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首款鸿蒙折叠电脑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已于6月6日正式开售。**网红博主@杨长顺维修家 第一时间对电脑进行了拆解。**在拆掉屏幕、拆开主板之后,**一颗代号为为海思Hi 9600的CPU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或许就是之前传闻的麒麟X90,据传采用5nm工艺制程。**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307a5a8bee204f02bf5b9c35b710e40e.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bd9818ea905f4d5fbad2597c34659f0f.jpg) 从体积来看,**其体积要比苹果笔记本的M系列处理器要大很多。**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49b5adeaee9f4fd189aa34a659c5b0e9.jpg) Hi 9600 除了老朋友Hi(海思)的标识,**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熟悉而又神秘数字丝印——2035-CN。** 麒麟9020 **这个数字在之前的麒麟9020上就曾经出现过,包括麒麟9000S、麒麟9010上也都有。**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591ca5ec144a478e8923e8bb13f93033.jpg) 按道理来说,一个数字不会在不同CPU型号上反复出现。那它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其实,**关于2035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版本就是,20年的第35周,是华为被断供的时间点。** **2020年9月15日(第35周首日),美国5月15日下发的对华为芯片管制升级令正式生效,台积电停止为华为代工生产麒麟芯片,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都将不再供应芯片给华为。** 当然,这种说法还有待证实。 另外,这次拆解还发现了不少惊喜,**除了CPU之外,这款电脑的Wi-Fi、蓝牙、星闪、电源等芯片也全部都是海思的。也就是说从硬件芯片,到软件鸿蒙操作系统,已经全部实现了自主研发。** 有专家认为,鸿蒙电脑构建了从芯片到系统的自主体系,一定程度上打破了Windows、macOS等国外产品的长期商业垄断,有望实现国产操作系统在个人电脑消费市场的规模化商用。 目前,鸿蒙操作系统的主要市场是在手机、平板、汽车等移动终端,推出鸿蒙电脑将延续其移动端的用户优势及产品能力,对PC端大众消费市场格局有较大影响。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224.htm)
**技嘉推出了一款面向高端市场的PC——AI TOP 500 TRX50,当然这款产品不仅适用于游戏,还针对AI和工作站用途进行了优化。**AI TOP 500 TRX50的核心配置非常强大,**它搭载了AMD线程撕裂者PRO 7965WX处理器,这是一款24核心、48线程的CPU,最高频率可达5.3GHz。**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927c4c15-0540-450c-8aa0-b2655e4f4770.jpg) 有趣的是,就在两周前,AMD刚刚发布了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因此未来这款PC可能会迎来更新,一些配置中还提到了更高规格的线程撕裂者PRO 7975WX(32核心)版本。 **在显卡方面,AI TOP 500 TRX50配备了NVIDIA GeForce RTX 5090,这是目前NVIDIA最快的游戏显卡,拥有32GB显存。** 对于AI工作负载来说,双显卡配置可能更有意义,但技嘉似乎更倾向于使用系统内存而非仅依赖显卡内存。  **因此,这款PC配备了惊人的768GB DDR5 R-DIMM内存(8×96GB),充分利用了CPU的内存通道。** 存储方面,AI TOP 500 TRX50配备了AORUS Gen4 7300 2TB SSD用于日常使用,以及专为AI工作负载设计的AI TOP 100E 320GB SSD,后者的耐写性能是普通消费级SSD的150倍,非常适合频繁的数据写入。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4e0c0bd7-9f7b-47e1-90a9-1ce71f9107f4.jpg) 该主机还配备了PCIe 5.0、Thunderbolt 5、双10GbE以太网等接口,支持Wi-Fi 7和蓝牙5.3,机箱为大型E-ATX规格,尺寸为594×336×584mm(高×宽×深),目前技嘉尚未公布具体价格。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222.htm)
烘焙行业正在加速洗牌。 早期的芝士蛋糕、吐司、可颂之后,舒芙蕾、铜锣烧、贝果和司康轮番登场,再到如今黄油年糕等创新产品的爆火。自2013年起,烘焙赛道从热到烫,越来越多细分产品被挖掘。单品专门店一波接一波走红,又一批批悄然退场。风口在变,产品在变,消费者的喜好也在不断切换。 而市场的热度还在升温。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达5614.2亿元,同比增长9.2%,预计2029年可达到8595.6亿元。除此之外,烘焙食品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截至2022年,我国烘焙食品上市公司排名前9家公司的营收占行业市场规模的比例不足6%。 空间仍然广阔,但节奏已经加快。想要推陈出新,站稳脚跟,就必须在细分赛道内做好精细化运营。36氪最近接触的「如慕令」东方慕斯蛋糕,就在烘培的大品类中,切中了东方慕斯蛋糕的细分赛道。  「如慕令」采用的中式外观包装盒 ## **中式0卡慕斯,一块蛋糕承载的寓意** 一直以来,提起慕斯蛋糕,人们更多联想到的是西式风格。比如成立于2022年的品牌「三与叁山」,凭借着精致的包装和高颜值的造型,用三年时间便在全国迅速扩张了500多家门店,成为近年西式慕斯蛋糕连锁的代表品牌。 相比之下,成立于2024年底的「如慕令」,则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它把“慕斯”这个舶来品,放进东方语境中重新解构,将古诗词、古建筑、古典故的意境融入蛋糕设计,开辟了一个更具文化亲和力、也更适合本土赛道的中式细分赛道。「如慕令」的创始人付晓虎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是一名连续创业者。其团队核心成员均为95后。 他们发现,对于年轻的消费群体而言,蛋糕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性消费产品,购买者往往不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某种时刻的仪式感,或是向他人传递祝福。因此,蛋糕不仅要好吃、好看,还要“好意头”。「如慕令」团队很早就意识到,在“东方慕斯”这个赛道上,蛋糕造型必须承载中式语境下的情感表达。  「如慕令」产品 “消费者其实很在意蛋糕的寓意。”「如慕令」联合创始人并负责产品板块的郭庆霖回忆。因此他们在设计每款蛋糕时,都会围绕“直给”的文化符号展开,比如造型上融入“来财”“平安扣”“庄周梦蝶”等东方视觉元素,让人打开盒子的瞬间就明白是什么意思。没有多余解释,也不需要猜。 这样的设计思路,不只是为了做出“高颜值”、“能出片”的自带社交属性的产品,还让蛋糕成为一种传情达意的媒介。甚至在实际销售中,他们发现不少消费者在下单前会特意询问:“这个蛋糕有什么寓意?”某种程度上,这种文化的附加值,正在重新定义中式蛋糕的价值逻辑。 除了视觉和文化层面的中式感,如慕令在口味开发上也回应了当下年轻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诉求。它的多数蛋糕主打“0卡糖”,使用的是赤藓糖醇这类代糖原料。这一定位既满足了蛋糕口感的甜美,又能切中对健康饮食越来越敏感的消费群体。对于那些既想要仪式感,又不想摄入过多热量的用户来说,「如慕令」正好在“好吃”和“轻负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 **“联营+到家”,团结分散蛋糕店的新模式** 过去的蛋糕行业,讲究的是“中心厨房+门店自制”,蛋糕要现场现做。店里不仅要有设备,还得请得起会裱花、懂配比的蛋糕师傅,还要不断培训。这种模式很难标准化,做蛋糕靠的是人而不是流程,因此很难像奶茶、快餐那样开到全国。 而「如慕令」则从两个方面打破了传统蛋糕行业的模式。 首先,它依附于冷链技术 —— 蛋糕先在中央工厂提前做好,再通过冷链运送到各地,确保每一块出现在顾客面前的蛋糕,都在口味和造型上保持一致。这让蛋糕这个本来很难标准化的品类,有了批量复制的可能。 随着技术升级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冷冻烘焙市场正释放出巨大潜力。但目前国内的冷冻烘焙行业的渗透率仍相对较低。有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冷冻烘焙食品的渗透率仅为 10%,而 2018 年日本、北美的冷冻烘焙渗透率已 分别达到 31%与 83%。从这一数据来看,国内的冷冻烘培市场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其次,在门店布局上,「如慕令」选择轻装上阵,主攻“到家”场景,把蛋糕直接送到消费者手里。消费者甚至不需要上门店挑选蛋糕,只需要在线上下单,由合作门店及配送员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运送。这种轻运营模式,使得「如慕令」可以用门店“联营”的方式,把一座座城市里原本各自为战的小蛋糕店连接起来,变成品牌的分发网络。 烘培行业的迭代速度很快。美团数据统计显示,全国烘焙门店平均存活时长32个月,有57.7%的门店在两年内倒闭,只有23.8%的烘焙店能活4年以上。而那些由个体经营的传统蛋糕店,更是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但在创始人付晓虎看来,这场危机反而是一种机会。中国烘焙行业中,有数以万计的个体蛋糕门店,它们已有现成的空间和人力,却缺乏品牌、产品与运营能力,面临增长上的困难,一直游离在主流品牌体系之外。“这些都是特别需要被团结的人,”他说。 「如慕令」瞄准的正是这类门店。基于“S2B2C”模式,它能通过冷链将标准化蛋糕铺设到这些实体店中,实现轻量级接入。这样一来,只要门店有冷藏能力,就可以接入「如慕令」的产品,几乎不需要额外培训,就能卖出一款款成型的蛋糕。付晓虎表示,未来这套打法甚至可以拓展至茶馆等其他非标零售渠道。 对于这些原本孤立的线下门店来说,「如慕令」的加入颇有些雪中送炭的意味。它提供的是完整的产品、包装与品牌中台,通过线上运营和品牌曝光获取流量、塑造用户心智,为门店带来稳定订单,也帮助店主省下试错成本。 负责「如慕令」线上品牌流量运营的是联合创始人杨秋晨。她擅长把握内容传播节奏,标题常结合当下热梗或情绪化词汇,精准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视频封面则选取最具张力的瞬间,比如切蛋糕或用锤子敲糖片的一帧,“我们有几款产品配有糖片,顾客可以用小木锤敲碎,也是钟仪式感和参与感。”在未做任何投流的前提下,她创作的内容单篇便能收获百万级播放。 除此之外,相较传统门店依赖师傅手工制作、重装修的高成本模式,「如慕令」主打“冷链+联营到家”,免去烘焙师、节省房租和人工支出,使其客单价在同类产品中具备价格优势。付晓虎认为,这将帮助「如慕令」未来在三四线外的下沉市场中快速复制。 可以说,这相当于是一次对行业分销模式的重新定义:不靠高密度门店铺开,不烧钱搞重资产,而是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进城市的各个角落。付晓虎说,一旦单店模型跑通,后期复制速度非常快,有望在短时间内扩展至数百甚至上千家。 目前,「如慕令」已在北京落地3家门店。其中位于国贸的一家联营门店,在接入「如慕令」产品不到半年时间,GMV实现翻倍,额外带来10万元左右的营收。「如慕令」正计划开启25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目标是在两年内完成100家门店拓展,月营收突破800万元。 未来,或许蛋糕不只是蛋糕。它甚至可以变成一个可被分发的“内容产品”,一个可以连接城市、门店、品牌与消费者的媒介。而「如慕令」,正是那个想把它们织成网络的连接者。
