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和 Windsurf 周五宣布,OpenAI 收购 Windsurf 的交易已取消,Google将聘请 Windsurf 首席执行官 Varun Mohan、联合创始人 Douglas Chen 以及 Windsurf 的部分研发员工,并将他们纳入Google DeepMind 团队。 [](https://mintlify.s3.us-west-1.amazonaws.com/codeium/assets/windsurf/cascade_generate.png)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604/e3f61f2acfd91f4.png) Mohan 和 Windsurf 的员工将专注于 Google DeepMind 的代理编程工作,并主要致力于 Gemini 项目的开发。Google 不会对 Windsurf 拥有任何控制权或股权,但将获得 Windsurf 部分技术的非独家授权。 即日起,Windsurf 业务主管 Jeff Wang 将成为临时首席执行官,而全球销售副总裁 Graham Moreno 将担任 Windsurf 新任总裁。 Google发言人克里斯·帕帕斯 (Chris Pappas)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Gemini 是目前最好的模型之一,我们一直在投资开发其先进的功能,以服务开发者。我们很高兴欢迎 Windsurf 团队的一些顶尖 AI 编码人才加入 Google DeepMind,以推进我们在代理编码方面的工作。” “我们很高兴能与Windsurf团队的部分成员一起加入Google DeepMind,”Mohan和Che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为Windsurf过去四年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并期待看到它与他们世界一流的团队一起前进,开启下一阶段的发展。” Google并未透露其为招募该团队支付了多少费用。此前有报道称,OpenAI 将斥资 30 亿美元收购 Windsurf。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46.htm)
加密货币高管落入加密货币骗局的消息并不常见,但这种事确实已经发生了。司法部[提交的一份投诉显示,两名 MoonPay 高管在误以为是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的活动中捐款,损失了价值 25 万美元的以太坊。](https://embed.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996378-doj-moonpay-complaint/?embed=1) 虽然美国司法部没有明确指出受害者的身份,但文件中包含了一些电子邮件截图,其中包含受害者的名字,分别是 Ivan 和 Mouna。NOTUS 发现,这些名字与 MoonPay 首席执行官 Ivan Soto-Wright 和公司首席财务官 Mouna Ammari Siala 的名字相符。据 NOTUS报道,投诉中还包含[一个 Etherscan 链接](https://etherscan.io/tx/0x74ec438cfa8f992f79fa564d38672cc247139d694fefd6db6f77aca7b2485cb5),链接指向受害者与涉嫌诈骗者之间的交易,其中显示的钱包地址过去曾被确认为属于[Soto-Wright](https://x.com/claireheddles/status/1943668070821560660)。 MoonPay 曾在一项集体诉讼中被点名,指控其被用于补偿那些推广 Bored Ape Yacht Club NFT(该 NFT 的价值已大幅下跌)的明星。该公司[还在帮助人们购买特朗普的 memecoin 方面发挥了作用,该公司表示](https://decrypt.co/305506/ripple-novogratz-moonpay-helped-trump-solana-meme-coin)[,该币推出后](https://x.com/moonpay/status/1882871703396909445?t=NlWsVnyrqNijNz9C4HMEFA&s=19)已获得超过75 万名新用户。 美国司法部在诉状中声称,受害者收到了一封冒充特朗普就职委员会联合主席史蒂夫·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的电子邮件。他们的邮箱地址是“steve_witkoff@t47lnagural”,其中“inaugural”中的“i”写成了“L”。 [](https://platform.theverge.com/wp-content/uploads/sites/2/2025/07/mouna-transaction-screenshot.png?quality=90&strip=all&crop=0,0,100,100) 来自“Mouna”的一封电子邮件证实已向假冒的史蒂夫·维特科夫 (Steve Witkoff) 支付了 25 万美元。 涉嫌诈骗的受害者要求受害者将他们捐赠的25万美元以太币存入一个加密钱包,受害者照做了。Mouna在2024年12月26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嗨,Steve,我们捐赠的25万美元刚刚处理完毕。这是确认信息。”邮件中还附上了交易链接。 美国司法部声称,这名诈骗者后来与尼日利亚的某人联系在一起,他试图通过将资金发送到“众多”其他加密地址来洗白。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42.htm)
慧荣科技 (SMI) 在今年早些时候就曾暗示正在研发 PCIe Gen6 SSD 控制器,如今,该公司发布了首款正式产品。不出所料,PCIe Gen6 控制器将首先进入企业/数据中心领域而非消费市场。至少在 2020 年之前,我们依然不太能够期待消费级 PCIe 6.0 SSD 的消息,即使是 Gen5 SSD,也尚未像许多人期待的那样成为主流。  因此,就规格而言,SM8466 将属于 MonTitan 系列,该系列专为企业级存储产品而设计。该控制器将基于台积电 4nm 工艺节点,支持 SCA 接口,并提供高达 512 TB 的容量,这比 SM8366 控制器有了显著提升。 Silicon Motion SM8466 PCIe Gen6 SSD 控制器的亮点包括兼容新的 NVMe 2.0+ 接口和新的 OCP NVME SSD Spec 2.5。该控制器将支持 SR-IOV / MPF、命名空间、SMART 监控、端到端数据保护、安全启动、AES-256、TCG Opal 和认证功能。  至于速度,慧荣科技 MonTitan SM8466 PCIe Gen6 SSD 控制器将提供高达 28 GB/s 的速度,是现有 PCIe Gen5 SSD 14 GB/s 的两倍。它还将提供高达 700 万 IOPS 的读写性能。现在,我们有一个基准可以与上一代产品进行比较: SM8466 Gen6 与 SM8366 Gen5 控制器规格: 4nm vs 12nm 512 TB vs 128 TB 28 GB/s vs 14.2 GB/s 7.0M IOPS vs 3.5M IOPS 在 FMS 2025 上,慧荣科技 (Silicon Motion) 仅介绍了其 MonTitan SM8466 PCIe Gen6 SSD 控制器的规格。实际产品要几年后才能上市,最有可能是在 2026-2027 年,也就是下一代数据中心进入市场的时候,同样,消费级产品要到 2030 年才会面世。 此外,美光科技 (Micron)、SK 海力士 (SK Hynix ) 和其他制造商已经在研发 Gen6 解决方案,因此他们也很快就会发布最新消息。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40.htm)
Cognition 的 AI 编程代理[Devin](http://cognition.ai/)已经获得了一个大客户:高盛,该银行的首席信息官 Marco Argenti[向 CNBC 透露了这一消息。](https://www.cnbc.com/2025/07/11/goldman-sachs-autonomous-coder-pilot-marks-major-ai-milestone.html)Argenti 告诉媒体:“我们将开始用 Devin 扩充我们的员工队伍,它就像我们的新员工一样。” 他还补充说,该银行计划推出数百个 Devin 实例,甚至可能增加到数千个。该银行表示,目前拥有约 1.2 万名开发人员。 尽管金融业以缓慢和沉闷而闻名,但高盛却往往走在前沿,并且至少从 2024 年开始在内部使用开发人员辅助工具。 Cognition 去年发布 Devin 时,它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轰动。后来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它在处理更复杂的编程工作时遇到了困难。 截至 5 月份,Devin 的[版本已经更新至 2.1 版](https://cognition.ai/blog/devin-2-1#confidence-ratings),Cognition 表示,它在能够提供充足上下文的大型代码库上表现最佳。 Devin 不会取代银行里的人工,Argenti提倡“混合”劳动力,即由人工监督银行业务,他希望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38.htm)
