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有关苹果可折叠iPhone的消息都不绝于耳,最新的报道显示,苹果正逐步接近发表其折叠新品的时机。爆料人Jukanlosreve称,**苹果的首款折叠手机将在2026 年5月进入量产,并且目前预计将在9月,也就是与其他iPhone一同发表。** 其还表示,苹果的折叠手机将具备折叠屏手机前所未有的先进技术,**并且苹果也对这款产品有很高的销售期望,预计全年产量将达到1500万台到2000万台。**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31/bc99a1ed-8345-4c9d-a193-9a86d2c8add0.png) 苹果目前正在开发2款折叠产品,一款是类似于三星Galaxy Z Flip的翻盖式折叠iPhone,另一款则是约20寸的巨大折叠iPad ,预计小折叠iPhone将最先亮相。 还有报道称,苹果的折叠屏iPhone将配备大于iPhone 16 Pro Max的屏幕,预计展开状态将拥有至少7寸的屏幕,屏幕由三星独家供应。 根据TrendForce的报告,**2023年全球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也就1590万台左右,预计2024 年全年出货量将达到1770万台,**也就是苹果预计自己的首款折叠屏手机,一推出就直接超越所有竞争者的销售总和。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414.htm)
再次提醒,不要将电动自行车推到家中充电,更不要将电瓶取下带回家里,尤其是来历不明的电瓶,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央视“今日说法”[报道](https://weibo.com/1701830693/P6szjALZU),此前,江苏18岁的小磊通过某二手平台购买了一辆二手电动车,**在购买12天后,这辆电动车半夜在家中充电时发生了爆炸,爆炸造成小磊全身多处烧伤,他入院两天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31/a036ee10-20ee-410d-b406-0ad10d056635.png) 警方调查后发现,涉案电动车已被转卖了六次,小磊是第七个买主,而且这辆车还被进行过非法改装,**包括电池、控制器、车灯、车壳,并将原车铅酸电池换成锂电池。** 事后,小磊家人将6名卖家和维修店店主一起告上了法院,要求7名被告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消防部门现场勘验,认定**起火原因不能排除电瓶车电池故障所致,所有买卖过该电动车的,对造成电动车自燃均存在过错。**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31/92dbce94-bae2-4e31-94dc-aac22e42c6fb.png) 最终,法院判决,**作为拼装、改装、转卖车辆责任主体的七名被告,连带承担40%责任,小磊自负60%责任。**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412.htm)
今日,**蔚来能源单日上线93座充换电站,创下新高,其中充电站29座,换电站64座**。**在12月,蔚来能源新建379座充换电站,其中254座换电站、125座充电站。**截至今日,蔚来能源已在全国建成2995座换电站,基本达成今年初定下的换电站总量达3000座的目标,其中包含949座高速换电站,共计25033根充电桩,建成数量行业领先。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31/2100acd3-2a3a-470f-b879-86f424277e9e.jpg) 而自今年8月20日Power UP蔚来加电日发布加电县县通计划以来,蔚来能源加速推进充换电网络建设,已新建515座换电站,累计覆盖超800个县级行政区。 **蔚来能源12月已建成覆盖全国的9纵9横高速换电网络,完成全国主要城市间高速换电网络建设,连通全国超700个城市。** [](//img1.mydrivers.com/img/20241231/20404cfa8e6244c0a48be26362b5cd8b.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410.htm)
**据知名爆料人马克·古尔曼透露,苹果下一代妙控鼠标有望加入AI语音控制功能,这一观点迅速引发广泛热议。**古尔曼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将其融入日常使用的硬件设备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他还指出,现阶段没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证据,来表明苹果新款妙控鼠标支持 AI 语音控制。  **目前苹果已经推送iOS 18.1正式版的更新,新增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不过国行用户以及全球大量非英语用户,目前还无法使用苹果AI。** 有爆料称,苹果正在与百度等国内公司洽谈,希望引入相关大模型,以便让iPhone拥有更好的AI体验。 此外,现有妙控鼠标虽已将充电接口从Lightning升级为USB-C,但接口位置依旧尴尬地置于鼠标底部,导致用户在充电时无法正常使用。 对此,古尔曼透露,苹果正全力打造一款既具时代感又能切实解决用户痛点的新产品,其中就包括备受诟病的充电接口位置问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406.htm)
2025年铁路春运自2025年1月14日开始,至2月22日结束,为期40天,春运首日火车票于12月31日开始发售。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5.1亿人次,节前客流高峰日预计为1月25日(腊月廿六),节后客流高峰日预计为2月4日(正月初七)。 铁路部门提示,铁路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是中国铁路面向社会提供互联网票务服务的唯一官方渠道。 铁路部门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发售火车票和办理火车票相关业务,**没有任何购票加速包、购票会员费、挑选车厢座位费等额外收费。** 此外,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为做好2025年春运的旅客运输和保障工作,铁路部门进行了三大针对性措施。 一是加大客运能力投放,在一季度列车运行图基础上编制春运列车运行图,进一步扩充旅客运输能力,**预计节前每日最高可安排旅客列车14100列左右,节后每日最高可安排旅客列车14200列左右,客座能力同比增长3.9%、4.3%。** 二是优化售票服务举措。用好铁路12306候补购票、在线选铺、起售提醒订阅、铁路畅行码等功能,试点推行“系统自动提交购票订单”功能,持续提升旅客购票体验。同时推出学生、务工人员预约购票功能。 三是保障售票系统平稳运行。为应对春运售票高峰,铁路部门提前对12306售票系统资源进行补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网络带宽,扩充余票查询云服务能力,加强安全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提升应对超大规模并发访问需求与网络安全防护的能力。 [](https://n.sinaimg.cn/tech/crawl/167/w500h467/20220125/33fe-dff8dfddeca39b3670349672b172863e.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404.htm)
**随着新产品的陆续上市,苹果在今年停产了多达15款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已在官方网站和Apple Store下架,但消费者仍可在其他渠道找到库存,且这些产品往往会以特价清仓。不过9to5mac建议,即使价格下调,也有8款产品应避免购买。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024/ee3048109076279.jpg) **首先就是iPad mini 6,新一代iPad mini 7不仅解决了屏幕果冻效应的问题,还加入了Apple Pencil Pro和苹果AI的支持,没有必要回头购买旧款。** 同样停产的M2版Mac mini也不被推荐,因为新款M4版本在设计和规格上都有升级,且目前没有明显折扣,购买新款更为划算。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022/3574bf68560c487.jpeg) 苹果今年全面转向USB-C接口,淘汰了Lightning接口的Magic Mouse、Magic Keyboard和Magic Trackpad,9to5mac认为这些产品使用寿命较长,不建议购买已被淘汰的Lightning接口产品。 Apple Watch Series 9因价格没有明显降幅,仍介于Apple Watch SE和Series 10之间,未能提供太多优惠,也被认为不应购买。 **此外其还指出,没有必要购买停产的Lightning接口AirPods 2和AirPods 3,购买新款AirPods 4更划算。** 对于其他产品如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iPhone 13、M3版MacBook Pro、FineWoven精细织纹手机壳,M3 iMac、AirPods Max(Lightning)用户可以根据优惠幅度来决定是否购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402.htm)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今日发文表示,2024年11月中国已占世界汽车份额41%。**2024年11月,全球汽车销量达到818万台,同比增长3%,环比增长2%,与2017年11月的峰值基本持平,维持在历年的高位水平。  今年1至11月,全球汽车销量累计8201万台,同比增长2%。 **自2020年以来,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2023年达到33.8%,而2024年进一步增至34.1%。** 特别是8月以来,中国车市的强劲增长带动了全球汽车销量的增长,11月中国车市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41%,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巨大,**2016至2018年,中国汽车占全球市场的30%左右,2019年虽下降至29%,但2020至2021年份额回升至32%,2022年进一步上升至33%。** 2023年中国份额保持在33.8%,而2024年1至11月达到34.1%。 **从全球各国销量来看,2020年以来中国份额持续提升,2023年达到33.8%,2024年中国车市前低后高,目前在34.1%左右。** 中国车市的强劲表现,加之出口强劲,使得中国在全球的销量份额持续走强。 2024年3至4月中国市场回暖,5至6月中国占比世界份额33%,8月以来车市持续强增长,11月中国车市销量份额达到41%,创历史新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400.htm)
从长远来看,英伟达软件和云服务有望创造1500亿美元的营收。这一数字超过了英伟达或AWS目前的年营收额。
2024年,一系列地产金融新政从出台到快速落地,效率之高,让不少还贷者们感到惊喜。专家表示,房贷利率下一步还应该降,至少还能降50个基点,降到2.5%上下。
由贾跃亭创办的法拉第未来(FF)因烧光10亿美元但交不出一辆车曾被广泛质疑,而在去年中期开始,FF终于开始交付,迄今累计交出了15辆,那么之前发生了什么?在贾跃亭最新发布的[文章](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17610047176720)中,他首次揭露了一些内幕: 这几年,我个人和FF都经历和见证了太多太多,**去年公司好不容易才摆脱了由几个华尔街恶意独董为首的破产黑帮近两年的控制,而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回忆。** 10亿美金被烧光,车却迟迟未能交付,距离破产仅一票之差一秒之隔,FF也被拖入了死亡的境地,IPO后本已大幅好转的声誉,再度跌入到了更深的谷底。 贾跃亭称,在挣扎求生中,他们启动了梦想保卫战,最终保住了生机,**因此他由衷感谢中美好几百名员工拿了半年多的最低薪,为拯救公司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此后FF股价短时间暴涨了100多倍,单日的交易量最高达到了30多亿美金,贾跃亭评价“堪称是今年全球股票市场的奇迹。” 同时他还表示,2024年如果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最能让你变强大的,就是那些生不如死的时光!**  贾跃亭还表示,这些年流浪异国、漂泊他乡创业,除了工作,真的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时间,如果有一天梦想能够实现,自己最想做的是尽快回国,看望牵挂成疾的老母亲以及补上对孩子们欠缺的父爱。“在这方面,我亏欠了家人太多。”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98.htm)
临近2025年,关于“特斯拉Cybertruck赛博越野旅行车将于2025年1月1日上市”的消息也在市场上不胫而走。对于上述消息,近日,特斯拉中国向第一财经记者辟谣称:“假消息”。**但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中国官网已经将Cybertruck放入了车辆列表,并标明有三款车型的配置,分别为Cyberbeast野兽版、全轮驱动版和后轮驱动版。** 其中,Cyberbeast野兽版百公里加速2.7秒,续航里程预估为515公里;全轮驱动版百公里加速4.3秒,续航里程预估为547公里;后轮驱动版百公里加速6.7秒,续航里程预估为402公里。  对于售价,特斯拉官网并未公布,仅显示“更多信息将于2025年提供。” 特斯拉Cybertruck美国官网上述三个车型的起售价分别为99990美元、79990美元、60990美元,约合人民币分别为73万元、58万元、45万元。 关于特斯拉Cybertruck引入国内的消息源自工信部的一则申报。12月11日,特斯拉Cybertruck完成工信部汽车能源消耗量测算申报。申报数据显示,Cybertruck百公里能耗22.6度,续航里程618公里,车辆种类为乘用车。 但很快上述申报就在当天被作废,工信部平台上并未显示作废原因。  业内普遍猜测,特斯拉Cybertruck引入国内仍面临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比如这款车事实上是一款纯电皮卡,虽然国内对于皮卡的政策这些年有所放宽,但全国的标准不一,特别是进入城市,很多地方还有时间和路线的限制。另外,Cybertruck之所以广受关注,与其前卫的外观造型有着直接联系,但这棱角分明的外形也存在安全隐患。 我国自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其中11.4条规定,车身外部和内部成员可能触及的任何部件、结构都不应该有任何可能使人致伤的尖锐凸起物(如尖角、锐边等)。 今年6月,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可能会推出专为欧洲和中国市场设计的Cybertruck版本。除此之外,他还称,公司或将于2025年把Cybertruck推广到北美以外的市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92.htm)
综合美联社、《纽约邮报》当地时间12月30日报道,日前在洛杉矶国际机场有两架飞机在跑道上险些相撞,一架飞机在另一架航班起飞时仍在跑道上前进,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大喊停下。针对此事,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已展开调查。  据报道,涉事的是一架载有贡萨加大学篮球队的包机,该飞机由“Key Lime Air”航空公司运营。这架飞机在一架达美航空公司客机起飞时仍前进,险些越过边线进入该客机使用的跑道。实况画面显示,空管人员大喊“停下!停下!停下!”。该飞机立即停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后又继续前进。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一份声明中说:“空中交通管制员指示Key Lime Air 563航班在穿越洛杉矶国际机场的一条跑道时停下,因为当时有第二架飞机从该跑道起飞。该飞机未越过跑道边线。” 报道称,针对此事,贡萨加大学在30日下午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我们知道洛杉矶国际机场的事件正在调查中,我们将在获得相关信息后进行审查。我们机上的队员对发生的情况并不知情,我们对事件安全结束表示感谢”。“Key Lime Air”公司没有立即回应美联社的置评请求。达美航空公司的发言人表示其飞机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该公司将配合调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90.htm)
