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消息,宁德时代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03750.HK)。此次港股上市,宁德时代全球发售股份总数为绿鞋前1.35亿股,发行价格为263.00港元/股。本次发行是首个以“仅设定价格上限”方式完成定价的“先A后H”上市项目,所设价格上限较定价当日A股收盘价零折扣。  据悉,本次港股上市从启动到完成仅用时128天。投资者涵盖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基金、产业资本、长线机构、保险资金及多策略基金等。港股上市开盘即高开,开盘价296.00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2.55% 。 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在上市仪式上表示:“宁德时代不只是一家电池零部件制造商,也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更致力于成为一家零碳科技公司。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大趋势下,零碳经济正快速崛起。宁德时代将成为全球零碳经济的开拓者。”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34.htm)
5月20日消息,高通周一宣布,将推出数据中心专用AI处理器,可实现与英伟达芯片的互联互通。英伟达GPU已成为训练大语言模型的关键硬件,通常需与CPU搭配使用——后者被英特尔/AMD双雄垄断。  高通计划推出定制化数据中心CPU,该产品不仅兼容英伟达GPU及软件栈,更深度整合CUDA生态。在英伟达占据AI算力霸主地位的当下,实现与英伟达技术生态的深度整合,是破局数据中心市场的关键。 这标志着高通二度进军数据中心市场——此前十年间多次尝试均告失利。2021年收购专注Arm架构处理器设计的Nuvia,为其数据中心战略奠定技术基础。 高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亚诺·阿蒙(Cristiano Amon)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数十年该领域将迎爆发式增长,我们手握突破性技术可创造实际价值,这款CPU将极具市场颠覆力。" 阿蒙透露将"很快"公布产品路线图及上市时间表,但未给出具体细节。 当前数据中心CPU市场战况胶着:亚马逊和微软等云计算巨头已自主设计并部署定制CPU,而AMD和英特尔把控传统市场份额。 面对竞争,阿蒙信心十足:"只要我们能打造性能卓越、技术革新、具备颠覆价值的产品,必在万亿美元级数据中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高通上周与沙特AI公司Humain签署备忘录,将合作开发数据中心。此举使其成为继微软、甲骨文之后,又一家布局中东市场的美国科技巨头。Humain隶属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 进军数据中心是高通业务多元化战略的关键步骤。其营收长期依赖智能手机芯片业务(占比超70%),但苹果已启动自研基带芯片,三星/小米等厂商也在推进处理器自主化。 IDC半导体研究副总裁马里奥·莫拉莱斯(Mario Morales)表示,高通进军数据中心领域是助力业务多元化的有效举措,且该市场体量足以接纳新进入者。 "未来五年,数据中心将成为半导体全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过去三年英伟达实现了惊人增长,但高通等企业因未涉足该领域而未能受益。" "此次官宣将扭转这一局面。预计其针对该市场开发的技术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逐步推出,毕竟制定产品路线图与启动客户合作需要时间沉淀。" 在阿蒙的领导下,高通已进军汽车芯片和个人电脑(PC)芯片领域,而后者在传统上是由英特尔主导的市场。 阿蒙在台北电脑展上透露,目前已有超过85款搭载骁龙X系列芯片的PC正在销售或处于开发阶段,该系列芯片最初于2023年发布。阿蒙还表示,新一代PC芯片将于9月高通峰会发布。 高通正在主打其芯片在能效方面的优势,以及其能够在本地设备上运行AI处理任务,而不是像目前通常那样在云端完成。所谓“设备端AI”的优势包括更快的AI应用响应速度,以及更高的数据安全性,因为数据不需要离开设备即可完成处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22.htm)
5月20日消息,距计划发布还有近两周,特斯拉Robotaxi尚未面世就已被贴上“失败”标签。作为今年最受关注的科技项目,原定6月发布的Robotaxi遭遇提前审判——质疑者用“失败”、“巨大混乱”等激烈措辞评判,甚至附加更多贬义描述。  科技媒体《Futurism》19日发文称Robotaxi“已是巨大混乱”,全文引用特斯拉FSD系统最激烈批评者丹·奥多德(Dan O'Dowd)的观点,却对该技术的潜在革命性只字未提。文章仅强调奥多德在圣巴巴拉80分钟试驾后得出的负面结论。 客观而言,FSD确非完美(特斯拉将采取远程操作等初期保障措施),但远未达到“灾难性”程度。根据笔者亲身体验,FSD表现可靠且令人信赖,至今仍希望车辆能搭载此系统。 《Futurism》文章亦未提及特斯拉最新《车辆安全报告》:数据显示,启用Autopilot的车辆事故率比全美平均水平低近90%。尽管Autopilot不等同FSD,但足证特斯拉在驾驶辅助系统领域的技术积累。 让我们公平对待特斯拉,给予它一个机会,待6月试运行后再作评判。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至少应基于事实,而非臆测。 平心而论,特斯拉确有多次延误交付时间表的记录,尤其在FSD开发进度上。每当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宣称“年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或“明年投放百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时,笔者都不禁暗自质疑。 不过今年特斯拉调整了策略:承认将采取审慎推进策略,首批仅限10-20辆Model Y组成测试车队。初期运营将限定非公开场景,仅受邀用户可在6月于奥斯汀体验。 虽不及全面公开部署的预期,对普通公众而言难免失望,但需清醒认识到:若特斯拉未经法规允许或小规模测试就仓促推出完整平台,同样会招致批评。 部分媒体聚焦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最新要求——该机构要求特斯拉说明其系统“如何应对能见度降低的道路条件”。这对即将成为美国首批无人驾驶共享服务的Robotaxi而言,完全在合理监管范围内。 舆论场令人唏嘘之处在于:诸多媒体在毫无实质证据的情况下, 已急不可耐地将这个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项目宣判死刑。我们不妨给予特斯拉实践六月目标的机会,让Robotaxi通过实际运营证明其作为可靠共享出行方案的可行性。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20.htm)
 GameJam是游戏开发者尽情挥洒创意的「即兴演奏」。 灵感碰撞的火花中,从玩法抽象疯狂的《山羊模拟器》,到内容丰富扎实的《进化之地》,再到创意别具匠心的《蜡烛人》。每一次的GameJam,玩家永远也无法预测:这「盲盒」里究竟会迸发出怎样的惊喜。  独立游戏精神在于勇敢表达,并从中展现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想法与创意。在这时代变化临界点,作为让游戏开发者们呈现个性的绝佳舞台,GameJam自然也在持续向前探索,不断与时俱进。 由TapTap举办的TapTap聚光灯GameJam —— 48小时游戏创作挑战,将于2025年6月20日至23日在心动A2大堂(上海市静安区万荣路700号)线下举行。并从5月19日起至6月2日向所有心怀创想的游戏人开放报名。 [报名页面链接>>>>>>>>>>>](https://www.taptap.cn/poster/NG23l6vk5cp9)  活动将在挑战开始时现场公布创作主题,从6月20日16:00到22日16:00的48小时内,参赛选手将围绕主题从零开始,自由运用各种开发工具,即兴创作出可供试玩的游戏DEMO。 48小时会上演怎样的奇迹?游戏开发的新范式也许正蕴含其中。  # 让创意成为聚光灯的焦点 本着「发现好游戏」的愿景,心动与TapTap始终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也力求为行业从业者与游戏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TapTap聚光灯GameJam旨在让游戏创作者的创意与游戏本身的艺术价值被外界看到,用聚光灯照亮游戏人在创作过程中投入的巨大热情与梦想。  在过往心动与TapTap成熟举办过多次的GameJam中,众多具有匠人精神的独立游戏开发者汇集于此,始终都会呈现出一种积极交流的探讨氛围。活动过程里,不光参赛选手彼此间友好沟通,热心玩家也通过TapTap平台第一时间对游戏作品提出建议与反馈,形成群策群力的共创舞台。  这其中,2021年心动独立营诞生的作品《万手一体》后续在世界范围斩获多项独立游戏奖项,在Steam平台玩家间保持着特别好评;去年21天聚光灯中表现抢眼的《闪光公仔》短期内便已成功上线,展现出GameJam参赛作品优秀的完成度。 而在活动官方的持续支持下,2024聚光灯GameJam冠军作品《恐黑症Darkphobia》如今也跑通了自己的团队,正为推动作品成功上线不断优化打磨之中。  可以说,TapTap聚光灯GameJam是为鼓励独立游戏创新精神、激发开发者灵感思路而诞生的活动。在GameJam中,大家尽可以勇敢拥抱时代改变,大胆尝试新鲜事物。就像《传说之下Undertale》这样的优秀独立游戏作品,最终催化出全新的游戏品类,聚焦在创意与进步的聚光灯GameJam,也将在游戏行业的探索与发展中发挥出践行和检验的实际作用。 # 2025聚光灯48小时GameJam,检验AI技术实践效果的实验场 伴随新时代AI技术快速发展,其为游戏创作领域带来显著影响,在辅助支持创意实现、提升机械流程效率等方向蕴含着巨大可能。  在一些AI滥用的情况下,部分相对空洞的作品可能让不少玩家对AI工具产生了抵触情绪。可如果对AI进行妥当应用,不知持续突破的AI技术,未来又是否有潜力成为项目早期快速探索的高效工具,乃至独立游戏开发者手中的全能助手。 聚光灯GameJam聚焦关注独立游戏开发者的创作过程,直观透明向玩家展示游戏开发流程中的点滴记录。就让本次「聚光灯48小时游戏创作挑战」成为参赛者们探索AI工具的实践场,同时也做广大玩家观察AI研发实际成果的放大镜。  本次聚光灯GameJam对AI工具的使用持开放态度,并在活动期间向所有参赛者提供ChatGPT Plus以及Cursor Pro账号。选手们可自由选择是否借用AI工具快速将创意与灵感落地,而根据作品的实际产出,相信可以向玩家们直观展示出:AI工具在游戏开发中是否能够起到积极有益的协助效用。 # 过一个难忘的夏天,做自己48小时的主人公 《蜡烛人》制作人高鸣曾经表示,参与GameJam最大的收获: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经历一遍游戏完整开发流程的浓缩。而这对于绝大多数独立游戏开发者而言,实在是最为难能可贵的财富。  有了对AI工具的开放验证,相信在本次聚光灯48小时游戏创作挑战中,每位参赛者都能率先积累到AI技术在实际开发应用中的落地经验,从中汲取教训,吸收养分。而通过此次全力尝试的直观实验,行业内也将有更多运用AI工具的研发实例可供探讨。 在这个肆意挥洒汗水的夏天,就来聚光灯GameJam做48小时的主人公吧! 心动将在A2栋为大家保障理想的参赛环境,不论畅通高速的网络、充足的工位、电源及宽敞舒适的休息空间,还是全程餐饮、不限量小食与基础洗漱包的供应,一切都会为助力实现大家的游戏创想而竭尽所能。  快来这场行业聚焦的派对,心动CEO黄一孟、《Phigros》制作人Soullies、机核创办人赵夏等覆盖游戏行业各领域的知名人士都将到场,面对面与参赛选手探讨交流。 与此同时,小红书游戏、INDIENOVA、机核、游戏茶馆等核心媒体及平台的伙伴也将对本次GameJam全程关注。 聚光灯已经亮起,有梦想的游戏人们,请来到舞台正中。 
Meanwhile, the HGX GB300 NVL72 supercomputing system enters mass production in Q3, boasting 72 GPUs, 288GB of HBM3E memory, and a 50% performance boost over the GB200 NVL72. Orders, Huang noted, are already flooding in.
