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通过《双城之战》所撬动的价值、所激发出的大量激情,将会是游戏IP开发行业中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Games Workshop 在股市公开消息披露中宣布,已与亚马逊就《战锤40K》世界观的[创意指导方向](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5962)达成共识,并签订了相关协议。除了将允许亚马逊将《战锤40K》改编为影视剧之外,该协议还包括与授予亚马逊任何影视内容相关的周边商品授权权利。  亨利·卡维尔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表示,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和 GW 以及亚马逊共同努力,今后将揭晓更多详情。值得一提的是,Games Workshop 公司授权收入同比增长了150%,达到了3000万英镑,远超分析师预期。  GW 也在公开消息披露中强调,相应内容制作过程将需要数年时间。因此对于截至6月的财年预测没有做出任何调整。分析师认为,距离首部《战锤40K》真人剧的推出还有相当长的要走。以《魔戒:力量之戒》为例,该剧从构思到面世用了五年时间。
## **「 Top 3 News 」** ### **小米汽车新SUV定名YU7,计划明年夏季发布,挑战特斯拉Model Y** **要点:** 中国科技巨头小米汽车在电动车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继今年早些时候宣布正在开发一款SUV车型以对抗特斯拉Model Y后,小米汽车终于揭晓了这款新车型,并宣布其命名为YU7。小米汽车在2024年以强劲的势头结束了其突破性的一年,推出了第二款定制车型。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电动汽车制造部门三年前还不存在,如今已经开发、规模化生产并交付了一款名为SU7的时尚电动轿车,并推出了其1,548马力的版本SU7 Ultra。 小米汽车在3月推出SU7后,报告称在中国仅用32天就生产了10,000辆,设定了在年底前交付超过100,000辆的生产速度。据上个月报道,小米仅用230天就达到了100,000辆的目标,远早于计划,使其能够重新调整目标,今年生产130,000辆SU7。SU7生产启动后不久,小米分享了第二款车型SUV的计划,该车型已经在开发中,并将特斯拉Model Y作为其主要竞争对手。当时,小米表示,计划在2025年底北京亦庄的电动汽车生产设施第二阶段完成后开始生产这款新SUV。直到今天,我们只看到了SUV的谍照,但小米已经揭晓了其外观并分享了其型号名称——YU7。此外,以小米一贯的风格,目标投产时间似乎比预期更早,可能会在2025年秋季之前向中国客户推出。 它的长度为4,999毫米,宽度为1,996毫米,高度为1,600毫米,轴距为3,000毫米。SUV重2,405公斤(5,302磅),最高时速可达253公里/小时(157英里/小时)。文件中唯一的型号配备前后电机,分别可达到220千瓦和288千瓦的峰值功率。这些电机将由宁德时代的锂离子三元电池供电,但目前其容量未知。与此相比,小米SU7目前提供标准版和Max版,分别提供700公里(435英里)和810公里(503英里)的CLTC续航里程。后者来自101千瓦时的电池组,轿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65公里/小时(165英里/小时)。 随着小米准备在2025年正式推出YU7 SUV,更多细节将在2025年揭晓,但就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它看起来是另一款将在中国大卖的赢家。以小米目前的扩张速度,很难相信小米不在探索其他市场的扩张。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小米YU7(来源:小米) **观点:** 小米汽车的YU7 SUV的推出,标志着小米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进一步扩张和深化。从科技巨头转型为电动车制造商,小米汽车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体现了其在技术和制造能力上的强大实力,也展示了其在市场战略上的敏锐洞察。 YU7 SUV的推出,是小米汽车在产品线上的又一次重要布局,旨在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并与特斯拉Model Y等竞争对手展开直接竞争。YU7的设计理念和性能参数,预示着它将是一款具有高性能和高科技配置的电动SUV,这将有助于小米汽车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从市场角度来看,YU7的推出将进一步加剧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在SUV这一热门细分市场。 小米汽车的快速增长和扩张,不仅对特斯拉等传统电动车制造商构成挑战,也对其他新兴的电动车品牌形成压力。小米汽车的快速生产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可能会改变电动车市场的格局。此外,小米汽车的全球化布局也值得关注。随着YU7等新车型的推出,小米汽车有望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与全球电动车品牌竞争。小米汽车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其产品力,还需要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布局。 ### **比亚迪新一代“刀片电池”将于2025年推出,预计降低15%的电动汽车电池成本** **要点:**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BYD)宣布,其下一代“刀片电池”将于2025年推出,这一技术革新有望在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和快速充电能力的同时,显著降低电池成本。比亚迪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紧随宁德时代(CATL)之后,其新技术有望缩小与市场领导者的差距。 比亚迪中亚区总经理曹爽(Cao Shuang)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确认,比亚迪将在2025年推出新一代刀片电池。他指出,新电池将“增强我们车辆的行驶距离”,并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快的充电速率。据最新消息,比亚迪还计划实现成本降低15%。新电池的能量密度将达到210 Wh/kg,峰值放电率可达16C。据悉,比亚迪将推出两种版本的刀片电池,一种提供较低的能量密度。高能量密度(210 Wh/kg)的刀片电池将支持8C放电率和3C充电率。而能量密度为160 Wh/kg的短刀片格式将提供16C放电率和8C充电率,且电阻更小。 比亚迪计划将高能量密度单元的成本比当前约150 Wh/kg能量密度的刀片电池降低15%。这一举措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价格战中具有重要意义。据高盛研究预测,到2026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的平均价格将比2023年下降50%,预计平均电池价格可能从2023年的每千瓦时149美元降至80美元。这一价格水平将使电动汽车在美国实现与汽油车在未补贴基础上的拥有成本平价。 比亚迪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中占有16.4%的份额,而宁德时代以36.7%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比亚迪在11月创下了超过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记录,有望在今年超过福特和本田的销量。比亚迪在2024年的前11个月已经售出了370万辆汽车,继续保持其强劲的市场表现。  比亚迪海豚(来源:Electrek) **观点:** 比亚迪新一代刀片电池的推出,预示着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又一重大进步。这一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电动汽车的性能,还可能通过降低成本来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在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的推广一直受到电池成本高企的限制,比亚迪的新电池技术有望打破这一瓶颈。从环保和能源转型的角度来看,比亚迪的这一举措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全球对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电动汽车作为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比亚迪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电池成本,有助于降低电动汽车的总体拥有成本,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此外,比亚迪在全球电池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将因此得到加强。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比亚迪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有望进一步提升其市场份额,与宁德时代等竞争对手形成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总体而言,比亚迪新一代刀片电池的推出,不仅是比亚迪自身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我们有理由期待电动汽车在未来交通出行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 **特斯拉Model Q传闻:中国传出将推出起售价低于3万美元的新型电动汽车** **要点:** 近期,有关特斯拉即将推出一款名为Model Q的新型电动汽车的传闻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这款新车预计售价将低于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8万元),有望在2025年上半年正式亮相。据悉,Model Q将基于特斯拉的新“未封装”平台打造,代号为“红杉”,其尺寸将比Model 3小15%,重量轻30%。Model Q预计将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包,提供53千瓦时和75千瓦时两种配置,并有单电机和双电机版本可供选择。 这一新车型的推出,将进一步丰富特斯拉的产品线,并有望吸引更多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尽管如此,Electrek网站对此消息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特斯拉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在与德意志银行的投资者会议上透露这一信息的可能性非常小。此外,特斯拉已确认,目前除了Cybercab之外,没有计划在其未封装平台上生产其他车型。Electrek猜测,这些传闻可能与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发布的另外两款新电动汽车有关。  特斯拉新型电动车发布会假想图(来源:Electrek) **观点:** 对于特斯拉Model Q的传闻,业界认为这可能是市场对特斯拉产品线的期待和猜测。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其每一次产品更新都会引起全球的关注。Model Q的传闻,如果属实,无疑将进一步巩固特斯拉在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力。从技术角度来看,Model Q的推出将展示特斯拉在电池技术和轻量化设计上的最新进展。