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在其Microsoft 365 路线图网站发布了有关添加 Adobe PDF 渲染引擎的新细节。微软于2023 年 3 月首次开始向消费者推出这些产品。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1/1222/9c3835ed8bd90bf.webp) 该条目于昨天添加,该公司表示,新引擎将于 2025 年 10 月开始全面推出,巧合的是,这可能与Windows 10和旧版 Office(2015 和 2019)的支持终止时间大致相同。微软写道: <blockquote><p>内置 Adobe 引擎支持的 PDF 阅读器</p><p>微软Edge 将推出内置 PDF 阅读器的新版本,该阅读器由 Adobe 的 PDF 渲染引擎提供支持。新的 PDF 阅读器确保功能不受影响,并提供增强的 PDF 体验。这种体验包括更丰富的渲染、更强大的性能、强大的 PDF 处理安全性以及更高的可访问性。</p></blockquote> 该公司还在 2025 年 2 月更新了有关该功能的博客文章,其中包含了这一新信息,尽管微软似乎最初计划于 2025 年 9 月全面推出,但现在已推迟一个月至 10 月。 <blockquote><p>更新:为了确保质量驱动的部署,将 Adobe Acrobat PDF 引擎嵌入到浏览器 PDF 阅读器的计划已移至 2025 年 9月。Microsoft Edge 内置 PDF 阅读器将于 2026 年初被移除。</p></blockquote> 以下是之前版本的博客文章,描述了 Edge 旧版内置 PDF 解决方案的推出和移除。微软此前曾表示后者将在2025 年初发生: <blockquote><p>通过支持微软Edge 内置 PDF 阅读器搭载 Adobe Acrobat PDF 引擎,为用户带来独特的 PDF 体验,包括更高的保真度(可实现更精准的色彩和图形)、更强大的性能、强大的 PDF 处理安全性以及更强大的可访问性(包括更出色的文本选择和朗读旁白)。这些功能将继续免费提供。</p><p>微软的消费者(和非托管)用户Edge 将立即生效。这项更新将逐步推广至拥有托管设备的组织,以便用户有时间测试更新后的体验并完成迁移。此次推广将遵循以质量为导向的方法,因此里程碑日期可能会随着我们收到测试反馈而调整……最终,微软的旧版引擎Edge PDF 解决方案计划于 2025 年移除(具体日期将尽快更新)。(更新日期:2024 年 8 月 8 日)</p></blockquote> 这是更新后的[版本](https://techcommunity.microsoft.com/blog/microsoftedgeinsider/microsoft-edge-and-adobe-partner-to-improve-the-pdf-experience/3733481): <blockquote><p>微软的遗留引擎Edge PDF 解决方案计划于 2026 年初移除。(更新日期:2025 年 2 月 25 日)</p></blockquote> 您可以查看位于[此处的](https://www.microsoft.com/en-in/microsoft-365/roadmap?id=489231)条目489231 下,技术社区博客文章[位于此处](https://techcommunity.microsoft.com/blog/microsoftedgeinsider/microsoft-edge-and-adobe-partner-to-improve-the-pdf-experience/3733481)。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113/ae1b8714acd28e7.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46.htm)
RestofWorld报道,DeepSeek 的崛起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数十亿美元的国家资金,并加大了自主研发的力度。尽管中国科技巨头纷纷推出竞争性 AI 模型,但 DeepSeek 的成功也引发了初创公司之间的竞相利用其高性能开源技术构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206/d8d39c1df1e50cd.webp) 专家和投资者向世界其他地区表示,美国芯片禁令的扩大,加上DeepSeek的成功,推动了中国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更快创新,巩固了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这也迫使初创企业转向更实际的应用。 “DeepSeek 已经证明,即使受到出口管制限制,中国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也能开发出前沿模型,”投资人工智能的美国对冲基金 Interconnected Capital 的创始人 Kevin Xu 向世界其他地区表示。“它的成功也推动了更多初创公司致力于构建应用程序和服务,而不是浪费时间和资源去构建模型。” 根据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最新报告,中国去年生产的人工智能模型数量落后于美国,但其性能差距正在迅速缩小。然而,中国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美国扩大出口管制,限制其获取先进芯片。 DeepSeek声称已经使用不太先进的 NVIDIA 芯片训练了其 V3 基础模型(一种在海量数据集上训练并可适应各种任务的大型 AI 系统),成本仅为 600 万美元左右,而 OpenAI 的 GPT-4 模型则花费超过1 亿美元。 全球市场数据提供商 PitchBook 的分析师 Melanie Tng 表示,DeepSeek 的效率声明可能也会影响投资者对中国以外人工智能公司的态度。 她介绍说:“如果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构建高性能模型,那么这将对其他地方数十亿美元培训预算的可持续性构成挑战。” 中国投资者现在会对支持仍专注于基础模型的小型人工智能公司持谨慎态度,因为 DeepSeek 的技术使它们更难竞争。 少数公司将继续“认真”推进人工智能模型,“但大多数其他公司将专注于构建应用程序、服务和代理,”他说道。“这才是投资的流向。” 与此同时,专家表示,中国科技巨头正在推出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并投入数十亿美元进行研究,这预示着未来只有主要参与者才能在人工智能模型开发领域展开竞争。 投资研究平台 Tech Buzz China 的创始人马睿向世界其他地区表示,在基础研究方面,大型科技公司比小型竞争对手更具优势。 “这是因为,随着 DeepSeek 的成本降低,单纯通过出售模型访问权来盈利已经行不通了,”马说道,“其他公司都必须变得更像一家产品公司。” 甚至在 DeepSeek 出现之前,一些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就已开始响应投资者资助研究的兴趣。 北京风险投资家 Celia Chen 向世界其他地区表示,转向解决“现实问题”是一个明智之举。“中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不需要加入高调的基础设施军备竞赛,而是可以用构建大型模型所需成本的一小部分来测试和部署创意。” 然而,尽管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但该领域的风险投资资金依然低迷。 据数据提供商PitchBook称,今年第一季度,风险投资者在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包括语音识别和机器人控制)的144笔交易中投资了12亿美元。交易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 牛津中国政策实验室主任凯拉·布洛姆奎斯特 (Kayla Blomquist) 告诉世界其他地区,这可能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可以激励企业制造人工智能产品来赚钱。 “我注意到很多初创公司都非常专注于在这些基础模型(比如DeepSeek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布隆奎斯特说道。“这意味着,初创公司或许不需要像我们之前看到的那么巨额的投资和风险投资支持……这将在很多方面使人工智能更加普及。” Chen说:“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将人工智能与领域专业知识相结合,提供大型科技公司无法轻易复制的解决方案的公司,例如帮助提供更准确的医疗诊断或更快的业务工作流程的公司。这里正涌现出有意义的机遇——不仅对大公司而言,对大众市场创始人而言也是如此 。”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44.htm)
**当地时间4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NVIDIA H20、AMD MI308以及同类型的AI芯片,都增加了新的中国出口许可要求。美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strong>“美国商务部致力于执行特朗普的指示,维护我们的国家和经济安全。”</strong>**  **NVIDIA透露,美国政府已于4月9日通知他们,H20芯片需要许可才能出口中国,4月14日又进一步告知NVIDIA,这一规定将无限期实施。** 目前暂不清楚美国政府会颁发多少这种许可,但肯定不会多。 NVIDIA承认,H20出口中国遭到限制,预计将面临至少55亿美元的损失。 NVIDIA H20是出口中国最多的AI芯片,每个季度的销量增幅都超过50%,据信为NVIDIA贡献了上百亿美元的收入,而腾讯、字节等巨头都曾大批量采购。  **AMD MI308也是一款中国特供产品,但因为极为低调,而且销量不算很多,所以并不为人所知。** 它是AMD MI300系列的阉割版本,具体规格没有资料,预计仍有304个CU单元、192GB HBM3内存,同样阉割算力、带宽换和互联能力。 **此外,Intel也针对中国市场打造了Gaudi 2D/3D系列加速器,但必然也会被禁售。**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42.htm)
埃隆·马斯克曾说“创造新人类”是他的责任。如今,[《华尔街日报》的调查](https://www.wsj.com/politics/elon-musk-children-mothers-ashley-st-clair-grimes-dc7ba05c)显示,他可能拥有超过已知的14个孩子,有消息称实际数字可能远高于此。该报道还披露了马斯克如何对这些细节讳莫如深。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3/1218/9038803677b1b04.webp) 据报道,这一切的核心人物是长期的掮客贾里德·伯查尔 (Jared Birchall),他不仅管理马斯克的家族办公室,还负责马斯克日益壮大的家庭的后勤事务,包括起草保密协议和充当马斯克一些孩子的母亲的顾问。 例如,据报道,去年秋天,马斯克在保守派网红阿什利·圣克莱尔(Ashley St. Clair)生下儿子后,要求她签署一份限制性协议。协议内容是:1500万美元,外加每月10万美元,直到孩子21岁,以换取她保持沉默。但她拒绝了;她说,现在,随着每一次被认为是背叛,协议的条件越来越差。(她告诉《华尔街日报》,在《华尔街日报》联系马斯克就其文章发表评论后,马斯克的团队只给她寄了2万美元。) 至于伯查尔,她同时也是马斯克大脑植入公司 Neuralink 的[首席执行官,以及马斯克人工智能公司 xAI 的](https://www.bizjournals.com/sanjose/c/2024-silicon-valley-power-100/21814/jared-birchall-ceo-neuralink-corp.html)[合伙人](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xai-org-chart-employees-elon-musk-direct-reports-2025-3),管理马斯克的私人生活或许只是她的第三份全职工作。在与圣克莱尔的一次长达两小时的通话中,伯查尔告诉她,与马斯克走“法律途径”“总是,总是会给那位女士带来比原本更糟糕的结果”。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40.htm)
