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历经了匪夷所思的168小时。从4月2号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针对全球各国的进口商品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到当地时间4月9日关税生效。跨境人体会了一场来自美国的闹剧。 一位做香氛生意的外贸商家决定最近干脆先休息,他告诉凤凰网科技,“还是先观望一段时间”,另一位做服饰外卖的商家则表示,“发给客户的货比早先预定的少了两个集装箱”,这个客户的方案是先往越南运,后面再说其他的。 越南成为不少人的缓兵之计。不久前还有外媒报道,跨境电商四小龙之一的SHEIN,计划将国内供应链商家30%产能转移到越南,并在越南隆安省建立仓储中心,与广州数字化工厂形成“双引擎”联动。不过随后这一消息很快遭到了广州方面的辟谣。广州市商务局回应表示,“作为一家从广州成长起来的全球化企业,希音(SHEIN)持续在广州为核心的国内供应链加码布局和投资。今年一季度在广州的出口额继续保持增长,无疑是让供应链转移的谣言不攻自破”。  实际上,SHEIN虽然在北美卖得火爆,但完全是一个扎根于中国本土的企业,总部位于中国广州。在2023年SHEIN 拉美业务主席克劳尔接受《晚点 LatePost》采访时说,SHEIN 的特别之处在于“有全球战略,但执行完全在本地”。 不过,作为跨境电商领域的头部企业,SHEIN的确在本轮关税调整中受到较大影响。 今年2月1日,特朗普先签署行政令,宣布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10%的关税,同时撤销小额包裹豁免政策(即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商品免税)。不过在2月7日,特朗普政府又宣布暂停执行对中国小额包裹征税的政策。 但自那时起,关税就敲响了跨境电商平台的警钟。 小额豁免一度让SHEIN等平台从中受益——凭借在美国市场的低价定位以及商品直接从中国空运至美国的物流模式,这些产品能够享受免税待遇。这一优势使得SHEIN在与美国本土供应商的竞争中,得以保持一定的价格竞争力。 如今,SHEIN的担心已变为现实。 特朗普周二晚间宣布,将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小额包裹关税,从货值的30%增至90%,分两阶段实施:5月2日至31日税率为货值90%或每件75美元(取高者);6月1日起固定征收每件150美元(相当于对10美元商品征1500%惩罚性税率)。此外,美国此前已拟对越南商品加征46%的对等关税。 **担忧变成现实,SHEIN进退两难** 凭借“比ZARA更快、比H&M更便宜”的模式,中国快时尚巨头SHEIN已经走上了IPO的道路。 其核心武器是“小单快返”供应链——通过实时数据驱动生产,将新品开发周期压缩至3-5天,并且性价比高。通过广州番禺的柔性供应链集群,SHEIN将中国制造的效率发挥到极致:300余家核心工厂、超1000家代工厂构成的网络,支撑其日均上新5000款。  2023年SHEIN在美销售额突破450亿美元,占据快时尚市场40%份额。但现在,维系这个神话的根基正在动摇。 根据新规,占SHEIN订单量90%以上的小额包裹可能面临关税成本翻倍。以一件10美元连衣裙为例,原本零关税直邮美国,调整后叠加7.5%关税和物流成本,终端价格或上涨20%。这对SHEIN无疑是致命打击。 今年初,业界传闻SHEIN赴越南考察设厂事宜,计划将部分供应链转移至中国以外地区。消息称,该公司向核心服装供应商提出赴越设厂激励方案,包括承诺30%采购价溢价、订单优先分配权,并提供建厂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不过,SHEIN官方否认了相关传闻。 根据2月19日SHEIN招聘官网的消息,SHEIN开始招聘高级信息技术专家,主要负责招聘当地关键业务人才。该职位的工作地点位于越南胡志明市。 据SHEIN发布的岗位要求显示,高级信息技术专家需要3年以上招聘经验,能有效管理猎头、招聘网站、招聘服务商等渠道,有电商仓储或物流行业经验的将优先考虑。从岗位职能来看,SHEIN或许在为搭建越南的人才体系做准备。  今年3月,雷峰网披露陌陌前高级副总裁王太中已加盟SHEIN,统筹海外本土招商及中台运营,直接向COO Molly汇报。 去年任晓庆转任SHEIN的CRO后,SHEIN将商务、市场、品类管理、供应商合作、产品研发及物流等核心板块统一划归Molly管辖,其直属团队规模曾达三四十人。通过架构优化后,汇报层级精简近半,折射出跨境电商行业正从低价竞争转向效能比拼的战略转型。 然而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加征104%的累计关税,并对越南及印度也同样征收约46%与26%的高水平关税情况下,一切筹谋又都陷入迷雾之中。 **中小卖家的生死劫** 有行业人士对凤凰网科技分析表示,此次影响最深的还是中小卖家。 SHEIN或许还能通过议价权分摊成本,但大量依赖“小额豁免”的中小跨境商家已面临生死抉择。不少商家表示“现在已经出不了货了”“光今天上午就反复变化,一下全力保出货,一下又暂缓出货,人都麻了”。甚至还有人称“美国那边的订单全部都退款了”。  还有一部分人调侃称:外贸老板,准备开滴滴去了。 不过,尽管事态尚不明朗,但仍有不少商家已在寻找对策,比如开辟新的战场。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有跨境卖家认为,受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影响,4月9日后启运的货物存在较高风险。“万一到港之后真的再加50%的税,那客户收货人很有很大可能弃货。”。这位卖家还表示:自从美国关税出来后,发往美国的货运订单已出现明显下滑,而非洲、拉美、中东及欧洲地区的客户需求呈现增长态势。 这场关税风暴,也暴露出中国跨境电商的深层矛盾:当“极致性价比”遭遇地缘政治风险,单纯依赖成本优势的模式已触及天花板。SHEIN们或许需要重新解构全球化布局——在维持中国供应链的效率优势的同时,寻找新的竞争法则。既要在北美市场守住基本盘,还要在新兴市场开辟第二战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1994.htm)
英特尔新任首席执行官陈立武与数百家中国公司有业务往来,引发了利益冲突的质疑,其与中国企业的联系使英特尔处于有利地位,有望提升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但外界也因此存在一些担忧。 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的继任者是曾管理Cadence Systems的专家陈立武(Lip-Bu Tan)。尽管他的到来被视为对英特尔的利好消息,但路透社(Reuters)现在[报道称](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intel-ceo-invested-hundreds-chinese-companies-some-with-military-ties-2025-04-10/),陈立武在中国拥有大量投资,其中包括数百家国内企业,其中八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而且,美国国防部似乎正在质疑陈立武是否具备执掌英特尔的合法“资格”,因为其中存在利益冲突。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 图片:英特尔公司 报道称,陈立武掌管着40家中国公司,并持有600多家公司的少数股权,这表明他对中国市场拥有巨大影响力。