英特尔CEO陈立武表示,他不许承诺过低、也不夸大其词,希望让成果说话,让英特尔恢复元气的最好方法就是执行、执行、再执行,兑现公开承诺。
人们往往会高估一年内的进展,又低估十年后的进展。作为投资人,只有穿透短期的波动和迷雾,才能真正把握住未来。
人力和财务BP要赋能业务,必须要经历三个考验,在这三件事情上,现在的从业者,并没有交出让业务部门和老板满意的答卷。
5月19日,腾讯宣布QQ浏览器升级为AI浏览器。相比传统浏览器,新版QQ浏览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整个产品的界面设计(UI)、功能展示等,都更加的清新、简约、年轻化;二是推出QBot,搭载腾讯混元和DeepSeek双模型,主打“简单用上AI”。其首页可直接进入QBot,体验AI搜索、AI浏览、AI办公、AI学习、AI写作五大功能。  同时,QBot还能调用Agent执行复杂任务,首批正在灰度的Agent,包括高考Agent“AI高考通”、下载助理、更新助理、股票助理等。 **QQ浏览器的AI升级** 以原生鸿蒙版本为例,新QQ浏览器首页最中心的位置,是显著的“搜索框”,引导词标注“搜网页,问AI”。 点击搜索框右侧“相机”(拍照、截图)、“+”(更多)按钮,即可进入体验QBot,“可以帮用户智能搜索、处理文件、写作优化等”。  图源:唐辰截图,原生鸿蒙版 此外,长按搜索框左边的“云”图标,可切换不同的搜索引擎,包括搜狗、百度等。新版QQ浏览器以搜索框为界,将首页分为上下两个功能分区: 在搜索框的上方,是设置、天气和最明显的“QBot使用引导”,点击默认引导词,比如“帮我写作:同学会凡尔赛发言”,即可进入Chat模式的对话界面,提供DeepSeek、混元两种模型选择。 当然,还有常规的下拉动作也可以进入体验QBot,进入“AI对话”——QQ浏览器的运营同学应当注意,引导文案的“Ai”,拼写有瑕疵。 而在搜索框的下方,是功能聚合和新版导航栏。其中“功能聚合”板块分成两块,一部分是AI功能工具箱,比如文档解读、解题答疑等,另外一部分是常规浏览器的相关功能聚合,包括文件、小说、下载等。 在移动端,QBot支持多模态搜索,移动端包括语音、文件、扫描搜索。一个特色功能是端外快捷唤起,用户可以在电脑端随时唤起QBot,截图也可以唤起QBot进行解读。 腾讯公司公关总监张军也针对新升级发文:“QQ浏览器今天全面升级,4 亿用户光速进入AI时代。”  图源:网络截图 我在使用中发现,截止发文,AI升级版本的QQ浏览器还没有在App Store上线。安卓应用商店已经提供下载,并将“QBot AI智能体”直接缀在“QQ浏览器”图标上。据了解,QBot会与腾讯内部产品合作,尝试类Manus工作流的智能体。 值得一提的是,用户在搜索框里输入需求,就可以同时得到“AI搜索”和“网页搜索”两种搜索结果。对此,QQ浏览器QBot产品负责人刘汉博表示,“我们不是直接去掉导航,因为有很多用户还是会去导航里寻址、点击固定的网站或消费一些内容,我们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这个解释固然合理,但也能看到QQ浏览器产品团队并没完全想好,如何去做一款真正的AI浏览器,表现出“既要-还要”的复杂心态:既希望通过AI升级产品,带给用户更便捷、丝滑的使用体验,以提高用户粘性;又想留住老用户,照顾他们使用传统浏览器的认知和习惯。 按照刘汉博的说法,被AI功能灰测到的用户活跃度变高,工具+平台是QQ浏览器当下的定位。实际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的平台价值就已经被无限稀释,其工具价值在不断碎片化的用户场景里,被不断抬升。 **这是一个新“夸克”?** 虽然说,“大模型时代,所有产品都会被AI重构。”但相比QQ浏览器官方的乐观,不少业内人士、媒体看到QQ浏览器的升级后,一个共同的感叹便是,**这UI设计、产品思路简直和夸克“如出一辙”。** 比如首页的“超级搜索框”,整合AI学习、AI办公等功能。特别是AI学习,提供数理化英等学科解题分步解析(搜题、解题),“这不就是夸克最早就提过的能力吗?QQ浏览器直接拿来用了”。 还有部分评论指出,QQ浏览器进行AI升级后,主打的五项AI能力“几乎和夸克一样”,“鹅厂的核心竞争力是借鉴”。QBot等玩家对标夸克,走务实的AI产品与服务路线,说明夸克受到了行业认可和追捧。 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夸克宣布已经完成对夸克App和PC端的全面升级:首页改版,夸克AI搜索上线“深度思考”。这是夸克首次将大模型深度思考能力融入AI搜索功能。 当时,夸克产品负责人郑嗣寿表示,基于AI,搜索行业抵达了代际变化的关口,将进入全新的AI搜索时代。这个说法我理解为,AI大模型在重构搜索服务,其本质和价值维度都在发生颠覆性变化。基于全新的AI能力,搜索行业呈现传统搜索与AI搜索的分野。 传统搜索惯性的路径依赖,在既有的用户规模、产品体量以及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只能通过后期改造的方式不断叠加AI功能,增加AI含量。过去两年,夸克持续升级和拓展AI搜索的能力边界,已经成为阿里AI在C端用户侧的一面旗帜。 仅在2024年,夸克就先后发布“超级搜索框”、“系统级全场景AI”。2025年今年1月,夸克升级品牌Slogan为“2亿人的AI全能助手”。 在运营玩法上,QQ浏览器也一直把目光放在年轻群体。比如其曾首批上线80所高校探校指南,推出“大学新生季”活动。大学新生可通过QQ浏览器App搜索「大学新生季」,可直达活动主页面,或者输入「大学名字」,选择「新生季」标签,即可出现该大学的探校指南。 站在用户的角度,QQ浏览器也在面临夸克等同类型产品同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功能、繁杂的设计以及不断调整的入口有一种缝合怪的感觉。极端如某些厂商会推出全新的搜索产品,利用一些手段进行导流,但最终还会因为营销手段的弱化,而无法产生很强的用户黏性,薅完羊毛就跑。 市场调查机构Statcounter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2025年4月中国所有平台浏览器市场,Chrome市场份额44.64%,排名第一,QQ浏览器以4.62%排在第七。 **腾讯的AI战法逻辑** 即便如此,QQ浏览器还是走出了这一步,在腾讯内部“复刻”了一遍夸克。但这放在腾讯公司的“All in AI”战略下,又是可以理解的。 在最新一季的财报会上,马化腾表达了加大AI投入和布局的决心。据腾讯披露,在C端市场,腾讯的AI应用实现了全场景的用户覆盖。一方面是原生AI应用:元宝通过混元、DeepSeek的双模驱动实现用户增长,并于近期入驻微信联系人列表,实现从创作到社交分享的衔接。 另一方面,微信、QQ、腾讯文档、QQ浏览器、腾讯会议等多款亿级用户规模的产品,依托腾讯混元以及外部领先模型,陆续上线AI新功能。 需要补充的是,这个季度,腾讯对AI业务的部分组织架构也都进行了调整,将元宝的产品团队,及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等更多产品和应用都转入了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换句话说,腾讯要的是“稳”,并不会太去关注是否“颠覆性创新”,在抓住一个关键节点伺机而动,全力投入并“收割”。春节前后,腾讯元宝的表现就是最典型的示例。在整个2024年,元宝在与豆包、文心一言等同类型的产品“对决”中,单从用户量上看,不占任何的优势。 2024年5月,腾讯刚发布元宝时声称,还没有做推流买量的准备,也没有对标竞品拉高整体的规模的打算。但它所面临的局面是强敌环伺,“外面都是强大的AI助手”,豆包和文小言DAU早已破百万。 **腾讯也并没有因此表现得“很着急”,元宝上线后也确实没有太多的推广动作。这被外界评价为腾讯对AI的布局时间晚,力度还不够。** 春节前后,DeepSeek出圈,腾讯敏锐的抓住了时机,全力应战。比如,腾讯最大的流量入口,微信除了搜索接入DeepSeek,实际由元宝提供服务,还在生活服务九宫格内给元宝提供下载推广,又是红点、“new”提醒,还带着“满血DeepSeek”的标注。 **不到20天里,腾讯元宝通过生态资源投入、高强度高频次技术迭代、豪掷千金的买量投入,迅速超越DeepSeek,登顶下载排行榜**,豆包退到第三。据财经天下周刊报道,截至2月27日,腾讯元宝在27天里投放共花了2.81亿元,其中多数投放发生在2月13日后。 **腾讯这种反常的“着急”,也被解读为,对于AI业务,腾讯秉持的是投资逻辑。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时机——什么时候观望,什么时候进场,什么时候退场。** 正如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CEO汤道生曾在一次采访中的回应:“我们在看到明确机遇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加大投入,协同作战可以很敏捷的。” 也就是说,腾讯一直知道AI大模型这波风口的意义,它只是在等一个时机。一旦“明确机遇”,就会毫无犹豫的加大投入:砸钱、给资源、买量,协同作战,拿到结果。 这是腾讯版的“大力出奇迹”。 QQ浏览器也是如此,对于腾讯来说,AI要的就是财务效果,以及对整个市场的叙事价值。 参考资料: 北京商报,《QQ浏览器“翻新”,大模型下的AI新玩法》 唐辰同学,《DeepSeek上了张一鸣的牌桌,但C位必须是豆包》、《“不被定义”的夸克正打算定义AI搜索?》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18.htm)
