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周二,波音即将结束悲惨的一年,股价全年累计跌幅超32%,势将成为道指中最大的输家。波音2024年开盘价为257.50美元,然而,1月5日,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的一架737 Max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内嵌式舱门脱落,此后,美国联邦监管机构限制了波音的飞机生产。 [](https://n.sinaimg.cn/sinakd20241024s/17/w1035h582/20241024/df1a-023ff592218f83a7a4b5dcd66f0aa6de.jpg) 截至9月底,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以安全和质量问题为由,将737飞机的月产量限制在38架,波音股价在211美元左右徘徊。 到了年尾时,波音又遭遇了极其惨痛的事件。12月29日,韩国济州航空的一架波音737-800客机,在该国西南部务安国际机场降落过程中冲出跑道,与机场围栏碰撞后爆炸起火。据韩国消防厅消息,韩国客机碰撞起火事故除2人获救外,机上其余179人全部遇难。 目前尚不清楚飞机出事的原因,调查可能需要数月时间,还没有证据表明波音的制造是罪魁祸首。 波音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正与济州航空公司保持联系,并随时准备为他们提供支持。我们向失去亲人的家庭致以最深切的哀悼,我们的心与乘客和机组人员同在。” 即使事实证明最近的这起事故不是波音的错,它仍然标志着这家陷入困境的飞机制造商这一年一系列可怕事件的结束。与韩国空难事件不同的是,这些问题中的大多数显然都是波音的错。 一系列丑闻导致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和其他几位知名高管被撤职,没完没了的负面新闻引发了人们对该公司控制安全和质量问题的能力的严重质疑。 此外,波音的麻烦远不止于此,上半年两位波音吹哨人先后“非正常死亡”,引发了全球关注。之后又有多名“吹哨人”站出来指认:该公司故意在其飞机中使用有缺陷的零部件。 到了6月份,美国宇航员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搭乘首次载人试飞的波音星际客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但由于出现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等问题,返航时间一再推迟,至今仍然滞留太空,这对波音声誉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9月份,波音公司超3.2万名机械师在拒绝初步劳资协议后开始罢工。持续近七周的罢工导致波音大部分客机停产,包括其最畅销的737 Max机型。 研究公司安德森经济集团的数据显示,波音这次罢工是21世纪美国成本最高的罢工,给该公司、工人和供应商造成了超过115亿美元的损失。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90.htm)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半导体出口的强劲增长,韩国2024年出口同比增长8.2%,达到683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了2022年6836亿美元的前纪录。从行业来看,半导体出口同比增长43.9%,达到141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超过了2022年创下的1292亿美元的前纪录。  尽管全球半导体价格整体下降,但对包括高带宽存储芯片在内的高端产品的强劲需求推动了出口的强劲表现。 汽车出口微跌0.1%至708亿美元,因下半年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罢工造成生产中断。 此外,生物保健产业的出口也因生物仿制药的强劲表现,比去年同期增长13.1%,达到151亿美元。 从目的地来看,对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出口增长了6.6%,达到1330亿美元,主要受芯片、石化产品和移动设备的出口带动。 对美国出口增长10.5%,达到1278亿美元,连续第七年创下年度新高。 对东南亚出口增长4.5%,至1,140亿美元。 2024年12月,韩国出口同比增长6.6%,达到613.8亿美元,连续第15个月同比增长。 其中,芯片出口跃升41.5%,至145亿美元,创下单月新高。汽车出口下降5.3%至60亿美元,石化产品出口增长1.8%至39亿美元。 按目的地划分,12月对中国出口同比增长8.6%至118亿美元,对美国出口增长5.5%至119亿美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88.htm)
新年伊始,国产大飞机C919“上海虹桥—香港”首个定期航班即将起飞。执飞首航航班的C919以“新皮肤”亮相,身披“闪耀中国红”特别涂装即将开启新年第一飞。  上午7时左右,东航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举行了首航仪式。现场的“中国风”传统舞狮表演,传递喜迎元旦佳节的热烈氛围。与全新C919“闪耀中国红”特别涂装相呼应,首航航班乘务员佩戴“闪耀中国红”徽章迎接旅客登机;首航旅客登机前还收到了纪念登机牌,留下特别的首航记忆。  作为上海的基地航司,东航C919的航程,与香港有着独特的缘分。在2024年6月1日,东航就使用国产大飞机C919,执行过“上海虹桥-香港-上海虹桥”往返商业包机航班,承运120多名香港大学生抵沪,由此东航C919迈出了国产大飞机地区运行的第一步。 东航是目前C919机队规模最大、执飞C919通航航点最多的航空公司。自2023年5月28日首次商业运营以来,已累计执行航班超6600班,飞行超1.6万小时,累计承运旅客人数超90万人次。东航C919机队规模达到10架,通航上海、北京、成都、西安、广州、太原、重庆、武汉等城市。此次投入“沪港航线”后,东航C919将执飞9条精品航线、通达9处航点。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86.htm)
 # 事件概要 2024年12月31日, 经过两年多的网络深入调研和一年多的撰写与修改,我以机核为研究平台的科研论文终于发表了!  中文标题:中国游戏本地化译者在机核的可见性研究:个人品牌构建、人脉拓展、商业合作与游戏推广 总期刊名称:[L10N Journal: Translation in Software, Software in Translation](https://l10njournal.net/index.php/home/index) 特刊名称:[Video Games in the World: Localization in the Spotlight](https://l10njournal.net/index.php/home/issue/view/6) 文章阅读链接:[请点击我了解一下原文呀ʕง•ᴥ•ʔง](https://l10njournal.net/index.php/home/article/view/34) 我的b站视频链接:[请点击我涨涨人气呀ʕ•ᴥ•ʔ](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56QYdEy1/?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1d6ca8a4802c8a4ac21ef830761d2968)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次大胆而富有意义的尝试。简单来说,我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广为人知的中国游戏媒体平台:机核。通过个人实践参与、网络观察以及对多位活跃于机核并广泛参与社交媒体分享的游戏本地化从业者的访谈,我深入探讨了他们的社交分享行为与当代译者可见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提供全新的研究和实践视角! # 我与机核 我的机核之路起源于2022年2月1日,那时候我恰好读到了一篇游戏开发者写的长篇文章,深受启发。早在最初,我并没有意识到机核会成为我科研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步,我只觉得,在科研之余,阅读别人的经验分享很有意思。随着一步步的网络沉浸,我开始在机核上 [分享我作为“翻译研究-游戏本地化”博士生](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47848) 的生活,也逐渐结识了常年在机核上活动的一部分游戏本地化译者们。 随着活动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机核可以成为我的科研平台。一方面,平台上的游戏相关工作认证增强了其内容的说服力;另一方面,社群内的互动交流使得过去难以获得的游戏产业信息变得触手可及。 基于这些特征,我便思考,这些信息是如何传递的,是谁在传递,这些传递过程,对理论有何启示。与我所熟悉领域最直接相关的,就是那些潜伏在机核上的游戏本地化译者们。 # 如何在机核上进行科研 正如我在论文中所阐述, <blockquote>为了深入研究这个主题,我必须专门定位和选择那些在机核(主动或被动)公开自己的角色和身份的游戏本地化译者。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的身份、角色和任务的声明可以被追踪和管理,因此,相关的数据可视为开放获取资源。相关的方法在媒体研究和名人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blockquote> 经过一年多的网络沉浸式调研,我最终确定了9位是机核用户也是游戏本地化译者的人作为我的观察对象,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同时,我还针对性地对其中的几位进行了访谈,包括但不限于:[谜之声](https://www.gcores.com/users/611966/talks),[Wango_Abathur](https://www.gcores.com/users/382717/talks) 以及 [Soaper](https://www.gcores.com/users/88834/talks)。  (主要被观测用户列表) 事实上,在机核平台上分享游戏本地化信息,并参与该产业的人数远远超过9位。然而,作为研究者,为了更好地整合材料,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专注于游戏文本翻译,还进行深度反思(特别是关于游戏本地化产业)的用户,或那些参与跨平台合作的用户。同时,我必须强调,许多未被提及的机核用户和其它平台上活跃的游戏本地化译者,实际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感谢你们! # 论文的构成 在“背景介绍”章节, 我阐述了这一系列科研重点产生的原因,并介绍了机核平台的一些基本功能及其信息传递的特点。 在“文献综述”章节,我介绍了本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分别是:游戏本地化理论(game localization),译者可见性理论(visibility of translators),以及网络志理论(netnography)。 在“发现”章节中,我着重介绍了游戏本地化译者在机核平台上信息分享的案例,深入讨论了分享的内容、方式以及背后的原因。此外,我还试图论证,译者在机核(甚至其他网络平台)的分享,不仅涉及知识传播,还涉及个人品牌建设、人脉拓展、商业合作以及游戏发行等多个层面。在完善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的个人经历以及几位被采访者提供的资料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 研究的意义 促使我去完成上述这一系列科研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这些发生在我身边的、众多网民习以为常的网络分享,在科研领域的认知中尚未被充分挖掘。 这种缺失并非出于有意的“漠视”,而是由于缺乏科研人才去探索科研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导致理论未能及时跟上实践的更新换代。在这里,我举一个译者可见性理论(visibility of translators)逐步形成的例子。 