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星纪魅族集团中国区CMO万志强微博发文,回应近期星纪魅族科技社交账号更名一事。万志强称,**前几天社交账号更名,无需多想,公司本身的名字和主体没有变化。**我们在传播端聚焦魅族和Flyme品牌,本身也更高效。同时也将以产品为核心,结合吉利人车家生态,打造更好的产品。 他还强调,魅族22一定是值得期待的好产品,我们努力让22达到最好的状态面市。  据了解,**此前魅族的微信公众号从“星纪魅族科技”更改成了“魅族科技”,这是继2024年8月“魅族科技”改为“星纪魅族科技”后的反向调整。**  **魅族22系列预计本月发布,新机将主打AI时代小屏旗舰,**将挑战行业最好握的小屏旗舰、媲美Ultra级特色影像系统。 万志强此前表示,星纪魅族将从这一代开始要全面扭转影像口碑,不计成本的影像投入,还有影像专家团。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904.htm)
一些来自欧洲与美国的大型企业呼吁欧盟将《人工智能法案》的实施推迟至少两年。这些公司认为,拟议的立法可能会阻碍欧盟人工智能的发展。据彭博社报道,致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的这封信函由45个不同的组织签署,其中包括ASML Holding NV、空中客车公司以及法国OpenAI的组织Mistral AI。此外,一些代表Google和Meta的团体也出于类似原因反对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910/16e6aeb22c2c67c.jpg)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此前表示](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media-telecom/will-eu-delay-enforcing-its-ai-act-2025-07-03/),通用人工智能(GPAI)模型的规则将于8月2日生效,并计划于2026年开始执行。目前,各企业要求对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和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的规则采取更加“有利于创新的监管方式”。 信中写道:“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造成的不确定性,我们敦促委员会在关键义务生效之前,对《人工智能法案》提出为期两年的‘时钟暂停’。” 根据《人工智能法案》,所有公司在向公众发布其模型之前,都必须对其模型的偏见、毒性和稳健性进行严格的测试。此外,人工智能开发者必须向欧盟委员会提供技术文档,遵守欧盟版权法,并对其用于训练算法的内容保持透明。 每家人工智能公司还应向欧盟委员会提交关于能源效率和严重事故的报告。信中补充道:“此次延期,加上优先考虑监管质量而非速度的承诺,将向全球创新者和投资者发出强烈信号,表明欧洲对其简化和竞争力议程是认真的。” 这些公司辩称,由于欧盟尚未发布任何指导方针,遵守规则的途径尚不明确。欧盟也错过了5月份发布《人工智能实践准则》的最后期限,该准则是一套帮助企业完成合规流程的程序。不过,《人工智能实践准则》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前发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902.htm)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广场偶遇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并分享出几张偶遇照片。网友爆料称,马云还带了几个陪同保镖。据拍摄者发布图片显示,当天马云身着白衬衫,搭配同色系休闲裤,正坐在椅子上低头看着手机,神情比较专注。旁边有几个人在他身边坐着。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4/2a974c2c31f64b0db6d14c7255709568.png) 近年来,“退居二线”的马云不断在国外被网友偶遇,虽然他的生活方式变得如同“闲云野鹤”一般休闲,虽然不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但每一次的露面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据了解,布鲁塞尔大广场 ,位于比利时王国的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始建于12世纪,是欧洲最美的广场之一。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鲁塞尔大广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4/3aefddf7812d4806ac92b823aa12bb3a.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900.htm)
<blockquote><p>从青涩的校园到忙碌的职场,从怀揣梦想的毕业生到历经风雨的职场人,一位90后在职场中度过了整整十年。在这篇文章中,她将细数这十年的得与失,分享那些成长的喜悦、挫折的痛苦,以及对未来的期待。</p> </blockquote>  2015-2025年,我已经工作满10年。此时此刻,我在家中的书房码字,点着灯,听着音乐,回忆过往的一幕幕。曾经幻想过,工作10年好歹混个领导或资深专家或创业成功,生活衣食无忧,孩子承欢膝下。 实际上,我还在一线打拼,为还房贷奋不顾身,生活勤俭节约,膝下无子。10年时间,我接受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有失败,也有成功;有混沌,也有清晰;有得,也有失。接下来,欢迎大家阅读我的10年故事,希望给你激励,予你启发。 ## 01 尚未配好剑,出门已是江湖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我没有一天不在刻苦学习,学习成为了我的习惯。上大学后,我依然埋头苦读,傻傻认为学习是大学的全部,直到大四开始找工作,才把梦中人惊醒。 每天奔赴各种宣讲会,网申投简历,虽然一直在忙碌,但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拿到一个offer。 万幸的是,我发现身边人都在找互联网产品、运营相关的工作,还在做相关实习。我也跟风开始学习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的知识,体验各种app,练习如何面试吹牛逼,跟着大部队在毕业前找到了一份产品助理的工作。 但毕业后的4年时间,我的职业生涯非常坎坷,加入的公司不是倒闭就是裁员。平时工作很努力,家里摆满了各种产品畅销书,但还是缺少做产品的天赋和手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我工作前4年存在的问题。小公司每天做的事情小打小闹,项目推翻一个又一个,我从实践中学到的东西非常少,只能从书本中去弥补。 想起来当初在创业公司的经历也是非常可笑。公司要求每个人不仅要做好手上的活,还要化身CEO参与头脑风暴,贡献创业想法。当时的我年少无知,就算提想法也是天马行空,一旦落地就粉身碎骨。 意识到自己做的项目没啥价值后,2019年初我再次从创业公司离职。当时心里非常不安,这4年没有积累任何业务经验,产品经验也不成熟,下一份工作该怎么办? ## 02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虽然我毕业后开局不利,但至少具备设计产品的能力。 机缘巧合下,2019年我入职了一家互金公司做产品。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成长飞速,仿佛每一周的骨骼一节节在长。因此我表达欲爆棚,想要及时记录下来,于是开始写公众号,成为产品专栏的作者。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给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真的,人在状态好的时候,上天就会眷顾你,好事一件接着一件来。 2019-2023年,日子过得简单平凡,工作正常、生活平淡、偶尔旅游增添些许快乐,本来以为日子就这样按部就班,2024年又迎来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待遇,这一年我只身一人前往上海工作。每天上班下班形单影只,一个人在出租屋熬过200多个日夜。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在床上emo一会才睡觉。 有时想到一个人在外打拼很辛苦还受委屈,又不自觉泪流满面,打电话给对象说要回去深圳不干了。最后又被理性拉回,对自己说:“如果现在放弃,当初为啥要来上海?”。 还好最后结果是感人的,在坚持8个月后,我终于回到深圳办公,有家住、有爱人陪伴、有妹妹常伴左右。