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发声明,警告AI生成于东来声音行为;时隔近一年,孙东旭重回东方甄选直播间;汇顶科技拟并购芯片独角兽,标的公司曾计划IPO;国芯科技:公司研发的高性能AI MCU芯片新产品内部测试成功;英伟达正在尽快认证三星的AI内存芯片;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中欧“即将”达成电动汽车关税协议;国家税务总局:12月1日起全国推广应用数字化电子发票;北上广深均已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本期节目时间轴:小李 从小到大,每当要和父母沟通的时候心里总在打鼓,明明是和最亲近的人对话,但就是感觉难度颇高。本期节目,我们分享一些和父母之间的“疼痛”往事。
(1)一消费品企业终止减持计划。(2)一前期大牛股终止定增计划。
 本周日晚,“爸妈,听我说”不容错过。从小到大,每当要和父母沟通的时候心里总在打鼓,明明是和最亲近的人对话,但就是感觉难度颇高。本期节目,我们分享一些和父母之间的“疼痛”往事。 下周二晚,让我们探讨“NBA越来越不好看了吗?”没想到吧,Fatun 老师还能聊篮球。本期我们邀请Fatun老师从NBA开赛聊起,分享了我们各自心目中的篮球黄金年代,回忆回忆自己打篮球的故事,并在最后尝试探讨近几年观众的一个疑问:NBA 为什么变得不好看了? 下周四晚,游戏茶话会也将继续更新,夸赞和吐槽我们最近玩的一些游戏!下周五晚,核市奇谭的新一期也会更新,欢迎收听!同样,周末的核周报节目依然稳定更新,喜欢的朋友不要忘记收听。 接下来是 GPASS 会员播报专区:  - 下周一,黑色传说精彩继续。《黑暗之魂》系列最重要的美学母题。纵观西班牙历史,黄金世纪和黑暗传说,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带给西班牙人的是巨大的荣耀和自信,也令西班牙陷入无尽的战火和反思。这一切是如此让人欢欣鼓舞,又让人心惊胆寒。它是真假参半的传说,是深不可测的黑色。枯坐书斋是找不出答案的,只能擦净盾牌,抄起长枪向异教徒、向新大陆、向无尽的黄金和香料发起最凶猛的冲锋! - 下周三,G君的游戏故事位面之旅来了!各位好,这里是G君的故事位面。世界上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但在游戏中诞生并延展开的那些故事,却往往有着独到的魅力。这一次,G君将带领我们深入游戏的世界,讲述那些具有宏大世界观和迷人特征的科幻/奇幻故事,带领听众了解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世界的每处细节。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哈喽全宇宙的观众小伙伴,这里是咖啡罐,欢迎回来!本期游戏闲聊咱们来看一波PS3的必玩爆款游戏!今天的这些游戏不是穿着清凉就是血里呼啦,评分M级的重口必玩神作,你们都玩过么? # 御姐玫瑰Z:神乐 | 2013  清凉妹子砍砍砍,浑身粘满番茄酱。《御姐玫瑰Z:神乐》这么一款融合了夸张战斗与搞怪幽默风格的砍杀动作游戏,2013年登陆PS3主机平台。穿着清凉的女主角在满是丧尸的世界里疯狂砍杀,玩法狂野、节奏之快,广受玩家老色胚的好评。 各位将在游戏里,操控吸血鬼姐妹,神乐和沙耶,战斗成群的丧尸怪物,揭开关于她们血统传承的黑暗秘密。神乐挥舞双刀,动作敏捷;沙耶链锯飞转,柔中带刚。游戏的核心玩法就是砍砍砍,鼓励各位以快速招式打出连击。 游戏的血液机制是本作的最大亮点,两位妹子在鲜血覆盖全身的时候,会变得更强,但吸血过度会导致角色狂暴失控,难以操作。所以番茄酱往身上抹多少,哎,就看各位在游戏中的把握了。PS3版本中还加入了额外服装内容,自行脑补一波啊各位,这里就不做过多展示了。 本作画面冲击、清凉重口;战斗流畅、剧情恶搞。喜爱清凉妹子蘸番茄酱以及动作砍杀游戏的粉丝老爷们!《御姐玫瑰Z:神乐》能不能满足你们呢? # 战锤40K:星际战士 | 2011  被星际重甲踩上一脚是什么滋味?各位看看这些兽人稀碎的样子就知道了!《战锤40K:星际战士》2011年登录PS3主机平台,重甲铁汉手持爆矢枪,挥舞链锯剑,绝不对这些外星种族手下留情! 游戏的故事要从帝国被兽人入侵开始讲起,各位将扮演星际战士泰图斯上尉,带领军团阻止兽人摧毁乌尔玛星球最大的武器工厂。在守卫入侵的过程中,泰图斯上尉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混沌军团的密谋就此展开。 在硝烟弥漫的哥特式废墟建筑里,链锯剑劈怪物,刀刀到肉不留情;爆矢枪打兽人,狂轰乱炸赛战神。哎,打得爽才是游戏的真谛,暴力处决更是重口解压。不过打久了感觉游戏的内容节奏稍感重复,任务设计也有点单调。当然了也无所谓!啊!这么爽快的游戏有点儿瑕疵也问题不大! 喜爱战锤40K系列以及动作暴力游戏的粉丝老爷们!找出你们的PS3主机,泰图斯和混沌军团之间的暴力对决何去何从,就看你们的了! # 腐尸之屋 | 2010  1988年的经典街机动作游戏《腐尸之屋》,2010年以重启之作的全新形式登陆PS3主机平台。本作仍是血腥残暴的割草玩法,并加入了阴暗难缠的游戏剧情。 在游戏的故事里,玩家扮演大学生瑞克·泰勒,他的女友詹妮弗被邪恶的威斯特博士强行掳走。身负重伤的瑞克从昏迷中醒来,发现一个可以让他变成嗜血壮汉的神秘面具。如此一来,瑞克借助面具的力量踏上了拯救女友的血腥冒险之旅。一路上,这个神秘又恐怖的面具赋予瑞克毁灭性的力量,残酷连招、血腥必杀,断肢重生,离奇现象接踵而至。 游戏场景血腥恐怖,基调阴森压抑,到处都是恶魔怪物,与卡渲画面以及黑暗幽默的游戏情节形成鲜明对比。游戏玩法还是经典的割草乱斗,拳打脚踢,电锯铁管,成群的怪物任你随意蹂躏。借助PS3主机的强大机能,本作不仅致敬街机原作,还加入了平台跳跃机制,新老粉丝都能玩得停不下来。 当然了游戏中的战斗重复和偶尔的小Bug使本作并不完美。但仍然挡不住血腥战斗和满地番茄酱对玩家老爷们的吸引。喜爱残酷动作以及暴利血腥恐怖的粉丝老爷们!拿出你们吃灰的PS3主机或电脑模拟器,瑞克的救赎之路等待你们的加入! # 烈火战车 | 2012  车辆战斗永远是可以玩出花样的题材!《烈火战车》通过激烈的动作和黑暗的叙事,将经典的载具战斗题材,带到PS3主机之上。 在游戏里,各位需要驾驶各种武装车辆,置身在混乱的载具战斗中。改装的跑车、扛着火箭筒的冰激凌货车,武装到牙齿的警用吉普,各位想用哪辆就用哪辆。游戏的角色阵容以恐怖邪恶为主题,包括疯狂小丑和格林先生等等,每个游戏角色在单人战役中都有独自的阴暗故事线。想要完整体验游戏故事,各位,多玩几遍。 游戏以高速驾驶、走位策略、还有肆意破坏为核心玩法。导弹、地雷、机关枪任你发挥。除了单人剧情,本作包括经典的死亡竞赛、团队战斗等等,还有全新的核弹硬核模式。最多可容纳16名玩家在赛道战场上互相厮杀,就说爽不爽吧各位! 我玩下来的感受是本作既怀旧又现代,阴暗的单人剧情故事真的是特别优秀。不过某些地方突然难度飙升让人有点儿措手不及算是本作的缺陷不足,不过没关系就当是练手感了。喜爱激烈载具战斗以及多人混战的粉丝老爷们!《烈火战车》绝对是你们不可错过的PS3,乱斗盛宴! # 二进制领域 | 2012  科幻题材第三人称射击游戏《二进制领域》将各位带领进入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世界。2012年登录PS3主机平台。 游戏讲述了整个人类社会都面临着人形机器人的严重威胁,马歇尔中士与“铁锈战队”被派往东京,全面调查天田公司的非法人形机器人——“空壳儿”的黑暗真相。整个剧情都在探讨人性、伦理和身份认同等深入人心的社会问题。情感、道德、法治到底孰是孰非,就看各位的选择了! 本作的射击体验非常激烈,敌方机器人的智商设计也非常优秀,会根据玩家的策略作出相应调整,感觉就像是在对战真实玩家。同时机器人还有战斗中的肢体损坏,各位在战斗过程中,小心被没有彻底损毁的机器人反咬一口。除了战斗系统,玩家还可以通过语音向队友下达指令进行互动。各位的指令选择和行为会直接影响队友的忠诚度,游戏也会因此走向不同的结局。 喜爱剧情向和第三人称射击游戏的粉丝老爷们!《二进制领域》电影形式的叙事和战术互动玩法,一定是你们不可错过的必玩PS3射击神作! # 教父:阁下版 | 2007  除了GTA,帮派游戏还有什么?那必须还有《教父:阁下版》,上世纪经典的黑帮故事再次展现在玩家面前,同时还为PS3主机平台量身打造了增强玩法和独家内容。 游戏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地下黑帮世界,玩家扮演一名黑帮小角色,通过执行任务逐步从小弟马仔渗入成为柯里昂家族的重要成员。游戏剧情与1972年《教父》电影的情节穿插交织,包含多名电影中的经典角色,甚至部分场景和过场动画都是由原版电影演员献声配音。 本作还提供开放世界游戏体验,任务中各位可以勒索商家、枪战火拼,暴力的黑帮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PS3独有的手柄体感操作,还可以让各位通过动作体感,模拟绞杀或挥拳等动作。除此之外,PS3版本还为本作加入了额外内容、以及PS3独有的增强画面效果。 《教父:阁下版》我玩下来的感受真的是氛围沉浸、还原电影、黑帮玩法独特创新。对于喜爱黑帮犯罪题材以及开放世界游戏的粉丝老爷们!PS3重口神作!《教父:阁下版》你们也一定不要错过! # 真北斗无双 | 2010  割草游戏怎能少?!《真北斗无双》将经典动漫《北斗神拳》以残酷的动作冒险割草游戏形式,呈现在PS3主机之上,2010年发布。 游戏背景设定在末日后的废土世界。玩家将作为北斗神拳的继承人健次郎,对战无情的帮派和军阀,保护弱者同时还要为亲人复仇,再次展现出《北斗神拳》系列的正义以及生存主题。 《真北斗无双》在玩法体验上给足了激烈的打斗元素,割草小兵,单挑Boss,各位可以在游戏中施展经典招式技能,还有必杀连招。用正义之拳暴揍敌人,在夸张的爆裂效果中看着敌人粉身碎骨。剧情模式忠实地还原了漫画中的重要篇章。在“梦幻模式”里各位更是可以使用其他角色,用他们独特的战斗风格,从不同角度再次体验剧情。 本作凭借对《北斗神拳》系列原作的忠实还原、爽快的战斗玩法机制和夸张叙事,无论老手还是萌新玩了都说好!喜爱格斗割草游戏以及《北斗神拳》的粉丝老爷们!《真北斗无双》拳拳到肉,招招劲爆,PS3神作玩起来! # 杀手已死 | 2013  扮演炫酷的义体杀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杀手已死》这款风格化动作游戏就能满足各位!本作2013年登陆PS3主机平台,夸张的战斗与超现实叙事完美结合。 游戏中,各位将扮演一名来自处决公司的职业杀手,拥有一只可以变为多功能武器的义肢,手持锋利武士刀,踏上一系列离奇的刺杀任务,消灭危险罪犯和超自然敌人。 游戏采用卡渲艺术风格和鲜艳的色彩搭配,营造出独具一格的视觉体验。玩法上鼓励各位采用快节奏近战格斗,找准时机格挡闪避,致命反击一招制敌。除了动作机制,游戏中的义肢还提供远程攻击能力,战斗体验特别爽快!在某些任务里,还可以体验“搭讪模式”,这个具有争议性的游玩机制,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了。自行体验吧各位。 《杀手已死》通过独特审美、丝滑动作战斗以及不走寻常路的剧情路线,一定是喜爱刺杀动作游戏粉丝老爷们不可错过的PS3必玩游戏! # 潮湿 | 2009  刺客会耍酷,流氓挡不住!第三人称动作游戏《潮湿》2009年登陆PS3主机平台。本作充满酷炫动作、武器枪战和电影渲染画质,绝逼能为各位带来不一样的刺杀体验! 游戏的故事剧情,讲述了女主Rubi Malone,作为一名雇佣杀手,在某次任务失败后,被迫陷入了充满背叛与复仇的暴力事件漩涡之中。