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p>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如今,教师们在备课、教学、批改作业等环节中,有了更多借助AI工具来提升效率的选择。然而,面对市场上众多的AI产品,如Deepseek、文心一言和豆包,教师们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哪款工具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需求。本文将为教师们详细梳理这三款AI工具的特点和优势,帮助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AI助手,让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p> </blockquote>  以前老师备课,全靠手头几本教参和自个儿的经验,写教案、批作业、出卷子,都要手动来。 你说累不累?肯定累。 现在有了AI,好些老师听说有用这些工具的,动心了,想试试,可一瞅这么多AI,眼花缭乱,不知道哪个更顺手。 我慢慢帮老师们梳理一下。 Deepseek其实这个名看着挺高大上,不过大家别被名字吓住。 实际上它就是专门搞自然语言处理这块儿的工具,换句话说,**擅长理解你说的那些话和文字背后的意思。** 有些理科老师肯定会感兴趣——Deepseek可以用来自动生成题库、整理解题思路。尤其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去诠释一道难题的时候,Deepseek能给一些特别具体的解法。 甚至有时候还能帮忙给你总结课堂讲过的知识点,梳理出一个让你眼前一亮的思维导图。**不用自己一点点翻书、查资料,全部自动搞定。** 你说它给出来的结果是不是每次都让你特满意?那倒也不一定,有时候也会弄出些不相关的解答,没法百分之百准确,但它聪明的地方就在于能帮你搭好架子,剩下的具体东西你再稍微调一调就行。 听着省心吧?有点。 举个例子,高三数学里的导数题,涉及到极值点和拐点,有时候有的老师也想不好怎么描述能让学生快速理解,得反复琢磨一些关键词和思路。 这时候Deepseek的作用就来了,帮你把这个解题思路关键节点给精准点出来。 针对教师喜欢“跳过细节、关注解法核心”这种工作习惯,Deepseek算是匹配合适。 接着再说**文心一言。** 这一听名字像是个文艺范儿,文绉绉的吧?没错,和它互动的老师一般觉得它是更加适合语言、文学类教师使用的AI。 其实不对啊,文心一言也同样能处理理科问题,尤其是考试真题这块有涉猎。**但它的拿手好戏在作文批改和一些教学设计的协助方面。** 举个例子,如果你教语文或英语,尤其是写作部分,你肯定会觉得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批改作文特别累。这个时候,文心一言能用很自然的语言帮你分析作文结构,甚至标出哪些句子文采不错,哪些用词有问题,比咱们人工看的效率要高很多。 当然了,作为老师你也得留个心眼,这玩意毕竟不是百分之百有感情地去评价一段文字的好坏。有时候学生的那种细腻描写,它未必能很细致地区分好坏,所以还得咱自己过目一下才安心。 不过真正牛的地方还是它可以帮助老师备课。 尤其是文科需要讲故事的课程,文心一言有时候能直接丢一段文字出来让你用作课堂的讲述素材。 **它的风格偏中国古典文化的味儿,讲文字有一点特殊的美感。**比方你想给学生们讲解某个经典散文的内容,它能帮忙把文本简化,且以课堂适用的讲授风格输出给你。像朱自清《背影》那段经典描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它还能根据需要帮你把它换成学生更好理解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个亮点。 **豆包**是面向广大家长和老师们的,专门为日常学校管理、家校互动设计的。 说到底,它不仅是个AI工具,**它本质上整合了沟通这一块的各种小功能。** 批改作业、测验:如果今天你的班级刚考完一场数学测验,以前你得一个个看卷子,现在是豆包帮你批改选择题、填空题之类,而且还能直接给出详细的解析。你就说方不方便吧?特别是在你既要赶紧掌握学生考得咋样,又不想太费时间的时候,豆包直接给你一个总结信息,还包含学生的错误分布、知识点遗漏等。**你想更细?行,它可以对每个学生有个性化的反馈,**你懒得一个个操心的时候它也能自动代劳。 这么一来二去,原本每天放学后的办公室批卷疲惫感明显轻松了。 **课后答疑**:别忘了,有时候课后的作业也会绊住一些同学,孩子们可能回家之后一懵:这题咋做?实在想不起咋找你们。 这时豆包就有用了,它的**答疑功能**帮助学生课下理解不懂的地方,还提供点额外的测验来帮他们消化吸收。 这对理科老师特别有用——你想让他们迅速抓重点、难点,反复试几遍题库巩固一下,统统搞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抖知书】,微信公众号:【抖知书】,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如何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是许多管理者和实践者不断探索的问题。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企业,其流程管理体系的成功实践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本文将深入解密华为流程管理体系的底层逻辑,探讨华为如何通过独特的流程框架设计,打破部门壁垒,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实现高效的组织运作。通过对华为流程管理体系的剖析,本文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p> </blockquote>  这几天,我在升级给客户讲解流程架构设计的课件。 借这个机会我把流程架构的顶层框架该如何设计,结合华为的做法,以及我在甲乙方多年的实战,从本质上掰开揉碎,详细给大家分享一下。 并且详细解释,我为什么推崇华为的流程框架;核心原因是它是对准战场,对准客户,从流程上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 01 目前常用的四大流程框架 目前有四大常用的流程框架。请参考下图:  一是,APQC(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的OS流程框架,它把企业的流程分为“运营类、支持类”两类。 二是,华为、IBM都采用的OES流程框架,它把企业的流程分为“运营类、使能类、支持类” 三类,见下图。  三是,POS流程框架,它把企业的流程分为“规划类、运营类、支持类”三类。这类流程,从很多企业的组织架构上就能体现出来。比如,有些企业设置了战略中心、几大业务BG、人力中台、财务中台等。 四是,POES流程框架,它把企业的流程分为“规划类、运营类、使能类、支持类”四类。采用这类流程框架的企业,其实是类似华为把POS或OS流程框架中的运营类流程,按照内部客户、外部客户进行了拆分。 ## 02 OS流程框架的局限 APQC的OS流程框架,非常中规中矩,体现不出现在倡导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它跟波特价值链的思路很相似,是以企业的内部活动为中心,没有重点考虑,如何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如何通过提升服务客户,来实现企业的回报。 波特价值链的核心内容,请见下图。  波特价值链中的主要活动,基本和APQC的运营类流程相对应,而支持活动基本和支持类流程相对应。 可以说波特价值链,就是一个简版的OS流程框架。它同样体现不了以客户为中心,甚至体现不出“以商机为中心”。 所以,APQC的OS流程框架的局限,也是华为OES流程框架的高明之处。 ## 03 拆解华为流程框架的底层逻辑 华为的OES流程框架就摆在那里,为什么我要用“解密”这个词呢? 是噱头?是为了吸引眼球?是故弄玄虚? 当然不是。 因为,很多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甚至,没有想过权威机构APQC有OS流程框架,为什么华为还要自创一个OES框架? 很多企业天天喊,以客户为中心,但是真正做事儿的时候,内部面临一道道部门墙,严重内耗,大家都急功近利的关注自己的眼前利益;甚至还做出了不少伤害客户的事儿。 这样的以客户为中心,天天把嘴喊破皮,也落实不下去。如果做到公司内部拧成一股绳,实现“以商机为中心”,也是烧高香了。 解决这个问题,把“以客户为中心”落到实处,也是华为OES流程框架的底层逻辑,它体现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 华为把APQC的运营流程,拆分成“运营流程、使能流程”。 拆分后华为把“IPD(集成产品开发)、MTL(市场到线索)、LTC(线索到回款)、ITR(问题到解决)”,这四支面向外部客户价值实现的流程,全部留在了运营流程。 而把诸如OTD(订单到交付)、ISC(集成供应链)、MCR(管理客户关系)这些支撑外部客户价值实现的流程,以及面向内部客户的流程,归入了使能流程。 通过这种拆分,突出客户界面上流程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在客户界面上建设流程型组织,打破部门墙,提高流程执行效率,实现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 通过这种拆分,把服务外部客户、服务内部客户的流程分开,让运营流程真正对准战场,对准客户。 ## 04 华为的流程框架能照搬吗 不要盲目学习华为,也不要盲目黑华为。 每家企业如同树叶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学习成功者的成功之处,结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有很多企业,在APQC和华为流程框架的基础上,演进出了POS、POES两种流程架构。 从我个人的倾向来讲,也倾向于把战略流程划分在规划类中。因为它是引领企业如何做正确的事儿,而运营类流程是如何正确的做事儿。把它放到支持类流程中,显然有点儿降低了战略规划的地位。 如上,就是借如何做流程框架这事儿,把华为流程管理体系的底层逻辑给大家分析、解密以下。 让大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且,不盲目,融贯东西,汇天下精华为我所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营销数字化实战】,微信公众号:【营销数字化实战】,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网格交易方式的工作原理、资金使用、持仓特点以及相关的风险控制点,同时比较它们的异同,帮助交易者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网格交易策略,以优化投资收益。</p> </blockquote>  现货网格和合约网格都是基于网格交易策略的自动化交易工具,但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交易逻辑有所不同: ## 一、现货网格 交易模式:买低卖高,适用于震荡行情。 资金使用:全额交易,无杠杆。 持仓特点:实际持有资产,低买高卖逐步获利。 风控点:价格单边下跌,网格会持续买入,但可能被套牢,资金占用较高。价格单边上涨,可能因网格卖单导致收益受限。 适用场景:市场横盘震荡时收益最佳,价格区间内高抛低吸。适合长期持有资产并通过波动套利。 ## 二、合约网格 交易模式:可做多、做空,利用杠杆放大收益。 资金使用:使用保证金交易,支持杠杆(例如 10x、20x)。 持仓特点:不直接持有资产,而是通过合约实现多空双向交易。杠杆放大收益,同时也放大了风险。 风控点:包括强平风险、资金管理、负溢价风险 强平风险:由于使用杠杆,价格剧烈波动可能导致爆仓。 资金管理:保证金管理尤为重要,避免账户余额不足导致止损或强平。 负溢价风险:合约价格可能与现货价格偏离,影响交易策略执行效果。 适用场景:波动率较高的市场,可以放大收益。投资者对市场方向有明确判断,希望利用杠杆提高收益。 ## 三、主要区别  如果目标是**低风险套利**,现货网格更合适;如果想要**杠杆放大收益**,并能接受更高风险,可以考虑合约网格。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USDT用户体验】,微信公众号:【USDT用户体验】,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在当今快速发展的AI时代,创业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们不仅要与强大的大厂竞争,还要应对同行的激烈模仿,甚至时刻警惕大模型公司可能的跨界竞争。这种困境让许多创业者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然而,回顾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今日头条曾在类似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新闻类产品中的佼佼者。那么,今日头条的成功经验能否为今天的AI创业者提供借鉴?它又是如何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的?本文将深入探讨今日头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成功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这些经验对当下AI创业者的启示。</p> </blockquote>  现在AI创业者,几乎都被问到过这样几个问题: 你的壁垒在哪?别人是不是很快就能抄出来?大厂模仿你怎么办?同样的场景大模型公司是不是也能做? 这些当然都是非常现实的话题,毕竟前面的案例不在少数。 比如2023年11月,OpenAI在首届开发者大会推出“GPTs”,45分钟的演讲让许多智能体创业公司一年白干。比如2025年,号称世界第一个通用AI代理的Manus一夜走红,但不到24小时,类似的产品就已经出现在GitHub,免费还开源。 **所以现在的AI创业者其实都很难,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厂,后有虎视眈眈的同行,中间还有不知道会不会随时插足应用的大模型厂商。** 创业者夹在中间,进退维谷。 但如果回顾移动互联网时期,我们发现其实还有一个产品,它曾与如今的AI创业者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产品就是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上线于2012年,这个时候PC互联网正值巅峰。今日头条面临的环境,前有网易、搜狐、腾讯新闻等正当壮年的门户时期前辈;后有Zaker、一点资讯、趣头条、天天快报等新势力。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但不同于现在的创业者找不到出路,今日头条不仅在层层包围中突围而出,更是后来居上,成为新闻类产品中独一档的存在。 那么,今日头条为什么没有被巨头和模仿者杀死呢?弄清楚这个问题,或许可以给如今的AI创业者提供一些借鉴。 ## 01 真正的颠覆,无法被模仿 回顾今日头条的发展历史,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是,市场上对今日头条堵截和模仿,并不是从今日头条刚刚崭露头角时开始的,而是要等到一年乃至几年之后。 比如在创业者层面,反应最快的一点资讯创立时间是2013年8月;趣头条是在2016年6月。 巨头对今日头条的围堵也姗姗来迟,腾讯推出天天快报(最早版本)在2015年8月;阿里系推出UC头条在2016年;百度重仓新闻内容则是在2017年初。而市场上开始大规模讨论“杀死今日头条”,同样也是2017年的事了。  ▲2017年,网络上关于围剿今日头条的讨论 但2017年,今日头条月活用户已经到达2.19亿,头条号总数超110万,广告收入更是达到150亿。这个时间对于阻击今日头条来说已经意义不大了。 那么,巨头和同一时期的创业者为何反应如此迟钝,让头条有了充足的发育空间?这得从今日头条的定位和产品形态说起了。 首先,今日头条是最早一批采用算法推荐的产品,这种从行业规则层面的创新是完完全全的新事物。其次,今日头条瞄准的并不是一个新场景,而是一个相当成熟且如日中天的市场。 **这其中,第一点让市场对这款产品充满疑虑,第二点让巨头对这款产品放松了警惕。** 要知道,2013年搜狐、网易、腾讯新闻注册用户先后破亿,这个时期微信用户也才刚刚突破3亿。所以作为第一个用户过亿的新闻客户端,搜狐一度被认为是继微信、微博之后的第三张移动互联网“船票”。 而这些新闻APP的成绩,都是因为“编辑推荐”这个内容机制成就的。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没有谁会认为一个刚刚出现的新应用,可以凭借所谓的算法推荐颠覆这个市场。 当时的投资人大多秉持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类似的产品已经很多,今日头条的价值不大。按照在天使轮就投资了今日头条的海纳亚洲董事总经理王琼的回忆,**“当时每个投资人都认为技术很棒,但技术与成功有多大关系?现有的门户网站即使不使用这种技术,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所以我们并不能去诟病大厂的反应迟钝。因为在那样的场景下,没有哪个大厂会放弃已经被市场验证,且十分成熟的编辑推荐制度,去构建一个新的、没有被市场验证的算法推荐,毕竟这意味着需要对整个企业进行重构。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今日头条还没有被当做一个真正的对手。 基于这样的原因,今天我们与创业者讨论“你们与大厂相比有什么优势”的,大多数创业者几乎都会毫不犹豫的说出“大厂的速度没有创业公司快”。 但这一点其实也应该分情况进行理解,**事实上,我们认为在AI时代,“速度”并不会成为创业公司面对大厂的优势。** 以今日头条为例,大厂体现出的反应迟钝,除了前面提到的业务发展的现实情况外,**更本质的原因是一种思维逻辑的惯性。** 这里需要提到内容行业发展路径,2013年前后,无论是门户还是新闻客户端,主要人才都来源于早期的纸媒、报社,他们坚定的认为编辑推荐比算法推荐更能够为读者提供优质内容体验。 这种观念即便到现在仍然被许多内容从业者奉为圭臬。所以对于当时的大厂决策者而言,他们或许理解算法推荐,但很难认同这件事情。 **但这些情况在AI大模型时代显然不太存在了。** 毕竟从ChatGPT出圈的第一天起,几乎所有人就都形成了“AI为先”的共识,各个大厂都在高喊“All AI”的口号,紧盯最前沿的应用创新。 这导致大厂并不会出现如今日头条时期那种明显的决策迟滞。事实上,如今的大厂在AI时代的反应相当迅速。 比如阿里过去两年坚定的AI投入,如今市场对于阿里的印象已经从一个“电商平台”转变成了“AI企业”。比如腾讯,虽然过去两年相对保守,但在DeepSeek出圈之后,也能迅速抢占先机,通过全量产品接入DeepSeek将元宝和微信搜索等产品推向台前。 比如美团,虽然在AI领域声量不高,但也在过去两年里陆续推出了十多款AI应用,即便没有特别出圈的产品,也带代表了美团对AI的重视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者将自己的壁垒寄希望大厂决策的“迟滞”,显然并不可行。 所以就当前的AI行业而言,创业者破局的关键仍然是创新,而且是颠覆性创新。 **这里的关键词是对传统场景的颠覆,因为只有对旧势力的颠覆,才能让旧组织因为认知壁垒、利益分配、沉默成本等原因让决策迟缓。这种迟缓可以给新产品争取到一定的成长空间。** ## 02 突围,三个月窗口期 当然,并不是说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之后,就不再需要担心被大厂和竞争对手模仿了。合格的创业者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张一鸣在做今日头条时就显然考虑过这个问题。 2012年8月,今日头条上线之后就开始迅速狂奔,到2012年10月份,仅仅运营90天的今日头条就已经拥有了1000万用户。 **也就是说,即便在这个时候大厂反应过来立即阻击,今日头条也已经有了自保之力。** 三个月,90天,可以被看做是新产品跑出包围圈的一个黄金时间。那么今日头条是如何实现如此快速的增长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买量!** 今日头条是市场上最早一批通过“手机预装程序”进行推广的产品之一。 2012年,今日头条刚开始花钱预安装应用程序时费用约为0.4元/台,但在2016年之后,也就是大厂密集下场时,一台手机的预装费用已经上涨到了12元以上,成本翻了超30倍。 **也就是说,当大厂和后来者想要用同样的方式复制今日头条时,ROI已经很难算得过来了。** 而这个过程中,占尽先机的今日头条甚至还在主动抬高市场价格。 比如今日头条最早的0.4元/台的安装费用就已经高于当时的市场价。后来的持续推广中,今日头条也经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来寻找最佳合作伙伴。此外,今日头条还率先接受了基于安装数量而不是激活量的收费方式,这意味着今日头条要承受巨大的成本损失。 **但这一行为却最终改变了行业内的权力平衡,当时其他应用程序开发商抱怨说,字节跳动把预装应用程序的成本都抬高了。** 除此之外,今日头条还广泛使用地推团队。 如今大家关于字节跳动,普遍印象是不愿意干苦活累活,地推是阿里和美团的强项。但在创业初期,今日头条的地推团队也曾“爬冰卧雪”。 当时今日头条曾在各个城市组织活动,并招募大量学生当街拦人,以安装赠送礼物的方式推销今日头条APP;此外,今日头条还进入校园,通过奖励安装的方式获得大量用户。 2013年地推大众版APP的安装成本大约在1~3元左右,但到了2019年这一价格上涨到15元左右。趣头条当时为了抢占市场,一度将价格给到18元。 **可以说,主动抬高预安装的价格,建立成本壁垒,是今日头条做出的一次绝佳的市场决策,而除此之外,今日头条还有一个绝佳的战略决策,就是从一开始就主动给创作者分红。** 今日头条是国内新闻资讯领域第一个主动给创作者分钱的平台。作为对比,腾讯和百度等新闻平台真正建立起创作者激励制度,已经是2016年,2017年的时候了。 创作者分红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为今日头条吸引了大量的内容创作者,特别是在2014年今日头条开放“头条号”之后,许多羊毛党、做号党通过内容搬运的方式将其它平台的优质内容搬运到今日头条。 它一方面直接帮助今日头条解决了内容丰富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倒逼了其他内容平台的优质创作者不得不主动入驻今日头条。 毕竟如果创作者不主动入驻,它的内容就会被做号党搬运、抄袭;相反,主动入驻还可以获得今日头条的平台奖励。 而这种方式也在今日头条内部造就了一个奇观,即作为一个头部的新闻内容平台,今日头条本身却没有内容创作者,甚至没有内容编辑(早期),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地推人员和营销增长人员**。这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新闻内容平台的组织形式。** **如果第一部分我们讲今日头条的成功是因为绝对的产品创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今日头条的成功还因为其决策者绝对的战略远见和战术勤奋。** 当然,这里面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因为时代的红利,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 ## 03 成功,也离不开时代红利 毫无疑问,今日头条是享受过时代红利的。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会保持怀疑,毕竟我们前面提到,今日头条出现在内容市场相当饱和的时候,哪里来的市场红利。 这其实需要从市场大的环境转折来看,今日头条正好赶上中国最重要的两次智能手机换机潮。 第一次换机潮是在2012年~2014年之间,这一段时间3G网络开始普及,同时OPPO、vivo、小米、华为等国产手机品牌快速崛起,正版安卓智能手机的价格下探到千元左右,山寨机逐渐被挤出市场。大量用户开始从功能机、山寨机逐渐替换为智能手机。  ▲ 2012年前后3G普及下的智能手机促销 第二次换机潮是在2016年~2018年之间,受4G网络普及影响,手机性能全面提升;同时智能手机进入黄金时期,全面屏、多摄像头、指纹识别等领域的创新推动了第二次大规模换机潮。 **两次巨大的换机潮,是今日头条早期能够以极低的价格进行应用预安装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两次换机潮激活了三四线城市中庞大下沉市场用户,这些用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不在意手机当中的预装应用,再加上“今日头条”这个独特的名字和算法推荐逻辑,这让许多许多用户将其误认为是官方应用而长期使用。 所以在今日头条早期,许多人会觉得今日头条的风格很LOW,甚至将其称为“劣质内容”的集合。这是因为今日头条的用户群体本身就来自于下沉市场。 但落实到企业战略层面,一些大厂却将今日头条的成功归结于对下沉市场用户的开发,于是他们在原有的产品中分化出一些主打“低质量”内容的平台,试图在下沉市场中与今日头条竞争,**但这种做法显然弄错了因果关系,因此也注定无法成功。** 这种对于新产品的错误理解在后来也曾出现,比如广大电商平台对拼多多的低价和仅退款的盲目学习也是一个典型案例。本质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套逻辑出现的原因和前提。 回到正题,**除了换机潮为今日头条带来的用户增长红利之外,今日头条的成功还离不开另一个“版权红利”。** 前面提到,今日头条在城成立早期就确认了创作者分红的办法,这为今日头条吸引了许多羊毛党和做号党。 由于早期各大新闻内容平台在版权管理上都不算严格,导致这些羊毛党和做号党能够从各个平台搬运内容,然后在今日头条平台上进行发布。 由于这个原因,今日头条后续与腾讯网、微博、搜狐网、《广州日报》、《长沙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各类主流媒体均因内容侵权发生纠纷,并频繁对簿公堂。  ▲ 网络上关于腾讯、搜狐等媒体平台起诉今日头条侵权的相关报道 **当然,不管后续法院的审判结果如何,今日头条都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了平台内容生态的建立。** 而作为今日头条的后来者,由于今日头条与新闻内容平台持续的法律诉讼,国内的版权管理也逐渐完善,后来想要模仿今日头条的人们也就再无法通过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完成早期积累了。 所以,复盘今日头条的成功,个人的努力和时代的红利其实缺一不可。 大多数时候,人们喜欢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与运气不好,而将自己的成功过分归结与个人的努力。 **但其实个人的努力只是决定一件事能不能做好,而时代的红利,或者说个人的运气,则决定了这件事情能不能做成,以及能不能做大。** 但很多人往往会忽略了运气的重要。 ## 04 结语 回过头来看今天的AI创业者。 他们大部分都是非常年轻的90后、95后,甚至00后。他们带着对技术的信仰和一腔热血闯进这个复杂的商业世界,试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改变这个世界。 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又因为项目壁垒、同行竞争、大厂威胁而一次次碰壁,并深感痛苦。 归根结底,我们认为许多创业者可能并没有真正思考清楚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比如,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不是对当前产品和社会运行逻辑的优化,而是如微信取代QQ,如苹果取代诺基亚,如今日头条取代腾讯新闻。 **真正的创新,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革命。它并不是单一从技术和产品形态上的创新,它还应该是背后整套组织形式和运行逻辑的创新。**这种创新注定是不被多数人认同的,自然也是不会被轻易模仿的。 **其次,许多创业者可能也并没有思考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时代红利”。** 当前,许多创业者将大模型的技术爆发当做“时代红利”,但并不完全。 正如今日头条的红利并不完全来自于“算法推荐”本身,而更多来自于3G、4G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样。真正的时代红利,除了技术本身,还有需要其配设施的配合,信息传输的方式和价格,可能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许多创业者可能过分地信仰技术。** 在我们交流过的许多创业者中,他们大部分认为技术就是一切,他们不重视市场、不重视产品运营,他们认为只要技术足够牛逼,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情绪使然,文科无用论喧嚣尘上。但技术显然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今日头条的成功其实恰恰依赖于卓越的战略决策和优秀的市场运营。 所以,成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解。而应该是一个多元高阶方程,需要综合多种因素。 你觉得呢? 作者丨山茶 编辑|钱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有界UnKnown】,微信公众号:【有界UnKnown】,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4月18日,卡普空宣布推出带有《生化危机》回复道具“草药”香气的“草药茶”。   这款草药茶是卡普空官方店“Capcom Store”的“保护伞系列”的新产品,将于4月28日在卡普空的线上及线下店开始贩售,定价864日元(含税)。草药茶共有绿草药、红草药、蓝草药、黄草药共4种,可根据口味和心情选用。官方新闻稿写道:“仅需倒入热水即可享用的茶包是卡普空商店的推荐商品,可以令您得到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请在睡前或想放松时饮用”。   4种茶包的详情如下: - GREEN HERBS(グリーンハーブ) : GREEN TEA & SPEARMINT - RED HERBS(レッドハーブ) : HIBISCUS & ROSEHIP & STEVIA - BLUE HERBS(ブルーハーブ) :MORINGA & STEVIA - YELLOW HERBS(イエローハーブ) : CHAMOMILE