译者的可见性(visibility)与不可见性(invisibility)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在学者们提出相关术语之前,这种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的实践展示早已存在。比如,早期佛经和圣经的传播,孕育了众多翻译家、文化学者、社会活动家等。 Lawrence Venuti 在译者可见性理论方面的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描绘了不同类型译者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他所提出的系统的介绍和清晰的分类,使可见性理论达到了译者、研究者以及公众都能接受的水平。 受到实践形式的限制,早期的译者可见性研究,或许还局限于文本翻译(如:书籍,报纸),但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崛起,译者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通过网络,不同领域的译者们可以分工协作,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 2024年,学者 Peter Freeth 和 Rafael Treviño 编撰的《Beyond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Critical Reflections and New Perspectives(超越译者的不可见性:批判性反思与新视角)》一书指出,以往翻译理论中对“译者可见性”的定义存在模糊之处。这本书特别提供了与社交媒体、读者接受、特定机构和组织内的翻译工作以及文学翻译相关的实证案例。 而我现在,就恰好站在机核与游戏本地化译者们网络分享“交叉路口”,对这一理论空白之处进行补充。 # 写在最后 在我漫长的科研生涯中,网络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陪伴。2018年我开始经营b站账号([洪荒少女陈多多](https://space.bilibili.com/2240801?spm_id_from=333.1007.0.0)),分享自己的英语学习,游戏生活;2021年我步入科研道路,开始逐步将b站和机核搭建成自己的游戏科研连接平台。我越来越意识到,我的兴趣和我的科研目标是极为一致的,那就是: 向公众介绍游戏本地化理论,同时考察社交媒体对游戏本地化的影响。 早几年,因为无法向网络上的人展示我所从事课题的全貌,这种信息差异导致我受到质疑与轻视,甚至遭遇极端的网络言论。我的早期研究课题及取得的成果均与《守望先锋》有关,公司间的争议加剧,游戏自身的流量下滑,都让我变得敏锐且冷静。我深知,只有掌握讲故事的艺术,并讲好故事,才能赢得尊重。在过去两年的观察与一年的撰写中,我很庆幸能够收获许多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帮助。我也很庆幸,我能在孤独中保持清醒。 天上一轮月光,少年自有南墙。 我心中的南墙是桌子右前方不灭的台灯,是咖啡馆中的人来人往,是在通勤间隙闪现的灵感,是在一个星期内辗转四个国家出差但仍在马不停蹄修改,是在异国会议上独自应对不同背景的学者对中文语境课题的不解与严苛。 两年前我发布第一篇机核内容的时候,我定然盼不到今日。但我仍然选择以身入局。 “最恨银鞍穷白马,不撞南墙不回头。” 感谢L10N Journal的编辑团队,匿名审稿人,尤其是此刊《世界上的电子游戏:聚焦本地化》的两位主编。我也衷心感谢一路上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学界前辈与业界工作者。 感谢机核。  人生太短,愿我仍做愚人,不问得失,去探索自己真正好奇的事物。多多 2024.12.31
 # 事件概要 2024年12月31日, 经过两年多的网络深入调研和一年多的撰写与修改,我以机核为研究平台的科研论文终于发表了!  中文标题:中国游戏本地化译者在机核的可见性研究:个人品牌构建、人脉拓展、商业合作与游戏推广 总期刊名称:[L10N Journal: Translation in Software, Software in Translation](https://l10njournal.net/index.php/home/index) 特刊名称:[Video Games in the World: Localization in the Spotlight](https://l10njournal.net/index.php/home/issue/view/6) 文章阅读链接:[点击了解原文ʕง•ᴥ•ʔง](https://l10njournal.net/index.php/home/article/view/34) 我的b站视频链接:[我的真情实感图文并茂视频ʕ•ᴥ•ʔ](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56QYdEy1/?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1d6ca8a4802c8a4ac21ef830761d2968)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次大胆而富有意义的尝试。简单来说,我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广为人知的中国游戏媒体平台:机核。通过个人实践参与、网络观察以及对多位活跃于机核并广泛参与社交媒体分享的游戏本地化从业者的访谈,我深入探讨了他们的社交分享行为与当代译者可见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提供全新的研究和实践视角! # 我与机核 我的机核之路起源于2022年2月1日,那时候我恰好读到了一篇游戏开发者写的长篇文章,深受启发。早在最初,我并没有意识到机核会成为我科研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步,我只觉得,在科研之余,阅读别人的经验分享很有意思。随着一步步的网络沉浸,我开始在机核上 [分享我作为“翻译研究-游戏本地化”博士生](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47848) 的生活,也逐渐结识了常年在机核上活动的一部分游戏本地化译者们。 随着活动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机核可以成为我的科研平台。一方面,平台上的游戏相关工作认证增强了其内容的说服力;另一方面,社群内的互动交流使得过去难以获得的游戏产业信息变得触手可及。 基于这些特征,我便思考,这些信息是如何传递的,是谁在传递,这些传递过程,对理论有何启示。与我所熟悉领域最直接相关的,就是那些潜伏在机核上的游戏本地化译者们。 # 如何在机核上进行科研 正如我在论文中所阐述, <blockquote>为了深入研究这个主题,我必须专门定位和选择那些在机核(主动或被动)公开自己的角色和身份的游戏本地化译者。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的身份、角色和任务的声明可以被追踪和管理,因此,相关的数据可视为开放获取资源。相关的方法在媒体研究和名人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blockquote> 经过一年多的网络沉浸式调研,我最终确定了9位是机核用户也是游戏本地化译者的人作为我的观察对象,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同时,我还针对性地对其中的几位进行了访谈,包括但不限于:[谜之声](https://www.gcores.com/users/611966/talks),[Wango_Abathur](https://www.gcores.com/users/382717/talks) 以及 [Soaper](https://www.gcores.com/users/88834/talks)。  (主要被观测用户列表) 事实上,在机核平台上分享游戏本地化信息,并参与该产业的人数远远超过9位。然而,作为研究者,为了更好地整合材料,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专注于游戏文本翻译,还进行深度反思(特别是关于游戏本地化产业)的用户,或那些参与跨平台合作的用户。同时,我必须强调,许多未被提及的机核用户和其它平台上活跃的游戏本地化译者,实际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感谢你们! # 论文的构成 在“背景介绍”章节, 我阐述了这一系列科研重点产生的原因,并介绍了机核平台的一些基本功能及其信息传递的特点。 在“文献综述”章节,我介绍了本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分别是:游戏本地化理论(game localization),译者可见性理论(visibility of translators),以及网络志理论(netnography)。 在“发现”章节中,我着重介绍了游戏本地化译者在机核平台上信息分享的案例,深入讨论了分享的内容、方式以及背后的原因。此外,我还试图论证,译者在机核(甚至其他网络平台)的分享,不仅涉及知识传播,还涉及个人品牌建设、人脉拓展、商业合作以及游戏发行等多个层面。在完善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的个人经历以及几位被采访者提供的资料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 研究的意义 促使我去完成上述这一系列科研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这些发生在我身边的、众多网民习以为常的网络分享,在科研领域的认知中尚未被充分挖掘。 这种缺失并非出于有意的“漠视”,而是由于缺乏科研人才去探索科研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导致理论未能及时跟上实践的更新换代。在这里,我举一个译者可见性理论(visibility of translators)逐步形成的例子。 译者的可见性(visibility)与不可见性(invisibility)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在学者们提出相关术语之前,这种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的实践展示早已存在。比如,早期佛经和圣经的传播,孕育了众多翻译家、文化学者、社会活动家等。 Lawrence Venuti 在译者可见性理论方面的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描绘了不同类型译者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他所提出的系统的介绍和清晰的分类,使可见性理论达到了译者、研究者以及公众都能接受的水平。 受到实践形式的限制,早期的译者可见性研究,或许还局限于文本翻译(如:书籍,报纸),但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崛起,译者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通过网络,不同领域的译者们可以分工协作,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 2024年,学者 Peter Freeth 和 Rafael Treviño 编撰的《Beyond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Critical Reflections and New Perspectives(超越译者的不可见性:批判性反思与新视角)》一书指出,以往翻译理论中对“译者可见性”的定义存在模糊之处。这本书特别提供了与社交媒体、读者接受、特定机构和组织内的翻译工作以及文学翻译相关的实证案例。 而我现在,就恰好站在机核与游戏本地化译者们网络分享“交叉路口”,对这一理论空白之处进行补充。 # 写在最后 在我漫长的科研生涯中,网络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陪伴。2018年我开始经营b站账号([洪荒少女陈多多](https://space.bilibili.com/2240801?spm_id_from=333.1007.0.0)),分享自己的英语学习,游戏生活;2021年我步入科研道路,开始逐步将b站和机核搭建成自己的游戏科研连接平台。我越来越意识到,我的兴趣和我的科研目标是极为一致的,那就是: 向公众介绍游戏本地化理论,同时考察社交媒体对游戏本地化的影响。 早几年,因为无法向网络上的人展示我所从事课题的全貌,这种信息差异导致我受到质疑与轻视,甚至遭遇极端的网络言论。我的早期研究课题及取得的成果均与《守望先锋》有关,公司间的争议加剧,游戏自身的流量下滑,都让我变得敏锐且冷静。