就在上个月,关于船舶巨头ABB的Dynafin推进系统被报道出来,现在,这项技术已经通过了独立测试,这也让我们首次得以一睹其实际系统。ABB 表示,Dynafin 概念的开发已超过十年,但大部分时间并未公开。该项目于 2023 年 5 月正式启动。据报道,该系统的设计灵感来自“鲸鱼尾巴的动态运动”,其特点是水平放置一个电动圆盘,圆盘内装有多个垂直叶片。  ABB 的全尺寸 Dynafin 推进概念采用主电动机驱动大型水平轮,该轮上有六个垂直叶片,每个叶片都有自己的电动机 每个叶片都配有独立的电动机,叶片和圆盘的联合运动可同时推动和操控搭载它们的船舶,“从而优化推力和定位精度”。ABB 认为,该系统“与传统推进装置相比,可大幅节省燃料,并显著降低船舶排放”。 [](https://newatlas.com/marine/abb-dynafin-propulsion-validated-efficiency/#gallery:1) 测试验证了 ABB Dynafin 在 18 节速度下可实现高达 81% 的全尺寸敞水效率。 该公司此前已在一艘客船和一艘游艇上评估了其技术,并已将其用于名为“电子掩体”(e-bunker)的浮动电池组。随着2026年商业发布窗口的临近,海事研究机构MARIN已在其位于荷兰的概念盆地(Concept Basin)测试设施中对该概念进行了测试。 “在MARIN,我们测量流体动力和力矩,并确定流体动力效率,”该研究所的党杰说道。全尺寸的Dynafin被安装在一个定制的测试台上,用于测量扭矩、转速和力,然后放入一个巨大的水箱中模拟开放水域。 [](https://newatlas.com/marine/abb-dynafin-propulsion-validated-efficiency/#gallery:2) 位于荷兰 Concept Basin 工厂的 ABB Dynafin 推进系统 MARIN 测试台 据称,对全尺寸 3 兆瓦推进装置进行的全面测试得出的结果是,在 18 节(33 公里/小时,21 英里/小时)的速度下运行时,敞水效率系数为 0.808。  ABB Dynafin 全球产品线经理 Janne Pohjalainen 表示:“ABB Dynafin 的核心在于极高的效率,此次模型规模测试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一个验证其性能的良好平台。我们的测试非常成功,结果完全符合我们对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的预期。” ABB还表示,MARIN的测试证实了该概念的市场成熟度,首批采用该技术的船舶可能包括客运渡轮、小型货船、近海支援船和游艇。初始机组的额定功率为1至4兆瓦。 <ps direction="vertical" indicator="1"></ps>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38.htm)
xAI 宣布新增一款名为“Grok Studio”的新工具,该工具允许用户创建和编辑文档及代码,甚至可以生成基本的浏览器游戏。该公司在其官方 X 账号的一篇文章中表示,该功能可供Grok.com上的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使用。 根据公告,在生成文档、代码、报告或游戏时,Grok Studio 会在单独的窗口中打开,允许用户实时与 Grok 协作创建或编辑内容。 生成代码时,聊天机器人会在“预览”选项卡中快速向用户展示其运行效果。HTML 代码片段可以运行 Python、C++、JavaScript、Typescript 和 Bash 脚本,也可以在此预览选项卡中查看。所有新项目都会在 Grok 回复的右侧打开。 此外,xAI[宣布](https://x.com/grok/status/1912362427037151382)Google Drive 与 Grok Studio 集成。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轻松地将文件从 Google Drive 附加到 Grok 提示中。Grok 能够处理报告或电子表格等文件。 OpenAI 此前曾于去年 10 月为 ChatGPT推出了一项类似的功能,名为“ Canvas ”,允许用户编写和编辑代码。与 Grok Studio 类似,OpenAI 的 Canvas 会在单独的窗口中打开当前项目,以便与 ChatGPT 进行协作编辑。然而, Anthropic率先为 Claude引入了名为“ Artifacts ”的此类工具。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36.htm)
近日有奔驰EQA车主发视频控诉称,自己的爱车在充电时无故自燃。从视频里可以看到,一台黑色的奔驰EQA正在一充电站里充电,**突然就从后轮底部开始冒出黑烟,随后黑烟渐浓,甚至将整辆车都给笼罩了起来**。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13844dbed9174bfaa14d5789bc206d2f.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df6e8a17639d4e76a93d7dee864f389f.png) 突然间剧烈的火焰就从底盘部分喷射了出来,**从开始冒烟算,此时仅仅过去了9秒时间,如果车里有人,怕是根本来不及撤离。** 烈火汹汹,很快就将整辆车给吞了进去,并散发出大量的黑烟,旁边一台正在充电车的司机见状,赶忙撤离了事发地,毕竟这些都是有毒有害气体,不慎吸入将危及自身安全。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cd91f6d59d314670a21d044c7cd09947.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9e76608819a24428b0156783c989af1d.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be42b6468c8f477e8422e7ce65015ade.png) 目前奔驰官方并未给出确切的回应,从消防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中可以看到,起火原因系车辆“电池热失控”。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feb13cf2-0702-44a0-9846-55cc28bd8cd9.png) EQA是典型的 “油改电” 车型,也就是在传统燃油车基础上稍作改动来容纳电池包。 **油改电车型普遍由于车身结构限制,导致电池散热、防护以及电池组之间的隔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用过程中电池容易因各种因素而磨损,增加了自燃风险。** 此外, EQA配备的是孚能科技提供的软包三元锂电芯,这种电池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设备需求,设计成各种形状和尺寸,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能够存储更多的电能,提高续航,在合理的使用和充电条件下循环寿命较长。 然而外壳相对较软,虽然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但在受到尖锐物体穿刺或较大外力挤压时,容易造成内部电芯的损坏,从而引发安全问题。 此外,与一些硬壳电池相比,软包电池的散热性能可能会稍差一些,**在高倍率充放电或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电池容易产生热量积聚,需要额外的散热措施来保证电池的正常工作温度**。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32.htm)
文生图领域权威的第三方榜单Artificial Analysis竞技场发布消息称,字节跳动Seed团队图像生成模型Seedream 3.0综合性能已追平文生图SOTA模型GPT-4o,稳定超越Recraft V3、Ideogram、Imagen 3、Midjourney V6.1等模型,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Seedream 3.0是字节近日发布的新一代文生图主力模型,目前已在即梦、豆包等平台全量开放。据Seedream 3.0技术报告,Seedream3.0是一个原生高分辨率、支持中英双语的图像生成基础模型,无需后处理即可实现 2K 分辨率图像直出,适配多比例场景,同时针对小字体高保真生成、多行文本排版等业界难题,模型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Seedream 3.0在3秒左右即可快速生成1K分辨率的高品质内容,相比之下,业界同类模型生成该分辨率内容的耗时基本在10秒以上,而此前文生图SOTA模型GPT-4o平均耗时为77秒。  图注:Seedream3.0 技术报告中评测结果 豆包大模型团队推文介绍称,Seedream3.0研发始于2024年末,通过调研设计师等群体的实际需求,团队不仅将图文匹配、结构、美感等行业共识性指标纳入攻坚方向,同时,也将挑战小字生成与复杂文本排版、2K高清直出、快速图片生成等难题作为核心目标。 针对2K分辨率、多尺寸图像直出能力实现,团队借助了Transformers 架构对变长输入序列的灵活处理能力,在从 512x512 到2048x2048 的多种分辨率和不同长宽比上混合训练,让模型实现不经过额外深加工的高清直出,同时也支持多种分辨率输出。 为支持快速生成高品质图像,模型采用自研推理加速算法,依靠一致性噪声预测,叠加重要时间步采样,最终实现对模型的无损加速。在保障图文匹配、美学质量、结构准确度等指标的前提下,Seedream 3.0 生成1K分辨率图像仅需 3 秒。  图注:Seedream3.0输出图像细节丰富,蝴蝶绒毛根根分明 Seedream3.0还大幅提升了小字体高保真生成、多行文本语义排版表现,满足设计师对海报设计的需求。团队在预训练阶段,引入跨模态旋转位置编码,补足传统方法模态特征对齐短板,进一步加强了文字渲染能力。  图注:Seedream3.0模型可完成小字生成、多行文本排版,并兼顾画面美感 据Seedream团队介绍,相比此前2.0版本,Seedream 3.0 在数据和RLHF阶段也使用了全新方案。团队采用缺陷感知的训练策略,使有效数据集扩充超过20%,同时设计了精准的美感描述维度,并进一步拓展RLHF奖励模型,使Seedream 3.0 具备多维度质量判别能力,综合性能大幅提升。  图注:Seedream3.0在美感等方面较2.0进一步提升 Seedream团队表示,“新模型在海报创作、生成效率、结构与美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在生成可用性、美感与结构、智能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据了解,未来,团队计划探索更高效的结构设计,包括构建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生成更快的文生图模型,并进一步拓展模型对世界知识的理解,赋予模型交织生成等能力。同时,团队也计划探索数据、模型量级、奖励模型等维度的Scaling现象,将认知积累应用于下一代模型中。 Seedream 3.0 技术报告:https://arxiv.org/abs/2504.11346 Seedream 3.0 官方网页:https://team.doubao.com/zh/tech/seedream3_0
<blockquote><p>Meta最近推出了其最新的AI模型系列Llama 4,声称在多模态功能和性能上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这一发布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p> </blockquote>  Meta 最近推出了其最新的 AI 模型系列 Llama 4,据称引入了多模态功能的进步和…  Meta 最近推出了其最新的 AI 模型系列**Llama 4**,据称引入了多模态功能和性能的进步。然而,结果不仅令人失望,而且完全是阴暗的。 **Meta 现在处于非常麻烦的水域(AI 对其存在至关重要)。**这在各个层面都有影响,第一次,哪个国家在开源 AI 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我认为,基于此,在一般的 AI 方面)。 Meta 令人失望的发布不仅对 Meta 的抱负来说是可怕的;**这是一个国家安全威胁**。 在一个充斥着使用难以理解的行话的虚假专家的世界里,第一性原理分析和人工智能通常不会放在一起。 Meta 花了异常长的时间(将近一年)才发布其 Llama 模型的新版本,**该模型系列曾被认为是开源 AI 的前沿**。 但根据 Llama 4 的结果,情况已不再如此。事实证明,他们永远不会交付一个好的模型,所以他们决定,嗯,做一个完全糟糕的交付,以至于: <blockquote><p>Meta 作为前沿实验室的日子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p></blockquote> 该版本模型包括两个模型,第三个模型仍在开发中: - **Llama 4 Scout**:该模型具有 170 亿个活动参数,使用 16 位专家,总计 1090 亿个参数。**据称,它拥有 1000 万个令牌的上下文窗口**,旨在在单个 NVIDIA H100 GPU 上高效运行。这意味着,至少从理论上讲,您可以在一个提示中向模型发送近 800 万个单词。 - **Llama 4 Maverick**:该模型也有 170 亿个活动参数,但雇佣了 128 名专家,累计参数总数达到 4000 亿个。它经过精心设计,在各种 AI 基准测试中优于 GPT-4o 和 Gemini 2.0 Flash 等模型,并且可以在单个 NVIDIA H100 DGX 服务器 (8xH100s) 上运行。 - **Llama 4 Behemoth**:目前仍在训练中,Behemoth 预计拥有 2880 亿个活动参数,总共大约**2 万**亿个参数。它的目标是在 STEM 基准测试中超越 GPT-4.5 和 Claude Sonnet 3.7 等模型,并被认为是教师模型(不是用来服务的,而是用来训练较小的模型)。 起初,根据最初公布的结果,您会认为这是今年最好的版本之一,因为: - Maverick 在 LMArena 上取得出色的成绩,LMArena 是世界上主要的“氛围评估”,由数千名不同的用户评判。 - 两个已发布的模型在几个流行的基准测试中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例如 GPQA Diamond(测试博士水平知识)。 - 它在一些编码基准测试中显示出非常强大的结果。 但是当真人开始玩这些模型时,事情变得奇怪和尴尬,**这些都是非常令人失望和有争议的委婉说法。** 自发布以来,Meta 一直面临指控通过向 LMArena 基准测试平台提交**明确针对对话性能优化的**Llama 4 Maverick 的实验版本来纵 AI 基准测试排名。 