“当前全球局势充满变数和挑战,进入低增长新常态,如何找到新解法、新路径,是今天所有企业面临的时代命题”,4 月 18 日,在腾讯云成都峰会现场,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表示。  过去一年,供应链加速重构、行业内卷、科技领域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系列涟漪效应,这些因素都在加剧不确定性。“大模型、出海、自主创新,将成为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破局的核心引擎。只有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才能构建核心竞争力,穿越周期,实现逆势增长”,李强表示。 随着大模型深入产业场景,AI将成为重塑业务模式,支撑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最大变量。腾讯作为最早拥抱大模型的互联网厂商之一,坚持核心技术自研和拥抱先进开源模型战略,推进多模方案在 30多个行业落地。 面向中国企业的出海需求,腾讯云具备全球化的服务能力,基础设施覆盖五大洲 21 个地区,运营 56 个可用区,全球加速节点超过3200个,带宽储备 200T,足以满足中国企业在全球各地的出海需求。过去三年,腾讯云国际业务持续保持双位数高速增长,累计服务超10000家海外客户,覆盖超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关税博弈下的企业出海,对安全合规以及本地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全球化的本质,是本地化”,李强说道。未来,腾讯还将继续加大海外投入,我们计划在中东投入1.5亿美元,在沙特落地首个数据中心。计划在印尼投入5亿美元,在印尼建设第三个数据中心。就在本周,腾讯宣布了将在日本大阪新建日本的第三个可用区,也将在大阪设立新办公室。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软硬件安全可控,确保数字底座韧性,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过去 20 多年来,腾讯始终保持在关键技术领域研发投入,自2018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超过3400亿元用于基础研究。基于多年的技术演进和行业实践,腾讯构建了6T全栈国产软件服务企业国产化需求。截至目前,腾讯云有近百款产品进入工委会软硬件图谱,取得了近1400项互认证证书,是国产生态链中最重要厂商之一。 李强表示,西南区域作为腾讯产业互联网落地的重要阵地,过去 20年来,腾讯持续深耕西南区域,建立双总部基地和当地团队,服务了超过 6万家西南客户。未来,腾讯将持续加大西南区域投入力度,加速西南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以下为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现场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成都,参加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成都峰会。 西南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腹地,也是“东数西算”国家级枢纽节点之一,这里拥有着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成都,更是诞生了《流浪地球》、《哪吒》等爆款 IP,也因为游戏产业聚集,被誉为中国游戏产业的第四极。 一直以来,腾讯公司和成都有着紧密联系和深度合作。早在2005年,腾讯就在成都设立了办事处,参与和见证了成都乃至西南区域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过去 20年来,我们持续深耕西南区域,建立双总部基地和当地团队,覆盖游戏、工业、汽车、文旅、零售等腾讯核心业务,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王者荣耀》手游,幕后开发团队《天美工作室》就扎根在成都。截至今天,腾讯在西南的员工数超过 13000人,服务了超过 6万家西南客户。 为了满足当地产业数字化的算力需求,我们加大西南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这些数据中心为汽车、制造、游戏等领域提供高性能计算支持。除此之外,西南作为数字文创高地,腾讯也在西南多次举办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英雄联盟LPL全明星赛等国际级赛事,与当地高校、政府机构合作,围绕文化、电竞等一系列维度,推动游戏、动漫、电竞生态的融合发展。 不仅如此,我们在科技研发、公益、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在西南地区都有着积极投入和丰富的实践。 借助今天大会契机,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腾讯云在AI智能化、融合创新、企业出海等诸多方面的阶段成绩,尤其在西南地区的发展实践。 当前,国内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放眼全球,充满着变数和挑战,当前我们正身处在一个「大变局时代」。 最近全球范围内的对等关税,给全球贸易体系带来了广泛冲击,可以预见的是,将会对进出口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部分国家在不断推进「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甚至在科技领域企图「全面封锁」,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系列涟漪效应,全球贸易均衡性出现退步迹象。 受逆全球化,当前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低增长新常态,距离实现真正复苏仍有差距。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4年全球贸易和发展报告》预测,2024和2025年全球经济年增速仅为2.7%,低于2001至2019年间3%的年增长水平。 产业“内卷”持续引发低质量“价格战”,也给产业发展造成挑战和压力,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感同身受。 大变局时代,低增长新常态,找到新解法、新路径,是今天所有企业面临的时代命题。 过去一年,我与很多客户和伙伴交流,大家普遍很焦虑,信心不足。 全球经济疲软、供应链加速重构、行业内卷依然在加剧不确定性。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家都在寻找应对策略,选择很多,大模型、出海、自主创新成众多企业共识的确定性。 从 ChatGPT 到DeepSeek,大模型正席卷各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出海应对逆全球化;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意识到,只有构建自主创新的软件底座,才能保障业务平稳、安全、可靠的运行,以减少全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只有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构建核心竞争力,穿越周期,逆势增长。 首先,随着大模型深入产业场景,AI将成为重塑业务模式,支撑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引擎和最大变量。罗兰贝格的一份报告测算,在技术得到充分应用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有望通过模式变革的方式,降低中国各行业中的运营成本,金额预计达到3.7万亿元。有一份调查显示,头部企业每投入 1美元,将会得到 4美元的投资收益。 其次,“逆全球化”阻碍和噪声不断,如何在新的贸易格局下,找到全球化的最佳路径,是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命题。数据显示,今天有 50%的中国上市企业在海外有业务布局,这个比例将进一步加大。 最后,全球日益激烈的科技竞赛,可控的自主软件创新技术,是企业保持强韧性的基本要求,基础软件的安全可靠势在必行。 接下来,我想围绕三大引擎,和大家介绍腾讯的优势能力,以及如何助力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找到第二增长曲线的实践。 腾讯是最早拥抱大模型的互联网厂商之一。一方面坚定不移的推进大模型的全链路自研,另一方面,也积极拥抱先进的开源模型,让用户需求成为模型发展的核心指引。 在自研产品层面,2023年,腾讯推出了全链路自研的腾讯混元大模型,率先采用MoE架构,旗舰模型参数规模达万亿级,在各类行业测评中,无论是通用基础能力,还是专业应用能力,都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腾讯混元大模型能力也在快速迭代升级,推出了深度推理模型混元T1,以及快思考模型Turbo S,区别于“想一下再回复”的慢思考模型,混元Turbo S能够实现“秒回”,吐字速度提升一倍。 基于腾讯混元打造的腾讯元宝,稳居国内AI智能应用前三,2月至3月日活增长20倍,成为最受用户欢迎的AI应用。 作为一家产品驱动的公司,我们坚持AI in All策略,腾讯系核心产品全面智能化,有700+应用和产品接入了AI能力,这些内部大规模AI实践经验,进一步打磨了腾讯的产品能力,为用户带来了更优质的体验。与此同时,我们也推进“混元大模型+开源模型”多模解决方案深入行业应用,已经在金融、医疗、教育、政务等30多个行业和领域落地。 面向大模型的落地需求,我们提供一站式的AI服务能力,拥有包括HCC高性能计算集群、智能高性能网络、向量数据库、容器等智算套件,能够为企业创新输出性能领先、多芯兼容、灵活部署的智算产品能力。我们也升级了Ti 平台、大模型知识引擎等全栈智能工具箱,帮助客户完成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诉求,腾讯云推出了面向个人和企业知识管理工具,通过大模型知识引擎和腾讯乐享AI知识库、ima等,帮助用户快速搭建知识管理体系。 大模型时代,腾讯是坚定拥抱开源的云厂商,一方面开放接入先进开源模型,另一方面腾讯混元大模型语言大模型、文生图大模型、文生3D大模型以及文生视频大模型等多个模态模型均已开源,我们希望联合更多开发者和企业参与到AI 的生态构建,共同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落地,形成一个更加繁荣、多元的AI生态。 2025年,我们面向伙伴正式开设“腾讯混元训练营”,提供免费的模型技术资源(如tokens)及技术支持,提供模型算法快速响应和模型调优支持,以及腾讯C端和B端流量生态,与各行各业的伙伴和客户携手,共同打造大模型解决方案,更好地抓住大模型红利。未来,我们期待与 11000家伙伴携手,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医疗,是大模型落地的核心场景。迈瑞医疗是中国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厂商,也是全球医疗设备的创新领导者之一,业务覆盖了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腾讯正与迈瑞合作,把AI 的能力带到ICU重症室。基于混元大模型的能力,我们与迈瑞联合打造了全球首个重症医疗大模型—启元重症大模型,成为ICU医生具有重症思维的“AI队友”。在ICU重症室,ICU患者每天会产生上万条数据——心率、血氧、脑电波、呼吸机参数……病情瞬息万变,医生必须在几分钟内,从这些数据中抓住关键线索,判断病情走势,制定救治方案。 过去,这样的生死竞速,全靠医生的经验。现在,通过启元重症大模型,可以协助ICU医生高效分析病情数据,处理文书工作,让医生专注于治病救人,最大限度地减轻ICU医生的负担,为医生赢得更多时间,也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 作为技术基座,腾讯通过混元大模型为启元重症大模型提供超强“脑力”——万亿级参数和7万亿Tokens,采用大量医学数据,涵盖285万医学实体、1250万医学关系,以及98%的医学知识和文献,训练出“懂医学”的医疗大模型。 正是基于海量的医学数据,让ICU医生可以在5秒内梳理患者病情历程,提取关键指标,生成病情画像,并提供治疗建议,帮助医生快速决策。整合诊疗数据后,启元大模型还能高效生成条理清晰、格式规范的病历,1分钟内完成整个撰写过程,相对过去全靠人工整理和撰写,效率提高了30倍。 在部署方面,我们与迈瑞医疗还研究通过模型量化、蒸馏和压缩技术,为启元大模型“瘦身”,让它在医院现有计算资源上就能高效运行,实现临床“用得上、用得起”,支持本地化部署,降低使用门槛,进一步保障了数据隐私。 目前,启元大模型已经在多家医院进行试点应用,为更多医生提供诊断决策助力。 巨人网络,是一家用创新驱动的互联网企业,是巨人集团所属中国A股上市公司,旗下研发和运营多款明星游戏,包括耳熟能详的《征途》系列、《球球大作战》。旗下《太空杀》 是国内首款获版号的“太空杀”游戏,融合AI创新玩法,是巨人网络研发和发行的社交推理游戏,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目前《太空杀》全球累计注册用户数已突破2亿。 巨人网络与腾讯云合作已久,多款游戏其研发测试、发行上线、运营等全生命周期,都选择了腾讯云的产品。在《太空杀》这款游戏中,巨人网络持续探索AI原生游戏玩法。在“内鬼挑战”玩法场景中,《太空杀》将大模型能力深入应用到游戏的核心玩法,每局由两名真人玩家对抗由大模型驱动的八名AI玩家。其中,最新接入的大模型腾讯混元新一代旗舰快思考模型——Turbo S,让AI玩家达到高度拟人的智能度。混元Turbo S可以同时驱动八名AI玩家,通过强大的推理能力和仿真的文字对话能力,与真人玩家斗智斗勇。在最高难度模式中,AI玩家具备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能精准分析对话漏洞,甚至结盟将真人玩家淘汰出局。 通过融入AI NPC的新鲜玩法,《太空杀》重塑了游戏的竞技和交互体验,提升了游戏活跃。该玩法上线一个月内,由混元Turbo S驱动的AI玩家,总对局就近90万次,生成了超700万个独特的AI玩家。真人玩家在与AI玩家的斗智斗勇中充分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 新关税博弈下的企业出海,对安全合规以及本地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我们始终认为,全球化的本质,是本地化。面向中国企业的出海需求,作为一家云计算厂商,腾讯云具备全球化的服务能力,过去三年,腾讯云国际业务持续保持双位数高速增长,累计服务超10000家海外客户,覆盖超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的基础设施覆盖五大洲 21 个地区,运营 56 个可用区,全球加速节点超过3200个,带宽储备 200T,足以满足中国企业在全球各地的出海需求。 同时也在海外各大区都设立了本地业务拓展团队,就近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安全、合规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企业出海的后顾之忧。 今年,腾讯还将继续加大海外投入,我们计划在中东投入1.5亿美元,在沙特落地首个数据中心;计划在印尼投入5亿美元,在印尼建设第三个数据中心。就在本周,我们宣布了将在日本大阪新建日本的第三个可用区,也将在大阪设立新办公室。我们将持续加大全球基础设施和渠道生态建设,继续积极招募本地和区域合作伙伴,共同开拓新机遇。 腾讯天美工作室推出的《王者荣耀》,拥有超过数亿注册用户 ,日活跃用户日均1亿,成为全球第一个日活跃用户日均“亿“级的游戏产品。 为了满足全世界范围内更多玩家对这款游戏的畅玩需求 ,腾讯也推出了相应的国际版本:《Honor of Kings》,并于2023年3月8 日正式登录巴西,开启了王者荣耀国际化的序幕。 出海之路,风急浪高,海外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网络和安全、合规方面的挑战尤为复杂。众所周知,游戏业务对延时要求极高,游戏安装包、更新包体积越来越大,下载速率的要求愈发严苛。另外,对于新游上线,开服当天的突增流量对带宽储备的压力也很大。加之海外网络环境复杂,运营商的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相比国内,处理好延时、下载、突增的难度更高。 在安全方面,游戏行业一直是攻击重灾区,CDN流量盗刷、DDoS攻击、Web攻击等问题突出。 在王者荣耀国际版登录巴西时,依托腾讯云遍布全球的加速节点,边缘安全加速平台EdgeOne、以及多年沉淀的安全能力,为《Honor of Kings》的首发下载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仅仅是在带宽需求层面,就达到了Tbps级别,下载速度提升 30%,首日活跃度提升10%,确保所有玩家能在首次发布时迅速下载。 同时,EdgeOne进一步整合了腾讯多年积累的安全能力,以及全球超过 400项合规认证,全方位保障业务发布和平稳落地。游戏上线后,腾讯云EdgeOne的解决方案在保证平台稳定性和数据网络安全的同时,有效防止了数据泄露对用户隐私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风险,避免了各类攻击导致的游戏中断等问题,保障了玩家的游戏体验和游戏业务收益,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海外合规要求。凭借腾讯云的技术支持。今天,王者荣耀已经覆盖了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凭借在游戏领域深耕多年积累的产品技术,以及服务王者荣耀以及众多爆款游戏的实战经验,腾讯云已形成从游戏研发测试到发行上线,以及后期运营增长等覆盖游戏全生命周期的20多个解决方案。数据显示,腾讯云在游戏云基础设施规模、云游戏接入覆盖规模、游戏资源下载分发规模、头部厂商中解决方案收入增速等多个核心维度斩获第一,中国 90%的头部游戏厂商都在使用腾讯云的解决方案。 企业的出海不仅是业务出海,更是供应链出海、组织出海。比亚迪,是中国汽车出海的龙头,足迹遍布100多个国家,2024年,比亚迪的收入首次超过 7000亿,海外收入占比达到三成,新能源汽车海外销量超过40万 辆,同比增长超70%,在海外多市场登顶销量冠军。 随着比亚迪业务的全球扩张,对于海外本地化业务部署以及全球组织的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个过程中,比亚迪就把全球多个地区的业务系统搬到了腾讯云上,通过腾讯在新加坡、美国、东京、雅加达、圣保罗等地的节点,落地数字化业务系统。比亚迪遍布全球的员工和上下游渠道商,则使用腾讯会议进行全球协同,连接六大洲、30多个工业区,每个月要在腾讯会议上开一万多场跨国会议,无论是车型项目组会议、供应链上下游沟通、渠道经销商培训、高管汇报等各类会议都在腾讯会议上召开,腾讯会议的17种语言翻译能力,大幅提升了跨国、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效率,助力比亚迪全球业务持续增长。 国际形势突变,国产软件飞速发展,以国产自主创新的产品来确保数字底座的韧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过去 20 多年来,腾讯始终保持在关键技术领域研发投入,自2018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超过3400亿元用于基础研究,截至2024年12月底,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8.5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4.5万件。 多年来在研发上积极投入,也支撑着腾讯融合创新层面持续精进产品能力。截至目前,腾讯云有近百款产品进入工委会软硬件图谱,产业供给能力在融合创新厂商中位居最前列;取得了近1400项互认证证书,是国产生态链中最重要厂商之一。同时,我们也支持“一云多芯”,全面适配主流国产CPU。 秉承打造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基座的使命和担当,基于多年的技术演进和行业实践,我们构建了包括数据库TDSQL、操作系统TencentOS、专有云TCE、国产云原生敏捷PaaS平台TCS、大数据TBDS、人工智能开发平台TI等在内的 6T全栈国产软件体系,其中腾讯云TDSQL数据库和腾讯云服务器操作系统TencentOS都通过了国家的安全可靠测评,中国十大银行中的七家都应用TDSQL,TencentOS Server,1000万套部署规模,是国内部署量最大的Linux操作系统,为中国企业的国产化进程保驾护航。 南方电网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承担着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五省区的用电重任,并与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电网相联,供电人口高达2.72亿人。 为了响应国家对于央国企的全面自主创新号召,南网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在核心技术层面进行升级,构建国产云平台和云化数据中心。 过去,南网庞大的数据和算力分配在南网五省的不同地域,为了搭建安全、可靠、高效、灵活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南网急需一套新的底层系统和云计算技术架构平台,以支撑南方电网庞大的数据管理和业务上云工作。 作为以电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关乎国计民生,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对基础软件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极高。 借助腾讯云 Tstack和新一代分布式云 TCE 为基座,我们帮助南网完成了统一的分布式云架构,实现算力的灵活调度,纳管大规模基础设施资源,统一管理上万台云主机,累计接入南网总部和各省电网公司的业务系统1000余套,数据总量超过8.12PB。1PB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8个5000万册的图书馆数字化。 此外,基于腾讯云TBDS湖仓一体技术架构,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存算底座,提供南网集团海量数据下不同业务数据的存储、计算、供给能力,覆盖设备监测、运行调度、用户用电在内的全域业务数据资产,支撑市场经营管理、电力供应调度、用户电费账单等数百个核心应用,为南网总部与五大分省各级业务单位提供安全、稳定、高效、易用的数智化服务,为建设数字电网及实现数据要素化提供关键驱动力。 基于腾讯6T创新软件能力,运用腾讯分布式云解决方案,帮助南网构建新一代云平台,解决网省地多级平台统一运营管理、多元算力统一纳管、云边一体、开放解耦、自主创新等技术难点,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的新业务场景。 金融行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成立于2020年的四川银行,是以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和凉山州商业银行为基础,采取新设合并方式设立的四川省首家省级法人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300亿元,位居全国城商行首位。 在国产软件自主创新过程中,四川银行是第二批人民银行指定的融合创新试点单位。在云平台搭建过程中,基于腾讯云TCE,四川银行构建了从芯片适配、操作系统、数据库到中间件、容器、微服务的全栈融合创新云。 首先,我们支撑了四川银行全量业务上云,实现新建、重构和升级的业务系统,总计 170套系统0故障迁移上云。 其次,为了保障金融业务的可靠性和连续性,我们搭建了同城双活、异地灾备两地三中心架构,满足银行同城RPO=0,RTO分钟级高标准要求。在故障排查层面,过去由于系统分散,需要单个系统挨个排查,耗时长,也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反馈机制,今天基于统一的云平台进行集中化管理,支持全链路的可视化监测,故障定位效率提升 90%。 除此之外,基于TCE专有云的底座支撑,面对四川银行业务高速增长,可以实现灵活、高效的资源扩缩容,业务系统资源扩容从过去的 3到 5天,降低至分钟级,极大的提升了业务部署的敏捷性、连续性、扩展性。 目前,腾讯云TCE已经助力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人保、中国银联、深证通、中银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方正证券、广州农商行等一大批大型金融机构构建了安全合规的全栈私有云,是行业落地案例最多、规模最大的专有云解决方案。 大变局时代,低增长新常态,面对充满变数的全球局势,我们看到了危机,也看到了机遇。 大模型、出海、自主创新,这三大引擎将成为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破局的关键。 腾讯愿意持续发挥前沿技术,与每一位客户、伙伴携手同行,扎根中国,布局全球,以科技的力量穿越周期。 谢谢!
