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ada said it will adjust its existing counter-tariffs on steel and aluminium products on July 21, to levels consistent with progress that has been made in the broader trading arrangement with the U.S.
首批参与跨境支付通的内地机构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香港机构则包括中银香港、东亚银行、建银亚洲、恒生银行、汇丰银行和工银亚洲。未来,参与范围将逐步扩大。
<blockquote><p>作为在智能客服领域摸爬滚打五年的产品经理,见过太多通用智能客服的失败案例。电商大促时被咨询量冲垮的系统、金融客服因话术不合规引发的监管预警、教育场景里通用答疑被家长吐槽 "答非所问"——这些问题见多了才明白:行业差异才是真正决定智能客服生死的关键变量。今天就从一线实战视角,聊聊三大行业智能客服那些 "看似相同,实则天差地别" 的设计逻辑。</p> </blockquote>  ## 一、行业痛点:被业务模式重塑的客服战场 ### 电商:双 11 凌晨三点的系统生死战 记得去年负责某头部电商客服系统升级时,预售期第一天就遇到了 “地狱级” 考验:每秒 2.3 万笔订单涌入,售后咨询量同比暴涨 400%,传统 FAQ 库在 “定金能不能退”” 跨店满减怎么算 “的问题洪流下直接瘫痪。最惊险的是凌晨两点,物流查询接口因并发过高出现超时,当时整个团队盯着监控屏冷汗直冒 ——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电商客服的核心战场从来不是” 答对问题 “,而是” 活下来 “。 **核心要解决三个硬骨头**: - **订单物流的实时穿透能力**:必须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对接 OMS/WMS/TMS 系统。我们当时用 Kafka 搭建消息队列,把物流轨迹查询接口的响应时间从 3 秒压到 800 毫秒,还做了三级缓存策略(浏览器缓存 + CDN+Redis),才扛过峰值期 - **促销规则的平民化翻译**:双 11 那套 “满 300 减 50 + 品类券 + 店铺券” 的叠加逻辑,连内部运营都算不清。后来我们做了个 “促销计算器” 功能,用户只要截图购物车,系统就能用整数规划算法算出最优组合,再用 “三步省钱法” 的口语化话术解释 - **全渠道的记忆延续性**:有个典型案例:用户在 APP 咨询退货没解决,转头在微信小程序用不同账号追问,结果客服让重复描述问题,直接引发投诉。后来我们用 OneID 体系打通全渠道,用户不管从哪个入口进来,系统都能显示历史会话记录,转接人工时还会自动生成 “问题摘要卡片” ### 金融:每句话都可能踩雷的合规钢丝 在对接某城商行智能客服项目时,合规审核团队给我们上了震撼一课:一句 “这款理财近期收益不错” 就可能被认定违规,因为没同步提示风险。更棘手的是不同业务线合规要求差异极大:信用卡客服和理财客服的话术库完全是两套体系,甚至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的宣传口径都有细微差别。 **构建合规防线需要三层防护**: - **实时话术扫描引擎**:我们用 Neo4j 搭建了金融监管知识图谱,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拆解成 5000 + 条规则节点。当客服输入 “预期收益” 时,系统会立即标红,并弹出 “必须搭配 ‘ 不构成投资建议 ‘ 话术” 的提示框 - **军工级身份验证链**:记得有次测试修改银行卡密码场景,传统短信验证码方案被合规部门否决,最后落地了 “短信验证码 + 活体检测 + 动态令牌” 的三重验证。更麻烦的是审计留痕,每个敏感操作都要生成包含时间戳、操作人、IP 地址的区块链式日志,满足监管 7 年可追溯要求 - **专业知识的推理闭环**:处理 “组合风险评估” 类问题时,我们发现简单问答根本不够。后来做了个 “智能投顾助手”,能关联用户持仓的 15 只基金,调用市场实时行情数据,用简化版蒙特卡洛模型计算 VaR 值,最后生成带图表的风险简报,这种深度服务让客户满意度提升了 37% ### 教育:每个错题背后都是不同的认知地图 在跟进某 K12 教育客服项目时,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学生都卡在 “鸡兔同笼” 问题,A 是没理解假设法逻辑,B 则是混淆了头数和脚数的计算。但传统客服统一回复 “假设全是鸡…” 的标准答案,结果 A 听懂了,B 更懵了 —— 这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客服的本质不是给答案,而是做 “认知 CT 扫描”。 **个性化需要数据驱动的三层架构**: - **学习诊断引擎**:我们整合了 LMS 系统里的 200 万条答题记录,用贝叶斯知识追踪模型构建每个学生的知识漏洞图谱。比如发现某个学生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的掌握度只有 32%,系统会自动推送 3 分钟微课切片和 5 道靶向练习题 - **招生季的智能应答矩阵**:开学季咨询量暴增时,我们做了个 “课程顾问助手”。当家长问 “初二数学怎么提分”,系统会先分析孩子的测评数据(假设几何证明题错误率 65%),然后匹配对应课程(如 “几何专题突破班”),再调取授课老师的提分案例和排课时间,形成完整的推荐方案 - **效果可视化桥梁**:家长最关心的是 “有没有效果”。我们用 ECharts 开发了知识点热力图,红色区域代表薄弱点,绿色是优势项。每周生成的学习报告里,会用 “你家孩子本周在 ‘ 二次函数图像 ‘ 进步显著,建议接下来攻克 ‘ 函数与方程结合题 ‘” 这样的表述,让抽象的学习效果变得可感知 ## 二、功能设计:场景化落地的实战武器库 ### 电商版:效率至上的自动化作战系统 在设计某生鲜电商客服系统时,我们把 “秒级响应” 作为第一原则。最得意的是那个 “物流应急处理插件”:当系统检测到某区域快递大面积延迟,会自动触发三个动作:①给该区域用户发送安抚短信 ②在客服界面置顶解决方案 ③生成批量退款的 RPA 流程。这套组合拳让大促期间的投诉量下降了 62%。 **三个核心功能的落地心得**: - **订单穿透查询模块**:别做简单的 API 调用,我们当时踩过坑:直接调 OMS 接口在峰值期扛不住。后来做了分级处理:常用状态(已发货 / 派送中)走 Redis 缓存,异常状态(丢件 / 破损)才穿透查数据库,还加了熔断机制,当错误率超过 20% 自动切换到降级模式 - **促销规则引擎**:Drools 规则引擎虽然强大,但促销逻辑复杂时容易崩。我们做了个 “规则测试沙盒”,运营可以先在测试环境模拟各种组合(比如 “满 299 减 50” 叠加 “新人券”),系统会自动生成规则覆盖度报告,确保没有逻辑漏洞 - **智能路由策略**:单纯按技能分组不够,我们加了三个维度:①用户画像(VIP 客户直接走专属通道) ②问题紧急度(退货问题优先分配) ③客服状态(根据历史解决率和当前会话数动态调整)。这套算法让平均处理时长缩短了 41% ### 金融版:安全与专业并重的双引擎 服务某股份制银行时,合规部门提出了 “零风险话术” 要求,逼得我们把话术审核做到了极致。最有成就感的是那个 “合规知识库动态更新系统”:每当银保监会发布新文件,我们的爬虫系统会自动抓取,AI 团队用 2 小时就能完成知识点拆解和规则映射,确保客服话术永远符合最新要求。 **三个关键模块的设计要点**: - **实时合规防火墙**:别只用关键词匹配,我们吃过大亏:用户问 “这个产品保本吗”,客服回复 “非保本,但历史收益稳定”,结果因未完整提示风险被警告。后来升级成语义理解模型,能识别 “隐性风险遗漏”,比如检测到 “收益” 关键词时,自动校验是否包含 “不保证” 等必备表述 - **多因子认证链**:活体检测要考虑用户体验,我们做了个 “分级验证” 设计:普通查询用静态人脸比对,大额转账才启动活体检测。为了防攻击,还加了 “环境风险评估”,当检测到非常用设备或异常 IP 时,自动提升验证级别 - **金融知识图谱应用**:构建图谱时踩过术语标准化的坑,比如 “久期” 在不同部门有不同解释。后来我们联合行内专家做了三个月的术语对齐,建立了包含 8000 + 节点的金融图谱,现在用户问 “美联储加息对我的债券基金有什么影响”,系统能关联到持仓产品的久期数据,生成影响分析图 ### 教育版: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助手 在某职业教育项目中,我们发现传统客服只能解决 “课程什么时候开始” 这类表层问题,而 “学习效果不好怎么办” 才是深层需求。于是开发了 “学习诊断工作台”,客服能看到学生的完整学习轨迹:哪些视频反复观看,哪些习题总是做错,甚至能看到注意力曲线(比如在第 12 分钟后注意力明显下降)。 **三个创新功能的落地经验**: - **知识漏洞定位系统**:别迷信单一算法,我们试过 BKT 和 KST 模型,发现各有优劣。后来做了个 “混合诊断模型”,简单知识点用 BKT 快速定位,复杂概念用 KST 深度分析。为了验证准确性,我们让 50 个学生做测试,系统诊断结果和老师人工分析的吻合度达到 89% - **智能课程推荐引擎**:别只看历史成绩,我们加入了 “学习风格” 维度:视觉型学习者推荐图文课件,听觉型学习者优先推荐直播课。还做了个 “课程匹配度雷达图”,从难度、内容、老师风格等五个维度展示推荐理由,让家长一目了然 - **学习报告自动化生成**:别用模板化表述,我们收集了 1000 条老师评语,用 NLG 技术生成个性化建议。比如 “你在 ‘Python 函数 ‘ 部分进步很快,但 ‘ 异常处理 ‘ 还需加强,建议下周重点练习 3 类异常场景”。这种报告让家长满意度提升了 53% ## 三、落地心法:从方案设计到价值变现的关键跨越 ### 电商实施:在洪峰中淬炼系统韧性 做某跨境电商项目时,我们经历了黑色星期五的极限考验。提前三个月做的压测显示系统能扛 10 万 QPS,但实际流量达到 15 万时还是出了问题。紧急扩容后,我们总结出三个关键: - **弹性架构的三层设计**:应用层用 Kubernetes 做自动扩缩容,数据层用分库分表 + 读写分离,缓存层用多级架构(本地缓存 + 分布式缓存)。现在这套架构能应对 20 万 QPS 的突发流量 - **知识库的敏捷更新机制**:大促前两周,我们会组建 “知识库突击队”,和运营团队一起梳理 500 + 促销规则,用思维导图拆解后导入系统。还开发了 “规则冲突检测工具”,能自动识别 “满减门槛重叠” 等问题 - **人机协作的黄金比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机器人解决率在 75% 时整体效率最高。高于这个值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低于这个值则成本过高。我们据此设置了智能切换机制,当机器人连续三次无法解决问题时,自动转接人工 ### 金融落地:合规是生命线,专业是竞争力 服务某头部券商时,合规审批流程之严格超出想象。光是身份验证模块就改了 12 版,最后落地的方案包含七个安全组件: - **纵深防御体系构建**:网络层用 WAF+IPS,数据层用国密算法加密,应用层用 RBAC+ABAC 双重权限控制。最关键的是审计模块,每个操作都记录到区块链,确保不可篡改 - **合规知识库的动态运营**:组建了 5 人专职团队,每天监控监管动态,每周更新知识库。还开发了 “合规影响分析工具”,当新法规发布时,能自动评估对现有话术的影响范围 - **专家审核的闭环机制**:建立了 “模型输出 – 专家审核 – 数据反馈” 的闭环。每周金融专家会抽查 200 条 AI 回复,错误案例用于优化模型。这套机制让合规准确率从 85% 提升到 99.2% ### 教育落地:数据打通是基础,持续进化是关键 在某国际学校项目中,我们花了四个月打通了 12 个系统的数据,最终建成的教育数据中台包含三类核心数据: - **统一数据中台架构**:用 Delta Lake 构建数据湖,存储原始学习行为数据;用 Snowflake 搭建数据仓库,做结构化分析;通过 API 网关为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服务。现在客服能看到学生的完整学习画像 - **知识图谱的迭代优化**:先构建基础学科本体,再通过 “人工标注 + AI 挖掘” 不断完善。比如数学学科,我们细分到 182 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关联 3-5 个典型例题和 2 个微课资源 - **个性化引擎的持续进化**:建立了 A/B 测试平台,每周测试 2-3 个推荐策略。比如对比 “基于错题推荐” 和 “基于学习目标推荐” 的效果,用转化率和完课率作为评估指标。这套机制让学习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了 47% ## 行业 Know-How 才是智能客服的灵魂 五年产品经理生涯,最深的体会是:智能客服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行业认知的外化。电商需要的是 “毫秒级响应的效率机器”,金融要求 “滴水不漏的合规卫士”,教育则渴望 “因材施教的学习伙伴”。 记得有次和某教育机构 CEO 聊天,他说:”你们做的不是客服系统,是教育服务的数字化分身。” 这句话点醒了我:真正优秀的智能客服,是能把行业的专业知识、服务逻辑、用户心理都融入代码的产品。 所以别再迷信 “通用解决方案”,当你准备为某个行业设计智能客服时,先花三个月泡在业务里:跟着电商客服处理大促咨询,坐在金融合规部门学习监管细则,陪着教育顾问做学情分析。只有把行业的 “味道” 闻透了,做出来的系统才不会 “水土不服”。 这三个行业的智能客服就像三棵树:电商树需要发达的 “根系”(系统集成能力),金融树要有坚硬的 “树干”(安全合规架构),教育树则需要茂密的 “枝叶”(个性化服务网络)。而浇灌它们的,从来不是通用的 AI 技术,而是深入骨髓的行业理解。 AI智能客服系列文章: [AI 智能客服落地实战:从需求调研到 ROI 评估的全周期复盘](https://www.woshipm.com/ai/6232493.html) [智能客服知识库从数据清洗到动态优化的实战全流程](https://www.woshipm.com/pd/6230588.html) [智能客服多轮对话设计:用户意图识别与业务转化的系统化实践](https://www.woshipm.com/pd/6229885.html) [从 0到1搭建AI智能客服系统:踩坑经验与实战架构选型指南](https://www.woshipm.com/pd/6229811.html) 本文由 @阿堂聊产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blockquote><p>在杭州的杭钢公园散步时,作者意外地领悟了泡泡玛特旗下潮流玩具Labubu“丑萌”却爆火的秘密。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现象——工业遗存的美学复兴与潮流玩具的爆火——背后都蕴含着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美学原理。本文将带你从哲学、心理学和商业的角度,深入剖析“丑萌”设计背后所隐藏的审美密码,以及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引发广泛共鸣和商业成功。</p> </blockquote>  周末去逛了一圈杭州的杭钢公园,才慢慢理解康德所说“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进而,开始理解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所说的“无用”的东西才是真正永恒的。 杭钢公园的那些昔日冰冷的钢铁巨构,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城市里独特的工业美学地标;一个是风靡全球的潮流玩具 Labubu,它那副“丑萌丑萌”的样子,却让无数年轻人为之疯狂;。两个看似不搭边儿的现象,存在共同之处。 ## 杭钢公园:工业遗存的“无目的”转生 杭钢公园。  这座曾经轰鸣的钢铁厂,那些高耸入云的高炉、密布的管道、蜿蜒的运输轨道,它们被设计和建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高效炼钢,追求耐久、安全和产能。它们是典型的**“客观目的性装置”**。 当工厂停产,这些钢铁巨构就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外在的、生产性的功用。它们一度被视为城市更新中的“闲置废墟”,甚至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然而,家琨老师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巧妙地保留了这些钢铁结构的锈蚀肌理和宏大尺度,将昔日的高炉改造成了观景台,将铸铁机房变成了露天剧场。这些操作,彻底消解了它们原有的生产功能。 我们漫步其中,不再关心钢铁的熔炼指标,也不再思考机器的生产效率。我们被那些粗犷的线条、斑驳的锈迹、以及巨大的体量所震撼。当站在高炉脚下,仰望那直插云霄的工业巨人时,人们体验到了一种介于恐惧与敬畏之间的**崇高情绪**。这种体验,正对应着康德所谓“心灵对自我能力的意识”——在巨大且无法被完全把握的形式面前,我们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但又同时意识到自己作为理性存在者,能够超越这种渺小,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愉悦。这份崇高感,正是源于形式之宏大,而非实用之功效。 园区内还举办各种音乐会、快闪活动和艺术展览,这些赋予了工业遗存新的社会互动功能,但其核心魅力,依然是那些宏大、独特的钢铁形式本身所带来的自由想象和审美体验。它们从“目的性”的工具,转生为“无目的”的艺术品。 ## 什么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里,对“目的性”做了区分。他把“目的性”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客观目的性”**,另一种是**“主观合目的性”**。  - **客观目的性**,很好理解,就是指一个对象是为了某个外部功用而存在的。比如一把椅子,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坐;一台炼钢炉,它的目的是为了炼钢。它有明确的、外在的、实用的功能。 - 而**主观合目的性**,就比较抽象了。它指的是,当我们在欣赏一个对象时,我们并没有去考虑它的实用功能,它的形式本身却能在我们主体的“心灵”中,激发一种**“自由的合奏”**。康德认为,这种合奏,指的是我们的想象力与知性(理解力)之间的一种和谐而自由的互动。 