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p>2025年1月16日下午,支付宝发生了一起P0级别的重大事故,短短二十几分钟内,所有订单价格异常享受了政府补贴,打了八折。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p> </blockquote>  16号下午两点40分到45分,支付宝出了一次P0级别的重大事故,这个时间段所有订单的价格都享受了政府补贴,打了八折。支付宝这么大体量的公司,影响面一定特别广,涉及的金额也会非常大。 ## 一、这么大的公司也会出问题? 越大的公司,商城体系就会越复杂,各个模块错综交互,哪一个分支场景没有测试到位,就很容易出问题。 一般的大厂,功能上线需要经历: 1.产品方案设计,审视方案有无业务场景的漏洞,各个模块的区分是否合理 2.架构师从技术架构梳理,如果识别产品经理的方案不合理,还要重新调整方案 3.测试评审,一般答应的项目,还会有解决方案测试,多方串联,保证各个项目细节能够知悉到位 4.灰度上线,大功能一般需要灰度个几周,没有太多的异常反馈后才能全量上线 以上的流程任何一个步骤没有做到位,都很容易出现问题。 大公司的流程一般都很完善,但并不代表大公司就不会出问题。 很多项目还是需要人的参与,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比如稍微测试不周全,问题就出现了。 当然,相比小公司,大公司这块做的还是不错的。 体现在:五分钟就把问题处理掉了 ## 二、为什么问题处理这么快? 五分钟,什么概念? 发现问题到定位问题,随随便便都不止五分钟,可是支付宝五分钟就处理完了,这背后是非常强大的风险管理机制在支撑。 我在前公司,一旦遇到现网问题,从运维的同事接收信息,到处理完毕,需要在15分钟内解决,不然就是大事故,要扣绩效。 因为这个规则,运维团队的配置,24小时的轮值监控,产品经理轮值监控,开发测试人员的轮值,确保在出现异常的时候,能够最快速度联系到人,最快速定位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五分钟应该是处理问题的天花板了,向支付宝致敬,每一个风控体系的完善,少不了那么多运维团队的辛勤付出。 很多小公司,别说五分钟了,可能一旦出现问题,自己人都没有发现,还要等着用户来主动反馈,而用户的主动反馈有些时候还视而不见,即使知道了,还要从家里赶到公司,再定位问题,联系各个产品经理、开发、测试,不断定位问题,这样一来一回,估计一天就过去了。 记得印象很深的一次,618开门红时候,有将近一个小时下不了单,损失惨重。后来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所有的研发团队都在做技术重构,1000多人的团队,就只做一件事,可想而知影响面有多大。 支付宝还有一个更牛的,出问题的当天晚上,就把钱要回来了。每个下单的,都绑定了支付宝账号,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再一次把损失降到最低。 做电商的,危机意识太重要了,因为是和钱打交道的,一点点问题,就有可能给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甚至不可弥补。 警钟长鸣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蔡锦海】,微信公众号:【锦海说】,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实体商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抖音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短视频平台,为实体商家开辟了新的营销阵地。然而,许多商家虽然意识到抖音的巨大潜力,却在实际操作中因缺乏系统认知而陷入困境</p> </blockquote>  本地生活可能是短视频最后一个流量洼地,而如今这片洼地也将逐渐被填满,谁的速度快效率高,获胜的几率也就越大。 虽然线下实体商家还能在这内卷的环境下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但这个机会不是平台带来的,而是因为天然的地理区域所塑造的流量成本差异,让实体商家天然有自己精准的覆盖人群。 短视频通过快速的互动反馈,找到精准的人群进行有效转化,这是流量背后的基础逻辑。 而如今,基于短视频这种数字化对线下实体商家的改变,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招商加盟到商家获客,都离不开平台数字化的支撑。 对于商家来说,如果你只是将平台看成一个流量获取入口的话,可能你会错失很多机会;当你把它看成持续流量构成的一部分,你可能会拿到更大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你持续不断地投入,以及对线上门店的建设所带来的回报。平台也会用结果告诉你,让线下的门店也能在线上形成持续推广的能力。 这1个月来,我线下拜访过很多商家,也和抖音生服平台的同学深度聊过。 从平台政策,到流量获取都重新刷新了一遍认知。 从商家侧,我发现很多商家知道本地生活效果好,但对流量缺乏体系化认知,要么自己不会上线,要么上线后也不会运营。今天咱们以门店老板常使用「发传单」的方式,让大家来理解一下抖音本地生活的流量逻辑。 线下「发传单」=线上「发短视频」 现在你可以将二者划上等号,「发传单」和在抖音上发短视频内容,都是通过传单上的内容去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吸引已经感兴趣的人去消费;另外一方面可以激活一部分的潜在需求,让他能记住你,等下次有这个需求的时,会主动想到你。 「发短视频」当然有传单无可比拟的优势,文章结尾我们再聊。 但我们回归到「发传单」这个行为本身: 在哪里发,发给谁,什么时候发,谁来发,发多少次,怎样发,发什么内容,不同的策略组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 一、「传单」在哪里发 发传单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的业务需求半径。 也就是顾客会从多远来到你的门店, 餐饮的门店覆盖可能在2公里的半径,超过这个距离,顾客的选择就会更多,不来你门店消费的概率也会增加; 但例如汽车或者房子这种高客单价的商品,覆盖范围会涵盖这个城市甚至是相邻城市。 你看,业务不同,用户半径就不同,也决定了「发传单」位置不同。 不过,无论你的业务覆盖的是3公里范围以内的用户,还是50、甚至是100公里的用户,「发传单」,肯定是要往人多的地方去,这样你可触达的用户才能足够多,至少你拿着一个喇叭吼一声,听到的人也就越多。 在哪里发传单,我们得出这样的总结: 第1,在人多的地方「发传单」。 例如商场,或者步行街等等。 第2,考虑你业务的半径,看看这种「人多的地方」数量有多少。 短视频的优势是将分散的人聚集在线上,无论你是在街边,还是在商场,都会看短视频。 之前你发传单位置可能10处、20处,不好意思,现在只有1处了,那就是抖音。 而POI作为你在抖音上门店的位置,你发布的短视频会围绕POI点分发3~5公里的人群。 如果你是连锁门店,你的POI点位多,覆盖的人群也就越广,转化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 二、「传单」发给谁 你的「传单」发给谁?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你的目标用户。 我现在卖68元的洗车服务,你的目标用户最基础的就是要有车或者至少他的家人要有车。 如果没有车,这个需求就不存在。 所以「传单」发给谁,第一个要素就是确定发「传单」的人群,这就需要与服务或产品用户需求保持一致。 第二个因素是价格,要找到能买得起你产品或服务的人群。 你以为去停车场发洗车「传单」效果很好,因为很多车主都拿了你的传单。 可在外面的垃圾桶,却会发现你给车主发的「传单」全在这里。此时你会产生疑问,难道是车主对这个洗车服务没有需求吗? 需求是有的,只是你这个洗车太贵了。旁边洗车场,普洗只要25.8、精洗只要68。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发传单,找到能接受你价格的目标用户非常关键。 很快,你发现了问题: 我们去停车场发洗车传单,你知道他有洗车的需求,但不知道车主收入情况,也不知道多少价格他愿意接受。 至于其他隐藏需求,你更加不清楚。 而短视频通过用户和内容之间的频繁互动,通过算法体系,给屏幕前的每个个体都打上细致的标签。你的年龄,你用的手机价格区间,你的地理位置,喜欢什么内容等等,来推导出你是一个具哪些需求以及能够接受多少服务价格的人。 这是线下发传单所无法具有的优势。 ## 三、「传单」什么时候发 「传单」什么时候发,是为了解决你最关键的问题: 什么时候你的目标用户会集中出现。 例如你想让车主用户购买你的洗车服务,你知道车主们都会将车停在停车场,你去到停车场,发现周一到周五,早上和晚上车主更多,而其他时间段车主比较少。 此时,你只需要考虑晚上和早晨这两个时间段发传单,这可以让更多的车主用户能收到你的传单。 而线上将用户和需求场景分割开来,我们只需要关注有需求的这个人在哪里,什么时候能看到我的短视频。 而至于他是在停车场,还是说在办公室并不重要,他作为车主的需求,并不因为他的场景发生变化,进而而导致需求消失。 简单来说,先不考虑算法体系,你发的短视频只需要考虑他作为「个体」的时间。例如你发洗车服务的视频内容,可能是他中午或者晚上回家空闲的时刻,这样你的视频被他看到的概率也才越大。 ## 四、「传单」谁来发 「传单」你可以让自己的员工发,也可以找兼职人员帮忙发,甚至你是老板自己出来发。 3种角色,哪个角色发传单的效果会更好,你很难直接得到结论,可能兼职只要找到方法,即便对产品了解不是很全面,但是只要抓住关键的卖点信息,效果依旧不差。 而作为老板,你亲自上场去发传单,可能效果并不一定就比兼职人员效果好。 因为作为用户其实并不清楚,发传单的人到底是谁,大家都是一面之缘,在没有其他方式来辅助判断你的身份标签时,用户更多靠“眼缘”来判断信不信任这个人,该不该停留以及停留多长时间。 车展方式的变迁,可能大家更容易理解角色背后的变迁。 以前的车展,哪个展台车模多、哪个车模好看,就是大家关注的目标,愿意多花时间在展台上停留。从今年北京车展开始,发生了大的变化,老板开始走向前台为自己的品牌「发传单」。雷军的小米汽车,余承东的问界,甚至是长城的魏建军也纷纷下场「发传单」,让更多的用户能够停留在自己的展台 除了角色的变化,谁能持续为自己的服务发传单。 兼职人员可能发两三天就会离开,员工能帮发一年的传单,而作为创始人的老板需要一直做这个事儿。 谁来发「传单」,要考虑两个因素,谁发的传单多,谁能持续发传单。 企业的推广体系构建由此得来,短期借助达人,长期需要老板以及自己的员工构成「职人」矩阵来推广。 达人推广本身有基础,短期更容易爆发,但成本高; 企业「职人」体系,虽然短期爆发力偏弱,但推广成本低,而且具有长期性,这就是优势。 ## 五、「传单」发多少次 传单发布频率:是1天发1次,还是1天发100次,1000次。 单从数量思维,很难得出结论。「发传单」只是途径,其实最后到底有多少人因为你发的传单购买你的服务,这才是考量的目标。事实上,如果门店本身不缺用户,你甚至可以不发传单。 所以传单发布第1个考虑的因素是转化率。 转化率足够高,阶段性你可以少发传单。 和产品不同,基于时间维度提供的服务弹性很小,天花板低。拿餐饮来说,门店大小,用户翻台率就决定了这家门店一天实际能服务的用户数量。 本来门店一天可以服务100个用户,你发传单带来200个,多余的用户你根本无法提供服务,后面会带来各种客诉,影响品牌口碑。 如果门店缺客户,你会多发「传单」,发100张或者发1000张,最后决定的因素也是转化率。 第2个要考虑发传单的频率,能不能激发用户的需求。 可能用户并没有这个需求,但是你每天准时出现在他下班的路上,每次都把传单递到他手上。 随着越来越多的重复次数,他也可能产生相应的需求,甚至当他有需求时,会主动找上门。 正如用户5A模型提到: 第1阶段是Aware(认知),顾客被动接受品牌的信息,开始了解品牌,但不一定会购买品牌服务; 第2阶段,Appeal(吸引),品牌通过各种方式持续性吸引用户,慢慢在用户心理有一席之地; 第3个阶段,Ask(询问),你发1次和发100次传单结果不同,当你对同一个目标用户发了很多次,他会主动寻找品牌相关信息; 第4个阶段,Act(行动),如果了解品牌后,极有可能就会去实际购买服务; 第5个阶段,Advocate(倡导),如果你的服务贼棒,用户也非常乐意推荐给自己朋友来体验。 视频发多少次,是每一个商家想要知道的答案。 实际上这没有标准答案,一家门店每天发1条,每天持续发,和每天发10条,持续发布,结果肯定不同。 如发传单到底能带来多少用户一样,发短视频到底能给你带来多少用户,背后的转化率就是考量的因素。 如果你的门店天花板足够高,或者说你是连锁门店,能有效承接短视频带来的用户,你可以多发。 而且发短视频还能形成线上资产,不仅能提升品牌转化效率,还能形成数字化口碑。 在线上的POI展示页面,能看到你订单售卖数量多少,购买量越多,其他用户决策成本也就越低,选择你的几率也就越大; 品牌形成的话题曝光,能侧面验证品牌火热程度,还能有效提升连锁品牌招商加盟效率。 这是线下发传单无法比拟的。 而线下不断从公域(大街上)获得用户时,本质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往外拓展,体系不断去消化存量的过程,对于转化效率来说,却很容易忽视。 ## 六、「传单」上展现什么内容 传单上展示什么内容,是单纯介绍自己的产品有多好,还是介绍自己的产品价格多么具有竞争力? 一个传单展示一个信息、还是多个信息?哪些信息才是传单上必备的内容?都值得深度思考。 一张有限的传单上,建议你说清楚这3个信息: 第一个是门店或品牌信息,让别人记住你。 第二个是地址信息,你的门店在哪里,让别人能找到你。 第三个是你卖的产品以及卖点信息能不能吸引到他。常见的例如价格优惠,或者能解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等。  回头说短视频,其实逻辑也是相同。 POI点位形成线上地理位置,它不仅包含了门店的基础信息: 门店地址、门店电话,以及门店环境图片(门头、店内环境)。 还包含了套餐信息,以及门店的具体服务。 甚至是使用过服务的用户反馈,形成的口碑。 而你的短视频传单,除了需要将套餐的有效信息传递出去,以及覆盖更多的人群以外,如何提升转化率也变得关键。 我们以公式的方式整体总结一下: 整体成交=客单价x流量x转化x复购率 这次我们从流量角度去分析,如何提升我们的流量效果。 「在哪里发」:了解本地生活流量推荐逻辑; 「给谁发」:了解如何提升我们的流量精准度; 「什么时候发」:及时将内容触达到目标用户; 「谁来发」:是短期和长效推广体系构建问题; 「发多少次」:通过5A理论,提升线上品牌用户资产; 「展现什么内容」:了解线上地址的是如何构建的。 本地生活模式加速迭代。 1.0时代粗放经营,成熟的商家类目先上; 2.0时代,内容合规,非标等类目逐渐放开; 再到即将来临的3.0时代。每个阶段需要的操盘能力各有侧重。 抖音本质上内容平台,商业模式也是建立在内容基础之上。而体系的切换,对于内容的要求也在提升,从短期的达人到机构团长体系,再到商家矩阵长效运营,对于操盘手的要求都逐渐提高。除了对内容有更清晰认知以外,对于业务的商业逻辑也需要掌握,才能适应不同品类的变化。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需要加入不同的圈子,不断破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陈罡Pro】,微信公众号:【陈罡Pro】,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B端客户服务的质量往往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钉钉作为企业数字化体验服务的先行者,深知如何通过精准的客户洞察与贴心的服务设计,为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p> </blockquote>  钉钉的诞生源于客户共创,多年来我们也始终秉承着产品功能来源于客户需求的设计理念。当我们发现免费客户升级为付费客户后,由于其设计、开发能力的瓶颈,即便拥有了大量的定制化开放能力和工具,也并非所有客户都能让钉钉呈现出符合企业预期的效果。站在设计视角上,我们如何交付给客户一个符合其业务特征及诉求的应用呢?如何针对不同设计能力的企业,通过超级服务来解决客户在定制钉钉APP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呢?  接下来就以钉钉专属版的大客户超级服务为例,结合上图所述的三个环节来谈谈一场有效的toB客户服务是如何做的。 ## 一、有效定位问题,洞察客户真实诉求 通常我们收到客户的问题是比较聚焦且直接的,例如针对设计上:“你们的「工作台」页面太丑,看起来很low”“这个模块这么大,我们不需要,能不能去掉……”;如果我们仅从这些问题出发,能根本的解决客户的问题且获得良好的合作关系吗?