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的电池、有限的飞行网络和低利用率导致运营成本高昂,再加上飞行器本身价格昂贵,预计将使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成为先进空中出行市场早期阶段的高端出行选择。 根据彭博模型,在先进空中出行市场早期阶段可能出现的高运营成本情景下,从纽约肯尼迪机场到曼哈顿西区,eVTOL行程的总拥有成本(TCO)为2.60-3.70美元/座位千米。这比同路线的高端服务Uber Black价格高出55%-125%。 然而,Joby Aviation Inc.于3月初表示,希望旗下eVTOL服务的初始目标价格与Uber Black的价格相似,并希望最终将其降低至标准UberX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需要迅速扩大飞行器生产规模,以降低总拥有成本并实现盈利。该公司计划与丰田汽车合作,在俄亥俄州工厂年产多达500架飞行器。  乘坐直升机运营商Blade Air Mobility Inc.的直升机,这条线路的标准价格为195美元/座位,相当于8.50美元/座位千米。虽然这大大高于最昂贵的eVTOL情景,但差距可能是因为直升机并非每次飞行都满座。如果eVTOL的需求足以确保满座运营,那么这些飞行器可能会成为比传统直升机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在彭博新能源财经的低运营成本情景下,TCO可低至1-1.90美元/座位千米。然而,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自主飞行技术的广泛采用。通过消除对飞行员的需求,eVTOL运营商可以腾出一个额外的乘客座位,从而进一步提高此类飞行器的经济性。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9408.htm)
马斯克最近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政治活动引发的政治抵制,给特斯拉在美国国内外带来了压力。马斯克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市政厅活动上说:“这份工作让我付出了很多代价。”他指出,他的一些政治对手已经强调了特斯拉股价的下跌。 “他们想做的是给我和特斯拉施加巨大压力,我猜是想让我停止这样做,”马斯克说。“我的特斯拉股票和所有持有特斯拉的人的股票都下跌了大约一半。我的意思是,这是件大事。”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330/6d27a26d8c03dc8.png) 在特朗普当选后的一个月里,特斯拉的股价升至历史新高,但自12月17日的峰值以来已经下跌了45%。虽然他仍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马斯克自己的个人财富今年减少了1000多亿美元。 马斯克说:“从长期来看,我认为特斯拉的股票会表现良好,所以这可能是一个买入的机会。” 马斯克在4月1日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选举前发表了讲话。虽然这次选举是正式的无党派选举,但包括特朗普在内的共和党人支持布拉德·施梅尔,而民主党人支持戴恩县法官苏珊·克劳福德。据《密尔沃基哨兵报》(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报道,马斯克代表希梅尔在比赛中投入了1400多万美元。 在舞台上,马斯克向两名当地选民发放了100万美元的支票,并概述了他资助的一个组织如何支付志愿者的报酬,这些志愿者在竞选的最后几天为施梅尔拉票。 这场竞选可能会决定摇摆州最高法院的意识形态平衡,目前自由派阵营以4比3领先。威斯康辛州共和党参议员罗恩·约翰逊(Ron Johnson)周末表示,如果希梅尔获胜,那要感谢马斯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9406.htm)
3月31日上午消息,联想集团2025/26财年誓师大会在北京召开,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展望未来,联想的第五个十年,将是人工智能的十年。”他预测,未来三年,AI PC将占到全球提升销量的80%以上,对联想来说,这是巨大的增长机遇。  “这意味着我们要投入的战略,投入的资金、打造的能力,推出的产品以及方案,还有塑造的品牌,以及我们要培育的文化,都将围绕这些主题来展开,让人工智能惠及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人。”杨元庆表示。 杨元庆表示,“这也意味着我们将第五次创业,让我们一起拥抱联想的创业5.0时代,我们将聚焦于混合式人工智能。”他指出,今天客户需要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必须要同时满足有效的效果、响应速度,安全隐私曝光和可持续性等各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在这场群雄逐鹿的竞赛里面,联想已经脱颖而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杨元庆表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9404.htm)
DeepSeek要开放融资了?“给你们投了这么多钱,为什么没有给我们投出梁文锋?”自从年初DeepSeek火了之后,各地开展了一轮又一轮自省会,拿着政府引导基金的VC们,少不得被LP们问上一句。“好在梁文锋目前没有开放融资,所有机构都没投进去,要不然真的很难向上交代。”某华南机构合伙人告诉融中记者。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206/d8d39c1df1e50cd.webp) 不过,就在最近,DeepSeek放出了多个财务相关的岗位,涉及CFO、COO、财务副总裁、财务总监。 一时之间,市场传出消息,梁文锋真的要开放融资了? 就在2月份,DeepSeek曾被传出考虑首次外部筹款,并引起了包括阿里巴巴、国有基金在内的多个投资者的兴趣。然而,这些融资消息被证实为谣言。 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他曾尝试寻求外部投资,但考虑到与风险投资机构商业化的回报目标存在本质差异,他最终搁置了这一想法。目前,DeepSeek的初创资金由幻方量化慷慨提供,并且尚未向外界开放融资窗口。 这一次,招聘数个财务方向的岗位,梁文锋和DeepSeek准备好了吗? 招聘岗位显示,除了AI技术相关岗位之外,这一次DeepSeek首次对外放出了数个财务相关的岗位,从普通级别的财务总监一路向上到CFO。 CFO(首席财务官)是一个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职位。不仅仅是负责财务管理的高级会计职位,更是公司战略制定和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参与者。 市场猜测此次招聘的目的,似乎为了开放融资做准备。无论计划推进情况如何,投资人们已经率先沸腾了。 “这要是投进去,升职加薪,不是手到擒来吗?”一位早期投资人表示。 **“到今天都没见过梁文锋”** 成立以来,DeepSeek未曾进行任何一轮融资。这也让整个投资圈传出“VC错过DeepSeek”的说法。最有意思的是,这种遗憾,让DeepSeek北京办公室楼上的百度风投一度很尴尬,同在一栋楼办公都没有投进去的质疑,百度风投也不得不马上出面澄清。 百度风投CEO高雪就表示:“我们就是在DeepSeek楼上的VC。”高雪透露,DeepSeek于2024年5月入驻融科资讯中心的第一时间,百度风投便拜访了其相关负责人,并保持友好互动。“由于幻方量化基金的大模型业务没有拆分独立融资计划,所以和其他VC一样,百度风投目前没能成为DeepSeek的投资人。” 没投进这样一家在全球技术领域都有话语权的超级现象级企业,谁能不后悔?! 直到今天,整个VC圈还在反思为何会错过DeepSeek。 “我在一年多前找了三拨人,想通过他们找梁文锋(DeepSeek创始人)见面,但都被拒绝了。拒绝见面的理由大概就是,认为我们没有创新精神,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在日前的“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上海前沿科学交流会”上,当谈到下一代颠覆创新时,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回忆。 “那我的待遇比你‘好点’,因为芯片算力的缘故,我跟DeepSeek的人有过交流和后续沟通。”璞华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大同紧接着打趣说道。 梁文锋火了之后,很多机构各种打听他的联系方式,目的就是见一面。找关系、探门路,今年2月份,一些早期投资人忙得不可开交,投资人也幻想,“这个项目我要是搞定了,那升职加薪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结果,谁也没见到梁文锋。 不过市场上的消息没停过,此前,就曾传出梁文锋和阿里、腾讯曾有接触,探讨潜在的合作机会,但梁文锋表示现在并不急于融资,因为担心外部投资者会干预公司决策。 事实上,梁文锋并非没有进行过融资推荐。2023年之后,DeepSeek曾向多家风投机构推销自己,包括一些外国公司,但这些机构因看不到明确的回报路径而拒绝投资。尽管随着最近R1模型的崛起,有更多投资者表示了兴趣,但梁文锋在考虑公司长期战略时拒绝了他们。 “没投进去非常遗憾,但是只要梁文锋开放融资了,我们一定会尽力追进去。”上述早期投资人直言。 但面对融中,“你们能给多少估值”的问题,该投资人沉默了一下,“我们认为超过100亿估值可能是有的,虽然大家都会考虑风险平衡,但是LP对这个项目的渴望,可能会让大家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 “哪怕贵一点。”他说。 **梁文锋,要开放融资吗?** 就在最近,市场上传来新消息,DeepSeek似乎正在招聘CFO、财务总监等数个财务方向的岗位。 一时之间,大家纷纷猜测,难道,终于等来DeepSeek融资了? 先不急。 事实上,DeepSeek目前的资金来源大多来自幻方量化。幻方在量化方面表现不俗,也为DeepSeek赚取了不少“零花钱”。 在2015至2020年间,幻方的量化基金表现显著优于市场,回报率有时比股市基准高20至50个百分点。到2021年,幻方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约140亿美元。 然而,基金业绩随后下滑,到2021年底,多个幻方产品较近期高点下跌超过10%,公司不得不向投资者道歉。其旗舰基金在2022年和2023年均继续录得亏损,但仍跑赢了追踪基准。 两年前,幻方基本停止接受新投资,并从2024年中开始鼓励部分投资者赎回。截至去年底,幻方管理资产规模已大幅缩水。 2023年4月,幻方宣布战略转型,成立DeepSeek作为独立组织,将量化基金业务的几乎所有收入投入AI开发。但在商业化的道路上,DeepSeek似乎还没有找到平衡收益和理想的“两全方案”。 此时招聘财务相关岗位意在融资,看上去顺理成章,但也可能是为了更良好的企业资金结构,帮助DeepSeek走上快节奏发展之路。 从目前看,DeepSeek并不差钱。 2016年,幻方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经大约10亿元。2017年,达到30亿元。2019年,超过百亿元。巅峰期是2021年,规模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当时,梁文锋也对外讲过压力很大,因为“如果一年跑赢指数低于25%,投资人是不满意的。” 因为不是上市公司,幻方的收入不公开,但外界从可以查到的资产规模和产品收益来推测,幻方这几年的管理费在每年10亿左右,业绩提成好的年份可能在几十亿。近年来,幻方已经很少对外募资,基本都是自有资金。 梁文锋和幻方也基本秉持着中国量化基金的传统,会定期做公益。据相关数据,2022年幻方量化共计向慈善机构捐赠2.2138亿元;梁文锋个人以“一只平凡的小猪”的名义向慈善机构捐赠1.38亿元。 就在上周四,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今年40岁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第一次上榜。 在AI领域,梁文锋和OpenAI 39岁的SamAltman分别以330亿元和13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首次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值得一提的是,梁文锋的财富比Sam Altman的两倍还多。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梁文锋持有DeepSeek超80%的股份,如果DeepSeek达到OpenAI如今的一万亿估值,他有望成为中国首富。” 凭借着DeepSeek在AI领域的成功,梁文锋此前就被外界认为很有可能成为全球超级富豪之一。今年2月彭博社对7位初创公司创始人及AI专家的调研显示,预计DeepSeek的估值在10亿美元到1500亿美元之间,估值区间的中间值为20亿至300亿美元。 **AI赛道竞争,走入白热化** 不久前,顶级风投Orbit Startups创始合伙人宾威廉在聊到中国投资圈时还形容,“现在大概有一半的(中国)VC都撑不下去了” 。 但DeepSeek,似乎让整个投资行业再一次兴奋起来。 “我们现在的策略是,围绕着DeepSeek投。”上述早期投资人告诉融中记者,“DeepSeek没有寻求融资,这是大多数头部投资人的遗憾,如果DeepSeek之后开放融资,相信不论多少钱他们都愿意参与,但是当下,似乎也找不到与DeepSeek可以合作的地方。” 这一背景下,量化出发的大模型、浙大系创业者,甚至幻方离职员工,都成了投资人的目标,真正地“围绕着DeepSeek进行投资。” 2025开年以来,一级市场的动作也透露了一些风向:先是随着DeepSeek需求爆棚而走红的AI Infra公司们纷纷宣布新的融资情况;之后具身开始变得火热,2月20日,星海图宣布完成新一轮A轮近3亿元融资,3月6日,智平方完成新一轮过亿元Pre A+轮融资。同日,国内团队发布的通用型AI Agent产品Manus AI深夜刷屏,又把Agent推向台前。与此同时,中国科技资产在海外二级市场得到重估,VC圈也在热议着“IPO开闸”的传闻,多家VC机构开始久违的扩招。 伴随着DeepSeek生态,整个赛道都火热起来。 