通过硬派战斗风格与粗犷血腥刺杀手段,女主Rubi踏上了寻求正义的冒险征途。 游戏的核心玩法以快节奏动作连招为主要机制,Rubi身姿矫健,什么墙跑、滑铲、360度全方位空翻等等,再加上高难度动作下的双枪射击,这谁能扛得住?!除了城市街巷的跑酷追逐,更有高速公路等生死追车关卡,飙升的肾上腺素绝对能让各位爽到停不下来。 即使整体玩下来的感受是,本作中某些关卡设计和玩法有些重复,但游戏中的独特动作风格和视觉效果,再有女主身姿魅力的加持之下,喜爱快节奏动作冒险、平台跳跃以及女主游戏的色批老爷们!PS3游戏《潮湿》你们不来尝试一波么?! # 死魂曲:新译 | 2008  《死魂曲:新译》是一款重制版的生存恐怖游戏,为原版《死魂曲》注入了现代化元素。2008年登陆PS3主机平台。 游戏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黑暗仪式与诡异传说的偏远日本村庄里。玩家通过章节模式的剧情,跟随一支美国电视摄制组,踏上探索恐怖村庄、对抗扭曲亡魂“尸人”的冒险故事。 游戏玩法融合了潜行、解谜、战斗等等。强调角色的无助和人性的脆弱。通过游戏角色独有的感官机制,帮助玩家通过其他人的视角观察周围环境,这一机制无疑为探索游戏环境和玩家求生需求,增添了无限的紧张氛围和策略玩法。游戏通过12个章节剧集呈现完整剧情,就像是电视剧一般,一步步将各位带入游戏故事之中,仿佛恐怖村庄求生的就是玩家自己。 本作令人毛骨悚然的视觉氛围和优秀的音效设计真的无懈可击,但操控和摄像机角度却差了那么点意思,这么一来游戏更恐怖了。喜爱日式心理恐怖的粉丝老爷们!《死魂曲:新译》你们玩去吧啊,反正我是吓得不敢玩了(吓坏宝宝了)。 # 结语 好了各位!今天的【游戏闲聊】PS3爆款必玩就是这些。有没有戳中你们的游戏,或是你们最爱的PS3游戏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今天的游戏闲聊各位看得还开心的话,也千万不要忘记点赞三连关注,支持一波。这里是咖啡罐,我们下期游戏闲聊,不见不散,拜拜各位!
 “失传媒体”。(Lost Media)是一些目前在互联网上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找寻以至于失传的视频、图片、影像、音乐和游戏等。它们或由于物理载体难以保存的原因而丢失,或由于作品问题被封存,或由于过于小众而未能在网络上留下只言片语,等等。它们失传是由于作品本体失去了与现今的互联网的连结,而寻找它们的过程就是利用现在仅有的已知的蛛丝马迹在线上或线下溯源,以寻找其本体的所在。其本身的神秘性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趣味,也无怪乎有人将其形容为“互联网考古学”。如果你对失传媒体感兴趣的话,不妨点击其[中文维基站点](https://lostmedia.wikidot.com/)以获取更多信息。 本文翻译自[Lost Media Wiki](https://lostmediawiki.com/Home)的[相关页面](https://lostmediawiki.com/Metroid_Dread_(lost_early_Nintendo_DS_build_of_Switch_action-adventure_game;_mid-2000s)#cite_note-r6-8),并参考[Wikitroid](https://metroid.fandom.com/wiki/Metroid_Dread)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正。以下是相关内容。 《银河战士:生存恐惧》是一部于2021年10月8日发售在Switch平台上的动作冒险类游戏。它是长盛不衰的《银河战士》系列的一部,并可以直接追溯到2002年的《银河战士:融合》。它因其自身的开发地狱而闻名,一直在为任天堂DS开发,且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受到了不少揶揄和谣传。 # 背景 游戏的概念大概是在2005年在任天堂DS上成形的。游戏将会是一个2D卷轴滚动类游戏,且剧情直接衔接到《融合》的结尾。开发团队想通过让玩家被一个无法阻挡的敌人(类似《融合》里的SA-X)追猎的方式,为他们逐步灌输一种“恐惧”的感觉。不过,他们想要在这个概念之上走得更远一些。  (《融合》中的SA-X) 《生存恐惧》首次在 2005 年 6 月的《Game Informer》杂志上被公布,而更多细节出现在该杂志的在线论坛上。随后,一份任天堂在2005年E3上的文件被泄露了,展示了几个它们将要推出的NDS游戏标题,其中就有《生存恐惧》。游戏杂志和网站就该事件进行了报道,为猜疑和炒作煽风点火。然而,《生存恐惧》并没有在当年的E3上被展示。  (初次公布《生存恐惧》的那期《Game Informer》) 2006年,游戏被2月17日发行的《任天堂官方杂志》官宣将于同年11月发售。但随着开发问题的不断发酵,到了3月16日发行的杂志上,游戏的发售日被改成了“尚待确认”。杂志也号召读者们慢慢期待E3上的更多信息。然而,当年的E3上什么关于《生存恐惧》的消息都没有。  (2006年3月份的《任天堂官方杂志》 其发售日期已经被改为“待定”) 2007年,《银河战士Prime3:腐蚀》里的一个彩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根据8月27日(即游戏发售当天)IGN的发现,玩家可以扫描密特罗德处理室里的一个终端,而它会提供一段提到“银河战士:代号恐惧”的日志,并交代它是如何失败的。 “实验情况报告更新:银河战士:代号恐惧已经接近完成的最后阶段。” “实验结果并不成功。所有使用密特罗德作为武器动力源的尝试都失败了。”  (美版《腐蚀》中的游戏截图) 人们相信这指的是《生存恐惧》,并且就日志的内容来看,游戏已经被取消了。同年9月6日,任天堂否认了这些传闻。《腐蚀》的制作人也声称这只是一个“巧合”。第二年3月6日,姗姗来迟的日版《腐蚀》删去了终端日志里的相关描述。 “宇宙海盗数据解密:军械研发进度报告。“恐惧级炮塔”的研发工作顺利。”  (日版《腐蚀》中被修改过后的描述) 就在2009年E3之前,任天堂第一开发部准备好了一个《生存恐惧》的原型,并提供给了其他部门。但最终,坂本[1]对它并不满意,所以第一开发部决定不在E3上展示它,并且搁置了开发工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NDS那羸弱的机能难以让制作组表现出E.M.M.I[2]那令人恐惧的威压感。 # 原型 这个早期版本有着同正式版相通的基本要素,即萨姆斯被困在外星球,试图在一个势不可挡的敌人面前生存。且鉴于它是《融合》的续作,它也很有可能会带有萨姆斯从银河联邦那里逃亡的情节。 2009年E3的原型删掉了《银河战士:生存恐惧》的标题,只是被简单地代称为《银河战士》。在下屏有一个显示可交互元素的地图,实际游戏则显示在上屏。游戏的图像显示基于“精灵”[3],看起来“像是《融合》的NDS移植版”。 制作团队当时正在忙于开发一个版本的E.M.M.I作为萨姆斯的敌人,尽管这个版本看起来并没有正式版中的E.M.M.I那么高级。  (正式版《生存恐惧》中的E.M.M.I) # 可获取性 没有这个NDS版《生存恐惧》的原型版本或ROM流出,任天堂似乎也并不想公开它。鉴于任天堂乐于谈论《生存恐惧》的开发历程,那么这个早期版本的概念画或截图也有可能出现在接下来的艺术图鉴中。 [Unseen64](https://www.unseen64.net/)[4]的Liam Robertson声称游戏的剧情梗概曾经被提供给了一些特定的新闻界人士。2010年,IGN的Craig Harris也在播客里提到他曾经看到过《生存恐惧》的完整版脚本,且说“如果他们想的话,任天堂可以在任何时间启用它”。可能这就是Liam Robertson提到的那份剧情梗概。在Switch版游戏于2021年被发布之后,有人在推特上询问Harris他是否还记得脚本里的任何内容。但他说他已经不记得了。  (Craig Harris于2006年对《生存恐惧》的评论) [1] 即坂本贺勇,担任了除《银河战士2:萨姆斯归来》和《银河战士Prime》系列外所有《银河战士》游戏的制作人。 [2] 银河联邦的行星外多形态机动调查机(Extraplanetary Multiform Mobile Identifier),在游戏中因不明原因将萨姆斯当成了追击目标。 [3] 游戏开发的一种概念,即用一套图片组实现人物的动画效果。 [4] 一个专门探索被取消和Beta版游戏的网站。
          
文|王毓婵 编辑|乔芊 11月20日,华特迪士尼公司在新加坡公布了亚太区2025年及未来即将登陆院线和流媒体的内容,包括《美国队长4》《海洋奇缘2》《创:战神》《玩具总动员5》《狮子王:木法沙传奇》《阿凡达:火与烬》《星球大战:幻境》第三季等等。 迪士尼执行副总裁蔡志行在接受包括36氪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说:“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我们的片单非常丰富,相信总有一款会适合你。” 实际上,本次发布会上展示的大部分海报和简短预告已经在今年8月的美国洛杉矶“D23大会”上公布过了,[当时36氪也曾有所报道。](https://36kr.com/p/2901968201669513)只是这一次面向亚太区的发布会,除了展示这些全球上映的大片之外,迪士尼还带来了更多为亚洲观众而创作的新作品。 可惜,主要是日本和韩国。过去几年,迪士尼的流媒体平台Disney+在日本和韩国市场推出了不少由当地一线演员出演的、面向当地观众的剧集,如韩剧《超异能族》、日剧《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游戏之子》《幕府将军》等等。现在,迪士尼已经确认了将带来韩剧《超异能族》第二季,以及更多日本动漫番剧等等。  韩剧《超异能族》海报 发布会上,韩星日星云集,却没有来自中国的声音。因为无法在中国大陆运营,Disney+目前也就没有也推出中文剧集的计划。 过去几年,迪士尼许多重要的电影没能在中国成功上映,粉丝一度“断代”。但今年,情况有所好转。 8月,中国大陆上映了R级电影《异形:夺命舰》,并超越北美本土票房,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同样在中国大陆卖出好票房的迪士尼电影还有《死侍》《头脑特工队》等等——这背后是迪士尼中国区员工如同蚂蚁搬山一般,持续做本土工作的成果。 中国市场面对迪士尼展示出了一种复杂性,即高价值与高难度的集合体。不论在电影票房上,还是在乐园和消费品业务上,中国消费者都表现出了毋庸置疑的消费力;但同时,中国人的内容偏好在发生改变,可供中国人消费的本土内容在增加,以及,东西方的价值观正在产生裂痕——这一点在最近一些作品的口碑分裂上得到了体现。 现在,这家百年企业正在重新适应中国市场。它要在无法推出中文剧集的前提下,跟中国粉丝保持感情联结,这比在日韩市场的难度还大得多。 在迪士尼亚太区主管营销的副总裁蔡志行女士告诉36氪,迪士尼正在跟小红书、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等中国粉丝聚集的社交媒体合作,尝试着离粉丝更近一些。 ### 本土化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特别是在“合久必分”的今天 如同前文所说,东西方观众的内容偏好和价值观正在产生裂痕,这一点已经被屡屡证实。