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更需要孟羽童,格力电器则需要更多个“孟羽童”。
全程只用了API,没搭任何复杂框架或Agentic框架,在基准测试中,o3表现优于Claude Sonnet 3.7达2-3倍
乔尼・艾维(Jony Ive)与 OpenAI 的合作注定会在苹果内部引发强烈震动,尤其是在其设计团队人才流失、人工智能领域进展缓慢的当下。此外,苹果计划在明年年底推出类似 Meta 的智能眼镜,而特朗普则威胁对智能手机征收 25% 的关税。 展望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我们将披露苹果操作系统重新设计计划的最新细节,以及其可能公布的最重大 AI 声明。 **核心焦点:艾维与 OpenAI 的合作冲击苹果护城河** 左为乔尼・艾维,他正与 OpenAI 的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展开合作,涉及金额近 65 亿美元。 近年来苹果陷入增长停滞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每年售出数亿部 iPhone,用户基数超 20 亿,甚至仍能推出突破性产品(如 Vision Pro 虽未商业化成功,却堪称技术里程碑),但深入观察便会发现隐忧: **AI 领域彻底掉队**:当Google与微软在生成式 AI 领域开疆拓土时,苹果却在一旁观望。iPhone 自 2020 年以来再无实质性创新。 **人才流失危机**:不仅核心高管接连离职,连默默支撑核心产品的工程师也在悄然流失。 尽管苹果尚未为此付出重大代价 ——iOS 生态仍是科技界黏性最强的护城河,硬件竞争对手(如三星、Google、Meta)也未能充分利用 AI 优势,但这一窗口期正在关闭。数十年来,苹果首次面临科技行业顶端地位的真正威胁,而上周 OpenAI 与设计师艾维的合作更让苹果的困境凸显: OpenAI 以近 65 亿美元收购艾维的 io 初创公司,后者将负责 OpenAI 的设计工作,包括正在开发的新硬件设备。这意味着 iPhone 等标志性产品的核心设计者将为竞争对手效力。 2019 年艾维离开苹果时,公司曾向投资者保证双方将继续紧密合作,但承诺从未兑现。如今,他与 AI 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公司结盟,其技术基础可能让苹果显得与未来脱节。 **WWDC 前瞻:系统设计翻新 vs AI 缓慢前行** 6 月 9 日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将面临难以忽视的现实: **操作系统大改款 “Solarium”**: 新界面以 “日光室” 为灵感,设计更简洁现代,大量借鉴 visionOS(使用过 Vision Pro 的人会发现,它比现行 iOS、iPadOS 和 macOS 更清新)。今年的核心主题是全系统一致性与统一性,Mac 和 iPad 的交互逻辑将更趋同。 此次更新覆盖所有操作系统:tvOS 和 watchOS 将重新设计以匹配主流系统,visionOS 也会针对头显特性调整。尽管 2013 年的 iOS 7 是 iPhone 软件视觉变革之最,但本次更新影响范围更广。 风险:当其他公司探讨用 AI 取代传统操作系统时,苹果却在优化界面美学,可能被批评 “用力错方向”。 **AI 进展:温和试水而非颠覆**: 与Google I/O 的 AI 狂潮形成鲜明对比,苹果的 AI 动作较为保守,包括由 Apple Intelligence 驱动的新电池优化功能和健康相关能力,以及 Siri 与Google Gemini 的合作。 唯一亮点:开放内部大语言模型供开发者集成至应用。这意味着开发者可基于苹果模型开发新功能,有望使 App Store 成为 AI 应用领先平台 —— 即便苹果未必拥有最尖端 AI 技术,却可能最快实现规模化。 **政治压力:特朗普关税与苹果的两难处境** 蒂姆・库克与特朗普的最新会晤似乎并不顺利。不到半年前,库克还对特朗普重返政坛表示欢迎,并出资 100 万美元支持其就职典礼,期待后者助力苹果业务并制衡欧盟监管。但近几个月,特朗普的政策已打压苹果股价并迫使其调整策略,例如将更多销往美国的 iPhone 生产从中国转移至印度。 上周库克赴华盛顿会见特朗普未果,周五特朗普威胁对美国境外生产的 iPhone 征收 25% 关税,以惩罚苹果选择印度而非美国本土生产。若 6 月如期实施,iPhone 涨价几成定局(本刊 4 月已预警)。 苹果的权衡:25% 关税优于此前针对中国的 135% 税率提议,且三星、Google也将面临同样税负。苹果只需涨价并避免归咎关税即可,但绝对不会在特朗普任期内将 iPhone 生产迁回美国 —— 从头建立本土制造中心成本远高于关税,且需冒中国报复性打击在华销售的风险。最终受益的可能只有中国本土竞争对手。 **深度问答:从 CarPlay 到 AI 机器人的未来** **问:如何看待 CarPlay Ultra?** 答:尽管功能强大,CarPlay Ultra 目前仍令人失望。2022 年发布时备受期待,苹果称将适配多家车企,粉丝期待通过统一界面控制空调、收音机、座椅等功能。但为每款车定制开发的冗长流程使其沦为小众技术 —— 如今需花费数十万美元购买阿斯顿・马丁才能体验,堪称苹果史上最难以普及的产品。我仍希望该系统能进入低价车型并最终普及,但从顶级豪车起步对一家大众消费公司而言并非明智之举。 **问:苹果曾考虑收购乔尼・艾维的公司吗?** 答:艾维与苹果的分手并非完全和平,蒂姆・库克的风格也不会通过收购向市场暗示 “需要艾维回归”。此外,苹果史上收购金额从未超过 30 亿美元,很难想象为一家尚未推出产品的公司开出双倍价格。更微妙的是,该初创公司许多设计师和工程师曾任职于苹果,收购可能徒增尴尬。尽管艾维回归可能让人联想到乔布斯 1990 年代末(苹果收购 NeXT 后)的回归,但这对双方而言或许只是白日梦。 **问:苹果的 AI 桌面机器人最新进展?** 答:代号 J595 的设备已成为苹果开发 AI 中心设备的核心项目,定位为智能家庭显示器,尺寸类似小型 iPad,可通过机械臂在桌面移动,并计划赋予其独特 AI 人格。公司希望尽快推向市场,但遇阻:低端版本(无机械臂、代号 J490 的智能屏幕)因 Siri 问题延迟,最早可能年底上市(仍存疑),机器人版本则需一两年后。为加速 J595 落地,部分激进功能已被剥离,可能在后续机型中推出。 **结语:苹果的生死时速** 科技行业从无永恒的护城河。正如苹果服务负责人埃迪・库伊(Eddy Cue)在政府反垄断案中所言:“新技术涌现,新公司崛起, incumbent(在位者)难以应对。” 尽管 iPhone 短期内无忧,但艾维与奥特曼的合作敲响了警钟:AI 正成为与二十年前多点触控同等重要的基础技术,并催生以即时信息获取和语音交互为核心的新设备浪潮。 苹果已站在十字路口:若想引领下一个计算时代,必须果断行动 —— 重振 Apple Intelligence 平台、推出颠覆性硬件、打造 “下一个 iPhone”,而这一切都需在竞争对手之前完成。正如库伊所言:“在科技行业,你必须每天努力赢得用户。二十年后人们可能仍需要牙膏,但很难说十年后是否还需要 iPhone—— 尽管这听起来很疯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220.htm)
大公司业绩情况除了影响自身市场表现之外,也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相关产品规划亦对相关产业链公司具有重要影响。
三星电子计划从 2028 年开始在芯片封装中采用玻璃基板,朝着半导体创新的正确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据ETNews报道,这一转变标志着从硅基中介层到玻璃中介层的重大转变,这也是该公司首次为这一发展制定官方路线图。  虽然业界正逐渐转向使用玻璃基板作为中介层,但三星对该技术的理解却有所不同。为了加快原型设计速度,三星正在开发小于 100x100 毫米的玻璃单元,而不是使用 510x515 毫米的大尺寸玻璃面板。尽管较小的尺寸可能会影响效率,但它将使三星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 三星还在利用其天安园区的面板级封装(PLP)生产线,该生产线使用方形面板而非圆形晶圆。总体而言,这将使该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比竞争对手更有利的地位。此外,此举也补充了该公司的人工智能集成解决方案战略,该战略将把代工服务、HBM内存和先进封装整合在一起。  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三星向中介层玻璃基板的转型,可能使其在长期竞争中占据优势。由于该技术将逐步改进,该公司也可能受益于外部订单,从而增加收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210.htm)
一个计算机领域的著名问题,在停滞50年之后终于有了进展。MIT科学家威廉姆斯一次偶然发现:证明内存比大家认为的更强大。在所有可以想象的计算中,**少量的内存与大量的时间一样有价值**。 时间和内存(空间)是计算中最基本的两种资源,每个算法都需要一些时间来运行,并且在运行时需要一些空间来存储数据。迄今为止,已知的算法里所需的空间与其运行时间基本上都成正比,研究人员认为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现在威廉姆斯证明,存在一个数学程序,可以将任何算法转换成“占用更少空间”的形式。 由于想法过于不可思议,他当时第一想法是:**大概是自己疯了吧**。 于是开始着手证明自己错了,但想了几个小时也没找出任何瑕疵:没准万一真就自己对了呢。 经过几个月的整理和推敲,最终将成果po到网上,没想到收获大家一种好评。 一华盛顿大学科学家表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结果,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困扰计算机科学家的半世纪难题 先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如果用大白话来讲,这个问题其实源于我们一种直觉:**你可以重复使用空间,但不能重复使用时间**。 算法可以反复使用同一小块内存,而时间却不那么宽容,一旦过去,就无法再收回。 但对于正经科学家来说,直觉是不够的,这需要严谨的证明! 哎,这就难到科学家了,没成想一难就难了半世纪。