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美国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发布公告,**要求所有美国联邦机构必须在3周内完成系统补丁部署,以修复微软Outlook中存在的高危远程代码执行漏洞。该漏洞编号为CVE-2024-21413,由安全专家Haifei Li在2024年1月发现并通报给微软,漏洞评分9.8分(满分10分)。** 微软已于2024年2月发布了修复补丁,安装KB5002537及以上的补丁即可修复该漏洞。 借助该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发送带有恶意链接的钓鱼邮件,绕过保护视图并以编辑模式打开恶意Office文件,从而实现远程代码执行。 黑客利用该漏洞的方式是通过“Moniker Link”绕过Outlook的保护视图,使用file://协议指向黑客控制的服务器URL,并在URL中添加感叹号和随机文本(例如“!something”)嵌入到邮件中。 **当用户打开带有恶意链接的邮件时,攻击者即可远程执行任意代码,窃取用户NTLM凭据。** 目前,已有黑客开始利用该漏洞发起攻击,CISA强调,该漏洞是恶意网络行为者常用的攻击途径,对联邦企业构成重大风险,建议私营机构也优先修补漏洞。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24.htm)
快科技2月7日消息,2022年9月,RTX 40系列显卡发布之际,北美板卡大厂EVGA突然宣布,放弃显卡业务,原因是不满NVIDIA的捆绑销售策略和对利润的无底线掠夺,而黄仁勋只是表态很难过,并尊重EVGA的决定,没有任何挽留。 据称,EVGA老板和黄仁勋其实颇有私交,关系本来很好,但闹到这种地步,委实令人唏嘘。  而就在RTX 50系列上市之前,有说法称NVIDIA几乎垄断了所有利润,尤其是将GDDR7显存的高成本转嫁给AIC厂商,导致后者几乎没有任何利润可图,MSRP原价购买新卡根本不可能。 这一次,EVGA也没有回归RTX 50系列,而且其主板业务也凋零殆尽,只剩下了显卡和散热业务。 **现在,EVGA宣布其官方论坛正式关闭,进入只读模式,今后不再接受用户注册、发帖、评论。** 事实上,EVGA论坛在北美玩家群体中还是颇受欢迎的,一度非常热闹,甚至还开辟了RTX 50系列讨论板块。 今后,EVGA团队将在Reddit上和用户互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22.htm)
<blockquote><p>春节期间,出行需求激增,各大平台纷纷加码抢夺市场份额。而抖音在这个春节悄然入局打车业务,将打车服务加入“我的钱包”功能模块,与手机充值、抖音商城等并列,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抖音的这一举动背后有何战略意图?它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出行市场中立足?本文将深入剖析抖音切入打车业务的背景、优势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探讨其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路径。</p> </blockquote>  刷着短视频打着车,这是个啥节奏? 春节抢客大战,不止是红包和春节档。 春节期间,本就是出行需求的高峰期。 而随着抖音这一国民App的进入,这场春节出行“战事”再度升级。 就在春节前夕,抖音正式将打车服务加入“我的钱包”当中,并与手机充值、抖音商城、生活缴费等入口放在同等级别,再次引发外界关注。 车主页面右上方显示有“更多品牌敬请期待”的字样,表明抖音计划接入更多出行平台。 目前市场上称抖音下场做出行业务的表述并不准确。 媒体从相关人士处获悉,抖音开放平台对出行领域早在2019年就开放了,只提供相关工具。 这次变化就是把打车的入口加入到了“钱包”功能模块中。 知情人士分析称,抖音是提供小程序服务并做好平台监管,不是高德那种聚合模式,而是类似微信小程序服务,抖音要做的也只是提供服务接口。 所以,目前,用户想要在抖音打车,可以在搜索框里直接搜“打车”,下拉页面就可以看到高德、阳光出行等第三方出行平台。也可以直接打开“钱包”进入打车界面。  不过,相对于直接用微信小程序、和打车平台的自有app,抖音在打车业务上能给用户提供的是一些特色的优惠活动。 以阳光出行的抖音小程序为例,可以直接在阳光出行的小程序界面看到有“阳光出行粉丝福利专享群”,且也可以直接搜索到“阳光出行打车券福利社”店铺获得一些优惠券。 自2018年布局本地生活服务以来,抖音正在不断加码推出各种新功能,相关服务也日益完善。 根据抖音2024年底发布的数据,2024年抖音本地生活业务覆盖370多个城市超610万家门店,年交易额同比提升81%。 除了餐饮、外卖等业务之外,抖音也逐步开放了洗车、汽车维修保养等多个类目。 抖音悄悄的杀入打车江湖,意欲何为? 对此,新浪科技罗宁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用更多的服务,把用户留在抖音的时间延长,抖音想要既轻且全。 从地图到短视频平台,接入聚合打车平台应用,都是为了拓展其本地生活服务的功能边界。 滴滴作为线上打车平台,其看似具有绝对领先地位,但并没有实际护城河,本质上还是撮合服务。 而近年来各类平台通过聚合各种打车应用,一方面作为自己便捷服务的一种体验,另一方面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尤其是在价格方面。 不得不说,聚合平台们,也蚕食了滴滴的一部分市场。  一直谋求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突破的抖音,此刻切入赛道,并不奇怪。 同时,作为轻平台,并不直接参与打车服务,只是作为撮合平台,且各种体验上的槽点也都归于运营方,对用户提供的方便体验感则留在平台上。 显然,对于抖音扩大本地生活的边界,有利无害、轻松拿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张书乐】,微信公众号:【张书乐】,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明末:渊虚之羽》于今日公布背景故事预告片及2月研发日志更新。本次带来的预告片以皮影戏的形式,讲述了杜宇、凿子、羽化以及因果循环之间的关系。 在玩法上,更详细的阐述了25把武器以及40个法术的多样配组build也将给游戏带来更多的可探索深度。新的一年,无常和她身处的动荡巴蜀之地也将逐步与大家见面。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本作中, 玩家将直面扭曲可憎的怪物,借助远古流传下来的道具,挑战灭绝人性的丑陋黑暗。探索真相的旅途上,你会穿过失落的寺庙,密林间的废墟以及危机四伏的幽径。随着逐步拼凑起无常丢失的记忆,真相逐步被揭开,每次决定,挖掘到的秘密,以及你所相信的盟友,都会影响到最终结局。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卡普空宣布将推出收录多部作品主视觉图的书籍《卡普空主视觉图录》(カプコンメインアート図録),预计3月20日发售。   本书为A4规格,共376页,定价9900日元(含税)。书中收录了卡普空40年历史中发售的超300部作品的主视觉图,囊括热门及小众作品。该书将在3月20日开始的“大卡普空展”现场及卡普空旗下的门店、网店贩售。
Intel 2024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仍然不尽如人意,也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CEO人选,而大规模裁员仍在继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Intel最新披露,位于加州的福尔瑟姆园区将在3月底前再精简58个工作岗位,而自2023年1月以来,该园区累计裁员已经超过1000人,园区房地产也将卖掉并部分回租。 福尔瑟姆园区只是Intel全球裁员的一个缩影,目标是削减100亿美元运营成本。 **截至2024年底,Intel在全球拥有108900名员工,仍然超过10万之巨,但相比两年前已经减少了2.3万人,其中在2024年就裁掉了1.6万人。** 基本上,Intel员工规模已经回到了2018年的水平,但年收入比当初少了180亿美元。 2024年,Intel全年收入5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1亿美元,而**股价在一年内暴跌了60%,市值更是已经不到老对手AMD的一半。** 帕特·基辛格去年12月“退休”之后,Intel CEO一直空缺,前董事会成员孙立武、格芯CEO Caulfield都是潜在人选。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20.htm)
[据@1818黄金眼报道](https://weibo.com/2334162530/Pd4MDbiup#comment),近日,**一骑手因包装破损被华为店索赔1.5万元,虽然协商后对方做了让步,但最终还是让他赔了3000元,关于责任的归属引发网友热议。**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14de7a4e40fe4b38b952df1132a2d725.jpg) 据报道,李师傅是闪送平台的一名骑手,1月16号接了一个订单,帮杭州一家华为体验店送一台平板电脑到另一家店,**说是这单收入才二十几块钱,因为外包装破损,门店向他索赔15000多元。**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e808fe709b894b1e8986d5ac24f0a375.jpg) 李师傅称,1月16日从杭州滨江区龙湖天街华为体验店接了一个闪送单子,**送到万象城五楼华为体验店,店铺调的货,送的是一款平板电脑。**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9ece2e9503cf43a29e7501c84928d910.jpg) 送到目的地后,服务人员检查之后发现外包装有个磨损的瑕疵。**李师傅称,应该是不小心被电动车后面的外卖箱里专门挂饮料液体的钩子磨到所致。**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76913d8d04844aab99d7a602e15c3702.jpg) **商家表示,这个影响二次销售,要求赔偿15000多元**。“然后平台把我卡里2400多元冻结,我无法接单”,李师傅表示,协商后对方做了让步,但最终还是让他赔了3000元。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7bb82bd85e5f43128290bc6db99fa6e0.jpg) 对于李师傅的疑问,闪送平台客服热线工作人员表示,已经上报给专门的部门对接。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9d7e405ec5e3401ebd27d9def1043fc0.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a0b4f10113104457a202170b771b2996.jpg) 对此,有网友表示,虽然李师傅有一定责任,但华为门店的店员也应该负一部分责任。**“既然这么贵重,为什么店家不能用纸壳再次包装一下”,有网友问道。** 目前,华为门店方面尚未给出回应。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18.htm)
