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清楚:场景、痛点、需求
在产品设计与商业创新中,真正打动用户的从来不是功能堆砌,而是对“场景、痛点、需求”的精准把握。本文通过具体案例,系统梳理了三者的定义、关系与应用方法,帮助大家从用户真实情境出发,识别关键痛点,挖掘深层需求,从而打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在商业世界中,为何有的产品能精准击中用户心坎、成为现象级爆品,而有的方案纵使投入海量资源,却始终像隔靴搔痒般难以打动人心?
答案往往藏在三个看似基础却决定成败的底层逻辑里:场景、痛点、需求。
场景是用户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问题?痛点是在这个场景下,用户具体遇到了什么问题/麻烦/不爽?需求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用户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什么?
场景描述了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时所处的具体环境、情境和行为。通过关键问题: “用户是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细分具象化,主要包含: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目标、环境,提供理解用户行为和感受的背景信息。
例如:外卖场景, 一个年轻的上班族(人物),工作日晚7点刚下班(时间),在拥挤的地铁上(地点),又累又饿(状态),想快速解决晚餐问题,不想做饭也不想花太多时间外出(目标),手机电量剩余不是很多,约20%(条件)。
场景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背景和基础,具有时效性、空间性、互动性,不同的场景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和需求表达。
痛点是指在特定场景下,用户为了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具体困难、挫折、不便、不满或未被满足的期望,是用户感受到的负面体验或阻碍。
有些痛点是显性痛点,容易被用户感知和表达,如 “地铁里耳机线总缠绕”“外卖送到时汤洒了”。有些痛点是隐性痛点,用户难以察觉或无法准确描述的深层需求,如 “独居年轻人希望外卖包装带有‘安全提示’以缓解独自收餐的不安感”。
痛点通常是具体、可感知、能引发情绪(如焦虑、烦躁、失望、效率低下感) 的问题,源于用户的目标在场景中受阻或体验不佳。
如:外卖场景痛点,地铁上信号不稳定,App加载慢,选餐厅、看菜单很卡顿;下班高峰期,很多热门餐厅配送时间很长(显示>1小时),等不及;不知道附近有什么又快又好吃的新选择,翻来覆去就那几家;优惠券规则复杂,不知道哪个最划算,纠结浪费时间。
痛点一定诞生于具体场景,脱离场景的痛点如同 “空中楼阁”。例如,“手机续航短” 的痛点,在 “户外徒步” 场景中比 “办公室” 场景更强烈。
需求是指用户为了解决特定场景下的痛点,所期望获得的功能、服务、效果或状态,代表了用户内心深处的“想要”或“需要”。
需求可以是显性的(用户能明确说出来的,如“我需要一个搜索功能”)或隐性的(用户没有直接表达,但通过痛点可以推导出来,如“我需要更高效地找到信息”)。也可能是真实需求,具备 “场景适配性 + 解决方案可行性”,如 “通勤族需要一款防缠绕的无线耳机”;也可能是伪需求,脱离场景或缺乏可行性的诉求,如 “用户说‘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本质需求是 “更高效的出行方式”。
如外卖场景痛点 -> 需求:
场景是土壤,定义痛点的边界;痛点是种子,催生需求的方向;需求是果实,验证场景的价值。优秀的创新往往始于对真实场景的深刻洞察,发现其中未被很好解决的核心痛点,并最终创造出满足用户深层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正中用户“靶心”。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壹叁零壹】,微信公众号:【壹叁零壹】,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