(Doge) 威廉姆斯所在的领域是计算机科学一个分支学科**计算复杂性理论**。 这个领域就是解决诸如列表排序或因式分解等计算问题所需的资源(例如时间和空间)。大多数问题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算法来解决,每种算法对时间和空间都有各自的需求。复杂性理论家根据最佳算法(即运行速度最快或占用空间最少的算法)的资源需求,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称为复杂性类别。 但是,如何让计算资源的研究实现数学上的严谨程度呢?如果只是单纯地分析时间和空间,那是不可能的。要想取得进展,首先需要正确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科学家**哈特马尼斯**建立了用来分析时间和空间的精确定义—— **P**,涵盖了所有可以在合理时间内解决的问题。空间领域的一个类似复杂性类别被称为**“PSPACE”**。  这两类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复杂性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P 中的所有问题也都属于 PSPACE 问题,因为快速算法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填满计算机内存中的大量空间。 如果反过来也成立,那么这两个类将是等价的:**空间和时间将具有相当的计算能力**。 但科学家们怀疑 PSPACE 是一个更大的类,包含许多 P 中没有的问题。换句话说,**他们认为空间是一种比时间更强大的计算资源**。 为了证明PSPACE大于P,研究人员必须证明,对于PSPACE中的某些问题,快速算法绝对不可能实现。 1965年,哈特马尼斯搬到了康奈尔大学,担任新成立的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该系迅速发展成为复杂性理论的研究中心。 20世纪70年代初,那里的两位研究人员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和沃尔夫冈·保罗着手建立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精确联系。 他们知道,要解决 P 与 PSPACE 的问题,就必须证明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某些计算。但要证明这一点却很难。 因此,他们决定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探索有限空间下能做什么。他们希望证明,给定一定空间预算的算法可以解决与时间预算稍长的算法相同的所有问题。这表明**空间至少比时间略胜一筹**——这是证明 PSPACE 大于 P 的一个小而必要的步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转向了一种“模拟”方法,即将现有算法转化为解决相同问题的新算法,但所需的空间和时间有所不同。 有个通俗的例子,你得到了一个快速算法,可以按字母顺序排列书架,但它需要你把书堆成几十个小堆。你可能更喜欢一种占用公寓空间更少的方法,即使它需要更长的时间。 模拟是一种数学过程,你可以用来得到更合适的算法:输入原始算法,它会给出一个新的算法,以节省空间但牺牲时间。 他们俩想要开发一种通用的模拟程序,可以适用于所有算法,哪怕只是节省一点点空间。时间来到1975年, 在一个年轻研究员**瓦利安特**参与下,他们仨终于把这个想法实现了。 **△**瓦利安特 但随后进展停滞,复杂性理论家开始怀疑他们遇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障碍。问题恰恰在于模拟的普适性和通用性。 虽然许多问题可以用比时间少得多的空间来解决,但有些问题直观上似乎需要几乎与时间一样多的空间。 而且当时的作者保罗Paul与合著者也很快证明**确实不可能实现普适性**。 于是这个问题就这样持续了50年都没有解决。 威廉姆斯是怎么解决的? 1996年,他来到了**康奈尔大学**,追随**哈特马尼斯**的脚步。 他自从大学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以来就一直着迷,他甚至在计算机科学课程之外还学习了逻辑学和哲学课程,试图从其他时间和空间视角中寻找灵感,但最终却徒劳无功。 一次转机是在2010年另一个关于计算记忆问题的进展:哪些问题可以用极其有限的空间来解决? 2010 年,复杂性理论先驱 Stephen Cook 和他的同事发明了一项名为“树评估问题”的任务。他们证明了,任何空间预算低于特定阈值的算法都不可能实现这一点。但这其中存在一个bug。该证明依赖于保罗和他的同事几十年前提出的一个常识性假设:**算法无法将新数据存储在已满的空间中**。 十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弥补这一bug。结果在2023年,Cook的儿子和他的工作伙伴,设计了个算法解决了树评估问题,结果发现占用的空间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少得多。  老Cook将数据比做鹅卵石,无法挤压,必须在算法的内存中占据不同的位置。但事实证明,这并非存储数据的唯一方式,可以将这些鹅卵石想象成可以稍微挤压在一起的东西。 威廉姆斯在一堂课上灵光乍现: 诶那既然数据可以挤压,这是不是这个方法就相当于是个可以减少空间内存的通用工具了! 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模拟可以让新算法的空间占用大大减少——**大约等于原始算法时间预算的平方根**。  这种新的节省空间的算法也会慢得多,因此该模拟不太可能有实际应用。但从理论角度来看,这无疑是革命性的。 然后,他仅用几行数学运算,就反过来证明了时间计算能力的一个消极结果:**至少有一些问题除非使用的时间多于空间,否则无法解决**。第二个范围更窄的结果与研究人员的预期一致。 从定性角度来看,威廉姆斯的第二个结果听起来像是人们长期寻求的P与PSPACE问题的解决方案。 两者的区别在于规模。 P和PSPACE是非常广泛的复杂性类别,而威廉姆斯的结果则在更精细的层面上进行。 不要要证明PSPACE大于P,研究人员必须进一步扩大这一差距。但威廉姆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尝试扩展都失败了。 半世纪前参与通用模拟的那个年轻研究员**瓦利安特**,目前他在哈佛大学任教,他表示 这可能是一个终极瓶颈,也可能是一个持续50年的瓶颈。 又或者下周就可能解决。 **大二老师曾劝他转方向** 不过现在看46岁的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几十年前也曾被老师转方向。 威廉姆斯童年住在阿拉巴马州乡村,那里有一个50英亩大的农场。 7岁时第一次见到电脑,当时他的母亲开车带他穿过县城去参加一个特殊的学术强化班。他回忆说,当时一个用于生成数字烟花表演的简单程序让他着迷—— 随机选取一种颜色,然后从显示器中央向随机方向发送。“你永远无法预测最终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像”。 这正是那时候开始,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有计算机那就在纸上写程序**,父母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 高中最后两年,他转学到阿拉巴马数学与科学学校,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也第一次确定了想做的事情: 我意识到外面的世界更加广阔,而且**有办法用数学的方式思考计算机**。 而到了申请大学的时候,他知道攻读复杂性理论需要远离家乡,但他的父母明确表示,西海岸和加拿大是不可能的。在剩下的选择中,康奈尔大学脱颖而出。 于是他凭借丰厚的经济资助,来到了这个梦中情地,这个理论的起始之地**康奈尔大学**。 不过到了大二,他就很难跟上课程了。他在一门计算理论课上只得到了中等成绩,老师建议他考虑其他职业。 但他不肯,决定加倍努力,修了一门研究生理论课,希望在这门难度更大的课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能让他研究生申请时显得格外突出。 而教授这门研究生课程的教授正是**哈特马尼斯**,彼时他已是该领域的元老级人物。 威廉姆斯开始每周参加哈特马尼斯的办公室课程,几乎总是唯一到场的学生。他的坚持得到了回报:他在课程中获得了A,哈特马尼斯也同意在下个学期指导他完成一个独立研究项目。 大学期间,他们两个一直保持着每周的会面。哈特马尼斯鼓励他培养一种个性化的复杂性研究方法,并引导他避开死胡同。 在这之后他始终在研究复杂性理论。2010年,他证明了一个里程碑式成果,被认为是朝着P与NP问题解决迈进。  这一成果巩固了威廉姆斯的声誉,他随后又撰写了数十篇关于复杂性理论不同主题的论文。 不过,P 对 PSPACE 这个问题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只是想不出什么足够有趣的东西。 这就是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参考链接: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for-algorithms-a-little-memory-outweighs-a-lot-of-time-20250521/](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for-algorithms-a-little-memory-outweighs-a-lot-of-time-20250521/)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208.htm)