不过,关键**是他们没有透露这个实验版本的存在**,掩盖了它不是主要版本,而是一个旨在最大化基准测试结果的微调版本的事实。大多数模型都没有“基准测试调整”,**这为 Meta 的模型提供了明显的优势**。 通俗地说,他们发布了一个针对该基准测试优化的模型,但没有披露这一点以获得超大的结果,并使其看起来像 Llama 4 Maverick 是一个疯狂的好模型。 但指控远不止于此,**有些人指责 Meta 在测试集上进行训练**。这是你在 AI 中能得到的最接近重叛罪的。 但是为什么? 在训练模型时,您可以将可用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这样,您可以使用测试集来检查模型在训练集上训练期间是否学习了有意义的模式。 - 如果你的模型在训练数据中表现良好,但在测试数据中表现不佳,则它已经过度拟合到训练数据,也就是记住了它。这使得它在现实世界中毫无用处,因为它只能在与用于训练的数据相同的数据中正常工作,而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 相反,如果您的模型很好地“泛化”到测试数据中,则意味着该模型已经从训练数据中压缩了所需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应用于新的(分布内)数据,使其可用。 但为什么这在 AI 中如此重要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假设您训练一个模型来识别猫,并希望测试它是否真的检测到图像中的猫。 您为模型提供了一个训练集,其中只有黑色和棕,而没有橙,它们只出现在测试集中。如果您的模型了解猫是什么,它将了解到颜色并不能定义它是否是猫,并且应该“泛化”并将橙识别为猫,即使它从未见过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泛化”。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训练数据分布,对模型完全不公平,因为你应该在其中包含 orange cats。此外,这并不是训练和测试数据之间的纯粹随机分离,因为我们主动向模型隐藏了橙猫,这也是不好的做法,这只是为了证明我的观点。 因此,通过进行这种分离,您可以测试模型是简单地记住训练集(猫只能是黑色或棕色,因为它所看到的只是黑色或棕色),还是真正理解了可推广的模式(例如,所有猫都有四条腿、狭缝形的眼睛和一条尾巴)。因此,**我们在训练期间对模型隐藏了测试集,只在推理期间使用它来测试性能**。 相反,Meta 被指责在测试集上训练模型,这些测试集精确测试它是否真正泛化。 换句话说,用我们的类比来说,当测试集想看看 Meta 的模型理解猫也可以是橙色的时,**Meta 正在秘密地对橙进行训练以确保它确实如此**,但这并不能证明模型真的理解猫。 <blockquote><p>如果属实,这实际上是作弊,绝对是亵渎数据,对于一个被认为是——或者我应该说曾经是——前 5 名 AI 实验室的实验室来说,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p></blockquote> 该版本的亮点之一是这些模型在长上下文窗口下表现出色,据称 Llama 4 Scout 训练了 1000 万个token。通俗地说,您可以发送最多 800 万个单词的模型提示(作为参考,这几乎是整个哈利波特传奇)。 然而,当人们在处理 100k 个tokens的提示时测试模型的准确性时,这些提示比声称的限制小了 100 倍,**性能下降到 15%。** 由于上下文窗口的时间越长,模型性能就越下降,因此声称模型可以处理一百倍大的提示的说法是可笑的,老实说,这是 Meta 的另一个赤裸裸的谎言,因为模型的性能更早地崩溃了。 总而言之,在当前阶段,很难高估这些结果的可怕程度。由于所有其他竞争的 AI Labs 的内部模型与 Gemini 2.5 Pro 一样好或更好,**很明显 Meta 远远落后于曲线**。 由于 Llama 4 是 Meta 对这种架构的第一次尝试,很明显,该架构几乎是 DeepSeek v3 的复制品,更糟糕的是,它是最近的努力。这表明,当 DeepSeek 在几个月前发布 v3 时,** 它让 Meta 完全措手不及,并迫使他们放弃了以前版本的 Llama 4 并重新进行整个训练**。  总而言之 - Llama 模型是构建代理应用程序的基础(可以将其视为他们对 PyTorch 或 React 所做的)。Meta 工具是 AI 训练和网站开发的基础,使其能够影响行业的发展方向。例如,如果 Meta 正在开发专用硬件,它可以确保 PyTorch 开箱即用地支持它。 - Meta 利用开源创新循环,通过其社交应用为客户提供模型的改进版本。例如,Llama 3 为开源社区创建的特定任务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微调模型。由于 Meta 围绕 Llama 构建其 AI 战略,**它实际上是有人免费为它工作,并且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采用这些微调的模型**。 本文由 @来学习一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本篇文章有8700字,结合了舒泽过往4年多在几个不同行业下辖的私域业务管理和用户研究工作经验,因为本篇为非入门指导型(即工具、定位、标签设计、分层管理、运营节奏、数据分析、运营工作流......),而是从品牌+用户的全局视角看如何进行私域运营,所以更适合有一定私域实操经验的人阅读。</p> </blockquote>  ## 01·私域现状 **虽然大家做得都很差,也很焦虑。但私域没凉,从“真见顶”到“真突破”,舒泽8700字的4年实操经验总结让你重新了解私域、搭建私域、循环私域。** “私域做不动了”、“用户都不看群了”、“转化越来越差”… 这是舒泽在做品牌营销咨询诊断的时候,品牌方最常抱怨的几个私域痛点。 私域流量在舒泽看来,已经过去了之前的快速增长期和高速转化期。但依旧有很多品牌方仍觉得把人圈进微信群、企微通讯录,转化就来了。 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数据原地杵,拉新成本蹭蹭涨,用户来了不说话,没转化、没互动。做活动,求爷爷、告奶奶,还得再被薅羊毛。看我是经过多么痛的领悟,才能写出这首打油诗! 现在很多私域运营的老师们,高唱“私域红利见顶、私域已死”的论调,就是为了多卖课、多收费。 其实,在舒泽带了六七个品牌实操私域后,倒是觉得:流量见顶是真的!但是这个“顶”是纸老虎,需要品牌们“真突破”。真见顶的就是那些想捞一笔就走的,而长期品牌建设,私域大有可为。但“真突破”背后是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的结构性升级。只要你想明白,就还有机会。 对于用户运营,舒泽是半路出家,不是真的从这个模块开始入行,而是从品牌营销、品牌管理的视角来管理下辖这块业务几年的时间,所以这篇文章我不会给你们讲晦涩难懂的复杂概念,我们就从实操的角度来看:怎么搭建一套能让用户心甘情愿留下、互动、买单,甚至帮你吆喝的“用户流转生态系统”,让你的品牌增长循环起来。 Tips:用户流转是舒泽基于品牌营销全链路提炼总结的一套体系,在长期的品牌营销实操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近应用在私域模块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  ## 02·私域“病灶” **破除“私域凉了”的虚伪论调,关键是要找准私域为什么越来越难做的“病灶”。舒泽带你先理清这5大“病灶”:让人腻、让人烦、让人跑、让人累+老板的“0成本疯魔”。** **1.无论多新的群,套路还是一样老——用户腻了** 谁的微信没有几十甚至上百个群,小区的、水果店的、兴趣班的、爱好组的、砍价的、卖课的、变美的…..舒泽也翻看了微信里的47个群,都是内容同质化极其严重,然后动不动就刷屏轰炸。所以,你的群也是这样的话,又凭什么能让用户多看一眼呢? **2.韭菜意味明显,我就是为了组个群收割你——用户烦了** 很多品牌做私域,心里想得就一个字“卖”。很多时候,用户关系还没捂热乎呢,(更有甚者,连自己的产品教育都没做好)就想着疯狂推销。用户选择加你,可能是对你感兴趣,想要再了解一下,结果你上来就是收割三板斧,恨不得他掏空钱包。这种猴急的收割心态,是私域运营最大的问题,也是价值转化的最大卡点。 **3.群的价值单一,内容和利益点都太薄——用户跑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翻看了我和6个朋友所在的品牌社群,不乏一些大牌,但不出意料,绝大多数私域社群提供的价值太单一了(朋友圈也乏善可陈),基本就是新品发布、优惠信息。对用户的利益点刺激也是你帮我发条朋友圈、小红书,或者直接购买。(这些群甚至有些文案直接AI写的,连改都没改,还有些一看就是抄袭了别的品牌的……) 要明确,品牌私域一般情况下对用户现在的生活圈来说是外来者,所以你就必须要清楚你这个外来者能给人家提供什么。他想要的绝不是你现在给的这一套,他们想在生活圈子之外能不能认识点有趣的人,一起聊一些有趣的话题,甚至学点东西、解决点问题、找个乐子……你给的满足不了活跃背后的深层需求,人家凭什么要留下?我们可以想自己在什么社群最活跃,肯定不是这些广告促销群,哪怕有券。 **4.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运营太碎了——用户累了** 引流是引流、社群是社群、销售是销售、售后是售后……品牌方的各个部门各干各的,不仅数据是割裂的,体验也是断层的,拿我出现的亲身经历,还不止一个品牌:我找A,A让我去找C,社群也踢皮球? 今天搞个展会裂变活动拉几百个人进群,明天就没人管了。然后想起这个群,再发个新品预告、优惠广告。即使发了什么内容,前后也是很割裂,看得累……这种缺乏整体规划的碎片化运营,效率低不说,用户的体验也会特别差。 **5.老板们最大的“0成本疯魔”:招个实习生干私域,或让那个谁兼任一下;能不能不花钱干点啥活动是运营的能力** 醒醒吧!(此处应放刘晓燕老师的回家吧好不好表情包) 私域它是品牌和用户建立深度链接的专属空间,你要招待好你的用户,得花心思(内容)、花时间(互动)、花成本(工具、人力、福利),指望没什么投入甚至0投入就想产出,那就是在做梦! 老板,当你指望你的运营到处薅羊毛做活动的时候,就别介意你的用户来你这儿也是为了薅羊毛…… 所以,说到现在你还觉得是私域红利已经见顶还是私域已死了嘛?是之前各个品牌的那套旧思维旧玩法是错的,早该淘汰了!现在,我们需要用“用户流转生态思维”来进行私域运营。  ## 03·一个解决系统 **从“圈流量”到“养生态”,还记得舒泽之前的“造河—活水—养鱼—繁殖”的论述嘛?这不光是做品牌营销的精髓,更是做用户运营的精髓。** 先说什么是“**用户流转生态系统**”,这是根据**舒泽的品牌营销底层逻辑造河养鱼方法论+舒泽的品牌营销人群流转9A模型**衍生而来的。应用到用户研究、私域运营就是:不再把用户看成一个个孤立的流量数字,而是每一个用户自成流转体系,所有用户放在一起又是流转体系的一环,是一套既能自我繁衍、又能相互关联的用户流转生态系统。 基于此,你的任务就是搭建好这个生态场域(提供价值、营造环境),设计好流转路径(引导用户在不同阶段、场景中游走),最终能够让这个流转生态系统能够高效率、高价值运转,甚至不断壮大(用户留存、复购、口碑、拉新)。 想象一下:你已经不是在建一个“鱼缸”(流量池),而是在精心打造一个“河流”(用户生态)。 河里有各种鱼的食物养分(价值内容)、有不同鱼种(不同层级用户)、有食物链(转化路径)、还能自我繁殖(裂变增长)。 在这个用户流转生态系统里: 用户是核心,是你这个系统的价值所在,而不是运营燃料,运营动作要一切都围绕着用户转,满足他们相关适应需求是第一要务。 能提供的养分就是你给用户的价值(或者说你存在的意义,人家留在这里图什么),要产品好、服务棒、内容有用、互动有趣、要给情绪价值,让品牌和用户共同生长。 既然是流转体系,那么流动就是常态,用户的状态也是动态变化的(从了解到购买再到推荐……可以参考舒泽的品牌营销人群流转9A模型),所以你的运营策略也要随之动起来,引导他们顺畅地流转。 自循环是目标,这个自循环是指要让老用户持续的贡献价值,购买之外,什么社群活跃度、UGC产出、现实口碑等等等等,他们愿意为你的品牌循环贡献、甚至带来新用户,形成滚雪球效应。 相信经过舒泽的这段论述,你应该能搞懂什么是“用户流转生态系统”,这背后的本质是品牌的长期思维,了解了这些你就比那些在琢磨流量洼地的人领先了一个身位。  ## 04·三个底层逻辑 **将用户流转生态系统放在具体的用户价值、用户关系、用户体系里需要把握住这三个底层逻辑,才能有效打通。** **1.用户价值不应止于购买行为,而是应该激活多个维度价值** 舒泽按照品牌营销人群流转9A模型以及具体实操,将用户在流转链路的价值类型总结为:体验价值、消费价值、社交价值、内容价值、创新价值。 - 体验价值:用户探索品牌、体验品牌,这部分人往往能为品牌输出第一波口碑和产品/服务优化方向。 - 消费价值:用户实际购买了品牌产品/服务,为品牌的发展贡献营收支持。 - 社交价值:用户在品牌媒体矩阵、自媒体、线下圈层自发传播品牌正面信息,对品牌的营销和公关都起到了正面作用。 - 内容价值:用户不仅自发传播品牌正面信息,而且丰富的UGC内容形成品牌价值的一个独特符号。 - 创新价值:用户成为品牌产品/服务迭代的关键驱动力,这部分人往往是品牌的核心VIP、大佬粉丝。 根据舒泽的实操经验,这个模块一般需要两层递进: 首先是价值识别,建立多维度的价值评估体系,就是你的用户也好、会员也好,是按照哪几个维度的积分来评级,然后所占权重是多少,舒泽一般在品牌扩张期的配比是:体验价值0.1、消费价值0.2、社交价值0.3、内容价值0.3、创新价值0.1。 其次是价值显化和价值转化,设计更多元的互动场景,为用户构建贡献回报机制。这个模块对于很多品牌来说没有APP、小程序和一些需要付费的运营工具是受限的,但是企微或者一些运营软件会有一些管理工具可以完成这点,这个是与社群日常的活动、内容运营强相关的。 舒泽有一个建议:在做多元的互动场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在场景中不断深化品牌关键心智点,增强直接影响用户对于品牌的提及率。 