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kSeep 爆火,开源,超越 OpenAI o1,便宜(限量免费)、量足,目前已经有无数的教程教你在电脑上部署、在NAS 上部署,甚至在手机上部署。 不过,我不配去部署 DeepSeek R1&
<blockquote><p>在职场中,沟通技巧往往比专业技能更能影响工作成效。本文将介绍两个实用的心理学技巧——“拆屋效应”和“强迫选择”,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如何通过这些技巧在工作中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推动项目进展。</p> </blockquote>  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小伙伴不难发现,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与人打交道。 看到这个观点,你可能会持怀疑态度。 你会觉得只要跑市场、做管理的,才需要和人打交道,例如:对齐项目目标、每天同步项目进展。 其他岗位也同样需要打交道,只是被我们习惯性忽略了,我举几个例子: - 程序员写代码,前端与后端需要商议对接方式,接口参数; - 多个程序员之间,代码要更新到同一个仓库,需要考虑相互影响,做代码合并时,也需要讨论; - 程序员也需要与项目经理沟通,确保进度正常、做出来的效果与预期一致; 诸如此类的事情,都需要打交道。 既然打交道、沟通不可避免,那掌握一些沟通技巧、沟通心理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会有比较不错的帮助。 这篇文章,我想分享几个技巧与案例,让你能通过有效沟通解决问题。 ## 一、拆屋效应 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作”拆屋效应”。 这个词汇出自鲁迅的《无声的中国》一文,他说: <blockquote><p>“中国人的性情总喜欢调和折中,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需要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p></blockquote> 这种先提出一个很大的、难以被接受的要求,接着再提出一个相对较小、更容易被接受的要求,最终使较小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的现象,就被称作”拆屋效应”。 那应用场景在哪里? 生活上很多地方都有应用,像以前去商场买衣服时,大家很喜欢讨价还价,最终一人退一步达成一致,这个过程就用了”拆屋效应”。 人际交往里,张三想跟李四借一千元,这时张三提出要借一万元,李四可能会面露难色,借不出来,接着张三再提出借一千元,李四很大概率会帮忙,这也是”拆屋效应”。 那在工作中,有哪些场景可以应用,并且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呢? 这里我提几个过往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场景。 项目进度不达预期,项目经理要申请项目延期变更。 当延期已经成为事实,这个时候要争取适合的延期时间。 怎么争取?那就可以用到”拆屋效应”。 比如说,心里测算的时间需要增加 20%,大概多两周工作量,那上报申请时可以先提 30-40%,需要四周时间。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让增加的时间维持在 20%就达成目的。 怎么讨价还价呢?作为项目经理,在前期可能也要准备好一些内容应对领导可能的追问。 像申请延期时,可提前拆解任务清单:”原计划开发 10 个功能,但测试过程发现有兼容性问题,需要额外4周优化。若压缩到 2 周,砍掉 3 个次要功能,您看如何取舍?” 上述是一种场景,那还有什么场景可以应用呢? 当方案 A想要推广,但你预测会有很大阻力时,也可以使用。 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再准备多一个方案 B,但方案 B比方案 A,要差很多。 当大家听到两个方案后,会更倾向于于方案 A,这个时候落地阻力就会小很多。 这么说有一些抽象,举一个具体例子: A 部门想要从 B 部门借点人力过来支撑项目,这个事情上面的领导是认可的,但与 B 部门交涉肯定会有阻力。 这时,A 部门只要先提出,把这几个编制划过来负责业务,交涉过后,最后再提出只借调人力,那阻力肯定会小很多。 用好”拆屋效应”,很多事情的推进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那为什么”拆屋效应”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先提出大要求,再提出小要求的方式能够更容易被接受,是因为人们在心理上会倾向于通过妥协来避免更大的损失或冲突。 “拆屋效应”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门面效应”,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先提大要求再让步,成功率可提升 30%。 当然,提出的大要求不能”太过火”,这样对方就会拒绝与你谈判。 什么意思呢? 例如,你要借钱,心里预期是借一千,结果张口借十万,对方可能直接拒绝回复了。 又或者,项目延期,心里预期是一周,结果你说了一个月,领导就要开始问你,这一个月具体要做什么事情,是哪些事情需要延误那么久。 如果回答不上来,或者拆解完后实际并不是这样的,还会被扣上项目管理、进度测算等不准确的帽子。 所以,切记不能过火,否则会适得其反。 ## 二、强迫选择 “强迫选择”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理解,就是给出 A、B、C 等若干选项,让对方做选择。 提供选择题而非普通问句,会极大提升事情的成功率以及执行效率。 例如: - 普通问句,我们什么时候出去玩?那可能得不到明确答案。 - 选择问句,我们是今天出去玩?还是明天出去玩?如果这件事对方并不是非常抗拒,那么很大概率会在今天和明天里做出选择。 强迫选择会把对方思维限定在选择内,从而很快就会给出答案。 这就是强迫选择的魅力所在。 那工作上怎么应用呢?简单列几个场景: 作为助理,要策划晚上吃饭地点时,可以给出 A 方案和 B 方案,让主管做确认,在 A 与 B 里做选择。 一般情况下,主管可能会有些疑问或者是其他诉求,但基本都是在 A 与 B 里做选择,然后做优化。 预约上级时间,可以这样问,我们是明天再对齐一次?还是后天再对齐一次?得到比较准确的时间概率会远高于”接下来我们找个时间再对齐一次,您什么时候方便?”。 强迫选择,除了在工作,很多场合下也会被用到。 强迫选择,既能帮助快速得到答案,也能拿来做”坏事”,频繁且恶意的使用,会破坏与他人的信任关系。 像辩论、采访时,很多主持人会在这些地方挖坑,给出的所有选项都是”错误答案”,不论怎么选,都会留下话柄。 比如说,采访特朗普是支持乌克兰,还是支持俄罗斯,不论选择哪个都是错误。 特朗普的回答也很聪明,他的回答是:”我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员伤亡,让士兵们可以回家。” 往往遇到强迫选择时,如果是陷阱,那请记住,跳出选择去思考。 ## 三、写在最后 使用一些心理学上的小技巧,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更轻松更好地达成目标。 当然,也请注意,每个方法的使用切忌过火,否则会适得其反。 像太过火的要求,导致对方拒绝谈判,或者是谈判失败; 又或者强迫选择时,给出的选择都是很差的,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下套”。 都会得不到好的结果。 沟通不是天赋,而是可训练的技能。从今天起,用”拆屋”破局,用”选择”提速,一起做职场中的高效沟通者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鹏鹏的工作日记】,微信公众号:【鹏鹏的工作日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2024 年 3 月,一架名为 XB-1 的小型超音速验证机在美国加州莫哈维航天港成功试飞。这是自 2003 年协和超音速客机最后一次飞行后,人类再次向民航超音速客机发起挑战。 XB-1 背后的公司叫做 Boom Supersonic,由著名的 Y Combinator 孵化,OpenAI 创始人 Sam Altman 是他们的早期投资人。此外,Sam 近些年的「死对头」马斯克也经常在社交平台表达对这家公司的关注。作为 SpaceX 和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坚定地认为人类可以靠科技改变出行的方式以及效率。 其实,除 Boom Supersonic 外,近年来商业航天领域里还有很多玩家都瞄准了超音速客机这个领域。美国的另一家初创企业 Hermeus,希望把飞行速度提高至 5 倍音速;在欧洲,瑞士初创公司 Destinus 提出以氢能源作为高超音速客机的动力,立志将绿色能源与航空技术相结合。 自然也包括中国。近日,一家名为「凌空天行」的商业航天公司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这家成立于 2018 年的公司,希望在未来推出一款巡航速度 4 倍于音速的高超音速客机——比曾经的协和号还要快 2 倍,从北京到纽约只需 3 小时。 那么,现在全球的超音速客机竞争到底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凌空天行又将以怎样的技术底气和研发思路参与这场竞争呢?近日,笔者有幸和凌空天行总设计师团队进行了线下交流,本文即是交流后得到的一些信息和思考。 ## 探索从未停止探索的超音速客机 说到民用超音速飞行,就一定绕不开协和号客机。这个由英法联合研发的项目,于 1976 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它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最前沿的航空技术,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实现长时间大规模商业使用的超音速客机项目。 协和客机可以以超过 2 倍音速(折合约为 2140km/h)的速度巡航,是普通民航客机的 2.5 倍以上。