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正在修改色素添加剂法规,禁止在食品和可摄入药物中使用红色3号染料,因其存在致癌风险。此举将影响美国市场上的数千种食品。**据悉,该染料是一种合成食品染料,本身无任何营养价值,但可赋予食品和饮料鲜艳的樱桃红色,以使食品看起来更漂亮,主要用于糖果、蛋糕、饼干、冷冻甜点、糖霜和一些可摄入药物中。  食品制造商必须在2027年初之前重新配制使用红色3号的产品。在两项研究将这种添加剂与实验室雄性大鼠的癌症联系起来之后,消费者权益倡导者敦促FDA撤销对这种添加剂的批准。 在美国,所有食品着色添加剂必须通过FDA审批才能上市,迄今该机构已批准包括红色3号在内的36款食品着色添加剂。特朗普提名的卫生部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一直反对食品着色添加剂,并声称其可能致癌,但他尚未透露上任后将对食品着色添加剂采取什么措施。 此外,加州最近颁布的一项禁止在该州销售的食品中使用红色3号的法律也将于2027年生效,许多食品公司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替代人工染料的方法。 在1990年,FDA便禁止在化妆品和一些外用药物中使用红色3号。但这一禁令并没有延伸到食品领域,部分原因是水果行业的游说。 公共利益科学中心与近24个其他组织在2022年提交了一份请愿书,呼吁FDA撤销对红色3号染料在食品和药品中的使用授权。请愿书指出,相关研究发现,这种染料“会对老鼠产生致癌反应”。然而,FDA表示,这种染料与癌症的关联在人类中并未得到证实。 请愿者表示,根据1958年食品添加剂法案中的一项名为德莱尼条款的规定,如果一种添加剂在任何剂量下会引发人类或动物的癌症,FDA必须将其视为不安全的。而红色3号的使用主要是为了“纯粹的美容效果”,即仅仅为了赋予食品颜色,而不是提供任何营养或功能性益处。 公共利益科学中心主席Peter Lurie指出:“FDA对红色3号存在监管悖论,它在一些非食品产品中被禁用,如化妆品,但却完全合法地作为糖果成分供儿童食用。” 食品公司表示,他们将努力遵守州和联邦法规。零食巨头Kellanova声称,它正在努力寻找红色3号的替代品,红色3号用于其蔬菜培根条和糖果蛋糕馅饼。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对这项禁令表示欢迎。一些人注意到,FDA周二还提出了一项新规定,食品制造商必须在包装正面贴上新的营养成分表,标明有关盐、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关键营养信息。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40.htm)
大疆将不再阻止无人机飞越机场、野火和白宫,把防止一些最恶劣形式的无人机滥用的责任还给了执法部门。 一些人认为,这一决定做出的时机很奇怪,是在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就职典礼的前几天、新泽西州无人机歇斯底里事件的几周后,以及一架在洛杉矶野火中灭火的飞机被大疆无人机击落的几天后做出的政治决定。 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中国对美国策划TikTok禁令的回击,但很显然这有点牵强。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2/0809/fc5fa8abfd7306b.webp) 无论如何,大疆创新现在通过[官方博文](https://viewpoints.dji.com/blog/djis-geo-system-is-an-education-not-enforcement-tool)对整个事件做出了回应,声称时间上的巧合。 该公司在未署名的博文中写道:"我们几个月前就计划在美国推出这一更新,但为了确保更新能够正常运行,我们推迟了实施时间。" 博文还用粗体字写道:**"大疆的安全决策与政治无关"。** 大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作者写道:"认为此次更新与美国当前的政治环境有关,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 虽然这篇帖子包含了关于该公司地理围栏系统发生了什么和没有发生什么的各种额外细节,但它并没有质疑大疆已经取消了该功能,该功能默认情况下阻止绝大多数美国无人机飞行员飞越机场、发电厂、活跃的野火、军事基地和白宫等政府建筑,显然毫无例外。 如果不是政治因素推动了这一决定,那么是什么因素呢? 这篇博文并没有给出答案。 虽然它承诺将提供"此次更新背后的真正原因",但它继续笼统地暗示大疆已围绕"运营商责任原则"与航空监管机构达成一致,并指出其禁飞区给飞行员造成了"错失良机、操作延迟或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大疆创新写道:"这对商业运营商、无人机企业,以及最关键的--从事救生工作的公共安全机构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延误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大疆的地理围栏系统确实是由大疆自愿创建的,并非由美国监管机构强制要求。FAA 发言人伊恩-格雷戈尔(Ian Gregor)此前证实:"FAA 并不要求无人机制造商提供地理围栏。" 即使这一决定与中国无关,该公司现在也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引起美国监管机构的注意--[大疆目前正面临美国对其无人机和相机的全面进口禁令](https://www.theverge.com/2024/12/18/24324702/dji-drone-ban-ndaa-trump),直到或除非"适当的国家安全机构"公开宣布其产品不存在不可接受的国家安全风险。 或许此举有助于凸显大疆如何通过让无人机远离重要设施,自愿降低国家安全风险。 也许大疆领导人认为,美国只有在取消该功能后才会明白这一点。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36.htm)
据路透社报道,高盛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David Solomon)表示,该公司与苹果的Apple Card 合作关系"有可能"提前结束。 高盛与苹果的合同应该持续到 2030 年,但这家金融服务公司希望退出消费银行业务,并退出与苹果的交易。 早在 2023 年 11 月,《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就指出,苹果的目标是在未来 12 到 15 个月内停止与高盛的合作。 12 个月的期限已经过去,15 个月的期限即将在 2 月底到来,但最近还没有关于解除合作关系的消息。  苹果公司与高盛合作推出了Apple Card和苹果储蓄账户,因此苹果公司需要为这些服务找到一个替代合作伙伴,然后才能从高盛手中接过Apple Card和苹果储蓄账户。 高盛最初曾与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洽谈接手事宜,但由于之前的合同,Apple Card需要在万事达网络上运行至 2026 年。随后苹果公司与 Synchrony Financial 和 Capital One 进行了讨论,但这些讨论似乎已经结束。 截至 2024 年 9 月,苹果公司据称正在与摩根大通洽谈Apple Card收购事宜,但达成交易可能需要数月时间。 高盛曾因Apple Card和苹果储蓄账户而面临客户服务问题和客户投诉,最终导致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展开调查。 客户对有争议的Apple Card交易等待时间过长以及苹果储蓄账户转账问题感到不满,苹果公司对其金融产品因此获得的糟糕的客户服务声誉感到不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34.htm)
如今苹果用户使用 iPhone 进行各种任务(如发送电子邮件、使用互联网、观看视频、玩游戏和听音乐)的次数仍多于 iPad。这是分析公司 CIRP 对美国 iPhone 和 iPad 购买者进行调查后发布的最新[报告](https://cirpapple.substack.com/p/apple-buyers-just-use-their-iphones)显示的。 很明显,iPhone 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为它与用户在一起的时间更长。  iPhone 是苹果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增强了用户的粘性,从而阻止了用户购买其他品牌的产品。 有趣的是,iPhone 相对于 iPad 的偏好"甚至延伸到了似乎非常适合 iPad 的应用和用途"。 例如,iPad 更大的显示屏和先进的处理器使其成为游戏和视频观看等任务的更好选择。 然而,iPhone 可以随时访问的事实,"使得这些用途在 iPhone 上比在距离较近的 iPad 上更为频繁"。 报告称,约 90% 的 iPhone 用户每天发短信和使用互联网。 在所有使用案例中,除玩游戏、听音乐和拍照外,约 80% 的 iPhone 用户每天都会使用这些应用。 iPhone 以其先进的相机硬件而著称,最新一代 iPhone 甚至配备了一个触摸感应专用相机控制按钮,用于调整各种设置和使用视觉智能。 约三分之二的用户可以被称为摄影爱好者,因为他们至少每天都会使用设备来拍摄照片。 另一方面,只有三分之二的 iPad 用户每天使用设备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和看视频。 访问互联网是 89% 的 iPad 用户每天经常使用的唯一应用程序。iPad 通常被认为是最常用的阅读设备,但报告显示,仅有 37% 的用户每天使用 iPad 阅读书籍和其他资料。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32.htm)
**在推动全面的**[**AI芯片出口限制**](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adds-16-entities-its-trade-blacklist-14-china-2025-01-15/)**几天后,拜登政府在其限制贸易名单上又增加了14家中国公司。** 据《联合早报》报道,这使得整个名单上的公司达到了25家。算能科技可能是最受瞩目的新成员,作为比特大陆(Bitmain)旗下的一个实体,该公司被认定为陷入困境的中国硬件巨头华为和台湾芯片制造商台积电之间的中间商,从而登上了头条国际新闻。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2/0809/c069df94a1f7896.webp) 12 月,华为 Ascend 910B AI 处理器上发现的芯片与 Sophgo 从台积电购买的芯片有关,这引起了行业的警惕。 当时,拜登政府宣布计划将该公司列入黑名单,现在拜登政府已经兑现了这一承诺。 此举是拜登政府在其任期的最后几天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之一。 周一的"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引起了业界迅速而尖锐的回应。 美国硅人工智能巨头英伟达(NVIDIA)称这一行动形成了["误导"](https://blogs.nvidia.com/blog/ai-policy/)。 该声明赞扬了特朗普首届政府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同时反对即将离任的政府对芯片行业施以重拳,声明称: <blockquote><p>拜登政府在其任期的最后几天,试图通过一项秘密起草且未经适当立法审查的 200 多页的监管混乱法案来削弱美国的领导地位。 这种全面的越权行为将对美国领先的半导体、计算机、系统甚至软件的设计和全球营销方式实施官僚控制。 拜登政府的新规定试图操纵市场结果,扼杀创新的命脉--竞争,从而有可能浪费美国来之不易的技术优势。</p></blockquote> 当然,华为被列入黑名单,使其无法使用Google的Android系统和高通芯片等美国人创立的技术,是在特朗普首届政府执政期间发生的。 由于即将上任的政府希望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同时在人工智能竞赛中促进美国的创新,因此具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尚不清楚。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30.htm)
三星在提高下一代 3nm GAA 工艺良品率方面遇到的麻烦有目共睹,这意味着这家韩国代工厂需要制造业上的帮助。 其第一代和第二代 3 纳米 GAA 技术的最初良率目标是 70%,但根据目前的记录,该公司改进后的迭代仅达到 20% ,而台积电的 2 纳米试生产则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 60%。  鉴于这间台湾半导体巨头的神奇表现,有消息称它可能会接管三星 Exynos 的部分生产。 不幸的是,对于那些希望未来的 Galaxy S 旗舰机型能采用高通公司芯片组以外的其他产品的人来说,一位线人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因为预计双方不会达成这样的交易。 有消息称,三星正试图与其他代工合作伙伴达成协议,在不同技术之间共享Exynos系列产品的生产 。 虽然报告中没有特别提到台积电的名字,但除了台积电和三星之外,没有其他公司能够获得最先进的节点和设备。 这种合作关系本应成为这家韩国巨头摆脱低产量困境的通道,低产量困境已导致它失去了几家客户,包括高通公司(Qualcomm)的骁龙 8 精英 2 代。 遗憾的是,@Jukanlosreve 在 X 上提到,台积电不会与三星建立任何形式的合作关系,以大规模生产 Exynos 系列。 当被问及这家台湾公司为何拒绝接受邀请时,爆料者提到台积电担忧三星可能会因此商业机密,也就是了解它是如何将良品率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的。  对于台积电本身而言,在拿下并完成 Exynos 订单方面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且它还可以随意收取溢价,因为它可以及时完成交付这。 在没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三星只能利用其拥有的任何技术,将产量提高到足够对外接单的水平。 据悉,该公司早些时候已经开始在 2nm 工艺上开发代号为"Ulysses"的 SoC,这些进展可能在几个月后可以看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28.htm)