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当初觉得天大的事,只要愿意等,终有等到心满意足的那一天。 ## 03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现如今已经30多岁,没有大富大贵,没有一官半职,只有小富即安,也挺好。卡里有点钱、家里有房子住、身边有爱人陪伴、有个写作的爱好,心满意足。 不过随着年纪渐长,也失去了很多东西。小时候想要吃的零食,现在有钱买却不敢吃了;年轻时在老板面前敢想敢说,现在丧失了青春的冲劲;以前朋友很多,联系很密,现在只能在朋友圈相互点个赞。 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当怀念青春时只能靠回忆,然后一笑而过。 时间是一趟列车,在不同站点都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朋友一茬接着一茬,最终只剩下自己。 ## 04 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 工作第一个10年,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奔波,一直在向外界证明我可以。极少停留欣赏沿途的风景,几乎没给自己的心灵放过假,身体亚健康。 下一个10年,工作上没有太多期待,我只希望自己身体自由、精神自由、持续有作品。 持续运动,保持身体健康,有体力有精力;有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减少依赖外界的声音,回归自我感受;大量阅读经典书籍,有优秀作品产出,有可持续收入。 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珍惜现在,畅想未来,希望下一个10年,我们归来仍是少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狐檬】,微信公众号:【小狐学产品】,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从用户共鸣到功能取舍,从定价策略到传播节奏,小米如何在强敌环伺的红海市场中打出一套“爆品打法”?本文将从产品视角出发,拆解小米汽车背后的定义逻辑,提炼出可迁移的爆品思路,为产品人提供一份来自实战的灵感清单。</p> </blockquote>  小米汽车最近的影响力,让不少车企纷纷学习其打造爆品的思路和方法。很多企业认为也许解决某一功能的体验即可复制小米的成功条件。但我们冷静思考后,发现小米的模式并非常规企业可复制,但若非要聊聊,也未尝不可。与大家一起聊聊我们外界能看到的他们的方法论。 ## 一、型谱规划策略:单点垂类切入,聚焦大单品构建爆款矩阵 传统车企往往一年推出数十款新车,在各细分市场“广撒网”式试错,但雷军认为这无异于“在赌”。小米汽车选择以**单点垂直**的方式切入市场,即尽可能精简SKU,**聚焦1-2款核心车型**,以“狙击枪瞄准”特定细分市场。 首款SU7精准定位于20-30万元区间的中高端纯电轿车市场。凭借这一聚焦策略,SU7成为上市即热销的现象级产品,27分钟内预订量超5万台,72小时订单突破10万。在SU7初战告捷、站稳市场后,小米紧接着推出**第二款车型YU7**(定位于中型智能SUV),与SU7形成轿车+SUV的**爆款矩阵**,覆盖更广消费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严格控制新品**发布节奏**:SU7于2024年3月发布上市,此后在7月和10月又相继推出SU7Ultra原型及量产版,不断强化市场热度。约一年后(2025年6月)再推出YU7,以有序的节奏扩张车型系列,确保每款新品都有充分的市场关注度和资源投入。这种**节奏化产品发布**让品牌保持持续话题性,并通过前后车型在品牌形象和技术平台上的协同,实现**1+1>2**的市场效果——SU7树立的口碑和品牌中高端形象,成功为YU7的更大范围走红铺平道路。 [fancyadid=“45”] 在聚焦单点爆款的策略下,小米汽车实现了**规模效应**和**成本摊薄**。大批量单车型生产降低了平均制造成本,加之供应链管控和高自动化生产线的支持,让小米得以在高配置下保持价格厚道。例如SU7上市价仅25万左右,却配备了800V快充、激光雷达等越级配置,体现出极致性价比。这种大单品战略不但快速建立了爆款口碑,也为后续系列矩阵扩张奠定了基础。总体而言,小米通过单点切入、梯次推出**爆款矩阵**的型谱规划,在**市场节奏**上张弛有度,实现了从0到1、由点及面的突破,为其他车企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多线布局的全新范式。 ## 二、用户需求洞察:社区共创驱动,高质量需求链接情感价值 小米的产品方法论中,“用户”始终是核心起点。早在手机时代,小米就依托米粉社区汲取用户意见、共创产品。进入汽车领域,小米将这种互联网用户参与机制发扬光大——**构建线上线下用户社区**,让潜在车主和粉丝深度参与产品讨论和体验反馈,从中洞察高质量的真实需求。例如,在SU7发布前,小米通过官方论坛开展“答网友100问”活动,针对用户关注的功能、配置、质量等尖锐问题逐一回应。这种开放互动不仅快速获取了用户诉求和疑虑点,也有效建立起用户信任和参与感。 更进一步,小米打造了**用户共创机制**,邀请核心粉丝和首批车主参与产品体验营、内测计划,收集使用反馈用于功能迭代。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粉丝经济效应,使产品迭代更贴近用户心声。例如,据雷军透露,SU7上有两个独特功能点正是源自用户调研的启发:其一是**生态延展**——让汽车融入小米AIoT生态,实现人-车-家的互联;其二是**防晒功能**——通过全车玻璃防紫外线和智能天幕设计,满足用户对防晒护肤的新需求。这两个创新点被证明深得用户喜爱,直接体现了小米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察及其情绪价值的把握。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非常注重满足用户的**情感价值**。在充分挖掘理性需求之余,小米通过社区运营和产品设计与用户建立情感链接,赋予产品“懂我”的感觉,让用户在心理上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很多消费者认为购买小米汽车“至少不会被当韭菜割”,体现出对小米品牌厚道形象的信任。又如,SU7和YU7因为出众的颜值和科技感,已经超越代步工具,成为年轻消费者炫耀个性的“社交货币”。拥有一辆小米车意味着你既懂科技又理性聪明,在朋友圈中备有面子。这种**情绪价值**的满足,大大提升了用户对产品的热情和忠诚度。通过社区共创获取**高质量需求**并激发情感共鸣,小米构筑起了用户和产品间的强链接——用户不再是被动消费者,而俨然成为品牌的“精神股东”,与企业一道打造和见证爆款。 ## 三、功能设计理念:场景化创新融合情感锚点,打造高感知高转化体验 小米汽车在功能设计上奉行“**高感知度**”原则,即专注打造那些用户一眼能感知、直观觉得“很酷”的功能点,从而迅速打动消费者并促进转化。雷军总结打造爆品的四项关键能力之一正是“**产品要有明天属性**”,即具备引领潮流的前瞻体验。 在SU7、YU7的设计中,小米紧扣用户用车场景,以**场景化创新**和**情感锚点**为指导,营造超预期的功能体验。例如,针对日常用车的痛点场景,YU7推出了“晕车舒缓模式”**,通过调节悬挂和车内氛围灯/香氛来缓解乘客晕车不适;再比如YU7配备了**“智能调光天幕”,乘客可根据阳光强度或个人喜好调节车顶透明度,在敞亮视野和遮阳隔热之间自由切换。这些场景式功能设计直击用户潜在需求,令消费者感到贴心和惊喜。 在情感层面,小米善于设置**情感锚点**来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首先是**颜值设计**,这属于最直观的情绪价值出口。SU7和YU7在外观造型上大胆融合超跑元素,有评论称其设计有法拉利、保时捷的神韵。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消费者,普遍认为小米汽车“很好看”,甚至小孩都会被吸引驻足。 高颜值带来的**酷感**,正是超预期体验的一种体现——“酷就是体验远超预期的衡量标准”。其次,小米注重将科技感转化为情感卖点。例如,YU7在车头配备**车外语音助手“小爱”**,车主站在车外即可唤醒并与车辆交互。这种拟人化的交互不仅实用,更让人产生一种和爱车交流的情感纽带。再如,SU7/YU7的大尺寸环绕屏幕、沉浸式氛围灯、零重力按摩座椅等配置,都带给用户豪华享受和被重视的愉悦感。 通过场景创新和情感设计相结合,小米打造出**高感知、高转化**的功能体验——所谓高感知,即功能亮点一目了然、过目难忘;高转化,即这些亮点能有效促使观望者转化为买单者。例如YU7宣称“标配即相当于友商品牌的Max或Ultra版本”,大量越级功能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非买不可。正因如此,YU7发布会3分钟内大定订单破20万台,1小时内冲破28.9万台,让业内震惊。