15%的尺寸缩减和30%的重量减轻,意味着特斯拉在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这对于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特斯拉可能会选择在现有平台上推出更经济的车型,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新的“未封装”平台。这样的策略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 ## **「 大事件 」** ### **现代汽车计划在印度建立600个快速充电站,加速电动汽车普及** 现代汽车近日宣布,计划在未来七年内在印度全国范围内建立近600个公共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以加速印度电动汽车(EV)的普及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举措是现代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印度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据《商业标准》报道,现代汽车高管Jae Wan Ryu表示,预计到2030年,印度的电动汽车市场将加速增长,现代汽车希望通过提供更强大的基础设施来推动这一进程。该项目将重点放在高速公路上的长途通勤上,计划在主要高速公路和大城市安装快速电动汽车充电器。目前,印度大约有12,146个公共电动汽车充电站。  现代Kona电动车印度(来源:Electrek) 现代汽车已与泰米尔纳德邦政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计划到2027年在该邦建立100个电动汽车充电站,其中10个将在本月底前投入运营。到今年年底,现代汽车将在印度建立一个包含50个快速充电器的网络。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00名客户(包括现代汽车司机和其他品牌司机)使用了现代汽车的充电网络,完成了约50,000次充电会话,总能耗达到73万单位。这家韩国汽车制造商的充电器峰值充电输出功率高达150千瓦。此外,现代汽车计划逐步构建一个强大的本地制造电动汽车阵容,这些电动汽车可以利用快速充电。迄今为止,这家韩国汽车制造商已售出约4,061辆电动汽车,包括第一代Kona Electric和更新前的Ioniq 5。 现代汽车的下一步计划包括在印度推出其最畅销SUV的改良版——Creta。公司将在下个月的Bhara Mobility Global Expo上展示Creta EV。到2026年下半年,品牌将推出一款电动跨界车,与雪铁龙e-C3竞争。印度的电动汽车市场目前非常火热,受到新政府激励措施和国内外电动汽车公司的增加投资的推动。尽管许多国家如中国和英国正在减少激励措施,印度仍在继续推进,电动汽车销量不断增加。 目前,政府批准的公司可以以降低的15%的关税进口价值35,000美元及以上的电动汽车,相比之下,通常的税率更高。此外,公司每年可以以这一较低的税率进口多达8,000辆电动汽车,未使用的进口配额可以转移到下一年。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以说服公司迈出这一��。例如,特斯拉一直在推迟其在印度建立20亿美元工厂的初步计划,迫使政府考虑更多的激励措施,以实现其电动汽车梦想。 ### **斯特兰蒂斯与Zeta能源合作开发锂硫电池,目标2030年为电动车供电** 全球汽车制造巨头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与Zeta能源公司(Zeta Energy Corp.)宣布达成联合开发协议,旨在推进电动车应用的电池单元技术。此次合作的目标是开发具有革命性重量能量密度的锂硫电动车电池,同时实现与当前锂离子技术相当的体积能量密度。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可能拥有一个重量显著减轻但可用能量与当代锂离子电池相同的电池包,从而实现更大的续航里程、改善操控性和提升性能。此外,该技术还有望将快速充电速度提高高达50%,使电动车拥有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预计锂硫电池的成本将低于当前锂离子电池成本的一半。 斯特兰蒂斯首席工程和技术官内德·库里克(Ned Curic)表示:“我们与Zeta能源的合作是推进我们电气化战略的又一步,我们致力于提供清洁、安全且经济实惠的汽车。像锂硫这样的突破性电池技术可以支持斯特兰蒂斯到2038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同时确保我们的客户享受最佳的续航里程、性能和经济性。”  斯特兰蒂斯与Zeta(来源:ElectricCarsReport) Zeta能源首席执行官汤姆·皮莱特(Tom Pilette)表示:“我们非常兴奋能与斯特兰蒂斯合作开展这个项目。Zeta能源的锂硫电池技术与斯特兰蒂斯在创新、全球制造和分销方面的无与伦比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电动车的性能和成本效益,同时增强电池和电动车的供应链弹性。” 这些电池将使用废料和甲烷生产,与任何现有电池技术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降低。Zeta能源的电池技术旨在在现有的超级工厂技术内生产,并利用欧洲或北美的短且完全本地化的供应链。合作包括前期生产开发和未来生产的规划。项目完成后,目标是到2030年为斯特兰蒂斯的电动车提供动力。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锂硫电池技术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的性能。 硫广泛可用且成本效益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供应链风险。Zeta能源的锂硫电池使用废料、甲烷和未精炼的硫,这是各种行业的副产品,且不需要钴、石墨、锰或镍。开发高性能且经济实惠的电动车是斯特兰蒂斯“Dare Forward 2030”战略计划的关键支柱,该计划包括提供超过75款纯电动车型。斯特兰蒂斯采用双化学方法来服务所有客户,并探索创新的电池单元和包装技术。 ### **Milence在德国开设首批两个充电中心,加速无化石燃料道路运输** Milence,这家由戴姆勒卡车(Daimler Truck)、TRATON集团和沃尔沃集团(Volvo Group)共同投资的合资企业,已正式进入欧洲最大的道路运输市场——德国,近日在莱比锡附近开设了两个最先进的公共充电中心。这两个充电中心战略性地位于主要货运走廊沿线,将柏林与德国南部及波兰连接起来,标志着Milence在加速无化石燃料道路运输任务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Milence首席执行官Anja van Niersen在谈到开业时表示:“我们在德国开设的首批两个中心证明了我们致力于跟上市场对可靠和可访问的电动充电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欧洲主要的道路运输市场,德国在推动向无化石燃料道路运输的转变中至关重要。我们决心保持这一势头,并与所有当地利益相关者合作,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建设。”  Milence德国(来源:ElectricCarsReport) Milence通过与领先的电子移动服务提供商(eMSPs)合作,确保所有用户的可访问性和透明度,并提供强大的支付系统。驾驶员可以使用各种充电卡支付。通过Milence应用程序和银行卡直接支付的选项也可用。默认充电费率是每千瓦时0.399欧元(不含增值税),Milence应用程序和每个充电点都显示价格详情。Milence中心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建设。所有充电站使用100%绿色能源,建筑实践优先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创新的混凝土解决方案,确保30年的使用寿命和最小的环境影响。除了高性能充电外,Milence中心还为驾驶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便利设施包括有控制访问的安全围栏停车区、照明空间、摄像头监控、Wi-Fi以及休息和恢复设施,为驾驶员及其车辆创造最佳的充电体验。 ### **分析师预测电动汽车Rivian的股票走势看涨** Rivian的股票在周一获得分析师的大幅升级后再次成为焦点。由于面临“巨大的市场机会”,Rivian可能具备成为电动车市场真正参与者的潜力。该公司股票在获得分析师的称赞后有所回升。凭借独特的品牌、差异化技术以及亚马逊和大众的支持,Rivian在电动车初创企业中脱颖而出。根据Benchmark Securities的说法,Rivian有潜力在未来几年内占据“巨大市场机会”的重要份额。该分析公司开始对Rivian股票进行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和18美元的目标价格,预示从其前14美元的收盘价上涨28%的潜力。在四月份因升级而暂停生产几个月后,Rivian的生产预计将回升,这将有助于降低销售价格同时提高利润率。Benchmark还强调了Rivian不断扩展的充电网络。该公司在给投资者的一份说明中指出,在电动车新进者中,Rivian似乎特别有利,它已与亚马逊和大众签订了合同。  Rivian R2(来源:Electrek) Rivian计划于2026年推出更小型的R2电动SUV,起始价为45,000美元,预计将吸引新市场的买家。该车型最初将在伊利诺伊州Normal的工厂生产,随后Rivian将在乔治亚州扩建新工厂以增加产能。今年,Rivian预计将生产47,000至49,000辆车。停工后,Normal工厂的生产能力可达到每年150,000辆车。R2投产后,预计总产能将达到215,000辆,其中R2将单独贡献155,000辆。 ## **「 酷产品 」** ### **梅赛德斯-AMG发布全新PureSpeed,限量250台,复古赛车灵感之作** 梅赛德斯-AMG近日发布了一款全新的超级跑车——PureSpeed,这不仅是一台性能猛兽,更是梅赛德斯“神话”系列复古赛车灵感车型的开篇之作。全球限量仅250台的PureSpeed,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成为了超级跑车市场的新焦点。  梅赛德斯奔驰Pure Speed(来源:TopGear)  梅赛德斯奔驰Pure Speed(来源:TopGear) PureSpeed搭载了一台双涡轮增压V8发动机,能够输出577马力和590磅-英尺的扭矩,使得这款超级跑车能在3.6秒内完成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最高时速可达195英里/小时。值得一提的是,PureSpeed并未配备传统风挡,而是为乘员提供了头盔,以保护他们免受高速行驶中飞虫的冲击。 动力通过九速多离合变速器和梅赛德斯的4MATIC+全轮驱动系统传递至路面,同时车辆还配备了主动悬挂和陶瓷刹车等高端配置。PureSpeed的车顶上方是受到F1启发的“光环”设计,甚至还有氛围照明,增添了一份科技感。而前文提到的头盔内置了对讲系统,使得驾驶员和乘客即使在高速行驶中也能保持对话。  梅赛德斯奔驰Pure Speed(来源:TopGear) PureSpeed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梅赛德斯的赛车传统,其外观细节如座椅后方的巨大进气口、前部的透明挡板以及21英寸锻造铝合金轮毂等,都透露出浓厚的赛车气息。尽管如此,其红/黑/灰的涂装可能并非对所有人都具有吸引力。作为梅赛德斯新“神话”系列的首款车型,PureSpeed将开启一系列回顾历史上各种赛车的设计灵感之作。尽管价格尚未公布,但预计其售价将远高于配备齐全的SL63“终极版”的19.8万英镑。显然,PureSpeed注定不会是一款便宜的超级跑车。
 上周,应发行商SEGA的邀请,我提前体验到了“双点”系列最新作《双点博物馆》的部分内容。之前的《双点医院》那种搞怪幽默而又不失荒诞的风格就让我废寝忘食了好几个月,而这次以“博物馆”为主题的《双点博物馆》,相信也一定能给各位模拟经营游戏的爱好者们带来不少乐趣。  逛博物馆算是我每次出差时候的必做清单之一 —— 除了展品,每个城市的博物馆都有着自己的装修和布置的风格,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博物馆可以称之为“城市历史的浓缩”。 而要说到“博物馆”这一元素,其实在其他游戏中已经算是见怪不怪了:比如《动物森友会》中的博物馆除了提供一个可供收集的玩法以外,还蕴藏着一点寓教于乐的成分在里面了但像《双点博物馆》这种不但要自己找藏品,还得负责布置、经营、翻新、照顾员工、甚至还得提防偷展品的小偷的“博物馆”,思来想去还真是头一遭。  然而“双点”系列最大的乐趣其实并不只是在经营上,轻松的氛围和幽默而搞怪的游戏体验才是这一系列的最大看点。