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店潮”席卷美国零售业,2025年或关15000家

钛媒体

  ·  

2025-07-03 11:28:20

  ·  

0次阅读

四十年来,布鲁克海文路的克罗格超市一直是Joan生活的固定坐标。然而,四个月后,这扇熟悉的店门将永远关闭。

 “这真令人心碎,”Joan的声音里透着无力,“我在这里度过了四十多年。从童年起就在这里购物,认识每一个人,他们就像家人一样。这将是个无比艰难的转变。”

Joan的遭遇并非孤例。无数美国人正目睹着身边的超市、商店接连消失——一场史无前例的“闭店潮”正席卷整个美国零售业。

宣布关店的名单不断拉长:从派对用品连锁Party City、工艺品巨头Joann,到百货公司杰西潘尼(J.C. Penney)、梅西百货(Macy's)、科尔士百货(Kohl's)、折扣零售商Big Lots,乃至药房连锁沃尔格林(Walgreens),众多品牌都在大幅缩减实体版图。

冰冷的数字更加触目惊心。根据Coresight Research的数据,2025年预计将有约15000家美国门店关闭,这不仅远超2024年关店的7327家(翻倍有余),甚至压过了疫情高峰2020年关停的10000家,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惨烈的一年。

这场关店潮的背后,是美国线下零售业长期持续衰退的表征。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传统零售模式在运营成本飙升与线上电商等多重夹击下,被迫进行的艰难转型。

正如Coresight Research首席执行官所言,这“不仅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兴衰,更是整个零售格局的结构性转变”。

利润成零售巨头们的年度首要目标

6月20日,零售巨头克罗格(Kroger)突然宣布:未来18个月内,将关闭美国60家门店,约占其全美2700余家门店的2%。

表面看比例不大,但这却是克罗格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性关店行动。 上一次关店还要追溯到2021年——当时因洛杉矶“英雄薪资”法案强制要求大型超市额外支付员工每小时4美元,克罗格被迫关闭了当地三家分店。

而这次,克罗格给出的关店理由直白且唯一:这些门店“无利可图”。公司明确表示,关店节省下来的资金将再投资于提升客户体验,这是重组门店网络、释放资源计划的关键一步。

事实上,克罗格今年已计划投入36亿至38亿美元,用于开设新店及翻新扩建现有门店,将重点集中于业绩更优、增长潜力更大的市场。

如克罗格一般,许多大型零售品牌关闭门店,并非深陷困境的无奈之举,而是主动的战略转向。Placer.ai分析研究主管一针见血:“许多企业只是在调整布局——也许计划转战其他市场,或者根本不再需要如此庞大的实体网络。”

梅西百货就在上演“大胆新篇章”的转型戏码。今年1月,其宣布关闭22个州的66家业绩不振的门店。而这只是开始,其战略蓝图显示,到2026年将累计关闭150家门店。

梅西百货首席执行官直言不讳:“关闭低效门店,是为了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更有前景的门店中。”资金将被重新导向:扩张高端百货布鲁明戴尔(Bloomingdale's)和美妆连锁Bluemercury,翻新核心旗舰店,并提速供应链。

2025年,“盈利”已成为零售巨头们共同的核心目标。

科尔士百货(Kohl's)行动坚决。截至今年4月,它已关闭了27家门店。公司强调这些决定“经过审慎评估”,旨在“兑现提升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承诺”。这与几年前其“绝不关店、还要扩张”的豪言壮语形成鲜明对比。 

关店背后是持续的经营压力——销售额已连续下滑12个财季。然而,5月底科尔士百货却透露:尽管净销售额仍在下降,但毛利率已开始回升。这似乎印证了“关店止血、聚焦盈利”策略的初步成效。

战略性退出表现不佳的市场,同时加强盈利区域,已成为零售巨头们生存与进化的法则。如沃尔玛便是典型:一边宣布关闭全美11家以上门店,一边又新开23家门店。

沃尔玛明确表示:“这是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增强客流旺盛的门店。”其核心逻辑十分明确:与其勉强保留所有门店,不如集中火力深耕高潜力区域。

一位零售专家道破关键:“这种看似矛盾的‘一边关、一边开’,本质在于门店质量远胜于数量。行业巨头们已形成共识:在2025年,少数优质门店的产出,将碾压众多平庸门店的总和。”

低价商品更受欢迎

今年美国人的经济压力似乎比预想中更为沉重。一项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人表示财务状况“一般”或“不佳”,甚至有五分之一的人难以支付房租或抵押贷款。这意味着,流向零售店的可支配收入正在急剧萎缩。

美国知名折扣零售商Dollar General的首席执行官此前也表示:“消费降级趋势显著,许多顾客反映,他们的钱仅够购买生活必需品,有些人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必需的开支。”压力之下,该公司刚刚关闭了96家门店。

面对生存压力,优惠的价格对消费者而言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德勤在其2025年零售预测报告中警示,这种转变正引发一场“忠诚度危机”——消费者将价格置于一切之上,而零售商必须适应这一趋势。