总的来说,小米通过洞察用户生活场景和心理诉求,在功能设计中融入**情境关怀**与**情感惊喜**,成功让产品从功能到情感层面都“击中”用户,从而转化为爆款销量。 ## 四、产品定义与技术协同:围绕高感知功能聚焦自研,技术创新助力降本 在决定产品功能取舍时,小米坚持“**精准取舍功能,重组技术和供应链**”的思路——即聚焦有限的几个**高感知度核心功能**,集中资源做到行业领先,同时通过技术协同和创新实现成本可控。为此,小米汽车在**产品定义**阶段就明确哪些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和成本优势。例如,小米选择**电机电控等核心动力技术自研**,形成了自主的高性能三电系统。 据报道,小米自研的电驱系统性能行业领先,YU7三电机版输出功率高达千匹马力级别,零百加速不到2秒,可比肩超跑。这些硬核性能指标极易被消费者感知并津津乐道,成为产品卖点。同时自研核心部件也有助于压缩成本,不需向供应商缴纳高额溢价。 在智能化方面,小米发挥自身在软件和AIoT领域的积累,将汽车操作系统、智能座舱和车联网生态打造成**软硬一体**的差异点。例如,小米汽车深度融合了小爱AI助手、MIUI车载系统,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生态无缝衔接,实现了汽车场景下的跨设备协同。这使得SU7成为业内首批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定义汽车**”,用户可以像升级手机一样通过OTA不断获得新功能和优化体验。 为了支撑这些高感知智能功能,小米在底层技术上投入重兵:不仅构建了高算力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算法团队,斥巨资研发智能驾驶功能(据悉在YU7上市前,小米已完成2400万公里自动驾驶路测);还通过**生态链模式**整合上下游创新,如与电池厂商联合开发**800V高压快充电池**以实现15分钟充电续航620公里的惊人表现。这些举措体现出小米以技术协同产品的策略——针对每一个决定胜负的感知卖点,打通研发、供应链与制造环节,形成从技术攻关到成本优化的闭环。 在成本控制上,小米延续其“效率致胜”基因。通过**供应链管控**批量采购降低料件成本,**高度自动化工厂**降低人工成本,以及**渠道复用**(利用小米现有新零售体系销售汽车)降低流通成本。例如,小米北京工厂号称智能制造样板,自动化率行业领先。高效率带来低成本,让小米能以近乎成本价定车价,实现“薄利多销”战略。 这种对利润的克制反而促进了“破坏式创新”,因为不追逐暴利,更敢于用新技术提升用户体验。最终,小米在SU7上实现了旗舰级配置中端价位,让竞品难以匹敌。在YU7发布时,雷军更直言其标准版配置已相当于别家顶配,却保持了25万元起的厚道定价。这背后是**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的双轮驱动:以技术突破赋能产品,以效率提升反哺价格优势。对于管理者而言,小米的经验在于:聚焦那些**用户最在乎的功能**下重注自研,以掌握话语权和成本主动权;同时在非关键领域善用成熟方案,摒弃噱头功能,所有资源向用户价值集中。这种产品定义与技术协同的方法论,正是小米汽车爆款背后的硬核支撑。 ## 五、爆品迭代节奏控制:节奏化发布与系列协同扩张驱动持续增长 打造爆款不是一次性工作,而是一套可持续运转的**业务增长飞轮**。 小米深谙此道,在SU7成功之后,通过精心规划**产品迭代节奏**和系列扩张,实现销量与品牌的持续攀升。具体而言,小米采用“**一年双迭代**”的节奏:每年推出一款全新车型或重大改款,同时在年中或年末发布旗舰版本/衍生车型以强化市场关注。例如,2024年SU7系列先在3月发布基础款(包含标准、Pro、Max三档),7月雷军年度演讲中亮相Ultra原型车,10月正式推出限量版SU7Ultra。 这种上半年基础款、下半年高阶款的双节奏,不仅让首发车型获得充足销售周期,又能在同一年内以Ultra等升级版再次掀起话题,实现**热度续航**和**销量叠加**。进入2025年,小米顺势推出全新SUV车型YU7来丰富产品线,实现轿车+SUV双线并举。YU7在承接SU7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定位更大众化的大市场(中型SUV),其发布立即引爆订单并吸引大批非小米存量用户。 据统计,YU7首发3天吸引的留资用户中超过40%从未使用过任何小米产品,表明YU7成功**出圈**打开了新的增量市场。这印证了小米**系列协同扩张模型**的威力:前一款爆品树立品牌和口碑,带动后一款新品更容易获取信任;而新车型的走红又反过来扩大品牌用户池,为整个系列创造更大市场空间。 本文由 @炒蛋之神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在跨境电商的冷链环节里,产品经理的“心思”往往藏在细节中:SKU怎么选?履约链路如何压缩?用户体验如何在“保税+冷链”的双重限制下不打折?这不是一篇讲大逻辑的宏观分析,而是一位一线产品经理的真实思考与实践记录。</p> </blockquote>  **目的是什么?** 由于目前业务需求日益增多、类型日益复杂,我希望先回顾一下当前的业务和系统现状,再去思考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走。同时,这也有助于我进一步梳理整体思路。 ## 一、业务介绍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跨境保税冷链服务的企业,主要从事进口业务。产品产地主要覆盖欧美、日韩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核心品类包括乳制品、水果、保健品、海鲜等。目前我们已在宁波保税区和广州南沙保税区设有仓储设施。 我们的业务场景可划分为两大类:  ### 1. 自营业务 从产品开发、选品、采购、国际货运、清关报关、入仓存储,到商品销售渠道的搭建与运营,整个链路均由我们自主完成,形成闭环式自营体系。 ### 2. 商户服务 我们也为国内商家提供完整的跨境保税供应链服务。客户若希望在国内销售进口商品,我们可协助其完成从源头到交付的一整套流程。 - 在上游,我们拥有广泛的海外合作工厂资源,具备稳定获取一手货源的能力; - 在中游,我们具备清关报关能力,并可提供海关要求的保税监管账册管理; - 在下游,我们已与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完成系统接入,保障订单履约过程顺畅高效。 ## 二、系统介绍 首先必须感谢我们的研发团队。从三年前开始组建IT团队,到如今初步建立完整系统,从0到1的过程里充满了各种探索与挑战。尤其是在应对各类复杂的海关政策方面,曾经让我们“痛不欲生”。 下图展示了我们系统所涉及的各类客户角色,以及他们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定位和所承担的职能。  ### 消费者 如图所示,消费者可通过主流电商平台、也可以通过我们自建的线上商城或线下门店下单。 ### 商户 即系统的主要使用者之一,是供应链中的“货主”。我们的履约业务流程基本围绕货主→消费者展开。 ### 工厂 这是供应链中的上游环节。工厂需在系统中上传商品资料,协助完成商品定价;对于海外直邮订单,还需根据订单内容进行精准发货。 ### 仓库 我们希望能与更多有仓储资源的企业开展合作,将其仓库纳入我们的供应链体系。目前接入的合作仓库需使用我们的WMS仓储管理系统。 ### 未来,我们计划开放系统接口,让具备开发能力的大型企业能够通过 API 自主接入。关务 目前关务仍由我们自营团队承担。由于保税业务对合规性要求极高,我们尚未将关务系统独立出去,主要考虑在于对数据控制与政策变化应对的可控性。 ### 物流 我们计划上线“同城配送”服务项目,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尚未正式落地。 ### 线下店系统 这是目前我们尚未深入开发的系统模块。原因在于:保税业务在现行政策下,不允许在保税区外设立线下店并支持自提。因此我们现有的线下门店均设在保税区内,业务体量相对较小。 不过,线下店的战略定位较为清晰——它将同时承担仓储与门店的功能,具备“前店后仓”能力。我们希望未来能实现以下目标: - 线上订单可就近到店自提; - 门店可作为前置仓参与发货打包; - 支持顾客现场下单并直接提走商品。 ###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P) 图中未体现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我们的公司内部员工,他们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主要使用者。SCMP是整个业务体系的中枢神经,涵盖基础数据管理、履约策略制定、资源调度、财务核算等多项能力。 以一个C端订单履约流程为例: 商户系统从平台接收客户订单后,将其推送至履约中心;履约中心根据商品效期、库存分布、仓库能力、是否需要拆单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出最优发货仓,平衡成本与时效后完成履约。 ## 三、业务转型带来的系统挑战 目前,公司战略已发生较大转变: - 仓储模式由自营改为租用,以此降低重资产比重,使财务结构更健康,同时也降低经营风险; - 与一家大型供应链服务商(下称A公司)达成深度合作。