从伦敦到纽约,协和号最快的一次飞行只用了 2 小时 52 分 59 秒,而两地之间本身有 5 小时时差。英航当年为这趟航线打出了一句霸气的广告语:「还没起飞就已到达」(Arrive Before You Leave)。 协和号的票价高昂,比普通亚音速民航客机的头等舱全价票还要高 2-3 倍。但因为它打破了时间的概念,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出行方式,因此在运行初期,它还是受到了欧美商务旅客的大量欢迎。  1976 年 1 月,首架协和客机起飞 | 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尽管如此,协和客机本身作为一个商业项目仍然很难盈利。 最大的两个问题在于音爆和油耗。 音爆限制了协和客机的航线——无法在陆地上空飞行,只能执飞跨洲际的航线。又因为航程问题,协和号无法直飞跨太平洋航线(如日本东京到洛杉矶),因为留给航空公司的选择几乎就只有从欧洲到美国东岸的大西洋航线。所以,早期来自日本甚至中国的意向订单全部流失。 油耗又进一步推高了航空公司的运行成本——协和号的油耗是普通民航客机的 4 倍,而载客量却只有大型亚音速飞机的 1/3 左右。这就要求它在保证高票价的同时,还要时刻担心油价变化造成的冲击。 2000 年,法航 4590 号协和客机在起飞阶段着火坠毁,机上 109 人全部死亡。叠加第二年的 911 事件,让世界民航业陷入恐慌情绪。随后的伊拉克战争推高了油价,成为压垮协和号的最后一根稻草,航司无力维系协和号的运营,更无意扩大协和号机队。协和号最终于 2003 年退出历史舞台。 尽管如此,人类并没有放弃对民用超音速飞行领域的探索。这其中又分成了两条不同的技术线: 美国的 Boom Supersonic 被认为是目前最接近实现超音速客机飞行的公司之一,由 Y Combinator 孵化,曾经拿到过 Sam Altman 、8VC、沙特 NEOM 等著名投资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其正在研发的超音速客机 Overture 基本延续了协和客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思路,通过使用复合材料,改进发动机等方式减轻重量、控制油耗、增大航程。 该公司称,Overture 的巡航速度可达 1.7 倍音速,并将适配超过 600 条航线,计划于 2026 年试飞,2030 年进行商业飞行。  Overture 设计概念图:采用三角翼设计+四发动机布局,像协和号和波音 747 的结合 | 来源:Boom Supersonic 来自美国的另一家明星公司 Hermeus 则代表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科技树。它旗下的飞行器目标巡航速度达到了马赫 5(即 5 倍音速),是协和客机的 2.5 倍——按这个设计速度,从纽约到伦敦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同时,为了降低启动阻力和摩擦热,这类飞机的飞行高度要比普通亚音速民航客机高一倍,可以达到 25000 米以上,其整体的气动布局、表面材料、发动机类型都和曾经协和号有较大不同。 说白了,虽然都是超音速,那上述的这种高超音速路线,对应的完全就是一种崭新的「下一代飞机」。 ## 中国公司和「换道赛车」 由于「下一代飞机」的飞行速度、高度都和现有的亚音速民航客机有较大不同,所以新一代产品无论在发动机工作逻辑、飞机整体气动布局、机身材料,甚至可能包括起降的方式和基础设施,都和过去有极大不同。 这就像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尽管一新一旧,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由后往前的升级关系,而是一套「换道赛车」的全新叙事逻辑。所以,在这条全新的路线上,大家相对可以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竞争。 自然,除了前文介绍的欧美公司外,也少不了来自中国的力量。成立于 2018 年的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凌空天行」是我国在这条技术路线上的先行和探索者。 凌空天行专注于临近空间(一般指离地高度 20000 米以上)高速飞行技术的商业化开发和服务,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唯一企业。据了解,该公司研发主力团队大多具有「国家队」背景,研发实力雄厚。 2024 年,凌空天行旗下的「云行」系列超音速验证机和「筋斗云」高速冲压发动机双双试飞成功。本周一,他们在成都发布了新一代验证机「窜天石猴」。 关于产品本身,笔者先简单给各位画个重点:  凌空天行新一代超音速飞机验证机「窜天石猴」 | 来源:凌空天行 第一,基本数据层面:下一代超音速验证机「窜天石猴」长 7m,总重量为 1.5t,航程 3000km,巡航速度 4 马赫,无人,预计 2026 年首飞。 第二,动力层面:下一代超音速验证机「窜天石猴」将搭载两个「冲压发动机」——这和普通民航客机采用的涡轮发动机有着显著不同。优势是结构简单,在高超音速的工况里性能卓越,但它无法从零速状态下静止启动。 因此,这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起降方式。目前,验证机没有采取传统飞机的滑跑起飞方式,而是通过火箭发射,将验证机送到相应高度并提供初速度,再启动冲压发动机。 不过,这并不代表最终的载人版客机将采用上述这套起降方案。据了解,目前为客机准备了两套方案,分别对应机场跑道和发射场两个不同的场景。「大概率还是用跑道,只是起飞方式会有些区别。」 第三,气动布局层面:过去的超音速飞机通常采用飞机和发动机一体化的设计,以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学造型。而凌空天行却采用了「飞发分离」的模块化设计,在测试和验证阶段可以提高效率,在后续产品化的过程里,也可以提供更多商业落地的可能场景。  高速冲压发动机 JINDOU400 | 来源:凌空天行 第四,未来目标:从现阶段的 7m 无人超音速验证机,「最终形态」大致是一款长度在 30 米量级,可以搭载 50-80 人的超音速客机,以 4 马赫速度巡航,预计从北京到纽约只需 3 小时抵达。在凌空天行的时间线上,他们希望在 2031 年前后可以实现客机原型机的首飞。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凌空天行真的用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思路,设计出了一个「新玩意」,并且进入了快速验证和测试阶段。 ## 「快速求证,大步快跑」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听起来这是一个「无人区」项目,所需要的技术以及资源投入都非常大。那作为一家成立 6 年多的公司,凌空天行的底气来源于哪里呢? 前文提到,凌空天行核心研发成员多有「国家队」背景,拥有不止于飞机和发动机研发本身的技术积累。据了解,从成立至今,凌空天行一共完成了 90 次发射任务,这在中国所有商业航天公司里是首屈一指的。 更重要的是,和上世纪全球各国那场轰轰烈烈的航天竞争不同,超音速民航客机的竞争,并不是无限资源投入的宏大叙事,而是一场和技术有关的现代商业竞赛。在技术之外,如何制定更合理的计划也是关键。换句话说,「造飞机」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筋斗云」高速冲压发动机试飞发射现场 | 来源:凌空天行 从一个商业组织的角度去观察凌空天行,我们又发现了几点有趣之处: 第一,团队善于拆解关键问题,一步一步快速求证。例如,团队现阶段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验证高速冲压发动机的一系列数据,因为在他们看来,低速发动机是「成熟的产品」。所以他们选择要火箭发射的方式,跳过低速部分,用解耦的方式达到快速验证高速冲压发动机的效果。 第二,和传统航天企业相比,在控制成本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去年 12 月完成试飞的 JINDOU-400 冲压发动机,外壳采用的是普通的市售钢管。邓帆在沟通时表示:商业机构选择材料的核心逻辑是「刚刚好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味堆砌最好的材料。所以在制造、生产等工艺流程中,要通过设计流程本身,打造一套全新「低成本、高技术」方案。 第三,把每一步都当成产品而非试验品去做。如果只盯着超音速客机那个「最终形态」,那么现阶段的无人验证机就只是一个试验品。但实际上这个已被验证的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还可以在其他场景里作为产品。据了解,凌空天行不同阶段的技术成果,也都收到了相应的产品需求。 第四,在技术和产品上保持着一种共创心态。以大疆无人机为例,刚开始的产品对应的航拍场景,但后来却在农业喷洒、消防等其他场景衍生出了基于无人机技术不同的应用场景。凌空天行希望以这种开源的心态,为技术寻找到更多可能的 PMF(Product Market Fit)。  「窜天石猴」亮相欧洲航展 | 来源:凌空天行 当然,回到高超音速客机这个产品形态,现阶段还面临诸多技术、资源以外的问题。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离地 20000 米以上的属于国际空域,和民航飞行有关的管制条例暂时空白;同时,由于高超音速飞机属于一个全新形态,民航客机商业运行前需要进行的适航审核相关条文同样处于空白。 所以,肉眼可见的是通往未来的道路仍是遥远且崎岖的。邓帆在沟通中表示,目前能给出的时间线是,2031 年争取实现客机原型机的试飞,但何时可以落地商业飞行,还尚未可知。不过,和传统科研过程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小步快跑」,他相信凌空天行作为一家商业航天企业,已经找到了一条自己的创新道路,那就是: 「大胆假设、快速求证、大步快跑」。
