 如果你了解过伊津野英昭的职业生涯,就会发现,在接触《鬼泣》系列之前,他几乎清一色参与的是FTG(格斗游戏)项目,而且大多是街机平台的作品。这一点其实和神谷英树这个《鬼泣》“生父”正好错了个位:神谷本人是个街机游戏玩家痴,但在创作者角度上要专注于家用主机的开发,当然,他同时也喜欢将自己热爱的街机游戏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例如《鬼泣1》的开发后期,神谷几乎是把它当作一款3D清版过关游戏来制作,组合键的招式释放和当时的2D街机动作游戏如出一辙,甚至还在大决战加入了弹幕飞行射击的桥段。而伊津野作为《鬼泣》系列的“养父”,则是地地道道的街机游戏开发者,让他来全心投入地从头到尾创作一款《鬼泣》,在动作要素上的表现想必是彻底拉满。 对此,伊津野也在采访中谈到了自己的开发思路。他曾参与制作《CAPCOM VS. SNK 2》等众多经典对战格斗游戏,于是在被问到是否在《DMC》系列中融入了与格斗游戏共通的设计时,他回答道: “确实有。在制作《DMC 3》的时候,我调整了方向,尝试将格斗游戏连段的爽快感融入其中。能够在这个项目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真是太棒了。” 正是伊津野英昭对街机动作游戏和连段系统的独特理解,让《鬼泣3》在动作表现力上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不仅将《鬼泣2》中一些好的概念通过正确的方式呈现给玩家,更以独特的创意和精准的设计成就了这部经久不衰的经典。尽管《鬼泣3》的销量最终只能算中规中矩,但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成功扭转了玩家对前作的负面评价。能遇到这样一位愿意为粉丝负责、不断追求完美的制作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写这篇文章时,正巧看到神谷英树制作《大神》续作的消息,真是感慨万千。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这些热爱游戏并付诸全力的匠人们,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游戏艺术的魅力。  (就在不久前的TGA2024,想你了,光头) # 动作系统的超大突破,《鬼泣》的起点从这里开始! 聊一款动作游戏,它的动作系统必然是绕不开的。 “动作系统”和“动作表现”的不同: - 动作系统指的是管理和控制游戏角色或物体的所有动作(如移动、攻击、技能使用等)的核心机制和规则。它涉及玩家输入指令的响应、角色动作的执行、动作之间的过渡和切换,确保游戏中所有动作能够流畅、连贯地展现。 - 动作表现则是一个动作触发后,角色或敌人在屏幕上的实际演出效果,包括动画、特效和与对手的互动演出。 我个人对于《鬼泣3》的动作系统是毫不吝啬夸赞的,当时看GY的3代攻略视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弹幕里的一句:“本作开场的CG中但丁所有战斗技巧,玩家都是能打出来的”。就因为这句话我一进游戏就开始尝试复刻CG里面巨帅无比的怪物滑板转圈圈,后来发现换成枪神风格还可以站怪物旁边连射,2代中我最喜欢的跑墙也得到了保留,只不过不再是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了,至少在原版里面必须进行这些风格化动作的取舍。  (但Switch版本可以换,爽飞) 而要谈论最能代表《鬼泣3》动作系统的创新设计,毋庸置疑,当属连招系统中新加入的“CrazyCombo”机制。Crazy Combo,疯狂连击,也可以理解为“疯狂节奏”,指的是某些技能需要疯狂连点某个按键来触发,使特定的招式得到进化,并派生为强力的招式,触发时角色身旁有白光特效,之后角色将会释放出高频率的“CrazyCombo”攻击。  以双刀的“Million Slash”为例,它是从双刀Combo3派生出来的CC技。要触发这个进化,玩家必须在Combo3结束之前完成一定的“连打次数”,这要求玩家具有相当精准和迅速的操作技巧。不同的CC技有不同的连打要求,因此某些CC技更容易发出,而其他的则相对较难。例如,枪神风格下的“Point Blank”就是一个典型的难度较高的CC技,玩家需要在特定时间窗口内完成多个快速按键才能成功触发,算是比较考验玩家节奏感的一项设计。  手速对CC技的影响使得游戏的战斗节奏变得更加紧张和富有挑战,特别是在敌人强度较高时,如何利用这些进化后的连招来对付强敌,成为了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任务。此外,开启游戏加速模式可能导致某些CC技无法顺利发出,为大家的手柄和键盘还有身体健康考虑,请决定是否要挑战腱鞘炎。 这一机制的加入不仅考验玩家的手速和需要掌握基础的连招技巧,还增加了战斗的多样性和挑战性,要根据不同的战斗情况调整连击策略以应对多变的战斗环境,属于是真正意义上能加强玩家战斗带入感的一项设计,想必释放出这招的同时,屏幕外的你一定手心冒汗了。 《鬼泣3》在动作系统上的突破中,最为玩家津津乐道的便是“跳跃取消技巧”(Jump Cancel,以下简称JC)的引入。JC的核心原理是通过跳跃来刷新技能并取消当前正在释放的动作,从而中断技能的硬直。这一取消机制在许多动作游戏中都有类似应用,而《鬼泣3》则是因为其独特的身位控制将其作用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鬼泣3》中,JC的一个经典应用就是“连踩”,即利用拳套下踩怪物的瞬间跳跃取消动作,从而实现连续的下踩。更进一步,当怪物处于空中时,玩家可以通过踩怪取消空中连招的硬直,再次连接空中技能,形成几乎无限的空中连技。这一基础机制在3代可能还没有太多的施展空间,而到了4代,将会因为这个小小JC而使得游戏的动作系统大放异彩,从而被冠名“皇牌空战”。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至少在3代,新取消机制的加入和动作衔接的大量优化使得《鬼泣3》的动作系统变得更加流畅,玩家能够通过精妙的操作将连段延续至一个近乎无缝的境地。这种高度自由的操作方式不仅满足了高玩们对于技巧性与表现力的追求,也为《鬼泣》系列奠定了砍杀动作游戏的标杆地位。动作取消技巧不仅大幅提升了战斗的连贯性、爽快感,也极大拓展了玩家的创造空间,成为了系列中的经典元素之一。  除了上述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创新之外,我觉得最能说明《鬼泣3》才是Stylish Action Game的就在于从这作开始,华丽度对出招的影响初露锋芒。在初代、2代的时候,华丽度评分更像是《Tony Hawk滑板》那样,鼓励玩家为了更高的评分去实践多样的连招,而不是复读单一强力招数耍赖的一个刻度计。 而在3代,这个先前纯粹的战斗评价系统,除了衡量玩家的技巧和战斗的创意性,开始真正意义上参与游戏的实际战斗了。华丽度评分在3代除了决定小怪爆金币的多少,还决定着某些持续性招式的持续时间。例如但丁的冰狗棍招式Windmill,若要打满10Hits,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你的战斗华丽度得在S以上;若是零华丽空发,就算把键盘和手柄按爆了也是发不出10Hits的。  不仅仅是如此,游戏里面还专门加入了一个强奖励机制的华丽度评分设计——武斗神像(Combat Adjudicator)。武斗神像会对玩家的攻击的华丽度进行评分,一旦达到特定的华丽度等级(Style Rank),雕像上的火焰会渐渐点燃来表示,直到雕像被打破,将会奖励玩家一个蓝魔石碎片。在遇到的武斗神像中,《鬼泣 3》Mission 14开始时的雕像是唯一必须被摧毁才能继续前进的,因为它挡在玩家前进的道路上,需要玩家在时空神像改用贝奥武夫破坏。可以理解为一个主线挑战点,这是为了确保玩家刚获得新武器时,一定会去运用感受该武器的技能。它也是所有武斗神像中只需要C等级就能打破的。  综上所述,我有理由相信制作组在3代其实就已经考虑了角色表演型连段的可能性,就是不知道“鬼步”、“连削”、“连踩”、“劈削”、“蒸馏斩”、“十倍弹速”这些招式组合在不在他们的考虑空间内,但至少绝对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毕竟再结合伊津野先前“更加格斗游戏化”的发言,放开玩家连段搓招是必然的方向,PvP你可能还要照顾双方感受,不能一套带走,但都PvE了还需要思考那么多吗?放开束缚让玩家爽就完事了!(但其实3代的难度还真爽不起来,难绷) # 模块化的风格系统才是SAG真正的开始 风格系统则是《鬼泣3》的另一大革新,它源自《鬼泣2》中未被充分挖掘的概念,但在《鬼泣3》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风格系统通过功能性归类,为玩家提供了多样化的战斗策略。  每种风格技都会改变但丁的战斗技巧,对战斗产生很大的影响。总共有6种风格,游戏初始风格4种,随着游戏的进程,但丁会学会两种新的风格技。四种初始风格最高等级都是三级,所需升级经验分别是30000和99999。而后两种新风格则无法升级。四种初始风格战斗时所得经验只与怪物的种类有关,即便是在不同的难度下,只要是同一种怪物,那么其经验也是相等的。 骗术师(Trickster): 主打机动性,通过瞬移、空中冲刺等技能大幅提高灵活度,非常适合躲避攻击和快速接近敌人。其特性使得玩家在面对高机动性的敌人(如维吉尔)时能够轻松调整战斗节奏,是初学者的友好选择。而且这个风格可以跑墙,还有两种跑法:对着墙按风格键(直线往上跑)、跳起靠着墙按风格键(飞檐走壁)。在墙上跑时但丁处于无敌状态,可以通过跑墙来躲V哥的剑阵&次元斩,或者在狭窄的空间上蹿下跳,比如打 Lady的那个环形高楼就很需要这个机动性。  剑圣(Sword Master): 近战爱好者的首选,每种武器在剑圣模式下都能解锁额外招式,极大地丰富了连击的可能性。比如装备拳套时的真升龙和双刀时发出的真直升机等招式的高爆发输出,使其在对抗大批敌人或单体强敌时表现出色,属于是杂兵战必备。甚至之前采访还有制作组的人说,不知道选什么就用剑圣吧,这个风格战斗最爽。 枪神(Gun Slinger): 聚焦远程攻击,为枪械增添许多炫酷且实用的特技,如螺旋的反射弹道、月神枪的流星雨等。枪神风格可以让玩家在远距离轻松消耗敌人,同时利用场景与视角创造优势。这个风格是我用的最少的,因为我不太喜欢蓄力射击这种战斗方式,毕竟《鬼泣》系列是个HnS(砍杀动作游戏)。 皇家卫士(Royal Guard): 主打防守反击。是对玩家操作与时机掌控要求最高的风格,但回报极其丰厚。完美格挡(Just Guard)不仅能反弹敌人攻击,还能积累能量对敌人释放致命反击。RG风格算是最能体现“风险与回报并存”的设计哲学的战斗机制。有人说类似《鬼武者》的一闪,但我没玩过《鬼武者》这里就不做对比了。 水银(Quick Silver): 游戏中期第12关击败Boss革律翁(马车Geryon)解锁。通过时间减速创造压倒性优势,尤其在面对高机动性敌人时展现出惊人的控场能力。虽然消耗魔力,但对难度较高的Boss战效果显著。 同行者(Doppelganger): 在第17关击败Boss同行者(Doppelganger)后获得。一种趣味性和策略性并存的风格,召唤一个无敌的影子帮助但丁作战。持有但丁目前的武器,且不随但丁武器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攻击方式取决于玩家操作,如果本体保持武器不变,分身就会做出和本体一样的动作(另外,分身不能使用一些本体技能比如CC技)。如果本体更换了近战武器,那么分身则进入自动攻击状态,会自动选择身边的一个敌人进行攻击。分身处于无敌状态,而且拥有和但丁一样的攻击力。其高度自由的协同作战方式在特定场景中能带来独特的战斗体验。  《鬼泣3》首次在系列中引入这个风格系统,但丁可以从6种风格(初始4种、后续解锁2种)中选择一种开始关卡,或是在任务中的神像处切换。而从《鬼泣4》开始,关卡进行的过程中玩家就可以通过十字键及时切换各种风格,也因此诞生了各种华丽的连招组合。此后系列都保留了但丁及时切换风格的系统,这样最早的3代在风格切换上就稍显僵硬了。 还好2020年的Switch版本《鬼泣3》也像之后的几作一样,通过十字键来实时切换风格,上键对应骗术师,下键对应皇家卫士,左键对应枪神,右键则是剑圣。另外,由于《鬼泣3》还有额外的两种风格,这次的解决办法是,在玩家解锁风格后,可以通过快速双击十字键左和右来切换。有时候出的晚就是好啊。  现在很多玩家考古HD合集的3代都觉得很可惜,为什么当时就不能4个风格即时切换呢?不少人怀疑这或许是因为PS2的机能限制导致。 即时切换四种风格意味着游戏需要在每次风格切换时,立即加载并切换所有相关的动画、技能、特效、碰撞检测等,这会对PS2的处理能力和内存带来很大的压力,可能导致游戏卡顿或影响流畅度。 除了可能的硬件限制外,在我看来这个更像是设计师有意而为之。因为《鬼泣3》的神像放置基本上都在关键战斗前,单就这点就能看出设计师很好地预判了玩家会在哪里反复仰卧起坐,于是就在那些地方的存档点门口放上了一个时空神像,方便玩家换个策略打BOSS,或者进行下一段战斗。很明显,他们是考虑到了的。 但渣3原版爬塔血宫就只能一个风格打到头,这在我看来非常应该加一个每过一定层数,出现个神像允许玩家切风格和武器的规则。不然全程单风格打下去心累的很。 而设计师选择单风格的原因呢,难道是自缚手脚恶心玩家吗? 实际上并不是,在《鬼泣3》中,每个风格代表了不同的战斗方式和战略要求,而限制为单个风格的切换可能是为了让玩家更专注于选择自身拿手的战斗风格和合适的战术规划还有及时战斗当下,避免战斗决策过于复杂导致玩家频繁切换而分散注意力。这个问题在Switch的Freesytle版本就暴露的很大,打杂兵战点有时候手忙脚乱根本切不过来。 设计师可能希望玩家在每次切换风格时需要做出更多的策略性决策,而不是单纯依靠多风格的自由切换来应对战斗,这种设计也让玩家在战斗中感受到更多的挑战和策略深度。 原版《鬼泣3》的设计核心就在于鼓励玩家尝试不同的组合策略,面对不同关卡和敌人,玩家需要在武器库中精心挑选,同时选择合适的风格(例如以敏捷为主的“Trickster”或注重远程输出的“Gunslinger”)来应对挑战。5选2个热武器,5选2冷兵器,6选1个风格,总共有600种不同的搭配方式,这种富有高度风格化的策略性玩法让《鬼泣3》使得玩家在不断摸索中找到属于自己专属的战斗节奏,很具备重复游玩价值,从这方面来看,是不是和街机上的那些动作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用不断地反复挑战来支撑着玩家一路玩下去,某种意义上,《鬼泣3》算是非常符合神谷英树心中的动作游戏了,也难怪他对本作有着高度评价。     一个外国DMC3玩家展示他的风格战绩,不知道大家最喜欢用哪一个风格呢?请在评论区分享你和风格系统之间的点点滴滴吧! 因为从这代开始,CAPCOM开始搞Special Edition,本着致敬原作的敬意,所以本期【重走SAG之路】我们只聊渣3的动作系统和2代的角色碎片风格系统,下一期SE版我们会聊渣3来自初代老大哥的角色碎片:箱庭式关卡设计和与玩家角色系统强绑定的敌人设计(武器系统部分)。就这样,我们下次再见!