我们按照实际库存使用情况和履约操作数量向其支付服务费用; - A公司本身也有庞大的客户体系。在合作深入后,他们表达了希望不再使用现有的第三方系统,而是全面接入并使用我们的系统,作为其日常操作平台。 这对我们而言,是一次系统能力的全方位检验。 我们目前的系统架构是围绕自营+商户协作搭建的。要满足A公司提出的需求,系统将面临以下关键挑战: ## 四、核心问题与系统演进方向 ### 1. 多租户与权限隔离 系统是否具备多组织、多租户接入能力?能否实现不同客户间的数据与操作权限的物理与逻辑隔离?是否支持细颗粒度的角色配置、组织结构管理与跨部门协作权限? ### 2. 系统开放能力 A公司是否需要我们的系统与其自有系统(如财务、采购、数据平台)对接?我们是否具备完善的API能力与对外数据授权机制? ### 3. 流程适配与策略灵活性 A公司原有操作习惯是否可以与我们的标准流程无缝衔接?若存在差异,我们的系统是否支持流程层面的可配置性与定制性?例如:拣货规则、效期优先策略、批次管理、订单合单/拆单逻辑等。 ## 五、总结 这次合作是公司战略转型的结果——从自营为主向平台型服务商转型。它不仅带来了业务体量的扩大,也对我们现有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服务能力提出了实质挑战。 必须思考: 如何将现有系统从“内部运营工具”真正演进为“服务多方客户的行业平台”。 平台化能力的构建,将包括但不限于: - 多租户支持与组织结构治理; - 权限系统重构; - 服务量记录与计费系统设计; - 对外API能力建设; - 操作流程的可配置性提升。 这是一次系统的升级,更是一次企业能力边界的扩张。 需要的不只是“能用”,而是“能服务”“能扩展”“能共赢”。 我会把自己的方案在后续的文章发出来,欢迎评论区探讨交流。 本文由 @小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从业者开始探索其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落地。然而,AI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企业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本文作者结合一年的AI应用实践,分享了在售前售后数字员工、GEO、AIGC、运营数据清洗等垂直领域的经验与思考。</p> </blockquote>  从 24 年中旬开始接触和思考AI 在具体场景中的落地可能。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售前售后的数字员工、GEO、AIGC、运营内数据清洗和分析 的产品我们也都在垂直领域里小有成绩。 今年春季后不断迭代的大模型产品也让整个市场对于 AI 的热情更加升温,每天都会有科技媒体人推送最新的产品更新和试用体验,他们作为舆论宣传的节点将这些信息扩散给国内的大多数科技爱好者和互联网从业人员,这也催生了这些从业者的 AI 焦虑。在AI真正落地的环节,很多企业还处于观望和兴趣阶段,AI 很好,AI 不好控制,到底 AI 和我的行业/业务如何结合 又成了新的问题,国内市场一众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在兜售着各自的 AI 解决方案,孰好孰坏,难辨真伪。 所以这一年沉淀下的思考也在这里分享下,看看未来更多的实践尝试是否会有更新的认知。 ## AI Agent 适合准确率和效率 高容错的服务场景 AI 终归是一种技术手段,解决具体场景的问题才是 AI 与业务相结合要思考的关键问题。那么 AI 的随机性与个性化究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在这一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AI 最适合解决问题的场景在于对于服务的效率与准确率容错率都很高的场景。 **什么是准确率高容错?** 如果只是效率高容错率就够了吗?也不是,对于社会中约定俗成的大量信息目前还无法被大模型内化,比如 1+1 =2,比如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就应该是那个样子。这些我们已经内心熟知的答案 Agent 的随机性是很难控制的,这些表现不如传统的编码方式更稳定。再举一个例子,你用扣子空间或者 Manus 处理一件你很熟悉的领域的报告,产出的内容你觉得乏善可陈,而对于你不熟悉的领域,产出的报告你会觉得质量更高也是这个原因。因**此准确率的高容错率是 Agent 应用场景的必要条件之一。** **什么是效率高容错?** 如果这件事你期望实时回复,比如电话场景,比如政府事务的投诉问题,目前大部分的 Agent 都不是由模型直接提供的服务,而是要依赖 RAG、PE 来提供服务,秒级别的响应时间是无法很好的满足用户的期望。因此,**AI Agent更适合在效率高容错率的场景中应用,比如在线咨询,或者调研报告的生成等等。**如果你的大客户在面前表达了某个问题,你却告诉他请耐心等候时,不知道这个大客户的耐心还剩多少。像国内的飞书,很多销售还是人工的方式在应对大客户的咨询,AI 在其中更多的是效率辅助角色,提高销售的管理宽幅。 ## AI 给了非标服务提供者规模化的交付能力,新机会正在酝酿之中 AI与传统编码最大的优势在于随机性与个性化。 这一波技术红利除了在企业内部和个人内容生产上带来新的效率革命,更会在传统个性化的服务场景里产生新的需求满足方式。**如果在某个领域你有很好的 RAG 积累和 PE 的优化能力,那么 AI 技术能给传统非标准、个性化的服务提供规模交付的能力,**提升企业组织的服务宽幅,降低了规模化运营的边际成本,像心理咨询、医生问诊、求职培训等咨询类服务也会在这一波技术发展下,存在诞生平台公司的可能性。 ## 大模型即产品,未来的推荐基于信息而不是人设 大模型的能力在这半年持续的提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形式在逐步被大模型内化,而去年下半年那些早期的 AIGC 产品很多已经消失或者无人问津。从个人角度也越来越支持 大模型即产品的演进思路,未来 aigc 的工具型产品除非依托大模型的公司,独立企业将难以为继。 现有的社媒推荐逻辑里,账号的人设和内容的垂直度是极其重要的因素,通过内容和账号的双层关系推荐给消费的人群。而最近 X 上马斯克正在推进 Grok 重塑 X 信息流的项目,Grok 会完全基于内容本身的信息进行推荐**。所谓现在的养号经验可能会被彻底颠覆,每个人,只要你的内容信息足够吸引人,就会被更多人消费和看见。这一重塑,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筛选信息的效率,跳出现有推荐逻辑“圈层”的束缚,让“有用”(社会价值观定义?)的信息被更多人看到。** 作者:Hej0330;公众号:何出此盐 本文由@Hej0330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一个月前被暂停出口中国的美国发动机等飞机零部件,开始恢复出口。**据悉,相关知情人士处已经确认,美国已经同意GE航空航天集团等美国相关飞机零部件企业,恢复向中国供应飞机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 另据了解,4月份一度暂停接收的波音飞机,目前也已恢复交付中国的航空公司。 在这之前,美国本周还取消了芯片设计软件开发商和乙烷生产商对中国的出口限制,这表明美中两国之间的贸易谈判正在向前推进。 在这之前外媒给出的报道称,美国为了回应稀土制裁,已暂停向中国出售关键技术,包括与喷气发动机和半导体相关的技术。 按照美国消息人士透露的情况,美国商务部已暂停向中国商飞公司出售用于研发C919飞机的多项产品和技术的许可证,不过现在已经解除。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892.htm)
作为全球第一家把骁龙8 Gen3手机处理器用到车上的企业,小米YU7的安全性引起了网友的质疑。**按照小米官方的说法,最新上市的小米YU7配备四合一域控制模块,内置ADD辅助驾驶域控制器、T-Box通讯模块、DCD座舱域控制器、VCCD整车域控制器。** 车辆搭载4nm工艺高通骁龙8 Gen3座舱SoC芯片,号称开机仅需1.35秒、全车整包升级最快15分钟。 小米官方表示,小米YU7的车机的核心板通过了AEC-Q104车规级测试,行业标准2倍以上严苛测耐久测试,覆盖超17类环境、280项测试场景,验证等效10年以上使用周期。 **这样的行为也是引发了网友的争议,有人直言,消费级的芯片放到车上这件事安全性存疑,如果真的没问题,那么其他车企怎么会不做呢?** 当有网友提出:“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将用上消费级的中控屏、消费级的座椅、消费级的电芯、电控、电驱......”的问题时,相关博主也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汽车系博士张抗抗KK直言,不会的,这是两码事。消费级芯片上电控,不可能通过ISO 26262。守卫安全底线,我和你的原则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对底线的判断不同。 把底线拔高是轻松的、容易的。” 据悉,ISO26262是从电子、电气及可编程器件功能安全基本标准IEC61508派生出来的,主要定位在汽车行业中特定的电气器件、电子设备、可编程电子器件等专门用于汽车领域的部件,旨在提高汽车电子、电气产品功能安全的国际标准。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1/bdb298346b8f414c91c2cef1a3053aa5.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890.htm)
