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p>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企业纷纷引入CRM、MA等营销自动化工具以期突破增长瓶颈,但在中国,真正能用好这些工具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本文将深入剖析企业使用营销自动化工具的困境,并分享MA营销自动化落地实践的关键要点,助力企业提升客户贡献与业务增长。</p> </blockquote>  最近几年零售行业市场入了内卷时代,无论是品牌商、代工厂、经销商、商超门店都陷入了增长瓶颈,我接触了很多零售企业的中高管,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问我有没有什么AI技术手段帮我把业绩做上去,其实就现状而言,获客成本越来越高,除了扩渠道拉新之外,提升存量客户的贡献也就成为了大多数企业的重点方向。 如何提升客户贡献呢,我之前多篇文章也讲过,市面上也有很多工具,CDP+MA就是很好的工具,但是CDP+MA不是万能钥匙,我接触过太多的客户前几年都采购了 CDP+MA这类营销自动化软件工具,期望借此提升客户体验和业务增长。 但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企业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后,真正发挥其价值的客户很少,CDP+MA 工具能在电商平台等科技公司发挥价值,是由于这些公司从起步阶段便拥有技术、产品、用户运营等相关组织,该工具对它们而言堪称量身定制。然而,在传统企业中,CDP+MA 工具却很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传统的 IT 部门一般都是技术思维,对业务场景、业务及业务流程了解有限。应用实施数字化产品时凭借自己的思路去部署,往往不了解业务部门的实际情况,为了领导交办的任务而上线,导致系统功能与实际业务场景脱节。 业务运营人员对系统逻辑和具体使用方法也不了解,在使用系统时很困难。面对复杂的操作界面和众多功能模块(比如自定义营销画布),他们完全不知如何依据业务目标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也不清楚如何设置触发规则、安排营销活动流程。 如此一来,系统中许多强大的功能被白白闲置,根本无法转化为实际的业务价值。最重要的是企业中既缺乏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也没有成立专门的落地运营团队。系统上线后,也没有效的维护和优化措施。 最终,仅有不到 10% 的功能被投入使用,90% 的功能被浪费。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的业务增长,还增加了运营成本,最后却让 IT 部门承担责任,欢迎大家可以自行对号入座。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 MA 营销自动化落地实践,希望能提供一些参考。 ## 一、营销规则设计规则设计 在 MA 营销自动化系统中至关重要,它是整个营销流程的 “启动开关”,决定了营销动作何时被触发。下面我用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两种触发条件的应用场景。 ### (一)定时触发: 把握时间节奏定时触发,即任务在确定的时间条件下触发营销任务。 以电商行业 618 大促为例,某知名电商平台会在每天 9:00 准时向高价值客户发送限时优惠短信。这个时间点是经过用户数据行为数据分析后确定的。 早上 9 点通常是人们开始新一天工作、在上班途中查看手机的高峰期,此时发送短信能有效吸引客户注意力,提高短信打开率。 根据经验,在 618 大促期间,该平台采用这种定时触发方式发送的限时优惠短信,打开率相比其他随机时间发送的短信提高了 30%,客户转化率也提升了 15%。 再如会员生日营销场景,不少企业会在会员生日当天自动推送专属礼券。生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殊日子,在这一天收到专属礼券,会让会员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有效促进会员消费和复购,可将会员生日标签作为定时任务的触发条件。  ### (二)即时触发: 实时响应客户行为即时触发是以用户行为或系统数据变化作为触发条件,能够瞬间捕捉到用户的行为变化并触发相应的营销行为。 例如在用户注册与互动场景中,当用户提交表单后 5 分钟内触发欢迎短信是常见的即时触发应用。这 5 分钟的时间差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用户等待太久而失去兴趣,又能及时向用户传达企业的欢迎和关注。 即时触发通过快速响应,能够紧紧抓住用户的兴趣窗口期,让企业在第一时间与用户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避免商机流失,为后续的营销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 (三)规则设计原则: 确保触发有效合理无论是定时触发还是即时触发,在规则设计时都需遵循一些共性原则,以确保触发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条件明确清晰:规则设计的条件必须明确清晰,不能模糊不清。 包括数据字段、时间阈值等关键要素。设置定时触发的时间节点时,必须精确到具体的时分秒;设置即时触发的用户行为条件时,要明确规定是哪种行为,如用户点击了某个特定按钮、浏览了某类页面还是完成了某项特定操作等。 只有条件明确,系统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是否触发营销动作。设置防骚扰机制:为避免对用户造成过度骚扰,规则设计中需设置防骚扰机制。如规定单日触发上限,限制同一用户在一天内接收营销信息的次数。 常有电商企业因未设置短信触发上限,导致部分用户一天内收到多条促销短信,引发用户客诉。 支持动态调整:规则还需支持动态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业务需求。 企业可根据活动周期灵活关闭或开启规则。在新品上市推广期间,可能会加大营销信息的触发频率;活动结束后,为避免用户疲劳,可适当降低触发频率甚至关闭某些规则。  ## 二、触发事件设计方法 自动化执行的具体动作触发事件作为 MA 营销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是在满足触发规则条件后,系统自动执行的具体操作,我们看看以下示例。会员营销事件: 在电商行业,当用户成功下单后,企业会立即发送短信确认订单信息,让用户安心,同时强化用户对品牌的印象; 在用户注册成为会员时,发送欢迎邮件并附上专属的会员权益和优惠信息,能有效吸引用户注意力,激发用户消费欲望,促进用户首次购买行为。CDP 动态标签: 当客户完成一次购买行为后,系统可自动修改客户的标签,如将 “潜在客户” 标签更新为 “新客户”,并根据购买金额和产品类型等信息调整客户等级。 这样,企业在后续营销活动中,可根据客户的最新标签和等级,为其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  案例:高级客户周期购续费提醒以付费会员客户周期购续费提醒为例 某零售会员制企业针对高级客户的周期购续费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触发事件策略。 其规则设置为:在周期购到期前 3 天,并且客户状态为 “未下单” 时,触发一系列提醒事件。具体的事件组合如下:首先,每天 9:00 向归属销售推送企微提醒,让销售人员及时了解客户续费情况,主动与客户沟通,提供专业服务和建议,解决客户疑虑,促进客户续费。 其次,当天 14:00 向客户发送短信和优惠券,短信内容突出续费重要性和优惠政策,吸引客户注意力,优惠券作为激励手段,降低客户续费成本,提高客户续费积极性。 若到期前 1 天客户仍未下单,触发外呼提醒,通过人工电话沟通,与客户深入交流,了解客户需求和意见,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客户续费。 通过实施这套触发事件策略,该企业高级客户的周期购续费率提升了 40%,有效保障了企业的收入和客户资源。  ## 三、渠道规则设置方法 实现触达效率最大化在 MA 营销自动化中,渠道规则的设置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营销信息能否精准、高效地触达目标客户,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 业务导向的触达策略根据业务场景和用户人群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渠道的触达优先级,确保营销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大客户续费提醒场景:大客户对企业业务贡献和价值高,需采用最有效的触达方式确保续费成功率。“企业微信 + 外呼” 的组合方式很适合这种场景。 企业微信方便销售人员与大客户及时、便捷沟通,随时解答疑问,提供个性化服务; 外呼则能以更直接、亲切的方式与客户交流,增强客户信任感和归属感。 经验表明,采用 “企业微信 + 外呼” 方式进行大客户续费提醒,大客户续费率提升了 50%,有效保障企业稳定收入和客户资源。 针对不同用户人群的触达策略:VIP 客户消费能力和忠诚度较高,对服务品质和个性化要求也更高,通过专属顾问触达 VIP 客户是有效方式,专属顾问可深入了解 VIP 客户需求和偏好,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如某高端酒店针对 VIP 客户安排专属客户经理全程服务,从预订、入住到退房,客户经理都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建议和服务。通过这种方式,该酒店 VIP 客户满意度提升了 60%,复购率提高了 45%,有效提升客户价值和贡献。  多渠道协同:强化触达穿透力多渠道协同,就是把多种渠道的长处整合起来,让营销信息能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传达到目标人群,这样就能增强信息传达的力度和影响力。在线 + 离线组合:这是常见的多渠道协同方式。先推送 APP 消息,对于未读用户,则转为短信触达。 某社交 APP 举办线上活动时,先通过 APP 消息向用户推送活动通知,对一定时间内未读 APP 消息的用户,系统自动发送短信提醒。通过这种在线 + 离线组合方式,该活动参与率提升了 40%,有效扩大活动影响力和参与度。强提醒 + 弱提醒组合:也是多渠道协同的重要策略。 外呼后同步发送包含详情的邮件,能让用户在接收到强提醒(外呼)的同时,通过弱提醒(邮件)获取更详细信息,加深对营销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某金融机构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时,先通过外呼向客户介绍产品。  ## 四、业务场景及流程拆解 化繁为简在实施 MA 营销自动化系统时,业务场景拆解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将复杂的业务需求拆解为一个个 “条件 – 动作” 单元。