我深知,只有掌握讲故事的艺术,并讲好故事,才能赢得尊重。在过去两年的观察与一年的撰写中,我很庆幸能够收获许多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帮助。我也很庆幸,我能在孤独中保持清醒。 天上一轮月光,少年自有南墙。 我心中的南墙是桌子右前方不灭的台灯,是咖啡馆中的人来人往,是在通勤间隙闪现的灵感,是在一个星期内辗转四个国家出差但仍在马不停蹄修改,是在异国会议上独自应对不同背景的学者对中文语境课题的不解与严苛。 两年前我发布第一篇机核内容的时候,我定然盼不到今日。但我仍然选择以身入局。 “最恨银鞍穷白马,不撞南墙不回头。” 感谢L10N Journal的编辑团队,匿名审稿人,尤其是此刊《世界上的电子游戏:聚焦本地化》的两位主编。我也衷心感谢一路上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学界前辈与业界工作者。 感谢机核。  人生太短,愿我仍做愚人,不问得失,去探索自己真正好奇的事物。多多 2024.12.31
 ## 雷军:小米汽车 2024 年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为 30 万辆 12 月 31 日消息,雷军开启跨年直播,在超过 4 个小时的直播中,雷军首次回应了外界关心的三件事,包括了小米 SU7 上市 9 个月后的销量数字、2024 年 AI 大背景下的研发投入,以及小米今年宣布新零售定位调整后的渠道扩张情况。 雷军称,2024 年全年小米汽车销量达到了 13.5 万辆。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蔚来在今年前 11 个月的交付成绩 18.06 万辆、理想 44.2 万辆、小鹏 15.34 万辆,这意味着小米仅用了 9 个月的时间,就接近了小鹏和蔚来积累多年的单自然年的整车交付量。 除了产能爬坡之外,小米还在继续扩大渠道投入,雷军透露,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车在全国 58 个城市设立了 200 家门店。这个数据在 9 月 30 日小米上一次公布成绩的时候,还只有 38 个城市和 127 家门店。 在谈到明年小米汽车的销量时,雷军为内部确定了 30 万辆交付目标。(来源:腾讯科技)   ## 明年将斥资 70 亿美元购买英伟达芯片?字节跳动回应:报道不实 12 月 31 日消息,字节跳动对「计划明年斥资 70 亿美元购买英伟达芯片」的报道作出回应。字节跳动方面明确表示,相关报道中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实」的。 据报道,这项计划将由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领导,他最近一直在与东南亚和其他海外地区的数据中心运营商谈判,以便在明年英伟达下一代最强 Blackwell 芯片上市时就能够使用。报道更指出,根据全球技术咨询公司 Omdia 估算报告,字节跳动已成为中国市场英伟达人工智能芯片的最大买家,甚至是英伟达在亚洲的最大客户。 另外,该机构报告显示,微软在 2024 年订购的英伟达 Hopper 芯片总数达 48.5 万枚,超过全球其他科技公司,位列第二的则是订单量各约 23 万枚的字节跳动和腾讯公司。(来源: 广州日报) ## Sam Altman 确定 OpenAI 新产品,AGI、Agents、成人模式 1 月 1 日消息,Sam Altman 公布了 2025 年 OpenAI 即将发布的技术产品。分别是:AGI(通用人工智能)、Agents(智能体)、更好的 GPT-4o 升级版、更好的记忆存储、更好的上下文窗口、成人模式、深度研究特色功能、更好的 Sora、更好的个性化定制。 上周圣诞节那天,Sam 发布了一个征集推文,2025 年你希望 OpenAI 发布哪些产品和优化功能?目前,该帖子的评论超过 1 万,浏览量超过 380 万,用户的参与度相当高。 而今天公布的多数技术就是来自用户的反馈。例如,「成人模式」是由 Pliny the Liberator 网友提出来的,他希望可以让模型失去护栏,这样更简单干净。Sam 回复他的是肯定需要某种「成人模式」。(来源:华尔街见闻)  ## 理想汽车 2024 年累计交付量突破 50 万辆 12 月 31 日消息,理想汽车官方宣布 2024 年累计交付量突破 50 万辆。据官方介绍,理想汽车成为首个达成年交付 50 万辆的新势力品牌,也是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中国豪华品牌。 根据最新销量数据显示,2024 年第 52 周 (12.23-12.29),理想汽车周销量达 1.34 万辆,连续 36 周获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截至 2024 年 11 月 30 日,理想汽车 2024 年共交付 441995 辆,历史累计交付量为 1075359 辆。 12 月 31 日,理想汽车向 AD Max 用户全量推送 7.0 车机系统版本,此次 OTA 更新将引入高速和城市全场景的端到端升级以及 VLM 功能。据悉,新系统新增 AI 推理可视化交互、Mind GPT-3o 多模态智能体和 Mind Diffusion V2.0 绘画大师等功能。(来源:易车网)  ## 何小鹏:2025 年扩招 6000 人,欢迎老员工回归 1 月 1 日消息,「我大胆预测价格战会从 1 月开始点燃,缺乏智能化,没有全面研发和市场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车企将失去持续发展的机会。」12 月 31 日,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发布全员信,并提出未来 10 年是 AI 的时代,需要将小鹏汽车打造为「面向全球的 AI 汽车公司」。 整个 2024 年,小鹏汽车走出前低后高的趋势。今年初小鹏汽车交付量连续在低位徘徊,至 5 月首次实现月交付破万辆。随后几个月内,在 MONA M03 以及小鹏 P7+等新车型帮助下,小鹏汽车交付量出现快速增长。9 月开始,小鹏汽车月交付量连续超过 2 万辆,并在 11 月首次实现月交付 3 万辆。 何小鹏认为,2025~2027 年,汽车行业将进入淘汰赛阶段,最近全行业也更真切地感受到淘汰赛的寒意。虽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持续走高,但极致的成本控制及配置的同质化,会引发更激烈的竞争,缺乏智能化,没有全面研发和市场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车企将失去持续发展的机会。(来源:新浪财经) ## 盒马今年连续 9 个月实现整体盈利 12 月 31 日消息,盒马 CEO 严筱磊发布内部信。她在信中指出,过去的 9 个月,盒马做了三件事:回归用户价值、聚焦发展方向、推进组织建设。 严筱磊称,盒马在连续 9 个月整体盈利的基础上实现了双位数增长。这也是严筱磊接任盒马 CEO 后,首次公开披露盈利情况。2024 年年初,盒马创始人侯毅宣布退休,不再担任盒马 CEO 一职,CFO 严筱磊在 2024 年年初开始兼任 CEO。严筱磊于 2018 年加入盒马担任 CFO,她为盒马定下三年后 GMV 达到 1000 亿元的目标。 2024 年 3 月-6 月,在新任 CEO 严筱磊的调整下,盒马第一次实现淡季盈利,且进入连续盈利期。2024 年,盒马共开出 72 家新店,平均 5 天开出一家新店,开店速度约为 2023 年的两倍。其中三分之一位于二三线城市及县城,开店数量为近五年之最。目前,盒马全国总门店近 430 家,遍及 50 个城市,而今年新开店城市和区域共有 21 个。(来源:界面新闻) ## 智谱首个推理模型人人免费用,考研数学得 126 分、还能编写小游戏 1 月 1 日消息,智谱 GLM 模型家族迎来了一位新成员——GLM-Zero 的初代版本 GLM-Zero-Preview,主打深度思考与推理。从年初到年末,在接连推出新一代基座大模型、多模态模型、视频生成模型以及语音模型之后,智谱补上了推理模型这块拼图。 据介绍,GLM-Zero-Preview 是 GLM 家族中专注于增强 AI 推理能力的模型,擅长处理数理逻辑、代码和需要深度推理的复杂问题。同基座模型相比,GLM-Zero-Preview 既没有显著降低通用任务能力,又大幅提升了专家任务能力。 以数学能力为例,智谱让 GLM-Zero-Preview 做了一整套 2025 年考研数学一,最后得分为 126,达到了优秀研究生水平。从下图可以看到,模型给出了详细的解题步骤。它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编写代码,如下使用 HTML 语言独立编写了一个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它还可以调试代码,快速识别错误并给出修复建议。(来源:机器之心)   ## 消息称苹果青春版 iPhone 叫 16E:自研 5G 芯片首秀、后置 4800 万单摄、OLED 屏幕 1 月 1 日消息,消息源 Majin Bu 昨日(12 月 31 日)在 X 平台发布推文,曝料称苹果会在 2025 年推出新款 iPhone,产品名称不会叫做 iPhone SE 4,而是叫做 iPhone 16E。 消息源还表示 iPhone 16E 手机采用和 iPhone 14 类似的设计,配有 OLED 屏幕和操作按钮,会有白色和黑色两种颜色。该机采用 6.06 英寸 60Hz OLED 屏幕。该机的相机配置与 iPhone 16 的主摄像头和前置摄像头相同,均为 4800 万像素后置「Fusion」镜头(可拍摄标准照片和 2 倍变焦照片)和 1200 万像素 TrueDepth 前置摄像头,但缺少超广角镜头。 iPhone 16E 将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并首次搭载苹果自研的 5G 调制解调器,自 2022 年 iPhone SE 支持 5G 以来,这是苹果低端智能手机的首次重大更新。售价方面,IT 之家此前报道,iPhone 16E 起售价为 499 美元。(来源:IT 之家)  ## 首款骁龙 8 至尊版折叠屏,OPPO Find N5 蓄势待发 12 月 31 日消息,有爆料人士曝光了一加 Open 2 的外观渲染图,这就是 OPPO 将在春季要发布的 OPPO Find N5(对应的海外版本命名为一加 Open 2)。渲染图显示,OPPO Find N5 的摄像头 DECO 跟 Find X8 相似,后置哈苏三摄系统,包含主摄、超广角以及潜望长焦。 对比上代 Find N3,OPPO Find N5 最大变化是机身大幅减薄,其折叠态厚度不到 10mm,是 OPPO 史上最薄的大折叠机型,而且支持 IPX8 级防水,耐用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核心配置上,OPPO Find N5 采用 8 英寸内屏,分辨率为 2K,刷新率是 120Hz,外屏尺寸是 6.4 英寸,搭载高通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 这是行业内第一款骁龙 8 至尊版大折叠屏,新品会在明年春季登场。OPPO 周意保表示,接下来 Find 系列的节奏会稳定下来,给到稳定的时间预期,以后每年 Find 会有春季旗舰发布会+秋季旗舰发布会。(来源:快科技)  ## 哈勃拍摄到的 6.5 亿光年外的 SN 2024PI 超新星大爆炸 1 月 1 日消息,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令人着迷的 LEDA 22057 星系,它是最近一颗超新星 SN 2024PI 爆炸的发生地。这张来自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新图片展示了星系 LEDA 22057,它位于大约 6.5 亿光年外的双子座。 LEDA 22057 也是一颗壮观的超新星爆炸的发生地。这颗超新星被命名为 SN 2024PI,于 2024 年 1 月首次被自动巡天探测到。这项巡天观测每两天扫描一次整个北半夜空,迄今为止已经记录了一万多颗超新星。 虽然银河系中几乎所有的恒星有一天都会演化成白矮星,这也是太阳在大约 50 亿年后的命运,但并不是所有的白矮星都会以 Ia 型超新星的形式爆炸。要做到这一点,白矮星必须是双星系统中的一员。当白矮星从恒星伙伴那里汲取物质时,白矮星就会变得过于巨大,无法支撑自身。由此产生的失控核聚变会在超新星爆炸中摧毁白矮星,在许多星系之外都能看到这种爆炸。(来源:cnBeta) 
相比「无人机」,大部分人可能并不熟悉「飞行相机」的概念。 同样是由飞行动力系统加上相机,飞行相机比无人机更轻、更小,使用门槛也更低。如果说无人机是立足于专业设备,一只脚跨到了消费领域,飞行相机则从最初就瞄准了大众消费品市场。 但这件事很难。不仅是技术上,要做出一个重量只有 100g 飞行器+相机,需要很多积累,更在于市场层面,消费者的认知还未充分建立。对此,零零科技创始人 & CEO 王孟秋说:「让相机飞起来这件事情太疯狂,超过了大家的想象。」 零零科技在这片土壤里耕耘了十年。直到今年,他们看到了曙光。