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像素种田新作《多洛可小镇》今天公布了发售日期,本作将于5月8日以抢先体验的形式在Steam平台发售,定价48元。 玩家将踏入这个充满乐趣和温情的末世小镇,亲手打造废土世界田园生活,从种田到建造、从拾荒到探索,结识性格各异的居民,解锁隐藏的秘密,开启一段轻松治愈的冒险旅程。游戏特色包括: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 自由种植与建造:手搓种植盆、搭建集装箱,从零开始废土世界的种田生活。 - 探索危险之地:深入多洛可的郊外、河谷和湿地,发现隐藏的暗道与机关,拼凑过往碎片。 - 结交特色居民:与小镇居民互动,完成任务增加好感度,解锁他们的专属故事。 - 无人机与工业化:无人机多样化的发展和资源生产工业化的进步,让玩家实现躺着种田。     制作组表示,游戏已经准备就绪,感谢玩家粉丝们的信任和耐心等待,抢先体验阶段将积极收集玩家反馈,持续优化玩法并更新内容,包括新区域、新剧情、新功能和创意工坊等。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怪奇卡牌冒险《万手一体》现已在Steam平台发售。本作是由游戏河工作室 游戏制作人 杨泽宇独立制作的卡牌冒险游戏。您将扮演因失去挚爱而深陷梦魇的主角,在诡异神秘的梦境中寻回往昔的记忆,不断揭露深埋心中的伤痕。 三种分裂的思维将无时无刻摆布着你的行为。你的选择是将指向真实,还是臆想,又或是无法言状的深渊? <内嵌内容,请前往机核查看> # 发售信息 - 游戏名称:《万手一体》(Out of Hands) - 发售平台:PC(steam) - 字幕语言: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日文  - 游戏类型:卡牌、RPG - 发售日:2025年4月22日 - 标准版:68元(首发14日内享15%折扣) - 典藏版:98元(首发14日内享15%折扣) - DLC 典藏升级包:30元(首发14日内享15%折扣)  《万手一体》梦魇典藏版包含: - 《万手一体》游戏 - 《万手一体》DLC(数字艺术集+OST精选) # 捆绑销售信息 万手一体 × 邪恶冥刻 很高兴《万手一体》能与知名暗黑卡牌游戏《邪恶冥刻》在steam上进行捆绑销售,两款作品将在原先折扣的基础上,再给予10%的折扣,限时2周。一起陷入诡秘深邃的黑暗卡牌游戏中吧!  游戏河工作室游戏精选:钢铁指挥官 × 万手一体 由同一家工作室“游戏河工作室”打造的知名策略对战游戏《钢铁指挥官》也将与《万手一体》进行捆绑销售,两款作品将在原先折扣的基础上,再给予10%的折扣。  作品荣誉 - 作品荣获2021年心动第5届独立营的最佳游戏和最佳创意大奖; - 2022年GWB腾讯独立游戏大奖赛最佳视觉风格奖; - indieplay2022中国独立游戏大赛最佳创新大奖; - 2024年bitsummit 4gamer媒体选择奖; - 2024年IndieCade 开发者选择奖。  # 游戏更新计划 5月更新 语言追加 游戏预计将在5月追加德语/法语/韩语三种语言。 6月更新 新模式追加 游戏预计在6月更新广受玩家好评的“街机模式(暂定名)”。该模式中玩家将能体验到更具随机性、更具成长性的卡牌组合,以及更多强大的敌人、更焦作的诅咒与战斗规则,感受极致的卡牌战斗乐趣!  # 游戏介绍 诡异怪奇的卡牌冒险游戏 《万手一体》由4个怪奇的噩梦世界构成,玩家将深入其中进行探索,回到曾经熟悉的记忆中击败由负面情绪生成的梦魇。   游戏具有完整的主线剧情与精心设计的支线、地图探索等。玩家在体验卡牌对战乐趣的同时,也能享受到RPG击败敌人不断成长的体验。玩家的探索进度和剧情抉择将影响游戏的最终结局。    不断变化的构筑体系 卡牌战斗环节玩家需要在有限的操作步骤中,用自定义的卡组应对敌人即将发起的攻势,并试图对敌人本体造成伤害,以获得胜利。     除了卡牌,玩家还可以通过五官系统,搭配你的眼睛和嘴巴,它们将提供一个辅助能力和一个主动能力,直接影响当前的战局,与卡牌相互结合打出1+1>2的效果。 混淆现实的奇特风格 《万手一体》采用了大量实拍照片作为游戏素材,包括标题中提到的“手”,以及微观模型场景和实物照片,配合手绘风格的关卡,与游戏剧情上似幻非幻,深陷梦境的主题相呼应。    
 《火山的女儿》今日公布了二周年贺图,并且该作品迎来了限时平史低折扣-25%,将于4月21日~5月4日开启。  此外,还有二周年的新周边,火山国的角色们都穿着什么新造型呢? 官方将在今年6月底公布新游戏的消息,敬请期待! 
iOS 版本的微信 8.0.59 刚刚更新,灰度了一个新功能,可以在申请添加好友时,发送自己的照片: 注意:灰度、灰度、灰度,你不一定有,比如青小蛙就没有。 感谢 山药 同学提供的图片。 相关阅读We
近日周鸿祎在个人微博发文,谈到了自己作为企业家那些失败的经历,其中,其还谈到了之前360做手机失败的经历。**周鸿祎坦言,自己很早就看到了做手机这个方向,但是自己没有做成功,自己当时老是想走捷径,想找一个合作伙伴分工来做。** 这种合作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导致手机项目最终未能如愿推进,遗憾收场。 他表示,**现在雷军这种做法证明是对的,那就是自己全力投入,全力去做。** 此外,周鸿祎还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往事。原来,曾经身为华为子品牌的荣耀,最初的名字并非如今人们熟知的“荣耀”,而是叫做“闪耀”。这个是自己给华为提的主意,做一款高性价比手机去对标小米青春版。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518.htm)
4月22日消息,美国当地时间周一,Google重返法庭,辩称在与中国等主要对手的全球技术竞争中,美国需要Google保持完整形态,以保障国家安全。此次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补救措施审判”,源于去年8月的一项重要裁决:法院认定Google在其核心业务——互联网搜索领域构成垄断地位。这是自二十多年前微软反垄断案以来,科技行业面临的最重要反垄断裁决。 [](https://n.sinaimg.cn/finance/transform/116/w550h366/20250309/6296-79b5aa41bfb6c289ea296013212dfba4.png) 美国司法部提出的补救方案要求Google剥离其Chrome浏览器部门,并向竞争对手开放搜索数据。Google周一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回应称,此类举措不符合国家利益,尤其是在全球人工智能主导权争夺日益激烈的当下。在文章开头,Google直接提及中国AI公司DeepSeek,称其是正在崛起的竞争者。 Google监管事务副总裁李-安妮·马尔霍兰(Lee-Anne Mulholland)在博文中写道:“美国司法部的提议将束缚我们研发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使政府指派的委员会来监管我们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这将阻碍美国在关键时刻的科技创新步伐。我们正处于与中国激烈的全球技术领导权竞争中,而Google正是推动美国实现科技突破的前沿力量。” Google是目前多家试图阻止特朗普政府推进反垄断诉讼的美国科技巨头之一。这些诉讼大多源自拜登政府时期启动,现由特朗普政府延续。上周,Google在另一项反垄断案件中败诉:一位联邦法官裁定,Google在在线广告市场中构成非法垄断,因为其在广告买卖双方之间占据主导地位。 Google是目前多家试图抵御特朗普政府反垄断追诉的美国科技公司之一。这些诉讼大多始于拜登政府时期,现由特朗普政府延续推进。上周,Google在另一项反垄断案件中败诉:一位联邦法官裁定,Google在在线广告市场中构成非法垄断,因其在广告买卖双方间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Meta也正面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诉讼,被控垄断社交网络市场,且不应获准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亚马逊则因涉嫌维持非法垄断地位而遭到FTC起诉。除反垄断案件外,特朗普任内的FTC还于周一起诉Uber,指控其订阅服务的计费和取消政策存在欺骗行为。 科技行业原本期待,随着特朗普于今年1月再度上任,类似执法行为会有所缓和。Google、Meta、亚马逊和Uber等企业,以及它们的一些高管,曾向特朗普的就职委员会捐款,试图与新一届政府建立良好关系。 对Google而言,此次“搜索业务整改措施”庭审将决定其在去年8月败诉后所需承担的具体后果。这场庭审预计将持续三周,于5月9日结束。主审法官阿米特·梅塔(Amit Mehta)预计将在8月作出最终裁决,Google届时计划提出上诉。 马尔霍兰在博文中表示:“在庭审过程中,我们将证明司法部提出的方案远远超出了法院裁决的范围,其实施将损害美国消费者、经济利益以及科技领导地位。” Google还计划在法庭上强调Chrome浏览器所带来的“自由”价值。该公司表示,其浏览器帮助用户自由访问网络,其开源代码也被多家企业广泛采用。司法部的提议还要求Google开放搜索数据,包括用户的查询词、点击记录和搜索结果等。对此,Google警告称,此举不仅会带来网络安全甚至国家安全风险,还可能推高用户设备的使用成本。 Google目前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强调其对美国创新的必要性,同时必须避免被视为“不可或缺”,从而阻碍其他公司公平竞争,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 预计Google将在庭审中重点提及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长期贡献。例如,该公司曾发表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研究论文,正式提出了Transformer模型,为后来的AI聊天机器人(如OpenAI的ChatGPT、Perplexity和Anthropic)提供了核心技术架构。 而司法部则指出,Google在搜索市场中的协议安排“仍在巩固其垄断地位”。司法部计划传唤ChatGPT产品负责人尼克·特利(Nick Turley)和Perplexity首席商务官德米特里·谢夫连科(Dmitry Shevelenko)出庭作证。 Perplexity公司也在周一发布博文回应称,“解决方案不应是拆分”,而应是“赋予消费者更多选择权”。该公司认为,手机制造商应当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搜索选项,“无需因违反特定协议而面临财务处罚或接入限制”。 Perplexity特别强调:“消费者应当获得最优质的产品,而不是那些出价最高的产品。只有真正赋予消费者选择权,才能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由消费者而非资本决定最终的赢家。”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516.htm)