 由 GameRival 开发的《黄金矿工:经典版》现已推出 Steam 商城页。开发者表示,团队将深受喜爱的2003年互联网经典带给现代玩家,新增内容与增强功能。即日起,玩家可下载试玩 Demo ,暂不支持中文。   游戏中,扮演一位坚定的淘金者深入地底,寻找黄金、宝石和隐藏的宝藏。探索全新洞穴,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一块一块地积累你的财富。无论你是追求高分,还是只想轻松游玩一局,黄金矿工都充满魅力、挑战和经典街机乐趣。主要特色包括:  - 四种独特游戏模式 – 选择你喜欢的玩法风格,不断挖金! - 奖励关卡 – 在特别关卡中下注赚取金币,挑战一夜暴富。 - 强力升级 – 使用黄金购买实用工具,如冷冻箱、幸运三叶草等。 - 挑战性敌人 – 小心淘气的小精灵和俯冲的蝙蝠,它们会破坏你的采矿之旅! - 全新关卡 – 每次游玩都能探索新矿坑与隐藏宝藏。
 由 GameRival 开发的《黄金矿工:经典版》(Gold Miner:Classic Edition)现已推出 Steam 商城页。开发者表示,团队将深受喜爱的2003年互联网经典带给现代玩家,新增内容与增强功能。即日起,玩家可下载试玩 Demo ,暂不支持中文。   游戏中,扮演一位坚定的淘金者深入地底,寻找黄金、宝石和隐藏的宝藏。探索全新洞穴,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一块一块地积累你的财富。无论你是追求高分,还是只想轻松游玩一局,黄金矿工都充满魅力、挑战和经典街机乐趣。主要特色包括:  - 四种独特游戏模式 – 选择你喜欢的玩法风格,不断挖金! - 奖励关卡 – 在特别关卡中下注赚取金币,挑战一夜暴富。 - 强力升级 – 使用黄金购买实用工具,如冷冻箱、幸运三叶草等。 - 挑战性敌人 – 小心淘气的小精灵和俯冲的蝙蝠,它们会破坏你的采矿之旅! - 全新关卡 – 每次游玩都能探索新矿坑与隐藏宝藏。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在太空中建造数据中心,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如今正逐步走向现实。继我国在上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后,美国初创公司Starcloud计划在今年8月将一颗冰箱大小卫星送入太空,这将是第一颗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的卫星。  **从地球到轨道:数据中心需求激增** 随着AI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报告,预计到2028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从2023年的4.4%上升至12%。 随着全球对碳排放的关注度提升,电力成本上涨,以及AI模型算力需求曲线的陡升,传统能源模式已显疲态。微软、亚马逊、Google和Meta正加大对核能、地热等新型清洁能源的投入,力图满足未来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然而,即便如此,能源瓶颈依旧难解。 当地球难以承受指数级算力需求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投资者把目光抬向了更高处——36000公里之外的轨道空间。**轨道上的太阳能可以全天候、不间断供应,理论上可以彻底摆脱地面能源系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虽然前文提到的**Starcloud公司计划在今年8月发射的轨道数据中心的耗电量仅为1千瓦,计算能力远远低于地面的巨型数据中心,仅能运行GoogleGemini或OpenAI GPT的简化版本**。但据介绍,它仍将成为轨道上最强大的计算机,其性能是现有国际空间站和其他卫星计算能力的100倍。 **Starcloud的目标在太空中建设首个千兆瓦级别的数据中心**,由4平方千米的大型太阳能电池阵供电,托架上装满AI芯片。该数据中心将使用激光与现有的卫星互联网星座(如SpaceX的Starlink和亚马逊的Kuiper)进行通信,这些星座将与地球之间传输数据。 Starcloud已获得Y Combinator孵化器2100万美元投资,并计划通过分阶段发射,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Starcloud创始人菲利普·约翰斯顿还透露,**已与软银等潜在大额投资方展开洽谈,未来将寻求进一步融资以实现5千兆瓦级轨道数据中心目标**。他坦言,**若能获得无限资源,该目标在5年内可实现**。 另一家美国新兴商业空间站开发商Axiom公司则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发射两个轨道数据中心节点,这些节点使用CPU和GPU芯片,能够运行简化版本的AI模型,将服务于军事和商业通信客户。**Axiom目标到2030年把数据中心规模扩大到100千瓦**。 而包括Google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亚马逊集团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等科技亿万富豪也在关注该领域。 施密特在今年4月购买了一家火箭公司Relativity Space的控股权,目的是将数据中心送入轨道。 杰夫·贝索斯的动机则更为宏大。他在创办火箭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时就表达过希望将高污染工业迁出地球,建设太空产业带。**数据中心正是他认为属于太空的长期产业之一**。作为全球云计算领军者,亚马逊自然对轨道数据中心抱有浓厚兴趣。 美国国会部分议员已将轨道数据中心纳入战略讨论。今年4月,参议员迈克·劳兹在山谷论坛公开表示,美国必须考虑在太空建立数据中心。 当时就坐在劳兹旁边的AI初创公司Anthropic联合创始人杰克·克拉克回应道:“你听起来一点都不疯狂。我们非常喜欢把计算机放在太空中。” 事实上,轨道数据中心并非美国独享的技术梦想。**我国已在今年5月14日成功发射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批12颗计算卫星。作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并计划建成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 欧盟委员会曾委托Thales Alenia Space进行轨道数据中心可行性评估,结论积极,预计2030年前设计出一个50千瓦的轨道数据中心概念验证。与此同时,欧洲航天局也在研究能否开发类似星舰的新型火箭专为轨道数据中心服务。 **轨道数据中心之路挑战重重** 然而,将数据中心置于太空并非易事。一系列的技术与经济挑战亟待解决。 首先是辐射问题。**轨道上的太阳耀斑、宇宙射线和地磁辐射可能对高密度AI芯片造成损伤,需采取额外的屏蔽和冗余设计,这将增加设备重量并推高发射成本**。其次,空间碎片碰撞风险高,需持续监控并机动规避。 散热问题尤为棘手。尽管太空环境寒冷,但计算芯片的废热无法通过对流散出,只能依靠大型散热器辐射热量。NASA前局长丹·戈尔丁估算,100千瓦数据中心需配备网球场大小的散热器,而兆瓦级数据中心的散热需求更是呈数量级增长。此外,维护难度大,轨道上的设备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成本极高。 发射成本同样是一道门槛。以目前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为例,完整预定一次发射费用约为7000万美元,尚不足以将未来预期中重达数百吨的轨道数据中心送入太空。**Starcloud估算,一个40兆瓦的数据中心未来发射成本约需2000万美元,相较地面建设的数亿美元仍具优势,但前提是发射价格需持续下降**。 好消息是,SpaceX的新一代星舰与Blue Origin的新格伦(New Glenn)等重型火箭正加紧测试,这将为未来大规模发射轨道数据中心提供可行路径。 尽管业内普遍认为,大规模轨道数据中心仍需5-10年才能成形,但初期应用市场已浮现。首先,太空业务本身的客户——气象监测、灾害预警、气候变化研究、航天器跟踪等领域——可直接受益于轨道计算能力,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提高处理效率。美国军方同样对轨道计算表现出浓厚兴趣,拟用于增强天基侦察、通信与未来武器系统的能力。 商业层面,亚马逊的Kuiper、SpaceX的Starlink等已有星座项目未来可逐步叠加计算能力,提供太空计算服务。但目前来看,轨道数据中心距离替代地面AWS、Azure等云计算平台尚有巨大差距。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218.htm)
在2025年Gran Turismo世界系列赛现场上,小米与《GT赛车》游戏开发商Polyphony Digital共同宣布达成合作。**小米SU7 Ultra将被《GT赛车7》收录,这也是GT赛车史上首款中国车,**玩家未来可以通过PS主机在游戏中驾驶小米SU7 Ultra与欧美、日系性能车下赛道竞速。 《GT赛车》之父、制作人山内一典称,很高兴和小米开始合作,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小米的汽车事业刚刚起步不久,从智能手机到家电、穿戴智能,全面覆盖人民生活的智能生态系统,制造出了优秀的汽车SU7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还推出SU7 Ultra原型车打破了纽北圈速纪录。 山内一典表示:**“我看到了这些成就,被小米的勇气,好奇心,热情,和实现这些成就的努力不懈而感动,衷心敬佩,**这和我们Gran Turismo和Polyphony Digital的精神有很多的共鸣。” 据了解,今日,小米CEO雷军介绍称很多汽车爱好者都非常喜欢GT赛车,它被公认为“全球最真实的模拟驾驶平台”之一,收录了众多不同时代全球最为传奇的经典汽车。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d129de6ad7164509829d5c0c43cd6951.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c33e768985394c2fb6f06b5c2d813a3c.png) 山内一典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216.htm)