据称,鉴于英特尔是美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并拥有国防和政府合同,陈福阳接任英特尔一职显然存在利益冲突,这意味着对陈立武的任命事关国家安全。 <blockquote><p>一个简单的事实是,陈先生没有资格担任任何与中国竞争的公司的负责人,更不用说像英特尔这样具有实际情报和国家安全影响力的公司,以及它与美国情报和国防生态系统各个领域有着巨大联系的公司。</p><p>- Bastille Ventures 合伙人 Andrew King</p></blockquote> 尽管据称陈立武已退出其在中国的商业投资,但路透社称,中国的公开商业数据库仍然显示他在该地区的投资,他的“撤资”记录尚未完整提供。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的大部分投资来自其风险投资公司Walden International。 除非美国财政部禁止美国实体在中国投资,否则美国实体在中国投资并不违法,但陈立武似乎与此类公司没有关系,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他目前处于安全状态。 然而,关键问题是英特尔的国防合同是否因此而岌岌可危,这目前仍需特朗普政府决定。另一方面,陈立武在中国市场的经验赋予英特尔显著的竞争优势,因为他带领多家公司走向辉煌,其中包括中芯国际(他曾是中芯国际的种子投资者)。鉴于英特尔目前在中国人工智能硬件市场尚未布局,陈立武或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推动Gaudi人工智能产品线的大规模应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1990.htm)
兼听则明的影像旗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20367)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20367#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一名男子最近尝试在上诉案件中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律师化身,这给纽约法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可能不是他所希望的那样。据《The Register》报道, 74岁的杰罗姆·德瓦尔德(Jerome Dewald)创办了一家初创公司,声称正在“利用人工智能彻底改变法律自我辩护”。 3月26日,在一场雇佣纠纷听证会上,德瓦尔德因未告知法官其口头辩论的人工合成人而受到严厉斥责。尽管法院批准德瓦尔德提交视频,但当屏幕上出现一位显然不是德瓦尔德的未知发言者时,法官萨莉·曼萨内特-丹尼尔斯(Sallie Manzanet-Daniels)感到困惑。  “等等,”虚拟人物刚说完第一句话,曼萨内特-丹尼尔斯就打断了视频。“他是本案的辩护律师吗?” “这是我创造的,”德瓦尔德回答道,“这不是真人。”  这个头像 - 一个名叫吉姆的“高大英俊的帅哥”是一家名为Tavus的人工智能头像公司提供的。德瓦尔德表示,提交这段视频是因为他说话比较困难,但法庭并不知道视频内容是人工生成的。 “如果您在申请时就知道这一点就好了。先生,您没有告诉我,我不喜欢被误导。”曼萨内特-丹尼尔斯回应德瓦尔德的承认时说道。“您不会把这个法庭当作您生意的开端。” 这是人们试图将法律程序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时发生的一系列混乱中的最新一起。2023年,两名律师和一家律师事务所因提交由ChatGPT编造的虚假法律研究而受到处罚。“机器人律师”公司DoNotPay也于2月份被勒令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支付19.3万美元的和解金,原因是该公司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宣传其人工智能法律代理服务与真人律师一样优秀。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1988.htm)
**据财联社最新报道,宁德时代获批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宁德时代在3月25日已经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关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 **《备案通知书》显示,宁德时代拟发行不超过220,169,700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12月26日,宁德时代披露拟赴港上市,今年2月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据此前的上市申请书显示,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集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国际业务拓展及境外营运资金补充,为公司长期国际化战略提供资金支持。** 宁德时代2024年年报显示,宁德时代全年营收3620.13亿元,同比下降9.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 目前,宁德时代在全球设立六大研发中心、十三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匈牙利工厂、与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以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的建设或筹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1986.htm)
国际能源署的一份重要[新报告](https://www.iea.org/reports/energy-and-ai)指出,人工智能有可能在未来十年改变能源行业,推动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激增,同时也带来削减成本、增强竞争力和减少排放的重大机遇。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917/a5342f7b28bb181.png) 国际能源署今日发布的特别报告《能源与人工智能》就能源与人工智能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数据驱动的全球分析。该报告基于新的数据集,并与政策制定者、科技部门、能源行业和国际专家进行了广泛磋商。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约945太瓦时(TWh),略高于日本目前的总用电量。人工智能将是这一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优化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增长四倍以上。 在美国,从现在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预计将占到电力需求增长的近一半。