4月22日消息,知情人士称,印度航空(Air India)正计划接收中国航司拒收的波音客机,欲借中美加征关税之机分一杯羹,加入亚洲航司争夺贸易战红利的行列。隶属塔塔集团的印度航空亟需飞机实现业务复苏。知情人士称,该航司拟接盘波音为中方准备但受双向关税阻碍交付的客机,并抢占中国航司未来可能放弃的交付档期。由于相关谈判尚属内部信息,知情者要求匿名。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421/5c96a684740c7b2.jpg) 事实上,印度航空早已从中国市场取消订单中受益。截至今年3月底,印度航空已经接收了41架中国航司原本订购的波音737 Max客机。这些飞机自2019年该机型停飞以来,一直处于延期交付状态。 印度航空与波音方面均拒绝对此置评。据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Bernama)周日报道,马来西亚航空集团(Malaysia Aviation Group)也正与波音就中国航司腾出的交付档期展开谈判。 上周有报道称,中国航司停止接收波音飞机;当时约有10架波音飞机正待交付,部分已在中国境内的737 Max客机被退回美国。对潜在买家而言,已完工或在产波音客机存在复杂问题:多数客舱配置已按中方要求定制,且部分款项已完成支付。根据合同条款,波音不得将仍受中国航司订单约束的飞机转售给第三方。 非中国航司的接盘意愿短期内有望缓解波音这一美国出口巨头所遭遇的冲击,但贸易争端仍可能影响到波音原定于今年夏天关闭存放737机型的“影子产线”清理计划。波音预计将在本周公布的季度财报中更新相关进展。 近年来,中美摩擦使欧洲空客公司(Airbus SE)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从长期来看,地缘政治因素或将波音排挤出全球最大航空市场。 自2019年波音737 Max客机因两起空难停飞后,积压了数百架未交付的库存。中国最后才解禁这一机型,叠加其他因素导致的交付延迟迫使波音被迫启动转售程序。去年,中国又因驾驶舱录音机锂电池问题暂停737 Max客机交付两个月时间。 知情人士表示,印度航空旗下廉航印度快运航空(Air India Express)也有意接收更多库存的737 Max飞机。印度快运航空正试图借此挑战印度本土航司龙头靛蓝航空(InterGlobe Aviation)的市场地位。 本月早前有报道称,印度航空原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再接收约9架737 Max库存机,将总数增至50架;原本业内预计数月后波音库存机将消耗殆尽,但随着美国加征关税重塑市场格局,印度航空接收波音库存客机的机会或将延续。 据悉,已交付给印度航空的波音飞机大多在班加罗尔进行重新喷涂。知情人士称,印度快运航空计划在2026年4月前,将接收飞机的商务舱替换为经济舱,但因供应链问题进展缓慢。 另外,印度航空2023年订单中剩余的140架窄体机预计将于2026年3月后陆续交付;若无法再获取新释放的波音库存客机,印度航空恐进一步落后于靛蓝航空。 鉴于机队检修改装计划将暂时停飞部分客机,加之公司计划逐步淘汰部分空客机型,印度航空的增长势头或将放缓。公司首席执行官坎贝尔·威尔逊(Campbell Wilson)上月表示,公司正用低价策略吸引旅客,以弥补机舱设施老化与升级延误的劣势。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514.htm)
据彭博社报道,在印度,电动摩托车、踏板车和三轮车正逐步取代高油耗的传统车辆,使得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望成为电池更换等充电技术的关键增长市场。多年来,创业公司、包括印度石油公司在内的燃油零售商以及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一直在讨论建设大规模换电站网络的宏伟计划。这些换电站能让车主快速将电量耗尽的电池换成充满电的电池。  印度的换电集中在电动二轮和三轮车上 **潜力市场** 如今,电动两轮和三轮车的销量增长,终于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些动力。这些车型深受嘟嘟车司机、零工从业者和即时配送车队的青睐。印度换电项目开发商相信,职业司机将更愿意选择可快速更换的电池,而不是在传统充电方式下浪费时间而错失收入。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编制的数据,去年电动三轮车占该类新车总销量的57%。2024年,电动两轮车的销量占比为6%,相比2020年不到1%有明显增长。印度政府称,为了满足这些市场需求,换电技术正加速普及,此举还有助于削减占全国总排放量约9%的交通相关污染。 “我们才刚刚触及到市场需求的皮毛,”印度换电创业公司Battery Smart联合创始人普尔基特·库拉纳(Pulkit Khurana)表示,该公司专注于商用车领域、在40座城市设有超过1400个换电站,“电动车普及率确实一直在增长。”  Battery Smart换电站里的嘟嘟车 JMK研究与分析公司在去年10月份的一份报告中称,Battery Smart和其他换电领先企业已募集逾10亿美元资金,用于在印度拓展换电网络的建设。换电正逐渐成为电动两轮车和三轮车的“关键解决方案”。 **换电站缺口巨大** 印度政府在去年发布的电动汽车市场报告中预计,到本财年末(截至2026年3月),印度很可能需要超过2.6万座换电站,到2030财年将增至约11.1万座。然而,印度换电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印度全国仅只有大约2600座换电站,且主要集中在德里地区。 印度重工业部本月指出,换电站建设进度已落后于那些更传统的公共充电设施。目前,印度全国已建成大约26,367座电动汽车充电站。 台湾地区换电公司睿能(Gogoro)在2023年制定了一项25亿美元的计划,与印度当地合作伙伴合作在印度增设多达1.5万座换电站。然而,该公司去年表示,这一计划存在延期风险,部分原因是印度对于换电技术的补贴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睿能临时CEO姜家煒在去年11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仍然坚信印度纯电动车生态体系的未来发展。”其他有意进入该领域的公司也在筹集足够的资金方面遇到了困难。  印度换电站需求巨大 安巴尼旗下信实工业此前提出了生产可更换电池的计划,并在主要城市建立基础设施。然而,信实BP移动出行公司CEO哈里什·梅塔(Harish Mehta)去年表示,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其Jio-bp Pulse品牌下的换电网络建设进展受阻。信实拒绝对其电池更换计划进一步置评。 **落后于中国** 印度的换电网络建设进展缓慢,与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中国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换电行业的目标是涵盖更多种类的车辆,包括SUV和半挂车。 蔚来汽车在中国拥有大约3000个换电站。该公司上个月表示,在春节期间,其最繁忙的换电站单日换电量高达180次。 宁德时代上个月同意向其与蔚来的合作项目投资最多25亿元人民币,以进一步扩大换电站建设。在另一项合作中,宁德时代和中石化宣布,计划今年在中国建设不少于500个换电站,最终目标是建设1万个换电站。 **制约因素** 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科马拉·卡瑞尔(Komal Kareer)表示,如果汽车制造商拒绝与竞争对手分享知识产权以实现车辆和电池设计的标准化,从而让消费者能够使用不同的充电网络,那么印度换电行业的增长将会受到限制。 “印度大规模推广电池更换技术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不同换电站之间缺乏互操作性(不兼容)。”她表示。 而且,电动车制造商Ather Energy首席商务官拉夫尼特·福克拉(Ravneet Phokela)表示,快速充电技术方面的突破可能会对电池更换的需求产生影响。该公司在印度拥有3800个充电站。比亚迪上个月公布了一款电动汽车平台,称其可在五分钟内完成充电,但是该技术针对的是常规汽车,而非电动两轮和三轮车。 尽管如此,换电技术的支持者认为,印度快速电商和杂货配送领域的迅速扩张,正在为这一技术的更广泛普及提供有力支持。食品和消费品配送服务公司Swiggy上个月公布了一项目标,计划在2030年实现车队全面电动化。Zomato等竞争对手也有类似扩大电动车使用规模的计划。 英国政府的开发金融机构、英国国际投资公司的技术与电信部门主管阿比纳夫·辛哈(Abhinav Sinha)表示:“能在三到五分钟内拿到新电池对司机们非常非常关键。每多耽误一分钟,他们就会损失一笔收入。”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508.htm)
据路透社报道,特斯拉公司周一同意和解一桩过失致死诉讼,但没有披露和解条款。2021年,72岁的特斯拉车主克莱德·利奇(Clyde Leach)驾驶的特斯拉Model Y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附近发生车祸并起火,导致利奇丧生。随后,利奇家属对特斯拉提起了过失致死诉讼,该案原定于2026年3月进行陪审团审判。  当地时间周一,特斯拉和利奇家属的律师在提交给旧金山联邦法院的诉讼文件中宣布,**双方达成和解,但没有披露赔偿金等和解条款。** 此前,**特斯拉否认在本案中有任何过错,并将这起致命事故原因归咎于车主。**但是,利奇家属在诉讼中称,利奇驾驶的**特斯拉Model Y突然加速**,偏离道路并撞上俄亥俄州一家加油站的柱子上,因钝器伤、烧伤及其他伤势身亡。 “Model Y等特斯拉车型据报道发生过数百次因不明原因突然加速的情况,特斯拉对此心知肚明。”利奇家属在诉讼中称。 然而,特斯拉坚称,利奇的车辆“是一流的,并且在设计或制造上没有缺陷”。 去年,特斯拉还和解了另外一桩致死诉讼,该案涉及2018年的一起车祸。当时,一名苹果公司工程师在旧金山附近公路上驾驶着开启Autopilot辅助驾驶系统的Model X时偏离车道,最终身亡。该和解是在庭审前夕达成的。 截至发稿,特斯拉及其律师尚未回应置评请求。原告律师托德·沃尔堡(Todd Walburg)不予置评。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506.htm)
近日,网上曝出 Lepton AI 已通知用户,Lepton 将于 2025 年 5 月 20 日正式停止运营,此后用户将无法再访问 Lepton AI 平台上的服务或提交的数据,建议用户在该日期之前尽快下载或备份所需数据。服务终止时,若用户账户中仍有未使用的积分,官方将会在关停后予以退款处理。  不仅如此,官方网站已经禁止新账户注册,显示正在维护。  Lepton AI 的官方Twitter显示也已经被注销。  就在大约两周前,The Information 报道,英伟达已完成对 Lepton AI 的收购,交易价值数亿美元,知情人士透露称创始人贾扬清及联合创始人白俊杰都已加入英伟达,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担任职位。 值得注意的是,黄仁勋还一直称英伟达是一家软件公司, Lepton Al 创始团队都是软件方面的顶尖人才,或许这也是双方契合的一点。 收购消息刚被曝出来时,许多人猜测英伟达收购后是会仅保留机器学习人才、大砍业务,还是会继续运营 Lepton AI 的云平台。目前看来,英伟达似乎更在意的人才,而非其相关具体业务,毕竟如今已经选择了关闭服务。 交易完成时 Lepton AI 约有 20 名员工,目前还未有消息指出这些员工的去留。英伟达此番价值可能达数亿美元的收购,实现了让 LeptonAI 投资方红杉中国、CRV 和 Fusion Fund 较为可观的退出,大约在两年前他们参与了该公司 11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起于“百模大战” Lepton AI 成立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两位创始人在业内都颇有名气:贾扬清在博士期间创立并开源了深度学习框架 Caffe,白俊杰是开放式神经网络交换标准 ONNX 的共同创始人以及 Caffe2 的核心开发者。贾扬清先后在Google、Meta 任职多年,2019 年 3 月起在阿里担任技术副总裁。白俊杰也曾分别在 Meta、阿里云任职。两人担任 AI 研究员时,共同开发了 PyTorch 框架。 2023 年 3 月,贾扬清离开阿里云,四个月后宣布联合创立了 Lepton AI。他们创业时,正值国内“百模大战”,贾扬清等人没有直接入局大模型,而是选择成为大模型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不过,他们自己没有购买 GPU,而是用租用的方式,然后对外提供算力租赁等服务。这种模式被称为是典型的“人工智能即服务 (AIaaS) ”,即通过云计算平台预配人工智能 (AI) 服务和工具。 Lepton AI 整个团队主要在海外,所以目标客户主要为海外企业和国内想要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官网显示,Lepton 的服务主要包括: 全托管的 AI 云平台 Lepton:支持模型的开发、训练和部署,包括开箱即用的 Serverless 接口,兼容 OpenAI API;完全自定义的专属推理接口;支持运行分布式训练或批处理作业等。 企业版 Lepton:管理节点组,同时允许用户使用自有服务器创建自托管的节点组。 Python SDK,帮助用户构建 AI 应用。 与 Lepton AI 同名的云平台专为 AI 工作负载优化,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模型训练和推理。