许多在国外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往往并没能在中国拿到符合预期的成绩。 将于11月29日在中国内地公映的《海洋奇缘》第二部是迪士尼最近宣发的重中之重。《海洋奇缘》第一部在中国上映时,就没有复刻它在北美实现的票房奇迹,反而不敌同期上映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和《我不是潘金莲》。 2016年,中国媒体将这场爆冷归因于迪士尼宣发力度不够强,以及中国观众还没准备好接受“既不追求爱情也不具备美貌”的女主。 8年过去,中国观众对大银幕上女性形象的期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样改变的,还有迪士尼的本土化团队。 这一次,迪士尼不再佛系,而是邀请了中国国家游泳队的两名金牌获得者张雨霏和汪顺,为《海洋奇缘》第二部宣传。“莫阿娜(动画女主)是一个冒险家,也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们认为这种精神跟奥运健儿是契合的。”蔡志行说。迪士尼认为这次合作激起了国内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讨论,起到了刺激中国观众走入影院的效果。  张雨霏和汪顺为《海洋奇缘》第二部宣传 今年7月,在暑期最热的几天,《死侍与金刚狼》的两位男主演瑞安·雷诺兹和休·杰克曼还来到了上海,作为他们电影宣发的全球第一站。当时,距离好莱坞影星上一次来到中国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这次粉丝见面会颇具破冰意义,在社交媒体上也掀起了一阵讨论。蔡志行说,**迪士尼一直在考虑让影星再次回到中国。** 另外,从宣发渠道上来说,迪士尼也比以往更加注重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表现。蔡志行说,为了在抖音上宣发新电影,她的团队会反复向美国总部解释抖音这个渠道对于动员中国观众的重要性,并申请拿到更多的素材和片花上传抖音;在小红书上,他们则会跟一些母婴、家庭教育博主合作,让合家欢主题的动画作品触及小红书上的年轻妈妈。 可以说,本土化是一项永远可以“做得更细”的,永无止境的工作。蔡志行说,迪士尼已经在这些年获得了很多经验教训,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在当地的宣发,甚至也影响了内容的制作——比如,他们发现日本观众非常喜欢由日本配音演员配音的外语作品,但中国观众就很不爱看中文配音的外语片。所以他们也就逐渐不再使用中文配音。 以及,他们也听到了中国观众对最近几部漫威电影的调侃,比如“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比如无穷无尽的“多重宇宙”、太空叙事等等。“我们已经把中国观众的反馈传达给了美国总部。”蔡志行说。“**大家可以放心,未来两三部漫威故事都发生在地球!**即便是有外星人,也是他们来地球。” 采访间里爆发出一阵笑声。 ### 我们可以期待迪士尼带来一些新东西吗? 蔡志行坦言,《异形:夺命舰》在中国的成功出乎迪士尼的意料之外。这部 R 级电影是迪士尼接手二十世纪福克斯之后,推出的首部异形系列电影。按理来说,异形系列在中国的粉丝相对小众,这个成绩证明了观众口味的分化和垂类内容的潜力。 迪士尼收购二十世纪福克斯时,外界曾调侃福克斯也许会从此丢掉限制级内容,也变成公主王子,又唱又跳的儿童乐园。但现在看来,迪士尼把这块迥然不同的业务顺利移植进了巨人的身体,而且是在并不改变它本身的前提下。 现在,大家不再担心福克斯,大家开始好奇迪士尼。既然可以制作《异形》,为什么还要不断地重复儿童故事,把大家都已经太熟悉的白雪公主、美人鱼再拍成真人电影呢? “我们一定要非常坚持迪士尼品牌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要确保消费者都知道,你来看一部迪士尼的电影,一定能收获欢乐、和谐、向上的精神,这点非常的重要,”蔡志行说,“我们要不断地重复这一点。即便观众在电影开始前就知道,最后一定是一个happy ending,我们也有信心在这个过程之中,牵动他们的心弦,让大家感动。” 目前来看,中国消费者也确实非常喜欢喜剧片。2024年,中国票房排名前五的电影分别是《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第二十条》和《熊出没》,这五部电影全部含有喜剧元素。 其实,迪士尼也在尝试开发经典IP中的反派人物,比如黑白魔女库伊拉、狮子刀疤等等。但如蔡志行所说,即便是拍反派的故事,也是用合家欢的方式去拍,而且最后也一定是一个好结局。“如果你带孩子去看迪士尼的电影,永远不用担心会出现儿童不宜的内容。”蔡志行说。 追逐潮流并不难,难的是一百年只做一件事。迪士尼只会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为顺应时代作出一点点改变,那就是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改造,比如白雪公主不再只是一个等待被王子营救的善良女孩,她还是一个勇敢且强大的女性;《玩具总动员》5中,玩具们要跟小主人的电子设备对抗,各自争取小主人的注意力,反映对青少年沉迷电子设备的思考等等。 “我们就是想做好我们承诺的事,那就是‘讲好故事’,让消费者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跟迪士尼产生共鸣。”蔡志行说。
 《女神异闻录5》(简称P5)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JRPG游戏,游戏在许多方面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和见解。如果都要一一列举的话,那还是过于庞大了。因此本文仅聚焦于一个主题:“《女神异闻录5》是如何构筑一个令玩家沉浸的虚拟世界的”。 我记得第一次游玩《女神异闻录5》时,它在对东京都市的细节描绘,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仿佛真的回到的高中时光,体验高中生的青春生活。这种感觉甚至让我连玩16个小时仍意犹未尽。那么,P5为什么能够设计出那么优秀的游戏世界,能够让玩家如此的投入?我觉得我们能从玩家体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 我翻看了大量的玩家评论以及游戏测评以后,发现对于该游戏出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极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游戏世界是由底层运行的代码加上视听触觉表现所共同构成的。因此我们便可以反推《女神异闻录5》到底做了什么,才能让这种感受植入我们的脑海中了。  # 代入感 首先是代入感,现在一般的解释为:受众产生自己代替了其中的人物而感受到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女神异闻录5》中,主角Joker便是作为玩家的替身,来进行游戏世界的探索。我认为“代入感“这一概念可以代表游戏真实性的感受,玩家感觉游戏世界越真实,那么玩家的代入感越强烈。这里的”真实性“并不单单指游戏的画面,也代表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游戏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越复杂,越如同现实,那么玩家的代入感也就越强。同时玩家在游戏中获得代入感,是通过各种感官器官所体验到的。即获得视觉、听觉、触觉这三种感受然后综合形成了代入感。代入感可以分为“环境代入感”和“情绪代入感”。 # 环境代入感 “环境代入感”可以理解为“身临其境”,即身体没有实际到达那个地方,但感觉到达了那个地方。在游戏设计方面便可以体现为营造更加真实立体的场景世界。《女神异闻录5》在这一方面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游戏地图对现实的深度模仿,游戏中的地图是根据现实中的日本东京的城市所绘制而成的。同时游戏中,人物和场景的比例尺也与现实中的场景基本相同。因此天然的就能让玩家感受到游戏的真实性。虽然我并没有实地探访过日本,但相比之下在日本的玩家应该更能够从游戏中体验到真实感和亲切感。特别是游戏中对店铺、自动贩卖机、电线等细枝末节的刻画。  (卢布朗咖啡店原型) 2、 对人群的巧妙刻画,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游戏中出现的熙熙攘攘的无面NPC,我觉得比起使用高精度模型,这种设计其实并不能提供更多的真实性。但是制作组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有2点:1、制作组为了游戏性能的优化。如果使用大量的高精度模型,那么对游戏配置的要求也会增加。2、这种设计能够凸显“城市“这一意象。提到”城市“,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那种冷漠的人际关系或者大量的人员流动这些社会基调。而通过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营造出繁华城市的氛围,又能够保证游戏的优化,可谓一举两得。游戏再通过一些气泡对话框以及人声音效来让玩家从听觉上营造都市的繁华  (地铁上拥挤的人群带来强烈的陌生感和忙碌感) 3、 天气以及昼夜的变化,游戏中的天气以及昼夜变化关联着场景的变换,像是晴天、阴天、暴雨以及白天、放学后、傍晚等等,这些天气和昼夜的变化也使得同一个场景所表现出的场景氛围也不一样,能让玩家感受到更加多样的城市,并且让游戏世界变得更加的生动。特别是游戏中的天气以及昼夜系统还关联了大量的游戏的其他系统,像是角色在下雨天会撑伞、昼夜出现的NPC有所不同、以及玩家在雨天钓鱼更能概率吊到稀有品种等等。这些各个系统之间的影响与联系让游戏世界看上去更加的动态且不可预测。  (撑伞的主角) 4、 对玩家行动的外在包装,玩家在日常生活阶段需要进行行动来推进游戏的发展,而这种行动包括提升五维,购买装备道具,提升coop羁绊等等。而这些行动都需要玩家在各种地方进行移动和探索。游戏非常巧妙的将这些行动给外化为我们生活日常中的行为,如锻炼、看书、逛超市、与同学聊天等等。通过这些表现形式的包装,使这些本质上是提升数值的行动以玩家更加熟悉和亲切的方式呈现,能够更加增添游戏的真实性。  (看电影提升五维) # 情绪代入感 “情绪代入感”可以理解为“共情”,即感受他人角色的感情。在游戏中,游戏设计师往往通过角色的塑造以及故事剧情的发展来提升玩家的“情绪代入感”。《女神异闻录5》在这一方面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NPC日常对话剧情,虽然这种对话剧情设计在许多RPG游戏上是十分普遍的,但这些对话文本确确实实的会影响到玩家的代入感,特别是在游戏中,玩家能够在这些对话中碎片化的了解游戏世界中的各种信息,并且这些对话剧情还都是会随着游戏剧情的发展慢慢推进变化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游戏中的“小孩、妈妈和狗“的故事剧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狗渐渐的生病老去,并走向死亡。而玩家也会一起见证这一过程。