你有一个百万粉丝的账号,由 MCN 孵化,自己出镜,内容多次上热门,播放量中位数在 80 万左右。请问,你认为每接一个商单,自己的分成能到手多少钱?在自媒体造富神话频出的当下,相信许多人对百万博主不缺想象力。一条商单可能是 30 万、10 万、最起码也有 5 万吧?跟 MCN 五五开的话,自己到手起码也有 2.5 万一条,对不?  快醒醒,你到手的可能是:500 (人民币)。 别着急说我在瞎扯淡,事情是这样的…… “ 特厨隋卞 ”是一个美食探店类账号,隋卞是国宴大师郑秀生的大弟子,特级厨师,担任过希尔顿等多家五星级酒店行政总厨。 除了超狠的 Title ,厨艺也确实硬。 任何饭店的菜,吃上几口,就能给出专业、细致的点评,甚至能把用料、制作工序甚至是火候全给还原出来。  遇到不错的菜,隋卞会记录下来,研究复刻,复刻成功还会处理成 “ 傻瓜配方 ” ,教给屏幕前的观众。 曾经有人发起过一个话题,为什么都说隋卞厉害? 话题评论区并没有太多夸奖的话语,但东坡肘子、鱼香肉丝、水煮牛肉、宫保鸡丁的照片轮番上阵,用他们的话来说,只要听话照做,就一定好吃。  除此之外,这哥们的个人魅力也特明显,说话幽默,啥话都接上几句,在探店视频里,还会根据价位切换不同的评判标准,对高端餐饮评价毒辣,对平民美食则多了一份包容。 所以基本上是厨子探店顶流了,还特得民心那种,在 B 站跟抖音上都有百万级别的粉丝,播放量每期也都不低,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直到今年 3 月,隋卞跟其 MCN 公司合约到期。 隋卞不再续约,原账号留给 MCN ,自己则自立门户,开新号“ 特厨隋坡 ”。 新号在第一期视频发布后,迅速突破百万粉丝。  与此同时,不甘心的 MCN 公司,也通过发布视频的方式,多次指控隋卞违约。 这场博主跟 MCN 之间的拉扯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一个略微冷幽默的话题,特厨隋卞账号敦促隋先生停止侵权,冲上了微博热搜。 咱上微博吃瓜的时候,发现微博智搜也已经全面梳理了一遍,细节都还挺详细 ↓ ↓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为了帮大家快速吃瓜,这里咱也还是对 MCN 的指控做个重点盘点: 第一,隋卞并非天生网红,而是本公司倾尽资源,搭建专业团队,投入百万,扶持他从素人变为网红 ; 第二,隋先生胃口太大了,要的分成太多,公司无法满足,所以续签没有谈妥; 第三,合作期内,本应每月拍摄不少于 16 条探店视频(最开始是一个月 30 条),但实际隋卞每月都难以完成约定条数,最多时叠加了 72 条未完成,属于违约;合作结束后,在约定年限内,隋卞不得从事与本协议相同或者相似的业务,目前自己开号重做,属于违约。 原视频(之一)点击跳转:  对此,网友评价是:你们是转型成不要笑挑战了嘛? 首先,纵观“ 特厨隋卞 ”以往所发布的视频,核心都是以隋卞的厨艺为圆心开展的内容创作。 MCN 的投流或许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你要把国宴大师郑秀生先生的弟子,特级厨师,希尔顿、洲际酒店行政总厨,多次在老饭骨出镜的隋卞称之为素人…… 那只能让人联想到一句话,鸡:不是太阳出来我才叫,是我叫了太阳才会出来。  还有一个精彩片段,在 MCN 的几期指控中,甚至把隋卞说成了待业没工作的人。 失业的特级厨师,需要打零工维生的前希尔顿行政总厨,隔这拍短剧是嘛? 还没等人想明白呢,这段失业时光就被网友扒出来,是因为是当时师傅病重,这哥们辞职特地去照顾师傅了。  也许是 MCN 发现没人相信自己,都在嘲讽,于是再度放出两重磅视频: “ 一刀未剪,还原特厨隋卞是如何包装出来的 ” ,试图证明自己对隋卞的包装。 视频中,剪辑小李提示一句,隋卞按照思路展开说几句。 但其实,这种内容创作者体验时口述评价,编导记录归纳,并在拍摄时提示的操作,挺常见,这也不能改变内容核心还是隋卞的事实。  不过,这回网友们算是悟了,感情这个号真就靠这两人呗,真没 MCN 啥事……  到这,这瓜还没完…… 很快,小李通过一位 up 曝出,隋卞每条商单仅分成 500 元。 差评君通过官方平台,查询到了特厨隋卞这个账号的报价,B 站报价为 6 万左右,抖音报价则在 4.8万~8.5 万这个区间。  低廉的报价,配合的是高强度工作,根据之前 MCN 自己公布的违约信息,隋卞的合约是每月拍摄不少于 16 条探店视频( 最开始是一个月30条 )。 就此,舆论彻底炸锅,特厨隋卞以 “ 真正的牛马 ” 的形式再次出道。  老实说,写到这,差评君都有点搞不清楚,这个 MCN 到底是来找回场子的,还是想通过 “ 自杀 ” 彻底捧红隋卞…… 不过,目前对于 500 块等信息,MCN 还没回应,合同也是节选,未知全貌,不能排除小反转嗷。 以上就是这个事目前的全部进展,很巧啊,咱也是吃自媒体这碗饭的,今天就跟差友们展开聊聊。 这个冲突的诞生,属于意料之中。 因为这类账号内容商业化跟 MCN 的模式有冲突。 大厨为了保证内容的客观公允,很大一部分会选择不接垂类广告,有些甚至连垂类的直播、团购券带货也不做,这种情况下蛋糕很难做大,更适合 1-3 个人的轻量化运作。 其次,个人 IP 跟 MCN 的合作,一直都非常容易出问题。 李子柒跟其 MCN 微念的纠纷,让李子柒停更了三年。  头部吃播博主浪味仙跟 MCN 的分手,同样多次闹上热搜。 MCN 跟个人 IP 的合作,追求的是 1+1>2 。 个人 IP 会有产出,MCN 也会投入前期成本,包括但不限于:帮助账号定位、内容策划、前期投流等等,账号能够成长起来有双方的心血。 所以涉及到的账号归属会事先约定,这个约定是基于 MCN 前期能带来的资金投入、资源扶持拟定的,如果是纯靠资金投入达成合作,数额甚至会写在合同里。 同时,双方会在开始之前约定退出成本,真到分家时,坐下来把投入的金额记录拿出来对对账,聊聊天,分分好。  双方具体分成,会随着账号发展而不断变动。 账号刚开始时,91、82 分,MCN 拿大头,因为前期 MCN 帮扶作用会比较大,到了后期,个人 IP 的价值建立起来,MCN 能够提供的价值会减弱,分成会出现反转,按照 55 、46,甚至 28 分都有可能。 主要还是看这个 MCN 能给个人 IP 带来多少价值。 价值主要会集中在商业化跟内容运营两个方面。 其一,商业资源。 目前来看,B 站商业化平台花火上,能查询到的“ 特厨隋卞 ” 这个账号,甲方为妙界跟美团,这两个甲方在B站上属于普投的状态,广撒网,一定程度上说明 MCN 商业资源较为有限,至少在探店美食类目上资源有限。  除了常见的垂类广告、直播、电商等变现方式,美食探店博主天然可以涉猎本地生活路线,京东、饿了么等都可以成为潜在甲方,就算不走植入性广告,也可以考虑平台团购分销,恰佣金恰饱饱,这些都已有成功案例。 但,如果是个人 IP 就希望小而美的状态,彻底保持内容公允客观,那么就会回到开头所说的,内容商业化跟 MCN 的模式有冲突,更适合轻量化运作。 其二,内容战略调整。 很多账号有内容实力,但缺乏变现的思路,商业化想象空间有限,这时候就需要 MCN 根据账号属性和定位提出内容商业化建议。 以特厨探店内容为例,这是不是能跟中国美食非遗之类点的挂钩,点与点之间串联故事,不同的点需要有移动载体,这样不就可以恰汽车用户了? 一个靠谱的 MCN ,能够帮助个人 IP 赚到原本赚不到钱,而这也就是 MCN 从中分账的根源。  换言之,这场合作到底值还是不值,千人千面。 大家各自干了多少活,拿走了多少钱,是赚了还是亏了,只有当事人能衡量清楚。 就这次事件来说,要真往前扒起来,都是糊涂账,具体合同咋签的,咱们也不知道,就不评价了,但感觉现在这个 MCN 表现的缺乏专业。 因为利益问题撕破脸,闹到法庭,对薄公堂的人不少,但几乎没有在原账号直接开战,回头攻击原 IP 人的。这是一种非常不职业的行为。 除非你真受了天大的委屈,还能直接给人锤死,否则就是一场风险极大的自爆。  舆论战最重要的就是民心,这一点他们已经输得一败涂地了。 而在商业层面上,一家优质的MCN公司应该做的,是展现出自己能给达人带来怎样的商业资源、内容支持以及各方面的保障,现在这样撕破脸皮,只会让潜在的合作对象,觉得他们极为不职业,风险性很大。 再纠结下去不仅那个几百万粉丝的原账号废了,也断绝了再另起炉灶的可能性。 在差评君看来,未来 MCN 跟个人 IP 的拉扯还会有更多是非,更多闹上热搜的瓜。 但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会站在商业角度衡量,理性评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靠硬实力上牌桌。 瞎猫碰上死耗子的躺赚啊,恐怕不会再有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16.htm)
据《商业内幕》报道,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 Huang)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AI研究人员处于全球最顶尖行列,因此美国公司积极招募他们也就不足为奇了。黄仁勋接受了科技电子报Stratechery创始人本·汤普森(Ben Thompson)的采访。他表示:“中国的研究人员、AI科学家,他们是世界级的。他们不仅仅是中国的AI研究人员,也是世界一流的AI研究人员。”  黄仁勋 “你在Anthropic、OpenAI或DeepMind的办公区域走一圈,会发现有很多AI研究人员,他们来自中国。当然,这很自然。他们非常优秀,所以他们的工作也很出色,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意外。”黄仁勋称。 黄仁勋称,从整体来看,中国在AI领域的表现“非常棒”。DeepSeek和Manus等中国公司推出的模型,正在成为美国AI系统的强有力挑战者。 “说实话,DeepSeek做得非常出色。如果不给他们这样的评价,那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不自信到让我无法容忍。”他表示。 黄仁勋补充道,国际竞争对手带来的挑战对于美国AI公司的持续进步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人人都喜欢竞争。企业需要竞争来激励自身,国家也是如此,这一点毫无疑问,而我们也确实在激励他们。不过,我完全可以预料到,中国会全程参与这场竞赛。华为是一家实力强大的公司,是一家世界级的科技企业。”他说。 监管不能严 黄仁勋同时警告称,如果美国本土公司无法获得所需的全部工具,激烈的竞争可能会变成问题。他指出,构建支持AI所需的“生态系统”本身就已经很困难,严格的监管措施可能会对企业的运营造成阻碍。他尤其批评了所谓的“扩散规则”(Diffusion rule),这是一项拜登政府时期的政策,原定于5月15日起对美国制造的AI芯片施加出口限制。 “你不能只是说,‘我们来制定一个扩散规则,用牺牲其他一切为代价来保护某一层技术。’这种想法简直荒谬。我们恰恰是在国际竞争对手追赶上来的时候提出这一限制措施,对此英伟达早有预见。”黄仁勋称。今年5月12日,就在AI扩散规则即将生效的几天前,白宫宣布将撤销这一规定。 黄仁勋表示:“通过AI扩散规则来限制其他国家获取美国技术的想法,完全是本末倒置。正确的使命应该是尽快在全球范围内加速美国技术的普及,否则就为时已晚。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美国在AI领域保持领先,那这项扩散规则所发挥的作用恰恰相反。” 他表示,竞争是双向的,美国企业也应该在中国市场展开角逐。“中国有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从计算基础设施和架构的角度来看,不让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想法完全说不通,”黄仁勋说,“我们理应让美国公司有机会在中国市场竞争,弥补贸易逆差,为美国民众创造税收收入,促进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14.htm)
