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与越南达成的新贸易协议大幅提高了苹果硬件的进口成本,包括AirPods、几乎所有 iPad 和 Mac mini。为了应对特朗普的“互惠”关税,苹果公司对其全球供应链和配送链进行了大规模重组。Tim Cook在2025年5月表示,除iPhone外,苹果所有产品都将从越南进口。**如今,据CNBC报道,特朗普宣布与越南达成一项新的贸易协议,这将使苹果公司很大一部分设备的成本较特朗普第二任期前大幅增加。** 虽然苹果可以并且已经将制造业务转移到不同公司和国家之间以满足需求和物流需求,但据信目前在越南生产的设备清单如下: - AirPods - Apple Watch - iPad - Mac mini - MacBook Pro 尽管特朗普又开始谎称“越南将承担关税”,但苹果公司最终还是要承担这些新的关税成本。目前,从越南进口的商品面临两项关税,其中苹果公司必须支付20%的关税。 还有一种被称为“转运”的替代性关税,税率为40%。如果货物原产于越南境外,在从越南发货之前,美国公司必须支付转运关税。虽然苹果在越南的制造业务包括使用全球采购的零部件进行设备组装,但这似乎不符合更高的税率。 尽管如此,苹果现在必须为iPad、 Apple Watch以及几乎所有AirPods的进口产品支付20%的关税,这比以前大幅提高。尽管特朗普此前曾威胁要对越南征收46%的全面关税,但在他“解放日”之前,实际关税还不到4%。 但也有一些例外,包括一些科技公司和电子设备,它们实际上根本不缴纳关税。目前尚不清楚苹果的哪些产品符合几乎零关税的条件,也不清楚何时符合,因为部分限制措施与年份有关。 因此,Apple Pay五倍关税的计算是极其保守的,并且对总统有利。 [](https://photos5.appleinsider.com/gallery/64230-133781-Trump-xl.jpg)特朗普在其“真相社交”平台上宣布 特朗普声称,作为将关税“削减”至20%的回报,越南同意美国“能够以零关税向越南销售我们的产品”。这再次表明,“互惠”关税背后的计算与关税无关,而是模糊地基于贸易不平衡。 特朗普与越南达成的新协议紧随其后,此前他与中国签署了一项协议,这对苹果、其他美国企业以及消费者而言同样不利。预计未来几天还会有更多类似协议宣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504.htm)
苹果MacBook Pro的 OLED 升级预计将于 2026 年推出,这一变化可能会将三星显示器带入笔记本电脑显示器供应链。继iPhone和iPad系列显示屏技术转向 OLED 之后,MacBook 系列也有望最终实现这一转变。如果分析师的报告准确无误,那么这一转变将从 2026 年开始。  Omdia 的一份报告探讨了苹果 2025 年 MacBook 面板供应链,分析师们谈到了未来几年将发生的变化。最后一段实际上讨论了苹果将 MacBook 产品线从 LCD TFT 转向 OLED。 Omdia 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显示器高级首席分析师兼 OEM 厂商 Lina Lin 表示,苹果预计将“从 2026 年开始”在 MacBook 中引入 OLED 显示屏。Lin 还表示,届时三星显示器 (Samsung Display) 也可能会加入苹果 MacBook 的供应链。 三星显示器最为人熟知的是,它是苹果iPhone系列OLED面板的两大主要供应商之一。鉴于三星显示器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OLED面板制造方面的实力,它想成为MacBook系列的供应商也是合情合理的。 对于苹果来说,这可能会加剧其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潜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从而降低成本。 **更薄、更亮、无刘海** 关于 OLED MacBook 即将发布的传闻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进展。关于这一变化的预期日期也发生了变化,但目前猜测是 2026 年发布。 2024年12月,Omdia泄露了一份所谓的路线图,显示预计将推出14英寸和16英寸的MacBook Pro,并采用“圆角+挖孔”混合OLED显示屏。如果该路线图准确无误,这意味着苹果将在显示屏上使用某种形式的挖孔摄像头,而不是像当前设计那样依赖刘海。 目前的故事中没有提到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它避开了任何与缺口相关的讨论。 此前,Omdia 在2024 年 5 月曾预测苹果很可能“最早在 2026 年”为iPad Pro添加 OLED 显示屏。然而,几个月后,另一份供应链报告却指出,这一迁移要到 2027 年才会发生。作为分析师,Omdia 在预测(包括其时间表)的准确性方面并没有最好的记录。 对于苹果来说,转向 OLED 屏幕是明智之举,因为它将带来更亮、对比度更高、画面更加生动的显示屏。由于不需要背光,OLED 面板也会更薄,这有助于减轻 MacBook Pro 本身的重量和厚度。 OLED 屏幕不仅有望应用于 MacBook Pro,MacBook Air也有望受益于这项显示技术。不过,目前预计最早也要到 2029 年才会推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502.htm)
近日,**由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制的3D打印极简轻质微型涡喷发动机在内蒙古成功完成首次飞行验证。**作为国内首台完成飞行验证的160公斤推力级增材制造涡喷发动机,该型号采用多学科拓扑优化技术,实现了设计理念与制造工艺的革命性融合,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整机工程应用的空白。 **研发团队突破传统制造技术限制,成功攻克面向增材制造的多学科拓扑优化设计、零部件一体化集成等关键技术,**不仅大幅减轻发动机结构重量,还显著提升了关键性能指标。 在飞行验证前,该发动机已通过整机性能达标、寿命测试等一系列关键地面试验,为此次成功首飞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试飞严格按预定方案执行,最大飞行高度达海拔4000米,充分验证了发动机在实际飞行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未来高性能航空动力系统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3/a5f140736c47404a98c01d81795ca76b.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500.htm)
对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来说,旗下的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为其创造的收入可能已经超过了其标志性的产品标普500指数ETF。数据显示,贝莱德规模约为750亿美元的iShares比特币信托ETF(代码:IBIT)受到机构与散户投资者的共同追捧,过去18个月中17个月录得资金流入,仅今年2月出现流出。 该基金的费用率为0.25%,经过粗略估算,每年可产生约1.872亿美元的费用收入——这一数字略高于贝莱德iShares核心标普500 ETF(IVV)所带来的1.871亿美元收入。  尽管IVV资产规模高达6240亿美元,是IBIT的近九倍,但费用率仅为0.03%。  NovaDius Wealth Management总裁Nate Geraci表示:“IBIT在年费收入上超过IVV,反映出投资者对比特币的强劲需求,以及股票ETF费用的大幅压缩。” Geraci指出,“虽然现货比特币ETF的定价竞争激烈,但IBIT证明了投资者愿意为他们认为能真正提升组合价值的产品支付更高费用。” 自2024年1月现货比特币ETF获批交易以来,IBIT吸引了540亿美元净流入中的520亿美元,在比特币ETF市场中占比超过55%,成为了该领域绝对的主力。 在美国监管机构勉强放行比特币ETF后,市场迎来资金洪流,来自对冲基金、养老金和银行的资本迅速涌入。IBIT的费用率与同类产品相近,但仍能跻身美国成交量前20名的ETF之列。 需要指出的是,被IBIT超过的IVV也非等闲之辈,其已经有25年历史,在全美4300多只ETF产品中规模排名第三,仅次于先锋集团和道富投资管理的标普500基金。 Bespoke投资集团联合创始人Paul Hickey表示:“这表明此前投资者对比特币敞口的需求一直被压抑,他们希望将其纳入投资组合中,而无需另开账户。” Hickey称,“这也反映出比特币在加密货币中的领导地位,其作为价值储藏工具的属性已将其他代币远远甩在身后。” 随着比特币突破10万美元大关,在加密货币中领先地位也进一步扩大。华尔街的买盘主要由Strategy(公司原名为“MicroStrategy”)引领,该公司持续动用现金增持比特币。 有分析师认为,IVV和IBIT的双重驱动可能帮助贝莱德超越道富,成为ETF市场新的流动性霸主。按交易额计算,贝莱德占据约25%的市场份额,仅次于道富的31%。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98.htm)
7月2日,荣耀全新Earbuds开放式耳机正式亮相,行业首获SGS亲肤友好金标认证,单耳仅重7.9g,佩戴轻盈无感,对眼镜用户友好。首发“双低音算法”(瞬态增强+动态低音补偿),并配备16mm多磁路模块+高弹性TPU复合振膜,内置镀钛穹顶高音扬声器,支持自然混响效果、空间音频等功能。  官方售价:699元,国补后594.15元。该耳机拥有极昼金与极夜黑两款配色,采用经典月相设计,支持荣耀AI私人助理。 荣耀Earbuds开放式耳机搭配YOYO语音助手,不仅支持语音控制音乐、通话,还能实时播报高铁座位、航班登机口等出行信息;采用三麦克风混合主动消噪系统,支持主动降噪、通话降噪功能,同时提供AI隐私通话、AI实时翻译功能。耳机还接入HONOR信任环,可无缝切换设备播放。 在续航方面,该款耳机单次续航能力为6小时,搭配耳机盒使用续航约22小时,宣称支持“超级快充”:充电15分钟,播放2小时。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92.htm)
7月3日,据彭博社报道,TikTok正在裁减其电商部门TikTok电商美国业务的更多员工,这是该团队自4月以来的第三轮裁员。TikTok发言人周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随着TikTok电商业务的发展,我们会定期审视运营情况,以确保长期成功。我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对部分团队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与战略重点保持一致。”TikTok没有回应被裁人数的问题。  TikTok电商 过去几个月,TikTok电商美国业务经历了一系列调整,原因是该部门在上一年未能达到内部制定的销售目标。彭博社此前报道称,TikTok电商在4月裁撤了一部分职位,并在5月进行了第二轮裁员。该团队还在将西雅图附近雇佣的美国员工,逐步替换为与中国有关联的管理人员,试图复制母公司字节跳动在亚洲取得的电商成功经验。 尽管经历了诸多调整,TikTok电商依然是TikTok增长最快的业务,也是字节跳动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点发展业务。去年,TikTok电商在包括德国和西班牙在内的五个欧洲国家上线运营。 目前,TikTok在美国的未来仍不明朗。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将字节跳动剥离TikTok美国业务的截止期限延长到了今年9月中旬。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90.htm)
7月3日,针对富士康要求数百名中国大陆工程师撤离印度iPhone工厂的报道,天风国际证券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发文称,这件事的影响几乎可忽略,因为富士康印度iPhone工厂的中国大陆员工回国早就规划好了,苹果也完全知情。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109/dd7f1472e78d467.jpg) 彭博社昨天报道称,富士康已要求数百名中国大陆工程师与技术人员撤出印度iPhone工厂,返回中国大陆,这是对苹果在印度扩大生产努力的一次打击。报道指出,**已有超过300名中国大陆员工已经离开印度iPhone工厂。**目前还不清楚富士康为何要让中国大陆员工回国。 郭明錤对此在X上发文称,中国大陆员工回国这件事的影响几乎可忽略,原因有三:首先,富士康在印度iPhone工厂的中国大陆员工本来就很少;其次,富士康在印度iPhone工厂的产能是由台湾地区员工(例如来自富智康民生厂)建立的,而不是大陆员工。 他最后指出,在印度iPhone工厂的中国大陆员工陆续回国是早已规划的,苹果也完全知情。 截至发稿,苹果、富士康尚未回应此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88.htm)
