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时间轴制作: 阿机Adji 很少有俗语像“乌鸦嘴”那么年轻,又那么广为流传、根深蒂固。我们好像天然知道“乌鸦嘴”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但我们真的知道吗?乌鸦嘴是否等于“一语成谶”?而“谶”又是什么,为什么说出口的话会成为预兆? 本期节目,我们仔细端详“乌鸦嘴”这个词,并辨析其周边概念:谶,谣,避讳,说话难听,毒奶,jinx……为什么我们常常以回溯的视角,在无意说出口的话和此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为何我们认为语言具有魔力或威力?“乌鸦嘴”展示了我们如何叙事、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或者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 音频后期:Geelish
一文读完一周出海热点
近三年半,福瑞泰克在研发上已投入了超14亿元,但公司的毛利率却仅有6%。
核心零部件与本体均在成都本地制造,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90%,彰显了在产业链整合与本地化生产方面的深厚实力。
在中国最近实施出口限制之后,用于半导体和先进技术的金属镓的价格跃升至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Fastmarkets评估的镓价格周五升至每公斤595美元,比12月11日的价格水平上涨了17%。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禁止向美国出口几种金属,这表明两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加剧,因此这种重要的矿产价格走高。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占全球镓产量的98%](https://pubs.usgs.gov/periodicals/mcs2024/mcs2024-gallium.pdf)。 虽然镓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它在化合物半导体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这种半导体结合了多种元素以提高传输速度和效率。 电视和手机屏幕、太阳能电池板和雷达设备也需要镓。 中国政府已于 2023 年 8 月对这种材料的出口实施了初步管制,从而推高了价格并扰乱了贸易流动。 据彭博社根据Fastmarkets的数据计算,自去年早些时候宣布限制出口以来,镓的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多。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500.htm)
欧盟已经签署了一项有关搭建 [IRIS² 通信星座](https://defence-industry-space.ec.europa.eu/eu-space/iris2-secure-connectivity_en) 的协议,该星座由290颗通信卫星组成,将在中低地轨道上运行。 这一 Starlink 的直接竞争对手将为政府用户、私营公司和欧洲公民提供安全连接,并将高速互联网带入偏僻区域, 据《金融时报》报道,这项公私合作协议价值 106 亿欧元(约 110 亿美元),预计将于 2030 年投入使用。 SpaceRISE是一个由欧洲卫星网络运营商SES、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和Hispasat牵头,并得到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和德国电信公司(Deutsche Telekom)等欧洲卫星通信分包商支持的财团,已获得一份为期12年的特许合同,负责开发、部署和运营IRIS²星座。 IRIS²是卫星弹性、互联和安全基础设施的首字母缩写。  "这个尖端星座将保护我们的关键基础设施,连接我们最偏远的地区,提高欧洲的战略自主性。 通过与 SpaceRISE 财团合作,我们展示了公私合作推动创新并为所有欧洲人带来切实利益的力量,"负责技术主权、安全和民主事务的执行副总裁 Henna Virkkunen 说。 今年 9 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杰西卡-罗森沃塞尔(Jessica Rosenworcel)表示,她希望看到更星链(Starlink)的竞争公司,后者自 2018 年以来已经发射了约 7000 颗卫星。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498.htm)
最新的爆料信息显示,**NVIDIA即将发布的RTX 5060 Ti将配备16GB的GDDR7显存,而RTX 5060则继续使用8GB显存。**报道称,RTX 5060和5060 Ti都使用相同的参考板,称为PG152 ,很可能使用GB206 GPU 。 **这两款显卡都将配备128-bit GDDR7显存,由于GDDR7技术的应用,带宽将比RTX 4060提升69%,达到488GB/s。** 显存容量方面,RTX 5060 Ti 这次将搭载16GB显存,是RTX 4060 Ti基本型号的两倍,而RTX 5060则继续使用8GB显存。 **Intel最新的Arc B580配备了12GB显存,AMD的RX 7600 XT也拥有16GB显存,但NVIDIA好像并不在意这些,在入门级的RTX 5060上仍是8GB显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信息还只是传言,具体规格仍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NVIDIA可能会选择96-bit 10GB显存等。 关于这两款显卡的其他信息,如CUDA核心数量、新技术特性、TDP以及PCIe带宽等详细信息尚未公布,但预计会支持PCIe5.0。 此外,知名爆料人OneRaichu爆料称,RTX 50系列顶级型号如RTX 5090将有60%到70%的性能飞跃,而“高级”型号如RTX 5080则会带来30%到40%的性能提升。 至于“中级”产品,像是RTX 5070和RTX 5060,预计会有20%到30%的性能提升。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6/d6f76f31-ca72-4fbd-9308-a9d99ef4e2d8.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494.htm)