本周正成为 Sonos 的巨变时刻,因为该公司希望挽回自去年 5 月以来对其声誉造成的损害。 这一切都始于本周一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斯彭斯(Patrick Spence)的离职,他的职位由董事会成员汤姆-康拉德(Tom Conrad)接替。 随后,又有消息称首席产品官 Maxime Bouvat-Merlin 也将离开公司--这再次表明 Sonos 正在认真改正错误,并为其新应用程序的困境承担责任。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114/f2181343a010d77.jpg) 在公司领导层的第三次调整中,首席商务官 Deirdre Findlay 也将离职。 Sonos 尚未更新的[公司治理页面](https://investors.sonos.com/corporate-governance/default.aspx)称,芬德利"负责监管 Sonos 的所有营销、营收和客户体验组织。 她负责综合品牌战略、地域扩张战略以及所有的市场执行工作。" 现在,Sonos 为其重建的移动应用程序所采取的市场策略存在严重缺陷且过于仓促,这一点已无可辩驳。 斯彭斯在失业前最终承认,公司本应采取更为谨慎的做法,将新软件作为测试版发布,同时保留之前更为稳定的版本。 相反,Sonos 向所有用户推送了一个漏洞百出的体验,并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一直在处理由此产生的后果。 在营销方面,Sonos 的一些员工向我表示,他们对该公司去年在广告方面的投入感到沮丧,即使是在应用程序争议的情况下。 这些大手笔包括为Sonos耳机在纽约地铁进行的大规模宣传活动,以及花费惊人的节日精灵宣传活动。 Ace 耳机本身是一款非常出色的产品,但当 Sonos 应用程序问题的严重性成为焦点时,人们很快就忘记了这款耳机,因此营销效果被大大削弱。 这一切在公司内部都不被看好,尤其是在夏季裁员之后。 在短短的 48 小时内,临时首席执行官汤姆-康拉德(Tom Conrad)和董事会表现出了让 Sonos 重回正轨的明确目标。这些举动应该能够鼓舞公司内部的士气,让员工们感觉到新管理层是打算认真让 Sonos 重回正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26.htm)
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提名的美国交通部部长人选肖恩-达菲(Sean Duffy)认为,电动汽车车主应该付费使用道路。达菲周三在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举行的确认听证会上说:"我认为,如何做到这一点,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位前共和党立法者说得自然没错,颁布这样一项会影响到特斯拉、Rivian、Lucid 和其他电动汽车车主的变革将会是一项挑战。 联邦政府资助的道路维修费用主要来自柴油和汽油税。 电动汽车不消耗汽油,这意味着它们不会增加燃油税收入。 有人认为这造成了资金缺口。 交通部无权独自做出这种改变。 该机构需要与国会合作,通过新的立法授权征收税费。 例如,该机构可以修订《公路收入法》,该法于 1956 年通过,规定了联邦燃油税。 目前,燃油税为每加仑18.3美分。 立法者还需要制定一个新的实施框架,该框架有可能测量和报告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或用电量。 如何在确保隐私的前提下准确地完成这项工作将是一个技术障碍。 而且这种收费可能会遭到环保人士和汽车制造商的强烈反对; 在许多州,电动汽车车主已经支付了使用道路的费用,以弥补他们没有贡献燃油税收入的事实。 有些州,如佐治亚州和伊利诺伊州,收取统一费用(在伊利诺伊州,该费用高于燃油汽车车主支付的费用)。 犹他州等其他州则根据重量或里程收费,州政府对此进行跟踪。 达菲的声明是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将电动汽车政治化的一部分。 特朗普将电动汽车诬陷为自由主义政策的象征,并威胁要取消作为乔-拜登总统的《减少通货膨胀法案》一部分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 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还废除了奥巴马时代的企业平均燃料经济性标准,该标准旨在帮助推广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相比之下,特朗普则专注于煤炭和石油;"钻井,宝贝,钻井"的口号已成为他在上届大选中的号召力之一。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24.htm)
一家美国太空公司正试图说服台湾的半导体巨头将其芯片制造业务转移到地球以外。 他们的想法是,微重力和真空环境可以生产出地球上无法制造的超纯半导体材料。  艾克森太空公司(Axiom Space)是一家总部位于休斯顿的公司,负责执行前往国际空间站的端到端任务。 该公司最近访问了台湾,提出了在太空生产芯片的想法。 带头人是 Axiom 亚太区首席技术官若田光一博士,他曾是日本宇航员,也曾是国际空间站的指挥官。 在去年 11 月于高雄举行的空间科学会议上,若田博士阐述了 Axiom 公司对商业太空时代的愿景,即公司可以利用太空的独特条件进行突破性研发,制造革命性产品。 他声称,各行各业都能从太空制造中获益,包括生物技术、制药、半导体,甚至 3D 打印人工器官。 <picture><source type="image/webp" srcset="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5/01/2025-01-15-image-9-j_500.webp 500w, 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5/01/2025-01-15-image-9-j_1100.webp 1100w, 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5/01/2025-01-15-image-9-j.webp 1920w" sizes="(max-width: 960px) 100vw, 680px"/></picture> Axiom公司的太空半导体商业化负责人Divya Panchanathan告诉亚洲新闻频道(CNA),在地球上制造先进芯片材料时,重力会破坏其晶体结构。 大气或加工设备中的杂质也会悄悄渗入。 在低地球轨道上制造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 由于缺乏重力,晶体可以更均匀、更完美地生长,而真空则可以防止杂质。 潘查纳坦说,这样可以生产出更大、更高质量的晶体,从而抵消在太空制造芯片的高昂成本。 若田认为,未来的合作可以从向国际空间站发送实验开始。 Axiom公司是唯一一家其模块可以连接到国际空间站的商业实体,因此它已经成功了一半。 国际空间站将于2030年退役,而Axiom公司计划将业务转移到计划中的私人空间站。 Axiom 站将首先依附于国际空间站,然后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分离出来,成为一个自由飞行的商业目的地。 当然,在太空中制造任何东西现在仍然非常昂贵。 目前,仅发射一公斤设备或货物就需要数千美元,这还没算上维护轨道工厂的费用。 即使有像 SpaceX 的猎鹰重型火箭这样的廉价火箭,目前还不清楚太空中生长的优质晶体能否证明其天文数字般的价格是合理的。 不过,Axiom 公司认为,经济效益最终会实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22.htm)
苹果公司 2025 年发布的首款产品很有可能是配备 M4 芯片的 13 英寸和 15 英寸 MacBook Air 更新机型。上个月,苹果发布了 macOS Sequoia 15.2,并在发布过程中意外确认了今年将推出新款 MacBook Air 机型。  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表示,新款 MacBook Air 的发布时间将"早于"传闻将于今年春季推出的其他设备,例如新款 iPhone SE 和 iPad 11。 他曾多次表示,新款 MacBook Air 已经开始生产,因此最早可能在 1 月或 2 月发布,而不是 3 月或 4 月。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有关下一代 MacBook Air 机型的传言。 新款 MacBook Air 预计将配备苹果公司已经发布的 M4 芯片,该芯片拥有 10 核 CPU 和 10 核 GPU。 苹果公司已在 10 月底为 MacBook Pro、iMac 和 Mac mini 更新了 M4 芯片,还将所有 MacBook Air 机型的最低内存从 8GB 提高到 16GB,Geekbench 6 结果显示,就多核 CPU 性能而言,M4 芯片比 M3 芯片快达 25%。 继 MacBook Pro 之后,下一代 MacBook Air 机型可能将配备升级后的 1200 万像素摄像头,并支持 Center Stage 功能,该功能可在用户四处走动时自动保持视频的中心位置。 该摄像头还将支持桌面视图(Desk View),可同时显示用户与办公桌的俯视图。 Center Stage 可在 FaceTime 和 Zoom 等视频通话应用中使用。 该功能以前仅限于较新的 iPad 机型和连接到苹果外置 Studio 显示器的 Mac。 新款 MacBook Pro 和 iMac 是首批支持 Center Stage 的 Mac,无需依赖 Studio Display。 新款 MacBook Air 可能会配备三个 Thunderbolt 4 端口,而目前的机型只有两个 Thunderbolt 3 端口。 新机型可能会支持多达两个外接显示器,即使在机盖打开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最新的 MacBook Pro 和 iMac 机型可以配置纳米纹理显示屏,这种特殊的涂层能更好地散射光线,进一步减少屏幕上的眩光。 苹果有可能将这一选项扩展到新款 MacBook Air 机型上,但也有可能选择将这一选项保留在 MacBook Pro 上以示区别。 据传,下一代 MacBook Air 在外观设计上没有重大变化。 苹果上一次重新设计 MacBook Air 是在 2022 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16.htm)
一些 M4 Mac mini 用户发现他们的新台式机存在 USB-C 问题,外设似乎会随意断开连接。USB 是一种相当灵活的技术,使用它连接的设备通常可以在不受外部影响的情况下长期保持功能。 然而,在少数情况下,M4 Mac mini 上的 USB-C 连接似乎存在问题。 在互联网上发现的各种帖子显示,用户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包括使用 USB-C 连接的硬件突然断开连接并无法使用,或者根本无法连接。 调查中发现的报告涵盖了自 2024 年底 M4 Mac mini 发布以来的一系列时间。 在[1 月 15 日](https://www.reddit.com/r/macmini/comments/1i1x7p1/usbc_issues_on_m4/)发布的一个 Reddit 示例中,一位发帖者解释说,他们的 USB-C 键盘"间歇性断开连接",需要物理断开并重新连接才能重新开始工作。 为了排除其他硬件问题,同一键盘在用户的其他Mac上工作正常,只有在 M4 Mac mini 上才会出现该问题。 其他受访者抱怨说,他们在使用连接 USB 3 的底座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KVM 切换器在唤醒 Mac mini 后也无法工作。 在物理断开连接并重新插入后,一切正常。 另一位用户说,这只是后置端口的问题,因为使用前置端口时不会出现冻结现象。 12 月底的一篇博文还询问了用户在使用 M4 Mac mini 时,USB-C 设备是否存在电源问题。 通过 USB-C 连接的外置硬盘在执行"I/O 繁重"任务时会断开连接,即使直接连接时也是如此。 其他人再次提出了他们的问题,集线器无法使用这些端口,但在其他地方仍然可以使用。 还有人提出了连接设备的耗电量问题,以及是前置 USB 还是后置 USB 的问题,但似乎并不局限于后置 USB。 [](https://photos5.appleinsider.com/gallery/62325-129171-61700-127721-macminim4review-3-xl-xl.jpg)全新 M4 Mac mini 上的前置端口 11 月份的一篇[帖子](https://www.reddit.com/r/macmini/comments/1gt00zc/usb_hub_not_working_on_m4_mac_mini/)也提到了集线器连接失败的问题。 不过,在那个例子中,发帖人说他们为集线器使用了外部电源,而不是依靠总线供电。 其中一位受访者表示,他们的 USB-C 设备无法在 M4 Mac mini 上自动重新连接,这与 M1 Mac mini 不同。 同样,他们必须通过物理方式重新连接设备才能正常工作。 这一问题也出现在 [Apple 支持论坛](https://discussions.apple.com/thread/255857058?sortBy=rank)上。 11 月 23 日的一篇帖子解释说,前置 USB-C 端口工作正常,但后置端口无法与连接的设备稳定工作,这实际上使后置端口失去了作用。 回复中也有其他人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即硬盘连接到前部的 USB-C 接口可以正常工作,但无法安装到后部。这些信号中断会让用户感到恼火,原因可能有很多。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 MacResource[ 论坛](https://forums.macresource.com/read.php?1,2988515)上,一位用户报告了类似的问题。 他们发现,当通过适配器插入时,苹果扩展键盘无法在背面工作,但直接插入罗技鼠标则可以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前置端口显然可以正常工作。 **令人费解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难诊断,因为有大量的变量在起作用。 由于用户抱怨说这是在硬件休眠时发生的,因此苹果公司也可以发布软件更新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苹果公司之外,大多数用户可能会发现,他们可以做一些检查,以确保这不是他们无意中造成的问题。 检查电缆是否损坏,包括端口中是否有碎屑,以及在设置中尝试使用已知的好电缆,都会有所帮助。 使用廉价的 USB-A 转 USB-C 适配器和集线器也可能造成问题,结构不良的电缆也可能造成问题。 对普通用户来说,检查这些设备并在必要时更换它们可能会有所帮助。 在一般情况下,Mac 上的哪个端口连接了哪些设备,也应有所考虑。 让多台总线供电设备从 Mac 主机上的同一个 USB-C 端口获取电源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个供电的集线器或基座来解决。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14.htm)