20000000美金,码农身价堪比NBA球星?就在小扎顶配高薪挖人之际,Meta各岗位薪资被接连曝出。先是一份联邦文件曝光,将Meta包括AI研究科学家、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在内的岗位基本工资一次性大揭底。而后,一位来自一亩三分地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超大包: 超级智能ML工程师岗位,一年基本薪资35万美金(约合人民币251万元),四年总包20000000美金(约合人民币1.4亿)。 **△**图源:一亩三分地网站 网友:让我数数后面几个。小扎这一波抢人大战闹的,现在一个AI研究员,薪资就可以这么高了???  干四年就是一个小目标了啊~~  好好好,什么时候这福气能轮到我啊啊啊~ Meta薪资曝光 这份曝光的文件来自美国移民局。 按照规定,Meta这些科技大厂在招聘国外员工时需通过H-1B签证项目提交包含职位、薪资在内的文件。 也是因为这一强制要求,我们现在才能一窥Meta的薪酬水平。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些数字**仅反映年薪**—— 不包括股票期权、签字费和其他福利,一旦加上这些,总包通常可以翻两倍或三倍。  具体而言,在Meta的各类岗位中,薪资天花板最高的要数**软件工程师**一职,一年基本工资高达4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4万元),最低也有1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6万元)。 当然**机器学习工程师**岗也不差,年薪最高可达4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5万元)。 而且这年头儿,但凡沾点AI,起薪换成人民币几乎都百万打底了。 包括但不限于AI研究科学家(17~23万美元)、AI产品营销经理(22万美元)、ML研究科学家(23万美元)等等。 此外,和AI一样热门的还有**数据分析岗**。一眼扫去,相关岗位薪资上限大概都在20多万美元左右。 其中数据科学家、数据工程师的年薪高达2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4万元),一般的数据分析师年薪大约为16.8~20.4万美元。 甚至,即使是**产品经理**这样的非研究岗,年薪也经常超过20万美元。 文件显示,Meta的产品经理年薪为16~31万美元,产品设计师则为15.9~28.3万美元… 虽然目前Meta官方未就上述数据进行回应,但通过对比北美其他几家大厂开出的福利,不难看出小扎是真大方~ 这不最近要到秋招了,某书上有网友总结了Meta、Google、亚马逊、苹果、英伟达等科技企业开出的base薪酬,得出了以下结论: **Meta以全岗位薪资碾压级优势登顶**。 人才争夺战导致巨额薪资 一OpenAI前研究员曾说过,**AI实验室的招聘就像下棋一样**。业内人士估计,全球大概只有一千人拥有推动当前大模型革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人才库就这么一些,那科技公司不得努力抢抢,撇开什么老板出奇招、技术愿景等这些方式方法,吸引人才最直接方式就是**薪资**了。 有这么一组直观地数据显示—— 从2022年到2025年,不管是大科技公司还是初创公司,这些顶尖技术人员的薪资涨幅都有了大幅提升。   现在的Meta可能是其中最激进的那一个。但要放整个科技行业来看,也不算特别夸张。 除了Meta,还有Google斥资**27亿美元**重新聘用顶级天才**Noam Shazeer**。 离开Google之后,他曾创业担任Character.AI的CEO。  甚至初创如OpenAI前CTO**Mira Murati的Thinking Machine**,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实质性地进展,但是一直不缺钱。 她能给到技术人员的薪资**可以达到50万美金**。相较之下,Anthropic给40万,OpenAI给的30万,Mira Murati可以说是相当豪横了。  也难怪会有人跳槽了。  不过咳咳,还是要为OpenAI正名一下。 虽然薪资可能少,但他们员工可是拥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股票期权呀~  去年11月曾爆料,OpenAI自2023年起,一直向技术人员支付50万美元以上的基本工资,最高可达65万美元。如果加上股票,这些人的年薪将达到150万美元。  但就是现在小扎这么一闹, 整个行业薪水再次水涨船高。 当然也不止国外,国内抢人大战激烈程度也同样拉满。尤其今年年初DeepSeek爆火之后,大家也看到了国内大模型企业和人才实力所在。 DeepSeek自己之前被爆出百万年薪招兵买马。其他更有实力的大厂,腾讯华为字节等等自然也不甘落后了。 一边各种眼花缭乱的顶尖人才计划,满满看过去都是**薪资不设上限**。  一边顶尖大牛在各个大厂之间的流动也比往年更加频繁。虽然不清楚个中流转资金具体多少,但花费成本肯定不少。 什么字节挖来GoogleDeepMind研究副总裁吴永辉;阿里招揽全球顶尖AI科学家许主洪… 但有一说一,相对硅谷薪资,我们的技术研究人才,依然还是更务实一些。 参考链接: [1]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meta-salaries-what-it-pays-ai-engineers-researchers-compensation-2025-7 [2]https://x.com/ProducerCities/status/1940073854862238187/photo/1 [3]https://x.com/anarchy_build/status/1940048723461218546 [4]https://x.com/ns123abc/status/1939952331044360419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888.htm)
7月4日下午消息,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今日在微博上表示,董明珠的影响力不来自于财富,来自于她所创造的财富。该言论疑似暗讽《财富》杂志。7月2日,《财富》发布了2025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榜单,值得注意的是,自该榜单成立以来,董明珠连续15年入选,而今年未出现在榜单之中。  另外,朱磊在微博上的配图显示,2012年董明珠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至今,格力电器累计纳税1741.95亿元,累计向股民分红1666.56亿元。格力电器创造48项国际领先技术,专利超13万项,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8年位列家电行业第一,顾客满意度连续16年位列行业第一。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886.htm)
 “元鼎智能。” 一位准备杀入泳池清洁机器人赛道的明星企业创始人,在被问到打算对标哪家企业时,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他的理由很简单,“元鼎智能的产品更务实”。 杨宇是另一家泳池清洁机器人厂商的创始人,他在谈到企业接下来的市场拓展方向时,表示会重点耕耘欧洲市场。“国内泳池清洁机器人目前最重要的渠道是亚马逊,从亚马逊的销售和关键词数据来看,元鼎智能在欧美——尤其是北美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很难撼动。” 在友商眼中,元鼎智能既是他们最希望挑战,也是最希望避开的对手。原因无他,元鼎智能就是当前国内这个赛道上的最强者。 ### 在铜墙铁壁上撕开一道口子 曾几何时,泳池清洁机器人这个赛道并不被看好。 投资人刘洪在2023年时曾接触过包括元鼎智能在内的多个泳池清洁机器人项目,当时就觉得“元鼎智能这家公司很强”。遗憾的是,内部觉得泳池清洁机器人这个市场太小,而且Dolphin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新公司机会不大,最后否决了这个项目。“结果第二年一看,元鼎智能已经有十几亿营收了。” 