据《商业内幕》报道,罗斯·格伯(Ross Gerber)曾经是特斯拉长期投资者,但他现在已转为看空特斯拉。在第一季度抛售了更多特斯拉股票。格伯旗下格伯川崎财富与投资管理公司提交的13F最新季度文件显示,格伯继续看衰特斯拉,在第一季度抛售了超过2.6万股特斯拉股票,约占其持股总数的10%以上。这是该公司在第一季度规模最大的一次股票抛售行动。  格伯看衰特斯拉 目前尚不清楚格伯的公司是在该季度的哪个时间点卖出的这些股票。然而,**在今年前3个月下跌了35%之后,特斯拉股价在第二季度出现反弹,截至目前已从4月低点上涨了52%**,主要得益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将退出“政府效率部门”的工作,以及近期关税利好消息引发的股市反弹。但是和2024年年底的高点相比,特斯拉股价仍下跌了大约29%。  格伯一直在减持特斯拉股票 格伯在最近接受《商业内幕》采访时表示,他并没有因为近期推高特斯拉股价的事件而动摇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马斯克退出政府效率部以及中美贸易关系的改善确实是积极因素,但这些都无法改变他所认为的特斯拉面临的根本问题。** **格伯点出了特斯拉目前存在的三大问题:** **1.全自动驾驶(FSD)技术不完善。**他提到了一些用户所报告的FSD问题。特斯拉目前也因FSD技术面临诉讼。 **2.人们不买特斯拉。**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美国共售出12.81万辆汽车,同比下降8.6%,较前年同期更是大跌21%。在欧洲市场,特斯拉月销量的环比跌幅高达81%。 **3.自动驾驶出租车面临激烈竞争。**特斯拉在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的过程中也面临激烈竞争。尽管特斯拉计划今夏推出网约车服务,但格柏认为,该公司将很难与Waymo等对手抗衡。 格伯表示,他怀疑特斯拉能否兑现对投资者所做的所有承诺。“**我们显然还没有改变观点,不会重新开始加仓特斯拉股票,**”他在接受《商业内幕》采访时说,“实际上,我认为如果他们无法真正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或者至少让人们相信这项业务确实在推进当中,那接下来的时期对他们来说可能会非常艰难。” 他在今年早些时候准确预测了特斯拉股价将下跌50%,其公司在过去两年中已经抛售了超过20.4万股特斯拉股票。 格伯称,最近的特斯拉股价反弹并不让他感到信服。“**我早就觉得它估值过高了**,而且我完全不在乎它是否会进一步被高估。我们还持有很多股票,我也可以继续卖。”他表示。 格伯表示,特斯拉的未来尚不明朗。**特斯拉有可能聘请一位“能卖车”的新领导人**,或者马斯克能设法挽回他在失望客户中的形象,修复他涉足政治所造成的品牌损害。他此前曾对《商业内幕》表示,他认为特斯拉能够走出困境的少数方式之一,就是更换CEO。 “我认为接下来的六个月将是他们成败的关键,让我们拭目以待。”格伯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12.htm)
微软的 AI 叙事,今年全面走向 AI Agent。当地时间 5 月 19 日,微软一年一度的 Build 2025 开发者大会在西雅图拉开帷幕,“Agent”简直成了焦点,几乎贯穿每一项发布。微软 CEO 纳德拉站在会场中心,还提出了一个变革性愿景:让更多的应用程序由智能体驱动,打造一个“Open Agentic Web(开放智能体网络)”。 与此同时值得玩味的是,近年彼此有龃龉的 Sam Altman 和伊隆・马斯克都出现在大会连线屏幕上,与微软 CEO 纳德拉各自单独对话。与前两年不同,Sam Altman 今年并没有现场出席,甚至没有什么笑容,坊间不少传言称微软与 OpenAI 之间存在算力、模型访问等问题分歧。 微软已经官宣,除了 OpenAI 的模型,微软的 Azure AI Foundry 平台也将托管马斯克旗下 xAI 公司开发的 Grok AI 模型。 从云服务到生产力软件,再到搜索,甚至游戏,微软已经将 AI 融入几乎所有产品,根据公司最新季度财报,微软旗下 Azure 的积压订单有数千亿美元,包括与 OpenAI 本身签订的多年期云容量合同,预示着未来 AI 密集型交易的收入。 而 AI Agent,甚至是一个庞大的 Agent 智能体网络,只会继续增强微软的 AI 叙事。 **支持 MCP,更强的编程 AI Agent** 在去年的大会上,微软曾经打出 Copilot 副驾驶“无处不在”的概念——在操作系统、Office 应用、开发者工作流程等中集成 AI 助手。 如今,连开发者工作流程里的 GitHub Copilot 也将要变得更加“Agentic(智能体化)”,不再仅仅只是个“副驾驶”。 微软曾在 2018 年以 75 亿美元收购 GitHub,此后 GitHub 继续以独立实体形式运营。在 GitHub 的 1.5 亿开发者里,根据纳德拉的说法,目前已经有超过 1500 万开发者在用 GitHub Copilot。 纳德拉在大会上演示,GitHub Copilot 从曾经的代码助手变成 Agent 伙伴,可以直接帮开发者修 Bug。  纳德拉现场用 Coding agent debug|图片来源:微软 根据纳德拉的说法,这意味,GitHub Copilot 正从“结对编程”演变为“同伴编程”,开发者可以将问题分配给 Copilot 进行错误修复、新功能开发或代码维护,它将自主完成这些任务。 例如,大会一个演示展示了 Copilot 拾取问题以向微软的某个网站页面添加过滤器、创建分支、设置 GitHub Actions,以及提交草稿,拉取请求等,Agent 在其自己的分支中工作并遵守安全措施。这使得开发者能够有效地委派软件工程开发任务。 微软正在提供对模型上下文协议(MCP)的全面支持,微软和 GitHub 方面已经加入了 MCP 相关委员会,以帮助推进 MCP 的大规模采用。 另外,微软正在推出一个名为 NLWeb 的开放项目,称其“在智能体网络中可以发挥与 HTML 类似的作用”,使网站能够轻松地为用户提供对话界面,并根据用户选择的模型和自身数据,让用户能够以各种语义方式直接与网页内容交互。每个 NLWeb 端点同时也是一个 MCP 服务器,因此网站可以选择是否让它的内容更易于被 AI 智能体发现和访问。 **微软的 Agent 大工厂** 微软做 Agent 的野心当然不只是 GitHub 上的一个 Coding Agent,该巨头正在跨平台提供开发 AI Agent 的能力。 在 Windows 平台,微软推出了 Windows AI Foundry ,借助用简单模型 API,开发者可以通过 Foundry Local 管理和运行开源 LLM,或将专有模型迁移到客户端和云端进行转换、微调和部署。 Windows AI Foundry 支持跨各种硬件(包括 CPU、GPU 和 NPU)的开发,使应用程序能够在不同的芯片上运行。Windows 也添加了对 MCP 的原生支持。  Windows 也添加了对 MCP 的支持|图片来源:微软 大会上的一个演示展示了 VS Code 中的 Agent 如何利用 MCP 和 WSL 设置 Linux 环境,并仅用几句话就基于 Figma 设计构建/更新网站项目。此外,应社区的长期要求,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WSL)将完全开源。 通过 VS Code、GitHub Copilot 和 WSL,纳德拉直言要将 Windows 增强为“Agentic Web 开发的首要平台”。 与此同时,在 Azure 云,微软的统一平台 Azure AI Foundry 目前加入了更多模型,并且发布了 Foundry 智能体服务(Agent Service),开发者可以在上面设计、定制和管理 AI 应用程序和 Agent。  纳德拉介绍 Azure AI Foundry|图片来源:微软 随着 Azure AI Foundry 智能体服务的正式发布,开发者能够协调多个专用 Agent 来处理复杂任务,包括将 Semantic Kernel 和 AutoGen 集成到一个面向开发者的 SDK 中,并支持 A2A 协议和模型上下文协议(MCP)。 当然,开发者社区仍弥漫着谨慎的气息。为了推 AI agent,微软团队做了一个“可观察性”功能,通过统一仪表板集成、观测并追踪性能、质量、成本和安全等关键指标。 在 Agent 安全方面,微软宣布推出“Entra Agent ID”,这是一种身份管理系统,赋予每个 Agent 专属的身份、权限、策略和访问控制,开发者创建的 Agent 将自动在 Entra 目录中分配唯一标识,确保 AI agent 仅访问授权数据,避免因“智能体泛滥”而导致的盲区风险。 在模型支持方面,纳德拉在大会上官宣了将马斯克 xAI 的 Grok 系列模型引入微软的生态系统,截止目前,微软有 1900 多个合作伙伴托管和微软托管的 AI 模型。纳德拉还强调,微软已经建立了与 AI 模型开源社区 Hugging Face 的合作。  纳德拉与马斯克对话|图片来源:微软 另外,微软设了个模型排行榜,主要对不同类别和任务中表现最佳的 AI 模型进行排名;以及模型路由器(Model Router),实时为特定查询或任务选择最佳模型。 **一键创建 AI Agent** 除了给开发者提供利用、开发 AI Agent 的能力,微软在企业、消费者生产软件上也在加码“Agentic(智能体化)”。 此前,微软已经在其许多软件产品中推出 AI Copilot,旗舰产品就是 Microsoft 365 Copilot,多个 Office 应用程序(如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Teams)都集成了 Copilot。 在 Build 2025 大会上,微软推出了 Microsoft 365 Copilot Tuning,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可利用自身企业数据、工作流程和业务逻辑,以简洁的低代码方式轻松训练模型并创建智能体。 这些 Agent 可以在 Microsoft 365 服务边界内执行特定领域的任务。例如,律师事务所可以创建一个 Agent,生成符合其专业特性和风格的文书。  Microsoft 365 内可创建 AI Agent|图片来源:微软 更进一步地,微软还在 Copilot Studio 中增加了“multi-agent orchestration(多智能体编排功能)”,可以连接多个 Agent,使他们能够整合技能,处理更广泛、更复杂的任务。 在前不久的季度财报会议上,微软称,有 20 多万个组织在用 Copilot Studio 开发定制 AI 应用程序,本季度创建了超过 100 万个定制 Copilot/智能体,据称这仅是产品预览阶段的数据。 另外,不管是微软还是Google,科学研究是科技巨头关注的重要 AI 应用场景。在 Build 大会上,微软宣布推出 Microsoft Discovery,它建立在基于图形的知识引擎 Graph RAG 之上,主要让科研人员能利用 AI agent 推进发现流程。Discovery 支持三步流程:基于知识的推理、生成假设和运行实验,所有这些都以迭代循环的方式进行。  微软推出 Microsoft Discovery|图片来源:微软 据称,斯坦福医疗中心(Stanford Health Care)正在使用微软的医疗智能体协调器开发测试 AI Agent,以减轻行政负担和加快肿瘤委员会会议的准备流程。 **驶向“Agentic Web”** 微软 CEO 纳德拉将当下视为重大平台变革的“中期阶段”,并让他联想到类似于 Windows 32、Web 堆栈以及云计算和移动革命带来的变革,而这一次,开放的 Agentic Web 可能就是下一个互联网的未来。 “2025 年,我们将大规模构建这个 Open Agentic Web(开放智能体网络)。我们将从几个垂直集成堆栈的应用程序,发展成为一个能够支持这个开放可扩展智能体网络的平台。”纳德拉在会上称。  