以会员生命周期管理为例,这是一个涉及多个阶段和多种业务场景的复杂过程,通过合理拆解,可将其转化为一系列易于管理和实施的子场景。 会员注册阶段:设定用户在网站或 APP 上完成注册流程为条件,触发发送欢迎邮件的动作,邮件包含会员权益介绍、新用户专属优惠等内容,引导用户进行首次购买。 某电商平台在会员注册环节设置这样的条件 – 动作单元,新用户首次购买转化率提升了 25%。首购场景:当用户完成首次购买行为,以此行为作为条件,系统自动触发为用户添加 “新客户” 标签的动作,同时推送个性化推荐商品,鼓励用户再次购买。 该电商平台通过这一策略,新客户二次购买率提高了 30%。复购场景:可根据用户购买历史和时间间隔设置条件。当用户在一定时间内再次购买商品时,系统自动为用户提供积分、优惠券等奖励,提高用户复购频率和忠诚度。 某美妆品牌针对复购用户推出 “购买三次以上,赠送定制美妆礼盒” 活动,通过 MA 系统的自动化触发,该品牌老客户复购率提升了 40%。  通过这样的拆解方式,将复杂的会员生命周期管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 “条件 – 动作” 单元,能更好地利用 MA 系统实现精准营销,提高营销效果和用户满意度。 ## 五、如何做好AB 测试优化 寻找最佳策略AB 测试是 MA 营销自动化中优化营销策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不同规则组合的效果,企业能找到最适合自身业务的营销方案,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 以发送续费提醒的时间设置为例,企业可通过 AB 测试确定最佳提醒时间点,对 “提前 3 天提醒” 和 “提前 5 天提醒” 这两种规则组合进行测试,选择两组规模相近、特征相似的客户群体,A组采用提前 3 天提醒的策略;B组采用提前 5 天提醒的策略; 在测试过程中,详细记录两组客户的续费转化率、打开率、点击率等关键指标,经过一段时间测试和数据分析,发现提前 3 天提醒的客户群体,续费转化率达到 30%,而提前 5 天提醒的客户群体,续费转化率仅为 20%。 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提前 3 天提醒时,客户对提醒内容的打开率和点击率也相对较高,说明这个时间点能更好地吸引客户注意力,激发客户续费意愿。  AB 测试还可应用于其他营销环节,如邮件内容设计、推送渠道选择等,帮助企业不断优化营销策略,提升营销效果。 ## 六、如何做好反馈闭环设计 持续改进反馈闭环设计是 MA 营销自动化系统持续优化的关键。简单来说,就是把触达效果的数据反馈到规则库,动态调整触发阈值,让系统能跟着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不断做出改变 。 以短信打开率为例,企业发送营销短信后,通过 MA 系统可实时收集短信打开率数据。 若发现某一批次短信打开率较低,如只有 10%,远低于预期的 20%。就需对这一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可能是短信发送时间不合适,也可能是短信内容缺乏吸引力。  通过不断将触达效果数据反馈到规则库,并对规则进行优化调整,提高营销活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企业带来更好的营销效果和业务增长。 MA营销自动化落地是复杂系统工程,需多部门紧密协作,将理念植入日常工作,各环节无缝对接,才能发挥强大作用,提升效益和竞争力。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闯爷】,微信公众号:【闯爷用户增长实战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从事游戏和影像艺术制作的 Glitz Visuals 与游戏总监小泽健司先生设立的山茶花工作室签订了资本业务合作协议。 通过本次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游戏,推进游戏行业的人才培养,构建更强大的制作体系。  Glitz Visuals 表示,公司至今参与了众多游戏和影像项目,积累了活用虚幻引擎进行AAA级 游戏大作的开发经验,并且在影像领域也不断进行技术挑战,追求被媒体争相报道的先进创 意。此前,Glitz Visuals以AAA级游戏为首,在包括热门MV、CM等在内的众多影像和游戏项目 中,以前沿技术和精湛的表现力为武器,始终走在行业的最前沿。 另一方面,山茶花工作室以 小泽健司先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性为基础,为了追求新的创意可能性而成立。 通过本次合作,Glitz Visuals 旨在构建面向全球市场的高度开发团队,并融合山茶花工作室的企划提案能力和推进力,实现挑战性的项目。不仅限于技术提供,还将通过双方的人才交流,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Glitz Visuals 董事长江口拓梦表示:“听说在本次合作的洽谈中,也有其他公司表达了合作意向。 在众多公司中选择 Glitz Visuals,我深表感谢,同时也涌现出强烈的挑战欲望。 合作是伙伴关系,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的竞争关系。 我们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技术实力,共同朝着在全球市场引领行业未来的目标奋勇前进。 敬请期待我们的挑战。” 山茶花工作室董事长小泽健司认为:“我一直希望能与这样的人一起工作:他们由衷地赞赏世间发生的各种事情,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地感到遗憾;他们始终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不断地探寻是否有新的方法。我有幸遇到了江口先生,并获得了合作的机缘。游戏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虽然在许多国家都有新的尝试萌芽,但为了实现这些尝试,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人力和资本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尊重彼此自主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创造新的未来。”
 文 | 刘婧琼 编辑 | 阿至 封面来源 | 企业提供 36氪获悉,蓝牙卫星技术系统服务商北京蓝凌星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凌星通」)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此轮融资由麟阁创投领投,鸿富资产跟投,所筹资金将用于全国首颗蓝牙卫星的全方位保障,包括卫星生产、发射和运营,以及团队人员扩充。 「蓝凌星通」成立于2023年10月,是目前国内唯一、全球唯二掌握蓝牙直连卫星技术的团队,创始人兼总经理蔡凌风出生于航天家庭,毕业于全球TOP15高校,曾就职于航天科技集团,作为连续创业者,深度参与航天体系多个颠覆性重大项目。据介绍,「蓝凌星通」具备全流程卫星及载荷总体设计能力,通过自主制造并发射卫星组网,实现分钟级过境服务能力,致力于为大众消费者提供低成本、低功耗的蓝牙卫星直连服务。**目前,公司已完成首颗载荷的研制、试验和联调工作,即将于近期发射。** 蔡凌风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蓝牙直连卫星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低速广域物联网通信领域的空白,未来有望与传统卫星通信技术融合,可以构建起成本可控、性能高效的全球覆盖通信网络,扭转当下物联网覆盖不足的现状。  蓝牙直连卫星  ## **自研蓝牙直连卫星技术,打破卫星通信“价格垄断”** 中国卫星通信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但过去多应用于国防军事、应急救灾等领域。2023年前后,卫星通信功能开始被集成到手机终端,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大众消费者视野,华为、苹果、OPPO、小米、vivo等厂商纷纷发布支持卫星通信的机型。同期,主流车企比亚迪、吉利等也在进行汽车直连卫星布局。在各大终端厂商不遗余力的宣介下,“直连卫星” 这一前沿概念已被大众消费者所熟知。 当前,超80%的陆地和超95%的海洋面积正处于物联网覆盖缺失状态,这一现状催生出千亿级终端对直连卫星通信的巨大市场需求。但卫星通信领域目前存在两大亟待攻克的难题:一是成本高昂,二是生态系统封闭。 「蓝凌星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蓝牙通信卫星及相关技术应运而生。 据蔡凌风介绍,「蓝凌星通」掌握的技术使得搭载蓝牙的设备无须改造硬件、仅通过升级蓝牙芯片软件(固件),便能直连卫星,**有望实现卫星物联网终端成本降低超50倍、终端续航延长10倍。** 此外,直连卫星技术虽极具潜力,此前却并未在终端广泛应用,主要存在两大阻碍:其一,接入现有在轨卫星体系的终端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其二,结合私有卫星、私有协议、专用模组的终端,难以融入当前的数字化生态体系。而「蓝凌星通」团队通过卫星系统设计,让卫星直连技术渗透至全球上百亿颗的蓝牙生态中,突破了过往“封闭化”的卫星直连生态限制。整个方案具有低成本、高适配、广覆盖的特点,可以解决传统物联网设备高功耗、高成本、专用性强及覆盖不足问题。**根据团队测算,蓝牙直连卫星的总体成本相较于当前卫星物联网通信方案,能降低一个数量级。**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家名为Hubble Network的初创公司也有着“通过蓝牙芯片直接连接卫星”的构想,它也是目前「蓝凌星通」唯一的对标企业。该公司已成功将多颗卫星送入轨道并完成在轨验证,现已开始为多个典型客户提供服务。这一突破性进展也回应了公众对其信号强度、频段干扰和路径损耗等方面的质疑。 针对诸多技术争论,蔡凌风也介绍了「蓝凌星通」的解决方案,“**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团队已经突破了蓝牙直连卫星的关键技术。**我们通过重构芯片的固件系统,更新改造了现有蓝牙协议,搭配特制的星上载荷,使得卫星能具备超高灵敏度来接收地面蓝牙设备的信号;另外,我们对天线也进行了大量的设计与优化,实现轻量化高增益效果。”  ## **从几十亿到数百亿,目标市场商业化潜力巨大** 在蔡凌风的规划中,「蓝凌星通」初期将面向G端和B端客户提供典型场景的解决方案。蓝牙卫星的首批应用场景将聚焦气象应急、交通道路桥梁和建筑物监测。“这三个场景检测面积大,借助卫星开展常态化、智能化的场景监测,能替代传统人工方式。蓝牙卫星通信成本较低,可直接帮助客户降本增效。**这类应用场景属于市场刚需,每年都有几十亿的市场需求”**,蔡凌风补充道。 据悉,「蓝凌星通」目前已与气象、交通、工信、林草等单位签署了合作意向协议,已经为北京、内蒙、山西等地的客户进行了设备部署,待自研载荷上天入轨后,持续回传的数据将为客户的决策提供关键参考。 