**[据吉利控股集团官微消息](https://weibo.com/2184979950/Pd9QWgIfF),今天,哈尔滨亚冬会将盛大开幕。**作为官方合作伙伴,吉利为盛会提供了950辆服务保障用车,其中350辆是醇氢电动汽车。什么是醇氢电动?它们在尔滨的严寒中表现如何?吉利还有哪些醇氢“黑科技”?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fdcc7551fb954175b6e0b15d1e73bc0c.jpg)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8098b477bff04633989efe3c5e2f91ea.jpg) 央视主持人陈伟鸿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哈尔滨开启了一场“微对话”,沉浸式体验《醇氢汽车:新能源,新选择》。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6853207d9bc84adfa6242eeac7287eef.jpg) 李书福介绍,醇氢电动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新科技,**就是把绿色风能、太阳能变成液体能源,又通过汽车内燃机转化为电能。**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c3304658b3a84c02b71bf5e5e9080b07.jpg) 那醇氢和之前的甲醇汽车有什么不同呢?李书福称,**甲醇是一个化学原料,过去的甲醇基本上都是用天然气、煤炭或者其它的碳化石能源转化而来的,所以叫甲醇汽车。** **现在我们把甲醇从碳化石能源而来的路径改变了,把风能、太阳能这种不稳定的能源转换成液体能源,即甲醇。所谓醇氢,意思是甲醇是氢的载体。** 为什么叫醇氢电动呢,是因为氢气通过车子的内燃机发电,让车实现电驱动,既环保又经济。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b8198741f92a499e973c4a30f74b1d76.jpg) 据了解,每升甲醇的价格是2.5元。**醇氢电动既可以加甲醇,也可以加油,还可以随心混加,而且是同一个加注口,也就是“可甲醇、可燃油、可电动”。** 李书福介绍,醇氢电动车的好处是不怕冷,“纯电动汽车,冬天的时候,它所产生的公里数大概只有50%-45%,本来可以用跑1000公里,一到这个地方冷,就变500公里、450公里了”。 **“我们的醇氢电动车不受任何影响,而且车里温度很热”,**李书福说,“**像我们这种甲醇,零下95度都不会结冰”。**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09c4f3f25b4243648660ede3ef75e91e.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16.htm)
据央视报道,近日,在广西柳州,有**五人**突发奇想进洞穴探险,其中一人踏空被困洞内急需救助。消防人员接到报警后立即出动力量赶赴现场救援。消防救援人员到达路口后,在知情人的带领下,步行**25分钟**到达洞穴附近开展侦查。 经侦查发现,被困男子距离洞口约**80**米,洞穴内部呈**50米**水平S形,**30米**竖向S形。被困人员体型魁梧且受了伤,无法独立穿越洞穴内部狭小通道,所以被困在了竖向**S形**底部。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26268066f4974a3296b6e3b6874add19.png) 据被困男子同伴描述,他们一行五人**突发奇想**一起到这个洞穴探险,由于同伴粗心大意,没有选择悬挂保护绳,后踩断内部自己架设的木桥不慎坠落。 因山高路远,消防救援人员花费**2个**小时往返运送,搭建救生通道。最后,在经过艰难漫长**15小时**后,在**凌晨2点左右**被困人员成功交由医护人员进行救治, 在此友情提醒,爬山远足,**要选择正规路线,不要为了图方便和盲目追求刺激,擅自进入未开发的山洞峭壁探险和野山游玩,**避免发生意外。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14.htm)
2月7日消息,近日,泰国总理佩通坦受邀来华访问,并且与国内多家大型私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举行了会谈,这其中便包括了小米集团。报道称,佩通坦总理与小米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林世伟进行了会晤。 总理表示,十分高兴见到林世伟,并了解到小米已经得到了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的支持。总理鼓励小米考虑将泰国作为其重要基地,或者在泰国发展物联网(IoT)和智能设备供应链,以支持泰国及东南亚市场的相关发展。 林世伟表示,自2024年3月小米推出首款电动汽车(SU7)以来,销量表现良好。BOI指出,泰国是东南亚电动汽车使用率最高的国家,具备强大的生态系统和政府支持政策,且电动汽车供应链完备。 因此,BOI希望小米能考虑在泰国设立首个海外工厂,并开展电动汽车关键部件的研发活动,推动在泰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总理再次强调,泰国政府及BOI将全力支持小米的投资,提供包括改善营商环境在内的各种促进投资的政策措施。 今日上午,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发文称,正与制造同学们认真讨论,在确保质量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产。此前有报道称,小米汽车正在海外搭建销售团队,不过以目前国内的产能来看,先得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在海外建厂可能会是选择之一。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b14a2de037604b2284beb077c72c5bb5.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12.htm)
近日李书福透露,吉利即将推出全球首创的“超醇电混”技术,甲醇与汽油可灵活配比,一箱双燃。**新车搭载全球热效率最高甲醇发动机(48.15%),零下40℃低温冷启动无压力,真正实现“可醇、可电、可油”自由切换。** 据悉,吉利将在今年内,发布两款搭载“超醇电混”技术的新车型,一款轿车,一款SUV,让新技术助力“双碳”目标。 李书福表示:“甲醇经济是新能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新能源供应链的稳定与创新,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甲醇经济的可行性在全球范围内已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及产业界的充分论证。” 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实现从原油进口国转变成能源出口国,我认为在中国发展绿色甲醇能源完全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都应该为此有所作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10.htm)
高速服务区内的电动车充电桩,平日里使用率并不高,但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期间就变成稀缺资源。春运期间,电动车主争抢充电桩也算是高速服务区内的保留节目了,几乎每年都会上演。日前,[有博主分享的视频显示](http://t.cn/A63gCHSm),**两辆电动车正在高速服务区内争抢一个充电车位。**  视频中,白色的电动轿车和银色SUV都想去车位充电,谁也不让谁,白色轿车倒车后准备将车开进车位时,银色SUV车上一个人挡在了白色轿车前面。 白色轿车也丝毫不让,继续缓慢向前开,可能是白色轿车顶到了挡车的那个人,后者勃然大怒,**挥拳重重砸到了白色轿车上,并破口大骂,双方发生争执。** 此事也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道:“原本以为有车了,可以不用抢火车票了,结果没想到充电桩比火车票还难抢”。 “建议电动车春运回家时,体格小的下高速充电,不然到时候摔跤、骂人都比不过人,多尴尬”。 还有网友建议道:“充电桩出现各种抢桩事件,建议设备厂商增加相应的排队功能,机身上可以张贴排队码,车主扫码排队,每人对应一个验证码,充电时输入相应的验证码才能充电”。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08.htm)
美国再发生一起跟飞机有关的事件——**当地时间2月6日下午,一架小型客机失联**。据悉,此次事件中的飞机隶属美国白令航空,型号为塞斯纳208B大篷车EX型飞机,注册号为N321BA。  **它在从阿拉斯加的乌纳拉克利特飞往诺姆的途中失踪,飞机上有9名乘客和一名飞行员**。 距离飞机最后一次通信四个小时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的C-130和空军飞行支援被派去协助寻找飞机。 大约50分钟后,搜救队报告称,**他们在诺姆和所罗门之间的地区搜寻时能见度很低,搜索范围扩大到诺姆-理事会高速公路17英里处**。 晚上8点40分:由15名成员组成的怀特山搜救队在16/17英里处与诺姆搜救队志愿者会面,建立大本营。 阿拉斯加当局、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空军已启动搜救行动,目前报告显示**能见度低和天气状况可能是导致飞机失踪的原因**。  近日美国飞机意外频发,曾连续四天发生四起失事,**最严重的当属发生在1月29日晚的黑鹰直升机与一架客机相撞,致使67人全部遇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06.htm)
<blockquote><p>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面试反问环节尤为关键,它不仅能帮助你深入了解公司和岗位,还能向面试官展示你的专业素养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详尽的产品经理面试反问指南,帮助你在面试中更好地了解公司是否适合你。</p> </blockquote>  有很多产品经理反馈,说自己在面试反问环节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或者问了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结果没有充分了解公司和岗位,导致自己进入新公司后,角色定位与职责范围与心理预期差距大。 面试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仅能让你更全面地了解公司和岗位,还能向面试官展示你的专业度和对这份工作的认真态度。那么,产品经理在面试反问环节提哪些问题对自己更有利?下面为你详细剖析: ## 01 关于产品本身 ### 1. 产品的长期规划与愿景 提问:“能否分享一下这款产品未来3 – 5年的规划和愿景?主要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是什么?” 这个问题能让你了解公司对产品的长远布局。 如果公司有清晰明确的规划,说明其对产品有深入思考,且重视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若回答未来要拓展多种学科领域,打造一站式学习平台,就表明其有宏大的发展目标。 ### 2. 产品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提问:“目前这款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公司计划如何应对?近期又有哪些重大机遇?” 了解产品面临的挑战,能看出你对产品实际情况的关注。 若面试官提到竞争对手强大,而公司打算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服务应对,你可以进一步思考自己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优势。 知晓机遇则能让你提前规划,若公司表示即将进入新的细分市场,你可以思考自己在拓展市场方面能贡献什么。 ## 02 关于团队协作 ### 1. 产品团队的组织架构 提问:“可以介绍一下产品团队的组织架构吗?各个角色的职责和协作模式是怎样的?” 清晰的组织架构能让你提前了解工作中的协作关系。 例如,若产品团队采用敏捷开发模式,产品经理与开发、设计团队紧密协作,你就能明白自己在团队中的沟通重点和协作方式。 了解各角色职责,能避免未来工作中的职责不清问题,确保高效协作。 ### 2. 跨部门协作的频率与难点 提问:“产品团队与其他部门,如研发、市场、销售等部门的协作频率如何?在过往的协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产品的成功离不开跨部门协作。 了解协作频率,如与研发部门每周的项目例会次数,能让你预估工作的沟通成本。 知晓协作难点,如需求理解不一致或资源分配冲突,以及公司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能帮助你提前思考应对策略,更好地融入团队。 ### 3. 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与优势互补 提问:“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在团队中,大家是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品发展的?” 了解团队成员专业背景,若既有技术出身的,又有营销背景的,能让你明白团队多元化的优势。 知道优势互补方式,如技术人员负责产品架构搭建,营销人员提供市场需求洞察,有助于你思考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以及如何与其他成员相互配合。 ## 03 关于职业发展 ### 1. 产品经理的职业晋升路径 提问:“在公司里,产品经理的职业晋升路径是怎样的?晋升标准主要有哪些方面?” 明确晋升路径和标准,能让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清晰规划。 比如,公司规定产品经理晋升到高级产品经理需要在产品业绩、团队管理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你就能朝着这些目标努力。 这也能看出公司对产品经理岗位的重视程度和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完善。 ### 2. 培训与学习机会 提问:“公司会为产品经理提供哪些培训和学习机会,以帮助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没有内部培训课程、行业交流活动或外部培训资源?” 不断学习是产品经理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公司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如定期的内部分享会、参加行业峰会的机会,能让你接触到最新的行业知识和理念。 