随着美国科技初创公司OpenAI的圣诞直播进入最后一周,多项重要AI新品也进入发布倒计时——除了GPT-4o的常规版本升级外,科技圈最期待的正是肩负“打开营收天花板”重任的“AI代理”。 在过去两周的直播中,OpenAI或是故意、或是“不小心”,已经剧透了这些东西的存在。其中名为“ChatGPT ε”的模型被认为是GPT-4.5o模型,而神秘的“代理”(Agents)文件夹,则被视为暗示“AI代理”即将到来的征兆。 (来源:OpenAI直播截图) **科技巨头必争之地** 近几周来,擅长研究各种前沿科技的股民们已经发现,各种大模型的升级和“跑分”已经不再流行,讨论AI聊天机器人变成落伍的行为。炒作重点早就转向应用层,即直接向使用者收费的产品。 其中“AI代理”正是各家巨头奋力争夺的下一个山头。早在11月初时就有报道称,OpenAI计划在2025年1月推出一种可以执行复杂任务的“AI代理”——名为“操作员”(Operator)的新工具。 与此同时,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天天都在用”的AI搜索工具Perplexity,已经在上个月推出帮助人们进行假日购物的AI代理;谷歌也在上周发布首个AI代理工具Project Mariner,可以用来查找航班、酒店以及其他任务。CRM龙头(现在应该叫AI应用龙头)赛富时已经与埃森哲、联邦快递等200余家公司签订了配置“AI代理”的协议。 赛富时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上也将其称为“数字劳动力的崛起”。 (一同崛起的还有赛富时的股价,来源:TradingView) 所以,若OpenAI不想被嘲讽“刚发布就落后”,势必得拿出一点真东西。 此前OpenAI掌门奥尔特曼在参与“美国贴吧”Reddit的网友问答时也表示,虽然模型会越来越好,但感觉“下一个巨大突破将会是代理”。上个月他还在播客节目中将“AI代理”解释为“一名非常聪明且资深的同事,能够完成一个为期两天或两周的任务——并在有问题时联系您,最终交付出色的工作成果。” 几乎所有参与AI赛道的巨头们都盯着“AI代理”,原因很简单:这是最容易卖出价钱的产品。 由于AI能够“不眠不休不请假”地工作,如果工作产出也满足要求,科技公司将有更多筹码说服雇主“将员工换成AI”。 OpenAI首席财务官萨拉·弗莱尔(Sarah Friar)上周对媒体回应“OpenAI准备推出2000美元/月的订阅服务”时表示“公司对一切都敞开大门”。 萨拉表示:“如果能有一个博士级别的(AI)助手来处理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那么在某些情况下,那么做(每月花2000美元在AI上面)会是有意义的。” 萨拉特别提到,OpenAI未来可能会按照用户使用AI获得的价值来收费,特别是在企业环境中。 **什么是“AI代理”?** “AI代理”(AI Agents)听上去有点抽象,与这是一个舶来词有关。 在英文语境中,Agents有多个角度的释义,例如“行使权力的人”、“实现结果的手段或工具”,或“被授权代表他人行事的人”。所以等未来(大概率是明年上半年)国内科技公司踏上这波节奏时,可以考虑换个更容易理解的名字,例如“AI员工”、“AI代理人”等。 在科技圈子里,定义“AI代理”的目的是为了与上一个时代的“AI聊天机器人”区分开来。聊天机器人只能一问一答,有时还会说胡话;而“AI代理”则是用来处理特定任务的软件,通常需要多个步骤、调用不同的工具。 例如订机票,需要AI联网查询订票网站的信息,判断最合适的航班,返回搜索结果待确认后调用支付软件付钱。 无论各家公司现在如何定义“代理”的含义,核心依然是在尽可能少的人类互动下完成既定工作。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新兴的趋势,AI代理目前依然处于“缺陷比能力强”的阶段。 麦格理美国证券研究部门的AI和软件研究负责人Fred Havemeyer表示,大家需要记住一件事情是,“AI代理”恐怕不是一个单一的大模型,而是需要一系列模型合作才能运作。他认为目前市面上不存在任何单一的大模型能够处理“代理”级别的任务。 Fred认为,最有效的代理可能是多个不同模型的不同集合,配有一个类似于“监督者”的路由层,将请求或提示发送给最有效的模型。他希望未来能够看到真正自主的“AI代理”能够将抽象化的目标,转化为完全独立推理出的个体步骤。 对于AI初创企业,以及使用AI的商业机构而言,恐怕也只有在“AI能够独立上班”这个前提成立后,才有可能推出“每月2000美元的订阅服务”。 **留给打工人的时间不多了** 最后,随着科技巨头们的“AI代理”已经呼之欲出,全世界的打工人更需要考虑自己的未来。 在一篇广为流传的反思博客中,AI初创公司Anthropic的联创达里奥·阿莫代伊提出,AI代理的出现,可能会为那些拥有AI无法复制的技能的员工带来更高的报酬。 阿莫代伊表示:“事实上,即便人工智能在100%的事情上都能比人类做得更好,但如果AI在某些任务上依然效率低下或成本高昂,或者需要的资源投入有明显差异,那么比较优势的逻辑对人类依然适用。” 他也表示:“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将变得广泛有效且非常便宜。到那时,我们现有的经济结构将不再有意义,有关经济该如何组织,社会将需要更广泛的讨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490.htm)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近日在一场播客中表示,OpenAI在AI竞赛中领先两年,几乎没有遭遇竞争,从而让该公司能够专心打造ChatGPT。