尽管进行了初期测试,OpenAI表示不会大规模采用谷歌的TPU芯片。据报道,这家微软支持的AI公司证实正在试用Alphabet的部分张量处理单元,但暂无规模化部署计划。TPU芯片即tensor processing units,是谷歌专门为机器学习任务设计的定制化ASIC芯片,旨在加速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推理。TPU采用数据流驱动架构,实现高效的矩阵乘法流水线计算,减少内存访问延迟。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1/0519/8d2fee44368a7a7.webp) OpenAI表示,将继续依赖英伟达GPU和AMDAI加速器来支持其模型训练与推理工作,理由是这两家芯片厂商的产品“性能经过验证”且“已有供应协议”。 上周末有媒体报道称OpenAI已开始在某些任务中使用谷歌AI芯片,但消息人士指出这些仅是低阶版本TPU,而谷歌最先进的芯片——专为Gemini大语言模型设计——仍保留自用。 虽然近期与谷歌云达成协议满足了OpenAI更广泛的基础设施需求,但该公司明确表示短期内不会将大量算力迁移至TPU平台。 投资者和分析师此前将潜在的TPU合作视为OpenAI寻求英伟达替代方案的风向标,摩根士丹利策略师甚至认为此举将有力验证谷歌硬件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OpenAI的表态凸显了现有芯片合作伙伴的黏性,以及超大规模部署新硬件的复杂性。在AI算力需求持续激增的背景下,OpenAI似乎更倾向于在现有GPU-TPU混合测试基础上逐步扩展,而非全面转向TPU架构。 OpenAI的芯片路线图向市场释放信号,表明英伟达和AMD仍将是其核心供应商,这可能限制谷歌AI硬件市场份额的增长空间——尽管其TPU技术不断进步。 投资者将密切关注OpenAI下一次基础设施更新及谷歌云财报,以捕捉TPU使用率变化或新供应商多元化迹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86.htm)
理想的一次自我革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27886)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27886#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功能」之后,汽车消费开始谈「情绪」。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27252)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27252#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作者:欧雪 编辑:袁斯来 2025年,当我们谈论手机行业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手机行业大厂以数千亿美元或人民币的营收,仍然是无可撼动的硬件行业巨头。但高速增长的狂野时代终结,给行业留下的是倦怠,热情早已消亡。 所以,当硬件科技品牌Nothing在英国成立时,很多人都在好奇它的命运走向。即便目睹过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人们仍然渴望看到理想主义的胜利。 好在Nothing活了下来。它生存了5年,并在2024年营收破5亿美元,足以让人惊讶。“要知道欧洲是没什么硬件公司的。Nothing这种从day one(第一天)就founding在伦敦,还做to C高端硬件的公司,在当下是非常稀缺的。”一位投资人告诉我们。 而且,我们从Nothing获悉,2025年,其累计营收已经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 如果回溯,Nothing仍是一家年轻的初创公司。 2021年Nothing推出其首款真无线耳机Ear (1),采用了特别的透明设计,在白牌和手机厂商TWS构成的红海中,切出了一块市场。 此后,Nothing相继推出了Ear (stick)、Ear (2) 等多款TWS耳机和一款开放式耳机Ear (open)。 在智能手机领域,Nothing于2022年推出了其首款智能手机Phone (1) 。这款手机以其标志性的半透明后盖设计和Glyph交互灯带系统,给当时强调性能参数为主的行业注入了新鲜感。 随后,Nothing Phone (2)、Phone (2a)、CMF Phone (1) 等多款智能手机相继问世。据多方媒体报道,截至目前,Nothing的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700万台。 今年7月,Nothing推出自己第三款旗舰手机Nothing Phone (3),售价比Phone (2) 高出200多美元,达到了800美元——和iPhone 16的首发价(799美元)持平。 在iPhone都在降价时,Nothing作为一家小公司却选择提价,似乎在逆流而行。 但这并非一场盲目的冒险。硬件创业中,通用型的手机、家电大赛道早已赢家通吃。但多元的全球市场中,专注细分人群的创业公司,反而能成功俘获大厂难以触达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 Nothing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独家获得的数据是:Nothing全球用户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比同类产品平均年龄年轻10岁,超过6成的用户将设计作为首要购买要素。 这一次,Phone (3) 也在设计上花费了心思,其配备了一款像素风的第二屏幕Glyph Matrix。这块屏幕以组件形式集成了多种AI交互体验,包括过滤后的重要信息提醒(Essential Notifications)、手电筒、电量显示等。此外,用户可以自行创造专属组件。  右上角的黑色圆形屏幕为Nothing Phone (3) 配备的像素风的第二屏幕Glyph Matrix(图源/企业) **“我们认为全球年轻一代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年轻人都希望更好地表达自我价值主张。”Nothing联合创始人Steven向我们表示。** 同时,Nothing也首次将业务拓展至头戴式耳机领域,推出了Headphone (1)。 这款耳机则延续了Nothing标志性的透明设计,并与英国音响品牌KEF合作了声学单元与场景聆听体验部分。  Nothing Headphone (1) 产品图(图源/企业) 哪怕回到3年前,个性都算不上购买决策要素。但最近泡泡玛特、Tagi.、Casetify这样的产品缔造了增长神话,证明Z世代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正在剧变。大公司对新消费浪潮的迎合迟钝而笨拙。而那些特立独行的创业公司,反而成功吸引住巨头最眼红的年轻用户。 Nothing也因此成为硬件行业少数获得巨额资本加注的公司。据彭博社报道,Nothing正在进行C轮融资,融资金额至少为1亿美元。此前,根据硬氪报道,Nothing累积融资数额已达到2.5亿美元。 当然,作为一个创业品牌,生存之战远未结束。无论在供应链、品牌还是渠道中,Nothing仍然显得年轻而势单力薄。在手机行业这片丛林中,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生存都充斥着残酷的斗争,Nothing没有什么容错空间。 在Phone (3) 和Headphone (1) 正式上市之际,我们与Steven就公司的新品、市场发展以及全球智能手机需求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以下对话经我们编辑: ### 01 新品发布 **硬氪:为什么Phone (3) 这一代产品价格提了这么多?** **Steven:**Phone (3) 是我们在智能手机用户交互体验设计上的最新实现,相较于前两代,我们尤其在工业设计和用户交互元素上做了革新。 我们也优化了智能手机基础体验的关键部分,如影像、流畅性和人工智能,还力求在性能与功耗间达成最佳平衡。 当然也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比如和前两代相比,我们在关键器件的选择上做了提升。我们主要考量的还是怎么做出更有趣的产品,而不是盯着其他厂商旗舰的价格去定价。  Nothing Phone(3)产品图(图源/企业) **硬氪:Nothing的体量在供应链里具体是什么水平?** **Steven:**我们体量当然算小的。尽管Nothing的体量比较小,但供应商伙伴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其实还是实际的出货量和增速为供应商带来了信心**。作为一家做手机最年轻的、且还活着的消费科技公司,出货量在增加,产品组合在扩展,**市场建设展现出更多消费者势能,这些都让供应商看到了合作的潜力和价值。 **硬氪:你们怎么看现在手机行业绝对的红海?** **Steven:**我们对此持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手机行业是一个蓝海市场。**手机本身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产业终端,背后连接着极为庞大和复杂的产业链。任何一项软硬件技术的突破,都能通过手机实现落地与规模化应用,成为产业链价值提升的主要受益者。 从现阶段来看,无论是软件能力还是硬件形态,都远未触及这个行业的极限。而手机作为最重要的个人随身信息处理终端,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任何硬件能取代其核心地位。因此手机行业仍是一个持续进化、充满机遇的蓝海市场。 **硬氪:创业公司怎么活下去?** **Steven:**手机本质上也是个消费品,做消费品的本质还是提供消费价值。硬件厂商想闯出一条路,最终还是靠差异化的、消费者没见过的好产品。 消费电子赛道已经是个成熟赛道了,不能有短板。但要再进一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门槛的事情,当下要跨越的还有心智门槛。 **硬氪:我们留意到,Phone (3) 上搭配了AI功能。Nothing怎么看现在AI+手机?** **Steven:长远来看,手机是AI最重要的载体。**我们优先关注的是如何创造AI被消费者可感知、认可和主动传播的价值应用。比如我们Phone (3) Essential Space中就有两个小功能:翻转录音+AI总结,及Vibe coding开发工具,都是手机OS应用上的首创。 **硬氪:AI+硬件时代,手机行业对其他硬件行业的启示是什么?** **Steven:手机是肉眼可见的未来里,AI最重要的载体。所以其他消费硬件品类最终会以不同形式围绕于手机终端。** **硬氪:今年Nothing还首次推出头戴式耳机这个品类,具体是如何考虑的?** **Steven:**音频产品并非手机厂商的附属品类,而是有其独立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头戴式耳机,在特定使用场景下具备与TWS形态的差异体验价值,还能承载个人价值主张的表达,所以头戴式耳机是我们全球社群呼声最高的新品类。 在产品定义阶段,我们在技术参数上对标了多个头戴式耳机旗舰产品;在音质体验上,我们与行业顶尖的KEF品牌合作;但在消费人群的定义上,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Nothing Headphone (1) 展示(图源/企业) ### 02 市场发展 **硬氪:Nothing在各大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何?** **Steven:**在智能手机领域,印度等新兴市场仍是我们最大的市场,并一直保持高增速。与此同时,我们在西欧和日本市场已经成为了在今年上半年本地市场同比增长最快的手机品牌之一。在智能产品(音频设备和智能穿戴手表)方面,西欧、北美以及日韩市场的表现一直相当强劲。 **硬氪:你们的市场大本营是在印度,但普遍的看法是,印度消费者购买力有限,往往更看重参数而非设计,你们怎么看这点?** **Steven:**我们看待全球消费者的需求时,不会仅从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来思考;我们相信各地消费者的需求都是多元化的,且既有理性考量,也有感性追求。 我们不会简单地认为所有科技爱好者只关注参数。实际上,总有一部分消费者追求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情绪价值,他们也不会随波逐流,而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做出选择。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认为全球年轻一代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年轻人都希望更好地表达自我价值主张。