当我们的审美判断摆脱了功利性的束缚,也就是不去考虑这个对象“有什么用”的时候,这个对象就呈现出一种**“无目的”**的状态。但奇怪的是,虽然它没有外在目的,它的形式却又恰好符合我们想象力与知性自由玩耍的需求,所以康德把它叫做**“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产生的审美快感,不依赖于任何概念(比如“这是个可爱的玩具”或“这是个宏伟的建筑”),也不依赖于任何功利(比如“这个玩具能赚钱”或“这个公园能纳凉”)。这种快感,仅仅是基于对象形式给我们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康德认为具有“主观普遍性”,也就是说,虽然是主观体验,但这种体验是可以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分享的,因此能够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 丑,为何被狂热追捧? 理解了杭钢公园保留下来的底蕴,套到 Labubu 身上,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Labubu 的设计非常有意思:它有着夸张的大耳朵、尖尖的牙齿,看起来有点凶,但同时它的体态又很软糯、圆润,整体比例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学规整”。这种**“反差萌”**在视觉上制造了一种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它时,往往会感到一丝惊奇,甚至是有点“丑”的感觉。 这种“丑怪”感,恰恰迫使我们放弃了平时习惯的审美尺度,比如“漂亮—规整”的功利性衡量标准。我们无法用常规的“可爱”或“美”的概念去框定它,也无法从它身上立即找到一个明确的实用功能(它只是个摆件)。 当这种功利性的审美框架瞬间崩解时,我们不再被“它应该是什么样子”所限制,而是让想象力在“丑陋”和“可爱”之间自由穿梭,尝试理解这种矛盾的美感。丑陋的尖牙与可爱的体态,在我们的想象力中彼此补偿,最终生成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审美秩序——“丑萌”。 更有趣的是,Labubu 作为一个 IP,它有自己的角色设定和家族叙事。这种叙事,为消费者提供了情感投射的入口。不同的人,可以在 Labubu 身上投射出自己童年的记忆、对叛逆精神的向往,或是寻求一种被治愈的情感。这种能够引发**主观普遍性共鸣**的特质,进一步强化了社群的认同感和传播力。  而盲盒机制的随机性,更是将这种“自由游戏”的时间无限延长。消费者在抽取、猜测、收集和交换的过程中,反复体验着那种不带功利目的的**期望与快感**。每拆开一个盒子,都是一次审美和惊喜的“自由游戏”。至于二级市场的高溢价,看似是纯粹的功利行为,但它恰恰反证了 Labubu 作为一种“社交货币”所带来的形而上快感的稀缺性与可分享性。人们愿意为这种被群体认可的、能引发共鸣的“美”支付溢价。 ## 美学密码的共通之处 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Labubu 和杭钢公园之间存在的**同构性**: **1)从“目的性装置”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Labubu 最初在绘本中是一个捣蛋的角色,有其特定的叙事功能。杭钢的设备更是纯粹为了炼钢而生。它们都是服务于某个明确“目的”的装置。 但当它们被置于新的文化语境中(潮玩市场、城市公园),其原始目的逐渐退场。Labubu 的“丑萌”不再是为了吓人或某种情节,杭钢的钢结构不再是为了生产。此时,它们的形式美感开始凸显,进入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阶段。 **2)形式的“陌生化”与心灵的“震颤”:** Labubu 夸张的尖牙和另类的笑容,如同高炉上斑驳的锈蚀皮肤,都因为超出我们日常生活的比例和认知,而引发了观者心灵的独特震颤。这种“异样”感,促使我们放弃功利判断,进入纯粹的审美体验。 **3)主观普遍性的传播:** 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购买 Labubu 的喜悦和收藏心得,游客们则热衷于在杭钢公园打卡拍照,分享巨构带来的震撼体验。这都是将个体的主观快感,通过社交媒体外化,并完成主观普遍性的传播。 **4)新的“外在目的”围绕原初魅力展开:** Labubu 的二次创作、联名鞋款等,以及杭钢公园举办的音乐会、沉浸式剧场等,都是在原初形式魅力基础上被赋予的新的“外在目的”。但这些新的商业和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始终是围绕着其独特的、能够引发“无目的审美”的原初形式魅力而展开。这证明了其核心的审美价值才是持久吸引力的源泉。 ## 合目的性带来的未来启发 Labubu 的“丑萌奇迹”与杭钢公园的工业美学复兴,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最终在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框架下,找到了共通的底层逻辑。它们共同证明了,审美快感不必依赖于传统的美学范式,而可以源自于形式与心灵之间自由而和谐的对接。 在这个A快速变化的时代,当外在功能和实用价值变得越来越容易被复制和超越时,真正持久的竞争力,可能恰恰来自于这种合目的性的创新。 本文由 @乔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在仓储管理系统(WMS)的复杂业务流程中,入库管理是核心环节之一。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WMS系统中入库管理的原型图设计及业务逻辑实战。</p> </blockquote>  之前文章与大家分享了[WMS产品架构图](https://www.woshipm.com/share/6211894.html)、[预约入库管理](https://www.woshipm.com/share/6215187.html)、[收货管理](https://www.woshipm.com/share/6215364.html)、[质检管理](https://www.woshipm.com/pd/6219896.html)部分,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WMS系列中的原型图设计及逻辑实战部分:入库**管理**。 ## 场景 1、质检完成后,将质检合格的产品进行入库。 2、入库完成后增加实际库存,并自动触发补货上架任务。 ## 入库管理  ### 状态说明  ### 业务类型说明  ### 页面属性详情 **查询区关键信息说明** 入库单号:精确查询。 业务类型:单选,可选值详情业务类型说明。 业务单号:精确查询。 状态: 单选,可选值详见状态说明。 创建时间:精确到天,包含两边日期。 导出;导出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导出的列同步列表中展示的数据。 **列表关键信息** 排序:按创建时间倒序。 入库单号:生成规则:RK+06+年月日+三位流水号,如SJ0520250521001。 业务类型:具体业务生产的入库单,详见业务类型说明。 业务单号:具体业务单号,详见业务类型说明。 总数量:入库数量。 创建人:当前单据创建人,若是质检完成后自动创建的单据,创建人为系统。 **主要操作** 入库:点击后弹出入库页面。 详情:点击后弹出详情页 提交:点击后弹出二次提醒框“确定提交吗,提交后将不能修改”  修改:点击后弹出修改页面。 ## 入库  **场景:** 满足库存入库人员核对库存数量、分配入库货位。 **货位默认逻辑为**:当前产品在存货区剩余库存数是否大于0 大于:取当前产品所在存货区的货位为当前货位,且不允许修改。 小于等于0:显示空,并支持修改。点击修改图片时,弹出选择货位选择页面  可选择的货位为:存货区已启用&未被占用的货位。 **主要操作** **保存**:仅保存当前入库单。保存时校验“是否存在货位为空”的情况 存在为空的产品:提示“请选择货位”,并将为空的产品现在是前面 不存在为空的情况:操作后状态为“待提交” **保存并提交**:保存并提交审核。保存并提交时校验“是否存在货位为空”的情况 存在为空的产品:提示“请选择货位”,并将为空的产品现在是前面 不存在为空的情况:提示“操作后将不能修改,是否继续?”,确定后状态更新为待审核。 ## 修改入库信息  **场景:**满足库存入库人员核对库存数量、修改入库货位。 其他功能及操作同入库页。 ## 审核入库  **场景** 满足库存管理员审核入库的数量及货位。无异于可以进行审核通过,有医院支持进行驳回,并需要填写驳回原因。 **主要操作** 驳回:点击驳回后,弹出驳回原因输入框,且驳回原因必填。  审核通过:点击审核通过后,提示“审核通过后将不能修改,确定审核通过吗?”;  确定后 1)更新单据状态为已完成。 2)增加实际库存、可用库存。 3)自动回传入库状态给其他业务。 如通知预约业务,将预约单更新为已完成;通知补货业务,根据补货规则自动触发补货任务;通知预售业务,根据预售规则,自动下发拣货单。 本文由 @刚哥 原创投稿或者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人能闯多大的祸?有人在博物馆里坐塌了镶满水晶的“梵高椅”,落荒而逃,有人则硬生生掰断兵马俑的拇指,还偷偷带回家。近日,意大利马费宫博物馆的一个展品被游客破坏的新闻很出名,说的是一对夫妻在参观的时候,为了出片,不顾周围的警告,男子擅自坐在了镶有施华洛世奇水晶的椅子上,导致椅子倒塌。  看到此情此景,这对夫妻选择仓皇逃跑,行迹恶劣,最后被博物馆发视频挂网上“通缉”了。 其实,展品被破坏,类似的新闻实在太多了。有的是熊孩子顽皮,有的确实是巧合,例如摔倒时撞坏展品,但有的是真的天生存有恶意,就是故意破坏。 这让我想起之前特别轰动的一个案例:在美国展出的兵马俑拇指被盗案。  △ 拇指被掰断 450万美元的兵马俑被破坏,6年后才定罪 可以说,这个案子就是故意损坏,当事人也承认了,但没想到要定罪,很难。 2017年12月21日,美国男子罗哈纳正在费城的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里参加一个周末派对——圣诞节前派对,途中罗哈纳和2个朋友偷偷溜进了已经闭馆的展厅,而这个展厅里出展的正是借调到美国的10个兵马俑。 2朋友看了一会就走了,但罗哈纳对兵马俑很感兴趣,左看右看研究了一会,还上手了。手臂搭在其中一个兵马俑肩膀上,拍了一张自拍照,离开时意犹未尽,竟直接掰断了兵马俑左手的拇指,塞口袋里带回家了。 几个星期后,博物馆才发现拇指不见了,然后报警,很快警察就找到了罗哈纳,罗哈纳本人也承认了,从他卧室的抽屉里拿出拇指归还。  本来案子是非常清晰的,被破坏的兵马俑预估价值高达450万美元,有2000年的历史。我们的态度也很坚决,借调这么多次,第一次发生这么恶劣的事情,因此要求“严厉惩罚”。 如果以“盗窃和藏匿文物”来定罪,罗哈纳是真的很“刑”,刑期可达30年。 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三次法院审理,时隔6年,也就是2023年9月,罗哈纳才判:5年缓刑,5000美元罚款、100小时社区服务,还有赔偿金额(具体数额没找到)。 但根据新闻报道,我们修复花了2.5万美元,对方博物馆零零总总花了5万多美元,赔偿金应该也大差不差了。罗哈纳有收藏球鞋的爱好,据说他的球鞋就价值3.2万美元,他可以卖掉球鞋凑一部分。  为何前后差距这么大呢?因为罗哈纳最终罪名是:跨州贩运文物——该罪名轻很多,最高只需服刑2年和罚款2万美元。 前两次的审判迟迟没有结果,是在下面这些事情上有争议: 1、罗哈纳的行为是否属于严重盗窃文物行为? 律师坚称,罗哈纳只是一个喝醉了的年轻人,不是恶意要盗窃,顶多是“年轻人的破坏行为”,不应该用盗窃文物来定罪。 而且认为博物馆安保措施也有过错,明明闭馆了,却还能进去。  △ 游客跳入兵马俑坑 2、被盗拇指价值多少? 这是争论最多的一项,撇开雕塑本身,拇指本身究竟值多少钱? 双方意见不一致,控方觉得拇指价值是整个兵马俑的5%,差不多是15万美元(兵马俑价值也说法不一),而辩方请的专家则认为拇指顶多值1000美元,因为出土的时候,拇指本身就是断的,展示的是修复后的成品。 如果金额没有超过5000美元,就不能用艺术品盗窃来定。 也就是因为这原因,第二次审,法院以“出土文物,没有参考市场交易价格”为由,没做出判决,陪审团也解散了。 原本是2020年要再审的,因为疫情又延期了,直到2023年才重启,双方达成认罪协议,罗哈纳以“跨州贩运文物”定罪。  △ 某平台截图:爆料自己的作品遭到破坏 最后 不过有一说一,像这样喜欢对展品动手的,全世界都有,比我们想象得要普遍。 大到珍贵文物,即使有保护罩,免不了要上手敲一敲、拍一拍的;小到毕业生作品展示,明令禁止触摸,也会被破坏。 看展,也是一种人性考验!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68.htm)
韩国雇佣劳动部决定从今年起全面改革劳动工时制度,并推广每周4.5天工作制,工作时间由每周52小时缩短至48小时(工资保持不变)。韩国媒体报道称,政府提出明确目标:计划到2030年,将2024年基准的年均劳动时间从1859小时缩短至经合组织(OECD)平均水平1717小时以下。 **此外,为切实缩短实际工作时间,政府计划优化年假与弹性工作制度。2025年底至2026年间,将年假获取资格从"工作满1年"放宽至"满6个月",同步引入年假储蓄制度、按小时休假机制,并禁止企业对休假员工实施差别待遇。**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21/04a762c2e7b34b17ae2f32f858c3b31a.jpg) 同时将构建弹性工作制度体系。通过立法确立"弹性工作申请权",允许劳动者在满足条件时向雇主提出弹性工作安排申请,雇主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远程办公、错峰上下班等多样化工作方式将正式纳入制度范畴,政府正在研究对采用企业给予行政及财政激励的方案。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66.htm)
大规模攻击旨在通过向互联网服务发送超过其处理能力的流量来使其瘫痪,其规模越来越大,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攻击流量达到每秒 7.3 太比特,这是互联网安全和性能提供商 Cloudflare 于周五报告的。 此次攻击的目标是 Cloudflare 的客户,一家使用Magic Transit保护其 IP 网络的托管服务提供商。  此次 7.3Tbps 的攻击总计 37.4TB 的垃圾流量,仅用 45 秒就击中目标。这几乎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据量,相当于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传输了超过 9300 部完整高清电影或 7500 小时的高清流媒体内容。 Cloudflare[表示,](https://blog.cloudflare.com/defending-the-internet-how-cloudflare-blocked-a-monumental-7-3-tbps-ddos/)攻击者“地毯式轰炸”了目标 IP 地址平均近 22000 个目标端口,而该 IP 地址仅被确认为 Cloudflare 客户。总计有 34500 个端口成为攻击目标,这表明此次攻击的彻底性和精心策划的性质。  此次攻击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以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数据包的形式进行的。合法的 UDP 传输通常用于对时间特别敏感的通信,例如视频播放、游戏应用程序和 DNS 查询。UDP 通过在数据传输前不正式建立连接来加快通信速度。与更常见的传输控制协议 (TCP) 不同,UDP 不会等待两台计算机通过握手建立连接,也不会检查对方是否正确接收了数据。相反,它会立即将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  UDP 洪水攻击会向目标 IP 上的随机或特定端口发送大量数据包。此类洪水攻击可能会导致目标的互联网链路饱和,或使内部资源因数据包数量超过其处理能力而不堪重负。 由于 UDP 无需握手,攻击者可以利用它向目标服务器发送大量流量,而无需事先获得服务器的传输许可。UDP 泛洪攻击通常会向目标系统的多个端口发送大量数据报。目标系统则必须发送相同数量的数据包,以表明端口无法访问。最终,目标系统不堪重负,导致合法流量被拒绝。  一小部分攻击(占比仅为 0.004%)是通过反射攻击发起的。反射攻击会将恶意流量导向一个或多个第三方中介,例如用于同步服务器时钟的网络时间协议 (NTP) 服务。攻击者会伪造恶意数据包的发送方 IP,使其看起来像是由最终目标发送的。当第三方发送响应时,响应会被发送到目标,而不是原始流量来源的目的地。 反射攻击为攻击者提供了多重好处。首先,此类攻击使得 DDoS 攻击从各种各样的目的地发起。这使得目标更难抵御攻击。此外,通过选择已知会生成比原始请求大数千倍的响应的中间服务器,攻击者可以将可用的攻击火力放大千倍甚至更多。Cloudflare 和其他公司经常建议服务器管理员锁定服务器,以防止它们响应欺骗数据包,但不可避免的是,许多人并没有听从这些建议。 Cloudflare 表示,创纪录的 DDoS 攻击利用了各种反射或放大向量,包括前面提到的网络时间协议、每日报价协议(它在 UDP 端口 17 上监听并以简短的报价或消息进行响应)、Echo 协议(它使用接收到的相同数据进行响应)以及用于识别通过远程过程调用连接的应用程序可用资源的 Portmapper 服务。 Cloudflare 表示,此次攻击还通过一个或多个基于 Mirai 的僵尸网络发起。此类僵尸网络通常由家庭和小型办公室路由器、网络摄像头以及其他已遭入侵的物联网设备组成。 过去三十年来,DDoS 规模持续稳步攀升。今年3 月,诺基亚报告称,一个名为 Eleven11bot 的僵尸网络发起了一次峰值流量达 6.5Tbps 的 DDoS 攻击。5 月,KrebsonSecurity[表示](https://krebsonsecurity.com/2025/05/krebsonsecurity-hit-with-near-record-6-3-tbps-ddos/)其遭受了一次峰值流量达 6.3Tbps 的 DDoS 攻击。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62.htm)