苦苦挣扎数月,这家**广东新势力**还是倒台了。广汽集团出面亲自盖章,宣布将为**合创汽车**兜底:由广汽负责**工资和补偿**,旗下埃安承接售后服务。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原本是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联姻的明星车企,在2024年底彻底放弃抢救,在春节到来之前,彻底退出了造车舞台。 广汽公告确认关停合创 最近,广汽集团发布公告,通过了《关于按股比为参股公司提供借款的议案》。 广汽表示,为履行对员工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经合创汽车股东协商一致,广汽将出面为合创汽车兜底。 具体举措是,广汽集团将按股比(广汽和埃安合计持股25%),提供约2380万元借款,用于**支付员工的工作和经济补偿**;广汽**埃安**,将承接合创的**售后服务**业务。 另外,根据10年售后服务期限测算,合创的股东各方后续将按股比,提供不超过**1.74 亿元**的借款,专门用于合创汽车的售后服务。  这份公告的发布,相当于正式宣告了合创汽车的“死亡”,给这家车企的造车生涯画上句点。 回顾起倒台始末,实际上从第一次爆雷于台前,仅仅也只过去不到一年: 去年4月,脉脉上就有员工爆料,合创的财务情况已捉襟见肘,只能发出基本工资。  还不到2个月,有合创员工在广汽中心门口拉横幅,讨要“离职员工跟投款”。 据了解,这笔“跟投款”,指的是合创汽车在2018-2021年间分批实行的**员工持股计划**,累计强制50多名员工跟投,金额**超过1亿元**。 到了7月,据悉有多名员工爆料,由于合创资金链断链,合创高管在内部发话,7月份的工资不能保障,让员工自行决定去留。 而且合创无法保障的不仅仅是员工,还有车主的诉求。 有报道称,多位合创车主反映当地4S店搬走,车机故障维修无门,也无法获得汽车配件。  也许在那时,合创就已入穷巷,难回头了。 从工商信息来看,到目前为止,合创被执行股权冻结已达**42次**,粗略统计,累计金额近32亿元。  在正式被曝之前,合创造车这一路,其实都如同温水煮青蛙,早已危机四伏。 合创造车这一路 也许很多人对“合创汽车”的名字不算熟悉,但它的诞生实际并不平凡,创立之初就有车企做靠山。 公司前身叫做**广汽蔚来**,2018年由**广汽**和**蔚来**合作创建,广汽和蔚来管理层共同持股。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联手,这在当时并不常见,何况团队里还有不少人才,例如**首任CEO廖兵**,在汽车行业有25年的从业经验,曾在广汽集团下多家公司供职。 由此,合创汽车在创立之初收获了不少关注度。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背靠车企去造车,不用从头学起,因此公司成立仅2年多,合创的第一辆车**合创007**就面世了。 然而,这款车并没有打响合创的招牌,反而被诟病是换壳的**埃安LX**,语音助手也神似**蔚来Nomi**。 △上为埃安LX,下为合创007 个性化亮点并不出众,售价也比较高,合创007销量始终惨淡,2020年和2021年两年加起来,**销量也没破1000辆**。 出师不利,合创内部先稳不住了。 蔚来决定抽身退出股东行列,李斌卸任法人,最大股东新引入了**珠江投管**,联合广汽集团一起增资。 根据目前的工商信息来看,珠江投管持有合创68.56%的股份,广汽埃安和广汽集团分别持股20.54%和4.46%。  不仅换了大股东,高管也在频频变动。 **廖兵**辞任CEO,由广汽乘用车总经理**杨颖**接任,公司法人兼总裁**李志红**,职务由**张跃赛**接替。 从科大讯飞挖来美女副总裁**杜兰**,只担任了半年**联席总裁**就悄然离职;合创汽车的营销总监、销售副总经理、销售副总裁也相继离开……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不完全统计,合创汽车中高层在4年里变动**超过10次**,相当于不到5个月,公司中高管理层就要换一次血。 也许,在如此频繁换血的表象背后,埋藏了合创爆雷的真正原因。 在之后的四年里,除了合创007这款中型纯电SUV,合创又陆续推出了三款车型: 包括紧凑型纯电SUV**合创Z03**、纯电中型轿车**合创A6**,还有纯电MPV**合创V09**,覆盖从轿车到SUV再到MPV,以及10万-50万的价格区间。  但不论是哪一款,都没有让合创打出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始终销量平平。 广汽也没有放弃合创,据传,广汽把畅销的**埃安Y**拿出来,共享作为合创Z03的参考对象。 △上为埃安Y,下为合创Z03 这确实帮助合创的销量有所起色,但效果终究有限,合创难以复刻埃安的成功。 为了刺激销量,合创汽车又出奇招,去年3月推出了“驻点帮扶计划”措施。 说白了,就是激励全体员工前往门店卖车,还制定了详细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但是从去年月销量始终没有突破到四位数来看,也没有起到力挽狂澜的效果。 就这样挣扎到了去年11月,多家媒体爆料,合创上海分公司员工全面裁撤,广州总部只剩**约50人**维持基本运营。 新年钟声敲响,春节即将到来,但合创最终没等来曙光。 合创汽车失败,广汽转型需登更险峰 合创汽车的倒下,是广汽的转型失败是案例之一,其实也映射了广汽转型的艰难。 根据广汽集团发布的产销快报显示,2024年,广汽集团累计销售汽车**2003058辆**,同比下降了**20%**,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77304辆,同比下降**17.3%**。 合资品牌**广汽本田、丰田**,销量分别是47万辆和73.8万辆,同比分别**下跌26.5%和22.3%**。 “亲儿子”**埃安**,全年销售37.4万台车,同比也下降了**21.9%。** 传祺的销量**上涨2%**,卖出了**41万辆车**;**昊铂**的销量也有提升,全年销量为1.56万辆。  合资品牌销量失速,新能源品牌也显出颓势,因此广汽发布了业绩盈利预警,预计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为8~12亿元,同比下跌**72.91%~81.94%**。 归母扣非净利润由盈转亏,预计**净亏损33~47亿元**,同比大跌**192.37%~231.56%**。  如此背景下,合创汽车的倒下,让广汽转型的希望更多押注在**埃安和传祺**身上,未免显得更加单薄。 既然靠自身转型吃力,广汽就从外界找到了新出口:**拥抱华为**。 2024年的年底,广汽和华为官宣了这次合作,计划携手打造一个新的高端品牌。 今年年初,广汽发布公告,宣布通过了这次合作GH项目的议案,并透露计划**注资15亿元**。  巧合的是,这条宣告**和华为合作**的公告,和宣告**合创关停**的公告在同一篇里。 对广汽而言,似乎颇有点辞旧迎新的意味。 就在昨天,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在微博上透露了这款车将定位**30万级豪华智能新能源车**,双方已经开始联合办公。  华为“第五界”要来了……吗? _公告链接原文:_ _https://newsfile.futunn.com/public/NN-PersistNoticeAttachment/7781/20250110/11508182-0.PDF_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12.htm)
星星,在古代中国,常被认为与人的命运相关。星星,常被视为黑暗中的指引,象征希望和光明,尤其在困境中给人以信心。一张名为 “ 星星回家计划 ” 的在线文档,像是一颗星辰,穿透了笼罩在缅甸电诈受害人家属们的无尽黑暗,发出了一抹希望的亮光。 1 月 7 日,泰国警方宣布已找到失联中国演员王星,此时距离星星失踪过去不到 4 天,他就安全回家了。  而就在这个信息传到国内的同时,一**个统计被困缅甸受害同胞的求救文档,在多个家属互助群内传播**。 他们用在线文档统计被困人员信息,每一行需要填写的内容包括受害人性别、年龄、失踪时间、立案事由、简要轨迹、当前位置、大致经过、进展、诉求等信息。 他们也把这次行动,叫做 ” **星星回家计划** ” 。  截止到今天,已经有**超过 1700 份**求救信息登记,还有更多的被电诈非法拘禁的家庭,源源不断地加入这次颇有声量的抱团取暖中。 在过去的一周里,一度还两次冲上了微博热搜。   就是这么一份文档,再次刷新了大家对电诈园区的认知,不少人才意识到,原来国内还有这么多人深受其害。 差评君也试着去联系了这次 “ 星星计划 ” 的发起人,却意外发现,发起人阿戴居然其实是编辑部同事的老熟人了。 尽管和阿戴是旧识,但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她已经有了相当高的警惕心。 在和阿戴的前期联系以及中期聊天过程中,她也时不时把 “ 不完全信任 ” 差评君挂在嘴边。 小心翼翼地与她沟通完之后,我们发现,**很多事情其实比想象中的要更复杂与困难**。  初见阿戴的时候,她脸上充满了睡眠不足的疲态, “ 最近一周每天至少要花 12 个小时,天天都弄到 2-3 点 ” ,而与此同时,就职于一家互联网社区平台的她,其实才刚度过忙碌的双十一和年末大盘点。 在聊天过程中,她还会时不时地喊暂停,处理着各路媒体的消息、回复群友的一些询问,还有一些微博的特殊信息。 也是在这种断断续续的状态下,我们开始了对话。 阿戴告诉差评君,自己是因为弟弟被骗去缅甸后失联,才在去年 10 月加入了 “ 互助群 ” 。 在这些群里,大家常常会互相分享分享自己家里情况,讨论自己家的营救进度。 “ **好消息不多** ” ,阿戴坦言,但至少大家有个网络依靠了。 转机出现在月初,演员星星的失联迅速在网上爆火,舆论发酵越来越大。短短几天后,星星得以安全回家。 这个事件让大家意识到,救回自己亲人,可能并不是一场跑不到头的马拉松。 阿戴表示,一个人、一群人的力量很有限,虽然之前也想着得让更多人知道还有这么多受害家庭,但始终找不到好的方法。 而这次星星事件发生后,阿戴敏锐地发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借力机会。 于是在 1 月 7 号上午,她打开了尘封多年没用过的微博,试着联系了几个媒体机构,并且得到了其中一家的迅速回应。 有了这个好消息之后,阿戴和互助群的群主商量着决定,在接受记者的采访前,汇总整理一份群内受害人的基本情况表格,方便记者有针对的了解情况。 说干就干, 7 号下午 3 点,她在和记者正式取得联系的第一时间,阿戴就拟好了需要统计的有关项目: 性别、年龄、身份、事件、立案事由、简要轨迹、当前位置、大致经过…… 说起来这个事情难度不大,但**实际操作起来远比阿戴想得麻烦**,不仅信息量大,还有很多受害人亲属都不会打字,于是大量信息都得人工一份份汇总记录。 最初版的星星回家计划  几个小时里,阿戴一个人完成了**大约 190 份案例**的汇总。 在得知有媒体关注到、且愿意跟进采访报道后,越来越多群友上报自家情况,但随着信息越来越多,汇总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于是,阿戴做了一个在线文档,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记录压力,还能让更多人可以通过文档填写 “ 找到组织 ” ,也能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些被困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 最初的版本很粗糙,过程粗略什么的都没动它,但转到在线文档里,得一格一格填写,然后信息也并不一定按照一开始的需求,所以还得做一些删改 ” ,阿戴在群里找了两三个群友,马不停蹄地一起进行了誊写。 随着媒体关于 “174 名家属填写缅甸被困人员信息文档 ” 的报道发布,相关事件也迅速在社交平台上掀起关注,**相关词条火速上了热搜榜**。 当天晚上,阿戴还在群里呼吁大家去微博词条互动,人工给词条加热: “ 当时我还想着,希望这一天别发生什么大事 ” 。 到了 9 号中午,微博的相关运营人员找到了阿戴以及互助群群主,表示可以帮他们完成身份认证。 这时,阿戴才意识到可以在微博公开这个文档: “ 一个是( 文档 )一直没有整理完,另一个就是上了热搜要干嘛,这个东西能不能公开发布。 ” 于是她赶忙向对方征询是否可以公开,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 9 号的下午 12 点 50 ,**她发布了在线版的星星回家计划**。 “ 太久没用微博了,当时甚至连发微博的加号都不知道在哪儿。 ” 阿戴说,但出乎阿戴意料,微博刚发出,表格就迅速涌入了大量受害人家属,人数很快就突破了原本的群友数量。 但也就是在同一天下午,这份文档却遭到了大量无端攻击,他们在文档里反复复制大量辱骂话语,不仅影响了文档的填写,还导致文档因为风控问题下架。 随后通过手动删除、联系金山文档官方人员,文档虽然得到了恢复,但在今天白天,**文档再次出现问题无法打开**。  甚至连他们的互助二群都被风控了。  如今,他们也紧急调整上线了 2.0 版本,重新拉起了新的二群,大家填写的信息也会先汇总到小戴这边,然后她再进行二次记录。   另一边,除了一些基本情况外,我们发现表格里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点,就是 **“ 立案事由 ” 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 作为一个此前没有深度了解相关事件的普通人,差评君本来以为这个事情去报警,无非就是两种结果: “ 非法拘禁 ” 立案和不立案。 可是,我们在表格里看到了大量不同的答案: “ 不立案 ”“ 诈骗 ”“ 失踪 ”“ 非法越境 ” 和 “ 非法拘禁 ” 等各种名头。 阿戴告诉我们,根据她自己的亲身经验,实际情况是,目前国内这些受害人的**立案与否,如果立案立什么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 比如成年人,大部分时候会因为 “ 证据不足 ” 而无法立案,而大学生、未成年人则立案概率高不少。  而且像我们以为最合适的**“ 非法拘禁 ” 名头,立案难度反而是最大**,阿戴表示,这往往需要当事人明确证明自己的确受到了人身自由的限制,或者发出了能够证实身份的求救信,才能被立案。 比如阿戴至今未能和弟弟取得联系,所以一开始报警就没能立案成功,后来还是和群友们一起经过了多次努力,最终才得以立案。 所以很多时候,光是立案这一关,都能让大家耗尽精力。 不过阿戴也说,立案更多也是一个心理安慰,目前很少有因为立了案就成功被单独营救回国的, “ 还是要靠国家统一打击 ” 。 我们也发现,在表格里,有相当一部分受害人家属收到了对方发来的赎金要求,阿戴告诉我们,受害人被骗过去之后,一般会被培训进行国内或者海外的电诈活动,如果业绩不佳会遭到体罚、电击,如果还不能起效果,通常会被继续转卖。 “ 对面电诈头头实在觉得你没价值了 ” ,阿戴说, “ 他们就可能语音打给国内的亲属,要钱 ” 。 但**能不能成功赎回人就是一个撞运气的过程**。 “ 因为这些头头让我们交钱的时候,一般不会让你去园区门口接,他会约定一个地点,然后先让你把钱打过去,就看你赌不赌了。 ” 据说,有的群友交了几十万赎金,到现在也没看到人影。 不过成功的案例也有,例如互助群里有个受害人,他的父亲在中缅边境住了几个月,多方奔走找到了一个在缅甸的远房亲戚,在当地找了民兵组织前往园区要人。 即使到这个地步,这个受害人的返乡之路还是相当艰难, “ 一开始那个女头头也不肯放人,直接说不谈,外面的民兵就这么等着 ” ,阿戴向我们描述道, “ 女头头还把想救的人拉出来直接打,然后关狗笼,那些民兵就这么和他们僵持了 4 、 5 个小时,才同意了交钱放人。 ” 最后的成交金额达到了足足 86 万人民币……  在和阿戴沟通的 2 个小时里,她也给我们展示了不少在后台联系她的受骗人员,以及他们之间的沟通过程,我们在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 比如**大家不要忽视了电诈园区的存在**。 在去年国家统一行动捣毁缅北四大家族之后,对于很多国人来说,缅甸电诈似乎已经不再猖獗。 甚至在阿戴他们群友统一组织前往中缅边境之前,当地的民警都以为国人被骗出境的情况已经只是些个例了。 但实际上,经由我国边境被骗去缅北佤邦邦康和万海当阳方向的人并不在少数,如今很多电诈窝点,已经跑进佤邦邦康和万海当阳等山区开启了 “ 游击战 ” 。 而缅东地区的做法就更明目张胆,由于和我国并不接壤,如今他们正在大兴土木,以工作、旅游等骗局大肆 “ 诱骗 ” 国人。 另一边,**大家还是尽量记住几个至亲的联系方式**。 因为在这些被骗人员当中,有很多人过于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完全不知道家人的社交账号、记不住家人的手机号码,一旦失去了手机之后,哪怕能上网都没法准确联系到自己家人。 这些受害者变着法子联系国内的一些博主,但又害怕被发现,以至于沟通信息常常得以非及时性发帖的形式来进行,进度相当缓慢且不可控。 而也就在差评君写这篇文章的同时,互助群里又收到好消息了,国家公安部已经发文,将会全力协调解救我国在境外被困人员。  群里又开始了忙碌,大家开始为自己的丈夫、儿子、妻子、弟弟们,进行着新一阶段的努力。  就像小戴和我们说的一样,个体的求助是分散的,但 “ 散落的沙砾,通过文档可以聚沙成塔,吸引到更多帮助。 ”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10.htm)
