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高积木“到 AI 生产线:AI Agent 落地的思维跃迁与实践路径
从吴恩达提出的“乐高积木式智能体”理念,到摩根大通 Ask David 的实战案例,这篇文章将带你跳出“造万能体”的幻想,转向“拼结构、干实事”的落地思维。
吴恩达 × LangChain Interrupt 2025 洞察解读
在 LangChain Interrupt 2025 的现场,吴恩达一登场,就给 AI Agent 贴上了一个“接地气”的标签:
“别急着造万能智能体。先把检索、记忆、工具调用、评估做好成一块块乐高积木,能拼起来,才能跑得快。”
而后紧接着登台的,是摩根大通展示的 Ask D.A.V.I.D.——一套基于 LangGraph 构建的投研 Agent 系统,能把一个 60 分钟的研究流程压缩到 12 分钟。正如吴恩达所言,这不是某种“万金油代理”的胜利,而是“能拼能跑能复用的智能积木”**的成功。
吴恩达强调,AI Agent 不再是传统的“指令执行器”,而是具备目标导向、感知能力和自主行为的“任务合作者”。这意味着它需要完成以下闭环:
吴恩达反对“一步到位建超级智能体”的幻想。他提倡的路径是:
这背后的核心,其实是让Agent在真实任务中活起来,哪怕只干好 60% 的事,剩下的由人补全,也比做个“什么都想干却干不成”的助手强。
来自摩根大通团队的 Ask David,用实际演示印证了“乐高积木智能体”可以干什么。
这套系统服务于投研分析,自动处理客户提问、文档分析、结构化数据查找、个性化回答等任务。整个 Agent 系统是这样分工合作的:
成果是显著的:60 分钟压缩至 12 分钟、重复性工作交给 AI、研究员聚焦判断与创造。
吴恩达说,最稀缺的能力,不是调模型,而是:
谁能把一个需要三个人协作的流程,拆成 3-5 步、每步都能调动 AI 工具完成的路径?
所以他发明了一个词:Agenticness(代理性)
吴恩达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部分 AI 项目的失败,不是算法不好,而是没设检查点。” 他建议:
这不仅提升了稳定性,更极大缩短了迭代节奏。
“语音交互,其实是被严重低估的接口革命。”——吴恩达
Tips:语音不是“让你听起来很智能”,而是降低心理门槛、提升交互亲和力的“减阻器”。
“很多人听到‘Vibe coding’以为这是轻松编程,但其实这是最累的工作方式之一。”
吴恩达说:
“未来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写代码,而是能清楚告诉 AI 你到底要什么。”
这其实对产品人、内容人,甚至销售策略制定者都是一种新的技能要求。
“我们太多人知道评估重要,但总是拖到最后才做。”——吴恩达
这带来了极大的敏捷性:你能不能在一天里尝试5次不同的方案,而不是等一个星期改一次版本?结论:没有快速评估机制的Agent项目,很难真正跑起来。
吴恩达说:“AI 项目失败的最大原因,不是模型不强,而是没人知道该从哪儿开始拆。”
真正跨过 AI 应用的分水岭的团队,往往不是最懂技术的那群人,而是**最懂“让 AI 派上用场”的人。
从“会用工具”到“能拼流程”,从“能对话”到“能干事”,Agent 革命的落地点,从来不在 PowerPoint,而在真正跑起来的任务流里。 别再问:“这个是不是智能体?” 问它:“它到底干活了吗?” Reference
本文由 @Ewvu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吴恩达 × LangChain Interrupt 2025 洞察解读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