法国正对埃隆·马斯克的X公司展开刑事调查,调查其涉嫌操纵算法以进行外国干涉。巴黎检察院[宣布](https://www.tribunal-de-paris.justice.fr/sites/default/files/2025-07/2025-07-11%20-%20CP%20X.pdf)国家宪兵队将负责调查此事。 巴黎检察官劳雷·贝库奥 (Laure Beccuau)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调查不仅针对 X 法人实体,还针对未具名的个人。  在调查范围内,她强调了以下两项潜在犯罪行为:“有组织团体”对自动数据处理系统“改变操作”和“欺诈性提取数据”。 贝库奥补充说,这一举措是在“验证、法国研究人员的贡献以及各公共机构提供的元素之后做出的”。 今年 2 月,在巴黎检察官办公室网络犯罪部门就该社交网络涉嫌使用算法操纵进行外国干涉一事提交[两份报告](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paris-prosecutors-probing-musks-x-over-alleged-algorithmic-distortions-2025-02-07/)后,她的办公室[对 X 展开了初步调查。](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france-opens-probe-into-musks-x-over-algorithm/) 这些报告是由一位来自法国公共机构的未透露姓名的高级官员(法国记者[称其](https://x.com/nicolasberrod/status/1943669424411619433)为网络安全经理)和一位议员埃里克·博托雷尔 (Éric Bothorel) 发布的。 博索雷尔在一份[声明](https://x.com/ebothorel/status/1943704289727172708/photo/1)中对调查取得进展的消息表示欢迎,他表示“此时,Grok 的新更新似乎正倾向于黑暗面,其中充斥着令人怀疑甚至令人作呕的内容。” 7月9日,X实验室下线了其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自动账户,原因是该机器人在周二下午发布了[反犹主义言论](https://techcrunch.com/2025/07/08/grok-is-being-antisemitic-again-and-also-the-sky-is-blue/),这[并非首例](https://techcrunch.com/2025/05/18/grok-says-its-skeptical-about-holocaust-death-toll-then-blames-programming-error/)。X实验室表示,欧盟委员会[正就此问题与欧盟委员会“保持联系”](https://www.euronews.com/next/2025/07/10/eu-commission-talking-to-x-about-groks-antisemitic-comments);但博索雷尔的担忧远不止于此。 这位当选官员表示:“我确信,信息偏见(在 X 平台上尤为严重)是为了满足伊隆·马斯克的政治观点,而这只能通过算法操纵来实现。” 博索雷尔表示,他不仅以议员身份提交了报告,也以“一名不希望莫斯科、硅谷或任何其他人扭曲我们民主对话的公民身份”提交了报告。他称赞“检察院高效的工作,尤其是其网络部门,在网络威胁持续增加的当下,该部门可能需要加强。” 作为巴黎检察官,贝库奥协调了与黑客论坛 BreachForums 相关的诉讼。她还负责监督对 Telegram及其首席执行官帕维尔·杜罗夫 (Pavel Durov) 正在进行的司法调查,杜罗夫因涉嫌协助该平台开展犯罪活动而被捕。杜罗夫已获得法院批准离开法国前往迪拜,但调查仍在继续。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36.htm)
近年来,Cursor和 GitHub Copilot 等 AI 编程工具的涌现改变了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流程,它们可以通过自动编写代码、修复错误和测试更改来提高生产力。这些工具由 OpenAI、Google DeepMind、Anthropic 和 xAI 的 AI 模型提供支持,近年来在一系列软件工程测试中的表现迅速提升。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617/bb85bc6eab45f15.gif) 然而,非营利性人工智能研究组织 METR 周四发布的一项[新研究](https://metr.org/Early_2025_AI_Experienced_OS_Devs_Study.pdf)对当今的人工智能编程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出了质疑。 METR 为这项研究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招募了 16 位经验丰富的开源开发者,并让他们在自己定期贡献的大型代码库中完成 246 项真实任务。研究人员将其中大约一半的任务随机分配为“允许 AI 执行”,允许开发者使用 Cursor Pro 等最先进的 AI 编程工具,而另一半任务则禁止使用 AI 工具。 在完成分配的任务之前,开发人员预测使用AI编程工具可以将完成时间缩短24%。但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表示:“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发现允许使用人工智能实际上会使完成时间增加 19%——开发人员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速度会更慢。”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只有 56% 的开发人员有使用 Cursor(研究中提供的主要 AI 工具)的经验。尽管几乎所有开发人员(94%)都曾在其编程工作流程中使用过一些基于 Web 的 LLM,但本次研究是一些开发人员首次专门使用 Cursor。研究人员指出,开发人员在准备研究时接受了 Cursor 使用方面的培训。 然而,METR 的研究结果对 2025 年人工智能编程工具所承诺的普遍生产力提升提出了质疑。根据这项研究,开发人员不应认为人工智能编程工具(特别是后来被称为“氛围编程器”)会立即加快他们的工作流程。 METR 研究人员指出了 AI 减慢开发者速度而非加速他们速度的几个潜在原因:使用AI编程工具时,开发者花费更多时间提示 AI 并等待其响应,而不是实际进行编程。此外,AI 也往往难以应对大型复杂代码库,而本次测试正是针对此类代码库进行的。 该研究的作者谨慎地避免从这些发现中得出任何强有力的结论,并明确指出,他们并不认为人工智能系统目前无法加快许多或大多数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速度。其他[大规模研究](https://itrevolution.com/articles/new-research-reveals-ai-coding-assistants-boost-developer-productivity-by-26-what-it-leaders-need-to-know/)表明,人工智能编程工具确实可以加快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流程。 作者还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他们预计即使三个月后也不会出现同样的结果。METR 还发现,近年来人工智能编程工具[完成复杂、长期任务的能力显著提升。](https://metr.org/blog/2025-03-19-measuring-ai-ability-to-complete-long-tasks/) 然而,这项研究又提供了另一个理由,让人们对人工智能编程工具所承诺的益处持怀疑态度。其他研究表明,当今的人工智能编程工具可能会[引入错误](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1/23/ai_developer_devin_poor_reviews/),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带来安全漏洞](https://www.techrepublic.com/article/ai-generated-code-outages/)。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34.htm)