近日,**一位开发者重新启用了几乎有20年历史的[项目](https://hackaday.io/project/186303-burning-pictures-on-a-compact-disc-surface),用于将视觉艺术作品烧录到光盘的表面。**开发者Arduinocelentano强调,这种烧录图像的技术“不需要LightScribe,不需要LabelTag,也不需要任何硬件黑客或小把戏”。 所有需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的CD-RW驱动器和一张普通的光盘,**其中的原理是,烧录到光盘表面的1和0会以不同的方式反射光线,从而可以创造出图像。**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28c61d1f-4978-4dcc-8655-722e9da5cb58.png)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会使光盘变成纯粹的艺术品,因为该过程会将视觉应用的输出烧录为“音频轨道”,这意味着光盘上没有多余的空间来存储文件、档案或其他任何东西。 Arduinocelentano承认,**这个项目是基于其他业余开发者如_argon_和_unDEFER_的先前工作,其中,_argon_在大约18年前发布的帖子提供了关于这项技术的最清晰的见解。**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2ff3fd0e-6445-4708-8c55-a4380cdc45c1.png)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精心选择要烧录到光盘上的1和0,可以在普通的光盘上烧录出可见的图像。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3448c9bb-6113-45a5-bec2-41d1ce51c5c7.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40691986-0e60-44ae-9c94-0e3d4e766eaf.jpg) Tom's Hardware下载并测试了Arduinocelentano的工具,该软件直观且简洁,主要用于两件事:加载图像和创建将要烧录到光盘上的“音频轨道”数据。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210.htm)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今日发文称,近期,我们在个别同行的推波助澜下,深陷舆论风波,现就“常压油箱”和“车圈恒大”两个话题说明如下:  关于“常压油箱”: 中国 PHEV技术及标准走在世界前列,这与早期多家中国汽车品牌研发持续投入,多种动力技术路线和排放合规路线的探索与实践密不可分。我们2021-2023年采用的常压油箱方案,符合法规要求。对于PHEV车型长期纯电行驶的车辆,每隔一周左右,通过启动发动机运转3~5分钟,燃烧碳罐内吸附的燃油蒸汽,以达到排放合规要求。后来有部分客户反馈,因发动机定期启动体验不好,后续我们全部切换为高压油箱方案。 据了解,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多款PHEV车型也采用常压油箱方案。我们相信,他们应该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也是符合环保及法规要求的。 关于“车圈恒大”:我在 5月30号已有过公开回复,给大家补充更多信息:河北某车企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发起汽车行业“高负债率”“财务造假”“财务审计”及“车圈恒大”等话题,煽动舆论并推波助澜。去年底,该车企还向深交所、港交所及国家相关金融监管机构恶意举报比亚迪,经过证券交易所及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详细调查,确认我们没有问题。 我们欢迎同行之间相互监督,但针对恶意举报、拉帮结派、诋毁抹黑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我们也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204.htm)
又是一年高考时。这届考生上午刚经历了抽象作文的洗礼,下午又被数学无情创飞。考试一结束,“高考数学”、“新一卷数学大题 难”等词条就火速冲上微博热搜,考生们在评论区集体“哀嚎”:“大题写到怀疑人生”、“选择填空送分,大题送命”。    而自从生成式 AI 走红后,大模型“决战”高考也成了每年的保留节目,尤其是在今年这个国内外大模型卷逻辑推理的当口。趁着各家大模型还来不及“作弊”,我们就用这新鲜出炉的高考数学题考考它们。 在考题选择上,我们采用 2025 年数学新课标 Ⅰ 卷中的 14 道客观题进行测试,满分 73 分,包括 8 道单选题、3 道多选题、3 道填空题。为保证公平公正,我们将题目截图分别投喂给大模型,不做 System Prompt 引导,不开启联网搜索,直接输出结果,且所有测试模型只有一次答题机会。 (注:在实测中我们发现 DeepSeek 的 OCR 识别出现不少错误,所以此次使用其他 AI 将图片转化为文本问题,再对 DeepSeek 进行测试。) 计分方法也依照高考判分原则: 单选题 8 道,每道 5 分,选项正确计分,错误不得分; 多选题 3 道,每道 6 分,全对计 6 分,漏选按正确答案数量计分,如答案为 ABCD,漏选其一扣 1.5 分,错选不得分; 填空题 3 道,每道 5 分,填空正确计分,错误不得分。 规则搞清楚了,接下来有请此次的参赛选手:字节的豆包、深度求索的 DeepSeek、阿里的通义、腾讯的元宝(T1)、百度的文心 X1 Turbo,以及踢馆选手 OpenAI 的 o3。 由于目前标准答案尚未公开,本次测试的参考答案是由多位数学大牛解答核对。最终各大模型的考试成绩如下图所示。  这 6 家大模型中表现最亮眼的就是豆包和元宝,它俩虽然都“栽”在了第 6 道单选题上,但仍以 68 分的总成绩并列第一;DeepSeek 和通义则稍微逊色一些,前者错了 2 道单选题拿下 63 分,后者则在 1 道单选、1 道多选上失误最终拿到 62 分;相比之下,文心 X1 频频在多选题和填空题上“掉链子”,最终只获得 51 分,正确率仅为 70%。 面对中国的高考数学题,o3 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它仅拿到 34 分,正确率只有 47%。之前就有传言称 o3 在某些情况下会触发“降智”,如此看来并非空穴来风,否则这个表现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欲知这 6 大模型的具体答题截图,请移步链接:https://jiqizhixin.feishu.cn/docx/NNBVdmzpmobq8nxNwylcqZNDnEb 6 家顶流模型 PK 高考数学 相比于写作文,高考数学才是真正的 AI 照妖镜。 这是因为高考作文尽管对语言表达、逻辑结构、思辨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它本质上仍是一个语言生成任务,具有较强的模糊空间和容错度,而且经过这两年的技术迭代,大模型个个都练成了“段子手”,写作文自然是手拿把掐。 而高考数学则不同,它需要从已知条件出发,逻辑严密地推导每一个结论,过程中只要一步出现偏差,最终答案十有八九会出错。更何况,高考数学题还存在“题型常变”“设问刁钻”等特点,这些都进一步挑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思维深度。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六款大模型面对不同题目类型的表现。 单选题 高考数学包含 8 道单选题,满分 40 分。 从跑分情况来看,豆包、通义、元宝和文心打成平手,均斩获 35 分不错的成绩;其次就是 DeepSeek 错了两道单选拿下 30 分,表现最拉胯的竟是 o3,光单选题就错了一半。  作为曾经的推理模型“扛把子”,o3 在“送分”的第 2 题上就翻了车。起初它的思路还挺清晰,但从第二步就开始“胡说八道”,最终一顿操作猛如虎,算出个选项里没有的答案。  DeepSeek 最大的 bug 则是图片识别,就以第 6 题为例。 原题中本附着一张信息图,为了省事我们索性就将题目截图直接丢给 DeepSeek,但它对眼前的图表视而不见,一个劲地抱怨“题目描述不完整,无法确定答案”,甚至末了还开始蒙答案糊弄人。   其实,这道题通过数形结合就能直观看出,其准确答案应为 2√2。通义作为国产 AI 中唯一答对第 6 题的选手,计算方法竟是错误的,只不过是歪打正着落在正确选项的区间。  多选题 多选题曾让无数考生头疼,因为它的正确选项不固定,多答或少答都会扣分,再加上题目里总设些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失误。 高考数学多选题有 3 道,总共 18 分。豆包、DeepSeek 和元宝三道题全部满分,发挥相当稳定。  相比于 DeepSeek 动辄几百秒的思考时间,通义主打一个速度,仅用时 26 秒就直出答案,但步骤分析过于简略,缺乏必要的验证环节,这就很容易失手。比如它在前两题上答得都很漂亮,却在下图这道题上突然智商“掉线”。该题正确答案是 ABC,通义却给出了 A、D,至于为何不选 B、C,它的解释非常简单粗暴,因为“无法通过现有条件直接推导”。  文心 X1 就有点尴尬了。三道题目错了俩,其中一道还是未响应。它和 DeepSeek 犯了同样的毛病,都是经常性地识别不了图片内容。  o3 好像还没适应国内高考的“多选套路”,一道题都没全对,明明是多选它偏做成单选,当然这么做也有好处,就是不至于零封,怎么也能得个 4 分。 填空题 或许是这次填空题相对简单,有四家大模型斩获满分,分别是豆包、DeepSeek、通义和元宝。  文心 X1 有点可惜,整个答题思路都是正确的,也算出了公比为 2 或 - 2,但偏偏在最后画蛇添足,莫名其妙地说了句“通常取正值”,导致一分未得。  有哪些进步?又暴露了哪些问题? 有一说一,各家大模型公司狠砸的真金白银还真没白花,今年大模型的数学推理能力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 首先表现在得分上。去年我们也曾让大模型挑战高考数学题,但彼时它们连高考数学及格线都没过,甚至 9.9 和 9.11 哪个大、strawberry 有几个 r 都答不对。反观今年大模型的表现,除 o3 外,其他 5 款模型均突破 43.8 分的及格线,甚至豆包和元宝还保持了 93% 的正确率。 其次,增加了反思能力。去年大模型还没学会反思,做题时因某个步骤错误而无法找到正确选项时,它们不再回头检查,而是直接简单粗暴地表示“没有正确选项”。而今年的大模型不再是一根筋,只要遇到不对劲的地方就会推倒重来,典型代表就是 DeepSeek,一言不合就验证,这也导致思考时间漫长,有时做一道题甚至能用时 15 分钟。  最后,推理步骤更加完善。回顾去年大模型在做高考数学题时的表现,普遍存在解析过程较为简略的情况,经常会跳步,有时解析过程一长还会陷入死循环。今年则是除了通义仍然“惜字如金”外,其他大模型都能够系统性地展示完整的推理链路,从问题分析、公式选择、计算步骤到结果验证,每个环节都有清晰的逻辑阐述。即使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用户,也能够通过模型提供的详细解析过程,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思路。  不过,从这次评测中我们也发现了大模型几个典型的毛病。 最常见的就是计算细节错误,即使模型理解了题意,推理方向正确,最后也容易在中间步骤出错,比如符号看错、公式套错、代数变形不规范等。 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公式、图形与几何直觉的处理能力不足,比如解析几何类题目依赖较强的空间感和图形理解,这对语言模型而言是天然短板。在逻辑推理链较长或题型设计较“逆向”的题目中,模型还可能表现出蒙答案的倾向,看似给出了结论,但中间链条无法自洽或存在明显漏洞。 此外,对题目条件的敏感度不够。模型有时会忽略某些隐含条件,导致结论偏差。尤其在多选题中,模型容易满足于找到一个正确选项而不穷尽其他可能,从而漏选或误选。填空题则容易受到“无提示答题”能力的限制,不能推理出完整的结果。 随着技术不断进化,大模型的数学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相信总有一天大模型能弥补“偏科”的毛病。 最后,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考上理想的大学!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202.htm)
