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非常多的人在玩,或者只玩COD的多人模式,这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从UGC平台上无数的COD多人对战直播、枪械介绍、地图点位、赛季内容前瞻和评价就能看出来这一点。 我完全可以只在互联网上看看,就能了解COD从COD4到现在BO6所有版本的多人对战是什么样子。但很可悲的是,我自认为是一位“狂热”的COD爱好者。 以及,我也想知道,如果网上都在说COD某一作或者某一赛季玩起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自己的体验会是什么,会不会和网上说的有偏差,所以我很早就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我手上所有的COD,都重新装起来,然后试一试它们的多人模式。 于是我在2023年的深秋,将手上所有的COD,包括《COD4现代战争》的PC版,《战火世界》的PC版,《COD现代战争2》的Xbox360版,《黑色行动》《黑色行动2》的PC版,《黑色行动3》的PS4版,《无限战争》的PC版,《COD4现代战争重制版》的PC版和PS4版,《黑色行动4》的PS4版,《现代战争2019》的PS4和暴雪战网版,  黑色行动冷战》的战网版以及《现代战争2 2020》的PC版多人模式都大致试玩了一遍,花了大概一天左右的时间。 这其中包括人机对战和真正的多人对战。我必须要说,可能在故事体验上,每一代COD完全可以以“大同小异”来形容;然而在多人模式方面,我确实能够感受到每一作COD都有自己独到的风味。而我之前在机核网上发布的文章[《尝试探索《使命召唤》的“技术流派”和“战术流派”》](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1861)就是从这一连串的体验而来的。  (之前那篇文章的封面,但是头图换了一张。) 托Xbox Game Pass的福,我后来也尝试了《现代战争3 2023》和《黑色行动6》的多人模式。和大多数网友一样,相比之下我也确实更加喜欢《现代战争3 2023》这种“堡垒之夜”化的COD多人模式,娱乐感很强,不端着架子。《黑色行动6》玩起来真的太疲劳了。 下面开始正文。 <blockquote> 本文最初发布于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 2024 年 5 月 14 日,早于《使命召唤 黑色行动 6》,因此文中暂无相关讨论。 </blockquote> 《使命召唤》(Call of Duty,以下简称“COD”)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第一人称动作射击游戏 IP,历经主机迭代、引擎升级和设计上林林总总的各种变化,也伴随游戏玩家们走过了 20 余年的时间,狂吸全球330亿美元营收。最新的《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系列(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自 2019 年公布之后更是重新定义了动作射击游戏的新标准。 只不过,掺杂了诸多新想法和新设计的这套“新标准”也招致了玩家们的大量非议。一方面自然是受到微软与动视暴雪收购案的影响,导致公司内部混乱的开发和财报预期管理出现了重大错位,使原本的 COD 新作的开发节奏被彻底打乱;另一方面,开发风格的改变在同一子系列下呈现出的明显差异,会让已经适应前作游戏玩法的消费者对于游戏的理解出现偏差。并且,作为服务型游戏,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近几年的 COD 在运营上出现的重大纰漏也是消费者对新作非常不满的主要原因。 即便如此,COD 依旧是当今游戏工业乃至世界级数字创意产品中,动作射击游戏的最佳范本。这也就意味着 COD 不仅有着最大量的消费者群体,更有着可能是最全面、最普适的 FPS 用户体验模型。笔者在经过了一年左右对 COD 系列的基本体验,尝试梳理出各个时代 COD 的特点,并从个人角度,以及对一部分内容创作者产出的 COD gameplay 内容的观察,尝试总结出 COD 发展至今出现的玩法分流和其背后的成因。 # 《使命召唤》系列的玩法迭代简史 尽管早期的 COD 也不乏好玩、丰富的多人对战模式,但真正让 COD 的多人对战玩法受到更多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重视并让销量一飞冲天的,是由 Infinity Ward 开发,动视于 2007 年发行的《使命召唤 4 现代战争》(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以下简称“COD4”),这是 COD 系列发展历程的第一个分水岭。COD4 在优化了人物机动性的前提下引入了配装系统、连杀奖励、玩家等级和挑战等前无古人的全新机制,加上对多人地图的全新理解,造就了在21世纪头十年中几乎是最过瘾的多人竞技场射击游戏体验。  (武装直升机绝对是每个 COD4 多人游戏玩家经历过的噩梦。图片来源:youutube@ScereBro PSNU) 能打败 COD4 的只有其后续作品。由 Treyarch 担纲的《使命召唤 战火世界》(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优化了多人对战的地图设计,部分地图更小更紧凑,凸显了 COD4 提升了人物机动性后带来的“边打边跑”(以下简称“跑打”)的爽快感;《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2(2009)》(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在连杀奖励和配装系统上继续优化,同时凭借前作在地图设计上做出的贡献,做出了如“炼油厂”这种被新老用户称道的小型 CQB 地图;《使命召唤:黑色行动》(Call of Duty Black Ops)奠定了 Treyarch 在特色配装系统和特色地图设计上的独家风格,更平衡的枪械设计和稍具策略性的地图布局让更多刚接触COD的消费者也能很快熟悉并适应这款游戏的节奏;《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3(2011)》(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3)在《现代战争 2》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几乎任何一位从 COD4 走过来的老客户,和任何一位第一次接触 COD 就是《现代战争 3(2011)》的新用户,都会对其大加赞赏。 