在完成低轨卫星星座组网后,「蓝凌星通」的长期商业化目标将瞄准为更广泛的终端消费者提供服务。蔡凌风解释道:“因为我们的技术形态是蓝牙直连卫星,无需改动蓝牙硬件设备与芯片,仅对内部固件加以调整。所以从长期来看,我们会通过服务B端蓝牙终端厂商进而服务C端大众消费者,在终端厂商大量出货时,帮助终端软件升级,激活直连卫星功能。通过向终端厂商售卖许可,开拓公司的新增长曲线,实现技术与商业闭环的双重创新。” 蔡凌风认为,“消费级市场的规模与蓝牙设备数量紧密相连。当下,存量蓝牙设备达上百亿,每年蓝牙设备出货量约70亿,其中相当大比例的蓝牙具备直连卫星的潜力。**像手机、手表、手环和其他可穿戴设备等,借助蓝牙直连卫星提升终端的性能和功能,蕴含着数百亿的市场空间。**” 谈及如何看待和Hubble Network的竞争时,蔡凌风表示:“从市场层面来看,我们不存在竞争关系,因为中美航天市场存在天然隔离;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与Hubble Network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双方完成卫星星座组网的预期时间相近。考虑到整体市场环境,中国的蓝牙生态更加成熟,全球近一半的蓝牙产能都来自于中国,各大终端厂商也在积极布局卫星功能,国内蓝牙直连卫星的基本盘非常好。企业发展到最后还是要拼应用和市场,这两方面中国企业都占据相对优势。” 据介绍,「蓝凌星通」的首颗载荷将于今年二季度末至三季度初搭乘火箭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开启对地服务。到今年底,公司计划完成四颗载荷的发射入轨工作,并完成技术验证,打通商业闭环。下一阶段,公司将加速发射星座卫星并组网。预计到2028年底,「蓝凌星通」将完成72颗卫星的发射组网,实现分钟级过境服务能力,以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高频次、随机接入的需求。 ### **投资方观点:** **麟阁创投表示:**卫星通信走向民用需融入成熟的通信生态体系,蓝牙直连卫星技术凭借低成本、低功耗和终端兼容性优势,有望成为破解蜂窝网络全球覆盖难题的创新方案。蓝凌星通作为国内率先突破蓝牙卫星核心技术的团队,其核心成员兼具航天与通信双重背景,在载荷研制、星座组网及商业化上均经验丰富。我们相信蓝凌有望凭借技术创新,推动卫星应用生态的普及。麟阁创投将持续关注商业航天的创新突破,做好科学家的共同创业者、创业者的长期陪伴者。 **鸿富资产表示:**卫星通信除了国家战略层面需求外,商业闭环需优先考虑低成本因素、大规模连接、潜在市场刚需场景,目前无网区无人区需要的是卫星通信物联网。蓝凌星通将打造低轨卫星星座,基于通用芯片的窄带卫星通信系统,后续在地面终端只需OTA固件升级,即可连接低轨卫星通信。鸿富资产坚信蓝凌星通团队可以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窄带物联网卫星通信,我们坚定与科技创新力量、行业颠覆者以及人类生活重构者同行。   
2024年中国电解质水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为什么「补水啦」能快速突围?电解质水能否再次成为2025年的爆款饮料?
《华盛顿邮报》获悉,欧盟即将对马克·扎克伯格的 Meta 处以 10 亿美元甚至更高额度的罚款,罪名是涉嫌违反严格的反垄断规定。此举可能会与特朗普总统展开对决,特朗普曾将欧盟的处罚比作“海外勒索”。知情人士周一向《华盛顿邮报》表示,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欧盟委员会预计将得出结论,认为 Meta 不符合《数字市场法》。 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于 2023 年生效,对 Meta 和其他六家被视为互联网守门人的公司实施了严格的竞争规则。 消息人士称,罚款预计将达到数亿美元,甚至可能超过 10 亿美元。  Meta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一直批评欧洲针对美国科技公司的反垄断行动。 业内人士补充说,欧盟对 Facebook 和 Instagram 母公司的调查预计最早将于本周结束,委员会将立即宣布执法行动。 据消息人士透露,欧盟官员还有望向 Meta 发出“停止并终止”通知,告知该公司必须做出哪些改变才能符合规定。 Meta 和欧盟委员会的代表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消息人士称,苹果公司也成为欧盟的眼中钉,对这家 iPhone 制造商的罚款可能会在本周或下周公布。 本月早些时候,路透社报道称,苹果和 Meta可能因违反 DMA 而面临“适度罚款”。欧盟反垄断负责人 Theresa Ribera 此前表示,针对这两家公司的执法行动将于 3 月做出决定。 除了 Meta 之外,根据 DMA 被视为“守门人”的公司还包括Google母公司 Alphabet、亚马逊、苹果、Booking.com、TikTok 母公司字节跳动和微软。欧盟监管机构和其他支持者表示,该法律可防止科技巨头通过反竞争行为打压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  欧盟反垄断专员特蕾莎·里贝拉 (Teresa Ribera) 向路透社表示,欧盟将在 3 月前对 Meta 和苹果采取行动。路透社 根据该法律,大型科技公司最高可被处以相当于其全球收入 10% 的罚款。若屡次违法,罚款最高可达其全球收入的 20%。 去年 7 月,欧盟对 Meta 提出初步指控,指控其强迫客户采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上广告的限制性“付费或同意”模式,违反了 DMA。 官员们重点关注 Meta 将于 2023 年推出的订阅服务,该服务允许用户每月支付相当于 14 美元的费用,享受无广告的应用体验,或者同意 Meta 使用他们的个人数据投放定向广告。 欧盟委员会当时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种二元选择迫使用户同意整合他们的个人数据,并且无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程度较低但等效的 Meta 社交网络版本。” 在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公共合规报告中,Meta 抱怨称,尽管努力遵守 DMA 规则,但“仍不断收到超出法律规定的额外要求”。 2024 年 6 月,苹果成为第一家因涉嫌阻止竞争对手的应用开发商轻松将客户引导至其应用商店以外的服务而被指控违反 DMA 的公司。11 月,有报道称苹果可能会被罚款。 欧盟上周采取了进一步行动——警告苹果必须向应用开发商开放其 iPhone 操作系统。欧盟还告诉Google母公司 Alphabet,如果在搜索结果中“更优待”自己的内部服务,可能会面临罚款。 除了引起大型科技公司的尖锐批评之外,该法案还日益引起特朗普的愤怒,他指责欧洲欺骗美国,并誓言要实施报复性关税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特朗普上个月发布了一份备忘录,警告称他的政府将“考虑采取关税等应对措施,以打击外国政府对美国公司征收的数字服务税(DST)、罚款、做法和政策。” 白宫当时表示:“特朗普总统不会允许外国政府侵占美国的税基以谋取私利。” 另外,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吉姆·乔丹要求欧盟官员介绍欧盟计划如何执行《数字市场法案》。乔丹指出,受该法案约束的七家“守门人”中有六家是美国企业。 乔丹在一封信中表示:“这些严厉的罚款似乎有两个目的:迫使全球企业遵守欧洲标准,并作为欧洲对美国公司的征税。” 扎克伯格自特朗普胜选以来一直与他保持良好关系,他表示,欧盟针对大型科技公司的罚款“几乎就像是一种关税”,并且“有点像是欧盟范围内针对美国科技公司的一项政策”。 今年 1 月,扎克伯格在参加“乔·罗根体验”播客时表示,特朗普应该反击罚款。 扎克伯格说:“我认为,美国拥有许多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这是美国的战略优势,我认为这应该成为美国未来捍卫这一优势的战略的一部分。” 欧盟和 Meta 长期以来一直在数据隐私问题上存在争执,其中包括 2023 年因不当将欧洲用户数据传输到美国而被处以 13 亿美元的创纪录罚款。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44.htm)
如果经常出门那使用笔记本电脑可能更方便,但如果在公司或者在家要想要获得更大的显示屏呢?部分用户的解决方案是购买显示器放在家里或工位,不出门的话就将 MacBook 连接外接显示屏使用。 有用户觉得将 MacBook 放在桌面上连接外部显示器多少有些杂乱,所以有用户想出的解决方案是在桌面下安装槽位,在家或在工位时将 MacBook 放在桌面下固定 (当然这还需要额外的鼠标和键盘)。 在社交网站 X/Twitter 上网友 @Betraydan 就展示自己改装的槽位,可以将 MacBook 可靠的固定在桌面下从而保持桌面整洁,这则推文引起前苹果工程师 @OrdinaryInds 的关注。 [](https://img.lancdn.com/landian/2025/03/108507.png) 图片来源:[@Betraydan](https://x.com/Betraydan/status/1903413410928156864/) [@OrdinaryInds](https://x.com/OrdinaryInds/status/1903495781379723402) 称在苹果时测试过这种放置方法,测试结果是长期如此使用可能会导致显示器和图形系统过早受损,至于原因则是潜在的散热问题。 好消息是 MacBook 完全可以在盒盖的情况下工作,因此即便长时间保持盒盖状态也是可以的,但这种安装方法通常会导致 MacBook 过于靠近安装表面 (桌板) 从而导致散热问题。 @OrdinaryInds 的建议是不要将 MacBook 安装的过于严丝合缝,至少应该预留 10 毫米的间隙用于散热,10 毫米也就是 1 厘米,考虑到这种槽位式设计,1 厘米的间隙还是挺大的。 如果用户购买的安装架预留的间隙不够大那就可能造成散热问题,这个问题要说解决也不算太难,用户可以考虑找一些相同厚度的铁片钻孔后放在支撑架上,这样增加间隙从而保证散热。 目前 @OrdinaryInds 的这则提醒推文浏览量已经突破 300 万次,估计接下来生产这类槽位支架的商家应该要调整高度,确保能够直接预留更大的空隙。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42.htm)
Musk urged Tesla employees to "hang onto your stock" because of the promising outlook. "Autonomous Teslas will be everywhere. In five years probably we will have regulatory approval," he said. He also said Tesla aims to produce 50,000 Optimus robots in 2026, when the robot would be available for sale.