表面上,本作的内容推进仍和前作一样是“满足一定条件后解锁下一关卡”的方式,但实际上一些关卡的三星评价需要在之后的关卡中解锁其他元素才能获得。 在这次试玩中,我玩到了三个种类的博物馆:化石博物馆、超自然博物馆以及水族馆。虽然看上去是三个截然不同的场馆,但作为经营者需要做的事情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从展品的放置,小装饰的布置再到游客动线的规划,一切都需要馆长们的亲力亲为。  说起来有点麻烦,实际上也确实需要费一些功夫 —— 比如从雪山挖回来的一些低温冰冻的化石,就必须要配上一些冷风机来保证其温度,否则高温化掉后就只能当做废品回收;远洋捕捞回来的鱼要区分热带和温带鱼,并安排好相应的鱼池和对应数量的加热棒;而探索冥界获得的灵体得专门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安抚,否则发怒的他们四处乱跑,结果就会……  当然,想要让博物馆规模不断扩大,时不时地安放一些新展品是必不可少的。本作中,馆长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前往世界各地,探索不同的地区来获得新展品。在准备每次的探险时,馆长不但需要安排特定天赋的的工作人员,还要决定携带哪些道具,来避免一些危险或者增加收益。 每次探险回来的能获得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去雪山探索就会获得一些冰块甚至是封在冰块中的原始人,探索古宅就有可能获得一些灵异道具,包括但不限于会偷偷盯着你的人偶娃娃或者突然铃声大响的电话。当伴随着探险队等级的提升,能获得的这些展品也会更加稀有,比如一些大型的恐龙化石就需要探索若干次后才能拼出一副,相应的,这些大型展品能够带来的收益和客流也更高。  当然,既然是探险,人员也不免会受伤甚至遭受诅咒。所以馆长们还要定期安排员工疗伤,及时调整馆内员工的配置。另外,培养高等级员工,通过建立员工图书馆来提升其技能就成为了在运营博物馆之外的又一重要内容。员工们有时候会因为等级提升而要求涨工资,在系统中可以直接选择“一键涨薪”来使其保持高干劲。  在《双点博物馆》中,博物馆的收益来源主要来自于门票、捐赠以及周边贩卖、限定展出等额外收入。所以和《双点动物园》一样,除去本身对场馆和工作人员的运营维护以外,如何优化游客们的体验,使其满意度提升是馆长们提升馆内收益的关键之处。 在针对游客的设计方面,《双点博物馆》显然比前两作考虑的维度要更多一些:比如馆长们在摆放展览品的时候,除了要通过装饰来提升其关注度以外,还要考虑展览品本身的属性维度。一些高级展览品可以通过分解多余展览品获得的技能模块,来进一步提升本身属性或是影响周围的展品属性。这就要求在展品摆放的初期规划上,各位馆长就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安排。  而在本作的博物馆中,可以设置像现实博物馆一模一样的导览活动,通过馆内的动线在短时间内调动大批游客,增加收益。然而在我的多次尝试中,我发现想要达成满分五星的导览路线是十分困难的 —— 不但展览品的摆放有学问,一些单向门、员工通道以及铁马护栏的设计也会影响到评价。摆弄了一下午,我才勉强达到4星水平,拿到了游戏内的任务奖励。 除此以外,为了防止小偷,博物馆中还可以加装各种摄像头、配置安保人员等等,但我没想到就连安装摄像头,也需要馆长们深思熟虑,在尽量减少摄像头数量的前提下覆盖更多的死角 —— 假如摄像头过多,还会影响到游客们的体验,游戏能将细节做到这种程度,也确实出乎了我的意料。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本地化依然相当出色。除了各种细致入微的文本翻译以外,试玩的过程中,我还能经常听到双点广播即时播报的各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历史小故事,探索实况以及双点镇的新闻,这种幽默的背景音算是“双点”系列的一大特色,新作中自然也不会缺席。 听着幽默的小段子,看着博物馆里熙熙攘攘的游客和千奇百怪的展览品,《双点博物馆》不但继承了“双点”系列“搞怪+认真”的优秀传统,也让这款模拟经营类游戏变得更有趣了几分。  本作将于明年三月发售,登录Steam、PS5以及Xbox平台。在试玩结束后,我们采访到了本作的设计总监Ben Huskins,向他询问了一些关于本作内容和后续开发方面的一些问题。 # 以下为采访正文: <blockquote> Q1. 在本次试玩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化石博物馆、超自然博物馆和水族馆三个种类,请问能否透露一下之后我们还能玩到哪些全新类型的博物馆吗?</blockquote> A:游戏将于2025年3月发布,在此之前我们还会揭晓更多内容。更多令人兴奋的博物馆、令人震撼的展示品和更多主题,希望大家多多期待。请继续关注接下来的新消息! <blockquote> Q2. 伴随着进程的推进,我发现这三种博物馆可以建造在一起,那么这三种博物馆之间相互会产生影响吗?</blockquote> A: 是的,我们的设计初衷就是鼓励玩家回访所有博物馆。在《双点医院》和《双点校园》中,玩家一旦在某个关卡获得三星评级,就没有太多理由需要回去了。但在《双点博物馆》中,总会有些原因让玩家回访博物馆来完成更多的目标。大部分展示品知识在所有博物馆之间共享,探险地图的进度也是共享的。比如说玩家会在探险过程中发现新的地点,这些地点需要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和装备,也会提供新的奖励。分析展示品获得的知识在博物馆之间共享,已解锁的物品和定制选项也是如此。玩家可让所有的博物馆有效合作,通过探索各种地图和收集所有展示品来提升玩家的馆长声誉。  <blockquote> Q3. 博物馆的导览系统非常有意思,但在试玩的过程中我发现想要达成五星导览是有一定难度的,请问能否给各位玩家一些指导建议呢?</blockquote> A: 导览活动是重要的收入来源,还能大幅增加访客获得的热议度和知识。精彩的导览活动需要一系列高热议度和高品质的展示品,而且这些展示品的装饰也必须精美。 此外,打造完美的导览活动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主题的连贯性和导览活动的长度等。尽量让导览活动聚焦在同一主题上,并且让展示品保持少而精,以防访客感到无聊或迷茫。  <blockquote> Q4. 请问本作是否支持创意工坊?</blockquote> A: 我们很喜欢玩家在《双点医院》和《双点校园》中制作的模组物品,也计划在《双点博物馆》中加入模组功能。我们会尽快分享更多关于模组的消息! <blockquote> Q5. 在外出探险的过程中探险队成员有可能会患病,但目前患病只能通过温泉来进行康复,在多人患病的情况下一次只能治疗一人,比较麻烦,请问在正式版中是否会有其他的康复方式可供选择?</blockquote> A: 随着游戏进度的推进,玩家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后遗症,处理它们方法也各不相同。摆在博物馆员工休息室的绷带包扎机可以治疗伤病,但也可以在探险时携带急救护理包或派遣更高级别的员工参加探险行动来避免遭受伤病。然而探险队员在更危险的探险行动中可能会不幸遭受疾病,甚至是超自然诅咒。这些后遗症需要前往专门的地点来治疗,但最好的策略是在探险开始前加以预防。在探险准备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探险事件发生,有时可能需要一支经验更丰富的探险队,或是对队员进行专业培训,又或是配备专门装备。随着对游戏机制更加熟悉,玩家会掌握许多技巧来降低员工遭受伤病、疾病或诅咒的几率。  <blockquote> Q6. 本作的本地化十分有趣,游戏中时不时出现的广播电台或者通知让国内的玩家听起来都会感觉非常有意思,请问本作在本地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的?</blockquote> A: 确保游戏翻译质量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与世嘉出色的本地化团队进行合作。游戏中的一些幽默非常英式,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来确保玩家可以正确理解这些笑话、双关语和典故。同时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对文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翻译,确保文本在所有语言中都能保持幽默感!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日前,有网友发帖表示,自己将Apple Watch贴在高铁窗玻璃上,结果被吸住取不下来了,网友称试过用手抠,用纸巾擦,手表都纹丝不动。随后,为什么Apple Watch会吸在玻璃上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网友讨论。 许多网友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手表做实验,有网友表示“能取下来”,也有网友则称“取不下来”。 据媒体报道,苹果官方客服对此表示,**Apple Watch表盘是不具备任何吸附力的,能贴在光滑玻璃上要考虑是否是手表贴膜的原因。** 客服还支招,如果取不下来的话可以尝试把膜撕掉一些,看能否把表盘移动开。  另一外客服也表示,Apple Watch用的是视网膜显示屏,表盘不会和包括玻璃在内的任何材质吸附,如果有这种情况考虑是否贴了保护膜。 据了解,**Apple Watch取不下来是因为“光胶现象”,这是一种物理学现象,**当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超过一定限度时,越光滑,分子间的距离越小,分子之间由于电磁作用相互吸引的吸引力就越大。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1914.htm)
上汽大众今日举办“成立40周年庆典”活动,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保时捷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参会。活动上,奥博穆在谈到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发展现状时表示,**保时捷的中国客户平均年龄只有37岁,而且51%的车主为女性车主,保时捷中国车主的家庭平均年收入达到300万人民币。 **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0/aa92626db85b4c01b0325d4ef8c658cb.jpg) 而在此前,保时捷方面曾表示,保时捷在欧美市场的车主画像,是以50岁左右成熟男性为主。 保时捷中国车主与欧美市场相比,车主平均年龄更为年轻,足足相差一代。 并且,**保时捷中国车主中的女生比例更高,超过了50%,而在德国和美国市场仅为20%左右。** 不过,即便中国车主更年轻且女性更多,在中国豪华新能源车型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保时捷也遇到了销量下滑的困境。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中国共交付43280辆新车,同比大跌29%,为保时捷跌幅最大的单一市场。** 受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保时捷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5.2%至285.6亿欧元;前三季度运营利润同比下滑27%。 保时捷官方指出,中国市场销售疲软以及正在进行的车型改造拖累了整体业绩。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1912.htm)