这些碎片化的故事剧情也推动玩家到各个区域进行探索。  2、 对主角的塑造,在游戏中,玩家要获得情绪代入感需要以一个事物为着陆点,即观点角度来感受游戏中的情绪。角色扮演游戏通常以主角为玩家的情绪着陆点。为此,设计师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让玩家更好的接受其为自己的情绪着陆点。在《女神异闻录5》中,主角虽然有实际的外貌特征,但是却没有相对应的配音。而其他主要角色却都拥有配音。虽然这一点也包含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前的游戏无法支撑庞大的语音)在里面,但是如今仍然有大量的RPG游戏采用这样的留白设计也证明这种做法能够调动玩家的“脑补”能力,更能将玩家代入主角。 3、 给予玩家选择的权力,在游戏的大量剧情中,玩家都能够去参与到对话的决策中去,即增加对话可选项。在游戏中,上至影响游戏结局下至完全不会影响任何发展的选项都包含覆盖了。这就引出了“伪选项”这一概念了。在一些游戏中,特别是二游中,充斥着大量的伪选项。如果站在玩家体验的角度上,这种伪选项使得玩家与游戏世界的变化被切断,玩家的任何选择都不会对后面的发展造成影响。而这就会导致玩家对于游戏世界来说,成为一名旁观者,自然的也减轻了玩家的情绪代入感。而将游戏中的对话选项同时覆盖这几种类型的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玩家在不看攻略的情况下无法了解这个选项是否会对游戏发展造成影响,这种情况就更加接近我们日常的选择决策。这使得玩家在进行决策时更加的小心翼翼,同时使玩家更加的重视游戏剧情发展所带来的情感回报。  (有些选项能够影响角色好感,有些没有任何影响) 4、 日期系统的设计,日期系统的设计也是游戏添加代入感的一种直接方式。《女神异闻录5》的日期并不是像许多游戏那样只是一个背景板,而是玩家确确实实的像许多SLG养成游戏那样度过每一天。而它与一些普通的养成游戏还有着很大的差别,许多的养成游戏只能通过点点点,来确定角色1天之内的行为,并且在游戏后期通常会出现游戏内容匮乏,重复性行为过多的问题。《女神异闻录5》并不是没有这种问题,而是庞大的体量以及3D自由移动的角色控制使得该问题并不突出。 这种“一日复一日“的游戏体验,能够让玩家在时间维度上感受到游戏的真实性,同时,在长时间的游玩中,玩家与主角以及其余角色的感情联系也更加的紧密。特别是在玩到结尾后,好像真的体验了长达1年的丰富多彩的怪诞高中生活。这种长时间跨度的日期系统需要拥有足够的游戏内容支撑,可以说《女神异闻录5》做到了。  # 沉浸感 下面来说说沉浸感,有许多人都将沉浸感与代入感划等号,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看它们的英文原义,沉浸感(Immersion)意思就是专心投入的意思,而代入感(Sense of Substitution)则是代替感受的意思。从这两个意思上看,就能够发现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游戏中的沉浸感通常是指玩家的心流体验。即玩家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游戏中,并且享受这一过程的精神状态。 我认为《女神异闻录5》为提升玩家沉浸感所设计的最棒的点就是将游戏的战斗部分与日常部分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游戏在每一个月份都拥有一个最终目标,那就是潜入宫殿,消灭BOSS夺取秘宝。而玩家在日常生活部分通过提升五维、购买装备道具、提升角色coop等级等等这些养成行为来直接或间接的提升自己的战斗实力,并且在宫殿探索中得到验证。 这种设计能够使玩家的日常活动赋予价值,并且让玩家始终保持游戏的目标感。同时,由于时间系统的设计,玩家在每一天能够进行活动的次数是有限的,玩家的日常活动作为一个富有即时正反馈的交互在一天内只能执行两次。这使得玩家对于下一天抱有强烈的期待,使玩家不断的重复“再来一天”。  (玩家的行动始终会有一个目标) 除此之外,《女神异闻录5》在游戏关卡与战斗设计上,也保证了游戏难度与玩家水平的平衡。玩家很少会遇到游戏卡关的现象,并且《女神异闻录5》中的战斗探索部分也做出了非常多的简化,潜行机制、迷宫小地图,以及关卡解谜机关使得整个的宫殿探索非常的流畅,潜行机制的加入给予玩家避免战斗的选择,避免玩家在强力敌人面前造成卡关。迷宫小地图则是为了尽量避免玩家迷路导致产生挫败感的情况。关卡中简单的解谜机关也能调整游戏的整体节奏,让玩家拥有一段放松的休闲时间。同时精英怪以及剧情怪也保证了游戏的难度不会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女神异闻录5》中玩家探索一座完整的宫殿大概需要耗费3—4个小时,但是由于玩家进行探索和战斗的过程过于的流畅,使得许多玩家都能一口气通关迷宫而不会感到过于疲劳和无聊。  (小地图是保证游戏探索战斗流畅性的重要系统) 再谈回游戏中的日常部分,游戏世界的整体大小并不算大,玩家能够自由移动的区域也就包含涩谷、秋叶原、新宿等几个场景,虽然在地图上看着很多,但多数场景都是特殊的约会场景,玩家只能在这些场景中获得与伙伴的一些约会剧情,但是游戏就是着重刻画这几个场景,提升场景的细节和考究,使得这几个区域能够维持玩家超100小时的探索内容。 首当其冲的就是游戏中的各种可供探索的功能性区域,如超市、电影院、书店、以及贩卖特色物品的卖店。这些区域一方面充当RPG游戏中纯粹的“商店“职能,另一方面制作组也是利用玩家的功利心来推动玩家对世界的探索。在游戏设计中,除了激发玩家本能的好奇心外,利用玩家对某种事物的渴望来促使玩家探索世界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在《女神异闻录5》中这种设计表现在玩家在各个方面去获得这些功能性区域的信息,然后去探索、了解这些区域的功能以及作用,并再之后运用它们。  (只在周日才有的青汁,喝后能够增加五维) 总的来说,我认为《女神异闻录5》在围绕代入感以及沉浸感上所做出的各种设计非常巧妙且充满经验。这些设计不仅展示了制作组对于细节和氛围的极致追求,更体现了他们对玩家体验的深刻理解。这种水平的完成度,正是源于制作组在长达二十多年中不断创新与优化的积累,最终交出的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从发现频道列表挑了一些有用的软件,大家一起来看下,看看哪个值得一测。 好评喵:使用AI轻松生成商品/服务评价(免费) 这是一个为商家索要好评时,快速获得好评语的工具。虽然但是,现在的评论真
截至2024年10月31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维护的出口管制限制性名单实体共3870个,其中中国有1012个,占总数的26.1%。
 ## **“嘿!你要出问题了”** 尿酸480——2022年,刚工作一年的25岁的乘舟收到了这份定期体检报告。 无论男女,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超过420umol/L即可被确诊为“高尿酸血症”。进入职场不久,他的身体就多添了项异常指标。 从医学上讲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一说尿酸高,大家总会想到痛风,但其实这两者并不能画等号。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过高,作为代谢废物的尿酸盐晶体沉积在关节局部所引发的一种炎症——发展到痛风,情况就不可逆了。痛风会跟随人一辈子,不能被根治,只能控制缓解。 但乘舟并没有痛风发作或肾功能疾病,身体上没病没痛的。**像他这样没有实际体感的,被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无法代谢的尿酸还停留在血液里,没有变成结晶。** 根据《2021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全中国高尿酸血症患病人群约1.77亿,总体患病率在13.3%,而痛风的总体发病率仅在1.1%。他算了算,高尿酸群体中痛风的比例约10%,听起来风险没那么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福德主任告诉“后浪研究所”,**如果没有痛风发作,尿酸低于700不建议特别来医院治疗,调整饮食、规律性运动控制即可。** 危险还在萌芽中,可以及时扼杀。 至于尿酸升高的原因,乘舟心里很清楚。上班才一年时间,他就从一个140斤出头的健康小伙胖到160斤。作为上海某大厂的产品经理,他的常态是10点上班、22点下班,每周还有2天要熬到后半夜,平均每天才睡眠6小时。 熬夜、情绪压力,再通过暴饮暴食释放压力,这个结果也挺合理的。但那时初入职场的他忙得连身体都没时间在意,“生活里除了工作以外,其他的东西好像都靠边站。” 他没太在意这项异常。 惊慌开始于第二年。这次体检时,他的体重已经涨到180斤,尿酸飙到552。**仿佛和体重绑定,尿酸像坐了过山车显著升高。除此之外体检单上还多了几项异常:谷丙转氨酶超标、出现脂肪肝。** 这些伴生而来的现象更让他害怕——这意味着他的肾功能和肝功能指标都出现了问题,综合代谢不正常,“反正是哪里都不对了”。原来,最开始的尿酸升高,只是后续一系列危险的预警。  就像美国神经科学家戴维·珀尔玛特医生在《疯狂的尿酸》中形容的,**高尿酸是“三高”中的“第四高”,“尿酸是一种毫不起眼、严重被低估的代谢物,但它与人体的整体健康有着惊人的联系。”** 尿酸的影响是被严重低估了。 对此视而不见的年轻人,在持续性的放纵后,尿酸就可能持续走高,并出现其他危害远甚的疾病。根据《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痛风等疾病密切相关。 小红书上一位网友分享了她的故事:某天晚上她突然感到肚子剧痛,去医院照CT,查出输尿管两颗结石。手术后她复盘自己过往的生活方式,想到以往每年体检,尿酸都是超标的。在高尿酸环境中更容易产生结晶体(也就是结石),接着她去挂了内分泌科专家号,把控尿酸提上日程。 一位广告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另一个案例,她的一位93年生的女同事,不喝酒也不怎么吃肉,就是爱吃甜食、体重超标,且尿酸持续高于500。再后来,她有个更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甲状腺癌。 **当然,尿酸绝不是导致这一切的元凶。尿酸和这些疾病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它仅仅是一种生物标志物。** 在很多研究中,尿酸都被渐渐视为“代谢综合征”的新标志。这个名词可能很少被提及,但“代谢综合征”的5个关键特征你一定多少了解:高血压、血糖超标、腰部脂肪过多、甘油三酯(血脂的一种)超标、胆固醇水平异常。 现在听起来,问题是不是逐渐严重了? 以往被视为“无害”的代谢废物的尿酸,就是一种代谢综合征的早期警告。经历一次尿酸爬坡后,很多人才听见这阵来自身体的持续鸣笛:“嘿,你要出问题了。”  ## **“没有一个精准的画像”** 三年前,韩英子去体检时,尿酸高出正常值10个点(女性尿酸正常值参考范围为357,比男性低),不算大问题。 可当她又度过了一日三餐被快餐、方便食物、自嗨锅填满、基本没有规律运动的一年后,尿酸值就飙到了450——那时她还只是一个26岁的女生。 韩英子很意外,自己年纪轻轻,就被“尿酸”缠上了。 