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海酒馆社群炼金术—— 用活动与共创激活生态,重构“人货场”逻辑(下篇)
你以为跳海酒馆只是氛围好?其实那些活动、共创、参与感,早就悄悄构建了属于年轻人的社群磁场。这篇文章继续带你看懂:为什么你愿意留下、愿意参与、甚至愿意推荐跳海——因为它让你不只是消费者,更是社区的一份子。
在上篇中,我们剖析了跳海酒馆如何通过颠覆性的价值定位(从酒馆到社群运营公司)、创新的冷启动策略,以及强大的KOC培育体系(兼职打酒师、沿海市集),实现了低成本、病毒式的社交裂变与获客。然而,聚拢人气只是构建“社交货币”生态的起点。如何让社群持续“活”下去,产生强大的粘性与自驱力,并最终支撑商业增长?答案,就藏在跳海每年200多场活动的“永动机”机制,以及那套看似无形却威力巨大的“隐形会员体系”之中。
跳海平均每年策划200多场线下活动,覆盖艺术展览、现场演出、诗歌征集、图书共读、环保捡拾、故事会等多元生活场景。其核心精髓在于:80%+用户自发组织:跳海提供平台和空间,活动创意和执行主体是用户本身。这极大地释放了创造力,也保证了活动内容的高度贴近用户兴趣和社区调性。
**场景化社交体验:**在跳海,喝酒只是引子,“发生故事”才是核心目的。你可能会偶遇卖闲置的创作者、办展的野生艺术家,或是通过“跳海小邮局”给陌生人寄手写信。每一次到访,都是一次未知的社交冒险和故事生产。
**共创即内容,内容即传播:**用户不仅是活动参与者,更是内容共创者。他们分享的照片、视频、故事,成为社交媒体上源源不断的、真实可信的UGC内容,持续为品牌引流和背书。极强的用户共创能力,就是跳海的新品制造(内容)与传播能力。
跳海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积分、等级、折扣会员卡。它构建了一套更高级、更牢固的“隐形会员体系”,其核心是:情感连接、身份认同与共建权利。
**核心要素: **
**A. 情感价值货币化:**提供强烈的归属感、被倾听感、表达自由、城市孤独的治愈感。这些“情绪价值”是用户持续回归的核心动力,远超一杯酒的吸引力。
** B. 身份认同与标签:**成为“跳海青年”本身成为一种身份标签和文化认同(文艺、有趣、开放、善意)。参与活动、成为打酒师、在市集摆摊等行为,都是在强化这种身份。
** C. 共建权利与话语权:**深度参与选歌、活动策划、空间布置甚至新店筹备(如先选有影响力的“店长”聚人),让用户感觉自己是社群的“主人”而非“客人”。这是最高级别的“会员特权”
** D. 独特的“社交资本”:**在跳海积累的人脉、故事、体验以及在社群中的“声望”(如成功组织活动、帮助他人),构成用户珍视的“社交资本”。
**运营效果: **
**A. 高粘性与复购:**用户为持续获取情感价值、维系身份认同和社交资本而反复到店、参与活动。
**B. 强品牌忠诚度:**基于深度情感连接和价值观认同的忠诚度,远高于价格敏感型忠诚。
** C. 自发维护与净化:**“主人”意识促使用户自觉维护社群氛围,抵制不良行为。
**D. 降低传统激励成本:**无需依赖物质奖励(积分/折扣)维持活跃,运营成本更低。
跳海的成功,本质是对传统“人货场”模型的重构:
跳海社群的炼金术,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跳海的案例证明,以社群为核心构建“社交货币”生态,能够创造强大的用户粘性和品牌壁垒。其模式的核心在于将用户视为价值共创伙伴,而非单纯消费者,通过提供深度的参与感、表达权和情感连接,让用户在贡献中获得归属和满足,同时为品牌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传播力。
这种模式具有相当的普适性思考价值。无论是贩卖情绪的酒文化,还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运动品牌,只要抓住目标人群的核心社交与情感需求(如地方群+兴趣分类的C2C交流场),都有可能通过社群运营,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交货币”体系,在红海中开辟新蓝海。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愿意把舞台交给用户,和他们一起“跳海”?
本文由 @前线运营老饕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