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三体计划”,救不了当下的特斯拉
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交出一份显著降温的财报:营收、净利、交付量与自由现金流罕见全线下滑,核心汽车业务连续两个季度同比负增长。就在市场开始计价“增长拐点”之际,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却高调讲述Robotaxi、FSD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如何重塑世界的宏大蓝图。
业绩失速与愿景狂飙并行不悖,这种强烈的割裂感,几乎成了今天特斯拉的关键词。
一边是以Model 3/Y为主力的产品矩阵增长乏力,销量动能减弱;一边是全球电动车市场从高速扩张步入冷静调整期,欧美关税与补贴政策频频变脸,而在中国这个最大单一市场,特斯拉正遭遇比亚迪、小米、华为系等本土品牌在价格、配置与智驾体验上的多点围剿。
站在“技术超前”与“商业兑现”之间的尴尬中场,特斯拉真能靠“三体战略”翻开下一章吗?这场高举未来叙事的大赌注,还能撑多久?
特斯拉二季度业绩遭遇全面滑坡,总营收同比下滑12%至224.96亿美元,净利润萎缩20.7%至11.72亿美元。核心汽车业务同比下跌16%至166.61亿美元,连续两个季度呈现两位数下滑。业绩颓势主要源于双重压力:全球交付量同比锐减13.5%至38.4万辆,叠加碳排放积分收入暴跌51%至4.39亿美元。
具体到产品线,旗舰车型Model S/X交付量遭腰斩仅1.04万辆,支柱产品Model 3/Y同比下滑12%至37.37万辆。中国作为最大单一市场贡献12.88万辆交付量,占比达全球总量的34%,仍难挽整体颓势。
面对销量压力,针对中国市场,特斯拉将于第三季度推出定位更高、预计售价40万元左右的六座豪华版Model Y L,与乐道L90、理想i8一道争夺家庭用户。同步推进的平价车型已于6月在美国工厂启动试产。
这一布局恰逢关键政策转折点。7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大而美法案》正式终结了实行17年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体系,其核心条款规定,现行的7500美元联邦补贴将于9月30日作废。
这一剧变直接将特斯拉主力车型Model 3/Y置于价格压力之下。由于这些车型当前售价处于4万多美元区间,补贴取消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成本将面临约16%的变相上涨。这一颠覆性政策也直接引发了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公开决裂。马斯克坦言,受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终止及关税等因素影响,特斯拉未来几个季度或将经历一段“艰难”时期。
不过,面对政策冲击,特斯拉已经紧急启动应对措施。特斯拉表示,第三季度将全力促销现有车型以清理库存,而原计划的平价新车型将推迟至第四季度上市。
在华尔街对交付量日益敏感的当下,特斯拉正被倒逼在销量、利润与愿景之间重新寻找平衡。第三季度将成为其重整存量、打磨增量的窗口期,而这一次,单靠降价可能撑不起下一轮增长。
在业绩全面承压之际,马斯克并未在财报电话会上聚焦利润下滑或销量疲软,反而将话题不断引向Robotaxi、FSD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三大业务,试图以一套宏大愿景抵消财务困境带来的市场焦虑。这套“三体计划”,构成了特斯拉冲出增长瓶颈的全新叙事框架,但也暴露出理想驱动与现实落地之间的深刻张力。
据特斯拉介绍,Robotaxi服务在奥斯汀积累超7000英里真实路测数据,并且“迄今为止没有显著的安全关键事件”。
同时,马斯克宣布将在“一两周内”将运营区域扩大十倍,并计划年底覆盖美国半数人口。他还预计,若监管顺利,年底前Robotaxi服务可覆盖美国约半数人口区域。核心挑战在于监管许可的获取速度及安全验证的严谨性。为平衡扩张与安全,特斯拉将在部分区域先行推出"有驾驶员监督"的过渡模式。长期经济性方面,专为无人驾驶设计的Cybercab车型目标是将每英里成本压缩至0.25美元,但现有车队成本仍较高(约0.5美元/英里),需依赖规模化与自动化运维才能实现盈利。
FSD技术作为支撑Robotaxi及个人车辆自动驾驶的核心,自去年FSD 12推出以来,在北美地区的采用率增长了25%。然而,监管落地仍是最大瓶颈:欧洲尚未批准基础版FSD,荷兰审批接近完成但需欧盟最终许可,中国同样面临监管限制。
管理层预计2025年底在"部分美国城市"向个人用户开放无监督FSD,但强调安全优先,暂不急于推广。此外,用户认知不足也制约采用率。马斯克坦言,不仅普通消费者对其存在普遍陌生感,更有高达50%的特斯拉车主从未激活过这项核心配置。