在 OpenAI o1 正式版发布 10 天后,Kimi 的「高阶推理模型」也落地了。 12 月 16 日,Kimi 直接发布了自己的「视觉思考模型」k1。相比于一个月前发布的 k0-math,k1 支持端到端的图像理解和思维链(CoT),不仅推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还可以识别几何图形、图表等图像信息。 增强推理之后,大模型会获得更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能力表现大幅提升。如果说过去的大语言模型相对更接近「文科生」,那么现在,它学会了「数理化」。 发布模型的同时,月之暗面宣布,Kimi k1 在多项基础学科的基准能力测试中表现优异,超越了 Open AI o1、GPT-4o,及 Claude 3.5 Sonnet。  学会「数理化」,意味着 Kimi 的能力得到了扩增。但更重要的是,高质量「思维链」的出现,将彻底改变大模型的思维深度,让它具备「自主探索答案和反思」的能力。 学会「自主探索和反思」,或许就是 AI 扩宽人类知识边界的关键所在。 # 01 学会「数理化」的大模型 今年夏天,就有媒体利用高考试卷,测试了大模型的「知识水平」。 得到的结果相当惊人,不少大模型的测试成绩,都达到了「一本线」的水平,但仅限「文科」。大模型最擅长的学科是语文、英语,以及政治历史,这几门课基本都可以拿到 80 分以上,英语更是可以接近满分。但数理化三科,大部分模型都无法及格。包括文综三科里,比较注重逻辑判断的地理,大模型的表现也欠佳。 这里最大的原因在于,大模型缺少「推理」能力,去对输出的内容进行「收敛」。面对那些较为开放,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主观题,大模型往往能引经据典,给出丰富的回答,组织语句的能力也较强——这都是语言模型的「老本行」。但面对那些理科的客观题,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时候,大模型就较难命中靶心。 所以,想要衡量下一代「高阶推理模型」的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看它的理科成绩如何。 此次 Kimi k1 发布,月之暗面公布的第一项基准测试,就是「数理化」三门学科的能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k1 大幅领先于 GPT-4o。而 4o 曾是今年夏天在高考测试中表现相对最好的大模型。同时,k1 相比 OpenAI 最先进的高阶推理模型 o1,也存在一定优势。 不只是中学水平的数理化,Kimi k1 对于更高阶的问题也具备相当强的解析能力,比如奥赛数学。我们尝试输入了一道主要面向高校的数学奥赛题目给 Kimi,它也顺利完成了推理解答,并得到了正确答案。 如果说,此前通用大模型 AI 的知识水平大概处于「高考一本线」左右,那具备高阶推理能力的 k1,在一些领域则至少来到了研究生,甚至博士级的水平。  在应用层面,k1 具备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是对视觉内容的「端到端」支持,用户只需要输入问题截图、拍照,甚至是手写的题目,Kimi 都能够识别出原题,并进行推理解答。即便画面里有噪声,不够清晰,也没有问题。特别是针对那些有图示的几何题、应用题,Kimi k1 能够结合图示来理解题意,这是过去的大模型很难做到的。 其次,则在于 Kimi 具备「思维链」技术,让用户看到的不只是答题结果,而是能看到模型思考和推演答案的全过程。 到这里,看起来 k1 最主要的应用价值是教育,能成为学生和家长的「辅导助手」,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 02 会「一步步思考」的 AI 当我们尝试用 Kimi k1 来解答一系列中学数理化问题,会发现明显的特征是,k1 的思考过程非常细,甚至有时候会有点「太细了」。 它会把一个问题分析、拆解到最底层,产生结论之后,还会主动从其他角度进行二次思考,来验证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否正确,如果发现矛盾,就会进行进一步的反思。 思维链究竟应该细化到何种程度,目前还没有一个全行业共识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模型的思维链能力可以启发人类做事的思路。这是许多行业的专业人士在使用推理模型后,最常发出的感慨。 目前这一代「高阶推理模型」所具备的思维能力,率先在数理化解题、专业知识解读等场景下,得到了最明确的体现。而这种推理能力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反思」。 「反思」能力的出现,通过思维链技术,能让大模型输出的内容变得更有逻辑,更可控且灵活。 当下大模型应用场景里,明显存在的一个矛盾是: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自己不知道答案,我们就依然无法判断大模型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 但如果大模型能给出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我们就可以参考这个过程,来判断答案的合理与否。所以当下包括 Kimi k1 在内的模型,一个最好用的 prompt 就是「一步步分析」,这样经过专门训练的大模型就能给出更详细的思考过程,供用户进行参考评估。  这有助于消除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就是说,大模型可以自己对自己的拟合结果进行反思,尝试把那些可能错误的内容剔除出去。即便生成结果中包含一些可疑的、不确定的部分,用户也更容易从 AI 的思考过程中发现这些内容,进行二次审核确认。这对 AI 的安全性、可靠性,也会是一个积极提升。特别是对专业领域的用户来说,这一点将非常有意义。 通过「思维链」,Kimi k1 不仅能进行更复杂的思考,对输出结果进行收敛,还能输出更有逻辑的结果,弥合与用户之间的认知鸿沟。 # 03 用「反思」突破人类知识边界 高阶推理能力、思维链、端到端的视觉输入……大模型 AI 正在经历一轮新的颠覆性改变。Kimi 再次占据了优势身位。 过去大模型所采取的,泛意义上的机器学习思路,更多是基于数据进行「拟合」,也就是模仿。上一代语言模型主要模仿的,就是人类说话、写字的方式。因为 AI 的学习效率很高,通过整合大量的知识数据,就能输出很好的结果。 但这依然注定了,这样的模型只能无限接近人类的水平,而很难超越人类已知的知识范畴,无法产生新的知识。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很多人觉得,大模型应用有点像是「什么都懂一点的大学生」,但在任何一个垂直领域都不够深入,无法给出更有价值的独到洞见。 但「反思」能力的出现,则意味着,AI 大模型未来可能可以通过自我的对抗强化学习,产生新的知识,真正超越人类现有的知识边界。 这件事早有成功范例。比如 AlphaGo,就是利用强化学习的方法,基于人类围棋棋手的棋谱,发散出了更多,远超人类棋手所知的策略。之后的 AlphaZero,则是在完全没有输入任何棋谱数据的前提下,只是输入规则,完全通过自我的对抗强化训练,产生了超越人类的智能。 在 Kimi k1 的功能演示中,月之暗面特意输入了一些古代科学家的手稿,这些手稿在今天看起来无比模糊,普通人几乎不可能理解其含义,但 Kimi 也能够通过思考,发掘出很多画面上没有的背景信息。  此前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下人类知识的总量已经太大,人类作为个体,光是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就已经要耗费大量时间,终其一生,可能也很难达到「知识圈」的边界,所以很难像过去的群星闪耀的科学时代一样,不断有惊世骇俗的研究成果出来。甚至有人认为,人类知识的总和,最终会是有限的。 而现在,具备深度思考能力,学习效率超高且具备无穷寿命的 AI,或许正在开创知识和智能的新维度。
12月18日消息,2万多点就能买到一台“保时捷卡宴新能源”,但它是三无产品,不能上路行驶,这就非常尴尬了。据江苏新闻[报道](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5112666939916359),近日,江西赣州交警查获一辆无牌"老头乐",**除了尺寸较小,整体外观酷似"保时捷卡宴"豪车。** 车主叶先生称,这是他刷手机看视频看到,于是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花了2.2万元从山东网购来的,销售人员告诉他这是"保时捷卡宴"新能源车,而交警检查发现,该车竟是三无产品,车管根本无法识别该车讯息,更不能登记上牌。 民警与销售人员通话,对方坚称车辆正规生产,能上牌,有保险,**但回避告知厂家名称和所投保的保单,对退款事宜搪塞敷衍**,民警建议叶先生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及时取证退车退款。 其实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此前也有老人在网上购买这种车型,然而问题在于,三无老头乐质量根本没有保证,极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有可能直接抛锚,如果开着它上路,安全隐患非常大。 但很多老年人对这种车没有正确认知,加上价格不贵,很容易被诱引购买,**而一旦上当,退车退款基本无门,很多时候只能吃个哑巴亏**。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8/8da966d2f3ff494892c29365f77ff17d.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48.htm)
根据香港证监会网站的公告。**字节跳动联合创始人张一鸣创立的Cool River Venture HK Limited公司,正式拿下香港9号牌。**据悉,Cool River Venture HK Limited公司在2024年11月获得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9号牌,即资产管理牌照。这也意味着,该公司可在香港开展资管服务业务。 **公开信息显示,Cool River Venture于2023年5月22日成立,性质为私人股份有限公司,张一鸣是唯一董事,唯一股东为Galaxy LLC,股东注册地位于开曼群岛。**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8/cf31265376b8436ea67229656f690f43.png) 据了解,Cool River Venture类似于私募股权基金,该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是科技相关行业。 **2021年5月,张一鸣发布全员信,宣布辞任字节CEO。他在信中表示,希望放下日常的管理工作,今后聚焦到远景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长期重要的事情上去。** 卸任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张一鸣很少参加公开活动,却多次捐款扶持教育。 2022年出现的ChatGPT,让“归隐”许久的张一鸣回归,并在2023年4月发布公开信明确要押注AI。 “我原本以为可以就此告别公众视野,以更加多元化和潜在的方式影响中国的社会教育,但2022年11月30日科技创业领域发生了媒体圈或科技圈创投圈都无法忽略的‘奇点事件’——OpenAI公司投入数十亿美金研发基于GPT3.5模型的ChatGPT进入公众视野”。 **张一鸣极力强调字节跳动无法错过AGI,要全面拥抱AGI。** 前不久,字节跳动内部人士称,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虽然已卸任CEO一职,但他一直积极参与该集团的AI战略。 近期,字节跳动与美团、红杉中国联合完成了对国内一家数字人企业的投资,这笔交易总投资额为1000多万美元,字节为领投方。 该笔投资也是字节跳动在战投业务收缩后,今年少有的大额投资,字节跳动更看重这次投资的战略协同意义,该交易或将在今年1月初正式公布。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8/d07c903cd3394daa9b5ce29fedad8210.jpg) **今年10月29日发布的2024胡润百富榜显示,字节跳动创始人、41岁的张一鸣登顶榜单,财富总额高达3500亿元,比去年增长1050亿元。** 张一鸣是第一位“80后”白手起家的中国首富,在排名前十的富豪中,他的年龄最小。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8/ba0adffce9ea4695a0fef7f3ccc65aa8.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42.htm)
Intel第二代锐炫独立显卡首发B580、B570两款型号,先期上市的是B580,而规格稍低一点的B570计划在1月16日上架,评测解禁按惯例是1月15日晚。不过,有些人已经提前拿到了锐炫B570,HardwareLuxx就展示了一款。当然,具体规格参数、性能数据,是不可能提前公布的。   有趣的是,还是这款华擎的B570 Challenger,近日也提前在德国电商MindFactory上架了,还号称有现货,随时可以下单。  B570和B580一样基于BMG-G21芯片,只是规格做了删减: Xe核心、光追单元从20个减到18个,核心频率从2670MHz降至2500MHz,显存位宽从192-bit降至160-bit,显存容量从12GB GDDR6减至10GB GDDR6(灯效频率不变19GHz),整卡功耗从190W降至150W。 锐炫B580的起价是2049元,大家猜猜锐炫B570会卖多少钱?1500元左右能接受吗?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38.htm)
**SK海力士开发出适用于AI数据中心的高容量固态硬盘——PS1012 U.2。**据悉,**新款硬盘是一款2.5寸大小的SSD,具有61TB大容量,主要用于服务器、高性能工作站。**采用了最新的第五代PCIe,与基于第四代的产品相比其带宽增大了一倍。 因此,**数据传输速度可达32GT/s(千兆传输/秒),顺序读取性能是以前一代规格产品的两倍,可达13GB/s(千兆字节/秒)。**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SK海力士通过其子公司Solidigm,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基于QLC(四层单元)技术的企业级固态硬盘商业化,进一步巩固了SK海力士在AI数据中心固态硬盘市场的地位。** PS1012的研发不仅丰富了SK海力士的固态硬盘产品线,更实现了两家公司间的战略协同最大化,构建了一个既全面又均衡的产品组合,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SK海力士在技术创新上的步伐从未停歇。就在今年11月,公司成功研发出全球领先的321层4D NAND闪存技术,再次刷新了存储技术的容量极限。 未来,SK海力士计划基于这一革命性技术,开发出容量高达244TB的固态硬盘产品,进一步拓展数据中心超高容量固态硬盘的市场版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36.htm)
继今年推出乐道汽车之后,蔚来第二个子品牌萤火虫呼之欲出,按照计划,其将于本月21日正式发布。而就在今日,官方账号“firefly萤火虫”上线,并率先放出了该品牌的logo,据称,**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萤火虫,“小巧灵动、能量满满、活力十足。”**  简单解读下logo的形状:上半部分宛如萤火虫的羽翼,象征着自在飞翔;下半部分是萤火虫的闪烁光芒,象征着内在力量。   萤火虫定位源自蔚来的智能电动高端小车品牌,“**为全球向往自在、热爱生活的都市人群而生,让每一次出发都成为自我表达的时刻。**” 目前该品牌首车已经得到曝光,从照片看,该车整体较为方正,车头较短,前后灯组被贴纸覆盖,侧面短前后悬设计搭配大尺寸轮毂,C柱宽大,尾门上方有扰流板,整体风格类似ID.3。   内饰设计方面,新车采用了横屏中控屏幕和独立液晶仪表盘,中控扶手为断开式设计,方向盘多功能按键布局与蔚来车型相似,预计采用怀挡设计。  显而易见,萤火虫的定位就是精品小车,所以价格不会太便宜,预计为15万级,如果此采用换电模式购买,裸车有望来到10万元左右。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在国内市场并不缺类似的产品,**而且不少都将价格卷到了10万之下,后发的萤火虫想要撕开一道口子并不是易事**,好在它主打全球市场,在欧洲,这种精品小车肯定要更受欢迎和认可。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32.htm)
日前,腾讯WXG(微信事业群)员工 “客村小蒋”微博发文,称看到关于微信里的“自动下载”功能的误解,**而且居然是一位律师,用“恶心”这样极其主观、负面的词来曲解这个功能。** 客村小蒋表示,这位律师居然解读成“这个功能让所有不相关的群里的视频、图片、文件都自动下载”,可以说是造谣了。 快科技搜索后发现,**这名律师曾发布多个关于微信自动下载的视频,视频多次提到“恶心”“如果不关掉会把你手机内存撑爆”等词语。**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8/fdb7f4d8e1c846f0a1a222a0623d5344.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8/e6c921ed091c4adcb52322f77ebf2dec.jpg) 客村小蒋再次科普解释,微信里依次点击我-设置-通用-照片、视频、文件与通话,会看到“自动下载”功能,它的说明也很清楚:“在其他设备查看的照片、视频、文件,在手机上自动下载。”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8/fe8700edfd524b418b6578a596f48799.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8/9d29230e719e465ab9ab01587958836f.jpg) **字面意思就是在电脑、平板上点开、查看过的,才会在手机上自动下载,**解决的是防止你在其他设备上看过的重要的文件,在手机上过期的问题。 客村小蒋还表示,这个自动下载对文件大小是有限制的,只有小于25MB的才会自动下载。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8/b466446abc9a45cfb2291e9cc764da19.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30.htm)