美国信用卡贷款违约率已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迹象表明,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通胀后,低收入消费者的财务状况正在恶化。根据BankRegData整理的行业数据,2024年前三个季度,信用卡放贷机构核销了460亿美元的严重拖欠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0%,这是14年来的最高水平。 当银行预计无法收回债务时,就会发生核销,也称为净核销,这是一项受到密切关注、衡量重大贷款困境的指标。 穆迪分析主管Mark Zandi表示:“高收入家庭很好,但美国底层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已经筋疲力尽。他们现在的储蓄率为零。” 违约率上升之际,通胀加剧和信贷成本上升令消费者的财务状况捉襟见肘。为了应对2021年和2022年飙升的通胀,美联储在2022年和2023年将基准利率上调了525个基点。这间接提高了信用卡向有余额的客户收取的利息。 尽管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降至4.25%-4.50%,比维持了一年多时间的5.25%-5.50%的峰值低了100个基点,但在今年最后一次会议上,美联储降低了对2025年的降息预期,当时官员们预测明年仅降息50个基点,而三个月前的预测为100个基点。 目前,银行尚未公布第四季度的数据,但初步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严重拖欠债务。美国第三大信用卡贷款机构Capital One最近表示,截至11月,其年化信用卡核销率达到6.1%,高于一年前的5.2%。 消费者信贷研究公司WalletHub主管Odysseas Papadimitriou)表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已经减弱。”  另外,根据穆迪的数据,信用卡拖欠率,即逾期30天以上的信用卡贷款比例,在7月达到峰值。目前,该数字仅略有下降,仍比疫情前一年的平均水平高出近一个百分点。 信用卡拖欠率被认为是净销账的前兆。 WalletHub的Odysseas Papadimitriou表示:“拖欠债务意味着未来将面临更多痛苦。”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可能会加剧通胀和利率,“这是2025年消费者面临的两个问题,”他补充道。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88.htm)
12月31日消息,近日,反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OpenAI转型为完全营利性公司的呼声日益高涨。本周一,由年轻人领导的全球倡导组织Encode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支持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诉讼的法律意见书,试图阻止OpenAI的企业化转型。这一举措得到了人工智能领域重量级人物、诺贝尔奖和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的公开支持。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009/8fa6c659718ddce.png) “人工智能教父”辛顿在Encode发布的声明中指出:“OpenAI成立时明确定位为以安全为核心的非营利性组织,并在章程中做出了多项安全承诺。它也因此享受了大量税收优惠和其他政策红利。如果在当前情况下允许其背弃这些承诺,将向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传递非常负面的信号。” 最近,辛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30年内导致人类灭绝的概率为“10%到20%”。这一预测较此前他给出的10%概率有所上升。 目前,OpenAI目前的结构是一家由非营利性董事会监管的营利性公司,这对其使命、融资能力和投资者回报设置了一定限制。然而,上周,OpenAI正式宣布计划重组为一家更传统的营利性公司。虽然这一变动早有预兆,但其联合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已于去年11月提起诉讼,寻求法院发布临时禁令以阻止这项计划。 Encode在其提交的法律意见书中表示,OpenAI转型为特拉华州公益公司将“严重削弱该组织对公众做出的安全承诺”。特别是文件中质疑,营利性公司是否能够兑现OpenAI过去承诺的目标:在接近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之前,“停止与任何价值观一致的组织竞争,并全力协助它们”。 Encode创始人兼总裁斯内哈·雷瓦努尔(Sneha Revanur)在声明中表示:“当前,一些公司正在竞相开发和部署变革性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些公司将利润据为己有,却将潜在风险转嫁给全人类。法院必须介入,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公众利益。” 面对诉讼,OpenAI则呼吁法院驳回马斯克的请求,理由是他不具备提起诉讼的资格,并指控其目的是为其个人人工智能公司xAI牟取不公平竞争优势。同时,OpenAI还公开了马斯克的大量电子邮件和其他文件,其中一些内容显示,马斯克早在2017年便支持OpenAI转型为营利性公司。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74.htm)
在许多领域,2024年的关键词无疑是人工智能。英伟达作为全球GPU市场的霸主,其市值飙升至超过3万亿美元的新高。截至12月27日,英伟达成为仅次于苹果的全球第二大公司。作为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技术,GPU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竞争对手不断涌现,英伟达GPU的销售增速仍明显超过其主要对手AMD。 对于英伟达的客户来说,这些增长意味着他们在建设数据中心以开发和运行人工智能模型方面的支出大幅攀升。今年前三季度,亚马逊、微软、谷歌和Meta等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增长了50%,总额突破1500亿美元。这种投资带来的直接效应之一是:使用大语言模型的成本显著下降,同比降幅超过85%。 对私营科技公司而言,今年再次成为等待IPO市场复苏的一年。在过去三年中,初创企业通过增发股票向私人投资者筹集的资金,再次超过了通过IPO获得的资金。 与此同时,加密货币行业迎来了辉煌的一年。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获批无疑是行业的一个里程碑。此外,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宫,承诺未来四年将推行更宽松的监管政策。这一结果不仅可能推动加密货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加剧美中关系的紧张局势,对那些在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较大的企业形成潜在威胁。 **以下七张图表看懂2024年** **1.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12个月收入近千亿美元**  英伟达继续主导GPU市场,这类芯片是开发人工智能的核心组件。在截至今年10月的12个月里,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包括GPU和网络设备)实现了近1000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66%。 英伟达强劲的财务表现点燃了投资者热情,其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英伟达的主要客户包括云计算提供商和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xAI等AI初创公司,这些企业依赖英伟达芯片训练和运行大型人工智能模型。 在GPU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英伟达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其主要竞争对手AMD,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份额。在截至9月的12个月里,AMD的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到11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4%。 值得关注的是,为谷歌、苹果和OpenAI设计定制AI芯片的博通,已成为英伟达的强劲对手。博通通过销售定制芯片和网络设备,营收达到122亿美元,同比激增220%。这表明,客户对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需求正在增长。 **2.美国四大科技巨头9个月总支出超过1500亿美元**  大型科技公司正在疯狂投入建设新型数据中心,以支持其人工智能计划,而且未来支出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亚马逊、微软、谷歌和Meta在今年前九个月的资本支出超过15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0%。这四家巨头均预测明年的资本支出将继续上升。例如,Meta在最近提交给投资者的报告中表示,其基础设施支出在今年预计增长43%的基础上,还将“显著加速”。 亚马逊传统上将资本支出集中于扩建仓库等分销网络。然而,在一份近期提交的报告中,亚马逊指出,当前支出增长“主要是由对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的”。 这些巨头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证明这些巨额投资的计算机和软件能真正帮助客户实现盈利。 **3. AI大模型使用成本下降了85%**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使用成本正在大幅下降,开发者开始探索更多新用途,从智能编码助手到帮助客户优化选择最具性价比模型的“模型路由”服务,应有尽有。 自2023年初以来,使用OpenAI GPT-4级别模型的成本已降低超过85%。这归功于AI初创企业在提升模型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方面的努力。此外,随着客户数量增加,这些企业通过“批处理”策略提升了硬件利用效率。 然而,这一下降趋势可能在2025年戛然而止。今年12月,OpenAI推出了其聊天机器人的专业版,月订阅费用高达200美元,是当前高级版ChatGPT价格的十倍。这款专业版针对的是需要解决更复杂问题的用户,其背后的推理模型通过延长计算时间来生成更精准的答案。 不久后,OpenAI发布了下一代推理模型o3,尽管性能令人印象深刻,但研究人员透露,完成每项任务的成本高达1000美元以上。 随着推理模型的崛起,2025年可能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分水岭”。资金充裕的开发者可以利用推理模型解决耗时数天甚至数周的复杂问题,而资源有限的团队则难以企及。 **4.AI初创企业融资达810亿美元,同比飙升41%**  2024年初,风险投资界掀起了一波AI投资热潮,投向那些基于OpenAI ChatGPT技术进步而崛起的初创企业。随着时间推移,这股热潮持续升温,不少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如Character.ai、Inflection AI和Adept,甚至意识到脱离大科技公司的框架更具优势。 据PitchBook数据显示,截至12月中旬,AI初创企业的融资额已达810亿美元,比2023年全年增长41%。其中,AI和机器学习初创企业融资占美国总投资额的41%,高于去年的36%。第四季度,这一领域几乎占据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半壁江山。 巨额融资频频上演,成为AI领域的一大亮点。例如,OpenAI在9月完成了66亿美元融资,xAI在5月获得60亿美元融资,并在上月再次融资60亿美元,融资前估值已高达450亿美元。 投资者对AI的热情高涨,体现在对初创企业的持续支持上。例如,AI搜索引擎Perplexity在今年进行了多轮融资,据公司声明及知情人士透露,其累计融资额接近8亿美元,年底估值从年初的10亿美元飙升至90亿美元。 **5.科技初创企业私募融资再度超过IPO**  2024年,IPO市场持续低迷。除了ServiceTitan和Reddit等少数公司,绝大部分科技初创企业选择在私人市场筹资,而不是通过上市募资。 许多企业通过筹资回购员工和现有股东的股份。这一做法既为员工和股东提供了部分或全部套现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市压力。 今年,多笔引人注目的收购要约成为焦点。例如,Figma筹集了9亿美元,Canva则通过出售股份筹得超过15亿美元。 最终结果是,2024年初创企业通过收购要约募集的资金规模,再次超过了IPO市场的融资额,这是三年来的第二次。 **6.比特币价格突破10万美元,总市值接近2万亿美元**  特朗普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获胜,引发市场狂热,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10万美元。这款由匿名开发者中本聪于2008年推出的加密货币,如今总市值接近2万亿美元。 2024年,比特币价格翻了一番,涨幅远超纳斯达克综合指数35%的年度回报率。 投资者之所以追捧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特朗普政府可能推出友好监管政策的预期。特朗普曾承诺将美国打造为“全球加密货币之都”。 比特币价格飙升还得益于今年1月推出的首批比特币ETF。贝莱德和富达等公司推出的这些ETF,让投资者可以像买股票一样方便地投资比特币。截至目前,这11只ETF已吸引了超过1100亿美元的资金。 **7. 美中紧张局势冲击多家科技公司**  美中关系的紧张局势正在冲击许多科技企业的收入。如果特朗普落实计划,大幅提高中国商品的关税,这种影响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人工智能芯片巨头英伟达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美国已禁止向中国出口其最先进的芯片,而中国在今年12月宣布对英伟达启动反垄断调查。尽管如此,中国市场仍为英伟达贡献了约17%的收入。 不仅是英伟达,其他科技企业也面临类似的困境。例如,高通和Marvell等芯片制造商、应用材料和Lam Research等芯片设备生产商,以及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今年前9个月,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持续下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音频处理芯片制造商凌云逻辑(Cirrus Logic)公司,它专注于生产用于苹果iPhone等产品的音频处理芯片。在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中,中国市场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60%。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72.htm)
