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向Moderna(MRNA.US)拨款5.9亿美元,用于推进其禽流感疫苗的研发。与此同时,美国正加倍努力应对日益增加的人类感染。这是去年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拨款1.76亿美元的补充,去年这笔资金用于完成基于mRNA的H5N1禽流感大流行前疫苗的后期开发和测试。 [](https://static.cnbetacdn.com/thumb/article/2020/1116/ed23e2667358ccc.jpg) Moderna周五表示,这笔拨款还将支持针对多达五种额外的流感大流行亚型的临床研究的扩展。该公司在周五美股盘后上涨4.52%,至35.6美元。 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泽维尔·贝塞拉在一份声明中说,“禽流感变种在过去已被证明对人类而言特别难以预测及危险的。加快新疫苗的开发将使我们保持领先地位,并确保美国人拥有保持安全所需的工具”。 该公司表示,正准备根据一项早期至中期研究的初步数据,将其实验性疫苗mRNA-1018推进到后期试验,并计划在即将召开的医学会议上公布这些数据。 该拨款是由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局资助的快速反应伙伴关系载体(RRPV)财团授予的。 自4月以来,美国已有近70人感染禽流感,由于禽流感病毒在家禽和奶牛群中传播,其中大多数是农场工人。大多数人类感染都是轻微的,但上周路易斯安那州报告了一例死亡病例。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说,禽流感对普通公众的风险很低,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人际传播证据。 本周早些时候,由于今年晚些时候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利因素,这家生物科技公司继续削减成本并扩大投资组合,将2025年的销售预期下调了约10亿美元。Moderna目前预计2025年的收入将在15亿至25亿美元之间,其中大部分将在今年下半年实现。 Moderna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批准10种新产品,包括针对Covid和流感的联合疫苗和“下一代”Covid疫苗,以加强其产品组合。该公司周一表示,仅在2025年就有三家公司获得批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80.htm)
海通国际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提出2025年五大猜想。其中,海通国际认为小米将收购蔚来,蔚来换电使用范围得以扩大,甚至在专利保护下开放给其他车企。理想、特斯拉、小米确立在中国智驾上的领先地位。 对此,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发文称,“A做了关于2025年的五大猜想,请问被A猜想的两个企业该如何回应?以下三个选一个吧,朋友们你会选哪个?1:谁的猜想问谁去!(对熟悉的朋友口语版)2:企业不对第三方猜想发表评论(通用版)3:几点了,几个菜?(假装还没睡醒版)。”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78.htm)
 ## 周受资回应,感谢特朗普 北京时间 1 月 18 日,字节跳动集团旗下 TikTok CEO 周受资发布视频,回应美国最高院维持 TikTok「不卖就禁」法案,他称:我们一直在为保护 1.7 亿多美国人的宪法言论自由权利而奋斗,他们每天使用我们的平台连接、创造、发现和实现他们的梦想。 周受资希望代表 TikTok 的每个人和全国各地用户,感谢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致力于与 TikTok 合作,找到一个让 TikTok 在美国可用的解决方案。这是支持第一修正案和反对武断审查制度的坚定立场。(来源:第一财经)  ## 亚马逊去年购买的可再生能源比其他任何公司都多 亚马逊去年快速购买可再生能源,新增了约 100 个项目,使其投资组合的发电能力超过 33 千兆瓦。这比与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苹果多出 10 千兆瓦。该公司的总投资组合在公用事业规模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场与现场太阳能发电项目之间大致平分秋色。 亚马逊表示,这些项目总计足以为 830 万户家庭供电。根据 BloombergNEF 的数据,亚马逊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最大企业买家。(来源:cnbeta) ##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支持 TikTok 禁令** 本周日(1 月 19 日)是美国政府强行要求短视频社交平台 TikTok 出售或面临被禁的最后期限。当地时间今天(1 月 17 日)上午 10 点,北京时间深夜 11 点,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支持这一法律。TikTok 在美国有约 1.7 亿用户。 去年 4 月 24 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一项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的法案,要求 TikTok 母公司字节跳动在 270 天内将 TikTok 出售给非中国企业,否则这款应用程序将在美国被禁用。(来源:CCTV 国际时讯) ## 消息称网易裁撤战投部:或与海外投资失利有关,超百人受影响 消息人士 1 月 16 日透露,网易在两周前已陆续裁撤整个战略投资部门(以下简称「战投部」),传闻仅留下网易游戏全球投资与合作部总裁朱原(Simon Zhu)坐镇。 报道称,此次裁员规模庞大,或涉及上百人。此次战投部门的大规模裁员,或与网易在近年的海外投资失利有关。知情人士透露,网易战略投资部门的亏损额度很高,这一情况或引起网易最高层的直接不满。 据悉,2024 年 11 月,网易游戏旗下海外工作室 Worlds Untold 宣布暂停运营,该工作室由《质量效应》系列编剧 Mac Walters 于 2023 年 11 月创立。 另外,网易旗下在日本设立的樱花工作室官网已关闭,负责人赤塚哲也似乎已从其领英资料中移除了与樱花工作室相关的所有信息。此外,该工作室唯一作品《圣剑传说:玛娜幻象》的项目总监吉田亮介宣布离职,并确认加入 Square Enix 公司。(来源:雷峰网) ## 消息称地平线组织再调整,苏箐将主导高阶智驾方案落地 1 月 18 日消息,国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地平线近期发生多项组织调整,主要涉及智能汽车事业部、「土星五号」项目团队等。调整完成后,地平线高阶智驾研发、工程团队的管理权限,将进一步向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集中。 地平线智能汽车事业部下属 AE(Application Engineer)应用工程部的大部分人员,将并入智驾算法团队下属的「土星五号」项目。而地平线负责智驾方案测试、交付和功能维护的人员,大部分将继续留在智能汽车事业部。 「土星五号」是地平线高阶智驾研发的项目代号,主要负责基于地平线征程 6P 研发高阶智驾方案 Horizon SuperDrive,团队负责人是苏箐。苏箐此前是华为车 BU 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他在 2022 年 10 月加入地平线。 从公开资料获悉,华为于 2021 年 7 月发布的一封人事任免文件显示,免去苏菁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职务。华为方面当时对此回应称,苏箐在参加外部活动谈及自动驾驶技术与安全时,针对特斯拉,发表了不当言论。 2022 年 1 月,华为方面透露苏箐确已离开华为车 BU,感谢苏箐对车 BU 所做的贡献。(来源:晚点 Auto)  ## 极越汽车:启动用户定金退款登记,1 月 22 日起退回 据极越汽车官微,自 2025 年 1 月 17 日起,极越汽车将针对已支付意向金/定金、尚未提车且符合退款条件用户,有序开展全额退款工作。预计 1 月 22 日起,款项会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退回至用户的账户。(来源:36 氪) ## 香港破产管理署:香港去年破产呈请增加 17% 据报道,香港破产管理署数据显示,去年破产呈请书数字 9190 宗,是 2015 年后最高,按年升约 17%。单计上月有 781 宗,按月跌逾 6%,按年升近 16%。强制公司清盘呈请方面,去年有 740 宗,按年升逾 30%,是 2009 年后最多。上月呈请有 57 宗,按月跌近 21%,按年升 39%。(来源:界面) ## 拜登要求 AI 基础设施不离岸,巨头海外建设计划或受阻。 近日,拜登签署了一项关于 AI 的行政令,要求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租赁联邦场地,然后通过「招标」的方式,让企业在这些联邦场地上建立 AI 智算中心。拜登表示,这项政策旨在确保美国能够快速而大规模地建设 AI 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了大规模 AI 智算中心及 AI 智算中心所需的清洁能源设施。 随着这项行政令出台,云计算厂商的全球 AI 智算中心的建设进程将被减缓。「如果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在海外建设 AI 智算中心计划还处于早期规划阶段的话,那么这些规划可能被搁置或延迟。如果已经投入建设,影响会较小,不过将会改变实际的内部 IT 部署计划。」Omdia 分析师王珅认为。(来源:第一财经) ## 美 FTC 警告:微软与 OpenAI 的合作引发反垄断担忧 美东时间周五(1 月 17 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发布报告称,微软与 Open AI 的合作引发了担忧,这家科技巨头可能会将其在云计算领域的主导地位延伸到新兴的人工智能(AI)领域。报告指出,微软与 OpenAI 的合作关系,以及亚马逊和谷歌与 AI 公司 Anthropic 的合作,都增加了 AI 开发公司未来可能被科技巨头「完全收购」的风险。 FTC 主席莉娜·可汗在声明中表示:「FTC 的报告揭示了大型科技公司的合作关系会如何造成锁定、剥夺初创企业的关键 AI 资源,以及泄露可能破坏公平竞争的敏感信息。」(来源:财联社)  ## 三星正着手与 OpenAI 合作开发 AI 电视 据报道,三星电子正在与 OpenAI 协调,在两家公司之间建立「开放式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与 OpenAI 的合作关系最终确定,预计将推出各种人工智能驱动的服务,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电视。(来源:财联社) ## 苹果首款「负碳」产品,消息称 Apple Watch SE 3 采用海洋回收的塑料材质 1 月 18 日消息,YouTube 频道 Front Page Tech 主播 Jon Prosser 昨日在 X 平台发布推文,曝料称苹果 Apple Watch SE 3 智能手表将采用环保再生塑料材质,并可能推出更多配色以吸引年轻用户群体。 消息称 Apple Watch SE 3 的外壳材质虽然是塑料,但却是从海洋回收的塑料,苹果公司可能会将其宣传为首款「负碳」(Carbon Negative)产品,这与苹果公司一直以来的环保理念相符。  负碳(Carbon Negative)指的是一个公司、组织或国家从大气中去除的二氧化碳 (CO2) 比其排放的更多。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实现了碳中和(Carbon Neutral 或 Net Zero,排放量等于移除量),而且还产生了净负的碳足迹,有效地帮助减少大气中的 CO2 总量。 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在其最新的 Power On 通讯中预测,Apple Watch SE 3 将于 2025 年下半年发布。(来源:IT 之家)  ## 在一家初创公司的帮助下 OpenAI 正在尝试延长人类的寿命 据报道,Open AI 称它与 Retro Biosciences(一家长寿科学初创公司)合作,训练了一种名为 GPT-4b micro 的新人工智能模型,Retro Biosciences 正试图将人类寿命延长 10 年。 报道称,山姆-奥特曼支持的 Retro 公司已经与 OpenAI 就这项研究合作了大约一年时间。GPT-4b 微型模型试图重新设计蛋白质--一组被称为山中因子的特定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将人类皮肤细胞转化为看似年轻的干细胞。 Retro 公司认为,这些蛋白质是构建人体器官和提供替代细胞的一个有希望的步骤。 该模型与谷歌获得诺贝尔奖的 AlphaFold 略有不同,后者可以预测蛋白质的形状,但它似乎是 OpenAI 首个为生物研究定制的模型。 OpenAI 和 Retro 表示,他们计划发布有关该模型及其输出结果的研究报告。(来源: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
动物在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过程中,需要不断接收和处理各种感知信息,并将其存储和整合,最终形成适当的行为反应。这种信息处理和行为决策的能力体现了动物的智能水平。其中,信息(序列)处理能力和记忆的持久性是决定动物智能水平的两个核心因素。在认知神经科学和动物行为学领域,“时序瓶颈”和“记忆痕迹”被认为是影响动物智能的重要机制,阐释了动物智能的潜在上限和信息存储的动态过程。