怕了,顺风车我是真的不敢再跑了……写完这个选题,脖子哥连夜卸载了顺风车 APP 。因为出了事故,保险公司是真的一点都不赔啊。前几天,武汉晚报就报道了件事,有位彭先生在路上发生事故,评估下来维修费 5 万,这肯定是要走保险了对吧?结果人保保险直接发来了拒赔通知,理由是:**擅自改变了车辆使用性质。** **** 这车主看完人都傻了,自己只是开过顺风车,又不是专职滴滴司机,怎么就改变车辆性质了呢? 人保就拿出证据,说彭先生手机上有 107 单的顺风车记录,而且事故的时候,明显绕路走,怀疑在接单,涉嫌营运获利,这就保不了。 那彭先生当然就不服了,本身顺风车是合理合法的共享出行方式,谁都可以做,也没说算非得营运。而且自己这 107 单记录也不是一天跑的,而是屯了五年的总量。 从 2021 年开始,他就在往返通勤的时候顺路接点顺风车的单,但一周不超过 4 次,而且在这个保险周期内(去年9月至今),一共才接了 50 单,放市面上根本不算多,这叫哪门子营运?  更别说,自己这天也没在接单,根本不是在开顺风车的时候出的事故,只是为了不走高速省钱绕了点路,你说接单就算接单了?那实在太草率了。 但人保很坚决,认为这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十二条 “ 被保险车辆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且车主未告知,由此导致出险,保险公司可免责。” 。 并且还直接甩了一句话,“ 如果不认可,建议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争议。” 这就很有意思了,难道说,**不仅保险公司歧视顺风车,连法规也不支持顺风车吗?** 为了搞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脖子哥就先找了五家保险公司的客服探探虚实,看看是只有人保这么干,还是行业规则就是这样,它们分别是**人寿、太平洋、人保、平安和比亚迪车险。**  这里我就不拐弯抹角了,直接说结论:**不管你是之前跑过顺风车,还是在跑顺风车的时候出事故,都有可能被拒绝赔付,这只能看保险公司的良心。** 首先,如果你刚好在开顺风车的路上,发生了事故,那无法赔付的概率就很大了,这几家的说辞也几乎差不多。 比如平安就直接回复:“ 不赔。” 平安:“ 你这是营运呀,你要办营运险的。” 脖子哥:“ 顺风车不是营运啊。” 平安:“ 你顺风车也是盈利营运性质呀。” 脖子哥:“ 但是我没有改变我车辆的属性啊。” 平安:“ 你如果说在顺风车平台上接单,系统会检测到你。如果出现交通事故,你这就属于营运性质呀。你说你车子不是营运,但是你现在从事的就是营运活动哎。” 所以在保险公司眼里,营运不是按照车子属性定义,而是有没有参与 “ 营运性质 ” 的活动,这里主要的判断标准是有没有产生费用。 太平洋:“ 您非营运车辆就不能从事营运性质的。” 脖子哥:“ 这种(顺风车)是营运性质吗?就是我本身也不是为了营运。 ” 太平洋:“ 您不是为了营运,但是您就是接这个乘客的话,它是产生了一个支付费用的问题呀。 ” 说白了,你如果开顺风车收钱了,出事故保险公司就不保了。这个定义呢确实也不是空穴来风,国标里明确说过,**营运车辆就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车。**  你如果靠顺风车赚钱,不就是营运车辆了吗?所以就成 “ 擅自改变了车辆使用性质 ” 了。 这个逻辑听着好像有道理,但是吧但是,这里有一个比较大的歧义。 顺风车之所以非营运车也能做,就因为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就说过,**顺风车是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  所以从原则上说,你靠顺风车赚的钱是不能超过你的出行成本的,比如过路费、油费、电费等等,因此也就不算是一种营运活动。 但是吧,很多平台的定价都比较复杂,究竟有没有超过成本,这事儿很难说,很多车主可能真把它当成赚钱的途径,最后怎么判断,确实是个问题。但保险公司这种一刀切的行为肯定是不对的。 这事儿在法规上应该怎么判,咱们先按下不表,先说下一个问题。 那如果我不是在做顺风车的时候出险,而是像上面彭先生一样,只是之前跑过顺风车,这会不会对赔付有影响?哎,这里各家的说法就不太一样了。 人寿明确表示,一码归一码,不在开顺风车的时候出险就没事。 脖子哥:“ 我是接顺风车也会那什么(不赔付)吗?” 人寿:“ 那关键就要看您出险的时候,比方说你买的是私家车,不是营运性质的,那您如果说平时生活中开车是可以理赔的,那如果您当时出事故的时候,您在接单,那就赔不了了。因为你买的是非营运的。 ” 但是呢,太平洋持完全相反的观点。 太平洋:“ 您如果在顺风车平台接单,他会认为您使用性质成为营运性质的。所以您就不要去顺风车平台接单,要么您就去保险公司改批,改您车辆使用性质。” 脖子哥:“ 但是我的车是不是营运车辆,我怎么改他的性质啊?” 太平洋:“ 那您就不要再接单,您要接单的话,后续一旦发生了事故(就不行),因为您接单就产生了这个一个盈利为目的了。” 另一边,比亚迪车险则表示不清楚。 比亚迪车险:“ 就是以前接过,但是发生事故的时候没有接,这个情况是否会影响理赔是吗?您稍等一下,需要帮您核实一下。” 呃,实际上到现在比亚迪车险也没有回电我到底会不会理赔…… 总之你就算只是过去跑过顺风车,那发生事故时,也是有一定概率会被拒赔的。这事儿就更不合理了,我开过顺风车,我连正常开车都不能出险? 好好好。那脖子哥干脆问到底,假如我光是注册了顺风车资质,压根就没跑,是不是也会对理赔产生影响? 我真没想到,就连这个问题,几家的分歧也很大。比亚迪车险说是没事。 脖子哥:“ 那如果我只是注册,但是从来没有在平台上面接过单,自动情况下也会影响到这个理赔吗? ” 比亚迪车险:“ 如果您只是注册了这个平台,但是没有接过单,这个没有是没有您没有产生营运性质,是不影响您的理赔的。 ” 但另一边的太平洋就建议我不要注册顺风车。 太平洋:“ 我理解您表达的意思,您只是注册了,但是您实际上没有营运,但是这个对保险公司而言,它可能会有平台的一个相关记录调查,所以说建议您要是不营运的话,您就去取消掉他这个顺风车平台的注册信息。 ” 脖子哥:“ 哦,我注册也不行。” 太平洋:“ 注册会不会一定影响理赔,这个不好给您在线判断的。您说您注册,但是没有营运,人家保险公司针对您发生事故,因为您在各家平台有注册的信息,万一发起了相关的一个调查,还是麻烦一些的。您理解我这个意思吧。” 所以总的来说,顺风车是真的不能碰啊,感觉在保险公司这里就和开黑车一样…… 甚至平安非常直接的说,这主要和事故大小有关,这就更抽象了。 平安:“ 小事故,那保险公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无所谓。你出现重大事故肯定是有纠纷的呀。” 脖子哥:“ 怎么算小事故和重大事故啊?” 平安:“ (分界线)一两千块钱。 ” 聊到这,真是给脖子哥气笑了,合着我开过顺风车能不能出险,完全看保险公司心情呗?这难道就没有相关规定吗? 比如最开头人保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十二条,真的可以解读为:开过顺风车就自动脱离车险?你就算把保险公司告上法院,也告不赢? 脖子哥找到了相关的保险法条文,它是这么写的:  简单说就是,你如果做一些危险程度增加的行为,就需要及时告诉保险公司,你可以选择加保费,或者取消保险合同,如果没有,那保险公司就可以不赔。 很显然,保险公司就是把顺风车定义成这个危险行为。 但这个解读到底对不对,我说不好,所以又找了一位资深律师帮忙解释了一下。他认为呢,**主要取决于频次,**如果一天小于两次,那应该不算危险行为。  按理说,开头彭先生这事儿,人保是理应赔付的。 而且后来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确实也回应了,明确表示**每天小于等于4单,路线固定,而且非盈利**的顺风车,就不应该算作非法营运,保险公司无权单方面定性。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 但是吧,目前相关的规定还比较模糊,武汉市虽然发话了,但别的城市可能又不是这么规定的。你真把人保告上法庭,也不一定会就按上面这位律师说的这样,具体也得看你的实际情况和判决结果。 哎,说到这儿,脖子哥真的长叹一口气。以前咱们就说过,顺风车可能会导致电车质保失效的问题,现在连保险都可能没办法保,那真的干脆取消得了。 咱们做顺风车不就是为了降低出行成本吗?这本身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结果在做的时候,一点保障也没有,真的劝大家还是趁早远离吧。 不然到时候亏的钱,可比顺风车赚的那点多多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56.htm)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全面开展2025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将对164种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在生产、流通、平台广泛抽取样品,共计1.6万余批次。**2025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突出民生属性。  **儿童学生用品仍然是抽查重点;充电宝、电动自行车、燃气用具等产品抽查批次数大幅提升;**围绕保障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将动力电池、无人机、光伏组件、电动汽车充电桩等纳入抽查范围。 直播带货等网售产品抽查力度也显著增大,抽查批次较2024年增长70%。 市场监管总局将全面、准确、及时发布抽查结果,曝光典型违法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充电宝的安全隐患引起了不少用户担忧,尤其是罗马仕49万台充电宝有安全隐患,被官方召回。** **因为自燃风险高,很多高校甚至发布公告禁用罗马仕充电宝。**  罗马仕表示,由于部分电芯原材料来料原因,极少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热现象,在极端场景下可能产生燃烧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罗马仕将为购买到召回范围内产品的消费者免费更换一台全新的、不低于原产品价值且符合安全要求的移动电源产品、或做退货退款处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54.htm)
近日,一则引人瞩目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与张丹红将于2025年8月16日举办婚礼。女方张丹红出生于北京,与李国庆同为北大校友,此前曾在德国之声担任记者。  6月19日,李国庆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观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视频,并配文**“活着,为爱的人而活;去爱,远比爱还深刻!”**字里行间,似乎流露出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昨晚,李国庆在社群正式回应了婚讯,他表示:**“谢谢老友们祝福,争取补考复读考个好成绩。”** 据悉,李国庆与张丹红这场婚礼将于2025年8月16日在北京紫云轩举行,酒店方已确认场地预订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请柬上的文字别具一格:**“两列错过站的列车,终于在耳顺之年停靠同一站台”**,将二人迟暮结合的缘分描绘得浪漫而动人,还称这场婚姻是**“两个北大生的迟到答案”**,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许。 请柬中特别说明,婚礼谢绝礼金和礼物,而是提倡每位到场嘉宾为老同学在贵州乡村创办的田字格小学捐款**500**元。 此前,6月中旬,李国庆在朋友圈发文称,他和俞渝女士就相关财产分割已达成最终和解。这场持续了7年的离婚官司,终于画上了句号。 历经波折今年61岁的李国庆,如今迎来了新的生活篇章,也祝愿他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与爱人携手走过更多美好的时光。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52.htm)
五菱全新MPV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根据申报图尾标判断,该车未来或命名为星光730。**说到730,很多人会立马想到宝骏730,但不同于宝骏730,五菱这款全新MPV无论是设计还是定位都要更加高端。 具体看,**其外观采用全新的设计风格,格栅处的黑色饰条与大灯衔接在一起,两侧大灯采用双线条设计,很有新势力风格。**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21/49220dea-d858-4880-8c5a-d42517caee0c.jpg) 该车会提供不同的动力版本,在设计上也有一定的区分,比如纯电动版本将会配备封闭式格栅,而燃油/插电混动版本则会配备“V”字型格栅。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21/7ece2c7f-f11b-4479-9fae-0b7d2b9d4108.jpg) 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910/1850/1770mm,轴距为2910mm,整体和本田奥德赛差别不大**,相较于当前动辄5米3的大MPV,这款车无疑非常适合家用。 器将配备侧滑门,这也是MPV最典型特征,内部将采用7座布局,同时选装配置包括后侧门、侧窗、尾门隐私玻璃、两种轮圈样式以及保险杠装饰条等。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21/dc6e7f67-e3b7-4932-8c44-e8645e727f6f.jpg) 前面已经提到,这款车的动力多样,燃油版车型1.5T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30kW,预计匹配CVT变速箱。 **插电混动版车型将会搭载1.5L发动机与电机的组合,其中发动机最大功率78kW;纯电动版车型电机最大功率为100kW,储能装置均使用磷酸铁锂蓄电池。**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21/45e084c9-6b49-48d2-b5c0-14a609f7df9f.jpg) 那么这款车的价格会定在多少呢?五菱本身就是一家亲民品牌,加上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个人认为这款车的售价大概率会在10-15万元之间,燃油版起售有望低于10万**。 当前国产新能源MPV主战场在20万以上,尤其是30万级竞争激烈,**但在20万以下,特别是10-15万价位几乎就是空白,而五菱此时切入确实是个好时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50.htm)
 最近无聊,在网上闲逛,看到一篇教程《[能增删改数据的动态饼图](https://www.woshipm.com/rp/5687731.html)》,故仿照实践。 因信息量较大,分三篇完成,如下: - 通过JavaScript代码,集成eCharts图表 - 使用中继器来代替eCharts图表数据源 - 使用中继器动态修改数据源,让饼图动起来 步骤如下: ## 1.创建图表容器 * 在Axure中拖入一个矩形元件 * 给矩形元件设置名称为”chartContainer” * 调整合适大小,比如500*500  提示:给元件命名是个很好的习惯。 ## 2.添加JavaScript代码 * 点击矩形”chartContainer” * 点击“新建交互” * 选择事件“载入时” * 添加动作“打开链接” * 选择“链接到URL或文件路径”  * 点击fx,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以下代码: <blockquote><p>javascript:</p> <p>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p> <p>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p> <p>script.src =”resources/scripts/echarts.min.js”;</p> <p>document.head.appendChild(script);</p> <p>setTimeout(function(){</p> <p>var dom =$(‘[data-label=chartContainer]’).get(0);</p> <p>var myChart = echarts.init(dom);</p> <p>var option = {</p> <p>};</p> <p>if (option && typeof option === “object”){</p> <p>myChart.setOption(option, true);</p> <p>}}, 800);</p></blockquote>  代码注意点: <blockquote><p>script.src =”resources/scripts/echarts.min.js”;</p></blockquote> 事先下载echarts.min.js文件放到目录resources/scripts中 <blockquote><p>var dom = $(‘[data-label=chartContainer]’).get(0);</p></blockquote> 指定矩形“chartContainer”作为echarts图表的容器 <blockquote><p>var option = {</p> <p>配置图表选项,步骤3、4来完善</p> <p>};</p></blockquote> ## 3.借助echarts在线示例生成图表 *进入echarts在线示例库[Examples – Apache ECharts](https://echarts.apache.org/examples/zh/editor.html?c=pie-simple) * 根据需要编辑好示例  ## 4.