下周,北京时间 6 月 10 日凌晨,苹果 WWDC2025 即将正式开启。本届开发者大会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苹果全部终端的 OS 系统不仅统一称为「26」,而且在这个「26 宇宙」中,所有的 UI 将和 Vision Pro 看齐。  Apple Vision Pro 售价超过 2 万元人民币|图片来源:Apple 为什么是 Vision Pro?这个售价超过 2 万元人民币的 MR 头显,不仅售价高昂,而且销量折戟。之所以苹果依然要拿 Vision Pro 的 UI 说事,还是证明硅谷巨头们,对于 AR(增强现实)的心未死。从苹果、谷歌到 Meta,制作出真正能普及到主流人群的 AR 眼镜,一直是一个「望山跑死马」的圣杯。 硅谷公司多年追求未果的 AR,现在,可能在另一个场景,被实现了。 6 月 5 日,小鹏携手华为,曝光了最新的「追光全景」AR-HUD,不仅将真正的 AR 效果和优秀的显示结合,让车道级导航反馈和显示成为 HUD 的新标配,也让 AR 这个科技公司渴求的技术,在车内这个场景率先落地。 ## HUD,狗都不用 HUD 抬头显示,这个多年前只有高端车型才配备的功能,现在几乎已经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五屏联动」是近年来车企宣传车内屏幕数量足够多的常用 Slogan,其中的一屏指的就是 HUD。 理论上 HUD 能显示车速、档位等简单信息,现代 HUD 又加上了路口、甚至地图等信息,让驾驶员不用低头看仪表盘或者中控大屏,也能掌握目前车辆的重要信息。 看似非常实用,但其实很多用户对于 HUD 这块「屏」,并不十分感冒。习惯养成还在其次,**目前的**** HUD ****亮度不够、显示面积小以及信息 UI ****不佳,让它成为车内最鸡肋的一块屏**。 以笔者的经验,对于车内 HUD 最大的嫌弃在于,一旦戴上偏光镜,能看清的 HUD 少之又少,索性直接将其忽视。 而在小鹏「追光全景」AR-HUD 发布会上,明显可以看出新产品已经将上述痛点彻底解决。  华为智能车载光团队研发的车规级成像模组|图片来源:华为 根据华为车载光团队透露,小鹏 G7 上搭载的 HUAWEI XHUD 解决方案中,新的成像模组,已经能将 HUD 的亮度推至 15000nit,同时将分辨率拉升至 1920x1080、视场角扩大至 13°*5°,相当于 10 米远处投射出 96 英寸画幅。 最高亮度提升,意味无论是戴偏光镜还是正午十分,驾驶者都能看清 HUD 上的信息;而视场的扩大和分辨率的提升,则意味 HUD 能进行「车道级」的显示,和更多重要信息的提示。 这两点其实也是 AR 行业一直在关注的,毕竟,在眼镜片这样方寸之地进行显示,效果必须足够出众,才能让大众接受。 但是,仅仅提高亮度和可视范围,只是解决显示和成像端的难题,这款「追光全景」AR-HUD 还只能算是个「更亮的 HUD」。**让它真正配得上「****AR ****增强现实」这个名称的,恰恰是最难的——****对于现实世界的实时感知和反馈**。 ## AR 眼镜,在智能车上落地了 苹果的 Vision Pro 要卖 2 万元以上、Meta 的 Orion 原型机甚至没法标价,其中的原因就是两款眼镜上都配备了大量的摄像头,用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扫描和感知,来让眼镜中显示的元素,能完美贴合现实世界。 如果单纯追求显示效果,Meta 多年前推出的 VR 头显,同样能让用户满意,不过后者就只能处于「睁眼瞎」的境地了。 从硬件角度分析,目前的终端处理器和电池,尚不能支持眼镜这样轻薄形态的产品,实现长时间的实时世界感知和反馈,这与其说是投入问题,不如说是基础物理和材料学问题。 而在车载环境中,处理器和电池这两个弊端,反而成了智能车率先普及真 AR 的强项。  「追光全景」AR-HUD 能实现真正的车道级 AR 导航|图片来源:华为 正确且实时地认知现实,并能准确将元素还原到现实中,挑战极大。这也是为什么,小鹏的「追光全景」AR-HUD 演示中,当看到 HUD 中出现的「出匝道」、「并线」等导航信息,能和现实中的道路完美贴合时,会让人们感到「Aha Moment」的诞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HUAWEI XHUD 解决方案,就是给驾驶者在挡风玻璃上造了一副「AR 眼镜」。就像钢铁侠 Tony Stark 的头盔一样,AR 元素并不是简单地出现在 HUD 上,而是和现实中的道路贴合。 要实现真正的 AR 导航,除了需要多传感器配合,相关的图像引擎同样必不可少。HUAWEI XHUD AR 构图引擎集成了华为自研空域算法和低时延实时渲染算法,能够根据车载传感器获取的物理世界信息,实时渲染生成的辅助驾驶、导航等信息,通过对齐空间坐标实现与实景的完美贴合,呈现于驾驶员眼前。 以当时发布会上的演示为例,从高速公路驶入匝道时,导航图标随着车头同步调整,这样图标与物理世界中的目标方向就会发生偏差,而华为 XHUD AR 构图引擎能够通过车载传感器实时感知车辆状态及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实时调整导航图标的位置和形状。无论车头状态如何变化,AR 导航的光毯都始终指向真实世界的目标方向,大幅提升 AR 导航的体验。 另外,和 AR 眼镜使用场景不同的是,真实车辆在行进时不仅有实时变化的速度,同时因路面不同还会出现颠簸,这就要求 AR 构图引擎必须能「跟上趟」,而且要防颠簸,不然就会出现延迟甚至错报。  AR-HUD 可以清楚提示夜晚「鬼探头」物体|图片来源:华为 HUAWEI XHUD AR 构图引擎采用自研轨迹预测算法时延补偿算法,能够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智能预测真实位置变化,并对显示的 AR 图标进行时延补偿。通过这套算法,AR-HUD 能在 200 毫秒内对车辆状态和外部物理世界的变化做出响应,使 AR-HUD 画面始终与物理世界精准贴合。 如果只是能实时反馈道路,并将正确的导航信息投送到正确 HUD 位置,那其实就浪费了当下智能车在辅助驾驶方面的真正能力。 当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信息,可以实时在 AR-HUD 上呈现时,才真正让司机在不用看中控屏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对道路各方面的「全知全能」。 上图中夜晚道路旁格外难防的「鬼探头」,AR-HUD 就可以以红色三角标进行提醒;同时,出入匝道、地图信息以及停车地点,在 HUD 上显示,能更好地更立体地对驾驶员进行引导,让行车更加安全。 ## AR-HUD,与 AR 眼镜共进化 正像硅谷的 AR 眼镜梦想,已经做了 10 多年,作为这次小鹏发布会上 AR-HUD 的解决方案商,华为智能车载光团队同样积累了多年经验。从 2019 年成军到 2024 年并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团队将华为在 ICT 时代积累的光芯片、光系统和光算法等技术,用于汽车行业中。 和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将鸿蒙座舱、鸿蒙智驾等技术引入行业一样,目前已经有上汽飞凡 R7、小鹏 G7 等车型,和问界 M9 一样,采用了这套 AR-HUD 技术。根据团队透露,目前有超过 20 款各家车企在研车型,也将采用 HUAWEI XHUD 方案。 而就像 AR 眼镜行业依然在和光波导等技术较劲一样,华为智能车载光同样在研究全息光学元件(HOE,Holographic Optical Elements)、光波导(Optical Waveguide)等技术路线。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不断迭代,真正的 AR-HUD 将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的新标配。 头图来源:Urban Optics
文 | 马晓迪 编辑 | 刘士武 ### **新游速递** **鹰角网络《泡姆泡姆》上线** 鹰角网络首款买断制多人合作冒险游戏《泡姆泡姆》 于 6.2 日 正式登陆 Steam 平台。 其 以 “ 三消 + 颜色匹配 + 平台跳跃 ” 为核心玩法,支持 2-4 人本地或在线联机,玩家需通过切换角色颜色与道具协作解谜,击败变异生物 “ 泡姆 ” 。游戏首日同时在线人数突破 1.5 万, Steam 评分达 “ 特别好评 ” 。  《泡姆泡姆》 **网易《冰汽时代:最后的家园》上线** 由网易游戏和11bit工作室联合开发的《冰汽时代:最后的家园》于6.5日在移动端正式上线。作为端游《冰汽时代》的改编作品,其保留了末日生存与道德抉择的核心体验,同时针对手游特性进行了调整,新增了“耐力模式”和“宁静模式”。 **紫龙《龙魂旅人》上线** 紫龙游戏的放置卡牌游戏《龙魂旅人》于6.6日上线。其以“喜剧后宫番”为差异化定位,美术上采用二次元立绘与动态特效,战斗系统为半即时策略。 **“梦龙乐队”工作室首款游戏《Las Flag》曝光** 当地时间6月6日,游戏工作室Night Street Games公布了旗下首款游戏的最新资讯——这是一家由由知名摇滚乐队Imagine Dragons(梦龙乐队)的经纪人Mac Reynolds与主唱Dan Reynolds兄弟联合创立的独立工作室。 Last Flag是一款5V5团队射击游戏,核心玩法为“夺旗战”。这款游戏设计节奏明快、充满乐趣,能让玩家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体验到无休止的混乱、关键的逆转以及令人惊叹的绝杀时刻。 据36氪游戏了解,《Last Flag》将于2026年在Windows PC平台通过Steam和Epic Games商店推出。主机平台的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中。 ### **老游情报** **育碧《不羁联盟》停运** 育碧于6.3日宣布免费射击游戏《不羁联盟》正式停服,服务器与官网关闭,所有账号数据清除。该作于2024年5月上线,仅运营9个月,成为行业长线运营的反面案例。 **《仙剑奇侠传Online》停运** 腾讯旗下经典IP手游《仙剑奇侠传 Online》于6.2日11点正式关闭服务器,结束近8年运营。停运后玩家可通过补偿页面兑换《火影忍者手游》《天涯明月刀手游》等游戏礼包。  图片来源:《仙剑奇侠传Online》 **《无限暖暖》获苹果设计大奖** 苹果于6.4日公布2025年度苹果设计大奖获奖及入围作品。其中,由叠纸于2024年推出的多平台开放世界游戏《无限暖暖》获得“视觉图像”设计奖,也是本次唯一获奖的国产游戏。苹果对其评语为“这是一款开放世界游戏,其新奇之处在于,玩家的任务是收集款式各异的服装而非武器……无限暖暖”画面华美且观感舒适,堪称优质手游的罕见之作。” ### **行业要闻** **小米SU7 Ultra成首个加入《GT》系列赛车游戏的中国汽车品牌** 6月7日,《跑车浪漫旅(Gran Turismo)》系列的开发商Polyphony Digital发布了小米和Gran Turismo的合作。接下来,小米将会与Gran Turismo一起制作Vision Gran Turismo。此外,小米SU7 Ultra也会在未来,于《Gran Turismo 7》中登场。 《Gran Turismo》是由索尼互动娱乐旗下子公司Polyphony Digital Inc.开发的电子游戏。该系列作品于1997年在日本首次推出,凭借其逼真的画面、真实的物理技术以及对细节的精心雕琢屡获大奖,被认为是最出色、最真实的驾驶模拟器游戏之一。  Gran Turismo官宣与小米汽车合作 **任天堂Switch 2正式开售:定价4000元左右,港版也支持国补** 6月5日,备受玩家关注的任天堂新一代游戏主机Switch 2正式开启全球发售。据京东最新数据显示,Switch 2在该平台的累计预约量已突破40万,消费者现可购买港版产品。相较发售之前Switch 2在不同平台被黄牛炒制近万元所不同,京东和淘宝所售价格将近4000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港版机型也可享受国家补贴。例如京东电竞自营店的Switch 2港版单机标准版标价4299元,叠加国家补贴后,实际到手价3654.15元,6月5日可发货,最快次日达。京东香港自营旗舰店则推出了典藏套装、玩家套装、马里奥赛车世界套装等,预估到手价4352元起(含税)。 爱企查App显示,任天堂株式会社于2008年、2019年申请注册多枚“任天堂”商标,国际分类涉及材料加工、颜料油漆、皮革皮具,上述商标大多已注册成功。 **2025夏季游戏节在洛杉矶举行** 北京时间6.7日凌晨5点,2025夏季游戏节在洛杉矶YouTube剧院揭幕。本届活动吸引任天堂、索尼、微软、卡普空、万代南梦宫等60余家厂商参展,并通过YouTube、Twitch向全球玩家免费直播,延续2020年以来的线上参与模式。会展上,Switch 2公开实机演示,官方确认其性能升级与游戏兼容性细节;小岛秀夫将携《死亡搁浅2:冥滩之上》压轴闭幕日(6.9日),揭晓发售前最终实机演示与剧情片段;Xbox专场发布会将聚焦黑曜石工作室新作《天外世界2》,展示开放世界玩法革新。 **英雄体育入股赛博机器人公司** 爱企查App显示,近日,深圳市英雄赛博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徐丽芬,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 **英雄体育**是电竞行业领先的头部厂商,亚洲最大的电竞赛事运营商之一。公司核心业务为电竞赛事运营及内容制作,是《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顶级赛事的主要运营方。 本文首发自[“36氪游戏”](https://mp.weixin.qq.com/s/I-pNGlpP3z0_ChsdkPg7LA)。