<blockquote><p>这几天小红书上大家都在忙着和美国用户交流,大家都说小红书这一次是泼天的富贵。但从作者的角度,事实却并不是如此。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分析。</p> </blockquote>  中英聊天原地起号,24小时英语角一天吸粉3万+ 一句“我是中国人,我想看看你们的午饭都吃什么”外国人火热互动1000+ 小红书,正在这场流量与合规的拔河赛中,艰难地寻找着平衡。 右边是流量,左边是监管,两边的头皮从来没有这么紧。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小红书依然是那个小红书。 但对于部分外国用户而言,随着这根合规的红线逐渐清晰,这里的氛围正在悄然改变。他们习惯了在更自由、更包容的社交环境中分享生活的琐碎与精彩,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来的,只会在一夜间悄无声息地再次退去。 ## 一、小红书上的中外用户互动与差异 Ins月活超 20 亿,小红书月活2亿。 在这场偶发事件中,外国人吸粉的增速远高同期的中国博主,同样的内容,他们甚至获得了远高于Tiktok的关注度。 但**外国人关注最多的仍然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 在中国走马观花的“一日游”,伴随浮光掠影般的点赞,除了不可逾越的时差,最难跨越的仍然是文化与价值观的鸿沟。**他们终究会回到Ins、Tiktok、Lemon8…因为那里才有他们的生活。** 外国人不会明白“好多人啊”,中国人也不会理解“西红柿芹菜蘸酸奶”。 新鲜感终究会变成矛盾的导火索,当最初的猎奇心理消退,留下的只是彼此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往往因为缺乏深入了解而产生偏见,这些偏见又会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被放大,进一步加剧了文化的隔阂。发达国家不可动摇,发展中国家飘摇愈坠。 ## 二、泼天的流量,真的暗藏一夜暴富的玄机吗? 我们来看一组真实的商业数据, 或许,能让这几天头脑连续发热,熬夜学英语、连夜在1688找货源、海外代发渠道的你暂时冷静一下。 ### Tiktok市场数据与分析 **Tiktok的主战场,并不在北美,而是东南亚。**  所以,TilTok这批美国人, 或许真的应了那个“我就是来玩的”梗。 而Tiktok曾在北美满屏的Good Price的商业数据,或许已经明确指向了小红书的明天。 ## 三、对小红书“难民经济”及未来商业形态的思考 ### 1、什么是【未来商业形态】真正的不可替代? 是英语流利说的留学生吗? 是会流利说中文的外国人吗? 所谓标签,是从某一类群体的共性抽象出的特征, 而**真正的不可替代,从来无法被“标签化”。** 大批00后开始熬夜24h教外国人学中文,从体验的角度,什么都可以做。 但从人性角度,直播在学习这件事上,向来都是一个伪命题。 **就像中国人不会跑到遥远的ins上去学英语,** **所以外国人也不会在小红书上学中文。** 所以,不管在任何平台和时代,判断**不做什么,或许才是人生最难的事。** 对于新一代创业者,决定不去做一件事”显得比“想做一件事”更加重要。 当下的互联网环境,让我们开始说“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我想做那件事”,以为这样说能赋予我更多的主动性,但“决定不去做这件事”其实是更加重要的主动选择。 “我决定不去做这件事”,并不意味着减少了人生的可能,而当一个人下定决心“一定要做这件事”,从而热烈地执着于一件事时,反而常常会因为力不从心而减少人生的可能性。 ### 2、关于小红书内容创作与用户心态 “外国人涨粉真容易啊” “辛苦拍照一年2000粉,hello你好3天5w7” “真的很不公平,中国人才是这波真正的难民” “我知道怎么起号,我现在去假扮一个美国人,然后等我粉丝到一定数量,我就开始发摄影作品” 中国文化还没走向世界,充满“美味的热心中国人”已经先斩获了第一批流量密码。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是,中国文化中国人自己懂了没有? 我们到底有哪些文化需要传承,需要放大,真的是666吗?真的是X逼吗? 它们简洁、直白,甚至带有一定情绪宣泄的特点。但终究,这些词只是文化长河中泛起的短暂泡沫,它从口中说出,自然就变成了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们的快传播的便捷,无疑是以牺牲文化的深度和内涵为代价的。 你会发现,那些**在小红书能迅速拥有粉丝的外国人,最大的共性,是能让你看清楚“他是谁”。**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真的很俗,但不得不承认,它是真的。 重复的内容、形式,从2025年开始都会像消消乐一样自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就像俄罗斯方块里,**最后撑满屏幕的,并不是那些与他人严丝合缝的高情商,而是有棱有角的自居一格。** 不少美国人,英国很快就会意识到“说1句中文、夸2句中国,骂3句美国”将成为独特的流量密码,他们中会有人快速适应中国市场,然后把小红书当成自己商业矩阵的一环。但这真的是小红书想要的国际化吗? 最后,如果想做难民生意,最终会有变成难民的风险。 因为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也都只想过自己的生活, 以及看看猫照片。 本文由 @加薪在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Steam平台收获97%好评如潮的多结局“养女儿”国产独立游戏《火山的女儿》,自公开将由心动代理推出安卓与iOS移动端版本后,得到了玩家们的广泛关注。 [现游戏已于TapTap平台开启预约](https://www.taptap.cn/app/732091),预约页面的期待值很快便被玩家拉满,许多评论表示:《火山的女儿》很适合移植到手机平台,玩家们可以随时随地都能把宝贝女儿捧在手心。  # 预约拿取全新服饰,限量招募测试春节后开启 按照官方说法:《火山的女儿》手机版将是PC版的完整移植,采用买断制的付费形式。在保障原汁原味游戏体验的同时,大家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陪伴女儿成长。  除此以外,手机版本将根据玩家习惯进行优化,使算术、钓鱼等小游戏在手机上操作起来更加便捷。 尽管手机版刚刚公布不久,但根据官方透露信息:《火山的女儿》限量招募测试最早预计在春节后开启。  与此同时,为了答谢玩家们的热情预约,官方还设立了预约里程碑,除参与预约即可获取的“星空校服”以外。当预约满30万人时,还将解锁全新的神秘服饰供女儿装扮。真真切切地将宝贝女儿捧在手心。 # 随时随地,感受“养女儿”的魔力 作为「养蛋人工作室」两名女生开发的首个独游,《火山的女儿》曾在Steam平台创下上线3天销量便突破15万的亮眼成绩。 游戏故事被设定在盛行“剑、魔法、炼金术”的火山国,玩家作为独自抚养女儿的父亲,要陪伴她度过幼年、少年、青年三个成长阶段。一路见证她从咿呀学语的可爱女孩,成长为别具魅力的元气少女。  在温馨宝贵的时光中,玩家需要安排女儿学习剑术、文学、炼金等多种课程,引导并培养她发掘绘画、种田、赛马、钓鱼、烹饪等爱好;通过多维的属性养成,以及打工、去往森林探险等活动经历,玩家的每一步抉择,都将影响到女儿未来的人生。 除此以外,玩家也能从游戏中充分体验并感受到“养女儿”的乐趣。 通过每天与女儿交流互动,女儿对父亲的评价会随时改变,督促玩家成长为更可靠的大人。与此同时,玩家还可以用十几种风格各异的服饰打扮漂亮女儿,引导她结识选择个性鲜明的同伴,见证女儿与他们逐渐产生深厚的羁绊,开启或浪漫或纯粹的人生诗篇。  作为广受好评的爆款作品,《火山的女儿》刻画出了一个丰富细腻的完整魔幻世界。即便视角始终锁定在女儿身上,但通过与世界互动,一幅火山国完整的画卷将在玩家眼前徐徐展开。 根据属性、职业、人际关系,游戏包含多达五十种以上的结局,不论玩家帮女儿选择怎样的人生,我们都将陪伴她欣赏旅途中每一处风景,注视她在点滴积累中慢慢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而实际上,女儿那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未来,又何尝不是自己对未竟梦想的延续?  随时随地,把梦想中的可爱女儿带在身边吧。《火山的女儿》手游版已在TapTap平台开启预约,现在参与预约届时即可获得服饰奖励,限量招募测试预计将于春节后开启。
<blockquote><p>在数据分析领域,一份精准、清晰且具有洞察力的报告是决策的关键支持。然而,撰写数据分析报告时,许多人在数据准确性、表述清晰度、方向正确性以及判断合理性上常犯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误导决策者,甚至损害数据分析人员的专业信誉。</p> </blockquote>  写报告,最怕听见这三个字。特别是现在,很多同学在密集地写年度报告,今天带大家来看:如何避免四大报告错误,如何应对四大常见挑战。同学们记得先点个赞,有空可以慢慢看哦。 ## 一、常见的四类错误 ▌错误一:数据错误。 比如: l 漏了单位:销量1800万,写成了180。 l 数字算错:用户15000人,算成了16000。 l 指标用错:消费次数1500,用成了消费人数1500。 这种错误是很低级,很严重的!因为数据正确是分析的基础,数据错误会伤害领导对数据分析人员的信任,千万不能犯。 ▌错误二:表述错误。 比如:  这种错误是:用词不讲究,数字没有错,但读数字的人会出现误解。最好的办法是:写好了以后,找不熟悉报告的人看一眼,很快挑出毛病。 ▌错误三:方向错误。  这种错误往往是做数据的同学不懂业务,就数论数导致的,讲的都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废话。要改变这种问题,只能平时多练功夫,加强对业务理解。 ▌错误四:判断错误。 比如  看着很搞笑,可实际情况就是这么尴尬。 比如,我们马上问三个问题: l 你公司今年战略目标是?? l 你们今年用户数、销售额、利润目标是? l 4月份应当完成的用户数、销售额、利润目标是? 十个人有九个人答不上来。答上来的那个,还是恰好今天在做日报、月报的同学。当然这不全是做数据的锅。有很多公司,业务和数据沟通不畅,甚至业务部门自己的人都稀里糊涂,更不要提跟别人说清楚了。最典型的,如下图:  判断错误是四种错误里最难搞的一个。因为前三个基本都是数据自己的事,只要刻苦练习怎么都能提高,但判断错误的产生不是数据自己能搞掂的。如果业务不配合,甚至业务故意浑水摸鱼,指鹿为马,很有可能搞得数据有理说不清。所以我们得单独看看,怎么搞掂它。 ## 二、避免错误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分清报告类型。 报告类型:第一次报告还是n次报告 报告内容:通报结果/评价好坏/分析原因/预测走势 报告背景:业务方有预判/无预 这一步在提笔之前就得做,认清形势,不打无准备之战。 如果是第一次报告或者通报结果的话,那就平铺直叙讲数据。 如果是评价好坏,一定提前和业务方沟通评价标准。 