电商平台自然成为许多消费者的避风港。行业人士指出,持续的通货膨胀,正驱使人们更热衷于在线上搜寻折扣商品。

Digital Commerce 360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美国电商渗透率已攀升至22.7%的历史高位。2025年第一季度,尽管面临关税和经济不确定性导致整体零售额增长乏力、商品价格上涨,使得电商5.6%的同比增速成为两年多来最慢季度,但它仍是整体零售额增速的约1.5倍。

不少零售商都在将重心转移到线上,时尚服饰品牌Torrid就是一个缩影。该公司宣布将在2025年关闭多达180家业绩不佳的门店,相当于其门店总数的近30%。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远超年初计划的40至50家,相比2024年仅关闭26家门店的规模,关店力度更是“显著升级”。

Torrid首席执行官说出了理由:“数字化渠道仍是客户首选,目前已接近总需求的70%。我们正全力加速数字化转型,优化零售布局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Coresight Research首席执行官总结表示:“通货膨胀,叠加消费者日益依赖线上比价的行为,对实体零售商构成了双重打击。我们持续观察到,消费者选择‘阻力最小路径’的趋势。他们不仅追求最低价格,而且对经常缺货、混乱无序、服务糟糕的实体店忍耐度极低。”

毫无疑问,通胀高企与电商崛起是挤压线下门店生存空间的两大主因。但更深层次看,这场闭店潮更折射出消费者行为模式与品牌互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如今,已成为消费主力的Z世代(1991-1999年出生)是典型的数字原住民。他们既享受店内购物的感官体验,也喜欢线上消费的便利多元,并且擅长将两者的优势无缝融合。同时,他们追求个性化和卓越的购物体验,只有真正打动他们的场所才能使其驻足。

然而,许多传统零售商和超市显然落后于时代。在克罗格宣布关店后,有探访者实地观察了即将关闭的门店:货架上商品积灰,生鲜区水果蔫软,收银只开了两个柜台,导致消费者大排长龙。这样的购物体验,正如探访者所言,“不关店都没天理”。

Coresight首席执行官对此发出警告:“那些未能适应消费者新期望、未能实现个性化营销和商品规划的零售品牌,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她进一步补充表示:“实体零售依然不可或缺,但它必须与时俱进,满足当今消费者的需求。2025年后,零售商需要‘退后一步,重新评估并彻底革新实体店环境’。”

革新、突围,转型不可避免

这波席卷美国的闭店潮,并非意味着实体零售的消亡。数据显示,到2028年,实体店仍将贡献美国零售总额的72%。消费者并未抛弃实体店,只是变得前所未有的挑剔。价格、体验与个性化,正迅速跃升为他们决策的核心考量。

当下的关店潮,对零售商而言是一记刺耳的警钟:要么彻底革新实体店体验,要么被时代无情淘汰。

敏锐的零售巨头早已闻风而动。耐克正全力重塑店内购物体验,其“Nike By You”计划允许顾客现场设计专属球鞋,并通过手机APP无缝完成定制、下单及取货或配送。想象一下:顾客在店内看中一款鞋,掏出手机稍作定制,心仪之作便能轻松带回家。

梅西百货则树立了另一种“体验式零售”标杆。其创新概念店“Story at Macy's”化身社区客厅,举办作者见面会、手工艺作坊甚至调酒课程。这些精心策划的活动,成功将人们从舒适的沙发上吸引至实体空间。

这些成功者深谙一个现实:消费者的思维早已跨越渠道的藩篱。他们期望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能获得无差别、高品质的流畅体验。曾经作为亮点的“线上下单,店内取货”服务,如今已沦为最基础的配置。

探索更多线下零售形态,成为另一条突围路径,如亚马逊、沃尔玛、梅西百货、塔吉特等巨头都在尝试的“小型店”。

该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在远小于传统大卖场的空间内,提供通常在大型商场才能找到的精选商品。这种模式不仅投资门槛低、选址灵活,更是品牌渗透新细分市场、触达核心客群的利器。

目前,亚马逊已在的小型杂货店已在纽约市三个街区开业。有零售专家解读其意图:“亚马逊正在进行一场实验,试图找到能在客户身边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新模式。” 这些门店被观察者认为更接近其芝加哥生鲜店形态,显示出亚马逊仍在不断探索“征服杂货市场”的最佳公式。

GlobalData 的分析直指核心:“小型门店具有战略级的增长引擎意义。它们开设更便捷,因为地址选择丰富得多,所需扩张资本也大幅减少。”

身边的故事说明“小型店”似乎可行:有美国博主观察到社区里一家面积仅为克罗格十分之一的小超市,生意却异常火爆。其主打本地有机农产品,并巧妙融入“社区厨房”元素,定期举办烹饪课程。这种“小而美、深扎根”的模式,对那些想要就近购物的消费群体极具吸引力。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Placer.ai数据显示,在杂货领域,面积小于 30000 平方英尺的小型门店,客流量同比增长3.2%,表现远超大型门店,有力挑战了“越大越好”的传统观念。

Placer.ai表示:“更短的出行时间、更忙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断变化的工作习惯正在重塑店内体验。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持续关注这些变化的模式将是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