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S系统中上架与补货的区别
WMS系统中,上架与补货也是仓库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用的比较多的两个功能,为了大家更好理解上架与补货功能,现将WMS中上架与补货的区别做一个主题单独分享。
上架:解决新到货物“放在哪里”的问题(入库流程)。
补货:解决已有库存“如何移动到需要的位置(通常是拣选区)”的问题(库内补货流程)。
定义:将外部进入仓库的货物(如采购到货、退货、调拨入库等)放置到系统指定的存储位置(库位)的过程。
目的:将新接收到的货物(从供应商、生产线下线、退货等)从收货暂存区移动到仓库中合适的、长期的存储位置。完成货物的 “入库闭环”,确保新到货物被正确存储,为后续的拣货、盘点等操作提供基础。
触发时机:
起点: 收货暂存区/码头。
终点:指定的存储库位(可能是储备区、拣选区、或二者合一的库位)。
涉及货物:新入库的、未在系统存储位上有记录的货物。
本质:入库流程的关键环节,是货物进入仓库存储状态的开始。
系统关注点:空间利用率最大化、货物属性匹配(如温度、危险品)、存储策略执行(如先进先出FIFO)、路径优化。
简单说:上架是“新货入库,找个地方存起来”。
定义:当拣货位(或前端存储位)的货物数量低于设定阈值时,从后端存储位(如整箱存储区)向拣货位补充货物的过程。
目的:将货物从储备存储区(通常是大容量、不易直接拣选的区域)移动到前端拣选区(或直接拣选库位),以确保拣选区的库存量足以满足即将到来的订单拣选需求,避免拣货时缺货。保障拣货位有足够库存,避免因缺货导致拣货中断,提高订单处理效率。
触发时机:
起点:储备存储区。
终点:前端拣选区。
涉及货物:仓库内已有的、已上架存储在储备区的货物。
本质:库内库存转移,是订单履行流程的支撑环节,确保拣选高效顺畅。
系统关注点:库存水平监控、补货规则执行(触发点、补货量)、任务优先级、补货路径优化。
简单说:补货是“库内移库,把大库的货搬到小库(拣选区)准备卖”。
下篇文章继续为大家分享上架与补货的具体功能及原型图。
本文由 @刚哥 原创投稿或者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