 作者:Nick 编辑:柏亚舟 来自旧时代的撩拨,有时候比新时代的开启,还能触及玩家的心弦。话并不是第一次提及,却也找不到比这更为合适的形容,尤其是对于《上古卷轴》系列的粉丝来说,近期发生的种种变化更是如此。 据IGN报道,由于开发商网站的泄密,《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的更多细节近期浮出水面,其中就包括有详细介绍《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的截图。 这些图片在ResetEra和Reddit等多个论坛上被发现和分享,泄露的图片展示出《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在模型、细节、保真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随后该开发商网站泄露的渠道被迅速关闭,相关图片已经无法查看,但大量截图和细节已在互联网上传播和分享。 据VGC报道,这款传闻已久的游戏将被命名为《上古卷轴IV:湮没 重制版》(The Elder Scrolls IV: Oblivion Remastered),由Virtuos与Bethesda位于达拉斯和洛克维尔的工作室合作开发。 并且对于玩家们来说,好消息还不止泄露细节的曝光,《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将在 PC、Xbox Series X|S(附带 Game Pass)和 PlayStation 5等多个平台上发布。此外,游戏据悉还将推出豪华版,奖励包括一些武器和马铠——这是对2006年原版DLC的致敬。 相关消息刷屏的背后,是上古卷轴系列玩家们难以置信又“保持怀疑”的态度,要知道,《上古卷轴VI》的“新建文件夹”状态似乎已经持续多年,贝塞斯达对这个IP的项目管理,仍然在被人调侃的边缘。 然而,综合各方面消息来看,“老滚4”玩家们重温旧梦的可能性,确实真切地摆在了他们面前。 *本文可配合[这期录音笔](https://www.gcores.com/radios/197528)食用 # “大侦探”立功 在Reddit论坛发布截图泄露信息的网友表示,自己最初是在开发商网站随机检查了一个图片元素,希望能找到一些东西。结果意外发现开发商网站用的是WordPress,这些截图就存在于“uploads”文件夹中。 值得一提的是,文件名被称为“Altar”,证实了几年前在 Reddit 上出现的 Virtuos 员工爆料者。当时在2023年,一位声称是开发公司前员工的用户进行了爆料,证实了《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正在进行开发,项目代号就是“Altar”。  事实上,最早关于《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披露的消息出现在2020年,在当时一份泄露的微软文件中披露,《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计划将在2022财年发布,虽然这个时间表最终没有实现,但该项目在2023年引起了更多关注。 也正是在两年前那位前员工的爆料中,他透露重制版将利用虚幻5引擎实现惊艳的视觉效果,同时保留 Bethesda Creation Engine 的元素以保留原作的精髓。这种融合表明,重制版并非简单的画面升级,而是全面重制,采用现代化的机制来吸引当今的玩家。 从这一点上看,也难怪在最新的评论当中,不少玩家诧异它命名是“Remastered”而不是“Remake”,毕竟这种规格其实已经够得上“Remake”了。 有趣的是,泄密事件的同一天,Twitter 用户 Ser_Raven18 发布了他们与 Xbox 支持的对话,泄露了更多细节。当被问及《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何时会在云游戏中推出时,支持机器人回复说,它将于2025年4月21日作为 Xbox Game Pass 的首日游戏发布。 虽然这些自动回复不是官方或绝对可靠的来源,但这个时间节点确实与许多人的预期相符。 此前,多位内部人士曾暗示《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将在 4月21日那一周发布。对于微软这种“悄咪咪”宣传的策略,外媒screenrant分析表示,“当下游戏市场营销成本高昂,很多时候需要制作精美的预告片,并在大型活动活动中发布公告。  但微软凭借一些泄露的消息,几乎从2025年伊始就让游戏行业对《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议论纷纷。除了讨论泄露、时间节点,人们也在讨论,微软也不会因为预告片的质量而受到批评。有人促狭,“这是一种相当省钱的炒作方式,过去一些重制版的案例来看也确实有迹可循。” 在IGN和Reddit相关新闻评论下方的热度,到确实与游戏本身的热度互为印证。玩家们既有讨论具体泄露细节,试图找出重制版风格、变动蛛丝马迹的,也有怀念青春,祭奠20年前内心汹涌澎湃的来到Cyrodiil行省的自己。 PC Gamer对于“老滚4”玩家们呈现出的精神面貌也调侃称:“‘老滚4’的玩家群体已经找到了一种量子叠加态,能够同时掌控所有可能的情绪状态。” “他们既能毫无根据地相信重制版即将推出,也能毫无根据地相信重制版不会推出,恐惧、疯狂、痴迷地解读,占卜、阴谋论盛行,疯狂程度不亚于《空洞骑士:丝之歌》的玩家社区,别看各种说法都有,大家背后隐藏的渴望却非常真实。” # “老滚4”,系列最伟大的作品? 《上古卷轴》作为一款动作角色扮演类游戏,着重于开放世界中的自由游戏形式。自 1994年《上古卷轴:竞技场》首次亮相以来,该系列共制作了五部主要游戏,系列中的大多数游戏都获得了评论界和商业上的成功。 2006年,由Bethesda Game Studios开发, Bethesda Softworks和2K Games联合发行的《上古卷轴 IV:湮没》正式发售。这是《上古卷轴》系列的第四部作品,也登陆了Xbox平台和PS3平台,游戏发生在虚构的赛洛迪尔省,主线剧情围绕玩家角色挫败一个名为“神话黎明”的狂热邪教组织展开,该组织计划打开通往名为“湮没”的恶魔领域的传送门。  相比以往的作品,《上古卷轴 IV:湮没》的游戏节奏更紧凑,剧情更集中。Bethesda通过使用改进的Havok物理引擎、高动态范围光照、程序化内容生成工具(允许开发者快速创建精细的地形)以及Radiant AI系统,该系统使NPC能够做出选择并做出比以往作品更复杂的行为。游戏甚至还首次为NPC配音,并由作曲家Jeremy Soule创作音乐。 《上古卷轴IV:湮没》一经发布便获得了评论界和商业上的双重成功,斩获了众多行业和出版界奖项。它凭借其出色的画面、广阔的游戏世界以及NPC设定而备受赞誉,甚至被一些评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游戏之一”。 在发布了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内容后,贝塞斯达发布了该游戏的两个扩展包—— 《九骑士》和《战栗孤岛》,这两款DLC也被不少人视为“最为伟大的游戏DLC作品之一”。 2015年,数据估计该游戏全球销量为950万份。在奖项层面,2006年,该游戏在G-Phoria电子游戏奖和Spike TV电子游戏奖中荣获“年度最佳游戏”称号。《电脑游戏杂志》的编辑们将2006 年度“最佳技术”奖和“最佳角色扮演游戏”奖授予了《上古卷轴IV:湮没》,并将其评为年度最佳电脑游戏第二名,他们称其为“一部令人难忘的杰作”。2007 年,《电脑游戏玩家》杂志还将《上古卷轴IV:湮没》评选为史上百佳游戏之首。  在游戏性上,《上古卷轴IV:湮没》并非创造一个你通过升级来征服一切的静态世界,而是让其他事物也随之升级。贝塞斯达创造了一个与故事和地点相得益彰的世界,赋予它们更深刻的冲击力。 经过精心打磨的任务,哪怕是一些小的支线任务质量也相当出色,这一点来说系列玩家想必是深有体会。同时,游戏机制简单易用,系统出色。在易上手性和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NPC的设计也备受赞誉,一些设定哪怕放到20年后的当下也是相当出色。游戏中几乎每个NPC都有自己的个性,会对你说出一些独特的话,并且由于他们能够做出动态决策而非简单地遵循固定的脚本,所以他们的日常安排甚至每天都会发生变化。一款强调提供更多独特互动而不是简单地依赖 NPC 数量的游戏无疑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拥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模组社区并非《上古卷轴IV:湮没》的独有亮点,但绝对值得一提,玩家们的改装持续为已经非常精彩的经典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对于20年前玩过这款游戏,或者说经历过那个游戏年代的人来说,“老滚4”带来的情怀价值也是无可比拟的。 有玩家就谈到:“有时回首童年往事,会在某些记忆中投射出一层柔和的甜蜜,选择性地过滤掉一些不那么美好的部分。这种倾向适用于任何我们赋予了重要个人意义的记忆。 尤其是在我们玩着长大的电子游戏中,这种喜悦尤为强烈。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些永远珍藏在心底的游戏。有些游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幻灭一些滤镜和回忆。而有些游戏,总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上古卷轴IV:湮没》无疑是后者之一。”  对于许多老滚系列的玩家来说,老滚系列是RPG游戏的标杆,入坑后即刻沉浸,宏大的,史诗级的故事背景,剧情走向分支多全由玩家决定,游戏里路边捡的一本书都能让人仔细阅读。完美的还原了不少玩家想象中的剑与魔法中古世界。对于一些玩过5代没有体验过4代的玩家来说,重制版的出现也能满足他们想要了解系列经典,却又被原作20年前画风和画面质量劝退的顾虑。 另外值得一提的,自然是重制版的到来,有助于缓解玩家们的等待焦虑,毕竟传闻中的6代,目前被调侃处于“新建文件夹阶段”(传闻预计2026年或之后发售)。 当然,对于《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的期待不少,怀疑和审视也不可或缺。 在修复原作的一些BUG和缺陷的前提下(例如升级机制,普通的拦路强盗全副武装曾经成为了很多玩家的恶梦),如何保留原版魅力就成为了较大考验。  screenrant就表示,尽管重制版的技术精湛,看起来也颇具次世代风格,但它的视觉效果却缺乏原版游戏的活力和空灵美感,而这正是它与前作和后续作品的不同之处。 大多数披露的截图,原作那种浓郁的、充满活力的、翠绿的艺术风格在重制过程中丢失了。重制版能否真的让玩家们重温当年的感觉或许要打上一个问号。 无论如何,在新技术与画面改进加持下,《上古卷轴IV:湮没》重制版有望成为一座旧时代与新时代玩家们之间连接的桥梁。重温旧梦也好,了解经典也罢,拥趸们内心深处一定是更想回到那个紧张刺激的世界里,不管是20年前的昨天,还是20年后的今天都是如此。  
<blockquote><p>最近,一位用户在使用百度搜索时,就遇到了一个关于AI生成内容推荐的体验问题,引发了对AI交互设计的深入思考。本文将通过这位用户的亲身经历,探讨百度AI产品在用户体验设计上的现状与改进空间,同时也将思考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p> </blockquote>  本文比较临时,是吐槽一个自己在使用“百度搜索”时遇到的体验问题。 发生很多次了,趁着中午午休时间,不得不说一下。 文章很短,探讨的问题,也不是自己擅长的产品交互领域,完全是基于作为用户的直观感受。 ## 1)先说问题 简述一下 我在搜索内容时候,百度AI帮我做了AI生成内容推荐。这个生成的内容是逐渐生成的,对应的区域页面会逐渐被撑大。 但是当我把鼠标滚动到AI内容区域之外后(鼠标已经停止滚动),页面变成自动滚动,阻碍我正常的页面浏览。 ## 2)现象产生原因 因为AI生成内容的区域是最上面,前端该区域实现是根据文本内容多少自适应行高的,所以会把下边的内容不断往下推移。 ## 3)自己的感受 给我造成的感觉,我没办法关注我自己想要主动浏览的内容了。就跟中病毒,电脑不受自己控制的感觉是一样的。 能理解百度推广自家AI产品的急切心理,也理解百度想通过这样的交互方式让用户习惯使用AI。 但是,AI时代的搜索,交互也未必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在传统搜索还没有被颠覆之前,让AI的嵌入更加优美一些?至少别影响用户的“主要行为路径”。 现在就感觉被“强迫”看AI生成结果。 难道百度就对自家的AI产品如此自信?AI生成内容当前阶段已经能代替搜索内容了? ## 4)产生这个冲突的原理,也比较简单 人做一个主动动作,人的大脑是有预期的,会调配其他器官(如眼睛)进行配合。 所以,人移动鼠标,眼睛的视觉会跟着人的动作保持一致。 在此基础上,任何不在人主动动作之外的变化,都不在人的大脑预期之内,所以视觉就会混乱。 ## 5)从用户的角度,提一些粗浅的建议 自己不是专业的交互设计师,不能给予很专业的建议。 ### 1)用户不关注的时候 给AI生成内容区域预留固定行高,不要让页面如此跳动; 或 用户的当前视野不在AI输入区域,就不要再展开AI生成区域的行高了; 或 你展开的时候,不要影响当前视觉锚点的定位(这个需要技术可行性); ### 2)用户关注的时候 用户视觉在AI生成内容区域停留时,检测鼠标有无滚动,如无则可以一直生成,这时候页面往下延伸不影响用户当前视野; PS:考虑到百度想要教育用户适应AI的出发点,我就不提那些策略的办法(例如 根据用户对AI的习惯自适应是否推荐),毕竟体验还是要和商业平衡的。 以上,这个体验真的很糟糕。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减形简远】,微信公众号:【产品杂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百度官网
<blockquote><p>本文深入解析了零售和电商企业常用的九种数据分析模型,旨在帮助企业通过数据驱动的运营逻辑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业务效率和市场竞争力。</p> </blockquote>  对于数据从业多年却无法突破到达管理层,或者突破薪资瓶颈的,开放1对1的职业深度辅导,目前已有学员报名,再开放2个名额出来,先到先得。 在消费市场日趋内卷的背景下,无论是线下零售还是线上电商,企业都在追求“精细化运营”。想真正做到降本增效、提升人货场效率,就必须依靠数据驱动的运营逻辑。 那么讲数据驱动,细节场景问题非常多,但是常用的数据运营模型可能就几种,这里我举一些不同的数据分析模型,解决的是零售和电商场景下的不同业务问题,比如商品优化、客户分层、活动营销、库存预测、战略布局等。一、帕累托分析:识别关键少数商品 帕累托法则,又称“二八法则”,指出企业80%的销售额可能来源于20%的核心商品。对于SKU众多的零售、电商企业来说,帕累托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识别高贡献、高潜力商品。 适用场景: 商品结构优化 补货优先级排序 资源投入集中化 所需字段: 产品类别、子类别、产品名称、销售额二、RFM模型:客户价值分层的经典方法 RFM是衡量客户价值和活跃度的经典三维模型: R(Recency):最近一次购买的时间 F(Frequency):一定周期内的购买频率 M(Monetary):累计消费金额 企业可据此将用户分为高价值用户、潜力用户、沉睡用户等,有效提升营销效率和客户响应率。 适用场景: 精准营销活动前的用户圈选 唤醒沉睡用户、提升复购率 会员分层运营体系搭建 所需字段: 客户ID、订单ID、订单时间、销售额三、聚类分析:自动归集相似商品或客户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可将数据按照某些特征自动分为若干类别,适用于商品分类、客户群体划分、门店特征分析等。 适用场景: 商品分群管理(畅销、高利、滞销等) 客户细分与标签体系建设 产品组合优化、定制化推荐 所需字段: 产品名称、数量、销售额、折扣、利润、客户ID等四、象限分析:二维对比下的业务洞察 象限分析基于两个关键业务指标的交叉组合,如销售额与利润、访问量与转化率等,能快速定位出高潜力、高问题的对象。 适用场景: 明确“明星商品”“鸡肋商品” 分析渠道/门店/客户在不同维度的表现 协助业务决策优先级排序 所需字段: 产品名称、销售额、利润等(可按需组合)五、时间序列预测:为供应链与备货提供预判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可基于历史销售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销量或需求波动,是零售、电商企业实现前置管理和智能补货的基础工具。 适用场景: 热销商品预测、备货策略制定 节假日促销前销量预估 门店排班、库存调配支持 所需字段: 订单日期、销售额、销量、门店/渠道信息六、SWOT模型:用于战略规划与业务布局 SWOT分析是一种战略工具,用于评估一个企业或业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适用于重大调整、拓展、上新等决策前的整体审视。 适用场景: 门店选址、新品引入、业务拓展评估 品类经营战略设计 竞争环境下的战略分析与自我定位 所需字段: 产品类别、子类别、客户细分、地区、销售表现等(视需求灵活选取)七、ABC分类模型:库存与采购管理好帮手 ABC分类是基于销售价值对商品进行分级管理的一种方法,将商品划分为A类(重要)、B类(次重要)、C类(普通)三类。常用于库存优化、资源配置。 适用场景: 库存分层管理 仓储空间与物流效率提升 采购与补货优先级排序 所需字段: 产品名称、销售额、库存金额八、客户生命周期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策略 客户生命周期模型将用户按照其行为活跃程度划分为新客、活跃用户、回流用户、沉睡用户、流失用户等,有助于实施针对性运营。 适用场景: 生命周期运营策略制定 用户流失预警与唤醒机制建立 个性化推荐与精准触达 所需字段: 客户ID、订单记录、消费时间、频次等九、购物篮分析:发掘搭配商品 购物篮分析用于挖掘用户在一次购物中购买的商品组合关系,是实现交叉销售和关联推荐的基础。通过发现“经常一起买”的商品组合,帮助提升客单价和转化率。 适用场景: 商品组合推荐、关联促销 优化货架陈列与页面展示 营销策划中的搭售策略制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风姑娘的数字视角】,微信公众号:【风姑娘的数字视角】,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在短视频时代,实体店铺如何利用平台流量实现业绩增长?本文为同城实体老板提供了一系列短视频起号及获客的实用方法和策略。</p> </blockquote>  实体门店的经营风险很大,很多老板在开店前就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装修、转让费和租金。一旦开业,每天都要达到一定的销售额才能保本。 然而,大多数实体门店的倒闭率很高,很多老板感叹一年到头只是在为房东打工。真正赚钱的实体门店老板大约只有20%左右,大多数只是勉强维持生计。 而现在短视频时代,一定要做短视频,要通过短视频获客。 ## 短视频起号及运营方法 ### 1.流量=优质爆款内容+导粉设计+付费投流策略 ①优质爆款内容:爆款=已验证的流量密码+本地化改造。找到100条爆款视频,分析它们的结构、话术等,提取核心要素,制作成自己的内容,可以使用AI工具批量生产类似视频。 ②导粉设计:在视频中设置明确的导粉设计,如添加微信、到店体验、领取福利等,引导用户采取行动。 ③付费投流策略: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付费投流功能,将视频推送给更多目标用户。计算投入产出比,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带来回报。 ### 2.起号必备素材库 ①强大的爆款素材库:收集100条爆款视频,分析它们的结构、话术、视觉效果等,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②相似达人帐号库:找到与你业务相关的达人账号,分析他们的内容和运营策略,借鉴他们的经验。 ③选题库:根据行业关键词、产品关键词、人群关键词、地域关键词、痛点和需求关键词等,建立选题库,确保每天都有内容可发。 ④对标账号:找到与你业务相似的账号,分析他们的成功之处,借鉴他们的经验。 ⑤关键词布局:在视频标题、描述、标签中合理布局关键词,提高视频的曝光率。 ### 3.视频结构与钩子 ①视频结构:一个成功的视频通常包括以下结构:7秒钩子 + 30秒故事 + 3秒指令。在前7秒内抓住用户注意力,用30秒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最后3秒给出明确的行动指令。 ②钩子: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或福利,如电子书、优惠券、免费体验等,吸引用户关注和互动。 ### 4.坚持死磕与持续更新 ①坚持死磕:短视频运营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期望一蹴而就。坚持每天发布优质内容,不断优化和调整策略。 ②持续更新:每天至少发布一条视频,保持账号的活跃度。同时,定期进行直播,与用户实时互动,增强用户粘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老陈的深度思考】,微信公众号:【老陈的深度思考】,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在欧美市场掀起购物热潮的淘宝,不仅在App下载榜上名列前茅,更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高效的物流服务,重新定义了全球电商格局,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吸引力。</p> </blockquote>  朋友们,今天咱们聊个大新闻——中国电商巨头淘宝,正在欧美市场掀起一场“红色风暴”!就在昨天,#淘宝在美国突然爆火了#直接冲上热搜,美国、加拿大、法国多国App下载榜集体被攻陷,甚至有店铺访问量暴增1000%,英语客服直接挤到系统崩溃……这波“反向海淘”到底有多疯狂?来,跟着我一起看看这场中国制造的“诺曼底登陆”!  先看一组炸裂数据:截至昨天(4月16日),淘宝直接冲上美国App Store购物榜第二,加拿大、英国榜单一口气飙到第二,法国人更疯狂——直接让淘宝登顶下载榜冠军!要知道,这可是在特朗普政府刚刚对中国商品加征145%关税的敏感时刻,但老外们用实际行动投票:什么关税?我就要淘中国货!  这股热潮有多夸张?打开TikTok,满屏都是“How to shop on TAOBAO”的攻略教程,外国网友连夜研究怎么注册、怎么砍价(虽然他们至今没搞懂为啥要喊“亲”)。评论区直接炸锅:“发现宝藏了!”“原来Gucci同款工厂货只要十分之一价格!” 最绝的是,有美国网友晒出购物对比图:亚马逊卖25美元的T恤,淘宝同款包邮价8美元,还附赠刺绣小熊猫挂件——这性价比,谁扛得住啊? 商家们更是被这“泼天的富贵”懵了。一位卖大码女装的杭州店主在群里哀嚎:“客服系统被英语询问询淹了,翻译软件都快烧了!” 服饰、3C数码成了老外的最爱,部分店铺访问量直接暴涨1000%,有深圳3C卖家透露:“昨天刚上架200个充电宝,今天库存就清零了,订单地址全是纽约、洛杉矶!” 连敦煌网这种B2B平台都意外出圈,美国下载排名从300名开外火箭般蹿升到总榜第二,仅次于ChatGPT——中国制造,这次真的杀疯了! 这波热潮背后,藏着三个“中国密码”:第一招“TikTok种草神器”——东莞工厂流水线生产“意大利大牌”的短视频,直接戳破奢侈品溢价泡沫,点赞轻松破50万;第二招“物流闪电战”,淘宝联合菜鸟搞出“5美元10日达”,部分商品甚至3天就能送到老外手里;第三招“价格屠夫”,同样手机壳,深圳卖家通过得州仓库本地雕刻,硬是绕过关税把价格砍到亚马逊的1/3……就问你,这组合拳谁接得住?  更刺激的是资本市场——A股跨境电商概念股集体飙红,乐歌股份、华贸物流一度涨停,连卖浓缩苹果汁的国投中鲁都被投资者追问:“你们和敦煌网合作了吗?”(虽然人家真没有) 这魔幻现实,连华尔街分析师都直呼:“中国电商正在重构全球零售规则!” 不过狂欢背后也有隐忧:语言障碍让不少老外卡在注册环节,退货还得跨国邮寄20天;美国国会那帮议员又开始嚷嚷要封杀中国App……但话说回来,当法国妹子们沉迷于“9.9欧元包邮汉服”,美国大学生组团拼单义乌小商品时,谁还在意政客的嘴炮呢? 这场中国电商的“诺曼底登陆”,不仅让世界看见“供应链魔法”,更预示着全球消费话语权的转移。下次再听到“Made in China”,可别只想到廉价——现在的中国制造,可是能让老外熬夜抢单、让亚马逊连夜开会的狠角色! (注:文中数据及案例综合自公开报道,具体商品价格及服务请以平台实时信息为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经理龙哥】,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龙哥】,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本文深入探讨了EPF(Enterprise Process Framework)流程架构设计方法论的实战应用,通过六步法系统地指导企业如何高效地设计和优化流程架构,以提升整体运作效率。</p> </blockquote>  以往在设计流程的时候,我多数都是采用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具体场景、具体问题出发去做流程。 比如上一篇的IPD变更管理就是我在针对变更问题做流程时顺便梳理的内容。 经常这样做流程就会导致流程之间的割裂和冗余,不具备全局性,结果就会导致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变低。 随着企业的发展甚至就需要重构整个流程架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就要用到今天要讲的企业流程架构设计方法论:EPF。 EPF是英文Enterprise Process Framework首字母简称。 它是一套用于业务流程梳理和管理的方法论。 EPF就像是一个整理企业做事步骤的“大工具箱”。 想象一下,一个公司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 卖东西、做产品、管钱等等,这些事情都有自己的步骤和顺序。 EPF的目的就是帮你把这些步骤整理清楚,让公司知道: 哪些事情最重要; 哪些事情可以用IT软件来帮忙做; 而且还可以诊断现在做事的方法好不好,需不需要改进。 EPF的优势在于它能帮公司: 从大的方向(比如公司的目标)到具体的小事(比如员工每天要做的工作)都梳理好。 就像盖房子,先有设计图(战略),然后有施工步骤(业务流程),最后还有装修细节(具体操作)。 通过这个工具箱,公司可以更好地规划怎么做事,让整个公司的工作更加有条理,效率更高。 简单来说, EPF就是帮公司把做事的步骤理清楚,让公司运转得更顺畅。 另外,EPF还提供了一个从L1到L5的五级流程模型: L1-L4是流程模块:组成流程框架,指导具体流程的建设与设置 L5是具体的流程:作为行动手册,具体指导日常运营的过程  其中, L1级流程:业务流程的主干,代表业务价值链; L2级流程:运作模式层面的业务子流程,根据场景的不同会存在差异化; L3级流程:与具体的IT系统无关,主要涉及实现运营模式所需的业务能力与业务活动; L4级流程:描述业务与IT系统的交互过程,以及工作流; L5级流程:基于特定IT系统展开。 接下来看一下EPF的具体流程。 我把EPF总结为了六个步骤: 1、梳理业务模式及场景 2、甄别核心业务能力 3、搭建差异化的业务流程框架 4、定义L4流程能力 5、L4流程串联 6、展开L5业务流程 下面分别解释一下各个步骤。 ### 1、梳理业务模式及场景 在这个步骤有三个重要工作: 绘制业务全景与关键业务维度 基于关键业务维度归纳核心业务模式与业务场景 对业务模式与场景按实际情况进行组合串接  ### 2、甄别核心业务能力 在这个步骤,需要沿业务价值链,甄别各环节核心业务能力。  ### 3、搭建差异化的业务流程框架  这个步骤的两个重要工作分别是: 综合业务场景和行业流程最佳实践,搭建核心业务流程框架(1-4级) 针对不同业务,有选择性地进行流程标准化和集约化规范设计  ### 4、定义L4流程能力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定义4级流程的活动、输入/输出、规则等。 为后续要展开的5级流程做准备。 L4级流程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流程名称及代号 业务目标:流程需要完成的业务总结 输入:流程运行所需要的数据和文档 输出:作为流程运行的结果,输出的数据和文档 主要活动:流程链路上,主要进行的业务操作 关键业务逻辑规则:执行过程的业务逻辑判断和依赖的规则 IT系统:承载流程运行的后台IT系统 ### 5、L4流程串联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串联差异化流程框架,将3-4级流程与业务模式/场景串联起来。  ### 6、展开L5业务流程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将差异化流程框架的关键活动(也就是5级流程)打开。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人卫朋】,微信公众号:【产品人卫朋】,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本文将指导功能型产品经理如何通过心态转变、专业能力提升和项目统筹能力增强,实现向能够独立承担项目并取得成果的高级产品经理的蜕变。</p> </blockquote>  最近一年多,我都在提升团队内一个小哥的产品能力,看到他一点点的信任我,听我的产品理念,应用我的方式方法做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我看到了他的改变,替他高兴, 但看到他顾虑重重,畏首畏尾的样子,又很着急。 我着急是因为这么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单纯的大学生,毕业就到了这家公司,4年多了,依然是功能型产品经理,就挺可惜。 