有多少美国消费者愿为支持其“国货”买单?**美国花洒品牌“阿菲娜”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拉蒙·范·米尔实施了一项商业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实验内容为,同款过滤花洒,“**美国制造”售价239美元,“中国制造”只要129美元,看消费者会购买哪一款。**  实验结果显示,**约25000人在网上浏览了这一商品,其中有584名消费者下单付款,他们全部选择了“中国制造”,而选择“美国制造”的人数为零。** 范·米尔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实施这项实验的初衷,一是想看看在美国制造同款花洒的成本,同时计算出要保持相同利润的合适定价。 二是很多美国网民表示愿为“美国制造”支付高价,自己希望能测试其真实性以便为搬回生产线铺路。 **面对实验结果,范·米尔表示,美国并没有做好把所有生产设备或产品都搬回国内的准备,“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支付高价”。** 他说,以花洒为例,美国企业目前并不生产此类产品,而它不是一台设备就能完成生产的。 如果美国想要制造业回流、所有东西都在美国制造,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206.htm)
**近日,一则关于iPhone 16 Pro Max在拍摄沃尔沃EX90时摄像头被激光雷达烧毁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当手机长焦镜头对准EX90车顶的激光雷达时,画面立即出现彩色斑点,这实际上是CMOS图像传感器像素被激光永久性烧毁的迹象。 技术分析表明,沃尔沃EX90搭载的Luminar半固态激光雷达工作波长为1550nm。**虽然这种长波长激光符合Class 1激光安全标准,对人眼无害,但对没有专业红外滤波保护的摄像头传感器却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沃尔沃在官方用户手册中已明确警告:"请勿以摄影机或相机直接对准Lidar。该系统发出的红外线激光有可能损坏某些摄影设备,包括智能手机。" **沃尔沃官方回应称,激光雷达发出的光束确实可能损坏手机或相机的图像传感器,建议用户在"安全距离"拍摄或直接关闭汽车电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意味着价值上万元的iPhone可能面临永久性损坏。 **那么,车主和摄影爱好者该如何自保?** 避免直接对准: 拍车时,尽量避免将镜头直接对准车顶或前脸的激光雷达装置,尤其不要使用长焦或放大功能。 使用防护: 专业摄影设备可考虑添加红外滤波片,减少激光直接照射到传感器的风险。 保持距离: 远距离拍摄比近距离直接对准激光雷达要安全得多。 关注提示: 在参观车展或试驾高端智能汽车时,留意相关警示标识。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3f41e028b9334757be5ef94216d7eb92.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204.htm)
小米 YU7的熔岩橙车色实车图近日首次在网上曝光,此前该车在发布会上已公布宝石绿、钛金属色和熔岩橙三种车色。**据悉,小米 YU7 将推出 YU7、YU7 Pro 和 YU7 Max 三款配置车型,并将于 7 月正式上市。**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a28ff0d955d24955af9ccd64c011fdae.png) **此次曝光的熔岩橙车色实车还带有赛车同款拉花,以及车身同色饰条的半封闭式轮辋。** 外观方面,小米 YU7 前脸采用封闭式造型,机舱盖前端镶嵌着小米银色车标。 前包围两侧设计有三角形通风孔,中间位置加入了与车身同色的装饰件。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9812167527de442ab51c9b1e260b7d1d.png) 灯组上半部分采用镂空设计,并嵌入风道,与前舱盖相连,同时还配备了 180 度超广角照明功能。 车身侧面,小米 YU7 采用了溜背式造型设计,车尾配备了贯穿式对称 C 字形尾灯组,并继续采用透明尾灯罩。 **车辆的尺寸为长 4999 毫米、宽 1996 毫米、高 1600 毫米,轴距达到 3000 毫米,定位为中大型 SUV。**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ed766c44ee9044edbff3d35684991fe3.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202.htm)
网上真是无奇不有!台积电为员工设计的专属20寸行李箱,居然也被公然叫卖,**价格高达5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1.9万元。**据悉,这种行李箱来自德国拜耳,采用独特的模克隆材质,**是台积电2024年送给员工的专属内部礼,外表面装饰有台积电专属设计电路图案,侧面把手上还有TSMC字样。** 行李箱呈银灰色调,重量约2.9公斤,尺寸约56 x 36×23厘米,整体轻盈、坚固,外部三段式铝镁合金拉杆,内部双层网、多层收纳袋、交叉束衣带,还有TSA海关锁可快速通关。       之前在网上还见过不少类似的台积电内部员工专属礼品,包括星巴克马克杯、联名零食等。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200.htm)
NVIDIA AI芯片虽然失去了中国市场,一个季度就损失了150亿美元,不过独一无二的产品,永远不缺大客户。据报道,**甲骨文已经向NVIDIA采购了多达40万颗最新的Blackwell GB200 AI芯片,总价值约400亿美元,平均单价5万美元!** 这批AI芯片将用于**为OpenAI建设一座新的AI数据中心**,地点就在得州阿比林,而这里正是美国AI基础设施项目“星际之门”(Stargate)的启动之地。 在特朗普的号召下,OpenAI、甲骨文、软银、阿联酋等计划为此项目投入多达5000亿美元。 新的AI数据中心占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包含八栋建筑,已于去年6月开工建设,甲骨文租借了15年,用于让OpenAI训练下一代AI大语言模型。 OpenAI目前依赖于微软的数据中心,但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就在日前,**OpenAI还宣布了“星际之门阿联酋”(Stargate UAE)项目,将在阿布扎比建设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集群,规划配备200多万颗NVIDIA GB200芯片,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 此外,马斯克的xAI Colossus 2超级计算机,规划配置100万颗GPU。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4a7c5c1b1cee40539f21cf9fb0ad75f9.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98.htm)
近日,彩虹-YH1000新型无人运输机在西北某机场成功首飞试验,飞行数据良好,达到试验目的。**彩虹-YH1000无人运输机是一款具有强大运输投送能力的多用途无人机平台,可担负军事和民用运输任务,优势突出:挂载能力强、投放精度高、超短距起降、适应各种恶劣起降环境。** 航程15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2300千克,可载重1200千克,实用升限8千米,滞空时间大于10个小时。 据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黄伟介绍,**这款无人机的主要定位类似一个“空中小皮卡,什么都能装,装什么都行,很皮实。**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27adbee2-a2b0-4e3c-b6f7-2a70eb3cb5f2.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c653c857-70cc-49a1-b098-84af175e888d.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3fa0793e-8abd-480a-980a-8743df76c93a.png) **彩虹系列无人机最早于1999年开始立项研制,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大、中、小型匹配,远、中、近相协同的系列化产品谱系。** 在军事领域,彩虹系列可执行侦察、监视、目标定位、火力打击、通信中继等任务,为作战部队提供实时情报支持和火力支援,提高作战效能。 在民用领域,彩虹系列可在自然资源勘探、航空物探、森林防火、应急通信、海洋监测、人工增雨、应急测绘等领域广泛应用,提升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目前,最新最先进的彩虹系列无人机有三款—— **彩虹-10** **彩虹-10是一款无人倾转旋翼机,融合了直升机和固定翼飞行器技术,是国内首款完成自主倾转过渡飞行试验的中大型无人倾转旋翼机。** 它既具有类似直升机的垂直起降和悬停作业能力,又具有固定翼飞行器飞行速度快、航程远的优点。 翼展6.7米,垂直起降时最大起飞重量450千克,携带50千克任务载荷时可持续飞行6小时。 巡航速度为150千米/小时,最大平飞速度达32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高达7000米,可在不同海拔高度执行任务。 它可以作为伴随海军大中型水面舰艇或陆军野战部队的无人支援保障飞行平台。 通过挂载光电类、雷达类、通信类、激光雷达、相机类等多种任务载荷设备,可以执行侦察、探测、通信中继、搜索、目标指示、中继制导等各种任务。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f8717de2dbc344778d7481fe3315854e.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606b2cad-e7b3-4c28-bab3-67bc06d7663b.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efad53d8-294a-4787-888d-d23666945f44.png) **彩虹-9** **彩虹-9是一款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是“彩虹”家族中体型最为庞大的成员。