 ## 苹果在华销售额下滑 11% 当地时间周四,Apple 公布第四季度财报。四季度整体营收 1243 亿美元,略高于分析师预期的 1241 亿美元;但 iPhone 收入 691.4 亿美元,低于预期的 710 亿美元。同时,第四季度大中华区净销售额为 185.1 亿美元,也低于市场预期的 213.3 亿美元。 在其他方面,iPad 产品线净销售额 80.9 亿美元,市场预期 73.2 亿美元;Mac 产品线净销售额 89.9 亿美元,市场预期 79.6 亿美元;可穿戴设备、家居与配件产品线净销售额 117.5 亿美元,市场预期 120.1 亿美元。 虽然苹果的整体销量在本季度有所上升,但该公司备受关注的 iPhone 销量实际上同比略有下降。12 月这个季度是 iPhone 16 销售的第一个完整季度,苹果在这个季度发布了针对 iPhone 16 的 AI 套件。 苹果 iPhone 的销量低于 LSEG 的预期,这是该公司自 2023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以来两年来最大的一次。 该公司在大中华区的表现明显疲弱。当季中国市场总销售额下降 11.1%,至 185.1 亿美元。这是自去年同期中国销量下降 12.9% 以来的最大降幅。(来源:新浪财经)  ## Anthropic CEO:不认为 DeepSeek 是对手,但出口管制至关重要 据 CNBC 报道,Anthropic 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迪 (Dario Amodei) 周三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他并不将中国的 DeepSeek「视为对手」,但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方面,出口管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周一,美国议员 呼吁采取行动,遏制 这家中国科技初创企业的发展,一些人称 DeepSeek 是「严重威胁」。美国商务部长提名人 Howard Lutnick 在周三的听证会上暗示 DeepSeek 窃取了美国的技术。新任白宫人工智能和加密专家 David Sacks 在 X 上发帖称,DeepSeek R1 表明「特朗普总统撤销」拜登总统的行政命令是正确的。 Amodei 写道,DeepSeek 的崛起使得对华芯片出口的控制比一周前更加重要。尽管拜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措施,限制向中国出售某些可以增强军事能力的先进芯片,但该模型还是被创建出来了。 「需要明确的是,这不是避开美国和中国之间竞争的方法,」阿莫迪写道。「归根结底,如果我们想获胜,美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必须拥有比中国更好的模型,但我们不应该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将技术优势拱手让给中国。」(来源:鞭牛士) ## OpenAI 希望再筹 400 亿美元,继续叠算力 据证实,日本软银集团正在洽谈向 OpenAI 投资高达 250 亿美元,这将使其取代微软成为 OpenAI 的最大投资者。 本月早些时候,软银、OpenAI 和甲骨文合作成立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星际之门」。据 OpenAI 和甲骨文高管称,星际之门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设数据中心,初期计划投入 1000 亿美元,最终累计投资将达到 5000 亿美元。 软银的新投资预计将补上微软放慢的资本支出缺口,以继续支持 OpenAI 的人工智能军备竞赛,用资本和更多的计算能力来维持后者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目前,私人投资者预估 OpenAI 的市值在 1570 亿美元左右。该公司同时也在向营利性组织转变,从而表现出高增长初创公司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初,中国一家初创公司 DeepSeek 推出了成本远低于、但性能堪比甚至超过 ChatGPT 的人工智能模型,引发全行业地震。OpenAI 强调以高算力打造最尖端模型的说法也被广泛质疑。 但 OpenAI 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却对 DeepSeek 发布的模型十分欣赏,称其令人印象深刻。不过他强调,OpenAI 会提供更好的模型,拥有新的竞争对手令其十分振奋。(来源:财联社) ## 英特尔 2024 年营收同比下降 2%,预计 2025 年底前交付超 1 亿台 AI PC 近日,英特尔发布 2024 年 Q4 及全年财报。其中 2024 年 Q4 营收 143 亿美元,同比下降 7%;第四季度毛利率为 39.2%,净亏损 1 亿美元,同比转亏。 英特尔 2024 年全年营收 531 亿美元,同比下降 2%;全年毛利率为 32.7%,较上年同期 40% 下降 7.3 个百分点,净亏损 188 亿美元。其中,英特尔 2024 年产品总收入为 489 亿美元,代工收入为 175 亿美元,其他收入为 38 亿美元。 英特尔官方预测,公司有望在 2025 年底前交付超过 1 亿台 AI PC。预计 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将在 117 亿到 127 亿美元之间,市场预期为 128.7 亿美元。(来源:IT 之家)  ## 奇安信:针对 DeepSeek 网络攻击暴增上百倍 1 月 30 日凌晨,奇安信 XLab 实验室监测发现,针对 DeepSeek(深度求索)线上服务的攻击烈度突然升级,其攻击指令较 1 月 28 日暴增上百倍。 XLab 实验室观察到至少有 2 个僵尸网络参与攻击,共发起了两波次攻击。据悉,此次攻击共涉及 16 个 C2 服务器的 118 个 C2 端口,分为 2 个波次,分别为凌晨 1 点和凌晨 2 点。 XLab 实验室通过对 DeepSeek 持续近 1 个月的监测发现:攻击模式从最初的易被清洗的放大攻击,升级至 1 月 28 日的 HTTP 代理攻击(应用层攻击,防御难度提升),现阶段已演变为以僵尸网络为主。攻击者使用多种攻击技术和手段,持续攻击 DeepSeek。 「僵尸网络的加入,标志着职业打手已经开始下场,这说明 DeepSeek 面对的攻击方式一直在持续进化和复杂化,防御难度不断增加,网络安全形势愈发复杂严峻。」XLab 表示。(来源:快科技) ## 微信公众号上线辟谣功能 1月30日,微信公众号新增了一项“辟谣”功能,申请通过在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辟谣文章,类似于之前加入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的第三方机构。 这项功能目前仅对医疗类、政府类、学校类、专业类相关机构及已认证个人类科普账号开放申请。目前,已经有超过 900 所机构进行了认证,大都是早先已经加入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的机构。(来源:IT之家) ## 马斯克:「公交车道」是FSD 入华的最大挑战之一 近日,特斯拉 CEO 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特斯拉将于 6 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推出「无人监督、无人驾驶」的 Robotaxi 出租车服务。 不过,尽管马斯克此前声称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车辆添加到特斯拉车队中(将自己的车辆用于接客赚取外快),不过即将上线的「无人监督、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仍为特斯拉自家车队。 与此同时,马斯克也谈到了 FSD 入华在技术上最大的难点。马斯克表示: 「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我们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因为中国不允许我们将训练数据转移到境外,美国政府也不会让我们在中国进行训练。 因此,我们找到互联网上的中国道路视频进行训练,然后放进模拟器中。就像是中国的公交车道是 FSD 在中国落地的最大挑战之一,他们公交车道非常复杂。一天中有些时间可以通行,另一些时间不允许。如果不小心在错误时间进入公交车道,你就会立即收到罚单。」(来源:IT 之家) ## 丰田 2024 年销量减少 3.7%,仍是连续 5 年全球第一 丰田汽车公司 1 月 30 日公布的 2024 年集团全球销量较上年减少 3.7%,为 1082.148 万辆,但仍远高于竞争全球第一的德国巨头大众(VW)约 903 万辆,连续 5 年位居榜首。 受认证违规导致部分工厂停产以及在中国竞争激化的影响,销量低于上年。集团业绩包含大发工业和日野汽车。全球产量为 1061.5 万辆,减少 7.8%。 在这之前,丰田还确定了 2025 年全球产量(包括雷克萨斯品牌)定为近 1000 万辆的计划。整体计划中,日本国内为 340 万辆,海外为近 660 万辆。丰田已在 1 月 23 日前将生产计划通知给主要零部件企业。 在中国市场,由于激烈的竞争,丰田被中国品牌压制。去年 1—11 月其在华产量降至 158 万辆,同比下降 15%,同期销量也下滑了 8%。(来源:快科技)  ## 苹果 AI 预计今年 4 月亮相中国市场  库克表示,Apple Intelligence 将于 4 月登陆中国等更多市场,预计与 iOS 18.4 同步推出,而且 Siri 会进一步增强互动体验,以使用 iPhone 中的上下文内容来完成请求。 库克认为,iPhone 16 系列销量超出预期,主要归功于 Apple Intelligence。(来源:苹果汇) ## 微软宣布为 Win11 用户优化 DeepSeek-R1 模型,实现本地化推理 1月30日,微软发文,宣布推出针对 NPU 优化的 DeepSeek-R1,首批将面向搭载高通骁龙 X 芯片的 Copilot+ PC 推出,随后是英特尔酷睿 Ultra 200V 等平台。 微软表示,首个版本 DeepSeek-R1-Distill-Qwen-1.5B 将在 AI Toolkit 中提供,7B 和 14B 版本也将很快推出,从而帮助开发者充分利用 Copilot+ PC 中强大的 NPU 配置。微软表示,Copilot+ PC 上的 NPU 开启了一种新的范式。在这种范式下,生成式 AI 不仅可以在被调用时执行,还可以支持半连续运行的服务。这使开发者能够利用 AI 推理引擎来构建主动和持续的体验。 「通过我们在 Phi Silica 上的工作,我们实现了高效的推理 —— 在首次生成 token 的时间和吞吐率方面表现出色,同时对电池续航和 PC 资源消耗的影响降至最低。」