产品经理有两个坎,一般3年一个坎,5年第二个坎;第一个坎就是从执行到主导,也就是独当一面。第二个坎是产品方法论成熟迁移。 这个小哥4年多快5年了还在第一个坎不着门道,确实可惜。 他可以变得更好,至少在产品经理这条路上可以更专业,更自信,他可以把自己变成一道光。 造成这个局面有几个因素:1. 公司环境比如组织变来变去,导致他负责的内容变来变去没办法持续精进方法论和产品思维 2. 没有固定的mentor,导致没办法打开那扇窗,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儿,尤其不知道怎么努力达到那个目标 3. 学生思维,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那么如何让他独当一面?独当一面又能怎么样? 我们在谈独当一面之前,需要详细谈谈功能型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大家对号入座,看看占自己工作内容的百分之多少。 业务提交业务需求,并给出业务方案,比如在现有系统上增加按钮,对核心逻辑做一些迭代;工具性产品经理大致了解了需求,感觉业务提出的产品方案也挺好,这一关就过了 产品方案确定:开始针对需求细化,涉及到哪儿些页面,涉及到哪儿些按钮,涉及到哪儿些业务逻辑的变更,由于基本都是系统内需求,也不涉及上下游拉通 写PRD和画产品原型:深入到数据库表字段的变更, PRD和原型图在技术评审时基本无返工 产品方案敏捷拆解:将完整的业务需求功能进行拆解,分期迭代上线,并将工期与业务同步 跟进研发开发中问题,评审测试Case,上线前做功能验收。 开始下一轮需求的收集 业务需求调研呢?业务需求分析呢?业务需求收益评估呢?功能上线后需求指标的再验证呢?没有,都没有,每天忙着接需求,做需求,上线,然后继续接需求。 长此以往乐此不疲。 这个过程他所磨练的技能: 原型能力,PRD能力,努力的话,深入数据库,对数据库表,业务字段会比较熟悉 和研发/测试沟通协调的能力 这些都是执行力,而不是统筹的能力,以及全面的专业能力,这也正是独当一面所要求的。 一个公司需要专业的人做事是为了拿结果,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人,大家先意识到这一点,建立技术委员会,产品委员会也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人更好的完成公司的项目。所以一个产品必须在项目上拿到结果,做到独当一面才能得到公司认可,也就是晋级。 所以说独当一面的内涵分两部分: 专业能力全面 能统筹项目拿到结果。 想要做到这两点,要经过几个大的关卡: ### 心态上要转变 公司的人是因为共同完成事情而聚在一起,相互协作,所以针对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相互串联,甚至与部门领导进行协调沟通是经常的事情,这里就需要转换学生思维,部门领导不是老师,你没必要心里发怵,他也没有义务教你,你只是因为你负责的事情需要他的配合。所以你坦诚的说出你的事情,请他调配资源协助,这是一个正常职场人的心里活动,坦诚点。 同时要心态开放,一个项目 一个业务需求是多方协助,多方求证,那么打开心态,不要想着这口饭我自己独吃, 也不要想着这么多部门协作我搞不定 ### 专业度要过关 产品经理最核心的点在于业务需求挖掘与分析,需求本质的不断论证,以及合理产品方案的设计,至于执行端的产品宣讲,测试评审和上线验收不应该是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 那么怎么证明你已经达到了专业的程度呢? 去和业务一线聊天(常年跑外的采购,运输的司机,做单的调度员/制单小妹,仓库拣货和打包的小哥)他们说的你懂,你回应的内容他也认可,这代表你在系统交互层和表示层达到了专业的程度,一线注重的是效率,效率是通过系统交互层和表示层来实现的。 去和业务部门 和你领导同级别或者高一级别的人,聊一两个小时,他依然乐意听你聊,并聊天有来有回,这说明你达到了对业务在业务规划,业务稽核,系统在业务的支持作用达到了专业的程度。 串联上下游部门的需求去和不同部门的人聊,去分辨部门之间的矛盾,去理解他们给出的业务方案,哪儿些内容是基于本位思考导致的认知局限,哪儿些是包含其他目的。从而给出公正的产品方案。 尝试站在上下游系统角度去看待自己负责的系统或者模块所在的位置,一遍遍的画系统架构图,体会自己负责系统/模块的边界。 能够通过复盘自己做的功能/模块/系统不断抽象出产品方法论,比如分层分段思想。比如5W2H去明细业务需求 能够知道自己负责业务的一级二级业务指标,并通过指标变化理解业务的变化。 项目拿结果的能力 做项目重要的是控风险,拿结果;风险怎么控?结果怎么拿? 风险是屏蔽在项目执行的团队心态对齐,步调对齐;基于时序的项目节点事件,项目里程碑,项目核心人员就位,项目进度的及时周知同步; 所以项目执行TODOLIST,CHECKLIST必不可少,这也是项目执行的路书,每一步的执行都要尽量卡在他应该发生的时间点内。 项目结果用指标衡量,所以指标的定义和指标(或者是组合指标)的变化来证明 做项目是最容易证明一个人能力的,因为涉及多个部门的统筹协调。相互之间不同利益的置换。 我们以产品经理经常做的 业务板块从老系统切换到新系统为例子:比如WMS系统切换 涉及仓库作业人员,切换期间仓库停止作业,那么仓库内各种角色需要通知到位 涉及上游做单人员,防止供应商送货到仓库,导致仓库无法收货。 涉及下游门店/前置仓人员,切换期间无法送货 涉及数据提取与分析人员,数据读取来源发生变更。 这么多的关联方需要协调到位,本身就是一种统筹能力的体现。 同时切换前系统侧各种配置,主数据的流转,切换时步骤的梳理,切换后验证都是要考虑的内容。 所以找到一个项目执行的主脉络,比如按照时间线为主要脉络的系统切换项目,将各个角色方的TODO内容落到时间线上。 项目执行图就是丰富鱼骨图的过程,在经历各种角色对接和项目脉络梳理,并和项目干系方频繁对接后。整个人的项目统筹能力有很大的改观。 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时序执行,风险及时通报甲乙双方干系人,尤其是项目主管领导。 在经历:心态变化,专业能力,项目统筹能力的全面提升,并由实际案例支撑以后,这个人就达到了独当一面。 大家是否对独当一面有了一个具象的了解了? 最后:尊重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有的人本身就喜欢开疆扩土,对未知的好奇;有人本身就喜欢在熟悉的领域深入下去抠细节做精做细。所以对不同的人帮扶,需要不同的培育方法。 就说这么多吧,能读到这儿你也真的听进去了,也可以给自己点个赞,承认自己是一个积极努力的好青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老杨产品进化论】,微信公众号:【老杨产品进化论】,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探索强化学习如何塑造游戏和虚拟世界中的智能NPC,本文深入解析了通过试错与进化培育出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虚拟伙伴的过程及其对AI产品经理的启示。</p> </blockquote>  在前两篇笔记中,我们打下了机器学习的基础,并深入探索了深度学习如何赋予NPC“看”和“听”的感知能力。  我们了解了监督学习如何让NPC按“标准答案”学习,无监督学习如何让NPC自主发现模式,以及深度学习(特别是CNN、RNN、Transformer)如何处理复杂的图像和序列信息。然而,一个真正“活”的NPC,不仅要能感知世界,更要能基于感知做出决策,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学习和适应。这正是**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大显身手的领域。  回想我们在第一篇中对强化学习的初步了解,它模拟了生物通过“试错”和“奖励/惩罚”来学习行为的方式。 想象一下《艾尔登法环》中那些狡猾而强大的Boss,它们似乎总能根据你的攻击节奏调整策略,让你难以捉摸;或者VR游戏中那个越来越懂你的虚拟宠物,它似乎能从你的互动方式中“学会”了如何取悦你; 再想想那些能够在大规模战略游戏中展现出惊人战术水平的AI对手……这些超越固定脚本、展现出动态适应性和“智慧涌现”的行为,往往闪耀着强化学习的光芒。  强化学习的核心在于让智能体(Agent,我们的NPC)在特定环境(Environment)中,通过不断尝试不同的动作(Action),并根据获得的奖励(Reward)或惩罚(Penalty)来学习最优的策略(Policy),以最大化长期累积奖励。 它不需要像监督学习那样依赖大量的“正确答案”标注数据,而是让NPC在“实践”中自我进化。这使得RL特别适合解决需要序贯决策、适应动态环境、甚至探索未知策略的复杂问题,尤其是在游戏和虚拟互动领域。  作为AI产品经理,理解强化学习不仅意味着了解一种新的技术范式,更意味着拥抱一种全新的NPC“培育”理念。我们不再是完全的“编程者”,而更像是“规则制定者”和“训练师”。深刻理解RL的核心机制(Agent, Env, State, Action, Reward, Policy)、关键挑战(特别是奖励函数设计!)、训练成本、以及它如何驱动NPC展现出更高级的自主决策能力,对于我们设计出真正具有“灵魂”、玩法深度和长期吸引力的游戏与虚拟体验至关重要。 为什么有些RL训练出的AI效果惊艳,有些却行为怪异?如何有效地引导AI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进化?这其中的产品思维和设计哲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本篇笔记中,我们将深入强化学习的世界,聚焦于它如何帮助我们训练出“活”的游戏AI和虚拟伙伴: 再探RL核心机制: 温故知新,更深入地理解Agent, Env, State, Action, Reward, Policy在游戏/VR场景中的具体含义。 RL在游戏AI中的应用深潜: 探索RL在复杂战斗AI、动态寻路、程序化动画、自适应难度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与实例。 虚拟伙伴的“养成记”: 讨论RL如何用于训练个性化、能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虚拟宠物或助手。 PM的核心挑战与机遇:奖励函数设计的艺术与科学! 深入探讨如何定义“好”的行为,设计有效的奖励机制,以及规避常见的陷阱。 训练、部署与工具链: 简述RL的训练流程、面临的挑战以及常用工具(如Unity ML-Agents)。 下面,我来带领大家进入这个充满挑战与惊喜的“试错与进化”之旅。 ### 1、再探强化学习核心机制:游戏/VR语境下的解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RL如何应用于我们的领域,让我们再次明确其核心概念,并赋予它们游戏和VR的语境: 智能体 (Agent): 这就是我们要训练的“主角”,可以是一个游戏中的敌人NPC、一个玩家的AI队友、一个VR虚拟宠物、甚至整个游戏的环境系统(用于自适应难度)。 环境 (Environment): Agent所处的“世界”,包含了所有Agent可以感知和交互的元素。在游戏中,这可能是一个关卡、一个战场、一个开放世界区域;在VR中,可能是一个虚拟房间或场景。环境决定了状态如何变化以及奖励如何产生。 状态 (State): Agent在某个时刻能感知到的环境信息。这可能非常复杂,包括: Agent自身信息: 位置、朝向、血量、魔法值、弹药量、当前持有的武器/道具、技能冷却状态等。 环境信息: 玩家的位置和状态、其他NPC的位置和状态、地图布局、障碍物信息、可交互对象的状态等。 VR/AR特定信息: 用户的头部/手部位置和姿态、用户的视线焦点、用户的语音指令等。 状态的表示至关重要, 它直接影响Agent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上限。可能需要用到我们在上一篇讨论的CNN(处理视觉状态)或RNN(处理时序状态)。 动作 (Action): Agent可以执行的操作。动作空间可以是: 离散的: 如“向上/下/左/右移动”、“攻击”、“防御”、“跳跃”、“使用技能A/B/C”、“说特定对话选项”。 连续的: 如控制角色的移动速度和转向角度、调整射击的瞄准方向、控制VR虚拟手的握力大小。 奖励 (Reward): 环境在Agent执行一个动作后给予的即时反馈信号,通常是一个数值。奖励的设计是RL的灵魂所在,它直接定义了Agent的学习目标: 正奖励: 鼓励期望的行为,如击中敌人、完成任务目标、找到路径、获得资源、玩家表示满意(如VR宠物被抚摸)。 负奖励(惩罚): 惩罚不期望的行为,如受到伤害、死亡、任务失败、撞到障碍物、玩家表示不满。 奖励可以是稀疏的(只在最终目标达成时给予,如一局游戏胜利),也可以是密集的(在过程中持续给予反馈,如每次击中敌人)。稀疏奖励学习更难,但可能引导出更创新的策略;密集奖励学习更快,但容易导致Agent只关注短期利益。 策略 (Policy): Agent学习到的“行为准则”,即一个从状态到动作的映射(或概率分布)。简单说,就是Agent学到的“在当前状态下,我应该做什么动作(或以多大概率做某个动作)才能获得最大的长期累积奖励?”。RL的目标就是找到最优策略π*。  ### 2、RL在游戏AI中的应用深潜:超越脚本的智能  强化学习为突破传统脚本AI的局限性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尤其在以下方面: 复杂、动态的战斗AI: 挑战: 传统脚本AI难以应对玩家多变的战术和复杂的战场环境,容易被玩家摸透规律,显得“呆板”。 RL方案: 通过RL训练,NPC可以在高维度的状态空间(考虑玩家位置、距离、血量、技能使用、地形等)中,学习到复杂的、适应性的战斗策略。它们可以学会何时进攻、何时防守、如何走位躲避攻击、如何使用技能组合、甚至可能“引诱”玩家进入陷阱。这种AI更难预测,能提供更持久的挑战和更“真实”的对抗体验。 [案例解析]: 虽然具体实现细节保密,但像《黑暗之魂》系列、《只狼》等以高难度Boss战著称的游戏,其Boss展现出的某些动态反应和策略调整,可能受到了RL研究思想的启发,或者使用了复杂的、接近RL效果的状态机/行为树。而DeepMind AlphaStar在《星际争霸II》中展现的微操和宏观战略能力,则直接证明了RL在复杂战略游戏中的潜力。  《The AI of Dark Souls》The inner workings of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games of all time. 该文通过逆向工程分析游戏代码,指出 FromSoftware 的 AI 设计更倾向于模块化状态机,而非实时强化学习。例如,Boss 的 “狂暴模式” 由玩家攻击频率触发,而非自主学习。 文献来源:《黑暗之魂》AI 系统深度拆解(AI and Games,2024) 智能导航与动态寻路: 再次引用:Unity官方引擎提供了ML-Agents工具包,它使得在Unity环境中应用强化学习(以及其他ML方法)训练NPC变得更加便捷,其官方文档是了解RL在游戏开发中具体实践的极佳起点。 文献来源:Unity ML-Agents官方文档 挑战: 传统寻路算法(如A*)在静态环境中表现良好,但在包含大量移动障碍物(其他NPC、玩家、动态物体)、复杂地形(需要跳跃、攀爬)甚至可破坏环境的游戏世界中,常常显得笨拙或失效。 RL方案: RL Agent可以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中学习导航策略,它不仅能找到路径,还能学会如何避开移动障碍、利用跳跃或攀爬来越过障碍,甚至可能发现非显而易见的“捷径”。训练好的导航AI看起来会更“聪明”、更“流畅”。 [案例解析]: Unity ML-Agents提供了多个寻路和避障的示例项目,展示了如何使用RL训练智能体在复杂环境中导航。  Unity ML-Agents官方文档 程序化动画与物理交互: 挑战: 传统基于关键帧或动作捕捉的动画系统,在角色需要与复杂物理环境进行交互(如在崎岖不平的地面行走、绊倒后恢复平衡、抓取不同形状的物体)时,往往显得不自然或需要大量手动调整。 RL方案: 通过RL,可以训练基于物理模拟的角色控制器,让角色学会如何控制“肌肉”(关节力矩)来完成各种动作,并自然地适应环境变化。这能生成更逼真、更具适应性的程序化动画。 [案例解析]: 育碧La Forge等研究部门以及学术界有许多关于使用RL进行物理角色动画控制的研究。  《SuperTrack – Motion Tracking for Physically Simulated Characters using Supervised Learning》 文中详细描述了 SuperTrack 如何通过逆向动力学优化(Inverse Dynamics Optimization)处理复杂关节运动,并在 NVIDIA GPU 上实现 300-5000 倍的加速。 文献来源:SuperTrack 官方技术博客(Ubisoft,2021) 自适应难度与个性化体验: 挑战: 如何让游戏难度恰到好处,既能给新手提供引导,又能给老手带来挑战?固定的难度设置难以满足所有玩家。 RL方案: 可以将游戏系统本身视为一个Agent,其目标是最大化玩家的留存率或心流体验(奖励)。通过观察玩家的表现(状态),系统可以学习动态调整游戏参数(动作),如敌人强度、数量、资源掉落率、提示频率等,实现千人千面的自适应难度。 [案例解析]: 《生化危机4》等游戏被认为采用了动态难度调整系统(尽管具体技术可能不是纯粹的RL),根据玩家表现调整敌人行为和资源。  《Using Dynamic Difficulty Adjustment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and Train FPS Gamers》 该研究提出 “玩家能力 – 游戏挑战” 匹配模型 ,将《生化危机 4》的动态难度归类为 “被动响应型”(Passive Responsive),即通过玩家行为数据调整难度,而非主动预测玩家需求。 文献来源:Dynamic Difficulty Adjustment in Games3、虚拟伙伴的“养成记”:用RL培育情感连接  强化学习不仅能用于训练强大的对手,也能用来培育富有“个性”和“情感”的虚拟伙伴、宠物或助手,尤其在注重长期陪伴和情感交互的VR/AR或元宇宙应用中: 个性化行为学习: 让虚拟宠物或伙伴通过与用户的互动(用户的行为是环境状态,用户的表扬/批评/互动方式是奖励信号)逐渐学习到用户的偏好。例如,它可能会“学会”用户喜欢它在什么时候撒娇、什么时候安静陪伴,从而展现出独一无二的“性格”。 情感表达模拟: [进阶] 结合情感计算模型,让虚拟伙伴不仅学习行为,还能学习在特定情境下表达恰当的“情感”(通过表情、动作、语音语调),对用户的行为和情绪做出更富有同理心的反应。 主动交互与关怀: [进阶] 训练虚拟伙伴根据对用户状态(如检测到用户长时间未活动、情绪低落等)的感知,主动发起一些关怀性的交互或建议。 PM考量:  奖励设计更复杂: 如何量化用户的“满意度”或“情感连接”作为奖励信号?这通常需要结合用户的显式反馈(如点赞、评分)和隐式信号(如互动时长、表情变化、语音语调)进行综合设计,难度极高。 长期训练与演化: 这种“养成”过程需要持续进行,让虚拟伙伴在与用户的长期互动中不断学习和进化。 伦理风险: 需要警惕过度情感依赖、利用AI进行情感操纵等伦理问题。PM需要设定清晰的边界和防护机制。 [案例解析与文献引用]: 电子宠物(如早期的拓麻歌子,或现代的一些AI宠物应用)的设计理念中就蕴含了基于用户互动进行行为调整的思想,虽然早期技术简单,但体现了“养成”的核心。  一些前沿的AI伴侣或虚拟助手研究项目正在探索使用RL等技术来实现更个性化、更具情感的交互。 《Psychotherapy AI Companion wit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ecommendations and Interpretable Policy Dynamics》 心理治疗 AI 伴侣及其基于强化学习的建议与可解释的策略动态 文献来源:https://arxiv.org/abs/2303.096014、PM的核心挑战与机遇:奖励函数设计的艺术与科学!  在所有关于强化学习的讨论中,奖励函数(Reward Function)的设计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它是连接产品目标与AI行为的桥梁,是RL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PM,即使你不编写代码,也必须深度参与并主导奖励函数的设计与迭代过程,因为它直接定义了你想要的NPC“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奖励函数设计的原则: 目标是“探索地图”,奖励设置为“移动距离”。 Agent可能会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停地来回踱步。 目标是“赢得赛车比赛”,奖励设置为“超越对手”。 Agent可能会故意放慢速度,等对手靠近再反复超越。 目标是“消灭敌人”,奖励设置为“造成伤害”。 Agent可能会无视自身安全,疯狂攻击,导致快速死亡。 与最终目标对齐: 奖励信号必须明确指向我们希望Agent达成的最终目标(如赢得战斗、完成任务、提升玩家满意度)。 清晰、可量化: 奖励应该是具体的、可以计算的数值。 及时反馈(通常): 相比于非常稀疏的奖励,在过程中提供一些中间状态的密集奖励,通常能加速学习过程(但要小心引导Agent只关注短期利益)。 避免“奖励黑客”(Reward Hacking): 这是最常见的陷阱!Agent非常“聪明”,它会不择手段地最大化奖励信号,即使这意味着采取一些完全违背设计初衷的、荒谬甚至有害的行为。例如: PM如何参与奖励设计?  清晰定义“成功”: 与策划、设计师一起,用尽可能精确的语言描述“我们希望这个NPC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成功?” 分解目标,设计多维度奖励: 将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或期望行为,并为每个行为分配合适的奖励权重。例如,对于战斗AI,奖励可能包括:对敌人造成伤害(正)、自身受到伤害(负)、躲避关键攻击(正)、保护队友(正)、存活到最后(大正奖励)等。 迭代与测试!迭代与测试!迭代与测试! 奖励函数的设计很少能一步到位。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观察Agent的行为、分析失败案例,然后不断调整奖励函数并重新训练。PM需要主导这个迭代过程,确保AI行为朝着符合产品需求的方向优化。 引入负奖励与约束: 对于绝对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如攻击队友、卡在墙角),给予明确的负奖励或设置硬性约束。 考虑稀疏与密集奖励的平衡: 如何在加速学习(密集奖励)和鼓励探索长远最优解(稀疏奖励)之间找到平衡点? [案例解析与文献引用]: OpenAI关于“奖励工程”(Reward Engineering)或“规范工程”(Specification Engineering)的讨论强调了设计良好奖励函数的重要性及其挑战。  《Faulty reward functions in the wild》 简单奖励函数易被智能体利用漏洞(如《赛船比赛》案例中,智能体通过重复转圈获取无限奖励)强化学习算法可能会以令人惊讶且违背直觉的方式出错。 文献来源:OpenAI 的赛船比赛智能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许多关于RL失败案例(如AI找到奖励漏洞)的讨论文章或视频,都生动地说明了奖励设计不当的后果。 《Understanding and Detecting Reward Hacking in AI Systems》 理解和检测 AI 系统中的奖励劫持,RL 模型为最大化平均车速,通过 “阻塞直道” 迫使其他车辆加速。 文献来源:交通控制模拟漏洞 Mar 02,20245、训练、部署与工具链:将RL付诸实践  将强化学习应用于实际的游戏或VR/AR项目,还需要考虑训练和部署的挑战:  训练流程: 通常包括: 环境搭建: 创建一个能够模拟游戏/VR交互的、可控的训练环境(这本身可能就需要大量工程工作)。 Agent定义: 确定状态表示、动作空间。 奖励函数设计与实现。 选择并配置RL算法。 开始训练: 在模拟环境中运行大量交互,收集经验,更新策略。这通常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GPU集群)和较长时间。 评估与调优: 监控训练过程(如奖励曲线、成功率),评估训练好的Agent在测试环境中的表现,根据结果调整参数或奖励函数,重复训练。 挑战: 样本效率低: RL通常需要极大量的交互数据才能学习,训练时间长。 模拟环境与现实差距(Sim-to-Real Gap): 在模拟环境中训练好的策略,直接部署到真实游戏或与真实玩家交互时,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部署成本: 训练好的RL模型(通常是神经网络策略)也需要在目标平台(PC/主机/移动端/VR一体机)上高效运行,同样面临性能和资源限制。 常用工具链[参考]: Unity ML-Agents: 如前所述,是Unity引擎下进行RL训练的官方解决方案,提供了环境接口、多种RL算法实现和方便的集成。 Unreal Engine: UE也有一些第三方插件或与外部RL库(如Ray RLlib)集成的方案。 Python RL库: 如Stable Baselines3, Ray RLlib, TF-Agents等,提供了丰富的RL算法实现,可以与游戏引擎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案例解析与文献引用]: 文献来源:Unity ML-Agents官方文档  再次强调Unity ML-Agents的价值,其官方文档和GitHub提供了大量实践信息。总结与提炼:Synthesis & Key Takeaways 强化学习为我们创造“活”的NPC打开了一扇充满想象力的大门。回顾本篇的关键要点:  核心机制: Agent通过与Environment互动,根据Reward学习最优Policy。 游戏/VR应用: 在复杂战斗AI、动态导航、程序化动画、自适应系统、虚拟伙伴养成等方面潜力巨大。 PM核心挑战:奖励函数设计! 需要深度参与,反复迭代,避免奖励黑客,确保AI行为符合产品目标。 实践挑战: 训练成本高、样本效率低、模拟与现实差距、部署困难。 机遇: 能够创造出超越传统脚本、具有动态适应性和涌现智能的、真正“活”的NPC体验。 作为AI产品经理,拥抱强化学习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系统思维,能够清晰地定义目标、设计规则(奖励),并有耐心去“培育”和“训练”我们的AI NPC。我们需要理解其潜力,也要正视其挑战和成本。合理地运用RL,将可能为我们的游戏和虚拟世界带来颠覆性的创新。结尾与展望:Closing & Look Ahead 我们已经探索了机器学习的三大范式及其在赋予NPC感知和基础决策能力方面的作用。然而,一个完整的智能NPC系统,还需要坚实的语言交互能力。  在下一篇笔记 《S1E04: 赋予“灵魂”之语:NLP让游戏/元宇宙NPC开口说话》 中,我们将再次聚焦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特别是近年来取得巨大突破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我们将深入探讨LLM如何驱动NPC进行更流畅、更自然、更具上下文感知和角色扮演能力的对话,以及在游戏/元宇宙场景下面临的特定挑战(如世界观一致性、内容安全、部署成本等)和PM需要进行的权衡。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Mu先生Ai世界】,微信公众号:【Mu先生Ai世界】,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深入解析供应链产品经理在运输管理系统(TMS)路径规划中的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本文将指导你如何结合业务规则、算法和数据,打造一套切实可行的路径规划策略,并提供源码以供参考。</p> </blockquote>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解决一个供应链产品经理在运输管理系统(TMS)路径规划上的核心痛点:如何从业务调研到算法实现,完成一套可落地的路径规划方案? 起因:最近在帮地区龙头超市优化食百大仓的便利店配送体系时,发现他们的部分场景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同一街道配送3家店和5家店的运费几乎相同,但实际运营效率却天差地别。更头疼的是,业务方提的需求往往是“能不能让系统自动算最优路线”,但到底什么算“最优”?是成本最低?时效最快?还是车辆装载率最高? 结论:TMS的路径规划绝不是简单调用高德API画条线,而是业务规则+算法+数据的三重结合。 本文将围绕以下核心脉络展开: 业务场景穿透:为什么便利店计费的“趟次加点”规则会影响算法设计? 数据建模:如何从零构建主数据表(含Python模拟数据代码)? 算法选择:遗传算法、禁忌搜索、OR-Tools怎么选? 汇报逻辑:如何向领导证明你的方案能省下30%运费?(附可视化代码) ## 一、业务场景穿透:从“趟次加点”到算法约束 为什么业务规则决定算法设计? 物美的配送有一个关键规则: “趟次加点”:同一街道配送≤3家店算一趟(固定运费),每多1家店额外加50元。 这意味着: 算法目标不仅是缩短距离,还要尽量让同一街道的配送门店数接近3的倍数(如3家、6家)。 约束条件包括:车辆载重(板数)、门店收货时间窗口、车型匹配(如四环外可用全天时段)。 业务方案≠产品方案: 业务方可能说“系统自动排线就行”,但产品经理要拆解出量化指标: 成本维度:单趟运费、加点费用、空驶率; 效率维度:车辆装载率、门店等待时间。 