** 今年3月,彩虹-9察打一体无人机完成了一项关键挑战——**进行突破性的新型特种载荷与无人机适配的长航时测试。** 机身长度12米左右,翼展达到24.8米。 作战载荷下的最大航程可达115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5000千克,最大挂载重量490千克。 最大滞空时间40小时,升限可达11000米。 能实现自主飞行、自主规划航路以及自主飞控,飞行员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实时操作。 彩虹-9有许多外号,包括但不限于**“空中变形金刚”、“空中武器库”、“飞行狙击手”等等。**自己想象吧。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59c852a5-8b2c-4fa1-9fc0-3e7584ae7f81.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90e3b853-bfd3-44e9-ac5a-d2bbcf2a81b0.pn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ae647d66-a2ce-4e5e-b0bd-21125689cf38.png) **彩虹-7** **彩虹-7是基于先进的气动、隐身和控制技术研制的高空亚音速无人机。** 它采用独特的飞翼布局,翼展27.3米,最大起飞重量为8吨,巡航速度为0.5马赫,实用升限约为16000米,飞行性能十分强大。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1723caf7ab544a31a79a0ee167796ba2.jpg)  彩虹系列无人机的其他成员还有: **彩虹-6** 气动布局:常规布局,大展弦比机翼。 尺寸:全长15米,高5米,翼展20.5米。 重量:最大起飞重量7.8吨。 飞行性能:最大平飞速度每小时800公里,巡航速度为每小时500-7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20小时或8小时,最大航程12000公里或4500公里,最大爬升率每秒20米。 功能:可执行侦察监视、情报收集、通信中继等任务。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4ec1139642e94e08ac17f11a6d75071a.jpg) **彩虹-5** 气动布局:在彩虹-4基础上改进,气动外形更优化。 尺寸:翼展21米,机长11米。 重量:最大起飞重量3300千克。 飞行性能:最大升限8300米,最大飞行速度300千米/小时,最大续航时间40小时。 功能:机翼下设有6个外挂点,一次可挂载16枚对地攻击导弹或制导炸弹,还可挂载电子战设备等任务载荷。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58576e7e8cbd450abbc0e392dd76ffdb.jpg) **彩虹-4** 气动布局:采用大展弦比平直机翼和V型尾翼。 尺寸:翼展18米,机长10米。 重量:最大起飞重量1.35吨。 飞行性能:最大升限7200米,最大飞行速度250千米/小时,续航距离5000公里,滞空时间超过30个小时,加挂武器时的滞空时间为14小时。 功能:分为用于侦查的彩虹-4A和察打一体的彩虹-4B、彩虹-4C等型号,配备四个外挂架,可使用多种武器。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82faa691131e48e1899544feaf7e20d7.jpg) **彩虹-3** 气动布局:采用鸭式前翼+无尾大后掠翼的气动布局。 尺寸:翼展8米,机长5.5米。 重量:最大起飞重量650公斤,最多可携带空对地弹药130公斤。 飞行性能:最大飞行高度7000米,续航时间12-14小时,最大航程约2400公里,巡航速度约为150-200公里/小时。 功能:彩虹系列中第一个具备察打一体功能的无人机,拥有两个外挂点,主要武器是AR-1空地导弹。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0365a2c84712499aa3dc6df86a2ae97c.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96.htm)
巴基斯坦在全国范围内支持比特币挖矿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第一阶段计划中,已分配 2000 兆瓦电力装机容量。目前该国正推动加密货币合法化,并以此吸引外国投资。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3/0202/fc67f6eb4718f51.jpg) 巴基斯坦财政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项由巴基斯坦加密货币委员会主导的计划,还将有助于实现剩余能源的货币化,并创造高科技就业岗位。财政部称,萨希瓦尔(Sahiwal)、中国枢纽(China Hub)和卡西姆港(Port Qasim)等目前仅以 15% 产能运行的燃煤发电项目,预计将被改用于这一计划。 巴基斯坦联邦政府正寻求投资以提振经济 —— 该国在 2023 年勉强避免了债务违约。据估计,巴基斯坦拥有 1500 万至 2000 万加密货币用户,其目标是建立监管框架,以壮大本地加密生态系统并吸引全球资本。 今年 4 月,巴基斯坦邀请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Binance)联合创始人赵长鹏(Changpeng Zhao)参与建立数字金融平台。加密货币委员会还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加密项目签署初步协议,以加速区块链创新。 财政部声明称,巴基斯坦已吸引全球加密货币矿工和数据基础设施公司的关注,但未披露具体企业名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92.htm)
快图浏览在 @WSTxda 接手后,发布了复活后的首个 64 位版本,安装包仅仅 2.4MB,版本号 10.0 ALPHA,可以在更多现代安卓手机上安装了。@Appinn 在去年11月份,青小蛙介绍过
全新雷克萨斯ES实车内饰近日首次曝光,其全新内饰引入了两块大屏,这种设计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全新雷克萨斯ES将推出油电混动版和纯电版本,并计划于2026年底上市,采用进口方式销售。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24b2df38daeb4bb18c0437f23a46a4e1.png) 在内饰设计上,全新雷克萨斯ES采用了两个相同尺寸的悬浮屏,下部保留了触摸式物理按键。 中控屏能够实现多窗口展示,下部和左侧为快捷菜单,副驾屏则延展了娱乐功能。仪表屏尺寸较大,方向盘采用触摸式按键设计,车内整体氛围出色,车门有氛围灯环绕。 中央使用了电子排挡,并保留了电子手刹、AUTOHOLD按键。前排座椅采用运动风格设计,后排座椅宽大舒适,且前后排座椅均提供按摩功能,后排还提供了手机充电口和空调出风口。 外观方面,全新雷克萨斯ES采用了更为动感的轿跑式车身设计,整体车身修长,将商务与运动完美融合。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0db3e901c5484353b3941e6cebf001bd.png) 车头采用分体式车灯设计,日行灯保持雷克萨斯的经典样式,两侧设计夸张的导流槽,前大灯组也融合在这个部位。 车身侧面,新车采用轿跑式车身设计,L型黑色装饰条进一步强调运动感,配备的大尺寸多条辐轮圈则增添了商务属性。 动力方面,雷克萨斯此次车展带来了ES 350e、ES 500e两款车型,未来还将推出纯电和油电混动车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90.htm)
**近日,中国移动推出“一卡三用”超级SIM灵动卡PRO版。**据悉,该卡由中移金科联合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共同打造,针对**国际游客可以实现“通信+支付+出行”三卡合一。** 用户办理开通后,可享受中国境内的通话和流量服务,还可通过二维码及NFC“碰一碰”的方式,在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商户消费。 此外,还可在全国330余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场景,以及中国香港地铁、中国澳门公交场景中使用NFC刷卡出行。 目前,灵动卡PRO版已率先在北京首都机场、大兴国际机场的中国移动服务厅正式发售,让用户下飞机即可快速获取。 营业厅特别设立了双语服务专窗,为用户提供“全场景护航”。 工作人员可用流利英文向外籍客户介绍产品,客户可根据商务或旅游需求灵活选择套餐进行办理。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d6ec55d4-3e0e-47e6-8eaf-c791cb261057.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88.htm)
本周微软发布了截图工具的11.2504.38.0版本,引入了完美截图(Perfect Screenshot)和取色器(Color Picker)两项新功能。**截图工具还将新增将录屏保存为GIF动图的功能,尤其适合快速分享简短的屏幕操作过程。**  微软尚未正式宣布更新,因此完整细节仍不得而知,但根据用户透露的内容,在保存录屏时,界面右上角会出现一个GIF按钮,方便切换保存格式。 **同时,还新增了Ctrl+G快捷键,一键切换视频与GIF格式,进一步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  此外,用户还能自定义GIF动图的导出质量,根据需求平衡文件体积与清晰度,无论是追求极致清晰度还是轻量化的分享,都能轻松满足。 这一功能有望随未来的Windows 11预览版一同发布,并可能在不久后同步到所有用户。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86.htm)