小鹏**再次“背叛”**激光雷达。这个月工信部发布的新车公告里,小鹏申报了两辆改款SUV——**G6**和**G9**。除了外观改款升级,从照片的前脸来看,原本激光雷达的位置空空如也。  和MONA M03、P7+一样,G6和G9将采用**AI鹰眼纯视觉智驾方案**。 接连几款重磅新车都去掉了激光雷达,也许小鹏之后的改款新车,都会是纯视觉了。 小鹏改款要去激光雷达 这个月,工信部公示了一批新申报车型,**小鹏**赫然在列。 小鹏申报的是**两款SUV**的大改款,一款是22年上市的**G9**。  外观构造上没有明显大改,只是把下格栅从点阵式换成了横条式,轮毂也重新设计,还可以选择双色车身。  动力方面,提供了两驱和四驱两种动力规格,两驱电机峰值功率258kW,四驱前后轮峰值功率分别是165kW和258kW。 电池不再是三元锂电池组,配备的是中创新航的**磷酸铁锂电池**。  另一款是23年上市的G6,比起G9而言外观改变更多。  前脸灯从分体式的灯条改为一体式,车标上移,去掉了黑色轮眉。  尾部采用小鸭尾造型,并且取消了尾翼选装,新增了两种轮毂可供选择。  动力方面,依然是峰值功率218kW的电机;电池同样换成了**磷酸铁锂**。  有没有发现,从两辆改款车的前脸照片来看,**激光雷达消失了**,公告显示的配置中,也没有提到激光雷达的名字。 看样子,继MONA M03和P7+两大纯视觉爆款之后,小鹏的天平越来越向**纯视觉**倾斜。 G6和G9拆掉激光雷达,可能也会用自研的**AI鹰眼纯视觉方案**代替。 关于小鹏的去激光雷达方案,我们之前讲过,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硬件方面,小鹏的AI鹰眼纯视觉,采用的是**LOFIC技术**架构,全称叫做**横向溢出集成电容器**,配备前视双目摄像头和后视摄像头,以**人眼感知距****离**的方式,利用视差计算障碍物深度距离。 简单来说,就是摄像头捕捉画面的一个像素,本质上就是**“光信息的容器”**,容器装载的光越“多”,画面就会更亮、信息更丰富。  而LOFIC传感器,就是让同样感光条件下的像素点,可以承载更高的光信息,特别是波峰波谷变化剧烈的超大光比场景。 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在像素阱的旁边多挖了一个“坑”,让环境光信息的容量进一步扩大,这样可以把真实场景中的明暗交替,尽可能还原成视觉信号,从而输入到感知模型中。 小鹏曾经介绍过,LOFIC技术可以增强摄像头精度、可视距离升级,鹰眼方案的色彩分辨能力,在**弱光、逆光、大光**差等环境都能看得清晰。 感知范围上,据称AI鹰眼的视觉感知范围,可以超过1.8个足球场大小,可视觉感知前向180m的物体,感知距离较上一代提升了125%。  AI鹰眼视觉方案对视觉信息的利用效率,比上一代提升了**8倍**,可以将算力释放**20%**,用于提升大模型容量和参数量。视觉信息无需信息转化,直接在神经网络中作为输入。 因此,延时可以减少100ms,感知规控更加灵敏,直接输出可通行空间,路径规划信息更直接,反应更快。 **MONA M03和P7+**,都采用了鹰眼系统: MONA M03的MAX版本,是小鹏全新纯视觉的完全体方案,双OrinX 508TOPS,有2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7个为辅助驾驶服务的摄像头,以及4个360高清环视摄像头。 P7+标配双Orin-X芯片,算力达到508TOPS,包含摄像头11个、12个超声波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一共是26个感应元件。  想要实现纯视觉,就绕不开大规模的数据做支撑。 算法端,小鹏目前的端到端,采用了**车端+云端大模型**的方式。 车端模型就是**XNGP**,真正大幅提升体验的关键是云端大模型。 路线上与OpenAI一致,遵循尺度定律,提升模型大小、数据大小、增加训练计算量,让模型性能提升。 目前小鹏云端大模型参数量是车端的80倍——搭配的算力是10EFLOPS(2025年)。 小鹏开始转向纯视觉的动作,也许比我们想象得早很多。 转向纯视觉,小鹏早有准备 小鹏走向纯视觉,有点意外,但也没那么意外。 说意外,主要是因为小鹏原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最早让激光雷达量产上车,现在又说要去激光雷达了。 说没那么意外,是因为小鹏对激光雷达并非是全然坚定,甚至可以说,对**去激光雷达**早有准备。  2021年,小鹏发布P5,激光雷达率先上车,但当时何小鹏也说过,“并不认为激光雷达是智能汽车杀手级的硬件”。 在他看来,如果从**感知**的角度来看,**摄像头**更重要,激光雷达的作用就是提高安全性。 P5之后的P7i、G6、G9、X9等车型,都装上了激光雷达。 不过激光雷达的位置,并不像其他车企一样装在“脑门”上,小鹏的激光雷达是在车头位置,车灯以下,左右各一颗。  如果去掉激光雷达,其实对于外形和结构来说影响很小。 这样看来,或许小鹏去掉激光雷达是早有“预谋”。 其实对于行业而言,去激光雷达似乎隐隐形成一种趋势,除小鹏以外,有更多的玩家也开始选择去激光雷达方案。 **极越**不用多说,本身就是首个开始纯视觉+端到端的玩家。 之后**华为**推出了**ADS SE**,作为其高阶智驾的普惠版,已经上车智界S7和深蓝S07,可实现高速NOA和智能泊车。 还有**蔚来**的子品牌**乐道**,也加入纯视觉战队,没装激光雷达。  纯视觉已不再是一条“非主流”之路。 但究竟要不要去激光雷达,目前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不该摘掉,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认为激光雷达可以提供必要的**安全冗余**。 **李斌**之前也说过,激光雷达相当于**安全气囊**,主要是为极限场景兜底。 并且激光雷达具有较高的穿透性,能够在夜间,以及雨雪、雾霾等极端天气下工作。  但也有人认为,纯视觉才最有效,最典型的当然是激光雷达头号黑粉**马斯克**,他认为: <blockquote></blockquote> 在复杂的道路驾驶环境中,模拟生物神经网络和眼睛的视觉系统,才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随着视觉技术发展、摄像头识别能力提升,纯视觉的识别准确率与激光雷达相近。 而面对某些极端天气条件,视觉识别技术结合其他传感器,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和算法优化,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当然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优势,就是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对消费者来说,价格也会相对更具优势。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28.htm)
**UEFI论坛宣布正式发布UEFI 2.11规范和PI 1.9规范,旨在通过提供更高的硬件架构兼容性,来提高安全性并简化用户的实施过程。**UEFI论坛主席Mark Doran表示:“我们创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固件社区,这些规范更新提供了基本功能的维护和增强,以帮助增强 UEFI 规范的发展势头并为生态系统增加价值。” “最新规范延续了UEFI论坛为所有重要CPU架构制定标准的承诺,PI 1.9规范中新的LoongArch支持等新增内容也强调了这一点。” **UEFI 2.11规范特性亮点包括:** 内存管理和分配的更新,新增针对热插拔和Arm内存分配的内存属性。 对协议、算法和引导管理的增强。 修正了EFI_KMS_PROTOCOL,新的加密算法和支持HTTP引导中的代理主机URI。 对错误处理和文档更新的改进,包括公共平台错误记录(CPER)定义和Arm处理器错误信息。 **PI 1.9规范特性亮点包括:** 通过为签名固件卷(FV)和签名部分提供增强的安全性来扩展算法选项,超出了之前的 RSA2048_SHA256 添加随机数生成器 (RNG) PEIM到PEIM接口 (PPI),作为熵源为其他加密服务提供种子,允许平台有效地跨二进制边界在PEI中提供RNG服务 支持不同块擦除大小的多个SPI区域,增强了灵活性和功能 增加了对LoongArch架构的支持,扩大了支持系统的范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26.htm)
郝专家在X市某家大型医院负责网络安全运营工作。不过由于医院预算有限,医院的IT团队人员紧缺,缺乏足够的网络安全力量,郝专家一直是独自完成所有各个下属院区的运营工作,这让郝专家感到分身乏术。面对来自各个院区的不同网络风险,他始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经常会处理不及时导致网络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郝专家,我是A区分院的小王,麻烦您来A区帮忙看一下,为什么我这台主机上的文件被加密了呀……” “郝哥,我是C区分院的小李,我们的数据库今天有个超时下载的情况,您能来帮忙看一下嘛……” “老郝,快!来帮我看下!我们机房的服务器突然变得特别响!” “……” 短短一上午,郝专家接到了三、四个分院打来的电话,情况很明显,各分院几乎在同一时间段遭受了某不明APT组织的集中攻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绕着X市奔波了整整一天。终于在郝专家的努力下,突发的安全问题算是做了临时修复,但可能还是出现了小规模的损失。经历一天的疲惫后,郝专家意识到,医院当前的安全防护体系已经无法应对当下的安全威胁了。 深知这种局面不可持续,郝专家决定采取新的安全管理策略。他联合各分院的信息化负责人,组织了一次全院范围的安全协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一个集成的、统一的安全运营体系,不仅要增强安全防护的能力,还要做到各分院间的协同与信息共享。** 在会议上,郝专家描绘着他心中的安全运营模式: **1.****情报共享,威胁分析** 通过整合内部告警与外部情报,形成统一的情报视图,确保各分部可以实时共享信息,精准实现跨区域攻击联防。 **2.****自动监测,降低成本** 有一批云端专家借助智能化、自动化的安全监控系统来对医院系统进行实施监控,不仅可以减少手工操作,还省去了设备的运维成本,能够大大提升日常运营效率。 **3.****决策支持,快速响应** 利用情报加工平台协同阻断系统,实时分析并提供风险报告,帮助迅速做出响应决策,避免系统遭受攻击损失。 **4.****资产梳理,减少暴露** 对院内所有的互联网暴露资产进行全面梳理,将未知资产纳入安全监控范围,减少暴露面风险。 “若是像这样逐步实施安全运营方案,各院区统一的安全策略和标准一定能使得风险管控变得更加高效,尤其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借助云端安全专家的支持,让医院的安全防护不在受制于‘人’,逐步实现网络安全的全面化与自动化转型。”郝专家感慨道。 郝专家所面临的挑战,并非个例。今年1月底,美国芝加哥卢里儿童医院就遭受了勒索软件攻击,被索要高达340万美元赎金。去年12月,全美最大的医疗交易支付平台Change Healthcare也未能幸免,遭到了ALPHV/BlackCat勒索软件团伙的攻击。医疗机构掌握着海量且敏感的信息和数据资产,已然成为黑客们重点瞄准的目标。近年来,针对医疗行业的网络安全事件不断增多,而现有的安全防护措施往往难以有效抵御。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这场攻防较量愈发错综复杂,加强医疗行业网络安全防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盛邦安全针对医疗行业网络安全建设工作的痛点与挑战,推出了**基于威胁情报的SaaS化安全运营模式**,**帮助行业客户以更加经济、高效的方式,从情报、流量、漏洞、资产四大维度出发,构建一套专业化的安全防护体系,从根本上破解网络安全中的“人力”局限难题。**  [原文链接](https://www.webray.com.cn/news-288/7082.html)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国家某区域医疗中心的商用密码改造工作不仅要面对功能和性能上的挑战,还必须严格遵守国密改造的相关政策要求。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某区域医疗中心携手盛邦安全,引入密码算力一体机,顺利实现了商用密码的安全性改造,为医疗行业网络与数据安全筑起铜墙铁壁。** **** **密码算力一体机三大技术优势** **1.****商密合规** 盛邦安全密码算力一体机的核心密码模块获得了商用密码产品认证证书,**完全符合国产密码标准**,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2.****高速快捷** 采用多芯片融合的刀片式密码模块,实现高速数据加密和解密,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签名验签速率可达到每秒百万次**,提升了医疗中心的信息处理效率,确保了医疗数据能够快速、安全地进行存取。 **3.****稳定可靠** 盛邦密码算力一体机**采用军工级品质的一体化主板,板载直接集成CPU、密码模块、内存、存储等芯片**,摆脱了插拔模块交互式接口影响,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在高负荷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 在医疗卫生领域对密评、密改不断深化要求的趋势下,盛邦安全密码算力一体机,凭借其符合国产标准、高速快捷和稳定可靠的优势,助力某区域医疗中心顺利完成密码改造工作,确保了医疗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用户单位的密码安全能力和业务管理效率。 这次合作不仅有效推动了某医疗中心的业务升级,更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安全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盛邦安全将持续以创新的商用密码技术,赋能各行业客户,助力更多组织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高效、安全与合规的完美平衡。 [原文链接](https://www.webray.com.cn/news-288/7075.html)
近年来,随着云原生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将传统单体Web应用迁移到云原生架构中,以此来实现业务的灵活发布与高效迭代。云原生的动态、分布式特性显著提升了应用的开发、部署与运维效率,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尤其在容器环境下,传统的网页防篡改产品通常无法灵活部署,且防护范围相对更广,面临适配和管理等多重压力,导致其前端应用、门户网站等业务难以有效防范篡改攻击并完成响应恢复。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形象,还可能误导公众,带来难以挽回的信任危机。 **✦ 某金融机构携手盛邦安全,开启容器化网页防篡改实践** 某大型金融企业在其门户网站完成云原生化升级后,原有的安全加固手段不再适应容器场景下的使用,无法伴随容器的高灵活复制、自动化拉起以及批量使用等特性来实现同步防御。为应对这一挑战,该企业采用了盛邦安全容器化网页防篡改方案,实现了高效、灵活的安全防护。  该方案由防护Agent、发布Agent、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其中,管理平台与容器云管理中心协同联动,负责对防护端和发布端进行统一管理,包括策略管理、状态监控和事件审计等操作;防护Agent与业务镜像进行耦合部署,伴随容器环境同步拉起,自动化完成管理注册并获取防护配置,拦截篡改等攻击行为;发布Agent部署在备份服务端,实时监控保护对象安全状态并配合管理平台完成应用的可信发布,整体上形成一套完整的DevSecOps安全体系。 **✦ ****方案亮点** **引****入云原生防篡改组件** 该企业网站使用Docker容器化方式,采用盛邦安全网页防篡改容器化方案。通过基础容器化镜像与防护Agent的耦合部署,利用模板化策略来前置保护目录和容器,实现策略的同步生效、配置的自动更新以及应用的批量防护。 **构建动态防护体系** 利用文件底层驱动技术,为Web站点目录提供全方位的保护,有效防止黑客、病毒等对目录中的网页、电子文档、图片等任何类型的文件进行非法篡改和破坏。一旦检测到非法篡改行为,系统会立即拦截防护,将篡改攻击实时阻断,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强化网站安全可用** 系统在防范篡改攻击的同时,可以详细记录文件、进程和具体的尝试行为,为事后追溯提供详细依据,同时支持丰富的告警方式,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感知。 **保障业务持续稳定** 系统提供持续性的安全防护,确保服务器重要文件不被篡改,同时配套可信发布模块来实现网站内容的自动同步和安全发布,减少外部干预,从而能够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实践成果** **杜绝篡改事件** 实施该方案后,企业的门户网站未再发生网页篡改事件,全面保障了网站内容的完整性。 **提升运维效率** 针对容器化场景,通过与K8S等管理组件的协同联动,可实现防护组件的同步部署、自动维护、批量管控与集中监控,减少运维团队的工作量。 **增强用户信任** 网站安全性提升后,公众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度明显恢复,网站流量和用户活跃度稳步上升。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环境,选择创新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已成为企业保障业务发展和数据安全的必然需求。盛邦安全将持续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为更多行业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智能的安全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在数字化转型中稳步前行。 [原文链接](https://www.webray.com.cn/news-288/7083.html)
当地时间12月17日,美国联邦公报官网最新发布的文件显示,美国国防部已于12月13日将国产半导体设备大厂中微公司(Advanced Micro-Fabrication Equipment Inc. China,AMEC)和IDG资本(IDG Capital Partners Co., Ltd.)从中国军事企业清单(CMC清单或1260H清单)中移除。  资料显示,在今年2月1日,美国国防部网站发布公告称,以2021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1260H节的法定要求为基础,针对在美国直接或间接营运的“中国涉军企业”(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名单进行了更新,新增了11家中企,其中就包括中微公司。 根据美国《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的相关规定, 被列名实体可能会受限于相关实体禁令或商品和服务禁令, 且与其他企业的正常商业合作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具体包括: 禁止美国国防部与CMC清单或其控制的企业签订、续签或延长商品、服务或技术合同(实体禁令, 2026年6月30日生效); 禁止美国国防部签订、续签或延长含有CMC清单或其控制的企业生产或开发的商品、服务或技术合同(商品和服务禁令, 2027年6月30日生效); 其他与美国国防部有贸易往来的实体与CMC清单企业的合作关系将被限制。 [](https://static.cnbetacdn.com/thumb/article/2022/0802/544eaf2a83aa40b.png) 随后在今年8月16日,中微公司宣布,已向美国法院正式提交诉状,起诉美国国防部将其列入中国军事企业清单(CMC)的决定。 中微公司表示,自被列入CMC清单以来,公司竭尽所能积极地同美国国防部进行沟通、澄清事实,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不符合CMC清单的认定标准并要求其将中微公司从CMC清单中移除。然而,遗憾的是,截至正式起诉之日,中微公司仍未如愿。因此,中微公司不得不采取法律途径,请求法院要求美国国防部撤销其错误决定,以消除误解,维护中微公司合法权益,并保障中微公司股东、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利益。 中微公司强调,公司一贯坚持合法、合规经营,严格遵守国内和国际法律法规,从未参与任何与军事相关的活动。 在正式起诉美国国防部4个月之后,中微公司终于迎来被移出“中国军事企业清单”的好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微公司同一批被美国国防部列入该清单的禾赛科技在今5月也对美国国防部起了诉讼,指责其没有足够证据将公司列入黑名单,并认为此举是“武断且反复无常”的。今年8月,美国国防部决定将禾赛科技从“中国军事企业清单”名单中移除。然而仅2个月之后,美国国防部又将禾赛科技重新列入了“中国军事企业清单”名单。对此,禾赛科技表示,将继续起诉美国政府。 更早之前的2021年,小米公司也曾被美国国防部列入该清单,随后也是通过起诉美国国防部被成功移出该清单。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816/454dda4a136b91e.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24.htm)
每年年末Mozilla会发布上一年的财务报告 (即延迟一年发布前一年的报告,因此这些数据都不是最新的),本周Mozilla已经发布 Mozilla 2024 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显示Mozilla在 2023 年表现良好并且营收也继续大幅度增加:**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206/fbb1240ff647296.jpg)** 在 2023 年营收增长 5900 万美元 Mozilla在 2023 年的全年营收达到 6.53 亿美元 Mozilla的总资产增加 1.38 亿美元,当前总资产为 13.35 亿美元 搜索交易和订阅收入首次出现下滑 **营收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和 2022 年类似,在 2023 年Mozilla营收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原因并非产品,而是利息和股息收入,即Mozilla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其中利息和股息收入从 2022 年的 900 万美元暴增到 4,700 万美元,而其他投资组合贡献了 2,400 万美元,在 2022 年其他投资组合亏损了 1,900 万美元。 **营收增长的同时支出也在增长:** 在 2023 年Mozilla的总支出达到 4.96 亿美元,较 2022 年增加了 7,100 万美元。 其中软件开发费用增加 4,000 万美元,其他程序服务费用增加了 600 万美元,品牌和营销费用增加了 800 万美元,一般及行政支出增加 1,500 万美元。 **那Firefox浏览器的情况如何呢?** 尽管Mozilla不会公布Firefox浏览器单独的收入数据,但Firefox浏览器贡献的收入主要是搜索引擎交易费用、广告和周边软件 (例如 Firefox Relay 这类) 的订阅费用。 在 2023 年Mozilla搜索交易费用、广告和订阅收入出现下滑,这部分收入中最重要的来源是谷歌搜索导流费用。 即Firefox浏览器默认使用谷歌搜索,谷歌搜索会按照搜索次数向Firefox浏览器支付年度打包费用,搜索交易费用的下滑意味着Firefox浏览器的使用率也在继续下滑中。 当然我们即便不看财务报告也知道Firefox浏览器目前的用户量正在缓慢下滑,而且从 2~3 年这个时间段来看Firefox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下滑的还是挺多的。 在可以遇见的未来Firefox浏览器还会继续依靠谷歌提供的搜索交易费用,至于广告和订阅费用可能还远远无法媲美谷歌提供的收入。 有兴趣的用户可以查看财务报告原文:[https://www.mozilla.org/en-US/foundation/annualreport/2024/](https://www.mozilla.org/en-US/foundation/annualreport/2024/)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22.htm)