这是空间计算的「现在」。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08384)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08384#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文|黎诗韵 编辑|靖宇 正如外界猜测的那样,在为期 12 天直播的第三天,OpenAI 正式发布了文生视频产品 Sora。 北京时间 12 月 10 日凌晨两点,Sam Altman 和几位 OpenAI 内部员工通过直播,展示了 Sora 的功能和实际用例。继今年 2 月释出视频样片后,Sora 引发了全球人工智能界热潮,此后国内外人工智能公司纷纷推出文生视频产品。而作为这一赛道的开创者,今天 Sora 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整体来说,Sora 展示的一系列产品功能,表明其在视频生成的质量、功能的独创性、技术的复杂度等方面,远远超出了目前的文生视频产品。** 在文、图生视频的基础功能之上,它加入了故事板(相当于通过分镜创作自己的故事)、用文本调整原视频、不同场景视频的融合等功能(相当于给视频直接加特效),整个产品功能设计似乎都在让视频更接近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帮助他们完成一个理想的镜头故事。 当地时间 12 月 9 日晚些时候,美国、以及大多数其他国家的用户,可以访问官网体验 Sora。它被包含在 ChatGPT Plus、ChatGPT Pro 的会员订阅中,无需额外付费。其中,Plus 能生成最多 50 个最高视频、视频分辨率最高达 720p、时长为 5 秒,而 Pro 则能生成最多 500 个最高视频、分辨率高达 1080p、时长为 20 秒、还能去水印。 **Sam Altman 介绍做 Sora 有三大原因:** 一是从工具性角度,OpenAI 喜欢为创意人员制作工具,这对公司的文化很重要; 二是从用户交互角度,人工智能系统不能只通过文本交互,也应该理解并生成视频,帮助人类使用人工智能。这类似于国内大模型公司谈到的,「模型每扩展一次模态,用户渗透率就会上升。」 三则是从技术角度,这对 OpenAI 的 AGI 路线图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应该学到更多关于世界的规律,这正是所谓理解物理规律的「世界模型」。 既要用技术改变世界,也要用产品促进人类创造,这就是 Sora 在做的事情。 ## 生成视频之外,还能分镜、加特效、无限创作 Sora 最基础的,首先是文生视频、图生视频功能。 打开主界面,用户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的视频生成内容,并且切换网格视图、列表视图,以及创建文件夹和收藏夹,查看书签等。研究人员称这个主界面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用户创作故事。 在主页面的中间底部,是 Sora 的文生视频、图生视频功能。 比如,Sam Altman 先给到文字输入,「长毛猛犸象在沙漠中行走,广角镜头拍摄」。接着,需要选择视频的画面比、分辨率、时长(5-20 秒)、以及最终生成的视频数量(最多可生成四段以供挑选)等,才能获得生成的视频。 最终,可以看到生成的视频效果非常真实、有质感,且基本遵照了输入的指令。对于 Sora 视频生成效果的出色表现,或许人们是不意外的。  输入「长毛猛犸象在沙漠中行走,广角镜头拍摄」的文字后,Sora 生成了四段视频 | 图片来源:OpenAI 但此次,Sora 还发布了一系列独有的、进阶的的产品功能。在极客公园看来,这些功能基本围绕视频的更准确表达,也就是通过分镜、加特效等等方式,让人们能通过视频创作出一个自己想要的故事。 首先是故事板(storyboard),它被研究人员称为是一种「全新的创意工具」。 从产品设计上看,它相当于按时间轴的方式,把一段故事(视频)切成了多个不同的故事卡(视频帧)。用户只需要设计和调整每张故事卡(视频帧),Sora 会自动把它们补成一段流畅的故事(视频)——**这很像电影里的分镜、动画的手稿,当导演画好分镜、一个片子就拍出来了,一个漫画师写好手稿、一个动画就设计出来了。** 比如研究人员设想的第一个分镜是,「美丽的白鹤站在小溪中,拥有一条黄色的尾巴。」第二个分镜是,「鹤将头探入水中,并捉出一条鱼」。那他做的工作就是,分别创建这两张故事卡(视频帧),并在两者之间设大概五秒钟的间隔。这个间隔对 Sora 很重要,给了它把两组动作连起来的发挥空间。 最终,他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视频镜头,「美丽的白鹤站在小溪中,它拥有一条黄色的尾巴。接着鹤将头探入水中,并捉出一条鱼。」   通过两张故事卡(视频帧),Sora 生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视频) | 图片来源:OpenAI 更为奇妙的是,在这个故事板上,创作要素不只是故事卡,也可以是直接的图片、视频。也就是说,可以将任意的图片、视频拉到故事板上,结合故事卡,对它进行创作。 以视频为例,研究人员将上述白鹤的视频切下来导入故事板,进行了剪切,这就给视频的前方和后方留出了继续创作的间隙,也就是说可以有新的开头和结尾。 这带来的想象是,故事板可以无限的创作下去。也就是说 Sora 生成的 20 秒视频,可以被不断地创造、剪切、创造……直至完全达到心目中理想的镜头。**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剪辑师、导演,通过对分镜设计和镜头素材的不断生成剪辑,慢慢剪出自己心中的片子。** 和真实世界中不同,Sora 提供的素材是无限的。而和其他的文生视频产品不同,Sora 的视频是可以修改加工的。这使得它生成的视频一定会更符合用户心中的想象、创意。 这似乎正是 Sora 此次产品的核心思路:尽最大可能地,让生成的视频符合用户心中想要的创意。 这样可以更好理解 Sora 的其他功能,比如可以通过文字直接修改视频、可以无缝融合两段不同的视频、可以给视频改变画风等,这相当于是直接给视频加「特效」了。而一般的文生视频产品,可能需要不断地调整 prompt(提示词)、不断重新生成视频。  通过调整文字,用户可以直接调整视频 | 图片来源:OpenAI  Sora 能将两个两段视频合并为一段无缝剪辑 | 图片来源:OpenAI 总的来说,Sora 除了在生成视频上不出意料的出色表现之外,它还带来了更独有的视频创作产品功能,相当于给视频加分镜、剪辑、特效。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创作出自己真正想要的表达,离当一个导演也更近了。 「如果你带着期望进入 Sora,认为你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钮就可以生成一部电影,那么我认为你的期望是错误的。」OpenAI 研究人员说道。 他表示,Sora 是一种工具,允许人们同时在多个地方、尝试多个想法,尝试以前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我们认为这是创作者的超级特殊延伸。」 ### 服务大众还不单独收费,还是靠底层模型的能力 作为文生视频赛道的开创者,Sora 的推出时间算是最晚的。对此,OpenAI 研究团队表示,为了对 Sora 进行广泛的部署,需要找到让模型更快、更便宜的办法。为此,研究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直播中,OpenAI 宣布推出 Sora turbo,这是原始 Sora 模型的新高端加速版本。它具有今年早些时候 OpenAI 在「世界模拟技术」报告中谈到的所有功能,此外还增加了从文本生成视频、动画图像和混合视频等功能。这是此次 Sora 产品功能背后的技术基础。 看起来相比文字,视频的推理成本更高,但此次 OpenAI 并没有单独针对 Sora 收费。20 美元/月的 ChatGPT Plus 会员、以及 200 美元/月的 ChatGPT Pro 会员,都可以使用 Sora。 前者的权益包括最多 50 个最高视频、分辨率达 720p,时长为 5 秒,后者的权益包括最多 500 个最高视频、无限普通视频,分辨率高达 1080p、持续时间为 20 秒、并且下载无水印。 Sora 对 OpenAI 的意义不止于此。团队发现,视频模型在大规模训练时会展现出许多有趣的新能力,使得 Sora 能够模拟现实世界中人、动物和环境的某些方面。「我们的结果表明,扩展视频生成模型是构建物理世界通用模拟器的一条有希望的道路。」 或许正是因此,让 Sora 尽快被大众用起来、用数据更好地训练世界模型,对于 OpenAI 最终的 AGI 梦想如此重要。 在迭代技术的路上,也顺带推动了人类的创造。 「这个版本的 Sora 会犯错误,它并不完美,但它已经到了我们认为它将对增强人类创造力非常有用的地步。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世界将用它来做什么。」缔造它的 OpenAI 如此说道。
 为纪念真岛吾朗在设定上的60岁生日(1964年5月14日),世嘉宣布将推出真岛吾朗演唱的CD《Captain Majima -EP》。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CD将收录会在《人中之龙8 外传 Pirates in Hawaii》卡拉OK中出现的、真岛演唱的3首新曲,定价1500日元(含税),预计2025年2月7日发售。  《人中之龙8 外传 Pirates in Hawaii》将描述《人中之龙8》之后的故事,由真岛吾朗担任主角,预计2025年2月21日发售,登陆PS5/PS4/Xbox One/Xbox Series X|S/Windows/Steam平台,支持中文。
小米SUV,在没有任何官方预热的情况下,猝不及防亮相了。 昨天,工信部新车公告上出现了小米的新车,一款纯电SUV。小米官方随后便晒出小米汽车的全家福合影,透露了这款SUV的名字:YU7,并表示新车将在明年6、7月份上市。 不出所料,汽车消费者们再一次沸腾了,YU7迅速冲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 喜欢SUV车型的用户迫不及待,表示坚定购买;也有被SU7拉高预期的用户表示,YU7似乎没那么惊艳了;甚至有用户表示,YU7的全隐藏式门把手“背叛”了小米消费者。 但在一份小米公开的专利申请中,可以看到这个全隐藏式门把手盖板,开门操作方式是往内推进而非弹出。不过这只是专利,小米并未公布更多设计细节。 相较好评如潮的SU7,小米第二款车从图片亮相起,便面临了更复杂的难题。那么YU7,有可能延续爆款奇迹吗?  小米YU7 ### 小米YU7是一款怎样的车? 首先来看车身尺寸。 新车公告显示,小米YU7的长宽高分别为4999/1996/1600mm,轴距为3米。从数据看,这是一辆拔高并且拉宽的SU7。**逼近5米的车长,接近2米的车宽,这样庞大尺寸的SUV车型,在纯电汽车中并不多见。** 月销量4万的特斯拉Model Y,其车身尺寸仅为4750/1921/1624mm,轴距2890mm,无论长度、宽度还是轴距,小米YU7尺寸都更加庞大。YU7整体尺寸更接近增程式SUV理想L8,不过高度上更为运动低趴。 从产品实拍图看,作为一款SUV,它的车头保留了轿车的特征:修长,前盖肌肉线条设计与SU7如出一辙。车尾没有采取当下比较流行的溜背设计,反而拥有比较传统的运动SUV气息。整体造型上,小米YU7更像是一款加高的旅行车。 与SU7相比,这款SUV还有一些细节的改动。比如,轮毂设计了新样式、大灯灯组有了新的改动、后轮胎加宽至275mm、以及空气动力学迎来大幅优化。 YU7车门把手从半隐藏式换成了全隐藏式,前盖多了导流孔,两侧翼子板的进气孔面积更大,**这些设计似乎都在为降低风阻系数而努力。** 对于整备质量达到2.4吨的小米YU7而言,风阻系数降低,意味着续航里程的提升。而续航能力,恰好曾是小米SU7的一大卖点。 总的来说,小米YU7是一款大尺寸运动型纯电SUV。 YU7的造型设计,在新能源SUV领域中,的确具备较为独特的欣赏价值。但由于设计向造型妥协,小米YU7车高仅有1.6米。作为纯电汽车,放置底部的电池厚度也将侵占车内空间,小米YU7的空间设计挑战并不小。 从SU7的售价推测,这款基于同平台打造的YU7,起售价大概率会在20-30万。这样价位的纯电SUV产品,其主要受众为年轻家庭用户。 而小米YU7,也将直面这一实用主义群体的用户争夺战。  小米YU7 新车公告图 ### 面向家庭用户,YU7需要新的惊喜 作为一款20-30万元级的纯电SUV,销量冠军特斯拉Model Y是小米YU7绕不开的对手。 明年,特斯拉Model Y也将迎来改款。从最新一次Model 3的改款推测,新Model Y也会是小改款车型,而非大换代车型。 36氪曾报道,新款特斯拉Model Y将于2025年一季度上市,其续航较现款将有约10%的提升。 不仅如此,新款Model Y的外观将有改动,内饰改动可以参照焕新版Model 3;底盘会更舒适,电耗将进一步降低。并且,还在原车型基础上规划了六座版本。 不过,这种并不频繁的的“挤牙膏”式改款,对新老客户的冲击并不大,真正引发Model Y销量震动的还是售价变动。 目前,特斯拉Model Y后驱版与长续航版均享受1万元的尾款立减活动,落地价最低为23.99万元。五年免息的贷款政策下,消费者每月车贷仅需2667元。 特斯拉的品牌力和产品的稳定性,以及售价与贷款政策的友好,共同构筑了Model Y的销量护城河。 在更新换代频繁的纯电汽车市场中,Model Y成为买了不一定赚,但极大概率不会亏的一款车,特斯拉的消费者,从先锋派转向保守派。 **改款车型推出后,如果低价趋势与免息政策得以延续,Model Y还将持续焕发生命力。这些是小米以及其他品牌短时间难以达成的优势,想要替代Model 成为销冠不容易,但YU7仍有可能成为新的现象级选手。**  小米YU7 新车公告图 对比特斯拉,购买小米汽车的用户成为尝鲜派。3月上市后,小米SU7订单快速飙升,在售7个月后,其每周新增订单仍保持在四位数水平。小米SU7,也还在各地街头收获着回头率,这的确是一款赚足眼球的车。 不少用户表示,特斯拉的产品评分也许能达到85分,但由于自身对小米品牌有信任,所以只要小米汽车产品评分达到60分,自己便会毫不犹豫选择小米。 **基于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建立的品牌力,为小米汽车打下了广泛的信任值与认知度,与其他自主品牌相比,这无疑是一份独特的优势。** 但YU7能否凭借这份品牌信仰,成为小米第二个爆款车型呢? 从公布的产品图看,经过改善的风阻系数或会给YU7带来更长的续航里程。基于同平台打造,SU7在造型、动力、底盘调校上的优势也将延续至YU7。 **但SUV的消费主体家庭用户,购车需求相比轿车用户有明显不同:**家庭用户对车内空间有强烈需求。适合家人乘坐、舒适宽敞的车内空间,足够放下一家人出行物品的后备箱空间,是家庭用户购车的主要考虑因素。 以小米首款车为例,由于修长车头与溜背造型侵占车内空间,小米SU7的后排空间便略显局限,作为一款中大型轿车,其头部空间仅有一拳上下,标准腿部空间为825mm。与SU7师出同源的YU7,将面临相同的空间布置难题。 不过,有打造SU7经验在先,小米在YU7上会拥有更多主动权。**但小米YU7的竞争对手,都在车内空间,尤其是二排空间上下足功夫。** 特斯拉Model Y的历史改款中,为家庭成员着想的后排座椅加长,曾是亮点之一。今年上市的中型SUV乐道L60比小米YU7小一整圈,但其二排腿部空间达到了860mm。而乐道,明年也将推出定位相同的中大型五座SUV。 在空间及舒适性需求上,小米目前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家庭用户,却往往很看重空间。如果仅有颜值与品牌力,YU7或将与SU7有用户群体重叠,成为分流SU7客户的车型。 **在小米品牌的用户群体中,YU7收获一定量的订单不是难事。但想要成为真正的爆款,YU7面对的更多是一个无法忽略实用性的市场。** 想要打破局面,YU7需要有空间的改善、价格的优势,或者是行业未曾察觉的隐藏需求,又或者是小米专有生态下的独特关怀。 总之,小米需要拿出更强的、面对家庭用户的惊喜,而创造惊喜,似乎正好是雷军的强项。