2015 年,蔚小理三家中最晚成立的理想创始人李想还没有二胎,首个车型想到的是当下二三线城市街头最难管的「老头乐」。李想当时的想法十分超前,不仅想到了新能源,而且主攻欧美市场,早于同行十年想到了「出海」战略。 2025 年的当下,时尚设计之都、意大利米兰的街头,时常见到雷诺仅能坐两人的小型电动车,和泛滥的摩托车比邻停在同一个停车位上。 李想或许可以欣慰,「老头乐」这个形态是适合欧洲市场的,当时的想法并没有错,只是时间太早了而已。 李想抛弃 SEV(小型电动车),用理想 One 的「电视冰箱大沙发」,拉开了车圈全尺寸 SUV 的连年竞争。  吉利银河 M9 在米兰市中心艺术画廊揭开帷幕|极客公园 当地时间 2025 年 5 月 22 日,吉利集团在米兰发布了最新车型吉利银河 M9,这辆新车的代号不仅「撞脸」华为鸿蒙智行的 M9,在尺寸和智能上也有同样的打擂野心。 而吉利银河 M9 选择发布的地点也很值得玩味——向来以「小车」著称的欧洲,如何能成为帮助吉利打造全尺寸 SUV 银河 M9 的重要基地?在 5 米长「大车」的红海状态下,吉利银河 M9,又能掀起怎样的波澜? ## 重塑雕像的技艺 米兰市中心的商业区,透过吉利全球创新设计中心 GIDC 所在的商业大厦的 16 层的落地窗,不仅能环视整个米兰市,而且能远眺旁边的雪山,景色令人艳羡。 办公室墙上贴满了吉利银河 M9 的设计和概念图,由多个国籍设计师构成的「国际纵队」,组成了吉利 GIDC 的核心设计阵营。一张车型白描图片旁边,贴了一张老虎的图片,上面写着「Go Big」。 「我们一直尝试让外国设计师同事,理解中国人所谓的『大气』的概念」。GIDC 的负责人说到。 这就引出了本文开头那个迷思——在米兰的欧洲设计师,如何能造出一辆 5 米长的全尺寸 SUV,并且还能让地球那边的、甚至全世界的消费者都能接受?  吉利银河 M9 设计主打「大气」|图片来源:吉利银河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认为,欧洲有众多知名的雕塑传世,背后就是欧洲设计师更擅长雕塑和形态的塑造。「欧洲设计师对体量的掌握,对姿态的掌握和对空间感的营造是非常有优势的」。欧洲设计师的「体量」优势,加上吉利中国上海设计师的深度洞察,最终造就了这次在米兰亮相的新车吉利银河 M9。 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这辆全尺寸 SUV 产品,在很多细节上和吉利银河此前的 E5、星耀 8、星愿有很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上述车型设计同样出自米兰的 GIDC 之手。 从外型看,吉利银河 M9 走的是中正平和的中式审美,没有太多花哨的设计,但是在细节上又不乏创意。例如,在一般车上会显得比较土气的银色镀铬条,在银河 M9 身上则起到了线条勾画和亮点突出的作用。  吉利银河 M9 的镀铬装饰勾勒出整车线条|图片来源:吉利银河 作为一款 5 米长的大六座 SUV,如何让第三排成为真正的座椅,而不是两个摆设,非常考验车企的设计和技术能力。发布会上,陈政将吉利银河 M9 的内部空间描述成「三进式」的中式空间——前排体面、二排尊贵、三排舒适。 二排的尊贵,通过零重力座椅、腿托、滑轨等等硬件都很容易实现,难的是第三排的舒适。这时候吉利银河团队的空间魔术又发挥了作用,吉利银河 M9 的第三排不仅实现了全平地台,而且第三排座椅能呈现 150° 的后仰。 而这个灵感来自和消费者的沟通,有消费者反映,全家出行时,老人往往为了孙辈能舒适一些,主动坐在第三排,必须要解决长辈乘坐舒适的问题,是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孝道」使然。而这又暗合了吉利银河 M9「中式大宅」的理念: **器物即理念,设计即人性**。 凭借 GEA Evo 架构的优势和设计制造上的能力,吉利银河 M9 车内有效车长达到 3 米 7,只有这样的「得房率」,才能保证三排的舒适。 ## 百万银河 爆品持续 同一天,除了吉利银河 M9,小米 YU7 和深蓝 S09 同场打擂,即便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三家同时发布新车也不太常见。 其中,小米发布的 SUV YU7 备受关注,拉风的造型同时也被诟病「致敬」法拉利,和吉利银河 M9 坚持的中式审美形成了鲜明对比。 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认为,之前人们认为造型就是好看的东西,但是在汽车产业来说是不够的。「造型它不仅决定着这个产品的颜色,它更加决定了这个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技术、以及产品的成本。」  吉利银河与米兰大教堂|图片来源:吉利银河 淦家阅以银河旗下的爆品银河星愿为例,这款 A 级纯电小车之所以能做到全品类第一,恰恰是因为在设计上坚持和用户共创,听取消费者意见。同门兄弟吉利银河 E5,同样是小车大空间,成为又一款新能源爆品。 在发布会上,淦家阅公布在成立不到 2 年后,吉利银河全系车型已经拥有了 100 万用户,增长速度惊人,背后是吉利打造爆品思维的战略思想。 作为吉利银河旗下最高端车型,银河 M9 也拥有更多当下全尺寸 SUV 少有的动力和智能水平。虽然没有公布明确细节,但是淦家阅在发布会上透露,吉利银河 M9 拥有双轮边电机,百公里加速能做到 4.5 秒,动力水准可见一斑;同时,虽然是大车,但是通过 AI 智能混动模式切换,银河 M9 百公里油耗能达到 4.8L,比 A 级油车更节能。 另外,闭式双腔空悬、路特斯工程调教,加上吉利的 AI 数字底盘,让吉利银河 M9 在操控和驾乘体验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同天的发布会上,同级别的深蓝 S09 已经打出了限时 20.99 万的令人吃惊的价格。而淦家阅认为,吉利不会打价格战,而要打「价值战」,卷的不是价格,而是技术,因为「卷技术才能让行业不断进步」。 「所以我始终觉得技术一定是一个企业的创新根本,我们一定要在技术上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才能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才能做好产品。」淦家阅说到。 一天的阴雨之后,米兰重现阳光,在公路上就能看到远处的雪山。米兰-图灵这块充满艺术和设计的「Midland」,也正在成为沟通中西方汽车设计的「居中之地」,而出自这种文化碰撞的吉利银河 M9,即将在 7 月正式发布。 全尺寸 SUV,或者一座「三进式」大宅,承载了吉利银河在更大尺寸和更高层级产品上的「爆品」野心。
英特尔为消费者推出了一系列入门级工作站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英特尔 Arrow Lake“Core Ultra 200”CPU。这些系统将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性能。  [](https://cdn.wccftech.com/wp-content/uploads/2025/05/Core-Ultra-200S-desktop-workstation.png) 在桌面领域,英特尔声称,在 Cinebench Multicore 2024 等程序中,Core Ultra 200S 的多线程性能比 AMD 旗舰产品 Ryzen 9 9950X 高出 13%。据报道,当两者均以 125W TDP 运行时,其每瓦性能比 AMD CPU 高出 11%。桌面工作站系统将提供高达 256 GB 的 DDR5 EEC 内存、WiFi 6E,以及远程 KVM、Intel vPro 和 Pro Codec 支持等功能。 [](https://cdn.wccftech.com/wp-content/uploads/2025/05/Core-Ultra-200H-200HX-mobile-workstation.png)  在笔记本电脑工作站领域,英特尔推出了酷睿 Ultra 200HX 和英特尔酷睿 Ultra 200H 处理器,分别适用于高性能和轻薄型笔记本电脑。据报道,与 Ryzen AI 9 HX 375 相比,酷睿 Ultra 200HX 的单线程和多线程性能分别提升高达 8% 和 42%。与 Meteor Lake 相比,200HX 笔记本电脑的能效提升了 41%,能够在相同功率下提供更强的性能。   HP ZBook Furey 18 是首批工作站笔记本电脑之一,计划于 6 月上市,并将配备高达 256 GB 的 EEC DDR5 内存和内置 NPU,用于执行本地 AI 工作负载。英特尔还分享了旗舰级酷睿 Ultra 9 285HX 与上一代酷睿 i9 14900HX 的基准测试结果,以展示酷睿 Ultra 200HX 在常见专业工作负载方面带来的提升。 [](https://cdn.wccftech.com/wp-content/uploads/2025/05/Dell-Pro-Max-16-workstation.png) 然后,我们来看看搭载英特尔酷睿 Ultra 200H 处理器的廉价工作站笔记本电脑,例如戴尔 Pro Max 16,它在 Geekbench 6.3 多核工作负载测试中,性能比锐龙 AI 9 365 提升高达 22%,电池续航时间更是达 21 小时以上。它将搭载 Arc 140T 集成显卡,能够同时处理专业工作负载和游戏。与搭载 Zen 4 架构的锐龙 9 8945HS 相比,酷睿 Ultra 200H 在 9 个应用程序中的性能提升达 36%。    同样,旗舰产品酷睿 Ultra 9 285H 在 6 种不同的应用程序中的性能比基于 Zen 5 架构的锐龙 AI 9 365 提升高达 26%。英特尔还展示了 Arc 140T 在 Autodesk Inventor 和 Chaos V-Ray for Cinema 4D 等应用程序中的出色性能,其中 200H 芯片的速度分别比酷睿 Ultra 185H 上的 iGPU 快 2.15 倍和 1.30 倍。然而,追求更卓越图形性能的用户可以选择最新的 Arc Pro B60 24 GB 或 Arc Pro B50 16 GB 工作站 GPU,但这些型号只能在台式机上使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82.htm)