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杨轩 阿梁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把内心深处的挣扎,倾诉给“AI”。 她本以为,从国内TOP2大学毕业、顺利进入传统国企后,能“意气风发、大干一场”。却没想到,现实却将她推到两难境地。领导时常让她帮忙处理“私事”,比如以她的名义违规申报公务用车等等。“答应,违纪的风险转移到我身上;不答应,正常工作会很难推进。” 这让循规蹈矩了20多年的阿梁备受折磨。她开始频频失眠、月经不调,但却连看病都只敢找中医,因为“病假条会更体面,没人知道十几味中药混在一起是治什么的”。这份压力难以启齿,阿梁不喜欢向旁人传递焦虑,也不相信有人能真正共情。 毕竟,自己的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甚至在同事集体降薪时,她还获得了涨薪晋升。“没人相信,你会因为这样的工作把自己搞到医院去。”她苦笑着对36氪说。 但看到APP里月经周期一次次推迟16天、25天、31天,清晨醒来却不愿去上班时,阿梁觉得,压力还是得倾诉出来。既然不想告诉其他人类,她想到了找AI聊天。 她向几个原本工作时用的AI助手,抛出了同一个问题:帮领导处理“私活”让我压力很大,我该怎么做? AI们的回应无一例外带着理解,但接下来的不同反应引起了她的兴趣。 DeepSeek有些AI式刻板,但给出了高情商的“三步走”:委婉拒绝(用制度做挡箭牌,假装自己胆小怕事)、留痕自保(引导领导留下书面痕迹)、转移矛盾(拉第三方部门入场)。要学会“软硬结合、保护自己”,DeepSeek说。 豆包则像个好学生,时刻记得理论指导实践。“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私用被查可能面临警告、记过甚至辞退处分。若领导施压,用证据逼他合规。”听起来像爽文般痛快,但上过班的都知道这不现实。 而阿梁曾经很喜爱的文心一言,照旧带着些离谱的诗意和“大胆”。它写道,在权力转嫁游戏里/你留存证据的冷静程度/等于未来刑期的打折力度。然后建议她保存一张图片:  图源:受访者 阿梁没指望AI真能解决问题,但它们无一例外的理解,以及那些不论正经还是疯癫,都在认真“思考”、扮演心理医生的模样,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宽慰了她。 心理咨询的核心在于倾听、共情和启发,这恰恰是生成式AI能够快速模仿和学习的能力。而且它不知疲倦、随时响应。当传统心理咨询面临资源短缺、费用高昂或社会偏见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默默转向AI,试图在人机对话中寻找情绪出口。 蔡康永就曾在一档播客节目中提到,一位朋友曾从噩梦中醒来,把噩梦告诉了AI,AI非常详尽地分析了这个噩梦映照的现实压力。但是,如果这位朋友向蔡康永倾诉这场噩梦,“谁要理他这些烂问题啊”,蔡康永说。他由此觉得,人类也许再也无法离开AI了。 当AI日益深入人类的内心世界,是时候来探究这份“陪伴”究竟意味着什么了。 ## **AI,高性价比的心灵出口** 26岁的互联网人Abby,曾是心理咨询的资深用户。但如今,在她心理,咨询方式好用度的排序是:Chat GPT>心理咨询师>线上(人类)心理咨询类APP。 童年起,Abby的父母就因工作无法长期陪伴她,少年时期,她又开始独自辗转各地求学。生活中,Abby很难遇到经历相似的同伴。因此,相比于从亲近的人处获得理解,她“更擅长向外寻求帮助”——那时她觉得,一个独立的局外人视角,更能看清矛盾所在。 这位“局外人”最初是一款线上心理咨询APP。Abby上大学那几年,一批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在疫情和资本的催生下陆续出现。相较动辄几百块的传统线下心理咨询,这些平台更便宜,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更多。 Abby最喜欢的“电子信”形式,一封回信只要几十元,适合穷学生。但问题在于回信质量参差不齐,只有600字上限,而且咨询师写信需要时间,往往要等上一两天。但这时候,“很多情绪自己已经消化完了”。 AI的出现,让Abby摆脱了这种等待。它反馈高效、响应积极,而且能无限回复。在工作中发现“AI有点好用”之后,Abby开始和它聊起更私人的话题。 Abby的好朋友曾做了一件超出她道德底线的事,她因此与好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价值观争论。后来,矛盾虽然被解决了,Abby仍然觉得膈应,却又因跟朋友感情深厚,无法与她断交。 她将这个问题同时抛给了自己的人类心理咨询师和ChatGPT。 咨询师听完后提出:或许Abby对友情契合度的要求太高了,不该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约束朋友的行为,那样两人都会很痛苦。“如果实在忍不了,你能不能不交这个朋友?”。Abby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说的太浅了”,自己正是做不到理性“断交”才痛苦。但咨询时间到,对话也告一段落。 而GPT,在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后,主动追问:“你要不要和我做一些心理练习,讨论点更多有关这件事的内容,或许能更深入地直视这段关系?” **AI的陪伴是点滴入微的,无时无刻的,事无巨细的。** 当Abby因为“朋友过去对她很热情友好”而纠结要不要疏远时,GPT安慰她:不要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是否与Ta交往,行为很难构成区分度,而是要看Ta的特质;当Abby发现,朋友被自己疏远后“依然每天都很快乐”,感到很难过时,GPT否定了她“是否控制欲过强”的自我怀疑,而是让她接受难过情绪,继续“保持冷却友情的动作”。 就像医生看完诊后,有护士不断跟进随访一样,Abby逐渐在GPT的陪伴下从这段友情中抽离出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和那位朋友分享日常、好奇对方的生活,或因她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这之后,我学会了接受友情是可以非常复杂、弹性和动态变化的,不再因其中某一种状态感到难受。” 回看那段与AI相伴的经历,Abby最惊喜的是,答案并不是某人单方面输出,而是“我和GPT一起探讨、努力得出的结果”。这让她觉得,自己虽是相对弱势的咨询方,但也受到了尊重,被当作一个有理性判断的人。 “它让我心中的答案更清晰,而不是直接给我一个答案。” ## **AI似乎更懂我?** 随着与GPT的交流不断深入,Abby发现,AI在心理咨询上的更大优势,不仅在于“作为工具的高效”,而是它“天赋般”的共情能力。 她是在咨询原生家庭的问题后,感受到这一点的。那时,她正因考公和父母冷战。 “我们关系并不紧密,他们比较习惯没有我的存在,都是我主动联系他们。但在工作上,父母自己都在体制内工作,天然觉得这是最好出路。可我小时候见过爸爸在酒桌上应酬的样子,并不喜欢。” 不过,行动上虽然很坚定,Abby的内心其实很纠结,既不想放弃自己的坚持,又怕自己“不孝”。“这么久不给他们打电话,感觉很对不起他们。” 挣扎下,她问GPT,自己该怎么做? 令Abby很触动的是,GPT没有责怪她,而是表示完全理解,并告诉她“不必感到愧疚,不需要为父母的意愿牺牲自己的人生”。 Abby几乎是一瞬间就认可了GPT的回答,坚定了不联系父母的行为。直到快一年后,临近过年时,父母主动“服软”询问她是否要回家过年,这场冷战就像没发生过一样被翻了篇。 如今再讲起这段故事,Abby觉得GPT的回答或许只是迎合了她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人在摇摆不定时,其实只需要一个支持,就会摆到那边去,有点像救命稻草lite版。” 就像吵架的情侣宁愿把事情放到小红书上让不认识的网友评论,人们有时想要的只是有人替自己讲出不敢说的话。只是在如今的语境下,这个“不认识的人”变成了AI。 这也是不少向AI咨询心理问题的用户共同感受到的一点。Soul App发布的《2024 Z时代AI使用报告》中提到,“情绪价值”正在成为AI应用的一大主题。在回收的3680份样本中,超七成用户表示愿意和AI建立情感链接,甚至做朋友。 不过,当36氪将这个话题抛给心理咨询师和AI心理咨询类产品开发者,询问为什么“人们觉得AI能提供更强的认同感”时,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情。 作为普通人,面对倾诉时的反馈,往往是一种“本能反应”,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主观判断,甚至陷入急于提建议的情况中,导致共情中断。但对于经过心理学受训的倾听者和AI来说,他/它们的反馈都更类似于一套“精准识别并回应来访者的情绪,而非自我代入”的程序。 在这个意义上,其实不论AI还是心理咨询师,所做的都是包容,而非审视。