这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反映出公司对员工发展的支持力度。 ## 04 关于公司文化 提问:“能否分享一下公司的文化特点和核心价值观?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体现这些文化和价值观的?” 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着工作氛围和团队协作方式。 例如,一家强调创新的公司,可能会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对失败有一定的包容度。 了解这些能帮助你判断自己是否能适应公司文化,与团队成员和谐共处。 ## 05 关于面试流程 提问:“想了解一下面试的后续流程是怎样的?大概多久会有进一步的反馈?” 明确后续流程和时间安排,能让你心中有数,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若面试官告知后续还有一轮终面,且会在一周内通知,你就能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因等待而焦虑。 在面试反问环节,通过提出这些问题,你能更深入地了解公司、岗位以及自身与这份工作的适配度。 同时,展现出你作为产品经理应有的专业素养、思考能力和对工作的热情,为自己赢得更好的面试结果。 ## 最后 在面试的双向选择过程中,准备一系列既体现个人思考深度又贴合职位需求的问题至关重要。 产品经理通过提问,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公司文化、团队氛围及项目细节,还能展现自身的积极主动与专业素养。 面试不仅仅是公司评估你的机会,也是你判断这个舞台是否适合施展才华的关键时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伍德安思壮】,微信公众号:【时间之上】,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说一千道一万,稳定性还得指望 DeepSeek 官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13689)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13689#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blockquote><p>互联网产品的数据分析是产品经理和运营人员必备的技能,但许多人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陷入数据罗列的困境,难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将为你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你掌握互联网产品分析的三大核心模型。</p> </blockquote>  互联网产品(APP、小程序、H5、网页)分析非常普遍,也让很多同学觉得很棘手。每次都是列了一堆DAU/MAU、打开率、跳失率、转化率数据,却很难得出结论。然后被领导批为:“分析不够深入”。 ╮(╯▽╰)╭ 之所以出这种问题,是因为:不了解互联网产品的分析目标。 光列数据,不结合目标,肯定下不了结论。而目标,又和产品类型有很大关系。 今天就系统地讲解一下,互联网产品有哪些类型,以及每一类的基础分析模型。 ## 01 互联网产品3大类型 互联网产品有很多分类方式,但站在:“产品是干什么的”角度,就只有3大类: - 交易型产品:以促成一笔商品/服务交易为目标。 - 内容型产品:以提供视频/文字内容给用户看为目标。 - 工具型产品:以满足B端/C端用户某个具体功能需求为目标。 当然,大类之下有很多细类,比如: ### 1. 交易型产品 以交易的东西不同,还能细分为商品/服务两大类。由于特定的商品,其生产方式、交付方式有特点,因此还能根据商品特点,进一步细分出,诸如游戏、金融、消费品、耐用品等诸多各具特色的细类。  每一个细类,都会为更好促成自身品类交易,而做功能上修改,比如: - 游戏要提升交易,需要增加PK赛,上新地图/皮肤/道具,荣誉称号/排位等 - 金融为了提升交易,需要收集个人信用信息(手机号、身份证、车、房、学历) - O2O为了提升交易,会提供不同类型商户,供消费者选择 所以理解交易型产品功能,可以从:“如何提升交易意愿”与“如何降低商家交易风险”两个角度思考。 ### 2. 内容型产品 以内容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短、中、长视频,图文,语音。每一大类下,又有题材的区别,诸如:新闻、小说、娱乐、情感……以内容提供方不同,分为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Content 专业内容生产者)/UGC(UserGenerated Content 普通用户内容生产者)。  要注意的是,经过这些年发展,不同类型的内容,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生态,有相对固定的内容范围。比如短视频主打换装、跳舞、剪辑;中视频主打综艺、娱乐节目;长视频主打有版权的影视剧联播;这些生态一经形成,就有独立的运作体系,因此不能混在一起看,需要每一类单独了解。 ### 3. 工具型产品 B端产品和C端产品有明显区别。B端产品常常是根据企业运营工作环节来分的,经常分前台(面向客户)、中台(面对营销/运营/产品经理)、后台(面向供应链)。  C端则百花齐放,比如健身/地图/天气/输入法/杀毒,这些工具往往有具体的场景,比如建设/查看天气/打字/杀毒,并且这些工具型产品不会兜售某个商品,大部分都是基础工具。唯一有一个特例是:社交工具(比如微信、陌陌、soul)。 由于社交工具自带流量,用户一旦在工具里建立社交关系就很难离开,所以天生自带流量,经常成为为其他产品导流的工具。 以上就是产品的基础分类情况,如果新手同学区分起来太难,可以简单记住上边的分类图,对号入座哦。 ## 02 认识产品分析的主指标 了解产品类型,主要是为了:明确产品主要指标。 一般来说: 交易型产品,以促成交易为核心目标。因此关注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商品交易总额),关注从推广到成交的全交易流程的转化率。 内容型产品,则秉持“活跃即正义”的理念。广告是这些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只要用户肯浏览内容,就有机会卖各种广告。因此活跃率是核心关注指标,并不像交易型产品那样特别关注成交情况。 工具型产品则视其功能刚需程度/变现思路,有2种典型的模式。 一类常见于C端产品,将自身作为流量入口,为其他产品引流。这种模式下,要么不考虑变现,要么用广告变现的方式。这种模式与内容型产品是很类似的,本质上将自己作为流量源头,因此思考的主指标也与内容型产品类型。 另一类常见于B端产品,因为B端产品历史上就是需要付费使用(并且还很贵)因此B端收费经常是名正言顺的,只是付费方式有区别。有的按license付费,有的按项目实施付费。有的是本地部署,有的是saas形式交付。其主指标,就是传统软件销售考虑率的:客户数、转化率、客单价。 了解了产品主指标,主要为了解决:“空列dau、转化率但得不出结论”的问题。评价一个产品功能的好坏,本质上要看它有没有为这个产品的主指标做贡献。如果没有贡献,甚至是反贡献,那即使功能本身做得再炫酷,也是有问题的。 ## 03 3大基本分析模型 了解了产品分类与产品主指标,可以更进一步看基本分析模型。 ### 第一类:交易型产品漏斗模型 交易型产品目标就是提升交易,只是不同的路径促成交易效率不一样,因此漏斗模型是非常适合的(如下图):  如果是站外直接引流,则是纯粹的漏斗模型,考察每个漏斗转化率即可。 如果是站内分发流量,则要注意是否各种形式之间,存在流量挤兑的情况。 原则上,应该给转化率高的渠道多分配流量,但是也不能简单地看“哪个渠道转化高,流量就全给它”。因为有可能某个功能有其特定的爱好群体,因此需要作为一个组合,来考察流量分配效率。  ### 第二类:内容型产品的分群模型 内容型产品理论上也能用类似的漏斗模型,观察用户是否愿意完成一次内容浏览,以及内容浏览后是否有转发、点赞、买货等行为(如下图)。  但注意,内容型产品中,用户的一次浏览行为常常是短暂且分散的,用户每次登录后是一组行为的组合(先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因此需要做用户分群,根据时长/频次,区分出轻中重用户,再看不同产品功能,如何满足不同类型用户:  ### 第三类:工具型产品 工具型产品要区分类型来看。 对于C端的流量入口型产品,可以借鉴内容型产品的思路,做分群分析。 对于B端产品,要特别注意:B端产品的用户实际体验与用户付费是脱离的。因为B端产品经常有招标过程,在招标过程中,如何通过层层考核中标才是关键。 此时的产品分析,本质上分析的是销售过程中成功几率(如下图)。  注意,以上只是基础分析模型,实际分析起来会更复杂。因为产品分析,也分战略级、战术级、战斗级,不同的层级的分析,服务的人群不同,想达成的目的也不同。 不分青红皂白地写转化率、点击率、使用时长,肯定不能满足需求。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死亡搁浅2》现已在韩国通过分级,评定等级为未成年人不能游玩。在分级系统中,《死亡搁浅2》被描述为一款在末世后的世界里运送包裹,连接城市以拯救人类的冒险游戏。  而获得该评级的原因是,游戏中将会出现过度暴力,在使用武器战斗时,会出现鲜血和身体伤害;过多的粗俗语言、亵渎和咒骂,游戏过程中出现f**k、a**h**e、s**t、d**n、h**ys**t 等脏话;直接使用药物,游戏过程中出现吸烟和饮酒场景。  因此,根据韩国《游戏产业促进法》第21条和《分级规则》第7条第4款,本游戏被评定为“未成年人不得游玩”。 而小岛秀夫近日也似乎正在准备《死亡搁浅2》的最新预告。  他在推特发文表示:“这是一年以来第一次坐在剪辑台前。我一直太忙,没时间真正开始剪辑,所以我一直在脑海里“云剪辑”——在走路或坐飞机时用随身听听可能会使用的曲目,大概有一百次了。” “但现在我终于把所有素材都装进了剪辑系统,但它与我脑海中的东西并不相符。”
<blockquote><p>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战略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然而,许多企业在战略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清晰的商业分析和洞察。本文将深入探讨商业分析在战略决策中的重要性,阐述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商业分析来支撑战略的制定与落地。</p> </blockquote>  提起战略,大部分人都不太感兴趣,因为这好像是老板的事情。每个人对这件事的理解,都不太一样。 但商业分析师应该要尤为关注战略,因为商业分析的最佳实践案例就是战略决策,其次是重大经营决策,最后才是日常运营决策。 大部分企业内耗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统一的战略,导致布朗运动频频发生。 为什么战略决策会做不好?核心还是因为商业分析的洞察不足够,认知不到位。 我们先理解下什么是战略。 ## 01 好战略 or 坏战略 战略的核心是制定一个宏观目标,然后通过设计某种模式和路径来抵达这个目标。 有得有舍才是战略,战略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聚焦与力出一孔,是消灭既要又要还要。 战略并不是宏大愿景或者一套财务目标,销售额和市占率是战略的结果。 相反,战略是决策选择,做正确的事情,解决商业经营里的核心问题。或者换个角度表述叫「一个战略的反面应该是另一个战略」。 战略有好有坏,那什么是好战略?它的标准是什么。 好的战略应该清晰易懂,明确方向,聚焦重点,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建立壁垒。 是一个接近最优的目标实现路径,发挥优势/避免短板,达到roi最大化的用户价值实现与用户需求满足。 《好战略,坏战略》一书认为战略核心包含以下三个要素:调查分析、指导方针和连贯性活动。 美团王慧文认为战略是不同时空里ROI最高的Strategy。 此处Strategy偏策略,Strategy由形成Strategy决策的Insight(洞察)和匹配Insight的行动方案组成。 殊途同归,战略的本质是看清-选择-行动的系统性工程,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社会科学,没有对错只有角度,支撑使命与愿景。 –看清是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有什么困难和机会,是对行业本质的洞察与看清 –选择是路径与节奏,路径是roi最高的那条路,节奏是快慢的控制,战略选择是目标、机会与能力的相互平衡 –行动是连贯性活动,有战略纪律,如长期、聚焦、坚持、选择难的,即为了长期可以放弃短期,做难而正确的 ## 02 商业分析如何支撑战略 为什么做商业分析要懂战略?因为商业分析对应到看清-选择这一重要环节。 一言以蔽之,好战略的前提是要做足够多高质量的商业分析工作,会涉及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洞察探索等工作。 一个好的分析,带来的结果是好的决策。