(来源:IT之家)  ## 《鱿鱼游戏》第三季定档 6 月 27 日,迎来最终章  Netflix 宣布,《鱿鱼游戏》第三季将于 6 月 27 日正式上线,并且这将是该剧的最终一季。相比第一季与第二季之间长达三年的等待,第三季的到来将更快。自 2021 年首播以来,《鱿鱼游戏》迅速成为 Netflix 平台上最受欢迎的剧集之一。 第三季距离上一季仅隔约六个月,第二季于去年 12 月 26 日首播。尽管具体剧情尚未公布,Netflix 已通过新发布的图片展示了上一季中幸存的角色。随着剧集即将落幕,Netflix 计划通过推出真人秀、多人游戏以及由 David Fincher 执导的衍生剧,继续维持《鱿鱼游戏》的热度。(来源:DoNews)
<blockquote><p>在短视频和直播风靡的今天,微信公众号似乎已经不再是最热门的内容平台。然而,尽管它已经拥有近13年的历史,依然有许多创作者坚守在这个平台上。本文将探讨微信公众号在2025年依然吸引创作者的原因,包括其个性化推荐机制带来的新机遇、广告分成带来的盈利模式,以及创作者对内容创作的热爱和坚持。</p> </blockquote>  互联网行业的内容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早期的主流是论坛、BBS、博客,再到微博,再到微信公众号,如今是短视频和直播。拥有近13年历史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有些颓败迹象,最初一批做微信公众号的自媒体人或转型,或停更,如今仍在正常更新的微信公众号很是少见,都2025年了,你为什么还在做微信公众号? 与PC时代所不同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的“虹吸效应”更强,越是头部产品,越是能留住用户,腾讯、抖音、阿里巴巴等巨头的竞争,更大程度上是“用户使用时长”之争,只要能把用户尽可能地留在App上,接下来的各种盈利都不成问题,所以微信、抖音能所覆盖的功能越来越多。 微信公众号是有些“老气”,但在微信App的13.82亿月活跃用户基数下,微信公众号还是可以“吃老本”,所以,当它近两年开始由订阅式走向个性化推荐式后,微信公众号又重新焕发出第二春。 在个性化推荐机制算法下,用户粉丝基础不再是问题,反而“小号”迎来了机会,有的微信公众账号粉丝数可能也就几千个,但依然能写出10万+阅读量的作品,更有甚者写出近百万阅读量的内容,这在过去的订阅式下完全不可能。 更多的阅读量为微信公众号主带来了新的盈利模式——广告分成,据笔者观察,有账号日广告分成收入达七八千元,也有账号因为一篇文章即可获得近1.8万元的收入。 内容生产者本身是需要正向反馈的。微信公众号走向个性化推荐后所带来的正向反馈有三点: - 阅读量重新洗牌,只要标题好好取,正常阅读量都不会稀稀落落,如果阅读量能达到10万+,那对于创作者的激励显然更大。 - 广告主的流量分成,流量直接分钱,这对于部分创作者也是很大的激励点。 - 来自其他人的点赞、在看、留言评论。通过“公众号助手”App,公众号主可以轻松地与用户进行互动,后台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他好友的点赞、在看、留言评论,尽管这其中会遇到不友好的评论留言,但依然能看到来自其他人的支持。 微信公众号所带来的正向反馈是不少内容创作者继续在微信公众平台创作的原因。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即使已经2025年了,但仍然还在微信公众号的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 本身是内容从业者,比如媒体人、行业专家、团队型自媒体等,他们本身就是“吃内容饭”,微信公众号虽然不够火,但也依然是主流的内容平台,它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放弃委实可惜,就像曾经电商领域非常著名的论坛派代网,它把网站关了,但公众号依然在正常运行。 - 俗称的“做号党”。外界对这一群体难免戴着有色眼镜,认为“做号党”就是不好的,但对于平台来说,其KPI更倾向于流量、点击率、留存率等,“做号党”通过矩阵式或者批量生产内容等形式,以量取胜。 - 纯个人分享科普。并不是所有内容创作者都是冲着“钱”才去更新微信公众号,有些公众号作者纯粹是个人分享科普,比如,我经常看的“刘明晖大夫”,她本身就非常爱好写作,再加上医疗工作中的身份,因此,她就希望能让更多有用的内容传递给更多人。 - 个人日记式记录和自我思考等。有些微信公众号主是把微信公众号当日记来用,我看到最长的作者从2018年记录到现在,其中包含着她的整个日常记录,工作、家庭、育儿、看书等等,也有一些创作者是自我思考和总结,比如XXX月看书记录,然后是年度总结,也有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分享自己在刚工作时的“升级打怪”记录总结。比如,“Amore的笔记本”。 作为内容创作者最怕的是什么?是已经写不出内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写不出来呢?一方面是,随着创作时长的增加,已经很难再创作出能让自己或外界满意的作品,这就导致自己越来越不敢写;另一方面则是,写作所带来的正向反馈太少,本着“反正写了也没什么用”心态,干脆就不写了,这也是许多2013——2015年就已运营的微信公众号逐渐停更的主要原因,当初的正向反馈如今早已不复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能够支撑自己写下去的动力。 最近,某款AI产品的爆红,让外界认为“评论”类内容已经彻底打不过AI了。其实,从另一方面看,AI是“工具”,而微信公众号则是“观察者”,就像互联网和TMT,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肯定“有东西可写”,对行业观察方面,目前AI显然还无法做到,这就是微信公众号主的机会。 其实,写作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写下去,不管你是写了十几年的“老前辈”,还是刚刚开始写作的新作者,你坚持写下去就行,当你专注于写作的过程中,就应该像一位“匠人”一样,专注于当下的作品,忘记过去十多年累积的身份这层厚厚的“包袱”,身份会有一层尊重,但好作品才是最终能让读者看中的点。 把一个老号当成是“新号”,把每一篇作品当成是一篇新的开始,忘记2024年的过去,开始新的2025。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在今天的 2025 年第一财季财报电话会议上,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 Tim Cook 被问及他是否认为未来的 iPhone 机型还有外形创新的空间,这个问题暗示可能是受到即将推出的"iPhone 17 Air 的传言的刺激"。  库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经常拒绝透露未来产品的信息,但他给出了一个令人鼓舞的答案。库克说:"我认为未来还会有更多产品问世。我对我们的产品线感到非常乐观。" 库克接着说,iPhone 产品线确实存在变革的空间。库克说:"我认为智能手机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有传言称,苹果正在设计一款超薄版 iPhone,将取代该系列中的"Plus"机型。 该设备的厚度预计在 5 毫米到 6 毫米之间,这将使它成为迄今为止最薄的 iPhone。 在另一个问题中,库克被问及 12.9 英寸 M4 iPad Pro 的超薄设计是否推动了 iPad 的营收,但库克表示情况并非如此。 iPad Air 和 iPad 在假日季度实现了 15% 的收入增长。 鉴于 iPad Pro 的高昂售价,这并不令人意外。 关于苹果超薄 iPhone 的价格,传言众说纷纭,但预计会低于 Pro 机型。 苹果将把重点放在设计上,该设备将使用比 Pro 机型更低功耗的芯片和单摄像头。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5008.htm)
苹果公司已经有两年没有透露其总安装量,但在周四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首席执行官Tim Cook透露其总安装量为 23.5 亿台设备。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透露了有关苹果业务的许多小细节。 其中一项投资者期待的指标自 2022 年以来从未披露过。 之前的数字是 18 亿台设备,比 2021 年分享的数字高出 1.5 亿台。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表示,这一数字已达到 23.5 亿台活跃设备的历史新高。 这比两年前的 5.5 亿台设备有了大幅增长。 虽然我们不知道每年的细分情况,但平均而言,这比 2022 年共享的 1.5 亿台同比增幅要大。 苹果公司的iPhone可能同比缩水了一些,降至 691 亿美元,但它仍在热销,并有助于增加苹果的安装基数。 库克在电话会议中确实试图将 iPhone 的增长与Apple Intelligence联系起来,但分析师的说法并非如此。 不过,财报电话会议确实显示,iPhone 在每个地区的安装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2021 年至 2025 年单位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2025 年第一季度的总收入为 1243 亿美元。 随着苹果向 Apple Vision Pro 等新产品类别拓展,其收入和安装量也必将增长。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5006.htm)
英特尔第四季度营收超出预期,重新点燃了投资者对这家半导体巨头扭亏为盈的希望。总部位于加州圣克拉拉的英特尔第四季度营收达到143亿美元,高于分析师的预期。股价盘后一度上涨2.9%。  不过该公司仍坦言前路依然艰难。其最新预测显示,第一季度营收料在117亿至127亿美元之间,低于分析师平均预估的128.5亿美元。剔除部分项目后料将实现盈亏平衡,而市场此前预测为每股收益8美分。 投资者正在密切关注英特尔新CEO遴选进展,新掌舵人将决定该公司未来方向,包括是否进行业务拆分等关键决策。据彭博新闻社等媒体报道,多家竞争对手正在考虑收购英特尔全部或部分业务。 英特尔首席财务官David Zinsner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部分客户为规避潜在关税风险,在第四季度“提前释放需求”,这可能导致第一季度更深下滑。他强调,“面对市场多重不确定性,我们必须保持审慎。”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5004.htm)