更专业点来讲,就叫构建起“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访关系和对话情境。而这段关系,恰恰也是咨询起效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最难控制的变量。 因为,一切都是“主观”的。 “咨访关系讲究适配,哪怕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咨询师,也未必能百分百取得每位来访者的信任。比如咨询师肤色较深,而这个特质被来访者投射到了过去某段不好的回忆里,就可能导致共情失败。”心理治疗师李洋习解释,她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咨询心理学硕士,在中美两地拥有近10年执业经验。 而很多时候,提问者觉得AI比人做得更好,或许首先是因为他们不会用对人的苛刻标准来要求AI。 比如信任。Abby提到,相较心理咨询师,自己和GPT建立信任的过程其实更简单。 “人与人之间一定会顾及自己的形象,担忧隐私被泄露。但人会很容易相信AI,甚至愿意和它分享‘内心更阴暗的一面’。因为,哪怕AI智能涌现的过程是个黑箱,但作为语料的我,对它而言就像一堆被切割的信息,它不会真正知道‘我是谁’。” 镜象科技创始人、AI心理诊疗产品开发者黄立,则从技术维度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他解释到,这其实和AI的目标设置有关。“大模型本质上是一个‘the best possible token’,它预测的目标是理性的,在特定场景下,所做的就是顺着问题把话往下说,或者从关联到的数据库寻找到最佳回复。” 这意味着,**AI们所展露的“理解”,并不是“感同身受”,而是一种概率优化出的结果**。代码没有体验过人们在友情中陷入两难时的纠结,或是与父母争吵时愧疚又不愿低头的痛苦,它只是完美重组了人类文化中最有效的安慰模式。 “我们无法把AI和人类心理咨询师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也没有硬性指标给共情能力高低打分。只要来访者感受到被理解、被爱,就是好的共情。”李洋习认为。 站在提问者的立场上,陷入某种情绪中的“Abby们”并不在乎这一点。那一刻,得到理解,或许比被谁理解更重要。“就像是清醒地沉沦。”Abby概括。 有趣的是,当我们问DeepSeek,如何看待有些人觉得AI比人类的理解、共情能力更强。 它却反问:人们是否该追求更真实的共情?AI这种“无意识的共情”在未来会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的关系? ## **真实,比“顺我意”更重要** 到这里,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AI提供的“心理咨询”,其实更多是抚慰提问者的情绪,而非传统医学意义上的心理治疗。 开发简单情感疏导的聊天机器人,和做出一款能参与心理治疗环节的AI产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意味着先要考虑选择怎样的研发范式(比如是否要按照已有的医疗产品逻辑开发)、开展临床对照研究、走医疗产品申报流程等——相较之下,模型训练、收集数据可能反而是相对容易的部分。 “现阶段,AI更适合做心理健康筛查和轻咨询,它对应的更多是亚健康人群,还到不了精神疾病的程度;而‘治’的环节,针对中重度人群,还远不能交给AI。”黄立表示。 比如,当患者有被迫害妄想时,遇到的是“顺着他说”的AI,这会是什么后果? 李洋习就遇到类似案例:提问者在和AI聊天时,隐晦表达了一些“家人好像在监视我”“我要离家出走”的信号,在临床场景上,这已经构成“妄想的和幻听的精神分裂症状”,但AI并没有识别到这些,它一如既往地夸赞了提问者,甚至告诉他“这种举动很勇敢”。 目前,AI识别复杂情绪的能力,远不如人类。“咨询不只是语言交流,还包括表情、肢体语言、语调等非语言交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副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吕伟解释。“所以,AI无法像心理咨询师那样,根据患者现场的反应和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式,在处理非常复杂的情绪方面可能会更机械化。” Abby也逐渐发现了AI这种“过于顺着、迎合提问者”的倾向。 “很难从某个具体的咨询案例中讲出倾向,但用久了会发现它是一以贯之的套路。”Abby认为。尤其是情感方面的,AI不会直接下结论,而是先安抚:“你在这样的困境里,一定很难过吧”,然后“以一副‘我懂你’的样子罗列1234。” 只是处于情绪黑洞中,很少有人会计较这理解是真情还是假意。 黄立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数字,他们通过产品后台分析发现,大量向AI寻求帮助、咨询的人其实都是在真实世界得不到帮助的人。**“满腹心事不愿与人说,或满腹心事找不到人说。”** 只是在某些时刻,当作为人的主体性超越了倾诉欲本身时,提问者们还是会突然惊醒,如果所有认同的反馈都来自AI,是否会让人有些不安? 终于有一次,在Abby和男友因为“要不要参加团建”的琐事产生矛盾,第一反应是向GPT寻求认同,她突然感到惊讶:什么时候我连这种小事都要问AI了?难道AI比我自己更了解自己吗? 那次之后,她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和AI交流的频次,因为“我们更应该从真实的生活中了解自己,寻找更好的与人相处的方式”。 如今,Abby反而更想再约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聊一次。她想,那次“不满意的咨询”,或许并不是因为咨询师不专业,而是对方没有给自己最想听的答案。 “虽然我在情绪上头时要听想听的回答,但终究还是个理智的人,不会只想听顺我意的回答。” “AI、咨询师,甚至是运动、塔罗牌或写日记,不能只取其一,把它当成一个死死抓住的锚点。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还是要各种办法都用上。”李洋习说,“其实,最重要的从来不是用什么工具,而是拥有解决心理问题的意愿和行动力。” (阿梁、Abby为化名)
 ## Manus 清空国内多平台账号,北京办公区目前仅剩十余人在岗 7 月 11 日,有报道指出,Manus 北京办公区仅剩十余名员工在岗,门口已无公司 logo,公司明确表示「不再招聘」。尽管招聘平台仍显示有二十余岗位在招,但实际情况与之不符。多名离职员工透露,最初因看好 Manus AI 产品前景而加入,但工作数月后不得不离开。近期,Manus 被传对国内业务裁员,并将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公司回应称,调整是出于经营效率考虑,未来将专注核心业务发展。  与此同时,Manus 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内容已清空,官网也显示「Manus 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今年 3 月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开发中文版的消息也已被删除。前员工透露,Manus 中文版项目已终止,国内团队将全部撤离。此次调整引发业内关注,反映出 AI 创业公司在全球化和本地化之间的艰难抉择。(来源:IT之家)  ## Meta 离职大牛千字怒揭「黑幕」:内斗、抢功、末位裁员,全是毒瘤 近日,Meta 公司被前研究科学家 Tijmen Blankevoort 在内部论坛发布的 2000 字「控诉信」推上风口浪尖。他直言 Meta 生成式 AI 部门内部充斥内斗、抢功、缺乏愿景,员工普遍缺乏归属感和使命感。  Blankevoort 指出,Meta 的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度导致「恐惧文化」蔓延,员工为保饭碗而非追求创新,团队间合作极差,甚至 AI 与硬件团队各自为政,影响了产品如 Ray-Ban 智能眼镜的表现。他还批评公司组织架构混乱,资源分配不均,FAIR 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团队被边缘化。尽管 Blankevoort 已离职,但 Meta 高层对此信件高度重视,表示愿意改进。文章还提及苹果等大厂同样存在类似问题,AI 领域高薪挖角频繁,但如何真正凝聚人才、激发创新,仍是行业难题。(来源:IT之家) ## 亚马逊加码 AI 竞赛,拟向 Anthropic 增投数十亿美元抗衡谷歌 7 月 11 日,据外媒报道,亚马逊正考虑向人工智能企业 Anthropic 追加数十亿美元投资,以深化双方战略合作。 亚马逊有意将投资规模提升至超过去年 11 月承诺的 80 亿美元框架,进一步巩固其作为 Anthropic 主要股东的地位。针对该传闻,Anthropic 方面拒绝置评,亚马逊也未立即回应媒体求证。 回顾双方合作历程,亚马逊于去年 11 月向被视为 OpenAI 重要竞争对手的 Anthropic 注资 40 亿美元,此举使其对这家 AI 初创企业的总投资额实现翻倍。