而战略是企业决策的最高维升华,其对应的也需要最高纬的商业分析工作。 所以顶级的商业分析能力,应能在企业战略决策与规划发挥重要作用,能与企业决策层直接对话。 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是创始人决定的,是为初心,可以感性。比如贝壳,让居住更美好让服务者有尊严。 而战略决策与落地,是通过比较理性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愿景和使命。 战略制定过程中,核心的商业分析包括行业分析、用户分析、需求分析、竞对分析、机会分析、模式分析、价值分析等,把这几个方面做深做透,战略决策就会清晰许多。 ## 03 战略规划如何落地  公司每一年的战略规划与落地,都是年尾到年初最重要的事项。首先需要对当年的战略执行做深度复盘: - 市场/用户/竞对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是否符合预期 - 战略的落地执行是否良好应对了市场的变化与冲击 - 战略目标的设置是否有良好牵引作用,节奏是否匹配 此时复盘的结果无论好与坏,可以很好提升认知,就如芒格常提的“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但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不再能改变,更重要的是向前看。紧要的是想清楚两件事,未来会发生什么改变,以及什么是不会变的。 有一次贝佐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他最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个行业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然后他答道:「我发现,很少有人问我另外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什么是不变的? 他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不会发生改变的是行业的本质与终局、用户的需求与人性、企业应创造的价值(成本/效率/质量),会发生改变的是外部竞争、技术变革与政策调整。 通过对行业和用户的分析,想清楚变与不变,企业就已经接近能做战略决策了,尤其是用户的需求本质和行业的终局本质思考。 第二步便是在高质洞察的基础上,确认出有价值能落地的战略方针,并拆解出核心策略,3-5条足够。 第三步在战略和核心策略都清晰的情况下,开始定目标、预算和绩效。 过程中需要匹配好人力、财务等资源,将最重要的资源投放在能增加企业竞争优势的地方。 到最后的战略执行阶段,会牵扯大量的组织、激励、管理、协调动作,比较复杂,后面有机会再展开。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战略闭环过程中,高质量的商业分析与洞察,能够有效支撑战略决策。 同时在实际的落地执行阶段,效果衡量和策略复盘,也少不了大量商业分析工作。 作为企业商业负责人的我,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希望能激励到每一位做分析的同学,要有敢于辅助战略决策的心态与自信,并持之以恒的修炼与提升自己。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小河运营笔记】,微信公众号:【小河运营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近日一加13 mini的最新渲染图近日在网络上曝光,**手机的设计亮点在于其独特的相机布局和新引入的环形呼吸灯**。从曝光的图片来看,一加13mini的相机模块采用了哈苏品牌的标识,延续了旗舰级影像调校的专业性,显示出其在摄影方面的高端定位。 三个摄像头的排列方式简洁而富有科技感,**中间的摄像头周围环绕着绿色的环形呼吸灯,这一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实用性,能够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提供直观的反馈**。 此外,在主摄四周还引入了类似环形呼吸灯的灯带,这是一加品牌初次融入这类设计,不仅提升了手机的视觉效果,还增强了用户的交互体验。 在机身设计上,一加13 mini背部采用简约直边设计,搭配白色配色,质感高级。 结合此前曝光的信息,一加13 mini预计搭载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配备小尺寸高刷直屏,定位小屏旗舰市场。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207/c65b2be5b1844d329fe0d2a8d9df6e4e.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04.htm)
自从爱德华斯诺登揭露棱镜门事件以来,大家都知道美国通过大型科技公司窃取个人数据并进行监控,而美国负责监督隐私相关法律的主要监管机构是“隐私和公民自由监督委员会”(PCLOB)。  日前该监督委员会的民主党成员被免职且相关电子邮件账户被关闭,这使得其成员总数低于运行 PCLOB 的最低门槛,至于为什么会免职呢?因为特朗普认为这些行政机构独立性存在问题。 PCLOB 的这些问题是否会影响美国企业和用户还不清楚,但对欧盟用户、欧盟企业、欧盟组织 (例如教育机构) 以及欧盟政府来说这是个大事件,此前欧盟与美国达成的跨大西洋数据隐私框架 TADPF 中的唯一监督要素就是 PCLOB。 跨大西洋数据隐私框架是欧盟、美国与科技公司达成的协议,该协议允许欧盟公民和企业和组织的数据流向美国数据中心进行存储,这种行为不需要正当理由或司法批准。 自该框架从 2023 年 7 月 10 日获批以来,任何欧盟企业都可以将数据传输给美国网络服务提供商,尽管美国肯定会监控这些数据,但欧盟依靠美国政府的 PCLOB 实施数据隐私方面的监督。 所以现在 PCLOB 无法运作后等同于跨大西洋数据隐私框架中关于隐私监管的唯一要素已经没了,既然如此该隐私框架也不再合法,这就有可能迫使欧盟企业都放弃使用美国网络服务商例如 Amazon 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乃至苹果的 iCloud 云存储。 按照特朗普的新政策这些行政机构需要在 45 天内接受审查,如果审查通过则可以继续保留并运作,反之那就可能会被取消,如果 PCLOB 最终被取消那么欧盟真是要傻眼了。 目前欧盟大量企业和政府机构依赖于美国的云服务,除非欧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其全部迁移到欧盟的数据中心,否则跨大西洋数据隐私框架就名存实亡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802.htm)
据The Verge报道,美国数字服务局(USDS)已被更名为政府效率部(DOGE),由马斯克领导。**该局副局长泰德・卡斯滕森拒绝接受马斯克团队为联邦雇员提供的“买断计划”延迟辞职方案,选择直接辞职**。  美国劳工部外抗议政府效率部的人群 特朗普政府于1月28日启动该计划,承诺向自愿离职的联邦雇员提供相当于8个月薪资的补偿(薪酬与福利持续至9月30日),并要求参与者在2月6日前提交申请。 截至2月6日,**已有超6万名联邦雇员接受补偿方案,约占230万文职雇员的3%,远低于马斯克设定的10%减员目标。** “我写信是想告知大家,我已决定从美国数字服务局辞职,今天是我的最后工作日。” 卡斯滕森在发给同事的内部备忘录中说道,这份备忘录已被The Verge获取。“我不会选择那个计划,在与家人和其他我信赖的顾问商讨后,我决定是时候追寻不同的道路了。” 在卡斯滕森宣布离职后不久,**一名联邦法官下令将马斯克设定的辞职截止日期从周四推迟到2月10日相关听证会之后。** 据多名员工透露,**自几周前美国数字服务局更名为政府效率部以来,该局便陷入了混乱**。尽管特朗普的行政命令让马斯克掌管美国数字服务局,**但该局约200名工程师、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仍在独立运作**,与马斯克引入的、由年轻程序员组成的小型政府效率部团队保持距离。 在周二美国数字服务局的全员会议上,**卡斯滕森表示他没有与马斯克及其政府效率部团队沟通**。他告知美国数字服务局的员工,他们应该会收到新的工作笔记本电脑和电子邮箱地址。与此同时,在该机构从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迁至总统行政办公室期间,工作人员被告知停止使用Slack进行内部沟通。 以下是卡斯滕森内部备忘录全文: **致美国数字服务局同仁:** 我写信是想告知大家,我已决定从美国数字服务局辞职,今天是我的最后工作日。我不会选择那个计划,在与家人和其他我信赖的顾问商讨后,我决定是时候追寻不同的道路了。 对我来说,这并非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因为我在美国数字服务局的时光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阶段之一。我全心全意地相信我们的使命,每天都被团队的奉献精神、友善和智慧所鼓舞。我将永远感激有机会与你们共事,并担任副局长一职。 对我来说,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至关重要,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情况。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我期待与大家保持联系,看看你们的未来走向何方。美国数字服务局的人员和使命是我来到这里的原因,即便我离开后,我也会为你们加油鼓劲。 祝一切顺利, 泰德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796.htm)
路透社2月5日发表题为《埃隆·马斯克的政府效率改革合法吗?》的报道,主要内容摘编如下:埃隆·马斯克正在削减他认为属于浪费的政府开支。一些反对他的法律专家和议员表示,马斯克正在挑战美国行政部门特别顾问身份的法律和道德限制的极限。下面来看看马斯克试图裁撤联邦行政机构的举措所引发的法律问题。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3/0202/0b684e5728fe76d.webp) 马斯克在入主Twitter的时候也曾用了类似的手法 **马斯克的身份是什么?** 白宫称马斯克是一名“政府特殊雇员”,这意味着他没有薪酬,一年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30天。他只需部分遵守联邦雇员的利益冲突和道德法则。 马斯克在政府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对于他是否需要由美国参议院确认成为内阁成员,法律专家持不同意见。一般来说,直接向总统报告并在重大决策方面享有高度自主权的官员需要得到参议院的确认。 针对“政府特殊雇员”的道德和利益冲突规定通常由白宫自行制定。 特朗普3日告诉记者,这位亿万富翁的行动必须得到白宫的批准。 **马斯克及其团队在做什么?** 马斯克领导着白宫新设立的政府效率部,其任务是大刀阔斧地裁撤联邦行政机构。 政府效率部称,它已经取消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政府合同,并终止了数十个它认为未被充分利用的建筑租约。马斯克和政府效率部已经采取行动,关停美国国际开发署,并获得访问美国财政部支付系统的权限,还接管了人事管理局和总务管理局及其计算机系统。 人事管理局是美国政府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着220万名政府工作人员。过去一周,人事管理局向联邦雇员发送提供辞职激励的电子邮件。总务管理局负责监督大部分政府合同并管理联邦财产。 **马斯克可以这么做吗?** 一些议员、法律专家和利益团体表示,马斯克无权停止或干预由国会设立和出资的机构的工作。 治理专家还表示,马斯克似乎已经超出特朗普1月20日签署的设立政府效率部的行政令所授予的权限。 该行政令授权政府效率部对联邦技术和软件进行现代化,“以实现政府效率和生产力最大化”。但马斯克和他的助手们所做的似乎远远超出了提供建议的范畴。 马斯克的所作所为已经引发多起诉讼。公共利益团体起诉政府效率部,称其结构违反了公平和透明规则;政府雇员工会也提起诉讼,要求阻止财政部向政府效率部披露他们的个人信息和财务信息。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794.htm)