主数据建模:6张表决定路径规划上限 路径规划依赖高质量的主数据,以下是核心表结构(附Python生成代码): ### (1)街道办管辖信息表 <blockquote><p>import pandas as pdimport random# 模拟北京/河北街道办数据streets = [“朝阳区望京街道”,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 “东城区东华门街道”, “通州区梨园街道”, “燕郊镇迎宾路街道”]data = { “街道办名称”: streets, “管辖范围”: [(39.9 + random.random()*0.1, 116.4 + random.random()*0.2) for _ in streets] # 模拟经纬度范围}df_street = pd.DataFrame(data)</p></blockquote> ### (2)门店信息表 <blockquote><p>(关键字段)stores = []for i in range(60): store_code = f”ST{random.randint(1000,9999)}” street = random.choice(streets) lat, lon = 39.9 + random.random()*0.5, 116.3 + random.random()*0.6 # 模拟经纬度 stores.append({ “门店编码”: store_code, “门店地址”: f”北京市{street.split(‘区’)[0]}区{street}路{random.randint(1,100)}号”, “门店经纬度”: (lat, lon), “限定车型”: random.choice([“T4.2”, “T5.6”, “T7.6”]), “收货时段”: “4:00-7:00” if “朝阳” in street else “全天” })df_stores = pd.DataFrame(stores)</p></blockquote> ## 二、算法实战:如何用Python实现最优路径规划? 算法选型:为什么用OR-Tools? 遗传算法:适合复杂约束,但调参难; 禁忌搜索:局部优化强,但全局性弱; OR-Tools:Google开源,支持时间窗、载重等约束,最适合业务规则明确的场景。 2. 核心代码逻辑 from ortools.constraint_solver import routing_enums_pb2from ortools.constraint_solver import pywrapcp# 1. 定义距离矩阵(计算门店间驾车距离)def create_distance_matrix(locations): # 调用高德API或OSRM计算实际距离 return distance_matrix# 2. 设置OR-Tools求解器def optimize_routes(data): manager = pywrapcp.RoutingIndexManager(len(data[‘distance_matrix’]), data[‘num_vehicles’], data[‘depot’]) routing = pywrapcp.RoutingModel(manager) # 添加距离约束 def distance_callback(from_index, to_index): return data[‘distance_matrix’][manager.IndexToNode(from_index)][manager.IndexToNode(to_index)] transit_callback_index = routing.RegisterTransitCallback(distance_callback) routing.SetArcCostEvaluatorOfAllVehicles(transit_callback_index) # 添加载重约束(板数) def demand_callback(from_index): return data[‘demands’][manager.IndexToNode(from_index)] routing.AddDimensionWithVehicleCapacity( demand_callback_index, 0, data[‘vehicle_capacities’], True, ‘Capacity’) # 设置搜索参数 search_parameters = pywrapcp.DefaultRoutingSearchParameters() search_parameters.first_solution_strategy = routing_enums_pb2.FirstSolutionStrategy.PATH_CHEAPEST_ARC # 3. 求解并输出 solution = routing.SolveWithParameters(search_parameters) return solution四、汇报呈现:用数据说服领导的3个技巧 ### 4.1 具象案例对比 旧方案:燕郊线日均里程182km,运费¥2100 新方案:通过街道拼单,里程降至145km(↓20%),运费¥1750 ### 4.2 量化改进价值指标 优化前优化后降幅日均总里程680km540km20.60%趟次加点费用¥950¥60036.80%门店投诉率12%3%75% ### 4.3 风险预判 技术风险:高德API日均调用量超限?→ 本地缓存路径矩阵。 业务风险:司机拒接新路线?→ 上线前用“影子模式”对比新旧方案。总结:TMS路径规划的“三重思维” 业务穿透力:识别“趟次加点”等隐性规则,比算法本身更重要。 数据驱动力:用主数据表构建最小可行业务单元(如街道办多边形)。 战略对齐力:将路径优化与公司“降本30%”目标挂钩,而非单纯技术升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老杨产品进化论】,微信公众号:【老杨产品进化论】,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探索Midjourney V7的全新功能和风格,通过50组多风格提示词的实测,深入了解这款AI图像生成工具是否仍然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p> </blockquote>  原本说好2月底就上的Midjourney V7,今天终于来了! 那年杏花微雨,一张《太空歌剧院》冲破云霄,带来的震撼与欣喜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两年半过去,生图类模型的皇冠被太多产品冲击,它依然以一种从容不迫姿态稳居第一梯队,但优势已不如从前明显。 生图模型卷到现在,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产品都有太多优秀模型,用户的选择可以更加多元化,即使如此,我们依然期待Midjourney独特的审美、卓越的质感、和有更多可能的上限,仍然能带给我们期待和惊喜。(叠甲:没有说其他模型不好的意思,大家都在进步都在变强!) 作为midjourney V4时期至今已经尝试120000+图片的资深老用户,今天决定再肝一把(连肝三把了),庆祝V7的诞生! 首先简要概括官方说明中本次的主要更新点: 模型升级:文本和图像提示更智能,图像质量提升,细节连贯性增强。 个性化功能:默认开启,需解锁(约5分钟),可随时切换,提升理解用户需求的能力。 草稿模式:成本减半,渲染速度提升10倍,支持“对话模式”和“语音模式”,适合快速迭代想法。提示后加 –draft 可显式运行。 这个很厉害!官方原话:“草稿模式的成本是普通模式的一半,速度是普通模式的 10 倍,这可能是迄今为止迭代想法的最佳方式。用声音试试,畅所欲言,让我们的想法像液体梦境一样流淌。” 运行模式:Turbo(成本2倍)和Relax模式,标准模式优化中。 其他功能:放大、修复等暂用V6模型,后续更新;情绪板和SREF功能也将优化。 路线图:未来60天每周或每两周推新功能,重点是V7角色和对象引用,社区将参与路线图优先级排序。 提示:V7可能需调整提示风格,鼓励多尝试。 另外有两个点,第一个是提示词已经支持中文输入,第二是一个新功能,那就是又一个“言出法随”,可以使用语音模式直接让V7出图和改图,打开网址https://alpha.midjourney.com/  我这个模式登录有问题,谢谢@小高带你玩AI的图片 今天的测试是从更加风格化的角度测试Midjourney,可能不够实用,但我尽可能让它更有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依然是提示词+输出图片的分享与测评,大家也可以多多尝试! 今天没有对比,都是Midjourney V7输出图片,如果风格类似的,我会放在一个提示词框中,大家看到分段了的,就是两组提示词。也没有按照风格顺序,基本上是打乱的顺序。另外我打开了Personalization(个性化),我的个性化代码是–p ub3m9x2 以下所有图片均为AI生成,建议点开大图查看细节~ ## 1/ <blockquote><p>a futuristic desert megacity surrounded by wind-blown dunes and enormous orbiting ring structures above, buildings shaped like lotus blooms and solar obelisks, golden sunset casting long shadows and reflecting on chrome surfaces, flying caravans and solar ships moving along sky lanes, grand utopian sci-fi civilization setting with deep spiritual symbolism –chaos 10 –ar 2:3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未来主义沙漠巨型城市,周围是风吹的沙丘,上方有巨大的轨道环形结构,建筑形似莲花绽放和太阳能方尖碑,金色的日落投射出长长的阴影并在镀铬表面上反射,飞行商队和太阳能飞船在空中航道上穿行,一个融合深层精神象征的宏大乌托邦科幻文明场景。  ## 2/ <blockquote><p>sci-fi concept art depicting a rusted alien machine ruin embedded in a remote sand sea, rendered with ultra-fine paneling and intricate mechanical filigree, under hazy desert atmosphere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科幻概念艺术,描绘一个嵌入偏远沙海中的锈蚀外星机器遗迹,以超精细的面板和复杂的机械花丝纹理呈现,笼罩在朦胧的沙漠氛围中。  ## 3/ <blockquote><p>A flat, intricate design in the style of an Hermès silk scarf, featuring bold, flowing organic forms and elegant botanical elements inspired by Alphonse Mucha. The composition includes a central figure surrounded by stylized flowers, vines, and geometric shapes. The color palette is rich and harmonious, blending soft pastels with gold accents, soft greens, deep reds, and creamy ivory. The design is framed with an ornamental border that mirrors the flowing curves and delicate details of the central pattern. The flat, graphic nature of the design is balanced with intricate linework and intricate patterns, evoking the luxurious and refined aesthetic of high-end fashion scarves, with a nod to the Art Nouveau movement. –ar 16:9 –v 7.0 –p aw1ru63 –s 400 –c 10</p></blockquote>  ## 4/ <blockquote><p>Woodcut-style drawing of a horse-drawn cart traveling down a dirt road through golden farmland, with engraved skies and heavily textured grass lines creating a timeless rural aesthetic.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木刻风格的画作,描绘一辆马车在金黄色农田间的土路上行驶,雕刻般的天空和纹理丰富的草线条营造出永恒的乡村美感。 ## 5/ <blockquote><p>Detailed line illustration of a stormy coastline with crashing waves and jagged cliffs, rendered in a dramatic woodcut style. The carved sky and ocean textures give it a graphic, emotive energy.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细致的线条插图,描绘暴风雨中的海岸线,波涛汹涌拍打着锯齿状悬崖,以戏剧性的木刻风格呈现。雕刻般的天空和海洋纹理赋予画面强烈的图形感和情感能量。   ## 6/ <blockquote><p>Retro studio shot of a fashionable woman reclining on a velvet chaise, wearing a fringe dress and pearl necklace. Her relaxed posture and feathered accessories capture the effortless sophistication of flapper fashion.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复古风格的摄影棚照片,一位时尚女性斜倚在天鹅绒贵妃椅上,身着流苏裙,佩戴珍珠项链。她悠闲的姿态和羽毛装饰完美展现了二十年代摩登女郎那种不经意的优雅。 ## 7/ <blockquote><p>1920s-inspired image of a writer sitting at a typewriter with a cigarette holder and whisky glass beside him. The moody lighting and period-accurate wardrobe enhance the cinematic vibe.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二十年代风格的画面,一位作家坐在打字机前,旁边放着烟嘴和威士忌酒杯。富有情调的灯光和符合时代特征的服饰营造出富有电影感的氛围。  ## 8/ <blockquote><p>Glamorous fashion image of a model in a voluminous ballgown made entirely from pleated iridescent fabric resembling jellyfish tentacles.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魅力四射的时尚图片,模特身着一件蓬松的礼服裙,整件裙子由褶皱的彩虹色面料制成,宛如水母的触须。 ## 9/ <blockquote><p>The clear and reflective materials capture runway lighting at sharp angles, giving the outfit a digital-glamour fusion of nature and tech.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透明和反光材质以锐利的角度捕捉T台灯光,赋予这套服装一种融合自然与科技的数字化魅力。  ## 10/ <blockquote><p>Claymation-style scientist in a lab coat examining a glowing plasticine orb on a table, with beakers and test tubes crafted from colored clay.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黏土动画风格的科学家穿着白大褂,正在检查桌上一个发光的橡皮泥球体,周围摆放着用彩色粘土制作的烧杯和试管。 ## 11/ <blockquote><p>Claymation-style scene of a single plasticine baker joyfully decorating an oversized cake at a small table in a pastel outdoor setting.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黏土动画风格的场景,一位橡皮泥制作的面包师在粉色调的户外环境中,开心地站在小桌旁装饰一个超大蛋糕。  ## 12/ <blockquote><p>The pastel color scheme and gentle lighting give it a dreamy, emotional quality while maintaining a playful tone.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柔和的色彩方案和温和的灯光营造出梦幻而富有情感的质感,同时保持着俏皮的基调。  ## 13/ <blockquote><p>Digital illustration of a floating crystal island above a glowing violet nebula, surrounded by radiant stars and cosmic mist.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数字插画,描绘一座漂浮的水晶岛屿悬于发光的紫色星云之上,周围环绕着璀璨的星辰和宇宙迷雾。 ## 14/ <blockquote><p>Surreal digital painting of a paper boat sailing across a sea of stars, with waves made of glowing nebulae.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超现实数字绘画,一艘纸船航行在星海之上,波浪由发光的星云构成。  ## 15/ <blockquote><p>Fantasy illustration of a noble paladin in radiant golden armor etched with divine prayers.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奇幻插画,描绘一位高贵的圣骑士身着闪耀的金色盔甲,甲胄上刻有神圣的祷文。  ## 16/ <blockquote><p>She stands in a sun-dappled woodland, her face turned toward the viewer with a calm, confident gaze.Intricate linework details her subtle freckles, soft lips, and the texture of her leather armor and accessories.The background glows with filtered sunlight breaking through tall trees, casting warm highlights on her face.The scene blends semi-realism and fantasy with a graceful, earthy atmosphere and rich detail.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她站在阳光斑驳的林地中,面向观众,目光平静而自信。精细的线条勾勒出她淡淡的雀斑、柔软的嘴唇,以及皮革盔甲和配饰的质地。背景中高大树木间透射的阳光闪耀,在她脸上投下温暖的光影。整个场景融合了半写实和奇幻风格,营造出优雅、自然的氛围,富含丰富的细节。 ## 17/ <blockquote><p>Gritty medieval fantasy portrait of a ranger veteran clad in tattered leather and wolf pelts.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写实的中世纪奇幻肖像,描绘一位身着破旧皮革和狼皮的老练游侠。  ## 18/ <blockquote><p>Surreal conceptual artwork of tiny rock climbers scaling a cliff face made of toasted bread, with butter oozing from golden cracks like lava.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超现实概念艺术作品,描绘微小的攀岩者正在攀爬一面由烤面包制成的悬崖,黄油从金黄色的裂缝中渗出,宛如熔岩。 ## 19/ <blockquote><p>Creative food art of a cyclist pedaling along a winding path carved into a banana, with chocolate shavings forming rugged hills and granola scattered like gravel.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创意食物艺术,一位骑手正在骑行于香蕉上雕刻的蜿蜒小径,巧克力碎片形成崎岖的山丘,散落的燕麦片犹如砾石。 ## 20/ <blockquote><p>Dreamlike composition of two tiny dancers performing ballet on a glossy cherry pie, with powdered sugar drifting down like snow and a sparkling jelly filling glowing beneath them.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梦幻般的构图,两个小小的芭蕾舞者在闪亮的樱桃派上表演,糖粉如雪般飘落,他们脚下的果冻馅料闪烁着光芒。 ## 21/ <blockquote><p>Miniature underwater fantasy featuring scuba divers exploring coral reefs made of colorful gummy candies and rock sugar crystals, all set in a gelatin ocean glowing with light. –chaos 10 –ar 2:3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微型水下奇幻场景,潜水员在果冻般的海洋中探索由彩色软糖和冰糖水晶构成的珊瑚礁,整个场景在发光的果冻海洋中闪耀。   ## 22/ <blockquote><p>a symmetrical temple gate framed by glowing lanterns and cherry blossom trees, at its center a golden statue of a serpent deity coiled around a flame-lit sword, an ethereal owl perched on top, full moon directly above glowing like a crown, curved mountains and clouds evenly spaced in the backdrop, magical realism infused with sacred visual hierarchy, airbrushed retro tones in pinks and emeralds, 1980s fantasy cover style with mythic elegance –chaos 10 –ar 2:3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一座对称的神庙大门,两旁点缀着发光的灯笼和樱花树,中央是一尊金色蛇神雕像,盘绕着一把燃烧的剑,一只超凡脱俗的猫头鹰栖息在顶部,正上方的满月如同皇冠般发光,背景中曲线优美的山峦和云朵均匀分布,魔幻现实主义融合神圣的视觉层次,采用粉色和翠绿色的复古喷绘色调,1980年代奇幻封面风格,带有神话般的优雅。   ## 23/ <blockquote><p>Hyper-realistic fantasy scene of translucent crystal butterflies fluttering around blooming soft pink roses under ethereal blue lighting, with faceted wings sparkling like gemstones and refracting ambient light; the background is filled with dreamy bokeh, creating a magical atmosphere of elegance and wonder in a surreal close-up nature composition.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ub3m9x2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超写实奇幻场景,半透明的水晶蝴蝶在空灵蓝光下翩翩飞舞于盛开的淡粉色玫瑰周围,棱面状的翅膀如宝石般闪烁并折射环境光;背景充满梦幻般的虚化效果,在这个超现实的自然特写构图中营造出优雅而奇妙的魔幻氛围。  ## 24/ <blockquote><p>Photorealistic and whimsical scene of a cute ginger cat wearing a full astronaut suit floating in outer space, captured in a close-up perspective with wide sparkling eyes looking directly at the viewer; the space backdrop is filled with soft glows and distant stars, while the lighting gently highlights the cat’s fur and reflective suit, creating a heartwarming blend of sci-fi and cuteness with high-detail realism and playful emotional tone.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照片级写实而富有童趣的场景:一只可爱的姜黄色猫咪身着完整宇航服在外太空漂浮,以特写视角捕捉其闪闪发亮的大眼睛直视观众;太空背景充满柔和的光晕和远处的星星,而灯光温柔地勾勒出猫咪的毛发和反光的宇航服,巧妙融合了科幻元素和萌趣,呈现出高度细节的写实感和俏皮的情感基调。 ## 25/ <blockquote><p>Ultra-detailed cinematic render of a tiny hedgehog floating weightlessly near an airlock, its mini suit equipped with micro-tools, soft interior light illuminating its expressive eyes while Earth slowly rotates in the background.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超精细的电影级渲染:一只小刺猬在气闸舱附近无重力漂浮,它的迷你宇航服配备着微型工具,柔和的内部照明映照着它富有表现力的眼睛,而地球在背景中缓缓旋转。  ## 26/ <blockquote><p>Whimsical composition of a tiny red panda traveler carrying a walking stick and wearing a fur-lined backpack, stepping across a snow-covered rope bridge suspended over a frozen ravine with curious determination.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童趣构图:一只小小的小熊猫旅行者,手持登山杖,背着毛绒边背包,带着好奇而坚定的神情,正跨步走过悬于冰封峡谷之上的积雪绳桥。  ## 27/ <blockquote><p>loose line sketch of a dancer twirling, skirt and limbs sketched with swirling strokes, conveying centrifugal movement and fluidity in monochrome minimalism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舞者旋转的随意线条草图,裙摆和四肢以旋转的笔触勾勒,以单色极简主义传达离心运动和流动感。  ## 28/ <blockquote><p>The background fades into shadow, painterly detail emphasizes the emotional weight of the moment and the textures of her dress. –ar 2:3 –profile ub3m9x2 –v 7</p></blockquote> 背景逐渐融入阴影,绘画般的细节突出了这一刻的情感力量和她裙子的质地。  ## 29/ <blockquote><p>cute illustration, cozy stylized forest in mid-shot composition, focus on a small group of hikers crossing a wooden footbridge over a trickling stream, surrounded by lush foliage and vibrant flowers, soft warm color palette, trees with patterned leaves, textured brush strokes creating handcrafted aesthetic, gentle natural lighting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可爱的插画,中景构图中的温馨风格化森林,聚焦于一小群徒步者正穿过木制小桥,桥下溪流潺潺,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树叶和鲜艳的花朵,柔和温暖的色调,树木带有图案化的叶子,质感的笔触营造手工艺术感,温和的自然光线。  ## 30/ <blockquote><p>cute illustration, detailed close-up of a child kneeling beside a fern, examining bugs or flowers with a magnifying glass, surrounding forest depicted in layered foliage with rich warm colors and soft painterly strokes, whimsical storytelling tone, playful yet serene environment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可爱的插画,细节特写展现一个孩子跪在蕨类植物旁,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或花朵,周围的森林以层次分明的树叶呈现,富有温暖的色彩和柔和的绘画笔触,充满奇思妙想的叙事基调,既顽皮又宁静的环境。 ## 31/ <blockquote><p>cute illustration, mid-shot showing a group of kids walking past a hollow tree, one peeking inside curiously, surrounded by stylized plants and whimsical textured foliage, vibrant but harmonious color palette, gentle lighting from above, charming narrative tone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可爱的插画,中景展示一群孩子走过一棵空心树,其中一个好奇地往里张望,周围是风格化的植物和富有童趣质感的树叶,色彩鲜明却和谐,上方洒下柔和的光线,整体呈现出迷人的叙事基调。  ## 32/ <blockquote><p>Baroque painting, noble girl in ornate 17th-century silver gown holding a glass of red wine, seated on a red velvet throne, aristocratic expression with poised gaze, dramatic chiaroscuro lighting, oil-on-canvas texture, muted earthy background, richly detailed fabric with metallic embroidery and lace, museum-style portrait composition, high realism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巴洛克油画,身着华丽17世纪银色礼服的贵族少女手持红酒杯,坐在红色天鹅绒宝座上,带着优雅沉稳的贵族神情凝视,戏剧性的明暗对比光线,油画布纹理,柔和的土色背景,织物细节丰富,饰有金属刺绣和蕾丝,博物馆风格的肖像构图,高度写实。  ## 33/ <blockquote><p>Line art illustration, ancient citadel with labyrinthine streets and arched gates, double orange suns overhead casting symbolic symmetry, etched architectural details with domes and bell towers, ornamental brick patterns, monochrome and duotone interplay, densely layered drawing with fantastical city layout, hand-drawn texture precision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线条艺术插画,古老的城堡有迷宫般的街道和拱形门,头顶双橙色太阳投射象征性的对称,蚀刻般的建筑细节包括圆顶和钟楼,装饰性的砖纹图案,单色与双色调的交织,层次密集的绘画呈现幻想般的城市布局,手绘质感精确。  ## 34/ <blockquote><p>Chibi style, miniature knight bunny with round body and shiny armor riding a hover-sheep across a candy-colored alien landscape, carrot sword in paw and determined expression, vibrant and polished rendering, soft light glows and sparkles adding to the whimsy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Q版风格,圆滚滚的迷你骑士兔子穿着闪亮盔甲,骑着悬浮羊穿越糖果色的外星景观,爪子握着胡萝卜剑,表情坚定,生动精致的渲染,柔和的光芒和闪烁效果增添了几分童趣。  ## 35/ <blockquote><p>a tiny clay-modeled boy figure with short black spiky hair peeking out from a half-open reflective astronaut helmet, his suit is orange with metallic shoulder pads and a star-shaped badge, he stands with one hand saluting, the base shaped like a rocket platform, blind-box aesthetic with glossy visor and sculpted boot treads –chaos 10 –ar 2:3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一个粘土制作的小男孩人偶,短短的黑色尖刺头发从半开的反光宇航员头盔中探出,他穿着橙色宇航服,配有金属肩甲和星形徽章,一只手做着敬礼姿势,底座形似火箭发射台,盲盒风格的设计带有闪亮的面罩和精雕细琢的靴子纹路。 ## 36/ <blockquote><p>a cute space explorer boy in a glossy pastel green EVA suit with a tiny cat emblem on the chest, black bowl-cut hair visible under a transparent bubble helmet, holding a mini star map tablet, posed slightly leaning forward as if floating, soft clay rendering with detailed tubing and suit panels, blind-box toy style –chaos 10 –ar 2:3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一个可爱的太空探险小男孩,身穿闪亮的粉绿色太空服,胸前有一个小猫标志,透明泡泡头盔下露出黑色齐刘海发型,手持迷你星图平板,身体微微前倾好像在漂浮,采用柔和的粘土风格渲染,太空服上有精细的管道和装甲板细节,盲盒玩具风格。 ## 37/ <blockquote><p>a 3D Q-style girl astronaut figure with black twin braids and a round helmet resting on the console beside her, she’s seated at a pastel dashboard filled with tiny clay levers and indicator screens, the cockpit shaped like a half-sphere with stars and satellites outside, stylized light and cute blind-box cockpit presentation –ar 2:3 –v 7.0 –p aw1ru63 –s 400 –c 10</p></blockquote> 一个3D Q版女宇航员人偶,黑色双辫子,圆形头盔放在她旁边的控制台上,她坐在粉彩色仪表板前,仪表板上布满了小巧的粘土制操纵杆和指示屏,驾驶舱呈半球形,外面是星星和卫星,风格化的光效和可爱的盲盒风格驾驶舱呈现。 ## 38/ <blockquote><p>a cute 3D clay-style sci-fi warrior figure standing in a spotlight on a soft gradient background, wearing a glossy pastel purple space helmet with heart-shaped visor, small body in a chubby armored suit with silver shoulder pads, holding a tiny blaster shaped like a star, rendered in smooth matte clay texture, blind-box collectible toy style with soft lighting and rounded proportions –chaos 10 –ar 2:3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一个可爱的3D粘土风格科幻战士人偶,站在柔和渐变背景的聚光灯下,戴着闪亮的粉紫色太空头盔,面罩呈心形,小巧的身体穿着圆润的装甲服,配有银色肩甲,手持一把星星形状的小型爆能枪,采用光滑哑光粘土质地渲染,盲盒收藏玩具风格,柔和的光效和圆润的比例。   ## 39/ <blockquote><p>A small, chubby capybara in a pastel tie-dye tracksuit lounges on a modernist rooftop pool chair, holding a cold drink with a tiny umbrella. It wears gold-rimmed aviator shades and foam slides, radiating resort energy with luxury casualness. The soft sunlight and minimalist terrace setting elevate the character into a stylish lifestyle icon.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一只圆滚滚的小水豚穿着粉彩扎染运动服,悠闲地躺在现代主义风格的屋顶泳池躺椅上,手持一杯插着小伞的冷饮。它戴着金边飞行员墨镜和泡沫拖鞋,散发着度假气息和随意的奢华感。柔和的阳光和极简主义露台环境将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时尚生活方式的标志。  ## 40/ <blockquote><p>A vast fortress city sculpted into a mountainside, its concentric walls and towering spires glowing in the morning mist. The architecture blends Byzantine and Elvish styles, with ornate carvings, stained glass arches, and cascading terraces. Riders on horseback ascend narrow stone paths, while flocks of birds circle overhead. The mood is both majestic and mysterious, perfect for high-fantasy storytelling.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一座庞大的堡垒城市雕刻在山腰上,其同心圆形的城墙和高耸的尖塔在晨雾中闪耀。建筑融合了拜占庭和精灵风格,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彩绘玻璃拱门和层叠的梯田。骑手们骑马攀登狭窄的石径,成群的鸟儿在头顶盘旋。整体氛围既庄严又神秘,完美契合高奇幻故事的叙事。  ## 41/ <blockquote><p>a retro-futuristic space diplomat woman wearing a metallic lavender bodysuit and high-collar cape, standing confidently in a circular neon-lit alien council chamber, vintage control panels and blinking colored lights in the background, strange reptilian figures observing behind her, 1960s science fiction movie aesthetic, vibrant color palette, cinematic studio lighting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复古未来主义风格的太空外交官女性,身着金属感薰衣草色紧身衣和高领斗篷,自信地站在环形霓虹灯照明的外星议会厅中,背景是复古控制面板和闪烁的彩色指示灯,她身后有奇异的爬行类生物在观察,1960年代科幻电影美学风格,充满活力的色彩搭配,电影感棚拍灯光。  ## 42/ <blockquote><p>Futuristic fashion, cyberpunk human in prism-coated armor and neon-lined visor, abstract cityscape behind softly blurred, cinematic side portrait with vibrant reflections, artificial sunlight casting sharp shadows, 85mm lens shallow depth of field, stylized color tones –chaos 10 –ar 16:9 –profile aw1ru63 –stylize 400 –v 7</p></blockquote> 未来主义时尚,赛博朋克人物身着棱镜涂层装甲和霓虹边框面罩,背后是柔和模糊的抽象城市景观,电影感侧面肖像带有鲜艳的反光效果,人造阳光投射出锐利的阴影,85mm镜头浅景深,风格化的色调。  ## 43/ <blockquote><p>a 3×3 grid of 3D clay-style icons arranged in evenly spaced square cells on a soft beige background, each item sculpted in pastel-colored clay with smooth matte textures and soft rounded forms, warm ambient lighting and subtle drop shadows enhancing the handmade charm, the icons include: a red capsule coffee machine with a puff of clay steam and a tiny translucent cup, a pink strawberry milk bottle with a printed fruit sticker label, a retro green flip phone showing a smiley face on screen, a chubby orange tabby cat lying down with its tail curled and eyes gently closed, a slice of strawberry roll cake on a light blue plate with a cream swirl center, a transparent toothbrush cup containing a pastel brush and toothpaste tube, a small wooden hand mirror with a star engraving on the handle, an orange plant pot holding a smiling green succulent with sculpted clay leaves, and a light gray handheld game console with a pixel heart on screen and rounded soft buttons , the entire composition is balanced and playful, with soft light and cohesive clay rendering creating a clean, charming visual aesthetic –ar 1:1 –v 7.0 –p aw1ru63 –s 400 –c 10</p></blockquote> 在柔和米色背景上的3×3网格中,均匀排列着9个3D粘土风格图标,每个图标都用粉彩色粘土雕刻而成,具有光滑的哑光质地和柔和的圆润形态,温暖的环境光和细腻的投影增添了手工制作的魅力。这些图标包括:一台红色胶囊咖啡机,带有粘土制成的蒸汽和一个小巧半透明的咖啡杯;一个粉色草莓奶瓶,贴有水果图案标签;一部复古绿色翻盖手机,屏幕上显示着笑脸;一只胖乎乎的橘色虎斑猫,躺着卷起尾巴,眼睛轻轻闭着;一块草莓蛋糕卷放在浅蓝色盘子上,中间有奶油漩涡;一个透明牙刷杯,里面放着粉彩色牙刷和牙膏;一面木制手持镜子,镜柄上刻有星星图案;一个橙色花盆,种着一株带着微笑的绿色多肉植物,叶片用粘土精心塑造;一台浅灰色手持游戏机,屏幕上显示着像素爱心,按钮圆润柔和。整个构图平衡而俏皮,柔和的光线和统一的粘土渲染创造出清新迷人的视觉美感。  ## 44/ <blockquote><p>a natural light film portrait of a black-haired Asian girl with soft bangs and minimal makeup, wearing a simple white blouse, standing near a window with sheer curtains, her expression calm and elegant, sunlight casting delicate shadows on her cheek, subtle film grain and warm color tones –ar 2:3 –v 7.0 –p aw1ru63 –s 400 –c 10</p></blockquote> 一张自然光线下的胶片人像照片,黑发亚洲女孩留着柔软的刘海,淡妆,身穿简约白色衬衫,站在挂着薄纱窗帘的窗边,表情安静优雅,阳光在她脸颊上投下精致的阴影,带有细腻的胶片颗粒感和温暖的色调。 ## 45/ <blockquote><p>a medium film shot of a young Asian male wearing a simple gray hoodie, walking through a park with a gentle smile, his black hair tousled slightly by the wind, soft bokeh in the background and natural light illuminating his face, high contrast and light grain to give it a nostalgic feel –ar 2:3 –v 7.0 –p aw1ru63 –s 400 –c 10</p></blockquote> 一张中景胶片照片,年轻亚洲男性穿着简单的灰色连帽衫,面带温和的微笑走在公园里,黑色头发被风轻轻吹乱,背景呈柔和的虚化效果,自然光线照亮他的脸庞,高对比度和轻微的颗粒感赋予照片怀旧的感觉。  ## 46/ <blockquote><p>a dynamic street photo of a cyclist speeding down a hill, captured from above, the camera angle looking straight down on the rider, the background a blur of vibrant streetlights and neon signs, emphasizing the speed and motion with intense contrast between the rider’s body and the surrounding cityscape, high-energy urban feel –ar 16:9 –v 7.0 –p aw1ru63 –s 400 –c 10</p></blockquote> 一张动感的街头照片,从高处拍摄一名骑手飞速下山的场景,相机直接俯视骑手,背景是模糊的明亮街灯和霓虹招牌,通过骑手身体与周围城市景观之间的强烈对比来强调速度感和动态,展现出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  ## 47/ <blockquote><p>a close-up action shot of a skateboarder performing a trick, shot from a high angle, with the skateboarder frozen mid-air, the city street blurred below, emphasizing the sharp details of his movement and the dynamic perspective of the flip, strong contrast between the dark ground and the bright board and skater, capturing the moment of excitement and motion –ar 16:9 –v 7.0 –p aw1ru63 –s 400 –c 10</p></blockquote> 一张滑板运动员表演特技的特写动作照,从高角度拍摄,滑板手定格在空中,下方的城市街道呈现模糊效果,突出动作的清晰细节和翻板的动态视角,暗色地面与明亮的滑板和滑手之间形成强烈对比,捕捉到这一充满刺激和动感的瞬间。  ## 48/ <blockquote><p>a close-up shot of a car speeding on an open highway, the wind rushing past with motion blur around the vehicle, the sharp details of the car’s body and wheels, background scenery streaked into lines, emphasizing the rush and power, warm sunlight streaming through the windshield, capturing the feeling of freedom and speed –ar 16:9 –v 7.0 –p aw1ru63 –s 400 –c 10</p></blockquote>  ## 49/ <blockquote><p>a close-up product shot of a luxury perfume bottle on a glass surface with soft white fabric draped in the background, the bottle design is sleek and elegant, The logo is “IRENE”, with a metallic cap and a transparent body, soft glistening highlights from ambient light create an exquisite, polished look, perfect for a high-end fragrance display –ar 16:9 –v 7.0 –p aw1ru63 –s 400 –c 10</p></blockquote> 一张奢华香水瓶的产品特写照片,香水瓶放置在玻璃表面上,背景是柔软的白色布料褶皱,瓶身设计简约优雅,标识为”IRENE”,配有金属瓶盖和透明瓶身,环境光线营造出柔和闪亮的光泽,呈现出精致完美的质感,非常适合高端香水展示。  ## 50/ <blockquote><p>a highly detailed 3D close-up of a mechanical lion head, with intricate metallic components and glowing wires, seamlessly intertwined with lush greenery and plants, the contrast of the cold metal and vibrant nature creating a harmonious yet striking futuristic aesthetic, hyper-realistic textures, soft lighting highlighting the intricate mechanics and the natural foliage, the lion’s eyes glowing with an ethereal light, evoking a sense of awe and power. –ar 16:9 –v 7.0 –p aw1ru63 –s 400 –c 10</p></blockquote> 一个高度细节化的3D机械狮头特写,由精密的金属组件和发光的线路构成,与茂密的绿植完美交织在一起,冰冷的金属与充满生机的自然元素形成对比,创造出和谐而引人注目的未来感美学,超写实的质地表现,柔和的光线突出精密的机械结构和自然植被,狮子的眼睛散发出空灵的光芒,唤起敬畏和力量感。  最后,基于我个人感觉,V7在呈现人物和动物的真实感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突破,并继续保持其高质量的美学水准。物体的物理结构与生物形态的细节刻画均有所精进(比如房屋建筑的结构逻辑、生物体的骨骼肌理架构等),情感与情绪的表达也更丰富生动了。不过,在中国风格和文化元素的处理上仍未见显著改善(不如即梦3.0)。 整体上来说,大家可能会觉得好像有改善,但总体感觉变化不大,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确实再进一步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接下来,希望V7继续在sref和cref上继续精进,另外说好的3D和视频方向也继续加油,早日突破技术边界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阿真Irene】,微信公众号:【阿真Irene】,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Trump claimed he would have very little problem to strike a deal with the EU to reduce tariffs in exchange for access to a US market, in which he said has something everyone wants. But he's "in no rush."
