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雷克萨斯LM 500h这款豪华MPV的全新版本终于发布了,它在日本的售价是1500万日元起,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在72万元左右。</strong>**不过,根据国内市场的定位和配置,该车六座版当前在国内的售价为125万,而四座版的售价则高达155万元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8/49eb5686-48f2-45d0-b5bf-3aee6e206d4b.png) 从外观上看,新款雷克萨斯LM 500h保持了雷克萨斯家族的经典设计,车头采用了无边界风格的纺锤形进气格栅,搭配细长的前灯组,看起来非常大气。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8/34f8e729-4c11-4de6-b2ce-de19920580c4.png) 车身侧面线条流畅,A/B/C/D柱都进行了黑化处理,营造出悬浮车顶的视觉效果,车尾则是贯穿式尾灯组,整体造型非常时尚。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8/5e051923-1b3b-410a-9f47-4fb934401229.png) **新款雷克萨斯LM 500h在配置上也做了不少升级,特别是隔音方面,它在后轮罩和尾门周围增加了减振和吸音材料,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后轮的路面噪音和尾门的振动噪音,让车内的乘坐体验更加舒适。**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8/fd000073-28b2-4a8e-90b6-cfbcb353c310.png) 车内还提供了四座和六座两种布局,四座版的后排空间非常宽敞,顶置控制台的电动滑门开关被移到了后排中央控制台位置,还增加了托盘,方便放置手机和小件物品。 车内照明灯的亮度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节,这些细节设计都体现了雷克萨斯对豪华感的追求。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8/dbabc701-965b-44f3-9ecd-66baaa1a22c9.png) **动力方面,新款雷克萨斯LM 500h搭载了2.4T发动机和前后双电机组成的油电混动系统,匹配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这套动力组合不仅动力强劲,而且燃油经济性也很好。**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8/423c23c6-571c-41ac-8a19-909c144b634a.png) **在国内市场,雷克萨斯LM定位中大型MPV,虽然没有直接竞争对手,但基于奔驰V级打造的商务车,如迈莎锐V级、克蒂圣姆峰、雅升V-Class等,售价也相对较高,和雷克萨斯LM有一定的潜在竞争关系。** 不过,雷克萨斯LM凭借其豪华的配置和出色的品质,依然在高端MPV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90.htm)
一项新研究发现,很多狗狗都会看电视,而且它们的反应不仅取决于屏幕上的内容,还取决于它们的性格,从兴奋到恐惧,程度也不一而足。老式电视的刷新率较低,容易产生闪烁,狗狗比我们人类对闪烁更敏感,因此很难感知清晰的图像。然而,现代电视拥有高清屏幕、更高的帧率和专门的色彩方案,让我们的狗狗伙伴更容易查看电视机或面板上的内容。  美国奥本大学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狗如何与电视互动、哪些类型的图像和声音会吸引它们的注意力,以及性格等个体特征如何影响这些行为。 “作为伴侣动物,狗会接触到许多在野外不会遇到的人工环境刺激,”研究人员说道。“值得注意的是,电视提供的是自然刺激的二维图像,无论在听觉还是视觉层面,都堪称逼真。由于伴侣犬经常接触电视,因此从动物福利的角度了解它们如何对这类刺激做出行为反应和解读至关重要。” 对于犬类而言,“福利干预”是指旨在改善其生理、心理和情感健康的行动。正如本文所探讨的,这包括主人在犬类离开家时为其打开电视,以此吸引和/或分散它们的注意力。 研究人员采取的第一步是开发一种名为“狗狗电视观看量表”(DTVS)的新工具,该量表包含16个问题,用于测量狗狗对各种电视刺激(包括狗狗、人类、无生命物体和声音)的视觉和听觉反应。随后,他们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收集了650只狗狗的数据,其中453只看过电视的狗狗被纳入最终分析。除了从DTVS收集的数据外,研究人员还收集了人口统计数据,包括年龄、性别、品种和绝育状态,并使用两种经过验证的工具进行了气质评估:PANAS(用于测量兴奋和恐惧等特征)和DIAS(用于测量冲动性)。 研究人员观察到,狗狗对电视有反应,但并非所有刺激都有相同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行为维度: DTVS 动物:对动物刺激的反应,例如狗、其他宠物和野生动物。 DTVS 跟随:狗在物理上跟随屏幕上的物体的行为,表明狗期望物体在屏幕之外继续存在,就像在现实世界中一样。 DTVS 非动物:对人类和无生命物体(如汽车和门铃)的反应。 狗狗的反应更多地基于它们看到或听到的内容(动物 vs. 非动物),而非它们的体验(视觉 vs. 听觉)。更容易兴奋的狗狗更有可能表现出跟随行为,例如追踪屏幕外的物体。负面反应性(例如恐惧感)较高的狗狗对非动物刺激(例如汽车和门铃)反应更强烈。年龄、性别、绝育状态、品种和冲动性对狗狗与电视内容的互动方式没有显著影响。之前接触过的电视也没有显著影响狗狗的反应。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为将电视作为一种福利干预措施,以及狗狗对人工视觉和听觉刺激的感知评估提供了参考。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伴侣犬在看电视时会体验到一个充满意义、充满物体的世界。” 这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大多数参与者的狗已经对电视有反应;不看电视的狗的主人被鼓励做出反应,但参与人数不足。此外,行为解读的准确性取决于狗主人的报告,而不是直接观察;虽然收集了观看屏幕的尺寸或类型(例如 LED 或 OLED)信息,但并未进行统计分析。最后,这项研究没有考虑狗观看的节目类型或质量。 然而,这项研究为许多狗主人提供了实用的指导。首先,它证实了狗狗确实会与电视节目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尤其是在播放动物主题的电视节目时。其次,从现实角度来看,如果狗狗非常容易兴奋或反应过度,某些节目可能会让它们过度兴奋或感到压力。定制电视节目可以作为一种丰富的工具,尤其针对特定性格类型的狗狗,因为狗狗的反应会因性格特征而异。这类节目对动物收容所来说可能大有裨益。 该研究发表在[《科学报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06580-y#Sec14)杂志上。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88.htm)
今日,据商务部新闻办公室消息,7月17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英伟达CEO黄仁勋。王文涛表示,中国吸引外资政策不会变,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创新创造充满活力,**希望包括英伟达在内的跨国公司为中国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黄仁勋表示,**中国市场非常有吸引力,英伟达愿同中国合作伙伴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化合作。**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8/fc8e7cee5c56419791b10a2d0daa0726.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8/498736fce18c4fc78b1f63dc3cf36f3c.jpg) 据了解,黄仁勋在今年1月的中国行时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承诺。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合作关系,过去25年间在中国开展了广泛业务,拥有数千名员工**。未来将继续深化合作,因为这里有许多优秀的伙伴和丰富的项目。** 当被问及在中国的业务进展时,黄仁勋回答称:“一切顺利。”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86.htm)
7月18日消息,苹果iOS与谷歌Android这两大手机操作系统均推出了全新设计,但真正的变革潜藏在底层的人工智能。**以下为翻译内容:****近二十年来,无论用户买的是苹果iPhone还是搭载谷歌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其工作方式都大同小异:点按屏幕上排列整齐的彩色应用图标。但今年,苹果和谷歌终于开始分道扬镳。**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610/25126ad52f65958.jpg) 苹果将于今年秋季发布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iOS 26,它采用了一种模仿玻璃质感的透明美学设计,让应用图标以及按钮能与屏幕上的内容融为一体。而谷歌则反其道而行之,其新发布的Android 16更强调鲜亮抢眼的色彩。 这些外观上的变化,或许预示着iOS和Android之间将出现更大的分化。谷歌正大力整合其AI聊天机器人Gemini,从而自动执行撰写邮件、编辑照片和创建购物清单等任务。相比之下,苹果只发布了一小部分AI功能,并因技术问题推迟了新版Siri的发布,因此,苹果目前的重点是让其软件界面看起来更漂亮。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所获得的技术体验,可能会因购买的手机不同而大相径庭。**随着谷歌深入AI领域,Android用户很快就能拥有能深度挖掘其数据、并代其完成大量任务的手机,但消费者是否买账还是一个未知数;而苹果手机用户则会获得界面精美、打磨更精细的软件,这在本质上仍是对原有风格的延续。 **iPhone应用渐隐,Android更显鲜活** 上月苹果在软件发布会上揭晓iOS 26,并推出名为“液态玻璃”(Liquid Glass)的全新界面。这种模仿玻璃质感的半透明美学设计,能让应用图标或按钮根据后方照片的光影与色彩自动改变自身外观。苹果还将这种玻璃质感应用到iPad和Mac等其他设备上,以提升生态系统内的体验一致性。 相比之下,谷歌则在今年5月举行的开发者大会上,为Android 16发布了全新设计Material 3 Expressive,让用户手机屏幕更具波普艺术风格。用户可以选择一个颜色主题来改变软件界面的整体外观,例如紫色主题会搭配粉色应用窗口、紫红色文本和深紫罗兰色按钮。谷歌表示,这种设计的目的是让用户与Android系统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 然而,这两大设计革新似乎更像是在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手机正在发生的真正变化,其实是由AI驱动的。** **谷歌力推Gemini成“杀手级”应用** 与前代系统一样,Android 16也内置了Gemini。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文本与其进行交互,来简化手机操作。 过去几年,谷歌不断扩展Gemini的功能,使其可以控制笔记应用、谷歌地图和YouTube等各种软件。Gemini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复杂语言模型来预测词语的关联性。 这使得Android用户可以通过长按手机电源键唤醒Gemini,并发出语音指令。