“Tiktok难民潮”还在不断闯入小红书。截至1月15日零时,小红书上#tiktokrefugee的相关讨论数已从几个小时前的6.3万迅速增长到385万。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此次赛博接触的范围远超过去学术交流和旅行团的层面。有趣的试探与对话,让这场迁徙获得了国际关注。**“难民”可能没想到,这次迁徙可能造就了中美两个国家相遇以来最大的一次民间交流。**  **为什么Tiktok难民会选择小红书?** 大部分人的初衷是向美国政府禁令表示不满的叛逆举动——既然你说中国App盗取信息不让用,那么我们就用另外一个。 “美国政府说tiktok禁令是国家安全范畴,但如果真是这个问题,那为什么不禁止所有的中国App呢?大家喜欢tiktok是因为小人物也可以说自己想说的,我一点不觉得来小红书这件事离谱,这种远渡重洋不需要听任何人话的做法本身就很美国,现在政府想要控制人们,所以我们来到小红书。” ——小红书@美国妈妈Brooke **为什么Tiktok难民不想使用Instagram跟Facebook?** 因为大家觉得instagram太假,制造焦虑,互动体验也不好。而Facebook呢,又太老,满屏全是爷爷奶奶转发AI生成的锦鲤(神像)没劲。所以大家会喜欢TT的真实感、强互动。 关于这种诉求@木子童在2022年在《一部分新青年决定踹飞社交滤镜》的报道中,就提到过IG焦虑以及几个主打真实App爆火的事儿。  这一事件同时意味着如果美国政府不改变决策,执法者将被困在打地鼠的游戏之中。 反对者会发掘一个又一个新的阵地,即便不是小红书,也可以是别的违反《防止外国对手获取美国人数据法案》的产品。 “我无法忍受现在的这种恐惧,中国盗取数据了...诸如此类,我还有很多事要担心,我还要付房租,我不在乎我用的app是哪个国家产的...小红书每个人都很友善...不像政府要剥夺我们的自由。” ——小红书@HeatherRoberts  **虽然远渡至此是出于愤怒,但这次大范围的中美第三类接触却为双方带来了奇妙的和谐体验。** 怯生生的抱歉闯入小红书是难民潮用户的统一开场白,诚恳介绍何以逃亡至此的个人介绍是试探的开始,宠物分享是对谈的开始契机。 友善,是在reddit以及小红书帖子中难民大军提到的关键词,这种友善是肉眼可见的,小红书土著不但带来了猫税、鸟税、写作业这样好玩的梗,人们还为新来的赛博移民准备了全套的教程,其中包括如何改界面语言,如何添加中文字幕以及中国互联网生活要点提醒。  **和谐来自于陌生的新鲜感。** 由于陌生,所以小心。由于新鲜,所以互动。当你看见两群人用最友善的语言彼此试探的时候,你会想起社交媒体刚兴起时,你小心翼翼探索校内网的感觉。 **“这里实在太友善了,让我想起了10年前的tiktok,彼此充满善意而不是抱怨。”** 听上去,这样美美与共的说法很浪漫。但假以时日,随着观念的碰撞、使用习惯的差距以及新鲜感的褪去,真正的问题才会缓慢浮现。在目前的观点中,中外媒体都认为这就是一股风潮,持续一个月就会归于沉寂。  **不过如果你记忆力够好,你会想起这不是第一次小红书在外网引起话题。** 早在2024年2月份,小红书就发生了一起“听劝热潮”。它的起源是@candiselin86在Tiktok发布了一支小红书上素人听劝改造的帖子截图,表示中国网友正在帮助女孩们变得更好看,进而引发海外用户的关注。 虽然这件事官方在2月底的统计数据中绝对数值不高,仅有56篇(因为有些笔记关键词和tag使用问题可能未统计)但互动量很高,达到了1.46万。 加上Tiktok的扩散,小红书便在海外用户心里扎下了氛围友好,互动率高的认知,这和他们幻想的乌托邦社交媒体形象完全契合。以至于让人们想起“逃难”第一个想到的目的地就是它。  **从某种意义来说tiktok逃难来到小红书,就像是社交媒体的价值的文艺复兴。** 社交媒体绝对不是个新概念。 根据现代的研究,一些灵长类动物会把20%的时间用来帮助同伴梳理毛发,并通过梳毛搭子来展现自己关系网的远近亲疏,传递社会信号。科学家认为这代表灵长类大脑是社会性大脑,习惯通过社交行为建立社会纽带,分析信息为我所用。 这意味着与别人建立关系、交流信息是人的本能。即便我们的传媒介质如何改变:从梳毛进化到语言、纸张、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但我们的本能不会改变,点赞是梳毛,互关是联系,无论中外皆是如此。 当习惯使用的社交媒体变成了无限制格斗的角斗场,人们便需要小心翼翼,避免踩了政治正确的雷,那真是如履薄冰,总得担心社会性死亡,这件事在国外如此,在中国亦如是。 因此,当人们在一片新大陆返璞归真的进行友善交谈的时候,人们便重新想起了社交媒体的真正价值: **“彼此友善地交流,难道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吗?”**  奥巴马在2024年民主党全国大会上的演讲,解释了社交媒体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可怕: “我们生活在一个困惑和愤怒的时代,流行文化是那些稍纵即逝的东西:钱、名气、地位、点赞。我们在手机上追求陌生人的赞美,为自己建各种墙,然后又奇怪自己为什么孤独。人们之间信任的减少,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彼此。在我们之间的那块空白地,政客和算法教会我们仇恨。” 这段话像极了巴别塔的隐喻,那个故事是说,神惧怕人们联合在一起便能通天,便用语言、地理、生活方式造成分裂。 虽然分裂是人类文明的常态,可商业的发展、交通的革新甚至是血腥的战争,都不断促进着人类的融合与交织,它很缓慢、曲折,但从未止步。 tiktok难民避难是一次偶然,但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它不发生在小红书上,也会发生在别的App上。它不发生在今天,也会发生在明天。纵使它影响的范围远远提不到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但却绝对算得上是逆全球化中的昂扬消息——再坚固的疆界和意识形态的摩擦,都挡不住生活的融合与交错。 有支持者就有反对者,比如在reddit上就有人拿政治叙事质疑人们的赛博迁徙的意义,但一位用户的回复很有意思: **“今天,咱们不聊政治和意识形态不行吗,就感受两天本真的互联网原生态不行吗?”**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08.htm)
如今安卓领域的VC均热板已经很常见,甚至千元机都已经普及,可以更好的散发热量,实现出持久的高性能输出。苹果此前一直对散热系统无动于衷,**在经历过iPhone 15 Pro系列的A17 Pro翻车之后,虽然iPhone 16 Pro的A18 Pro有所改进,但依然难以应对巨大发热量。** 如今,苹果痛定思痛也要做散热了。  据产业链最新消息,为了提升iPhone散热性能,**苹果将在iPhone 17系列中增加散热器件,全系机型都将搭载VC均热板散热。** 值得注意的是,郭明錤此前还曾预测,iPhone 17 Pro Max甚至会用上VC+石墨片的散热组合,性能释放和持久性会达到苹果史上最强。 **另外,iPhone 17还会全系配备高刷屏,解决掉这个标准版上的最大痛点。**  综合目前的情况来看,iPhone 17系列将会是近五年来,苹果最具诚意的升级,尤其是标准版。 不过目前安卓旗舰在屏幕、性能、散热、电池、影像等方面已经远远甩开iPhone,标准版与各家安卓大杯、超大杯同价位区间的竞争力略显孱弱,究竟能否挽回市场还要留待检验。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06.htm)
1月15日晚,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拜登政府说一套做一套,靠制裁、遏制、打压是无法阻挡中国前进步伐的,只会增强中国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信心和能力。
周二,以《纽约时报》为首的新闻机构联盟在联邦法院与 OpenAI 对簿公堂,继续一场可能影响人工智能和新闻业未来的法律之争。 听证会的焦点是OpenAI提出的驳回申请,标志着这起高风险版权侵权案进入了关键时刻,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人工智能公司是否可以在未经同意或补偿的情况下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新闻文章来训练其语言模型?**  此案合并了来自三家出版商的[诉讼](https://www.npr.org/2025/01/14/nx-s1-5258952/new-york-times-openai-microsoft): 《纽约时报》、《纽约每日新闻》和调查报道中心。 这些出版商认为,OpenAI 的做法相当于大规模侵犯版权,可能威胁到新闻业的未来。 出版商的法律团队认为,OpenAI 及其资金支持者微软公司从新闻作品中获利,而这些作品是在未经适当授权或付款的情况下被扫描、处理和再创作的。《纽约时报》的律师詹妮弗-梅塞尔(Jennifer Maisel)将此与刑事调查相提并论,她在法庭上说:"我们必须跟踪数据。" 代表《纽约时报》的另一位律师伊恩-克罗斯比(Ian Crosby)强调了 ChatGPT 和微软必应搜索引擎的替代性质,认为这些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对一些用户来说已经成为出版商原创作品的替代品。 这一点对于确定版权侵权至关重要。 OpenAI 的辩护理由是合理使用原则,美国法律允许将受版权保护的材料用于教育、研究或评论等目的。 代表 OpenAI 的约瑟夫-格拉茨(Joseph Gratz)辩称,该公司的人工智能模型并不是为了复制整篇文章,而是为了识别数据中的模式。 听证会深入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的技术问题,OpenAI 和微软的法律团队向西德尼-斯坦法官解释了 ChatGPT 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 他们描述了一个将文本分解为"标记"并学习识别模式的系统,而不是简单地检索和复制受版权保护的内容。 出版商对一项名为"检索增强生成"的功能表示担忧,该功能允许 ChatGPT 将网络上的最新信息纳入其回复中。 《纽约每日新闻》的律师史蒂文-利伯曼(Steven Lieberman)将此称为"免费搭车",认为读者可能会转向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而不是访问出版商的网站。 此案事关重大。 《纽约时报》正在寻求数十亿美元的赔偿,并要求销毁 ChatGPT 的数据集。 这样的结果对OpenAI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有可能迫使该公司只使用授权作品重建其人工智能模型。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知识产权项目联合主任丹尼尔-杰维斯(Daniel Gervais)告诉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如果你复制了数百万部作品,你可以看到这个数字对一家公司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现在,科技界和出版界都在等待斯坦因法官的决定,是驳回此案,还是允许此案继续审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400.htm)
OpenAI 已经开始测试一项[功能](https://help.openai.com/en/articles/10388702-phone-only-signups-for-the-us-and-india-beta),可让新加入的ChatGPT用户只需电话号码即可注册,无需电子邮件。 软件工程师 Tibor Blaho 发现[了这一新增功能](https://x.com/btibor91/status/1879438462061064466)。该功能目前正在美国和印度进行测试。 不过,也有一些限制。  使用自己的号码创建账户的用户如果没有通过电子邮件验证自己的账户,就不能升级到 OpenAI 的付费计划,如 ChatGPT Plus 或 ChatGPT Pro。 如果没有有效的电子邮件,也不支持多因素验证。 一旦一个号码被用于一个 ChatGPT 账户,该号码将被禁止创建新账户。 "回收或重复使用的电话号码可能会导致[出现]错误,"OpenAI 在其网站上的新问答页面中解释道。"目前没有解决方法。 您需要联系支持人员,或等待未来的系统更新(目标是 2025 年),该更新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OpenAI 表示,目前还没有计划将仅凭电话号码注册的做法推广到其他地区。为了追求增长,OpenAI 一直在尝试以更低摩擦的方式将其产品(尤其是 ChatGPT)推向用户。 12 月,OpenAI 推出了体验,让美国用户可以每月免费使用 15 分钟通过电话与 ChatGPT 聊天。 大约在同一时间,OpenAI 将 ChatGPT 带到了 WhatsApp,并提供了最基本的功能,每天仅限一定数量的交流。 ChatGPT 每周有超过 3 亿用户。 这些用户为公司贡献了数十亿美元。 据 CNBC 报道,OpenAI 预计在 2024 年的收入将达到 37 亿美元。 然而,该公司距离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 OpenAI 仅在去年就筹集了超过 66 亿美元的资金,但据报道,由于办公室租金、人员配备和人工智能培训基础设施等支出,该公司在 2024 财年的亏损额约为 50 亿美元。该公司正在考虑在其最昂贵的计划上亏损--并探索对某些服务实行按使用量定价。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398.htm)
贵州顺丰无人机医药场景配送首飞仪式今天在修文县举行,这也是贵州首条“低空+物流”无人机药物配送应用场景航线。据了解,本次首飞任务执飞机型为**顺丰丰翼方舟40无人机,航程3公里,航时5分钟,飞行速度12米每秒。** 顺丰丰翼方舟40无人机翼展2.4米,载重10公斤可飞行20公里,适用于中短距离的末端配送业务,并支持索降、抛投、地面装卸等多种交付方式,满足多种场景配送任务。 贵州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在传统药物运输模式中,道路交通状况复杂多变。 **无人机配送有效突破地形限制,相较传统配送模式,无人机配送节约了超50%的时间成本。** 截止2024年底,丰翼无人机累计飞行突破110万架次,运输货物超660万件,运输重量近3300吨,飞行总里程约580万公里。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115/667a75e88538455fbe5555092e54184d.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396.htm)