纳德拉介绍开放智能体网络的愿景|图片来源:微软 根据其说法,开发者仍将是核心,微软的角色是为他们提供构建下一代 AI 应用程序和 Agent 所需的工具、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转型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开发者社区的创造力。 “赢家将是像你们一样构建应用程序的人,而不仅仅是像我们一样创建平台的人。”纳德拉声称。 当然,最终结果如何,还得看纳德拉演讲后的现实。一些已发布的功能可能会以预览版或测试版的形式发布,这些功能的实际效果也值得商榷。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全面 Agent 化也会对个人隐私、就业等产生影响。尽管微软最新季度财报业绩好于预期,甚至对未来有乐观预测,微软最近还是裁员 6000 人,其中不乏程序员。 今年 4 月,微软 CEO 纳德拉在与 Meta CEO 扎克伯克的对话中曾经透露,微软公司代码库里 20% 至 30% 的代码是由 AI 写的。微软 CTO Kevin Scott 此前还预计,到 2030 年 95% 的代码将由 AI 生成。另一边,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也曾称,AI 生成了Google超过 30% 的代码。 然而无论赢家到底是谁,微软对 AI 的投入是确定的。该巨头正在大力投资数据中心,过去三个月,就在各个国家和大洲开设了 10 个数据中心,并计划在 2025 财年继续投入 800 亿美元来扩展云基础设施。 一个庞大的“Agentic Web”,无疑能让微软的 AI 叙事更具诱惑力。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10.htm)
据彭博社报道,美国知名民主党籍参议员周一督促特朗普政府重新审视与沙特、阿联酋达成的新AI芯片协议,认为向这些中东国家扩大AI芯片销售将危害国家安全。英伟达对此回应称,限制美国技术在海外的普及只会起反作用。 [](https://n.sinaimg.cn/spider20250514/107/w1024h683/20250514/e69e-eab20b2f63bf689eef459efd49c4affe.jpg) 英伟达、AMD等公司在上周特朗普访问中东期间公布了一系列协议,为海湾国家采购数以万计的先进半导体芯片打开了大门。特朗普政府正计划撤销拜登时期限制这些国家获取芯片的规定。 由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领衔的一批民主党参议员警告称,这一系列举措将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 他们在写给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国务卿鲁比奥的信中称:“综合来看,这些协议等同于令人震惊地撤回了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而正是这些措施帮助美国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确保赢得AI竞赛,并防止对手获取我们最敏感的技术。” 英伟达和其他科技公司则认为,扩大美国技术的全球使用有助于国家安全,而限制其在海外的应用反而适得其反。 英伟达在回应参议员联名信的声明中表示:“中东的数据中心将以美国技术为基础进行安全建设,而不是依赖外国竞争对手。这些协议还将创造美国就业机会,支持美国基础设施建设,为美国财政部带来数百亿美元税收,并有助于缓解贸易逆差。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在美国进行前所未有的投资,建设全球最大、最强的AI基础设施。” 截至发稿,白宫、美国商务部、国务院的发言人尚未就此置评。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08.htm)
火爆一时的Manus终于全面开放注册了,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中文版。5月12日,Manus官宣开放注册,这个曾经一个邀请码都能被炒到10万元,无数人只能从各种测评中略知一二的神秘AI产品,如今终于揭开了面纱。相对于3月初作为全球首个通用AI Agent产品火遍全网,Manus此次开放注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 Manus此前引发关注,是因为它不同于单一的大模型生成简单图文,而是将用户输入的命令拆解为不同的任务并调用不同子Agent或工具分别完成具体任务,这让很多人第一次清晰地看到AI Agent与大模型的区别。再加上Manus和DeepSeek一样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创业公司,很多人将其视为DeepSeek之后中国AI领域的又一个颠覆式产品。 此次蓝媒汇实测发现,Manus当前并没有中文版,若通过百度等中文浏览器直接搜索进入Manus官网,只能看到Manus 3月份发布的与通义千问合作的消息。  在业内人士看来,Manus与通义千问这样的头部AI大模型合作2个月后,之所以中文版至今还不见踪影,主要是国内用户变现难,不容易收割。 **一个字儿:贵** 初步体验Manus后,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字:贵。 Manus采用的是消耗积分方式,注册成功后会获得1000免费积分,此外,每天会获得300免费积分。每天获得的免费积分不能累积,无论是否使用完,第二天都自动变为300积分。 不过你如果真的想常用Manus,根本不用考虑这300积分会用不完,因为随便输入一个任务就能轻松消耗掉几百积分,每天获得的免费积分只够完成一些非常简单的任务。 由于Manus上线之初就已经有不少人体验过各种功能,所以为了避免浪费有限的积分,蓝媒汇给Manus安排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任务,做一个简单的网页版数独游戏。 尴尬的是,直到注册时送的1300积分全部消耗光,该任务都没能完成,无法检验成果。而且由于不断地测试导致上下文太长超出限制自动停止,不得不通过压缩上下文的方式接力进行。  如果不想让这个任务因此半途而非,要么就得等第二天更新免费积分,要么就得花钱购买积分。根据Manus的收费标准,平均100积分就需要1美元。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一看到价格就直呼太贵了。 Manus在“公测”阶段就采用这样的收费标准,或许与其成本有关。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Agent的运行会依赖大模型规划、执行,消耗大量的tokens(自然语言文本的的最小单位),所以如果没有自研模型,就需要支付模型的API费用给基础模型的厂商。Manus的海外版主要使用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Claude,根据外媒报道,平均每执行一个任务,Manus就要向Anthropic支付2美元。 除此之外,Manus还需要支付高昂的云端沙盒成本。该业内人士介绍,Manus在运行时只需要用户使用浏览器,所有的任务都在云端完成,而不需要占用户本地电脑的资源。这样的方式就会带来云端虚拟机的成本,相当于提高了成本,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Manus作为一个初创公司,显然没有实力像国内大厂那样免费给C端普通用户免费使用,“公测”阶段就无差别收费在所难免,但这样的价格难免劝退不少人。 **中文版上线遥遥无期** Manus中文版何时上线是不少人关注的问题,虽然Manus完全可以通过中文来使用,但到目前为止,Manus中文版仍遥遥无期。 这或许与监管有关。上述业内人士向蓝媒汇分析称,Manus的海外版主要使用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公司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Claude,海外模型在国内没有备案,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这也就意味着,Manus就算已经开发出中文版,也无法在国内上线。 此外,之所以没有立即上线中文版,或许也跟国内用户付费习惯和意愿相关。相比国外用户,在国内大模型内卷的大背景下,直接向用户收费进行付费订阅,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国内用户不是非用Manus不可。 虽然Manus已经与通义千问合作,但双方并没有公布任何进展或细节,AI蓝媒汇尝试就中文版Manus的研发进度向双方咨询,截至发稿暂未得到有效回应。 从Manus的相关动态来看,Manus当前似乎并不急于回到国内,主要目标仍然是海外市场。 就在Manus宣布开放注册的同时,有消息称Manus母公司拟融资1亿美元,Manus也是火速辟谣。不过根据天眼查APP,Manus当前已经获得了4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为今年4月份完成的7500万美元融资(约合人民币5.4亿元),投资方为硅谷风头Benchark。此外,腾讯、红杉中国、真格基金也曾对Manus进行过投资。  虽然这个融资细节可能有误,但根据数据分析机构CB Insights的信息,Manus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一笔75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人中也包含Benchmark、腾讯、红杉以及真格基金。  另据外媒报道,蝴蝶效应计划将这笔新注入的资金用于支持其服务向海外市场扩张,目标直指美国、日本和中东。 **缺少模型是优势,也是软肋** 据了解,Manus将重点继续放在海外,而不是趁着在国内大热时回国的原因,就在于作为一家创业公司,Manus在国内恐怕难以维持生计。 Manus背后的母公司蝴蝶效应并不研发大模型,而是直接调用已有大模型,这是它在美国各种政策限制下还能获得硅谷融资的原因。但如此一来,Manus就成了一个“赚差价”的AI公司,定价空间受大模型厂商制约明显,即便与通义千问达成了合作,不想赔本赚吆喝,收费就低不下来,这与国内AI市场普遍以低价甚至免费吸引用户的情况水土不服。 更何况,Manus的护城河并不牢靠,至少从用户层面来讲,并非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Manus。 在Manus引爆全球关注之前,字节跳动就先后发布了Coze(扣子)的海外版和国内版。凭借抖音等内容平台,Coze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而且当前Coze国内版虽然也收费,但对于只需要基础功能的个人用户,免费版足矣。  