比如在笔记应用中生成某种菜谱的购物清单、查询走到最近一家电影院需要多长时间,亦或是从YouTube上的烹饪视频中提取食材清单。换言之,**尽管Android 16最抢眼的新特性是其多彩的界面,但驱动Android发展的真正力量,正逐渐由Gemini担当。** **苹果仍在AI领域追赶** 在iOS 26中,苹果对去年首次亮相的“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进行了功能扩展,新增了自动语言翻译、利用截图信息进行网页搜索等新功能。但这些工具,Android用户早已使用多时。 实时翻译功能可以在苹果的信息和FaceTime等通信应用中使用。例如,当用户与一位讲母语的亲戚用FaceTime通话时,能看到屏幕气泡中显示的翻译字幕。(谷歌在2021年就发布了类似工具。) 新版iPhone系统还利用AI,简化了基于截图信息的操作。例如,如果用户截取包含音乐会日期和时间的网页截图,系统会建议将音乐会信息添加到日程中。或者,如果用户截取了一张手提包的照片,点击按钮即可搜索外观相似的商品。(这与谷歌的“圈选即搜”工具类似,该工具允许Android用户通过圈选物体来进行基于图像的搜索。但不少用户称该功能是噱头,因为它很少有用。) 至于Siri,苹果原计划在今年春天发布一款融合AI、足以媲美谷歌Gemini的升级版虚拟助理,但在内部测试发现其近三分之一的请求都不准确后,这些计划被无限期推迟。目前,苹果用户只能与旧版Siri对话,并将部分请求转给OpenAI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所有主流消费科技公司都在重新设计产品,将新的AI技术融入日常使用的软件中。但目前所有的工具仍会频繁出错。** **也就是说,用户无需盲目跟风。但按照这个速度,Android用户将比iPhone用户更早体验到拥有一部AI手机是什么感觉——一种能为用户代劳、自主操作应用的设备。**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82.htm)
“英伟达CEO黄仁勋是如何说服特朗普向中国出售人工智能芯片的”?美国《纽约时报》17日披露了黄仁勋如何促使美国总统特朗普改变主意,推翻其今年4月作出的对华销售H20芯片禁令。 报道称,自今年4月禁令实施以来,黄仁勋化身一名“周游全球”的谈判代表,试图说服特朗普改变立场。他随特朗普出访各地、在国会作证,并在华盛顿积极与记者互动——尽管特朗普在美中贸易问题上措辞强硬,但黄仁勋仍在白宫积极争取了一批私下支持全球商业利益的盟友。《纽约时报》称,这一系列努力开始为英伟达带来回报。  两名匿名知情人士透露,黄仁勋上周在椭圆形办公室与特朗普会面时,敦促恢复H20芯片对华销售。他认为,美国芯片“应成为全球标准”,而“将庞大的中国市场拱手让给本土竞争对手显然是一个严重错误”。英伟达一名主要投资人表示,黄仁勋始终坚持主张,赢得中国开发者的青睐,防止被夺走主导权,才是美国人工智能赢得全球竞争的最佳路径。 几天后,英伟达宣布美国政府改变了立场。7月15日,黄仁勋在北京宣布,美国已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中国市场如此庞大、充满活力。人工智能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非常高兴看到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这里有全球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因此美国企业扎根中国市场的确至关重要”。 不过,《纽约时报》表示,7月16日在北京出席活动的黄仁勋淡化了自己对特朗普的影响力,“我不认为我改变了他的想法。我的职责是向特朗普总统介绍我所熟知的领域,包括科技行业、人工智能以及全球AI发展动态等”。 针对英伟达将开始对华销售H20芯片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7月15日回应表示,我们一般不对企业的行为作出具体的评论,我要指出的是,中方反对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中国进行恶意封锁打压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这种做法扰乱全球产供链的稳定,也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80.htm)
美国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周四誓言要与特朗普政府取消约40亿美元联邦拨款的“非法”举动作斗争,该拨款用于加州雄心勃勃但拖延已久的高铁项目。当地时间周四,负责监督该项目的加州高速铁路管理局向洛杉矶的美国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质疑特朗普政府取消该项目拨款是“武断和反复无常的”滥用权力。 [](https://n.sinaimg.cn/finance/transform/115/w550h365/20231215/2675-af3d1cd87c6aa285fcfb47f36df7ccf2.png) 特朗普周三宣布的这一决定引发的法律纠纷,给耗时16年、以3小时车程连接洛杉矶和旧金山的这个项目增加了又一个障碍,该项目将提供美国迄今为止最快的客运铁路服务。 纽森表示,特朗普政府交通部的这一举动正值该高铁项目即将铺设轨道之际,贝克斯菲尔德(Bakersfield)和默塞德(Merced)之间的171英里路段的施工进展顺利,该路段位于加州的中央谷地。 这位州长说,终止拨款是“微不足道的政治报复,动机是特朗普总统对加州和高铁项目的个人敌意,而不是事实。” 根据诉讼书,加州于2008年批准了该铁路系统的首个100亿美元债券发行,该系统已建造了50多个主要铁路结构,包括桥梁、立交桥、地下通道和高架桥,并完成了70英里(113公里)的导轨。 纽森在诉讼提起前的一份声明中说:“加州将把所有选择都摆在桌面上,以反击这种非法行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78.htm)
<blockquote><p>YC 闭门会上,吴恩达用七句话重绘 AI 生存地图:速度碾压完美、Agent 重写认知流程、自然语言即编程语言、技术决策可后悔、PM 要变节奏设计师、创业壁垒就是早半年找到方向、AGI 焦虑纯属噪音。一句话,别再等“终极模型”,先跑起来再迭代。</p> </blockquote>  吴恩达大神上个月在 YC 的闭门分享,我认真学习了下感觉非常不错,特地分享给大家: ## 一、执行速度是核心变量,胜过一切幻想 **“模糊想法→烧钱→具体方案→印钞”。具体到什么程度?得是 engineer 听完马上能动手写代码的那种。**执行速度不是要你跑酷,而是能快速把创意变成原型,再用实际反馈把想法打磨成产品。你能跑多快,不在于有多聪明,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构想具体化,把验证节奏压缩成小时级。 之前Douwe Kiela(RAG 技术的最初开创者之一)提出的10个宝贵经验,其中就有一条与吴恩达类似:快速迭代,Spee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erfection。 在 RAG Agent 的生产部署中,速度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要尽早将产品交付给真实用户,获取他们的反馈。 产品初期不必完美,只要基本可用 (barely functional) 即可。 通过快速迭代,你才能逐步完善产品,使其达到“足够好”的水平。如果等待过长时间追求完美,反而会使从试点到生产的跨越变得更加困难。迭代是许多成功企业级 AI 部署的关键。 AI时代的竞争,不再是产品功能的竞争,而是试错速度与资源的竞争,初期决定胜负的是企业的反应速度及基础实力。 其实这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很难了,因为企业也不得不担心一个问题:我今天付出大量成本获得的技术优势,会不会半年后模型一更新、或者大公司一个产品发布,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因为速度总是意味着成本啊,比如FastGPT、Dify等Agent平台迭代得也挺快,只不过跟Coze比起来又不算什么了。 这里的点是:速度快是一回事,但找准差异化,足够垂直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 二、智能体是认知流程的重写,不是 API 套壳 很多人把 Agent 当“插件化 prompt 多轮调用”。但是恩达讲得更深:Agent 是让 AI 模拟“非线性思考”的结构单位,就像人写文章要列提纲、查资料、反复修改。 agent workflow 的本质,是让 AI 从一次性输出变成演化式构建,从 stateless prompt → 有记忆、能反思、能协作的工作单元。 也就是说谁能把业务流程转化为 Agent 结构,谁就能定义新的系统边界。 这里的描述可能有些晦涩,翻译一下就是:Agent可以作为一个最小任务单元,为他准备完整的上下文数据,让他达到作为“人”的最低要求。 <blockquote><p><strong>这里的核心其实是塑造模型、算法、数据三位一体的应用,其难度在于数据工程</strong></p></blockquote> 好像还是有些晦涩,简单理解就是与这个AI的交流就应该很像一个人,这意味着他在多轮对话这件事上表现就不会干瘪。 而多轮对话即目标设计,这里首先得有目标,其次要有方法论,方法论会形成流程最终会形成一套SOP。 比如A粉丝在群里发言:如何开启AI副业,月入10w? 想听的速来!!这种标题诱惑大 AI应该作何反应呢,关于AI如何反应这就是SOP,这里最简单的提示词是:你的角色是一名资深陪聊,你总能让话题很好的继续下去;接下来我将作为一名客户与你对话,请你好好扮演你的角色。  事实上,随着聊天的轮数增加,AI输出的营养越少,甚至让我感到烦躁:  如果要让AI稍微具有灵性一点,这里的策略是:给AI一个目标/让AI去完成一个更为具体的任务。 <blockquote><p>具体到这里的场景,可以先生成一个AI的观点,其次让AI论证其观点。比如:群里有粉丝发表一句话:如何开启AI副业,月入10w? 想听的速来!!</p> <p>这种标题诱惑大。</p> <p>对此,你的观点是:它们本质上是利用焦虑感和信息差制造的“成功学陷阱”,绝大多数普通人盲目跟随只会成为被收割的对象,而非受益者。</p> <p>你的具体思考是:</p> <p>{</p> <p>1. 标题的底层逻辑是“投机诱惑”</p> <p>精准击中人性弱点:这类标题组合了“低门槛(副业)”“高回报(月入10万)”“时效性(速来)”三大心理触发器,瞄准的是人们对快速致富的渴望和对AI行业的信息不对称。</p> <p>幸存者偏差的包装:即使有极少数成功案例,也往往依赖特殊资源(如行业积累、流量红利、灰色操作),但宣传时会刻意隐去背景,营造“人人可复制”的假象。</p> <p>2. AI行业的现实:技术壁垒与市场饱和技术变现≠零门槛:真正通过AI盈利的通常是两类人:</p> <p>• 掌握核心技术(如模型微调、API开发)的专业人士;</p> <p>• 利用AI工具辅助现有业务的从业者(如设计师用MidJourney提效)。</p> <p>而鼓吹“无需经验,一键套利”的课程/项目,多半是教人用ChatGPT生成低质量内容,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毫无竞争力。</p> <p>被动收入神话的破灭:AI工具确实能提升效率,但所谓“自动躺赚”的案例(如批量生成短视频、套壳AI应用)往往因平台规则变化或内卷迅速失效。</p> <p>3. 清醒的应对策略警惕“捷径思维”:所有可持续的收益都对应同等价值的付出(时间、技能、资源),AI只是工具而非“点金术”。</p> <p>从需求端逆向思考:</p> <p>• 如果你有某领域专业知识(如法律、医疗),AI可辅助规模化服务(如智能咨询);</p> <p>• 如果你有客户资源,AI可帮助提升交付效率(如自动化报表生成)。</p> <p>脱离具体场景的“副业模板”基本是空中楼阁。</p> <p>验证逻辑而非冲动付费:</p> <p>遇到此类宣传时,先问三个问题:</p> <p>• 对方盈利模式是否依赖“拉人头”?</p> <p>• 案例数据是否经得起第三方验证?</p> <p>• 所需投入(时间/资金/技术)是否被刻意弱化?</p> <p>4. 你的核心立场反对的不是AI副业,而是反智的投机宣传。</p> <p>AI时代的机会属于:</p> <p>• 愿意深耕垂直领域的人(如用AI做跨境电商的精细化运营);</p> <p>• 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如为中小企业定制AI客服方案)。