苹果周四公布第四季度财报,苹果四季度营收1243亿美元,分析师预期1241亿美元。iPhone收入691.4亿美元,预期710亿美元。第四季度大中华区净销售额为185.1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213.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08.19亿美元。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2/1229/1fdbc32f4621580.webp) 第四季度iPhone产品线净销售额691.4亿美元,市场预期710.3亿美元,上年同期697亿美元。iPad产品线净销售额80.9亿美元,市场预期73.2亿美元,上年同期70.2亿美元。Mac产品线净销售额89.9亿美元,市场预期79.6亿美元,上年同期77.8亿美元。可穿戴设备、家居与配件产品线净销售额117.5亿美元,市场预期120.1亿美元,上年同期119.5亿美元。 第一季度整体收入增长了4%,但未能达到华尔街对iPhone的销售预期,在中国的销量下降了11.1%。 虽然苹果的整体销量在本季度有所上升,但该公司备受关注的iPhone销量实际上同比略有下降。12月这个季度是iPhone 16销售的第一个完整季度,苹果在这个季度发布了针对iPhone 16的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 AI套件。 苹果iPhone的销量低于LSEG的预期,这是该公司自202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以来两年来最大的一次。 该公司在大中华区的表现明显疲弱。当季中国市场总销售额下降11.1%,至185.1亿美元。这是自去年同期中国销量下降12.9%以来的最大降幅。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表示:“在去年12月这个季度,我们看到,在我们推出苹果智能手机的市场,iPhone 16系列的同比表现要强于那些我们没有推出苹果智能手机的市场。” 库克表示,苹果公司在中国的表现有三个因素。他说,11.1%的降幅中有一半是由于“渠道库存”的变化,苹果智能手机还没有在中国推出,而且在本季度结束后,将借助补贴政策,刺激苹果产品的销售。 苹果高管通常会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透露一些当前季度的情况。华尔街预计第三季度每股收益为1.66美元,营收为954.6亿美元。 该公司当季净收入为363.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39.2亿美元增长7.1%。 苹果的iPad和Mac在假日季的销量较去年的低迷表现出强劲增长。Mac收入增长15%,至89.8亿美元,iPad收入增长15%,至80.8亿美元。 该公司在本季度发布了新款Mac电脑,包括10月份推出的新款iMac、Mac Mini和MacBook Pro笔记本电脑,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销量的增长。苹果在本季度还推出了新款iPad Mini。库克将这一增长归功于新产品。 库克说:“这是由我们最新的Mac产品引起的巨大兴奋所推动的。 作为苹果的利润引擎,包括订阅、保修和授权交易在内的服务部门公布了231.2亿美元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库克表示,苹果拥有超过10亿的订阅用户,其中包括直接订阅Apple TV+和iCloud等服务的用户,以及通过苹果应用商店系统订阅第三方应用的用户。 该公司的“其他产品”类别,也称为可穿戴设备,包括Apple Watch、AirPods、Beats和Vision Pro的销售额,同比下降2%,至111.5亿美元。 苹果表示,第一季度将支付每股25美分的股息,并斥资300亿美元用于股息和股票回购。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5002.htm)
苹果公司在关键假日季的iPhone及中国市场销量双双下滑,给这家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原本强劲的季度业绩蒙上阴影。苹果周四发布的业绩显示,截至12月28日的第一财季,来自中国的收入下降11%至185亿美元,分析师此前预期为216亿美元。与此同时,iPhone销售额下降近1%至691亿美元,华尔街预估为710亿美元。  这一业绩再次引发市场对苹果中国业务的担忧。中国是苹果最大市场之一,但该公司难以抵御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iPhone的整体表现不佳也说明新的人工智能平台Apple Intelligence并没有给销售带来太大提振。 Emarketer分析师Jacob Bourne在研报中写道,“苹果需要加快对Apple Intelligence的部署,并在智能眼镜开发等新兴领域更加积极一些以保持创新优势,对于苹果而言,未来几个季度的考验在于其能否在自身的谨慎态度与市场对人工智能创新的渴望之间取得平衡”。 不过在服务业务收入增长的帮助下,第一财季总收入增长4%至1243亿美元。分析师平均预期为1241亿美元。 第一财季每股收益升至2.40美元,超过平均预估的2.34美元,与营收一样,利润额创下了记录高点。不过苹果没有发布对当前季度的展望。 盘后苹果股价小幅下跌。截至收盘,该股今年累计下跌5.1%。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5000.htm)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公司与 X(前身为 Twitter)就再次在该社交媒体网站上显示广告进行了讨论。 据说谈判是在"最近几周"进行的。  为了保持与X的关系,苹果是在埃隆-马斯克接管公司时没有暂停广告购买的公司之一,但在马斯克发表反犹言论并有证据表明苹果广告与支持希特勒的内容同时播放之后,苹果决定在2023年停止了广告购买。 鉴于马斯克最近刚刚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就职典礼上做出了一个被广泛解读为纳粹致敬的手势,苹果恢复购买 X 上广告的决定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明智的。不过,马斯克是特朗普的亲密顾问,与特朗普政府关系密切,因此他可能会影响特朗普有关苹果等科技公司的决策。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以个人名义向特朗普的就职典礼捐赠了 100 万美元,并出席了活动,其他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公司也纷纷向政府提供资金。 苹果公司本身没有捐款。 《华尔街日报》 称,几家大公司正在重新评估他们在 X 上投放广告的立场。 今年 1 月,马斯克表示,用户增长停滞不前,收入"平淡无奇",公司"勉强达到收支平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98.htm)
2016 年,[特斯拉发布了一篇博客](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923191551/https://www.tesla.com/blog/all-tesla-cars-being-produced-now-have-full-self-driving-hardware),称其生产的所有电动汽车都具备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这意味着这些特斯拉的车主可以期待自动驾驶,并最终在不使用时将他们的汽车转化为赚钱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特斯拉后来删除了那篇文章,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了。 自那篇文章发布以来,特斯拉已经交付了数百万台更新的HW3)计算机,以取代因无法实现 FSD 而老旧的 HW2.5 计算机。 现在,马斯克表示这些新芯片也需要更换。  马斯克在昨天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说:"事实是,对于那些购买了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人来说,我们必须升级他们的硬件 3 电脑,这就是诚实的答案。"他还补充说,这将是"绝对痛苦和困难的"。 马斯克是在打断特斯拉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软件主管阿肖克-埃卢斯瓦米(Ashok Elluswamy)时说这番话的,当时他正在解释公司如何不会放弃 HW3。 埃卢斯瓦米说,公司正在开发最新的 FSD 软件(v13),专为配备 HW4 的新型车辆设计,但也会发布与 HW3 兼容的"婴儿"版本。 HW4 将与改头换面的 Model 3、刚刚发布的 重新设计的 Model Y 以及 2023 年和更新的 Model S 和 X 汽车一起交付。 2018 年,特斯拉表示,只要客户购买了 FSD,就可以免费升级到 HW3,而 FSD 的价格已经从 2000 美元的起价膨胀到高达 15000 美元。 [Electrek](https://electrek.co/2025/01/29/elon-musk-finally-admits-that-tesla-will-have-to-replace-its-hw3-self-driving-computers/) 指出,一位特斯拉车主曾起诉该公司(并胜诉),理由是该车主没有预购 FSD,因此公司没有兑现免费升级 HW3 的承诺。 该车主引用了现已删除的 2016 年特斯拉向客户承诺 FSD 功能的帖子。 尽管道路上行驶的数百万特斯拉汽车都安装了 HW3,但只有 FSD 购买者才能获得马斯克现在承诺的任何升级。"我很高兴没有那么多人购买 FSD 套件,"马斯克调侃道。 目前尚不清楚特斯拉现在是否会进行新的改装升级。 特斯拉希望更换的 HW3 计算机目前也并不完美,有些技术问题已经引发了在美国和中国的大规模召回,原因是后视摄像头无法工作等附带症状。 现在,该公司正专注于 HW4 的开发,而马斯克也终于承认了他的难以实现的承诺中的至少一项。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94.htm)