如果是分析原因,要结合业务方预判,优先判断业务方关心的问题。 如果是预测走势,要讲清楚预测依据。 ▌第二步:明确业务目标。 明确目标,是为树立判断标准做依据。目标只要清晰了,标准就差不远。如果是业绩、收入、用户数这种单指标、结果数据的目标,可以直接用拆解法,找到当前时间下判断标准。  特别注意:如果遇到运营想和你谈“我们的目标是,比自然增长率拉升5%”,这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自然增长率不是个直接采集来的指标,甚至都不是一个固定的指标。丫本身就有很多种算法,每种算法本身都有一定的BUG,并没有绝对好的自然增长率算法(如下图所示)。  所以大家切记:如果涉及判断,一定要提前、提前、提前沟通(重要的事说三遍)。比如评价下个月活动效果好坏。提前问业务:你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判断好坏的标准是啥?最好提前让业务把下个月的预期给了!预判是涨是跌,提前说,这样能省去90%的烦恼。 ▌第三步:核对数据,检查表述。 这里都是基本功,和具体取数习惯有关,有机会的话,找个数据集对着跟大家说。这里先不展开。但是不管自己怎么看,总是会漏一些bug,最好的办法是在业务方有个熟人,有了报告提前看一眼。越是陌生人,越能一眼看出问题。 ▌第四步:沉着应对挑战。 遭到挑战是不可避免的,遇到事不要着急吵,不要着急改,先分清楚: l 数据本身有没有问题 l 数据的描述有没问题 l 分析维度有没有问题 l 判断标准是否被改 数据有问题/描述不清楚,这是我们自己的锅,站好,挨打,认错,改正! 分析维度业务不认可,表面上看是沟通出了问题,本质上是对业务理解还不到位,这是个纯技术问题,可以通过锻炼提升。 判断标准如果是我们提的,业务觉得不适合,那就按业务提的重新做,这个也是纯技术问题,标准只要大家认可就行。 判断标准如果是业务提的,但是他们反口了!这就有极大可能,是业务发现自己做的不好,想粉饰太平。此时就得研究,怎么避免被业务甩锅想做出好的报告,不光需要方法,更需要沟通技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2025年1月16日下午,支付宝发生了一起P0级别的重大事故,短短二十几分钟内,所有订单价格异常享受了政府补贴,打了八折。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p> </blockquote>  16号下午两点40分到45分,支付宝出了一次P0级别的重大事故,这个时间段所有订单的价格都享受了政府补贴,打了八折。支付宝这么大体量的公司,影响面一定特别广,涉及的金额也会非常大。 ## 一、这么大的公司也会出问题? 越大的公司,商城体系就会越复杂,各个模块错综交互,哪一个分支场景没有测试到位,就很容易出问题。 一般的大厂,功能上线需要经历: 1.产品方案设计,审视方案有无业务场景的漏洞,各个模块的区分是否合理 2.架构师从技术架构梳理,如果识别产品经理的方案不合理,还要重新调整方案 3.测试评审,一般答应的项目,还会有解决方案测试,多方串联,保证各个项目细节能够知悉到位 4.灰度上线,大功能一般需要灰度个几周,没有太多的异常反馈后才能全量上线 以上的流程任何一个步骤没有做到位,都很容易出现问题。 大公司的流程一般都很完善,但并不代表大公司就不会出问题。 很多项目还是需要人的参与,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比如稍微测试不周全,问题就出现了。 当然,相比小公司,大公司这块做的还是不错的。 体现在:五分钟就把问题处理掉了 ## 二、为什么问题处理这么快? 五分钟,什么概念? 发现问题到定位问题,随随便便都不止五分钟,可是支付宝五分钟就处理完了,这背后是非常强大的风险管理机制在支撑。 我在前公司,一旦遇到现网问题,从运维的同事接收信息,到处理完毕,需要在15分钟内解决,不然就是大事故,要扣绩效。 因为这个规则,运维团队的配置,24小时的轮值监控,产品经理轮值监控,开发测试人员的轮值,确保在出现异常的时候,能够最快速度联系到人,最快速定位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五分钟应该是处理问题的天花板了,向支付宝致敬,每一个风控体系的完善,少不了那么多运维团队的辛勤付出。 很多小公司,别说五分钟了,可能一旦出现问题,自己人都没有发现,还要等着用户来主动反馈,而用户的主动反馈有些时候还视而不见,即使知道了,还要从家里赶到公司,再定位问题,联系各个产品经理、开发、测试,不断定位问题,这样一来一回,估计一天就过去了。 记得印象很深的一次,618开门红时候,有将近一个小时下不了单,损失惨重。后来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所有的研发团队都在做技术重构,1000多人的团队,就只做一件事,可想而知影响面有多大。 支付宝还有一个更牛的,出问题的当天晚上,就把钱要回来了。每个下单的,都绑定了支付宝账号,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再一次把损失降到最低。 做电商的,危机意识太重要了,因为是和钱打交道的,一点点问题,就有可能给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甚至不可弥补。 警钟长鸣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蔡锦海】,微信公众号:【锦海说】,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实体商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抖音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短视频平台,为实体商家开辟了新的营销阵地。然而,许多商家虽然意识到抖音的巨大潜力,却在实际操作中因缺乏系统认知而陷入困境</p> </blockquote>  本地生活可能是短视频最后一个流量洼地,而如今这片洼地也将逐渐被填满,谁的速度快效率高,获胜的几率也就越大。 虽然线下实体商家还能在这内卷的环境下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但这个机会不是平台带来的,而是因为天然的地理区域所塑造的流量成本差异,让实体商家天然有自己精准的覆盖人群。 短视频通过快速的互动反馈,找到精准的人群进行有效转化,这是流量背后的基础逻辑。 而如今,基于短视频这种数字化对线下实体商家的改变,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招商加盟到商家获客,都离不开平台数字化的支撑。 对于商家来说,如果你只是将平台看成一个流量获取入口的话,可能你会错失很多机会;当你把它看成持续流量构成的一部分,你可能会拿到更大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你持续不断地投入,以及对线上门店的建设所带来的回报。平台也会用结果告诉你,让线下的门店也能在线上形成持续推广的能力。 这1个月来,我线下拜访过很多商家,也和抖音生服平台的同学深度聊过。 从平台政策,到流量获取都重新刷新了一遍认知。 从商家侧,我发现很多商家知道本地生活效果好,但对流量缺乏体系化认知,要么自己不会上线,要么上线后也不会运营。今天咱们以门店老板常使用「发传单」的方式,让大家来理解一下抖音本地生活的流量逻辑。 线下「发传单」=线上「发短视频」 现在你可以将二者划上等号,「发传单」和在抖音上发短视频内容,都是通过传单上的内容去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吸引已经感兴趣的人去消费;另外一方面可以激活一部分的潜在需求,让他能记住你,等下次有这个需求的时,会主动想到你。 「发短视频」当然有传单无可比拟的优势,文章结尾我们再聊。 但我们回归到「发传单」这个行为本身: 在哪里发,发给谁,什么时候发,谁来发,发多少次,怎样发,发什么内容,不同的策略组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 一、「传单」在哪里发 发传单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的业务需求半径。 也就是顾客会从多远来到你的门店, 餐饮的门店覆盖可能在2公里的半径,超过这个距离,顾客的选择就会更多,不来你门店消费的概率也会增加; 但例如汽车或者房子这种高客单价的商品,覆盖范围会涵盖这个城市甚至是相邻城市。 你看,业务不同,用户半径就不同,也决定了「发传单」位置不同。 不过,无论你的业务覆盖的是3公里范围以内的用户,还是50、甚至是100公里的用户,「发传单」,肯定是要往人多的地方去,这样你可触达的用户才能足够多,至少你拿着一个喇叭吼一声,听到的人也就越多。 在哪里发传单,我们得出这样的总结: 第1,在人多的地方「发传单」。 例如商场,或者步行街等等。 第2,考虑你业务的半径,看看这种「人多的地方」数量有多少。 短视频的优势是将分散的人聚集在线上,无论你是在街边,还是在商场,都会看短视频。 之前你发传单位置可能10处、20处,不好意思,现在只有1处了,那就是抖音。 而POI作为你在抖音上门店的位置,你发布的短视频会围绕POI点分发3~5公里的人群。 如果你是连锁门店,你的POI点位多,覆盖的人群也就越广,转化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 二、「传单」发给谁 你的「传单」发给谁?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你的目标用户。 我现在卖68元的洗车服务,你的目标用户最基础的就是要有车或者至少他的家人要有车。 如果没有车,这个需求就不存在。 所以「传单」发给谁,第一个要素就是确定发「传单」的人群,这就需要与服务或产品用户需求保持一致。 第二个因素是价格,要找到能买得起你产品或服务的人群。 你以为去停车场发洗车「传单」效果很好,因为很多车主都拿了你的传单。 可在外面的垃圾桶,却会发现你给车主发的「传单」全在这里。此时你会产生疑问,难道是车主对这个洗车服务没有需求吗? 需求是有的,只是你这个洗车太贵了。旁边洗车场,普洗只要25.8、精洗只要68。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发传单,找到能接受你价格的目标用户非常关键。 很快,你发现了问题: 我们去停车场发洗车传单,你知道他有洗车的需求,但不知道车主收入情况,也不知道多少价格他愿意接受。 至于其他隐藏需求,你更加不清楚。 而短视频通过用户和内容之间的频繁互动,通过算法体系,给屏幕前的每个个体都打上细致的标签。你的年龄,你用的手机价格区间,你的地理位置,喜欢什么内容等等,来推导出你是一个具哪些需求以及能够接受多少服务价格的人。 这是线下发传单所无法具有的优势。 ## 三、「传单」什么时候发 「传单」什么时候发,是为了解决你最关键的问题: 什么时候你的目标用户会集中出现。 例如你想让车主用户购买你的洗车服务,你知道车主们都会将车停在停车场,你去到停车场,发现周一到周五,早上和晚上车主更多,而其他时间段车主比较少。 此时,你只需要考虑晚上和早晨这两个时间段发传单,这可以让更多的车主用户能收到你的传单。 而线上将用户和需求场景分割开来,我们只需要关注有需求的这个人在哪里,什么时候能看到我的短视频。 而至于他是在停车场,还是说在办公室并不重要,他作为车主的需求,并不因为他的场景发生变化,进而而导致需求消失。 简单来说,先不考虑算法体系,你发的短视频只需要考虑他作为「个体」的时间。例如你发洗车服务的视频内容,可能是他中午或者晚上回家空闲的时刻,这样你的视频被他看到的概率也才越大。 ## 四、「传单」谁来发 「传单」你可以让自己的员工发,也可以找兼职人员帮忙发,甚至你是老板自己出来发。 3种角色,哪个角色发传单的效果会更好,你很难直接得到结论,可能兼职只要找到方法,即便对产品了解不是很全面,但是只要抓住关键的卖点信息,效果依旧不差。 而作为老板,你亲自上场去发传单,可能效果并不一定就比兼职人员效果好。 因为作为用户其实并不清楚,发传单的人到底是谁,大家都是一面之缘,在没有其他方式来辅助判断你的身份标签时,用户更多靠“眼缘”来判断信不信任这个人,该不该停留以及停留多长时间。 车展方式的变迁,可能大家更容易理解角色背后的变迁。 以前的车展,哪个展台车模多、哪个车模好看,就是大家关注的目标,愿意多花时间在展台上停留。从今年北京车展开始,发生了大的变化,老板开始走向前台为自己的品牌「发传单」。雷军的小米汽车,余承东的问界,甚至是长城的魏建军也纷纷下场「发传单」,让更多的用户能够停留在自己的展台 除了角色的变化,谁能持续为自己的服务发传单。 兼职人员可能发两三天就会离开,员工能帮发一年的传单,而作为创始人的老板需要一直做这个事儿。 谁来发「传单」,要考虑两个因素,谁发的传单多,谁能持续发传单。 企业的推广体系构建由此得来,短期借助达人,长期需要老板以及自己的员工构成「职人」矩阵来推广。 