</p> <p>“月入10万”是结果而非目标:它应是能力、资源、时机叠加后的自然产物,而非靠复制“秘籍”达成。</p> <p>}</p></blockquote> 在AI拥有主观观点后,聊天的行为就会变得更有清晰感了: <blockquote><p>你是一名资深陪聊,当前群里有粉丝发表一句话:如何开启AI副业,月入10w? 想听的速来!!</p> <p>这种标题诱惑大。</p> <p>对此,你的观点是:它们本质上是利用焦虑感和信息差制造的“成功学陷阱”,绝大多数普通人盲目跟随只会成为被收割的对象,而非受益者。</p> <p>你的具体思考是:</p> <p>{</p> <p>1. 标题的底层逻辑是“投机诱惑”</p> <p>精准击中人性弱点:这类标题组合了“低门槛(副业)”“高回报(月入10万)”“时效性(速来)”三大心理触发器,瞄准的是人们对快速致富的渴望和对AI行业的信息不对称。</p> <p>幸存者偏差的包装:即使有极少数成功案例,也往往依赖特殊资源(如行业积累、流量红利、灰色操作),但宣传时会刻意隐去背景,营造“人人可复制”的假象。</p> <p>2. AI行业的现实:技术壁垒与市场饱和技术变现≠零门槛:真正通过AI盈利的通常是两类人:</p> <p>• 掌握核心技术(如模型微调、API开发)的专业人士;</p> <p>• 利用AI工具辅助现有业务的从业者(如设计师用MidJourney提效)。</p> <p>而鼓吹“无需经验,一键套利”的课程/项目,多半是教人用ChatGPT生成低质量内容,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毫无竞争力。</p> <p>被动收入神话的破灭:AI工具确实能提升效率,但所谓“自动躺赚”的案例(如批量生成短视频、套壳AI应用)往往因平台规则变化或内卷迅速失效。</p> <p>3. 清醒的应对策略警惕“捷径思维”:所有可持续的收益都对应同等价值的付出(时间、技能、资源),AI只是工具而非“点金术”。</p> <p>从需求端逆向思考:</p> <p>• 如果你有某领域专业知识(如法律、医疗),AI可辅助规模化服务(如智能咨询);</p> <p>• 如果你有客户资源,AI可帮助提升交付效率(如自动化报表生成)。脱离具体场景的“副业模板”基本是空中楼阁。</p> <p>验证逻辑而非冲动付费:</p> <p>遇到此类宣传时,先问三个问题:</p> <p>• 对方盈利模式是否依赖“拉人头”?</p> <p>• 案例数据是否经得起第三方验证?</p> <p>• 所需投入(时间/资金/技术)是否被刻意弱化?</p> <p>4. 你的核心立场反对的不是AI副业,而是反智的投机宣传。</p> <p>AI时代的机会属于:</p> <p>• 愿意深耕垂直领域的人(如用AI做跨境电商的精细化运营);</p> <p>• 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如为中小企业定制AI客服方案)。</p> <p>“月入10万”是结果而非目标:它应是能力、资源、时机叠加后的自然产物,而非靠复制“秘籍”达成。</p> <p>}</p> <p>你的任务如下:<br/> {<br/> 1、继续扮演陪聊角色;<br/> 2、坚定的坚持你的观点,你每一次发言都要正面或反面的强调你的观点(但是用词不能过于明显),并且你在强调观点的同时需要提供各种论据;<br/> 3、群里有很多其他粉丝,你要注意你每次发言要争取到更多人的认可;<br/> 4、如果群里出现了反对你观点的声音,你要予以严苛的打击;<br/> }<br/> 现在,请你就“如何开启AI副业,月入10w? 想听的速来!!这种标题诱惑大。”</p> <p>展开发言,而后我会扮演群里各个粉丝与你对话</p></blockquote>  **在带有目标后,对话明显充满了情绪,对话具备情绪后,效果就会好不少,让AI具备目标、让AI具备情绪,让AI形成SOP,就是多伦对话的诀窍!** 这里各位可以再理解理解… ## 三、AI 编程 ≠ 会写代码,而是表达意图的能力 吴恩达说,现在的编程能力,是“新型表达力”。未来的 core skill 是:清晰表达你要什么,组合不同 AI 模块并出解决方案,具备足够技术判断力,知道什么该调用、什么该 prompt。 这就需要跨领域的人才,越是跨领域,越能思考并表达出新的产品。 AI-native 编程,前期阶段先不要追求完美代码,目标先盯着构建一个可快速被重写、被验证、被迭代的系统。 这句话其实信息量很大,这里跟业内的最近的认知一致:人类已经逐步进入自然语言编程时代,提示词其实是一种编程语言,所以他也是需要组织结构的。 这里以Cursor实践的感受来说,作为 AI 辅助开发⼯具,确实能够提升开发效率,但如果⼯作流不变,仅仅依赖 AI 来适应当前流程,最终的提升可能不会超过 30%。 真正的 10 倍效率提升,不是 AI 本⾝带来的,⽽是 结合 AI 进⾏⼯作流重塑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够优化需求管理、UI设计标准及组件库对接、API 接⼝集成、测试⾃动化等环节,AI辅助编程⼯具的潜⼒才能被真正释放,实现指数级的效率提升。 这里与吴恩达大佬的描述类似:想要效率高,那么就要有清晰的表达,想要有清晰的表达,其背后是系统性的数据组织、结构重塑的工作。 ## 四、技术架构正在从“单向门”变成“可撤回式决策” 以前选错技术栈半生白干;现在选错,可能下周就能重构。 工程并没有降难度,核心要点其实是开发成本下降、试错频率提升,组织必须学会“快速判断 + 快速后悔”。 判断力比之前要求更高,更新频率从月级变成了日级。 技术决策也正在重构,从“唯一一个方向”变成“构建一个可快速验证、快速回滚的闭环”。 这段话我没看太明白,可能需要各位老哥替我进一步解读,我这里大胆猜测吴恩达的意思是:不必去纠结云平台或者代码技术栈了,因为这些很容易被AI迭代掉。 ## 五、产品反馈成了瓶颈,PM 要摆脱协调者、自我进化成为节奏设计者 随着工程效率提升 10 倍,最大限制变成:做什么功能?用户要不要?怎么收反馈够快够准? 吴恩达说他见过 PM 和工程师比例 2:1 的配置——这不是反常,而是现实。 未来的组织优化,对于程序员的需求其实是在减少的,不再需要更多人写代码,提高组织获取用户信号的速度变成了首要。 这里我们团队正在实践,但大家千万不要误以为程序员数量正在减少,真实情况是之前资深的产研直接转为了PM这个角色,以做AI医生这类垂直应用来说: 医生(包括律师、教师这种专业人士)他们多半无法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化,必须资深的产品、技术自己变成了医生这种角色,能够借助AI完成他们的日常工作的时候,才能实现AI应用。 这里反映的其实不是技术人员在减少,而是跨学科人才的需求再增加。 ## 六、创业成功,一定是代表着你比别人早半年找到对的方向 “能不能做”不是问题,“值不值得做”才是关键。AI 让做东西变快了,但也让“做错方向”的成本变高了,因为每错一步都放大后续资源浪费。 所以他强调一个核心机制:构建快速验证的原型机制 + 多渠道信号源 + 直觉更新系统。 你能更新得多快,你就能决策得多准。 因为我这边就是做AI+管理创业的,但今年5月决定了放弃,所以我对这句话理解十分深刻,这里有两个点: 第一,因为互联网的特性,第一批接受AI知识的大概率是互联网产业这批人,所以产研出来创业也是最常见的。 但是,这里千万不能看着钉子就是锤子!AI应用这个课题可太大了,他能重构80%的过往场景,如果没有做好市场调研,想当然的出手去做,很可能导致第一次失败。 那是不是就说我们要特别小心谨慎了?那倒也不是,这里就涉及了第二个点:虽说必须做好调研才能出手,但现实世界是你不出手、不付出代价根本拿不到真实的市场反馈!所以,快速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再细分领域,这才是一般人正确的AI应用打开方式! 最后,AI应用的抄袭会很快,就个人经验壁垒也来源于两点:第一是快速利用业务数据形成飞轮系统;第二是一定要将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干掉; ## 七、最后,AGI 和“AI 威胁”不是你现在该焦虑的 吴恩达对 AGI、妖魔化 AI 安全的风气很警惕。他讲得很清楚:真正的风险,不是 AI 太强,而是滥用权力 + 封闭生态;真正该做的,是负责任地使用 + 开放共享技术红利。 封闭平台 + 安全话术 = 技术垄断的护盾;开源 + 多元协作,才是 AI 创新的护城河。 这里跟政策一块的信息我们不必解读,单独说下很多老板切实存在的AGI焦虑。 比如上个月一天,广告领域的一老板深夜12:00突然给来电,话语中先是歉意随后就是焦虑。 原因是,外部某资深投资人与他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投资人对他的事情很认可,但对其产品不认可,他的逻辑是套壳产品毫无壁垒,当前努力的东西,很可能一年后完全被ChatGPT颠覆。 老吴本身就是业务老板,对AI发展趋势理解有限,于是给我打了电话,想确定下窗口期,这是老吴的问题,也是很多老板会担忧的问题。 当前经常听到模型吃掉所有这句话,真正需要关注的有三个: 第一是OpenAI的山姆奥特曼,他提出了了Agent发展预测:L1到L5的序列,并扬言了10年能实现; 第二是RL 之父 Rich Sutton在 2019 年的文章《苦涩的教训》中指出:依靠纯粹算力的通用方法,最终总能以压倒性优势胜出。比如AlphaGo/GPT-3的成功并非源于复杂规则,而是大规模算力支撑的简单算法(神经网络+海量数据)。 第三就是大家所熟知的Manus了,他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less structure more intelligence”。 OpenAI这个AI最强者,以及Manus这个套壳宣传最强者,其实他们的行为都切中AI届最流行的一句话: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怎么说呢?他们首先在争夺注意力,其实本质是在争夺流量入口。 无论从互联网1.0时代的浏览器入口、办公软件入口之争;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聊天入口、旅游APP入口之争。 其实大家玩的都是一件事:争夺入口,现在AI时代依旧在搞这一件事。 比如Cursor也是套壳,最近融资9亿美金、估值100亿美金,但与其类似的工具很多的,Google的Gemini、字节的Trae、阿里的通义灵码。 AI时代的角逐,表面上看是技术产品之争,实际上是入口之争,而只要基座模型够用,赛点在应用。 这里回过头再说Rich Sutton的问题,只能说老爷子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AlphaGo的成功建立在围棋规则完全透明、状态空间有限的基础上。而真实世界会复杂太多,用于训练的数据能描述真实世界的70%,已经很不得了了! 所谓算力碾压需要一个大前提:算力需作用于正确架构。若基础模型无法表征某类知识,单纯堆算力可能陷入“自以为是又严密而精准的错误”。 综上,现阶段宣传模型吃掉所有的公司,多半就是在争夺流量和注意力,大家不必理会。unsetunset结语unsetunset 吴恩达的洞见如同一份清晰的AI生存地图,揭示了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生存法则:唯快不破:将“想法→原型→验证”的循环压缩到小时级,速度是碾压幻想的唯一武器。Agent之魂:超越API套壳,赋予AI目标感与演化能力,重构非线性认知流程。敏捷为王:技术选型转向“可后悔式决策”,低成本试错比完美规划更重要。垂直掘金:无惧“模型吞噬论”,壁垒生于垂直场景的数据深耕与脏活累活的解决。 最后,跑得快、瞄得准、做得深,比幻想 AGI 更重要的,不要被模型的迭代速度吓到,大胆去尝试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叶小钗】,微信公众号:【叶小钗】,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KKR’s acquisition of Dayao fits into a broader strategy the New York-based firm has been deploying in China’s consumer and services sectors. Since entering the country in 2006, the firm has invested more than $8 billion in Chinese companies across 15 controlling-stake deals, totaling over $12 billion in value.