DisplayLink 在今年的 CES 上展示了一种基座解决方案,允许用户驱动多个 4K 显示器、键盘、鼠标、存储设备甚至配件,所有这些都由手机内的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提供动力。  该解决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有线版,手机通过 USB-C 与底座物理连接;另一种是无线版,通过 Wi-Fi 与外部适配器连接。 其原理是将Android智能手机作为完整台式机设置的大脑。 DisplayLink 表示,如今旗舰智能手机芯片的性能可与配备 Intel Core i5 处理器和集成显卡的笔记本电脑相媲美。 <picture><source type="image/webp" srcset="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5/01/2025-01-15-image-2-j_500.webp 500w, 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5/01/2025-01-15-image-2-j_1100.webp 1100w, 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5/01/2025-01-15-image-2-j.webp 2400w" sizes="(max-width: 960px) 100vw, 680px"/></picture> 该技术将连接的显示器视为真正的外部显示器,类似于多显示器 PC 设置。 每个屏幕可以显示不同的内容,与手机上的内容分开。 专门的软件驱动程序负责幕后工作,通过 USB-C 或无线网络压缩和传输显示数据,类似于视频流媒体服务将内容传送到电视上的方式,但这种压缩并不会明显影响视觉效果。 驱动程序需要集成到 Android 中才能工作。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说服Google和手机制造商真正加入进来。 但 DisplayLink 似乎很有信心,只要有合适的底座,其硬件就能实现他们所承诺的体验。当然,也可以选择侧载这些驱动程序。 DisplayLink 的宣传片说它们"可在任何 USB-C Android设备上运行"。 这并不是首次被提出概念。 三星的 DeX 平台已经可以让你在桌面模式下使用外接显示器运行Android系统,但 DisplayLink 的设想更类似于真正的多显示器 PC 体验。 由于性能问题和缺乏生态系统的支持,Continuum 等过去的努力都失败了。 DisplayLink 的这一尝试能否获得更多关注,我们拭目以待。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394.htm)
随着监管机构对市值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银行股有望走出“破净”。
 《夜魔侠:重生》于今日公布首支预告,将于3月4日登录 Disney+ 。曾在2021年电影《蜘蛛侠:无家日》中首次正式登场于漫威电影宇宙的查理·考克斯回归出演男主角“夜魔侠”。本剧集是漫威电影宇宙的系列作品之一,与漫威电影宇宙系列电影处于同一架空世界和共同世界。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荷兰政府表示,将从4月1日起扩大对先进半导体设备的出口管制,晶片设备公司 ASML 表示,预计新政策不会影响其业务。荷兰贸易部在声明中表示,最新的措施将要求公司为数量“非常有限的”技术申请出口许可证,例如测量和检测设备。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219/1325d9ad8f7a848.jpg) ASML 在回应中表示,公司在去年12月发布的展望预计不会受到任何额外影响。 周三在荷兰的官方法律报纸上公布的规则修改细节显示,许可要求现在包括用於发现晶圆中微小缺陷的技术,以及改善沉积和蚀刻後测量的系统。 荷兰贸易部的一位发言人说,将会因技术发展而偶尔对规则进行小的改动。 在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的压力下,荷兰於2023年首次推出了针对半导体设备的国家出口许可证要求, 之後又多次扩大范围。 当时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半导体出口新限制措施,涉及多家晶片设备公司。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392.htm)
从北京时间1月13日开始,不少小红书用户的主页“变天”了。大量外国面孔出现在小红书首页,发布的笔记里还不忘带上“tiktok refugee”的话题词,一边解释自己出现在小红书的原因,一边吸引其他同样迁移过来的海外用户,在评论区亮出身份,努力寻求互粉。 随着海外用户不断涌入,在完全没有翻译功能的小红书上,中外网友隔着时差频繁交流,一同造就了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奇观。而在表面的热闹之下,有人因此受益,也有人倍感压力。 **01 叛逆的美国人,躺赢的小红书** 大量海外用户涌入小红书的起因,是TikTok被指控监控美国用户数据,并因此面临在1月19日被下架的禁令。不少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笔记表示,他们之所以要迁移到另一个中文软件而不是去其他国外的社交软件,是出于对这一禁令的一种反抗。“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和本国政府赌气。”一些人则调侃,“毕竟我们是Z世代,是最小气的世代。” 另一些人则忙着制作和传播着关于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及马斯克的X(Twitter)的一些讽刺段子。“他们以为禁掉了TikTok我们就会去Instagram或者Facebook。但是我们转头就去了另一个中国APP。”  **外国网友们的逆反心态,让海外IP涌入小红书的行为成为民众与美国政府之间的一场斗争——迁移到加拿大的TikTok只能叫做妥协,而直接迁移到另一个中文社区,才叫反抗。而如今,这种反抗行为又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中外网友们共同参与的网络大联欢。**例如“Chinese spy”(中国间谍)一词,从美国官方的指控变成了外国用户对APP原生用户的昵称,“My Chinese spy”成为了“我的中国朋友”的另一种时髦表达。还有不少海外用户用猫咪梗图来表达自己心甘情愿奉上自己的数据,甚至希望通过消费来成为一个对平台“有价值”的用户。  目前,“tiktok refugee”词条在小红书的阅读量还在快速攀升,至于这股迁移风潮还会持续多久,可能要取决于19号的TikTok禁令是否会生效。 这次风波也令一些人联想到2023年7月,Twitter为了推广付费认证业务导致大量海外画师博主大规模迁移微博的事件。当时,Twitter限制未认证用户每天只能刷600条推特,而认证用户(蓝标用户)每天可以阅读6000个帖子。这一政策导致许多插画师的作品热度明显下降,为了维持作品的曝光度和与粉丝的互动,他们纷纷涌入微博开设账号。 **不同的背景,相似的原因,只是这一次躺赢的是小红书。**TikTok在美国有1.7亿月活跃用户,并且以18-29岁的年轻人为主,占比接近60%。而小红书当前的月活跃用户超过了3亿,30岁用户以下的占比超过60%,两者用户年龄结构高度重合。**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美国TikTok用户尝试迁移到本国的其他社交软件时,会吐槽那上面的段子和梗“都太老了,是五年前的了”。** 小红书意外接到泼天流量,也让人联想到了早早经营品牌出海的快手。在海外市场,快手的品牌出击一度非常主动。从2016年开始,快手先后5次出海,足迹遍布中东、拉美、东南亚,但前4次进展并不顺利。 2022年第5次出海,才在巴西市场后取得了一些成绩。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快手在巴西的月活跃用户超过了6000万。**不过,这次TikTok跌倒,快手海外版却没有吃饱。归根结底,还是用户的年龄和内容调性的原因。** 小红书一直在面向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用户发力,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均为品牌重点投放国家。在这波迁移风潮到来之前,小红书就已经有过不少外国人“跟风”而来的阶段性小热潮,最典型的一个代表是“听劝”。不少外国人将自己的穿着打扮发在小红书上,请求中国网友给出提升形象的建议。可以说,这次大规模的迁移会流向小红书,和早先的这些小热潮不无关系。  大量新增用户的加入,也让小红书的商业价值引发了新的讨论和思考。早在2021年4月,小红书就曾传出年中前后计划赴美上市,彼时小红书对传闻不予置评。而彭博社后续的报道称,小红书暂停了在美国上市的计划。**而当下无论小红书最终能承接多少流量,都将因为知名度的陡然提升给上市计划带来新的转机。**而在国内,多支小红书概念股已经在1月14日起飞,涨幅纷纷超过10%。 **02 外国人涨粉四件套:颜值、才艺、搞笑、大自然** **和上一波迁移到微博的二次元画师群体不同,这次涌入小红书的海外用户更多是普通人。**他们中有农民、护士、快递员、学生、建筑工人、伐木工、全职妈妈,大部分人做着普通的职业有着普通的颜值,除了部分人的视频获得了高赞,许多视频也停留在个位数点赞和零评论的状态。  一开始大部分外国用户的视频没有配字幕,一些人开始学着加上英文或者中英双语字幕。一条高赞的外国友人视频,采用了一种更现代的方式,他用翻译软件将英文先转成中文,再将机器的中文发音录下来,就这样完成了他在小红书的第一个打招呼视频。一些博主在介绍视频里提到,自己之前在TikTok拥有大量的粉丝,是一个全职的TikTok博主,而禁令让他们不得不寻找另一个社区来重建(rebuild)自己的粉丝群体。从这些外国用户的流利表达上,也可以感受出他们运营社交账号的得心应手。 **更容易获得高赞的,还是那些有突出特点和特征的人。**比如拥有高颜值或才艺的用户。一些艺术创作的博主快速获得了几千粉丝量,此前一些冷门内容的粉丝“吃粮”主要靠搬运,现在的触手可及让这些人大喊,幸福晕了。一些乐器演奏和画画的视频评论区里,还有中国网友大玩“甄嬛梗”评论:带着才艺来的,留牌子,赐香囊。而一些拥有模特般面孔和身材的颜值博主,则获得了大量的调侃和示爱。美女、帅哥、萌娃、萌宠,构成了海外用户最容易获得点赞的热门内容题材。  **小红书用户也很快发现,当下外国用户在中文互联网的“刷屏”,并不因为“外国人爱上中国”的老套叙事,带有夸张表演的成分。而是实打实地因为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爆发出新的热门话题。** 几乎每一个国外影视剧和脱口秀的视频评论区里,都能看到一些外国IP的震惊。《摩登家庭》的影视片段似乎备受算法青睐,在一个美国网友震惊地表示,你们也看摩登家庭时?评论区的中国网友回答,开什么玩笑,他们是我的美国亲戚。 还有来自美国的用户对“欧美搬运博主”发出质疑后,中国网友热心解释,这个博主做此类视频已经数年之久,或者认为加上中文字幕以及原博主不在小红书,应该算二创。  对于“外国人来了”的现状,大部分中国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因为稍微刷几个外国用户的帖子,很快小红书的算法就会把首页推荐全变成外国人。惊蛰研究所在13号晚上点进视频流,刷新了半个小时的视频后,就得到了清一色的来自外国用户的内容推荐。而就这种“面目全非”的网络社区体验,也很快衍生出“一觉醒来天塌了”的新段子。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群美国人选择来小红书而不是去国内的抖音,或者为什么他们不下载一个TikTok的海外平替版本,一定要和中国人混着用吗?事实上这是由于注册要求不同导致的。** 相较于小红书可以用海外号码直接注册,在国内使用抖音和其他社交平台,则需要国内手机号注册。其他原因还包括另一些替代APP也存在被禁的风险,比如Lemon8虽然是类似的海外应用,但由于也是字节跳动系的产品,所以同样有被封禁的担忧。 **一些海外用户在网络聊天室里谈到吸引他们来注册的原因,是这个软件的界面看起来像是Pinterest和TikTok的结合版。**一些人是因为在Twitter上刷到了小红书的推广。事实上,近期小红书在海外的推广似乎也加速了,首先是视频界面改版后,更接近TikTok的版式。这让一些人痛恨改版的用户直呼“早有预谋”。  此外,小红书在Twitter上打出的国际版广告,也将APP名称统一成了Rednote。这个名字既不是媒体报道中常用的Xiaohongshu,也不是国际版曾经用的RED。而在中文网络搜索,甚至还能看到2023、2024年有不少回复表示,小红书国际版的名字叫做Little Red book。  不过,比起品牌主动推广带来的效果,更多海外用户似乎是因为大V的号召以及产生的连锁反应而进入到小红书:首先是一些人发现了小红书,然后在小红书上的发帖得到了友好、有趣的反馈,于是他们又将自己在小红书的体验分享到了TikTok,又吸引了更多人来下载。当趋势已经形成,“跟风”也变得理所当然。 **03 开元盛世、洋悟运动,中美网民大团结** 对于海外用户在小红书掀起的流量风暴,有人欢喜,也有人愁。 有用户对外国用户在小红书快速涨粉的现象表达了不满,留下了“嗨,我是洋人,请帮我快速涨粉”“说自己是白人就能快速起号吗?”之类的评论。**还有一些笔记直接引发讨论:外国用户的大量涌入算不算文化入侵和殖民。** 不少留学生群体表示“天塌了”,因为小红书是他们在海外唯一能大量沉浸在中文社区的栖息地。而现在,当他们在上班上学接触了一天老外之后,回到社交网络要面对的,又变成了一大群老外。  **对于快速涨粉这件事,也有人认为,不一定是中国网友“崇洋媚外”。而是外国用户在小红书的特殊玩法导致的。**大部分外国用户的第一个视频会提到,“如果你也是TikTok refugee,欢迎关注我”。另一些人则在评论里表明身份之后,邀请互粉:如果你关注我,我也会关注你。而这种强调互粉的行为,在中国网友眼里是中老年用户才会做的事情。  不过,快速涨粉的并非只有外国人,有中国用户表示,因为自己的内容被推荐给海外用户,自己的账号一夜涨粉四万。而在家具、美食、国风等领域的中国用户评论区,也大量涌入了海外IP。  怀疑和防备并非没有。在小红书上,有美国用户义正言辞地提醒大家“不要相信美国人,因为他们是来破坏和平氛围的。”还有人号召举报种族歧视的评论和留言。甚至有人喊话小红书官方,希望不要出一键翻译功能,免得自己失去了蛐蛐外国同事和客户的自留地。 **但更多的人对于这种涌入和融合,表现出一种乐见其成和乐在其中的态度。**源源不断的新段子被制造出来,比如“发洋抖财”和“洋悟运动”。激发这些灵感的互动最常见的是“利益交换”,这包括将这群外国人的视频当做英语听力练习材料,要求外国人帮自己做英语作业,发布自家猫狗的照片和自己的腹肌照片,缴纳”猫税“,“狗税”以及“腹肌税”。 外国用户也举一反三,开始要求中国人帮自己做中文作业和数学题。人类对投机取巧,对动物的喜爱,以及对美色的迷恋,在这一刻跨越国籍和时差,达到了高度一致。  毫无疑问,外国网友在小红书上得到的友好体验,超出了当今网络社区的平均水平。当问到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外国网友这么热情,有人回答:他们发了好多后花园种菜、种花,以及农场动物的视频,你知道这对于住在人员密集的钢铁城市的我是多大的治愈吗?  而除去典型的美国农场景色的分享,你可能还会刷到美国人抱着一堆问题来寻求解惑,从薪资、教育、医疗、投资到某个名人、地区,某种兴趣爱好。例如询问中国的网友是否知道美国的俄亥俄州,而评论里有人回答:听过,但佛罗里达更出名一些。还有一些人,抱着想要逃离美国社交网络名人的目的而来,却吃惊地发现,中文互联网上也到处都是川普、马斯克等。  **更多人在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珍视的生活瞬间。**有人问有没有黏土、钩针或者洞穴探险的爱好者,于是评论里中外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作品;有人分享自己cos的某个角色,或自己的原创角色;还有人分享自己在傍晚看到的彩虹和某个雪天。 **正因为这些分享者的身份是如此普通,分享的内容是如此日常,你反而更容易理解那个渐渐不再被提起的观点,“我们都是普通人” 是什么意思。**  但几乎所有的人又都隐隐约约感觉到,这样的互联网奇观,注定是不会长久的。注册热潮是跟风,总会过去,而热情友好的氛围,会因为不再新鲜而慢慢冷却下来,甚至可能在下一次冲突性的国际新闻发生时,演变出对特定地区账号的互联网攻击。  但是,为那样的明天和未来而焦虑,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不思明日忧,但取今日乐。互联网有句名言:人生只是活几个瞬间。如果互联网生活也属于人生的一些瞬间,那么,重要的,值得被记住的,或许也只是这样的几天。这种融洽和快乐,这种仿佛中美人民大团结一般的景象,正是因其短暂和易消逝,才让今天的我们,哈哈大笑。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390.htm)