在一般认知里,与高尿酸直接关联的痛风多发于年龄大的男性,由于女性的雌激素能促进肾脏排尿酸,男性痛风患病率约是女性的3倍,在女性绝经后差距才开始明显缩小。 显然“女性不需要担心尿酸”是个赤裸裸的谎言。尿酸危机正在年轻化,且无差别攻击所有人。根据一项纳入200多万人的高尿酸流行趋势研究,从2001到2017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人群从8.5%跃进到18.4%,相当于每20个人里就有3个人尿酸高。其中,近60%为18-35岁年轻人。**(Li Y, Shen Z, Zhu B, Zhang H, Zhang X, Ding X. Demographic, regional and temporal trends of hyperuricemia epidemics from 2000 to 2019.) 乘舟也没想到自己怎么就成了个“尿酸博主”。 在两年前查出550的高尿酸值后,他选择了辞职和妻子一起回老家浙江。彼时妻子怀孕,他和妻子还都是996的工作节奏,“就感觉这样不行了”。回到二线城市后,生活节奏慢下来的他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也有余暇为自己制定一份降尿酸计划。 他把降尿酸的经验贴发在社交媒体上,一下子成了爆贴。尿酸这个话题受到了超乎想象的关注,在小红书上,#尿酸的标签下有1.5亿阅读量。 在乘舟收到了很多网友的求助帖后,**他惊讶于高尿酸群体的复杂性,甚至他很难做出一个精准的画像。**类似案例如下: 一位20岁出头的女生,不吃海鲜不喝啤酒,每天也能保证2000ml饮水,尿酸值400多; 一位爱好健身的大哥,身材好、爱运动、经常泡健身房、吃蛋白粉,猜测是不是运动过度导致尿酸高; 一位怀孕5个月的宝妈,怀疑孕期影响尿酸升高; 一位初中孩子的家长说孩子上了初中后突然尿酸超标,正在帮他控制……  “他们很焦虑,好像就把我当成一个树洞。”被大家强烈的反应震撼到,本科统计学背景出身的乘舟又通过谷歌学术查阅了许多论文,想要搞清尿酸的秘密。 **必须明确,尿酸高的成因是综合性的,不能单归结于某方面。** 首先基因是个玄妙的东西,如果是家族成员有痛风史,或是病理性的成因,他肯定无法解决。但在研究这项“不起眼”的生物统计指标后,他发现,来找他倾诉的高尿酸人群,基本都能从后天生活方式上找到一些成因踪迹——说起来也无非是饮食和运动。 先说饮食。**嘌呤、酒精、果糖,是尿酸的三大来源。戒酒、少摄入高嘌呤食物是大家最直接的反应,不多赘述,但果糖这一项,以往鲜少有人注意。** 遇到体重不超标、却尿酸高的女生,乘舟都会先问一句:“你是不是爱吃甜食?爱喝奶茶、饮料?”结果都是八九不离十。 很多人都忽视了果糖带来的危害。2019年,《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涉及15.4万人的研究表明,饮用含糖饮料与尿酸升高和痛风水平之间有强大的相关性。即使在健康体重下摄入果葡糖浆,也会导致新陈代谢紊乱和体重失衡的问题。 奶茶、含糖饮料,甚至鲜榨果汁中都含大量果糖。现在尿酸从450降到305的韩英子,还特别强调要警惕一种商家营销的“健康骗局”——**浓缩果汁,“果汁甚至比奶茶(不含植脂末的那种鲜奶茶)还可怕。”** 这位曾经的NFC果汁忠实粉丝已彻底放弃了这种饮品。韩英子后来研究了果汁的配料表,“它就写浓缩橙汁、浓缩葡萄汁加水,但这些‘浓缩’果汁里本身已经含有大量添加剂,只是它不给你具体列出来。” 同样,鲜榨果汁也含大量果糖,不宜过多饮用。但研究表明,食用完整的水果与痛风发病并无相关性。原因可能是,水果中含有的营养素和其他有益健康的物质,如钾、黄酮醇、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能抵消或中和尿酸水平的上升。  韩英子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减肥期低卡饮料 再说运动。很多人有个认知盲区:运动会导致尿酸水平升高——由于尿酸只能通过尿液排出,而运动使出汗量加大,水分通过汗液挥发,排尿量减少;另外,健身人士多食用鸡胸肉等高嘌呤食物,这些多方原因都会刺激尿酸升高。 过量运动确实可能导致尿酸水平升高,因此,一些开始控尿酸的人倾向于少做些无氧运动,仅通过有氧运动增强代谢系统。 这纯属是“因噎废食”。周福德医生告诉“后浪研究所”, **“所有种类的运动,消耗能量比较大都可以引起尿酸高,因为尿酸产生得多,但你多喝水都是没事情的,所以运动还是应该去做的。”** 在阅读大量文献以及小红书网友求助的案例后,乘舟也发现“如果硬要给高尿酸人群做一个画像,大胖子还是多数”。 一篇涵盖了31000多人的对中国高尿酸群体的抽样数据显示,在有饮酒习惯的人群中,高尿酸群体占比28.1%,但**在BMI超过30的群体中,高尿酸率为47.8%。肥胖是个显著的风险因子。** (Bin G , Jie Z , Jiapu G ,et al.Association of Maximum Weight with Hyperuricemia Risk) 问题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减肥上。这也和乘舟自己的经验相吻合——减重对于他控尿酸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乘舟查阅的论文数据 ## **草木皆兵的“尿酸战争”** 初见高尿酸,一些年轻人可能会患上“尿酸焦虑”,高度、甚至过度警惕。 开始控尿酸时,乘舟买了个“血糖/尿酸测试仪”,每半个月监控一次。这是控尿酸人士必备的“神器”,还是他和老家的表哥吃饭时对方推荐的。表哥有痛风,当时正在服用一种据说能降尿酸的益生菌,每天他都会扎一下自己,实时监控尿酸变化。听说有些极端的人,每两三天都���扎一下看看。  回老家后为减重,乘舟布置了家庭健身房 网上能搜到许多控尿酸经验贴,具体到:每天喝2000ml以上柠檬水(大运动量人士有时能到4000ml),不吃鸡胸肉、红肉、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只吃素,同时要避开嘌呤高的菌类和少部分蔬菜,做饭甚至也避开那些含添加剂的酱料、味精、耗油,只认准盐…… 看一圈下来,这控尿酸怎么比控血糖还难了?嘌呤无处不在,岂不是什么都不能吃? 许多高尿酸人士的直觉也是认为病从口入,**第一反应就是避开一切嘌呤,但终归,尿酸和升糖指数GI的原理不同,这些方式确实是有用的,却是治标不治本。** 35岁的何湘记得,2018年头一次查出尿酸513时,她简直是“草木皆兵”。 滴酒不沾、肉少吃,饮食完全向主食转移。豆制品她是完全不敢碰,蔬菜也是严格挑选,听说菠菜里草酸高,她也不敢吃了,就吃芹菜。另外,碱性能中和尿酸,她会强迫自己每天喝1.5~2L苏打水。 这样极端饮食的9个月后,尿酸确实回到安全区间,她心里的石头落下来了。但下个月,她吃了3次火锅,久违地放纵了一下,再去复查——尿酸又反弹了,将近一年的努力白费。 她意识到,**仅仅控制嘌呤摄入,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何湘几年的体检报告尿酸值 人体内大约2/3的嘌呤是内源性的,体内的细胞一直不断死亡和再生,来自受损或死亡细胞的内源性嘌呤也会被身体处理后成为尿酸,从食物摄取的外源性嘌呤仅占总嘌呤的20%。即便完全不摄入含嘌呤食物,嘌呤也会持续产生。 **“你的身体就像一个水池,进水口只占20%,出水口占80%(进水口指吃进来的食物代谢而成的尿酸,出水口指身体自身细胞代谢而成的尿酸)。摄入的食物代谢为尿酸,如果它能及时排出,也不会导致高尿酸。问题是出在身体机能本身。”** 何湘说。 在那之后何湘又“夹起尾巴做人”。她一度担心自己是不是基因问题——她的母亲虽没有痛风,年老后也出现了高尿酸血症。在35岁之前她维持着一周一顿大酒喝到断片的习惯都没事,但在这一年却突然体会到了“断崖式衰老”,难道尿酸高是无法逆转的? 意外的惊喜是,特殊时期的3年,她虽去不了医院、复查不了尿酸,但养成了运动和清淡饮食的好习惯,体重从150斤掉到114斤,体脂也从34掉到了27。等2023年她再去复查时,尿酸值仅275。 **显然减肥带来的收益会直接反馈在人体新陈代谢上。** 乘舟后来也意识到,在恢复运动习惯后,他一周运动5次,每次无氧40分钟、有氧20分钟,每3个月检测一次,尿酸稳步走着下坡路。9个月的时间里他从180斤回到140斤,最近一次测试,尿酸值235,甚至比上班前还要低。  尿酸检测仪,乘舟近期测的尿酸值235 最后,这些降尿酸优等生都变成了“减肥博主”。 当然,减重的经验不是完全适用于所有人。低体重的人也可能尿酸高,但也有可能这是一个内脏脂肪高的“瘦胖子”。如果饮食结构不均衡,身体被火锅麻辣烫、精加工食品、添加糖占据,而不是人体必需的蔬果肉蛋奶,他的“水池”能够正常工作吗? “人体就是一台精妙复杂的仪器,每个个体都不一样。”何湘说。 因此当尿酸警报拉响时,第一步一定是综合性地了解和改善自己的身体环境。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用依靠药物拆东墙补西墙。 韩英子不愿意用“计划”来称呼她的控尿酸经历,**“我更愿意说改变生活习惯,计划是阶段性的,但生活习惯是终身的。”** “有时候大家只是看数据,但其实这个数值是给我们一个警示,不管你身体有没有什么很直接的感觉,都应该受到警示而去控制生活、控制饮食、改变一些不良习惯。 因为如果它真的发展到下一步的话,这个东西是说来就来了。” (文中受访者除周福德外均为化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https://mp.weixin.qq.com/s/7GIZkqFPhKqnNPnCZyOU9Q),作者:许嘉婧、薇薇子,36氪经授权发布。
         酒桌文化,曾是老一辈人社交的必修课,一套套复杂的酒桌礼仪,仿佛是成年人世界的入场券。然而,当代年轻人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 酒,不再只是社交的敲门砖,更是生活的调味品:可以是朋友小聚时的轻松畅饮,也可以是独自享受时光的微醺伴侣。年轻人享受着酒本身带来的愉悦,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是一份在忙碌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自在。 就像美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酒也不再是只是应酬的工具。当代年轻人对酒的态度,是对传统酒桌文化的一次颠覆。他们抗拒那些以酒为名的权力游戏和不健康的社交陋习,但同时,也在酒中寻找到了新的乐趣。他们在乎的其实是,喝酒时,自己还是否拥有主体性,是否能主动选择而不是被迫接受——**喝酒不应该是「不得不」,而应该是一种「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酒局」曾让人不得不正襟危坐的隆重和礼仪性,也在悄然消解。喝酒的地点、场景,都可以随心而动。可以是和亲朋好友在街边的小酒馆吐露心声,也可以是在自己温馨的小窝里,调上一杯鸡尾酒,享受独处的时光。看完这报告的你一定会发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念里,面子不再是第一位,里子——也就是实质的享受和体验,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 在本期的结尾,我们附上精心收集的20条调酒小攻略!愿你也能在一个闲暇的晚上,来一杯独家制作的小酒,收获味蕾与成就感的double愉悦! 