受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动,到2030年,美国经济用于处理数据的电力消耗预计将超过制造所有能源密集型产品(包括铝、钢铁、水泥和化学品)的总和。更广泛地看,在发达经济体,从现在到2030年,数据中心预计将推动超过20%的电力需求增长,使这些经济体的电力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停滞或下降之后重回增长轨道。 报告称,将利用多种能源来满足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不过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将因其成本竞争力和在主要市场的可用性而占据主导地位。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人工智能是当今能源领域最大的热点之一——但迄今为止,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缺乏充分理解其广泛影响的工具。未来五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预计将增长一倍以上,到2030年,其耗电量将相当于目前整个日本的用电量。其影响在某些国家将尤为显著。例如,在美国,数据中心预计将占电力需求增长的近一半;在日本,这一比例超过一半;在马来西亚,这一比例将高达五分之一。” 报告强调了从宏观经济前景到人工智能应用速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的重大不确定性。报告还指出,人工智能的能力和生产力如何提升,效率提升的速度如何,以及能源领域的瓶颈能否得到解决等问题。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可能会加剧一些能源安全压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其他问题。过去四年,针对能源公用事业的网络攻击增加了两倍,并且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而变得更加复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正成为能源公司防御此类攻击的关键工具。另一个能源安全隐患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设备所用关键矿物的需求不断增长有关。该报告首次对数据中心对关键矿物的需求进行了估算,而目前这些矿物的全球供应高度集中。 报告指出,尽管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增长势必推高排放,但就整个能源行业而言,这一增幅并不大,如果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带来的减排效应可能会抵消这一增幅。此外,报告发现,随着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中日益重要,它可以加速电池和太阳能光伏等能源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能源行业正处于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革命之一的前沿,”比罗尔博士说道。“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可能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工具,但如何使用它取决于我们——我们的社会、政府和企业。国际能源署将继续提供数据、分析和对话论坛,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能源行业塑造人工智能的未来——而人工智能又塑造能源的未来——的背景下,引领未来的道路。” 报告称,想要从人工智能潜力中受益的国家需要迅速加快对发电和电网的新投资,提高数据中心的效率和灵活性,并加强政策制定者、科技部门和能源行业之间的对话。 该报告是国际能源署(IEA)不断扩展的能源与人工智能(AI)之间日益深化联系分析工作的一部分。该报告以IEA于2024年12月主办的[全球能源与人工智能大会](https://www.iea.org/news/at-major-iea-conference-decision-makers-from-tech-energy-and-government-underscore-ais-implications-for-energy-security-and-transitions)(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能源与人工智能大会)以及IEA在今年2月由法国和印度主持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所做的贡献为](https://www.iea.org/news/iea-executive-director-addresses-world-leaders-on-crucial-ai-energy-nexus-at-international-summit-chaired-by-france-and-india)基础。IEA还将很快启动一个新的能源、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观测站,该观测站将收集全球范围内关于人工智能电力需求的最全面、最新的数据,并跟踪能源领域前沿的人工智能应用。 除报告外,国际能源署还发布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代理,以帮助读者与其研究结果进行互动。该人工智能代理可在报告主页上使用,并以轻松对话的方式回答有关报告内容的问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1984.htm)
尽管特朗普总统已暂停其最新关税措施90天,但中国受到的打击更为严重,其输美商品的关税高达125%。预计这将对在亚马逊上销售产品的中国公司产生重大影响,迫使它们要么提高面向美国消费者的价格,要么彻底退出市场。  在特朗普将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目前的 104% 提高到 125% 后,代表 3000 多名亚马逊卖家的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会长王馨向[路透社](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chinese-sellers-amazon-hike-prices-or-exit-us-tariffs-soar-association-says-2025-04-10/)表示,关税不仅仅是税收问题;它们压垮了整个成本结构。 她警告称,大多数卖家会发现在美国市场生存非常困难。唯一的选择就是提高在美国的价格,或者离开美国去寻找新的市场。 五位接受本刊采访的深圳亚马逊卖家认同王的评估。其中三位表示,他们将提高对美出口商品的价格,两位则表示,他们计划彻底退出美国市场。 一位卖家表示,他已将美国商品价格上调了高达30%。他还计划降低库存水平,并减少亚马逊广告费支出,广告费曾占其美国收入的40%。 他说:“我们必须减少投资,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欧洲、加拿大、墨西哥和世界其他地区。”