有知情人士透露,鉴于日产汽车准备结束与本田汽车的合并谈判,该公司正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知情人士表示,新盟友最好是来自科技行业且总部设在美国。尽管日产在全球的销量正在放缓,但北美仍是其最重要的市场,而向电气化和自动化的转型正推动所有汽车制造商寻求与高科技行业结盟。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102/d5da3d9a3562112.png) 不过,2月5日,日产和本田的发言人均称两家公司仍在讨论各种选择,包括结束交易谈判的可能性。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表示,本田曾提出收购日产并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的想法,但在日产内部遭到强烈反对。 此外,本田还提出一个达成交易的前提,即日产需要重组业务,但除了裁员和削减产量之外,日产并没有做太多努力。例如,日产并不打算关闭任何工厂,而此举可能会让本田感到恼火。 与此同时,根据两家公司去年12月23日签署的谅解备忘录,结束与本田的独家谈判将使任何一方都无需支付1,000亿日元(合6.57亿美元)的巨额取消费用。 知情人士称,日产董事会正在敦促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内田诚(Makoto Uchida)和其他高管制定一项更全面的重组计划,同时与潜在合作伙伴进行洽谈。该公司的目标是在2月13日公布季度财报时提出更深入的改革计划,届时日产董事会也将召开会议并做出正式决定。 对日产来说,放弃与本田的合作是一场巨大的赌博,而且其不稳定的财务状况不太可能吸引许多潜在的合作者。不过,尽管陷入困境,日产庞大的制造业务和家喻户晓的品牌仍然具有吸引力,而试图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站稳脚跟的富士康或许是潜在合作伙伴之一。 去年12月,富士康就收购日产股份一事与日产进行了接触,但在日产与本田洽谈合并事宜公开后,富士康最终搁置了合作意向。但是,知情人士表示,富士康并没有完全放弃,而是倾向于先看看日产和本田能否在交易谈判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再决定后续行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792.htm)
据《美国汽车新闻》报道,阿斯顿·马丁首席执行官Adrian Hallmark在加入该公司后立即下令推迟纯电动汽车项目,意味着该公司再次推迟首款纯电动汽车的上市时间。2024年,Hallmark辞去宾利首席执行官一职,转而加入阿斯顿·马丁担任首席执行官。 1月29日,Hallmark向媒体表示:“在讨论我是否加入公司的过程中,我就对电气化战略提出了质疑。”Hallmark担心电动汽车销量会受到排放法规变化的影响,而且阿斯顿·马丁可能会因动作太快影响财务表现。  “我们不是抵抗。我们只是在考虑立法情况,我们正在努力应对。我们不能同时生产内燃机、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再确定最终可行的产品,然后停产不可行的产品。大家都必须成为赢家。” Hallmark称,阿斯顿·马丁将在2030年之前推出“至少一款”纯电动汽车,但到2030年推出四款电动汽车的计划已被取消。去年,该公司曾表示,其努力让首款电动汽车在2026年上市,而这一时间本身就晚于更早前的计划。不过,该公司将继续与美国电动汽车公司Lucid合作,后者将提供电机、逆变器、变速器以及电池模块。 阿斯顿·马丁最初的计划是基于现有车型推出首款电动汽车,并发布了一份草图,暗示将推出一款比现有DBX车型更低的运动型SUV车型。但是,该公司现在正在研究“其他可能性”。不过,Hallmark没有透露更多细节。 阿斯顿·马丁将专注于提供插电式混合动力跑车,今年将率先推出中置引擎Valhalla超级跑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Hallmark表示,该公司将“尽快”推出前置引擎车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但没有透露具体日期,也没有透露具体是哪些车型。 阿斯顿·马丁正密切关注劳斯莱斯的动态。在电动化进程上,劳斯莱斯远远领先于其超豪华竞争对手。“我们希望(劳斯莱斯的电动化转型)取得成功,因为如果他们成功了,那么纯电动豪华汽车就有了一席之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790.htm)
保时捷今年因产品线调整将面临8亿欧元(约合8.31亿美元)的损失,这将进一步压缩这家跑车制造商本已令人失望的利润率。保时捷在周四的声明中表示,增加内燃发动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以扩大产品组合的相关费用,将使今年的销售回报率降至10%至12%之间。此外,该公司预计2024年的利润率将处于预测范围的低端,即约14%左右。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116/ecb346c57539082.png) 去年,由于市场需求低于预期,保时捷成为主要汽车制造商中放缓向电动车转型的企业之一。在中国市场,向电动车转型的挑战使该公司付出了沉重代价,交付量出现下滑。本月初,保时捷披露可能同时更换其首席财务官和销售总监。  保时捷去年的利润率未能达到最初15%至17%的预期。Bloomberg Intelligence资深行业分析师Michael Dean表示,保时捷对今年的预测可能也不会受到市场欢迎。 “2025年10%-12%的利润率指引将令人失望,”Dean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他指出,保时捷的指引暗示调整后的利润率将在12%至14%之间,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14.2%。 Bernstein分析师Stephen Reitman予以保时捷“持有”评级,他表示2025年展望的“急剧恶化”是一个“主要担忧”。 “今天这份简短但重要的声明通常需要管理层在短期内进行后续简报电话会议,以进一步解释并安抚不可避免的紧张市场,”Reitman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他表示,保时捷不能等到3月12日公布财报时才采取行动。 保时捷股价去年下跌27%,这家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公司自2022年IPO以来持续下挫。其市值已从2023年5月的1095亿欧元高点减半。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788.htm)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地时间2月6日报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4日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时向对方赠送了一个金色传呼机。《以色列时报》同日晒出金色传呼机照片称,以总理办公室证实了这一消息。  CNN等媒体称,内塔尼亚胡向特朗普赠送“金色传呼机”。 《以色列时报》称,以总理办公室表示,这份礼物“象征着总理的决定,该决定是战争的转折点”,这次行动“体现了以色列对抗敌人的力量、技术优势和狡黠”。 CNN称,作为回报,特朗普回送内塔尼亚胡一张他们两人的签名照片。 报道还称,这一传呼机代表的是以色列去年9月在黎巴嫩实施的行动。2023年9月17日和18日,黎巴嫩多地相继发生数以千计的传呼机和对讲机爆炸事件,主要针对黎巴嫩真主党成员,造成数十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叙利亚境内也发生类似爆炸事件。时年11月 10日,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召开的内阁会议上首次承认针对黎巴嫩真主党成员制造了通信设备爆炸事件。以色列媒体援引内塔尼亚胡当时的话说,尽管遭到以色列国防机构负责人和一些政府高级官员的反对,但以色列仍执行了“传呼机行动”并消灭了真主党前领导人纳斯鲁拉。 事件发生后,联合国、欧盟等纷纷发表声明予以谴责,同时敦促有关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地区局势升级。曾曝光美国“棱镜”大规模秘密监听项目的美国前防务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在社交媒体上说,此次行动“不计后果”,袭击对象包括许多“正在开车、购物的人……这与恐怖主义别无二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6786.htm)
<blockquote><p>2024 年,各大互联网巨头在各自的赛道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本文将通过对 2024 年互联网大厂的叙事风向进行深度盘点和剖析,带你读懂大厂叙事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未来趋势。</p> </blockquote>  2025 年开年,我们盘点一下 2024 年各个大厂的叙事风向。 无论你是甲方,还是营销圈里的乙方,你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围绕大厂在转的,大厂的一举一动会决定你今年能不能赚钱、你会不会赔钱、你的公司裁不裁员。所以,读懂大厂的风向是很关键的一件事。 我们希望透过大厂的叙事,嗅出大厂到底在传递什么、在遮掩什么、大家在吐槽什么: - 最没有期待的叙事:快手,没有故事; - 最精分的叙事:小红书的叙事里,没有大品牌的事; - 最平庸的叙事:B站,姿势不对,赚钱很累; - 最被动的叙事:抖音,我卷不动了,但我没有选择; - 最神秘的叙事:视频号,短视频里的巴菲特。 ## 快手:快手没有故事 我们盘点快手 2024 年的叙事时,最初我们得到的是:“快手 2024 年似乎没有什么叙事。”但你细想,没有叙事本身就是一种叙事。所以, 2024 年快手的叙事就是“快手没有故事”。 我想这个主题,从快手的股价上就能体现出来。截至 2025 年 1 月 20 日收盘,快手的股价与历史最高点相比,已暴跌超 90% 。股票买的就是对未来的预期,而快手已经很难给买家建立各种预期。 当平台失去造梦能力,买它的股票和给广场舞大妈发创业基金就没了区别,都是做慈善。 我们先来看一下快手 2024 年都在讲什么: 1 月,快手做了第四届金剧奖短剧生态大会,这已经是快手的老故事。 3 月,快手聚焦本地生活,开了一场快手本地生活聚力生态大会,口号是“所有团购都值得在快手重做一遍”。快手希望从本地生活上挖到新的增量,但其样板房的本地生活基建能力,伤害了一些客户。 5 月,快手开了一个电商引力大会,定义快手电商 = 好内容 X 好商品。在流量见顶的情况下,的确只有更好的内容才能带来更大的流量,但什么是好内容?它像一句正确的废话。对于某些老铁博主而言,好内容就是今天这顿吃五个肘子,改成明天吃五个生肘子。  8 月,快手开了光合创作者大会。在这个大会上,快手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私域价值。对于抖音而言,私域的确是快手的“护城河”,但这个护城河已经在河边立了好多年了,而且根本拦不住连夜搬去抖音的商家和主播们。 9 月,快手开了投资者日活动,在这里他们强调了 AI 智能技术,如何深入到内容、广告、经营环节。对于快手而言,与其谈 AI 价值,商家对快手更大的期待可能是把算法搞得更精准一点。 11 月,快手开了三农生态大会,想维护下沉市场用户根基,卷入更多农人创作者。但是,农人本身就是快手的优势。据我对农村老家亲戚的不完全观察,大家手机里不看快手就会看抖音。我猜测,更多的农人创作者可能在抖音里。  所有官方新闻中,快手并没有给媒体任何新料,但这可以理解,因为抖音在 2024 年作为一个成熟型平台,也没有释放新的看点。但抖音仅靠一些政策调整,就可以在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刮起舆论风暴。 我们再看一下外界对快手的叙事。 在查询了大量的新闻稿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快手的叙事还是那老三样: 快手最大的新闻依然是跟辛巴相关的口水战;大家对快手商业最大的评语依然是“成于老铁,困于老铁”;媒体对快手的指责,依然是快手的监管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广告人,我对快手今年唯一的记忆,是快手 500 个家乡系列的 3 支广告片。片子当然拍的很好,而且快手推广三支片子的方法非常巧妙,找大量的广告圈人转发,营造出一种“局部繁荣”的现象。 快手的 2024 年像极了东北澡堂的搓澡师傅:使着抖音同款手法,却搓不出一丁点新鲜泥垢。 2024 年的快手,没有故事。 ## 小红书:小红书的叙事里,没有大品牌的事 2024 年,小红书活成了互联网界的“大龄文艺女青年”—— 一边被投资人催着“赶紧商业化”,一边被用户威胁“变味就分手”。 在这种精分的状态下,我们看一下小红书 2024 年到底在干嘛。 针对商家、博主,小红书在 2024 年有几场关键的会:2024 live 直播伙伴大会、宝藏主理人计划、小红书成长品牌大会。一个是希望创作者去开播;一个是希望有品牌、有供应链的品牌主,在小红书上成为线上的小老板,做小而美的生意,并且希望通过长效经营能力的赋能,让小商家看到赚钱的可能性。  这几场发布会提出的概念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针对的都是中小商家、中小个体。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小红书 2024 年的叙事没有大品牌的事。 小红书之所以还在不断地跟小玩家对话,不太搭理大玩家,主要是因为小红书的主体用户,是一群一二线城市的女性群体,追求稍微领先一点的生活,也就是小红书所说的 15° 夹角的氛围。 这群人对大众化的商品和服务已经看腻了。他们的特点和小红书的氛围,决定了能在小红书上起量的品牌更多会是小众品牌。即便是大陆货品牌,也要拿出比较稀缺的 SKU 去攻坚小红书。 如果抖音、快手拉来的更多是白牌商家和工厂店,小红书吸纳的更接近早期淘宝喜欢的那群商家,小众、有品位、特立独行。 所以,相对于引入更多大的 KA 客户,当下挖掘更多小商家才更符合小红书的生意逻辑。