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ima vs Get笔记深度对比:AI知识管理工具谁更懂你的痛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管理工具成为了我们整理思绪、提升效率的得力助手。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工具,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本文将深度对比两款热门的AI知识管理工具——腾讯ima和Get笔记,供大家参考。
在信息过载的当下,我们每天都在“收藏-遗忘-再收藏”的循环中挣扎:
当AI知识库工具成为新风口,腾讯ima和得到出品的Get笔记各自打出解决方案。
经过深度体验,我将从知识管理核心痛点出发,通过多维度功能对比和真实场景测试,带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伙伴。
现代人知识管理面临四大典型困境:
对于打工人来说,这些痛点实在太痛了!
AI知识库工具让我看到了一丝曙光,它通过智能收集、结构化处理和自然语言检索,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腾讯ima和Get笔记能否解决这些痛点?下面进入实测环节。
腾讯ima:微信生态王者 。独家整合500万+公众号资源,支持本地文件(PDF/Word/PPT)一键导入、网页端插件加网址,通过OCR识别截图文字等。优势在公域知识整合 ,但对非微信生态的内容支持较弱。
Get笔记:多模态输入专家 。支持语音实时转文字(含27种方言)、图片解析、链接抓取(B站/抖音等)。尤其是语音输入结束后,能自动润色文本,去除冗余词并优化逻辑结构。优势在个人碎片信息捕捉 。
评分:
ima:★★★★☆(微信生态无敌,但跨平台弱)
Get笔记:★★★★★(全场景覆盖)
腾讯ima:智能写作有优势 。基于双模型引擎(腾讯混元+DeepSeek-R1),支持生成论文、文案、日报等结构化内容,自动关联知识库中的参考资料。
Get笔记:侧重轻量输出 。擅长将语音记录转化为逻辑清晰的文字笔记,通过图片内容生成朋友圈文案,生活化输出能力还可以,但深度创作能力有限,生成的内容存在“车轱辘话”问题。
评分:
ima:★★★★★(专业场景输出强)
Get笔记:★★★☆☆(满足日常优化,深度创作不足)
两者差别不大,都是2级权限管理:管理员、成员,管理员可以编辑知识库内容,成员只能查看和使用。
但明显ima并不满足于轻量化的协作,最新版本已经开始有更细化的权限控制,要朝着团队协作的方向发力了。
评分:
ima:★★★☆☆
Get笔记:★★☆☆☆
腾讯ima:千页文档专家 。支持1000页以内专业文献解析,自动生成摘要与思维导图。
Get笔记:轻量文件优化 。专注网页、图片、语音等碎片内容处理,未明确提及大文件支持能力。
评分:
ima:★★★★☆
Get笔记:★★★☆☆(场景不同)
腾讯ima:30G空间,个人知识库、共享知识库、笔记共享。限制主要在文件格式 (不支持视频直读)。
Get笔记:免费版30G空间,知识库3个,知识库容量和数量受限 ,录音时长初始10分钟,网页版支持一键导出HTML。
评分:
ima:★★★★☆
Get笔记:★★★★☆(免费限制较多)
腾讯ima:入口较深 ,创作者通过“知识号”发布专业内容库,似乎在复用公众号的路子,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沦为公众号引流渠道。
Get笔记:入口较浅,运营氛围较浓 ,专注个人知识库建设,以个人IP为主,内容丰富度一般。
评分:
ima:★★★☆☆(规模大但质量不稳)
Get笔记:★★★☆☆(专注个人)
任务:将5人团队的周报汇总为特定格式的团队周报
过程:
两个产品的输出结果:
腾讯ima:
内容结构化还不错,但对内容的总结和整合不够到位,基本是将原内容直接搬运;
Get笔记:
结构化也还可以,有对内容做总结和整合,并且在结尾有总结和建议,让人眼前一亮;
对比结论:对内容做有效整合,Get笔记略胜一筹 。当然,这个仅从这一场景和这一提示词的限制下对比了两者的表现,如果更换场景和提示词,可能表现也不尽相同。
不过,这种场景还要考虑工作内容的信息安全问题,期待企业级知识库的产品。
任务:模仿某科普账号风格撰写AI主题文章
过程:
不得不说,两个知识库现在收集内容的过程都很丝滑,打开文章-小程序打开-存入知识库,三步就完成。
两个产品的输出结果:
腾讯ima:
存在风格模仿表面化问题,结构上有点那味儿,但是精髓还是差得远;
Get笔记方案:
格式看起来没太大问题,但是内容不能深究,且风格也不太像;
对比结论:ima有形无神,Get笔记神形都差一些;倒是可以让他们总结博主的风格特征和行文方式,至于真的要写出跟博主一样的文章,那还是修炼自己的风格才是王道。
模仿不是终点,形成个人风格才是核心价值。
任务:记录冰箱里食材的位置、存入时间、有效期,整合碎片化内容
过程:
两个产品的输出结果:
腾讯ima方案:
输出内容还好,但是记录过程略繁琐 ,缺乏便捷输入方式;我需要先创建笔记,再将笔记导入知识库,且仅支持文字和图片。
Get笔记方案:
文字+照片+语音记录 ,可以直接基于知识库创建内容,记录方式和路径都比较便捷,输出的内容也还不错,除了告诉我已经过期的食材,还会提醒即将过期的食材,亮点就在这多给的一点。
对比结论:Get笔记以场景化设计胜出,将生活管理变得简单高效。
腾讯ima是“团队作战指挥台”:
最佳场景 :微信生态内容管理、企业协作、专业内容创作、长文档处理
适用人群 :公众号运营者、市场团队、学术研究者、微信生态依赖者
Get笔记是“个人灵感捕捉器”:
最佳场景 :语音速记、碎片知识整合、生活管理、创意素材收集
适用人群 :内容创作者、学生、自媒体人、生活规划者
通过深度体验,我摸索出两款工具联动的高效工作流 :
信息收集层(Get笔记主力):
深度整合层(ima主力):
输出应用层(双工具协作):
知识管理的本质不是囤积信息,而是建立思维的外接硬盘 。腾讯ima和Get笔记代表两种路径:前者强于系统性整合,后者胜在灵活捕捉。理解工具差异,根据场景选择,甚至组合使用,才能让知识真正成为你的生产力杠杆。
在AI重构知识管理的今天,最好的工具永远是能让你忘记工具本身,专注创造价值的那一个。
本文由 @灵溪boot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