人形机器人Optimus则处于设计迭代关键期。马斯克透露,Optimus人形机器人迎来第三代设计突破,预计年底前将推出原型机。他还提出五年内达成年产百万台的"合理目标",但量产爬坡受供应链成熟度制约,初期可能面临负毛利率挑战。应用场景聚焦工厂任务,其与汽车共享AI底层架构,但需独立解决机械结构与运动控制难题,并且其商业化路径依赖成本控制与技术稳定性,需证明其替代人力的经济价值。
尽管Robotaxi、FSD和Optimus在应用场景上各有侧重,但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征途却面临一系列共通的严峻挑战。其一,监管不确定性如影随形,尤其FSD全球落地与Robotaxi区域扩张;其二,技术风险需持续验证,如FSD无监督安全的可靠性、Optimus量产稳定性及场景适配性;其三,短期财务承压,二季度研发投入15.9亿美元持续吞噬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从6.84亿美元断崖式跌至1.46亿美元。
目前来看,特斯拉的“三体计划”虽具备宏观颠覆力,却都尚未建立清晰的商业化闭环。监管的不确定性、技术的持续验证、财务的压力叠加,使其更像是一次“技术超前但盈利滞后”的下注。
而这正是特斯拉此刻的最大困境:用Robotaxi、FSD和Optimus这三驾马车,来对冲一份不断失血的现实财报。如果这些愿景不能在两到三年内看到可量化的商业变现路径,资本市场对“马斯克故事”的容忍度,或将快速下降。
当业务承压、叙事滞后,组织结构往往首当其冲。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内部剧烈的人事动荡成为舆论焦点,高管离职潮密集上演,反映出这家曾以高效运转著称的公司正陷入一场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期。
4月,软件工程副总裁David Lau(前上海研发中心负责人)闪电加盟OpenAI,同期能源工程主管Mark Westfall辞职而去。
5月,效力18年的电池架构总监Vineet Mehta在Cybertruck电池设计攻坚阶段突然离职,这已是继Drew Baglino去年出走以来,电池团队一年内离职的第二员大将。
6月,高管离职潮达到顶峰并波及销售体系,擎天柱机器人副总裁Milan Kovac、北美人力资源总监Jenna Ferrua以及马斯克的心腹、欧美销售与制造负责人Omead Afshar集体出走。
7月余波未平,效力公司15年的北美销售副总裁Troy Jones(原为Afshar副手)也宣告离职。
面对核心管理层的严重断层和销售体系的动荡,特斯拉迅速进行管理架构的重大调整以稳定局面。根据外媒报道,马斯克亲自上阵接管欧美销售业务,同时,资深高管朱晓彤被赋予更大职责,升任全球制造业务负责人并继续统领亚洲销售。
这一系列密集的高管变动,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斯拉在多重压力下对内部管理结构和运营效率进行深度调整的迫切需求。特斯拉未来的成败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成功优化全球制造流程、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并有效降低成本,从而重获产品在价格与价值上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频繁的人事动荡犹如双刃剑,它可能成为推动企业刮骨疗毒、涅槃重生的契机,也可能因经验断层和军心不稳而加剧当前的困境。特斯拉的未来图景正被政治纷争、市场波动、激进的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等技术豪赌,以及复杂的全球本土化运营挑战等多重因素交织缠绕。在资本市场对企业战略敏感度空前提高的当下,马斯克与特斯拉的命运已不仅系于工厂产能与季度交付量,更被地缘政治、监管环境以及更广泛的舆论情绪等复杂变量所深刻影响。
即将到来的2025年下半年尤为关键,无论是新车型的推出、4680电池量产爬坡、自动驾驶技术落地进展、Optimus机器人的实质性突破,以及全球主要市场的销售复苏,特斯拉都将迎来严峻的挑战。
但这些挑战的答案,注定无法在一两个财季内给出。这也意味着,特斯拉必须在资本周期收紧、华尔街耐心减弱的背景下,为其技术梦想争取更长的缓冲期。
曾几何时,特斯拉是用季度财报证明未来的公司;而如今,它必须用遥远的未来对冲当下不及格的财报。不得不承认的是——靠卖车养技术的逻辑正在反转,而靠技术撑估值的阶段性窗口也正在快速缩紧。
正是这种现状造就了今天这个割裂的特斯拉:一个财报掉队的制造商,和一个幻想永远领先的科技公司。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