达人推广本身有基础,短期更容易爆发,但成本高; 企业「职人」体系,虽然短期爆发力偏弱,但推广成本低,而且具有长期性,这就是优势。 ## 五、「传单」发多少次 传单发布频率:是1天发1次,还是1天发100次,1000次。 单从数量思维,很难得出结论。「发传单」只是途径,其实最后到底有多少人因为你发的传单购买你的服务,这才是考量的目标。事实上,如果门店本身不缺用户,你甚至可以不发传单。 所以传单发布第1个考虑的因素是转化率。 转化率足够高,阶段性你可以少发传单。 和产品不同,基于时间维度提供的服务弹性很小,天花板低。拿餐饮来说,门店大小,用户翻台率就决定了这家门店一天实际能服务的用户数量。 本来门店一天可以服务100个用户,你发传单带来200个,多余的用户你根本无法提供服务,后面会带来各种客诉,影响品牌口碑。 如果门店缺客户,你会多发「传单」,发100张或者发1000张,最后决定的因素也是转化率。 第2个要考虑发传单的频率,能不能激发用户的需求。 可能用户并没有这个需求,但是你每天准时出现在他下班的路上,每次都把传单递到他手上。 随着越来越多的重复次数,他也可能产生相应的需求,甚至当他有需求时,会主动找上门。 正如用户5A模型提到: 第1阶段是Aware(认知),顾客被动接受品牌的信息,开始了解品牌,但不一定会购买品牌服务; 第2阶段,Appeal(吸引),品牌通过各种方式持续性吸引用户,慢慢在用户心理有一席之地; 第3个阶段,Ask(询问),你发1次和发100次传单结果不同,当你对同一个目标用户发了很多次,他会主动寻找品牌相关信息; 第4个阶段,Act(行动),如果了解品牌后,极有可能就会去实际购买服务; 第5个阶段,Advocate(倡导),如果你的服务贼棒,用户也非常乐意推荐给自己朋友来体验。 视频发多少次,是每一个商家想要知道的答案。 实际上这没有标准答案,一家门店每天发1条,每天持续发,和每天发10条,持续发布,结果肯定不同。 如发传单到底能带来多少用户一样,发短视频到底能给你带来多少用户,背后的转化率就是考量的因素。 如果你的门店天花板足够高,或者说你是连锁门店,能有效承接短视频带来的用户,你可以多发。 而且发短视频还能形成线上资产,不仅能提升品牌转化效率,还能形成数字化口碑。 在线上的POI展示页面,能看到你订单售卖数量多少,购买量越多,其他用户决策成本也就越低,选择你的几率也就越大; 品牌形成的话题曝光,能侧面验证品牌火热程度,还能有效提升连锁品牌招商加盟效率。 这是线下发传单无法比拟的。 而线下不断从公域(大街上)获得用户时,本质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往外拓展,体系不断去消化存量的过程,对于转化效率来说,却很容易忽视。 ## 六、「传单」上展现什么内容 传单上展示什么内容,是单纯介绍自己的产品有多好,还是介绍自己的产品价格多么具有竞争力? 一个传单展示一个信息、还是多个信息?哪些信息才是传单上必备的内容?都值得深度思考。 一张有限的传单上,建议你说清楚这3个信息: 第一个是门店或品牌信息,让别人记住你。 第二个是地址信息,你的门店在哪里,让别人能找到你。 第三个是你卖的产品以及卖点信息能不能吸引到他。常见的例如价格优惠,或者能解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等。  回头说短视频,其实逻辑也是相同。 POI点位形成线上地理位置,它不仅包含了门店的基础信息: 门店地址、门店电话,以及门店环境图片(门头、店内环境)。 还包含了套餐信息,以及门店的具体服务。 甚至是使用过服务的用户反馈,形成的口碑。 而你的短视频传单,除了需要将套餐的有效信息传递出去,以及覆盖更多的人群以外,如何提升转化率也变得关键。 我们以公式的方式整体总结一下: 整体成交=客单价x流量x转化x复购率 这次我们从流量角度去分析,如何提升我们的流量效果。 「在哪里发」:了解本地生活流量推荐逻辑; 「给谁发」:了解如何提升我们的流量精准度; 「什么时候发」:及时将内容触达到目标用户; 「谁来发」:是短期和长效推广体系构建问题; 「发多少次」:通过5A理论,提升线上品牌用户资产; 「展现什么内容」:了解线上地址的是如何构建的。 本地生活模式加速迭代。 1.0时代粗放经营,成熟的商家类目先上; 2.0时代,内容合规,非标等类目逐渐放开; 再到即将来临的3.0时代。每个阶段需要的操盘能力各有侧重。 抖音本质上内容平台,商业模式也是建立在内容基础之上。而体系的切换,对于内容的要求也在提升,从短期的达人到机构团长体系,再到商家矩阵长效运营,对于操盘手的要求都逐渐提高。除了对内容有更清晰认知以外,对于业务的商业逻辑也需要掌握,才能适应不同品类的变化。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需要加入不同的圈子,不断破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陈罡Pro】,微信公众号:【陈罡Pro】,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B端客户服务的质量往往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钉钉作为企业数字化体验服务的先行者,深知如何通过精准的客户洞察与贴心的服务设计,为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p> </blockquote>  钉钉的诞生源于客户共创,多年来我们也始终秉承着产品功能来源于客户需求的设计理念。当我们发现免费客户升级为付费客户后,由于其设计、开发能力的瓶颈,即便拥有了大量的定制化开放能力和工具,也并非所有客户都能让钉钉呈现出符合企业预期的效果。站在设计视角上,我们如何交付给客户一个符合其业务特征及诉求的应用呢?如何针对不同设计能力的企业,通过超级服务来解决客户在定制钉钉APP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呢?  接下来就以钉钉专属版的大客户超级服务为例,结合上图所述的三个环节来谈谈一场有效的toB客户服务是如何做的。 ## 一、有效定位问题,洞察客户真实诉求 通常我们收到客户的问题是比较聚焦且直接的,例如针对设计上:“你们的「工作台」页面太丑,看起来很low”“这个模块这么大,我们不需要,能不能去掉……”;如果我们仅从这些问题出发,能根本的解决客户的问题且获得良好的合作关系吗?答案显然不是,我们应当专注于洞察客户真实的诉求,而非局限于问题本身。就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客户所处的行业特征 不同的行业对于设计风格的诉求千差万别,例如面向传统媒体行业的设计在内容可读性、排版、字体等用法上要更贴合纸媒的浏览阅读习惯,办事风格更为严谨等特征。如果不能和企业的风格相匹配,作为客户门户的“工作台”是难以被客户买单的。 客户所处的生命周期 钉钉的客户除了可以按照使用深度划分外,还可以按照免费阶段到付费阶段来划分。当我们的客户从免费进阶为付费后,作为客户第一感知的界面呈现,如果没有变化,就会引发客户的负面情绪,第一反应就是我的钱花哪了? 客户的角色的多样性 与C端客户的立场通常是统一的不同,B端产品卖给的是决策者,合作方是项目执行者,员工和管理者(包含决策者)是使用者。我们除了要理清楚不同角色使用时的痛点外,还要关注决策者是谁他们会为什么而买单,并如何协助客户的执行者向决策者进行汇报。  ## 二、设计不要局限于问题本身,交付超预期的产出 当客户对你的产品提出投诉时,往往已经带有很强的负面情绪了。我们如何通过方案设计体现对客户的了解及重视,让客户认可设计专业度的同时获取其信任,对于设计师角色而言是有先天优势通过具象且及时的产出来维护客户关系的。 优先解决客户明确的问题 尤其体现在使用的效率、与客户办事风格、所处行业的风格匹配度上。通过前期的采风和各个使用角色的问题反馈,进行优化;以某传统媒体行业的“工作台”优化为例,我们做了如下优化:  通过洞察提出延展方案 如何让付费客户感知到和免费版的差异,以及凸显出企业拥有自己品牌APP的归属感,而非感受到依然在用的是钉钉。我们从实际使用者的视角出发,注册/登陆、使用办公应用、聊天等场景,对流程中页面的企业品牌/文化渗透提出了设计方案,旨在让客户对“专属的钉钉”有更强的归属感。从而觉得这钱花的值,一方面让决策者认为你懂他,另一方面让执行者有了更强有力的汇报素材。   通过客户故事做有效汇报并持续服务 对内的汇报我们往往很清楚针对汇报对象的特征、关注点并作出相应的阐述,但到了外部客户,我们往往会因为信息不足,和对组织关系不了解,在汇报过程中会难以引发对方的共鸣。因此将前期调研、采风的内容融入汇报中作为客户故事辅助方案的讲解,有效的将客户带入场景中,感受方案优点。 在交互层面 通过角色(Who),行为(What),价值(value)的三要素来阐述一个特定的角色是如通过新的设计完成这项工作的,并实现了什么价值。例如针对传统媒体行业,编辑的工作从稿库里选稿,到采编再到编辑完后看版,都需要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完成,除此之外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关注到公共信息、使用日常在园区工作的扫码、饭卡充值等服务。我们只有结合着实际使用者的使用路径,才能让客户认为你的方案是懂他们的。  在视觉层面 将对客户园区的采风、工作状态、视觉锤拍照记录下来,把对客户、工作场景的感受描绘出来,并传达给对方是如何应用在你的设计中的,这样更容易让客户产生情感共鸣,这同时也是他们希望给员工给访客传递的企业文化和感受,这样的方案更容易打动客户。  在聆听者的体验层面 在一次超级服务的走访中,我们会看到每个企业个性的问题,同时也会暴露出钉钉在提供产品和服务中的共性问题和机会。例如在近期的客户服务走访中,有决策者问到钉钉是否有一键消除小红点的功能,其实钉钉是有的,但出于办公场景并不想让用户遗失消息提醒的考虑,做的比较隐蔽。但在管理场景,管理者可能经常会被一些无效信息打扰,但我们并未对不同角色作出差异化设计。这也给了我们很好的产品思路。学会聆听,并持续的为客户服务,也会给其带来良好的体验。 写在最后 一场有效的B端客户服务,是建立在客户真实诉求洞察之上的,不要局限于客户的问题本身,而是基于洞察给出更全面的方案。在汇报中将方案的理念通过客户故事传递到位,并在和决策者的沟通中提取对产品优化有效的信息,持续的为客户服务,只有我们打磨好针对企业不同角色的每一个产品细节,才能将超级服务真正的践行于工作的每一个瞬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钉钉用户体验】,微信公众号:【钉钉用户体验】,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货比三家,择优下定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12443)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12443#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blockquote><p>在AI大模型的赛道上,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近期,零一万物的战略调整、MiniMax旗下海螺AI的侵权风波,以及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大厂的盈利困境,都让这场生存战的局势愈发扑朔迷离。</p> </blockquote>  下一个掉队的,会是谁? 最近,作为“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的零一万物出现了一则战略变动。据创始人李开复的说法:未来,零一万物将转为负责小参数、适中的行业模型,旗下的预训练算法团队则会加(mai)入(shen)阿里通义团队,Infra团队加入阿里云…… 这透露出的信号很明显:当游戏变成需要持久烧钱的拉锯战,天平自然而然地开始倾斜了。 但这还没完,日前,又有消息称MiniMax旗下的海螺AI,正面临着被爱奇艺起诉侵犯著作权的麻烦事儿。尽管索赔的金额不多,但在这背后,却是一面由图片、视频堆砌起来的版权成本墙,正朝着所有大模型玩家们砸了过来。 妥妥的雪上加霜了。  事实上,不只是大模型创业公司如此,现在就连部分大厂们好像也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比如百度,面对极越的生死危机,为什么一点想要救援的意思都没有?这背后,恐怕很难说没有一点AI和大模型占用资金精力过多,百度实在管不起的原因。 又比如科大讯飞,由于对大模型的投入过猛,以至于让本就不怎么亮眼的利润表现,在2024年前三季度直接变成了大幅亏损的状态,扣非净利润亏损4.68亿元。 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曾被称为“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科技们…… 并且和有着稳健基本盘的百度、阿里们相比,商汤和科大讯飞们的业务摊子确实铺得够大,可实际上个个都是充分竞争的赛道,核心赚钱能力并不突出。 