十二年,对于科技行业而言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周期,这足以改变很多事情。但是,苹果的UI设计却可以在十二年的时间里保持着最不明显的变化。现在,这一切终于要改变了。苹果在2013年发布iOS 7时,智能手机刚刚进入成熟期,社交媒体正在重塑人们的交流方式,而人工智能还只是实验室里的概念。如今,随着WWDC 2025的临近,苹果即将推出自iOS 7以来最重大的界面变革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601/27522b959632d8a.jpg) 据多方消息透露,苹果此次将带来自2013年iOS 7发布以来最重大的变革。 最直观的变化是:苹果正在改变其操作系统的命名规则,下一代iOS将被称为iOS 26,因为它将覆盖2025年和2026年,这一彻底的命名调整暗示着苹果对未来发展节奏的重新规划。 而更令人瞩目的则是代号为"Solarium"的全新用户界面设计。作为在UI上定义着全行业的公司,这次改变注定会对每个产品设计师带来影响。 **"Solarium":当UI有了光和物理感** "Solarium"不仅仅是一次视觉上的更新,也将是十多年来苹果生态的最大的一次“显性”变化。 它涵盖了苹果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iOS、iPadOS和macOS,现在连watchOS和tvOS也可能迎来全面改革。  iOS 26 渲染图 图源:网络 从字面意义上看,Solarium(意指“日光房”)这个代号本身就暗示了苹果新UI将强调自然光感、透明度和深度。多方猜测,预计会增加如下的一些细节: 毛玻璃(Frosted Glass)+ 半透明材质:让背景内容隐约可见,增加空间感; 动态阴影与高光:营造拟真的层级结构,提升信息分层感; 响应式光影动效:随着操作或环境变化,界面细节随之动态调整。 听起来很类似iOS 7初期追求“轻盈透明”的理念,但更具真实的物理感和细腻调控。 而据报道,其他具体的设计变化包括:应用图标可能变得更加圆润,通知、应用内菜单、搜索栏、卡片式界面等iOS用户界面的各个部分都将拥有比以往更多的圆角设计。  用户可以期待更自由地使用透明度和玻璃般的材质,应用内导航层次结构的变化,新图标等等。 在十二年之后,这些外界调侃为“毛玻璃”的变化再次指向了一个统一的设计语言。 WWDC 2025的主题也将是统一性和一致性,这意味着:用户在不同设备和操作系统上使用相同功能时将体验到相似的界面和UI元素。 **苹果UI设计简史** 很多人肯定会好奇:为什么要做这样统一的变化? 要理解这次变革的意义,我们只需要简单回顾苹果UI设计的演进历程。简单来说,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时,苹果选择了拟物化(Skeuomorphism)设计语言。大约10年前,苹果的拟物化设计达到了顶峰,iOS 6中包含了备忘录应用中的黄色横线纸、报刊杂志应用的书架界面、语音备忘录应用的金属麦克风外观等仿真材质。 这种设计哲学背后也有着深刻的用户体验考量。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早期,大多数用户对触屏交互还不熟悉,拟物化设计通过模拟现实世界的物理特征,降低了学习成本。一个看起来像真实按钮的图标,自然会让用户产生"按下去"的冲动。 然而,随着用户对数字界面日益熟悉,拟物化设计开始显得臃肿和过时。2013年,苹果完全放弃了完善的拟物化设计,转而采用更扁平的设计风格,发布了iOS 7。这次变革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师(Jonathan Ive)乔纳森·艾维主导,苹果转向了"扁平"美学,允许渐变但不允许独立的高光或阴影,一切都被简化了,变成了一个看似没有“质感”的平面。  扁平化设计不仅在视觉上更加简洁,也为不同屏幕尺寸的适配提供了更好的可扩展性。iOS 7的发布也标志着移动界面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这种设计语言影响了整个行业。从Google的Material Design到微软的Fluent Design,都可以看到扁平化“再加工设计”的影子。 那现在是设计又是一场轮回吗? 并非如此,它并不是从扁平再次回到拟物化。要理解本次变革的意义,前苹果iOS设计师Sebastiaan de With近日发表文章回顾了苹果UI设计的三个关键时代,苹果设计每一次转折都蕴含着深刻的技术逻辑和用户体验思考。这也会让我们更能理解这个时代苹果UI设计理念。 阴影时代(2007-2012):拟物化的必要性 起初,iPhone OS 1的设计直接来源于Mac OS X Tiger的仪表板功能,早期原型机甚至直接使用macOS图标。这种选择并非偶然——当用户需要从"塑料屏幕+按键网格"跨越到"纯屏幕交互"时,拟物化设计降低了认知门槛。  那个时期的设计细节令人惊叹:Facebook分享页面有真实的回形针,iOS地图路标由几百个小三角形精心拼接,语音备忘录的金属麦克风虽然光效与真实金属不符,但视觉暗示极其有效。苹果设计师们在Photoshop中反复打磨阴影按钮、木材和皮革材质,每个UI元素都通过静态位图营造物理质感。 iPad推出后,设计开始变得更动态:金属滑块会根据设备方向调整光泽,删除操作会让文档被"吸入"垃圾桶并看到盖子开合。这些繁复的细节在当时建立了强烈的情感连接。 扁平时代(2013-2016):动态层次的革命 扁平时代,iOS 7是苹果设计史上最激进的转折。乔纳森·艾维不只是简单地移除视觉效果,而是引入了革命性的"视觉层"概念——用动态效果替代静态阴影来定义界面层级。图标通过视差效果"漂浮"在壁纸上方,通知中心变成磨砂窗格,通过模糊背景显示上下文。  艾维还自豪地展示了一个创新:仅仅更换壁纸就能影响整个界面外观。标题栏和键盘变成磨砂玻璃,可以透视下方内容,创造了全新的层次感知方式。虽然后来因为静态设计融入太多,视差效果被削弱,但这种动态适应性的核心理念得到了保留。 物理性时代(2017至今):新拟物化的诞生 iPhone X的灵动岛标志着苹果进入第三个设计时代。这不是简单的视觉回归,而是"新拟物化"——通过动态行为而非静态外观来模拟物理特性。  灵动岛 灵动岛表现得像粘稠液体,具有表面张力,融合时展现真实的流体特性。动画有惯性、方向性动态模糊和失焦效果。新Siri动画更像是吸附在iPhone边缘的炽热气体,通过用户操作而闪耀。这些不再是"高光漆式"的老拟物化,而是让界面行为符合物理直觉。 visionOS将这种理念推向极致:每个界面元素都由"真实"材质构成,具有维度、光响应和阴影投射。正如苹果人机交互设计副总裁Alan Dye所说,界面要能自然融入周围世界。这种从空间计算反向影响平面界面的新设计语言,正是苹果构建的"物理性时代"——更智能、更动态、更符合物理直觉的界面革命。 **AI迟滞下,想要靠UI突围?** 你仔细观察之后也会发现,苹果的每一次UI变革都与其技术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iPhone的视网膜显示屏技术使得精细的图形细节成为可能,为拟物化设计的精美呈现提供了硬件基础。而iOS 7的扁平化设计则与iPhone 5s引入的64位A7处理器相呼应,更强的计算能力使得系统可以处理更复杂的动画效果和交互逻辑。 如今,苹果再次站在技术革新的关键节点。iPhone 16 Pro系列搭载的A18 Pro芯片、Vision Pro头显的空间计算能力、以及不断提升的神经引擎性能,为新的界面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 尤其是,苹果Vision Pro的推出标志着苹果正式进入空间计算时代,这对传统的二维界面设计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新的UI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在二维屏幕和三维空间之间建立连续性的体验。  苹果Vision Pro画面 Solarium项目中提到的透明材质和玻璃效果,一定程度上,也正是这些先进硬件能力的直接体现——要变得更立体,更动态,也更细腻。 而此外今天最重要的技术提升自然是AI。此次最大UI更新背后,也是苹果在AI上的策略的体现。 在和一些UI设计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就是AI Agent时代来临后,蹦在大家脑袋中的第一个问题都是:AI功能的入口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它应该如何呈现? 因为通过调研后发现,他们的大部分用户并不知道AI能够为他们做什么,或者如何触发AI功能。新的界面设计需要在不打扰用户的前提下,巧妙地提示AI能力的存在。而一个潜在答案就是,通过动态提示、情境感知的功能建议、或者渐进式的功能揭示来实现。 “Solarium”追求的“光感”、“通透”、“若隐若现”,与设计师所言的“AI应该藏在所有应用后面”的理念高度契合。这暗示苹果可能更倾向于将AI定位为一种底层、无形的赋能者,而非一个显眼的、独立的“功能”或“助手”。圆润的边角和柔和的过渡,也旨在降低技术的“攻击性”,让AI的介入显得更自然、亲和。这与一些竞争对手将AI助手置于前端和中心的策略(如Copilot按键、Gemini入口)形成对比。 但问题在于,今天的苹果在面对这个最大的技术提升时,所处的位置已经完全不同。它不像此前那些改变UI的技术,很多是苹果主导或冲在技术进步最前端的,今天的生成式AI技术上,苹果甚至是落后的一个了。 苹果并非没有AI基因(乔布斯时代的Siri愿景极具前瞻性),但内部路线之争严重拖累了步伐。软件工程负责人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长期对AI投入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不是移动设备的核心能力”,更倾向于苹果惯有的“后发制人”策略。而重金挖来的AI负责人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则对生成式AI的消费者价值心存疑虑,甚至认为“消费者不想要ChatGPT那样的工具”。这种高管认知的不统一,导致资源投入分散、方向摇摆。直到ChatGPT横空出世,苹果才仓促组建团队追赶,此时已落后对手数年。彭博社报道甚至量化地指出,苹果内部聊天机器人的能力比ChatGPT落后至少25%。 于是,在核心大模型能力短期内难以超越OpenAI、Google的情况下,苹果必须找到一个既能彰显其技术特色、又能为用户提供“感知强烈”的AI体验的切入点。于是,UI/交互层,成了此刻的重点。  AI Anget 交互设计,引用自网络 如果把AI的终极战场理解为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苹果也已经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三星的Galaxy AI、GooglePixel系列的Gemini深度集成,都在试图定义下一代交互范式。苹果若在UI交互层无所作为,将彻底丧失定义“AI Phone”体验的话语权。它必须抢占交互定义的制高点。 而且,看起来目前苹果对自家硬件和操作系统拥有绝对掌控力,依然是其打造独特UI体验的基础,是今天难得依然拥有的竞争优势。 于是,这场苹果十二年来最大的UI革新,其实也是面对AI落后现实的“无奈”之举——无法在纯AI能力上迅速领先,就必须在用户最直接感知的界面层和交互范式上先发制人,它必须试图将AI交互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建立的UI生态之中。 这一次,苹果赌的是:优雅、统一且符合直觉的界面体验,能够成为用户包容其AI能力暂时落后的理由,并为最终AI能力的追赶赢得时间和用户黏性。 而苹果接下来的命运,最终的决定权依然在用户手中。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200.htm)
NVIDIA入门级显卡GeForce RTX 5050系列的GPU——GB207已经出现在了PCI设备ID列表中,预计将在下个月发布。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GB207是“Blackwell”架构中最小的芯片,主要面向入门级市场,它将配备2560个CUDA核心,搭配8GB显存,功耗大约为130W。 桌面端的RTX 5050显卡可能会采用与移动端相同的GDDR7显存,实现“Blackwell”世代的全GDDR7化,但也有消息称RTX 5050会采用GDDR6显存。 此次出现在PCI ID列表中的GB207 GPU,其ID为2d98或2dd8,另外2db8和2db9也可能是其他变种的ID。 这些变种通常用于不同OEM厂商的特定型号,或者是笔记本电脑中不同功耗设置的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RTX 5050系列显卡将同时推出桌面和移动版本,实际上自今年1月以来,RTX 5050移动版就已经出现在一些笔记本电脑的规格中,因此其发布并不令人意外。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98.htm)