全面屏的 iPhone SE 4 来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08469)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08469#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如今的国内游戏市场,大包体的多端互通游戏逐渐成为了各家大厂十分热衷的领域,各种以往只能在主机端呈现的重度玩法类型如今也可以比较好的在手机端落地,这让很多海外玩家惊叹不已,随便就能霸占TGA最佳手游的多半提名,这当然是一件值得肯定的技术进步。 然而,当我们去看全球手机游戏的营收总榜时,却会发现很多占据前列的游戏,竟然依旧是一些轻量化,休闲玩法的“小游戏”——Appmagic 发布的2023年收入预测前10榜上(不包含国内安卓),就有5款轻度休闲产品:《糖果粉碎传奇》、《Royal Match》和《梦幻花园》都是三消玩法,《金币大师》和《大富翁GO》则是博弈类游戏。我觉得这个现象还是蛮值得探讨的。  (Appmagic发布的2023年全球手游收入预估榜前10 轻度游戏与重度游戏数量对半分 King的《糖果粉碎传奇》位列第3) 今天的手游史我们不妨聊聊另一类赚得盆满钵满的休闲手游类型“三消”玩法的绝对王者,《糖果粉碎传奇》和它的开发商King的故事。这家对中国玩家来说不那么熟悉的企业,实际上是一台不折不扣的“印钞机”。在去年9月,King正式宣布,旗下已经上线11年的拳头产品《糖果粉碎传奇》系列累计营收突破了200亿美元,这是个啥概念呢,大概也就相当于十几个如今育碧的市值吧。要知道COD系列所有产品的累计销售额,也不过300亿美金出头。King在2015年被动视暴雪以59亿美金收购后,每年能稳定贡献近3成的公司营收。  (截止24年10月30日,育碧24年的股价处于5年内的史低阶段 目前市值约为19.34亿美元) 和咱们此前讲过的许多,热爱游戏的少年天才们从大学和车库开始的创业故事不同,King的发展史并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和理想主义,而是在21世纪初的互联网爆发期,诞生于几位老练精明的职业经理人之手。 King后来的CEO,联合创始人之一的里卡多 · 扎科尼(Riccardo Zacconi)出生于意大利,大学读的是经济学,毕业后加入了最知名的咨询公司之一的波士顿咨询(BCG),1999年随着互联网热的到来,他加入了一个瑞典的初创互联网企业Spray,并在此期间结识了日后King的其他几位核心骨干,但这家公司很快被并购了。随后扎科尼又被一个大型约会网站uDate的创始人梅尔文 · 莫里斯 (Melvyn Morris) 招入公司,并在这里结识了另一位King的创始人托比 · 罗兰(Toby Rowland)。  (左:里卡多·扎科尼 中:波士顿咨询 右:Spray)  (左:约会网站uDate 中:梅尔文·莫里斯 右:托比·罗兰) 2002年,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约会网站的uDate作价1.5亿美金的价格出售,高管们纷纷套现离场。扎科尼拿着自己的一笔钱找到之前在瑞典认识的几个前同事,成立了一家名为Midasplayer的公司,也就是King的前身。公司注册在英国,但在斯德哥尔摩也有办公场所。他们选择了当时正在崛起的网页游戏作为公司的业务方向。彼时网页游戏尚处于萌芽的阶段,主流的页游网站还是Flash单机游戏+广告的变现模式,国内类似的代表就是早期没做联运时的4399、7k7k。  (Midasplayer公司)  (Midasplayer公司的网页游戏) Midasplayer则选择了另一个更为“刺激”的锦标赛商业模式(Tournament Format)。啥是锦标赛模式呢?当时赌博网站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禁止和限制,但花钱参与,具有一定随机性,但靠技巧能够获得优势的游戏,并从中获得胜利,是被允许的。他们还曾专门找到德国国家认证机构背书,确保他们并不应被视为赌博游戏。  (德国国家认证机构(TUV)认为Mediasplayer的模式并不是赌博) King 会将一些简单的休闲玩法做成游戏放到网页端,但不是只让你自己玩,而是让你和其他用户参与竞赛。锦标赛分为免费、会员、现金、累积奖池四种,参与人数、具体规则均有所不同。会员和免费锦标赛都是只图个乐,会员的优势在于可以玩的游戏更(四声)新更多。现金赛会限定每场的参赛人数,奖池为参赛者报名金额的总和。累积奖池赛则不限定参赛人数,以日、周、月的周期结算参与其中玩家的积分,最终奖池被分给积分排名前三分之一的玩家。King则会从奖池中抽水25%,并以此盈利。  (Midasplayer公司的网页游戏,右中部分对锦标赛模式进行了介绍) 具体到比赛的规则,不同游戏玩法的赛制也有所不同。例如一些消消乐玩法的游戏是比谁先完成关卡,棋牌类则是比单场胜负等。当然,由于技术限制,大部分玩法都是比较简单的益智游戏,比如接龙,麻将消除,三消等等,说白了就是看哪个玩法既简单又流行,就复刻微调一下搬到自家网站套上锦标赛模板。2003年8月,Midasplayer的网站上线,但前期并不怎么挣钱,网站上线后的4个多月,公司收入仅有14000欧元,而制作和运维的费用却大大超支。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锦标赛模式虽好,但前提是得先有足够多的人来他们的网站玩才行,并且什么样的游戏玩法和美术表现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和胜负欲,也需要时间来试错。所以他们需要花钱去别的网站引流,让雪球滚起来,这同样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到了2003年12月,公司现金流已经快断了。此时,扎科尼的前老板莫里斯伸出了援手,为Midasplayer投入了一笔资金,将他们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在度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时期后,Midasplayer逐渐立稳脚跟,也与MSN、雅虎等主流门户网站建立了分成合作,解决了“谁来玩”的问题。公司的营收开始稳步增长。  (梅尔文·莫里斯向Midasplayer投入50万欧元) 2004年来到230万欧元,2005年达到1080万欧元并实现盈利。这样的快速增长也吸引了投资人的注意。2005年,他们获得了3390万欧元的投资。在拿到这笔钱后,扎科尼等人决定改变一下Midasplayer这个拗口的名字,他们花费100万欧元从私人手中收购了King.com的域名,公司也一并改为了King这个相当响亮的英文名。  (公司营收2004年来到230万欧元,2005年达到1080万欧元并实现盈利) 改名后,公司的运营也愈发顺利。网站持续高频推出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根据后来King招股书中的自述,他们摸索出了一套很适合自家商业模式的游戏开发方式——用3人左右的开发小组,花费不多于20周,也就是5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款游戏,然后把这个游戏放到会员可以玩的池子里进行测试,来看这款游戏是否具备吸引用户尝试和留存的潜力如何,如果验证出来成绩还不错,就再对游戏做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并推给更多的玩家。如果数据不行的话就赶紧放弃,从头再做新的游戏。类似的开发模式被后来手游时代靠广告盈利的超休闲游戏,也就是“跳一跳”等游戏的开发所模仿。目前无法考证这种研发方式是否由King原创,但他们肯定是最早采用这种模式来做游戏的企业之一。但这么短的开发周期,想做点玩法创新基本来不及,主流做法就是把现存的玩法换一下美术资源和主题包装,再做一下体验打磨和数值微调。当然,对于有影响力的开发商,King也不会公然剽窃,而是谈一个授权后做移植。  (King的招股书原文) 比如他们就和当时的休闲游戏王者宝开达成了协议,《宝石迷阵2》的网页版就是双方合作的结果。顺带一提,《宝石迷阵》是目前游戏行业内公认的三消游戏鼻祖,虽然在它之前也有类似理念的小型游戏,但真正添加了诸多重要规则(如4消,5消的特殊效果,积分过关等)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多关卡高度可玩的产品,确实是宝开创始人们的功劳。不过给《宝石迷阵2》做网页版移植,这样的工作对于King的开发者们来说就是毫无创意可言的纯粹体力活了。  (King与宝开达成了协议共同合作《宝石迷阵2》的网页版) 所以对于特别有追求和表达欲的开发者来说,King绝对无法提供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我的世界》开发商Mojang的两位创始人,马库斯·泊松和雅各布·普尔(Jakob Porsér)开始就是在King的开发小组中相识。他们在公司的指挥下做了不少Flash游戏,《宝石迷阵2》的网页版就是由他们完成的。  (《我的世界》创始人,左:马库斯·泊松 右:雅各布·普尔) 但是这俩人又不满足于只做这种短周期低创意的游戏,于是 便开始在工作之余制作并发布一些小demo并上传到独立游戏论坛,一些颇有创意的产品也为他们挣得了小圈子中的声望。但他们却因此收到了来自King的警告,马库斯·泊松离职的原因就是公司高层表示“我们觉得不能让一个同时在试图建立自己游戏公司的人为我们工作”。  (king公司高层表示“我们觉得不能让一个同时在试图建立自己游戏公司的人为我们工作”) 当然换个角度看,正是因为在King的这段敏捷小团队开发经历,两个人才有了极强的动手开发能力,以及对一个玩法做打磨和优化的嗅觉。《我的世界》最初的版本也是泊松受到另一个独立游戏《无尽矿工》启发,做了改造和优化而诞生的。可也是因为King的组织模式,让孵化出Minecraft的机会从指缝间溜走。这中间微妙且辩证的关系,确实令人感叹。  (独立游戏:《无尽矿工》) 话说的有点远,我们再把目光放回King。随着公司的研发和买量体系走上正轨,他们网站的人气也越来越高,单款游戏的奖池甚至能达到数万美元。2007年1月,King.com的单月游戏启动次数已经超过了8000万次。此时的King已经小有名气,但真正让King崛起的契机,还是后来在Facebook发布的一系列产品。 2007年,Facebook开放平台推出,允许开发者使用Facebook的账号系统和社交关系来制作网页应用,将网站的流量变现。仅一年时间,这个平台就涌入了33000款网页应用以及超过四十万开发者,其中不乏《朋友买卖》《虚拟农场》这样的“页游爆款”出现。网站庞大的用户基数、熟人社交的拉新便捷性,让Facebook成为了新一代页游玩法最好的孵化器。  (左:朋友买卖 右:虚拟农场) 当然,对于此前已经在独立经营页游业务的公司而言,虽然入驻Facebook平台能获得庞大的流量,但却也要被收取不低的分成,并且有让自家网站用户流失的风险。King的高层最初也举棋不定。直到2009年,Facebook因一系列爆款页游,实现了用户量和营收的猛增,而King自家的网站表现则出现了停滞。这才让他们下定决心。 不过,King推出的第一批社交游戏并不成功,因为他们的锦标赛游戏虽然有着通过自己的技术在游戏中赚钱的噱头,但这类游戏为了满足“竞技”这一特点,基本只有极少量的关卡(当然关卡本身有随机性),这样才能让玩家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技巧。但这就让这些游戏的可玩性和深度不足。