另一位卖家表示,为了维持利润率,可能需要将高成本商品的价格提高 50%。 亚马逊超过一半的卖家都在中国,其中超过10万名卖家在被称为“中国硅谷”的深圳注册。据估计,他们每年创造的收入高达353亿美元。 据中国国务院统计,去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达3580亿美元。 王还警告称,关税可能导致中国失业率快速上升。受到特朗普行动影响的不仅仅是亚马逊的中国卖家。以低价出售几乎所有商品而闻名的热门平台 Shein 和 Temu 也将感受到最低限度豁免政策的影响,该政策将于 5 月 1 日午夜[结束。](https://www.whitehouse.gov/fact-sheets/2025/04/fact-sheet-president-donald-j-trump-closes-de-minimis-exemptions-to-combat-chinas-role-in-americas-synthetic-opioid-crisis/) 最低限度免税政策允许价值低于800美元的物品进口,无需缴纳额外关税。免税期结束后,通过国际邮政网络寄送的此类货物将按其价值的90%或每件75美元(6月1日后升至150美元)缴纳关税。 一些美国竞争对手对最低限度关税制度的结束表示欢迎。正在逐步关闭美国业务的Forever 21将其衰落归咎于其他公司利用中国低成本进口商品的免税政策来获取价格优势。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1982.htm)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84%关税。消息发布后,**在杭州苹果手机回收店,**店员称回收价格已经暴涨**。**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拿货贵,加关税成本高。iPhone16回收价已涨300元,关税不停的话还会涨。”** 据了解,苹果的供应链高度依赖海外,零部件主要来自中国、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地,而组装则分布在中国、越南、印度等国,大部分组装都集中在中国。 虽然苹果目前在中国、越南、印度和巴西等地组装iPhone,但九成产能都在中国。 而且,苹果的核心零部件来自于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这意味着苹果从零部件到组装,每个环节都会被关税政策打压。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计,如果苹果没有得到特朗普政府的特别豁免,**单是iPhone的成本每年就将增加约85亿美元,相当于财年利润将下滑7%。** 值得注意的是,**另据路透社的预计,苹果的潜在关税成本可能每年高达359亿美元。**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到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之后导致的营收和市场份额损失。 若苹果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那么,据路透社预计,**iPhone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可能上涨30%-43%。**例如,iPhone 16起售价599美元,可能升至780-860美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1980.htm)
**元太科技今天宣布推出迄今最大尺寸的E Ink Spectra 6产品——75英寸彩色电子纸。**官方介绍称,其高彩饱和度的全彩显示和极致节能特性,为广告主、品牌商与零售业者带来全新显示体验,能吸引消费者目光并降低环境影响。 **它搭载E Ink Ripple技术,可提升画面更新流畅度和色彩表现**,优化节奏与转场更新,延长顾客停留时间,提升广告互动率。 该产品还采用超低功耗设计,**仅内容更新时用电,能效极高且不发光,依赖环境光源显示,相比纸张和LCD,大幅降低耗电。** 元太科技表示,75英寸彩色电子纸的推出,有望为室内数字广告应用带来革命性显示模式。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1978.htm)
美国股市过去数日因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而剧烈震荡。美股9日大涨前,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喊话买入,他旗下公司当天股价涨幅两倍、跑赢大盘。美国舆论质疑他本人及其“身边人”是否操纵股市、搞内幕交易以牟取暴利。  特朗普 (新华社报道配图) 特朗普2日在白宫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引发美股持续暴跌。9日,他突然宣布暂停这一政策,美股应声暴涨。 就在宣布政策变化前约4小时,特朗普在他创立的“真实社交”平台上发帖,以大写英文字母写道:“这是买入的大好时机!!!DJT。” 据美联社说法,虽然特朗普有时在帖文中以自己全名的英文缩写DJT强调帖文是自己亲自所写,但DJT也代表“真实社交”平台母公司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的股票。该股价格9日收盘上涨22.67%,为大盘涨幅的两倍左右。特朗普在这家公司持股53%,相当于这部分财富当天暴增4.15亿美元。 “特朗普政府中谁在做空市场,然后从美国人民的痛苦中获利?”南卡罗来纳州州议会前议员巴卡里·塞勒斯在社交媒体发问。 4月8日,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工作。新华社发(郭克 摄) “他喜欢这个,操控市场,”曾在白宫担任伦理道德事务律师的理查德·佩恩特说,“看到这条帖子并且买入的人都发财了。” 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亚当·希夫在社交媒体写道:“特朗普用变化不定的关税政策制造市场巨大波动。这些政策持续摇摆不定为内幕交易提供了危险的机会。在特朗普最新的政策转变前,他的政府里有谁提前获知了消息?是否有人买入或卖出股票、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牟利?我将给白宫写信(询问),公众有知情权。” 就在两天前,《白宫风云》作者、美国知名编剧阿伦·索尔金在媒体上质疑特朗普政府是否在操纵股市。“鉴于这一政府的一贯作风,如果我们发现,华盛顿那些由我们选出的人……上周抛出了股票,甚至做空股市,我不会感到意外。”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9日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节目中未直接回应这些质疑。 白宫发言人德赛也未正面回应美联社的提问,只声称“面对媒体无休止地散布恐慌”,特朗普“有责任确保市场及美国人的经济安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1974.htm)