该公司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界面,帮助用户在其云平台上配置训练集群,并支持多款 NVIDIA 显卡选择。对于需要并行训练多个模型的团队,平台还提供了一种集中管理每个项目分配硬件资源的工具。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降低输出质量的错误,Lepton AI 的平台具备检测此类错误的功能,同时还能发现更为隐蔽的技术问题,比如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了超出预期的内存等。 模型开发完成后,Lepton AI 用户可以将模型部署在平台提供的推理优化实例上。该平台承诺,在推理过程中能够实现超过每秒 600 个 token 的处理速度,同时将延迟控制在 10 毫秒以内。平台还具备自动扩展功能,当推理需求增加时,可自动为客户增加计算资源。 Lepton AI 还采用开源工具 vLLM 来加速推理。该技术能够将相似的大模型提示合并成一次请求,从而减少模型所需处理的计算量。开发者还可借助 vLLM 降低模型的内存占用。  此前,贾扬清在接受 InfoQ 《大模型领航者》栏目采访时表示,团队在技术实现上没用什么“黑科技”,而是将很多耳熟能详的单点技术结合起来,以实现成本的显著降低,如大模型处理服务收到大量请求时的动态批处理(Dynamic Batch)、用小模型预测数个 token 的预测解码等。具体如何实现单点技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他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期间,团队还基于 Lepton 做了一些产品 demo。比如,贾扬清曾在其社交平台分享了他基于 Lepton Al 实现的 AI 搜索引擎 (类似 Perplexity),而且只用了不到 500 行代码。这个项目当时引起了大家热议,目前也已经开源,斩获 8.1k 颗星。 Lepton Al 开源了旨在通过主动监控 GPU 和有效管理 AI/ML 工作负载来确保 GPU 效率和可靠性的 GPUd。据悉,GPUd 基于团队多年来在 Meta、阿里云、Uber 和 Lepton AI 运营大规模 GPU 集群的经验而构建,能与 Docker、containerd、Kubernetes 和 NVIDIA 生态系统等无缝集成。 “通过这些产品,我们可以展示自己在开源模型上能做的事情,以及 Lepton 平台帮助用户构建应用的能力。”贾扬清曾表示。团队希望通过这些产品或 demo 可以在用户中形成好的口碑,当有人需要部署大模型时就会想到 Lepton AI。  贾扬清还积极对外分享最新的大模型进展思考。比如 DeepSeek 爆火后,贾扬清分析称,它的成功更多体现了纯粹的智慧与务实:在计算资源和人力有限的前提下,通过聪明的研究方法,产出最好的成果。这与当年 Alex Krizhevsky 在只有两块 GPU 的情况下造出 AlexNet 模型一样,靠的不是超大规模集群,而是扎实的能力。 目前,贾扬清的 x 分享停留在了 3 月中旬。 止步于算力巨头的野望 AI 爆发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缺算力。为了减少投入,不少企业“由买转租”,这催生了算力租赁的诞生,算力租赁价格一年就可实现翻倍。 北美和欧洲地区仍是算力租赁市场的主导者。像 CoreWeave 是挖矿起家,英伟达通过投资支持、供货保障等方式扶持 CoreWeave。CoreWeave 采用“GPU 即服务”(GAAS)模式,拥有 32 个数据中心,运行超 25 万 + GPU,主要服务微软、英伟达、OpenAI、Meta、Google 等北美大客户。而欧洲本地云服务商 Nebius,在芬兰拥有一个部署了约 2 万个 GPU 的数据中心。受益于欧洲扶持政策,Nebius 以短期租赁性价比取胜。值得注意的是,Nebius 也获得了英伟达的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 Lepton AI 与英伟达若干主要客户的服务存在竞争关系,其中包括 AI 云服务商 CoreWeave。贾扬清去年 6 月时曾透露,Lepton AI 的客户数量和整体营收都处于非常健康的增长状态,他对此也比较满意,验证了团队之前的想法和产品在用户中的接受度。 对于英伟达此次收购 Lepton Al 的目的,业内猜测是其欲试图完全掌控供应链,而不仅仅是负责制造部分。与其只出售显卡或 AI 芯片,英伟达选择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自己开发芯片、组装服务器、再提供租赁服务。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垂直整合”——一家公司掌控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流程。 这种垂直整合策略让英伟达能够从芯片设计到算力租赁的全产业链中获利,同时还能更好地控制其 GPU 芯片的使用方式和价格策略,进一步增强其在 AI 计算领域的主导地位。 通过这一策略,英伟达还成功规避了一个行业中常见的问题:库存积压。当市场降温、销量下滑时,许多公司往往会被大量滞销的设备所拖累。但如果英伟达可以自己出租服务器,就能让设备始终保持运转状态,同时还能继续从中盈利。 SemiAnalysis 指出,通过收购 Lepton,英伟达不仅获得了额外的收入来源,还可能挤压其他云服务提供商的生存空间。通过打造这套自有体系,英伟达也更有能力与亚马逊、Google和微软等巨头竞争,它们同样在 AI 领域布局,并采用定制芯片(也就是常说的 ASIC)提供服务。 这也对应了黄仁勋的想法。他在今年 3 月的 GTC 大会上表示,英伟达不再是一家芯片公司,也不再是一家 AI 公司,而是一家算法和基础设施公司。 目前,英伟达正在投入构建 AI 基础设施,规划周期必须在上游和下游都延伸多年。黄仁勋想要把英伟达打造成一个 AI 工厂,直接成为客户的收入来源。“每个行业、每个国家、每家公司都来到这里,因为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基础平台,其他公司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业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504.htm)
超速行驶危害非常大,必须严厉打击相关行为。据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报道,近日在江西赣州,一小米SU7驾驶员在高速上超速行驶,经鉴定其最高车速达到173.8km/h!坐在副驾的乘客用手机拍摄该过程,并发布至朋友圈炫耀。 警方根据网传信息锁定并传唤了当事人,经问询,事发时系男子驾驶,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想测试车辆性能,另一方面也是炫耀,视频则由其女伴拍摄,她将视频分享到朋友圈的理由是“好奇、炫耀”。 最终,交警依法对该司机做出罚款1000元,驾驶证记12分的处罚。 众所周知,超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交通违法行为,会显著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国每年因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10%以上,致死率是普通事故的3倍。 当车辆以120km/h行驶时,1秒内车行驶距离可达33米,若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驾驶员即使瞬间反应并全力刹车,车辆仍可能滑行50米以上,总距离超过80米,远超安全范围。 因此,在路上开车,尤其是在高速上一定要避免超速,同时集中注意力,即便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也要时刻关注路况,及时接管,应对突发情况。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502.htm)
美国激进的贸易政策动摇了全球市场根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近日刊文称,尽管特朗普一直承诺开启美国的“全新黄金时代”,但这个昔日的投资圣地正开始失去光彩。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近日以“特朗普的贸易战正将投资者推离美国”为题刊文。 文章称,美国银行最新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自2001年有记录以来,计划减持美股的全球投资者人数已创历史新高。 百达资产管理公司高级多资产策略师阿伦·赛表示,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已引发国际市场对其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促使全球投资者重新调整在美资产配置。 阿伦·赛直言,贸易战造成的实质性损害已然形成,影响不可逆。正所谓“覆水难收”。 **三大因素逼走国际投资者**  美国股市长期以来被视为黄金标准。数据显示,过去15年间,标普500指数的表现持续优于欧洲和亚洲主要股指。然而今年以来,该指数已下跌10%,正经历2022年以来最糟糕的单月表现。这也让投资者清醒地意识到,市场格局已发生巨变。 景顺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主管阿莱西奥·德隆吉斯指出,促使投资焦点从美国转向海外的三大催化剂已然显现: - 1月,中国推出的DeepSeek人工智能异军突起,令硅谷震惊,彻底打破了“AI创新唯美国独尊”的行业神话; - 2月,美国对乌克兰政策转向导致德国加大国防开支,为欧洲经济增长与投资注入新动能; - 3月至4月,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成为促使投资者转向其他市场的第三重推力。 美国个人投资者协会最新调查显示,过去八周,超半数受访者对美股持悲观态度。 焦点合伙财富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杰森·布莱克威尔透露,客户要求增持国际股票的需求已达15年来最高水平。  他指出,近日,此类需求持续涌现。DeepSeek的崛起与欧洲增长前景已吸引投资者目光的转移。关税政策等事件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其国际资产配置,逐步调整投资布局。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阿贾伊·拉贾德亚克萨表示,美国市场持续二十年的资金虹吸效应已显疲态,全球资本正在重新寻找价值洼地。 他特别强调,中国科技军团正多点开花:除DeepSeek外,华为突破芯片封锁、比亚迪电动车与特斯拉分庭抗礼,都是绝佳例证。中国政府近期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更让创新引擎全速运转。 **关税政策动摇全球资本对美信心**  文章指出,市场风向标持续示警:美元指数近期创2022年以来最差单周表现,欧元兑美元汇率升至三年新高。高盛分析师在一报告中指出,美国资产回报优势本是美元强势的基石,但若关税如预期侵蚀企业利润和居民实际收入,这一支柱恐将崩塌。 美国永核投资公司(Evercore)副总裁克里希纳·古哈直言,美债收益率攀升与美元疲软,折射出市场对特朗普经济政策的信任危机。 阿伦·赛分析称,特朗普政府强行改变国际贸易体系和全球经济秩序的做法,已导致国际资本对美国资产的配置意愿降低。虽然美股仍是长期投资选择,但在关税冲击与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投资者正积极寻求海外标的以分散风险。 他还强调,对欧洲投资者而言,战略配置美国资产已非不二之选,标普500也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500.htm)
Wells Fargo analysts learned Amazon's AWS has paused a portion of its leasing discussions on the colocation side, particularly international ones.