据报道,特斯拉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新建的锂精炼厂已正式开始运营,这距离破土动工已有一年多的时间。12月14日,特斯拉北美公司(Tesla North America)在社交媒体X上宣布,该团队首次将原材料送入位于罗布斯敦(Robstown)锂精炼厂的窑炉。该厂坐落于科珀斯克里斯蒂(Corpus Christi)市郊,是美国首家大规模电池级锂精炼厂,也是特斯拉首次工业化应用无酸锂精炼工艺。  特斯拉在X上表示:“这项投资对我们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过渡的使命至关重要,也体现了我们为积极增加北美地区电池级氢氧化锂供应所做的努力。”在实现量产后,这座锂精炼厂预计每年可生产约50GWh的电池级锂。 在与公告同时发布的图片背景中,出现了一辆特斯拉Cybercab。今年10月,特斯拉正式对外发布了这款双座自动驾驶出租车。 特斯拉目前正在为得克萨斯州罗布斯敦工厂进行招聘,并在该公司的招聘页面上发布了招聘信息。 在特斯拉锂精炼厂投运之际,美国及其他北美和欧洲市场也希望减少在电动汽车电池矿产加工方面对中国依赖。尽管美国计划建设更多锂精炼厂,并且一些锂矿场已在开采或规划中,但这座工厂标志着美国向实现电动汽车电池本土化生产迈出了重要一步。 外媒在今年10月份曾报道,中国约占全球锂化学品产量的三分之二,锂化学品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手机、电脑和许多其他消费电子产品。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16.htm)
12月18日消息,人工智能模型的运行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持,而运营这些模型的企业(如ChatGPT的开发者OpenAI)同样需要巨额资金支持。针对这家估值高达157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持续的融资需求,一个合理的应对策略是在2025年推动首次公开募股(IPO)。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218/2f6501843e528d2.jpg) 很少有公司能像OpenAI这样迅速从无名之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自2022年末推出聊天机器人ChatGPT以来,该公司在短短一年内宣布其周活跃用户突破1亿,并在2024年8月实现用户数量翻倍。然而,OpenAI在将巨大人气转化为实际利润的道路上仍面临挑战,主要原因在于训练和部署大语言模型所需的计算能力成本高昂。 根据PitchBook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OpenAI已累计筹集了179亿美元资金,其中微软是主要出资方。OpenAI的融资频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该公司平均每11个月就进行一次融资活动,而2019年至2024年间,美国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初创企业的融资平均周期为两年。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显然不会止步于此。据内部预测数据显示,从2023年至2028年,OpenAI的累计亏损预计将达到440亿美元。 作为OpenAI的早期投资者之一,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径。这位亿万富翁通过推动特斯拉于2010年上市,证明了企业可以借助散户投资者的热情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例如,在2020年的交易热潮中,特斯拉仅用数月便筹集了高达100亿美元的资金。尽管散户投资者可能无法直接参与股票发行,但他们的强劲需求有助于推高股价,从而增强机构投资者的信心。 吸引散户投资者的方式或许并不完全透明,但通过让个人投资者或客户从IPO中受益,正如Robinhood和Reddit所展示的那样,无疑可以助力上市。这对于OpenAI同样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为投资者提供了独特的投资机会。从英伟达近年来的股价飙升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领域的需求有多么强劲。 不过,OpenAI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在于其独特的治理结构。目前,OpenAI由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控制一家盈利性子公司,并对股权回报设定上限。据报道,奥特曼正在计划调整这一结构,这表明上市计划有望推进。今年6月,新任首席财务官萨拉·弗莱尔(Sarah Friar)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可能性。弗莱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IPO专家,她曾在NextDoor和Square(现名为Block)的上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迎合大众兴趣可能带来风险,因为散户投资者的注意力往往不及风险资本家或企业支持者持久,但这并不妨碍微软或软银等巨头继续投资已上市的OpenAI。此外,如果现有的资金来源枯竭,上市将为奥特曼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备选方案。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02.htm)
又到年末,是时候回顾这一年发生的重要事件了。2024年,科学家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我们离开地球,带回了月球背面的奥秘;我们深入细胞,绘制人体的精细地图;我们运用人工智能,加速科学发现的步伐。一起来回顾以下这些重要的科技成果。 **人工智能成为科研助力** 2024年,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了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颁给了约翰·霍普菲尔德(John Hopfield)和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以表彰他们在人工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化学奖则由大卫·贝克(David Baker)、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约翰·朱默帕(John M. Jumper)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其中,哈萨比斯和朱默帕领导开发的AlphaFold模型实现了革命性突破,能够以接近实验观测的精确度预测蛋白质结构。 这些奖项表明,**AI已经从一个辅助工具,成长为推动科学发现的重要力量**。  AlphaFold 3.0登上了6月13日《自然》杂志的封面 | 《自然》 今年5月,升级版的AlphaFold 3.0发布。这一版本不仅提高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准确率,还扩展到了DNA、RNA等其他生物分子,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基本构成。这项技术对药物研发和疾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它能够快速预测药物分子与目标蛋白质的结合情况,大大提高了筛选效率。在传染病研究中,它也为疫苗和治疗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生物医药领域,AI在其他科学研究中也有重要应用。在气候科学领域,AI模型GraphCast提高了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预测准确度。在实验设计方面,AI能够帮助科学家优化实验方案,提高研究效率。一项对7460万篇科学论文的分析显示,采用AI技术的研究通常能获得更多的学术关注和引用。 从实验室里的蛋白质分子,到天空中的风云变幻,再到药物研发中的基因序列,AI正在帮助人类探索自然界的各个角落。这些进展不仅提高了科研效率,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了新的方法。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 2024年,中国的嫦娥六号探测器完成了一项历史性任务:从月球背面采集样品并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人类首次获得月球背面的岩石和土壤样本**。 5月3日,嫦娥六号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6月1日,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阿波罗盆地南部着陆。探测器通过机械臂和钻探装置,采集了1935.3克月球样品,包括表层土壤和深层岩石。6月25日,搭载样品的返回舱安全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  嫦娥六号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在月球背面的工作照 | CNSA/CLEP 这次任务的科学意义非同寻常。月球背面与人们熟悉的正面有很大不同,它的地壳更厚,陨石坑更多,几乎没有月海(古代玄武岩喷发形成的暗色平原)。科学家认为,研究这些差异**可能揭示月球形成的关键线索**。 嫦娥六号选择的着陆点位于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之一,其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约40亿年前。从这里获得的样品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月球,甚至整个太阳系的早期历史。 此次任务也**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探测器搭载了来自法国、意大利、瑞典和巴基斯坦的多个科学仪器,用于研究月球尘埃的运动、月表负离子的分布等现象。一个名为"金蟾"的小型月球车也参与了任务,它配备了红外光谱仪等设备,用于研究月球表面成分和寻找月壤中的水冰。 这些研究成果将为人类更好地认识月球提供重要帮助。 **星舰多次试飞,完全复用仅一步之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火箭,SpaceX的星舰在2024年进行了四次轨道试飞。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0月13日的星舰第五次试飞。作为一级火箭的超重型助推器,在完成发射任务后,以超音速从天而降,在最后时刻点燃发动机减速,然后被发射塔上称为"筷子"的机械臂稳稳接住。**这项技术突破预示着太空探索即将进入一个新时代。** 星舰第五次试飞中,超重型助推器返回发射塔,被“筷子”机械臂稳稳接住——左为模拟动画,右边实拍视频 | SpaceX 事实上,星舰的每次试飞都在创造新的记录。3月的第三次试飞实现了火箭一二级的成功分离,6月的第四次试飞首次完成了一二级的海上软着陆,11月的第六次试飞则首次验证了在太空中重启火箭发动机的能力。 这一系列进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火箭的完全重复使用:不仅作为一级的超重型助推器可以回收再用,未来连上面的星舰部分也将实现重复使用。 星舰第六次试飞中,星舰飞船重返大气层后,在印度洋完成海上软着陆 | SpaceX/TJ Cooney ?? 相比传统的一次性火箭,可重复使用的星舰就像是太空中的"客机",这种设计将极大地降低发射成本。SpaceX已经通过部分可重复使用的猎鹰9号火箭,把航天发射的成本降低了约90%。而完全可重复使用的星舰预计将使**成本进一步大幅下降**。 随着发射成本的降低和频率的提高,人类探索太空的方式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科学家**有机会尝试更多创新的太空探索方案**。比如,他们可能不再局限于发射一辆火星车,而是可以发射一群;不必只依赖一颗昂贵的大型卫星,而是可以用一群小型卫星组成观测网络;甚至可以在太空中组装比哈勃望远镜大得多的望远镜。不久的将来,建立月球基地、探索火星等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可能也会变成现实。 而这一切的前提,即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如今距离实现仅有一步之遥了。 **脑机接口人体试验进展** 2024年,脑机接口技术在人体试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脑机接口是一种能够读取或写入大脑信号的设备,让大脑可以直接与机器交互。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案:非侵入式的,不需要打开颅骨;侵入式的,需要将电极植入大脑。Neuralink公司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案,他们开发出了只有硬币大小的芯片,通过精密的手术机器人将极细的柔性电极植入大脑皮层。 1月,Neuralink完成首例人体植入手术,为一位瘫痪8年的患者植入了脑机接口芯片。这位名叫Noland的受试者术后很快就**能用意念控制电脑鼠标,打字、发邮件,还直播起了玩游戏**。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躺在床上独立使用这套系统,不再需要护理人员帮忙安装控制设备。这让他重获了部分独立生活的能力。  植入了Neuralink脑机接口芯片的首位患者演示脑控玩游戏 | Neuralink 几个月后,被称为Alex的第二位受试者也完成了手术。Alex展示了这项技术更广泛的应用潜力:不只是基础的电脑操作,甚至能够使用复杂的3D建模软件进行设计。这意味着脑机接口不仅能帮助患者完成日常交流,还能支持他们进行专业级的创造性工作。 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实际应用**。虽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技术挑战,比如电极移位导致控制精度下降。这些经验将帮助改进技术,为未来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人类已知类型细胞图谱草图绘成** 11月,**人类细胞图谱项目完成了第一份草图。**这份“人体细胞地图”记录了约6200万个人类细胞的详细信息,覆盖了神经系统、肺、心脏、肠道和免疫系统等18个重要的生物网络。 这一突破来自对全球10000多名志愿者的研究,科学家已经深入分析了超过1亿个细胞,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40项重要发现。比如,他们绘制了从口腔到肛门的完整消化道细胞图谱,发现了一种此前未知的肠道细胞,这种细胞可能与炎症性肠病有关。他们还首次详细描绘了胎儿骨骼形成的过程,发现参与这一过程的基因,正是在数十年后容易引发骨关节炎的基因。  11月21日《自然》专刊发表人类细胞图谱项目40余项成果 | 《自然》 这个项目始于2016年10月,3600多名来自100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了这项工作。他们的目标是试图绘制人体内约37万亿个细胞的完整图谱。科学家不仅要识别不同类型的细胞,还要了解它们的功能状态、所处位置,以及发育历程。这就像是在绘制一张极其精细的“人体地图”,记录每种细胞的特征和分布。 这项工作的**意义堪比人类基因组计划**。它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比如,通过比较健康细胞和病变细胞的差异,研究人员可能发现新的治疗靶点;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细胞的特征,医生可能在疾病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就做出诊断,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医疗。 **GoogleWillow芯片突破量子纠错阈值** 12月,Google推出名为Willow的量子芯片,这是量子计算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要完全理解这一突破的意义,首先需要了解量子计算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量子比特的脆弱性。量子比特非常敏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这种干扰会导致计算错误。这就像在沙滩上建造城堡,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必须发展出有效的量子纠错技术。 **Willow芯片的核心技术就是它的量子纠错能力**。它采用了一种叫做“表面码”的纠错方案,可以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编码成一个逻辑量子比特。通过这种编码方式,即使部分量子比特出错,整体的计算结果仍然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Willow芯片成功突破了量子纠错的关键阈值。这意味着**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计算错误的比率不是增加,而是指数级下降**。 **这一点,此前从未实现过**。  12月,Google发布Willow量子芯片 | Google Google的Willow量子芯片解决了量子计算领域长期存在的一大技术难题,为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和广泛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其影响将深远地改变我们的科技和日常生活。 **基因编辑猪器官成功移植到人体** 器官移植领域迎来重要突破,基因编辑猪器官成功移植到人体。 移植,是很多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治疗方法。中国的器官移植等待名单上有超过30万人,但每年只有约1.6万个器官可用。为了解决这个全球性难题,科学家开始探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猪的器官,使其适合移植到人体内**。 3月,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宣布,首次成功将猪的肾脏移植到活着的患者体内。提供肾脏的猪经过CRISPR-Cas9技术基因编辑,被去除了有害的猪基因、添加了某些人类基因,并灭活了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以提高与人类受体的相容性和降低人类感染猪病毒的风险。受者最初恢复良好,但在术后近两个月时去世,医生认为“没有迹象表明”死亡是移植的结果。  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肾脏成功移植到人体 | GeneOnline 同一个月,中国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团队完成了一例多基因编辑猪-脑死亡受者肾移植手术。研究人员对供体猪进行了精确的基因编辑:敲除了3个可能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基因,同时转入了2个人类基因,分别用于调节补体和凝血功能。移植后的猪肾在受者体内工作良好,截止报道时,已持续14天产生正常尿液。 除了猪的肾脏,基因编辑猪的心脏在2022年首次移植到了人类患者身上,肝和肺的移植也在研究中。选择猪作为器官供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猪的基因与人类相近,器官大小相似,而且繁殖能力强,易于规模化培养。不过,跨越物种的移植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如排斥反应、凝血障碍、疾病传播风险等。 这项突破**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开辟了新途径**。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和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异种器官移植可能为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尽管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但这项技术的发展已进入加速期,未来有望为更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长效HIV预防药物研制成功** 一种长效HIV预防药物的临床试验取得惊人成果:**每半年注射一次,就能有效预防HIV感染。