这不只是送给“三只羊”的考题,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对直播电商行业的重要性将逐渐显现。所有玩家都需明白:合规整改只是生存资格考试,信任飞轮的转速才是决定终局的终极变量。
3月25日,彭博社报道,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对数据中心建设中可能形成的泡沫发出了警告,他认为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可能会超过对人工智能服务的初期需求。蔡崇信周二在香港举行的汇丰全球投资峰会上表示,大型科技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实体从美国到亚洲纷纷仓促建设服务器基地,这一现象开始显得有些盲目。许多此类项目在建设时并没有明确的客户目标。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626/87122e737d1d4ee.webp) 从微软公司到软银集团,太平洋两岸的科技公司都在斥资数十亿美元,购买对人工智能发展至关重要的英伟达公司和韩国SK海力士公司的芯片。阿里巴巴自身计划在未来三年投资超过3800亿元。从印度到马来西亚,服务器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美国,特朗普正在大力宣传一个名为星际之门的项目,该项目预计将投入5000亿美元。 华尔街的许多人已经开始对这种支出提出质疑,尤其是在DeepSeek发布了一款开源人工智能模型之后,该公司声称这款模型可与美国的技术相媲美,但其建造成本却只是美国同类技术的一小部分。批评人士还指出,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长期缺乏实用的、真实世界的应用案例。 蔡崇信在峰会上对与会代表们说:“我开始看到某种泡沫的端倪了。”他补充说,一些预想中的项目在尚未获得“认购”协议的情况下就开始筹集资金。“当人们盲目地建造数据中心时,我开始感到担忧。现在有很多人冒出来,各种基金也纷纷涌现,要筹集数十亿或数百万资金。” 蔡崇信特别指出了美国的支出情况。仅在今年,亚马逊、Alphabet和Meta就分别承诺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投入1000亿美元、750亿美元和650亿美元。 但在2月份,美国券商TD Cowen的分析师指出,有迹象表明微软已经取消了一些美国数据中心容量的租赁协议,这引发了人们对微软长期以来是否在获取超出其需求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的担忧。 微软的高管们淡化了这些担忧,称微软的支出比其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多,这些支出主要用于购买芯片和建设数据中心。 蔡崇信对与会者说:“我仍然对美国在人工智能投资方面所提到的那些数字感到震惊。”“人们真的在谈论5000亿美元、数千亿美元这样的数字。我认为这并非完全必要。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人们的投资超前于他们目前所看到的需求,不过他们预计未来会有大得多的需求。”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36.htm)
3月25日消息,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Seek悄然发布了一款新的大语言模型,在人工智能行业引发震动。这不仅因为其强大的能力,还因为其独特的发布方式。这个大小为641GB的模型名为DeepSeek-V3-0324,于周一悄然出现在人工智能资源库Hugging Face上,几乎没有任何官方公告,延续了该公司低调却影响深远的发布风格。  此次发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模型采用MIT许可(允许免费商用),并且有报道称它可以直接在消费者级“硬件”上运行,尤其是配备M3 Ultra芯片的苹果Mac Studio。 人工智能研究员Awni Hannun在社交媒体上写道:“4比特量化的新版DeepSeek-V3-0324,在512GB M3 Ultra的机器上通过mlx-lm实现了每秒20个token的处理速度!”虽然售价为9499美元的Mac Studio可能超出了“消费者硬件”的定义,但能够在这样的硬件上本地运行如此庞大的模型,标志着与通常与最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数据中心需求有了根本性突破。 **DeepSeek隐秘发布策略打破AI市场预期** 这个拥有6850亿参数的模型发布时没有附带技术白皮书、博客文章或营销推广,只有一个空白的README文件和模型权重。这种做法与西方人工智能公司通常精心策划的产品发布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在发布前数月便开始进行炒作。 早期测试者报告称,相比于前一版本,DeepSeek-V3-0324在各项指标上有了显著提升。人工智能研究员Xeophon在社交媒体上发帖高调宣称:“我在内部基准测试平台上测试了新版DeepSeek V3,在所有测试中,它在各项指标上都有巨大的跃升。它现在是最好的非推理模型,把Sonnet 3.5拉下王座。” 如果这一说法得到更广泛的验证,DeepSeek的新模型将在性能排行榜上压制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 3.5,后者是业内公认顶尖的商业人工智能系统之一。而且与需要订阅的Sonnet不同,DeepSeek-V3-0324的权重文件供任何人免费下载使用。 **DeepSeek V3-0324的突破性架构如何实现无与伦比的效率** DeepSeek-V3-0324采用了混合专家(MoE)架构,从根本上重新构想了大语言模型的运作方式。传统模型会在每项任务中激活全部参数,而DeepSeek的方法是在特定任务中只激活约370亿个参数,尽管它拥有6850亿个参数。 这种选择性激活代表了模型效率的范式转变。通过仅激活与每个特定任务最相关的“专家”参数,DeepSeek能够在大幅减少计算需求的同时,提供与更大、完全激活的模型相当的性能。 该模型还融入了两项突破性技术:多头潜在注意力(MLA)和多token预测(MTP)。MLA增强了模型在处理长文本时保持上下文的能力,而MTP则可以每个步骤生成多个token,而非传统的逐标记生成方式。两者结合使得输出速度提高了近80%。 开发工具创造者西蒙·威利森(Simon Willison)在博客中指出,4比特量化版本的DeepSeek-V3将存储占用减少到352GB,这使得在像Mac Studio(配备M3 Ultra芯片)这样的高端消费者硬件上运行成为可能。 这代表了人工智能技术部署方式的潜在重大转变。传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通常依赖于多块英伟达GPU,消耗数千瓦的电力,而Mac Studio在推理过程中仅消耗不到200瓦的电力。这一效率差距表明,人工智能行业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关于顶尖模型性能所需基础设施的假设。 **中国的开源AI革命挑战硅谷的“封闭花园”模式** DeepSeek的发布策略体现了中西方公司在人工智能商业理念上的根本分歧。像OpenAI和Anthropic这样的美国领军公司将他们的模型封闭在付费墙后,而中国人工智能公司则越来越多地采纳宽松的开源许可。 这种做法正在迅速改变中国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尖端模型的开源产生了乘数效应,使得初创公司、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能够在没有巨额资本支出的情况下,基于复杂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构建。这加速了中国人工智能能力的提升,令西方观察者感到震惊。 这一策略背后的商业逻辑反映了中国市场的现实。在众多资金雄厚的竞争对手存在的情况下,当竞争者免费提供类似能力时,保持专有模型变得越来越困难。开源通过生态系统领导地位、API服务和基于免费可用基础模型构建的企业解决方案创造了替代的价值路径。 即便是中国的科技巨头也认识到这一转变。百度宣布计划在6月前将其文心一言4.5系列模型开源,而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发布了具有专业能力的开源人工智能模型。这一举措与西方公司依赖API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 开源策略还解决了中国人工智能公司面临的独特挑战。在获取尖端英伟达芯片受限的情况下,中国公司更加强调效率和优化,以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实现竞争性性能。这种由需求驱动的创新现在已成为潜在的竞争优势。 **DeepSeek V3-0324:AI推理革新的基础** DeepSeek-V3-0324的发布时机和特点强烈表明,DeepSeek预计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发布的改进型推理专用模型DeepSeek-R2。这符合DeepSeek的惯常模式,即基础模型发布数周后推出专用推理模型。 Reddit用户mxforest指出:“这与他们在圣诞节前后发布V3,几周后推出R1的模式一致。传闻R2将在4月发布,所以这可能就是它。” 推理模型的开源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目前,像OpenAI的o1和DeepSeek的R1这样的推理模型代表了人工智能能力的最前沿,在数学、编程等领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解决能力。将这项技术免费开放,会使目前只有拥有雄厚资金支持的公司才能使用的人工智能系统普及化。 潜在的R2模型发布之际,关于推理模型计算需求的重要发现正在浮现。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最近指出,DeepSeek的R1模型“消耗的计算量是非推理人工智能系统的100倍”,这与之前业内对效率的假设相矛盾。这揭示了DeepSeek模型背后取得的非凡成就,它们在资源限制更大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提供竞争力的表现。 