2022年11月,OpenAI发布了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ChatGPT,从而引发了一场AI军备竞赛。纳德拉称,ChatGPT相当于赋予了OpenAI一个“逃逸速度”,让谷歌等竞争对手不得不与“ChatGPT让他们措手不及”的说法作斗争。  纳德拉说:“我们拥有的优势,OpenAI也拥有的优势,就是我们已经率先走过了两年,几乎没有遭遇竞争。” 纳德拉还补充说:“我认为,他们(竞争对手)再也不会像我们这样领先两年了,这种类型的领先地位不太可能通过某种基础模型建立起来。但我们有这个优势,这是我们和OpenAI拥有的巨大优势。” 在ChatGPT推出后,微软利用其2019年的投资与OpenAI建立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始将该公司的技术整合到其Office应用程序、Bing搜索引擎和Edge浏览器中,从而领先其最大的一些竞争对手。 作为回报,微软为OpenAI提供了大量的云计算资源。 微软是OpenAI的早期投资者,在2019年投资了10亿美元。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最新文件,微软已向OpenAI投资了130亿美元。 今年4月,纳德拉在接受采访时曾强调了微软在OpenAI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他说:“如果没有我们的早期支持,OpenAI就不会存在。如今,他们已成为一家令人难以置信的公司,能参与他们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感到荣幸。” 但后来有报道称,OpenAI和微软各怀鬼胎,两家公司已经貌合神离。OpenAI想改变与微软之间的排他性合作协议,而微软则希望摆脱对OpenAI的过度依赖。 在今年7月份的一份SEC文件中,微软将其与OpenAI的关系描述为股权投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的合伙关系。此外,微软还将OpenAI与Anthropic和Meta并列为“新兴竞争对手”。 本月初又有报道称,OpenAI正在考虑放弃一项有关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约束条款,从而为未来继续获得微软的巨额投资铺平道路。根据目前的条款,当OpenAI实现AGI时,微软将无法获得这项技术,其本意是确保微软永远不会滥用该技术。但后来,这项约束也成为了双方深化合作的绊脚石。 据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预计,最快到2025年,该行业将开始看到AGI的第一批案例。在这些案例中,你可以给AI系统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它将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项任务。 分析人士称,不管怎样,这对微软来说都是个好消息。首先,获得OpenAI的AGI授权将进一步改善微软的产品。其次,微软对OpenAI的投资将增加价值,尤其是在OpenAI每月200美元的订阅服务流行之后。 鉴于OpenAI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的估值超过1500亿美元,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随着AI能对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家价值万亿美元的公司。如果OpenAI达到这一估值,微软将进一步从中受益。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488.htm)
高达30亿元的巨额营销投入是否转化为对极越品牌的广泛认知?“对营销占用了太多精力”是否等同于营销得体?本文细数极越在营销上到底踩了哪些坑?
 作者:Wing 12月14日,《明日方舟:终末地》时隔一年多的时间发布了全新 PV,官宣“再次测试”——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二测”——将于 1 月中旬进行。 一天后,“再次测试”的 15 分钟实机演示也正式公开。从实机演示中可以看到,相比上一次测试《明日方舟:终末地》经历了相当大的改动。从评论区和弹幕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玩家对接下来的二测都非常期待,对将要玩到怎样的《明日方舟:终末地》充满了好奇。  感谢鹰角网络的邀请,机核有幸提前玩到了《明日方舟:终末地》当前的版本,并在数个小时的试玩后,很荣幸地得到了和鹰角网络两位主创 海猫络合物与 hyf 交流的机会。 我们趁此机会带着我们自己和大家都关注的问题,与两位主创进行了深入交流。 那么,当前版本的《明日方舟:终末地》(以下简称“终末地”)玩起来体验如何,与技术测试版本有何不同?鹰角网络又想为玩家们呈现怎样的一款作品?以下是我们的体验和记录—— # “先做到自己能够喜欢,然后希望玩家也能喜欢” 首先要说的是,终末地当前版本与技术测试版本可以说是两个游戏——战斗系统大幅调整,增加大量的过场和演出,加入全新的玩法机制与地图,场景地图和集成工业系统的优化……在过去这一年时间里,《明日方舟:终末地》已经焕然一新。 这次我们体验到的战斗系统,是已经相对完善的小队战斗式 ARPG 玩法体验: - 所有玩家角色和敌人的动作都得到了大幅度优化,战斗时操作角色的手感更好了,战中的镜头也随之得到了优化; - 技能系统完全重做。现在使用技能无须手动选择目标,但全队共享技能资源——该资源随时间和战斗行动增加,玩家在战斗中需要思考策略,判断当下用谁的技能更合适; - 新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战斗系统——连携技。当达成了连携技的触发条件,玩家就能通过操作指挥小队对应成员使出连携技。