** 6月,这种名为lenacapavir的药物在非洲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试验中,2000多名使用该疗法的女性无一感染HIV,预防效果优于两个对照组(对照组每天口服药物)。3个月后,另一项横跨四大洲的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惊人效果:在2000多名参与者中,仅有两例感染,预防有效率依然高于对照组。 这种药物采用了全新的作用机制。与传统抗HIV药物不同,它靶向病毒的衣壳蛋白,能阻止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还能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核。更重要的是,这种药物在体内能持续发挥作用长达6个月。  药物lenacapavir(黄色)与艾滋病毒的衣壳蛋白结合,阻止病毒衣壳锥体通过细胞核孔进入人类细胞核 | N. Burgess/Science 这一突破意义重大。2023年仍有130万人新感染HIV,虽然已有口服预防药物,但需要每天服用,很多人难以坚持。而这种半年打一针的方案,大大提高了用药的便利性和依从性。 这种长效预防药物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疫苗,但它**为遏制HIV传播带来了新的希望**。科学家预计,如果能广泛使用,它有望帮助大幅降低全球HIV新增感染率。 **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CAR-T最初是一种治疗血液肿瘤的方法:医生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T细胞(免疫系统的"哨兵"),通过基因工程使其能够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然后将其输回患者体内。 2月,德国研究团队报告了**使用患者自身CAR-T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成果:15名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或肌炎患者接受治疗后,8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达到了无需用药的缓解状态。  CAR-T细胞(粉色)正在接近并准备消灭一个B细胞。今年,这种疗法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 N. Burgess/Science 9月,中国海军军医大学的徐沪济团队发表了另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首次使用捐献者的CAR-T细胞进行治疗**。研究团队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捐献者T细胞中的5个基因,使其既不会攻击患者,也不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排斥。 治疗效果令人惊喜:一位坏死性肌病患者在接受治疗两周后就能抬起手臂梳头,另外两位硬皮病患者的症状也在数天内开始好转。6个月后,3位患者都达到了疾病缓解状态,且没有出现严重副作用。目前,该团队已经将治疗扩展到另外20多名患者。 使用捐献者细胞**可能实现CAR-T疗法的规模化生产,大幅降低治疗成本**。这不仅为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这种革命性疗法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韦布望远镜遥望 “宇宙黎明”** 随着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的持续观测,科学家对宇宙黎明时期有了新的认识。 所谓"宇宙黎明",指的是**宇宙诞生后的头10亿年**,那时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开始形成,宇宙从一片黑暗逐渐被点亮。 韦布望远镜的**观测发现了数量惊人的明亮星系,比理论预期多出近1000倍**。这个发现极其意外:按照现有理论,宇宙诞生初期不应该有如此多、如此明亮的星系。 通过对这些古老星系发出的光进行分析,科学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要么早期宇宙中存在着比太阳大几十甚至上百倍的巨大恒星,要么有大量活跃的黑洞在吞噬周围物质,释放出强烈的能量。  韦布望远镜观测到的遥远星系,其中一个被引力透镜扭曲的星系存在于大爆炸后仅6亿年的宇宙黎明时期 | NASA, ESA, CSA, STScI 研究还发现,这些早期星系中含有碳和氧等重元素。这意味着在它们之前,一定还存在更早的巨大恒星,这些恒星在死亡时发生超新星爆炸,将这些元素散布到宇宙中。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宇宙如何从一片混沌逐渐演化成今天的样子提供了重要线索。 韦布望远镜能够做出这些发现,得益于它强大的观测能力。它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强的太空望远镜,专门设计用来捕捉宇宙最早期发出的微弱红外线。**这些观测结果正在改变我们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Guokr 从宇宙深处到微观世界,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科学技术正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也在逐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些进展不仅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期待接下来新的一年里,科技领域带来更多令人兴奋的突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4000.htm)
大洋彼岸的OpenAI系列春晚还在继续,连续发布会的第9天,OpenAI正式发布了o1模型的API。对已发布的圣诞季特别功能们略作盘点:满血版o1模型VSChatGPT Pro订阅计划、年初引爆全球的鸽王——视频生成模型Sora全面开放、全新Canvas写作功能、ChatGPT正式接入苹果全家桶、GPT-4o的视频通话和屏幕共享功能,重构AI协作模式的复杂项目Projects…… 这些发布与过往OpenAI一次次的模型更新相比,已经完全不同。这家标杆性公司正在向着一家产品公司转变。 而作为中国公司们一直以来设计技术路线和融资叙事时最重要的参照物,在OpenAI转变时,对OpenAI贴身跟随最紧的中国追随者们,也悄然发生了“更替”。 **智谱,比OpenAI还OpenAI** 此前,智谱一直是那个最高调的跟随者。在最近有媒体发布的智谱融资路演PPT里,有技术路线的地方,就有OpenAI。  作为成立于2019年的清华系公司,智谱在涉及大模型链路的许多方面推出了丰富的产品,这里包含各种尺寸的通用GLM大模型,还有基于通用模型而来的对话产品、AI助手智谱清言,代码模型CodeGeeX,文生图模型CogView以及多模态对话模型VisualGLM,多模态理解模型CGVLM,智能体产品AutoGLM甚至还有硬件,从算法到产品,智谱实现了完全自研。 这家在OpenAI的ChatGPT一鸣惊人之前,就投身大模型研发的公司,强调自己与OpenAI的英雄所见略同。他坚持着预训练的大模型的研发,也想抓住API市场实际上同时存在B端和C端两类用户。 在2023年下半年,行业中对百模大战下一阶段是什么的回答大多聚焦于用行业数据训练垂直大模型,但智谱选择跟OpenAI一样,相信通用大模型的能力。它也继续紧跟OpenAI的发布节奏,进入2024年,智谱先后发布了对标Sora的视频生成模型CogVideoX,以及对标GPT-4o的端到端语音模型GLM-4-Voice和GLM-4-VideoCall。 这样的策略从融资结果上来看,起到了效果。 智谱最新完成的新一轮30亿元融资,与9月海淀区政府设立的市场化投资平台——中关村科学城公司领投之时,所述的投资原因主旨趋同,用于支持轮基座大模型的研发,这些融资使得智谱估值超过了200亿元,成为估值最高的大模型公司之一。国资外,智谱背后的投资方还包括高瓴、启明、君联,以及美团、阿里、腾讯、小米在内的大厂。 而这种跟随也在近期开始出现分野。当OpenAI转向产品公司,智谱其实依然不那么to C,他们对外的表态,依然要坚持花精力在预训练模型,而融资中透露的关键信息,也是toB为主的营收带来的商业化收入翻倍。相较于2023年,今年以来智谱商业化收入增长超100%。其MaaS(模型即服务)平台API年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倍,这一平台已经吸引了70万企业和开发者用户,付费客户数增长超20倍,在商业化和企业业务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 相比OpenAI在向一家产品公司转变中在意的能力,智谱拿到的这些客户显然还是更看重模型能力。这让智谱看起来倒是比今天的OpenAI更像以前那个OpenAI。 “OpenAI虽然也toB,但toC能力也还不错,跟智谱从产品线上已经不完全对标。”一位头部VC合伙人对比两者现状表示。 **月之暗面成了OpenAI最新的贴身追随者** 智谱发布融资消息之前一天,月之暗面发布了它的“视觉思考模型”k1,并上线最新版的网页版以及Android和 iOS APP。 在介绍中,继不久前的数学模型k0-math对标OpenAI的o1之后,k1再次对标了OpenAI的o1和GPT-4o。 月之暗面俨然成了新的OpenAI贴身跟随者。 作为一家很少在模型侧公开发声的头部模型公司,一个月内更新了两款k系列模型。  在月之暗面年初声名鹊起之后,创始人兼CEO杨植麟为其树起了最看好大模型To C的国内AI技术理想主义大旗,“只看好To C,因为公司的目标是AGI(通用人工智能),而AGI在To C的前景远超To B。”杨植麟今年一季度多次表示。 在谈及OpenAI时,他年初在采访中提到,做模型公司应该去理解AGI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手段和目的,两个都是目的”;“ChatGPT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基于用户数据的持续进化”;“一个不足够关心用户的公司最终可能也没法实现AGI。” 这说明,当时的他想跳脱出OpenAI的叙述逻辑,通过谈论OpenAI讲述自己的故事。 而今天来看,这样的叙事也有更现实的考虑。最近仍未结束的围绕张予彤的争议里,许多细节被公布出来,其实这些信息也透露着月暗对于自己融到的资源的使用方式。 对于大模型企业来说,融资至关重要,融到与头部几家同等规模的资金则直接决定了最初阶段能否坐上台桌。这也是张予彤发挥的关键作用,连续几笔关键融资让月暗估值近217亿,成为六小虎之一。这些资金如李开复所说,足够每家做预训练。但言外之意是,是否做和如何做则不一定了。 从杨植麟此前的一系列采访和对话里看,他是个“等得起”的人。比如,他谈到做出聚焦Kimi的决定,称大概今年二三月份,三四月份,基于美国市场判断,基于自己的观察,提出聚焦Kimi。“要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很重要。砍业务等于本质上也在控制人数,现在三个业务一起做,就活生生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厂,没有优势。” 比如在模型上,月之暗面从来没有整体介绍过自己的模型,而选择了其中一个能力——上下文长度来集中展示。相比于智谱的产品线,这显然在资金上也同样更加划算。 比如在此前的表述中,杨植麟很在意月暗的人数,“我们是这一拨公司里人数最少的”。 在OpenAI代表着卷预训练的阶段,不是每个人都跟得起OpenAI。某一线投资人告诉硅星人,月之暗面的逻辑是Kimi好用就行,就不是卖模型的逻辑,所以他们也不频繁推出模型,当然这其中模型的工作很重要。它不需要贴身紧跟OpenAI,吃力不讨好,但在所有人必须靠对标OpenAI来积累更好的资源的时期,这不仅让月暗此前和另外几个对标OpenAI更深的大模型公司显得不同,也让它的融资需要走另一条路。 直到OpenAI GPT-5的彻底难产和o1的推出,以及背后关于Scaling law撞墙的讨论甚嚣尘上,因张予彤的事件而注定会在融资上受到影响的月暗,对标OpenAI的策略也变了。 最近在NeurIPS 2024的舞台上,Ilya Sutskever以其标志性的简洁,用15分钟揭示了人工智能的最新洞见,最震撼的无过于以预训练为代表的Scaling law“终结”的讨论:“Pre - training as we know it will end.(我们所熟知的预训练即将终结。)” 。紧随其后,OpenAI大神级人物、o1核心成员Noam Brown也发表一番言论,称o1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以推理计算为核心的Scaling 模式,这些将Scaling law的终结讨论推至高点。 杨植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在9月o1刚推出后的一次公开分享里,花了很多篇幅解读刚刚出世的o1,他说今天AI的效率提升很惊人,推理成本的下降很迅速,还说在做Kimi的时候,希望能把产品和模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去思考,“而且这个Scaling现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大部分Scaling发生在训练阶段,但是现在大部分的计算,或者说越来越多的计算会转移到推理阶段。” 之后月之暗面开始发布他们自己的o1系列,并用起了此前在智谱等公司发布模型时常用的“击败GPT”的策略。在最近视觉思考模型K1发布后,月暗表示,它的数理化能力表现超越OpenAI o1,在K0-mathe身上,月暗称,在业界最常使用的数学能力基准测试MATH 中,k0-math初代模型成绩超过了OpenAI旗下o1-mini和o1-preview。 当OpenAI们都默认了预训练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不去重金投入预训练自然变得合理,当OpenAI变成了一家产品公司,早早就喊出要死磕产品的中国公司自然要贴身跟随上去。 据硅星人了解,与智谱同频,头部大模型公司中的至少两家都在推进自己的新一轮融资计划,但是是否发布融资消息,可能各有考量,大厂方面,字节、阿里在年末对大模型公司也都有投资计划。结合各家技术线、产品线动作看,虽然有些困难声音出现,但总体来讲大家都还在焦灼竞争,并没有分出真正的胜负。 而在今天中国的大模型公司竞争里,OpenAI依然是各家绕不开的那个标的,尤其是融资的过程里,你和世界一流公司的那个隐秘联系决定着很多事情。 追随OpenAI的策略还会继续下去,大家会继续各取所需。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994.htm)
日本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近日宣布,计划从明年4月起允许东京都政府职员每周仅工作四天,条件是在4周内累计工作时长达到155小时。这一灵活工作制旨在应对持续低迷的生育率,帮助职业女性平衡工作和育儿。此外,东京都政府还计划为子女为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员工提供更多育儿便利,如允许他们晚到早退。  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新生儿数量为72.7万人,总和生育率只有1.20,两项数字均创有统计以来最低纪录。日本曾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日本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8%。但从1990年代开始,伴随年轻人口的持续减少,日本的经济增长也停滞不前,人均GDP从1991年比美国高21%,降至2023年仅为美国的41%。为了提高生育率,日本陆续实施了多项措施鼓励生育,涉及生育补贴、托育服务、职场支援等各个方面。东京都政府实行的四天工作制,是日本各级政府应对低生育率危机群策群力的缩影。该项政策仅适用于东京都政府职员,对提高日本生育率的直接效果非常有限,但对日本社会具有积极的示范性效应。 近几年,中国低生育率已经比日本更为严峻,2023年中国的生育率仅为1.0左右,比日本还要低一截。中国出生人口从2016年的1883万降至2023年的902万,在7年时间里就减半,而日本出生人口减半经历了41年。可以预料,低生育率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下行冲击要比日本更为严重和迅速。尽管如此,中国的生育激励力度目前与日本依然有巨大的差距。根据近期公布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中国将在生育补贴、税收减免、住房支持、托育服务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在此,我们也希望实施更有助于缓解育儿压力的灵活工作制成为生育支撑的组成部分。 **携程集团自2022年2月起,允许近三万名员工每周三和周五在家办公。**这种“3+2”的灵活办公模式不仅未降低工作效率,还显著提升了员工满意度。混合办公模式降低了员工通勤时间,有助于他们灵活安排工作和家庭事务,更为有子女的员工提供了更多陪伴子女的机会,缓解了他们的育儿压力。希望这一混合办公模式可以在更多用人单位得以推广。 我们还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中小学生春假制度,可从暑假或寒假调出一周左右时间,在“五一”假期前后,为学生安排一周左右的春假。视春假制度执行情况,再逐步考虑推行秋假制度。每多生一个孩子,家长每年可多放一周的假,并在制度上推动带薪休假和福利旅游对接。鼓励更多家长根据工作安排自行选择休假时机,与学生春假相辅相成,避免休假集中在寒假暑假。 **此外,我们也建议在部分有条件的用人单位试行四天工作制。**例如,可以在符合相应法规的条件下,让员工根据需要将5*8工作制改为4*10工作制。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进一步推广。我国于1995年实行的双休制,极大地的丰富了中国民众的周末生活,促进了内需和消费,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了缓解了当年国企员工下岗造成的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与1995年有很大的不同,**但尝试四天工作制依然有积极的意义。**即使维持总的工作时间不变,四天工作制相对于五天工作制,能显著减少通勤时间,也能让在职者拥有更多的整块闲暇时间。更重要的是,工作时间过长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内卷的特征之一,为舆论广为诟病。在一定范围内试点并推广四天工作制,可以检验其实际影响,也有助于改变工作时间的参考基准,形成一定的示范性效应,给社会传递工作时间需要缩短的观念。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数据,部分国家就业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分别为:中国46.1小时,印度46.7小时,巴基斯坦46.9小时,越南41.6小时,印度尼西亚40.0小时,菲律宾40.6小时,马来西亚44.7小时,新加坡42.6小时,泰国42.3小时, 日本36.6小时,韩国38.6小时,英国35.9小时,法国35.9小时,德国34.2小时,美国38小时,加拿大32.1小时,阿联酋50.9小时,巴西39.0小时,墨西哥43.7小时,俄罗斯39.2小时,土耳其43.9小时,肯尼亚45.6小时。 从这些数据来看,**发达国家的平均工作时间要远低于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平均工作时间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显著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仅低于南亚和部分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用更少的劳动付出,获取更大的经济产出。在给定闲暇/收入偏好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社会平均工作时间理应不断下降。这点从世界各国平均工作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变化就能得到印证。一方面,越发达的国家平均工作时间越短,南亚以及雇佣大量外劳的中东国家平均工作时间最长,而欧美国家平均工作时间最短。另一方面,大部分国家的平均工作时间都在下降。例如,日本总务省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2022年人均每周工作时间较2013年缩短6.8%。 虽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不断增加,人均GDP一直在上升,但平均工作时间却在节节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而2023年上升到48.9小时,远高于国务院规定的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也超过劳动法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规定。 