完善JavaScript代码 * 将步骤3中的echarts代码补充到到步骤2的fx里,完整代码如下: <blockquote><p>javascript:</p> <p>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p> <p>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p> <p>script.src =”resources/scripts/echarts.min.js”;</p> <p>document.head.appendChild(script);</p> <p>setTimeout(function(){</p> <p>var dom =$(‘[data-label=chartContainer]’).get(0);</p> <p>var myChart = echarts.init(dom);</p> <p>var option = {</p> <p>title: {</p> <p>text: ‘2025年5月汽车品牌销量前五’,</p> <p>left: ‘center’</p> <p>},</p> <p>tooltip: {</p> <p>trigger: ‘item’</p> <p>},</p> <p>legend: {</p> <p>orient: ‘vertical’,</p> <p>left: ‘left’</p> <p>},</p> <p>series: [</p> <p>{</p> <p>name: ‘Access From’,</p> <p>type: ‘pie’,</p> <p>radius: ‘50%’,</p> <p>data: [</p> <p>{ value: 293021, name: ‘比亚迪’ },</p> <p>{ value: 205093, name: ‘吉利’ },</p> <p>{ value: 135330, name: ‘长按’ },</p> <p>{ value: 125303, name: ‘一汽大众’ },</p> <p>{ value: 101393, name: ‘奇瑞’ },</p> <p>],</p> <p>emphasis: {</p> <p>itemStyle: {</p> <p>shadowBlur: 10,</p> <p>shadowOffsetX: 0,</p> <p>shadowColor: ‘rgba(0, 0, 0, 0.5)’</p> <p>}</p> <p>}</p> <p>}</p> <p>]</p> <p>};</p> <p>if (option && typeof option === “object”){</p> <p>myChart.setOption(option, true);</p> <p>}}, 800);</p></blockquote> ## 5.预览效果  如果预览效果没有,检查JavaScript代码中的js路径、容器名称、代码空格,问题不大。 —end 至此在axure中通过JavaScript注入,集成eCharts图表完毕。 感谢 https://www.woshipm.com/rp/5687731.html https://www.woshipm.com/rp/5054935.html 本文由 @头发渐少脾气渐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blockquote><p>在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中,从执行者转变为团队管理者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本文将为你分享一位资深产品经理在团队管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涵盖组织架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以及与团队成员的沟通技巧。</p> </blockquote>  这段时间接触了不少刚刚转型一线管理者的产品同学,聊下来之后普遍对管理本身还有些模糊的概念。所以在这里把自己不长但是踩了很多坑的产品团队的管理心得分享给大家,如果某一句话,某一段经历能和你产生共鸣,对你有所触动并有所行动,那我就很开心了。 ## 一、组织架构设计 <blockquote><p>“架構的設計必須先業務,再技術,再組織。一切都是為業務服 務的,只有業務架構梳理清楚了,才能去梳理技術架構<strong>。只有業務和技術架構都梳 理清楚了,才能去梳理組織架構</strong>,因為組織架構的目的是為了讓業務和技術最好地 運作。而架構的實行次序不一樣,必須先重整組織架構、再重整業務架構、再重整 技術架構。因為組織架構會影響業務架構,業務架構又會影響技術架構。另外,許 多因素是我們在做架構時要評估的,尤其是價值、風險、成本。” —— 蔡学镛《架构设计》</p></blockquote> 不管团队大小,2,3个人还是十几二十几人,都需要一个组织结构。**好的组织结构应该对应到你的产品架构,而产品架构反映你所支持的业务战略。**这里把组织架构设计的经验推荐给大家: ### 第一步:找到业务里相对稳定的点,定义产品架构和核心目标。 一般来说,这个相对稳定点往往来自于业务战略目标,比如市场份额,比如订单量/GMV或者毛利率,从这些目标拆解下来对应到你的产品架构各个模块的核心目标,接下来就能找到比较确定的产品组织来完善核心模块的能力。如果业务战略目标相对定性或者业务发展处于不稳定态,那建议从整个业务的交易链条或者市场上的用户旅程中寻找答案,一般从售前、售中、售后定义核心节点是什么,再结合模糊的战略目标可以定义目标,可能是转化率,降本率,留存率等等。 ### 第二步:盘点你的团队和团队上下游的关系。 当有了产品架构的雏形之后,你就可以开始着手盘点团队情况和团队上下游的关系。 前者能让你知道你的团队能力情况,在达成业务结果时是可以饱和式布阵还是单点突破,哪里是短期卡点,哪里是长期难点。后者能让你清楚了解团队的定位,如何协同上下游共同完成组织目标。这里举两个例子。 在接手两轮车期间,最开始业务奔跑过快导致B端资产管理和运维作业之间的平台建设和相互之间的串联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业务长期战略中的毛利指标。在接手初期,为了加速平台建设,解决串联问题,决定将两个组合并,并寻找一个高阶专家作为leader(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产品和朋友,教会了我很多管理方法和生活心得)。经历了一年半的平台建设后,资产管理和运维作业两个方向的平台建设接近收尾,经过标准化的作业过程沉淀了数据体系可以应用于接下来每个领域更深一层的策略精进,这里有2-3个核心骨干逐渐冒尖,于是在21年的时候决定将团队分拆,独立发展,在原先合作信任的基础上得以精进产品,持续降本。 再举个反例,19年中刚接手两轮车的时候凭借之前的工作经验,快速意识到两轮车供需匹配的重要性,于是在业务发展尚未精细化到这个粒度的时候我就分拆了一个实体组织,虽然只有1-2个人,但那时来说对于上下游来说还是非常前置的一个实验。但是实际效果中,这个组织的目标,上下游的业务协作非常痛苦,经常出现什么都可以找你,什么也都可以不找你,导致这个组早期的团队产出非常少,也是自己组织架构设计上踩的大坑。 ### 第三步:好的分工是成功的一半。 一般来说有三种分工方式,适合不同的业务发展模式。**第一种:按项目分。常见于从0到1的业务或者创新业务**。业务发展变化快,事情远远超过组织负载,这个时候一般会对齐重点项目,以虚拟组织方式推进快速迭代落地,验证想法;**第二种:按目标分。常见于发展阶段的业务**。业务发展在成长期和成熟期一般会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每个产品模块都能映射到对应的目标之上(如果没有目标的话要当心组织资源的浪费),按目标分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组织资源投入在核心业务发展需求上;**第三种:按功能模块分**。常见于成熟期的业务或者平台型的业务。一般成熟期的业务发展比较稳定,需要各个模块深入发展,不断借鉴行业内外的解法,精益求精。 这三种分工方式在组织协作中会有不同的问题暴露。 - 按项目分的组织,成员之间往往信息流动极不顺畅,且容易出现相互争抢资源的情况发生,只适合极早期的业务发展阶段。 - 按目标分的组织,虽然有明确的指引,但是目标之间容易出现灰色地带,需要比较好的组织文化依托才能保证信息的流畅和合作的发生。 - 按功能模块分的组织,虽然灰色地带较少,但是在需要多模块协作的事情往往会很难有owner意识,大家相互推脱责任,实际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更偏向按目标划分。**一来大部分的产品都需要高度协作,按目标分可以更容易找到owner(和谁目标关联最大谁是owner),也更容易看到owner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二来明确的目标牵引下实际上也给了组织很大的自由度,可以自己定义具体的路径,相互的依赖,在相对小范围的模块/系统迭代中锻炼产品的核心判断力,以及未来在团队设计上的经验储备。** 当产品经理过渡到团队管理者之后,面对的产品体系更为复杂,业务发展也开始不断涌现出不确定性。希望你能在繁杂之中和变化中找到不变的那些事实,看清本质,梳理出你的组织架构,**让你的团队和每一个人都能在正确的位置,让每个人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产品设计的热情和创意。** ## 二、组织文化建设 ### 把团队当成社区产品来运营 这是我踩过很多坑之后最最重要的一句话。曾经以为管理是与项目管理,交互设计等并列的一项技能而已,只要看书学习,多加训练,熟能生巧就会了。 但实践下来,自己更想做一名产品设计,不擅长管理,也不喜欢管理。直到有一天在和前辈的1-1交流中突然领悟到,为何要把团队管理当成另一种技能的培养,为何不把团队当成你的产品来运营。既然是产品,那产品设计的很多方法不就可以应用在团队建设上了吗?所以,从自我接纳这件事之后,才有了后面的很多的思考和迭代。 **在我看来,团队是一种社区产品。作为管理者的你是他的产品经理。团队同学是你的用户,产品的用户价值是让团队同学获得物质回报、职业成长和归属感,而产品的商业价值就是同学承担更大责任,高效达成组织目标。** 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杨三角理论,服务业务战略,建设组织能力。如何建立互信共赢的组织文化,如何建立组织流程,如何因材施教也是我目前为止面对组织管理的三个重的命题。市场有很多很多书本上的方法论可以借鉴,但在这里只把我经历的觉得受用的内容和大家分享。 ### “文化无好坏,只有适不适合” 在我刚成为管理者时,我认为确定什么样的组织文化对我来说是个玄学,大部分的组织文化是管理者自身行为表现出来的某些特质自然而然带出来的。 这话对了一半,也错了一半。 对的部分是组织文化本身确实和管理者的特质有非常强的正相关,但错的部分是**组织文化应该是支持更大的业务战略而存在。文化无好坏,只有适不适合**。**作为管理者,要从业务长期战略出发,定义你的组织结构,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文化。 ** 举个例子,在青桔的这段经历里,业务长链条的特点需要每个方向的产品考虑周全,相互协同,否则会很容易产生1+1<2的产品迭代。比如有的指标需要车能生产,精益运维,投在合适的点位,精细的用户营销方案。如果有的产品方案先做了,但是其他迭代没有跟上,或者策略先行,管理手段没跟上,又或者营销手段上了,投车没跟上,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组织文化上我们会更强调**简单与合作。只有简单的同学越多,组织里的信息流通才会越顺畅;每个人不用看全局,在链条的上下游向前向后看一步就行。如果配上适当的激励,这个链条就自然越来越顺畅起来了。** ### “实事虚做,虚事实做” 如果定义了文化,该怎么落实呢?靠宣传带来更多的曝光,还是靠自己以身作则,还是别的什么规章制度和考核?“实事虚做,虚事实做”是来自前前司高级管理者(也是现司CEO,XD)当年的教诲。所谓**实事虚做,就是说很细碎的,越是踏实落地的事情越要“上价值”**,比如每一个需求都有用户价值,每一行代码都有商业价值。 一个成功的业务从来不是一个人做了某一个决定带来的,是众多岗位上彼此信任的人一点一滴做出来的。而**虚事实做,就是说文化的事要通过一个个实际被感知到的事渗透到你的流程和日常里**。记得19年底20年初的时候,团队规模迅速扩大,再加上北京和杭州两地办公,很多人都不熟悉彼此,再加上业务节奏很快,很多同学来了就迅速的投入到岗位的工作中,没有太多机会认识其他同学。 如果我们把这个团队看成社区,那这街坊四邻之间过于陌生是不利于整个链条的串联和信息的流动。所以那时策划和落地了几件事:一个是季度的全员在一起,物理上把一个团队聚在一起,聊事为辅,大家彼此认识,了解彼此的爱好和特点更为重要;一个是团队文化衫的设计,让团队每个人都参与到设计,提报方案,全员投票而不是老板指定;一个是内部辩论赛的组织(我也主动参加了);还有常规的生日会,星巴克礼品卡等等。没有预算的时候就自己掏钱,有预算的时候就做出多一些的文化衫分享给合作的同事(现在还能在现司看到当年产品部的文化衫,泪目)。表面看是拉近彼此关系,背后的逻辑则是简单与合作的文化需要实际的事情落地。靠以身作则的辐射毕竟有限,衰减也快,靠一些精心设计的制度流程让文化长久落地。 ###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最好的激励是及时反馈” 我始终认为产品经理是个创意工作的岗位,需要给每个人留出必要的思考空间来激发大家的创造力。 **如果把团队当成社区产品,那最好的激励就不是绩效,晋升这些被迫制造不公平的评价体系,而是及时的反馈**。在你发现某个人做的很好的时候,私下1-1的场合里鼓励他,在公开场合鼓励他的行为,让团队的同学看到这个社区会鼓励什么样的行为(背后也是组织文化的支撑)。 **如果把团队当成社区产品,在不同的领域每个人都有可能是KOL**,不一定是leader或者组长,也可以是动漫,宠物,健身,搞笑等等。让更多的人愿意在社群里发言,找到共鸣,得到反馈,你的组织有一天一定会在业务面临挑战的时候表现出一份强有力的凝聚力,帮助你度过难关。如果你的团队超过了10个人,那就需要建立层级。 对于中层同学来说,你要坚守原则,“逐级布置任务,跨级了解情况”。尊重中层同学的判断力要靠行动来表现,跨级布置任务是你尽力要避免的动作。而跨级了解情况则是类似用户调研一般,非常有必要的行为。你可以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他们的感受来评价中层的表现,组织的情况,看组织内外什么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带回来和你的中层以及HRBP一起商讨解法,迭代你的社区产品。 **最后**虽然组织文化要适应业务战略,但组织文化这个事还是和管理者自身有着很强的关系。所以也需要管理者自身除了专业主义的不断精进外,也需要个人修炼不断的前行和迭代。 <blockquote><p>“如果我们给予同学更多的自由,而不是制定规则来阻止他们发挥自己的判断,他们会做出更好的决定,也更有责任感”。——《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p></blockquote> ## 三、和团队同学1 on 1 的方法 ### GROW反馈模型 在日常管理动作中最频繁的场景就是跟团队同学沟通和反馈了,这里介绍我常用的通用模型;GROW反馈模型。 - **GOAL 目标**:你想要什么?/ 你期望的结果是什么? - **REALITY 现实**:现在发生了什么?/ 了解事实,澄清和理解 - **OPTIONS 选择**:你能够做什么?/寻找备选方案,征求建议 - **WILL 意愿**:你愿意做什么?/阐明行动计划/衡量标准/建立自我责任 一般来说,团队管理最好的结果是将业务或者团队的目标与个人目标匹配上,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管理者了解业务/团队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有怎样的挑战,也需要管理者了解每个同学的长短处和他们的发展需要。**团队同学每个人的发展诉求不同,通过GROW模型你可以在成员表达诉求的时候引导成员向内思考现状以及共识改变的路径。** 举一些常见的管理场景:团队同学小李找你希望接下来的窗口能被提名晋升。对于这样清晰的目标来说我们可以直接进入GROW模型的第二步,了解在小李的角度看来现状是怎样的,比如哪些事实符合晋升的要求,哪些事实还有差距。 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符合要求的事实要积极肯定,另一方面对于小李口中当前不符合要求的事实进入第三步的询问,”对于这些事情,你打算做些什么去改变”,引导同学向内看,寻找可行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反馈需要一些项目实践或者一些分享套路,也可能是一些成绩,这个OPTIONS的过程是双方共识的过程,也是达成小李目标的关键,**管理者要保持注意力集中的倾听,**并且从中提供一些路径选项给到小李。 最后一步则是询问小李在这些路径中自己制定的一些行动意愿计划,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不是只要求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承诺给到小李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比如一些风险的预判,帮助扫清组织合作中的障碍等等。当你完成了GROW模型的一次循环后,小李表达了晋升的诉求,也与管理者一同共识了发展的路径,做出了自己的承诺,剩下的就看过程中管理者所承诺的帮助是否真的发生**,做一个说到做到的管理者。** 在日常的管理动作中,同学在一些大的个人诉求里也会渗透出一些小的诉求,这些诉求都可以通过一次次的GROW模型应用找到解法,不断循环,找到共识。当然,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个询问的套路,而是作为管理者的你是否在反馈的过程中足够真诚,反馈中所承诺的是否能够做到。**不轻易承诺,但承诺了一定尽力而为。** ### FEW提问模型 当团队同学来向你表达某种情绪或者表达某种意愿时,就可以尝试使用这个**FEW提问模型**了 - **FACT 事实**:情绪或者意愿往往来自一个事实的发生 - **EMOTION 情绪**:”不开心”/”不爽”/”不公平”/”开心”/”很厉害”……. - **WILL 意愿**:”因为不开心,所以我想要XXXX”/ “我觉得XXXX” 应用这个模型的关键是要识别出团队同学和你反馈的内容里,有多少是事实,有多少是情绪,还有多少是意愿。只要是后两者,你都可以耐心的询问对方:”发生了什么”或者”出现了什么事情让你这样” 以期找到具体的关键事实,进而你就可以借用上文提到的GROW模型,询问对方希望的目标是什么,现实是什么,TA有什么样的选择,依此来尝试解决同学反馈的问题。 当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你更需要询问反馈者为什么这样的事实会给TA带来这样的情绪或者意愿,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选择的原因,理解对方的选择,也帮助他在未来的团队合作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类似的影响。 作者:Hej0330;公众号:何出此盐 本文由@Hej0330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三星Galaxy Z Fold7预计将在下月发布,海外博主TheSINZA已经提前上手了新机机模。**该机最大的亮点就是轻薄,远超以往几代,对比S25 Ultra基本差不多。**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21/0da636d8-41ec-4a68-a4c5-3511e10e755d.jpg) 根据手工测量的数据,三星Galaxy Z Fold7展开状态下最薄处厚度4.54mm,折叠状态下厚度约9mm。 **根据之前博主“i冰宇宙”的爆料,该机展开后3.9mm,折叠后8.9mm,将刷新全球最薄折叠屏记录。** 据悉,目前的全球最薄折叠屏(内折)是OPPO Find N5,其折叠后8.93mm、展开是4.21mm。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21/fb1179bf-0e5f-48e2-9754-095e4bcdf4d4.jpg)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三星Galaxy Z Fold7厚度大大减少,但电池容量依然维持了前代相同的4400mAh电池。 采用8.2英寸内屏和6.5英寸外屏,内屏采用屏下摄像头技术,呈现出无开孔效果。  配备与S25 Ultra同款的2亿像素主摄传感器,即搭载三星S5KHP2这枚CMOS,拥有1/1.3英寸的感光单元,影像能力将与高端Ultra系列进一步看齐。 核心搭载4.47GHz高频版高通骁龙8至尊版芯片,辅以12GB内存和Adreno 830 GPU。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48.htm)