今年 8 月底启动的哈浮 X1 PRO 和 PROMAX 两款飞行相机的众筹,达到了 500 万美元,成为今年 indiegogo 全球众筹金额最高的项目。 在极客公园 IF2025 创新大会上,王孟秋说:「2024 年可以算是飞行相机的元年」。  王孟秋在极客公园 IF2025 创新大会上介绍「飞行相机」的创业史|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而且,这不仅是一个可以通过飞行跟拍用户的摄影师,而还是一种「机器人」。王孟秋认为,飞行相机在经历漫长开发后终于落地,离不开它的能力提升,特别是算力,也就是智能的提升,让它可以更好地感知环境,并作用于环境。未来,这一提升还将解锁更多关于飞行机器人的想象。 以下为王孟秋在极客公园 IF2025 创新大会的演讲全文,由极客公园整理编辑。 ## **做用户的「跟拍摄影师」** 大家好,我是零零科技的创始人、CEO 王孟秋,每次接近年关的时候来北京参加极客公园的 IF 大会都特别亲切,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我们创业已经 10 年了,极客公园是不是最懂所有中国创业者的媒体,我不确定,但肯定是最懂我们的媒体之一,连我今天 PPT 的话题都是公园的朋友帮我想的。今天有两部分,上面一部分是「一个不想飞的机器人」,下面一部分是「摄影师」。 我们先从摄影师这个话题聊起。我先给大家看一个摄影师的作品,非常生活化。拍摄这些作品的摄影师,就是这个,可以从你的手掌起飞,自动跟拍的小设备。这就是我们做的产品,它叫飞行相机,我们的品牌叫「哈浮」。 零零这家公司已经 10 年了,参加极客公园的活动也已经有很多年头了。我们做这个相机也走了 10 年,从 2016 年的第一代产品「小黑侠」,到 2022 月 12 月正式跟大家见面的 X1,2024 年 4、5 月在日本市场推出的 X1S,一直到今年 10 月我们更新的一代叫 PRO、PROMAX,这就是飞行相机的十年进化史。 我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历史,所谓飞行相机的起源。  王孟秋介绍零零科技的「飞行相机」产品历史|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这是我们第一代产品「小黑侠」。在这一代产品上,我们已经定义了一个很基础的飞行相机的体验:从你的手掌起飞,不需要遥控,自动跟随。但当时整个交互还需要一台手机去参与,不能算是完全不需要遥控的设备。但是从小黑侠开始,我们的市场宣传口号就叫「你的私人摄影师」。我前面给大家看的一些作品,就是这个机器人私人摄影师完成的作品。 X1 是我们去年发布的产品,它一定意义上完成了飞行相机从「原型机」到「最小可使用单元」的进化,这条路我们走了很久。我这里分享两个比较核心的数据,我们现在有 60% 以上的女性用户,我们用户的年龄群从 4-80 岁都有覆盖。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飞行器或一款运动相机,因为应该没有哪个飞行器或运动相机,有超过哪怕 10% 的女性用户。所以它是非常生活化、非常大众的一个新物种。 它能帮你完成第三人称视角的记忆记录。我们看到的世界,包含所有东西,除了我们自己。所以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记忆是不完整的。之前我们需要找一个路人甲,把手机给他,或者支一个三角架来做这件事情(记录自己),但今天不需要了,一个会飞的小飞机就可以干这个事。 我今天也带了一台,这是我们今年 4 月份在日本众筹,现在正式开售的 X1 Smart。有点像 Smart 那款车,它应该是现在最轻最小的一款飞行相机或智能飞行器,它只有 99g 重。因为日本当地的法律法规要求 100g 以下的无人机才可以无需登记注册使用。给大家展示一下,摁一个键,它就从我的手掌起飞,开始自动跟拍和跟踪,只要我手放在它下面就可以把它拿下来。它在说这里地表纹理太差或光线不好,被自己的产品吐槽也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 从去年到今年,飞行相机这个品类得到了大家更多关注。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公司内部有个指标叫「每千次使用故障率」。机器人产品有一点很难的地方,它要在很复杂的物理环境里,自主地去感知环境、作用于环境,不管是在家里到处跑的扫地机器人,还是会飞的飞行相机,它的感知能力、智能化程度决定了它能对环境有多广泛的适用性。这些年来,它除了变得更轻更小,只有原来小黑侠不到一半的重量、不到一半的尺寸体积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它变的更聪明了,所以它可以在更复杂的环境里面去自主飞行。  零零科技今年推出的哈浮 X1 PRO 和 PROMAX 两款新品|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这件事情在今年又有一个飞跃和提升,我们 10 月刚刚完成了 X1 PRO 和 PROMAX 的众筹。这应该是今年 indiegogo 全球众筹金额最高的(项目),我们做了 500 万美金。去年 X1 也上了众筹,当时是 180 万美金,去年全球第二。很大的一个变化是,去年我们做 180 万美金,前 100 万美金花了 30 天时间,但今年我们做 100 万美金花了两个小时,第一天 210 万美金,我们就把广告全停了。 我觉得除了这个金钱数字的刺激,背后更重要的是大家对飞行相机这件事情的接受程度、熟悉度,同比于去年这个时候有了很大的飞跃提升。它是一款运动飞行相机,它可以在更高的速度下,更复杂的环境下,包括雪场、骑行这些场景下,来完成自动跟拍。我们现在可以在 42 公里/小时的速度下(国内由于法规,限到 40 公里/小时)匀速跟拍,(被摄物体)最快速度到 60 公里/小时,还能够持续跟踪,因为我们现在可以在 50 米之外,靠视觉跟踪,即便(被摄物体)在画面里就一点点。 除此之外,PRO 和 PROMAX 配了一个小遥控器,我们管它叫智能信标。它有几个作用,一是你可以把它固定在自行车把上或者在腕带上,跟拍的时候不用回头去看飞机,因为它有 1 公里的图传。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小配件。这是右手的 joystick(手柄),把它的磁吸卡扣扣上以后,它就变成了单体的体感遥控器,你摁住后面的按钮,你往左,飞机就往左;你往右,飞机就会往右。我们还有一个左手的手柄,把它连接上就可以变身成双摇杆的航拍遥控器,你就能做航拍的录制。它是第一款 5000 块钱以内的 8K 30 帧的飞行相机或航拍机。这些都是我们 PROMAX 实拍的画面,打造了一个「轻航拍」的体验。实际上 1 公里图传已经足够了,200 米就已经看不到飞机在哪里了。 ## **飞行相机的内核是「想飞的机器人」** 今天话题第二部分是「一台想飞的机器人」,刚才我一直在讲摄影师,AI 自动飞行摄影师。 为什么它跟机器人会有关系?我讲这件事也讲了 10 年,但我觉得大家不懂。我觉得中文里面「机器人」这个翻译有一点点歧义,因为有「人」字在里面,所以大家觉得只有长得像人的东西叫机器人。但实际上 robotics,机器人核心的定义是我前面提到的,「自主去感知环境,且自主作用于环境」。最近要讲清楚这个事变的容易了很多,黄教主(黄仁勋)前段时间在采访里面提到,他说有三种机器人是最有可能大规模量产的,智能汽车、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 哈浮从 2016 年到现在,8 年的时间里,每一代的哈浮飞行相机的算力一直在提升,比如说从 PRO、PROMAX 和 X1 比,(PROMAX 已经来到了 10T 算力,比 X1 翻了五倍),其实不只 10T,我们只是 10T 的 MPU,如果你算上 CPU 和 GPU 的话,差不多有 15T 的算力。 作为一个空中飞行机器人,它跟传统机器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要对抗重力。扫地机器人也好,车也好,在二维空间移动,不需要飞。飞这件事情让所有东西都变的更难,因为你需要搞定功耗、尺寸、体积、动力系统,所有这些东西都需要在很轻的重量下完成。这是飞行机器人有别于其他机器人,很重要的一个点。 我们公司内部一直有一个概念,今天第一次跟大家分享。我们一直在观测和计算一个东西,叫「智能密度」,或「算力密度」。它的意思是,这一台机器人所具备的算力除以它的自重。比如说,我们为什么做 X1S Smart 比 X1 要难很多?一个简简单单的从 125g 到 99g 这件事,25% 的减重就很难,因为已经很极致了。到 PRO、PROMAX,大概是 190g 的重量,有接近 15T 的算力,我们姑且当 10T 去算,(它的智能密度已经提升了很多)。  零零科技的无人机产品女性用户占比很高|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今天可以跟大家小小透露一下,因为过去几年我们沉淀了很多技术,在明年某一个时点,这一件事,就是飞行机器人的智能密度,会有一个爆发。我们现在有一个平台,是全世界智能密度最高的机器人,明年会跟大家见面。 我下面还画了一个图,对比扫地机器人和车。为什么有些东西变的更简单,比如说扫地机器人,到底是 900g,还是 1kg,没有影响,因为它就是靠轮子在地面走。但对我们来讲,这件事情就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不能加那么多散热和额外的芯片,带来额外的功耗,这是飞行机器人。因为这个东西很难,也给了我们一个很独特的竞争环境,一定意义上说,现在全世界真的能做哈浮飞行相机 PRO、PROMAX 这个级别的空中机器人的公司数量,不会超过一只手。而且未来的几年里,可能还是这个数量,甚至会变得越来越少,因为这个门槛很高。 再从另一个维度给大家讲一讲,一个很想飞的机器人这件事情。 今天我在 IF 大会会场外面,看到一个英文词叫 Imagineering,Imagination(想象),加上,Engineering(工程)。我很喜欢,零零这年干的这件事情,为什么有一点反常规,大家平时不太愿意干。我们的方法论真的不太一样,因为我们真的是想象力驱动的一家公司,一个会飞的小机器人,帮你从计算机视角记录生活。这件事情只有足够疯狂的人才愿意去干,就算你把产品做出来,哪怕去推广都很难。为什么?因为它已经超过了大家正常能够想象的范畴。比如我现在有一个婴儿车,可能每天在用,我会自己想有没有可折叠的,这样会便携一点,比较容易放到车上,但应该没有正常人哪天早上起来,决定去百度上搜一搜飞行相机。让相机飞起来这件事情太疯狂,超过了大家的想象,这也是我们觉得这件事好玩的地方所在。我们很希望看到越来越多像零零这样不怕死的公司。10 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10 年前过年家里的小孩管我叫哥,现在都叫叔了,可能人生精华的 1/5 或 1/6 就这么过去了,但我们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飞行相机可能是生活中不可忽视的新的机器人品类|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就像 iRobot,今天扫地机器人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它也走了很长的路径。从 1992 年公司成立,一直到全球出货量突破千万台,走了整整 17 年的时间。还有另外一个公司是戴森,戴森从车库里面开始做无袋吸尘器是一九七几年,他们差不多做了 20 年的 ODM,才有机会做自己品牌的产品,戴森现在是英国首富。我觉得这样的创新或者去开拓一个新品类这件事,从你决定去做它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它不容易,但是所有的乐趣和精彩也都是因为它不容易。这 10 年五味杂陈,但有像极客公园这样的朋友们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觉得很幸福。 今天站在台上,信心比以前足很多,因为我们全球的用户已经飞了几千万次,在过去短短一年时间里面。很多用户都在用,哪怕是在三四线城市,现在很多阿姨和大伯们,都在很尽兴的享受生活,在用这个小小的飞行机器人帮他记录。 零零从 2014 年到现在,这短短 10 年里面,算是把飞行相机这件事撕了一个小口子。我觉得 2024 年真的可以算是飞行相机的元年,就是我刚刚讲到 MVP,最小可实现产品,我觉得我们做到了。但接下来十年更精彩、更激动人心,飞行相机很可能会变成大家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新的机器人品类。 我大胆预测一下,飞行相机真的有机会成为第二个年出货量超过千万台的机器人。今年市场又有新的变化,我们有其他一些玩家、一些伙伴、一些友商,也加入到我们这个赛道,也做出了一些飞行机器人。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它就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走到大家的生活里面,大家去比拼技术、比拼产品力,这是正向的竞争,我觉得很好。 大家不用记住我,但要记住哈浮,哈浮就是飞行相机。谢谢!
