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3月2日)DeepSeek下调API调用价格,降幅最高达75%;潞晨科技宣布将暂停DeepSeek API服务;微软将于5月关闭Skype,重点投入Teams;SAP任命原欣为大中华地区总裁;Salesforce与谷歌云签署数十亿美元协议推动AI Agent发展;英伟达股价大跌8%,市值一夜蒸发近2万亿;谷歌对云业务部门裁员;IBM收购数据库公司DataStax;MongoDB收购嵌入模型提供商Voyage AI……
作者 | 吴若瑜 编辑 | 袁斯来 喜爱文学却苦于找不到整块时间阅读,为了延续自己读书的习惯,你点开了“文化有限”播客最新一期的节目,耳边传来主播对韩江《素食者》和《少年来了》的拆解分析,听到精彩片段,你选择切到平台的有声图书,感受书中描述的诡谲梦境,直至闭上双眼结束一天。 这是用户使用喜马拉雅APP的日常。 与传统播客节目不同,喜马拉雅没有把播客框死在狭义对谈节目的范围内,其内容覆盖了体育、电影、时事、健身、娱乐、财经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喜马拉雅已有超过24万档具有商业价值的播客,涉及16个赛道,31个内容品类。并且利用多年积累的出版物版权资源,建立出版物和围绕版权内容的有声演绎内容的联系,帮助听众形成认知的闭环。 显然,这一思路颇有成效。根据喜马拉雅联合益普索、日谈公园发布的《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耳朵时间就是现在》,一天中收听播客超过1小时的用户占比在40%。 喜马拉雅播客业务负责人刘峥告诉硬氪,喜马拉雅播客的用户年龄分布集中在24~40岁高净值用户上,这类人群有三个需求:认知提升、干货获取、情感慰藉。如果播客只做到“认知提升”就停下来,是没办法真正解决用户的认知焦虑。 而传统意义上,我们解决认知的方式是通过搜索引擎完成瞬时的知识输入,**但是对于播客的核心用户而言,建立起系统性、连续性的内容服务生态,才能真正的解决用户对深度内容的需求,进而提升付费意愿。** 因此,要想放大播客的商业价值,平台的作用毋庸置疑。 ## **播客破局,平台串联是关键** 喜马拉雅播客瞄准的是“金字塔尖”。 一直以来,很多人将播客同短视频、图文作比,探讨两方的体量、付费模式、推流效率,期待着播客成为继短视频之后的又一现象级产品形态。 但音频与短视频依托公域流量的高效率分发逻辑是相反的,前者关注私域,更需要精准客户,即对品牌有一定认知度的客户。在企业广告预算持续缩减的当下,通过私域流量的曝光,推动长期的品牌心智影响,实现品效合一。因此,探讨播客的商业化阶段,应回到私域的商业体系中。 “音频特殊的媒介形式和消费场景导致它本身存在选择门槛,真正想通过音频内容提升认知、获取知识的是一批高净值人群。”刘峥说到,**“客观来看,如何服务好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认知焦虑,这里存在着很大的商业化增益。”** **喜马拉雅给出的答案是要做平台对免费服务和付费服务的串联。** 商业的本质是至少3-4方获利,消费者是源头,当它满意,创作者有收益,B端广告主满意,平台实现盈利。“这一过程中用户不一定是在单一的商业产品上获益,而是用户在免费服务和付费服务中都能感受到对应的价值,通过免费作品引导付费行为。”刘峥告诉硬氪,这意味着喜马拉雅需要引入、培养和识别更优质的创作者,借助AI帮助创作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在产品层面缩短消费者和创作者识别、推荐的路径,帮助广告主提高用户建连的效率,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喜马拉雅建立了主播的私域会员体系,除了内容本身的商业形态,还支持主播私域服务变现。并且,主播若能持续生产优质的付费内容和免费内容,就能进入到平台的大会员体系。“单纯售卖内容的天花板存在上限,所以需要放大主播的服务能力和AI的辅助服务能力,满足消费者更深层次的需求,从而产生更高的议价能力。”刘峥说。 在其中,喜马拉雅平台通过串联和提效,让产品体验更纯净。据付费用户数据,2024年喜马拉雅SVIP用户同比增量达到了200%,高消费活力用户的渗透率增长了11.31%。  图源 喜马拉雅2025商业合作伙伴大会 2024年,喜马拉雅先后合作了BOSE、科大讯飞等品牌。今年喜马拉雅预备做更多内容植入的尝试,挖掘品牌营销爆款内容,加强私域粘性强的主播和品牌的结合,提升高净值用户的互动、购买频率。区别于快消费内容平台和传统的广告投放模式,将人和人的链接,人和品牌主的链接做的更极致,才能展现播客背后的超长消费粘性。 ## **播客商业化的更多探索** 回到开头的情景,头戴耳机,在播客听小说听故事,这一行为不仅发生在睡前,还贯穿了一个人的早晚通勤、健身跑步和家务时间。可以说,任何视觉被侵占的场景都成为了播客突围的机会。 喜马拉雅2025商业合作伙伴大会上,喜马拉雅高级副总裁傅海波表示,“喜马拉雅常谈到四个非常重要的MOT,一老一小和一早一晚,人一生很多场景都需要我们提供内容供给。像上班族为了缓解高压的职场焦虑,在工作场景的收听占比达50%;有75%的亲子人群睡前会打开喜马拉雅APP陪伴入眠。” 喜马拉雅车机端日均收听时长为65分钟,其物联网及车载场景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9800万,BBA用户占比24.65%。“车载场景的消费深度、消费粘性决定了它拥有更大的体量和想象空间。”刘峥告诉硬氪。  图源 喜马拉雅2025商业合作伙伴大会 另一方面,AI不断拓展着我们对商业的认知。