目前,元鼎智能已经是全球销量前二、线上销售第一的泳池清洁机器人公司,在全球的销量累计超过200万台,入驻了7000家欧美线下主流零售门店,包括Home Depot、Lowe's、Best Buy、Walmart、Leroy Merlin、MediaMarkt等。 作为国内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泳池清洁机器人公司,元鼎智能凭借持续的创新和过硬的产品力,硬生生在国外巨头筑就的铜墙铁壁上撕开一道口子,打开了赛道的想象空间,吸引了更多国内玩家进入。但同时,它也用实力筑就了新的壁垒,令跟随者难以逾越。 进入2025年,元鼎智能的势头丝毫不减,不仅完成了新一轮近10亿人民币的战略融资,还与全球泳池行业巨头Fluidra达成了深度战略合作。 证券行业分析师浩然认为,泳池清洁机器人接下来将是中国厂商竞争的舞台,而手握资金和渠道优势的元鼎智能颇有种“一往无前的态势”。 销售数据就是最直观的佐证。亚马逊销售数据显示,2025年1-6月,Aiper Scuba S1在500-700美金价格段,无线品类市占率高达51%。2025年6月,Aiper在1000-1500美金价格段,无线品类市占率达41%。 不过相比于这些数字,元鼎智能树立起的最大壁垒还是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口碑。 在亚马逊上,有22.7%的用户对元鼎智能的产品给出了“强劲吸力/可清洁碎屑、墙壁、水线”的好评;18.2%的用户给出了“电池续航能力出色/充电快”的评价,另外有15.9%的用户评价“智能路径规划高效”。 除了性能强悍,元鼎智能产品的外观也颇受欧美消费者喜爱,有27.3%用户评价其“设计漂亮 / 高端颜值” 。2025 年,元鼎智能多款产品凭借卓越的设计与创新,荣获2025年德国6项 iF设计大奖和3项红点设计大奖。 这些用户好评和荣誉共同为元鼎智能筑起了品牌的护城河。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元鼎智能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 ### 从最大公约数到极致创新 许多人将元鼎智能的成功简单归因于“性价比”,而忽略了它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 事实上,元鼎智能之所以能够在国外巨头筑就的铜墙铁壁上撕开一道口子,根本原因在于其率先完成了产品的无线化革命,在用户体验上与竞品形成了代际级差距。 以此为起点,元鼎智能不断锚定真实用户需求,在技术创新与产品体验优化上持续深耕。这驱动其在清洁能力、覆盖能力、功能领先性与产品可靠性等核心维度实现了全方位、系统性的跃升。 对于泳池清洁机器人,清洁能力是立身之本。为追求极致清洁效果,元鼎智能独辟蹊径,自研了全球领先的水下流体仿真平台。该平台能在研发初期高精度模拟千万级复杂泳池环境,为关键动力单元的极限调校与结构优化,提供强大的仿真数据支撑。 资深投资人胡斐曾详细对比过元鼎智能与一款同价位竞品。他认为元鼎智能的清洁能力可达7.5分,而竞品仅约6分。他指出,问题根源在于竞品为追求“多合一”功能,盲目压缩尺寸至普通产品大小,比元鼎智能同类产品“小了一圈”,导致无法容纳性能更强劲的电机。“这显然是缺乏充分市场调研与数据论证的决策。”胡斐分析道。 水下通讯一直是制约泳池机器人全域覆盖能力的行业级难题。 “泳池机器人技术栈挑战巨大,”某头部品牌海外负责人林纾坦言,“水中可用传感器稀少,传统2.4G无线通信在水下信号不稳,红外雷达等常见传感方案也因水的漫射与反射而失效,信息捕获极其困难。” 为攻克此难关,元鼎智能研发团队长期扎根全球典型水域——从三亚、澳大利亚到欧美,进行水下环境适应性研发。通过海量实地数据采集与精准标定,元鼎智能成功突破了水下信号处理与光折射适应等关键技术瓶颈。 这些突破性成果最终凝聚于第三代产品Scuba X系列。该系列不仅大幅提升了覆盖率,确保在各类极端场景下的稳定表现,更开创性地实现了水下通信功能,用户得以远程精准操控机器人,树立了行业新标杆。 在可靠性验证上,元鼎智能同样构筑了坚实防线。其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平台,汇聚海量泳池数据,模拟机器人作业的万千情境,实现充分训练。尤其针对作业故障、异常错误等真实世界难以复现且数据稀缺的高风险场景,仿真平台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不断试错、持续迭代”,极大提升了产品的鲁棒性。 仿真之外,元鼎智能更斥巨资打造了严苛的实体测试体系:4000平方米的专属测试中心内,星罗棋布着45个模拟各类场景的泳池(包括地形池、轨迹池)以及50多个加速寿命测试泳池。 产品上市前,测试团队每日执行数十项严苛测试——从常规性能到极限工况下的可靠性验证,以远超实际使用标准的参数,确保每一台机器人都经得起千锤百炼。 产品接受住市场的考验后,元鼎智能也在不断往高端上探。元鼎智能的思路是一边沉淀一边持续迭代升级,形成可复制的爆款产品。 比如2024年初推出的2代产品Aiper Scuba S1在500-700美元价格段成为爆款,并在2025年延续热销,市占率高达51%,持续产生复利。2025年推出的第三代产品Aiper Scuba X1又成为1000-1500美元价格段的爆品。 近期,Digital Trends和Les Numériques等多家海外媒体,以及The Hook Up和Redskull等多个海外头部博主对比测评市场上主流的泳池机器人后,给予了元鼎智能Aiper的核心产品高度评价。 其中,美国头部科技媒体Digital Trends测评了元鼎智能的高端产品Aiper Scuba X1 Pro Max,认为它是目前市场上最好的泳池机器人之一,在外观、清洁性能等多方面均胜过BeatBot、Dolphin等竞品,并授予了它Editor's Choice勋章。 此外,Youtube权威科技产品测评博主The Hook Up,对市面上10多款主流泳池清洁机器人,从清洁覆盖面、清洁力、重量、滤篮易清洁等多维度进行了测评。最终评测结果显示:Aiper Scuba S1(2025版)和Aiper Scuba X1 Pro Max排名并列第一,其中Aiper Scuba S1(2025版)被评为“综合最佳”机型,Scuba X1 Pro Max被评为最佳All-in-one机型。  业内人士告诉雷峰网,“在欧美国家,一般是专业的媒体或博主对产品进行测评,客观中立,不接受品牌赞助,品牌亦不能干预最终结论,因此信任度是非常高的。” 元鼎智能对高端化的理解是,产品并非客单价越高越好,而在于你到底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需求。其做法是先聚焦用户最刚性的那部分需求,在满足客户需求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更细的痛点,叠加新的功能。就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地基夯实,再一层一层地往上叠加,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 元鼎智能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高端化路径,与不久前在A股上市的Insta360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Insta360也是从Insta360 ONE等入门级产品起步,不断创新迭代,提升产品图像质量、功能性和稳定性,以及完善AI剪辑等软硬件生态,从“拍得到”到“拍的清”再到“拍的轻松”持续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成为了全景相机赛道的全球领导者。 ### 用户洞察和渠道能力是更深的护城河 今天的中国坐拥供应链优势和工程师红利,创新层出不穷,但这也导致创新技术的保鲜期非常短。一项新技术出来,友商往往很快就能跟进。 这种局面下,企业能否长久保持竞争力,看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创新,而是企业有没有持续产生创新的土壤。这一方面有赖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以保证创新不偏离方向;一方面需要高效的组织文化,以确保研发效率不拖后腿。 一位长期关注出海赛道的投资人分享过一个有趣的观察:“中国出海圈很多做着上亿生意的公司,老板并没有长期在海外生活过,他们更多是从制造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产品,而非真正理解产品的使用场景,以及用户到底在想什么。”在他看来,这样的公司虽然一时取得了成功,却很难走远。 在元鼎智能,上到企业创始人,下到普通产品经理,每年都有很长时间拎着行李箱在各个国家间出差往返,去拜访终端门店和最终的消费者,到消费者家里拿着刷子亲自去刷泳池,和消费者交流。 在元鼎智能创始人汪洋看来,消费电子不是技术驱动而是消费需求驱动的,这要求企业必须对消费者有非常深刻的认知。 他认为,企业如果依靠第三方调研机构去做用户调研,信息一定是失真和被阉割的。“调研机构一年中可能就只见几十个消费者,这几十个消费者还是被筛选过的,采集到的信息又经过加工做成PPT,最后到企业创始人手里一定是非常失真的。所以做产品不能省事,要真实地去触碰,去感受。” 