来源:Coze官网 4月下旬,被一些人称作Manus平替的百度心响APP上线Android平台,iOS版也在审核中,有消息称心响APP现已签约1500家机构,但还未经证实。该APP依托百度在搜索领域的积累已经可以完成包括城市旅游、AI相亲、法律咨询、试题讲解、游戏开发在内的十大场景超200个任务类型。更重要的是,心响当前是全量免费的。 对于Manus而言,虽然刚刚获得了7500万美元的投资,但想凭此就与字节、百度这样有自研模型也有足够资本的大厂竞争,未免有些杯水车薪。 即便不与这些大厂在国内竞争,Manus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压力也不小。国外科技巨头同样也在积极布局AI Agent。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Google发布了由Gemini驱动的通用科学智能体AlphaEvolve,可以用于攻克数学分析、组合学、几何学等领域的开放性难题。 对于Manus来说,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的头衔确实给它带来了不少关注,但在国内外巨头的层层围堵之下,光有头衔显然不够,能否打好开放注册这一仗,或许正是Manus是否有机会讲新故事的关键。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06.htm)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国债的膨胀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预算鹰派一直在对美国的国债发出警告。2003年,当美国国债规模还仅为7万亿美元时,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就警告称,赤字支出将导致失业率长期高企,并最早在2010年就会引发“潜在严重问题”。 然而,危机始终并未真正爆发。从上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到2020年代的拜登政府,历任总统都对激增的国债表示担忧,但却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且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惩罚”。尽管有许多警告,但美国失业率仍保持在低位,全球投资者帮助吞噬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美债,美国经济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而时至今日,随着美国国债达到耸人听闻的36万亿美元,“账单”似乎终于要到期了——击鼓传花之下,特朗普不幸继承了由其挥霍无度的前任们制造和融合的“债务炸弹”。这意味着,他可能不仅需要面对那些格林斯潘所描述的经济问题,甚至还将直面其他一些这位“最成功的美联储主席”都未能预见到的大麻烦。 上周五(5月16日),穆迪评级公司宣布将美国政府的最高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并将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此举迅速点燃了业内对美国债务问题的担忧。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三大评级机构中最“古老”的一个,自穆迪1917年首次发布信用评级以来,美国此前一直保持着穆迪的最高信用评级,这也意味着其坚守了长达108年的AAA金身在这一次彻底告破。 (图:闯过二战炮火、躲过金融危机——穆迪对美国的Aaa评级却“倒在”此时此刻) 标普全球早在2011年就下调了美国的信用评级,惠誉在2023年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问题显然并非出在美国经济本身,三大机构中的每一个都强调政府功能失调是罪魁祸首。  穆迪在5月16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历届政府和国会都未能就扭转年度巨额财政赤字和利息成本增长趋势的措施达成一致。” **这一次不一样?** 诚然,穆迪此次下调评级并不像2011年标普下调评级那样令人震惊,因为那是有史以来美国信用评级首次遭到下调。部分分析师也指出美国财政问题已是公开的秘密。 “这并不意外,”投资机构Fundstrat的汤姆·李在5月19日就表示,“穆迪只是陈述了已知事实:美国存在巨额赤字。” 但特朗普可能无法再像前任那样,对该问题视而不见。新变化在于市场终于开始发出信号:美国的年度赤字过于庞大,借贷规模已超出合理范畴。 2011年标普下调评级后,其实发生过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 投资者反而将资金投入美国国债,而这正是该机构刚刚下调评级的债务工具。这在当时属于传统的“避险”行为——当投资者在感知风险时,资金往往会涌入最安全资产,而当时与往常一样,这个避风港仍是美债。 因此,不难看到,2011年标普下调评级后,美债收益率反而有所下降。这是因为人们对美国债务的需求增加,推低了借款人必须支付的价格——利率(收益率)。这实际上是美国借贷的福音,因为它降低了支付利息的成本。 但两年前,当惠誉下调美国评级时,情况其实就已经截然相反了。而这一次问题可能更为严重——事实上,哪怕在新的无资金支持的减税措施成为美国国会预算博弈的焦点之前,美国债券的投资者就已经亮明了立场:如果政府继续入不敷出,必将面临后果。4月,美国市场一度遭遇了股债汇三杀,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了5%以上。  一些业内人士已经担心,穆迪对美国评级的下调可能会延续数月来形成的“抛售美国”交易模式——全球投资者同时抛售美股、美债和美元。传统上,随着风险波动,资金会在两类资产间轮动,但始终留在美国市场。但如今资金正在外流。 雪上加霜的是,控制国会的共和党人正在筹划大规模减税法案,这将使国债规模再度增加数万亿美元,加剧穆迪警示的问题。 “这次降级存在显著不同,”哈佛经济学教授杰森·弗曼5月1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穆迪担忧的是共和党统一行动带来的影响。他们当前政策方向明确指向增加债务。” 市场历来是花销无度的国家财政纪律的仲裁者,而近期美债收益率的飙升正开始呼应过去所谓“债券义警”抗议财政放纵的情况。传统理论认为,若投资者迫使政府承担更高借贷成本,政府最终将屈服于压力并收缩支出。 Crossmark Global Investments的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投资官Bob Doll表示,“债券市场正在发出信号,当前的状态不可持续。” **特朗普成为了那个必须担责的人?** 其实,客观来说,即便到当前这种局面下,美国的财政状况也并非完全无可救药。 诚然,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占GDP的比例已从1990年的40%大幅攀升到了现在的约100%——预测人员预计,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强制性支出项目的无节制增长。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到2035年,公众持有的债务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19%,而且不会有任何放缓的迹象。 但美国其实并不必完全一口气偿还36万亿美元的国债。预算专家普遍认为,如果美国国会能将联邦债务稳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100%左右,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减少,那么联邦债务其实依然是可以控制的。事实上,作为美国最大的海外“债主”,日本的问题甚至要比美国更为严重,其联邦债务占GDP的比例比美国的两倍还要高。 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已经有了许多蓝图。曼哈顿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预算分析师Jessica Riedl就公布了一项计划,该计划将削减美国富人的退休福利,提高部分税收,并对支出设置一些上限。任何稳定债务的可靠计划都必须包括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改革以及增税。但改革可以分阶段进行,以减少任何冲击。市场甚至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奖励可靠的债务稳定计划,从而使所有借款人受益。 遗憾的是,迄今依然没有迹象表明特朗普或他在国会的共和党盟友收到了这一信息。 议员们正在起草的共和党减税法案将在十年内增加3万亿至9万亿美元的债务。一些共和党人希望削减贫困人口医疗补助计划,但这能带来的缓解几乎是杯水车薪。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费用不断攀升才是头号预算问题,而共和党却没有任何计划来解决这一问题。 多年来,许多投资者都在揣测美国联邦债务危机会如何演变。如今答案逐渐清晰:这场危机不会骤然爆发,而是以投资者与美国资产渐行渐远、寻求替代品的慢镜头展开。10年期美债收益率是最明确的风向标——在正常市况下本应走低的该指标,今年却持续攀升。目前徘徊在4.5%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旦跟随30年期收益率突破5%,或将成为危机真正降临的讯号。 后续演变会如何进行尚不明朗——若美债拍卖出现需求不足,可能引发突发震荡。但很显然,特朗普似乎并非破解债务困局的合适人选。其保护主义关税政策将抑制增长、推升失业率与通胀率,导致联邦税收减少和年度赤字扩大。特朗普声称关税能创造新税源弥补缺口,但众多经济学家指出这只会恶化经济与财政状况。 “政府效率部”(DOGE)的削减成本努力迄今其实仍形同虚设——它们对社保、医保和国防等资金黑洞视而不见,反而炮制虚假“削减”方案——这些措施在国会控制的预算程序中毫无法律效力。随着马斯克开始缩减DOGE事务、将重心放回特斯拉,这位特朗普的亲密盟友或许也已意识到使命徒劳。 正如BNY Wealth的Colton Grant所言,“债务是一个问题,但你知道,更大的问题是不去解决它。” 至此,特朗普依然可以把令人窒息的债务问题归咎于前几任总统(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首任任期),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他仍然没有足够的魄力和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特朗普显然不会是第一个抱怨这个问题的总统,但他可能是第一个必须为此负责的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04.htm)