Google今天开始推出一项新的实验性 “Ask for Me ”功能,该功能是搜索实验室(Search Labs)的一部分。Google搜索用户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向企业拨打电话,询问价格和可用性等信息。  目前,Google正在汽车商店和美甲沙龙测试这项实验性功能,目的是避免用户自己拨打电话。企业可以选择不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呼叫,而且该功能会在呼叫开始时显示正在使用人工智能。 要使用 “Ask for Me”,Google搜索用户可以选择加入搜索实验室,然后搜索 “我要在附近换机油 ”或 “我要到附近修指甲 ”等短语进行测试。该功能有容量限制,因此在呼叫之前可能需要等待。  Google表示,该功能使用了通过Google搜索和地图应用程序预订餐厅所使用的一些底层技术。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92.htm)
Altman周四在国会和白宫官员出席的闭门会议上说,DeepSeek的崛起表明,推动在美国投入千亿美元兴建AI基础设施的星际之门项目“是件大好事”;未来将需要“多得多的算力”,因为既要改进AI模型,又要支持日益增长的用量。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926/c4a3327487607e6.webp) DeepSeek最近以超高性价比的类似ChatGPT服务震撼硅谷、华尔街,令美国科技巨头近几年数百亿美元投入开发应用AI的模式备受质疑,OpenAI的CEO Sam Altman看来坐不住了,被爆最近会议中对美国议会和官员强调有必要继续大举砸钱。 据彭博社报道,美东时间1月30日周四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闭门会议上,Altman对包括国会和白宫官员在内的与会者表示,DeepSeek的崛起表明,推动OpenAI、软银集团和甲骨文公司联合成立的千亿美元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星际之门”(Stargate)“是件大好事”。 报道称,Altman他的团队在会上介绍了OpenAI产品的新进展,称AI开发人员正在转向让服务能为用户完成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而随着科技企业推出更精密的产品,“我们将需要多得多的算力”,因为既要改进AI模型,又要支持日益增长的使用量。 Altman还在会上透露,星际之门项目目前正在为未来的基础设施站点招标。 报道称,OpenAI高管曾花几个月的时间向拜登政府宣传支持在美国大规模兴建数据中心的必要性,现在面对重点放在美国国内经济增长机遇和关注中国的特朗普,这些高管正在提供顺应他关注重点的宣传话术。而DeepSeek据称以远低于OpenAI的成本打造了性能媲美OpenAI的服务,让OpenAI这种需要大力投资的宣传变得形势复杂。 特朗普上周二晚在白宫宣布,OpenAI、软银和甲骨文将成立合资公司星际之门,共同大力投资AI基础设施。OpenAI同时发布声明称,星际之门首轮投资的1000亿美元将“立即开始部署”,预计未来四年内增至5000亿美元,软银CEO孙正义将担任合资公司的董事长,软银承担财务责任,OpenAI承担运营责任,新公司第一批AI数据中心的扩建工作正在得州进行。 而在上周末,DeepSeek凭借超低成本推出性能媲美OpenAI ChatGPT的AI服务火遍外网,超越ChatGPT登顶美国免费App排行榜,市场对AI行业过度炒作的担忧迅速升温。本周一美国科技股重挫、总市值一日蒸发约1万亿美元,仅英伟达一家就“失血”将近6000亿美元,创美股史上市值损失之最,超过了星际之门的预算总额。 华尔街见闻本周稍早指出,投资者一直对AI公司声称需要巨额资金训练模型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在缺乏短期盈利计划的情况下。DeepSeek的突然走红似乎坐实了这种担忧。尤其是,DeepSeek称其AI模型的性能可与OpenAI的媲美,开发成本却仅相当于OpenAI的极小部分,引发了投资者对AI企业高额投入是否合理的质疑。 有分析认为,如果DeepSeek能够通过较小的数据中心生存下来,那么大科技公司可能在AI计划的电力上花费过多。还有分析师称,“对全力投入基础模型公司的风投来说”,DeepSeek的崛起可能是“灭绝级事件。”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90.htm)
OpenAI初步磋商按3400亿美元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比10月的估值翻了一倍多。该公司在这轮融资中筹集至多400亿美元。软银集团考虑向OpenAI投资150亿至250亿美元。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228/894081704e235eb.jpg) OpenAI和其他顶尖人工智能公司已承诺在数据、人才和物理基础设施上投入数十亿美元以支持更先进的AI系统开发。不过,随着中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近日发布一款投入更少且有竞争力的模型,这种投资热潮开始受到质疑。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88.htm)
日本[Nikkan Kogyo Shimbun(日刊工业新闻](https://www.nikkan.co.jp/articles/view/00737391))报道说,Rapidus 将在两个尖端半导体生产基地安装总共十台 "极紫外(EUV)曝光工具"。这意味着日本政府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力度再度加强,目标是让 Rapidus 赶超台积电等公司。  其 2 nm 级工艺节点将于 2027 年在目前正在建设中的 "创新集成制造一号"(IIM-1)工厂投入运行。 去年 12 月日本迎来了第一台 ASML NXE:3800E EUV 光刻机,这标志着该技术在日本的<a data-dl-uid="26" data-dl-translated="true">首次部署</a>。 《日刊工业新闻》的报道援引了 Rapidus 首席执行官小池淳义的讲话,根据这位老板的说法,10 台新机器将分布在两个制造工厂:上述的 IIM-1 和 IIM-2。 第二个工厂预计将在 IIM-1 建成后不久投入使用。 目前尚不清楚代工厂是否会安装更多的 ASML NXE:3800E 光刻机,也没有透露确切的时间框架。 《日经新闻》的一篇较早的文章指出,将于 4 月(2025 年)左右在 Rapidus 的晶圆厂开始试运行,采用 2 纳米一代全栅极 (GAA) 技术。 根据推测的时间表,首批样品将于今年年中运往美国博通公司(Broadcom)。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84.htm)
去年,负责 Pixel 硬件和 Android 软件的团队合并为一个部门,Google今天宣布了一项针对平台和设备部门员工的"自愿离职计划"。高级副总裁里克-奥斯特罗(Rick Osterloh)今天上午向员工发出了一份关于"自愿离职计划"的备忘录,该公司证实了这一消息。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3/1220/c329fe0d616b821.png) 该计划适用于在 Platforms & Devices 工作的美国员工,其中包括 Android(Auto、TV、Wear OS、XR)、Chrome、ChromeOS、Google Photos、Google One、Pixel、Fitbit 和 Nest。 Google在全球有很多人在开发这些产品,但今天的公告只针对美国本土的员工。 虽然 Alphabet 新任首席财务官在去年 10 月曾表示"进一步提高效率"是公司的首要任务,但这并不是一个适用于搜索、人工智能或其他部门的全公司范围的提议。 单独来看,软件和硬件已经是两个非常庞大的组织,并且存在一些重叠。 现在,近几个月事情已经尘埃落定,员工们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好的认识。 奥斯特洛说,自 Pixel 和 Android 合并以来,该部门收到了关于自愿离职可能性的问题。 对于Google过去处理裁员的方式,有人抱怨没有提前向员工提供离职选择。 备忘录将这一离职计划定义为有利于那些可能对合并后的组织使命不认同或不热衷,或难以胜任其角色以及混合工作要求的员工; 在离开Google时,员工将获得一份遣散费,内部即将公布更多细节。 据我们了解,该计划不会与任何产品路线图的变化相吻合; 在合并之前,Google硬件部门于去年 1 月改用职能组织模式,即在 Pixel、Nest 和 Fitbit 等硬件工程团队中设立一个团队(和领导者)。 与此同时,还削减了几百个职位。 4 月份进行的更广泛的统一旨在"加快内部决策"; Google今天推出这项计划,是希望员工"坚定地致力于我们的使命,专注于以速度和效率打造伟大的产品"。 声明还提到了"巨大的发展势头"和"未来的重要工作"。 Google声明全文如下: <blockquote><p>Platforms & Devices 团队正在提供一项自愿离职计划,为在该团队工作的美国Google员工提供自愿离职的机会,并提供离职补偿金。 这是继去年我们将两个大型组织整合在一起之后的又一举措。 这个团队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未来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定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并专注于以速度和效率打造伟大的产品。</p></blockquote>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82.htm)