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低生育率尤其是近年出生人口的暴跌降低了经济增长预期,导致经济相对低迷,再加上技术水平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就业困难愈演愈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10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7.1%。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又会加剧职场的竞争和内卷,让员工不得不接受更长的工作时间。这些现象对生育率构成双重打击。一方面,工作没有着落的年轻人,因为缺乏预期收入而不敢婚育,而有工作的人又面临职场的压力,担心失去工作因而愿意延长工作时间,自然也难以多生。 不过,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与有工作的人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是看起来相互矛盾,似乎可以通过政策和机制的改进而相互抵消的问题。根据上述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2023年中国就业人口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是46.1小时,比日本的36.6小时,要长26%。如果保持全社会总工作时间不变,将中国就业人口的平均工作时间降到日本的水平,那么中国就业人口需要增加26%。因此,理论上来说,降低平均工作时间,可以提升就业率,并通过给新增就业人口带来预期收入和降低已就业者工作时间,而有望同时提升这两个群体的生育率。 为何用人单位倾向于延长就职者的工作时间,而不愿招募新的员工呢?这或许可以归因于三个原因:一是经济低迷导致就业市场越来越不利于求职者和雇员;二是雇佣新员工的福利和培训等固定成本高昂;三是劳动法中有关法定工作时间和加班薪酬的规定执行不力。 鉴于此,让养育成为有收入的工作,给养育父母大规模发放养育金是解决相应困境的关键。**我们建议给每个一孩每月补贴一千元,给每个二孩每月补贴两千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减半,给每个三孩及以上的孩子每月补贴三千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全免。如果从0岁补贴到18岁,上述生育补贴预计需要占GDP的2%-5%。未来投入力度随生育状态变化做进一步调整。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急需扩大内需,还可给每个孩子一次性的十万元现金补贴,这既能激励消费,又能提振信心。 只要发放幅度可以与普通工作的收入相当,很多人会暂时离开职场而专心于育儿。这将大幅缓解就业压力,增强求职者和员工在就业市场乃至职场上的议价能力,既能提升就业率,也能降低职场竞争压力。对新雇佣员工,则可以政策性地减免福利支出并对培训给予补贴,降低雇佣新员工的固定成本。而对已有员工,需要严格执行劳动法中有关工作时间和加班薪酬的规定,增加用人单位延长工时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缩短平均工作时间。 有些人担忧,缩短平均工作时间,会降低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但实际上,虽然遭遇了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和科技打压,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却日益增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新能源、电动车甚至成熟制成芯片等都成为中国的强势行业。在中国科技和产业日益强势的背景下,适当缩短工作时间,并不会显著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在国内,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产能相对过剩,消费却明显不足,而工作时间的延长对此只会雪上加霜。 可以说,目前工作时间过长并非宏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更非基于闲暇/收入偏好的普遍选择,而是经济低迷下的剧场效应。所谓剧场效应,是指在一个剧场里,大家原本都坐着看戏,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为了能看到演出,周围的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每个人都比之前更累,但观看的效果却没有得到改善。消除剧场效应则需要制定和执行共同的规则。 按照我国现行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中时间的规定》第三条则要求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但在现实中,中国在职者工作时间普遍超过这一标准,一些私企甚至连每周休一天都做不到。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加上试行四天工作制,对破解工作时间过长的剧场效应,促进消费和产能的平衡以及对生育率的提升料将产生积极作用。 长远来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会进一步提升,人们根本不需要工作这么长时间,因此可以把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从每周五天工作制缩短到四天制。目前冰岛已全面实施四天工作制,日本和西欧国家也有一些企业试行四天工作制。技术进步对应的是效率的提升,意味着社会可以用更少的工作投入来获取更大的效用满足。工作只是为了获取效用的代价,这种代价当然是越小越好。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人类的许多工作,那么,人类就可以适当减少工作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生育和养育孩子,从事创新方面的工作,或者纯粹去享受生活。**归根结底,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让民众过得更轻松,更体面,而不是更辛苦,更不是去做世界的工蜂,以放弃繁衍的代价来贡献自己的劳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990.htm)
在经多家媒体报道后,雅戈尔收购银泰的消息终于在阿里最新发布的公告中得到了证实。12月17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另一名少数股东同意将银泰100%的股权向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出售。**而此番将银泰摆上货架,阿里为银泰贴上了高达74亿元的价签,但阿里预计因此而录得的亏损约为93亿元。**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出手颇为阔绰的雅戈尔,近年来走上了“买买买”的道路。在此次出手之前,雅戈尔不仅收购美国潮牌UNDEFEATED40%的股权,还接手了美邦服饰旗下的部分商业资产。不久前,雅戈尔甚至还被传计划斥资2亿欧元收购法国高端童装品牌Bonpoint。 作为雅戈尔幕后的掌舵者,现年73岁的李如成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在《2024胡润百富榜》中,李如成及其女儿的财富达到了145亿元,这一数字与其2015年登榜时的财富规模相当。 回顾过往,李如成曾当过十多年知青,在进入青春服装厂后,他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从最初的普通工人到因挽救服装厂危机成为厂长,再到将雅戈尔打造成为涵盖时尚、地产、投资三大板块的综合性国际化企业集团,李如成用一个个显赫的战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近几年来,李如成多次在公开场合重申雅戈尔回归主业的决心。不过,雅戈尔当前的业绩表现仍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今年前三季度,时尚板块为公司贡献14.6%的净利润,而同期公司地产和投资板块净利润的占比分别为7.8%、77.6%。 **此外,自2021年起,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已连续多年呈现下滑趋势。** 对于年过古稀的李如成而言,雅戈尔的挑战还在继续。而一连串的资本布局后,雅戈尔是扶摇直上还是负重前行,仍有待时间进一步检验。 **74亿!阿里出售银泰,雅戈尔接盘** 12月16日,随着一张雅戈尔和阿里“银泰项目签约仪式”图片的流出,雅戈尔拟收购银泰百货的消息在市场上迅速扩散开来。  有媒体报道称,阿里正与银泰百货接洽,拟将银泰百货相关股份出售给纺织服装企业雅戈尔。而雅戈尔方给出的价格或将达到70至80亿元,具体的收购方或为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家族基金。还有接近银泰百货人士透露,雅戈尔收购银泰百货的事宜将于12月17日正式签约。 对于网传雅戈尔拟收购银泰百货的消息,12月16日,雅戈尔证券部门接线人员回应称,上市公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此外,还有媒体报道称,由于不涉及上市公司资产,雅戈尔并不会发布公告。 12月17日,这一传闻最终还是落了地。据阿里发布的自愿公告显示,其与另一名少数股东同意将银泰100%的股权向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出售。 据悉,阿里目前持有银泰约99%的股权,阿里就银泰出售的所得款项总额约为74亿元,而其预计因出售银泰将录得约93亿元的亏损。 早在今年2月,市场上就曾传出阿里计划出售银泰的消息。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表示,目前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存在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但这些业务并不是阿里的核心聚焦业务,因此退出是合理的决策,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退出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彼时,还有市场传闻称,就出售银泰一事,阿里已接触了几家拥有潜在收购意向的公司,其中就有雅戈尔。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其实在此次收购银泰之前,雅戈尔近些年就已走上了“买买买”之路。** 2021年,雅戈尔收购美国潮牌UNDEFEATED 40%股权,并成立大中华区合资公司。 同年,雅戈尔投资挪威户外品牌Helly Hansen,负责该品牌在大中华地区的运营和生产。2022年9月,雅戈尔还与挑战者资本共同投资了美国高端设计师时尚品牌Alexander Wang。 自2022年10月起,雅戈尔还耗资十多亿,陆续从美邦服饰手中接盘了贵阳中华中路门店、武汉光谷世界城门店、沈阳太原街门店、成都春熙路门店等多家店铺。 今年11月,市场上又有消息称,雅戈尔计划以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5.3亿元)的价格收购有着“童装界的爱马仕”之称的Bonpoint品牌,交易双方已经进入谈判后期。 而此番瞄上银泰,其实也不是雅戈尔首次进军实体商业。今年8月,雅戈尔集团携手天目里联合打造的上海淮海中路“HAI550”新概念综合体正式开业。 对于此番收购银泰股权,雅戈尔集团相关人士表示,本次集团与银泰管理层共同投资银泰,旨在“强链补链”,完善时尚生态圈。投资完成后,雅戈尔集团将给予银泰管理层充分的运营空间,支持银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145亿身家的“裁缝股神”** 执掌雅戈尔的李如成,如今已经73岁高龄。回看李如成的奋斗史,可谓十分传奇。从底层摸爬滚打,到逐步打造出雅戈尔这一商业帝国,李如成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 幼年时期,李如成一家被下放到宁波南郊段塘镇,生活的艰辛迫使他早早便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年仅7岁的他,当过放牛娃,也曾与伙伴们一起编织草帽,只为获得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15岁这年,李如成主动报名到灯塔大队雅渡村“插队”成为了一名知青,这一扎根便是漫长的15年。 转眼时间来到了八十年代,李如成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折。他进到一家名为青春服装厂的厂子,从一名知青转变为了服装厂的工人。这家工厂的规模虽然不大,却成为了李如成职业生涯的起点。 李如成十分珍惜这份难得的工作机会,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李如成迅速崭露头角,很快便被提拔为裁剪组的组长。之后,他凭借一己之力将濒临破产的青春服装厂拉上了岸,因此众望所归地成为了服装厂的厂长。 随着订单的增多,上任后的李如成开始思考如何做大工厂。凭借自己的执着和真诚,李如成成功打动了上海开开衬衫厂,获得了和前者一起联营合作的机会。很快,青春服装厂的利润便从数十万元增至上百万元。 有了横向联营的经验后,李如成意识到,要想实现长久持续的发展,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此背景之下,李如成的第一个自有品牌北仑港应运而生,该品牌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获得了不俗的反馈。 随后,在李如成的运作下,一个全新的中外合资企业雅戈尔制衣有限公司于九十年代宣告成立。据了解,雅戈尔的名字来源于青春服装厂的英文名“YOUNGOR”,寓意时尚与年轻。 伴随着新公司的成立、工厂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雅戈尔的服装生意日益壮大,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回忆起那段日子,李如成直言,雅戈尔的成本并没有比北仑港增加多少,但是利润几乎翻了一番,一年就增加了几千万。那段时间,“企业像火箭发射一样得以快速壮大成长。” 1993年,雅戈尔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而在保持服装主业稳健发展的同时,李如成的资本“野心”也逐渐显现。自1992年起,雅戈尔开始涉足房地产领域,先后在宁波、苏州等地开发各类地产业务。 与此同时,在李如成的带领下,投资业务也逐渐成为雅戈尔的一项主要策略。据雅戈尔官网显示,其参与投资了众多成功案例,包括中信证券、广博股份、宜科科技(联创电子)、宁波银行、金正大、科大国创、浦发银行等。 1998年,雅戈尔顺利登陆A股,成为中国最早上市的服装企业之一。经过45年的稳健发展,雅戈尔已形成了以时尚产业为核心,多元并进、专业化发展的综合性国际化企业集团,下设时尚、房地产、投资、国贸、旅游五大产业,雅戈尔也因此被誉为“服装领域最懂金融和地产的公司”。 而由于通过“副业”赚取到了丰厚的回报,李如成还被外界送上“裁缝股神”的称号。**就连李如成自己都曾坦言,“通过投资房地产和金融证券所赚取的利润,是雅戈尔服装做30年也赚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润研究院10月发布的《2024胡润百富榜》中,雅戈尔创始人李如成和其女儿李寒穷的财富达到了145亿元。尽管李如成的财富自2022年后稳步攀升,但其实李如成的财富早在2015年就曾达到过145亿元的高度,这意味着李如成当前的财富重归2015年的规模。 **多次重申回归主业,暂无法摆脱对投资依赖** 将时间回拨至2016年,在当年举办的宁波国际服装节上,李如成宣布要通过纺织服装产业“五年再造一个雅戈尔”。此后多年时间,李如成多次在公开场合重申回归主业的决心。 天眼查显示,去年12月,李如成放弃了公司沿用30年的名称,将“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了“雅戈尔时尚股份有限公司”,此举不仅向外界展示了李如成将雅戈尔打造为世界级时尚产业集团的雄心壮志,也向外界传递了公司回归主业的强烈意愿。 之所以愈发坚定回归主业的念头,李如成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曾给出自己的答案。在他看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变化,国家正在做大的一个调整,其判断空间不会太大,黄金时代已经过去。金融投资这个领域风险也很大,尽管公司有些项目有比较好的收益,但是有的项目有一定的风险,而且有的投资周期也很长,效益也不稳定。 雷达财经了解到,目前,雅戈尔时尚板块的核心依然是其主品牌YOUNGOR。近年来,公司通过自有品牌升级、孵化、并购、合资等多种方式,构建了包含MAYOR、HART MARX、HANP、UNDEFEATED、HELLY HANSEN(未并表)及CORTHAY在内的多品牌矩阵。 尽管李如成近年来多次表示要将主要精力投入时尚板块的发展,但从公司的营收结构来看,雅戈尔当前仍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不过,对于类似的质疑,李如成多年前就曾回应道,“不用分主业副业,赚钱就是主业。” 据雅戈尔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雅戈尔斩获84亿元的营收,同比实现12.63%的增长。不过,同期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5.12亿元,同比减少6.73%。 **雷达财经注意到,在此之前的2021年至2023年,雅戈尔的归母净利润已连续三年出现下滑,从2020年的72.36亿元一路下降到了去年的34.34亿元。** 分业务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时尚板块为雅戈尔贡献45.85亿元的收入,但相较上年同期减少10.13%。利润方面,时尚板块前三季度为公司斩获3.6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但同比降幅高达43.53%。 对于时尚板块利润降幅大于营收降幅的原因,雅戈尔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上解释称,其一,营收下降导致毛利下降;其二,包括新购置店铺产生的折旧摊销、装修费、广告宣传费等在内的刚性费用及投入性费用有所增加。 分品牌来看,前三季度,雅戈尔主品牌YOUNGOR的营收同比减少11.85%,毛利率也减少0.92个百分点。尽管其他品牌前三季度的营收同比实现27.59%的增长,且毛利率增加4.01个百分点,但其3.48亿元的营收仅约为主品牌YOUNGOR(34.76亿元)的1/10。 至于地产板块,雅戈尔前三季度暂无新推项目。报告期内,雅戈尔尾盘实现预售收入 25.51亿元(订单口径,合作项目按权益比例折算),同比降幅高达72.13%;结转营业收入37.99亿元,同比增长60.32%;实现归母净利润1.96亿元,同比下降40.94%。 雅戈尔在接受调研时表示,其在地产板块的总体战略为“清库存、控风险”,存量项目基本会在2024、2025年集中结转。 相比前面两个板块,投资业务可谓是撑起了雅戈尔归母净利润的最大功臣。报告期内,雅戈尔投资业务继续强化现金流管理,优化投资结构,收回资金16.6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9.49亿元,同比增长13.9%。截至第三季度末,雅戈尔长期股权投资的资产超过250亿元。 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上,雅戈尔透露,其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包括宁波银行以权益法核算的净利润与中信股份等金融资产的分红。至于公司未来在投资板块的规划,雅戈尔强调,公司将逐步退出存量财务性投资项目,持续强化现金流管理,同时聚焦与时尚主业相关的品牌并购、合作。 有分析认为,雅戈尔回归主业,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房地产行业尚未完全恢复至昔日巅峰时期的元气,整体环境依旧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尽管投资业务当前为雅戈尔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这类业务同样难以逃脱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即便是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巴菲特也难免有失手之时,因此过于依赖投资业务无疑会给公司业绩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然而,李如成寄希望于通过时尚板块“再造一个雅戈尔”,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时尚产业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趋势变化迅速,消费者偏好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这便要求品牌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市场响应速度等方面都必须达到极高的标准。雅戈尔想要在时尚板块有实质性的突破仍需跨越重重难关,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创新、供应链优化、渠道拓展、品牌国际化等多个维度。 **雷达财经出品 文|孟帅 编|深海**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988.htm)