而且锦标赛模式也无法充分调动facebook的熟人关系链,在没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King的很多早期产品都表现不好。直到2011年4月,King推出了一款名为《泡泡传奇》(Bubble Saga)的游戏,才终于打破了僵局。  (相信《泡泡传奇》的玩法界面一下就让人联想到《泡泡龙》) 《泡泡传奇》是一款基于《泡泡龙》式消除规则拓展而成的游戏,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将游戏设计成多个独立关卡,不再要求玩家尽快过关,而是要求在限定的行动次数内完成得分目标,游戏的每局关卡也有不同的机制设计,更强调策略性。玩家可以看到好友们都玩到了哪个关卡,但不再有竞争性。付费方面,《泡泡传奇》采用的是“道具付费”的模式,玩家可以通过完成关卡积攒金币或直接付费兑换金币来购买道具。这一微妙的改动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用户反馈,游戏上线仅三周便收获了260万活跃用户,日活也达到60万。 找到符合玩家期待的设计方向,King在5个月(非常精准的时间)后的2011年9月推出了《泡泡魔女传奇》(Bubble Witch Saga)。不同于此前公主救王子的《泡泡传奇》,《魔女传奇》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中描写的“三位女巫”为灵感,游戏主角变成了三位炼药女巫。游戏的核心玩法与《泡泡传奇》类似,但引入了一个新的机制。每关底部都会有五口对应不同分值的坩埚,上方还会悬挂着不同倍率的蜘蛛。泡泡掉落时会先在蜘蛛间弹动增加倍率,而后再掉到不同基础分值的坩埚中获得最终积分。“消除”不再是玩家们赚取高分的主要途径,“击落”更多泡泡才是刷分的核心。游戏在视觉设计上的进步也十分明显。相比前作看起来极为粗糙的童话风格、没什么特色的泡泡设计,《魔女传奇》拥有更精致的人物、背景设计,泡泡中会有“骷髅头”“蘑菇”“蝙蝠”等与风格相契和的元素,泡泡发射前会悬浮在坩埚上,仿佛有魔力一般。  (游戏:《泡泡魔女传奇》) 更有趣的设计,让游戏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在那个前十榜单被Zynga和EA霸榜的时代,King的《泡泡魔女传奇》成功冲入前十。发布后仅4个月,玩家数量便超过1000万,成为Facebook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游戏之一。日活甚至超过了页游老大哥Zynga当时的王牌《虚拟农场》(FarmVille)。后来,King又把这种“传奇”模式和连连看、祖玛等玩法做过结合。到2012年4月,King已跃升为Facebook上日活跃玩家数第二的开发商,仅次于Zynga。  (左:《糖果粉碎》 右:《Miner Speed》) 自此之后“传奇(Saga)模式”这一新框架,逐渐取代了锦标赛模式成为了King角逐新时代的秘密配方。2011年,King在自家网站发布了《糖果粉碎》。和其他前辈游戏一样,早期版本的《糖果粉碎》为了服务于锦标赛玩法只有一关,游戏性还不足。这当然也不是King第一次做三消,此前他们推出过一个更像《宝石迷阵》的,同样以宝石作为消除元素的游戏《Miner Speed》。 但《糖果粉碎》在美术和题材方面的迭代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将玩家们已经有些腻味的“珠宝”元素改为更美观且对西方人来说更常见的“糖果”。这真的是个非常取巧且聪明的尝试,要知道在欧美街边的那种糖果店,为了吸引客人会绞尽脑汁的优化糖果的配色和造型,参考糖果做消除块实在再合适不过。糖果在消除时的“粉碎效果”和声音也让人觉得仿佛吃掉了这些糖果,体验相当愉悦。 到了Facebook的“传奇”版中,King进一步拓展了游戏设计,加入了可爱的角色如蒂菲(Tiffi)和太妃糖先生(Mr. Toffee),并统一更换了卡通风格的背景,使得游戏看起来更加契合“甜美”的主题。此外,游戏增加了全新的特殊糖果,如优先消除目标的“瑞典鱼软糖”,以及几种特殊糖果相互合成的效果,提升了游戏的策略性和爽感。  (蒂菲和太妃糖先生) 《糖果粉碎传奇》延续了《泡泡魔女传奇》的模式,有许多独立关卡组成,玩家需要在限定的移动次数内尽量取得高分,获得不同数量的星星。当然,为了让用户感到爽,其实《糖果粉碎传奇》的大量关卡都不是真随机,而是让用户能在一开始很轻松的完成大量消除,并且每隔几关就有新的机制,让用户能在入坑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感受到爽感和新鲜感。此外,游戏中还增设了包含“邀请好友获得体力、道具”等裂变式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拉新作用。 2013年1月,《糖果粉碎传奇》的日活用户达到了1000万,在Facebook游戏排行榜登顶,打破了休闲游戏巨鳄Zynga长期的霸主地位。游戏的手机版也在这一年上线。  (Zynga作为欧美社交页游时代的一方霸主,最初以棋牌游戏起家 后来以FarmVille为代表的模拟类小游戏系列称霸Facebook平台) 此前,King的CEO扎科尼就在关注着风头正盛的智能机游戏,他认为,手机将是游戏在未来的关键战场。当King在Facebook上成功推出社交游戏后,扎科尼认为,页游与手游应当达成进度数据互通。在2011年4月,前面提到过的,King的早期三消游戏《Miner Speed》发布了手机版,作为第一款跨网页、移动端的尝试。 在这之后,King的游戏大都保持着跨平台同步,这让玩家们可以随时随地用不同的设备玩游戏。因此,手机版《糖果粉碎传奇》于2012年底发布后,网页版玩家大量涌入下载,游戏的起点本就高于其它任何只在移动端推出的新产品。 相比之下Zynga等社交游戏厂商则有些尴尬,由于游戏不够轻量化,移植困难等各种问题,2013年Zynga各平台的日活仅为5200万,而King却已经达到了6600万。游戏的全年累计收入超过13亿美金。是当年的下载数量第一,营收第二的游戏。  (《糖果粉碎传奇》是2013年智能手机上,下载数量第一,营收第二的游戏) 至此,《糖果粉碎传奇》在手游三消领域的王者地位已经很难撼动了,他们公司要做的,无非就是不断快速制作新关卡,并时不时引入一些新的机制维持新鲜感。现在游戏已经有了一万多个关卡,但包体大小却还是只有300多M,对于新玩家来说,就算玩命肝,恐怕也很难追上游戏的最新进度。记得2020年年初疫情居家的那段时间,我将这款游戏下到了iPad上,陪伴我和我的家人渡过了近千小时的快乐时光,连80岁的长辈也玩得爱不释手。这种耐玩性和低门槛,恐怕是任何其它玩法的手游都很难企及的。  (《糖果粉碎传奇》包体大小只有300多M)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样的成功对于King来说,也是计划之外的。他们本以为这款游戏的寿命只有不到一年,甚至在发布后不久就着手要制作下一代了……不过三消玩法的深度确实超乎想象,至今,游戏还是全球手游收入榜的前十。虽然如今面临新一代三消游戏,如《Royal Match》的竞争,但其自身的用户群还是非常稳定。 然而,King在中国市场的成绩,就可称惨淡了。2014年4月,腾讯宣布独家代理《糖果粉碎传奇》的国服,并于同年8月上线腾讯移动游戏平台。当时,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曾表示,游戏本身的品质加上腾讯的用户体量,成为国内爆款只是时间问题,但事实证明,这款游戏在国内没能掀起太大的水花。上线初期虽然火了一阵,但很快便跌出榜单。最终在2020年4月发布停运公告,并于同年7月正式下架。  (《糖果粉碎传奇》国服停运公告) 与《糖果传奇》命运相似的是King制作的续作《糖果缤纷乐》。2019年3月,当时网易旗下的代理厂牌网易宝船宣布代理《糖果缤纷乐》。  (网易旗下的代理厂牌网易宝船代理《糖果缤纷乐》) 这款游戏最初上线时并未掀起太大水花,直到7个月后宣布与同为动暴公司旗下的《炉石传说》进行联动,才引发了更多玩家的关注。 当时,宝船游戏为了吸引玩家,设定了下载并完成15个关卡,就能获得6包炉石黄金卡包的豪华福利。  (《糖果缤纷乐》与《炉石传说》联动活动) 让一众炉石玩家纷纷下载注册了《糖果缤纷乐》。有玩家戏称,开始以为是《炉石传说》给自家某个不知名小弟撑场面,没想到一查履历,原来是家里富哥跑来做慈善。但这波撒钱也是《糖果缤纷乐》最后的高光——虽然这一度让游戏登上了国区苹果免费榜的首位。  (《糖果缤纷乐》登上了国区苹果免费榜的首位) 但好景不长,大部分因联动而来的玩家没能在游戏中长期留存,在网易放弃宝船这个代理品牌后,就在2022年3月18日发布了停服公告,运营不到两年便宣告结束。  (《糖果缤纷乐》停运公告) 对于《糖果传奇》和《糖果缤纷乐》国服的惨淡表现,当然有很多可以分析的角度。比如有人认为King的美术风格过于欧美,不够本地化。还有人认为,整个亚洲的糖果文化和糖果消费就比欧美少,毕竟不光是中国,两款游戏在日韩市场的排名也不高(但也还行)。 但恐怕真正决定性的因素,还是《糖果粉碎传奇》在海外是先在Facebook页游平台成功后,再带着巨大的势能登录的手机平台,一举奠定优势地位。而国内因无法使用Facebook,所以《糖果传奇》的先发优势尽失。 在国内,率先建立大众玩家对手游三消产品认知的是13年8月上市的《天天爱消除》和14年初问世的《开心消消乐》。他们的美术在本地化程度上更高,动画更丰富,并且难度曲线比《糖果传奇》还要平滑许多,这也更符合国内轻度玩家的需要。而在其他地区成绩斐然的情况下,King又不肯为中国市场做太多的变化,最终被缓慢淘汰也是不难理解的。说到底,三消这个玩法制作门槛并不高,游戏在细节上的微小差异就足以左右成败。不过我自己作为几款游戏都玩过的用户,反而更喜欢简洁和纯净的《糖果粉碎传奇》更多一些,甚至会觉得国内消除游戏的挑战和策略性来得太慢了。但这种感受本就因人而异,我只是想说,不能因为《糖果粉碎传奇》在国内不够成功,就低估这款产品本身的魅力。  (左:《天天爱消除》右:《开心消消乐》) 那么,是不是说,在欧美市场,游戏就只有广受好评的一面呢?其实也不是。 尽管《糖果传奇》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2014年,开发者艾伯特·兰塞姆(Albert Ransom)指控King的《糖果传奇》剽窃了他于2010年发布的游戏Candy Swipe,并试图取消他的商标权。两款游戏在图标、糖果设计和“Sweet!”提示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CandySwipe是兰塞姆为了纪念因白血病去世的母亲而制作的,比《糖果传奇》早推出一年。  (艾伯特·兰塞姆指控King的《糖果传奇》) 由于《糖果传奇》过于火爆,许多玩家反而认为是CandySwipe在抄袭,导致兰塞姆遭受无端指责。尽管如此,兰塞姆并未起诉King或要求赔偿。他表示,自King开始为《糖果传奇》注册商标以来,双方一直在交涉。 然而这个交涉的过程中,King的形象似乎不那么光彩:尽管兰塞姆早已为“CandySwipe”注册了商标,King却购买了一款2004年推出的游戏Candy Crusher,以证明自己有一款更早与“Candy”相关的游戏。随后,King以两款游戏名称相似,容易混淆为由,试图让兰塞姆失去商标权。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报道,对King造成了不小的舆论损害。两个月后 king的声明中他们达成了和解,表示从来不想下架那款游戏,只是想借此警告其他想克隆saga系列的潜在竞争者的保护措施。 King自己的后续发展也不算很顺利,除了当家的两款三消外,其它产品的成绩都比较平庸。从2018年6月后推出的所有新手游都停了服。也就是超过6年没有新的值得一说的产品问世了。这对于一家年入十几亿美金的公司来说,确实是非常丢人的。从一年几十款小游戏,到如今几年做不出什么像样的产品,King的堕落也确实令人震惊。不知道随母公司动视暴雪一起被微软收购后,公司的开发能力能否恢复吧。  (King在2018年6月后推出的所有新手游都已经停服) 纵观整个King的崛起过程,恐怕都跟大家以往印象中的“游戏公司”有着很大差异,从头到尾,King所取得的成绩都跟“玩法创新”没什么关系,《糖果粉碎传奇》当然是一款不错的游戏,但它在美术和技术上也没有什么绝对意义上的壁垒。King的成功更多是管理层在开发模式,商业嗅觉,变现手段等方面有着超前时代一步的思考,并在恰当的时间做了一些重要决策所带来的。而这恰恰就是游戏行业的另一重经常被玩家忽视的面相。一款游戏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受到玩法之外的因素的左右,职业经理人对商业模型的探索,和对新技术新平台的嗅觉,同样不可或缺。特别是那些看似低门槛的游戏领域,实际上往往有着更为激烈的商业搏杀,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很多行业中看似“不合逻辑”的现象。
A Gigafactory Austin visit gave BofA analysts more confidence on Tesla's well position to grow in 2025 and beyond with its core EV business and launch of its robotaxi offering, and longer-term from its investments in Optimus.