从技术角度来说,这种“幻觉”现象,很可能是训练数据受到了污染。大型语言模型 (LLM) 的训练过程,本质上是对海量文本数据(即“语料”)进行学习和模仿。这些语料通常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信息,涵盖新闻、文章、博客、论坛等各种文本。模型通过学习这些语料中的语言模式、逻辑结构和知识信息,进而获得生成类似文本的能力。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229/3633ed5d5b11402.jpg)[](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229/a160bf657689903.jpg) 然而,如果在训练数据中混入了大量来自某个特定模型(例如 GPT-4)的输出内容,新模型就可能学习到该模型的“说话方式”甚至“思维模式”,从而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与该模型类似的特征,产生所谓的“幻觉”。 DeepSeek V3 很可能就遭遇了这种情况。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由 GPT-4 生成的文本内容,这些内容或许在无意间被当作“语料”收录进了 DeepSeek V3 的训练数据中,最终导致其出现“幻觉”。其实 DeepSeek 并非个例,Google 的 Gemini 此前也曾出现过类似问题,会称自己是“问心一言”。(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但我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由训练语料,引来的一个行业问题:未来如何更好地对AI内容进行版权确定和使用。毕竟,现有的版权法难以完全适用于AI生成的内容,其“独创性”在法律上仍存争议,传统内容创造者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纽约时报》起诉OpenAI和微软等诉讼反映了这种焦虑。 别的不知道,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这样无良自媒体的“奶酪”,肯定会无声消融。 **“Created by Humans”** Scribd 联合创始人 Trip Adler 的新项目“Created by Humans”做了一个尝试:这是一个欧美版的“视觉中国”,让创作者把内容的版权卖给各 AI 公司。方法类似当年 Spotify 解决音乐盗版问题的思路:通过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来平衡各方利益。 当然,“Created by Humans”能否取得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以及,该平台目前主要针对的是图书版权,而 AI 模型的训练数据还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的内容。如何将这个模式扩展到其他类型的内容,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如此,“Created by Humans”的出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让大家公平交易食物,而不是争夺口粮。 **规则与奶酪** 目前来说,AI 对“语料”的使用,正处于无人监管的“旷野”;而内容作者也缺乏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奶酪”被蚕食。 能头疼的是,对于 AI 版权,我们压根就没形成基本共识。AI 的“学习”与人类的“借鉴”之间的边界在哪里?“语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该如何界定?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又该归属于谁? 在这场不对称的较量中,创作者岌岌可危:博弈,才刚刚开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70.htm)
前不久蔚来ET9与迈巴赫的对比秀,让现场2万观众嗨翻原地,领不到购车代金券的精英,已经开始讨论ET9和迈巴赫究竟哪部车更有性价比。无论是蔚来横扫一切的狂热粉丝,还是在键盘背后疯狂黑它的键盘侠,纷纷带着各自的观点,打破了科技界的沉默。车展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展示,而是流量、话题和眼球的激烈角逐。 而网络上关于两部车的各种实测对比,也是层出不穷,不知道还以为是世仇。  蔚来这一场秀,轴距比拼的悬疑大片就差没配上电影配乐了。你以为你在看汽车,实则是在观摩一场极限版的《速度与激情》。 不过,这场表演最精彩的不是电动马力和极速,而是如何让观众和媒体跟上节奏,被卷入这场流量风暴。 这些科技展示都像是特效大片里才有的场面。看完后你才意识到,原来这些极限条件的展示,才是这场秀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的真正意义,或许只有在镜头前才能找到。 你能想象,坐在迈巴赫的后座,车主问司机:“你说,咱能在雪地里加速到100公里吗?”而司机则淡定回答:“老板,您想要吗?我开车时连空调温度都不敢调太高,免得影响安全。”  新能源车的秀场,越来越像一场紧张刺激的娱乐大片,狂飙的流量和无休止的炫技似乎比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性能更具吸引力。每一场极限表演、每一次技术展示,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未来的汽车不再只是一种出行工具,它是流量的容器,是话题的制造者,是消费者心中想象力的最高点。 然而,问题来了:当这场秀场变得越来越癫狂,那些看似绚烂的极限挑战究竟对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有多少实际意义?  新能源车的秀场,简直比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现场还要离奇。 最近的一次挑战,有些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奇瑞的星纪元,在首钢大跳台上挑战钉胎。这种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面,一辆车毫不犹豫地飞跃断桥,主角光环让电影达到了高潮。 有人曾评价,“这种场景和你平时跟别人抢充电桩时的日常,差距还是很大,我就买个菜接个孩子,不至于玩命,再说,现在都有小饭桌了。” 在和奥迪quattro的横向对比中,星纪元在四轮驱动的稳定性上,通过戏剧化表达,倒是把车的野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虽然我没买这款车,但能想象开着它飞跃酒仙桥和回龙观,把放学后正在拍烟卡的孩子一把揪回家中。”  这些车企显然已经掌握了一种新的展示方式——极限表演。如果你以为汽车秀就该是严肃的技术展示,抱歉,欢迎进入新能源车的魔幻世界。那些在陡坡上爬行的电动车、在零下18度依然能启动的车门,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误入了某个科技大片的片场。 理想ONE的“400米极限爬坡”几乎成了汽车界的网红挑战。这听着就像是电影中的场景,车身上扬,轮胎咆哮,突然从坡底疾驶而上,新一代的机械野兽最终它成功地完成了挑战,观众的欢呼声响彻云霄,社交媒体也掀起了高潮,你甚至能发现在各种路况下,ONE在不断进行各种爬坡。    而极越LEO的零下18度挑战更为魔幻,车门居然能在零下18度的严寒环境下顺利打开。这一幕简直堪比北极探险,和你在家里用空调冻成冰棍的体验相差无几。这个挑战发布后迅速成为热议话题。和ONE的后续发展如出一辙,越来越多的人将LEO和-18°绑定在一起。 “极越做这个测试很有必要,毕竟连门把手都没有。” 不过,反过来想,这种寒冷的极限测试,究竟是为了让我们在北极圈里舒适出行,还是仅仅为了打破车门不够坚固的老印象?   特斯拉的火箭模式,那更是将炫技发挥到了极致。发布会上,特斯拉带着大家体验了什么叫1秒破百。车迷们见马斯克则像见到偶像一样,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加速、飙升、极速,这不是展示汽车性能,而是在表演如何将驾驶的极限感官一网打尽,“赢麻了,各种赢麻了”。 可是问题是,真的有多少人需要这台火箭在日常通勤中火力全开呢?如果真要测试速度,或许交通堵塞中的0到30km/h更具挑战性。  有挑战性能的,还有挑战审美的。比亚迪汉的天空之镜秀场,那场活动像进入了《阿凡达》的世界。比亚迪把电动车停在水面上,镜面效果让车身与天空融为一体,简直是视觉奇观。 或许有些车主会喜欢这种风格,但如果你开车经常要面临的是“停车位被占”和“交警开罚单”的日常,天空之镜的美景估计只会让你更期待能有一块停车位镜面。  这些极限场景的反复上演,戏剧性十足,有人说看一场完整的新能源show,比春晚带劲多了。 车企的营销策略也是非常直白:就是通过这些戏剧化展示吸引眼球,让消费者在视觉上大呼过瘾,口口相传。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一场震撼的秀场获得更多的社交媒体流量。 而这些车企用来吸引目光的表演,究竟满足了消费者什么样的需求? 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似乎还有一种虚拟感官的快感,让我们觉得,未来的汽车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它更像是某种炫耀的载体,一种让我们在朋友圈中成为焦点的工具。就像你看到蔚来展示的超大轴距时,或许会觉得,那些在办公室连腰都挺不直的“目标人群”,终于可以在车里恣意地蹬腿了。 随着这些极限秀的不断上演,相关的汽车网站也纷纷跳进了这场口水战中,成为了厂商们新的战场,有的评测项目,都把厂家弄急眼了。  懂车帝和汽车之家两大平台,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技术测评,开始针对各大车企的这些秀场展开一场场口水战。懂车帝的编辑们,曾挑剔每一场极限表演背后的真实性,一边质疑厂商是否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包装,一边又调侃那些高科技展示,根本不符合普通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汽车之家则不甘示弱,纷纷在评论区激烈反击,认为“这些测评难道不正是消费者选车的参考依据吗?”,站在厂商立场上的口吻显然充满了支持,而大家关于“冬测”的客观性与否,知道现在还在拉扯。 最终,这场线上争夺战几乎成了两大平台之间的后排对决,各种测评标准和口气的较量,仿佛成了对厂商营销策略的解构,谁也不肯让步。 有网友戏称,这种秀场背后,早已不仅仅是车企的技术展示,更是车迷和平台们的一场心态博弈。在吹与黑之间,究竟谁才是最终的赢家? 或许,最终的赢家并不是某一方的口水,而是那些精于营销的车企,毕竟,他们知道,在这种口水交锋中,流量才是真正的财富。   车企们的秀场,犹如一场精心策划的舞台剧。光鲜亮丽的极限挑战,炫目的未来感科技,似乎都在告诉消费者:买这车,才是跟上时代的标配。 比如,有人驾驶方程豹5在沙漠里上演一场挑战极限,在沙丘上飞速穿越,车身翻转如变形金刚。即便你从未考虑过在沙漠里开车,这场表演的震撼足以让人心跳加速,随便一个流量明星,可能都不如这场大戏来的吸引眼球。 车企的目标也并非单纯展示产品的技术或性能,新能源车展现场的各种极限挑战,不仅是让消费者看到了高大上的科技,还能制造出无数热点话题,带动网络讨论,进而吸引更多眼球和潜在买家。 这流量一旦聚集,就能在销售数字上进行转化。就像你经常可以这样的文字:“XX车,挑战极限时速!秒杀所有对手!”,心里不免打了个小算盘:“这车都能上天入墓,难道不配进我的车库?”  但等你跳出那场极限秀的魔幻氛围,冷静下来再想想,真的是这样吗?你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驾驶体验、舒适度、续航里程,甚至车内的智能系统,这些关乎你日常用车体验的核心要素,几乎被那些炫目的极限表演淹没。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挑战的极限性能其实完全不适用于他们的日常需求。谁会把车开到戈壁滩上去?又有几个消费者会真的体验到那种冲击太空的快感?更多的人,可能每天要面对的是堵车、上下班的繁忙路况,或者一个周末带家人出去吃饭,车里带着一堆购物袋,满车都要装下孩子的玩具和狗狗的粮食,一个不注意就会被贴条。 这时候,曾经让人心跳加速的魔幻场景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曾有一位参加过数次新能源车秀场的车评人老胡说:“谁不想看车能飞起来?当个晚会看得了。”  这老兄可不是没有见识过那些高大上的邪门表演,眼花缭乱的各种极限测试也让他短暂兴奋过,“一些甚至买了其他厂家车的观众,在现场也会嗨。” “但当我坐进一些车的里面体验一圈后,在荒漠中说冲就冲的想法还是得往后稍稍,真让它再城市的信号灯和车流中穿行,就五环这个情况,20迈都上不去。那些车内所谓的智能配置,跟你买不买车,车开得多稳,没什么关系。” 小曹最近正考虑换车,也有类似的感受,“我兴冲冲去试驾,结果一坐进车里才发现,跟我预想的差距太大了。在赛道上冲刺加速表演是真的酷炫,但在这条普通的城市道路上,我不也得和老头老太们一起走走停停。座椅舒服吗?续航充足吗?车载系统能不能听懂我说的‘找个好点的餐厅’,而不是一听到‘好点’,就直接给我推荐周边的沙县小吃。” 当然,北方地区的朋友还是需要考虑低温对开门的影响,就像南方地区的朋友会认真把城市内涝中,车辆密封度、底盘高低和自重当成一种重要考量。  要说秀场背后的真正秘密,得从车企的焦虑谈起。它们的焦虑,现在已经不再是如何挑战传统燃油车,还包括如何在电动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了。 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营销策略成为了它们唯一的武器。  为了打响名号,新能源车品牌选择了制造话题的方式,用流量换取知名度。一些厂牌挑战极限中,将秀推向了极致,在这些测试中,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往往不是车的实际表现,而是话题的生成。 一场技术展示能让一辆车获得媒体的连篇累牍报道,光是流量和热度的积累,就能为品牌带来持续的关注。 然而,数据虽好,销量却并非等同。车企通过秀场吸引了大量眼球,但这背后却难掩市场逐渐冷却的事实。试想,消费者如果真心为一场技术挑战买单,可能也得有点实用性。比起火箭加速,沙漠穿越,消费者可能更关心的是,车子能不能承受每天的通勤路况,能不能在出行高峰期自动导航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停车位,能不能让自己一路安稳、舒适。  消费者对车的需求,早已超出了看起来很酷的范畴。你能开车去北极挑战雪山,但问题是,这和能不能在城市中随时找到一个充电桩,能不能在堵车时让智能驾驶系统发挥作用,能不能在拥挤的小区中停车时不再剐蹭,有什么关系呢?似乎后者更能让车主们变得通透,每天的通勤才是硬币的另一面。 曾几何时,燃油车的广告SHOW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夸张宣传。例如,那些铺天盖地的“百公里加速X秒,飞驰吧!”“永远在路上,心飞扬。”在那些古早的幻境里,汽车虽然和现在的新能源相比缺乏想象,但也能飞跃天际,漂洋过海,翻越高山,仿佛你拥有一辆车,就能随时进入无双的状态。 而燃油车的营销策略从“速度与激情”转向“生活与智慧”后,往往也意味着消费的转向,人们不再追求旷野的内求,而关注起天气、路况和菜价。  人们的首要问题还是更为质朴,这个车坐起来舒服吗?是不是省油(电)?导航是否精准?智能驾驶是否靠谱? 今天的车企面对竞争压力,似乎无所不用其极。然而,秀场的效果,似乎远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那么持久。某些车企的营销策略,试图通过想象力赢得市场,炫耀技术和未来感,能为厂家带来眼球和话题,你可以在技术上做文章,尽情展示飞天遁地的性能,但能持续支撑销量的,依然是产品的实际价值舒适度、耐用性、智能化,以及最重要的,能够适应生活中每一个鸡毛蒜皮的时刻。 这才是消费者最终掏钱的真正原因。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68.htm)
狂奔的2024年进入最后一天,奥特曼**新年目标**来了~坏消息:没有GPT-5,开源依旧不在考虑范围内……前几日奥特曼发帖子收集大伙儿愿望,引得420万网友围观,评论区留下1万个心愿单。你希望OpenAI在2025年开发/修复什么?  就在刚刚,参考大家建议后,OpenAI新年目标公布了。 总共9大主题,AGI排第一: **A****GI** **a****gen****ts** **4o升级变****得更好** **更好的****记忆力** **更长上****下文** **“成****熟模式”**(”grown up mode”) **深入****研究功能** **更好****的sora** **更多个****性化设置**  “营销大师”奥特曼又顺带补充一嘴,再次吊足大家胃口: 有趣的是,我们即将推出的许多重大更新压根没被提及,或者只提了一点! 就比如新功能“成熟模式”(”grown up mode”)。 到底是个啥?  关于新功能还有爆料。 有网友扒出了一个URL地址,表示OpenAI可能会在1月份发布一个名为“operator”的Agent,可以直接控制电脑的那种。   奥特曼:18个月后可能有变革性AI出现 新年目标再次透露出奥特曼对AGI的乐观态度,直接把AGI排在列表第一位。 关于AGI,OpenAI也有自己的一套定义。 按照OpenAI科学家塞巴斯蒂安・布贝克(Sebastien Bubeck)的表述,他们定义的**AGI时间**是酱婶儿的: AI模型的能力可以用AGI时间来衡量: GPT-4可以完成人类需要几秒或几分钟的任务;o1 可以完成人类需要若干小时完成的任务,也就是可以用“AGI小时”衡量的任务;明年,模型可能会实现AGI日,并在3年后实现AGI周,能够解决重大的开放问题。 几天前,The Information爆料,微软和OpenAI早就有了一份秘密协议,关于AGI的定义,**主要评判维度不看技术而是收益**。 OpenAI需要研发出能够带来1000亿美元收益的AI系统,才能被视为实现AGI。 那要这样说的话,OpenAI把AGI排列表第一位,是快要过1000亿美元收益了?  除了新年目标,奥特曼最新采访也火了,reddit上热度飙升。 奥特曼采访观点和新目标同样对AI未来保持乐观态度。  在采访中,奥特曼被问到未来的变化,他表示: 请我们想象一下18个月后,也就是2026年夏末时,事情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2026年会出现超级智能吗? 奥特曼的回答是“你必须看看科学进步的速度。” 他认为,在接下来的18个月内,快速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变革性的AI系统出现。 这不会改变人类深层的基本驱动力,但我们存在的世界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66.htm)