今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计划推出售价500万美元的移民“金卡”,以取代EB-5投资移民签证。据他介绍,这张“金卡”将提供绿卡特权和“获得公民身份的途径”。**但可惜的是,有专家警告称,可能“卖不太出去”,主要是富豪们可能“不太乐意花这钱”。而且特朗普的“小算盘”似乎起了反作用:人们对更实惠的EB-5投资移民签证的兴趣上升。 投资移民咨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的私人客户主管Dominic Volek说:“大约80%与我们交谈的潜在客户立即打电话说,‘让我们开始吧。让我们提交(EB-5)请愿书吧。” [](https://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f7b3183983014eb5a8608d2e113e00b7.png) Henley & Partners和全球财富情报公司New World Wealth最近的一份报告发现,与2024年第四季度相比,今年第一季度EB-5签证的咨询量增长了168%。截至今年4月,有关EB-5项目的咨询已经达到了2024年申请总量的近50%。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原本的EB-5投资移民只要求在美国最低投资180万美元,或在经济困难地区投资90万美元以上。而特朗普大手一挥升级到“金卡”后,这门槛直线飙升到了500万美元。毋庸置疑,特朗普要找的是“富豪中的富豪”。 他当时预计,美国可以出售100万张或更多的“金卡”。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后来表示,有25万人“排队等候”,“愿意支付500万美元”的费用。卢特尼克本周表示,“特朗普金卡”网站将在一周内上线。 当被问及何时才能买到价值500万美元的移民金卡时,卢特尼克介绍称:“我预计一周内会有一个名为Trumpcard.gov的网站上线,相关细节将很快公布,人们可以开始在网站上登记购买意向。” **富豪们又“不傻”** Volek表示,该计划不太可能催生大量申请。 他对媒体表示:“他们的估计太离谱了。作为富人的一般经验法则,他们不会在一件可自由决定的物品上花费超过10%的流动资产——无论是一艘游艇、一块手表,还是在一个国家居住的权利。” Volek说,一个人至少需要5000万美元的流动资产净值,才能轻松地拿出500万美元。 “在全球范围内,可能只有10万到15万人拥有这样的净资产,其中大多数已经在美国了。所以剩下的潜在市场不到10万人。”他补充说。 无独有偶。NAR首席经济学家Lawrence Yun此前也指出,理论上,超级富豪才有能力花500万美元获得签证。 此外,Volek还指出,即使你很富有,这一“标价”可能也很难让人接受。许多其他国家的公民身份或投资居留计划提供了有形的回报,而不是纯粹的资本外流。 **税收问题** Volek还称,潜在的税收负担也可能使申请者望而却步。与许多国家不同,美国对公民——甚至是居住在国外的绿卡持有者,都会对其全球收入征税。 他说:“从税收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好地方。如果不调整税收待遇,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这些都是投资。我把这些钱投入股市,投资企业,投资债券,然后我还会得到回报。”他补充道。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78.htm)
AI,已经热了快三年了。各大科技巨头争先恐后下注入局,可偏偏在这个热潮中,最接近我们生活的苹果,却看起来离 AI 最远。最大的巨头,在最热的潮流面前,好似隐身了。去年 6 月 WWDC 上,苹果慢吞地发布了 Apple Intelligence,可如今快一年过去,对大部分用户来说,Apple Intelligence 依旧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全世界都看到苹果的 AI 做不好了,但没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知名苹果分析师 Mark Gurman 刚刚在外媒发出一篇长文,题为《Why Apple Still Hasn』t Cracked AI》(为何苹果仍未攻克人工智能),揭露了苹果内部对 AI 态度的摇摆,内部的斗争和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 值得注意的是,Gurman 用的是「Still hasn』t(仍未)」,这词就已经给苹果的现状定了调。 本文将通过重组原文以呈现苹果在 AI 领域的历史、现状、问题根源及未来挑战,剖析苹果为何在 AI 赛道上步履维艰,让 AI 成为其阿喀琉斯之踵。 **03 4 年前的 Siri,概念已是大模型** 2011 年 10 月 4 日,乔布斯去世前一天,他留给苹果的遗产 Siri 问世了。 彼时 Siri 宛如科幻成真的产物,它能听懂用户的语音指令,能预订餐厅、查找电影院或叫出租车,苹果再一次把未来科技概念变成了主流产品。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b0f03e00-1812-4bf4-be6b-664faef4c52c.png) 伴随着一代神机 iPhone 4s 共同发布的 Siri|图片来源:Apple 当时,乔布斯对打造搜索引擎兴趣不大。 一位曾与他共事的人说:「乔布斯不相信用户会主动去搜索东西,他认为苹果的职责是精心挑选并向用户展示他们想要的内容。」这一理念,如同乔布斯的许多信念一样,在他去世后依然深刻影响着苹果公司。 乔布斯首次接触到当时还是 App Store 里一款应用的 Siri 时,他立刻被吸引了。 Siri 的联合创始人 Dag Kittlaus 回忆,Siri 的终极目标是「你可以对着互联网说话,助手会为你处理一切。你甚至无需知道信息来源,应用和网站发现的问题也将被解决。」这正是当下大语言模型最广泛的应用场景。 乔布斯立刻意识到,Siri 远不止一款应用,他很快联系了 Kittlaus,邀请 Siri 团队到家中面谈,在长达三小时的会面中,乔布斯提出收购他们的公司。Kittlaus 起初拒绝收购提案,但耐不住乔布斯连续 24 天每天致电劝说。 最终,Kittlaus 同意出售 Siri,乔布斯马上把 Siri 列为苹果的顶级开发项目,并且在他的生命末期也全情投入在 Siri 的研发上。 当时 Siri 引领了智能语音助手市场,然而几年后,谷歌、亚马逊、小米等竞争对手纷纷推出了更先进的语音助手和智能音箱,而 Siri 却看不到显著进步。 伴随 Siri 的启动,苹果也开启了机器学习的研究,但主要用于面部和指纹识别、智能建议(比如根据交通状况提醒你何时出发)、改进地图,以及当时的重点项目:头显和汽车。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96e49129-85c4-4a84-9b03-3ae59cd9ca57.jpg) 使用 Siri 查询天气|图片来源:Apple 最初几年 Siri 的开发重点只集中在基础任务上,如提供天气信息、设置定时器、播放音乐和处理短信。 看行动,苹果早早就布局到了 AI 行业,他们曾收购了多家小型 AI 公司,包括机器学习公司 Laserlike、Tuplejump、Turi。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甚至考虑以约 40 亿美元收购 Mobileye Global Inc.,这可能是苹果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 Mobileye 做的是加速自动驾驶系统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开发。但最终苹果放弃了这笔交易,2017 年英特尔以 150 亿美元收购了 Mobileye。 所以看方向,苹果并没有把 AI 投注到语音助手领域。 那时,仅成立半年的 OpenAI 宣称将制造「通用」机器人。但 Siri 还像它被收购时一样,在无数台 iPhone 上制定闹钟、查询天气、播放音乐。 **02 期望、内讧、排挤** 有钱、有地位、有实力的苹果,为什么在 AI 上栽了跟头?或许也只有资深苹果分析师 Mark Gurman 能接触到这么多内幕消息,他用了极大篇幅报道了苹果内部在 AI 上的内讧。 2018 年,苹果从谷歌挖来了 John Giannandrea(业内称其为 JG)担任 AI 负责人。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29a614ed-b3a7-4e77-b458-2380a7ffd128.png) 苹果 AI 负责人 John Giannandrea|图片来源:Apple JG 此前负责谷歌的搜索和 AI 部门,带领团队在谷歌相册、翻译和 Gmail 等产品中部署 AI 技术。 「JG 不仅在谷歌被视为仅次于 CEO 的最具影响力高管,还曾担任互联网先驱网景的首席技术官。」一位参与招聘的人士表示:「还能找到比他更合适的人吗?」 对苹果来说,挖来 JG 不仅可以重挫竞争对手谷歌,他更被期望成为让苹果转型为 AI 领头羊的第一步。 在当时苹果官方发布的新闻稿里,库克表示「机器学习和 AI 对于苹果公司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会彻底改变人们与技术进行交互的方式,而且已经为用户的生活带来了显著改善。能够与 John 携手并肩,我们感到非常幸运。作为 AI 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必将能够推动我们在这一关键领域的长足发展。」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8cc120ed-0da2-41b9-89cf-d67492c09f01.png) John Giannandrea 于 2018 年加入苹果负责 AI 和机器学习|图片来源:Apple 然而,七年后回看,这种期望和乐观已荡然无存。苹果的 AI 不仅没有起色,反而落后得更远。 **核心问题是:** **高管们对 AI 的路线认知不统一。** 一些负责软件工程的高级高管认为,苹果应在 iOS 中更凸显 AI。2014 年左右,一位高管就表示:「我们很快意识到,这是一项革命性技术,威力远超我们最初的理解。」但他们无法说服主管 iOS 的 Craig Federighi 认真对待 AI「很多建议都石沉大海。」 然而库克却意外地看好 AI,一位曾与他共事的人说:「库克是苹果内部最看好 AI 的人之一。他一直对 Siri 落后于 Alexa 感到沮丧。他还对苹果未能在智能音箱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感到不满。」 **负责人 JG 对 AI 的判断却一直在摇摆。** 2018 年 JG 加入苹果时,根据其他高管回忆,他认为苹果封闭的软件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特优势,能即时向数十亿设备部署最新的功能。 但 JG 很快发现,苹果需要额外投入数亿美元,用于大规模测试以及图像和文本标注来训练大模型。JG 从谷歌挖来顶级 AI 研究员,并组建了负责测试和数据分析的团队。而后 JG 将矛头对准 Siri,撤换负责人,提议砍掉 Siri 很少使用的功能。 然而,JG 的努力常常受阻。据多位同事透露,软件负责人 Craig Federighi 不愿在 AI 上投入巨资,他不认为 AI 是移动设备的核心能力。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85f682f7-354d-44c4-86fb-9e9611480aff.jpg) Craig Federighi 是发布会老熟脸,一直负责苹果软件团队|图片来源:Apple 一位长期在苹果工作的老高管说:「Craig 不是那种会说『我们得干件大事,需要更多预算和人』的家伙。」 其他领导者也有类似保留意见,一位老高管说:「在 AI 领域,你得先投入才能知道产品是什么。这不是苹果的做事方式。苹果在开发产品时,早就知道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惯常的策略是晚入场,凭借超 10 亿用户,稳扎稳打,最终击败所有人。」 但对 AI,这策略行不通。2022 年 11 月 ChatGPT 的发布,打了苹果一个措手不及。 **一位高级高管表示,在此之前苹果「甚至连 Apple Intelligence 的概念都没有。」** 另一位高管说:「OpenAI 的动作并非秘密,任何关注到市场的人,都应该看到并全力投入进去。」 ChatGPT 发布一个月不到,Craig Federighi 就开始用生成式 AI 为软件项目写代码了。据知情人士透露,他突然看到了 AI 的潜力,联合了 JG 和其他高管开始与 OpenAI、Anthropic 等 AI 公司会面,抓紧学习和了解最新的模型和市场动态。那时起,Craig Federighi 就要求 2024 年的 iOS 18 中要尽可能多地加入 AI 功能。 JG 又开始组建开发大语言模型的 AI 团队,此时他们已经落后竞争对手多年了。 据多名员工透露,苹果内部各类产品开发团队都负责了一部分 AI 研发,结果导致技术、进度、兼容性很难统一。 在 2024 年的 WWDC 上,Apple Intelligence 如约而至,但能力有些捉襟见肘。 苹果生成式 AI 的能力的确落后,据彭博社的报道,苹果公司内部有一款能处理基本的图像生成的聊天机器人,但该机器人比 ChatGPT 落后至少 25%,在处理大多数查询时的准确性明显不足。 为了提供消费者真正想要的 AI 产品,苹果只好去找谷歌、Anthropic 和 OpenAI 等竞争对手谈判。 这又在内部产生了分歧,JG 力主采用谷歌的 Gemini,理由是 OpenAI 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力不如谷歌。但苹果的企业发展团队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看好 OpenAI,于是 WWDC 上宣布,Siri 无法处理的请求将转给 ChatGPT。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84aa1cac-d54c-42c4-981f-cf40697d5b3a.jpg) 主打 Apple Intelligence 的 iPhone 16,至今仍未「兑现」|图片来源:Apple 苹果缺乏自研的 AI 聊天机器人让很多高管感到不安,但 JG 并不认为大模型是 AI 的未来。 据多名员工透露,JG 认为,AI Agent 能真正取代人类还有多年时间,且大多数消费者和他一样不信任生成式 AI。 这些员工们说,这解释了为何 JG 未全力打造面向消费者的 ChatGPT 竞品。他们透露,JG 曾表示,消费者不想要 ChatGPT 那样的工具。 在苹果内部,JG 因延迟和失误承担了大部分指责。而据多名员工透露,JG 一直难以融入苹果核心高管圈「那些高管共事数十年,运营公司如同家族企业。」 JG 的位置就很尴尬,他是一名来自外部的空降高管,难以在苹果推动核心变革。据一位了解他的员工表示「JG 本该更积极地争取大笔资金,但他不是推销员,是技术专家。」 也有人说,JG 不够亲力亲为,也未严格要求员工。一位高管说:「苹果其他工程团队都全力以赴,按时交付,而 JG 的团队不是这样,他们执行力不足。」这种「宽松」的印象还延伸到福利上。 与其他硅谷巨头不同,苹果总部员工需自付食堂餐费。但在 Apple Intelligence 赶工期间,JG 的部分工程师常获免费餐券,引发其他团队不满。一名员工说:「苹果不提供免费餐食,可他们团队比别人晚一年交付,还能吃免费午餐。」这些细微之处的区别对待,引发了苹果内部不同团队之间的分裂。 而 JG 所谓缺乏紧迫感可能不仅是性格问题,还有对 AI 理解的哲学考量。 他一直对 AI 发展节奏持保守态度,对聊天机器人的价值存疑,他认为 OpenAI、Meta、谷歌等对手的威胁并不迫切。 一些苹果的同事们表示,JG 坚持认为用户想要的 AI 助手是设备的主界面,而非某款应用。尽管遭遇延迟和挫折,他仍坚守这一愿景。 今年 3 月,JG 被剥夺了所有产品开发控制权,包括 Siri 和机器人项目。据其他高管透露,库克对 JG 打造新产品的执行力失去了信心。 JG 保留了对 AI、大语言模型开发、AI 分析及部分开发团队的监督权。据内部人士透露,一些高管讨论过缩减 JG 的职责或让他逐步退休的想法,但 Craig Federighi 等人担心,若 JG 离开,他带来的顶级研究员和工程师可能也会随之出走。 目前,JG 选择留下,他对同事表示,在苹果 AI 工作步入正轨前,他不想离开。他还坦言,不再负责 Siri 让他松了一口气。 **03 技术落后,隐私的十字路口** 科技巨头的失误不能简单归咎于 JG 一个人。 营销和广告团队提前宣传了未完成的功能,Craig Federighi 是软件项目的最终决策者,库克则设定了整个公司的产品开发文化。 就连前首席财务官在采购 GPU 时也过于保守,苹果没有利用市场主导地位和现金储备,还是按惯例慢慢采购 AI 硬件。结果全球大部分 GPU 被亚马逊、微软等对手抢购一空,导致苹果的 AI 模型训练速度更慢了。 据苹果及其他公司高管透露,苹果的 AI 员工数量远少于竞争对手,采购用于训练和运行大语言模型训练的 GPU 也较少。 对苹果而言,错过潜在的颠覆性技术并不致命。毕竟苹果常常会让同行先探索新技术去验证市场,而后再打磨产品,向用户推出设计精良、也更易用的版本。 这种策略也塑造了用户对苹果「不求最新,但求最好」的印象。一直以来,苹果都凭借精心打造的产品、精选内容和每年一次的软件更新,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 苹果也是这么想的,在 5 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库克被股东问及 AI 延迟的问题时,他表示只是需要更多时间以达到苹果的质量标准,「没有太多其他原因,只是比我们预期的时间长了一些。」 但问题是,多长算长呢?苹果已经在 AI 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却收效甚微。何况 AI 是一项更快、更复杂的技术。 回顾历史,苹果最成功的产品都建立在内部开发的核心技术上,比如 iPhone 的多点触控,Mac 的自研 M 系列芯片。但在 AI 上,很难看到苹果的技术力。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eb157aa8-5e3e-4354-a8c4-e1a8e8bfd6ba.png) 苹果 M 系列自研芯片已经全面渗透进硬件线里|图片来源:Figma 何况在 AI 上,苹果有着一个其他巨头都没有的技术瓶颈:数据利用。 多年来,苹果一直把保护用户隐私作为宣传卖点,如今这成为了他们 AI 开发的阻碍。 坐拥 23.5 亿活跃设备的苹果,掌握的网页搜索、用户习惯、通信数据超过许多竞争对手。但苹果对 AI 开发者访问数据的限制远严于谷歌、Meta 和 OpenAI,这使得苹果的研究人员只能去用第三方授权数据集和合成数据(专为训练 AI 创建的人工数据)。 一位了解苹果 AI 和软件开发的人说:「苹果在 AI 上,每件举动都有千百个否决,你得与隐私警察斗争才能有所进展。」一位持类似观点的高管说:「看看 X 的 Grok,它不断进步,因为他们有所有 X 的数据。苹果拿什么来训练自家 AI?」 苹果站在了数据和隐私的十字路口,以往宣传的优势变成了技术上的劣势。在草莽中狂奔的 AI 市场里,苹果显得过于「文雅」了。 **04 牵一发动全身** 苹果在 AI 上的势弱,影响的可不止是 Apple Intelligence。 去年,苹果终止了耗资数十亿美元、历时十年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部分原因是也是因为 AI 无法实现全自动驾驶的承诺。 根据 Gurman 的推测,AI 上的失败可能危及苹果未来的产品计划,包括 AR 眼镜、机器人以及能识别周围物体的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f7915cc7-f0b0-42bc-8b6d-ee47263a8db7.png) 苹果错误投注在了造车上|图片来源:Apple Explained 如果苹果未来无法给硬件注入 AI,不仅会颠覆苹果公司「硬件是软件的载体」的价值观,还会影响苹果引以为傲的软硬件生态链。 苹果服务高级副总裁 Eddy Cue 曾对同事表示,苹果在科技界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上个月,苹果设备上的谷歌搜索量下降。Eddy Cue 表示:「22 年来从未发生过这种情况,AI 是原因。」他承认用户越来越依赖大语言模型来获取信息。 Eddy Cue 指出,苹果不像埃克森美孚(美国著名石油公司)那样提供不可或缺的商品,他担忧 AI 之于苹果,可能就像当年 iPhone 之于诺基亚,诺基亚倒在苹果前面,而苹果可能倒在 AI 前面。 他甚至直言称 iPhone 十年内可能变得无关紧要,「听起来很疯狂,但确实可能。」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c82897cb-a137-436a-a341-0ec3be62aa22.png) 苹果公司服务高级副总裁 Eddy Cue|图片来源:Apple 更大的挑战还来自外部,据知情人士透露,为符合欧盟预期的新规,苹果正着手修改操作系统,将允许用户将默认语音助手从 Siri 切换为第三方选项。 