围绕着内容的生产、检测和分发,喜马拉雅持续推进AI的商业化应用。大会上,喜马拉雅商业产品负责人解扬指出,平台商业化重点在建联用户的效率和成本问题。 对此,去年喜马拉雅升级了“梧桐营销平台”,“梧桐3.0版本”引入营销AI Agent作为投放核心枢纽,自动串联AI投放策略中心、AI数据资产中心以及AI素材中心,提升广告投放效率,降低投放成本。从多元的场景到AI的应用,喜马拉雅逐步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通过商业化工具的迭代升级实现品牌商家和目标用户的深度链接。  圆桌论坛现场 虽然,去年耳朵经济火上热搜,但繁荣掩盖不了播客行业的问题:商业模式单一、内容同质化、用户粘性不足。 经历沉淀的喜马拉雅播客,带着独立的运营思维,解决高净值人群的认知焦虑,同时也能拉通喜马拉雅整个在线音频平台去服务泛价值人群,串联用户多维需要。或许背靠着喜马拉雅平台庞大的商业体系的播客,将会成为中文播客行业商业化增长破局的关键。
 位于河南郑州的蜜雪冰城旗舰店 作者 | 杨亚飞 编辑 | 乔芊 2017年,一位刚进入茶饮行业两年的年轻创业者跑去问 蜜雪冰城CEO 张红甫,怎么才能开出1000多家店 。张红甫回答 , 其实 他们前十年只开了1家店,而开到1000多家店,用了17年的时间 ——这个答案多少出乎提问者的意料。 “一切都是跌跌撞撞熬出来的。” 张红甫说。 蜜雪冰城 的确有一段漫长的蛰伏期, 但厚积的结果并非薄发,此后他们又花了十年, 以几乎每年开出“一家竞争对手”的速度, 将门店数提升到 惊人的 4.6 万家 ,比行业二三四五名加起来还多。在定价 6 元(约1 美元)以内的现制饮品里,蜜雪冰城已经没有对手。 如果再加上创始人两兄弟的农民出身和草根背景, 这像极了 一个商战版的爽文故事——新手村隐忍十余载,出村后一路升级打怪,再回首已是武林至尊。 在低门槛的茶饮行业, 蜜雪冰城是 从“死人堆”里杀出的最大 “幸存者”,他们的门店数在去年Q3超过星巴克,登顶全球第一。这是大池子里长出的大鱼,2024年全球前20名餐饮连锁品牌,有8家现制饮品公司,且其中6家诞生于中国。 极少一部分幸运儿提前分享了“雪王”的胜利。由于现金流充裕,蜜雪冰城直到2020年夏天门店数刚刚破万时,才开放了上市前唯一一笔融资。“因为上市并非这个行业的必选项,除了真正有野心的founder。”一位茶饮投资人说。 一位接近蜜雪冰城的人士称,当时几乎所有知名的消费投资机构和大厂战投都扎在这个项目里,最终,美团龙珠、高瓴、CPE源峰三家pk掉了其他对手。 据36氪了解,这是领投方龙珠自成立以来单笔最大的项目,接近10亿。“几乎决定了那整期基金的成败。 但 当我们跟 LP 通报时,结论却很一致 , LP 都想投。”一位 美团龙珠投资人告诉36氪。 当时,龙珠已经投进了“30元以上的喜茶”和“10到20元的古茗”,在茶饮这个他们内部认定的“时代品类”上,龙珠的策略是在高中低三个价格段上押注领先者。“10元以下你很容易锁定蜜雪。” 蜜雪冰城今日上市,开盘大涨30%,截止发稿市值超 千亿港元 。不考虑本轮IPO中高瓴、龙珠等作为基石投资人的加注,单以上一轮融资的估值 233.34 亿计算,龙珠、高瓴和CPE源峰三家如今的投资回报接近 4 倍。更多人希望共襄盛举,因而造就了认购超 5300 倍的现象级 IPO 。 在2025年的消费行业,这无疑创造了一个令人目眩的神话。茶饮是一个因产品同质而竞争格外激烈的市场,即使是一些暂时领先的品牌,也很难建立起绝对的壁垒,消灭潜在的竞争。也正因如此,蜜雪冰城在门店数、营收规模、乃至今天募资能力上的断崖式领先,都更值得惊叹。 回溯28年的发展历史,蜜雪冰城当然做对了许多事。比如它懂得忍耐,在时机未成熟时勤勤恳恳地建工厂、建物流、打磨供应链;比如它懂得抓住时机坚决扩张,在最好的时间内最快地开店,把规模提到新的数量级。 **但归根结底,蜜雪冰城赢在清晰、简单的战略——做好一个足够便宜的饮料品牌——并将之执行到极致。巧合而幸运的是,这是一个“能与时代共舞”的战略。** “所以它选择了简单的产品,这使得它的选址更简单、加盟管理更简单、门店运营更简单,整体模型更简单。当万门店规模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简单的价值就更大。”一位蜜雪冰城的核心投资人向36氪总结说。 ## **刻在骨子里的“低价”:死扣成本** 把 生意做简单,蜜雪冰城是从卖1元冰淇淋开始的,在2007年,他们开出了首家蜜雪冰城冰淇淋店,但这之前,已经趟了十年的路。 1997年 ,生于河南开封的70后 张红超创业 “ 寒流刨冰 ”, 第一年就经历开店“三死三生”。 85后 弟弟张红甫在他的创业日记里有复盘过:一店失在地利,二店失在地利和时运,三店失在人和。 这之后,张红超辗转去安徽卖过糖葫芦, 回郑州干回刨冰生意,又在 2000年开出蜜雪冰城中西餐厅 。 这个时期他们 生意 的低价轮廓已经清晰: 3 元的汉堡、1.5 元的酸辣土豆丝、薯条、2.5 元的扬州炒饭 …… 即便这样定价仍有钱赚, 因为“ 理工男张红超精于计算 ” ,他会把所有产品原料拆出来核算成本,但不计算电费和人工,靠走量把这些费用摊薄到最低。 直到今天,蜜雪冰城仍然延续这种极致“扣成本”的方式:产品多数定价在 2-8 元,毛利率也稳定在30%上下,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爆款冰淇淋的诞生,最早是在2005 年,彼时张红超无意中看到一家名为彩虹帽的冰淇淋店门前大排长队,他买来尝了后发现确实好吃,但售价高达18 元,于是决定模仿做一款足够平价的冰淇淋出来。 “回去后他闭关了一两个月,买了一台二手冰淇淋机,最终在除夕夜的那个晚上研制了出来。”