近日Hardware & Co回顾了多年的历史,**发现从HD 7770开始,AMD多次通过推出更高频率GPU打破纪录。**厂商为显卡的频率引入了多种描述,如基础、游戏、峰值、加速等,本次所讨论的是官方所确认的最高频率,不包括工厂超频等。 **2012年,AMD率先推出了AMD Radeon HD 7770 GHz Edition,这是首款官方频率达到1GHz的GPU,这款显卡搭载了28nm的Cape Verde XT芯片,频率恰好为1000MHz。**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893fd71b-df47-4639-b685-064ae9dea5d3.png) 当时,NVIDIA紧随其后,在同年3月推出了GTX 680,其Kepler GK104芯片在Boost模式下频率可达1058MHz。 时间来到2016年,NVIDIA凭借Pascal架构实现了GPU频率大幅飞跃,GTX 1080和GTX 1070的频率均超过了1.5GHz,其中GTX 1080的GP104芯片在Boost模式下可达1733MHz,轻松突破了1.5GHz的门槛。 **2020年,AMD再次取得突破,推出了AMD RX 6800和RX 6800 XT,这两款显卡的GPU频率首次超过了2GHz。** RX 6800的Navi 21 XL芯片在Boost模式下可达2105MHz,而RX 6800 XT的Navi 21 XT芯片更是达到了2250MHz,均采用了7nm工艺。 2021年,AMD继续在频率上取得进展,推出RX 6700 XT,其Navi 22 XT芯片在Boost模式下频率达到了2581MHz,成为首款频率超过2.5GHz的GPU。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1d45edf3-bf61-490f-a397-c85ac8e7c8a2.png) **到了2025年,AMD再次创造了历史,宣布了首款频率超过3GHz的GPU——AMD Radeon RX 9060 XT。** 这款显卡Navi 44 XT芯片在Boost模式下频率可达3130MHz,而在实际应用中,合作伙伴品牌的型号甚至可以达到3300MHz。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96.htm)
 Owlcat Games新作《苍穹浩瀚:奥西里斯重生》正式公布,这是一款以《苍穹浩瀚》中的宇宙为基础设定的第三人称动作RPG。您扮演的不是英雄,只是个不幸身陷困境的佣兵。集结团队,在谎言之网中开辟自己的道路,并在太阳系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吧。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游戏特色: # 宇宙从不评断我们行为的对错 时值24世纪,人类已经征服了太空,然而生活依旧谈不上轻松写意。在《苍穹浩瀚:奥西里斯重生》这款剧情驱动的科幻动作RPG中,您扮演粉水安保公司的一位雇佣兵,在小行星“爱神星”上短暂休整时,状况却失去了控制。您身陷致命的封锁,被拖入一场超出掌控、波及整个太阳系的巨大阴谋。您需要适应局势、绝境求生,并指挥全太阳系最先进的舰船。 创建并定制您的独特舰长,在地球人、火星人或小行星带人中自由作出选择,率领技术高超的专家团队,应对不断升级的威胁、政治压力,以及誓要置您于死地的无情敌人。在这由脆弱联盟维系的太阳系中,您的每次抉择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 赢取信任,而非坐享其成 您的同伴并不只是任务的辅助者,他们是背负各自伤痛与信念的个体。有人寻求救赎,有人隐瞒真相。随着时间推移,您的选择和领导方式将决定你们的关系会加深还是恶化。飞船将成为您的家,在这个地方,信任需要通过努力争取,不会轻易施予任何人。  # 动态第三人称战斗 战斗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注重掩体射击与能力的应用。两名同伴将随您进入战场,其余队员则在远处提供支援,比如瘫痪系统或吸引敌人注意力。您需要实时下达指令,并快速适应太阳系中接踵而来的重重威胁,从而谋求生存。  # 《苍穹浩瀚》中的破碎世界 拜访木卫三、谷神星、火星和月球等标志性地点。穿行于满目疮痍的居住区和暗流涌动的政治要塞之间。与各地的人们交谈,揭示隐藏的秘密。凭借您的技能来影响事态的走向。在每颗行星与小行星上,太阳系的面貌都将截然不同。有些地方正在分崩离析,有些则只是将此事掩盖得更加隐蔽。您甚至还可能遇到某些熟悉的面孔或声音,让您感叹于这个星系究竟有多小。 
前两天,我坐国航,从北京飞上海。刚系好安全带,空姐走过来提醒:“女士,我们这架航班配有机上Wi-Fi服务。”我愣了一下。不是因为她态度好,而是因为这在中国境内航线上堪比刮中了彩票。起飞后,我激动地连上Wi-Fi,打开小红书,想起飞前刷几条段子助眠。 结果,转圈圈,黑屏,缓冲。几分钟过去,视频还没加载出来。  我一边傻等,一边看空乘已经推完一轮饮料服务。 旁边大哥水都续了第二杯了,我第一条笔记还没打开。 我甚至怀疑,飞机都快飞到上海了,网还卡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 但你别笑。能上网,已经是国内航班的稀有特权了。 根据民航系统数据,中国目前只有大约6%的飞机支持Wi-Fi服务。 能连上是幸运,能连上还能用,那就算开了挂。 这趟“慢网”飞行让我从期待到郁闷,直到下飞机刷新闻时,看见一条让我差点坐回登机口的消息: 美联航已经启用了首批星链Starlink航班,用马斯克的星链技术,提供高速、低延迟、全程覆盖的空中互联网。 最离谱的是,美联航前程万里会员免费用。不加钱!不加钱!不加钱! 公开信息显示,美联航这次不玩虚的,直接把星链装进了自家300多架支线飞机,年底前装完,主线航班也在排队。  而第一批飞行反馈已经出来,大多喊“香”:网速快得像地面,视频秒开,会议无延迟,微信不掉线。 一位乘客发推说:“我在3万英尺刷美剧,飞机抖,网不抖。” 看到这里我笑出了声。 美联航一向被称之为“打航(是真打乘客那种)”,更以服务差著称,现在靠科技,居然扳回一城? 这就有意思了: 中国航司靠乘务员跪舔、微笑和毛毯稳住金卡、白金卡; 美国航司靠星链和Wi-Fi吸引高净值人群。 到底谁更懂现代旅客的心?还真就挺难评的。 但总之,别小看飞机上的Wi-Fi,它已经成了航空公司新的竞争武器。 谁的网快,谁就能多吸引一批不愿断网的乘客,特别是那些不能断微信、不能错会、不能掉热搜的人。 一条航线,如果网速够快,则多送了你一个移动的办公室,或者一间VIP包间。 所以,星链在飞机上的全面应用不是一个科技新闻,是一次飞行体验革命的开始。 它意味着未来飞机上刷抖音、追综艺、打游戏、开会、直播不仅不是梦,还是标配。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飞机上能上网”这事变得重要的? 大概是几个月前,带孩子搭乘捷蓝航空从纽约飞回奥兰多的那趟航班上。 3小时航班刚过一半,5岁女儿突然喊肚子疼,我赶忙想查查中午餐厅菜单里是不是有她过敏的东西。 下意识掏出手机,结果一想咋可能有网呢? 正准备放弃,旁边那位白人妈妈倒是一点不慌,连上了捷蓝的Wi-Fi,帮我一边查儿童药物说明,一边还能刷TIK TOK。  捷蓝航空全机队免费wifi很香/旅界实拍 我问她这网靠谱吗? 她说JetBlue(捷蓝航空)的Fly-Fi,全机队标配,而且——免费。 我当时震惊了。不是因为免费,而是因为它真的能用...... 后来我就习惯了美国不少国内航班有网这件事,不抢不挤不卡顿,从起飞连到落地,像极了在星巴克边喝拿铁边工作的那种稳定装逼感。 偶尔刷小红书,看看朋友们在家晒猫、在上海晒穿搭、在广州晒凌晨四点的肠粉。 很平常,但就是那种“我还活着”的感觉。 也许你会觉得有点夸张,但一个人在异地高空中最怕的,其实就是失联感。 手机没信号的三个小时,就像从世界上“消失”了三个小时。你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谁在等你,谁在找你,就像突然被世界静音了一样。 而我们,已经习惯了“实时回应”的生活。 有事找我我秒回,抖音刷一会就上头,淘宝问客服一句就期待十秒内回复。 “慢”已经不是问题,是不被在意的错觉。 所以谁说飞行中一定要断线?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万米高空拥有和地面一样的上网体验? 这不只是效率的焦虑,也是一种新的安全感。 而科技,就在悄悄给我们补这块安全感。 星链出现的意义,就是在飞行这块一直很掉线的空间里,点亮一个常亮的图标。 它不只是让你能用,而是让你可以像在家一样,用得舒心、自然、不必焦虑流量和价格。  回头看看中国民航,虽然东航、吉祥航空等也早就开始接入高通量卫星,部分航班也能看视频,但总体还是太稀缺。 有Wi-Fi的航班,是少数,能用的更少,能用得舒服的凤毛麟角。 而我们早已不是那个登机后就能关掉手机、靠电影、纸质杂志和飞机餐打发五个小时的旅客。 现在的乘客,有的是远程开会的商务人士,有的是空中刷剧的大学生,有的是想抢高铁票的妈妈。 他们在飞行中,也在生活中。不是“短暂离线”,而是期待“不间断在线”。 哪家国内航司能先满足这种连接,谁就先赢得了未来。 我们再多说两句星链,它的进场本质是把过去那种“象征性上网”变成“真·用得起的互联网”。 它靠的是一套低轨道卫星网络,离地球只有几百公里,比传统卫星近十几倍,速度自然更快,延迟更低。 设备也不贵,一架飞机装下来不到40万美元,连飞机买菜钱都算不上。 但我们很清楚,中国航班短期内是不会接入星链的。 不止是政治层面的“你懂的”,还有现实问题:数据主权、信息安全、监管合规…… 样样都是大事。 所以,我没指望飞上海能连上马斯克的网。 但问题来了:既然不能借用别人家的星链,我们自己的呢? 我们有没有属于自己的Starlink? 答案是:有。但还在路上。 这两年,中国的“星链”计划,其实已经悄悄启动。 名字不叫“星链”,叫“千帆星座”。 由上海牵头,2024年发射了首批18颗卫星,计划到2027年完成1296颗组网。到2030年,目标是1.5万颗,数字上已经对标马斯克。  听上去不错,甚至令人振奋。 但冷静想想,从技术积累到商业化落地,再到航司全面接入,我们距离“起飞那一刻自动连网”的体验,还有好几道难关。 首先,是成本。 虽然星链硬件安装成本有可能降到单机20万美元左右(比传统方案便宜一半),但中国的低轨卫星发射成本还不具备规模优势。 有专家说,国内目前一颗卫星的发射成本还在200万美元左右,是SpaceX的2~3倍。 这就像你知道电动车是未来,但造价太贵,普及起来还得看时间和产业链。 第二,是牌照。 卫星通信涉及频谱资源分配,而频谱是稀缺公共资源,需要审批、协调、准入、监管……这不是哪家公司说想做就能做的,背后牵扯的是一个完整的国家级系统。 第三,是航司的意愿。 虽然大家都知道飞机Wi-Fi是“未来标配”,但要花钱改装机队、改造系统、承担稳定性风险,对三大航来说仍是“可做可不做”的投资。 这时就要靠“卷”来推动进步。 卷服务,卷科技,卷体验。 谁先装网,谁先稳定,谁先出彩,谁就能吸引更愿意为“在天上不掉线”买单的年轻人、商务人、高净值用户。 而这个人群,恰恰是未来国内航空消费的主力。  所以我们也看到东航、吉祥等航司在空地互联这个领域努力,中国的高通量卫星系统也已让部分航班具备200Mbps以上的网速。 但还不够。 更稳定、更便宜、更普及,这才是下一阶段要解决的三件事。 不是为了炫技,不是为了拼噱头,而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真的变了。 我并不担心中国技术落后,我们在补课这件事上向来高效。 我更在意的是,我们有没有耐心把这场飞行中的网络革命真正做到“可用、好用、值得用”。 我希望未来有一天,坐上国东南海春秋吉祥的飞机,打开手机,能像刷一杯热咖啡一样自然地连上网。 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常识。 不是抽中头奖,而是起飞就有。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94.htm)