还是那句话,想办法,总会解决(之前,我团队有一个社群运营的同学,用社群文字消息来构建这个,手动在excel上统计相关数据,效果很好,后期我也加大了预算配比),让你的老板看到基于用户维度价值能给品牌带来的价值提升和沉淀,有价值老板就会选择投入,你也就有更多的资源来推进这个事儿,要掌握一些汇报技巧。(先用基础的+竞品的让老板看到你的运营逻辑、运营形式、运营效果,增加资源后的效果预估。) **2. 以用户关系的渗入平衡短期效果和长期叙事,积累用户战略资产** 从长线的视角来关注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LTV),是很多人的疑问点:那我怎么能做到老板想要的短期效果? 其实,这个就还是回到我们为什么要把用户的行为分为那么多个流转节点(我的模型有9个节点)。舒泽认为可以通过对用户关系的流转渗透来平衡短期效果和长期叙事。 在过去多年的实操反馈中,用户关系的延展可以重点关注身份延展、场景与情感延展: - 身份延展:传统用户运营体系停留在“认知-考虑-购买-复购”的简单循环中,而舒泽提出的用户流转生态系统可以基于9A品牌营销用户流转模型,设计更长的身份进化路径,每一个路径节点覆盖有趣的销售促进内容,所以在这个流转链路中,我们就可以结合用户的价值设计来产出短期效果。 - 场景与情感延展:传统用户互动仅停留在核心消费场景发生,而舒泽提出的用户流转生态系统可以延展到用户的生活全域,同时超越品牌产品功能层面,延伸到情感和身份认同的层面,将品牌从用户的需求交易者,变成生活合作伙伴,构建新的情感价值连接。但是这个对于私域初期和运营新手来说很难展开,因为这个需要强内容运营、强心理运营、强节奏运营,是引导型运营。(整个“用户关系如何平衡短期效果和长期叙事”大模块,后续会单独出内容来讲。) **3.品牌不要单线奔跑,而是与用户双向共建,成为体系搭建方** 基于以上两点,品牌就不再是单向内容的输出者、品牌构建上的单向奔跑者,而是流转生态系统的搭建方。 通过私域互动机制的设计,品牌与用户、用户与用户形成一个不断生长、价值循环的生态系统。这个就参考舒泽第三个模块的论述,然后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来进行设计搭建,你是场景消费、心理消费还是享受消费等等对应的体系设计就应该有所不同。 这个点的核心是:如何将用户从价值链末端的接收者转变为价值网络中的共创节点,最终形成自组织、自进化的生态系统,还是参考本篇文章第三模块的论述。  ## 05·五个关键环节 **用户流转生态系统如何搭建?舒泽用五个关键环节带你搭建一个能打的用户流转生态系统。** *这个模块的落地,一定要先完全理解消化对一个系统的论述和三个底层逻辑的使用。 ### 一、用准确的方式找到对的人,用舒服的方式请进门 **1.找到对的和有价值的人,而不是任何人** 为什么很多品牌总抱怨社群里都是薅羊毛的?因为大概率你的社群粉丝是经过粗暴的线下拉新活动进群的(可能比扫码送鸡蛋的原始操作没好到哪去),你这样的形式吸引来的就都是羊毛党。舒泽做了不下30场类似线下活动的拉新后觉得,这部分人真的很难和线上运营活动下精准覆盖人群的后期价值拉升做对比,当然如果你真的需要无价值人撑场面也是可以的,不过需要考虑后续运营成本。 这里舒泽还有一个实操建议:拉新后的人不要着急拉进群,让他们在你的通讯录经过几轮教育与筛选,毕竟社群是需要运营费用、精力等成本的。真的,宁要100个精准粉,不要1000个僵尸号。 **2.想清楚你的目标用户在哪?他们需要什么?** 你一定要先明确你的用户是在抖音?在小红书?在线下店?还是合作伙伴那?甚至竞争对手那里?划分好优先级,先找到那种一个人能影响很多人的阵地开始。当然,不同的阵地形式要有所不同,就像我之前在下沉市场那篇文章里说的一样不能一套模版走天下。 你一定要站在你用户的视角设身处地的想想,他们真的需要什么?是一份行业报告?是一次免费咨询?是新品体验资格?是独家折扣?是周边?还是加入线下群组……了解好后,再设计好精准的“钩子”,放在对的渠道,吸引他们主动上钩。 钩子背后要有标签对应,你设计的钩子类型,决定了用户的5个价值的对应(虽然用户价值是动态的,但是每个类型都有最优),这样可以更精细化的筛选运营,后期在社群活动中,你能花更少的时间、费用来达成想要的效果。 **3.进门体验要丝滑,所有一切要清晰可见** 用户加你了,别半天没反应,或者直接丢个冷冰冰的机器人式的回复。提前设计好欢迎语、入群/会/团指引等等等等。 同时你需要简单明了地告诉用户在这里你能得到什么(价值承诺),咱们的规矩是什么(群规守则),特别是福利发放流程和福利对应的条件、参与示例,一定别怕麻烦要做详尽,做好预期管理。如果有不同的社群小助理在群内,你要公示清楚每个小助理负责什么的,是福利官、售后官还是什么,然后给用户一个意见反馈的入口,经舒泽这几年的实操发现这个能很大降低社群在公域的负面舆情。 ### 二、把陌生人投喂成朋友,深度勾兑、建立信任,让人家愿意和你玩 **1.广告不等于内容,要做有价值的内容,这是基础** 真的不要天天只发广告!你知道私人定制嘛?不是说非要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制,而是你最好要根据用户画像和需求,准备好内容菜单,形式尽可能多样点,比如图文、短视频、直播、问答、小测试…… 内容类型也尽量丰富点,比如: - 秀你专业肌肉的干货型:怎么选产品?怎么用效果好?行业有啥新动态? - 能促进信任建立的故事型:其他用户怎么说?用了有啥变化? - 能促进活跃度的互动型:隔三差五搞点小话题讨论、趣味投票、有奖问答。 - 能拉近距离的幕后揭秘型:你们产品怎么做的?团队啥样? **2.即使发消息也要千人千面,不要一锅烩** 按照我在第1条说的思路,给用户打标签:哪来的?对啥感兴趣?买过啥?多久没互动了?是不是群内活跃分子?是不是分享达人?是不在自媒体博主?是不是圈层权重高的职业属性?…… 同时用好私域运营工具,按照舒泽给到的人群流转9A模型针对阶段类型、人群类型来输出更有定制化的内容,让用户感觉被用心对待。 **3.一定要谨记:你不是主角,是服务员** 要私下沟通好你的气氛组(也可以安插自己的人马),平常私下给点小礼物。然后在群里鼓励大家分享经验、提问、甚至吐槽,你的气氛组随时上线为你站台,影响潜在流转环节的用户。 也可以定期搞点UGC活动,要有意思,要给点奖励,用户参与得越深,粘性越强,这对品牌扩张期的贡献力真的很大! 社群运营不是简单的品牌传话筒,也不是福利发放的审核监工,而是气氛组和店小二,及时回答问题、引导互动、处理矛盾、组织活动、提供有意义的情绪价值……让这个场子有温度、有价值、有归属感。 ### 三、信任有了、场景对了,买买买就是临门一脚的事儿 **1.不要硬塞,要让推广促进自然发生** 当用户在群里讨论“皮肤干燥怎么办”,你适时推荐保湿产品,这叫场景化营销。当用户刚看完一篇“提高工作效率”的文章,你推送一个相关工具的优惠,这叫顺水推舟。 但当用户们在讨论大风天气时候,你硬推宝宝们下个月有广州的线下大课,这就叫不分场合的硬塞。做私域最忌讳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群发推广信息。(现在真的99%的社群这点都做的特别差,特别是某些营销专家的读者群,真的不论什么话题、什么节日都要推销课程。) **2.给用户一个要在私域购买的理由** 为什么要在社群买,这是一个私域管理者需要具备的逻辑倒推能力。是因为下单很丝滑?是因为有社群专属优惠?还是有买赠亦或是延保? 你一定要想清楚,需要让用户觉得在私域下单“占了便宜”或者“更有保障”。当然,下单丝滑必须要成为社群的独特优势,用户从看到信息到完成支付,步骤越少越好,体验越流畅越好。能有一对一的客服也是私域独特优势之一。 **3.私域社群的第一次很重要** 用户第一次下单后,别以为就完事了。订单确认、物流提醒、到货关怀、使用指导… 把首次购买体验做扎实,人家才可能成为回头客。 另外,也可以通过每周的小活动,引导用户多晒晒好评、买家秀,最好拿到KOC用户的推荐。信任是可以传递的,让老用户的声音帮你做背书。 ### 四、让买过一次的人还想买,一次、两次、三次…… **1.把会员积分体系给玩起来**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按照你的行业特色结合舒泽的人群流转模型为用户设计一套有吸引力的升级打怪体系。消费/互动得积分,积分换礼品/权益;不同等级会员享受不同折扣/服务。让用户觉得在你这儿越投入越划算,相对于必须花钱的割韭菜心理防线,能怎样利用用户为你发声才是核心,因为消费是你设计好所有环节后的自然发生。 **2.真诚才是必杀技** 别只在过节时群发祝福。根据用户数据(生日、购买记录、互动频率)做点个性化关怀。比如,“您上次买的XX快用完了吧?我们出了新款哦”、“您家宝宝快生日了,送您一张专属优惠券”。让用户感觉被记住了。 对那种高价值的VIP用户,提供点没什么成本的特权,比如专属客服通道、问题优先解决、新品内测资格、线下活动优先参与… 让他们感受到尊贵。 另外,定期给核心用户搞点专属的互动,什么线上分享会、线下见面会、产品共创会… 让他们找到组织,得到话语权和品牌身份认同。 虽然人走是常态,但是对于一些SAB价值的用户,在日常运营中也要通过几个维度的数据监控,发现那些沉默或即将流失的用户,主动去沟通一下,给点小福利,尝试挽回。别等人都跑光了才后悔。 ### 五、让满意的用户变成你的销售大使 **1.让分享变得简单,且有实惠** 设计好老带新机制。邀请朋友有奖励(券、现金、实物……),最好是双方都有好处。流程要简单,别搞得太复杂。根据舒泽过往的实操,我发现在这一个模块,特别多的品牌爱往极繁方向来,想着繁复的层级设置、礼物设置,其实没那么麻烦的,简单点。 **2.鼓励晒单、写好评,做返图活动,同时筛选意见领袖** 发现用户在小红书、朋友圈分享了你的产品?主动去点赞评论,甚至可以给点小奖励。一定要在日常的运营活动中发起买家秀征集、体验官招募等活动,让用户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从铁粉里挖掘那些有影响力、乐于分享的KOC,给他们特殊身份(品牌大使、体验官),提供产品试用、内容素材、甚至佣金,让他们成为你扩散口碑的放大器。 **3.把用户“请”进来一起讲故事** 把策划们那些薅秃脑袋的新品研发、功能改进、服务优化的策划会,搞成用户吐槽大会、产品共创营,让用户提意见、出点子。他们不仅能提供宝贵建议,还会因为参与感而更加忠诚。 很多品牌故事都打着创始人高端、科技高端、原料高端的旗子,但是读起来干巴巴的,舒泽建议莫不如把用户和品牌的故事,成为品牌叙事的一个部分,与用户一起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品牌故事,也能很好的提升品牌形象。 以上这5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就像这个生态系统的齿轮,驱动着用户在这个体系里顺畅流转、持续增值,实现品牌的自循环增长。  ## 06·管理层背书 **做了这些,就能做好用户运营了?还真不是!需要企业核心管理层对用户的DNA定义~** 就像我之前其他文章里说的一样,不要认为做品牌只是品牌部的事儿,它是全公司的协作努力。用户运营也一样,品牌营销引流、产品优化体验、销售转化、客服维系……大家得目标一致、信息互通、密切配合,管理层得站出来对这件事进行背书和支持。 当然,最重要的是企业核心管理层对用户的DNA打造,是以用户为中心还是以用户为收割,中低层感知得到,用户更感知得到。 比如,槽点满满的潮玩行业。绝大多数的潮玩品牌方在设计各种活动的时候,都不把用户当人,而是当作韭菜。磨刀霍霍想着怎样割最爽,怎样这次割完,下次还能割?怎样增加用户的购买时间成本,从而拉升二手市场的价值,而非增加产品的情绪价值、附加功能价值,一切导向以怎么能火,黑红也是红,这些人忘性很大即使骂得再厉害,不也还是要买…… 这些畸形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不是长期主义,不是用户运营的长期主义,也不是品牌培育的长期主义。 ## 07·运营者进阶 **所以,私域还有红利嘛? 有!私域红利消失了嘛?对于流量收割来说,确实消失了~但是真正以用户运营视角的私域红利却一片光明!** 别再迷信所谓的流量红利了,那玩意儿就像一阵风,来了又走。真正靠谱的,是踏踏实实构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健康的、能持续带来增长的“户流转生态系统”。 这事儿难吗?肯定不简单。它需要你: - 换个脑袋:从流量思维彻底转变为用户关系思维、生态思维。 - 下点笨功夫:持续输出真诚的价值,而不是投机取巧。 - 拿出耐心:把用户当朋友、当伙伴,慢慢处,长期投入。 - 用好数据和工具:让运营更精准、更高效。 但请相信,一旦你的用户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并且开始良性运转,它所带来的增长将是稳定、持续、且成本越来越低的。你会发现,增长不再完全依赖外部输血,而是拥有了强大的内生造血能力。 这,才是存量时代,品牌穿越周期、实现长青的真正王道。 以上。从收割思维到共生思维,不仅是策略调整,更是品牌营销长期叙事的深刻变革。当流量的红利退去,哪个品牌能够率先搭建具有长期主义的户流转生态系统护城河,哪个品牌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本文由 @舒泽品牌手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吉利安全测试(来源:Electrek) **文 | 陈昱竹 编辑 | 张博文** ## **「 Top 3 News 」** ### **中国电动车安全逆袭:吉利EX5获欧美澳五星碰撞评级**  吉利安全测试(来源:Electrek) **要点:** 吉利旗下电动SUV车型EX5在欧洲NCAP和澳大利亚ANCAP安全测试中均获得五星评级,进一步证明中国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已达到国际高标准。此前,比亚迪、蔚来、小鹏、极氪等中国品牌车型,以及沃尔沃、极星等西方品牌在华生产车型,同样在碰撞测试中表现优异。测试画面显示,EX5在50km/h偏置碰撞中A柱无变形、驾驶舱未受侵入,结构安全性突出。该车搭载60.2kWh电池,WLTP续航430公里,20分钟可充至80%,0-100km/h加速6.9秒,内外饰工艺接近轻奢级别(如讴歌、别克等)。 **观点:** 尽管部分西方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仍存偏见,但中国电动车通过权威安全测试和扎实产品力正逐步改变市场认知。