In response to market speculation, Samsung Semiconductor told TMTPost on Monday, "We cannot comment on specific customer projects, but our development is progressing as planned."
 由中国传媒大学牵头申报的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经教育部审批现已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本次获批的高校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和南京传媒学院。该专业获批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游戏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游戏学科正式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于2004年首次招收游戏设计专业方向学生,发展至今已有20年,期间廖祥忠、黄心渊先后担任学院院长,并开启了中国游戏行业的高等教育之路。目前中传游戏专业相关的在校本科生规模进过500人,每年培育本科生150人、研究生30人左右。是国内高校中游戏相关方向专业设置最完善、规模也最大的院校。  游戏人才培养并非仅仅是行业自身需求,更重要的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指委给出的意见中明确了“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立响应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提升国际传播水平等国家重大需求”。具体表现方面,游戏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游戏出海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2024年8月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及“提升网络游戏质量”。在2025年4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提到发展游戏出海业务,布局从IP打造到游戏制作发行的整个产业链。 根据本次获批的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资料显示,目前专业负责人是张兆弓老师,专业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产教融合等培养方式,与英国阿伯泰大学共建专业培养,与腾讯、米哈游、灵游坊、英雄游戏、完美世界、独立之光等多家公司有密切合作。  在中国传媒大学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申报材料中有明确提到,领军型游戏艺术设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对游戏设计、游戏行业的理解与认识。游戏设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知识领域、学习路径上有很大的差异,以及与动画专业、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也都有明显地区分。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相较于动画专业,游戏艺术主要面向玩家而非观众,玩家的参与感、互动感是该领域内容设计的核心的要素。另一方面,相较于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游戏具有体系性与产品性,游戏设计需要融合思考艺术理念与商业思维,了解玩家心理、分析玩家行为,熟悉游戏产业的发展与运行要素。 因此设立游戏设计专业有助于游戏行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发展,更有利于行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传媒大学也对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未来发展前瞻: <blockquote>将继续引领游戏设计教育研究与发展,不断探索创新,深耕科研学术,深入挖掘和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和元素与游戏相结合;瞄准人工智能、空间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趋势,探索未来游戏新范式、新标准、新体验;引领游戏创意开发和实践方向,提炼游戏创作与人才培养的规律、思路、经验和方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游戏出海、文化走出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游戏设计人才,为我国的游戏产业和文化艺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blockquote>
**速速锁定4月25日15:00** **立即扫码预约:免费试用15天+千元好礼 +解决方案,收获多重好礼!** 当大模型开启邮件安全新范式,AI如何让每封邮件及邮件安全防线都自带“智慧基因”? **直播亮点抢先看**: **邮件系统大模型对接模块** - 大模型对接模块方案解读与核心场景演示 - 大模型在邮箱中的未来展望 **大模型邮件安全网关** - 三大AI防护能力深度解读 - 一次性掌握网关选型逻辑 快来直播间,获取AI大模型在邮件智能应用与安全防护干货内容~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无界∞沉浸单元”开幕仪式在北京举行。由三体IP全球独家版权方三体宇宙全流程开发、制作和运营,携手PICO和唱吧联合出品的“三体·四维空间 科幻体验中心”受邀参展。2025年,“三体·四维空间 科幻体验中心”将从北京微博IN跨次元引力场起航,陆续落地上海、深圳等更多城市。 “三体·四维空间 科幻体验中心”以“虚实共生,多维沉浸”为核心,打造全球首个《三体》主题科幻体验综合体,包含院线模式的VR大空间虚拟体验区与三体宇宙衍生品旗舰店两大核心板块。该项目旨在瞄准科幻与科技体验的蓝海市场,通过沉浸式体验,满足不同地区和群体对科幻、科技和科普教育的需求,打造一个面向全年龄段的科幻体验中心。  (“三体·四维空间 科幻体验中心”首发VR大空间体验《三体游戏·文明碎片》海报,图源三体宇宙) 值得一提的是,“三体·四维空间 科幻体验中心”的首发VR大空间体验《三体游戏·文明碎片》受邀参展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无界∞沉浸单元”举办第一章《卦象迷局-137号文明》的特别试玩活动。在试玩体验中,用户将乘坐载具通过神秘的人皮卷干仓,结识姬昌并跟随他抵达金字塔顶占卜台,以第一人称视角见证整个王朝为恒纪元的到来而欢呼,随即目睹三颗飞星瞬间远离带来的灾难性冻结。  (剧照-人皮卷干仓,图源三体宇宙) 在4月17日下午举办的北影节“虚拟现实电影项目发布”环节,三体宇宙介绍,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三体·四维空间 科幻体验中心”将分别承载科普、休闲娱乐和社交打卡等多重功能。其寓教于乐的内容设计,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为家长提供科普教育的场景;对前沿科技的运用和强互动性的体验,吸引Z世代群体前往打卡;而对《三体》原著的深度还原和沉浸,又能很好地满足科幻爱好者对三体世界的向往。三体宇宙希望以“线下体验+衍生消费”模式,把“三体·四维空间 科幻体验中心”打造成北京的城市科幻灯塔,验证科幻IP实体化商业价值,同时探索“科幻+文旅”的无限可能。  (配发布仪式现场图) 未来,三体宇宙将针对不同地域和市场的需求,开发“三体·四维空间”系列产品:结合XR互动内容、衍生品消费、打卡装置、轻餐饮于一体的“科幻体验中心”,聚焦VR大空间精品内容的“科幻体验站”,和快闪模式的“科幻前哨站”。后续除了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复刻科幻体验中心模式外,在新一线、省会城市以及其他地区,也将相继布局体验站和前哨站等更为灵活的产品。
“尽管马斯克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头两个月的主角,但他在华盛顿的影响力可能不会持久”。彭博社当地时间21日报道称,华盛顿坊间传言,马斯克可能很快卸任在美政府效率的职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在向该媒体分享内部讨论时表示,人们普遍认为,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罗素·沃特准备接手马斯克的未竟事业。 目前暂未看两位当事人对此消息作出回应,不过,马斯克4月初曾就他很快将辞去政府效率部职务的类似消息回应称是“假新闻”。 __ 报道称,随着其政绩受到质疑、支持率不佳,以及其旗下上市公司特斯拉股价持续下跌,马斯克在华盛顿的影响力可能不会持久,华盛顿坊间传言,马斯克可能很快就要卸任了。报道还提到,特朗普最近也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说,“他(马斯克)会想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如果他真的卸任,沃特将变得更加重要”。彭博社援引要求匿名的特朗普政府官员消息称,人们普遍认为,沃特已做好准备随时“接盘”——当马斯克展现"先破后立"的激进作风时,沃特或许却凭借其经验(或许还有耐心)确保美政府效率部裁员计划继续实施下去。该消息人士还称,沃特"早已蓄势待发"。 据美媒报道,沃特是特朗普的长期支持者,2019年1月2日,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他也曾被任命为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一职。值得注意的是,他参与编撰了长达900页的“2025计划”,这份文件是一项倡议,旨在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共和党团队希望通过该计划清除"深层政府"势力。 目前暂未看到马斯克对彭博社最新消息作出回应。此前,马斯克4月2日曾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类似说法称,有关他很快将辞去美国政府效率部职务的报道是“假新闻”。 马斯克被视为特朗普的亲密盟友,在新一届美国政府中牵头政府效率部。据美国媒体报道,按照相关规定,作为“特殊的政府雇员”,马斯克一年内服务时长不得超过130天。这意味着,从1月20日算起,马斯克任期最晚在5月底结束。如果只计算工作日,任期最晚到7月结束。特朗普也曾于3月31日暗示,马斯克在白宫的任职可能快要结束。与此同时,政府效率部大规模解雇联邦雇员、裁撤多个政府机构、削减医疗项目拨款等政策持续引发民众强烈反弹。特斯拉公司也麻烦不断。近期美国多地的特斯拉经销店、汽车、充电桩遭到严重破坏,“破坏特斯拉”成了美国各大媒体报道的热词,案例一起接一起。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498.htm)