一位蜜雪冰城员工告诉 36 氪,张红超核算了一下成本,一支冰淇淋的成本只要 5 毛,就这样,定价 1 元的冰淇淋诞生了,由于好吃且便宜,这家店的口碑很快传开。 几个月时间,他们就开了 26 家加盟店,弟弟张红甫也在那一年加入蜜雪冰城,成为加盟商之一。但单品的局限性很快暴露,冰淇淋消费有很强的季节特性,天气转热便容易腻。他们需要一款新的爆品。 张红超先是在自己门店推出了冰粥和冰果汁,其他加盟店也跟着推出,不过效果不尽理想。张红甫也开始琢磨,无意中发现地下室还剩半箱雀巢纯咖啡粉,就动手调配出了“卡布奇诺咖啡”,定价延续冰淇淋的 1 元售价,这款产品填补了他们在夏季的短板。 尝到甜头后,张红甫又如法炮制,在不同季节推出相应的爆款,像热咖啡、红枣牛奶、冰糖葫芦、茉绿奶茶, 他把自己的店当成公司的 实验田、直营店,兼职产品研发工作,逐 渐在低价生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蜜雪冰城的早期门店,有不少是开在校园旁边,他们锁定的是对价格敏感、但喜欢好东西的学生群体,也因为此,早期消费者曾调侃蜜雪冰城是“贫民窟女孩的救星”。直到今天,他们的门店也多在街头,很少进入 A 类商圈,这也是由其商业模式决定的, “客单太低, 付不起高租金,它的单店收益当时远不如coco、一 点点这些品牌高。”一位连锁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  (江西九江街头的一家蜜雪冰城门店,笔者摄) 把价格做到极致,跟两兄弟的成长背景有关,他们是农民的儿子,出身贫苦,父母辛苦种地供他们到大学。这种经历塑造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特性,也让他们能站在最大众的消费者视角,反过来琢磨该卖什么样的产品。 而之所以诞生于河南,也因为这里不仅是人口大省,还是生源大省。对于这门面向年轻人的平价生意来说,他们一开始就扎到了最大的一块市场。 此后十余年,尽管公司一步步做大,但创始人两兄弟吃苦耐劳的特质一直延续了下来。“做人不浮夸,生活很朴素,因为每一块钱都是血汗钱。”一位蜜雪冰城投资人向36氪回忆说。 ## **“刀刃向内”: 不多留一分利润** 低毛利的生意,是效率定生死,这也让蜜雪冰城最终成为一家供应链公司。这是从2012年开始形成的,在那一年他们开始建厂,自产核心原材料。 迈出这一步的背景是,在把品牌做火后,他们遇到了供应链卡脖子的难题,“他可能看你生意好会给你涨价,不同批次的货源也不稳定。”一位蜜雪冰城员工告诉 36 氪,也是这个原因,他们决定要建中央工厂。 创始人两兄弟是开封人,一开始也是去开封找厂,但没有遇到合适的,而后看到温县有招商引资的政策,一亩地只要几万块钱,就拿了很小一块地。2013年3月,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次年固体饮料车间投产,现如今,温县工厂已经扩建到第三期。  (位于温县的大咖国际产业园,笔者摄) 2013年推出的柠檬水,是蜜雪冰城低价效率模型的缩影:一个长保质期的水果,储存运输都更简单。同时还要向上游要效率,与果农直接签署保价协议,并在2020年,在最大采购地四川安岳建立柠檬基地,到2023年,蜜雪冰城的柠檬采购量已经达到约11.5万吨,这支撑他们在上游享有绝对的议价权。 蜜雪冰城的门店多扎在街头巷尾,面积档口大小,产品原料也多为固体饮料、风味浓浆、果浆,制作工序前置在工厂端完成,而喜茶、奈雪则更多做的是鲜果茶,讲究的是门店现剥现制。 简单的产品、简单的原料,也是克服诱惑的结果。2016年,蜜雪冰城已有 2000 家店左右,高频推新与前端经营能力不足的矛盾凸显——店员操作变复杂,后端也多了很多新原料,面临磨合和取舍。这之后,他们的产品体系更加聚焦核心大单品,到去年前三季度,定价在 2-7 元不等的Top5 产品,占到整体出杯量的 4 成。 之所以能抵御住时代的诱惑,跟早年的一段弯路有关。 2010年左右的上海、杭州,当时大热的几个品牌蜜果、果麦、快乐柠檬,使用的都是鲜果食材,DQ 冰淇淋也在同期进入郑州,门店装修时尚。当时郑州一家时尚商场邀请蜜雪开店,但看到产品和定价后却反悔了,担心拉低商场档次。这件事直接刺激了张红甫做高端化,开业之前他还亲自去DQ卧底偷师。 当时张红甫的做法是用最好、最贵的原料,花大价钱买冰淇淋机。刚开业时生意还不错,但随着竞争对手的加入,这家店很快被拉到盈亏平衡线附近。两年半过后决定闭店时,他盘算下来发现只赚了6100元。 张红甫对这个数字记忆深刻,他反思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消费会升级,但最应该升级的是产品和体验,价格不一定需要升级。** 也是从那时起,蜜雪冰城的供应链建设开始提速。2014年,他们自建物流体系,对加盟商免物流费。这么做的背景是,当时加盟走不出河南,物流是主要制约因素,加盟商的店开远了,物流费就高。 物流的雪球此后十年不断滚大。一位接近蜜雪冰城的业内人士告诉36氪,蜜雪冰城的物流是“从高往低,层层布局”,走出河南后先是省仓,再从市延伸到周围的县,然后是乡镇,网点越密成本越被摊薄,“所以现在开了那么多下沉市场,物流成本只降不涨。”对比之下,一些茶饮品牌沉不下去,因为没有自建物流体系,一直使用第三方服务,成本很贵。 自建工厂、物流这些供应链上的动作,前期也是巨大投入,直到蜜雪冰城的规模效应显现。 在蜜雪冰城成立的第20 年,茶饮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2017年,喜茶北京首店落地三里屯,这家店一度引起排队风潮。外界看到的是所谓茶饮消费“升级”的机会,而张红甫看到却是整个茶饮市场大爆发的机会。 “他们定价其实非常巧,是十块钱以下,但那时候主要对手都集中在十元到二十元。”一位消费行业投资人说,大部分玩家那时候在10元以内都赚不到钱。 2019年,蜜雪冰城曾经找尼尔森做客户调研,评估喜茶对他们的影响,但结果发现,很多蜜雪冰城的消费者并不知道喜茶和奈雪,“完全是不同的客群”。一位蜜雪冰城员工说,“喝蜜雪的买不起喜茶。” “everything is ready”的蜜雪开始疯狂开店,席卷下沉市场,2020年起,蜜雪连续3年新开出了5901、7385、8982家门店。“我从来没见过开店这么猛的公司,当时还很担心会不会出各种问题。”一位蜜雪投资人向36氪回忆。 蜜雪冰城的供应链建设,最终指向一个“刀刃向内”的原则。一位前蜜雪冰城员工告诉36氪,总部会设定一个利润值,一旦利用规模优势超过这个水平,就把超出的利润以原材料降价的方式给到加盟商,相应下调产品价格,最终让利给到消费者。 一切又回到了“便宜”的原点。 ### **草根的雄心:做一家百年老店** 蜜雪冰城的股票代码是2097,藏着这家公司的发展野心——做一个百年品牌。 张红甫很早就有这样的梦想,在一次登顶太行山的团建活动时,他在太行山悬崖前折了一只纸飞机放了出去。上面写的是他的愿望:持续奋斗100年。 一位蜜雪的关键投资人在跟创始人接触后,发现兄弟两人“性格很互补”,大哥性格沉稳务实、弟弟则志存高远。一次交流中张红甫问他,“你没有想过,到2049年,新中国100年的时候,我们能代表中国在这个领域做到全球什么水平?” 而早在2019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张红甫就在思考咖啡和出海这两件新事。 在蜜雪冰城内部,有四个被高频提起的品牌:可口可乐、雀巢、三得利和玛氏,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全球性的消费品跨国集团,最年轻的玛氏也是1911 年成立的,而最年长的雀巢则要追溯到清朝同治5年的1866 年。 张红甫爱好广泛,喜欢研究手机、耳机、新能源汽车等科技产品,同时不乏乐天和幽默。他在创业日记里反思自己的视野不足时,会说“臣妾做不到”,而加盟高峰期门槛被踩破,他会形容“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有今日的市场地位,蜜雪冰城带有一定运气成份,被外界归因最多的,是抓住了性价比的时代红利。但如果把时间拉长,运气的占比要低很多。在过去的28年里,这家公司至少穿越了3-4个消费周期。 一位蜜雪冰城投资人告诉 36 氪,蜜雪冰城核心做对了两件事,一是不涨价,二是快速开店,“这两个战略做对了,其他都变得不重要了。” 已故的贝壳创始人左晖曾有一个“难而正确”的理论,即人都喜欢走捷径,但捷径是错的,正确的方式做事情都会困难。而真正重要的,是做今天看起来很难、但明天无比正确的事。 蜜雪冰城是长期主义的胜利,让张红甫最初意识到这个道理的可能是教育。他的父母在20多亩地里常年风吹日晒,但一直坚定要送四个孩子读书,靠教育改变命运,而不是像村里的普遍观念——早辍学、早干活赚钱。 回到1997年, 20岁出头的张红超和十多岁的张红甫在郑州南阳路买冰。那是一米二、厚30公分的巨型冰砖,弟弟用自行车载一段,哥哥载三段。由于重心不稳,哥哥的车摔倒了,弟弟在路边焦急地看着哥哥顶着烈日和穿梭的车流,把冰砖从车上卸下来,扎好车,再把冰重新绑上去。 “整个弄好,冰已经化了1/3, 而哥哥的浑身也已经被汗浸透。”张红甫在创业日记里写道。 卖好一碗刨冰,可能就是存于创始人心底的大道至简,也是今日千亿港元生意的起点。 (封面图来源:IC photo)
文|刘婧琼 编辑|阿至 36氪获悉,北京宇石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石空间」)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此轮融资由麟阁创投领投,鹰潭航天、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跟投,所筹资金将用于公司火箭产品研发。 「宇石空间」成立于2024年,目前专注于大运力低成本快速复用液体火箭的研发和制造,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不锈钢火箭+“筷子”捕获臂回收方案的团队”。公司致力于打破当前商业火箭价格高、产能低的发展困境,为客户提供成本最低的快速复用液体火箭,其核心产品AS-1号火箭正处于二子级共底贮箱生产阶段。 「宇石空间」创始人兼CEO唐文博士表示,火箭属于高端制造业范畴,发展的终局指向极致的低成本和高效率,所有新技术的探索都服务于这两个目的。公司产品采用不锈钢箭体结构+液氧甲烷动力+“筷子”捕获臂回收技术路线,打造国内最低成本的大型液体可复用火箭,服务未来海量卫星组网需求。  宇石空间AS-1号火箭渲染图 ## **技术组合拳,破解商业火箭「终局」难题** 2023 年,星网集团和垣信卫星正式开始进行卫星组网布局,两者综合计划发射近三万颗卫星,千亿级别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运力缺口,给了商业火箭公司十年难得一遇的机遇。 “商业火箭的终局是解决可重复使用和高成本问题,未来各商业火箭公司谁的成本更低,谁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宇石空间」选择用不锈钢箭体结构+液氧甲烷动力+“筷子”捕获臂回收的技术路线破局。 传统一次性火箭在市场占绝对主导,而这种“高成本、低复用”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国内商业航天快速迭代的需求。