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保税冷链产品经理的小心思
在跨境电商的冷链环节里,产品经理的“心思”往往藏在细节中:SKU怎么选?履约链路如何压缩?用户体验如何在“保税+冷链”的双重限制下不打折?这不是一篇讲大逻辑的宏观分析,而是一位一线产品经理的真实思考与实践记录。
目的是什么?
由于目前业务需求日益增多、类型日益复杂,我希望先回顾一下当前的业务和系统现状,再去思考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走。同时,这也有助于我进一步梳理整体思路。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跨境保税冷链服务的企业,主要从事进口业务。产品产地主要覆盖欧美、日韩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核心品类包括乳制品、水果、保健品、海鲜等。目前我们已在宁波保税区和广州南沙保税区设有仓储设施。
我们的业务场景可划分为两大类:
从产品开发、选品、采购、国际货运、清关报关、入仓存储,到商品销售渠道的搭建与运营,整个链路均由我们自主完成,形成闭环式自营体系。
我们也为国内商家提供完整的跨境保税供应链服务。客户若希望在国内销售进口商品,我们可协助其完成从源头到交付的一整套流程。
首先必须感谢我们的研发团队。从三年前开始组建IT团队,到如今初步建立完整系统,从0到1的过程里充满了各种探索与挑战。尤其是在应对各类复杂的海关政策方面,曾经让我们“痛不欲生”。
下图展示了我们系统所涉及的各类客户角色,以及他们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定位和所承担的职能。
如图所示,消费者可通过主流电商平台、也可以通过我们自建的线上商城或线下门店下单。
即系统的主要使用者之一,是供应链中的“货主”。我们的履约业务流程基本围绕货主→消费者展开。
这是供应链中的上游环节。工厂需在系统中上传商品资料,协助完成商品定价;对于海外直邮订单,还需根据订单内容进行精准发货。
我们希望能与更多有仓储资源的企业开展合作,将其仓库纳入我们的供应链体系。目前接入的合作仓库需使用我们的WMS仓储管理系统。
目前关务仍由我们自营团队承担。由于保税业务对合规性要求极高,我们尚未将关务系统独立出去,主要考虑在于对数据控制与政策变化应对的可控性。
我们计划上线“同城配送”服务项目,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尚未正式落地。
这是目前我们尚未深入开发的系统模块。原因在于:保税业务在现行政策下,不允许在保税区外设立线下店并支持自提。因此我们现有的线下门店均设在保税区内,业务体量相对较小。
不过,线下店的战略定位较为清晰——它将同时承担仓储与门店的功能,具备“前店后仓”能力。我们希望未来能实现以下目标:
图中未体现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我们的公司内部员工,他们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主要使用者。SCMP是整个业务体系的中枢神经,涵盖基础数据管理、履约策略制定、资源调度、财务核算等多项能力。
以一个C端订单履约流程为例:
商户系统从平台接收客户订单后,将其推送至履约中心;履约中心根据商品效期、库存分布、仓库能力、是否需要拆单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出最优发货仓,平衡成本与时效后完成履约。
目前,公司战略已发生较大转变:
我们目前的系统架构是围绕自营+商户协作搭建的。要满足A公司提出的需求,系统将面临以下关键挑战:
系统是否具备多组织、多租户接入能力?能否实现不同客户间的数据与操作权限的物理与逻辑隔离?是否支持细颗粒度的角色配置、组织结构管理与跨部门协作权限?
A公司是否需要我们的系统与其自有系统(如财务、采购、数据平台)对接?我们是否具备完善的API能力与对外数据授权机制?
A公司原有操作习惯是否可以与我们的标准流程无缝衔接?若存在差异,我们的系统是否支持流程层面的可配置性与定制性?例如:拣货规则、效期优先策略、批次管理、订单合单/拆单逻辑等。
这次合作是公司战略转型的结果——从自营为主向平台型服务商转型。它不仅带来了业务体量的扩大,也对我们现有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服务能力提出了实质挑战。
必须思考:
如何将现有系统从“内部运营工具”真正演进为“服务多方客户的行业平台”。
平台化能力的构建,将包括但不限于:
这是一次系统的升级,更是一次企业能力边界的扩张。
需要的不只是“能用”,而是“能服务”“能扩展”“能共赢”。
我会把自己的方案在后续的文章发出来,欢迎评论区探讨交流。
本文由 @小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