可以说,小红书的很多商家更像是当年淘宝造物节的“遗珠”。 小红书之所以不太跟大商家“对话”,还因为大商家虽有大预算,但大预算就意味着占据更多的广告位和内容资源。于是,小红书对大的 KA 客户,一直是一种“欲拒还迎”的态度。既想要预算,又怕被伤害。 我们再看一下,小红书 2024 年对外的核心商业叙事是什么?它希望客户如何在小红书上做投放、做生意? 2024 年 Will 商业大会,小红书提出了“万物皆可种草”这个概念,希望拓宽入驻小红书的商家品类,从早期服饰、美妆、母婴品类,拓宽到更广的领域里。 2024 小红书种草大赏,他们提出的概念是“种草,回归人本营销”,小红书向大家传递的是:让品牌方在尊重用户的情况下,实现生意增长,维护社区真实感和商业内容的平衡。 看完这两次重要的商业大会,营销人的反应可能是:“都 2024 年了,小红书依然在打种草。” 种草很好,它确实能为企业带来真实的口碑,提高用户的决策意愿。但种草的问题是,它的广告承载量是有限的,一个博主不可能每个内容都是广告。一个大客户不可能花 20 亿,把小红书所有的 KOL 都买一遍。 小红书想赢得 KA 客户的预算,必然要从单纯的以种草为核心的营销,向承载能力更强的信息流和搜索去倾斜。在小红书的 KFS 模型里,它的搜索能力很多时候已经顶替了百度,成为了国内非常重要的搜索力量。  随着小红书平台流量的增长,信息流的承载量不断增长,平台的算法能力也在不断被优化。但到 2024 年为止,信息流和搜索依然只是小红书的点缀,只是它营销手段的侧翼。 围绕种草营销以及日益强大的搜索地位,小红书向行业传递的商业价值是“决策力”。2024 年小红书一直在围绕它的决策能力去影响行业。 小红书每年都会发布各种趋势洞察报告,比如《2024 小红书 10 大搜索趋势洞察报告》、《小红书 20 大生活方式人群白皮书》、《 2024 小红书居住趋势》等等。但让人有点无奈的是,这些用户的行为在小红书上发生,并在小红书引领风潮,但很多时候就是没在小红书上转化。  “遇事不决小红书”是大家对小红书搜索能力和内容价值的肯定,但“决策”只是生意链路里的一环而已,在发现、下单、到店、进群等各类环节里,小红书还有众多商业荒地待开垦。 当下小红书呈现出来的状态,更像是一个用户洞察和调研平台,而不是一个交易平台。 有人曾戏称:“小红书在算法大行其道的时代,依然在彰显广告人的价值,营销更多地在讲究温度和人感。”然而,它的商业变现就是在这样一个个冗长、感性、又细碎的策划里,失去了原本的效率和速度,这其实给小红书赢得大品牌的预算平添了障碍。 如果投放抖音,我们更多是依赖抖音的后台算法自动化获取生意订单。但如果我们投放小红书,我更像是跟一个广告公司合作,我要在小红书上做复杂的用户和产品洞察,并把我的产品语言切换成小红书的语言,才能在小红书上起量。 拥有超级预算的品牌主,在小红书平台上不能拿到他希望的曝光,也很难获得很直接的转化。小红书对于预算特别大的品牌而言,更像是 TA 的灯塔,负责指路和提供家的温暖。 当然,这跟小红书一直想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变大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小红书这个平台的特性,决定了它变大的路径跟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会完全不一样。 比如,小红书历史上最大的“营销滑铁卢”是 2024 年跟春晚的合作,他们在春晚上花了很高的费用,但并没有明显拉动小红书的地位。所以,传统的泛化方式可能并不适合小红书。 一般 APP 类平台,传统的泛化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不断拉入更多的细分行业,比如文旅、汽车、户外、游戏、二次元。 第二种是通过大规模泛人群投放,进行破圈,粗暴地拉动整体 DAU 。 而小红书的方式是自定义一些生活方式场景,通过推广这种生活方式,让这种方式成为一种潮流,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小红书。 比如,小红书最近几年塑造了很多节日 IP ,有慢人节、外人节、雪人节、马路生活节等等,都是通过引领一种潮流,让一些不太关注小红书的人加入进来。  小红书壮大的方法,更像是造浪而不是泛化。 2024年,小红书所有的叙事里,唱戏的依然是小博主、小品牌、小预算、小众趋势,大家都尊重小红书的商业节奏,只是大玩家们往往心在小红书,但钱包不在。 ## B 站:姿势不对,赚钱很累 过往几年,陈睿被评为“互联网最爱道歉的 CEO ” 。就像媒体写的那样,在 B 站的商业化之路上,挨骂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UP 主骂平台赚不到钱、用户骂平台变味、平台自己人也叩问自己初心何在。但骂得久了,几方都习惯 B 站这种拧巴了。 2024 年,大家终于从 B 站的叙事中看不到“拧巴”了。2024 年 B 站的商业化叙事,给人的感觉只有“乏善可陈”。 我们举几个例子: 2024 年的 AD TALK 营销伙伴大会、2025 年的 AD TALK 营销伙伴大会,B 站传递了共同的信号:“深度影响消费者心智,是 B 站最重要的叙事。”  B 站所谓的深度影响消费者心智,主要理由是消费者停留 B 站的时长足够长,社区的互动性足够好。据 B 站所说,他们平台的日均使用时长高达 106 分钟,大量用户真正地“住在 B 站”。 但如果单以停留时长来看,抖音的很多用户一夜一夜地刷抖音,抖音是否更深度地影响了用户心智? 尤其是“心智”这个词,这两年在很多的媒体营销大会上被反复拿出来用,但据我观察,凡是不能给商家直接带来转化效果的平台,都会谈心智。心智是营销的长期主义,同时也是营销上不给承诺的借口和托辞。 B 站在营销大会上连续两年都在强调的点还有基建,包括广告归因、广告自动化、用户数据银行等等。但其实,基建之所以是基建,就是因为这是“早该被解决的事”。 大家会对高速增长的小红书呼吁基础建设,对于 B 站这样的老玩家,基建更被广告主认为理所当然、早该被解决掉的问题。 其次,年轻态、圈层化一直以来是广告主和商家最为看重 B 站的地方,但是 2024 年,年轻态的商业叙事和 B 站实际增长模式是矛盾的。 比如,B 站的老牌游戏业务在过去一年搞得风生水起,营收主要来自于《三国:谋定天下》。根据券商估算,这款游戏预计在去年为 B 站贡献了 11-15 亿人民币收入。 B 站离盈利越来越近本来是一件大好的事情,但《三国:谋定天下》却没给 B 站的商业叙事带来太多正向评价。 因为这款游戏不仅画风非常不二次元,它的用户群体也不二次元。自 2022 年四季度起,B 站游戏曾连续六个季度负增长,整个 2023 年,游戏业务收入同比减少 20% 。所以,有的媒体说是中年人挽救了 B 站游戏连续下滑的颓势。  目前来说,B 站正在用非常不 B 站的姿势,向营利靠近。 B 站的广告变现业务,乍看上去越来越“爱奇艺化”。那就是围绕 IP 整合站内的资源,打包卖给广告主。 今年 7 月 26 号,B 站在 2024 年哔哩哔哩授权生态大会上提倡的 IP 合作模式是,打造带有主题的 “目的地式” 集群文化消费场景,让 IP + 品牌、线上 + 线下、站内 + 站外互相赋能,这更像是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多年前一直在走的路。 2024 年,舆论对 B 站的商业化叙事,不是 B 站背离初心,而是 B 站不再性感。社会对 B 站的商业化叙事,不是 B 站未来不能赚更多的钱,而是 B 站当下赚钱的姿势不对,导致 B 站未来赚钱能力堪忧。 一句话总结,B 站的商业化叙事要让自己再“浪起来”。 ## 抖音:“我卷不动了,但我没有选择” 2024 年,整个抖音在舆论上的叙事,就是商家的控诉:“我卷不动了,但我没有选择。” 我们翻看 2024 年抖音所有的发布会,有 2024 抖音创作者大会、抖音电商作者盛典、抖音巨量本地推 2024 升级发布会、抖音即时零售 “农商帮扶计划” 发布会、抖音生活服务 “城市奔赴计划・来南方过冬” 等。 你会发现,官方对外发出的声音都是轻微且零散的,他们只是在个别节点发布了一些新政策、新产品,以及针对一些很小的项目做了一些小的公开发布。 如果仅看他们的官方新闻,你会觉得整个 2024 年,抖音对外的形象似乎有点“沉闷”。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到外界,你会发现媒体、商家、达人对抖音的评价是波澜诡谲、风起云涌的: 如今的抖音电商十个品牌九个亏。放量就会亏,不放量完不成年框,连白牌都干不动了。 达播逐渐失去优势,店播同样有困境,流量全靠买,而流量成本越来越高。 抖音头部品牌,硬着头皮上。头部直播达人,退货率居高不下。 两边的声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抖音似乎在 2024 年已经羽翼丰满,一方面不需要有特别石破天惊的产品和政策面向世人。另一方面,面对外界各方的舆论压力,抖音似乎刻意保持着低调。 所以,抖音 2024 年在舆论上的叙事,更多的是被第三方的声音塑造的。这个声音就是:“我卷不动了,但我没有选择”,这背后是很多商家、达人的心声。 抖音的卷来自于几个方面: 第一是价格的卷。抖音在过去两年主动掀起“低价战役”。 第二是运营的卷。囿于抖音兴趣电商的经营模式,商家不得不通过大量的内容素材,长期停留在直播间,并根据抖音不断调整的流量政策,迭代自己的运营手法。 第三种卷,来自抖音的江湖隔几年就会重新洗牌。无论是风头正劲的品牌,还是风头十足的达人,很难有谁在抖音上成为“常青树”,那种危机感时刻伴随着所有人。 整个字节跳动信奉的经营原则是“增长解决一切焦虑”,抖音如果想获得一浪接一浪的增长曲线,它必须裹挟着所有的商家、达人。 我们梳理一下抖音在 2024 年最重要的几个叙事分支,以及它带来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 2024 年 1 月份,抖音电商将 “价格力” 设定为该年的优先级任务,对标拼多多的 “百亿补贴” 上线了“超值购”,并将低价策略扩展到商城和短视频上。 这条政策也是被所有商家诟病的政策。因为抖音的流量成本本来就在逐日上升,而在低价的价格政策下,商家原本就微薄的利润,又一次见底。  2024 年,抖音电商上线了 “爆款竞价” 功能。如果一款商品在同类商品中的报价更低,即可参与竞价,并获得大额的流量曝光扶持。这其实就是在模仿拼多多。拼多多的商家如果想在平台获取流量,就是要单品比出全网最低价。  但并不是抖音最先在 2024 年发起的低价战略。拼多多、阿里、京东,都在抖音之前把低价作为核心战略,抖音其实只是一个跟随者。而且,电商当年之所以能冲击线下产业,无论阿里还是京东,其实靠的也是低价取胜。低价就是电商的原罪。 但奇怪的是,这几家里只有抖音和拼多多因为低价饱受舆论批评,而拼多多长期因为低价饱受商家和舆论批评。所以,抖音在 2024 年的“低价风波”中,像是被喷得最惨的那个。 我觉得,这跟商家在内心深处对几大平台的定位不一样有关。对于绝大多数中腰部商家而言,他们认为天猫和京东是基本盘,天猫负责最大的 GMV 贡献,京东负责贡献利润、拼多多负责低毛利产品的冲量。抖音是什么呢?抖音对于很多商家而言,是他的增长希望。 无论头部商家,腰部商家,白牌工厂店,抖音有可能都是他成长最快的一个盘口,甚至这个体量有机会超过天猫京东,成为它的基本盘,就更别提那些依赖抖音起家的“抖品牌”们了。当你成为“全村的希望”,但村民们渐渐发现,这个希望有可能是泡沫的时候,大家的心理落差是最大的。 在所有的电商平台里,目前大家公认的事实是,淘宝京东已经格局稳定,新玩家很难在里面获得突破,而拼多多的江湖,更适合做低客单价和交付标准低的玩家,小红书电商的链路还没有完全打通,视频号的电商化进展相对缓慢,所以,无论是成熟的大品牌还是新成立的中小品牌,他们目前唯一能去破局的地方,在国内而言只有抖音。 而且,抖音之所以遭到这么大的舆论抨击,还因为抖音是所有人的敌人。 在电商领域,抖音挑战了阿里、京东的地位、抢了拼多多的市场,还试图动摇美团本地生活的根基;在搜索领域,它分流了百度的流量;在内容和广告领域,它又抢走了爱奇艺、腾讯视频的风光。 当你的敌人是别人的倍数时,你遭到的攻击自然也是对方的倍数。 2024 年抖音的低价战略的确带来了更高的 GMV ,但却不一定达到预期的 GMV 。 《晚点LatePost》的报道说,2024 年一、二月抖音电商的 GMV 有 5000 亿,累计同比增速超 60% ,但到三月,同比增速下滑到了 40% 以下,二季度后增速跌到了 30% 以内。 而且,低价战略可能还引发了更高的退货率、更高的投诉率、更多的商家不满。 如今,抖音已经放下低价策略,让 GMV 重回第一优先级。他们推出了“金产地计划”,扶持产业带商家,解决低价带来的衍生问题。但这些并不能解决抖音当下的根本问题,因为对于一个电商平台而言, GMV 作为第一优先级的潜台词,依然是“低价至上”。因为没有低价,是不可能冲高 GMV 的。 抖音冲高 GMV 的破题思路,本质上是它的产品形态带来的制约。 首先,抖音电商的 GMV 来源是信息流、直播间和商城,抖音作为兴趣电商,能挑战阿里、美团、京东、拼多多,是因为其大量的内容带来的巨量的活跃用户,从而带来了直播间和信息流的广告和 GMV 。 但任何商业模式,一定有它自己的天花板。阿里、京东这种平台型电商,围绕“人找货”搜索逻辑, GMV 自然来自商城。依赖商城的 GMV 虽然看起来死气沉沉,没啥增量,但是它稳定、单纯,对于商家经营更简单,也有更高的护城河。 抖音电商的增量本质上来自于搜索和商城的崛起,但搜索和商城跟抖音原本的用户行为习惯是相逆的,即便抖音内部通过运营手法不断扶持,也不可能把抖音商城变成另一个拼多多和淘宝。 2024 年,抖音终于把抖音商城和抖音搜索做了独立的 APP ,这种分拆看似难度很大,相当于你要重新扶持两个 APP ,去挑战淘宝、京东、拼多多、百度,但如果你用第一性原理思考,这似乎又是抖音唯一的选项。  2025 年,抖音依然是众多商家池子里的一块“大蛋糕”。但所有商家都在呼吁,不希望这口蛋糕变得鸡肋。我想,卷不动背后的意思是:“我不想这么累还这么不赚钱,而我又偏偏不敢退出。” 对于抖音电商而言,2025 年的商业叙事,应该是给所有商家制造希望。