在唐文的设计中,「宇石空间」AS-1号火箭会是一款低成本、可复用的产品,而低成本的关键就在于其使用了不锈钢作为箭体材料。唐文介绍,“传统火箭箭体架构多使用铝合金材质,我们使用的不锈钢材料价格仅为铝合金的1/4。” 尽管不锈钢在耐高温、可复用上优于铝合金,但其重量可能会影响火箭运力的质疑一直存在。宇石团队的解决方案是,“在保证结构承受相同载荷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使用了更薄的不锈钢材料;其次,通过动力结构一体化设计,我们将不同功能的结构部件无缝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受力体系,减少了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和连接点,从而降低了结构重量。” 根据宇石团队的设计和实测数据: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火箭结构的重量可以和铝合金基本保持一致。考虑到不锈钢制造和材料成本方面的优势,在重复使用的条件下,可以说采用不锈钢材料是降低火箭结构成本的最显著的手段。 在动力方案上,区别于主流使用液氧煤油的动力方案,「宇石空间」选择了液氧甲烷。唐文认为,“液氧甲烷发动机解决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容易结焦和积碳的问题,能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频率,更适合火箭的重复使用。甲烷的成本相对比较低,甲烷与液氧燃烧过程稳定,更容易提升发动机可靠性。” 考虑到火箭的快速复用,在回收方式上,「宇石空间」摒弃了传统的着陆腿方案,采用“筷子”捕获臂回收方案,“这样火箭结构简单,更容易维护,并且运载能力更大(火箭运力提升15%以上),火箭采用筷子捕获臂回收在成本上更具优势。”唐文补充道。实际上,「宇石空间」团队成员早在2017年就开始深耕回收落点控制技术研究,2019年已完成飞行试验验证。 不锈钢箭体+液氧甲烷双低温动力优势结合,更能发挥不锈钢结构在低温条件下的性能优势。同时,不锈钢火箭与筷子回收技术相互配合,前者为回收技术的快速迭代提供了经济基础,后者则进一步巩固了低成本优势。这套技术组合拳,是「宇石空间」认为目前商业火箭最接近终局的路线选择。 ## **瞄准大直径液体火箭,加速技术落地** 火箭用于发射卫星,而卫星市场的需求会倒推影响产品设计。中国低轨卫星通信星座接近三万颗的规模,在2024年下半年才开始组网建设。为了满足组网需求,需要一箭多星至少约 7 吨运力,而小型的固体火箭难以实现如此大的运力。 故从成立之初,「宇石空间」就瞄定了商业火箭的最大市场需求,计划推出的首款产品AS-1号为大直径液体火箭。据悉,AS-1号火箭直径4.2米,一次性运力在15吨以上,回收运力10吨以上;一次性发射成本可低至2万/千克,回收发射单价1万/千克,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目前国内火箭还未实现回收复用,着陆腿方案的火箭一子级回收复用周期为30天,而「宇石空间」即将推出的AS-1号火箭能将一子级复用周期缩短至10天,同时兼顾高运载能力、低发射成本和快速复用的特点。 谈及商业化布局,唐文介绍了「宇石空间」计划施行的“To B奠基、To G突破、To C蓄势”阶梯式发展策略。ToB市场是主战场,宇石将为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企业提供“专车”发射服务,该类型企业需年均约百枚火箭的常态化发射能力;同时,宇石也为遥感、通信卫星、探测器企业提供“专车+拼车”混合发射服务。ToG市场是远期战略支点,宇石希望发挥技术成本的优势,为国家工程项目提供解决方案。ToC市场则是未来生态入口,增长潜力很大。 团队是另一亮点,「宇石空间」拥有全国首先实现不锈钢火箭技术路线的整建制团队,团队有中外航天院所、商业火箭公司液体火箭、航空航天机器人复合背景,囊括了火箭总体、结构、动力、回收领域的顶尖人才。唐文博士坚信,“未来的商业航天一定是海纳百川,吸引大量物理学、力学、材料学、机器人的顶尖人才跨界融合,以我为核心的公司联创团队,将用开放的心态吸纳我国优势高端制造业的人才,通过人才梯队培养,引导转型商业航天。” 创始人兼CEO唐文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拥有14年液体火箭动力及结构工作经验,曾实现国内首个不锈钢液氧甲烷火箭原型机及静态点火。更早之前,唐文博士在航天一院体系内完整经历了中国规模最大运力最大的液体火箭CZ-5、中国空间站货运液体火箭CZ-7 型号的火箭研制。CTO田继超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拥有15年液体火箭总体工作经验。 与传统意义上的初创公司不同,「宇石空间」拥有一个整建制创业团队,基于过往的技术、资源、经验储备和高配合度,拥有清晰、可靠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已经开始进行火箭结构的生产及试验。据介绍,其核心产品AS-1号火箭的二子级贮箱将于月底完成生产,这也将是民营火箭公司从成立到大型结构件生产的最快效率。在年底前,公司还计划完成二子级静态点火、首飞箭的一子级结构制造以及“筷子”捕获系统地面验证试验。  
DeepSeek 作为 AI 大模型新星,从内容生产、用户获取知识途径、商业模式等层面对知识付费行业产生巨大冲击,是否会“终结”知识付费领域?