 《动物迷城》现已结束抢先体验阶段并转为正式发售,现在游戏内已有两名可体验角色,黑豹线正式登场。本作国区售价66.3元。截止发稿前,游戏的玩家近期评测为“好评如潮”,而整体评测好评率为92%。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与此同时,媒体评分聚合网站 Metacritic 中有四家媒体为游戏进行了评分,均分为86分。其中,Try Hard Guides 为游戏打出了满分的好成绩。评测者认为,本作是最独特的独立角色扮演游戏之一。游戏风格粗犷、紧张刺激、机制出色,人物刻画也相当到位,尽管是卡通动物,却依然展现出令人惊喜的人性。游戏对监狱生活的刻画既深刻又严肃,但又不刻意营造惊悚氛围,而分支叙事也赋予了玩家真正的决策分量。  给出9分和8.5分的 Game8 及 Worth Playing 表示,《动物迷城》非常有趣,制作也很用心,尤其是考虑到它的价格并不高。游戏画面精致,玩法设计也相当吸引人。可以说,这款游戏从头到尾都做得很扎实,让人玩了还想接着玩。  最后,给出7分的 GAMINGbible 强调,游戏的剧本确实很出彩,21天的限制给每个故事增添了紧迫感。然而,这个21天的设计也让一些角色的故事发挥空间有限,游戏的部分机制也有待改进的空间。总体而言,游戏的未来可期。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blockquote><p>在产品研发领域,“更好、更快、更便宜” 如同一个难以破解的困局 —— 追求速度可能牺牲质量,严控成本或许拖慢进度,而打磨精品往往意味着更高投入。这一 “不可能三角” 是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那么,如何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p> </blockquote>  用最少的投入、最快的速度,打造出最优质的产品——**这是理想**。 在产品研发中,速度、质量与成本不可能同时达到最优状态——**这是现实**。 如何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局中寻找破局之道?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产品研发中的“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的概念源自项目管理流域,但放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也完全适用。 ## 先看“快”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快意味着抢占先机**。  今年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自春节期间DeepSeek推出后(甚至这段时间还可以再往前推),各大出版社为了先一步抢占人工智能的书籍出版市场,开始“抢”作者、“抢”主题、“抢”新鲜度和讨论度,原本的出版计划纷纷为AI题材类的书籍让路。 这种对速度的极致追求,本质上是为了让产品更快地比竞争对手铺向市场。 ## 再看“好” 好产品的定义是什么? 也许是好看,也许是好用,也许是服务好、宣传好或是质量好。  像苹果公司,他们的产品在设计上追求极致的简约与美感,在用户体验上注重细节打磨,每一个交互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 为了实现这些高标准,苹果投入了大量资源,从全球招募顶尖设计人才,到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每一步都伴随着高昂的成本。但也正是这些投入,让苹果产品拥有了高溢价能力,收获全球消费者的青睐,还塑造了强大的品牌形象。 ## 再说“便宜” 谈到产品研发的成本,零零总总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软件产品的研发包括技术与工具成本、运维成本、人力成本、人才培养成本等,硬件行业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零部件成本、生产成本等。  一些手机品牌会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采用性价比高的零部件,同时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以此降低产品成本。这样能够以亲民的价格推出产品,迅速打开中低端市场。 而这种“便宜”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效增大利润空间。 像IPD集成产品开发提倡的“**不要重复造轮子**”,就强调可以通过CBB(公用构建模块)建设,以“搭积木”的方式快速构建产品框架。这样既能提升质量,又能缩短研发周期,实现公共组件的高效复用,从技术层面降低成本。 然而,当我们试图将快、好、省这三个要素同时实现时,矛盾便凸显出来: - 想要快速推出成本低的产品,往往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 追求又好又便宜的产品,研发周期必然拉长,无法满足快速上市的需求; - 找到优秀的人才能够提升研发速度和产品质量,但随之而来的是高额的工资支出…… ## 那如何做好三者的平衡? 在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中,“快(交付速度)、好(产品质量)、便宜(成本控制)” 是产品研发追求的核心目标,但它们并非直接对应单一环节,而是贯穿于IPD的全流程,并通过多个环节的协同设计来实现。 ### 1.快: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其核心是通过流程优化、并行开发和高效决策,**减少研发中的等待和重复工作**。 在IPD体系中,强调: - 通过市场洞察(如MM流程)精准定义需求,避免后期需求变更导致的返工; - 在开发阶段,打破传统串行开发模式,在设计阶段同步启动采购、测试、生产准备等工作,缩短各环节衔接时间; - 在技术预研与平台化开发中,注重提前储备核心技术、构建产品平台CBB,使新产品开发可复用已有模块,减少重复设计; - 在评审中,通过阶段性评审(如概念评审、计划评审)快速淘汰劣质项目,避免资源浪费在无价值的研发上。 ### 2. 好:提升产品质量 其核心是**在设计阶段嵌入质量要求**,并非依赖后期测试修补。 IPD体系强调通过用户需求收集、分析和转化,确保产品设计满足真实需求,从源头减少质量隐患;同时通过技术评审,提前发现设计缺陷。 ### 3. 便宜:控制产品成本 其核心是在**设计阶段优化成本结构**。 IPD讲究将新产品开发当作投资行为来看,因此在市场分析初期,就会考虑产品的维护成本、售后成本等,结合市场定价策略和目标成本,在计划中做好明确的成本控制;在设计阶段,也会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维修难度,减少后期服务开支。 不过,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实现绝对的平衡是不太可能的,但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在面对“不可能三角”时,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消费电子行业,“快”几乎成为生存的铁律**。像手机市场每年迭代数代新品,各大品牌都深谙“先发制人”的道理。为了抢在竞争对手前发布搭载最新芯片的机型,厂商往往选择优先保障研发速度。 当然,消费电子行业同样不敢忽视“好”,因为一旦产品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就会对品牌造成毁灭性打击,就像最近各类品牌商召回充电宝的事件,所以即便求快,也会在成本可控范围内维持较高的质量标准。 **互联网产品则讲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微信在上线初期,几乎每周都有功能更新。为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团队会优先保证功能的快速开发与上线,通过 A/B 测试等方式,收集用户反馈后迅速优化迭代。 在成本方面,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只要服务器能够承载,新增用户并不会带来显著的成本增加,所以互联网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和用户增长上,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所以在“不可能三角”中,成本反而成为相对灵活的变量。 事实上,产品研发的“不可能三角”是各大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我们也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如何结合自身特性与市场环境,走出差异化的道路,则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文由 @IPD产品研发管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再也不用背 prompt、不用切平台、不用手动剪辑——CrePal 把 VEO、可灵、Midjourney、Suno 等十几款模型塞进同一个 Agent。只要一句“给我来条 20 秒麦当劳火锅广告”,它便自动写脚本、生画面、配音乐、做剪辑,一条龙输出成片。创作者终于可以从技术苦力变回纯粹的创意人。</p> </blockquote>  过去半年,一批以 AI 视频为主的创作者账号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快速涌现。爆款内容背后,是创作者普遍面临的一道现实门槛:创作看似门槛不高,实际操作却极为繁琐。 典型的创作者来自传统内容岗位,如编导、自媒体主理人、品牌市场人员或自由撰稿人。他们具备清晰的企划思路,懂得如何定位受众、调动情绪,也有明确的风格取向与传播目标。但当这些表达意图落地为 AI 视频时,他们发现,工具并未如想象中那样“傻瓜式”,反而更像一套需要精细配合的工业化流程。 VEO、可灵、海螺等主流平台持续更新,模型能力在清晰度、镜头长度、运动稳定性、镜头语言和美学表现上不断提升。但在这些参数跃进的同时,大多数用户仍停留在“看得懂但用不好”的状态。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结构性障碍的叠加: 1)模型使用门槛较高。与 AI 绘画或写作相比,视频生成的 prompt 更为复杂,需要用户具备基础的分镜设计与叙事编排能力; 2)学习曲线陡峭。新手通常需要 1 到 2 周才能熟悉平台操作,从 prompt 编写、风格适配到视频生成,每一步都分散在不同流程之中; 3)试错成本较高。为了了解 VEO、可灵、海螺等平台功能,不少用户需付费开通多家会员,前期投入轻则千元,多则两三千,即便如此,生成的内容依然未必可用。 更深层的障碍在于,市场缺乏具备自动调度能力的一体化工具。当前视频生产流程仍高度分散,链路割裂、频繁切换、版本混乱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效率始终难以提升,不论是独立创作者还是品牌团队,几乎都在重复经历相同的操作焦虑。 ## ▍首个视频创作 Agent  CrePal 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而诞生的产品。它并非单一模型工具,也不仅是多个平台的整合器,而是面向 AI 视频内容场景构建的智能 Agent。其定位清晰:让不懂技术的内容创作者,也能顺畅完成一支完整的视频作品。服务对象不是 AI 爱好者或开发者,而是具备内容策划能力、审美判断力,却被技术门槛长期阻隔在外的创作者群体。 CrePal 的核心能力在于智能调度主流视频生成模型。当用户输入创作目标与偏好,系统会基于调用成本、生成时长、画面质量、运动稳定性、训练数据分布等多个维度,自动计算最优组合方案,完成模型选择与参数配置。用户无需理解技术细节,也不必面对繁复的模型列表或记忆各平台的 prompt 语法差异。 只需通过自然语言表达需求,例如“帮我生成一则麦当劳中国区域的火锅广告,将麦当劳招牌融入火锅,20s左右”,系统即可解析语义,并拆解为脚本生成、画面构建、音轨匹配、镜头调度等子任务,由系统自动完成模型调度与执行。  过去,很多创作者因模型门槛高、参数调试复杂、平台切换频繁而放弃使用;如今,借助 CrePal,哪怕是技术小白,也能在无需理解底层逻辑、无需编写 prompt 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创作,完成账号冷启动与日更等实际运营目标。 AI 视频创作的真正门槛,已不再是“有没有工具”,而是“能否实现整合”。这种整合不仅是接口集成,更是一种基于任务目标的认知拆解能力,而这正是当下多数平台所缺乏的关键能力。 ## ▍一句话调用所有模型  CrePal 构建了一套图、音、视一体化的智能内容编排与统一调度系统,覆盖从生成到呈现的全流程能力。在视频生成方面,它接入了包括 VEO、海螺、PixVerse、可灵等主流模型,支持图文混合场景生成、多人物动作控制、音乐风格切换等复杂任务,并通过 follow 指令进一步提升了对复杂指令链条的理解与执行能力。 图像生成方面,CrePal 整合了 Midjourney、GPT Image、Google Imagen 4、Flux 等领先模型,可满足稳定风格画面生成的需求;音频生成则融合了 Suno、11labs、火山引擎等服务,并支持以 Suno 生成风格化配乐,同时引入海量版权歌曲素材库,全面提升内容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在具体交互层面,CrePal 的 UI 细节与操作体验也持续优化,使内容创作者在全链路创作中可获得更自然顺畅的反馈体验。 CrePal 并不强调“自研模型”的技术标签,而是专注构建调度逻辑,成为统筹多模型资源、贯穿视频生成全过程的中枢系统。相比那些聚焦某一模型能力的工具,CrePal 更像一个具备理解、调度与协同能力的生产协调者,而非单一执行命令的工具臂。 