在当下潮玩市场,泡泡玛特无疑是那颗最耀眼的明星。作为炙手可热的潮玩公司,它旗下坐拥众多国产潮玩IP,其中Labubu更是凭借独特魅力风靡全球。各地粉丝为了抢购心仪款式,不惜彻夜排队,却常常面临“一BU难求”的窘境,Labubu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被炒至高位。 然而,**本月18日泡泡玛特宣布全渠道大量补货后,市场格局瞬间改变。Labubu在二手市场的价格遭遇“腰斩”,泡泡玛特的股价也连续两天大幅下跌。**这一系列变化,让不少人开始质疑泡泡玛特的发展前景。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21/ab5a173936524578a3ce391c473304f7.png) 一直以来,外界对泡泡玛特的高速扩张都存有疑虑。此次产品价格与股价双双下滑,更是引发了广泛讨论:这家潮玩公司是否已经走到了发展的拐点?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21/aea0038bbdcb471991072f4ea9f8de80.png) 针对这一热点话题,昨日晚间,**在《央视财经评论》节目邀请的嘉宾中,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苏京春给出了专业见解。** 她认为,对于单一企业而言,短期出现市场波动在所难免。就潮玩手办行业是否见顶这一问题,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此次泡泡玛特出现的波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市场对其能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存在分歧; 另一方面,**泡泡玛特或许也担忧产品价格过高影响市场健康发展,此次补货有意对价格进行调控。** **不过,潮玩手办作为新消费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市场潜力依然巨大。只要产品价格适中,潜在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行业发展前景依旧可观。**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621/d31b91738d4a4decbc93e2940ba570a7.pn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46.htm)
<blockquote><p>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快速搭建实用的AI应用成为许多开发者和普通用户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带你走进AI应用实战的世界,通过Dify开源平台与飞书多维表格的结合,仅需10分钟,即可搭建出一个个人专属的计划管理工具。</p> </blockquote>  随着AI大模型能力的爆发式增长,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如何让这些强大的能力真正落地,服务于具体的业务场景或个人需求?传统的AI应用开发涉及复杂的模型调优、API集成、前后端开发,门槛之高让非专业开发者望而却步。集成工具、MCP等进一步降低了AI应用的搭建门槛。本期利用 Dify+飞书工具 在几乎零代码的情况下,快速搭建一个能理解自然语言、操作结构化数据的轻量级AI Agent。 ## 详细步骤 dify是开源平台,支持docker本地部署,也支持云服务。对于普通玩家而言,选择云服务更方便快捷,但我之前已经本地部署了dify,因此我会基于我本地的环节进行AI应用的搭建。 - **Dify关键能力:**模型编排、提示词工程、工具/插件集成、工作流设计(Workflow)、API发布、用户界面托管。 - **飞书多维表格:** 零代码创建结构化数据表、直观的表格/看板/表单视图、强大的API接口、与飞书IM深度集成(消息通知)、协作便捷。 借此构建一个Agent,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如:“帮我记录明天下午3点要和客户开项目评审会”、“显示我这周所有待办事项”、“把’写周报‘标记为已完成”)即可完成对个人计划数据的增删改查。 1)新增一个空白应用:选择应用类型-**Agent(代理)**。这是关键,Agent具备主动调用工具、思考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话。 2)配置模型:**连接AI大脑** 3)选择工具:**赋予Agent“手脚” – 飞书多维表格插件**(Dify集成了大量工具用以拓展模型能力,这里选择了飞书多维表格的相关工具,要注意的是,工具需要通过插件配置才能正常使用)  4)编写提示词:**告诉Agent“做什么”和“怎么做”**(当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通过提示词让Agent使用起来变得正确好用) 如图所示,此时并不能直接使用,不同的模型对提示词的要求会存在差异,经过多次调试,会发现: **痛点1:缺少调用工具的重要参数信息。** **现象:**用户说“记录明天下午3点开会”,Agent尝试调用create_record,但提示缺少截止日期参数或格式错误。 **解决:**在提示词中**极其明确地定义每个工具操作所需的参数名称、类型、是否必填、格式要求**(如日期格式)。强调用户自然语言中的时间信息**必须**被提取并转换成规定格式。 **痛点2:模型缺少对参数类型等细节的关注。** **现象:**Agent可能将用户输入的“高优先级”误认为状态值(而状态只有’待办‘/’进行中‘/’已完成‘),或者试图把非数字内容塞进数字字段。 **解决:**在提示词中**严格定义每个字段的允许值/枚举值**(如状态字段只能是 [‘待办‘, ’进行中‘, ’已完成‘])。对于关键字段,在调用工具前,提示词中增加一步**参数验证逻辑**描述(“在调用工具前,请确认参数X的值是Y类型/在Z列表中,否则向用户澄清”)。 **痛点3:模型无法识别当前时间。** **现象:** 用户问“今天有哪些任务?”,Agent无法准确理解“今天”的范围(因为它训练数据截止到某个时间点)。 **解决:引入Dify的时间工具!**这是Dify内置的强大工具。在提示词中: - 声明Agent可以使用时间工具获取当前精确时间。 - 在需要时间信息的地方(如转换模糊时间、计算截止日期),明确写上**“当前日期时间是:{{current_time}}”**。Dify会在运行时自动将此变量替换为调用时间工具获取的实时结果。 **效果:**Agent瞬间获得了“实时时钟”能力,能正确处理“今天”、“明天”、“两小时后”等动态时间概念。 调整后如下:  ## 成果展示:一个可用的自然语言计划助手 **访问方式:**Dify为每个应用自动生成一个独立的H5 Web页面。您可以将此链接分享给任何人(或嵌入到其他系统),用户打开即可与您的Agent对话。 **用户体验:** 用户无需学习任何特定命令或操作表格界面,直接用自然语言表达需求(“帮我记一下后天早上9点预约牙医”,“显示我还没完成的紧急任务”),Agent在背后理解意图、调用飞书多维表格API完成数据操作,并给出清晰反馈(“已为您添加了‘预约牙医’任务,截止时间2024-06-22 09:00”,“您有以下3项未完成的紧急任务:…”)。 **价值体现:** - **效率提升:**操作计划的速度远超手动打开表格、查找、输入。**估计单次任务操作时间从分钟级降至秒级。** - **便捷性:**随时随地,通过聊天窗口即可管理计划。 - **技术门槛:真正实现了个人开发者/非程序员也能构建实用AI应用。**核心构建过程集中在配置和提示词编写,无需传统编程。 通过Dify和飞书多维表格搭建个人计划管理Agent,是一次成功的“轻量级AI应用落地”实践。 在当今的工具生态下,**利用大模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大公司的专利**。清晰的提示词工程和对工具(尤其是时间工具)的有效利用,是构建可靠Agent的关键。而Dify Workflow展现的多Agent协作潜力,则为我们打开了构建更强大、更自动化AI应用的大门。从管理个人计划,到协调团队会议、处理客户服务流程、分析业务数据… AI应用的构建门槛正在被Dify这样的平台和飞书这样的工具持续拉低。 **未来属于那些善于利用这些工具,将AI能力融入具体场景的构建者。**不妨现在就动手,用Dify + 你熟悉的工具,打造属于你的第一个AI Agent吧! 作者:Evelyn 公众号:产品的魔法棒 本文由 @Evely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扎克伯格想打仗了。2025年6月12日,Meta宣布以143亿美元收购硅谷明星公司Scale AI 49%的股份,并任命其创始人亚历山大·王(Alexandr Wang)为首席技术官,赋予他全面主导公司AI战略转型的权力。但这只是扎克伯格激烈人才争夺战的序幕。 短短8天后,据CNBC报道,Meta又成功挖来了Safe Superintelligence(SSI)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丹尼尔·格罗斯(Daniel Gross)。事实上,扎克伯格在年初就试图以80亿美元整体收购SSI,但遭拒绝后,他迅速转向更直接的手段——挖走公司的核心人物。 与此同时,Meta也试图吸引GitHub前CEO纳特·弗里德曼(Nat Friedman)加盟,并计划投资他与格罗斯共同管理的风险投资基金NFDG。此外,Meta还积极联络OpenAI首席研究员诺姆·布朗(Noam Brown)和GoogleDeepMind基础架构总监科拉伊·卡武克奥卢(Koray Kavukcuoglu),尽管尚未获得明确答复。 扎克伯格这一系列快速而大胆的举措,目的非常明确:为Meta新成立的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Superintelligence Lab)组建一支顶级实战团队,以产业资源和人才网络彻底改写公司AI竞争的游戏规则。  Meta此前推出的旗舰模型Llama系列在市场表现糟糕,排名急剧下滑且核心团队出现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Meta的AI战略。扎克伯格显然意识到,单纯依靠内部技术研发的理想主义路线已难以实现短期的突破,于是他果断选择了一条更为现实主义的道路——利用资本和资源整合迅速改变产业格局。 **放弃LeCun,和他所代表的路线** 当硅谷同行们纷纷争夺顶级科学家与研究员时,扎克伯格选择的却是更具产业执行力的人才,比如Scale AI创始人亚历山大·王和SSI的丹尼尔·格罗斯。 这与过往Meta“仰仗”Yann LeCun的路线完全不同。 作为著名深度学习科学家,Yann LeCun间接见证了公司在模型研发上的滑铁卢:Llama 4公开版本在LM Arena等权威榜单排名暴跌至第32位,核心能力落后主流竞品近50%,甚至被曝出用未公开的优化版“刷榜”,导致技术公信力大打折扣。雪上加霜的是,Llama项目的14位早期核心成员中有11人选择离职,其中5人跳槽至法国新贵Mistral,团队骨干受到重创。 图注:负责你LLM研究的人天天说LLM没未来,你是老板你受得了么 虽然LeCun本人并不直接领导Llama团队的建模与工程,但作为Meta AI的首席科学家和FAIR实验室的领导者,他在方向设定、资源分配、技术路线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他主张从基础研究出发,通过长期积累实现类人智能,而Llama项目作为更偏应用导向的尝试,在商业节奏和产品优先级上冲突不可避免。 而亚历山大·王与LeCun完全不同。他的成功并非来自前沿算法研究,而是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数据标注团队,并拥有成熟的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技术体系。他更懂得如何迅速将技术变现和规模化运营。 丹尼尔·格罗斯也展现了另一种产业能力——生态构建和战略投资。他创立YC AI项目并投资孵化了GitHub、Airtable、Character.ai等公司,建立了强大的产业生态。 扎克伯格的策略显而易见:他要把战争引向产业界。 扎克伯格在用“钞能力”从其他公司抢夺算法大牛,他的目的并不是找一个LeCun的平替,而是彻底抛弃LeCun这种科研型人才主导AI战略的旧模式后,开始的人才竞争。这对其他公司已经造成困扰,最值得玩味的就是OpenAI,它的CEO Sam Altman在最近通过对外发声的方式来强调自己内部没有被扰乱军心。 而对Scale AI的投资和事实上的掌控,在引发混乱的目的上也迅速显现效果:Google、OpenAI等公司迅速终止了与Scale AI的合作,这表明产业巨头们对核心资源掌控权落入竞争对手之手的恐惧。 Google作为Scale的最大客户,原计划在2025年支付近2亿美元采购AI训练数据。但在Meta交易官宣后,Google立刻终止合作并转向其他供应商。OpenAI虽已提前减少依赖,但在消息公布后也迅速与Scale切割,选择更中立的数据服务商。微软则开始重新评估其合作体量,并将部分需求转向Labelbox等替代选项,就连马斯克旗下的xAI也中止了谈判进程。  数据供应链加速重组,Labelbox、Snorkel AI等中立供应商需求暴涨,硅谷AI格局在几天内出现明显裂痕。 像当年斥资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那样,扎克伯格再次用“掌控基础设施”的方式重构竞争格局。他用极具攻击性的方式告诉对手:就算技术不领先,我也能掐住你们的命门,扰乱格局,然后把战争拖入他自己的节奏。 **真正属于扎克伯格的战斗开始** 从结果来看,Llama 4 的失败几乎是一种必然。它并非单点工程的失误,而是Meta内部长期理念失调、执行混乱的必然产物。对扎克伯格而言,算法本身并不是兴趣所在,也不是他主导AI的核心逻辑。在他的思维体系中,算法只是战略的工具,科学只是战术的一环。真正令他在意的,是如何调动资源、压迫对手、掌控局面。 某种程度上,Llama 4 的失败让Meta回到了Meta的样子。它让扎克伯格有了足够理由绕开原有的科研流程,切断学术派在组织中的路径依赖。他无需再假装“相信研究主导”,而是以混乱为契机,转身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AI机制。 据多方报道,扎克伯格对Superintelligence Lab的参与程度前所未有:他亲自邀请并设宴招待核心人才,绕过所有传统管理层级,让团队直接向自己汇报。这种“创始人模式”完全不同于FAIR实验室以科研为主导的自治体系。新实验室专注于迅速将先进的AI能力整合到具体产品和服务中,例如Meta的AI助手、智能眼镜和社交平台等。这种模式对FAIR原有的“科学家自治”和基础研究导向是一种彻底颠覆。 更重要的是,在Llama的混乱之后,扎克伯格终于建立起一个能够执行他意志的班底:由亚历山大·王主导的Superintelligence Lab不是一个科研机构,而是一个应对AI军备竞赛的战争机器。这支团队不强调理论发表,不痴迷科学优雅,而是专注于将人、数据、算力、产品串联成一条工业化流水线,迅速产出市场可见的成果。  某种意义上今天Meta才算真正加入AI战局。这不再是一场科学家主导的探索,而是一场创始人CEO扎克伯格亲自领军的战争,回归到扎克伯格最熟悉的领地:资源调配、平台整合、舆论节奏和对手施压——Move faster,break more things。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才是那个“原汁原味的扎克伯格”。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44.htm)
Meta今日宣布将与奥克利(Oakley)联合推出新一代智能眼镜。这款限量版Oakley Meta HSTN定价499美元,将于7月11日开启预售。今年夏天,搭载Meta技术的其他奥克利款式也将陆续上市,起售价为399美元。 与现有的Meta Ray-Ban智能眼镜类似,奥克利版本同样配备前置摄像头、开放式耳机扬声器和麦克风,所有硬件均集成于镜架内。用户将眼镜与手机配对后,可用其收听音乐或播客、拨打电话、与Meta AI互动。借助内置摄像头和麦克风,Meta AI还能识别用户眼前的景象,甚至可以实现语言翻译。  受奥克利运动基因影响,Meta将这一新品定位为运动员专属。眼镜具备IPX4级防水能力,电池续航时间是Meta Ray-Ban的两倍,单次可用8小时,配套充电盒可额外续航最长48小时。摄像头也升级至3K视频拍摄,较Meta Ray-Ban的1080p实现大幅提升。 新品共推出五种奥克利镜框与镜片组合,均可根据需要选配处方镜片(需另付费用)。镜框颜色涵盖暖灰色、黑色、棕烟色和透明等,镜片则有多种选择,包括变色镜片。限量版499美元版本自7月11日起接受预订,金色点缀搭配金色Oakley PRIZM镜片。该系列将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澳大利亚、德国、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发售。 Meta近期与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Luxottica,Ray-Ban、Oakley等品牌母公司)签署多年合作协议。Meta Ray-Ban智能眼镜的全球销量已突破两百万副,依视路陆逊梯卡日前披露,计划到2026年,每年与Meta联合销售1000万副智能眼镜。Meta可穿戴设备负责人亚历克斯·希梅尔(Alex Himel)表示:“这只是我们进军运动科技领域的第一步,后续还会有更多动作。”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38.htm)