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阻止惠普企业公司以 140 亿美元收购瞻博网络公司,称此次合作将损害大型公司、大学和医院使用的企业无线设备市场的竞争。在周四向加利福尼亚州联邦法院提交的一份诉状中,美国称该交易将使该行业从三家主要企业--HPE、瞻博网络和思科系统公司--整合为两家,控制70%的市场份额。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121/578e41d735a88ed.png) HPE和瞻博网络没有立即回应就该诉讼发表评论的请求。 瞻博网络与其较大的竞争对手思科一样,生产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网络是引导设备间和互联网上信息流动的技术。 自惠普于 2015 年一分为二以来,HPE 一直专注于面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如销售高能计算、数据中心网络和云服务。 两家公司都提供企业和其他组织使用的设备,为其设施内的人员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HPE和瞻博网络的高管本周早些时候会见了司法部反垄断执法人员,讨论了对该交易的担忧。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78.htm)
对苹果公司第一季度业绩的担忧在最后一刻得到了缓解,因投资者乐观地认为苹果最终可能会受益于最近重创科技行业的一股力量。DeepSeek的横空出世被视作利好苹果,因为成本更低廉的AI模型可能会推动人们期待已久但尚未实现的iPhone升级周期,并促进增长再度加速。 随着苹果在收盘后发布业绩,人工智能和iPhone的前景将成为焦点。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0807/2590673ec30d18f.png) DeepSeek的人工智能显示尽管成本显著较低且高性能芯片也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表现强劲。虽然这引发了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遭遇历史性抛售,但也被视为对软件公司和应用程序制造商的潜在利好。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和服务的激增可能让消费者终于愿意升级为具有人工智能功能的手机。 “人工智能的成本似乎已经下降,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即将迎来应用创新和人工智能应用的S型曲线,如果真的如此,苹果的牛市行情将不言而喻,”Parnassus Investments的投资组合经理Andrew Choi说道,“影响不会立竿见影,我们仍然需要等到人们升级,但人工智能的前景比一周前要好,当时人们似乎并不愿意为了苹果的智能功能而升级产品。” 苹果股价录得6月以来的最佳三日涨幅,本周累计上涨7.4%,表现远好于纳斯达克100指数本周迄今1.7%的跌幅。不过2025年迄今苹果仍下跌4.4%,落后于科技股占大头的纳斯达克100指数。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76.htm)
特斯拉的比特币持仓提振单季业绩表现,得益于数字资产新会计准则的影响。首席财务官Vaibhav Taneja周三在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由于采用了这种会计方法,其净利润获得来自于这种数字代币按市值计价而带来的6亿美元提振。 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第四财季调整后每股收益为73美分,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值75美分。不过,让投资者感到鼓舞的是,埃隆·马斯克领导的这家公司计划启动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业务,并预计今年销售将回升,其股价周三在纽约盘后上涨。 早在2021年加密货币之前的繁荣时期,特斯拉就披露了总计15亿美元的比特币投资。根据最新季报,其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资产净值为10.8亿美元。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要求公司以公允价值计入数字资产的规定今年生效,但允许提前采用。  该规定于2023年底发布,意在体现高波动性数字资产的最新公允价值。之前的做法只让公司记入较低价值,而押注比特币的企业对这种片面的会计处理方式表示不满。 加密货币市场正处于新一轮繁荣,因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承诺实施支持性的监管政策。比特币过去一年上涨了一倍多,1月20日创下纪录新高109,241美元,随后回落。周四,比特币上涨约1.4%,报105150美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74.htm)
 暴雪娱乐宣布,《守望先锋》“归来”将于北京时间2月13日凌晨2点揭晓开创性PvP玩法革新。官方表述,今年的变化实在太大太多,多到一篇博客或是一次开发者访谈都容不下了。所以,团队决定在本月13日推出最新推出的直播节目——《守望先锋》精彩聚焦。  除了了解游戏玩法方面的巨变,玩家还能看到自二月起即将陆续实装的新英雄、新地图以及更多内容。官方还邀请到了多位大家喜爱的《守望先锋》内容创作者来到暴雪在尔湾的总部,配合《守望先锋》精彩聚焦来直播他们的革新玩法初体验。  在收看主播的频道时,只要观看时长达到1小时,还将有机会获赛博乐匠卢西奥传奇皮肤。
DeepSeek 征服了移动世界,现在正在向 Windows 扩展,令人惊讶的是,它得到了微软的全力支持。昨天,这家软件巨头将 DeepSeek R1 模型添加到其 Azure AI Foundry,以允许开发人员使用它测试和构建基于云的应用程序和服务。今天,微软宣布将 R1 的精简版本引入 Copilot+ PC。  精简模型将首先提供给搭载骁龙 X 芯片的设备、搭载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 处理器的设备,然后是搭载 AMD Ryzen AI 9 的 PC。 第一个模型将是 DeepSeek-R1-Distill-Qwen-1.5B(即 15 亿参数模型),更大、更强大的 7B 和 14B 模型即将推出。这些模型将可从微软的 AI 工具包中下载。 微软调整了这些模型,使其在搭载 NPU 的设备上运行。严重依赖内存访问的操作在 CPU 上运行,而计算密集型操作在 NPU 上运行。通过优化,微软成功实现了快速的第一个词元时间(130 毫秒)和短提示(少于 64 个令牌)每秒 16 个词元的吞吐率。  微软是 OpenAI(ChatGPT 和 GPT-4o 的制造商)的坚定支持者并有着深度投资,但它似乎并不偏袒——它的 Azure Playground 有 GPT 模型(OpenAI)、Llama(Meta)、Mistral(一家 AI 公司),现在还有 DeepSeek。 如果您更喜欢本地 AI,请先下载适用于 VS Code 的 AI 工具包。从那里,您应该能够在本地下载模型(例如,“deepseek_r1_1_5”是 1.5B 模型)。最后,在 Playground 中点击“尝试”,看看这个精炼版 R1 有多智能。 “模型精炼”,有时也称为“知识精炼”,是采用大型 AI 模型(完整的 DeepSeek R1 有 6710 亿个参数)并将其尽可能多的知识转移到较小的模型(例如 15 亿个参数)的过程。这不是一个完美的过程,精炼模型的性能不如完整模型 - 但其较小的尺寸使其可以直接在消费硬件上运行(而不是花费数万美元的专用 AI 硬件)。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70.htm)
微软本周将为所有 Copilot 用户带来 OpenAI 的 o1 推理模型。不再需要订阅每月 20 美元的 Copilot Pro 或 ChatGPT Plus 计划就能获得它,因为微软将免费向所有 Copilot 用户提供它。  "深入思考"(Think Deeper)是微软将其与 o1 整合的名称,它允许 Copilot 处理更复杂的问题。您可以点击 Copilot 中的 “深入思考 ”按钮,它将用大约 30 秒的时间"从各个角度和视角考虑你的问题"。 微软于 10 月份首次推出了"深入思考"功能,并在 Copilot Labs 中提供了该功能的预览版。与 ChatGPT Plus 一样,Think Deeper 将为复杂的问题提供逐步解答,因此适合比较两个选项、为应用程序创建代码或计划长途旅行。 微软人工智能首席执行官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昨天在 LinkedIn 上发文透露,公司现在将向所有 Copilot 用户免费提供 Think Deeper。苏莱曼说:"我们的数千万用户都能获得这个机会,令人非常激动,现在还有很多项目在筹备中,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68.htm)
互联网科技公司 Yandex 今天宣布开源 Perforator,作为一种帮助大规模识别和评估效率低下代码的工具。他们表示,Perforator 可以帮助企业“每年在服务器基础设施上节省数十亿美元”。  Perforator 是一个持续分析应用程序,可分析生产服务器的 CPU 配置文件以查找性能低下。Perforator 依赖于 eBPF,无需在生产服务器上使用帧指针或调试符号即可展开,并支持从 C++ 到 Go 再到 Rust、Java、Python 和 Node.js 等多种语言。作为性能工具的一部分,Perforator 还可以使用收集的配置文件和采用配置文件引导优化 (PGO) 来重建应用程序。 Yandex 声称,Perforator 仅需 512MB 的 RAM 和不到 1% 的主机 CPU 资源即可运行,使其适合在生产服务器上持续运行以进行分析。 Yandex 在今天的[新闻稿](https://yandex.com/company/press_center/press_releases/2025/30-01-2025)中写道,Perforator 可以优化应用程序并将基础设施成本降低高达20%,与他们声称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类似,这些说法似乎非常雄心勃勃,并且依赖于目前在生产中使用大量未优化的代码。 Perforator 是根据 MIT 许可证开源的。想要查看它的人可以在 GitHub 上找到它: [https://github.com/yandex/perforator](https://github.com/yandex/perforator) 包含大量文档的项目网站是 Perforator.tech: [https://perforator.tech/docs/en/](https://perforator.tech/docs/en/)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66.htm)