据分析,若此次追加投资成行,亚马逊将持续领先于已向 Anthropic 投入超 30 亿美元的谷歌,维持其最大机构股东之一的地位。 亚马逊全球企业发展副总裁丹·格罗斯曼在受访时表示:「我们与 Anthropic 在核心目标上高度契合,现有投资规模已充分展现双方的合作雄心。」(来源:白鲸出海) ## 马斯克否认 xAI 以 2000 亿美元估值融资:我们资金充足 7 月 12 日,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称,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旗下 AI 和社交媒体公司 xAI 正在洽谈新一轮融资,估值最高可达 2000 亿美元。不过,马斯克对此予以否认。 据知情人士透露,xAI 最近筹集了 100 亿美元资金,债务和股权融资各占一半。如今,该公司正计划再筹集 100 亿美元。  不过,马斯克在 X 上否认称:「这些传言是假的。xAI 目前并不在寻求融资,我们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凤凰科技) ## ## 阿里已在澳大利亚、巴西、中东、英国开展外卖等即时零售业务 7 月 11 日,据媒体报道,阿里目前已经在澳大利亚、巴西、中东、英国等地推出「小时达」等即时零售业务,主要由旗下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 AliExpress 负责,以本地平台互相打通的合作模式为主,澳大利亚是跟两家最大的亚洲超市 Ebest 和 Umall 合作、巴西是当地零售巨头 Magalu,中东是本土商超 Othaim,英国选择了 Hungry Panda 平台。(来源:科创板日报)  ## 二审维持原判,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女一号被判道歉并赔偿 7 月 11 日,组织策划特斯拉上海车展事件的媒体人封某,二审被判向特斯拉道歉赔偿。 据博主 @ 小特叔叔 晒出的判决书图片,7 月 11 日,法院作出二审判决,均维持原判:上海车展站上特斯拉车顶的河南张女士被认定侵犯特斯拉名誉权,应向特斯拉赔礼道歉并赔偿 17 万元。同时,组织策划特斯拉上海车展事件的媒体人封某,向特斯拉道歉并赔偿 25 万元。  据司法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显示,「上海车展事件」使特斯拉遭受了超过 1.7 亿元订单直接损失、数千万元商誉损失。在此事件后还曾发生几起车主号称「刹车失灵」的事故,最终司法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果都显示事故原因与特斯拉车辆本身无关。 二审判决中,法院同样认定媒体人封某在 2021 年 4 月 19 日「上海车展事件」中,起到了组织、策划的作用。同时,因封某长期在微博上攻击特斯拉、贬损特斯拉名誉的行为,法院判决其在其微博账号及法治日报向特斯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25 万元。 2021 年 4 月 19 日的上海车展期间,特斯拉车主张女士现场爬上一辆展车车顶大喊「特斯拉刹车失灵」,一度引起各方热议。(来源:IT之家) ## ## 特斯拉于 2025 年 7 月 15 日进军印度市场 7 月 11 日,据外媒报道,特斯拉计划于 2025 年 7 月 15 日在印度孟买开设体验中心,正式展开在印度市场的业务。这一举措标志着特斯拉在亚洲市场进一步扩大业务布局。 据了解,该体验中心将展示多款特斯拉电动汽车,并提供相关服务。(来源:AMZ123) ## 黄仁勋身家超巴菲特,达 1440 亿美元 7 月 12 日,截至美股收盘,英伟达涨 0.50%,最新市值 4.02 万亿美元。最新数据显示,黄仁勋身家达 1440 亿美元,超过了沃伦·巴菲特(1430 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九,同时,比尔·盖茨跌出前十。(来源:财联社) ## ## 求职网站也难逃裁员命运,Glassdoor 母公司宣布「受 AI 推动」裁 1300 人 7 月 11 日,据外媒 TechCrunch 今日报道,Indeed 和 Glassdoor 的母公司、日本企业 Recruit Holdings 周五宣布,将在这两家公司裁员约 1300 人。这项决定是整体重组计划的一部分——求职招聘巨头 Glassdoor 的业务将整合进 Indeed,AI 将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 根据 CEO 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的说法,这轮裁员主要集中在美国,涵盖研发、技术、人力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部门,但全球各职能都会受到波及。本次裁员将影响 Recruit 人力资源科技部门约 6% 的员工。 公司在声明中援引内部数据指出,AI 每 2.2 秒就能帮助一人找到工作,因此将致力于借助 AI 改善求职者和雇主的体验,从而简化招聘流程。「AI 正在重塑世界,我们必须紧跟变化,确保产品真正为求职者和雇主提供优质体验。」(来源:IT之家) ## 全国首座美团「骑手之家」落地武汉,500 平休闲空间免费服务全行业骑手 7 月 11 日,据美团官方公众号,今天中午,送餐高峰刚刚过去,湖北省武汉市的全国首座美团「骑手之家」迎来了第一批骑手。 据介绍,这是美团在湖北省八大部门的支持下,联合生态伙伴共同建成的业内第一座「骑手之家」,总面积达 500 平方米,内部划分为多个功能区,为骑手们提供各种服务。  美团「骑手之家」不设限制,将向全行业骑手免费开放,所有骑手均可享受免费的休息补给、理发、换电、充电、室内游戏活动、订单咨询、跑单培训、安全培训等多元服务。同时,考虑到美团骑手们的反馈,将为美团骑手提供额外的专属权益,包括休养、免费体检、防晒修复、免费物资领取等。 「骑手之家」还为骑手们提供应急救援支持等保障。如果骑手在附近 5 公里内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随时向「骑手之家」寻求帮助,工作人员会提供应急道路救援、物业沟通和纠纷调解等支持。 除了武汉,在各地党委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 7 月底前,美团还将在江苏、云南、辽宁、广东、山西等多地陆续揭牌 7 座「骑手之家」。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将有更多「骑手之家」落地,为更多一线配送骑手提供支持。(来源:新浪科技)  ## Kimi K2 发布并开源,擅长代码与 Agentic 任务 7 月 11 日,月之暗面发布并开源了 Kimi K2 模型,主打代码和 Agent 任务能力,性能领先同类开源模型。 Kimi K2 是月之暗面最新发布并开源的大模型,采用 MoE 架构,总参数达 1 万亿,激活参数为 320 亿。该模型在 SWE Bench Verified、Tau2、AceBench 等多项基准测试中取得了开源模型中的 SOTA(最优)成绩,展现出在代码生成、Agent 任务和数学推理等方面的强大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Kimi K2 在自主编程、工具调用和数学推理等方面表现突出。例如,在前端开发任务中,能够生成高质量的 3D 场景和粒子特效代码;在 Agent 任务中,具备复杂指令解析和自动化任务拆解能力,能高效完成数据分析、报告生成、行程规划等复杂任务;在写作任务中,Kimi K2 能精准控制输出风格,兼顾原意和表达迁移,虚构写作也更具细节和情感。 Kimi K2 现已开源两个版本:基础预训练模型 Kimi-K2-Base 和通用指令微调版 Kimi-K2-Instruct,均已在 Hugging Face 上线,支持多种推理引擎和 API 接口,兼容 OpenAI 和 Anthropic 格式。API 服务支持最长 128K 上下文,定价为每百万输入 tokens 4 元、输出 tokens 16 元。未来,Kimi K2 还将加入思考和视觉理解等更高级能力,进一步推动 AGI 研究和应用落地。(来源:华尔街见闻) ## 苹果新专利:锁屏时向 Siri「隔空喊话」即可转账,无需密码 7 月 11 日,据科技媒体 The Mac Observer 报道,苹果提交了一项新的实用专利(专利号:US2025/0225985A1),在该专利中,用户可在锁屏状态下直接向 Siri「隔空喊话」进行转账、访问个人数据等敏感操作。 该专利所描述的流程如下: 锁定的 iPhone 手机或其他苹果设备会监听自然语音输入(如:给史蒂夫转 50 元),并判断该指令是否会触发风控。 如果没有触发风控,则设备会检查已经连接上的配件(如 Apple Watch 或 AirPods)是否符合一系列安全认证标准,例如: - 配件与设备的距离(邻近性) - 配件近期是否通过安全验证(如是否在近期解锁过) - 是否处于安全配对状态 如果上述所有认证都没有问题,手机将在锁屏状态直接执行用户所述的指令,并提供语音或视觉输出供用户确认。