据知情人士称,专注于技术的收购公司Thoma Bravo正在就收购波音公司旗下的Jeppesen导航部门进行深入谈判,预计将于本周晚些时候宣布。出售Jeppesen的计划是波音CEO凯利·奥特伯格(Kelly Ortberg)精简运营、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减少债务的战略的一部分。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4/1109/7b394707c36f993.jpg) 上月有报道称,导航产品和软件供应商Jeppesen吸引了多家私募股权公司和至少一家航空航天供应商的兴趣,最终报价对该部门的估值超过80亿美元。 据报道,对Jeppesen的最终出价预计在80亿至90亿美元之间。波音公司去年发起拍卖时,最初的目标价格是60亿美元以上,但潜在买家的强烈兴趣推高了估值。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496.htm)
**美国司法部要求Google应为其垄断行为付出严重代价,包括三大核心措施:法院强制出售Chrome浏览器、终止使其搜索引擎在智能手机等设备上获得默认地位的协议、要求向竞争对手提供数据访问权限。**此外,Google在另一起反垄断案的败诉,可能导致其价值310亿美元的广告业务面临分拆。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110/9d8c246726e967f.jpg) 樊笼市值万亿的科技巨头Google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强制出售Chrome浏览器、重组搜索默认协议,以及可能分拆价值310亿美元的广告业务。 美东时间4月17日,据媒体报道,美国地区法官Leonie Brinkema裁定,Google在广告交易平台和广告服务器(即网站用于出售广告位的工具)这两个市场中违反了反垄断法,计划用三周时间听取关于应采取何种补救措施以恢复市场竞争的论据和证据。 美国司法部在法庭文件中主张,Google应为其垄断行为付出严重代价,包括三大核心措施:法院强制出售Chrome浏览器、终止使其搜索引擎在智能手机等设备上获得默认地位的协议、要求向竞争对手提供数据访问权限。 雪上加霜的是,上周Google在另一起关于数字广告工具的反垄断案中再次败北。美国弗吉尼亚联邦法官Leonie Brinkema裁定Google在广告交易平台和广告服务器两个市场违反了反垄断法,这可能导致其价值310亿美元的广告业务面临分拆风险。 **直指盈利核心,Google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司法部提出的这些措施直指Google商业模式的核心。 据媒体披露,去年的审判揭示了Google每年向Apple Pay超过200亿美元,以确保Google的搜索引擎是苹果Safari网络浏览器的默认选项。 周一,美司法部律师David Dahlquist在听证会上表示: “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法院有机会纠正当代互联网的垄断,并在未来几十年恢复竞争。” 在周一开场陈述时,Google律师John Schmidtlein抨击称,政府提出的补救措施提议是其竞争对手的“愿望清单”,并声称: “这些过度干预的补救措施将损害竞争,而非促进它。” 值得注意的是,Google在数字广告工具垄断案中受到的影响可能没那么大。2024年Google广告网络部门收入为304亿美元,仅占Google总广告收入的11%,这表明即使面临分拆,公司核心业务模式可能仍保持相对稳定。 **监管风暴席卷硅谷,科技巨头全面溃败?**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本案始于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时期。2020年,美国司法部联合52个州及司法辖区的检察长联合起诉Google,指控Google向苹果、三星等科技业同行、智能手机生产商和无线服务商支付数十亿美元,换取Google搜索被设置为手机和网络浏览器的默认选择,如果这些合作方选择从Google的搜索收入中获得分成,就不能预装和推广竞品搜索引擎。 该案也被视为自20世纪90年代司法部与微软的多年斗争以来最重要的科技反垄断案件。Dahlquist表示,该案的悠久历史表明,两党都反对Google的行为。 更广泛来看,这次反垄断行动只是科技巨头们面临的监管风暴的一部分。 据媒体汇编信息,Meta目前正面临FTC的垄断诉讼,要求强制分离Instagram和WhatsApp;苹果面临司法部提出的反垄断诉讼,指控其将用户锁定在其生态系统中;针对亚马逊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案件将于9月开庭审理。 分析师指出,如果Meta也在其反垄断诉讼中败诉,“5年内数字广告格局可能变得面目全非”,这对市场竞争可能是一个积极信号。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494.htm)
根据路透/益普索周一结束的最新民调,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公众支持率已经跌至其重返白宫以来的最低水平,因其尝试不断扩大权力令美国民众感到担忧。根据这项为期六天的调查,约42%的受访者认可特朗普的总统表现,低于三周前43%的调查结果,也低于1月20日特朗普就职之初的47%。  特朗普自今年1月上任以来签署了数十项行政命令,扩大了他对政府部门以及大学和律师事务所等私人机构的影响力。 这项调查显示,许多美国人对特朗普处罚那些在他看来过于自由的大学,以及任命自己担任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华盛顿一家重要的剧院和文化机构)董事会主席的举动感到不安。 在4306名受访者中,57%的人不同意“如果美国总统不同意大学的运作方式,他可以拒绝向大学提供资金”的做法。 特朗普认为大学未能有效打击校园反犹太主义,他因此冻结了对美国高校的联邦拨款,仅哈佛大学就有超20亿美元的拨款被冻结。 6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总统不应该控制国家博物馆和剧院等顶级文化机构。 上个月,特朗普下令史密森学会删除“不当的”意识形态。史密森学会是美国一系列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集合组织,其地位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国家博物馆系统。 约59%的受访者表示,美国在全球舞台上正在丧失信誉。 此外,在一系列问题上,从通胀、移民到税收、法治,该项调查显示,不赞成特朗普表现的美国人数量超过了赞成的人。 在特朗普最受支持的移民问题上,45%的受访者认可他的表现,但有46%的人反对。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492.htm)
4月21日,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被曝亲自送外卖,晚间又和京东外卖小哥吃饭。以下为刘强东在与京东外卖小哥吃饭时的讲话。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422/bf74b25156e5910.png)[](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422/a7f323450c17a95.png)[](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5/0421/95c18315bef467e.png)[](https://n.sinaimg.cn/finance/transform/423/w550h673/20250421/9e94-d7ee9095e8c559f7f4a33ef0961ce716.jpg) 今天见到各位兄弟非常开心。我下午也特意去送了几单外卖。 我记得我最后一次送快递是2015年,整整十年没有再去送。每次送的时候,客人都认识我,所以没有办法真实体验了。听说外卖的大部分客户都是要求放到门口后拍照,(客户)不开门不见面。所以(今天)只有一个人开了门,结果就认出我来了。剩下的都是放在门口了,没有见面,还算比较好。送了几单,也深深的体会到兄弟们的辛苦。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也跟大家一样。我相信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农村出生的,小时候我们家里也非常穷。很多兄弟来北京或者去其它大城市,可能有同样的感觉,觉得这个城市太陌生了,找不到家的那种温暖的感觉。 我一直坚定的,让我走到30年的,就一句话:我坚信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可以改变个人命运。我觉得我什么都没有。也希望今年在坐的所有兄弟,都能有个信仰,也有个坚信。我们一辈子去努力,去踏踏实实的生活。 京东工作稳定,五险一金全齐了。我们老兄弟干了18年,他还可以照样干5年,还没到退休年龄。20多年之后,他离开京东的时候,光公积金一项,就要一次性给二三十万现金。退休之后,像我们这样的老兄弟,退休金肯定不会低于5000元,所有的大病医保全部报的。 终究有一天我们会老去,终究有一天我们会要花很多钱,我们绝大部分家人还是农村人,老人一到80岁之后就一身毛病,哪个农村80岁老人不是每天吃一把药?那都要花钱的。 20年前我们有第一个快递员的时候,我就坚定的坚持说,一定要给兄弟们全部上五险一金。20年前我们的决定是对的。超过1200个快递兄弟就退休了,都能享受很好的退休生活。我们今天又做了外卖,我们的外卖小哥,我也希望能够坚持,也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我还是坚定的希望兄弟们都能给自己的老年退休后的生活做份保险。 这家公司有很深的梦想和情谊,我们一直希望随着公司的业务不断的发展,我们能够聘来最优秀的兄弟们,欢迎兄弟们加入京东。 京东截止到昨天已经超过71万员工,按照我们现在的发展,大概在四年之内,我们就超过100万人,不包括外卖兄弟。 第二个梦想是希望将来全职外卖员能超过100万人,我要代表公司向兄弟们表示感谢。 今天也是多少年来可能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请了四五十个兄弟一起吃饭喝酒,今天晚上什么规矩都没有,想喝酒使劲儿喝,想跟我说话就使劲儿说,想唱歌就唱歌,没有关系。 祝福我们兄弟们能够在京东工作愉快,健康幸福。也希望大家在京东,除了送货员收入待遇以外,将来能够成长为管理人员。 谢谢大家。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490.htm)
