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新人转型产品经理,如何写好简历?
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职业角色。许多技术从业者渴望转型为产品经理,但往往不知如何在简历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本文作者邢小作,从安卓研发转型为 SaaS 产品经理,将分享他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产品经理简历,帮助那些希望转型为产品经理的新人少走弯路。
我是邢小作,从安卓研发转型为一名SaaS产品经理的分享者,我计划将十年的产品转型所累积的经验、方法论等,以真实经历和案例的方式分享给你,我叫它Xin计划。如果你对产品经理感兴趣,这些经历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前文分享了面试专题的第一篇:如何准备简历,今天是第二篇:新人转型产品经理,如何写好简历?
小贴士:新人指产品经理岗新人,不一定代表完全无工作经验的人。
对于一位新人来说,如何写好简历,至少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初识:产品简历包含哪些内容?进阶:如何从过往经历中,提取简历所需内容?高阶:如何写出一份简洁且有吸引力的简历?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邢的故事。案例背景:小邢4-5页的简历是如何产生的?
小邢毕业后,选择成为了一名安卓开发者,5年后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期望转型成为产品经理,没有熟识的产品经理答疑解惑的情况下,他面临的第一个困境就是:产品经理的简历所需哪些内容?
在没有过多思考的情况下,他选择了遵循惯性——按研发工程师的思路——介绍产品/项目、项目中的我、产品功能等,洋洋洒洒写了一份4-5页的简历。
当时(2017年)属于互联网的黄金时期,加上运气不错,凭借这份简历让他找到了第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
一年后,离职重新找工作时,他依然延续了对应的简历风格——结果就是各种碰壁。比如他对其中负责过的一款产品是这么写的:
如果你是招聘者,看到一份这样简历,不知道你感受如何?是否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彩蛋:经过3次迭代后,小邢完整版简历,我把它放在文末,供你参考。
产品经理基本方法论之一——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
如果你的招聘者,每天可能会快速搜索和阅读,至少数十份简历,你会关注哪些内容?
前面如何写好简历一文中,我分享过产品经理的招聘流程,以及从招聘HR、用人需求方两个视角分享了他们所关注的内容点,今天我对它进行一次补充性分享。
招聘HR和用人方对简历的关注点,可分为三个层面:硬性条件、关键条件、软性条件。
举个例子。
下图是我最新从BOSS直聘上截取的一份招聘信息。其中:
岗位要求:等同于硬性条件部分。如不符合,基本没戏;
优先录取/加分项:等同于关键信息部分。至少符合50%以上才有戏;
隐藏项:招聘JD里没有写的部分,都属于“不可见”的部分(比如年龄/性别/稳定性等)。
所以,一份产品经理的简历内容,你必须把招聘者所需的信息,经过组合、拆解、封装等手段,尽可能揉进你的简历中。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
你的经历是简历的原材料,必须提炼才能成为成品,就像菜籽经过提炼、萃取等工艺,最终才成为一瓶1比1的金龙油。
如何提取?
用XMind等工具把经历的时间轴拉出来,每段经历的信息至少包含:起止时间、企业名称、岗位职级、工作内容、项目信息。
比如:
注意:当前步骤是梳理信息,不用判断价值(比如哪些项目要梳理,哪些不梳理,尽可能全的梳理出来)。
从自己的每段经历中,至少选取1-2个项目作为关键项目。
以2020年暑秋大续报项目为例。
Action(行动):
更多关键项目提取案例,可参考:如何准备简历?
除了关键项目外,简历内容中的特质、成果也是重中之重。
你可以从业绩、学习力、稳定性、社会价值、作品或成果等维度进行梳理与提取。
比如你最近工作的1-2两年内,是否获得过最佳员工?或绩效是A、A+?或3.75以上?
你是否自己付费在学习(比如得到学分、Coursera证书、MBA等)?
你是否有连续工作N(>3)年的某个行业经验?
你是否有参加公益性社会项目?比如当义工或救援队的志愿者,或某个开源项目的参与者等;
你是否有参与过知名项目(哪怕你不属于主创)?比如参与过日活超千万的知名产品A。
等等。
它们都属于你的软性特质,都适合把它们揉到你的简历中,让招聘者看到你的更多可能性。
前面环节都在为最终结果做准备,就像产品经理花大量时间研究用户和需求后,最后需要把它们转化为解决方案(即你的产品)。
面试环节中,你最重要的产品就是简历。
如何写出一份简洁且有吸引力的简历?