 Kakao Games于5⽉20⽇正式宣布了, 由Chrono Studio开发,Kakao Games发⾏的动作MMORPG《可芦努欧迪赛》即将开启全球测试,同时同步公开了最新预告⽚,该作此前以《时空奥德赛》的名称被⼲⼤中⽂玩家所熟知。  本次全球测试将于今年6⽉在PC平台Steam上进⾏,玩家可前往《可芦努欧迪赛》官⽅Steam⻚⾯免费申请参与资格。这是《可芦努欧迪赛》⾸次⾯向全球⽤户开放测试,申请测试的玩家都有机会抢先体验游戏内容。 成功⼊选的测试玩家将可在“剑客”“游骑兵”和“狂战⼠”三⼤职业中选择其⼀,深⼊探索《可芦努欧迪赛》的 奇幻世界。 ⾃5⽉初开放全球测试申请以来,《可芦努欧迪赛》已吸引超过40万名玩家报名,充分展现了全球玩家对本作的⾼度关注与期待。随着测试消息⼀同发布的还有⼀段⻓约1分钟的全新预告⽚。视频中不仅呈现了压迫感⼗⾜的巨型Boss,令⼈震撼的庞然之物,还展现了沉浸感⼗⾜的奇幻氛围和强烈视觉冲击的战⽃演出,进⼀步突显了《可芦努欧迪赛》独树⼀ 帜的世界观与美术⻛格。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作为⼀款即将登陆PC、PlayStation 5与Xbox Series X/S平台的动作MMORPG,《可芦努欧迪赛》采⽤“买断制”(Buy to Play)模式,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发售,目前游戏正在积极开发中。
一文读完一周出海热点
全览本周大公司出海动态:多家企业入局巴西;海外资本投向头部中企;数字文娱开启全球化布局
Bessent said if countries are not negotiating "in good faith", they are going to face tariff rates springing back to the April 2 level, some "were at 10 percent; some were substantially higher."
戴尔在拉斯维加斯技术大会上发布了与英伟达的全新合作成果,升级了戴尔AI工厂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和服务,以简化企业AI全面实施的路径。截至发稿,戴尔股价已从4月低点上涨60%回升至114美元,市值接近800万亿美元。  企业AI需求激增,戴尔与英伟达合作发布新一代企业AI解决方案。5月19日据媒体报道,戴尔在拉斯维加斯技术大会上发布了与英伟达的全新合作成果,升级了戴尔AI工厂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和服务,以简化企业AI全面实施的路径。这一系列新品包括高级计算、数据存储、数据管理和网络解决方案。  戴尔推出了新一代的AI基础设施,包括风冷和液冷的PowerEdge服务器,支持多达192个英伟达Blackwell Ultra GPU,能够实现高达四倍的大型语言模型(LLM)训练速度。此外,戴尔还计划支持英伟达Vera CPU和Vera Rubin平台,进一步提升AI性能和效率。新产品线包括: <blockquote><ul cms-=""><li><p>空气冷却型戴尔 PowerEdge XE9780和XE9785服务器,简化了与现有企业数据中心的集成;</p></li><li><p>液体冷却型戴尔 PowerEdge XE9780L和XE9785L服务器,加速机架级部署;</p></li><li><p>这些新型PowerEdge服务器支持多达192个英伟达 Blackwell Ultra GPU,采用直接芯片液体冷却技术,每个戴尔 IR7000机架可定制高达256个英伟达 Blackwell Ultra GPU;</p></li><li><p>作为戴尔增长最快解决方案戴尔 PowerEdge XE9680的继任者,这些平台使用8路英伟达 HGX B300,可实现大型语言模型(LLM)训练速度提升至4倍。</p></li></ul></blockquote> 戴尔数据显示,目前已有75%的组织将AI视为核心战略,65%的企业成功将AI项目推进到生产阶段。然而,数据质量、安全顾虑和高昂成本等因素仍在阻碍企业AI的快速落地。 此外根据戴尔自身数据,其AI工厂方案在本地部署大型语言模型(LLM)推理方面的成本效益比公共云高出62%,这一点对预算敏感的企业投资者尤其重要。截至发稿,戴尔股价已从4月低点上涨60%,回升至114美元,市值接近800万亿美元。  报道指出,戴尔正在扩展其AI产品线范围,以满足从边缘到数据中心的所有部署需求。 戴尔 PowerEdge XE7745服务器将于2025年7月支持英伟达 RTX Pro™ 6000 Blackwell Server Edition GPU,为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和多模式AI应用等物理和代理AI用例提供统一平台。 此外,戴尔计划支持英伟达 Vera CPU以提供速度、效率和性能,并支持配备新型戴尔 PowerEdge XE服务器的英伟达 Vera Rubin平台,专为戴尔集成式可扩展系统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已有超过3,000家客户正在使用戴尔AI工厂加速其AI计划,戴尔的企业级AI解决方案覆盖了从企业级AI PC到数据中心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对于投资者来说,随着AI从实验阶段向全面部署过渡,戴尔与英伟达的这一系列创新可能预示着企业AI基础设施市场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本地部署相对云部署更具成本效益的情况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02.htm)
当地时间周一,微软为期四天的Build 2025开发者大会正式拉开帷幕。数千名面临“AI抢饭碗”冲击的程序员齐聚一堂,聆听“始作俑者”微软的最新构想。在微软CEO纳德拉的揭幕演讲中,最核心的更新是把AI编程助手GitHub Copilot升级成了各位程序员的“同僚”。 据微软透露,现在AI助手已经能代表开发者完成修复漏洞、添加功能及改进文档等工作,只需要在操作界面上将任务“分配”给它就行。 (来源:GitHub) GitHub透露,AI编程助手能够自动启动虚拟机、克隆代码库并分析代码基础。它在工作时会实时保存更改,并在会话日志中提供操作逻辑概述。完成后,AI助手会标记待审阅内容。开发者可留下评论,助手将自动处理这些反馈。 除此之外,微软也在周一发布了一系列更新,包括: <blockquote><p>模型调优:Copilot能够学习各家企业的专有资料,以低代码方式轻松训练模型并创建智能体;</p><p>智能体工厂:构建应用与智能体的完整平台,微软正在增加对Grok、Hugging Face、Meta、Mistral等更多模型的支持;</p><p>NLWeb:新的开源项目,允许用户使用自然语言与任何网站交互,微软将此称为“智能体网络时代的HTML”;</p><p>可扩展平台 Microsoft Discovery:利用AI加速科学发现。</p></blockquote> 与此同时,作为推动人工智能爆发式发展的主要操盘手,纳德拉与微软首席技术官凯文·斯科特也在周一发布的访谈中强调,人工智能的变革并未导致公司员工被自动化取代,但新时代对优秀开发者的要求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作为人类的意义** 纳德拉强调:“你不能只是走进来说,我很聪明,我有很多想法,但我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不,你必须在情况模糊不清、充满不确定性时知道该怎么做。因此,理清思路变得极其、极其重要。” 斯科特也指出,微软正在招聘更多的软件工程师,但会更关注他们作为人的特质,而非技术能力。 他表示,作为人类的意义远不止于编写的应用程序,或拥有的编程技巧。微软正在寻找那些能“思考人类历史的全部广度、理解社会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人类群体表现并期望展开互动”的员工。 而这背后也隐含着微软在AI时代的核心战略——悄然融入整个时代的背景。 纳德拉表示,在十年前他出任微软CEO后发布的首封内部信中,就曾预见到今天这个时刻——他称之为“环境智能”的时代:定义科技的点击、键入和滚动操作终将被取代,计算机会在后台运行,自动处理日常任务。 这一超前的思维也使得微软股东收益颇丰。过去十年里,微软的市值从3000亿美元升至3.4万亿美元,目前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大约在5年前,纳德拉批准斯科特构建全球最大规模超级计算机的提案,用于训练最终成为ChatGPT的模型。纳德拉表示:“这是下一阶段的进程。可以这么说,我们可以顺势而为,让计算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 而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的正是人类的智慧。纳德拉表示:“我招聘任何人加入微软时都会说,嘿,听着,如果你想耍酷,那就去别家公司。如果你想让他人变酷,那就加入微软。” 斯科特也强调,不酷并不意味着无趣。在人工智能时代,工程师的衡量标准将是他们好奇心的广度和创造力。很显然,这并不是当前评价程序员的关键指标。他指出,现在和团队的一些对话简直“无聊透顶”。 这也是斯科特本周计划在开发者大会上传达的核心信息:出于某些原因,软件开发人员并未充分利用当今已有的AI功能,他将试图“稍微推动一下大家”,让想象力自由驰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900.htm)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周一发布了一系列公告,并发布了新产品,旨在保持公司在人工智能开发和计算领域的中心地位。最引人注目的公告之一是其新的“NVLink融合”计划,该计划将允许客户和合作伙伴将非英伟达的中央处理单元和图形处理单元与英伟达的产品及其NVLink一起使用。  到目前为止,NVLink对英伟达制造的芯片是关闭的。NVLink是英伟达开发的一项技术,用于在其GPU和CPU之间连接和交换数据。 “NVLink融合是为了让你可以构建半定制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而不仅仅是半定制的芯片,”黄仁勋表示。 根据他的说法,NVLink融合允许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将英伟达处理器与不同的CPU和专用集成电路结合起来。“无论如何,你都可以从使用NV link基础设施和NV link生态系统中获益。” 英伟达周一宣布,NVLink融合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合作伙伴已经包括联发科、Marvell、Alchip、Astera Labs、Synopsys和Cadence。