据彭博社(Bloomberg)周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软银(SoftBank)创始人孙正义正计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打造一个总投资高达1万亿美元的产业综合体,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 [](https://n.sinaimg.cn/tech/transform/295/w630h465/20220316/71b1-e4ca0e941ea3bcb160c514478337dfbc.jpg) 报道称,孙正义希望与台积电合作,推动这一项目,目标是将高端科技制造业带回美国,并在当地复制中国深圳的大规模制造业集群模式。 软银方面已与美国联邦及州政府官员展开沟通,商讨为在园区建厂或投资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包括与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等人进行会谈。 报道称,软银热切期望台积电能参与这个代号为“水晶之地”(Project Crystal Land)的项目,但台积电将以何种身份参与,以及其自身是否有合作意向,目前尚不明确。 台积电目前已在美国兴建芯片制造工厂,规划投资额达1650亿美元。 报道称,孙正义还在与包括三星电子在内的多家科技公司接触,寻求合作意向。 该项目仍处于初步规划阶段,能否落地取决于特朗普政府及各州官员的支持。若最终落实,1万亿美元的投入将是“星际之门”项目(Stargate,旨在扩大美国数据中心容量,由软银、OpenAI及甲骨文(Oracle)等共同出资,总额5000亿美元)的两倍。 软银和台积电均拒绝置评。白宫及美国商务部暂未回应置评请求。 这一计划发布前,软银今年已多次宣布大额投资。 今年3月,软银宣布将以65亿美元收购美国半导体设计公司Ampere;4月又表示将为OpenAI提供最高400亿美元的新投资支持,其中至多100亿美元将引入其他投资方。 本周,软银还通过出售T-Mobile股份筹集了48亿美元资金。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36.htm)
当地时间6月20日,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负责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的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 (Jeffrey Kessler) 已经通知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等在中国大陆拥有晶圆厂的晶圆制造商,美国计划取消允许它们在中国使用美国技术(主要是半导体设备)的豁免。 美国商务部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芯片制造商仍将能够在中国运营。芯片的新执行机制反映了适用于其他向中国出口的半导体公司的许可要求,并确保美国拥有平等和互惠的程序。” **撤销“无限期豁免”,设备供应将受限** 早在2022年10月7日,美国出台了新的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限制了位于中国大陆的晶圆制造厂商获取先进逻辑制程芯片、128层NAND闪存芯片、18nm半间距或更小的DRAM内存芯片所需的制造设备的能力,除非获得美国商务部的许可。三星、SK海力士、台积电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晶圆厂也受到了该政策的影响。 不过,在数日之后的,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均获得了美国商务部颁发的1年豁免期许可,使得他们在之后的1年内,美系设备厂无需办理任何额外的许可,即可向他们位于中大陆的晶圆厂供货。 2023年10月,在1年豁免期即将到期之际,美国商务部又同意向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台积电位于中国大陆的晶圆厂提供“无限期豁免”,使得他们无需再担心受到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供应限制政策的影响。这也将使得他们在中国的晶圆厂能够继续正常运营。 目前主流的NAND Flash芯片正在迈向了128层以上的更高的堆叠层数,主流的DRAM芯片也在进入10纳米级。而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都有着庞大的NAND FlashH和DRAM产能,台积电南京厂也有一定的16/12nm逻辑芯片代工产能,如果无法获得美系先进的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供应,那么不仅现有的产线运营可能将受影响,未来也将无法继续进行技术升级和扩大产能,这势必将会影响到他们在华工厂的正常运营,以及未来的产能布局和市场竞争力。虽然这一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不会立刻显现。 **三星、SK海力士在华产能占比较高,取消豁免将冲击全球供应链** 资料显示,三星在中国大陆的西安、苏州拥有存储芯片工厂。其中,西安工厂是三星在华最大投资项目,主要制造3D NAND闪存芯片。截至2024年年中,西安厂两期项目总投资已高达270亿美元。数据显示,三星西安工厂月产能将达到26.5万张12英寸晶圆,占三星全球NAND闪存芯片总产量的42%。2022年,三星半导体西安工厂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SK海力士目前在中国大陆无锡、大连(从英特尔手中收购而来)拥有晶圆厂。截止至2020年,SK海力士已累计在中国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在无锡拥有4000多名员工,并于2019年完成第二工厂C2F的建设。随着C2F项目的持续推进,无锡工厂将承担SK海力士DRAM芯片全球生产总量近一半的份额。此外,在2021年SK海力士还将其位于韩国青州的8英寸成熟制程晶圆代工厂M8迁至了无锡,但是该晶圆厂去年已经被出售给了中企。  研调机构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的全球DRAM市场,SK海力士以36%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三星以33.7%的份额居第二。而在2025年一季度的全球NAND Flash市场,三星以31.9%的份额位居第一,SK海力士以16.6%的份额居第二。 也就是说,三星与SK海力士一起占据了全球近70%的DRAM市场和近50%的NAND Flash市场。另有数据显示,目前三星在中国的NAND Flash工厂,投片量占该公司 NAND Flash总产能的 42.3%,全球产能占比也高达 15.3%。SK海力士也同样拥有约50%的DRAM产能和20%的NAND Flash产能在中国大陆。 显然,如果美国撤销对于三星和SK海力士在华晶圆厂的豁免,不仅他们在华晶圆厂未来的运营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全球的存储芯片供应可能也将受到冲击。 至于台积电,其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南京厂仅拥有每月2万片先进制程产能,主要以16nm及12nm为主。虽然这部分的先进制程产能可能将会受到美国撤销“无限期豁免”的负面影响,但相对于台积电全球庞大的先进制程产能来说,影响可能并不大。由于美系成熟制程设备对华出口目前不受限,所以台积电在南京厂的28nm产能及松江厂的成熟制程产能则不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只是一个谈判筹码**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撤销对于 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在华晶圆厂的“无限期豁免”,还处于计划阶段,尚未正式实施。而且即便实施, 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 可能也会被允许向美国政府寻求逐案许可,以供应他们在中国大陆的晶圆厂。 《华尔街日报》也透露,参与该规则讨论的人表示,撤销豁免并不是一个既定的决议。凯斯勒的部门——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还没有得到美国政府其他部门的支持,比如美国国防部。 因为,美国政府中的反对者担心,取消对于 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在华晶圆厂的“豁免”,最终会提振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公司,并最终让中国供应链掌控这些晶圆厂。 毕竟, 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等半导体巨头不会坐视自己在华利益受损,所以他们在华晶圆厂如果无法获得美系半导体设备的供应,那么必然会推动他们转向采用中国本土或其他非美系的半导体设备来进行替代,而这无疑有助于中国发展国产化及非美化半导体供应链。 同时,美国此举也必然会影响到其与韩国等盟友之间的合作关系。 对于韩国来说,中国也是其最大的芯片出口国。数据显示,韩国芯片厂商将大约 60% 的芯片出口到了中国大陆,并且韩国芯片制造商在中国工厂的产能也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芯片制造商。 总结来看,此次事件很可能是美国特朗普政府为获得关税谈判筹码而“无中生有”的策略。 虽然此前在5月12日,中美双方达成了初步的关税协议,但是有保留有暂停90天的24%的关税需要继续谈判。美国此番计划撤销对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等外资企业在华晶圆厂使用美国技术的豁免,可能是为了增加美国与中国进行关税谈判的筹码。 同时,目前中国对于稀土的出口管制政策,正颇为令美国的汽车等依赖于稀土材料的相关产业头疼。美国政府可能也是想要借此来换取中国对于稀土的出口许可。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白宫官员表示,美国此举并非新的贸易升级,而是旨在使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许可制度类似于中国对稀土材料的许可制度。 此外,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利用撤销该“豁免”的威胁,对于韩国两大半导体巨头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以及台湾晶圆代工龙头厂商台积电的“拿捏”,也有助于美国政府与韩国及台湾的关税谈判。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34.htm)
据CNBC报道,对于Meta用1亿美元签约奖金从OpenAI挖角一事,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周五回应称,OpenAI也并非等闲之辈,该公司采取了反制措施。  博斯沃思 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本周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表示,为了吸引OpenAI员工跳槽,Meta曾开出高达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但OpenAI最优秀的员工选择了留下。 不过,据博斯沃思透露,OpenAI的优秀人才选择留下的一个原因是该公司提出了反向报价,也拿出了颇具竞争力的待遇来挽留员工。 “市场为这类人才设定的薪酬水平高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在我20年的科技高管生涯中前所未见。”博斯沃思表示。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32.htm)
美国一名联邦法官批准了一项初步禁令,叫停了特朗普政府阻止哈佛大学接收国际学生的行动。据悉,这项初步禁令保留了哈佛大学在案件审理期间接收国际学生的权利。  美国政府5月22日宣布取消哈佛大学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 美国总统特朗普6月4日签署公告,以所谓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限制哈佛大学国际学生签证,暂停在哈佛大学学习或参加交流项目的外国公民入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508130.htm)
 在进行品牌和产品定位时,深入理解消费者的行为、需求和动机是制定精准策略的基础。品牌构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当前的需求,更在于预见他们未来的期望,从而打造出能够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品牌形象。这种深度共鸣能够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并为品牌带来长期的市场竞争力。 在品牌定位中,通常以**支付能力**和**消费偏好**两个维度对消费者进行分类。 **1)支付能力** 反映了消费者在经济上的购买力,直接决定了他们可以购买的商品范围和价格区间。 **2)消费偏好** 则体现了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 **高消费偏好**的消费者通常更重视产品的质量、品牌形象、创新性和个性化等因素,愿意为更优质的体验支付更高的价格。 - **低消费偏好**的消费者更多关注实用性、价格和功能的基本满足,他们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对品牌和附加价值的关注较少。 选择支付能力和偏好作为分类维度的原因在于,这两个维度共同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支付能力决定了消费者能够承受的产品价位,而偏好则影响了他们对品牌、产品属性的选择倾向。 通过结合这两个维度进行市场细分,品牌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出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并为其量身定制合适的产品策略和营销方案。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不同偏好与支付能力组合下的消费者类型(以美国市场为例),以及他们各自的消费心理、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等特点。 ## 1. 低支付能力—低消费偏好:基础需求型 低支付能力、低消费偏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基础需求型,具体分析如下。 **消费心理:**这类消费者的购买力有限,主要关注满足基本需求。价格是他们最为关心的因素,因此他们倾向于购买价格低廉、功能简单的商品。品牌和附加功能对他们影响较小,优惠和折扣信息是主要驱动力。 **收入水平:**通常年收入在2万至4万美元之间。 **生活方式:**生活相对节俭,重视储蓄和基本生活保障。消费行为较为保守,主要集中在日常必需品的购买上,很少购买非必需品或奢侈品。 **代表人物:**电视剧《蜗居》中的苏淳。苏淳工作稳定,但工资有限,生活方式以务实为主,关注家庭的基本需求,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类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 ## 2. 低支付能力—高消费偏好:越级渴望型 低支付能力、高消费偏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越级渴望型,具体分析如下。 **消费心理:**这类消费者虽然目前购买力有限,但对高端商品和品牌有较强的兴趣。他们通常会密切关注促销和折扣,甚至愿意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为自己喜欢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这类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消费潜力,未来收入增加时可能会逐渐转向更高端的消费品。 **收入水平:**通常年收入在2万至4万美元之间,但消费力常常超出收入水平。 **生活方式:**注重未来的生活质量提升,可能在现阶段控制支出,但依然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尤其是在高端商品领域。他们可能经常浏览奢侈品、电子产品或其他高端品牌的折扣。 **代表人物:**电视剧《奋斗》中的向南。向南虽然收入不高,但仍然对生活品质有追求,尤其是对高端商品的向往,愿意为奢侈品牌或品质更高的商品花钱乃至月光或者负债消费。 ## 3. 中等支付能力—低消费偏好:性价比型 中等支付能力、低消费偏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性价比型,具体分析如下。 **消费心理:**这类消费者虽然具备中等购买力,但对商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有更高的关注。他们愿意为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商品支付,但不太关注品牌和额外的附加功能。性价比是他们消费行为的核心,他们希望物有所值。 **收入水平:**通常年收入在4万至8万美元之间。 **生活方式:**生活稳定,注重理财和储蓄,消费习惯趋向于实用,通常会选择大众品牌或者性价比高的商品。 **代表人物:**美剧《老友记》中的罗斯·盖勒。罗斯是大学教授,收入稳定,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并不追求奢侈品,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实际功能性,符合务实型消费者的特点。 ## 4. 