答案显然不是,我们应当专注于洞察客户真实的诉求,而非局限于问题本身。就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客户所处的行业特征 不同的行业对于设计风格的诉求千差万别,例如面向传统媒体行业的设计在内容可读性、排版、字体等用法上要更贴合纸媒的浏览阅读习惯,办事风格更为严谨等特征。如果不能和企业的风格相匹配,作为客户门户的“工作台”是难以被客户买单的。 客户所处的生命周期 钉钉的客户除了可以按照使用深度划分外,还可以按照免费阶段到付费阶段来划分。当我们的客户从免费进阶为付费后,作为客户第一感知的界面呈现,如果没有变化,就会引发客户的负面情绪,第一反应就是我的钱花哪了? 客户的角色的多样性 与C端客户的立场通常是统一的不同,B端产品卖给的是决策者,合作方是项目执行者,员工和管理者(包含决策者)是使用者。我们除了要理清楚不同角色使用时的痛点外,还要关注决策者是谁他们会为什么而买单,并如何协助客户的执行者向决策者进行汇报。  ## 二、设计不要局限于问题本身,交付超预期的产出 当客户对你的产品提出投诉时,往往已经带有很强的负面情绪了。我们如何通过方案设计体现对客户的了解及重视,让客户认可设计专业度的同时获取其信任,对于设计师角色而言是有先天优势通过具象且及时的产出来维护客户关系的。 优先解决客户明确的问题 尤其体现在使用的效率、与客户办事风格、所处行业的风格匹配度上。通过前期的采风和各个使用角色的问题反馈,进行优化;以某传统媒体行业的“工作台”优化为例,我们做了如下优化:  通过洞察提出延展方案 如何让付费客户感知到和免费版的差异,以及凸显出企业拥有自己品牌APP的归属感,而非感受到依然在用的是钉钉。我们从实际使用者的视角出发,注册/登陆、使用办公应用、聊天等场景,对流程中页面的企业品牌/文化渗透提出了设计方案,旨在让客户对“专属的钉钉”有更强的归属感。从而觉得这钱花的值,一方面让决策者认为你懂他,另一方面让执行者有了更强有力的汇报素材。   通过客户故事做有效汇报并持续服务 对内的汇报我们往往很清楚针对汇报对象的特征、关注点并作出相应的阐述,但到了外部客户,我们往往会因为信息不足,和对组织关系不了解,在汇报过程中会难以引发对方的共鸣。因此将前期调研、采风的内容融入汇报中作为客户故事辅助方案的讲解,有效的将客户带入场景中,感受方案优点。 在交互层面 通过角色(Who),行为(What),价值(value)的三要素来阐述一个特定的角色是如通过新的设计完成这项工作的,并实现了什么价值。例如针对传统媒体行业,编辑的工作从稿库里选稿,到采编再到编辑完后看版,都需要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完成,除此之外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关注到公共信息、使用日常在园区工作的扫码、饭卡充值等服务。我们只有结合着实际使用者的使用路径,才能让客户认为你的方案是懂他们的。  在视觉层面 将对客户园区的采风、工作状态、视觉锤拍照记录下来,把对客户、工作场景的感受描绘出来,并传达给对方是如何应用在你的设计中的,这样更容易让客户产生情感共鸣,这同时也是他们希望给员工给访客传递的企业文化和感受,这样的方案更容易打动客户。  在聆听者的体验层面 在一次超级服务的走访中,我们会看到每个企业个性的问题,同时也会暴露出钉钉在提供产品和服务中的共性问题和机会。例如在近期的客户服务走访中,有决策者问到钉钉是否有一键消除小红点的功能,其实钉钉是有的,但出于办公场景并不想让用户遗失消息提醒的考虑,做的比较隐蔽。但在管理场景,管理者可能经常会被一些无效信息打扰,但我们并未对不同角色作出差异化设计。这也给了我们很好的产品思路。学会聆听,并持续的为客户服务,也会给其带来良好的体验。 写在最后 一场有效的B端客户服务,是建立在客户真实诉求洞察之上的,不要局限于客户的问题本身,而是基于洞察给出更全面的方案。在汇报中将方案的理念通过客户故事传递到位,并在和决策者的沟通中提取对产品优化有效的信息,持续的为客户服务,只有我们打磨好针对企业不同角色的每一个产品细节,才能将超级服务真正的践行于工作的每一个瞬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钉钉用户体验】,微信公众号:【钉钉用户体验】,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货比三家,择优下定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12443)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12443#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blockquote><p>在AI大模型的赛道上,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近期,零一万物的战略调整、MiniMax旗下海螺AI的侵权风波,以及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大厂的盈利困境,都让这场生存战的局势愈发扑朔迷离。</p> </blockquote>  下一个掉队的,会是谁? 最近,作为“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的零一万物出现了一则战略变动。据创始人李开复的说法:未来,零一万物将转为负责小参数、适中的行业模型,旗下的预训练算法团队则会加(mai)入(shen)阿里通义团队,Infra团队加入阿里云…… 这透露出的信号很明显:当游戏变成需要持久烧钱的拉锯战,天平自然而然地开始倾斜了。 但这还没完,日前,又有消息称MiniMax旗下的海螺AI,正面临着被爱奇艺起诉侵犯著作权的麻烦事儿。尽管索赔的金额不多,但在这背后,却是一面由图片、视频堆砌起来的版权成本墙,正朝着所有大模型玩家们砸了过来。 妥妥的雪上加霜了。  事实上,不只是大模型创业公司如此,现在就连部分大厂们好像也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比如百度,面对极越的生死危机,为什么一点想要救援的意思都没有?这背后,恐怕很难说没有一点AI和大模型占用资金精力过多,百度实在管不起的原因。 又比如科大讯飞,由于对大模型的投入过猛,以至于让本就不怎么亮眼的利润表现,在2024年前三季度直接变成了大幅亏损的状态,扣非净利润亏损4.68亿元。 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曾被称为“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科技们…… 并且和有着稳健基本盘的百度、阿里们相比,商汤和科大讯飞们的业务摊子确实铺得够大,可实际上个个都是充分竞争的赛道,核心赚钱能力并不突出。 这也使得,现在包括商汤科技在内的、很多二三线大模型投资口碑两极分化:看好的投资者,认为它们是爆发前的比亚迪、宁德时代;不看好的,则认为这是一批等待医治的重度ED患者…… ## 一、AI大模型:看得见的“烧钱”,摸不着的盈利 说到AI大模型“烧钱”,科大讯飞、商汤们确实有话要说。 去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营收148.5亿元,同比增长17.73%;毛利润60.07亿元,同比增长18.15%,整体表现非常能打。 但可惜,对应的归属净利润紧接着就变成了-3.437亿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扣非净利润为-4.68亿,亏损规模进一步扩大。 对此,科大讯飞倒也没有藏着掖着。无论是三季报还是半年报都明确提到:公司对星火大模型的研发和布局投入过大,进而影响了短期业绩表现。 天眼查APP显示:2024上半年,科大讯飞研发投入为21.91亿元,同比增长32.23%。其中,围绕大模型相关的总投入就超过了13亿……  相似的投入产出失衡情况,还出现在了商汤科技的身上。 在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近300亿元的背景下,2024年上半年,商汤实现营收17.4亿元,但是仅对应的研发开支规模就到了18.92亿元。再加上必不可少的销售成本和行政开支等,也难怪同期商汤科技的净利润就又亏损了24.57亿元。 可既然如此,科大讯飞们又为何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和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江涛们的话来说就是,“当前还是在人工智能布局的关键历史机遇期,在模型的源头和应用落地上坚持不能手软”“不想错失这次重大的(AI)革命机遇”。 其实也不难理解,现在AI市场几乎已经被认定成了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大风口,所以再多的科技投入都不算多。而且在经历过互联网企业前期亏损“砸钱”换规模,后期“躺赢”的时代后,现在大模型玩家们的亏损,虽然看着“吓人”,但只要能做成,一切都是值得的。 更何况在这方面,科大讯飞、商汤们也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 比如在2024年半年报中,讯飞星火还是迄今为止全民可下载大模型中唯一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大模型技术成果。前三季度,其新增的开发者数量又达到了177.7万,“讯飞星火”APP在安卓端的下载量超过1.9亿次。 此外更重要的是,科大讯飞扎实的技术硬实力,还使得“讯飞星火”大模型成为了央国企首选。据第三方机构智能超参数最新发布的《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监测报告(2024)》,2024年,在通用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榜中,科大讯飞披露中标金额84780.8万元,排名第一,断层式领先百度、阿里云们,成为2024年度标王。 一边是来自央国企们的实力认可,另一边是有toB、toG商业化的中标落地。这种逐渐趋于清晰的技术变现路径,也成了不少投资者们看好科大讯飞的关键依据。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战略变现想象力,如果没有积压在“应收账款”方面或许就更好了。 最近几年,科大讯飞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规模占比非常大。 比如去年上半年,其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就达到了136.5亿元,甚至比同期93.25亿元的营收规模还要高。到了前三季度,该指标又进一步增长至了145.1亿元,占总资产的36.16%。 并且从半年报来看,科大讯飞仅账龄在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就有约30.67亿元。 这一点,商汤科技和科大讯飞几乎是如出一辙。同期,商汤的贸易应收款项也高达35.34亿元,是对应的营收规模的两倍之多…… 不过好在,科大讯飞们在投资者互动交流平台上曾表示,这些应收账款主要来源于政府、金融机构及B端的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们。客户质量较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近年来实际坏账核销占应收账款比例均小于0.1%。 言下之意,大客户们不会或很少赖账。 虽说这是个好消息,但一方面从现在的亏损情况看,由于科大讯飞们暂时收不回来更多应收账款,所以无论是现金流量还是资金储备都不算好看。截止到去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21亿元,货币资金仅剩27.51亿元,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市场抗风险的压力。 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账期越长,也意味着坏账的可能性越大、潜在利空的不确定性越多。 来看难兄难弟的商汤科技,2023年,商汤6个月到一年的贸易应收款,亏损拨备的比例为27.9%,1年到2年的为43%,2年到3年为58%,3年到4年比例为75%,超过4年则是100%。 全年贸易应收款的亏损拨备是多少呢?35.2亿。相当于23年营收的103%。 两家相似的toB、toG业务路线,相同的高投入利润亏损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这一下就让资本市场对AI大模型化的商业化前景生出了几分迟疑,对科大讯飞们投资估值也就去趋于了保守判断…… ## 二、商业化“内卷”:创业公司探路,大厂反超? 事实上,大模型市场的难,不只是体现在内部运营成本压力上,对外,还要看商业变现应用、技术市场竞争等方面。 尤其是在2024年下半年以来,由于AI商业化应用落地不畅,而引起的大模型融资渠道收缩的背景下,今年几乎就已经被不少投资者视为了中国大模型的资金考验年、商业化淘汰年。 不过老实说,现在大模型商业化的表现确实差点意思。 比如针对C端的软件方面,在大厂们疯狂投流获客的背景下,据QuestMobile的第三方监测数据,过去一年,豆包、Kimi、文小言等产品的用户日均使用频次始终在4至5次之间徘徊,人均使用时长也维持在5到10分钟之间,未呈现出明显增长。 以至于有字节员工,将豆包称作“ICU产品”——没有投放的“插管”就无法生存。 此外,还有科大讯飞针对教育领域推出的“E听说中学”等产品。在苹果应用商店中“E听说中学”的评分为2.9分,安卓系统应用商店中的评分则更低,仅为1.3分,且在用户评价中存在“识别不准确、功能不实用”等诸多负面评价。 可即便如此,“E听说中学”购买1年的价格,也高达308元—460元不等。同时还有不少舆论声音指出,在“E听说中学”校园推广过程中,虽然有校方称学生与家长自愿购买使用该软件,但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过度布置该软件相关作业的情况,似乎有点变相强制购买的嫌疑…… 至于智能硬件方面,AI手机、AI学习机等概念确实火过一段时间,但就是当实际落地的时候,却并没有带给市场更多iphone4时刻的惊艳感受。这使得哪怕现在一些智能学习机等产品卖的不错,比如去年上半年,科大讯飞的智能硬件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6.61%,可这依然未能全面引爆大模型商业化市场。 再来看B端应用,这曾是投资市场的一大信心来源。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蓝皮书,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PI,或者部署生成式的应用。 但就是那个老问题,现在大模型创业公司们都急着等米下锅,以防止被踢出牌局,结果一看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们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规模,看得见的“烧钱”与摸不着的盈利,着实让人窒息…… 当然,大模型商业化的事儿,有点说不准。毕竟现在从软件到硬件,从医疗、办公、娱乐到汽车、工业制造等领域,几乎都已经在尝试和AI结合,所以市场爆发或许就在下一个瞬间。 不过就算如此,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却大致可以预料到。因为现在能留在赛场上的国产大模型,基本都是实力派玩家。甚至说除了讯飞星火外,文心一言、通义千问和豆包们也都拥有着和ChatGPT抗衡的一定能力。 所以就技术竞争而言,各家即便是在某一领域有差距,但也不至于拍马难及。 而这就会导致,无论是谁发现了大模型商业化跑通的苗头,那么内卷很快就会袭来。也就是说,现在不少AI领域看似是蓝海市场,但实际上很快就能变成充分竞争的赛道。 就像去年的大模型行业降价那样,你豆包降90%,我阿里就敢降97%…… 那么结果会怎样?中小创业公司们披荆斩棘开路,然后占据着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大厂们再凭借着资金和技术资源优势,快速跟上并实现后来者反超。 毕竟,现在由大模型支撑的很多产品,主要形态仍是一个个App,所以模型能力确实是提升体验的重要动力,但用户需求洞察、功能设计和流量获取也同样关键,甚至这还是能不能留下用户的胜负手。 可这无疑是AI四小龙、大模型六小虎和科大讯飞等技术派玩家们,天然的劣势领域了。 所以有投资者就直言:在大模型赛道没有厮杀到只剩下两三个玩家的时候,相比上游的“铲子公司”和下游的应用公司,处在中游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就是挑战大于机遇。 一边是高投入成本,一边是高不确定性的产出结果和竞争力,那么当零一万物、商汤们“回血”跟不上烧钱速度的时候,新一轮大模型倒闭整合潮可能就要开始了…… 文:互联网江湖作者:刘致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互联网江湖】,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江湖】,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有人味的 NPC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https://www.ifanr.com) |[原文链接](https://www.ifanr.com/1612530) ·[查看评论](https://www.ifanr.com/1612530#comments)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ifanr)