上海车展前夕,上汽通用举行高层沟通会,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等高管与媒体对话。对于如何推动油电共进的话题,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表示,中国市场与美国等大市场有相通性,未来燃油车肯定还有它的市场份额,至少还有25%以上。比如插混、增程,消费者很认可,既能满足智能化需求,也没有里程焦虑。 另外,他透露,上汽通用2027年以后还会保留8辆以上的燃油车。“届时市场上燃油车该淘汰也淘汰了,也没有多少人跟我们竞争了。”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488.htm)
近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社交媒体评论区回应了诸多网友疑问。针对“机器人格斗啥时能开始?”,王兴兴回应:很快。 另据央视网报道,宇树科技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推出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预计5 月至6月举行。 此外,有网友指出宇树机器人在春晚时的表现,王兴兴表示,“春晚舞台上是有复杂全自动走位和跳舞的,您可以仔细看看春晚的视频。结束的时候下台,舞蹈演员摸着后颈,是导演想要的表演效果。舞台上全自动复杂变队形都可以了,怎么可能不能自动下台。 另外刘谦老师那个,您可以听听视频里面的声音,我们同事太激动,误按了类似急停的按钮,且只有这唯一的一次。”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486.htm)
4月22日,日前星巴克中国宣布,专星送服务正式登陆京东秒送平台,成为首个与京东秒送平台打通会员体系的餐饮品牌。值得关注的是,星巴克还联合京东推出了包括深度客制化体验、设置专属点单界面、首推“黑咖挑战”点单专区等新的体验。 据悉,此次星巴克专星送登陆京东秒送,率先和平台打通了会员体系。“星享俱乐部”会员在京东秒送下单时,可以享有和星巴克自有渠道同等的消费积星、会员权益和售后服务。 另外,京东秒送平台还为星巴克开发了一系列专属深度客制化功能。用户在下单时,可根据个人偏好选择饮品温度、咖啡萃取方式、奶类、风味糖浆等选项。平台优化了专属点单界面,增设金烘浓缩、植物基咖啡等口味偏好专区。 此外,基于对平台用户咖啡功能性需求及口味偏好的洞察,星巴克还联合京东秒送首推“黑咖挑战”点单专区,并独家上线两款定制美式咖啡——微甜冰美式和全冰精萃美式。即日起,京东用户可通过京东APP“秒送”板块搜索“星巴克”,体验专星送服务。 截至2025年3月,星巴克专星送服务已覆盖近1000个县级市场,配送里程超过5亿公里,配送面积超过43000平方公里。  [查看评论](https://m.cnbeta.com.tw/comment/1494484.htm)
 作者|包永刚 编辑|王亚峰 雷峰网独家获悉,鼎道智芯总经理史公正已经离职,鼎道智芯是联想的全资子公司,也就是联想自研芯片的团队。 史公正曾在华为工作超5年,在哲库担任首席SoC架构师,据悉他在2021年初入职联想,后来成为了联想自研芯片团队的负责人。 史公正离职后尚未确定去向。史公正离职后,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全球消费业务部&先进创新中心总经理贾朝晖负责联想自研芯片团队。 史公正的离职是联想自研芯片团队显著变化的缩影。 鼎道智芯(上海)半导体有限公司于 2022 年 1 月 在上海自贸区内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专注于端侧芯片的研发,鼎盛时期团队成员接近500人。 鼎道智芯成立半年后,曾有传言称其自研的Arm架构5nm芯片流片成功,但之后并未见其正式发布相关产品或信息。 多位消息人士都告诉雷峰网,鼎道智芯的调整从2024年就开始,“从去年起,团队已开始陆续优化人员配置,上个月鼎道智芯又进行了一轮调整,离职员工比例达到两位数。”一位消息人士表示。 “许多员工离职的原因并非裁员,而是因为三年合同到期后并未续签。”消息人士同时表示。 另一位消息人士证实,鼎道智芯去年曾寻求被收购,但最终未能达成交易。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调整可能与联想高层的决策直接相关,按照现在的情况,鼎道智芯可能会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 除了全资子公司鼎道智芯外,联想还投资了AI PC创业公司此芯科技。此芯科技同样自主研发Arm处理器,此芯科技在2024年发布了6nm的AI PC芯片此芯P1。 大厂造芯一直备受关注,但不少都以失败收场,更多联想以及其它大厂造芯的消息欢迎添加作者微信BENSONEIT交流。
文 | 韩永昌 编辑 | 张博文 <blockquote> <p>作为产业报道的头部媒体,过往我们对产品报道并不多,但产品报道才是对消费者选车、购车,以及车企造车、卖车最有帮助的文字。</p> <p>于是,我们决定重塑产品观察栏目,分为MAX,PRO两个不同类型:</p> <p>产品MAX邀请了车企及供应链企业的专业人士,听听他们选车和购车时关注的重点,为消费者提供有效建议;</p> <p>产品PRO则邀请了连续购买多辆新能源车的资深车主,为固定品牌和细分市场提供真实意见。</p> </blockquote> 这是第一期栏目,我们邀请了一位拥有约10年动力电池研发经验的专业人士,他经历了中国新能源车崛起的整个过程,在车企、电池企业都有工作经历,也亲手开发了多款电池包。 他分享了一些如何选择电池、电车,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养护电池的经验。但至今他依然在开油车,他的同事们也开油车居多,让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说 **36氪:你去看车的时候,你会特别关注这个电池是谁们家的吗?** **工程师:**如果是三元电池,我就会特别关注。因为在我们自己开发的角度来看,三元体系的安全性不算特别好,行业内大部分出货三元的厂家以前也都有过自燃的案例。所以如果是三元电池,我肯定选相对更安全,质量控制更好的品牌,比如宁德时代。 但我选车的话,我大概率会直接选磷酸铁锂的。因为这材料本身安全性就好,不管是哪个厂家做的磷酸铁锂电池,其实不会相差太多,至少在安全上不会相差那么大。 36氪:如果一定要选三元电池,你会愿意为宁德时代这个电池品牌付出溢价? 工程师:如果20万以上的车,多花个几千块钱的话,是可以的,没什么大问题。 36氪:你推荐买4C以上的超充吗? 工程师: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2C就够用了,这种从 10% 充到 80% ,就 20 分钟出头,完全可以接受。我不需要 4C 以上的快充。因为我觉得车大部分时间也不会用到这个快充,也没有必要为快充付出溢价。 再从电池本身的角度来讲,慢充的电池存储寿命会更好,快充电池的存储寿命会比较差。如果是营运车辆,买快充就无所谓了。因为相当于你是按照里程去衰减的,不是按照存储去衰减的。 个人家用的话,如果不是高频使用,其实没必要买快充,2C 就可以了。一个是没必要为了快充付出更高的溢价,另一个快充也会损失掉一些电池寿命。 36氪:你会买自家企业做的产品吗? 工程师:其实电池圈有一种现象,就是每家人买车都不买自己家电池的车。因为现在这种大环境,都要求降低成本,你在自己家的企业,能看到干了一些降本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会影响电池在车上的使用情况。 你没看到别人家也这么做,你就买别人家的。但实际上别人家也可能干了,只是你没看见,你觉得他没干。 36氪:只是求个心理安慰。 工程师:是的,因为你没见到,见到了你也得寻思寻思。 我给你举个例子,电芯跟电芯之间一般都放个隔热垫,最开始电池厂是电芯一个侧面全贴上隔热垫,但这两年要求降本,慢慢的就从贴一个大面,改成了贴回字形的框,中间是空的,降低一部分成本,后来改成口字型,再后来,就剩下两条竖杠。这个东西本来就没多少钱,连这都被降本成这样。 36氪:不怕起火吗? 工程师:我们做的都是铁锂,铁锂很难起火,而且大家都这这样,我们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我们也是被逼的没办法才这么干的。我不买自家产品,只会买别人家的,其实买到的也都是一样的。不过铁锂确实安全,不会出什么事,这又跟我最开始说的一样了,我只会选铁锂电池的车。 36氪:你推荐买哪些车? 工程师:很简单,就买出货量大的就行,比如说买使用宁德时代电池的车,或者直接买比亚迪。买全球车型也比较好一点,因为要在全世界都卖,质量控制应该会更好。 36氪:你会考虑一些流量大的车型吗? 工程师:我自己是不太愿意考虑的,虽然它们座舱比较优秀,智驾号称也比较好,但是造车的时间太短了。我肯定买出货量大,造车沉淀多的车。 36氪:确实,汽车行业都know how,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你没遇到问题之前,你都不知道哪里有问题。 工程师:是的。还有一个点,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你看到有些新势力的车可能价格特别便宜,配置给的又很高,但是它一定在某些你看不到的地方减配了,没有像传统车企开发的时候验证的那么充分、那么好。归根结底就是那个道理,一分钱一分货。 就像很多新车的入门版,现在只给胎压报警,胎压显示都不给,我那个油车是16年买的,连大屏幕都没有,都有胎压显示。这玩意能有多少钱,降本都给减没了。 36氪:你现在开什么车? 工程师:别克,我这车开了9年了,一次大修过都没有,就有一次中间有个轴需要加固下,相当于召回了,4S店给你免费加固了下,其他基本没修过。 36氪:你是做电池的,没想过换辆电车吗? 工程师:我这个车完全够用了,也开不坏,没必要换。现在的电动汽车很多电子元器件,这样反而容易出问题,我有时在想,还不如少一点电子元器件。就比如一些空调,双闪的按键,这些我觉得都能保留,要是你用的时候去屏幕上找或者语音操控,还是有很多风险的。 36氪:比亚迪的很多车型的实体按键一直都保留着。 工程师:是的,我觉得其实比亚迪是做过充分调研的,但很多销量一般的车企,好像没有调研过,只是看谁家的车卖得好,就模仿去做了。 36氪:你同事买比亚迪多吗? 工程师:很多,电车里面就比亚迪最多,有宋 PLUS、汉 DMI、海豹06、元 PLUS,比亚迪的质量其实还是可以的,要不然也不能这么多人买。 比亚迪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现在车价这么低,大家都降本,一开始业内的人还觉得,比亚迪的车质量比较普通,但这两年降来降去,比亚迪是靠垂直整合和大规模走量来降本,这种是良性的。 