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的文书漏洞百出?恭喜你,99%的律师都用错了AI!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025-07-17 07:01:12

  ·  

1次阅读

不少律师在使用 AI 处理法律工作时,常遇到文书漏洞百出、案件分析浅薄的问题,便认为 AI 作用有限。实则不然,问题并非出在 AI 本身,而是在于使用方式 —— 多数人仍以 “搜索框” 思维被动提问,未能充分发挥 AI 的潜力。本文将颠覆这一认知,提出 “指令” 思维:通过构建包含身份授权、案件信息、虚拟角色设定的精密提示词框架,让 AI 从简单的资料库转变为能模拟多方视角的 “虚拟律所”。

很多律师朋友发现了,让AI写个文书,漏洞百出。分析个案子,观点浅得没法看。是不是觉得AI就那么回事?

这想法,错了。

问题不出在AI。是你喂给它的“料”不行。你只是把它当个实习生。问一句,它答一句。你没给它目标,没给它框架。

我见了太多人,还在用“百度一下”的方式使唤AI。“帮我分析某某纠纷的要点”这种问题,它只能给你网上的大路货。

想让AI成为你的“外脑”,你得换个思路。你不是在“问问题”。你是在用语言,给它设定一个精密的运行程序。

今天,我就给律师朋友一个提示词框架,足够应付你多数的法律工作。

01 跳出“搜索框”,AI不是你的实习生

先忘掉那个对话框。别把它当聊天工具。把它想象成一个刚入职的顶尖律师。他有全世界的知识库。但对你手头的案子,一无所知。而且他很“死板”,你不说,他绝不多做。

所以,你不能简单地“问”。你要“授权”和“指令”。这是核心区别。“搜索框”思维,是被动获取信息。捞到什么是什么。结果随机,且浅薄。

“指令”思维,是你告诉AI:“现在,你是我的专属顾问。”“这是案子,这是目标。”你给AI的信息越多,越准。它反馈的结果,就越接近你的预期。甚至,超越你的预期。

很多人抱怨AI会“胡说八道”。那是因为你没给它设定“护栏”。它不知道边界。你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才是点燃AI的关键。

别再问“这个案子怎么看”。这等于放弃了你的主导权。正确的做法是,把你脑子里的东西,先掏出来给它。案情、证据、你的初步判断、你的担忧。然后,让它基于这些,去扮演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可以是你的同事,你的对手,甚至法官。

这样,AI才真正“活”了。从一个资料库,变成了一个模拟器。

02 终极提示词揭秘:构建你的“虚拟律所”

下面这个提示词,很长,但每个部分都有用。

你直接复制,根据案子填空就行。

我叫它“多视角对抗性模拟”指令。

因为它本质上,是在AI内部,创建了一个虚拟团队。

指令:

法律事务多视角对抗性模拟 
1. 核心身份 
你不再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现在,你的身份是[中国大陆《公司法》与《合同法》领域]的一位顶尖律师。你拥有超过20年的执业经验,擅长处理复杂商业纠纷,逻辑严谨,注重细节,并且对商业风险有极高的敏感度。你的所有回答,都必须基于这个身份,使用专业、冷静、客观的法律术语和思维方式。
2. 背景信息
你正在处理一个具体的案件,以下是全部已知信息,你必须将这些信息作为你分析的唯一事实依据,不得凭空想象或引入外部无关信息:
– 案件类型: [例如:股权转让合同纠纷]
– 我方当事人:[例如:甲方,受让方公司A]
– 对方当事人: [例如:乙方,出让方自然人B]
– 核心事实:
[用1、2、3点,清晰、无感情色彩地陈述案件关键事实。例如:
1. 2023年5月1日,A与B签订《股权转让协议》。
2. 协议约定B将其持有的C公司10%股权以100万元价格转让给A。
3. A已支付50万元,B至今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4. A最近发现C公司存在巨额未披露的对外担保…]
– 关键证据:
[列出我方持有的关键证据。例如:
1. 《股权转让协议》扫描件。
2. 银行转账凭证。
3. C公司最新的工商信息…]
– 我方诉求: [明确我方的目标。例如:解除《股权转让协议》,要求B返还已支付的50万元并赔偿利息损失。]
3. 核心任务基于以上身份和背景信息,你需要同时扮演三个不同的虚拟人格,并分别从他们的视角,对本案进行一次全面的、对抗性的内部研讨。最终形成一份结构化的分析报告。
4. 虚拟人格设定
– 人格A:我方主办律师 
-立场: 积极、乐观,以实现我方诉求为首要目标。 
-任务: 设计最具说服力的法律论证路径;梳理我方案件的优势点;预估胜诉可能性与初步诉讼策略。
– 人格B:内部风险官 
-立场:极度审慎、悲观,专注于寻找我方案件中的所有潜在风险和证据瑕疵。 
-任务: 指出我方论证的逻辑漏洞;模拟对方律师最有利的反驳观点;评估我方证据链的风险点。
– 人格C:资深合伙人/策略顾问 
-立场:中立、客观,以商业利益和最终解决方案为导向。 
-任务:综合A和B的观点进行权衡;评估诉讼之外的解决方案(如谈判、调解);提出综合性行动建议。
5. 输出格式
请严格按照以下Markdown格式输出,确保逻辑清晰:
【案件内部研讨报告】
案件编号: [自动生成]
日期: [今天日期]
一、人格A:我方主办律师分析
1. 核心论证路径:
2. 我方优势点分析:
3. 初步诉讼策略与胜算评估:
二、人格B:内部风险官质询
1.我方论证风险点:
2.对方可能反驳点模拟:
3.我方证据瑕疵评估:
三、人格C:资深合伙人决策建议
1.综合权衡分析:
2.替代性解决方案评估:
3.最终行动建议:

这个提示词,不是一个“问题”,它是一个“系统”。你把这个系统丢给AI,它就会在里面自己跟自己“开会”。自己是进攻方,自己是防守方,最后自己当裁判。这才是精髓。也是别人不知道的干货。

03 从入门到精通:提示词的“魔改”玩法

上面那个提示词,是“万金油”模板。真正的高手,都懂得“魔改”。根据不同场景,微调它的设定。

给你几个思路,自己去发掘。

玩法一:合同审查

改“虚拟人格”就行。

人格A:甲方(强势方)法务,解释条款如何有利。

人格B:乙方(弱势方)法务,指出合同里的“坑”。

人格C:首席法务官,评估整体风险,给签约建议。

背景信息里,把合同文本整个贴进去。一个完美的合同审查机器人就有了。

玩法二:谈判策略制定

也要准备一个重要谈判。再改“虚拟人格”。

人格A:“我方谈判代表”,制定我方目标和论点。

人格B:“对方谈判代表(模拟)”,预测对方要求,模拟对方攻击。

人格C:“资深谈判顾问”,设计应对策略和备用方案。

把结果打印出来,开会前看一看,心里就有底了。

玩法三:链式追问与压力测试(进阶)

这是最狠的操作。第一次运行完,你得到报告了。别停。复制“人格B”(风险官)提出的某个尖锐问题。开个新对话,对他进行“链式追问”。

提示词可以这样写:

“继续刚才的讨论。你还是那位风险官。针对你提出的‘XX风险’,请进一步展开。详细说明:
1. 法官可能基于哪些法条或判例支持这个风险?
2. 对方律师会如何利用这点?
3. 我方如何反驳?”

看到了吗?你在用AI的矛,去攻击AI的盾。让它自己跟自己“杠”。通过这种压力测试,你可以把一个案子的风险点,挖得清清楚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抖知书】,微信公众号:【抖知书】,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