2011 年是 COD 系列的第二个分水岭,制作组的更迭也使得 COD 在多人对战玩法上呈现出更为激进的改变。《使命召唤 幽灵》(Call of Duty Ghosts)在延续了《现代战争》三部曲的玩法基础之上开始尝试加入新的滑铲机制,以提升人物机动性和丰富玩法;《使命召唤 黑色行动2》(Call of Duty Black Ops 2)延续了 Treyarch 在过往《黑色行动》的地图设计,但带来了全新的“Pick 10”配装系统,以激发玩家对优势资源的高效利用;由 Sledgehammer Games 领衔开发的《使命召唤 高级战争》(Call of Duty Advanced Warfare)除了优化“Pick 10”系统为“Pick 13”系统外,还加入了提升人物机动性的外骨骼。这一改变让 COD 让用户可操作角色的机动性得到了空前加强:二段跳和经过优化的滑铲动作成为那一段时间 COD 多人对战的标配,主动制造高低差成为了这一时期所有多人对战用户的可选策略;之后的《使命召唤 黑色行动3》(Call of Duty Black Ops 3)和《使命召唤 无尽战争》(Call of Duty Infinite Warfare)更是加入了当时流行的跑墙能力,使得用户可操作角色能够在对战地图内无视物理规律上下翻飞,玩出各种老派射击游戏无法演绎的花式操作。  (夸张的干员设计也揭示了《使命召唤 无尽战争》多元的移动机制。图片来源:动视) 这一时期几乎奠定了大部分用户群对现代 COD 游戏“高机动性、低地图适应性”的“跑打”风格的认知,绝大部分 COD 用户在多人游戏时都不会特别固守在某一点位,高超的角色性能会让任何想要坐收渔利的用户吃尽苦头。虽然在《使命召唤 二战》和(Call of Duty WWII)《使命召唤 黑色行动4》(Call of Duty Black Ops 4)中,用户可操作角色的性能被重新限制在步战范畴,但是滑铲取消、飞扑、快速爬墙等基础能力依旧被保留了下来,人物机动性依旧不俗。这种延续用户认知的做法进一步加深了用户对 COD 玩法的固有印象。 这也就意味着:做出改变将会带来趋于两极的用户口碑。 ## 玩法改变带来的体验分流 2019 年,COD 系列迎来其第三个分水岭,这一次重大改变带来的是对用户口味的颠覆以及随之而来的口碑危机。软重启的《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以下简称“新MW”)开启了 COD“战术化”的先河,重组的 Infinity Ward 从地图设计和人物动作丰富度出发,创造出了现代 COD 体验中,在战术性和动作性上最为平衡的一作。不论是 COD 的老用户,还是初次接触该系列的 00 后们,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快速找到这款游戏的乐趣。 由于主导开发组的不同,2020 年的《使命召唤 黑色行动冷战》(Call of Duty Black Ops Cold War)和 2021 年的《使命召唤 先锋》和(Call of Duty Vanguard)并没有沿用新 MW 的多人对战设计思路,而是延续了中生代 COD 的设计。加上动视正在推动各个开发组将更多的资源向免费的《使命召唤 战区》(Call of Duty Warzone)的“吃鸡”玩法倾斜,因此游戏本体设计趋于保守也是情有可原。  (佛丹斯科是不少新世代 COD 玩家们的理想乡。图片来源:gamekings.tv) 时间来到 2022 年,随着《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 2(2022)》(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II 2022,以下简称“MW2”)尝试在不同的系列中加入更多风格化和战术化的内容,游戏的多人对战呈现出慢节奏和更具战术化的体验,这就让对 COD 产生了固有印象、并且可能是为 COD 这份体验买单的主要用户群产生了强烈不满。这种不满不仅仅体现在玩法上,游戏本身再运营期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如掉线、游戏崩溃等 bug 在同一时间频发的情况更是家具了玩家群体的愤怒。 仅从对战体验上而言,MW2 屏蔽了用户在过往 COD 中习以为常的“滑铲取消”技巧,用户操控的角色必须完成滑铲才能执行下一个移动动作。结合用户可操作角色爬墙动作延长、枪械射击抖动增加、无法取消换弹等设计,使得游戏不仅整体节奏感被大大拖慢,更是大幅削弱了传统 COD“跑打”风格用户的收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固守点位当“老六”,毕竟被削弱的机动性会更轻易地让静止不动的用户守株待兔。当然,在 MW2 发售之后,开发组在配装系统设计、赛季枪械平衡、匹配算法、运营能力、内容持续更新和游戏稳定性改善上的种种失误和不作为也是导致 MW2 乃至整个 COD 系列口碑快速下滑的重要因素。 在 Raven Software 自 MW2 第五赛季开始接管后续运营以及 Sledgehammer Games 主导的《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3(2023)》(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III 2023,以下简称“MW3”)被动视赶鸭子上架并持续更新至2024年10月(也就是《使命召唤 黑色行动6》发售前一天),仅就对战体验而言,用户可操作角色机动性的不断回升重新让游戏的爽快感和战术性趋于平衡,传统的“跑打”风格用户依旧可以依赖反应能力和操作快速上手,已经习惯了 MW2 战术风格的新用户也可以依赖游戏中提供的配装、道具以及对地图的理解和玩家心态的博弈获得别样的享受——当然,由于 MW3 最初发售时完全是一款半成品,高昂的售价和铺天盖地的 bug 带来的自然是更多消费者的负面评价。  (和许多服务型游戏一样,MW3 凭借高质量和海量的赛季内容最终赢得了不少玩家的口碑。图片来源:youtube@Tridzo) # 独一份的“战术”玩法 自《现代战争》系列在 2019 年软重启之后,现代化的 COD 系列更加注重对“战术感”的演绎,包括更现代化的换弹和人物动作编排,以及更加成熟、更加复合的地图设计。更复杂的设计带来的就是对玩法包容性的提升,更战术的玩法就是复杂设计带来包容性的一种展现。战术风用户可以从地图面积入手,结合自身的优劣势研究针对不同地图面积的装备配置。在进入地图之后分析双方的重生点分布,猜测残局时的各自位置,依赖友军提供的信息执行迂回、进攻或撤退等策略,在进入复杂环境后良好执行点位搜查等战术动作,规避来自敌人的正面冲突,利用致命或者非致命道具协助队友或自己的进攻、撤退、迂回,等等,这些都是传统 COD 和纯粹“跑打”风格无暇思考且体验不到的独家玩法。 纵观游戏行业,有不少推进思考而不是反应和操作玩法的动作射击游戏获得了相当的赞誉,近有久负盛名的《彩虹六号 围攻》(Rainbow Six Seige),远有名利双收的《孤岛危机 3》(Crysis 3),这些游戏不论是在用户可操作角色的性能设计还是地图本身对游戏战术性的诠释都做到了相当的高度。但相比更加爽快的 COD,那些游戏“高门槛、难精通”的姿态还是挡住了不少潜在消费者。而 COD 凭借多年打磨的爽快动作设计体验,朝着演绎“战术风格”而非真正的战术玩法设计演进,其上手难度相比严肃的模拟战术射击游戏如《严阵以待》(Ready or Not)《地面部队》(Ground Branch)更加友好,同时没有《彩虹六号 围攻》过于复杂的战术维度。如果用户愿意尝试在火爆的激情互射中进行思考,制定战术,那么新世代的COD依旧能带来独一份的战术动作射击体验。 (头图来源:metro.co.uk)