元鼎智能打开了泳池清洁机器人赛道的想象空间后,越来越多新的玩家开始涌入,泳池清洁机器人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红海市场。未来各家在技术能力上会逐渐拉平,不太可能再出现产品上的代际差。 这时候除了比拼产品和技术,渠道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位资深硬件出海从业者告诉雷峰网,习惯了国内市场的人,往往会低估海外市场渠道——尤其是线下渠道的重要性。以今年非常火热的智能割草机器人为例,单靠产品力硬突围的创业团队目前还几乎没有。 “不同于数码配件,单价低,试错成本不高,用户在线上就能轻松决策。割草机器人和泳池清洁机器人这样的产品,单价在1000-2000美金,对欧美人来说也不是一笔小钱,这类产品60-70%还是在线下售卖。”因此,某种意义来说,谁赢得线下渠道,才能赢到最后。 元鼎智能从亚马逊起家,目前已经是全球线上销售第一的泳池清洁机器人品牌。稳固线上优势后,元鼎智能在线下渠道也取得了巨大突破,今年目前线下销售占比已经超过了40%。  泳池清洁机器人的线下渠道又分为大众渠道和专业渠道。大众渠道方面,元鼎智能目前已经进驻了Home Depot、Lowe's、Best Buy、Walmart等欧美线下主流商超。 泳池清洁机器人是一个窄货架产品,线下商超的货架空间有限,一般不会引进多个品牌,一旦你进入之后,别人就很难再进来。 泳池专业渠道方面,全球最大的两个泳池行业玩家,一个是全球泳池及健康设备领域的领导者Fluidra,一个是全球最大泳池设备经销商SCP。 泳池专业渠道是门槛最高,也是利润最高的渠道,这个渠道非常闭塞,基本是当地白人在主导,不太欢迎外国品牌。但元鼎智能过硬的技术和产品力,最终打破“门户之间”,获得了对方的青睐。不久前,元鼎智能已经跟Fluidra正式达成了深度战略合作。 ### 结语 从与汪洋的对话中,元鼎智能所彰显的登山者文化令人印象深刻—— 这不仅寓意着勇攀高峰的精神,也是勇气与毅力的象征。 这家企业的征途,正如登山者的脚步——既怀揣征服巅峰的雄心,又践行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 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泳池清洁机器人市场,元鼎智能以硬核产品力为基石,在海外筑起了深厚的品牌护城河。无论是横扫亚马逊榜单的销量,还是专业媒体与用户盛赞的口碑,皆是其卓越产品体验的明证。 但对于元鼎智能来说,这些仅仅只是开始。征途,永在攀登之中。
海信RGB-Mini LED,承载的是这家公司坚定不移建设全球自主品牌的信念,也书写下了中国显示技术领跑全球尖端竞赛的最新注脚。
The EU is reported to be on the brink of a high-level "framework" trade deal, and be willing to accept Trump's 10% blanket tariffs in exchange for an extension in talks and possible concessions on a 25% auto tariff.
 近日,备受玩家期待的《影之刃零》宣布,将于7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首钢园举办线下试玩会"S-Party 2025",目前活动招募已火热开启,还剩最后两天的报名时间。(文章末尾有报名链接)  而就在刚刚,S-GAME(灵游坊)创始人Soulframe(梁其伟)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于所有玩家们热情支持的衷心感谢。 Soulframe表示,尽管本次试玩的内容只是一个研发中的版本,但希望通过这次试玩会,能如实且真诚的把游戏呈现给大家,无论是亲临现场的玩家,还是观看官方直播的朋友们,都能真实感受到《影之刃零》究竟是一款怎样的游戏。 Soulframe希望本次试玩会,能像小时候邀请小伙伴来家里玩一样,有着纯粹的快乐。这也是第一次,有这么多海外的朋友专程来到国内参加试玩会,国内外的玩家都能在S-Party中,享受《影之刃零》的乐趣,自由的交流和发表见解,也欢迎指正批评。 # 下面是Soulframe(梁其伟)的文章原文: “《影之刃零》线下试玩会的报名还剩最后1天多的时间,我们会在下周开始陆续发放入选玩家通知,请报名的玩家注意查看报名时预留的联系方式。 我们收到了数万份玩家的报名,会随机抽取出1000名玩家作为邀请到现场的对象。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玩家们在问卷中的真挚回答,一些甚至可算得上是一篇写给我们的长信。 每天沉浸在这种与大家共鸣的快乐和感动中,我想先向所有的玩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场馆的秩序维护,机型数量的限制等问题,我们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试玩名额。我们将于7月26日中午12点开始在B站和抖音平台开启直播,所有无法到场的玩家都可以在网上看到我们试玩的内容。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本次我们展示的只是一个研发中的过程版本,在内容,优化方面还并非成品水准,也不能确定会不会在现场出现什么闪退,崩溃,卡顿或其它bug。 我们唯一能保证的,就是如实,真诚地把一段游戏体验呈现给1000名玩家亲手体验,并通过直播带给更大范围的玩家朋友们,借以传达出——《影之刃零》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游戏? 除了1000名报名玩家,本次还有约200名国内外的知名主播,媒体,内容创作者参与线下试玩,他们将在主播区进行游戏体验,也会直播或制作视频。在现场的玩家也可以“活捉”这些主播们,与他们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包括了四十多名专程从海外到访的客人。这些客人中,有粉丝数百万的海外游戏圈大V,有海外游戏媒体的资深编辑,更有中国玩家熟知的一批老朋友譬如GJX,Itsjavachip等。他们中的许多都没有到过中国,这一次,我们邀请他们亲自踏上中国的土地,除了玩我们游戏的demo,也在中国走一走,看一看。 我期待他们不但感受我们游戏的魅力,更期待他们感受中国文化,中国人民的魅力。 这么多人愿意拿出一个宝贵的周末,从另一个城市,甚至另一个国家,为了《影之刃零》而来,这是一种宝贵的信任。我们希望所有人像小时候邀请到家里来玩的小伙伴一样,纯粹地享受游戏的乐趣,并自由地发表见解和想法,包括批评和意见。 谢谢来玩我们的游戏!”  无论是老朋友的重逢,还是新朋友的初见,都将汇聚成《影之刃零》最温暖的江湖。 无论是想要抢先体验游戏内容,还是想要与制作人以及喜爱的主播们互动,这都将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会! 目前试玩会招募还在进行中,报名截止7月6日24:00,大家抓紧最后的时间,快来报名吧! ### [>>> 填写问卷报名 <<<](https://www.gcores.com/link?target=http%3A%2F%2Fs-game.cn%2Fs-party2025) (报名链接:s-game.cn/s-party2025)
如果你想前往欧洲留学那可能需要提防在Google搜索上出现的各种使用.edu.eu 域名的教育机构或学校,因为这些教育机构和学校很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甚至可能还会冒用某些官方教育机构发放所谓的 MBA 证书。  研究人员 @JimYan 日前发布关于.edu.eu 欺诈域名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有商业公司注册该域名并建立大量子域名并标榜自己是欧洲某某教育机构,然后利用这些教育机构欺诈学生学费。 **.edu.eu 域名是怎么回事?** 在多数国家 edu 域名专门给教育机构和学校使用,但在欧洲大部分高校则使用自己的国别域名 (ccTLD),例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都使用对应国家的国别域名,包括.ac.uk、.fr、.de 等。 而.edu.eu 域名则是名为 Euro Education Domains Registry Limited (EEDRL) 的私人公司在 2018 年推出的商业项目,该公司向欧盟申请注册 edu.eu 域名,然后新建多个子域名。 多数使用 xxx.edu.eu 的组织都是不起眼的私立学校或自称国际机构的培训机构,例如位于爱尔兰都柏林的欧洲领导与管理学院 (eilm.edu.eu) 和瑞士国际商学院 (ibas.edu.eu)。 这些机构看起来都拥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认证,但仔细检查可以发现所有认证都是私人组织或行业协会颁发的,属于交钱就可以获得,而不是欧盟成员国教育机构颁发的。 而使用这些域名的组织实际上并非完全拥有自己的域名,而是从 EEDRL 获得三级子域名,因为.edu.eu 并不是经过 ICANN 认证的域名后缀,ICANN 认证的只是.eu 域名后缀。 