每个角色的连携技条件各不相同,例如玩家角色打出重击、敌人陷入异常状态、现场有多个敌人被破防等等; - 现在角色可以通过冲刺来闪避敌人的攻击了; - 上一版中的“仇恨线”等等偏 MMORPG 的设计现在都已经删除或调整;队友也会更加积极地通过对峙和闪避来吸引敌人的攻击; - …… 这个全新的战斗系统体验下来,爽快程度和激烈程度比过去提升了许多,能明显感受到开发团队希望强调小队作战的策略感和“配合感”。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开发团队推翻整个系统重做的勇气和思路。在后续交流中,我们也向海猫和 hyf 两位主创请教了战斗系统的设计思路。 终末地的核心战斗设计思路是“注重策略的即时战斗”。除了配队方面的局外策略点,在每场战斗局内玩家可以通过分配技能能量、把控技能释放顺序、考虑队友连携技等决策,来实现局内收益的最大化。 同时,多角色同屏的小队战斗体验是他们的设计重点,也是技术攻关难点之一。 小队成员过于自主会导致战斗策略性降低,策略爽感正反馈不足;但如果小队成员“比较迟钝”,就会降低多人同屏乐趣性,缺乏队员间的互动性,从而影响体验和代入感。 在交流中 hyf 也和我们提到: <blockquote>比如队友能不能识别你可能的前进路线主动给你让路?队友同屏参与探索或者战斗的时候,怎么才能够看起来是比较和谐的?场景当中的人怎么才能不至于过多影响我的视觉,又不至于过少让我觉得对有没有存在感?这里面的难点就在于要在不违背人物设定的情况下,“跨系统”地和玩家、场景进行个性化地交互,怎么做得更像一个真实存在的、对你有帮助的队友。我们希望玩家能够通过二测版本看出我们在队友行为模式上有很多改进的巧思,能够相信这部分的呈现会持续改进。</blockquote> 其实在单机游戏行业,小队战斗已经被讨论了很久。但在国内同时期的其他产品中,或许是由于这个细分需求还没有经过市场验证,我们并未看到广泛的讨论。而这次体验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终末地团队正在认真研究,技术和策划紧密协作,希望实现更好的效果。 与战斗玩法设计相呼应的,是关卡设计—— <blockquote> 终末地的很多区域都有独立的玩法和视觉奇观。如果把里头所有的玩法全部快剪成一个片子的话,应该是很惊人的。我们有很多副本很多主题,包括但不限于跑酷、跳跳乐等基础玩法,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解谜。</blockquote> 终末地的另一个核心玩法,也是串联了游戏内多个系统的玩法,是“集成工业”基地/工厂建造系统。这个部分在当前版本中也得到了优化和丰富。首先是基础的建造操作得到了优化调整,现版本的俯视角快捷建造更加完善,玩家可以通过更直观的视角和操作规划建设自己的基地。 同时,当前版本新增了战斗用设施,并设计了与之匹配的据点防守玩法,这其中“塔”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意味着基建不再仅是养成/奖励的反馈系统,也成为了战斗体验的一环。 没错,塔防,就像回家了一样不是吗? 在此之外,玩家也可以通过集成工业建设系统将战斗设施自由地设置在地图上,帮助自己清刷怪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战斗用设备同样是有设置数量上限,也会算进耗电总值里,所以没办法在全地图点满炮塔进行火力覆盖。 对于“集成工业”系统,其实我们一直有一个疑问——“这个玩法对于一个‘二次元多端游戏’会不会太重了?”趁这次交流的机会,我们也抛出了这个问题,并得到了两位主创详实的回答: <blockquote>现在好像存在一种说法是,“二次元手游玩家”对“玩法”的关注和讨论在逐渐走低,这其实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场塑造的结果,并不代表玩家不想要、不喜欢新的玩法。在游戏中持续更新和探索更多新鲜有趣的玩法可以算我们的初心吧,从《明日方舟》开始就在坚持这一点,那到了终末地里面,“集成工业”这套系统的拓展性是很高的,这也是给后续不断在玩法层面创新打了一个基础。 你刚问到“会不会太重?”我想说,类似玩法的潜在受众量其实很大,像是《异星工厂》、《戴森球计划》、《我的世界》工业模组这样的优秀先例,也都经过了市场的验证。关键还是看有没有下足功夫,学习曲线是否能够更合理,玩家上手体验是否顺畅。终末地会一直优化这个系统来降低它的门槛,希望大家可以更容易地get到我们认为很好玩的内容。毕竟首先得做到我们自己能够喜欢,然后我们希望玩家也会喜欢。</blockquote> # “延续《明日方舟》 IP 在各方面呈现的说服力” 在《明日方舟》这个 2D 作品中,玩家愿意不断地探讨角色和剧情,是基于它在各方面的呈现能够做到自洽,从而产生代入感和说服力。 而从 2D 作品转向 3D 时,如果仍想要延续这种程度的自洽、并打造一个有说服力的世界的话,必然要在渲染、角色建模与设定、场景美术、角色行为模式等方方面面下功夫。 在美术设计方面,《明日方舟:终末地》毋容置疑是延续了鹰角一直以来的风格与水平。虽然在3D美术呈现上,鹰角并不算有丰富的经验,但在去年的技术测试阶段,终末地就已经交出了一份超出玩家预期的答卷,不少玩家对角色的细致程度、3D表现还有风格都大加赞赏,当然,也有玩家认为还有提升空间。 而从已发布的「再次测试」实机展示来看,《明日方舟:终末地》目前的3D美术呈现效果,相比技术测试又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那么终末地是通过什么方式在 3D 场景里发挥鹰角的美术实力,开发团队又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我们真的很好奇,也是这次交流中重点聊到的部分。 作为一款刻板印象里的“二次元游戏”,如何让拥有绘画质感的角色在写实的场景里不产生割裂感,必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大部分关于二次元题材 3D 游戏画面表现的探讨中,关于 PBR(基于物理纹理的写实风格渲染)和 NPR(非真实感渲染) 的实现方式和使用比例的探讨是重中之重。 终末地团队在场景和角色观感协调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主创们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游戏里一个写实的混凝土墙,它上面的颗粒感、色斑、颜色控制跟真实的混凝土并不完全一样,都是经过二次加工和信息评议的。