** **硬氪:所以你们现在印度市场的表现如何?** **Steven:**今年,我们发现产品逐步开始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了。比如,我们2025年第一季度拿到印度市场1.64%的份额。 **硬氪:日本iPhone普及率极高,且本土品牌如索尼等极其强势,你们怎么打开局面?** **Steven:**从结果来看,我们在日本的耳机产品出货量持续维持在全球前十,并且今年手机产品Phone (3a) 实现了爆发增长。 在日本我们也没有刻意做很多宣发。我们观察到在日本用户中,有一群人有国际化的视野,有敏感性,也有品位。我们提供的品牌、产品视觉和设计的体验,正好一部分日本消费者会喜欢。 **硬氪:日本其实很看性价比,所以MUJI、优衣库是国民品牌。日本用户会为相对主观的要素买单吗?** **Steven:**其实我们发现相当比例的日本消费者,会对质价比更加敏感,而不是单纯的性价比。他们不仅仅从纯理性的冰冷数字层面去分析产品,更会看软硬件、工业设计,甚至包装在内的品牌整体对其创造的感知,甚至是感动。不单是在日本市场,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市场的发现。 一些日本用户看到我们的产品是不同的、有趣的,会产生一种共情。这种共情其实就是能感受到我们为了实现这个设计,可能付出很大的努力,对此用户也会产生一种精神的共鸣。 **硬氪:日本你们是怎么进入的?** **Steven:**Nothing与乐天运营商已经展开了合作,同时在茑屋书店、时尚买手店等文化集合店也有陈列和销售。我们的新品Phone (3a),自2025年第二季度起也在日本的乐天移动(Rakuten Mobile)正式开售。 **硬氪:美国市场呢?今年有什么计划?** **Steven:**Nothing Phone (3) 和Headphone (1) 今年都将正式上市美国市场。美国市场作为海外科技爱好者和科技媒体浓度最高的市场,其消费者和��体对Nothing品牌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反馈积极。在美国,我们一直通过官网等渠道持续保持产品的可获得性,音频与穿戴产品的销售也一直强劲。比如,我们音频产品去年到今年的销量增长至少会达到6倍以上。 **硬氪:美国市场的用户有什么特点?** **Steven:**美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心智几乎被苹果占据,电脑大多是苹果产品,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我们觉得,美国年轻人可能未意识到除了苹果外,还有不同的科技品牌可供选择。因此,我们需做出一个酷炫有趣的品牌,先吸引年轻人关注和追随,而非直接考虑转化。 ### 03 中国市场 **硬氪:听说Headphone (1) 今年会上市国内市场?目前中国团队建设如何?** **Steven:**是的,Nothing Headphone (1) 今年将会在国内上市。至于中国团队,我们的建设还在初始阶段,销售团队规模不到10个人。 中国是一个需要我们持续投入和耐心的市场。但中国是我们研发和供应链中心。在中国,我们很希望招到研发和供应链人才。 **硬氪:接下来,Nothing对中国市场有何计划?** **Steven:**目前还是以音频类产品为主。CMF第三代手表会有中国版,其软件生态将针对中国市场定制。这款手表需要一些本地化定制研发的时间,计划9月上市,**是Nothing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首款手表。** **硬氪:那你看来,如今要想在中国立足的消费品牌,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Steven:**当前消费市场品类细分、竞争激烈,消费电子领域中,能让科技更有趣且兼具设计美感与情绪价值的品牌屈指可数。我觉得关键在于,需要提供有意义的差异化情绪价值,兼顾产品体验与精神触动。所以我们会长期坚持和努力的方向也是这样的。
 ## 雷军披露小米 YU7 销售数据:SU7 系列转单占比不到 15%,女性用户占比 30% 在 7 月 2 日晚的直播间,小米创始人兼 CEO 雷军身穿白色衬衫,戴小米 AI 眼镜入场,分享了小米 YU7 销售的一些情况。 雷军在回应 YU7 大定争议时表示,SU7 和 SU7 Ultra 转订 YU7 的订单,占 YU7 总订单数不足 15%。雷军称,「网上很多人质疑大定有水分 7 天可退。这其实是行业惯例,有 3 天的犹豫期,我们定 7 天主要是担心试驾不过来。」 雷军还透露,小米 YU7 用户平均年龄 33 岁,女性用户占比 30%。女性最喜欢粉色,男性最喜欢寒武岩灰、深海蓝。卖得最好的城市是上海、杭州、北京,这三个城市也是 Model Y 销量最好的城市。此外,苹果用户占比 52.4%。 雷军还表示目前没有做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计划,也没有打算出红米汽车。(消息来源:IT 之家)  ## 曝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生产,修改设计 7 月 2 日消息,据报道,来自中国供应链的信息显示,特斯拉正在集中调整人形机器人 Optimus 软硬件技术细节,并于半个月前开始暂停采购 Optimus 的零部件。 报道援引两位供应商人士的话称,特斯拉并未明确表示会减少机器人零件订单,但要等到 Optimus 设计调整完后才会确定新的量产计划并重启采购,调整可能需要 2 个月。 马斯克曾表示,新版 Optimus 的性能比特斯拉 2023 年亮相的第二代 Optimus 大幅改进,且加入了 Grok 支持的语音交互功能。他估计 Optimus 的最终售价或将在每台 2 万美元至 3 万美元(IT 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4.3 万元至 21.5 万元人民币)之间。 报道还称,截至今年 5 月底,特斯拉今年累计采购了足够生产 1200 台 Optimus 的零件,并生产了接近 1000 台。此前马斯克承诺今年生产 5000 台。前述两位人士都认为,随着零部件采购中断,该目标基本无法达成。 报道中,供应链人士还透露,特斯拉可能会在今年股东大会上亮相第三代 Optimus,马斯克需要证明新品值得特斯拉股东和数百家供应链公司为此继续投入、扭转资本市场的负面预期。(消息来源:IT 之家)  ## 字节被曝两年半造出千台机器人,长期目标是具身智能 7 月 2 日报道称,字节开发的机器人已累计量产超千台。他们在 2023 年完成了 200 台量产目标,之后年量产数超 100% 增长。该机器人研发团队,也从 2023 年夏天的约 50 人左右,扩充至目前的约 150 人。 报道称,目前字节已量产的机器人形态是轮式物流机器人,或称自主移动机器人(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没有用于分拣的机械臂,主要用途是在仓库、产线上运输包裹与零件,能自主学习、规划路线、移动到目的地。 报道还提到,字节的物流机器人,目前主要服务于抖音电商仓等字节自己的业务,同时也已拿下一些外部客户,如顺丰、比亚迪电子,在生产基地内运输零件与加工好的商品。 报道还称,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字节机器人团队的远期目标是挑战具身智能。字节研发、生产物流机器人主要也是为了探索具身智能:进入真实场景,获得一些数据,也获得反馈和落地的手感。 报道还透露,张一鸣今年拜访了一些早期具身智能创业公司和产业链公司。「在他这个级别的企业家里,很多人已经不会见这么早期的创业者和这么小的公司了。他还保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了解新东西的学习意愿。」一位投资人评价。(消息来源:IT 之家)  ## 淘宝闪购宣布 500 亿补贴 淘宝闪购宣布 7 月 2 日起,将在 12 个月内直补消费者及商家共 500 亿元。 500 亿元规模的平台直补,将在 12 个月内向商家推出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免佣减佣等,以保障商家利润空间,促进商家生意增长。 与此同时,淘宝闪购还通过发放大额红包、免单卡、官方补贴一口价商品等方式补贴消费者。 淘宝闪购业务系原先的「淘宝小时达」升级而来。6 月 23 日,在「淘宝闪购」上线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数已超 6000 万。(消息来源:IT 之家) ## 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 7 月 1 日,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举行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标志着比亚迪全球化战略迈入新阶段。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在仪式上表示,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之一,比亚迪正将领先的技术带到巴西。「从破土动工到首车下线,我们仅仅用了 15 个月。这是比亚迪的里程碑,也是拉丁美洲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新起点。」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在巴西销量突破 2 万辆。5 月,比亚迪在巴西汽车品牌零售销量排行中升至第四位,市场占有率达 9.7%。 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不仅承载着比亚迪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使命,更成为撬动整个拉美新能源市场的战略支点,加速拉美新能源转型。(消息来源:新华网)  ## 冲击 IPO 上市关口,智谱再获 10 亿元战略融资 7 月 2 日,智谱开放平台产业生态大会在上海举办。智谱在会上宣布,浦东创投集团和张江集团对智谱总额 10 亿元战略投资,并于近期完成首笔交割。 智谱 CEO 张鹏在会上发布了两项新成果:一是开源发布新一代通用视觉语言模型 GLM-4.1V-Thinking,以推理能力为核心突破,刷新 10B 级别多模态模型性能上限;二是 MaaS 全新上线 Agent 聚合平台「应用空间」,联动 Z 基金启动 Agent 开拓者数亿元专项扶持计划。(来源:极客公园)  ## 荣耀平板 MagicPad3 正式发布:搭载 12450mAh 最大容量电池,升级全局 AI 生产力 7 月 2 日,荣耀 Magic V5 暨 AI 终端生态发布会在深圳举行,荣耀 AI 旗舰全家桶正式亮相,包括地表最强折叠屏荣耀 Magic V5、最佳 AI 平板荣耀平板 MagicPad3,以及荣耀 MagicBook Art 14、新旗舰耳机和手表等新品,展现了荣耀在 AI 终端生态领域的全面布局。 荣耀平板 MagicPad3 搭载 13.3 英寸大屏,拥有 91% 高屏占比,3:2 黄金比例,3.2K 超高清分辨率,行业最高 165Hz 刷新率,以及 1000 nit 峰值亮度。 此外,荣耀平板 MagicPad3 还是行业跨品牌文件互传最全的平板电脑,可与 iOS、鸿蒙、安卓三大系统手机无缝互传文件、视频和图片,互传时只需打开平板的荣耀分享功能,与 iOS 设备互传需在 iOS 设备下载荣耀互联 App,大大提升了办公效率。 荣耀平板 MagicPad3 搭载全局 AI 生产力,带来诸多创新功能,包括全面升级的 AI 手写笔,支持笔势删除、智慧纠错、智慧联想、AI 墨迹还原等功能,还原自然书写体验,全面提升书写效率。(消息来源:IT 之家) ## 京东回应将有 AI 潮玩产品发布:消息属实 7 月 2 日消息,今日有消息称京东附身智能品牌 JoyInside 已经与十余家头部机器人品牌达成合作。 据悉,JoyInside 由京东大模型支持,提供机器人与消费者的互动能力,聚焦于「一人一狗一玩具」。 而最近一家非常火爆的 AI 潮玩,也即将接入 JoyInside 能力,在京东独家开售。 对于上述情况,有媒体询问了京东,京东表示,消息属实。 京东云今日发文称,依托京东大模型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深度积累,京东通过 JoyInside 平台,将京东大模型交互能力植入机器人、玩具、家居等硬件设备终端,构建「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的具身智能生态。(消息来源:快科技)  ## 亚马逊《黑袍纠察队》主创宣布本剧最终季杀青,预计 2026 年播出 7 月 2 日消息,亚马逊反英雄剧《黑袍纠察队》第四季结局已于去年 7 月完结,主要内容包括:《V 世代》新人加盟、祖国人越来越疯、「尼根」亮相、玄色回归,还有注射 V 化合物的鸡与羊,而主角团的屠夫则正在着手准备能够杀死超人类的病毒。 屠夫演员卡尔・厄本去年发布了一条动态,透露《黑袍纠察队》第五季将在 2026 年上映,该季也将成为系列剧集的最终季。