EX5的五星评级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打破“中国制造=低质”刻板印象的关键——安全性能与续航、充电等实用特性的结合,或将成为吸引西方用户尝试并认可中国品牌的重要突破口。一旦获得市场初步信任,中国电动车凭借综合性价比有望快速赢得长期竞争力。 ### **雷诺电动双车英国焕新上市**  雷诺E-Tech(来源:ElectricCarsReport) **要点:** 雷诺在英国推出了简化版且更具运动感的Megane E-Tech电动和Scenic E-Tech电动车型,新增单踏板驾驶功能、车对外放电(V2L)适配器和即插即充(Plug & Charge)服务。两款车型起售价下调,分别为32,495英镑和37,195英镑。新车系提供techno、techno esprit Alpine和iconic esprit Alpine三种版本,后两者融入Alpine品牌的运动风格,标配20英寸轮毂、专属内饰及免费全色系选装。配置升级包括座椅电动调节、驾驶员按摩功能、面部识别(Scenic车型)和优化后视摄像头。全系标配11 kW充电器,支持V2L外放电功能,并首次在雷诺全电动车型中普及即插即充技术,简化充电流程。订单预计4月底开放。 **观点:** 此次更新显著提升了雷诺电动车型的性价比和用户体验,通过降低起售价和增加高端配置(如Alpine运动套件)吸引消费者。单踏板驾驶和能量回收优化体现了对能效与驾驶舒适性的平衡,而V2L和即插即充技术则紧跟行业趋势,强化了电动车的实用性和便利性。Alpine元素的融入进一步突出了品牌性能基因,但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脱颖而出,还需观察用户对价格、功能与品牌溢价的综合反馈。 ### **英伦手工电动车登陆美国:RBW投资800万建厂**  RBW汽车(来源:Electrek) **要点:** 英国手工电动车制造商RBW EV Cars宣布投资800万美元在北美建立生产基地,计划向美国市场推出其两款旗舰电动车型——Roadster和GT。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由经典车修复业务转型而来,主打“经典英伦设计+现代电动技术”,2020年首款Roadster量产,2023年推出GT车型。其美国工厂位于弗吉尼亚州丹维尔,占地2.9万平方英尺,将整合研发、组装及销售业务,并与当地企业Spirit EV合作提供电驱系统。2025年计划在美国限量交付各50台左舵版车型,续航约150英里(241公里),0-60mph加速8秒,英国起售价10.8万英镑(约14.3万美元)。 **观点:** RBW以“小众精品”策略切入高端电动车市场,通过复古设计与手工定制差异化竞争,但其技术参数(如续航、性能)明显落后于主流电动车,目标用户可能仅限于收藏家或情怀买家。美国建厂虽彰显扩张野心,但年产能仅100台的规模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高昂售价(预计超14万美元)与实用性短板或阻碍大众市场接受度。若未来能依托Spirit EV技术升级平台,或有机会在定制化电动细分领域建立独特品牌壁垒。 ## **「 大事件 」** ### **马斯克猛炒FSD画“今年实现全自动驾驶”大饼**  马斯克(来源:Electrek) 在特斯拉即将公布预计表现不佳的季度财报前,埃隆·马斯克全天密集宣传特斯拉全自动驾驶(FSD)技术,宣称今年将实现车辆“自主交付客户”并多次强调“FSD比人类驾驶更安全”,但未提供数据支持。事实上,马斯克自2018年起每年都作出类似承诺却屡次跳票,而目前FSD仍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需驾驶员全程监督。特斯拉拒绝公开FSD核心数据,仅发布被指“误导性”的安全报告,而第三方数据显示其HW4硬件版本FSD v13每500英里仍需人工干预,远未达到公司自称“比人类安全”所需的70万英里标准。此次宣传被外界视为转移市场对交付量跌至三年低谷的注意力。 ### **美国Chargetronix发布新一代充电技术**  Chargetronix充电桩(来源:Electrek) 美国充电解决方案商Chargetronix发布新一代充电技术,包括可支持16个充电口的1280kW Nexus分布式充电系统(号称"市场最快")和第三代240kW Apex SXE直流快充桩,前者可为6-8级电动卡车30分钟充至80%,后者适配乘用车及商用车,配备更大ADA合规屏幕、智能功率分配及洪水烟雾检测等安全功能。公司强调其本土化生产的充电设施将支撑美国电动化转型(2024年新增超1.5万辆电动卡车),并计划在2025年ACT Expo展会上亮相新技术。 ### **Stellantis联手Qinomic推出燃油货车变电动改装方案**  LCV电动化(来源:ElectricCarsReport) Stellantis集团旗下商用车部门Pro One与法国改装公司Qinomic合作推出内燃机轻型商用车(LCV)电动化改装方案,可将菲亚特Scudo、欧宝Vivaro等车型的燃油动力系统替换为纯电系统。该项目历时两年半开发,通过回收原车发动机/油箱等部件(交由Stellantis循环经济部门处理)并采用200余种原厂电动部件(电池/电机等),在保证安全性与合规性的同时降低用户换车成本。该方案首阶段在法国推出,旨在延长车辆生命周期、减少碳排放,并推动Stellantis"到2038年实现净零排放"战略。 ### **Blink联手Eco-Movement将充电桩接入全球数据库**  Blink充电桩(来源:Electrek) Blink Charging(纳斯达克代码:BLNK)与全球充电数据平台Eco-Movement达成合作,通过后者实时更新的充电桩数据库(覆盖位置、价格、可用性等详细信息),使Blink充电桩能更便捷地出现在谷歌地图、车载导航及主流充电App中。Eco-Movement的AI验证系统可即时同步Blink新上线充电站信息,帮助全球电动车车主精准查找可用充电点。Blink CEO表示此举将提升用户充电体验,而Eco-Movement CEO强调双方"让找桩更简单"的使命一致。此次合作正值Blink宣布扩建工厂(产能提升3倍)之际,凸显其扩大市场覆盖的战略。 ## **「 酷产品 」** ### **奔驰E级**  奔驰E级(来源:TopGear)  奔驰E级(来源:TopGear) 全新第六代奔驰E级轿车以舒适性为核心卖点,提供6种动力选择(含四缸轻混、插混及顶配3.0T六缸柴油版),但四缸发动机噪音问题影响豪华质感;内饰科技堆砌过度(副驾屏幕、5G视频通话等)导致操作复杂分散驾驶注意力,且起售价大幅上涨(5.5万英镑起)。  奔驰E级(来源:TopGear) 尽管在底盘舒适性和纯电续航(插混版70英里)上表现优异,但相比宝马5系的驾驶乐趣和"单平台多动力"策略,奔驰"油电双线并行"导致E级与EQE均缺乏个性,加之最后一款燃油E级的身份,其市场定位模糊问题尤为凸显。 **封面来源 | Electrek**
<blockquote><p>在新媒体时代,企业纷纷投入资源进行新媒体运营,但许多企业却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将深入剖析企业新媒体运营常见的四大误区,希望能帮到大家。</p> </blockquote>  从去年开始,我断断续续给不少中小企业做过新媒体陪跑和线上获客指导,从传统实体行业到互联网公司,我发现有这些通病: 企业新媒体账号做了一年,运营数据平平,甚至还不如素人号吐槽贴的数据好。 最后领导也懒得管了,直接把预算给砍了,运营团队的打工人也是累觉不爱,甚至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的内容运营能力不行? 说白了,企业新媒体不是做不起来,而是大部分企业一开始方向就错了,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更别说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今天秃头老王就聊聊,企业做新媒体很容易踩的几个坑,以及怎么去调整,觉得有用可以转发给你的运营领导看看。 ## 第一个坑:把企业新媒体当做广告位! 我带过本地的火锅品牌做企业新媒体,他们的内容清一色都是:“新品上市!欢迎到店品尝!”“限时8.8折!两人同行享8折“! 发纯粹的营销内容,但就是没人关注,是因为他不遵守平台规则。 因为任何一个新媒体平台,不管是抖音也好,小红书也好,都不允许你没交保护费就发广告的,所以这种视频的播放量破1000就阿弥陀佛了。 而且用户刷短视频,是来获取有用信息、寻找情绪共鸣的,而不是天天看广告的。 抖音为什么是内容电商、兴趣电商呢?因为他是把产品通过场景化演绎,在潜移默化中让用户种草,而不是赤裸裸的硬广。 “卖点”并不等于“内容点”,也许你的产品确实有优势,但如果表达方式不对,没人会愿意听下去。 那怎么改?给你几点建议: - 做内容,不是做宣传,而是让用户“主动想看” - 找到用户关注点,把广告“藏”在对他们有用的信息里 比如最近爆火的话题:YMY黄焖鸡米饭,暴露的是食品安全问题,那你是不是借势营销,去拍你的食材采购过程、拍你的明厨和无死角监控? 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聊,怎么判断一家餐饮店是不是干净卫生的,让内容有话题性,而不是硬推产品。 所以我调整后,换成了“揭幕餐饮行业内幕+自家产品软种草的模式,这条短视频,直接上了100w播放,带来300+的意向客户咨询。 企业做内容,不能只想着“我要宣传什么”,而是“用户想看什么”!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做餐饮的,你得让用户实实在在的看到,吃到嘴边的食物是干净的,老板是敢于自爆和接受监督的。 营销推广是很重要,但用户口碑更能让企业走的长远。 ## 第二个坑:做的账号连自家员工都不想看 我帮一家To B的CRM软件企业做新媒体陪跑,发现他们公司员工有小300人,但是他们的企业号连100个粉丝都没有。 我问他们老板:“你们的企业新媒体账号,有让员工们关注过吗?”他愣了一下,小声嘀咕:好像真没有。 问题出在哪?在我看来是企业内部凝聚力不够,做新媒体是运营部门的事儿,和我这个员工没关系。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时候就得用些非常手段,让内部员工都帮忙点赞分享,先破圈再说。 之前我待过的某个企业,是要求全员营销的,公司产品相关的推文是要求硬性转发的,人事也会进行随机抽查。 尤其是销售部门,在一线和客户打交道的,你的私域好友很多就是行业意向用户啊。 既然公司花钱招你进来,为什么不能用你的私域宣传?在企业这条大船上,只有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才能越走越远。 当然为了让内容有传播价值和互动性,避免单纯介绍产品,也需要新媒体部门进行内容重构和选题设计。 先让内部员工成为第一批种子用户,做一些能引起行业共鸣的内容,愿意帮忙转发,才会有更多的外部用户关注。 说的直白点,私域好友不用也是浪费,如果对方仅仅因为你转发了公司品牌宣传的物料,就对你屏蔽甚至拉黑,这也算不上好友啊。 ## 第三个坑:短视频、公域、私域,搞不清重点,内容方向一团乱 做新媒体,一定要选对战场。包括我在做企业新媒体获客咨询的时候,都会先确定用户画像,再去敲定重点运营的新媒体平台。 很多企业老板听说短视频流量大,就盲目入局,但有些行业天生不适合做短视频。 像决策成本低、复购率高的产品,比如零食、日用品,这些就适合短视频带货,种草+促单,快速转化。 而个性化定制的、决策周期长的高客单产品,比如一美、企业咨询等等,更适合公众号/视频号+私域沉淀做长线运营,先影响用户心智,等他信任你了,再做转化成交。 有一家做B端 SaaS软件的企业,没找我陪跑之前做短视频,花了几十万采购专业的拍摄设备和灯光,高薪聘请短视频编导,但结果转化几乎为零,为什么? 因为C端风格的新媒体内容,不合适用于B端的企业获客,说直白点,给有决策权的老板看,就不应该用常规的短视频运营手法,做选题和拍摄。 后来我帮他更改了新媒体运营策略,以公众号+私域内容为主,短视频作为曝光辅助,通过行业案例拆解、过往用户背书,慢慢把有意愿的老板人群,引导进私域,半年后的成交额翻了3倍。 怎么避免走弯路?秃头老王我说下,做这类B端新媒体的运营思路。 首先根据业务性质,选对适合的内容平台,不要盲目跟风。比如做建材行业的,那就不适合在小红书上发内容。 然后企业新媒体的短视频、公域以及私域,一定要有清晰的内容分工,前端用什么内容获客,到了私域后用什么产品做转化?这些都是要提前设计的。 而且正因为B端采购的金额巨大,决策周期长,所以企业运营要注重“信任感”的建立,内容策略更要有教育意义,甚至战略眼光。 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短视频,但每个企业都需要新媒体!关键在于怎么做。 ## 第四个坑:不懂运营的高管思维,和用户需求脱节 有些企业账号的内容,明明是对外发的,但一看就知道是老板自己拍脑袋定的。 典型的问题就是鸡同鸭讲,内容自嗨: 比如领导喜欢讲行业趋势,但用户更关心产品怎么选。 比如领导想做长篇深度分析,但用户只想快速吸收千货。 比如领导觉得做企业新媒体,品牌建设和形象宣传很重要,但用户不喜欢你端着,更喜欢接地气的真实表达。 不管是做自媒体运营也好,企业新媒体也罢,要记住内容是做给用户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 管理层可以提供方向参考和把控,但不能直接代替用户需求,去抠具体的执行细节。 我之前听健身行业的某个创始人说过: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做内容也是如此。 想要影响客户,先要让他们愿意点进来看,而不是自卖自夸。 做新媒体,最怕的就是:自己讲得很开心,用户看得很懵逼! 本文由 @秃头老王聊运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Exports were instrumental in enabling China to achieve 5% growth in 2024, and the official full-year growth target remains around that level.