有些车企直接就硬降,在各种小细节上扣成本,最后对安全是有影响的,所以一衬托,比亚迪的车反而成了质量非常不错的。 36氪:你同事开电车的多吗? 工程师:那还是油车多,我们就是做电池的,有时候顾虑还是比较多。 36氪:现在电池都越来越便宜,这样降本之后的产品真能保证8年的使用时间吗? 工程师:从循环的角度来看,用5-8年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磷酸铁锂的循环,在2C的情况下能做到 3000 次以上,4C的循环也能做到1500-2000 次。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其实一年也循环不了多少次。比方说一辆车续航 500 公里的车,用磷酸铁锂电池,一年跑 2 万公里的话也就对应 40 次循环,这样跑8年才320次,就算使用过程当中电池有一些衰减,往高了说8年电池也就500次循环,正常电池都能做到。 36氪:如何充放电,才能对电池寿命更好? 工程师:避免高温和高SOC下的存储,比方夏天外部环境有40度,然后这个你还一直在满电的情况下,放着不用。这对电池寿命影响是最大的。平时使用的时候,也留出点余量,比如说保持电池电量在10%到90%,这样是最好的。 尤其在用快充的时候,快充之后电池温度会升高,如果充满电直接开车,SOC就降下来了,这对电池影响就比较小。千万不能说快充充满了,然后就一直在那存着,尤其是外界温度高的时候,这样对电池寿命很不好。 36氪:最近的新国标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这个可以帮我们解读一下吗? 工程师:如果从法规的要求上来讲,它确实是最严的。但是国标还是最低标准,基本上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都能过,采用中镍高压的三元也基本都能过,如果是高镍掺硅的圆柱也能过。 现在唯一难过新国标的就是采用高镍,尤其是掺硅的这种方形铝壳大容量电池。这部分电池在国内的装机量可以说非常非常少。因为这两年大家都转快充了,都不怎么用高镍了,都用中镍高压,或者磷酸铁锂。 36氪:所以新国标虽然更严了,但还是不能保证不起火,不爆炸? 工程师:是的,新国标确实更严了,但他是强制性标准,也就是说最低都得满足它,不然不能在中国卖。所以它还是地板,一般车企都会要求都要更高。 而且国标的测试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不能代表汽车行驶的所有工况。你看有的企业展示自己电池包经过枪击不着火,还有暴力电锯切割也不着火,这些也都是特定条件下的安全。 他们能过这些测试,是电池包更安全没错,但不代表可以经得住高速撞击水泥柱,或者井盖掀起撞到电池包。 测试都是在低速的情况下,我们日常开车,高速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事故磕碰都可能发生冒烟或者着火现象。不是说有新国标了,就肯定不起火了。 <blockquote> <p>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如果你也身处汽车行业或是新能源车的资深用户,有很多想法不吐不快,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联系作者。</p> <figure data-img-size-val="1080,335"> <img src="https://img.36krcdn.com/hsossms/20250422/v2_ef33addb3aa942e48d149e8da7fb9c6b@15545321_oswg211727oswg1080oswg335_img_pn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100/format,jpg/interlace,1"/> <figcaption> </figcaption> </figure> </blockquote>
<blockquote><p>本文深度解读了小红书平台最新推出的「DEEP搜索投放策略」,为商家揭示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关键词布局和搜索优化在小红书这一高价值的流量池中获得显著的商业优势。</p> </blockquote>  数据显示,小红书月活用户超3.5亿,70%月活用户存在搜索行为,而在这些搜索行为中超85%为主动搜索 搜索场域正在成为小红书用户的主要使用场景,离消费决策近的流量天然具备无法替代的杠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红书的搜索流量是一座被低估的商业富矿,我们这些想要在小红书获得生意增长的企业都务必重视搜索场域的布局 最近我梳理了小红书刚刚发布的「DEEP搜索投放策略」发现了一些和上一代搜索策略不太一样的地方,今天这篇文章要认真看,转发给负责小红书的同事一起看 ## 一、什么是「DEEP搜索投放策略」? 「DEEP 搜索投放策略」分四步走:分词性(Divide)、锁核心(Essential)、拓流量(Expand)、探蓝海(Potential),指的是借助关键词规划和搜索场,将优质种草转化内容精准呈现给品牌的目标人群,实现高效卡位和精准流量获取 商家可结合聚光的「关键词搜索」和千瓜的「热词推荐」去梳理 其中分词性是第一步,意在将用户搜索词按品牌词、场景词和功效词等词性分类,建立一个全面的关键词矩阵,结合反漏斗人群精准触达  ### 1)品牌词和产品词→品牌核心用户 与在淘宝搜索品牌词的出发点不同,用户在小红书搜索“品牌/产品词”时,大概率是不了解品牌的,希望来小红书搜索并了解品牌的核心卖点、用户口碑、综合实力 在直通车里,搜索品牌词人群的转化率是品类词的20倍,这部分最核心新客人群必须抓住 因此,请把小红书当作是品牌关键词优化的第一步,无论用户从什么渠道看到品牌产生兴趣,只要她不了解这个品牌,大概率都要来小红书搜一搜 要把握住这个最精准新客户人群,把品牌最想要传达的信息,以用户最容易吸收的方式–关于品牌的热门笔记,不断地教育和传达 除了品牌的热门笔记,还要重点关注品牌词关联内容的舆情,通俗来说就是看一下品牌当前收获的声量导向是偏向正面还是负面 如果品牌已经在小红书沉淀了部分正向的自来水,那么在后续的投放中也许就会更偏重引导转化 但如果声量的导向是负面,对于品牌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在这个最能影响用户消费决策的平台,一点负面的影响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品牌全渠道的销量 通过不同的IP账号在品牌词下进行全面的自我审查,所有负面内容追踪+售后,能协商的协商,能删帖的删帖,恶意内容举报投诉警告一键三连,把每一个负面舆情的小火苗扼杀在摇篮里 ### 2)品类词、场景词、成分词→高潜用户 品牌要理解在每个渠道下用户的需求,才能最高效的做营销 用户在小红书搜索“行业/类目词”时,90%她已有了模糊的需求,希望来小红书搜索并了解这类目/需求点下,当前流行什么,大家推荐什么,什么是新鲜有意思的,要迎合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翻译过来也就是,用“高赞笔记”去截获目标客户,而不是强怼粗糙的商品卖点  (小技巧:当你看到你的核心词搜索结果的第1.2.3位上还不是高热度笔记时,恭壹你,获得了一条坦荡荡的美好塞道,请务必果断拿下) ### 3)潜在意向词和上下游词→有兴趣的泛用户 我们可以借助最近的工具合作码,合作码带来的好处是可以规避素人笔记的违规扣分风险,能够合规铺设一定数量的素人笔记,当然,现在素人笔记的自然流量分发能力相比前几年比较弱了,不过我们可以用低成本素人矩阵布局搜索流量 可以将从0-1000粉的KOC/素人分为三个等级(500-1000粉):让他们冲热搜词,比如“平价彩妆”中等生;(200-500粉):专注具体场景,比如“早八人快速化妆”小透明;(0-200粉):覆盖潜在意向词,比如“敏感肌能用XXX吗” ## 二、分析泛人群探蓝海 中小商家不要去大的需求和场景里面去竞争,可以通过研究有兴趣的泛人群,找到蓝海词进行持续触达 细分的蓝海需求词有这么几个特点 1.聚光月均搜索指数大于5k小于5w(处在一个有搜索,但又没有那么大搜索量的情况) 2.没有那么多竞品在竞争,出价单价还出在零点几的水平 3.词内还没有出现大爆文  比如「西瓜创客」在梳理关键词时发现,要触达教培行业“香饽饽”宝妈群体成本较高,而#奶爸带娃 相关话题浏览量高达83亿,是一片尚待挖掘的富矿,便抢占「奶爸带娃」搜索词,最终「西瓜创客」的搜索渗透率在半年内跃居站内品类第一 蓝海词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流量规模,而在于其未被充分开发的场景渗透力 ## 三、深挖评论区细分痛点拓流量 商家开拓出自己的蓝海用户后,可以结合场景词、成份词锁定用户的细分需求,在本赛道持续打出声量 在我们的一个牙膏品牌实操案例中,发现评论区会出现“可以缓解牙龈出血吗” “清新口气怎么样”的问题,于是我们就在布局搜索词时加入「止血抗敏感」「防蛀去渍」等功效词,再把「约会清新口气」「出差旅行好物推荐」等场景词、长尾词植入vlog类、干货类笔记,最终帮助该品牌提升搜索量37% 正是通过这样细致的关键词设置,不仅能吸引更多对口腔健康有需求的用户,还能精准触达那些具有水下需求的用户,实现人群破圈 ## 四、铺设信任资产锁核心 积累了一定声量后,中小商家要做的就是守住品牌阵地,守住自己的核心用户 这类用户很多本身是已经购买使用过品牌产品的“回头客”,甚至会定期查看专业号和群聊,对品牌有着一定的信任感已经不需要普通的种草。所以品牌通过推广品牌词和产品词,就能够精准的对应到他们 就比如在小红书上搜索目标奢侈品牌的用户,本身就是对品牌已经有所了解,且带着强需求的客户,通过搜索目标品牌的产品进行选择购买。这类精搜用户,就是品牌们在小红书搜索页做关键词推广的需要捕捉的直接目标用户  此外,品牌还要同步铺设信任资产类内容,通过”体验口碑+技术背书”的双向加固,在用户搜索品牌词及产品词时,实现搜索场域的首屏占位防御。这种策略本质是通过SEO卡位+信任内容饱和攻击,将搜索流量转化为品牌信任度的数字基建 中小商家捕获搜索流量的本质,是在用户决策链的关键节点建立认知隔离带。当你的关键词矩阵成为某个细分需求的唯一心智入口时,流量自然从「拦截」变为「归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汪仔5712】,微信公众号:【Vic的营销思考】,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blockquote><p>本文深入探讨了WMS系统切换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实战指南,旨在帮助供应链管理的新手们理解并掌握这一关键的业务转型,确保系统切换的顺利进行。</p> </blockquote>  从去年开始,公司启动大规模去SAP的战略动作(每年一两千万的维护费,以及晦涩难懂的界面和交互导致一线学习成本很高,这两点促成了公司去SAP化),其中包括物流域的仓储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下面我们以WMS的切换为例,讲解从0到1是怎么做系统切换的。 