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产品设计者已死?
AI工具正快速重塑产品设计流程,从需求分析到原型生成,效率大幅提升。但技术的进步也带来挑战: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是否会被取代?本文探讨了AI无法复制的关键能力,并提出了“AI增强型”产品经理的进化路径,强调在智能时代,唯有将工具与人性洞察结合,才能真正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可能你们会好奇,为什么我会突然写这篇文章,原因在于今天,我借助多个AI工具,通过几句话就完成了20+页面的高保证可交互的原型设计,连UI都省去了,而且设计的效果非常好,作者不得不分享出来。
当豆包输出的需求网页里精确到「Kafka日志采集的backpressure策略」,当Figma原型能自动生成Prometheus指标采集配置,我突然意识到:AI正在肢解传统产品设计工作的「经验壁垒」。
过去,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三个层面:
但当我仔细审视AI生成的方案,某些致命缺陷开始显现:
这些细节让我想起敦煌研究院的案例:当AI修复壁画时,虽然能完美还原色彩,却无法理解「飞天衣袂的飘动方向必须符合敦煌地区常年风向」的文化密码
产品设计同样如此——AI擅长处理「WHAT」,但无法回答「WHY」。
真正不可替代的能力,恰恰藏在三个「人性化」维度:
1.痛点洞察的共情力
AI能统计用户点击热图,但读不懂实习生凌晨三点提交工单时的挫败感;能分析客服录音中的高频词,却无法感知用户说「这个功能真难用」时攥紧鼠标的颤抖。就像柬埔寨设计师用铁鱼解决补铁问题,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对人性细微之处的洞察
2.复杂系统的权衡力
当AI建议「为每个API接口添加200+个监控指标」时,我们需要判断:这究竟是「精细化运维」还是「成本黑洞」?就像医疗AI协同员需要平衡诊断准确率与误报对患者心理的冲击,产品经理必须在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间找到支点
3.价值传递的叙事力
AI可以生成PRD网页,但无法像乔布斯那样用「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的比喻点燃团队激情;能输出数据看板,却不能像张小龙那样用「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愿景凝聚共识。在AI生成的「监控告警收敛方案」背后,需要有人讲述「如何让运维工程师睡个安稳觉」的故事
在浙江嘉溢制衣厂的案例中,设计师用AI生成3秒设计图后,反而将80%的时间投入面料舒适度测试——当工具替代了基础劳动,人类终于能聚焦于真正创造价值的部分对于产品经理,这意味着:1.重构技能树
2.建立新工作流
3.寻找新定位
香港理工大学的「生成式AI与人文科学」课程给了启示:未来产品经理应是「T型人才」——纵向深耕某个领域(如云原生监控),横向掌握AI工具链与商业思维就像阿里云设计团队用AI调用工程资源优化产品结构,顶级产品经理正在成为「人机协作的交响乐指挥」
当我向豆包追问「未来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时,它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当机器能完美复刻你的设计,你要么成为定义机器思考方式的人,要么沦为机器的燃料。”
AI不会杀死产品经理,但会杀死「只会用旧地图找新大陆」的产品经理。那些既能驾驭AI工具,又能守住人性温度;既懂技术底层逻辑,又能讲述动人故事的人,终将在智能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毕竟,能被替代的从来不是「产品设计者」,而是「把AI当作拐杖而非翅膀」的守旧者。
专栏作家
萧羽,公众号:数据产品之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数据可视化、大数据方面,擅长需求挖掘、数据分析和产品商业设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