 本期时间轴制作: Echo0855 作为一名游戏媒体行业的老前辈与COD系列的忠实爱好者,Gouki老爷对于“昭昭天命今何在”那期评价COD剧情的节目有些不同观点。通过严整的数据分析与明显的趋势变化,Gouki老爷用理性说明了为什么COD剧情急速下滑,请听本期录制于春节前的节目!
36氪获悉,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近期出席活动时表示,AI Agent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以MCP、A2A类技术为基础的AI Agent,将重构软件生态。从文本界面(DOS)到图形界面(GUI),到指令交互界面(CUI),再到如今的MCP类技术为基础的AI Agent,其转变将为整个软件行业带来新的变革。公司过去在音视频及AI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对MCP类技术方向持积极态度,也相信随着MCP生态的成熟和扩展,将为AI产业、为AIGC创意软件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增长机会。公开资料显示,万兴科技全年AI服务器累计调用超5亿次,AI素材用户共导出超1400万次,同比提升超700%。
目前 31 个省级行政区已发布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披露的人口数据,2024 年 20 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广东以 1.278 亿的常住人口继续领跑全国,成为唯一一个人口突破 12000 万大关的省份。自 2007 年起,广东已连续 18 年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紧随其后的是山东(10080.2万)与河南(9785万),这三地依然牢牢占据着全国人口规模前三的位置。人口最少的三个省份分别是西藏(370万)、青海(593万)和宁夏(729万),人口均低于 1000 万,且相比过去几年,常住人口增幅呈现放缓的趋势。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机会有限,这几个省份始终徘徊在人口洼地。从增幅来看,广东继续以 74 万的净增幅排名全国第一,浙江紧随其后,增幅为 43 万,新疆亦以 24.8 万的增量位居第三。从出生率来看,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出生率已跌入 7‰ 以下,低于 2024 年全国平均水平(6.77‰)。西藏、宁夏、贵州成为为数不多的出生率高地,其中,西藏以 13.87‰ 高居全国第一,宁夏(10.97‰)紧随其后,贵州(10.74‰)排名第三。
在因黑客攻击导致下线一周多之后,4chan 恢复了上线。官方博客解释了下线原因:一名使用英国 IP 地址的黑客利用上传的恶意 PDF 入侵其服务器(利用了 2012 年版 Ghostscript 的漏洞),获得了数据库和管理控制面板的访问权限。攻击者随后花了几小时时间窃取了数据库表和大部分源代码,接着开始对网站进行破坏。为了防止攻击者进一步破坏网站,管理员们关闭了服务器。4chan 承认遭到入侵的原因是没有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代码,辩解称它缺乏人手和资金——一个原因是没多少广告商和支付服务商愿意支持 4chan。4chan 创始人 Chris“Moot”Poole 在 2015 年以未披露的价格将 4chan 出售给 2ch 的创始人西村博之,之后无论服务器还是网站代码都没有进行更新。4chan 开发团队在网站下线期间更新了操作系统和代码,禁用了 PDF 上传,关闭了板块 /f/ — Flash,因为目前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阻止使用 .swf 文件进行类似的攻击。4chan 表示因为没有网站能取代它,所以无论多么艰难都不会放弃。
虽然璞泰来在2025年一季度迎来了开门红,但面对近100%的利润增长目标,难度不小。
<blockquote><p>想靠搬运投稿月入2万?关键在于掌握“伪原创”技巧和选对平台。本文分享如何借助AI改写优质内容,巧妙规避侵权风险,并精准投放到高分成平台,实现收益最大化。</p> </blockquote>  正好最近有朋友问起这事,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目的有很多人都在玩的副业高,顺带教教你怎么用AI把这套操作变得更加高效。 毕竟单单手动搬砖是行不通的,累不说,还浪费时间。 ## 一、搬运投稿的核心逻辑 先说这个事情的核心吧。 很多小白一听说“搬运”,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复制粘贴。 这就是误区。 你要真这么干了,别说两万,二百你都赚不到,搞不好还被人告侵权。 这事情真要做,需要一些套路,**说白了就是“伪原创”**。你得搬的有技术含量。下面具体说。 **1.找素材别偷懒** 有人说搬运嘛,不就是网上找个东西直接转吗?太天真了。现在版权问题查的严,网络环境也不允许你这么乱来。所以,挑素材一定要谨慎,平台上的优质内容是个好东西,但千万别直接搬。 你可以从公开的知识类平台、甚至是国外的网站里找有深度的文章。这样一来,原文源没有中文版,本身被查重的几率就低得多。 挑那些相对冷门但是有料的内容。要高质不要高量,找一些实在有深度的、又有独特视角的东西。这么做目的是给你后期“加工”留足空间。 **2.改变结构,拆分重组** 下一步就关键了,拿到原文怎么办?你需要精加工,这也是增加原创度的核心步骤。