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进入“AI加速时代“,AI制药如何构建?
国家药监局的审评审批新政与AI制药企业的融资热潮,标志着中国创新药进入“AI加速时代”。本文将深入探讨AI如何重塑新药研发的全链条,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再到成本控制和商业转化,以及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全球突围。
当政策红利遇上资本狂热,AI正在如何重塑中国创新药的未来?
一个正在被AI改写的行业
“一款新药从实验室到患者手中,平均需要10年,花费26亿美元。”这个被行业反复引用的数字,正在被AI和政策的双重力量快速改写。
2025年6月16日,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关键转折点——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将部分审评时限压缩至30天;几乎同一时间,AI制药明星企业英矽智能宣布超额完成1.23亿美元E轮融资。
这两个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是同一个趋势:中国创新药正在进入”AI加速时代”,技术、资本和政策的三重驱动,正重塑全球医药研发格局。
“过去我们总说’板凳要坐十年冷’,现在行业等不起十年了。”一位从业20年的药企高管这样感慨。
国家药监局的新政直击行业痛点:
这些变化不是简单的流程优化,而是研发范式的转变——从”线性推进”到”快速迭代”。也更快速接轨国际标准,支持中国药企参与全球竞争,提升国际话语权。正如某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所说:”我们正在把新药研发从’马拉松’变成’接力赛’。”
在政策利好的同时,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英矽智能的E轮融资创下中国AI制药领域单轮融资纪录,其估值已突破13亿美元。
这家公司的故事颇具代表性: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研发逻辑的重构。”英矽智能CEO在融资发布会上表示,”AI不是帮人类更快地试错,而是教我们如何减少试错。”
AI技术正在颠覆传统药物研发模式,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与传统认知不同,AI对制药业的改造早已超越”虚拟筛选”的初级阶段:
“最颠覆的不是某个环节的优化,而是整个研发流程正在变得’可预测’。”某跨国药企中国研发负责人这样评价。
资本密集型行业的“降本神器”:AI可将分子发现成本从4.14亿美元降至20万美元(英矽智能案例)
全球市场规模:2024年AI制药市场规模达17.58亿美元,预计2026年突破30亿美元(ResearchAndMarkets数据)
英矽智能:Rentosertib成为全球进展最快的AI药物,IIa期临床结果登顶《自然·医学》
复星医药:自研PharmaID平台覆盖药物全生命周期,AI辅助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ENPP1验证
浦东产业集群:张江聚集近50家AI新药企业,5款AI药物已进入临床二期
在行业一片乐观中,几位资深从业者向我们表达了谨慎态度:
面对机遇与挑战,行业正在形成共识性发展路径:
从30天新政到1.23亿美元融资,中国创新药的“AI加速时代”已全面开启。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医疗公平性与可及性的革命——当AI让药物研发从“十年十亿”变为“三年三千万”,更多生命将因创新药而延续。未来,随着AI与生物医药的深度融合,我们或许会见证:癌症不再是绝症,罕见病不再是“无解之痛”。
在采访结束时,一位罕见病患儿家长的话令人动容:”我们不在乎药是AI还是人类设计的,只希望它能再快一点到来。”
或许,这就是AI加速时代最本质的意义——让科学发现的脚步,追上患者等待的希望。
你,准备好迎接这场变革了吗?
下一个爆发点:AI+基因编辑、细胞治疗、RNA药物
生物医药投资的范式转移:从”管线数量”到”算法价值”
数据来源:国家政策、行业资讯、第三方报告(本文采访多位行业专家,部分观点采用化名处理)
本文由 @医链智核GHH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