“我们正在夺走埃隆的朋友”,美国《滚石》杂志7日以此为题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团队正以“政治离婚案”的姿态清算埃隆·马斯克的“背叛”,据白宫一位高级官员向该媒体透露:“若马斯克想挽回,他必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卑躬屈膝态度”。  报道称,这场始于6月5日的公开决裂已演变为残酷的站队考验。据知情者透露,白宫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联系双方共同盟友(包括党内大金主、保守派名流等),要求他们在这场闹剧中选边站队。“这可能是他们做过最容易的选择”,该知情者说。 《滚石》杂志称,自2016年以来,一直就不同事务和倡议为特朗普提供建议的牧师达雷尔·斯科特宣称:“这根本无需选择,我永远都是特朗普阵营的一员……我认为埃隆无法应对这种情况”。此外,还有多位特朗普政府的官员证实,决裂消息公开后,政商精英们向特朗普内阁成员发送的效忠信息如潮水般涌来。 报道称,这场高中食堂式的站队施压初见成效,马斯克在巨大压力下已开始删除抨击特朗普的推文。还有官员称“联邦政府可以随时重启调查了”,此言指的是马斯克曾执掌政府效率部期间所引发的争议。 当地时间6月5日,特朗普和马斯克之间公开发生“口水战”,两人当天相互攻击的言辞越来越激烈。特朗普称马斯克“疯了”,马斯克称特朗普“忘恩负义”。6日,特朗普继续向马斯克“开火”,称马斯克“可怜”“有问题”,并表示暂时不会同他通话。同日,马斯克在X发帖称,约80%的受访者在他此前发起的“现在是否是时候在美国创建一个真正代表80%中间派的新政党?”投票中投赞成票,并建议将新政党命名为“美国党”。特朗普7日表示,若马斯克资助反对共和党预算案的民主党候选人,将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他还称,已无意愿修复自己与马斯克的关系,“我认为这段关系已经结束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92.htm)
尽管埃隆·马斯克已正式卸任美国政府职务,围绕这位亿万富翁在特朗普政府中的权力角色以及政府效率部(DOGE)工作的数十起司法诉讼仍将持续发酵。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604/f7287352260f010.webp) 马斯克于5月28日宣布离职。5月30日,在与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共同出席的白宫记者会上,马斯克表示他将继续担任“朋友和顾问”角色,但并未进一步说明其具体含义。 目前至少有三起诉讼指控特朗普在过去四个月里违反宪法、授予了这位特斯拉与SpaceX首席执行官内阁级职权。诉讼发起方誓言要状告到底。 “本案绝非无足轻重。”新墨西哥州司法部高级律师安贾娜·萨曼特(Anjana Samant)称,她正率领多个州发起其中一起诉讼。这些民主党州检察官希望法院认定,马斯克采取的一系列旨在颠覆联邦政府运作的行为非法,并裁定政府效率部项目已严重超越美国法律许可范围。 围绕马斯克及政府效率部活动的系列诉讼势必将继续推进,诉讼内容涵盖该部门获取美国公民个人信息是否合法,是否受公共记录法约束,以及该部门在取消联邦拨款与合同、拆解政府机构、解雇公务员等事务中的角色争议。 部分法律专家指出,马斯克的正式离职或能为司法部争取撤诉提供支点。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90.htm)
 Polyphony Digital于6月7日发布小米和Gran Turismo的合作。  总部在中国北京的小米,2021年宣布加入智能电动汽车行业,2024年发售自己的第一个量产电车SU7。旗舰车型SU7 Ultra,拥有1548匹马力惊人的性能。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并且以挑战纽北北圈记录为目标开发的SU7 Ultra原型车,以6分46秒874打破了4门车在纽北的圈速记录,在世界上受到车迷的广泛关注。 小米在接下来,将会与Gran Turismo 一起制作Vision Gran Turismo。 并且通过这次的合作,小米SU7 Ultra也会在未来,在《跑车浪漫旅7》/ Gran Turismo 7登场。  #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雷军 小米十分认同山内一典先生的先进理念,即通过技术构建更美好的人类社会,小米也一直在追求通过技术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双方在此基础上不谋而合。 《跑车浪漫旅》系列以追求极致品质与体验而闻名于世,非常高兴小米SU7 Ultra能被收录入GT,非常期待让更多的GT玩家、汽车文化爱好者领略小米汽车为代表的高性能智能汽车的魅力。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希望未来能在GT中,看到更多中国汽车的身影。 # 《跑车浪漫旅》系列制作人 山内一典 很高兴和小米开始合作。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小米的汽车事业刚刚起步不久,从智能手机到家电、智能穿戴,全面覆盖人民生活的智能生态系统中,制造出了优秀的汽车SU7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还同时推出SU7 Ultra原型车打破了纽北圈速纪录。我看到了这些成就,被小米的勇气,好奇心,热情,和实现这些成就的努力不懈而感动,衷心敬佩。这和我们Gran Turismo和Polyphony Digital的精神有很多的共鸣。 
与特朗普决裂之后,全球首富马斯克提出组建一个新的中间派政党,并在社交平台X发起民意调查。马斯克问道:**“现在是时候在美国创建一个真正代表80%中间派的新政党了吗?”,最终获得563万名用户投票,有80.4%的网名支持力挺,并起名为“美国党(America Party)”。**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4de4e0b8e9b843739f82c3b3b242d1ef.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4b9aa3db82384d9faf7196f223b9fbed.jpg) 据悉,马斯克是南非血统,无法竞选总统,美国宪法要求候选人必须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 马斯克曾经力挺特朗普竞选,并担任特朗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自从马斯克谴责特朗普2.4万亿美元的税收和支出法案时,两人的分歧近日逐渐显现,迅速升级为人身攻击。而朗普倡议的“大而美法案(big and beautiful bill)”,更是被马斯克称为“令人作呕的丑陋之物”。** 而特朗普称则表示对马斯克“非常失望”,还在其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称“马斯克疯了”。 当地时间6月7日,**特朗普表示,若埃隆·马斯克资助反对共和党预算案的民主党候选人,将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 特朗普称:**“如果他这么做,他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未透露具体措施。**特朗普补充说,已无意愿修复自己与马斯克的关系,“我认为这段关系已经结束了。”** 两人近期因共和党主导的预算案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交锋,特朗普称马斯克“对总统职位极不尊重”。 此外,特朗普还威胁称有权取消马斯克旗下企业的政府合同和补贴,尽管目前未就此采取行动。他强调,共和党内部空前团结,对预算案顺利通过持乐观态度。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88.htm)
近日,一位网友在Reddit上分享了自己的悲惨经历,**他花了约3000美元(约合21500元人民币)在亚马逊荷兰站购买了一张AORUS GeForce RTX 5090显卡,结果收到的却是一堆米饭和面条,以及一张他认不出型号的旧显卡。** 这位网友表示,自己为了购买这张显卡已经攒了一年的钱,他的三星7680x2160显示器需要RTX 5090或RTX 4090才能支持240Hz的刷新率。 他发现亚马逊荷兰站是所有网站中最便宜的,而且亚马逊是大品牌,他觉得应该不会有问题。  **然而,亚马逊不仅让他比原定的交货日期多等了一周,当他收到显卡时,发现包装已经损坏且未密封,里面装着大米、意大利面和一张他无法辨认的旧显卡。** 他立即联系了亚马逊,亚马逊让他等了几天,然后要求他拍一些照片,之后,亚马逊要求他将包裹退回,以便他们检查订单,但他表示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亚马逊可能不会认真对待这件事。  **他提到,他之前曾在亚马逊购买过一台价值2000欧元的显示器和其他一些商品,大部分都还不错,直到目前亚马逊仍未其提供退款。** 有其他网友评论称,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可能是有人之前购买了显卡,更换了零部件后申请退款,而亚马逊没有检查退回的商品是否真的是RTX 5090。 还有网友调侃说,他买到了AORUS Master Rice而不是Ice,这是一个经典的错误。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86.htm)
这场非职业足球联赛的娱乐底色,让其影响力超越单个省市,演变成全民参与的网络狂欢,也为整个江苏文旅创造了巨大的流量入口,抓住机会的城市,将成为这场比赛真正的MVP。
小米汽车日前发布了第152集答网友问。小米汽车介绍,小米YU7做了多项调校和优化来提升其续航表现。首先,足够的电池容量是实现超长续航的必要条件,小米YU7「标配即旗舰」,**标准版起步即搭载96.3kWh大容量电池,CLTC最高续航达835km,续航水平行业领先。** 其次为了降低能耗,小米YU7拥有非常多空气动力学细节设计,**全车40多处风阻优化,使得其续航增加59km;同时优化了电子电气架构能效,续航提升16公里。**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efe55cbf42f543c28717426f6f2991fb.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f20e78dc01244ff0bd3d3838fa664d18.jpg) 根据小米汽车公布的海报显示,小米YU7降低风阻系数较多的优化设计中,包括100档自主调节主动进气格栅-13Counts、镂空式扰流板-10Counts、前轮扰流板-5Counts、低风阻轮毂-5Counts。 在40多处风阻优化后,小米YU7整车风阻系数仅为0.245Cd,相比优化前CLTC续航增加59km。 从小米YU7的版本车型也能看出,长续航将会是新车的核心卖点之一。标准版为超长续航后驱车型,配备96.3kWh磷酸铁锂电池,CLTC续航里程835km,续航能力中大型纯电SUV续航第一。 至于Pro和Max版,均为四驱动力,性能表现不俗。其中,YU7 Max搭载101.7kWh三元锂电池,**CLTC续航里程760km,0-100km/h加速做到了3.23秒,最高时速253km/h,续航和动力兼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84.htm)