中等支付能力—高消费偏好:品质安心型 中等支付能力、高消费偏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品质安心型,具体分析如下。 中等支付能力、但消费偏好较高的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关注产品的品质保障与使用体验。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愿意为高质量、服务有保障的商品支付溢价。 **消费心理**:他们注重品牌声誉和产品的长期价值,追求使用过程中的“安心感”,既要好看也要好用,既讲究实用性也愿意享受生活。 **收入水平**:年收入通常在4万至8万美元之间。 **生活方式**:生活节奏较快,注重效率与品质,偏好消费决策简单、服务完善的购物体验,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口碑的品牌。 **代表人物**:美剧《老友记》中的莫妮卡·盖勒。作为一名厨师,她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注重细节并追求完美,经常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值得信赖的品牌和用品,体现了品质安心型消费者的特征。 ## 5. 高支付能力—低消费偏好:理性克制型 高支付能力、低消费偏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理性克制型,具体分析如下。 具备高支付能力但消费偏好较低的消费者,表现出显著的“理性克制”特征。他们有能力购买昂贵商品,但通常不会被品牌光环或潮流趋势所驱动,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与长期价值。 **消费心理**:消费对他们而言不是炫耀身份的方式,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他们也许会购买高价产品,但通常是基于深思熟虑和精挑细选,而非冲动或攀比。 **收入水平**:年收入通常在8万美元以上。 **生活方式**:追求效率、品质、简洁,常常实行“断舍离”或“极简生活”,崇尚“少即是多”的价值观。偏好拥有可靠性能和低调设计的高端产品。 **代表人物**:比如乔布斯。他虽然是亿万富翁,但在生活中却长期穿着同一风格的黑T牛仔裤,关注专注与效率,体现了典型的理性克制型消费风格。 ## 6. 高支付能力—高消费偏好:极致追求型 高支付能力、高消费偏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极致追求型,具体分析如下。 这类消费者拥有高支付能力,且消费偏好极为强烈,常常为寻求独特的产品体验或奢华享受支付溢价。他们在选择商品时,注重品牌价值和商品的独特性,愿意为**奢华、个性、品质**支付高额费用。 **消费心理**:对他们而言,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需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他们追求**极致的享受和自我表达**,注重品牌的声誉与独特性,愿意为少数人享有的独特商品和体验买单。 **收入水平**:年收入通常在8万美元以上。 **生活方式**:他们生活方式奢华、品位高雅,喜欢独特的高端商品和个性化服务,崇尚个性化的奢华消费。偏好定制、限量版、顶级设计等优质体验,喜欢超出常规的享受。 **代表人物**:例如电影中的托尼·斯塔克(钢铁侠)。他不仅拥有巨额财富,更追求极致的创新和个人品味,注重生活中的奢华与体验,体现了典型的“奢华享受型”消费者特征。 本文由 @Ericlee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blockquote><p>去年,一位零绘画基础的创作者借助AI生成了两套表情包并成功上架微信表情商店,引发广泛关注。时隔一年,AI绘图技术再次取得显著进步,生成的表情包不仅用时更短、画风更好,还实现了更高的清晰度和更简单的操作流程。如今,AI生成的表情包已从“跑通流程的草稿”迈向“大师级作品”,而创作门槛也进一步降低,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表情包艺术家。</p> </blockquote>  去年的4月份,我作为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的小白,借助AI生成了两套表情包,上架了微信表情商店,教程被几千人传播。 时隔一年,我再次创作了一套表情包,AI生图能力的进步让我惊叹,几乎无需繁琐步骤,就能秒出表情包,用时更短、画风更好、精度更清、过程更简。如果说,一年前的AI表情包只能算是跑通流程的草稿,那么如今AI生成的表情包,完全可以称为大师级作品。 那我们一边手把手地写一篇2025版表情包艺术家教程,一边感受一下,一年的时间,AI生图都有哪些变化。 ## 微信表情商店的审核要求 把一套表情包正式地上架到微信表情商店,成为全球用户都能自由下载使用的创意作品,这就需要完全按照微信表情的审核规定,进行表情包制作。这是一个命题作文。 微信表情商店用户端的入口在“微信App-我-表情”,在这里可以选择添加各种表情到聊天窗口。我们上传的表情包作品,也将呈现在这里供用户下载。 作为表情包艺术家,上传表情的入口在“微信表情开放平台”,网址是https://sticker.weixin.qq.com,所有表情作品在这里进行提交和管理。  在提交过程中,微信表情平台会对表情包作品,作出一些审核标准,我做了一张表格,一目了然。  这一年当中,微信表情的审核要求,也有一个变化。一年前,一组表情包所包含的表情数量,需要是8、16、24中的一种,现在则是8~24之间的任意数量均可,这也为我们用AI制作表情包提供了便利,毕竟AI抽卡,没办法太精确控制数量。 ## 变化惊人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新的AI技术进步,但如果想要直观的感知,最好就是前后的效果对比着看。 一年以来,AI生图的能力大有进步,如果一年前AI生成表情包,还稍微有一点技术门槛的话,那么现在,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任何人都能通过AI,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画面精良的表情包作品。 我们来对比表情包制作过程中的几点重大变化。 ### 1.生图质量大幅提高 最直观的视觉感知,就是作品质量上的提升,我们把之前生成的AI表情包,和这次生成的表情包,放在一起对比,就不言而喻。  2024年的AI大模型,各个公司主要发力点仍然在大语言模型上,比如OpenAI虽然发布了首个多模态模型DALL-E,但主要的能力突破还是在深度推理模型上;主攻图像Midjourney 和Stable Diffusion 虽然效果好一点,但使用成本也很高;国内的DeepSeek R1在2025年1月发布,也是不具备图像生成能力的大语言模型。 所以,在2024年上半年的节点,尽管有一些图像生成模型问世,但技术普遍不成熟,想要低成本生成一些高质量的图像,还是很难。 从对比图中可以看出,2024年生成的表情包作品,虽然形状已经有模有样,但仍有大量不符合物理学的动作姿势,以及无意义的胡乱线条,在图像的美感上,也相对较弱。 在2024年快到年末的时候,图像生成大模型迎来一波技术爆发。国外的OpenAI 在2024 年 5 月推出GPT-4o 多模态模型,2025年3月,摒弃对独立 DALL-E 模型的依赖,上线GPT-4o 的原生图像生成能力,通过一系列吉卜力风格的漫画作品引爆全球网络;国内方面,即梦AI在2024年12月18日发布图片模型2.1,2025年4月发布即梦3.0并和豆包深度整合,生图能力快速提高,基本上可以媲美GPT 4o。 我们可以看到,在2025年生成的作品中,无论是色彩、风格,还是造型、细节,都具备比肩人类设计师的效果。  ### 2.图片清晰,无需二次放大 清晰度其实也应该算在图片生成质量里,之所以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在去年版本的AI表情包教程里,有一个关键步骤,通过专门的工具对图片进行放大,以提升清晰度。  但现在的AI生图工具,基本上都能生成高分辨率图片,比如豆包生成的图片分辨率,最长边默认就达到了1328像素,即梦则最高支持2K 原生分辨率(2560×1440 像素)。 这样的清晰度下,生成的图片基本上可以直接使用,完全能够应对大多数使用场景。 ### 3.不再需要专业提示词 在去年的AI表情包教程中,生成表情包使用的Prompt是: 提示词1: <blockquote><p>一个可爱的小怪兽在喝酒, Simple graphic features, thick and cute limbs, simple and cutemovements, Jean Julien. four cute poses and expressions, laughing, angry,speechless, sad. different emotions, multiple poss and expressions, illustrations,flatcolors, simple line 2d painting, popular artstations, digital art,pixel style cartoons, lineworks, 8k</p></blockquote> 提示词2 <blockquote><p>A cat drinks wine, 18 emoticons,multipleposes and expressions , different emotions ,different body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s, Style of Disney, Style of Pixar, 3D, C4D, candy color, neon palette style, realistic, clear background,Oc rendering, soft focus, soft light, high saturation, 8K, hdr, masterpiece, super detail, –ar 1:1 –s 300 –v 5.0</p></blockquote> 可以看出,之前的Prompt中,使用了大量的约束性参数,以及风格的具体描述,同时,为了更好的效果,还需要转换成英文。 而今年我使用的提示词是:  基本上,纯自然语言就能指挥AI完成高质量图片的生成。 ### 4.文字可直接生成 一直以来,图片上的文字生成是AI技术的难题,对于大模型来说,图像生成只需要理解画面,但一旦画面中需要文字,就需要非常高的精确度,所以在过去,AI生成的图像中,涉及到文字的部分,往往都是一团乱码。 2025年3月的GPT-4o原生图像,实现了对于文字排版的精准渲染,但仅支持英文,中文排版依然无法完成。 2025年4月的即梦3.0,通过中文文字生成技术,实现了中文的复杂排版、艺术字体(如镭射字)及语义控制(如 “铅笔手写体”),被行业称为 “中文 AI 绘图领域的分水岭”,在中文领域成功实现全球领先。 借着这项能力,我们生成的表情包中,文字的部分不再需要通过设计软件手工处理,而是能够直接生成在表情包图片中,并且还能实现艺术字等特殊效果。 就像这样:  ## 2025版的AI表情包教程 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创作一套微信表情的门槛也在快速降低,几乎可以说“人人都是表情包艺术家”。 现在生成表情包,只需要3步。 ### 1.生成图片 通过豆包、即梦、ChatGPT任意工具,描述想要生成的表情包效果,进行图片生成。 在生成阶段,要求AI生成的图片比例为1:1,设计风格、图像内容可以自由定义。 在生成过程中,有两种方法: - 首先生成一个形象,然后以这个形象为参考图,生成多张不同动作的图片(这种方法建议采用即梦生成,豆包和即梦虽是一家,但即梦能更精细的处理图片); - 生成一个图像,进一步以自然语言要求“保持同一个形象和风格”,继续生成多张图片。  ### 2.去水印和处理尺寸 由于豆包和即梦生成的图片当中,都会带有平台水印,所以我们需要将水印去除。去水印的工具有很多,大家在网络上检索就可以找到很多免费的工具,选择一款基于AI技术的去水印工具即可。如果你是小米、华为手机,一般也都自带涂抹去杂物水印的能力。 之后,就是将图片处理成合适的尺寸。我们在微信表情的审核标准里提到,微信表情的尺寸要求为240*240,体积不超过500KB。我们随便选择一个能够对图片进行裁切的工具,比如Photoshop、Figma、Axure、Sketch、即时设计、MasterGo等等,甚至用PPT都可以,只要将图片处理成240*240,然后导出即可。  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封面、横幅等其他尺寸的物料,做一些简单堆叠和裁切就好。 ### 3.上传微信表情开放平台 接下来,就是提交微信表情开放平台进行审核。 微信表情开放平台网址:https://sticker.weixin.qq.com 按要求逐项上传制作好的图片,如果想要开赞赏,就多做两张图(赞赏引导图和赞赏致谢图),反之则不需要。 点击提交之后,就进入审核过程,一般来说,1-3个工作日,就会有审核结果。  审核完成之后,就可以在手机上的微信表情商店,找到自己的表情包了。  其实这一次,重新体验AI制作表情包的过程,本意源自一个给伙伴的小惊喜,但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借着AI生图技术的东风,表情包这个小小艺术类型,已经被完全改变。和一年前为了“表情艺术家”称号,反复调图、改图相比,这一次的制作过程,无比流畅。 但我也发现一些真正的挑战。我看到AI图片的精美,跃跃欲试,但当我真正要开始制作时,我却愣住了,我的脑子里并没有什么好的设计创意,这种感觉,就如同空有屠龙宝刀,但却不会刀法一样,纵使AI生图的能力再强大,如果操控者没有想法,AI也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AI时代下,技能不再是创作的限制,创意和灵感成为好作品最大的壁垒。 人类的创意无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亨亨】,微信公众号:【产品变量】,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随着生成式AI的热潮不断升温,端侧智能能力增强,通信网络也正经历从“连接”到“智能”的升级。 6月19日,中国电信与华为在2025 MWC上海(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联合举办“智聚大上行”新技术发布会,该技术成果标志着5G-A网络向成为Mobile AI(AI移动设备)网络底座又近一步。 不同于以往侧重下载速度的网络需求,未来随着智能穿戴、车联网、AI助理、机器人等实时交互场景的日益兴起,对数据上行能力的要求将显著增强。 “智聚大上行”利用AI模型实时预测信道质量并通过AI实现时、频、制、空、功五维协同调度,多频段智能选择,根据业务需求制式解耦,上行自由调度。 该创新使能5G-A网络预估能力更精准,降低30%+时延,提升15%+上行速率及15%+边缘体验。  华为公司副总裁、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曹明会上分享 华为公司副总裁、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曹明在会上的发言展示了Mobile AI开启至今一年来的巨大发展——AI应用月活跃用户数由1.5亿提高至12.5亿,AI手机累计发货量由0.05亿增长至4亿,AI日均Token生成由百亿级呈现千倍跃升。 此次华为与中国电信合作的技术创新,将在直播、智慧交通、智慧生产等场景中兑现价值。 曹明表示,未来中国电信与华为将继续解锁 5G-A 潜能,并推进“AI+5G-A”融合。 2025 上海MWC上,华为展区也带来多项5G-A与AI融合的创新成果。 在业务创新层面,华为与中国三大运营商联合推出5G-A体验经营与AItoX(AI to Everything)商用成果,覆盖家庭、车联网、工业生产等多个场景。 在基础设施领域,华为发布AI-Centric Network的最新实践,通过打造智能算力中枢,为智能时代的商业形成支撑。 华为还推出了全新的AI UBB解决方案,从家庭宽带到承载网络实现端到端覆盖,通过内置算力和性能提升,支撑AI应用对极致带宽与低时延的需求。