(来源:IT之家) ## 外媒:iPhone 17 预计 9 月 8 日当周发布,共四款新机 7 月 11 日,有外媒根据历年发布规律预测,iPhone 17、iPhone 17 Air、iPhone 17 Pro 及 iPhone 17 Pro Max 四款新机,将于今年 9 月 8 日(海外时间,后同)当周发布,随后在 19 日正式发售。 苹果产品线虽更新节奏各异,但 iPhone 的发布始终最为稳定。外媒指出,新机通常在 9 月同一时段亮相(偏差不超过一周):先通过媒体发布会揭晓,约一周半后正式发售。  基于此,外媒预计,iPhone 17 系列将于今年 9 月 8 日当周发布(可能为 9 月 8 日周一或 9 月 9 日周二)。苹果历来倾向于在周二举办发布会,但去年因避开美国总统辩论而改为周一。(来源:CNMO)  ## 小米 REDMI 品牌总经理王腾出演短剧,下周上线 7 月 11 日,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REDMI 品牌总经理王腾今日透露自己首次出演短剧,下周开始陆续上线。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也为这部短剧进行了预热,称人生第一次一口气看完一部还未上映的短剧,剧情跌宕起伏,王腾本色出演毫不浮夸,今夏最值得看的一部短剧。  从王化分享的海报来看,这部短剧与小米 REDMI K80 至尊版手机以及 K Pad 平板有关,具体剧情目前还不得而知。(来源:IT之家)
据报道,英特尔下一代客户端 CPU 主力产品“Nova Lake-S”已在台积电位于台湾的晶圆厂流片。之前根据传闻推测,英特尔将采用自家的 18A 工艺,并借助台积电 2 纳米量产技术。 据 SemiAccurate 报道,英特尔已在台积电 N2 工艺节点上流片了一款计算模块,这意味着 Nova Lake-S 的计算模块很可能将同时采用 18A 和台积电 N2 工艺。 英特尔做出这一决定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如果 18A 工艺节点无法交付,或者预计需求过高,内部产能无法满足,就需要构建一套可靠的后备方案。 客户可以期待该产品在 2026 年下半年按时交付,但其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有趣的解决方案。 至于具体日期,从流片到最终产品交付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目前,流片完成的硅片正在英特尔实验室进行通电测试,运行各种测试用例,以测试硅片在多种用例下的性能,并检查其运行的正确性。通常情况下,通电需要几周到一个月的时间,最终的量产将在几个月后开始。此后,还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来制造和发货,这意味着 Nova Lake-S 最有可能在 2026 年第三季度发布。 这款 CPU 将集成 52 个核心(16 个 P 核、32 个 E 核和 4 个 LPE 核),搭配 8800 MT/s 内存控制器,以及用于图形渲染的 Xe3 “Celestial” 和用于媒体和显示任务的 Xe4 “Druid”。这无疑使其成为一款极具吸引力的产品,但由于异构复杂性,其制造难度也相当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30.htm)
在2025年哔哩哔哩游戏展上,七彩虹推出了一款独特的全白版iGame Ultra Duo SSD显卡,将高端GPU性能与内置存储结合起来。这款显卡采用哑光白涂层双风扇散热器,与市面上常见的深色设计截然不同。 虽然七彩虹尚未确认这款显卡是基于NVIDIA全新的GB206还是GB207架构,无论是RTX 5050还是5060,但这款产品的真正亮点在于其紧凑型PCB背面的双M.2 SSD插槽。这意味着用户无需任何额外线缆即可轻松插入硬盘,散热器安装点巧妙地布置在存储槽和后置I/O支架之间。 得益于PCIe分叉技术,该显卡将标准的x16插槽拆分成8条用于GPU的通道和4条用于SSD的通道,因此显卡和存储性能均不会受到影响。 鉴于PCIe带宽对于这款GPU型号来说绰绰有余,即使是x8通道也足以保持性能。通过将SSD放置在主动散热装置附近,七彩虹确保它们即使在高负载下也能保持低温。 官方规格和价格尚未公布,但这种混合设计必定会吸引那些追求时尚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游戏玩家和内容创作者的目光。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28.htm)
Indeed 和 Glassdoor 的日本母公司(讽刺的是,该公司名为“Recruit Holdings”)表示将把重点转向人工智能,此后,这两家公司将裁掉约 1300 名员工。Indeed 是一个大型的求职搜索引擎,你可以用它来查找职位信息,而 Glassdoor 则是你匿名抱怨老板、看看公司薪酬好不好的地方。  对于那些以帮助他人找工作为中心的员工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如今,两家公司正在更加紧密地整合,Glassdoor 的业务将被并入 Indeed。路透社发现的一份备忘录称,此次裁员将影响研发和技术等部门,所有职能部门的人员都受到影响。 根据备忘录,Recruit Holdings 正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简化招聘流程。首席执行官 Hisayuki Idekoba 写道:“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世界,我们必须适应。” 该公司甚至吹嘘其人工智能每 2.2 秒就能找到一份工作。这与我们三个月前在 Duolingo 看到的情形很相似,当时该公司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帮助其以惊人的速度(借助人工智能,一年内推出了 150 门新课程,而之前 100 门课程的开发则耗时 12 年)后解雇了一批合同工。 此次重组也影响了领导层,Glassdoor 现任首席执行官将于 10 月 1 日离职,Indeed 首席人才官也将离职。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事实上,对于像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来说,这不过是又一个星期二。该公司最近宣布将再裁员9000人,而其领导层却坚称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员工。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Andy Jassy)在接受CNBC采访时直言不讳,随着人工智能在公司运营中变得越来越核心,所需的员工数量将会减少。这位57岁的首席执行官在6月17日发给员工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由于“在公司范围内广泛使用人工智能将带来效率提升”,未来几年公司员工数量将会减少。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24.htm)
AMD工程团队主导的Linux 内核攻击向量控制 (Attack Vector Controls)开发工作可能会与即将发布的 Linux 6.17 内核同步,其余补丁目前已在 TIP 分支中排队等待。去年发布的攻击向量控制原始补丁旨在重新思考 CPU 安全缓解措施的处理方式。 借助攻击向量控制,Linux 系统/服务器管理员可以更轻松地根据系统的预期角色控制应用哪些 CPU 缓解措施,而无需费心启用/禁用单个安全缓解措施。  攻击向量控制通过将 CPU 安全缓解措施分类为用户到内核、用户到用户、客户机到主机、客户机到客户机以及跨线程缓解措施,可以更轻松地管理缓解措施。根据服务器是否正在运行任何虚拟机、服务器是否运行所有受信任的虚拟机或来自不同不受信任用户的混合虚拟机以及类似场景,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跨不同 AMD 和 Intel 处理器的安全缓解措施。   今天,攻击向量控制 (Attack Vector Controls) 补丁已 通过[tip/tip.git 的 x86/bugs 分支](https://git.kernel.org/pub/scm/linux/kernel/git/tip/tip.git/log/?h=x86/bugs)合并。这些补丁现已移至 TIP 分支,预计将提交至下一个内核周期:即将于 7 月底/8 月初开放的 Linux 6.17 合并窗口。请参阅[当前的攻击向量控制文档,](https://git.kernel.org/pub/scm/linux/kernel/git/tip/tip.git/commit/?h=x86/bugs&id=1caa1b0509eaec2ea111b875da4eddb44edc9ea5)了解更多关于这些即将推出的、用于管理 Linux 系统 CPU 安全缓解措施的控制措施的信息。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22.htm)