 9月3日,亚洲最大的飞行汽车公司小鹏汇天发布了一个“新物种”——是一辆外形有点类似Cybertruck的6轮汽车,后备箱里搭载了一架可供两人乘坐的单杆操纵飞行器,两者合体,被命名为“陆地航母”。 汽车C照能开,飞行器“能够实现5分钟上手、3小时熟练”,售价200万以内。 当然,这并不符合大众想象中的、能在堵车时原地起飞的、真正意义上的飞行汽车。**而是一家创业公司,在现行政策法规和道路基建的约束下,为完成资本的商业期待和自身续命所做出的“最优解**”。 飞行汽车并非一个新风口,早在1917年人类历史上就出现了第一辆飞行汽车,但这一百多年间,该赛道上所累积的却都是枯骨,并无胜者。除去技术上的壁垒,最主要的槛就是商业化。 即便是现代飞行汽车的先驱莫尔·泰勒——一位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航空和机械工程教授,也在耗费了25年后,只能造出一辆试验样车。 而小鹏汇天的创始人赵德力是一位高中都没有读完的纯草根,在寒冬中自行研发7年,甚至赔光了家底,才在最后一刻等到了资本的青睐。**他是否能真正完成“改变人类出行方式”这一宏大愿景还尚未有定论,但至少,他在商业化方面比前辈们更加向前一步。** 在“陆地航母”发布24天后,小鹏汇天宣布与高直航空、傲程航空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署150辆“陆地航母”预订合同,订单总金额近3亿元。 这里是“尺度”栏目,记录新生代创新者的真心话与大冒险,推陈出新才是商业未来的尺度。 ## **小鹏来了** 何小鹏的到来,是公认的汇天或者说赵德力的命运转折点。 这也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2020年,小鹏即将在美上市,完成了这一阶段商业梦想的何小鹏正在寻找新的商业故事。**就在此时,快播创始人王欣将赵德力多年研发飞行摩托的故事端到了何小鹏面前。 当年赵德力42岁,已经搞了7年载人飞行,做出了一架单人版飞行摩托,经常骑着它上综艺挣钱;后来为吸引投资,他想带着投资人一起飞,又造了一架双人版;在忽悠了一位专业设计师加入后,又做出了一架有座舱的低空飞行器。 其实赵德力最初 只想研究出一个开起来没那么费劲的飞行器,因为他觉得直升机学起来太难了,那些面板 上的按钮和操纵杆总是让他的两只手忙不过来。 但飞行这件事对他来说又太迷人了。他曾无数次对媒体描述过那种迷人的感受——风呼呼地从耳边吹过,他感到无比自由。 ** 于是“至死是少年”的男人荒废了曾为他赚取2000万利润的燃油飞行航模生意,转而将所有积蓄砸进了自研载人飞行器的梦想。** 他以肉身测试飞行器的载人功能,曾摔断过3根脚趾;也曾为搞研发卖房卖车透支信用卡,但依旧没能留住团队,最惨时只有外甥跟着他。没人理解他的这种执着,只觉得他疯。身边的朋友甚至会被老婆叮嘱,“你搞什么都可以,千万不要学赵德力搞飞行。”他是圈子里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赵德力骑飞行摩托 赵德力一直没能得到机构的大笔投资。**那些曾在综艺台下看他骑着飞行摩托缓缓升空的人中,不乏朱啸虎和傅盛这样的明星投资人及企业家,他们无一不赞赏他的梦想与勇气,也无一不拒绝了他发出的投资邀请**,“风险太高,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你要我这个阶段投资肯定不现实的。”而且他还是个草根,连高中都没上完,怎么跟那些顶着海外留学光环的归国创业者竞争啊? 赵德力能看得出有些投资人硬着头皮加了自己微信,但他们其实连问题都不想问他。 **在他勤恳地通过微信不断向这些目标投资人更新自己的研发进度后,终于,被拉黑了。** “好不容易有一个投资人的线索又被我搞断了”,赵德力日后复盘,“是不是搞太狠了?”其实同样的消息,他不仅发给投资人,还有媒体记者。在拉投资的同时,他也在努力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至少,那些发在他自己账号上的飞行视频,确实为他吸引来了一些民间的资助** ——大多是当地的小老板,为了支持他的梦想各自掏出几十万,就当是天使投资,这些钱帮赵德力撑过了很多次危机,直到等来何小鹏。 在听王欣介绍完赵德力的情况后,何小鹏当即加上了赵德力的微信,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语音,期间何小鹏提出了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他甚至问赵德力能不能做一个UFO之类的,之后两人约定在2020年8月1号见面。 **碰面比原定的时间要早。** 7月25号,何小鹏一行人开着刚上市的小鹏P7来到赵德力团队在东莞的所在地。 接下来的对话,赵德力曾无数次复述过—— “先飞还是先聊?”他问。 “先飞”,何小鹏回。 于是,何小鹏跟赵德力坐上了一个前后两座的八旋翼飞行器,从一个类似仓库的地方向外飞去,经过的草坪被吹倒一片,他们在低空兜了一大圈。  之后,十来个人挤在一个会议室里,何小鹏问了很多他感兴趣的技术点。 **最后的15分钟,他让赵德力把最重要的人留下,说要“聊点别的事情”。** 王谭一下就兴奋了。他就是那个被赵德力“忽悠”来的设计师,现任小鹏汇天总设计师和联合创始人。 他知道以当时小鹏的视角看,汇天就是一个最草根、最原始的创业班子,“没有被雕琢的技术,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的人士,没有钱,没有什么流程体系,根本就是几个人有个想法,在这些有能力去做这件事的大公司还没看上的时机,快速的用有限资源攒了一个原型机而已,这么一个小的公司。” 何小鹏没有再坐下,一直在屋里来回踱步,“你们需要融资是吧?” 短暂交流过后,一行人从会议室出来,前期的几个投资人问王谭,“怎么样,有戏吗?” 王谭挺开心,“应该有戏。” ## **一个疯子,一个傻子** 王谭是2018年在一个公众号文章中看到赵德力的,图片里他骑着最原始的那版飞行摩托飞在空中。王谭第一反应是,“我靠,跟我想的一样。”学工业设计的王谭也早就想做这样一款多旋翼载人飞行器,但他还是觉得赵德力那个太丑了。 **那原本是赵德力给自己定的收心之年,他想骑着飞行摩托飞跃黄河致敬柯受良,** 成功了,实现了梦想,他就收手;失败了,也收手,因为他40岁了,得现实点,两个孩子还得上学。但还没飞,一些媒体报道就为他带来了新的机会与希望。 王谭就是这些希望中最重要的一个。他想找赵德力合作,“他能把它飞起来,我能把它做漂亮,做好看。”他联系上赵德力,聊过几次后,对方提出让他帮忙画几个图。 “设计公司最害怕也是最讨厌听到‘能不能帮我画几个图’”,因为容易被白嫖。但王谭想了想,没多解释,“行,我给你画。”他画了四五款不同的飞行摩托,为了不被白嫖,他带着图和啤酒从青岛去了东莞,找赵德力面谈。 几乎跟何小鹏的经历一样,他也先飞了一圈,那感受让他震撼且难忘。但更震撼的是,这个他原本设想的科技公司居然只有俩人,办公室就是个简陋的小门脸,落差太大了。 **那正是赵德力最落魄的一段时间,原本做生意赚来的钱,在他一次次试飞摔落的过程中,因频繁更换配件而消耗殆尽,团队也只剩外甥和他。** 见面那天,王谭跟赵德力聊到了凌晨,带去的青岛啤酒也喝得差不多了,赵德力问他,“要不你加入我?”王谭差点借着酒劲儿拍了板,但他忽然想起来,“我是来赚他钱的啊。”他早就在来的路上想好了做几期方案怎么收设计费。 王谭说再考虑一下,就跑回了青岛。当时他在青岛创办了一家设计公司,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正处于起势。 **如果说赵德力做这件事是对飞有执念,那么王谭的执念就是对科技的追求。** 做一个能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载人飞行器这件事对他而言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可以说,当时试飞那一瞬间他就已经被赵德力“俘获”了。 他开始设计T1——汇天第一款有外骨骼座舱的飞行器,赵德力想用它吸引投资。他本以为可以在三个月内完成,但最后发现向其倾斜的精力与资源越来越多,甚至还为此招了专门的工程师,而公司很多的原定大型项目,比如设计医院的核磁机器等,也因其无暇顾及而丢了单子。到最后,他的整个公司资源都搭在了T1的设计上。  T1产品图 没签合同更没有钱,一个口头协议就让王谭连自己带公司都搭进了汇天,赵德力能给他的不过一个公司老板的虚名和一些莫须有的股份,公司没钱时,他还自己掏了100万。 **所以后来公司里有人传,“赵德力是个疯子,王谭是个傻子。”** 当时他们并没有想明白该如何商业化,凭直觉做事,朴实地认定“把东西做好之后是金子总会发光。”王谭说如果有一天赵德力跟他说干不下去了,自己要去炒菜了(赵德力以前开过饭馆),那他就回青岛重起炉灶。 2020年,如果何小鹏还没来,这个以梦想为驱动力的小小团队很大可能将在三个月后再次面临解散。 见面那天,何小鹏离开前并没有承诺要投资,赵德力心里打鼓,但他也习惯了,“被拒绝的太多次了,但觉得总会有一次能成,不知道是哪一次,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次。” 但在回程的路上,何小鹏就打来了电话,让赵德力和王谭下周三去一趟他的办公室。“当时一听我们就很沸腾了。”本来王谭还准备回青岛待几天,结果很快对方又打来电话,将见面时间提前到了下周一,王谭索性不回去了。 **去的那天,王谭、赵德力和另外一位博士工程师坐在赵德力那辆不知道几手的老皇冠轿车里,预演见面后何小鹏可能会问到他们每个人的问题。** 到办公室后,何小鹏问“对于如果小鹏汽车或者我加入,你们有什么看法?”王谭心想,这题准备了,德力肯定能答,结果何小鹏手一指,“王谭你来答。” 王谭从来没想过这个事儿,但他不能表现出来,“低空飞行器一定是人类的未来,我们自己努力去做这个事情,将来一定会把它做大,但是小鹏的加入能把这个事情做得伟大。”后来回想,王谭觉得自己答得挺机智,能看出来何小鹏也很满意。 2020年10月北京车展,何小鹏在演讲时介绍了小鹏汇天,在喊到王谭和赵德力的名字时,俩人起身向人群打了个招呼。 ## **“让小部分人先玩起来”** 在赵德力看来,与何小鹏的 合作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投融资,而更像是收购(虽然王谭并不认可这一 说法,公司的对外解释为生态企业)。在那之后,原本的汇天航空变成了小鹏汇天,何小鹏成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赵德力任CEO。 团队里曾出现过反对的声音,觉得这样就把公司给卖了,纠结了一阵,赵德力最后拍了板儿。 **“这个事儿要做成,你一点点钱是做不成的,我又没有这种资源,也没这个能力去把这个事做起来,小鹏他连续成功的创业者,百亿大佬对吧?他拿一面大旗来做这个事儿是有机会做得成。”** 赵德力当时是这样安慰自己的,“你现在有个孩子他很聪明,不能你爱他就把他摁在山村里面,现在很明显有机会让他走出山村,能够去上清华北大,你得让他去,对吧?”  赵德力 在品牌名头冠上小鹏之后,汇天确实自此开启了快速上升通道—— **第二年10月,小鹏汇天宣布完成超过5亿美元A轮融资,** 是当时所在领域的亚洲最大单笔融资。那些曾经赵德力难以企及的头部投资机构都看到了他。今年9月,他们再次完成了1.5亿美元的B1轮融资,成为本年度低空经济领域企业获得的单轮最高融资。 一个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是,2021年飞行汽车领域出现了第一波上市潮,全球5家公司集中在美上市。而今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小鹏汇天来说,这些都是明显利好。 公司规模也在爆炸式增长,原来个位数的小团队,在4年间已逼近千人,而其中800人是在前2年加入的。 在小鹏入股的第二年,小鹏汇天就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产品——旅航者X2,一款双人智能电动飞行器。这是何小鹏的想法,他要求有座舱,并坐。但这并不是他们追求的最终形态,与传统eVTOL不同,小鹏汇天要主打低空飞行器,做飞行汽车。 旅航者X2并不具备陆行功能,在当下也缺少一定的商业化通路,它更多承担的是一个初创企业在产品探索性与团队技术试炼上的作用。当然,还有吸引投资,那笔5亿美元的融资就是在X2载人首飞成功3个月后拿到的。 **但赵德力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商业化的产品。** “一个创业公司,你不能像科研院所一样天天去搞研发,你不产出对吧?我肯定要在最优的时间内出东西。” 他们不停地开会、探索方案,分歧频出, **但唯一不可动摇的共识是——在现阶段,无论政策法规还是道路基建,一体式飞行汽车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闭着眼睛想满天都是飞行汽车,但是基础设施还没有,空运还没完全打开,你的产品也做不到很便宜,也做不到那么安全,也还做不到那么低噪音,你现在干那不就死路一条吗?” 赵德力和团队的讨论开始掉转方向,“那时候只是告诉投资人,我们想做跟陆空结合的飞行汽车,陆空结合它不一定是强耦合,它可以分离。” 到2022年12月,他们终于确定了分体式飞行汽车的最终方案,也就是开篇提到的“陆地航母”——以车辆为运输、储存和补能基站,造一台可以放进后备箱的双人飞行器,两者合一,买车送飞机。售价一百多万,每年卖一万台,赵德力觉得是有机会的。  “陆地航母”产品图 “这样车是车,飞机是飞机,政策法规支持,在野外飞是ok的,我们让小部分人先玩起来,现在就行了,对吧?” **这是赵德力的三步走战略——先把分体式的飞行汽车造出来,大规模商业化后挣钱养长航程纯飞,终极目标是人手一辆飞行汽车满天飞且不撞上。** 商业模式通了后,赵德力唯一担忧的就是能不能造出来。 ## **用汽车的逻辑造飞行器** 第一次听到决策层要求做一个“既能商业化,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有调性,成本得控制在一百多万”的分体式飞行汽车时,产品规划总监高昊潼“反应很慢”地接收了这些信息,等散会后才发现“完蛋了,做不到。” **至少作为一个从传统商飞领域出身的人而言,从没想过一款飞行器可以做到一百多万,而且还要求造一辆C照能开的车,双人的飞行器还得能放进后备箱里,还得自动上下车……** 也不怪赵德力会担忧“能不能造出来”。 小鹏汇天的团队主要由三拨人组成——传统航空领域出身的技术人员,年龄偏大,50岁以上的大有人在,主打一个经验丰富,思维固化,永远高举安全大旗;另一群人是“搞汽车”的,年轻富有,讲求效率,对成本和流程要求严格;还有一小撮人源于互联网,思维灵活,小步快跑,讲究快速迭代。 这辆分体式的飞行汽车要求三拨人必须紧密合作,尤其是航空和汽车的人, **但不同的行业标准与工作模式使双方的合作摩擦不断,拍桌子吵架也是常有的事。** 这甚至一度成为赵德力在管理上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 **高昊潼觉得他们其实是在用汽车的逻辑造飞行器。** “汽车是用规模量产的逻辑在开发,我要定点了,我要画好图,我那边跟供应商签好了,我要开模了……”但航空不是,“安全性分析要贯穿从整机到零部件,每一个节点都要试。”高昊潼最怕听到的两句话就是“汽车从来都是这么干的”或者“航空从来都是这么干的”,在这里,根深蒂固的行业经验反而成了一个牵制人创新和解决问题的反向作用力。 **流程上的冲突是一方面,但双方最重要的矛盾点多集中于成本和重量。** 赵德力记得之前因为一个航空铆钉问题,两拨人“打”到了他面前。 原因是要造的这架飞行器需要5000多颗专用铆钉,在航空领域,这样的铆钉200块钱一颗,总成本就是10万块,这对于出身传统航空领域的人来说,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毕竟以前不用自己出钱,飞机也不走量。但对善于把控成本的汽车团队而言,这数字太高了,最终只给批了1万预算。 “1/10你怎么搞?但是你就必须要搞,从源头开始找,材料就很便宜,一个铆钉才多少钱对吧?”双方都不妥协,到了会上赵德力硬拍,要求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把这个问题攻下来。最后航空和汽车的人配合采购去跟供应商谈,用了一年时间,把这个铆钉的成本从10万降到了1万。 为了让两个团队融合起来,他们组织大家去江边烧烤,从感情上拉进双方距离;做汽车人航天人的演讲,试图让双方互相理解,反正最后赵德力提了个“纲领”性的理念—— **搞航空的理解商业,搞汽车的尊重航空。** 当然,理解也不妨碍争执。为安全地存储飞行器和保持车辆造型的科技感,车辆后上方加了一块巨大的舱盖,而这曾引发团队最大规模的一次争执与调整。 “两米多,比一张king size床还大,你知道家里面翻床垫感觉吗?”高昊潼说,“哪怕是钣金结构,当它大到这么一个尺寸的时候,它就像床垫一样忽闪忽闪的,而且你还要靠电动,这个斜撑杆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这让负责车身设计和控制预算的人都崩溃了。 但不仅如此,为能隐约看到飞行器,盖子上的半透明设计,什么材质?斜率是多少?工艺怎么做?怎么做能压住成本?飞行器全自动分离,铰链要怎么拧?什么速率?起落架怎么放下……问题多到已经无法就一个点争吵。 最后, **因为没有先例可参考,或是成本太高,他们只能全栈自研。** 但高昊潼觉得“整个这一套就非常有意思,非常复杂,但是它的价值非常高。”  “陆地航母”陆行体 2023年10月,小鹏汇天首次公布“陆地航母”;今年9月,正式对外发布;根据公开信息,“陆地航母”的陆行体整车长约5.5米,宽约2米,高约2米,可停入标准停车位和驶入地库,车重在4.35吨以内,全部卡入了他们最初设定的C照可开的标准。 10月27日,“陆地航母”完成内部载人试飞,载的人就是赵德力,他相信自己的产品。11月12日“陆地航母”在中国航展上全球公开首飞;三天后,赵德力在广州车展公开载人首飞。 对如今的赵德力而言,成为第一个试飞的人机会已经很少了,他是不被允许再像从前那样以命试飞的,他得对员工和股东们负责,这种风险是他现在所不能承受的。 而曾经的他,是一个被看做“亡命之徒”的人。 吴晓波在一篇写赵德力的文章里写到,“我在广州见何小鹏,他说投资了一家做飞行汽车的创业公司,创始人赵德力,高中没有毕业,倾家荡产搞低空飞行器,是个“亡命之徒”。” 从一个高中辍学,进过工厂、当过保安,还开过饭馆,倾家荡产搞飞行器的草根创业者,到成为一个近千人公司的CEO, **赵德力2020到2024这4年仿佛坐上了喷射机,身份和身价都在快速飞升。** 对于管理,王谭觉得赵德力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优点,“他知道自己不知道”。虽然赵德力之前自己研究了多年技术,但他们的队伍里已经有更多名校毕业且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人,“他知道有比他更强的人,不如相信他(对方),授权他,充分信任。” 但对外社交,直到现在,赵德力也自认不是一个善于跟政府和投资人打交道的人。 “后浪研究所”问他,是现在更快乐,还是以前单纯沉迷于技术更快乐? “每个节点都有不一样的快乐,我觉得都差不多。最早期我每天只要不想明天的钱在哪里,我都挺快乐,我天天看着自己这飞机越飞越好,我很快乐,但一想到明天要交房租了没钱,吃饭没钱,小孩上学没钱,那非常焦虑。”赵德力顿了一下,“现在投资人给了那么多钱给你,还有这么多跟着一起打仗的兄弟们,你要把产品搞出来交付出去对吧?你要创造价值,我现在责任压力也挺大。我更多时候我就很羡慕他们去搞测试,能够去真正做产品的同学,所以我偶尔会跑到一线去过一下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https://mp.weixin.qq.com/s/gZfYipHFMzVcqgCYQFEYcA),作者:巴芮、薇薇子,36氪经授权发布。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已有超过 15000 个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上架 昨日,2024 首届鸿蒙生态大会在深圳召开。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发表《共建鸿蒙原生生态 共创产业星辰大海》致辞。徐直军表示,华为的 HarmonyOS NEXT(原生鸿蒙)是基于 OpenHarmony(开源鸿蒙)发行的,鸿蒙生态是基于开源鸿蒙共建共享的生态。徐直军认为,开发先进的操作系统不难,但有没有大量应用和设备使用此操作系统,至关重要,操作系统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丰富的生态。 根据华为官方数据,截至 10 月 22 日,已有超过 15000 个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上架,覆盖 18 个垂直领域。这些应用包括高德地图、支付宝、京东、微信、抖音、爱奇艺、小红书、12306、航旅纵横等,基本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但与业界成熟操作系统生态相比,鸿蒙生态还需拥有更多的应用。  徐直军直言,据分析,10 万个应用是鸿蒙生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成熟标志,这是鸿蒙生态未来半年到一年的关键目标,也是鸿蒙应用上架的冲刺阶段。因此,需要开发者、应用拥有者,社会各界以及千行百业的支持。(来源:快科技)  ## Meta 挖角 Salesforce AI 首席执行官史宗玮,令其领导人工智能商业部门扩展 Llama 模型应用 据外媒 TechCrunch 报道,前 Salesforce AI 首席执行官史宗玮(Clara Shih)现已加入 Meta 公司,领导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商业部门。 IT 之家查询领英获悉,现年 42 岁的史宗玮出生于香港地区,毕业于牛津大学,她曾在谷歌工作,2006 年加入 Salesforce。2009 年,她与同学共同创办了专为金融和保险业设计的社交媒体管理平台 Hearsay Social。2021 年,Shih 重返 Salesforce,后担任 Salesforce AI 首席执行官,而如今她被 Meta 公司成功挖角,领导公司商业人工智能部门。 Meta 副总裁 John Hegeman 向外媒表示,全球风靡的 AI 热潮为企业商业部门带来了重要机遇,人们可以使用 AI 提高效率和改善客户体验,由史宗玮领导的人工智能商业部门团队将进一步 Llama 模型应用,协助 Meta 实现这一愿景。(来源:IT 之家) ## 腾讯减持社交媒体公司 Reddit, 出售超 4 亿美元股票 社交媒体平台 Reddit 股价在周四盘后交易中下跌 7.29%,这一跌幅与腾讯公司披露的大规模减持 Reddit 股份行动密切相关。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文件记录, 腾讯 11 月 19 日以平均每股 133.76 美元(IT 之家备注:当前约 971 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了 65.50 万股 Reddit 股票; 在 11 月 14 日至 11 月 18 日期间以平均每股约 129.38 美元(当前约 939 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了 88.26 万股; 在 11 月 11 日至 13 日以平均每股 132.19 美元(当前约 960 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了近 150 万股。 这一系列抛售总计价值超过 4 亿美元,腾讯对 Reddit 的持股减少至 775 万股。(来源:环球网) ## 美团刘硕:美团无人机运营规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队 11 月 23 日消息,美团无人机去年 2 月宣布其城市低空物流解决方案通过中国民航局审定,并获得了该部门颁发的《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批准函》和《通用航空企业经营许可证》。 美团无人机商业管理负责人、美团机器人研究院秘书长刘硕今日表示,截至 2024 年 9 月底,美团无人机商业化订单 36 万 +。