据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已从印度向美国运送了约150万部iPhone,以避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一位知情人士称,苹果推动印度机场当局将通关时间从30小时缩短至了6小时。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3/0802/ece7f789c32e1ab.webp) 自3月以来,已有六架载重100吨的货机飞离印度。 苹果和印度航空部未回应置评请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1972.htm)
 由TV动画《GIRLS BAND CRY》衍生的跨媒体企划真人乐队【无刺有刺乐队】今日宣布: 自去年夏天起处于活动休止状态的美怜、凪都将回归,并重返配音工作。  在去年,官方称美怜和凪都因身体不适的原因, 继续活动存在困难,将暂停活动,以恢复身体健康为最优先目标,专心疗养,团队剩下的理名、夕莉和朱李三人将继续进行活动。 
  **AI原生时代正在到来。** 今年3月,OpenAI全面开放GPT-4o原生图像生成功能,用户无需调用外部API,就能实现了文字到图像的一体化处理。这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议,也标志AI原生应用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DeepSeek等开源框架的突破,AI原生应用创新迭代速度与落地广度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去年12月国内AI原生APP月活已突破1.2亿,同比增长232%。此外市场对生成式AI(GenAI)的发展前景也十分看好,据Gartner预测,2025年全球生成式AI(GenAI)支出将达6440亿美元,同比增长76.4%。 当前,AI原生应用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并逐渐成为各场景应用体验的核心要素。从医疗诊断到工业制造,从个人助手到全球产业链升级,AI原生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产业格局。 基于此,今年1月,36氪主办发起「2025 AI原生应用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希望**聚焦那些真正能够提质增效、引领行业变革的AI原生产品及应用,寻找那些率先将AI技术落地于实际场景、创造实际价值的创新实践案例,**为行业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应用经验。 评选启动后,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陆续收到近百个申报案例,涵盖了智能制造、智能客服、内容创作、企业管理、智能办公、安全监测、智能营销、智慧医疗等多个生产和生活应用场景,充分展示了AI原生应用的广泛落地和深度渗透。 为保证评审过程的专业性、严谨性及公平性,36氪特别邀请行业权威专家、资深投资人、知名学者及科技达人组成评审顾问团,从技术创新、应用效果、示范效应、社会价值等多个维度对案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估。 最终,经过多轮筛选与综合评审,45个优秀AI原生应用创新案例脱颖而出,成功入围。 **「2025 AI原生应用创新案例」评选结果** (排名不分先后)    对申报材料进行分析后,36氪发现,本次入围的案例呈现出以下特点: **1.跨领域融合加速:**AI原生应用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通过跨领域融合创造全新业务模式。无论是电商、金融、医疗还是教育、物流、工业制造等领域,都能看到AI原生的身影。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不仅拓宽了AI的应用边界,也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2.深度融入行业痛点解决:**AI原生与行业痛点深度结合,催生出一系列特色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通过引入AI原生,实现了对业务流程的全面优化与智能化升级,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体验与个性化服务提升:**AI原生更加注重用户/客户体验与个性化服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多模态交互等技术,AI原生应用能够为用户/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且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4.技术支撑与创新生态构建:**AI原生应用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与创新生态的构建。入围案例背后的企业大多依托自研大模型、多模态技术、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打造出了具有独特优势的AI原生应用。同时,这些企业也积极参与到AI技术的创新生态建设中,通过开放平台、合作研发等方式,推动AI技术的持续创新与进化。  整个评审过程中,36氪对参评资料及数据实施严格保密措施,且在评审环节进行数据脱敏处理,以此有效防止偏见产生以及数据泄漏风险。同时,基于案例研究与桌面调研,在评审顾问团综合评估之下,最终确定评选结果。 在此,我们特别向13位评审嘉宾致以诚挚的感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https://mp.weixin.qq.com/s/aY7EL0sYgk0vBfChjRvEhQ),36氪经授权发布。
2025年4月10日,商汤科技SenseTime举办2025技术交流日,发布商汤大装置SenseCore 2.0,以更灵活、敏捷、可靠的特性赋能企业,推动AI基础设施与应用开发及行业需求深度融合。  同时,商汤科技宣布将发放“1亿代金券”,专项支持行业伙伴协同并进,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共创AI新高度。 该计划聚焦具身智能、AIGC等多个前沿领域,通过多维度的精准扶持,为企业提供从专家咨询到模型训练、推理验证的全流程AI服务支持,打造"高效率、低成本、端到端"的一站式赋能方案。 这一计划还将降低企业智能化转型门槛,助力合作伙伴乘AI东风,加速大模型技术在泛互联网等行业的规模化落地,共同推动产业生态的全面跃升。