这也使得,现在包括商汤科技在内的、很多二三线大模型投资口碑两极分化:看好的投资者,认为它们是爆发前的比亚迪、宁德时代;不看好的,则认为这是一批等待医治的重度ED患者…… ## 一、AI大模型:看得见的“烧钱”,摸不着的盈利 说到AI大模型“烧钱”,科大讯飞、商汤们确实有话要说。 去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营收148.5亿元,同比增长17.73%;毛利润60.07亿元,同比增长18.15%,整体表现非常能打。 但可惜,对应的归属净利润紧接着就变成了-3.437亿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扣非净利润为-4.68亿,亏损规模进一步扩大。 对此,科大讯飞倒也没有藏着掖着。无论是三季报还是半年报都明确提到:公司对星火大模型的研发和布局投入过大,进而影响了短期业绩表现。 天眼查APP显示:2024上半年,科大讯飞研发投入为21.91亿元,同比增长32.23%。其中,围绕大模型相关的总投入就超过了13亿……  相似的投入产出失衡情况,还出现在了商汤科技的身上。 在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近300亿元的背景下,2024年上半年,商汤实现营收17.4亿元,但是仅对应的研发开支规模就到了18.92亿元。再加上必不可少的销售成本和行政开支等,也难怪同期商汤科技的净利润就又亏损了24.57亿元。 可既然如此,科大讯飞们又为何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和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江涛们的话来说就是,“当前还是在人工智能布局的关键历史机遇期,在模型的源头和应用落地上坚持不能手软”“不想错失这次重大的(AI)革命机遇”。 其实也不难理解,现在AI市场几乎已经被认定成了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大风口,所以再多的科技投入都不算多。而且在经历过互联网企业前期亏损“砸钱”换规模,后期“躺赢”的时代后,现在大模型玩家们的亏损,虽然看着“吓人”,但只要能做成,一切都是值得的。 更何况在这方面,科大讯飞、商汤们也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 比如在2024年半年报中,讯飞星火还是迄今为止全民可下载大模型中唯一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大模型技术成果。前三季度,其新增的开发者数量又达到了177.7万,“讯飞星火”APP在安卓端的下载量超过1.9亿次。 此外更重要的是,科大讯飞扎实的技术硬实力,还使得“讯飞星火”大模型成为了央国企首选。据第三方机构智能超参数最新发布的《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监测报告(2024)》,2024年,在通用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榜中,科大讯飞披露中标金额84780.8万元,排名第一,断层式领先百度、阿里云们,成为2024年度标王。 一边是来自央国企们的实力认可,另一边是有toB、toG商业化的中标落地。这种逐渐趋于清晰的技术变现路径,也成了不少投资者们看好科大讯飞的关键依据。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战略变现想象力,如果没有积压在“应收账款”方面或许就更好了。 最近几年,科大讯飞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规模占比非常大。 比如去年上半年,其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就达到了136.5亿元,甚至比同期93.25亿元的营收规模还要高。到了前三季度,该指标又进一步增长至了145.1亿元,占总资产的36.16%。 并且从半年报来看,科大讯飞仅账龄在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就有约30.67亿元。 这一点,商汤科技和科大讯飞几乎是如出一辙。同期,商汤的贸易应收款项也高达35.34亿元,是对应的营收规模的两倍之多…… 不过好在,科大讯飞们在投资者互动交流平台上曾表示,这些应收账款主要来源于政府、金融机构及B端的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们。客户质量较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近年来实际坏账核销占应收账款比例均小于0.1%。 言下之意,大客户们不会或很少赖账。 虽说这是个好消息,但一方面从现在的亏损情况看,由于科大讯飞们暂时收不回来更多应收账款,所以无论是现金流量还是资金储备都不算好看。截止到去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21亿元,货币资金仅剩27.51亿元,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市场抗风险的压力。 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账期越长,也意味着坏账的可能性越大、潜在利空的不确定性越多。 来看难兄难弟的商汤科技,2023年,商汤6个月到一年的贸易应收款,亏损拨备的比例为27.9%,1年到2年的为43%,2年到3年为58%,3年到4年比例为75%,超过4年则是100%。 全年贸易应收款的亏损拨备是多少呢?35.2亿。相当于23年营收的103%。 两家相似的toB、toG业务路线,相同的高投入利润亏损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这一下就让资本市场对AI大模型化的商业化前景生出了几分迟疑,对科大讯飞们投资估值也就去趋于了保守判断…… ## 二、商业化“内卷”:创业公司探路,大厂反超? 事实上,大模型市场的难,不只是体现在内部运营成本压力上,对外,还要看商业变现应用、技术市场竞争等方面。 尤其是在2024年下半年以来,由于AI商业化应用落地不畅,而引起的大模型融资渠道收缩的背景下,今年几乎就已经被不少投资者视为了中国大模型的资金考验年、商业化淘汰年。 不过老实说,现在大模型商业化的表现确实差点意思。 比如针对C端的软件方面,在大厂们疯狂投流获客的背景下,据QuestMobile的第三方监测数据,过去一年,豆包、Kimi、文小言等产品的用户日均使用频次始终在4至5次之间徘徊,人均使用时长也维持在5到10分钟之间,未呈现出明显增长。 以至于有字节员工,将豆包称作“ICU产品”——没有投放的“插管”就无法生存。 此外,还有科大讯飞针对教育领域推出的“E听说中学”等产品。在苹果应用商店中“E听说中学”的评分为2.9分,安卓系统应用商店中的评分则更低,仅为1.3分,且在用户评价中存在“识别不准确、功能不实用”等诸多负面评价。 可即便如此,“E听说中学”购买1年的价格,也高达308元—460元不等。同时还有不少舆论声音指出,在“E听说中学”校园推广过程中,虽然有校方称学生与家长自愿购买使用该软件,但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过度布置该软件相关作业的情况,似乎有点变相强制购买的嫌疑…… 至于智能硬件方面,AI手机、AI学习机等概念确实火过一段时间,但就是当实际落地的时候,却并没有带给市场更多iphone4时刻的惊艳感受。这使得哪怕现在一些智能学习机等产品卖的不错,比如去年上半年,科大讯飞的智能硬件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6.61%,可这依然未能全面引爆大模型商业化市场。 再来看B端应用,这曾是投资市场的一大信心来源。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蓝皮书,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PI,或者部署生成式的应用。 但就是那个老问题,现在大模型创业公司们都急着等米下锅,以防止被踢出牌局,结果一看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们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规模,看得见的“烧钱”与摸不着的盈利,着实让人窒息…… 当然,大模型商业化的事儿,有点说不准。毕竟现在从软件到硬件,从医疗、办公、娱乐到汽车、工业制造等领域,几乎都已经在尝试和AI结合,所以市场爆发或许就在下一个瞬间。 不过就算如此,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却大致可以预料到。因为现在能留在赛场上的国产大模型,基本都是实力派玩家。甚至说除了讯飞星火外,文心一言、通义千问和豆包们也都拥有着和ChatGPT抗衡的一定能力。 所以就技术竞争而言,各家即便是在某一领域有差距,但也不至于拍马难及。 而这就会导致,无论是谁发现了大模型商业化跑通的苗头,那么内卷很快就会袭来。也就是说,现在不少AI领域看似是蓝海市场,但实际上很快就能变成充分竞争的赛道。 就像去年的大模型行业降价那样,你豆包降90%,我阿里就敢降97%…… 那么结果会怎样?中小创业公司们披荆斩棘开路,然后占据着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大厂们再凭借着资金和技术资源优势,快速跟上并实现后来者反超。 毕竟,现在由大模型支撑的很多产品,主要形态仍是一个个App,所以模型能力确实是提升体验的重要动力,但用户需求洞察、功能设计和流量获取也同样关键,甚至这还是能不能留下用户的胜负手。 可这无疑是AI四小龙、大模型六小虎和科大讯飞等技术派玩家们,天然的劣势领域了。 所以有投资者就直言:在大模型赛道没有厮杀到只剩下两三个玩家的时候,相比上游的“铲子公司”和下游的应用公司,处在中游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就是挑战大于机遇。 一边是高投入成本,一边是高不确定性的产出结果和竞争力,那么当零一万物、商汤们“回血”跟不上烧钱速度的时候,新一轮大模型倒闭整合潮可能就要开始了…… 文:互联网江湖作者:刘致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互联网江湖】,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江湖】,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有人味的 NPC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12530)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12530#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blockquote><p>微信近期推出的“送礼物”功能,不仅是对电商领域的一次探索,更是其“电商+社交”战略的体现。本文将从平台定位、交易转化模式、适合商家类型以及平台获利模式与价值观取向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微信与抖音的电商策略差异。</p> </blockquote>  在数字化消费迅速演变的今天,各大平台正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来增强用户的购物体验并拓展自身的电商能力。2024年12月19日,微信上线了一项新功能——微信小店的“送礼物”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功能,以类似“红包”的形式,将自己的微信小店商品赠送给微信好友。 就电商领域而言,腾讯自从2012-2014年的变革之后,就从直接进场的玩家,转化为平台方的角色。但是,在抖音平台逐步占据用户使用时长的当下,腾讯也需要有更多的应对动作。这一回的“送礼物”,应该说是微信平台的一次“电商+社交”的探索尝试。相信已经有不少朋友通过各种渠道,阅读到相关的分析解读。在下不才,虽然对电商领域的认知不深,但对于社交领域,也是有着足足八年的产品一线实战经验(尽管近几年转战“效率工具”,底层认知还是在的),对此也有一番自己的剖析,可以给各位提供多一个视角。 当然,我并不想就“送礼物”这一功能进行单点解读,而是希望以此为切入点,从整体的视角来剖析微信平台的电商策略。同时,我将当下另一个热门平台——抖音引入,它恰好代表了另一种平台模式,因此二者的对比下更容易理解。 ## 一、平台定位 要剖析两个平台,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对此,我选择的是——定位(从“定位”入手剖析产品,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拨云见日)。当然,无论是微信还是抖音,都没有公开表述过它们的产品定位,因此,以下内容均系源自我本人的理解,也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发表你们的看法。 - 微信:我认知中的微信是一款【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生态平台】,通过IM/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工具,微信构建起了每个用户各自的不同层级的关系网络。而微信的电商策略,也是围绕着其关系网络展开。 - 抖音:我认知中的抖音是一款【以短视频内容和推荐算法为基础的流量平台】,凭借各式各样的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和强大的推荐算法,今天的抖音牢牢占据了网民最多的使用时长。而抖音的电商策略,也是围绕着其巨大流量展开。 从上述平台定位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电商策略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基底,也就是“关系网络”与“平台流量”的差别。把握住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往下展开继续剖析。 在这里我也想延展一下,我在对外授课时,亦曾见过部分学员会把腾讯在产品上的成功原因,归结为“流量”。诚然,腾讯也是一家手握巨大流量的企业。但简单把腾讯在产品上的成功归结到“流量”上面,并无法解释腾讯这二十多年没有做成最终关停的无数失败产品。我曾在一次腾讯学堂的分享讲座上提出,其实纵观腾讯近些年来取得巨大成功的产品,全民K歌、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等,无一不是依托于“关系链”之上。因此,对比起“流量”,其实“关系链”才是腾讯的真正基底。 ## 二、交易转化模式 扯远了,我们继续。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平台上的商家如何获客如何成单,二者在这方面有哪些差别(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先试着自己推演,然后跟我的剖析作对比)。 - 微信:微信中的交易转化主要依赖于关系网络上形成的推荐和信任。例如,用户可能会因为好友、群友的推荐,或是被某个公众号、视频号长期积累的信任所吸引而产生购买行为。 - 抖音:抖音上的交易转化更多依赖于内容的吸引力。通过精准的内容推送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鼓励用户进行购买下单。相应地,抖音的推荐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导流到最有可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商品。 要说明的是,二者本身没有倒也没有孰优孰劣的差别。更多地,这只是两个平台定位不同所自然导出的产品策略上的差异罢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开头要先讨论二者的平台定位)。如果一定要对比,微信这种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电商策略,增长速度可能不如流量驱动型平台快,不过忠诚度和复购率方面则可能占优。毕竟,单纯从转化效率的角度来看,亲人>好友>信任>搜索>推荐(注:以上排序为本人推演所得,无相关研究查证,也欢迎朋友们补充)。 ## 三、适合商家类型 从交易转化模式继续往前推演,我们也可以得出,二者分别适合哪些类型的商家进行发力。 - 微信:由于其依托关系网络的特点,微信更适合那些重视品牌故事讲述、客户关系管理和长期品牌建设的商家。例如,本地生活服务提供商、手工艺品制造商或任何希望通过口碑营销扩大影响力的品牌都能从中受益。微信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客户的长期关系。 - 抖音:相反,抖音更适合那些希望快速提升知名度并通过视觉效果直接打动消费者的商家。时尚、美妆等行业尤其适合利用抖音的短视频和直播功能展示产品的独特魅力。抖音的高曝光率和快速传播能力非常适合追求短期爆发式增长的商家。 当然,实际上二者在适合商家类型上并没有这么大的差别。基本上商家也不会把自己压注到某一家平台上,而是多个平台都会投入。因此,这里的分析更多地是作为不同平台资源投入多寡的参考。 ## 四、平台的获利模式与价值观取向 最后,我想聊聊两家平台在价值观层面上的一些个人推测。到这个层面,很多内容都是受限于主观认知的范围和水平。我自问不算什么顶级大拿。因此,朋友们就权且当作某之个人戏言,不喜可直接跳过。 - 微信:微信在微信小店的获利模式主要是收取“手续费”,也就是俗称“过路费”、“平台税”。还是从关系网络的定位出发,可以推测,微信平台是鼓励商家在平台规则下各显神通,利用和拓展自身的关系链。 - 抖音:抖音在抖音小店的获利模式主要是收取“佣金”、“投流推广费”。由于抖音走的是流量精准分发的路子,可以推测,抖音平台本身不会允许“一家独大”的现象出现,不然就演变成了头部商家垄断流量了。因此,较之扶植“大店”,抖音会更鼓励更多数量和类型的“小店”进驻平台。 以上推测纯属个人观点,虽算不上什么严密论证,但结合二者官网的宣传,或可互相映证。  微信小店推荐的推广模式  抖音小店鼓励商家参与的营销推广活动 ## 五、总结 我们会平台定位出发,得出“微信是一款【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生态平台】、抖音是一款【以短视频内容和推荐算法为基础的流量平台】”这样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二者的“交易转化模式”和“适合商家类型”。最后大胆推测,微信会继续在关系网络上探索,抖音则会持续做大流量并提升流量转化效率。当然,必须承认的是,以上剖析对比其实是刻意将二者的差异进行了放大。实际上,微信也有对其中心化的流量进行分发的动作(典型:公众号视频号的内容推荐),抖音在推荐算法之外也打造了关注、附近等关系网络。这一点还请各位朋友注意。 最后还是得点一下题。关于微信所推出的“送礼物”功能,我认为这就是微信探索“电商x社交”的一步。至于这一步有多重要?作用有多大?有个别观点说,微信送礼物有可能复刻当年微信红包的盛况。对此,我认为倒不至于,但我的确没法作出更进一步的判断。实际上,单个产品功能的成败取决于非常多的因素。我们都无法拥有全知视角,只能在大方向上给出一些判断。类似的“电商x社交”的探索动作,我相信微信会持续进行。至于“送礼物”,我姑且作为一个愿望,祝福腾讯祝福微信能够取得能够取得突破吧。 最后的最后,其实一开始起大纲的时候我是把淘宝平台也纳入进来的,不过这样会削弱微信在文中的主体位置。思来想去,决定留作一个空间出来,读者朋友们可以按我上面的分析思路,尝试对比一下淘宝平台。欢迎在评论区继续交流。 作者:产品经理崇生,公众号:崇生的黑板报 本文由 @产品经理崇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林晨曦看来,“大模型六小虎”可能是在三倍速走过去10年“AI四小龙”的路,估值和商业化速度都很快,主要原因是 AI 产业、投资速度和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blockquote><p>不记得是谁开玩笑说过“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人也是这样”。这句话看似平常无奇,却是千万产品人不得不面临的问题。</p> </blockquote>  在IT行业圈,无论你是什么工种,35岁通常被认为是牛马生涯衰落期的开始。被裁、转行大多都从这个年龄开始。虽然每一位产品牛马还深爱着这个岗位,但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毕竟,这个社会的法则就是这样:**有人来就会有人走**。 既然迟早要面对,如何让自己的路更宽一些,选择更多一些呢? 30岁的选择!30岁,一个三十而立的年纪,产品圈也将这个年纪形容为产品人最后一次“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如果在这个年纪,能够选择一个不错的赛道,一个不错的企业,踏实稳定的沉淀几年,必然会增加更多的机会。 基于当前的趋势,笔者整理了以下几个的赛道,对与不对的供大家参考: ## 一、AI产品经理赛道 这个赛道这两年火的要命。AI方向不得不说是一个当下和未来都不错的方向。但是,AI产品经理不是说转就可以转的。因为,AI产品经理不仅对学历、专业、技术要求都比较高,而且人多坑少。并且,AI产品经理一般不是从技术岗转过来,就是企业开拓了AI相关业务,而你恰巧走了“狗屎运”被分配到AI项目中,给了学习和试错的机会,逐步在AI方向一步步成长。如果说愣转,我们不妨先看看它的门槛有多高。 为什么说产品经理门槛比较高?因为,相比之前传统的产品设计理念,AI产品经理除了核心职责和底层能力之外,还需要注重人工智能行业、算法场景以及验收评估标准等方面的知识,比如: ** 1.1 数学统计学相关知识** 因AI技术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之上,必备的数学统计学知识是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所以数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是产品经理必须要了解的。 AI产品经理虽然不需要具体了解每一个数学公式以及公式背后的逻辑,但需要知道数据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概念的落地应用。比如了解线性代数中标量、向量、矩阵、张量概念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常见分布,如:伯努利分布、正态分布等。(掌握边界:知道、了解)  ** 1.2 熟悉模型的构建的每个流程** 模型构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应用某个算法技术来实现一个模型的过程,AI产品经理需要知道模型的建模流程都有哪些节点,这些节点都牵扯了哪些角色,每个角色又承担了什么工作,每个节点的产出物是什么,以及每个节点合理的工作周期又应该是多长时间。 一般来讲,模型构建大致包括4个阶段,分别是模型设计和选择阶段、特征工程阶段、模型训练与验证阶段和模型部署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笔者在《[AI时代,产品经理不得不掌握的AI知识](https://www.woshipm.com/share/5618584.html)》一文有过详细的描述,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1.3 知晓常见的算法知识** 在算法这个领域,作为AI产品经理虽不需要深入,但需要知道常用算法的实现逻辑和应用场景,以便更好的与算法工程师进行沟通,减少沟通成本,并且当产品与算法工程师之间因结果产生争执时,也有一定理论做支撑。  **1.4 学历** 院校、学历、专业也是AI产品经理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这个话题比较敏感,这里不做过多的延展。 看到这里,可能有同学就已经打了“退堂鼓”了,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转岗这个领域。虽不能胜任AI产品经理,并不代表无缘AI赛道,AI解决方案经理也是不错的选择。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AI方案经理。 ## 二、AI方案产品经理赛道 AI方案产品经理可以理解为售前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不需要AI产品经理哪些专业的技能,懂需求、懂沟通、了解AI产品,能挖掘应用场景,基于AI,能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即可。这个赛道也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个赛道,可谓是一个承上启下方向。