最先传出上市传闻的是智谱。 3月3日,智谱AI发布公告称,完成新一笔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参与投资方包括杭州城投产业基金、上城资本等。仅10天,又传来智谱获得珠海国资华发集团的战略融资。几天后,成都宣布战略投资智谱。 16天内3轮地方国资战略融资,市场震动。频繁融资的智谱被传即将上市。 自从DeepSeek横空出世,智谱在内的AI六虎境遇尴尬,除了天价估值让后续轮融资的投资方难以接盘,从技术角度上看,DeepSeek似乎已经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从Kim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到智谱AI,这些初创企业有的尝试多条业务线,有的试图削减支出,并停止大语言模型的“预训练”,采用DeepSeek的模型;还有一些在专注于拓展企业销售业务的同时,将希望寄托于首次公开募股(IPO),以维持其高资金投入的增长模式。 今年来,包括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均被传团队动荡,放弃技术大模型。大模型赛道更加白热化的竞争,让商业化成为每一家的最大挑战。月之暗面的聊天[机器人](https://finance.sina.com.cn/realstock/company/sz300024/nc.shtml)Kimi也面临着挑战。报道还透露称,月之暗面正在削减Kimi的营销支出,转而专注于模型训练,以复制DeepSeek的突破性成功,并提高其聊天机器人的性能。近期,公司试图通过邀请用户向Kimi发送虚拟礼物以赚钱。 “中国LLM市场正在迅速整合,集中在少数几家领先者手中,” Hugging Face的工程师王铁震表示:“DeepSeek促使许多公司将资源重新导向应用,而不是基础模型开发。” 此前,智谱曾宣布拿下了某“一带一路”国家的海外订单,价值千万美元。与此同时,随着三星等大单的签订,智谱节后不到一个月,收入已经过亿。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商业化落地,再或是融资加速,市场都在猜测,智谱似乎正在积极向资本市场靠拢。 理由很简单,谁能率先上岸,拿下“大模型第一股”的称号,谁就能在牌桌上更有一点优势。 作者 | 阿布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9402.htm)
2025年3月27日,“2025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峰会”在上海龙之梦万丽酒店盛大召开。  “2025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峰会”会场 本次峰会以“智能基石 创新赋能”为主题,由上海市计算机学会指导,DOIT传媒主办,算力豹、百易存储研究院、CXL技术应用俱乐部、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存储技术专委会、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支持,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机构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基础设施的前沿趋势、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中国AI产业迈向新高度,会议同期还发布了算力全景图(2025版)分析报告。会场吸引近千名观众参加。 **AI浪潮下的基础设施基石**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变革与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精准医疗诊断到金融风险预测,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AI基础设施的支撑。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关键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人工智能的算法训练、模型优化、数据处理等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存储和网络支持,是人工智能得以广泛应用和持续创新的基石,其潜力巨大;预计未来将在医疗、金融、交通、教育等众多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薛广涛在开幕致词中表示。  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薛广涛 在AI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领域,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自研与生态合作双轮驱动,打造了行业领先的算力与数据能力,实现了从传统保险服务向科技驱动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型。据了解,该公司在2023年建成了保险行业首个适配多个自主可控L0大模型的全栈信创私有化部署的650亿大模型平台,训推性能优化到与英伟达A100相当;今年2月,“太平洋保险智算中心”正式落地,成为保险行业首个“算-网-存-云”协同的千亿级全栈国产化AI基础设施,单日数据处理量达20PB,重点支持保险精算、健康管理等场景的大模型训练需求。中国太保数智研究院首席数据库技术专家林春以“金融数据库及业务场景AI应用实践”的专题演讲,揭示了大模型战略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秘诀。  中国太保数智研究院首席数据库技术专家林春 **峰会聚焦,主流厂商共话AI基础设施创新** 本次峰会汇聚了众多行业内的主流厂商,他们携最新的技术成果和解决方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基础设施的前沿趋势与创新实践。 在上午主论坛上,来自浪潮、Solidigm、曙光、英特尔、联想凌拓、华为、腾讯云等企业的代表分别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分享了各自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独特见解和实践经验。  浪潮数据云存储产品线总经理刘希猛发表“融存智用 运筹新数据”的主题演讲  Solidigm亚太区应用工程部总监翁昀发表“加速存储创新 拥抱AI时代”的主题演讲  曙光存储公司副总裁张新凤以“速度革新与容量革命”为题发布升级后的曙光智存产品  “用芯算力,解锁无限可能”!英特尔数据中心本地产品规划总监祝鲲业介绍英特尔在处理器、加速器等芯片技术上的持续创新  联想凌拓产品管理与营销高级总监林佑声以“智能数据新科技 赋能AI新方向”为主题演讲  华为上海政企计算业务副总经理王勇桦发表“深耕算力底座,加速AI赋能千行万业”的主题演讲  腾讯云异构计算首席架构师王竹兵介绍了普惠AI浪潮下腾讯云智算解决方案 当天下午还举办了“智能算力前沿技术”与“数据智能技术应用”两个分论坛,同样精彩纷呈。来自英特尔、并行科技、枫清科技、九章云极、华院、清程极智、Solidigm、铨兴科技、阿里云、焱融科技、华东师范大学、移动云等单位的嘉宾分享交流了在智能芯片研发、异构计算架构优化、数据挖掘与分析算法创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这些主流厂商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不仅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也为推动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 **产业白皮书与算力图谱的深度解读** 算力全景图(2025版)分析报告由DOIT传媒、算力豹联合编撰、发布,以全面、深入的行业洞察成为峰会一大亮点。  算力全景图(2025版)分析报告发布 其中,算力全景图以直观的可视化形式,全面展示了当前AI基础设施领域的算力分布与发展趋势,涵盖了从传统数据中心到云端计算平台,从通用计算芯片到专用AI加速器等各个层面的算力资源,清晰地呈现了不同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下的算力格局,帮助各界能够快速了解行业内的算力现状,明确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报告基于大量的市场调研数据和专业分析,深入探讨了AI基础设施市场的规模、增长趋势、竞争格局以及技术创新驱动力等多个方面,不仅对当前的市场情况进行了全面剖析,还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前瞻性预测,为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规划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共筑AI产业新未来,峰会意义深远** 本次2025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峰会的成功举办,为AI基础设施领域的各方搭建了一个高端、专业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合作。通过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和深入研讨,与会者对AI基础设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指明了方向,对推动我国AI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时,峰会的召开有助于凝聚行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共同应对挑战,推动AI基础设施产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作为本次峰会的主办方,DOIT传媒充分展现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专业性。从早期关注芯片、服务器、存储以及软件等各类信息技术到如今布局AI基础设施,DOIT传媒始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精准把握市场需求,通过媒体报道、举办各类专业峰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了企业、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与DOIT传媒有着良好的合作渊源。”薛广涛在开幕致词中表示,DOIT传媒在产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长期致力于信息技术领域的宣传传播工作,搭建起了连接产业上下游、促进交流合作的桥梁,为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AI基础设施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DOIT传媒将携手政产学研持续推动行业不断凝聚智慧、共同书写AI产业发展的新篇章,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期,TikTok Shop入驻巴西的消息,振奋了行业。 巴西作为拉美第一大经济体,电商市场潜力巨大。TikTok在巴西有1.1亿用户。这一庞大的用户基础,是TikTok电商业务发展重要的资源。 凭借直播电商等创新模式,TikTok有望推动巴西电商市场的升级,带动数字营销、物流和内容创作等领域的就业增长。然而,巴西对TikTok Shop而言并非一片坦途,存在地理距离遥远、政策复杂、物流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那么对于TikTok电商来说,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 **1.或因对冲美国风险 TikTok加速全球其他国家布局** 近些年TikTok电商发展迅速。 墨腾创投和Tabcut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TikTok全球下载量已突破35亿次,电商营收约332亿美元。其中,东南亚市场贡献了180-200亿美元,表现非常亮眼。然而美国市场表现一般,全年约90亿美元,直播销售额占比不到20%。相比之下,Temu在2024年的销售额预计达到520亿美元,远超TikTok电商。 不过,去年美国政策局势一直不稳定,这是TikTok面临的不可抗力。行业普遍认为,为对冲美国市场的风险,2025年TikTok电商将加速全球扩张,重点布局巴西、日本、法国等市场。其中,巴西是TikTok全球第三大市场,被视为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巴西电商市场的潜力较大。 TikTok在巴西拥有1.113亿用户,18-34岁年轻用户占比高达70%,日均使用时长超过60分钟。数据显示,2025年巴西电商行业总收入预计达2349亿雷亚尔(约3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订单量预计增长5%,达到4.356亿笔,线上购买人群接近9400万人次,平均客单价升至539.28雷亚尔(约94美元)。有相关机构预测,TikTok Shop有望在三年内占巴西电商市场5%-9%,甚至更高。同时,巴西用户对社交媒体和娱乐内容的接受度很高。例如,快手Kwai在巴西已积累6000万月活用户。 种种迹象表明,巴西是值得深耕的市场。然而与东南亚、欧美截然不同,TikTok电商在这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2.巴西的物流和税是两大天坑,外加对手更强** 近两年,商家对巴西的热情非常高,有关巴西的活动入场率高达90%。 业内估算过,2023年,平均20个商家有1个入驻巴西市场,到了2025年变成了每5个有1个入驻巴西,增速明显。相比其他市场,巴西的毛利率达到30-40%。再者巴西人口多、市场大,又处于增长期,很多商家憧憬着在巴西施展拳脚。 然而和东南亚比,巴西的电商生态较复杂。