**作者 | **陈思竹 **编辑 | **谢芸子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起伏”后,2015年,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创办了多点数智。彼时的张文中认为,零售业的未来,就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 在疫情的“黑天鹅”事件后,消费者线上买菜的需求暴增,实体零售对数字化的热忱进入顶峰。然而,中国实体零售的复杂性,很快给行业泼了冷水。 曾有零售商超的高层对36氪坦言,全面投入数字化,是他踩过的“最大的坑”。**企业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陷入了“人浮于事、技术难以落地、成本与营收失衡”的陷阱。** 2024年,实体零售进入灰暗时期。据此前媒体报道,国内至少有12000家门店在这一年关店,其中不乏大润发、沃尔玛、永辉等大型商超品牌。当整个行业开始自救,始终注重“品质零售”的胖东来,几乎成为“所有人”的学习对象。**而多点与胖东来的合作,则可追溯到更早前。** 去年12月,多点数智在港股上市。经过近十年发展,这家有着实体零售基因的创业企业,早已能独当一面,业务扩展至海外。 3月18日,多点数智发布财报。在上一年度,其营收实现18.59亿元。其中,零售核心服务云业务的收益达到18亿元,高毛利业务的占比持续提升。二级市场上,2025年以来,多点的股价也已累计涨超100%,这也能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业绩增长的积极预期。 以下是36氪与多点数智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峰的对谈��内容涉及多点的发展、AI技术的应用、与胖东来的合作,以及零售行业数字化的未来。  从左到右:多点数智合伙人任中伟、胖东来集创始人于东来、多点数智总裁张峰 ### **01 “入通”与盈利周期** **36氪:当初为什么加入多点?** **张峰:**业内会说零售是千年行业,用当时(2015年)的视角来看,人们既需要线上服务,也要到店消费,整个市场大又碎片化,需要一个第三方公司提供解决方案。 **36氪:当时和张文中有怎样的交流?** **张峰:**我们在战略方面讨论非常多,希望做一个“深精新”的数字化底层系统,去帮助零售企业降本增效,这也是多点始终坚守的。 **36氪:去年12月多点在港股上市,有怎样的感受?** **张峰:**2015年或者更早的时候,有一批与多点类似的数字化企业,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十年磨一剑,我觉得多点能够上市,说明公司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 **36氪:你如何看待近期股价的波动?** **张峰:**一个原因是“入通”,入通后股票的流动性、关注度都有提高。其二,多点的客户黏性较强,营收会有持续性的增长。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多点一直在用AI技术帮助零售企业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多点近期的股价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涨幅。 **36氪:对2024年的财报是否满意?** **张峰:**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基本完成了预计的目标。 **36氪:但多点仍是亏损状态,似乎数字服务型企业的盈利周期总是很长。** **张峰:**这的确是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首先,数字服务企业的营销成本和获客成本较高,客户留存率可能也并不好。第二,定制化的服务较多,人力投入也会比较大。 但多点服务的是零售垂直行业,产品标准化做得很好,基本没有用户流失。这两年,我们在海外也有一定的营收体量,得到了比同行更好的盈利空间。 **36氪:多点已经实现自我造血、解决生存问题了吗?** **张峰:**是的,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2025年,多点的利润、营收肯定会有更可观的提升,我相信今年多点能实现全年盈利。  图片截自多点数智财报 ### **02 数字化的具体步骤** **36氪:怎么理解多点的数字化系统?** **张峰:**我们的操作系统叫Dmall OS,是一站式的全渠道数字化解决方案。 全渠道好理解,一站式是指整个系统是模块化的,可以像积木一样拼接,去服务每个零售企业的不同需求。比如说便利店和大卖场对于数字化的需求就很不同,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模块。 **36氪:多点一开始就决定做模块式的系统吗?** **张峰:**对,我们从创立初期就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不想只是服务物美,而是要服务众多的零售企业。 **36氪:但是物美肯定是多点最大的试验田,多点对第一家物美做数字化改造的时候,遇到过哪些困难?** **张峰:**随着Dmall OS各个模块的不断建立,2018年,整个系统实现闭环。2019年,中关村科贸的物美,成为第一个使用全系统的门店。 磨合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网络问题,由于新系统需要实时上传下载数据,导致网络不稳定,在系统迁移的关键阶段出现过故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和物美的IT部门一起调试门店网络,使其能满足新系统的需求。 再比如,不同系统的单位设置会有差异,生鲜进货单位在新旧系统就不同,订货员稍不小心就会“成箱成箱”的出错,影响库存盘点。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只能加强培训,稳定门店和店员情绪,调整内部沟通的流程。 **36氪:第二个客户是谁?** **张峰:**中百集团,中百是湖北的大型连锁商超,也是上市公司。当时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推进线上业务,看到物美上线多点后效果不错,就希望合作。 **36氪:中百和物美一定有很多不同。** **张峰:**有,但不多。中百的一些商品是联营的,可能是十几个商品共用一个条形码,没有办法把线下的商品完全关联到线上去,库存的精准度也低。所以我们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把这些联营商品“一货一码”地拆分出来。 不同零售商超的运营模式、商品结构、顾客群体的确会有差异,这就需要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对系统服务商的要求很高。 **36氪:如果7-11(7-ELEVEn便利店)要和多点合作,具体的流程是怎样的?** **张峰:**其实我们与广东7-11有合作。正式合作前,多点会先提供咨询服务,尽可能地去了解商家的运营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规划。再根据经验,为用户找到对应的模块,比如门店运营、供应链、会员体系等,量身定制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后续的合作阶段,多点也会不断与用户实现新模块的共创。多点就与广东7-11共创了加盟商系统模块,实现了加盟商资产的数据化;也上线了智能仓储物流管理系统,提高了分拣效率。 ### **03 AI能解决零售难题吗?** **36氪:一般情况下,上线Dmall OS系统后,门店营收有怎样的提高?** **张峰:**线上的交易额能从比较小的基数,提高35%;线下交易的增幅也比较高,对于系统操作熟悉后,一些门店短期内会扭亏。普通门店每年的总销售额,至少会有5%至10%的提升。 **36氪:多点又陆续推出了Dmall OS 2.0和3.0,不同版本有什么不同?** **张峰:**Dmall OS 1.0是数字化;2.0加入了智能化的内容,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决策、分析能力;3.0则是AI驱动的OS系统,拥有深度学习的能力。当然,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数字化是一切的基础,AI在目前的一些模块有显著效果,但全面AI肯定还在路上。 **36氪:在零售商超,AI应用具体体现在哪些场景?** **张峰:**运营效率上,AI可以帮助用户实现指数级的提升。 比如出清方面,生鲜等短保商品如果当天卖不出去就会变成损耗。为了平衡损耗,商家会打折,如果打折时间不对,就会损失毛利。 通过AI,可以算清楚什么时间打折更合适,使商品的正价率提升,门店生鲜品类的毛利基本能提升3%至4%。根据此前统计,AI模块的应有,每年可以帮助物美节约超出百万元的利润。 **36氪:与张文中在AI上有交流吗?** **张峰:**他在AI方面有前瞻性,坚信AI是未来。 **36氪:多点也接入了DeepSeek,对AI产品的提效明显吗?** **张峰:**我们尝试过很多底层大模型,包括Open AI、豆包,现在调用比较多的是DeepSeek,提速效果明显。 **36氪:对于零售商超,数字化最大的难题还是落地。** **张峰:**是的,前阵子我跟一个零售企业交流,他最大的感知是系统服务商不懂业务,如果系统方连用户想要解决什么问题都说不清,更谈不上落地了。 多点是张文中博士创立的,我们与零售企业是同频共振的,语言是相通的,模块化的系统也能更好地实现定制化。 **36氪:物美等关联公司的营收占比过高,也是外界一直关注的。** **张峰:**物美是最先上线多点系统的合作伙伴,在我们所有的合作用户中,物美的体量也最大,最初的营收占比肯定很高。截至2024年底,多点的用户总数已达到591个,物美的营收占比已明显下降。 从2024年的财报看,Dmall OS操作系统带来的营收中,物美占比仅40%多,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只不过在去年,多点的AI解决方案获得了超高的营收增速,我们每一项新业务又都会选择在物美上线。所以总体来看,物美的营收占比超过70%。 **36氪:多点似乎剥离了电商业务。** **张峰:**对于零售商超,电商只是数字化的最初需求,多点更多是教练的角色,我们打个样,等他们自己会抓螃蟹,就不用我们再去做了。 **36氪:这会影响整体营收吗?** **张峰**:会有一点,但基本可控。我们的营收架构主要分为“基础零售”及“智能物联”两大板块。基础零售是指OS系统和AI增值服务,这一板块占比超过90%。智能物联则是门店端硬件的连接,比如POS机等。我们也在挖掘用户的新需求,希望能在硬件上做深、做透。  图片截自多点数智财报 ### **04 胖东来、产品力与出海** **36氪:多点与胖东来什么时候开始合作的?** **张峰:**两年多以前,也是先从线上开始,东来哥(于东来)认为多点是零售企业的“灵魂伴侣”。去年年底,胖东来与Dmall OS系统全面达成合作。我们也会更深入地沟通,看看怎么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胖东来一直希望能实现会员实名制,改善代购的乱象。胖东来的品控也一直做得很好,但都是靠经验、靠管理,现在希望把品控线上化、现代化,我们也在不断沟通。 **36氪:你怎么看待零售企业学习胖东来的趋势?** **张峰:**现在的调改门店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问题在于如何持续。之前的一些零售企业,更多利润来源于B端的后台费用,比如向品牌方收取上架费、租赁费等。我认为现在是价值回归的过程,就是要真正带给消费者好的商品,好的服务。 **36氪:在这个过程中多点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张峰:**多点会与胖东来一起,为零售行业不断提供数字化支持,尤其是在选品、品控方面。于东来也经常跟学员企业介绍多点,步步高、丽水万家汇很早就与我们签约了。在未来,多点会梳理出一套适配东来学员企业的系统,更高效地推进调改。 **36氪:现在回看,很多零售企业认为数字化是“大坑”。** **张峰:**数字化一定是大趋势,如果有踩坑,还是企业对数字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可能只是仅简单将线下业务搬到线上,没有迭代整体的业务模式。 其二,也可能是技术投入或选择不当。一些企业在技术选型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要不就是大量投入导致了成本营收的失衡,选择的技术方案也无法有效支持业务增长。 第三,部分零售商超会将数字化视为一把手工程,抛弃一切做数字化,反而忽略了对产品力等更本质问题的提升。 **36氪:数字化可以提升产品力吗?** **张峰:**数字化能够优化选品流程,但不能越俎代庖。中国的供应链挺复杂的,提升商品竞争力,首先要打破原先的选品体系,有组织地变革。 **36氪:在你的观察中,国内零售企业的数字化需求有明显变化吗?** **张峰:**每年热点都不一样,去年对To B业务的需求更多,今年对AI的需求更强。 **36氪:多点是什么时候出海的?第一个客户是谁?** **张峰:**2019年就出海了,国内太卷,企业对IT的支出本身也没有海外高,出海也是顺势而为。我们在境外的第一个客户是香港的牛奶集团,也是先从电商开始,逐渐上线运营、仓储等模块。 **36氪:目前在海外有多少客户?是如何保持如此高速增长的?** **张峰:**其实海外的拓客、招标周期很长,营收增速也比较滞后。我们会和一些战略合作伙伴、云厂商一起出海,比如埃森哲、华为云、阿里云等,逐渐与当地企业建立联系。 目前,我们海外比较大的用户有菲律宾的零售企业SM,聚焦东南亚的DFI集团,德国的老牌零售集团AG。未来我们会不断加大海外业务的投入,加强本地化的团队建设。 **36氪:你希望把多点发展成一家怎样的企业?** **张峰:**多点的愿景很明确,始终希望帮助零售企业降本增效、让他们活得更好。我现在的精力更多在AI方面,希望未来的多点能成为零售行业AI的基础设施。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梆梆安全正式发布《2025年Q1移动应用安全风险报告》。本报告基于梆梆安全移动应用监管平台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威胁监测数据与深度安全分析成果,系统梳理当前国内移动应用面临的新型攻击技术演进与安全趋势变化**,聚焦盗版仿冒、境外数据传输、高危漏洞、个人隐私违规等多个维度,为移动应用安全建设工作提供有效建议和决策参考。(文末可扫码下载查看报告原文) **01 全国移动应用概况** 根据梆梆安全移动应用监管平台对国内外1000+活跃应用市场实时监测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新发布的应用中,归属于全国的Android应用总量为161,238款,涉及开发者总量55,114家**。 从APP分布的区域来看,**广东省APP数量位居第一,约占全国APP总量的20.65%**,位居第二、第三的区域分别是北京市和上海市,对应归属的APP数量是25,766、15,856个。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全国APP区域分布TOP10 从APP的功能和用途类型来看,**实用工具类**APP数量稳居首位,占全国APP总量的 19.08% ;**教育学习类**APP位居第二,占全国APP总量的12.88%;**商务办公类**APP排名第三,占全国 APP总量的8.8%。各类型APP占比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全国APP类型分布TOP10 **02 全国移动应用安全分析概况** 梆梆安全移动应用监管平台通过调用不同类型的自动化检测引擎,对全国Android应用进行抽样检测,风险应用从**盗版(仿冒)、境外数据传输、高危漏洞、个人隐私违规**4个维度综合统计,风险应用数量如图3所示:  图3 风险应用数量统计 **01漏洞风险分析** 从全国Android APP中随机抽取59,202款进行漏洞检测,发现存在漏洞威胁的APP为46,393个,**即78.36%以上的APP存在中高危漏洞风险**。