回到上一段演示的“帮我生成一则麦当劳中国区域的火锅广告,将麦当劳招牌融入火锅,20s左右”这个例子,在输入 Prompt 后,CrePal 首先会识别到用户的意图——“广告”,然后开始制定整部广告的故事摘要、艺术风格、角色设定以及分镜脚本等框架,下图左侧便是 CrePal 生成的内容概要:  CrePal 输出的脚本包含四个连贯镜头:镜头 1 是金色 M 标志缓缓升起,带出琥珀色的火锅汤底,镜头慢慢拉近,特写汤面翻滚、食材漂浮,先把观众的食欲调动起来;接着切换到镜头 2 ,炸薯条、汉堡、鸡块这些麦当劳的经典产品变成了火锅里的食材,配合蒸汽特效,展现食材入锅的过程;镜头 3 转到顾客视角,四个年轻人围坐火锅桌,夹起食材蘸酱拉丝,表情是自然的互动和开心,突出聚餐氛围;最后镜头 4 拉远,麦当劳的品牌元素和火锅场景融合到一起。 内容框架定调后,这是 CrePal 开始调用 Midjourney Turbo 模型生成3D角色模型:  之后,CrePal 根据视觉设计与脚本内容,选择最合适的 可灵 2.1 完成 镜头 1 的生成。系统会自动规划机位、运镜方式、场景转场的蒸汽光效等细节,协调并强化整体的 3D 动画质感:  镜头 2 的画面素材生成阶段,CrePal 又调用 GPT-Image,输出包含麦当劳元素、火锅场景、角色动作的高一致性视觉元素,用于后续镜头拼接与动画绑定:  来到 镜头 3 和 4 ,CrePal 通过字节的 Seedance 按照脚本进一步完善分镜执行,并动态调整节奏与氛围:   四个镜头完成后,系统调用 Suno 生成风格化背景音乐,自动识别广告调性,输出暖色调、节奏明快的 BGM:  剪辑阶段,CrePal 自动根据剧本和分镜逻辑,完成节奏把控与镜头衔接。系统会智能识别每个镜头的情绪起伏,自动添加平滑转场、动态缩放和蒸汽光效,让画面衔接自然、有呼吸感。 CrePal 会根据 BGM 的节奏点,精准对齐画面节奏,确保音乐、旁白与画面一致起落。字幕和品牌标识也会自动生成并叠加到合适的位置,整体剪辑输出的是一条直接可交付的成片,用户无需再做二次调整。整个剪辑过程无需手动操作,完全由 CrePal 的调度系统自动完成,用户也可以通过指令来优化剪辑。  最终,在接受一句话的 prompt 后,CrePal 自动精准地完成了一则符合需求的视频拼接、字幕添加、音画同步,直接输出可投放的广告成品: CrePal 的协作模式本质上改变了传统工具与创作者的关系。用户不再是模型调用的执行者,而是与 Agent 协同的创作主体,整个视频生成过程不再是黑盒运作。 站在更客观的视角来看,如果一个 AI 工具仍需用户掌握复杂调用方式与参数配置,它依旧只是工具;只有当用户专注表达创意,剩余流程由系统接手执行,AI 才真正成为 Agent,这正是 CrePal 与市面上传统 AI 视频工具的本质区别。 ## ▍好内容回归创意本身 从行业趋势来看,CrePal 所代表的,不是某项模型能力的技术性跃迁,而是内容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层演化。Agent 正逐步取代单点工具,成为连接创意与成品之间的新型执行结构。 在图像生成领域,Leonardo.ai 首先提出了 preset + prompt 的创作机制,用户可基于预设风格稳定输出画面;在编程场景中,Devin 展示了如何将目标任务拆解为链式流程,并调用多工具链协作完成任务。而在链路更长、流程更复杂的视频内容生成场景中,CrePal 是首个尝试将全流程打包进 Agent 系统的产品,不仅承担调用任务,更具备端到端的理解与调度能力。 这不只是工具形态的升级,更是创作逻辑的转向。创作者不再依赖单一模型的某项专长能力,在平台间反复迁移素材与格式,而是仅需表达内容目标,由系统自动完成路径设计、模型调用与成品视频输出。 这一趋势也正在向视频上下游环节渗透。不少公司开始探索通过 Agent 系统提供脚本企划、剪辑方案;YouTube 上也出现了博主用 GPT-4o 驱动“自动剪辑副频道”的实践,测试内容复用与渠道扩散效率;国内已有 MCN 团队尝试借助 AI Agent 生成品牌类“日更素材”,服务多账号矩阵运营。 这些迹象表明,AI 视频的下一代基础设施,不会是某一个强模型或垂类工具,而将是一整套智能执行系统。创作者交付的是目标,Agent 执行的是路径,完成从内容企划到视频成品的完整链路。 CrePal 正是这一系统路径的先行者。通过构建调度逻辑、任务链结构与节点联动机制,它将脚本、画面、配音、剪辑等分散的执行模块整合为“可对话、可修改”的一体化智能任务,成为内容创作者低门槛、高掌控力的入口平台。 AI 不该取代表达意图本身,但可以重构表达的实现路径。Agent 不会成为新的创作者,但它正成为创作者的“第二大脑”——将想法转化为执行路径,接管繁复流程,解放创作者的时间与注意力。 CrePal 正围绕这一方向不断迭代:不是生成什么,而是理解用户“想生成什么”。这才是 Agent 产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江天 Tim】,微信公众号:【有新Newin】,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这几天马斯克团队推出的 Grok Companion 系统引发热议,其上线的二次元少女 Ani、拟人化红熊猫 Rudy 等角色,凭借暧昧互动、情绪曲线、多角色联动等设计,迅速成为焦点,被赞 “伟大发明” 的同时,也因 NSFW 模式引发未成年人保护争议。这款产品的推出,实则是 Grok 在通用问答赛道红海下的破局尝试 —— 从工具属性转向情感陪伴场景,通过角色拟人化、解锁机制、情绪响应等设计,打造 “养成系” 交互体验。本文从需求背景、产品功能、竞品对比及商业模式多维度解析 Grok Companion,探讨其与 Replika、Gatebox 等同类产品的差异,揭示马斯克团队这一 MVP 测试背后的战略逻辑,以及它为 AI 应用层创新带来的启示。</p> </blockquote>  ## 一、Grok Companion 亮相:信息为什么延后曝光? 2025年7月10日,Grok-4(SuperGrok)发布,并正式上线 Companion 系统。但直到7月15日,媒体才首次披露首批角色(如 Ani 和 Rudy)。AI Companion 一夜之间成为热搜关键词。 有UP主直言: <blockquote><p>“这又是马斯克团队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p> <p>“可以极大刺激单身经济”</p> <p>“Ani这个金发碧眼哥特萝莉也太会撩了吧”</p></blockquote> 与此同时,也有媒体指出部分角色存在 NSFW 模式(需逐级解锁),并对未成年人暴露风险表示担忧。 ## 二、角色介绍:这是 AI 还是二次元恋爱游戏? 目前讨论热度最高的,是金色双马尾、哥特风裙装的二次元少女 Ani。  **主要功能包括:** - 多轮闲聊,语言风格偏暧昧、带调情色彩; - 拥有一定情绪曲线,根据互动逐步“解锁更多对话”; - 设有NSFW模式,仅在部分国家/地区支持,并需逐步解锁(有交互进度条); - 某些用户甚至将其比作“养成系成人游戏”。 另一个角色是 Rudy / Bad Rudy: - 角色设定为拟人化红熊猫,拥有“友善”和“毒舌”双模式; - 能与用户开玩笑、吐槽、偶尔“爆粗”; - 与Ani可“合演情景剧”,强化情感沉浸与幽默调性。 此外,还有一个男性角色正在开发中(“Coming Soon”状态)。 ## 三、从产品人的角度看:为什么马斯克做这个产品? 我们从四个经典维度解析 Grok Companion: ### 1. 需求背景:从“问答工具”向“情感场景”突围 先看这张表格,你就知道为什么 Grok 要换路走:  从表中可以看出,“问答助手”已是一片红海。即便马斯克团队大力投入算力和数据,Grok 继续围绕“问答效率”打转,也难以撼动市场格局。 所以,这并不是用户需求改变了,而是**用户使用AI的场景发生了变化**。 **Grok Companion 本质上是一次“向 C 端场景靠拢”的破局试验。** ### 2. 产品功能:一次极小成本的 MVP 验证  目前整体功能仍属“测试阶段”,但设计策略背后逻辑清晰,符合“角色沉浸+社交错觉+轻娱乐”的组合打法。 ### 3. 竞品分析:Grok Companion 并非个例,为何它的声量如此之大?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因为它的老板叫 **Elon Musk**。 在 AI 陪伴型机器人领域,**Grok Companion** 不是第一款代表性产品。早在 2017 年,AI 还未大规模出圈时,已经出现了一款名为 **Replika** 的产品。它的形式几乎奠定了之后所有 AI 陪伴应用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代表性,下面是一些核心要素的归纳:  **基本形式**:文字聊天 + 虚拟人设(可自定义外貌、性格) **产品亮点**: - 用户可设定AI为朋友、恋人、导师等不同关系; - 拥有“记忆”与“情绪曲线”,每天主动问候、关心; - 支持订阅付费,解锁“情感陪伴”或NSFW模式; **存在争议**: - 一度因“过度性化”被苹果商店下架; - 部分心理脆弱用户对其产生依赖,导致情感混淆风险。 事实上,关于这类 AI 陪伴机器人的设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图灵测试**的提出。熟悉计算机科学的朋友应该都对这个经典概念不陌生。 在 IoT 领域,也曾出现过一款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产品:**Gatebox**(2016,日本)。  这是一个融合虚拟角色与物联网设备的陪伴型机器人。它采用“初音未来式”角色设定,可以执行早安问候、天气提醒、下班欢迎等功能,具有很强的“生活感”。对于做 AIoT 产品的开发者来说,非常值得参考。 当然,国内也有不少创业者将这类陪伴理念与**成人玩具**结合,通过 AI 实现“人格化”与“角色化”。下面是一张对比表格,对当前主流 AI 陪伴型产品进行了简明总结:  ### 4. Grok Companion 可扩展的商业模式 **1)订阅制模式** - 角色互动强度阶梯化 - NSFW/特殊对话需进度解锁 **2)平台联动** - X平台账号绑定 - 社交陪伴+动态推荐组合 **3)IP角色化发展** - 角色孵化为IP - 漫画/语音包/数字形象/周边 **4)生态变现潜力** - 写作/创意/日程管理入口 - 陪伴+效率双收益 ## 四、这件事给我们这些产品人启示是什么? 首先,是**AI模型的 Scaling Law(扩展规律)正在逐渐逼近上限**。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很多 AI 公司与热钱资本,可能会从模型底层的“卷参数”“烧显卡”,逐步转向**应用层的产品化创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行业风向。 再来说说马斯克这次的 MVP 测试产品——**它的“台子”确实搭得好**,这点值得无数公司和产品团队深刻学习。很多人对 MVP(最小可行产品)的理解仍停留在“能跑起来就行”,这种目标导向容易导致粗制滥造,产品上线后引发用户反感甚至品牌危机。而 **真正的 MVP 测试目标不是“能用”,而是“有效”**。 回看 Grok Companion,它在交互设计、人物形象塑造、UI页面、语音动效、商业逻辑乃至营销推广方面,都做到了高度的一致与协调。它跟竞品之间有明确的**差异化策略**,而且最关键的是,它在产品形态上是**完整的、可行的、可靠的**。这不是一个“拼凑品”,而是一个真正有产品故事、有验证目的的 MVP 测试。这是很多团队 在做“0到1”阶段最容易忽略的一点。 本文由 @睡不醒的Max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blockquote><p>从“10 万行代码全是 bug”到“提交流程一次过”,作者用三周血泪史总结出一套 AI 编程防翻车三步法:先定位、再理解、后输出。只要让 AI 把上下文吃透,bug 率立降 80%。如果你也在用 Cursor 或 Claude Code,这篇文章就是避坑指南。</p> </blockquote>  最近大部分精力都铺在“提示词管理助手”2.0版本开发上,带着我的好搭子claude code和cursor一起奋斗。 昨天晚上终于完成了上线前的测试环节,把它打包提交审核了,现在就等待谷歌那边过审就可以和大家见面啦~  这次迭代是我目前AI编程里耗时最多,难度最大的一次。 在“提示词管理助手”2.0版本的开发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下我干的最多的事情:写bug和改bug。 前两周的时间完全听AI的改架构,写了10万行代码全是bug,我本来满怀期待觉得AI说没问题,那应该我可以收获一个超级好用的版本。 结果啥都没收获还消耗了40刀的token。。。 只能从头再来了,我咬着牙给自己打气,你可以的,继续肝吧。 然后我继续迭代自己用claude code和cursor的编程方法,尽可能的降低bug发生的频率,一轮轮迭代过去了,终于见到了曙光。 打包提完审核的那一刻,感觉如释重负,终于还是做出来了,我还是可以和我的AI搭子们一起做很多事情的。 前两天跟大家分享了claude code 的整体编程思路,这次想更加聚焦的讲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AI编程到底怎样能够少写bug,从而更高效的开发?** 要真正解决AI编程bug率高的问题,我们要先搞清楚,它为什么写代码的过程中会出错。 以“提示词管理助手”为例,我就经历了bug从几乎没有到写啥蹦啥的全过程。 在早期几个版本用cursor开发的时候,bug可以说是非常少了。cursor开发都是一版过的,然后有一些细节我修修补补就好了。 随着功能的增加,代码量也随着增加,对应的bug率也增加了很多。 最明显的是在1.6.6版本后,我想优化一下飞书的授权问题,搞了俩小时除了让它更难用了,什么都没有改出来。。。 **项目越大,代码量越多,AI越难准确的理解现有逻辑结构,bug也就会更频繁的出现。** 归根到底其实还是上下文信息不够,导致AI不能正确的完成对应任务。  那其实只要能够想办法让AI在写代码前获得足够的上下文,这样bug也会降低很多很多。 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和 AI 协作的方式,在拿到一个需求后,我不会急着让它写代码,而是遵循这样一套流程:  1. 定位代码位置:先让AI把和这个需求相关的所有代码都找出来,明确说明这些代码文件都存放在哪。 2. 理解逻辑:搞清楚现有功能是如何运作的,新功能需要在什么位置介入。 3. 输出方案:开始写代码,搞定需求 **前两步的重点是让AI看清楚现状,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 当AI具备了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再去写代码,成功率会很高,bug也会减少很多。 