总结来看,主要挑战来自于税收高、物流基础差,竞争对手强,外加国际政策。 巴西的税收非常繁重,仅进口环节就涉及90多种税目,迫使许多商家,不得不采取灰色清关的方式。谈及灰关,避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合规会让清关速度变得无比之慢。而巴西针对跨境电商的税收政策极为严苛,50美元以下的包裹关税为20%,50-3000美元的包裹关税高达60%。这严重影响了TikTok的定价策略和供应链管理。外加巴西用户偏向本土品牌和本地化服务,TikTok电商在巴西最开始面向本土招商。 巴西的物流基础设施水平非常差。有拉美物流服务商表示,巴西的丢件率高达5-10%,配送时效海运高达80天,而一立方米的费用大约5000元人民币。“这种时效和丢件率,物流商无法做赔付服务,很难大规模起量。” 税高和物流差,犹如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更棘手的是,与东南亚市场不同,巴西盘踞着多个实力雄厚的电商巨头。 目前,巴西电商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美客多市占率13.6%稳坐第一,而Shopee从6.6%提高至10.88%,超越亚马逊排名第二,第三名的亚马逊市占率约为7-8%。再往后是SHEIN、Temu和速卖通。 有业者表示,美客多受本土政策保护,产品相对高客单价和品牌。而Shopee近年在巴西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目前日均订单量已达300万单。其成功主要得益于两大策略,一是坚持低价战略,已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买仿牌上Shopee"的认知;二是重视物流履约,面向商家推出"20.88%佣金包邮"政策,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方面比美客多更有优势。有关Shopee在巴西的发展,可联系作者代润泽(微信dairunze0429)交流讨论。 而谈到TikTok电商在巴西是否会受到严厉的制裁,有业者认为影响不大。“和印尼一样,巴西不是美国和印度,对TikTok的制裁没那么强。” 诸多客观因素,注定TikTok电商在巴西会遇到很多挑战。 **3.TikTok电商将给巴西等拉美市场带来新的变化** “TikTok是电商的收割者。”某业者向雷峰网表示,“和国内抖音一样,TikTok要等巴西市场发展得差不多,才会采用降维打击的方式来推进。TikTok不一定是最晚进入的,但一定会等到市场趋向成熟才入场。” 因此TikTok电商进入巴西,标志着巴西电商市场处于稳定的增长阶段。对此行业关心的是,TikTok Shop去巴西后,给其他电商平台将带来哪些影响。 有业者分析认为,TikTok电商造成的影响是分阶段的。首当其冲的是快手,参考国内抖音和快手的竞争可见端倪。 第二个是美客多。Tiktok是内容电商,其独特的展示功能有天然的溢价能力。这一特性在消费决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国内京东、天猫和抖音竞争为例,一些需要展示功能的产品如美妆、时尚,当价格相当时,消费者往往倾向于在抖音购买。这种差异化优势,可能让TikTok电商影响以美客多为首的,传统中高客单价平台的份额。 行业最受关注的,是TikTok电商在巴西对Shopee的影响。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Shopee在巴西的发展较好,不仅位居第二,且巴西贡献了Shopee大约10%的营收。相比之下,Temu和SHEIN在巴西的表现则相对平淡。SHEIN布局巴西并不晚,目前市场份额位居第五。若需进一步了解SHEIN在巴西的具体发展情况,可联系作者代润泽(微信:dairunze0429)。 业内一种观点认为,短期内TikTok无法对Shopee造成影响,需要等TikTok电商将巴西的模式跑通。不过按照中国商人的勤奋速度,这个过程往往只有几个月。“留给商家们的窗口期其实不算多。” 有业者分析称,TikTok电商如果参照东南亚打法,大力推进补贴,补完B端又补C端,还补物流,这或将在巴西电商行业引发连锁反应,迫使现有平台重新评估自身的补贴政策,陷入是否要跟进的战略抉择困境。 谈到最影响TikTok电商在巴西推进速度的,还是回归到物流。倘若TikTok电商的物流体验远低于美客多、Shopee和亚马逊,那么TikTok对巴西电商行业的影响不大。 不过,近两年拉美物流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墨西哥市场尤为突出。据业内人士透露,时效性方面,中国的产品海运到墨西哥从最初的70-80天,大幅缩减至30天;运输成本,从每立方米7000-8000元人民币降至2000元。更关键的是,丢件率由原来的5-10%骤降至千分之五,让很多物流服务商敢于承担货值赔付和时效赔付。这些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墨西哥物流市场已进入健康发展的阶段。 而巴西很可能复制墨西哥物流发展的成功路径,这将给TikTok电商和行业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 **写在最后** 2025年是TikTok电商的翻身战。 巴西市场不好做,欧洲和日本也是大挑战。与大陆和东南亚不同,欧洲如德国、西班牙、法国等,零售生态完全不一样。当地电商直播普及率较低,也找不到合适的主播带货。这令一些提早布局欧洲市场的卖家非常头疼。而2024年,TikTok电商在欧洲年销售额仅为东南亚的20%,约为35-40亿美元。 而美国方面,有业者透露,近日TikTok电商提出了200%的增长目标,换算下来约180亿美元GMV。TikTok电商团队也做了多个举措,用以优化美国市场的直播瓶颈。例如,降低主播直播时长要求,优化算法提高精准率等。这些或许给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有关TikTok电商全球发展,雷峰网持续关注,请联系作者代润泽(微信:dairunze0429)。
<blockquote><p>如今商业环境竞争激烈,实体店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吸引顾客、提升业绩成为每一位实体老板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实体店活动策划的关键流程,全方位拆解活动策划的各个环节,帮助实体店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p> </blockquote>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同城实体老板们都在寻找提升业绩的有效途径。 今天分享一个实体店活动策划流程方案拆解,帮助大家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 ## 一、确定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要在5秒内吸引目标客户,清晰传达活动内容,并促使其参与。需考虑目标客户群体、产品特点、季节因素,主题要新颖有趣。 ## 二、选择活动地点 活动地点可选在门店内或户外,依据活动主题需求确定。要确保场地交通便利,容纳能力强,为客户提供舒适环境。 ## 三、确定活动时间 确定活动时间时,可参考竞争对手的活动时间,提前安排,也可依据自己门店活动主题和具体情况来确定。 ## 四、设定活动业绩目标 确定活动期间的业绩目标,包括销售额、新客户数量等,并将目标分解到每位参与销售的人员和商品品项。结合以往销售数据,对关键指标进行分解。 ## 五、制定活动方案 ### ①引流方案 给客户进店的理由,常见方案有进店有礼、预售大礼包、送券、砍价拼团、转发点赞有礼等。引流商品要符合目标客户的需求,不能是库存或劣质商品。 ### ②促销方案 让顾客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常见的促销形式有特价、秒杀、超值积分兑换、无门槛券、超低折扣等。活动前要对竞争对手的产品做价格调研,促销方案要限量,塑造稀缺紧迫感。 ### ③连带促销 促使客户产生更多消费,常见的活动形式有全场满立减、满送、满额抽奖、充值活动等。 ### ④拉新方案 吸引更多新客户进店,常见的活动形式有新客礼包、注册有礼、老带新奖励等。 ### ⑤商品活动 对商品进行促销策划,常见的活动形式有特价、折扣、立减、加价换购、组合促销等。 ## 六、门店执行内容 ### ①活动内容培训 对店员进行活动内容培训,确保每位员工都熟悉活动流程和细节。 ### ②门店活动宣传 通过电话邀约、微信朋友圈转发、线上宣传、店内宣传、户外截流等方式进行宣传。 ### ⑦、活动复盘 对活动期间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如活动时间、签到人数、客单量、客单价、新客数据等。 总结活动期间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记录活动现场的氛围布置、人气状况、会员互动等情况。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老陈的深度思考】,微信公众号:【老陈的深度思考】,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2025年,国补持续加码。这场狂欢中,拼多多成了舆论里,“受伤”最严重的那个。 知情人士透露称,去年双十一的国补期间,有家电品牌在拼多多日销下滑超过90%;去年Q4,拼多多家电营收增长仅3%。此外,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价格优势也受到冲击。例如,苹果在天猫和京东官方旗舰店,通过国补和平台补贴叠加后,价格甚至低于拼多多百亿补贴。 这引起了很多业者的关注。那么,国补政策究竟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拼多多又将采取哪些策略来应对呢? **1.模式决定结果 国补给拼多多带来短期震荡** 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很难吃到国补的第一波红利。 谈及国补,有业者总结,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拉动地方消费,提高本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计入社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品牌企业,另一种通过自营平台。这对京东、天猫这样以品牌商家为主,且有自营业务的平台来说,是极大的利好。其中,京东受益尤为明显。 长期以来,京东是较重的自营模式,自己把控品牌、型号、品控、价格,定价、促销等。虽然重,自主权却高,面临国补,可调配的资源就更多。 模式决定结果。京东在国内各地的分公司,已经处于成熟运营状态。自营的商业模式,让京东各地的分公司能和当地政府谈补贴。而第一轮国补以电器为主,又是京东的基本盘。因此京东对国补的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在国补的加持下,京东非核心品类家居、家具等,也开始吸引了大量头部品牌入驻。这些都是拼多多的腹地。 有业者认为,除了获利,京东还能赢得用户心智。也就是,如今消费者会自动到京东搜一搜,哪些产品能参与国补。这对京东来说非常重要。 与之相反便是拼多多。 以家电补贴为例,可以明显观察到,从受益角度,头部品牌远高于二线品牌,高价高端产品优于中低端产品,大渠道大商家胜过小渠道商。 在这种背景下,拼多多明显是吃亏的。 第一方面,拼多多上缺乏中高端品牌的货源。例如,拼多多上没有卡萨帝官方旗舰店。尽管部分品牌商在拼多多上架了新款产品,大部分仍以中低端为主。而高端品牌和产品,恰恰是贡献国补的主力。 第二方面,国补政策由各地方自行制定,各地的协办组织,可能优先选择与品牌对接。这又是拼多多一大劣势。拼多多品牌化发展较晚,缺少自营业务,难以第一时间与当地政府直接对接。 第三方面,拼多多平台的代理商居多,品牌资源不如京东等自营平台丰富,且经销商的调动效率往往大打折扣。有业者表示,经销商的货存在合规问题,很难拿到获取国补的资格。需要等拼多多将流程完全跑通后,才能放心和平台一起通过国补,吸引消费者。 综上,这些客观因素,阻碍了国补期间拼多多的响应速度。因此诸多业者认为,面对国补带来的行业变化,拼多多需要采取对应措施。 **2.具有前瞻性 拼多多未盲目追求第一轮国补** 部分业者认为,拼多多会跟着国补压低利润,实则不然。 有观点认为,从拼多多面对国补的举措可以看出,其高层具有长期思维,坚决采取战略性举措,不盲目追求国补。“短期内,投资人可能要有利润率承压的准备。但长期来看,这是正确的决策。” 拼多多对持续稳定的营收非常重视。 拼多多的GMV计算体系经历了多次优化。此前,拼多多将GMV,分为growth GMV(增长型GMV)和net GMV(净GMV)。如今又优化为综合GMV,去掉话费、黄金、官方补贴、国补等特殊商品的GMV。这种计算方式能真实反映出平台的经营情况,也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清晰的决策依据。 举个例子,在内部的小组赛马机制中,假设A组的GMV为110万,B组为100万。然而,A组有30万来自特殊商品,B组只有10万。根据综合GMV来评判,调整后的业绩为,A组的实际GMV为80万,B组为90万,最终结果是B组表现更好。 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公司准确评估各收入单元的实际贡献,避免特殊GMV掩盖真实的运营效率。这不仅确保资源分配得更加合理,还能提升战略决策的科学性。 如此一来,国补商品的流量权重将大幅降低,避免了运营人员为了盲目追求GMV而将流量向国补商品倾斜,导致平台需要付出大量补贴成本。 因此,尽管拼多多会保持低价优先的策略,始终维持利润的可控性,不会贸然跟风大力补贴。 而国补以补贴家电为开端,这并非拼多多的核心优势类目。相关业者测算过,家电在拼多多的份额有10%,大家电更低。因此,第一阶段的国补对拼多多影响不大。 不过,2025年国补扩大到数码手机、iPad等。这是拼多多百亿补贴梦开始的地方,需要高度重视。对此一种猜测认为,拼多多会加大力度进行补贴,用来应对国补。同时,拼多多与京东的竞争或将更加激烈。 有业者预估,2024年Q4到2025年Q3末尾一整年区间,拼多多可能需要投资过百亿,以对应国补带来的变化。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有关国补对拼多多的后续影响,雷峰网持续关注。请联系作者代润泽(微信dairunze0429)。 3.