“这种荒谬的做法只会削弱BTC战略储备本身的严肃性,让BTC储备法案在联邦层面通过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跃动青春》第二季,超先行视觉图和主创团队信息公开!第二季将继续由P.A.WORKS及第一季的原班人马负责制作!  STAFF:监督・系列构成:出合小都美系列构成:米内山阳子角色设计・总作画监督:梅下麻奈未总作画监督:井川丽奈副角色设计:藤岛未央道具设定:樋口聪美美术设定:藤井祐太美术监督:妹尾想美术监修:东润一色彩设计:小针裕子摄影监督:出水田和人3D监督:市川元成剪辑:高桥步音响监督:山田阳动画制作:P.A.WORKS
2月28日,由清科创业(01945.HK)、投资界主办的2025投资界百人会在三亚成功举办。时值早春,百余位VC/PE代表人物共赴创投行业开年聚会,集结行业头部力量,在椰林海风中激荡创投新思,锚定周期航向。  过去一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初现回暖,亮点频出。AI技术迭代与科技新贵崛起,引发新一轮“掘金”热潮;受政策、行业整合及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并购市场迎来结构性发展机遇;全国社保基金、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也在政策引导下出资活跃。在此背景下,本届大会将携手创投大咖一同透视投资趋势,畅聊行业机遇。 **巅峰对话Passion开局** 大会以主办方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清科创业CEO倪正东的致辞正式开始,他表示:“此时此刻,中国一级市场回暖氛围越来越明显。投资上,大家开始活跃;募资上,我们很多创投人参加座谈会,深知领导层面正在想新的政策来解决募资难题;退出上,2025年也会有所改善,IPO并不会一再放慢,港股会有一个小高潮。无论市场如何变幻,GP们还是要保持定力,适应各种变化,独立、专业,做好判断、做好投资”。 随后,在“投资界说”环节中,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对于2025年的创投趋势分享道:“首先,人工智能是我们科技领域占比最重的子板块,考虑的是从人工智能整个生态链的视角去看怎样去投。第二,中国的工程设计产品能力辐射全球,包含了大家都很熟悉的C端产品,国际消费占比非常高。现在中国很多To B设备也越来越有国际竞争力。”联新资本创始合伙人曲列锋则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这一代的人工智能,还有很多机会和具体的行业深度结合,比如人工智能跟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硬件乃至工业结合,还有很大的市场可以开拓”。 当前VC/PE行业正从过往“胜者为王”的高速扩张、激烈竞争态势,转向“剩者为王”的稳健发展新阶段。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分享了对此话题的思考:“市场化投资机构如何生存得更久一些?我认为一个必备技能是强化对优质资产的商业化运营能力,锁定头部项目,通过更多样化的资金属性持续做深。”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许小林则表示:“最近三年如果没有国资,这个行业更加艰难。但长期来看需要资金多元化,才能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思想激荡求解产业未来** 2024 年,“百模大战”硝烟弥漫,步入新年,Deepseek横空出世,赚足了市场的“眼球”,中国AI江湖热度持续攀升,AI投资也迎来了新局面。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表示:“DeepSeek的出现实际上宣告了语言基座大模型竞争第一阶段的结束,随着算力成本的下降,未来的一两年,to C的AI应用方面可能会跟当初的移动互联网一样百花齐放。”啟赋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傅哲宽则认为2025年AI投资泡沫化趋势加大,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我们将继续保持冷静地去看、去投”。 清科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4年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投资热度领先,获投金额超千亿;多个硬科技领域案例数或金额逆势上涨。对此华控基金CEO华桦揭秘投资密码,“在过去,我们的研究相对从容,可以等待和观察,有的项目甚至观察两三年后才决定投资。然而,随着AI的出现,我们感受到市场发展迅速,往往需要更早地作出判断并果断投资”。 对于稳居2024投资热度前三的医疗行业,弘晖基金首席执行官王晖分享道:“去年因为IPO市场及融资都低迷,很多生物医药企业被切断了资本化的路径,也给创始人新的提醒——与其追逐不确定的窗口,不如以灵活策略实现真金白银的并购退出,估值高低实际都是内心感受罢了,顺势而为”。 此外,大会的特色环节——“浪里个浪”主题交流晚宴也在习习海风中完美收官。这场开年聚会不仅展现了优秀投资机构的战略前瞻,更彰显出投资行业在变革浪潮中的定力与智慧。浪涌时代,既要在寒潮来袭时坚守价值锚点,更要在春江水暖时敏锐感知机遇,方能在新周期中勇立潮头,共赢未来。
分析师Jeff Pu在最新报告中提到,**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都将会升级12GB内存,这是苹果史上内存最大的机型。**目前在售的iPhone 16、iPhone 16 Plus、iPhone 16 Pro和iPhone 16 Pro Max都是标配8GB内存,即便是价格最便宜的iPhone 16e苹果也是给到了8GB,随着苹果AI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8GB内存的局限性将会愈发凸显。 因为在端侧部署AI产品,无论是AI应用还是各类AI大模型,都要有足够大的内存将整个模型保存在其中,再加上系统基本性能开销也需要一定的内存,要想保证用户体验,苹果升级12GB内存势在必行。 不过这项升级并不包含标准版和iPhone 17 Air,苹果可能是出于成本控制方面的考量,**这使得标准版和Pro系列之间的配置差距进一步拉大,毕竟iPhone 16系列在内存方面都是给到了8GB。** 另外,iPhone 17 Pro系列搭载A19 Pro芯片,这颗芯片基于台积电3nm工艺制程打造,无缘最新的2nm制程,报道称由于台积电2nm成本高、产能有限,苹果将2nm商用时间推迟到了2026年。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03/ec84b474496049968a0bc5261c08dab3.jpg)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2814.htm)