如果DeepSeek-R2继续沿着R1设定的轨迹发展,它可能会直接挑战GPT-5,即OpenAI的下一代旗舰模型,后者预计将在不久后发布。OpenAI封闭、资金密集型的方法与DeepSeek开放、资源高效的战略之间,代表了人工智能领域两种相互竞争的未来愿景。 **如何体验DeepSeek V3-0324:开发者和用户的完整指南** 对于那些急于体验DeepSeek-V3-0324的人,根据技术需求和资源的不同,可以选择多种途径。完整的模型权重已在Hugging Face上发布,641GB的大小需要充足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基于云的选项提供了最易接入的入口。OpenRouter提供免费API访问该模型,并且配有用户友好的聊天界面。只需选择DeepSeek V3 0324作为模型即可开始体验。 DeepSeek自己的聊天界面chat.deepseek.com也很可能已经更新为新版本,尽管公司尚未明确确认。早期用户反馈称,新的版本在该平台上可用,且性能较此前版本有所提升。 希望将模型集成到应用程序中的开发者,也可以通过各种推理提供商访问它。Hyperbolic Labs宣布成为“在Hugging Face平台上首家提供该模型服务的推理提供商”提供该模型,而OpenRouter则提供与OpenAI SDK兼容的API访问。 **DeepSeek的新模型更注重技术精确性而非对话亲和力** 早期用户报告称,DeepSeek模型的交流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尽管之前的模型因其对话式、拟人化的语气备受好评,但DeepSeek V3-0324呈现出更加正式、技术导向的风格。 Reddit用户nother_level问道:“是只有我觉得这个版本不那么像人类了吗?对我来说,DeepSeek V3与其他模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像人类。它的语气、措辞都不像其他大语言模型那样机械感,但现在这个版本感觉像其他大语言模型一样机械得要命。” 另一位用户AppearanceHeavy6724补充道:“没错,它肯定失去了那种超然的魅力,感觉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种明显的风格变化似乎是DeepSeek工程师的有意设计。转向更精准、分析式的交流风格,表明该公司正将模型重新定位至专业和技术应用,而非休闲对话的战略。这与人工智能行业的广泛趋势一致,开发者越来越认识到,不同的使用场景需要不同的互动风格。 对开发专业应用的开发者而言,这种更精准的交流风格反而成为优势,能为工作流程提供更清晰一致的输出;但会削弱模型在需亲和力的消费端应用中的吸引力。 **DeepSeek的开源战略如何重塑全球AI版图** DeepSeek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分发方法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也体现了关于先进技术应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根本不同愿景。通过提供开放许可的尖端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推动了一个传统闭源模型无法比拟的指数级创新。这一战略正在快速缩小中国和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差距。几个月前,大多数分析师都认为中国落后美国一到两年,而如今这一差距已缩小至3至6个月,部分领域接近持平甚至中国领先。 这种开源部署理念与安卓对移动生态系统的影响颇为相似。通过免费提供安卓系统,谷歌创建了一个平台,最终实现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样,开源人工智能模型也有可能凭借广泛普及和开发者集体创新,在竞争中超越闭源系统。 这一影响超越了市场竞争,直指技术获取的根本问题。西方AI巨头因将先进能力集中在资源充足的公司与个人手中而备受批评,而DeepSeek的开放战略让能力广泛分布,可能加速全球AI应用。 随着DeepSeek-V3-0324进入全球研究实验室和开发者工作站,竞争已不再仅仅是关于构建最强大的人工智能,而是关于让更多人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创造。在这场竞赛中,DeepSeek的低调发布已充分预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最自由分享技术的公司,或将最终主导AI重塑世界的进程。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34.htm)
## **一、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硬件与软件双轮驱动** 以DeepSeek为代表的行业大模型浪潮,加速了企业构建本地化智能算力的进程。此次发布会集中亮相的多领域一体机首发产品,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精准响应。  联通云发布智算通算一体机,以星罗算力调度平台+AICP算力平台,预置DeepSeek系列模型,结合昇腾AI算力。鲲云科技推出基于自研数据流芯片的DeepSeek一体机解决方案,实现全链路国产自主可控。铨兴科技展示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微调,具备训练成本降低90%的AI超显存融合解决方案。中国移动推出移动云电脑·智云一体机,利用创新插拔式设计,实现四合一全能形态。 教育硬件领域也迎来创新产品。北科瑞声的AI陪伴玩具,不仅适合儿童,也适用于成年人乃至老年人,满足不同年龄段用户的情感陪伴。亿家亿伴发布爱小伴多款面向儿童的人工智能玩伴,为少年儿童提供AI情感陪伴服务。  医疗领域,智想无界发布诊室听译机器人,能实时识别、记录医患问诊内容,为医生提供问诊提示、健康知识推荐、用药安全提醒、病历生成等服务。新瑞鹏发布宠物医疗大模型Vet1,能根据患宠选择的性别、基础信息和身体部位的症状描述,智能推荐就诊的科室及医生。 企业效率提升上,今日人才首发DinTal数智员工,与传统劳动力协同工作,提升业务效率50%以上。中国电信首发星辰-AI智慧大脑,融合企业级大模型智能知识平台,具备智能问答、公文写作、知识管理、AI学习培训、专业智能体等核心能力。 AI+垂直行业的应用场景也在持续拓宽。加推科技发布Soon AI 智能名片的智能会议翻译功能;大象机器人发布全球首款万元级穿戴式外骨骼控制器myController S570;暗壳科技升级垂直于泛家居行业的AIGC设计营销生态平台;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布AI智能授信报告生成系统,报告生成时间从2周缩短至2天;未来算法发布AI财算子,能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可视化趋势预测,辅助个人投资者提升决策效率与风险控制。  ## **二、场景应用深化:**304项场景清单、创意清单构建智能生态 当前,福田区持续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呈现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应用场景加速落地的良好发展态势。 2024年福田区已形成智能终端、软件信息产业集群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出台了专项政策《深圳市福田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包括大模型研发、语料数据、场景应用示范等13个方面,分别提供最高100万到1000万元支持。 2024年12月“模力福地”行动方案发布会暨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核心区高质量推进大会举办以来,福田区全力打造高价值应用场景,加速成果落地转化,在辖区范围内开放156个应用场景,在AI+软件方面,推动垂直行业大模型研发和创新应用落地研究,成立深圳天使荟千模应用加速器,签约入驻10家AI企业,启动13个模型加速应用项目,推动算力数据应用融合,加速模型应用落地,率先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量身定制个性化智能体,首批70个,满足240个业务场景使用。 在AI+硬件方面,先后推出全球AI智能体手机、全球首款AI硬件名片、全球首个智能体驱动多模态工业设计大模型、国内首款基于Intel AI PC纯端侧会议大师等一系列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构建从上游零部件到下游AI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华强北电子市场交易额实现40%的飞跃式增长。 在此基础上,本次发布会推出16类304项场景清单、创意清单,涵盖了工业制造、医疗、教育、金融、交通、零售、能源、环境、公共安全及文化传承等多领域。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福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雄厚实力,更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清单中,工业制造领域的AI与机器人协作、实时数据分析与调整等场景,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医疗领域的癌症早期筛查、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等创新应用,将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金融、交通、零售等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也将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体验。  福田区举办的"模力福地"首场产品发布会,既是对辖区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为技术供给方与产业需求方构建了精准对接平台,有效促进技术迭代与商业化应用的双向协同。 未来,福田区将依托自身在生态、资金、平台及要素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全力实施 “模力福地” 十大行动。