国补之后 行业流量或趋向于头部集中 尽管很难赶上第一波国补带来的红利,拼多多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具体而言,拼多多通过与当地政府展开合作,利用平台进行商品采购,也与当地品牌建立合作关系。由于各地政策存在差异且可能随时调整,拼多多专门组建了团队,24小时密切关注政策变动,以便于随时跟进调整策略。一种猜测是,到了今年第二季度,拼多多或将跑通政府与经销商之间的联动。 不过,除了影响各大电商平台,国补给行业带来的更大挑战在于,加剧渠道和品牌的头部集中。 以国补增长最大的电视来说,是绝对的大标品,价格与型号、性能直接挂钩,很难靠营销掺水。例如,某款原价1万元的电视机,国补后降价为8000元。然而,这部分高端产品的消费者,并不会转向另一款标价8000元、国补后6400元的产品。 因此行业一种观点认为,国补持续三年后,可能逐步淘汰掉部分,产品和履约跟不上发展的中小品牌和渠道。 对于中小品牌来说,能否有资格参加国补是一个问题。更大的挑战是资金周转的压力。一旦通过国补提升销量,账期可能会是很大的挑战。因此一种观点认为,中小品牌也可以自己投入资金用以补贴消费者,并非参与国补。 关于国补结束后的影响,有业者表示,对京东等自营电商平台而言,2024年国补政策确实推动了成交量的增长。然而,后续能否承接住红利,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国补结束后,消费者可能会因产品价格回弹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影响购买意愿。 未来,国补政策可能会调整方向,针对线上平台和经销商,同时扩大补贴品类并惠及中小品牌。这种调整策略,将逐步拉平各大电商平台和渠道的竞争水平。在此背景下,京东是否还能保持一骑绝尘,值得深入讨论。有猜测认为,在接下来的国补中,京东可能最多囊括40-50%份额。 国补结束后,拼多多的成本优势能否充分爆发,行业也在拭目以待。 **写在最后** 国补之下,万物平等。 其实上轮国补,“受伤”的并非拼多多一家。包括抖音电商、淘宝、快手等,都非自营平台。核心在于,如果单独开放渠道做国补,从系统到开发,短期内搭建完全不现实。 对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来说,除了国补,国内电商税也是不小的挑战。电商税的到来意味着合规,成本提高最终体现在产品的售价。然而对低价电商来说,因合规带来的售价提高,是否造成订单量转移,是值得探讨的。 电商税也让合规商家提高竞争壁垒,一定程度避免恶性竞争后,行业走向长期主义。一种分析认为,将战线拉长后来看,电商税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利好的。 不过,伴随着全球政策的变化,海外关税是拼多多旗下Temu必须面临的挑战。有关增税对低价电商平台的挑战,雷峰网将持续关注,请联系作者代润泽(微信dairunze0429)。
芯明CEO钱哲弘表示,所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一代空间智能芯片和产品研发、数智化业务推进以及团队建设的全面升级。
 受美国对华关税政策影响,许多中国企业正在将部分产能转移至越南。中国企业将越南作为全球化中转站,这对越南来说,无疑是天降红利。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涌入越南,越南是否足够的能力来承接呢?对于计划将产能转移至越南的企业,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产能转移,越南迎来泼天富贵** 相比于东南亚其他国家,越南在承接中国制造业产能方面,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优越的地理位置,越南紧邻中国大陆,南部临近新加坡,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质港口,物流成本相对较低。 其次是充沛的劳动力供给。越南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劳动人口占比约67.3%,且劳动力素质不低,在国际人力资本总指数中排名第9。而且,越南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也与中国相似,文化融合相对容易。 政策上,越南对外资也非常友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新设立的外资企业,提供了15年所得税优惠,部分高科技企业甚至长期免税。越南还专门建立了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为外企提供一站式服务。 同时,越南还签署了多个贸易协定,例如EVFTA(《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将在十年内削减99%的双边关税。这使得越南的服装、消费电子等产品,在欧盟市场拥有更大的价格优势。 多重利好叠加下,越南吸引了大量全球外资企业投资越南。 例如,三星电子、耐克、阿迪达斯等都将部分产能搬到了越南,亚马逊选择将越南作为中转服务中心;国内头部企业中,TCL、安踏等出海越南多年,雅迪、台铃都选择了在越南建厂……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所有产业都适合出海越南。 **越南的成本优势可能只是假象** 越南制造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在东南亚国家中位于中游水平,但相比中国仍然差距巨大。 越南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主要承担组装环节,而中国则具备从设计研发到生产组装的全链路要素。二者无论在产业链完整度、人员素质、基础设施还是土地租金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有业者向雷峰网介绍,越南本土虽然可以生产制造中低端服饰、消费电子、小家电等产品,但上游原材料仍然依赖于从中国大陆进口。以服装纺织为例,面料、辅料都需要从中国进口。 国内一些跨境服装公司,虽然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了越南,但主要集中在基础款、长周期款,对工艺和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的产品。设计、打样和中高端产品的生产,依旧放在国内。 至于手机、平板电脑、汽车、消费级机器人、精密设备等,越南就更加无法生产了。因此这类企业,往往会选择把产能放到其他国家。例如比亚迪、宁德时代就选择在印尼建厂,核心原因是,印尼具备一定的汽车产业基础。 越南制造业被提及频次最高的优势是人工成本,不过有业者认为,这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有公开数据显示,越南普通工人的月薪在300-400美元(约合2000-3000人民币)。看起来只比国内一二线城市低很多。然而更需要注意的是,越南无论在生产效率还是产出产品的质量方面都远不如中国。 有业者直言,越南的绝大多数工人会更加平衡工作和生活,换句话来说就是不够“卷”。因此,当地即便是十几年工龄的资深工人,效率也只有中国普通工人的70%。 这就导致,一些产品在国内可以轻松做到95%的良率,但在越南最多只能做到90%。如果将生产损耗计入制造成本,折算到每件产品的制造成本并不低。 劳工关系上,越南工会话语权相对较高。企业应对工会,也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且越南工人的流动性相对较大,但用工的灵活性又不如中国。国内有很多普通协议、劳务外包、短期合同等用工形式,但在越南用工必须要有正式合同。 企业文化方面,相比于东南亚其他国家,越南企业的高管更倾向于,通过协商的方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很多业者表示,在越南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达成高管的共识,而不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这也会带来额外的管理成本。 过去越南在用地成本上有一些优势,但随着外资企业不断涌入,经济发展等因素,当地一些非偏远地区的工厂租金,目前月租价格已经上涨到了5美金/平米(约合35人民币)。作为对比,广东东莞、中山和惠州的用地成本也才十几元人民币/平米。越南的写字楼租金同样不低,即使在越南非最核心的商圈,月租也高达13-15美金/平米(约合100-110元人民币)。 成本优势存在泡沫,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依旧没有跟上。诸多业者表示,越南政府的服务能力、办事效率,都远不如国内。很多中国企业出海到越南,在处理政府的法律文书、土地属性、接通水电网等问题时,都会面临“水土不服”。一位业者向雷峰网抱怨,其工厂搬到越南,居然三年了都没通水电,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机会成本。 由于以上方方面面的原因,部分前些年将工厂搬迁到越南的企业,如今又将产能回迁到了中国。 **结语** 尽管越南在产能承接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产能向越南的转移仍会继续。 一方面,在全球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在全球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势必要分散供应链布局来降低风险,虽然这意味着更高的管理成本。而且主观上中国也需要淘汰掉一些低端、高能耗的产业,比如中低端服装鞋帽等。这些产业既污染环境,附加值又低,淘汰掉未必是件坏事。 另一方面,虽然越南的人工成本已经不低了。但对于很多品类来说,人工成本的占比并不高,主要成本其实取决于上下游供应链的效率。越南离中国供应链很近的区位优势依旧无可替代。 不过企业是否应该将产能搬迁至越南,还是应该结合自身情况而定,最好是能够事先进行实地考察。
 “盲目去越南,十有九赔。”某业者向雷峰网坦言。 越南凭借快速增长的经济、年轻的人口结构和日益开放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然而,这片生机勃勃的创业土地上,也存在着很多潜在风险。那么如何在越南避免踩坑呢? **1.越南是个不一样的东南亚国家** 受产业链不完善的影响,越南的产业升级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速度,因此,越南本土品牌崛起还需要时间。这给了中国品牌很大的机遇。 例如,安踏在越南,成为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的,第三大运动品牌。多年深耕下来,安踏在越南有上百家专卖店,其身影遍布越南大街小巷。蜜雪冰城在越南开设上千家门店。国货品牌卡姿兰,刚入局越南便展露头角。 因此,越南非常值得中国企业深耕。这里首先要考虑地域区别,越南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差距很大。 例如,越南的人口分布特点是,大城市较少而乡镇较多,与印尼和泰国情况截然相反;越南零售分布中,线下占比90%,线上为10%,差距非常大。而线上方面,Shopee的市场份额占线上50%,TikTok电商占30%,有业者表示,亚马逊的份额不足5%。 而越南的线下B端市场非常发达,市场需求分散,供求双方碎片化,因此很多在欧美、大陆的打法完全不适用。比如,亚马逊和沃尔玛的商家们,可以靠拼价格和生产效率快速破局,然而在越南不适合开局就高举高打。 综上,想去越南市场不踩坑,需要了解当地的零售结构、人口布局等因素。 **2.出海越南,要合规且长期主义** 出海越南的翻车率很高。 某出海越南近十年的业者表示,问题主要聚焦在合规、误判市场、非长期主义等方面。 先来看合规方面,很多公司在这方面栽了跟头。部分“小聪明”商家,认为既然越南离中国这么近,靠一些灰度渠道搞一些产品低价清货。结果很快被发现,后果也很严重。 再来看误判市场,很多中国老板跑到越南强调“卷”,认为钱给足一切问题都能解决。其实这是不现实的。 很多品牌和机构,都照搬国内成功经验。例如,越南直播带货很热。很多国内商家,认定在越南单场直播可以做到100-200万人民币营业额。然而这是头部、平台主播的成绩,一般网红很难达到。 部分商家认为越南是倾销的市场,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越南正处于一个消费升级的阶段。有业者向雷峰网直言,越南用户对母婴、护肤品、食品等产品要求很高,甚至不亚于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标准。因此,部分在国内被淘汰掉的产能,想到越南倾销,在下沉市场或许有机会,不过不适合线上和大城市。 还有部分创业者笃定,既然印尼和泰国市场,可以靠卷价格拼效率这个简单打法,到了越南同样适合,不过真实情况截然相反。有业者表示,目前越南各行业巨头资源握在本地人手里,而不是华人,完全不能用既有经验套用。 第三,是否长期主义。 “你打算在越南长期投资吗?”有业者直言,不同心态下做出的决策,会导致计算出的成本有很大差距。一些企业的出海,仅仅是找个分销商,这和本土建立分销团队,成本方面完全不是一回事。例如,某些品牌在越南开合规经营的牌照花费了20-30万人民币。短期看找分销商更划算。 Shopee、Lazada、TikTok等平台,给在越南做品牌、合规的商家提供大力扶持。然而收获甚微,绝大部分商家依然选择短期经营。 最后,不要再中国人自己卷自己。 有业者向雷峰网无奈地表示,他们看到太多中国企业到越南,先盯着同胞打价格战。 某彩妆品牌,看到国同行在越南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立刻找到当地服务商,“我们就照着他们品牌打!”这让该服务商非常为难。内卷撕扯的结果,两家品牌的发展都受到制约。这种情况在越南很多。某彩妆业者愤慨地表示:“为什么中国的品牌们不联手,先去对抗欧莱雅集团呢?” 有业者对出海越南的建议是:多看、多听、多深入了解,少花冤枉钱。如此来看,出海越南并不容易。有关出海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踩坑的案例,本篇内容只是冰山一角,欢迎业者与我们交流,请联系作者代润泽(微信:dairunze0429)。
 《最终幻想 IX》25 周年纪念网站现已上线。  [网站链接>>>>>>>](https://jp.finalfantasy.com/ffix25th?continueFlag=e8ce0d9a9b581c9346a12c111e72d72d) 官方表示:“2000年7月7日发售的《最终幻想IX》将于2025年迎来25周年。为了纪念25周年,我们正在准备周边商品、合作商品等各种企划,敬请期待!”