核心原则是:简历就是自我价值的营销方案,而不是功能说明书。
怎么理解?如果是营销,则需明确目标用户需求,用精炼简洁的方式表达用户所需的信息即可,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描述。
小贴士:项目细节并非不重要,而是无需在简历里体现,可以把它们留到面试环节表达即可。
怎么精炼简洁?做取舍、找关键、用数字、说结果。
以小邢开篇案例为例。
他当时简历有4-5页,每段经历都会描述产品介绍、自己负责内容、亮点功能等,每个项目半页多,结果工作5年,简历就堆积为4-5页。
结果是每次投递出去后,预约面试率非常低,被迫二次调整简历。
具体来说就是四步:
如果你已经工作5年,面试时,你觉得重要的经历是哪段时间?最近一家公司,尤其是最近1年——这是至少10次以上面试的经验所得。
我问过一位招聘HR原因,她给出的答案像常识一样——最近1年更能代表你最新的能力水平,就像5年工作经验的人,你总不能说大学时期的表现吧?
所以,你简历的重点应该是最近一家企业的工作内容、关键项目以及业绩表现,而更早之前就一笔带过即可,尤其是3年前的经历(如下图)。
小邢在“舍弃”更早之前的经历后,把注意力拉回最近一家企业的工作内容,从中寻找自己的关键项目以及业绩表现。
所谓关键项目就是你的代表性作品,就是你在上一部分从经历中提取的结果,截取关键的Result(结果)即可(如下图)。
小贴士:建议简历中只表达Result(结果),而把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放到面试环节表达——唯一的例外是你没有太多可表达的Result(结果)时。
最精炼的语言就是数字,这就是数学之美。
哪怕你日常工作中,可能并没有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但写简历时,最佳建议就是采用数字化的表达方式。
重点是你所负责的项目在业务层面上所取得的成绩,而不仅仅是产品层面。
比如1对1续报率提升20.9%,这就是小邢所负责的项目在业务上的成绩,而续报提效50%或产品场景覆盖缺失数是1,都属于产品层面的数字。
当然,如果你采用这种方式写简历,一定会遇到面试官的挑战。
比如他会问你:“你怎么证明续报率的提升,与你的工作的因果关系呢?换句话说,可能你什么也没做,续报率也会提升。”
这个问题属于不可证明或证伪的问题,你可换个题面:将“因果关系”换成“相关关系”。
比如你回答他:“是的,我没办法证明因果关系,但事实确实是续报率提升了20.9%,而这个结果是多轮复盘后,我们从运营、产品、销售、师资等多角度一起优化的结果,其中我负责的产品至少做了3个方面动作…..”
数字化表达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仅适用于简历的关键项目。
比如小邢简历的开头,采用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总结了个人的关键信息(如下图):
对于个人成长来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对于简历来说,结果比过程重要。
最简单的简历就是写自己做过什么项目,具体项目背景介绍与功能说明,这就是一种过程式的描述,结果就是像小邢最初4-5页的简历——信息密度极低,吸引力不足。
最难的简历是写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绩,并用简洁的数字化语言论证结果——它需要你从对方视角思考,以及对过往的成果进行反思、提炼、总结。
再次重申:简历更适合写结果,把过程放到面试环节,用STAR法则来论证你的结果即可。写在最后
工作十年功,简历一页纸;面试十分钟,准备十天功。
小邢写第一份简历时,是痛苦的折磨——感觉无内容可写,却又不得不写。
问题在于每次写简历都集中在找工作前,距离上一次换工作已过去2-3年,过程中没有过任何准备——就像战争前才紧急练兵一样,效果自然不佳。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他总结了两个有效的方法:
第一是面向简历工作。
每次做产品规划、项目立项时,他都会思考对应产品是否有价值放到简历里?如果有的话,如何用一句话描述其成果与价值?
每次项目结束后,自主复盘项目过程的经验、教训(尤其推荐以文章分享的方式,用输出倒逼输入),是否可提取出方法论?
第二是每半年重写一遍简历。
每个半年都回顾一下工作内容,并重新写一遍当前工作阶段的简历,就当做是一次总结,也是对下半年的“简历”进行展望。
最后一句话:面向简历工作是一种心态,就像向死而生一样,如果可以为了墓志铭而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微信公众号:【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