在极越供应商维权群里,有一份接龙填写的在线文档,里面记录了 200 多家供应商的被欠款信息,**其中数额小到三五万,多到千万,目前累计数额已有 7 亿多。而一位供应商则向知危编辑部表示,这 7 亿里,还不包含类似宁德时代这种 Tier1**( 一级供应商 )**的供货商。**此前,《 财新 》报道据百度内部人士称,今年 10 月百度派财务团队去极越尽调,结果发现极越面临高达 70 亿元的财务窟窿。 国内新能源车企狂飙的路上,不是只有鲜花与掌声。从威马工厂停摆,到哪吒汽车、高合汽车陷入经营困境,再到最近的极越闪崩,洗牌过程中已经有不少车企开始掉队。 更重要的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每当一家车企出现问题,背后的成百上千家供应链也都会跟着受到影响。当知危找到车企供应商们了解情况的时候,他们无奈的形容自己是: **“ 跪着讨饭吃。”**  12 月 30 日,距离新年还有 2 天,一家极越周边礼品供应商收到了其下游供应商寄过来的打样新品,然而,**这时候距离夏一平宣布公司遇到困难已经过去了将近 20 天。** “ **8 月份极越就开始延期付款**,当时说是因为吉利派了 CFO 过来,所以流程多了一步,业务付款的时候要申请一下。按理 12 月初肯定会付过来,**但 12 月还没收到账款的时候,采购说 ‘ 你放心,我们财务说账面上躺了有 1 年的钱 ’**,**结果 110 万到现在都没见到。**” 这家供应商的老板王鑫( 化名 )对知危表示。 “ 12 月初极越还在询价、要求我们打样,本来他们过年的员工福利订单也是要在我们这儿下单的。” 他补充道。 尽管背靠吉利和百度两家大股东,但极越的原地解散不仅打了员工和消费者们一个猝不及防,甚至连供应商们都来不及反应。 某汽车 Tier1 的供应链总监陈海( 化名 )告诉知危:“ 我们会做一些需求预估和市场调研,**这几年崩掉的车企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快不行的时候前两三个月突然拉高供货量,去搏最后一下,我们内部叫 ‘ 回光返照 ’,七八月份另一个车企也有类似的情况。 **” 陈海称,**极越九、十月份要的供货量和生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本身的销量水平了,其实是一个不太正常的信号。**当时极越也在他们公司的重点关注清单里,只不过考虑到那时候极越几乎没有实锤的负面消息传出,对供应商而言,冒然发函是一件不够稳妥的行为。 “ **车企的销量增长大多是阶梯性的,很少有爆发性的。**那几个月极越的销量应该用了一些促销手段,销量一下子从几百台涨到3000台。**这说明他们需要拿到成绩给外界或者投资人证明一些事情。一旦急于证明什么,就说明经营一定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而且量突然拉上来很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 陈海补充道。 陈海公司总结的经验似乎是正确的。今年 9 月,极越的新车极越 07 正式上市并推出限时特惠。**但从 7 月开始,极越的销量就开始出现跳跃式增长。10 月品牌交付量突破 3000,达 3107 台,环比上涨 19% 。**  而到了 12 月 11 日下午,极越 CEO 夏一平发布内部信承认 “ 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 ”。 现在,知危询问了多家供应商,无论规模大小,都找不到任何的极越人员去负责付款相关的事宜。“ 12 月极越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法务称已经联系不上极越的员工了。” 陈海表示。 另外一家人力资源供应商也向知危表示: **“ 我们对接的极越的采购、HR、业务线的负责人都被裁员了,企业微信都处于离线状态,基本上也不会回我们的消息。”**  极越的闪崩再一 次把车企和供应商的矛盾推上了风口浪尖,然而在造车新势力迅速发展之时,两方的博弈从未停止。 汽车制造业本身就是一个资本密集度很高的行业,需要巨大的投资来支持生产线建设、研发、采购等环节,一台新能源车一般需要一万个零件,背后牵扯到的便是上千家供应商。除了零件供应商,车企整个链条里还包含人力资源、公关、周边礼品等各类供应商。 不过,如此庞大的资金压力,并不是车企在自己完全承担,**让供应商先垫资,是 “ 造车 ” 的第一步。** “ 一部分产品供货的货款,一部分开发费,这两部分的费用加起来极越已经欠了我们一千多万。” 陈海对知危表示。 武汉佰仕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了一部分极越客服的人力资源外包,其公司负责人黄先生向知危表示,**光是 11 月份,垫付的员工工资就有 46 万,从 7 月他们就开始垫付员工的工资、社保和公积金,算下来总共损失了将近 200 万。** 理论上来说,车企下订单前应该先预付定金,但事实情况是:**能预付的车企几乎不存在,要求垫资早成为汽车供应链里不成文的规定。甚至,在车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里,垫资能力都是拿下订单的一道门槛。** 而整个汽车行业制造、宣发、销售的链条又长又杂,往往都是层层垫资。一位车企公关 AE 告诉知危:**“ 垫资的风险肯定是大,但现在的情况是不垫钱这个活肯定接不下来,几乎没有能给预付的车企。有的活实在垫不动了,就只能不接了。”** 供应商先垫资,已经为车企承担了一部分风险。然而,在新能源迅速更新迭代并大打价格战的背景下,不少车企还进一步通过压账、拖账期的方式将风险和压力分散给供应商们。2024 年 11 月 28 日,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发微博称 2024 年特斯拉对供应链伙伴的付款周期只需要 90 天左右,并且晒出一张图 “ 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向供应商付款时间变化 ” 的对比图,其中最长的公司账期高达 300 天,平均也在 150 到 200 天左右。 知危询问了多家供应商,**了解到国内车企付款周期长的能到半年甚至一年。**与此同时,多家供应商都提到了 **“ 商业承兑汇票 ”,**到了账期收款的时候不一定是现金,而是一张商票。这相当于车企给供应商一张支票,到期才能提现,还要付一部分手续费。**“ 因为车企收的款一般是来自 4S 店的承兑,所以支付给供应链很多也是承兑,这样一算的话账期就被拉长了。”**一位供应商表示。 看上去都是付了钱,但造车本身是重资产行业,供应链一个季度的货款可能上千万,延期支付几个月,哪怕是利息都要亏掉不少。更何况,对供应商而言,不断拖长的账期会导致公司账面上的现金流紧张,而车企供应链一环接一环,如果没有现金流,同样也没办法给更下游的供应商结款。 行业内更典型的还有 **“ 迪链 ”**,迪链是比亚迪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和商业承兑很像,只不过供应商的货款都在迪链里流动。通过迪链,供应商可以将应收账款转化为迪链凭证,并在平台上进行融资或转让。 **当供应商们都在迪链的体系里时,上下游供应商直接直接转让商票会更便利、迅速,供应商们的金融成本会相对降低。**某迪链供应商向知危表示:“ 比亚迪之所以敢跟供应商用迪链,**是建立在自己销量和信誉的基础上的,大家认可比亚迪的信誉,资金有保障。**缺点就是,如果不接受迪链,就进不了比亚迪的供应商体系。” 不过,该供应商也表示:“ 这个东西可以转手,本质上很像借条。但是银行承兑有银行做背书,但是类似迪链这种,一旦出现信用危机,我们也怕钱拿不回来。” 总而言之,通过承兑等方式,车企可以获得更多的现金流,而对供应商们来说,拖长的账期却很有可能成为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账期长、回款慢的情况已经成为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某车企公关公司的客户经理对知危表示:“ **我之前待过的一家公司会把回款率当成岗位考核的指标**,就是你能从车企那儿拿回多少应该拿的钱,谁拿回来的多谁就绩效高。但,**给你车企干活你按时付钱不是应该的吗?**”  某汽车 Tier1 的供应链总监陈海告诉知危,相比之下国外车企的账期比较稳定,付款性质也都是现金支付。他表示:“ 一个是因为国外的车企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些企业的运营状况已经比较健康了,第二是因为国内新能源这几年太卷了,国产车拼价格战,**车企降价的底气从哪来?只能压缩制造成本和供应商原材料成本。**” 12 月 27 日中国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布报告指出,2024 年 1-11 月的汽车行业收入 94561 亿元,同比增 3%;利润 4132 亿元,同比降 7.3% 。汽车行业销量、收入在增长,但利润却越来越低,价格对消费者们来说确实实惠了,而供应商们却苦不堪言。 实际上,即使是掌握造车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们,因为做不到独供,在市场上也一直处于 “ 被车企选择的 ” 弱势地位,很难在议价上拥有话语权。 “ 车企在国内的选择不止我们一家,再就是像长城创立的蜂巢、比亚迪的弗迪都在自研电池,**国内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话语权的供应商很少,都是跪着讨饭吃。**” 一位供应商对知危表示。 而稍微边缘一点的车企供应商们更是僧多肉少,为了拿到订单,只能被迫卷入低价螺旋中。一位半导体供应商的销售总监告诉知危:“ **我的客户直接说,如果我的价格做不到这个程度,那就没法上牌桌。**车企还不仅是要低价,如果你做得要是不好,验收的时候还是供应商承担罚款。” 极越周边礼品供应商的老板王鑫也表示:“ 中标的都是最低价,偶尔如果综合评价下来品质更好,也有议价环节,他们也会让我们做到最低才行。” 前段时间,某主机厂要求供应商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降价 10% 的邮件在市场流传,其中涉及到的 “ 年降 ” 是指车企要求供应商在车型生命周期内按一定比例每年调降零部件价格。陈海对知危表示:**“ 虽然很夸张,但是他们邮件里的 10% 都不算多了,很多车企甚至能要求供应商年降 15%-20%,然后慢慢再谈价。”** 不仅如此,据知危了解现在汽车行业中还在流行 **“ 上门提货 ”。** 以往车企从供应商下单,供应商通过物流来发货,货发出去了就算了结。而 “ 上门提货 ” 的制度指的是车企不需要供应商发物流了,但是每一两天来供应商这里上门取一次货。这就导致供应商必须要提前做库存来防备主机厂的突然拉动。( 拉动式是一种库存管理方式,可以理解为车企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调整补货量,直接拉动供应链的库存变动。) 某供应商表示:“ 库存在我们的仓库放着,风险就变成了我们供应商承担。比如一旦这个车卖得不好,主机厂突然减量,我们这些货就只能压在手里。” 甚至,现在车企行业内还会要求零部件 Tire1 供应商采取**“ 寄售制度 ”**,一位供应商解释道:**“ 简单来说就是供应商要在主机厂外边几公里找一个库房存上东西,客户 4 小时一拉动。这样一来主机厂所有的仓储责任、存货的钱、贷款质押的风险都压在了供应商头上,这一点上供应商非常吃亏。”** 而无论是前面提到的 “ 上门提货 ” 还是 “ 寄售制度 ”,都会影响到到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的数据 —— 周转天数。对供应商而言,周转天数越短,意味着效率越高,资金流动性管理越好,进而财务也就更健康和稳定,但现在,陈海对知危表示: **“ 每家公司不一样,但周转天数最少已经增加了三十到四十天。”**  垫资 金额大、利润低、压库存,极度竞争之下,车企供应商越绷越紧。特别是结构比较单一的中小供应商,面对类似极越这样的闪崩事件时,只能成为资本争夺和扩张过程中的牺牲品。 然而,一个行业的问题终将会辐射到具体的人身上。 一位做极越全国家充的服务商告诉知危:“ 我们的利润本来就很薄,大头的成本是人工费和电缆等材料费。年底了工人、材料商都在问我们要钱,**极越总共欠我们的 258 万充电桩安装服务费,至今还杳无音讯。**” **这位老板表示,年底将近,为了先安抚工人情绪、让工人能安心回趟老家过年,只能先贷款付工人工资。** 目前,供应商的维权还在继续,但依然没收到极越的任何有效回复。 上海融力天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超律师对知危表示:“ 由于员工涉及劳动监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社会责任等各个层面的问题,所以,员工安置往往都是企业出现危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公司破产财产分配的顺序上,员工的工资等安置费用也是比较优先级的处理顺序,优先于供应商的债权。” 武汉佰仕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黄先生则在无奈之下只能辞掉总共 50 个外包员工,“ 我们从 7 月就开始垫付员工的工资、社保和公积金,极越一直没回款。真正出事的时间是 12 月上旬,员工这半个月的工资我们还没付。有的员工们表示理解,也有 4 个员工准备和我们走劳动仲裁。” 