<blockquote><p>微信近期推出的“送礼物”功能,不仅是对电商领域的一次探索,更是其“电商+社交”战略的体现。本文将从平台定位、交易转化模式、适合商家类型以及平台获利模式与价值观取向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微信与抖音的电商策略差异。</p> </blockquote>  在数字化消费迅速演变的今天,各大平台正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来增强用户的购物体验并拓展自身的电商能力。2024年12月19日,微信上线了一项新功能——微信小店的“送礼物”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功能,以类似“红包”的形式,将自己的微信小店商品赠送给微信好友。 就电商领域而言,腾讯自从2012-2014年的变革之后,就从直接进场的玩家,转化为平台方的角色。但是,在抖音平台逐步占据用户使用时长的当下,腾讯也需要有更多的应对动作。这一回的“送礼物”,应该说是微信平台的一次“电商+社交”的探索尝试。相信已经有不少朋友通过各种渠道,阅读到相关的分析解读。在下不才,虽然对电商领域的认知不深,但对于社交领域,也是有着足足八年的产品一线实战经验(尽管近几年转战“效率工具”,底层认知还是在的),对此也有一番自己的剖析,可以给各位提供多一个视角。 当然,我并不想就“送礼物”这一功能进行单点解读,而是希望以此为切入点,从整体的视角来剖析微信平台的电商策略。同时,我将当下另一个热门平台——抖音引入,它恰好代表了另一种平台模式,因此二者的对比下更容易理解。 ## 一、平台定位 要剖析两个平台,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对此,我选择的是——定位(从“定位”入手剖析产品,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拨云见日)。当然,无论是微信还是抖音,都没有公开表述过它们的产品定位,因此,以下内容均系源自我本人的理解,也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发表你们的看法。 - 微信:我认知中的微信是一款【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生态平台】,通过IM/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工具,微信构建起了每个用户各自的不同层级的关系网络。而微信的电商策略,也是围绕着其关系网络展开。 - 抖音:我认知中的抖音是一款【以短视频内容和推荐算法为基础的流量平台】,凭借各式各样的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和强大的推荐算法,今天的抖音牢牢占据了网民最多的使用时长。而抖音的电商策略,也是围绕着其巨大流量展开。 从上述平台定位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电商策略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基底,也就是“关系网络”与“平台流量”的差别。把握住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往下展开继续剖析。 在这里我也想延展一下,我在对外授课时,亦曾见过部分学员会把腾讯在产品上的成功原因,归结为“流量”。诚然,腾讯也是一家手握巨大流量的企业。但简单把腾讯在产品上的成功归结到“流量”上面,并无法解释腾讯这二十多年没有做成最终关停的无数失败产品。我曾在一次腾讯学堂的分享讲座上提出,其实纵观腾讯近些年来取得巨大成功的产品,全民K歌、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等,无一不是依托于“关系链”之上。因此,对比起“流量”,其实“关系链”才是腾讯的真正基底。 ## 二、交易转化模式 扯远了,我们继续。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平台上的商家如何获客如何成单,二者在这方面有哪些差别(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先试着自己推演,然后跟我的剖析作对比)。 - 微信:微信中的交易转化主要依赖于关系网络上形成的推荐和信任。例如,用户可能会因为好友、群友的推荐,或是被某个公众号、视频号长期积累的信任所吸引而产生购买行为。 - 抖音:抖音上的交易转化更多依赖于内容的吸引力。通过精准的内容推送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鼓励用户进行购买下单。相应地,抖音的推荐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导流到最有可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商品。 要说明的是,二者本身没有倒也没有孰优孰劣的差别。更多地,这只是两个平台定位不同所自然导出的产品策略上的差异罢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开头要先讨论二者的平台定位)。如果一定要对比,微信这种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电商策略,增长速度可能不如流量驱动型平台快,不过忠诚度和复购率方面则可能占优。毕竟,单纯从转化效率的角度来看,亲人>好友>信任>搜索>推荐(注:以上排序为本人推演所得,无相关研究查证,也欢迎朋友们补充)。 ## 三、适合商家类型 从交易转化模式继续往前推演,我们也可以得出,二者分别适合哪些类型的商家进行发力。 - 微信:由于其依托关系网络的特点,微信更适合那些重视品牌故事讲述、客户关系管理和长期品牌建设的商家。例如,本地生活服务提供商、手工艺品制造商或任何希望通过口碑营销扩大影响力的品牌都能从中受益。微信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客户的长期关系。 - 抖音:相反,抖音更适合那些希望快速提升知名度并通过视觉效果直接打动消费者的商家。时尚、美妆等行业尤其适合利用抖音的短视频和直播功能展示产品的独特魅力。抖音的高曝光率和快速传播能力非常适合追求短期爆发式增长的商家。 当然,实际上二者在适合商家类型上并没有这么大的差别。基本上商家也不会把自己压注到某一家平台上,而是多个平台都会投入。因此,这里的分析更多地是作为不同平台资源投入多寡的参考。 ## 四、平台的获利模式与价值观取向 最后,我想聊聊两家平台在价值观层面上的一些个人推测。到这个层面,很多内容都是受限于主观认知的范围和水平。我自问不算什么顶级大拿。因此,朋友们就权且当作某之个人戏言,不喜可直接跳过。 - 微信:微信在微信小店的获利模式主要是收取“手续费”,也就是俗称“过路费”、“平台税”。还是从关系网络的定位出发,可以推测,微信平台是鼓励商家在平台规则下各显神通,利用和拓展自身的关系链。 - 抖音:抖音在抖音小店的获利模式主要是收取“佣金”、“投流推广费”。由于抖音走的是流量精准分发的路子,可以推测,抖音平台本身不会允许“一家独大”的现象出现,不然就演变成了头部商家垄断流量了。因此,较之扶植“大店”,抖音会更鼓励更多数量和类型的“小店”进驻平台。 以上推测纯属个人观点,虽算不上什么严密论证,但结合二者官网的宣传,或可互相映证。  微信小店推荐的推广模式  抖音小店鼓励商家参与的营销推广活动 ## 五、总结 我们会平台定位出发,得出“微信是一款【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生态平台】、抖音是一款【以短视频内容和推荐算法为基础的流量平台】”这样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二者的“交易转化模式”和“适合商家类型”。最后大胆推测,微信会继续在关系网络上探索,抖音则会持续做大流量并提升流量转化效率。当然,必须承认的是,以上剖析对比其实是刻意将二者的差异进行了放大。实际上,微信也有对其中心化的流量进行分发的动作(典型:公众号视频号的内容推荐),抖音在推荐算法之外也打造了关注、附近等关系网络。这一点还请各位朋友注意。 最后还是得点一下题。关于微信所推出的“送礼物”功能,我认为这就是微信探索“电商x社交”的一步。至于这一步有多重要?作用有多大?有个别观点说,微信送礼物有可能复刻当年微信红包的盛况。对此,我认为倒不至于,但我的确没法作出更进一步的判断。实际上,单个产品功能的成败取决于非常多的因素。我们都无法拥有全知视角,只能在大方向上给出一些判断。类似的“电商x社交”的探索动作,我相信微信会持续进行。至于“送礼物”,我姑且作为一个愿望,祝福腾讯祝福微信能够取得能够取得突破吧。 最后的最后,其实一开始起大纲的时候我是把淘宝平台也纳入进来的,不过这样会削弱微信在文中的主体位置。思来想去,决定留作一个空间出来,读者朋友们可以按我上面的分析思路,尝试对比一下淘宝平台。欢迎在评论区继续交流。 作者:产品经理崇生,公众号:崇生的黑板报 本文由 @产品经理崇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林晨曦看来,“大模型六小虎”可能是在三倍速走过去10年“AI四小龙”的路,估值和商业化速度都很快,主要原因是 AI 产业、投资速度和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blockquote><p>不记得是谁开玩笑说过“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人也是这样”。这句话看似平常无奇,却是千万产品人不得不面临的问题。</p> </blockquote>  在IT行业圈,无论你是什么工种,35岁通常被认为是牛马生涯衰落期的开始。被裁、转行大多都从这个年龄开始。虽然每一位产品牛马还深爱着这个岗位,但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毕竟,这个社会的法则就是这样:**有人来就会有人走**。 既然迟早要面对,如何让自己的路更宽一些,选择更多一些呢? 30岁的选择!30岁,一个三十而立的年纪,产品圈也将这个年纪形容为产品人最后一次“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如果在这个年纪,能够选择一个不错的赛道,一个不错的企业,踏实稳定的沉淀几年,必然会增加更多的机会。 基于当前的趋势,笔者整理了以下几个的赛道,对与不对的供大家参考: ## 一、AI产品经理赛道 这个赛道这两年火的要命。AI方向不得不说是一个当下和未来都不错的方向。但是,AI产品经理不是说转就可以转的。因为,AI产品经理不仅对学历、专业、技术要求都比较高,而且人多坑少。并且,AI产品经理一般不是从技术岗转过来,就是企业开拓了AI相关业务,而你恰巧走了“狗屎运”被分配到AI项目中,给了学习和试错的机会,逐步在AI方向一步步成长。如果说愣转,我们不妨先看看它的门槛有多高。 为什么说产品经理门槛比较高?因为,相比之前传统的产品设计理念,AI产品经理除了核心职责和底层能力之外,还需要注重人工智能行业、算法场景以及验收评估标准等方面的知识,比如: ** 1.1 数学统计学相关知识** 因AI技术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之上,必备的数学统计学知识是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所以数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是产品经理必须要了解的。 AI产品经理虽然不需要具体了解每一个数学公式以及公式背后的逻辑,但需要知道数据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概念的落地应用。比如了解线性代数中标量、向量、矩阵、张量概念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常见分布,如:伯努利分布、正态分布等。(掌握边界:知道、了解)  ** 1.2 熟悉模型的构建的每个流程** 模型构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应用某个算法技术来实现一个模型的过程,AI产品经理需要知道模型的建模流程都有哪些节点,这些节点都牵扯了哪些角色,每个角色又承担了什么工作,每个节点的产出物是什么,以及每个节点合理的工作周期又应该是多长时间。 一般来讲,模型构建大致包括4个阶段,分别是模型设计和选择阶段、特征工程阶段、模型训练与验证阶段和模型部署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笔者在《[AI时代,产品经理不得不掌握的AI知识](https://www.woshipm.com/share/5618584.html)》一文有过详细的描述,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1.3 知晓常见的算法知识** 在算法这个领域,作为AI产品经理虽不需要深入,但需要知道常用算法的实现逻辑和应用场景,以便更好的与算法工程师进行沟通,减少沟通成本,并且当产品与算法工程师之间因结果产生争执时,也有一定理论做支撑。  **1.4 学历** 院校、学历、专业也是AI产品经理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这个话题比较敏感,这里不做过多的延展。 看到这里,可能有同学就已经打了“退堂鼓”了,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转岗这个领域。虽不能胜任AI产品经理,并不代表无缘AI赛道,AI解决方案经理也是不错的选择。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AI方案经理。 ## 二、AI方案产品经理赛道 AI方案产品经理可以理解为售前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不需要AI产品经理哪些专业的技能,懂需求、懂沟通、了解AI产品,能挖掘应用场景,基于AI,能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即可。这个赛道也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个赛道,可谓是一个承上启下方向。这么说吧,也许到了35岁,之前作为产品经理的你已经不做了,但AI方案产品经理通过这几年沉淀下来的资源,可能正混的风生水起。 可就这样的一个赛道,大多被产品经理忽视掉,觉得由产品经理转成产品方案:一是掉面;二是认为挣得没有产品经理多,却忽略了它的长期价值。 ## 三、垂直行业软件产品经理赛道 “术业有专攻”放在这个赛道再合适不过了。比如CRM产品经理、ERP产品经理、OA产品经理等等。这是一个不错的赛道,当把一个垂直领域做做精,前半程做产品设计,后半程做实施方案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这里有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赛道里,要有机会进入垂直行业的头部企业是非常关键的。好比你在中小型做了五年的ERP产品经理,也不及你在用友、金蝶公司等企业做了两年。(ps:只是举例,不是吹捧) ## 四、硬件产品经理赛道 硬件产品经理是个好赛道。尤其近两年AI的加持,犹如虎添翼。但硬件这个方向专业性太强。如果你不是这个专业的,建议尽量不要在30岁的年纪变换这个赛道。这个赛道不是靠产品能力就能力就可以的,它需要一定的硬件知识做支撑。并且笔者断定随着米国川普的上台,国内这个赛道的产品人将迎来美好的春天。 时间有限,笔者仅举例了这些,当然不只有这些。