**作者|shiyun** **编辑|郑玄** 2022 年,由于大厂工作压力大,开发者 Shawn 已与焦虑症对抗了三年。某次,在阳台晒太阳的经历让他感到治愈,之后他每天出门晒太阳,一年后焦虑症状不再出现。 工作近十年,他第一次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开发一款帮大家晒太阳的 app?他曾在 2015 年和 2018 年分别接触过国内不同的独立开发者群体,一直想像他们一样做一款自己的产品。 2024 年,Shawn 从前司离职,来到杭州良渚周边,成为了一名独立开发者。 近一两年,良渚聚集了众多像他一样的独立开发者,掀起了一阵新的独立开发热潮。 「这两年做独立开发的人一下子多了好几倍,感觉这个圈子一下子就热起来了。」多位开发者告诉极客公园。原因在于,AI 技术大幅降低了开发门槛、提高了开发效率,让越来越多人能成为开发者,也让产品开发更敏捷、多元、有想象力。 花了三个月时间开发之后,Shawn 把产品内测的内容发到小红书上。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条笔记点赞数就破 3000,一周后内测用户就达到了八百。上线不到 2 个月,Shawn 在小红书上收获了两万个用户。  Shawn 发布的小红书笔记 | 图片来源:小红书 Shawn 并非个例,过去一年里,相当一批开发者和他们的产品,从小红书上「出圈」 ,比如 AI 饮食记录应用「胃之书」的开发者赵纯想、拍照应用「小猫补光灯」的开发者花生、聊天工具「哄哄模拟器」的开发者王登科等等。 这个以生活内容著称的社区,意外地正在成为许多新一代开发者的「产品创新试验场」,甚至是他们产品从 0 到 1 冷启动的「创业社区」。 「独立开发者们基本都来小红书上了。」多位开发者说。 # _**01 **_**开发者涌入小红书** 今年 2 月,在「谜底黑胶」黑胶播放器产品推出 3.0 版本时,其开发者、谜底科技创始人柳毅顺手发了一条小红书视频笔记。 他是国内最早一批的知名开发者,有十几年的开发经历,其开发的「谜底时钟」,曾经获 2022 年苹果设计奖提名。 作为资深的黑胶爱好者,柳毅花了很长时间打磨和开发「谜底黑胶」这款产品,3.0 版本的迭代足足花了半年时间。这款产品曾经在海外多个国家的 app store 榜单上登顶,积累了几百万的用户体量,也因此,过往柳毅也很少把精力投入国内的社区平台。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随手发布的这条视频笔记意外「爆了」,收获了许多对黑胶感兴趣的用户关注和反馈,以至于柳毅一天都在回复留言。而随之而来的是,这款产品在国内迎来了一波用户高峰。 这让他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值得投入的平台,自那以后,他更新小红书的频率也逐渐高了起来。  完成谜底黑胶 3.0 之后,柳毅发布的小红书视频笔记 | 图片来源:小红书 他也观察到了,身边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驻扎」在小红书上。「我的体感是,现在新的开发者,应该人人都在小红书上,而那些老的开发者他们慢慢也来小红书了。」 行业里甚至开始流行一种说法,「小红书+Cursor(AI 编程工具)」是独立开发者的两件套。 从 Shawn 和柳毅的故事里,不难看出,能够精准地链接一批有需求的用户,是让这一批开发者留下来的直接原因。 据 Shawn 介绍,小红书内测为产品带来了 90% 左右的用户。不到一个月,SunAlly 就拥有了 2 万用户。由于下载量居前,Sun Ally 还被 APP store 推荐了。 「小红书帮我们完成了冷启动。」Shawn 说。 过往,所有的开发者或团队,都在追求产品在对应人群中获得最大的曝光。因此,他们在应用商店买广告、去内容平台上运营、在社交平台上投放,但独立开发者往往预算有限,而这些平台往往竞争激烈、流量向头部靠拢。 但在小红书上,像 Shawn 和柳毅这样的独立开发者们能以更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更精准的用户和留存。多位开发者表示,它是一个更好、更快地找到种子用户的平台。 这背后离不开平台的推荐算法、以及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它意味着,新的产品和团队有更多机会能获得精准的曝光。 但更重要的答案,或许在于需求流向本身。 # # _**02 **_**最多元的用户需求,最小的产品试验田** 在决定要开发这个产品之后,Shawn 就在小红书上搜索「晒太阳」的关键词。这看似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需求,但搜索之后,他发现有几百万篇相关的笔记。 这让他觉得,这个场景或许也存在足够多的用户需求。他把自己看到的一千多条笔记保存下来、把评论摘下来,一条一条看,并去看与这些笔记互动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画像和特征。 他发现补充维生素 D 是更受欢迎的方向,非常多用户有维生素 D 相关的痛点。于是,他正式将产品方向从侧重防晒,调整到了侧重补充维生素 D。 无论是「晒太阳」,还是「听黑胶」的开发思路代表了一种已经发生的趋势——在独立开发圈层,大而全的开发思路转向更细分、垂直、极致的需求开发,这一代的独立开发者,抓住毛细血管式的生活需求,将其落地成 AI 产品。 需求可以细到:专为 INFJ 做的 AI 陪伴应用、一个调酒单产品、钓鱼记录工具、宠物友好餐厅地图、ADHD 专注神器等等。 这背后的本质是,过去十余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被国民级应用所满足,但今天,不管是开发者还是用户,都开始重新发现小像素、细分需求的价值。 AI 的出现 ,让这些需求都有了被重新做一遍的可能。 通过提升开发效率,AI 大大缩短了产品从创意到产品的周期,就像「快时尚」快速推向市场;它也降低开发门槛,让任何有创意的人都有机会开发出自己的产品……种种因素下,像素级的需求所激发的产品供给,正在成群涌现。 比如此前在饮食记录赛道,有「薄荷健康」这样的产品,但「胃之书」用多模态生成、流式输出等 AI 技术,用 AI 做出了兼具饮食记录和情绪价值的用户体验——这正是赵纯想的观点,「被占满的工具赛道都可以被『重做一遍』」。 作为国内最大的生活社区,小红书是个巨大的「需求池」。人们在上面分享、检索各类足够多元、细分、长尾的生活内容,这也构成了用户在这里寻找、消费各类生活场景需求的内容心智。这或许是为什么今天相当一批独立开发者们,聚集在这里的原因——当他们的开发从像素级的需求出发,小红书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挖掘需求、验证需求,也满足需求的平台。 不管是 Sun Ally、谜底黑胶、胃之书,还是去年更出圈的小猫补光灯等产品,都在反复验证这套在平台上链接和挖掘生活需求的逻辑。 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意识到了这一点。Stress Watch 的开发者 Patrick 就透露,他们在一开始做这款压力监测产品时,就是专门针对小红书的用户去设计的。  Stress Watch 产品介绍 | 图片来源:App Store 团队调研发现,小红书上的用户画像相对集中,符合一款压力监测产品的用户预期——大致年龄在 20 岁到 35 岁之间,主要为女性,喜欢可爱、视觉效果好的东西,而且通常压力较大。 基于这样的用户洞察,团队决定围绕压力这个主题,设计一个可爱的形象。他们认为,这种形象会受到 Apple Watch 用户的喜爱。 精准瞄准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也在社区里得到了验证。这款产品从招募内测开始,小红书笔记的用户互动性就很高,「我觉得这对开发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其开发者 Patrick 说。 如今这款产品,不仅在两年拿到了 400 万用户,并至少四次获得苹果 App Store 的推荐,其中两次是在首页的专题。 # # _**03 **_**生活社区更多的可能性** 越来越多由需求激发的产品创新,正在小红书上发生。 小红书官方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小红书站内活跃着超过 5 万名独立开发者,近一年独立开发相关内容发布增长 146%。 围绕生活需求的开发,也正在悄然改变国内开发者们的「创作过程」。 一个最典型的代表案例是小猫补光灯、小猫爱心眼的开发者花生,发布第一款产品之后,他的评论区涌进了大量的用户,提出功能反馈和改进建议。这些反馈不仅直接促进了产品迭代,还被花生写进了每一个产品的版本更新记录里。  图片来源:小猫爱心眼 App Store 更新说明 这与传统产品开发有本质区别。传统模式下,用户反馈往往是单向、间接的,而在小红书这样的社区里,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对话是直接的、即时的、多维的。用户不仅是需求的提出者,更是产品迭代的「隐形共创者」。 有人认为小红书是「中国的 Discord」,后者是国外的社群聊天软件,开发者常在社群里与自己的用户交流互动。在这一点上,小红书确实与 Discord 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涌入小红书、围绕用户需求创新并拿到了结果。某种程度而言,他们也正在成为社区里一个全新的创作者群体。这或许会为内容社区带来更长远的影响。 很长一段时间,内容社区的内容形态,停留在图文、视频,但随着 AI 带来的技术平权让开发应用的难度无限趋近于发布笔记,未来,「应用」或许会成为一种新型的内容形态。 另一组数据支持了这个观点:在小红书上,有超过 90% 的独立开发者一年不只开发一款应用。这些开发者从自身兴趣出发,通过持续开发表达态度、与外界对话,这不正是创作者在这个社区里做的事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开发者就是 AI 时代的创作者,而独立开发就是下一个时代的 UGC。 小红书相关负责人也在昨天的「独立开发大赛」颁奖现场透露了下一步计划,将搭建相关产品能力,简化创意到产品上线的流程,目的是为了让开发者更好地与用户发生对话、连接。  「独立开发大赛」颁奖现场 | 图片来源:小红书 届时,「小红书成为新一代 app store」或许不再是个比喻,而是事实。 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下午 5 点,临近下班,压力值即将爆表,点开小红书看一段猫咪松弛视频,然后发现了一款监测压力的应用,在小红书上点了点,便连上了智能手表,弹出实时压力值,并配了一张小猫的哭丧脸。 这大概是一天中最被理解的时刻。对开发者来说,他的创作正是为了这一刻。 与其说是开发者选择了小红书,不如说是时代选择了这样一种更贴近用户、更敏捷、更具生活气息的创新路径。这不仅是小红书的可能性,也预示着未来应用开发与分发的新趋势。
一种名为“ResolverRAT”的新型远程访问木马(RAT)正被用于攻击全球的组织,发现该恶意软件最近被用于针对医疗保健和制药行业的攻击。 ResolverRAT通过网络钓鱼邮件传播,违反法律或版权,根据目标国家的语言量身定制。电子邮件包含下载合法可执行文件('hpreader.exe')的链接,该链接利用反射DLL加载将ResolverRAT注入内存。 Morphisec发现了之前未记录的恶意软件,他们指出,Check Point和Cisco Talos最近的报告中也记录了相同的网络钓鱼基础设施。 然而,这些报告强调了Rhadamanthys和Lumma窃取者的分布,未能捕获独特的ResolverRAT有效载荷。 **ResolverRAT功能** ResolverRAT是一个完全在内存中运行的隐形威胁,同时它还滥用 net ‘ resourcerresolve ’事件来加载恶意程序集,而不执行可能被标记为可疑的API调用。 “这种资源解析器劫持代表了恶意软件的最佳进化——利用一个被忽视的。net机制完全在托管内存中运行,绕过了传统的安全监控,重点是Win32 API和文件系统操作,”Morphisec描述道。 研究人员报告说,ResolverRAT使用复杂的状态机来混淆控制流,使静态分析变得极其困难,通过识别资源请求来检测沙箱和分析工具。 即使它在调试工具的存在下执行,它对误导和冗余代码/操作的使用也会使分析复杂化。 该恶意软件通过在Windows注册表中最多20个位置添加xor混淆键来确保持久性。同时,它还将自己添加到文件系统位置,如“Startup”、“Program Files”和“LocalAppData”。  基于注册的持久性 ResolverRAT尝试以随机间隔在计划回调时进行连接,以逃避基于不规则信标模式的检测。 操作员发送的每个命令都在专用线程中处理,在确保失败的命令不会使恶意软件崩溃的同时,启用并行任务执行。 虽然Morphisec没有深入研究ResolverRAT支持的命令,但它提到了数据泄露功能,该功能具有用于大数据传输的分块机制。 具体来说,大于1MB的文件被分成16KB的块,这样可以通过将恶意流量与正常流量混合来逃避检测。  将较大的文件分成小块 在发送每个块之前,ResolverRAT检查套接字是否好写,防止拥塞或网络不稳定导致的错误。该机制具有最佳的错误处理和数据恢复功能,从最后一个成功的块恢复传输。 Morphisec在意大利、捷克、印度、土耳其、葡萄牙和印度尼西亚观察到网络钓鱼攻击,因此该恶意软件具有全球操作范围,可以扩展到更多国家。
<blockquote><p>在零售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流量红利逐渐见顶的当下,传统零售巨头永辉超市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砍掉中间商、推行“裸价直采”,到学习胖东来的极致服务,永辉的转型不仅是商业模式的重构,更是对产品经理角色的重新定义。本文将深入剖析永辉变革背后的商业逻辑,探讨产品经理如何从“功能实现者”转变为“商业决策参与者”,并分析科技在这一变革中所能发挥的作用。</p> </blockquote>  在流量红利见顶、成本高企的零售下半场,一个残酷的现实正摆在产品经理面前:只会画原型、写PRD的“功能型产品经理”正在被加速淘汰。 当永辉挥刀砍向中间商,当胖东来用极致服务重构人货场,当折扣店用“硬核低价”颠覆传统渠道——这些变革的背后,早已不是简单的功能优化问题,而是商业模型的重构。 作为零售供应链产品经理,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转折点: - 过去,我们可能只需对接业务需求,设计几个库存管理界面,优化几条物流路径; - 今天,我们必须回答:永辉的“裸价直采”如何通过数字化落地?胖东来的高满意度服务能否被系统规模化复制?当账期从90天缩短到15天,供应链重构及供应链金融产品该如何设计? 产品经理的价值,正从“功能实现者”升级为“商业决策参与者”。 这篇文章,我将以永辉变革为切口,拆解三个维度: - 行业视角:为什么传统KA模式走向崩溃?渠道费用、账期、腐败如何形成“死亡螺旋”? - 产品视角:供应链系统如何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引擎”?会员数据、动态补货算法、供应商协同平台如何重构零供关系? - 职业视角:产品经理需要哪些新能力?从财务模型理解到商业敏感度培养,从供应链全链路认知到变革推动力。 如果你不想只做需求的搬运工,而是用产品推动一场商业革命——这篇文章就是你的转型地图。 我们要做:用产品参与商业决策的产品经理! 我看好永辉的调改,首先表达我的个人态度,以下内容也是围绕这个主旨展开。 我想通过本文阐述这么几个问题: - 永辉遇到了什么问题? - 科技为什么没能救永辉 - 胖东来调改到底在调什么?为什么如此急迫? - 永辉胖改能成功吗? - 科技的力量以什么样的定位和能力重新参与到这场向死而生又波澜壮阔变革中? **引言** 关注零售的朋友,想必也关注了3月29日永辉超市的供应商大会,这篇文章我们就以此为起点讲讲零售当下现状: 由渠道盈利模型向价值盈利模型的颠覆性变革 以及永辉变革为什么如此瞩目。 自从永辉开始学习胖东来,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各种自媒体人各种维度解读,为什么如此瞩目? 我想与其大家关注的是永辉本身,还不如说是一份希望, 永辉是从传统的,连续亏损4年的,多次转型失败的全国综合性超市向死而生,给零售行业注入动能,而我们也希望从中得到正能量,摆脱阴郁密布的生活氛围,。 本次大会叶国富董事提出: - 计划完成超200家门店调改。 - 砍掉中间商推行“裸价直采”,取消对供应商的各类收费。 - 规划了孵化100个亿元级单品、锁定200家核心供应商等长期目标。 单从一次会议不足以梳理永辉变革的主脉络,我们以时间点及永辉主要事件的方式做梳理: 3 月 17 日股东大会,叶国富当选非独立董事,原 CEO 李松峰落选。永辉系仅剩张轩松、张轩宁兄弟保留席位。 - 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叶国富出任组长,实际掌握经营决策权。 - 新高管任命:永辉供应链负责人及其下属标品负责人/生鲜负责人调整到位 - 推行门店业态分层:推出 “小店(2000㎡)、中店(2600㎡)、大店(32000㎡)” 三级模式,聚焦年轻家庭客群。 - 执行关店计划:2025 年关闭 250-350 家低效门店,门店数量从700+,缩减到400+,资源向长三角、珠三角倾斜, - 调改目标:2025 年计划调改 200 家门店,至 2026 年完成所有存量优化。 3 月 29 日“供应商大会”提出: - 聚焦核心供应商:首批锁定 200 家战略供应商 - 聚焦大单品:3 年孵化 100 个亿元级单品 - 聚焦长期主义:取消条码费、进场费等传统收费,推行 “裸价直采”,目标将采购成本降低 15%。 - 反对中间商:砍掉经销商层级,建立 “工厂 – 永辉 – 消费者” 直连模式,首批 200 家核心供应商已实现 100% 直采。 - 风险共担:与供应商签订 “对赌协议”,约定大单品销售目标,超额部分按比例分成。 - 数字化赋能:开放会员数据,帮助供应商精准开发区域定制商品,如为广东市场开发低糖粤式点心。 从动作看目的,从表象看本质,我们总结三点: - 调组织人员:关键人到位 - 调组织认知:有多大能力干多大活!降门店数量,降门店面积,降门店运营品类。将公司经营规模与公司组织能力匹配。 - 调商品力和服务力:商品力对标山姆/COSCO,服务力对标胖东来,商品力是一切的根本。 ## 一、永辉遇到了什么问题? 以下是2021年到现在的财报数据及披露的原因:  企业经营,波峰波谷,是正常的商业现象,但是连年持续亏损是不正常的,相比亏损来说,找不到出路才是主要根因。 我们从用户购物体验展开介绍永辉提供的商品力和服务力 ### 1)无论何时都能在永辉买到普通商品 这是小红书上一名长期在永辉购物的用户发出的感叹。那么这名顾客为什么觉得普通,以及为什么永辉只能上这种类型的商品。 顾客眼里的普通有两层意思:你有的别人也有;一个人工作生活社交圈子相对固定,在这个圈子里零售需求被卖场,便利店,专卖店,线上购物渠道所包围,当购买饮料时,不管是便利店还是卖场,都只有那几个品牌,那么就归于普通 顾客感觉卖场商品“老三样”:每次进入卖场,货架商品,陈列顾客感觉都没有什么变化,失去新鲜感。生鲜品质预期一如既往的没有改变,邹邹巴巴,缩水,叶菜发蔫。 ### 2)店员一问三不知 我相信,进入大部分的商超卖场(胖东来除外),顾客都会有这种感觉, 不知道! 店员穷横穷横的,问配料表,不知道, 问制作工艺,不知道,问商品怎么吃怎么用,同样,也不知道。 东来哥说的那样,一个店员给他开不到4000块钱,还要求对顾客笑,怎么可能办到呢,他不撂挑子已经很不错了。 原因是相互作用的,企业经营出现暂时性困难,短期最见效的就是裁员,保证现金流;员工少,那么员工负责的坪米就会变大,负责的品类就会变多。专业度和工作量要求也会直线上升,在繁重劳动下保证服务品质就是一句空话。 是不是像一个向下螺旋?服务差,用户不来;用户不来,销量差;销量差企业亏损继续夸大,继续裁员;在职数量变少,工作量又增加,员工压力更大;一直螺旋下去。。。。。 ### 3)永辉进入了“滞胀阶段” 与其说是永辉进入了滞胀阶段:货架的琳琅满目,大而全的商品不是顾客需要的,顾客要的偏偏货架上又没有;顾客找半天勉为其难找到替代品,或者根本就没找到。这就是当下主要矛盾 应该说整个卖场零售行业,都进入了滞胀阶段,不止永辉。 上面提到的问题是结果,不是根因,根因是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在讨论现在应该是什么经营模式之前,我们需要讨论零售和客户需求发展的此消彼长.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手工劳作被机械作业所替代, 电的发明又极大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从原来依赖山川河流等势能被电能替代,也就是机械工业不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 中国改革开放46年,在此过程中 工业产能从欧美转移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随后进入中国,随着中国加入WTO, 24年来,中国形成了工业全门类,物质生产占全世界的14.5%,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也从吃不饱饭到普遍三高,政府不得不从国家层面推动减肥计划 为什么要讲工业革命和中国规模化生产,以及政府推动国民减肥? 主要为了佐证 现在是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这里的极大丰富是同质化商品极大丰富。这是规模化生产的功劳,这就是为什么顾客在永辉总能买到普通商品原因的基本面 另一个维度就是当下零售业供商关系—渠道盈利模型的深度绑定,在讲 渠道盈利模型之前,我们前置简要的讲一下什么叫商业模型 和经营模型 零售行业的商业模型比较简单:低买高卖的利差模型; 经营方式多种多样:到家业务,到店业务,线上商城业务等等。其中到店业务也就是顾客主动到卖场/便利店/专卖店进行自主选择型购物,到自助收银/银线收银付款的方式。 可能大家想象的超市售卖的商品是:超市从供应商采购商品,然后摆上货架,用户从货架取商品并支付金额的方式是吧? 超市的利润 = 顾客的付款金额 – 商品的成本金额 – 超市运营成本金额。 实际上不是的,这里重点介绍:渠道盈利模型, 在介绍这个模型之前,我们讲一下这个模型运作的参与方: **品牌商:** 拥有商品品牌所有权,负责品牌建设、产品设计及市场策略,可能自产也可能委托生产。比如元气森林:自主研发饮品配方,代工厂生产,通过便利店、电商等渠道铺货。 核心特点: - 掌握品牌溢价权,主导消费者心智。 - 不直接参与生产或销售时,需通过制造商和渠道商协作。 **制造商:** 实际生产商品的实体企业,可能是品牌商自有工厂,也可能是第三方代工厂。比如富士康:为苹果(品牌商)代工iPhone,收取加工费。 核心特点: - 专注生产环节,利润依赖订单规模与成本控制。 - 可为多个品牌商服务(OEM/ODM模式)。 **经销商:** 从品牌商或上级经销商批量采购商品,获得区域/渠道销售权,通过加价分销获利。 分级模式: 一级经销商:直接签约品牌商,负责大区分销(如省级)。 举例:某白酒品牌的一级经销商“华致酒行”,向二级经销商批发茅台。 二级经销商:从一级经销商拿货,覆盖更小区域(如市级)。 举例:市级食品批发商,向本地超市供货。 核心特点: - 承担库存、资金垫付、本地推广等职能。 - 常见于需要深度分销的行业(如快消品、汽车)。 **供应商(Supplier)** 定义:广义指所有商品/服务提供方,在零售语境中特指直接向零售商供货的厂商或经销商。举例: - 宝洁(P&G):作为沃尔玛的供应商,直接向其配送洗发水。 - 本地农产品合作社:向永辉超市直供蔬菜,属于生鲜供应商。 **零售商(Retailer)** 定义: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商品的终端渠道,比如实体店卖场超市,线上电商。 核心特点: 赚取进销差价或通道费,依赖流量与周转效率。 举例: - KA卖场: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商超。 - 专业零售商:苹果直营店(品牌商自建零售终端)。 - 电商平台:天猫(平台型)、京东自营(采购再销售)。 这几方的物流流转,以下图为例:  流通商承接了品牌商1,2,3的商品,负责华东区域的销售。流通商本身不负责销售,他需要对接本地的卖场商超(也就是我们说的超市),夫妻零售店,便利店,折扣店和专卖店等销售渠道。 由于卖场商超在本地占有相当的销售规模体量,所以被流通商定位为: KA客户,二者的合作模式即渠道模式。卖场商超的盈利模式即为渠道盈利模式。 我们以下图为例,说明流通商的商品如何在卖场商超中流转:  流通商如果有新品在卖场商超上新,则需要上缴通道费,主要通道费用构成如下: - 进场费:流通商产品进入卖场需支付的“门槛费”,通常按品类或SKU数量计算。 - 条码费:每个商品条形码的注册费用。 - 促销费:包括堆头费、端架费(特殊陈列位置)、DM海报费(促销宣传),促销人员成本费等。 - 返利:按销售额比例返还给卖场(如年返、季返)。 - 仓储物流费:部分卖场要求供应商承担库存或配送成本,如上图所示 商超为解决门店收货有序,做统一调配,强制流通商将商品配送零售商仓库,经过在库拣货或者直通模式由零售商的物流能力配送到门店。这其中又分为联营代管,商品暂存,由此而产生的流通商的仓储拣配的费用支出。在促销档期结束,商超退货也会收取暂存费,流通商支付后再将退货拉回流通商仓库。 **结算方式** - 流通商需先支付上述费用,卖场再安排商品上架或促销资源。 - 商品销售后,卖场采用“账期”模式(如60-90天)将销售货款返还给供应商,占用供应商现金流,各类通道费用占供应商成本的15%-20%。「大家记住这一点,整个利益链条最脆弱的地方」。 三角平衡结构:商超-中间商-供应商的共生逻辑,稳定存在三十年 商超的算盘:通过流通商转移资金和运营风险,自身轻资产扩张。 流通商的价值: - 资金池功能:头部食品经销商平均垫资规模超千万元(如河南某乳品经销商年垫资1.2亿); - 服务网络密度:华东某休食经销商为200家便利店提供“48小时补货+临期调换”服务。 供应商的妥协:中小厂商品牌力弱,依赖流通商进入KA渠道,宁可让利15%-25%。 我们分析这种模式下的利弊关系: 流通商的作用: 流通商作为资金缓冲者:通过垫资、分销,缓解了品牌商(或者供应商)与商超之间的资金矛盾。小型供货商难以直接应对商超的账期要求,流通商的介入分摊了资金压力;垫资和接受长账期下的资金挤占是流通商最核心的作用。 区域服务整合者:流通商具备区域配送、售后服务、客情维护等能力。尤其在下沉市场,流通商构建的本地化网络,能更高效地满足商超的碎片化需求。 风险分担者:市场波动、商品退换货等风险,常由流通商与供应商共同承担。例如,商超促销后的退货损耗,中间商往往承担了二次分销的责任,这里就会出现流通商在所负责区域内进行周转,比如AD钙奶促销档期结束,从卖场退回后,流通商继续将货流转到夫妻店,便利店等这就是流通商统筹的能力,当然也会窜货到不是他负责的区域。 供应商/流通商与卖场冲突 (1)利益分配不均 - 卖场倾向于提高通道费比例,挤压供应商利润,尤其对中小供应商。 - 供应商若销量不佳,可能无法覆盖费用成本,导致亏损; - 还没有入场就提前缴纳通道费用,并且上架越多,费用越多; - 销售不佳极有可能无法覆盖通道费,但是卖场稳赚不赔。 (2)账期与现金流压力 - 卖场长账期(刚才提到的账期有可能是60天,甚至90天),占用供应商资金,影响其运营周转,甚至供应商因资金链问题无法扩大经营生产甚至断裂而破产。 - 供应商可能被迫接受“赊销”模式,增加财务风险,在小供应商,就会出现胁迫供应商事件,话语权的争夺白热化。 (3)促销资源争夺 - 卖场要求频繁降价促销,供应商利润受损;若拒绝配合,可能被下架; - 一般情况下卖场是15天一促销,促销涉及商品降价,促销囤货,促销端架/堆头陈列,促销员费用承担,促销退货费用承担,这一系列的费用都是供应商/流通商承担,无形中的费用都在降低供应商的利润和日常运营安排。 (4)数据与定价权之争 - 卖场掌握销售数据但未必共享,供应商难以精准规划;到目前看零售商的数据(零售商自我加工主动暴露的数据不包括在内)都是非常敏感的,不对外开放的,这导致流通商的商品陈列是否满足合作要求,销售单据是否透明合理都有风险 - 卖场可能绕过供应商/零售商直接比价,压榨价格空间;流通商/供应商为了保证同一地区内价格相对公平,实行统一进价或者统一售价,卖场可能为了自身销售优势,直接进入比价从而引发降价销售,从而影响流通商/供应商的利润。  这套系统的致命缺陷 - 成本层层叠加:供应商商品出厂价格,比如新品,市场反馈未知,需要流通商首先垫资购买这批货,经过仓库暂存和运输,配送到流通商本地仓库,流通商加价后,通过和卖场谈判各种通道费,确定零售商的采购成本,零售商加价后,开始陈列并对外销售,这就是层层加价的过程。零售商一瓶出厂价3元的饮料,经中间商加价、通道费、商超毛利后终端售价达6元,而社区团购同款仅4.5元。 - 反应链条迟缓:供应商对市场隔离远,无法通过准确及时的用户购买实际情况进行反馈,方便产品的迭代。中间商环节导致市场反馈延迟,某方便面品牌因经销商压货错过口味迭代窗口期。 - 腐败温床:永辉有千家供应商,其他零售卖场相信也有很多供应商,部分供应商为了能拿到入场券,陈列面,促销资源,都会为了自身利益提高采购价,或者针对超市管理人员进行利益输送,某外资超市采购经理受贿案显示,中间商常通过“返点”换取排面资源。 针对渠道盈利模式的打破,为什么现在这么急迫? 渠道盈利模式下的卖场遇到了人财两输的局面,卖场商品根本不是用户需要的,所以销量下降;由于销量下降,那么在流通商的权重下降,也就拿不到更好的通道费。 那么如果更改卖场商品满足用户呢?更改分几部分: 1. 和周边竞品形成差异化:差异化商品就需要特定采购,供应商,订货渠道,销售风险都是未知;同时对供应商/流通商提供的新品想必夫妻便利店而言,引入的成本也更大,一旦销售不及预期,亏损也更大。所以卖场的思维惯性是规模,同一商品大量陈列,从而触发低价销售,这是卖场的核心优势。 2. 更低的价格:由于流通商控价盘,以及自身的渠道费用,导致卖场商品售价只能比便利店高才能实现盈利。 3. 更好的服务,没有利润支撑的服务是不能长久的,毕竟企业盈利的前提是生存。 所以在当下的渠道盈利模型,各方利益相互冲突又相互绑定,已经很难优化迭代。 更重要的是:市场环境变了,这才是渠道盈利模型难以为继的原因。 首先用户需求的改变:现在不是吃不饱穿不暖,有就行,能用就行的时代,而是追求健康,绿色环保,品质的时代;同时电商对卖场的冲击可谓摧枯拉朽,卖场乃至线下实体店都毫无招架之力;电商针对卖场最大的优势:无界的商品陈列,无限的营业时间,无中间商流通商(可供应商直接对消费者),电商的劣势在于交易时间和交易空间(冗长的商品选择时间成本,较长的物流运输时长,并由此而衍生出来,针对生鲜品的销售在淘宝京东是没有的,这也是线下门店发力的点)。 零售新势力的诞生(朴朴超市,叮咚买菜,小象超市,7鲜等),社区零售以及硬折扣店的出现,正在以强势姿态占据区域零售下的市场份额,而卖场到现在依然没找到应对之策。卖场走向胖东来的营销+服务模式也是无奈之举。 在这种前后夹击下,卖场—经销商—品牌商(供应商)这一个三十年的成熟的商业模式开始土崩瓦解。 所以永辉的自我革命,向死而生的改革气度和手段与其说是自身的变革。还不如说是零售业的经营模式的重构。 不仅仅是永辉,是当下传统卖场商超,只要是沿用渠道盈利模型的,都面临永辉同样的问题。 我们再回看永辉的董事叶国富先生提出的: - 聚焦核心供应商:首批锁定 200 家战略供应商 - 聚焦大单品:3 年孵化 100 个亿元级单品 - 聚焦长期主义:取消条码费、进场费等传统收费,推行 “裸价直采”,目标将采购成本降低 15%。 - 反对中间商:砍掉经销商层级,建立 “工厂 – 永辉 – 消费者” 直连模式,首批 200 家核心供应商已实现 100% 直采。 - 风险共担:与供应商签订 “对赌协议”,约定大单品销售目标,超额部分按比例分成。 - 数字化赋能:开放会员数据,帮助供应商精准开发区域定制商品,如为广东市场开发低糖粤式点心。 是不是就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了? 