黄先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前极越表示其员工将按照 “ N+1 ” 的标准获得经济补偿,但车企找人力资源外包,巧妙地将员工工资这些问题,转换成了车企跟人力资源公司的债权问题。所以外包员工们,找极越也获得不了补偿,只能继续和外包公司走仲裁。 那么,供应商是否有办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许超律师解释道:“ 从法律流程上,公司所声称的 ‘ 原地解散 ’ 并非《 公司法 》意义上的解散,我们可以理解为 ‘ 停止营业 ’。这个时候,极越供应商应该依据合同约定,积极提起诉讼,同时申请财产保全。要求公司支付应付未付的款项。胜诉后及时申请强制执行,如果极越确实没有财产履行判决书,一般强制执行满 6 个月后,法院会裁定执行案件终本。终本后,供应商可以提起对主机厂的破产之诉,当地法院受理后,认为确实符合破产的条件,会裁定公司破产,指定破产管理人( 当地高院入库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接管这家公司。当然,如果进入破产程序,起诉该公司的案件一般都会终止审理,法院会要求供应商直接向破产管理人申报债权。” 破产管理人会按照法定的流程,审计公司的资产和债务,并根据《 民法典 》和《 破产法 》的规定,分配公司的财产。当然,公司的财产分配是有法定顺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对破产企业的财产分配顺序规定如下:  **一般供应商的债权大部分是没有抵押、质押、担保的普通债权。按照《 破产法 》规定的分配顺序,最终可分配的财产可能寥寥无几。** 不仅如此,多家供应商都对我们表示,**因为诉讼了钱也不一定能要回来,为了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只能放弃打官司。黄先生称,他们 200 万的争议金额,国内案件仲裁费用大概需要四五万。** 法律和监管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商业世界里市场依旧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难免会有企业掉队破产,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也是应该允许企业破产的,你不能苛求一个经营不善的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把钱赔到底,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商们的困局似乎是无解的,供应商们只能等到行业自行汰换到稳定。 而陈海也提到:“ 新能源车企的洗牌估计会在头部车企剩五家左右的时候才会停下来。目前缓解这些问题的方式一个是扩大内需,另一个就是出海。” 毕竟蛋糕就这么大,要么一起抢蛋糕,要么就一起把蛋糕做大。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388.htm)
2015年7月,硅谷知名黑客Geohot和马斯克在弗里蒙特工厂秘密会面,前者狠狠拉踩了当时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Mobileye,称其“落后于时代”,并表示自己可以打造出便宜又可靠的智能驾驶系统。  Geohot因第一个破解iPhone一炮打响,后来还因为破解PS3吃过索尼的官司。面对这种顶级人才,马斯克也不含糊,直接抛出百万美元合同,但Geohot十动然拒。 不仅人没招到,两人的对话也被彭博社曝光[1],让Mobileye大为光火。 次年初的一场财报电话会上,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犀利发问:特斯拉是否在考虑自行设计芯片?一向人狠话多的马斯克沉默许久,给出了一句“不予置评”的含糊回答。 当时,特斯拉与Mobileye的分手已成定局,但接替Mobileye的英伟达,最终也只收获了一段塑料友谊。2019年4月,伴随特斯拉硬件平台HW3.0发布,其自研的FSD芯片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两颗采用14nm工艺、集成了60亿晶体管的FSD芯片,让特斯拉实现了芯片的“独立自主”,此时离他们第一次购买Mobileye的产品,只过去了短短5年。 有了特斯拉的模范带头作用,国内外的车企纷纷撸起袖子,将芯片自研提上日程。除了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军团,比亚迪研究智驾芯片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丰田和现代看似和半导体八竿子打不着,也不约而同加入自主可控群聊。 以2025年为分界线,车企造芯的酝酿与蛰伏阶段行近尾声,接下来几年,很可能是大量成果密集的落地与验证期。 机会面前埋伏着陷阱,陷阱也常常伪装成机会。车企自研芯片,是奥德修斯式的苦尽甘来,还是掉入一个乔装打扮的陷阱? **分手的决心** 特斯拉与Mobileye和英伟达的两次分手,完美解释了车企自研芯片的重要性。 特斯拉早期的自动驾驶方案Autopilot高度依赖Mobileye提供的芯片和算法,但Mobileye交付给客户的是一个“黑盒”,里面的算法无法更改。马斯克虽然不喜欢,但当时Mobileye市场份额接近垄断,奔驰宝马都在用,你爱买不买。 为了提升辅助驾驶性能,特斯拉尝试在内部开发视觉算法Tesla Vision。Mobileye得知后试图阻止,甚至用断供和涨价威胁。结果是极限施压玩脱,特斯拉移情英伟达。 英伟达的方案是只提供芯片,由车企自行研发算法。面对特斯拉这个大客户,英伟达不仅给了很大折扣,黄仁勋也没少晒自己的特斯拉座驾,但双方的合作不满三年,就被特斯拉的自研方案取代。  抛开地缘政治等宏观因素,单纯从技术层面考虑,“自主可控”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两点: **一是通过软件构建差异化优势。**自动驾驶是一项硬件趋同,差异化更多依赖软件能力的技术,因此车企有足够的理由自行研发自动驾驶算法,这也是Mobileye在近几年不断被车企抛弃的原因之一。 **二是专用芯片的效率更高。**英伟达在汽车领域异军突起,要归功于在GPU市场练就的算力大法。但通用芯片普遍有个问题:效率不高。 按照李想的说法,特斯拉的两颗FSD芯片方案,纸面算力远远不如两颗英伟达OrinX,但两者的“有效算力”基本一样。原因在于FSD芯片自产自用,可以和自家的纯视觉算法更有效耦合。但英伟达不是只做特斯拉的生意,芯片设计上必然会为了通用性牺牲。 时至今日,特斯拉的FSD芯片只迭代过一次制程,芯片设计还是原汁原味,但对应的算法已经更新了无数次。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如果辅助驾驶乃至自动驾驶逐渐普及,那么“芯片+算法”构成的系统,就类似于“CPU+操作系统”之于PC,成为决定产品差异性的关键因素。  对车企来说,不能将核心软硬件握在手里,等于把“产品定义权”和与之对应的附加值拱手让人。 2007年iPhone发布会上,乔布斯引用了Alan Kay的一句话:真正在意软件的人,应该自己造硬件。 按照乔布斯的规划,硬件是苹果产品的大脑和肌肉,软件则是灵魂。继任者库克遵循这一规划,一步步打造了一个望而生畏的芯片产品线。  早期的辅助驾驶有点像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主打一个“又不是不能用”,因此Mobileye这类成熟方案,更有利于快速推向市场。但当辅助驾驶能力开始深度影响购车决策,车企便有足够的动力构建自身的产品差异性。 有苹果教科书级别的造芯史摆在手边,有特斯拉大干五年实现自主可控的参考教材,车企难免会产生“我行我上”的冲动。 **脆弱的根基** 2022年9月,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公开了一款代号“Horta”自动驾驶芯片。按照Cruise的设想,这款芯片会在2025年装进无人车Origin里。 看着团队多年研发投入修得正果,Cruise硬件负责人Carl Jenkins向媒体哭诉[3],由于采购规模太小,根本没有议价权,只能花大价钱从“一家知名供应商(英伟达)”那里采购GPU: “我们的车型数量很少,没有和芯片商谈判的权利。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 事实证明,掌握Cruise命运的不是自研芯片,而是大股东通用。去年底,通用宣布放弃Robotaxi的研发,停止向Cruise注资,芯片和无人车成为镜花水月。  **芯片设计是一场挑战物理学的浪漫冒险,但也是一沓能把公司干倒闭的账本。** 根据IBS测算,设计一颗7nm芯片的平均成本大约2.17亿美元,一颗5nm芯片要花费4.16亿美元。流片一次算作5000万美元,那么车企试错成本高达4.6亿美元。 由于芯片从0到1的环节不产生任何收入甚至现金流,因此对大部分企业来说,相比技术难题,手里的现金储备能不能扛过漫长的研发与验证周期,才是关键问题。  **流片成功就像电影过审,拿完龙标还得看票房成绩。**芯片研发的目的不是在汇报验收后束之高阁,因此,芯片需要足够大的终端产品销量摊薄成本,才有可能实现正向回报。 初代iPhone研发时,乔布斯曾劝说英特尔为苹果开发手机芯片,结果价格没谈拢。CEO欧德宁事后痛彻的悔恨,完美诠释了这条行业铁律[5]:谁能想到iPhone的销量会是预计的100倍? 当年OPPO的芯片团队哲库面临的问题就在于,将芯片研发成本按照手机销量分摊,会导致产品成本反而高于外部采购,必须涨价才能维持原本的产品利润率,很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力被削弱。 芯片公司富可敌国的原因不是因为芯片卖的贵,恰恰是因为芯片卖的便宜。任何试图自研的企业恐怕都要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出货量。 特斯拉第一代FSD芯片历时18个月设计完成,从立项到量产装车用了三年时间,当时,特斯拉已经是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企(36.78万辆)。 除了当前百万规模的销量,特斯拉还有采用自研方案的数据中心来分摊成本,这是大多数跃跃欲试上马自研的车企所不具备的。按照地平线CEO余凯的说法,“赚钱的速度比造车还慢”[4]。  按照行业估算,台积电5nm代工价格是每片晶圆1.6万美元,接单至少2.5万片,一次性代工费用大约4亿美元。 若一年卖出20万颗芯片,分摊到每颗芯片的研发与制造成本就超过4000美元,若一年卖100万颗芯片,单颗芯片分摊的成本在800美元左右。即便这样,也远远超过英伟达的OrinX。 自动驾驶芯片的生命周期长达3-5年,车企不仅要证明其投入产出比符合商业逻辑,更要不断加码投资,确保下一代芯片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即便强如苹果和特斯拉,在卷起袖子自研之前,也都要积累足够多的产品出货量。 当越来越多身陷价格战的车企试水造芯,段永平那句“改正错误越早越好,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含金量恐怕还将继续提高。 **巨人的肩膀** 车企造芯的决心轰轰烈烈,但时至今日,能够实现自动驾驶芯片研发量产,并大规模装车的车企,只有特斯拉一个。 如果按马斯克的说法,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那么这个数字就是零。 芯片越往上设计,就越离计算机、半导体、数学这几门科学越近,人才的重要性就越来越高。 2019年,苹果把一家名为Nuvia的芯片公司告上了法院,公司创始人是在苹果工作了近十年的芯片架构师Gerard Williams,参与了从A7到A13处理器的开发,以及M1芯片的设计。至于诉讼理由,是科技公司打官司常见的“窃取商业秘密”。 在苹果的同行看来,起诉书毫无疑问是在暗示Nuvia顶尖的芯片设计能力。官司还没打完,Nuvia的人才、技术和专利被手速最快的高通以14亿美元打包带走。 而根据研究机构Semianalysis的说法,自从Williams离职,A系列芯片就显示出性能提升不足,有限的进步全靠台积电的刀法。 在计算机和半导体的发源地硅谷,天才芯片架构师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多,但终究没有富余到“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程度。因此,财力雄厚的汽车公司在抛出橄榄枝之前,恐怕也得问自己一个问题: **为什么他们要放弃顶级半导体公司的工作机会,去汽车公司做芯片?** 马斯克本人虽然画大饼成瘾,但在招聘市场上的确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按照BusinessInsider的说法,特斯拉员工的基本薪资普遍低于高科技公司和汽车业同行,相比股票激励,一些人选择加入特斯拉,恰恰是因为马斯克有足够的号召力。  自动驾驶公司元戎启行CEO周光曾在一次采访中直白的说[7]:马斯克的优势在于有资源,有号召力。除了Elon,谁还能把Kapathy叫过去?像我,让我汇报给一个傻子,我才不愿意。 周光口中的Andrej Karpathy出生在斯洛伐克,15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在斯坦福的导师是李飞飞,毕业后参与创办OpenAI,2017年被马斯克厚着脸皮挖到了特斯拉,直接向自己汇报。  前特斯拉AI主管Andrej Karpathy 顶尖人才寻找的并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值得托付伟大事业的地方。那么,星舰助推器被机械臂稳稳夹住的瞬间,正在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轨道上漂流的Roadster,以及跑车里那块印着“Made on Earth by humans”的电路板,就是完美的招聘广告。  在宇宙漂流的特斯拉Roadster,一块电路板上写着“Made on Earth by humans” 特斯拉FSD芯片的灵魂人物是芯片大神Jim Keller,其成名作包括AMD Athlon、苹果A4、AMD Zen架构等等。除了擅长设计芯片,Jim Keller也擅长跳槽,在DEC、苹果、AMD、英特尔都短暂任职。 接班Jim Keller的是他在苹果的老同事Peter Bannon,曾主导苹果A4到A5处理器的开发,现在还兼任特斯拉Dojo项目负责人。马斯克虽然嘲讽苹果只会招被特斯拉开除的人,但自己挖起苹果的墙角一点不含糊。  特斯拉自动驾驶工程副总裁Peter Bannon(左) 坊间传言,马斯克成立xAI的一大原因在于,手下大员接二连三跳槽去OpenAI和DeepMind,面对想离职去搞大模型的人,马斯克会采取两步走策略:先说服对方留在特斯拉,不答应就再发一份xAI的offer[8]。 大部分汽车公司的难题在于,它们既没有半导体产业的辉煌履历,也没有能与顶级芯片公司媲美的资源,更不擅长管理与激励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天才。 Jim Keller在FSD芯片设计完成后激流勇退,马不停蹄的跳槽到英特尔。他在离开时说:My lifelong passion has been developing the world’s best silicon products(我毕生的热情所在,是开发世界上最好的芯片)。 跟这种人谈“比待遇越比心胸越窄,讲奉献越讲境界越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尾声** 2005年,安卓系统的缔造者Andy Rubin为首的8人团队飞赴韩国首尔,与三星洽谈投资合作。当时安卓系统尚在Demo阶段,但三星手机业务一把手李基泰高度重视,嘱咐团队务必落地。然而,三星还是把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战利品拱手让给了谷歌。 当时,三星手机团队以高规格接待了Andy Rubin一行,但听说安卓团队只有8个人时,三星高管的反应是“笑了”,礼貌的询问“你们是不是在做梦”,并表示“我们有300个人在做操作系统”。 后来Andy Rubin参与了一次谷歌组织的内部演示,谷歌的回应是[9]:不好意思打断一下,我们想把你们买下来。 安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有谷歌慧眼识珠,恐怕也得感谢三星不买之恩。所谓隔行如隔山,当电动车越来越像消费电子产品,老牌燃油车企相继在Corner Case面前阴沟翻船,产业链的附加值开始结构性的迁移。 汽车生产线可以拔地而起,产值、规模、市占率这些参数可以轻而易举的统计,但芯片和它背后的计算机科学很难用论文和专利这类指标衡量,它更关乎对科学的尊重,和对天才与汗水合理的定价。 黄仁勋说自己从来不关注市场份额,这有一定道理。因为所有高科技公司最重要的竞争力,是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 塑造它的方法有很多,但肯定不包括“天道酬勤”和“上善若水”的牌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386.htm)