通过汇聚算力、数据,加速企业服务,集聚产业空间,推进科研生态、场景应用、金融赋能等多方面创新,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打造算力企业、场景、数据、垂类模型生态高地,建成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核心区,让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与生活,开启智能新时代。
**2024年,中国二手智能手机市场持续增长,占据了全国智能手机总销量的20%,同比增长6%**。根据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报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手智能手机贸易中心,其出口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这一增长趋势表明,国内对二手智能手机的需求显著增加。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25/e165ece83bef4c1784e59c2587102fbe.jpg) 尽管苹果iPhone在市场上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消费者对于新机型的升级感知有限,导致部分用户开始转向国产品牌。 这一转变可能与国产手机品牌在性价比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提升有关,吸引了更多寻求经济实惠和高性能的消费者。 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报告还指出,中国二手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消费的关注,也体现了市场对于经济型智能手机的强烈需求。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理性消费,二手智能手机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32.htm)
日前,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在访华期间参观比亚迪集团深圳总部。[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poSY8Eyz?t=3.2),**李在镕乘坐直升飞机,直接降落到了比亚迪六角大楼总部,随后进入六角大楼。**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25/8d9d70e5b5c04dbb9266fbec7329328e.png) 预计李在镕同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等高层举行会晤,讨论加强车载电子配件合作。 据了解,三星电子和比亚迪的关系此前一直较为密切,**早在2016年,三星电子就以528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9.5亿元)收购比亚迪1.9%股权,成为比亚迪当时的第九大股东。** 虽然在2021年时,三星电子出售了大部分比亚迪股票,但此番投资,也为三星带来了3倍多的财务收益。 目前,三星和比亚迪仍有大量合作,比亚迪为三星生产铰链相关的组件,用于部分折叠屏手机。 报道称,此番来到比亚迪,这是李在镕自上月3日在不当合并与会计造假案二审中被判无罪后,**首次出访海外,也是此次访问的第二家中国车企。** 而在3月22日,李在镕到访三星的重要客户小米公司,并参观了小米在北京的汽车工厂,小米董事长雷军亲自接待。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30.htm)
铠侠 (Kioxia) 早前刚刚上市 30TB 和 61TB 的数据中心级固态硬盘,不过铠侠还准备了容量高达 122.88TB 的固态硬盘,这款固态硬盘名为 Kioxia LC9。LC9 固态硬盘采用铠侠 BiCS 8 QLC NAND 闪存技术,尽管铠侠尚未公布具体技术细节,但我们猜测有可能铠侠是在单个芯片中封装 16 个单元从而实现 4TB 容量。 单个芯片提供 4TB 的容量已经说明密度非常惊人,但要实现 122.88TB 的存储也需要在固态硬盘上封装多达 32 个芯片,也就是 128TB 的总容量。 [](https://img.lancdn.com/landian/2025/03/108505.png) 而这款固态硬盘额定容量 122.88TB 是因为还有 5.12TB 容量作为冗余备用闪存用来提高固态硬盘的性能和耐用性,不得不说这冗余容量都比我的消费级固态硬盘容量要大。 如此高的容量意味着固态硬盘需要更高的读写速度,LC9 也采用 PCIe Gen 5 平台,并且也是双端口的,双端口可以将固态硬盘作为单个 x4 设备运行,也可以使用 2 个 x2 链路运行。 基于 PCIe Gen 5 平台,铠侠展示的数据显示 LC9 连续读取速度也可以达到近 15,000MB / 秒,这也是目前主流 PCIe 5.0 固态硬盘的常见读取速度。 稍显遗憾的是这款固态硬盘主要面向读取密集型的场景,因此 LC9 并不适合大量数据写入,其额定耐久性只有 0.3 DWPD (硬盘每日写入次数),铠侠提供 5 年的有限质保,也就是说 LC9 的总写入量约为 67,000TBW。 读取密集型的场景通常是数据写入后基本上不需要再改动,但数据需要频繁被读取,例如人工智能行业就需要将 AI 堆栈中的部分内容卸载到 SSD 中存储,这些内容后续可能还需要多次读取,但被清除重写的情况相对来说会少些。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26.htm)
近日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5期间,**华为重磅发布了业界首款U.2 PCIe 5.0 QLC SSD——HUAWEI eKitStor Xtreme 116P。**这一创新产品的问世,标志着华为正以全闪存产品加速推进HDD替代进程。 它支持智能预读与数据压缩,号称性能领先国际厂商,以其卓越的性能表现重新定义了存储极限。 官方介绍称,**116P顺序读带宽高达13.5GB/s,能够极大地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单盘可用容量可达61.44TB,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存储空间。** **而且支持全闪存替代HDD,在同等TCO下性能提升2.4倍,容量提升2倍,空间节省50%**,为数据中心和企业级用户提供了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存储解决方案。 华为数据存储产品线副总裁樊杰在致辞中表示,华为存储业务近年来增长强劲,已服务全球超26000家客户,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Top100银行中53家选择华为数据存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24.htm)
中国研制出一种深海电缆切割装置,能够在深达 4000 米的水下切断世界上防御最严密的水下通信和电力线。该技术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及其深海载人航行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目标是切断钢铠、橡胶和聚合物电缆,这些电缆是全球 95% 数据传输的基础。该装置与中国先进的载人和无人潜水器(如“奋斗者”和“海斗”系列)无缝[集成](https://www.scmp.com/news/china/science/article/3303246/china-unveils-powerful-deep-sea-cable-cutter-could-reset-world-order?module=top_story&pgtype=subsection),标志着水下作业能力的重大飞跃。  该工具最初用于海底采矿和打捞作业等民用目的,但其双重用途潜力已引起全球担忧。它能够破坏关岛等战略要地附近的通信电缆,可能产生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并可能引发大范围危机。 鉴于美国军方的国防战略依赖此类基础设施,这种情况尤其重要。最近涉及海底通信线路的事件,例如波罗的海海底电缆疑似遭到破坏,提高了全球对这些网络脆弱性的认识。 这种切割工具的开发有效地克服了深海环境固有的若干技术挑战。由工程师胡浩龙领导的团队设计了一种钛合金外壳,外壳带有油补偿密封件,可承受巨大压力,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内爆。该装置采用金刚石涂层砂轮,转速为 1600 rpm,能够粉碎钢筋电缆,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海洋沉积物的干扰。其相对低功率的电机平衡了效率和潜水器上有限的资源。  这项技术进步凸显了中国在海底基础设施领域的不断扩张。北京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载人和无人潜水器舰队,能够进入世界各大洋。远程平台隐身操作的潜力引发了军事研究界的讨论,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技术的战略意义。 尽管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但中国科学家强调,该设备的预期目的是支持海洋资源开发。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开发海洋资源,这项技术将增强中国在蓝色经济方面的能力,巩固其作为海洋强国的地位。这一目标与中国更广泛的目标相一致,包括在南海建造一个深海“空间站”,旨在为研究和开发目的提供长期停留。 此外,中国与库克群岛等国的合作也反映出其在海洋经济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两国均致力于深化海洋合作,重点是通过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22.htm)