为了让玩家不感到违和,从美术层面就做了大量这样的细节工作,期望在物理空间层面既有一定说服力,又给了玩家想象可能。 海猫还提到: <blockquote>终末地的美术,是在进一步探索写实与幻想融合呈现的可能。持续地磨练3D技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既然大家对《明日方舟》的美术是极其认可的,那我们肯定会延续它好的部分,延续这个IP在各方面呈现的说服力,《明日方舟:终末地》的美术设计依然是强调质感的“二次元写实风格”,这是对《明日方舟》独特调性的继承。 但追求写实是有代价的,尤其做成3D后,需要考虑的因素会多很多。原本2D立绘里角色性的表达怎么延续到3D?我们下了很多的功夫,既要保留“舟”味,又要方便它在 3D 层面的落地。 比如终末地的角色塑造会进一步表现不同阵营和社会地位的差异,着装和武器上也有更写实的职业属性。像佩丽卡的武器从技术测试的普通长杖改成了当前的羽毛笔短杖,一方面是因为术士职业本身的通用武器调整,另外一方面考虑到她作为玩家的助理,需要在造型上得到更多的展现。当前设计的短杖不但能作为签字笔批改文书,甚至可以拉出虚拟屏变成平板电脑,这样的细节特别多。</blockquote>  (终末地阵营的概念图,在未知中带领,探索,手与手上方的指针指向前方) 听到主创提及角色设计,我们也顺势询问在角色模型方面他们的处理思路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终末地团队希望在3D环境下依旧保留《明日方舟》温柔和厚重兼具的角色形象气质——这一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也是方舟到今天依旧被玩家所津津乐道的部分。 《明日方舟:终末地》的角色设计,继承了鹰角在《明日方舟》中的设计思路——精确推敲的黑白灰关系,点缀以高纯度的饱和色,通过不同材质的搭配,在营造“制式感”或者说“阵营感”的同时,又能突出不同角色的个性。而如何在 3D 游戏中实现和表达这样的效果,终末地团队钻研得很深,比如在 3D 模型中动态地模拟二次元立绘中的绘画笔触效果,这个就属于终末地目前强势的技术范畴。 <blockquote>具体在某一个角色上,我们会模拟一些绘画的笔触,但是它的视觉效果并不是固态的,而是会随着光照变化和观察者的位置变化而变化。这一技术能增强角色体验的维度,从而更加接近方舟角色立绘的质感。 考虑到与整体场景的融合,以及世界观的表达,终末地的角色在服饰武器设计、渲染风格上也保持了相当的写实性,甚至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所有3D“二次元游戏”中最写实的。我们自己称之为“写实主义二次元”风格。具体体现在贴近现实世界质感的自然冷色调、真实质感的表达、设计的实用性、末世风格的服饰设计等。</blockquote> 而具体到服饰设计,从宣传片到测试实机,我们都可以看到《明日方舟:终末地》特别强调基于现实的服装剪裁。在保证服装剪裁的客观性的前提下,使用科幻质感元素替换传统服饰细节的手法,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视觉效果——例如赛希穿的华丽洋装风格服装中,也配有大量的快拆扣、高科技材料纹理等等现代的和科幻风格的细节;陈千语身着融入传统中国文化要素的服饰,点缀了丰富的金属与PVC材质的细节。  (终末地干员“陈千语”角色设定草稿)  (终末地干员“陈千语”角色设定第一版)  (终末地干员“陈千语”角色设定第二版) 除了角色的 3D 建模,冲击力极强的场景美术也是我们参加两次测试后心心念念的部分。尤其是当前版本中新增加的两个场景——终末地工业的基地帝江号,和塔卫二上的全新地图宏山,给我们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帝江号是一个近地轨道空间站场景(性感疯了!),作为终末地工业的基地,它也承载了战斗模拟训练、养成材料种植等玩法功能。此外,玩家也可以在这里与终末地行动干员们进行互动,倾听普通雇员的聊天对话,或者只是单纯地自由闲逛。  (帝江号概念设计图。帝江号舰桥能俯瞰整个塔卫二,也能看到目标北地,使人更加坚定目标(类似全景效应))  (帝江号概念设计图。帝江号协议物流中枢,终末地协议技术、生产、帮助、创造的缩影之一) 而宏山是一个中国风的场景,但不同于刻板印象中二次元游戏中国风场景的是,这里强调的是“中国风格的科幻工业场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场景美术和标语,搭配上《明日方舟》这五年来一直在使用的“科幻+些许魔幻+些许武侠”概念设计风格,让整个场景流露出独具魅力的氛围。我们作为《明日方舟》玩家,进入这个场景时的第一反应,是《明日方舟》2024年春节活动“怀黍离”中描绘的大荒城,终于以 3D 实机的形式展现在面前。  (宏山场景实机画面)  (宏山场景实机画面)  (宏山场景实机画面)  (宏山场景实机画面) 关于场景美术,尤其是宏山部分,海猫和 hyf 也与我们聊了许多。 <blockquote>我们希望能做出足够有说服力的场景。 美术呢是往更加写实的场景气氛去走,比如像维伦纽瓦《边境杀手》这种平静底下暗藏杀机的感觉,后面的场景也参考了优秀中国武侠电影的视觉氛围,譬如《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 场景上通过设计语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造物做了差异:自然环境尽量还原真实地理地貌,比如它的光、道路尺度、植被高度等都是接近真实的;而终末地基地、敌人聚集地等人类造物,则以实用极简、符号象征等来构造未来感。在这个写实基础上,再把《明日方舟》的幻想要素引入进去。 第二章宏山的中国风没有完全照搬某一套古代设定,而是提炼了中国古典建筑里的一些特色,但这个建筑本身我们会做成现代的,是想象一种古代的建筑和它的建造逻辑发展到现代之后会是什么样,毕竟终末地的世界观并不是很古朴的,它需要有一些现代性的表现。 另外在宏山的实机场景,大家能看到很多从日常生活里凝练出来的汉字标语细节,是不是感到挺亲切的?