不管如何,30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2025年,30岁的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由 @王振永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成立七年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 Canoo 已申请破产,[将](https://investors.canoo.com/news-presentations/press-releases/detail/159/canoo-inc-announces-chapter-7-bankruptcy-filing)"立即停止运营"。 该公司正在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的第 7 章程序中清算其资产。该公司在周五晚些时候发布的[新闻稿](https://investors.canoo.com/news-presentations/press-releases/detail/159/canoo-inc-announces-chapter-7-bankruptcy-filing)中称,公司"正在与外国资金来源商谈",但最终未能成功,公司还特别指出无法从美国能源部贷款项目办公室获得资金,该办公室在拜登政府执政的最后几天一直在大笔放贷。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222/6da155462d568ed.png) Canoo 在其破产申请中说,它欠了不到 49 个债权人的钱,未偿债务总额在 1000 万美元到 5000 万美元之间。 该公司声称资产不足 5 万美元。 破产申请是在Canoo解雇剩余工人并闲置其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工厂仅几周后提出的。 在整个 2024 年,该公司一直在努力将更多的电动货车交付到潜在客户手中,并遭遇了众多高管离职。 截至 11 月中旬,该公司的银行存款仅为 70 万美元。 作为上市的捷径,Canoo 是最新一家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SPAC) 合并后破产的电动汽车初创企业。 Electric Last Mile Solutions是2022年6月第一家破产的公司。 但此后,Fisker, Lordstown Motors, Proterra, Lion Electric, 和 Arrival 都在各自的国家申请了不同程度的破产保护。 (Canoo 于 2024 年在破产状态下买下了 Arrival 的资产,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曾投入使用)。 2020 年 8 月,Canoo 宣布计划与 SPAC Hennessy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合并,并于次年 12 月上市,融资约 6 亿美元。 在上市后的几年里,该公司生产了少量电动货车,并将其交给愿意试用这些车辆的合作伙伴,其中一些还支付了费用。 美国邮政局、国防部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都拥有或曾经拥有过 Canoo 车辆。 该公司甚至一度向沃尔玛抛出橄榄枝,后者同意在2022年向Canoo购买多达10000辆电动汽车。 但这些意向交易基本上没有约束力,对这家零售巨头来说风险很小。 Canoo公司成立于2017年底,由一群高管分裂而成,他们对当时工作的另一家电动汽车初创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的戏剧性事件感到厌倦。 这些高管最初名为 Evelozcity,他们开发了一个模块化电动汽车平台,可为多种形状和尺寸的车厢提供动力,并采用了线控转向系统等先进技术。 Canoo内部的创意非常吸引人,这家初创公司一度与苹果进行谈判,苹果对Canoo的潜在投资甚至收购很感兴趣,希望借此推动这家科技巨头自己的秘密电动汽车项目。 Canoo前首席技术官兼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希-克兰兹(Ulrich Kranz)在2024年苹果汽车项目解散之前,曾帮助苹果管理该项目。 不过,Canoo 上市后经历了多次转折,并迎来了新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托尼-阿奎拉(Tony Aquila)。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阿奎拉立即调整了 Canoo 的重点,不再向消费者销售,而是优先考虑商业车队。 在他的领导下,Canoo多次改变计划,是自己制造电动汽车,还是将工作外包。 卡努一度宣布将总部迁往沃尔玛的总部所在地--阿肯色州本顿维尔,但后来从未真正落实。 相反,该公司花了数年时间试图在俄克拉荷马州建立多个生产基地。 阿奎拉自己的金融公司似乎也从他在公司的职位中获益。 2023 年,Canoo 向 Aquila 的公司支付了其微薄收入的两倍,以支付其公司喷气机的使用费。 根据监管文件,Canoo 还向 Aquila 的公司租用办公空间。  破产的迹象一周来不断涌现。 Reddit 用户注意到,该公司位于德克萨斯州贾斯汀办公室外的广告牌已被取下。 多名休假员工表示他们收到了正式的解雇通知。 一些在公司仍计划向老客户销售时支付了 100 美元定金的人已经开始拿到退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70.htm)
**1月15日,比亚迪深圳(BYD SHENZHEN)汽车滚装船在扬州顺利出坞作业。**深圳号滚装船全身为红白色涂装,船身多处喷涂有“BYD”车标,以及“BYD SHENZHEN”船名标示。  据介绍,**比亚迪深圳号总长219米,型宽37.7米,设计吃水9米,设计航速18.5节,可装载9200辆汽车。** 该船创新使用LNG双燃料清洁动力,采用节能装置、减阻防污漆等各类节能措施,并首次安装应用比亚迪箱式电池组、轴带发电机,具有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等技术优势,**是目前全球最大、最环保的汽车滚装船。** 据悉,自2024年以来,比亚迪已陆续交付运营四艘滚装船,2024年1月,比亚迪第一艘名为“BYD EXPLORER NO.1”的PCTC正式交付运营,同年12月,以“BYD CHANGZHOU”命名的第二艘比亚迪滚装船成功交付并投入运营。 今年1月7日,中国船舶广船国际为比亚迪建造的7000车双燃料汽车运输船1号船“BYD HEFEI(比亚迪 合肥)”号交付。 随着比亚迪“出海舰队”的规模壮大,比亚迪汽车出口量也同步大增。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出口新能源汽车43.3万辆,同比增长71.8%,增速位列中国汽车品牌第一。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68.htm)
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base 周五表态认可美国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的想法,这是首席执行官布莱恩-阿姆斯特朗(Brian Armstrong)关于"经济自由"的一篇内容广泛的博文的一部分。 阿姆斯特朗已成为该行业在华盛顿的非官方发言人,他采取了与其首席监管者对抗的方式,其他人也纷纷效仿。这是 Coinbase 首次明确提出比特币战略储备的想法,而且是在唐纳德-特朗普第二次就职典礼和阿姆斯特朗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之前。  Coinbase 是一家市值达 730 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在过去两年中积累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它是Fairshake的主要资助者,该组织是政治行动委员会的集合,在国会选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还支持一个名为Stand With Crypto的倡导组织,该组织声称已经组织了 200 多万人支持该行业。 在周五的Coinbase博文中,阿姆斯特朗向世界各国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发表讲话,论证了加密货币如何加速经济自由,并对不作为的风险提出警告。他写道:"经济增长来自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放松管制、小政府和技术创新。如果二十国集团的其他国家希望参与经济繁荣,他们最好加入拥抱经济自由和自由市场这一日益增长的趋势。" 阿姆斯特朗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本着科技乐观主义的精神,在明年做四件事。 第一,通过法律,将加密货币公司留在本国。 第二,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他写道:"下一场全球军备竞赛将发生在数字经济领域,而不是太空。" 第三,建立数字资产经济特区。 在这方面,我们听到的另一个讨论概念是监管沙盒。 最后,提高政府效率。 他特别提到了政府效率部(DOGE)所做的努力,该部门的名称参考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最喜欢的加密货币。 与此同时,随着特朗普对加密货币的支持和国会中更多的支持者,Coinbase 和其他公司现在正在思考该行业在华盛顿特区的真正优先事项。 "作为一家公司,我们一直关注加密货币市场如何尽可能清晰。 因此,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有关的市场结构规则对我们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该公司的政策主管法里亚尔-希尔扎德(Faryar Shirzad)告诉 Axios。 去年,参议院通过了一项类似的法案,这是首批在国会投票的数字资产法案之一。 至于如何组织比特币战略储备的具体细节--国家可以简单地选择持有已有的比特币,或者开始购买由财政部持有的比特币--据Shirzad称,该公司目前正在将这些细节留给政策制定者。 据知情人士透露,到目前为止,阿姆斯特朗已经与特朗普进行了两次私人会面。 一次在大选之前,一次在大选之后。 特朗普似乎对这些讨论非常投入和感兴趣,但讨论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 "加密货币的采用和使用已达到逃逸速度,"阿姆斯特朗周五写道。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66.htm)
美国政府希望证明Google的竞争对手面临着巨大的进入壁垒,以此作为针对这家科技巨头的反托拉斯案件的一部分。 因此,美国政府邀请 ChaptGPT 的产品主管尼克-特利(Nick Turley)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希望他能帮助强化政府的理由。  在去年 8 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中,法院认定Google在搜索领域拥有垄断地位。 在Google对这一判决提出上诉的同时,司法部现在要求法院决定Google应面临的处罚,如分拆 Chrome 浏览器或在 10 年内禁止发布任何浏览器产品。 为了支持自己的理由,司法部拉来了Google的多个竞争对手,如 OpenAI、微软和 Perplexity。 它希望特定的高管[,如 Perplexity 的首席商务官](https://techcrunch.com/2024/12/17/the-doj-wants-a-perplexity-executive-to-testify-in-its-google-antitrust-case/) Dmitry Shevelenko 出庭作证。 但目前尚不清楚Shevelenko是否会出庭作证,Perplexity 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最近的法律文件证实,OpenAI 的一位高管、ChatGPT 产品负责人尼克-特利(Nick Turley)将作为美国政府的证人出庭作证。 Google的律师在 1 月 16 日的一份[法律文件](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09-1140/)中写道:"Turley 先生是原告(司法部)钦点的代表 OpenAI 出庭作证的证人。" "Turley 先生是 OpenAI 的证人,将在证据听证会上代表政府作证,"[ 1 月 16 日的另一份文件](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10-1140-3/)中写道。 这些文件都没有明确说明 Turley 将于何时作证。 根据[文件](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09-1140/),Turley 预计将被美国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搜索接入点的关系、分布、进入和扩展障碍以及数据共享"。 司法部还没有详细说明它想问 Turley 哪些问题。 司法部使用"搜索接入点"一词来指代人们用来搜索网络的Google Chrome 浏览器等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 10 月,[ChatGPT 推出了](https://techcrunch.com/2024/10/31/openai-launches-its-google-challenger-chatgpt-search/)自己的人工智能搜索浏览器。 为了准备 Turley 的证词,Google已传唤 OpenAI 索要与此案有关的文件。 但两家公司目前正就 OpenAI 应提供多少证据展开激烈争论。 [在1月16日的一份法律文件](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09-1140/)中,Google批评OpenAI提供的文件"少得惊人"。 OpenAI 的律师进行了反击,指出Google要求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等高管提供文件似乎是"特洛伊木马,旨在骚扰 OpenAI 高管"。 OpenAI 的律师在一封信中表示,OpenAI 已经同意分享 Turley 工作文件中的一些文件,这些文件涉及 OpenAI 的人工智能产品战略、人工智能与搜索相关产品的整合以及与微软的合作关系。 [文件](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09-1140/)称,Google需要更多高管提供更多文件,因为主要依靠特利"会对Google造成损害",因为特利是美国政府"钦点"的证人。 Google还希望从 OpenAI 处获得 ChatGPT 于 2022 年 11 月推出之前的文件,[声称](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5497209-1140/)这些文件"可能会削弱 Turley 先生关于进入壁垒的证词,而推出后的文件则不会。 但 OpenAI 称,这些旧文件"无法有意义地代表"当前的人工智能格局。 双方似乎陷入了僵局,OpenAI 要求法庭驳回Google要求的全部证据。OpenAI 和Google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司法部拒绝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64.htm)
Trump said the phone call with Xi was a very good one for both China and US. State news agency reported Xi told Trump the nature of China-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s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and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should not be the choice of the two countries.