首先是打乱结构,比如原文分三个部分讲一个问题,那你可以改成五个部分。再把每个部分的重点打散重组。 该合并的合并,能分开的一定要拆出来单讲。 **让文章从框架结构上看已经是面目全非,系统的查重机制也很难发现。**甚至你还可以加上一些关联不大,但又有内容延展的图片、表格,这也算是加深原创度的加分项。  ## 二、如何布局平台,挑选哪些适合搬运投稿的 #### 搞定了文章,接下去就要动点脑筋如何选平台。 #### 很多人之所以“搬运投稿”赚不到钱,是因为根本没找对路子。 #### 不要随便看见一个平台就往里钻。你要知道投稿这事,投稿平台质量差太多,广告费自然也有巨大差距。 #### 选择一个广告分红高的,才是秘诀所在。我知道的一些大牛专门找那些鼓励原创、但竞争力又小的平台。 #### 知乎就是其中一个,头条也是。这些地方广告资源丰富,一篇阅读量过了千,那就是刀乐进账了。这也是为啥有些收入高到吓人的原因。先抛个砖自己试试以下两个思路: **1.专注头部的中高分成平台** 拿头条号为例,关于抄袭这一块儿的管控还算比较宽松,但他们审原创稿是非常较真的。有些人文章投上去石沉大海,核心问题是机器识别打上“疑似搬运”标签。 通过前面提到的AI改写流程,等于你就规避了平台审查风险,过了这一关文章就可以稳步推送了。 **阅读量决定你的收入,在这种平台上有了一点粉丝积累后,甚至依靠爆款文章一口气赚个几千几万也是常有的事。**没投出去的内容也没浪费,还能分发到微信公众号上同步赚二次收益。分发嘛,文章虽然是“一鸡多吃”,但不留痕就无所谓盗版,操作对就能撸好多个平台的补贴和分成。 **2.垂直行业另辟蹊径** 还有些高调的行业网站可别忽视了。 要知道某些技术类、分析类领域其实极度缺乏能搞深度原创内容的高手。 结果倒也是简单粗暴——自己填充几个这种领域的优质内容进去就有收益。谁没事愿意天天原创3000字?此处AI改写依然也是关键的应用。 ## 三、AI改写提示词展示 直接通过下面这个通用型提示词放到如deepseek模型中来改写知乎高赞回答。(AAA就是你需要修改的某个知乎高赞问答的全文) <blockquote><p>请帮我修改{ }里面的知乎高赞问答,<br/>{AAA }<br/>要求:<br/>1.梳理原文结构:<br/>-通读原文,明确高赞回答的主题和主要观点。<br/>-将原文分为几大部分,列出每个部分的核心要点。</p> <p>2.打乱原有结构:<br/>-把原文中的大段或大部分打散。比如,原文从三个角度说明问题,你可以细分成五个或更多角度。<br/>-如果原文有一些连续性的叙述,考虑拆开来放在不同的部分中讨论。</p> <p>3.合并与拆分要点:<br/>-找出现有段落或者论点中可合并的部分。把一些相似的论点或信息合并在一起,简化论述。<br/>-原本一起叙述的要点尝试拆分出来单独列为新的小节,或加入更多解释进行延伸。</p> <p>4.调整顺序与逻辑:<br/>原文的顺序进行重排,不要遵循原来的逻辑线,而通过新的角度重新组织内容。例如,原文先讲原理再讲应用,你可以考虑先引入应用场景,再讲解背后的原理。</p> <p>5.创造新的层次与递进关系:<br/>-在文本中运用明显的逻辑递进,可能从简到繁、从具体到抽象等顺序排列内容。为改写后的部分引入新的小标题、重点分层或者子观点,使得阅读更有层次。</p> <p>6.综合完善:<br/>-将各部分内容连接起来,使整个文本虽然结构被打散,但仍有一条明显的主题或故事线,确保文章的逻辑一致性和连贯性。</p></blockquote>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抖知书】,微信公众号:【抖知书】,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新格局——**小米第一,华为第二,OV紧随其后,苹果排名第五。荣耀成了Others。**Canalys(现并入Omdia)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7090万部,受到国家补贴政策提振及消费复苏推动,同比温和增长5%,延续了自2024年开启的复苏趋势。 **其中,小米出货量达1330万部,同比增长40%,在国补刺激以及其人车家一体的战略协同下时隔十年重回第一,市场份额19%。** **华为紧随其后,依旧维持双位数增长,出货1300万部,位列第二**。OPPO、vivo分别以1060万部和1040万部的出货量位列第三和第四。 苹果在其传统旺季后出现下滑,出货920万部,同比下跌8%,排名第五。 Canalys首席分析师朱嘉弢(Toby Zhu)指出:“**小米的重要增长动能来自于产品和渠道的协同效应,其时隔十年重返中国市场出货第一的位置。** 小米在线上线下统一的定价策略有效降低了消费者在国补政策下的决策成本,而其从可穿戴设备、PC、智能家居到汽车等全品类的覆盖,也最大化利用了国补适用范围,带动多场景捆绑消费。 华为保持了积极有效的渠道管理,继续在一季度实现双位数的稳健增长。继Mate XT之后,Pura X进一步拓展了折叠屏产品的形态边界。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华为正加速推进HarmonyOS Next生态建设,包括将其更新覆盖至Nova12/13系列机型,这一举措将持续重塑当前国内操作系统格局,为华为生态构筑竞争壁垒。 HarmonyOS NEXT预计将在2025年占据中国手机市场总保有量(install base)的3%并实现快速增长。”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27/d9116bcc9ecf48d1a12302d3af9606d7.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27/63a4c02ce8cd4c4db88316880377c4e5.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5758.htm)