因为我认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即使视觉上一直在变化,但它表达的内核是亘古不变的,作为国人也会一眼便能辨认,将汉字作为较强的视觉符号运用也是我们的现代化思路之一。说实话这个在做《明日方舟》的时候就在运用了,如今也是观点的继承和发扬。 但核心一句话,就是希望角色在无论什么样的场景下,都能带给玩家和谐、真实的体验。</blockquote>  (宏山场景概念设计图,图中含有汉字标语细节展示)  (《明日方舟:终末地》「再次测试」实机展示截图)  (《明日方舟:终末地》「再次测试」实机展示截图) # 让玩家在细节中感受到“真实” 从上次技术测试到这次版本的体验来看,我们发现《明日方舟:终末地》在技术层面的进展也大大超出预期,作为鹰角的第一个大型3D项目,视听体验已经称得上丰满和稳定。 这也引发了我们的好奇,终末地使用的是什么引擎?在技术上鹰角又攻克了什么难题? <blockquote>hyf:我们对Unity做了大改,为了游戏能承载更多内容,基本上把底层渲染框架和上层渲染管线完全自研了。 你可以理解为Unity我们只保留了架构和编辑器及工具部分,内部的核心组件和内容我们都做了重构,尤其是图形渲染部分我们做了彻底的改造。我们引擎底层用了面向数据的方式(ECS),对游戏组件的处理会更高效,另外对于图形API层面也做了彻底的重构,以满足我们游戏的性能要求。 还有一个很显著的优化是无缝地图。去年的技术测试中,“四号谷地”不同关卡间的切换是需要读条载入的,在二测的研发过程中,我们改为了无缝加载,这个需要重构整个场景管线的底层技术框架、工具链和开发流程。我们通过自研的大地形处理方案、虚拟纹理贴图技术、以及无缝加载技术,有效提升了加载效率和场景流畅度。现在能看到整个“四号谷地”成为了一张无缝的“超大箱庭”地图,玩家可以更自由地探索而无需任何加载中断。 同时我们自研了一套多平台的光影技术。有些游戏一到远景就没有了动态阴影,但我们的全场景,包括近景甚至超远景,都是全动态的。再比如工厂建造部分也做了一系列自研技术方案,用ECS数据渲染技术进行了很多优化和改造,工厂的光影也是全动态的。 另外音效上,我们特别组建了一支Foley(拟音)团队。实物实录,并精确还原到游戏中——皮革的摩擦、金属的碰撞甚至是布料被风吹动的声音。这些音效并非简单堆叠,而是与角色的动作、情感和环境动态匹配,希望让玩家在细节中感受到说服力。</blockquote> # 做出一些独属于自己的东西 交流临近尾声,我们向海猫和 hyf 提了个非常俗的问题——他们希望终末地团队,是一个由什么样的人构成的团队? 我们得到的回答非常现实: <blockquote>如果是做普通的东西,或者说是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那其实你只需要是“普通人”,或者说相对比较有经验的人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项目做到现在的感觉,就是当你要做一个真正称得上独特的东西时,你就需要是独特的人——要有主见,甚至可以说得上“独才”。因为没有人能明确告诉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你必须自己对自己选择的方向具备信念感。 我认为玩家也是在追求很多新东西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团队和大家的诉求其实很相近。既想要复现自己熟悉且成熟的游戏体验,同时仍然希望玩到独特的、从未见过的东西。这也是我们选用工厂类模拟经营类要素和 RPG 游戏做结合和创新改造的基本动力。 创新已经不单纯只是创作者对于自己作品的追求,而是单纯提升制作规格来说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因此不管你想或者不想,如果想要在当下这个市场环境下有所成就,那么就必须做出一些“独属于自己”的东西。</blockquote> 这段“现实回答”显得有点“大”,但细想来,却又相当精确且务实。 依托于对“独特”的追求,我们可以回想起很多东西:比如回想起第一次见到“集成工业”这样一个有深度的系统出现在“二次元游戏”时的震撼,回想起体验终末地当前版本时那些与技术测试截然不同的优化乃至革新——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的“创业感”,也再次出现在了这个团队当中。 筚路蓝缕,意味着前方没有可供临摹的范本,没有路径,更没有老师,意味着你可能会犯很多错,走很多的坑。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你一旦从荆棘处走出,在荒芜处灌溉,通天大道与良田万亩就将独属于你:它关乎团队的成就感,关乎“做游戏要做的是什么”,也关乎玩家对一个 IP 的追求与体验,关乎他们期待之外的惊喜,这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实现的东西。 在最后,两位主创与我们分享了这样一段话—— <blockquote>做出自己认可,且在市场上能活下去的作品确实很难。 在《明日方舟:终末地》立项时我们对这个难度其实是有认知的,但是真上手做的时候,那种压力与沉重其实在逐渐转化为孕育一个新生命的动力和激情,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真的太幸福了,哪怕它充满了挑战。 我们迫切地希望在马上到来的二测中得到玩家的反馈,帮助我们更好地对作品进行调整。 让我们能够共同见证新的方舟故事展开。</blockquote> 
