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产品经理一个建议:想成为谁就去靠近谁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025-07-26 08:14:09

  ·  

0次阅读

别再闭门造车了——真正让能力、收入、认知瞬间跃迁的捷径只有一条: 想成为谁,就立即站到谁身边去。作者骆齐亲述自己从“数据焦虑”到活动翻 3 倍、从 0 到 1 变现的完整路径:一杯咖啡、一份行业报告、一句真诚请教,让他撬动了大厂运营负责人、知识博主、公司高管的大脑。文章把“如何靠近”拆解成可复制的小动作:先贡献价值,再保持链接,最后把高手思维内化为自己的条件反射。读完马上能用的社交杠杆指南,就在这里。

最近收到很多私信,都是关于成长的困惑:“怎么快速提升产品思维?”“收入一直上不去,该怎么突破?”“感觉认知到瓶颈了,怎么破?”如果让我分享一个最核心的成长心法,那就是:你想成为谁,就主动靠近谁。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早就甩开同龄人一大截。

早些年,我刚做产品时,每天对着数据干着急,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身边同事都是执行岗,没人能教我 “用户增长的底层逻辑”。直到有次参加行业沙龙,认识了一位某大厂的运营负责人。我主动加了微信,一周后抱着 “试试看” 的心态约咖啡:“您分享的增长案例特别受启发,想请教您几个问题。另外这是我整理的行业报告,或许对您有帮助。”没想到对方爽快答应。

那次交流中,我发现她分析问题时,会先拆解 “用户生命周期”,再从获客、留存、转化逐个击破 —— 这种结构化思维,是我之前完全没意识到的。后来我持续和她互动:定期分享行业动态(创造价值),遇到难题真诚请教(保持链接),慢慢学到了很多实操方法。

半年后,我独立操盘的活动,数据直接翻了 3 倍。道理很简单:真正的高手,早已把专业能力变成了 “条件反射”。你和他们接触越多,越能潜移默化吸收这种思维方式 —— 就像学游泳,光看理论没用,得在高手身边 “呛水”,才能掌握节奏。

再比如,你想提升自己“搞钱”的能力,可以去靠近哪些整体思考如何赚钱的人。我曾经付费请教过一个知识博主关于赚钱的思考和落地执行,他看待 “赚钱” 的视角:不是盯着 “赚快钱”,而是思考 “用户长期需求” 和 “自身不可替代性”。跟着她学习的 3 个月里,我从 0 到 1 做出了第一个知识产品,成交一单就赚回了成本。

赚钱的能力,藏在 “持续思考和实践” 里。

你身边如果都是 “月薪三千聊躺平” 的人,永远学不会 “把知识变成现金” 的思维 —— 靠近那些真正在 “搞钱” 的人,你才能占领认知高地。再比如,在我做管理之前,我想突破职场瓶颈,却总困在 “执行层思维”。

于是主动观察公司里的高管:他们开会时关注什么?做决策的逻辑是什么?我开始在周会上主动发言(哪怕紧张到发抖),把工作里的思考整理成 “结构化建议”,慢慢吸引了老板的注意。有次他突然问我:“你对下个季度的产品规划有什么想法?” 我连夜准备了 3 页分析,第二天直接去他办公室深聊。那次交流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高管看问题,永远先抓 “战略优先级”—— 不是纠结细节,而是判断这件事对公司的长期价值。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后来在规划项目时,总能跳出 “执行层”,站在更高维度思考。认知的突破,往往来自 “和更高维度的人对话”。他们的一句话,可能比你苦想半年更有价值 —— 关键是,你要主动创造 “对话的机会”。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我想靠近,但怕被拒绝”“我不知道怎么开口”…… 其实解决方法就两个字:真诚 + 价值。

真诚:别搞 “功利性社交”,而是先想 “我能学到什么”,再想 “我能提供什么”。比如请教前,先做足功课(像我整理行业报告给那位运营负责人);价值:哪怕你现在能力弱,也能提供 “信息差”(比如年轻人喜欢的新玩法)、“时间辅助”(帮对方整理资料),甚至 “情绪价值”(真诚的赞美和反馈)、或者直接付费(我当初入行产品就是付费跟一个前辈学习,这是最快的方法)举个例子,我社群里有个学员,之前和我只是 “点赞之交”。

但他每次看我分享的内容,都会认真写复盘,还主动帮我整理 “用户提问高频清单”。后来我和他深聊,发现他进步极快 —— 因为 “靠近” 的过程,本身就是 “学习 + 输出” 的闭环。你身边的人,决定了你的人生上限。如果想提升专业能力,就去靠近领域高手;想赚钱,就去靠近实干派;想拓宽认知,就去靠近更高维度的人。

真正的成长,从 “主动靠近” 的那一刻开始—— 别等别人来拉你,你要先伸手,抓住那些能带你向上的人。现在,问问自己:你想成为谁?现在能做的第一步是什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经理骆齐】,微信公众号:【骆齐】,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