根据 ARK Invest「BIG IDEAS 2024」数据,美团无人机运营规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队。 目前,美团无人机「空投」服务已覆盖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IT 之家查询发现,美团目前使用自家第四代无人机进行配送,这是一款六轴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最大载重 2.5 千克,满载最大配送距离 10 公里,飞行速度 83 km/h,搭载有双目立体视觉相机、4D 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组件,配备双飞控冗余,支持 5G / 4G / Wi-Fi 网络连接。(来源:IT 之家) ## 消息称莱迪思半导体正考虑收购英特尔 Altera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莱迪思半导体正在考虑全盘收购英特尔旗下 FPGA 子公司 Altera。  目前,莱迪思正在与顾问合作、寻求私募股权支持者,以探索潜在的收购要约。 据消息人士透露,Francis Partners、贝恩资本和 Silver Lake Management 在内的资本公司也在考虑提议投资 Altera。鉴于莱迪思的规模相对较小,其获得 Altera 控制权可能很难。(来源:IT 之家)  ## 消息称三星和 LG 已达成协议,将于 2025 年合作打造 AI 手机 韩国媒体报道称,三星将为 LG 搭载一款 AI 手机。虽然 LG 的移动部门已经关闭,但它并未完全退出移动市场。LG 仍运营着韩国最大的移动网络之一——LG Uplus。本月早些时候,LG Uplus 推出了基于 AI 的呼叫助理服务 ixi-O。 尽管 LG 不再生产手机,但 LG Uplus 计划为 ixi-O 设计新的移动硬件。三星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据 KED Global 报道,三星和 LG Uplus 已达成协议,共同打造一款「真正的 AI 手机」。  这款手机将结合三星 Galaxy AI 的强大功能和 LG Uplus 的 ixi-O 技术,由三星从头开始设计,以实现最佳的 AI 体验。目前,这款手机的名称尚未确定,但媒体暂时称之为 Galaxy ixi-O,暗示它可能在 LG Uplus 网络上以三星 Galaxy 品牌销售。 虽然这款设备将仅限于韩国市场和 LG Uplus 网络,但有报道称,三星可能会与其他希望采用类似策略的移动运营商合作,开发更多的 AI 手机。这标志着两家韩国科技巨头在 AI 领域的一次重要合作,值得期待。(来源:cnBeta) ## OpenAI 向杜克大学资助「人工智能道德」研究 11 月 23 日消息,OpenAI 正在资助「人工智能道德」研究进入复杂的领域。据外媒 TechCrunch 今日报道,在美国国税局提交文件披露的一项举措中,OpenAI 的非营利部门向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笔赠款,用于一个名为「Research AI Morality(研究 AI 道德)」的项目。 该项目属于一项更大的计划,该计划在三年内提供了 100 万美元(当前约 726 万元人民币),用于研究如何使 AI 具有道德意识。 OpenAI 资助的项目旨在创建算法,预测医学、法律和商业等领域的人类道德判断。(来源:cnBeta) ## 小米汽车精英驾驶正在筹办中,SU7 Ultra 准车主预计下月可进「驾校」 小米汽车官微昨晚发布小米汽车答网友问(第 100 集)。小米汽车在问答中提到了「小米驾校」的最新进展:小米汽车精英驾驶的筹办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在 12 月开启招募,小米 SU7 Ultra 小订用户专属活动也将在 12 月中旬同步开启。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昨晚也透露,用户在预定小米 SU7 Ultra 之后,官方会提前安排体验和试驾,12 月将推出小定用户专属的驾驶培训课程。(来源:IT 之家) ## ## 大众北美高管谈是否「复活」甲壳虫:也许会,但并非首要任务 据 CarBuzz 昨日报道,在 2024 年洛杉矶车展的行业圆桌会议上,大众公司讨论了是否有可能重新推出其经典车型——甲壳虫。尽管这一车型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但它「并不是」公司当前最优先考虑的目标。  大众北美销售与市场总监安德鲁・萨瓦斯表示:「将甲壳虫带到美国市场,对于品牌形象来说无疑有益,但从商业角度考虑,也必须审视市场需求。」他指出,甲壳虫自推出以来在北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类似的车型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销量下滑。 萨瓦斯表示:「甲壳虫未来作为『限定车型』回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我更倾向于让公司专注于 GTI 或 R 系列车型,因为它们更有助于打造我们的品牌形象。短期内,甲壳虫并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应当依托现有的强大车型,像 GTI 或 R Line 这样的标志性版本将是我们实力的体现。」(来源:IT 之家) ##  ## 史诗级更新,微信 PC 版 4.0.1 内测支持发布朋友圈 微信 PC 版近日迎来 4.0.1 更新内测,带来了发布朋友圈功能。 - 可发表朋友圈; - 可查看朋友的朋友圈相册; - 可在「聊天文件」中管理所有聊天中的文件; - 增加通讯录管理; - 增加浮窗功能。 此外,该版本相比 4.0.0 版本补全了转账收款、拍一拍、自动下载文件大小支持自定义等。 微信 PC 版 4.0.1 内测需要获得内测资格才可以登录,因此大家可以等待后续版本更新。 此外,微信 4.0.0 测试版并不会覆盖电脑上已有微信,支持将现有微信聊天记录快速导入到测试版中。(来源:IT 之家) ## 英伟达 RTX 5090 最快 2 月初开卖,国行售价预计超过 15000 对于那些打算入手 RTX 5090 的用户,至少要准备 2 万左右的预算,因为它注定不便宜。 据外媒最新报道称,按照一些 NV 零售商流传出的消息,RTX 5090 的价格区间可能为 1899 至 19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4500 元左右),其最快开卖时间预计在 2 月初左右(1 月的 CES 大会上正式宣布这款显卡)。 如果上述消息准确的话,那么 RTX 5090 国行的显卡售价必然要超过 15000 元。 RTX 5090 将采用 PG144/145-SKU30 PCB 设计,搭载 Blackwell GB202-300-A1 GPU 核心,在总共 192 个 SM 中启用了 170 个 SM,共计 21760 个核心。 核心频率大幅提升,据悉为 2900 MHz,比 RTX 4090 提升了 30%。 此外,RTX5090 将搭配 32GB GDDR7 显存,速率 28Gbps,位宽 512-bit,带宽 1792 GB/s,TBP(典型板卡功耗)600W,相比上一代 RTX 4090 提升了 150W 之多。(来源:快科技) ## 2025 款吉利缤越 L 搭载 Flyme Auto 智能座舱,将于 11 月 27 日上市 2025 款吉利缤越 L 将于 11 月 27 日上市,吉利官方确认这款新车搭载 Flyme Auto 智能座舱。 据介绍,吉利缤越 L 配备 14.6 英寸中控大屏,1920*1080 高清分辨率,E02 高性能座舱芯片,支持整车 FOTA 升级。此外,该车支持移动端交互体验、桌面卡片自定义、4 个快捷应用、SMARTBAR 灵动岛、快捷控件自定义、瀑布流设计等。  该车支持全时智能语音,可见即可说、无需唤醒;支持个性化设置,亲友个性化语音随心定制;全时段语音,离线不掉线;情景式问答,精准反馈、口语化识别。 此外,该车还支持 100 + 车机应用,App 实时迭代更新、4G 网络实时在线。(来源:IT 之家) ##  ## 黄仁勋港科大演讲:AI 变革每一个行业 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 11 月 23 日晚间消息,在今日香港科技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发表演讲。 黄仁勋表示,人工智能的变革性影响已经在最高水平上得到认可。「杰弗里·辛顿和约翰·霍夫菲尔德因其在神经网络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德米斯·哈萨比斯、约翰·朱珀和大卫·贝克则因其在蛋白质预测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些突破,仅仅是个开始。」 黄仁勋还提到,全球的企业正在争相采用人工智能,以加速创新并提升生产力。不久的将来,各公司都将有人工智能代理与每个团队并肩工作,从市场营销、销售、供应链管理到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等各个领域。(来源:新浪科技)
 这一篇的题目原本是“后海艺术家”的,后来在整理照片时,发现这个题材里后海的并不多,所以就改成了生活艺术家。 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的展现,不管这些作品的作者们是否专业还是业余或者只是一颗爱美的心,只要用心的作品就是独特美好的(当然也有无心插柳的)  一位大爷正在画河中的船,船非渔船,而是打捞清洁的工作船。  一位大叔坐在亭子处,忘我的吹奏萨克斯,耳边是熟悉的音乐,驻足了很多人围观,但大叔只是沉浸在自我的音乐氛围里,不被打扰。  清晨,又一位大叔在画银锭桥,下面还有他已画好的钟楼前的广场。  秋季“打鸟季”一群人架着“长枪长炮”来拍摄远处的的水禽,如同一场“秋狝” 这些老法师浩浩荡荡,足有上百人之多?  后海的某酒吧早上的窗口,百叶窗后是谁呢?  原来是胖虎和另外两个小伙伴  西海胡同某个天台上,边沿随意摆放一排的空酒瓶,夕阳西下。  也有晴空万里的时候。  素食饭庄里老板在一面墙上有幅木雕画,很巧合的在木雕画前摆放着刺梅,这映衬着的画面仿佛预示着求佛得道的一路艰辛。  这些玩偶一看就是防盗窗里的女主人的。      东城区的小细管胡同,不管是垃圾分类宣传、儿时小卖部的墙绘、还有奥运会时的记忆,这条胡同好文艺。    史家胡同里的墙绘很暖心,猫咪也很可爱。  虽然不是同一组雕像,但盆中的植物恰好组成了一段时间的故事。从无到有再到大丰收。  窗台儿上的毛线绒球  傍晚,河道,一位小姑娘下学后对着墙上的影子在练习芭蕾舞的某个动作。
 感谢 QuantumQuirks 工作室提前提供的素材,让机核有机会提前和大家分享 QuantumQuirks 工作室独立研发的新作《Zeverland》的概念 PV :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本作是一款丧尸题材开放世界生存建造游戏。 <blockquote>预言中会撞向地球的陨石突然解体,在人类紧绷的神经放松之时,全世界都下起了红色的陨石雨,红雨带来了未知的病毒,开始感染并改造地球上一切生物... 90%的动植物和人类已经感染变异,剩下10%的无症状者在支离破碎的世界里挣扎。 欢迎来到Zeverland的世界!</blockquote> 《Zeverland》主打小队合作和“万物可改造”的互动体验,并允许玩家突破条条框框,在末日舞台中找出生路—— - 比如,玩家可以在被病毒感染后,作为丧尸存活,继续体验游戏内容; - 比如,玩家可以使用【组装】将任意两件物品合在一起,打造独属于自己的装备; - 比如,玩家可以打造自己的房车,改装出可移动的末世基地; 此外,还有不同职业技能选择、超大地图、各具特色的可招揽 NPC 等,供玩家探索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