日前,全球首款鸿蒙折叠电脑——华为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正式开售,起售价23999元。新品开售后,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杨长顺维修家”第一时间对华为MateBook Fold进行拆解。 MateBook Fold内部大框架采用整块铝合金CNC切铣加工而成。 拆开主板后,大家最关心的CPU现出真身,**CPU代号为海思Hi 9600,且丝印上仍保留“2035-CN”标识,与之前麒麟8000A、麒麟9000S、麒麟9010、麒麟9020系列相同。**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68a85ef1f8f6441997176d493112b632.png) CPU 进一步拆解可以看到,除了CPU,**MateBook Fold的电源、Wi-Fi、蓝牙、星闪等芯片也全部都是海思的。**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d727ff5dec164089b20e6d473df4ea59.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fcbe244858ed4e2caf2d431d192371cd.png) 据了解,华为MateBook Fold采用最大尺寸玄武水滴铰链,结合三段式转轴与榫卯结构以增强稳固性,从拆解可以看出,转轴内部精密的设计如同一件工艺品。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08/77e7f0b655564d189c883df29c3d84c5.png) 铰链 华为MateBook Fold采用华为史上最好的屏幕——**全球最大双层OLED显示屏,HDR峰值亮度高达1600nits,对比度达2000000:1,分辨率达3.3K,屏占比达92%。** 同时,还在电脑行业首次商用了LTPO技术,综合能耗优化达30%。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80.htm)
近日,国内多地遭遇高温天气,日间气温飙升至40℃,空调成了不少人的“过夏保命”神器。空调虽好,但电费也相当费钱包,于是就有不少人开发出了“省钱用法”,开一会就关。这样做对吗?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3/1122/ac469d3c082c2c9.webp) 对此,中国制冷学会科普部主任、高级工程师李晋灏2024年曾撰文指出,频繁开关空调反而更费电。 李晋灏介绍,**空调启动阶段的能耗会很高。重启次数多了,会超过空调一直开着的能耗。**而且空调工作时间越长,这种对比越明显。 频繁开关空调还可能给压缩机造成较大压力,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想要空调省电,更有效的做法是:尽量减少室内和室外的热交换,空调不用的时候彻底断电,合理利用睡眠模式,使用变频空调。 此外,还有人说,空调开除湿模式也可以制冷,用起来还更加省电。真是这样吗?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工程师崔璐曾在2023年撰文,分享了夏季开空调的省电秘诀。 崔璐指出,南方的三伏天又热又潮湿,可以打开空调的除湿模式,保证室内湿度在45%~65%,能提升体表的舒适度且有利于人体健康。**如果室内初始温度较高,可以先开制冷模式,待房间温度下降后再改为除湿模式,这样既能省电又能达到除湿制冷的效果。** 北方的大部分城市夏季室内炎热但并不潮湿,应选择制冷模式。特别是在温度较高,例如将近40℃的高温天气下,开启除湿模式不但不能省电,反而会增加耗电量,而且降温太慢会影响舒适感。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78.htm)
Windows 11 刚推出时,Android 版 Windows 子系统 (WSA) 就成了热议话题。Windows 最新消息称,它[的截止日期](https://support.microsoft.com/en-us/windows/install-mobile-apps-and-the-amazon-appstore-on-windows-f8d0abb5-44ad-47d8-b9fb-ad6b1459ff6c)(2025 年 3 月 5 日)已经过去,现在你在微软商店里找不到它的任何踪迹。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微软在关闭 WSA 的前一年就宣布了这一点。  早在三月份,Windows 最新版就发现了 WSA 的新更新,但与功能更新相比,它仅仅是一个安全更新。 WSA 之前从未真正普及过,微软在推出这一功能后改变了主意,认为在 Windows 11 上模拟 Android 应用程序并非明智之举。 微软已将亚马逊应用商店 (Amazon App Store) 从微软商店中移除。它曾是安装 WSA 和访问专门针对 Windows 11 仿真环境优化的应用程序的门户。然而,应用程序列表从未像微软承诺的那样真正增长,WSA 也从未像 BlueStacks 那样规模庞大。 即使得到了 Windows 用户的大力支持,这家软件巨头也没有恢复 WSA。  WSA 的 Microsoft Store 列表 缺乏 Play Store 支持也是一个问题,这阻碍了它的潜力。后来,Google还宣布推出适用于 Windows 的 Google Play 游戏,这至少抢走了 WSA 的游戏功能。不过,如果你想尝试一下,可以尝试获取 WSA 的最新发布版本。 您还可以在 Windows 11 上使用 WSA 吗?传统上需要前往微软商店下载。但现在,你必须使用[StoreRG Adguard](https://store.rg-adguard.net/),这是一个存储所有旧版微软应用的网站。 访问官方网站,将代码9p3395vx91nr粘贴到搜索框中。从下拉列表中选择ProductID ,然后选择“慢速”版本。 从搜索结果中下载版本2305.40000.4.0 的MSIX 软件包,然后即可安装。请注意,下载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速度不如 Microsoft Store 快。 如果您在安装过程中遇到问题,只需将下载的文件重命名为M,然后将其粘贴到 C 盘。然后在提升的 PowerShell 窗口中输入cd C:命令导航到该文件。然后,输入add-appxpackage M.msixbundle并按 Enter 键强制安装。  您还必须满足 WSA 的最低要求并在 Windows 可选功能中手动启用虚拟机平台。没有它,您无法在您的电脑上创建虚拟环境,而 WSA 需要它来创建隔离环境并运行应用程序。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76.htm)
WordPress 近期的困境引发了依赖该平台的网络社区的恐慌。目前,超过四成的在线网站都使用WordPress。现在,由知名 WordPress 贡献者组成的联盟和 Linux 基金会正在推出一个联合更新和插件分发网络,旨在消除他们所称的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网站系统核心中一个关键的“供应链安全”漏洞。  FAIR 软件包管理器项目将于今天晚些时候在瑞士的一场会议上宣布,该项目将使网站托管公司和大型组织能够运行自己的 WordPress 核心更新、插件、主题和翻译服务器镜像。此举将取代对 WordPress.org 的依赖——该域名由 Automattic 首席执行官 Matt Mullenweg 控制。 支持者表示,新系统将加强安全性、降低成本,并为数百万人依赖的网络托管软件开辟新的商业机会。 该项目于今年早些时候启动,旨在回应穆伦维格的争议性举动。9月,他切断了对热门WordPress托管服务提供商WP Engine的访问,指责其从该开源平台榨取了数亿美元的价值,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回报。他还指控该公司侵犯了WordPress的商标权,造成了混乱。在此事的余波中,约有150名员工在穆伦维格向那些不同意他处理方式的员工提出买断后离开了Automattic。 “10 月份,当 Automattic 接管生态系统内 WP Engine 产品的部分功能时,我们接到了一些客户(都是大公司)的首席法律顾问的电话,他们说‘这是一个供应链安全问题’”,企业机构 Crowd Favorite 的首席执行官兼该项目的发起人之一 Karim Marucchi 说道。 大约在同一时间,Yoast SEO 的创始人 Joost de Valk 试图与 Mullenweg 沟通。虽然 de Valk 也认为 WordPress 需要更公平的贡献,但他不同意 Mullenweg 的做法。“之后我们几乎就没再联系了,因为我不同意他的观点,”de Valk 说。 一个核心问题是,每个 WordPress 网站都依赖 WordPress.org 进行更新和扩展。“当我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时,我们意识到整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德·瓦尔克说。“大家注意到的一件事是,WordPress.org 实际上并非 WordPress 基金会的一部分,而是由 Matt 私人拥有,并且他在很多方面都将其用作自己的私人网站。” WordPress 执行董事 Mary Hubbard 指出,用户始终可以控制网站的更新方式以及更新来源——这种灵活性自 WordPress 早期就已存在。“WordPress 和开源的魅力在于,人们可以完全控制如何运行它,并修改它的运作方式。” FAIR 系统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它与 WordPress 完全兼容,但独立于 WordPress.org 运行。“它仍然完全是 WordPress 的,”德·瓦尔克说,“只是一个不同的发行版。”FAIR 并非对 WordPress 进行分叉,而是提供任何人都可以运行的服务器组件。据 Marucchi 称,在过去六个月中,来自 10 多个组织的 100 多名贡献者参与了 FAIR 的构建。该组织已请求 Linux 基金会提供中立的监督。 Hubbard 指出,一些大型主机商(例如 Newfold/Bluehost)过去已经实现了自定义镜像,并强调 WordPress 的更新系统始终允许用户修改更新来源。“重要的是,无论主机商是谁,用户都知道更新的来源,并且可以选择更改。”她说道。 Linux 基金会法律和战略项目高级副总裁 Mike Dolan 表示:“WordPress 是沟通的关键基础设施,对于那些依赖它来运营网站、进行内容管理、博客和媒体的组织来说也是如此。为了维持这样的系统,你需要一个可靠的后端。” 为了避免中心化,Linux 基金会成立了一个技术指导委员会,由 WordPress 的长期领导者 Carrie Dils、Mika Epstein 和 Ryan McCue 共同担任主席。WordPress REST API 的架构师 McCue 称 FAIR 是“一个为 WordPress 未来几十年发展提供动力的平台”,并指出社区已经“分裂”,需要重新团结起来。 多兰对此表示赞同。“我觉得这件事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自然性,”他说。“这是社区的产物。那些毕生乃至毕生致力于 WordPress 社区的人都在呼吁我们去构建它,他们也希望携手共进。” Linux 基金会标准副总裁兼该项目参与者 Jory Burson 希望此举能够“重新引入并重振社区”。她补充说,目前社区士气低落。“我认为这将让人们感到非常兴奋,并希望能够帮助一些人摆脱这种消极情绪和戏剧性。我们希望让人们关注 WordPress 仍然拥有的非常积极的未来。” 尽管 FAIR 的诞生源于对 Automattic 控制 WordPress.org 的不满,但它的支持者坚称,它并非一个竞争性的分支。“周五我们上台的时候,脱口而出的是:‘我们将把这些代码提供给 Automattic、WP Engine、GoDaddy、Newfold——所有人。’”马鲁奇说道。 如果该网络得到广泛采用,开发者可以在同一签名包中同时发布免费版和付费版插件——目前 WordPress 官方代码库禁止这么做。“这开启了创新的大门,”德·瓦尔克说道,“让围绕插件开展业务并提供良好用户体验变得更加容易。” 尽管如此,Hubbard 强调,WordPress 核心基础设施的碎片化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而不是解决更多问题——例如扰乱更新流程、增加服务器负载,以及破坏用于确保兼容性的插件遥测。“如果这项工作能够带来改进,例如签名更新或更好的回退系统,我们乐于接受,”她说。“但我们必须以同样的长期谨慎来对待这项工作,正如我们之前所做的那样。” FAIR 代码库[已在 GitHub 上线](https://github.com/fairpm)并接受贡献。Automattic 是否会参与尚不确定;无论如何,项目团队计划继续推进。“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过去曾面临信任挑战的社区,他们正在寻求稳定,”Dolan 说。“他们寻求中立。他们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5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