提示词管理2.0版本的开发进度中,我也采用了这个方法,对比之前的开发效率提升了太多了,要么那么多新功能和架构调整,我压根就搞不完。。。 那这个流程到底有多好用?我挑了两个我亲手踩过坑、后来靠它救回来的案例,带大家一起体验一下它的丝滑。 ## 1.Cursor案例:版本号管理的bug修复 这是个小bug,主要是因为我在调架构的时候动的太多了,导致我的版本号管理文件好像被误删了,现有的版本管理逻辑和旧的对不上。 ### **第一步:用 Cursor 快速定位文件** 我需要cursor帮我修复这个问题,于是我先让它找对应的文件:  cursor自己查找了对应代码,告诉我现在的new是哪些文件来控制的,现在的逻辑是什么。  ### 第二步:和 Cursor 一起梳理逻辑 然后继续和cursor讨论,得出一个功能开发的逻辑。  ### 第三步:让 Cursor 生成修复方案 确认cursor都理解了,就让它开发就好了。  然后我测试了一下效果,改的没有任何问题。 ## 2.claude code:提示词增删改查bug修复 这是个超级大的bug,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在上边才把它改明白。 我之前写代码的时候过于让AI发挥,于是提示词增删改查它给我做了3套系统,导致我后续修改的时候,每次修改都只能叠加更多的bug。 ### 第一步:让 Claude code 定位文件 于是我需要claude code帮我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老样子还是让它先定位问题:  因为这个bug我改了一下午我实在没修复,这一次我就直接用“AI协作教练”提示词出的指令,让claude code先把这块的逻辑完整的读一遍。 然后claude code吭哧吭哧干了半天,给了我一个文档,基本上覆盖了这个场景下的所有逻辑。  ### 第二步:和 claude code 一起梳理逻辑 然后我和它继续讨论,让它给到了我明细的流程图。  ### 第三步:让 claude code 生成修复方案 基于流程图,让它梳理清楚当前bug的原因,然后做修复。  终于一次过了,太不容易了。 这两个案例一个小一个大,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帮AI看清现状,给与AI更多的上下文,从而让它写代码的时候变得更靠谱,降低代码率。 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发现,“提示词管理助手”2.0版本过审了,那我想在结尾跟大家聊一些我自己开发中的心路历程,聊聊我那些质疑过自己无数次的瞬间。 我开发一共花了3周,在前两周架构优化失败后,我脑子中其实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这个产品你其实没必要做那么重,只要能用就行了。 新功能简单做一下,没有什么致命bug,前端样式和架构其实都不用调。只需要花一两天新版本就能推上去了,开发难度降低了很多。 从理性角度来讲这是正确的,但我想认真做好产品。 我可以接受花更多的时间,可以接受少写一点文章少一些流量,我想把这个产品做好,坚持迭代下去。 我在“提示词管理助手”开发完,去找小排老师和大铭老师得瑟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我的新版本开发完了,我感觉我的AI编程水平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如果我当时选择了偷懒,选择了不面对这一关,会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的。 我想,还是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用户,对得起良心。 这世界的力终究是反作用的,你给这个世界什么样的力,它会还回来的。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云舒】,微信公众号:【云舒的AI实践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在品牌数字化浪潮中,Logo 作为企业重要的品牌资产,其设计需求正朝着高效化、精准化方向演变。AI Logo 生成工具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深入探讨这一细分工具的市场价值,对比传统定制化设计与 AI 标准化生成的产品逻辑进行了分析,供大家参考。</p> </blockquote>  在品牌数字化浪潮中,要深刻洞察到品牌设计行业对高效、精准设计工具的迫切需求。今天,我想和大家深入探讨 AI Logo 生成工具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价值,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如何为企业和创作者赋能。 ## 一、Logo 产品化:从设计作品到品牌资产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Logo 不再仅仅是视觉设计作品,而是企业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矢量 Logo 的技术优势在于其具备无限缩放的特性,这意味着它可以轻松适应各种媒介和应用场景,从巨幅广告牌到精致的社交媒体图标,从高端产品包装到日常办公用品,矢量 Logo 始终保持清晰度和视觉一致性。这种特性对于企业在多渠道品牌推广和品牌资产沉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从产品角度出发,矢量 Logo 的应用贯穿于品牌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在品牌初创阶段,它帮助企业快速建立视觉识别系统,为品牌传播奠定基础;在品牌成长期,它在各类营销活动中强化品牌认知;而在品牌成熟阶段,矢量 Logo 成为企业品牌形象的核心符号,承载着品牌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传统设计与 AI 生成:两种解决方案的产品逻辑 传统 Logo 设计可以看作是一种 “定制化高端产品”,它以专业设计师为核心生产力,通过深度沟通、创意构思、反复修改等环节,为客户提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 Logo 设计。适合对品牌视觉形象有极高要求的大型企业或高端品牌,其产品价值体现在对品牌理念的深度挖掘和独特创意的呈现上。 AI Logo 生成工具则代表了一种 “标准化高效产品”。以智能算法和海量模板素材库为技术支撑,通过用户输入简单信息快速生成多种 Logo 方案。核心价值在于快速满足用户的基础设计需求,尤其适合预算有限、对设计效率要求较高的小微企业、创业者和个人项目。AI 工具通过降低设计门槛,让更多用户能够轻松获取专业级的 Logo 设计,推动了品牌设计的普惠化发展。 在实际市场中,这两类产品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预算和品牌定位需求,灵活选择适合的设计解决方案。 ## 三、AI Logo 生成工具的产品生态与用户体验 ### Turbologo:简约高效,主打快速交付的产品逻辑 Turbologo 的产品设计聚焦于 “快速” 和 “便捷” 两大核心价值。其操作流程极为简化:用户选择行业、输入品牌名称、挑选参考图标后,系统通过智能算法迅速生成多个 Logo 方案,并支持矢量 SVG 格式下载。这一产品逻辑完美契合初创企业和自由职业者的需求场景。 例如,一位刚刚注册公司的自由职业者,急需一个专业 Logo 用于个人网站和社交媒体推广。使用 Turbologo,他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生成高质量 Logo,快速投入品牌建设。这种快速交付能力,使得 Turbologo 在品牌设计的初期阶段成为许多用户的首选工具。 ### Logo Diffusion:风格多元,满足个性化审美需求的产品策略 Logo Diffusion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支持 45 + 种设计风格,为用户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这种产品策略体现了对用户个性化审美需求的深刻洞察。 以一家新兴的创意工作室为例,他们希望品牌 Logo 能够彰显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目标客户群体。Logo Diffusion 的多样化风格模板使他们能够轻松尝试不同设计方向,直至找到最契合品牌定位的 Logo。这种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使得 Logo Diffusion 在创意产业和追求品牌差异化的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 燕雀光年:一站式服务,构建品牌设计生态系统的产品思维 燕雀光年从产品生态的角度出发,打造了一个基于 AI 的一站式品牌设计平台。它不仅提供 Logo 设计功能,还涵盖了多种创作模式和在线编辑工具,支持用户深度参与设计过程。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完成从 Logo 创意构思到最终设计的全流程。燕雀光年提供完整商用授权,解决了版权问题,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省心的品牌设计服务。 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提高了品牌设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尤其适合资源有限的初创企业和个体商户。 ### Looka:专业模板与易用性结合的产品定位 Looka 的产品定位聚焦于 “专业” 和 “易用”。其庞大的设计模板库由专业设计师打造,融合了流行设计趋势和经典元素,确保生成的 Logo 具备高质量和独特性。同时,简洁易用的界面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使得非专业设计师也能快速上手。 以一家小型电商企业为例,他们需要一个专业且具有吸引力的 Logo 用于品牌推广。使用 Looka,他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模板,输入品牌信息,轻松生成满意的 Logo。 Looka 提供多种文件格式下载和配套的品牌套件,帮助企业实现品牌视觉资产的系统化管理。这种专业模板与易用性结合的产品定位,使得 Looka 在中小型企业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用户接受度。 ### SologoAI:精准匹配需求,灵活调整的产品优势 SologoAI 的产品优势在于其对用户需求的精准解读和快速响应。它通过智能算法对用户输入的品牌名称、口号、设计用途和 Logo 元素等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生成多个贴合用户需求的 Logo 方案。这种精准匹配需求的能力,体现了 AI 技术在品牌设计领域的应用价值。 ### AILogoCreator:高效率与个性化并重的产品理念 AILogoCreator 的产品理念是 “高效” 和 “个性化” 并重。它能够在 60 秒内生成一系列个性化的 Logo 方案,同时提供在线编辑功能,让用户能够轻松调整 Logo 的细节。这种产品理念满足了用户对设计效率和个性化定制的双重需求。 对于一家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来说,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多个新项目设计独特的 Logo。AILogoCreator 的高效生成能力和个性化编辑功能使他们能够迅速完成设计任务,为项目推广节省时间。 此外,其支持的多种矢量格式下载,确保了 Logo 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高质量呈现,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 四、AI Logo 生成工具的市场前景与产品演进 从市场趋势来看,AI Logo 生成工具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工具在设计智能化、创意个性化和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将实现持续演进。 未来,AI Logo 生成工具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智能推荐等技术,进一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操作难度。同时,它们将与更多设计软件、营销平台进行深度整合,构建更完整的产品生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品牌设计和推广解决方案。 作为产品经理,我坚信 AI Logo 生成工具在品牌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它们不仅降低了品牌设计的门槛,提高了设计效率,更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创意视角和品牌发展机遇。无论是初创品牌还是成熟企业,这些工具都能够为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品牌视觉创新迈向更高层次。 在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选择合适的 Logo 设计工具,就是选择一种高效、可持续的品牌发展策略。