欧盟委员会从未授权任何组织使用.edu.eu 作为官方的教育标识,虽然 EEDRL 在其政策文件中声称会审查申请人的教育证书 (域名资格认证),但这种审查过程纯粹是商业性的,不具有法律权威。 **怎么用.edu.eu 进行诈骗:** 目前已经有学生被使用这种域名的机构诈骗,某学生向某个所谓的意大利私立大学支付全额学费,这个大学使用 iep.edu.eu 域名,支付学费后大学消失且拒绝退款,而其网站则是充满通用模板,并没有实际的校园设施。 有学者则发现名为 Martin Nielsen 的个人控制着多个.edu.eu 网站,包括 ibss.edu.eu 和 ibas.edu.eu,这些网站全部用来销售欺诈性的 MBA 和 DBA 学位认证证书。 为了提高可信度,这些实体甚至还建立了虚假的认证机构,受害者支付几千美元购买的证书实际没有任何作用 (因为都是所谓的行业协会签发的,行业协会注册几乎没有门槛),这些证书也不是欧盟成员国官方教育机构颁发或认证审核过的。 暂时没有证据表明 EEDRL 公司和这些欺诈实体有直接关联,但显然 EEDRL 的域名审核完全是没有作用的,导致大量诈骗者申请该域名的三级子域名并利用.edu.eu 后缀来提高可信度。 **利用.edu.eu 建立站群进行欺诈?** 分析表明多个使用.edu.eu 建立的网站使用某国某云计算提供商的 DNS 解析服务,并且这些网站指向相同的服务器 IP 地址,也就是说这些网站对应的教育机构实际上由同一伙人运营。 例如名为南方技术大学科罗拉多分校 (stu.edu.eu)、亚太商学院 (apsb.edu.eu) 和欧亚高等教育和社会研究学院 (ehess.edu.eu),都共享同一台服务器和 IP 地址。 更滑稽的是向亚太商学院这样的机构,竟然在吹嘘拥有全球公认的域名系统 (apsb.edu.eu、apsb.edu.vn、apsb.edu.ky、apsb.ac.nz、apsb.ac.cn 等),作为教育机构的亚太商学院似乎更关注域名收集而不是实际的教育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有域名都是商业性域名不需要任何认证即可注册,而亚太商学院的域名注册方为某教育资讯公司而非国际教育机构,甚至域名联系人的邮箱都存在拼写错误。 另外包括 EURACA (euraca.edu.eu )、European University (european.edu.eu ) 和 Arab University (alarabia.edu.eu )都使用相同的服务器 IP 地址;阿维森纳大学 (avicenna.edu.eu )、College.edu.eu 和欧洲大学学院 (euc.edu.eu )也使用相同的 IP 地址。 这意味着可能有商业性公司或欺诈团伙利用这些域名虚构了多个教育机构进行欺诈,这种站群模式可能可以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生掉进陷阱。 **结论:包装精美的骗局** 权衡所有证据后可以发现.edu.eu 域名的真实性很清楚:完全由私人公司运营的商业性项目,既没有官方权威,也没有有效监督。 更有害的是现在这个域名要么被教育欺诈团伙使用,要么被用于学位工厂使用 (颁发各种没有实际意义证书的机构),对学生来说看到.edu.eu 并不意味着这是权威机构,相反,这是包装精美的骗局。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884.htm)
前不久,罗马仕、安克发布充电宝召回公告称,召回原因是电芯存在原材料变更,导致在极端情况下或有燃烧风险。安普瑞斯正是这两家充电宝企业的电芯供应商之一。6月2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显示,安普瑞斯无锡公司共有70多个3C认证证书显示“暂停”状态,所涉及的认证类别及产品项目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CCC/信息技术设备等,产品名称多为可充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 其中大部分认证暂停时间是在6月下旬,暂停截止时间则是在9月。  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向媒体确认,对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的调查仍在进行中。 值得注意的是,企查查APP显示,**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20日新注册一家芯派新能源(无锡)有限公司,其中,作为大股东的安普瑞斯无锡公司认缴出资1.997亿元人民币,持股约99.85%。** 据介绍,**芯派新能源公司经营范围涉及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  公开资料显示,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由美国安普瑞斯(Amprius)全资子公司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共同出资组建。 据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显示,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组建成立,旗下现有全资、控股、参股一级子企业80家,拥有威孚高科、太极实业、新宏泰3家上市公司。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882.htm)
7月热伏,也正是鲜切花流入市场的高峰期,绣球无疑是当季的热销品类。 盒马数据显示,自2021年绣球被引进,已经连续四年成为盒马复购率最高的花卉,一个夏天就能卖出超过200万支。两三年前,盒马以9.9元绣球花打开了市场,三年时间背后已经生出一个产业链。 7月2日,盒马首个绣球盒马村正式挂牌,落户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安化乡光山村。今年,有多款新品种绣球将在盒马上架——太阳神殿、荷兰花边、天空蓝、大海蓝等等,以及近期刚由网友命名的绝绝紫、幸运星和翠果也将会通过盒马首发。 在2019年以前,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的绣球平均批发价高达每支10-20元。因为成本高昂,多用于婚礼花墙、手捧花等。2021年,盒马鲜花采购团队赴云南考察鲜花市场,看中了这一小众品类的潜在价值,决定与云南优质绣球基地定向种植,通过产业和渠道的深度合作,把价格平稳控制到市场能接受的水平。 任富坤是与盒马合作了超过4年的鲜花供应商,“在盒马引进绣球前,绣球花的市场价在20-40元左右,几乎都是供应给婚庆公司。”任富坤介绍,种了20多年绣球后,如今真正把绣球变成大家日常消费的鲜切花。  在基地走访时,任福坤向雷峰网介绍,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到成熟可摘,需要三年时间。受不了风吹日晒,种植绣球花的大棚还有两层恒温保护。绣球的种植难度比其他花卉要更难一些,日光、土壤的酸碱度、水量等各方面需要精准控制,才能培育出精准的花色,以及大直径花朵。 在合作成熟之后,盒马也陆续和基地合作研发了一些市面上没有的绣球新品。履言介绍,新品更看重“别致”和“品质”,有被称为“花界皇后”的“太阳神殿”系列、全球最佳花卉之一的“荷兰花边”系列,还有超大“大海蓝”,直径可达35cm。未来将上新三款由消费者共同参与命名的绣球,分别是:绝绝紫、幸运星和翠果。 这次新挂牌的绣球盒马村,还建起了国内首家绣球恒温加工基地。绣球摘叶过程恒温15-18度,在恒温里做“预冷”处理,使得绣球花更新鲜持久。经过基地处理后,全程冷链运输至全国各地的盒马门店。 任福坤表示,从采摘处理开始,基地生产的绣球花“瓶插期”可以达到20天以上。也就是指,花到消费者手上的保鲜期延长了。 为什么盒马会重视鲜花这个类目? 履言告诉雷峰网,盒马的消费人群和鲜花非常契合,“盒马已经成立十年,而盒马开始做鲜花品类是第五年。在启动这个鲜花业务之前,我们看到预测匹配下来高消费频次的品类消费者,同时也是购买鲜花比较多的人群。比如一开始喜欢在盒马买海鲜、时令水果,甚至买红酒的人群,也是鲜花的消费者,这些人群的关联性就是他们都追求品质生活。”
Trump felt sending letters is easier than securing trade deals with more than 170 countries. He preferred to dictate flat tariff rates such as 20%, 25% or 30% for each country. Treasury Secretary Bessent said around 100 countries are likely to face a 10% reciprocal tariff.
The IPO tutoring for Hono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spanning from June this year to March next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