在这46,393款APP漏洞中,高危漏洞占比73.46%,中危漏洞占比97.75%(同一APP可能存在多个等级漏洞)。 **对不同类型的漏洞进行统计,大部分安全漏洞可以通过应用加固方案解决**。应用漏洞数量排名前三的类型分别为JAVA代码反编译风险、HTTPS未校验主机名漏洞,及动态注册Receiver风险。 从APP类型来看,**实用工具类**APP存在的漏洞风险最多,占漏洞APP总量的19%;其次为**教育学习类**APP,占比12.53%;**商务办公类**APP位居第三,占比9.01%,漏洞数量排名前10的APP类型如图4所示:  图4 存在漏洞的APP类型TOP10 **02盗版(仿冒)风险分析** 盗版APP指未经版权所有人同意或授权的情况下,利用非法手段在原APP中加入恶意代码,进行二次发布,造成用户信息泄露、手机感染病毒,或其他安全危害的APP。从全国的Android APP中随机抽取550款进行盗版(仿冒)引擎分析,检测出盗版(仿冒)APP 550个,其中**实用工具、新闻阅读、影音视听类应用是山寨APP的重灾区**,各类型占比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盗版(仿冒)APP类型TOP10 **03 境外传输数据分析** 2024年3月22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发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同时发布**《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指南(第二版)》**和**《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指南(第二版)》**以指导企业落实数据出境合规义务,充分体现我国通过加强数据跨境监管,维护国家安全的监管思路。 从全国的Android APP中随机抽取22,935款Android APP进行境外数据传输引擎分析,发现其中**2,621**款应用存在往境外的IP传输数据的情况,从统计数据来看,发往澳大利亚的最多,占比**56.31%**;其次是发往美国,占比**37.66%**。无论是针对移动应用程序自身程序代码的数据外发行为,还是针对第三方SDK的境外数据外发行为,都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数据出境行为的监管。数据传输至境外国家占比排行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数据传输至境外国家占比TOP10 从APP类型来看,实用工具类APP往境外IP传输数据的情况最多,占境外传输APP总量的18.73%;其次为其他类APP,占比15.26%;教育学习类APP占境外传输数据APP总量的8.74%,位列第三。各类型占比情况如图7所示:  图7 境外传输数据APP各类型占比TOP10 **04 个人隐私违规分析** 作为联网才能正常工作的移动应用,采集网络权限、系统权限以及 WiFi 权限是比较正常的,但**移动应用是否应该采集用户短信、电话以及位置等“危险权限”,需要根据应用本身的合法业务需求进行分析 **。 基于国家《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等相关要求,从全国Android APP中随机抽取22,935款进行合规引擎分析,检测出**79.08%的APP涉及隐私违规现象,如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各违规类型占比情况如图8所示**:  图8 个人隐私违规类型占比情况 从APP类型来看,**实用工具类APP**存在个人隐私违规问题最多,占检测总量的16.05%;**其他类**APP存在隐私违规问题占检测总量的14.04%,位居第二;**教育学习类**APP存在隐私违规问题占检测总量的11.32%,位居第三。涉及个人隐私违规APP各类型占比如图9所示:  图9 个人隐私违规APP类型TOP10 **05 第三方SDK风险分析** 第三方SDK是由广告平台、数据提供商、社交网络和地图服务提供商等第三方服务公司开发的工具包,APP开发者、运营者出于开发成本、运行效率考量,普遍在APP开发设计过程中使用第三方软件开发包(SDK)简化开发流程。从全国的Android APP中随机抽取62,995款进行第三方SDK引擎分析,检测出95.56%的应用内置了第三方SDK。**如果SDK有安全漏洞,可能导致包含该SDK的应用程序受到攻击**。 从APP类型来看,**实用工具类**APP内置第三方SDK的数量最多,占比18.54%;其次为**教育学习类**APP,占比12.97%;**商务办公类**APP位列第三,占比8.8%。内置第三方SDK应用各类型APP占比如图10所示:  图10 内置第三方SDK应用各类型APP占比TOP10 **06 应用加固现状分析** 随着移动APP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黑灰产业也随之壮大,应用若没有防护,则无异于“裸奔”,对APP进行安全加固可有效防止其被逆向分析、反编译、二次打包、恶意篡改等。**从全国的Android APP中随机抽取99,808款进行加固引擎检测,检测出已加固的应用仅占应用总量的37.42%**。 从应用类型来看,**APP加固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金融、政务、阅读类APP**。不同APP类型加固占比如图11所示:  图11 不同APP类型加固占比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下载 《2025年Q1移动应用安全风险报告》完整版  据CNNIC第55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突破11亿大关,其中移动端用户占比高达99.7%,形成以11.05亿手机用户为核心的超级数字生态。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及个人可穿戴设备上网的比例也在同步提升,其中,车联网终端用户突破1.19亿。昭示着万物智联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数字技术驱动产业变革之际,移动应用作为商业价值的关键载体,在承载用户生产数据与商业资产的同时,面临严峻安全挑战。黑灰产攻击已形成针对应用漏洞的定向突破机制,导致用户隐私泄露、企业核心资产遭恶意利用等系统性风险。 在此趋势背景下,梆梆安全深耕移动应用与物联网安全领域,依托自主研发构建覆盖“防护-检测-监测-响应”的全链路防御体系,通过智能威胁感知与动态防护技术,帮助行业用户有效应对各业务场景中面临的安全挑战。未来,公司将持续探索安全能力与数字基建的深度融合,为推动网络安全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燃油」和「智能化」可以兼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20345)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20345#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