Scrcpy 是一款开源免费的电脑控制安卓工具,Scrcpy v3.0 更新了虚拟显示功能(Virtual Display),可以同时启动多个安卓应用,投屏到电脑控制。Scrcpy v3.1 更新了新
在选择新车或二手车时,可靠性应是消费者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为了帮助购车者做出明智决策,外媒《消费者报告》根据其可靠性调查结果,发布了2024年最可靠汽车品牌排行榜。其中,斯巴鲁意外地击败了丰田和雷克萨斯,荣登榜首。  斯巴鲁 《消费者报告》通过向订阅会员发放问卷调查,收集车主对其车辆的使用反馈及故障情况。 这些反馈数据被用来计算每个品牌的可靠性分数,从而形成排行榜。此次榜单的前十名品牌中,大多是人们熟悉的日系和德系品牌,如丰田、本田、宝马和奥迪。其中前六名均为日系品牌。然而,美国品牌无一进入前十。 排名第一的品牌是斯巴鲁,其可靠性评分为68分(满分100 )。斯巴鲁的夺冠让人颇感意外。通常情况下,丰田或其豪华子品牌雷克萨斯会占据榜首。 然而,今年斯巴鲁凭借其标志性的对称全轮驱动和水平对置发动机,赢得了可靠性冠军。 《消费者报告》指出,斯巴鲁的森林人和翼豹表现尤为突出,评分高于平均水平,其余车型评分均为中等或以上。唯一拖后腿的是斯巴鲁的纯电动车Solterra,这款车实际上是丰田代工的车型。  雷克萨斯 往年的冠军雷克萨斯此次掉到了第二名,其可靠性评分为65分。 雷克萨斯作为丰田旗下的豪华品牌,长期以其极高的可靠性闻名。此次排名仅次于斯巴鲁,位列第二。 《消费者报告》表示,在雷克萨斯的7款车型中,有4款评分高于平均水平,其余3款评分也达到了平均水平。这一成绩再次印证了雷克萨斯在可靠性方面的强劲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用户驾驶一辆行驶了近29万英里的雷克萨斯GX,从纽约到阿拉斯加往返,车辆仅需更换机油,展现了非凡的耐用性。  丰田 丰田位居第三,可靠性评分为62。丰田以可靠性著称,通常会占据榜单前列。但2024年的排名却退至第三名。 这主要是由于部分车型如坦途和纯电动车bZ4X的可靠性评分低于平均水平。今年早些时候,丰田因约10万辆卡车和SUV的发动机问题发布了召回,这也拉低了整体评分。 不过,《消费者报告》指出,丰田仍有11款车型的可靠性评分远高于或高于平均水平,表现依然可圈可点。  完整版排名 此次榜单前十名主要由日系品牌和德系品牌占据,如本田、马自达、宝马和奥迪等。 其中,日系品牌仍然表现强劲,斯巴鲁、雷克萨斯和丰田包揽前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品牌未能进入前十,这反映了其在可靠性方面的持续挑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1910.htm)
在全面失败的“戒严6小时”后,韩国总统尹锡悦和他的亲信们,现在就像圣诞节前的火鸡一样,被各方势力争相架上烤架。根据周二午后的最新消息,韩国国会表决通过了“内乱常设特检法”,要求设立常设特别检察官,以调查尹锡悦等高官的“内乱”嫌疑。287名议员出席投票,其中210票赞成,反对和弃权票各有63和14张。  在韩国,根据这类法案任命的特别检察官,会独立于常规检察机关,对一些重大、敏感的案件进行调查。 据悉,此前抱团阻碍弹劾尹锡悦的执政党国民力量党,今天决定让议员们自主进行投票。因此有23名执政党议员投出赞成票,另有63人反对。在国会全体300个议席中,国民力量党议员共108席。 据悉,除了总统尹锡悦外,前国防部长金龙显、陆军参谋总长朴安洙(戒严司令)、警察厅长赵志浩,以及国务总理韩德洙、首尔地方警察厅长金峰植、反间谍司令官吕寅兄、国民力量党前党鞭秋庆浩也被列为这次法案的调查对象。 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变数。一般而言,韩国的常设特别检察官需要由总统来提名,经国会确认,最后由总统来确认。但现在的情况,将会是尹锡悦提名和确认调查自己的人。 另外,韩国国会也在周二下午表决“要求尽快逮捕8名内乱嫌疑人”的决议案,288名议员参与投票,获得191票赞成、94票反对、3票弃权。决议案“强烈呼吁”逮捕尹锡悦、金龙显,以及此前被停职的首都防卫司令官、特战司令官、反间谍司令官等人。 **争相调查总统** 简而言之,除了不断发起弹劾案的国会,尹锡悦也需要面对三股力量的调查:警方、检方和韩国高级公职人员犯罪调查处。如果任命特别检察官,所有机构都应停止调查,并将所有资料发送给主导案件的特别检察官。 所以目前并不清楚这个特别检察官何时能到位,或者说能否在执政党承诺让尹锡悦“有序退位”前到任。 在完成任命前,三方势力仍将各自推进调查。 就在周二下午,围绕着前国防部长、被视为“戒严事件”核心人物金龙显的调查,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就在韩国检方申请逮捕令,并在今天进行法院审查程序的同时,高级公职人员犯罪调查处表示,也已经对金龙显提出内乱罪的事先逮捕令申请。 (韩国前国防部长金龙显资料图) 在此之前,警方、检方和公职调查处在金龙显辞去防长职务后,分头对其申请了出境禁令、搜查令等。法院以“重复调查”为由驳回了部分申请。 据悉,在周二下午首尔中央地方法院进行检方逮捕令审查期间,金龙显在强调“所有责任都在我一人身上”后放弃了审查,也没有出席。所以只有检察官向法庭说明了对前任国防部长进行拘留调查的必要性,整个审查仅用时20分钟。 据韩国媒体报道,预计法院的审查结果会在周二晚间或周三凌晨公布。由于他所触犯的罪名最高可判死刑,加上自行放弃申辩,有分析认为逮捕令获得批准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如果法院批准针对金龙显的逮捕决定,那么针对尹锡悦的调查也有可能进一步加速。因为这表现出法院初步认可了检方的主张:金龙显是内乱的重要执行者,而尹锡悦总统是实际上的“内乱首脑”。 除了尹锡悦和金龙显外,尹锡悦的多位内阁部长,和参与军队出动事宜的司令官们,也都在面对多方密集的调查。 **“有序退任”路线图准备中** 就在各方调查尹锡悦的同时,有关他“有序退任”的路线图也在紧张商讨中。 据悉,国民力量党周一刚成立的政局稳定化工作组已经向党代表韩东勋提交草案,内容主要包括尹锡悦明年上半年辞职并举行大选的政局恢复路线图。报道称,这份草案包含了“明年2月辞职、4月大选”和“明年3月辞职、5月大选”两个方案。 与上周一样,本周六韩国国会依然会有弹劾尹锡悦的提案,国民力量党也会在投票前发表官方立场——并解释做出决定(主要是否决弹劾案)的考量和对策。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1908.htm)
NAS的大众化是大势所趋,绿联布道,破圈而立,让NAS走出小众极客圈,推动行业的繁荣,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一台NAS。
在实现从0到1复制国外产品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反馈,继续快速创新,实现从1到2,重点推广产品2。
2024年年轻人引领消费和商业潮流,探索多元化搞钱方式,包括谷子经济、短剧演员、AI炒股、黄金投资、出海赚钱和塔罗牌疗愈经济等,预示2025年消费市场新风向。
 智东西12月6日报道,为期两天的2024中国生成式AI大会(上海站)今日圆满收官。 两天内,**51位**产学研投嘉宾代表密集输出干货爆棚,大会报名咨询人数超**4000人,**超过**1200位**观众到场参会。其中,在主会场进行的大模型峰会、AI Infra峰会的线上观看人次更是超过**104万。**  现场参会观众们的热情十分高涨,主会场、分会场座无虚席,展览区附近的产业交流也十分活跃,**15家**企业的诸多新产品新技术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大会展区 此次大会以**“智能跃进 创造无限”**为主题,51位产学研投嘉宾代表基于前瞻性视角解构和把脉生成式AI的技术产品创新、商业落地解法、未来趋势走向与前沿研究焦点。 今天的**AI Infra峰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认为,业界更应该关注单位算力如何实现更高效的token吞吐,大模型实际可用算力不仅取决于芯片理论算力,还可通过软硬协同优化提高算力利用效率,通过多元异构适配放大整体算力规模。 北电数智智算云负责人郭文,GMI Cloud亚太区总裁King.Cui,阿里云智算集群产品解决方案负责人丛培岩,中昊芯英芯片软件栈负责人朱国梁,光羽芯辰创始人兼董事长周强分别对全栈AI工厂、AI企业出海如何补齐算力短板、高性能智算集群、国产TPU芯片“No CUDA”软件栈、通向个人大模型之路几个主题进行了分享。 枫清科技创始人兼CEO高雪峰,声网生成式AI产品负责人毛玉杰,腾讯云向量数据库技术负责人谢宇,Jina 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楠,Zilliz合伙人、研发VP栾小凡,英飞流创始人兼CEO张颖峰,Alluxio首席架构师傅正佳分别针对“从数据到知识:AI重塑百行千业的基石”、“生成式AI驱动实时互动的技术变革与体验革新”、“TencentVDB向量数据库”、“RAG范式下AI Infra的机遇和挑战”、“RAG虽强,但向量数据库绝非万灵药”、“新一代企业级多模态RAG引擎”、“高性能AI数据底座”带来了精彩演讲。 **下午场的圆桌讨论聚焦“大模型行至深水区,AI Infra的新变化与新机会”,**由德联资本执行董事刘景媛主持,Alluxio首席架构师傅正佳,Zilliz合伙人、研发VP栾小凡,英飞流创始人兼CEO张颖峰三位嘉宾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大会首日,17位嘉宾畅谈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AI原生应用、音乐生成、3D AIGC、AI智能体的行业应用、垂类行业大模型等前沿议题。 除了大会首日主会场进行的大模型峰会,以及今天主会场的AI Infra峰会,大会分会场也在这两天分别组织了端侧生成式AI技术研讨会、AI视频生成技术研讨会与具身智能技术研讨会,17位青年学者和技术专家带来了报告分享,后续将会上架这三场收费制研讨会的回放。 ## 一、从智算集群到原生加速技术栈,聚焦产业落地痛点突破大模型算力瓶颈 AI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数据、算力以及能源挑战,作为支撑大模型运行以及生成式AI应用开发的关键,AI Infra也走到了台前,发展势头强劲。 如何打造优质的智算中心,如何实现AI从芯片到应用端全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多位嘉宾给出了自己的深入见解。 **1、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  Scaling Law之下,数据成为制约AI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以GPT-o1为代表的推理模型可以突破数据瓶颈,但计算范式的转变使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可能导致硬件系统能耗开销供不应求,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对此,戴国浩教授指出,当下业界更应该关注单位算力如何实现更高效的token吞吐,让大模型的实际可用算力不仅取决于芯片理论算力,还可通过软硬协同优化提高算力利用效率,并通过多元异构适配放大整体算力规模。他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软硬协同、多元异构与端侧智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与落地成果,这些成果能助力行业提升面向大模型场景的token吞吐效率。 **2、北电数智郭文:以AI工厂填补国产算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产业链断层**  “产业要发展,创新不能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要从流程、系统和组织进行全面的创新。”北电数智智算云负责人郭文分享了从算力、算法、数据与生态方面全面构建人工智能时代AI生产线的实践思考。 郭文称,当下国产芯片落地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大问题是,算力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存在产业链断层。为此,北电数智推出首个“国产算力PoC平台”,以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为载体打造具备全栈能力的AI工厂,全线适配与拉通场景、模型到芯片层面,推动智算中心从成本中心转化为推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心。 **3、GMI Clould King.Cui:高稳定GPU集群成AI企业全球化布局关键**  中国AI出海加速,算力作为其中的核心生产资料正发挥重要作用。高稳定性的GPU集群能降本增效,帮助企业在AI全球化浪潮中取胜。 GMI Cloud亚太区总裁King.Cui提到,为确保GPU集群的高稳定性,他们使用了具备主动检测功能的自研云集群引擎,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高效调配。 GMI Cloud是NVIDIA Top10 NCP,交付前会进行严格的验证流程。GMI Cloud与IDC协作,提供备件和维修,拥有更短的交付时间,确保停机时间最小化。 **4、阿里云丛培岩:灵骏智算集群不仅要实现稳定性和极致性能,更要在不同维度支持规模的极致扩展**  阿里云智算集群产品解决方案负责人丛培岩预测,未来模型性能还会随参数,数据集和算力的增长继续提升,Scaling Law仍有增长空间,AI智算集群的设计范式转向要以GPU为核心。 阿里云推出支持超大规模分布式训练的灵骏智算集群,可达到10万卡扩展规模,千卡规模线性加速比达到96%;阿里云自研磐久服务器采用CPU和GPU分离,实现单机提升至16颗GPU;网络架构HPN7.0最大规模可连接10万颗GPU。 