据彭博社报道,在两架无人机坠毁后,亚马逊暂停了无人机送货测试。 这是亚马逊陷入困境的Prime Air计划遭遇的最新挫折,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本十年结束前每年为客户配送约 5 亿个包裹。 [](https://static.cnbetacdn.com/thumb/article/2020/0331/bf50d15f576e8fb.png) 据彭博社报道,亚马逊的两架无人机于 12 月在俄勒冈州彭德尔顿的一个测试设施中因雨天损毁。 而在 9 月份发生的另一起事故中,该公司雇佣的无人机操作员在测试无人机在螺旋桨失灵的情况下将如何执行任务时,意外地同时启动了两架无人机试飞装置,导致其相撞炸机。 亚马逊表示将暂停在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无人机送货业务,因为亚马逊在这两个州有商业无人机业务,需要等待对无人机机队进行软件更新。 亚马逊的无人机项目曾多次遭遇挫折,包括主要高管离职。 去年四月,亚马逊终止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 Prime Air 无人机送货业务,尽管该公司计划扩大其无人机送货测试在海外的规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62.htm)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一直听到有关重新设计的 iPhone 17 版本的传言,苹果可能会将其命名为 iPhone 17"Air",或类似的名字。 它将取代 iPhone 17 Plus 成为苹果的第四款iPhone选择,并将与 iPhone 17、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同时推出。  我们知道 iPhone 17 Air 将采用超薄机身,但关于苹果能将其做到多薄的传言不一。 尽管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可靠的苹果分析师Ming-Chi Kuo表示,他预计 iPhone 的厚度将在 5.5 毫米左右,但传言已经在 6 毫米左右达成一致。 5.5毫米的 iPhone 17 Air 将成为迄今为止最薄的 iPhone,目前这一称号由 2014 年推出的 6.9 毫米 iPhone 6 保持。 5.5 毫米的厚度将比厚度为 7.8 毫米的 iPhone 16 薄约 30%,比厚度为 8.25 毫米的 iPhone 16 Pro 薄约 33%。 它与苹果去年推出的 12.9 英寸iPad Pro 相差无几。 新款 iPad Pro 同样超薄,厚度仅为 5.1 毫米。 事实上,这是苹果迄今为止最薄的设备。 与 iPhone mini 和 iPhone Plus 机型相比,苹果希望超薄设计能吸引更多用户,因为这两款机型的销量都不及标准机型和 Pro 机型。 郭明錤表示,iPhone 17 Air 的"最薄处"将达到 5.5 毫米,因此听起来我们仍有望看到摄像头凸起。 苹果计划采用一个 4800 万像素的后置摄像头,由于如此小的机身空间有限,该公司只选择了一个镜头。 早期有关 iPhone 17 Air 的一些传言称它将比 Pro 机型更贵,但听起来似乎并非如此。 在尺寸和功能上,它将是一款中端机型,配备 6.6 英寸显示屏和 A19 芯片,但其速度不会像 iPhone 17 Pro 机型预期的 A19 Pro 那样快。 此外,它还将采用苹果的定制调制解调器芯片,该芯片将无法提供最快的 mmWave 5G 速度。 虽然郭明錤将目标锁定在 5.5mm 的机型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机型的机身厚度仅为 5.5mm。5 毫米,但值得注意的是,彭博社的Mark Gurman 在 12 月曾表示,iPhone 17 Air 将比 iPhone 16 Pro 机型薄 2 毫米,这将使其实际厚度达到 6.25 毫米。 预计 iPhone 17 Air 将于 2025 年 9 月与 iPhone 17、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同时发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56.htm)
**小米生态链总经理陈波日前直播时透露了小米NAS最新进展,称目前已进入到开发的尾声,逐渐要转入到制造和落地。**据介绍,小米NAS首版打样进行了多轮测试,NAS外观会比较简约、优雅、高级、有一些科技感。  NAS是家庭存储的中心,小米做NAS会考虑到核心用户(小米手机用户、小米IoT产品用户)的需求,**一定会做好基本的存储功能、数据的过渡,高度重视整个系统的安全与隐私。** 据悉,小米最初其实没打算做NAS产品,但是在去年万兆交换机的宣传图上展示了NAS场景后,用户呼声很高才决定做。  此前陈波提到,小米NAS的目标是打造出最适合小米米家用户的家庭存储产品,**将拉通手机、电视、平板、PC等各个团队,持续打磨手机扩容、AI相册等功能。** **同时,小米NAS还将打造家庭影视中心,支持电影视频刮削、生成私人影院的海报墙、随心点播。** 此外还将为有基础存储需求的用户,提供网盘管理、资源下载能力,**并深度调研苹果用户需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52.htm)
龙芯中科公布了业绩,预计2024 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5.06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19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7.89%左右。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基本持平,毛利率小幅下降,非经常性损益减少,资产减值损失增加。 龙芯中科表示,随着电子政务市场开始回暖,公司主动减少解决方案类业务,解决方案类业务营收同比有较大幅度下降,芯片产品业务营收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 虽然亏损在扩大,但官方表示,研发投入只会加大而不是缩小。 [](//img1.mydrivers.com/img/20240516/c64c3fec-5f1d-4347-9773-5ac9f6a048d9.png) 接下来龙芯将有多款新品要发布。之前胡伟武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研发下一代桌面端处理器3B6600与3B7000系列,其中前者单核/多核性能可以达到使用先进工艺的中高端酷睿12~13代水平。 **此外,胡伟武还透露,预计到2024年年底,在龙芯的Linux平台上可以较流畅地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同时公司正在准备的自研显卡对标英伟达 RTX 2080。**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50.htm)
据报道,此前因极越汽车原地解散,在职员工维权一事也迎来圆满结局。两名原极越汽车员工向媒体透露,1月17日已经收到工资和“N+1”补偿。其中一人透露,公司相关人士在沟通群中称,**“工资和补偿金在分批发放,等发放完毕,会统一发工资明细单,请大家耐心等待”。** 同日,极越官方微博发布《关于用户退款工作安排的通知》,称自2025年1月17日起,公司将会对已支付意向金/定金、尚未提车且符合退款条件的用户进行全额退款工作。 具体流程包括:退款登记、签署协议和退款处理,预计于2025年1月22日起开始将款项汇入用户账户中。  据悉,去年12月份时,极越汽车爆雷,不少员工在工作时得知自己已经失业的消息。 因为工资、社保和赔偿问题未有明确说法,不少员工在集团总部向极越CEO夏一平讨要说法。 后续,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极越汽车表示将按照“N+1”的标准为员工提供经济补偿。 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和见证下,建立监管共管账户,**代集度公司于2025年1月20日之前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垫付资金由百度、吉利打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48.htm)
日前,有网友称自己陆续换了锤子T1、坚果R1、坚果R2,目前已经坚持不住了,**锤子科技也不出手机了,估计下一台手机是小米了。**万万没想到,这条消息被罗永浩亲自评论转发称:**不好说,单纯再去做手机,是没有意义的,但为了 AIOS……怎么说呢,计算机先驱阿伦·凯教导我们,“那些真正在意软件的人,会自己做硬件。”**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118/ca5bb36b5fef4cd7a559fda2949895b4.jpg) 有网友评论称“真的吗 我要漂亮的”,**得到了罗永浩的再次确定:“嗯,漂亮只是基本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罗永浩应该已经决定重回手机领域,甚至已经在进行中了。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118/a6a19ca5afef4c89b7f6b5566056b175.jpg) **近期,罗永浩旗下的AI新兴企业Jarvis已经推出了新款AI智能助理——J1 Assistant。** J1 Assistant是一款更智能、更高效、设计更优雅的AI助手,它能真正理解用户,并完成复杂的语音指令,比如创建待办事项、执行高效搜索等等,目前该应用还处于测试阶段。  前锤科员工朱海舟体验后表示,J1 Assistant是原汁原味的锤科风格,在一个超级App里囊括6个核心套件,再用AI打通串联,如果用户习惯以前锤子的那套交互,用起来如鱼得水。 **唯一的遗憾是,囿于App权限,这款应用无法从系统层面指挥千军万马,好在海外web生态繁荣且开放,打通头部办公购物生活类服务也还有机会。**  **所以说,如果想要完美发挥出J1 Assistant的实力,最好是通过自己打造的硬件来展现。** 欢迎罗老师回归,为目前千篇一律的手机行业带来新鲜血液。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46.htm)
日前,中创新航发布公告,近日收到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起诉书,**原告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公司及其他被告提出知识产权侵权索赔。**案件涉及电池模组ZL201621122034.9号实用新型专利,**主要诉求包括要求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6000万元以及合理费用100万元。** 公司表示,涉诉专利属于电池模组结构,产品不存在侵权行为。目前案件尚未开庭审理,公司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针对涉诉专利的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并已获受理。 公司预计本次诉讼不会对当前及未来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并将积极采取法律措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而在今年1月初时,宁德时代已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诉讼,针对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及相关发明专利,对中创新航及杭州鹏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提起了知识产权侵权索赔。 在诉讼中,宁德时代明确要求中创新航立即停止一切侵害涉诉专利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停止制造、销售和承诺销售相关产品,旨在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权益。 宁德时代希望获得因侵权行为导致的经济损失共计9000万元人民币,并额外索赔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出的合理费用100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均为国内动力电池巨头企业,但两家的专利纷争由来已久,**宁德时代已先后向中创新航发起8次诉讼,索赔额度过亿元。** ****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42.htm)
北京时间1月18日消息,据CNBC报道,美国当地时间周五,TikTok表示,其美国服务将在当地时间周日关停,除非拜登政府发布明确声明,向苹果、Google和其他服务提供商作出保证,确保他们不会受到执法措施的影响。 TikTok政策部门周五在X上发表了“可能关停服务”的声明,以下是声明全文: 拜登政府的白宫和司法部今天发表的声明,未能向服务提供商提供必要的澄清和保证,而这些服务提供商对于维持1.7亿多美国人使用TikTok不可或缺。  TikTok的声明 除非拜登政府立即发表明确声明,让这些至关重要的服务提供商放心,保证不对他们采取执法行动,否则,TikTok将遗憾地被迫在1月19日关停。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40.htm)
文|彭倩 编辑|乔芊 当“扫码支付”贴遍大街小巷,支付宝要靠什么撼动由一张张二维码构筑而成的支付高墙? 商家最早嗅到支付宝的野心。2024年中,不少线下连锁品牌商和服务商们发现,支付宝正在推广一个名为“碰一下”的新支付方式,这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商机。 “每个入驻的实体商户每月最高6000元补贴;推广员也能获得奖励,办理一台,入驻一个商户,推手获得560元佣金,日入可达千元;针对服务商,开户奖励100-150元/台,动销奖40元/60元/80元/台/月X6个月。” 自7月8日正式上线上海、长沙、武汉、青岛、成都和杭州等第一批城市后,不过4个多月的时间,支付宝“碰一下”已经覆盖了50多个城市,数百万家大店小店。“支付宝看来是想干掉扫码支付,动作很快。”一位服务商向36氪评价。 在支付宝内部,“碰一下”算得上这两年的头号项目。据36氪了解,**2023年初,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内部提出要调研比扫码支付更方便的支付方式,比如叠加使用NFC技术;2023年7月,原型设计启动;一年后,“碰一下”正式推出。** 第三方数据显示,虽然仍是最大的第三方支付APP,但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已从2014年的接近80%下跌至2023年底的55%;其用户数据也遭遇增长瓶颈,逐渐落后于微信支付,支付宝官方自2019年公布用户数达到10亿后不再更新数据。 “支付宝早就想推广NFC,一开始推扫码支付是被动应战微信支付,那时NFC技术也不够普及,支付宝如今肯定希望能够继续做市场的引领者,在支付方式上有新突破。”一位支付员工告诉36氪。 2023年起,支付宝提出“双飞轮”,要同时做好互联网平台和支付APP,近期还再次调整了组织,新成立支付宝事业群和数字支付事业群两大事业群,一边加码内容、开放商业化寻找增量,一边则尝试在支付领域有所创新,巩固支付工具的定位。  支付宝碰一下设备,图片来自支付宝官方 ### 随处可见的“碰一下” 用户很快感受到“碰一下”的存在。 居住在长沙的小敏发现,走进小区附近的仟吉饼店、零食很忙、钱大妈、名创优品等连锁店甚至餐饮店,“碰一下”的设备随处可见。 一直使用安卓手机的小敏觉得这个新玩意比扫码支付更快:最初设置好权限后,不需要再打开支付宝,手机解锁后碰一下蓝色环形识别区,几乎在同一时间,支付设备上传来一声清脆的“叮”,随即屏幕上便显示出支付成功的信息,整个过程不到3秒。 一位移动支付业内人士告诉36氪,“碰一下”基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所以使用体验上和NFC很类似,但实际上也和扫码支付同源。 支付宝重拾之前,NFC曾是个没讲好的“老故事”。十多年前,苹果就曾尝试推广NFC支付,但并不成功,主因是POS机费率高达2-3%,商家意愿不高,再加上NFC在当时并不普及,许多品牌智能机没有搭配这个技术。“碰一下”的费率只有3‰,且该技术如今也已普及。 第一批城市目前“碰一下”的覆盖密度很高。 上海是支付宝首个试点的城市,“碰一下”已经从静安大悦城的第一家店铺到了青浦郊区的华新菜市场。在长沙,无论是国金街、海信广场等21个商业街和综合体,还是黑色经典臭豆腐、绝味鸭脖、零食很忙、戴永红等零食连锁店,或是美宜佳、711等连锁便利店、餐饮品牌店等上万家店铺都已装机。 “碰一下”的使用场景也更丰富,不仅可以支付,还能点餐。小敏曾在国金街的一家火锅店“碰一下”点餐,过程很丝滑,不需要分别打开微信和美团点评,支付宝内就能完成从下单到支付的闭环。  碰一下可以直接点餐,图片由作者拍摄 扫码支付诞生后统一支付生态至今,已许久没出现能与之一战的支付方式,即便7年前因智能机均推出人脸识别得以大规模商用的刷脸支付,离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仍有不小的距离。两年前微信主推的刷掌支付,除了校园等特定场景有小范围普及,实际没有激起多大水花。 企业如今纷纷缩减预算的大环境下,支付宝推广“碰一下”的决心因此显得颇为瞩目。 据36氪了解,仅4个月推广补贴加装机超过百亿元,支付宝内部也不断抽调人员为项目组补充人力。一个内部说法是,支付宝计划投入至少300亿元做首批推广。 “碰一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支付宝拉新引流的作用。 Joe定居北京,他平常只用京东和拼多多购物,生活服务则使用微信和美团,此前没有下载过支付宝,但最近小区楼下的钱大妈店员几乎每次在他付款时都会拿起“碰一下”的机子和他推销一番。  支付宝还沿用了类似集五福的游戏化玩法 “刚开始很不习惯,现在也会时不时用一下,架不住有优惠,有时候能优惠好几块钱。”不过Joe坦言,一般没有店员推荐或者没有抢到大额优惠,还是习惯用微信扫码。 36氪采访一圈上海、杭州和长沙的用户后还发现,“碰一下”更利好安卓用户,因为这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个全新的功能,使用步骤也比扫码明显减少。 iOS用户对“碰一下”则抱怨颇多。囿于苹果iOS对生态之外NFC使用的限制,不少iOS用户称“碰一下”不如苹果自带的NFC支付方便:“不是简单碰一下,每次要唤起支付宝,特别麻烦,安卓就跟刷门禁卡似的,滴一下就行”。对于许多iOS用户而言,碰了仍要设置权限、打开支付宝APP,和扫码几乎没有区别,iOS用户的共识是,除非支付宝和Apple Pay合作推虚拟卡,否则还是不方便。 ### 占领线下 对支付宝而言,颇具战略意义的是,那些从前只在淘宝下单时使用支付宝,在线下更喜欢用微信支付的用户,因为“碰一下”,更愿意用支付宝在线下付款了。 **借助淘系电商,支付宝在线上的转化颇佳,但在线下却一直缺乏更有力、有差异化的抓手。**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支付宝曾早微信一年(2011年)推出了条码支付,还抢先推广了二维码(2012年),但当时阿里体系内缺乏成熟的移动端产品,手淘2013年10月才上线,all in移动化则是2014年,支付宝也只是单纯的收支工具,扫码支付没能在支付宝手里立刻普及开来。 这给了微信支付机会。它很快凭借微信的社交能力,结合“扫一扫”功能,以扫码点餐、识别验票等场景在线下渗透地更快更深,吃尽移动化的红利,支付宝由此也被迫从开拓者变成了追随者。 上线半年后,许多用户已经开始频繁使用“碰一下”这个新鲜的功能,但处在早期的“碰一下”仍有不少仍待解决的问题,现在谈能否取代扫码支付也尚早。 首当其冲的是安全和信任问题。在一些用户眼里,“碰一下”太方便反而弄巧成拙:扫码支付要输入密码,人脸和指纹也都需要生物识别,但是碰一下连验证步骤都省去了。“扫码付款是把钱递出去,给多少,给不给,我有变更的余地,碰一下是让人没有掌控感,没有安全感。”一位用户对36氪说。还有人担心自己如果忘记锁屏手机保持常亮,放口袋或包里,在大街上就能被随意“碰一下”。 一位“碰一下”代理商则认为,碰一下的场景其实受到一定限制。二维码可以贴得到处都是,允许的距离更远,部分商场停车场还可以提前扫小票code并行处理,碰一下仍需要贴上机器,商家得排队处理订单,高峰时期根本忙不过来。“对商家而言其实还是扫码更高效,可以多个人同时扫码付款,按照目前的硬件模式,没有补贴商家配合意愿会比较低。” 目前,愿意积极推广“碰一下”的商家仍主要是各类连锁零食糕点店和购物中心品牌店,因为“碰一下”能让用户直接加入会员体系,有利于商家私域运营。而拥有自助结算系统的大品牌如MUJI和优衣库,至今都未接入“碰一下”。 更微小的商业体,如夫妻店和各类个体户则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运营和推广碰一下的设备,店主往往是拿了补贴后就把机子搁置在收银台,为了省事,不会向用户主动推荐。由于“碰一下”需要商户和用户网络环境都保持良好状态(NFC只需要商户POS联网),这类小店常常网络不稳定以至于耽误用户付款。 一位知乎用户曾感慨:“没有任何App像支付宝一样,用户多、里面又有钱,但打开APP的目的是给你展示一堆广告、小游戏、视频,唯独不想让你线下支付。”App越做越重是互联网行业难以扭转的趋势,支付宝只有增添“碰一下”这样的创新场景,才有机会重塑消费者支付心智,稳固国民支付App的地位。
TikTok CEO Chew said the company "will do everything in our power to ensure our platform thrives" for the years to come.