如今,不聊两句AI,似乎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相关从业者到柜台的销售员再到长辈、同事、朋友,似乎都对这个话题略知一二。每次看到由AI驱动产生的新应用、新产品,人们也都在感叹,现在的电脑、手机这么智能了?现在的数字助手这么强大了? 在讨论这些话题时,笔者发现,很多人对于AI的认知就像一个“大明星”,能看到“他”做了什么,也知道“他”的讨论热度很高。但正如人类需要大脑支配、心脏供血一样,行为和外表上的光鲜亮丽,往往会让人忽视了用于驱动的内在核心究竟是什么。 AI也是如此,如果你把ChatGPT、kimi甚至是Siri、小爱同学、Bixby、小艺这些AI应用解剖开来,你会看到什么呢?无非是一堆由处理器、电路板、闪存组成的计算单元以及数据层面的算法、语义资料等等。 归根到底,AI应用不是凭空来的,就跟你在手机、电脑、电视上看到的图像、文字一样,都是由芯片计算而来,所以,“AI芯片”自然也就成了2024年的热词。现阶段,与AI结合最紧密的产品无疑是电脑和手机,不过有趣的是,最早提出AI PC的英特尔如今却深陷泥沼,起步更晚的AMD反而春风得意,两家头部CPU厂商的命运,似乎将从2024年开始,被逐步改写。 开启AI PC赛道后,英特尔接连失利 在AI PC之前,已经有不少产品、技术都与AI前缀完成了绑定,包括AI音箱(2017年)、AI影像(2018年)等等。而AI PC的特殊之处有三点,首先是它由英特尔提出,作为上游厂商,为终端产品做出了定义;其二则是该品类的界定也来自于芯片层而非应用层;其三则是它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爆后第一个加入AI前缀的品类。 所以,与其说AI PC的诞生,倒不如说是个人电脑上出现了AI芯片的应用。进入2024年,AI芯片在PC端的应用有成为“标配”的趋势。英特尔自不必说,从2023年年底发布的英特尔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开始,就强调新架构中NPU的作用,但AI成就了英伟达、激活了AMD、却成为英特尔遭遇滑铁卢的开端。 英特尔提出AI PC后,众多OEM厂商自然是双手支持,能够给新品加个噱头、还能推动用户换新,但这件事本身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在竞争中,英特尔既要面对高通、苹果作为“新势力”(Arm架构)的竞争,还被好兄弟微软摆了一道,关于这些内容,可以参考之前笔者撰写的《电脑+AI,有搞头!但不多 | 2024·大复盘》,本篇内容让我们聚焦在芯片本身。  产品端,英特尔于年末发布了新一代Lunar Lake架构芯片,采用了8核心混合架构,包括4个性能核心(P-cores)和4个效率核心(E-cores)。英特尔宣称,Lunar Lake的P-Core架构(代号Lion Cove)相比上一代产品实现了14%的IPC(每周期指令数)性能提升,E-Core架构(代号Skymont)的IPC提升也超过了Raptor Cove。 AI方面,Lunar Lake集成了新的神经处理单元(NPU),提供了48 TOPS的AI性能,整个平台的AI算力达到120 TOPS,其中NPU算力为48 TOPS、GPU算力为67 TOPS,CPU算力为5 TOPS。 然而,你翻遍目前市面上关于它的测试内容,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大家都在围绕“能效比”讲故事,强调这代处理器将笔记本的续航能力提升了多少、在低功耗下性能提升了多少,而对于AI算力提升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都只字未提。 原因很简单,在笔者看来,英特尔提出的混合算力概念,现阶段十分缺乏实际应用支持,目前市面上能够调动英特尔NPU算力的应用,也只是凤毛麟角。客观来说,能效比提升对用户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让续航表现始终落后的Windows PC,能够拥有与以苹果为代表的Arm PC进行竞争。 但对于英特尔自身来说,这却是一场更大的“溃败”。外界有分析称,这些提升,并不是英特尔的芯片制造工艺提升带来的,而是由芯片部分交由台积电代工换来的。 据Anandtech报道,Lunar Lake采用了台积电的N3B工艺制造了整个计算模块,包括P-Core和E-Core,另外还采用了台积电的N6工艺制造了平台控制模块,其中并没有采用自己任何代工设施进行制造,然后再结合了英特尔的Foveros封装技术。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芯片的提升,首功应该给台积电,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英特尔自家芯片工艺落后的事实。9月9日,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英特尔晶圆代工业务发展受阻,据悉已将3纳米以下制程全面委由台积电代工,并进行全球裁员15%计划。 此外,英特尔内部对芯片制造、产品开发上产生的分歧,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公司首席财务官戴维·津斯纳(David Zinsner)近期在巴克莱科技会议上表示,是否将英特尔的制造部门与产品开发部门正式拆分,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将由下一任领导人决定。 英特尔面临顽疾+新伤,AMD躺赢 这还没完,如果只看消费级CPU产品线,Lunar Lake可以算是今年唯一没有“翻车”的产品。年初开始,上两代桌面产品被曝出存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蓝屏、系统不稳定、甚至“缩肛”问题。其中,最大的舆论便是知名电竞视频博主Gamer Nexus曝料称,英特尔第13、14代CPU制程中的不当氧化造成电晶体受损,进而导致电阻过高,他认为这是导致CPU工作状态不稳定的原因。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英特尔不得不为相关CPU产品延长保修期,同时通过更新BIOS的方式来试图解决问题,遗憾的是直到目前,该问题仍未得到最终解决,查阅国内视频平台上,依然对此事有持续不断地讨论,并且不少博主提出的相关分析,与官方声称的原因并不一致。  笔者注意到,官方推出的新微码,也只是对CPU的性能进行了限制,用户更新主板BIOS后,不少都反馈出现了跑分降低、电压依然存在异常的问题。而怕“缩肛”也成为消费者不购买相关产品,甚至选购竞品的理由。 新一代的桌面CPU酷睿Ultra 200S系列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绝对性能相比上代旗舰产品不但没有进步,甚至还缩水了,要知道这可是对能耗、温度要求相对宽松但对性能追求更加极致的桌面端产品,近期,又有消息称英特尔将会通过更新BIOS的方式来提升处理器性能。 要知道,曾经英特尔可是以性能领先、稳定流畅、不折腾著称的产品,而近两年的产品中,已经被贴上了能耗大、温度高的标签,如今还要新增一个“买半成品、全靠更新”的名头。 产品端问题频出,直接反映到了市场数据层面,根据Mercury Research的报告,英特尔在桌面端和笔记本的CPU市占率环比分别下降了5.7%、2%。笔者认为,其在桌面端市占率的崩盘才刚刚开始,维持现在的竞争态势下,英特尔的市占率还会继续下降,如果竞争对手AMD采用更加激进的价格策略,那市场份额下跌速度还会更快。  如果短期内英特尔无法拿出更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并彻底解决人们对上两代部分产品的“隐忧”,尤其是高端型号的CPU,那桌面端CPU的竞争将有可能迎来逆转,毕竟目前英特尔的市占率即将跌破7成,AMD也达到了史上新高。 另一方面,在X86服务器市场的竞争,英特尔同样也被对手AMD不断挤压,根据今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英特尔的X86服务器CPU出货量达到409万颗,同比增长15.3%,环比增长9.8%,其收入也同比下降1.4%。 反观竞争对手AMD,不仅出货量增长了14.4%,收入也增长了20.7%,尽管英特尔在市占率上依然领先,但公司面临的压力却不断增大。 了解到上面这些内容,英特尔交出56年来最差“试卷”也就不难理解了。根据英特尔公布第三财季业绩报告,公司营收为132.84亿美元,同比下降6%,环比增长4%,高于市场平均预期的130.2亿美元,按GAAP计算,公司净亏损达166.39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达2.97亿美元,同比由盈转亏,同时也是过去56年来最大单季度亏损。 2024年,注定载入CPU竞争史 糟糕的表现让投资人的信心也越来越低,从去年年底开始,英特尔的股价就一路走低,从50美元一路下跌至20美元。截至目,前其市值约为876亿美元,还不到竞争对手AMD的一半。12月2日,英特尔宣布,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帕特·格尔辛格已于12月1日正式退休,并辞去了公司董事会的职务。 正如前文笔者分析的,属于英特尔的波动仍未结束,尽管从市场份额来看,它依然是CPU领域的老大,但英特尔遇到的诸多问题,并不是换能够通过更换领导层轻易解决的,过往产品存在的缺陷问题,一方面需要英特尔持续投入经费去解决产品的售后,同时也会影响到现阶段乃至未来的产品、品牌口碑。  要知道,曾经的AMD就是因为发热、性能低问题被定在耻辱柱上很多年,一句“i3默秒全”,让AMD花了10年还没完全翻身,而英特尔这次产品集中出现的“缩肛”问题,很有可能也会成为一个“梗”流传下去。 相比之下,AMD其实在AI上发力的更晚,尤其是消费级CPU领域,直到今年年中才开始在CPU中引入NPU单元,但产品层面实打实的打磨和提升,却让用户和企业更加买单,配合台积电先进的制程工艺,让产品的性能、能效以及应用表现上都获得了稳步提升。 以年中发布的锐龙9000系列为例,在核心规格上没有太大调整的前提下,凭借频率提升、缓存容量增加,就获得了16%的IPC提升,而且依然保持了TDP功耗相比英特尔同级别产品更低的特性。 面相笔记本、掌机等移动端设备的锐龙 AI 300系列处理器同样受到很高的关注度,采用全新Zen 5架构,集成基于AMD XDNA 2架构的NPU,NPU算力超过了英特尔,达到50 TOPS。  同时也得益于英特尔目前高端CPU在性能方面存在的短板,AMD的高端产品如锐龙 9 9950X,发售后一度处于断货状态,游戏表现更好的锐龙9 9800X3D更是直到目前依然维持缺货加价的状态。 根据德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商MindFactory11月初公布的最新一周CPU销量数据,英特尔于10月24日正式发布的Arrow Lake酷睿Ultra 200S系列处理器在该平台的销量为零。同一时期,AMD 处理器在MindFactory的销量占比约为94.81%,共售出约 730 颗处理器,平均售价为267美元,占总收入的92.64%。相比之下,英特尔处理器仅售出约40颗,平均售价为388美元,占总收入的7.36%。 不仅是消费级产品,服务器端也是如此,面对企业日益看重的AI能力和持续扩大的AI运算需求。8月19日,AMD宣布用49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计算解决方案供应商ZT Systems,AMD预计,到2025年底,该交易将在非GAAP基础上实现增值。 AMD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Lisa Su表示:“收购ZT Systems是我们长期AI战略中的一个重大举措,旨在提供领先的训练和推理解决方案,可实现从云端到企业级客户的大规模快速部署,此次收购还建立在我们对于加快AI软件与硬件路线图的已有投资上。”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笔者认为2024年很有可能成为英特尔与AMD攻守易势的重要节点。目前,在消费级市场已经可以看到这股趋势的显现,最典型的表现就是AMD产品的定价不再像过去那样激进、即便不依靠降价策略也会出现供货紧张的情况、产品的保值率和受欢迎程度也在持续上升。 而英特尔方面也在积极应对,前文提到的为新产品提供补丁更新便是举措之一,但考虑到上两代产品引发的舆情以及新产品的“出师不利”,其对消费者在品牌认知上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64.htm)
过去一周,绝对算得上是全球航空界的“黑色一周”。**除了可能因撞上鸟群导致起落架无法放下然后几乎完美迫降但又没想到撞上一堵“杀人墙”**的韩国史上最严重空难之一,还有另外两起重大航空安全事故,矛头全部指向同一机型,那就是—波音737-800!  而且据央视新闻报道,30日韩国济州航空又一架同型号波音客机因起落架故障出现异常在起飞后不久折返,最终成功降落韩国金浦机场。  或许大家对737-800不太熟悉,但是它是知名737 Max的前身。而737 Max曾在五年前发生两起致命事故,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停飞。 **事件回顾** **1、12月29日,一架波音737-800客机在韩国全罗南道的务安机场着陆时偏离跑道并发生爆炸。**机上有175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共181人。韩国全罗南道消防本部称,除救出的2名机组人员外,预计事故其余人员全部遇难。  最开始有报道预测是飞机撞上鸟群,导致起落架无法落下,但目前这个原因在一些专家看来有点牵强,如今两个黑匣子已经找到,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无法确定。但根据视频,即便起落架没有落下,飞机确实是几乎完美得迫降了,但没想到跑道尽头的指示灯群居然建设在一个混凝土坡上,导致飞机撞上后直接爆炸。 估计机长都要疯了,老子好不容易迫降,这跑道短也就算了,你这混凝土坡墙放那里就是犯罪啊! 目前全球主流机场的指示灯群都是建设在和跑道同一个水平面的地面上的,设计硬度也不高,主要就是考虑到一旦飞机失控撞上后并不会对飞机造成太大损伤。 没想到这个机场这么骚操作,更令人沮丧的是,这几天机场有一些安全设施也在维修,没有让飞机在地面迫降后接受更大的地面摩擦力,否则最后的结果肯定不会那么差。 这次事故甚至让网上阴谋论四起,我们希望后续尽快展开原因调查,给受害者家属们一个交待。 **2、同日,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800在挪威因液压系统故障紧急降落。**该航班原计划从奥斯陆飞往阿姆斯特丹,但被改道至桑德菲尤尔机场。飞机虽然成功着陆,但冲出18号跑道并停在草地上,差一点进入其他跑道,幸好机上182人包括机组成员均未受伤,目前正在接受观察。航空公司在官方声明中表示,该航班在起飞过程中,机上听到一声巨响。  **3、12月30日,韩国济州航空又一架同型号波音客机因起落架故障出现异常在起飞后不久折返,最终成功降落韩国金浦机场。** **在全球在役客机中** **15%是波音737-800,是737 Max的前身** 根据航空数据提供商Cirium的统计,**全球约有2.8万架客机在役,其中约15%,即4400架是波音737-800。这款飞机属于波音下一代737系列,是更现代化的737 Max的前身。后者曾在五年前发生两起致命事故,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停飞。** Cirium的数据显示,全球近200家航空公司使用737-800。自1998年以来,波音已向客户交付约5000架。目前,全球737-800机队的机龄从约5年到超过27年不等。一架保养良好的客机可以飞行20至30年,甚至更久。 根据飞行追踪网站Flightradar24的数据,坠毁的飞机已有15年机龄。最早运营该飞机的是欧洲的瑞安航空,2017年通过SMBC航空资本租赁给韩国济州航空。南加州大学工程学教授Najmedin Meshkati表示,737-800系列的起落架设计精良,具有可靠的历史记录。  **但如果保养不善,可能会导致起落架无法正常展开。然而Meshkati等航空专家提醒,不要急于对这类事件下结论。航空事故通常由多个因素共同导致,深入调查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揭示真相。** **波音“雪上加霜”** 今年重大安全事故的连续发生,将波音一次次拖入舆论漩涡中。**公开信息显示,过去一年多,波音737-800就涉及多起起落架异常引起的事故:** 2024年10月11日,印度快运航空一架737-800发生液压故障,致使起落架无法收回,不得不返航。 2024年5月9日,土耳其科伦登航空公司的737-800降落时前起落架轮胎爆胎。 今年1月初,韩国德威航空一架波音737-800客机在仁川机场着陆前,也因撞鸟造成右引擎起火。最终,客机成功着陆,机上122人无人受伤。 同样在1月,阿拉斯加航空公司波音737 MAX 9 的门塞爆裂,导致失控减压,勉强避免了另一起致命事故。  甚至在今年3月,揭露波音安全问题的“吹哨人”突然身亡,更是引发外界对波音质量问题的关注。从2010年起, Barnett在北查尔斯顿工厂担任质量经理,该工厂负责生产波音787客机。2019年, Barnett向媒体爆料,压力过大的工人故意在生产线上给飞机安装不合标准的零部件。 **种种因素导致今年波音订单情况受到重创。**根据 Forecast International 的数据,今年的前9个月,波音向客户交付了291架飞机,而其竞争对手空客则交付了497架飞机,波音的交付数量仅为空客的一半多。 我们看了一下波音公司的财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2024财年前三季度的总收入为512.75亿美元,同比减少8.07%,净利润则为亏损79.52亿美元,利润同比减少261.62%。再回看前几年财报,2019财年就开始亏损,随后受疫情影响亏损加大,2023年好转看到扭亏的希望,但2024年看来又泡汤了。   在737MAX系列机型问题和787梦幻客机生产延误的影响下,波音订单和交付能力受到限制,加上全球供应链混乱和通货膨胀压力也加剧了公司运营的复杂性。 如今中国大飞机C919开始顺利交付启航,未来波音在中国的销售或许会更加艰难。  **最后** 向空难遇难者表示哀悼!也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出行平安!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62.htm)