从原著剧情走向来看,最终季主角团将彻底击败祖国人,同时也将迎来主角团的「离散」。 据主创 Eric Kripke 的最新动态,《黑袍纠察队》最终季已杀青,他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个片场。很快它就会被拆除。虽然苦乐参半,但更多的是感激,他们拥有最好的演员阵容,最好的剧组,最有趣的故事。另外,他对粉丝表达了感谢,并称等不及看到最终章了。(消息来源:IT 之家)
派拉蒙全球就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提起的诉讼达成和解。特朗普指控该公司旗下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 10 月播出对时任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的《60 分钟》采访时,使用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内容,涉嫌干预选举。  根据派拉蒙的声明,该公司同意支付 1600 万美元,其中包括原告的律师费,剩余资金将捐给未来的总统图书馆。特朗普此前曾要求 200 亿美元的赔偿金,且这笔款项不会直接支付给他。 和解协议不包含道歉内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同意在未来公布总统候选人采访的文字实录。尽管官方称两者无关,但外界普遍认为,该和解对派拉蒙获得联邦监管机构批准其与天空之舞传媒(Skydance Media)的待决合并案至关重要。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在《面向全国》新闻节目中播放了哈里斯《60 分钟》采访的片段,其中包含哈里斯回答有关美以关系及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问题。而之后播出的《60 分钟》正片中,哈里斯的回应经过了剪辑。 特朗普此前已退出自己的《60 分钟》采访,他在法庭文件中指控,对哈里斯回应的剪辑是 “为了混淆、欺骗和误导美国民众,试图干预选举”,且剪辑后的内容让她显得没那么语无伦次。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回应诉讼的声明中表示,《面向全国》使用的哈里斯回答片段比《60 分钟》的更长。 “我们在剪辑任何采访时,无论是政客、运动员还是电影明星,都力求清晰、准确且切中要点,”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回应称,“《60 分钟》中她回答的部分更简洁,这为这个 21 分钟的广泛话题 segment 留出了讨论其他内容的时间。”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从多个方面对抗这起诉讼,声称特朗普在得克萨斯州的联邦法院不当提起诉讼,且该诉讼毫无依据。 该公司的律师辩称,特朗普提起诉讼所依据的得克萨斯州消费者保护法,旨在保护 “参与商业交易的消费者免受虚假、误导性和欺骗性商业行为的侵害,而非监管新闻机构做出的、有人不认同的编辑决定”。今年 2 月,得克萨斯州共和党众议员罗尼・杰克逊被追加为共同原告。 《60 分钟》执行制片人比尔・欧文斯 4 月宣布离职,理由是缺乏编辑独立性。该节目的记者斯科特・佩利在节目中谈及欧文斯的离职时表示:“派拉蒙开始以新的方式监管我们的内容。” 在欧文斯决定离职前,派拉蒙全球董事长莎莉・雷石东曾审阅了《60 分钟》计划报道的有关特朗普的新闻列表,并指出哪些她认为是公平的,哪些存在问题,不过该节目并未根据她的反馈做出修改。雷石东和派拉蒙正试图敲定与独立影视工作室天空之舞的合并交易,该交易已面临监管审查。 去年 12 月,特朗普与华特迪士尼公司旗下的美国广播公司(ABC)达成和解,美国广播公司同意向特朗普未来的总统基金会或博物馆捐赠 1500 万美元。特朗普指控美国广播公司新闻主播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在 2024 年 3 月的一次采访中称他 “被判强奸罪”,构成诽谤。2023 年 5 月,陪审团裁定特朗普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对作家 E・珍・卡罗尔实施了性虐待,且特朗普指控卡罗尔为卖书撒谎构成诽谤。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元宇宙平台公司(Meta Platforms Inc.)同意支付 2500 万美元,以了结特朗普 2021 年因社交媒体账号被封提起的诉讼。Meta 当时表示,特朗普违反了其禁止煽动暴力的规定。 鉴于这些和解案例,批评人士认为,新闻网络和科技公司正屈从于特朗普,以维持与白宫的联系并避免报复。特朗普任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布兰登・卡尔曾表示,他将结合天空之舞与派拉蒙的合并案,调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采访的剪辑行为。 卡尔还重启了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康卡斯特公司旗下全国广播公司(NBC)是否存在政治偏见的联邦通信委员会调查,并开始调查公共广播公司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和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播出的广告是否违反联邦法律。特朗普目前仍对《得梅因纪事报》、图书出版商西蒙与舒斯特公司以及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提起诉讼。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84.htm)
面对内部AI芯片开发的延迟挑战,微软正在调整其雄心勃勃的战略,转向更为务实和迭代的设计路线,以确保在未来几年内仍能与市场领导者英伟达保持竞争力。7月2日,据媒体报道,微软正在调整其内部开发的人工智能服务器芯片路线图,将专注于在2028年前发布不那么激进的设计,以期克服导致开发延迟的问题。原定于2025年发布的Maia 200芯片已被推迟至2026年。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628/626f9e9d526b3a9.jpg) 报道援引微软一位发言人表态,其未直接评论Maia芯片的开发细节,但表示公司“仍然致力于”根据客户和自身计算需求开发内部硬件,同时继续与“紧密的芯片合作伙伴”合作。微软高管相信,新的Maia 280芯片仍能在每瓦性能方面比英伟达2027年发布的芯片提供20%到30%的性能优势。 报道指出此次战略调整的核心,是微软承认了每年从零开始设计一款全新高性能芯片的路径并不可行。通过降低部分设计的复杂性并延长其他芯片的开发周期,微软希望更平稳地推进项目,最终目标是减少对英伟达每年数十亿美元芯片采购的依赖。截至周三美股收盘,微软股价收跌0.2%。  **开发延迟迫使战略调整** 微软的挫折源于其第二代和第三代AI芯片的开发挑战。 报道指出,该公司于2024年推出了首款AI芯片Maia 100,并立即启动了三款后续产品的研发,代号分别为Braga、Braga-R和Clea,原计划在2025、2026和2027年相继发布。 然而,由于Braga和Clea均基于全新设计,开发难度巨大。 Braga芯片的设计直到6月才完成,比年底截止日期延迟了约6个月。Braga的延迟在微软内部引发了担忧,即2026年和2027年到期的芯片也可能延迟,使得它们在发布时与英伟达芯片相比竞争力更弱。 因此,微软高管上周告诉工程师们,公司正在考虑开发一款2027年发布的中间芯片,在性能上介于Braga和Braga-R之间。这款芯片可能被称为Maia 280,仍主要基于Braga的设计,但由至少两个Braga芯片连接组成,使它们能够作为单个更强大的芯片协同工作。 而最初代号为Braga-R的芯片,现在将被命名为Maia 400,预计于2028年投入量产。该芯片将采用更先进的连接技术,在芯片裸片层面进行整合,以实现更快的性能。微软计划随着每一代新芯片的推出而逐步提高产量,最终目标是年产数十万颗自研AI芯片。 微软第三代AI芯片Clea的发布已被推迟到2028年之后,其前景仍不明朗。 **对合作伙伴产生连锁影响** 微软修订的路线图对专业芯片设计公司Marvell产生了负面影响。微软聘请Marvell参与Braga-R中某些chiplet的工作。 Marvell的股价去年因与包括亚马逊在内的主要科技公司的合作关系而飙升,该公司原本预期能更早从微软获得收入。 然而,由于客户芯片项目的延迟、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其股价今年有所下跌。周三美股收盘,Marvell股价收跌2.61%。  并非微软所有的芯片项目都面临问题。与AI芯片(主要基于GPU)相比,设计难度较低的中央处理器(CPU)项目则进展顺利。 微软于2024年发布了用于服务器的CPU芯片Cobalt,作为英特尔和AMD产品的替代品。 媒体援引多位知情人士称,Cobalt已在内部用于支持Teams等服务,并已向Azure云客户开放使用,为公司创造了收入。其下一代产品(代号Kingsgate)的设计已于今年3月左右完成,同样将采用chiplet设计和更高速的内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82.htm)
作为Stargate计划的一部分,OpenAI已同意向甲骨文数据中心租用大量计算能力,这凸显尖端人工智能(AI)产品的极高要求。因讨论不公开信息而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称,这家AI公司将在美国向甲骨文额外租用总计约4.5吉瓦的数据中心电力容量。  这是前所未有的能源规模,足以为数百万美国家庭供电。1吉瓦大致相当于一个核反应堆的发电能力,可为约75万户家庭供电。 OpenAI的Stargate项目1月在白宫首次宣布,该项目向甲骨文购买计算能力用于AI产品。目前,甲骨文已与开发合作方Crusoe一道,在德克萨斯州阿比林为OpenAI开发了一个大型数据中心。 知情人士称,为了满足OpenAI的额外需求,甲骨文将与合作伙伴在美国各地开发多个数据中心。他们表示,甲骨文正在考虑在德克萨斯州、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和怀俄明州等州选址,此外还将把阿比林数据中心从目前的1.2吉瓦扩容到约2吉瓦。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OpenAI还考虑在新墨西哥州、佐治亚州、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选址。 一位了解这些计划的知情人士称,这些新项目将成为Stargate计划的一部分,计划细节可能仍会调整。OpenAI和Crusoe拒绝就这些计划发表评论。甲骨文未回复置评请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80.htm)
在这位亿万富翁投资者近期宣布计划向包括盖茨基金会在内的五家慈善机构再捐赠 60 亿美元后,沃伦・巴菲特过去二十年来的慈善捐赠总额已达约 600 亿美元。这位 94 岁的老人在 6 月 27 日的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这些全部以其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捐赠的资金,“远超过我 2006 年的全部身家”。  事实上,根据 2006 年《福布斯》美国富豪 400 强榜单,巴菲特当时的净资产约为 460 亿美元。彼时,这使他成为美国第二富豪,仅次于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后者当时的净资产估计为 530 亿美元。 截至周三上午,《福布斯》估计巴菲特的净资产为 1452 亿美元,使他成为全球第七大富豪。 通过最新一轮捐赠,巴菲特继续履行其 2006 年的承诺 —— 捐出超过 99% 的财富,这是他与 longtime 朋友比尔・盖茨共同发起的 “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的一部分。 当时,巴菲特承诺捐赠其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剩余股份的约 4%。伯克希尔目前市值超过 1 万亿美元。据 6 月 27 日报道,巴菲特仍持有伯克希尔约 13.8% 的股份。 过去二十年来,随着伯克希尔市值的攀升,巴菲特的净资产也持续增长,尽管这位标志性投资者淡化了任何可能推动增长的策略:“伯克希尔没有发生什么非凡的事情;一条很长的跑道、简单且基本合理的决策、美国的发展红利和复利效应造就了我现在的财富。” 他在新闻稿中指出。 巴菲特最新的股票捐赠中,约 14 亿美元分拆给四个不同的家族基金会,包括由他三个子女各自领导的慈善机构,以及一个以他已故妻子苏珊・汤普森・巴菲特(Susan Thompson Buffett,2004 年去世)命名的基金会。另外 46 亿美元捐赠给盖茨基金会。 尽管巴菲特表示,他致力于在有生之年每年向这些慈善机构履行捐赠承诺,但这位亿万富翁在 2024 年向媒体证实,他去世后对盖茨基金会的捐赠将停止。 巴菲特去世后,其绝大部分财富的分配任务将主要落在三个子女身上。然而,2024 年,巴菲特宣布他已更新遗嘱,在慈善信托中新增三名独立受托人,可能接替他的子女。 他在 2024 年一封反对 “世袭” 财富的信中解释称,这一举措旨在减少未来巴菲特财富分配的不确定性。 “我从未希望创建一个王朝,或推行任何超出子女一代的计划,” 巴菲特写道,“我非常了解这三位(独立受托人),并完全信任他们。但未来几代人是另一回事。谁能预见在可能截然不同的慈善环境中,后代处理巨额财富分配时的优先事项、智慧和忠诚度呢?” 在同一封信中,他建议所有父母确保子女 “在你签署遗嘱前阅读它”,以理解 “你决策的逻辑,以及他们在你去世后将承担的责任”,巴菲特写道。 “你不会希望子女在你无法回应时,对遗嘱决定发出‘为什么’的疑问。” 他补充道。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78.htm)