俄罗斯过境乌克兰输入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似乎势将停止,因为在一项关键过境协议到期之前达成解决方案的时间已所剩无几,意味着严重依赖储备的欧洲大陆面临的能源安全风险上升。基准价格周二跃升至逾一年最高,因为1月1日的初步数据显示,该线路无过境预订。五十年来,这条线路一直是天然气进入欧洲的关键途径,即使是在持续近三年的俄乌战争期间也是如此。 如获确认,此次停止输送意味着一些依赖这些天然气的中欧国家将被迫从其他地方采购更贵的天然气,在当地以多年来最快速度消耗冬季储备的背景下,这将进一步加大天然气供应压力。 目前来看,尽管经过了数月的政治角力,在莫斯科和基辅之间的五年期过境协议到期之后,仍无替代方案。尽管过境乌克兰的供应仅占欧洲天然气需求的5%左右,但当地仍在经受能源危机所造成的余波。 即将到期的过境协议凸显了欧洲继续依赖俄罗斯管道和液化天然气供应,以及欧盟内部在摆脱对俄罗斯供应依赖方面存在的分歧。  欧洲还面临着全球天然气市场日益吃紧。天然气近月合约以51%的年涨幅为2024年画上句号——创2021年以来最大涨幅。 周三的初始数据显示,俄乌边境的苏贾进口站没有订单。该数据未来几个小时内仍有可能发生变化,它代表的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PJSC)请求输送其客户所订购的天然气。 斯洛伐克网络运营商Eustream的数据显示,通过Velke Kapusany过境点的天然气过境数据为零,这是斯洛伐克和乌克兰边境的关键联通点,历来是俄罗斯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主要路线。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84.htm)
在今天的年终探讨中,最令人惊讶的是 Linux 内核今年的新提交数量创下了十年来的新低。 但也并非所有情况都很糟糕,因为按行计数的年度指标与最近几年相当。 截至今天早上,在 Linux Git 源代码树上运行 GitStats 发现,Git 树上有来自约 29380 位不同作者的 1324647 次提交...... 今年内核的提交次数为 75314 次,而去年为 87993 次,前年为 86790 次。 自 2017 年以来,每年的提交量通常在 8~9 万次,但今年下降到了 7.5 万次。 在 2014~2016 年期间,每年的提交量是 7 万次左右。 起初我在想,也许合并窗口/内核发布节奏与日历年的一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比较每年的内核发布数量时似乎并没有,而且十年的活动也不会发生变化。 但提交次数只是一个指标,今年新增了 3694098 行代码,删除了 1490601 行代码。 这与前几年的情况相当,去年新增了 330 万行,删除了 159 万行... 虽然低于 2022 年的 530 万行,但 2021 年的新增行数也在 320 万行左右。 因此,就代码活动而言,2024 年的 Linux 内核活动与前几年大致相同,只是提交次数少了很多。  林纳斯-托瓦尔兹(Linus Torvalds)管理着主线内核的所有合并工作,同时还打了自己的许多补丁,今年他仍以 2877 次提交位居榜首...... 其中大部分还是来自合并。 紧随其后的是 Krzysztof Kozlowski(Linaro)、Jakub Kicinski(Meta)、Kent Overstreet(Bcachefs)、Arnd Bergmann(Linaro)和 Andy Shevchenko(英特尔),他们是今年提交次数最多的开发者。 在 2024 年,Linux 内核的作者人数约为 4807 人。  Linux内核源代码树中的行数继续增长,预计在2025年,内核树中的代码、文档和其他包含的文本源的行数将超过4000万行。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82.htm)
据[CNN](https://www.cnn.com/2024/12/27/tech/maga-musk-x-visas/index.html)报道,批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保守派人士指责他所拥有的平台对他们进行审查。政治活动家劳拉-卢默(Laura Loomer)在右派内部引发了一场[在线辩论](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2024/12/30/h1b-visas-musk-maga/),讨论马斯克支持的被称为 H1-B 的工作签证。 Loomer [现在声称](https://x.com/LauraLoomer/status/1873901189521350858)她的账户未经核实并被删除,指责马斯克是一个"打着言论自由旗号的骗子"。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212/54e7d1e7fc15151.jpg) 与此同时,另一位保守派活动家查尔斯-约翰逊(Charles C. Johnson)[声称](https://charlesjohnson.substack.com/p/this-is-your-invitation-to-fight)X封禁了他的[账户](https://x.com/JohnsonThought1),因为他写了马斯克的父亲涉嫌参与绿宝石矿的事情,这让马斯克 "难堪",而马斯克长期以来一直否认这一点。 (这一点和卢默的指控都没有得到证实)。 长期以来,埃隆一直公开支持言论自由,[他在](https://x.com/elonmusk/status/1758542692294783284?lang=en)中称言论自由是 "民主的基石"。 但马斯克也曾[被指控](https://theintercept.com/2022/12/20/elon-musk-twitter-banned-journalists/)在该平台上压制他人,尤其是在 2022 年,当时 X 暂时中止了报道跟踪马斯克喷气式飞机的账户被暂停一事的记者的采访。 X 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80.htm)
苹果公司的第一代 Vision Pro 头显可能已经停产,此前曾有报道称该头显的需求量减少并在今年早些时候进行了减产。今年 10 月,The Information 的 Wayne Ma 报道称,苹果突然减少了 Vision Pro 头显的产量,因为苹果可能计划在 2024 年底之前完全停止生产当前版本的设备。 随着今年即将结束,这意味着该设备可能不再投入生产。  报道援引多名"直接参与"该头显组件生产的人士的话说,生产规模的缩减始于初夏。 这表明,苹果目前库存的 Vision Pro 数量足以满足该设备到 2025 年剩余生命周期的需求。 从历史上看,苹果对低需求产品(如iPhone 12 mini)采取这种做法并不罕见。 据广泛报道,由于内容不足和价位过高,Vision Pro 的需求疲软。 The Information称,Vision Pro 供应商目前已生产出足够 500000 至 600000 台头显使用的组件。 一些工厂早在 5 月份就因苹果销售预期疲软而暂停了 Vision Pro 部件的生产,仓库里仍然堆满了数以万计的未交付部件。 据说,苹果公司已告知作为 Vision Pro 组装商的中国公司立讯精密,它需要在 11 月停止生产。 截至 10 月份,立讯的 Vision Pro 头显日产量约为 1000 台,仅为高峰期产量的一半。 如果销售回升,苹果显然仍能恢复 Vision Pro 的生产,因为生产线还没有到拆除的时候。 据称苹果接下来将专注于开发低成本头显,并要求供应商在未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准备生产 400 万台低成本头显。 这相当于苹果公司之前要求供应商生产的 Vision Pro 总数量的一半,这表明对这款廉价头显的销售预期更低。 Vision Pro 的需求疲软被归因于其 3499 美元的高价位和内容生态系统的不足。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Tim Cook将该设备描述为"早期用户产品",目标用户是对前沿技术感兴趣的用户,而不是更广泛的大众市场。 The Information称,虽然苹果在第二代 Vision Pro 上的工作显然已经停滞,但有迹象表明,该公司可能会发布"对其物理设计进行有限改动的增量更新产品",例如芯片升级。 郭明錤和Bloomberg的Mark Gurman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表示正在积极开发迭代程度更高的第二代 Vision Pro,并增加了 M5 芯片和Apple Intelligence。 Gurman 预计该设备将于 2025 年秋季至 2026 年春季推出。 这款更新机型预计将重复使用第一代 Vision Pro 的许多组件,以抵消苹果供应链中的过剩库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76.htm)
据猜测,iPhone SE 4 将于明年初(可能是春季)发布,采用全新设计,并支持苹果最新的人工智能功能。 该公司似乎已经选择重新命名 iPhone SE 系列,可能是为了在消费者心目中赢得更多的吸引力。 iPhone SE 4 有可能被称为 iPhone 16E,与其他产品系列保持一致。   如果该消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那么苹果可能会效仿Google的预算"a"系列,在旗舰机型推出几个月后跟进廉价新机。 该消息由爆料人 [Majin Bu on X](https://x.com/MajinBuOfficial) 分享,称他的消息来源告诉他,该设备将被称为 iPhone 16E,而非 iPhone SE 4。 该爆料人还分享了有关这款经济型 iPhone 的更多细节,证实了此前有关其设计和显示屏规格的报道和传闻。  Majin Bu 还重申,iPhone 16E 将采用与 iPhone 14 类似的设计,这意味着它将拥有更小的刘海和更大的 6.1 英寸显示屏。 他还称,经济型 iPhone 16E 将采用 OLED 显示屏,这与 iPhone SE 3 的 LCD 相比是一大进步。 随着 iPhone 16E 或 iPhone SE 4 的推出,苹果将完成 iPhone 从 LCD 到 OLED 的过渡。 泄密者还声称,iPhone 16E 将只有两种颜色可供选择,除了黑色和白色之外不会有其他特别的颜色。 最后一个能使 iPhone 16E 或 iPhone SE 4 优于 iPhone 14 的新增功能是动作按钮,它在 iPhone 15 Pro 机型推出时首次亮相。 苹果为其 iPhone 16 产品线升级了动作按钮和相机控制按钮,但我们怀疑后者不会出现在该公司的经济型 iPhone 上。 预计 iPhone 16E 还将搭载A18 或 A17 Pro 芯片和 8GB 内存。 这意味着该设备一开始就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到发布时,iOS 18 的大部分承诺功能都将实现并运行。 泄密者还分享了该设备的渲染图,与过去报道中的描述完全一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70.htm)
当地时间12月31日,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最新数据报道,全美已有66人确诊感染禽流感病毒。CDC正在密切关注与禽流感有关的危险信号,以及该疾病是否会发展成流行病。危险信号包括人际传播的疫情和病毒变异。  根据报道,CDC在上周宣布,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因严重禽流感住院的患者被发现感染了变异病毒,该病例属于危险信号病例。目前尚未发现这名路易斯安那州的患者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任何人。(总台记者 张颖哲)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66.htm)