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该怎么去看这一年?过去的360多天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但总有一些感受是时代的烙印,引起所有人共鸣。而这些共鸣,最集中的体现是在各大平台和机构陆续发布的年度关键词里。 从小红书的“抽象”到B站的“接”,从淘宝的“反向内卷”到大众点评的“游”;从《黑神话:悟空》的“天命人”到美团的“AI短剧”;从《柯林斯词典》的“Brat”,到《牛津词典》的“Brain rot”;以及从《韦氏词典》“Polarization”到《剑桥词典》的“Manifest”。 每个关键词透露2024年社会变迁,折射当前年轻人精神状态的同时,也让我们提前嗅到2025年国内外消费社会的新变化和新机遇。 **关键词1:抽象** 工作中出现问题怎么办?这是打印机不行,和你无关。 我的生活乱得像一锅粥怎么办?赶紧趁热喝。 …… 类似这些“抽象”问答,在小红书随处可见。“抽象”也成为小红书年度关键词。 2024年“抽象”在小红书平台相关笔记数量超过1000万条,评论互动量高达1.6亿次。“抽象”能成为平台年度关键词,这事听起来就很“抽象”。 不仅仅只有小红书,从线上的“微do”、@听泉鉴宝、@向佐到线下的“谢帝我要diss你”。2024年风靡过的各种人和事,似乎都“抽象”有关。 小红书资深网友张航(化名)对我们说道,年轻人玩“抽象”,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原因是,互联网信息爆炸乃至信息过载,对传统权威和主流文化以及现代社会“标准化”和“规范化”,均在构成冲击。职场、生活、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让年轻人孤独感倍增。 通过简洁且快速的表达方式,幽默和自嘲的语言,这不仅能完成自我情绪宣泄,获得短暂心理慰藉。也能通过各种“抽象”语言获得群体共鸣,找到归属感。 如张航所言,“抽象”成为小红书年度关键词的背后,表面看是年轻人通过幽默、非理性和碎片化的语言形式,表达他们对社会规范的质疑、对碎片化生活的反思、对孤独感的回应以及对信息过载的适应。深层次看,**“抽象”是当代文化中个体与集体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严肃与幽默之间不断碰撞与交织的产物**。 当年轻人愈发“抽象”时,下场做“网红”的企业家需思考的是,如何避免被年轻人批评“爹味主义”“说教主义”过重。品牌方需思考的是,营销方式如何改变才能更好地和年轻人产生共鸣。 **关键词2:拒绝内耗** 年轻人的“抽象”不仅只停留在网络语言中,他们购买的商品更加“抽象”。 丑鱼拖鞋、太空船票等各种“抽象”商品均上榜2024年淘宝十大单品。甚至淘宝部分商品因“太丑”,让买家给出好评。这个世界终究还是颠了!  图源:淘宝  图源:淘宝 另外2024年淘宝年度十大商品透露出一大关键词:“拒绝内耗”“愉悦自我”。 尤其是近两年“发疯文学”受到不少年轻人青睐。很多年轻人挂在嘴边的话是“与其精神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外耗别人”“做人不能太正常,能让你内耗的人和事,都不是什么好人好事。” “拒绝内耗”的背后,正是当代年轻人愈发清醒,愈发愿意活出自我。 22岁的刘娜(化名)已经想通了。过去她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你要学会帮助别人、与人为善、换位思考。但在某些场景下你对别人越好,越不被珍惜。你越不好惹,别人却在尊重你。与其委曲求全讨好别人,不如“发疯”“发癫”取悦自我。在“发疯”“发癫”中,精神状态反而获得前所未有的稳定。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愈发清醒后,2025年消费市场更加被情绪消费所主导,年轻人在为“悦已消费”买单的同时,诸如节日捆绑消费、舔狗经济将迎来更大冲击。 **关键词3:天命人** 黑神话悟空概念商品进入2024年淘宝十大商品榜单中,离不开2024年《黑神话:悟空》的爆火。 《黑神话:悟空》游戏世界里的“天命人”指的是即使孙悟空已死,“意”随生命消散。但玩家找到大圣的残骸后,也就真正继承大圣的“意”,成为游戏里的主角。  现实世界中,随着2024年国内经济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焦虑的年轻人通过多元化方式搞钱,成为主宰自我命运的“天命人”。 “天命人”成为很多人2024年的年度关键词。 24岁的刘岩(化名)表示,同龄人中既有“打工人”上班从不迟到,任劳任怨的当“牛马”赚钱。又有同龄人通过搞副业炒“谷子”、黄金、股票赚钱。既有年轻人在爆火的短剧做起群众演员赚钱,又有年轻人即使面对完全陌生的海外市场,但仍通过代理云、跨境电商、自媒体在海外市场捞金。这个年纪的我们嘴上说着“摆烂躺平”,但谁不是在默默努力,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成为下一个“齐天大圣”呢?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努力成为“天命人”,既让2025年年轻人搞钱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样会让就业方式、消费市场不断改变。如年轻人改变命运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带动和疗愈经济相关的职业、消费、旅游市场的生变。 **关键词4:接** 任何事物的发展从来都是不走直线走曲线,年轻人向上逆天改命成为“天命人”的过程注定充满艰辛。过程中,他们既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不断应对现实生活带来的困难和挫折。又渴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获得支持和认可,从而提高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更寻求一种共同的力量,一种群体的认同和支持,获得某种命运的转折或突破,重新定义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 种种需求集合后,在B站UP主发布的如考试上岸、入职升职、表白成功、运气爆棚、神仙故事等美好故事或时刻的弹幕中总能看到“接”,**“接”好运、“接”成功、“接”幸福。“接”也成为B站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B站用户共发送576万次“接”。  图源:B站 年轻人对“接”好运内心的渴望,或给2025年消费市场带来更多机遇。比如说,分享美好故事或时刻已成为B站流量密码,品牌方既可利用“接”字背后传递的情感和文化价值,推出与消费者情感共鸣的营销活动。也可和B站UP主进行深度化内容合作,鼓励消费者分享自己的“好运”时刻,创造与“接”文化相关的互动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让品牌保持年轻化。 2025年的你,又准备“接”什么呢? **关键词5:游** 《神话:悟空》带火的山西旅游、向上逆天改命成为“天命人”带来的焦虑,让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家门,用脚步丈量世界。 “游”也成为2024年大众点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大众点评用户提及“游”的相关评价、笔记等内容数量涨幅超600%。作为OTA平台TOP1的携程,营收和利润也持续刷新纪录。  图源:大众点评&第一财经  图源:百度(携程财报) 2024年年轻人的“游”是在味蕾探索游中品尝地方特色风味,回归烟火平常;是在城市放慢游中,与当地文化共振,用脚步追随内心热;是在旷野疗愈游中,短暂放空自己,重获内心深处的平静;是在心灵乐园游中尽情舒展自我,给自己无限宠爱。 综合考虑到消费市场和经济结构的持续改变,2025年将有更多的年轻人出“游”。这给旅游相关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不同业态基于不同区域市场差异,仍需理性应对。 酒店投资人王帅(化名)观察到,2024年县城旅游业虽迎来火爆,但很多缺乏人口流动的县城酒店,仅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特殊节点下,客流量有明显增长,其他时间节点客流量严重不足。 如西安、哈尔滨等网红城市因酒店品牌方门店加密和个人酒店投资者大量入局,供需严重失衡,低中高端酒店均深陷价格战的泥潭中。随着2025年诸多城市闲置物业增加,酒店行业供给过剩化或将更加突出。 **关键词6:****AI****短剧** 一年在美团消费3元,这是集团总裁才有的实力啊! 我们总裁可是能全款吃麻辣烫的人。 听说你一年能在美团消费21元,你却一分都不愿意花在我身上。 仙尊最爱点的是XX麻辣烫,少主一年在美团消费就2元。 以“AI短剧”形式和用户共创的2024年美团年度报告,让不少网友纷纷称,这真的是太颠、太好玩、太搞笑了。  图源:美团 美团选择AI短剧的背后,正是2024年AI和短剧市场火热的体现。短剧市场中,字节2023年8月上线的红果短剧月活用户,从零暴涨到今年9月的1.2亿。旗下广告平台巨量引擎,2024年投流规模超300亿。 AI市场中,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7日,年内AI领域共发生644起投融资事件涉及金额821.29亿元,均超2023年全年633起的融资事件和636.76亿元的涉及金额。此外,AI大模型正持续渗透PC、智能手机、厨电、耳机、眼镜、新能源汽车等千行百业中。 但2025年AI和短剧均会迎来洗牌阶段。以AI大模型为例,围绕to C端的AI大模型,Quest Mobile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豆包、Kimi、文小言等产品用户使用频次和时长分别在4~5次、5~10分钟。字节内部判断,付费订阅模式在国内难以走通。时长和轮次过低,导致潜在广告空间较小。 围绕to B端的AI大模型/小模型,需同时应对to G和to B预算吃紧,如何证明AI大模型/小模型能给企业带来高ROI,如何和企业核心业务场景相结合,如何在国内部分复杂的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以及如何应对行业可能出现更残酷的价格战等多重问题。 2025年洗牌的不仅只有中小大模型厂商,头部大模型厂商同样难言轻松。 **关键词7:Brain rot(脑腐化)** 除了国内的年度关键词,我们也来看看国外的。 生成式AI大模型爆发的这两年,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的推动等多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国内AI二创短视频没有最颠,只有更颠。 枪战片的《甄嬛传》、武打戏的《红楼梦》、戴上墨镜指点沙场的诸葛亮、互相亲吻的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等等。  图源:抖音 这既是为何广电总局要求短视频平台对AI魔改进行清理的原因,也是“Slop”(电子垃圾)作为《牛津词典》年度备选词之一的原因。这里的“Slop”特指由大模型生成的垃圾内容。 不仅仅是AI魔改,短视频在国内外高渗透带来的信息快捷化,让越来越多的用户感到精神疲惫。这正是《牛津词典》将“Brain rot”(脑腐化)作为2024年年度关键词的重要原因。 过去一年,“Brain rot”在《牛津词典》语料库的使用率增加230%以上。且“Brain rot”和澳大利亚官方词典《麦考瑞词典》将“enshittification”(垃圾化),定义为年度关键词有所趋同。 不可否认的是,短视频在全球市场风靡的这几年,既让抓住时代红利的普通人成为“天命人”,个人采访暴增。也让商家和消费者的信息差逐渐被打破,品牌方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持续受到冲击。既让诸多企业家纷纷下场做“网红”,也让白牌商家和品牌方迎来“销售平权”时代。 但短视频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短视频博主和MCN机构炒CP、卖惨博同情、营造虚假人设等等,让短视频充斥大量虚假信息、越来越多的用户困在算法中的同时,逐渐丧失自我思考能力。牛津词典选取“Brain rot”的背后,正是**鼓励更多人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进而在不确定的2025年找寻更大的确定性**。 **关键词8:****manifest****(自驱)** 《剑桥词典》将“manifest”作为年度关键词的背后,初衷和《牛津词典》相似。 过去一年,“manifest”被查阅13万次,是2024年度《剑桥词典》浏览次数最多的单词之一。 “manifest”表义为显化、显现,但《剑桥词典》给出的新定义为,用具象化或者自我肯定的方法,来帮助你想象自己如愿以偿的场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积极或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来完成自我目标。 这和心理学家Carol Dweck的“成长心态”理论不谋而合。 Carol Dweck指出,拥有成长心态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提升的。这种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个人地应对挑战和失败的能力,并促进学习和自我改进。  与之形成矛盾的是,短视频平台上的博主通过展示极短时间内实现成功的故事,给人一种“立竿见影”的虚假印象,让人误以为成功是轻松且快捷的。在诸多霸总短剧中,霸总赚钱或花钱甚至都是以“亿”为单位。这些错误信息很容易让人产生命运焦虑,深陷自我怀疑中。 换言之,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成为2025年普通人成为“天命人”、逆天改命的关键。毕竟你看到的,或许是别人精心策划想要让你看到的。教你赚钱的,何尝不是在想赚你的钱呢? **关键词9:Brat(自主)** 不仅仅是《剑桥词典》和《牛津词典》,《柯林斯词典》选取“Brat”作为年度关键词。 “Brat”表义为调皮捣蛋的孩子,即家长嘴中的熊孩子。但不管是欧美社交媒体平台给出的“Brat”新解释为自信和独立,或是英国新生代歌手Charli XCX同名专辑《Brat》大部分歌曲表达“我要做自己”的生活态度,与国内的“Chill guy”(随和、冷静、松弛感)和淘宝的“拒绝内耗”不谋而合。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个体化”概念中指出,若一个人没有经历个体化的过程,他们可能会失去自我认同,过度依赖外部认同和社会标准,从而导致心理困扰和不满。成为真正自我的过程中,促使人们摆脱外界的压力与期望,追求内心的真实,最终实现自我整合与心理的和谐。 换言之,**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巨变,普通人需保持更加稳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来自外界的巨变。**2025年全球消费市场,“悦已消费”或将成为主旋律。毕竟生活若真的必须取悦一个人,那最应该取悦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这无法重来的一生,没有什么比自己更值得珍惜。 **关键词10:polarization(两极化)** 普通人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勇敢做自我,才能更好地应对《韦氏词典》年度关键词的“polarization”(两极化),其特约编辑彼得·索科洛夫斯基在接受美联社的采访时表示,“Polarization”在英语体系中虽属相对“年轻化”的词,但近几年在官媒和社媒的使用量却相当高。 这背后或许正是全球消费愈发呈现“polarization”,德勤在《全球消费者调查》报告中提到,随着技术、社会变革和经济不平等的加剧,消费市场将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两极化趋势。 2025年消费市场将被以下两类群体主导:一类是技术驱动的高收入群体,更倾向于消费高科技产品、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另一类则是基础消费群体,因生活成本上升、经济压力增加,低收入消费群体将主要集中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折扣商品及低价产品上。 身处时代骤变下的普通人,2024年既有让我们感到开心的时刻,也有因骤变带来的迷茫、焦虑、不安。但不管2024年你我经历什么,对于即将到来的2025年,愿你我皆能暴富。 2024年,你的年度关键词又是什么呢?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60.htm)