距离大统领登基还有三天,大家熟知的美利坚第二巴图鲁、领德州牧兼华盛顿大都督、纽约王、火星公马老师,又开始刷火箭了。就在今天大清早,美国时间当地晚上 8 点, SpaceX 的第 7 发星舰成功起飞,然后在距离地面 145km 的高空,放了一个巨大的烟花,随即化为一次人造流星雨。 目睹这一切的马老师也不知道是啥心情,自嘲着发了条Twitter说,**成功这块不敢保证,但娱乐性这方面那是没得说。**  该说不说,在网友们的一顿运镜下,这场景看着还真挺梦幻的,感觉你的名字 bgm 已经响起来了。  还有网友在天上拍到了这波 “ 流星雨 ” ,细节更多。  不过,这次发射倒也不是啥也没干成。 整个发射流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步骤,首先,火箭要先成功起飞到预定高度,然后火箭第一级和第二级能成功分离。 其次分出来的下面这个大圆柱助推器( B14 ),要自己飞能回去,成功落在发射塔上; 同时,分出去的第二级也就是星舰飞船( S33 )要接着飞,跨越半个地球执行试验任务,最后像以前一样降落在印度洋。  而这次的星舰发射,前面都还算完成目标,就折在第三步上了, 就比如完成了第六发时没能重现的筷子夹火箭。虽然返回过程中有一个发动机熄火了,不过好在人家发动机多,推力冗余还算足够,这次最后也成功复刻了。  正在看直播的观众,还有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没少为它鼓掌,但坏消息才刚刚开始。 助推器在发射架上才停了一分钟,直播画面右下角就开始变得很不正常:第二级星舰飞船的发动机不知道为啥就开始熄火;燃料显示下方的甲烷燃料快速减少,但上面液氧那条居然没啥变化。 接下来的一分钟之内,三台海平面发动机都挂掉了,两台真空猛禽发动机也挂了,就剩一个在那撑着;几秒钟以后,所有的遥测数据都丢了,飞船开始爆炸,碎片全部坠落在大西洋。  事后马斯克赶忙出来回应,说这次是因为发动机隔热罩里的推进剂泄露了。 理论上,要是一般的泄露,飞船上还有排出系统可以顶一顶,结果这次燃料泄漏量远超排出系统的极限。于是飞船发动机舱里就起火了,然后导致了猛禽发动机熄火,最后发生爆炸。 **接下来, SpaceX 决定在后续飞船里要在隔热罩上面下点功夫,搞搞灭火装置,还可能增大排放口面积啥的,算是一波亡羊补牢了。**  虽然原因是找到了,但是提到他们这个发动机,估计有差友就会问了,上次不还说 SpaceX 的新发动机多牛多牛,怎么一上称就拉了? 但这其实真不怪他们发动机,因为上次说的是最新的猛禽 V3 ,但这个玩意还没实装呢,现在用的都是猛禽 V2.5 。 而 V2.5 也算是久经沙场了,甚至能重复使用。有网友发现,这次的助推器 B14 上就有一台代号 314 的发动机,跟之前第五次发射的是同一个。  **而这次爆炸的直接导火索虽说是管道的锅,但本质上嘛,还是得往飞船上找原**因。 因为这次的星舰飞船整个都翻新成了 V2 版本,相比前几次的 V1 版本改动的太大了。 就比如说,原来星舰飞船的前襟翼直插在两侧,结果这俩小翅膀就直接顶着大气,返回过程中承担了太多热量,有时候甚至能给烧穿了。 所以这次的 V2 飞船就把它俩安排在背风的那一侧,还有一个倾斜角度。 **之前几代版本星舰与这次的对比**  除此之外,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它的个头, S33 比之前的星舰会稍微大一点,比前代 S31 能高个一米八。 但相比 S31 , S33 能拉的容量却变小了,人家能装 857 立方米,它就只能装 591 ,缩水了 266 方。 这么一增一减,就让 S33 能用在燃料上的空间有了大量增长,前代推进剂加注量 1200 吨,这次成了 1500 吨,多出来 25% 。  虽然大家都喜欢大的多的,但对这次的星舰来说,推进剂太多看来真不是啥好事。 因为内部大部分结构都要为了这个升级重新安排,而这也就意味着风险。 换句话说,这波就是燃料太多了,发动机都还没享受上呢,管子就兜不住,拉裤兜里了。 本来接下来 S33 还要执行不少任务,像是把模拟卫星排布到太空、发动机关闭重启,还有再入大气层回收啥的,结果出了这事以后都得延后了。 另外,同样为火箭操心的大佬,还不止马斯克一个,还有同在美国的贝索斯…… 就在星舰起飞前一天,老早就对标 SpaceX 的蓝色起源也发了一个对标猎鹰 9 的火箭,名字叫新格伦。 该说不说这火箭长的是真俊  这玩意也跟猎鹰一样几经波折,不过飞船现在算是终于上了天了,火箭的二级部分成功入轨,但到了最后,火箭的一级部分给搞砸了,回收失败。 而更搞笑的是,就在发射之前,贝索斯还给马斯克加油打气,想着哥俩的火箭都能一次成功;最后跟星舰一比,这俩货一个炸了头,一个炸了屁股,倒也算是难兄难弟。  不过,在爆炸发生后的仅仅两个小时,马斯克就发了个推说改进版本已经等待发布了,不是哥们,你 tm 改得这么快?  **咱们也继续拭目以待,看看星舰的下一次发射,能给大家带来哪些更大的惊喜。**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32.htm)
据彭博社报道,在美国最高法院周五决定维持针对TikTok的“不卖就禁”法律后,TikTok长达九个月的法律战宣告结束。现在,TikTok的命运可以说掌握在了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手中。  根据拜登在去年4月签署的TikTok剥离法律,TikTok将在2025年1月19日面临被美国下架的命运,就在特朗普1月20日正式就职的前一天。但是据多家美媒报道,拜登政府将不会执行TikTok禁令,而是把执行权交给特朗普政府。 特朗普周五在其社交媒体“真相社交”上回应称:“最高法院的裁决在意料之中,每个人都必须尊重。我的TikTok决定将在不久的将来作出,但我需要时间来审视当前局势。敬请关注。”  特朗普的帖子 特朗普此前主张通过协商达成协议来解决TikTok问题。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特朗普可能会在正式上任后发布行政命令,将TikTok禁令暂停60天至90天。 TikTok发言人尚未回应最高法院裁决及公司未来几天的计划。但是在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几小时后,TikTok CEO周受资在TikTok上发布了一段视频 。“我要感谢特朗普总统承诺与我们合作,找到一个让TikTok在美国继续可用的解决方案,”他表示,“这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坚定支持,对任意审查的反对。”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30.htm)
美国东部时间1月17日10点,美国最高法院就 TikTok 相关法案是否违反第一修正案进行裁决,最终维持了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认定该法案未侵犯原告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以下为TikTok判决书翻译。 **** **01** **封面** 全体法官一致意见 注意:此意见在刊登于《the United States Reports》之前,需经正式修订。读者如发现任何打字或其他形式错误,请通知美国最高法院报告员,地址为华盛顿特区20543号,电邮地址:[[email protected]](/cdn-cgi/l/email-protection)。 **美国最高法院** 案号24–656和24–657 TikTok公司等,上诉人 诉 梅里克·B·加兰德,司法部长(24–656) 布莱恩·法伊巴赫等,上诉人 诉 梅里克·B·加兰德,司法部长(24–657) 关于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申请审查期间的禁令 [2025年1月17日] 全体法官一致意见。 自1月19日起,《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将使美国公司为社交媒体平台TikTok提供分发、维护或更新服务成为非法行为,除非该平台的美国运营与中国的控制彻底分离。上诉人包括两个TikTok运营实体和一群美国TikTok用户。我们考虑该法案是否违反了第一修正案。 在如此做时,我们意识到我们面前的案件涉及具有变革能力的新技术。这种具有挑战性的新环境告诫我们要谨慎行事。正如弗兰克福特大法官80年前在考虑将既定法律规则应用于飞机和无线电所引发的“全新问题”时所建议的,我们应小心不要“使未来尴尬”。鉴于我们考虑的时间被缩短,这种谨慎在这些案件中更为重要。我们的分析必须被理解为在这些情况下是狭窄聚焦的。 注:申请审查期间的禁令于2024年12月16日提交;我们将这些申请视为请求调卷令的请愿书,并于2024年12月18日批准了它们;口头辩论于2025年1月10日举行。 **第I部分-案件背景信息** **A(1.1-TikTok介绍)** TikTok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用户创建、发布、观看、分享和互动带有音频和文字的短视频。自2017年推出以来,该平台在美国积累了超过1.7亿用户,全球超过10亿用户。这些用户是内容创作和观看的积极分子。2023年,美国TikTok用户上传了超过55亿个视频,这些视频在全球范围内被观看超过13万亿次。 打开TikTok应用程序会将用户带到“为你推荐”页面——一个根据用户兴趣定制的个性化内容流。TikTok使用专有算法根据用户与平台的互动为用户推荐视频。用户在TikTok上的每次互动——观看视频、关注账号、留言——都使推荐系统能够进一步定制个性化内容流。 TikTok用户的内容流也受到内容审核和过滤决策的影响。TikTok使用自动化和人工流程来移除违反平台社区指南的内容。TikTok也会为了推进其商业目标和其他目标而推广或降低某些内容的排名。 TikTok在美国由TikTok Inc.运营,这是一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并设总部的美国公司。 TikTok Inc.的最终母公司是ByteDance Ltd.,这是一家在中国有业务运营的私人控股公司。ByteDance Ltd.拥有TikTok的专有算法,该算法在中国开发和维护。该公司还负责开发运行TikTok平台的部分源代码。ByteDance Ltd.受中国法律约束。 **B-1** **(1.2.1-特朗普前期封禁尝试)** 近年来,美国政府官员采取了多次行动,以解决有关中国与TikTok之间关系的国家安全问题。 2020年8月,特朗普总统发布了一项行政命令,认定“由中国公司开发和拥有的移动应用程序在美国的传播继续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外交政策和经济。”。特朗普总统判定TikTok特别令人关注,指出该平台“自动从其用户那里收集大量信息”,并且容易被用于推进中国政府的利益。总统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1701等后续条款,和《国家紧急状态法》§1601等后续条款的权力,禁止涉及ByteDance Ltd.或其子公司的某些“交易”,由商务部长识别。商务部长于2020年9月发布了禁止交易的清单。但在这些禁止措施生效之前,联邦法院发布了禁令,认定这些措施超出了行政分支根据IEEPA的权力。 在发布最初的行政命令几天后,特朗普总统命令ByteDance Ltd.剥离所有在任何财产中的利益和权利,这些财产“用于启用或支持ByteDance运营TikTok应用程序在美国的业务”,以及“从”美国TikTok用户“获得或衍生的”任何数据。 ByteDance Ltd.和TikTok Inc.在D.C.巡回法院提起诉讼,挑战该命令的合宪性。2021年2月,D.C.巡回法院将案件搁置,以便拜登政府审查此事,并使各方能够协商一项非剥离补救措施,以解决政府的国家安全关切。 在整个2021年和2022年期间,ByteDance Ltd.与行政分支官员进行了谈判,以制定一项国家安全协议,解决这些关切。然而,行政分支官员最终判定ByteDance Ltd.提出的协议未能充分“减轻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的风险”。谈判陷入僵局,各方从未最终确定一项协议。 **B-2** **(1.2.2 TikTok禁令立法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国会通过了《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该法案规定,任何实体在美国为“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提供“分发、维护或更新”某些服务均为非法行为。违反此禁令的实体将受到民事执法行动和巨额罚款。 该法案提供了两种方式,以指定应用程序为“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 首先,法案明确指定任何由“ByteDance Ltd.”或“TikTok”“直接或间接”运营的应用程序,或其任何子公司或继任者。 其次,法案建立了一个通用指定框架,适用于任何既(1)由“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覆盖公司”运营,且(2)“经总统确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应用程序,需经过公共通知和报告流程。 从广义上讲,法案定义“覆盖公司”包括运营应用程序的公司,该应用程序使用户能够生成、分享和查看内容,并且拥有超过1,000,000月活跃用户。法案从该定义中排除了运营应用程序的公司,“其主要目的是允许用户发布产品评论、商业评论或旅行信息和评论”。 法案的禁令在应用程序被指定为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后270天生效。因为法案本身指定“ByteDance, Ltd.”和“TikTok”运营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的禁令在法案通过后270天生效——即2025年1月19日。 