这意味着若苹果在语音助手上还没有重大突破,用户未来可能就不用 Siri,改用 OpenAI、Anthropic、Meta、Alphabet、X 甚至 DeepSeek 的 AI 助手了。 苹果没有坐以待毙,据员工透露,苹果在苏黎世的 AI 办公室正在打造一个完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 Siri,旨在让 Siri 更具对话性和信息整合能力。该秘密项目被称作 LLM Siri。 苹果还在得克萨斯、西班牙和爱尔兰的办公室有数千名分析师,来审查 Apple Intelligence 摘要的准确性,比较数据偏差,评估 AI 幻觉的频率。 至于苹果自研的聊天机器人,现在一些高管想把 Siri 打造为真正的 ChatGPT 竞品。 为此,公司开始让 Siri 访问开放网络,整合多源数据。据员工透露,苹果内部测试的聊天机器人在过去六个月取得显著进展,部分高管认为其性能已媲美 ChatGPT 的近期版本。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994a6f4e-8bc8-455d-929f-fcecbb3045f6.png) 等了一年的新系统,结果是个调色盘?|图片来源:Apple 苹果内部人士透露,对于下个月的 WWDC,公司计划重点升级现有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并新增一些功能,比如 AI 优化的电池管理、虚拟健康教练。 而 Siri 的重大升级,甚至一年前「画的饼」不太可能在 WWDC 上过多提及了。消息人士称,尽管苹果内部对「LLM Siri」寄予厚望,但苹果准备在营销中将 Apple Intelligence 与 Siri 分开。 他们一方面担心全面落后竞品的 Siri 拖累公司的 AI 宣传。另一方面,苹果也不敢再提前数月宣布新功能了。 还记得 Siri 联合创始人 Kittlaus 吗?他目前对 Siri 的 AI 化依旧乐观,他说:「所有模型公司都不知道助手是什么,而苹果自 2010 年以来一直在研究这一概念。」他认为,苹果只需让 Siri 变得更智能:「苹果有设备和品牌,只要给 Siri 『换个脑子』,它完全有机会成为首选助手。」 十四年前,Siri 的问世让苹果站在了智能交互的巅峰,乔布斯的远见点燃了语音助手市场,也孕育了如今我们用自然语言就能畅谈的聊天机器人。 然而,今日的苹果却在 AI 赛道上步履维艰,Apple Intelligence 的迟到与失色、Siri 的停滞与落伍、自动驾驶的失败…… 能拿到内部消息的 Mark Gurman 揭示的不仅是苹果表面上在 AI 的迟滞,更是内部战略的摇摆、技术路径的困境、以及核心文化与时代脉搏的摩擦。 那些曾让苹果引以为傲的产品策略和企业文化,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科技格局的 AI 面前,反而成了苹果的绊脚石。 苹果的未来正因 AI 的短板而蒙上阴影,库克说,只是时间问题。可时间,苹果还有多少? **至少下个月的 WWDC,我们不会看到期待的答案。**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76.htm)
日前,莲花中国官方账号发文称,**好看的配色,总是“心有灵犀”,莲花中国为ELETRE车型推出“加洛韦绿”专属色号。**莲花中国还特意强调,“如有雷同 绝非巧合”。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eef897a7f4e94f29b88c43972cfd9b30.png) 而“心有灵犀”这个词,也曾出现在保时捷官方的回应中。 去年4月份时,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Michael Kirsch针对关于小米SU7外观设计很像保时捷Taycan一事做出了回应: **他表示小米SU7和保时捷Taycan之所以有相似之处,认为或许是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结合此次莲花中国推出专属绿色号一事,不难看出,莲花中国同样是在针对某国产新能源致敬法拉利一事。 不过,评论区也有网友表示,“莲花中国这样干,也不是有格局的表现”、“与其在网上阴阳怪气,不如现实中把车销量卖上去”。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18c9373f1ace4748ae09dc2982627701.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74.htm)
5月24日晚播出的央视新闻周刊《[中国“芯”突破](https://news.cctv.com/2025/05/25/ARTIsJ9UlDGyVgE2V1Y5xqNX250525.shtml)》节目中,**首次报道了华为鸿蒙电脑载5nm工艺麒麟X90芯片**。本周,华为在成都正式发布两款鸿蒙电脑,这是国产自主研发的鸿蒙操作系统首次在电脑端正式发布,它的诞生,**意味着我们在电脑领域,从硬件的芯片到软件的操作系统,都实现了自主可控**。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ed0c51aec26a4be0ab2e699231c34f5c.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f7f26b5e86d748b89140c071144e280b.jpg) 此次5nm麒麟X90芯片的官宣,**不仅意味着我们可以完成5nm芯片的自主设计,也实现了5nm工艺的生产**。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dc328304dd5b483c8c62fb6e5c04ec50.png) 报道还称,美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限制政策,不会打垮中国企业,只会倒逼我们走上芯片自主研发之路。 正像一位学者所言,我们都在等待一个转折点——也就是中国在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那个转折点。 到那时,或许才能够让美国一些人真正明白,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打压限制,既无效又毫无意义。 “**这颗芯片是华为全新设计的PC端处理器,也是中国首个采用最新技术制造的5nm芯片,它的诞生标志着我们的国产芯片产业链已经开始迈入5nm**”,博主@厂长是关同学表示。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9c1d483ae8c84767b2f13c4ff7a6498a.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70.htm)
**在今年的台北电脑展上,撼与带来了“Project Thundermage”,这是一款融合了Intel锐炫显卡与雷电5接口的产品。**支持80GB/s的双向数据传输速率,足以处理8K@60Hz的显示,同时也能通过同一接口提供27瓦(9V/3A)的供电。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1a95c2e7-a32a-46d9-a8a5-ad228ff4699c.jpg) 这也意味着用户有望通过一根雷电5线缆,同时实现显示信号、高速数据传输以及设备供电等多种功能,极大地简化了设备连接,提升了使用便利性。 **一直以来,对于拥有USB Type-C视频输入显示器的用户来说,可选择的优质解决方案少之又少。** 此前,NVIDIA曾试图通过VirtualLink普及USB视频输出,但该项目最终被取消;AMD虽在部分参考显卡上有所尝试,但实际应用范围也较为有限,使得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陷入了短暂的停滞。 雷电5接口自推出已有一年多,但目前在市场上仍较为稀少,仅在少数高端笔记本电脑上配备,在展会上除了撼与外,还有几款配备雷电5的外接显卡解决方案,这或许预示着雷电5的广泛应用即将拉开帷幕。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525/d60f1944-c4bd-4209-be7b-f9924585fcf9.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68.htm)
当地时间5月23日,美国司法部表示,已与波音公司达成原则性协议,允许波音公司避免因两起共造成346人死亡的737MAX飞机坠毁事件而受到起诉。据悉,该协议使波音公司避免被打上重罪犯的标签,但对在空难中失去亲人并敦促检察官将这家美国飞机制造商告上法庭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打击。 波音公司已同意在支付2.436亿美元罚款的基础上,**向空难受害者基金再支付4.4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9亿元),这笔款项将由每位空难受害者平均分配。** **报**道称,美司法部预计将于下周结束前向波音公司提交书面协议。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1/12/9f96b7bec1d2355.jpg) 此前报道显示,2018年10月,印尼狮航一架波音波音737 MAX 8发生坠机事故,机上189人无人生还。 2019年3月10日,一架埃塞俄比亚航空波音波音737 MAX 8发生坠机事故,机上157人无人生还,**两次空难导致346人遇难。** 2021年美国司法部对波音公司提起相关刑事诉讼,波音同意支付罚款和赔偿,并承诺进行充分合作,按要求实施合规和改进计划,以换取延期起诉。 2024年5月,美国司法部指控波音公司欺诈美国联邦航空局,违反了延期起诉协议。 2024年7月,波音公司和美国司法部达成认罪协议,**波音公司在协议中承认在737 MAX机型寻求适航认证过程中“密谋欺诈”美国政府,并将接受高达数亿美元罚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2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