Microsoft Edge 即将获得另一个 Fluent("流畅设计")更新。 由于我们仍在等待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领导下的AI美化 Edge 更新,因此这次更新不会带来重大改变。 不过,微软似乎正计划为 Edge 添加更多 Fluent Design 元素。  "流畅设计"的亚克力效果提供了一种模糊效果,基于亚克力的元素后面的内容或网页是可见的。 例如,如果你在 Windows 11 的 Edge 中右键单击任意位置,你会发现菜单上应用了模糊效果。 这种效果被称为"亚克力"效果,是流畅设计系统的一部分。 微软正在开发一个名为"msEdgeVisualRejuv"的更新。 它计划为 Microsoft Edge 的某些功能和元素带来一些亚克力触摸效果。 Windows Latest 发现了 msEdgeVisualRejuv 的两个新引用。 第一个引用名为"msEdgeVisualRejuvAcrylicForNativeSurfacesTrigger"。 我们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但它可能是与原生表面上的亚克力效果有关的内部标志或功能标识符。 亚克力效果本身并不新鲜,最近才添加到 Edge 的菜单中。 如上所述,你可以在 Edge 的不同菜单中找到它。 最近发现的第二个标志名为"msEdgeVisualRejuvAcrylicForProfileMenuTrigger"。  Microsoft Edge 配置文件菜单尚未使用流畅设计 这个很容易猜到。 它显然指的是位于浏览器左上角的配置文件菜单,允许你在不同的配置文件之间切换。 它还会显示微软奖励(Microsoft Rewards)和其他与微软账户相关的信息。 目前,配置文件菜单的设计是静态的,这意味着它无法共享流畅设计的亚克力或云母效果。 在整个 Microsoft Edge 中,亚克力和云母效果确实非常漂亮,微软应该开始在所有地方添加这种效果。 Edge 正在通过在 WebUI 2.0 中编写某些功能来测试更快的性能和更高的响应速度。 这是一个新的框架,据称将使 Edge 的加载速度更快。 微软以前使用 JavaScript 来处理 Edge 的许多功能,但公司意识到 JavaScript 会导致性能缓慢。 公司开始将这些功能转移到 WebUI 2.0,并发现性能有了显著提高。 例如,Microsoft Edge 的一项功能 Browser Essentials 现在的加载速度提高了 42%。 收藏夹栏现在也快了 40%。 Copilot 编辑框的性能也得到了类似的提升,而且还计划在 WebUI 2.0 中重写 PDF 阅读器,使其速度更快。  这是否也意味着微软在 WebUI 2.0 中重写这些功能时将开启 Fluent Design?有可能,但我们还不清楚流畅设计和其他 Windows 11 特效将于何时在浏览器中的每个页面和元素上启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62.htm)
**根据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视频**](https://www.reddit.com/r/waymo/comments/1hoermn/food_delivery_robot_hit_by_waymo/?share_id=zOvoY81r76LaKLvQBoNx7&utm_content=1&utm_medium=ios_app&utm_name=ioscss&utm_source=share&utm_term=1)**,12 月 27 日,一辆Waymo自动驾驶汽车和一辆Serve Robotics人行道送货机器人在洛杉矶的一个十字路口相撞。**视频显示,一台 Serve 机器人在夜间穿过西好莱坞的一条街道,试图驶上人行道。 它走到路边,后退了一点以纠正自己的路线,然后开始向坡道移动。 就在这时,一辆右转的 Waymo 撞上了这个小机器人。 <video width="640" height="480" src="//packaged-media.redd.it/07fpl201in9e1/pb/m2-res_360p.mp4?m=DASHPlaylist.mpd&v=1&e=1735678800&s=871114b10a2df084ae39751f3787898cf775fc40" controls="controls"></video> 发布视频的人说 Serve 机器人在撞车前闯了红灯,不过从视频中看不清楚。 一位 Reddit 用户在评论这段视频时给配了个台词:Waymo电脑:"'看起来不是人类或动物。 '没有检测到生命形式',然后,砰!" 虽然这句话很可能是在开玩笑,但这种情绪并没有完全错。  截图来自 Reddit 上发布的视频。**图片来源:**Reddit 用户 Waymo 的一位发言人对此表示,Waymo Driver 系统正确地观察到送货机器人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 "驾驶员"被设计成一个谨慎的防御型驾驶员,在任何时刻都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优先选择最安全的驾驶路径,它能够分类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道路使用者和物体,并为其周围的行为提供依据。 例如,在儿童和行人面前,"驾驶员"会更加谨慎。 这并不是说 Waymo 的司机会直接推倒任何无生命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送货机器人在路边停顿了一下,然后驶入车辆转弯车道,而此时 Waymo 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好进入十字路口。 据 Waymo 发言人称,当时,Waymo 驾驶员在以每小时 4 英里的速度与送货机器人发生接触之前采取了急刹车。 两辆自动驾驶汽车均未受损,在分道扬镳之前,它们还保持了一分钟的锁定状态。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汽车驶上公共道路,人们不禁要问,当它们相撞时会发生什么? 公司如何决定哪个机器人,也就是哪家公司,要对损害负责? 根据 Waymo 此前提供的信息,当发生碰撞时,Waymo 驾驶员会通知公司的车队响应和骑手支持团队。 车队响应团队会远程查看现场情况,并在必要时派遣路边援助代表。 乘客支持团队会检查乘客的状态,并酌情联系急救人员。 在这个具体案例中,自动驾驶出租车内没有乘客。 目前还不清楚车队响应团队是否收到了关于这次碰撞的警报,也不清楚 Waymo 自动驾驶出租车或 Serve 机器人是否需要人类远程协助摆脱拥堵。 Serve 的一位发言人确认,这是 Serve 首次发生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出租车相撞的事件,并确认,由于事发时机器人是在远程监管人员的控制下,因此这仍然是 Serve 十字路口过马路的策略之一。 目前无法从Waymo或Serve获得更具体的答案,以了解在未来发生可能造成更大损失的事故时,双方应承担的责任。 两家公司的发言人都证实,他们一直在保持联系,以努力避免未来发生类似问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60.htm)
GitHub 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真实的"星星"被用来人为提高诈骗软件和恶意软件分发软件仓库的受欢迎程度,使其看起来更受欢迎,从而帮助它们接触到更多毫无戒心的用户。  "星星"类似于社交媒体网站上的"赞"按钮,允许 GitHub 用户收藏某个软件源。 GitHub 将星星作为全球排名系统的一部分,并向你展示它认为你可能喜欢的相关内容。 "你可以给仓库和主题加星,以便在 GitHub 上发现类似的项目。" [GitHub](https://docs.github.com/en/get-started/exploring-projects-on-github/saving-repositories-with-stars#about-stars)解释说。  拥有 408000 个星的顶级仓库 这个问题以前就有记录,比如去年夏天,Check Point 揭露了一个名为"[Stargazers Ghost Network](https://www.bleepingcomputer.com/news/security/over-3-000-github-accounts-used-by-malware-distribution-service/)"的恶意软件交付服务,该服务利用一个由不真实用户组成的广泛网络,在虚假项目上加星,以推送窃取信息的恶意软件。 非恶意项目也会利用虚假明星来提升人气、扩大影响范围,并吸引合法用户的关注、真正的明星和采用。[Socket、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新的研究](https://arxiv.org/pdf/2412.13459),发现 GitHub 上有 450 万颗星被怀疑是假的,这让我们对问题的规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GitHub的星级服务列表 **寻找假星** 研究人员开发并使用了一种名为"StarScout"的工具,对来自"GHArchive"的 20TB 数据进行分析,以找出不真实的星星。 GHArchive 包含 2019 年 7 月至 2024 年 10 月期间超过 60 亿次 GitHub 事件的元数据,其中包括 3.1 亿个版本库和 6.1 亿颗星上的 6050 万次用户操作。 StarScout 能检测出在 GitHub 上活动极少的用户(如在单个版本库上加星)、具有僵尸或临时账户活动模式的用户,以及协调行动的账户组(如在短时间内加星相同的版本库)。 他们的方法基于 CopyCatch 算法,该算法旨在检测社交网络中的欺诈模式。  StarScout 数据处理概览 **450 万颗星星被怀疑是假的** 在应用低活跃度和锁定签名算法处理数据以识别各资源库中的可疑明星后,研究小组在 22915 个资源库中发现了由 1320000 个账户提供的 4530000 个疑似不真实的明星。 为了提高对这些明星真实性的可信度,研究人员只考虑了单月明星活动出现明显异常峰值,且假星比例高于明星总数 10%的资源库,从而过滤掉了潜在的误报。 这样,结果就减少到 15835 个素材库的 278000 个账户提供的 3100000 颗假星。  聚类行为等虚假模式的识别 截至2024年10月,其中约91%的资源库和62%的疑似不真实账户已被删除,这证明了StarScout工具的准确性。 研究还显示,假冒明星的活动在 2024 年激增,在 2024 年 7 月拥有超过 50 个明星的资源库中,约有 15.8%参与了这些恶意活动。 研究人员报告了 StarScout 在 2024 年 7 月发现的不真实软件源和账户,GitHub 将其全部删除。 不过,他们仍在评估和报告 2024 年 11 月发现的其他群集。  伪造星级资源库(已删除和存在)的词云 伪造星级对 GitHub 及其用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这个问题会削弱人们对该平台及其上托管的各种软件项目的信任。 用户应抛开星级,评估版本库的活动和质量,阅读文档,检查内容和贡献,并尽可能审查代码。 欺骗性的 GitHub 存储库比比皆是,该平台甚至被[利用于国家支持的行动](https://www.bleepingcomputer.com/news/security/fake-password-manager-coding-test-used-to-hack-python-developers/),因此在从该平台下载软件时一定要谨慎。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58.htm)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31日上午,巴拿马在运河管理局总部举行巴拿马运河移交25周年纪念活动,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和数百名嘉宾出席了仪式。  仪式上,穆利诺重申了巴拿马对运河的主权。他在讲话中强调:“正因为我们中立的管理,世界各国才放心,像巴拿马运河这样的战略通道不会卷入任何冲突。” 针对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试图重新夺回巴拿马运河的威胁,穆利诺总统回应:“巴拿马运河只属于巴拿马人,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总台记者 廖开迪 报道员 马中南)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56.htm)