<blockquote><p>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似乎正逐渐接近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宏伟目标。本文将探讨实现AGI所需的七大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如同《龙珠》中的七颗龙珠,一旦汇聚,可能召唤出改变世界的“AGI神龙”。</p> </blockquote>  1997年,AGI——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被Mark Gubrud首次提出,若干年后,当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完成360度空翻,当deepseek写出《基地》风格的小说,我们突然意识到:那些散落在技术发展长河里的七颗龙珠,正拼凑出AGI神龙的完整图腾。 ## 第一颗龙珠:人脑模拟器——神经网络 我们智慧的源泉——大脑,是一个由亿万神经元交织而成的精密网络。第一颗“技术龙珠”,正是对这生物奇迹的精妙模仿:人工神经网络(ANN)。科学家们尝试用计算机代码和数学模型,搭建起一个虚拟的“神经元”网络,期望以此复刻大脑处理信息、学习知识的能力。 **简单来说:** 想象一个多层信息处理流水线。数据从“入口”(输入层)进入,流经多个“加工站”(隐藏层),每一站都对信息进行特定的分析和转换,最后在“出口”(输出层)得到结果。层数越多(也就是“深度学习”),处理就越复杂精细。 **历史印记:** 这个想法虽由来已久,但真正让它从理论走向实用,离不开计算机算力的爆炸式增长和算法的不断优化。它构成了现代人工智能的基石。 **现实案例:** 你手机里的相册能自动给照片按人物分类,或者你用美图软件进行“一键美颜”,背后都是神经网络在精准识别和处理图像特征。语音助手能听懂你的指令,也是神经网络在解析声音信号。它是构建智能系统的“神经”基础。 ## 第二颗龙珠:赛博藏经阁——向量数据库(Vector database) 光有“大脑结构”还不够,还需要高效存储和检索海量知识的“记忆库”。传统的数据库通过精确的关键词查找,但很难理解“意思相近”或“概念相关”。第二颗龙珠——向量数据库(Vector Database)——应运而生,它像一个“赛博藏经阁”,用全新的方式组织和管理知识。 **简单来说:** 它不存文字本身,而是把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转换成一串串数字(称为“向量”或“嵌入”),这些数字能表示信息的“含义”。意思相近的信息,它们的“向量”在数学空间里的距离就更近。查找时,它不是找完全匹配的词,而是找“意思最相关”的内容。 **类比一下:** 就像图书馆不再按书名首字母排序,而是按“主题内容”把相似的书放在一起。你想找关于“太空旅行”的书,它能把所有相关的科幻小说、科普读物、甚至纪录片信息都快速推荐给你。 **现实案例:** 很多AI应用(比如智能客服、文档问答系统)需要快速从庞大的知识库中找到最相关的答案,它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向量数据库。比如现在流行的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技术,就是让大语言模型先去向量数据库这个“藏经阁”里查找相关资料,再结合这些资料生成更准确、更可靠的回答。它是AI拥有“长期记忆”和“知识检索”能力的关键。 ## 第三颗龙珠:机器注意力——Transformer 要让机器真正理解人类语言的微妙之处,比如上下文、潜台词、一语双关,需要它具备超凡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三颗龙珠——Transformer架构,特别是其核心的“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就赋予了机器这种近乎“读心术”的能力。 **简单来说:** Transformer在处理一个词时,能同时“关注”句子中所有其他词,并判断哪些词对理解当前词的意义最重要,给予更高的“注意力权重”。它不再是死板地按顺序读,而是能动态捕捉上下文的关键信息。 **革命性影响:** 自从2017年《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发布以来,Transformer就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绝对主角,催生了GPT、BERT等一系列强大的预训练模型。 **现实案例:** 你和大模型聊天时,它们能理解你的意图,记住之前的对话内容,并生成连贯、相关的回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Transformer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Transformer让机器的“情商”和“智商”都大幅提升。 ## 第四颗龙珠:思考方法论——CoT(Chain-of-Thought) 仅仅“能说会道”还不够,AGI还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第四颗龙珠——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 CoT)技术,就是教AI如何“思考”,如何一步步地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猜”答案。 **简单来说:** 就像我们做应用题时,老师要求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一样。CoT引导模型在回答复杂问题(如数学题、逻辑推理题)时,先生成一步步的分析过程,展示其“思考轨迹”,然后再给出最终答案。 **效果验证:** Google等机构的研究表明,通过CoT提示,大模型在需要多步推理的任务上表现显著提升。因为它模仿了人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考方式。 **现实案例:** 问deepseek一个需要推理的问题:“一个篮子里有5个苹果,小明拿走2个,又放回1个,请问篮子里现在有几个苹果?请说明理由。” 支持CoT的模型会回答:“开始有5个。拿走2个,剩下5-2=3个。又放回1个,现在有3+1=4个。所以篮子里现在有4个苹果。” 这个“思考过程”让结果更可信,也更容易发现潜在错误。 ## 第五颗龙珠:专家集结令——MOE架构 随着模型参数量爆炸式增长(动辄千亿、万亿),训练和运行成本也成了巨大负担。第五颗龙珠——混合专家(Mixture of Experts, MoE)架构,采用了一种“分而治之”的策略,组建了一个高效的“专家智囊团”。 **简单来说:** MoE不再是训练一个庞大而全能的模型,而是同时训练多个相对小型的“专家网络”,每个专家擅长处理某一类特定任务或数据。当新任务来临时,一个“门控网络”(Gating Network)会智能地判断应该激活哪些专家来协同处理,而不是每次都动用全部资源。 **效率优势:** 这种架构可以在保持甚至提升模型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成本。因为每次推理只需要调用一小部分“专家”,就像一个大公司,接到任务后只由相关部门处理,而不是全员出动。 **现实案例:** deepseek、Gemini等前沿大模型都采用了MoE架构。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可接受的成本下,实现巨大的模型规模和强大的性能,是通往更大、更强AI模型的重要技术路径。 ## 第六颗龙珠:万能工具箱——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AGI不能仅仅是个“思考者”,还需要成为一个“行动者”,能够调用工具、连接外部世界来完成任务。第六颗龙珠——可以理解为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所代表的理念,即赋予AI使用“工具箱”的能力。 **简单来说:** 这意味着AI不再局限于自身模型内部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协议),去调用外部工具(如计算器、搜索引擎、数据库查询)、执行代码、操作软件API等。 **类比一下:** 就像给一个聪明人配备了电脑、手机、互联网和各种专业软件,让他可以随时查资料、做计算、发邮件、订机票。MCP(或类似框架)就是给AI的“瑞士军刀”,极大地扩展了它的能力边界。 **现实案例:** 现在的AI Agent(智能体)概念就体现了这一点。你可以让AI帮你预订餐厅(调用订餐网站API)、规划旅行(调用地图和航班查询API)、分析股市数据(调用数据接口和分析工具)等。这种“调用万物”的能力,是让AI从“聊天机器人”进化为“智能助理”甚至“自主决策者”的关键。 ## 第七颗龙珠:物理直觉脑——VSI(Visual- spatial intelligence) 要真正融入并服务于人类社会,AI必须理解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这个三维空间以及其中的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第七颗龙珠——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VSI)相关技术,旨在赋予AI一双“慧眼”和一个理解物理规律的“直觉脑”。 **简单来说:** VSI让AI能从摄像头或其他传感器输入的视觉信息中,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运动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它不仅仅是“看到”,更是“看懂”这个三维世界。 **重要意义:** 这是实现真正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的基础。缺乏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直觉”,AI就永远只是个“数字幽灵”。 **现实案例:** 自动驾驶汽车需要精确感知周围车辆、行人、道路标志的空间位置和运动轨迹;工业机器人需要准确识别和抓取流水线上的零件;医疗AI需要从CT/MRI影像中理解人体器官的三维结构。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视觉空间智能。它是连接数字智能与物理现实的桥梁。 ## 神龙召唤阵:当七颗龙珠开始共鸣,AGI轮廓逐渐清晰 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七颗“技术龙珠”汇聚在一起的景象: 拥有**神经网络**的仿生结构,依托**向量数据库**的海量记忆,凭借**Transformer**理解世界信息,运用**思维链**进行深度思考,通过**MoE**架构高效运行,借助**MCP(工具使用)<strong>与外部交互并执行任务,再结合</strong>VSI**洞悉物理现实…… 当这七股强大的技术力量相互融合、协同增效时,AGI“神龙”的轮廓正变得前所未有地清晰。它不再仅仅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努力构建的科技奇迹。 ## 终极之问:我们该许下什么愿望? 站在七龙珠尽收囊中的历史节点,召唤“AGI神龙”的目标似乎已不再遥远,触手可及的强大力量令人兴奋,但人类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清醒:是要创造全知全能的许愿机,还是培养心怀敬畏的守护者?从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到AlphaGo颠覆围棋,技术史反复证明——真正的突破永远伴随失控风险。 AGI的实现,将是对人类集体智慧、伦理规范和协作能力的终极考验。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如何引导和应用它,将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 作者:赛先声;公众号:奇点漫游者 本文由 @赛先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随着国内短剧行业逐渐被少数巨头掌控,原本活跃在小程序领域的短剧公司面临着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困境。因此,这些公司将海外市场视作现阶段业务增长的关键突破口。
Nvidia shares fell 6.3% after hours, while AMD dropped 7.1%. In Asia, Japan’s Advantest plunged 6.7%, chip equipment maker Disco Corp. slid 7.6%, and Taiwan’s TSMC declined 2.4%.
沃尔沃选择面对现实,一次性把价格降到位。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20710)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20710#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blockquote><p>在职场的漫长旅途中,每一次的转折都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本文通过万字长文,回顾了作者在业务拓展、团队管理、个人成长以及面对中年危机时的思考与实践。</p> </blockquote>  过去三年多时间是我职业生涯快速成长的阶段,大脑时常处于满负荷运转的状态,即使休假时精神也难以放松。 这三年多,我一直在前进的路上,如同一只不知疲倦的、没有脚的鸟儿,在空中不停翱翔… 四月初由于合伙人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我在一天之内离开了公司。这个突然的转变反而让我得以彻底脱离原有环境,让身心获得充分休整。 近两周来,我一边旅游放松、一边调整状态,同时计划写一系列文章,把之前未完成的坑填上,借此重新思考并整装待发。 这次的复盘我主要围绕五个主题来写:做好一个业务、带好一个团队、人生引路人、中年将至、从新出发。 ## Part 1:做好一个业务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业务能力是否有所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他所负责的业务是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过去三年多,我从零开始负责的海外 SaaS 业务发展迅速。第一年完成从 0 到 1 的突破后,第二年 ARR(年度重复性营收)实现了十倍增长,第三年又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长三倍。2025 年仍保持高速增长,如果我继续留任,ARR 大概率会达到 600 万美金。并在未来的两年内突破千万美金(主要依靠自然流量)。 做产品的早期我专注于研究策略和技巧,但发现脱离具体业务场景后往往难以通用。后来我转而开始建立起自己做业务时的原则,我发现只要深入理解并切实践行了这些原则,结果通常不会差。 接下来,我将重点复盘我在业务实践中所坚持的这些原则。 ### 全链路的思考问题 在我的理念中,产品和运营并非泾渭分明,尽管我之前挂着”产品总监&运营总监”的 Title。 **我的核心原则是:思考问题时必须做到全链路考虑。** 以开发一个 AI 的 web 端小工具(Google 上随便搜索一个 AI 关键词,出来的大多数 web 小工具)为例,在决定做之前,我就需要提前思考清楚:核心目标是引流还是付费转化?页面的目标关键词是什么?如何获取自然流量?CPC (投放)成本的大概范围?是否需要收集 KOC 的意见?如何选择最佳产品交互框架?怎样打造简洁优雅的用户流程和体验?…… 我常提醒自己”不谋全局者不足某一域”,即使做一个 AI 小工具,也应当从流量来源、投放关键词、转化漏斗、产品易用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 新手或初级的人,在考虑业务问题时往往单点思考,后续逐步开始把点连成面。多个面综合起来就是立体思考,而业务负责人就应当具备全链路、立体思考的能力。 当然,全链路思考对个人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对各个环节都有深入了解。但反过来说,这也促使我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正因如此,过去三年间,我自学了 SaaS 商业模式、SEO、投放、本地化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目的就是让自己思考问题时更加立体、系统。 当然,这里可能会有人反驳:”那得多累啊,业务负责人又无法做到全知全能。” 你说的是对的。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做产品出身的业务负责人,我在产品专业能力肯定需要达到 9 分以上,但在其他商业模式、本地化、SEO、投放、社媒等领域,我也至少应该在 6~8 分左右。 也就是说,我不必像一个投放人员一样对网络营销那么精通,但我肯定需要理解投放的核心原理、看懂大部分的投放报表,否则我就很容易被周围人糊弄,更谈不上全链路思考。 实践下来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大量知识之间可以融会贯通。比如 SEO 中已知的影响因素有 200 多个,Google 投放的影响因素有 70 多个,这里面大部分是相通的,也就是一旦理解了投放的逻辑,再去理解 SEO 的原理就会很快… ### 让所有方案回到问题本身 **这是打破自我瓶颈最根本、最有效的原则之一。** 这个原则的学习源于一次偶然机会,当时公司组织管理层去听亚马逊的”逆向工作法”培训课。 听完后我恍然大悟:”Damn!这不就是我一直在用的方法吗?!”只是我此前没有将其系统化地总结出来。 自然而然,这个方法就成了我工作中的核心原则之一(而且我后来观察周边人的行为,当时和我一起去听的管理层人员,少有领悟到这个原则精髓的)。 过去几年,我在业务上奉行”管理向左,业务向右”的思路。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内部组织管理和价值观把控方面,我比较严苛,不太允许内部在价值观和文化上出现过多的声音。但在业务上,我却非常开放。这种开放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通过”让所有方案回到问题本身”来实现的。 这话说来容易做来难。 我观察到,绝大多数人都很擅长提想法、提需求。