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S系统中上架与补货的区别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025-07-11 01:37:44

  ·  

0次阅读

WMS系统中,上架与补货也是仓库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用的比较多的两个功能,为了大家更好理解上架与补货功能,现将WMS中上架与补货的区别做一个主题单独分享。

1.核心区别总结

上架:解决新到货物“放在哪里”的问题(入库流程)。

补货:解决已有库存“如何移动到需要的位置(通常是拣选区)”的问题(库内补货流程)。

1.1. 上架

定义:将外部进入仓库的货物(如采购到货、退货、调拨入库等)放置到系统指定的存储位置(库位)的过程。

目的:将新接收到的货物(从供应商、生产线下线、退货等)从收货暂存区移动到仓库中合适的、长期的存储位置。完成货物的 “入库闭环”,确保新到货物被正确存储,为后续的拣货、盘点等操作提供基础。

触发时机:

  • 收货完成(验货、贴标等之后)。
  • 系统根据预设规则(如商品属性、ABC分类、存储策略、库位状态、路径优化)计算并推荐最佳存储库位。

起点: 收货暂存区/码头。

终点:指定的存储库位(可能是储备区、拣选区、或二者合一的库位)。

涉及货物:新入库的、未在系统存储位上有记录的货物。

本质:入库流程的关键环节,是货物进入仓库存储状态的开始。

系统关注点:空间利用率最大化、货物属性匹配(如温度、危险品)、存储策略执行(如先进先出FIFO)、路径优化。

简单说:上架是“新货入库,找个地方存起来”。

1.2. 补货

定义:当拣货位(或前端存储位)的货物数量低于设定阈值时,从后端存储位(如整箱存储区)向拣货位补充货物的过程。

目的:将货物从储备存储区(通常是大容量、不易直接拣选的区域)移动到前端拣选区(或直接拣选库位),以确保拣选区的库存量足以满足即将到来的订单拣选需求,避免拣货时缺货。保障拣货位有足够库存,避免因缺货导致拣货中断,提高订单处理效率。

触发时机:

  • 基于触发点:拣选区库存低于预设的最小安全库存量或补货点。
  • 基于波次:在生成大型拣货波次前,系统预测拣选区库存不足,提前触发补货。
  • 基于任务:特定订单需要大量某种货物,拣选区库存不足。

起点:储备存储区。

终点:前端拣选区。

涉及货物:仓库内已有的、已上架存储在储备区的货物。

本质:库内库存转移,是订单履行流程的支撑环节,确保拣选高效顺畅。

系统关注点:库存水平监控、补货规则执行(触发点、补货量)、任务优先级、补货路径优化。

简单说:补货是“库内移库,把大库的货搬到小库(拣选区)准备卖”。

1.3. 关联与协同

  • **上架是补货的前提:**只有先完成上架,货物进入存储区,后续才有补货的“货源”。
  • **部分场景下,上架可直接补充拣货位:**例如新品预售,已产生销售订单,待新品入库后进行发货,上架时可以直接分配部分至拣货位,减少后续补货操作。

2. 关键区别对比

3. 为什么需要区分

  • **流程清晰:**明确不同操作的责任人和步骤。
  • 系统逻辑:WMS需要不同的规则引擎来驱动(上架规则vs补货规则)。
  • 绩效衡量:分别考核上架效率和补货及时性。
  • **库存准确性:**正确的起点和终点记录对库存账务至关重要。上架错误影响基础库存位置;补货错误影响拣选效率和订单履行。
  • 优化目标不同:上架优化存储,补货优化订单履行。

4. 总结

  • 上架是入库的“终点”:解决新货存放问题。
  • 补货是拣货的“起点”:确保有足够的货在正确的位置等待被拣走。

下篇文章继续为大家分享上架与补货的具体功能及原型图

本文由 @刚哥 原创投稿或者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