欧洲天然气价格逾一年来首次飙升至50欧元,因为有迹象显示,在过境协议到期之后,俄罗斯通过乌克兰输入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将于周三停止。根据乌克兰网络运营商发布的数据,俄乌边境苏贾(Sudzha)进口站1月1日的天然气初始订单为零。该数据仍有可能会更新。该数据代表客户对天然气的订单要求,而非实际供应。  这是第一个实打实的迹象,表明俄罗斯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 —— 几十年来这一直是一条主要的过境路线 —— 将于元旦欧洲中部时间早6点停止。莫斯科和基辅之间的五年期过境协议将在2024年底到期后失效,尽管经过了数月的政治角力,仍无替代方案。 当前问题在于,中断是否会是永久性的,以及随着全球天然气市场趋紧,中断会对欧洲带来什么影响。尽管来自俄罗斯的供应损失仅占欧洲天然气需求的5%左右,但欧洲大陆仍在经受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所造成的余波。欧洲消耗库存的速度也一直快于往常。 欧洲基准天然气价格今年以来上涨了55%,势创2021年以来最大年度涨幅。在阿姆斯特丹,截至下午5:07,2月期货上涨4.5%,至每兆瓦时50.04欧元。该近月合约升至2023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54.htm)
英特尔新的"箭湖-S"台式机 CPU 已经在中国的零售商上市,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新 SKU 的图片和列表。英特尔预计将在 2025 年的 CES 上发布下一轮"Core Ultra 200"台式机 CPU,其中将包括多个"非 K"和"F"变体。 现在,根据 @harukaze5719 分享的信息,我们可以预计英特尔将在未来几周内发布四款非 K SKU,主要是酷睿 Ultra 9 285、Ultra 7 265、Ultra 5 245 和 Ultra 5 225。 这些型号的最初图片已在中国浮出水面,显示的是用于向系统集成商运输这些 CPU 的"托盘包装"内部。  也有一些 CPU-Z 片段(via @harukaze5719)为我们提供了上述"非 K"型号的详细介绍,但它们被标注为"工程样品",这意味着截图显示的数字可能不是最终数字。 在规格方面,据报道英特尔酷睿至尊 9 285 采用 24 核配置(8PE + 16E),最大 TDP 为 65W,最高主频可达 5.6GHz。 Core Ultra 7 265 将采用 20 核配置(8P + 12E),提升时钟频率为 5.3 GHz,TDP 为 65W。  对于中端机型,据说酷睿至尊 5 245 是其中的顶配,其核心数量为 (6P + 8E),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一特定机型的核心配置。 据报道,其最高主频为 5.1 GHz,TDP 为 65W。 至于 Core Ultra 5 225,该变体将提供 6P + 4E 核心设置,最高主频为 4.9 GHz,TDP 为 64W,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字。 不仅是"非 K"SKU,我们还看到多个"F"变体也出现在中国的零售渠道上。 Core Ultra 5 230F 和 Core Ultra 7 265F 等型号已经浮出水面(通过@realVictor_M) ,其中较早的型号据说仅在中国市场独家销售。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已经知道Arrow Lake-S的阵容是如何形成的。 有关情况将在英特尔的 CES 2025 主题演讲上得到正式确认,届时将发布"酷睿 Ultra 200"CPU系列的其他变体。 目前,正式发布时间定在 1 月 13 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52.htm)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得到妥善收集、处理和回收。 因此,重新利用废弃电子产品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个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通过重新利用一千多块废旧笔记本电脑电池,创造出了一套非凡的家用充电系统。  正如[创建者 Glubux 在在线论坛"第二人生存储"上详细介绍的](https://secondlifestorage.com/index.php?threads/glubuxs-powerwall.126/),这一了不起的壮举已经成功运行了惊人的八年,没有更换过一次电池。 这个装置被安置在距离个人住所 50 米(164 英尺)远的一个不起眼的棚子里,但它的用途却非同一般。 它将旧笔记本电脑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板结合在一起,形成离网供电,实质上是将一堆电子垃圾变成了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  尽管该系统的性质非常规,但在近十年的运行过程中,没有任何关于火灾危险或电池膨胀问题的报告。 事实上,Glubux 声称他可以用它为整个房子供电,包括洗衣机。 该项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16 年 11 月,当时创建者在论坛上分享了他的初步计划。 当时,他已经开始使用一个1.4千瓦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一个24伏460安时的旧叉车电池、充电控制器和一个3千伏安的逆变器来满足他的部分用电需求。 不过,Glubux 的目标是通过建造一个专门的小屋来放置更多的电池和充电控制器/逆变器,从而扩大他的能源设备规模。 他已经积累了大约 650 块笔记本电池,并开始将它们分类组装成电池组,通过精心搭配电池数量和使用铜线进行有效连接,每组电池的容量大约为 100 安培。  虽然最初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例如不同电池数量的电池组放电率不均匀,但创造者很快就通过重新平衡电池组和在需要的地方添加电池进行了调整。 最终,他使用了一千多节笔记本电池。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照片中的电池不像典型的笔记本电脑电池组,那是因为笔记本电脑电池历来都是将多个电池单元装在一个外壳中。 然而,在这个巧妙的装置中,Glubux 将这些单个电池单元组装到自己的定制机架上--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相当多的心血和技术诀窍,但最终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时至今日,来自周日的最新消息显示,这个装置已经顺利运行了八年,没有一个笔记本电池单元需要更换。 Glubux 还将他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升级到了 24 块,每块电池板的峰值功率为 440 瓦,可提供充足的发电能力,尤其是在冬季。 <picture><source type="image/webp" srcset="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4/12/2024-12-31-image-10-j_500.webp 500w, 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4/12/2024-12-31-image-10-j_1100.webp 1100w, 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4/12/2024-12-31-image-10-j.webp 3000w" sizes="(max-width: 960px) 100vw, 680px"/></picture><picture><source type="image/webp" srcset="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4/12/2024-12-31-image-7-j_500.webp 500w, 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4/12/2024-12-31-image-7-j_1100.webp 1100w, https://www.techspot.com/images2/news/bigimage/2024/12/2024-12-31-image-7-j.webp 1920w" sizes="(max-width: 960px) 100vw, 680px"/></picture>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50.htm)
开发团队正为 2025 年 Debian 13"Trixie"稳定版的发布而努力,作为新年前夜的一个惊喜,今天发布了第一个用于 Trixie 的 Debian 安装程序 Alpha 版本。  Debian Installer Trixie Alpha 1 刚刚发布,它是 Debian 13 Trixie 的 Debian 安装程序的第一个标记开发版本。 虽然 RISC-V 64 位已添加到 Debian 13 的硬件支持中,但 Debian 安装程序不再为 armel 和 i386 架构构建。 目前,armel 和 i386 硬件架构仍保留在 Debian 档案中,但将不会出现在 Debian 13 安装程序镜像中... 告别 Debian 32 位 x86 安装程序,就像许多其他 Linux 发行版多年来一直在逐步淘汰一样。 去年,mipsel 架构也从 Debian 档案中删除。 Debian 安装程序 Trixie 仍在针对 新的 Debian 13 主题/设计进行更新。 Debian 安装程序还围绕初始用户创建和根用户设置对用户设置屏幕进行了全面修改。 此外,在计算交换大小方面,自动分区的启发式方法也有所改进。 此外还对安装程序进行了各种其他改进。 有关今天发布的 Debian Installer Trixie Alpha 1 的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 [Debian 邮件列表](https://lists.debian.org/debian-devel-announce/2024/12/msg00002.html)。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48.htm)
日前,小米CEO雷军在小米汽车工厂举办“围炉”跨年直播活动。在直播中,雷军提及近期看到不少公司遇到困难,**他建议创业者们尤其是身为CEO的群体,要多预留一些资金给员工,不要等到山穷水尽之时,才向员工和股东讲出面临的问题。** 雷军称,应当提前把困难和问题考虑得更周全一些,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据了解,去年12月,极越汽车突然暴雷,陷入“原地解散”风波,“公司倒闭”等话题在网络引发关注,**极越汽车CEO夏一平也在公司办公室被众多员工围住,要求缴齐社保、公积金,以及员工离职补偿。** 随后,有关雷军关于账上预留现金的观点在社交媒体上被多次提及,并一度登顶微博热搜。 雷军曾在2022年年度演讲的预告视频中表示,“有一次公司发不出工资,我焦虑得很多个晚上都睡不着,以至于后来,**我一定要在公司的账上留一笔现金,就是天塌了都不许动,就是要确保能发18个月的工资”。**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46.htm)