提需求本身很简单,用用竞品、拍拍脑袋就能提出许多需求,言下之意往往是”别人都做了,我们为什么不做?” 没错,别人都做了,我们为什么不做?——但是别人做的就一定对吗?是否符合我们现阶段的需要?他们面临的问题、情况和环境是否与我们相同? 这种思路本质上就是”拿着锤子找钉子”。 正确的思路应当是”回到问题本身”——不是急于谈论解决方案,而是要”提出一个好问题”。一个好问题需要严谨的调研、清晰的定义,以及对重要程度的判断。 随便评价几句、提个需求很容易,但提出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好问题却很有难度。 “回到问题本身”之所以极为重要,是因为一旦理清问题的本质,解决方案就能更加灵活、多样,每个人也就不必陷入对具体方案的争论中。 我经常观察周围人辩论,发现不少人都在纠结解决方案:你提出 A 方案,我提出 B 方案,今天我们俩要一分高下。 但避开解决方案争论的陷阱,先把问题定义和厘清,我们的视野就会立即开阔起来。 以身作则,”回到问题本身”也是我经常自问的。每当有一个冲动的新想法时,我都会反问自己:”我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 通过实践不断自我迭代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也不是成功之母,但迭代是成功之母。” 回顾过去几年,我极少在业务失败处过度纠结,而是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这是我保持自身迭代的一种方法。 这个逻辑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性。 很多公司都会数据化地监控产品版本,如果某个版本表现良好就会保留,如果数据表现差就会回滚。对人也是一样的,如果某件事我做错了,就尽快改正和修复;如果做对了,就形成新的能力。 道理虽简单,但实践中混合了人性后就变得极为复杂。 人都是有自尊的,当被指出错误时,为了维护自尊,就容易固执己见。这其实很可怕。当然,认识到错误往往不需要表面表达出来,而是在内心能够意识到。 我早期做产品的时候,也是很轴的状态,动不动就在心里想:”凭什么你更聪明?过来给我提建议了?” 但后来我逐步的打破了这样一个状态,可能是由于:**迭代带来的成长乐趣完全超过了意识到自己错误时的挫败感,于是我变得开始乐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问题。** 本地化调价时我做错了,两周内我就公开复盘并进行了回调;多语言做错了,我也就迅速改变了策略;SEO 上某个路径失效了,没多久我就调整了方向;我制定的人事策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快我也就进行了调整…… 但要说明的是,业务调整不宜太快。新版本、新策略刚上线时,投放的机器学习、老用户的适应等都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周期。所以后来改版本的前两周,我都不会太关注数据,等数据稳定后再做判断。 还有一点是:业务发展需要不断平衡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 比如有个版本改动后,短期内导致”包年订阅”的比例下滑,但从长远看减少了Stripe上的用户客诉、减少了负面评价,我判断这个改动从长期来看更有利,因此坚持了这个方向。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团队都能勇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保持高速迭代? 我的观察是: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 如果核心管理者敢于承认自己的问题,其他人在承认错误时就不会有心理负担,反之则反。 **所以管理的本质是彼得德鲁克所说的”自我管理”。只有能够自我管理的人,才有资格管理他人。** ### 在零碎的信息中抓住重点 这条原则源自哲学观点”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做业务时每天都会涌现大量问题,周围的声音也纷繁复杂。如果被这些声音牵着走,就会疲于应付各种问题和压力。 因此,业务负责人必须要有一条清晰的主干思路,能够抓住业务发展中的关键矛盾。 这就像幼小树苗的生长: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先有强健的根基和粗壮的树干,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定力。当周围的信息汇集而来时,它们就会如同枝叶般自然生长,不断丰富这棵大树。 反之,如果业务负责人缺乏清晰思路,就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能浅尝辄止。这种尝试性的做法在业务从0到1阶段固然必要,但进入发展阶段后,就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划和思路。 我学习这个原则的一个方法是研读政府的五年规划。国家是个超级庞大的组织,通过观察政府这个决策部门如何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和设定目标,再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业务问题上,会特别有启发。 ## Part 2:带好一个团队 在早期的团队管理经历中,我犯过严重错误。当时我管理着二十多人的团队,结果内部分裂成两派,造成了严重的组织内耗。 基于当时的教训,来到新公司后我深刻反思并进行了调整:在文化管理上要集中统一,不允许出现过多的价值观分歧和拉帮结派;而在业务层面则充分放权,让专业人才发挥所长。 这种思路转变收效显著。 过去三年多时间里,业务团队没有出现任何一次严重的内部矛盾。这是因为我能在问题萌芽时就及时介入:通过一对一沟通、引导各方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明确利益预期等方式化解矛盾。必要时,我也会果断将问题人员清退,以防止矛盾恶化。 **在我带领的产运团队中,女性员工占比超过80%。如果缺乏正直的立场和有力的管控,很容易滋生各种内耗问题。** ### 我的核心管理原则 我的核心管理原则是”以贡献为中心”。 什么是以贡献为中心? 就是根据一个人实际的贡献来分配资源和回报,而不是基于其他因素。如果管理者能够坚持以贡献为中心,那么这个人的立场就会比较正。 我直接管理的下属有十来个人,有人每天都和我频繁讨论和碰撞,有人一周才和我沟通一次工作,还有人安安静静的,我不找对方、对方也不找我…… 我想表达的是:这些都无所谓! 和我频繁沟通与碰撞的人,是因为他所负责的事情是近期的业务重点,我必须投入精力参与其中;和我一周沟通一次工作的人,是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我很放心,每周我只需要看对应的数据;还有人安安静静的忙自己的事情,是因为他所做的事情已经进入稳定形态,不太需要我过多干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偏好的工作方式,每条线也有其特有的阶段特征。我都充分尊重,并且以贡献为唯一标准。 当我言行一致地向大家传达这一点,并且严格遵守时,团队就会明白:重点是提升自己的贡献,而不需要关注表面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习惯。 **我这里还要分享一个我的感受是:管理中也需要以问题为中心。** 创业团队在十来个人的时候,更侧重管理者的以身作则;达到几十人规模时,则需要考虑人才梯队和制度建设。 我见过不少创业团队热衷于照搬大公司的管理制度,比如我们公司的人事部门就引进了一套适用于数万人规模的职级体系。几年实践下来,我观察到这完全是在过家家,毫无实际意义。 根本原因在于创业公司的自卑心态,总觉得采用了大公司的系统,就能和大公司一样厉害。这种做法忽视了客观问题和具体环境,最终沦为刻舟求剑的笑柄。 ### 如何提升团队积极性和凝聚力? 我个人总结下来就两个字:”共赢”。 这个概念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真正能做到的管理者却很少。 当管理者强调业务目标和公司发展时,员工内心往往会想:”你的伟大目标和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管理者无法将公司发展与员工的个人回报良性结合,企业目标就会沦为一厢情愿的自嗨。 我的做法是收集每位直属下属的三年职业目标和薪资目标。如果发现有人敷衍了事,我会要求重新填写。 我会认真的看每个人所写的职业目标和回报预期,并在一对一沟通的时候,告诉他应当如何努力来达到。真诚帮助对方实现职业理想和个人回报。 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因为只有将公司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每个员工对未来的期待都不尽相同:有人希望获得更高的薪资和奖金,有人渴望学习机会,有人追求更大的职权,有人(尤其是有孩子的员工)需要更多带薪休假…… 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关注团队,了解员工背后的动机和需求。 **真正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实现目标的工具。团队成员也会感受到我的这份真诚。** **只有让公司的”赢”与员工的”赢”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调动起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 如何提升组织人才密度? “提升组织人才密度“恐怕是每个管理者的追求。 我分享一套经过个人实践、粗暴但有效的人才筛选方法。这套方法分为四个阶段:面试筛选+试用期筛选+半年考察和两年验证。 人才选拔本质上是一个概率问题。 第一轮面试筛选往往不够准确,因为我们很容易放大主观判断,高估自己的选人能力。但这没关系,我们可以在试用期进行第二轮筛选。 我自己复盘时发现的一个惊人数据:我的团队试用期淘汰率高达68%,也就是说每三个进入试用期的人中只有一个能留下来。这是因为在试用期中,我能快速发现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否与面试时的表现相符。最后,如果一个人能在两年时间里持续保持超出预期的表现,这才说明他真正适合长期合作。 我总结的这套方法并不依赖于面试环节的一锤定音,而是看合作下来是否靠谱。面试可能被包装,但真正的合作是难以糊弄的。 这套方法最难执行的部分是“淘汰环节”。 有时候,一个人的表现不算出色,但也不算差,处于一个”还行”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做出淘汰决定确实很困难。但经过多次心理建设,我也在努力克服了自己的这个心理障碍。 最后要说的是,大多数公司人事部门制定的绩效提升计划根本毫无用处。 ## Part 3:人生引路人 我的人生引路人是我的心理咨询师蔡老师,她比我年长十多岁。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在我每个成长阶段,总会有这样一股强大的外力推动我实现质的飞跃。 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心理咨询并非只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它更是一种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方式。 总结下来,引路人对我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是帮助我看到了“他人所面临的环境”。 我们常说换位思考、心胸开阔,站在道德高点去评价是很简单的,但实践中往往知易行难。 因为人都有“自我服务偏差”,当我们解读自己行为的时候,会很容易看到自己所面对的环境,给自己找诸多台阶和借口。但当我们解读他人行为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方也面临多重环境的影响与压力,而只看到了这个人的”善与恶”。 蔡老师经常帮助我看到他人所面临的环境,这对我开阔心胸和视野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所以我时常和蔡老师沟通时滔滔不绝地讲一个多小时,但蔡老师仅用几句话就让我激动的情绪瞬间消解了。 这种消解正是因为蔡老师帮助我看到了他人所面临的环境,帮助我认知到人性并非简单的善与恶,而是会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变化甚至变形。 ### 二是帮助我“透过行为看需求”。 这一点对于我在公司做产品、做业务、做管理都很有价值。人的需求相对而言是有限的,包括物质回报、成就感、及时反馈、尊重感、个人成长、掌控感、参与感、话语权等。关键是要通过人的表象行为和言语来洞察背后的真实需求。 在做管理时,我会认真阅读每个人的档案信息,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和职业经历。通过这些综合信息,我能更全面地判断一个人的真实需求。 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几年前我帮一个老板做业务。他之前做海外业务失败了,我接手负责后就取得了进展。虽然他表面上大力支持我,但经常会说些阴阳怪气的话,让我时常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有什么“大病”? 当我向蔡老师详细讲述这件事时,他只用一句话就点破了:”你开始取得进展的第一天,就是他认输的开始。” 原来这位老板最需要的是”尊重感与参与感”。此后,我刻意邀请他参与其中,让他意识到这些进展与他的决策密不可分。这样做之后,他的阴阳怪气明显减少了。 ### 三是帮助我“在未来的节点看现在”。 如果现在的我遇到二十岁的自己,我一定会告诉他该做什么、该如何提升人生。但三十岁出头的我,却没有一个四十岁的自己来指引方向。 正因如此,每当我遇到成长瓶颈、在某处反复徘徊时,蔡老师就会站在未来的视角为我指点。这总能让我豁然开朗,从而突破当前的成长瓶颈,让认知和能力跃上新的台阶。 ## Part 4:中年将至 回想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对”中年”有着怎样的印象? 那是一种既遥远又恐慌的情绪。 遥远,是因为时间还站在我这一边;恐慌,则源于担心自己会变成脑海中那种典型的”油腻”中年人:大腹便便地扎堆聚会,说着低俗玩笑,对着天下大事指手画脚、高谈阔论… 通过观察,我总结出这类”油腻”中年人有四个特征:不注重体重管理;缺乏真诚,喜欢玩弄人性和操控他人;心态封闭,自以为是;缺少成就感,爱发牢骚。 与之对应的,我在琢磨,如果我能够做好这几个点,是否就可以让自己的中年变得更加智慧、从容与有趣? ### 控制体重 有部分原因导致的体重失控是无法避免的:天生易胖体质、服用激素类药物或重大精神压力导致的体重增加。 这里只探讨由不良的饮食习惯、作息紊乱和缺乏运动引起的体重失控。 在20多岁时,我们的新陈代谢旺盛,身体能够承受一些不良习惯。然而30岁是个分水岭——之后每年肌肉会流失1%,即使保持相同的饮食习惯,体重也会逐年上升。 近两年我也明显感到如果不加以控制,自己的体重会持续变化,随之我采取的方案是:每天步行8~10公里(没错,我是个徒步爱好者)。去年起,我也开始尝试80%的纯素饮食配合一定的力量训练。 目的也就是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持续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 保持真诚 我理解的”真诚”就是传递真实感受和信息,把对方也当成一个“人”看待,不用低级的沟通技巧。 “真诚”这一点在各个领域具有通性:我有时候观察一些非常知名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按理说他们已经掌握了极好的沟通技巧,但他们依然传递出一种非常真诚的感受。他们仔细聆听嘉宾的回答,并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好奇、疑问、开心或气愤…… 做产品的道理也是如此,我们也应当和用户保持同样的感受。有时候我打开一些软件,上面反复弹出各种抢占视觉的弹窗、在宣传时大量的夸张文案、在支付时用尽各种误导性的话术……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不够真诚的做法,因为你会拿这些东西对待自己吗?你会在自己家里贴各种牛皮癣吗?你会用误导性的话术忽悠你的恋人和朋友吗? 我在20岁时买过不少教人如何聊天、讲话的书籍,反而到了30多岁时我一本也没再看过,因为现在的我认为真诚已经远胜于大量的技巧了。 ### 保持开放心态 这个方面就更加明显,甚至不仅是在中年人身上,在年轻人身上也会有表现。 一个优秀的人的认知应当是不断“迭代”的,能够持续性的进行优化和迭代,而缺少开放心态就会降低人的迭代速度,从而变得固执、刻板与封闭。 个人的认知应当是不断修复的,有时候当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错的。我会再思考下:我认为的错到底是一种防御机制,还是真的是错的? 人真的会随着年龄变得保持和固执吗?——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找到自己的专长 人性的本身就包含了“嫉妒”。 如何克服人性中的嫉妒,我自己琢磨下来的方式是:找到自己的专长。 找到自己的专长、充分认可自我价值的时候,就不太会对他人的成功感到不满。 我们总说人要变得自信、从容,这些自信和从容从哪里来?我认为来源于人在自己专长上获得的成就感。 ## Part 5:从新出发 ### 短中期的一些规划 这次出来之后我开始是有创业打算的,对于一些出海 AI 类的 SaaS 项目,从流量、产品、漏斗、商业化各个维度我也已经有相当把握。 但认真琢磨之后,我认为时机还是不成熟,主要的原因是我周围缺少一些同水平的、志同道合的、能够相互补位的人。 为什么会缺少呢? 复盘下来我在过去的几年中最大的失误是过分专注于业务本身,而忽略了人脉资源的积累。 这部分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本身不喜欢社交,工作之外更偏好安安静静地待着。甚至团队的聚餐我都从未出席过,各种出海圈、AI 圈的活动也极少参与。 这带来的问题是不利于我的人脉积累,因为创业需要的是一个团队,而非个人。 所以短期看,我还是会选择加入一家公司,当然是一家更优秀的公司、更优秀的团队——过去几年太累了!缺少同级别的、强有力的人帮我分摊压力,往往让我有种“孤勇者”的感受。 大的方向上,我还是会专注于“出海+AI”领域。 我从事出海领域已有五六年,持续探索更广阔的互联网世界,研究全球用户的行为习惯,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旅程。 