近日,盘古智库发布了新大航海时代系列公益报告《中国汽车企业“战国七雄”时代将至》,通过一系列调研、座谈,以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整合史为镜,剖析了中国车企从“春秋混战”到“战国七雄”的路径,并对未来十年“七雄逐鹿”格局的加速演进做出了预测。
谈到股改事宜,张鹏强调,“我们奔着IPO目标发展。具体的进程,我觉得可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这样一些设计,跟外部大环境有关,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是持续推进我们的融资工作,包括IPO前一些准备工作,这个是在持续有效的进展过程当中。”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 《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国家外汇局:2024年末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16094亿美元;五大上市险企盈利猛增七成;我国保险资金正式进入黄金市场;百张支付牌照被注销;金山系旗下小贷公司拟被5亿元全资收购;李祝用出任国寿财险董事长;开年以来郑州银行三位高管辞职;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将在2025年加强对银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监管。
政策层面,中法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我国碳市场首次扩围进入实施阶段;《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炉;印度计划2030年实现500GW可再生能源目标;事件层面,缅甸大地震或影响云南、宜宾光伏硅片产能;湖南通报耒水流域铊浓度异常处置情况;苹果在中国启动新一期清洁能源基金;宁德时代赴港上市通过证监会备案;奇瑞拟在土耳其投资10亿美元建厂;特斯拉计划进入沙特市场。
 Atlus今日开通官方Youtube频道【ATLUS GAME MUSIC】,这是Atlus旗下的游戏声音厂牌,将提供一些广受赞誉的Atlus游戏音乐相关的各种内容。  为了纪念频道开通, Atlus发布了即将发行的iam8bit黑胶唱片“Persona 3 Reload MEGAMIX SOUNDTRACK”的 A 面的试听影像,请欣赏《女神异闻录3 Reload》的经典音乐!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Atlus今日开通官方Youtube频道【ATLUS GAME MUSIC】,这是Atlus旗下的游戏声音厂牌,将提供一些广受赞誉的Atlus游戏音乐相关的各种内容。  为了纪念频道开通, Atlus发布了即将发行的iam8bit黑胶唱片“Persona 3 Reload MEGAMIX SOUNDTRACK”的 A 面的试听影像,请欣赏《女神异闻录3 Reload》的经典音乐!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blockquote><p>在TOB产品的运营中,资损事件无疑是悬在财务及产品经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发生,不仅会打乱正常的业务流程,还可能引发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本文将深入探讨资损事件的常见原因,尤其是业务场景完整性和计费规则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并介绍如何通过“决策树”这一工具,系统性地识别和防控资损风险。</p> </blockquote>  对于从事资金流相关的财务及产品经理,可能最让人头痛或者“眼神瞬间清澈”的事情便是资损事件了。资损事件只要发生,就意味着自动切换到第一优先级的保障,会打乱现有的资源投入秩序,而且“二次返工”时,往往意味着迥异的心情、紧张的气氛和低落情绪的溢出,加上短时间内必须要拿出可行方案的高压,一切都是这么极致……那么资损事件怎么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或者怎么样能主动发现,快速止血? 既然要避免,就得要溯源,找到问题发生的源头并予以遏制。目前常见的问题表象有两类: 第一类,也是最常见的,便是业务场景完整性的缺失,即未充分考虑到线上所有可能的场景,一旦出现边界场景,系统未配备相应的执行动作,就会造成漏计费或者多计费; 第二类,是计费规则准确性的不足,场景有考虑到,但是执行的计算规则有问题,比如金额错误、结算主体错误等等,此类问题往往隐藏较深,不容易发现,发生时不会像第一类这么“冤”(交学费); 以上两类,基本组成了最常见的资损原因和类别,本文重点围绕较基础的第一类展开。 导致第一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分为2类: 1️⃣业务场景理解及财务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方案未覆盖边界或低概率场景(产品未考虑、技术未反驳、测试未回归、业务未质疑,而且资损case基本遵循着“二八原则”,往往占资源投入20%的场景,往往形成了80%的资损case); 2️⃣流程机制的缺失,导致问题在“业-产-技-测”职能管道间形成“穿刺突破”,每一环都未能守住“吹哨人”的角色(这些机制本是对1️⃣的辅助验证,应是背靠背的角色依赖或监督检查); 所以,本质上是主观上的“低概率场景”造成了系统执行动作上的真空,突破了产品经理预设的条件范围,导致资损的出现,而且由于这类低概率事件,常常要在需求上线后的一段周期内才能被捕获(商家投诉或者主动稽核发现),而人的精力和记忆力此时都降到了最低点,最弱的精力分布遇上瞬时发生的风险,加上快速止血的p0级任务,产品经理此时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压力可想而知…… 为避免“入坑”,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作针对性强化。 **首先,是持续提升知识储备,保障产技方案完整性。** 第一,完整性的不足,常常是因为业务场景的计费属性,抽象的颗粒度不够细,无法围绕既定的计费特征覆盖到所有的属性值,进而无法对所有的“叶子场景”赋予系统的执行动作(计费或不计费),而解决这类问题,个人认为最佳实践方式便是借鉴机器算法的“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分类和回归方法,是基于各种情况发生的所需条件构成决策树,以实现期望最大化的一种图解法。由于这种决策分支画成图形很像一棵树的枝干,故称决策树),简而言之,通过抽象费用项所需的财务属性,并按照重要性进行顺序排列(根节点-内部节点-叶子节点,最好单个费用项不超过5个,如果涉及到多个,要把属性进行分层分类,分散到多个节点上,保证每个节点的规则和功能是非常单一而明确的,“高内聚、低耦合”),并穷尽所有条件值,组合所有属性后,最后形成的分支路径便是完整的计费场景定义,不重且不漏(实战中,可以采用MECE原则)。做到这一步,就能做到事前全盘考虑和推演,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挑战”。 第二,是进阶版或者成熟期的使用,关键在于财务属性的抽象和准确选择。属性的选择依赖于对每个费用项的计费特征以及依赖业务事实的掌控,而要做到准确的把握则需要三方面的知识储备:产品系统架构的理解、财务专业知识以及对全局财务系统上下游链接触点的了解程度 1️⃣产品结构的深刻理解。产品模块的内在是职能职责的分工,分工不明确就会导致动作有“踩脚”或者职责有“真空”,肯定会导致部分职责掉地,解决此类问题,个人认为,底线是要站在资损的角度,凡是增加资损发生的概率,一定要第一时间发声,无论是“光鲜活”,还是“幕后事”,只要能规避资损且在职能范围,都应该本域来做。 2️⃣财务专业知识的储备以及“业财一体”的认知。计费处在业务产品和财务产品联结的纽带位置,需要既懂业务,又了解财务,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实战项目中“学”,迭代需求中“应用”,循环往复。比如该费用合同条款签约的收取维度有哪些,有哪些限制,与其他费用项的规则有没有冲突,不同经营属性之间有没有不同等等,这些都需要你对整个BU业务的运行逻辑和业务思维要有充分的了解和快速的反应速度。 经过上述的认知强化后,你会发现,其实“决策树”在财务产品领域的应用就变得非常清晰,因为财务领域的分类属性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确定性。财务属性的选择一定与商家的财务经营特征相关(经营类型、贸易模式等等),因此我们不需要像机器算法领域对“决策树”的特征选用要进行反复验证(要根据“熵增”等指标衡量分类后的“数据纯度purity”),所以只需要达到初级基础的应用即可,更多是要在“认知”升级后有意识的学以致用并能起到实在的资损防控作用。 为方便理解,举几个决策树在财务产品领域的应用实例,比如系统重构后上线的“切流”、大型项目上线后针对复杂繁多的事项设置checklist、规则引擎中对业务条件的配置化维护等等,道理并不难(授人以渔),难的是实践(退而结网,形成自己的烙印),当你对业务链路的了解、财务专业知识的储备以及对系统架构的持续认知,再结合自己亲身踩过的“坑”,资损的发生自然慢慢就会减少,或者因为简单失误导致的资损会大幅减少。 **其次,流程机制的缺失方面,如何用机制替代人为,是个会持续改进答案的命题。** 以前不觉得,潜意识认为只要把自己往“死”里用,就能保障需求规则实现无虞,但现在随着认知的升级,逐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产品经理要做的是把自己的“精力投入”作为撬动更大资源的杠杆,这才是“经理”的作用,而不仅仅局限于“产品”,产品经理很明显的作用外化就是推动或者捍卫机制sop的建立和运行。 具体展开,正常一个迭代需求或者长周期项目的上线需要经过产品方案评审、技术方案评审、测试用例编写、UAT以及上线后的灰度实单验证,缺一不可。而现实执行中,由于组织分工以及项目周期的赶工,常常会出现压缩每个环节周期的现象,但为了保住资损发生的“生死线”,产品经理必须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底线在于每个执行环节的不可缺省外,关键还在于产品方案的“极致”,极致没有标准,一篇产品方案从调研需求-输出可行性方案-prd评审,我使用的“极致”标准就是起码3次从头到尾的review,如果产出一份方案需要6个小时,我会将精力分为3段,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完成,以保证自己全时、全栈地“在线”,避免精力的分散带来方案的不完整。此外,上线后的持续观测也非常重要,观测时长视线上放量速度、业务资金规模和计费周期而定,至少一个月起步(线上运营往往和前期的项目上线同等重要,“新鲜的素材和指标”往往意味着运营策略执行的结果评估,如果资损安全是必须守住的生死线,那么相关的运营则是业务认知的加速器)。 最后,无论是方案专业性升级还是流程执行的保障,都不能靠一个人来保障,必须要有产品化的系统方案或者流程机制,即要提升方案的可被复用性,如此,方案才具备可被广泛传播、使用和持续升级的可能,一人拾柴抵不过众人抱薪的万丈火焰! 本文由 @左手键盘右手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3月27号,第一人称心理恐怖游戏《黑暗世界:因与果》上线Steam,目前评价91%特别好评。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东德,利维坦公司无处不在。玩家需要扮演利维坦思想局的一名干员,丹尼尔·麦戈文,利用先进的技术潜入被审问者的思想,找出犯罪证据。 游戏刚推出试玩demo,就因其反乌托邦的背景设定与致敬大卫·林奇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玩家的关注,并且稳定在Steam新品节的同类型前二。 在油管评论区,国外玩家会不自觉地将游戏的艺术风格与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联系起来,还把游戏戏称为“黑暗搁浅:合金岭”(小岛秀夫此前各种作品的大合集)。  (小岛秀夫没有参与制作的小岛秀夫游戏)  (黑暗搁浅:合金岭) 然而,一直到游戏发售,当制作人名单出现在屏幕上,玩家才注意到,这样一个用着虚幻5引擎,有11国语言本地化、中英配音、动捕面捕、首发Play Station+PC的“奢侈”游戏,出自一个成员不超过20人的中国独立游戏工作室。 三年前,游戏艺术家就曾造访过位于上海的月壤工作室。制作人王勇赫曾表示,2021年底会完成游戏的全流程制作,并预计于2022年Q3至Q4制作完成并上线。 [<15人团队打造《黑暗世界》三部曲,独立游戏的IP化探索>](https://mp.weixin.qq.com/s/bc5GdyxuUZSIGWF5LCIq1g) 通过对话,我们还了解到,这家新兴的月壤工作室云集了诸多海内外大厂出身的成员,其中不乏有制作过3A游戏,并且了解成熟的游戏工业化流程的专业制作人。可是,在专业的加持下,为什么这款备受期待的游戏还是“跳票”了三年呢?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怎么在三年之后,还能让游戏落地并和玩家见面的呢? 