PowerToys v0.87.0 例行更新,主要内容有 新建+ 功能支持了 Windows 10,资源管理器新增 .ahk 文件预览、高级粘贴的 AI 功能等。@Appinn PowerToys v
日本科技投资大亨孙正义(Masayoshi Son)给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送上了一份大礼:**承诺向美国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领域投资1000亿美元。**周一,孙正义在海湖庄园举行的发布会上站在特朗普旁边说:“特朗普总统是一位会加倍下注的总统。”八年前,孙正义曾在特朗普首次当选总统时向他承诺投资500亿美元,现在加倍到了1000亿美元。  特朗普与孙正义 然而,孙正义并没有提到的是,作为软银集团CEO,他手里并没有1000亿美元。要想兑现这一承诺,孙正义需要多措并举,包括大规模融资、发行巨额新债或出售公司的大量股份以筹集现金。 **背后的利益** 这一慷慨投资承诺表明,在众多CEO、投资者和其他人士排队向特朗普献媚并公开恭维他时,**孙正义渴望引发轰动。** 上周,一批公司和CEO同意向特朗普的就职基金捐赠100万美元,其中包括Meta、亚马逊以及OpenAI创始人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奥特曼曾抨击特朗普,称这位候任总统的原则“对美国构成不可接受的威胁”。《时代》杂志老板、Salesforce CEO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祝贺特朗普当选《时代》年度人物,并表示这“标志着我们国家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特朗普政府的监管举措可能会导致科技行业价值发生大幅波动。该行业在全球贸易、并购、外国投资和加密货币等领域高度依赖联邦政策。许多科技公司与政府机构签订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而特朗普在他的第一个任期时曾公开在社交媒体上攻击了一些科技领袖。 孙正义周一的承诺缺乏细节,除了说这笔钱将在四年内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外,他几乎没有给出其他具体数字。特朗普则当场要求他将投资额增加一倍,达到2000亿美元。“我会尽力的,”孙正义说,“不过我需要您的支持。”  孙正义 **软银在美国政府中的利益是多方面的。**例如,软银旗下Sprint与T-Mobile的合并计划曾因奥巴马政府的反对遭受重大打击。但是,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时批准了合并协议,令软银受益。 目前,软银最大的资产是芯片设计公司ARM,而芯片领域会受到美国补贴力度、关税以及其他政策的影响。 而且,软银持有字节跳动的股份。如果字节跳动在明年1月之前不出售或改变TikTok的所有权,TikTok可能会被美国封禁。在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表示他将“研究一下TikTok的情况”。 **软银还持有许多自动驾驶领域公司的股份,这是特朗普顾问们希望改变联邦法律的另一个领域。** 咨询公司Astris Advisor分析师柯克·布德里(Kirk Boodry)周二表示,和2016年一样,虽然孙正义公开表示特朗普当选促使他投资,但是这一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软银已经规划的事情”。布德里称,这是对软银所计划的人工智能投资的一种“重新包装”,但是他也指出,考虑到与特朗普保持密切关系的价值,这种承诺可能有用。周二,软银的股价上涨了4.4%。 **如何找钱?** 一位了解孙正义计划的人表示,他打算在美国投资数据中心和能源领域。而且,他还希望涉足芯片制造,这是一个成本高昂的领域,有望获得大量政府援助。 然而,在四年内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将是一项挑战。科技行业,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向来效率低下。软银本身只有6.5万名员工,其芯片部门ARM也只有7000名员工。Meta已成立了二十年,市值达到1.6万亿美元,拥有脸书、Instagram和WhatsApp等应用,员工也只有7.2万名。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通常只需要几十名员工。 软银还需要大量额外资金才能兑现其承诺。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30日,软银拥有大约300亿美元现金,负债1420亿美元。软银已承诺将大部分现金作为储备资金,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还承诺避免承担更多债务。 **知情人士称,孙正义预计部分资金将来自外部投资者**。然而,由于软银在2017年推出的1000亿美元愿景基金因多个备受瞩目的投资失败案例而影响了其管理外部资金的声誉,这些失败案例包括投资建筑创业公司Katerra、贷款公司Greensill Capital和尝试用机器人做披萨的Zume。 **名誉扫地** 当孙正义尝试筹集愿景基金二期时,投资者避而远之。自筹资金的愿景基金二期在股市最高点进行了投资,其价值现在已经下跌了37%。愿景基金一期虽已实现盈利,但其表现仍远远落后于整体股市和科技行业。 **软银最大投资失败案例来自联合办公创业公司WeWork。**在软银通过愿景基金和其他渠道向WeWork注资160多亿美元后,WeWork申请了破产保护。孙正义与WeWork的关系始于八年前,当时他与WeWork的联合创始人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会面。在曼哈顿的一处办公空间参观了大约15分钟后,他同意向该公司投资超过40亿美元。 这次会面之所以短暂,是因为孙正义当时正要前往特朗普大厦与首次当选总统的特朗普会面,并宣布向美国投资500亿美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986.htm)
NVIDIA 正面临着多年来最激烈的竞争,英特尔和 AMD 推出的新加速器在内存容量、性能和价格方面对其最佳芯片构成挑战。然而,仅仅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部件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拥有可以利用所有 FLOPS 的软件——NVIDIA 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通过其 CUDA 运行时来构建它。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305/ed5ebe6027ac6dd.png) NVIDIA 在开发者社区中地位显赫。许多代码库都是针对其特定品牌的硬件编写和优化的,而竞争的低级 GPU 编程框架则远没有那么成熟。这种早期势头通常被称为“CUDA 护城河”。 但实际上这条护城河到底有多深? **“坚不可摧”的CUDA** 您可能已经猜到了,答案实际上取决于您想要实现的目标。如果您正在为 GPU 进行低级编程,那么 CUDA 护城河就非常真实。现有代码必须移植、重构和优化才能在替代硬件上运行。 这是很难避免的,因为 CUDA 和 NVIDIA 芯片中存在的某些硬件调用在 Intel 或 AMD 硬件中根本不存在——反之亦然。这意味着将三年、四年甚至十年前最初为 CUDA 开发的代码带到 AMD 的 ROCm 或 Intel 的 OneAPI 中是开发人员的承诺。 因此,英特尔和 AMD 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工具,以自动化将 CUDA 源代码转换为在各自平台上运行的过程。AMD 拥有 HIPIFY,可帮助自动将 CUDA 转换为 HIP C++ 代码。 AMD 人工智能集团高级副总裁 Vamsi Boppana 告诉 El Reg:“如果有人真的在做一些内核创作(kernel authoring),而且他们非常习惯用 CUDA 来编写,或者他们实际上有一堆闲置的 CUDA 代码,那么我认为,我们是唯一能够实现平稳迁移路径的其他真正替代方案,因为我们有 HIPIFY,你可以得到 HIP C++,而且你可以进行编译。” 虽然这种说法可能有些道理,但 HIPIFY 并不完美。The Next Platform之前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强调过的一个挑战是,HIPIFY 没有考虑纹理内存(texture memory)中的设备端模板参数(device-side template arguments )或多个 CUDA 头文件(header files),因此需要开发人员手动干预。 与此同时,英特尔拥有 SYCL,它与 HIPIFY 类似,可以处理大部分繁重的工作(据称高达 95%),将 CUDA 代码移植为可以在非 NVIDIA 加速器(包括 AMD 和其他公司的加速器)上运行的格式。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AMD 曾悄悄资助了一个项目,让未翻译的 CUDA 代码能够在其硬件上原生运行。然而,今年早些时候,AMD 放弃了这一努力,并采取措施阻止开发人员进一步开展工作,原因我们之前已经深入讨论过。 不过,尽管 CUDA 护城河对于希望扩大对替代硬件平台的支持的开发人员来说无疑是现实,但在内核级别编写代码的开发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 至少英特尔和 AMD 的高管是这么告诉El Reg 的。 英特尔数据中心和 AI 软件副总裁 Bill Pearson 在最近接受 The Register 采访时表示:“几年前,一切都是 CUDA,人们都在直接层面进行编程。但现在,我们看到大多数开发人员都在 PyTorch 层面或其他框架上进行编程。” AMD 的 Instinct 加速器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去年该加速器的采用率突然上升。“现实情况是,人们希望在更高的抽象层次上进行编写,”Boppana 解释道。 **基于 PyTorch 构建的梯子** PyTorch 尤其成为许多兜售 NVIDIA 替代品的 AI 芯片公司的首选。它不是现代加速器的唯一高级编程语言,还有 TensorFlow、JAX,也许还有一些我们忘记的东西,但它是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 就 AMD 而言,多年来,PyTorch 一直提供对 ROCm 的原生支持,而对英特尔 GPU 的支持则于今年初开始推出。稍后我们将介绍 IPEX 和 Gaudi 的特殊品牌 PyTorch,但在此之前,让我们先谈谈 PyTorch,因为它并不一定是芯片制造商有时所说的灵丹妙药。 PyTorch 背后的理念是,它存在于 CUDA、ROCm 或 OneAPI 等框架之上,并根据系统中安装的硬件简单地调用适当的后端。理论上,这意味着为 PyTorch 编写的代码应该可以在几乎任何支持它的东西上运行。 Boppana 指出:“对于使用 PyTorch 等现代框架以及一组受支持的标准库的人来说,我认为使用我们的 GPU 是一条极其简单、低阻力的途径。” 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PyTorch 可以在这些加速器上运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出现问题。 事实上,用于构建 PyTorch 应用程序的许多库和模块在添加对替代架构的支持方面进展缓慢。因此,通常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构才能运行现有脚本。 BitsandBytes 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该量化库通常用于推理和 QLORA 微调,以减少 LLM 的内存占用,以便这些工作负载可以在单个 GPU 或节点上完成。 不幸的是,直到现在,BitsandBytes 还没原生支持 Intel 或 AMD 硬件。这意味着您无法像在 NVIDIA 硬件上那样运行“pip install bitsandbytes”并期望它能够正常工作。相反,Intel 和 AMD 用户必须找到特定于供应商的代码分支,并希望它能够与最新版本的 PyTorch 和 Python 兼容。 需要明确的是,这不仅仅是 BitsandBytes 的情况——这是许多库的现实情况。 “开发人员希望库能够存在。您已经拥有已构建并经过性能优化的 GEMM,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相同 GEMM 和库等的版本存在,”Pearson 解释道。 通常,这涉及芯片制造商与社区合作,分叉代码库,进行修改,在他们的硬件上运行,然后理想情况下将调整贡献回主线分支。 “如果我们认为某个特定库或一组技术具有市场主导需求,那么我们就会倾向于推动它。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社区会推动它,因为我们能做的有限,”Boppana 解释道。“如果社区开始做出贡献,那么我们绝对会支持它。” 好消息是,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 Pearson说:“这些依赖关系——那些独特的、依赖于较低层的小块——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存在,但它们越来越少见,而且它们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 自从第一次遇到 BitsandBytes 兼容性问题以来,我们注意到对 AMD 和 Intel GPU 的支持已通过实验性的“多后端”版本得到扩展。然而,在发布时,安装它仍然不像在 NVIDIA 硬件上那么简单。 不过,尽管支持正在改善,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软件兼容性雷区** 您可能可以想象得到,兼容库的碎片化会造成软件兼容性问题。除非您拥有正确版本的 Python、PyTorch、BitsandBytes(谁知道还有什么),否则您的脚本就会出错,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 公平地说,NVIDIA 的客户也一定会遇到这种情况。但由于需要追踪并在许多情况下编译流行库的兼容版本,情况只会变得更加复杂。 英特尔、AMD 和 NVIDIA 已采取措施缓解其中一些挑战,方法是提供用作开发环境的预配置容器映像(container images )。正如我们之前所探讨的那样,这些容器映像可以像预配置的 ROCm、OneAPI 或 CUDA 环境一样简单,也可以包含完整的 PyTorch 安装。 “例如,我们有一个容器 —— PyTorch 容器 —— 你可以去获取 Gaudi,它拥有所需的所有库,”Pearson 解释说。 当你意识到 PyTorch 支持在不同的硬件供应商之间并不总是意味着同一件事时,这些容器的可用性才会变得更加重要。 英特尔尤其如此,它提供了针对其 GPU 和 Gaudi3 加速器进行调整的 PyTorch 定制版本。前往 PyTorch 网站,向下滚动,您很快就会意识到没有 OneAPI 或 Gaudi 的选项。这是因为 Gaudi 加速器对 PyTorch 的支持依赖于英特尔开发的库的定制版本。 直到最近添加了原生 PyTorch 支持后,英特尔 GPU 的情况才有了类似变化。原生支持仍处于预览阶段,因此从 PyTorch 主页上可能看不出来,但它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已经测试过了。 然而,在英特尔的 GPU 增加原生 PyTorch 支持之前,它们依赖于一个名为英特尔 PyTorch 扩展(简称IPEX)的自定义版本。该软件包包含各种性能优化和库,旨在使在其加速器上运行代码更加无缝。 “我们在优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首先构建库,然后优化 GEMM 和这些库中的内容,然后开发人员能够轻松地使用我们提供的模板编写 PyTorch 代码,或者采用我们现有的代码并将其从 CUDA 转移到 Gaudi,”Pearson 解释说。 “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的体验将在很大程度上变得轻松,因为这不是零工作(zero work),但也不是很多工作要做。它涉及将目标从 NVIDIA 更改为 Gaudi,然后将输出更改为相同的目标,”他补充道。 虽然我们还没有测试过英特尔的 Gaudi 平台,但我们可以说,很多 PyTorch 脚本只需要进行少量调整就可以在 IPEX 下运行。 随着芯片制造商推动对流行框架和库的本地支持,某些东西是否可行已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性能如何的问题。 **开发渠道或缺乏开发渠道** 为 x86 或 Arm CPU 构建应用程序如此简单的原因之一是构建应用程序所需的硬件无处不在。您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或工作站上开始构建,并在其成熟时扩展到具有 CICD 管道的专用构建环境。 对于使用 NVIDIA 硬件进行开发的开发人员来说,情况也类似。除了少数例外,CUDA 在移动 GPU 上的运行方式与在价值 30000 美元的 H100 上的运行方式相同。这意味着,如果您的系统配备了 NVIDIA GPU,那么您已经拥有了开始开发所需的一切。 竞争对手的情况就没那么顺利了。在台式机和工作站领域,AMD 拥有 Radeon 和 Radeon Pro GPU,它们使用 RDNA 微架构,而其专注于数据中心的 Instinct 芯片则使用 CDNA 架构。尽管存在这些差异,AMD 仍将 ROCm 支持扩展到部分 7000 系列 Radeon 卡,以期巩固其开发人员渠道。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发现一切正常。不过,我们在使用 Flash Attention 2 等产品时遇到了麻烦,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库,有助于在更大的上下文长度下控制 GenAI 模型的内存消耗。Flash Attention 2 已经在 Instinct 部件上得到支持一段时间了,而将该库引入 Radeon 的努力仍在进行中。 对于 Flash Attention 来说,提前推出的 Triton 内核库可以提高内存利用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克服这一限制。例如,我们在最近的 Axolotl微调指南中使用了一个实验性的 AoT Triton 内核。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优先顺序。正如您所预料的那样,与那些试图构建训练集群和推理大量万亿以上参数模型的人相比,想要使用游戏 GPU 编写 ML 应用程序的人数量相对较少。 Boppana 承认:“我们仍然非常专注于确保 Instinct 是我们优先考虑的领域。”他补充说,尽管 MI300X仅在一年多前推出,但该部件已通过长期合同或按需方式在云端广泛提供。 然而,Boppana 也承认工作站级硬件的必要性。“我个人认为(云)不能是唯一的方法,开发人员喜欢在办公桌下安装工作站,这样他们就可以尽情发挥创造力,”他说道。 英特尔的情况则更加复杂,英特尔的旗舰 AI 加速器是 Gaudi3,至少目前还没有工作站版本。 此外,Gaudi 加速器实际上并不支持 OneAPI,而是依赖于 Habana 自己的 SynapseAI 软件堆栈。这意味着想要在 Gaudi 上构建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实际上只能使用英特尔的 Tiber 开发人员云。 当然,英特尔的 GPU(包括其 Arc 游戏卡)都支持 OneAPI。因此,如果您想编写可以扩展到 Datacenter Flex 或 GPU Max 卡集群的代码,您当然可以。话虽如此,我们观察到软件支持通常在到达 Arc 之前先到达 Datacenter Flex。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GPU Max(又名 Ponte Vecchio)已经停产。因此,除了阿贡国家实验室(其 Aurora 系统中有 60,000 多个 GPU)之外,我们不确定有多少人会在生产中为 GPU Max 编写代码。 明年推出的 Falcon Shores 可能会改变这一现状,它将采用 GPU 架构,并搭载一些类似 Gaudi 的设计元素。据推测,该部件还将支持 OneAPI。 **绕过护城河** 虽然CUDA 护城河对于开发商和芯片制造商来说仍然是一个持续的挑战,但如果您只想大规模提供 LLM,那么这并不是您真正需要担心的事情。 无论您选择什么硬件——英特尔、AMD、Cerebras、SambaNova、高通或其他公司,所有这些供应商都开发了或贡献了让 LLM 产生令牌所需的必要代码。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框架,用于简化在其硬件上部署聊天机器人式应用程序(如检索增强生成 (RAG))。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提供与 OpenAI 兼容的 API 服务器的能力才是所有开发人员真正想要的。当今的许多 AI 应用程序实际上只是围绕 OpenAI、Anthropic 或 Mistral AI API 服务器构建的包装器 - 这意味着代码永远不必直接与 GPU 或 AI 加速器交互。 这也意味着代码相对可移植。例如,可以使用 Anthropic 的 Claude 构建概念验证,然后出于安全或合规原因,一旦投入生产,API 服务器和密钥就可以换成 vLLM 或 TensorRT-LLM 的本地实例。 尽管几乎任何 AI 加速器都可以提供 LLM,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性能或效率能够达到应有的水平。 在最近的 MLPerf 推理提交中,AMD 展示了其 MI300X 加速器,其性能可与 NVIDIA 备受推崇的 H100相媲美。理论上,该部件更高的内存带宽和更快的浮点性能应该会给它带来更大的优势——但对于首次提交而言,这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从那时起,我们看到 ROCm 进行了多次更新,旨在提高流行模型运行器(包括 vLLM 和 SG-Lang)的性能,并有望释放额外的性能。 虽然 Guadi3 尚未在 MLPerf 训练或推理中首次亮相,但长期以来,Gaudi2 是唯一值得 NVIDIA 提及的竞争部分。 对于很多开发人员来说,可以说 NVIDIA 的 CUDA 护城河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深 - 但它比 AMD 或英特尔希望的要深。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984.htm)