**近日,广东深圳一女子因衣物上沾有臭屁虫(荔蝽)虫卵,清洗后穿着仍出现皮肤过敏。**专家指出,每年3月底至4月初气温升高时,正值荔蝽产卵季,但虫卵在衣物上难以孵化,母虫在衣物上产卵多属"失误"或体力不支所致。  荔蝽遇袭时会从头部腺体喷射恶臭毒液,其成分含蛋白溶解因子、神经毒因子等,**接触皮肤可引发灼伤、红肿、瘙痒,若溅入眼睛甚至可能损伤角膜。毒液沾染物体后臭味持久,故得名"臭屁虫"。** 专家建议,发现荔蝽时切勿直接拍打,应戴手套或用容器转移放生。 个体对毒液反应差异显著:**轻者用碱性肥皂清洗后3-5天可愈;重者可能出现硬块或剧烈瘙痒,需及时就医。** 特别提醒,若毒液入眼必须立即冲洗并就诊,就医时最好携带虫体照片或标本以便精准治疗。春季户外活动后,建议仔细检查衣物避免虫卵残留。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5756.htm)
日前,有博主在网上发布了理想i6的测试谍照。**理想i6采用了与理想i8相似的设计语言,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与公众见面。**理想i6的外观设计汲取了MEGA车型的精髓,呈现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视觉体验。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27/7afb1a22b70e4c65a6a36f8aec825513.png) 车身尺寸经过精心调整,使整体视觉效果更加紧凑而和谐。 内饰方面,预计将与现有的L系列车型相似。 **作为参考,理想i8定位中大型SUV,尺寸为508519601740mm,轴距3050mm。**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27/d6ef8ae8dc8b4ad58b354ede7b2db466.png) 动力方面,参考理想i8,i6预计将全系标配双电机智能四驱,搭载150+250kW双电机,全系标配5C三元锂电池,以及禾赛ATL定制版激光雷达。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2024年Q4财报电话会上宣布,今年将推出两款纯电SUV,理想i8计划于7月发布,而理想i6则安排在下半年亮相。** 为了支持这两款新车的市场推广,理想汽车还宣布将加速纯电动车充电网络的布局。 到2025年底,理想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4000座超级充电站。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5754.htm)
4月27日消息,据“京东黑板报”微信公众号消息,未来三个月,京东将招聘10万名全职骑手,全部缴纳五险一金且所有费用都由公司承担,平均缴纳2000元左右五险一金,骑手还可享受法定福利假期、年假、家礼、体检、带薪病假、爱心基金等多项福利。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422/bb1cb16d7c0c725.png) 考虑到新加入的骑手伙伴需要一个熟悉过程,在基本的出勤量前提下,全职骑手入职前3个月,公司会提供至少5000元的保底工资,多劳多得。 此外,京东还会为表现优异的全职骑手提供晋升骑手副站长、站长的职业发展机会,鼓励他们向更多骑手传授跑单经验,帮助提升收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5748.htm)
o3看照片识位置的功能,简直令人毛骨悚然!Django Web大神Simon Wilson发现,o3凭借Python代码,就能破解自己照片的地理位置。这实在太反乌托邦了,人类的地理信息,对于AI已经完全透明了?OpenAI的o3发布以来,这个功能让不少网友觉得毛骨悚然——它能准确破解你的地理位置! 就在刚刚,Lanyrd联创、Django Web框架缔造者Simon Wilson专门发了一篇博客,详尽推敲了o3究竟是如何猜测照片拍摄地点的。  他将整个过程评价为:既超现实,又反乌托邦,仿佛几十年前的科幻小说突然变成现实! 已经有越来越多网友发现,o3识图定位的功能,堪称疯狂。  随便拍张照片,o3就告诉你这是哪里 首先,我们可以试着随手拍一张照片,最好是没有明显的地标性建筑。 然后把照片传给o3或o4-mini,问它:“猜猜这张照片是在哪儿拍的?” 注意,一定要关闭ChatGPT的记忆功能,否则它就会使用此前对话的上下文作弊。 实验开始! Wilson给了o3一张照片,是他在加州El Granada家里附近一个露天酒吧拍的。 他觉得这张照片很有挑战性,没什么明显的特征。只有一小段路、两栋普通的房子,还有远处的、只能看到一点轮廓的小山。  要是让人来通过这张照片确定拍摄地点的话,确实是很有挑战,相信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会直接放弃。 因为实在是没什么明显的标记物。 但是o3没管那么多,拿着图片就开找了起来。 Wilson分享了o3思考的整个过程,一共花了6分48秒。 它从一个有一点奇怪的错误开始了调查,先是假装根本看不到这张照片。  然后突然恢复视力。  分析了照片后,o3打起了照片中车牌的主意。不过这个车牌很模糊,肉眼很难分辨。 o3也在思考中分析需要将其放大处理。  为了确定车牌在照片中的位置,o3开始变身程序员写起了代码。  找到车牌位置并且放大后,o3开始了更加细节的分析。比如,他开始观察车牌的样式。  对于自己关注的细节,o3会进行夸张的放大。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代码配合其分析。  o3会把它“看到”的细节与浮现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做对比。  在这样仔细地思考了6分多钟后,终于给出了它的最终答案。  结果怎么样呢,加利福尼亚中央海岸完全正确。 不过距离o3的第一猜测Cambria大约有200英里的偏差,但是它的下一个猜测El Granada准确无误。 Claude推理粗糙,Gemini直接作弊 Simon Wilson也说,o3不是唯一能做这个的模型,他也在Claude 3.5和3.7 Sonnet上做过类似的事情。 只不过它们没有o3那种夸张的“放大”能力。 不断地对图片放大到底有多大用? Wilson猜测模型的视觉输入分辨率可能比较低,所以对图像做一些裁剪确实会有帮助。 但o3对一张照片进行25次的裁剪操作,确实像是有点炫技的感觉。 Simon Wilson还贴出了Claude 3.7 Sonnet的“扩展思考”结果,它给出的答案是“加州沿海的一个中小型城镇”。 跟o3比起来,Claude的这个思考过程显得“粗糙不堪”。  而Gemini直接开始了作弊:“鉴于当前的定位是加州埃尔格兰纳达……”。 所以Simon Wilson不得不通过API试了Gemini 2.5 Pro,结果它自信满满地猜错了,认为是“加州卡尤科斯The Hidden Kitchen餐厅的露台”。  o3的不同之处在于工具使用(图片处理、python等)被整合进了“思考”阶段。 这非常惊艳。 不过Wilson也承认,这也挺令人不安的。 技术现在已经能通过照片识别地点了。人们必须明白哪怕是平淡无奇的照片,都可能被用来识别出你的位置。 等等,o3难道也作弊了? 对于这个过程,有人提出了质疑:o3是不是本来就可以访问一个大致的位置模型,能知道用户在哪里? Simon检查后发现,它居然真的知道自己的地理位置。 如果去问o3:你知道我在哪里吗?请尽可能多地提供技术细节。 它给出的答案,具体到在加州的半月湾,甚至包括时区、经纬度、地理标识符、海拔、气候分类等等。 