本篇 用6000+ 字解释了 专题:永辉遇到了什么问题?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老杨产品进化论】,微信公众号:【老杨产品进化论】,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的交互和应用一直是技术发展的关键。近期,MCP(Model Calling Protocol)作为一种新兴的标准化交互协议,迅速吸引了全球技术圈的关注。从OpenAI到谷歌,各大AI巨头纷纷投入MCP的怀抱,试图通过这一协议实现大模型间的无缝交互。本文将深入剖析MCP的起源、核心价值、与现有技术的对比,以及它对未来技术生态的潜在影响,探讨MCP是否真的有可能成为“AI界的HTTP”。</p> </blockquote>  To MCP or not to MCP? 在OpenAI宣布支持MCP之后,谷歌也没犹豫太久。4月4日,Gemini宣布在官方API文档中添加了使用MCP的范例。至此,OpenAI、谷歌、Anthropic等AI巨头全部投入这个「大模型USB-C」的怀抱。  作为大模型间标准化交互的尝试,MCP被寄予“AI界的HTTP”厚望,但AI领域从来不乏“核弹级技术”。其爆火究竟是走向共识还是昙花一现?对于技术决策者而言,MCP能否真正跨越概念到落地的鸿沟或许更加值得关注。 MCP爆火一个月后,本文从关键问题切入:为何这项技术能引发巨头争夺?它距离定义AI时代的交互事实标准还有多远?。 //章节速览 - MCP是怎么火起来的? - MCP是什么,本质解决了什么核心矛盾? - MCP能否撼动甚至颠覆Function Call的地位? - 目前跟MCP类似的大模型协议有哪些?MCP离成为“事实标准”还有多远? - MCP对现有的技术生态有什么影响? ## 一、MCP是怎么火起来的? 从Github的Star History和Google搜索趋势上看,MCP的确是全球范围内AI新贵,尤其是两个观测不同热度指标的曲线,竟然呈现出高度相似的增长态势,这代表MCP在同时吸引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关注。  MCP的爆火大概有三个阶段。 去年11月由Anthropic发布以来,MCP迅速吸引技术极客与开源社区开发者,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AI工具集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开发者通过封装Slack、Notion等工具构建MCP Server,验证协议在各种场景的可行性。这个阶段的局限性在于,多数实践聚焦于个人效率工具,尚未触及企业级复杂场景。例如BlenderMCP项目通过自然语言操控3D建模工具,虽在GitHub三天斩获3.8k星标,但主要服务于独立开发者群体。 第一次破圈在于3月上旬,主要来源于“标准之辩”和“Manus发布”。3月11日。LangChain 联合创始人 Harrison Chase 与 LangGraph 负责人 Nuno Campos 围绕 MCP是否就成为未来AI交互事实标准展开激辩,虽然没有结论,但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对MCP的想象空间。这场辩论的同时,LangChain 还在网上发起了投票,40% 参与者支持 MCP 成为未来标准。 第二天,Manus框架发布。Manus虽未直接采用MCP技术,但其引发的“3小时复刻开源”事件,客观上推动更多团队关注协议标准化价值。另一方面,Manus展现的多Agent协同能力精准契合了用户对AI生产力的终极想象。当前LLM的主流交互形态仍以ChatBot为主,虽然其Function Call机制已展示了连接外部数据的可能性,但由于需要复杂的技术对接,实际应用始终存在门槛。 当MCP通过聊天界面实现“对话即操作“的革新体验——用户亲眼见证输入框指令直接触发文件管理、数据调取等系统级操作时,那种“AI真的能帮我动手干活”的认知革命才真正爆发。正是这种颠覆性体验的反向赋能,使得Manus的发布成为了带火MCP的关键推手。 随后,OpenAI的官宣下场,让大家看到了“AI界HTTP”成为现实的可能。当这个占据全球40%模型市场份额的巨头宣布支持协议,意味着MCP开始具备类似HTTP的底层基础设施属性,MCP正式进入大众视野,热度持续走高,指数级飙升。 ## 二、MCP是什么,本质解决了什么核心矛盾? MCP通过Client、Host、Server将大模型与外部交互抽象成了“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任何支持 MCP 的 AI 应用(MCP Host)均可直接配置并使用应用市场的MCP Server(官方、三方),无需预编码适配,类似于 USB 设备插入即用。当LLM需要完成特定任务时,可以像“即插即用”般调用这些模块,实时获得精准的上下文支持,从而实现能力的弹性扩展。  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MCP 其实是Prompt Engineering 发展的产物。大模型是 AI 应用的大脑,Prompt 则负责给大模型指引和参考资料。使用 Prompt Engineering 加速大模型应用的落地是如今的主流做法。具体而言,结构化的 Prompt 可以给大模型提供: 额外的参考资料,如使用 RAG、联网搜索来增强大模型的回复。 调用工具的能力,从而实现 Agent。如提供文件操作工具、爬虫工具、浏览器操作工具(Manus使用的Brower Use)。 回顾 Function call或者RAG,都需要手工地执行工具检索、手工地将信息加入到 prompt 中,prompt 本身也需要精心地手工设计。尤其是不同大模型的Function call遵循不同的调用结构和参数格式,彼此之间基本无法互通。  MCP的爆发源于它击中了Prompt Engineering的核心矛盾——动态意图理解与静态工具调用之间的割裂。传统开发模式下,Function call需要开发者预先编写工具调用逻辑、设计Prompt模板、手动管理上下文,这一过程不仅效率低下,还导致AI应用难以规模化。 ## 三、MCP能否撼动甚至颠覆Function Call的地位? 先说结论,颠覆不好说,但会把“Function Call们”卷起来。 Function Call本质上是某些大模型(如 GPT-4)提供的专有能力,允许 AI 通过结构化请求调用外部工具(例如查询天气、执行计算)。宿主应用收到请求后执行操作并返回结果。其核心是模型厂商内部的功能扩展接口,无统一标准,实现依赖特定厂商。 MCP 的核心优势在于统一了各家大模型原本差异化的 Function Calling 标准,形成通用协议。它不仅支持 Claude,还能兼容市面上几乎所有主流大模型,堪称 AI 领域的“USB-C 接口”。基于标准化通信规范(如 JSON-RPC 2.0),MCP 解决了模型与外部工具、数据源间的兼容性问题,开发者只需按协议开发一次接口,即可被多模型调用。 也是由于两者都能实现与外部数据的联动,MCP在刚问世时,开发者常纠结“它是Function Call的简化版,还是AI交互的HTTP标准?”但随着生态发展,MCP相比Function Call的开放性优势逐渐被认知的更加清晰: Function Call的“私有协议困局”,类似手机厂商的私有快充协议,主流AI厂商各自定义封闭的调用协议(JSON Schema、Protobuf等),导致开发者为不同平台重复开发适配逻辑。切换AI服务商时,工具调用体系需“推倒重来”,跨平台成本高企,拖慢AI能力的规模化落地。 MCP通过统一通信规范和资源定义标准,MCP让开发者“一次开发,全平台通用”——同一工具可无缝适配GPT、Claude等不同模型。这如同AI世界的“书同文、车同轨”,终结“重复造轮子”的窘境。 但Function Call仍是高频轻量任务的“王者”:它像模型的“贴身助手”,也是 MCP 协议链接各方的基础,运行时直接调用(如快速计算、简单查询),响应极快。 而MCP则擅长“复杂任务外包”:模型像“指挥官”下达需求(如抓取网页),MCP Server作为“快递员”按需响应,通过HTTP/SSE协议“送货上门”,全程无需开发者手动干预。 可以预见的是,MCP短期内不会颠覆Function Call,但会倒逼其进化 。当模型自带工具的丰富度追上MCP,开发者还需要费力搭建专用Server吗?答案或许是不一定。但至少,MCP的出现让Function Call们不得不“卷”起来——推动工具调用更标准化、更便捷。 Function Call是AI的“即时小助手”,MCP是“按需响应的快递员”——两者更好的模式是协同发展。 Function Call代表“代码控”思维:开发者需精细控制工具细节;而MCP转向“意图派”模式:开发者只需定义能力边界,具体执行由大模型动态决策。两者并存,让开发者既能享受高频任务的高效,又能解锁复杂场景的灵活性。 ## 四、目前跟“MCP”类似的大模型协议有哪些?MCP离成为“事实标准”还有多远? 都说MCP像当年的HTTP协议,其实上一个和MCP这么像的还是LSP——语言服务器协议。 在2016年LSP发布之前,开发工具生态可以用“各自为政”来形容。在传统开发范式下,集成开发环境(IDE)与主流代码编辑器(如VSCode、Sublime、VIM等)必须为Java、Python、C++等不同编程语言重复开发语法解析、代码补全、调试支持等核心功能,这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更导致开发者体验的割裂。而LSP的革命性突破,在于创建了编辑器前端与语言后端解耦的标准化通信架构——通过定义JSON-RPC规范下的跨进程交互协议,使得语言智能服务能够以可插拔的方式适配任意编辑器,听着是不是和MCP异曲同工? 可以说,MCP的设计灵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LSP,两者的理念非常相似,都将M*N的难题简化成了All in One。   LSP毕竟是解决编程语言和编程环境交互的,除此之外与MCP类似的技术协议大致可分为两类,各自代表不同技术路径,但对比MCP都呈现一定的劣势。 传统API规范派系 - OpenAPI/Swagger:通用API描述标准,需开发者手动定义接口与逻辑,缺乏AI原生设计。 - GraphQL:灵活的数据查询协议,但需预定义Schema,动态上下文扩展能力不足。 - 企业私有协议:如OpenAI Plugins、Google Vertex AI工具链,封闭性强,生态割裂。 AI专用框架派系 - LangChain工具库:提供500多个工具集成,但依赖开发者编码适配,维护成本高。 - Zapier式低代码平台:通过可视化流程连接工具,但功能深度受限,难以满足复杂场景。 从这里面找一个潜在对手,OpenAPI似乎能掰掰手腕。 但事实上, OpenAPI作为API定义的事实标准,为MCP提供了基础架构而非竞争关系。 在API 管理公司CEO Speakeasy Batchu看来:“从OpenAPI规范到MCP的跨越非常小——前者本质上是MCP所需信息的超集,我们只需将其与LLM专用参数(如语义描述、调用示例)封装为实时服务。”这种设计差异揭示了二者本质区别:OpenAPI是静态接口说明书,而MPC是动态执行引擎。当AI代理通过MCP服务器发起请求时,其实时交互能力可动态适配上下文变化,例如自动补全参数缺失的API调用,这种“活的规范”特性解决了传统集成中模型无法理解API架构信息的致命缺陷。 前文的提到的“标准之辩”也深入探讨了各种可能性。 正方的观点主张:「MCP 的核心价值在于:让用户为不可控的 Agent 添加工具。例如在使用 Claude Desktop、Cursor 等应用时,普通用户无法修改底层 Agent 的代码,但通过 MCP 协议就能为其扩展新工具。」 核心的技术支撑是:MCP提供标准化的工具描述框架、支持通过提示词 (prompt) 引导工具调用,以及基础模型的工具调用能力本身也在持续进化 反方认为,「现有模型在专为特定工具集优化的 Agent 中,工具调用正确率仅 50%。若强行通过 MCP 注入新工具,效果恐更不理想。」 一些现实的挑战是: - 工具描述与 Agent 系统提示词需深度耦合 - 当前 MCP 需要本地部署服务,使用门槛高 - 缺乏服务端部署能力,难以应对规模化需求 - 权限验证等安全问题尚未解决(MCP在H1的计划中准备解决) 开放式的讨论并没有给出答案,就像Langchain在x上发起的投票一样。将近500位投票者,其中有40% 参与者支持 MCP 成为未来标准,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对了,Speakeasy Batchu对此也有看法——“我相信,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一些模式之争,直到最终形成像 OpenAPI 这样的标准”。 此时,Batchu还不知道十几天后OpenAI和谷歌都宣布支持MCP。 ## 五、MCP对现有的技术生态有什么影响? MCP“万能插头”优势让开发AI应用进一步解耦,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让“人人都是AI开发者”变得触手可及。 对AI厂商而言,技术重心从工具适配转向协议兼容。MCP协议如同AI领域的“通用插座”,使得模型厂商只需确保与协议标准的兼容性,就能自动接入所有MCP生态工具。例如OpenAI通过支持MCP协议,其模型无需单独开发接口即可调用GitHub、Slack等数千种工具服务。这种转变让大模型厂商能够专注于核心算法优化,而非重复开发工具适配层。 对工具开发者而言,MCP实现了“一次开发、全生态通用”的技术普惠。开发者将功能封装为MCP Server后,就能被所有兼容协议的AI应用调用。如PostgreSQL官方开发的数据库Server已被500多个AI应用集成,而无需针对每个模型单独适配。这让所有应用都找到了快速AI化的路径,就像十几年前“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重做一遍”一样;现在,所有产品都值得做一次MCP适配改造。  (几天之前,MCP server的总体数字还是6800) 对应用开发者而言,MCP打破了技术能力的边界,并加速交互范式从GUI(图形界面)向LUI(语言界面)的跃迁 。通过协议标准化,开发者无需理解底层技术细节即可组合各类资源:教育机构用自然语言指令调用多语种资料库生成定制教案,零售企业通过语音指令整合ERP系统和AI模型管理库存。 MCP的协议兼容性使得自然语言交互可直接映射到具体功能实现,例如腾讯地图MCP Server支持用户用“找附近人均200元的川菜馆”等口语化指令完成复杂搜索,替代传统GUI中的多级菜单操作。这种转型在制造业尤为显著——某工厂工程师通过语音指令调度MCP连接的设备集群,响应速度比传统工控界面提升5倍。 LUI开发效率的革命性提升也得益于MCP对交互层的解耦: - 传统GUI困境:需为不同平台(Web/iOS/Android)开发独立界面组件,维护成本占开发资源的60%; - MCP+LUI优势:开发者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功能需求(如生成周报图表),MCP自动匹配数据库查询、可视化工具等Server,并通过协议标准化输出结果。 这种转型或许正在重构人机交互的底层逻辑。就像iPhone用触摸屏取代键盘,MCP协议通过统一的功能调用标准,使自然语言成为连接用户意图与系统能力的“终极接口”。 MCP的崛起标志着AI发展进入生态竞争新阶段。正如HTTP协议奠定互联网基石,MCP正在构建智能时代的“数字神经系统”。其价值或许不仅在于技术规范本身,更在于开创了开放协作的新范式——让模型、工具、数据在统一协议下自由流动。 MCP是否能一统天下尚未可知,但这显然让我们离AGI又近了一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鹅厂技术派】,微信公众号:【鹅厂技术派】,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拼多多作为中国电商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吸引了众多商家和运营者。然而,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快速起量,是每个运营者都面临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享拼多多店铺快速起量的实战经验,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类目、如何快速入池、如何挑选有潜力的链接,以及运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策略。</p> </blockquote>  咱们做拼多多估计都想快速起量吧,之前我在公司做拼多多时,只负责单个类目,比如面膜,比如耳机。公司的品是什么,我就只能做什么。如果这个品本身的市场空间就小,想爆单,我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跟前几天接的一个陪跑学员,是做鱼缸的,很小众。沟通中,我发现这个学员对用户理解很到位,对SKU布局很有见解,开车也是很熟,但就是起不来量。 一剖析,第一确实品的天花板太低,第二客服跟不上。你说遇到这样的品和团队,神仙来了都爆不了单,我就劝他换个公司,去做大类目的品,以他的能力,如果去玩水果,轻轻松松就能爆单。 所以,很多时候,咱们做拼多多能不能起量,除了个人能力之外,你所在的公司实力,团队的配合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 而我现在做代运营拼多多店铺期间,我接过高价白牌,产业带、品牌旗舰店的,可以说各种产业角色都有,这里面有能起量的,也有无论咋做就是不出单的,做的多了,慢慢的就总结出了些经验。 这里以我代运营的一些店铺为例,为大家分享下,拼多多想快速起量,要如何做呢? ## 01 首先,选对类目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咱们做电商运营的,最怕的就是选错类目。我最开始做拼多多时,选的是护肤品,类目蛮大,但是角色不对,不是源头厂家,不是品牌,是经销商。结果天花板有限,单店日销顶多1个W。 后来我去做了源头厂家3C类目,什么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单链接日销都可以干到5个W,简直就像解除了封印。 你说是我的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吗?倒也不是,虽然运营水平有点提升,但也不至于一步登天。那是因为啥?选对类目了。3C类目榜单链接,一天日销20个W的都有,我不进前三,我进前十总可以吧,能进前十的日销也绝对吊打其他众多类目了。 而现在接的产业带比如水果、百货类的,现在想的都不是起量的事,而是一单要赚多少钱,这种大类目低成本的品真的很好起量,大家如果做这样的类目,绝对比你做高价白牌,尤其是白牌护肤品好做一万倍。 ## 02 其次,要快速入池 链接爆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链接入池了。链接如果没有入池,就算你的成本是全网最低的,他也没有单。我玩强付费,用了3个月把一个高价品做到日销百单,竞品低价截流我,甚至直通车出价都高过我很多,但是,他就是没单,为啥呢?因为链接没有入池。 链接爆单的前提一定是入池,入池就是切到了人群池子,切到的池子越多,爆单的几率就越大。如果你一个品刚开始每天10单,你就投产2亏钱去冲到每天2000单,然后拖价,即使很猛的拖价,拖到5投产盈利时每天100单,他也能稳定的跑起来。 想想,每天10单时投产是多少,投产5时,每天单量可比原始单量翻了10倍,因为啥呢?入池了。 那么问题来了,咋入池呢?大家觉得呢?盯着链接就能入池了?通过牛掰的运营手段就能入池了?大家知道去看热门歌手的演唱会是需要门票的吧,而越火爆的歌手的演唱会门票越贵,对吧!你说,我既想去看演唱会,但又不想花钱,怎么可以看到演唱会呢?在梦里看吧。 入池也是这样,入池就像进演唱会听歌,门票就是货损或者车损的费用。想看演唱会就得买门票,链接想入池就得花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科学道理,大家可千万别觉得自己是天命之子可以逆天行事,凡事遵守自然规律就好。 那我是如何快速入池的呢?全店托管低投产去拉咯。不管咱链接的保本投产比是多少,只要托管2的投产比开极速,大部分链接都能跑过极速起量阶段。 极速起量也就20单,20单的权重能有几个曝光和点击,这还算不上入池。这时可以切到稳定成本在跑20单或者托管里面降低投产比出价,按照限额跑,每天200限额跑满他,跑个5~7天,基本上就能入池了。 ## 03 再次,选对链接 上面2个步骤做好了,就能快速起量了吗?非也。快速起量有个前置条件是选对链接,拼多多平台是个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布方式,去中心化意味着,你这个链接能不能入池,会有概率性在里面。为啥平台鼓励大家多做店铺,就是解决这个概率性问题。 单链接能被系统命中的概率是1%,那你做100条链接是不是起来1条爆款链接的概率要大很多了。像我接的那种高价店铺,单品都是5条5条链接一起上的,就算同样的素材也可以铺5条,因为鬼才知道哪条能跑起来。 我看好的链接直通车跑不动,不看好的链接二阶段都没断流,这都是真实发生的事。 所以,我的经验就是什么链接能快速入池,上架10条链接都丢到托管去跑就好了,能跑出来的,就是好链接,这样的链接就可以2的投产甚至1的投产去冲单量拉权重,好链接还怕后期无法拖价回本吗? ## 04 最后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愁的是没有单量,别人愁的是有单量没利润,更有人愁的是有单量有利润,但是利润太少,还有甚者愁的是有单量有利润,利润高,但是市场占比太小了。 看到没,人啊!就是这样不知足,那么各位电商盆友,你现在处在哪个阶段呢?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老虎讲运营】,微信公众号:【老虎讲运营】,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在智能清洁领域稳居头部的石头科技,正在加速拓展大家电版图。2023年其首款洗烘一体机H1系列问世,两年内快速扩展至9款产品,完成了洗烘一体机和迷你洗衣机两大产品线布局;不久前,其又推出搭载分子筛烘干技术的石头分子筛热泵洗烘套装Z1S Pro,试图在技术路线、产品定价、用户体验三个维度重构行业规则。 然而,在品牌壁垒森严的大家电领域,技术突围与市场突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转化逻辑,这场跨界战役既展现出科技新势力的锐气,也暴露出传统赛道的残酷法则。 ### 分子筛技术破局,创新背后存争议 石头科技在洗衣机领域实现破局,依靠的是其自研的分子筛低温烘干技术。在传统冷凝式与热泵式技术主导的格局下,石头科技引入分子筛物理吸附技术,走了一条差异化的技术路径。 实验数据显示,Z1S Pro的烘干温度可低至37℃,相较于热泵式烘干的42℃-50℃,能更好地现实对羊毛、真丝等高端面料的低温护理。 据石头科技介绍,不同于冷凝或热泵式烘干,其产品采用物理吸附技术,利用分子筛吸湿能力对衣物进行除湿。配合“烘干-再生”双循环风路烘干系统,实现对洗烘一体机滚筒内衣物的低温烘干。不仅可以烘真丝羊毛等高端面料,而且还提高了烘干效率,达到高效干衣的效果;另外,还解决了传统洗烘一体机毛屑附着、残屑污染等问题。 这一技术突破源于石头科技对用户痛点的捕捉。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用户对衣物烘干的需求愈发强烈。现有洗烘一体机存在很多体验上的不足,以常见的冷凝式和热泵式为例,冷凝技术因其成本较低,被广泛采用,但其高温吹风的方式容易损害衣物材质;热泵技术虽烘干效果出色,但价格过高,让许多家庭被劝退。 石头科技的分子筛技术解决了传统洗烘设备高温伤衣、烘不干、价格昂贵等问题,特别是在万元以下市场,石头科技Z1S Pro洗烘套装成为目前唯一获得国际羊毛局洗烘双绿标认证的产品。将洗烘套装价格下探至万元以下,打破高端洗护设备的价格壁垒。 但分子筛技术的应用路径并非全无争议。 资深家电分析师指出,分子筛技术并非创新概念,只是不被主流品牌采用而已。而且,其最新推出的Z1S Pro洗烘套装采用分子筛+热泵设计,也引发技术自洽性质疑:若分子筛技术可独立实现低温高效烘干,为何仍需叠加传统热泵方案?是为了提升大容量负载下的烘干效率,还是双技术协同可降低对单一系统的性能依赖? 针对技术自恰性质疑,石头科技营销负责人罗晗给出了市场角度的解读。企业采取“热泵+分子筛”这种渐进式技术路线,核心考量在于降低用户认知门槛。当前热泵式烘干为市场主流,在此基础上叠加分子筛技术,既保持技术创新形象,又避免完全依赖新兴技术可能引发的市场疑虑。这种技术融合策略实质上是平衡创新风险与市场接受度的产物。(对石头洗衣机的更多看法,欢迎添加作者微信Angiee0620交流。)  ### 品牌鸿沟难越,价格策略陷两难 石头科技“技术+性价比”的组合拳确实撕开了市场缺口。 今年新推出的石头分子筛热泵洗烘套装Z1S Pro,将洗烘套装价格拉至万元以内,仅为传统热泵套装的1/2;国补后2300出头就能拿下的H1 Air洗烘一体机,更是利用其分子筛低温烘干技术将洗烘一体机拉入大众市场,同价位产品无出其右。 这种降维打击策略在细分市场初现成效:据石头科技方面的数据,在1kg迷你洗的细分市场,石头洗衣机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10月份洗烘一体机销额同比增长374%。 但技术优势难掩根本性挑战。一位资深家电行业分析师告诉雷峰网,2024年双十一期间,石头科技洗衣机销量仅3-4万台的量级,而且从其年报推算,其洗衣机年销售量预计不超10万台,与传统品牌百万计的销售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差距暴露出大家电赛道的残酷法则: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品牌依赖远超预期,即便产品力出众,「石头洗衣机」的品牌认知尚未突破科技发烧友的圈层。在消费者心智中,「石头」二字仍牢牢绑定在扫地机器人品类,要建立大家电的品牌信任度,远非技术能够跨越。 这种认知鸿沟源于家电行业的特殊属性。不同于数码产品的尝鲜消费,洗衣机作为使用周期超10年的耐用品,消费者更依赖品牌历史积淀形成的质量信任。美的、海尔等巨头通过数十年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已在用户心中建立"可靠"标签。 这种品牌势能的缺失,使得石头的技术优势难以充分兑现为市场优势。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更信赖有几十年制造积淀的海尔、小天鹅,而非「做扫地机的石头」。 价格策略同样陷入两难。虽然分子筛技术带来成本优势,但万元级定价既无法触及小米的极致性价比区间,又难以动摇卡萨帝等高端品牌的溢价能力。当技术红利被竞品快速跟进,石头可能陷入「创新者窘境」——用高成本研发教育市场,最终却为他人做嫁衣。  ### 规模效应与生态迷局的双重枷锁 成本结构的劣势同样制约发展。相较于头部企业百万量级的规模效应,石头科技年销不足10万台的规模,导致供应链议价能力薄弱。 据石头科技2023年度报告显示,因新增洗烘一体机业务,在其他智能电器产品(除智能扫地机器人以外的其他智能电器产品,包含洗地机、洗烘一体机等)中外购配件/整机成本约0.44亿元,占总成本的17.42%,对比体量更大的扫地机器人业务,其智能扫地机及配件的外购配件/整机成本约0.38亿元,仅占总成本的1.04%。 这种规模劣势直接压缩利润空间。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3.42%的财报数据,暴露出跨界扩张对盈利能力的侵蚀。 更严峻的挑战则来自生态闭环的缺失,当海尔构建起从洗衣机、干衣机、洗烘一体机到清洁机器人扫地机、洗地机的全场景矩阵,当美的以COLMO和东芝抢占高端市场,单品突破的石头犹如闯入巨人国度的格列佛。 这种生态劣势在渠道端暴露无疑。石头洗衣机BU CEO谢濠键曾公开表示,截至2024年11月,石头洗衣机国内已有113家门店,覆盖20个省份。海外市场方面,2024上半年石头洗衣机产品已经在德国和瑞士开售,不久将在东亚国家和地区销售,预计2025年上半年登陆欧洲市场。 然而,113家线下门店的渠道布局,尚不足海尔3.2万个线下门店的零头,这种渠道短板直接制约着市场渗透速度。即便其销售模式以线上渠道为主,但大家电的「最后一公里」服务仍依赖传统品牌的毛细血管网络。海外市场的拓展更像镜花水月,在博世、美诺盘踞的欧洲高端市场,缺乏品牌积淀的石头洗衣机,可能重蹈中国车企出海初期的覆辙。 大家电行业长达数十年的技术沉淀形成的专利壁垒、供应链管理经验、以及上百万台的规模效应,都不是单点技术突破可以轻易跨越的鸿沟。 美的洗衣机研发中心总负责人王海峰曾坦言:“洗衣机行业的入门门槛较低,但上限的门槛很高,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将各个细分的技术方向全部都突破。欢迎不同领域的所有对手良性竞争,推动技术进步。但新进入者也会经历和传统企业相同的试错过程,将面临开发流程、品质把控、性能稳定等诸多难点,不会有后来者优势。”  ### 颠覆者能走多远 石头科技在大家电领域的探索,恰似当代版的"堂吉诃德挑战风车"。其技术突破证明了新势力改变游戏规则的可能,但品牌、规模、生态的三重枷锁仍在制约发展。 值得玩味的是,石头科技2024年报中暗藏的战略密码。2024年石头科技营收增长37.82%,净利润下滑3.42%,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态势,反应出转型期的阵痛。56.93%的研发费用增速,昭示着破釜沉舟的技术豪赌。 这种"用扫地机器人利润喂养大家电"的模式,能否支撑到市场拐点的到来?当分子筛技术专利壁垒被突破,当传统厂商祭出价格屠刀,这场技术革命或将面临最残酷的倒计时。 未来三年或将是石头科技的关键窗口期:若能突破年销门槛,构建起技术-制造-品牌的正向循环,或可重演扫地机器人领域的逆袭神话;若困于十万量级泥潭,恐将沦为家电创新史上的悲情注脚。 技术可以弯道超车,但制造体系无法速成。石头需要补的课,是美的、海尔们用三十年踩坑积累的制造know-how。(更多大家电行业相关信息,可添加作者微信Angiee0620交流。)(雷峰网)
RSSFilter 是一个开源的 RSS 内容过滤工具,用户只需输入关键词或分类 ID,即可生成一个新的、经过过滤的 RSS Feed 地址。过滤后的内容中将不再包含指定的关键词,确保只显示用户感兴趣
霸王茶姬离“东方星巴克”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