全球最富有的500人在2024年正变得更加富有,埃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和黄仁勋带领这群亿万富翁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净资产总额达到10万亿美元!  美国科技股的顽强反弹,对三人的财富以及拉里•埃里森、杰夫•贝佐斯、迈克尔•戴尔以及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的财富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仅这八位科技巨头今年的财富就超过了6000亿美元,在彭博亿万富翁指数(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追踪的500位最富有人士1.5万亿美元财富增长中,占据43%的比例。 不过,在2024年,由于向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连任支持,马斯克成为了所谓的“第一伙伴”,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他与即将上任的总统的密切关系帮助他的公司增加了价值,包括特斯拉(TSLA.US)、SpaceX和xAI。他的财富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421亿美元,相比年初增加了2130亿美元。12月17日,他和贝佐斯之间2370亿美元的差距是彭博财富指数第一二名之间有史以来的最大差距。 总体而言,全球最富有的人们今年都受益于美股的超预期繁荣。截至周一,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24%,这一涨幅受到了“美股七巨头”的推动,其中包括马斯克的特斯拉、扎克伯格的Meta(META.US)和黄仁勋的英伟达(NVDA.US),这些股票对基准股指的表现贡献超过一半。 特朗普的胜选进一步推高了美股的涨幅:标准普尔500指数在11月6日创下当时的历史新高,这是历史上大选后的最佳表现。该指数包含的亿万富翁们在大选后的五周内总共赚了5,050亿美元,占全年总额的34%。 特朗普的胜利也引发了数字资产的历史性反弹,比特币首次突破了10万美元。这尤其提振了加密界的亿万富翁:币安控股(Binance Holdings)的赵长鹏的财富飙升60%,达到550亿美元。Coinbase Global(COIN.US)联合创始人布莱恩•阿姆斯特朗(Brian Armstrong)的净资产增长了50%以上,达到111亿美元。 由于圣诞节后市场出现抛售,周一收盘,彭博亿万富翁指数追踪的财富总额为9.8万亿美元,略低于12月11日创下的10.1万亿美元的峰值。世界银行汇编的数据显示,他们的财富规模相当于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和。 **以下是今年最大的赢家和输家:** **赢家** 唐纳德·特朗普:这位候任总统的财富今年飙升至历史新高,这得益于他在特朗普媒体与科技集团(DJT.US)所持多数股权的表现。尽管上季度亏损1920万美元,但这家社交媒体公司今年上涨了95%,目前市值超过70亿美元。 黄仁勋:到目前为止,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是人工智能热潮中最大的个人赢家之一,今年他的净资产增加了760亿美元。英伟达的股价在2024年几乎增长了两倍,并在今年6月首次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马克·扎克伯格:尽管欧盟开出了8.41亿美元的巨额反垄断罚款,而且年初时投资者对该公司数十亿美元的人工智能计划感到犹疑,但随着Meta股价上涨近70%,这位Meta首席执行官今年的净资产增加了810亿美元。 中国亿万富翁:包括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和寒武纪联合创始人陈天石在内的中国亿万富翁财富在2024年增加了14%。 60岁以下的亿万富翁:今年,上榜的年轻亿万富翁的财富增长速度是年长亿万富翁的两倍多。60岁以下的亿万富翁占该指数的27%。 **输家** 法国奢侈品亿万富翁:伯纳德·阿尔诺、弗朗索瓦丝·贝当古·迈耶斯和弗朗索瓦·皮诺的财富来自奢侈品行业,他们的财富在2024年遭受了重大损失。在这几年疫情推动下,奢侈品购物取代了餐饮和娱乐支出,但目前行业销售放缓,尤其是在关键的中国市场,让三位亿万富翁总共损失了710亿美元。 里卡多·萨利纳斯(Ricardo Salinas):墨西哥零售和银行集团Elektra SAB的董事长,在萨利纳斯声称自己被一名前财务顾问欺骗后,他的公司股价暴跌,一天之内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净资产。萨利纳斯上周宣布,他将把公司私有化。 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斯利姆在拉丁美洲的电信、银行、建筑和能源领域拥有大量股份,他的净资产在2024年减少了260亿美元。他的财富受到汇率和左翼候选人Claudia Sheinbaum 6月在墨西哥总统选举中获胜后萎靡不振的市场的影响。比索在多年相对强势后下跌了约20%。 Pham Nhat Vuong:这位越南大亨在房地产开发、零售和医疗保健领域都有投资,他的电动汽车公司Vinfast Auto Ltd.的股价今年年初下跌了约70%,此前该公司亏损扩大,市场因其激进的扩张计划而恶化。此后,该股收复了一些失地,但这一下跌让Pham Nhat Vuong损失了近一半的财富。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38.htm)
在比特币今年暴涨之后,许多加密货币投资者和行业高管宣称,他们预计这种加密货币将在2025年再创历史新高。就在12月,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比特币突破了备受期待的10万美元大关,创下了创纪录的最高价格。此前,唐纳德-特朗普11月获得了历史性的选举胜利,而他在竞选时间宣称将支持放松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并“确保美国成为加密货币大国”。  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提振了人们对加密货币的热情,许多行业高管和分析师预计他将为数字资产促进更有利的监管环境。 在竞选期间,特朗普发誓要换掉现任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加里-根斯勒(Gary Gensler),后者对各种加密公司采取了积极的法律行动。根斯勒将2025年从SEC辞职。 今年,比特币的价格上涨了一倍多。目前许多加密货币投资者与行业高管普遍预计比特币将在2025年将走出更积极的价格势头——一些行业观察人士预测其价值将翻倍至20万美元。 渣打银行的数字资产研究主管Geoffrey Kendrick称将2025年比特币的价格将会翻倍。Kendrick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他预计到2025年底,比特币将达到20万美元。 不过仍有经济学家坚信比特币是一场巨大的泡沫。 就在12月中旬,美国知名经济学家、货币政策专家彼得-希夫再次发表了对比特币市场的看法,认为比特币已经成为比互联网泡沫更大的泡沫。他指出,现在比特币的市值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期那些破产公司的市值总和。 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比特币的市值超过了2万亿美元,超过了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期灭亡公司的市值总和,即使是美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无法与之抗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36.htm)
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补贴拉开帷幕,京东将继续承接国家补贴发放工作,各省市会场陆续上线中,**湖北会场即将在1月1日率先上线京东,单件/单次最高补贴2000元,直接购新也能减。** 在京东,以旧换新还可额外享京东的旧机补贴,比如,消费者可用至多6件旧电子产品来抵扣新电脑购置费用,至高抵扣1600元;空调柜机、挂机分别可抵扣550元、260元新机购置费。 据悉,自2024年“两新”政策(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以来,京东便第一时间投入到以旧换新补贴的支持和承接工作中。 截止目前,**京东以旧换新服务已覆盖家电、家居、建材、3C、数码、汽车、电动自行车、健康器械、健身器材等200多个细分品类;**全国超90%县域农村地区均有消费者通过京东进行以旧换新。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31/d4fc782da3b74d75b2ab8a9c0dc9c108.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34.htm)
数量不详的用户表示,他们的 M4 Mac 无法为其 5K 超宽显示器显示正确的分辨率,导致显示屏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太小而无法阅读。根据苹果支持论坛上多位用户的说法,该问题主要出现在分辨率为 5120 x 2160 像素的显示器上。 对于高分辨率显示器,苹果通过一项称为高像素密度模式 (HiDPI) 的功能对macOS进行缩放,从而防止窗口和菜单等界面元素变得太小而无法阅读。  正如9to5mac所指出的那样,用户主要报告称 HiDPI 在 M4 Mac mini 上无法运行。 至少部分 M4 MacBook Pro 用户似乎也受到了影响。 在每种情况下,用户连接显示器后都会发现 Mac 的可能分辨率列表有所不同。 "我有一台 MacBook Pro M1 和一台分辨率为 5120 x 2160 的 5k LG 显示器," 一位用户在 Apple 论坛上写道。"当我使用它时,我可以使用 3840 x 1620 的'默认'设置,这对我来说非常完美,但只有 5120 x 2160 的高分辨率选项,这对我来说太小了,无法看清东西。"  "就我而言,我使用的是 LG 34[inch] 34BK95U-W UltraFine(平板电脑),但我看到了同样的问题,"另一位用户写道。"作为一个经常使用 3840x1620 设置的人,现在发现在我的新机器上无法使用。" Mac 通过查询显示器的 DisplayID(以前的 EDID 或扩展显示识别数据)来确定屏幕上可能的分辨率列表。 旧版 EDID 对向 Mac 报告的分辨率数量有限制,而 DisplayID 扩展了这一限制。 因此,Mac"系统设置"中显示的可能分辨率列表直接取自显示器本身。 在不同 Mac 之间切换的用户表示,他们之前的机器能正确报告所有可用分辨率,但 M4 Mac 至少缺少了一些。 目前还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数据源是相同的。 不过,这有可能是 macOS 的问题,而不是 M4 硬件的问题。 一些用户表示,使用第三方实用程序BetterDisplay后,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也有用户表示,屏幕上的文字仍然模糊不清。 苹果公司没有对此问题发表评论,但用户表示,他们知道公司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目前还不清楚这个问题有多普遍。 不过,这并不是苹果 M 系列 Mac 第一次出现这种显示问题。 早在 2021 年推出 M1 时,用户就反映 Mac 在某些显示器上无法启用基于视网膜的 HiDPI。 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分辨率,而是某些制造商的问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532.htm)
 声优神谷浩史与演员逢泽莉娜宣布结婚。  逢泽莉娜在社交媒体发布声明:虽然我还不成熟,但我要感谢所有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每天支持我的你们, 并将继续尽我所能让大家露出微笑。  神谷浩史是日本知名声优, 代表作有 《机动战士高达00》提耶利亚·厄德、 《物语系列》阿良良木历、《进击的巨人》利威尔、《野良神》夜斗、 《齐木楠雄的灾难》齐木楠雄、《文豪野犬》江户川乱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