Simon猜测,或许这是它增强搜索功能的一部分。  不过随后的尝试,让Simon对o3更有信心了——即使没有这个位置模型,o3依然可以准确猜出地理位置。 比如,他给了o3一些距离自己实际位置有几千英里的照片,并且通过截图去除了EXIF信息。 下面这张照片,是在马达加斯加的乡村拍的。  但o3依然给出了准确的判断。  这张照片,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区拍的。  模型也认出了它的地理位置。  所以,o3在这方面,的确有某些过人之处,似乎并不是靠作弊。 CSI走进现实 Simon Willison表示,看着模型在处理照片的思考过程,仿佛就像在看一集《犯罪现场调查》。 它会不断平移、缩放,讨论各种可能的位置。 但是,这也让人感到深深的反乌托邦气息。 现在的AI,完全可以通过照片轻易识别出你的具体位置了。 所以,你很有必要警惕起来,时刻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搜餐馆、搜位置,o3无所不能 其实早在o3和o4-mini刚发布时,就有无数网友发现,这两个模型也太神了。 仅凭一张无EXIF信息的菜单或风景照,它就能精准推理、反向定位拍摄地点,直接引爆了全网AI玩“照片寻址(GeoGuessr)”的新热潮。 开始,人们以为它们只是很擅长图像匹配而已,但完全不止于此——它们会展开推理,在网上进行疯狂的搜索,直到找出正确答案为止! 可以说,只要你的照片向AI暴露,你的信息就不再是隐私了。  知名投资人Deedy就发现,只给一张没有标题及EXIF数据的菜单图片,o3就能够上网搜索、匹配菜单项,找到这家中餐馆的位置。   o4-mini也是如此。   而o3精准定位照片地理信息的本领,简直是令人毛骨悚然。 比如给出下图左边这张从室内窗户向外拍摄的海岸景色。 根据就照片里透露的信息,只能看到长长的沙滩、蜿蜒通往海滩的阶梯步道、远处的海岬以及近处的一些植被。窗边还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 所有信息就这么多了。  但是o3居然猜出了照片拍摄地:很可能在加州奥兰治县达纳角 (Dana Point) 的丽思卡尔顿拉古纳尼格尔酒店 (Ritz-Carlton Laguna Niguel) 内,可能是在RAYA或180blũ餐厅附近。 可怕的是,它居然猜对了! 它是怎么判断的?是通过以下匹配的特征。 西北-东南走向、长而平缓弯曲的盐溪海滩 (Salt Creek Beach)。 从酒店通往公共海滩的米色、之字形的露台式步道和楼梯。 海滩内陆的草地,即帝王海滩高尔夫球场 (Monarch Beach Golf Links)。 远处的岩石海岬(达纳角海岬)。 甚至,o3还给出了酒店的地址(One Ritz-Carlton Drive, Dana Point, CA 92629)和大致的经纬度坐标(北纬 33.482°,西经 117.721°)。 网友用Google地图确认了一下,答案完全正确。 大胆畅想一下,如果o3的图像识别能力再叠加一个无敌的全球数据库,这个AI岂不是能认出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接下来,网友们纷纷上传自己的照片,让o3猜位置。 比如下面根据下面这张,o3就猜出是在亚利桑那州佩森市(Payson, Arizona)北部的Water Wheel Falls / Ellison Creek Cascades。  它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推理逻辑和关键线索如下。 视觉线索: 浅层滑梯式瀑布,落差约15英尺,落入深色水潭——匹配点: Water Wheel Falls有类似的倾斜花岗岩水道流入翠绿水池。 视觉线索: 粉褐色花岗岩壁,带有垂直裂缝——匹配点: 这是该峡谷标志性的莫戈隆边缘(Mogollon Rim)花岗岩。 视觉线索: 瀑布底部横卧着一根巨大的漂白原木——匹配点: Water Wheel Falls有一根标志性的“阶梯状”原木,已在那里停留多年(引用了The Outbound的信息)。 视觉线索: 瀑布上方有稀疏的河岸灌木和亚利桑那松林——匹配点: 这是埃里森溪(Ellison Creek)走廊的典型植被。 现在,网友们给o3的考验还在升级。 英伟达研究员Zhaocheng Zhu给了o3一组他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照片,没有EXIF数据,关闭o3的记忆功能。  因为网上大多数照片都是用广角镜头拍的,所以这张照片对o3来说应该非常棘手。 Zhu本人表示,如果不是透过镜头看到这个角度,自己也认不出来这个地方是哪儿。 结果,o3猜对了。  对于这张,它不仅准确找到了拍摄地点,还认出了图中的山峰是圣罗莎山脉。  继续加大难度后,o2猜测了三个地点,其中一个就是正确答案——查尔瓦高地。  终于,在猜测这张照片的时候,o3翻车了。这是一张加拿大山脉的鸟瞰图,o3却认作是瑞士的阿尔卑斯山。 这大概是因为,航拍照片在训练集中所占的比例很低。  而且,o3可不止强在猜测国外的地理位置,有国内开发者给了它自己上班路上随手拍的一张图,它居然也一步步准确分析出了位置信息——山东青岛市北区重庆南路47号。      左右滑动查看 有人质疑,是否是照片里已经带定位了? Nanyi表示,iPhone拍照说明里只有拍摄参数,没有位置参数。 应该是o3从鲁U推理出了青岛,从小海豚里搜出了旁边的店,然后又从百度地图和青岛本地宝里搜出信息、查看附近的邮局,最终确认的。  图片信息中并没有位置信息 注意,这只是2025年的o3模型而已,未来的模型还会做出什么呢?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5746.htm)
前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金融时报发文称,美国面临的最紧迫且最易被忽视的能源挑战之一,是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中国正大力投资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问题在于:如果没有一项国家能源战略为其提供动力支持,美国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呢?  亨利·保尔森 中国正大步向前,将长期的产业战略与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及其所需能源的巨额投资相结合。预计在2025年至2029年间,中国的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增长近2750亿美元。