由著名人工智能研究员 François Chollet 共同创立的非营利组织 Arc Prize Foundation 周一在一篇[博客文章](https://arcprize.org/blog/announcing-arc-agi-2-and-arc-prize-2025)中宣布,它已经创建了一项新的具有挑战性的测试,以衡量领先人工智能模型的通用智能。到目前为止,名为 ARC-AGI-2 的新测试让大多数模型都难以通过。 根据[Arc Prize 排行榜](https://arcprize.org/leaderboard),OpenAI 的 o1-pro 和 DeepSeek 的 R1 等“推理”AI 模型在 ARC-AGI-2 上的得分在 1% 到 1.3% 之间。包括 GPT-4.5、Claude 3.7 Sonnet 和 Gemini 2.0 Flash 在内的强大的非推理模型得分约为 1%。 ARC-AGI 测试由一些类似拼图的问题组成,其中人工智能必须从一组不同颜色的方块中识别视觉图案,并生成正确的“答案”网格。这些问题旨在迫使人工智能适应它从未见过的新问题。 Arc Prize Foundation 让 400 多人参加了 ARC-AGI-2 测试,以建立人类基准。平均而言,这些人的“小组”答对了 60% 的测试问题——比任何模型的得分都要好得多。  Arc-AGI-2 的一个示例问题(来源:Arc Prize) [在X 上的](https://x.com/fchollet/status/1904265979192086882)一篇文章中,Chollet 声称 ARC-AGI-2 比测试的第一次迭代 ARC-AGI-1 更能衡量 AI 模型的实际智能。Arc Prize Foundation 的测试旨在评估 AI 系统是否能够有效地在其训练数据之外获得新技能。 Chollet 表示,与 ARC-AGI-1 不同,新测试阻止 AI 模型依赖“蛮力”——大量计算能力——来寻找解决方案。Chollet 此前承认这是 ARC-AGI-1 的一个重大缺陷。 为了解决第一个测试的缺陷,ARC-AGI-2 引入了一个新指标:效率。它还要求模型能够即时解释模式,而不是依赖记忆。 [Arc Prize Foundation 联合创始人 Greg Kamradt 在一篇博客文章](https://arcprize.org/blog/announcing-arc-agi-2-and-arc-prize-2025)中写道:“智能不仅仅由解决问题或取得高分的能力来定义。获取和部署这些能力的效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核心问题不仅仅是‘人工智能能否获得解决任务的技能?’,还有‘效率或成本如何?’” ARC-AGI-1 保持了大约五年的不败战绩,直到 2024 年 12 月,OpenAI 发布了其高级推理模型 o3,该模型的表现优于所有其他 AI 模型,并在评估中与人类表现相当。然而,正如我们当时所指出的,o3 在 ARC-AGI-1 上的性能提升是付出了高昂代价的。 OpenAI 的 o3 模型版本 o3(低)在 ARC-AGI-1 上首次达到新高度,在测试中得分为 75.7%,但在 ARC-AGI-2 上仅获得 4% 的微弱优势,每个任务使用价值 200 美元的计算能力。  Frontier AI 模型在 ARC-AGI-1 和 ARC-AGI-2 上的性能比较(来源:Arc Prize) ARC-AGI-2 的发布正值科技行业众多人士呼吁建立新的、不饱和的基准来衡量人工智能的进步之际。Hugging Face 的联合创始人托马斯·沃尔夫介绍说,人工智能行业缺乏足够的测试来衡量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特征,包括创造力。 除了新的基准之外,Arc Prize 基金会还宣布了[一项新的 Arc Prize 2025 竞赛](https://arcprize.org/competition),要求开发人员在 ARC-AGI-2 测试中达到 85% 的准确率,同时每个任务仅花费 0.42 美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20.htm)
广州生物岛项目拖累下,公司难挽资金窘迫颓势。尽管T细胞免疫疗法的故事很美好,但是面对创新研发的高投入及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香雪制药前路弥坚。
**作者|shiyun** **编辑|郑玄** AI 如何与奢侈品行业结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今天 AI 已经在深度改造零售行业——不论是各种 AI 模特生图、AI 导购、AI 客服,还是手淘时代就被广泛用于电商的 AI 推荐……但很难想象,在追求独特设计、精湛工艺和极致服务体验的奢侈品行业,由人工智能替代业内的顶尖导购们,来为身价不菲的 VIC 们推荐商品和提供服务。 纯手工是奢侈品牌的重要标签,但很显然,奢侈品牌也不愿意固步自封,他们也在寻找如何与新技术结合。 3 月 13 日,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 LVMH 联合阿里云举办第二届阿里云 AI 实训营系列赛事。据了解,此次赛事由 LVMH 方主动推进,他们希望以赛事为契机,激发更多 AI 创意、改善自身产品体验、找到更多合作伙伴。这也使得和第一届赛事相比,第二届拥有更真实的商业场景与更明确的客户洞察。 LVMH 中国区 CIO Pierre Coudert 表示,此次比赛中 LVMH 提供了经过处理的真实商业数据,希望打造真实的「商业战场」,让选手们能基于真实的应用场景来展开实践。 本次赛事共有 6 家企业团队和众多线上开发者参赛。此外还有来自独立开发者的众多创意作品,比如,有的作品运用了玄学的元素,用塔罗牌抽卡的方式推荐商品;有的作品模拟了七类稀缺用户,进行智能陪练;有的作品通过追踪热播剧,推荐明星穿搭;还有的想打造「零售人 Jarvis」,创建者曾在 LVMH 集团旗下品牌当过 9 年导购——这展现了利用阿里云百炼平台(下文简称百炼),普通人也可以轻松搭建应用。 当中国的 AI 应用开发者如同「有锤子找钉子」般加速寻找落地场景时,拥有百年历史的奢侈品巨头 LVMH 恰好也在积极拥抱 AI,如同「有钉子找锤子」。这场赛事将二者连接,是一场技术与需求的双向奔赴。  活动现场 | 图片来源:阿里云 ## **01 ****当 AI 遇上奢侈品** 想象一下,未来当你步入奢侈品巨头 LVMH 旗下品牌的线下店铺,导购们都将拥有一位专属 AI 助理。无论是查询产品信息、了解最新时尚趋势,还是获取个性化搭配推荐,AI 助理都能迅速响应,帮导购更好地服务你。 再想象一下,当你注册并加入 LVMH 的官方对话小程序,迎接你的不再是冰冷的商品展示,而是一位栩栩如生的导购。你可以与她文字交流、语音互动、发送图片,咨询潮流趋势、门店地址等各种问题。她将以「更接近人类」的方式,7*24 小时地服务你。 「像人一样」意味着有温度的沟通,比如当消费者问附近哪里有某款热卖新品时,AI 可能会回答「您的眼光真好,这是本季限量款,最近好几个明星都在用,您可以去您附近的恒隆广场 1 楼体验,今天下午可能下雨,出门记得带伞。」 这些场景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冠军团队埃森哲提出的「AI 导购」方案已将上述愿景变为现实。  埃森哲提出的「AI 导购」方案 | 图片来源:阿里云 而和冠军一样,亚军团队 ARTEFACT 公司也推出了一款 AI 导购,名为「SAIA」。但它主要是用来辅助真实的导购。 这源自对业务真实的洞察。ARTEFACT 中国合伙人 Kenn Liu 对极客公园表示,奢侈品业务的立身之本是线下 SA 跟客户有温度的接触,这是百年永恒不变的、也是 AI 无法替代的场景。因此,团队聚焦于改造这个场景。 此次主办方要求参赛作品分别涉及「体验、洞察、效率」三个环节,它们分别指向用户体验、趋势洞察、科学分析,这几乎是时尚行业最看重的指标。 而「SAIA」由售前、售中、售后三个智能体,完全对应体验、洞察、科学三个环节。 这指向了本届赛事相较于上一届赛事最大的变化:它不再是打造「一个满足现在用户需求的智能客服」的粗泛应用需求,而是完完全全围绕更真实的商业场景与更明确的客户需求来开发。 以「SAIA」为例,其售前环节是基于百万级的社媒数据,去做产品和用户画像的洞察。 比如今年初,LV 时隔二十年再次发布与日本艺术家村上龙的联名款,团队基于小红书社媒上的讨论数据,经过上千次打标签、并用大模型进行提炼,最终分析出用户的四大画像:潮流时尚、复古、实用主义、高端。这个洞察过程相较传统的数据分析,时间从两到三周缩短到了一天。 而售中则是通过大模型解码客户的需求,为用户进行穿搭推荐。比如复古主义的推荐是黑色、橙色相关的搭配,甚至可以一键换金黄色的妆。在 OOTD(今日穿搭)上,搭配推荐的响应时间从 90 秒降到了 30 秒。 在售后环节,大模型会通过推理和分析做智能数据复盘,给到「SAIA」结论和建议。 团队表示,尽管过去导购也有智能助理,但目前的 AI 助理能做到更无缝调用、体验更顺滑,而这能适应奢侈品集团真实的业务需求。 作为企业级 AI 应用开发挑战赛,这意味着比赛成果是面向企业的应用、评分维度是能否实际落地——这让它有别于「黑客松」这种更多为创意展示的赛事,而更加真实落地。 对于赛事本身,**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市场部总裁刘湘雯**在现场即表示:在 AI 快速发展的今天,开发者非常需要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能够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把理论以及技术所得真正地转化成为有价值的、对产业或者是人们生活有影响的产品或者功能。这也是阿里云举办这场赛事的初衷:一定要让产品和技术回归到解决现实问题本质。 当企业焦灼于业务如何运用 AI 技术,而开发者想要最真实的业务战场,这场赛事就成了双方最好的合作平台。 ## **02 ****更专业、更复杂,也更解决真实商业问题** 如果说去年,有的参赛企业根本没让工程师参与、而是花二十分钟培训了公司财务就完成了交付,今年参赛团队是真上了技术。 当开发开始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这也意味着其技术复杂度在上升。而当需求来自 LVMH 这样的奢侈品巨头,这对技术最终交付结果的要求将无比极致。这些都需要团队和平台拥有更强的技术实力。 此次比赛基于的是阿里云的大模型服务平台「百炼」。它可调用 Qwen 模型(如 MoE 模型 Qwen-Max)和其他热门模型,是一站式生成式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可构建智能应用程序。而在这次比赛中,主办方在技术上提出的板块主要有三个:智能体应用、工作流应用、编排智能体应用。 随着近期 Manus 等智能体产品受到热议,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关注如何将 Agent 集成到业务流程中,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创新。 