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车卡位Robotaxi,剖析曹操出行的长期主义
6月25日,中国领先的科技出行平台曹操出行(02643.HK)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市场最大的科技出行平台。
尽管上市后股价出现波动,但奔驰、国轩高科、速腾聚创等产业链巨头的基石加持,已然证明其“定制车生态+ Robotaxi战略” 的差异化价值,也让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再次深度聚焦这家背靠吉利的明星企业。
深入剖析曹操出行业务布局与行业变革趋势不难发现,随着定制车规模效应持续释放、Robotaxi战略的持续落地,这家科技出行平台通过差异化竞争力构建的长期价值,正待在智能出行产业变革中逐步释放。
曹操出行此次全球发售得到梅赛德斯-奔驰、国轩高科、速腾聚创等产业链巨头看好,作为基石投资者锁定过半份额。但受港股市场整体情绪低迷及出行行业盈利预期影响,公司上市以来股价走势经历波动。
股价波动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共振而成的短期结果。
首先是恒生科技指数走势的影响。进入2025年第二季度,在经历了年初因 AI概念带来的强势反弹,并一度冲至6000点大关,创下2022年4月以来新高后,恒生科技指数自3月中旬起便陷入回调,而4月初开始的关税冲击加剧了回调的幅度。截至 6 月 30 日,虽相较从4月初指数低点有所反弹,但整体走势较年初仍然偏弱。
其次,行业固有痛点仍未完全破解。尽管中国出行市场规模从2022年的6.895 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万亿元,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4%,但网约车服务作为民生行业仍面临“规模不经济”困境,网约车市场价格水平整体承压,行业盈利普遍困难。与此同时,网约车高企的固定成本,成为平台和司机共同面临的行业困境之一。
此外,投资者们似乎还在谨慎面对出行行业正在出现的技术变革。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目前已经被视为行业终极形态,但对于行业所有企业来说,当下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这其实也在短期内抑制了一家“长期主义科技公司”的估值空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对于曹操出行却展现出了较高的参与热度。从市场认购数据来看,香港公开发售环节获得21.14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部分亦实现2.78倍认购。
尽管面临资本市场短期压力,但并不影响曹操出行已经通过深度整合吉利集团资源构建的定制车生态,展现出打破行业成本僵局的独特优势。截至2024年底,其在31个城市运营超3.4万辆的定制车,已经为国内最大同类车队,定制车订单GTV占比从2023年的20.1%提升至25.1%,正成为公司盈利改善的核心驱动力。
而这就不得不提,曹操出行与吉利联合开发的枫叶80V和曹操60两款定制车。
其从设计的源头就已经颠覆了传统网约车的成本结构,即舍弃了部分非必要的私家车功能,将成本聚焦于提升生产效率和乘客体验:这其中包括带不限于提升整车的耐用性与可维护性、优化座椅舒适度和腿部空间、集成智能座舱功能。同时,车辆支持的换电模式,通过减少充电等待时间提升了司机出勤效率。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曹操出行定制车平均TCO较典型纯电动车预计可降低36.4%,每公里成本降0.5元人民币,而这直接推动了公司财务指标的改善——2023年毛利率由负转正至5.8%,2024年提升至8.1%,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达8.5%,经调整EBITDA在2024年实现3.8 亿元盈利。
定制车的效率不断提升不仅仅来源于整车本身,更要依赖于一个很好的车服解决方案。
依托吉利生态伙伴易易互联的378座换电站(覆盖26城)及 133 家吉利授权维修点,曹操出行构建了 “换电+维保”一体化汽车服务网络,使车辆平均保养维修时间和成本分别下降25%和54%,进一步为司机节省成本和时间。
这种“硬件+服务”的模式,将网约车从单纯信息撮合平台升级为整合车辆资产、能源网络、司机管理的智能出行服务商,形成难以复制的护城河——当同行仍依赖第三方车辆时,曹操出行已将车辆变成效率优化的核心载体。
在整个网约车服务生态中如何让司机提高收入、降低事故率,则是另外两个需要关注的点,对此曹操出行已经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曹操出行司机平均小时收入从2022年的30.9元增至2024的35.7元,高于中国网约车协会2024年报抽样数据的27元。与此同时,在2023-2024年的五次独立第三方调查中,曹操出行获评为行业 “服务口碑最佳”。并且曹操出行订单事故率显著低于行业均值,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超60%。同时,其无障碍专车服务已在20余个平台上线,并在多个城市开展 “无障碍公益日” 活动,这种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模式,为增加长期用户粘性奠定基础。
笔者从曹操出行的招股书中看到,公司上市募资中48%的资金将投向定制车升级、Robotaxi 开发及地理扩张,这也透露了曹操出行长期战略的重心——通过 “定制车+自动驾驶+出行平台”的闭环生态,抢占智能出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从模式上看,对比全球Robotaxi领先者Waymo的分工模式(依赖捷豹造车、Uber运营),曹操出行则是依托吉利集团实现了从技术研发、车辆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全链条闭环,成为国内唯一具备类特斯拉一样具备“制造+智驾+运营”全栈能力的公司。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更能将定制车已验证的服务标准化能力、成本优化路径和成熟的资产管理体系,直接迁移至Robotaxi场景,解决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运营的基础设施难题。
随着 Robotaxi 商业化加速,曹操出行的估值逻辑或将从 “出行平台” 向 “智能交通科技公司” 切换。若未来Robotaxi业务实现规模化落地,其价值有望重估。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2030年将达万亿级别,曹操出行在Robotaxi业务上的提前卡位或在未来5-8年形成持续增长动能。
国轩高科、速腾聚创等基石投资者的加入,也凸显了产业链对其生态协同价值的认可。
短期来看,公司经营基本面持续向好——2025年一季度GTV同比增长54.9%,订单量增长51.8%,收入42亿元,随着 1.6 万辆非定制车逐步替换为定制车型,规模效应将进一步释放;中长期而言,L4 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换电网络的全国布局及用户运营经验的积累,将构成更为稳健的增长曲线。
正如曹操出行董事会主席杨健在上市致辞中所言:“共享出行面临颠覆性的行业变革,原有的竞争格局将被重塑。”在这场变革中,只有那些将技术创新与场景运营深度结合的企业,才能穿越资本市场的周期波动,兑现长期价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曹操出行上市股价承压或许提供了以合理价格布局未来交通革命的窗口,而行业的真正变革,才刚刚开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