特斯拉公布第二季度交付约 38.4122 万辆汽车,同比下降 14%,为连续第二个季度同比下滑。由于这一数据好于一些分析师的预期,其股价上涨近 5%。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去年同期交付 44.3956 万辆,生产 41.0831 万辆。 关键数据如下:2025 年第二季度总交付量:384,122 辆;2025 年第二季度总产量:410244 辆。根据 FactSet 数据,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计特斯拉交付量约为 38.7 万辆。 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量同比下降 13%,至 33.6681 万辆。交付量是特斯拉报告中最接近车辆销量的指标,但其在股东通讯中并未对该指标进行精确定义。 这家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未按车型或地区细分销量和产量数据。不过,该公司表示,其最受欢迎的 Model 3 和 Model Y 车型生产了 39.6835 万辆,第二季度这两款车型合计交付 37.3728 万辆。  许多投资者在该数据公布前预期较低。 一位在 Patreon 上以 Troy Teslike 为名发布内容的独立研究人员预测该季度交付量为 35.6 万辆。预测市场平台 Kalshi 周二称,其交易员预测交付量约为 36.4 万辆。 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 管理合伙人吉恩・芒斯特(Gene Munster)在 X 上发帖称,该报告比 “小道消息” 高出 4%。他预计第二季度的下滑将是特斯拉的谷底。 特斯拉面临激烈的竞争,第一季度,特斯拉部分将汽车销量下降归咎于客户为等待升级版 Model Y SUV 而推迟订单,该车型于 3 月开始交付。 此外,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还面临政治反弹,针对特斯拉的多轮抗议活动损害了公司声誉并影响了销售。 马斯克是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去年竞选时最大的资金支持者,并支持德国极右翼反移民政党 “德国选择党”(AfD)。他曾领导特朗普政府的 “政府效率部”(DOGE)倡议,削减联邦机构的规模和职能,包括负责监管其公司的机构。马斯克在 DOGE 的正式职务于 5 月结束。 他与特朗普的关系迅速恶化,上周末,马斯克再次引发争执,抨击总统支持的数万亿美元税收和支出法案,并呼吁成立第三个政党。 据智库 “能源创新”(Energy Innovation)称,该法案的某些方面可能损害特斯拉的太阳能和电池业务,到 2035 年可能导致电动汽车销量每年减少约 10 万辆。 与此同时,特朗普威胁可能终止其他惠及马斯克旗下企业的补贴,包括特斯拉以及航空航天和国防公司 SpaceX。 在周三的公告中,特斯拉还公布第二季度其他车型交付 1.0394 万辆,包括不锈钢材质的 Cybertruck。这款棱角分明的皮卡自 2023 年 11 月开始交付以来,已因各种硬件和软件问题被召回八次。 该公司还表示,在截至 6 月的三个月内生产了 41.0244 万辆汽车,其中包括 39.6835 万辆最受欢迎且价格较低的 Model Y SUV 和 Model 3 轿车。 尽管周三股价上涨,特斯拉今年以来股价仍下跌约 22%,是科技巨头中表现最差的。但其市值已回升至 1 万亿美元以上。 特斯拉将于 7 月 23 日收盘后与投资者讨论第二季度财务业绩。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76.htm)
**近日,国际互联网标准组织IETF发布新一代互联网基础协议(SRv6)的核心标准RFC9800。**IETF为该标准分配整百编号,彰显其对互联网发展的里程碑意义。 **该标准由中国移动专家牵头制定,定义了SRv6的核心机制——压缩帧头结构和基础转发机制,成为全球SRv6规模部署的纲领性标准,是我国互联网基础协议领域的重大突破。**  RFC 9800标准首页 **SRv6是继IPv4、MPLS、IPv6发布20多年后,IETF制定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协议。** 然而,该技术面临着承载效率低、芯片实现难、设备成本高等难题。这些问题涉及互联网最核心的技术——基础转发机制与帧头结构设计,引发全球广泛关注。 **为此,中国移动原创G-SRv6压缩帧头技术,将报文承载效率提升25%以上。**  RFC 9800草案中声明支持该标准的厂家列表 在IETF标准制定中,G-SRv6方案历经3大技术流派6种不同方案的激烈竞争,最终其压缩帧头结构和转发机制被RFC9800采纳,为全球互联网技术演进提供了“中国方案”。 **RFC9800得到全球互联网产业广泛支持:**思科、华为、Juniper、中兴、诺基亚、新华三、Broadcom、Marvell、盛科、锐捷等12家全球主流芯片和设备提供商,以及Linux kernel、SONiC、ONOS等主流开源项目,均已在其产品中支持该标准。 **目前,中国移动已基于此标准建成全球最大的SRv6骨干网;**同时,全球运营商网络中也已部署了超过上万台遵循该标准的路由器,标志着RFC 9800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落地应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74.htm)
最近有条新闻:**绝大部分地区的美团优选业务关停。**说实话,这之前,差评君完全没用过美团优选,感觉网上也没啥讨论度。美团优选关停后,炸出了不少用户,我才发现这玩意其实很火,尤其是在乡镇、农村。很多人这样评价: “ 农村人自己的外卖,没了 ”。  美团优选于 2020 年 7 月成立,属于社区团购,但跟咱们常用的那种有点区别,它的模式是今天在小程序上预购好,次日你去团长的站点自提。 团长以你小区里的便利店店主、快递驿站站长为主,所以还挺方便。 商品价格嘛,也颇有性价比。 广东地区,今年2月  这项业务曾经是美团渗透下沉市场、获取新增用户的重要战略,高峰期曾经覆盖全国 2000 多个市县,其中超过一半的自提点都位于乡镇上。 啥概念呢?差评君检索资料时,搜到 2021 年一篇美团优选入驻双柏县的报道,报道中指出:“ 美团优选已经遍布我县城以及4个乡镇(鄂嘉镇、大庄镇、法脿镇、独田乡)”。 这个双柏县,位于云南省,是楚雄彝族自治州下面的一个县,在哀牢山边上。  对于习惯了 “ 包邮区 ” 便捷的人,可能已经逐渐遗忘,发达的快递物流是属于大城市的特权。 一位来自四川甘孜的网友告诉差评君,在他老家,想要线下买东西,得去到县城里的超市,可能要花上一天时间,超市里的物资还少。线上买东西,下单后要一个多星期才到,而且也需要去县城自取。 物资齐全、提取方便的社区团购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便捷生活第一步。  像这样的乡镇,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不算少见。 所以,很快差评君就在网络上,刷到了一些颇为真情实感的分享。 帮助村里老人代购的在外游子,目睹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被改善的乡镇支教老师。  花花世界的繁荣由此渗透到了最偏远的乡镇。 “ 每次团长送货上门,路过村口的时候,会说谁谁谁家孩子很孝顺,又买东西回家了,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餐饭钱,但对于父母辈们来说,是村口炫耀的资本,我的孩子多好,在外地都牵挂着我 ”。  尽管美团优选依靠口碑成为农村人的 “ 外卖 ” ,但如今却无可避免的进入了 “ 局部业务调整 ”。 6 月底,“ 美团优选关闭 ” 冲上热搜,多地网友分享美团优选突然不能使用的页面。 据报道,美团优选已关停部分区域运营,目前仅保留广东、杭州等部分区域的业务;公司回应称将全面拓展即时零售。  至于为啥会大面积退出嘛,谜底简直就写在谜面上。。 在许多地区的快递驿站都只能做到镇上的时候,社区团购巨头们却能把这生意做到大大小小的村头。 越是达不到的乡下,越容易亏钱。 <img/> 差评君翻阅了美团近几年的财报,美团优选所属的新业务分部,从2021年到2024年,依次亏损:359亿、295亿、202亿、73亿。 其中在 2023 年的财报里,美团表示:“ (美团优选)这个市场比我们先前的预期更艰难 ”。 老实说,美团在互联网企业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成本控制大师,但美团优选却成了 “ 效率有所改善,但亏损金额和亏损率依然显著 ”,这样拖后腿的存在。 亏损原因嘛,一来履约成本比较高,虽然运营效率一直在改善,但目前业务规模的增长仍然没法有效摊薄这些固定成本。 简单举个例子,送货去XX镇,成本是 10 块钱,每天 10 单亏 5 块,但随着这个村上用美团优选的人多了,每天能有 30 单,这样就能赚个 5 块,转亏为盈。 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想要跟同行争市场份额,那么美团可能会被迫增加补贴、营销费用,利润空间被侵蚀。 <img/> 2023 年,美团优选就已经在收缩西北地区的业务(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2024 年开始减少补贴力度。 所以,这次的关停感觉是情理之中,无可厚非。 非要说有啥问题嘛,那就是似乎没给供应商、团长、司机们太多缓冲时间…… 多位美团优选的供货商、团长向差评君表示关停让他们猝不及防。 “ 23 号上午跟那边沟通可以正常送货,大约中午的时候通知不卖了,库存全部退回 ” ; “ 买了推车和袋子,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 太突然了,家里还囤了几千个袋子 ”。  不过从一些团长个人发帖来看,美团优选还是默默做了很多事情,补偿和退款都有比较妥善的方案。  在差评君看来,美团这么着急的收缩这块亏损业务,不仅仅是节约成本这么简单。 今年以来,美团、京东、阿里在本地生活、即时零售这块火药味十足…… 优选业务关停后,美团也曾公告,称将在此前探索基础上,全面拓展即时零售业务。同时,闪购业务继续拓展品类,小象超市逐步拓展到所有一二线城市。 在此之前,社区团购跟即时零售在大伙眼里,多少有点 “ 左右互博 ” 的意思。 这两主打商品挺一致。小象超市原本叫美团买菜,主营蔬果海鲜、休闲零食、日用清洁、酒水饮料等。 呐,你看,美团优选嘛,业务范围是不是大差不差……  在高线城市,这种冲突会更明显,订单会被分流走,甚至是发到网上,直接比较……  但两者在送达时效、商品逻辑、物流配送等方面其实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看着差不多,但是运营起来差别还是挺大的。并且往大了看,服务的消费者也没有那么高的重合度。 我们也咨询了美团的相关人员,他告诉我们,这次的调整更多还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的,而不是简单的 “ 左右互搏 ”。 美团优选关停后,中金公司发布研报,认为这事对估值的影响是正面的,理由是:收缩社区团购业务,聚焦即时零售,预计新业务亏损有望在 2025 达到峰值。 也许,与其盯着财报的巨额亏损,在短期无法看到尽头的消耗战里继续沉浮、失血,不如把资源和弹药拉回正剑拔弩张的核心战场。  当美团优选从乡镇匆匆退场,你很难用简单的 “ 对 ” 或 “ 错 ” 来评价。 这只是个,基于商业理性做出的选择,但对于那些通过社区团购,第一次实现 “水果自由”、“零食自由 ” 村落来说,是 “ 便利生活 ” 的幻灭。 不少乡镇的网友告诉差评君,他们正在积极寻找替代。 有人转向多多买菜,有人转向兴盛优选之类的本地企业,也有人的乡镇啥啥都没有,只能重回去镇上赶集的生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那辆满载着荔枝和洗衣粉的货车,最终还是消失在村口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72.htm)