希望这些 AI Logo 生成工具能够为更多企业和创作者带来价值,助力品牌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本文由 @AI扫地僧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安全护航计划”于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生态建设专题论坛重磅发布第三期《数字安全护航技术能力全景图》。**梆梆安全凭借卓越实力连续三期登榜,入选12大类48项细分领域,实现移动安全赛道全领域覆盖**。公司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产品升级,充分印证在网络安全领域的行业标杆地位与智能安全实力。  本期全景图征集经中国信通院数字安全护航计划专家库严格评审,旨在客观反映我国数字安全产业链全貌与发展水平,为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产业界技术布局、建设方能力选型提供权威、清晰、实用的参考坐标。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网络安全变革的核心引擎,也是梆梆安全打造新一代安全体系的战略支点。公司在移动安全、安全靶场等关键领域,创新性地应用AI技术并实现成果落地,将AI大模型能力深度整合至产品矩阵,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梆梆安全入选结果** **移动安全**:移动终端管理、移动应用安全、移动业务安全、SDK安全、移动威胁防御 **物联网安全**:车联网安全、其他物联网安全 **数据安全**:数据脱敏、数据防泄露、数据分级分类、数据安全治理服务、数据安全评估和检查、个人信息保护 **软件供应链安全**:开发安全生命周期(SDL)、源代码安全、交互式安全测试、静态安全测试、动态/模糊安全测试、软件成分分析 **应用与业务安全**:API安全、应用安全监测、内容安全、欺诈检测和识别、抗BOT、支付安全、运行时应用程序自我保护(RASP) **计算机环境安全**:漏洞检测与管理、恶意软件防护 **数字安全服务**:安全合规、安全咨询与规划、安全运维与托管服务、安全意识与培训、渗透测试/众测、攻防演练、应急响应与重保服务、演练保障、社会工程学与反钓鱼、技术人才培训 **安全管理与运营**:安全监管态势感知、安全运营态势感知、安全响应自动化(SOAR)、脆弱性评估与管理 **安全支撑技术与体系**:威胁情报、安全靶场 **密码技术与应用**:加解密、密钥管理 **网络与通信安全**:通信传输安全 **信创安全**:信创态势感知平台 **移动安全**      **物联网安全**   **数据安全**       **软件供应链安全**       **应用与业务安全**        **计算机环境安全**   **数字安全服务**           **安全管理与运营**     **安全支撑技术与体系**   **密码技术与应用**   **网络与通信安全**  **信创安全**  展望未来,梆梆安全将持续引领网络安全创新,依托AI大模型赋能的突破性产品成果, 为金融、政务、车联网、互联网、交通、智能制造等关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防护体系,以更高效、更精准的安全能力护航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blockquote><p>近年来,直播的崛起为新零售拓展了销售渠道、提升了产品展示效果、降低了营销成本,并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本文围绕这些方面,探讨新零售的发展与盒马的创新实践。</p> </blockquote>  最近闲来刷手机,刷到了盒马的招聘公告,其中有几个思考题挺有意思,准备写来与诸君探讨。 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新零售发展趋势?盒马在哪些方面提现了行业的创新? 近年来直播行业的崛起,为新零售行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契机。 首先,直播行业的发展为新零售拓展了销售渠道,打破了传统线下门店的时空限制,商家通过直播可以直接向全国各地甚至全球消费者展示和销售产品,极大扩展了市场范围,增加了销售机会。如抖音电商等平台,过去一年直播带动商家销量同比增长 57%,大批新商家通过直播间创业、转型,开辟增长新路径。 其次,有效的直播给提升了产品的展示效果,直播能更生动、详细地介绍产品特点、使用方法等,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提高购买意愿。对于一些个性化产品,直播电商还能更高效地帮助商家精准识别和发现潜在顾客群体,并更精准地推送广告。 接着,直播降低了产品的营销成本,直播及短视频电商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商家市场调查、宣传与传播品牌、推介产品等方面的成本,为企业创造和培育新品牌提供了低成本且更有效的方式。 最后,促进线上线下的融合,直播可以为线下门店引流,引导消费者到线下体验和购买产品,同时线下门店也可以为直播提供真实的场景和体验支持,促进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推动新零售模式的发展。例如,一些品牌通过直播宣传线下活动,吸引消费者到店参与。 可能很多人觉得互联网的发展阻塞了线下店铺的发展,但其实细细想来,如若做好如下几点,新零售行业将大有发展: - 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入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商品的精准推荐以及库存的精准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如通过智能货架、自助结算等技术,优化购物流程。 - 线上线下一体化:打破线上线下界限,实现全渠道融合。消费者可以在网上浏览商品、下单,然后选择到实体店自提或体验服务,也可以在实体店体验后在线上购买,享受送货上门服务。 - 体验经济兴起:消费者不再仅关注商品本身,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新零售会通过打造场景化、沉浸式购物环境,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如设置餐饮区、亲子体验区等。 - 供应链优化:借助先进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可追溯和协同化,提高商品供应的稳定性和时效性,降低成本,保证商品的品质和新鲜度。 -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受重视: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促使新零售企业在商品采购、包装、物流等环节注重环保,推广绿色产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近几年盒马发展好像因为某些原因,发展受阻,但不嘚不提一句,盒马在新零售发展中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首先,盒马做到了了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智慧收银系统效率高,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降低排队时长36%;创新智慧价签系统,提示商品新鲜度,展示热销排行榜,实现全国门店统一管理;打造全自动物流,商品从仓库到门店的双向循环由悬挂链和输送线传送,线上下单到装箱仅需10分钟。 其次,盒马做到了线上线下融合:盒马鲜生既是超市又是餐厅,消费者可现场购买生鲜产品并当场享用店内制作的美食,同时支持线上订单配送,3公里内半小时送达。 第三、孵化多种新业态,如盒马X会员店、盒马Premier、盒马奥莱、盒马NB等,分别服务于社区、CBD商圈、郊镇、即配等多种场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第四、提升用户体验:商品实现独立包装,购物便捷省心。通过全球供应链确保食材新鲜度和品质,提供优质商品。餐饮功能集成在线下门店,消费者购物同时能品尝美味佳肴,还不断改善门店环境,让购物更舒适。 第五、供应链管理:建设上海供应链运营中心,集农产品加工、成品食材研发、半成品冷冻储藏、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配送为一体,提升供应链效率和商品品质。打造“鲜果 + 奶油 + 生产工厂”的完整供应链,为草莓盒子蛋糕开辟草莓种植基地,保证产品品质稳定。 第六、拓展市场与创新:加快海外拓展步伐,针对全球发达国家零售行业线上销售占比较低的现状,利用自身业态和技术能力优势,将“盒马村”模式推广到国外,让越南榴莲、非洲卢旺达辣椒等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不断探索全品牌、全渠道、全业态发展,如做强精品超市业态,拓展零售折扣业态,提升盒马奥莱开店速度,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本文由 @ruiqianyu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全球化商业中,邮件不仅是日常沟通工具,更是企业的 “数字生命线”,订单确认、合同往来等关键信息的投递稳定性与安全性,直接关联业务成败、国际信誉乃至数据安全。。 7 月 10 日微软 Exchange Online 全球故障(事件编号 EX1112414)便是警示 —— 这场持续 11 小时以上的故障,让**北美、欧洲、亚太等**多地超2100名用户受影响,**62%无法登录,33% 服务器连接错误**,不少企业因邮件延迟错失合作窗口,直接造成业务损失。  除此类系统故障,企业跨境通邮还常遇**投递失败、退信、延迟、钓鱼攻击等**问题,导致其国际业务频繁 “卡壳”。对此,拥有26年技术积累的** CACTER 邮件安全海外中继服务**,可针对性破解痛点,为企业打造 **“零障碍” 跨境通信通道,全力保障邮件安全、稳定、高效送达全球**。 **海外通邮的4大核心难题** 深入分析企业跨境通信困境,CACTER 技术团队总结出 4 大核心难题——这些看似 “小问题”,实则可能成为国际业务推进的 “隐形绊脚石”::  **CACTER邮件安全海外中继的「四重智能防护网」** 面对以上这些难题,CACTER 邮件安全海外中继以 “智能 + 安全 + 高效” 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球的通信保障体系,通过 “四重智能防护网” 为企业扫清障碍: **全球节点覆盖,解决跨境通邮 “链路堵”** CACTER海外服务平台遍布亚洲、美洲、欧洲等几大洲,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比如**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新加坡,香港等**部署了多台海外中继服务器,智能选择最优收件和发件的中继节点,保证海外邮件收发顺畅。安全海外中继支持为**Coremail、Exchange、O365、Gmail、IBM Domino、lotus notes等****系统**提供全球通邮服务,无需额外部署服务,在原系统设置成功即可马上生效。  **智能技术引擎,提升跨境投递 “时效性”** **·智能DNS匹配接收**:通过智能DNS策略解析,根据发件来源实时锁定响应最快的海外中继节点,再经国内中继服务器无缝转接至企业邮箱系统。让海外邮件从抵达节点到进入收件箱的耗时大幅缩短,实现 “即到即收” 的高效体验。 **·SDN服务智能轮询投递**:通过智能SDN策略解析,能对所有的邮件进行归类分道,根据邮件特征智能化分配投递通道,配合全球服务器的动态轮询机制,确保每封邮件都能避开拥堵链路,始终保持稳定投递状态,让全球通邮像同城通信一样可靠。   **多维安全屏障,解决境外威胁 “防御弱”** CACTER自研CAC邮件云反垃圾引擎,与国内外知名反病毒厂商联手,打造海外邮件接收安全检测云平台,内嵌**反垃圾、反钓鱼、反病毒,防伪造,敏感过滤**等安全能力。可针对性检测海外恶意邮件,并对敏感信息邮件和恶意邮件攻击进行拦截,确保邮件系统远离境外威胁。  **便捷管理赋能,降低运维工作 “复杂度”** CACTER 安全海外中继支持邮箱管理员通过邮件管理云平台,直观掌握海外邮件的接收与投递情况,并对异常收发信进行监控。通过直观的统计报表和详细日志,能快速定位问题根源;隔离区功能让可疑邮件的处理更灵活,管理员可随时查看、释放或拦截相关邮件。整个操作流程简洁高效,让邮件系统的运维工作从繁琐变得轻松,大幅**减少人工介入的时间成本**。 **26 年深耕,案例见证实力** 作为国内领先的邮件安全解决商,CACTER已成功助力金融、高校、互联网、医药、物流能源等企业实现海外邮件畅通无阻。无论是跨国业务高频往来的行业巨头,还是刚迈出国际化步伐的新锐企业,CACTER的安全海外中继服务都已成为他们的“全球通信护航者”。 从解决一封邮件的延迟,到守护企业的全球信誉,CACTER 邮件安全海外中继始终以技术实力为支撑,用成熟经验作保障。在全球化浪潮中,它不仅是企业跨境通信的 “稳定器”,更是打通全球业务脉络的 “助推器”—— 选择 CACTER,让每一封邮件都成为企业出海的 “信任名片”。
 来自伊斯坦布尔的独立开发团队「Tale Era互动娱乐」今日正式宣布,备受期待的快节奏Roguelike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天国射爆王》抢先体验版将于2025年7月30日登陆Steam。准备好加入圣殿骑士团,亲身体验激烈战斗,踏上一场史诗般的征程,对抗代表七宗罪的强大恶魔。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天国射爆王》是一款快节奏Roguelite动作射击游戏,背景设定在一个带有讽刺风格的地狱世界。你将加入圣殿骑士团,从代表七宗罪的恶魔领主手中夺回七件上古圣物。选择你的英雄,打造你的风格,在混乱、罪恶与地狱烈焰中一路冲杀!  Tale Era互动娱乐的首席执行官埃尔汉·塔什津(Erhan Taskin)表示:「在Tale Era互动娱乐,我们热衷于打造那些出人意料、带劲、个性十足的游戏。《天国射爆王》是我们经过数月的测试、失败和欢笑,最终找到正确方向的成果。通过抢先体验版我们希望让玩家们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与我们一起打磨出这款游戏的最终形态。」   主要特色包含: - Roguelite机制:程序生成的关卡、逐步提升的难度以及随机掉落的战利品。 - 动态战斗:基于房间的关卡挑战与遭遇战,考验玩家的反应速度与战术思维。 - 创新玩法元素:强大的升级系统、多样的元素技能以及丰富的环境互动,融合独特画风与怪诞幽默的表现手法。 - 持续成长系统:通过名为「圣殿」的中央据点不断升级与进化。