据阿里云百炼产品负责人融沐介绍,智能体、工作流和智能体编排在实现实际企业级应用的业务逻辑时各有优势,不同的场景可以采用不同处理方案更加符合技术在业务中落地逻辑。 比如,智能体的特点为智能化、多模态,低延迟,适合快速验证、决策高效的应用形态,工作流的特点为确定性强、可控性强、支持复杂逻辑,适合于业务逻辑清晰、层次丰富的应用形态,智能体编排则可以灵活编排智能体、工作流,使其在一个系统化的视角下更好各司其职,满足业务的差异化要求, 在此次比赛中,冠军团队埃森哲就创新性地提出了「1+1+n」的智能体中台概念:先基于百炼搭建一个用于意图识别的顶层智能体,接着通过不同的对外和对内的路由去触发不同的编排智能体、工作流智能体以及单一智能体,而「n」指的是跨品牌的产品搜索、产品推荐、品牌话术、线下预约等智能体。 这套思路,是希望通过智能体中台,不仅支持单一品牌的 AI 的应用、也支持跨平台或者品牌通用的 AI 应用。比如,当客户上传了一张图片问如何搭配,指令跑完这一整套智能体体系之后,最终就能给到他答案。 在埃森哲大中华区技术服务事业部阿里云业务资深架构师 Weiwei 看来,在构建企业级 Agent 时,框架的选择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框架应该能够支持多任务处理、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稳定性,并且易于与现有的企业系统集成。 当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 Agent 开发平台,每个平台都有其特色和优势,选择合适的框架不仅需要考虑当前的需求,还要预见到未来可能的增长和变化,确保所选框架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这些变化。 而融沐认为,企业级 Agent 的技术难度并不在于 Agent 技术本身,反而在于企业级的业务理解、企业级的效果定义、企业级的运维优化和企业级的服务保障。设计合理、高效、有价值的业务逻辑,并且利用模型和工具成功进行验证。 「做出生产真实价值的企业 Agent 是非常有挑战的,而这层挑战也决定了其效用的高低。」他说。  阿里百炼平台的智能体技术 | 图片来源:阿里云 阿里云「百炼」提供的智能体、工作流以及编排智能体等功能,能够快速构建复杂的应用场景,让应用开发过程更便捷。这些功能还能高效地连接不同的业务流程,满足他们在方案设计的意图路由、单智能体+RAG 的快速构建、多智能体编排与插件及外部 API 引入的融合架构需求。 此外,阿里云「百炼」的模型观测与应用观测能力,也能帮助团队从应用与模型调用视角优化调整 Agent 的内部链路。 冠军团队同时认为,「百炼」另一大优势是模型的多样化选择,它涵盖文本、语音、图片、视频等各种业务场景的模型库。在比赛中,团队使用了 Omni 全模态模型来实现应用终端的图片、文字、语音等模态的识别与理解,同时在应用构建过程使用了 Qwen-turbo/plus/max 等各种尺度和特色模型。 融沐表示,相较于其他平台,百炼具备强大的模型管理功能,支持模型的自动化部署和版本控制。这意味着开发团队可以更方便地管理和更新多个模型,确保在不同业务场景中使用最佳版本。 而在亚军团队代表 Kenn Liu 看来,「百炼」平台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智能体搭建平台,提供了多种实用功能,能够支持他们构建业务流,并将这些业务流转化为大模型的工作流,最终落实为具体的工作组件。他表示,平台上的许多组件已经比较成熟,可以快速上手使用,只有部分需要微调。 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厂商和大模型时代的基础设施,阿里云通过过硬的产品和技术,帮助开发者更好地把想法变成现实、加速应用落地。 ## **03 ****好的场景,AI 才能更好落地** 此次赛事的一个亮点是,它引入了 LVMH 集团作为主办方。这背后不只是阿里云的影响力,更在于对 LVMH 这样的奢侈品巨头来说,它需要外部的合作伙伴才能更好助力业务的 AI 转型。  LVMH 中国区 CIO Pierre Coudert | 图片来源:阿里云 在埃森哲 Song 事业部大中华区高级总监 Chris Shi 看来,跟奢侈品巨头的合作对 AI 开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是要实现极致的体验。首先,这包括个性化服务的精准分层,背后依托完善的数据采集与治理体系,并通过持续的算法优化和智能体迭代实现;其次,它要达到全渠道的无缝融合体验,需要各渠道间的系统深度整合与数据贯通,更需要在单一触点中打造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体验。 二是要体现品牌调性背后的品牌文化。它意味着 AI 交互中必须融入品牌独特的价值观和语言、图像风格,以增强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背后需要运用 RAG 等技术。 三是要重视消费者隐私和数据安全。这需要在数据收集和使用上做到透明、安全,采用高级加密技术和严格的隐私政策,让客户放心分享个人信息。 在她看来,大型奢侈品集团的 AI 技术应用将有助于确立行业标杆,推动整个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或许,LVMH 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将加速其 AI 技术方案在行业内的普及和应用,从而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 **阿里云智能集团产品生态发展部副总裁张亮**对极客公园表示,除了这次的智能导购场景,未来在多模态、智能硬件、AI 工具链以及面向各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上,阿里云与产品伙伴在 AI 领域的合作还有很多值得共同挖掘的巨大潜能,阿里云会坚定的与伙伴一起,让 AI 应用在 2025 年落地千行百业。 这也回到了举办此次比赛的初衷,解决真实场景的问题、让技术在现实落地。在此次阿里云和 LVMH 合作之后,这个趋势也将会继续延续下去并不断加速。
去年,微软宣布了一项更新,将 Security Copilot 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Security Copilot 中的新 AI 代理将自主协助 IT 管理员进行网络钓鱼防护、数据安全和身份管理。微软Security Copilot 是一项新的 Copilot 服务,允许 IT 管理员输入文本提示来识别和解决安全问题。今天,微软Security Copilot宣布将配备来自微软的六款安全代理以及来自其合作伙伴的五款产品。这些代理将于 2025 年 4 月提供预览。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 - Microsoft Defender 中的网络钓鱼分类代理将帮助准确分类网络钓鱼警报,以识别真实威胁和误报。 - Microsoft Purview 中的警报分类代理在微软Purview 将有助于分类数据丢失预防和内部风险警报。它可以优先处理关键事件,并可以根据管理员反馈提高准确性。 - Microsoft Entra 中的条件访问优化代理在微软Entra 将帮助追踪不受现有政策约束的新用户或应用。它可以发现安全漏洞并推荐快速修复方法。 - Microsoft Intune 中的漏洞修复代理在微软Intune 将帮助监控和确定与应用程序和策略配置问题相关的漏洞和补救措施的优先级。 - Security Copilot 中的威胁情报简报代理将根据组织的独特属性和威胁暴露,帮助及时发现相关威胁情报。 通过利用微软的开放平台,微软的合作伙伴还带来了以下新的 AI 代理: - OneTrust 的隐私泄露响应代理会分析数据泄露,为隐私团队提供如何满足监管要求的指导。 - Aviatrix 的网络主管代理执行根本原因分析并总结与 VPN、网关或 Site2Cloud 连接中断和故障相关的问题。 - BlueVoyant 的SecOps 工具代理可评估安全运营中心 (SOC) 和控制状态,以提出有助于优化安全运营并改善控制、功效和合规性的建议。 - Tanium 的Alert Triage Agent为分析师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以便他们快速、自信地对每个警报做出决策。 - Fletch 的任务优化代理可帮助组织预测和确定最关键的网络威胁警报的优先级,以减少警报疲劳并提高安全性。 观看下面的视频来了解这些新安全代理的工作原理: 微软的这些新型 AI 安全代理及其合作伙伴将减少 IT 和安全团队的手动工作量。此外,它们还将显著提高企业组织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态势。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14.htm)
苹果今天宣布,带有 USB-C 端口的 AirPods Max 将在下个月通过固件更新获得对无损音频和超低延迟音频的支持。音频文件通常会被压缩以减小文件大小。有损压缩标准(如 MP3)和苹果自己的高级音频编解码器 (AAC) 会导致部分数据丢失,但是无损压缩标准(如 Apple 无损音频编解码器 (ALAC)),可以保留所有原始数据。Apple Music 目录中的 1 亿多首歌曲都采用 AAC 和 ALAC 编码。  [苹果营销主管 Greg Joswiak 在今天的 X 帖子](https://x.com/gregjoz/status/1904286789021634670)中表示,无损音频和超低延迟音频是 AirPods Max 的“终极”音频升级,有望带来“令人惊叹的音质”。然而,这一营销说法似乎与苹果在其网站上的[支持文件中](https://support.apple.com/en-us/118295)所述相矛盾。 在文件中,苹果表示 AAC 已经能够提供与原始录音室录音“几乎无法区分”的音频。因此,该公司还表示“AAC 与无损音频之间的区别几乎无法区分。” 苹果公司表示,如果无损音频与 AAC 相比没有太大改进,那么称其为“终极”升级就是不合理的营销炒作。  至于较低的延迟则并不会直接影响音质。总而言之,无损音频的升级意义远没有 Joswiak 所说的那么重大,正如苹果在其网站上承认的那样。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8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