2024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超过了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总和。中国政府的目标是主导未来技术,并且深知能源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在美国,随着人工智能模型变得愈发复杂、部署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云计算能力的增长,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公用事业公司的产能建设速度。如今,一些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堪比中等规模的城市。2023年,弗吉尼亚州的数据中心耗电量约占该州电力负荷的四分之一。这引发了人们对电力系统压力增大以及居民电费上涨的更多担忧,从而促使该州出台了新的监管规定,并实际上暂停了数据中心的建设。 美国必须制定并实施一项清醒务实的国家能源战略,将速度、灵活性和成本效益放在首位。由于电力需求远远超过供应,将清洁电力视为对现有能源供应的“补充”是合理的。事实上,美国去年几乎所有新增电力都来自太阳能和风能——传统能源无法满足需求。 由于涡轮机短缺,天然气在短期或中期内无法填补这一缺口。煤炭也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已停运的公用设施无法迅速恢复运营以满足紧迫需求。扩大核能的应用是一个重要解决手段,但美国在这方面落后了数年,而中国在开发先进核能方面则遥遥领先。 鉴于美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许多数据中心仍将依赖天然气,但更智能、更高效的模式正在涌现。例如,一种混合模式,即在需求高峰期使用太阳能、电池储能或天然气调峰备用,由于设备订购和组装的前置时间、空气许可和并网等因素,这种模式能够更快地扩大规模。而且这些模式所需的前期投资较少,其“综合成本”与基荷天然气相当。 这种模式并非没有风险。在人工智能的电力需求急剧上升之际,太阳能或储能生态系统若在近期内受到冲击,将会造成巨大的能源缺口。但是,继续依赖天然气将意味着牺牲发展速度,并且忽视太阳能和电池储能成本的迅速下降——去年其成本下降了约20%,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超过80%。 正确的做法不是在一种能源与另一种能源之间做出选择,而是要迅速创造条件,扩大可行方案的规模。这意味着要营造低税收、轻监管的环境,就像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促成美国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时那样。 人工智能是电力需求的主要驱动力,但它也有潜力大幅增加能源供应。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5744.htm)
Google母公司Alphabet和马斯克的社交媒体平台X可能成为欧盟监管机构下一个罚款对象?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仍在大西洋上空持续盘旋,美国科技巨头在被“回旋镖”打中的同时也成为“战场”之一。 欧盟委员会日前因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和Meta公司违反《数字市场法案》(DMA)对后二者合计罚款7亿欧元(约合7.98亿美元)。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休斯(Brian Hughes)称此为“新型经济勒索”和“贸易壁垒”。欧盟竞争事务专员里贝拉(Teresa Ribera)则为此辩护称:“这些决定不是感情用事,而是基于严谨和证据。” 而事态可能进一步升级。据报道,Google母公司Alphabet和埃隆·马斯克的社交媒体平台X可能成为欧盟监管机构下一个罚款对象。 意大利经济与财政部前首席经济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研究所实践访问教授科多尼奥(Lorenzo Codogno)近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欧盟可能会优先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敏感性、替代弹性高以及数字服务领域的产品或服务采取针对性反应,所以,美国科技巨头会首当其冲。  **“一种征税形式”?** 长期以来,欧洲是美国数字服务的“大买家”。欧委会数据显示,欧洲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进口市场,2023年占全球服务进口的约23.8%。苹果公司财报也显示,欧盟占该公司2024财年净销售额的26%,仅次于美国。鉴于欧洲的“购买力”,美国科技巨头不得不遵循欧盟严格的科技法规,但仍被多次处以高额罚款。欧盟2022年通过的《数字市场法案》和《数字服务法案》(DSA)进一步为科技巨头立下“规矩”。 特朗普一直对欧盟的科技法规持批评态度。例如,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他曾表示欧盟的科技法规是“一种征税形式”。就任当天,他还发布行政令,指示美国政府调查外国对美国公民或企业实施“歧视性或域外税收”的情况,直指欧盟的数字服务税。 有分析认为,此次罚款或为科技巨头提供了一个机会,让特朗普政府进一步意识到欧盟的科技竞争规则已直接影响美国企业,促使其采取更多行动。Meta全球事务负责人卡普兰(Joel Kaplan)在一份声明中称,来自欧盟2亿欧元罚款及强制调整广告模式“实际上相当于数十亿美元的关税”,迫使Meta提供“次等服务”。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弗格森(Andrew Ferguson)也将《数字市场法案》称为对美国企业的“税收”。由苹果提供部分资助的游说团体“进步商会”(Chamber of Progress)欧洲高级主管哈泽米-杰贝利(Kay Hazemi-Jebelli)警告,罚款标志着跨大西洋贸易冲突的“升级”,敦促美国政府关注《数字市场法案》的影响。 特朗普政府也对此已提高警惕。休斯表示,美国“不会容忍”专门针对美国公司、扼杀创新并助长审查的跨境法规,称其为“贸易壁垒和对自由公民社会的直接威胁”,并呼吁结束欧盟的“监管死亡螺旋”。 然而,Meta前公共政策总监哈巴斯(Katie Harbath)警告,当前罚款可能不足以推动特朗普采取行动。