如果应用程序进行“合格剥离”,该法案免除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的禁令。“合格剥离”是指总统判定将导致应用程序“不再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剥离。总统还必须进一步判定剥离“排除了应用程序的美国运营与任何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前关联实体之间建立或维持任何运营关系,包括任何关于内容推荐算法的运营合作或关于数据共享的协议”。如果总统向国会做出有关合格剥离进展的某些认证,法案允许总统对禁令的270天生效日期授予一次不超过90天的延期。 **C** **(1.3-初审情况)** ByteDance Ltd.和TikTok Inc.——连同两组TikTok用户和创作者(创作者上诉人)——在D.C.巡回法院提交了审查请愿书,挑战该法案的合宪性。在此相关的方面,上诉人主张该法案的禁令、针对TikTok的特定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指定以及剥离要求违反了第一修正案。 D.C.巡回法院合并审理并否决了这些请愿书,认定该法案并未侵犯上诉人的第一修正案权利。在首先认定该法案应受第一修正案下的严格审查后,法院未作决定即假设适用严格而非中间审查。法院认定该法案满足了该标准,发现政府的国家安全理由是紧迫的,并且该法案是为了进一步这些利益而精心设计的。 首席法官Srinivasan部分同意并支持判决。在他看来,该法案应受中间审查,并且在该标准下是合宪的。 我们批准调卷令,以决定该法案是否违反了第一修正案。 第II部分 **A** **(2.1-结论)** 法院最终裁定,法案的禁令和剥离要求在中等审查标准下是合宪的。这些条款直接有效地服务于政府的数据收集利益,并且并不比实现这一国家安全目标所必需的更广泛地限制言论。 法院认为,政府在设计监管解决方案以解决内容中立利益方面享有“自由度”,只要所选择的手段不是实现政府利益所必需的更广泛手段,监管就不会因为法院认为政府选择的监管路径最好或“最适当”而无效。 首先,我们考虑受挑战的条款是否受第一修正案审查。直接规范表达行为的法律可以,但不一定,触发此类审查。我们也曾在“涉及政府对具有表达元素的行为的规范”的案件中,以及对“一些虽然针对无表达成分的活动,但对从事受第一修正案保护活动的人施加不成比例负担的法规”适用第一修正案审查。 不清楚该法案本身是否直接规范受保护的表达活动,或具有表达成分的行为。实际上,该法案根本未规范创作者上诉人。它仅通过剥离要求直接规范ByteDance Ltd.和TikTok Inc.。上诉人方面,未能指出本院曾将对公司控制的规范视为对表达活动或半表达行为的直接规范的任何案例。我们犹豫是否要在这一独特案例中开拓新的领域。 无论如何,上诉人的论点更接近于声称该法案的禁令、针对TikTok的特定指定以及剥离要求“对他们的第一修正案活动施加不成比例的负担”。上诉人主张——政府未争议——由于在法案270天时间框架内对TikTok进行剥离在商业上不可行,该法案实际上在美国禁止了TikTok。上诉人认为,此类禁令将负担各种第一修正案活动,包括内容审核、内容生成、获取独特表达媒介、与其他演讲者或首选编辑的联合,以及接收信息和观点。 我们已承认这些声称的第一修正案利益中的若干项。Moody v. NetChoice, LLC案:一个‘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行使编辑自由裁量权’的实体是在‘从事演讲活动;City of Ladue v. Gilleo案:我们先前的判决特别关注那些封锁整个表达媒介的法律;Rumsfeld v. Forum for Academic and Institutional Rights, Inc.案:“我们已承认一种为了演讲目的而联合的第一修正案权利,我们称之为表达性联合权;Martin v. City of Struthers案: 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包括分发文献的权利,并必然保护接收它的权利。 而且,对拥有1.7亿美国用户的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的有效禁令肯定以非微不足道的方式负担了这些用户的表达活动。 同时,针对外国敌对势力对通信平台控制的法律在许多方面与我们曾受第一修正案审查的非表达活动规范本质上不同。这些差异——该法案关注外国政府、该外国政府与美国之间国会确定的敌对关系,以及规范与受保护言论所声称负担之间的因果步骤——可能影响是否适用第一修正案审查。 本院尚未阐述一个明确的框架,以确定对非表达活动的规范是否因对从事表达活动的人施加不成比例的负担而触发严格审查。我们在此无需这样做。我们未作决定即假设受挑战的条款属于此类,并受第一修正案审查。 **B-1** **(2.2.1-内容中立)** “第一修正案的核心原则是每个人都应自行决定哪些思想和信仰值得表达、考虑和遵循。” 因言论内容而压制言论的政府行为“违背了这一基本权利。” “基于内容的法律——那些针对言论的传达内容的法律——在宪法上被假定为无效,只有当政府证明它们是为了服务于紧迫的国家利益且被精心设计时,才能被合理化。” 相比之下,内容中立的法律“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会对公共对话中的某些思想或观点构成重大风险,所以受到中间层级的审查。” 根据该标准,如果一项内容中立的法律“推进了与压制自由言论无关的重要政府利益,并且不会对推进这些利益所必需的言论造成过度负担”,我们将维持该法律。 我们已识别出两种形式的基于内容的言论规范。 首先,如果一项法律“因讨论的话题或表达的思想或信息而适用于特定言论”,则该法律在表面上是基于内容的。 其次,如果一项表面上内容中立的法律“无法在不参考受规范言论的内容的情况下被合理化”,或者被政府“因不同意言论传达的信息而采纳”,则该法律仍被视为基于内容的言论规范。 适用于上诉人的受挑战条款在表面上是内容中立的,并且可以由一个内容中立的理由来合理化。 **B-1-a** **(2.2.1.1-表面上内容中立)** 受挑战的条款在表面上是内容中立的。它们因外国敌对势力对平台的控制而施加针对TikTok的特定禁令,并使剥离成为该平台在美国持续运营的前提条件。它们并不针对基于内容的特定言论,对比例如Carey v. Brown案:禁止所有住宅区示威,除了“和平的劳工示威”的法规,或者根据言论的功能或目的规范言论,对比例如Holder v. Humanitarian Law Project, 案:禁止向恐怖分子提供物质支持的法律。 它们也没有因内容而对TikTok施加“限制、处罚或负担”——这一结论得到了确认,因为上诉人“无法通过改变他们的言论来避免或减轻”法案的影响。对于上诉人来说,该法案因此并不在表面上规范“因讨论的话题或表达的思想或信息而针对特定言论”。 上诉人主张该法案在表面上是基于内容的,因为它从“覆盖公司”的定义中排除了运营应用程序的任何公司,“其主要目的是允许用户发布产品评论、商业评论或旅行信息和评论”。 我们无需决定该排除是否基于内容。摆在法院面前的问题是该法案是否违反了第一修正案,适用于上诉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查看该法案中导致上诉人所称负担他们第一修正案权利的实质TikTok禁令的条款。然而,对某些评论平台的豁免仅适用于由“覆盖公司”控制的应用程序的一般指定框架,而不适用于针对TikTok的特定指定。因此,该豁免不在上诉人所提出的适用性挑战的范围内。 **B-1-b** **(2.2.1.2-与内容言论无关)** 政府也以一个内容中立的理由支持受挑战的条款:1.7亿美国TikTok用大量敏感数据不当使用。这一理由明显与内容无关。它既不提及TikTok上言论的内容,也不反映对这类言论所传达信息的不同意。参见Ward v. Rock Against Racism案:认定城市音响放大指南背后的噪音控制和音质理由是内容中立的。 因为数据收集理由反映了一个“与表达内容无关的目的”,它是内容中立的。 **B-2** **(2.2.2-适用中等审查而非严格审查)** 此外,该法案针对TikTok的特定区别并不触发严格审查。确实,“基于说话者身份的言论限制往往只是控制内容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不同媒体之间,或在同一媒体内不同说话者之间进行歧视的法规,常常引发严重的第一修正案关切。” 但是,虽然“当立法机构的说话者偏好反映内容偏好时,偏袒某些说话者而歧视其他说话者的法律需要严格审查”,但当“这种差别待遇‘可由被规范的特定[说话者]的某些特殊特征来合理化’”时,这种审查“是没有必要的”。 基于我们所解释的原因,为了防止外国敌对势力获取1.7亿美国TikTok用户的敏感数据而要求剥离,并非“一种微妙的内容偏好行使方式。”禁令、针对TikTok的特定指定以及剥离要求是基于一个内容中立的数据收集利益来规范TikTok的。而且TikTok具有特殊特征——外国敌对势力能够利用其对平台的控制来从1.7亿美国用户那里收集大量个人数据——这合理化了这种差别待遇。“这种性质的说话者区别在第一修正案下并非被假定为无效。” 尽管我们认定此处的差别待遇是合理的,但我们强调我们判决的固有狭窄性。数据收集和分析是数字时代的常见做法。但TikTok的规模和易受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特性,连同该平台收集的大量敏感数据,合理化了为解决政府国家安全关切而进行的差别待遇。针对任何其他说话者的法律必然需要进行不同的审查和单独的考量。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不能接受上诉人要求严格审查的呼吁。中等审查已是足够的。 **C** **(2.3-满足中等审查)** 适用于上诉人,该法案满足中等审查。受挑战的条款推进了一个与压制自由表达无关的重要政府利益,并且不会对推进该利益所必需的言论造成过度负担。 注:我们的判决和分析基于公开记录,不涉及政府在下级法院提交的机密证据。 **C-1** **(2.3.1 TikTok大量收集数据,政府关切合理)** 该法案的禁令和剥离要求旨在防止外国敌对势力利用其对ByteDance Ltd.的控制来获取美国TikTok用户的个人数据。这一目标符合中间审查下的重要政府利益。上诉人并未争议政府有重要且有根据的利益该平台从其用户那里收集广泛的个人信息。公共报道暗示TikTok的“数据收集做法扩展到年龄、电话号码、精确位置、互联网地址、使用的设备、电话联系人、社交网络连接、通过应用程序发送的私人消息的内容以及观看的视频。”国家安全协议草案指出TikTok收集用户数据、用户内容、行为数据(包括“键盘敲击模式和节奏”)以及设备和网络数据(包括设备联系人和日历)。例如,如果用户允许TikTok访问其电话联系人列表以在平台上与他人联系,TikTok可以访问“用户联系人列表中存储的任何数据”,包括姓名、联系信息、联系人照片、职位头衔和备注。政府担心,获取此类关于美国用户的详细信息可能使被用于间谍活动。 上诉人并未真正争议TikTok收集的数据范围或其可能被使用的最终目的,而是质疑可能性。然而,在审查该法案的合宪性时,我们“必须对国会的预测性判断给予相当的尊重。”“合理的政策制定常常要求立法者预测未来事件,并基于推断和推理来预期这些事件的可能影响,而这些推断和推理可能无法获得完整的实证支持。”同上。在此,政府对与TikTok相关的数据收集的关切并非孤立存在。记录显示,中国“进行了广泛且多年的努力,积累结构化数据集,特别是关于美国人的数据,以支持其情报和反情报行动。” 即使中国尚未利用其与ByteDance Ltd.的关系来获取美国TikTok用户的数据,上诉人也未提供任何依据来得出政府认定中国可能会这样做的结论不是至少是“基于相当证据的合理推断。” 我们意识到,此法律产生于一个“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关切与努力应对不断演变的威胁相关联的背景中,在这一领域信息难以获取,某些行为的影响难以评估。”因此,我们在此对政府的“明智判断”给予相当的尊重。 上诉人进一步主张,该法案在政府的数据保护关切方面过于狭窄,引发了对政府是否实际上在追求该利益的怀疑。特别是,上诉人主张该法案关注用户生成和用户共享内容的应用程序,以及对某些评论平台的豁免,使一些“与TikTok一样能够收集美国人数据”的应用程序免于规范。但是,“第一修正案并未强加任何独立的狭窄性限制”,政府“无需一次性解决一个问题的所有方面。” 此外,正如我们已经得出的结论,政府有充分的理由特别对待TikTok。对比Brown v. Entertainment Merchants Assn案中:在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情况下特别对待视频游戏供应商,“引发了严重怀疑政府是否实际上在追求其援引的利益,而不是不喜欢某个特定的说话者或观点”。根据此记录,国会特别解决其与TikTok相关的国家安全关切是合理的。 **C-2** **(2.3.2-法案精细裁量)** 适用于上诉人,该法案足够精细地针对政府阻止外国敌对势力收集关于使用TikTok的1.7亿美国人的大量敏感数据的利益。为了通过中间审查,“一项规范不必是最少限制言论的推进政府利益的手段。” 相反,该标准“只要规范‘以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促进一项重大政府利益,若无此规范该利益将无法同样有效地实现’”,并且不“对推进该利益所必需的言论造成过度负担”即为满足。 受挑战的条款满足这一标准。这些条款明显“以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服务于政府的数据收集利益。禁令考虑了这样一个事实:若无合格剥离,TikTok在美国的运营本身就涉及政府的数据收集关切,而使剥离“合格”的要求确保在TikTok恢复美国运营之前解决这些关切。此外,禁令和剥离要求均不“比实现”这一国家安全目标“所必需的更为广泛”。同上。该法案并非直接禁止TikTok,而是施加了一个有条件的禁令。禁令防止美国TikTok用户不当使用,除非并直到一项合格剥离切断中国的控制。 