智算集群稳定性至关重要,阿里云3千卡规模智算集群,在一个月内稳定训练时长占比达99%。 **5、光羽芯辰周强:解决“大模型不懂你”问题,个人大模型迎来机遇**  作为与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企业大模型并行发展的一大分支,个人大模型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光羽芯辰创始人兼董事长周强称,个人大模型解决的是“大模型不懂你”的问题,随着手机、PC、可穿戴、XR等端侧设备厂商All in AI,个人大模型之路将越走越宽。 他提到,个人大模型也称为端侧大模型,期待解决端侧智能体在性能、功耗和成本方面的痛点,让真正的AI手机走进生活。端侧AI具备及时性、可靠性、成本低、隐私保护和定制化五大优势。目前,构建端侧大模型的核心是解决存储带宽和容量双重问题。 **6、中昊芯英朱国梁:国产TPU芯片“No CUDA”软件栈的构建实践**  中昊芯英芯片软件栈负责人朱国梁介绍了他们在为国产TPU芯片构建“No CUDA”软件栈的实践经验。 中昊芯英刹那芯片采用VLIW指令集架构,面对庞大的CUDA生态,他们逐一解决了库、并行计算与编程方面的问题,全自研用户态和内核态驱动,实现了芯片的高效管理。 为做好生态兼容,中昊芯英底层软件栈兼容PyTorch以及所有主流训推框架,目前,中昊芯英可提供定制的端到端的云智算解决方案,并支持国产操作系统。 ## 二、从企业智能体、向量数据库到RAG,AI Infra基础软件涌现诸多新挑战 下午场,多位嘉宾进一步分享了AI Infra领域关于智能体开发管理平台、实时语音、向量数据库、向量模型、RAG技术、数据编排等方面的行业观察和深入见解。诸多新平台、新产品、新技术走向前台,赋能产业。 **1、枫清科技高雪峰:从数据到知识,跨越生成式AI与决策智能间的鸿沟**  枫清科技创始人兼CEO高雪峰谈道,要将生成式AI真正应用到企业决策场景中,弥合其与决策智能之间鸿沟的技术突破点,就是在推理框架侧融合符号逻辑推理。 企业智能化落地需要面临数据孤岛、数据整合、知识校验、数据实时效等技术挑战。枫清科技可以为企业提供知识引擎与大模型双轮驱动的新一代智能体平台,通过构建全链路优化体系,帮助企业提升数据质量,将企业本地数据知识化,并融合大模型沉淀的泛化能力,在知识网络之上进行符号逻辑推理,实现可解释的智能,进而使AI在多个场景下能够实现精准、透明的决策支持,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顺利实施。 **2、声网毛玉杰:生成式AI+实时互动,让人机交互变成真正的心灵交互**  声网生成式AI产品负责人毛玉杰讲述了生成式AI出现后实时互动(RTE,Real-Time Engagement)技术和体验的变迁。 毛玉杰介绍,2014年至今十年,RTE从服务质量走向体验质量;2025年开始,在生成式AI发展的背景下,RTE向AI RTE变革,开始注重跨模态体验质量,做多模态交互、跨模态转换,为人和模型而设计,给大模型厂商提供眼睛、耳朵和声音能力。 毛玉杰说,目前人机对话已经达到“听得懂”的状态,期待下一步实现“听得心”——让人机交互变成真正的心灵交互。 **3、腾讯云谢宇:向量数据库助力企业挖掘更大数据价值**  AI时代,向量数据库(VDB)脱颖而出,成为连接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枢纽。然而,当VDB被运用于RAG场景时,多款开源RAG架构出现了召回率低的问题。 腾讯云向量数据库技术负责人谢宇介绍,为解决上述挑战,腾讯首先提升了复杂文档的识别效果,并对数据处理、Embedding、检索、总结等其他环节进行优化,最终实现了90%以上的召回率。 腾讯自研向量检索引擎OLAMA已上线5年,日均处理8500亿次检索请求。未来,他们还将在性能、成本、业务效果、容灾率等方面发力,持续提升产品表现。 **4、Jina AI王楠:长文本大模型、RAG长期共存,长窗口向量模型面临两大挑战**  大模型存在幻觉、无法保证私有数据安全、推理成本高三大问题,Jina 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楠认为,RAG正是通过缩小大模型生成范围,保证检索准确性、实现结果可溯源,所以长本文大模型不会取代RAG,二者将长期共存。 短窗口会导致上下文背景信息丢失,因此RAG需要长窗口向量模型支持。但长窗口向量模型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推理成本和内存消耗会随窗口长度呈平方线性增长,共享GPU是解决思路之一;二是长窗口使模型无法完整表示细颗粒度语义,解法是增加向量维度和多向量表示。 **5、Zilliz栾小凡:向量数据库落地面临成本及扩展性挑战,RAG转为Graph RAG**  Zilliz合伙人、研发VP栾小凡分享了向量数据库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解决方案。 栾小凡称,2025年新生成的数据中,将会有80%以上是非结构化数据。在这一数据压力下,向量数据库的落地面临着成本以及扩展性等方面的种种挑战。而目前的RAG存在搜索质量难、处理长尾查询能力差、结果难以解释和控制、向量存储成本高等问题。 据此,栾小凡及其团队提出了两个解决思路:一是混合查询,在单个系统内支持密集嵌入、稀疏嵌入和词汇搜索;二是Graph RAG,将知识图谱和向量检索结合起来。 **6、英飞流张颖峰:多模态RAG新范式**  英飞流创始人兼CEO张颖峰认为,RAG作为LLM时代的数据库,目前面临着三大挑战——多模态文档处理、检索、语义鸿沟。 针对第一个问题,英飞流训练了深度文档理解模型,能对复杂文档中的多模态内容进行分类处理。而在检索这一RAG“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英飞流使用三路召回方案,并增加张量索引进行重排序,这一方案在多模态RAG上展现出明显优势。 最后,针对检索过程中的语义鸿沟,英飞流使用GraphRAG抽取知识图谱,并与原数据进行联合检索,提升检索质量。 **7、Alluxio傅正佳:零改造、无侵入策略,打造高性能AI数据底座**  Alluxio首席架构师傅正佳谈到了提升大规模模型训练效率的两大挑战:一是数据规模不断增长、类型更多元化,因此处理数据需要提升算力有效利用率;二是当数据喂到训练平台上,数据IO访问瓶颈会导致算力处于低利用率状态。 这一背景下,Alluxio提供了统一的数据视图、丰富协议转化、高性能数据访问,以打造整体数据服务。其方案通过零改造、无侵入策略,可以使算法工程师仍按原有方式工作,无需改变已有脚本,并且客户已经有的大量存量数据不需要进行私有化协议改造。 ## 三、AI 2.0时代,大模型行至深水区,AI Infra迎来变革 在圆桌论坛环节,几位嘉宾分享了对于“大模型行至深水区,AI Infra的新变化与新机会”这一主题的行业洞察,以及各自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是如何解决AI应用中的核心痛点的。  作为主持人的德联资本执行董事刘景媛提到,两年前,ChatGPT将生成式AI推到台前,迎来AI 2.0时代,Scaling Law和数据量的大规模增长给AI Infra带来了非常大的增量机会。两年后的今天大模型行至深水区,AI Infra在帮助大模型及相关产品的落地的过程中,产品边界和功能需求逐渐明晰。  ▲刘景媛 对于Infra这类研发周期长、工程复杂程度高的软件产品,开源社区或许可以贡献一些能量,使产品迭代及技术选型更贴合实际需求,同时提升项目本身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另外,“go global”也几乎成为Infra软件的必选项,一方面有商业的考量,另外中国工程师的勤奋和工程攻坚能力全球有目共睹。值得关注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要做好取舍(无论是功能方面还是业务模式方面)。 Zilliz作为向量数据库企业,其产品可以处理大体量非结构化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对AI 2.0时代的需求变化,Zilliz合伙人、研发VP栾小凡认为,AI技术在去年被高估、今年被低估,往后看AI落地还需要等一个机会,这也是整个范式的发展机会。 谈到开源,栾小凡感慨道,Zilliz目前正处于最具挑战的阶段,一方面要让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要让产品变现。  ▲栾小凡 当下,AI Infra公司出海已经成为必答题。栾小凡认为出海的前提条件就是产品要有先发优势,在扩展性、功能等方面碾压竞品。产品定制方面,栾小凡的观点是Zilliz几乎不做定制。原因在于其所处的赛道已经足够大,没有必要执着于将自己打造成大而全的平台。 AI时代,数据量的暴增对存储提出巨大挑战。Alluxio首席架构师傅正佳介绍,他们通过分布式数据编排软件系统,高效连接存储与计算。Alluxio很早就注意到存算分离的趋势,并在数据远程访问环节重点发力,回应了AI存储挑战。 Alluxio的存储系统兼具开闭源版本,傅正佳认为开源帮助他们保持了与技术前沿的同步,也打出了知名度,但他们也面临着商业化和部分开源用户贡献程度低的问题。Alluxio目前正积极出海,傅正佳分享,海内外团队的优势互补与产品的本地化是其中的关键。  ▲傅正佳 英飞流创始人兼CEO张颖峰称,RAG用起来很容易,但做好非常困难。公司能做成RAG的核心在于,把做系统的人和做AI的人融合在了一起去做产品。 谈及开源,张颖峰说,开源是商业化的一种策略,而不是为了开源而开源;为了出海必须开源,但创业第一天就要想明白产品企业版和开发者版之间的区别。  ▲张颖峰 目前英飞流的Infra产品还没有进入商业化阶段,结合过往创业经历,张颖峰称,商业化过程中,创始人必须对每个产品的特性和定制化的边界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 结语:生成式AI产业化落地加速,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呼唤合作共赢 过去一年,生成式AI的发展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一年,整个产业链成为全球创新、投资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每位参与者都在与时间赛跑。 Sora掀起视频生成热潮,多模态世界模型的研究热度渐起。更具革命性的推理模型o1悄然出世,基座大语言模型不再持续狂飙,不仅价格战、营销战硝烟燃起,融资热度降温,Scaling Law是否撞墙更是在年底引发热议。 行业赋能持续进行,包括智能体在内的应用层的兴起仍然备受期待。同时,大模型向边端下沉的趋势日趋明显,AI手机、AI PC等AI硬件纷纷站上风口。不止AI硬件,大模型驱动下的具身智能更是热度空前,人形机器人正开启星辰大海。 作为智能产业的长期观察者,我们期待见证并记录中国生成式AI浪潮之变,并将持续邀请这股浪潮中的生力军们,分享他们最新的技术进展与商业化探索。 随着今日为期两天的2024中国生成式AI大会(上海站)圆满收官。2025年线下大会也将正式启动,除了1月14日的全球自动驾驶峰会,围绕AI芯片、生成式AI等领域的线下大会也已规划上了,敬请期待。
随着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对加密货币行业的支持引发的乐观情绪开始降温,一轮抛售对加密货币市场造成了冲击。周二,比特币一度跌破9.5万美元,与此同时,一个衡量较小数字资产的指数下跌了15%,这是2024年最大的盘中跌幅之一。截至发稿,比特币徘徊在9.7万美元附近。 在11月5日美国大选后,投机者在特朗普承诺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监管背景以及他对国家比特币储备的有争议的支持的刺激下大举投资加密货币。与此同时,数字资产臭名昭著的波动性使投资者倾向于迅速退出押注。 比特币在12月5日达到创纪录的103800美元,但随后难以保持在六位数的水平以上。根据追踪机构CoinGecko的数据,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在过去24小时内损失了约2000亿美元。  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 LLC数字资产策略主管Sean Farrell表示,最近的交易表明“整个加密货币生态系统正在去杠杆化”。Farrell称,一个触发因素可能是周三美国通胀数据公布前的谨慎态度,这可能会影响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 Coinglass的数据显示,在过去24小时内,约有16亿美元使用衍生品的看涨加密货币头寸被平仓,这是杠杆押注瓦解的迹象。 **特朗普议程** 特朗普挑选了一位数字资产支持者担任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下一任负责人,并任命第一位白宫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沙皇。特朗普曾经对加密货币持怀疑态度,但随着该行业在竞选期间花了大量资金来促进其利益,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对于数字资产爱好者来说,随着候任总统特朗普打破拜登政府施加的打压,一场繁荣就在前方。但批评人士认为,更广泛的主流接受加密货币将带来一系列风险。 自特朗普当选总统以来,约有100亿美元涌入美国比特币现货ETF。与此同时,比特币“大户”MicroStrategy(MSTR.US)周一表示,该公司又买入了21亿美元的比特币。 Farrell表示,交易员可能会认为MicroStrategy公布的历史性买入计划“隐含地从市场拉回相当大的现货买盘”。 Fairlead Strategies LLC技术分析师Katie Stockton在一份报告中建议,在比特币未能保持在10万美元以上后,应保持“中性短期偏见”。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1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