TechInsights 在光威 DDR-6000 UDIMM 模块中发现了 CXMT 的新型 16 nm DRAM 芯片,证实了中国内存行业的进步。CXMT 16 Gb DDR5 芯片尺寸为 67 平方毫米,密度为每平方毫米 0.239 Gb。DRAM 单元比 CXMT 之前的 G3 代小 20%。 这是该公司从 23 nm (G1) 和 18 nm (G2) 节点发展而来。尽管取得了这一进步,但 CXMT 在制造能力方面仍落后三星、SK 海力士和美光约三年。这家总部位于合肥的公司在美国制裁限制某些制造设备和材料的使用的情况下实现了这一生产里程碑。  TechInsights 在市售内存模块中发现了这些芯片,证实 CXMT 已进入 DDR5 量产领域。预计到 2027 年,DDR5 技术将成为主要的 DRAM 标准。三大 DRAM 制造商已经生产了多代 DDR5,DDR5 现在的速度已达到 10000 MT/s。 这是 CXMT 首款进入消费市场的 DDR5 DRAM 产品。这些芯片满足当前 DDR5 规范的基本兼容性要求,这意味着中国内存制造业已在其本土实现了“1z”内存制造。这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第二则重大新闻,此前 TechInsights 还证实长江存储已开始出货 292 层 NAND 闪存。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64.htm)
微软在 2025 年发布的首款硬件是全新 Surface Pro 11 for Business,这是首款搭载英特尔处理器的 Copilot+ PC Surface。这款平板电脑内置英特尔 Core Ultra Series 2 处理器,为企业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和灵活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兼容性要求更严格且尚未准备好采用 Windows on ARM 的客户(搭载骁龙处理器的 Surface Pro 11 也有商务版)。  Surface Pro 11 for Business 基本上与 Surface Pro 11 相同,但处理器来自另一家制造商。这款新平板电脑没有搭载骁龙 X Plus 和 X Elite 芯片,而是搭载 Core Ultra 5 236V、238V 和 Core Ultra 7 266V 和 268V。与骁龙型号不同,所有型号都拥有相同的 40 TOPS 神经处理单元,而 Core Ultra 7 型号拥有更强大的 NPU — 48 TOPS,而 Core Ultra 5 型号则为 40 TOPS。 借助新款芯片,微软承诺新款 Surface Pro 11 for Business 将显著提升性能和电池续航时间。该公司声称,这款平板电脑在 Teams 通话中的电池续航时间是 Surface Pro 9 的两倍。总体而言,Surface Pro 11 for Business 的本地视频播放时间为 14 小时,而“活跃网络使用时间”为 10 小时。 此外,强大的 NPU 还支持 Copilot+ PC 功能,例如 Windows Studio Effects、Recall(目前仅供 Windows Insiders 使用)、改进的 Windows Search、Paint Cocreator、Live Captions 等。 内存和存储选项与 Surface Pro 11 消费者版相同。客户可以选择 16GB 或 32GB 的 LPDDR5x 内存,存储包括 256GB、512GB 和 1TB(用户可拆卸 SSD)。 与搭载骁龙处理器的 Surface Pro 11 一样,Surface Pro 11 for Business 也提供两种显示屏:LCD 和 OLED。两者的宽高比和分辨率相同,但 OLED 版本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 HDR 支持,以及更好的防反射涂层,可减少眩光和反射。 除了兼容 Windows Hello 的 1440p 网络摄像头外,Surface Pro 11 for Business 还配备了 NFC 读取装置,可使用 YubiKey 5C NFC 或支持 NFC 的徽章等安全密钥进行身份验证。该平板电脑还兼容上一代型号的所有现有配件,包括 Surface Pro Flex 键盘和 Surface Slim Pen 2。  与 2024 年 3 月发布的 Surface Pro 10 for Business 不同,Surface Pro 11 for Business 没有可选的 5G 连接。这一次,微软只为 Surface Laptop 7 for Business 保留了该功能,这也是第一款配备蜂窝连接的 Surface Laptop。 最后,Surface Pro 11 for Business 预装了 Windows 11 Pro,只有两种颜色:黑色和铂金色。如果想要更鲜艳明亮的颜色,唯一的选择是选择搭载骁龙的 Surface Pro 11。 Surface Pro 11 for Business 将于 2025 年 2 月 18 日上市,配备 LCD 显示屏、16GB RAM 和 256GB SSD 的英特尔酷睿 Ultra 5 236V 型号起价为 1499.99 美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58.htm)
OpenAI 表示,它计划让美国能源部旗下的国家实验室使用其人工智能模型进行核武器安全和其他科学项目。[据 CNBC 报道 ](https://www.cnbc.com/2025/01/30/openai-partners-with-us-national-laboratories-on-scientific-research.html),OpenAI 将与其主要投资者微软合作,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上部署一个模型。 OpenAI 表示,该模型将成为来自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利弗莫尔和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的共享资源。它将应用于许多研究项目。  其中一个项目涉及有争议的核防御。OpenAI 表示,它将支持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工作,重点是“降低核战争风险和保护核材料和武器”,并将为具有安全许可的研究人员提供咨询。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该公司在一篇[博文](https://openai.com/index/strengthening-americas-ai-leadership-with-the-us-national-laboratories/)中写道,“人工智能将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国家安全,并支持美国政府的举措。” **了解更多:** [https://openai.com/index/strengthening-americas-ai-leadership-with-the-us-national-laboratories/](https://openai.com/index/strengthening-americas-ai-leadership-with-the-us-national-laboratories/)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62.htm)
除了新款 Surface Pro 11 商用版和 Surface Laptop 7 商用版外, 微软今日还宣布了其 Surface 设备的新配件。Surface USB4 Dock 是 Surface Thunderbolt 4 Dock 的更实惠的变体,它以更少的钱提供“基本连接”。 Surface USB4 扩展坞通过 USB4 Type-C 端口连接到 Surface,需要通过其包装内附带的 100W 电源提供额外电源。这允许扩展坞为 Surface 设备充电,最高可达 65W,并为外围设备提供所需的电源。  可用端口包括一个带显示输出的前置 USB4 Type-C、一个前置 USB 3.2 Gen 2 Type-A、一个带显示输出的后置 USB4 Type-C、一个后置 HDMI 2.1、一个千兆以太网端口和一个仅用于供电的后置 USB-C。通过 USB4 和 HDMI 端口,用户可以连接两个外部 4K 60Hz 显示器以提高工作效率。 Surface USB4 扩展坞与所有配备 USB4 Type-C 端口的 Surface 设备兼容。它还可以与支持 USB-C 的旧 Surface 设备一起使用,但其功能将受到端口吞吐量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扩展坞不适用于 Surface Duo 设备、Surface Hub、Surface Hub 2S、Surface Laptop SE、Surface Studio 2+ 和 Surface Laptop Studio。 与 Surface Thunderbolt 4 扩展坞一样,Surface USB4 扩展坞的每个端口都有触觉指示,可帮助客户查找和识别每个端口。此外,新配件采用更多回收材料,例如 100% 回收锡和金以及 50% 回收塑料。  Surface USB4 扩展坞将于 2025 年 2 月 18 日上市,价格为 199.99 美元。作为参考,Surface Thunderbolt 4 Dock 的售价为 299.99 美元。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74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