NVIDIA在推出GeForce RTX 5090和RTX 5080显卡后,就遇到了黑屏崩溃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问题,NVIDIA前不久发布了572.60版本驱动,随后又紧接着发布了572.65版本驱动,主要是进一步完善572.60,解决DP外接显示器黑屏问题。 然而根据用户反馈,这一更新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在某些情况下使问题更加严重。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03/35e070d7-1ccc-44fe-bf2f-f343419a91ac.png) 例如在开启Multi Frame Generation(多帧生成)功能时,游戏在3倍或4倍帧率选项下仍会出现崩溃和黑屏问题。 还有部分用户反映,即使关闭帧生成功能,某些游戏在更新后仍会出现异常,导致用户体验恶化,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回退到上一版本。 [](//img1.mydrivers.com/img/20250303/d63b0e30-39fc-4387-a5b4-20f6ae688cfb.png) 由于新驱动刚刚推出,相关反馈数量还比较有限,因此目前还无法确定是否发生了逆优化,有猜测称,问题可能与驱动和DSC存在冲突有关。 如果这一猜测属实,用户可以通过限制显示器的最高刷新率并开启游戏垂直同步来暂时解决问题。 随着AMD RX 9070系列显卡即将上市,除非NVIDIA能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其在主流显卡市场的份额可能会受到侵蚀。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2812.htm)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政府精简计划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大量的联邦政府工作人员不得不面临下岗危机。一些被裁员的联邦雇员因此对马斯克极为不满,并组织在马斯克名下公司特斯拉门店前进行示威集会。还有一些雇员则紧锣密鼓地投入招聘会,想要尽快走出失业阴霾。 然而,这场风波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美国时间周一凌晨,纽约州民主党籍州长Kathy Hochul在华盛顿特区联合车站投放了数字广告,声称邀请那些被裁的联邦雇员到纽约州政府工作。  纽约州这一行动预计将招聘7000名公共部门的员工。Hochul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马斯克和他对政府运作一无所知的团队正在破坏政府,纽约州政府不会诋毁公职人员,并准备好录用被马斯克解雇的人才。 纽约州州长发言人Sam Spokony指出,目前空缺的一些热门职位包括工程师、教育工作者、医疗保健工作中、律师、技术专家和公共政策专家。 两党各自行事 这则广告是Hochul为受DOGE(美国政府效率部)裁员影响的联邦雇员而做出的最新努力,她上周在招聘视频中就曾向政府雇员发出过呼吁。 与大多数民主党人一致,Hochul对DOGE的裁员行动一直持负面态度。 除了她之外,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等几个民主党人担任州长的美国州政府,也推出了针对被裁公职人员的招聘机会。 白宫发言人Harrison Fields回应称,让失败的纽约州官僚机构接纳更多的官僚,扩大公共部门的规模并不是特朗普对创造就业机会的定义。 更加分裂的是,在共和党人执政的美国一些州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局面,如佛罗里达州就正在试图效仿DOGE,在佛罗里达州政府内也开展效率精简行动。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2804.htm)
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发布视频称,AI对普通人的影响正在被低估,其爆发既是普通人的机会,也是很多人难以跨越的关卡。许多人的工作面临被AI取代的风险,若抓不住AI红利,可能会被AI时代远远抛下。AI进化是对人类工作不断替代和优化的过程,根据美国一个咨询公司的报告,全球会有50%的现有职业被AI取代,DeepSeek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过程。 [](https://n.sinaimg.cn/finance/transform/127/w550h377/20250223/0b84-253b4702e8b705915dcc3bc589468b4a.jpg) 周鸿祎称,原来也不太相信AI能取代程序员,也觉得AI取代不了写稿的能力,但是DeepSeek最近能力提升之大,包括其对全球AI水平促进之快,让他相信今年DeepSeek写的文章能超过90%的人,AI编程序大概能够取代80%的面向前端的初中级工程师。 “曾经我也觉得AI低门槛的使用和近乎免费的成本应该会带来普惠,缩小社会差距,让大家更加平等。但现在看起来现实可能很残酷,它可能进一步拉大人与人的距离,而且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因为DeepSeek虽然很强大,但是面对DeepSeek,不同人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周鸿祎称。 周鸿祎强调,使用AI作为工具辅助工作产出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使用者提问题的质量,第二个是提问者对AI产出结果的筛选验证和选择。“针对复杂任务的研究发现,精英人群从AI中获得的帮助更大,普通员工可能不仅没有提升,甚至还有退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2802.htm)
上周,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高达 5000 亿美元的美国投资计划,旨在美国生产更多产品。 虽然此举可能显示了苹果公司在为美国人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慷慨,但这家巨型科技公司也对特朗普政府最近的投资抱有期望。  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https://www.bloomberg.com/news/newsletters/2025-03-02/apple-siri-compared-with-alexa-m4-macbook-air-and-ipad-air-2025-coming-soon-m7rn2k2y)报道,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和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可能在幕后达成了一项最终对双方都有利的不成文协议。 特朗普可以围绕他的"美国优先"议程获得他想要的炒作,而库克则可以为苹果公司带来一系列好处,从长远来看,这对苹果公司大有裨益。 正如古尔曼所说,以下是苹果向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要求清单: - **降低关税风险,或至少缓和关税对利润的冲击。