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专题: 从一脸蒙圈到构建完整的切换计划是如何思考的 切换计划执行如何保质标量 我们不能只是去仓库切个系统,我们要把业务现场带回来。 ## 一、从一脸蒙圈到构建完整的切换计划: 这里的思路就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开始运用产品思路来拆解项目问题,我们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先做分段处理,也就是输入输出思想:(仓库和WMS系统对我们而言就是白盒,仓库和WMS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就是黑盒)  针对实体仓库而言:它是实现信息流转换为物流的场所,所以我们需要分析各种订单数据和商品的流转(也就是库内移动+库外流转): 单据流:上游输入单据流,下游输出单据流;仓库根据单据流搬运商品。 所以我们系统切换首先要关注上下游的每一条单据流,以及单据流关联的配置,是否因为WMS系统的切换而发生更改。 常规的单据流(由于每个公司具体单据流有个性化设计,所以要关注是否梳理完全)包括: 入库单据流相关:采购入库,调拨入库,客户退货入库,加工成品入库 出库单据流相关:销售出库,退供出库,加工原料出库,领用出库,退货出库 我们做系统切换在单据流部分尤其需要关注:在切换当天不仅仅要截断新的单据流产生。而且在切换前期要将原来系统中遗留的在途单据流进行处理完毕(这一点如果是新手想不到很正常,做项目是一个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 单据流是哪儿个角色做单,针对哪儿个货主的什么商品做单,如果是采购就涉及供应商,如果是出库就涉及下游客户,所以这些主数据需要对接 系统角色及权限控制 供应商/货主/商品/客户主数据  输入端输出端我们第一遍梳理完毕,然后我们开始梳理仓库实体和WMS系统配置,WMS核心也分三部分: 入库,库内和出库,其中每一部分都是单据– 商品 — 储位(位置) 的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分为在商品库存方面和配置方面: 商品库存:在系统切换,首先将仓库的商品库存进行迁移,也就是原有系统中有多少库存,我们就需要在新系统中初始化多少库存,这就是期初库存。 主数据层面:比如上文说到的商品,货主,比如WMS自身的仓库,库区,储位,容器(比如托盘,周转筐,周转箱),分播区,这些都需要在切换系统时做配置 入库单处理/出库单处理/库内单处理:单据流从上游系统流转下来,本身过程控制数据是全的,只不过在适配WMS系统中会经过格式化,比如说上游20条单据流被WMS格式化为14条,其中6条被合并到同一个WMS单据处理流程中。这个映射关系需要WMS配置; 其他辅助方面:比如商品批次管理;品类策略这种公共策略的配置;比如出入库的动作做成任务的方式;在做成任务后,仓库的商品移动的路径的设计,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大的思维框架后,也就有了路径可循。剩下的就是查漏补缺,和把每一个单项进行细致的补充。这里你可以形成一张脑图。 ## 二、切换计划执行如何保质标量 首先明白,系统切换是一个倒排期的项目,是的,他是一场在筹划阶段就明确结束时间点的战役。可以说是:时间窗口固定、多角色协同、零容错率,当我们完成第一阶段的计划构建后,执行阶段的核心目标是让纸面方案精准落地,同时在动态变化中守住质量与进度的双红线。这部分需要从 “方案执行的刚性保障” 和 “人的柔性管理” 两个维度展开,既要建立标准化的执行框架,也要预留应对复杂人性的弹性空间。 这里分两个方面: 你的执行计划是否足够可执行,执行分两部分:你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完整的能兼容很多场景,另一个就是客户(或者说甲方)的个性化场景你提供的方案可以适配。 所以说前期的业务调研很重要,如果你是系统负责人,在项目开始前,至少你在进入切换流程前,就需要把下面几项摸清楚: 上文提到的切换大纲是相对清晰的(到某一个单据流在某个系统中涉及的独立配置,达到这个程度) 和甲方一线场景的匹配点和不匹配点,尤其列清楚,并和甲方负责人双方确认,哪儿些条目是进入二次开发,哪儿些是业务现场调改。 综合第一点和第二点,结合上文的大纲,这个时候你就要输出一个项目执行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待做事项与时间匹配的项目表,比如说像下面这样:   你要为执行事项匹配时间点:倒排期管理:用 “里程碑节点” 切割任务颗粒度 系统切换必须以 “仓库静止时间” 为终点倒推计划,例如设定 “6 月 30 日 0 点至 6 点完成系统切换”,则需拆解出: T-30 天:完成全链路模拟测试(含极端场景),也就是功能验收流程。 T-15 天:仓库操作人员完成三轮实操培训 T-2 天:主数据校验完毕并冻结变更 T-1 天:上下游系统联调通过,应急预案演练完成 T-0 天:在途单据清零,库存冻结 按照SOP执行每个节点操作:每个里程碑需附带 **“准入准出标准”**,例如 “主数据校验” 需包含《字段完整性检查表》《货主 – 商品 – 储位映射对照表》,只有通过交叉校验(如 SAP 库存与实物盘点差异率<0.1%)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风险点及预案:全场景覆盖:用 “穷举法” 预判风险点,执行方案需覆盖三类场景: 标准场景:按计划正常流转的单据(如常规采购入库单) 异常场景:切换窗口期内可能突发的例外情况(如切换前 1 小时收到紧急销售订单) 历史遗留场景:旧系统中未结的 “僵尸单据”(如 3 个月前的待处理退货单) 以 “异常场景” 为例,需制定《紧急订单处理预案》: 切换前 4 小时关闭所有前端下单入口,但保留紧急订单人工报备通道 紧急订单统一标记 “切换过渡期” 标签,在新系统初始化完成后,通过手工补单 + 数据比对双校验录入 定义紧急订单的容量阈值(如不超过当日正常订单量的 5%),超过则触发报警机制 质量控制:切换后单据流映射配置准确性 和 单据流转日志查看交互数据是否正确,及库存数据是否一致,请看下图 中台校验:通过接口中间件对上下游单据进行字段映射比对(如旧系统 “地点+库存地点” 与新系统 “货主 ID” 的自动转换校验) 后端校验:每日凌晨运行自动化脚本,对比新旧系统库存余额、单据状态一致性(差异率>0.5% 时自动触发警报) 特别注意库存初始化的 “三方对账”:切换前由财务、仓库、库存中心三方共同签署《库存冻结确认单》,确保新系统期初数据与实物账、旧系统账完全一致。 你作为项目负责人,也可以说是场控:这里简单理解就是搞定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人利益或者组织利益不同,是切换计划中变量最多的一方。 所以项目实施前,要明确权责,一定做好角色分工,比如下图为例:事项实际负责人具体对接人操作系统计划完成时间切换涉及范围 确认物流中心:XD07SAP 地点:WD01; 物流仓 :JG10; 货主:WD0102 ; SAP地点仓位:WD01 仓位(E001仓)产品负责人xxx,仓库经理xxx总张凯 实际业务2025/3/7业务启动会:参会人员:厂长/单据室负责人/各条业务线负责人/产品线负责人/产品线总监产品,仓长林旭,张国 实际业务2025/3/7切换涉及部门和对接人员确认: 1. 厂长: 2. 中控室 3. 场控 4. 拣货组/分播组/质检组/集货打板组 5. 科技侧:各业务线产品负责人产品,仓长林旭,张国实际业务2025/3/7 通过明确责任人,避免 “多头指挥” 或 “责任真空”,例如 “储位配置错误” 问题,直接追溯到 “仓库主管” 的培训环节或 “产品经理” 的需求文档偏差。 沟通机制:建立 “三频会议” 保障信息同步 日站会(15 分钟):每天 9 点,各小组同步前一日进度、当日任务、需协调问题(用 “红黄绿” 三色标记风险等级) 专题会(按需召开):针对跨部门争议(如财务要求的库存精度与仓库操作效率的冲突),拉齐核心决策者当场拍板 复盘会(每日结束):填写《当日问题日志》,记录三类信息:已解决问题(附解决方案)、遗留问题(明确解决时限)、优化建议(纳入下一阶段方案)并形成邮件,周知项目项目一号位(比如董事长) 特别设计 **“问题升级通道”**:当基层员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依次向 “项目经理→部门总监→分管副总” escalation,避免因层级壁垒导致进度停滞。 人性管理:化解 “变革抗性” 的三大策略 利益绑定:将切换效果与相关人员 KPI 挂钩(如仓库主管绩效的 30% 与切换后系统操作效率提升率绑定) 心理建设:在培训阶段设置 “新旧系统对比演示”,重点突出新 WMS 对一线员工的价值(如减少 50% 手工录入量) 容错空间:切换后首周设置 “双系统并行观察期”,允许仓库人员在新系统操作不熟练时,暂时参考旧系统数据(但禁止反向操作)三、把业务现场带回来,到底带什么? 系统切换不仅仅是技术迁移,更是深入理解业务、挖掘优化空间的黄金机会。现场调研阶段需要带着 “显微镜” 观察细节,用 “望远镜” 预判需求,最终带回能驱动产品迭代的 “真问题” 和 “真价值”。 业务痛点地图:按 “入库 – 库内 – 出库” 流程,绘制每个作业节点,业务操作和系统不一致的点,比如业务先线下收货,清点完毕后,再系统中做采购入库单,系统表现是100%采购满足率,但实际根本不是这样,那么业务为什么这么做单呢?这就是我们要带回来的问题。 操作手册初稿,基于现场观察,记录一线员工的 “最优实践”,例如: 退货入库时,如何通过 “颜色标签” 快速区分良品与次品 波次分拣时,按 “货架动线” 而非 “订单顺序” 排序的提效技巧,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新 WMS 操作指南》的附录,提升系统落地后的接受度。 数据校准清单,梳理新旧系统的 “数据语义差异”,例如: 旧系统 “储位”= 新系统 “库位”,但编码规则不同(需建立转换对照表) 货主维度:旧系统按 “公司代码” 区分,新系统按 “货主 ID + 仓库 ID” 组合,需明确映射逻辑 形成《主数据映射字典》,避免因数据定义模糊导致的系统报错。 流程优化建议,跳出系统切换本身,提出业务流程改进方案,这是产品经理最大的价值所在,比如说: 将 “质检环节” 前置到供应商送货前(通过与 ERP 联动,提前触发质检流程) 引入 “动态储位分配算法”,根据商品周转率自动调整储位(减少上架时的人工判断)结语 系统切换项目就像一场 “供应链战役”,前期的计划构建是 “战略布局”,执行阶段是 “战术落地”,而现场调研则是 “情报收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完成系统替换,而在于通过这场战役,让产品经理深入理解仓储业务的肌理,让新系统成为驱动业务升级的引擎。当我们把业务现场的真实声音、操作细节、痛点需求带回后,后续的产品迭代才会拥有真正的 “供应链基因”—— 这才是比系统切换本身更重要的收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老杨产品进化论】,微信公众号:【老杨产品进化论】,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