这么说吧,也许到了35岁,之前作为产品经理的你已经不做了,但AI方案产品经理通过这几年沉淀下来的资源,可能正混的风生水起。 可就这样的一个赛道,大多被产品经理忽视掉,觉得由产品经理转成产品方案:一是掉面;二是认为挣得没有产品经理多,却忽略了它的长期价值。 ## 三、垂直行业软件产品经理赛道 “术业有专攻”放在这个赛道再合适不过了。比如CRM产品经理、ERP产品经理、OA产品经理等等。这是一个不错的赛道,当把一个垂直领域做做精,前半程做产品设计,后半程做实施方案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这里有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赛道里,要有机会进入垂直行业的头部企业是非常关键的。好比你在中小型做了五年的ERP产品经理,也不及你在用友、金蝶公司等企业做了两年。(ps:只是举例,不是吹捧) ## 四、硬件产品经理赛道 硬件产品经理是个好赛道。尤其近两年AI的加持,犹如虎添翼。但硬件这个方向专业性太强。如果你不是这个专业的,建议尽量不要在30岁的年纪变换这个赛道。这个赛道不是靠产品能力就能力就可以的,它需要一定的硬件知识做支撑。并且笔者断定随着米国川普的上台,国内这个赛道的产品人将迎来美好的春天。 时间有限,笔者仅举例了这些,当然不只有这些。不管如何,30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2025年,30岁的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由 @王振永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成立七年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 Canoo 已申请破产,[将](https://investors.canoo.com/news-presentations/press-releases/detail/159/canoo-inc-announces-chapter-7-bankruptcy-filing)"立即停止运营"。 该公司正在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的第 7 章程序中清算其资产。该公司在周五晚些时候发布的[新闻稿](https://investors.canoo.com/news-presentations/press-releases/detail/159/canoo-inc-announces-chapter-7-bankruptcy-filing)中称,公司"正在与外国资金来源商谈",但最终未能成功,公司还特别指出无法从美国能源部贷款项目办公室获得资金,该办公室在拜登政府执政的最后几天一直在大笔放贷。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222/6da155462d568ed.png) Canoo 在其破产申请中说,它欠了不到 49 个债权人的钱,未偿债务总额在 1000 万美元到 5000 万美元之间。 该公司声称资产不足 5 万美元。 破产申请是在Canoo解雇剩余工人并闲置其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工厂仅几周后提出的。 在整个 2024 年,该公司一直在努力将更多的电动货车交付到潜在客户手中,并遭遇了众多高管离职。 截至 11 月中旬,该公司的银行存款仅为 70 万美元。 作为上市的捷径,Canoo 是最新一家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SPAC) 合并后破产的电动汽车初创企业。 Electric Last Mile Solutions是2022年6月第一家破产的公司。 但此后,Fisker, Lordstown Motors, Proterra, Lion Electric, 和 Arrival 都在各自的国家申请了不同程度的破产保护。 (Canoo 于 2024 年在破产状态下买下了 Arrival 的资产,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曾投入使用)。 2020 年 8 月,Canoo 宣布计划与 SPAC Hennessy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合并,并于次年 12 月上市,融资约 6 亿美元。 在上市后的几年里,该公司生产了少量电动货车,并将其交给愿意试用这些车辆的合作伙伴,其中一些还支付了费用。 美国邮政局、国防部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都拥有或曾经拥有过 Canoo 车辆。 该公司甚至一度向沃尔玛抛出橄榄枝,后者同意在2022年向Canoo购买多达10000辆电动汽车。 但这些意向交易基本上没有约束力,对这家零售巨头来说风险很小。 Canoo公司成立于2017年底,由一群高管分裂而成,他们对当时工作的另一家电动汽车初创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的戏剧性事件感到厌倦。 这些高管最初名为 Evelozcity,他们开发了一个模块化电动汽车平台,可为多种形状和尺寸的车厢提供动力,并采用了线控转向系统等先进技术。 Canoo内部的创意非常吸引人,这家初创公司一度与苹果进行谈判,苹果对Canoo的潜在投资甚至收购很感兴趣,希望借此推动这家科技巨头自己的秘密电动汽车项目。 Canoo前首席技术官兼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希-克兰兹(Ulrich Kranz)在2024年苹果汽车项目解散之前,曾帮助苹果管理该项目。 不过,Canoo 上市后经历了多次转折,并迎来了新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托尼-阿奎拉(Tony Aquila)。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阿奎拉立即调整了 Canoo 的重点,不再向消费者销售,而是优先考虑商业车队。 在他的领导下,Canoo多次改变计划,是自己制造电动汽车,还是将工作外包。 卡努一度宣布将总部迁往沃尔玛的总部所在地--阿肯色州本顿维尔,但后来从未真正落实。 相反,该公司花了数年时间试图在俄克拉荷马州建立多个生产基地。 阿奎拉自己的金融公司似乎也从他在公司的职位中获益。 2023 年,Canoo 向 Aquila 的公司支付了其微薄收入的两倍,以支付其公司喷气机的使用费。 根据监管文件,Canoo 还向 Aquila 的公司租用办公空间。  破产的迹象一周来不断涌现。 Reddit 用户注意到,该公司位于德克萨斯州贾斯汀办公室外的广告牌已被取下。 多名休假员工表示他们收到了正式的解雇通知。 一些在公司仍计划向老客户销售时支付了 100 美元定金的人已经开始拿到退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70.htm)
**1月15日,比亚迪深圳(BYD SHENZHEN)汽车滚装船在扬州顺利出坞作业。**深圳号滚装船全身为红白色涂装,船身多处喷涂有“BYD”车标,以及“BYD SHENZHEN”船名标示。  据介绍,**比亚迪深圳号总长219米,型宽37.7米,设计吃水9米,设计航速18.5节,可装载9200辆汽车。** 该船创新使用LNG双燃料清洁动力,采用节能装置、减阻防污漆等各类节能措施,并首次安装应用比亚迪箱式电池组、轴带发电机,具有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等技术优势,**是目前全球最大、最环保的汽车滚装船。** 据悉,自2024年以来,比亚迪已陆续交付运营四艘滚装船,2024年1月,比亚迪第一艘名为“BYD EXPLORER NO.1”的PCTC正式交付运营,同年12月,以“BYD CHANGZHOU”命名的第二艘比亚迪滚装船成功交付并投入运营。 今年1月7日,中国船舶广船国际为比亚迪建造的7000车双燃料汽车运输船1号船“BYD HEFEI(比亚迪 合肥)”号交付。 随着比亚迪“出海舰队”的规模壮大,比亚迪汽车出口量也同步大增。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出口新能源汽车43.3万辆,同比增长71.8%,增速位列中国汽车品牌第一。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68.htm)
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base 周五表态认可美国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的想法,这是首席执行官布莱恩-阿姆斯特朗(Brian Armstrong)关于"经济自由"的一篇内容广泛的博文的一部分。 阿姆斯特朗已成为该行业在华盛顿的非官方发言人,他采取了与其首席监管者对抗的方式,其他人也纷纷效仿。这是 Coinbase 首次明确提出比特币战略储备的想法,而且是在唐纳德-特朗普第二次就职典礼和阿姆斯特朗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之前。  Coinbase 是一家市值达 730 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在过去两年中积累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它是Fairshake的主要资助者,该组织是政治行动委员会的集合,在国会选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还支持一个名为Stand With Crypto的倡导组织,该组织声称已经组织了 200 多万人支持该行业。 在周五的Coinbase博文中,阿姆斯特朗向世界各国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发表讲话,论证了加密货币如何加速经济自由,并对不作为的风险提出警告。他写道:"经济增长来自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放松管制、小政府和技术创新。如果二十国集团的其他国家希望参与经济繁荣,他们最好加入拥抱经济自由和自由市场这一日益增长的趋势。" 阿姆斯特朗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本着科技乐观主义的精神,在明年做四件事。 第一,通过法律,将加密货币公司留在本国。 第二,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他写道:"下一场全球军备竞赛将发生在数字经济领域,而不是太空。" 第三,建立数字资产经济特区。 在这方面,我们听到的另一个讨论概念是监管沙盒。 最后,提高政府效率。 他特别提到了政府效率部(DOGE)所做的努力,该部门的名称参考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最喜欢的加密货币。 与此同时,随着特朗普对加密货币的支持和国会中更多的支持者,Coinbase 和其他公司现在正在思考该行业在华盛顿特区的真正优先事项。 "作为一家公司,我们一直关注加密货币市场如何尽可能清晰。 因此,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有关的市场结构规则对我们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该公司的政策主管法里亚尔-希尔扎德(Faryar Shirzad)告诉 Axios。 去年,参议院通过了一项类似的法案,这是首批在国会投票的数字资产法案之一。 至于如何组织比特币战略储备的具体细节--国家可以简单地选择持有已有的比特币,或者开始购买由财政部持有的比特币--据Shirzad称,该公司目前正在将这些细节留给政策制定者。 据知情人士透露,到目前为止,阿姆斯特朗已经与特朗普进行了两次私人会面。 一次在大选之前,一次在大选之后。 特朗普似乎对这些讨论非常投入和感兴趣,但讨论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 "加密货币的采用和使用已达到逃逸速度,"阿姆斯特朗周五写道。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66.htm)