这个希望不是冲高 GMV ,而是能够在抖音平台站稳脚跟。 不太一样的是,抖音不止是一个电商平台、一个搜索平台、一个社交平台,还是一个媒体。抖音这种全民性媒体,已经变成社会的风向标,国家的“喉舌”。 所以,相较于其他纯商业平台,社会对抖音一直是有商业道德要求和社会责任拷问的。但以算法驱动平台运营的抖音,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尽如人意。 整个 2024 年,抖音遭遇了几波大的舆论危机: 第一波是以疯狂小杨哥为首的,包含猫一杯、羊毛月、东北雨姐、王红权星、骆王宇的网红集体塌房事件。 第二波是前奥运冠军吴柳芳的擦边视频事件。 第三波也是最严重的一波,是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因为抖音平台上的负面新闻,对抖音的正面“炮轰”。 一方面,抖音作为一个国民级应用,它靠技术、内容,让很多人找到了发声的舞台,更让很多中小商家有打破行业壁垒的机会,成就了很多企业。 另一方面,抖音在内容层面的社会价值一直饱受诟病。 即便是这两年,大行其道的短剧,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电影、电视剧,甚至网大的内容消费模式,但它依然不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只能代表人类的“流量趣味”。即便是出海的 TikTok ,在取得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依然被马斯克这样的精英人士,认为是利用人性下坠的力量,获得的商业回报。 2024 年抖音的“环境恶化”,不只是商业舆论的恶化,还有社会舆论的恶化。 抖音似乎一直都没有找到商业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我想,这背后不只是抖音的问题。抖音更像是未来算法时代、AI 时代的典型代言人,抖音带来的社会冲突,是未来的算法文明和人文文明的物理冲突。 人类到底要把多少决策权交给算法?我们到底如何给算法赋予价值观?如何给算法编织伦理的外衣?这应该是未来所有 AI 产品要去思考的课题。抖音作为算法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在探索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应该勇于率先去构建 AI 文明的价值体系。 所以,抖音在 2025 年以及未来几年,都逃不开的一个叙事可能是“商业向善”。 ## 视频号:短视频里的巴菲特 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腾讯的视频号上。腾讯太大了,我们今年还是关注一下腾讯最被看好、也是被外界看重的业务——视频号。 视频号的叙事跟其他大厂呈现的叙事状态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展现在视频号叙事的种种矛盾之中。视频号在 2024 年的叙事,其实要比抖音还低调、还神秘,但仅透露的一些叙事,却引发了全行业的期待。 比如,腾讯只是发了一篇年会的公关稿,引入了马化腾对视频号的一些判断,其中他提到对视频号电商的看重,并重申了张小龙对视频号电商的重新界定。 张小龙认为,商品信息应该成为一个原子化交易组件,能自由地在微信里游走。这背后传递的重大信号是,视频号电商将彻底融入微信大生态,并且要用不同于阿里、不同于抖音的方式重做电商。 去年 8 月份,腾讯把视频号小店变成了微信小店。 12 月底,微信灰度测试送礼物功能,把商品作为一种微信好友之间的礼品,在微信之中相互游走,这有点像当年的微信红包,利用微信最擅长的社交能力,兵不血刃地击穿一个庞大的业务。  这两步实打实的动作,加上腾讯利用马化腾在年会上的发言,作为官方定调,腾讯只用 3 步最小的棋,就奏响了 2024 年~ 2025 年整个电商业务的叙事。 腾讯和整个视频号团队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开任何发布会,没有正式宣布什么利好市场的概念和政策,只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就吊足了所有商家、达人、服务商的胃口,让他们对腾讯电商的未来充满了想象。 我想这种叙事效果能够达成,并不是其公关手法多么高明,而是来自于微信今日的地位,微信过往成功的路径,以及大家对张小龙产品经理式的战略思维的认同,是这些东西构成了这波叙事的底色。 如果我们想搞明白微信电商的可能性,就要回头去捋一捋微信的历史,理解一下张小龙的产品思维。 首先,大家看到微信走了一条和抖音完全不一样的电商路径。抖音的电商路径靠的是扶持明星主播和达人,快速完善电商的基建闭环,货币化自己的流量,扶持电商的业务。 所有抖音式的成功,本质上都是运营式的成功。但张小龙一直是一个反运营思维的人,他认为好的产品是去运营化的,他更信奉开发一个功能,把这个功能甩给用户,让用户在使用功能的时候慢慢长出一个业务。这种业务不是公司战略目标导致的结果,而是用户选择的结果。 比如,微信团队在上线漂流瓶的时候,只是认为人会孤独,需要匿名的倾诉。但漂流瓶上线之后,这个产品衍生出来无数的场景。有很多人用漂流瓶做广告,某些男生会利用漂流瓶撩女生。  如果微信视频号做电商,它也去拉各种 MCN ,去扶持董宇辉、小杨哥,那只可能在张小龙退休之后发生。 其次,我们看微信的所有新业务,都是“以慢制胜”。这种慢其实已经超越了很多大厂所能忍耐的极限。 比如说小程序,微信推出这个业务的第一年,甚至前两年,市场反应平平,但是今天,小程序已经成为了中国大大小小商家的标配。 比如,微信视频号要比抖音晚六年上线。即便到今天,视频号里的众多功能、众多基建依然不完善,但它现在的日活用户已经超过了快手。 所以,微信推出的新业务是真正的长期主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似乎只有微信的张小龙,有那个战略定力,也有那个话语权,让一个超级大厂愿意等一个新业务几年时间。 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微信一直是一个少有的有价值观的产品。它真的会在巨大的短期利益面前选择不做什么,大部分企业都在“心口不一”。 微信在今天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应用,可以说没有之一。它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十几亿人的生活习惯,它的每一点改动,都可能像蝴蝶效应一样,引来对面海域的风暴。正因为视频号嵌入在微信里,它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姿势,找到对的方式去做电商这项业务。 而且,所有的商家,非常拥抱微信的这种价值观。如果说抖音电商给商家的体感是“绞肉机”,微信给商家的感觉其实一直是“利他”的。 就像私域、小程序电商的流量本质上来自于微信生态,但却被商家自主拥有。商家们同时希望,微信在电商业务上依然延续利他的价值观,让自己能够在一片土壤里生根,摆脱内卷,有一个长长久久的未来。 不用抖音的方式、不用阿里的方式、不用拼多多的方式,用微信的方式重做电商,是张小龙和腾讯的战略选择,更是所有商家内心真实的愿望。 可以说,微信电商只有这么做才能成功,也唯有这么做才能真的超越过往所有电商。 视频号电商的叙事,我准确点说应该叫“微信电商的叙事”,看似信息最少最神秘,但其实它的叙事里都是商家的心声。它更像是短视频里的巴菲特,用最简单的做法、用最长期的视野、用“滚雪球”的方式,期望借助复利的力量跑赢大盘。 ## 总结一下 2024 年的大厂叙事里,没有故事的快手,要用新的叙事唤醒用户、商家的期待;精分的小红书想要大品牌的钱,身体却走向了小品牌、小商家,它的商业何时提速我们不得而知;B 站商业化叙事的核心不是泛化,而是要让自己再浪起来;而日渐成熟的抖音不仅需要给所有商家制造希望,还得在探索商业的同时,率先构建 AI 文明的价值体系;想吃到视频号和微信电商的红利,你得适应张小龙的节奏,慢下来,守得住。 我们惯性利用理性的力量牵引人的行为,但几乎所有群体性期待和自发的行为追随都是叙事带来的。 企业利用叙事解决增长问题,我们也可以借助叙事,重塑自己的人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梁将军】,微信公众号:【梁将军】,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两天前,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 CES 上发布了公司一系列 AI 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人工智能的算力和应用落地提供更多「弹药」。在抓紧生产现有架构的 AI 基建硬件时,这家巨头早已经瞄准了下一代技术。 不久前,英伟达联手老对手英特尔,投资了一家初创公司 Ayar Labs。新一轮 1.55 亿美元的融资,也让 Ayar Labs 成为芯片领域的新一家独角兽公司。 这家公司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能让芯片三巨头打破障碍联合投资? Ayar Labs 主攻光学互连解决方案,其解决方案能以 AI 运作的速度移动数据,以满足客户对可扩展、经济高效的 AI 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 对此,Ayar Labs 联合创始人兼 CEO 马克·韦德表示,「领先的 GPU 提供商 AMD 和英伟达以及半导体代工厂格芯、英特尔代工、台积电,再加上 Advent、Light Street 和我们其他投资者的支持,凸显了我们的光学 I/O 技术重新定义 AI 基础设施未来的潜力。」 「光学 I/O」是什么东西?Ayar Labs 又能解决快速发展的 AI 领域的什么问题? 01 精英团队 Ayar Labs 在 2015 年成立,总部位于加州圣何塞。 起初公司由四位 MIT 学生在 2015 年共同创立,其中 Mark Wade、Chen Sun 和 Vladimir Stojanovic,当时分别是 MIT 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和访问学者,目前分别担任公司的 CTO、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架构师。随后,他们邀请了当时正在攻读 MIT MBA 的 Alex Wright Gladstein 加入团队,担任 CEO。 现在,团队由来自英特尔、IBM、美光、Penguin、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和斯坦福的许多顶尖技术专家组成。 成立以来,Ayar Labs 一直深耕于光学互联解决方案领域,市场战略重点是解决光电子领域的大批量、高质量制造问题。 公司成立次年获得了 2 百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而最新一轮顶级芯片制造商的投资正是该公司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新的资金将用于扩大芯片生产规模,促进生成式 AI、分解数据中心等的发展。  Ayar Labs 的发展历程 | 图片来源:Ayar Labs 官网 正如,Ayar Labs 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马克·韦德,今年 10 月在采访中表示「客户已经在试用 Ayar Labs 的芯片,在过去的 18 个月里,出货超过 15,000 台,这为我们在 2026 年年中至 2028 年年中的两年重点窗口期实现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我们预计月产量将达到数十万到数百万个,到 2028 年及以后,年产量有可能超过 1 亿个。」 目前,Ayar Labs 的芯片由 GlobalFoundries(起初为 AMD 公司的制造部门,后来成为独立公司)制造,并且已经与所有一级 CMOS 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与 GlobalFoundries、Applied Materials、台积电、英特尔和英伟达等主要厂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将光 I/O 解决方案整合到其制造产品中。 对此,Ayar Labs 曾官方宣布,「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重要的战略技术和供应链合作伙伴。我们还积极参与多个行业和标准组织的活动,推动光学 I/O 芯片生态系统的发展。」  Ayar Labs 强大的生态系统 | 图片来源:Ayar Labs 官网 02 解决 AI 数据瓶颈 随着生成式 AI 模型的复杂性和规模指数级增长,对大型计算集群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算力设施通常需要连接数百甚至数万个 GPU 及其他加速器,以提供 AI 所需的内存和计算资源。 然而,AI 基础设施的扩展正面临带宽、延迟和功耗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是由传统基于铜的互连技术造成的瓶颈。在连接超过 1.5 米距离和 72 个 GPU 的机架时,传统电互连技术尤其会遇到性能瓶颈和限制。 数据传输瓶颈限制了 GPU 的效能,导致投资收益递减。具体来说,单个 GPU 的运行效率可达 80%,但扩展至 64 个 GPU 时可能降至 50%,进一步扩展至 256 个 GPU 时可能只有 30%。 