上诉人提出了一系列替代方案——披露要求、数据共享限制、提议的国家安全协议、一般指定条款——他们声称这些替代方案与有条件禁止TikTok在同等程度上解决政府的数据收集利益。这些替代方案并不改变我们的精细度分析。 上诉人提出的替代方案忽略了我们给予政府设计监管解决方案以解决内容中立利益的“自由度”。“只要所选择的手段不是比实现政府利益所必需的更为广泛……,规范就不会仅仅因为法院认定政府的利益可以通过某种较少限制言论的替代方案得到充分服务而无效。”尽管存在较不严格的“替代监管方法”,规范仍然有效。基于我们所解释的原因,受挑战的条款“不是比解决政府数据收集关切所必需的更为广泛”。 政府也未忽视已被证明有效的较不严格的措施。对比McCullen v. Coakley案中:在州未考虑其他司法管辖区成功采用的较不严格的措施的情况下,州法律对言论的负担超过了必要。受挑战条款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同意政府认定其选择的监管路径是最好的或“最适当”的“只要政府的政策基于合理的事实认定,并且有相当的立法决定证据支持,我们就不能用我们自己的判断来取代政府对内容中立规范的判断。”在此,这些要求得到了满足。 **D(2.4)** 除了上述的数据收集关切外,政府还主张有利益防止外国敌对势力控制运行一个广泛使用的美国通信平台的推荐算法,并利用这种控制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改变平台上的内容。在上诉人看来,这一理由是一个基于内容的合理化因素,它“玷污了”政府的数据收集利益并触发了严格审查。 上诉人未指出本院曾评估过一项既基于内容中立又基于内容的国会法案的适当第一修正案审查层级的任何案例。 然而,他们主张,受挑战的条款因国会若无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理由就不会通过这些条款而应受——且未通过——严格审查。我们无需确定混合合理化因素案件的适当标准,或决定政府的外国敌对势力控制合理化因素是否内容中立。即使假定该理由取决于内容,上诉人的论点在其提出的反事实分析下也失败了:我们面前的记录充分支持国会仅基于数据收集理由就会通过受挑战条款的结论。 首先,众议院报告压倒性地侧重于政府的数据收集关切,指出TikTok数据收集的“广泛性”、“难以精确评估该平台收集的数据类别”、“TikTok与中国政府的紧密联系”。 实际上,似乎没有任何立法者争议与TikTok数据收集做法相关的国家安全风险,立法记录中没有任何内容表明数据收集不是国会的一个压倒性关切。我们尤其谨慎地在此记录上剖析国会的动机,关于一项获得惊人两党支持通过的法案。 上诉人主张法案的文本本身削弱了这一结论。特别是,他们认为政府的数据收集理由无法合理化要求合格剥离排除允许“就内容推荐算法的运营进行合作或就数据共享达成协议”的“任何运营关系”。我们不同意。政府解释说,ByteDance Ltd.使用其收集的数据来训练在中国开发和维护的TikTok推荐算法。据政府称,ByteDance Ltd.此前曾拒绝同意停止收集美国用户数据或将这些数据发送到中国来训练算法。政府还指出监控ByteDance Ltd.和TikTok Inc.之间数据共享的困难。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发现政府的数据收集理由足以支持受挑战的条款。 *** 毫无疑问,对于超过1.7亿美国人来说,TikTok提供了一个独特且广泛的表达渠道、参与手段和社区来源。但国会已认定剥离是必要的,以解决其关于TikTok数据收集做法和与外国敌对势力关系的有充分支持的国家安全关切。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定受挑战的条款并未侵犯上诉人的第一修正案权利。 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得到确认。 本院如此裁定。 附议部分 **JUSTICE SOTOMAYOR** 索托马约尔大法官,部分协同意见及对判决的附议。 我同意法院全体法官一致意见的全部内容,除了第二部分A节。在我看来,没有理由在未作决定的情况下假设该法案涉及第一修正案,因为我们的判例毫无疑问地表明它确实涉及。 TikTok通过在其平台上“编纂和精选”材料从事表达活动。对从事表达活动的人“施加不成比例负担”的法律受到第一修正案下的**严格审查**。 挑战的法案明显施加了这样的负担:它禁止任何实体在美国分发TikTok的言论,除非TikTok进行合格的剥离。此外,该法案实际上禁止TikTok即使在合格剥离之后,也与某些实体就其“内容推荐算法”进行合作。而且,该法案涉及内容创作者与他们选择的出版者“为了演讲目的而联合”的“权利”。这也需要第一修正案审查。 关于全体法官一致意见的其余部分,我同意该法案经受住了上诉人的第一修正案挑战。 **JUSTICE GORSUCH** 戈萨奇大法官,对判决的附议。 我们有两周时间来最终且基于实质内容解决一个影响超过1.7亿美国人的重大第一修正案争议。简报于1月3日完成,辩论于1月10日举行,我们的意见于2025年1月17日发布。鉴于这些条件,我只能勾勒出一些,且必须承认是暂时性的,观察。 首先,法院正确地避免认可政府声称防止“内容的隐蔽操纵”作为我们面前法律的合理化因素。一个人的“隐蔽内容操纵”是另一个人的“编辑自由裁量权”。记者、出版商和各种演讲者经常对讲述哪些故事以及如何讲述做出不够透明的判断。毫无疑问,第一修正案对做出这些选择的权利有很多话要说。美国人(像TikTok Inc.及其许多用户一样)可能希望与外国敌对势力共同决定他们说什么,这并无不同。“赢得我们独立的那些人”深知“按你所想思考和按你所想说话”的重要性,以及压制思想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危险。 他们也知道,除了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邪恶建议的合适补救办法是好的建议”。近年来,政府常常试图审查网络上不受其待见的言论,仿佛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不受《第一修正案》全面条款的约束。但即使时代和技术在变化,“言论自由权的原则始终如一。” 其次,我很高兴法院拒绝考虑政府提交给我们的机密证据,但向请愿人及其律师隐瞒了这些证据。试图将秘密证据注入司法程序的努力提出了明显的宪法问题。通常,“用于证明政府案件的证据必须向个人披露,以便他有机会证明它是不真实的。” 也许有一种处理机密证据的方法可以在这些案件中提供类似的机会。也许,国会甚至规则实践和程序常设委员会也会从考虑这个问题中获益。但正如法院所承认的,我们在这里没有理由考虑政府的秘密证据。 第三,**我严重怀疑我们面前的法律是否“内容中立”,从而逃避“严格审查”。**不仅如此,虽然我不怀疑我们在案例法中讨论的各种“审查层级”——“合理基础、严格审查、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可以帮助聚焦我们的分析,但我担心对它们的争议有时会自行其是,更多地掩盖而不是澄清最终的宪法问题。 第四,无论适当的审查层级是什么,我说服了我们面前的法律旨在服务于一个紧迫的利益:防止一个被国会和总统指定为我国敌对势力的外国国家,从数千万美国人那里收集大量个人信息。我们面前的记录表明,TikTok既从TikTok用户那里挖掘数据,也关于数百万其他未同意分享他们信息的人。根据联邦调查局的说法,TikTok可以访问同意用户“联系人列表”中存储的“任何数据”——包括姓名、照片和其他未同意的第三方的个人信息。而且,因为记录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要求TikTok的母公司“配合其努力获取个人信息”,没有什么能阻止所有这些信息最终落入指定的外国敌对势力手中。评估一个外国敌对势力在未来可能做什么涉及“微妙”和“复杂”的对外事务判断,并且需要“大量的预言”。但政府在多年研究后在这些案件中积累的记录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担忧理由。 最后,我们面前的法律似乎也适当地针对它试图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国会和总统在这里选择的补救措施是戏剧性的。该法律可能要求TikTok的母公司剥离或(实际上)关闭其美国业务。但在寻求施加这一补救措施之前,协调分支与TikTok进行了多年的谈判,探索替代方案,并最终发现它们不足。而且,从我能从记录中推断出的,这一判断是合理的。 考虑一些替代方案。从我们在第一修正案下的通常和首选补救措施开始:更多的言论。尽管这可能有所帮助,但记录表明,警告用户将数据提供给外国敌对势力控制的应用程序相关的风险,将无法保护非用户的数据。禁止TikTok的国内运营将敏感数据发送到国外似乎是另一个选项。但即使国会要对违反数据共享禁令的国内TikTok员工施加严重的刑事处罚。记录还表明,TikTok的“底层软件”的“规模”和“复杂性”可能使执法部门无法检测违规行为。即使将所有这些挑战放在一边,任何新的合规制度都可能引发单独的宪法问题——例如,要求政府监视美国人的数据以确保它没有非法地流向海外。 我不知道这项法律是否会成功实现其目标。一个坚定的外国敌对势力可能只是寻求用另一个监视应用程序替换一个丢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威胁的演变,可能还会出现不那么戏剧性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甚至TikTok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仍然不清楚。但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不是法律的智慧,只是其合宪性。在口头辩论后只有几天时间发布意见,我不能对我面前的论点和记录做出我所希望的确定性。我只能说,在此时和这些限制下,问题看起来是真实的,对它的回应并不违宪。正如我说服了Brandeis大法官在Whitney案和Holmes大法官在Abrams案中的智慧一样,他们的案件与此案件不同。 与外国敌对势力对是一回事。允许外国敌对势力监视美国人是另一回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28.htm)
海通国际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提出2025年五大猜想。其中,海通国际认为小米将收购蔚来,蔚来换电使用范围得以扩大,甚至在专利保护下开放给其他车企。理想、特斯拉、小米确立在中国智驾上的领先地位。 针对海通国际的报告,截止发稿前小米和蔚来方面暂无回应。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2026.htm)
<blockquote><p>在投放中,有了产品曝光之后就是点击率的问题。但有时候点击率无法提升,如何解决?本文分享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到你。</p> </blockquote>  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的产品、好的活动等离不开banner广告投放 如何利用好banner广告这个跟用户在线上直接对话的窗口呢? 如何设计好的素材,更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提升点击欲呢? 本文总结了18个增长因子,告诉你全部经验。 ### 第一环:2个策略点 banner要想有点击感,关键2个策略点: 秘诀1:吸睛 在众多素材中,让人一眼看到 秘诀2:点击“冲动点” 比如利益点,行动引导按钮等 例如以下案例,优化后的素材对比优化前的素材,在形态上更具有吸睛效应,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行动按钮更突出,让人更有点击欲望。图案元素更加具有表意性,让人一眼看懂是什么意思。  ### 第二环:9个影响因素 想要创造“吸睛”效果,以及达到“冲动点”效果, 达到提升点击率的目的,可以从9个因素优化: 1)图片样式: 元素+结构+引导点击按钮+画面质感 2)文案样式: 主标题内容+副标+按钮文案 3)人群:人群精准度 4)时间:投放时间 ### 第三环:18个涨CTR招数 文字部分: ①主标题:突出确定性的结果 ②主副标题:文案突出数字 ③强调对话感: 例如可以用“您XXX”让用户感觉在跟他说话 ④明确行动点,明确表意,告诉用户是什么?做什么?可以得到什么? ⑤突出福利点,放大用户最关心的优势部分 ⑥放大你的字号 ⑦突出IP,突出品牌,内容重磅 ⑧突出“特定性””尊贵感” 例如“尊贵的会员”“新人专享”“回流礼包”等, 让用户直观感觉是跟他相关的信息 ⑨突出唾手可得感觉 例如“限时”“待领取”“已送达”“等您领”等, 让用户感觉不用付出较长的等待时间周期,当下即可获得。 ⑩突出紧迫感、稀缺感 例如,以下案例,同样文案放大数字和福利感,异形的形态、放大字号、加强画面色彩反差等,带来了更好的数据表现。  **图片部分:** 11.强调元素直观表意性,少用无效元素。 例如可以直接用箭头表示上涨,用红包表示福利等 12.结构上做突破创新,从左右结构,尝试居中结构,方角尝试圆角等 13.增加“促点击”的按钮元素 14.打磨你的素材,样式需要足够有创意:例如尝试信封、黑板元素等 15.减少无效表达,画面精简不冗余 16.提升画面清晰度 17.突出画面对比度 18.更新素材,降低用户疲劳度。 例如,以下案例,减少了无效元素,强化了福利感,以及样式上加强创新,整体更加简洁清晰明了,使得点击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本文由 @产品vivi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为一个资深开发及运维,用过很多款 SSH 工具,这款新的国产 SSH 终端工具采用原生开发,秒开、高性能、颜值高且免费,值得强烈安利! iShellPro 是 iShell 的 2.0 版本(由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