从达摩院传出的信息,尤其是宣传片《数学天才,中专少女》,既是谎言的源头,也给了公众迷信谎言的误导!达摩院的宣传文案不咨询数学专业团队,而是一批写宣传文案的公关人员和制作纪录片的文青自行决定?**至今人们不知道,剧本是由达摩院“全程策划”,还是“前半段”由王闰秋“原创”,然后才有达摩院“接盘加持”?最后,达摩院以一纸“情况说明”,把“作弊”推给王闰秋和姜萍,但它却没有说明,自己如何可能“受王闰秋蒙蔽”!** 【姜萍在“主流媒体”的镜头下,有模有样地板书,表演数学演算】 1,“神话”的诞生 **令人惊奇而振奋的消息是半年前,6月13日爆出的:“**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公布,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17岁女姜萍以93分,获得第12名,进入决赛,而同时入围决赛的,大多来自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剑桥等国际国内著名高校。  【图片来自达摩院的网站】 这个爆炸性新闻出现的社会背景是:近年来,公共传播渲染了数学对于现代科技,尤其人工能智能的重要性,导致民众产生了在数学上寻找民族自信的期待。一个有指标意义的表现是,遇有青年数学家出现,立即被封神。“某神”成为青年数学家在公共传播中不言自明的代称。 在这种背景下,姜萍横空出世,立即满足了公众内心的呼应。自媒体轰动,人民日报,央视等国家级宣传机构也极尽煽情。  【官方宣传机构会不会达摩院求证和甄别新闻事实?达摩院有没有误导人民日报和央视?】 那些天,姜萍的新闻热度盖过了俄乌战争,挺俄的与挺乌的,都“挺姜”。新闻热度超越了网络热点的“一星期效应”,持续了好几星期。官方宣传工具和民间自媒体罕见地形成了共同点。人民日报称赞姜萍说,她不是“爆冷门”,而是“天赋与勤奋共同书写的励志故事”,以及“用智慧和勇气‘设计’了不被定义的人生”。 种种情景,令人至今难忘,但今天看来,也难免有被欺骗后的“失落”和愤懑! 2,数学的公共抒情 不是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吗。数学虽然有专业性壁垒,但在广大的网络世界,我们可以认为存在一个群体叫“数学群众”。“数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受到达摩院和众多不负责任的宣传机构和自媒体的误导。 实际上,质疑紧随“姜萍数学天才事件”之后就出现了。但质疑的声音被狂热的追捧盖住了,代表性的质疑人士,受到网民的痛批和辱骂。 舆论迅速离开数学,转向“抒情”。情感集中到“底层子弟的上升空间”时,找到了网民情绪的公约数。谁都不认为“底层子弟的上升空间”不应该受到激励。人们感动于“一个农村女孩,一个中专生(因家庭贫穷上不起高中——遭到其父否认),一个未成年数学爱好者”。质疑成为良心问题。 更有一批人是这样回怼质疑的:“姜萍,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她都是最好的姜萍,最棒的最美的江苏女孩!”这就是完全拒绝讲道理了。这批人大概最愚昧的,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讨论”的事情,包含着世界上最纯粹的,“认理不认人”的道理。 <video id="vjs_video_3_html5_api" tabindex="-1" preload="auto" src="https://video19.ifeng.com/video09/2024/12/31/p7279700778388852736-102-113155.mp4?reqtype=tsl"></video>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2:02 <input type="checkbox" checked="checked"/>自动播放 【达摩院纪录片《数学天才,中专女生》删除了,全网也基本删除,这是好不容易刨出来的】 3,姜萍表演一次就被退场了 诡异的现象其实开始就出现了。在热烈鼓噪的同时,除了官方宣传机构“采访”到姜萍,达摩院的网站有姜萍的“宣传”之外,其他人却见不到姜萍了。姜萍老家成了全国各地热血沸腾的网友们奔袭的目的地,但是老家人去室空。 姜萍哪里去了?连她的父亲也在找人,他问村干部:“怎么能把我女儿关起来?”现在,时过景迁,我们可以冷静地问一声,谁,为什么把姜萍“藏起来”?王闰秋“有能力”把姜萍“藏起来”吗?如果是王闰秋干的,官方和主流媒体应该都可以叫王闰秋“交出来”! “把姜萍藏起来”,应该是“策划姜萍数学天才事件的人”,才有这个动因。因为如果开放采访,怕姜萍在媒体和网民面前露馅,因为媒体和网民中,难免中有人有数学常识和追问精神。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担心姜萍被过分打搅,因此大家对见不到姜萍也表示理解。不过,更合理的解释是,姜萍“藏在什么地方”,应该告诉她爹妈或者通过她爹妈。 4,可怜的提线木偶 为什么天才仅得上个技校?答案是家里穷,读技校,早工作,早养家(底层孩子的悲辛,打动了无数善良的人们)。“技校数学不及格”如何转瞬变成数学天才?姜萍(更准确地说,被教唆)说,“我对浅显的数学不感兴趣,只喜欢深奥的问题”。如此等等,谎言的逻辑链上缺少什么就被什么。 为了忽悠大家深信不疑,王闰秋甚至说,姜萍用Google翻译器做外文版偏微分方程习题。这只能是王老师编造的神话。假使姜萍在王老师的影响下,真的从技校数学(非常初等,不及高中)不及格,转而爱上了数学,但也不可能发生短短一年攻到偏微分方程去奇迹。  【媒体报道说,“王闰秋觉得姜萍有数学天赋,于是向她推荐了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和谢惠民的《数学分析》,上晚自习时还经常给她‘开小灶’,探讨数学难题。在研究多元积分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姜萍又继续研究起了Lawrence C. Evans编写的《偏微分方程》(全英文)。”】 网上还公布了姜萍的“数学笔记”(我没有查到源头,是否达摩院的纪录片《数学天才,中专少女》?望网友帮忙告知)。这都要一个字一个字抄的呀。可见,他们为了制造这个骗局早已处心积虑,而不是仅凭灵感的。 姜萍,可怜的孩子不由自主,成为达摩院和王老师的提纯木偶。或者说,她处于流程中,按一种被希望的模样塑造。那么,姜萍到底学过高等数学没有?如果按达摩院最后的交待——《情况说明》,似乎不能排除姜萍钻研过高等数学。 我认为姜萍没有钻研高等数学。如上所述,姜萍是一个“数学小白”,就算她是一个“有灵性”的姑娘,就算在王闰秋的影响下,在十六岁以后,突然燃起了对数学的狂热的爱好,也不可能如达摩院、王闰秋和姜萍自己所吹嘘的那样的水准。 技校数学不及格,需要补习的初中数学,需要学习的是高中数学,没办法学习高等数学,这是一条硬道理。再从剪辑出来的镜头,看她板书和笔记中高等数学符号的幼稚和错误,看她高等数学名词的口误和生疏,也应该没有。 姜萍没有笔记本电脑,这如果不是因为家穷(她父亲否认不念高中的是因家穷),就是她没有从网络获取知识的兴趣,所以不需要(这证明了她不太可能服装课余钻研数学)。 现在,我们想起姜萍在镜头前青春稚嫩的面容,结结巴巴地说着她并不明白的数学,心里难过。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老师叫她“配合演出一下”,她可能不知道事件的性质,还可能觉得好玩,何况还有达摩院支持,还上人民日报和央视,可怜的孩子进入角色了,表演得也太可爱了,以至善良的人们不忍心把怀疑加诸其身。 就这样一个无辜的孩子,居然被阿里巴巴达摩院摆拍得有模有样。镜头下连数学都可以丰收,还有什么办不到的。 5,一则花絮 这时出现了一个插曲。一位北大数学硕士又发表声明,“坦诚”自己以前打赌“姜萍数学天才事件”是假的错了,并向姜萍道歉。他表示,自己之前的质疑是出于误解和冲动,对姜萍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他求网友放过自己,说自己也是受害者,愿赔姜萍200万。 以上信息,我看到的是网友的转述,不知道是否为原文原意,或者全文为网民伪造。如果是真的,我觉得这是故意装怂。他是专业人士,当然相信自己是对的(本文假定,只要是专业人士,又真心关注过,满足这两个条件,他就一定有判断),但他可能害怕独自面对一个死皮赖脸的智力竞赛机构和永不疲倦的“网络数学大军”,于是“战略后撤”。 但这却助长了纷争,使信者恒信。这是吵到高潮时的一个花絮,是以记之。 6,涟水地方当局不愿背锅了 到6月下旬,涟水地方当局,开始给事件降温,或者说让自己摆脱干系。 6月27日,涟水县教育体育局公开回复网民质疑:一、网传姜萍在学校月考中的成绩——83分的截图属实。二、姜萍参加的数学竞赛由阿里巴巴达摩院组织实施,关于竞赛的情况请向阿里巴巴达摩院核实。三、姜萍预赛使用的电脑是借的。 涟水方面在“后撤”了,“甩锅”了。如果说他们开始也跟广大网民一样“不明真相”,或者说跟广大网民一样,受达摩院和王闰秋“愚弄”,这时他们可能感觉势态不妙。 对于稍微理性的人,仅见“一”,也应该清醒了。“二”表明涟水地方当局不愿跟达摩院绑在一起,不愿意协助达摩院演下去。相当于是对达摩院说:你们自己去面对网友们的质疑吧,我们不配合了。“三”,谁借给姜萍借电脑?王闰秋?有没有可能是达摩院? 到此,如果王闰秋知趣,也应该寻台阶下,但他在惯性途中,刹不住;达摩院呢,仍然置若罔闻,对被蒙蔽的群众,仍然冷眼相看,默不作声,要等到最后,才发一个《情况说明》,兀自转身,留下一地鸡毛(这个下面再细究)。 不过,一些愿意接受涟水当局表态的网友,感到无聊,无趣,感到受愚弄,有人有点生气,开始转向,或者退出讨论,舆论稍有降温。不过更多的网民不接受。 7,怀疑者冷静,明白人后撤,“主流媒体”不答应 这时的“主流媒体”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中专女生姜萍“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热度持续上升,有钦佩,有祝福,关爱与善意令人感动,但表达边界仍需守住,切不可为流量“消费”他人隐私,呵护人才的最好方式是少添些喧嚣,多给些安宁,为她专注学习留出空间。无论未来求学之路如何,无论后边比赛成绩如何,求知中感受科学之美,已足够有价值,把答案交给时间,追随内心,继续前行。 这是一类特殊的言论。要分析这样的言论,以笔者的能力,颇感为难。因为它不在逻辑的轨道上运行。它的话术路径是,首先完全避开事实是非存在,即“姜萍‘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它一鼓作气制作了如下一连串标签:“不关爱”,“不善意”,“表达没有边界”,“‘消费’他人隐私”,“不呵护人才”,“制造喧嚣”,“破坏安宁”,“不给姜萍学习留空间”。 在一百多个字里,给质疑者制作作了8个标签(太密集了)。顶着这八个标签,还会是好人吗?也就是说,只要你试图知道真相,便直接把你扔进了坏人堆。而他自己为什么总是那么正义,那么正确呢?因为他可以拒绝事实,只讲立场。  说到后来,它甚至脖子一伸,两眼一闭,干脆把“未来”也抢占了:“无论未来求学之路如何,无论后边比赛成绩如何,求知中感受科学之美,已足够有价值”。按正常逻辑,无论如何,没有真实性,如何“感受科学之美”?没有真实性,有什么“足够价值”?但是,它不,它“无论如何”,就一口咬定。 此外,这里有一点常识可以提一下:一,数学竞赛习惯上不说“比赛”;二,这里讨论的具体项——数学,不能扯到另一个概念——“科学”上去。细究起来,科学不包含数学,所以是“另一个概念”。它们的区别是,科学靠实证,科学悬案可以“交给时间”;数学用逻辑,用数学方法,可以现场判定,不需要“等待时间”。姜萍这事也是,她能做那些题,就是能做;不能做,就是不能做,达摩院的卷子要现场判分——不能“等待时间”! 他们为什么认定了一个虚假的天才故事就不放手?就不向事实低头?分析这种动机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按照常理,就算他们事先不知道故事是假的,前阶段受了达摩院和王闰秋的蒙蔽,但在已经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为什么还不改初心?如果你没有做更正报道的习惯,你可以默不作声,扭头走开;为什么只站在达摩院和王闰秋一边,为什么把事情转移为立场问题,为什么给质疑者以道德贬斥呢? 尤其是最后再来一剂麻醉药——“把答案交给时间,追随内心,继续前行”——有点厉害。或许他们就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忘记求真的天性,时间会成为最后的背锅侠——多年以来,他们扔了多少“答案”给时间啊。 8,王闰秋为什么;达摩院为什么 假设王闰秋原创了这场闹剧的前半部分(预赛排名出笼以前),他的动力是什么?推测的可能是,作为苏州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卷在一个县级中专教数学,感觉才华无处发挥,他想制造一个新闻,显示自己的才华以改命,前一年他和女朋友都参加了竞赛,成绩不错,但不足以改命,今年再来一把劲暴的。 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王老师及其女朋友(据说也是苏州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也参加过达摩院的数学竞赛),故意把他俩自己的卷子做得比“姜萍的卷子”差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姜萍比他俩的名次高的原因。还有可能不只是王老师和他的女朋友的帮助,而是王老师帮助“姜萍”利用了更广泛的网络支持。  【达摩院网站截图】 达摩院设置的预赛规则给了王闰秋式的操作之可能性:预赛是时长48小时的线上答题。虽则同时要求了“禁止与他人讨论、外传赛题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作弊行为”,但既然王闰秋有备而来,规则就给了他充分的时间和“他人讨论、外传赛题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作弊行为”。 达摩院在后来的“情况说明”里确认了王闰秋和姜萍的违规行为,称姜萍在预赛中拿了很高“名次”,是由于“赛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所致。但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吗?不是。达摩院自己也没有把安当成多么严重的事情,连“作弊入围取消决赛资格”的说法都没有,因为没必要。 预赛只是对报名参与决赛的资格筛选,属于报名程序,没有决定意义。一方面,可以设想,一个理性的人,不会通过作弊的方式,去取得决赛资格,这样做对自己没有意义,另一方面,对达摩院也没意义,只是增加了它决赛阅卷时多看一 分卷子的麻烦,而不会打乱决赛的秩序,不会改变决赛的名次。 这一点,没有谁比达摩院更明白了。它明白它的“赛制”没问题。它把姜萍忽悠成旷世天才被网民揭穿下不来台,才故意说自己的“赛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被王闰秋、姜萍师生二人利用,于是为了把责任全盘推到王闰秋和姜萍身上,自己反而成了受害方,受了王闰秋和姜萍的蒙蔽。 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如果不是达摩院和“主流媒体”的大肆鼓吹,姜萍的预赛名次,本来无所谓。无法解释的是,达摩院明知道自己的预赛成绩依赖报名参赛者的自律,为什么“不加核实”就大力鼓吹“姜萍天才事件”?就制作宣传片《数学天才,中专少女》?你们就不用咨询一下专家团队吗?如果有咨询,姜萍的真实数学能力,如何骗得过数学专家? 这个悖论只有两个解释:一,“姜萍数学天才事件”的剧本是由达摩院全程策划,然后找到王闰秋参演的;二,达摩院发现王闰秋“原创”的故事后,才接过来加戏演下去的。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前面说了,它本身没“价值”,如果不是达摩院和主流媒体接着干的话。所以,无论怎么说,主要责任都在达摩院。所以,达摩院全盘甩锅给王闰秋和姜萍是不公平的。   制作虚假的纪录片,需要精心摆拍,需要处心积虑,不能是一时兴起。当网民指出“姜萍数学天才故事”的漏洞以后,达摩院并不理会,而是悄悄换一种方式,把“天才少女”改作“出格人生”,继续炒作。也就是说,达摩院不愿意放弃初心,选择了硬着头皮继续欺骗下去,否则,便不会有这个事件。 假设“姜萍数学天才事件”只是王闰秋的“恶作剧”,在预赛名次出来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假如由他来向社会公开这个惊天的“大新闻线索”,人们也会立即去查达摩院的网站,查到预赛是实际上是“开放性”的,便不至于狂热,便会请达摩院出面来证实或证伪。也就是说,如果达摩院不从中作祟,便不会有这个骗局,达摩院什么时候停止祟,闹剧什么时候熄火。 一切主动权,决定权,事发后的走向,均决定于达摩院。而王闰秋,如果没有达摩院接盘,他会玩不转。他一个人要在镜头前把谎话吹圆,可比做达摩院的试卷要难多了,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有达摩院协作,"主流媒体"加持。 顺便说一句,外界不会知道人民日报和央视是主专门向达摩院核实过新闻事实,还是这些大牌宣传机构也跟某些网民一样,捡到封皮就当信,不去核实,或者看看达摩院网站就了事——无论如何,达摩院都涉嫌故意“误导主流媒体”,你说该当何罪吧? 9,姜萍到底参加“决赛”没有? 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决赛,于北京时间2024年6月22日0:00-24:00 举行。参赛选手可以选择在“比赛窗口期”内任意连续的8小时做题,决赛采用“个人闭卷形式”。 决赛分为五个赛道,即五个类型的题目,选手可任选一组题目。网上有人放出消息说,姜萍选择了第五组。题目类型为“应用与计算数学: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最优化方法,数值线性代数,数值分析,机器学习”。 更具体的消息是:“面对各种质疑,姜萍没有退却,也没有跳出来反击,而是不声不响地认真准备,随后在22号的决赛当天,上午9点,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考场。在8小时的严格监控下,参加完了整场考试,然后微笑着走出了考场!” 所谓“8小时的严格监控” ,或“个人闭卷”,我的理解,就是连续8小时网络镜头,我请过修手机的小师傅,他先把监控镜头打开,才开始工作,达摩院的数学决赛,大概是这样的吧?