以下是制作人王勇赫自述: # 一、 不做3A游戏,而是游戏行业的“A24” 在我们和玩家的沟通中,有一件事一直重复发生:很多玩家看到我们游戏demo或者预告片之后,会很惊讶说,这居然是一个国产游戏。 前几年,我第一次去油管的PlayStation频道上面把游戏放出来,大概收获了60万的播放量。然后很多国外玩家,他并不知道工作室是在上海,就会认为这就是一个欧美的工作室做出来的游戏。 然后他们还很奇怪,为什么你中国的工作室做出来的游戏,这么像小岛秀夫的风格?  而当这些玩家进一步了解游戏和我们工作室之后,会感到更惊奇,觉得中国正在源源不断地产出3A级别的游戏。但其实也不是的,对于《黑暗世界:因与果》来讲,我们工作室从没有想过要把它做成一个3A游戏。 《黑暗世界:因与果》的整体框架,从它的故事创作,玩法核心到流程长度来看,就注定没有办法是一个以3A的方式进行研发的游戏。即使给我们最多的人力跟最多的资源,它也没办法成为3A。 比起“中国的小岛秀夫”,我更想成为游戏界的A24。 A24是一家网罗了怪奇题材、小众艺术和边缘角色的电影公司。它们也不是奔着电影的“3A”去的,比如好莱坞大片的制作。他们期望的可能就是用三、五千美金去做一个品味独特的片子,然后用这个杠杆撬动一、两万左右的回报。 但最后的结果是,从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到狂揽五项大奖的《瞬息全宇宙》,A24在艺术和商业口碑上做到了双丰收。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就是现在的游戏市场,需要小而精的东西。 一方面,这和当今市场的快速化、精简化有关,比如大家越来越喜欢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资讯或者娱乐,于是就开始刷短视频、玩玩小游戏之类的。 3A游戏动辄花几十个小时乃至几百个小时,其实有点不符合现在社会的主流娱乐方式。很多人下班就那几个小时的放松时间,自然倾向选择更加轻松的娱乐方式。 即使把游玩时间放在周末,中间的间隔期对于叙事游戏来说也很致命。玩家很可能会忘记之前的进度,或者干脆选择云一下。对我们创作者来说,就很难再把情感传达给这些玩家。 另一方面,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我也很高兴地看到这几年玩家的变化,他们的口味变得更挑剔了,也更能够接受和认知到不那么主流的题材。 我们团队特别喜欢Remedy工作室,他们出了控制(Control),又出了心灵杀手(Alan Wake),第一次向中国用户展示了什么叫做新怪谈。  而这几年,像Remedy这样的工作室逐渐走进了主流玩家群体的视线,才让我们看到,其实有海量的潜在玩家,是喜欢怪奇、复古科幻、奇异文化的。 所以他们的玩家,其实也是我们的玩家。 比如说海外,我们有很多核心粉丝,他们喜欢Alan Wake也喜欢我们。然后在中国,也会有很多《双峰》的粉丝,自发来到我们的游戏群里交流,还把我们游戏介绍给《双峰》的群体,告诉他们朋友:“这里有款游戏,它其实是源自《双峰》灵感哦,它有致敬《双峰》的一些内容。”  (《黑暗世界:因与果》中“双峰”风格的房间)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我想做A24或者Remedy。因为已经有了这些巨人在前面铺路,大家才能注意到,中国其实有一家月壤工作室,也在做着一样有趣的事。 我做事的初心是,作为本土开发者,我想站在整个全球视野下告诉大家,在中国是有不同的游戏类型出现。就和电影市场一样,它不只是战火纷飞的好莱坞特效大片巨头们,也有以内容主导推动的A24工作室。 # 二、 不用明显中国文化元素,也能讲好“中国故事” 这几年,不管是《黑神话》的成功,还是即将上线的很多国产游戏,都是中国文化的很好载体。我们作为创作者,在欣慰之余自然也想要出一份力。但我觉得,讲好中国故事,也不应该被限定在“中国元素”里,而更需要百花齐放的各种题材。 法国人可以做出中国背景的SIFU,迪士尼可以做出中国的花木兰。故事虽然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但在他们的视角下,能明显看出文化的差异;也能看到因不同文化面对同样的题材,所侧重表达的部分:那才是每个民族不同的地方。  如今中国已经有了这么多年积累,对于各类文化其实都有我们的表达欲。我们当然也可以做一个以东德为背景的反乌托邦游戏,让海外玩家看看,中国开发者是怎么在海外开发者擅长的题材上进行创作的。 当时我们去了德国科隆游戏展,把demo给本地的海外媒体看,想让他们看看是否考究。但基本上当时所有媒体都会觉得,这个味儿真的很正,他会觉得你很认真地研究过。比如说我们Demo里出现了一种野花,有些媒体就会说,这个野花就是德国路边经常会长的某种野花,他说感谢你们会发现这些细小的东西。 而咱国内的玩家,也能够从这个陌生的故事中,发现熟悉的中国味道。 游戏标题“因与果”就是东亚文化特有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而我们也侧重突出这个点,“父债子偿”、“因果报应”,在过去种下某个因,在未来就会结出相应的果,游戏中不少的角色和故事都反映了我们的这个理念。 再有一个就是,Demo游戏的结尾会有一首我们音乐总监唱的曲子,叫《活下去》。很多玩家都非常喜欢,他们听完之后给我私信说,听完这首歌,他的眼泪就流了下来,因为他感觉到了情感传达。  这种情感的传达是一个很朴实的东西,他并不是在讲一个英雄有多么艰难,而是在诉说我们平凡的人有多么的难,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这种观察角度,其实也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却也能和全球玩家产生共鸣。 所以你会发现,世界不仅对中国感到好奇,也会对中国如何阐释他们的文化感到好奇。我们做他们的东西,他们会觉得很酷,就会拉大家都来看看。 # 三、 时刻做最坏的打算,是我做游戏的底气 游戏延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 这三年,我们的资金链一度出现问题。疫情期间,我们没法接触投资人和发行商。也因为这个原因,像面捕、动捕、配音这些需要第三方协作线下进行的事,也不得不暂时搁置。 为了生存下来,我们还是选择做外包来养活公司,团队做外包有钱了就再去推进游戏。后来同事们都习惯了“公司会出现问题”这件事,甚至主动跟我们说在某个群看见外包的活,可以推给大家来做。 这对我们团队来说其实是个很大的转变。成员大多是游戏大厂出身,一起出来创业后,原本都抱着把自己认为好的元素加入游戏,“想做出全世界最好的游戏”的心态。但在现实的压力下,大家更懂得怎么坦诚沟通问题,做好多种应对准备,只有做减法,精质量,控成本把游戏做出来。 最难的时候,我和合伙人心里其实一直有最坏的打算:公司彻底没钱了,大家不得不各回各家。这种时候,游戏还怎么办?可以远程办公,或者先去其他公司上班养活自己,下班抽时间维护这个游戏,甚至打两年工攒了钱后再启动。 但自始至终,我们都没有放弃的想法。 为了规避最坏的情况出现,我们优化了工作流来提升效率,降低损耗。  在小圆桌会议上,我会作为编剧及创意总监,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讨论游戏调性,由主策和主美搭建出一版白盒。然后来到大圆桌阶段,针对白模,和全工作室的成员一起讨论执行性层面的问题。接着各部门进入纯执行阶段,并进行内部测试。内部通过后,我们再给外部试玩,听听他们的建议。 我们游戏中几乎90%的Gameplay过场动画都是团队自己拍的。初期我们把控了所有的原型过场动画演出,几乎每个人都担任过动捕捉演员。只有高效推动想法落地,才能控制好后期的详细的动捕流程,演员也会更深知作为导演的我想要的明确需求是什么。 在这个工作流下,虽然资金始终存在问题,最终还是顺利地完成了游戏。 你会看到,我们的配置其实不像一般独立游戏,但我们整体的投入量级和市面上的10人左右团队差不多。为什么同样的预算,大家呈现出的东西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这也许和工作室成员的丰富经验和行业资源有关。但更重要的,或许在于我们越来越清楚该怎么花钱。钱应该用在加速开发上,而不是用在试错上。有时宁愿自己多学点新技能,也不和报价夸张的外部团队合作。 走到这一步,其实大家在发售前的心情就很平静了。因为大家都相信,这个作品一定会上线。这是团队成长之后的信心,也是我们不想让期待的玩家落空的决心。 # 四、游戏从业者最好的时代一定在后面 在做最后一个发售预告片的时候,我很想在片尾写“谢谢”。最后我又觉得这好像不是一个非常正规的,能在产品上做的事情,就放弃了。 但在心里,我还是想对所有玩家、所有投资人和工作室成员道一声谢,少了任何一个人,月壤工作室都不可能走这么远。 几年前,国内游戏行业迎来了一波投资热潮,特别像我们很多大厂出身的员工会有很多热情,觉得自己可以出来做独立游戏,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这两年,好像整体的环境变差了,大厂开始裁员了,很多有志于做游戏的人也变得迷茫了。大家都在说,2020年、2021年是中国游戏行业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但我始终认为,最好的时代一定在后面。 比起当初我们创业的时候,整个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专业。许多游戏展上,比如说在Weplay上,或者说在机核展上,都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也有越来越多专业机构、投资人告诉大学生创业者,什么东西是好的,而不是纯粹因为你做独立游戏我就支持你,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这也是我们游戏中的“因与果”想要表达的。  国产游戏的兴起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就像2019年的时候,有资本关注到了我们,我们要的整体预算,都控制在一个投资人跟我们都觉得是非常合理的档位。 于是,我们就种下了一个“因”,像月壤工作室这样的团队才会有机会把《黑暗世界:因与果》做出来,并在现在结出一个“果”。现在的每时每刻,可能都有“因”被悄悄种下,又还有无数的“果”没有爆发出来。 对于《黑暗世界:因与果》,之后工作室会把工作重心放在后续世界观作品的开发上,并且研究一下怎么样让玩家一起进行世界观的二创。我们也会考虑进行其他媒介的改编,或者推出一些IP衍生产品。 而在游戏之外,我一直在跟大家说的一件事就是,再等等。 我希望月壤工作室可以再等等,让大家慢慢能够接受这样的作品,慢慢成为我们粉丝。再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玩《黑暗世界:因与果》,我们也可以放开手去做这样天马行空的游戏。 在投资人的面前,我会告诉他们说再等等,其实你们投的这笔钱,在未来这个公司不断产生好的东西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好的投资回报。 对于整个游戏行业与玩家们,我也想说再等等,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大家所做出来的心血成果,在这几年也会开花结果,再等等终会迎来百花齐放。 让我们等待,并心怀希望。  本文为笔者首发于“游戏艺术家”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游戏艺术家>](https://mp.weixin.qq.com/s/GyAwUUQcKMZZgeJt8KuGOA)
 据越南国家通讯社VietnamPlus消息,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部长于近日会见了Riot Games高层及摄制组,计划拍摄一部九集的《英雄联盟》真人版剧集。  目前双方在在遵守越南环境保护和安全法律法规方面展开会谈,Riot Games希望在越南东南海岸的吉婆岛拍摄,该岛由367个岛屿组成。考虑到该地区风景优美、海水清澈,Riot Games可能是希望拍摄比尔吉沃特或暗影岛的相关内容。  Rose Lam将担任该项目的制片人,她也曾担任《最后生还者》电视剧的制片人,该剧是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电子游戏改编作品之一。