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AIAI,天天吹AI,AI到底有啥用。实话说,咱也能理解,这两年到处都在说AI,可真提到AI,很多人应该都会想到AI写文章,刷到的AI抽象短视频,评论区AI生成的表情包啥的。除了这些以外,好像真就想不到其他太多改变了。 但今天咱要跟大家讲的,将会是**一个中国****AI****拯救生命的故事。被拯救的,****很可能****会是我们每个人,无数个家庭。** 听起来有点夸张,但这真不是广告,如果你看了最新上线的nature medicine,相信你也会有同感。  事情是这样,前几天的nature medicine上刊登了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叫《基于人工智能的非造影CT成像胃癌大规模筛查》。标题虽然长了点,但也好理解,就是用普通的CT来检查胃癌。 而提到胃癌,不知道有多少差友和我一样心里一紧。 没办法,现在癌症太多了。**我国每年有26万胃癌去世,36万人新增确诊,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三。** 同样在东亚,日本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有64%,韩国70%,而中国仅10%-25%,**特别是韩国爱吃腌菜,胃癌确诊率比国内高得多,但死亡率却更低。**  原因其实也简单,**胃癌如果能早期发现,生存率其实有90%以上**,但想要发现很不容易。用看胃镜的办法,**平均100次检查才能找到1个病人。** 日韩因为国家小,人少,所以能定期做大规模胃镜筛查,于是死亡率才能降下来。但我国本来就人多,再加上大家对胃镜的抵触,所以全面筛查很难推得开。 等到感觉不舒服再去检查时,很可能就已经是晚期了。  但现在不一样了,这篇论文里的AI,只靠体检的时候拍个CT片子,现场就能判断出你有没有胃癌风险,甚至风险有多大,大概病灶有多大都能看到。 ** 那个一查出来就晚期的时代,****很可能****就快要过去了。** 听起来确实梦幻,而我们发动一波人脉,专门去了浙江省肿瘤医院,面对面见到了这篇论文的两位一作,听他们讲了这背后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还得再往前倒。 或许有差友还记得,**[两年前,我们曾经写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c1NzQ4MA==&mid=2654441962&idx=1&sn=2525811e8c78e8ec028ae19601e713cc&scene=21#wechat_redirect),达摩院用****AI****看CT片的方法,攻克了号称“癌症之王”的胰腺癌早筛难题**,把癌症筛查技术,直接拔高了一个维度。这论文也登上了Nature Medicine,编辑直接评语说,这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 这事当时在行业内,是相当震撼的,这也是中国影像医学第一次登上Nature Medicine。 不过当时看到这新闻以后,最高兴的除了科研团队,**可能就是浙江省肿瘤医院的程书记他们了。**  作为全国顶尖的肿瘤专科医院,他们太清楚癌症筛查的痛了,程书记有句话说得特别实在:“再高精尖的根治手术和创新药,效果都比不上早筛早诊早治。” 而胰腺癌AI的成功,让他们看到了曙光。达摩院既然能用平扫CT搞定最难的胰腺癌,那是不是也能搞定胃癌? 这事儿其实是典型的“天时、地利、人和”。浙江省肿瘤医院的医生们其实早就想过这事,所以在人工智能这方面,他们有一个巨大优势——**他们早就开始“人工”了。**  **按理来说,影像科医生几乎从不拿平扫CT去看胃癌。**胃是个空腔器官,饿一顿饱一顿形态都完全不同,再加上食物残渣、空气,CT上一眼望去灰蒙蒙一片,能找着胃就不错了,更别说看肿瘤。 胡灿医生告诉我们,在这之前因为别的课题,他们团队已经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在几千份胃癌病人的**增强CT**上,一张一张地手工勾画出了肿瘤的位置。(由于打了造影剂,增强CT上的肿瘤更清晰,勾画起来相对容易) 有了大量做好标注的CT数据,用医生的话说,这叫“菜都已经洗好了,就看谁来炒,怎么炒了”。**于是他们与达摩院一拍即合,迅速开始了课题研究。**  虽然这菜确实珍贵,然而想直接下锅却不容易。因为他们勾画的是清晰的增强CT,而AI要学会在模糊的平扫CT上找肿瘤,这完全是两码事。 这就好比,你手里的参考答案是课本上高清大图,但是考试画质是这样。  那怎么办呢?达摩院的科学家们想了个办法,这也是整个研究最精髓的地方。 他们利用了一个临床事实:很多确诊的胃癌病人,既拍了平扫CT,也拍了增强CT。 于是,他们把平扫CT和增强CT的数据都喂给AI,利用图像配准算法,让AI先像玩拼图一样,把同一个病人的增强CT和平扫CT,在三维空间里完美对齐。 这时候,AI手里每一张模糊的平扫CT,上面都标注着一个肿瘤的准确位置。达摩院的夏英达博士说,他们猜测,虽然人眼看不出这些CT片子的区别,**但原始数据里,从-1024到1024的灰度值中,肿瘤区域一定存在着某种细微的模式。** 而AI的任务,就是去学习,为什么这个模糊区域里,就藏着一个肿瘤。剩下的事,就是用这几千组数据反复训练,让AI去学习人眼无法察觉的规律。  **“我们也不确定到底能学成什么样”,夏英达坦言,然而结果出来后,所有人全都惊了。** 模型在几千份数据上跑完第一轮,准确率就高得吓人,T2期患者的识别准确率在80%以上,T1期也超过40%。(T1T2都属于早期阶段)  这一下,团队信心爆棚,开始在全国16个中心,上万份数据上进行验证。最终,这个名为GRAPE的AI模型,在超过7万人的真实世界数据里,交出了一份逆天答卷:**它的胃癌检出率能达到17.7%以上!** 这意味着,给6个AI认为有风险的人做胃镜,就能找到1个,相比起以前填问卷时代的大海捞针,效率天差地别。 **更关键的是,它真的能发现医生会漏掉的早期患者。** 胡灿医生给我们讲了一个让他至今都感到遗憾的案例。 他有一位45岁的患者,因为吃饭有梗阻感来就诊,一查,胃癌晚期。对于医生来说,这样的结局见过太多,但胡灿多做了一步,他调出了这位患者半年前的就诊记录。原来这患者半年前因为查别的病,拍过一次腹部CT。 那时的影像科医生,根本没往胃癌上想,报告也是正常的。可当胡灿把那张半年前的片子,放进了AI模型里,几秒钟后,屏幕上弹出了红色的警示,AI清晰地在胃部勾勒出了一个区域——早期胃癌。 _真实案例测试中,患者在诊断前 6 个月拍的旧CT片,被 GRAPE 提示63.64%概率患有胃癌。_  “你让我现在回头去看,我也能勉强看出一点痕迹。但在当时,无论是谁,都不会去看,也看不出来。”胡灿的声音里透着无奈。 **如果半年前就有这个****AI****,这位患者的命运将被彻底改写,不再是**不到30%的五年生存率。**一个简单的CT检查,一念之差,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这样的故事,在这次研究中,他们一共发现了7个。7个被遗漏的生命时间窗,如果当时有AI,都能抢回来。  而如今,在肿瘤医院我发现,这个AI系统已经悄悄在医院的服务器里运转起来了。每天,医院做的一千多例CT检查,只要扫描范围包含了胃部,无论是查肾脏,还是看肝脏,都会被AI自动分析一遍。等于给每个做CT的人,加了一项免费的胃癌筛查。 胡灿医生的团队里,有研究生每天下班前的任务,就是去查看AI的筛查结果,然后给高危患者打电话,通知复查。 为了提高接通率,他们甚至找运营商合作,让来电显示肿瘤医院的官方认证。可即便如此,电话打过去,很多人第一反应还觉得是诈骗。 虽然这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但他们还是在每天等待,等待一个电话接通后,可以亲口对一个陌生人说:“我们发现得很早,别怕。” 胡灿医生讲这些故事时,语气平静,但眼神里全是光。  到了现在,这束光,正准备照亮更多地方。 未来一旦这项技术通过更多临床验证,它就有可能在全国铺开,这意味着,全国任何一家有CT机的医院,几乎都有能力部署这双AI之眼,提前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医院目前已经准备行动起来了,他们计划将这个技术在浙江、安徽等地推广,甚至开着“CT车”到社区去,做基层筛查。  而对达摩院而言,这仅仅还只是个开始。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扫多筛”。未来我们去体检做一次CT,就能同时筛查胰腺、胃、肝、结直肠等多种高发癌症,还有脂肪肝、骨质疏松等慢性病,成本可能就是一顿饭钱。 到了我离开医院的时候,已经快黄昏了。但故事讲到这里,AI到底有什么用,我想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毕竟,技术不是要取代谁,而是要赋能所有人。它将顶尖的智慧,织成一张普惠的网,去看医生看不到的地方,去做医生做不到的事情,让最好的医疗,不再遥远,不再昂贵。 用这些研究人员的话说,医疗AI的意义不是期刊上的数字,也不是发布会上的掌声,**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的徐主任甚至临时缺席了这项目的发布会,因为当天,他还在抢救病人。**  他们的愿望,也是每一个普通人最朴素的渴望——健康地活着,长久地陪伴。 而科技的进步,或许真能让时间为爱我们的人,倒流一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70.htm)
昨晚,雷军进行了一次返场直播,对大家关心的小米YU7,包括SU7等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比如很多人质疑的7天可退、大定数据等等,雷军称行业惯例犹豫期是3天,小米定在7天主要是担心门店试驾安排不过来。**还有人质疑YU7订单里有大量SU7转单,但**实际上SU7和SU7 Ultra转单YU7的数量,不足YU7订单的15%。** **雷军称,YU7正式发布后,火爆程度超出了小米的预期。** 另外他还提到,以后尽量争取每月能做一次直播。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2/aa82e2875b464953956a812c8c53f8d4.jpg) **直播主要内容如下:** 1.小米YU7发布后,很多人质疑“7天可退”的原则,实际上,**这是行业惯例,也就是车企给大家提供的犹豫期,一般是3天;我们首销期定了7天,主要是担心门店的试驾安排不过来。**小米YU7开售18小时后,锁单24万单,大家都在关心24小时大定和锁单,我们当时决定不公布了,免得引来各种讨论和质疑。还有人质疑:“订单里有大量转单”。但实际上,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转单小米YU7的数量,不足小米YU7订单的15%。 **2.YU7锁单用户平均年龄33岁。其中,女性用户比例30%。比小米SU7同期高4.5%。**女性用户最青睐的颜色是流金粉、丹霞紫;男性用户最青睐的是喜欢寒武岩灰、深海蓝。**小米YU7的苹果用户占比52.4%,比SU7同期高4.4%。当前订单数最多的TOP3城市分别是:上海、杭州、北京。这三个地方也都是Model Y卖得最好的城市。** 3.我们破例一次,本周日(7月6日)上午10点开始,**接受限时改配,但改配后需要重新排队。** 4.目前小米汽车门店已覆盖全国92城,共有335家;7月还将增加18家店。同时,我们为小米YU7的交付准备了专属的交付礼盒,包含:墨镜、安全锤、帽子、U盘(供行车记录仪使用)。 5.小米YU7定价25.35万起,发布会前一天,高管团队5分钟就决定了定价,这一次大家都不纠结。首销权益送了5.5万,还是相当合算的。 6.小米YU7投入了653辆测试车,截止发布会前,小米YU7路测车测试里程已经达到了649万公里。也有人说,说路测是各家车厂都做的事情,这个也不稀奇。的确,各家都会做路测,但投入的车辆数和测试里程数的差别很不一样。业内普遍的水平是70-250辆测试车,道路实测的里程如果到了300万公里,就堪称优秀的水平。这么一看,我们投入的车辆比较多,测试里程长、周期长,所以,大家才会在各种地方都能常看到小米的路测车。 6.我自己也参与了大量的实测。比如,每年我都参加小米各个车型的夏测和冬测,小米YU7的测试过程中,我自己还参与了北京-上海的2次长途路测,1300公里上下的路程,我全程都自己开。今年2月那次长测,全程高速,没怎么开空调,北京到上海一天直达,全程只充了一次电。 **7.小米YU7做的24小时耐力挑战,想法来自勒芒24小时耐力赛。这样的挑战,检验的是车辆耐性久、可靠性、充放电能力、散热。** 8.小米YU7一共推出9款颜色,每一款都是设计师的匠心之作,仅宝石绿一款颜色,我们的设计师就调整了20多次方案。 9.最近,我看到有的车企专门出了针对小米YU7的“拦截应对话术”。仅仅是露出的部分,我仔细看了,实在不太准确。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真的不是太好,我们不建议同行们这么做。我们会努力提升产能,但排队的人确实比较多,恳请大家耐心等待。如果大家着急用车,国产新能源车其实都很不错,比如,可以关注一下明天即将发布的小鹏G7,还有月底将要发布的理想i8。另外,Model Y这辆车不错,特斯拉昨天还出了很多优惠政策,大家也可以考虑。 **10.上个月是小米YU7的宣传档期,小米SU7新增锁单反而更多了。**我们已经三次调高了小米SU7订单预期,6月份最终锁单大约1.4万辆。这充分说明,SU7也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和口碑,喜欢小米SU7的人还是很多。