她认为,只有当欧盟对埃隆·马斯克的X等公司采取类似措施时,白宫可能才会真正重视。“对特朗普来说,一切都关乎对他和政府最有利。”哈巴斯补充道,“这些科技公司正尽力从旁施加影响。” **欧洲怎么想** 根据欧委会此次决定,苹果因其应用商店规则限制竞争,尤其是通过强制使用其支付系统和限制开发者选择,被罚款5亿欧元。Meta则因其“支付或同意(接受定向广告)”模式被罚款2亿欧元。对此,苹果和Meta均表示将提起上诉。Meta称罚款是“变相关税”,阻碍美国企业的成功;苹果则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针对”。 里贝拉反驳称,美国公司很少质疑美国类似的反垄断措施,并强调美欧在应对数字市场挑战时的监管方式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她质疑:“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欧洲人成了被抱怨的对象。” 例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及40个州指控Meta通过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建立社交媒体垄断。4月14日,此案在华盛顿联邦法院开庭审理,这是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内审理的第一起反垄断案件。4月17日,一名美国联邦法官裁定,Google非法垄断了两个在线广告技术市场,为美国反垄断官员寻求拆分其广告产品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经济学人智库(EIU)技术与电信领域首席分析师蒂利恩(Dexter Thillie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特朗普任命的许多政府要职,无论是在司法部、FTC还是联邦通信委员会,都曾在以前的职位上或在他们的评论中,从反垄断/竞争的角度反对大型科技公司。这意味着,在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至少是部分科技公司,将继续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据报道,里贝拉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针对Google的广告业务作出处罚决定。智库欧洲改革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梅耶斯(Zack Meyers)表示,美国的裁决可能为里贝拉提供支持。主导《数字市场法案》谈判的欧洲议会议员施瓦布(Andreas Schwab)也敦促里贝拉保持坚定,警告任何执法上的松懈都可能削弱该法律的公信力。 与此同时,欧盟正在敲定《通用人工智能业务守则》,欧盟委员会可能于今年5月以实施法案形式批准该守则。该框架旨在确保科技公司遵守欧洲《人工智能法案》,违反者可能面临高达公司年收入7%的罚款以及更严格的监管审查。 然而,特朗普政府正向欧盟施压,要求放弃该守则。据报道,美国驻欧盟代表团已致函欧盟委员会,称该守则“负担过重”,并对《人工智能法案》的整体实施表示担忧,甚至要求暂停该法案的分阶段实施。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5742.htm)
今日网络上流传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一条朋友圈动态,称为了感谢一家餐饮商户支持,给与再免佣金一年。京东方面向新浪科技回应称,“属实,京东外卖正在和商家联系沟通免佣金。”  据悉,该餐饮商户为天津西青八爷手擀炸酱面总店,该店账号在视频号发布的一条视频中,员工手举刘强东海报,称“本店支持京东外卖”,获得不少转发与点赞。 刘强东转发该视频表示,“感谢这位兄弟支持!找到你的店后再免佣金一年。我干过餐厅,深知餐饮行业的不易。祝您的餐厅红红火火,生意兴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5740.htm)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披露的消息,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近日发布解散公示,拟决议解散,该公告的公示期为2025年4月17日至2025年6月1日。针对该消息,截止发稿前比亚迪方面暂无回应。 资料显示,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3月,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为周亚琳,并由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100%持股。 实际上,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注销背后,是此前已经通过收购易安财险的方式获得了财产保险牌照。 2023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变更股东的批复,同意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受让易安财险10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0%。随后,易安财险更名为比亚迪财险。 比亚迪保险官网显示,目前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为比亚迪保险的运营主体。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5738.htm)
本田组了一个新「朋友圈」。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22069)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22069#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22086)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22086#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