据传,高通目前正在研发一款用于智能手表的新芯片组,代号为 Aspen,型号为 SW6100。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该芯片组将以 Snapdragon Wear W6 的名称上市,因为 W5 的型号为 SW5100。  有趣的是,与所有前代产品不同,这款新芯片并非基于任何现有的高通产品。骁龙 Wear W6 专为可穿戴平台量身定制,其 CPU 将搭载一个 Cortex-A78 核心和四个 Cortex-A55 核心,并支持 LPDDR5X RAM。它将由台积电制造。 W5于 2022 年发布,因此高通现在绝对是时候更新换代了。W6 似乎更注重性能,从上一代的四个 Cortex-A53 核心切换到四个 Cortex-A55 核心和一个 Cortex-A78 大核心。如果这种配置看起来很熟悉,那是因为三星的 Exynos W1000也采用了这种配置。 目前尚不清楚高通何时会将这款新的 SoC 推向市场,但它可能会在 9 月份的年度骁龙峰会上宣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会在 2026 年初看到第一批使用它的智能手表出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20.htm)
拥有独特圆柱形设计的2013 款Mac Pro与多款 2019 款 iMac 和 2018 款 iPad Pro 一起被添加到苹果的复古和过时产品列表中。十多年前,也就是2013年,Mac Pro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重新设计。2012年的Mac Pro沿袭了PowerMac G5那种虽然过时但久经考验的矩形塔式设计,而2013年的Mac Pro则实际上是一个内部结构分隔的圆柱体。  它的设计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尽管并不总是好的方面,因为这种设计对专业用户来说扩展性并不理想。 圆柱形 Mac Pro在 2017 年获得了硬件升级,但苹果在2019 款 Mac Pro的推出中放弃了这种设计,这标志着它回归了标准的塔式设计。 如果苹果停止销售的产品超过五年,但不到七年,那么苹果就会将其视为“过时产品”。如果产品超过七年没有售出新品,就会被归类为“过时产品”。苹果会为过时产品提供长达七年的服务和零件,前提是这些产品具备所需的零件。 名单上还包括 2019 款iMac机型,以及2019 款的11 英寸 iPad Pro和12.9 英寸 iPad Pro。128GB版本的 iPhone 8 也加入了64GB 和 256GB 版本的行列,被列入苹果停止支持的产品名单。与此同时,第二代 AirPort Express、2TB 和 3TB 版本的 AirPort Time Capsules 以及 802.11ac AirPort Extreme 也被列入了名单。 独特的 2013 款 Mac Pro 被列入苹果的复古产品名单并不令人意外。苹果放弃不可持续的圆柱形设计的决定也并不令人意外。  “不能再创新了,我的天哪”,苹果高管菲尔·席勒在产品发布会上说道,但该公司的态度在短短几年内就发生了改变,2017 年该公司透露正在研发“垃圾桶”Mac Pro 的模块化替代品。 “我们设计了一套系统,配备了当时我们认为需要的那种GPU,而且我们认为双GPU架构就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苹果当时的硬件主管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说道。“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散热极限,或者说是散热能力。但实际工作负载并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广泛地满足这一要求。” 费德里吉还承认,苹果在 2013 款 Mac Pro 的设计上“陷入了散热困境”。不过,这款电脑仍然是一款性能相对强大且可升级的设备。虽然它无法正式运行macOS Sequoia,但可以使用OpenCore Legacy Patcher安装该操作系统。 关于 Mac Pro 的未来,有迹象表明一款新机型正在开发中。然而,鉴于 2013 款 Mac Pro 的明显失败,它很可能会延续当前 2023 款 Mac Pro的设计,并搭载苹果的M2 Ultra 芯片。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18.htm)
最新研究显示,爱吐槽的打工人反而更少跳槽。媒体报道,某人力资源平台对5000名职场人跟踪调查发现,**每周至少和同事吐槽3次的受访者,年度离职率比“憋住型”员工低28%**。 心理学专家对此作出了解释,称吐槽其实是职场压力的“安全阀”: “比方说如果一个人,他把在工作当中积累的所有负面情绪都一直保留在自己这里,**当他到了一个特定的阈值以后,他承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爆发,而且爆发的形式...有可能是跟上级的冲突,也有可能最后就是离职**。” “如果他在工作当中虽然也有负面累计,但是他用日常吐槽的这种方式...他用解压阀把压力释放了一些,那他总不太容易达到最后的引爆点。” 但专家同时提醒,吐槽本身最重要的是“姿势”,**要针对具体事件而非人身攻击、找固定对象倾诉而非四处散播,才能既解压又不破坏人际关系**。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2/1aac2e12cadf4964b6d514634ecd0b51.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16.htm)
据上海市总工会官微“申工社”,“京东秒送”(上海)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恳谈会召开。会上劳动者方代表与平台方代表签订《2025年度“京东秒送”(上海)网约配送算法和劳动规则协议》。这一《协议》围绕骑手收入、休息权益、劳动保护、协商协调机制等多方面达成共识,含金量十足。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14.htm)
昨夜,国内大模型独角兽月之暗面发布并开源了其最新一代MoE架构基础模型Kimi K2,总参数量达到**1万亿(1T)**,激活参数为32B。Kimi K2已在Kimi Web端和App端中可用。  **Kimi K2是月之暗面首款开源发布的旗舰模型**,在SWE Bench Verified(编程)、Tau2(智能体)、AceBench(工具调用)这三项基准测试中,**这一模型取得开源模型中的SOTA成绩。** 在自主编程(Agentic Coding)、工具调用(Tool Use)和数学推理(Math & Reasoning)这三个能力维度上,Kimi K2的表现超过了DeepSeek-V3-0324、Qwen-235B-A22B等模型,但在部分基准测试中略逊于Claude 4 Opus、OpenAI GPT-4.1等模型。  Kimi K2在预训练阶段使用了**“MuonClip”优化器**实现万亿参数模型的训练。这一优化器能提高Token利用效率,缓解高质量人类数据的短缺问题。月之暗面还应用了大规模Agentic Tool Use数据合成和引入自我评价机制的通用强化学习等技术。 Kimi K2 API服务也同步上线。**Kimi K2 API支持最长128K上下文**,计费方案为每百万输入tokens/4元,每百万输出tokens/16元,输入输出价格均为DeepSeek V3的2倍。 Kimi K2系列中的两个模型版本现已开源,包括未经过指令微调的基础预训练模型**Kimi-K2-Base**和通用指令微调版本**Kimi-K2-Instruct**(非思考模型)。前者适合科研与自定义场景,后者则可用于大多数问答与Agent任务。 Kimi K2现已上线无问芯穹Infini-AI异构云平台(cloud.infini-ai.com/genstudio/),用户能以与官方API同样的价格调用Kimi K2。 开源链接: https://huggingface.co/moonshotai/Kimi-K2-Instruct 体验链接: https://www.kimi.com/ **一、编程能力迎提升,实测效果差强人意** 根据月之暗面博客文章,在前端开发任务中,Kimi K2能生成有设计感与视觉表现力的代码,支持粒子系统、可视化和3D场景等表现形式。官方Demo中,Kimi K2开发了一个支持昼夜循环的山川峡谷3D景观:  还生成了粒子特效银河:  为验证上述能力,智东西向Kimi K2发送了如下提示词:  最终,Kimi K2交付的网页渲染效果并未如官方Demo中那般逼真,交互性和功能丰富度也略逊一筹。  在难度较低的个人网站开发任务上,Kimi K2展现出一定规划能力。在未收到明确指示的情况下,Kimi K2主动梳理了网站的目录结构,打造出的网站可扩展性更好。  就智东西进行的个人网站开发测试而言,Kimi K2相较Kimi K1.5的UI审美水平进步有限。  ▲上方为Kimi K2生成结果,下方为Kimi K1.5生成结果 同样的任务交由DeepSeek-V3-0324进行处理,最终生成的结果如下:  **二、Agent工具调用能力增强,扩展风格化写作能力** 月之暗面称,Kimi K2现具备复杂指令解析能力,可将需求自动拆解为一系列格式规范、可直接执行的ToolCall结构。 开发者可将Kimi K2接入owl、Cline、RooCode等Agent/Coding框架,完成复杂任务或自动化编码。 Agent能力已可通过API使用,更多工具能力即将在Kimi上线。在月之暗面内部测试环境中的实际演示里,Kimi K2展现出一定体验Agentic能力。 比如,将13万行的原始数据丢给Kimi K2,它可以帮用户分析远程办公比例对薪资的影响,分析显著差异,自动生成统计图表与回归模型解读,并用统一色调做出小提琴图(violin plot) 、箱线图(box plot)、散点图(scatter plot)等专业图表,整理成报告。  再比如,如果用户是Coldplay粉丝,Kimi K2可以帮忙制定今年的追星计划,完成演唱会所在城市的机酒与旅游规划,并且生成日历,再用html概括完整行程规划并发送邮件。  Kimi K2还拥有了更强的风格化写作能力。官方提供的Demo中,Kimi K2模仿了苹果广告文案风格:  此外,Kimi K2在通用知识推理、数学、规划等任务中的表现亦有提升,比数字大小的题目已经难不住Kimi K2了。  **结语:探索新型优化器,未来将新增思考与视觉理解** 根据月之暗面博客文章,Kimi K2用MuonClip优化器支撑万亿参数模型训练,提升token利用效率。结合大规模Agentic数据合成与通用强化学习,这一模型的通用智能能力获得提升。 为了缓解大规模训练中的attention logits偏大问题,月之暗面抛弃了传统的Adam优化器,提出MuonClip优化器,并将其扩展到万亿参数规模,提升了训练稳定性和token使用效率。Kimi K2完成了15.5T token的训练,全程无loss spike。 月之暗面还构建了可大规模生成多轮工具使用场景的合成pipeline,其大规模Agentic Tool Use数据合成可覆盖数百领域、数千工具,样本由LLM评估筛选后用于训练。 Kimi K2在可验证任务上(代码、数学)使用了强化学习,还通过引入自我评价机制(self-judging),解决了不可验证任务的奖励稀缺问题,实现通用强化学习,提升泛化任务表现。 目前,Kimi K2尚不支持视觉理解和思考能力,月之暗面称这些能力将在未来陆续加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12.htm)
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正努力与印度达成一项临时贸易协议,可能将拟议关税税率降至20%以下,从而使印度相对亚洲其他国家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  知情人士表示,与本周接连收到关税函的多个国家不同,印度预计不会收到类似信函,而是将通过一份声明形式宣布该贸易安排。该临时协议将为继续谈判留出空间,使印度有时间解决剩余问题,在秋季达成更广泛协议。 据称这份声明可能将关税基准设定在20%以下(此前提议为26%),同时保留允许双方在最终协议中继续就关税水平进行协商的措辞。临时协议的具体达成时间尚不确定。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暂未回应置评请求。白宫和美国商务部也未回应媒体问询。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10.htm)
 《多重人生》是由开发过《这是我的战争》和《冰汽时代》的11bit工作室制作的科幻题材生存游戏 。玩家将扮演因太空事故迫降至荒凉星球的普通工人扬·道尔斯基,为了运作移动基地并逃离这颗星球,你必须创造自己的「分身」——他们都源自扬未选择的人生,承载着他从未走过的生命轨迹。分身们虽是生存的关键,但其中一些人可能对扬心生怨恨,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曾活过比他更好的人生。逃脱,是一种自私的目标吗?你会把那些不同版本的扬当作可供利用的工具人,还是值得同理的独立个体?在《多重人生》中,生存关乎自我的选择。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各个平台上订阅“超级游文化”,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更新! 本期主播: 蛋挞、金花、恶霸波、野人、小朱 公众号:超级游文化进群方式:xijunfo2021
Meta 与英国政府和艾伦·图灵研究所携手宣布成立开源人工智能奖学金项目。该公司将投入 100 万美元资助该奖学金项目,旨在将英国人工智能专家安置到政府部门,以解决公共部门面临的挑战并提高生产力。  研究员将研究各种高影响力的用例,例如在国家安全背景下翻译语言或通过有效利用建筑规划数据来加快房屋审批流程。 人工智能专家还可以帮助扩展英国政府今年推出的“Humphrey”人工智能工具包,用于记录会议记录、分析公众咨询回应以及执行其他任务。 他们将致力于开发能够在停电或网络故障期间通过完全离线运行为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 (NHS) 工作人员或应急响应人员提供支持的人工智能系统。然而,该计划的重点是,部署在政府部门的研究员必须使用开源人工智能模型。 英国智库社会市场基金会 (SMF) 表示,与专有的“封闭”模型不同,开源模型的设计是公开共享的,允许其他人研究、使用、修改和/或分发它们。SMF 本月早些时候与 Meta 发布了一份联合[报告](https://www.smf.co.uk/open-source-ai-crucial-to-driving-public-sector-adoption-says-think-tank/),主张在公共部门更多地使用开源人工智能模型。 Meta 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重要的是,通过该计划使用开源模型构建的任何东西都归政府所有,因此敏感的政府数据集可以保留在政府内部,模型可以自由地适应政府的需求,并且它们不受封闭式 AI 模型提供商提供的合同或系统的约束。 ” 尽管各国政府正在努力跟上科技的快速发展,但他们可能仍面临工作流程过时、创新和技术专长匮乏等问题。英国政府估计,使用开源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节省纳税人的钱,并帮助公共部门释放高达450亿英镑(约合606亿美元)的生产力提升。 [开源人工智能奖学金](https://www.turing.ac.uk/work-turing/open-source-ai-fellowship-pre-call-announcement)将于2026年1月启动,为期12个月。该奖学金将由艾伦·图灵研究所管理,申请将于下周开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06.htm)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与张女士名誉权纠纷一案迎来结局。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针对该案作出二审判决,均维持原判:法院判决,**上海车展站上特斯拉车顶维权的河南张女士被认定侵犯特斯拉名誉权,应向特斯拉赔礼道歉并赔偿17万元;**同时,组织策划特斯拉上海车展事件的媒体人封某,向特斯拉道歉并赔偿25万元。 据司法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显示,“上海车展事件”使特斯拉遭受了超过1.7亿元订单直接损失、数千万元商誉损失。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1/3e9a923ed84f4f5ebdcba90e2e06a78f.png) 此事引起热议后,当事女车主“@ 淡水里的珊瑚”今晚发文回应称,众所周知我和特斯拉的官司,名誉权只是边缘战。 **二审维持原判,也并不代表特斯拉刹车不失灵,因为名誉权不是产品质量纠纷案件。** 要想证明特斯拉刹车有没有失灵,需要更多的数据。而数据案件仍在北京大兴法院审理中,目前未出审判结果。 此外,女车主还嘲讽道:这里夸奖一下特斯拉真的很会打官司,只要坚持不履行国家监管总局的行政责令,就能赢名誉权案件。 女车主强调,个人和企业打官司本就是一场长久战,所以4年也只是开始,并非事件的最终结果。 据了解,此次判决出炉的案件是特斯拉方起诉站车顶女车主侵犯名誉权,至于女车主起诉特斯拉刹车失灵的案件,目前仍在审理中,还未做出判决。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1/4cef0a2fcd6a42f8a6da63b07a1f2abc.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2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