**2025年的第3周,韩国人在上海,美国人在小红书,中国人在体验跨国文化大交流,互联网社交产品迎来了历史性时刻。**硬糖君是靠严重网瘾亲历现场的。一觉醒来,小红书就成了“洋地瓜”,完全被困在了英文的信息茧房里,自称“Tik Tok refugee”(海外版抖音的难民)的老外们霸屏了我的首页。  老外们之所以大举迁徙小红书,是因为距离Tik Tok在美被禁的日子越来越近。1月10日,美国最高法院关于TikTok禁令的辩论结果,击碎了Tik Tok用户最后的希望。不出意外,Tik Tok将在本周末1月19日正式从美国的应用商店下架。 消息一出,美国1.7亿Tik Tok用户四处流窜。彼时的字节跳动也做好了预案,引导Tik Tok用户转移到自家的另一款海外APP lemon8上。“lemon8”因为太像小红书而被称为海外的“小黄书”,是集图文、视频信息流于一体的APP。 但意外的是,很多Tik Tok用户似乎跑错片场,大量涌入了中国的小红书主场。不是小红书的海外版,而是我们使用的这个中文logo、中文名称、中文内容的正版小红书。根据移动应用情报平台Sensor Tower数据显示,**1月14日,小红书在苹果免费应用商店的下载量超过了 lemon8,登顶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第一。**  好家伙,什么都没做的小红书“躺赢了”整个大英语区。有网友称,小红书实现了“早C晚A”的国际化升级。早上Chinese(中国人)玩,晚上American(美国人)玩。中国人睡醒了学英文,美国人睡醒了学中文。真正的全球互联总算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这场空前热闹的全球春晚能持续多久?除了欣赏各国美人——毫无疑问,能如此抵制洋抖被禁并积极寻找新大陆的,大概率不是刷抖的普通人,而是洋抖上的大小博主,或许我们很快就会厌倦这种中英结合的浅层交流,发现洋小伙只会秀秀肌肉;而监管层也在观察进展、斟酌举措,平台更智能的分区推荐和内容审查正在紧锣密鼓;小红书急招的英语审核员,也许都等不到转正那天。 老外来到小红书,大概率是一阵风。但即便只是一阵风,也是打开窗的春天气息。当我们消除壁垒、直面彼此,发现也不过都是一些普通人。世界人民的一次神秘共振,或许就像蝴蝶效应,将引发漫长的回响。 **美国人为何跑错片场** Tik Tok俗称洋抖,早在2020年就曾在美国闹出“下架风波”。当时,特朗普政府以“担心国家安全”之名提出禁令。不过,这波禁令威胁只是嘴炮,反倒帮助洋抖虐粉,实现了用户的飞速增长。 真正有实质性威胁的动作是在2024年3月1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要求字节跳动要么出售Tik Tok,要么从美国应用商店下架。 “不卖就禁”的禁令一出,1.7亿洋抖用户奔走相告地集体抗议政府。当初提出禁令的特朗普正是利用这一心理,又横跳到支持洋抖的一方,通过洋抖账号获得了大批选民支持。特朗普当选后,曾向法院提交暂停禁令的文件,给了洋抖用户一些希望。但如今来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  眼看着禁令生效的日子临近,1.7亿洋抖用户开始了史上规模最大的赛博逃难。一方面,Tik Tok官方引导网红达人无缝迁移进“小黄书”lemon8。另一方面,Instagram、YouTube、Pinterest、Meta(脸书)等美国社交媒体巨头连夜精进自家短视频功能,以求更好接纳洋抖用户的迁移。 可谁也没料到,他们这一阵忙活后,躺着啥也没干的小红书却成为“最大赢家”。 要知道小红书曾六次出海,推出海外版APP,均无甚成效。现在不用出海了,海自己来了。洋抖难民涌进的小红书,正是服务咱们中国主场用户的原版APP。外国人使用小红书其实是有很大门槛的,因为界面不熟悉,很多人甚至不会把系统切换成英文语言,靠翻译软件艰难地使用着小红书。 那么问题来了,洋抖难民为何如此费劲也要使用小红书? 据洋抖难民的解释,他们此举是为了抗议美国政府的禁令。因为美国政府称中国APP窃取美国人的隐私,威胁国家安全。**他们则逆反地选择进入一款真正的中国APP——小红书,向中国人送上自己的隐私。**所以,咱们可以看到很多洋抖难民一上小红书就发“hi,my Chinese spy”。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是Tik Tok作为一款中国APP,改变了很多美国网友的认知。称Tik Tok是帮助老美开眼看世界的第一APP也不为过。比如,Tik Tok让他们认识了真实的中国、真实的巴以冲突。 **他们深知这是在美国App上看不到的内容。他们不想被困在美国App的信息茧房里,所以要选择一款中国的APP。** **小红书能否变成“世界书”** 别说,这次洋抖难民们来到我们主场,还怪礼貌的。一边努力用机翻中文和我们交流,一边表示自己会努力学中文,帮助小红书成为一本“世界书”。 **其实,小红书诞生之初,就有“世界书”的基因。**十年前,小红书最先俘获的群体便是留学生,小红书成了他们互帮互助的海外生存指南。这也是小红书一早并没有做海内外分区运营的原因。后来,小红书又逐渐发展成很多用户的海外旅游指南。正是靠小红书救急,硬糖君才在西班牙找到厕所,这是多大的功德! 如今小红书已经成了年轻人的百科全书,替代了部分百度的搜索功能,也俘获了大量华人群体。看得懂中文的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用户基本可以无障碍交流,完美融入小红书文化圈。 多次出海受挫后,小红书似乎也在2024年转变了策略。不再执着于海外版APP,转而推广小红书本土APP的出海。巴黎奥运会前后,姆巴佩、杰森·塔图姆等体坛明星相继入驻,足见小红书在海外推广方面下了重金。  洋抖禁令加上小红书推广,确实吸引到部分外国人,掀起了第一波中外文化交流小高潮。**当时小红书流行过一阵“听劝风”,即很多外国人在小红书发“听劝贴”,让网友改造自己的穿搭与妆容。** 最有名的事件当属外国美女博主YourKris告别男友贴,小红书网友尽显Chinglish(中式英语)造梗才华,一句“you swan he frog”(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从内网火到外网,老外直呼“媲美莎士比亚”。  但这种中外交流热潮大多是“限时赏味”,随风来,随风去。外国人活跃一阵子又消停了,现在洋抖难民涌入,则掀起了新一轮、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交流热潮。洋抖难民万万没想到,一个逆反的行为艺术竟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每一个外国人的帖子下,都有一群天赋型“梗王”在回复抽象表情包。 互斗表情包迅速让中外网友打成一片。猫咪表情包已经成为小红书国际交流的硬通货。留学生、先前入驻的老外们则开辟出教外国人玩小红书、学中文的新赛道;同时,拼多多用户也抓住“薅洋毛”机会,给外国人发“砍一刀”教程; **学生党直接把小红书变成了作业帮国际版,中国人给外国人发英语题,外国人给中国人发数学题**,好一个取长补短的互帮互助。  小红书网友“热情有趣”的口碑已经传遍外网,又吸引了大量凑热闹的老外涌入。现在,你可以在小红书上刷到各个国家的IP。非美国的网友表示,虽然Tik Tok没在他们所在地区被禁,但因为老美们出走一圈后,回来Tik Tok宣传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平台,于是他们跟风进入了小红书。 目前,小红书已经开始席卷欧洲地区,登顶了荷兰地区的苹果免费应用下载排行榜,同时进入了德国、法国、意大利地区的前五名。 **中外网友大联欢通向何处** 尽管咱们乐子人很愿意围观这场中外网友大联欢,但也不乏小红书用户表示不想看英文内容,冲进了红薯的官方账号呼吁分区运营。 其实不用他们呼吁,大部分网友都门儿清,这场狂欢注定是“昙花一现”。无论是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来看,这波洋抖难民转移潮都很难长久维系。 一方面,老外们新鲜劲过了,就会发现小红书虽然有类似抖音的短视频页面,但整体内容生态跟抖音很不同。**小红书上有很大一批用户正是抖音的“逃离者”,老外们到小红书发唱歌跳舞的视频,评论区高赞第一条是“你需要更多的课后作业”。**抖音上受欢迎的热门内容品类,对小红书原住民用户的吸引力很低。  另一方面,这是一片需要老外们自己开荒的土地,看上去小红书也未必有意图承接,最终会建成什么样还未可知。但如此难得的话题事件,倒是让小红书扎扎实实在男性群体、低线城市出圈,吸引了一波国内新用户前来围观,这才是实在好处。 除此之外,结合美媒报道来看,Tik Tok禁令的实施过程其实还存在很多法律漏洞可钻,不是完全没有“盘活”的可能。禁令只是要求苹果、谷歌等平台下架Tik Tok这款应用。但此前已经下载Tik Tok的用户,仍然可以使用。想要注册的用户,那也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所以,Tik Tok被禁风波会走向什么的局面,还没有尘埃落定。咱们乐子人就尽情享受当下,这场中外网友的大联欢注定是短暂的。已经有很多网友自发组成维护和谐氛围的“卫士”,四处提醒中外网友和和气气、谨言慎行,不要出什么幺蛾子,提前结束了这场难得一遇的世纪大联欢。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384.htm)
为了解决黑客勒索钱财的问题,英国正在考虑禁止公共部门和关键基础设施组织支付赎金。 政府表示,阻止医院、议会、学校等机构支付赎金将"打击网络犯罪商业模式的核心"。  英国内政部本周发起了一项咨询,以保护医院、铁路和公共服务部门免受勒索软件攻击。 正在考虑的建议之一是将政府部门支付勒索软件的现有禁令扩大到公共部门机构,如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信托基金和国家重要基础设施。 另一项建议是建立勒索软件预防机制,提高国家犯罪署(NCA)对勒索软件攻击和需求的认识。 这也将在受害者做出反应之前为他们提供建议,并可阻止向受制裁的团体或外国支付赎金--如果受害者知道或怀疑赎金收益将流向恐怖组织,则支付赎金是非法的。 内政部还建议强制私营机构报告勒索软件事件。 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如果受害者无法向勒索软件黑客支付解密密钥或被盗数据的费用,犯罪分子就没有动力再瞄准这些组织。 安全部长丹-贾维斯(Dan Jarvis)表示:"据估计,2023 年全球将有 10 亿美元流向勒索软件犯罪分子,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国家安全。这些建议有助于我们应对规模庞大的勒索软件威胁,打击这些犯罪网络的钱包,切断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资金渠道。" 该提案是在去年针对病理实验室公司Synnovis的勒索软件攻击迫使伦敦各大医院取消或推迟医疗服务并导致敏感个人数据泄露之后提出的。 超过 800 例计划手术和 700 例门诊预约被重新安排,全面服务的恢复耗时数月。 彭博社报道称,袭击直接导致数十名患者受到伤害,至少有两例患者的健康受到长期或永久性损害。 在 2023 年 9 月至 2024 年 8 月期间,NCA 管理了 430 起网络事件,其中包括 13 起被认为具有全国意义并对基本服务或更广泛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害的勒索软件事件。 磋商将于 2025 年 4 月结束。 目前还不能保证提议的内容会成为法律。 澳大利亚宣布正在考虑在 2022 年禁止勒索软件支付,虽然澳大利亚确实为企业引入了强制报告义务,但仍然没有全面禁止。 尽管对LockBit等组织进行了打击,2024 年全球勒索软件攻击仍有所增加。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382.htm)
NVIDIA似乎对其人工智能路线图的"一年"节奏并不满意,该公司现在决心提前近六个月发布 Rubin 架构。 根据[ZDNet Korea](https://zdnet.co.kr/view/?no=20250115092519)的报道,英伟达的主要合作伙伴SK hynix现在计划最早在6月份之前出货HBM4样品,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量产,这与SK hynix最初的计划几乎相差四分之一。 这是因为SK hynix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英伟达向这家韩国巨头提出了具体要求。英伟达下一代Rubin架构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开始"试生产",SK hynix目前正集中精力提前供应HBM4。 该报告称,英伟达已经在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了HBM4流片,这意味着SK hynix已经完成了与主流合作伙伴的验证阶段。 与此同时,据说英伟达将成为 SK Hynix 的 HBM4"独家"客户,这意味着 NVIDIA 将比市场更早获得最先进的 HBM,这实际上意味着以 HBM4 为重点的 Rubin AI 阵容将提前发布,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发布。 HBM4 可以说对接下来的计算卡架构至关重要,并可能成为人工智能市场增长的催化剂,该标准将将内存和逻辑半导体集成到单个封装中。 这意味着不再需要封装技术,而且由于单个裸片在实施过程中将更加紧密,因此性能效率将大大提高。 据说,HBM4 有 24 Gb 和 32 Gb 两层,速度高达 6.4 Gbps,比上一代同类产品优越得多。 英伟达的 Rubin 架构将采用台积电的 3 纳米工艺和 CoWoS-L 封装。 在性能方面,由于人工智能计算需求的不断增长带来了功耗数据的大幅上升,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这次的重点将放在卓越的 perf/W 数据上。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1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