最新累计交付量:上市发布15个月,SU7累计交付量已经接近30万辆。 11.4月1日原型车和量产车同天挑战。原型车车手是David,第一圈就跑出了6:24.844,第二圈刷新到6:22.091;量产版车手是Vincent,第一圈就破了保时捷的纪录,跑出了7:07.312,第二圈刷新到7:04.957。阿灿也跑了,但我们和世界级车手之间还有一定差距,阿灿说,他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跑进7:07。6月6日,我们本来还要再次挑战,可遇上了全天下雨只能取消,所以征战纽北最大的挑战,首先是天气。 12.小米挑战纽北,本质上就是对技术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就是坚定地对标保时捷,不断在赛道上打磨技术,应用到量产车上。我们在纽北设立“基地”,小米已经在纽北租用了Workshop(办公室和研发空间),一共2781平米,预计2026年初启用。 **13.纽北限量版2025版10台发布会当天售罄。**纽北限量版,本质上是“量产版+选装+符合法规的安全改装”,改装项包括桶椅、六点式安全带、半幅防滚架,座椅上印有纽北官方授权的LOGO。纽北限量版永久限量100台,2025版限量10台。 14.上周发布的SU7 Ultra赛道专业套装,截至目前锁单已经100多套。此外,Ultra Club提供专业赛道服务,包括整备、维修、存胎等,可以让大家的赛道体验更省心,也更尽兴。 15.今年我们赞助冠名了中国耐力锦标赛,也就是大家熟知的CEC,比赛全程是“小米中国耐力锦标赛”。今年第一场,安全车和医疗车都是小米SU7 Ultra。**如今YU7已经正式发布,第二场起,医疗车将变更成YU7,SU7 Ultra依然担当安全车。**第二场比赛将于周末在宁波赛车场举办,我们为Ultra Club会员准备了VIP观赛区,在现场还可以参与1小时赛道巡游。 16.小米高级驾驶培训,面向小米车主,定价1999元,首批提供10000个培训名额,全部免费。培训项目包括基础理论和实操科目(加速与制动、绕桩、低附路面驾驶、金卡纳)。目前已经在北京、成都完成了两期高阶驾驶培训,两地都完成了10天40场的规模,累计培训人数已达到1628人。下一期,高阶驾驶培训将举办武汉站,欢迎武汉的车主朋友们前往参加。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68.htm)
马斯克和特朗普,这对白宫二人转最近“嘴炮大战”进入到 2.0 时期。和这对欢喜冤家类似的,是国外出版商集团和 AI 巨头之间的相爱相杀——一方面有大出版商要和 AI 公司合作,另一方面也有出版商誓死要把 AI 巨头告破产。 根据数据,AI 搜索和 ChatGPT 出现后,全球网站流量都在下降;另一方面,AI 巨头的“AI 爬虫”却不顾爬虫协议,以数万次的爬取不断侵蚀所有网站的数据。 这时候,终于有一家基建公司站了出来,挽着内容创作者的手说:“我们可以对 AI 巨头说不!” Cloudflare,这家掌控全球约 20% 网络流量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巨头,被网民誉为“赛博菩萨”的公司,在 2025 年 7 月上线了一个实验性产品和交易市场:“Pay Per Crawl”——给 AI 爬虫立下了新规矩: **要么获得许可,要么付费。** 简单来说,这个功能的本质是给网站内容创作者一个选项“开关”:可以选择允许 AI 爬虫自由访问,按次爬取收费,抑或者直接封锁访问。 按照 Cloudflare 创始人的说法,“内容是驱动 AI 引擎的燃料,因此,内容创作者直接获得报酬才是公平的。” 对 AI 公司来说,想继续抓取全网内容来训练模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免费吃大餐”。但也不是没有好处,因为根据明码标价付费,可以避免版权争议问题。 Cloudflare 这次的“防虫”举措,能缓解 AI 爬虫的肆意攻击吗?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能否利用自己独特的地位,建立起一个全新的 AI 时代内容分发和变现模式? **AI巨头的“免费午餐”** 过去几十年,大多数网页默认是公开“可爬”的。Google、Bing 这类搜索引擎为网站带来流量,有了流量,网站再通过广告或销售订阅变现——这是搜索时代的隐形契约。 可 AI 时代,传统搜索流量骤降,这笔账越算越亏。 AI 公司把全网内容当作训练燃料,却几乎不用给大部分创作者回报。当用户直接在 AI 聊天机器人里提问,答案往往来源于总结好的内容,而不是数十个蓝色链接,不会给网站带来更多流量。 甚至于Google这样的搜索巨头本身也在变化,以前他们提供网站链接列表,如今他们在搜索页面推出了“人工智能概述”,据他们的报告,75% 的查询用户无需点击任何链接就得到了解答。 Cloudflare 2025 年 7 月的最新数据显示:Google的爬虫大约每 6 至 7 次抓取给网站带回 1 次点击,而 OpenAI 则是 1500 次才换来 1 次跳转,Anthropic 的比例甚至更夸张,高达 73300 次换 1 次。 [](https://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2/e955d010-e529-4b86-a09a-b1a9d98c976e.jpg) 各大公司 AI 爬虫每次抓取为网站带来的点击比例|图片来源: Cloudflare 这意味着,传统的“内容换流量”模式失效了。相比传统搜索引擎,AI 巨头们吃掉了海量网站内容,却不给“导流”,这种失衡让一些内容生产者愈发难以为继。 “有了 OpenAI,网站流量获取难度比Google时代高出 750 倍,而有了 Anthropic,难度更是高达 3 万倍。原因很简单:我们越来越不再消费原创内容,而是消费它们的衍生品。”Cloudflare CEO Matthew Prince 在一篇博文中称,“这不是一个公平的交易”。 AI 公司爬数据也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两年 AI 巨头一直被指控“偷内容”来训练大模型,引发全球范围的版权诉讼潮,尤其是纽约时报等新闻机构和 OpenAI 诉讼不断。 [](https://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2/28d2414a-480b-4935-94db-28b2f38d90e5.jpg) 活跃的大厂 AI 爬虫机器人|图片来源: Cloudflare 因此,Cloudflare 推出“Pay Per Crawl”,建立一个“按次付费爬取”的市场,想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 该公司设计了一个权限和支付系统,网站可以在后台选择对 AI 爬虫“允许、封锁或收费”,AI 爬虫如果想抓取该网站内容,必须注册、验证身份,并在每次访问时完成支付。 如果顺利,这一模式能让网络内容从“广告变现”走向“内容授权变现”,开拓全新的收入来源。无论是大媒体,还是冷门小博客,都能在 AI 时代拥有议价权,被 AI 付费使用。 为了强调其意义,Cloudflare CEO 还将“Pay Per Crawl”推出的这一天称为: “内容的独立日”。 **AI “过路费”怎么收?** 当然,设想很美,但技术怎么落地? Cloudflare 这家公司起家靠的是提供 CDN、DDoS 防护、DNS、零信任安全等服务,它在全球 300 多个城市部署了节点,承载约 20% 的 Web 流量,给它当“中介”提供了方便。 “Pay Per Crawl”建立在它全球 CDN 网络的中间层:它能在访问请求进到源站前就识别和处理 AI 爬虫。站长可以在 Cloudflare 后台设定三种模式:允许、收费、封锁。 [](https://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2/e486f69c-f2cb-4e8a-b673-d2e770d33783.jpg) 站长可以在后台设定允许、收费或封锁|图片来源: Cloudflare 所有新加入 Cloudflare 的网站默认封锁 AI 爬虫,除非站长主动允许。只有与 Cloudflare 建立合作关系的 AI 公司才能参与支付机制,否则将被封锁。 如果 AI 爬虫向付费 URL 发起请求,尚未付费,Cloudflare 就会返回 HTTP 402 Payment Required 状态码——一个过去几乎没人用的、专门为“网络支付”预留的状态码。AI 爬虫可以在请求里带上支付信息,以表示同意支付配置的价格,一旦匹配价格就放行返回 200 OK,并自动结算。 Cloudflare 本身则是这个交易的“收银台”,负责聚合账单和分发收益。 [](https://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2/b456b6aa-bcc1-4a31-bc43-d44f89c9ca70.jpg) Cloudflare 会返回 HTTP 402 Payment Required 状态码|图片来源:Cloudflare [](https://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2/134c3e74-e473-494a-91ea-986683c12a68.jpg) 爬虫可以在请求里带上支付信息|图片来源: Cloudflare [](https://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2/11d4a4b6-a2ce-4c65-928c-714419a6f8d0.jpg) HTTP 200 OK 响应确认收费|图片来源: Cloudflare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靠简单的 User-Agent 欺骗就能绕过的。Cloudflare 要求 AI 公司注册密钥,用数字签名保证身份。这也是为了防止“山寨爬虫”冒充合规者逃避支付。 过去,robots.txt 是一个放在网站根目录下的纯文本文件,用来告诉搜索引擎的爬虫哪些页面可以抓取,哪些不可以,但它只是网站的“礼貌建议”,很多 AI 爬虫根本不理会。Cloudflare 的方案改变了这一点,把现有的、靠 robots.txt 的“软约束”变成了“硬闸门”。 不过,据 Cloudflare 称,目前排名前 10000 的域名中,只有约 37% 拥有 robots.txt 文件。 [](https://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2/957cbeab-f4bc-44e7-ab6a-2cd2e62f19e9.jpg) 给 AI 爬虫设置关卡|图片来源: Cloudflare 如果要参与 Cloudflare 的爬取付费市场,爬取方、被爬取方都必须开设 Cloudflare 账户。截至目前,“Pay Per Crawl”仍处于内测阶段,仅部分大型出版商参与,如 BuzzFeed、《大西洋月刊》和《财富》等,Cloudflare 还在持续公开征集有意向的内容创作者和抓取者。 “我们预计按次付费模式将迎来显著发展。”Cloudflare 官方称。 虽然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但该公司对未来还有很多设想。比如,出版商或其他机构可以针对不同内容类型收取不同费用,或者根据 AI 应用的用户数量进行动态定价,或者根据训练、推理、搜索等不同领域引入更细粒度的定价策略。 他们还认为,按次付费爬虫的真正潜力或许会在 Agent 智能代理的世界中显现。 “如果智能代理付费墙能够完全以程序化的方式运作,会怎样?想象一下,你可以请你的深度研究助手帮你整理最新的癌症研究、法律简报,或者帮你找最好的餐厅——然后给这位智能代理一笔预算,用于获取最有用、最相关的内容。” “以 HTTP 402 响应代码为基石的首个解决方案,将开启一个智能代理能够以程序化方式协商访问数字资源的未来。”Cloudflare 称。 **Internet 的十字路口** 从经济层面来说,这可能是 AI 和广大内容创作者“重新谈判分账”的开端。 现在,只有头部大媒体能和 AI 公司谈授权(比如 纽约时报告了 OpenAI 后才谈成和解),绝大多数中小网站、论坛甚至个人作者都被“默默爬走”,毫无反抗的能力,或者说意识。Cloudflare 的方案,实际上可以把这种议价能力普及到更广泛的网站。 据 Cloudflare 团队称,他们与新闻机构、出版商和大型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了数百次对话,他们一致“希望允许 AI 爬虫访问其内容,但希望获得报酬。” 对于支持者来说,“Pay Per Crawl”模式在理念上很“公平”:创作者有了收入,AI 公司也避免了法律风险,长远看能推动整个产业走向更合规的内容许可。 [](https://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2/7d5d2b6e-9a6f-4185-a3e8-40407696e799.jpg) 图片来源: Cloudflare 当然,AI 公司未必开心,互联网数据不再免费,要抓新内容,就得花钱,这意味着算力之外的成本要素。 但另一方面,这也或许会抑制滥抓取,也迫使 AI 模型开发者在数据上更有选择性——比如针对性购买高价值的内容,而不是一股脑地把各种网站内容都喂进模型里。 