今天《连线》杂志专访了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从新AI系统Blackwell的推理效能优势,到英伟达的AI全球战略,聊了不少这家美国GPU巨头在半导体行业的最新进展。黄仁勋称,AI已逐步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各AI开发商正大规模“制造智能”,并以此重塑各行各业。半小时内,他提及了至少23次“基础设施”。黄仁勋调侃道他自己也用AI Agent来写演讲稿。  此次访谈中,黄仁勋还回应了本周令半导体行业震颤的两件大事,一是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正式退休,并从董事会卸任;二是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公布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新规,波及24种半导体制造设备、3种用于开发或生产半导体的软件工具、高带宽内存(HBM),以及超140家半导体行业上下游公司。 由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出现,10年间,半导体行业的底层架构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GPU席卷CPU市场。在他看来,这是英特尔困境的核心原因。而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仍会长期保有优势。 根据雅虎财经的数据,截至发稿,英伟达的股价年涨167%,最新市值为3.2万亿。  ▲英伟达今年股价情况,涨幅接近167%(图源:雅虎财经) 以下是此次《连线》杂志资深撰稿人劳伦·古德(Lauren Goode)与黄仁勋访谈全程内容的编译(为提高可读性,智东西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进行了一定的增删修改): **一、****AI硬件潮****英特尔没跟上** **古德:**前几天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官宣退休,但有市场传闻说他是被迫下台的。我认为,20年前没有人会想象得到英特尔走到了这一步。 你是如何确保英伟达在10年、20年之后,不会落得同样的下场?为了确保这一点,你规划了哪些实际的战略? **黄仁勋:**我和基辛格已有数十年的交情了,非常感谢他和英特尔提供的合作和支持。现在我们仍选用英特尔的CPU,并与他们一起开发和推进各种各样的产品和项目。 当一个行业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时,其力量令人难以置信。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技术创新,让全世界从在CPU上运行编码指令,转向在GPU上探索神经网络,这种趋势并不是可以与之抗争的。你要么走上这条路,要么错过这条路,并且没有人能保证这一点。 不管CPU的性能多强,你都抵抗不了机器学习的发展势头;不管一台计算机多先进,你都抵抗不了云计算的发展势头。由于机器学习的出现,不到10年,人们建造、处理工具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你要长期为这些技术革新做好准备。 别忘了,英伟达是一家从基础技术架构起步的公司,成立两年后,公司实际发展方向完全变了。我们很快认清了一个事实,那便是当时我们所建立的架构、所拥有的技术都是错误的,于是无论如何都要去做GPU,去追赶深度学习领域。后续英伟达从一家芯片公司,发展为一家系统公司,再变成了一家基础设施公司。 **二、半导体行业首次大规模制造智能** **古德:**你有说到英伟达在全球各地都有不少合作伙伴,但身处于当前政策变动、条件严苛的商业环境,你是怎么应对的呢? **黄仁勋:**正如过去60年那样,世界在变的同时,AI行业也一直在变。我们现在能够解决的问题、能够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能够实现的能力都是不寻常的。目前,技术行业和软件行业仍有领先优势,而以这两者为基础的其他行业,将在接下来的十年内经历重大变化。 **古德:**这周一,美国商务部扩大了出口管制,管控范围不仅限于半导体产业。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供应链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而英伟达的GPU是其中一环。在你看来,出口管制的理由是否合理,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会如何应对? **黄仁勋:**首先,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了解和告知半导体行业的动态,以及英伟达如何在全球市场运作,并向上级解释这些事情。在那之后,我们的工作仍是继续专注于创新和推动技术进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些都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 **古德:**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近期提到了台积电(TSMC),他认为台积电抢走了美国的部分芯片业务。英伟达与台积电长期合作,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对两家公司关系的影响呢? **黄仁勋:**无论是在半导体行业,还是在全球供应链市场,台积电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很重视与台积电的合作,也在这份合作伙伴关系中越做越好。同时,全球供应链对台积电的依赖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古德:**特朗普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以来,你和他交流过吗? **黄仁勋:**我已经联系了特朗普总统并向他表示祝贺。 **古德:**那你是否想要与他进一步讨论英伟达的业务? **黄仁勋:**AI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它不仅是一项新技术,更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当下,我们第一次大规模制造智能。 我选择“制造”这个词的原因是,通常一个行业形成的过程中,会制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就像计算机行业当初制造软件一样,现在AI行业是制造智能,需要能源,需要大量工厂,并且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工业、经济和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 **三、****感知、推理和计划能力是****衡量AI Agent的标准** **古德:**最近AI Agent(AI智能体)的概念走红,不过其具体的定义似乎还不算清晰。那么,你认为AI Agent是什么,能做什么,为什么有些人称它是下一波生成式AI呢? **黄仁勋:**从感知AI(Perception AI)到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再到AI Agent。时至今日,AI可能实际上是一个机器人、一个AI系统或者其他形态。我认为这些有关AI Agent的描述,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有时可以互换,不过其核心是不变的,即结合感知、推理和计划能力,这也是AI的基石。 目前,AI可以基于思维链(CoT)或其他架构的推理模型,把我们抛给它的任务,拆解成多步骤完成。除此之外,AI也可以生成图像、音乐、文档等等。这些意味着,未来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让别人代劳一部分工作。 **古德:**你使用了哪些AI Agent来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怎么用的,可以举例说说吗? **黄仁勋:**我现在用着好几个,个人体验都不错,比如Gemini和ChatGPT。我经常用AI来写一些东西,举个例子,我会把一个初版的大纲丢给AI,再给它一些我以前演讲内容的PDF文档,然后我就可以根据AI生成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我的初稿。 **古德:**所以你是说,我任何时候给你发电子邮件,你都会回复,但其实这都是AI Agent干的? **黄仁勋:**那不是,我设置了一个邮件过滤器,如果是你发的邮件,它会显示在页面最上方。 **四、新标准化推动Blackwell能效提高30倍** **古德:**了解到英伟达最新的产品Blackwell已经开始交付了,其中有不少大客户。你认为Blackwell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是速度更快吗?这对下游产业有哪些影响? **黄仁勋:**Blackwell正在满负荷生产,进展顺利。 Blackwell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给训练模型的效率带来了质的提升。过去通常需要等待几个月来处理训练模型所需的数据,然后再训练模型。Blackwell可以把这个时间压缩1/3到1/4,比如本来要用6个月,现在大概仅耗时1个半月左右。随着越来越多公司武装AI能力,3个月的时间差可能就会改变游戏规则。 另外在推理方面,我们发现推理过程遵循的不是Zero-shot Learning(零样本学习)或One-shot Learning(单样本学习),而是长期思考的模式。它本质上是AI先在脑海中构思出各种不同的解法,然后用更多的算力,提供更恰当的答案。 这是一种新的标准化(scaling)方式,我们称之为测试阶段标准化(test time scaling)或推理阶段标准化(inference time scaling)。这样一来,Blackwell的推理过程可以兼顾高效和节能,能效提升了30倍。 **五、全球多个国家开始布局“****主权AI****”** **古德:**我们来谈谈主权AI(Sovereign AI)。 **黄仁勋:**一方面,当前各国都发现AI的能力超出他们想象,他们开始意识到AI对国家的重要性、数据也是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数据里反映了另一个社会,并理应出手收集、处理、利用这些数据。 另一方面,AI在很多方面担任了基础设施的角色,比如能源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基础设施、AI工厂、数据中心等等。与此同时,在社会、教育、大学、研究和创业等环境中,AI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也是出于对主权AI的考虑,我今天特地待在泰国,与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见证一家AI云服务公司的启动。迄今为止我们已大约有56家AI创企。 **古德:**如果把这个生成式AI爆发的的时代,重新定义为基础设施,在你看来这对于AI模型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黄仁勋:**首先,AI作为基础设施,通常意味着社会中的不同分工都需要用到它,包括大学、研究人员、创业公司、大公司等。 其次,我认为AI将基于互联网重构一套新的操作系统,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会改变。过去我们通过编程语言、检索文件和管理文件等方式与计算机沟通,未来则是通过提示词直接问问题,要求它为我们做一些事情。 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搭载多个大语言模型的AI系统代替了传统操作系统,并且各个国家都可以创建自己的大语言模型和AI系统。 这些AI系统并非依靠单一的、参数量巨大的模型,而是集成不同类型、领域的模型。其中有些擅长推理,有些用于AI工具,有些负责信息检索,还有防护措施、合成数据生成、奖励和反思等模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982.htm)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引发整个零售行业担忧。美国最大会员制仓储超市之一开市客(Costco)的首席财务官Gary Millerchip,成为最新一位警告特朗普关税将提高消费者成本的零售业高管。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Millerchip告诉分析师,“(关税政策)变化的时间和范围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具体影响难以预测。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820/1da03b320da5047.webp) 不过,他承认,总的来说,“关税会增加成本,所以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 “当坏事发生时,往往会有更多坏事随之而来,”他补充称。 特朗普此前提议,将对来自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10%-20%的普遍关税,并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60%-100%的关税。特朗普还表示,他上任后将发布一项行政命令,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 Millerchip表示,开市客已提前囤货,部分原因是“海上运输时间可预测性较低”以及“存在一定的罢工风险”。他还表示,将努力与供应商合作,以寻找能够降低成本的方法。 随着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美国大型零售企业纷纷对潜在的关税政策发出警告。 美国最大零售商沃尔玛的首席财务官约翰·大卫·雷尼上个月警告称,如果特朗普提议的关税生效,其可能不得不提高某些商品的价格。 美国家居零售巨头劳氏(Lowe`s)上个月在公布业绩时,也谈到了关税提案带来的风险。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劳氏首席财务官布兰登•辛克表示,公司约40%的商品成本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关税“肯定会增加产品成本”。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一元店”巨头美元树公司(Dollar Tree)表示,关税可能会迫使这家深度折扣连锁店涨价,并完全停止销售某些产品。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41126/585/w831h554/20241126/fb4b-5b784636514bb3d702bfc454f3bc64e1.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980.htm)
这是比特币创纪录的一年,但全球首批持有这种加密货币的ETF的发起人似乎面临着落后的风险。2021 年 2 月,比特币 ETF 在加拿大推出,成为全球首只 ETF。这吸引了来自加拿大和外国投资者的数十亿美元资金,这些投资者希望投资这种原始数字货币。但当美国比特币 ETF 在今年早些时候获得批准时,一些投资者开始重新考虑他们的加拿大加密货币投资。 根据道明证券公司汇编的数据,截至 12 月 13 日,今年迄今为止加拿大比特币 ETF 的净流出金额为 5.78 亿加元(4.05 亿美元)。加密货币 ETF 是今年加拿大唯一出现资金流出的 ETF 类别,而截至 12 月 16 日,美国比特币 ETF 的资金流入金额达到创纪录的 360 亿美元。比特币今年以来已飙升逾 150%。  拥有全球首个比特币 ETF 的 Purpose Investments Inc. 资产管理主管Vlad Tasevski表示,一些曾投资加拿大比特币 ETF 的美国投资者现已转向美国的比特币 ETF 。 “美国和国际大型投资者现在实际上更倾向于使用美国 ETF,因为这些市场是他们交易所有其他风险敞口的主要市场,”Tasevski表示。“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我们知道,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大部分流动性都在那里。” 虽然Purpose Bitcoin ETF(今年出现了国际投资者的资金流出,但Tasevski表示,来自加拿大投资者的资金净流入略有增加,加拿大投资者占该基金约 8.3 亿加元客户群的 80% 以上。 对于加拿大投资者来说,加元走弱可能促使他们将投资留在该国。道明证券ETF 销售和战略主管Andres Rincon表示,加拿大人更喜欢用本国货币进行投资,而加拿大比特币 ETF 可以以加元计价并进行对冲。 “加拿大 ETF 真正给你的是长期管理货币风险的选择,这是加拿大 ETF 所独有的”,Rincon 表示。 对于转向美国比特币 ETF 的投资者来说,潜在的好处之一是较低的管理费。富达比特币 ETF 的管理费用率是加拿大比特币 ETF 中最低的,为 0.43%,而许多其他 ETF 的管理费用率都超过 1%。美国最大的比特币 ETF iShares Bitcoin Trust ETF 的费率为 0.25%。  “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投资者青睐美国现货比特币和现货以太坊 ETF 的最重要原因实际上是费用和流动性,”国家银行分析师Tiffany Zhang表示。“使用的指数的细微差异以及管理费将成为 ETF 回报的最大拖累。” Zhang表示,这些 ETF 的推出时间导致了管理费用的差异。2021 年加拿大比特币 ETF 推出时,比特币是一种难以获得的资产类别,但由于比特币现在更容易获得,而且竞争更加激烈,美国的 ETF 于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管理费用较低。 此后一些加拿大 ETF 降低了费用,但由于美国 ETF 交易量较大,美国 ETF 更容易降低成本。 Galaxy ETF 策略主管 Paul Cappelli 表示,虽然美国比特币 ETF 对加拿大市场产生了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导致资金外流的唯一因素。 “加拿大比特币 ETF 市场比美国市场更成熟,因此我们看到投资者比美国市场早期的增长更具策略性,”Cappelli表示。“因此,获利回吐和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人投资者的决策。” 美国总统大选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美国加密货币更加友好的监管环境的预期,对加拿大基金来说是一个小小的亮点。 Cappelli表示:“自一个月前美国大选以来,人们对比特币的兴趣有所增加,从流量到交易量和价格的几乎所有指标都在上涨。”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加密货币 ETF 在大选后的涨幅较小,不足以扭转自 1 月份美国 ETF 推出以来加拿大加密货币 ETF 连续五个月资金流出的局面。 虽然今年加拿大比特币 ETF 的净流量将为负,但 TD 的 Rincon 认为,随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即将出台的改革,加密货币 ETF 行业将迎来更多顺风,这些改革可能会催生更多类型的 ETF。 他表示:“如果美国有更多的加密货币申请,并且其中一些也转移到加拿大,我不会感到惊讶。”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