** - **政府站在美国科技公司一边,抵制欧盟对其权力的控制。** - **结束司法部对 iPhone 制造商的长期诉讼。** - **保持苹果公司与联邦政府的关系总体良好。** 苹果公司 5000 亿美元的投资最终将在未来四年内为美国创造 2 万个就业岗位。 这家 iPhone 制造商已承诺将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建立一家人工智能服务器制造工厂,该工厂将于 2026 年开业。 苹果公司还为其美国先进制造基金拨款 100 亿美元,旨在支持美国的研发工作。 此外,苹果和台积电已经在亚利桑那州开设了一家芯片制造工厂。 苹果公司将生产基地迁往美国的计划有一部分是由于特朗普对进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关税,尤其是来自中国等国家的商品,而中国是苹果公司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 这已经不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获得苹果公司的投资承诺了。 在乔-拜登(Joe Biden)任期内,这家 iPhone 制造商也宣布了一项价值 4300 亿美元的美国投资计划。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2796.htm)
今天,美光宣布为智能手机推出全球首款基于 G9 的 UFS 4.1 和 UFS 3.1 存储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更多的设备上人工智能功能。 在美光的 1y LPDDR5X 芯片于 2026 年初上市后不久,新的存储芯片将在旗舰产品上推出。  UFS 4.1 和 UFS 3.1 移动存储芯片基于美光的 G9 工艺节点,具有更高的能效和读写速度。 芯片的容量在 256GB 和 1TB 之间,适用于超薄和可折叠智能手机。 不过,除了硬件方面的改进,美光还承诺在软件方面进行一些调整,以提升用户体验并改善一些人工智能任务的性能。 例如,UFS 4.1 存储解决方案支持 Zoned UFS,提高了读写效率,减少了写入放大,而数据碎片整理则将 UFS 设备内部的数据重新定位和碎片整理提高了 60%。 Pinned WriteBooster 可使位于 WriteBooster 缓冲区的数据访问速度提高 30%。 智能延迟跟踪器可通过分析延迟日志自动进行调试。 最后一项功能同样适用于 UFS 3.1,而其他功能似乎是 UFS 4.1 芯片独有的。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82794.htm)
继智驾平权后,比亚迪带来全新车载技术,再现“技术人人可享”理念。 雷峰网消息,2025年3月2日,比亚迪携手大疆,在深圳举办了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发布会,并将该系统正式定名为“灵鸢”。 “灵鸢”换电版主要搭载仰望品牌上,“灵鸢”快充版主要搭载在比亚迪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上,全套灵鸢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快充版,售价为1.6万元。 此次发布会,比亚迪正式将其车载无人机系统覆盖到了比亚迪、腾势、方程豹等全系车型,实现了车与无人机的整车集成,让汽车获得垂向视野,实现技术普及。 同时,首搭“灵鸢”快充版的方程豹豹8无人机版正式上市,现场公布了豹8全系可选装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售价39.58~42.38万元。  比亚迪旗下全品牌搭载灵鸢 ### 车载无人机从小众走向大众标配 对于此次合作及创新技术发布,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发布会现场提到:“比亚迪和大疆的合作,绝不只是把无人机放在车上那么简单,而是从底层技术出发,从0到1,设计并开发了整车集成系统,成功做到了车和无人机的深度融合,最终达到1+1>2的效果。”同时,比亚迪强大的工业能力,推动了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比亚迪携手大疆 比亚迪是全球首家量产车载无人机的车企。随着“灵鸢”的发布,将会有更多用户体验到这一技术的魅力,让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从小众功能逐渐走向大众标配。 大疆集团总裁罗镇华在发布会现场也表示:“科技不是造少数人的玩具,而应做普惠世界的工具。”可以说,此次,比亚迪和大疆的携手,既是产品层面的深入合作,也是出行场景生态的全新构建。  大疆集团总裁罗镇华 ### 兼顾出行与出片 “灵鸢”的命名,代表着比亚迪的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既拥有雄鹰般的视野,又具备灵动、智能的特性。 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介绍到,灵鸢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实现了架构先进、硬件先进、算法先进、生态开放先进,四大先进。“灵鸢”运用了全球首创的车载伸缩停机坪方案,融合了车载无人机定位模块、4K高清车顶摄像头、定制双模式手柄等多个硬件,不仅能实现动态起降、一键返舱、随动跟拍,还能实现收纳快充。30套拍摄模板及智能算法,让用户无需过多操作,即可一键成片。 哪怕是一个人出去玩,有了上面这些功能,也能拍出大片。一人、一车、一机,就相当于一个摄制组,用户自己也可以成为导演。从出行到出片,轻装上阵、随心享受。  比亚迪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灵鸢 ### 无国界的“科技朋友圈” 大疆跟比亚迪的合作既是开放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比亚迪以车为核心,链接一切,与不同领域的伙伴共同打造“智能车+”的生态。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经和多家世界级科技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拥抱行业科技伙伴,打造出一个无国界的“科技朋友圈”。  比亚迪坚信科技无国界 ### 三强合一,方程豹豹8无人机版正式上市 发布会上,方程豹豹8无人机版正式上市,豹8全系可选装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售价39.58~42.38万元。豹8无人机版,作为比亚迪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首搭车型之一,融合了比亚迪、大疆、华为,三大科技巨头的顶尖技术,搭载DMO电驱越野开创平台、华为乾崑智驾ADS 3.0和“灵鸢”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  方程豹豹8无人机版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