Matthew Prince 称,“AI引擎就像一块瑞士奶酪,真正能够填补这块奶酪孔洞的全新原创内容,比如今占据网络大部分版面的重复性、低价值内容更有价值。” 在他看来,流量一直以来都无法准确衡量内容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开始对内容进行评分和评估,不是根据它产生了多少流量,而是根据它对知识的促进程度(以它填补了多少 AI 引擎“瑞士奶酪”中的现有孔洞来衡量)——我们不仅可以帮助 AI 引擎更快地进步,而且有可能促进高价值内容创作的新黄金时代。” 不过,数字权利倡导者可能会提出:小型 AI 创业团队、研究者、开源社区,能否承担这样的数据成本?学术研究、公益存档这些“良性爬虫”会不会寸步难行,只能访问有限、低价值的数据源? 在一个广告收益下滑、流量成本高涨的现实里,会有多少网站愿意无偿开放给 AI 爬虫吸血?这会不会成为“封闭化”的开始,让互联网失去它的自由与共享精神? 如果全网都默认封锁收费,这会不会无意中加剧“大厂垄断”?毕竟,大厂比较有钱。 “Pay Per Crawl”模式,一方面试图解决 AI 吸血内容却不反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在无意中加高 AI 创新的门槛,回到版权保护与知识开放的老命题。 当然,Cloudflare 只是给网站更多自主权。网站所有者完全可以选择对公益、非营利项目继续免费开放。权力仍然在创作者手里。不管怎么说,他们值得获得“补偿”。 在 Cloudflare CEO 的话里,这场变革的目标是“构建更美好的互联网”。“我们尚不知道所有答案,但我们正在与一些顶尖的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合作寻找答案。” 目前,其他其他 CDN 和安全提供商(比如 Akamai、Fastly、Amazon CloudFront)尚未宣布类似的功能。 [](https://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2/d5892ccb-9fe5-4138-a2b4-79bdc88d0750.jpg) 把 AI 爬虫机器人挡在门外|图片来源: Cloudflare 虽然 Cloudflare 的“Pay Per Crawl”看起来只是一个 CDN 产品的新功能,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可能成为互联网走到一个分岔口的信号。** 在搜索时代,内容的价值是通过用户访问转化为广告收益。但 AI 时代,用户可能根本不会再点进网站——所有答案都在聊天机器人里总结生成。是继续让 AI 大模型免费挖掘网络内容,还是在数据获取上回归“互惠”原则,让创作者获得应有的补偿?补偿又能有多少? 这个早期实验可能在为一个新的 AI 时代数据经济形态铺路,无论成败如何,它的立场很明显:AI 不能无限透支创作者的耐心,并在“开放”的名义下把人的劳动变成免费的燃料。 “网络正在发生变革,它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从过去的 30 年里学到好的地方,让它在未来变得更好。” 至于,事情是不是能真的变好,像 Cloudflare 自己承认的那样: “这仅仅是个开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66.htm)
日前,荣耀举办新品发布会,发布新一代折叠屏旗舰Magic V5等新品。在发布会后的群访环节,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回应如何看待苹果进入折叠屏市场。方飞表示,最早荣耀进入折叠屏这个领域的时候,其实也是真的是一穷二白,我们没有任何一张图纸,我们出来之后,我们希望用折叠屏来表达产品研发团队的一种精神。 方飞称,实际上荣耀一直也希望有真正的对手,走到今天,**我们认为可能快接近无人区了,苹果的加入对我们是一种激励,我们非常的欢迎、也非常的期待跟苹果一起同台竞技。**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3/666430069e2d48809ec2c372e967e680.png) 她认为这不仅是难得的行业交流契机,更有望通过双方良性竞争共同为产业经济注入活力,同时也将推动荣耀在生态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及折叠屏体验创新等维度开启全新发展阶段。 据爆料,**苹果将在2026年推出首款折叠屏iPhone,内屏预计为7.8英寸,外屏为5.5英寸,**后置双摄。 该机将使用Touch ID电源按键,而非Face ID,以节省内部空间,手机展开厚度为4.5毫米,折叠状态在9毫米至9.5毫米之间。 苹果知名分析师郭明錤认为,**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售价在2000美元以上,甚至可能在2500美元以上,**预计将吸引众多苹果的忠实粉丝。 研究机构Canalys预测,2026年或成为折叠屏市场复苏的关键年,苹果传闻中的折叠产品将有望带动整体品类的讨论度,并可能在软件交互与硬件设计层面带来新的思考,进一步活化市场需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64.htm)
今年6月初,美国交通部发布报告称,正在缓慢建设中的加利福尼亚州高铁,存在工期延误、管理不善等各种问题。从2008年法案通过到现在,17年花了160亿美元,却连一条轨道都还没铺。**报告还要求加州高铁管理局在7月11日之前做出回应,否则将会取消约40亿美元的额外拨款。** 据了解,截至2025年中,美国高铁项目仅完成部分桥梁、路基及高架桥,**轨道铺设和信号系统建设尚未启动。**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3/f4b04ddbf158425aab2148da7507fc54.png) 并且,高铁项目拖延时间之长也令人咋舌,该项目于2008年立项,计划到2020年建成在旧金山与洛杉矶之间建成美国首条高铁(约1287公里),配备运营时速220英里(约合354公里)的列车,总预算330亿美元。 但到2025年已经17年过去了,不仅工期拖延,预算也疯狂飙升,**从最初的330亿美元涨到1280亿美元,翻了近4倍,且通车时间推迟至2033年或更久。** 若联邦撤回40亿美元拨款,加州政府虽然承诺每年至少投入10亿美元州资金继续建设,但资金缺口仍超65亿美元,这也加剧了高铁项目的烂尾风险。 报道称,导致美国高铁项目进展缓慢有多重因素,包括对农场征地的困难,以及应对一些环境诉讼,建设经验不足等。 例如,高铁项目环保诉讼不断,光环境审查就拖了10年;政治博弈激烈,特朗普政府多次取消拨款,拜登政府又恢复,政策反复; 此外,还有管理混乱、资金滥用等问题,比如花10亿美元只建了488米的高架桥。 而2025年初的一项民调显示,超过53%的加州选民“对高铁项目失去信心”,只有28%的人认为“它最终能完成并投入使用”。**美国交通部长也坦言“按当前进度永远无法完成”。**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3/262f0b18333d4308b2e7f989030f2635.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62.htm)
**日前,京东物流首次发布自研无人轻卡产品——京东物流VAN。**据悉,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具备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是物流行业内载货量最大的无人轻卡,可替代传统4.2米货车用于物流摆渡及传站等环节。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3/4f8b2575-f47d-418c-b312-717806fa9fe6.png) **支持最高400公里满载续航能力及L4级别公开道路自动驾驶跑行能力,**可自主规划最优路线、精准识别并灵活避让障碍物,能够从容应对人车混行的复杂交通环境。 在电商仓储、快递分拣、制造业供应链及冷链运输等高频率物流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相比传统运输可节省约60%成本,同时大幅提升物流运营效率。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3/347dff3d-7e51-4b5b-9ce9-7e52f3d6d201.png) 在产品设计上,京东物流VAN为全冗余车规级无人轻卡,以“轻卡级装载+车规级可靠”重新定义智能城配物流。 其采用车规级线控方案,通过制动、转向、通讯、电源等多维度冗余设计,实现对现有商用车线控方案的升维进化,构建关键模块超低故障的安全基座,为L4级自动驾驶筑牢底线保障。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703/9d05e753-c86d-47d5-9989-ead0e25c2289.png) 技术层面上,京东物流VAN通过数据驱动快速迭代模型,提升场景泛化能力,同时通过时空联合决策规划以及冗余安全系统,确保自动驾驶跑行安全。 **京东物流VAN通过智能调度和路径优化可有效减少城市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电动驱动则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24小时不间断工作提升配送效率。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60.htm)
据匈媒报道,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建设的电池工厂近期被曝大规模解雇当地员工,包括试用期员工以及持有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正式员工,且未提供实质性理由。有消息称,公司计划用来自中国的派驻员工取代被解雇的匈牙利员工。这一决定甚至令该工厂的匈牙利籍和中国籍管理层都感到意外。 据匈牙利媒体从该工厂现任及离职员工处获悉,上周,公司在未给出实质理由的情况下,解雇了多名处于不同岗位的试用期员工。本周解雇范围进一步扩大,连持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也被解雇,其中不少人在公司已工作半年甚至一年。  图/Magyar Építők 包括维修、质量控制和流程工程师在内的多个部门均有人员被终止雇佣关系。甚至有人从正在中国进行的培训中被召回,目的就是为了将其解雇。 被解雇的员工目前尚不清楚CATL解雇他们的具体原因。公司内部有知情员工表示,该决定是由中国总部作出的,理由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需要中国专家”。 有被解雇的员工向媒体表示:“公司已经放弃了由匈牙利人主导运营这座工厂的想法。”对于为何公司不再倾向于雇佣匈牙利籍文员和技术工人,员工们也无法解释。另有消息来源透露,公司对招聘进度慢于预期、难以找到合适的技术人员,以及新入职员工离职率高感到不满。 知情人士表示,此次裁员可能与此前报道过的消息有关,即CATL已暂停了其二期工厂单元建设的准备工作。 对于暂停二期工厂建设的报道,CATL予以否认,称其为“虚假传闻”。公司表示,总部技术人员只是在“重新评估”电池单元工厂的技术,旨在使其成为“最先进、排放最低、能效更高”的工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58.htm)
荣耀Magic V5暨AI终端生态发布会后,荣耀CEO李健、荣耀CFO彭求恩、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与媒体对话。**荣耀CFO彭求恩谈到了上市进展称,IPO有六个阶段,荣耀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启动了第二个阶段,上市辅导还要验收,后续进行申报、审核、发行上市。** 他表示,目前荣耀正在辅导机构的帮助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公司治理、内控等方面改进,辅导至少的时间是三个月,现在正在和合作单位做这些工作。 **“按照程序一步步往前走,现在进展很顺利。”** 据中国证监会政务服务平台显示,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荣耀”)6月底已在深圳证监局获上市辅导备案,正式迈出A股IPO的关键一步。 **报告显示,荣耀控股股东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现直接持有公司49.55%股份,中信证券成为其辅导券商。** 据媒体报道,荣耀目前已汇聚20多家股东,2024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金资本旗下基金等多家央企和国企相继入股荣耀。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10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