美国政府希望证明Google的竞争对手面临着巨大的进入壁垒,以此作为针对这家科技巨头的反托拉斯案件的一部分。 因此,美国政府邀请 ChaptGPT 的产品主管尼克-特利(Nick Turley)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希望他能帮助强化政府的理由。  在去年 8 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中,法院认定Google在搜索领域拥有垄断地位。 在Google对这一判决提出上诉的同时,司法部现在要求法院决定Google应面临的处罚,如分拆 Chrome 浏览器或在 10 年内禁止发布任何浏览器产品。 为了支持自己的理由,司法部拉来了Google的多个竞争对手,如 OpenAI、微软和 Perplexity。 它希望特定的高管[,如 Perplexity 的首席商务官](https://techcrunch.com/2024/12/17/the-doj-wants-a-perplexity-executive-to-testify-in-its-google-antitrust-case/) Dmitry Shevelenko 出庭作证。 但目前尚不清楚Shevelenko是否会出庭作证,Perplexity 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最近的法律文件证实,OpenAI 的一位高管、ChatGPT 产品负责人尼克-特利(Nick Turley)将作为美国政府的证人出庭作证。 Google的律师在 1 月 16 日的一份[法律文件](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09-1140/)中写道:"Turley 先生是原告(司法部)钦点的代表 OpenAI 出庭作证的证人。" "Turley 先生是 OpenAI 的证人,将在证据听证会上代表政府作证,"[ 1 月 16 日的另一份文件](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10-1140-3/)中写道。 这些文件都没有明确说明 Turley 将于何时作证。 根据[文件](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09-1140/),Turley 预计将被美国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搜索接入点的关系、分布、进入和扩展障碍以及数据共享"。 司法部还没有详细说明它想问 Turley 哪些问题。 司法部使用"搜索接入点"一词来指代人们用来搜索网络的Google Chrome 浏览器等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 10 月,[ChatGPT 推出了](https://techcrunch.com/2024/10/31/openai-launches-its-google-challenger-chatgpt-search/)自己的人工智能搜索浏览器。 为了准备 Turley 的证词,Google已传唤 OpenAI 索要与此案有关的文件。 但两家公司目前正就 OpenAI 应提供多少证据展开激烈争论。 [在1月16日的一份法律文件](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09-1140/)中,Google批评OpenAI提供的文件"少得惊人"。 OpenAI 的律师进行了反击,指出Google要求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等高管提供文件似乎是"特洛伊木马,旨在骚扰 OpenAI 高管"。 OpenAI 的律师在一封信中表示,OpenAI 已经同意分享 Turley 工作文件中的一些文件,这些文件涉及 OpenAI 的人工智能产品战略、人工智能与搜索相关产品的整合以及与微软的合作关系。 [文件](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09-1140/)称,Google需要更多高管提供更多文件,因为主要依靠特利"会对Google造成损害",因为特利是美国政府"钦点"的证人。 Google还希望从 OpenAI 处获得 ChatGPT 于 2022 年 11 月推出之前的文件,[声称](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09-1140/)这些文件"可能会削弱 Turley 先生关于进入壁垒的证词,而推出后的文件则不会。 但 OpenAI 称,这些旧文件"无法有意义地代表"当前的人工智能格局。 双方似乎陷入了僵局,OpenAI 要求法庭驳回Google要求的全部证据。OpenAI 和Google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司法部拒绝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64.htm)
Trump said the phone call with Xi was a very good one for both China and US. State news agency reported Xi told Trump the nature of China-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s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and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should not be the choice of the two countries.
据彭博社报道,在两架无人机坠毁后,亚马逊暂停了无人机送货测试。 这是亚马逊陷入困境的Prime Air计划遭遇的最新挫折,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本十年结束前每年为客户配送约 5 亿个包裹。 [](https://static.cnbetacdn.com/thumb/article/2020/0331/bf50d15f576e8fb.png) 据彭博社报道,亚马逊的两架无人机于 12 月在俄勒冈州彭德尔顿的一个测试设施中因雨天损毁。 而在 9 月份发生的另一起事故中,该公司雇佣的无人机操作员在测试无人机在螺旋桨失灵的情况下将如何执行任务时,意外地同时启动了两架无人机试飞装置,导致其相撞炸机。 亚马逊表示将暂停在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无人机送货业务,因为亚马逊在这两个州有商业无人机业务,需要等待对无人机机队进行软件更新。 亚马逊的无人机项目曾多次遭遇挫折,包括主要高管离职。 去年四月,亚马逊终止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 Prime Air 无人机送货业务,尽管该公司计划扩大其无人机送货测试在海外的规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62.htm)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一直听到有关重新设计的 iPhone 17 版本的传言,苹果可能会将其命名为 iPhone 17"Air",或类似的名字。 它将取代 iPhone 17 Plus 成为苹果的第四款iPhone选择,并将与 iPhone 17、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同时推出。  我们知道 iPhone 17 Air 将采用超薄机身,但关于苹果能将其做到多薄的传言不一。 尽管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可靠的苹果分析师Ming-Chi Kuo表示,他预计 iPhone 的厚度将在 5.5 毫米左右,但传言已经在 6 毫米左右达成一致。 5.5毫米的 iPhone 17 Air 将成为迄今为止最薄的 iPhone,目前这一称号由 2014 年推出的 6.9 毫米 iPhone 6 保持。 5.5 毫米的厚度将比厚度为 7.8 毫米的 iPhone 16 薄约 30%,比厚度为 8.25 毫米的 iPhone 16 Pro 薄约 33%。 它与苹果去年推出的 12.9 英寸iPad Pro 相差无几。 新款 iPad Pro 同样超薄,厚度仅为 5.1 毫米。 事实上,这是苹果迄今为止最薄的设备。 与 iPhone mini 和 iPhone Plus 机型相比,苹果希望超薄设计能吸引更多用户,因为这两款机型的销量都不及标准机型和 Pro 机型。 郭明錤表示,iPhone 17 Air 的"最薄处"将达到 5.5 毫米,因此听起来我们仍有望看到摄像头凸起。 苹果计划采用一个 4800 万像素的后置摄像头,由于如此小的机身空间有限,该公司只选择了一个镜头。 早期有关 iPhone 17 Air 的一些传言称它将比 Pro 机型更贵,但听起来似乎并非如此。 在尺寸和功能上,它将是一款中端机型,配备 6.6 英寸显示屏和 A19 芯片,但其速度不会像 iPhone 17 Pro 机型预期的 A19 Pro 那样快。 此外,它还将采用苹果的定制调制解调器芯片,该芯片将无法提供最快的 mmWave 5G 速度。 虽然郭明錤将目标锁定在 5.5mm 的机型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机型的机身厚度仅为 5.5mm。5 毫米,但值得注意的是,彭博社的Mark Gurman 在 12 月曾表示,iPhone 17 Air 将比 iPhone 16 Pro 机型薄 2 毫米,这将使其实际厚度达到 6.25 毫米。 预计 iPhone 17 Air 将于 2025 年 9 月与 iPhone 17、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同时发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56.htm)
**小米生态链总经理陈波日前直播时透露了小米NAS最新进展,称目前已进入到开发的尾声,逐渐要转入到制造和落地。**据介绍,小米NAS首版打样进行了多轮测试,NAS外观会比较简约、优雅、高级、有一些科技感。  NAS是家庭存储的中心,小米做NAS会考虑到核心用户(小米手机用户、小米IoT产品用户)的需求,**一定会做好基本的存储功能、数据的过渡,高度重视整个系统的安全与隐私。** 据悉,小米最初其实没打算做NAS产品,但是在去年万兆交换机的宣传图上展示了NAS场景后,用户呼声很高才决定做。  此前陈波提到,小米NAS的目标是打造出最适合小米米家用户的家庭存储产品,**将拉通手机、电视、平板、PC等各个团队,持续打磨手机扩容、AI相册等功能。** **同时,小米NAS还将打造家庭影视中心,支持电影视频刮削、生成私人影院的海报墙、随心点播。** 此外还将为有基础存储需求的用户,提供网盘管理、资源下载能力,**并深度调研苹果用户需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52.htm)
龙芯中科公布了业绩,预计2024 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5.06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19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7.89%左右。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基本持平,毛利率小幅下降,非经常性损益减少,资产减值损失增加。 龙芯中科表示,随着电子政务市场开始回暖,公司主动减少解决方案类业务,解决方案类业务营收同比有较大幅度下降,芯片产品业务营收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 虽然亏损在扩大,但官方表示,研发投入只会加大而不是缩小。 [](//img1.mydrivers.com/img/20240516/c64c3fec-5f1d-4347-9773-5ac9f6a048d9.png) 接下来龙芯将有多款新品要发布。之前胡伟武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研发下一代桌面端处理器3B6600与3B7000系列,其中前者单核/多核性能可以达到使用先进工艺的中高端酷睿12~13代水平。 **此外,胡伟武还透露,预计到2024年年底,在龙芯的Linux平台上可以较流畅地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同时公司正在准备的自研显卡对标英伟达 RTX 2080。**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