我不知道时间长达“8小时”,如何“严格监控”,吃饭和进洗手间也监控吗?这可能需要高度人工智能。 姜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考场”,完了又“微笑着走出了考场”,大概也只能在网络探头之下才能看到。那么,这是达摩院的报道?或许就是王闰秋老师选择的的“8小时”和姜萍是错开的,王老师有条件看到姜萍“进、出”?  【“5F”,有图有真相】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那些题目应该是姜萍不会做的,或者说“完全不会做”的,这跟我们看到姜萍在宣传镜头下摆拍的那聪慧的聪慧的样子没有关系,一个少女的聪慧比起那些题目,是杯水和车薪的关系,完全不管用。 而她初赛就作弊了,在全网关注之下,她和王闰秋应该有点慌张,达摩院也在想下一步怎么办!姜萍有没感到懊恼,不想去参加决赛呢?可是,从以上那些决赛期间释放的消息来看,可能达摩院或者王闰秋,也都打算把戏演下去,把姜萍完美地包装成一个伟大的天才而后收官。除此以外,对于有关方面在决赛阶段释放的烟幕弹,还能做怎样的解释呢? 以前,我以为姜萍参加决赛的颇有现场感的报道是网友编造的,而达摩院以默认签收,直到看到达摩院11月3号的《情况说明》写道,“根据决赛阅卷结果,二人未获奖”,是不是应该确信了呢?我只能说,达摩院需要姜萍去决赛,以证明达摩院此前并不知道姜萍的初赛卷子是作弊得来的! 但是,《情况说明》里的“据调查了解,王某某在预选赛中对其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之“调查了解”从何而来?不是说达摩院在得知技校女生获初赛第12名,就对姜萍的成绩做了核实吗?在制作纪录片《数学天才,技校女生》之前,和制作过程中,不也应该发现吗?那你们这个“调查了解”是什么时候做的?从“决赛阅卷结果”得来?无论怎么解释,都是忽悠公众,继续坑爹。 10,达摩院的《情况说明》说明了什么? 无论外界吵成什么样子,达摩院就是不作声(当然,宣传姜萍本身就是一种回应),直到五个月以后,才羞羞答答地发表一个《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有关情况说明》。解读达摩院的“情况说明”是一件令人气馁的事情。简单地说,它就是达摩院最后释放的一个烟幕弹,掩护自己安全撤退。 **** **其中核心一段是这样的:** 在本届竞赛中,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王某某和其指导的学生入围决赛,引发社会关注。根据决赛阅卷结果,二人未获奖。据调查了解,王某某在预选赛中对其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这也暴露出竞赛赛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等问题。对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 **这段话的意思是,“责任全在对方”——王闰秋及其学生姜萍;其中只有“这也暴露了竞赛赛制不够不完善,管理不够严格”,似乎在说“自己也有责任”,但是,最后的“责任仍然在对方”——漏洞是我的,你凭什么来钻?** **就这样,“情况说明”不仅把自己打扮得毫无责任,反而无辜又委屈,很是受伤的样子。** **** **11,达摩院凭什么“捏住王闰秋”** 达摩院完胜而逃。姜萍和王闰秋没有退路。姜萍,大家不忍心谴责她(但她可能需要心理治疗),王闰秋领到来自东家的“处分”,以“通报”的形式昭示天下。 **** **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情况通报** **据调查了解,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选赛中,我校教师王某某对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 **经研究,我校给予王某某诫勉谈话处理,取消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鼓励师生踏实上进。同时,恳请广大公众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包容和爱护** **可以注意一下达摩院和涟水中专各自****通报的**发布时间。涟水中专,**“**2024年11月03日10:12”,阿里巴巴达摩院,“ 2024年11月03日10:09”,相差3分钟。 这说明达摩院和涟水县教育局是“联动”的,事前有过“良好的沟通”。在达摩院打扫一地鸡毛,企图给闹剧谢幕善后的时候,需要涟水县教育局及涟水中专的“配合”。阿里巴巴何等地位,要不是阿里巴巴达摩院演砸了,涟水中专想攀也攀不上。 但是,此一时也,达摩院居然找到涟水教育局说,求求你们了,你们把王闰秋老师给我按住吧,我们只能让他当背锅侠了,给他一个小小的处分,就是给我们大大的面子,我们准备把全部责任推给他师生俩,因为我们不能认错啊,我们怎么能错呢?这样吧,只要你们答应配合我们,可以提些条件…… 涟水教育当局心里想(这里的情节是我杜撰的),我们早就划清界线了(见本文第6段),6月27日就以涟水中专的名义发了声明,你们一意孤行,要硬撑下去,现在你还要来绑上我们……话虽如此,达摩院枉驾屈尊,来求我们,实在也令我们又惊又喜呀。 于是涟水教育局就问,你们说怎么办吧,我们全力配合。达摩院说,情况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不能认错嘛,只能是王闰秋和姜萍的错,你们就处分一下王老师,姜萍就适当照顾,继续雪藏就是了。涟水县教育局表示,这好办,给王老师一个处分嘛,再给他嘴上贴一块不干胶,叫他不再说话,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达摩院说,具体怎么办,那是你们的事,我们的目的只是转移视频,当我们的《情况说明》出来的时候,大家不要老盯住我们的“情况”看,要引导舆论去针对王闰秋。涟水教育局说,OK。 后来的情况,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在杭州,一个在江苏,分别在不同省份,前后相差3分钟诞生的孪生姊妹——达摩院的“甩锅声明”和涟水中专的“处分通报”。 **12,没有现代数学经验,就只能上达摩学院和王闰秋的当吗?** **最后这一段,是安慰我的网络朋友们的。** **记得在最热闹的时候,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学者卷了进来,成为“挺姜派”。我对所有上当的人们表示理解。理由除了上面提到的,诸如“故事编得太好”,达摩院作背书,最高级别的宣传机构加持,如果还有,我觉得要有一点高等数学的经验,在这里会有用,虽然不是必须。** **不是说有学习高等数学的经验就不会上王闰秋和达摩院的当,也不是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就一定上他们的当,而是说,高等数学的经验会告诉我们,“姜萍数学天才事件”为真就太奇迹了,数学史上没有诞生过姜萍这样的天才。** **第一个硬道理是前面已经说过的,再重申一下:从初中数学到偏微分方程,中间的距离,从一个数学小白开始,可以花一年时间跨过去,对于有一点现代数学经验和常识的人,是不可想象的,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常识,就可能“可以想像”,就可能把姜萍想像成数学界的王勃或莫差特。** **再说细点,就算你可以两个月读完高中数学,以下呢?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近世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你又用几个月读完?这不是看小说,不可以一目十行,而是每一页都有“问题”,都得思考,还得做练习题。就算人类出现了这样一位天纵之才,可以一目十行地学数学,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格外早慧的人,不可能16岁了技校数学还不及格。** **华罗庚是自学出道的天才,拿他和姜萍比较,一句话可以说完:在姜萍技校数学不及格的年龄,华已经自学了很多东西。华罗庚不是像姜萍那样,一夜之间爆出的天才。** **再用陶哲轩来对照一下。陶被认为是华裔人士中智商最高的数学家。他在17岁,也就是姜萍现在这么大,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博士去了。这时,他的数学能力,大概和现在的姜萍被达摩院吹嘘的差不多。但是,陶哲轩可是从小没耽搁,7岁自学微积分,不像姜萍,16岁还技校数学不及格,17岁就突然成为另一个陶哲轩。** **所以,姜萍的故事是说不圆的。姜萍的神话是公众的想像力帮骗子们“补充出来”的。**  **【一对师生,两个活宝;一个憨厚,一个可爱】** 再从“社会心理学”层面讲,一,以数学为道具欺骗公众的事件,显得比较新鲜,公众没有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过,无警觉;二,“主流媒体”习惯上把科学神话扣在大公司和大机构头上,自工农兵上大学时代以后,很少宣传“民科”;三,民间数学竞赛机构,也是稀罕事物,公益性明显;四,“数学天才”的新闻不是药品广告,没有谋财害命迹象。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公众就容易被带走。 另外,有人说(有点像玩笑),在人的一生中,语言词汇与日俱增,壮年甚至晚年达到顶点,而数学知识从走出校门那天起便与日俱减,连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只要工作与专业无关,十年后便没法辅导孩子的功课了,最后“退化”到“仅够买菜的水平”。所以,在“姜萍数学天才事件”中被蒙蔽,只要不是专业人士,不算特别丢人。 但是,整体来说,我们作为族群中的一员,都应该为这个事件感到丢脸。数学史上有过错讹而当真的故事,但那是求真过程中的波折,其结果也往往是积极的。如此多方合谋(不谋而合?)构造虚假天才来欺世盗名的事件,从未与闻。而这个事件发生在追求“数学强国”的发轫之时。真可谓南辕北辙。难以想像“数学强国”会发生这样的事件。 这种操行的数学教师和数学竞赛机构,以及这种只管宣传,不管真相,即便真相大白,也不刊登更正启示和道歉声明,反而更使劲地胡扯,以掩盖真相的宣传机构,也跟“数学强国”想去十万八千里。 2024/12/14,12/27.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58.htm)
2024 年的最后一天,智谱 GLM 模型家族迎来了一位新成员——**GLM-Zero 的初代版本 GLM-Zero-Preview,主打深度思考与推理**。从年初到年末,在接连推出新一代基座大模型、多模态模型、视频生成模型以及语音模型之后,智谱补上了推理模型这块拼图。 据介绍,**GLM-Zero-Preview 是 GLM 家族中专注于增强 AI 推理能力的模型,擅长处理数理逻辑、代码和需要深度推理的复杂问题**。同基座模型相比,GLM-Zero-Preview 既没有显著降低通用任务能力,又大幅提升了专家任务能力。 以数学能力为例,智谱让 GLM-Zero-Preview 做了一整套 2025 年考研数学一,最后得分为 126,达到了优秀研究生水平。从下图可以看到,模型给出了详细的解题步骤。  再看下代码能力,GLM-Zero-Preview 熟练使用多种编程语言,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编写代码,如下使用 HTML 语言独立编写了一个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另外它还可以调试代码,快速识别错误并给出修复建议。  目前,GLM-Zero-Preview 已经上线使用。用户可以在智谱清言网页端选择**“Zero 推理模型”智能体**,上传文字或图片就能免费体验。另外,GLM-Zero-Preview 的 API 也在智谱开放平台同步上线以供开发者调用。  智谱清言:http://chatglm.cn/ 智谱开放平台:https://bigmodel.cn/ 2000万token免费体验资源包领取地址:https://zhipuaishengchan.datasink.sensorsdata.cn/t/7K **一手实测** **智谱深度推理大摸底** 先来看官方给出的指标。作为**智谱首个基于扩展强化学习技术训练的推理模型**,GLM-Zero-Preview 在多个基准上与 OpenAI o1-preview 互有胜负,其中在数学基准测试 AIME 2024、MATH500 以及代码生成基准测试 LiveCodeBench 中实现小幅超越。  在技术实现上,由于强化学习训练量的增加,GLM-Zero-Preview 的深度推理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同时随着模型在推理阶段可以思考的 token 数变多以及计算量增加,GLM-Zero-Preview 的输出结果质量也稳步提升。 得益于以上两点,GLM-Zero-Preview 表现出了类人的思考决策过程,初步具备了**“推理过程中自主决策、问题拆解、尝试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等能力。 是骡子是马,溜后才知道。GLM-Zero-Preview 在真实世界任务中的表现如何?机器之心进行了一波全方位的测试。 我们搜罗了各种类型的推理问题,看看 GLM-Zero-Preview 能不能 hold 住这些容易绕晕人的中文逻辑陷阱题,以及需要数学、物理等专业学科知识与思辨能力的题目。 **比大小不会翻车、有干扰项也无妨** 大模型以前经常翻车的小数点后比大小问题,GLM-Zero-Preview 轻松搞定。我们看到了该模型的**深度思考链路**,它的显著特点是在理解问题及解题关键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验证并给出答案。整个过程看下来,**GLM-Zero-Preview 有****点“PUA”自己**,生怕会出错,多次检查并肯定自己的答案无误。  对于一些设置了干扰项的推理问题,GLM-Zero-Preview 也丝毫不会受到影响,很快理清思路,排除干扰项。  **不落入语言陷阱、拿捏复杂推理** 中文语境下有很多陷阱,比如歧义性、语境依赖、隐含信息、文化背景等,应对起来要求推理大模型“吃透”语言特点,并能够结合上下文信息、语义知识和常识推理,明辨其中的弯弯绕。 面对这类中文陷阱题目,GLM-Zero-Preview 给出的深度思考过程显示,它从不同的视角考虑和深度推理,排除一切的不可能之后,确认最合理的解释和答案。  另外,面对复杂的中文逻辑推理问题,尤其涉及多个角色人物时,GLM-Zero-Preview 不会被搞混。**通过深度思考进行情况罗列与假设分析,并辅以缜密的条件验证**,整个过程像抽茧剥丝的判案一样。  GLM-Zero-Preview 给出了逻辑清晰的解题步骤。  **常识推理无压力、时间感知能力强** 如今的大模型在“喂”给足够多的高质量数据之后,像人一样掌握了丰富的常识,做起此类推理题来没有压力。  在时间推理中,大模型需要理解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时序关系,要有清晰的预测和推断能力。比如下面的时间推理场景,想必很多人都会被绕晕,而 GLM-Zero-Preview 做到了对多个角色参与的复杂时间关系的准确判断。  **数学小能手上线** 大模型的数学能力可以为人们在很多数学任务中提供有力支持,比如代数、微积分、概率统计。GLM-Zero-Preview 具备了更强的归纳与演绎能力,比如下面这道序列求解题,它在深度思考过程中观察规律、找出规律、验证规律。  面对经典的青蛙爬井问题,GLM-Zero-Preview 不仅给出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还总结了一波经验心得。  再考它一道出自 2024 高考数学北京卷的条件判断题,显然难不倒 GLM-Zero-Preview,它通过等价代换的方式得出了正确答案。  **hold 弱智吧** 在面对一些弱智吧问题时,GLM-Zero-Preview 一板一眼地进行理论层面以及实际可行性的分析,并展开论证,令人忍俊不禁。  **视觉推理多面手** 目前,GLM-Zero-Preview 支持上传 png、jpg、jpeg、webp 等多种格式的图片,并能够应对很多类型的推理任务,比如解带有电路图的高考物理题(2024 北京卷):  以下为完整的解题步骤:  还能理解梗图:  **推理模型大 PK** **谁更胜一筹** 接下来,机器之心让 GLM-Zero-Preview 与 o1、DeepSeek-R1-Lite 预览版、QwQ-32B-Preview 等竞品模型来了一场对决。 先考它们一道数学组合题,看看哪个模型逻辑性更强。 首先是 GLM-Zero-Preview:  然后是 o1:  接着是 DeepSeek-R1-Lite 预览版:  最后是 QwQ-32B-Preview:  比较下来,我们可以发现,o1 的推理过程最简单,缺少验证的环节。其他三个模型在给出解题思路之后都对步骤和计算进行了确认,其中 DeepSeek-R1-Lite 预览版、QwQ-32B-Preview 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而 GLM-Zero-Preview 不仅解题过程更清晰完整,还展示了自我反思、自我怀疑、自我肯定等拟人化的思维模式。 再来第二轮较量,这次是一道中文陷阱推理题,看看哪个模型头脑更清楚。 首先是 o1 与 QwQ-32B-Preview,思考过程很短:   GLM-Zero-Preview、DeepSeek-R1-Lite 预览版的解释更透彻,充分考虑了条件限制与现实世界的可能性。不过,DeepSeek-R1-Lite 预览版的一些解释又略显重复,不如 GLM-Zero-Preview 明了。   思考过程与思维链路上的优势,足以让 GLM-Zero-Preview 不输其他一众推理大模型。 **结语** 在对 GLM-Zero-Preview 体验一番后,我们的最大感受是:它的深度思考过程让逻辑推理更加完整、连贯,准确度和说服力更强。从“审题、分析、多方式证明”到“自我怀疑、验证、再验证”到“最后确认”,环环相扣。 当然,智谱表示,目前 GLM-Zero-Preview 与 o3 还有不少的差距,未来会通过强化学习技术的持续优化迭代,让它成为更聪明的推理者。**正式版 GLM-Zero 将很快推出**,到时候深度思考能力会从数理逻辑扩展到更通用的技术,保证更专精的同时全能性也更强。 回看这一整年,智谱动作不断,GLM 家族更加壮大,包括基座模型、多模态模型、视频生成模型、语音模型、推理模型以及智能体方面火出圈的 AutoGLM、GLM-PC,如今这家大模型独角兽的产品矩阵在完整度层面称得上业界领先。 持续出新的背后是智谱对 AGI 终极目标的追求。智谱形成了一套从 L1 到 L5 阶段的 AGI 路线图,在 AI 分级上注入自己的能力进化思考。在一步步迈向 AGI 的过程中,从低到高在各个 AI 层级做能力填充,夯实语言、多模态、逻辑推理、工具使用等基础能力。**GLM-Zero-Preview 代表智谱迈出了 L4 阶段的关键一步,大模型开始内省,并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能力**。  现在,市面上的推理大模型已经有了一些,甚至 OpenAI 发布了更强的 o3 系列模型。智谱在年末最后一天这个时间节点推出了自己的 GLM-Zero,可见对于所有以 AGI 为目标的玩家来说,2025 年模型推理能力无疑是被寄予厚望的一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56.htm)