李宁还在继续维稳。 3月28日,李宁公司发布2024年财报,全年营收286.76亿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30.13亿元,同比下跌5.46%;集团整体毛利率49.4%,较去年提升1个百分点。 业内普遍认为,李宁全年的业绩符合预期。 **摩根士丹利称,李宁净利润下滑是因为“投资物业”减值的拖累。市场会正面解读业绩结果,这意味着,该公司的盈利可能优于部分投资者的预期。** 财报发布后,李宁股价走高,盘中涨超6%创周内最高,当日报收17.16港元/股。  图片截自李宁财报 **“2024年我们是稳健经营、夯实基础、务实发展,今年也是。但要说明的是,稳健不等于保守,我们是该攻的攻、该控的控、该调的调。”财报发布会上,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如此表示。** 进入2023年以来,体育用品行业普遍增速放缓。也正是此时,在“中国李宁”尝到甜头后,李宁开始强调自身专业体育品牌的定位,同时关闭低效门店,去腐增肌。 **发布会现场,钱炜也对36氪表示,“我们不能牺牲对专业属性和专业科技平台的追求,会坚持现在的路。”** 从当下的财报来看,李宁公司的内部调整已见成效。问题的关键在于,已连续多个季度稳健发展的李宁,能否在未来抓住快速增长的机遇、带给资本市场更多想象空间? ### **跑步“进攻”,篮球“防守”** 综合全年表现,李宁2024年的攻克方向在于“多品类”。 与安踏能够对抗周期的“多品牌”策略不同,李宁始终坚持“单品牌、多品类”的策略。更多场合下,李宁本人也强调过坚持单品牌的原因。“我创建李宁公司的目的,就是希望做一个专业的运动品牌,能够服务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把体育精神注入在企业的整个服务和运营里。” **上一年度,李宁在坚持单品牌的同时,又将核心品类再度深化。李宁集团CFO赵东升将这一策略概括为,“以核心品类驱动生意”。** 截至目前,李宁旗下拥有“跑步、篮球、综训、羽毛球、乒乓球、运动生活”六大核心品类。2024年,跑步、篮球、综训三大专业运动品类的零售流水占比达到64%。 其中,跑步零售流水增长25%,零售流水占比达到28%。产品层面,李宁在“䨻”的基础上推出了“超䨻”,以及搭载“超䨻”技术的龙雀、飞电5 ULTRA等鞋款。**从销售数量看,“超轻”“赤兔”“飞电”三大核心跑鞋IP,年销售突破1060万双。** **而在篮球领域,李宁则选择主动防守,2024年的零售流水下降了21%。** 在钱炜的介绍中,李宁在篮球领域调控的原因在于“乱价会损害品类的核心价值。” 去年,李宁也推出了搭载“碳核芯”、GCU大底等独有技术的产品,带动了篮球运动专业属性的提升。“我很有自信地说,李宁的每一双专业篮球鞋都可以打职业联赛。” 2012年,李宁与NBA球星韦德签约,推出了比赛鞋产品系列“韦德之道”。2023年,安踏不遗余力地签约欧文,品牌力提升的同时,也加强了篮球领域的势能。 **安踏财报显示,在上一年度,其价格更高的欧文系列全球多地售罄,整个篮球业务的鞋产品销量,也计划从600万双提升至1200万双。此外,一直到2037年,耐克都是NBA、WNBA和NBAG联盟的独家场上球衣及服饰供应品牌,耐克旗下的Jordan也近乎是整个篮球界的文化信仰。** **从行业竞争的维度看,李宁在篮球领域的优势并不突出。李宁也意识到,要在加强篮球领域专业性能的同时,“深入篮球文化且有态度。”** 在钱炜的介绍中,李宁的篮球业务已有“专业篮球、反伍、韦德”三大业务线,其中反伍代表的街头篮球,会在全国50个城市落地更多活动,与篮球爱好者建立链接。  图片来自李宁官网 ### **李宁能抓住户外机遇吗?** 毋庸置疑的是,跑步及篮球始终是体育品牌发展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李宁还在2024年实现了羽毛球、乒乓球业务的同比增长,并在户外、网球、匹克球等新兴运动有所扩展。 近两年,羽毛球、乒乓球两大国民运动在中国的商业价值不断扩大,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成立后,乒乓球运动的商业化成为必然。**尽管如此,羽、乒的市场规模仍然较小。** **谈及此,钱炜对36氪回应,“我们发展羽毛球和乒乓球,并非仅看垂直领域的市场潜力。”** 资料显示,2000年起,李宁与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合作;2009年,又发展羽毛球业务。时至今日,李宁已成为世界羽、乒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在钱炜的介绍中,李宁更希望将这样的影响力“跨品类转化”。 换言之,李宁不只为爱打乒乓球的人提供专业产品,也会思考如何吸引乒乓球爱好者购买其他品类。也因此,在羽毛球这一“持拍运动”沉淀了15年的李宁,又扩展了网球及匹克球业务。 当然,全球范围内,网球领域的竞争都十分激烈。始祖鸟旗下的品牌Wilson威尔胜,在网球装备的投入已超过百年。在上海网球大师赛期间,耐克还安排辛纳与阿尔卡拉斯一同亮相“胜者主场”的线下活动;中网开赛之前,郑钦文也出席了这一活动。 **可以肯定的是,网球作为全世界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运动之一,需要品牌的长期投入,本土品牌想要临时进场收割热度,并不简单。** 而在户外层面,作为体育行业最有可能“高速增长”的赛道,李宁也于去年完成了品类的搭建,并将其分为“专业户外”和“轻型户外”两大支线。其中,“万龙甲”冲锋衣的市场反馈较好。 只不过,从SKU和营收看,李宁的户外产品占比仍较小。**钱炜也对36氪坦言,李宁会继续完善户外产品矩阵,还会有很多户外生活的产品会汇入到整体的大户外品类。“我们希望能迅速培养出一个独立的,能够成为生意推手的品类。”** 在更早前,有近安踏人士告诉36氪,集团正在全面布局户外。去年,安踏冠军店也转型户外。除安踏主品牌与FILA外,以迪桑特、可隆为代表的“其他品牌”均高速增长。 从这一层面看,于去年刚刚搭建户外体系的李宁,似乎入局较晚,能否充分抓住户外赛道高速发展的机会,还不得而知。**若李宁不能在户外品类快速赶上,或对未来增长造成一定影响。** ### ** “该控的控,该调的调”** 除了在品类层面,李宁的主动调控还体现在渠道上。 业绩会上,赵东升表示,集团去年的线下经营面临挑战,全年日均客流承压,同比下滑10%至20%,整体线下零售流水同比下降低单位数。 他进一步指出,李宁一方面巩固和提升高层级市场的运营效能,加速低效店铺关闭;另一方面也加快新兴市场的拓展,如开设校园店。 门店总数上,截至去年底,李宁品牌(包含李宁核心品牌及李宁YOUNG)的销售点数为7585家,同比净减少83家,其中李宁主品牌店铺减少123家,李宁YOUNG店铺增加40家至1468家;此外,去年品牌加速推进9代店升级计划。报告期内,李宁9代店数量已超过1026家,平均月店效约36万元。 而在线上渠道,由于经营环境的改善,李宁的电商收入占比上升两个点至31%,电商直营流水获得10%至20%的增长。  图片截自李宁财报 此外,2024年,李宁的研发投入占比为2.4%,同比增长了0.2个百分点。近十年来,李宁集团在研发的总投入已超过35亿元。也得益于对于运动科技的聚焦,报告期内,李宁在最能反映专业能力的鞋类业务上,营收占比也从去年的48.5%增至49.9%。 对于鞋服行业最关注的库存问题,李宁去年的全渠道库销比维持在4个月,库存周转天数为64天,同比增长一天,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业绩发布会上,钱炜对公司的库存管理表示满意,“我们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库存管理体系。去年底就把今年的库存目标定好了,每周都会跨部门进行整体进度的管理。” **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不确定的大环境下,以李宁为代表的传统体育品牌,难以在短期走出经济周期的困境。** 现阶段,国际品牌耐克也处于调整期。“老将”Elliott Hill上台后,耐克重新聚焦专业运动,同时优化了运营效率。另一边的安踏,也在消费分级的语境下,大力发展高性价比的店型及跑鞋产品,并降低了未来的门店数量。 行业达成的共识是,不再单纯追求规模,也不会再以短期的低价牺牲专业及可持续的利益。**对于2025年的业绩展望,赵东升给到的预期是,全年收入同比持平,净利润率将为高单位数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李宁“接棒”安踏,成为2025至2028年中国奥委会(COC)的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此前数年间,安踏品牌依靠COC获得了声誉度的提升,也为整个集团打通了顶级赛事的资源。 接下来的李宁,能否紧握COC的机遇,还有待验证。李宁本人也表示,将积极把握这一契机,推动业务的高质量增长。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Despite a decrease in revenue, CATL maintained its dominance in the electric vehicle (EV) battery market in 2024 by securing a 37.9% global market share for EV batteries, marking its eighth consecutive year in the top spot.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古老的生活智慧,同样能概括雷鸟创新的战略思路。 AI/AR眼镜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技术和供应链存在瓶颈;反倒是光机、屏幕、大模型等技术跑得太快,从业者容易被“乱花渐欲迷人眼”。 (技术过度堆叠导致产品失败的案例,可参考《智能涌现》此前文章:[阿里投资的AR公司,倒在AI眼镜风口](https://36kr.com/p/3221241859034248)) 如何将技术储备落地成产品最优解,对于「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来说,更是个至关重要的命题。 雷鸟创新可供选择的技术栈更多、更厚。2021年成立的雷鸟创新由TCL电子孵化,“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背景,意味着它在光学、显示等技术维度上,比同期成立的初创企业更具优势。 **但技术储备多,反而更需要学会克制。** “我们不会为了炫技把最先进的技术都堆到产品上。”李宏伟告诉《智能涌现》。 在产品定义上,雷鸟创新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哲学贯彻到每一个SKU里,在3月中举办的AWE上,雷鸟展示了最新的产品矩阵,包括: <blockquote> <p>雷鸟V3 AI拍摄眼镜(不带显示的AI眼镜):主打高画质相机、耳机,搭载骁龙AR1旗舰芯片、定制扬声器和阿里独家定制通义模型,AI响应速度做到1.3秒。</p> <p>雷鸟Air3(轻量级AR影音眼镜):搭载第五代Micro-OLED微型显示屏,重量仅76克,首次将AR眼镜新品价格带进 2000 元以内。</p> <p>雷鸟X3 Pro(带显示的AI眼镜):同样搭载通义独家定制的多模态大模型、高通骁龙AR1旗舰级芯片;还是全球最轻的可量产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之一。采用首款可量产的表面浮雕光栅刻蚀光波导技术,减少95%的彩虹纹现象。实现高达5000nits的峰值亮度,能直面阳光,出门使用,涵盖实时语音和图像翻译、物品识别、第一视角影像创作等功能。</p> </blockquote>  图注:上中下依次是:雷鸟V3、X3 Pro、Air 3智能眼镜 这样的产品矩阵,实际上契合了李宏伟时常提到的技术观**:“一边攀登珠峰,一边沿途下蛋”。** 这句话的意思是,雷鸟创新既要有采用成熟技术的SKU,比如BirdBath方案的Air系列;也要有代表未来趋势的前沿产品,比如首个可量产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X3系列。 将产品定义按照技术成熟度来分层,也和李宏伟对于AI/AR品类的PMF(产品市场适配度)阶段有关。 李宏伟将AI+AR的发展方向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blockquote> <p>第一,不带显示的AI眼镜。诸如全球畅销数百万台的Ray-ban Meta;</p> <p>第二,带显示的AR眼镜。例如雷鸟创新、Xreal等厂商旗下主打影音观看的AR产品;</p> <p>第三,AI+AR眼镜。即雷鸟X3 Pro系列,将AR显示与AI交互融合。</p> </blockquote> 李宏伟对《智能涌现》分享道,前两个品类目前从销量、用户属性(是否为大众用户)、使用黏性等指标来看,已经进入PMF阶段。 他谈到一个关键指标:观影类AR产品的新购买用户,85%以上都属于“非发烧友”的大众用户。 那么,随着“AI+AR”融合加深,两个品类是否还会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李宏伟给出了直接判断:“不带显示的AI眼镜,是AI+AR眼镜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必然要过渡到带彩色显示的AI眼镜上去。后者一定会替代前者。”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 ### 以下是《智能涌现》和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的对谈实录,经编辑后发布: **智能涌现:**对于AR眼镜的技术攻坚,您提到一个观点叫“一边攀登珠峰,一边沿途下蛋”,能不能结合雷鸟的技术路线具体谈谈。 **李宏伟:**首先,什么样的产品是“攀登珠峰”的产品,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的产品。 现在看到市面很多产品都是单色的,但单色能做的事情相对比较少。**未来的AI+AR眼镜一定是全彩、MicroLED光波导的AR眼镜一体机,是一个采用眼动、手势、AI做人机交互的产品。** 从这一点来看,雷鸟X3 Pro就是这样“攀登珠峰”的产品。 像Air系列,采用的BirdBath光学技术比较成熟,它就是一个“沿途下蛋”的产品。 比如说不带显示/单色显示光波导产品、AI拍摄眼镜,在我们来看,都属于“沿途下蛋”的产品,现在比较成熟,佩戴体验也比较好。 **智能涌现:**如果从软、硬两个维度来看,您认为雷鸟的技术栈哪个部分遇到的卡点会多一点? **李宏伟:**软件、硬件都有卡点。