根据计划,台积电最新的N2(2nm)制程将于明年下半年开始量产,目前台积电正在尽最大努力完善该技术,以降低可变性和缺陷密度,从而提高良率。不久前,一位台积电员工最近对外透露,该团队已成功将N2测试芯片的良率提高了6%,为公司客户“节省了数十亿美元”。而根据最新的爆料称,台积电N2目前的良率已经达到了60%。不过这些信息尚未得到进一步证实。 而在上周于美国旧金山举行的 IEEE 国际电子设备会议(IEDM)上,台积电研发和先进技术副总裁Geoffrey Yeap披露了有关其 N2制程工艺的更多细节。  据介绍,N2制程在相同电压下可以将功耗降低 24% 至 35%,或将性能提高15%,晶体管密度比上一代 3nm 工艺高 1.15 倍。而这些指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台积电的新型全环绕栅极(GAA)纳米片晶体管,以及 N2 NanoFlex 设计技术协同优化和其他一些增强功能实现的。 其中,全环绕栅极纳米片晶体管允许设计人员调整其通道宽度,以平衡性能和功率效率。 Geoffrey Yeap进一步解释称,N2是台积电“四年多的劳动成果”,今天的 FinFET 晶体管的核心有一个垂直的硅片,而全环绕栅极纳米片晶体管有一堆狭窄的硅带。这种差异不仅提供了对流经器件的电流的更好控制,还允许工程师通过制造更宽或更窄的纳米片来生产更多种类的器件。FinFET只能通过乘以器件中的翅片数量来提供这种多样性,例如具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翅片的器件。但全环绕栅极纳米片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介于两者之间的渐变选择,例如相当于 1.5 个翅片或任何可能更适合特定逻辑电路的东西。  台积电将该技术称为 Nanoflex,允许在同一芯片上使用不同的纳米片宽度构建不同的逻辑单元。即由窄器件制成的逻辑单元可能构成芯片上的通用逻辑,而那些具有更宽纳米片、能够驱动更多电流和更快开关的逻辑单元将构成 CPU 内核。 简单来说,该技术使设计人员能够开发具有最小面积和更高功率效率的窄单元,或为实现最佳性能而优化的宽单元。该技术还包括六个电压阈值电平 (6Vt),范围为 200mV,使用台积电第三代基于偶极子的集成实现,同时具有 n 型和 p 型偶极子。  N2 制程在工艺和器件层面引入的创新不仅旨在通过细化片材厚度、结、掺杂剂活化和应力工程来提高晶体管驱动电流,还旨在降低有效电容 (Ceff) 以实现一流的能效。总的来说,这些改进使 N 型和 P 型纳米片晶体管的 I/CV 速度分别提高了约 70% 和 110%。 与 FinFET 晶体管架构相比,N2的全环绕栅极纳米片晶体管在 0.5V 至 0.6V 的低电源电压范围内可提供明显更好的每瓦性能,其中工艺和设备优化将时钟频率提高了约 20%,并在 0.5V 工作时将待机功耗降低了约 75%。此外,集成 N2 NanoFlex 和多阈值电压 (multi-Vt) 选项,为高逻辑密度的节能处理器提供了额外的设计灵活性。  台积电N2的晶体管架构和 DTCO 优势直接影响 SRAM 可扩展性,而近年来,前沿节点很难实现这一点。 借助 N2,台积电成功实现了创纪录的约 37.9Mb/mm² 的 2nm SRAM 密度。而根据最新曝光的资料显示,Intel 18A的SRAM密度约为31.8 Mb/mm² ,显然台积电N2的SRAM密度更高。同时也比N3制程提高了11%。而N3仅比自己的前代提高了6%。  除了创下创纪录的 SRAM 密度外,台积电N2还降低了其功耗。由于 GAA 纳米片晶体管具有更严格的阈值电压变化 (Vt-sigma),因此与基于 FinFET 的设计相比,N2 的大电流 (HC) 宏的最小工作电压 (Vmin) 降低了约 20mV,高密度 (HD) 宏的最小工作电压 (Vmin) 降低了 30-35mV。这些改进使 SRAM 读写功能稳定到大约 0.4V,同时保持稳健的良率和可靠性。 除了新的晶体管外,台积电N2还采用了全新的无屏障的全钨中间线 (MoL,middle-of-line)层、后端布线 (BEOL,back-end-of-line) 和远 BEOL 布线,将电阻降低了 20% 并提高了性能效率。N2 的 MoL 现在使用无障碍钨丝,将垂直栅极接触 (VG) 电阻降低了 55%,并将环形振荡器的频率提高了约 6.2%。  此外,第一个金属层 (M1) 现在在一个 EUV 曝光通道中创建,然后是一个蚀刻步骤 (1P1E),从而降低了复杂性,减少了掩模数量,并提高了整体工艺效率。 Yeap表示,优化的 M1 采用新颖的 1P1E EUV 图形,使标准电池电容降低了近 10%,并节省了多个 EUV 掩模。“总之,N2 MoL 和 BEOL RC 降低了约超过20%,为节能计算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N2 用于 HPC 应用的额外功能包括超高性能 MiM (SHP-MiM) 电容器,可提供约 200fF/mm² 的电容,这有助于通过减少瞬态电压下降来实现更高的最大工作频率 (Fmax)。 据台积电称,N2 技术具有具有平坦钝化和 TSV 的新型 Cu RDL 选项,该选项针对面对面和面对面的 3D 堆叠进行了优化,SoIC 键合间距为 4.5 μm,这将成为 AI、HPC 甚至移动设计的可用功能。 目前台积电 N2 处于风险生产阶段,并计划于 2025 年下半年量产。另一种被称为 N2P 的工艺正在开发中。N2P 是 N2 的增强版本,预计将带来5%的性能提升,具有完全的 GDS 兼容性。预计将于 2025 年完成资格认证阶段,计划于 2026 年量产。 对于客户来说,随着台积电N2的量产,届时2nm晶圆的代工报价可能将达到2.5万-3万美元/片,远高于当前3nm晶圆约2万美元/片的价格。  但是N2所能够带来的晶体管密度提升、性能提升或功耗降低则相对有限,再加上初期的良率问题,这也意味着一片12英寸2nm晶圆所能够切出来的可用的单颗芯片的成本将会大幅提升,显然这将会抑制可能客户对于2nm制程的采用。 预计初期能够用得起台积电2nm制程的客户只有苹果公司、英伟达、AMD、高通和联发科等少数头部客户,但是从产品规划来看,英伟达和AMD在2026年可能都将不会采用2nm制程,相对来说苹果、高通、联发科则有可能会在2026年的旗舰芯片上采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486.htm)