金融行业是网络攻击的 “重灾区”,邮件系统更是黑客觊觎的 “黄金入口”。随着《数据安全法》《金融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等政策相继落地,金融机构对邮件安全的合规性与防护力提出了双重高要求。 作为经证监会批准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某证券金融机构同样面临着这一挑战 —— 其日常依赖的 Exchange 邮件系统承载着大量敏感业务信息,亟需在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满足合规要求。  **客户背景及需求** 某证券金融机构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负责场外证券业务监测、交易报告库建设及行业数据服务,其业务涵盖衍生品、债券交易等高风险领域。随着业务量增长,Exchange邮箱系统面临严峻挑战: **·合规压力**:需满足证监会、FSB(金融稳定理事会)对交易数据留存与安全审计的硬性要求; **·威胁升级**:钓鱼邮件、垃圾邮件、病毒附件等攻击频发,传统网关难以识别域内伪装邮件; **·效率瓶颈**:安全策略需灵活适配业务场景,但Exchange原生功能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核心诉求:在零业务干扰前提下,为Exchange系统叠加智能防护层,实现**“合规+安全+效率”**三重升级。 **平滑无感对接,效果全面提升** **Exchange&CACTER邮件安全网关解决方案** 经过综合评估,某证券金融机构最终选择了CACTER 邮件安全网关为Exchange邮件系统安全加码,这一组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针对金融行业业务特性与安全需求的深度适配,具体功效体现在: **无缝兼容,保障业务连续性**:CACTER 邮件安全网关可与 **Exchange 系统(包括Coremail、O365、飞书企邮等主流邮件系统)深度对接,整个替换过程平滑过渡**,未对该机构的日常业务(如场外交易报告传递、监管沟通邮件发送等)造成任何干扰,确保关键业务不中断。 **智能拦截,精准抵御威胁**:**依托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平台 NERVE2.0**,CACTER 能对各类恶意邮件进行全面检测 —— 无论是伪装成 "监管通知" 的钓鱼邮件,还是暗藏病毒的业务附件,亦或是针对金融数据的 BEC 诈骗邮件,均能实现精准拦截,反垃圾准确率高达 99.8%,为敏感业务信息筑起第一道防线。 **域内防护,聚焦内部风险**:针对金融机构内部通信的特殊性,CACTER 的独家域内发信检测模型可高效拦截域内异常发信行为,例如伪造内部账号发送的钓鱼邮件、批量传播的垃圾信息等。同时支持自定义域内邮件处置策略,全量记录检测日志,为场外业务监测、监管报告留存等场景提供详细的安全数据支持,**既满足合规要求,又实现了风险的可追溯**。   **操作便捷,降低管理成本**:**简单易上手**的操作界面,让该机构的安全团队能快速掌握系统管理方法,无需投入大量精力学习复杂技术,大幅提升了安全运维效率。 **客户证言与成效** “CACTER邮件安全网关的部署几乎‘无感’,但效果立竿见影——钓鱼邮件拦截率大幅提升,且未影响日常业务流转。其域内检测功能尤其符合我们金融日常需求,团队的专业响应速度也让我们感到很安心。” ——某证券金融机构信息安全负责人 基于对防护效果与服务质量的高度认可,某证券金融机构信息安全负责人为 CACTER 邮件安全网关打出了满分 10 分的评价。 CACTER邮件安全网关凭借与Exchange系统的无缝兼容、金融级防护能力及合规追溯功能,在实战中验证了防护价值。某证券金融机构的选择体现了CACTER"业务连续性"和"监管合规性"的双重保障。对于使用Exchange系统和面对金融合规挑战的金融企业CACTER不仅是技术"安全屏障",更是业务"守护者",助力企业筑牢通信安全防线。
7月18日下午消息,小米今日宣布,小米深圳总部大厦启用。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总办主任刘伟等高管出席了仪式。 据悉,2017年,小米初到深圳;2020年,小米深圳科技大厦奠基动工;2025年,小米深圳总部启用。今天的仪式上,卢伟冰讲到:小米深圳总部园区启用是小米发展历程中一个值得铭记的重要时刻。2019年小米搬入海淀新园区,结束了9年“北漂”,今天,经过5年努力,南下的小米团队也终于在深圳有了自己的家园。这些年,小米同事们共同努力,见证并创造了小米在深圳这5年的发展奇迹。感谢大家为这座新园区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我们小米人也真正成为了有“家”的深圳人。 刘伟表示:每一次访问小米深圳总部,都能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蓬勃的创新活力,体验到“深圳速度”的魅力,也见证小米在深圳迅速成长。今天尤为特别,我们迎来了小米深圳新园区的正式启用,标志着2000多名小米同事事业新征程的起点,更是小米区域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悉,卢伟冰等高管还与现场小米员工齐饮小米粥,这一环节也是对小米创业初期十人同饮小米粥的致敬。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76.htm)
英特尔将推出针对入门级市场的Wildcat Lake CPU ,以替代其 Alder Lake-N 系列。Wildcat Lake 系列将与 Panther Lake CPU 一同发布,并且在架构层面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Panther Lake 将面向主流和高端 SKU,而 Wildcat Lake 将主要针对入门级移动平台。  Panther Lake 和 Wildcat Lake 的三个关键相同点是 Cougar Cove P 核心、Darkmont E 核心和 Xe3 “Celestial” 图形架构。[此前信息显示](https://wccftech.com/new-leaks-intel-arrow-lake-refresh-nova-lake-desktop-cpus-up-to-52-cores-panther-lake-up-to-180-tops/),Wildcat Lake CPU 将采用 2 个 P 核心、4 个 LP-E 核心和 2 个 Xe3 核心的组合。 该芯片将配备 Thunderbolt 4 接口,支持 LPDDR5X/DDR5,并提供高达 40 TOPS 的 AI 性能(CPU 4 TOPS、GPU 18 TOPS 和 NPU 18 TOPS)。这些 CPU 将采用 BGA 1516 封装,因此比 Panther Lake-H SKU(BGA 2540 TOPS)更小巧、更经济。 根据英特尔 Wildcat Lake 的新型号,该系列产品将不支持光线追踪。考虑到只有 2 个 Xe3 核心和 2 个 RT 单元,因此排除光线追踪支持是合理的。该芯片将包含 XMX 核心,这意味着将内置某种形式的 XeSS 支持,但这些 XMX 核心是否足够,只有测试后才能揭晓。 由于英特尔的 Wildcat Lake CPU 是 Alder Lake-N 和 Twin Lake 的继任者,它们将出现在各种入门级和经济型设计中。我们还将看到这些芯片大量应用于 Mini PC 和一些手持设备。这些芯片的 TDP 可能在 10W 以下。随着发布日期的临近,预计官方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更多关于 Wildcat Lake 的信息。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74.htm)
时隔4年多,华为重回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榜首。IDC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减少4%,降至6900万部。时隔6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从各厂商来看,**华为以1250万部的出货量位居第一。自美国政府的制裁影响其智能手机生产、销售陷入低迷以来,4年多来重回首位。** IDC指出,“品牌的强力宣传和有效的出货政策奏效”。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8/250b2b35-9b06-416e-bd99-dda697ecb546.png) **vivo和OPPO紧随其后,排在第4位的是小米。小米的出货量增长3.4%,是排名TOP 5厂商中唯一增加的。** 在节约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小米以擅长的低价产品为核心,“受到重视价格的消费者的支持”,IDC称。 苹果排在第5位,受到中国企业挤压的状况仍在持续。苹果把iPhone16、iPhone16 Pro的价格下调至政府补贴的对象范围之内,缩小了出货量的降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市场TOP5排名中已经看不到荣耀的身影。尽管进入2025年其产品发布密集,但在华为强势回归之后,荣耀急需向市场证明自身产品特色,撕掉以往“华为替代品”的标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72.htm)
Accelerating permitting for data centers required to train AI models and speeding up energy production for those data centers is also a focus of the upcoming orders.
**一款5块钱的大瓶汽水,却吸引国际巨头可口可乐、PE巨头KKR和资本市场接连“围观”。**近日,国民汽水“大窑”背后公司大窑嘉宾饮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案再获新进展。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25年6月30日-7月6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中显示,美国KKR公司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股权案已于2025年7月4日办结。 此次涉及共85%股权,在交易完成后,KKR将间接取得对目标公司的单独控制权。 有媒体报道称,“远景国际的董事名为‘WANG,QINGDONG’,和大窑汽水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庆东的拼音拼写相同。” 此前也有多家媒体称,KKR将收购大窑汽水的85%股份,大窑创始人可能会保留少数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大窑饮品旗下核心产品大窑嘉宾汽水,是老牌国产汽水的代表、烧烤摊餐桌上的常客。** 起初,大窑产品主要在内蒙古地区销售,**2022年,品牌签约吴京代言,并在商场、地铁站、高铁站等多渠道加大广告投放,大窑汽水开始走向全国各地。**  数据显示,在2023年12月至2024年11月期间,国内有糖汽水前三名分别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大窑,前三名市场份额合计达到92.87%。 对于收购事件,大窑方面则表示,目前经营团队稳定,公司业务有序开展。 未来一切决策都将围绕品牌长远发展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全国化及年轻化战略不会有任何变化。 但事实上,大窑从2023年起就不断有被收购或将上市的消息传出。 2023年10月,大窑传出将被可口可乐收购,公司回应不予置评,之后不了了之。 2024年7月,大窑再传被维维股份收购,维维股份回应该消息不实。 2025年2月,大窑被传出IPO的消息,后又被公司否认。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70.htm)
最近,现代汽车在首尔的总部附近被发现有多辆小米SU7停在研究所里,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据知情人士透露,现代汽车已经正式申请并获得了小米SU7的临时运行许可,目的是为了研发。** **这些车被停放在现代汽车南阳研究所,看起来像是在进行某种研究。** 现代汽车集团执行董事长郑义宣之前就表示,现代汽车需要保持竞争力,不仅要应对特斯拉,还要应对来自中国的新兴竞争者。 为了保持竞争力,现代汽车在2024年的总投资同比增长了19%,达到了24.3万亿韩元(约合175亿美元),其中近一半的资金被分配用于研发。 **这些研发活动可能包括全球车辆对标研究、自动驾驶技术以及信息娱乐系统等。** 有分析师认为,现代汽车可能正在研究小米的澎湃OS系统,并且可能会完善自家将于2026年推出的Pleos Connect系统。 这表明现代汽车正在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技术,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18/236ba5ce-dc79-4410-94d3-4ce994781b5e.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3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