软件上的卡点,主要还是AI部分和核心算法部分。我们在SLAM算法上面,在AR眼镜上面,在多模态模型的Reasoning(推理)上面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自己是做互联网应用出身的,它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形态,简单来说,是需要软件和硬件一同去突破,如果非要区分的话,确实先需要硬件方面的突破。 iPhone是怎么突破的?它先是要硬件突破,有触摸屏出来后就比较简单了。第一代iphone都有APP Store,它的应用就是浏览器、邮箱、打电话、听音乐。 雷鸟是这个行业中有软、硬件能力的公司,我们的软件工程师比硬件多,大多数人也是互联网软件出身的。我们在软件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最近在Vision Pro开发的一个应用叫《数码纪元:Elu传说》,在中国区是搜索第一名的游戏。 **现在我们认为在硬件上面也要做比较多的投入。如果一个公司没有硬件能力,只有软件能力,我们觉得作为一家整机企业是不合格的。** **智能涌现:**对于硬件行业来说,不管是做AI眼镜还是AR眼镜,都是一种新的终端交互形式,在这种新形式下,是不是需要一个新的OS系统?我们在OS方向上投入多少? **李宏伟:**肯定需要一个新的OS,OS最主要的是生态问题,不全是技术问题。OS本身就是硬件的抽象层,它是应用和硬件之间的桥梁,当然这个桥梁很厚。 什么样的OS能成功?是让尽量多的应用开发者去使用它,也能让更多的硬件兼容它,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只有开发者支持的OS,硬件支持的OS才能成功。 **雷鸟不会自己打造一个OS出来,**这是需要大厂(做出来)的,像海外有大厂已经在做基于安卓的、全新的AI和AR操作系统。 雷鸟在做的事情是基于开源系统上,比如说安卓上做AI+AR眼镜里的关键部分,比如我们会把AI和AR能力打包成SDK,提供给开发者去用。 我们本质上不会追求打造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出来,这是不对的方向。 **智能涌现:**您怎么看待AR眼镜和AI眼镜两者的关系?这两款产品在雷鸟的业务版图里分别是什么定位? **李宏伟:**AI眼镜是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是我们给它的定位。就好比手机发展经历了大哥大、小灵通、功能手机、智能手机,每个阶段都很重要,是发展中必经的一环。 **我们认为不带显示的AI眼镜,是整个AI+AR眼镜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它必然要过渡到带彩色显示的AI眼镜上去。** 雷鸟在光学显示上更领先,光学显示的技术在眼镜发展过程中又是必需的技术,视觉是最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用户在眼镜上总希望看到画面,所以我们在不带显示的AR眼镜上做了很重要的布局,也在加快带显示的AR眼镜布局。 **智能涌现:你**的判断隐藏着另一个观点,如果AI进化到了带显示的形态下,它跟AR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融合。 **李宏伟**:是的。我认为带显示的AI眼镜,会替代不带显示的AI眼镜。 **智能涌现:你**现在有多少精力,花在AI眼镜上? **李宏伟:**我们是两个维度,第一个是产品维度,就是用户买到的一个个SKU。第二个是内部技术的布局维度,我们会把它打散来看。 我们有AI的能力,有AR的能力,有显示和不带显示的能力,这其实是一个技术平台的概念,做产品的时候,我们从里面匹配相应的技术。 从技术布局的视角,我把精力都放在了AI+AR眼镜上面,其中在AI上面的投入是很大的,因为AI与AR是二分天下。 如果回归到产品上面,对应的产品本身还是营销、产品设计和生产端,所以我更多将精力,放在产品背后的东西上。 **智能涌现:所以**在你的规划当中,并不是把AI眼镜和AR眼镜,当作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业务规划? **李宏伟:**是的。在我们来看,它就是一个基础上长出来的花。 **智能涌现:**刚才提到与阿里通义大模型的合作,双方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李宏伟:**有两大方向:第一大方向,是针对眼镜这个形态,把它的基础体验做得更好。比如说大模型的网络传输,通常使用WebRTC协议,这个协议在弱网下是很稳定的协议,但是它建立连接的速度会比较慢一点。 这在手机上没有问题,但在AR眼镜上,需要它的反应速度快,因为眼镜在你头上,需要等两、三秒钟再回复(会显得很慢),所以我们希望把它的反应速度做得更快。 第二大方向,我们要改动、升级大模型,因为AR眼镜不单能实现跟你对话,还希望看你所看、听你所听,希望它24小时看到,而且不只能看到,还能Reasoning(推理)和Planning(规划),实现这些就需要多模态大模型。 比如说当你在首尔机场,想去首尔某个地方购物,你想知道怎么走?AR眼镜会看到你面前的机场大巴柜台,告诉你“去那儿买票坐大巴,坐三站到什么地方,下了车之后再打个车20块钱就到了。” 这需要AR眼镜首先能理解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能理解要做计划,还要尽可能贴近你眼前的情况,还能理解我既不想花这么多钱,又不想太折腾。 所以,多模态大模型的Reasoning、Planning还是有工作要做的,这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再比如说Agent(AI智能体),怎么能从被动式变成主动式,这些东西都需要大模型。 **智能涌现:**对于AR+AI眼镜的销量前景,你觉得会是缓慢爬坡的过程,还是会成为指数型增长? **李宏伟:**我肯定认为是指数型的增长。这里分几个阶段。 比如说不带显示的AI眼镜,和带显示的AI眼镜,以及AI+AR眼镜,这三个产品的特性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大家会看到有10倍数增长,然后3倍数,再有10倍数的增长,然后再3倍数。 **智能涌现:**现在是什么阶段? **李宏伟:**现在经过了第一个PMF临界点,虽然它不是最纯粹的“iPhone时刻”。最近我几乎每次坐飞机时,都能看到有人戴雷鸟系列产品——它第一个爆发期已经开始了。 我说的第一个PMF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不带显示的AI眼镜,美国已经进入PMF了,中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估计也快了。从全球来看,我们认为它已经PMF了。 第二,就是雷鸟的Air系列,观影类的AR眼镜已经PMF了,可以看到它的新购买用户85%以上属于“非发烧友”的大众用户,NPS(用户推荐率)有45%以上,那个产品也在快速地增长。 **智能涌现:**你判断一个产品是否达到PMF的指标是什么? **李宏伟:第一个会看新用户类型,是发烧友还是大众市场用户���我们要的是大众市场用户,不是因为技术喜欢这个产品,而是觉得这个产品有用。** **第二,会看有没有出现“人传人”的现象,而不是一直靠营销强推给用户。** **第三,看有没有黏性;看用户买了之后是否能频繁使用。** 当然,这些指标是建立在有一定的销量基础上去看的。
 就在去年,原Atlus著名插画师、有“恶魔绘师”之称的金子一马离职并加入Colopl,而Colopl在当时公布了一款金子一马参与,开发代号为“Project Mask”的手游。  今日,这款新作卡牌手游《神魔狩りのツクヨミ》正式公开,预计今年春季发布,登录预Steam/iOS/Android平台,支持中文。  据悉本作采用了Roguelike玩法,并且还使用了AI元素等其他尖端技术。
【2025年3月6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在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以下简称,MWC 2025)上,荣耀大放异彩,重磅发布荣耀阿尔法战略(HONOR ALPHA PLAN),宣布将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全面转型。此次战略发布,不仅吸引了全球媒体及行业专家的高度关注,更标志着荣耀在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迎来了关键转折点。 荣耀CEO李健强调,拥抱人工智能具有革命性意义,同时呼吁整个行业携手共进,打造开放、共创、共享的生态体系,充分激发人类潜能。为彰显这一决心,李健宣布荣耀未来五年将投入超过100亿美元助力生态建设,并承诺从欧盟市场起步,为Magic系列提供长达七年的安卓操作系统和安全更新服务。 荣耀阿尔法战略赢得了多家国际媒体认可。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称,荣耀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100亿美元,并与谷歌深度合作,展现了其进军高端市场的决心;彭博社强调,荣耀转型成为一家AI终端生态公司,彰显了其参与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力争上游的勃勃雄心。路透社表示,荣耀的AI技术应用正从智能手机向外延伸,逐步赋能个人电脑、平板电脑以及可穿戴设备等产品。 Tom's Guide指出,荣耀阿尔法战略是对AI智能体未来前景的一次重磅押注,其将以AI彻底革新人机交互方式。ZDNet强调,荣耀阿尔法战略对终端行业可能带来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与三星的竞争上。Digital Trends强调,荣耀阿尔法战略五年投入超100亿美元,旨在与苹果、三星一决高下。CNET报道称,荣耀为Magic旗舰手机系列提供达七年的安卓操作系统和安全更新服务,这一举措有望使其与三星、谷歌并驾齐驱,成为行业引领者。 在MWC 2025期间,荣耀的AI创新也引起了包括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的关注。国王对荣耀的AI换脸检测技术表现出极大兴趣,特别是其对AI 深度伪造的精准识别能力。他赞赏了荣耀在这一领域的研发与努力,表示这项技术能够切实帮助用户抵御此类威胁,守护网络空间安全。 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以及科学和创新部长戴安娜·莫兰还对荣耀推出的全球首款基于GUI的个人移动AI智能体印象深刻,其能够与第三方应用完美衔接、无缝交互。现场,荣耀演示的“一句话预订餐厅”等创新体验,让国王感到惊叹不已。这一能力不仅凸显了荣耀开放生态的潜力,更与荣耀打造开放、共创、共享的AI终端生态的愿景相契合。 此外,荣耀在AI领域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广泛认可。在MWC 2025上,凭借AI创新技术和卓越产品,荣耀一举斩获50多项媒体大奖。TechRadar 将荣耀 Watch 5 Ultra 评为 2025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 “最佳智能手表”,称赞该产品性价比出众、系统兼容性极佳,且电池续航表现令人瞩目。其还特别指出,荣耀 Watch 5 Ultra 采用钛金属外壳,配备1.5 英寸AMOLED屏幕,电池续航可达15天。  官方图片 荣耀平板 V9 以其卓越的设计与性能备受媒体认可。Tom’s Guide 对其给予高度评价,称荣耀平板 V9 凭借绚丽的屏幕显示效果、持久的续航能力,以及融入 AI 技术的用户界面,可以与苹果 iPad 一较高下。Android Authority 指出,荣耀平板 V9 性能强劲、外观设计精美,且配备了大容量电池。9to5Google 强调荣耀平板 V9在处理器、内存、大容量电池以及快充等各方面均表现出色。 荣耀耳机Earbuds Open同样凭借其别具一格的设计与出色的音质收获了诸多好评。TechRadar 将其评为本次展会的 “最佳耳机”,盛赞它具备卓越的音质表现,其低音效果相较于大多数竞品更为浑厚饱满,同时还拥有主动降噪、AI 实时翻译等实用功能,并且耳机整体设计纤薄精巧,便于携带。GadgetMatch 则对Earbuds Open 的佩戴舒适度以及优异的音质赞赏有加,尤其是其低音部分,被形容为 “极具震撼力”,完全可与市面上一些顶尖的耳机产品相抗衡。 此外,荣耀 MagicBook Pro 14 凭借时尚外观与强劲性能,同样获得了广泛认可。专业测评机构 NotebookCheck 指出,该笔记本配备色彩表现精准的 OLED 显示屏,还提供两种英特尔处理器以供选择。对于那些对视觉体验品质要求严苛,同时追求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专业人士而言,荣耀 MagicBook Pro 14 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
TextSniper 是一款 macOS 下非常好用的 OCR 文字识别工具 \n(支持读取二维码),也是 Setapp 成员。目前在 bundlehunt 特价,只需要 2.5 刀即可拿下买断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