据报道,肖先生在福州的一家二手车行,看上了一辆奔驰C 260L二手车,但因为个人征信不合贷款要求,因此采用了“以租代购”的方式买车。据了解,这辆奔驰C 260L新车售价在23-25万元左右,但肖先生以租代购买车的话,最终买车花费却接近贵了一倍。 肖先生介绍,**他以租代购买的这辆车每个月需还7800元,共48期,再加上首付34600元,算下来就要40多万元。** 当时车商告诉他,可以提前一年还款,提前还款的情况下,一年利息就是2万左右,然后就没有违约金。 肖先生想着自己可以一年结清,就没有考虑太多,也没注意购车后期的贷款金额和利息。 但肖先生经家人提醒后,他发现不对劲,**这个以租代购的总共还款已经超过40万元了。**而且自己的收入也不稳定,每个月近8000元的分期,如果坚持下去,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便向车商要求退车。 但对此,车商明确了拒绝了肖先生的退车诉求,称肖先生是成年人,当初的买车合同也明确了还款金额和违约赔偿方案。 而如果肖先生提前终止或者退车的话,根据相关违约约定,违约方需支付违约金53700元。 肖先生称,自己用车仅有一周,也缴纳了三万多元,若再赔偿违约金的话,**相当于开了一周奔驰二手车,花费8万多元。** 律师指出,当事人在采取这种合同行为的时候,就要谨慎考虑,但对于违约金,如果说约定过高,法院是可以调整的,并不是完全按照合同约定的违约金来执行。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6/ff264046-6caf-4fab-bbe0-283567a94502.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484.htm)
手机创新的曲线救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09107)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09107#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喻友平表示,大模型已从“暴风骤雨”转到“润物细无声”阶段,当前大模型发展不再需要狂飙,而是要精细化落地。
 《彩虹六号》现已可以在各大平台开启直播,Bilibili则公布了必须遵守的直播规范:  必须关闭语音聊天,用于规避违规音频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必须关闭文字聊天频道,用于规进违规文字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必须打开设置中的'为其他玩家更名-除小队外所有人’,用于规避违规玩家昵称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因素。  此前,由腾讯代理、育碧研发的《彩虹六号》国服官宣,并获得进口网络游戏版号。 
本月6日美国上诉法院裁决驳回TikTok针对“不卖就禁”法律的诉讼。随着法律生效日期临近,TikTok在美国的重要技术合作方、云服务巨头甲骨文(Oracle)表示,如果封禁如期生效,甲骨文将停止与TikTok的合作关系。 甲骨文执行副总裁肯· 格吕克(Ken Glueck)近期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法规规定,2025年1月19日之后我们将不能再提供云服务。不管法律是怎样的,我们都会遵守。事已至此,我们都得继续向前看。” 格吕克指出,目前TikTok在美国前景还充满变数。美国国会有可能修改法律,拜登在卸任前也有将禁令延期的可能性。甚至最高法院也可能发布中止令,以防止封禁法律在TikTok上诉时生效。然而,在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时,甲骨文仍然决定遵守封禁法规。 “我们只是一家供应商,”格吕克表示。  美媒《福布斯》此前报道,受TikTok封禁令影响,甲骨文、亚马逊、微软等云服务公司将损失惨重。 对于身处困境的TikTok而言,重要合作方甲骨文的“背弃”,无疑是雪上加霜。根据今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不卖就禁”法律,在2025年1月19日后,美国境内任何公司都不得为TikTok或其母公司字节跳动提供互联网托管服务。这意味着TikTok应用程序将无法继续分发内容、进行维护或更新,实际上等同于被封禁。 截至目前,尚未有其他合作公司对TikTok封禁一事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482.htm)
政策层面,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王宏志履新国家能源局局长;美国宣布对中国产光伏多晶硅、硅片征收50%关税;加拿大安大略省考虑对美限电回应关税威胁;事件层面,多晶硅期货即将上市;全球最大漂浮式风电平台投运。
锦华新材的第一大客户和第一大供应商均是关联方,而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令人生疑。
**铠侠推出全新消费级固态硬盘“EXCERIA PLUS G4系列”。**据悉,**该系列固态硬盘内置先进的BiCS FLASH 3D闪存技术,并配备了高速PCIe 5.0 x4接口与最新的NVMe 2.0协议标准,**为用户提供1TB与2TB两种容量选择,满足不同存储需求。 EXCERIA PLUS G4系列特别采用了紧凑高效的单面M.2 2280规格,专为台式机与移动平台优化设计。**其最大顺序读取速度飙升至10000 MB/s,写入速度亦高达8200 MB/s。** 同时在4K随机读写测试中分别达到1300K IOPS与1400K IOPS,无论是运行大型高性能游戏还是进行高强度视频编辑。 更令人称道的是,该系列固态硬盘引入了创新的散热标签设计,有效提升散热效率,即便是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行如大型游戏或复杂渲染任务等场景下,也能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减少因过热导致的性能下降风险。 **此外,EXCERIA PLUS G4系列还配备了铠侠专属的SSD Utility管理软件,用户可借此轻松实现SSD状态监控、性能优化及固件更新,确保硬盘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16/b97ba84e047941bc8613270c9690cb03.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3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