这不仅降低了整体系统效率,而且严重阻碍了数据中心性能的全面提升,限制了 AI 技术的进步。 根据高盛最近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十年,AI 基础设施支出预计将超过 1 万亿美元。这凸显了对消除传统互联造成瓶颈的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Ayar Labs 推出了业界首个封装内光 I/O 解决方案。 Ayar Labs 光 I/O 解决方案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整体封装设计。该设计允许光学模块直接与芯片集成,实现节点的大规模直连,有效克服了 I/O 密度、数据速率扩展和互联功率效率的限制。 与传统的可插拔光学器件和电气 SerDes 互连方式相比,Ayar Labs 的光 I/O 解决方案可实现 5~10 倍的更高带宽、4~8 倍的能效,并将延迟降低至 1/10,最大限度地提高 AI 基础设施的计算效率和性能,同时降低成本、延迟和功耗,显著提升 AI 应用的盈利指标。  对比传统互连,Ayar Labs 的光 I/O 解决方案的优势 | 图片来源:Ayar Labs 官网 不仅如此,光 I/O 解决方案遵循 UCIe、CXL、CW-WDM MSA 等开放标准,并针对 AI 训练和推理进行了优化,其强大的生态系统使其能够顺利地大规模集成到 AI 系统中,进而提升生成式 AI 应用的性能和效率。  Ayar Labs 的光 I/O 解决方案特别适用于下一代 AI 扩展架构,这种架构需要超高的带宽和跨数百甚至数万个 GPU 的连接 | 图片来源:Ayar Labs 官网 03 「光 I/O」初探 Ayar Labs 的光 I/O 解决方案结合了两项行业首创技术——TeraPHY 光学 I/O Chiplet 和 SuperNova 多波长光源。 TeraPHY 光学 I/O Chiple 是业界首款封装内单片式光学 I/O 芯片。 它主要负责光电信号之间的转换和收发,是一种用于替代传统的铜背板和可插拔光学通信的小型化、低功耗、高吞吐量的解决方案。 它首次将硅光子技术与标准的 CMOS 制造工艺结合起来,将光学互联与与电子 GPU 或 CPU 集成在同一封装内,可以无缝集成到客户的系统级封装 (SiP) 架构中,使专用集成电路(ASICs)能跨越从毫米到千米的距离进行无缝通信,最大限度地减少信号损失和延迟,这对于分布式 AI 系统和云计算环境格外有用。 这一创新组件包含了约 7000 万个晶体管和 10,000 多个光学器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模块: Grating Coupler Fiber Coupling Array:负责光信号的输入输出。 Optical Transceiver:主要负责进行光电信号的调制转换,主要由微环调制器(Micro-ring Modulators)和微环滤波器(Micro-ring Filter)组成,前者负责调制出所需的光信号,后者负责处理接受的光信号。值得一提的是,微环调制器正是 TeraPHY 的核心优势,鉴于它成功解决了成功解决了温度敏感性和信号稳定性问题,实现了在 15-100°C 温度范围内准确输出特定波长的光信号; AIB:负责和芯片之间的电信号互联; Glue/Crossbar:是 Optical Transceiver 和 AIB 之间的连接桥梁。 TeraPHY 光学 I/O Chiplet 凭借其模块化多端口设计,能够支持 8 个光通道,等同于一个 x8 PCIe Gen5 链路,满足生成式 AI 模型对大规模并行处理的需求。 其 4Tbps 的总双向带宽和每个端口 256Gbps 的高速传输能力,能够迅速移动数据,加快 AI 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而且,每隔几年这一芯片带宽或将翻倍。 5ns 的低延迟性能有助于提升数据处理速度,优化 AI 生成式体验。此外,其低功耗特性(每比特不到 5pJ/b)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AI 运营成本,同时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TeraPHY 光学 I/O Chiple 的核心特征 | 图片来源:Ayar Labs 官网 Ayar Labs 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帮助客户应对未来的挑战。 举例来说,为了应对移动网络边缘的快速转型需求,以及 AI 驱动服务的指数级增长,Ayar Labs 将 TeraPHY 光学 I/O 芯片和康宁独特的内置光连接的玻璃波导模块结合在一起,开发了新一代 AI 光学解决方案。爱立信也加入了该合作,以开发其电信未来无线电。 这种全新的集成光学解决方案将为 AI 架构、6G、数据中心和其他计算密集型应用提供高密度、高性价比、低延迟、高能效的连接。 SuperNova 则是远程光源独立的激光器,负责准确地发出多个波长的光子。 它可以被视为位于 ASIC 封装外部某处的光电源,在实际部署中,SuperNova 与 TeraPHY 协同工作,共同发挥作用。  SuperNova 与 TeraPHY 协同工作 | 图片来源:Ayar Labs 官网 SuperNova 由 Ayar Labs 和 MACOM(DFB 的顶尖设计商之一)联合设计,交由 UK 知名激光制造商 Sivers Photonics 制造。 它是首款符合 CW-WDM MSA(粗波分复用多源协议)标准的多波长、多端口光源,最多支持将 16 种波长的光传输至 16 根光纤,实现了光 I/O 技术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每根光纤最多可传输 16 个波长,因此可驱动 256 个光载波,提供 16 Tbps 的双向带宽,满足 AI 工作负载所需的带宽水平。 16 波长 SuperNova 光源封装紧凑,工作温度范围广,可为 256 个数据通道提供光源,能够处理 AI 应用大规模增长所需的更高吞吐量,为未来可能的扩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波长数量是 CWDM4 多波长可插拔光学器件的 64 倍,且多个波长在一个单一的阵列中简化了包装,降低了封装成本,这对于大规模部署 AI 系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优势。 不仅如此,SuperNova 符合 CW-WDM MSA 规范,满足 GR-468 对于光电设备和可插拔光学的可靠性要求,可广泛应用于 AI 架构、高速 I/O、光计算和高密度协同封装光学器件等领域。 可见,Ayar Labs 的光 I/O 解决方案基于标准、面向未来、可扩展,旨在优化 AI 性能。 随着 AI 基础设施需求的日益增长,集成光 I/O 已成为提升效率和效益的关键。 芯片行业的领军企业已经聚焦于光互连技术,旨在利用其光学特性来打破性能瓶颈,增强 AI 基础设施的性能和计算效率,同时减少成本和能耗。 英伟达首席科学家兼高级研究副总裁比尔·达利曾坦言,「光连接对于扩展加速计算集群以满足 AI 和高性能计算工作负载快速增长的需求非常重要。Ayar Labs 拥有独特的光 I/O 技术,能够满足扩展基于硅光子技术的下一代人 AI 架构的需求。」 事实上,Ayar Labs 在光互连领域还有不少同行。 今年 10 月,瑞士光互连初创公司 Lightmatter 完成了 4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由新投资者 T. Rowe Price 领投,公司估值达到 44 亿美元,较之前 12 月 GV 领投的 1.55 亿美元融资后的 12 亿美元估值增长了近四倍。 在同一时期,纽约的 Xscape Photonics 也通过光子技术解决了 AI 数据中心在能源、性能和可扩展性方面的挑战,并获得了 44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由 IAG Capital Partners 领投,思科投资公司和英伟达等也参与了投资。 随着巨头的密切关注、大量资金持续流入这一行业,光互连技术作为取代「线缆」的下一代连接技术,成为又一个迎来变革的行业。
<blockquote><p>对微信这种大体量的产品来说,一个功能反反复复进行调整太正常了——毕竟一个小小的改动,影响的用户都是不可估量的。这不,朋友圈的实况照片默认播放的问题,就又进行了调整。具体为何?我们看看作者的分析。</p> </blockquote>  张小龙曾经说过:“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微信如今的月活数据距离张小龙讲话时的数据又增长了近2.9亿人,也就是说在“吐槽”微信的人数还在增长。 作为国内用户活跃度最高的产品,微信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应用,因此,微信的每一次大更新、小更新,都会被推上热搜榜,在13.82亿月活跃账户基数下,任何“小的需求”改动,背后都是千万级甚至亿级用户的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无论微信怎么改,都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近期微信又一次对产品进行“爆改”,微信朋友圈“实况照片”不再默认播放,当微信好友发布“实况照片”后,用户需要点击相对应图片,在图片的左下角会显示“实况”字样,点击后会出现“实况照片”的动态信息,“实况照片”的声音也会同步播放。  为什么“实况照片”不再支持默认播放,我认为主要是从两点来考虑: 第一,避免对微信好友的干扰。“实况照片”实质就是3秒钟的短视频,如果9张图都是“实况照片”,在同时都默认播放的情况下,看信息的人会适应不了。 微信朋友圈的“实况照片”还有个非常严重的Bug就是声音也默认开启,发朋友圈的人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会出现“社死”,将一些乱七八糟的声音也发出来,而用户却以为“实况照片”只是类似于GIF格式的图片而已,谁知道连声音也拍进去并默认发布出来。“实况照片”不再默认播放后,这个Bug得到了初步解决。 第二,弱化“实况照片”的效果。微信去年宣布朋友圈可以发布“实况照片”的时间点有些“巧妙”,与iPhone 16有些同步,有观点认为,微信朋友圈能发实况图片,苹果iPhone 16才是最大赢家,毕竟iPhone 16也需要卖点,微信朋友圈“实况照片”充当了这个角色。 微信朋友圈“实况照片”功能发布于2024年9月中旬,距今已有近半年时,但效果却并不是特别明显,“实况照片”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概率并不高,将朋友圈中“实况照片”默认播放按下“暂停键”后,能够将“实况照片”功能弱化。 “实况照片”功能作为一项全新的内容形态,为什么没有在朋友圈中流行起来?这里面有几个非常大的痛点。 第一,微信好友之间不匹配。微信是通用软件,但“实况照片”功能却是“有选择性地展示”,微信好友要想看到其他好友发布的“实况照片”的条件是: 1.双方都是iPhone 6s之后的机型; 2.微信都更新到iOS 8.0.51 及以上版本。 如果其中有人是一加、小米、华为、vivo、OPPO等手机,用户即使发布的是“实况照片”,其他好友也有可能看不到,用户都看不到“实况照片”,这项功能的作用自然大打折扣,用户还是习惯静态图片。 “实况照片”对双方的手机机型有要求,这就导致内容得不到展示。 第二,用户习惯问题。苹果手机的“实况照片”有个非常大的Bug就是占内存,如果你拍照比较少还无所谓,但如果拍照一多,“实况照片”占用的内存远远超过普通照片,受这种因素影响,有些人可能直接就把相机“实况照片”按钮关闭了。就算用户本身没关闭“实况照片”,用户在发布朋友圈的时候,可能还是受多年老习惯的影响,直接发布静态图片。 作为发布者,其发布在朋友圈中的内容显然是希望被更多人点赞、评论,如果“实况照片”本身对这个因素不起增量作用,用户根本没必要选“实况照片”来发布。 微信做得比较贴心的一点是,微信朋友圈中的9张图,可以部分选择“实况照片”,部分选择静态图片。但即使这样做,发布的人可能“有心”,其他微信好友却无心去关注这是不是“实况照片”。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网络软件,其优势是社交,弱势也是社交。即当一个功能、应用、热点火起来的时候,会迅速引发追逐狂潮。反之,如果某个功能不火的时候,可能就会慢慢沉寂,当用户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去之后,又会回到“老状态”。 “实况照片”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容形态,要想在朋友圈中火起来,就需要有社交力量的推动,可目前明显受制于用户之间硬件、软件的匹配问题,导致“实况照片”只能成为部分人的“优势”,其他用户要么看不见,要么还不习惯“实况照片”所带来的特殊感和新鲜感。 没有流行和火起来,就会陷入另一种“怪圈”,逐渐沉寂下去并不为人所知,就像最初外界看好的“微信状态”功能,如今也看不到什么人在用。 微信想改,但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委实难以调和,到底该让谁满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2025年2月7日,截止收盘,沪指涨1.01%,报收3303.67点;深成指涨1.75%,报收10576.0点;创业板指涨2.53%,报收2174.35点,两市成交额较上一交易日增加4248.84亿元,合计成交19602.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