 京西电竞节 x 核聚变游戏嘉年华即将开幕,热门新游试玩、精彩舞台活动、限定周边收集、沉浸式体验最热烈的玩家氛围!6 月 28、29 日,我们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见! [<获取核聚变2025北京站门票>](https://show.bilibili.com/platform/detail.html?id=102863) 核聚变游戏嘉年华 2025 北京站于 6 月 28 日-29 日举办,Hit Academy将携 19 款游戏作品在 A16 展位展出。 无论你偏爱烧脑的解谜、走心的叙事、爽快的操作,还是新颖的玩法,Hit Academy展区都将是你不容错过的“宝藏之地!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作品展示,而是: - 梦想的起点: 见证游戏行业未来生力军的大规模亮相。他们,可能就是下一个让你沉迷的游戏制作人! - 创意的狂欢: 感受最纯粹、最未被市场规则束缚的游戏创意。这里有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和对游戏最本真的热爱。 - 直接的对话: 亲临现场,体验这些新鲜出炉的游戏Demo,与年轻的开发者们面对面交流,分享你的试玩感受(无论是惊喜还是吐槽,他们都超想听!)。 # 参展作品 坍缩谜室  快跑!墙壁在收缩!这是一款从坍缩的密室中逃生的推箱解谜游戏,你需要精确地计算步数,避开深坑陷阱,利用房间里的种种机关,推动箱子破解谜题,在被关卡墙壁压成一滩肉泥前逃出生天! 挤猫猫  在这款治愈的推箱解谜游戏中,化身爱炸毛的爆破猫COCO。精准寻找爆破点,塑造合适的爆破环境,让COCO能够摧毁眼前的一切,吞下属于你的小鱼干! 丰收牌局  在这个季节轮回的丰收世界里,每一刻都至关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精心播种各式种子,收获丰厚的作物,赚取巨额财富!别忘了时刻关注你的仓库,灵活调整牌组构筑,巧妙选择遗物,助你成为无与伦比的农场主!准备好迎接这场策略与运气的较量了吗? 斡旋者:星舰亡旅  星球即将爆炸,你将扮演一艘太空飞船的舰长,负责管理乘客、维系飞船上脆弱的人际关系——能否把逃难者拧成一股绳是你逃出生天的关键。请记住,调和利益冲突对你至关重要! 种呱得呱  《种呱得呱》是一款肉鸽卡牌游戏。你将扮演农场管理者,完成青蛙公司下达的KPI指标。通过紧张刺激的抽卡,规避或利用时间爆炸,获得卡包和宝箱,构建你的卡组,打出卡牌获得金币收益。还需要有策略性地选择前进的路线,游戏中你会遇到丰富的抉择事件、灾年和大天灾挑战。 大比斗传说  《大比斗传说》是一款骰子构建的策略类rogue-lite游戏。你将扮演各路大侠开始冒险,构建自己的武林绝学,利用独特的招式合成和克制玩法,发动大比斗痛击敌人!与众多武林高手比武过招,把江湖秩序搅得天翻地覆,成为威震八方的“大比斗传说”。 她的日记  几本日记,一场失踪案件惊心动魄的始末被逐渐翻开;几场推演,得出的答案到底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屡屡反转,你永远不知道真相和意外谁会先来;重重迷雾,时光掩埋了往事,但那些印记始终存在。 甜点饿魔  《甜点饿魔》是一款强调一击必杀与游走战斗的顶视角动作冒险游戏。在诙谐有趣的世界中挑战关卡与Boss。操控落入该异世界、本体脆弱的人类女孩,凭借‘衣装’变身与战斗,激战视人类为传说中恶魔的各色甜点军团。 纵横麻将  纵横麻将(暂定名)是一款以“二维麻将”为主题的类Rouge卡牌构筑游戏。游戏在传统麻将的基础上引入了行和列的维度。你需要在一个方阵中调整麻将牌的布局、充分利用各种牌的效果来最大化你的得分。 PPTB_42  2122 年,从破旧角落翻出来的古旧游戏电视,上面仍然可运行的唯一软件居然是?!稀奇古怪的管道工厂…规划出最高效率的管道组合来收集资源完成接踵而至的资源订单一切尽在管道卫视 42! 玩个Gui2:列车塔防  《玩个Gui》全新续作来袭,带来更为畅快的列车塔防体验,以及更具质感的视听呈现!挑选基地与战斗列车,打造别具一格的防御流派,全力击退那无穷无尽的怪潮吧! 阿比亚:反应球  一款极致硬核的平台动作游戏,带你踏入危机四伏的末日世界!机器人阿比亚自末世废墟地底醒来,手持"特种水枪",探寻灭世真相。一路跳跃、攀爬、射击,挑战生存极限,探索底下废墟,揭开末日谜团。 小小的岛  这是一个治愈的模拟建造挂机游戏,你将化身为一座小岛的管理者,种植作物,等待并收集它们生产的水晶,然后解锁更多的作物;同时,你会逐渐探索独属于这个世界的自然奥秘:扩建岛屿、陪伴精灵生活、邂逅各种天气、钓起丑萌的小鱼……希望你在悠闲温馨的氛围中打造出独特的小小岛屿。 ON THE CASE  这是一款主打乱序节点式的解谜游戏。玩家扮演一个无名亡魂,在摆渡人“SOUP GEER”的指导下成为一名梦境调查员。通过那些尘封的档案,了解传奇警探“波洛克”与“器官杀人魔”对抗的一生。 Graviton引力子  这是一款基于重力控制的 2D 平台解谜游戏,扮演科学家在一处黑洞附近的废弃空间站上调查过去发生的一切;一切遵循严谨但充满惊喜的物理法则,揭示不存在的物理定律下事物运转的方式 修复吧,器灵酱!  《修复吧!器灵酱》是一款背包部署类游戏,它的核心玩法是玩家利用有限的背包格子装备尽可能多的文物提高战力与敌人进行战斗并获得胜利。 玩家所处于的某个时空中,爆发了“时空熵流”现象,文物们会被“遗忘之触”腐蚀。玩家扮演的是拥有点石成金能力的文物修复师,可以召唤文物作为自己的“器灵”战斗。战斗过程实为进入文物记忆空间,击退敌人,修补历史断点。我们希望玩家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对文物的认知和情感联结。 食间风色  《食间风色》(Flavors on the Wind)是一款以中国饮食文化为灵感的动作冒险游戏。玩家扮演受龙神附身的失忆小厨娘,在幻想世界“鼎炊界”冒险,将各种菜肴化作力量,对抗强敌精怪,展开冒险序章。本次Demo开放初始区域“鸡鸣谷地”,诚邀您踏上这场风味十足的探索之旅! 骰子武器大师  《骰子武器大师》是一款围绕骰子与武器构筑的策略rogue游戏,玩家可以选择不同英雄踏上旅程,在商店购买武器与道具,构筑骰面,通过迸发骰子上的资源激活装备战斗,击败重重阻碍,组合出属于你的独特战斗风格。 红气球  小男孩童年的红气球被妈妈抛弃,掉进了黑暗的下水道。你将扮演这枚红气球,在奇幻绚丽且危机四伏的地下世界开始探索,你只有一个目标:回到小男孩身边。穿过迷宫般的生锈管道,躲避奇怪的生物和陷阱,想办法逃回地面,而地上世界高楼大厦如钢铁森林。凭着内心模糊的记忆和执念,在复杂庞大的城市里飘荡,寻找,每一步都充满未知和挑战。历经艰险,你终于找到了一扇熟悉的窗户。但里面的人,还是你记忆中的小男孩吗?穿越成长之旅,结局就在那扇窗后。 在Hit Academy展台,不仅能抢先体验多款脑洞大开的学生创意游戏,更能参与趣味集章活动,赢取独家精美周边!快带上你的 “游戏搭子”,组队前来 A16 展台,与 Hit Academy 一起探索学生游戏开发者的无限潜能! Hit Academy一直致力于给在校大学生提供系统性、专业的游戏设计教学服务,力求给行业培养高品质、高素质的一流游戏设计人才。 了解课程详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 展会详情 展会时间: - 2025 年 6 月 28 日(周六)9:00-17:00(16:00停止入场) - 2025 年 6 月 29 日(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 展会地点: - 北京石景山·首钢国际会展中心 1/2 号馆 票务信息: - 单日票:全价 139 元/人 | 优惠票价 129 元/人 - 票务平台:哔哩哔哩会员购 - 特别说明: 凡在哔哩哔哩会员购购买核聚变门票的玩家们可以到现场兑换「实体纪念票」,本次门票为纪念品,不具备入场功能,现场入场请以“电子票”为依据携有效身份证件入场哦~ [<获取核聚变2025北京站门票>](https://show.bilibili.com/platform/detail.html?id=102863) 
 全职带娃一年多,90后全职爸爸王珉抑郁了。 去年夏天开始,他经常失眠夜醒,暴瘦30斤,动不动就哭,状态很差,遇 到女儿茉莉不好哄的时候,甚至有揍孩子一顿的冲动。 他完全没想过,养育子女居然如此琐碎。 女儿是23年5月出生的。 **他全职带娃的经历,几乎就是性转版的“母职惩罚”**:时间全部被孩子挤占,哄娃哄到想崩溃,抱孩子抱到腱鞘炎,每天忙于洗奶瓶、换尿不湿、哄睡、遛娃的各种带娃流水线工作中。 除了身体疲惫,心理上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他选择成为一名全职爸爸前,他是一家公司的中层,月入2万,过着典型的三线城市中产的生活。但是,全职带娃后,收入骤降,没有社交,每天困于看不到尽头的琐事里,常常令他感到价值感缺失。 **全职带娃两年,他从一个爱穿爱玩留着脏辫的潮流精神小伙,变成了眼里只有娃的全职奶爸。他说,他已经完全没有自我了。** 全职带娃不仅让他忽略了自己,也忽略了另一半。王珉和太太经常因为带娃的琐事争吵,去年10月,他们决定离婚。 事实上,带娃抑郁的并不止他一个。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全职爸爸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多的男性有意愿做全职爸爸。猎聘在2022年的《职场人婚育生活状态洞察报告》调研数据显示,有46.13%的人表示愿意做“全职爸爸/妈妈”,其中有37.76%的男性表示愿意做全职爸爸。 王珉也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育儿上有很多信息差。**在他的印象里,甚至在他的父辈眼中,孩子总是毫不费力地就长大了。**有的时候,“父亲”只需要在孩子面前适时展露一个父亲的威严和慷慨即可,根本不会介入养育孩子的琐事。**当他自己做了全职爸爸后才发现,男性面对育儿的“岁月静好”,背后是女性在强撑着不断自愈。** 日本学者田岛阳子在《以爱为名的支配》中谈道:**只要困于“母性”,女人就永无自由。这种母职惩罚,其实也同样作用于全职爸爸。**当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尝试全职带娃时,他们也面临着跟女性相似的育儿困境。 父亲节前夕,后浪研究所跟王珉聊了聊,**全职爸爸是一种怎样的处境**。以下是王珉作为全职爸爸的讲述,经后浪研究所整理后 发布: ## **全职带娃,比赚钱难** 我们的女儿茉莉是2023年5月出生的。刚开始,我和太太一起带娃还是比较愉快的。茉莉出生后一直是母乳+奶粉,我太太休产假的时候,为了尽量让她睡个整觉,都是她用吸奶器把母乳吸出来,我再去给孩子热,而且我没上班,没有工作压力压着我就还好。 但是,我太太产后三四个月就去上班了。她在隔壁县工作,来回车程4个多小时。刚开始她能回来就尽量回来,但有时候加班就没办法回来。 双方的老人都没办法帮我们看孩子。一开始也想过请保姆,但是得有个人在家看着保姆才放心。我之前一直在宠物行业做销售,我太太是在体制内,考虑到工作的稳定性,我就想着我来离职带孩子,加上我自己也确实很喜欢女儿,我就离职做了全职爸爸。 **参加工作快十年,我从来没休息过,这下可以在家陪娃了,感觉不用上班的生活真舒服。** 一开始带娃也还蛮轻松。孩子才几个月,基本上吃了睡,睡了吃,一睡两三个小时,偶尔醒的时候带她出去遛两圈,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以前我是个没什么耐心,也做不了细活儿的人,现在喂奶、换衣服都会了。这些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相对没那么难。稍微有些难度的是一些非实操层面的东西,比如一些育儿知识,孩子在什么阶段该吃什么辅食、肠胀气怎么办、怎么给孩子洗澡不容易进水等等,需要我去各种平台上查询,也需要你辨别有些东西是不是智商税。所以后来我就愿意去知网、维普等看专业的期刊论文,这些是我需要花功夫去学的。 哄睡也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娃睡不了整觉的时候,我心里也是有那种折磨感的,但是也只能安慰自己说,孩子大点可能就好了。**后来慢慢发现她不好好睡或者落地醒,可能跟她某种诉求没满足有关,有时候可能是比较饿,就差那一口奶,你不喂她你就不行,有时候可能是肠胃不舒服,需要多给她揉揉肚子。 平时你也必须精准把握娃穿脱衣服的时机。尤其是夏天娃出汗了要立马擦干,擦干要穿长衣长裤,因为出汗毛孔打开了反而更容易感冒,冬天出汗的话就要注意减薄衣服,防止捂着不透气,这样也容易感冒。反正只要孩子一生病,我一晚上也睡不好。 茉莉一岁的时候已经有十八九斤了,我需要抱她举她,有段时间腱鞘炎了,手腕连带虎口的位置一用力就特别痛。  带娃得了腱鞘炎的王珉。@受访者供图 茉莉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是我感觉最累的时候。**她白天睡得少,她醒的时候我不能玩手机,趁她睡了我才能赶紧摸会鱼,我刚想睡,人家睡醒了。**晚上她睡了,我有时候挺困了还是不想睡,玩到一两点,结果娃第二天早早起来了,她不让我睡懒觉。一天只睡几个小时,我的记忆力开始下降,常常忘了东西放在哪。 带孩子,无非就是喂奶、换尿布、陪玩等一件件小事,听起来确实不怎么累,���关键是每一件事都是随机的,而且小朋友的一切行为都是不可控的,会翻身的时候,怕她摔地上,熬到了会走路的年纪,怕她磕着,好不容易等她会跑了,把家给你翻个底朝天。只要她醒着,你就得保持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 当了全职爸爸后才知道,带娃不像工作。工作是有反馈的,带娃就是不断重复没有结果的事情。**娃就是你的老板,你的上班时间就别想摸鱼,去厕所都得带着,甚至半夜3点你的老板还会叫你起床工作。** 现在我特别理解全职妈妈,带娃这件事比赚钱难太多了。 ## **我怎么变成一个怨妇了** 之前的我跟现在带娃的我反差还是挺大的。做了全职爸爸以后,我开始变得抠了。 我上班的时候一年多了赚20多万,花钱虽然不是大手大脚但是买东西基本不眨眼的。以前我也是个挺注重形象的人,也爱穿,纹身耳洞一个不落,留长发扎脏辫,现在每个月就只能吃老本,或者炒股、做自媒体,一个月赚三四千,只能说可以把生活维持住。**全职带娃之后我有小一年没填过新衣服,现在我带娃穿的还是公司以前发的印着我们公司logo的工作服,因为娃抓得到处都是。** 慢慢发现,带娃是完全没有自我的。上班的时候,我是一个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工作上会有一些应酬、培训之类的,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也会跟朋友一起出去喝酒、打游戏什么的。 **现在我时常会感到孤独,会有社交割裂感。**我会羡慕我太太能出去工作,起码工作不会把人困住,但是家庭和孩子会把你困在那里,你的时间都被孩子占据了,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看着我太太有班上,有社交,有时候我内心就会极度不平衡,她回家跟我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我也会没好气地怼回去。 **我在想,我怎么变成一个怨妇了。** 我太太一个月最多回来6次,我觉得她嘴上说想娃, 但是行动上没那么积极,甚至有时候两三天才会跟孩子视频一下,我们更多的是微信文字沟通。 **其实在我带娃的过程中她是不太理解我的,她不觉得带娃有多辛苦,我能从她的言语和行动中感受到她觉得带娃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时候她回来看到厨房的碗都发霉了就会唠叨我为什么不洗碗。但是我一个人带娃精力不够,我都会把碗攒一攒再洗。比如娃有些衣服没必要洗太勤,她却恨不得一天一洗。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我太太和我的性格都属于比较刚硬的,谁都不让谁,有时候我很想她周末能回来,替我分担一下,但是她一回来我们就吵。  王珉的女儿茉莉。@受访者供图 去年十一假期孩子肺炎住院,其实是我们离婚的一个导火索。孩子住了5天院,出院还剩2天假期,我说那我们一家子出去玩一下,结果她要加班,我就很生气,我也想有人陪啊。两个人沟通的方式也不太好,就因为这个大吵一架,国庆后我们就先办的离婚冷静期。 应该是我先提的离婚,我和我太太之所以离婚,客观地说,就是两个人都有各自想要的一些东西。我想要对方提供情绪价值,但她可能也需要我提供情绪价值,但是我带娃这么辛苦呢,有时候我强势一点,埋怨几句,你听着就行了,但是她不愿意,所以两个人经常硬碰硬。**那我觉得结婚跟没结婚一样,别的夫妻都一起带娃,就我自己带娃,这么累不说还要跟你吵架,我心想还不如我一个人呢。** 有时候,我就会反问自己,到底图什么呢?去年夏天开始,我就经常失眠睡不着,或者睡得稀碎,一晚能醒七八次,两三个月瘦了快30斤,那会儿情绪就很烦躁,隔两三天想起来就很难受,就会哭。孩子不好哄的时候,我内心真想给她两个耳刮子。我感觉我得抑郁症了,但我没有去医院检查过,是我的主观感受。 我这种状态有小半年时间,我只能硬抗,也没有人说。我身边的发小朋友很多都是单身,没办法跟他们沟通,说了他们也不理解。去小区遛娃,**我碰到的要么是夫妻俩,要么是妈妈和老人,我和他们聊的基本就是一些育儿知识,从没往深处聊过,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男性她们才不跟我聊。**只有去游乐场或早教中心的时候,老师们都会夸我,说爸爸带娃很棒。 可能唯一的调节方式就是打打游戏,打游戏现在也是纯自己玩,已经没人跟我玩儿了。以前组队打游戏可能一玩就要玩三四个小时,但是现在随时都会中断,我也不想坑别人,就自己玩一下。 ## **绝对不要二胎了** 从去年11月份离婚以后,我们其实都做过反思。 以前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我情商比较高,也是很会制造浪漫的,会给她各种各样的惊喜,仪式感满满的,求婚也是在电影院策划搞的惊喜包场。我太太幻想的婚姻也是那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样子,但这跟现实的婚姻相差很大,婚后可能会有落差吧,导致她觉得我对她不好。 全职带娃这两年,确实让我忽略了自己,也忽略了另一半,一些浪漫的东西没有了。不过,后来她也渐渐认清我的好了,比如我能带娃。在尿不湿、奶粉这些母婴用品上,她跟她的同事都聊不来,因为她不懂,别人就会很惊讶地说,**你家不也有娃吗?你怎么什么都不懂?她就会很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老公选的,在别人眼中有一个全职爸爸是一件挺好的事儿。**  王珉的带娃日常。@受访者供图 离婚后我才发现,像给娃买衣服这方面其实是茉莉妈妈的一个特长,这方面我是非常不擅长的。我是省事为主,我带娃出去有时候穿着包屁衣就出去了,不喜欢换来换去,或者有时候套个秋衣秋裤就到处玩去了,扎辫子就是把娃的头发一抓把皮筋绕上去就好了,但是她妈妈在的话就给她穿得很精致,头发会扎一些花式出来,穿上小皮鞋,像个小公主一样。 做饭的话我就西红柿炒鸡蛋拌一下,或者煮个粥煮个面,她妈妈会搞一些花样出来,有时候给她加个鸡腿弄个鸡翅之类的,多加一些青菜,会丰富一些。 我觉得如果男女分好工,各自发挥各自的长处,带娃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比如男性带娃有体力上的优势,买东西会更理智,不容易受到商业营销的引导,女性更注重细节,把男性比较粗犷的一些地方补齐。 我觉得她现在也比较认同这种分工,**现在我们的关系缓和很多,谁都没提复婚,就有点离婚不离家的意思。**虽然偶尔还会有矛盾,但是解决方式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我觉得她在改变,我怄气的时候她会很快速地主动哄我,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当然我也在改变,我也不会跟过去一样非要跟她计较一些事。大家都还是想过日子的。加上我妈也过来了,确实给了我一些自己的时间,我就一下子又活过来了。 付出当然也有回报的,我真觉得生不及养。我娃非常黏我,她不高兴的时候不会让奶奶或者妈妈抱,只有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抱到她。但这也是痛并快乐着,因为我们一家出去玩,她不让妈妈抱的,我得抱全程,就很痛苦。  王珉一家三口的旅行时刻。@受访者供图 我平时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育儿视频,很多宝妈就愿意跟我聊天。我觉得我起码有收入,但是她们的情况是全职在家,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过着手心向上的日子,老公也非常不理解,也没有情绪价值,这种日子换我真受不了。**我觉得其实女性永远不会嫌自己的老公穷,但就怕那种窝里横,不求上进还天天在家打游戏,孩子全靠女性,女性只能自己不断自愈,不断强大,其实是被逼迫的。** 所以我觉得很多问题出在男性身上,男性不理解全职带娃这件事,总觉得娃莫名其妙就长大了,其实我也从来没想过带娃竟然是这个样子,算是补齐了一些男性在育儿上的信息差。如果我知道全职带娃这么难,我应该不会那么爽快地就做全职爸爸这个决定的。 别人问我太太想不想要二胎,我太太其实很想要二胎的,哪怕到现在她也觉得带娃对她来说很轻松,她还琢磨如果要个老二就好了,孩子太可爱了。**别人问我想不想要二胎,我是打死都不想要了,绝对绝对不可能再要二胎的。** (应受访者要求,王珉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https://mp.weixin.qq.com/s/MuhRfUDUzQr0iTjojV_MyQ),作者:张晶、薇薇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