而 AI 时代的迅猛发展,不断带来新的冲击与思维火花,也正契合我热爱探索、追求自由与创新的性格。 ### 长期发展思考 长期看,我肯定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走向创业的道路。 正如乔布斯所言: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追随自己的“品味”。 我的底色一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我认为好的、优秀的产品依然会持续性地改变这个世界。工作这么多年,我对于产品的极度热爱、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都丝毫未有改变。 所以我认为自己互联网生涯的价值,就是做几个真正意义上符合我“品味”的产品。当然这里所说的“品味”不是说我要做几个自嗨的东西。 我对于自己的“品味”有如下定义:一是洞察问题的本质后,用优雅的方式解决用户的需求;二是取得商业化的成功;三是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调性;四是坚持长期主义。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我会进一步积累、沉淀,为着自己的长期目标作准备…… **专栏作家** 杨杰出海笔记,微信公众号:杨杰出海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8年年度作者。心理学硕士,目前从事出海互联网工作。一名奋斗中的产品汪,致力于将心理学与互联网进行深度整合,一起探索广袤的出海互联网!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中国对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引发了美国相关行业的恐慌。**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该命令指美国正计划囤积太平洋海底发现的金属,加大开采海底金属结核,并储存在美国境内,以应对中国限制稀有金属出口的情况。** 据了解,世界大多数海底普遍存在多金属结核,这些像土豆大小的结核是在海底高压下经过数百万年形成的,富含镍、钴、铜、锰等金属,这些金属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池、军工设备以及高科技产品的重要原材料。 加拿大迪普格林金属公司CEO杰拉德·巴伦接受美国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动车电池(所需的元素),都在这块石头里。 “可它看起来就像一块木炭”,美国媒体记者说道。 “确实像,但它其实是一块美丽的多金属结核。**了不起的是,它里面富含镍、钻、铜和锰,而这些正是制造电池所需的东西**。”杰拉德·巴伦说。   事实上,美国在很大程度上缺席海底采矿的国际谈判,而且它尚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专家表示:“特朗普团队囤积太平洋海底金属资源,可能是想控制相关海底可开采资源的区域,但目前海底开采矿产的条件还不成熟,**除了天然气、石油有少量开采外,其他海底资源开采技术尚未完善**。”**即使在成熟的地表开采,形成规模性生产效率也需要以10年为单位的筹备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等有关法律法规,**4月4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并于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 这其中,**至少有4种——钆、铽、钇、镝,被广泛用于美军的先进战机的各种子系统和零部件。** 比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隐身战斗机为例,其电子战系统、目标雷达和方向舵电机中,每架飞机需消耗约417公斤的稀土材料。 统计显示,**美军现役及在研的153种主战装备中,87%的供应链需要经过稀土加工环节。** 而中国几乎掌控了整个供应链,不仅拥有全球大部分稀土矿产量,更重要的是掌握着供应链中的加工环节,包括精炼、冶炼及制成可用部件等工艺,其全球市场份额约达80%至90%。 稀土可以看作现代工业的 “维生素”,几乎渗透所有高科技领域,且难以被其他材料替代。 稀土元素共有17种,**轻稀土相对丰富**,应用广泛但单价较低(如铈用于玻璃抛光、汽车尾气净化),**中重稀土则高度稀缺**,因储量少、需求激增(如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被称为 “稀土中的黄金”,价格波动大且战略价值极高。 稀土的 “宝贵” 不仅在于其物理特性的不可替代性,更在于其对现代工业、国防安全和未来科技的底层支撑作用,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高度集中与脆弱性。 在碳中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稀土已从 “小众资源” 升级为决定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战略资产,其价值将随着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持续凸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30.htm)
为提升智能体(AI Agent)与外部工具的配置效率,**蚂蚁智能体平台—百宝箱推出了“MCP专区”,全面支持各类MCP服务的部署和调用。**开发者通过百宝箱,可调用**支付宝、高德地图、无影等30余款MCP服务,最快3分钟即可搭建一个连接MCP服务的智能体。 ** MCP是给多智能体系统使用的上下文服务协议,能够让不同智能体听得懂彼此的“工作语言”,只要符合MCP标准,所有智能体之间都可实现握手,共同服务用户,去年11月一经发布就受到行业热捧。 百宝箱上线“MCP专区”,全面接入MCP服务,可以帮助智能体高效的调用外部工具,完成任务搭建,从而快速完成生产力转化。  **“百宝箱”是蚂蚁集团面向AI开发者搭建的一站式智能体开发平台,支持DeepSeek、通义千问、Kimi、智谱等主流大模型接入,提供50多款插件和近百款工具。**依托支付宝的应用生态,现已提供出行、政务、教育、餐饮等多个行业的智能体。 首期上线的“支付MCP Server” ,是支付宝官方提供的面向AI开发者推出的MCP支付服务,解决了智能体之间的支付问题。 **智能体开发者可以通过“支付MCP Server”轻松接入收单支付服务,显著降低了智能体应用开发中调用支付能力的门槛。** 据百宝箱负责人李铮介绍,百宝箱目前可提供两种MCP服务模式。**一是全周期托管服务**,用户无需管理资源、开发部署、工程运维等工作,3分钟可快速搭建一个连接MCP服务的智能体(Agent)。**二是提供快速部署能力**,强调了低成本和灵活性。  除此之外,李铮介绍,“百宝箱MCP专区接下来也将接入一套行业领先的安全解决方案,让百宝箱上的智能体在实现高效握手的同时,带上白手套,保障各方的数据、隐私等更安全。” 据了解,**该安全解决方案由国内首个智能体安全生态协作组织 —“IIFAA智能体可信互连工作组”研发**,可以在MCP协议基础之上,**保障各智能体在权限、数据、隐私等多方面的安全**。该工作组由中国信通院、蚂蚁集团等二十多家科技企业和单位共同发起。 业内人士认为,MCP协议和安全方案等标准的整体成熟,有望为智能体生态真正搭建起AI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28.htm)
宝马集团官宣,将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带来一系列兼具未来感与艺术张力的参展车型阵容,**其中包括定价高达50万欧元(约合414万人民币)的50台BMW Skytop“收藏级跑车”**。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b08dac2f-7dcb-4438-ba9b-a4f42cafee23.png) 去年5月,宝马在意大利埃斯特庄园老爷车展上展示了全新概念车Skytop, 同年10月开始量产,号称“手工匠造的终极艺术品”,开卖没多久就被抢购一空。 官方表示,**每一辆Skytop都是按客户需求量身打造的“梦想之车”,而非流水线上冰冷的产品**,所有部件,如大灯、水晶和皮革材质等,都由专家团队个性化定制手工打造。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a6302854-85cc-4da7-a066-dfaf03babdab.png) BMW Skytop致敬了BMW 507和BMW Z8等经典敞篷跑车,新车前脸配备“光耀”双肾格栅,搭载专门定制的业内最纤薄LED大灯组,侧面以翼片式车门设计取代传统门把手。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aa96fbfb-6b21-4375-8480-73acdef94510.png) 车身线条简洁精准,富有张力,采用游艇式造型,软顶敞篷设计,一条优雅的线条从前车灯沿着弧面的前舱盖、倾斜的 A 柱以及绒面弧线形车顶一气呵成。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36ed1480-d701-4699-af0e-b767460d73f4.png) **搭配若隐若现的双腰线以及黑色碳纤维宽体侧裙,还有无边框车门和隐藏式门把手,确实如同艺术品一般优雅**,车尾拥有狭长且优雅的长尾设计,并配备小鸭尾,双边共两出式排气布局, 搭载一台4.4升双涡轮增压V8引擎,最大功率460千瓦,可输出617马力,峰值扭矩750牛·米,匹配8速自动变速箱,百公里加速3.3秒。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8b575cfe-e9e3-4c2b-93fb-91ec76c7df48.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26.htm)
**大众汽车近日发布了旗下全尺寸增程SUV概念车的预告图及设计草图,并正式将其命名为“ID.ERA”。**这款由上汽大众研发、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车型,将于4月22日在上海进行全球首秀,向国产新势力发起挑战。 从预告图来看,ID.ERA前脸采用贯穿式灯带,与两侧灯组连为一体,下方为多横幅式光源,配备可发光车标。  车侧采用常规外后视镜,配备车顶行李架,A/B/C/D柱黑化处理,形成悬浮车顶视觉效果。  车尾设计有细长尾灯组,与大灯呼应,还配备后扰流板和高位刹车灯,结合设计草图,ID.ERA或采用封闭式前脸,尾灯为贯穿式风格。  尽管目前信息有限,但预计ID.ERA会提供丰富的智驾功能。 上汽大众在售的新能源SUV中,ID.4X定位纯电紧凑型SUV,售价15.9888万-28.3388万元;ID.6X为纯电中大型SUV,售价25.9888万-29.3888万元;途观LPHEV是插混中型SUV,售价26.105万-27.205万元。 **而ID.ERA定位全尺寸增程SUV,预计量产后产品定位较高,售价可能接近甚至超过途昂Pro。**  **目前,全尺寸乃至中大型增程SUV是国内车企人人眼红的品类,理想L9、L8,问界M9、M8等同级车型的销量都十分可观。**  虽然在配置以及性价比方面,ID.ERA很可能会稍微逊色于国产新势力,但大众ID家族的销量目前排在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榜首。 因此,ID.ERA的发布,很有可能会获得合资品牌忠实粉丝的芳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24.htm)
影驰(GALAX)即将在中国市场推出一款专为极限超频设计的高端显卡——GeForce RTX 5090D HOF OC LAB XOC。**影驰超频实验室日前表示:“5090D HOF XOC版(限量版)。看起来它将很快进入中国市场……”,并公布了这款显卡的外观。**  **这款显卡配备了双16Pin供电接口,在RTX 50系列显卡中是首次出现,这种设计使得显卡能够支持更高的功耗,从而为极限超频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基础。** 影驰通常会在显卡发布前向超频爱好者提供无散热器的原型卡,以便他们尝试打破世界纪录,此次发布的RTX 5090D HOF XOC 也不例外。 **其几天影驰宣布,其RTX 5090 HOF OC LAB共打破了9项超频世界纪录,分别是:**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3DMark Port Royal、3DMark Time Spy Extreme 1 GPU、3DMark Vantage-Extreme、3DMark11-Performance、GPUPI V3.3 1GPU、Unigine Superposition-1080P Xtreme、Unigine Superposition-8K Optimized以及3DMark Speed Way。  由于NVIDIA的限制,影驰不能发布超过600W TDP规格的BIOS版本,不过与以往一样,解锁TDP限制的XOC BIOS版本可能会在网络上出现。 目前还没有这款显卡的具体价格信息,但预计不会低。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22.htm)
受美国政府限制H20芯片对华出口影响,英伟达股价在周二盘后大幅下跌了逾6%。而与此同时,一众英伟达日韩供应商的股价也在周三开盘后跟跌……**英伟达当地时间15日发布8-K文件称,公司日前收到美国政府通知,H20芯片和达到H20内存带宽、互连带宽等的芯片向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需要获得许可证。** 英伟达预计,第一季度业绩中,与H20产品相关的库存、采购承诺及相关准备金**费用将高达约55亿美元。** 受该消息影响,英伟达股价在周二盘后直线跳水,大跌逾6%。英伟达周二收盘曾上涨了1.35%,收报112.20美元。  景顺全球市场策略师Tomo Kinoshita表示,“美国政府此举源于对中国在电子领域崛起的担忧,**预计这将对半导体供应链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在拜登执政期间,美国就曾于2022年对人工智能芯片出口实施了限制,以阻止最为先进的芯片产品的销售。而基于英伟达上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架构Hopper设计出的H20芯片,本身就是在H100基础上推出的一款“阉割”产品,旨在符合此前美国的相关出口限制规定。 据悉,该芯片在2024年产生的收入估计在120亿至150亿美元之间,在H100/A100被禁后曾一度成为英伟达在中国销售的主要AI芯片。 英伟达近年来始终认为,美国政府对其芯片的进一步管制将抑制竞争,甚至可能反过来削弱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英伟达在公告中还提及美国政府相关许可证限制,涉及到任何其他与H20内存带宽、互连带宽等同规格的芯片,因此业内人士也担心一些其他企业的芯片是否会受到影响。**美国超微半导体公司(AMD)的股票在周二的盘后交易中也下跌超过7%。** **在主要亚洲供应商中,**日本测试设备制造商爱德万测试(Advantest Corp.)的股价在日内早间一度下跌5.6%,韩国内存制造商SK海力士一度下跌3.7%。英伟达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台积电美股盘后下跌了2%。 行业研究分析师Ken Hui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由于经济前景疲软,台积电可能已经放慢了部分生产扩张的速度,“而对英伟达销售的更严格规定可能会加剧这种减速”。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20.htm)
今日,话题“12306崩了”冲上微博热搜,有多名网友发文称,**铁路12306 App出现无法正常登录、购票卡顿、订单显示异常等问题。**今天午间,中国铁路官微发布情况说明,对“崩溃”一事进行回应,并致歉。 中国铁路表示,4月16日,铁路12306系统开始发售4月30日车票,**上午9时起系统瞬时访问量骤增、出现繁忙预警,**部分用户在12306手机客户端(App)登录时发生短暂延迟现象。 **经紧急处置已基本缓解,期间12306网站运行正常,用户可顺畅购票。**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416/4bf6b648ed624590b935c0cdfd0784ef.png) 下一步,将加强监控巡检和技术维护,确保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由此带来的不便,向广大用户诚挚致歉。 据了解,2025年五一小长假自5月1日至5月5日,共5天,五一假期前一天(4月30日)的火车票今天正式发售。 根据铁路客票提前15天预售的规则,**4月17日将开售5月1日假期首日火车票,**4月21日开售5月5日假期最后一天火车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18.htm)
**由于美国对中国加收巨额关税,导致特斯拉Cybercab和Semi两款车量产遇到了大难题**。海外媒体报道,特斯拉原计划从中国向美国运送这两款车的零部件,但在美国政府将对华商品关税大幅上调后,该计划已被搁置。 马斯克一直向投资人强调,**这两款新车将成为特斯拉下一阶段增长的重要动力,尤其是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然而如今因关税遭遇“难产”,多少有点搬砖砸脚的意味在。  报道指出,**特斯拉原本计划自行消化额外成本,可随着关税进一步飙升,公司已无力承担,最终不得不暂停发货。** 按照特斯拉的原计划,公司将在未来几个月陆续接收零部件,10月启动这两款车的试生产。 其中Cybercab将在得州工厂生产,Semi则由内华达工厂负责,目标在2026年实现大规模投产,并加快向百事等客户交付早已积压的订单。  值得注意的是,**上月底在美加征关税前,特斯拉官宣旗下Cybercab无人驾驶出租车将于2025年6月在美国得州奥斯汀投入运营**,相比原计划2026年的发布时间有所提前。 然而变化突如其来,或许投入运营的时间节点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3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