2024年的AI编程到底什么实力?近日,Google的工程主管Addy Osmani,为我们揭示了AI辅助编码在一线开发中的真实情况。2024年,AI编程已然渗透了各行各业,影响着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那么问题来了,AI coding用过都说好,但我们平时用的软件咋感觉没啥进步呢?  近日,Addy Osmani,Google的工程主管,同时也是一位亚马逊畅销书作家,为我们揭示了AI辅助编码在一线开发中的真实情况。  码农怎么用AI? 一般来说,团队利用AI进行开发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引导程序(bootstrappers)” 和 “迭代器(iterators)”。两者都在帮助工程师(甚至是非技术用户)缩小从想法到执行的差距。 **Bootstrappers** 这一类包括Bolt, v0, 和screenshot-to-code等AI工具,其特点为: 从设计或粗略概念开始; 使用AI生成完整的初始代码库; 能够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获得工作原型; 专注于快速验证和迭代 这样的工作流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一位独立开发人员可以使用Bolt,在短时间内将Figma设计转变为有效的Web应用程序。尽管达不到生产级别的要求,但用来获得初步的用户反馈绰绰有余。  **Iterators** 这一类主要负责日常开发工作流程,包括Cursor、Cline、Copilot和WindSurf等工具,效果没有上面那么浮夸,但更加实在,比如: 完成代码、提供建议; 执行复杂的重构任务; 生成测试和文档; 作为解决问题的“结对程序员”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大大加快开发速度,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AI速度”的隐性成本** 高级工程师使用Cursor或Copilot等AI工具,可以在几分钟内搭建整个功能的基架,并完成测试和文档,就像变魔术一样。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参考AI建议的同时,资深工程师们还会: 将生成的代码重构为更小的模块; 添加边缘情况处理; 优化类型定义和接口; 添加全面的错误处理; 甚至是质疑AI给出的架构 换句话说,他们正在用多年积累的工程智慧,塑造和限制AI的输出。AI负责加速代码实现,但人类的专业知识确保代码的可维护性。  而初级工程师就经常错过这些关键步骤。他们更容易接受AI的输出,从而导致所谓的“纸牌屋代码(house of cards code)”——看起来很完整,但在现实世界的压力下会崩溃。 **知识悖论** 所以实际上,相比于初学者,AI反而更能帮助有经验的开发人员,——这多少有点反直觉。 高级工程师利用AI快速构建想法的原型(理解)、生成基本实现(可改进)、探索已知问题的替代方法等等; 而初学者却经常接受不正确或过时的解决方案、忽略关键的安全性和性能问题、不知道如何调试AI生成的代码,最终构建了一个自己不完全理解的脆弱系统。 70% problem 使用AI进行编码的非工程师,经常遇到一个窘境: 他们可以出人意料地迅速完成70%的工作,但最后的30%就相当痛苦了。  “70% problem”揭示了AI辅助开发的现状,刚开始如有神助,后来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 实际情况通常是: 尝试修复一个小错误——> AI提出了一个似乎合理的更改——> 这个更改破坏了其他一些东西——> 要求AI修复新问题——> 又产生了两个新bug——> 无限循环 这个循环对于非工程师来说尤其痛苦,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知识来理解真正出了什么问题。  有经验的开发人员遇到bug时,可以根据多年的模式识别来推理潜在原因和解决方案。如果没有这个背景,那基本上就是在用自己不完全理解的代码“打地鼠”。 **学习悖论**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让非工程师使用AI编码工具,实际上可能会阻碍学习。 代码生成了、运行了,但“开发者”不了解基本原理,此时,他错过了学习基本模式、没有培养调试技能、无法对架构决策进行推理,而这份代码又需要维护和扩展。 于是,“开发者”不断返回AI来解决问题,而没有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专业能力。  非工程师使用AI编码工具的最好方式可能是“混合模式”: 1. 使用AI进行快速原型设计 2. 花点时间了解生成的代码是如何工作的 3. 学习基本的编程概念以及AI使用 4. 逐步建立知识基础 5. 将AI用作学习工具,而不仅仅是代码生成器 但这需要耐心和奉献精神,与许多人使用AI工具的目标恰恰相反。 “70% problem”表明,当前的AI还不是许多人希望的那个AI。最后30%的工作(使软件可用于生产、可维护等),仍然需要真正的工程知识。 **最佳实践** Addy Osmani观察了几十个团队,总结了一些最佳实践方式: **“AI初稿”模式** 让 AI 生成基本实现;手动审查和模块化重构;添加全面的错误处理;编写全面的测试;记录关键决策。 **“持续对话”模式** 为每个不同的任务开始新的AI聊天;保持上下文集中和最小;经常查看和提交更改;保持紧密的反馈循环。 **“信任但验证”模式** 使用AI生成初始代码;手动审查所有关键路径;边缘案例的自动测试;定期安全审计。 AI的真正前景?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作者对AI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持乐观态度。关键是要充分利用AI的真正优势: 加速已知AI擅长帮助实现我们已经了解的模式,就像有一个无限耐心的结对程序员,他可以非常快速地打字。 探索可能性AI非常适合快速构建想法原型和探索不同的方法,就像一个沙箱,我们可以在其中快速测试概念。 自动化例程AI大大减少了花在样板和日常编码任务上的时间,让我们可以专注于有趣的问题。  如果您刚刚开始AI辅助开发,作者的建议是,先从小处着手。 将AI用于非耦合的、定义明确的任务,查看生成的每一行代码,逐渐构建更大的功能。 过程中保持模块化:将所有内容分解为小的重点文件,在组件之间保持清晰的接口,记录模块的边界。 重要的一点是,相信自己的经验:AI用来加速而不能取代你的判断、感觉不对劲时要质疑、时刻维护自己的工程标准。 **Agent兴起** 随着我们进入2025年,AI辅助开发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虽然当前的工具已经改变了原型设计和迭代方式,但我们正处于更重要转型的风口浪尖:智能体(Agent)软件工程的兴起。  智能体系统不仅可以响应提示,还将以越来越高的自主性规划、执行和迭代解决方案。 比如Anthropic的Claude能够使用计算机,或者Cline自动启动浏览器和运行测试的能力。 在调试过程中,智能体系统不仅给出修复bug的建议,还可以: 主动识别潜在问题、启动和运行测试套件、检查UI元素并捕获屏幕截图、提出并实施修复、验证解决方案是否有效。 下一代工具将可以无缝集成视觉理解(UI 屏幕截图、模型、图表)、口头语言对话和环境交互(浏览器、终端、API)。  未来的AI不是取代开发人员,而是成为一个越来越有能力的协作者,既可以采取主动,又能尊重人类的指导和专业知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54.htm)
12月30日、12月31日,Balaji的母亲Poornima Ramarao连续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她聘请的私家侦探暗示,Balaji很可能死于谋杀。**私家侦探进行了第二次尸检,结果与警方所说的“自杀”并不相符。**随即马斯克Elon Musk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对Balaji的死亡表示怀疑,在评论中称“这看起来不像自杀”。  **马斯克Elon Musk的公开表态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事件真相的关注,并支持Balaji家庭要求FBI介入调查的呼声。** 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关注到,这位OpenAI吹哨人的成长与死亡的警钟,以及技术的飞速进步也伴随着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挑战……   **2024年,Suchir Balaji,这位曾在OpenAI任职的工程师及吹哨人,因揭露公司在数据使用方面的违规行为而成为舆论焦点。** 他的突然死亡不仅引发了关于事件真相的广泛猜测,也引发了对AI行业伦理规范的深刻反思。 **事件背景** OpenAI作为领军企业,其开发的ChatGPT因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而备受瞩目。然而,AI模型的训练依赖于海量的数据,也引发了数据获取和使用的伦理及法律争议。 **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且广泛认可的规范和标准,导致各大AI公司在数据使用上面临诸多挑战。** OpenAI在训练ChatGPT等模型时使用了大量互联网数据,未经版权方授权,导致多个版权持有者对其提出诉讼。例如,美国《纽约时报》及加拿大多家主流媒体指控OpenAI侵犯版权,未经授权使用其内容进行模型训练并从中获利。 **诸多争议为吹哨人事件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在OpenAI内部,部分员工如Suchir Balaji对公司在数据使用方面的做法表示质疑和担忧。 此前,已有数十位前员工通过公开信警告公司缺乏法律监管和内部批评机制。 **Suchir Balaji****的背景与在OpenAI的经历** Suchir Balaji,26岁,印度裔美国人,成长于加州库比蒂诺,职业为程序员,曾在多个编程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8年ACM ICPC世界总决赛中获得第31名, 2017年太平洋西北地区和伯克利编程竞赛中夺冠。 在Kaggle的TSA赞助的“乘客筛查算法挑战”中获得第7名,赢得10万美元奖金。  **Balaji于2020年加入OpenAI,担任工程师,参与了GPT-4的预训练、ChatGPT的后训练及o1推理等技术研发工作。** 他在OpenAI工作了近四年,对公司的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Balaji逐渐对公司在数据使用方面的做法产生了深刻的质疑。 **Balaji****的质疑与离职** Balaji认为,OpenAI在训练AI模型时违反了美国关于已发表作品的“合理使用”法律,对OpenAI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训练AI模型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他指出,**公司为训练GPT-4花费数月时间分析互联网上几乎所有英语文本的做法,不符合“合理使用”规定。** 他指出,尽管生成式模型很少产生与训练数据完全相同的输出,但在训练过程中复制受版权保护的材料可能违反法律,特别是在“合理使用”未得到明确保护的情况下。 **他担忧,AI技术的商业化可能对互联网生态和相关利益方造成长期损害。** **他认为OpenAI的做法正在破坏互联网生态,损害数据提供方和原创者的权益。** 2024年8月,Balaji辞去OpenAI的职位,公开指责公司在数据使用方面的违规行为,并表示不再愿意为他认为对社会有害的技术贡献力量。 **Balaji****的死亡事件** **死亡经过** 2024年11月26日,Balaji在旧金山的一间公寓中被发现死亡。初步调查由旧金山警方和首席法医办公室进行,均判定其死亡方式为自杀,未发现他杀的直接证据。 然而,Balaji的家人对此结论表示强烈怀疑,称Balaji生前性格开朗、乐观,无自杀倾向。 **家庭质疑与调查** Balaji的父母Poornima Ramarao和Balaji Ramamurthy坚称儿子没有心理疾病,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书,认为自杀结论不可信。 Poornima聘请了私家侦探进行调查,第二次尸检结果与警方的结论不符。 她指出,Balaji的公寓内有打斗痕迹和血迹,浴室内也存在明显的斗争迹象,暗示Balaji可能死于谋杀。 **社会与法律影响** Balaji的死亡发生在他公开指责OpenAI违反版权法三个月后,家庭和部分法律专家认为其死亡可能与其公开立场有关。 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AI技术伦理和数据使用的广泛讨论,促使公众和法律界重新审视相关法律法规。 美国社区和科技界人士对Balaji的死亡表示关注,许多人支持其家庭寻求真相。 广大网友和相关人士发起了请愿,要求对Balaji的死亡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Balaji的家人也已经采取法律行动,要求重新调查,并呼吁联邦调查局介入,以确保事件得到公正处理。 **最新进展** Balaji的死亡可能导致OpenAI面临更多的法律和道德质疑,进一步影响其声誉和市场表现。持续的版权诉讼和公众舆论压力可能迫使OpenAI调整其数据使用策略,增加合规成本。 Balaji的家庭继续推动对其死亡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并得到了公众和一些知名人士的支持。私家侦探的调查结果暗示Balaji可能死于谋杀,但尚未有官方机构对此进行确认。 尽管警方初步判定为自杀,Balaji的家庭和部分观察者认为,考虑到他生前的快乐状态和对OpenAI的公开批评,死亡可能涉及更复杂的情况。 一些猜测认为,可能与他对OpenAI数据使用的公开指责有关,存在被报复的可能性。但目前缺乏直接证据支持这些猜测。 **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 **个体的声音和权利依然至关重要** Suchir Balaji的死亡事件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涉及AI技术发展的伦理、法律以及企业责任等多重层面。 他的离世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AI行业亟需面对的深刻问题。随着事件的持续发展,更多的细节和证据可能会被揭露,为这一悲剧提供更清晰的解释。 同时,也为整个AI行业敲响了警钟,迫使企业在追求技术进步和商业利益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伦理规范和法律合规,以确保技术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隐私的广泛讨论,相信也将促使监管机构重新审视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行业向更加规范和透明的方向发展。 希望通过深入调查和广泛讨论,Suchir Balaji的死亡真相能够得以揭示,同时为AI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67352.htm)
202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沪指报收3351.76点,跌1.63%,今年累计涨12.67%;深成指报收10414.61点,跌2.4%,今年累计涨9.34%;创业板指报收2141.6点,跌2.93%,今年累计涨13.23%。
人工智能,这架精密的机器,能够高效处理大量信息。但其思维与反应依然是机械的、预设的,缺乏大脑那种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游刃有余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