根据NVLink Fusion,富士通和高通技术等英伟达客户也将能够将自己的第三方CPU与英伟达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GPU连接起来。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半导体和技术分析师Ray Wang称, NVLink代表了英伟达计划在基于Asic的数据中心中占有份额,而Asic传统上被视为英伟达的竞争对手。 虽然英伟达在用于通用人工智能训练的gpu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许多竞争对手在为更具体应用设计的芯片领域看到了扩展空间。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计算领域的一些最大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其最大的客户——包括Google、微软和亚马逊等云提供商,它们都在打造自己的定制处理器。 Wang说,NVLink Fusion“巩固了NVIDIA作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工厂中心的地位——即使这些系统并不是完全用NVIDIA的芯片建造的。”他指出,这为NVIDIA提供了机会,为那些没有完全基于NVIDIA的系统,但希望集成一些gpu的客户提供服务。 Wang说:“如果被广泛采用,NVLink Fusion可以通过促进与定制CPU开发商和ASIC设计师在构建未来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方面的更深入合作,扩大NVIDIA的行业足迹。” 不过,新街研究公司(New Street research)的股票研究分析师罗尔夫•布洛克(Rolf Bulk)表示,NVLink Fusion允许英伟达客户使用替代产品,确实有降低对英伟达CPU需求的风险。 然而,“在系统层面,额外的灵活性提高了英伟达基于gpu的解决方案与其他新兴架构的竞争力,帮助英伟达保持其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地位,”他说。 到目前为止,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博通、AMD和英特尔都没有加入NVLink融合生态系统。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898.htm)
微软公司在周一举行的Build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将把埃隆·马斯克的xAI公司的Grok 3和Grok 3迷你人工智能模型引入其Azure人工智能代工(Azure AI Foundry)平台,作为微软在公司云平台内直接托管和收费的新产品。  此举之所以引人注目,部分原因是这表明微软和xAI的合作更加紧密,尽管马斯克公开与微软最大的人工智能合作伙伴OpenAI存在分歧。 去年,马斯克将微软列为他针对OpenAI的诉讼的共同被告,声称这两家公司实际上形成了人工智能垄断。 Azure AI Foundry是微软Azure中的一个平台,旨在帮助开发人员构建、定制和管理AI应用程序和代理。它包括OpenAI的GPT-4、Meta的Llama 3、Mistral模型,以及微软自己的小型语言模型(SLM),包括Phi-3。 在周一的大会上,马斯克和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一起出现在了预录的视频片段中。如果马斯克和纳德拉之间有任何紧张关系,那么在这段视频中并没有显露出来。 纳德拉一开始就提到了马斯克早期与微软的关系,提到了他作为Windows开发人员和微软实习生的经历,并指出他对PC游戏一直充满热情。马斯克回顾得更远,回忆起在转向Windows之前在DOS上编写游戏的经历。纳德拉还回忆了之前与马斯克关于活动目录等技术话题的谈话。 **以下为马斯克讲话的要点:** 1、关于Grok的核心架构:马斯克在视频中表示,Grok“试图从基本原理出发进行推理”。他解释说,这意味着寻求“基本真理”,将“事物归结为最有可能正确的公理元素,然后从那里进行推理”。 他把这种方法比作在所有推理中应用“物理工具来思考”,目标是“以最小的错误达到真理”。 2、关于人工智能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是马斯克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他强调这与透明度和完整性密切相关。他的结论是:“诚实是上策。这真的是为了安全。” 虽然他承认“我们已经并且将会犯错误”,但他强调了快速纠正和持续输入的重要性:“我们非常期待来自开发者社区的反馈。” 让AI扎根于现实:马斯克说,Grok背后的一个核心原则是,智能必须扎根于物理世界。“物理是定律,其他一切都是建议。” 他还说,“我见过很多人违反人为法则,但我还没见过有人违反物理定律。”他认为,这种基础对于确保AI模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关于真实世界的测试和部署:马斯克强调了真实世界的用例如何验证Grok的性能。 “汽车需要安全、正确地驾驶。人形机器人擎天柱需要完成它被要求完成的任务。这些对于确保模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非常有帮助。” 他指出,Grok已经证明“在客户服务等方面非常有帮助”,并将其描述为“无限耐心和友好……你可以对它大喊大叫,它仍然会非常好。” 关于Grok目前的表现和未来展望:马斯克表示,Grok“在SpaceX和特斯拉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尤其是在客户支持方面。 展望未来,他表达了扩大业务范围的愿望:“我们期待向其他公司提供这种服务。”他最后对开发者说:“告诉我们你想要什么,我们会实现它。” 较早时,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通过视频直播与纳德拉进行了对话。他们讨论了人工智能如何改变软件开发,并讨论了人工智能工具如何变得更像可以承担复杂编码任务的有用团队成员。奥特曼说,人工智能模型正在迅速改进,越来越善于理解不同类型的输入,并能更顺利地与其他工具合作。 上周有报道称,微软和OpenAI正在重新谈判双方数十亿美元的合作关系。谈判进行之际,OpenAI正在推进企业重组,将其营利性业务转变为一家新的公益公司,但仍由非营利母公司控制。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896.htm)
据Politico报道,在对埃隆·马斯克及其在政府效率部(DOGE)的工作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大肆宣传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现在对这位世界首富保持了极度的沉默。尽管马斯克曾经是白宫的常客,并在特朗普的社交媒体帖子和筹款电子邮件中占据重要位置,但自4月初以来,这位特斯拉CEO几乎没有被提及。  该媒体发现,他现在很少在白宫简报中被提及,国会议员也不再谈论他。 这与2月和3月时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马斯克似乎无处不在——在内阁会议上发言、出席特朗普在国会的演讲、乘坐空军一号,以及在白宫主持新闻发布会。 也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自3月31日以来,特朗普就没有在他的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提到过一次马斯克的名字。根据Politico的一项分析,在此之前,他每周大约发布四次关于马斯克的帖子,在2月17日的一周内提到他11次。 根据法律规定,马斯克只能担任130天的特殊政府雇员,直到5月底。 “DOGE的使命——减少浪费、欺诈和滥用——肯定会继续下去。在各自机构就职的DOGE雇员将继续与特朗普总统的内阁合作,使我们的政府更有效率,”白宫新闻秘书卡洛琳·莱维特在一份声明中告诉Politico。 特朗普的社交媒体开始回避马斯克的名字的同一天,马斯克在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的竞选中遭遇了耻辱性的失败。尽管马斯克在这场通常低调、无党派的司法竞选中投入了创纪录的2100万美元,但他青睐的候选人布拉德·希梅尔(Brad Schimel)以10个百分点的劣势落败。 两天后,马奎特大学法学院发布了一项民意调查,发现58%的受访者不赞成马斯克领导的DOGE削减政府支出的方式。甚至有更高的比例——60%的人不赞成马斯克个人。 “他完了,结束了,走了。他的民调很糟糕。人们讨厌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共和党政府官员告诉Politico。“他会去威斯康辛州,以为他可以收买人们的选票,戴着奶酪帽,表现得像个9岁的孩子……这行不通。这是对人的冒犯。” 当然,其他一些因素也有助于解释马斯克为什么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包括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更多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及马斯克本人打算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名下企业的管理上。 特斯拉今年第一季度的利润暴跌了71%,迫使马斯克向公司的投资者承诺,从5月份开始,他将把自己在DOGE的工作时间限制在每周一到两天。 与此同时,很明显,DOGE不太可能实现马斯克最初承诺的2万亿美元的节省。据Lawfare称,该工作组声称已节省了约1700亿美元,但即便如此,在DOGE削减了打击高收入逃税者的国税局审计员等关键职位后,这些节省可能也会被税收收入的损失所抵消。 据Politico报道,共和党人已经停止了对DOGE节省资金的宣传,尽管他们仍然站在马斯克这边,希望他能继续利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和社交媒体平台来支持他们的竞选活动。 特朗普并没有完全甩开马斯克。他被邀请参加特朗普4月30日举行的内阁会议,纪念特朗普上任100天。上周,他和特朗普一起前往卡塔尔,出席了执政的阿勒萨尼家族举办的国宴,并在沙特阿拉伯会见了该国领导人,还在沙特-美国投资峰会上发表讲话。 特朗普在4月30日的内阁会议上对马斯克说:“我们都想感谢你的帮助。你真的牺牲了很多。”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0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